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精选五篇)

首页 / 教案 / |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难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活动因入)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师:(活动指导)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师: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师: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 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声音的'实验。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哪些物体能够传声。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预备:课桌、水槽、砂纸、水、毛巾

  教学过程

  一、引进

  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活动一:你听到了吗?

  1、预备实验材料:课桌

  2、留意事项:轻轻挠、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提出题目: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闻声?

  3、提问: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小组合作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是通过桌面传播的

  4、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

  三、活动二:水能传声吗?

  1、提出题目:游泳的时候,头浸在水下能听到声音吗?

  2、实验:

  学生分小组自己设计实验

  全班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3、组织学生学*科学在线

  4、提问: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4 物体传声

  声音可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气体中传播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 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 4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2、能够在多个题目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题目。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对四周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题目。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题目的'看法。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四周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能回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预备:按组预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引进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布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 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定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能区分常见的自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能举例说明自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预备: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手电筒等等一些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进

  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二、活动一: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分阶段引导学生认真看书,木头是制成椅子的材料,椅子是由木头制成的。

  2、按金属、塑料、纸、布

  3、还有哪些物品是由以上材料制成的?

  4、课本第二页图中的物品分别是由几种材料制成的?

  三、活动二:熟悉人造材料与自然材料

  1、观察画面

  告诉学生:直接从大自然获取的材料是自然材料。

  2、引导学生明白像玻璃这种由自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3、你还知道其他人造材料吗?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

  四、活动三:找一赵冬教室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赵冬并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最多,把小组找到的材料写在书上

  五、拓展: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体会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板书设计:

  1、身边的材料

  熟悉材料

  材料的分类:自然材料

  人造材料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精选五篇)(扩展1)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十篇)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矮、茎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意识。

  【教学重点】

  找大树和小草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树木,还有低矮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果实串毛茸茸,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狗尾草。(能把狗尾草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草,找出它们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非相交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共同点有根茎叶,有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作用是梳理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三、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四、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 学生活动。

  (2) 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2、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CB稠油泵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3、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

  会用多种方法来观测风向,会根据观察自然现象估测风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能够制作风向标,并知道怎样使用。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手绢、纸巾、纸ZB燃烧器泵屑等轻飘物体。

  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

  2、复*引入。

  二、自主学*

  1、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CLB型沥青泵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

  分小组进行观测。

  2、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

  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

  5、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6、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

  7、准备好制做材料。

  8、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9、连续观测一周的CG高温齿轮油泵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三、课后作业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

  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陆生植物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2、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CB稠油泵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3、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

  会用多种方法来观测风向,会根据观察自然现象估测风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能够制作风向标,并知道怎样使用。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手绢、纸巾、纸ZB燃烧器泵屑等轻飘物体。

  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

  2、复*引入。

  二、自主学*

  1、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CLB型沥青泵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

  分小组进行观测。

  2、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

  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

  5、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6、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

  7、准备好制做材料。

  8、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9、连续观测一周的CG高温齿轮油泵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三、课后作业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三、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四、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 学生活动。

  (2) 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

  2.知道不同动物一生所经历的时间不同,身体形态发生的变化不同,繁殖后代的方式也不同。

  3.知道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

  4.知道像狗那样,胎生、身上长毛、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5.知道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特点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基于不同动物的一生的相关资料,归纳出鸟类及哺乳动物一生的共同特点。

  2.能根据动物的共同特征,区分更多的动物。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更多动物的一生产生持续的探究兴趣。

  2.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了解更多的动物,体会探究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物和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同形态特征。

  难点: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狗的一生”视频、“动物特殊行为”视频、“蚕和狗的特点”维恩图、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蚕在各生长阶段的图片。)蚕的一生经历了哪些阶段?(预设:卵、蚁蚕、蚕宝宝、蚕蛹、蚕蛾。)

  2.讲解: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成长、繁殖和死亡的生命历程。根据身体形态特征,蚕的一生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3.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更多动物的图片。)其他动物的一生又会经历哪些过程呢?(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根据图片进行描述或介绍自己知道的事例,鼓励学生踊跃表达。)

  4.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几种动物的一生。(板书:动物的一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经验和知识,结合生活中发现的现象和真实事例提出假设,激发学生对其他动物的一生进行探究的兴趣。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了解鸡的一生

  1.过渡:出示蚕和鸡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图片,引导学生对比观察。

  2.提问:鸡的一生与蚕的一生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预设:相同之处是鸡和蚕都是从卵开始它们的生命历程的,不同之处是鸡要孵卵,鸡不经历蛹的阶段,没有变态的过程,而且鸡的寿命比较长。)

  3.讲解:母鸡孵蛋时将鸡蛋放在身体下面,用自己的体温保持鸡蛋温度相对恒定。21天左右,小鸡破壳而出。刚出壳的小鸡身上长满绒毛,1个月左右绒毛褪去,换上羽毛。6个月左右,小鸡长成成年鸡,母鸡开始产卵繁殖后代。

  4.追问:(教学提示:出示更多鸟类的一生的图片。)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预设:都是卵生,身上都长有羽毛和翅膀。)

  5.小结: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鸟类的一生会经历“卵(蛋)→幼年(雏鸟)→成年(成鸟)”三个主要阶段,幼年期生长较快,成年期开始繁殖后代。

  探索二:了解狗的一生

  1.活动:播放“狗的一生”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

  2.提问:和鸡相比,狗的一生有什么不同?(预设:小狗是胎生的;刚生出的小狗眼睛闭着,耳朵听不见;小狗需要吃狗妈妈的奶长大;狗活的时间比较长;……)

  3.讲解:狗是胎生动物,母狗怀胎2个月左右会生出小狗。刚出生的小狗闭着眼睛,耳朵听不到声音;2~3周后,小狗眼睛睁开,靠吃妈妈的奶获取营养;6个月左右,小狗长出恒牙,可以咀嚼食物;12~18个月,小狗发育成熟,开始繁殖后代。

  4.追问:(教学提示:出示更多胎生动物的一生的图片。)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预设:都是胎生的,身上都长毛,都是吃妈妈乳汁长大的。)

  5.小结:像狗那样,身上长毛、胎生、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出生后都会经历“幼仔→成年”的生命过程。

