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精选十篇)

首页 / 教案 / |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 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连减、混合加减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算式。

  2. 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学**惯。

  4. 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 判断一些连减、加减混合算式能否简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开学了,小熊要购买学*用品。

  出示:蜡笔7元 尺2元 铅笔盒12元 故事书8元 字典15元 橡皮3元 铅笔4元 书包45元

  1. 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根据这些信息来编题(小组内交流)。

  2. 如果这些学*用品小熊都要买,它要准备多少钱?比一比,谁算得快? 交流不同算法。

  (1)按顺序把每个数加起来。

  (2)12+8=20 45+15=60 3+7=10 20+60+10+2+4=96 你喜欢哪种算法?

  (在计算连加时,我们已经发现了这个好方法。把能凑成整十数的两个数先加起来,这样计算既快又正确。)

  二、探索新知

  1. 现在小熊有64元,想买铅笔盒和故事书。它列式算出还要找回44元。

  板书:64-12-8=44 它列了一个什么算式?

  出示课题:连减

  (1)按照小熊的连减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板书:一看运算符号。

  (2)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算?

  讨论、交流算法:12+8=20 64-20=44 比较两种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 小熊不明白为什么结果都是44元,为什么我们比它算得快?

  板书:二看数有什么特点。

  完成板书:64-12-8=44

  (3)同桌合作,一人按运算顺序计算,一人用好方法计算。

  64-45-1564-7-364-2-15

  最后结果一样吗?好方法好在哪里?

  (两个减数凑成整十数)

  为什么64-2-15用这个好方法就不行呢?(2和15不能凑成整十数)

  (4)64-2-15,修改其中的一个减数,使它可以用好方法计算。 把题写在纸上,用好方法算出结果,同桌互相检查。

  2. 判断:把可以巧算的题圈出来,算一算。

  91-18-6478-16-4892-31-1971-8-5465-38-981-46-27

  小结:在计算连减算式时,如果减数能凑成整十数,可以先把减数凑成整十数再减。这样计算又快又正确。

  3. 改题64-12+8

  (1)审题: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什么算式? 加减混合

  (2)大家符号看得很仔细,试着算一算。

  交流:64-12+8=60 64-12+8=44

  (3)为什么结果不一样?说说是怎么算的?

  (4)为什么不能用刚才连减时的好方法?

  (5)64-12+8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加减混合运算也要按照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6)练*

  27+28-3939-13+4752-29+846+12-1644-25+1543+28-61

  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数的特点,还要看清符号。

  三、应用拓展

  1. 计算(能用好方法的用好方法计算)

  57-24-638+23+1278-39+2167-43-1741+19-2834-18+1666-37-2635+36+17

  2. 下面各题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45+18+1545-18+1545+18-1545-18-15

  动脑筋,这些题能巧算吗?试一试。

  总结:在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时,要注意什么?

  (注意运算顺序,一看符号、二看数的特点,再确定能不能巧算)

  但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计算结果正确是最重要的。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合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生在观察、比较、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得长、宽的联系。

  教学具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实物、土豆、小棒、橡皮泥( )

  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大家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机器人)

  它是由什么形状的物体组成的?(长方体)

  以前咱初步了解了长方体,这节课,咱们一起学*认识长方体。(板书:长方体)(意图:机器人取材于学生手工课上的作品,既贴*生活激趣,有很好的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感知面、棱、顶点

  (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物品(学生说教师评价)(意图从生活实物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操作实验,感知面、棱、顶点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物品。

  (2)师:老师没有忘记找长方体物品了,所以就带来了一个土豆,现在要把它变成长方体。

  ①(切一刀)出现了面,请学生上来摸一摸,感觉**的。(板书:面)

  ②(*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两个面相交于一条边)

  师:这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

  ③(将某一*面朝下,垂直两*面在切一刀)三条棱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板书:顶点)(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中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经历动手、观察、思考这一过程,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也可以这样快乐学会。)

  师:咱们感知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赶快拿起手中的长方体找找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

  2、探究面的特征

  (1)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个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看一看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2)指名说发现。

  (3)学生演示。

  (4)观看课件,再次体会长方体面的特征。

  3、探究棱的特征

  (1)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了长方体“面”的特征,想不想知道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

  学生小组探究,教师参与活动。

  (2)班内交流。教师从学生的交流中提取出“棱”的特征。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补充。

  (3)学生上台演示。

  (4)观看课件,再次体验棱的特征。

  (5)再次体验棱的特征。(意图:突破棱的认识这一重点,促使学生有有针对性的研究,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4、探究顶点的特征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实物,摸一摸长方体的顶点,数一数共有几个顶点?

  (2)学生操作交流。

  (3)观看课件,验证自己的发现。

  5、认识长、宽、高

  学生看视频,感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意图:在独立思考中,落实数学需要静的发现,在小组合作中,锻炼学生交流汇报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力,竞争意识,在观看课件视频中,区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长方体上每个面的长、宽,它也与后面长方体的学*、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

  6、认识立体图形

  (1)请同学们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你能看到几个面?

  (2)教师向位置不同的同学提问,得到最多能看到长方体三个面的答案。

  (3)课件展示用虚线画出的其他面。

  7、利用小棒、橡皮泥等材料动手做长方体。(意图:学生在制作中将所学知识加以实践消化,体验合作的快乐与成功)

  (三)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

  师:(出示课件)看长方体现在在变,变成什么了?(正方体)

  探讨: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点呢?请你用探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同桌合作,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然后再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汇报交流,多指定几个学生说。教师评价鼓励。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

  ①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结果。

  ②汇报交流。学生间相互补充。教师相机板书

  ③:引导小结出长方体与正方体间的关系在以前我们学过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师指着板书,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④学生看课件,用两个椭圆表示的长方体与正方体间的关系。(意图:学生在学会了长方体后,教师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认识正方体,让学生能够学会知识的迁移,体验数学的魅力)

  三、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完成第1填空题: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棱长相等。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 ),每条棱长都( )。

  (3)长方体中相交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 )。

  (4)在墨水瓶盒,魔方玩具,排球中,( )的形状是长方体,( )的形状是正方体。

  完成2题: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四、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老师也参与谈收获,总体评价学生的表现,以此激励学生。

  五、作业: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框架,这根铁丝长多少分米?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弄清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1、课件出示问题,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课件出示第33页图。提出问题:

  (1)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这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70是7个十组成的,46是4个十加6个1组成的。

  (3)做课本第35页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七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课件。(数纽扣)

  大家数一数黄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红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绿色的纽扣有多少粒。

  大家知道怎么写这些数吗?我们先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些数,再写一写。

  三、巩固练*。

  1、做课本第37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两人一组,互相说数字,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100以内的数,在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哪里有我们今天学*的数。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弄清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1、课件出示问题,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 )20是( )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 )( )个十和( )个一组成17

  2、课件出示第33页图。提出问题:

  (1)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这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70是7个十组成的,46是4个十加6个1组成的。

  (3)做课本第35页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七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课件。(数纽扣)

  大家数一数黄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红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绿色的纽扣有多少粒。

  大家知道怎么写这些数吗?我们先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些数,再写一写。

  三、巩固练*。

  1、做课本第37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两人一组,互相说数字,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100以内的数,在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哪里有我们今天学*的数。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合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生在观察、比较、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得长、宽的联系。

  教学具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实物、土豆、小棒、橡皮泥()

  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大家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机器人)

  它是由什么形状的物体组成的?(长方体)

  以前咱初步了解了长方体,这节课,咱们一起学*认识长方体。(板书:长方体)(意图:机器人取材于学生手工课上的作品,既贴*生活激趣,有很好的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感知面、棱、顶点

  (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物品(学生说教师评价)(意图从生活实物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操作实验,感知面、棱、顶点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物品。

  (2)师:老师没有忘记找长方体物品了,所以就带来了一个土豆,现在要把它变成长方体。

  ①(切一刀)出现了面,请学生上来摸一摸,感觉**的。(板书:面)

  ②(*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两个面相交于一条边)

  师:这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

  ③(将某一*面朝下,垂直两*面在切一刀)三条棱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板书:顶点)(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中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经历动手、观察、思考这一过程,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也可以这样快乐学会。)

  师:咱们感知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赶快拿起手中的长方体找找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

  2、探究面的特征

  (1)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个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看一看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2)指名说发现。

  (3)学生演示。

  (4)观看课件,再次体会长方体面的特征。

  3、探究棱的特征

  (1)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了长方体“面”的特征,想不想知道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

  学生小组探究,教师参与活动。

  (2)班内交流。教师从学生的交流中提取出“棱”的特征。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补充。

  (3)学生上台演示。

  (4)观看课件,再次体验棱的特征。

  (5)再次体验棱的特征。(意图:突破棱的认识这一重点,促使学生有有针对性的研究,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4、探究顶点的特征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实物,摸一摸长方体的顶点,数一数共有几个顶点?

  (2)学生操作交流。

  (3)观看课件,验证自己的发现。

  5、认识长、宽、高

  学生看视频,感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意图:在独立思考中,落实数学需要静的发现,在小组合作中,锻炼学生交流汇报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力,竞争意识,在观看课件视频中,区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长方体上每个面的长、宽,它也与后面长方体的学*、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

  6、认识立体图形

  (1)请同学们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你能看到几个面?

  (2)教师向位置不同的同学提问,得到最多能看到长方体三个面的答案。

  (3)课件展示用虚线画出的其他面。

  7、利用小棒、橡皮泥等材料动手做长方体。(意图:学生在制作中将所学知识加以实践消化,体验合作的快乐与成功)

  (三)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

  师:(出示课件)看长方体现在在变,变成什么了?(正方体)

  探讨: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点呢?请你用探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同桌合作,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然后再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汇报交流,多指定几个学生说。教师评价鼓励。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

  ①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结果。

  ②汇报交流。学生间相互补充。教师相机板书

  ③:引导小结出长方体与正方体间的关系在以前我们学过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师指着板书,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④学生看课件,用两个椭圆表示的长方体与正方体间的关系。(意图:学生在学会了长方体后,教师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认识正方体,让学生能够学会知识的迁移,体验数学的魅力)

  三、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完成第1填空题: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棱长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每条棱长都()。

  (3)长方体中相交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4)在墨水瓶盒,魔方玩具,排球中,()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完成2题: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四、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老师也参与谈收获,总体评价学生的表现,以此激励学生。

  五、作业: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框架,这根铁丝长多少分米?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 6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2、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动手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

  1、出示图案:

  风车兔子万花筒青蛙

  2、引导观察

  3、小组讨论:

  每人分别选一个图案指出这个图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4、汇报交流

  5、小结评议

  6、介绍图案的作用

  二、练一练

  1、想一想,涂一涂

  看清题意,动手画一画。

  2、摆一摆

  (1)用3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摆两个三角形最少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

  (2)用10根小棒能摆出几个正方形?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剪拼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面图形。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

  2、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折出图形,拼出图形。

  教学过程:

  一、折一折

  1、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怎么折?

  剪一剪,比一比。

  先想后实践,再对比。

  2、把长方形、三角形、圆的纸分别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怎么折?

  剪一剪,比一比。

  二、拼一拼

  1、利用上面剪出的图形拼一拼。

  2、展示你的作品。

  3、你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吗?试一试。

  三、练一练

  1、动手剪一剪,拼出有趣的图形。

  2、口算训练比赛。

  3、折飞机。

  自己动手研究,实践制作。

  4、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正方形吗?

  5、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剪成四个一样大小的三角形,用这些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图形?

  小组合作,交流评议。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特殊的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积木图”】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物体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几种图形。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墨水盒、字典,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长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长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比一比、看一看每个面的大小、形状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或者有两个面是正方体形的,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2、认识正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魔方、药盒等,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正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手中的正方体,看一看它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后在全班进行汇报(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正方体的特征。

  3、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组织他们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巩固拓展。

  1、完成书上做一做【图片“做一做1”】

  2、到生活中去找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图片“生活中的图形”】

  师:你能在这张图里找到我们今天学*的图形吗?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3、摆图形。

  (1)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

  (2)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4、用橡皮泥捏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捏好以后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详细过程参考探究活动“捏图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立体图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呢?(带学生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 9

  教学内容

  100以内连减运算的练*。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100以内连减运算,正确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

  重点难点

  使学生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口算

  18-8-9=20-8-7=20-5-5=

  17-6-10=13-6-7=19-6-3=

  28-8-12=37-20-5=59-50-3=

  39-30-4=28-6-20=38-6-20=

  2、计算:57-18-26=

  指两名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课堂作业设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下面各题。

  57-7-36=98-54-21=28-7-9=

  29-6-17=60-35-17=73-25-17=

  2、连线;

  3212330

  47-9-668-17-2138-20-17

  52-18-3227-19-673-25-27

  3、在○里填上>、<或=。

  38-9-6○3966-23-27○16

  47-17-25○278-24-32○22

  4、列式计算

  (1)车上有42人,到站后下去13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车上有42人,到站后前门下去7人,后门下去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是100以内的连减运算,同学们在做题时可以按顺序进行计算,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加在一起,再用第一个数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 10

  教学目标

  1、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能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

  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口算:

  2、怎样列数学算式?

  老师手持两束气球进教室,一手:蓝黄蓝红;一手:红蓝红红。

  师:今天老师特地带来了一些气球,奖给表现最好的小组。特别是上课听得认真,发言积极响亮的同学。这些气球漂亮吗?谁告诉大家有几只?

  生:8只。

  你是怎么知道的? 4+4 3+1+4 (师肯定学生的说法,给予鼓励)

  机动方案:

  (1)生说出加法算式,则教师板书如上,提出3+1+4这个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来研究的。

  (2)生没有说算式,则引入喂小鸡的情境。

  二、新知探索:

  (一)教学连加:

  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1:5只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7只小鸡。谁会列式?

  操作2:又来了1只。

  师:这下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生:又来了1只。谁会列式?生说,教师板演 5+2+1=8,该怎么运算呢?生同桌交流,汇报:强调加了几次。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5加2再加1等于8

  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地三个数,算出结果。

  (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用小棒当作小鸡来摆一摆,说一说吗?)

