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 教案 (菁华9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孙权劝学 教案1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型、课时:新课 1课时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和投影片

  教学设想: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 学生参与学*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对着无标点符号之课文大声、流利学生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每组确定一中心发言人,展开比赛,看谁翻译的最准确。

  2、抢答题,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一项。

  3、提示古今异义现象。

  4、揣测人物语气。

  五、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本环节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课文之天

  地。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七、小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八、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学*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现身说法 学*的可能性

  鲁肃言行 结友而别侧面烘托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孙权劝学 教案2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

  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的重要性。

  2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3通过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看导语、注释1(作者、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情况

  1、正音

  卿邪孰遂

  2、朗读课文

  三、看书下注释,了解全文大意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字多义

  四、阅读课文概括情节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五、课文在材料的安排、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六、分析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2、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七、找出文中成语并解释

  1、吴下阿蒙

  2、刮目相看

孙权劝学 教案3

  《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 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3.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4.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人物对话的深意。

  教学难点:

  情节的详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法指导:

  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朗读中凭借语感了解大意。

  讨论法: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跟同学讨论明确答案。

  点拨法:教师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适时提示,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学*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相劝,但他都以各种理由推托了。那么,孙权最终规劝吕蒙读书了吗?我们看《孙权劝学》。

  二、展示学*目标:

  1.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三、初步尝试:

  1.熟读课文,掌握注释中的重点词。

  朗读要求: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背会。

  2.解释难解词语,及古今异义词。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权谓吕蒙曰 告诉、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 主管事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 了解

  卿言多务,孰若孤 谁。 比得上

  蒙乃始就学 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 到了------的时候。 到

  卿今者才略 现在

  古今异义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求学的较高学位

  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3.试译课文,翻译重点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研讨与赏析: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你能否从这寥寥数语中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朗读时语气坚决,不容推辞,同时又体现其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要读出其语重心长,言辞恳切的味道。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反映了吕蒙为自己的才略长进深感欣喜与自豪。

  五、写作小提示: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结论:

  说话要符合人物身份,针对说话对象不同,语言要有所变化,语调也应有所不同。

  六、尝试二: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问题研究: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启示?

  4.送同学们一句名言:

  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高尔基)

  --开卷有益

  5.从文中找出常用成语: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做刮目相待。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七、小结: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生命有限,学海无涯。通过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懂得了开卷有益的道理。同学们,希望你们以此为起点,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拓展延伸: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而《伤仲永》里的.仲永虽天资聪颖却因“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矣”。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自拟题目或以《当吕蒙碰到方仲永》为题写一篇练笔。

  九、补充:由本文提炼出来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就有收益。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督促周围的人学*,随着社会一同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要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愤读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孙权劝学 教案4

  教学目标

  1、训练文言文朗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2、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和品析能力;

  3、结合自身实际,学*从人物身上折射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停顿准确无误;查阅资料,了解《资治通鉴》和文中的主要人物的基本情况。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

  1、文学常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主要人物: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吕蒙和鲁肃是吴国的将领,鲁肃比吕蒙年长且地位高。

  教师展示课件资料,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而有韵味;

  2、学生听读,标划生字注音和节奏;

  3、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三、理解课文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并标划出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探究,初步解决疑难,做好记录;

  初:当初。 今:现在。

  岂欲:难道想。 但:只是。

  孰若:谁比得上。 即:就。

  遂:于是。

  3、教师提示重点词语:

  当涂:当道。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在指学位的最高一级。

  见往事:了解历史。其中“往事”的今意是过去的事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4、全班集体解决疑难,通译课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的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5、整理古文翻译本。

  四、品析语气

  教师指导完成课后练*题二,学生诵读课文,品读古文的语气特点。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五、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不同变化,你得到哪些启示?

  2、你知道文中有哪些成语吗?

  学生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1、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为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从而说明了勤奋学*的重要性。(大意正确即可)

  2、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六、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

  2、完成《语文同步学*与探究》。

孙权劝学 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孙权劝学 教案6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⑵ 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⑶ 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能力目标

  ⑴ 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⑵ 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德育目标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要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4、教学重点:

  ⑴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⑵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赶超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了《伤仲永》一文,文章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1、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 ,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⑵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1、范读。《孙权劝学》究竟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2、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译读课文,积累词句,疏通文义,理清结构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张已荣升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例句)经过刻苦学*,小海的成绩突飞猛进,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3、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4、疏通文义,理清结构、

  口译课文,标出问题,小组探讨,理清结构。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五、情景再现,表演课文内容,评价表演

  1、表演故事。按自己的'理解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可进行合理的想象。

  让学生分小组表演,再抽一组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准备评价表演。

  2、评价表演。从表演有没有把握好人物语言情味、人物形象等方面来评价。

  ⑴ 评价演员孙权

  ① 涉及到的语言情味有以下几项。

  Ⅰ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Ⅱ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怎样表达?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Ⅲ “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怎样表达?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⑵ 人物形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孙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点拨:孙权的这番劝言,先揭示学*的必要性,再说学*的目的、方法,然后揭示学*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评,最后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表现出他的善劝。)

  ⑵ 评价演员吕蒙

  ① 涉及到的语言情味的有: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② 人物形象

  虚心受教,善于学*。

  ⑶ 评价鲁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六、背读课文,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七、延伸迁移

  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 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⑵ 但当涉猎( )

  ⑶ 见往事耳( )

  ⑷ 即更刮目相待( )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⑴ 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⑵ 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语言运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经过学*,吕蒙感叹道“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在你的周围,你的朋友、同学、兄弟姐妹等等,他(她)们中有人发生变化吗?请将这一变化写出来。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孙权劝学 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 先同桌练*

  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 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孙权劝学 教案8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孙权劝学》教案。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或辅之以投影使之更明确。

  导学达标 一 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学生再读课文。 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导学达标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二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 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 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师: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提问。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用投影展示。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 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

  司马光 重点字词句 《资治通鉴》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孙权劝学 教案9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知道 以为:认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 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议论一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丁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一就 (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 (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 (自得、自豪)

  教学设计(B)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查字典,理解“吴下阿蒙”和“刮H相待”两个成浯的含义: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二、学生自读课文。

  1. 根据注释疏通字词,有疑难之处即提出来。

  2. 教师落实重要词句。[可结合教学设计(A)。]

  主、学生齐读课文,分析理解“孙权劝学”。

  L 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四、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

  说明:朗读时要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境,读完后教师应作点评。

  思考讨论:

  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语文教案-23 孙权劝学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 自得”缘于对学*有新的认识。从学*:中获益非浅。

  5.“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淡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孙权劝学 教案 (菁华9篇)扩展阅读


孙权劝学 教案 (菁华9篇)(扩展1)

——孙权劝学教案 (菁华9篇)

孙权劝学教案1

  一、学*目标:

  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学*刻苦治学的态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二、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的意思。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教法学法设计:

  1、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研讨“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比学赶超意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伤仲永》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板书题目)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文中故事发生时间大约是汉献帝建安15年,即公元210年。这一年吴国大将周瑜在伐蜀途中突然病逝,此时的孙权可以说是失去了一支臂膀,以后更要倚重吕蒙,所以对他真诚地提出了学*的要求,寄予了厚望。)

  (二)、初读熟读课文

  1、范读。教师范读了解一下文章,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2、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1)理解下列列词语的意思

  当途:当道,当权辞:推辞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见往事:了解历史。

  (2)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3)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精读疏通文意(竞赛法)

  翻译课文,标出问题,小组探讨,理清结构。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四)、研读赏析文章

  1、分析语言(分组表演阅读)

  ①“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怎样表达?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怎样表达?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总结:孙权的这番劝言,先揭示学*的必要性,再说学*的目的、方法,然后揭示学*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评,最后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表现出他的善劝。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2、人物形象(研讨法)

  孙权:善权,从自身出发。吕蒙:善学,虚心。鲁肃:尊重有学识的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五)、积累词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但当涉猎( )

  3、见往事耳( )

  4、即更刮目相待( )

  (二)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2、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六、布置作业

孙权劝学教案2

  教与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文学常识。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2、难点: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司马光的有关资料。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用多媒体出示)

  二、学*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先听录音,后查找不懂的字音,及不懂字词的注释。(同学自由上台板书,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提示:听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强调: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提示: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二) 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议一议: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

  学法指导: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研讨学*要点一: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要求: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学法指导: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

  提示:

  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研讨学*本课要点二: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提示: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1、精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说说这些语言描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神情和内心世界,揣摩其作用。

  提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学法指导: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精彩之极。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触动心弦的句子。

  提示:四个人合作讨论、理解、然后明确,师适时点拨与补充。

  例如:

  1、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是什么意思?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出了孙权的什么语气?