  探索三:了解我们的一生

  1.过渡:我们了解了鸡和狗的一生,那么,我们人类的生命历程又是怎样的呢?(教学提示:出示一组不同年龄的人的图片。)

  2.活动:指导学生整理这些图片,并按照年龄排序,然后说明理由。

  3.小结: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叫胎儿,出生后我们会经历“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老年”几个主要阶段。人从出生到年老,除了身体长高长大,外部形态特征没有明显的变化。

  4.提问:如果人生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你们会对不同年龄段的自己说些什么呢?(教学提示: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探索四:对动物做出判断

  1.过渡:通过本单元的学*,相信大家一定对动物有了新的认识。动物是有生命的物体,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作生物。你们认为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区别呢?(教学提示:出示一组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2.布置任务:请大家分组讨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达成一致后将结论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3.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蚕和狗的特点”维恩图。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鸡的一生,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鸟类的共同特点;通过了解狗的一生,引导学生发现哺乳动物的特征;通过开展资料整理活动,让学生知道人的一生会经历的几个阶段,感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最后整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巩固学生对动物的认识。这个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研讨汇报

  羽毛:被覆在体表,质轻而韧,略有弹性,具防水性,有护体、保温、飞翔等功能。

  鸟类:体均被羽,恒温,卵生,前肢成翼,有时退化,多营飞翔生活。

  拓展与小结

  1.拓展: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动物的行为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发生一些奇特、有趣的事情。有的动物身体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如变色龙;有的动物行为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如冬季来临,大雁南飞、兔子换毛、蛇冬眠等。(教学提示:播放“动物特殊行为”视频。)

  2.布置任务:请大家课后了解更多动物,收集动物一生中的有趣事情,做个科学小报。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动物行为的多样性,了解更多动物一生中的有趣事情,理解这些行为都是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从这个角度出发,做一个主题明确、内容丰满的科学小报,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动物的生命活动现象。

  教学反思

  本课由“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的过程”引出“其他动物的一生又是怎样的呢”的问题,这是由对个别事物的研究推广到对普遍现象的关注,是提出问题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根据生活经验和前面的学*,学生已经对生活中常见动物的种类及其他相关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本节课依然以蚕为切入点,与前几节课相呼应,引导学生回顾蚕的一生经历的几个阶段,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通过搜集证据和交流的方式总结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又一次得到锻炼。最后把研究的对象转为人类的生命历程,又大大增加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生物的多样性和共同性相统一”观点的建构。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

  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

  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

  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

  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能制定计划,采用走访、等形式中的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调查,了解一种植物的生产、加工、以及成为我们食物的过程;能用排序、分类的方法处理收集到的信息,并将整理的信息记在记录本上;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述本小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2.积极与小组同学合作;乐于倾听其他组的研究情况,并进行评议;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了解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并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植物的例子。

  内容设计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要用到植物,特别是在“食”上。本课设计的活动主要是植物与我们饮食的关系,最后讨论一下植物与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的关系。本课设计了三个活动。

  (1)了解能吃的植物有哪些。第二单元中的种植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此时,生长周期短的植物,如蚕豆、豌豆等,已经可以收获能制定计划,采用走访、生产基地调查、市场调查、收集图书、网上查找,本课从收获春天的'植物的果实入手,引出“能吃植物有哪些?”的问题上。这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前测,了解学生对于生活中的食物来源途径知道多少。

  (2)调查一种植物怎样到我们餐桌上的。学生先选择一种感兴趣的植物,然后兴趣相同的同学组合成小组,共同调查这种植物是怎样生产、加工,最后成为我们的食物的。在调查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植物的生产是一个社会化的复杂过程。调查过程中,小组同学合作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最后与全班同学交流和汇报。

  (3)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植物。植物除了可以做我们的食物,还可以在其他方面为人类服务,如美化环境。让学生讨论植物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植物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要位。

  教学准备

  活动(1):了解当地常见的食用植物种类:粮食、蔬菜、水果、干果各有哪此,收集它们被生产、运输、销售、加工过程的资料。

  活动(2):搜集植物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其他资料,如:美化环境(观赏植物)、衣(棉花、桑叶)、住(建筑、家具)行(草鞋、行道树、花坛)等方面以及茶叶、中草药等特殊用途的植物。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各种各样的果实

  看到这些果实,你有什么问题提出?

  生:可以吃吗?

  生:是从哪里来的?它的植物是什么样的?它怎样吃?

  师:好的,同学们,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一起解答。

  一、选择一种植物,了解它的一生。

  1.出示一份研究计划

  日期:20xx年6月9日

  温度:18——29℃

  小组成员:柯奇、王丽、刘云辉、金煊

  研究计划:研究问题:

  研究方法:

  1.访问别人

  2.查书

  3.上网查资料

  4.分小组,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

  3.教师提供各种提供信息的资料计算机书集等

  5.各小组交流。

  二、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1.讨论:植物和我们有哪些联系?

  2.汇报:生活——食物、穿衣——居住——走路、药用——制成药

  板书:种子—植物—开花—结果实——产品

  作业:查阅有关种植技术的发展。

  小结:小组交流时气氛热烈,小组交流的方式非常适合这样的课,因为孩子们这方面知识很丰富,如果采用举手发言的方式,但想必会让许多孩子丧失许多表达的机会。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有充足的举手发言的机会与时间。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一.教学导入

  1.复*: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

  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 内 容 结 束 ]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精选五篇)(扩展2)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汇总10篇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 1

  教学要点:

  观察土壤里的动物,设计不同土壤对生物生长影响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目标:

  1、认识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性等多方面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3、培养学生在科学学*过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漏斗、肥沃的土壤、台灯,干湿不同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和蚯蚓、蚕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一、引入。

  我们已经参观了蚯蚓的家园,蚯蚓还有许多邻居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

  二、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探究试验。

  取一些肥沃的土壤,放入漏斗中,在漏斗上面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

  你们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

  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小动物,它们都是蚯蚓的邻居。那么,现在我们该把这些小动物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

  我们应该把它们送回原来的地方。

  第二课时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一、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在前边几节课的研究中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蚯蚓的知识。那么,你认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呢?