  3、练*;做一做:左边第一题:先根据图意思摆好小棒,边同桌讨论,边把算式写完整。

  (二)连减教学:

  连接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直接出示书上的连减图片:让学生看图同桌说说图意。请学生上台来指着图说说。有8只小鸡吃完食物后走了2只,后来又走了2只,还剩下4只。

  列式:8-2-2=4,这里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读读这个算式;8减2再减2等于4。

  练*:做一做右边一题,看图列式说图意。不摆。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可以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

  5、小结;像这样连着减的算式叫连减。

  三、巩固深化:完成练*十一第1、2、5。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们可以运用连加连减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精选十篇)(扩展1)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 (菁华6篇)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1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认识人币

  简单的计算

  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2(认识人民币)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3、分类:按单位分:元、角、分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看书上人民币与*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有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

  三、换线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一张2角可以换()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个1角

  小朋友动手换一换。

  四、活动

  1、拿一件玩具,这件玩具是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找出哪种方法最简单。

  2、选四名售货员,开始下位购买

  五、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认识人民币

  分类:按单位分:元、角、分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1元=10角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4.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初步学*用连加、连减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3、初步理解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教程:

  一、 复*:以开火车的形式口算计算卡片。

  二、 新授:

  (一) 教学连加:

  1、 利用课件先出现地上的5只小鸡,然后出现跑来的2只小鸡,最后出现又跑来的1只小鸡,(每出现一次,学生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意,也是先分步后综合,综合讲图意时先要求同桌之间互讲,再指名完整地叙述图意一次。)

  2、 你们能帮老师算一下地面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吗?(生独立在练*本上列式计算,再指名口答。)

  可能出现以下两种计算方法:(1)5+2=7 7+1=8 (2)5+2+1=8

  3、 老师想知道5+2+1=8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4、 比较两种算法:

  异:第(1)种用的是两个一步算式,第(2)种用的是一个两步算式。

  同:

  (1)最后结果都一样,所以两种算法都对。

  (2)两种方法都是用5+2的结果7,再加上1,得出8的。

  哪种方法比较方便呢?

  第(2)种,像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连加。(板书课题)并建议学生多用连加来解决问题。

  5、 读算式:5+2+1=8读作:5加2再加1等于8。

  6、 完成做一做左边的题目。

  (1) 师说,生摆小棒,再打开书填空。

  (2) 订正,说一说计算过程。(要求画出计算步骤。)

  (二) 教学连减:

  1、 用课件分步出示小鸡图,学生也分步讲图意。(与连加大致相同)

  2、 你们能算一下最后剩下多少只小鸡吗?(生独立在练*本上列式计算,再指名口答。)

  可能出现以下三种计算方法:

  (1)8-2=6 6-2=4

  (2)8-2-2=4

  (3)8-4=4

  对每一种算法都作出分析,重点分析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并补充课题。

  3、 读算式:8-2-2=4 读作:8减2再减2等于4.

  4、 完成做一做右边的题目。

  (1)师说,生摆小棒,再打开书填空。(注意教会学生看图,因为这种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2)订正,说一说计算过程。(要求画出计算步骤。)

  三、游戏:

  请同学表演,同学们要注意台上同学人数的变化。

  1、 先请5个同学站在台上,接着走了2个,又走了1个,最后剩下多少个?(生列式计算,订正。)

  2、 先请4个同学,再请2个同学,再请0个同学,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生列式计算,订正。)

  四、练*:

  1、P73第1题:

  (1)先出示正在跳绳的5个同学,让学生说说图意,再出示又走来4个同学,问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2)请同学口答出算式,再填书。

  2、分别完成P73第3题左边3道算式和成P74第6题左边3道算式.(都要求画出计算过程。)

  五、小测:

  同桌间互换小测本,互相各出两道连加、两道连减考同桌,再收小测本批改。

  六、总结:

  如果回到家,家长问你今天数学学了什么,你会怎么回答呢?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一年级 上册第7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良好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连减的算理,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挂图、小黑板、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设情激兴:

  师:智慧星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非常好学。于是,他今天也来到我们班,想看看大家的真实本领。他还愿意和课堂上表现好的同学成为好朋友。大家愿不愿意和智慧星作朋友?

  为了证实大家的能力,他还给同学们带来了礼物,大家请看。(出示复*题)

  2、铺垫导入

  (1)口算(开火车游戏)

  2+3+4= 3+1+5= 1+4+3=

  7+0+1= 4+2+3= 5+1+4=

  6+1+2= 8+1+1= 3+5+2=

  (2)口算练*

  9-3= 7-4= 8-2=

  6-2= 3-2= 6-4=

  5-2= 6-2= 8-5=

  3-1= 4-3= 3-1=

  二、巧用图片,提出问题,探索方法

  智慧星认为你们的确了不起,他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精美的挂图,看大家能发现什么。

  1 、理解图意,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图片。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题?

  生:画上有9只小鸡在草地上吃虫子。

  生:草地上有9只小鸡在吃虫子,走了4只,还剩几只?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4只小鸡是同时走的吗?

  生:不是。

  生:草地上有9只小鸡在吃虫子,走了2只,又走了2只。草地上还有几只小鸡?你说得真好,谁能学着说一遍?

  2、选择条件和问题

  问题:草地上有9只小鸡在吃虫子,走了2只,又走了2只。草地上还有几只小鸡?

  列出算式:

  师:指名学生列算式,老师板书。

  生:9-2-2=

  怎样计算?

  生:9减4等于5。

  生:9减2等于7,7减2等于5。

  3、比较归纳,引出课题。

  师:(1)这两种算法,大家最喜欢哪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

  (2)小朋友们,这节课学*的减法算式与以前学过的减法算式有区别吗?

  生:有,以前学过的减法只减一次,这节课学*的减法算式要减两次。

  师:你很善于观察,说得非常好。我们把连续减两次的这种运算叫连减,板书课题。

  三、尝试练*,初步运用,掌握方法

  (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5-3-1= 5-2-3= 6-4-1=

  6-3-2= 7-5-1= 8-4-2=

  7-2-3= 8-3-1= 9-6-2=

  9-1-7= 9-4-3= 8-2-5=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1、你说我摆,并列出算式

  同桌用学具盒中的小棒、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等,一个说一个摆,一个摆完了另一个再摆。如:请摆8根小棒,去掉2个,再去掉3个,还剩几个?怎样列式?(8-2-3=)

  2、编应用题

  师(范例):盘子里有9个桃子,小明先吃了3个,又吃了4个,还有几个桃子?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合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生在观察、比较、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得长、宽的联系。

  教学具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实物、土豆、小棒、橡皮泥()

  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大家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机器人)

  它是由什么形状的物体组成的?(长方体)

  以前咱初步了解了长方体,这节课,咱们一起学*认识长方体。(板书:长方体)(意图:机器人取材于学生手工课上的作品,既贴*生活激趣,有很好的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感知面、棱、顶点

  (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物品(学生说教师评价)(意图从生活实物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操作实验,感知面、棱、顶点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物品。

  (2)师:老师没有忘记找长方体物品了,所以就带来了一个土豆,现在要把它变成长方体。

  ①(切一刀)出现了面,请学生上来摸一摸,感觉**的。(板书:面)

  ②(*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两个面相交于一条边)

  师:这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

  ③(将某一*面朝下,垂直两*面在切一刀)三条棱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板书:顶点)(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中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经历动手、观察、思考这一过程,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也可以这样快乐学会。)

  师:咱们感知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赶快拿起手中的长方体找找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

  2、探究面的特征

  (1)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个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看一看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2)指名说发现。

  (3)学生演示。

  (4)观看课件,再次体会长方体面的特征。

  3、探究棱的特征

  (1)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了长方体“面”的特征,想不想知道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

  学生小组探究,教师参与活动。

  (2)班内交流。教师从学生的交流中提取出“棱”的特征。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补充。

  (3)学生上台演示。

  (4)观看课件,再次体验棱的特征。

  (5)再次体验棱的特征。(意图:突破棱的认识这一重点,促使学生有有针对性的研究,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4、探究顶点的特征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实物,摸一摸长方体的顶点,数一数共有几个顶点?

  (2)学生操作交流。

  (3)观看课件,验证自己的发现。

  5、认识长、宽、高

  学生看视频,感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意图:在独立思考中,落实数学需要静的发现,在小组合作中,锻炼学生交流汇报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力,竞争意识,在观看课件视频中,区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长方体上每个面的长、宽,它也与后面长方体的学*、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

  6、认识立体图形

  (1)请同学们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你能看到几个面?

  (2)教师向位置不同的同学提问,得到最多能看到长方体三个面的答案。

  (3)课件展示用虚线画出的其他面。

  7、利用小棒、橡皮泥等材料动手做长方体。(意图:学生在制作中将所学知识加以实践消化,体验合作的快乐与成功)

  (三)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

  师:(出示课件)看长方体现在在变,变成什么了?(正方体)

  探讨: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点呢?请你用探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同桌合作,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然后再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汇报交流,多指定几个学生说。教师评价鼓励。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

  ①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结果。

  ②汇报交流。学生间相互补充。教师相机板书

  ③:引导小结出长方体与正方体间的关系在以前我们学过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师指着板书,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④学生看课件,用两个椭圆表示的长方体与正方体间的关系。(意图:学生在学会了长方体后,教师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认识正方体,让学生能够学会知识的迁移,体验数学的魅力)

  三、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完成第1填空题: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棱长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每条棱长都()。

  (3)长方体中相交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4)在墨水瓶盒,魔方玩具,排球中,()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完成2题: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四、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老师也参与谈收获,总体评价学生的表现,以此激励学生。

  五、作业: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框架,这根铁丝长多少分米?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2、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动手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

  1、出示图案:

  风车兔子万花筒青蛙

  2、引导观察

  3、小组讨论:

  每人分别选一个图案指出这个图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4、汇报交流

  5、小结评议

  6、介绍图案的作用

  二、练一练

  1、想一想,涂一涂

  看清题意,动手画一画。

  2、摆一摆

  (1)用3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摆两个三角形最少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

  (2)用10根小棒能摆出几个正方形?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4.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初步学*用连加、连减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3、初步理解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教程:

  一、 复*:以开火车的形式口算计算卡片。

  二、 新授:

  (一) 教学连加:

  1、 利用课件先出现地上的5只小鸡,然后出现跑来的2只小鸡,最后出现又跑来的1只小鸡,(每出现一次,学生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意,也是先分步后综合,综合讲图意时先要求同桌之间互讲,再指名完整地叙述图意一次。)

  2、 你们能帮老师算一下地面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吗?(生独立在练*本上列式计算,再指名口答。)

  可能出现以下两种计算方法:(1)5+2=7 7+1=8 (2)5+2+1=8

  3、 老师想知道5+2+1=8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4、 比较两种算法:

  异:第(1)种用的是两个一步算式,第(2)种用的是一个两步算式。

  同:(1)最后结果都一样,所以两种算法都对。(2)两种方法都是用5+2的结果7,再加上1,得出8的。

  哪种方法比较方便呢?

  第(2)种,像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连加。(板书课题)并建议学生多用连加来解决问题。

  5、 读算式:5+2+1=8读作:5加2再加1等于8.

  6、 完成做一做左边的题目。

  (1) 师说,生摆小棒,再打开书填空。

  (2) 订正,说一说计算过程。(要求画出计算步骤。)

  (二) 教学连减:

  1、 用课件分步出示小鸡图,学生也分步讲图意。(与连加大致相同)

  2、 你们能算一下最后剩下多少只小鸡吗?(生独立在练*本上列式计算,再指名口答。)

  可能出现以下三种计算方法:(1)8-2=6 6-2=4 (2)8-2-2=4 (3)8-4=4

  对每一种算法都作出分析,重点分析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并补充课题。

  3、 读算式:8-2-2=4 读作:8减2再减2等于4.

  4、 完成做一做右边的题目。

  (1)师说,生摆小棒,再打开书填空。(注意教会学生看图,因为这种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2)订正,说一说计算过程。(要求画出计算步骤。)

  三、游戏:

  请同学表演,同学们要注意台上同学人数的变化。

  1、 先请5个同学站在台上,接着走了2个,又走了1个,最后剩下多少个?(生列式计算,订正。)

  2、 先请4个同学,再请2个同学,再请0个同学,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生列式计算,订正。)

  四、练*:

  1、P73第1题:

  (1)先出示正在跳绳的5个同学,让学生说说图意,再出示又走来4个同学,问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2)请同学口答出算式,再填书。

  2、分别完成P73第3题左边3道算式和成P74第6题左边3道算式.(都要求画出计算过程。)

  五、小测:

  同桌间互换小测本,互相各出两道连加、两道连减考同桌,再收小测本批改。

  六、总结:

  如果回到家,家长问你今天数学学了什么,你会怎么回答呢?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精选十篇)(扩展2)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 (菁华5篇)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时学过的图形。

  2、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认识、辨认各种*面图形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

  一、借助七巧板,认识*行四边形。

  1、出示七巧板,讲解,这叫做七巧板。

  2、5号图是什么形?————号图是三角形。

  3、3号图是*行四边形

  4、说说七巧板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5、这些图形中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哪些图形比较大,哪些图形比较小,哪两个图形一样大?

  二、拼一拼

  1、剪下附业页中的七巧板,完成七巧板的制作。

  2、引导学生进行拼图。

  (1)拼出正方形

  (2)拼出三角形

  3、你还能有不同的拼法吗?

  三、练一练

  1、拼出书中图形,想一想这些图形像什么?

  2、讲“守株待兔”的故事,并拼一拼。

  3、你还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四、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有趣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复*旧知

  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4+1 5+2 5-2 8-2

  5+3 7+1 3-1 6-2

  要求:先口算,再想一想,每组题中的第一题与第二题有什么关系?

