《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五)份

首页 / 教案 / |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 1

  素材积累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晚年写的一篇劝学文章,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这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古人有所谓“赠言”,到了唐代,赠言才成为一种文体,叫作“序”。但它和“序言”不同。

  “序”是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宋濂写下这篇赠序,结合自己的实践说明“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形象说理的技巧。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背景链接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经历和学*态度,以勉励晚辈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2、生难字词

  (1)字音

  嗜学(shì)  俟(sì)  衾(qīn)  容臭(xiù)

  裘葛(gé)加冠(ɡuān)叱咄(chìduō)负箧(qiè)

  曳屣(xǐ)皲裂(jūn)媵人(yìng)烨然(yè)

  缊袍(yùn)廪(lǐn)冻馁(něi)谬称(miù)

  (2)词义

  以:

  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连词/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

  至:

  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矣(忧患)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条件。

  第三部分(4):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交流点拨】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路途艰难、学*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

  2、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

  【交流点拨】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

  3、大家对作者的既知足又不知足的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会怎么想?怎样做?

  【交流点拨】感受到现在学*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

  4、本文的写作原因及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原因大约有两点:一是马生得到同辈的赞赏,是位“善学者”;二是同乡之谊。目的是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太学生和作者当年求学之路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我      太学生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吃——日有廪稍之供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穿———岁有裘葛之遗

  寓逆旅——住——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行深山巨谷中——行——无奔走之劳

  未尝稍降辞色——师——未有问而不告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中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2、拓展延伸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交流点拨】首先学*古代文人求学的谦卑态度,虚心求教,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当遭到批评时,要勇于承认不足,不要频频地找客观理由。但同时,老师和学生*等的关系,我们要尊师,但不是畏师。

  3、布置作业

  (1)搜集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以苦为乐的事例。

  【交流点拨】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画荻教子。

  (2)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对比,作者在对比中突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在生活上,吃的方面,“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与“日有廪稍之供”对比;穿的方面,“缊袍敝衣”与“裘葛之遗”对比;在学*上,读书方面,“行深山巨谷中”与“坐大厦之下诵诗书”对比……这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对比,在对比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说在教学重点上有所突破。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序与赠序的不同。

  2.学*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3.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上新课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回一下从初一到现在学过的特殊的文言文体。

  (书,表,记,疏)

  二,导学

  1,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一种新的文体:序

  2,以前,你看到过“序”吗?它都写些什么?

  3,师生比较后小结:“序”作为一种文体

  可分为“赠序”和“书序”。“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介绍作家生*或目的,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面赠序与书序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4,请一学生读课文,正字正音

  5,全班读课文,思考:

  (1)本文“序”的目的何在?(勉励马生刻苦学*)

  (2)透过文字,我们从哪些语句可看出作者少年时求学的艰辛?并用自已怕话说说。

  (3)作者记写“太学生”的目的何在?(对比)

  (4)文中除此对比外,还有对比吗?

  三,联想学*:像这样“劝学”的文章,你还可以说出哪些?(《为学》,《孙权劝学》)

  (联系《为学》可让学生背背,并从内容上比较)

  四,小结“以”字句:

  1,以衾拥覆(介词,“用”)

  2,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身份)

  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4,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因为”)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了解“赠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2、在讨论中体会对比手法的好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4、学*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赠序”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l、掌握古今异义的实词。

  2、体会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明代文学家宋濂勤奋好学,一生专心向学。“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向后辈学子倾诉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也同样能够激励和感召着我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知识。

  1、作者介绍。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家贫,勤奋好学,常借书苦读,曾跟从元古文家吴莱学*。元末诏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入山为道士,专心著书。后应朱元璋之邀,到南京助其*定天下。明开国后,主持编修《元史》,参与制定典章制度,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全家谪居四川,病死途中。他擅长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文字简洁,行文富于变化。尤以传记文成就最为突出,善于抓住特征细节刻画人物,《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其中名篇之一。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学者们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义。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义,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辨明字音。

  嗜()叱咄()俟()

  负箧曳屣()皲()媵()

  烨()缊袍敝衣()

  (2)辨析多音字。

  (加冠)(容臭)

  冠臭

  (冠军)(臭味)

  (数尺)

  (舍弃)

  舍数(数落)

  (宿舍)

  (数请之)

  (3)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

  (4)古今词义变化。

  走送之(古义:跑,赶快走。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菜汤、汤汁。)

  (5)一词多义。

  之: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以: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介词。以:把,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因,连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6)重点词语。

  无从致书以观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俟其欣悦

  日再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按“读课文——释字词——译文句”的步骤进行。如有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指导点拨。

  四、学生自主学*。

  合作学*疏通文义。

  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原因。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并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重点实词。

  2、探究课文内容,完成“思考与讨论”一、二题。

  一、检查上节课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明确本节课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二、整体感知课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的。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的呢?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并没有直接劝说马生勤奋学*,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图的?

  明确:

  第1自然段先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然后在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诸生的学*条件,与前面作者的情况形成对比,在此基础上劝勉马生刻苦学*。

  2、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学条件的?

  明确: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条件。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作者两个学*阶段的艰苦条件。

  明确:

  (1)幼时求学的艰难: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2)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 4

  【教学设计的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要求我们课堂上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状态、关注学生学*的主动性、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在学*课程中特特的体验等。总之,课堂教学已不是老师教教材而是怎样用教材教,使学生学会学*,为今后的终身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节课是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

  1、教学目标:

  本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实际,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的翻译课文。并熟读背诵课文。还要理解文中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来体会人物性格特征,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⑵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泛读和学生自己朗读,鼓励学生进入情境,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指导下了解作品主旨,并能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通过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经历,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2、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赐予。学*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3、教学难点:

  自主学*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式的构建】

  1、教学技术和手段的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着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亲和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融合、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在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探究中,尊重学生的好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我觉得老师力求做到与学生共同讨论,与学生共同学*,同时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他的成绩,让学生不断的探究、感知、形成分析问题和合作的精神,享受到学*的快乐。

  本文搜集到的资料和一些相关内容通过计算机展示给大家,让它在重组的.教学过程中,起到最佳的辅助作用。

  2、教学经历和体验:

  在两年的课改实践中,特别是在现行的过渡教材的使用和自学辅导教材的试验过程,我越来越深切的感觉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会学生学知识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于是对这一课,就体现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审美鉴赏,拓展延伸。通过这一教学模式,可使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节课就是用此种教学模式来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养成的。

  3、教学评价的选择:

  我认为评价并不是老师的专利,初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所以本节课我将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方法。通过这种评价,帮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不断地了解自我,战胜自我、发展自我。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评价中站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及步骤】

  1、创设情境:

  用乙武羊匡的故事引入,能激发他的学*兴趣,又是课文中相关内容,没有脱离实际。

  2、整体感知:

  通过教师泛读,学生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受到很大的感染后去理解课文,就更容易又更深刻一些。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读课文,学生就更愿意接受和挖掘作品内涵。

  3、审美鉴赏:

  这一步骤是师生共同赏析课文的环节,这一环节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师生共同赏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疏通文章,理解文章。在合作中分析出主人公的形象,并学会了如何去分析人物,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把握了文章思路与主题。并且也是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学*的好方式。

  4、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中,一篇文章的思想内涵的延伸性是很大的,关键就看学生能否走出课文,得到新的感受和体会,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对东阳马生形象地分析,让学生延伸到现实社会当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观和价值观。同时这也是学*这篇文章最有价值的地方。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 5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主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参照“教学设计(A)”。

  二、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有关内容参照“教学设计(A)”。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朗读带,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1) 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然后要求学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难以把握的字词。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行翻译第1段。

  (3)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然后标注出其中的重点字词。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2段后,向老师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指名学生翻译全段。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1)要求学生笔译第3段。

  (2)学生相互检查,讨论对方翻译中的不足之处。

  (3)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翻译的内容。

  然后教师进行评价,要求学生按照“信”、“达”的标准修改自己的译文。

  (4)学生齐读第3段。

  6.学生齐读全文。

  四、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内容

  1.请学生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2.细读第1段,从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词语。

  3.默读第1段,回答:作者是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请引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4.提问:请复述作者读书时的勤奋的情形,想一想:这勤奋和前面所说的艰难的生活条件有什么联系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5.提问: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怎样?文章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五)份扩展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五)份(扩展1)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 (菁华3篇)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赠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2、在讨论中体会对比手法的好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4、学*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赠序”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1、掌握古今异义的实词。

  2、体会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明代文学家宋濂勤奋好学,一生专心向学。“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向后辈学子倾诉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也同样能够激励和感召着我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知识。

  1、作者介绍。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家贫,勤奋好学,常借书苦读,曾跟从元古文家吴莱学*。元末诏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入山为道士,专心著书。后应朱元璋之邀,到南京助其*定天下。明开国后,主持编修《元史》,参与制定典章制度,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全家谪居四川,病死途中。他擅长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文字简洁,行文富于变化。尤以传记文成就最为突出,善于抓住特征细节刻画人物,《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其中名篇之一。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学者们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义。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义,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辨明字音。

  嗜()叱咄()俟()

  负箧曳屣()皲()媵()

  烨()缊袍敝衣()

  (2)辨析多音字。

  (加冠)(容臭)

  冠臭

  (冠军)(臭味)

  (数尺)

  (舍弃)

  舍数(数落)

  (宿舍)

  (数请之)

  (3)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

  (4)古今词义变化。

  走送之(古义:跑,赶快走。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菜汤、汤汁。)

  (5)一词多义。

  之: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以: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介词。以:把,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因,连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6)重点词语。

  无从致书以观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俟其欣悦

  日再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按“读课文——释字词——译文句”的步骤进行。如有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指导点拨。

  四、学生自主学*。

  合作学*疏通文义。

  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原因。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并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重点实词。

  2、探究课文内容,完成“思考与讨论”一、二题。

  一、检查上节课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明确本节课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二、整体感知课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的。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的呢?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并没有直接劝说马生勤奋学*,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图的?