  学生猜测。

  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我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试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动手实验。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不愧为小小科学家。你们认为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会有什么影响?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设计实验。

  师: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

  师:这个实验实在是太好了,可是我们用这40分钟时间是不能看到实验结果的。这就需要同学们具有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课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你们能像科学家那样做研究吗?

  ……

  师:不要忘了做记录哦!

  二、调查。

  土壤是我们赖以生存最宝贵的资源,如果土壤都被迫害了,我们会怎么样呢?

  可是我们的有些行为已经破坏了土壤,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

  课下的时候请各位同学向身边的人进行调查或进行查资料,了解人类破坏土壤的行为以及危害,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 指导并鼓励学生开展养蚕活动,引导学生在养蚕过程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通过养蚕活动的经历和体验,培养学生亲*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2、 亲历养蚕的过程。

  3、 经历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的过程。

  4、 经历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亲历蚕由“卵→蚁蚕→幼蚕”的过程。

  教学难点:付出一份爱心,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

  三、材料准备

  蚕卵、放大镜、记录用表、鸡蛋、虫卵图片、青蛙各阶段的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引入

  不同卵的异同点

  纸盒中装入一些蚕卵

  [教学媒体]

  鸡蛋

  放大镜

  各种动物及卵的图图

  [教学思路]

  出示“装蚕卵的纸盒”,创设情景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生命(小动物),让你们见识一下(猜猜看是什么呀?)。

  设问:这些卵是生命吗?

  设问:你知道的与蚕卵相似的生命还有哪些呢?

  教师出示一枚鸡蚕,提出观察要求:蚕卵与鸡蛋有哪些相似之处,哪些不同之处呢?

  教师随时依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重点从大小、形状、颜色、数量等方面认识蚕卵相对鸡蛋的不同之处。教师可以简单涉及各种卵的.构造相似以及在生命过程中扮演的环节相相同来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

  (简单观察盒子,猜一猜。)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蚕卵。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从蚕生命演变的已有知识角度认识蚕卵与生命的关系。

  学生谈一谈。

  学生小组对比观察。

  学生交流反馈。

  师生对话。

  让缺乏自主运动能力的生命体(蚕卵)与学生已有的生命概念形成冲突,创设情景。

  将蚕卵与学生更熟悉的禽蚕、蛙卵等联系起来。

  通过蚕卵与鸡蛋的对比帮助学生进行更细致的观察活动,使观察也更具目的性。

  从鸡蛋等学生熟识的生命变化形式来认识蚕卵可能扮演的生命角色,对于不熟悉蚕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合适的。

  讨论蚕宝宝出世前的准备

  设问:你知道在我们出世前,妈妈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设问:小鸟出世前,鸟妈妈会为小鸟做哪些准备?(侧重)

  设问:在蚕宝宝出世前我们该为它们做些什么准备呢?

  教师归纳学生的想法,出示一些学生该做的主要工作。(可以参照教科书P35中间部分的话。)

  了解督促学生的准备工作。

  学生谈一谈。

  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阅读了解。

  课外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并及时做好记录。

  创设情景,迁移至要为蚕宝宝的出生做好准备。

  明确工作,为课后的准备工作建立基础。

  从卵中诞生的小生命

  设问: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现有一条小蚕诞生了,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事呢?

  在学生的交流中可抓住以下几点进行:

  1、你有没有刚出生不久的照片,为什么爸爸妈妈要给你们照一张照片呢?你想拥有这样的照片吗?

  2、出生后,妈妈是怎样关心和照顾你的?你怎么照顾蚕宝宝呢?(食物、安适的“家”等等)

  3、蚕宝宝一天天地长大,我们还应该做哪些重要工作呢?

  让学生设计一个观察记录方案。

  出示老师的建议。(可以参考教科书P36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

  一定要使学生明白,除了对小生命的情感关心之外,我们的记录和饲养是科学观察记录中的重要环节。

  学生小组讨论,预设方案。

  交流方案。

  学生了解老师的建议。

  学生设计记录表。

  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放在第一条蚕出生后,也可以放在出生前的讨论时明确。

  让学生明确在蚕宝宝出生后该做些什么。

  讨论观察记录的一些技巧

  蚕的模型

  设问: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观察和记录的?

  设问:你用什么好办法可以把蚕宝宝各时期的样子记录下来呢?

  教师教*测蚕体长的方法。

  学生发表想法。

  明确图画、照片可以记录下蚕的样子;测量、放在尺的刻度上照像可以记录下蚕的体长和大小等等。

  学*一些观察与记录的技巧

  延伸

  记录表

  教师出示一张P36记录表

  学生说说打算什么时候进行记录和观察。

  使学学生明白随时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 3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

  1.认识纤维。

  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 4

  第一课 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

  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

  5、生实践

  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7、引导学生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行分类,交流汇报自己的理由。

  8、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进行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的理由是什么。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

  第二课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给每个学生准备:

  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

  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究。

  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二、滴液比较

  1、师: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同之处吗?比如,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

  2、生猜测,并讨论: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师适当提示: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滴几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简单演示;要注意观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后形成的形状是否一样)

  3、生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

  4、展示学生的记录,并交流讨论。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师: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

  2、生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5、请学生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师补充到板书中。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1、师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请学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生交流、小结。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维恩图中

  五、总结提升

  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这些相同点,固体具有吗?

  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 5

  第一单元《测量》概述:

  学生在二年级时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主要有“厘米”和“米”、“克”和“千克”。在本单元中,继续学*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质量单位“吨”。

  上述单位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广泛,对学生来说,长度单位“毫米”、“分米”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千米”和“吨”对他们而言是比较大的、相对抽象的单位,所以在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的建立上成了难点。此外,估测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常用的方法,对学生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是这一单元的一个重难点。

  针对这些学*特点,拟以下教学措施:教学设计中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中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加强学*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给学生留有创新的空间。

  [1]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在经历测量的过程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在操作中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 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连接网络、一盒自动铅笔的笔芯;学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币一个(或一张卡)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毫米产生的过程

  1.用手比划: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组比赛,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记录估计值→反馈估计值→“怎样验证?”)