  3、“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你如何理解。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以上问题仅供参考。课堂中还出现其他问题恰当处理。

  三、课堂练*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提示:

  ①读书学*非常重要。(学*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四、拓展延伸

  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五、教师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七、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论议—吕蒙大惊——结友

  八、学后记:教后记:

孙权劝学教案3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的过程略去,学*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笔者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短文里藏有的多个“三”,这些“三”包含了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于是,以“找寻三”趣学文言故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重点:

  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 当涂 涉猎 见 就 过

  虚词:以 岂 但 若 乃 及 即 更 何 遂

  人称:卿 孤 孰

  古今异义:博士 往事

  语气词:邪 耳 乎

  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寻文中独特的“三”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师示例,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段落示结构

  根据情节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这就是事件的三个阶段,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这三个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2.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3.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

  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4.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5.三个留白显详略

  要求:根据文字展开适当的联想,揣摩作者这样安排情节和详略的意图

  方法:说读结合、讨论交流

  简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会以怎样的说来“辞”?扣紧文意想象、表达

  (2)蒙乃始就学……

  为什么不写他如何勤学?

  (3)肃遂拜蒙母……

  为什么要交代这个环节?删去了会怎样?鲁肃会对蒙母说些什么呢?

  前两个留白是略写,而最后一个则是扩充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吗?

  除了以上的`“三”,还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视如:

  三个称呼表亲密:

  “卿”,是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第一次出现是孙权称呼吕蒙,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真切的关心和殷切的期望,既郑重,又亲切第二次出现是鲁肃“与蒙论议”后很吃惊地喊出的,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认可、赞扬

  “大兄”,面对鲁肃的吃惊和赞叹,吕蒙巧妙接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话中有同僚间的调侃趣味,更显两人志同道合的兄弟般的情谊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五、总结

  1.文言文章学*的角度:积累词汇。

  2.文学作品学*的角度:品析写人记事的妙法。

孙权劝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旨,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齐读此词,导入新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诵读课文,品评人物

  (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学生在自由朗读后,挑战无标点而读)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学生挑战后,明确停顿,再读课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读懂文意,读出感情。

  根据情景,补充对话。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揣摩语气。

  权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曰:“ ______________。”(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曰:“______________。”(蒙乃始就学)

  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齐读课文,根据提示,尝试背诵。

  提示:

  初,权谓____曰:“卿今____掌事,不可不学!”

  蒙_____军中多务。

  权曰:“孤______卿治经为____邪!

  但当_____,见___耳。

  卿言___,___若孤?

  孤常___,自以为____。”

  蒙乃___。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大惊曰:“卿今者_____,非复_____!”

  蒙曰:“______,即更刮目相待,大兄________!”

  肃遂拜___,____而别。

  三、大胆想象,深入探究

  “刮目相待”后,请结合文章最后一句,想象鲁肃有何表情、动作、语言?这说明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畅谈感受

  1、请用“伤仲永,我悟到蒙,我懂得。”的句式,谈

  谈学*了《伤仲永》和《孙权劝学》的感受。

  2、教师明确

孙权劝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最好达到背诵。

  3.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朗读法,教授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时你不学*或不做作业时,你家人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你们家里人都会苦口婆心的劝你们“还不赶紧做作业啊”,“作业不做,学*不学将来就没有好工作”。而在三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大将,他曾经追随周瑜打破曹操于赤壁,曾经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吕蒙。孙权十分的信任他,可他有一坏毛病,就是不爱学*。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学*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劝说的,劝成功了没有。

  二、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终于学有所成,得到鲁肃的赏识。

  2.简要概括这篇课文的发展。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三、研读课文

  1.孙权劝学。

  ①要求学生找出来文中的句子。

  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请同学朗读,对照注解翻译重点字词与整个句子。

  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掌传授经学的学官;涉猎:粗略的阅读;往事:历史。

  ③揣摩孙权劝说的语气。

  一劝:语重心长的,威严的。

  二劝:语重心长,但又有点生气,却还是委婉。

  ④劝学的结果。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

  2.鲁肃赞学。

  ①吕蒙学成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

  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②你怎么理解鲁肃“遂拜蒙母”的行为?

  一是侧面烘托吕蒙学有所成,二也表现了鲁肃惜才、爱才。

  ③学*成语。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3.分角色朗读。

  ①全班试分角色朗读。

  ②模仿表演。

  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旁白。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

  ③师生点评。

  ④以四个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延伸

  1.吕蒙从不学到学的这个过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结合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

  从孙权:当你劝说别人的时候要有耐心

  从吕蒙:读书的重要性,要虚心的接受别人的好意见,懂得不断改变自己进步

  从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要有礼貌重视朋友。

  2.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从内容上看,都与学*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五、作业

  1.结合页下注释,巩固背诵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一劝又劝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孙权劝学教案6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知道 以为:认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议论一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丁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一就 (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 (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 (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自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板书,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小黑板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板书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7、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本上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八、板书设计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辞学——就学

  论议轻松调侃

  鲁肃:大惊——结友

  教学建议:利用复述和分角色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理解课文。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教案8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的过程略去,学*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笔者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短文里藏有的多个“三”,这些“三”包含了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于是,以“找寻三”趣学文言故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重点:

  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 当涂 涉猎 见 就 过

  虚词:以 岂 但 若 乃 及 即 更 何 遂

  人称:卿 孤 孰

  古今异义:博士 往事

  语气词:邪 耳 乎

  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寻文中独特的“三”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师示例,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段落示结构

  根据情节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这就是事件的三个阶段,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这三个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2.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3.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

  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4.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5.三个留白显详略

  要求:根据文字展开适当的联想,揣摩作者这样安排情节和详略的意图

  方法:说读结合、讨论交流

  简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会以怎样的说来“辞”?扣紧文意想象、表达

  (2)蒙乃始就学……

  为什么不写他如何勤学?

  (3)肃遂拜蒙母……

  为什么要交代这个环节?删去了会怎样?鲁肃会对蒙母说些什么呢?

  前两个留白是略写,而最后一个则是扩充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吗?

  除了以上的“三”,还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视如:

  三个称呼表亲密:

  “卿”,是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第一次出现是孙权称呼吕蒙,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真切的关心和殷切的期望,既郑重,又亲切第二次出现是鲁肃“与蒙论议”后很吃惊地喊出的,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认可、赞扬

  “大兄”,面对鲁肃的吃惊和赞叹,吕蒙巧妙接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话中有同僚间的调侃趣味,更显两人志同道合的兄弟般的情谊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五、总结

  1.文言文章学*的角度:积累词汇。

  2.文学作品学*的角度:品析写人记事的妙法。

孙权劝学教案9

  学*目标:

  能分析出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

  通过学*,能理解劝与学的重要性

  学*过程:

  一、导入:诵读全文一遍,读准字音即可

  二、读题目——试着读一读有几种读法?

  1、一读“孙权劝学”——重音在“劝”字上,从“劝”可知吕蒙本不愿读书,但孙权能劝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有:

  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劝”的理由充分(关心部下成长)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难度降低,易使吕蒙接受。(善劝)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两人对比,“我”比你还忙,且要读书。(自身好学)

  “劝”的对象正确——吕蒙有上进心(因材施教,慧眼识英才)

  资料补充:译文:吕蒙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少数民族*山越的战斗。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邓当发现以后大吃一惊,大声指责吕蒙,让他回去,吕蒙不肯。回去后,邓当向吕蒙的母亲告状,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贫困的生活,低贱的地位难以让人忍受,如果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贵功名。况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悲伤无奈地认同了吕蒙。

  从中可见孙权是一个 的领导者。

  明确:关心部下成长;善劝,因材施劝,慧眼识英才;自身好学;亲切。

  2、再读“孙权劝学”——重音在“学”字上。文章是怎么写吕蒙的“学”及“学有所成”的?(朗读指导)

  明确:蒙乃始就学——虚心听从教诲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由衷的赞叹(指导朗读)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豪、自得、豪爽、真诚(指导朗读)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敬才爱才

  写吕蒙“学”的内容仅有“蒙乃始就学”;而学有所成则是通过与鲁肃的对话表现出来的,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而非要通过第三者鲁肃表现出吕蒙的进步呢?

  明确:侧面描写。通过鲁肃之口更能有力的证明吕蒙进步之大,进步之快。

  侧面描写的好处:(让学生准备一个侧面描写手法的句子)自己说好不能使人信服,别人说好才是真优秀。如:万人空巷抢格力。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侧面描写,生动而巧妙地从侧面烘托了罗敷的美貌,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天地。

  (写作练*——写一个正面描写吕蒙进步的句子,可尝试用文言)

  过渡语:的确,侧面描写更能表现出“非复吴下阿蒙”,“肃遂拜蒙母”可见鲁肃很欣赏吕蒙的才气。

  从中我们可知吕蒙是一个 的人;

  至此我们可知鲁肃是一个 的人。

  明确:吕蒙:虚心听从教诲、能吸取别人好的建议,有进取心、热爱学*,为取得成功而自豪自得,豪爽真诚

  鲁肃:敬才爱才

  对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已很熟悉,现尝试用合适的语气语调来演读全文,角色有旁白、孙权、吕蒙和鲁肃。

  3、三读“孙权劝学”——重音在孙权

  由题目显而易见故事的主人公是孙权,如果真是这样,后半部分为何完全抛开孙权而重点写吕蒙呢?

