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教案(10)份

首页 / 教案 / |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教案 )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最好达到背诵。

  3.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朗读法,教授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时你不学*或不做作业时,你家人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你们家里人都会苦口婆心的劝你们“还不赶紧做作业啊”,“作业不做,学*不学将来就没有好工作”。而在三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大将,他曾经追随周瑜打破曹操于赤壁,曾经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吕蒙。孙权十分的信任他,可他有一坏毛病,就是不爱学*。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学*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劝说的,劝成功了没有。

  二、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终于学有所成,得到鲁肃的赏识。

  2.简要概括这篇课文的发展。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三、研读课文

  1.孙权劝学。

  ①要求学生找出来文中的句子。

  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请同学朗读,对照注解翻译重点字词与整个句子。

  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掌传授经学的学官;涉猎:粗略的阅读;往事:历史。

  ③揣摩孙权劝说的语气。

  一劝:语重心长的',威严的。

  二劝:语重心长,但又有点生气,却还是委婉。

  ④劝学的结果。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

  2.鲁肃赞学。

  ①吕蒙学成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

  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②你怎么理解鲁肃“遂拜蒙母”的行为?

  一是侧面烘托吕蒙学有所成,二也表现了鲁肃惜才、爱才。

  ③学*成语。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3.分角色朗读。

  ①全班试分角色朗读。

  ②模仿表演。

  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旁白。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

  ③师生点评。

  ④以四个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延伸

  1.吕蒙从不学到学的这个过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结合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

  从孙权:当你劝说别人的时候要有耐心

  从吕蒙:读书的重要性,要虚心的接受别人的好意见,懂得不断改变自己进步

  从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要有礼貌重视朋友。

  2.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从内容上看,都与学*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五、作业

  1.结合页下注释,巩固背诵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一劝又劝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 3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 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一、课前三分钟 (学生讲三国中的小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三、正课

  检查预*

  1、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一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朗读后合作讨论理清课文情节,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3、课文注释补充。 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各段落的重点词语。

  4、再次朗读课文,、熟读、读出味道。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1)"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鼓励吕蒙求学。)

  5、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6、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板书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 5

  一、学*目标:

  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学*刻苦治学的态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二、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的意思。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教法学法设计:

  1、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研讨“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比学赶超意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伤仲永》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板书题目)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文中故事发生时间大约是汉献帝建安15年,即公元210年。这一年吴国大将周瑜在伐蜀途中突然病逝,此时的孙权可以说是失去了一支臂膀,以后更要倚重吕蒙,所以对他真诚地提出了学*的要求,寄予了厚望。)

  (二)、初读熟读课文

  1、范读。教师范读了解一下文章,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2、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1)理解下列列词语的意思

  当途:当道,当权辞:推辞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见往事:了解历史。

  (2)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3)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精读疏通文意(竞赛法)

  翻译课文,标出问题,小组探讨,理清结构。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四)、研读赏析文章

  1、分析语言(分组表演阅读)

  ①“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怎样表达?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怎样表达?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总结:孙权的这番劝言,先揭示学*的必要性,再说学*的目的、方法,然后揭示学*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评,最后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表现出他的善劝。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2、人物形象(研讨法)

  孙权:善权,从自身出发。吕蒙:善学,虚心。鲁肃:尊重有学识的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五)、积累词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但当涉猎( )

  3、见往事耳( )

  4、即更刮目相待( )

  (二)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2、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六、布置作业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 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 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变

  吴下阿蒙 ─────→ 才略吕蒙

  乃始就学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变

  环境 ────→ 天才

  持学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

  2、学*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的作用,重视学*,会学*。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孤、博士、见、但、乃等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

  3、学*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享材料 。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熟读全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

  1、成语:

  ①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③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

  (2) 辞---推辞

  (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

  (5)见---了解

  (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

  (8)及---到了

  (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

  (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

  (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大事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

  乃:乃不知有汉(竟) 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 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二课时

  五、课文赏析。

  (一)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写了哪三个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找一找:《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的语句。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的必要性)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的目的、方法)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④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品一品: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语言描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语言描写

  ③“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动作描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 “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

  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④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⑤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精读讨论: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

  (四)分角色朗读,思考问题: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3、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 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 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六、 作业:

  1、完成练*册中相关内容。

  2、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 8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典故,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往的教学中,多以教师翻译课文,总结中心思想,学生记忆文言词语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指导下,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挖掘文章内涵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2)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3)使学生懂得“好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想必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谁能说出里面称霸天下的三个枭雄?

  生:(不难回答)

  师:他们是: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个人不仅仅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思想家。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的东西。孙权手下有一个草莽英雄吕猛,英勇善战却不*文,后经孙权劝告,成为学识英博之士。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学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补充完整。

  (二)、学生自读课文

  可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或小组讨论理解文意,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可采用小组互相提问的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

  (三)、探究课文内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

  2,吕猛是如何做的?

  3,鲁肃为什么与吕猛“结友”?

  (这些内容的理解也可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并可加以适当的发挥,进行表演。在编写剧本,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深入研究课文,同时,表演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三、畅谈感受

  1,吕猛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试将本课与《伤仲永》作比较,一个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幼年不学,毫无所成。谈谈你的看法。

  3,你是怎样看待学*的?

  四、作业

  在日记中写写学后感。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 9

  教学建议

  一、谋篇立意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可分两层:先写,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全文抓住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怎样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二、以对话表现人物的写法

  课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目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的才略长避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两人的话则有调侃意味,二者的情调不同。

  三、侧面烘托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四、精当的详略安排

  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五、精炼的语言与紧凑的情节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六、引导学生自读的教学建议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篇幅短小,含意深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理解,有些生字生词,由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

  要引导学生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并当堂背熟全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来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细心体会这段对话的情味。教学本课,可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进行快速背诵竞赛,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等等。

  教学设计示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阅读分析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当场背诵全文。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一、二、三。

  2.背诵全文。

  3.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 10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知道

  以为:认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一议论一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⑧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练*一、二题.

  2.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3.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一就

  (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

  (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

  (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10)份扩展阅读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10)份(扩展1)

——《孙权劝学》教案 (菁华10篇)

《孙权劝学》教案1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课文学*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4、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5、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6、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7、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3、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生: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幻灯演示)

  六、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七、课堂小结

  八、背诵课文。

《孙权劝学》教案2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下《孙权劝学》语文教案,欢迎也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公学*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多媒体显示课题)《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二、作家、作品、人物简介(多媒体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划线部分)

  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仁宗(赵祯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1038—— 1040)初中进士,英宗(赵曙1064—— 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顼,1068——1085)熙宁(1068—— 1077)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2、《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 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3、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陵(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郞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三、正课

  (一)、读一读

  1、老师范读或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停顿,准确断句。

  3、学生再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如:(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的语气)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二)、译一译

  1、参考注释,根据*时的积累,疏通文义,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1)、重点字词:[初]当初。[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家。[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就。[但]只不过。

  (2)理解下面句子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根据学生翻译情况教师进行修正补充。

  (三)议一议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 而变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4、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7、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练一练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也作“刮目相看”。刮:擦。

  (造句随堂提问)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呢?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中学生来说,知识对我们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今天的学*生活呢。联系课文,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劝) (肯学) (爱才)

  吴下阿蒙 ————→ 刮目相待

  启示:肯学、勤学

  附原文与翻译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教案3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阅读分析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当场背诵全文。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一、二、三。

  2、背诵全文。

  3、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孙权劝学》教案4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课文。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课文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孙权劝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点。

  2、学*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中,学*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的重要性和学*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

  【荀子介绍】

  荀子:名况,又名卿,人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且认为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治理天下既要“礼治”,又要“法制”。

  荀子与孟子的差异:“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梁启雄《荀子简释》)

  【《荀子》介绍】

  《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独特风格。

  【字词、文言知识点和内容】

  1、同学们,荀子特别强**育和后天学*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的重要性和学*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2、荀子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学*不可以停止?

  明确:学*的意义、学*的作用、学*的方法态度。

  3、文章通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怎样论证的?

  明确:论证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比喻论证)、作比较、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等。本文通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艺术特征】

  1、比喻论证的方法:本文是阐述学*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2、富有音韵美的语言:本文的语言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采用对偶、排比的句式,整齐和谐,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用了一些排比句,读起来语气畅达,有气势。

《孙权劝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明白后天学*的重要性,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教学重点]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引兴趣

  提问“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是最早描述的是哪个人物?(吕蒙),那么咱们今天就来学*《孙权劝学》一文,看看吕蒙是怎样做到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一)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课本P112页注释]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人们可以从这本书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文中的几个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三)写作背景:在的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刘备鸠占鹊巢,所以在招揽人才、巩固势力的同时,劝勉臣下读书明理,提高自身素质。孙权劝吕蒙注意学*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四)题目解说:《孙权劝学》写的就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多读史书、兵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那么,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先来听一听录音,初步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注意听的时候要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一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是不是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学生评议后,强调易错字音、难读语句。

  字音:卿(qīng)邪(yé)涉(shè)孰(shú)即更(gēng)刮目相待

  几种句式的朗读:

  主谓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要停顿,如“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见/往事耳”;

  四、字句

  2、节奏,如“但当/涉猎”,“与蒙/论议”,“士别/三日”,“结友/而别”,总之,朗读时要以不读破句为前提。

  3、给课文画上朗读提示符号。(见课本记号)

  4、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二)译一译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文中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

  ①博士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官职名称今义:学位的一级

  ②但古义:只,仅仅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③见古义:了解今义:看见

  ④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

  ⑤过古义:到今义:经过

  ⑥更gēng古义:重新今义:更改、更正

  (或gèng更加)

  2、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理解: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理解:你说事务多,谁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理解:(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吴下的那个学识尚浅的阿蒙了!

  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理解:一个人跟你几天不见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他。

  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理解:兄长怎么认识事物(或明白事理)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说一说

  请学生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吕蒙听劝开始学*,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学”字来展开故事情节:、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并与蒙结友(侧面描写)。学生根据这一思路再次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议一议

  整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那么请大家把人物对话部分先挑出来,然后体会一下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的必要性)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孙权劝学》教案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朗读时应体现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的口吻,“不可不学”应重读强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揭示学*的目的、方法)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见往事耳”应重读强调。同时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朗读时应注意体现这一点。)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批评,揭示学*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反问句,对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加以彻底否定。同时,运用对比、反问,“孰若孤”要重读强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谈读书好处意在鼓励吕蒙求学,)

  (五)演一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小结】

  五、课外延伸,体验反思

《孙权劝学》教案7

  一、学*目标:

  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学*刻苦治学的态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二、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的意思。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教法学法设计:

  1、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研讨“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比学赶超意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伤仲永》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板书题目)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文中故事发生时间大约是汉献帝建安15年,即公元210年。这一年吴国大将周瑜在伐蜀途中突然病逝,此时的孙权可以说是失去了一支臂膀,以后更要倚重吕蒙,所以对他真诚地提出了学*的要求,寄予了厚望。)

  (二)、初读熟读课文

  1、范读。教师范读了解一下文章,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2、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1)理解下列列词语的意思

  当途:当道,当权辞:推辞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见往事:了解历史。

  (2)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3)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精读疏通文意(竞赛法)

  翻译课文,标出问题,小组探讨,理清结构。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四)、研读赏析文章

  1、分析语言(分组表演阅读)

  ①“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怎样表达?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怎样表达?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总结:孙权的这番劝言,先揭示学*的必要性,再说学*的目的、方法,然后揭示学*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评,最后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表现出他的善劝。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2、人物形象(研讨法)

  孙权:善权,从自身出发。吕蒙:善学,虚心。鲁肃:尊重有学识的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五)、积累词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但当涉猎( )

  3、见往事耳( )

  4、即更刮目相待( )

  (二)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2、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六、布置作业

《孙权劝学》教案8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⑵ 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⑶ 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能力目标

  ⑴ 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⑵ 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德育目标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要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4、教学重点:

  ⑴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⑵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赶超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了《伤仲永》一文,文章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1、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 ,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⑵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1、范读。《孙权劝学》究竟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2、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译读课文,积累词句,疏通文义,理清结构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张已荣升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例句)经过刻苦学*,小海的成绩突飞猛进,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3、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4、疏通文义,理清结构、

  口译课文,标出问题,小组探讨,理清结构。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五、情景再现,表演课文内容,评价表演

  1、表演故事。按自己的理解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可进行合理的想象。

  让学生分小组表演,再抽一组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准备评价表演。

  2、评价表演。从表演有没有把握好人物语言情味、人物形象等方面来评价。

  ⑴ 评价演员孙权

  ① 涉及到的语言情味有以下几项。

  Ⅰ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Ⅱ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怎样表达?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Ⅲ “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怎样表达?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⑵ 人物形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孙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点拨:孙权的这番劝言,先揭示学*的必要性,再说学*的目的、方法,然后揭示学*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评,最后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表现出他的善劝。)

  ⑵ 评价演员吕蒙

  ① 涉及到的语言情味的有: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② 人物形象

  虚心受教,善于学*。

  ⑶ 评价鲁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六、背读课文,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七、延伸迁移

  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 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⑵ 但当涉猎( )

  ⑶ 见往事耳( )

  ⑷ 即更刮目相待( )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⑴ 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⑵ 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语言运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经过学*,吕蒙感叹道“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在你的周围,你的朋友、同学、兄弟姐妹等等,他(她)们中有人发生变化吗?请将这一变化写出来。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孙权劝学》教案9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的过程略去,学*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笔者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短文里藏有的多个“三”,这些“三”包含了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于是,以“找寻三”趣学文言故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重点:

  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 当涂 涉猎 见 就 过

  虚词:以 岂 但 若 乃 及 即 更 何 遂

  人称:卿 孤 孰

  古今异义:博士 往事

  语气词:邪 耳 乎

  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寻文中独特的“三”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师示例,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段落示结构

  根据情节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这就是事件的三个阶段,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这三个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2.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3.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

  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4.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5.三个留白显详略

  要求:根据文字展开适当的联想,揣摩作者这样安排情节和详略的意图

  方法:说读结合、讨论交流

  简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会以怎样的说来“辞”?扣紧文意想象、表达

  (2)蒙乃始就学……

  为什么不写他如何勤学?

