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优选【10】篇

首页 / 教案 / |

  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1

  【教材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总复*(p116~121)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分五个部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

  【教材分析】

  “20以内的数“的复*。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以及组成。“20以内数的组成”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11~20各数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复*。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怎样计算,并很快说出得数,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认识图形”的复*。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四种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这些图形。

  “认识钟表”的复*。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通过练*看接*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用数学”的复*。

  重在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编排特点】

  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和用数学分别集中起来复*。这样好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

  重点:复*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难点: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可用4课时左右进行。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时教学中发现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部分要重点复*,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重点给予辅导。

  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2

  教学目标:

  1、在游公园的情境中,探究出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口算。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迁移推理的能力,优化算法。

  3、激发学*兴趣,感到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养成迁移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人一个十只装的针剂药盒、小棒学具、答题卡、练*纸,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转盘各3个。

  教学设计说明:

  本小节的教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8、7、6加几的口算,这部分教学的关键是掌握口算方法,能灵活口算。在设计时,通过教学环节逐层深入,让学生感受到“多中求异,同中求优”。如,玩“转转盘”游戏中体会到“凑十法”的便捷,紧接着“动动脑”中感受到依据题目的不同选择灵活的方法优化口算方法。口算教学比较枯燥,在设计时通过生动活泼的练*形式,激发口算的兴趣,同时熟练口算。

  第二部分是“用数学”,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

  ①充分运用情境图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

  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意,体验相同的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列式也会不同;

  ③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搜集信息资料的手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小红出了一题考考你们:9+5=

  重点突出“凑十法”想的过程。为什么把5分成1和4?

  今天的天气真好,小红和朋友一起去儿童公园玩,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动态出示课本第103页买票的情境图,)。

  你能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估计学生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人买票?由此引出式子8+5=?)

  二、探究新知

  (一)、例讲8、7、6加几(初步感知计算方法)

  1、教学8+5。

  (1)小组内讨论:怎样能够最快地知道得数。互相说一说,再把思路写在答题卡上。有困难的可借助针剂药盒。(教师参加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口算方法可以多样,重点突出“凑十法”,指名回答。

  8+5=13为什么把5分成2和3?

  10 2 3

  (3)小结: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又快又好的方法算出了8+5=13,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同学们真了不起!

  2、小比赛:转转盘(教学例2——突出凑十法的优越性)

  1、教学7加几和6加几,初感凑十法的好处

  (1)你们看一片绿油油的大草地,花儿在向我们点头,鸟儿在向我们微笑,坐下来休息一下吧!你能从这幅图里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怎样解决?

  天空上有7只小鸟,又飞来了5只,天空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草地上一边有6朵花,另一边有5朵,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板书列式:7+5 6+5

  (2)现在请你用最快的方法计算出7+5和6+5。

  (3)请同学介绍口算方法。

  7+5=12为什么把5分成3和2?

  10 3 2

  6+5=11为什么把5分成4和1?

  10 4 1

  (4)小结:看来凑十法不仅能算9加几,还能算8、7、6加几。

  (二)、教学8、7、6加几

  1、小组合作玩转转盘。(8分钟)

  (1)写得又多又快的小组进行汇报得数(只要求说8+4和8+8、7+6和7+8、6+6和6+8的.计算方法),

  (2)说说用什么方法口算又快又准。

  2、动动脑(教学例3)

  (1)计算8+9可以用凑十法,你还能想出更快的方法吗?由学生们自由回答。

  ① 8+2=10 10+7=17

  ② 9+1=10 10+7=17

  ③ 9+8=17 8+9=17

  重点介绍计算方法③,当两个加数一样时,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7+9、6+9你能用最快的方法算吗?

  三、巩固练*

  1、圈一圈,算一算

  课本第104页,第1题

  2、说一说,算一算

  课本第104页,第2题

  3、坐火车

  每人手中有一张车票(口算卡片),要先算对了车票上的三个算式才能上车。然后根据你车票上的得数对号上车(分别有15、14、13和12四列火车)。教师在8、7、6加几中各抽一题说说怎样想。

  四、拓展延伸

  小白兔可以吃哪两根胡萝卜,小灰兔呢?

  学生游戏,设“智慧星”,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8加几、7加几和6加几”,计算时用了什么办法?

  (凑十法;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和认数情况。

  (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分类的含义,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三)对学生进行爱学*、爱学校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难点:

  学会分类方法。

  课前准备

  (一)教具:三幅教学图及1~10数字卡片。

  (二)学具:1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师谈话

  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我们在数学课上会学到好多好多知识,比如:认识数字、认识图形、会计算等等。现在请同学们看一幅图。

  (二)学*新课

  1.初步建立方位概念。

  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都有什么?

  图的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左边是什么?

  右边是什么?中间是什么?

  数一数:图的上面有几架飞机?下面有几辆汽车?图的左边有几个萝卜?右边有几棵白菜?中间有几只灯笼?

  小结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但能认真看图,还能分清上、下、左、右。今后我们看图、看书、做事都用得上这些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做认识新朋友的游戏:说一说:你座位四周的同学都是谁?(要说清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是谁)

  2.学*数数:

  出示学校新学年开学图。

  师说:这幅图画的是开学了,同学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开始新的学*生活。大家仔细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数数:

  图上有几位老师?几个同学?(一组一组地数)一共有几个人?

  图上面有几朵向日葵?几棵树?几只小鸟?(从左往右数)

  (2)数周围的实物:

  数一数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数一数教室里有几盏灯?几扇门?几扇窗户?

  数一数自己的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衣服上有几个扣子?

  3.学*分类。

  (1)看书上图提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铅笔和球)

  为什么大球小球圈在一起?(大球小球都是球)

  师说:大球小球都是球,是同类物品,所以圈在一起。铅笔是写字用的,和球不是同类物品,所以不和球圈在一起。

  (2)出示图片:

  请你们分一分,哪些是同类物品,学生回答后,教师圈上圈。

  (3)学生看书上图:

  师问:图上都画了些什么?(书包、小鸡、母鸡、公鸡和气球)

  可以把哪些东西圈在一起?(可以把小鸡、母鸡、公鸡圈在一起)为什么?

  师说:你们说得对!小鸡、母鸡、公鸡都是鸡,所以把它们圈在一起。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圈一圈。

  4.了解学生认数的情况。

  (1)看图回答问题:

  师问:每个圈里画的是什么?有多少?它旁边的数是几?

  (2)指名几名学生分别数出1~10实物的个数。

  (3)教师带领学生打乱1~10各数的顺序数数。

  (三)巩固反馈

  (1)看数摆小棒: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摆出5根小棒。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摆出7根小棒。

  (2)做拍手游戏:

  教师出示卡片,同学们拍手表示。

  教师出示卡片,,同学们拍手表示。

  (3)做练*一第1题,把同类的圈起来。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数10以内的数。学会了把物品进行分类。这是为我们以后学*数学的一节准备课。(板书课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数学课。在这节课里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学*数学的目的。通过看图、数数、游戏、动手摆实物来激发学*兴趣。

  二、在这节课的.开头设计了分清方位的练*。目的是让学生会使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逐步分清方位。

  三、在练*数数上,除了数课本上的图片还设计了数周围的实物。目的是不仅了解学生是否能抽象的数数。还要了解每个学生能否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

  四、在学*分类这个环节,不但要求学生能把同类的圈起来。而且还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圈。从而体现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4

  【教材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总复*(p116~121)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分五个部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

  【教材分析】

  “20以内的数“的复*。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以及组成。“20以内数的组成”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11~20各数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复*。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怎样计算,并很快说出得数,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认识图形”的复*。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四种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这些图形。

  “认识钟表”的复*。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通过练*看接*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用数学”的复*。

  重在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编排特点】

  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和用数学分别集中起来复*。这样好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

  重点:复*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难点: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可用4课时左右进行。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时教学中发现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部分要重点复*,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重点给予辅导。

  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5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3-2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有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惯。

  三、教学重点:

  激励每人学生说出计算4+1=5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有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五、教法、学法

  ⑴情景教学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化重组,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导入新课时,我先创设一个十分熟悉而有趣的动感画面,把学生的学*兴趣一下子提到了最高处。

  ⑵直观演示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直观的画面。所以,我设计的练*都凭借直观的画面,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活泼氛围中积极思考,主动发展。

  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再巩固、内化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师生*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

  六、教具准备:

  树林情景图、P24-做一做的图片(做成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先出示一个多媒体的动感画面;然后老师导入: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树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组的小伙伴说一说。最后交流汇报:

  ①大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

  ②我看到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起来就是5只,列式为:4+1=5(只)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4+1=5(只)。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老师导入:4加1等于5,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流程:

  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②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

  ③全班交流,代表汇报。学生可能有以下的说法:

  第一种: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

  第二种:我是数手指头或小棒算出来的。

  第三种:我会心算。

  第四种: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了。

  第五种:原来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小鸟,合起来就是5只小鸟,4和1组成5,所以4+1=5。(给予高度的评价)

  (2)对学生的回答,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最后提出质疑:一道题有很多的算法,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重点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比较简便。

  (3)最后小结:老师介绍自己喜欢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因为这样计算比较简便、比较快。

  (三)分层练*,辨析算理

  (1)第一层练*:教科书24页上做一做的第1题。把左、右两幅图制成电脑课件,直观展示猫的活动情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同桌互相说说图意再填上数,并说说计算方法最后,可将算式3+2=5 2+3=5排列起来,如:{3+2=5。}让学生比较异同,使学生直观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4页第2题也是通过(看图说图意填数说计算方法)的过程进行练*,最后把算式排列起来,加深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7页第4题的练*方式和前面两道题基本相同。

  (2)第二层练*:联系生活,丰富联想。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如:

  ①今天早上我吃了2个苹果,下午又吃了1个,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

  ②今天妈妈买了3条金鱼回来,爸爸又买了2条,合起来有几条金鱼?

  (3)第三层练*:分组进行拼图比赛。要求:先算出图片上算式的得数,然后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图画拼得最美,最后由学生互相评选出优胜小组,奖励一面胜利红旗。

  (四)总结、归纳:

  先询问学生学会了什么?最后质疑。

  八、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5以内的加法是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了5以内的数和初步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突出特点是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所以,根据这一理念和现代教学观念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以下的教学思路:

  1、利用多媒体的动感画面,导入新课。

  2、分小组互相交流,探究发现。

  3、结合教学内容分层练*,巩固深化,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4、总结、归纳,提出质疑。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造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观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学*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这一练*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让学生用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放飞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并且又迁移、默化地渗透了美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和发展的主体。

  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6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乘法分配律。

  2、在学*的过程中,树立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设计理念:

  1、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灵活处理教材,选择适当的教法。

  3、提高了小组的合作学*有效性。

  4、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化的学*。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数学挂图:通过看图,把图意说一说。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弄清题以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

  生答师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怎样解答呢?