  3.分组测量,验证估计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测量值→全班交流)

  4.评议学生记录方法,引出“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表示。”<课题:毫米>

  二、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毫米”是个多大的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介绍)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数给同桌瞧瞧→课件演示(可选0到刻度1,也可选其它相邻的两个刻度)板书刻度关系式。

  3.还可以这样介绍: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手比划出1毫米,与直尺上的1毫米对照;再与同桌比比,看谁比划得准。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或宽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分硬币、电话卡的厚度等)

  3.从课本中数出几张,捏紧后的厚度约为1毫米?(先估计,再验证)

  4.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降雨量、自动铅笔的笔芯等)

  5.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长度。

  四、小结

  1.你学到了什么?

  2.再次测量,准确读出我们数学书的厚度,以及长度和宽度。(不同的记录方法)

  3.课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写法——mm

  在河南郑州被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书,长约25毫米,宽约19毫米,厚9毫米。(请用手比划,可以借数学书的一角进行比较)

  五、练*巩固:

  书P3:“做一做”。

  书P5:1、2。

  六、作业:《课堂作业本》P1~2。

  板书设计:

  长 宽 厚

  估计值:

  测量值: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业: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记录下来。

  调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区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学后记:

  [2]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计量的过程中感受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1分米=10厘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操作中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直尺一把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 指导并鼓励学生开展养蚕活动,引导学生在养蚕过程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通过养蚕活动的经历和体验,培养学生亲*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2、 亲历养蚕的过程。

  3、 经历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的过程。

  4、 经历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亲历蚕由“卵→蚁蚕→幼蚕”的过程。

  教学难点:付出一份爱心,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

  三、材料准备

  蚕卵、放大镜、记录用表、鸡蛋、虫卵图片、青蛙各阶段的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引入

  不同卵的异同点

  纸盒中装入一些蚕卵

  [教学媒体]

  鸡蛋

  放大镜

  各种动物及卵的图图

  [教学思路]

  出示“装蚕卵的纸盒”,创设情景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生命(小动物),让你们见识一下(猜猜看是什么呀?)。

  设问:这些卵是生命吗?

  设问:你知道的与蚕卵相似的生命还有哪些呢?

  教师出示一枚鸡蚕,提出观察要求:蚕卵与鸡蛋有哪些相似之处,哪些不同之处呢?

  教师随时依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重点从大小、形状、颜色、数量等方面认识蚕卵相对鸡蛋的不同之处。教师可以简单涉及各种卵的构造相似以及在生命过程中扮演的环节相相同来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

  (简单观察盒子,猜一猜。)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蚕卵。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从蚕生命演变的已有知识角度认识蚕卵与生命的关系。

  学生谈一谈。

  学生小组对比观察。

  学生交流反馈。

  师生对话。

  让缺乏自主运动能力的生命体(蚕卵)与学生已有的生命概念形成冲突,创设情景。

  将蚕卵与学生更熟悉的禽蚕、蛙卵等联系起来。

  通过蚕卵与鸡蛋的对比帮助学生进行更细致的观察活动,使观察也更具目的性。

  从鸡蛋等学生熟识的生命变化形式来认识蚕卵可能扮演的生命角色,对于不熟悉蚕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合适的。

  讨论蚕宝宝出世前的准备

  设问:你知道在我们出世前,妈妈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设问:小鸟出世前,鸟妈妈会为小鸟做哪些准备?(侧重)

  设问:在蚕宝宝出世前我们该为它们做些什么准备呢?

  教师归纳学生的想法,出示一些学生该做的主要工作。(可以参照教科书P35中间部分的话。)

  了解督促学生的准备工作。

  学生谈一谈。

  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阅读了解。

  课外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并及时做好记录。

  创设情景,迁移至要为蚕宝宝的出生做好准备。

  明确工作,为课后的准备工作建立基础。

  从卵中诞生的小生命

  设问: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现有一条小蚕诞生了,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事呢?

  在学生的交流中可抓住以下几点进行:

  1、你有没有刚出生不久的照片,为什么爸爸妈妈要给你们照一张照片呢?你想拥有这样的照片吗?

  2、出生后,妈妈是怎样关心和照顾你的?你怎么照顾蚕宝宝呢?(食物、安适的“家”等等)

  3、蚕宝宝一天天地长大,我们还应该做哪些重要工作呢?

  让学生设计一个观察记录方案。

  出示老师的建议。(可以参考教科书P36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

  一定要使学生明白,除了对小生命的情感关心之外,我们的记录和饲养是科学观察记录中的重要环节。

  学生小组讨论,预设方案。

  交流方案。

  学生了解老师的建议。

  学生设计记录表。

  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放在第一条蚕出生后,也可以放在出生前的讨论时明确。

  让学生明确在蚕宝宝出生后该做些什么。

  讨论观察记录的一些技巧

  蚕的模型

  设问: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观察和记录的?

  设问:你用什么好办法可以把蚕宝宝各时期的样子记录下来呢?

  教师教*测蚕体长的方法。

  学生发表想法。

  明确图画、照片可以记录下蚕的样子;测量、放在尺的刻度上照像可以记录下蚕的体长和大小等等。

  学*一些观察与记录的技巧

  延伸

  记录表

  教师出示一张P36记录表

  学生说说打算什么时候进行记录和观察。

  使学学生明白随时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 7

  教学要点:

  观察土壤里的动物,设计不同土壤对生物生长影响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目标:

  1、认识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性等多方面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3、培养学生在科学学*过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漏斗、肥沃的土壤、台灯,干湿不同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和蚯蚓、蚕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一、引入。

  我们已经参观了蚯蚓的家园,蚯蚓还有许多邻居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

  二、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探究试验。

  取一些肥沃的土壤,放入漏斗中,在漏斗上面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

  你们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

  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小动物,它们都是蚯蚓的.邻居。那么,现在我们该把这些小动物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

  我们应该把它们送回原来的地方。

  第二课时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一、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在前边几节课的研究中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蚯蚓的知识。那么,你认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呢?

  学生猜测。

  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我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试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动手实验。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不愧为小小科学家。你们认为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会有什么影响?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设计实验。

  师: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

  师:这个实验实在是太好了,可是我们用这40分钟时间是不能看到实验结果的。这就需要同学们具有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课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你们能像科学家那样做研究吗?