  故事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明确:其实这在写法上叫做“隐式主人公”,——起主导作用的人物虽说隐藏在了幕后,而我们却绝不能忽视他的存在。就文章内容来看与其说中心在写吕蒙的变化,不如说写了造成这种变化的背后人物是孙权。通过吕蒙的“学”有所成,侧面烘托了孙权的“劝”技的高超。

  由此可见,孙权的确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4、四读“孙权劝学”,重音放在“劝、学”上。题目扩展开读就是“孙权劝,吕蒙学”,那么,你认为“劝”与“学”哪个字更重要?

  明确:劝——人生有时往往会因一个人、一本书、一句话而得以改变;伯乐的出现才成就了千里马的成功,所以“劝”很重要。

  学——俗话说的好“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如:王冕僧寺夜读、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孙康的囊萤映雪等等等等。

  而一旦“劝”与“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时,就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就如孙权和吕蒙,君臣二人互相成就了一生的功业。

  5、五读“孙权劝学”,语重心长的读。

  孙权还在劝谁读?

  明确:从鲁肃的赞叹语气中可见他也深受启发;

  孙权其实也在自勉——“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们知道:古人读书的目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即取得功名利禄、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所以是功利性的读书。

  而孙权则是东吴之主,可见他早已有“黄金屋”“千钟粟”,他为什么还读书呢?

  明确:或许因为孙权更“当涂掌事”;

  其实孙权的读书目的已超脱于功利,重在提升个人的见识和境界。

  那么,同学们,你能诚恳的勇敢的说说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吗?

  生或许会答:考出好成绩、升上好学校、将来取得好工作、为父母争光、让别人瞧得起自己。

  而我们熟知的一位伟人的读书目标则更令我们所有人钦佩,他在12岁时就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幻灯片)!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呐喊;这是埋葬旧社会的宣言!

  结束语:同学们,其实“孙权”是在劝我们都要有理想的去读书。望我的学生能学得丰富的文化知识,能考上一所好学校、能有个好工作,更能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同学们,今天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教室里,让我们共同立下新的理想——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

  师重复:让我们齐努力、共奋斗,实现“*梦”!


孙权劝学 教案 (菁华9篇)(扩展2)

——孙权劝学教案 (菁华9篇)

孙权劝学教案1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典故,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往的教学中,多以教师翻译课文,总结中心思想,学生记忆文言词语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指导下,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挖掘文章内涵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2)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3)使学生懂得“好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想必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谁能说出里面称霸天下的三个枭雄?

  生:(不难回答)

  师:他们是: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个人不仅仅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思想家。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的东西。孙权手下有一个草莽英雄吕猛,英勇善战却不*文,后经孙权劝告,成为学识英博之士。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学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补充完整。

  (二)、学生自读课文

  可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或小组讨论理解文意,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可采用小组互相提问的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

  (三)、探究课文内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

  2,吕猛是如何做的?

  3,鲁肃为什么与吕猛“结友”?

  (这些内容的理解也可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并可加以适当的发挥,进行表演。在编写剧本,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深入研究课文,同时,表演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三、畅谈感受

  1,吕猛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试将本课与《伤仲永》作比较,一个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幼年不学,毫无所成。谈谈你的看法。

  3,你是怎样看待学*的?

  四、作业

  在日记中写写学后感。

孙权劝学教案2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复*: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朗读要求: 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 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

  b、注意详略的分配

  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

  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理清思路

  (一)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效果的?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劝 坚定有力 不急不恼 推心置腹 现身说法 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 大惊 吕蒙 自信 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四、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1)读书学*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简单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

  五、寻找知识点

  一、语气词的运用

  二、成语集锦

  三、古今异义

  四、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孙权劝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①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②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③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呢?

  五、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

  《孙权劝学》知识点

  (一)课文字词详解

  【字词】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详解】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字词】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详解】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字词】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详解】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字词】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详解】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字词】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别。

  【详解】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过程。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孙权劝学教案4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 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一、课前三分钟 (学生讲三国中的小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三、正课

  检查预*

  1、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一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朗读后合作讨论理清课文情节,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3、课文注释补充。 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各段落的重点词语。

  4、再次朗读课文,、熟读、读出味道。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1)"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鼓励吕蒙求学。)

  5、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6、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板书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孙权劝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明白后天学*的重要性,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教学重点]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引兴趣

  提问“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是最早描述的是哪个人物?(吕蒙),那么咱们今天就来学*《孙权劝学》一文,看看吕蒙是怎样做到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一)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课本P112页注释]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人们可以从这本书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文中的几个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三)写作背景:在的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刘备鸠占鹊巢,所以在招揽人才、巩固势力的同时,劝勉臣下读书明理,提高自身素质。孙权劝吕蒙注意学*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四)题目解说:《孙权劝学》写的就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多读史书、兵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那么,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先来听一听录音,初步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注意听的时候要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一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是不是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学生评议后,强调易错字音、难读语句。

  字音:卿(qīng)邪(yé)涉(shè)孰(shú)即更(gēng)刮目相待

  几种句式的朗读:

  主谓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要停顿,如“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见/往事耳”;

  四、字句

  2、节奏,如“但当/涉猎”,“与蒙/论议”,“士别/三日”,“结友/而别”,总之,朗读时要以不读破句为前提。

  3、给课文画上朗读提示符号。(见课本记号)

  4、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二)译一译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文中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

  ①博士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官职名称今义:学位的一级

  ②但古义:只,仅仅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③见古义:了解今义:看见

  ④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

  ⑤过古义:到今义:经过

  ⑥更gēng古义:重新今义:更改、更正

  (或gèng更加)

  2、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理解: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理解:你说事务多,谁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理解:(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吴下的那个学识尚浅的阿蒙了!

  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理解:一个人跟你几天不见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他。

  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理解:兄长怎么认识事物(或明白事理)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说一说

  请学生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吕蒙听劝开始学*,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学”字来展开故事情节:、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并与蒙结友(侧面描写)。学生根据这一思路再次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议一议

  整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那么请大家把人物对话部分先挑出来,然后体会一下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的必要性)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朗读时应体现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的口吻,“不可不学”应重读强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揭示学*的目的、方法)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见往事耳”应重读强调。同时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朗读时应注意体现这一点。)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批评,揭示学*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反问句,对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加以彻底否定。同时,运用对比、反问,“孰若孤”要重读强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谈读书好处意在鼓励吕蒙求学,)

  (五)演一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小结】

  五、课外延伸,体验反思

孙权劝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教学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预*: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孙权劝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古人的学*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全班齐读。

  六、延伸拓展: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七、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孙权劝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明白后天学*的重要性,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教学重点]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引兴趣

  提问“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是最早描述的是哪个人物?(吕蒙),那么咱们今天就来学*《孙权劝学》一文,看看吕蒙是怎样做到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一)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课本P112页注释]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人们可以从这本书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文中的几个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三)写作背景:在的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刘备鸠占鹊巢,所以在招揽人才、巩固势力的同时,劝勉臣下读书明理,提高自身素质。孙权劝吕蒙注意学*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四)题目解说:《孙权劝学》写的就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多读史书、兵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那么,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先来听一听录音,初步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注意听的时候要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一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是不是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学生评议后,强调易错字音、难读语句。

  字音: 卿(qīng) 邪(yé) 涉(shè) 孰(shú) 即更(gēng) 刮目相待

  几种句式的朗读:

  主谓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要停顿,如“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见/往事耳”;

  2、节奏,如“但当/涉猎”,“与蒙/论议”,“士别/三日”,“结友/而别”,总之,朗读时要以不读破句为前提。

  3、给课文画上朗读提示符号。(见课本记号)

  4、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二)译一译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文中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

  ①博士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官职名称今义:学位的一级

  ②但古义:只,仅仅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③见古义:了解今义:看见

  ④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

  ⑤过古义:到今义:经过

  ⑥更gēng古义:重新今义:更改、更正(或gèng更加)

  2、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理解: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理解:你说事务多,谁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理解:(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吴下的那个学识尚浅的阿蒙了!