  (3)肃遂拜蒙母……

  为什么要交代这个环节?删去了会怎样?鲁肃会对蒙母说些什么呢?

  前两个留白是略写,而最后一个则是扩充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吗?

  除了以上的“三”,还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视如:

  三个称呼表亲密:

  “卿”,是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第一次出现是孙权称呼吕蒙,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真切的关心和殷切的期望,既郑重,又亲切第二次出现是鲁肃“与蒙论议”后很吃惊地喊出的,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认可、赞扬

  “大兄”,面对鲁肃的吃惊和赞叹,吕蒙巧妙接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话中有同僚间的调侃趣味,更显两人志同道合的兄弟般的情谊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五、总结

  1.文言文章学*的角度:积累词汇。

  2.文学作品学*的角度:品析写人记事的妙法。

《孙权劝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型:自读课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读注释(1),勾划重点。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

  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

  3、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卿(qīng)孰(shú)涉猎(shè)为博士(wéi)遂(suì)更(gēng)邪(yé)

  4、指名学生读

  5、学生齐读

  (四)二读,读懂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

  (2)学生推举代表翻译课文,师纠正学生翻译的不准确的地方。

  (3)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但当涉猎:只,只是。孰若孤:谁,哪个。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

  (4)请学生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学*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三读,读出语气。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学生齐读孙权的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孙权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严厉中又可见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用反问句式,可见孙权对吕蒙的推脱有一丝不悦和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B、学生表情朗读孙权的话并试背。

  C、引导学生从对孙权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2、这次吕蒙欣然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学*,课文是如何表现吕蒙学有长进的?(生答:通过吕蒙于鲁肃的论议。学生齐读二人的对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鲁肃说话时的神态语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同学们要知道,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学生表情朗读鲁肃的话并试背)

  B、引导学生体会吕蒙应答时的神态语气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吕蒙颇为自豪自得的神态。

  (学生表情朗读吕蒙的话并试背)

  C、联系“结友”一句,概括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

  鲁肃:敬才爱才吕蒙:听劝好学

  (六)总结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背诵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 ———赞学,“结友而别”。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通过学*由一介武夫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并且赢得了鲁肃的夸赞,他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答)古今中外有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希望同学们要多读书,读好书,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几年之后,当我们再见面时,同学们都不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你们的进步一定会让老师刮目相待。

  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谈谈吕蒙的变化给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10)份(扩展2)

——孙权劝学教案 (菁华10篇)

孙权劝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关键字词,积累并运用成语,顺畅翻译课文,理解故事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抓住具体的描写手法,揣摩人物生动的形象,在自主质疑和合作探究中分析文章特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悟文章中小故事蕴含的深刻大道理,从中受到教育启示。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想象揣摩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以及心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分析形象;难点是鉴赏详略得当、侧面衬托以及即事说理的艺术特色。

  二、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注重以对话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培养学生简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范本。文章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进长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即事说理,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去,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读书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引导意义。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后,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感受到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但他们常常认识问题还不够全面,又侧重于感性认识。所以还需进一步加强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文本思想内涵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翻译好课文,并通过朗读、质疑探究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与心理,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以培养认知感悟和理解鉴赏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趣感知

  师: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曾这样评价过一个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曹操也曾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那你们知道这位备受众人称赞的人是谁吗?――对,他就是三国时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可能,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作为帝王霸气的.一面,那么他在生活中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

  (师板书课题)

  (二)朗读成诵,文从字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并板书文中认为难读的字音,大家齐动手解决。

  学生板书: 卿(qīng) 岂(qǐ) 邪(yé)

  遂(suì) 孰(shú)

  (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学生预*课文时应养成查找工具书和看课文注释的*惯。)

  2.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师生齐读。

  3.落实翻译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下的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先把自己认为不好翻译的词句小组讨论解决。如果小组内还不能解决,请做好记录,一会儿提交全班讨论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生合作解疑)

  (幻灯片明确)

  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注意通假字。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专攻――注意一词多义。

  邪:通“耶”,反问语气词表示“吗”――注意语气助词。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注意成语的解释。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借助注释第一招,古今词义需比较;一词多义细选择,语境推断最重要。(生齐读,强化记忆,掌握方法)

  (三)质疑解惑,理解课文

  假设你把同学们当作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你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请教一下他们。

  生:(1)司马光先生,您写的是孙权劝学,为什么还要写鲁肃赞学呢?

  明确:(抓住文章主题,重在一个“劝”字。孙权劝学的描写详细具体,看似鲁肃赞学多余。其实写鲁肃的赞学,有着多重作用。一方面,文章如只到“蒙乃始就学”,何以见吕蒙的长进,进而体现吕蒙的善学以及孙权的善劝呢?这是侧面衬托的作用。另一方面,鲁肃赞学还使得文章故事更加完整,摇曳生姿,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给人启迪。)

  (2)您为什么不具体地写吕蒙是怎样勤奋刻苦学*的呢?

  明确:(写鲁肃赞学已经体现了故事的完整性,如果还要写吕蒙是何等的勤奋好学,未免重复多余,而且使得故事流于俗套,没有趣味性。只寥寥一笔,不仅承上启下,更显得详略得当,体现了高超的叙事艺术。)

  (3)您为什么结尾又写了鲁肃拜见蒙母并与吕蒙结友呢?

  明确:(写鲁肃拜见蒙母,不仅体现吕蒙因为读书变化很大,说明孙权劝学的成功,还能表现出鲁肃的敬才和爱才的美好品德。具有教育启迪意义:读书可以改变自己,赢得他人的认可和敬重。)

  ……

  (四)情景再现,分析形象

  1.设计独白,情景再现

  再次深入文本,仔细琢磨人物见面时的神态、动作,为人物内心独白设计画外音,即兴表演,再现故事情景。

  (1)分小组讨论。

  (2)师点拨指导。

  读出语气和感情: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既关心又严厉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长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惊讶又赞叹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得

  ……

  (3)小组代表分角色进行朗读表演。

  师:你们表演得真精彩,给自己点掌声吧。可见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是作者描写手法多样化运用的结果。

  2.隔空送话,分析形象

  师:之前问了司马光那么多的问题,文中的人物该生气了,我们也来说说他们吧,结合文中他们的对话,我们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他们。

  生:(1)孙权你真是一个好学,爱才的好君主。

  (2)吕蒙你真是个勤学、虚心的好青年。

  (3)鲁肃你真是个爱才、敬才的好将领。

  ……

  (师相机板书关键词语)

  (五)小结全文,感悟启迪

  师:吕蒙由开始的“吴下阿蒙”到后来鲁肃对他的“刮目相待”这一变化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学*)。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吕蒙一样,做到“好读书”“读好书”,有一天让别人也都对你“刮目相待”。这是司马光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练笔:联系《伤仲永》一文,对比阅读,你有什么感悟呢?

  附: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 劝 吕蒙 赞 鲁肃

  善劝 自信 爱才

  好学 勤学 敬才

孙权劝学教案2

  课题名称:《孙权劝学》

  课型: 讲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内容分析: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能力目标

  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

  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

  同学们,*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导入新课

  听讲

  二、简介作者生*、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组织学生进行材料交流并出示板书

  将课后查阅的资料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范读课文并对学生进行“如何概括段意”的学法指导

  概括段落大意

  三、准确翻译课文,并识记重点词语

  1、 师生互动进行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学生设疑,教师答疑;

  2、 教师出示板书,检验讨论结果,并完成“研讨与练*”第二题。

  组织、参与学生讨论,并进行适时指导

  分组讨论:

  1、 设疑;

  2、 翻译文章

  四、揣摩品味课文

  1、 认真朗读课文,试回答如下问题:

  1)孙权劝学的过程与结果分别如何?你查到了那些资料可以说明吕蒙学有所成?

  (过程:指出“学”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指出“学”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三国演义》第76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等)

  2、 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完成板书)

  3、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何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听讲,记笔记

  五、表演课文

  1、 按原文内容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

  2、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使用现代汉语进行表演;

  3、 将表演的背景设置为现代社会,可进行合理的想象,中心议题应该展示《孙权劝学》一文的现代意义。

  提出表演的要求与规则,并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剧的表演

  表演课文,评价表演

  六、总结

  同学们,*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武装自己的思想。虽然英雄已去,但他们的豪情与才智却奖被人们永世传诵。还记得《西江月》这首荡气回肠的古词吗?让我们一同来背诵一下,感受历史,激励斗志。

  总结全文,背诵《西江月》

  听讲,背诵《西江月》

  七、布置作业

  学完《孙权劝学》一文,想必你一定有所感触,试结合你对吕蒙的认识写一篇短文,题材、字数不限。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板书设计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 ↘ (听) ↓ (证) ↙

  劝

孙权劝学教案3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复*: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朗读要求: 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 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

  b、注意详略的分配

  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

  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理清思路

  (一)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效果的?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劝 坚定有力 不急不恼 推心置腹 现身说法 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 大惊 吕蒙 自信 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四、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1)读书学*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简单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

  五、寻找知识点

  一、语气词的运用

  二、成语集锦

  三、古今异义

  四、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孙权劝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等成语。

  3、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的积极性。让学生领悟到读书有意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通过多次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任务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1、懂得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的积极性。让学生领悟到读书有意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2、掌握并学*应用“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等成语。

  教学方法:诵读法

  学法:自主学*、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司马光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吴下阿蒙”的意思?“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那么还有一个成语“刮目相待”,谁又知道它的意思呢?它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这两个成语来源于同一个故事,主人公都为三国时的吕蒙,吕蒙从不好读书的“吴下阿蒙”到让人“刮目相看”期间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他的这种变化,今天,我们就学*这篇文言文《孙权劝学》来解决我们的疑问。

  二、出示活动任务

  1、了解作者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准确朗读课文,把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故事内容和文中出现的成语;

  3、揣摩文章的对话描写,认识后天学*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观点。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检查课前自学情况。

  2、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我们熟知的司马光的故事——《司马光砸缸》。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展示重点词语读音,然后多种形式读写。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

  四、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课文录音,然后结合注释,参考下面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1、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意在意义的词,不译。

  2、重点词语的意思

  ①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②当涂:当道,当权。

  ③务:事务。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⑤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⑥涉猎:粗略地阅读。

  ⑦见:了解。

  ⑧邪(yé):通“耶”,语气词。

  ⑨孰若:怎么比得上。

  3、文意疏通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活动二:大声朗读,整体感知内容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地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1、孙权和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收了孙权的建议了吗?

  辞学———就学

  3、文章是怎样表现吕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鲁肃与吕蒙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面谈后有何反应?

  大惊———结友

  活动三:细读课文,探究问题

  1、介绍孙权、吕蒙

  孙权(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吕蒙(178—219),东吴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2、孙权为什么劝吕蒙学*?吕蒙以什么原因推辞?孙权是怎么劝说吕蒙的?

  教师点拨:

  孙权: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通过委婉的批评、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三方面劝说吕蒙的。

  3、吕蒙学*的结果怎样?课文是怎么表现吕蒙学有所成的?

  教师点拨:

  大有所成;

  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吴国的大学识家,对吕蒙的变化都大加赞赏,足见其成就。从侧面衬托出吕蒙的学*进步之大。

  4、鲁肃最后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教师点拨:

  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5、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文中三个人物的形象;

  孙权:关爱部下,又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鲁肃:敬才爱才,对朋友的进步,发自内心的赞赏。

  吕蒙:善听别人劝告,学有所成,内心由衷的喜悦。

  6、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以对话为主,还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吕蒙和鲁肃的论议,侧面烘托出吕蒙的自信,来表现他学有所进的学*效果,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正面描写出鲁肃对吕蒙的敬意。

  活动四:自主探究,积累文言文知识

  1、理解文中的一字多义

  乃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去后乃至才

  即即更刮目相待就

  即书诗四句立即,立刻

  遂肃遂拜蒙母于是,就

  遂不可见终于

  2、成语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活动五:细细品读,体会人生感悟

  读了本文,你受到哪些启示呢?

  1、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2、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

  3、多读书,读好书。

  4、读书能提高人的知识才能。

  活动六:合作交流,感受语言特点

  本文主要是对话,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的语言特点。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地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活动七: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通过学*由一介武夫成为学识渊博的人,由此可知学*是多么重要。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收获。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学*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假设你也有个朋友像吕蒙一样不爱学*,你要劝你的朋友学*,你会怎么说呢?写写看。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吕蒙鲁肃

  循循善诱辞学,就学称赞,结友

孙权劝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自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板书,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小黑板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板书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7、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本上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八、板书设计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辞学——就学

  论议轻松调侃

  鲁肃:大惊——结友

  教学建议:利用复述和分角色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理解课文。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教案6

  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朗读课文,体会对话中人物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他们的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学*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方法。

  4、懂得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道理。学*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出的人物的形象特点。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自学导航

  一、 检查预*

  1、读准字音:

  蒙( ) 卿( ) 即( ) 邪( ) 孰( )

  2、理解文题

  劝学是 的意思。文题点明了 。

  3、走*作家作品及文中人物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是 时期 家, 家。世称 先生。本文选自《 》,这部书是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体通史,记载了从________到______共_____年的史事。

  (2)、孙权,字仲谋,三国时 国的建立者。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在位23年。辛弃疾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对孙权赞道:天下英雄谁敌手? ! 。

  4、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5、学生汇报预*中发现的问题。

  二、设纲导学:

  (一)、结合课下注释,整理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1、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2、考考你:

  (1)、解释加线的词:

  卿今当涂掌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

  见往事耳 及鲁肃过寻阳

  (2)、翻译下列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二)、感知内容,体会对话中不同语气,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1、概括孙权劝学劝的内容,并揣摩他说话时的语气。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读出怎样的语气?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气怎样?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2、根据文中鲁肃、吕蒙的对话,揣摩人物心理并体会其作用。

  鲁肃

  吕蒙

  3、说说主要人物的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个案补充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

  1、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什么特点?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这样安排结尾有何用意?