  ……

  师:不要忘了做记录哦!

  二、调查。

  土壤是我们赖以生存最宝贵的资源,如果土壤都被迫害了,我们会怎么样呢?

  可是我们的有些行为已经破坏了土壤,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

  课下的时候请各位同学向身边的人进行调查或进行查资料,了解人类破坏土壤的行为以及危害,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 8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

  1.认识纤维。

  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 9

  一、指导思想

  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健体,掌握一些基本的健身方法。采用灵活多样、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教学中以学生

  为主体,让学生的思维、情绪、活动同教师的教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完成学*目标,发展学生敢于动脑,大胆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选用了滚翻教材中的《前滚翻》和游戏《障碍跑》。

  三、课的组织、设想

  本课结合教材内容采用故事情景的教学方法。 进入情景:在课的开始,教师以“小刺猬锻炼”的`故事对学生进行诱导,通过模仿动物和练*《健身操》发展学生的活动兴趣。

  情景展开(1):在滚翻教学中,展开“小刺猬锻炼”故事情景,启发学生创造各种玩法。把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小垫子进行各种自由滚翻、滚动、跨越障碍等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情景展开(2):教师及时捕捉住能做出“滚翻”的学生,通过他们的展示,将滚翻渗透于生活中,让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技能。

  情景展开(3):引导学生学*“前滚翻”。练*中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如:头顶触垫子、团身不紧、双脚蹬地无力等),通过教师示范、出示挂图,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在保护与帮助练*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学生基本掌握滚翻的技能后,同伴之间相互评价打分,发挥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景展开(4):引导学生进行游戏《障碍赛跑》。通过小动物歌谣提高学生的游戏兴趣,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尊重同伴的优良品质,渗透安全教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协作,勇于显示个体的价值。情景结束:集休手拉手跳简单跳跃动作以放松身心。

  教学目标:

  1、 乐于开动脑筋,表现自我,充分展示学生个性

  2、在体育活动中有一定的观察和模仿能力

  3、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合作行为,培养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前滚翻

  一、导课

  师:同学们,冬天来了,你们一定很喜欢 出去玩,对不对?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想去哪儿玩吗?

  师: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动物园里玩一玩,看看动物园里的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好不好?

  师:那我们就出发吧!你们一定要注意,到了动物园,一定要听从指挥,注意安全!

  二、设置情景

  1、游戏一:穿过小树林

  学*目标:调动学生兴趣

  师领生跑步到森林,玩“穿过小树林”的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穿过了这片小树林,就要到动物园了,大家一定要爱护小树林。

  师:同学们,请注意啦,我们马上就要进动物园了。师领头穿过洞门(由两位同学搭手成门),来到动物园。

  2、舞蹈:健康歌

  学*目标:激发学生学*热情

  师:动物园里的空气好新鲜呀!同学们,我们来做做运动吧!(播放音乐,师领生跳舞:健康歌)

  要求:气氛活跃,心情愉悦

  3、模仿小动物开运动会

  学*目标: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热情 ②培养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

  ③培养协作意识

  师:跳完了舞,你们想和小动物们一起玩一玩吗?现在,我们就来模仿一下小动物:看看小动物们怎样开运动会的,好吗?

  师:我们分组进行,看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模仿的最象最好,行不行?

  师:我们现在开始吧!(师参与其中)(设想:龟兔赛跑、青蛙过河、老鹰捉小鸡、青蛙跳远)

  要求: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

  三、技巧:前滚翻

  4、栽种人工草坪

  学*目标:培养协作意识及竟争意识

  师:你们模仿的真像。现在,大家累了吧?一起到人工草坪上休息一下吧,不过,我们要先栽种好人工草坪,现在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栽种的最快最好。

  师:草坪种好了,你最想玩什么呢,大家分组玩一玩吧!

  设想草坪图形:长方形、圆形等。

  生:分组活动。(设想:有的在草坪上来爬去,有的在翻筋斗,有的在仰卧起坐,有的在练*劈叉,还有的在……)

  要求:团结协作

  5、熊大哥“翻筋斗”

  学*目标:导入主题—前滚翻

  师:大家瞧一瞧,这一组的同学在干什么?

  生:翻筋斗

  师:说对了,原来,他是我们的熊大哥,在学翻筋斗呢!就象“滚圆球”一样,现在我们把垫子拉开,排整齐,也来学学翻筋斗吧!注意:两人一组,自由组合,看谁滚得又圆又稳。生:练*团身滚动

  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能不能不抱腿滚动呢?

  生:表演示范

  师:表演的真好,我也来给你们表演一个。同学们,老师表演的好吗?

  生:好!

  师:你们也来练一练吧,我相信你们比老师做得还要好。现在开始。

  生:练*前滚翻;分两组集体表演

  师:你们表演的真不错,我想和你们比试一下,好吗?

  生:好!

  师:表演蹲撑前滚翻起立展体亮相。老师表演的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开始动作、结尾动作不一样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你们有更好的方法和更漂亮的动作吗?分组练一练,看哪一组的动作最优美,最有特色?

  生:练*,集体展示,个别展示

  四、放松活动

  师:大家玩累了吧:我们来放松一下(意念放松),准备回家吧!

  意念放松指导语:

  1、请慢慢闭上眼睛

  2、 我感到很放松

  3、我的双手感到沉重和放松

  4、我的手臂感到沉重和放松

  5、我的双肩感到沉重和放松

  6、我的双手、手臂、双肩全部感到沉重和放松

  7、请慢慢睁开你的眼睛

  师:同学们,你们放松好了吗?