  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理解:一个人跟你几天不见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他。

  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理解:兄长怎么认识事物(或明白事理)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说一说

  请学生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吕蒙听劝开始学*,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学”字来展开故事情节:、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并与蒙结友(侧面描写)。学生根据这一思路再次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议一议

  整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那么请大家把人物对话部分先挑出来,然后体会一下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的必要性)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朗读时应体现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的口吻,“不可不学”应重读强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揭示学*的目的、方法)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见往事耳”应重读强调。同时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朗读时应注意体现这一点。)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批评,揭示学*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反问句,对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加以彻底否定。同时,运用对比、反问,“孰若孤”要重读强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谈读书好处意在鼓励吕蒙求学,)

  (五)演一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孙权劝学教案9

  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

  本课例有三大特点: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

  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的*惯;

  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

  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兴趣”,“培养良好的学**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所以让学生感到学*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的*惯。

  文言文的学*关键在于多读,而且每一次的读的目标应是层层递进的。《孙权劝学》一课中,为学生设计出不同要求的层次目标: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三读──读准句读;细读──合作探究;熟读──读出味道。学生遵循这样的思路学*,慢慢的便会养成“多读”的良好*惯。

  3、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标提出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评价功能也应相应转变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发,以及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的学生评价应:

  ①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参差,但这个参差与每个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的含金量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的评价应仅从学业成就的关注转为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所表现学*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参与热情、学*态度、合作意识”几个评价指标,力求让学生重视学*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

  ② 重视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发的多样化。

  质性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曾经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还欠缺的地方明显表现,这样就可以使被评价者更明确地取长补短。

  基于此思考,《孙权劝学》的活动记录表中设计了几方面的质性评价:A、“妙语连珠”“结绳记事”的课堂行为记录;B、“堂上检测成绩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填写;C、“通过活动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填写)”“本次活动的一点收获(个人填写)”的填写,对这些环节作出具体描述性评价,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量化成绩背后得失,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优缺点。

  对于本课的评价还包括课后兴趣活动:“通过与《伤仲永》的比较得出的启示”;“任选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小组对本文的收获”。

  评价方发的多样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输赢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表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让他们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学*。

  ③ 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自评、组评、组外评价、老师评价几方面的评价主体每位学生包括老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从而打破“等着别人来打分”的被动局面,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这样,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方发、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发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从而竖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从而不断改进,这样就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发展。

  (具体的评价表详见附录)

  三、学生分析

  1、处于学*的过渡期。

  初一学生,尚未摆脱小学“乖乖听课”的学*模式,对主动学*的概念比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发学*的主动性。

  2、较少接触文言文,没形成完善的学*方法。

  初一学生普遍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对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学*兴趣。

  3、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好胜心。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而小组学*成果的演示也能满足学生在学*上的好胜心理。

  四、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2、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五、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⑴ 教会学生学*一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⑵ 预*中设置“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⑶ 通过小组内组员的共同查找、订正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调动学生的合作学*热情,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

  ⑷ 课后的兴趣活动,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小组对文章的理解一环节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各展所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⑸ 活动表的“妙语连珠”一栏是想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结绳记事”一栏是让学生记录课堂回答的次数,以形成一种竞争气氛。

  ⑹ “学*效果检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动中欠缺的方面。

  ⑺ 最后的“组内、组外、老师评价”可以让小组每位成员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的优缺点,力求不断改进。

  2、教学过程

  ⑴ 布置预*

  通过工具书完成文章的“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

  ⑵ A、导入:认识成语的出处,提出“为何一个昔日的‘吴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标题:“刮目看阿蒙”。

  B、“初读──读准音”: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C、“二读──理解大意”: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个段落的重点词语。

  D、“三读──读准句读”:全班朗读,要求吐字清晰错落有致。

  E、“细读──合作探究”:问题: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吕蒙学有所成了吗?要求:在文中找关键性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板书。

  F、“熟读──读出味道”:小组内练*,后派代表读。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⑶ 上学*效果检测。

  ⑷ 老师小结。

  ⑸ 布置课后兴趣活动

  附录一:小组合作记录表纪实

  附录二:课后兴趣活动──辩论会纪实


孙权劝学 教案 (菁华9篇)(扩展3)

——《孙权劝学》教案 (菁华9篇)

《孙权劝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孙权劝学》教案2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

  先集体背诵课文。预设:大多数同学背的不错。还有几位同学不熟。所以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对一些不肯用功学*的同学应该如何劝导他呢。无独有偶,三国时,孙权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怎么劝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孙权劝学》。(板书课题及作者)

  2、了解作家作品

  谁能简介作家作品,要求背着说。

  二、引导自学,发现问题

  1、根据你们的学*经验,你觉得本课我们应重点学*什么。(提示:知识、写法)

  认定目标:学生根据所学参与确定学*目标。师总结出示目标。

  孔子云:“学然后知不足。”教师云:“自主学*,体会深刻。”专家说:“喂大的学生是无能的学生。”现在你们就自己动手,丰富头脑吧。

  出示自学提示: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并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点拨导学,合作探究

  (一)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天你们是烧多大的火呢,谁来说说你的疑问。

  学生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

  竞争促进合作,我们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看哪组能把文中的人物读活。(分旁白、孙权、鲁肃、吕蒙)

  (二)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幸运总是爱给有准备之人的,智慧之花会落入谁家呢?

  (三)备选题目。

  由学生自选人物。点击后直接链接到备选题目中的某一道题。

  然后教师给小组打分。

  张弛有度,紧张过后我们一起来思考。

  (四)思考讨论

  1、概括课文主要情节。(板书)劝-学-赞

  2、课文在情节详略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引申出文章重点在劝及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果我把后两个情节改一下: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蒙侃侃而谈。你看如何?

  3、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

  预设:本文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看来劝中有深意。

  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设置意图:为了让学生体验本课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然后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本文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看来劝中有深意。为了让学生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我一改以往的直接提问:你从对话中感受想像到了人物的何种心理和神态。因为这样,学生不能真正切实感受到人物的语言情味。

  对这个重点和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教师先做示范:

  然后,我鼓励学生超越范例进行写作练*。下面就是课堂片段:学生练*。

  陈思宇:吕蒙暗自高兴,想:鲁肃既然如此说我,想必我的进步真是不小。当初听孙权的话真是对了。现在我已文武双全,由此看来,读书真是受益不浅呀。想到这,不由自主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聂艺菲:孙权心想:“吕蒙这个人物有的是勇气,缺少的是智谋。如果多读书,就会弥补这些不足的。那样我身边就会多了一位文武双全的好将军了。那样,我何愁难以创建大业呢。想到这,孙权便苦口婆心地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政掌权,可不能不学*呀!”

  孙海清:鲁肃面容可掬,心里想道:“这个吕蒙,如今不仅武功高强,居然也知兵法,懂谋略。与以往的那个吕蒙比起来,真是焕然一新,真让人大吃一惊。说道:“你现在的才略,不再是当初的那个不读书的阿蒙了。”又想:这回我应该与他结为兄弟,以后对我也有帮助,否则,岂不可惜了。于是结为好友而别。

  四、当堂训练,内化所学

  还记得我的那个难题吗。司马光老先生教了我们这么多劝的艺术,你们也一定会是个优秀劝解员了吧。那就帮我劝劝他们吧。

  设置劝学语言情境,进行对话描写训练(见课件)。

  杨胜男:“学无止境,以后的日子还长者呢!现在苦点累点,以后就会苦尽甘来的。你现在的问题是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改进学*方法后,你会更棒的!”

  赵倩:其实学*方法和心态很重要。有了好的学*方法并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学起来就不费劲了。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学*态度,那么学什么都是白学,因为他根本就没用心学。如果把学*当成乐趣,不也是很好吗?

  徐德漩:爸爸,您还是需要学*的。学无止境,如果把知识比作海洋,您学到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所以只有不断的学*,才会弥补我们的不足。那样您就更受别人尊重了。

  王雪:爸爸,社会在进步,不能因为学历高就不学。还有许多的新鲜知识等着你去学,有许多新的事物等你去发现呢。不学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李丹:不要找客观理由,我是领导,但现在还得学*呢!咱们俩现在有可比性吗?没听过:“活到老,学到老。”吗?学*对工作也有帮助呀!现在还有老年大学呢!再说了,工作干好了,还能加工资呢,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王艺学:爸爸,知识永远是新鲜的,即使对老人也是。一个八十岁的老人还学会了好几门外语呢!所以你也应该学*,再说,你如果博学些,您的下属不是会更钦佩您吗?你工作不就更好做了吗?咱们俩一起学吧。

  王彬:学*是你的唯一出路啊。只有好好学*,才能日后回报社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你看我,以前不学*,成绩倒数。现在我知道了学*的重要性,用心学了,也从中体会到了乐趣。你也试一试吧。

  五、反思总结,质疑求学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文质兼美。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深刻的内涵都会启迪着我们。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学贵在反思和质疑。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吗?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吗?

  六、分层作业,异步达标

  必做题:用成语“刮目相待”和“吴下阿蒙”造句。

  把你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选做题: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用300字以上的文字谈谈自己的感受?

