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优选【五】份

首页 / 教案 /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1

  教学建议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简析

  这是一首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语文教案-诗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二、《雁门太守行》简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上句写危城将破时沉重的气氛。《晋书·五行志》:“凡坚城之上有黑云如屋,名曰军精。”作者在这里暗用此典一下句写敌军兵临城下的声势。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孤城被蜂拥而来的敌人团团围住。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写两军激战的惨烈。《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这两句中的“燕脂”,“夜紫”还暗指战场血迹。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把泥土染成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写一支轻兵在寒夜出击敌人的情景。在低沉的战鼓声中,将士们冒着严寒杀向敌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赴战的决心。

  全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环境气氛,表现了危城守将誓死报国的决心,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无题》简析

  本诗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有代表性的名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在封建礼法的重重阻碍下,男女二人难以相见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执著的爱情在濒于绝望中显出了无比强大的力量。“丝”,双关语,隐“相思”的“思”。“春蚕”、“蜡炬”比喻精妙,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这两句诗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写对女方的深刻体贴。咫尺天涯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线希望,都写得深刻动人。

  这首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在封建时代文人们那种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的特点。

  四、《天净沙 秋思》简析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为第一层。

  最后两句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五、《山坡羊》简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生动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感情基调。一条饱经历史兴衰的路,它唤起了作者的怀古之情。这不仅点明了题意,也饱含着感情色彩。

  “望西都,意踌蹰”。二句意味更深长。作者西望长安,这汉唐帝国的都城,对其历史上的繁华兴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着无限的感慨。这里隐隐约约透露出民族意识,即对汉民族强盛时期的追怀,思想感情极为复杂.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诗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由长安路而联想到秦汉兴亡,这是很自然的事。作者突出用了“伤心”二字,为这种不由自主的联想*添无限苍凉凄楚。明明是潼关怀古,却把视野扩展到了潼关通往西都的路上,联想到关中逃难的饥民,他们成群结队,艰难地走在路上。作者并没有正面写到难民群,而是抽笔去写此地往昔的兴衰,不言更胜有言。秦皇汉武的宫殿楼阁、舞榭歌台都荡然无存了,所剩的只有眼下的一片萧条。这里强调的仍然是历史与现实的对照。

  “兴,目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从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中,概括提炼出既朴素而又鲜明深刻的思想:兴也好,亡也罢,受苦遭难的终究是黎民百姓。这是作者关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华,问题朴实,却十分尖锐;看似简单,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无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这是对全曲旨意一个十分警策、十分精辟的总结和概括。

  六、关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教学建议

  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诗歌教学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的脑海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感情上与作者融为一体。教学起始,要创造条件,让他们理解作者创作前的背景材料,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在分析时,教师要用真切感人的语言,丰富生动的表情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而不是干巴巴地去解词释句,证述证明。有些诗歌情在言表,可以直接感受和分析到;有些诗歌情在言内,披文亦可入情;有些诗歌情在言外,则要“知人论世”,弄清诗人写诗的用意,从而把握诗歌的真情和真意。诗歌教学,对层次结构的分析相对要少些,以免影响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唐诗、宋词、元曲闻名世界,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人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这节课我们学*唐朝古体诗两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教师先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反复诵读后,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风光、奇寒,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雁门太守行》一开头便点明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接着极力渲染战场惨烈的气氛: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天寒霜重鼓声不扬,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幕降临时映出紫色的霞光。诗的末尾抒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三、阅读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1)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发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

  诗歌的种类:就体裁方面分为旧体诗(包括词、曲)和新诗。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唐代以后的*体诗(律诗、绝句)。新诗有要求严格些的格律诗,有格律要求不严的、写起来比较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2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培养爱国情感、认识朋友间的友情。

  2、知识目标

  ①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③品味语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④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3、美育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

  4、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欣赏能力、想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重点)

  2、理解作者的精巧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学法引导:

  1、背诵全文。

  2、抓住难点、要点疏通文意,启发自行领悟。

  3、反复诵读,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分析、欣赏。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质疑,师生共同回答。

  2、训练朗读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②质疑法③讨论法④背诵法

  2、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3、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

  4、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2′)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是可以依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3′)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与句读,最好提笔作上记号。(师配乐朗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自由朗读,理解文意(8′)

  1、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疏通文章大意,并记下弄不明白的地方,待会全班讨论解决。(教师巡视,随时解答一些学生的疑难问题。最后全班交流。)(全班交流的方法是: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学生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2、下面,同桌或前后桌两人组成一个小组,一人读课文,一人说译文。读完一遍后交叉进行。

  四、品析课文,训练想像(10′)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____”标示出来。(在“愁云惨淡万里凝”)

  2、下面,请大家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别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雪是洁白的,朋友的情是纯真的;雪美丽得令人温暖,朋友情真挚动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归途令人担忧;雪中生活是艰苦的,它令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盼望归去;纷纷大雪,是不是上天为朋友归京而献上的贺礼?奇丽的边塞风景,是不是为离情别意抹上豪迈?)

  3、听读,揣摩: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明确;对朋友归京,“我”感到高兴。因为对戎边战士来说,能和家人团聚可喜可贺的一件事。“胡琴琵琶无羌笛”,在急管繁弦中,在杯来盏去中,仿佛可以听见诗人由衷的祝贺:“来为你归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轮台距离长安路途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尽管是军中大丈夫,依依别情仍然袭上心头;千里冰封,沙海纵横,朋友这一路可会顺利?今日我送君,何时人送我?“雪上空留马行处”,那一行马蹄印啊,将我的牵挂和惆怅一直延伸到长安。

  五、自由赏析,体验文美(12′)

  作者在整首诗中,既有细节的勾勒,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既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又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可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俗话说“好文章不厌百回读”。尤其是好的句子、词语一定要品一品。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拿出来读一读,评点一下。好,大家先准备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

  【课堂设想】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确:“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的眼里,幻化成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明确: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的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反常的细节再一次传神的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鲜红的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明确:这两句运用了夸张与对偶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勒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不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明确: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与朋友之间的难舍难分的依依别情,为友人归程艰难而担忧的关切之情,有友人归京通往家乡的马蹄印迹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小结:诗歌以恢弘的气势、寓情于景的手法,既描写了唐代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六、朗读指导,背诵课文(10′)

  1、齐读课文。我们该怎样读出作者所表达的这种感情呢?好,请大家先酝酿一下感情,然后一起来读。

  2、学生评价。(边评边读)

  3、分组朗读。刚才我们读了,又议了,知道该如何带感情地读,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诵课文,请男同学读写景部分,女同学读送别部分。

  4、背诵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达到了熟读成诵吗?好,请一位同学带着感情背诵课文。(齐背课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3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作者介绍

  投影: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三、 诗文赏析

  聆听感受

  1、教师范读,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 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áo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3、 请一位读书好的学生来读,其余学生感受。

  整体把握

  1、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2、 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师: 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赏析写景的句子

  思考:你喜欢哪些写景的诗句,说说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 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②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③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引导赏析

  意思: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师: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

  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

  2、看修辞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四、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男女生分读全诗: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全班齐读

  五、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诗歌,结合作者的生*经历,感受边塞瑰丽的雪景,体会作者与武判官的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激发学生阅读边塞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读、注、悟的方式研读诗歌,感受边塞瑰丽的奇特的雪景,体会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流信息

  请同学围绕课题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个人资料。

  二、研读课文,体验感悟

  1、诗人从哪些地方送他的朋友武判官?要求:默读课文,作一下记录。

  答:①中军主帅的营帐

  ②辕门(注解解释)

  ③轮台东门(注解解释)

  ④天山

  2、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中军主帅的营帐里为朋友武判官饯行,在辕门口为武判官送行,在轮台的东门为武判官送别。通过这一路又一路的送别,你感受到了什么?