  (1)要求全长多少千米,可以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2+90×2=220+180=400(千米)还可以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90)×2=200×2=400(千米)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小组合作探讨)

  生交流: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110×2+90×2=(110+90)×2这是个什么规律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小组合作学*)生自己举例来验证

  生答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生板书:(a+b).c=a.c+b.c通过学*,让学生思考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进行验算。

  ②可以使计算简便。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吗?(生小组举例探讨)

  三、巩固练*

  自主练*:第一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快速连接,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二题:先让生自己解答,然后再组内互相说出师运用的什么定律。

  第三题:先观察,再说出对错,然后把错的题重新做出来,集体订正,并说出错题错在哪里。

  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

  110×2+90×2(110+90)×2=220+180=200×2=400(千米)=400(千米)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它们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a+b).c=a.c+b.c

  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7

  教学内容:小猫吃鱼P28

  教学内容:练*一 P30

  教学内容:跳绳 P34

  教学内容:练*三(P46-47)

  教学内容:前后

  教学内容:上下

  6.1 捆小捧 月 日

  课后评析:

  再拔5颗

  6.3有几瓶牛奶 _月_日

  板书: 买铅笔

  飞行表演

  教学目标:

  能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会比较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

  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教师与学生一起复*所学内容,为后面的练*做铺垫。

  二、练一练。

  第1题可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题意,再说一说左上、右下、右上、左下所指示的位置,并填空。

  第2题,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说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规律,再填空。

  第3题是巩固数的组成。

  第4题目的是能正确熟练地进行20以内加减法运算。

  第5题巩固认识钟表的四种情况。

  第6题是巩固比较数的大小,它不是直接把两个数字拿来比,而是要先运算再比较大小。

  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再提出问题并交流和解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第8、9、1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并且列式计算。

  第12题,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图中符号的含义和题目的意思,再进行统计。

  第15题,先观察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地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此可组织交流与讨论。

  11、第18题,是一幅连环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编数学故事,然后说一说,算一算。

  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8

  【教材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总复*(p116~121)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分五个部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

  【教材分析】

  “20以内的数“的复*。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以及组成。“20以内数的组成”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11~20各数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复*。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怎样计算,并很快说出得数,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认识图形”的复*。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四种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这些图形。

  “认识钟表”的复*。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通过练*看接*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用数学”的复*。

  重在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编排特点】

  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和用数学分别集中起来复*。这样好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

  重点:复*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难点: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可用4课时左右进行。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时教学中发现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部分要重点复*,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重点给予辅导。

  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82页练*十五第6-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运算。

  2、在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的经验,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整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措施:

  设计相应的计算题和实际问题,关注学*困难生的学*情况。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练*十五第6题。

  学生先回忆等式的性质,指名说一说。

  观察每个方程,说说方程的特点。

  提示:都要把方程的左边进行化简,再应用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

  学生独立解每个方程,指名板演,进行讲评,提醒学生自觉进行检验。

  2、计算下列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7/8-2/3)×(7/10+1/5)(2/5+1/3)÷4/5+3/4

  3/10÷[1/2×(2/5+4/5)]7/16÷1/10-7/16÷1/9

  (1-1/6÷5/12)×7/6(4/25×99+4/25)÷1/8

  学生独立计算,每人任选三题,同时指名学生板演。

  教师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并及时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练*十五第8题。

  (1)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你会计算梯形的面积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任选一题。

  4、练*十五第9-11题。

  (1)分析第9题,学生先读题并列出算式,然后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2)分析第10题,先说说数量关系再列算式,要让学生明白要求两个小队*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先要算这两个小队一共采集树种的千克数和这两个小队的总人数。

  (3)分析第11题,解决每一问时鼓励学生说数量关系并注意第2小题与第3小题之间的联系。

  二、拓展练*

  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食堂,星期一用去煤气7/4立方米,星期二用去煤气3/2立方米,两天用的煤气量占本周计划用气量的3/8。这一周计划用多少立方米煤气?

  2、工程队运来黄沙9/2吨,运来的水泥比黄沙重量的2/3少1/5吨。黄沙和水泥一共运来多少吨?

  3、小华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前3天看了总页数的3/4,后2天准备按1:2看完剩下的页数,最后一天要看多少页?

  三、全课总结

  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不仅要注意运算顺序,还要注意分数加、减法与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的不同,必须看清什么时候需要通分,什么时候需要先约分再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四、布置作业

  练*十五第7、9、10、11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1、阅读P122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一家大型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4、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三、练*

  1、巩固练*:练*三十二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优选【10】篇扩展阅读


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优选【10】篇(扩展1)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9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面图形,为以后学*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别这几种图形。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体会“面由体来”。

  教学准备:

  立体图形,*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由我给大家上一节课。为了给大家上一节丰富有趣的课,我做了许多准备,同时也让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我来看一看大家准备得怎么样,把你们准备好的图形和白纸放在桌子上。看来大家很认真的对待这节课。那,有信心把这节课的知识学好吗,能做到认真倾听老师的话吗,能做到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吗,能做到积极举手发言吗。好,那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图形,板书课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说一说

  a、师:大家看老师准备的这些图形(展示立体图形模型),你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找什么?板书立体图形。

  学生观察,发现、回答讲台上的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师依次板书。

  师:再来看看,这种陌生图形又叫做什么呢?

  (这是一个新的图形,这种图形我们叫它——三棱柱)

  师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

  来看老师变个魔术,师展示长方体拆开6个面。看清楚了吗,我现在变得是什么图形,(长方体)再看一遍。这个长方体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由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6个面组成。

  师:我们来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

  师:那请拿起桌面上的长方体,用你们的小手去找一找这6个面。

  学生摸模型。

  说一说,这个面摸起来有什么感觉。滑滑的**的。

  2、做一做

  提问怎么将*面图形展示在纸上

  师:你们都已经把长方体的面找出来了,现在有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不拆开这个长方体,那我们怎么把这样**的面搬到纸上呢?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说一说能怎么做。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印、方法),对于印可以教师演示。

  当学生提出描,让生上台在黑板上演示。接着提问有没有其他方法,学生说不出,则老师自行演示印的方法。

  自主将*面图形画在纸上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

  生:想。师:那好,动手之前有几个要求。

  1、数一数你从一个立体图形上得到了几个面

  2、想一想你画的面是通过哪些图形得到的。

  能做到要求吗,现在,开始动手。有需要帮助可以让同桌帮忙。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

  3、汇报交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生1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1:我是从长方体的这个面搬下这个图形的。

  师:你说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小结一下从各个立体图形上得到的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将物体的一个面表示在了纸上。我知道聪明的同学们都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了,谁能准确,大声的告诉我。

  注:回答时注意纠正学生错误,例如圆形,在数学上,准确的它叫圆。

  提问:各个立体图形上有几个*面图形?

  师:是不是在长方体的身上只找得到一个面?

  生:不是,有6个面依次提问各立体图形上有几个*面图形。

  师:我们一起来摸一摸*面图形,看看是什么感觉。

  请生上台依次摸各*面图形。

  4、小结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几个新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它们都是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板书面)而且都是**的,板书*,因此我们把它们叫做*面图形。板书。

  看仔细了,它们都是什么样子啊?生:**的。

  谁能说说他们都有哪些特点吗?

  三、巩固练*

  1、连一连:老师有问题要让同学们帮忙解决。

  如有学生连错,将正方形长方形混淆。师:有没有同学想对他说些什么。纠正错误。谁来帮她改改。

  2、涂一涂:老师能用这些些简单的图形组成一些有趣的图案,信不信。

  师在黑板上绘画,请学生上来涂色。

  3、说一说: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我们今天学的这几个*面图形。哪位细心的小朋友能在我们周围找到今天学的*面图形。

  四、课堂小结

  实际,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这些*面图形。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我们善于发现智慧的眼睛去寻找今天所学的几个*面图形。做到,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把数学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立体图形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认、读、写0-10各数,会用0-10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经历0-10各数的抽象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表示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参与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体验与同学交流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数是数出来的,学写数字,会用0-10的数字表示事物的个数,建立数感。

  教学难点:

  理解数是数出来的,学写数字,会用0-10的数字表示事物的个数,建立数感。同时渗透对立的思想。

  教学课时9课时

  1.认识15的数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认、读、写1-5各数,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表示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参与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体验与同学交流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1―5各数。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你喜欢去动物园吗?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去参观动物园好吗?

  二、探究新知

  1.随着教师的引导,出示课件或挂图(动物园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图中都有谁,它们在做什么,互相说一说。自学10-11页

  教师:刚才大家把你从图中看到的和想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现在谁能大声告诉全班同学。

  学生交流:天空中飘着白云,小鸟在飞翔,地上有几棵大树,熊猫在大树下吹口琴,猴子在爬树,小兔在玩跷跷板,花丛有各种颜色的花,河边有乌龟和小鸭,河里有金鱼、蝌蚪、荷叶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P56 P57页 8和9的加减法

  教学目的:1、会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

  2、能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计数过程中,初步培养同学数感

  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同学心算计数

  教学准备:课件

  一、创设情景

  出示花果山和孙悟空,

  小朋友,今天俺带你们到花果山去观光好吗?

  二、探究知识

  1、8的加减法

  A独立考虑

  你们看,咱们的山上景色不错吧,看小猴子们都下山来欢迎呢,出示课件图

  出示课件

  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算一算吗?

  说出你的算式,你用什么方法计算?

  写加法的理由是什么?

  同学说出加法的意思,树上有6只猴,树下有2只,一共有几只?

  B评价,你认为谁写的好?理由呢?

  C小结:同样一幅图,俺们可以看作加法意思,也可以看成减法,只要能正确地说清图意,就能列出算式。

  2、9的加减法

  小朋友们上山一定口渴了吧,前面就有一棵桃树,结子很多又大又好吃的桃子。

  课件出示:两棵桃树,一棵树上有7个桃子,一棵树上有2个桃子

  请你们用学具代替桃子来摆一摆,然后独立写出算式。

  谁愿意向大家说出你的算式,

  评价:你认为哪个组写的好?

  三、练*

  1、动画演示,小男孩踢足球,最后定格为踢进2个,网外7个,看图,你能写出几个算式?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同学分组拿出数字卡片,同组两人互相拿出相加得8,相加得9的两个数。

  用“小青蛙找家”或“摘苹果”的游戏来完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知识与技能: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数学的意义与乐趣。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点子图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体验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

  情境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

  (学生交流)

  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到美丽校园去。

  (课件出示美丽校园情境图)

  二、自主探索,维持兴趣。

  1初步感知。

  提问:在美丽校园里,你们看见了什么?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学生描述:在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歌唱,蝴蝶快乐地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2、数数交流。

  提问:美丽校园里有好多东西,你们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选几名学生做小老师,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总结方法。

  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生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师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

  (往右,从上往下等)

  3、抢答练*。

  ①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图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②学生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4、用点子图表示数。

  ①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们想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1个点子〉。

  ②怎样表示秋千的架数?为什么这样表示?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数量?你还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畅所欲言)

  ③探索:什么物体的数量用7个点子表示?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

  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

  2.我们要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二、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1.摸一摸。

  (1)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在我们的身体中,除了左手和右手是一左一右外,还有什么是一左一右的?

  (2)哪只是左脚?哪只是右脚?

  (3)对!左脚和左手是在同一边的,右手和右脚是在同一边的。来,全班同学一起摸一摸,边摸边说,左脚――右脚……

  (4)还有左耳和右耳。

  (5)还有左眼和右眼。

  (6)还有左肩和右肩。……

  (7)生每说一种,教师都引导全体学生用手摸一摸。

  三、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摆一摆。

  游戏做完了,现在我们要开始摆文具了。同桌的同学互相合作,听清楚老师说的话。

  请你在桌上放一块橡皮;

  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

  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

  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

  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

  生摆好后,师用出示正确的排列顺序,生检查自己的排列。

  2.数一数。

  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二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四个。

  为什么橡皮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又排第四?

  什么东西反了?能讲得更清楚一些吗?

  (数的顺序反了,开始是从左数,后来是从右数。)

  师小结: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物体,从左数和从右数,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3.爬楼梯。上楼梯时我们要靠哪边走?

  下楼梯时我们又要靠哪边走?

  请你们两位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间过道当楼梯,一个从前往后走是下楼梯,另一个从后往前走是上楼梯。

  (生观察时师提醒:下楼梯的同学是靠哪边走?)