  3、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读书的看法有无改变,为什么呢?

  总结归纳

  请梳理本节课知识并谈自己的学*收获。

  拓展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则古人读书的故事,想想你从中悟到了什么?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反馈练*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并解释

  2、指出通假字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古义 今义

  孤:

  治:

  博士:

  但:

  4、一词多义

  辞以军中多务 卿今当涂掌事 见往事耳

  以 当 见

  自以为大有所益 但当涉猎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布置作业

  1、如果你的同学不爱读书,你能不能学*孙权的劝导方法劝导他重视学*呢?请以我来劝你多读书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4、积累有关读书格言,两句以上。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中与课文中人物有关的章节。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撰写的《名人传》

孙权劝学教案7

  《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公学*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多媒体显示课题)《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案8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下《孙权劝学》语文教案,欢迎也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公学*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多媒体显示课题)《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二、作家、作品、人物简介(多媒体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划线部分)

  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仁宗(赵祯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1038—— 1040)初中进士,英宗(赵曙1064—— 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顼,1068——1085)熙宁(1068—— 1077)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2、《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 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3、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陵(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郞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三、正课

  (一)、读一读

  1、老师范读或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停顿,准确断句。

  3、学生再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如:(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的语气)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二)、译一译

  1、参考注释,根据*时的积累,疏通文义,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1)、重点字词:[初]当初。[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家。[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就。[但]只不过。

  (2)理解下面句子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根据学生翻译情况教师进行修正补充。

  (三)议一议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 而变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4、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7、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练一练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也作“刮目相看”。刮:擦。

  (造句随堂提问)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呢?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中学生来说,知识对我们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今天的学*生活呢。联系课文,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劝) (肯学) (爱才)

  吴下阿蒙 ————→ 刮目相待

  启示:肯学、勤学

  附原文与翻译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教案9

  学*目标:

  能分析出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

  通过学*,能理解劝与学的重要性

  学*过程:

  一、导入:诵读全文一遍,读准字音即可

  二、读题目——试着读一读有几种读法?

  1、一读“孙权劝学”——重音在“劝”字上,从“劝”可知吕蒙本不愿读书,但孙权能劝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有:

  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劝”的理由充分(关心部下成长)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难度降低,易使吕蒙接受。(善劝)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两人对比,“我”比你还忙,且要读书。(自身好学)

  “劝”的对象正确——吕蒙有上进心(因材施教,慧眼识英才)

  资料补充:译文:吕蒙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少数民族*山越的战斗。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邓当发现以后大吃一惊,大声指责吕蒙,让他回去,吕蒙不肯。回去后,邓当向吕蒙的母亲告状,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贫困的生活,低贱的地位难以让人忍受,如果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贵功名。况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悲伤无奈地认同了吕蒙。

  从中可见孙权是一个 的领导者。

  明确:关心部下成长;善劝,因材施劝,慧眼识英才;自身好学;亲切。

  2、再读“孙权劝学”——重音在“学”字上。文章是怎么写吕蒙的“学”及“学有所成”的?(朗读指导)

  明确:蒙乃始就学——虚心听从教诲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由衷的赞叹(指导朗读)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豪、自得、豪爽、真诚(指导朗读)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敬才爱才

  写吕蒙“学”的内容仅有“蒙乃始就学”;而学有所成则是通过与鲁肃的对话表现出来的,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而非要通过第三者鲁肃表现出吕蒙的进步呢?

  明确:侧面描写。通过鲁肃之口更能有力的证明吕蒙进步之大,进步之快。

  侧面描写的好处:(让学生准备一个侧面描写手法的句子)自己说好不能使人信服,别人说好才是真优秀。如:万人空巷抢格力。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侧面描写,生动而巧妙地从侧面烘托了罗敷的美貌,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天地。

  (写作练*——写一个正面描写吕蒙进步的句子,可尝试用文言)

  过渡语:的确,侧面描写更能表现出“非复吴下阿蒙”,“肃遂拜蒙母”可见鲁肃很欣赏吕蒙的才气。

  从中我们可知吕蒙是一个 的人;

  至此我们可知鲁肃是一个 的人。

  明确:吕蒙:虚心听从教诲、能吸取别人好的建议,有进取心、热爱学*,为取得成功而自豪自得,豪爽真诚

  鲁肃:敬才爱才

  对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已很熟悉,现尝试用合适的语气语调来演读全文,角色有旁白、孙权、吕蒙和鲁肃。

  3、三读“孙权劝学”——重音在孙权

  由题目显而易见故事的主人公是孙权,如果真是这样,后半部分为何完全抛开孙权而重点写吕蒙呢?

  故事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明确:其实这在写法上叫做“隐式主人公”,——起主导作用的人物虽说隐藏在了幕后,而我们却绝不能忽视他的存在。就文章内容来看与其说中心在写吕蒙的变化,不如说写了造成这种变化的背后人物是孙权。通过吕蒙的“学”有所成,侧面烘托了孙权的“劝”技的高超。

  由此可见,孙权的确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4、四读“孙权劝学”,重音放在“劝、学”上。题目扩展开读就是“孙权劝,吕蒙学”,那么,你认为“劝”与“学”哪个字更重要?

  明确:劝——人生有时往往会因一个人、一本书、一句话而得以改变;伯乐的出现才成就了千里马的成功,所以“劝”很重要。

  学——俗话说的好“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如:王冕僧寺夜读、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孙康的囊萤映雪等等等等。

  而一旦“劝”与“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时,就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就如孙权和吕蒙,君臣二人互相成就了一生的功业。

  5、五读“孙权劝学”,语重心长的读。

  孙权还在劝谁读?

  明确:从鲁肃的赞叹语气中可见他也深受启发;

  孙权其实也在自勉——“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们知道:古人读书的目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即取得功名利禄、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所以是功利性的读书。

  而孙权则是东吴之主,可见他早已有“黄金屋”“千钟粟”,他为什么还读书呢?

  明确:或许因为孙权更“当涂掌事”;

  其实孙权的读书目的已超脱于功利,重在提升个人的见识和境界。

  那么,同学们,你能诚恳的勇敢的说说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吗?

  生或许会答:考出好成绩、升上好学校、将来取得好工作、为父母争光、让别人瞧得起自己。

  而我们熟知的一位伟人的读书目标则更令我们所有人钦佩,他在12岁时就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幻灯片)!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呐喊;这是埋葬旧社会的宣言!

  结束语:同学们,其实“孙权”是在劝我们都要有理想的去读书。望我的学生能学得丰富的文化知识,能考上一所好学校、能有个好工作,更能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同学们,今天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教室里,让我们共同立下新的理想——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

  师重复:让我们齐努力、共奋斗,实现“*梦”!

孙权劝学教案10

  《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 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3.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4.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人物对话的深意。

  教学难点:

  情节的详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法指导:

  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朗读中凭借语感了解大意。

  讨论法: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跟同学讨论明确答案。

  点拨法:教师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适时提示,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学*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相劝,但他都以各种理由推托了。那么,孙权最终规劝吕蒙读书了吗?我们看《孙权劝学》。

  二、展示学*目标:

  1.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三、初步尝试:

  1.熟读课文,掌握注释中的重点词。

  朗读要求: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背会。

  2.解释难解词语,及古今异义词。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权谓吕蒙曰 告诉、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 主管事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 了解

  卿言多务,孰若孤 谁。 比得上

  蒙乃始就学 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 到了------的时候。 到

  卿今者才略 现在

  古今异义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求学的较高学位

  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3.试译课文,翻译重点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研讨与赏析: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你能否从这寥寥数语中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朗读时语气坚决,不容推辞,同时又体现其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要读出其语重心长,言辞恳切的味道。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反映了吕蒙为自己的才略长进深感欣喜与自豪。

  五、写作小提示: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结论:

  说话要符合人物身份,针对说话对象不同,语言要有所变化,语调也应有所不同。

  六、尝试二: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问题研究: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启示?

  4.送同学们一句名言:

  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高尔基)

  --开卷有益

  5.从文中找出常用成语: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做刮目相待。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七、小结: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生命有限,学海无涯。通过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懂得了开卷有益的道理。同学们,希望你们以此为起点,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拓展延伸: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而《伤仲永》里的仲永虽天资聪颖却因“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矣”。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自拟题目或以《当吕蒙碰到方仲永》为题写一篇练笔。

  九、补充:由本文提炼出来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就有收益。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督促周围的人学*,随着社会一同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要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愤读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10)份(扩展3)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优选【10】份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1

  本节课在预设时我就将朗读贯穿于整节课,同时各个阶段提出的朗读要求不同,有层次,有梯度。

  初读,要求读准音,读顺文,在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借助注释、工具书)再读,要求读懂意,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疏通文意)品读,要求是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读出生活体验,

  读出思考,读出余味,美读文言文。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古诗文的魅力,体悟到中国文化的美、汉语言的美。 45分钟的课堂,书声朗朗。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体悟,从而达到初步感知,了解大意;整体感知,思维聚合;沉浸作品,与之共鸣的教学效果,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我认为“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必由之路。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2

  这学期,有幸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所讲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孙权劝学》。接到任务时,想到要面对学校的领导,还有那么多专业的语文骨干教师听课,心里就生出丝丝怯意。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锻炼自己的机会,因为成长对于一个新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于是我告诉自己:战胜自己,迎难而上。

  确定好教学内容之后,就开始着手备课。通过熟读教材文本,参考众多资料,最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案:以读带析。为了能将课上得更精彩,组内老师先听课,那节课是第一次讲,由于自己紧张,为了完成整个教学任务,没有顾及到学生接受程度如何,效果不太理想,心里有点郁闷。但也充分认识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上课不仅要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好学生。听取了组内老师的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再次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修改,不断地修正、练*。

  周三很快就到了,师生互相问好之后,我的心也随着*静了下来。按照自己的思路上课,着重注意*常不太好的细节,学生也专心听讲,特别配合,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我也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效果还可以。但仍然存在失误:由于在翻译时,学生存在的问题较多,花费了较多时间,以致于在后来人物性格分析上,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完全是在老师的.带动下完成的,也使课堂拓展的亮点展示得不太充分;另外,没有能够抓住课题《孙权劝学》体现孙权的“善劝”,对于人物给学生分析的有些面面俱到,欠缺方法的传授。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改进。我也深刻地认识到,文言文教学重在朗读,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进行深层次品读,而不是在课上去逐字逐句的翻译,那么就要精心的去引导学生如何在课下做好预*工作,让学生能够清楚明白的知道课堂45分钟,有多少是自己知道的,又有多少是自己想知道的,到底学什么要由学生来说,老师为其服务,这样才能够打造精品课堂,也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我们的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参加此次“同课异构”活动之后的一些感想,我会耐心听取各位老师的宝贵建议,不断进取,不断反思,多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3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学,我想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从施教过程看,有启发之处,有不足之处。

  1、激励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信息

  有利于激发学*兴趣,对学*基础比较弱的授课班级,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为理解故事内容做铺垫。

  2录音朗读的示范对比,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

  3、注重培养学生文言文自主学*能力。

  课文理解并不难,课前有预*,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让学生利用注释,合作学*,讨论质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的意识,调动学*积极性。

  我对这个环节持犹豫的态度,因为我怀疑学生们的能力,没有放手让学生随心所欲,而是扣着问题来理解。生怕一略而过,学生非但字词句没有掌握,连中心也模糊。但是事后收上预*作业,发现这一环节,学生几乎都能解决。这节课让我重新审视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我仅布置学生预*,告诉学生第二天要上公开课,课文让学生读几遍。但公开课上,我发现孩子们梳理课文非常到位,自学能力非常强。我后悔在教学环节中译句太多,对人物分析分布的时间太少。教学中越俎代庖的时候太多,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这样反而约束了学生的发展。

  4在主旨把握的方面,

  分析探讨不够深。一来,时间限制,二来,学生有些拘谨。如果以两课时教学,教学内容有单簿之嫌。安排一课时,导致了某些教学环节不够丰满。在课后的主旨补充分析时,学生从吕蒙、孙权、鲁肃三个人物、三个角度来提炼启发,效果比公开课漂亮。周琪从孙权事务多却勤于读书提炼出鲁迅的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能够出其不意,让人欣喜。

  始终觉得文言文教学,面对普通班级,如何做到文辞与思想兼顾,不走老路,要上出新意,是我很难解决的顽症,现在迈出一小步,也算尝试!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4

  《孙权劝学》是一篇难度适中、篇幅较短的文言文,比较适合讲授公开课。在我校的“同课异构”公开课比赛中,申老师授课时不仅串讲了字词,也欣赏了人物的语言和对话;杨老师主要夯实基础,主抓字词和翻译;我选择了公开课讲授第二课时,把字词留在了第一课时。两位老师都选择在*行班讲授此课,于是,我选择了在七四班,也是*行班,我自己的班级。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读发现亮点。因此,这节课,我制定的目标是:

  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品读,学生能读准节奏和停顿,读出语气感情。

  2、通过小组合作和自己思考,同学们能从不同角度得到感悟。首先,课间时,我为同学们播放了《孙权劝学》的动画片,片长约5分钟。(后来细细想来,课前课堂反差较大,是不是容易让七年级的孩子们对课堂兴趣不大?)