  答:依依不舍。

  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下这八句诗句,感受诗人为即将远行的朋友送别的气氛。

  3、假如你是诗人,当你在中军主帅的营帐里、当你在辕门口、当你在轮台东门为武判官送行时,你观察到些什么?你又想到些什么?要求:①自读,在书本上批注;②找出相应的诗句,并发挥你的想象;③同桌互相讨论。

  (1)师:当岑参坐在中军主帅的营帐里,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环境恶劣。又一场大雪要降临了,担心朋友的归家之路。

  师:为什么不用“乌云”而要用“愁云”呢?

  生:突出离别时凄凉、悲伤的心情。

  师:要求朗读这一句,读出感情。(个别读、齐读、闭上眼睛试背、学生个别背、有感情地背)

  (2)师:诗人在中军主帅的营帐中,还听到了什么呢?

  生:“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都是声音凄凉的音乐,和朋友告别时心情凄凉,同时在送别时也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师: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依依不舍、凄凉。

  (3)师:但是天下无不散的筵*,送别到辕门口,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生:“纷纷暮雪下辕门”,雪很大,说明武判官归京之路的艰辛,诗人也担心朋友回家的安全性。

  师:要求朗读这一句,“掣”字要加强语气。红旗本应该呼呼地迎风飘扬,现在却“冻不翻”,可见天气之寒冷。

  (4)师: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当他送别朋友武判官至轮台东门时,什么映入了眼帘呢?

  生:“山回路转不见君”,山路曲折,一会儿就看不见武判官,诗人于是担心朋友回京之路。

  生:“去时雪满天山路”,大雪铺满天山的路,山路很危险。

  (5)师:朋友走远了,为何诗人还站在那儿呢?

  生:依依不舍,目送着友人,想多看他一会儿。

  师:在冰雪的旷野之中,凝望着朋友远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脚印伸向远方。在这一瞬间,作者久久不愿离去,他可能在想什么呢?

  生:为朋友的归京之路担忧。

  生:何时能再见,这一别可能就是永别了。

  (6)师:天苍苍,野茫茫,站在塞外,眺望京城,朋友已经远去了,任天上的大雪纷飞,“我”站在雪原中,静静地、静静地陷入了沉思。

  结尾之处把雪景和送别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写得可谓回味无穷。

  朗读最后四句,感受站在雪原上的心情。站在雪原上,你就是诗人。所以要读得缓慢,体会诗人的心境。(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师:在读这一句诗时,该如何处理感情?(请学生评价小组读的情况)

  生:“马行处”要读得缓慢。

  师:背诵这四句诗。(自己背、个别背、齐背)

  师:朗读“瀚海阑干百丈冰……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十句。

  (7)师:望着朋友的身影远去,望着地上留下的长长的马蹄印,望着这条回归故乡之路,诗人思绪万千。从南方来的“我”,还将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生活下去呢?围绕诗歌的前八句,感受一下。(同桌讨论)

  生:“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天气寒冷,环境恶劣。

  生:“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狐裘”、“锦衾”都是质地十分好的材料、很保暖,但在北方不管用。南方来的诗人不适应北方的生活。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由此联想到南方的梨花。雪非常大,都压在树上了。

  生:“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农历八月在南方还应该是秋天,秋高气爽,但是北方却在下雪,令人难以忍受这样的环境。

  生:“悲愤卷地百草折”,草一般不易折断,因为天冷、风大,所以被折断了。

  师:第一句该如何朗读?

  生:“折”、“即”重读。

  师:朗读诗歌的前八句。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为他的朋友武判官送别。既有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也有对自己在塞外孤寂落寞生活的惆怅、失落。望着这条归京之路,朋友远去了,依依不舍。然而“我”哪一天也能踏上这条回归故乡之路。诗写到这儿,真可谓意犹未尽、荡气回肠。一起朗读全诗。

  三、小结全诗,拓展延伸

  打开唐人的诗卷,送别诗比比皆是。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滔滔江水引得李白滚滚情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千尺潭水牵动着离人的情怀,也表达了对友人的谢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洗离愁别恨,写得诗境高远)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这一杯酒中,承载着王维对友人的挚诚)

  “不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写得慷慨悲歌,发自肺腑)

  这一首首唐诗,不禁让我们更深刻地体验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后作业:

  1、抄写古诗、解释加点字。

  2、背诵诗歌。

  3、搜集送别诗,其中不少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流露出作者的真挚情感,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内容涉及“咏雪”、“送别”两个方面,和学生以往学*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课文学*落在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两个点上,使诗歌学*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进行朗读。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于是我利用视频,诗中的场景加上恰如其分的飞雪配乐及名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诗境中。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同时选择自己喜爱的乐曲为自己的朗读配乐,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在课堂上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朗读教学也落在了实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5

  该讲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想起曾在博客上看过别人整理的黄厚江老师讲这首诗歌的实录,索性就模仿名师的课堂。

  第一环节:基础知识,强调生字词的书写。

  找三位基础好的同学到黑板上各默写6句,都没有默写全对,其中一位还不会背,看来还要加强背诵。顺势着重强调了饮、散、着、薄、掣的读音及裘、衾、幕的书写。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

  1、这首诗是围绕哪两个字写的?

  学生们找出:雪、送

  2、同学们能否找出哪些句子是雪中有送,送中有雪?

  学生找出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基础好的同学能较完整的说出原因,基础不好的同学心里知道,但语言表达不完整,或者不会表达。

  3、有人说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歌也是,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联,说说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共9联,分配任务每组一联。小组中基础好的同学站起来脱离资料能够描述出来,基础不好的拿着教参念。与同事讨论:描述画面与诗句翻译不同。描述画面要加入自己的想象,使语言更生动形象。但在这一环节上,我没有对孩子们加以引导,因为我不会引导。

  第三环节:名句探究与赏析(这一环节感觉不该这样说,但不知道说什么)

  1、这首诗共18句,有人说,保留两联4句就够了。大家来试试。

  学生们找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有同学说其他句子的,我却没有问原因。

  2、这四句诗是全诗的诗眼,顺势把黑板上其他的诗句划去。

  带着同学们赏析这四句诗。(如何赏析名句?)