  学生口算后交流。

  导入新课:大家不但会算,还能找出它们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新本领。

  学*连加

  1、课件演示,引出算式。

  a、出现5只在地上觅食的小鸡。

  问:院子里有几只小鸡在吃东西?(屏幕出现“5”)

  b、出现跑来的2只小鸡和又跑来的1只小鸡。

  ◆指导观察:现在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屏幕出现“2”、“1”)

  ◆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小鸡,应该怎样列式?(屏幕出现“5+2+1”)

  ◆要求学生结合屏幕上的算式说说算式的含义。

  2、学*计算顺序。

  问: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a、小组讨论后汇报,并说出计算顺序。

  b、根据学生叙述过程,演示课件,在算式“5+2+1”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最后成:

  问: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

  3、揭示课题。

  a、问:今天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连加)

  b、引导学生总结连加计算的运算顺序。

  ◆同桌讨论。

  ◆交流汇报: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把得数记在脑子里,然后再加第三个数。

  学*连减

  1、课件演示(边演示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a、草地上出现8只小鸡。问:现在有几只小鸡?在算式中填数。

  b、走了2只;又走了2只。

  2、让学生自己把算式列完整并算出得数。

  3、交流。

  a、说说“8-2-2”的含义。

  b、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小结并补充课题。

  巩固练*

  1、第72页“做一做”。

  要求:先用一种学具摆一摆,再填数计算。

  2、练*十一的第1、2、5题。

  要求: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填空并计算。

  3、练*十一的第3、6题。

  a、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

  b、直接说出各题得数。

  课堂总结

  1、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和连加、连减计算的运算顺序。

  2、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备课时,考虑到观摩课的需要,感到只教连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偏少,所以就把连加、连减两个内容安排在一起教。设计教案时不免有些担心,生怕学生接受不了。可是实践下来,发现学生学得比较顺利。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利用课件使新授部分的例题,变抽象为具体,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鸡只数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感知接受运算顺序的规定。

  第二,加强观察指导。在进行课件演示的时候,我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让学生记下演示过程当中每个环节的数量变化情况,进一步和算式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在大脑里将生动的情节转化为数的运算,为掌握计算顺序打好基础。

  连加、连减是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并且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专家评析

  本课凭借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把数量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同步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了理解连加、连减含义的直观形象支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那么,如果没有多媒体课件,改用传统的教具演示,连加、连减的含义是不是会成为教学的难点呢?经验告诉我们,不会。因为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而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又完全相同,因此,把连加、连减两个内容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生不仅能够接受,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的迁移。

  我们看到,在本课的新授过程当中,教学连加,以教师引导为主;教学连减,则放手让学生自己类推,体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改革要求。这也是本课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当中的一个亮点。

  相对算式含义的理解而言,连加、连减的口算常有一些学生感到有点困难。分析原因,除了学生初次接触两步计算不*惯之外,主要还是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凭短时间记忆进行第二步口算时发生障碍。为此,本课的巩固练*,在“先操作再计算”和“看图计算”之后,安排了“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的专项练*,着重训练学生记忆第一步计算的得数,这是很有针对性的。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特殊的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积木图”】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物体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几种图形。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墨水盒、字典,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长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长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比一比、看一看每个面的大小、形状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或者有两个面是正方体形的,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2、认识正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魔方、药盒等,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正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手中的正方体,看一看它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后在全班进行汇报(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正方体的特征。

  3、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组织他们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巩固拓展。

  1、完成书上做一做【图片“做一做1”】

  2、到生活中去找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图片“生活中的图形”】

  师:你能在这张图里找到我们今天学*的图形吗?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3、摆图形。

  (1)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

  (2)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4、用橡皮泥捏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捏好以后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详细过程参考探究活动“捏图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立体图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呢?(带学生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4

  教学目标

  1、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能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

  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口算:

  2、怎样列数学算式?

  老师手持两束气球进教室,一手:蓝黄蓝红;一手:红蓝红红。

  师:今天老师特地带来了一些气球,奖给表现最好的小组。特别是上课听得认真,发言积极响亮的同学。这些气球漂亮吗?谁告诉大家有几只?

  生:8只。

  你是怎么知道的? 4+4 3+1+4 (师肯定学生的说法,给予鼓励)

  机动方案:

  (1)生说出加法算式,则教师板书如上,提出3+1+4这个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来研究的。

  (2)生没有说算式,则引入喂小鸡的情境。

  二、新知探索:

  (一)教学连加:

  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1:5只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7只小鸡。谁会列式?

  操作2:又来了1只。

  师:这下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生:又来了1只。谁会列式?生说,教师板演 5+2+1=8,该怎么运算呢?生同桌交流,汇报:强调加了几次。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5加2再加1等于8

  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地三个数,算出结果。

  (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用小棒当作小鸡来摆一摆,说一说吗?)

  3、练*;做一做:左边第一题:先根据图意思摆好小棒,边同桌讨论,边把算式写完整。

  (二)连减教学:

  连接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直接出示书上的连减图片:让学生看图同桌说说图意。请学生上台来指着图说说。有8只小鸡吃完食物后走了2只,后来又走了2只,还剩下4只。

  列式:8-2-2=4,这里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读读这个算式;8减2再减2等于4。

  练*:做一做右边一题,看图列式说图意。不摆。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可以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

  5、小结;像这样连着减的算式叫连减。

  三、巩固深化:完成练*十一第1、2、5。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们可以运用连加连减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5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认识人币

  简单的计算

  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2(认识人民币)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3、分类:按单位分:元、角、分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看书上人民币与*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有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

  三、换线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一张2角可以换()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个1角

  小朋友动手换一换。

  四、活动

  1、拿一件玩具,这件玩具是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找出哪种方法最简单。

  2、选四名售货员,开始下位购买

  五、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认识人民币

  分类:按单位分:元、角、分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1元=10角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精选十篇)(扩展3)

——一年级数学十几减九教案 (菁华3篇)

一年级数学十几减九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一年级下册第10—12页,练*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操作,探究十几减9的计算问题。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3.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探究计算十几减9的思维过程。

  教学难点:

  1.多媒体课件;2.一袋小棒。

  学具准备:每生18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教材第10—11页的游园活动图。游园中的聪聪和明明分别提问:同学们,这是学校游园活动的.场面,从图中你看了什么?(让学生自己看图相互说一说。)

  2.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游园活动中,老师有15个气球,卖了9个,小华问:“还剩多少个气球?”

  3.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还剩多少个气球吗?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发现的?

  4.指名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数(shǔ shù)的方法知道了还剩多少个气球,还有的同学通过计算的方法知道了结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15减9的。

  二、鼓励探究、建立模型

  1.学生独立用学具(小棒)操作探究15减9怎样减,教师巡回个别指导。

  2.小组合作交流:相互说一说,摆一摆,告诉小组的同学我是怎样摆15减9的,我是怎样想的。

  3.各小组汇报探究。(指名上演示讲解。)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估计可以整合成以下几种方法。(板书)

  4.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用那种方法呢?为什么?

  三、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1.师:学生们,你们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活动方法到游园活动中去帮助小朋友解决猜谜语和套圈游戏中的问题吗?试试看。(多媒体呈现游园活动图,学生尝试练*,再集体小结。)

  2.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12页例1,回答教材中的问题。

  3.师:同学们会计算15-9和12-9了。下面,老师再带你们去看一看游园活动中云朵里藏着的问题,看哪些同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助小鸟回自己的家。(多媒体呈现练*二第3题的内容, 学生合作完成。)

  4.巩固练*,拓展新知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2页的“做一做”,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独立完成练*第1、2、4题,再集体小结。

  四、自我总结,深化新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的题都用什么特点?(生:被减数都是9。)出示课题:十几减9。(板书)

  师:我们一起整理一下,十几减9一共有哪些数学问题。(生口述,教师板书,见右表。)

  师:今天我们主要解决了游园活动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并且学会了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思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每天都像今天一样,快快乐乐地大家一起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好吗?

一年级数学十几减九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第9、10页主题图。

  2、学生:小棒。

  五、教学过程:

  (一)复*: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9+4= 9+8= 9+6= 9+2=

  9+9= 9+5= 9+3= 9+7=

  (二)学*新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玩吗?有一些小朋友也喜欢到公园来玩,他们在干什么?(出示公园情景图,先突出气球部分)

  2、你能不能根据气球部分提个问题?风车部分呢?

  3、气球图列式:15-9=

  风车图列式:16-9=

  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提出了问题,并列出了算式。

  4、公园另一角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猜谜、套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列式:13-9=14-9=

  5、观察所列出的算式,引导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十几减9(板书课题)

  6、(1)15-9用手中的学具(小棒)摆一摆怎样计算?还有没有其它方法?

  (2)小组交流自己的方法。

  (3)学生汇报,教师把各种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方法,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在小组众说一说为什么?

  (4)小结:小朋友们都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那你能不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剩下的式题,并说一说你的想法。

  (5)你还知道那些十几减九的算式吗?

  (6)教师板书算式,指名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刚才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了这些题。下面我们来做分水果的游戏。

  (三)练*:

  1、做一做第2题;练*第2题。

  2、练*:跳木桩比赛(用树桩上的数减小白兔身上的数)。

  3、练*:帮小蚂蚁回家。

  (四)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15-9=6 16-9=7 13-9=4 14-9=5

  11-9=2 18-9=9 17-9=8 12-9=3

一年级数学十几减九教案3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

  教具

  课件,挂图,小棒

  预*要求

  看书,了解内容,准备学具

  板书设计

  十几减九

  13-9=

  方法一:一个一个减

  方法二:10-9=1,1+3=4

  方法三:13-3=10,10-6=4

  方法四:想加算减。12-9,想:9+3=12,所以12-9=3。

  教学过程

  一、复*

  9+2=

  9+6=

  9+8=

  9+4=

  10-2=

  9-3=

  8+2=

  7-3=

  5+4=

  二、新授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1)情境导入:“小兔豆豆”今天过生日,小猴想买生日礼物……于是,来到了市场——共有13个桃子,想买9个……

  讨论:你想到了什么?得出算式:13-9

  (2)全班交流汇报。学生们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

  方法A:一个一个地减。

  方法B:先以10里面去掉9,再把剩下的1和3合起来是4。

  方法C:先减3,再减6,得出4。

  方法D:想加算减。(因为9+4=13,所以13-9=4)

  (5)小结:

  2、尝试练*

  (1)出示

  12—9

  16—9

  3、对比揭题。

  (1)读算式

  13-9=4

  12-9=3

  16-9=7

  (2)仔细观察这三题,你发现了什么?揭题:十几减9。

  三、趣味游戏

  1、猜数游戏。

  2、小狗翻卡片游戏。

  (1)出示:9+2=□

  11-9=□

  (2)做想想算算第2题的后面两组题

  3、排队游戏

  (1)

  多媒体出示“娃娃图”,表明算式:

  17-9

  16-9

  13-9

  12-9

  15-9

  11-9

  14-9

  18-9

  四、总结

  学生抢答

  主动探究,用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说一说,怎样计算13-9。看谁的想法多。

  把你最喜欢的方法再次介绍给同桌小朋友们听。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去做,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名1人计算这两题。

  比一比,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

  帮这些“娃娃排队”。

  计算结果。

  通过刚才的排队、计算,你又发现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精选十篇)(扩展4)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通用十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9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自己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会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时间:4课时

  六十八 找规律(图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88~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准备:课件,主题图,学具。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今天,数学王国的小精灵想邀请我们到数学一定去游玩,可是我们没有通行证,去不了,怎么办呢?别着急,小精灵说:只要我们能通过他们的考验,就可以得到通行证。同学们有信心拿到通行证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 (出示课件)考考你的记忆力

  1、出示: (出现短时间后消失)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演示验证)

  (接着出示两面白色的小旗)你知道这两面小旗是什么颜色的吗?为什么?

  2、出示: (出现短时间后消失)

  你记住图上有什么了吗?(生答后,演示验证)

  如果要接着往下摆,该摆什么了?你怎么知道的?

  3、出示: (出现短时间后消失)

  这次你记住了吗?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演示验证)

  接着往下摆,你会吗?

  4、同时出示三组图:

  大家都能很快记住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图形,并且能接着往下摆;可是第三组却不那么好记了,而且对于往下该怎样摆,同学们的意见也很多。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师演示:

  二、 学*例题

  1、把彩旗有规律地排列起来,可以布置教室,小朋友们还用小花和灯笼来布置教室呢!(出示88页主题图)

  (1)仔细看图,你发现有规律地排列了吗?小组间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2)独立完成书上例题1的练*。

  投影演示订正,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选?

  2、春天来了,我们校园里的树木发芽了、小草坪也绿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美丽的校园(出示校园图),你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了吗?

  同学们发现了校园里这么多有规律的排列,这些有规律地排列把我们的校园装扮得多么漂亮!同学们,当我们在欣赏美景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保护它,不随意踩踏小草、不随手扔纸片和垃圾、看到垃圾主动把它捡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天天欣赏到学校的美景了!

  三、 联系实际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看看小精灵对我们说了什么?(出示小精灵的话:小朋友,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排列。想一想:在你的身边有哪些有规律的排列?)指名读一读。

  1、我发现今天同学们坐得就很有规律。你发现了吗?可以站起来看一看。

  谁发现了?

  2、你观察得真仔细!大家一起表扬他!

  我从同学们表扬的掌声中出听出规律来了,你听出来了吗?

  你还会有规律地拍手吗?

  3、想一想:你的身边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有选择地让学生说一说排列的规律是什么?)

  4、老师也发现了一些有规律的排列,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教师出示图片)谁来说一说它们排列的规律是什么?

  四、 巩固练*

  小精灵悄悄地对我说:同学们的表现太出色了!只要大家能通过“智力闯关”,就能得到数学王国的通行证了。这个关我们闯不闯?(出示题目)

  1、小龟上山

  看一看小龟走的路线,猜一猜小龟要到哪个山头上?你是怎么想的?

  2、花束

  看一看每一束花的排列,想一想:下一束花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3、穿珠

  想一想:下面该穿几个珠子了?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闯关成功!看一看小精灵给同学们拿来了什么?(出示通行证,每个学*小组发一张“数学王国通行证”。)

  五、 深化拓展

  数学王国的数学博士看到同学们表现得这么棒,他也出了一道题来考大家。

  出示:

  小组合作,用学具有规律地摆一摆。演示并说一说排列的规律是什么?