  明确:

  第1自然段先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然后在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诸生的学*条件,与前面作者的情况形成对比,在此基础上劝勉马生刻苦学*。

  2、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学条件的?

  明确: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条件。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作者两个学*阶段的艰苦条件。

  明确:

  (1)幼时求学的艰难: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2)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2

  素材积累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晚年写的一篇劝学文章,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这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古人有所谓“赠言”,到了唐代,赠言才成为一种文体,叫作“序”。但它和“序言”不同。

  “序”是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宋濂写下这篇赠序,结合自己的实践说明“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形象说理的技巧。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背景链接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经历和学*态度,以勉励晚辈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2、生难字词

  (1)字音

  嗜学(shì)俟(sì)衾(qīn) 容臭(xiù)

  裘葛(gé)加冠(ɡuān)叱咄(chìduō)负箧(qiè)

  曳屣(xǐ)皲裂(jūn)媵人(yìng)烨然(yè)

  缊袍(yùn)廪(lǐn)冻馁(něi)谬称(miù)

  (2)词义

  以:

  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连词/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

  至:

  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矣(忧患)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条件。

  第三部分(4):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交流点拨】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路途艰难、学*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

  2、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

  【交流点拨】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

  3、大家对作者的既知足又不知足的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会怎么想?怎样做?

  【交流点拨】感受到现在学*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

  4、本文的写作原因及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原因大约有两点:一是马生得到同辈的赞赏,是位“善学者”;二是同乡之谊。目的是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太学生和作者当年求学之路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我  太学生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吃——日有廪稍之供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穿———岁有裘葛之遗

  寓逆旅——住——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行深山巨谷中——行——无奔走之劳

  未尝稍降辞色——师——未有问而不告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中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2、拓展延伸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交流点拨】首先学*古代文人求学的谦卑态度,虚心求教,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当遭到批评时,要勇于承认不足,不要频频地找客观理由。但同时,老师和学生*等的关系,我们要尊师,但不是畏师。

  3、布置作业

  (1)搜集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以苦为乐的事例。

  【交流点拨】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画荻教子。

  (2)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对比,作者在对比中突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在生活上,吃的方面,“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与“日有廪稍之供”对比;穿的方面,“缊袍敝衣”与“裘葛之遗”对比;在学*上,读书方面,“行深山巨谷中”与“坐大厦之下诵诗书”对比……这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对比,在对比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说在教学重点上有所突破。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3

  【学*目标】

  1、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序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求学精神。

  3、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学*重点】

  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学*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学*流程】

  一、预*检测(写出本课自己不熟悉的生字词)。

  二、课内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部分重点句子。

  2.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3.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5.思考:作者写出了学*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6.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词语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录毕(),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教学反思

  应该说,这堂课完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也突出了预设的重难点。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空间,使学生在搜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过程中学会积累;为学生搭建有梯度的自学*台,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为学生营造贴*生活的自主学*情境,使学生在读书感悟的过程中开拓思路,延展思维。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在教学中,采用朗读和探究的方式,感悟到作者艰辛的求学经历和良苦用心,从而正确地看待师生关系,养成勤奋学*,不怕吃苦的学*品质。

  但在,对一些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做得不够好。这篇课文较为适合学生学*,特别是可补充部分学生目前的状况,结合农村国家补贴,以及各种资助,现在的中学生读书的困难基本上已经解决,为什么还不能专心读书,甚至拿着各种补贴、吃着资助在学校中混日子等。结合学生中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较大的帮助。特别是结合学生中的厌学情绪以及各种状况,教育学生既有针对性、又较为灵活,学生容易接受教育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五)份(扩展2)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20)份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1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学*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早日成才。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

  ②认识目标: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间】 ( 第二 学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贯穿教学全过程)

  (二)互阅作业(可穿插“互帮”与“释疑”)

  (三)自学

  阅读“自学提示”

  自学内容(一)深入课文,理解内容……

  自学方法…1、…诵读全文(切实做到:眼到,心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思考问题。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找出原文。

  (2).在学*上作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都是怎样解决的,都表现出宋濂的哪些美好品质。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① ② ③

  (4)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方法有哪两条?请你用原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内容(二)赏析本文的对比手法

  自学方法…1、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2、对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四)互帮 (使用互帮显示板)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2

  一、简析教材:

  《送东阳马生序》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五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而本文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

  二、学情分析:

  本文较长,学生背诵起来难度较大,有些语句分析起来也较有难度,应该提前布置学生加强预*。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本课内容和本单元教学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培养古文阅读能力。

  (2)学*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刻苦学*的精神,激励自己勤奋学*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培养古文阅读能力。

  学*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如何用自身体会勉励马生作为教学难点。

  六、教法学法:朗读、自主合作与探究

  七、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能准确翻译“求学经历”一层原文。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并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简介作者与文体特点。

  1、请学生简要交流预*所查阅的作家作品,教师适当进行订正与补充。

  2、关于“序”

  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本文属于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这是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标划字音停顿。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注音书写。最后订正。

  (1)字音:

  嗜(shì)学 砚(yàn) 逾(yú)约 叱(chì)咄(duō) 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īng)人 烨(yè)然 持汤沃(wò)灌 以衾(qīn)拥覆 绮(qǐ)绣 缊(yùn)袍敝衣

  多音字: 容臭(xiù) 既加冠(guān) 僵劲(jìng) 日再食(sì)

  通假字: 四支僵劲 支---肢 “肢体”

  皆被绮绣 被---披 “穿”

  (2)停顿:

  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

  以∕中有足乐者

  盖∕余之勤与艰∕若此

  2、学生自由朗读至少两遍,要求读得准确流畅。

  3、指名朗读。

  4、集体朗读。

  四、默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疏通大意。三分钟后请学生举手概括回答。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ì ) 怠(dài )叩问(kòu ) 绮秀(qǐ )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⑴ 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⑵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⑶ 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⑷ 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⑸ 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⑹ 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⑺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⑴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⑵ 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⑶ 作者写出了学*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⑷ 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⑴ 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⑵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⑶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⑷ 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4

  【教学目的】

  1、疏通文句,掌握课文文意。

  2、熟读进而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和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遭遇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促进我们取得成功的动力。这也正验证了孟子的一句话,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今天我们就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1、作者简介:

  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以文章著名。负责和参与了《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明王朝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当时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本文是是一篇赠序。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二、朗读课文

  1、生字学*,注音朗读。

  嗜 弗 怠 俟 箧 屣 皲 媵 衾 烨 緼 廪 馁 谒 撰 贽 叱 咄

  2、全班朗读。

  3、教师范读。

  三、探讨讲析

  1、教师组织探讨发言,学生举手解词析句,教师指正。

  2、教师将重要实词、虚词、文言现象板书整理在黑板上。

  3、学生在讨论的同时认真笔记板书内容。

  板书内容:即:就。 嗜:喜欢,爱好。

  致:取得,这里是买到的意思。

  每:常常。 假借:同借义。

  弗之怠:即弗怠之。怠,懈怠,放松。

  走:跑,引伸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

  加冠: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硕师:才学渊博而有名望的老师。硕,大。

  趋:快步走,奔赴。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问题。

  德隆望尊:即德高望重。填:充塞,挤满。

  降:和缓。 辞色:言辞语气和表情态度。

  援:引,提出。 质:询问,请教。

  请:请教。 或:有时。

  叱咄:大声斥责。 至:周到。

  俟:等待。 卒:最终。 箧:书箱

  曳屣: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

  穷冬:隆冬,深冬,严冬。 皲裂:皮肤受冻开裂。

  舍:这里指学合、书馆。 支:通肢

  僵劲:僵硬。 媵人:这里指旅店里的服务人员。

  汤:热水。 沃灌:浇洗,擦洗。

  衾:被子 和:缓解过来,暖和过来。

  寓:寄居。 逆旅:旅店。

  再:两次。 食:同饲,给饭吃.

  被:通披,穿着。 绮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缨:帽带。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着。

  容臭:香袋,香囊。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 敝,破。

  略无:毫无。 慕艳:羡慕。

  以:因为。 中:内心。

  口体之奉:供养口和身体的,指吃的穿的。

  廪稍:官家给的粮食。廪,米仓。

  县官:指朝廷、官府。

  四、教师指导学生辨别词意

  1、一词多义:

  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 谦和

  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日再食 两次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无冻馁之患 忧患

  2、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 热水 今义: 菜汤

  走送之 走:古义: 跑 今义: 行走

  尝趋百里 趋:古义:快步走 今义: 趋势

  或遇其叱咄 或:古义:有时 今义: 或者

  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 最终 今义: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借 今义:假期

  3、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4、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5、虚词辨析:

  以:以衾拥覆 介词,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

  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来

  之:录毕,走送之 代词,他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的

  弗之怠 助词,宾语提前标志

  五、朗读背诵课文

  六、感知研讨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学*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其他学生的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5、本文中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6、分析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7、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以苦为乐的事例

  明确:

  1、课文通过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⑵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⑶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⑷ 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⑸ 未尝稍降辞色。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5、本文善用对比,集中在文章正体的第1、2段上,以自己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蕴袍敝底与太学诸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的求学生活相对比;以自己行深山巨谷与太学诸生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的求学环境对比;以自己未尝稍降辞色叱咄与太学诸生的未有问而不告的求师状况对比;以自己假借于藏书之家,乎自笔录与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的求学条件对比,对比之后,段末水到渠成,顺势假设,指出大学诸生中,如有业不精,德不成者,根本原因在心不若余之专,辜负了那样好的环境条件;用假设方式而不指实,谦和客观,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6、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7、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韦编三绝 画荻教子