  3、如果把这四句诗转换成两幅画,画中应该画什么?

  学生们说画上:树、云、天空、雪、风、山、营帐、红旗、辕门、马车、酒*、将军

  4、如果给这保留的四句作成的两幅画取名字,该怎么取?

  学生们说雪景图,送别图,这样说也对。我提示看诗题,学生们立马说出: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

  5、那其他的14句不写,好不好?或者其他14句有什么作用?

  学生们回答说衬托、反衬,我为了急于说出自己的答案,而没有问他们哪些句子是衬托、反衬,衬托出来什么?反衬出什么?

  最后一个环节:诗歌朗读

  没有给予学生有效的朗读指导

  虽然自己驾驭的不好,或者说还难以驾驭,但总体感觉学生的参与度高,因为设置的问题学生愿意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而且也能思考出结果。这就是名师的课堂。

  有位名师说:提问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好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可以扭转被动课堂的局面。我觉得这里的提问艺术指老师的提问用语及设置的问题都要着眼于学情,学生的认知水*。更重要的是一节课如何设计,如何安排自己的课堂活动,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全在于老师。努力学*,提高自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优选【五】份扩展阅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优选【五】份(扩展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菁华3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1

  1.理解、积累“狐裘、锦衾、瀚海、阑干、风掣 ”等词语。

  2、提升朗读能力,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3、欣赏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感情,了解品诗的方法。

  4、培养学生昂扬乐观的精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2

  离愁别绪乃人之常情,痛哭流涕、肝肠寸断的离别场面,我们见得多了。唐代大诗人岑参送别好友武判官会是什么情形呢?今天我们来学*他的一首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3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 、读得流畅。(语音饱满、字正腔圆、不读破句)

  2、找两名学生读,其他同学依据上面的要求进行评价。

  3、补充生字、易读错的字。

  狐裘 qiú 锦衾 qīn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风掣 chè

  白草折 zhé 散入 sàn 冷难着zhuó

  4、自由读、齐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优选【五】份(扩展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实用五份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解】: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韵译】:

  北风*卷大地把百草吹折, 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 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 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 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 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 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 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 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 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评析】: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 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 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 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 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一角凛冽的北风呼啸着,无情的吹折了焉焉生气的白草。天骤然降温,早晨起来一瞧,才是仲秋的季节,屋外却早早的积了一层雪,雪还不算厚,被风吹折的白草却已经被雪压的抬不起头来。

  毫无征兆,一场又大又急的雪从天而降,仿佛忽然吹了一夜的春风,悄无声息的将雪花小精灵排满了枝头。漫山遍野、千树万树梨花绽放,犹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鲜妍明媚,将溶未溶”正可谓是堪称一幅奇景,冰雪世界,美轮美奂。

  室内湿漉漉的珍珠缀成的帘子也遮不及任性飞舞的雪花,他们横冲直撞的飞进来打湿了用丝绸制成的罗幕。天气酷寒,我的狐狸皮大衣和锦缎做成的被子在这时早已没了御寒的效果,直想钻到燃烧的火炉中去。屋外的将军执着的一次又一次的拉弓,**好像故意作对似的偏不屈服硬拉不开,就连盔甲也冻的硬梆梆地难以着身。

  广袤无垠的边塞上,纵横交错的沙漠上结了高达百丈的冰,云朵昏暗无光失去了往日的洁白光泽,在空中黯然失色的悬挂着,显得郁郁寡欢,很忧愁。

  主帅的营帐里则是另一个景象,众人举杯共饮热闹非凡。桌上摆着各种山珍海味,丰盛酒宴从御赐的大将军到名不见经传的小兵都来为君送行。大家酒后肆无忌惮的你一句我一句扯着玩笑,胡琴,琵琶和羌笛各类乐器齐奏着西北边境风情的异域曲调。大家嬉笑玩闹举杯畅饮,偶然提到离别之处则潸然泪下流露出不舍之情,。“祝君*安,一路当心”句句简单的话语令人心情沉重。

  雪依旧下得纷纷扬扬十分寒冷,而里面却是温情暖暖。凌冽的寒风猛烈地牵拽着旗子,但冰雪却将旗子冻得如雕塑般动弹不得,任寒风怎么吹都纹丝不动。

  轮台东门前送君归京,离开时山峦上白雪皑皑,车马都走的很慢举步为艰,好在能多留一会儿彼此的情谊,能拖一会是一会罢。路上的我们各怀心事显得很是忧伤,完全没有酒宴上说笑时的欢乐,山多高,雪多厚,路多远都比不上你我真挚的友情。“路上保重”这是我对你最后的祝福,你骑上马渐渐远去,可我一直注视着你离去的背直到你消失在天尽头,留下的只是马儿清晰的脚印。

  离别的惆怅心情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愈来愈浓,挥之不去。再看天空飞纷的雪花好像都是你留下的信物一般,一直陪着我,那雪凄凉忧愁却又温暖的绽放在我心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4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2分)

  (2)请仔细品味并说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如”二字的妙处。(2分)

  答案:

  10 共4分,每小题2分。

  (1)情景交融。(2分)

  (2)“忽如”二字用得极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2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这是重点分析的第二课时,在上一课时中结合标题,对这首长歌体诗歌进行了内容的化解,并引导学生划分层次,在反复朗读中逐渐明白此诗歌重点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写景、抒情。

  在上一课时中,注重进行的是写景片段分析,在朗读中很多学生能够找出诗中写景诗句,并结合课下注释,基本能够梳理文意。在写景片段的分析中,学生能够逐渐明白了塞外雪景和边地奇寒,并能够找到相应的诗句予以应证。

  在本课时中,主要侧重于抒情的片段的分析,尤其是文中围绕送别一事而展开的记叙,更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在朗读的基础上,发觉了送别地点的变迁,明白了由中军—辕门—轮台东门位置的变动,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明白这便是对朋友的不舍和依依惜别。当然,文中这些位置的变动,学生们还是不能够具体结合时间点来讲述,即送别一事的过程中的时间变迁,学生不能够较明白的弄清楚,即无法知晓饯别、临别、送别的区别。

  在诗歌学*中,我深刻明白品读的意义,通过对文本的透彻细致品析和玩味,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探究文本外的涵义和情感,不仅发觉诗歌本身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和信息,更能够品析出诗歌文本的内涵和深层价值,以此达到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目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

  比读,就是选择内容、风格、意境相*或相对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使阅读能力得到迁移、朗读能力得到训练的一种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思路的重点是指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感情和韵味,培养学生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能表现该种感情和韵味的朗读方法。其主导教法是:读中品析,读中感受,比中拓展,比中迁移。下面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设计,该设计就把几首诗歌很好地进行了比读。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初读感知

  1、正字音:

  折 散 裘 衾 角 着 羌 掣

  2、明内容:

  课题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说送别的环境。

  明确:在西北边塞瑰奇壮丽的冰雪沙海背景下,岑参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长安去。这是戍边将士之别。

  三、品析学读

  1、自由读,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______标示出来。

  明确:在愁云惨淡万里凝处标示。

  2、请同学们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别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

  雪是洁白的,朋友情是纯真的;雪景美丽得令人温暖,朋友情真挚动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归途令人担忧;雪中生活是艰苦的,它令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盼望归去;纷纷大雪,是不是上天为朋友归京而献上的贺礼?奇丽的边塞雪景,是不是为离情别意抹上了军人的豪迈?