  生:放松好了

  小结:同学们,今天,看了大家的表演,我对我们班同学有更深的了解,你们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中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五、师生再见

  反思:

  这节课有多处不足。1,天气比较热,影响学生情绪,

  2,组织不严密,表现在准备部分,、我把热身倒过来了,应该活动身体各部位,做头、腰、双手、腿的动作。课上是先进入第一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在垫上做滚翻动作。

  3、没有及时运用激励机制,做得好的与做得不成功一个样,

  4、没有跟生活联系起来。只让他知道怎样滚,不顾怎样用到生活中,因让学生明确前滚翻粉是体育锻炼的一种途径。通过这个途径可以发展学生的柔软、灵敏、协调素质务基本活动能力,促进个性心理的发展。教案的设计基本结合学生的知识,自编了动物及游戏,这样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了和谐发展,体现了新课程健康第一的理验。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 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精选五篇)(扩展3)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汇总五篇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 结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2

  科学教学的开展也是十分需要相关的课件来进行课堂的引导的。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一、创设情景

  小实验:同学们看这儿,老师带来了两个小球,如果我把这两个小球同时放入水中,你猜会怎么样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猜想:1、都浮在水面上。2、一个浮,一个沉。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结果到底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仔细了。(老师把小球放入水中。)

  师: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们猜对了吗?)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两个物体一个浮上来,一个沉下去?)是啊,为什么会有浮有沉呢?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有趣的浮沉现象】

  二、探究新课

  1、 师:说起浮沉现象,咱们的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谁想来说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浮沉现象?

  生:小船、 树叶、鱼浮等  (小船)是浮在水面上的。

  石头     (石头)是沉在水底的。

  A、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观察的很仔细。现在如果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些物品,你能不能凭借生活经验来判断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呢?(能)

  (如果学生没有回答,老师接着问:想不想试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这些物品放入水中后是浮还是沉呢?(稍作停顿)

  老师想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猜想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的表一里。浮在上面的物体用↑表示,沉下去的物体用↓表示,预测意见不一致的用0表示。开始吧。

  (学生分组猜测。)

  师:老师看到大家已经完成了猜想。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想结果?

  学生汇报时语言要完整:我们组猜想把     放入水中会     。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猜想结果,当遇到猜想错误的时候适当的问其他学生的猜想意见。)

  B、师:刚才大家都根据生活经验做了大胆的猜想。但是,科学不能仅靠猜想,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科学的呢?(做实验)

  对,做实验是验证猜想的科学方法。可是我们怎样来做这个实验?

  生:我们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师:你说的很好,我们在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我们要轻轻的把物体放入水中,不能把水荡起来。

  师:这些物体我们能一起放入水中吗?

  生:不能,物品要依次放入水中。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小组有四个人,在做实验时我们是不是4个人都动手往水里放物品呢?

  生:不是,我们要分工操作。

  我们还要进行合理分工,分出操作员,记录员和观察员。

  (小组内要分工。)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老师也有几条实验提示,请xx读一下。(课件出示实验提示1、小组长做好分工,选出一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两名观察员。2、实验完毕后,要把物品整理好放回原处。)

  同学们都明白了实验要求了吧?现在请小组长先按实验提示一的要求进行分工,让后再从桌洞里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好的材料盒准备实验。(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验后整理好用品。)

  C、师:xx小组已经做完实验,做完实验的小组请注意整理实验物品。

  刚才老师发现大家都能按照分工认真做自己的任务好,实验现象记录的也很及时。现在我们一起来汇报一下。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收获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当同学们在分享收获的时候,其他学生要注意听,看你们的结果是不是和他的一样。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汇报结果。

  师:你们的结果和他们组的一样吗?(一样。)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许多物体放入水中后会浮在水面上。这些物体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呢?

  生:它们轻,它们是空心的。

  师:大家都注意到了物体本身的特点,这种观察*惯很好。不过,大家能不能换个角度想一想,水中会不会藏着什么秘密呢?

  学生猜想,

  老师引导:请同学们轮流将泡沫板轻轻的压入水底,体会手有什么感觉,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

  师:大家都完成了操作,请小组长把材料收起来放入桌洞中。谁来说说在把泡沫板压入水底的过程中,手有什么感觉?

  生:感到泡沫板往下压时,手很吃力。

  师:手为什么会感到吃力?水中会不会有什么?

  生:水里好像有一种力撑着泡沫板,泡沫板很难被按下去。

  师:手给泡沫板的力方向是向下的,那么水给泡沫板的力方向是向哪的?

  (向上。)(此处让学生先说感受,2-3名同学,之后师在这个的基础上再小结。)

  师:(从大家的回答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感受到水中有一股力量在托着水面上的物体,所以它们能浮在水面上,是这样吗?也就是说,我们用手往水中压泡沫板很费力,是因为水对泡沫板有一种

  (向上托的力)。(找2-3个学生说。)

  师:我们能够感到水中有一种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在科学上叫做浮力。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浮力的概念。(学生齐读浮力的概念。)

  2、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自己通过实验证明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

  (学生猜想,交流。)

  师:那到底有没有受到浮力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橡皮筋,钩码,尺子,水槽。你能不能根据这些物体设计实验验证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呢?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稍等一会。)

  看来,这个实验方案的设计还是有点难度的,现在老师给你一点提示:我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的长度有什么变化?(被拉长了。)如果钩码受到一个向上托的力,橡皮筋的长度会发生什么变化?(变短了。)由此,你能不能想到怎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钩码在水中是不是受到浮力?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老师指导。)

  学生汇报:1、把橡皮筋系在钩码上,用尺子量出橡皮筋的长度。2、再把钩码完全放入水中,用尺子量出橡皮筋的长度。3、比较两次测量的长度有没有变化。如果橡皮筋变短了,说明钩码在水中受到了浮力,如果橡皮筋不变,说明钩码在水中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师:这个方法非常棒。我们在用尺子量橡皮筋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测量橡皮筋的长度时,要等钩码稳定了再测。

  师:钩码要完全放入水中,能不能碰到水槽?

  生:钩码不能碰到水槽底和水槽壁。

  师:我们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零刻度朝下,测量橡皮筋两个环之间的长度。读数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用直尺测量读数时,眼睛要和刻度*视。

  师:说得不错,老师这里也有实验提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师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师:方案设计出来了,注意事项也明白了,咱们开始动手操作吧。

  (学生操作,并汇报。)

  师:老师发现有的小组已经有结果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同学们坐好。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有的小组分工很合理,能按照我们的实验提示进行操作,实验效果很明显。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实验情况汇报一下?老师帮你把它写在黑板上。

  学生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板书。

  师:在测量误差存着的情况下,每个小组的测量数据虽然不一样,但是都能看出钩码放入水中后橡皮筋的长度变短了,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钩码在水中受到浮力。

  师:由这个实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师: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收到水的浮力。

  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和沉入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三、应用拓展

  师:水的浮力自从被人们发现以来,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谁能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水的浮力?