  (生还是有的说左边,有的说右边。)

  师:教学楼中间有一个楼梯,同学们想不想去走一走?

  (全体学生进行室外活动:走上楼梯,又走下楼梯。下楼梯时,师又提醒:下楼梯时你靠哪边走?)

  回到教室。

  现在同学们明白下楼梯时靠哪边走吗?

  为什么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

  (如果不这样走,上、下楼梯的人就会相撞。)

  对!特别是要做课间操时楼梯比较拥挤,如果相撞就会发生危险。

  4.练一练。

  (出示课本第61页第3题图)他们都是靠右走的吗?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转弯判断。同学们想不想去公园玩?

  那我们就坐这辆大客车去吧!(师拿出玩具客车。)

  准备好,要出发了,请同学们判断客车是往左转还是往右转?

  (师在“十字路口图”上演示转弯。)

  小组讨论一下,客车到底是往哪边转。

  (生组内讨论交流意见。)

  师生共同小结:站的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汽车转弯的方向常常以司机为准。

  2.小游戏:我是小司机。

  同桌的同学互相配合,左边的同学说命令,右边的同学用玩具小汽车在“十字路口图”上转弯,然后交换角色。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吗?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及练*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联系生活实际,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问题。

  3.使学生在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辨别“左”、“右”。

  难点:初步确定“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作游戏感知相对性。

  师:我们前面认识了“上”、“下”,下面我们一起做个*作练*的小游戏,游戏之前谁来说说什么是*作?(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做*作游戏。)

  2.谈话:在上课回答问题时,我们要举手。大家举起手来,比一比看谁举得最好!

  提问:你们知道你回答问题时举的是哪只手吗?

  学生回答:左手。

  师:对了,回答问题时我们举右手,那另一只手是?

  学生回答:左手。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另外两个方位——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二、探索新知

  1.找自己身体的左右。

  师:我们身体除了左右手,还有一些部分也分左右,你能找到并指出来吗?学生个别展示、汇报。

  (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腿……)

  2.认识左右。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会用左手和右手分别做哪些事情呢?

  学生个别汇报。

  (2)师:看来我们的左右手*时要做的事情可真多呀!这样,让我们一起来运动一下吧。

  完成课本第10页“做一做”的第1题。

  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3.摆一摆,进一步认识左右。

  (1)师:请大家将学具盒里的圆片、三角形片、正方形片和小棒各拿出一个。根据要求摆一摆:三角形片放在圆片的左边,正方形片放在圆片的右边,小棒放在三角形片的左边。?

  学生按要求动手操作。

  师提出问题: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最左边的是什么?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2)师:把自己摆的打乱顺序,每个人模仿老师刚才的问题,向同桌提三个问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同桌之间活动。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2题。

  师:说说你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位同学。

  学生观察、汇报。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二的第2题。

  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那个同学。

  3.了解生活中的“左右”。(教材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

  (1)出示少先队员举手的图片(教材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的右图)

  师:你知道少先队员敬礼举的是哪只手吗?

  学生个别汇报。

  师讲述:少先队员在敬礼时举的是右手。

  (2)出示标语牌“上下楼梯,请靠右行”。

  教师:瞧,这是老师在学校楼梯旁的墙壁上拍到的照片,请大家一起念一念标语牌上的内容。

  学生齐读。

  教师:你知道这标语牌上字的意思吗?如果随意走会有什么后果呢?

  学生个别汇报。

  教师:对了,大家在上下楼梯时要按照一定位置,全部靠右行走,就不会造成上下楼梯拥挤的结果了。

  教师出示课本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的左图,提问:那么这个小朋友现在该走哪边呢?谁能帮助她。

  学生个别汇报。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左、右。

  师:对!在生活中,我们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在行走时,我们要靠右行,这样就比较安全了。

  【板书笔记】:

  左、右

  在 的左边

  在 的左边

  【教学反思】:

  “左、右”的教学内容是排在“上、下、前、后”之后。对于左、右,一年级的学生其实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在描述上学生很容易将左右混淆。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爱动,以游戏形式融入教学环节中,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来感悟左右的相对性。在教学巩固环节,发现少数学生对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一知识点还没把握好,需要让学生亲自到楼梯上走一走,亲身体验一下才可能掌握得更好。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数据整理,激发学*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准备:小红花、大象卡通图、果树。

  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

  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我们应该跟他们说什么?(老师好)

  2、这节课,老师把小朋友们分成5个小组来共同学*。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你们最喜欢的小红花,比比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花最多,大家有信心吗?

  二、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出示大象卡通图)小朋友们,瞧,今天谁来到我们班级和我们一起学*?你们喜欢它吗?你们应不应该向大象爷爷问声好呢?

  2、小朋友真有礼貌! 大象爷爷为了感谢大家,决定带小朋友们去他的神奇果树园摘水果吃。(出示果树)这些果树可真神奇啊!树上长满了苹果、梨、西瓜、桃子、草莓,小朋友想吃吗?每人摘一个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

  3、让学生摘自己喜欢的水果。师:怎样才能很快地看出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的个数呢?

  4、让学生贴水果。通过贴水果的活动,初步感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

  5、集体探讨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1)苹果比梨多()个。

  (2)苹果比香蕉少()个。

  (3)全班最喜欢吃()的同学最多。

  三、合作探究,体会领悟。

  师:出示(课本第101页的图)有计算机、电脑、算盘、铅笔的图片。

  1、从图中,不好看出一共有几种物品,我们一起来给它们分类,排一排、比一比找你喜欢的东西。

  2、 小组合作把物品整理在准备的卡纸上,指名板演。

  3、 学生讨论、操作后各组展示作品并汇报整理的过程。

  4、比较整理后的图和整理前的图。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计算机有两个。

  生2:我知道电脑有五台

  生3:我知道算盘有三把。

  生4:我知道铅笔有三枝。

  5、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比多比少的知识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电脑比计算机多三台。

  生2:我知道了算盘、铅笔比电脑少二台。

  6、小结。

  师:小朋友有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图中的物品多少的情况。

  四、统计图形应用联系

  师:看102页练一练第一题。

  这些是我们学过的图形,看大家能不能找出相同的图形把这个统计图画完整,回答所给的问题?看谁做得最快最好,看谁是最棒的。

  1、小组自己讨论试着做,然后集体纠正。

  2、择优录取,选出最优秀的学生。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统计学*小组得到“小红花”的情况,给予评价鼓励。

  2、学会了统计,课后你们准备统计什么?回家后选择一个项目进行统计,然后与同学互相交流。

  六、总结评价

  1、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想对你的同学、对老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七、作业

  做课本第101页练一练的2-4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惯。

  教学重难点:

  整时与半时的区别,半时的两种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出示明明起床、吃饭、读书、运动的图片。

  2. 提出问题。

  A.同学们,勤劳的明明要写一篇日记,他还没有学过钟表的表示法,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的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明明早晨6点就起来了。

  B.他在什么时刻吃早饭呢?这个时刻以前我们没有学过,你知道吗?

  生:7时半。

  C.那么明明是在什么时刻开始读书的呢?

  生:他在8时半读书。

  D.下午明明他们有一节体育课,你知道明明踢球是在什么时刻吗?

  生:3时半他在踢球。

  揭示课题:明明是个很守时的孩子,他每天6时起床,7时半吃饭,8时半读书,3时半踢球。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半时。(板书)

  [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情景,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为学*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3时半钟面。

  A.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请用你的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B.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汇报:时针指向3和4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3时半。

  3. 依次出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

  请小朋友们观察,并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A.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它们的分针都指向6。

  B.半时和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时它的分针都指向12,半时它的分针都指向6。

  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4. 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整时有几种表示法?想一想半时的电子表表示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归纳: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通过动手拨一拨,观察、互相交流,找到半时分针与时针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学生充分了解时针、分针在半时时候的指向。]

  三.实践应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戏活动

  A. 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B. 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相互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后,鼓励同学们上台讲一讲自己最喜欢在那一时刻干什么?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知识中的乐趣。有学好钟表的欲望。]

  四、全课小结

  今天大家都学会了新本领。我们可以一起来帮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记了。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间是很宝贵的,希望小朋友们像明明一样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六。

  [让学生通过设计星期六的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认识半时是认识钟表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在前一天认识了钟面也知道了整时的表示法。这节课是上一节课的延伸。我的设计上主要是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去主动的获取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初通过让学生帮明明写日记的要求,让学生产生帮助别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的目标性,因而很快地进入了状态。学生的学*是主动积极的。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节课很多知识的总结都是由学生通过自主的讨论,操作自己得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动手拨一拨、认一认,自己找出半时的时候分针、时针所指位置的特点。在反复操作中强化学生对半时的印象,但又不觉得枯燥。因为即使在练*的设计上,我也力求多变和有趣,通过游戏的形式去巩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用实践应用活动巩固知识,更贴*孩子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在课末布置的作业中让孩子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周末,使所学知识能够真正派上用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自主能力。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会计算8、9的加减法。

  2.通过课堂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评价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

  第56、57页的内容,练*八的第7、8、9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圆片(7个红的、2个白的);7个红色圆片、3个白色圆片。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尝试计算8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的确定,立足双基,注重发展,力求创新。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计算,有效地发掘了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为学*8、9的加减法计算做好了铺垫。]

  1.看图说话。

  (课件:出示恐龙图画)

  师:漂亮吗?图上画着什么?谁还想说,并且和他说的不一样?

  (让学生充分说自己的看法,不阻止学生联想一些童话情节。)

  [看图说话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搜集数据的能力和想像能力。并为下一步尝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情境。]

  2.让学生看图写算式。

  要求:小组分工合作。

  3人写算式,1人记录。

  [这里要求小组合作活动,旨在通过合作学*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评价意识。同时,学生对8的加减法的尝试计算,有利于学生再现已有的计算经验,为下一步的学*做好铺垫。]

  3.汇报交流,相互评价。

  操作悟理,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活动(1人记录算式)

  A、摆9个红圆片,2个白圆片

  (老师领着学生整齐地摆出来)

  师:摆一摆你们的圆片,计算以下题目:

  (老师边写算式边叙述)

  7个添上2个是几个?(7+2)

  2个添上7个是几个?(2+7)

  从9个里面去掉2个剩几个?(9-2)

  从9个里面去掉7个剩几个?(9-7)

  (板书:7+2= 9-2=

  2+7= 9-7= )

  [操作学具对学生的计算很有启发,但初入学的学生独立操作学具还有一定难度,故适当进行操作性指导是必要的。]

  B、摆6个红圆片,2个白圆片。

  计算:6+2= 8-2=

  2+6= 8-6=

  C、小组汇报计算结果(说明:以上计算都不要求学生说算法)。

  [创造空间,将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和恰当运用数学知识相结合。这种梯形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2.发掘计算的方法。

  想一想:

  5+3=( ) 8-3=( )

  3+5=( ) 8-5=( )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学生的方法很多,可能会用数数的方法,也可能想到组成,可能用到调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思想,还可能想到利用加法来算减法。总之,要学生自由地发表见解,同时要注意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3.老师点拨,激发学生归纳加减法间关系的欲望。

  如:5+3=8,3+5就一定等于8吗?

  和你怎么知道:5+3=8,那么8-3就等于5?

  (学生在争论的同时势必要利用黑板上的算式对加减法间的关系进行不完全的儿童化的归纳)。

  [老师的一句话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学生主动、自由的争论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的一个目标,同时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意识和归纳意识。]

  4.帮助学生积累一个计算减法的方法。

  计算:7+1=( 8 )

  抢答:8-7=( )

  师:怎么想出来的?