  3、想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自己试读。

  4、教师指名读,边点评边示范。

  第1、2句陡促,重读卷、八月、即,突出风狂雪早;3、4句轻柔舒缓,重读春风、千树万树,表现春暖花开的美景所带给人的春天般的温暖;然后低沉滞涩,寒气仿佛侵入骨髓。中军置酒饮归客及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气氛;轮台四句渐渐舒缓,渐渐低下去,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营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袅袅的意境。这一刻,画面定格,时间停止,情感激荡。

  5、听读,揣摩: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明确:对朋友归京,我感到高兴。因为对戍边将士来说,能和家人团聚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胡琴琵琶与羌笛,在急管繁弦中,在杯来盏去中,仿佛可以听见诗人由衷地祝贺:来,为你归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轮台距离长安路途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尽管是军中大丈夫,依依别情仍然袭上心头;千里冰封,沙海纵横,朋友这一路可会顺利?今日我送君,何时人送我?雪上空留马行处,那一行马蹄印啊,将我的牵挂和惆怅一直延伸到长安。

  6、学生练*读。

  7、全班表演读:全班读前四句,女生齐读后四句。

  四、对比阅读,迁移养成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送别诗。下面我们选择大家熟悉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渭城曲》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1、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自选角度,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一下。

  比较角度提示:

  送别人物:《白》诗岑参送武判官;《杜》诗王勃送杜少府;《黄》诗李白送孟浩然;《渭》诗王维送元二。

  送别地点:《白》诗新疆轮台;《杜》诗京城长安;《黄》诗湖北武汉;《渭》诗京城长安。

  目的地:《白》诗京城长安;《杜》诗蜀州;《黄》诗江苏扬州;《渭》诗新疆安西。

  送别环境:《白》诗冰天雪地;《杜》诗烟雾迷蒙;《黄》诗繁花似锦;《渭》诗初春雨凄清。

  送别心情:《白》诗百感交集战友别;《杜》诗洒脱少年刚阳别;《黄》诗诗意风流别;《渭》诗深情体贴真情别。

  朗读基调:《白》诗慷慨宛转;《杜》诗高亢爽朗;《黄》诗轻快潇洒;《渭》诗舒缓诚挚。

  诗歌风格:《白》诗豪放雄奇;《杜》诗开阔俊朗;《黄》诗潇洒飘逸;《渭》诗清新明快。

  重要特点:《白》诗咏雪显气概;《杜》诗直抒胸怀;《黄》诗绮丽意境,诗意细节;《渭》诗截取典型情节。

  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写给杜少府的,意境开阔,刚健爽朗,文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儿女情长的悲伤之态,所以应读得高亢,读得铿锵有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仿佛是一支抒情畅想曲,读来应是轻快潇洒,仿佛一颗诗心随着江水荡漾;《渭城曲》凄清的氛围可以用舒缓的节奏来表现,那对朋友深情体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诚挚关切的久久凝视,也是深情的劝酒辞。而我们今天学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边关将士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交织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应读得慷慨而婉转。

  2、四人小组表演读,四首送别诗一人读一首。

  3、小组推选代表,全班竞读。

  五、结语

  南朝的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别岂只是黯然销魂?用心去比较,你会发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学生对课文的品评与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并随时调整教学重点;同时学生又在教师和优秀同学的朗读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学*了朗读的方法,互动的课堂充满了吸引力。而比读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总之,对于课文内容而言,比读是一种巩固;对于学生素质而言,比读是鉴赏能力和朗读技能的双重提升;对于课堂容量而言,比读是一种扩张;对思维而言,比读是一种碰撞;对学法而言,比读是一种方法指导;对学生个体而言,比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比读是一种教学底蕴的锻炼。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优选【五】份(扩展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范文五份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1

  教师讲授:所谓品诗,就是品评欣赏。可以对其进行内容再现,品评诗歌的画面美;可以就某个词语的使用进行品析,体会用词的妙处;也可以对某句使用的修辞进行品析,了解其用意;还可以品评诗人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所使用的写作手法。

  学生自由品诗,教师点拨、适时总结。

  1、品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①学生先品析,教师引导。

  胡地的风雪有何特点?哪些词语写出风雪的特点?地面上还会有哪些东西被卷起来了?为什么用“飞”而不用“飘”?

  ②找一名学生读这两句,其他学生点评,是否读出景物的这些特点。

  ③教师指导朗读:读诗要根据诗歌所写内容和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调整停顿、重音、快慢和语调把它们表达出来。

  第一句重音要放在哪个词上,才能读出胡地风大的特点?第二句用怎样的语调,才能读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明确:重读“卷”;语调上扬,语速稍快。

  ④再找学生读这两句,全班自由读。

  2、品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①学生先品析,教师引导。

  能否使用比喻的修辞,把冰天雪地乌云密布的情景描绘出来?诗人用了什么修辞?为什么要用这种修辞?

  明确:夸张;突出天气恶劣,表达对武判官的担心。

  ②找一名学生读这两句,其他学生点评,是否读出这种情感。

  ③重读哪些词?使用什么语速、语调?

  明确:重读“百丈、万里”;语速较缓、降调。

  ④再找学生读这两句,全班自由读。

  3、品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①学生先品析,教师要求。

  通过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两人各是什么动作?什么表情?说了哪些话?武判官如何走远的?诗人如何伫立风中的.?

  ②从中你读出诗人内心的哪些情感?

  ③找一名学生读这两句,其他学生点评,是否读出这种情感。

  ④如何处理语速语调,才能读出诗人的依依不舍?

  ⑤再找学生读。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2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

  投影: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 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 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二)整体把握

  1、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 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 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2、 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

  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3)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穿插评价: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

  (“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3、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5、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

  写作背景(投影)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四)赏析送别部分

  1、 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 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

  (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为什么要列举“胡琴”“琵琶”“羌笛”这三种乐器呢?)

  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④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齐读送别部分——体味其中的韵味。

  (五)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六)齐读全诗——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四、拓展阅读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与《白雪歌》有什么相似之处?

  2、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

  2、 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附]板书设计

  咏雪—— 奇异瑰丽

  设置背景 渲染气氛

  送别—— 依依离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3

  教师讲授:所谓品诗,就是品评欣赏。可以对其进行内容再现,品评诗歌的画面美;可以就某个词语的使用进行品析,体会用词的妙处;也可以对某句使用的修辞进行品析,了解其用意;还可以品评诗人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所使用的写作手法。

  学生自由品诗,教师点拨、适时总结。

  1、品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①学生先品析,教师引导。

  胡地的风雪有何特点?哪些词语写出风雪的特点?地面上还会有哪些东西被卷起来了?为什么用“飞”而不用“飘”?