  正式授课过程中,我的教学环节基本为: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把整篇课文的标点符号去掉,然后让同学们齐读,以此判断同学们断句情况。结果,发现个别同学读的不够整齐,于是我顺势介绍了文言文断句的方法。这个“高分锦囊”上有。这个环节比较有新意,但是,断句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讲的不够全面。

  我的第二个环节是:二读课文,赏析对话美。本文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同学们可在对话旁边作批注,感受这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然后上台展示。这个环节目的是培养同学们圈点勾画做批注的*惯。实践证明,这个环节执行得还比较到位。

  我的第三个环节是:三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体味人物心理。由于前面比较拖沓,这个环节缺乏充分的准备和酝酿,敢主动展示的同学较少。于是,我降低难度,挑选了几个比较典型的句子,让同学们读其中的一句。譬如(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让同学们读;课堂气氛渐渐活跃了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越来越多,譬如刘洁、吴嘉仪等同学回答都非常好。可惜离下课越来越*。

  然而,比较有趣且耐人寻味的是在第二天的第三课时授课时,同学们表现非常好。

  于是,我反思:对于普通班同学来说,一定要把握学情;没有充分的酝酿或者说发酵,孩子们回答问题往往不够自信;如果有充分的酝酿和积淀,同学们一定会表现非常好。

  我的第四个环节是:四读课文,体验反思总结全文。句式:通过____句(或词语),我感悟到了______。这个环节设计的是开放性试题,一般能激发同学们的回答欲望;如果运用得当,会精彩纷呈。可惜,时间关系,这个环节留作了课后*题。

  反思我的整个课堂,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因此课堂语言不够流畅,有的环节不够熟练,这节课虽然也有部分优点可圈可点,但是,我认为,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要继续努力。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5

  在3月26日泰山区C片联片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初二语文《孙权劝学》一课。这是我在听了孟照彬教授的第一次报告后,执教的一节研讨课。*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已经尝试着将孟教授“有效教育”的理念渗透进去。所以,在设计这一节课时,我也有意识地体现了“有效教学”的一些关键词,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动权放手给学生。我觉得这既是孟教授“有效教育”的方式之一,又是实现“教育有效”的有力手段。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是利用了课前时间,通过学案这一载体,让学生自己了解本节课的学*方法和作者、作品部分,有效利用了学案,节约了课堂时间;

  二是在疏通文意上,我执教的是一篇文言文,文意的疏通是一个基础,只有掌握了文意,下面的一系列环节才可以有序展开,但以往疏通文意上,“老师讲、学生记”是主要的方式,这样做的效果是,老师图了个心安理得,但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的兴趣不高,丝毫没有主动可言。所以,我决定放手给学生处理,老师出示的没有标点的课文,既给了学生一定的难度,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挑战地冲动,发掘出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能动意识。

  三是在人物形象的把握上,我也是让学生在充分熟悉课文的前提下,通过编排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会、评价、总结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自然地引出对人物的评价,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四是在主题的把握上,顺水推舟,水到渠成,让学生结合老师课前的困惑解答的过程中,总结出主题。一路下来,课堂中的老师只是一个摆渡人,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强化次数。这一点是孟教授着重提到的,他指出,对于一般的知识点,如果课堂上强化到9—12次,就会当堂记住,所以对于这样一篇知识性比较强的文言文,多次的强化显得尤为重要。

  如文意疏通环节训练学生的多次强化:首先,是以“朗读”这种方式为载体对知识进行强化。流程是这样的:学生自由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节奏,了解大意→然后老师出示一篇没有标点的课文,再读强化一次→学生遇到困惑,再回到课文,结合注释,再读,再理解→再回到没有标点的课文,理解,朗读→个人自荐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这一流程下来,文意的疏通就已经基本上解决。接下来,老师又安排了检测,查缺补漏,再次强化。这一块,我和所有听课老师感觉都不错,不同形式的强化,让“读”贯穿课堂始终,真正在读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在读中体会了故事情节、人物个性。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对重点字词的疏通检测,也有对重点句子的疏通检测,通过这一检测,查缺补漏,再次强化,老师也算真的放下心来了。

  “花架子”和“学*卡”的使用。孟教授说,有些公开课,内容很丰富,课堂气氛也很热闹,学生配合得也很好,但一节课下来,发现学生学的东西并不多,这样的课就被称为“花架子”。为了避免小组交流成为“花架子”,我让学生在疏通文意时,充分利用了“学*卡”(特意在学案上留下一处空白,作为“卡”的变形形式),让他们把困惑和重点及时整理下来,然后,再在小组交流当中解决。

  这样的小组交流,手中有记录,目的性就比较强了,学生不会出现看似热闹的讨论,实则没有作用的交流了。

  对于花架子比较容易出现的“课本剧”环节,老师做了以下设计:学生第一轮准备时,老师不加任何地限制和提示,在展示评价之中,发现不足和表现不够的地方,做出梳理,明确答案,再安排第二次编排,力求更生动的表现人物。通过这样的安排,尽量的避免了学生只图热闹,而不深入体会人物的弊病。

  但这节课由于时间把握不够,前松后紧。在“读”的环节上,用时太多,课本剧课上准备时间仓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环节可以删掉或换一种更为简洁的方式,比如:课本剧、分角色朗读、个人讲故事等更多的方式。这样,对于训练学生的“多向度”会有更大的帮助,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另外文中另一个重要的成语“刮目相看”没有涉及。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在孟教授“有效教育”的理念下,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所以,我放手学生、抓住诵读、注重基础、品味体验这一系列的思路,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地“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挑战的欲望,还文言文课堂书声琅琅的本来面目。我想这是我这一节课最有收获的地方。

  我经常的在想: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我们学生在知识和做人方面的摆渡人,给学生以雨露,教学生会思考,而这一次在我们学校开展的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则更是让我们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看到了不远处的明媚曙光,我们的刘校长、张校长他们就像是我们的摆渡人,正如他们说过的,“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幸福感,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相信我们学校的诸位同仁,一定会沿着学校领导指引的方向,大踏步的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6

  这学期,有幸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所讲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孙权劝学》。接到任务时,想到要面对学校的领导,还有那么多专业的语文骨干教师听课,心里就生出丝丝怯意。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锻炼自己的机会,因为成长对于一个新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于是我告诉自己:战胜自己,迎难而上。

  确定好教学内容之后,就开始着手备课。通过熟读教材文本,参考众多资料,最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案:以读带析。为了能将课上得更精彩,组内老师先听课,那节课是第一次讲,由于自己紧张,为了完成整个教学任务,没有顾及到学生接受程度如何,效果不太理想,心里有点郁闷。但也充分认识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上课不仅要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好学生。听取了组内老师的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再次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修改,不断地修正、练*。

  周三很快就到了,师生互相问好之后,我的心也随着*静了下来。按照自己的思路上课,着重注意*常不太好的细节,学生也专心听讲,特别配合,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我也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效果还可以。但仍然存在失误:由于在翻译时,学生存在的问题较多,花费了较多时间,以致于在后来人物性格分析上,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完全是在老师的带动下完成的,也使课堂拓展的亮点展示得不太充分;另外,没有能够抓住课题《孙权劝学》体现孙权的“善劝”,对于人物给学生分析的有些面面俱到,欠缺方法的传授。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改进。我也深刻地认识到,文言文教学重在朗读,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进行深层次品读,而不是在课上去逐字逐句的翻译,那么就要精心的去引导学生如何在课下做好预*工作,让学生能够清楚明白的知道课堂45分钟,有多少是自己知道的,又有多少是自己想知道的,到底学什么要由学生来说,老师为其服务,这样才能够打造精品课堂,也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我们的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参加此次“同课异构”活动之后的一些感想,我会耐心听取各位老师的宝贵建议,不断进取,不断反思,多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7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在人物描写方面,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时,我打破了以往传统学*文言文的方法(教师逐字逐句讲翻译,学生面无表情记笔记),结合我校的“ 1236”课堂教学模式,以“读”为突破口,以读促思,以读助悟,以读带写。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中我采取了“四读”的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四读”即为“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通文章;三读,读懂文本;四读,读出个性”。而在读的训练中,我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听录音范读,个人读,齐读,小组合作读。本设计主要以朗读(不同形式)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感悟(不同形式)为副线,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基础的文言词句,体会传神的语言,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得文言文基本的学*方法,从而达到“教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充分尊重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学*语文的兴趣和学*方法。在“二读,读通文章”这一环节中,我并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而是让他们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而我只是针对理解有障碍的字句进行点拨。在“四读,读出个性”这一环节中,我也没有过多的分析和讲解,为了更好地让小组合作落到实处,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个环节,让他们通过“读-品-悟”的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学*文言文的技巧提高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了,最后对本课的感悟也自然而然的渗透到心里了。在设计本节课的收尾部分,我着实用了心思,如何让学生既明确学*本文的宗旨,又能将知识从课内向课外的升华迁移。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课外练笔,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二是语文积累,幻灯片呈现乐府诗《长歌行》,重点突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从而进一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授课虽已结束,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写,一切都那么自然。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得到提高,合作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通过发现问题,探究文本,展开与文本和人物的对话,也提升了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能力。整节课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自主学*的气氛很浓,师生在*等的教与学中和谐共处。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更好的反思才能打造出更好的课堂。课后我的脑海里对本节课进行了回放,我个人觉得有些细节还是需要注意:①如能将课外练笔放在课堂上练*,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②最后引导学生谈感悟时,有些操之过急。如果是学生能总结出来“开卷有益”效果会更好。③学生对老师们听课还是有些小紧张的,我感觉学生多少还是有些拘谨,课堂上放不开。没有*时课堂上表现突出。这是值得我今后教学思考与改进的地方。④在归纳“开卷有益”的感悟时,本来备课时,我设计了补充“吕蒙学有所成后”的课外小链接的环节,结果在授课时却忽略了,这多少有点遗憾。

  教无定法。通过对本课的设计,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探究出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如文言文我们应该怎样突破传统教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小说我们该如何整合资源跳出文本统筹安排,说明文我们又该如何另辟蹊径上出浓浓语文味来……这是新课改形势下带给我们语文教师的新课题。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8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在人物描写方面,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惯,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初读──速读──竞读──研读──背诵,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同时,我还注重文言文拓展训练,因为课堂学*毕竟阅读的范围小,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文言文的拓展训练《指鹿为马》、,《哀溺》等阅读练*,使阅读过程中的诸多收获得以巩固与积累。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9

  教罢此课,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练、在读中悟,一切都那么自然。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读背文言文的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发现问题,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不仅激发了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还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提升了感悟与理解能力,学会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对字词的讲解透彻具体,适合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接受水*。

  2、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特别适合朗读,我在本节课组织学生多种方式的读,“教师示范读、学生自读、小组分角色读、模拟白话文表演、背诵等。”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主动性。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在课前预*的基础上,提出疑难词句,共同解决。结合注释,对着幻灯片上的重点词句进行字字落实翻译,有利于培养学生即兴说话的能力,提炼翻译文言文的五字法“留、调、补、删、替”。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中的难点。

  4、引导迁移,学以致用。在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学*本文的体会,特别是如何看待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这句话,有同学从中受到启发总结出这样的话语:不为偷懒找借口,只为读书找机会。最终强调学*态度的问题,达到了本节课的情感教育。

  不足的地方有:

  1、本文设计了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尤其是文言词句翻译,人物对话的揣摩、形象特点的提炼,学生情感教育得到体现,但没有时间完成课后拓展。

  2、模拟白话文表演,这个环节不应放在最后环节,应放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对文章内容进行再认知。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10

  《孙权劝学》是我在文南中学上的一堂交流研讨课,也是一堂常规教学课,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指导用书,还积极了解所要授课班级的学情,从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检查预*、自主质疑,读懂文意、品读语言,分析人物——诵读课文,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

  1、检查预*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落实基础;

  2、“自主质疑,读懂文意”能够给足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注释,同桌互相翻译,并将不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我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互译。

  3、利用小黑板事先写出文中重点、难句,在学生质疑之后检查落实句子翻译,并教学生小结翻译方法。

  不足之处:

  1、在“自主质疑”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原本担心会不会有学生质疑,出乎意料的是就这篇简短的文章的字词理解这一点,学生连连举手竟提出不少问题,所以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

  2、在检查句子翻译的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懂翻译,教师反复讲解,耗费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由于在上一个环节花去至少22分钟的时间,所以以致于在“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环节,上得不够从容。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给学生背诵。所以在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品析人物的性格时,给学生“品”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对于孙权、吕蒙、鲁肃这几个不同人物对话的情味体会得不够深刻。

  受益之处:

  通过文南中学老师及教研室领导的点评,我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又有新的启发:

  1、授课时教师要满怀激情。文言文教学注重朗读,最好教师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

  2、 对于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集中训练,落实知识点。

  3、不管文言文的篇幅长短,都应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如本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就是突破点。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10)份(扩展4)

——《孙权劝学》教案 (菁华10篇)

《孙权劝学》教案1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课文学*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4、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5、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6、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7、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3、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生: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幻灯演示)

  六、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七、课堂小结

  八、背诵课文。

《孙权劝学》教案2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下《孙权劝学》语文教案,欢迎也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公学*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多媒体显示课题)《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二、作家、作品、人物简介(多媒体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划线部分)

  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仁宗(赵祯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1038—— 1040)初中进士,英宗(赵曙1064—— 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顼,1068——1085)熙宁(1068—— 1077)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2、《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 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3、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陵(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郞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三、正课

  (一)、读一读

  1、老师范读或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停顿,准确断句。

  3、学生再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如:(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的语气)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二)、译一译

  1、参考注释,根据*时的积累,疏通文义,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1)、重点字词:[初]当初。[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家。[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就。[但]只不过。

  (2)理解下面句子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根据学生翻译情况教师进行修正补充。

  (三)议一议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 而变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4、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7、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练一练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也作“刮目相看”。刮:擦。

  (造句随堂提问)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呢?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中学生来说,知识对我们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今天的学*生活呢。联系课文,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劝) (肯学) (爱才)

  吴下阿蒙 ————→ 刮目相待

  启示:肯学、勤学

  附原文与翻译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教案3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阅读分析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当场背诵全文。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一、二、三。

  2、背诵全文。

  3、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孙权劝学》教案4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课文。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课文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孙权劝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点。

  2、学*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中,学*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的重要性和学*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

  【荀子介绍】

  荀子:名况,又名卿,人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且认为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治理天下既要“礼治”,又要“法制”。

  荀子与孟子的差异:“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梁启雄《荀子简释》)

  【《荀子》介绍】

  《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独特风格。

  【字词、文言知识点和内容】

  1、同学们,荀子特别强**育和后天学*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的重要性和学*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2、荀子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学*不可以停止?