  七、课文作业

  第一课时:1、理解背诵重点字词语句的意思。 2、书面完成同步练*

  第二课时: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学*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通过诵读,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3.学*“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刻苦学*的艰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可以由古今“勤学”的故事导入,也可以由勤学的名人名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曾有明初诗文三大家,即宋濂、刘基、高启。其中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传统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今天我们学*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宋濂的代表作品,阅读后也许对我们今天的学*生活会有深深的启迪,让我们一同走进作品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自查字词,巩固预*成果。可结合课下注释,学*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德隆望尊,稍降辞色,援疑质理等等。有条件的可以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便于讲解识记。

  2.教师导学

  这是一篇赠序,序是文体名,内容是作者给同乡写的临别赠言。要理解文章首先要熟读文章,理解文意。(教师范读或领读,也可以在记忆十二法中,如“机械记忆”法、“画面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选择更适合课文的方法)

  3.自主学*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①自由大声朗读;②看课下注释自说自译课文;③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4.合作学*

  a.在自主学*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参照注释,同桌合作,直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b.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互相帮助,答疑解惑,教师适时点拨,并补充总结,同时提醒学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词语,注意培养文言语感)

  (三)深入研读

  1.教师导学

  (学生可以自读质疑,也可以由教师归纳帮助理清内容进而把握主旨)

  a.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b.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这么做?

  c.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何在?

  d.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年幼家贫“无以致书”时,采用什么方法读书?

  e.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2.合作讨论

  (以上问题学生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或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皆可,目的是吃透文意,理解主旨。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达成共识)

  a.作者遇到“家贫”“无书”“无师”“天寒”等等困难。

  b.借书“手自笔录”“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遍观群书”获得

  知识,成为饱学之士。

  c.鼓励学生勤奋学*,表达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

  d.借书抄来读。

  e.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作者介绍自己的学*经历和态度在于勉励马生勤奋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四)拓展延伸

  1.反馈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可以采取领背、互背的方式进行。

  2.思考探究

  a.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不敢出言。谈谈自己怎样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答案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理念。

  b.你认为作者有哪些值得我们学*和借鉴的品质?可以放开谈,要有依据。

  (五)小结作业

  马生得到此文,会想些什么呢?谈谈你读《送东阳马生序》的感想。

  五、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少年:求学家贫好学勤奋

  成年:从师艰难鼓励期望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6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学*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早日成才。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

  ②认识目标: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间】 ( 第二 学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贯穿教学全过程)

  (二)互阅作业(可穿插“互帮”与“释疑”)

  (三)自学

  阅读“自学提示”

  自学内容(一)深入课文,理解内容……

  自学方法…1、…诵读全文(切实做到:眼到,心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思考问题。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找出原文。

  (2).在学*上作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都是怎样解决的,都表现出宋濂的哪些美好品质。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① ② ③

  (4)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方法有哪两条?请你用原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内容(二)赏析本文的对比手法

  自学方法…1、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2、对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四)互帮 (使用互帮显示板)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7

  教学目标

  1.学*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 怠(dai4) 叩问(kou4) 绮秀(qi3)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8

  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他所说的学*目的与内容,则不足取。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情意恳切,词畅理达。

  【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3、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的。

  4、培养想象和情感体验能力。

  5、通过情景练*,进入→角色扮演的学*方法,学*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创意说明】

  本文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学*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培养学生想像和情感体验能力,促使学生好学向上。

  【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文学常识介绍:

  1、介绍作者,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和课后资料。

  2、介绍本文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作为文章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者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而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方法。

  二、初读课文,疏通学问

  1、师播放朗读磁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生自由朗读课文。

  3、生根据注释和词语试译课文。

  4、四人小组直译课文,教学巡视。

  5、师生弄清课文大意,师朗诵重要字词注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问:

  ⑴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那么做。

  ⑵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其他学生的优越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⑶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为?

  2、小组议论

  3、课堂讨论

  明确:

  ⑴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老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⑵同舍生火华然者神人。他们都没有成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在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能,只能说其用心不专。

  ⑶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适当穿插描写,运用对比揭示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真诚。

  四、情境练*

  1、教师介绍情境练*的要求。

  ⑴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紧密结合课文解读。

  ⑵进行情感体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

  ⑶动口、动眼、动手、动脑,进行活动。

  ⑷形式:

  ①一定要紧密结合课文内容。

  ②都以第一人称进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③六组练*中任选其一。

  ④可以说,可以写,可以表演。

  2、出示情境话题。

  ⑴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的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⑵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时,我欣慰地说:

  ⑶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3、课堂展示,教师点评,揭示学生要学*宋濂艰苦勤奋的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态度。

  五、课后延伸

  1、生讨论: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敬重师长,说说你怎么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2、宋濂求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态度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完成作业本。

  3、写一篇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经历,激励学生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作者艰苦勤奋的学*态度。

  课前准备

  1.扫除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翻译课文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可见学*之重要。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今天我们学*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

  正音正字

  叩(kòu)问叱(chì) 咄(duō) 俟(sì)其欣悦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媵(yìng)人以衾(qīn)拥覆皆被(pī)绮绣容臭(xiù)烨(yè)然

  缊(yùn)袍敝(bì)衣

  强调学生读一读,最好当堂写一写,真正收到实效。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解词析句

  教师指导学生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俟其欣悦四支僵劲不能动主人日再食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

  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

  手自笔录弗之怠余因得遍观群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卒获有所闻主人日再食鲜肥滋味之享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3.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

  a.无从致书以观以衾拥覆以中有足乐者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走送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门人弟子填其室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

  翻译课文

  在基本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以学*小组为单位讨论,逐句翻译、理解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朗读背诵

  要求学生大声地诵读,切实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艰苦勤奋的学*态度;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视学生不同情况,做针对性检查。

  整体感知

  让学生对照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尽量要求同学自学,不懂再问)

  提示:

  1.本文以作者自己学*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毅力和勤苦的学*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2.a.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b.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学*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重点研讨

  小组合作探究。

  思考题:

  1.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3.找出课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引导学生对照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深入地讨论,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也要提高认识)

  教师提示:

  1.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上的贫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2.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勤苦。

  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归结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补拙,后者表明乐以忘忧。

  体验与反思

  引导学生比照作者, 围绕“尊师好学”等方面的问题, 谈谈自己的学*经历。找出不足,加以改进,提高认识。

  对课文中诸如教师态度严厉等问题,可以让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但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正确地认识问题。

  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及学*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在今天,学*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作业

  1.写一篇文章──“谈学*”,600字。

  2.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后半部分。

  3.继续背诵课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10

  素材积累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晚年写的一篇劝学文章,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这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古人有所谓“赠言”,到了唐代,赠言才成为一种文体,叫作“序”。但它和“序言”不同。

  “序”是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宋濂写下这篇赠序,结合自己的实践说明“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形象说理的技巧。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背景链接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经历和学*态度,以勉励晚辈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2、生难字词

  (1)字音

  嗜学(shì) 俟(sì) 衾(qīn) 容臭(xiù)

  裘葛(gé)加冠(ɡuān)叱咄(chìduō)负箧(qiè)

  曳屣(xǐ)皲裂(jūn)媵人(yìng)烨然(yè)

  缊袍(yùn)廪(lǐn)冻馁(něi)谬称(miù)

  (2)词义

  以:

  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连词/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

  至:

  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矣(忧患)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条件。

  第三部分(4):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交流点拨】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路途艰难、学*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

  2、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

  【交流点拨】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

  3、大家对作者的既知足又不知足的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会怎么想?怎样做?

  【交流点拨】感受到现在学*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

  4、本文的写作原因及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原因大约有两点:一是马生得到同辈的`赞赏,是位“善学者”;二是同乡之谊。目的是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太学生和作者当年求学之路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我 太学生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吃——日有廪稍之供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穿———岁有裘葛之遗

  寓逆旅——住——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行深山巨谷中——行——无奔走之劳

  未尝稍降辞色——师——未有问而不告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中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2、拓展延伸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交流点拨】首先学*古代文人求学的谦卑态度,虚心求教,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当遭到批评时,要勇于承认不足,不要频频地找客观理由。但同时,老师和学生*等的关系,我们要尊师,但不是畏师。

  3、布置作业

  (1)搜集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以苦为乐的事例。

  【交流点拨】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画荻教子。

  (2)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对比,作者在对比中突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在生活上,吃的方面,“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与“日有廪稍之供”对比;穿的方面,“缊袍敝衣”与“裘葛之遗”对比;在学*上,读书方面,“行深山巨谷中”与“坐大厦之下诵诗书”对比……这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对比,在对比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说在教学重点上有所突破。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11

  【教学目的】

  1、疏通文句,掌握课文文意。

  2、熟读进而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和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遭遇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促进我们取得成功的动力。这也正验证了孟子的一句话,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今天我们就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1、作者简介:

  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以文章著名。负责和参与了《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明王朝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当时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本文是是一篇赠序。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二、朗读课文

  1、生字学*,注音朗读。

  嗜 弗 怠 俟 箧 屣 皲 媵 衾 烨 緼 廪 馁 谒 撰 贽 叱 咄

  2、全班朗读。

  3、教师范读。

  三、探讨讲析

  1、教师组织探讨发言,学生举手解词析句,教师指正。

  2、教师将重要实词、虚词、文言现象板书整理在黑板上。

  3、学生在讨论的同时认真笔记板书内容。

  板书内容:即:就。 嗜:喜欢,爱好。

  致:取得,这里是买到的意思。

  每:常常。 假借:同借义。

  弗之怠:即弗怠之。怠,懈怠,放松。

  走:跑,引伸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

  加冠: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硕师:才学渊博而有名望的老师。硕,大。

  趋:快步走,奔赴。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问题。

  德隆望尊:即德高望重。填:充塞,挤满。

  降:和缓。 辞色:言辞语气和表情态度。

  援:引,提出。 质:询问,请教。

  请:请教。 或:有时。

  叱咄:大声斥责。 至:周到。

  俟:等待。 卒:最终。 箧:书箱

  曳屣: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

  穷冬:隆冬,深冬,严冬。 皲裂:皮肤受冻开裂。

  舍:这里指学合、书馆。 支:通肢

  僵劲:僵硬。 媵人:这里指旅店里的服务人员。

  汤:热水。 沃灌:浇洗,擦洗。

  衾:被子 和:缓解过来,暖和过来。

  寓:寄居。 逆旅:旅店。

  再:两次。 食:同饲,给饭吃.