  ②找一名学生读这两句,其他学生点评,是否读出景物的这些特点。

  ③教师指导朗读:读诗要根据诗歌所写内容和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调整停顿、重音、快慢和语调把它们表达出来。

  第一句重音要放在哪个词上,才能读出胡地风大的特点?第二句用怎样的'语调,才能读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明确:重读“卷”;语调上扬,语速稍快。

  ④再找学生读这两句,全班自由读。

  2、品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①学生先品析,教师引导。

  能否使用比喻的修辞,把冰天雪地乌云密布的情景描绘出来?诗人用了什么修辞?为什么要用这种修辞?

  明确:夸张;突出天气恶劣,表达对武判官的担心。

  ②找一名学生读这两句,其他学生点评,是否读出这种情感。

  ③重读哪些词?使用什么语速、语调?

  明确:重读“百丈、万里”;语速较缓、降调。

  ④再找学生读这两句,全班自由读。

  3、品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①学生先品析,教师要求。

  通过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两人各是什么动作?什么表情?说了哪些话?武判官如何走远的?诗人如何伫立风中的?

  ②从中你读出诗人内心的哪些情感?

  ③找一名学生读这两句,其他学生点评,是否读出这种情感。

  ④如何处理语速语调,才能读出诗人的依依不舍?

  ⑤再找学生读。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4

  1、写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选取的意象“春风、梨花”给人春意融融生机盎然的感觉,这和送别的主题,是否协调呢?

  2、资料助读。

  ①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宋】柳永《雨霖铃》

  ②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别董大》

  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师点拨:前两句都写到眼泪,较伤感;唐朝大多数的送别诗洋溢着乐观精神,并不伤感。

  3、了解岑参。

  岑参(715——770),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多年的边塞军旅生活经历,其诗多写奇特的边塞风光和艰苦的军旅生活,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

  4、了解盛唐诗歌的风格。

  唐朝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诗人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渴望建功立业。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塞奇伟的风光、紧张的军旅生活和报国立功的豪情。“雄壮浑厚”便成为盛唐诗的风貌特征。

  5、听名家朗读录音,找一名学生配乐读,当堂背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5

  1.理解、积累“狐裘、锦衾、瀚海、阑干、风掣 ”等词语。

  2、提升朗读能力,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3、欣赏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感情,了解品诗的方法。

  4、培养学生昂扬乐观的精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优选【五】份(扩展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及鉴赏 (菁华3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及鉴赏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作者:岑参

  原文 Original Text

  译文 Translated Text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甲冷难着。

  北风*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注释】

  [1]判官:节度使下面资佐理的官吏。

  [2]胡天:指西域的天气。 ……

  [3]孤裘(qiú):狐皮袍子。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

  [4]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着:穿。

  [5]瀚海:大沙漠。阑干:纵横的样子。

  [6]中军:这里指主帅的营帐。

  [7]辕门:营门。掣(chè):牵引。冻不翻:是说下雪后红旗冻住了,北风吹来,也不能飘动了。

  【译文】

  北风*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评析】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及鉴赏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朝代:唐代

  作者:岑参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注释

  ⑴武判官:名不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⑵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⑶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⑷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⑸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⑹狐裘(qiú):狐皮袍子。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锦衾薄(bó):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⑺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⑻都(dū)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铁衣:铠甲。难着(zhuó):一作“犹着”。着:亦写作“著”。

  ⑼瀚(hàn)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⑽惨淡:昏暗无光。

  ⑾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

  ⑿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⒀辕门:军营的门。古代军队扎营,用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

  ⒁风掣(chè):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⒂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⒃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⒄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及鉴赏3

  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三十三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二十六年。这期间,他写了不少诗来记叙当时亲历的征战生活,抒发自己的感受。这些诗以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色调,把西域地区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形成其新奇浪漫、雄伟豪壮的独特风格。岑参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作者中成就最大的一个。翁方纲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溢出。风云所感,豪杰挺生,遂不得不变出杜公矣。”(《石洲诗话》卷一)这正道出了岑参诗歌的独特风格。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是在轮台封常清幕府为雪中送人归京而写的一首送别诗。它跳出了其他送别诗写离愁别恨的俗套,描绘了边防军营中的奇寒和天山“瀚海”似的壮丽雪景,表达了作者对武判官的深挚情谊,体现出岑参爱国爱民的进步思想。它是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两诗鼎足而三的边塞诗杰作。

  意境豪壮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诗人把他的思想感情凝聚到艺术形象中,变成深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开头四句,写塞西北的飞雪奇景。农历八月,西北边塞已是飞雪弥天了,虽然北风呼啸,白草摧折,大雪飞扬,但并不显得荒肃凄凉,反倒有春意盎然的景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者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深得咏雪之妙。它写雪不写边塞的寒苦,风雪凄紧,而描绘了边塞茫茫的雪原,不仅含有广阔的想象,而且有无穷的诗意:漫天白色,万木挂絮,恰似明媚春光中梨花盛开,洁白悦目,真是好一派塞北风光!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这四句写风雪严寒中的军营生活,从雪与人的关系表现雪中奇寒。帐内:在雪地戍守的将士双手冻僵,无法拉引角弓,他们披挂的铁衣寒冷刺骨,难以着身。这里,作者从视觉到感觉,从帐内到帐外,由自己及别人,笔触细腻,情感真挚地写出了塞北的奇寒。这些都从侧面烘托映衬了雪。前八句在咏雪中写出了送别的人物:“将军”“都护”;铺设了送别的地点:“珠帘”“罗幕”。接下两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夸张的笔墨写出了送别的氛围:沙海浩瀚,冰凌林立,阴云漫天,愁云浓重。下面四句: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写中军帐内,为饯别武判官,设下了盛情的酒宴,奏起了优美的`乐曲。帐内:主客举杯劝酒,乐曲舒缓悠扬,深情话别。帐外呢?暮雪纷纷落于辕门内外,冻僵的红旗挂在杆头,任随寒风吹拂,纹丝不动。极写了天气的寒冷,与前两句酒宴饯别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一种庄严沉滞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里,离别自然是依依不舍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最末的四句表明,诗人不仅把武判官送出辕门,送出了轮台东门,而且还一直望着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伫立沉思着武判官归途的遥远,行路的艰难。我们从此可以体察到诗人那种依依不舍、怅然若失的情状。结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同一的境界,意境悠远,耐人寻味。至此,咏雪与送人已浑然交融了。

  从结构上来说,全诗以雪生发,以雪贯穿全篇,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前段八句重写下雪情景,后段八句重写送别情景;中间九、十两句虽是写雪景,其实它是连接前后两段用的——它写瀚海冰封、万里云凝,隐示冰雪载途、客路遥远,作为转入后段送客东归的准备。不过,上面的划分仅是从它外表的结构说,作者并没有有意把咏雪和送别截然分为两事来写,而是用错综的手法,使两者互相勾连成为一个整体。从描写层次来看,前段是从远写到*,后段则从*写到远。前段八句:从北风飞雪、胡地早寒写起,接着写雪洒落到树上的奇观,写雪花飞入屋内的情状,从远而*,一直写到人身感到寒冷。这八句之下,用两句转承,就折入送别:先写中军设饯,然后是送客到轮台东门;最后,客已远去,看不见了。这样写法,像电影里的某些镜头一样,逐步移*,又逐步移远,观者的视线跟着在转动,觉得有深刻的实体感。