  明确:学*的意义、学*的作用、学*的方法态度。

  3、文章通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怎样论证的?

  明确:论证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比喻论证)、作比较、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等。本文通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艺术特征】

  1、比喻论证的方法:本文是阐述学*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2、富有音韵美的语言:本文的语言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采用对偶、排比的句式,整齐和谐,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用了一些排比句,读起来语气畅达,有气势。

《孙权劝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明白后天学*的重要性,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教学重点]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引兴趣

  提问“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是最早描述的是哪个人物?(吕蒙),那么咱们今天就来学*《孙权劝学》一文,看看吕蒙是怎样做到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一)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课本P112页注释]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人们可以从这本书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文中的几个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三)写作背景:在的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刘备鸠占鹊巢,所以在招揽人才、巩固势力的同时,劝勉臣下读书明理,提高自身素质。孙权劝吕蒙注意学*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四)题目解说:《孙权劝学》写的就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多读史书、兵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那么,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先来听一听录音,初步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注意听的时候要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一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是不是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学生评议后,强调易错字音、难读语句。

  字音:卿(qīng)邪(yé)涉(shè)孰(shú)即更(gēng)刮目相待

  几种句式的朗读:

  主谓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要停顿,如“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见/往事耳”;

  四、字句

  2、节奏,如“但当/涉猎”,“与蒙/论议”,“士别/三日”,“结友/而别”,总之,朗读时要以不读破句为前提。

  3、给课文画上朗读提示符号。(见课本记号)

  4、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二)译一译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文中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

  ①博士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官职名称今义:学位的一级

  ②但古义:只,仅仅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③见古义:了解今义:看见

  ④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

  ⑤过古义:到今义:经过

  ⑥更gēng古义:重新今义:更改、更正

  (或gèng更加)

  2、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理解: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理解:你说事务多,谁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理解:(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吴下的那个学识尚浅的阿蒙了!

  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理解:一个人跟你几天不见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他。

  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理解:兄长怎么认识事物(或明白事理)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说一说

  请学生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吕蒙听劝开始学*,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学”字来展开故事情节:、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并与蒙结友(侧面描写)。学生根据这一思路再次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议一议

  整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那么请大家把人物对话部分先挑出来,然后体会一下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的必要性)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孙权劝学》教案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朗读时应体现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的口吻,“不可不学”应重读强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揭示学*的目的、方法)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见往事耳”应重读强调。同时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朗读时应注意体现这一点。)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批评,揭示学*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反问句,对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加以彻底否定。同时,运用对比、反问,“孰若孤”要重读强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谈读书好处意在鼓励吕蒙求学,)

  (五)演一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小结】

  五、课外延伸,体验反思

《孙权劝学》教案7

  一、学*目标:

  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学*刻苦治学的态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二、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的意思。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教法学法设计:

  1、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研讨“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比学赶超意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伤仲永》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板书题目)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文中故事发生时间大约是汉献帝建安15年,即公元210年。这一年吴国大将周瑜在伐蜀途中突然病逝,此时的孙权可以说是失去了一支臂膀,以后更要倚重吕蒙,所以对他真诚地提出了学*的要求,寄予了厚望。)

  (二)、初读熟读课文

  1、范读。教师范读了解一下文章,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2、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1)理解下列列词语的意思

  当途:当道,当权辞:推辞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见往事:了解历史。

  (2)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3)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精读疏通文意(竞赛法)

  翻译课文,标出问题,小组探讨,理清结构。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四)、研读赏析文章

  1、分析语言(分组表演阅读)

  ①“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怎样表达?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怎样表达?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总结:孙权的这番劝言,先揭示学*的必要性,再说学*的目的、方法,然后揭示学*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评,最后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表现出他的善劝。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2、人物形象(研讨法)

  孙权:善权,从自身出发。吕蒙:善学,虚心。鲁肃:尊重有学识的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五)、积累词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但当涉猎( )

  3、见往事耳( )

  4、即更刮目相待( )

  (二)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2、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六、布置作业

《孙权劝学》教案8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⑵ 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⑶ 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能力目标

  ⑴ 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⑵ 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德育目标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要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4、教学重点:

  ⑴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⑵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赶超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了《伤仲永》一文,文章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1、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 ,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⑵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1、范读。《孙权劝学》究竟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2、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译读课文,积累词句,疏通文义,理清结构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张已荣升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例句)经过刻苦学*,小海的成绩突飞猛进,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3、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4、疏通文义,理清结构、

  口译课文,标出问题,小组探讨,理清结构。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五、情景再现,表演课文内容,评价表演

  1、表演故事。按自己的理解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可进行合理的想象。

  让学生分小组表演,再抽一组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准备评价表演。

  2、评价表演。从表演有没有把握好人物语言情味、人物形象等方面来评价。

  ⑴ 评价演员孙权

  ① 涉及到的语言情味有以下几项。

  Ⅰ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Ⅱ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怎样表达?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Ⅲ “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怎样表达?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⑵ 人物形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孙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点拨:孙权的这番劝言,先揭示学*的必要性,再说学*的目的、方法,然后揭示学*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评,最后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表现出他的善劝。)

  ⑵ 评价演员吕蒙

  ① 涉及到的语言情味的有: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② 人物形象

  虚心受教,善于学*。

  ⑶ 评价鲁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六、背读课文,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七、延伸迁移

  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 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⑵ 但当涉猎( )

  ⑶ 见往事耳( )

  ⑷ 即更刮目相待( )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⑴ 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⑵ 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语言运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经过学*,吕蒙感叹道“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在你的周围,你的朋友、同学、兄弟姐妹等等,他(她)们中有人发生变化吗?请将这一变化写出来。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孙权劝学》教案9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的过程略去,学*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笔者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短文里藏有的多个“三”,这些“三”包含了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于是,以“找寻三”趣学文言故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重点:

  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 当涂 涉猎 见 就 过

  虚词:以 岂 但 若 乃 及 即 更 何 遂

  人称:卿 孤 孰

  古今异义:博士 往事

  语气词:邪 耳 乎

  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寻文中独特的“三”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师示例,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段落示结构

  根据情节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这就是事件的三个阶段,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这三个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2.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3.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

  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4.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5.三个留白显详略

  要求:根据文字展开适当的联想,揣摩作者这样安排情节和详略的意图

  方法:说读结合、讨论交流

  简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会以怎样的说来“辞”?扣紧文意想象、表达

  (2)蒙乃始就学……

  为什么不写他如何勤学?

  (3)肃遂拜蒙母……

  为什么要交代这个环节?删去了会怎样?鲁肃会对蒙母说些什么呢?

  前两个留白是略写,而最后一个则是扩充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吗?

  除了以上的“三”,还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视如:

  三个称呼表亲密:

  “卿”,是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第一次出现是孙权称呼吕蒙,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真切的关心和殷切的期望,既郑重,又亲切第二次出现是鲁肃“与蒙论议”后很吃惊地喊出的,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认可、赞扬

  “大兄”,面对鲁肃的吃惊和赞叹,吕蒙巧妙接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话中有同僚间的调侃趣味,更显两人志同道合的兄弟般的情谊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五、总结

  1.文言文章学*的角度:积累词汇。

  2.文学作品学*的角度:品析写人记事的妙法。

《孙权劝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型:自读课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读注释(1),勾划重点。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

  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

  3、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卿(qīng)孰(shú)涉猎(shè)为博士(wéi)遂(suì)更(gēng)邪(yé)

  4、指名学生读

  5、学生齐读

  (四)二读,读懂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

  (2)学生推举代表翻译课文,师纠正学生翻译的不准确的地方。

  (3)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但当涉猎:只,只是。孰若孤:谁,哪个。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

  (4)请学生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学*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三读,读出语气。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学生齐读孙权的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孙权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严厉中又可见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用反问句式,可见孙权对吕蒙的推脱有一丝不悦和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B、学生表情朗读孙权的话并试背。

  C、引导学生从对孙权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2、这次吕蒙欣然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学*,课文是如何表现吕蒙学有长进的?(生答:通过吕蒙于鲁肃的论议。学生齐读二人的对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鲁肃说话时的神态语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同学们要知道,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学生表情朗读鲁肃的话并试背)

  B、引导学生体会吕蒙应答时的神态语气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吕蒙颇为自豪自得的神态。

  (学生表情朗读吕蒙的话并试背)

  C、联系“结友”一句,概括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

  鲁肃:敬才爱才吕蒙:听劝好学

  (六)总结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背诵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 ———赞学,“结友而别”。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通过学*由一介武夫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并且赢得了鲁肃的夸赞,他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答)古今中外有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希望同学们要多读书,读好书,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几年之后,当我们再见面时,同学们都不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你们的进步一定会让老师刮目相待。

  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谈谈吕蒙的变化给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10)份(扩展5)

——《孙权劝学》教案 (菁华9篇)

《孙权劝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孙权劝学》教案2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

  先集体背诵课文。预设:大多数同学背的不错。还有几位同学不熟。所以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对一些不肯用功学*的同学应该如何劝导他呢。无独有偶,三国时,孙权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怎么劝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孙权劝学》。(板书课题及作者)

  2、了解作家作品

  谁能简介作家作品,要求背着说。

  二、引导自学,发现问题

  1、根据你们的学*经验,你觉得本课我们应重点学*什么。(提示:知识、写法)

  认定目标:学生根据所学参与确定学*目标。师总结出示目标。

  孔子云:“学然后知不足。”教师云:“自主学*,体会深刻。”专家说:“喂大的学生是无能的学生。”现在你们就自己动手,丰富头脑吧。

  出示自学提示: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并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点拨导学,合作探究

  (一)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天你们是烧多大的火呢,谁来说说你的疑问。

  学生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

  竞争促进合作,我们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看哪组能把文中的人物读活。(分旁白、孙权、鲁肃、吕蒙)

  (二)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幸运总是爱给有准备之人的,智慧之花会落入谁家呢?

  (三)备选题目。

  由学生自选人物。点击后直接链接到备选题目中的某一道题。

  然后教师给小组打分。

  张弛有度,紧张过后我们一起来思考。

  (四)思考讨论

  1、概括课文主要情节。(板书)劝-学-赞

  2、课文在情节详略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引申出文章重点在劝及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果我把后两个情节改一下: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蒙侃侃而谈。你看如何?

  3、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

  预设:本文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看来劝中有深意。

  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设置意图:为了让学生体验本课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然后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本文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看来劝中有深意。为了让学生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我一改以往的直接提问:你从对话中感受想像到了人物的何种心理和神态。因为这样,学生不能真正切实感受到人物的语言情味。

  对这个重点和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教师先做示范:

  然后,我鼓励学生超越范例进行写作练*。下面就是课堂片段:学生练*。

  陈思宇:吕蒙暗自高兴,想:鲁肃既然如此说我,想必我的进步真是不小。当初听孙权的话真是对了。现在我已文武双全,由此看来,读书真是受益不浅呀。想到这,不由自主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聂艺菲:孙权心想:“吕蒙这个人物有的是勇气,缺少的是智谋。如果多读书,就会弥补这些不足的。那样我身边就会多了一位文武双全的好将军了。那样,我何愁难以创建大业呢。想到这,孙权便苦口婆心地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政掌权,可不能不学*呀!”

  孙海清:鲁肃面容可掬,心里想道:“这个吕蒙,如今不仅武功高强,居然也知兵法,懂谋略。与以往的那个吕蒙比起来,真是焕然一新,真让人大吃一惊。说道:“你现在的才略,不再是当初的那个不读书的阿蒙了。”又想:这回我应该与他结为兄弟,以后对我也有帮助,否则,岂不可惜了。于是结为好友而别。

  四、当堂训练,内化所学

  还记得我的那个难题吗。司马光老先生教了我们这么多劝的艺术,你们也一定会是个优秀劝解员了吧。那就帮我劝劝他们吧。

  设置劝学语言情境,进行对话描写训练(见课件)。

  杨胜男:“学无止境,以后的日子还长者呢!现在苦点累点,以后就会苦尽甘来的。你现在的问题是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改进学*方法后,你会更棒的!”

  赵倩:其实学*方法和心态很重要。有了好的学*方法并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学起来就不费劲了。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学*态度,那么学什么都是白学,因为他根本就没用心学。如果把学*当成乐趣,不也是很好吗?

  徐德漩:爸爸,您还是需要学*的。学无止境,如果把知识比作海洋,您学到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所以只有不断的学*,才会弥补我们的不足。那样您就更受别人尊重了。

  王雪:爸爸,社会在进步,不能因为学历高就不学。还有许多的新鲜知识等着你去学,有许多新的事物等你去发现呢。不学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李丹:不要找客观理由,我是领导,但现在还得学*呢!咱们俩现在有可比性吗?没听过:“活到老,学到老。”吗?学*对工作也有帮助呀!现在还有老年大学呢!再说了,工作干好了,还能加工资呢,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王艺学:爸爸,知识永远是新鲜的,即使对老人也是。一个八十岁的老人还学会了好几门外语呢!所以你也应该学*,再说,你如果博学些,您的下属不是会更钦佩您吗?你工作不就更好做了吗?咱们俩一起学吧。

  王彬:学*是你的唯一出路啊。只有好好学*,才能日后回报社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你看我,以前不学*,成绩倒数。现在我知道了学*的重要性,用心学了,也从中体会到了乐趣。你也试一试吧。

  五、反思总结,质疑求学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文质兼美。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深刻的内涵都会启迪着我们。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学贵在反思和质疑。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吗?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吗?