  被:通披,穿着。 绮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缨:帽带。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着。

  容臭:香袋,香囊。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 敝,破。

  略无:毫无。 慕艳:羡慕。

  以:因为。 中:内心。

  口体之奉:供养口和身体的,指吃的穿的。

  廪稍:官家给的粮食。廪,米仓。

  县官:指朝廷、官府。

  四、教师指导学生辨别词意

  1、一词多义:

  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 谦和

  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日再食 两次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无冻馁之患 忧患

  2、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 热水 今义: 菜汤

  走送之 走:古义: 跑 今义: 行走

  尝趋百里 趋:古义:快步走 今义: 趋势

  或遇其叱咄 或:古义:有时 今义: 或者

  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 最终 今义: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借 今义:假期

  3、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4、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5、虚词辨析:

  以:以衾拥覆 介词,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

  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来

  之:录毕,走送之 代词,他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的

  弗之怠 助词,宾语提前标志

  五、朗读背诵课文

  六、感知研讨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学*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其他学生的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5、本文中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6、分析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7、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以苦为乐的事例

  明确:

  1、课文通过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⑵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⑶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⑷ 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⑸ 未尝稍降辞色。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5、本文善用对比,集中在文章正体的第1、2段上,以自己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蕴袍敝底与太学诸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的求学生活相对比;以自己行深山巨谷与太学诸生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的求学环境对比;以自己未尝稍降辞色叱咄与太学诸生的未有问而不告的求师状况对比;以自己假借于藏书之家,乎自笔录与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的求学条件对比,对比之后,段末水到渠成,顺势假设,指出大学诸生中,如有业不精,德不成者,根本原因在心不若余之专,辜负了那样好的环境条件;用假设方式而不指实,谦和客观,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6、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7、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韦编三绝 画荻教子

  七、课文作业

  第一课时:1、理解背诵重点字词语句的意思。 2、书面完成同步练*

  第二课时: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12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古人刻苦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①学*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②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的。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赠序,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诵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查释、翻译、理解,互助学*,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布置课前预*:

  1、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读准文中字词,了解大意。

  一、故事导入

  教师讲一则古人悬梁刺股刻苦勤奋学*的故事导入。其实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勤奋读书的人和事,你还知道哪些呢?引导学生从记忆中搜索相关故事

  (王羲之刻苦勤奋的故事;囊萤映雪;成门立雪;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这样一个勤奋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个善于劝学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学生交流作者作品相关资料

  教师适当补充:

  1、介绍作者:(投影出示)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指导朗读。

  (1)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嗜逾叩叱咄俟

  负筐皲媵烨廪稍稍

  馁谒撰写贽

  (2)注意停顿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是/可谓善学者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卒/获有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为标准。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听完后指正、评价,教师作适当补充。

  4、学生集体朗读全文。

  四、再读课文,互助学*,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四人小组齐读第一段(学生自主合作学*)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走:跑,引申为“赶快”。

  趋:快步走,奔赴。

  质:询问。

  曳履: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

  汤:热水

  再:两次

  食(sì):同“饲”,给饭吃。

  被(pī):通“披”,穿着。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挂着。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不知从何处。这里指没有办法。致:取得。这里指买到。以,连词,可译为“来”。家境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看。

  ②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学生自主合作学*)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日:每天。

  廪稍之供:国家供给的粮食。

  裘:皮衣。

  葛:夏布衣服。

  遗(wèi)):赠送,这里是接济的意思。

  馁:饥饿。

  诸:兼词,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并兼有这两面三刀个词的意义。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全句译作: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五、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阅读全文,熟读成诵。

  2、完成课后练*一、二。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学生自主合作学*)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称:称道,赞扬

  谒:拜访

  撰:写

  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见面礼。

  夷:*和、和悦。

  ①生以乡人子谒余。

  生,年青人。文中指马生,即马君则。乡人子,同乡人的子女(晚辈)。以,凭借。全句译作: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

  ②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13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序和赠序的不同,了解省略主语的句式和一词多义的用法;

  2.学*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3.引导学生从前人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事例中获得教益,为祖国建设的伟业而发奋学*,送东阳马生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段具体叙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奋学*的经过。

  2.难点:对比手法说明“勤且艰”及主语省略的两种情况。

  三、教学时数:

  课外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解题:

  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为目的。“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节)。生*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14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序和赠序的不同,了解省略主语的句式和一词多义的用法;

  2.学*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3.引导学生从前人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事例中获得教益,为祖国建设的伟业而发奋学*,送东阳马生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段具体叙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奋学*的经过。

  2.难点:对比手法说明“勤且艰”及主语省略的两种情况。

  三、教学时数:

  课外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解题:

  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为目的。“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节)。生*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15

  【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3、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的。

  4、培养想象和情感体验能力。

  5、通过情景练*,进入→角色扮演的学*方法,学*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创意说明】

  本文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学*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培养学生想像和情感体验能力,促使学生好学向上。

  【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文学常识介绍:

  1、介绍作者,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和课后资料。

  2、介绍本文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作为文章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者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而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方法。

  二、初读课文,疏通学问

  1、师播放朗读磁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生自由朗读课文。

  3、生根据注释和词语试译课文。

  4、四人小组直译课文,教学巡视。

  5、师生弄清课文大意,师朗诵重要字词注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问:

  ⑴ 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那么做。

  ⑵ 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其他学生的优越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⑶ 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为?

  2、小组议论

  3、课堂讨论

  明确:

  ⑴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老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⑵ 同舍生火华然者神人。他们都没有成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在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能,只能说其用心不专。

  ⑶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适当穿插描写,运用对比揭示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真诚。

  四、情境练*

  1、教师介绍情境练*的要求。

  ⑴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紧密结合课文解读。

  ⑵ 进行情感体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

  ⑶ 动口、动眼、动手、动脑,进行活动。

  ⑷ 形式:

  ① 一定要紧密结合课文内容。

  ② 都以第一人称进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③ 六组练*中任选其一。

  ④ 可以说,可以写,可以表演。

  2、出示情境话题。

  ⑴ 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的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⑵ 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时,我欣慰地说:

  ⑶ 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3、课堂展示,教师点评,揭示学生要学*宋濂艰苦勤奋的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态度。

  五、课后延伸

  1、生讨论: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敬重师长,说说你怎么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2、宋濂求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态度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

  1、 朗读、背诵课文。

  2、 完成作业本。

  3、 写一篇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16

  教学目标

  1.学*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 怠(dai4) 叩问(kou4) 绮秀(qi3)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1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序的有关知识

  2、学*古人的勤奋好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书序”和“赠序”的区别

  2、学*文章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的手法

  3、掌握重点实词的用法,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

  三、教学难点

  1、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的

  2、教育学生勤奋治学,不怕吃苦

  四、教学计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当我们在学*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时,经常会用孟子的哪些话来安慰并鼓励自己?学生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老师总结:古今中外在逆境中成就事业的人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了解他的'成功之路

  (二)作者简介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三)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四)听录音,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自主完成以下内容

  1、学生自渎课文后,分组活动

  ①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讨论解决

  ②回忆学过的文言常识,积累常用文言词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①读准字音(出示幻灯片3)

  嗜 叩问 叱咄 俟 负箧曳屣 皲裂 媵人 馁 衾 烨然 缊袍

  ②重点的实词

  无从:没有办法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以是:因此

  患:担心,担忧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叱咄:训斥,呵责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穷冬:冬末

  沃灌:浇洗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绲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旧

  ③通假字(出示幻灯片4)

  ⑴同舍生皆被绮绣 ⑵四支僵劲不能动

  ④古今异义词(出示幻灯片4)

  ⑴媵人持汤沃灌 ⑵ 右备容臭 ⑶走送之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18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3、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能力,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学*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人称世。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一,参与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牵连贬谪四川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学士全集》。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宋濂和刘基、高启被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在学生课前朗读的基础上,分两大组竞读,并互相指出对方读书过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

  2、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要求听读。(注意上述几个方面)

  3、 齐读。

  4、 自主与合作学*:解决字、词、句的意思。

  5、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四、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1、选定一名学生朗读。

  2、分小组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以“宋濂求学记”为题。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这么做的原因。

  教师根据学生讲的情况,帮助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五、小结:

  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条件、学*态度、学*的毅力。据此可知,在艰苦的`条件下,作者勤奋学*,意志坚定,毅力非凡。

  六、布置作业:课外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

  二、字词句练*

  1、学生课堂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1)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

  (2)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家。 致:得到 假:借。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游:交往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被:披 腰:腰戴。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4)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三、分组研讨文章内容