  板书设计:

  找规律(图形)

  排列

  六十九 找规律(数字)

  教学内容:教科书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自己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会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准备:小棒、正方形卡片。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找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

  二、探索新知:

  1、 小组合作学*,自学例6,能否发现其中的规律?(图形的规律、数字的规律)

  (1) 学生小组活动。

  (2) 汇报交流。

  2、动手创造:

  (1)利用你自己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摆出有规律的图形,注意图形和数字的规律。

  (2)学生活动。

  (3) 小组交流。

  (4) 选派小组全班汇报交流。

  三、练*:完成做一做。

  四、小结: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找规律(数字)

  七十 找规律(数字)

  教学内容:教科书9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自己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会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具学具:课件 卡片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 动手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不仅探索了有关图形的规律,而且还探索了有关数字的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

  二、探索新知:

  1、 学*例7。

  (1) 小组合作学*例7,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

  (2) 学生小组活动。

  (3) 汇报交流:第1组都是加1,第2组都是加2,第三组也是加2。

  2、 学*例8。

  (1) 小组合作学*例7,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

  (2) 学生小组活动。

  (3) 汇报交流:第1组都是加5,第2组都是加3。

  三、完成做一做。

  四、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其他有规律的数字排列。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找规律(数字)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内容。

  自主探索,学*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说明:

  找规律是新教材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到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4.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用不同的方法找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找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彩笔,涂色卡,雪花片,空白场景图。

  教学过程:

  一、在猜一猜中感知规律,导入新课

  师:请你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

  1. 动画演示:颜色红青排列的苹果(8个)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一个两个地排列的汉堡包(4组)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一杯三个地排列的可乐和冰激凌(4组)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在出现每组物体后,请学生回答,教师用动画验证,最后全屏显示上述物体,最后一个物体闪动)

  师:真厉害!全让你们给猜中了,你们为什么这么快就把下一个是什么给猜中的?

  2. 揭题:像苹果青红青红有顺序地重复出现,汉堡包一个两个、一个两个地重复出来,可乐、冰激凌一个三个、一个三个地重复出现的就是一种规律。我们今天就要来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以圣诞节为载体,深层次地感知规律,找规律

  师:昨天晚上是圣诞节,张老师参加了一个圣诞晚会,那里的会场布置得可漂亮了。

  1. 多媒体出示图画:请你说说会场里有什么?这些东西摆放有什么规律?把你发现的秘密在四人小组里悄悄交流一下。

  2. 汇报结果:(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3. 深入地问,如灯笼有什么规律。在学生回答一红一紫排列后,电脑依次在每一组之间加条虚线,引导学生发现每两个为一组,并且电脑动画演示灯笼一红一紫逐个闪动。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4

  教学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8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联系实际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规律。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叫规律,怎样找规律。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图形若干

  教法学法:

  自主探究 独立思考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中感知规律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师:老师发一串口令,你们用动作来完成。

  师:指指眼睛、摸摸鼻子、揪揪耳朵再按顺序指眼 ---摸鼻子---揪耳朵练*。

  师:同学们,你们猜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呢?

  师:哇,你们真聪明,猜得很准。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猜到的?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好多像这样按照一定方式来排列的事物,我们把这种排列方式叫做规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找规律。

  (出示课题:找规律)

  二、在探究中发现规律

  师:谁来说一说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生回答是儿童节)

  1.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同学们打算庆祝一下,开个联欢会。你们看他们布置的教室多漂亮啊!他们是用什么来布置的?(出示图片)(生:他们是用彩旗、小花、灯笼来布置的。)那你还从中发现了什么?它们是胡乱摆放的吗?你们能找出它们的规律吗?

  2.出示彩旗图(彩旗按红黄交替的规律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红 黄 红 黄 红 黄 红 黄 师:谁来猜一猜最后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这面旗是黄色的)。

  师:你猜得真准,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彩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一定是黄旗。)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小花又是怎样摆放的.呢?

  3.出示小花图 绿 玫红 绿 玫红 绿 玫红 绿 玫红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其他的小朋友? (我通过观察知道下一朵花是绿色的)。 师:再下一朵呢? (再下一朵是玫红色的)。

  4.出示灯笼图 让学生同桌互说:它有什么规律?再让学生说说下一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

  黄 红 黄 红 黄 红 黄 红

  5.大家看到自己动手布置的会场特别漂亮,高兴地在会场中围成一圈跳起舞来。仔细观察跳舞的同学又是按怎样的规律站的?

  (按一女一男的规律站的)。

  师:你真会动脑筋。

  6.看教材88页例1.

  你找到这四种事物排列的规律了吗?每个事物后面一个应该是什么?圈出来

  三、在操作中创造规律

  1.涂一涂 师:同学们想不想利用刚才学的知识来做一个涂色比赛,让学生独立完成例3 ,教师巡视,挑两位同学上台涂色。

  2.摆一摆

  ①老师摆规律 我在上面摆图形,当我停下来的时候,大家大声说出我接下去要摆的那个图形,好吗?

  ②学生摆规律 我摆的规律都被大家找到了,你们想自己来摆规律吗?挑几名学生上来摆图形,其他同学猜 师:同学们真聪明,用几种简单的图形就能创造出这么多的规律。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小发明家。

  师:不光图形有规律,生活中处处有规律,老师常用掌声来鼓励你们,请你们找找老师掌声中的规律。(师有规律的鼓掌)

  四、联系生活、生活实际找规律、欣赏规律带给我们的美。

  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周而复始有规律的现象,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日出日落。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怎样找规律,我们知道了不仅图形有规律,颜色有规律,声音也可以创造规律。希望同学们课下找一找你身边有规律的事物。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5

  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涂色,摆学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规律的美,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事物(图形)的排列规律,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发现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找到的规律。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 同学们,六一节快到了,老师听说学校里要准备搞一次联欢会,每个教室都装扮装扮,看这些小朋友已经在自己装扮的教室里跳起舞来了。出示课件联欢会动画。

  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有彩旗,灯笼和花朵。有很多小朋友在跳舞。 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不是,是有顺序的。 是的,它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想不想找一下他们的规律呀?(想!)那今天我们就来学*找规律。(板书课题)领着学生认读

  二、 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 课件出示彩旗图

  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都猜的是红旗,来看看对不对。猜的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因为小旗是按照黄色,红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黄旗的'后面是红旗。小旗的规律是按1面黄旗、1面红旗为一组重复排列。(让学生明白1面黄旗1面红旗为一组,这样的一组重复出现。)

  2、 课件出示小花排列图

  教室里还有小花,它的排列是怎样的,你发现了什么?是否也有规律? 我们发现小花是按照1朵红,1朵紫这样的规律来排列的。

  3、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彩旗,小花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灯笼摆放和小朋友队列又有什么规律呢? 是的!它们都是重复排列的。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叫做重复排列的规律。(板书)领着学生读一读。

  说的真好!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每一个后面都应该摆什么颜色吧?出示刚才的联欢会动画。

  通过观察,发现灯笼是按照红蓝蓝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红色的。小朋友是按小女孩,小男孩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个小朋友是小男孩。

  同学们表现的真好,老师真替你们感到高兴。

  4、那利用你们明亮的眼睛来看看下一个是谁吧?先观察图形,找到下一个是什么图形,再讨论什么颜色?同学们发现的真快,立马就能找到它的规律,那我们一起拿出你们的图形来摆一摆吧,小组合作。出示要求。

  教师巡视,检查每组摆放的规律,及时给他们表扬与赞美。你们的小手真是太巧了,能摆出这么多的规律来,那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么摆的呢?快速的整理好你们的图形,看看谁能第一个看到老师的作品。

  5、出示一组碗的摆放。让学生先观察它的排列规律。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也可以从数字的排列规律入手。

  可爱的鸡妈妈领着她的小鸡也来到了,你们能帮他们找出规律填出数来吗?出示课件。

  三、 知识运用

  1、 摆一摆,填一填。

  从图形观察,也可以观察小棒的个数。

  2、 接着画一画,填一填。

  3、 画一画:拿出准备好的作业纸,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形成一定的规律,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吧!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赞美!

  4、猜一猜后面是什么?出示图形

  (1)想一想有什么规律,并将后面的空格补充上

  (2)应该涂什么颜色?

  归纳总结:找图形变化的规律按照颜色的重复特点和形状的重复特点找规律。

  四、 巩固练*,强化认知

  出示图片,让学生自己找规律,并且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规律。

  做动作,找规律:先发现小朋友是如何做的?

  再找学生自己创造规律———我会创造规律。

  好,请一位同学把你创造的规律表演给大家,请你发号使令带领大家一起来做一做。好,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倒数5个数,一起来看他们创造的规律!

  太棒了,大家都非常的开动脑筋能够创造出很多的规律。

  五、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呀?一起来说一说吧!

  看着板书回顾今天的内容。

  其实在生活有很多的规律。看看谁最善于发现,你注意到生活中的那些规律了吗?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欣赏。

  这节课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有一双善于发现规律美的眼睛。回到家把你发现的生活的规律告诉爸爸,妈妈,和你的好朋友好吗?看谁最善于发现美,创造美。这节课我们同学们利用学到的知识创造了这么多的规律,希望你们长大后当一个真正的大设计师,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强!我们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板书

  重复排列的规律:1面黄旗1面红旗为一组重复排列

  1朵红花1多紫花为一组重复排列

  灯笼红蓝蓝为一组重复排列

  小朋友女男为一组重复排列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6

  教学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8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联系实际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规律。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叫规律,怎样找规律。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图形若干

  教法学法:

  自主探究 独立思考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中感知规律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师:老师发一串口令,你们用动作来完成。

  师:指指眼睛、摸摸鼻子、揪揪耳朵再按顺序指眼 ---摸鼻子---揪耳朵练*。

  师:同学们,你们猜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呢?

  师:哇,你们真聪明,猜得很准。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猜到的?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好多像这样按照一定方式来排列的事物,我们把这种排列方式叫做规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找规律。

  (出示课题:找规律)

  二、在探究中发现规律

  师:谁来说一说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生回答是儿童节)

  1.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同学们打算庆祝一下,开个联欢会。你们看他们布置的教室多漂亮啊!他们是用什么来布置的?(出示图片)(生:他们是用彩旗、小花、灯笼来布置的。)那你还从中发现了什么?它们是胡乱摆放的吗?你们能找出它们的规律吗?

  2.出示彩旗图(彩旗按红黄交替的规律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红 黄 红 黄 红 黄 红 黄 师:谁来猜一猜最后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这面旗是黄色的)。

  师:你猜得真准,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彩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一定是黄旗。)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小花又是怎样摆放的呢?

  3.出示小花图 绿 玫红 绿 玫红 绿 玫红 绿 玫红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其他的小朋友? (我通过观察知道下一朵花是绿色的)。 师:再下一朵呢? (再下一朵是玫红色的.)。

  4.出示灯笼图 让学生同桌互说:它有什么规律?再让学生说说下一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

  黄 红 黄 红 黄 红 黄 红

  5.大家看到自己动手布置的会场特别漂亮,高兴地在会场中围成一圈跳起舞来。仔细观察跳舞的同学又是按怎样的规律站的?

  (按一女一男的规律站的)。

  师:你真会动脑筋。

  6.看教材88页例1.

  你找到这四种事物排列的规律了吗?每个事物后面一个应该是什么?圈出来

  三、在操作中创造规律

  1.涂一涂 师:同学们想不想利用刚才学的知识来做一个涂色比赛,让学生独立完成例3 ,教师巡视,挑两位同学上台涂色。

  2.摆一摆

  ①老师摆规律 我在上面摆图形,当我停下来的时候,大家大声说出我接下去要摆的那个图形,好吗?

  ②学生摆规律 我摆的规律都被大家找到了,你们想自己来摆规律吗?挑几名学生上来摆图形,其他同学猜 师:同学们真聪明,用几种简单的图形就能创造出这么多的规律。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小发明家。

  师:不光图形有规律,生活中处处有规律,老师常用掌声来鼓励你们,请你们找找老师掌声中的规律。(师有规律的鼓掌)

  四、联系生活、生活实际找规律、欣赏规律带给我们的美。

  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周而复始有规律的现象,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日出日落。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怎样找规律,我们知道了不仅图形有规律,颜色有规律,声音也可以创造规律。希望同学们课下找一找你身边有规律的事物。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7

  设计说明

  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和等差数列的知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十分抽象,结合这一点,本节课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1.复*旧知,激发兴趣。

  在复*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成果展示,通过展示上一节课学*内容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有规律的图形的美,明确这是我们自己运用学过的有关规律的知识设计出来的,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建立起学*新知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对新课的学*兴趣。

  2.扶放结合,认识规律。

  例题的讲解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根据图形的规律找出数字规律,第二个层次直接抽象出了数字规律,第三个层次是根据几组数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每一层次的讲解都采取扶放结合的方式进行。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层次的题意,然后根据题意去发现规律,最后根据发现的规律自主解决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解决问题的喜悦,调动了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或正方形、卡片等学具

  教学过程

  ⊙展示成果,激励引入

  1.成果展示,复*旧知。

  (1)看一看:课件呈现学生课外收集的利用重复规律形成的美丽图片。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规律美吧!

  (2)想一想:这些图片漂亮吗?图片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3)说一说:这些图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规律是都有一组图形或事物重复出现。

  2.点明课题,提出挑战。

  师:其实规律有很多种,刚才的规律就是都有一组图形或事物重复出现。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找规律,但今天学*的规律要比上节课的复杂一点,你们对今天的学*有信心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新课开始前,展示一些学生收集的有规律的图片是对学生学*成果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简单梳理与复*,同时通过教师语言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探究数列中的变化规律。

  1.数形对应,感知规律。

  课件分步呈现教材87页例3的第(1)小题上面的四组图形。

  (1)说一说:你们能找到这些图形的规律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选代表汇报。

  (2)摆一摆: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摆出这几组图形吗?或者利用手中的笔将这几组图形画出来吗?

  (3)想一想:摆图形与画图形时你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很麻烦?那你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把这样的规律表示出来呢?

  引导学生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将每组图形相对应的正方形的个数用数表示出来。

  (4)如果按这样的规律再往后摆一组图形,应该摆几个?为什么?如果让你按这样的规律再表示出几组,你是愿意摆图形,还是愿意写数呢?

  (5)比一比:我们今天找到的`规律与上一节课找到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原来的排列规律是一组图形或数的重复,而今天学*的这些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与教师的引导,利用图形与数的结合,注重图形与数的一一对应,让学生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能初步抽象出等差数列的一般规律。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呈现例3第(1)小题下面的四组图形。

  师: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谁能发现下面这些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2)比较:这一组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与上面的那一组一样吗?