  (大部分学生都会想7+1=8,所以8-7=1。这时,老师要抓住时机,利用评价手段让学生知道这种计算方法。如:他好棒呀!大家计算减法时很多都用数数或想组成的方法,他竟然能用加法来计算减法!今天我才知道,咱们班还藏着一个数学天才!)

  [一个恰到好处的表扬点出了一种计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了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的特点,它的效果胜过了三令五申的讲解。]

  5.通过谈话,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方法的意识。

  如:(接着和上面那位同学谈话)这是你这一节课的一个收获吗?它能用在哪里?

  (学生可能会举例子,如:要算8-6=?就想6+(2)=8)

  小结

  同学们,你在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板书课题:8、9的加减法

  学以致用

  分层次出示练*八的第7、8题

  第7题注意指导学生搜集数据,理解题意。

  第8题要配以故事情境的描述。

  如:小鹏是学校足球俱乐部的球迷,特爱踢球。瞧,星期天一大早,太阳还没出来,他就爬起来踢球了!

  谁能看图接着讲这个故事?

  (学生会讲出射门的有2个球,没射门的有7个球等情节)

  [读讲故事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积极地理解图意,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力和表达能力,并为写算式提供了丰富的数量关系。]

  计算:7+2= 9-2=

  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

  师:还能列其他加减法算式吗?

  (2+7=9 9-7=2 7-2=5)

  要求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上书写作业

  教学设计说明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作了如下思考:

  1.以双基为载体,以发展为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知识、技能、意识三个方面:知识目标是通过观察操作活动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会计算8、9的加减法;技能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评价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三方面立足于新课标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的思想,对本节课教学起着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

  2.开放的教材观

  教材能体现出教学的目标和部分教学方式,对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它毕竟是局限的,我们的一节课不仅仅只是两页纸。作为教师,要学会用开放的眼光洞悉教学的要旨,灵活地运用教材。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灵活增加了操作活动的内容,使学生在充分的操作中逐渐感受到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尊重学生的认知体验,重视操作活动,使学生动手做学问

  学生不是白纸,数年的生活经历使他们也有了自己的认知经验,这是他们继续求知的基础,故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认知体验。如:在本节课里学生要学*8、9的加减法,我先让学生根据恐龙图进行8的加减法的尝试性计算,使学生再现了已有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学会计算,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产生思考。

  4.教学方式多样化

  实际教学中,我们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为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整个一节课都顺着学生的思路,学生思维发散导致教学内容完不成;一是突出精讲多练,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强把学生拉入自己的教案中,先进行填鸭式的讲解,再实施题海战术。这两种思想都是不可取的!本节课采用了学生合作交流学*和老师恰当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的现成结论,而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在观察、尝试、探索、实践中获得体验。

  专家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在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点拨者。

  2.选择了灵活的学*方式: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达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艺术性:采用师评、自评、学生之间互评等方式,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恰当的、艺术性的评价激励学生。

  总之,此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重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操作活动的交流空间,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对知识的感受过程的重视,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优选【10】篇(扩展2)

——一年级数学上册《10》教案优选【五】份

  一年级数学上册《10》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给10、9、8、7、6凑10各需要几,为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基础,分散教学难点,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惯。

  教学重点:给9、8、7、6、5凑成10

  教学难点:区分给这几个数凑十需要几

  教学用具: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小仙子与同学对话;做对口令的游戏。板书:10的组成

  1010101010

  二、学*新知

  1、摆一摆

  摆9个圆片,再添上几个就是10个了?

  (学生边摆边说,指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板书:9+()=10

  2、摆8个圆片,再添上几个就是10个了?

  问:8加几等于10?

  板书:8+()=10

  3、让学生边讨论边动手操作,口述过程。

  填空:

  4、凑十的方法

  三、巩固新知

  说一说圈一圈

  A

  ******

  **

  ***

  **

  B蘑菇图

  C对口令

  四、与学生一起编儿歌

  1,9,1,9好朋友,2,8,2,8一起走,3,7,3,7点点头,4,6,4,6看杨柳,俩5相凑就是10。

  编拍手边说儿歌。

  五、作业;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凑10的游戏

  板书:9+()=108+()=107+()=10 6+()=105+()=10

  一年级数学上册《10》教案 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加和减(一)》中第55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55~56页的“想想做做”等*题。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10的组成,并且通过一图四式的练*,初步认识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学*10的加减法作了知识上的铺垫。10的加减法是以后学*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重要基础,是本单元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另外,学*这部分内容还可以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10的加减法中,教材选用学生喜爱的足球比赛这一情境,让学生联系图意列出相应的4道算式,学生心理上很乐意接受这些计算并迅速进入思考算法的状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算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试一试”让学生通过操作抛花片,根据10个学具可能出现的正、反面几种情况,自主探索10的加减法的所有算式。这样把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起来。“想想做做”中安排了“对口令”、“小兔出题”、“开放题”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练*形式,让学生在盎然兴趣中学*知识,发展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会10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理解相应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激发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2.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3.逐步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往能力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国足球队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第一次冲出亚洲,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生鼓掌祝贺。)今天,我们也来进行一场有趣的数学“足球”赛,比一比哪组“进球”数最多。

  【教师借体育时事创设情境,学生既了解了信息,又置身于比赛的'模拟情境,增添了学*动力。】

  二、复*铺垫。

  1.各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同时进行“10的组成”的接力赛。

  2.师:小组全体小朋友共同努力,赢得了本场比赛的第1“球”。

  三、自主探究。

  1.通过“看看想想”,探讨10的加减法中一组算式的计算方法。

  师生交流:看,球场的一角,小朋友也在踢足球呢!仔细看一看,这些小朋友可以分成哪两部分?(学生可能会答:分成左边3个小朋友和右边7个小朋友;可以分成穿黄衣服的6个小朋友和穿蓝衣服的4个小朋友;还可以把这些小朋友分成戴帽子和不戴帽子的……)

  师生交流: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在足球比赛中,一般是按服装颜色的不同分成两队。这样,你能说出哪些算式?(生:6+4=10-6=4+6=10-4=)

  师:你们想自己算出得数吗?请把课本翻到第48页,试着填一填。(生尝试做,师巡视。)

  师生交流:请任意选一题,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生可能会有以下回答:(1)从图上数一数,共有10个小朋友,所以6+4=10;(2)因为10可以分成6和4,所以6+4=10;(3)因为6+4=10,所以4+6也就等于10。(4)因为6+4=10,所以10-6=4;(5)因为10-6=4,所以10-4=6……)

  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多!可以利用10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来算。这些算式就是今天要学*的10的加减法的3组题。10的加减法还有很多题目,你们想自己学*吗?(板书:10的加减法)

  【教师一句不经意的问话,引出了学生对图意的不同理解,教师机智地把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及时引到正题(球赛的常规知识),尔后教师又放手让学生说得到算式结果的多种途径,于是又“爆”出一些精彩的思考方法,可谓收放自如。】

  2.通过“玩玩想想”,探索10的加减法全部算式的计算方法。

  (1)独立操作,写算式。

  教师让学生抛10个花片,根据正面和反面情况写出多组算式。

  (2)学*小组交流算式、算法。

  (3)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让学生把写有算式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并根据学生汇报用电脑辅助演示抛的状况,从而逐步得到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

  教师激励谈话:小朋友真行!你们通过抛花片,学会了所有10的加减法题。想表扬一下自己吗?老师奖励每组一个学*“球”。

  (4)学生上黑板归类并有序整理写有题组的纸片,即时记忆。

  【教师通过学生独立抛花片写算式,然后在交流汇报中得到全部算式。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做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轻松一刻(课间操)。

  师生共同做课间操。在愉快的音乐声中,教师引导学生说:轻松一刻来到了,我们一起来表演“凑十歌”。随着优美的音乐,师生共同表演“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真亲密,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轻松一刻”的课间操活动寓知于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身心。】

  五、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10加几。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10?

  (1)师生同做。

  例如:师出“8”,生出“2”,接着师说“8+2=10”,生说“2+8=10”。

  (2)同桌互做。

  2.10减几。

  师:小兔子见小朋友这么聪明,要来考考大家。小兔子手中的10减去其他伞面上的任何数,请算出得数。

  3.看谁说得多。□+□=□□-□=□

  【“对口令”、“白兔出题考学生”以及开放题等丰富多样的练*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练*知识、发展思维,一点也不觉得苦和累。】

  六、全课小结,提高认识。(略)

  七、作业。

  1.第56页第3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提高题。

  电脑出示图:一座小木屋前有2个男孩,1个女孩。问:如果一共有10个小朋友,那么小木屋里可能有几个女孩?

  课后总结

  本节课在体现新课程理念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力求使课堂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

  2.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教学过程既有活动形式、内容的开放,更有学生思维的开放,整个一堂课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3.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发展。

  4.注重课后延伸与拓展,课末布置提高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

  一年级数学上册《10》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序数表示的意义,理解第几的含义。

  2.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

  3.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4.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明白序数表示的意义,理解第几的含义。

  2.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

  教学难点:

  1.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同学们,在课间你们都喜欢做什么游戏?

  2.我们的操场上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景图)

  二、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1) 独立看图。

  (2) 汇报观察结果。

  2.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 独立思考。

  (2) 组内交流。

  (3) 组间交流。

  三、解决问题

  1.注意从学生的问题中筛选出这节课要学的序数问题,如扎辫子的小女孩排第几? (教师随机板书问题)

  2.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进一步解决学生刚才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如:穿白衣、黄鞋的男孩排第几 全面解决图中的问题,使学生深入理解第几的含义。

  四、拓展应用

  1.同学们,我们很快要开家长会了,你要把自己座位的位置介绍给爸爸妈妈,怎么说能让他们听清楚呢?学生介绍,如在第几排,从前面数第几个?或从后面数是第几个?同学们来判断一下说得对不对。

  2.自主练*第1题 谜语导入:你猜猜谜底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这条彩虹,根据题目中的要求区分颜色,给彩虹涂颜色。

  3.自主练*第2题 按数序连线,连后说说像什么?

  4.自主练*第3题 先让学生把图意说清楚,解决黄色的小鸟有几只?绿色的小鸟排第几?然后比较两个4表示的意义。

  5.自主练*第8题 按题目要求数一数说一说小动物的只数和顺序,再填一填。渗透有关位置的初步知识。

  五、课堂总结

  一年级数学上册《10》教案 4

  教学内容: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10的加减法

  教学关键:使学生建立“凑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花狗和小蚂蚁在做游戏,你们想去看看吗?