  要求:按照语文课堂的分组学*,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研讨以下几个问,然后每小组安排一位学生针对五个问题中的任何2各问题发言:

  1、作者求学的条件怎样?作者如何表现这一点的?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3、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4、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5、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四、探究写作技巧:

  1、本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2、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19

  【教学目标】

  1、学*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ì ) 怠(dài )叩问(kòu ) 绮秀(qǐ )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⑴ 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⑵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⑶ 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⑷ 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⑸ 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⑹ 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⑺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⑴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⑵ 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⑶ 作者写出了学*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⑷ 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⑴ 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⑵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⑶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⑷ 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一、关于“序”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

  二、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20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序和赠序的不同,了解省略主语的句式和一词多义的用法;

  2.学*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3.引导学生从前人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事例中获得教益,为祖国建设的伟业而发奋学*,送东阳马生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段具体叙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奋学*的经过。

  2.难点:对比手法说明“勤且艰”及主语省略的两种情况。

  三、教学时数:

  课外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解题:

  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为目的。“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节)。生*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五)份(扩展3)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精选五篇)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学*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通过诵读,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3.学*“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刻苦学*的艰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可以由古今“勤学”的故事导入,也可以由勤学的名人名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曾有明初诗文三大家,即宋濂、刘基、高启。其中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传统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今天我们学*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宋濂的代表作品,阅读后也许对我们今天的学*生活会有深深的启迪,让我们一同走进作品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自查字词,巩固预*成果。可结合课下注释,学*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德隆望尊,稍降辞色,援疑质理等等。有条件的可以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便于讲解识记。

  2.教师导学

  这是一篇赠序,序是文体名,内容是作者给同乡写的临别赠言。要理解文章首先要熟读文章,理解文意。(教师范读或领读,也可以在记忆十二法中,如“机械记忆”法、“画面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选择更适合课文的方法)

  3.自主学*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

  ①自由大声朗读;

  ②看课下注释自说自译课文;

  ③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4.合作学*

  a.在自主学*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参照注释,同桌合作,直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b.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互相帮助,答疑解惑,教师适时点拨,并补充总结,同时提醒学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词语,注意培养文言语感)

  (三)深入研读

  1.教师导学

  (学生可以自读质疑,也可以由教师归纳帮助理清内容进而把握主旨)

  a.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b.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这么做?

  c.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何在?

  d.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年幼家贫“无以致书”时,采用什么方法读书?

  e.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2.合作讨论

  (以上问题学生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或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皆可,目的是吃透文意,理解主旨。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达成共识)

  a.作者遇到“家贫”“无书”“无师”“天寒”等等困难。

  b.借书“手自笔录”“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遍观群书”获得知识,成为饱学之士。

  c.鼓励学生勤奋学*,表达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

  d.借书抄来读。

  e.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作者介绍自己的学*经历和态度在于勉励马生勤奋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四)拓展延伸

  1.反馈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可以采取领背、互背的方式进行。

  2.思考探究

  a.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不敢出言。谈谈自己怎样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答案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理念。

  b.你认为作者有哪些值得我们学*和借鉴的品质?可以放开谈,要有依据。

  (五)小结作业

  马生得到此文,会想些什么呢?谈谈你读《送东阳马生序》的感想。

  五、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少年:求学家贫 好学勤奋

  成年:从师艰难 鼓励期望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使学生掌握几个实词和宾语前置句式。

  2、研讨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及运用对比方法来表现中心的写作能力。

  3、学*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掌握几个实词和对比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对比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常识简介

  1、宋濂:明初著名文学家,一生著作很多,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有《宋学士文集》。

  2、序: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赠序用于临别赠言,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本文是宋濂在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写的,当时69岁。

  3、内容:本文叙述了作者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勉励马生利用太学的优越条件努力学*。

  三、朗读全文

  (学生听朗读,注意字音和停顿,理清思路)。

  四、分析讨论

  1、学*第三段,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了解宋濂为何写此赠序。

  掌握几个词:谒、书、贽。

  2、讨论第一段

  ⑴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段从哪几方面写作者求学的勤奋和艰苦的?)

  ⑵ 组织学生讨论(四人小组):

  讨论题⑴:作者哪几方面写求学勤奋和艰苦?找出原句。

  讨论后小结:幼时抄录之艰 成年叩问之难 求师奔赴之劳 住读生活之苦

  ⑶ 组织学生讨论,完成翻译(每大组为单位分工任务,四人小组完成翻译任务)

  3、分析第二段

  ⑴ 学生齐读

  ⑵ 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太学生的优越条件?

  ⑶ 通过对比作者得出什么结论?(按原文回答)

  ⑷ 齐读结论句

  五、思考探究

  假若这篇文章是宋濂写给你的,你最想跟他说一句什么话?

  六、温馨提醒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个学生的光荣任务,愿我们不畏艰苦,学有所成。

  【板书设计】

  对比

  幼年抄书之艰 无冻馁之患

  成年叩问之难 无奔走之劳

  自身经历 求师奔走之劳 有专门老师 诸生求学

  住读生活之苦 有丰富藏书

  总括:勤且艰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ì ) 怠(dài)叩问(kòu ) 绮秀(qǐ)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⑴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⑵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⑶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⑷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⑸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⑹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⑴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⑵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⑶作者写出了学*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⑷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⑴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⑵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⑶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⑷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 4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主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参照“教学设计(A)”。

  二、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有关内容参照“教学设计(A)”。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朗读带,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1) 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然后要求学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难以把握的字词。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行翻译第1段。

  (3)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然后标注出其中的重点字词。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2段后,向老师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指名学生翻译全段。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1)要求学生笔译第3段。

  (2)学生相互检查,讨论对方翻译中的不足之处。

  (3)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翻译的内容。

  然后教师进行评价,要求学生按照“信”、“达”的标准修改自己的译文。

  (4)学生齐读第3段。

  6.学生齐读全文。

  四、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内容

  1.请学生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2.细读第1段,从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词语。

  3.默读第1段,回答:作者是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请引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4.提问:请复述作者读书时的勤奋的情形,想一想:这勤奋和前面所说的艰难的生活条件有什么联系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5.提问: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怎样?文章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经历,激励学生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作者艰苦勤奋的学*态度。

  课前准备

  1.扫除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翻译课文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可见学*之重要。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今天我们学*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

  正音正字

  叩(kòu)问叱(chì) 咄(duō) 俟(sì)其欣悦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媵(yìng)人以衾(qīn)拥覆皆被(pī)绮绣容臭(xiù)烨(yè)然

  缊(yùn)袍敝(bì)衣

  强调学生读一读,最好当堂写一写,真正收到实效。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解词析句

  教师指导学生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俟其欣悦四支僵劲不能动主人日再食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

  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

  手自笔录弗之怠余因得遍观群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卒获有所闻主人日再食鲜肥滋味之享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3.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

  a.无从致书以观以衾拥覆以中有足乐者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走送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门人弟子填其室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

  翻译课文

  在基本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以学*小组为单位讨论,逐句翻译、理解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朗读背诵

  要求学生大声地诵读,切实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艰苦勤奋的学*态度;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视学生不同情况,做针对性检查。

  整体感知

  让学生对照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尽量要求同学自学,不懂再问)

  提示:

  1.本文以作者自己学*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毅力和勤苦的学*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2.a.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b.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学*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重点研讨

  小组合作探究。

  思考题:

  1.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3.找出课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引导学生对照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深入地讨论,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也要提高认识)

  教师提示:

  1.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上的贫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2.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勤苦。

  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归结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补拙,后者表明乐以忘忧。

  体验与反思

  引导学生比照作者, 围绕“尊师好学”等方面的问题, 谈谈自己的学*经历。找出不足,加以改进,提高认识。

  对课文中诸如教师态度严厉等问题,可以让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但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正确地认识问题。

  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及学*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在今天,学*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作业

  1.写一篇文章──“谈学*”,600字。

  2.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后半部分。

  3.继续背诵课文。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五)份(扩展4)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菁华6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经历,激励学生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作者艰苦勤奋的学*态度。

  课前准备

  1.扫除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翻译课文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可见学*之重要。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今天我们学*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

  正音正字

  叩(kòu)问叱(chì) 咄(duō) 俟(sì)其欣悦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媵(yìng)人以衾(qīn)拥覆皆被(pī)绮绣容臭(xiù)烨(yè)然

  缊(yùn)袍敝(bì)衣

  强调学生读一读,最好当堂写一写,真正收到实效。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解词析句

  教师指导学生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俟其欣悦四支僵劲不能动主人日再食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

  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

  手自笔录弗之怠余因得遍观群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卒获有所闻主人日再食鲜肥滋味之享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3.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

  a.无从致书以观以衾拥覆以中有足乐者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走送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门人弟子填其室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

  翻译课文

  在基本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以学*小组为单位讨论,逐句翻译、理解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朗读背诵

  要求学生大声地诵读,切实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艰苦勤奋的学*态度;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视学生不同情况,做针对性检查。

  整体感知

  让学生对照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尽量要求同学自学,不懂再问)

  提示:

  1.本文以作者自己学*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毅力和勤苦的学*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2.a.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b.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学*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重点研讨

  小组合作探究。

  思考题:

  1.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3.找出课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引导学生对照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深入地讨论,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也要提高认识)

  教师提示:

  1.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上的贫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2.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勤苦。

  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归结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补拙,后者表明乐以忘忧。

  体验与反思

  引导学生比照作者, 围绕“尊师好学”等方面的问题, 谈谈自己的学*经历。找出不足,加以改进,提高认识。

  对课文中诸如教师态度严厉等问题,可以让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但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正确地认识问题。