  这首诗造句*易,除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个词组带句的特别句子和“将军角弓”“都护铁衣”这个对偶句外,其余都是散文句子,不用典故,没有生僻词,用词精炼确切,如“风掣红旗冻不翻”的“掣”字,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在冷冻的天空中,旗幅被冰冻了不能翻卷的情状。只这一个“掣”字,把旗的重量与风的力量一并表现了出来,有质感,有量感,描绘得真如浮雕一样。这种用得确切的词,看来只是单词只字,好像是细微末节,但要是拈出这样的字而换用别的,那就会减损表现的力量。在用韵上,诗人利用歌行体换韵的特点,使换韵与转换画面互相结合,既奔腾跳跃,又转换自如。全诗韵脚先由撮口呼起,依次转换为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开口呼——齐齿呼——开口呼,最后由合口呼煞尾。韵脚的这些变化和北风呼啸、白草摧折、梨花盛开、狐裘不暖、饯行话别、雪上马迹、惘然若失这些诗情的起伏,二者配合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使诗歌富于音乐美,或铿锵,或圆润,开合舒促,情韵悠扬,纯乎天籁,音调与诗情融合无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优选【五】份(扩展5)

——洗手歌教案优选【五】份

  洗手歌教案 1

  活动设计背景

  通过我的日常观察,幼儿能够独立入厕、洗手,但是洗手的方式很不规范,常常是洗好后,指甲里和手背上面还存在着脏乎乎的黑泥,纠正幼儿洗手方式,对幼儿的健康大有益处。

  活动目标

  1、知道不讲卫生的重要性。

  2、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3、教育幼儿养成讲卫生的好*惯。

  4、了解主要症状,懂得预防和治疗的自我保护意识。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难点:培养幼儿养成讲卫生的好*惯。

  活动准备

  手偶、正确洗手方法的课件、水盆、肥皂、毛巾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手偶表演:“哎呦,哎呦,肚子疼死了。”

  教师提问:为什么小兔子会肚子疼呢?她*时有什么不好的*惯吗?

  (引导幼儿说出手偶不讲卫生,不认真洗手。)

  2。教师提问:那我们小朋友知道该怎么样洗手才能不生病呢?跟身边的好朋友讨论一下,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集体讨论后,到讲台来给其他幼儿做示范。)

  3。设计问题,引导幼儿观看课件,学*洗手的正确方法:

  (1)教师:那小朋友想不想知道你们说的对不对啊?

  (2)出示洗手课件,了解洗手的正确方法。

  (3)教师与幼儿重复洗手的正确方法:

  袖子袖子卷卷好,水龙头儿忙打开,肥皂宝宝来帮忙,搓搓手心和手背,

  清水来把赃物冲,小小毛巾擦干净。

  教师边做动作边说自编儿歌。

  4。教师:那老师还要问问小朋友,我们什么时候应该洗手呢?

  (饭前、便后、玩玩具等)

  5。幼儿实际练*:进一步掌握洗手的方法

  将幼儿分成4组,分别进行洗手实践。

  二、结束部分: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对幼儿的洗手方式予以表扬和纠正。

  活动反思:

  活动对幼儿进行勤洗手的良好*惯的培养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洗手,鼓励幼儿自己来介绍洗手的方法,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洗手歌教案 2

  主题名称

  我喜欢

  实施日期

  20xx、9、15

  设计者

  金海蓉

  活动内容

  语言活动:洗手歌

  

  活动目标: 1、学*正确的洗手方法,知道在饭前、点心前及大小便后要洗手。

   2、了解儿歌内容,并乐意念儿歌。

  活动准备: 一条脏毛巾。

  活动过程:

  一、游戏口吻,引起幼儿学*洗手的愿望。

  今天我听到毛巾架上有哭的声音,我走过去一看,(举起脏毛巾)这条毛巾对我说:“有一个小朋友手没洗干净就在我的身上擦,你看,把我的身上都擦脏了。”

  1、谁在哭?

  2、毛巾为什么哭?

  3、怎样让毛巾不哭?

  二、学*正确洗手的方法,手心手背都要搓到,洗手后在水池上把手甩三下,不把手溅到地上。

  1、老师边示范边念儿歌:“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换只手,再搓搓,冲冲冲,冲冲手,冲冲冲,冲干净,关上水龙头甩三下,一二三。”

  2、幼儿在座位上边学儿歌边练*洗手方法。

  3、老师检查幼儿洗手方法是否正确,并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三、组织幼儿在水池边,实地联系洗手一次。

  1、幼儿洗手,教师指导个别幼儿,提醒幼儿不玩水。

  2、表扬正确洗手的幼儿。

  洗手歌教案 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正确的洗手六步骤。

  2、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惯。

  活动准备:

  1、小手脏脏的图片一张 2、与儿歌相匹配的洗手六步图片

  3、课前准备的小手律动

  活动过程:

  一、导入:小手律动

  师:一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变成毛毛虫;二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变成小白兔;三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变成小花猫;四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变成小乌龟;五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变成小金鱼。

  二、谈话:

  师:宝贝,刚才我们做的律动用的事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呀?(小手)

  对了,那我们的小手可以做什么呢?(教师引导幼儿多动脑、多回答)

  我们的宝贝真棒,我们的小手可以画画、捏橡皮泥、吃饭饭,还可以玩沙子、玩玩具、玩泥土,我们的小手还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我们做完这些事情后,我们的小手就变得怎么样了?(幼儿自由回答)

  三、出示小手脏脏的图片

  教师出示小手脏脏的图片,问:宝贝,看看这张图片上是什么呀?(小手)这是谁的小手啊?(幼儿自由回答)她的小手和我们的小手有什么区别啊?(她的小手很脏了)对了,那她的小手为什么这么脏啊?我们小朋友做完这些事情后应该怎么做啊?(洗手)那宝贝知道应该怎样正确洗手吗?

  四、出示洗手六步骤的图片、学*儿歌《洗手歌》

  1、我们来看看小朋友萝莉是怎么样洗手的。第一幅图---先卷袖、第二幅图---湿湿手、第三幅图---擦肥皂、第四幅图---搓搓指缝和指尖、第五幅图----冲水洗净、第六幅图---我的小手真干净

  2、将儿歌与图片串联在一起,引导幼儿学说儿歌。

  3、创编动作学说儿歌《洗手歌》

  洗手前,先卷袖,再用清水湿湿手,擦上肥皂搓一搓,指缝指尖都搓到,哗哗流水冲一冲,我的小手洗干净。

  五、今天,我们宝贝都学会了怎样能把小手洗的更干净、更漂亮,现在,我们一起去洗洗我们的小手吧!