  (3)小结。

  相同点: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

  不同点:上面一组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这一组是依次减少相同的个数。

  (4)简单介绍等差数列:像这样,后一项是前一项加上或减去一个固定的数得到的,这样的数列就是等差数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并且通过比较、概括,发现这两组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排列规律有了全面的认识。

  3.独立学*,认知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87页例3第(2)小题。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看看哪个同学先找到规律,并把你的发现与同伴说一说。

  (2)学生代表汇报,教师配合板书。

  (3)比较、归纳:这两组等差数列的变化规律:都是依次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

  (4)让学生直接在教材上填数。再进行简单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各环节的层层过渡与递进,学生已经完全能借助方法的迁移,顺利地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研究过渡到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完整地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4.适时反馈,巩固认知。

  (1)完成教材87页“做一做”1题。

  (2)你能自己设计一组这样的数列吗?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8

  教学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8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联系实际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规律。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叫规律,怎样找规律。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图形若干

  教法学法:

  自主探究 独立思考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中感知规律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师:老师发一串口令,你们用动作来完成。

  师:指指眼睛、摸摸鼻子、揪揪耳朵再按顺序指眼 ---摸鼻子---揪耳朵练*。

  师:同学们,你们猜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呢?

  师:哇,你们真聪明,猜得很准。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猜到的?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好多像这样按照一定方式来排列的事物,我们把这种排列方式叫做规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找规律。

  (出示课题:找规律)

  二、在探究中发现规律

  师:谁来说一说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生回答是儿童节)

  1.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同学们打算庆祝一下,开个联欢会。你们看他们布置的教室多漂亮啊!他们是用什么来布置的?(出示图片)(生:他们是用彩旗、小花、灯笼来布置的.。)那你还从中发现了什么?它们是胡乱摆放的吗?你们能找出它们的规律吗?

  2.出示彩旗图(彩旗按红黄交替的规律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红 黄 红 黄 红 黄 红 黄 师:谁来猜一猜最后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这面旗是黄色的)。

  师:你猜得真准,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彩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一定是黄旗。)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小花又是怎样摆放的呢?

  3.出示小花图 绿 玫红 绿 玫红 绿 玫红 绿 玫红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其他的小朋友? (我通过观察知道下一朵花是绿色的)。 师:再下一朵呢? (再下一朵是玫红色的)。

  4.出示灯笼图 让学生同桌互说:它有什么规律?再让学生说说下一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

  黄 红 黄 红 黄 红 黄 红

  5.大家看到自己动手布置的会场特别漂亮,高兴地在会场中围成一圈跳起舞来。仔细观察跳舞的同学又是按怎样的规律站的?

  (按一女一男的规律站的)。

  师:你真会动脑筋。

  6.看教材88页例1.

  你找到这四种事物排列的规律了吗?每个事物后面一个应该是什么?圈出来

  三、在操作中创造规律

  1.涂一涂 师:同学们想不想利用刚才学的知识来做一个涂色比赛,让学生独立完成例3 ,教师巡视,挑两位同学上台涂色。

  2.摆一摆

  ①老师摆规律 我在上面摆图形,当我停下来的时候,大家大声说出我接下去要摆的那个图形,好吗?

  ②学生摆规律 我摆的规律都被大家找到了,你们想自己来摆规律吗?挑几名学生上来摆图形,其他同学猜 师:同学们真聪明,用几种简单的图形就能创造出这么多的规律。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小发明家。

  师:不光图形有规律,生活中处处有规律,老师常用掌声来鼓励你们,请你们找找老师掌声中的规律。(师有规律的鼓掌)

  四、联系生活、生活实际找规律、欣赏规律带给我们的美。

  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周而复始有规律的现象,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日出日落。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怎样找规律,我们知道了不仅图形有规律,颜色有规律,声音也可以创造规律。希望同学们课下找一找你身边有规律的事物。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9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现象。

  2.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美。

  教学重点: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朋友们,在讲新课之前,老师想让你们回答一个问题:星期天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带你到什么地方去呢?

  (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可能会说出各种各样的地方,如:游乐园、广场、超市等等。)

  哪个小朋友能说一说,我们迁安市都有哪些超市呢?(东安、东购、家乐等等),今天,咱们市又有一家超市开业了,咱们去看一看吧,(出示超市开业的情景图)。

  二、教学新课。

  1、大家看,来的人可真不少,这家超市给你什么印象?能给大家谈一谈吗?

  (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超市的布置很有规律,显的很美。引导学生寻找其他的有规律的.布置。(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一个小笑脸或小星星给予鼓励。)

  2、小朋友们,刚才布置超市的时候,一个工作人员临时有事,可他的工作还没做完,我们帮帮他,好吗?(学生肯定会很乐意帮忙)(出示挂灯笼的图)。教师提出大头蛙的问题,请一名学生帮忙完成。引导学生说出该怎样挂,为什么这样挂。

  三、巩固练*。

  1、出示练*第一题,说明题意。学生观察图片的规律,然后动手完成贴图片的活动。

  2、出示练*第二题,说明题意。学生观察图片上颜色的规律,然后动手完成涂颜色。

  3、添加一个课本中没有的题目。如:动物园召开运动会,看!小动物们排着队伍来了,(出示制作的情景图)。咦!怎么这么不整齐?快看一看怎么回事?哦!原来是有的小动物还没来呢?看看还缺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排列的队伍来判断缺谁,并将小动物的图片贴到正确的位置。进一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教材中的练*题都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的。我想,应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所以,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活动:小朋友们,今天下午我们有一个表演,我们要先组织一下队伍。哪个小朋友能帮帮老师?教师先排一部分: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一个男生一个女生。然后选一名同学帮忙排队,看一看他是否按规律排列。

  小结: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知识?(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我们发现了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能给我们美的感觉。在这里,我想到本单元的教学是让学生去发现有规律的排列,从而发现有规律的美。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有好多的事物是没有规律的,但他们也是美的,如:彩虹的颜色很美,但它的排列没有课本中这样的规律。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这样的问题:(出示彩虹图)你认为它美吗?看一看学生的想法。如果他们认为彩虹美,我们可以说明并不是只有有规律的事物才是美的,有的事物没有规律,但他们也是美的;如果有的同学认为彩虹不美,我们可以这样对学生说:说不定将来有一天你能用运用科学知识将彩虹改变成你喜欢的颜色,那就好好学*吧!以次来激励学生要努力学*科学文化知识。

  五、布置实践作业。

  回家观察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下节课一起交流。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10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找规律》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新增加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有重要意义。

  本课时内容主要为直观图形的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所借助的铺垫有: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美术智能及生活经验。本课的学*能为将来“循环”的理解奠定基础,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美感和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对单层次规律的找寻较为容易,根据他们对单层次规律的过程探索,利用图形的形状、颜色的视觉刺激和形象来建立“多层观察找规律”的模型,解决含多层次规律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 通过涂色、摆学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感知规律。

  1、师:上课之前,先贴上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奖品智慧花吧。老师要把它奖给善于思考、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和学*快乐的同学,你们有信心得到吗?(有)哇,盒子里有好多呀!

  老师贴两朵花。什么颜色的?(红色、黄色。)

  你猜老师接着会贴什么颜色的智慧花?(生猜师贴)你猜对了吗?

  2、再猜、再贴;再猜、再贴。预设学生一定会越猜越准。追问学生原因。

  3、师边与孩子一起说边在黑板上板书分组的虚线。红、黄,又是红、黄,还是红黄。

  师揭示课题:像红黄这样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板书:规律。(跟老师学读一遍)生活中像这样的事物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齐读:找规律。

  (二)探究发现规律

  第一次探究:找一找

  (出示课件主题图)

  1、师:一群小学生正在联欢呢。请你们仔细观察,画面上都有什么?

  2、师:哪些地方排列是有规律的?又是按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同桌两个小朋友为一组互相说一说,看谁发现得多。

  3、汇报交流:谁愿意第一个来试试?

  (生说到哪种事物便点击课件使之放大)

  (1)我发现小花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朵绿花,一朵红花;一朵绿花,一朵红花……

  (2)我发现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

  (3)我发现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个紫灯笼,一个红灯笼,再一个紫灯笼一个红灯笼……;

  (4)我发现小朋友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个男同学、一个女同学……

  师在学生汇报每条有规律的排列事物时,可有意识地提示孩子可让自己的表达简单些。在孩子们清楚地知道了规律的排列情况后,都追问孩子们接着往后排下一个应该是什么?

  4、师:我们找出了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队伍它们排列的规律。像灯笼的一紫一红、小花的一绿一红、彩旗的一红一黄、小朋友的一男一女以及我们黑板上的一黄一蓝,我们都把它们叫做一组。(板书:一组。齐读)

  当我们找图形排列的规律时,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再看一看后面是不是按照一组一组重复地排列,(板书:重复。齐读)如果是,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排列。

  第二次探究:摆一摆

  摆学具

  师:小朋友找规律找的很不错,老师摆一个规律看谁能接着摆(摆例2第一个规律)。啊!你们真厉害,我再来一个(摆例2第二个规律)。

  师:来,告诉小朋友,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

  师问:你们也是按照这个规律摆的吗?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同时发现图形既可以从形状上找排列规律,还可以从颜色上找排列规律。

  第三次探究:涂一涂

  师:孩子们,还能用我们灵巧的小手涂出漂亮的颜色吗?小朋友们翻书89页看例3,独立完成涂色,教师注意订正。把学生涂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追问这样涂的原因,并表扬涂得漂亮的同学!

  师:有些同学涂得真漂亮,看谁涂得又对又漂亮。(完成89页的“做一做”)

  第四次探究:练一练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谁找能找出生活的规律吗?(出示练*一)

  师:你们还想不想再来一个呢!好的,来一个难点看谁能战胜。(出示例3)

  (三)生活中的规律

  师:同学们真厉害!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生活中的规律吧!(出示练*)

  师:其实,像这样有规律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会给人一种美的感觉。除了老师说的这些,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的规律吗? 今天晚上“找一找”看看我们身边的还有哪些?下节课汇报自己找到的规律。看谁能找到生活的规律,成为小小发现家。

  (四)活动总结。

  师:是呀,其实,像这样有规律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会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我们生活中的规律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希望大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小朋友回家再去找找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规律,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多动脑筋,也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精选十篇)(扩展5)

——一年级数学图形的认识教案实用十篇

  一年级数学图形的认识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

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

  1、完成教科书P5、1。

  2、完成教科书P5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6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 ?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7第六题。

  6、完成教科书P7第8题

  根据正方体的*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一年级数学图形的认识教案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一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

  铅笔、橡皮、梨片、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一)教学“同样多”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和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二)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1、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三)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四)、操作(“做一做”第2题)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介绍你的方法。

  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一年级数学图形的认识教案 3

  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面图形

  备课时间:2月 25日

  周节:1周 1 节

  授课时间:3月1 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漂亮的城堡)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带我们去参观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想不想去呢?淘气有个要求,这节课你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到了吗?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出示:*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淘气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他说这些*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你桌上的物体其中一个面,并说一说你摸的感觉。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

  2、动手操作,合作学*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2)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张,下面就请大家动手选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把这些**的面请下来吧。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3、小结

  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的面表示成一个**的图形,这些图形就叫做*面图形。

  4、大家真了不起,老师也将这些**的'面请到了电脑上,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演示,出示图形名称,板书。)

  5、想一想,立体图形和*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你想怎么记住这四位新朋友呢?

  6、仔细观察哪两个图形长的比较像呀。怎么区分它们呢?(演示)

  7、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下面就用小棒来摆一摆,看一看你能摆出哪些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演示)

  师:有没有摆出圆的?现在能不能快速的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呢?

  8、间休:幸福拍手歌

  其实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请你在教师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哪个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老师也找到了几个图形,这些交通标志的表面都是什么图形呢?

  小结:正是这些交通标志牌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注意交通安全。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猜一猜。

  2、完成练*一1、2题

  3、欣赏图形。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图形的认识教案 4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工具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百宝袋中有什么?谁能按照形状分分类。

  二、新授课:

  1、根据学生分类,板书形状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我们来看一看、摸一摸、来感受一下这些不同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1)找一找学具中有没有和这些形状一样的,一起找一找有什么特点:

  方法:

  1、看一看每个面什么样子;

  2、摸一摸面有什么感觉,*的还是鼓鼓的;

  3、轻轻的推一推、滚一滚,那些能推动,那些能滚动,滚动的`方向是怎样的。

  长方体,每个面什么样的(长长方方的,每个面**的)

  正方体,每个面什么样的(正正方方的,每个面**的)

  圆柱,面什么样的(两个面是**的,一个面是鼓鼓的,可以滚动)

  球,什么样子,(圆乎乎的,可以滚动)

  3、玩游戏,小组比赛

  教师说名称,学生分三组,每组一次拍一个代表来比赛,教师先说名称,学生在实物袋子中,找出相应的形状的物体展示,然后教师说特点,让学生拿出来相应形状展示,分小组评比,对的画五角星展示评比结果。(小黑板粘贴展示评比结果)

  4、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演示各种图形实物和相应的画出来的图形

  5、小组拼一拼摆一摆,

  问题一:两个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能摆成什么形状?

  问题二:4个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能摆成什么形状?

  问题三:书上35页做一做。

  6、课堂练*:书上37页1、2题

  7、作业,下课和同学们找一找教师中哪些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形状。

  回家和父母说一说,找一找家中那些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形状。

  一年级数学图形的认识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2~33页做一做及练*五第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及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1。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 情:

  (1)同学们,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形状各种各样的物体,今天老师带来了几样。(牙膏盒、肥皂盒、牛奶盒、易拉罐、铅笔、乒乓球、魔方、笔筒、茶叶筒、弹球……)你们认识它们吗?(一一说出物体本来的名字)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学生边说教师边摆。

  问:同学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呢?

  (学生可能会说:分成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正正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

  (2)揭示概念:同学们说的非常对。

  A: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长方体:它是长长方方的,有**的面。像这些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叫"长方体"。

  B:直接出示形状是正方本的物体,它是正正方方的,有**的面。它们叫"正方体"

  C:出示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它们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有**的面。它们叫"圆柱"。

  D:出示球状物体,它们是圆圆的。

  活动1:

  1.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篮中)

  2.摸--感知"长方体"。

  (1)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和同学们说一说。

  (2)汇报:

  师:谁能用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生1:长长方方的,有**的面。

  师:还有不同的感觉吗?