  后记:

  我们学校所进行的“创建新课堂、构建初中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中要求课前展示教学目标,我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学*经验体会本课学*目标。这样学生通过学*体验能主动有意识地掌握学*重点。

  从我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感受到让学生先体验,他们就会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感知,这样才会触发他们拥有探索的欲望,求知的渴望。并且探索后的收获会让学生欣喜不已从而铭记在心。

  实践证明我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人物的语言情味又能在体会理解课文的重点和特色时得以写作上的训练。

  从课后学生的作业中也能看出学生文学素养在提高,有的还能熟练地运用古文去扩写。

  例如,附学生作业举例:

  周鸿基:受到辅导后,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真应对他刮目相待了。

  佟佳:几天前,他还是个淘气包,现在,他懂事了,知道用功学*了。真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崔浩然:你现在知识如此丰富,再也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

  邵丹:他以前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却宛如一位学者,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从课后作业中能看出大多数同学都能感受到每个人物的心理,揣摩出人物的神态。

  徐德漩:肃想:蒙不过是个只知弄兵器的武夫,才疏学浅。我难为难为他,也好让他知道打仗不能只靠硬拼。于是开始谈论兵法,没想到,吕蒙的回答竟很有见解。他十分惊讶地说:“你今天的才干不再是当初的那个阿蒙了。

  王翘楚:当鲁肃寻阳时,吕蒙与他大谈破魏、蜀之道,讲的精妙之极。鲁肃大惊道:“以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已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张灿宇:蒙谈了一会军机大事,也想趁机嘲讽一下吕蒙的才疏学浅。不想,待鲁肃讲完后,吕蒙就事论事,侃侃而谈,借古喻今,头头是道,直说的鲁肃张口结舌、目瞪口呆。惊呼道:“吕大人今日的才干和谋略,再也不是当日的吴下阿蒙了。

  姜楠:你今天的才学已在我之上,你过去武艺过人,英勇善战,今又文才非凡、真是文武双全,再不是原来的吴下阿蒙了。我东吴又添一人才啊!

  王迪峰:初,孤令卿当涂掌事、,乃因卿有治军军*战之勇。而卿之智术浅短,诚不可做大事。孤拒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欲内修政务,卿不可不学!

  汪澜:肃与蒙论议,知蒙羞于兵法,厌读兵书。故,初欲使蒙难堪。奈何!今日之蒙,非复吴下阿蒙。实乃一博学将才。遂叹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思之,吾应与之交好,此乃真博学矣!

《孙权劝学》教案3

  内容分析: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

  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能力目标

  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

  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导入新课

  听讲

  二、简介作者生*、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组织学生进行材料交流并出示板书

  将课后查阅的资料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范读课文并对学生进行“如何概括段意”的学法指导

  概括段落大意

  四、准确翻译课文,并识记重点词语

  1、 师生互动进行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学生设疑,教师答疑;

  2、 教师出示板书,检验讨论结果,并完成“研讨与练*”第二题。

  组织、参与学生讨论,并进行适时指导

  分组讨论:

  1、 设疑;

  2、 翻译文章

  五、揣摩品味课文

  1、 认真朗读课文,试回答如下问题:

  1)孙权劝学的过程与结果分别如何?你查到了那些资料可以说明吕蒙学有所成?

  (过程:指出“学”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指出“学”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三国演义》第76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等)

  2、 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完成板书)

  3、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何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听讲,记笔记

  六、表演课文

  1、 按原文内容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

  2、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使用现代汉语进行表演;

  3、 将表演的背景设置为现代社会,可进行合理的想象,中心议题应该展示《孙权劝学》一文的现代意义。

  提出表演的要求与规则,并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剧的表演

  表演课文,评价表演

  七、总结

  同学们,*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武装自己的思想。虽然英雄已去,但他们的豪情与才智却奖被人们永世传诵。还记得《西江月》这首荡气回肠的古词吗?让我们一同来背诵一下,感受历史,激励斗志。

  总结全文,背诵《西江月》

  听讲,背诵《西江月》

  八、布置作业

  学完《孙权劝学》一文,想必你一定有所感触,试结合你对吕蒙的认识写一篇短文,题材、字数不限。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板书设计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 ↘ (听) ↓ (证) ↙

  劝

  课后记:本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分析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风格。

《孙权劝学》教案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三、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四、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不可不学 学*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劝 现身说法 学*的可能性 人物对话

结友而别 鲁肃的言行 侧面烘托

《孙权劝学》教案5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基 本 内 容 补充内容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 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孙权劝学》教案6

  《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公学*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孙权劝学》教案7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课文学*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4、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5、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6、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7、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3、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生: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幻灯演示)

  六、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七、课堂小结

  八、背诵课文。

《孙权劝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孙权劝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现在,我们学*《孙权劝学》(板书《孙权劝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涞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2.范读课文,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3.我们大声自由朗读;

  4.提示字音,卿(qing) 涉(she) 孰(shu) 遂(sui) (为wei 更geng)多音字;

  5.找出通假字途、涂,邪-耶,表反问语气,语末助词,译成吗;

  6.下面我们齐读;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我们了解一下,看注解①。再找人读。

  7.请同学们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8.四人一组,找出小组问题,自己的问题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一组一个代表,说不全的.可以补充。

  9.重点句子,找出,画出,对不懂的字句或字义,找开课件,用黑色加粗的条纹加重;

  10.在译句子时重点词不能漏译;

  咱们对号入座,调整顺序的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博士一词是官名,可以留用(国号、年号、官名、人名、书名等可以照录不译);

  11.文言中古今异译,但:只,只是,今是转折性连词;

  12.找一找古今异译的词;

  13.文言文译文五字法,展示课件,并找人读取;

  14.一起朗读课文,出示课件中的四幅图,(一、孙权劝吕蒙学*图,二、孙权现身说法图,三、鲁肃与吕蒙论议图,四、吕蒙与鲁肃结友图)。

  研讨:怎样读出语气?

  因为这篇文章是写人叙事的文章,要读出语气,就要从读言上下功夫,我们看看孙权的语言,我们结合孙权的身份。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郎,孤学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第一句,严励、关心的语气;

  第二句,怒气;

  第三句,语重心长,现身说法。

  这一段,孙权饱含关怀、苦口婆心的劝告吕蒙,我们认为孙权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

  孙权,爱惜人才,好学,关爱部下,善劝

  我们再看吕蒙,坦诚、豪爽、知过能改、肯于努力学*、能听取意见;

  鲁肃,论职位、论才能都高于吕蒙,爱才、敬才、有礼;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师生之间互动)

  文中出现了两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找同学造句子。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学识尚浅。现在多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四、拓展升华

  关于读书学*的名人名言也不少,请找出一两则,如:读书破尤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结合我们所学的《孙权劝学》,想想我们该怎样对待学*。

  板书:

  孙权 劝 吕蒙 赞 鲁肃

  爱才 坦诚 爱才

  关爱部下 豪爽 敬才

  善劝 知过能改 文人雅士

  好学 有礼


孙权劝学 教案 (菁华9篇)(扩展4)

——孙权劝学教案 (菁华10篇)

孙权劝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型:自读课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读注释(1),勾划重点。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

  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

  3、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卿(qīng)孰(shú)涉猎(shè)为博士(wéi)遂(suì)更(gēng)邪(yé)

  4、指名学生读

  5、学生齐读

  (四)二读,读懂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

  (2)学生推举代表翻译课文,师纠正学生翻译的不准确的地方。

  (3)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但当涉猎:只,只是。孰若孤:谁,哪个。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

  (4)请学生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学*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三读,读出语气。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学生齐读孙权的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孙权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严厉中又可见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用反问句式,可见孙权对吕蒙的推脱有一丝不悦和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B、学生表情朗读孙权的话并试背。

  C、引导学生从对孙权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2、这次吕蒙欣然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学*,课文是如何表现吕蒙学有长进的?(生答:通过吕蒙于鲁肃的论议。学生齐读二人的对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鲁肃说话时的神态语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同学们要知道,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学生表情朗读鲁肃的话并试背)

  B、引导学生体会吕蒙应答时的神态语气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吕蒙颇为自豪自得的神态。

  (学生表情朗读吕蒙的话并试背)

  C、联系“结友”一句,概括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

  鲁肃:敬才爱才吕蒙:听劝好学

  (六)总结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背诵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 ———赞学,“结友而别”。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通过学*由一介武夫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并且赢得了鲁肃的夸赞,他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答)古今中外有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希望同学们要多读书,读好书,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几年之后,当我们再见面时,同学们都不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你们的进步一定会让老师刮目相待。

  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谈谈吕蒙的变化给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教案2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复*: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朗读要求: 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 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

  b、注意详略的分配

  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

  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理清思路

  (一)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效果的?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劝 坚定有力 不急不恼 推心置腹 现身说法 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 大惊 吕蒙 自信 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四、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1)读书学*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简单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

  五、寻找知识点

  一、语气词的运用

  二、成语集锦

  三、古今异义

  四、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孙权劝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明白后天学*的重要性,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教学重点]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引兴趣

  提问“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是最早描述的是哪个人物?(吕蒙),那么咱们今天就来学*《孙权劝学》一文,看看吕蒙是怎样做到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一)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课本P112页注释]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人们可以从这本书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文中的几个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三)写作背景:在的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刘备鸠占鹊巢,所以在招揽人才、巩固势力的同时,劝勉臣下读书明理,提高自身素质。孙权劝吕蒙注意学*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四)题目解说:《孙权劝学》写的就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多读史书、兵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那么,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先来听一听录音,初步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注意听的时候要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一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是不是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学生评议后,强调易错字音、难读语句。

  字音:卿(qīng)邪(yé)涉(shè)孰(shú)即更(gēng)刮目相待

  几种句式的朗读:

  主谓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要停顿,如“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见/往事耳”;

  四、字句

  2、节奏,如“但当/涉猎”,“与蒙/论议”,“士别/三日”,“结友/而别”,总之,朗读时要以不读破句为前提。

  3、给课文画上朗读提示符号。(见课本记号)

  4、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二)译一译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文中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

  ①博士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官职名称今义:学位的一级

  ②但古义:只,仅仅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③见古义:了解今义:看见

  ④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

  ⑤过古义:到今义:经过

  ⑥更gēng古义:重新今义:更改、更正

  (或gèng更加)

  2、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理解: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理解:你说事务多,谁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理解:(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吴下的那个学识尚浅的阿蒙了!