  洗手歌教案 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正确的洗手六步骤

  2.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惯。

  3.丰富幼儿的语言,让幼儿在《洗手歌》中感受语言韵律

  4.发展幼儿手部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1.小手脏脏的图片一张

  2.与儿歌相匹配的洗手六步图片

  3.课前准备的小手律动

  活动过程:

  一、导入:小手律动

  师:一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变成毛毛虫;二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变成小白兔;三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变成小花猫;四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变成小乌龟;五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变成小金鱼。

  二、谈话:

  师:宝贝,刚才我们做的律动用的事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呀?(小手)

  对了,那我们的小手可以做什么呢?(教师引导幼儿多动脑、多回答)

  我们的宝贝真棒,我们的小手可以画画、捏橡皮泥、吃饭饭,还可以玩沙子、玩玩具、玩泥土,我们的小手还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我们做完这些事情后,我们的小手就变得怎么样了?(幼儿自由回答)

  三、出示小手脏脏的图片

  教师出示小手脏脏的图片,问:宝贝,看看这张图片上是什么呀?(小手)这是谁的小手啊?(幼儿自由回答)她的小手和我们的小手有什么区别啊?(她的小手很脏了)对了,那她的小手为什么这么脏啊?我们小朋友做完这些事情后应该怎么做啊?(洗手)那宝贝知道应该怎样正确洗手吗?

  四、出示洗手六步骤的图片、学*儿歌《洗手歌》

  1.我们来看看小朋友萝莉是怎么样洗手的。第一幅图---先卷袖、第二幅图---湿湿手、第三幅图---擦肥皂、第四幅图---搓搓指缝和指尖、第五幅图----冲水洗净、第六幅图---我的小手真干净

  2.将儿歌与图片串联在一起,引导幼儿学说儿歌。

  3.创编动作学说儿歌《洗手歌》

  洗手前,先卷袖,再用清水湿湿手,擦上肥皂搓一搓,指缝指尖都搓到,哗哗流水冲一冲,我的小手洗干净。

  五、结束部分:今天,我们宝贝都学会了怎样能把小手洗的更干净、更漂亮,现在,我们一起去洗洗我们的'小手吧!

  洗手歌教案 5

洗手歌教案

  音乐活动《洗手歌》(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及节奏感。

  2、激发幼儿热爱音乐的情感。

  3、培养幼儿从小养成饭前、便后、手脏时洗手的*惯。

  活动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教学挂图

  活动指导

  一、律动入室,教师放律动曲音乐幼儿律动入室。

  二、教师出示挂图,激发幼儿兴趣

  “挂图画的是谁呀?他们在干什么呀?”、“小朋友为什么要洗手啊?”

  三、激发兴趣,学*新歌

  1、教师示范演唱歌曲一遍,让幼儿拍手打节奏。

  2、学*歌词,让幼儿念白。

  3、幼儿学*演唱歌曲

  四、教师结合教育挂图,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一遍让幼儿欣赏。

  五、播放歌曲录音,教师带领幼儿听音乐一拍一下地拍手。

  活动反馈

  本次活动幼儿积极参与,因为洗手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孩子一下就歌词的大意。使幼儿明白了病从口入的道理,所以饭前便后要洗手。

  音乐活动《洗手歌》(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要求幼儿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要求口齿清楚、气息连贯。

  2、让幼儿自编动作表演歌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表现力。

  3、鼓励幼儿大胆的参与游戏,激发幼儿热爱音乐的情感。

  活动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教学挂图、

  活动指导:

  一、律动入室,教师放音乐进行律动入室。

  二、复*歌曲《洗手歌》

  三、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自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表扬创编得好的幼儿,鼓励个别胆小的'幼儿进行创编

  四、教师请个别幼儿表演给大家欣赏。

  五、将全体幼儿编的动作串起来组合成新的歌表演。

  六、教师放音乐,让幼儿自由表演。

  活动反馈:

  在学会歌曲的同时,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来给歌曲编动作。使原本较生硬的歌曲变得通俗易懂。孩子的参与性极为的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优选【五】份(扩展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优秀教案设计实用5份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优秀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 作者介绍

  投影: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 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 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 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二)整体把握

  1、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 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 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2、 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优秀教案设计 2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3、教学时数:1课时。

  4、教具:多媒体计算机、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早就听说我们 班的同学很了不起,博学强记,能背不少的古诗词,上课前老师组织同学们做个小游戏,一分钟古诗词句子背诵,看谁记得多,背的多。

  请每组老师右手边的同学背,左手边的同学数。请准备好,开始!(计时)

  统计背诵的数量。请以热烈的掌声鼓励我们班上的背诵小明星。(老师送你一个小礼物,热烈的掌声)

  2、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和音乐美之中,给人一种陶醉,一种享受。我们今天在一起欣赏《诗词五首》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节课要求同学们理解,背诵这首诗,同学们有信心吗?声音大一点,自信心强一些!

  (板书)岑参

  3、解题。

  (1) 请了解岑参的同学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 读过边塞诗的同学们介绍一下唐代边塞诗。

  (投影作者简介及边塞诗)

  二、课文研读

  (1) 诗中的“歌”表明此诗体裁为在诗中的“歌”、“行”、“体”

  (2) 此诗为诗人在新轮台幕府的送友人所写。

  (一)一读:掌握节奏,领略音乐美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

  (1) 学生自由朗读。

  (2) 正字音,抽学生(投影)。

  (3) 明节奏(投影)。

  (4) 学生试读(左手边同学读给右手边同学听)。

  (5) 教师范读(配乐)。

  (6) 处理内容疑难。

  (二)二读再现形象,把握感情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抒情发展线索,理解感情。

  1、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想象和联想,使脑海中出现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1) 学生读,抽学生谈画面。

  (2) 学生读投影展示画面。

  (3) 学生默读,理思路,找线索。

  2、提示:全诗写什么景,叙什么时,可分几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A、送别前:八月飞雪送寒图,情奇激奋。

  B、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哀怨低沉。

  C、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孤寂凄凉。

  D、送别后:别后雪池思乡图,惆怅。

  (4)思考全诗表达的感情

  诗人以夸张的笔法,气势磅礴地写出边塞的景色,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三读:紧扣词语,体味意境,探索特色

  (1) 学生谈自己喜欢的句子,说理由。

  (2) 教师出示赏析“忽……”投影。

  (3) 学生举例赏析。

  三、背诵

  举送别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四、教师小结: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希望同学们在学*中不断积累,多多采撷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佳词丽名,能够出口成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优秀教案设计 3

  一、教学设想。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诗歌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两课时。

  二、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二)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三)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四)总结本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三、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默写名句。

  (三)继续分析课文。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四)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完成课后作业。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优秀教案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诗歌,结合作者的生*经历,感受边塞瑰丽的雪景,体会作者与武判官的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激发学生阅读边塞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读、注、悟的方式研读诗歌,感受边塞瑰丽的奇特的雪景,体会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流信息

  请同学围绕课题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个人资料。

  二、研读课文,体验感悟

  1、诗人从哪些地方送他的朋友武判官?要求:默读课文,作一下记录。

  答:①中军主帅的营帐

  ②辕门(注解解释)

  ③轮台东门(注解解释)

  ④天山

  2、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中军主帅的营帐里为朋友武判官饯行,在辕门口为武判官送行,在轮台的东门为武判官送别。通过这一路又一路的送别,你感受到了什么?