  出示:画一画,填一填(投影)

  每行再画几个是10个?同桌说后再汇报

  2、10的组成

  二、学新知

  1、小蚂蚁和小花狗看大家表现的好特别高兴,愿意和大家交朋友要考考大家。

  2、出示葡萄图

  你能看图说出算式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板书:3+7=1010-3=7

  7+3=1010-7=3

  指生说说算式的意思。

  3、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蚂蚁:小花狗给你们出的题太简单,我来考考你们。

  8+2=10-8=6+4=10-=

  2+8=10-=4+=10-=

  4、课间休息

  5、游戏

  a)玩扑克说10的组成

  b)连线:凑成10P47T2

  c)比一比

  4+6=10-9=7+3=10-4=

  10-3=9+1=10-2=10-7=

  5+5=10-6=10-5=2+8=

  d)猜一猜

  小花狗和小蚂蚁要奖励认真听讲的孩子,大家猜一猜袋里可能

  有几朵红花?几朵黄花?10朵

  6、谈收获

  7、板书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3+7=1010-3=7+=

  7+3=1010-7=1010-=

  一年级数学上册《10》教案 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加和减(一)》中第55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55~56页的“想想做做”等*题。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10的组成,并且通过一图四式的练*,初步认识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学*10的加减法作了知识上的铺垫。10的加减法是以后学*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重要基础,是本单元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另外,学*这部分内容还可以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10的加减法中,教材选用学生喜爱的足球比赛这一情境,让学生联系图意列出相应的4道算式,学生心理上很乐意接受这些计算并迅速进入思考算法的状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算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试一试”让学生通过操作抛花片,根据10个学具可能出现的正、反面几种情况,自主探索10的加减法的所有算式。这样把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起来。“想想做做”中安排了“对口令”、“小兔出题”、“开放题”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练*形式,让学生在盎然兴趣中学*知识,发展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会10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理解相应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激发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2.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3.逐步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往能力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国足球队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第一次冲出亚洲,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生鼓掌祝贺。)今天,我们也来进行一场有趣的数学“足球”赛,比一比哪组“进球”数最多。

  【教师借体育时事创设情境,学生既了解了信息,又置身于比赛的模拟情境,增添了学*动力。】

  二、复*铺垫。

  1.各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同时进行“10的组成”的接力赛。

  2.师:小组全体小朋友共同努力,赢得了本场比赛的第1“球”。

  三、自主探究。

  1.通过“看看想想”,探讨10的加减法中一组算式的计算方法。

  师生交流:看,球场的一角,小朋友也在踢足球呢!仔细看一看,这些小朋友可以分成哪两部分?(学生可能会答:分成左边3个小朋友和右边7个小朋友;可以分成穿黄衣服的6个小朋友和穿蓝衣服的4个小朋友;还可以把这些小朋友分成戴帽子和不戴帽子的……)

  师生交流: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在足球比赛中,一般是按服装颜色的不同分成两队。这样,你能说出哪些算式?(生:6+4=10-6=4+6=10-4=)

  师:你们想自己算出得数吗?请把课本翻到第48页,试着填一填。(生尝试做,师巡视。)

  师生交流:请任意选一题,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生可能会有以下回答:(1)从图上数一数,共有10个小朋友,所以6+4=10;(2)因为10可以分成6和4,所以6+4=10;(3)因为6+4=10,所以4+6也就等于10。(4)因为6+4=10,所以10-6=4;(5)因为10-6=4,所以10-4=6……)

  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多!可以利用10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来算。这些算式就是今天要学*的10的加减法的3组题。10的加减法还有很多题目,你们想自己学*吗?(板书:10的加减法)

  【教师一句不经意的问话,引出了学生对图意的不同理解,教师机智地把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及时引到正题(球赛的常规知识),尔后教师又放手让学生说得到算式结果的多种途径,于是又“爆”出一些精彩的思考方法,可谓收放自如。】

  2.通过“玩玩想想”,探索10的加减法全部算式的计算方法。

  (1)独立操作,写算式。

  教师让学生抛10个花片,根据正面和反面情况写出多组算式。

  (2)学*小组交流算式、算法。

  (3)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让学生把写有算式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并根据学生汇报用电脑辅助演示抛的状况,从而逐步得到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

  教师激励谈话:小朋友真行!你们通过抛花片,学会了所有10的加减法题。想表扬一下自己吗?老师奖励每组一个学*“球”。

  (4)学生上黑板归类并有序整理写有题组的纸片,即时记忆。

  【教师通过学生独立抛花片写算式,然后在交流汇报中得到全部算式。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做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轻松一刻(课间操)。

  师生共同做课间操。在愉快的音乐声中,教师引导学生说:轻松一刻来到了,我们一起来表演“凑十歌”。随着优美的音乐,师生共同表演“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真亲密,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轻松一刻”的课间操活动寓知于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身心。】

  五、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10加几。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10?

  (1)师生同做。

  例如:师出“8”,生出“2”,接着师说“8+2=10”,生说“2+8=10”。

  (2)同桌互做。

  2.10减几。

  师:小兔子见小朋友这么聪明,要来考考大家。小兔子手中的10减去其他伞面上的任何数,请算出得数。

  3.看谁说得多。□+□=□□-□=□

  【“对口令”、“白兔出题考学生”以及开放题等丰富多样的练*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练*知识、发展思维,一点也不觉得苦和累。】

  六、全课小结,提高认识。(略)

  七、作业。

  1.第56页第3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提高题。

  电脑出示图:一座小木屋前有2个男孩,1个女孩。问:如果一共有10个小朋友,那么小木屋里可能有几个女孩?

  课后总结

  本节课在体现新课程理念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力求使课堂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

  2.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教学过程既有活动形式、内容的开放,更有学生思维的开放,整个一堂课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3.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发展。

  4.注重课后延伸与拓展,课末布置提高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


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优选【10】篇(扩展3)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的教案范文五份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的教案 1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过程,比较熟练地有序地掌握8、9的组成。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3.进一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和探索掌握8、9的组成。

  教学难点:

  有序地掌握8、9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学具:学具盒、彩笔、硬币。

  教学过程:

  一、扶放结合、学*新知1.学*8的组成

  投影出示8个圆花片,同时,学生拿出8个圆花片。

  (1)师生同步演示操作: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学生在桌上模仿着同步移动,移动一个圆花片。

  提问:这样移动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的说给同桌听。指名说。

  提问:看到这种分法,你马上想到什么?

  (2)师生再同步移动一个圆花片,让学生说一说8的组成以及推想出8的另一种相关的组成。

  (3)同桌两人共同依次再分一分,说一说。

  (4)反馈并演示8的其它几种分法,填写8的组成,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自由说一说8的组成。

  (6)小组交流讨论:怎样按顺序把8分成两部分?怎样很快记住8的这些组成。

  2.学*9的组成

  多媒体出示9个贝壳图,电脑演示依次一个一个的翻贝壳。

  (1)激疑:把9个贝壳依次一个一个翻过来,每翻一个,9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组成9?还能想到什么?

  (2)学生拿出9个硬币,独立操作探索并填写课本。

  (3)同桌相互检查交流。

  (4)学生自由说一说9的组成。

  (5)同桌讨论:怎样很快记住9的组成?

  二、活动游戏,复*巩固

  1.有序地涂一涂,并说出每涂一个,关于8的组成可以看成什么?

  2.完成第34页第7题,同桌对口令巩固8、9的组成,加强学生记忆。

  3.独立完成第34页第8题,集体订正。

  4.游戏“找房子”。

  4间房子贴在黑板上,分别标有6、7、8、9。学生每人一个小动物,看小动物身上的两个数合起来是几,就把它贴到标有几的房子上。

  三、总结全课,揭示课题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怎样记住8和9的组成?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的教案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26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三第5、6、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对比练*,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减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在波光粼粼、美丽的小湖里有3只美丽的鹤在快乐地歌唱,过了一会儿,1只鹤展开翅膀飞走了,湖面上还有几只鹤?

  教师出示3只纸鹤,再慢慢移走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3-1

  1、(教师出示3只纸鹤,再慢慢移走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2.学生跟随教师拿出自己折好的3只纸鹤,动手操作演示,3只鹤飞走1只鹤,就是从3只里面去掉1只,要用减法计算,用“-”号表示去掉,去掉后剩下是几就用数字几表示,也就是得数是几。教师边说明边板书等式:3-1=2。(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也可用摆图片操作,并表述含义。)

  3.学生试读算式。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其他能用3-1=2表示的事例。学生举例说说其他能用减法表示的事例。

  【设计意图:在教师语言描述的优美情境中,用纸鹤实物演示,学生感觉更直观亲切,并能亲自参与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认识。】

  (二)、4-2

  1、教师出示4只气球,慢慢放走2只气球,还剩下几只气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尝试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说出4-2=2的含义,齐读算式。

  (三)、动手操作,体验减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③说明图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虚线、划线)

  (2)做一做的右图(2、3)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四)、5-2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草地上雨后长出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让学生叙述情景,并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的问题。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多给与鼓励。接着问: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5-2=?教师提问:5减2得几?你是怎样算的?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的过程。

  (3)、汇报、展示、交流。不论是点数法还是用数的组成计算,教师都给与鼓励。接着提问:如果不看图,不数指头,你会算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喜欢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形象,这样学生很高兴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启发引导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在小组内交流,形成集体的智慧。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共同优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多种算法都给与鼓励,保护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然后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用数的组成计算减法较简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第26页做一做让学生说出减法算式的含义

  2.出示课件1,动态显示: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扑通”跳到水里1只。草地上原来有4只羊,一会儿跑走2只,草地上还剩下几只羊?

  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式,交流算法。

  3.出示课件2,学生说图意:1、架上原来有4只丝瓜,摘下2只,架上还有几只?2、消防池里有5把铁楸然后学生列式完成,小组交流订正。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5只纸鹤,你能用这5只纸鹤,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吗?摆摆试试,看谁摆的多。

  5.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减法算式表示。

  【设计意图:巩固练*中的第1题,是基本练*,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减法的认识。第2、3题采用课件演示,提高学生的练*兴趣:练*第4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尝试用5只纸鹤摆不同的算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减法的认识。第5题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说一说这节你都学到了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表现对本课作小结。回家想一想,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减法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录像。

  (1)商场外景镜头。

  (2)商场物品远景镜头(依次播放食品类、家电类、鞋类、文具类、服装类)。

  (3)商场物品*景镜头。

  ①柜台物品;②售货员正在摆放文具;③显示摆放结果。

  2、商品柜台及相应物品。

  3、学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1)播放录像①:商场外景镜头。

  (2)播放录像②:商场物品远景镜头。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录像,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2、明确分类。

  (1)播放录像③:商场物品*景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本;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阿姨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揭示概念:像阿姨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学生结合所看录像说说什么是分类。

  (2)猜一猜。

  继续观看录像从而猜测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指明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2、完成“做一做”的题目。

  (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3)汇报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分类的不同方法。

  3、完成练*六第1~3题。

  (1)第1题,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启发说出:4辆车是同一类的。

  (3)第3题,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他三个不是同类。

  4、补充练*。

  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汇报说明。

  三、全课小结(略)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得出10可以分成哪两个数及哪两个数能合成10,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的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能够熟练运用10的分与合。

  教学重、难点:

  掌握10的分与合,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2-9数的组成。

  提问:你能有顺序地说出2-9各个数的式子吗?指名学生回答,要求有序地回忆。

  二、新授

  1.激趣导入

  谈话:老师有一个魔袋,里面有一些圆片,请一位同学上来抓一些,然后数一数抓了几个,老师很快能猜出袋子里剩下的圆片的个数。你们相信吗?让一个学生上台抓球,老师猜过后再倒出来验证。

  谈话:其实袋子里有10个圆片,老师是根据10的分与合推想出来的,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样这么快的猜出呢?板书:10的分与合。

  2.教学10的组成。

  (1)媒体演示:有一串珠子,其中的一个被涂上了红色。提问:这里一共有几个珠子?有几个红色的?几个没有涂色的?

  谈话:10个珠子分成了1个红色的和9个没有涂色的,那么也就是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看到这个,你马上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10的式子,10可以分成9和1,打开书填写第一个式子。

  (2)谈话:仔细观察,第一串已经涂了一个红色,第二串应该涂几个红色?第三、第四、第五串又应该涂几个红色?应该从哪边涂起?和学生共同完成涂色。(教师媒体演示)。按照涂色的结果依次填写10的组成,指名学生上黑板填写,集体评议,同桌相互检查。提问:根据这些式子你还能想到什么?

  3.有序地表述和记忆10的分与合。

  提问:谁能把10的分与合有次序地说出来?

  先将10的组成完整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再指名回答,你用了什么方法来记忆10的式子?

  4.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数字卡片。

  让学生找一找:哪两张卡片上的数字合起来是10。找到以后把两张卡片举起来,并且说给小朋友听:几和几组成10,请其他小朋友当裁判。

  (2)完成第2题。

  提问:火车头上面的一个数和后面的两个数是什么关系?