  生2:有6个**的面。

  师:还的吗?

  生3:相对的两个面一样。

  师:谁能说一说长方体到底是什么样的?

  生:长长方方的,有6个**的面,相对的两个面一样。

  (3)感知"正方体"。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认识一下正方体,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

  汇报:你觉的正方体摸一摸后,你对它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生1:正正方方。

  生2:有六个面。

  生3:每个面都一样。

  (4)感知"圆柱"。

  师:把圆柱找出来,摸一摸,你对它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生1: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

  生2:两头有**的两个面,是贺的。

  生3:站的很稳,躺着会滚。

  (5)感知"球"。

  师:拿出球来摸一摸,看一看,你对它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生1:圆圆的。

  生2;无论怎么放都会滚。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教师提醒: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赶快找一个看一看,摸一摸,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出示长方体)

  师问:去掉长方体美丽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它吗?

  (电脑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图形,依次认识正方体、圆柱、球)

  活动2

  找相同: 教师拿出一个立体图形,学生找出和它一样形状的物体。

  2、记忆想象:

  一年级数学图形的认识教案 6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面图形,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几何图形的认识。

  2、一方面巩固钟表中整时和半时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看接*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教学重点:认识图形,并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图形

  二、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1、学生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1)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有几个?学生再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2)教师分别指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学生举起对应的几何图形。

  (3)教师出示实物,让学生说出每种物品是什么形状?

  (4)指名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1)学生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2)问: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几个?学生再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3.对比

  (1)教师拿出一个正方体的盒子,和盒子一个面大小的正方形,指名说出名称。

  (2)问:谁能说一说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3)用同样的方法观察长方体、圆柱的面各是什么形状?

  (4)完成第7、8题,集体订正。

  二.认识钟表

  1、拨钟,分组活动,让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每个整时和半时,小组中同学相互检查。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2、认钟,教师拨钟,学生认;指名拨钟,学生认。

  (1)引导学生观察整时:时针和分针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稍偏了一点。告诉学生: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2)完成第9题。

  同座相互说一说,指名说,并说一说为什么?

  3、数字表示法

  (1)问:你们认识电子表上的时间吗?请学生说一说怎么认的?如果我们要把钟上的时间跟电子表一样表示,你会吗?

  (2)第6题,学生完成,点四人板演,集体订正。

  三、游戏:

  在盒子里摸图形,学生摸出来后,告诉大家这是什么?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复*了哪些知识?

  一年级数学图形的认识教案 7

  单元教学内容

  通过实物和模型辩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

  课题

  我说你做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你说我摆”的游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具准备

  积木、机器人。新 课 标 第 一 网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复*位置与顺序:前后、上下、左右。

  2、复*立体图形的特征。

  师:正方体有什么特征?(长方体,圆柱、球)

  二、发挥想象,练*拼排

  1、我说你做:搭积木游戏

  师:你们玩过积木吗?你能按老师的要求摆图形吗?愿意接受挑战吗?

  (1)先放2个圆柱

  (2)在两个圆柱上放一个长方体;

  (3)在长方体上放一个正方体。

  说一说:你的球能从图形下通过吗?

  2、自由想象:小小设计师

  师:用自己带来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形物体摆一个造型?试试看吧!

  3、摸一摸,摆一摆

  (1)学生同桌玩“摸物体,摆造型”游戏

  (2)要求:一人发指令,另一人蒙眼听指令摸出物体并按指令要求拼搭。

  (3)角色互换多玩几次

  和老师一起做: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

  生:同桌互相说,全班汇报。

  生:按要求摆放图形,同桌比一比,谁摆得又快又好。

  生:自由拼图,边拼边说,同桌交流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三、巩固练*

  1、完成p73 第一题“你说我摆”

  (1)一人发指令,一人摆积木

  (2)角色交换

  2、P73第2题

  师:你能说出哪些物体的形状?这些物体是按怎样的方位和顺序摆放的?

  3、数一数,填一填

  完成P73第3题

  (1)图中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2)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思考:用同样大的4个小正方形,摆长方体,可以怎样摆?摆正方体呢?

  五、总结:你学会了什么?

  生:同桌说一说,摆一摆

  一年级数学图形的认识教案 8

  认识图形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教材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且能够辨认和识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等各种图形的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通过实物图片,使学生感受这些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形状及名称,并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难点:正确认识这些图形的特点,能够对这些图形进行辨认和区分。

  教具准备

  课件、PPT、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实物若干、白纸、钉子板一块、方格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些积木,我们一起来搭一搭。请每组的同学一起搭一搭,搭好后互相说一说:你们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

  二、学*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1)搭积木。

  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情境图。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称是什么,老师在相应的图形上面板书名称。

  (2)感受从“体”到“面”。

  提问:“这些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去找它们呢?”

  演示:老师手里拿一个长方体,用手摸着一个面,问:你们看这个面是什么图形?(长方形)

  明确: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能找到长方形。下面就请每个同学从桌子上找出长方体,看看你能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吗?谁找到了,摸给大家看,并说一说,你在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①这些面摸起来是**的。

  ②这些面摸起来是滑滑的。

  追问:还有谁找到了更多的长方形?

  提示:表扬在长方体上找到6个长方形的同学。

  (3)小组合作学*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提问:你还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吗?

  小组内互相讨论:你从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

  学生在小组内动手、动脑,通过观察得出:圆是圆柱体的一个面,正方形是正方体的一个面,三角形是三棱柱的一个面。

  (4)给新朋友照相。

  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怎样将物体上的面画在纸上?也就是说怎样给这些新朋友照相?

  汇报方法,并把小组内画得好的图形进行整理,投影展示在全班同学面前,并说出所画图形的名称。

  (5)小结——说说我的新朋友。

  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你们能用语言描述的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这些新朋友吗?(特征)

  明确:①长方形——长得长长的、**的,一般的长方体上都能见到它。特征:有四条直直的边,四个直角。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左右两条边一样长。

  ②正方形——长得方方的,摸起来**滑滑,可是它绝对站不起来。特征:有四条直直的边,四个直角。四条边一样长。

  ③三角形——**的,有三个角。特征:有三条直直的边,三个角。

  ④圆——长得圆圆的,没有一点棱角,就像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征: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

  教师归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都是封闭的*面图形。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7页“想想做做”。

  第1题:略

  第2题:图略,不能围出一个圆。

  第3题:涂色略4 5 3 2

  第4题:画图略,找一个长方体实际画一画,最多能画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

  第5题:画出的正方形都相同。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认识*面图形

  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描一描等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经历了从“体”抽象出“面”的过程,体会到了“面在体上”,感受了“体”与“面”的联系与变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找一找”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式多样的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参与学*活动的积极性。

  3.本节课的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在每次活动后的交流过程中,很多地方老师没有进行有效地反馈,致使时间被浪费,影响了整节课的效果。例如,每次学生的回答,老师不要都一一重复,除非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还有老师的一些结语不一定要等到学生所有活动都结束了再进行,可以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将结语穿**去。

  4.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教学过程的设计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新的组合、加工和创造,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自身的魅力。

  一年级数学图形的认识教案 9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内容及简析

  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四、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单元教学措施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七、课时安排:约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2~P3认识*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具准备:

  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利用学具模型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派代表全班交流。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一的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三、提高练*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想问的?

  五、课堂作业

  《练*册》

  板书设计:

  认识*面图形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及练*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

  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一年级数学图形的认识教案 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与练*。

  教学目标

  1苯岷仙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会三角形和圆拼组简单的图形。2痹谌鲜锻夹蔚墓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备惺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圆柱的学具和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教师:我们在前面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在下面的图形中辨认出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吗?

  出示。

  学生辨认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辨认的。

  教师:你在上节课是怎样认识这些图形的呢?

  学生自由地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作以下的板书。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图形分类—物体与图形的联系—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这节课就小朋友们掌握的这些方法来认识新的图形—三角形和圆。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教师:根据我们前一节课的学*方法,我们还是从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开始。

  出示例2。

  教师: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能说一说它们的名字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品分别是硬币、红领巾、钟面、锦旗。

  教师:知道这些物品的形状是什么图形吗?如果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说出硬币和钟面的形状是圆,红领巾和锦旗的形状是三角形,教师则追问“你怎么知道它是圆或三角形的?”促使学生说己判断的依据;如果学生不知道是什么形状,教师则引导学生这样思考。

  教师:能把这些物品分成两类吗?学生可能有多种分法,教师抓住学生按形状分这种分法进行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让学生说出硬币、钟面都是圆圆的,所以把它们分到一起;红领巾、锦旗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所以把它们分到一起。

  教师:像这样圆圆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这种有三个角和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在图形的下面板书圆、三角形。

  教师:看看这些学具,你能在这些学具中找出三角形和圆吗?

  引导学生在学具中找出三角形和圆。

  教师:把这些学具放在桌面上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和圆都有**的面。

  教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说三角形有直直的边,而圆的边是弯弯的。

  教师:这是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最大的不同,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直直的边,而圆却是弯弯的边。下面我们应该从物体与图形的联系中来认识圆和三角形了。想一想,圆和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有联系?与三角形有联系的物体我们学过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意识到圆和一年级上期学*的圆柱的联系,圆柱的上面和下面就是圆;没有学过与三角形有联系的物体。

  教师:拿出你们的圆柱看一看,它的.上面和圆吗?你能够圆柱来画圆吗?

  指导学生圆柱“印”在纸上画圆,学生画曲线可能有困难,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画完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

  上展示,全班集体。

  出示下图。

  教师:你能判断左边的物体能画出右边哪个图形吗?

  学生判断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教师:小朋友们会圆柱画圆了,你会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吗?想一想,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和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有哪些不一样?

  引导学生说出围长方形和正方形时要围四条边,而围三角形只围三条边。

  教师:围一围试试,看你们围出来的三角形是一样的吗?

  学生围三角形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出不同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展示出来。

  教师:看看你们围的三角形,它们的大小、样子都完全一样吗?

  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图形的大小和样子是有区别的。

  教师:但是它们为什么都叫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都是由三条直直的边围成的图形,都有三个角。

  教师:对了,虽然这些图形的样子有些不同,但它们都是由三条直直的边围成的图形呀,所以它们都叫三角形。

  教师:我们已经讨论了物体与图形的联系,按上节课我们的学*方法,下一步我们应该做什么?

  让学生看着板书说出下一步是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生活中有这样的三角形和圆吗?我们看这两个小朋友找到了哪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和圆?

  出示第50页最下面的“议一议”。

  教师:除了有的交通标志牌的面是三角形,圆桌的面是圆形外,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说几个例子来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地说。

  教师:你们在说的时候都到一个“面”字,能说一说这个“面”字是什么意思吗?不要这个“面”字对不对呢?

  让学生理解圆桌的面是指上面的一个图形,而整个圆桌不是一个*面图形,而是一个物体了。

  教师:这样一来,小朋友对三角形和圆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一些了。

  三、巩固练*

  (1)指导学生完成第52页第3题、第4题、第6题,其中第4题和第6题只要求学生完成三角形和圆的作业内容,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导学生完成第51页第4题“拼一拼”的活动,拼好后学生相互参观,相互。

  (3)指导学生思考第53页思考题中的第2小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看的。要求学生这样看,单独的三角形有3个,两个三角形合成一个三角形的有2个,三个三角形合成一个三角形的有1个,一共是“3+2+1=6个”三角形。

  四、课堂

  教师: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第53页第7题。


一年级数学连减教案(精选十篇)(扩展6)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教案通用十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教案 1

  一、学*目标

  (一)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页~第11页,及练*二的第1--3题。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是今后学*十几减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最基础的部分。通过创设实际问题的情境,列出减法算式。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理解算理,并形成的算法,形成运算能力。

  (二)核心能力

  《十几减9》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内容,通过本单元学*,使学生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运算能力。

  (三)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合作探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与同伴交流15-9的计算方法。

  2.在展示交流中,体会15-9算法的多样化,通过对比分析,会选择优化的方法,提升运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能运用十几减9正确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破十法”的计算算理和方法。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十几减9》名师教学课件、《十几减9》课时作业。

  二、学*设计

  (一)复*导入

  1.拍手游戏:10的组成。

  我拍1,你拍9,1和9组成10。

  我拍2,你拍8,2和8组成10。

  …………

  9和几可以凑成10?看到9想到几?8和几凑成10,看到8想到几?

  2.复*十几的.组成

  师:比一比,看谁抢答的快。16可以分成10和几?12可以分成10和几?19可以分成10和几?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这是游园会活动,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导观察方法:观察图上的信息要有一定的顺序,结合具体的每项活动说说你发现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师:我们一起看小丑卖气球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小丑有15个气球,卖出9个,还剩多少个?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主题图中活动项目很多,数学信息很零碎,教师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收集信息和提出与信息相关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找与对应信息相关,并提出问题的逻辑分析能力。

  2.探究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和理解算理

  (1)列出算式,自主尝试计算

  师:要求“气球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板书:15-9=

  (2)操作与思维、表达相结合,理解算理,提升算法

  师:15个气球,拿走9个该怎么拿呢?先想一想,再拿一拿,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拿的。

  学生活动汇报预设:

  方法一:从15根小棒的下面先拿走5根,再从上面一行拿走4根,还剩6根。

  师:刚才这个同学是怎么拿的?谁听清楚了,谁能上来边说边拿?

  教师结合情况边说边逐步形成板书:

  师:刚才我们是先从下面拿走5根,再从上面拿走4根,实际上是把9分成了5和4,先算15里面的5-5,再算15里面的10-4=6.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结合刚才拿的方法来说一说15-9可以怎么算?

  (一生照样子说后,同桌相互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谁还有不同的拿法吗?

  方法二:从上面一并拿走9根,还剩1根,和下面的5根合起来是6根。

  师:谁能结合他的拿法来说一说15-9可以怎么算?

  (同桌相互说一说,找个别学生汇报)

  生:先把15分成10和5,从10里去掉9,剩下的1与5合起来是6。

  板书:

  师:“10”表示哪些小棒?为什么把15分成5和10?“1”表示哪根小棒?“5+1”表示什么意思?