  答:依依不舍。

  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下这八句诗句,感受诗人为即将远行的朋友送别的气氛。

  3、假如你是诗人,当你在中军主帅的营帐里、当你在辕门口、当你在轮台东门为武判官送行时,你观察到些什么?你又想到些什么?要求:①自读,在书本上批注;②找出相应的诗句,并发挥你的想象;③同桌互相讨论。

  (1)师:当岑参坐在中军主帅的营帐里,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环境恶劣。又一场大雪要降临了,担心朋友的归家之路。

  师:为什么不用“乌云”而要用“愁云”呢?

  生:突出离别时凄凉、悲伤的心情。

  师:要求朗读这一句,读出感情。(个别读、齐读、闭上眼睛试背、学生个别背、有感情地背)

  (2)师:诗人在中军主帅的营帐中,还听到了什么呢?

  生:“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都是声音凄凉的音乐,和朋友告别时心情凄凉,同时在送别时也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师: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依依不舍、凄凉。

  (3)师:但是天下无不散的筵*,送别到辕门口,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生:“纷纷暮雪下辕门”,雪很大,说明武判官归京之路的艰辛,诗人也担心朋友回家的安全性。

  师:要求朗读这一句,“掣”字要加强语气。红旗本应该呼呼地迎风飘扬,现在却“冻不翻”,可见天气之寒冷。

  (4)师: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当他送别朋友武判官至轮台东门时,什么映入了眼帘呢?

  生:“山回路转不见君”,山路曲折,一会儿就看不见武判官,诗人于是担心朋友回京之路。

  生:“去时雪满天山路”,大雪铺满天山的路,山路很危险。

  (5)师:朋友走远了,为何诗人还站在那儿呢?

  生:依依不舍,目送着友人,想多看他一会儿。

  师:在冰雪的旷野之中,凝望着朋友远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脚印伸向远方。在这一瞬间,作者久久不愿离去,他可能在想什么呢?

  生:为朋友的归京之路担忧。

  生:何时能再见,这一别可能就是永别了。

  (6)师:天苍苍,野茫茫,站在塞外,眺望京城,朋友已经远去了,任天上的大雪纷飞,“我”站在雪原中,静静地、静静地陷入了沉思。

  结尾之处把雪景和送别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写得可谓回味无穷。

  朗读最后四句,感受站在雪原上的心情。站在雪原上,你就是诗人。所以要读得缓慢,体会诗人的心境。(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师:在读这一句诗时,该如何处理感情?(请学生评价小组读的情况)

  生:“马行处”要读得缓慢。

  师:背诵这四句诗。(自己背、个别背、齐背)

  师:朗读“瀚海阑干百丈冰……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十句。

  (7)师:望着朋友的身影远去,望着地上留下的长长的马蹄印,望着这条回归故乡之路,诗人思绪万千。从南方来的“我”,还将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生活下去呢?围绕诗歌的前八句,感受一下。(同桌讨论)

  生:“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天气寒冷,环境恶劣。

  生:“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狐裘”、“锦衾”都是质地十分好的材料、很保暖,但在北方不管用。南方来的诗人不适应北方的生活。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由此联想到南方的梨花。雪非常大,都压在树上了。

  生:“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农历八月在南方还应该是秋天,秋高气爽,但是北方却在下雪,令人难以忍受这样的环境。

  生:“悲愤卷地百草折”,草一般不易折断,因为天冷、风大,所以被折断了。

  师:第一句该如何朗读?

  生:“折”、“即”重读。

  师:朗读诗歌的前八句。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为他的朋友武判官送别。既有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也有对自己在塞外孤寂落寞生活的惆怅、失落。望着这条归京之路,朋友远去了,依依不舍。然而“我”哪一天也能踏上这条回归故乡之路。诗写到这儿,真可谓意犹未尽、荡气回肠。一起朗读全诗。

  三、小结全诗,拓展延伸

  打开唐人的诗卷,送别诗比比皆是。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滔滔江水引得李白滚滚情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千尺潭水牵动着离人的情怀,也表达了对友人的谢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洗离愁别恨,写得诗境高远)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这一杯酒中,承载着王维对友人的挚诚)

  “不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写得慷慨悲歌,发自肺腑)

  这一首首唐诗,不禁让我们更深刻地体验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后作业:

  1、抄写古诗、解释加点字。

  2、背诵诗歌。

  3、搜集送别诗,其中不少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流露出作者的真挚情感,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内容涉及“咏雪”、“送别”两个方面,和学生以往学*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课文学*落在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两个点上,使诗歌学*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进行朗读。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于是我利用视频,诗中的场景加上恰如其分的飞雪配乐及名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诗境中。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同时选择自己喜爱的乐曲为自己的朗读配乐,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在课堂上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朗读教学也落在了实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优秀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了来别样的诗歌内容,边塞诗是盛唐时期写边塞、从军、守边、战斗的诗歌,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边塞诗表现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建功立业的豪情,描叙了边塞雄奇瑰丽的.奇异景色,气势雄伟,意境开阔,情调激越,音韵铿锵,表现出动人心魄的阳刚之美。

  你知道哪些边塞诗啊?

  二、预*展示

  1、作者介绍

  投影: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2、 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áo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3、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师: 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请一位读书好的学生来读,其余学生感受。

  三、赏析雪景

  思考:你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细细品味,来体会用词的精妙。

  教师示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第二句写雪,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引导深解名句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教师:由此可见,梨花于诗人的印象何等深刻,诗人写梨花常常是在远离故乡之时,他笔下的花常常总是和思春念归、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动联系在一起。现在你对这两句诗有了怎样的新的理解?

  学生:说自己的见解。在天寒地冻的飞雪胡天想到春日千树万树的梨花——豪放。

  (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四、感悟情感

  教师:在奇冷的天气里送别友人,这本是伤心之事,然作者描绘的边塞雪景是如此的奇异、壮美,甚至是唯美,为什么诗人能够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呢?

  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队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教师:现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谁来说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情怀。

  五、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②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③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引导赏析

  意思: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师:引导联想想象

  教师:这首诗最后两句描绘的画面历来被人称道,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下面请大家一起将目光聚焦于这两句诗,试着展开你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化身为诗人,说说:当你站在冰天雪地里望着友人渐渐远去的身影,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说自己的设想。

  教师:大家的设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写,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

  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

  2看修辞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男女生分读全诗: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

  全班齐读

  七、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

  2、 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忽如 梨花——豪放

  送别:不见 空留——惆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