  有学生自己说明:火车车厢上下两个数合起来正好是火车头上面的数。让学生将数字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全班反馈。

  (3)完成第3题。

  提问:你们看题中的两位小朋友在干什么?你知道为什么7是3的好朋友吗?如果男生拿着卡片“1”该怎么办?女生要拿卡片几,怎么回答?

  三、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又学会了什么新的本领?

  8、9的数的式子的研究和回忆可以为学生研究10的式子打下基础。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1、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2、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从物体表面抽象成*面图形。

  教学难点:

  从物体表面抽象成*面图形。

  教学关键:

  观察比较中认清各种图形的特征。

  课前准备:

  各种*面图形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摸物体,说形状。

  (将各种大小不一的*面图形放在一个袋子里)

  摸一摸,说说你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自由回答。

  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

  全班交流。

  揭示课题:认识*面图形。

  二、活动二: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讣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找出长力形、师问:“你还能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a)方体上分离出正方形,揭示名称。

  b)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

  c)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

  三、活动三: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的是什么。学生评价结果。

  观察与交流中初步认识。

  从实物图中直观地抽象出各种*面图,

  用实物体描画出各种*面图形,加深认识。

  四、活动四:实践运用。

  出示3 6页l,说:“这些美丽的图形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五、活动五:图形拼组。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拼好后,学生自由参观,进行评价。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展示部分优秀作品。

  六、小结作业。

  辨认中巩固新知。

  玩乐中巩固新知

  七、作业设计

  寻找生活中的图形。


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优选【10】篇(扩展4)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1教学目标评论

  1.知识与技能:有规律地整理加法算式,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加法算式的过程,回顾计算方法,在观察比较中发现数学算式的排列规律,初步渗透数学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规律美,在活动中增强学*兴趣,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

  2重点难点评论

  教学重点:有规律的整理加法算式,熟练地计算20以内加法。

  教学难点:在观察比较中找到加法算式排列规律,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目标评论

  1.知识与技能:有规律地整理加法算式,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加法算式的过程,回顾计算方法,在观察比较中发现数学算式的排列规律,初步渗透数学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规律美,在活动中增强学*兴趣,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

  3.1.2教学重点评论

  有规律的整理加法算式,熟练地计算20以内加法。

  3.1.3学时难点评论

  在观察比较中找到加法算式排列规律,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直入主题评论

  1.师: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每天走过哪些路?走这三种路有什么感觉?(课件出示:上楼梯、下楼梯,*路)

  生随意回答。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总会遇到快乐与困难,你们能正确面对吗?今天我们就来复*20以内的加法,就像我们走这三种路一样,你们有信心吗?

  2.揭示主题:其实,20以内的加法排列有很多规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搭建起这部分知识之间的桥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还为整理复*下面的知识铺路搭石。)

  活动2【讲授】师生合作,自主构建评论

  活动一:先复*和是6的算式。

  师:谁能按照一定的规律说出和是6的算式?生不能完整说出,教师这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后组织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可能出现各种算式遗漏的情况。

  (2)0+6=6 1+5=6 2+4=6 3+3=6 4+2=6 5+1=6 6+0=6

  (3)6+0=6 5+1=6 4+2=6 3+3=6 2+4=6 1+5=6 0+6=6引导同学们发现,第一个加数逐渐增加,第二个加数随之逐渐减少,和不变。第一个加数逐渐减少,第二个加数随之增加,和也不变。初步感知加数、加数与和之间的变化规律。然后用课件把6的算式填在如书上106页的表中。

  师:这些算式填在表中后,仔细观察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物体?

  生很快说出像楼梯。

  课件展示上面的两种情况,就好像我们上楼下楼这两种情况一样。通过课件演示,感知规律。(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我设计先复*和是6算式开始,通过说--议--填,形象地发现算式的变化规律,就像我们走楼梯一样,能完整的说出和是6的算式。)

  活动二:先小组合作完成和是8,和是10的算式。

  师:刚才我们复*了和是6的算式,下面我们猜想和是8,和是10的算式有这样的排列规律吗?

  小组合作后,师组织汇报。发现与和是6的算式规律一样,验证了猜想。

  (设计意图:有了得数是6的算式的学*经验,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得数是8,10的算式。这样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充分给予学生发现创造的机会,感知数的变化规律,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活动三:独立填表完成和是11至20的算式。

  (1)学生猜想和是11至20的算式有这样的规律吗?

  (2)选任意一组算式汇报,进行验证。组间相互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思考、探究讨论、猜想验证、发现规律这一过程,组间相互补充完整。帮助学生巩固2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感知数的变化规律,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活动四:横、竖看,发现规律。

  (1)指名三至五名同学自由选择横着读几排算式,发现加数、加数,和又是怎样变化的呢?(2)指名三至五名同学竖着读几排算式,发现规律师:读这几排算式排列时就像我们“走*路”一样,通过“走*路”练*,发现了什么规律?根据学生汇报后发现的问题,教师引导同学之间相互补充,逐渐完整,使学生知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逐渐增加或减少,和也随之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规律。逐渐培养学生的数感。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走*路”活动,将复杂的数学复*课变得生动有趣,不仅激起同学们探究的欲望,还有利于同学们发现规律,感知学*方法。)

  活动3【练*】巩固练*,应用规律评论

  1.写出四个和是17的算式。

  ———————————— ————————————

  2.把3、4、5、6、7、8、9、10、11、12填入方框里,每数只用一次。

  □+□=□+□=□+□=□+□=□+□=15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让学生发现加法算式的排列规律,使每位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达到了巩固练*的目的。

  活动4【练*】畅谈收获,总结升华评论

  (1)通过本节课的复*,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这节课我们发现加法算式之间规律,下节课利用这种方法继续整理减法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梳理20以内加法的规律,增强了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又提出下节课的学*内容,使这节课的知识融入整体的知识结构中。)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 能力: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1)、使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尊重与欣赏他人。(2)、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数数,初步认识1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有序的观察图,数数手口一致

  教学方法

  讲述、练*、讨论

  教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仪

  教学活动设计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我们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一起游戏。你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在我们校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吗?

  你们说的真好,正好动物王国的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高兴地来到学校,你们想到它们的学校看看吗?

  二、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实物投影主题图,你都看到了什么?能用上数字吗?

  (1) 生自由说,同桌互相说。

  (2) 指名说。引导学生在序地观察并一一数出来。

  2、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数字进行有序地排列。1-10也可10-1。可适当担些小问题:

  (1)最小,哪个数最大。

  (2)双数还有哪些,单数还有哪些?

  (3)你还知道什么?

  三、巩固练*,形成能力:

  1、引导学生数身边的物体。数字就藏在我们身边,你能找到我们的教室或你的身边藏着的数字吗?

  2、实践活动

  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看一看,边看、边数、边交流,鼓励学生自主观察,积极表达。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回家以后把今天学过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可爱的校园

  1头大象 2只兔子 3个蘑菇 4只松鼠 5个汉字

  6只小熊 7朵花 8棵树 9只鸟 10只蝴蝶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业设计

  在我们的家中有很多可以用10以内的数表示的事物请你们回家去数一数,并且按一定的顺序排排队。

  教学反思

  《可爱的校园》这节课是学生进入小学校门后的第一节数学课,学生对10以内各数在幼儿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故事情境导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进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后面的学*奠定基础。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都能主动地进行观察、探索,也能够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在观察情境图时,开始我没有限制观察的顺序和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去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说观察方法,同时体会到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物体最简单;然后利用同座之间互相说来取长补短,给学生向别人学*的机会,使他们养成虚心向他人学*、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的好*惯。学生们经过自己的思考,说出了许多种不同的排列方法,思维得到了发散和提高。在课的最后,我们一起观察教室学生们兴奋极了,像一只只可爱的小鸟,到处去寻找数学问题,收获很大。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惯。

  教学重难点:

  整时与半时的区别,半时的两种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明明起床、吃饭、读书、运动的图片。

  2.提出问题。

  A.同学们,勤劳的明明要写一篇日记,他还没有学过钟表的表示法,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的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明明早晨6点就起来了。

  B.他在什么时刻吃早饭呢?这个时刻以前我们没有学过,你知道吗?

  生:7时半。

  C.那么明明是在什么时刻开始读书的呢?

  生:他在8时半读书。

  D.下午明明他们有一节体育课,你知道明明踢球是在什么时刻吗?

  生:3时半他在踢球。

  揭示课题:明明是个很守时的孩子,他每天6时起床,7时半吃饭,8时半读书,3时半踢球。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半时。(板书)

  [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情景,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为学*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3时半钟面。

  A.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请用你的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B.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汇报:时针指向3和4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3时半。

  3.依次出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

  请小朋友们观察,并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A.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它们的分针都指向6。

  B.半时和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时它的分针都指向12,半时它的分针都指向6。

  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4.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整时有几种表示法?想一想半时的电子表表示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归纳: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通过动手拨一拨,观察、互相交流,找到半时分针与时针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学生充分了解时针、分针在半时时候的指向。]

  三.实践应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戏活动

  A.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B.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相互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后,鼓励同学们上台讲一讲自己最喜欢在那一时刻干什么?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知识中的乐趣。有学好钟表的欲望。]

  四、全课小结

  今天大家都学会了新本领。我们可以一起来帮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记了。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间是很宝贵的,希望小朋友们像明明一样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六。

  [让学生通过设计星期六的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认识半时是认识钟表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在前一天认识了钟面也知道了整时的表示法。这节课是上一节课的延伸。我的设计上主要是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去主动的获取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初通过让学生帮明明写日记的要求,让学生产生帮助别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的目标性,因而很快地进入了状态。学生的学*是主动积极的。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节课很多知识的总结都是由学生通过自主的讨论,操作自己得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动手拨一拨、认一认,自己找出半时的时候分针、时针所指位置的特点。在反复操作中强化学生对半时的印象,但又不觉得枯燥。因为即使在练*的设计上,我也力求多变和有趣,通过游戏的形式去巩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用实践应用活动巩固知识,更贴*孩子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在课末布置的作业中让孩子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周末,使所学知识能够真正派上用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自主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2、3、4、5各数分与合的学*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并能从3、4、5各数的一种分法推想出另外一种分法。

  2.能够熟练应用分与合。

  3.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学*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合作、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出2、3、4、5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

  5的分与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拿3只桃子拿在一只手上。

  如果用两只手来拿,每只手都不能空,你打算怎么办?指名学生上讲台演示,并说一说两只手各拿了几只。

  2.提问:你还有其它方法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想法进行操作。

  3.讲述:通过自己动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在自己动手拿一拿、摆一摆中学*新的数学知识:分与合。(板书:分与合)

  二、实践操作,学*新知1.教学4的分与合:

  (1)依次出示4只桃、2只盘子

  谈话:这里有4只桃,如果要把它们放在2只盘子里,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放?

  请你用小棒代替4只桃子,自己动手摆一摆。

  (2)引导思考:根据你的摆法,能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

  请学生上台一边说自己的摆法,一边演示桃子是怎么分的。(教师板书学生说的4的分的式子)

  (3)提问:动一动自己面前的小棒,你能得出4的其它分法?可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4的其它分法。

  (4)提问:4有这么多种分法,如果让你说出4的所有分法,一个不漏掉,你会按怎样的顺序说?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请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5)讨论:你知道几和几合成4?可以根据黑板上4的分的式子来说4的合成。

  2.教学5的分与合

  (1)(张开左手手掌)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竖起你的左手,现在有几个手指竖着?你能把自己竖着的5个手指分成两部分吗?那么5可以分成几和几?一共有多少种分法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一个不漏的找出5的所有分法?