  六、分层作业,异步达标

  必做题:用成语“刮目相待”和“吴下阿蒙”造句。

  把你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选做题: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用300字以上的文字谈谈自己的感受?

  后记:

  我们学校所进行的“创建新课堂、构建初中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中要求课前展示教学目标,我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学*经验体会本课学*目标。这样学生通过学*体验能主动有意识地掌握学*重点。

  从我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感受到让学生先体验,他们就会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感知,这样才会触发他们拥有探索的欲望,求知的渴望。并且探索后的收获会让学生欣喜不已从而铭记在心。

  实践证明我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人物的语言情味又能在体会理解课文的重点和特色时得以写作上的训练。

  从课后学生的作业中也能看出学生文学素养在提高,有的还能熟练地运用古文去扩写。

  例如,附学生作业举例:

  周鸿基:受到辅导后,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真应对他刮目相待了。

  佟佳:几天前,他还是个淘气包,现在,他懂事了,知道用功学*了。真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崔浩然:你现在知识如此丰富,再也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

  邵丹:他以前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却宛如一位学者,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从课后作业中能看出大多数同学都能感受到每个人物的心理,揣摩出人物的神态。

  徐德漩:肃想:蒙不过是个只知弄兵器的武夫,才疏学浅。我难为难为他,也好让他知道打仗不能只靠硬拼。于是开始谈论兵法,没想到,吕蒙的回答竟很有见解。他十分惊讶地说:“你今天的才干不再是当初的那个阿蒙了。

  王翘楚:当鲁肃寻阳时,吕蒙与他大谈破魏、蜀之道,讲的精妙之极。鲁肃大惊道:“以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已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张灿宇:蒙谈了一会军机大事,也想趁机嘲讽一下吕蒙的才疏学浅。不想,待鲁肃讲完后,吕蒙就事论事,侃侃而谈,借古喻今,头头是道,直说的鲁肃张口结舌、目瞪口呆。惊呼道:“吕大人今日的才干和谋略,再也不是当日的吴下阿蒙了。

  姜楠:你今天的才学已在我之上,你过去武艺过人,英勇善战,今又文才非凡、真是文武双全,再不是原来的吴下阿蒙了。我东吴又添一人才啊!

  王迪峰:初,孤令卿当涂掌事、,乃因卿有治军军*战之勇。而卿之智术浅短,诚不可做大事。孤拒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欲内修政务,卿不可不学!

  汪澜:肃与蒙论议,知蒙羞于兵法,厌读兵书。故,初欲使蒙难堪。奈何!今日之蒙,非复吴下阿蒙。实乃一博学将才。遂叹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思之,吾应与之交好,此乃真博学矣!

《孙权劝学》教案3

  内容分析: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

  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能力目标

  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

  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导入新课

  听讲

  二、简介作者生*、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组织学生进行材料交流并出示板书

  将课后查阅的资料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范读课文并对学生进行“如何概括段意”的学法指导

  概括段落大意

  四、准确翻译课文,并识记重点词语

  1、 师生互动进行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学生设疑,教师答疑;

  2、 教师出示板书,检验讨论结果,并完成“研讨与练*”第二题。

  组织、参与学生讨论,并进行适时指导

  分组讨论:

  1、 设疑;

  2、 翻译文章

  五、揣摩品味课文

  1、 认真朗读课文,试回答如下问题:

  1)孙权劝学的过程与结果分别如何?你查到了那些资料可以说明吕蒙学有所成?

  (过程:指出“学”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指出“学”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三国演义》第76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等)

  2、 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完成板书)

  3、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何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听讲,记笔记

  六、表演课文

  1、 按原文内容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

  2、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使用现代汉语进行表演;

  3、 将表演的背景设置为现代社会,可进行合理的想象,中心议题应该展示《孙权劝学》一文的现代意义。

  提出表演的要求与规则,并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剧的表演

  表演课文,评价表演

  七、总结

  同学们,*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武装自己的思想。虽然英雄已去,但他们的豪情与才智却奖被人们永世传诵。还记得《西江月》这首荡气回肠的古词吗?让我们一同来背诵一下,感受历史,激励斗志。

  总结全文,背诵《西江月》

  听讲,背诵《西江月》

  八、布置作业

  学完《孙权劝学》一文,想必你一定有所感触,试结合你对吕蒙的认识写一篇短文,题材、字数不限。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板书设计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 ↘ (听) ↓ (证) ↙

  劝

  课后记:本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分析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风格。

《孙权劝学》教案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三、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四、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不可不学 学*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劝 现身说法 学*的可能性 人物对话

结友而别 鲁肃的言行 侧面烘托

《孙权劝学》教案5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基 本 内 容 补充内容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 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孙权劝学》教案6

  《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公学*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孙权劝学》教案7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课文学*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4、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5、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6、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7、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3、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生: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幻灯演示)

  六、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七、课堂小结

  八、背诵课文。

《孙权劝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孙权劝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现在,我们学*《孙权劝学》(板书《孙权劝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涞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2.范读课文,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3.我们大声自由朗读;

  4.提示字音,卿(qing) 涉(she) 孰(shu) 遂(sui) (为wei 更geng)多音字;

  5.找出通假字途、涂,邪-耶,表反问语气,语末助词,译成吗;

  6.下面我们齐读;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我们了解一下,看注解①。再找人读。

  7.请同学们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8.四人一组,找出小组问题,自己的问题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一组一个代表,说不全的.可以补充。

  9.重点句子,找出,画出,对不懂的字句或字义,找开课件,用黑色加粗的条纹加重;

  10.在译句子时重点词不能漏译;

  咱们对号入座,调整顺序的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博士一词是官名,可以留用(国号、年号、官名、人名、书名等可以照录不译);

  11.文言中古今异译,但:只,只是,今是转折性连词;

  12.找一找古今异译的词;

  13.文言文译文五字法,展示课件,并找人读取;

  14.一起朗读课文,出示课件中的四幅图,(一、孙权劝吕蒙学*图,二、孙权现身说法图,三、鲁肃与吕蒙论议图,四、吕蒙与鲁肃结友图)。

  研讨:怎样读出语气?

  因为这篇文章是写人叙事的文章,要读出语气,就要从读言上下功夫,我们看看孙权的语言,我们结合孙权的身份。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郎,孤学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第一句,严励、关心的语气;

  第二句,怒气;

  第三句,语重心长,现身说法。

  这一段,孙权饱含关怀、苦口婆心的劝告吕蒙,我们认为孙权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

  孙权,爱惜人才,好学,关爱部下,善劝

  我们再看吕蒙,坦诚、豪爽、知过能改、肯于努力学*、能听取意见;

  鲁肃,论职位、论才能都高于吕蒙,爱才、敬才、有礼;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师生之间互动)

  文中出现了两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找同学造句子。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学识尚浅。现在多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四、拓展升华

  关于读书学*的名人名言也不少,请找出一两则,如:读书破尤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结合我们所学的《孙权劝学》,想想我们该怎样对待学*。

  板书:

  孙权 劝 吕蒙 赞 鲁肃

  爱才 坦诚 爱才

  关爱部下 豪爽 敬才

  善劝 知过能改 文人雅士

  好学 有礼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10)份(扩展6)

——孙权劝学 教案 (菁华9篇)

孙权劝学 教案1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型、课时:新课 1课时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和投影片

  教学设想: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 学生参与学*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对着无标点符号之课文大声、流利学生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每组确定一中心发言人,展开比赛,看谁翻译的最准确。

  2、抢答题,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一项。

  3、提示古今异义现象。

  4、揣测人物语气。

  五、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本环节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课文之天

  地。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七、小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八、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学*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现身说法 学*的可能性

  鲁肃言行 结友而别侧面烘托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孙权劝学 教案2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

  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的重要性。

  2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3通过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看导语、注释1(作者、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情况

  1、正音

  卿邪孰遂

  2、朗读课文

  三、看书下注释,了解全文大意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字多义

  四、阅读课文概括情节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五、课文在材料的安排、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六、分析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2、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七、找出文中成语并解释

  1、吴下阿蒙

  2、刮目相看

孙权劝学 教案3

  《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 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3.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4.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人物对话的深意。

  教学难点:

  情节的详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法指导:

  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朗读中凭借语感了解大意。

  讨论法: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跟同学讨论明确答案。

  点拨法:教师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适时提示,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学*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相劝,但他都以各种理由推托了。那么,孙权最终规劝吕蒙读书了吗?我们看《孙权劝学》。

  二、展示学*目标:

  1.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三、初步尝试:

  1.熟读课文,掌握注释中的重点词。

  朗读要求: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背会。

  2.解释难解词语,及古今异义词。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权谓吕蒙曰 告诉、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 主管事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 了解

  卿言多务,孰若孤 谁。 比得上

  蒙乃始就学 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 到了------的时候。 到

  卿今者才略 现在

  古今异义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求学的较高学位

  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3.试译课文,翻译重点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研讨与赏析: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你能否从这寥寥数语中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朗读时语气坚决,不容推辞,同时又体现其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要读出其语重心长,言辞恳切的味道。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反映了吕蒙为自己的才略长进深感欣喜与自豪。

  五、写作小提示: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结论:

  说话要符合人物身份,针对说话对象不同,语言要有所变化,语调也应有所不同。

  六、尝试二: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问题研究: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启示?

  4.送同学们一句名言:

  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高尔基)

  --开卷有益

  5.从文中找出常用成语: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做刮目相待。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七、小结: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生命有限,学海无涯。通过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懂得了开卷有益的道理。同学们,希望你们以此为起点,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拓展延伸: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而《伤仲永》里的.仲永虽天资聪颖却因“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矣”。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自拟题目或以《当吕蒙碰到方仲永》为题写一篇练笔。

  九、补充:由本文提炼出来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就有收益。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督促周围的人学*,随着社会一同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要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愤读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孙权劝学 教案4

  教学目标

  1、训练文言文朗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2、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和品析能力;

  3、结合自身实际,学*从人物身上折射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停顿准确无误;查阅资料,了解《资治通鉴》和文中的主要人物的基本情况。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

  1、文学常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主要人物: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吕蒙和鲁肃是吴国的将领,鲁肃比吕蒙年长且地位高。

  教师展示课件资料,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而有韵味;

  2、学生听读,标划生字注音和节奏;

  3、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三、理解课文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并标划出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探究,初步解决疑难,做好记录;

  初:当初。 今:现在。

  岂欲:难道想。 但:只是。

  孰若:谁比得上。 即:就。

  遂:于是。

  3、教师提示重点词语:

  当涂:当道。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在指学位的最高一级。

  见往事:了解历史。其中“往事”的今意是过去的事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4、全班集体解决疑难,通译课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的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5、整理古文翻译本。

  四、品析语气

  教师指导完成课后练*题二,学生诵读课文,品读古文的语气特点。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五、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不同变化,你得到哪些启示?

  2、你知道文中有哪些成语吗?

  学生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1、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为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从而说明了勤奋学*的重要性。(大意正确即可)

  2、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六、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

  2、完成《语文同步学*与探究》。

孙权劝学 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孙权劝学 教案6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⑵ 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⑶ 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能力目标

  ⑴ 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⑵ 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德育目标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要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4、教学重点:

  ⑴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⑵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赶超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了《伤仲永》一文,文章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1、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 ,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⑵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1、范读。《孙权劝学》究竟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2、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译读课文,积累词句,疏通文义,理清结构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张已荣升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例句)经过刻苦学*,小海的成绩突飞猛进,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3、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4、疏通文义,理清结构、

  口译课文,标出问题,小组探讨,理清结构。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五、情景再现,表演课文内容,评价表演

  1、表演故事。按自己的'理解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可进行合理的想象。

  让学生分小组表演,再抽一组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准备评价表演。

  2、评价表演。从表演有没有把握好人物语言情味、人物形象等方面来评价。

  ⑴ 评价演员孙权

  ① 涉及到的语言情味有以下几项。

  Ⅰ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Ⅱ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怎样表达?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Ⅲ “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怎样表达?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⑵ 人物形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孙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点拨:孙权的这番劝言,先揭示学*的必要性,再说学*的目的、方法,然后揭示学*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评,最后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表现出他的善劝。)

  ⑵ 评价演员吕蒙

  ① 涉及到的语言情味的有: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② 人物形象

  虚心受教,善于学*。

  ⑶ 评价鲁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六、背读课文,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七、延伸迁移

  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 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⑵ 但当涉猎( )

  ⑶ 见往事耳( )

  ⑷ 即更刮目相待( )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⑴ 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⑵ 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语言运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经过学*,吕蒙感叹道“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在你的周围,你的朋友、同学、兄弟姐妹等等,他(她)们中有人发生变化吗?请将这一变化写出来。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孙权劝学 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 先同桌练*

  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 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孙权劝学 教案8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孙权劝学》教案。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或辅之以投影使之更明确。

  导学达标 一 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学生再读课文。 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导学达标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二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 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 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师: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提问。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用投影展示。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 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

  司马光 重点字词句 《资治通鉴》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孙权劝学 教案9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知道 以为:认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 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议论一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丁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一就 (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 (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 (自得、自豪)

  教学设计(B)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查字典,理解“吴下阿蒙”和“刮H相待”两个成浯的含义: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二、学生自读课文。

  1. 根据注释疏通字词,有疑难之处即提出来。

  2. 教师落实重要词句。[可结合教学设计(A)。]

  主、学生齐读课文,分析理解“孙权劝学”。

  L 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四、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

  说明:朗读时要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境,读完后教师应作点评。

  思考讨论:

  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语文教案-23 孙权劝学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 自得”缘于对学*有新的认识。从学*:中获益非浅。

  5.“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淡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10)份(扩展7)

——孙权劝学教案 (菁华9篇)

孙权劝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现在,我们学*《孙权劝学》(板书《孙权劝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涞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2.范读课文,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3.我们大声自由朗读;

  4.提示字音,卿(qing)涉(she)孰(shu)遂(sui)(为wei更geng)多音字;

  5.找出通假字途、涂,邪-耶,表反问语气,语末助词,译成吗;

  6.下面我们齐读;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我们了解一下,看注解①。再找人读。

  7.请同学们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8.四人一组,找出小组问题,自己的问题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一组一个代表,说不全的可以补充。

  9.重点句子,找出,画出,对不懂的字句或字义,找开课件,用黑色加粗的条纹加重;

  10.在译句子时重点词不能漏译;

  咱们对号入座,调整顺序的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博士一词是官名,可以留用(国号、年号、官名、人名、书名等可以照录不译);

  11.文言中古今异译,但:只,只是,今是转折性连词;

  12.找一找古今异译的词;

  13.文言文译文五字法,展示课件,并找人读取;

  14.一起朗读课文,出示课件中的四幅图,(一、孙权劝吕蒙学*图,二、孙权现身说法图,三、鲁肃与吕蒙论议图,四、吕蒙与鲁肃结友图)。

  研讨:怎样读出语气?