  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理解:一个人跟你几天不见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他。

  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理解:兄长怎么认识事物(或明白事理)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说一说

  请学生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吕蒙听劝开始学*,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学”字来展开故事情节:、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并与蒙结友(侧面描写)。学生根据这一思路再次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议一议

  整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那么请大家把人物对话部分先挑出来,然后体会一下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的必要性)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孙权劝学》教案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朗读时应体现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的口吻,“不可不学”应重读强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揭示学*的目的、方法)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见往事耳”应重读强调。同时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朗读时应注意体现这一点。)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批评,揭示学*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反问句,对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加以彻底否定。同时,运用对比、反问,“孰若孤”要重读强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谈读书好处意在鼓励吕蒙求学,)

  (五)演一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小结】

  五、课外延伸,体验反思

孙权劝学教案4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的过程略去,学*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笔者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短文里藏有的多个“三”,这些“三”包含了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于是,以“找寻三”趣学文言故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重点:

  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 当涂 涉猎 见 就 过

  虚词:以 岂 但 若 乃 及 即 更 何 遂

  人称:卿 孤 孰

  古今异义:博士 往事

  语气词:邪 耳 乎

  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寻文中独特的“三”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师示例,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段落示结构

  根据情节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这就是事件的三个阶段,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这三个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2.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3.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

  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4.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5.三个留白显详略

  要求:根据文字展开适当的联想,揣摩作者这样安排情节和详略的意图

  方法:说读结合、讨论交流

  简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会以怎样的说来“辞”?扣紧文意想象、表达

  (2)蒙乃始就学……

  为什么不写他如何勤学?

  (3)肃遂拜蒙母……

  为什么要交代这个环节?删去了会怎样?鲁肃会对蒙母说些什么呢?

  前两个留白是略写,而最后一个则是扩充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吗?

  除了以上的`“三”,还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视如:

  三个称呼表亲密:

  “卿”,是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第一次出现是孙权称呼吕蒙,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真切的关心和殷切的期望,既郑重,又亲切第二次出现是鲁肃“与蒙论议”后很吃惊地喊出的,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认可、赞扬

  “大兄”,面对鲁肃的吃惊和赞叹,吕蒙巧妙接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话中有同僚间的调侃趣味,更显两人志同道合的兄弟般的情谊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五、总结

  1.文言文章学*的角度:积累词汇。

  2.文学作品学*的角度:品析写人记事的妙法。

孙权劝学教案5

  【学*目标】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积累一些成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获得一点启示。

  【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这不,吴国国君孙权都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从今天的这篇课文《孙权劝学》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光,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与他相关的知识(展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三、分层次读课文,整体把握。

  1、师范读,生听读,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步骤:师先读,生听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学生试读一遍后,出示下列重点字词,让学生识记,反馈,记忆。

  吕蒙卿当涂岂涉猎更邪

  2、二读。要求读准节奏。

  过渡语(文言文朗读讲究有节奏,大家再次读课文,要求注意句中的停顿,把握好节奏,大家先自己练*一下)

  步骤:生自由练*(师留意身边学生),生自由展示,师引导纠正,再找几名学生个别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3、三读。读懂词义。

  步骤: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重点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然后个别展示,师生纠正后学生反馈记忆。

  4、四读。读懂句意。

  只要刚才老师标示的那些词语意思你明白了,要想翻译现在这几个句子易如反掌,谁来表现一下?

  步骤:生自由发言,从而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5、五读。读懂文意。

  马上就要揭晓谜底了,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从头到尾的讲述一下?

  步骤:找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师生齐读。

  6、六读。读出语气。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每个人物说话的语气,然后比赛一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形象,语气把握最准确。(幻灯展示,生自由发言,师引导)

  步骤:师生共同分析每个人物说话时的心理,语气,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分角色朗读,最后自由选择角色在班级里面进行分角色朗读展示。

  四、把握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

  步骤一:说一说:故事大意。师引导,有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又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分析结构分析内容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五、总结全文,比较阅读。

  多媒体显示吕蒙和方仲永,学生思考二人的经历和结果,通过比较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在语言积累上有什么收获?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个人思想认识上有什么收获?

  (五)结束语。

  以开卷有益的成语作结,鼓励大家好好学*,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教学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

  一、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朗读。“读”贯穿课文始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师范读、学生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课文,让学生达到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最后引导学生研读对话,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整节课的教学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感悟文章主旨,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让人能够直观感受。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的扩充课堂容量,教学更直观。

  三、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用方仲永和吕蒙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效果较好。

  但是不足的地方也很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媒体运用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学活动欠灵活,课堂拘泥于多媒体操作,使得一些环节不敢大胆的展开,课堂不敢放开。

  二、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够深入,,花的时间少,而且展开的讨论有限,没能展开来讲。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三、没有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思考,缺少更多的生活体验的交流,当然这也和本文的内容有关。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我和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也是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相信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中,我们师生之间的合作会更默契,更愉快。

孙权劝学教案6

  一、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孙权劝学》是人教社20xx年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自读课,选自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吕蒙在孙权劝说下认真读书,才略长进的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对话描写生动,既可承担、落实本单元写人的教学重点任务,又是引导学生端正学*态度的好文本,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本设计以朗读(不同形式)为主线,以练*(不同形式)为副线,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基础的文言词句,体会传神的语言,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得文言文基本的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师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学情学法分析

  教学此课前,学生初中阶段已学过八篇文言文,初步掌握了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浅显文言文文意的能力,本课的主题与学*有关,易于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因此,联系实际选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在读中质疑文题,圈点勾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法,通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感知文本思想内容,提升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两个成语。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与准备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相关学*资料等。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也是咱们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板书文题:孙权劝学)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3.指名读无标点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投影无标点课文)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学*资料,明确课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

  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1.发问文题。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学的?结果如何?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答案,理清课文思路。(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分角色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完成课后练*二,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 善劝 肯学 敬才)

  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1.师生赛读,尝试背诵。

  2.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吕蒙就学前后鲜明对比的两个成语,并以此说一段话。(板书: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对比)

  3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板书 同:与学*有关;异:《伤仲永》----少年不学,泯然众人 先叙后议 《孙权劝学》----成年肯学,刮目相待 对话描写)

  4.本文主要人物是谁?用哪一个成语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题?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完成课后练*一。(板书:开卷有益)

  六)齐读课文,梳理总结

  1.以练*题的形式梳理与巩固本课的知识点。(投影练*题)

  2.请学生对照板书,回顾本课教学内容,齐读课文。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选做)

  1.课下搜集与学*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2.根据课文内容,补写一段“就学”时的情况。

  3. 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4. 学完本课,你肯定有所感悟,联系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15 孙 权 劝 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

  对比

  (详、正) (略 写) (详、侧)

  孙权 劝学 —对— 吕蒙 就学 —话— 鲁肃 赞学

  (善 劝) (肯 学) (敬 才)

  刮目相待

  启示:开卷有益

  八、教学后记

  教罢此课,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练、在读中悟,一切都那么自然。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读背文言文的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发问文题,探究文本,展开与文本的对话,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提升了感悟与理解能力,学会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课的教学环节如能紧凑一些,将随文练笔放在课堂上练*,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这是值得我今后教学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孙权劝学教案7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自《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一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面再了解一下。

  二、感知课文

  1、学*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朗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下面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要听准字音、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面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啊?

  5、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里的人物!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据守江东。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6、理清了人物关系,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文,有问题尽量在小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

  三、研读赏析

  理解课文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再读一遍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这几个问题。

  1、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的?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在塑造三个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本文的亮点就是对话描写,我们再仔细揣摩一下:

  1、找出孙权劝学“劝”的内容,并揣摩他说话时的语气。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邪”表反问语气。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告的不悦,有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什么作用?现身说法,言辞恳切。

  2、接下来还有一个人物出场,那就是鲁肃,请二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讶。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的惊人变化。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自得、自豪。

  3、我们刚才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揣摩,下面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我相信,这一次,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更好!