  师:你能给这个方法起个名字吗?

  动手操作重点理解“破十法”的算法和算理

  (1)画出15个圆,左边10个,右边5个。

  (2)从中圈出9个,想一想怎么圈。

  结合画图过程,用语言表达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完成下面括号的填写。

  15-9=()因为()-9=(),()+5=()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想加法算减法,因为9+6=15,所以15-9=6

  师:刚才我们在计算15-9=?时想到了不同的方法,有的想加算减,有的是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是先算5-5=0,再算10-4=6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操作辅助到离开学具操作进行表象操作,从结合操作活动到分析算理,到逐渐脱离操作说明算理,教学过程的展开“扶得合理,放得适度”,思维层次不断提升,知识不断内化。

  3.巩固练*

  (1)圈一圈,算一算。

  师:怎么计算12-9=?先圈一圈,再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10-9=11+2=3

  师:不操作,你能直接说说怎么计算14-9=?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闭眼想象、归纳,将操作、语言和算式充分地联系起来,从而将多种表征方式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用“破十法”计算15-9的算理。

  (2)圈一圈,算一算:独立完成课本第10页“做一做”第2题。

  (3)完成练*二第1题。

  (三)课堂

  全班交流,今天你学会用哪种方法计算十几减9的算式?你更喜欢哪种计算方法?

  (四)课时作业

  1.练*二第2题送信。

  先让学生进行游戏,游戏完之后把信件按顺序:11-9、12-9、13-9、14-9、15-9、16-9、17-9、18-9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师:十几减9的差为什么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呢?

  师:你更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十几减9?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1-9=13-9=16-9=18-9=17-9=

  师巡视,观察学生选择的计算方法,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知识点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答案略

  解析通过游戏形式练*,了解学生对十几减9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接下来按顺序摆放让学生发现规律,并说出十几减9的差为什么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的道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编一道用“16-9”解决的实际问题。

  知识点十几减9的应用。

  答案略

  解析通过学生编题,让学生发现计算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积累数学素养。

  3.看图列式。

  (1)(2)

  知识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图中的信息和问题,提高学生看图列式的能力。

  答案18-9=915-9=6

  解析这两道题都是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问题,都用减法计算。此题培养学生看图能力的同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解决问题。

  一共有17人排队做操,小红的左边有多少人?

  知识点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出算式。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17-9-1=7(人)

  解析结合生活中排队做操的情境,用总人数减去小红右边的9人,再减去小红1个人,就是小红左边的人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十几减9的练*课,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难点、重点:

  1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

  2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

  教学挂图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基础练*

  1.开火车游戏。(口算练*)

  13-9= 17-9= 12-9=

  15-9= 18-9= 14-9=

  9+7= 9+4= 9+6= 9+9=

  9+2= 9+5= 8+9= 3+9=

  2.看图列式。

  9+4=□

  13-9=□

  3.填数计算。

  9+( )=15 9+( )=18

  15-9=( ) 18-9=( )

  9+( )=14 9+( )=17

  14-9=( ) 17-9=( )

  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二 提高练*

  1.得数是几就圈上几个。P13-2

  2.谦让的小白兔。P14-6

  3.贪吃的小猴子。P14-8三 实践应用

  为我们的小鸟找到自己的家。P13-3

  (加强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感情。)

  四 全课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教案 3

  教学目的:

  1.通过对问题情景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已得出十几减9的算法;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思维过程,基本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教材分析:

  这一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9加几的基础上利用加、减法的关系系来算十几减9。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后面学*十几减8、十几减7……就比较容易了。教材在教学十几减9之前先安排了一道准备题,复*9加几填未知加数的式题,为教学十几减9做准备。

  教科书第1页例1.教学11减9的计算方法。教材给出两幅插图,并根据插图的含意列出了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两幅插图中苹果的排列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右图中用虚线圈把9个苹果圈起来,表示去掉,从11个苹果中减去9个苹果。使学生直观地看到9加2等于ll,11减9等于2。通过对比,使学生领会加、减法的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用加法来算出减法的得数。例题中…:还给出想的过程卜9加几得11,9加2得11,11减9得20’这里不要求做抽象的概括。

  第1页例2,有两道小题。每一小题中的图,都用虚线把9个圈起来,表示去掉9个。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摆一摆,算一算,教材中在每一幅插图的下面都列出算式,并注出想的'过程,让学生根据图例把算式和想的过程填完全。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算12—9,要想9加几得12,想出9加3得12,那么12减9就得 3。同样14-9,要想9加几得14,想出的数是5,那么14减9就得5。

  第2页例3,不要求学生摆,而是要求学生借助实物图来思考计算的过程,想出括号里该填几(也可借助实物数);然后,想出减的结果是几(也可以借助实物数),填在方框里。

  例4比例1、例2、例3抽象了一步,要求学生不借助于实物来思考计算的过程,并简化了步骤,要想出括号里该填几,那么减得的结果就是几,然后直接在方框中填上算出的结果。这能帮助学生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为了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安排较多的练*题。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仿照教科书第1页例1制作的挂图或幻灯片,贴绒板用的红花12朵,白线绳一条。每个学生准备同样颜色的圆片14个,小棒20根,粗白线结成的圈一个(周长约50~6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复*

  1.教师依次出示口算卡片,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本上(或纸上)直接写得数,做完后集体订正。

  9+3 9+7 9+4 9+8

  9+5 9+9 9+6 9+2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叫学生说出括号里应填的数。

  9+( )=11 9+( )=159+( )=12 9+()=16

  9+( )=13 9+( )=179+( )=14 9+()=18

  二、新课

  1.教学教科书第1页例1。

  教师先出示例l的左图。

  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这幅图表示把左边的9个苹果和右边的2个苹果合并起来,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提问:谁会列式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下面板书:9+2=11。

  教师出示例1的右图。

  提问:大家看这幅图和左边刚看过的图一样吗?(学生答“一样”。)

  教师在右图中用彩色笔画虚线(或用一根准备好的线绳)圈住9个苹果,提问:现在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这幅图表示原来有

  11个苹果,拿走 9个,求还剩几个。

  提问:该用什么方法计算?谁会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1-9=

  提问:谁知道得几?怎么算的?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例如,①11可以分成9和2,所以11减9等于2;②11减去1等于10,10再减去8等于2;③从10里减去9等于1,1加1等于2;④9加2等于11,所以11减9等于2)。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教师先肯定大家的想法都是对的,并在减法算式后面写上得数“2”。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左图和下边的加法算式,以及右图和下边的减法算式。

  提问:看看这两幅图有没有关系?再看看两边的算式,想一想刚才同学们说过的思考方法,哪一种思考起来比较快呢?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从刚才的计算可以看出,9加2得 11,11减9等于2,所以计算11减9时,先想9加几得11。因为 9加 2得11,所以11减9等于2。这样想加算减比较快些。

  教师问:谁能再说一说怎样算11减9等于几?指名叫学生说,然后再叫每个学生自己说一说。

  教师领学生读算式:9+2=11,11-9=2。

  2.教学例2。

  (1)让学生在课桌上摆出12个圆片。

  提问:一共摆了多少个圆片?(12个。)

  让学生用粗白线圈起9个圆片(如教科书中例2的左图)。为了使学生都看到正确的摆法,这时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来,摆在教师准备的绒板上。

  提问:这样摆出的圆片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从12个圆片中拿走9个,求还剩几个圆片。)

  再问: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12-9=

  教师指着算式,问:要算12减9得多少,怎样想?

  教师示意学生看着自己摆的圆片,引导学生说:因为9加3得12,所以12减9等于3。

  教师板书得数“3”,然后再叫一两个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2)让学生在课桌上摆14个圆片(摆成两行),然后用线圈起9个圆片。

  提问:这次我们摆的圆片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原来一共有14个圆片,拿走9个,求还剩几个圆片。)

  怎样列式?(叫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4-9=)

  计算14减9,应该怎样想?(先想9加几得14,因为9加5得14,所以14减9等于5。)教师写得数“5”。

  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1页,看例1和例2,特别提醒学生看减法算式下面“想”的过程,并让学生读一读,最后把例2中的空填好。

  课间活动。

  3.教学例3。

  (1)让学生摆出13根小棒,用线圈起9根。

  指名叫一个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13-9=

  让每个学生看着摆出的小棒,自己小声说13减9应该怎样想,得多少。

  (2)让学生摆出16根小棒,用线圈起9根。

  再叫学生列算式,说想的过程和得数。

  让学生看教科书第2页例3,让学生看图把题中的空填上。

  4.教学例4。

  让学生看教科书第2页例4,想一想我们刚学过的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自己把想的过程和得数填在书上。教师行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5.小结。

  教师指几个减法算式,提问: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十几减9)板书:十几减9。然后指着刚做过的题,引导学生总结想加算减的方法。(注意要结合具体题目说,例如:15一9,要想9加几得15,9加6得15,所以15-9=6。)

  三、巩固练*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2页下面“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做第2题时提醒学生先做左边的两题,并上下比较;再做右边的两题,也上下比较。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3页练*一第1题和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生个别辅导。最后如有时间,可以集体订正,并让学生再说一说算十几减9应怎样想。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教案 4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十几减9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正确口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示图: 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里去买桃。

  星期天早上,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去买桃,(小白兔对猴妈妈说)“阿姨,我要买9个桃。”

  问:小朋友,你们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13个桃,卖出9个,还剩多少个?”

  全班交流 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运算方法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9=?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你是怎样算出的?如果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从13个桃子里拿走9个呢?

  主动探究,用(小棒,小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说一说,怎样计算13-9。看谁的`想法多。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们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

  方法1:一个一个地减。

  板书:13-1-1-1-1-1-1-1-1-1=

  方法2:先以10里面去掉9,再把剩下的1和3合起来是4。

  板书:10-9=1 1+3=4

  方法3:先减3,再减6,得出4。

  板书:13-3-6=4

  方法4:想加算减。(因为9+4=13,所以13-9=4)

  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介绍给同桌小朋友们听。

  试一试。

  计算12-9和16-9(“想想做做”第1题)。(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借助实物操作进行计算)指名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

  三、练*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2题。先说说题意,再说说是怎样计算出结果

  2、“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在计算、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想加算减”的快捷,较快地算出得数,但不必强求统一算法。

  3、“想想做做”第4题(游戏:小蚂蚁推木块)。

  你能帮小蚂蚁算一算吗?

  12-9= 10-9= 14-9= 18-9= 11-9=

  19-9= 16-9= 13-9= 17-9= 15-9=

  5、出示算式:

  游戏“夺冠军”: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

  17-9 16-9 13-9 12-9

  15-9 11-9 14-9 18-9

  计算结果。

  你发现了什么?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提问: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十几减9)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方法一:一个一个地减.

  13-9=4 方法二:10-9=1 1+3=4

  方法三:先减去3,再减去6.

  方法四: 9加(4)等于13.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经历十几减9的计算过程,比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计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十几减9的算式,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能用“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难点:经历探究计算十几减9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一、热身赛

  8+9= 15-9= 17-9= 6+7= 13-9=

  7+9= 18-9= 9+5= 14-9= 11-9=

  (1)集体订正。

  (2)评讲:请你说说17-9你是怎样计算的?

  (3)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4)师:刚才我们一起复*了前面大家共同探究的十几减9的几种方法,那么老师希望大家在后面学*过程中,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题。好,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的十几减9的练*课。

  (板书课题:十几减9的练*课)

  二、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喜羊羊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今天喜羊羊他们来到我们的.课堂了,大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生:你们好。

  师:今天一大早懒羊羊村长把大家召集了起来,交给他们一个重要的任务。原来灰太狼趁大家没注意,把羊村的宝藏偷走了,现在任务就是要帮小羊们把宝藏找回来。当然这一路上困难重重,大家有信心帮他们夺回宝藏吗?

  生:有!

  师:好,下面就进入我们的闯关活动。

  1、速度大作战

  师:我们来和喜羊羊比一比谁的速度快吧

  12-9 = 16-9 = 14-9 = 18-9 =

  17-9 = 11-9 = 16-9 = 13-9 =

  用你最喜欢的算法算算:18-9= ()。

  2、力气大作战

  师:同学们,大力士泰哥要和我们比力气呢。(在圆圈里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者等于号)

  4+3 〇 17-9 15-9 〇 5+9 7+8 〇 9+6

  4-9 〇 15-5 16-9 〇 13-9 12-9 〇 9+4

  3、地雷大作战(想加算减)

  师:同学们要小心了,可不要踩到地雷哦

  9+( )=12 9+( )=18 9+( )=15 9+( )=11

  12-9 = ( ) 18-9 = ( ) 15-9 = ( ) 11-9 = ( )

  4.看图讲故事

  师:我们安全的走过了雷区,现在休息一下来讲故事吧

  三、活动

  师:同学们,在你们聪明才智的帮助下,喜羊羊他们顺利的夺回了宝藏,看,他们来向我们表示感谢了呢!为了庆祝一下,他们邀请我们一起跳舞,大家准备好了吗?(音乐:找朋友)

  四、师:喜羊羊他们完成了任务,要回羊村去复命了,他们想买一些礼品带给大家,现在请大家一起去自选商场帮他们挑选礼物吧!

  (1)妈妈给了你16元钱,你最想买什么,还剩多少钱?

  (2)如果可以买两样,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钱?

  五、学*了十几减九的几种计算方法,你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说说15-8和13-7怎样计算?

  六、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师:大家这节课学会了讲故事,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等很多东西。还利用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推理出了如何计算十几减八和十几减七这些我们下节课将要学*的内容。

  七、师:你喜欢灰太狼吗?

  生:不喜欢,他老做坏事。

  师:对,灰太狼总喜欢搞破坏,但是老师觉得灰太狼有一个优点,他虽然每次都失败,但是却从未放弃,这一点我们应该向他学*。那这节课靠我们大家的智慧,喜羊羊他们一次次战胜灰太狼,灰太狼一次次失败,我们胜利了,我们就是喜羊羊!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大屏幕出示)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材10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活动发现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用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

  3.培养学生用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教具学具:课间。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温旧知

  小朋友都看过西游记吗?你们喜欢里面的谁啊?