  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及学*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在今天,学*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作业

  1.写一篇文章──“谈学*”,600字。

  2.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后半部分。

  3.继续背诵课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经历,激励同学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作者艰苦勤奋的学*态度。

  【课前准备】

  1、扫除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

  【课时布置】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翻译课文,朗读并背诵课文。

  〖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可见学*之重要。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高人一等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前功尽弃,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今天我们学*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

  叩(kòu)问 叱(chì) 咄(duō) 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ìng)人 以衾(qīn)拥覆 皆被(pī)绮绣 容臭(xiù) 烨(yè)然 缊(yùn)袍 敝(bì)衣

  强调同学读一读,最好当堂写一写,真正收到实效。

  三、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解词析句

  教师指导同学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天大寒,砚冰坚 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俟其欣悦四支僵劲不能动 主人日再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

  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

  手自笔录……弗之怠……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卒获有所闻。

  主人日再食,鲜肥滋味之享。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3、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

  无从致书以观 以衾拥覆 以中有足乐者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走送之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门人弟子填其室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五、翻译课文

  在基本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以学*小组为单位讨论,逐句翻译、理解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六、朗读背诵

  要求同学大声地诵读,切实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⑵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⑶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⑷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⑵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⑶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德育目标:

  学*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达到熟读成诵。教师应提示学生不仅要反复诵读,而且要切实掌握诵读文言文的'三种方法:一是“疏通文意的读法”,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二是“推究文理的读法”,旨在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三是“品味意境的读法”,旨在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要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这三种读法是诵读的三种境界,力求达到第三种境界。

  2、讨论点拨法。本文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有较浓的阅读兴趣。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小组讨论解决,也可请教别的小组成员或向老师提问。

  3、复述法。教师要求学生复述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样做的原因,借此梳理行文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品读法。重点鉴赏本文借事说理的写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5、延伸拓展法。可以把本文与荀子的《劝学》进行比较,体会比喻说理和借事说理的不同;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及文体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历史上艰难求学的故事有很多,大家能列举一二吗?(学生回答:孙康映雪、车胤囊虫、王冕苦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个在困境中求学不辍的故事。(教师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颇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关于文体

  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资料内容如下:

  ⑴辨明字音:

  嗜(shì)叱咄(chìduō)俟(sì)负箧曳屣(qièxǐ)皲(jūn)媵(yìnɡ)烨(yè)缊袍敝衣(yùn)屣(xǐ)

  ⑵辨析多音字:

  冠:(guān)加冠臭:(xiù)容臭舍:(shě)舍弃

  (guàn)冠军(chuò)臭味(shè)学舍

  数:(shù)数尺

  (shǔ)数落

  (shuò)数请之

  ⑶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⑷古今词义变化:

  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菜汤、汤汁)

  ⑸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挂,名词用作动词)

  ⑹一词多义:

  之: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以:无从致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介词;以:把,介词)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⑺重点词语:

  无从致书以观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之外俟其欣悦

  日再食

  ⑻成语:

  仔细分析例句中加粗词的意思,并找出词义相同的选项。

  例:德隆望尊援疑质理

  ① A、望而生畏B、大失所望C、望文生义D、望子成龙E、德高望重

  ② A、理所当然B、理直气壮C、理屈词穷D、至理名言E、日理万机F、不可理喻

  ⑼文化常识:

  人生由小到大的顺序是:孩提、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按“读课文──释字词──译文句”的步骤进行。如有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指导点拨。

  四、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学生:

  ⑴以《宋濂的求学故事》为题。

  ⑵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作的原因。

  ⑶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

  学生推选两位代表复述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3、教师根据学生表述,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条件、学*态度和学*的毅力。一是借书。家贫无书,作者通过借书、抄书来顽强学*。二是求教。既写先生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又写自己虚心谦恭、认真讨教。三是负籍远游。写环境恶劣,自己受冻的苦状;又写自己缊袍敝衣,“无鲜肥滋味之享”。综合以上,在艰苦的学*条件下,作者勤奋学*、意志坚定、毅力非凡,是因为“中有足乐者”。

  教师板书如下(边讲述边板书):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课文。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并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上网查阅苦孩子求学不辍,最终成才的故事,并加以整理。

  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既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A、听辄默记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D、夜潜出,坐佛膝上

  ⑵翻译下列句子。

  A、或牵牛来责蹊田

  B、曷不听其所为

  C、门人事冕如事性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⑶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⑴ A、辄:就B、去:离开C、以……为异,认为……不同凡响D、潜:悄悄地

  ⑵ A、有人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 B、怎么不由他去呢?C、他的门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D、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⑶勤奋好学;刻苦读书;孝顺父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美点寻踪,重点鉴赏本文借事说理的写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的形象性,培养语感;体验反思,组织学生讨论宋濂求学故事的时代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个体背诵,集体齐背。

  二、品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审美鉴赏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现场采访学生,围绕“用审美的眼光看,你觉得这篇文章美吗?美在哪里?”的话题,与学生交流。

  生1:这篇文章很美,如促膝谈心般,让人感觉很亲切。如果父母也能这么和颜悦色,现身说法就好了。言辞中透着执著、坚韧,让人深思,给人启迪。

  生2:这篇文章说理很美,不是板着面孔说教,毫无声色惧厉之感,反而给人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很朴实,很*易。

  生3:这篇文章很美,美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事不叙自清,理不讲自明。

  生4:文章语言很形象,易激发人的想象,有较强的感染力。

  ……

  2、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为鉴赏定向,赏析本文的说理美、手法美、语言美。

  ⑴赏析本文借事说理、寓理于事的写法:

  明确:作者是德高望重的达官显贵,赠言的对象是一个同乡的青年,但文章没有盛气凌人之感,而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吸引学*的动力,把握学*的方法。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而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

  ⑵赏析本文的对比手法:

  明确:作者用自己当年求学时的学*条件和学*态度与同舍生作对比。同舍生生活条件优裕,显得神气活现,“皆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而作者则与之相反,衣着寒酸,“缊袍敝衣处其间”;饮食上也对比分明,同舍生玉馔锦食,作者却“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但因为自己“中有足乐者”,追求的是知识才学,所以也就“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形象,更鲜明,更有说服力。

  ⑶揣摩语言,赏析本文的语言美

  学生自由选例评析。

  生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形象地写出了抄书的艰难。

  生2:“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稍降辞色”“余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借写先达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反衬自己虚心求学,百折不回。

  生3:“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这几句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恶劣、自己受冻的苦状,反衬出作者求学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

  3、教师总结:本文善于借事说理,寓理于事,使说理形象化;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表达更鲜明;形象生动的语言,使文章颇具感染力。这是一篇辞文并茂、情理兼备的劝学篇。

  三、深层研讨,课堂小结

  教师请语文科代表主持讨论会,就“作者求学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或“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为话题展开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准备精彩发言。

  生1:逆境成才,这是个亘古常新的命题。困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而坚强的意志是成功以至成才的关键。

  生2:要想自学成才,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宋濂从小就“嗜学”,**以后,“益慕圣贤之道”,他学*能够刻苦和持之不懈的原因就在于此。古人言“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志向、目标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成功的动力。

  生3:“学海无涯乐作舟”,学*要有正确的苦乐观,要善于苦中作乐,苦中求乐,化苦为乐,宋濂“以中有足乐者”故可“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们要乐中学,学中乐,学*效率才会提高。

  ……

  语文科代表总结:各位的发言很精彩。先辈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尚未放弃心中的梦,仍在执著地努力着。如今我们拥有丰富的藏书,免了抄书之累;有了宽敞的教室,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满怀爱心的老师,免了奔走之劳;有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优裕的生活条件,免了口体之苦。我们是幸福的一代,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实应珍惜时间,努力学*。让我们秉承先辈们刻苦求学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在知识的大道上阔步前行吧!

  四、拓展延伸,沟通课堂内外

  (多媒体显示)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节选)

  1、理解这段文字的大意,说说这段文字讲了什么道理,说理有什么特点。

  2、学生思考,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这段文字谈的是关于学*的问题,学*应持的方法态度:一是善于积累;二是坚持不懈;三是专一。

  运用比喻说理,兼用正反对比的手法,说理形象、生动、具体。

  五、布置作业

  1、学*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读后感。

  或者整理课堂上的讨论发言,收入《成长的足迹》中。

  2、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删节部分,回答文后问题。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回答)他们没有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衣食无忧;无须奔波;有疑能解、书目齐全。他们没有成就的原因是不能专心致志地读书。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语文活动课设计

  1、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请以此为话题,组织一次讨论会。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看法可以不一致。如果有同学就此谈到尊师重教与师道尊严的关系,甚至引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句,显然有助于将讨论引向深入,应该大力表扬)

  2、关于举办以“我的求学故事”为题的演讲比赛的设想。

  学*课文后,要求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求学经历,交流学*的方法、经验及感受。通过彼此交流,相互借鉴,同学们逐步树立应对困难、超越自我的坚定信念。如有的同学力主“学海无涯乐作舟”,一字之变,对学*的主动需求已充分展现;有的同学谈身处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较好的学*环境,应学会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专心学*,发展自我。当然,也有同学倾吐学*的苦衷,如“学*,想说爱你不容易”,只要发诸真情,就应该肯定,并作正确的引导。

  3、关于组织小型学*心得交流会的设想。

  学*本文后,要求学生谈学*的心得体会,既深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4、关于组织小型辩论会的设想。

  辩题:学海无涯乐作舟(正方)

  学海无涯苦作舟(反方)