  四、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这样几个问题: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2、吕蒙由不愿学,到学,再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读书学*能使人聪明,更有力量。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让自己成为全面的人。

  劝人要讲究策略: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要爱才但不能忌才;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最能说明本文的故事);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五、背诵课文

  同学们对课文把握的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背背课文,看谁背得又快又准1

  六、课堂练*

  请看大屏幕,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七、总结

  同学们掌握的真不错。我们来小结一下。

  八、布置作业

  古今中外有许多劝人读书的名言、格言,请搜集这些名言。

孙权劝学教案8

  《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公学*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多媒体显示课题)《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

  ① 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 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变

  吴下阿蒙 ─────→ 才略吕蒙

  乃始就学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变

  环境 ────→ 天才

  持学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孙权劝学教案10

  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

  本课例有三大特点: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

  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的*惯;

  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

  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兴趣”,“培养良好的学**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所以让学生感到学*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的*惯。

  文言文的学*关键在于多读,而且每一次的读的目标应是层层递进的。《孙权劝学》一课中,为学生设计出不同要求的层次目标: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三读──读准句读;细读──合作探究;熟读──读出味道。学生遵循这样的思路学*,慢慢的便会养成“多读”的良好*惯。

  3、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标提出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评价功能也应相应转变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发,以及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的学生评价应:

  ①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参差,但这个参差与每个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的含金量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的评价应仅从学业成就的关注转为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所表现学*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参与热情、学*态度、合作意识”几个评价指标,力求让学生重视学*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

  ② 重视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发的多样化。

  质性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曾经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还欠缺的地方明显表现,这样就可以使被评价者更明确地取长补短。

  基于此思考,《孙权劝学》的活动记录表中设计了几方面的质性评价:A、“妙语连珠”“结绳记事”的课堂行为记录;B、“堂上检测成绩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填写;C、“通过活动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填写)”“本次活动的一点收获(个人填写)”的填写,对这些环节作出具体描述性评价,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量化成绩背后得失,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优缺点。

  对于本课的评价还包括课后兴趣活动:“通过与《伤仲永》的比较得出的启示”;“任选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小组对本文的收获”。

  评价方发的多样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输赢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表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让他们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学*。

  ③ 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自评、组评、组外评价、老师评价几方面的评价主体每位学生包括老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从而打破“等着别人来打分”的被动局面,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这样,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方发、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发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从而竖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从而不断改进,这样就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发展。

  (具体的评价表详见附录)

  三、学生分析

  1、处于学*的过渡期。

  初一学生,尚未摆脱小学“乖乖听课”的学*模式,对主动学*的概念比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发学*的主动性。

  2、较少接触文言文,没形成完善的学*方法。

  初一学生普遍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对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学*兴趣。

  3、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好胜心。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而小组学*成果的演示也能满足学生在学*上的好胜心理。

  四、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2、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五、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⑴ 教会学生学*一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⑵ 预*中设置“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⑶ 通过小组内组员的共同查找、订正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调动学生的合作学*热情,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

  ⑷ 课后的兴趣活动,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小组对文章的理解一环节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各展所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⑸ 活动表的“妙语连珠”一栏是想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结绳记事”一栏是让学生记录课堂回答的次数,以形成一种竞争气氛。

  ⑹ “学*效果检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动中欠缺的方面。

  ⑺ 最后的“组内、组外、老师评价”可以让小组每位成员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的优缺点,力求不断改进。

  2、教学过程

  ⑴ 布置预*

  通过工具书完成文章的“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

  ⑵ A、导入:认识成语的出处,提出“为何一个昔日的‘吴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标题:“刮目看阿蒙”。

  B、“初读──读准音”: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C、“二读──理解大意”: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个段落的重点词语。

  D、“三读──读准句读”:全班朗读,要求吐字清晰错落有致。

  E、“细读──合作探究”:问题: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吕蒙学有所成了吗?要求:在文中找关键性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板书。

  F、“熟读──读出味道”:小组内练*,后派代表读。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⑶ 上学*效果检测。

  ⑷ 老师小结。

  ⑸ 布置课后兴趣活动

  附录一:小组合作记录表纪实

  附录二:课后兴趣活动──辩论会纪实


孙权劝学 教案 (菁华9篇)(扩展5)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菁华6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1

  内容预览:

  《孙权劝学》教案

  学*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安排:二课时

  学*过程:

  自主学*

  ㈠了解作品:

  ㈡、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㈠、小组展示

  ㈡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②《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2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解释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

  学生预*、教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

  2、出示课题。

  3、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预*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结合图片,概括本文内容要点。

  三、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

  1、分析第一层:(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

  (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

  (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

  (2)揣摩:“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4、谈谈学*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欣赏读书的名人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解释并各造一个句子。

  2、搜集三国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成语、熟语请查明并写出意义,典故请简要写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课经常违反纪律,学*没有上进心,你打算怎么劝说他?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教案)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5

  内容预览:

  《孙权劝学》教案

  学*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安排:二课时

  学*过程:

  自主学*

  ㈠了解作品:

  ㈡、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㈠、小组展示

  ㈡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②《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教案 )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 教案 (菁华9篇)(扩展6)

——《孙权劝学》教案 (菁华6篇)

《孙权劝学》教案1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课文学*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4、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5、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6、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7、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3、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生: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幻灯演示)

  六、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七、课堂小结

  八、背诵课文。

《孙权劝学》教案2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型、课时:新课 1课时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和投影片

  教学设想: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 学生参与学*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对着无标点符号之课文大声、流利学生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每组确定一中心发言人,展开比赛,看谁翻译的最准确。

  2、抢答题,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一项。

  3、提示古今异义现象。

  4、揣测人物语气。

  五、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本环节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课文之天

  地。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七、小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八、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学*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现身说法 学*的可能性

  鲁肃言行 结友而别侧面烘托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孙权劝学》教案3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孙权劝学》教案。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或辅之以投影使之更明确。

  导学达标 一 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学生再读课文。 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导学达标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二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 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 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师: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提问。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用投影展示。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 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

  司马光 重点字词句 《资治通鉴》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孙权劝学》教案4

  教学目的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难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语文学*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有关“学*”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4、把本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课前已做好准备)

  三、课文研析

  ※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

  (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侧面描写)

  (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四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总结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大家谈得非常好。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学*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孙权劝学》教案5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的过程略去,学*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笔者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短文里藏有的多个“三”,这些“三”包含了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于是,以“找寻三”趣学文言故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重点:

  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 当涂 涉猎 见 就 过

  虚词:以 岂 但 若 乃 及 即 更 何 遂

  人称:卿 孤 孰

  古今异义:博士 往事

  语气词:邪 耳 乎

  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寻文中独特的“三”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师示例,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段落示结构

  根据情节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这就是事件的三个阶段,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这三个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2.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3.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

  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4.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5.三个留白显详略

  要求:根据文字展开适当的联想,揣摩作者这样安排情节和详略的意图

  方法:说读结合、讨论交流

  简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会以怎样的说来“辞”?扣紧文意想象、表达

  (2)蒙乃始就学……

  为什么不写他如何勤学?

  (3)肃遂拜蒙母……

  为什么要交代这个环节?删去了会怎样?鲁肃会对蒙母说些什么呢?

  前两个留白是略写,而最后一个则是扩充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吗?

  除了以上的“三”,还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视如:

  三个称呼表亲密:

  “卿”,是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第一次出现是孙权称呼吕蒙,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真切的关心和殷切的期望,既郑重,又亲切第二次出现是鲁肃“与蒙论议”后很吃惊地喊出的,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认可、赞扬

  “大兄”,面对鲁肃的吃惊和赞叹,吕蒙巧妙接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话中有同僚间的调侃趣味,更显两人志同道合的兄弟般的情谊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五、总结

  1.文言文章学*的角度:积累词汇。

  2.文学作品学*的角度:品析写人记事的妙法。

《孙权劝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 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 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变

  吴下阿蒙 ─────→ 才略吕蒙

  乃始就学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变

  环境 ────→ 天才

  持学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孙权劝学 教案 (菁华9篇)(扩展7)

——孙权劝学 教案 (菁华6篇)

孙权劝学 教案1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

  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的重要性。

  2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3通过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看导语、注释1(作者、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情况

  1、正音

  卿邪孰遂

  2、朗读课文

  三、看书下注释,了解全文大意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字多义

  四、阅读课文概括情节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五、课文在材料的安排、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六、分析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2、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七、找出文中成语并解释

  1、吴下阿蒙

  2、刮目相看

孙权劝学 教案2

  教学目标

  1、训练文言文朗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2、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和品析能力;

  3、结合自身实际,学*从人物身上折射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停顿准确无误;查阅资料,了解《资治通鉴》和文中的主要人物的基本情况。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

  1、文学常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主要人物: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吕蒙和鲁肃是吴国的将领,鲁肃比吕蒙年长且地位高。

  教师展示课件资料,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而有韵味;

  2、学生听读,标划生字注音和节奏;

  3、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三、理解课文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并标划出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探究,初步解决疑难,做好记录;

  初:当初。 今:现在。

  岂欲:难道想。 但:只是。

  孰若:谁比得上。 即:就。

  遂:于是。

  3、教师提示重点词语:

  当涂:当道。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在指学位的最高一级。

  见往事:了解历史。其中“往事”的今意是过去的'事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4、全班集体解决疑难,通译课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的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5、整理古文翻译本。

  四、品析语气

  教师指导完成课后练*题二,学生诵读课文,品读古文的语气特点。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五、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不同变化,你得到哪些启示?

  2、你知道文中有哪些成语吗?