  生:救生圈,救生衣,小船,竹排,潜水艇......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老师做聊天式介绍。)

  1、(小船)看看这是什么?游客可以乘坐着浮在水面上的小船游览优美的水上风景。

  2、(救生衣)你认识这个物体吗?救生衣可以依靠它自身的浮力,将落水者的面部托出水面,拯救落水的人们。

  3、(黄河浮桥)它是黄河浮桥,是浮力在生活中的又一伟大利用。人们在船或浮箱上架设桥梁,利用船或浮箱在水中的浮力托起桥梁,供行人、车辆通过。

  4、(浮力选种)人们还利用浮力进行选种,把种子倒入盐水中,好的种子颗粒饱满,重量大,就会下沉。坏的种子颗粒干瘪,重量小,受到浮力作用就会漂浮上来。把漂浮的干瘪的种子捞上来,放掉水后,剩在池里的就是人们需要的好种子了。

  5、(海洋浮标)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海洋浮标。海洋浮标是以锚定在海上的、观测浮标为主体组成的海洋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站,是海洋工作者了解海洋风云变换的重要工具。

  师:现在咱们回想一下前面做过的小实验,你知道这两个小球为什么一个浮在水面上,一个沉入水底了吧?(找个同学到讲台试一试,把结果告诉大家)

  这两个小球虽然看起来好像完全一样,其实一个是皮球,一个是实心球。为什么加重了小球的重量,它就能够下沉呢?再比如我们军事中常用的潜水艇,为什么能够在水中自由的上浮和下沉呢?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查阅资料,继续研究!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3

  教学准备:

  1、各小组预备一些没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的叶。

  2、各组不同颜色的同种叶数片。

  3、学生描画叶片大小的方格纸。

  教学活动设计:

  一、叶的颜色的观察

  1、谈话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对叶已经有了不少的了解,如果有人问你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么回答?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学生观察说说自己预备的叶,有哪些颜色?

  4、让学生按颜色的变化给叶排排顺序。

  5、小组代表,出示各组的排列情况并说说排列的依据。

  6、再次设问:如果有人问你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么回答?

  二、叶的形状观察

  1、叶的颜色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形状相同吗?

  2、学生观察,说说自己小组有哪些形状的叶?

  3、小组尝试根据形状给自己的叶分类。

  4、小组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分类情况。

  三、叶的大小观察

  1、(承前)让学生将其中一种形状的叶按大小顺序排列。

  2、交流排列中遇到的问题,设问:大小相*的叶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大小呢?

  3、各小组研究探讨。

  4、学生交流各组的方案。

  5、教师总结比较叶大小的方法,适时提出描方格的方法。

  6、学生描一描,试一试。

  四、作业

  用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叶拼一幅图画。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研究大树中亲*自然,感受自然,融入自然。

  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知道怎样才是科学的观察。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

  教学准备:

  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本。

  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你观察过大树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曾经看到过什么?

  2、小组回忆、讨论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回忆过去不经意间所看到和记住的有关大树的内容。

  (2)学生讨论曾经观察过的大树。

  (3)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3、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让你再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你想观察什么?

  (2)学生讨论。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生成引导: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A、“看”大树,“听”大树,“闻”大树,“摸”大树……

  B、有顺序,如由远到*的观察。

  4、带领学生观察学校中的一棵大树。

  (1)观察前的要求:

  A、注意安全。

  B、爱护大树。

  C、做好记录。(用文字,也可以用图画。)

  (2)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5、交流、讨论,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5、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精选五篇)(扩展4)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菁华6篇)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

  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

  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 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板书设计】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

  内部:胚根、胚芽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植物,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是有生命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观察应该是有目,制订观察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词语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信息是有限,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惯。

  【教学重点】

  了解观察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重要性。

  【教学难点】

  对大树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信息。)

  三、回忆中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大树与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汇报内容真丰富,有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候,我们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内容?

  四、观察真正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发现。同时把观察到信息,用简短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树。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

  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板书设计】

  3.我们先看到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2、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CB稠油泵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3、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

  会用多种方法来观测风向,会根据观察自然现象估测风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能够制作风向标,并知道怎样使用。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手绢、纸巾、纸ZB燃烧器泵屑等轻飘物体。

  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

  2、复*引入。

  二、自主学*

  1、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CLB型沥青泵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

  分小组进行观测。

  2、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

  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

  5、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6、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

  7、准备好制做材料。

  8、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9、连续观测一周的CG高温齿轮油泵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三、课后作业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

  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

  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

  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

  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精选五篇)(扩展5)

——三年级下册科学计划 30句菁华

1、通过复*,使学生掌握本学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的内容;

2、加强复*间的过程评价,督紧后进生的复*情况,提高后进生的学*兴趣,达到复*成效。

3、18复*《物质的变化》单元知识点概念和练*;

4、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5、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6、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7、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把握小学生科学学*的特

9、倾听声音 2课时

10、让灯亮起来 2课时

11、磁铁的力量 2课时

12、自制小乐器 2课时

13、透明与不透明 1课时

14、传递信息 2课时

15、身边的材料

16、4 ~ 4.8

17、光的传播

18、25~ 4.10

19、导体与绝缘体

20、光与我们的生活:(7——10)课,以“学生对光的认识和体验"为线索,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增强学生观察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身边常见科学现象的情感,意识到探究科学可以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入手。

21、教改思路:改变评价学生的方法,把学科评价内容分为综合能力评价和基础知识评价两种,每种各占50分。注重学生*时的制作能力、观察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学*科学知识知识,并在作科学的过程中学科学。

22、已有知识、经验:从课外书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比较丰富,但科学探究能力比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23、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科学课程内容也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4、温度和温度计 测量水的温度

25、磁铁有磁性 磁铁的两极

26、回忆、熟练、掌握各知识点。

27、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做科学实验的良好*惯。

28、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师生都要特别关爱。

29、了解空气在哪里,空气的成分,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30、亲*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精选五篇)(扩展6)

——优秀三年级科学作文(精选五篇)