  因为这篇文章是写人叙事的文章,要读出语气,就要从读言上下功夫,我们看看孙权的语言,我们结合孙权的身份。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郎,孤学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第一句,严励、关心的语气;

  第二句,怒气;

  第三句,语重心长,现身说法。

  这一段,孙权饱含关怀、苦口婆心的劝告吕蒙,我们认为孙权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

  孙权,爱惜人才,好学,关爱部下,善劝

  我们再看吕蒙,坦诚、豪爽、知过能改、肯于努力学*、能听取意见;

  鲁肃,论职位、论才能都高于吕蒙,爱才、敬才、有礼;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师生之间互动)

  文中出现了两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找同学造句子。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学识尚浅。现在多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四、拓展升华

  关于读书学*的名人名言也不少,请找出一两则,如:读书破尤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结合我们所学的《孙权劝学》,想想我们该怎样对待学*。

  板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爱才坦诚爱才

  关爱部下豪爽敬才

  善劝知过能改文人雅士

  好学有礼

孙权劝学教案2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阅读分析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当场背诵全文。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一、二、三。

  2、背诵全文。

  3、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孙权劝学教案3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复*: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朗读要求: 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 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

  b、注意详略的分配

  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

  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理清思路

  (一)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效果的?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劝 坚定有力 不急不恼 推心置腹 现身说法 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 大惊 吕蒙 自信 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四、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1)读书学*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简单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

  五、寻找知识点

  一、语气词的运用

  二、成语集锦

  三、古今异义

  四、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孙权劝学教案4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了7篇古文,14篇古诗,在下册学*了2篇:《伤仲永》《木兰诗》,对古文的几种翻译方法已经有了初步掌握,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目标确定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虽然七年级学生已学过几篇古文,但对古文阅读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考虑这节课还是让学生朗读为主,以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为基础,然后能够准确流利地翻译句子,复述故事。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积累一些成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获得一点启示。

  重难点主要体现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认识的提高,所以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共一课时

  教学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我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当堂展示”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分角色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自主学*”,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即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完成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当堂展示”,即在个人思考与小组合作之后,能积极主动大胆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适时引导,关注全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学*、探究,让学生自主地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

  教法与学法

  1、朗读法: 采用多种形式,如老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

  2、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自读质疑,合作释疑: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提出其中的疑难,

  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究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这不,吴国国君孙权都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从今天的这篇课文《孙权劝学》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光,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与他相关的知识(展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三、分层次读课文,整体把握。

  1、 师范读,生听读,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步骤:师先读,生听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学生试读一遍后,出示下列重点字词,让学生识记,反馈,记忆。

  吕蒙 卿 当涂 岂 涉猎 更 邪

  2、二读。要求读准节奏。

  过渡语(文言文朗读讲究有节奏,大家再次读课文,要求注意句中的停顿,把握好节奏,大家先自己练*一下)

  步骤:生自由练*(师留意身边学生),生自由展示,师引导纠正,再找几名学生个别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3、三读。读懂词义。

  (要想明白文章内容,必须先掌握重点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大家看黑板,同桌两个共同找一找蓝色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可以参考文下注释,也可以翻阅工具书)

  步骤: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重点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然后个别展示,师生纠正后学生反馈记忆。

  4、四读。读懂句意。

  只要刚才老师标示的那些词语意思你明白了,要想翻译现在这几个句子易如反掌,谁来表现一下?

  步骤:生自由发言,从而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5、五读。读懂文意。

  马上就要揭晓谜底了,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从头到尾的讲述一下?

  步骤:找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师生齐读。

  6、六读。读出语气。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每个人物说话的语气,然后比赛一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形象,语气把握最准确。(幻灯展示,生自由发言,师引导)

  步骤:师生共同分析每个人物说话时的心理,语气,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分角色朗读,最后自由选择角色在班级里面进行分角色朗读展示。

  四、把握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

  步骤一:说一说:故事大意。师引导,有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又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分析结构 分析内容 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五、总结全文,比较阅读。

  多媒体显示吕蒙和方仲永,学生思考二人的经历和结果,通过比较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在语言积累上有什么收获?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个人思想认识上有什么收获?

  (五)结束语。

  以开卷有益的成语作结,鼓励大家好好学*,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孙权劝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自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板书,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小黑板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板书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7、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本上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八、板书设计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辞学——就学

  论议轻松调侃

  鲁肃:大惊——结友

  教学建议:利用复述和分角色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理解课文。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自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板书,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小黑板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板书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7、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本上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八、板书设计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辞学——就学

  论议轻松调侃

  鲁肃:大惊——结友

  教学建议:利用复述和分角色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理解课文。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的重要性.

  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才疏学浅,还不爱学*,每次孙权劝他学*,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他是如何劝吕蒙学*的。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品

  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资料。教师补充资料,多媒体显示如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现山西夏县)人。《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

  4、展示标有正确读音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字音。

  5、展示标有正确读音和句读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句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疏通文意,

  2、全班以分五大组的形式每组探讨两句话的翻译,小组之间开展竞赛,合作共同完成课文的翻译工作。

  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师生共同解决。教师大屏幕展示重点字词的翻译。

  (五)再现故事,品析人物

  师:文章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你感兴趣的人物的语言自由练读。

  孙权: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不悦、责备。“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奇、赞叹

  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通过指读、齐读、对比读、师生合作朗读、分角色朗读的形式体会人物的语言,从而总结出人物性格特点。最后让学生脱本进行人物对话,为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孙权:*易*人、关心下属、王者权威、重才、善劝

  吕蒙:虚心听劝、胸怀坦荡、幽默

  鲁肃:真诚、敬才、爱才、讲礼节

  归纳成语:吴下阿蒙 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拓展迁移,比较阅读

  我们学过《伤仲永》,你认为方仲永与吕蒙有何不同?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你觉得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七)吟诵课文、结束本课

  学生能背则背,不能背就读,课堂在课文的吟诵声中结束。

  (八)作业设计

  文中有多处省略,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扩写《孙权劝学》,完善人物形象。语言可用文言,可用白话,也可文白夹杂,字数不限。

  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学生在补充时可文言可白话,可文白夹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孙权劝学教案8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或辅之以投影使之更明确。

  一 、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

  学生再读课文。 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导学达标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

  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二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

  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 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 、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

  师: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提问。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用投影展示。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 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孙权劝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

  ① 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 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变

  吴下阿蒙 ─────→ 才略吕蒙

  乃始就学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变

  环境 ────→ 天才

  持学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10)份(扩展8)

——《孙权劝学》教案 (菁华6篇)

《孙权劝学》教案1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课文学*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4、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5、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6、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7、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3、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生: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幻灯演示)

  六、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七、课堂小结

  八、背诵课文。

《孙权劝学》教案2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型、课时:新课 1课时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和投影片

  教学设想: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 学生参与学*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对着无标点符号之课文大声、流利学生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每组确定一中心发言人,展开比赛,看谁翻译的最准确。

  2、抢答题,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一项。

  3、提示古今异义现象。

  4、揣测人物语气。

  五、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本环节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课文之天

  地。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七、小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八、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学*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现身说法 学*的可能性

  鲁肃言行 结友而别侧面烘托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孙权劝学》教案3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孙权劝学》教案。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或辅之以投影使之更明确。

  导学达标 一 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学生再读课文。 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导学达标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二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 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 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师: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提问。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用投影展示。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 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

  司马光 重点字词句 《资治通鉴》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孙权劝学》教案4

  教学目的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难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语文学*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有关“学*”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4、把本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课前已做好准备)

  三、课文研析

  ※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

  (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侧面描写)

  (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四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总结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大家谈得非常好。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学*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孙权劝学》教案5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的过程略去,学*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笔者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短文里藏有的多个“三”,这些“三”包含了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于是,以“找寻三”趣学文言故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重点:

  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 当涂 涉猎 见 就 过

  虚词:以 岂 但 若 乃 及 即 更 何 遂

  人称:卿 孤 孰

  古今异义:博士 往事

  语气词:邪 耳 乎

  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寻文中独特的“三”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师示例,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段落示结构

  根据情节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这就是事件的三个阶段,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这三个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2.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3.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

  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4.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5.三个留白显详略

  要求:根据文字展开适当的联想,揣摩作者这样安排情节和详略的意图

  方法:说读结合、讨论交流

  简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会以怎样的说来“辞”?扣紧文意想象、表达

  (2)蒙乃始就学……

  为什么不写他如何勤学?

  (3)肃遂拜蒙母……

  为什么要交代这个环节?删去了会怎样?鲁肃会对蒙母说些什么呢?

  前两个留白是略写,而最后一个则是扩充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吗?

  除了以上的“三”,还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视如:

  三个称呼表亲密:

  “卿”,是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第一次出现是孙权称呼吕蒙,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真切的关心和殷切的期望,既郑重,又亲切第二次出现是鲁肃“与蒙论议”后很吃惊地喊出的,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认可、赞扬

  “大兄”,面对鲁肃的吃惊和赞叹,吕蒙巧妙接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话中有同僚间的调侃趣味,更显两人志同道合的兄弟般的情谊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五、总结

  1.文言文章学*的角度:积累词汇。

  2.文学作品学*的角度:品析写人记事的妙法。

《孙权劝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 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 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变

  吴下阿蒙 ─────→ 才略吕蒙

  乃始就学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变

  环境 ────→ 天才

  持学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10)份(扩展9)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在人物描写方面,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惯,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初读──速读──竞读──研读──背诵,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同时,我还注重文言文拓展训练,因为课堂学*毕竟阅读的范围小,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文言文的拓展训练《指鹿为马》、,《哀溺》等阅读练*,使阅读过程中的诸多收获得以巩固与积累。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2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学,我想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从施教过程看,有启发之处,有不足之处。

  本堂课的优点是:重难点突破较好;环节设置到位。缺点是:问题设置比较宽泛,针对性不够明确,让学生无所适从;老师在导入、教学环节衔接方面还应讲究些艺术性,小结时要有针对性地突破重难点。

  经过认真反思,我不仅认识到本堂公开课的缺陷,而且意识到*时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总是试图设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到达我的预定目标。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

  其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学中“沉”得不够,往往是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总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识全都灌输给学生。细想之下,才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是学不完的,教师不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应激发他们学*的兴趣,教会他们学*,对他们的学*成果,学*过程作出恰当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

  再次,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学*方法生搬硬套,结果只学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实,方式方法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新颖不新颖,而在于它适合不适合教材和学生。最后,我还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很适合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了,因此,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3

  《孙权劝学》是我在文南中学上的一堂交流研讨课,也是一堂常规教学课,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指导用书,还积极了解所要授课班级的学情,从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检查预*、自主质疑,读懂文意、品读语言,分析人物、诵读课文,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

  1、检查预*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落实基础;

  2、“自主质疑,读懂文意”能够给足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注释,同桌互相翻译,并将不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我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互译。

  3、利用小黑板事先写出文中重点、难句,在学生质疑之后检查落实句子翻译,并教学生小结翻译方法。

  不足之处:

  1、在“自主质疑”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原本担心会不会有学生质疑,出乎意料的是就这篇简短的文章的字词理解这一点,学生连连举手竟提出不少问题,所以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

  2、在检查句子翻译的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懂翻译,教师反复讲解,耗费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由于在上一个环节花去至少22分钟的时间,所以以致于在“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环节,上得不够从容。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给学生背诵。所以在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品析人物的性格时,给学生“品”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对于孙权、吕蒙、鲁肃这几个不同人物对话的情味体会得不够深刻。

  受益之处:

  通过文南中学老师及教研室领导的点评,我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又有新的启发:

  1、授课时教师要满怀激情。文言文教学注重朗读,最好教师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

  2、 对于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集中训练,落实知识点。

  3、不管文言文的篇幅长短,都应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如本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就是突破点。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4

  《孙权劝学》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它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简短,虽然寥寥数语,但言简义丰,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篇文言文课文翻译时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适合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第四阶段(7-9年级)要求,我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和分析人物说话语气,把握人物性格上。通过多层次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来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此外有多媒体协助教学,课堂容量,内容得到了充分的补充。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兴趣。本课教学使用的视频,能激发学生学*兴趣。

  2、注重学生自主学*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合作学*,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发现并帮助解决学生学*中的疑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的能力,调动学*积极性。

  3、在品味对话,分析性格。这一环节,我设计五个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合作能力方面比较好,学生敢说敢表现,也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不足之处:

  1、在作者作品介绍上花费时间较多。

  2、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不必个个点到。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课堂。

  3、在品味对话,分析性格之后,应该让学生再用分析的人物语气来读课文,分角色朗读等,由于疏通文意花费时间较多,后面没有进行,觉得有欠缺。

  4、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5、板书字体不好,今后多练基本功。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5

  《孙权劝学》是初中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知识,又能提高能力,我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运用高效课堂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学艺术,通过自学、检测、探究、释疑、延伸拓展,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教学艺术,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采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模式,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的三主方针,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在探究中发展,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3、开头的导入,互动性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能更好的学好这一课奠定了基础。

  4、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精心设计课本剧。我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既拓宽了知识面,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并且学生的表演很成功,对人物的个性把握的很到位,给听课的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极好、极深的印象。

  5、设计“假如有一天,吕蒙巧遇方仲永,他们之间又会演绎一段怎样的故事呢?”请以“吕蒙巧遇方仲永”为题,写一段话,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

  1、开头的导入不够流畅,今后多讲多练,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

  2、课本剧学生表演的不很到位,今后应多指导,让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

  3、由于学生没有放开,对人物的性格把握还不很到位,分角色朗读不够理想,个别学生声音较小,重音没有读到位,今后应不断指导,经常训练,使学生的朗读水*不断提高。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在反思中寻找不足,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给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不断探索,使自己的教学水*再上一个新台阶。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10)份(扩展10)

——《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孙权劝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①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②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③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呢?