  学生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1、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为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从而说明了勤奋学*的重要性。(大意正确即可)

  2、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六、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

  2、完成《语文同步学*与探究》。

孙权劝学 教案3

  一、教材内容分析

  《孙权劝学》一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主要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文章记事简练。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 过程和方法: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的

  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借助于多媒体和各种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学*者特征分析

  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强,能自主学*并查阅相关资料。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探究引导策略:探讨式学*;教师启发引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资源准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十二课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导入。由《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败走麦城”引入, 介绍孙权、吕蒙、鲁肃,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再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对比阅读、课外拓展等多种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构建新的学*模式。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触动心弦的句子。

  提示:四个人合作讨论、理解、然后明确,适时请求老师点拨与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学生“开卷有益”的道理。

  资源准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提问:你在预*中对作者和《资治通鉴》了解多少,由学生先介绍,不完整老师再补充。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 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议一议: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

  四帮助学生通读全文并理解文意。

  教学流程图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七、教学评价设计

  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次课综合性总结;课后,通过测试题和作业来作评价和反馈。

  八、帮助与总结

  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次课综合性总结;课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网上的讨论发言,教师给予引导与总评,并且对课堂延伸部分提出的几个问题的探究情况作评价和反馈。

孙权劝学 教案4

  教学目的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孙权劝学 教案5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⑵ 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⑶ 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能力目标

  ⑴ 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⑵ 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德育目标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要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4、教学重点:

  ⑴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⑵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赶超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了《伤仲永》一文,文章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1、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 ,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⑵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1、范读。《孙权劝学》究竟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2、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译读课文,积累词句,疏通文义,理清结构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张已荣升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例句)经过刻苦学*,小海的成绩突飞猛进,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3、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4、疏通文义,理清结构、

  口译课文,标出问题,小组探讨,理清结构。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五、情景再现,表演课文内容,评价表演

  1、表演故事。按自己的'理解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可进行合理的想象。

  让学生分小组表演,再抽一组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准备评价表演。

  2、评价表演。从表演有没有把握好人物语言情味、人物形象等方面来评价。

  ⑴ 评价演员孙权

  ① 涉及到的语言情味有以下几项。

  Ⅰ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Ⅱ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怎样表达?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Ⅲ “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怎样表达?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⑵ 人物形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孙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点拨:孙权的这番劝言,先揭示学*的必要性,再说学*的目的、方法,然后揭示学*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评,最后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表现出他的善劝。)

  ⑵ 评价演员吕蒙

  ① 涉及到的语言情味的有: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② 人物形象

  虚心受教,善于学*。

  ⑶ 评价鲁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六、背读课文,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七、延伸迁移

  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 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⑵ 但当涉猎( )

  ⑶ 见往事耳( )

  ⑷ 即更刮目相待( )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⑴ 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⑵ 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语言运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经过学*,吕蒙感叹道“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在你的周围,你的朋友、同学、兄弟姐妹等等,他(她)们中有人发生变化吗?请将这一变化写出来。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孙权劝学 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领会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对自己的成长重大意义;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品味文章中人物对话,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写的是什么故事吗?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试想一下,如果他长大后再勤奋学*,那么他会有所成吗?今天,我们学*北宋的另一位政治家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中的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简介作者以及《资治通鉴》

  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参考课后注解1)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研讨品味

  一读,读准字音和停顿(重点词句见学案)

  1 、请学生试读课文(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 纠正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 全班齐读。

  二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小组合作学*,讨论解决除课后注释外的重点词句或疑难字词(含学案中要求注释的字词;文中两个成语的含义是:吴下阿蒙:三国时名将吕蒙,特指不好读书的吕蒙,泛指人学识短浅。刮目相待:改变旧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互助解决。

  3、请同学翻译课文。

  三读 ,浏览课文,概述情节

  记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四读,精读课文,品味对话,分析性格

  1、思考:孙权是如何劝学呢?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的语句,并试着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双重否定,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不悦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2、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先一语破的,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3、课堂熟读“劝学”部分内容直至背诵。

  4、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劝学的结果?品味鲁肃与吕蒙两人的对话。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侧面表现吕蒙的才略的惊人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为自己才略深感自豪,颇为自得的神态,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自豪、自得)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的.,表明鲁肃爱才、敬才;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6、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爱才、敬才)

  7、那么吕蒙听从劝告就学,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能听取意见、好学)

  8、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9、小组同学间分角色表情朗读劝学结果。

  10、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开卷有益(或要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刻苦学*)

  四、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五、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布置作业:

  1、 有表情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 完成《顶尖课课练》第44页至 45页1-8题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孙权劝学》精品教案的全部内容。


孙权劝学 教案 (菁华9篇)(扩展8)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菁华5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1

  《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 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3.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4.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人物对话的深意。

  教学难点:

  情节的详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法指导:

  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朗读中凭借语感了解大意。

  讨论法: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跟同学讨论明确答案。

  点拨法:教师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适时提示,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学*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相劝,但他都以各种理由推托了。那么,孙权最终规劝吕蒙读书了吗?我们看《孙权劝学》。

  二、展示学*目标:

  1.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三、初步尝试:

  1.熟读课文,掌握注释中的重点词。

  朗读要求: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背会。

  2.解释难解词语,及古今异义词。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权谓吕蒙曰 告诉、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 主管事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 了解

  卿言多务,孰若孤 谁。 比得上

  蒙乃始就学 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 到了——的时候。 到

  卿今者才略 现在

  古今异义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求学的较高学位

  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3.试译课文,翻译重点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研讨与赏析: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你能否从这寥寥数语中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朗读时语气坚决,不容推辞,同时又体现其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要读出其语重心长,言辞恳切的味道。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反映了吕蒙为自己的才略长进深感欣喜与自豪。

  五、写作小提示: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结论:

  说话要符合人物身份,针对说话对象不同,语言要有所变化,语调也应有所不同。

  六、尝试二: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问题研究: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启示?

  4.送同学们一句名言:

  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高尔基)

  开卷有益

  5.从文中找出常用成语: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做刮目相待。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七、小结: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生命有限,学海无涯。通过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懂得了开卷有益的道理。同学们,希望你们以此为起点,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拓展延伸: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而《伤仲永》里的仲永虽天资聪颖却因“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矣”。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自拟题目或以《当吕蒙碰到方仲永》为题写一篇练笔。

  九、补充:由本文提炼出来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就有收益。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督促周围的人学*,随着社会一同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要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愤读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 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领会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对自己的成长重大意义;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品味文章中人物对话,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写的是什么故事吗?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试想一下,如果他长大后再勤奋学*,那么他会有所成吗?今天,我们学*北宋的另一位政治家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中的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简介作者以及《资治通鉴》

  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参考课后注解1)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研讨品味

  一读,读准字音和停顿(重点词句见学案)

  1 、请学生试读课文(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 纠正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 全班齐读。

  二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小组合作学*,讨论解决除课后注释外的重点词句或疑难字词(含学案中要求注释的字词;文中两个成语的含义是:吴下阿蒙:三国时名将吕蒙,特指不好读书的吕蒙,泛指人学识短浅。刮目相待:改变旧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互助解决。

  3、请同学翻译课文。

  三读 ,浏览课文,概述情节

  记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四读,精读课文,品味对话,分析性格

  1、思考:孙权是如何劝学呢?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的语句,并试着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双重否定,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不悦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2、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先一语破的,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3、课堂熟读“劝学”部分内容直至背诵。

  4、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劝学的结果?品味鲁肃与吕蒙两人的对话。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侧面表现吕蒙的才略的惊人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为自己才略深感自豪,颇为自得的神态,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自豪、自得)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的,表明鲁肃爱才、敬才;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6、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爱才、敬才)

  7、那么吕蒙听从劝告就学,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能听取意见、好学)

  8、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9、小组同学间分角色表情朗读劝学结果。

  10、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开卷有益(或要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刻苦学*)

  四、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五、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布置作业:

  1、 有表情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 完成《顶尖课课练》第44页至 45页1-8题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再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2、技能目标: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文中吕蒙刻苦学*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2、学*文中吕蒙刻苦学*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难点 :

  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学情分析 :

  学生掌握文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翻译课文,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一、导入新课,抽层检测。(5分钟)

  二、出示目标,自主学*。(8分钟)

  三、共同探究,构建知识体系。

  (一)复*回顾:(3分钟)(大屏幕出示重点)

  根据小组课前展示情况,用3分钟复*上节课学*要点。

  (二)再读课文,根据下列小问题,理清文章发展脉络(5分钟)

  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b.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c. 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学法指导:再细读课文后完成。

  总结:文章围绕学展开,出现的三个人物分别是:孙权 学--吕蒙 学—鲁肃 学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0分钟)

  1、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人物的表达的?

  2、孙权的话表现了对吕蒙的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仔细分析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4.结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

  5.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总结一下人物形象吗?

  (四)拓展延伸:(6分钟)

  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五)、当堂检测(5分钟)

  (六)、作业设置:(3分钟)

  必做:同步一、二、能力迁移一;

  选作:能力迁移:二

  小结: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三、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四、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不可不学        学*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劝      现身说法        学*的可能性         人物对话

  结友而别        鲁肃的言行           侧面烘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