  (2)下面就请同桌的两个人一起来分手指,想5的分与合。交流后组织反馈: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1和4。 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可以分成4和1。对能按照一定顺序说的和使用联想方法的学生给予鼓励。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有次序地记住5的所有分法。

  三、巩固练*

  1.“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大家已经知道了4、5可以分成几和几。那么2可以分成几和几,3又可以分成几和几呢?请你们用小棒先摆一摆,和同桌说一说,再在书上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小火车上的数还没填完,你会填吗?学生做完后,同桌检查,全班反馈。

  3.“想想做做”第4、5题

  (1)引导学生:你能看出图形排列的规律吗?请你接着画。

  (2)请大家在“日”字格里写数,看谁写得最好看。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课后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注重认数与生活相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教学中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从农家小院中抽象出1~5各数,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概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就在自己的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2.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和合作交流。

  通过“找一找”“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等活动,使学生把数物体的个数与认数联系起来,初步建立数感,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写数的*惯,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更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双休日,小明来到了乡下的奶奶家,看,奶奶家的小院多热闹啊!(课件出示教材14~15页的主题图)

  观察图画,你能把图画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吗?

  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用新颖的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数一数。

  1.观察教材14~15页的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每种事物分别有几个。

  2.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将卡片1~5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人和物与同伴说一说,既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看到的东西,也能使学生从交流中获得新的信息,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

  (二)认真观察,自主学*。

  1.认识1。

  (1)你看到图中哪些事物是用1表示的?(学生自由回答)

  凡是像这样,1个人、1只小狗等都可以用数1表示。

  (2)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1表示?

  (3)请你从学具盒中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1)图中哪些事物是用数2表示的?(学生自由回答)

  像这样,2盆米、2只鹅都可以用数2表示。

  (2)图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2表示?

  (3)请你从学具盒中拿出2根小棒。

  3.认识3。

  (1)你从图中看到了3个什么?

  (2)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3表示?

  (3)请你拿出3根小棒,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试着摆一摆。

  4.认识4、5。

  (1)你会用上面的方法来认识4和5吗?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2)举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3)动手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把事物的个数与认数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同时明确事物的个数相同,可以用同一个数来表示,使学生初步感知抽象出数的过程。然后,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通过学生进行有关数的表述,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优选【10】篇(扩展5)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6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认、读、写0-10各数,会用0-10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经历0-10各数的抽象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表示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参与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体验与同学交流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数是数出来的,学写数字,会用0-10的数字表示事物的个数,建立数感。

  教学难点:

  理解数是数出来的,学写数字,会用0-10的数字表示事物的个数,建立数感。同时渗透对立的思想。

  教学课时9课时

  1.认识15的数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认、读、写1-5各数,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表示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参与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体验与同学交流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1―5各数。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你喜欢去动物园吗?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去参观动物园好吗?

  二、探究新知

  1.随着教师的引导,出示课件或挂图(动物园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图中都有谁,它们在做什么,互相说一说。自学10-11页

  教师:刚才大家把你从图中看到的和想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现在谁能大声告诉全班同学。

  学生交流:天空中飘着白云,小鸟在飞翔,地上有几棵大树,熊猫在大树下吹口琴,猴子在爬树,小兔在玩跷跷板,花丛有各种颜色的花,河边有乌龟和小鸭,河里有金鱼、蝌蚪、荷叶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P56 P57页 8和9的加减法

  教学目的:1、会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

  2、能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计数过程中,初步培养同学数感

  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同学心算计数

  教学准备:课件

  一、创设情景

  出示花果山和孙悟空,

  小朋友,今天俺带你们到花果山去观光好吗?

  二、探究知识

  1、8的加减法

  A独立考虑

  你们看,咱们的山上景色不错吧,看小猴子们都下山来欢迎呢,出示课件图

  出示课件

  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算一算吗?

  说出你的算式,你用什么方法计算?

  写加法的理由是什么?

  同学说出加法的意思,树上有6只猴,树下有2只,一共有几只?

  B评价,你认为谁写的好?理由呢?

  C小结:同样一幅图,俺们可以看作加法意思,也可以看成减法,只要能正确地说清图意,就能列出算式。

  2、9的加减法

  小朋友们上山一定口渴了吧,前面就有一棵桃树,结子很多又大又好吃的桃子。

  课件出示:两棵桃树,一棵树上有7个桃子,一棵树上有2个桃子

  请你们用学具代替桃子来摆一摆,然后独立写出算式。

  谁愿意向大家说出你的算式,

  评价:你认为哪个组写的好?

  三、练*

  1、动画演示,小男孩踢足球,最后定格为踢进2个,网外7个,看图,你能写出几个算式?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同学分组拿出数字卡片,同组两人互相拿出相加得8,相加得9的两个数。

  用“小青蛙找家”或“摘苹果”的游戏来完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2、知道读数和写数都是从高位开始的,并能知道数位的顺序,知道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含义。

  3、通过读数和写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4、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

  教学准备:

  计数器、小棒、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10个一是(),10个十是()。

  2、6个十和3个一组成()。

  3、78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4、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

  二、讲授新课

  ㈠教学例4

  1、师出示24根小棒,问: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呢?(生答有24根),那么2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呢?(指名回答)

  2、在计数器上表示24。

  师出示计数器,问:那么要在计数器上拨珠子来表示24,应该怎样拨珠子呢?(指名说,并指名拨珠子,师适时引导)

  师:24里面有2个十,所以就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有4个一,所以就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

  3、24的写法。

  师:那么24这个数又该怎么写呢?(指名回答)

  师引导说出:十位上有2个珠子,就在十位上写2,个位上有4个珠子,就在个位上写4。

  4、24的读法。

  师:好了,这个数同学们会读吗?

  老师板书:读作:二十四

  学生齐读。

  5、师:2在什么数位上?那么它表示什么意思呢?4又在什么数位上?它又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㈡教学例5

  1、学*例5第1行3道题。

  ⑴师:好了,现在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到34页,你们看到中间的例5,例5有6幅图,每幅图画的都是计数器。

  ⑵师:现在你们先看到第1横排的3幅图,你们先自己试着写出这3幅图所表示的数,你们试着写一下,写好了后再把你写的数读给同桌听一听。(教师巡视)

  指名板演,订正。

  ⑶指名读前2个数,齐读第3个数,同时板书。

  2、学*例5第2行3道题。

  ⑴好了,现在同学们又看到书上,你们看到例5的第2横排的3幅图。

  ⑵你们先看第2横排的第1幅图,第1幅图的十位上有4个珠子,个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那么这个数又该怎么写呢?(指名回答)

  师强调:这幅图十位上有4个珠子,就在十位上写4,个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写0,要用0去占位。所以就写作:40。

  师:那么这个数怎么读呢?(指名读,老师板书)

  ⑶师:好了,剩下的两幅图同学们自己在书上写一写,然后再把你写的数读一读。

  指名板演,订正。

  ⑷指名读第2个数,齐读第3个数,同时板书

  ⑸师强调:写数的时候,十位上有几个珠子,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没有珠子就要写0,要用0去占位,不能不写0。

  ㈢教学例6

  1、老师出示10捆小棒。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这里有很多捆小棒,来我们数一数有多少捆。那么老师这里有多少个十呢?(10个十)10个十是多少呢?(10个十就是100)那么要在计数器上拨珠子来表示100,该怎么表示呢?(指名拨)

  2、师:好了,同学们你们会写100吗?(指名板演)

  老师强调:十位和个位上的0不能丢了。

  3、学生齐读100,师板书:读作:一百。

  4、师:好了,现在同学们观察老师的计数器,你们看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是什么位?(老师板书)

  5、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在读这些数和写这些数的时候,我们是从哪边开始的呢?(学生自由讨论,指名汇报)对了,我们读数和写数都是从左边开始的,我们读数是先读的十位,再读的个位,是从高位读起的;我们写数也是先写的十位,再写的个位,也是从高位写起的。总之我们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三、巩固练*

  1、做一做第2题。

  2、读出下面各数。

  284063809872

  四、小结

  好了,今天我们学*了100以内数的读数和写数,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都学到了些什么呢?(学生自由汇报)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知识与技能: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数学的意义与乐趣。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点子图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体验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

  情境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

  (学生交流)

  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到美丽校园去。

  (课件出示美丽校园情境图)

  二、自主探索,维持兴趣。

  1初步感知。

  提问:在美丽校园里,你们看见了什么?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学生描述:在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歌唱,蝴蝶快乐地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2、数数交流。

  提问:美丽校园里有好多东西,你们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选几名学生做小老师,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总结方法。

  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生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师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

  (往右,从上往下等)

  3、抢答练*。

  ①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图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②学生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4、用点子图表示数。

  ①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们想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1个点子〉。

  ②怎样表示秋千的架数?为什么这样表示?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数量?你还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畅所欲言)

  ③探索:什么物体的数量用7个点子表示?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经历图形从“体”移到“面”上去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及小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激发学生认识图形的兴趣,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及安全意识,体会到*面图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幼儿园已积累大量丰富感性经验,对于这四种*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优越的家庭条件,完善的学校配套设施,给学生的学*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但学生对这四种*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在实际操作中解决本课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四种*面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这些图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图形,正确辨认*面图形

  1、巧用资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课件演示安全标志,猜猜什么意思,及时渗透安全教育)

  2、进一步感知、揭示课题

  ①认一认。(借用上面标志,让学生说出图形名称,教师点击课件,删去标志的内容,出示*面图形,并出示相应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板书图形名称,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②记一记。通过同新朋友*面图形打招呼,加深对图形的印象。

  ③分一分。把图形归类,于此同时,强调分图形时,要有序进行,才不会漏选。

  ④理一理。引导学生说出各种*面图形的特点,并重点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各种三角形的相同之处。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观察发现,感知“面在体上”。

  1.找一找,说一说

  让学生在桌面上的积木中,找出*面图形,摸一摸、说一说摸到的感觉。

  2.看一看,想一想

  面跟体的关系(课件演示——面在体上及分离过程。演示过程引导学生说出:在长方体上能够找到长方形……)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

  1.启发引思

  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立体图形上,让学生想办法把*面图形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到纸上。

  ①想一想:学生独立思考

  ②议一议:同桌交流

  ③说一说:有哪些好办法?

  ④看一看:你们想的办法和书上小朋友的一样吗?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的办法比书上小朋友的还要多,真棒!

  2.动手操作,深化认知。

  ①谈话激趣:课本35页,小朋友们利用图形创造出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用刚才想的办法(描、印、折、画、摁)或其它的方法,小组合作,用这些*面图形创作出更有趣的画。

  ②小组汇报,展示作品

  教师展示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创作的作品,并进行点评。③师自创画。(在画的过程让学生猜老师要画的是什么图形,并小结图形特征,再数数老师的画,由哪些图形组成,它们各有几个。)

  3、体会生活中的*面图形

  *面图形不仅在立体图形的表面,在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上也能找到这些图形。像我们刚才的安全标志就有这些*面图形,教室里也有,请同学们找一找。

  四、*题设计

  1.游戏

  ①举一举:教师说出*面图形名称,学生根据要求举起图形。

  ②抢答:教师出示各种图形、学生抢答(说出图形名称)

  ③摸一摸,猜图形:让学生更进一步感知图形的特点,加深印象。

  教师拿出一些物体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说说你摸到物体的面是什么图形,看谁最聪明,摸的准,猜的准。

  2.“连一连”。建立图形与名称的联系。

  把四种图形与对应的名称连起来。(学生先连一连,然后课件演示。)

  五、学*反思、品味收获

  你今天学*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哪些方面你表现最出色?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在回家的路上或在家里找一找哪些物体上有我们今天学*的*面图形。

  2、同爸爸,妈妈玩图形游戏。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会计算8、9的加减法。

  2.通过课堂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评价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

  第56、57页的内容,练*八的第7、8、9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圆片(7个红的、2个白的);7个红色圆片、3个白色圆片。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尝试计算8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的确定,立足双基,注重发展,力求创新。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计算,有效地发掘了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为学*8、9的加减法计算做好了铺垫。]

  1.看图说话。

  (课件:出示恐龙图画)

  师:漂亮吗?图上画着什么?谁还想说,并且和他说的不一样?