  老师最喜欢孙悟空,而且最喜欢看孙悟空和小猴子们玩耍,如果这节课老师变成孙悟空,那我们班的小朋友变成什么了?(小猴子)孙悟空可以把猴毛变成小猴子,想让他们回来的时候只要说一声“收”。老师现在是孙悟空,想把玩耍的小朋友叫回来坐好认真听课也可以说“收”!我们来试一试吧。

  都说小猴子聪明又机灵,下面我们就去展示一下吧。

  8+7= 9+3= 5+7= 10-3= 7+7= 5+9= 6+8= 10-6= 8+9= 7+6=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你们算的真是又对又快,刚才我已经乘着筋斗云去蟠桃园给你带奖品了,是你们最喜欢的……(桃子),看我给孩儿们带了多少个桃子呢,大家一起数一数:1、2、3、……

  1、带了15个桃子,吃了9个,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

  生:还剩几个桃子?

  2、要求还剩几个桃子,怎样列式?

  3、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先思考再说算法)

  方法一:想加算减法

  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我们知道9 + 6 =15;所以15 - 9 =6。

  方法二:破十法

  15可以分成10和5, 10 - 9 =1,1+ 5 =6。

  4、小结计算方法,让学生说一说例题里的计算过程,并在练*中体验不同的算法。

  三、课堂练*、巩固提高

  1、圈一圈,算一算。

  12 - 9 =

  2、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

  14 - 9 =

  3、直接计算。

  16 - 9 = 11 - 9 =

  4、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8 - 9 = 13 - 9 = 15 - 9 = 17 - 9 =

  5、看图列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说说。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本10页的做一做。

  2、和同桌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教案 7

  教学内容:教材10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活动发现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用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

  3.培养学生用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教具学具:课间。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温旧知

  小朋友都看过西游记吗?你们喜欢里面的谁啊?

  老师最喜欢孙悟空,而且最喜欢看孙悟空和小猴子们玩耍,如果这节课老师变成孙悟空,那咱们班的小朋友变成什么了?(小猴子)孙悟空可以把猴毛变成小猴子,想让他们回来的时候只要说一声“收”。老师现在是孙悟空,想把玩耍的小朋友叫回来坐好认真听课也可以说“收”!咱们来试一试吧。

  都说小猴子聪明又机灵,下面我们就去展示一下吧。

  8+7= 9+3= 5+7= 10-3= 7+7= 5+9= 6+8= 10-6= 8+9= 7+6=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你们算的真是又对又快,刚才我已经乘着筋斗云去蟠桃园给你带奖品了,是你们最喜欢的……(桃子),看我给孩儿们带了多少个桃子呢,大家一起数一数:1、2、3、……

  1、带了15个桃子,吃了9个,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

  生:还剩几个桃子?

  2、要求还剩几个桃子,怎样列式?

  3、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先思考再说算法)

  方法一:想加算减法

  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我们知道9 + 6 =15;所以15 - 9 =6。

  方法二:破十法

  15可以分成10和5, 10 - 9 =1,1+ 5 =6。

  4、小结计算方法,让学生说一说例题里的计算过程,并在练*中体验不同的算法。

  三、课堂练*、巩固提高

  1、圈一圈,算一算。

  12 - 9 =

  2、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

  14 - 9 =

  3、直接计算。

  16 - 9 = 11 - 9 =

  4、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8 - 9 = 13 - 9 = 15 - 9 = 17 - 9 =

  5、看图列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说说。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本10页的做一做。

  2、和同桌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教案 8

  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第1~2页例1~例4和“做一做”,练*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对问题情景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已得出十几减9的算法;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思维过程,基本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教材分析:

  这一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9加几的基础上利用加、减法的关系系来算十几减9。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后面学*十几减8、十几减7……就比较容易了。教材在教学十几减9之前先安排了一道准备题,复*9加几填未知加数的式题,为教学十几减9做准备。

  教科书第1页例1.教学11减9的计算方法。教材给出两幅插图,并根据插图的含意列出了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两幅插图中苹果的排列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右图中用虚线圈把9个苹果圈起来,表示去掉,从11个苹果中减去9个苹果。使学生直观地看到9加2等于ll,11减9等于2。通过对比,使学生领会加、减法的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用加法来算出减法的得数。例题中…:还给出想的过程卜9加几得11,9加2得11,11减9得20’这里不要求做抽象的概括。

  第1页例2,有两道小题。每一小题中的图,都用虚线把9个圈起来,表示去掉9个。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摆一摆,算一算,教材中在每一幅插图的下面都列出算式,并注出想的.过程,让学生根据图例把算式和想的过程填完全。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算12—9,要想9加几得12,想出9加3得12,那么12减9就得 3。同样14-9,要想9加几得14,想出的数是5,那么14减9就得5。

  第2页例3,不要求学生摆,而是要求学生借助实物图来思考计算的过程,想出括号里该填几(也可借助实物数);然后,想出减的结果是几(也可以借助实物数),填在方框里。

  例4比例1、例2、例3抽象了一步,要求学生不借助于实物来思考计算的过程,并简化了步骤,要想出括号里该填几,那么减得的结果就是几,然后直接在方框中填上算出的结果。这能帮助学生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为了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安排较多的练*题。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仿照教科书第1页例1制作的挂图或幻灯片,贴绒板用的红花12朵,白线绳一条。每个学生准备同样颜色的圆片14个,小棒20根,粗白线结成的圈一个(周长约50~6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复*

  1.教师依次出示口算卡片,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本上(或纸上)直接写得数,做完后集体订正。

  9+3 9+7 9+4 9+8

  9+5 9+9 9+6 9+2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叫学生说出括号里应填的数。

  9+( )=11 9+( )=159+( )=12 9+()=16

  9+( )=13 9+( )=179+( )=14 9+()=18

  二、新课

  1.教学教科书第1页例1。

  教师先出示例l的左图。

  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这幅图表示把左边的9个苹果和右边的2个苹果合并起来,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提问:谁会列式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下面板书:9+2=11。

  教师出示例1的右图。

  提问:大家看这幅图和左边刚看过的图一样吗?(学生答“一样”。)

  教师在右图中用彩色笔画虚线(或用一根准备好的线绳)圈住9个苹果,提问:现在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这幅图表示原来有

  11个苹果,拿走 9个,求还剩几个。

  提问:该用什么方法计算?谁会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1-9=

  提问:谁知道得几?怎么算的?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想法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教师先肯定大家的想法都是对的,并在减法算式后面写上得数“2”。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左图和下边的加法算式,以及右图和下边的减法算式。

  提问:看看这两幅图有没有关系?再看看两边的算式,想一想刚才同学们说过的思考方法,哪一种思考起来比较快呢?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从刚才的计算可以看出,9加2得 11,11减9等于2,所以计算11减9时,先想9加几得11。因为 9加 2得11,所以11减9等于2。这样想加算减比较快些。

  教师问:谁能再说一说怎样算11减9等于几?指名叫学生说,然后再叫每个学生自己说一说。

  教师领学生读算式:9+2=11,11-9=2。

  2.教学例2。

  (1)让学生在课桌上摆出12个圆片。

  提问:一共摆了多少个圆片?(12个。)

  让学生用粗白线圈起9个圆片(如教科书中例2的左图)。为了使学生都看到正确的摆法,这时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来,摆在教师准备的绒板上。

  提问:这样摆出的圆片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从12个圆片中拿走9个,求还剩几个圆片。)

  再问: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12-9=

  教师指着算式,问:要算12减9得多少,怎样想?

  教师示意学生看着自己摆的圆片,引导学生说:因为9加3得12,所以12减9等于3。

  教师板书得数“3”,然后再叫一两个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2)让学生在课桌上摆14个圆片(摆成两行),然后用线圈起9个圆片。

  提问:这次我们摆的圆片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原来一共有14个圆片,拿走9个,求还剩几个圆片。)

  怎样列式?(叫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4-9=)

  计算14减9,应该怎样想?(先想9加几得14,因为9加5得14,所以14减9等于5。)教师写得数“5”。

  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1页,看例1和例2,特别提醒学生看减法算式下面“想”的过程,并让学生读一读,最后把例2中的空填好。

  课间活动。

  3.教学例3。

  (1)让学生摆出13根小棒,用线圈起9根。

  指名叫一个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13-9=

  让每个学生看着摆出的小棒,自己小声说13减9应该怎样想,得多少。

  (2)让学生摆出16根小棒,用线圈起9根。

  再叫学生列算式,说想的过程和得数。

  让学生看教科书第2页例3,让学生看图把题中的空填上。

  4.教学例4。

  让学生看教科书第2页例4,想一想我们刚学过的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自己把想的过程和得数填在书上。教师行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5.小结。

  教师指几个减法算式,提问: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十几减9)板书:十几减9。然后指着刚做过的题,引导学生总结想加算减的方法。(注意要结合具体题目说,例如:15一9,要想9加几得15,9加6得15,所以15-9=6。)

  三、巩固练*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2页下面“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做第2题时提醒学生先做左边的两题,并上下比较;再做右边的两题,也上下比较。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3页练*一第1题和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生个别辅导。最后如有时间,可以集体订正,并让学生再说一说算十几减9应怎样想。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教案 9

  教学目标:

  1、是学生理解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的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推力能力和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十几减9的方法。

  教学难点:

  找己喜欢的简便计算方法并计算。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魔术箱。看,老师变出了什么?

  (出示花)

  有几朵花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全班齐数)

  2、七十魔术箱里装了十几朵花,你们能猜一猜原来里面可能有多少多花吗?

  (学生猜花的朵数,教师板书)

  3、原来箱子里可能有这些花,老师拿出来了9朵,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你能根据自己题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请你在小组中给你的同伴说说你提出的数学问题,并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学生在小组中互说问题,并列出算式)

  指名反馈,教师板书算式。

  A、19-9

  这个算式我们以前学过吗?那我们一起口算一下得数。

  (齐报得数,教师板书)

  B、12-9、15-9......

  这些算式我们学过吗?

  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4、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就像同学们说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的“十几减9”的算式。

  (教师板书课题)

  (二)新课:

  1、这么多算式,我们先来研究一道好不好?那咱们就先来看一看15-9这道题吧。

  (教师在一旁板书15-9的算式)

  2、怎样计算15-9呢?请你自己想办法计算一下,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看谁的方法算得又快又对。

  (学生自己思考)

  如果你遇到困难了,可以和你小组中的同伴互相商量商量,交流一下。

  (指名说己的方法)

  教师板书:⑴因为9+6=15,所以15-9=6

  ⑵10-1=9,1+5=6

  ⑶摆小棒

  3、这些方法你听明白了吗?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学生讲己的想法)

  4、大家都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真了不起!这些方法都很好,今后在计算时,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来计算。

  5、我们接着看看下面的3道题。请你从中选出2道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并给同位讲讲你是怎样算的?如果遇到困难,你还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

  (指名讲出得数和方法)

  6、剩下的题我们来口算得数,行吗?

  (指名报出得数,教师板书)

  7、看来大家都有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了,那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三)练*:

  1、出示小兔跳树桩图

  小兔要想回到河对面的家就要跳过这些树桩,你能帮它通过吗?

  指名报出得数,教师移动小兔。

  2、课本第13页第3题。

  出示小鸟图

  小鸟听说大家算题算得很快,也来请大家帮忙了。你能帮小鸟找到自己的家吗?请你用线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小朋友遇到什么问题了?还剩下15-9这只小鸟没有家是吗?

  15-6得多少呢?请你自己给他画一个家,好吗?

  3、大家刚才可真棒,帮助别人解决了困难,自己也增长了本领!下面我们进行个口算小竞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教案 10

  教学目的: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了解加减法的联系,掌握十几减9的运算技能。

  2.能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十几减9这一数学问题的大致过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5.在他人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

  教具学具:

  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故事导入:今天是兔妈妈的生日,兔哥哥兔姐姐兔弟弟准备为妈妈庆祝生日。他们来到大街上,各自去买一些东西。兔弟弟到了小猴开的一家“水果超市”,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开心极了,就对小猴说:“猴哥哥,我想买一些逃。”小猴说:“可爱的小兔,我只剩下一盒桃和这3个桃了。你想买几个桃?”兔弟弟说:“猴哥哥,我想买9个。”

  小朋友,小猴一共有几个桃?兔弟弟要买几个?你能把这些告诉同学吗?(学生交流)

  听了×××说的,你想提什么问题?谁能用三句话连起来说。(指名说)

  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把小猴买桃的事表示出来?(学生回答后板书:13-9=4)

  那小猴是怎么从13个桃里拿出9个给了兔弟弟自已还剩4个的?让我们一起做一回小猴吧!

  二.主动探索,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1.个体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操作。以小棒代桃,先摆10个,再摆3个,在13个桃中拿出9个可以怎么拿?

  2.小组合作。边操作边说。

  3.班级交流。你组什么好办法请介绍听听?(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边操作边交流。)

  4.你最喜欢谁的方法,为什么?

  5.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如果小猴只有12个桃,兔弟弟买了9个,还剩几个?板书:12-9=□请你用自已喜欢的方法计算。有困难的可用小棒摆摆。

  那如果小猴有16个桃,兔弟弟买了9个还剩几个?板书:16-9=□,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三.巩固深化,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兔弟弟买了桃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看到兔哥哥买回了方糕,买了几块方糕?谁能用算式表示出来?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兔姐姐买了一些黄瓜,有几条?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这时,妈妈出来了,看到孩子们这么乖非常高兴,就拿出三个苹果奖励他们。小朋友你想得到老师的奖励吗?你只要答出苹果上的两道题那那个苹果就归你了。

  9+2= 9+5= 9+9=

  11-9= 14-9= 18-9=

  这三组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后交流)

  (显示蚂蚁图)看,谁来了?他呀想跟我们玩游戏呢?你知道这个游戏怎么做的?(游戏)

  海洋里的鲸鱼也来凑热闹了,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题目,要考考我们呢,你们有信心通过吗?

  做了这些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后交流,学生谈自已的发现教师随机揭题:十几减9)

  你们的发现太棒了,希望以后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看,兔妈妈捧着一个大蛋糕走来了,你发现蛋糕上插着什么?能用几句话告诉大家吗?同桌列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