  正方:男生代表队

  反方:女生代表队

  二、写作

  1、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像方仲永一样幼时天资聪颖,后来却“泯然众人”的例子,也可以看到像王羲之、王冕、宋濂一样专心致志、刻苦努力,终于学有所成的例子,他们的故事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那么,从他们的故事中你得到哪些启示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2、看下面这幅漫画,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备课资料】

  一、课文赏析

  以情感人借事明理的“劝学篇”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文章大家宋濂为同乡青年马生所写的一篇临别赠言。文中叙述了作者早年求学勤奋艰苦的情形,勉励马生珍惜今天优越的学*条件,刻苦攻读,使自己的道德文章达到“精”和“成”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它是一篇鼓励青年自学成才的劝学篇。文章通过现身说法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下面就对这一表现手法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作者借事以明理,用委婉的叙事达到劝学的目的。

  文章一开头,作者介绍自己“嗜学”,**之后,“益慕圣贤之道”,这实际上委婉地告诉马生,他学*能够刻苦和持之以恒的原因就在于此。接下来作者选择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条件、学*态度和学*毅力。通过三个事例的现身说法,就很清楚地告诉了马生,这比单纯的议论更为感人,也更容易被马生接受。

  第二,用对比的方法增加劝学的说服力和形象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作者在对马生劝学时不是以长者自居,训诫马生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而是通过不同人物的学*条件和学*结果的对比让马生从中自然得出结论:要想业精德成,就必须“勤且艰”,否则条件越好,就越容易玩物丧志,败坏学业。由于作者是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并在人物间展开对比来达到说理的目的,所以生动感人,使人自然折服。

  总之,作者不是通过大量的事例、严密的论证、充沛的气势来说服读者,而是通过亲切的娓娓动听的现身说法和形象鲜明的对比反衬来感染读者,这是我们在写作中应注意借鉴和学*的技巧。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

  【学*目标】

  1.联系自身,学*古人克服困难、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2.掌握文章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法指导】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抓住文章中对比的写作手法,深入学*古人刻苦学*的精神和意志。

  【学时安排】两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并补充你认为重要的读音。

  嗜学()加冠()叩()问叱咄()容臭()

  负箧()曳屣()皲()裂媵()人馁()

  衾()烨()然缊()袍廪稍()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③尝趋百里外()④未尝稍降辞色()()

  ⑤援疑质理()⑥腰白玉之环()

  ⑦右备容臭()⑧非天质之卑()共7页,

  ⑨俟其欣悦()⑩生以乡人之子谒余()

  3.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4.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家长评价:您的孩子读了遍课文。您觉得您的孩子读的怎么样?(可从读音准确、是否流畅等方面评价)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疏通大意。

  (2)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3.释疑解难

  4.小结

  三、课堂巩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和—久而乃和()言和而色夷()

  至—色愈恭,礼愈至( )至舍,四支僵经不能动( )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无冻馁之患( )

  以—无从致书以观()计日以还()

  以中有足乐者()以衾拥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之—弗之怠()走送之()

  益慕圣贤之道()当余之从师也()

  2.指出下列词的古今不同的词义。

  余:古义今义假:古义今义

  走:古义今义游:古义今义

  臭:古义今义博士:古义今义

  汤:古义今义

  3.翻译下列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5)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4.尝试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预*导学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今日太学生昔日作者

  衣食

  住宿

  从师

  书籍

  小结:

  2.在预*中,你发现了哪些疑难问题需要解决的?如果没有,写下您的阅读感受。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合作探究

  (1)作者读书求学经历“艰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又是怎么解决的?我们该学*他哪些品质?

  (2)举例说明文中的对比手法。

  (3)找出文中描写和议论的句子,感受“序”的文体特点。

  3.释疑解难

  4.小结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遒④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②学生,耽书③,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④。生徒悉集,莹夜读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以才名拜太学博士。(选自《北史》)

  【注】①范阳遒(qiú):范阳郡道县。②中书:即中书省,官署名。③耽书:酷爱读书。耽,迷恋、沉溺。④都讲:主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益慕圣贤之道()(2)或遇其叱咄()

  (3)同舍生皆被绮绣()(4)生徒悉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

  3.如果用“祖莹偷读”作为上联,结合【甲】文相关内容对出下联,并说说【甲】【乙】两文所写人物宋濂和祖莹在读书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下联:

  共同特点:

  4.体会【甲】【乙】两文画线句子的人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甲】

  【乙】

  5.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从宋濂求师的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答:

  (三)13.(1)更;(2)有时;(3)同“披”,穿;(4)全、都。14.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l5.示例:宋濂借阅他们都想方设法刻苦读书。

  16.【甲】通过对比表现宋濂读书的清苦(以读书为乐)。【乙】通过侧面(烘托)表现了祖莹的文章之妙(好)。

  17.示例:“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表明求师的艰苦;“余立侍左右”或“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表明虚心、尊师;“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表明要善于质疑。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5

  【教师寄语】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自主预*】

  1、走*作者

  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至正九年,元顺帝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以奉养父母为由,隐居龙门山著书。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等。他的散文以传记文较为出色,善于通过人物言谈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形象鲜明,文字简洁。

  2、写作背景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辞仕。第二年,宋濂至应天朝见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3、关于“序”

  “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的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或给人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本文就是一篇赠序。

  4、关于马生,马君则。

  “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马君则是作者同乡人,在京城太学里读书。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过作者,并写了长篇书信作为见面礼,文笔十分畅达。和他探讨学问,语气*和而且神色谦逊。还自己对作者说他小时候用心学*非常勤奋,这真是个好学的青年。现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亲人,作者因此讲了自己求学的艰辛来勉励他。

  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一、自学导引:(我自主,我收获!)

  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预*检测:

  1.用原文回答: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2.作者最终能学业有成的原因是什么?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6

  课时安排:2课时

  学*目标:

  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体会并学*古人刻苦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①学*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②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讲一则古人悬梁刺股刻苦勤奋学*的故事导入。其实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勤奋读书的人和事,你还知道哪些呢?引导学生从记忆中搜索相关故事(王羲之刻苦勤奋的故事;囊萤映雪;成门立雪;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这样一个勤奋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个善于劝学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文题背景

  宋濂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明初文学家。年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文集》。

  关于“序”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本文属于赠序。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东阳)一位姓马的晚辈(马生)的临别赠言(序)。这是一篇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易错字嗜(shì)学砚(yàn)逾(yú)约叱(chì)咄(duō)负箧(qiè)曳(yè)屣(xǐ)皲(jūn)裂媵(yìng)人烨(yè)然持汤沃(wò)灌以衾(qīn)拥覆绮(qǐ)绣俟(sì)缊(yùn)袍敝衣

  多音字容臭(xiù)既加冠(guān)僵劲(jìng)2四支僵劲支---肢“肢体”皆被绮绣被---披“穿”

  学生自读,梳理文意

  重点字词致:得到。假借:借。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读书。走:跑。逾越:超过预定的期限。以是:因此。既加冠:已经到了成年。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尝:曾经。趋:奔,快走。叩:请教。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稍降辞色:言辞放委婉些,脸色放温和些。叱咄:训斥,呵责。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2.一词多义

  以衾拥覆(用,介词)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拿,把,介词)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助词)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弗之怠:之:指抄书。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3.词类活用

  笔.录用笔抄写。(名词做状语)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热水今——菜汤走送之走:古——跑今——行走尝趋百里趋:古——奔,快走今——趋势卒获有所闻卒:古——最终今——士兵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借今——假期5.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二、具体研*

  (一)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以作者自己学*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毅力和勤苦的学*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二)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明确:得书之难,求师之难,求学之苦。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学*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三)作者写出了学*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四)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三、深入思考

  (一)课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如第一段中一开始就运用对比,“嗜学”与“家贫”这对尖锐的矛盾,意在刻画作者能克服困难勤勉好学。第二段写求学的艰苦情况。写家中穷苦、路途险恶等衣、食、住、行,这一切都表现一个“苦”字,目的是与同舍生形成对比,也表现自己外表虽苦,内心却乐。对比中无不是从正面教育勉励马生。

  (二)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明确: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归结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补拙,后者表明乐以忘忧。

  四、延伸拓展:

  宋濂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及学*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等。在今天,学*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五)份(扩展5)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范文五份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 1

  前些时候,我又预*了一篇名叫《送东阳马生序》的古文,让我获益良多。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使同为学生的我感到这似乎不是几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边事,更使我知道求学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们应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从文中我们知道,古人因家境贫寒而借书亲手抄写,虽然辛苦却一点也不放松,抄完便跑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终于有机会看到各类书籍。而面对着父母为我买的一大堆书,我却很少细心地读过,真不敢与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训斥、呵责时,他的态度变得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直到先生高兴了,才再次请教。面对古人在如此艰难的求学条件下,对知识的渴望与决心,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古人为了求学,不畏天气寒冷,即使四肢都冻得动弹不得,一日只吃两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们丰衣足食从不为受冻挨饿担忧,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更不必亲手抄书,但仍学业不精通,那只能怪我们用心不专一了。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把心思放在比吃穿上,对自己的成绩毫不在意,每逢考试都一心思地想着多抄几道答案,多对几道题目,却从不肯自己好好用功读书,真是可悲啊!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拉扯大,费尽了他们所有的心思和精力,为的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殊不知我们却弄巧成拙,辜负了他们的期望,这能怪谁?怪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单单是嘴里说着,自己长大以后要出人头地,找一份好工作孝敬父母,可是实际行动呢?天上永远不会掉下黄金,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不要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 2

  读了这篇《送东阳马生序》古文,我感到有一种力量在把我的心卷起来,卷到这场戏中。读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天大寒,砚冰坚……弗之怠”,我感觉仿佛回到宋濂的那个时代里,想着他,没有办法看书,就向有书的人家借书,天气寒冷,砚台里的墨都冻成坚冰,可却不放松抄写,和现在的我比,我有参考书,不用抄,却没有好好利用。

  读到“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想到了我们,我们不用像他那样,坐在教室里看着老师上课,他的处世比我们不好,却还费心思去请教老师,而我们呢,木若呆鸡似的坐着,心儿不知道往哪儿飞去了?