  五、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

  《孙权劝学》知识点

  (一)课文字词详解

  【字词】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详解】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字词】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详解】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字词】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详解】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字词】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详解】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字词】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别。

  【详解】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过程。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孙权劝学》教案2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自《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一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面再了解一下。

  二、感知课文

  1、学*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朗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下面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要听准字音、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面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啊?

  5、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里的人物!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据守江东。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6、理清了人物关系,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文,有问题尽量在小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

  有哪个词哪句话不理解,提出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还有两个成语出自本课,看大屏幕;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们积累下来,并熟练运用。刮目相待(刮

  三、研读赏析

  理解课文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再读一遍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这几个问题。

  1、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的?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在塑造三个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好,现在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1、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不可推辞、孙权劝学可谓善劝。

  2、文武双全,有勇又有谋。

  3、运用了对话的描写方法。

  本文的亮点就是对话描写,我们再仔细揣摩一下:

  1、找出孙权劝学“劝”的内容,并揣摩他说话时的语气。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此处板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反问语气。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告的不悦,有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什么作用?现身说法,言辞恳切。

  2、接下来还有一个人物出场,那就是鲁肃,请二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讶。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的惊人变化。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自得、自豪。

  3、我们刚才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揣摩,下面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我相信,这一次,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更好!

  四、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这样几个问题: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2、吕蒙由不愿学,到学,再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读书学*能使人聪明,更有力量。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让自己成为全面的人。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要爱才但不能忌才;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最能说明本文的故事);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五、背诵课文

  同学们对课文把握的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背背课文,看谁背得又快又准1

  六、课堂练*

  请看大屏幕,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七、总结

  同学们掌握的真不错。我们来小结一下。

  八、布置作业

  古今中外有许多劝人读书的名言、格言,请搜集这些名言。

《孙权劝学》教案3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的精神。

  2)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2、教学重点:

  品味人物语言的语气特点,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4、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5、教学工具:

  PPT、录音、图片

  6、课时安排:

  一课时

  7、教学过程

  Ⅰ 导入: “吴下阿蒙”的故事理解

  Ⅱ 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 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Ⅲ 检查生字词

  卿 qīng 岂 qǐ 邪yé 孰shú 遂 suì 更gēng

  Ⅳ 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节奏。

  Ⅴ 学生齐读课文

  朗读指导:注意文章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他们说话的语气也不尽相同,在朗读时要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读出责备的语气

  (3)“卿言多务,孰若孤?” 语重心长。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出自豪的语气。

  Ⅵ 疏通文意

  初,权 谓吕蒙 曰:“卿今当涂掌 事,不可不学!”蒙 辞 以军

  当初 对……说 当权 推辞 用

  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 博士 邪!

  事务 难道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通“耶”,语气词

  但 当 涉猎, 见 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 若 孤?孤常读书,自

  只 应当 了解 历史 罢了 谁 比得上

  以为大有所益。” 蒙 乃 始 就学。 及 鲁肃 过寻阳,与蒙论 议,

  以(之)为,认为这样是 于是、就 从事 到了……时候 讨论 议事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 更刮目相待,大兄 何

  重新 为什么

  见事 之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认清事物 迟 于是 拜见 表顺接,然后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过去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很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Ⅶ。合作探究

  1、孙权如何以自身说法,劝吕蒙学*?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阿蒙由不学到就学,经过自身的努力使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有勇有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让人刮目相待。反映出在现实生活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Ⅷ。体验反思

  1.你觉得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谦虚、听从劝告,好学、

  2.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给你怎样的启示?

  A 读书学*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非学无以成才。

  B: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和办事能力。

  C;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开卷有益”是良言。

  Ⅸ。延伸拓展: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 ,谈谈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板书: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孙权劝学》教案4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知道

  以为:认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一议论一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⑧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练*一、二题.

  2.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3.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一就

  (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

  (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

  (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教案 )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型:自读课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读注释(1),勾划重点。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

  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

  3、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卿(qīng)孰(shú)涉猎(shè)为博士(wéi)遂(suì)更(gēng)邪(yé)

  4、指名学生读

  5、学生齐读

  (四)二读,读懂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

  (2)学生推举代表翻译课文,师纠正学生翻译的不准确的地方。

  (3)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但当涉猎:只,只是。孰若孤:谁,哪个。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

  (4)请学生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学*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三读,读出语气。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学生齐读孙权的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孙权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严厉中又可见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用反问句式,可见孙权对吕蒙的推脱有一丝不悦和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B、学生表情朗读孙权的话并试背。

  C、引导学生从对孙权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2、这次吕蒙欣然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学*,课文是如何表现吕蒙学有长进的?(生答:通过吕蒙于鲁肃的论议。学生齐读二人的对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鲁肃说话时的神态语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同学们要知道,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学生表情朗读鲁肃的话并试背)

  B、引导学生体会吕蒙应答时的神态语气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吕蒙颇为自豪自得的神态。

  (学生表情朗读吕蒙的话并试背)

  C、联系“结友”一句,概括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

  鲁肃:敬才爱才吕蒙:听劝好学

  (六)总结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背诵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 ———赞学,“结友而别”。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通过学*由一介武夫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并且赢得了鲁肃的夸赞,他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答)古今中外有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希望同学们要多读书,读好书,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几年之后,当我们再见面时,同学们都不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你们的进步一定会让老师刮目相待。

  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谈谈吕蒙的变化给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教案7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课文。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课文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是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攥的,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史书。

  2、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写一个)

  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卿今当涂掌事( ) (2)但当涉猎( )

  (3)蒙辞以军中多务( )(4)及鲁肃过寻阳( )

  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课外阅读理解

  炳烛夜谈

  晋*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公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

  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公

  “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7、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词。

  A.恐已暮矣( ) B。盲臣安敢戏君乎( )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D。及鲁肅过寻阳(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晋*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不超过五个字)

  10、两文都是谈学*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答:

  1、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3、(1)当道、当权(2)粗略的阅读(3)推托(4)到

  4、(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5、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6、只要乐于学*,善于学*,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最终有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终将一事无成。

  7、A。迟,晚B。怎么C。再次,重新D。到……的时候

  8、(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佛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9、年纪大事务多

  10、从热爱学*,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即可。

  《孙权劝学》的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惯,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范读──速读──竞读──研读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的行文线索、的主旨、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孙权劝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自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板书,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小黑板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板书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7、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本上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八、板书设计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辞学——就学

  论议轻松调侃

  鲁肃:大惊——结友

  教学建议:利用复述和分角色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理解课文。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明白后天学*的重要性,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教学重点]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引兴趣

  提问“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是最早描述的是哪个人物?(吕蒙),那么咱们今天就来学*《孙权劝学》一文,看看吕蒙是怎样做到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一)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课本P112页注释]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人们可以从这本书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文中的几个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三)写作背景:在的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刘备鸠占鹊巢,所以在招揽人才、巩固势力的同时,劝勉臣下读书明理,提高自身素质。孙权劝吕蒙注意学*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四)题目解说:《孙权劝学》写的就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多读史书、兵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那么,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先来听一听录音,初步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注意听的时候要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一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是不是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学生评议后,强调易错字音、难读语句。

  字音:卿(qīng)邪(yé)涉(shè)孰(shú)即更(gēng)刮目相待

  几种句式的朗读:

  主谓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要停顿,如“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见/往事耳”;

  四、字句

  2、节奏,如“但当/涉猎”,“与蒙/论议”,“士别/三日”,“结友/而别”,总之,朗读时要以不读破句为前提。

  3、给课文画上朗读提示符号。(见课本记号)

  4、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二)译一译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文中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

  ①博士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官职名称今义:学位的一级

  ②但古义:只,仅仅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③见古义:了解今义:看见

  ④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

  ⑤过古义:到今义:经过

  ⑥更gēng古义:重新今义:更改、更正

  (或gèng更加)

  2、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理解: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理解:你说事务多,谁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理解:(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吴下的那个学识尚浅的阿蒙了!

  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理解:一个人跟你几天不见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他。

  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理解:兄长怎么认识事物(或明白事理)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说一说

  请学生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吕蒙听劝开始学*,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学”字来展开故事情节:、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并与蒙结友(侧面描写)。学生根据这一思路再次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议一议

  整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那么请大家把人物对话部分先挑出来,然后体会一下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的必要性)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孙权劝学》教案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朗读时应体现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的口吻,“不可不学”应重读强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揭示学*的目的、方法)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见往事耳”应重读强调。同时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朗读时应注意体现这一点。)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批评,揭示学*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反问句,对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加以彻底否定。同时,运用对比、反问,“孰若孤”要重读强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谈读书好处意在鼓励吕蒙求学,)

  (五)演一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小结】

  五、课外延伸,体验反思

《孙权劝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 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 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变

  吴下阿蒙 ─────→ 才略吕蒙

  乃始就学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变

  环境 ────→ 天才

  持学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孙权劝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

  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的重要性。

  2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3通过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看导语、注释1(作者、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情况

  1、正音

  卿邪孰遂

  2、朗读课文

  三、看书下注释,了解全文大意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字多义

  四、阅读课文概括情节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五、课文在材料的安排、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六、分析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2、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七、找出文中成语并解释

  1、吴下阿蒙

  2、刮目相看

《孙权劝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投影片

  教时1课时

  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一、认定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学生回答。学生参与学*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或辅之以投影使之更明确。

  导学达标一竟读课文⒑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导学达标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

  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二、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导学达标

  四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

  师: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提问。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用投影展示。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评议总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司马光投影展示处

  司马光重点字词句《资治通鉴》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投影设计之一学*目标

  1、能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能在熟练朗读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能够从文中得到有关人生方面的启示。投影展示的目标是对学生所定目标的规范、补充和加深,这样学生学起来才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投影设计之二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此环节可训练学生断句和停顿之能力,且有助于熟练朗读。

  投影设计之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而时*之,不亦乐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孙权劝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准确翻译文言词句

  2、技能目标: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文中吕蒙刻苦学*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2、学*文中吕蒙刻苦学*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文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翻译课文,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一、导入新课,同层展评:朗读课文,并流畅准确的翻译。(5分钟)

  二、结合学*建议,学生自主学*:(10分钟)

  1、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

  2、准确翻译文言词句

  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三、学生同层交流,小组展示、质疑问难(10分钟)

  四、师生共同探究,构建知识体系。(15分钟)

  (一)关键词句的翻译

  1、关键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岂:难道

  邪 :相当于“耶”表反问语气 “吗”

  但:只 见:知道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关键语句

  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蒙以军中多务辞

  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3、积累成语:(2分钟)

  吴下阿蒙: 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二)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把握主题

  理清文章发展脉络

  1、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b.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c. 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学法指导:再细读课文后完成。

  总结:文章围绕学展开,出现的三个人物分别是:

  孙权 学--吕蒙 学—鲁肃 学

  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人物的表达的?

  2、孙权的话表现了对吕蒙的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仔细分析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4.结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

  5.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总结一下人物形象吗?

  (四)拓展延伸:

  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五)、当堂检测(5分钟)

  (六)、作业设置:(1分钟)

  必做:同步一、二、能力迁移一;

  选作:能力迁移:二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劝) (肯学) (爱才)

  吴下阿蒙 ————→ 刮目相待

  启示:肯学、勤学

  写法:对话描写

《孙权劝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孙权劝学》教案15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的过程略去,学*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笔者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短文里藏有的多个“三”,这些“三”包含了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于是,以“找寻三”趣学文言故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重点:

  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 当涂 涉猎 见 就 过

  虚词:以 岂 但 若 乃 及 即 更 何 遂

  人称:卿 孤 孰

  古今异义:博士 往事

  语气词:邪 耳 乎

  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寻文中独特的“三”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师示例,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段落示结构

  根据情节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这就是事件的三个阶段,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这三个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2.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3.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

  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4.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5.三个留白显详略

  要求:根据文字展开适当的联想,揣摩作者这样安排情节和详略的意图

  方法:说读结合、讨论交流

  简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会以怎样的说来“辞”?扣紧文意想象、表达

  (2)蒙乃始就学……

  为什么不写他如何勤学?

  (3)肃遂拜蒙母……

  为什么要交代这个环节?删去了会怎样?鲁肃会对蒙母说些什么呢?

  前两个留白是略写,而最后一个则是扩充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吗?

  除了以上的“三”,还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视如:

  三个称呼表亲密:

  “卿”,是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第一次出现是孙权称呼吕蒙,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真切的关心和殷切的期望,既郑重,又亲切第二次出现是鲁肃“与蒙论议”后很吃惊地喊出的,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认可、赞扬

  “大兄”,面对鲁肃的吃惊和赞叹,吕蒙巧妙接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话中有同僚间的调侃趣味,更显两人志同道合的兄弟般的情谊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五、总结

  1.文言文章学*的角度:积累词汇。

  2.文学作品学*的角度:品析写人记事的妙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