  优秀三年级科学作文 1

  今天,我们要春游,老师要带我们参观科技馆。

  我觉得这个科技馆很好玩,正好老师也要带我们进去,于是我就进去了。

  我进去看到了矛盾画,第一幅画的是大象,大象的头、鼻子、身子、尾巴没有什么奇怪,画这幅画的人,首先画了四只脚,再在四只脚的中间画上许多点,有些人认为,四只脚是大象的腿,而有些人认为四只脚中间的点才是大象的腿。所以,画这幅画的人就等于画了两只大象。

  第二幅画的是人坐在椅子上,画上有2个人,一个人坐在凳子上,另一个人坐在靠背上,有些人认为,坐在凳子上的人是坐不稳的,而另一些人认为,坐在凳子上的人是坐不稳的,而坐在靠背上的人是坐稳的。

  我还看到一个游戏,那上面有一只水母,还有向下、向上、向左、向右、跳舞的键盘,我对着话筒说:“跳舞。”那只水母一下子分成3只小水母。我在旁边看别人玩,别人喊:“向左。”那只水母没动。我认为这台机器有问题。

  今天玩得真开心!我发现科学就像数学一样,无处不在。

  优秀三年级科学作文 2

  暑假里,妈妈带我和弟弟们去科技馆参观。据说那里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我很好奇:科技馆到底有什么好玩的呢?

  一进大门,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机器人乐队。机器人们有的在吹笛子,有的在弹琴,有的在打鼓……还有一个乐队指挥拿着一根小棒在挥舞,样子很滑稽。机器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

  在一间大厅里,一架“水琴”吸引了我:它的样子像一架竖琴,但是琴弦是一条一条的水柱,当手碰到水柱的时候,就会发出悦耳的音符声。

  还有间奇异的小屋子,叫做“倾斜屋”,屋子里的地板是个斜坡,四面墙都是镜子,当人一走进去就感到站不稳,头晕眼花!

  有一个普通的门洞,看上去没什么神奇之处,可当人们从门洞穿过时,就会传来一声打碎玻璃的巨响,把人吓一大跳!

  这里还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没有鼓面却能敲响的鼓,会自动报体重的“乌龟”,飘在半空中的水龙头……让我们玩得都不想走了!妈妈告诉我是科学让它们如此有趣,比如机器人乐队是由电脑程序控制的,“倾斜屋”是利用空间造**们的错觉。要想了解更多的秘密,就要掌握很多的科学知识。哦!原来是这样,我喜欢科技馆,我也爱科学!

  优秀三年级科学作文 3

  今天,我们特别高兴,因为我们要参加科学嘉年华了,我们又紧张又激动,心怦怦地跳个不停。

  第一个项目是纸杯宝塔,我一个一个地叠上去,还差一个纸杯,我心里暗暗高兴:我快要成功了!当我把最后一个纸杯一放,“砰”的一声,纸杯倒了,我傻眼了,只好重新又叠,但是,时间到了,我只好把纸杯放好,垂头丧气走出教室。

  第二个项目是七巧板,走到拼七巧板的教室门口,我的心更紧张了,看到自已要拼的图案是*行四边形,我暗自庆幸,担心一下子消失了,这几个图我每天在练*,所以熟能生巧一下子拼好了。

  第三个项目是纸飞机,在规定时间内我折好了两架飞机,也就代表我有两次机会可以飞,我们拿着自已折好的飞机来到跑道边,我举起飞机,手一用力,飞机飞了过去,看着半空中的飞机,我希望它能飞得更远些,飞机轻轻落地,可惜飞机没有飞过标准线,第一次飞行失败,没关系,我还有一次机会,遗憾的是第二次飞行,飞机还是落在标准线前,我的两次机会泡汤了,都以失败而告终。真是太遗憾了,我下次一定要三样通过。

  优秀三年级科学作文 4

  今天早上8:00,一、二、三年级去科技馆春游。

  我们先在班上背上个星期的晨诵篇目。然后程老师又说背《三字经》,从“人之初”开始背,背到一半我们就快忘了。程老师说:“记住,回家还要复*前面的哦。”然后我们开始背古诗,看动画片。动画片还没有看完就排队下楼去了。在楼下等了一会儿就坐公交车去科技馆。快到科技馆时,高老师嘱咐我们下车后不要乱跑。到了科技馆我们下了车,排好队就进去玩了。

  科技馆里好玩的东西可多了,我最喜欢玩的是“滑轮组吊篮”、“自行车发电”和“太阳能飞机”。先说“滑轮组吊篮”吧,我先坐在椅子上然后双手把绳子一点一点的往下拉,椅子就会带着我慢慢地上升,太有趣了!

  自行车发电,是这样发电的。我坐在自行车上,然后再不停地骑,自行车前面的灯就会亮起来呢。

  太阳能飞机就更神奇了,有一面镜子和凳子,坐在凳子上用镜子照着飞机下面的太阳光电板上,就能带动飞机飞起来。

  今天学的科学知识可多啦,还玩得很开心呢!我还想再去科技馆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 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后当个科学家。

  优秀三年级科学作文 5

  今天,我去了红石板社区安心学堂上了一节有趣的科学实验课——潜水艇的制作。

  在制作潜水艇之前,项老师首先让我们认识了什么是浮力。浮力原来就是任何物体放在水上会感觉到的一股力量。比如一个空瓶放在水面上,就会浮起来。那么重量相等的一个空瓶和一个螺帽,把它们一起放到水里去,会怎样呢?项老师刚放下去,螺帽就像一颗子弹,飞快地“冲”下水底,我明白了一个科学知识: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越大越会上浮,体积越小越会下沉。那么一个装满水的瓶子和一个空瓶相比呢?项老师叫我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自信地答道:“那当然是装满水的瓶子啦。”讲解完“浮力”的基本知识后,就到了我们今天活动的重头戏——做潜水艇。项老师给我们每人一套制作潜水艇的零件,我先把气球套在推进器上,再插入潜水艇里,潜水艇的底部装上螺帽,插上软管,插上针头,潜水艇就完成了。项老师让我们每个人上去试了试,果然成功了。

  今天的潜水艇制作课真好玩,我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科学活动。科学真好玩,我爱科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