  读到宋濂拜师的时候,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幅画,画上的宋濂,背着书箱,拖着鞋子,一步步的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路途遥远而险恶,他艰难的往前走,不理会“苦”,只想着心中的“师”,大雪深达数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可见他是那么的专注于“苦难”作斗争。当初我们上学的时候,什么困难也没有,轻松的一坐车,就到了我们想去的学校。

  他一日只吃两顿,没有新鲜肥美的大鱼大肉,衣服也穿的不好,生活的比我们苦几万倍。我们天天都吃免费的午餐,有免费的校服穿,还有零花钱能买好吃的,买闲书来看,这样的日子真是太幸福了。现在的条件这么好,我们难道不应该珍惜吗?我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学*吗?……

  磨难是一笔财富,它能锤炼一个人的意志,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所以当磨难到来的时候,千万不要害怕,千万不要选择逃避,我们应该学会坦然面对,磨难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 3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读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之后,我深有感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懂得到宋濂求学的阅历,为之心酸,又为之欣慰。心酸是因为他碰到了那么多的难题,惊喜的大话西游是他成功的走过了艰苦。在事实社会中,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怎么一样?有他一样的毅力,有他一样的心志,有他以样的追求。

  现在的人包含我最缺少的是什么?毅志啊!做事从头到尾要一鼓作气,不可虎头蛇尾,要;虎头虎尾;.俗话讲;良好的开始是胜利的一半。;对呀,不光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还要有好进程,好结尾。得到这样的成果,必需付出的是保持。你想想,宋濂小时候家景是多么的不好,人家还能;假借于藏书之家;之书;手自笔录;.现在的前提到好,伸手便来的书,哪个;好孩子;乖乖的学*了?改改*惯吧,把自己往正道上赶吧!宋濂家景清贫,这又一次提到。他在富家后辈的眼前仍面不改色,心不跳,只由于本人是;足乐者;.当初的'学生们都比吃比穿,吃要吃出花,穿要穿名牌,还要时不断得装装纯,耍耍帅,想想,有甚用?成就好了,学*棒了?刚好相反吧!摆正心态,像宋濂有一个好的信奉,你有一百万是你,你没有一百万也是你,不能转变一丁点。一丁点,不是吗?

  有一个好的寻求,不要把自己陷身于苦恼中,无用。只有堂堂正正,稳稳当当走好每一步,你未来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这便是先苦后甜的情理。固然话有些多,但这都是我的心里话。还有就是谦虚了。人家求教老师如许谦逊啊!有了学识人家也不刻意卖弄呀!不像现在的孩子,弄不弄就来点儿;蠢才;;切实;的话,太虚假,这便是翘尾巴!做人一大忌。不警惕一滑便到了,假如立刻爬起还行,怕就怕你还沉迷在空想中,时光一长,爬起也无用,跟不上了,永远倒了。这学期的打算良多,自从学完这课之后盘算就更动摇了。那就是;勿虎头蛇尾,勿翘尾巴,勿不好学。这些话也一样送给你。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 4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到了现在一些学生犯了错误,当老师教育他们时,这些学生不仅毫不理会,还露出特有的“招牌”动作——翻白眼。把头转向一边,抖着腿,时不时还瞪老师一眼,甚至“出口成脏”与老师对着干。这种师生之间因尖锐的矛盾而发生的冲突几乎每天都会在我们的身边上演,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现在的师生关系是怎么了?我们国家是以“尊师重道”为光荣传统的啊!孩子对事情的认知是由浅入深的,他们在生活中有很多行为*惯是需要教育者(包括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纠正的,他们的很多认知是需要教育者引导的,这当中,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传播者,为什么他们的教育对很多学生的效果却是那么微弱呢?这种微弱背后的隐患让人担忧啊!人们常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无私地授予无知的孩子们以知识,而这些学生却“恩将仇报”。当这些学生看到宋濂的尊师态度时,会不会为自己的这种无知可耻的行为感到羞愧呢?

  当宋濂拜师后,看到同学们都穿着绸缎,戴着珠宝“烨然若神人”,并没有感到自己寒酸低微,而是依然沉浸在学海中寻求知识,探索奥秘,求得真知。这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而我们有的同学却相互攀比:比吃、比穿、比玩、比打扮。好像别人比自己的衣服漂亮、昂贵,就感到脸上无光;吃的比别人差、零花钱比别人少,就会觉得没面子。错了,大错特错!难道你的学*成绩比别人差,只因为你比别人穿得光鲜、时尚就会让人把你看你“天才”吗,就会原谅你的愚钝和懒隋吗?

  我们应该向先哲宋濂学*,学*他勤奋苦读,遍观群书,锲而不舍“弗之怠”;学*他尊师重教,援疑质理时,“俯身倾耳”;学*他不慕虚荣,一心向学,日后“业精德成”。

  或许我们不能取得像宋濂一样的成就,但我们可以在先贤光芒照耀下做一进取向上的人。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 5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包括家长)对学生灌输的是一种功利的东西。为了工作,为了生存,为了离开农村,为了过上幸福(物质上)的生活……

  教育应该是为学生的成长奠基,为学生有质量的生命奠基。读书能够带来很多功利性的东西,但这并不是读书的目的和结果。

  在教《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的读书经历应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在宋濂看来并没有把读书当作解决自己生存的手段,他说“以中有足乐而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乐”是一种读书之乐,是一种精神之乐,是一种收获之乐。

  宋濂开篇即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即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是怎么读书的?借别人的书,无论天多寒冷,都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宋濂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一些成大事者必有的素质:好学上进,讲信用,积极主动,能吃苦,能坚持。

  再来看我们的说教,学生始终处在重压如同面临几座大山,哪来的愉悦之感,哪来的读书之趣?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还是停留用读书对学生进行物质利诱上,那么我们的观念已经严重停滞在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中长期发展纲要都要求我们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对学生说实在的话,对学生的精神引导,让学生处在正确的价值观中去学*,不仅对现在,对将来也是很有必要的。

  应试教育已经让教师异化了,让教育异化了。

  教育只有回归真实,教育才是真教育。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五)份(扩展6)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精选五篇)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2分)

  录 毕 走 送 了 不 敢 销 逾 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余幼时即嗜学 嗜:

  (2)弗之怠 弗:

  (3)宋濂尝与客饮 尝:

  (4)间问群臣臧否 臧: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诚然,卿不朕欺。

  4.【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2分)

  参考答案: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评分:共2分。每对一处得1分。

  2.(1)爱好 (2)不 (3)曾经 (4)善,好

  评分:共2分。每空0.5分

  3.(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评分: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4.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评分:共2分。每空1分,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2

  (厦门)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 ④家贫无资

  16.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2分)

  假 ①借。 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17.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余幼/时即嗜学 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多诵古人/篇章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

  (1)*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只需填序号)(2分)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3分)

  答案:

  15.①因此 ②得到 ③懈怠,放松 ④钱财 (4分,各1分)

  16. ① (2分)

  17. B (2分)

  18.(4分)

  ①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②到了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

  要点与评分:扣住基本字词,译句要通顺。每句2分。

  19.(1) C (2分)

  (2)(3分)

  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例二: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要点与评分:可从母亲的角度说,也可从欧阳修成长的角度说。结合文段说出看法2分,语言表达1分。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3

  前几天,我读了一篇赠序,是明朝文学家宋濂赠给他的'学生马生的《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赠序透过介绍作者的求学经历来勉励马生勤奋学*。读了这篇文章,我确立了人生的新目标,拥有了前进的动力。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确立了人生的新目标。是它让我明白了路途的坎坷,人生的艰难,是它让我学会了坚持。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这就是作者当年的学*环境。它激励我从失败迈向成功,在不断地体验挫折与失败的过程中完成自我的人生追求,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拥有了前进的动力。有时遇到困难真想放下,但这时,宋濂求学的身影便浮此刻我的眼前,给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让我重新振作,迎接挑战。在挑战过程中,跌倒是难免的,但只要把自我与宋濂相比较起来,就会感到很惭愧,只能擦干眼泪,继续前行。个性是当我读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时,我更加体会到宋濂当年求学时所遇到的困难之大,学*勤奋之至。在那种条件下,他都能学*,而我们又有什么做不到呢?

  作者在校舍中不与别人比吃穿也是我们应当学*的。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尽管如此,作者还是略无慕艳意。联系到自我来谈,以前我总是与同学相攀比,因此浪费了许多时光和钱财。此刻呢?我读了这篇文章后,已经为自我树立了一个警示牌了:不要把过多的时光浪费于与别人攀比上,这与图财害命没什么两样。

  读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我确实明白了很多道理。有宋濂的经历在前,又能有什么困难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呢?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4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

  录 毕 走 送 之不 敢 稍 逾 约。

  2.解释下列句中词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嗜:__________

  (2)弗之怠 弗:____________

  (3)宋濂尝与客饮 尝:__________

  (4)间问群臣臧否 臧: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然,卿不朕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1)爱好;(2)不;(3)曾经;(4)善,好

  3.(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4.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意思对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5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译文】

  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

  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

  【阅读训练】

  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

  A. 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 回答下列的问题。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4. 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

  答:

  答案:

  1.C

  2.①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②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问题。

  3.①他好学,家贫,买不起书,但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②为求得先达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闻。

  4.学*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