  (让学生充分说自己的看法,不阻止学生联想一些童话情节。)

  [看图说话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搜集数据的能力和想像能力。并为下一步尝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情境。]

  2.让学生看图写算式。

  要求:小组分工合作。

  3人写算式,1人记录。

  [这里要求小组合作活动,旨在通过合作学*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评价意识。同时,学生对8的加减法的尝试计算,有利于学生再现已有的计算经验,为下一步的学*做好铺垫。]

  3.汇报交流,相互评价。

  操作悟理,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活动(1人记录算式)

  A、摆9个红圆片,2个白圆片

  (老师领着学生整齐地摆出来)

  师:摆一摆你们的圆片,计算以下题目:

  (老师边写算式边叙述)

  7个添上2个是几个?(7+2)

  2个添上7个是几个?(2+7)

  从9个里面去掉2个剩几个?(9-2)

  从9个里面去掉7个剩几个?(9-7)

  (板书:7+2= 9-2=

  2+7= 9-7= )

  [操作学具对学生的计算很有启发,但初入学的学生独立操作学具还有一定难度,故适当进行操作性指导是必要的。]

  B、摆6个红圆片,2个白圆片。

  计算:6+2= 8-2=

  2+6= 8-6=

  C、小组汇报计算结果(说明:以上计算都不要求学生说算法)。

  [创造空间,将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和恰当运用数学知识相结合。这种梯形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2.发掘计算的方法。

  想一想:

  5+3=( ) 8-3=( )

  3+5=( ) 8-5=( )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学生的方法很多,可能会用数数的方法,也可能想到组成,可能用到调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思想,还可能想到利用加法来算减法。总之,要学生自由地发表见解,同时要注意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3.老师点拨,激发学生归纳加减法间关系的欲望。

  如:5+3=8,3+5就一定等于8吗?

  和你怎么知道:5+3=8,那么8-3就等于5?

  (学生在争论的同时势必要利用黑板上的算式对加减法间的关系进行不完全的儿童化的归纳)。

  [老师的一句话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学生主动、自由的争论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的一个目标,同时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意识和归纳意识。]

  4.帮助学生积累一个计算减法的方法。

  计算:7+1=( 8 )

  抢答:8-7=( )

  师:怎么想出来的?

  (大部分学生都会想7+1=8,所以8-7=1。这时,老师要抓住时机,利用评价手段让学生知道这种计算方法。如:他好棒呀!大家计算减法时很多都用数数或想组成的方法,他竟然能用加法来计算减法!今天我才知道,咱们班还藏着一个数学天才!)

  [一个恰到好处的表扬点出了一种计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了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的特点,它的效果胜过了三令五申的讲解。]

  5.通过谈话,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方法的意识。

  如:(接着和上面那位同学谈话)这是你这一节课的一个收获吗?它能用在哪里?

  (学生可能会举例子,如:要算8-6=?就想6+(2)=8)

  小结

  同学们,你在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板书课题:8、9的加减法

  学以致用

  分层次出示练*八的第7、8题

  第7题注意指导学生搜集数据,理解题意。

  第8题要配以故事情境的描述。

  如:小鹏是学校足球俱乐部的球迷,特爱踢球。瞧,星期天一大早,太阳还没出来,他就爬起来踢球了!

  谁能看图接着讲这个故事?

  (学生会讲出射门的有2个球,没射门的有7个球等情节)

  [读讲故事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积极地理解图意,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力和表达能力,并为写算式提供了丰富的数量关系。]

  计算:7+2= 9-2=

  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

  师:还能列其他加减法算式吗?

  (2+7=9 9-7=2 7-2=5)

  要求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上书写作业

  教学设计说明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作了如下思考:

  1.以双基为载体,以发展为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知识、技能、意识三个方面:知识目标是通过观察操作活动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会计算8、9的加减法;技能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评价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三方面立足于新课标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的思想,对本节课教学起着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

  2.开放的教材观

  教材能体现出教学的目标和部分教学方式,对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它毕竟是局限的,我们的一节课不仅仅只是两页纸。作为教师,要学会用开放的眼光洞悉教学的要旨,灵活地运用教材。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灵活增加了操作活动的内容,使学生在充分的操作中逐渐感受到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尊重学生的认知体验,重视操作活动,使学生动手做学问

  学生不是白纸,数年的生活经历使他们也有了自己的认知经验,这是他们继续求知的基础,故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认知体验。如:在本节课里学生要学*8、9的加减法,我先让学生根据恐龙图进行8的加减法的尝试性计算,使学生再现了已有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学会计算,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产生思考。

  4.教学方式多样化

  实际教学中,我们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为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整个一节课都顺着学生的思路,学生思维发散导致教学内容完不成;一是突出精讲多练,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强把学生拉入自己的教案中,先进行填鸭式的讲解,再实施题海战术。这两种思想都是不可取的!本节课采用了学生合作交流学*和老师恰当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的现成结论,而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在观察、尝试、探索、实践中获得体验。

  专家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在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点拨者。

  2.选择了灵活的学*方式: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达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艺术性:采用师评、自评、学生之间互评等方式,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恰当的、艺术性的评价激励学生。

  总之,此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重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操作活动的交流空间,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对知识的感受过程的重视,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优选【10】篇(扩展6)

——一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范本十份

  一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1

  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是重点;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是难点。

  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法。

  课前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激情导入,初步掌握认识物体的方法.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小朋友,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你们欢迎他们吗?

  1.出示图片:小猫和小狗

  2.小狗说:“谢谢大家.”小猫说:“在学*前我想提一个问题,你们能记住我们吗?

  请快想想,怎样才能记住我们.”

  (二)学生讨论

  1.如何记住一只小猫?又如何记住一只小狗?

  2.学生反馈:小猫矮矮的、胖胖的、黄色的猫.

  小狗高高的、瘦瘦的.

  3.小结:要记住它们的特点.

  二、活动二:练*分类

  小狗说: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想请你们帮个忙,给它们分类.

  (一)出示图片:物体分类

  (二)分组讨论

  1.四人分小组讨论,边发表意见边演示课桌上的物品.

  2.学生演示自己不同的分类方法.出示图片:分类方法一、分类方法二

  三、活动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小狗说: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物品好吗?

  教师板书:认识物体

  (一)认识长方体

  1.出示图片:长方体

  2.小狗问:它是什么样子?

  3.每一名同学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件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面,摸一摸每个面一样大吗?每一个面是什么形的?起个什么名字?

  4.学生反馈长方体的形状特点

  (1)有六个面;

  (2)有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四个面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四个面是一样大的,还有两个面一样大.(教师板书:长方体)

  (二)认识正方体

  1.出示图片:正方体

  2.小猫问:这个物体是长方体吗?

  有什么特点?

  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起个什么名字?

  3.学生分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正方体的特点

  正方体六个面,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教师板书:正方体)

  5.你是怎么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6.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哪些东西是正方体的呢?

  四、活动四:认识圆柱体和球

  (一)认识圆柱体和球

  1.出示图片:圆柱体、球

  2.小狗问:你的桌面上还有什么物体呀?它们有什么特点?

  3.学生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

  圆柱体有两个面是圆形的,球上没有一个*面.

  教师板书:圆柱、球

  5.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体的?那些物体是球体的?

  (二)小结

  今天我们和小猫和小狗一齐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我们一齐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教师指图形,学生举物体,说名字.)

  (三)出示图片:找朋友

  五、活动五:做游戏 “摸一摸、 猜一猜”

  游戏介绍:将所有的物体全部放在课桌上,小组中的每个人轮流用围巾蒙住眼睛,用手摸物体并猜出是什么物体,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六、活动六:小小建筑师

  1、用桌上的物体搭建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2、学生反馈.

  七、总结

  今天你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怎么记住它们?我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物体吗?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球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2

  在本册教材中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不再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而是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应用,然后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而实际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而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材料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合成分解意识。本课《分苹果》就是创设了“分苹果”情境讨论了10的组成和分解,还把进一步体验10的组成和分解及其无意识记忆寓于练*和游戏活动中,逐步达到熟练有关10的加减运算。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兴趣比较浓厚,大部分学生爱卡通图像、爱小动物更爱帮助动物们解决数学问题。在学*本课前已经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根据以上的情况本课教学设计采用童趣与竞争相结合的方式。童趣在活动中贯穿全课。竞争拿奖励的苹果。既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和教学活动中认识“10”的分解与合成。

  2.理解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算式,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具体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善于交流合作学*的能力 。

  情感目标:通过卡通动漫播放等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2.难点: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并整理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算式。

  一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3

  教材分析

  在本册教材中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不再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而是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应用,然后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而实际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而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材料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合成分解意识。本课《分苹果》就是创设了“分苹果”情境讨论了10的组成和分解,还把进一步体验10的组成和分解及其无意识记忆寓于练*和游戏活动中,逐步达到熟练有关10的加减运算。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兴趣比较浓厚,大部分学生爱卡通图像、爱小动物更爱帮助动物们解决数学问题。在学*本课前已经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根据以上的情况本课教学设计采用童趣与竞争相结合的方式。童趣在活动中贯穿全课。竞争拿奖励的苹果。既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和教学活动中认识“10”的分解与合成。

  2.理解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算式,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具体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善于交流合作学*的能力 。

  情感目标:通过卡通动漫播放等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2.难点: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并整理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算式。

  一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学*用具,几何图形。

  教学方法:

  情境活动参与教学。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一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 经历整理加法表的活动,初步了解算式之间的联系,提高2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正确率。

  2、 在观察、交流等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熟练计算20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在加法表中找规律。

  教学方法 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20以内进位加法表

  教学活动设计 修订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2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和以前一样,系统的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整理成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明确要学*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热情,为小组合作学*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整理加法表。

  师:先在小组内把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师:想一想先确定一个标准,按什么分类整理呢?

  学生可能会说:

  ?找出得数是11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数是12的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9等。

  通过再次引导整理加法表时,引导学生明确整理的依据和标准,并给出部分例子做参考,降低教学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如:学生会发现:

  第一行两个数相加都是11。

  师:想一想第二行的算式呢?

  ?第二行两个数相加都是12。往下写8+4、7+5……

  师:你还有那些发现?

  师:你明白同学们说的意思了吗?请和同桌合作,一起仿照上面同学的发现开始整理,完成课本P87的表格吧!(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学生的合作。 )

  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2.再次探索规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我们再来仔细看看从中我们都发现了哪些规律?

  设计意图:表中算式的排列有明显的规律,也有隐含的规律,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梳理能力。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算式,而且还有很多有趣的发现,找到了很多藏起来的秘密,请和更多的朋友分享你的发现和快乐。

  板书设计 做个加法表

  把加法表填完整。

  作业设计 做个加法表

  课后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6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在开头便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丑小鸭》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新课部分也延续了这一情境,由丑小鸭变成的这些白天鹅展开教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组织了课堂纪律。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

  通过声情并茂的课件演示对学生形成刺激,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课件演示4只白天鹅,先飞来3只,又飞走2只这样的场面,让学生认真观察、自觉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同桌交流,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方法相同的结论。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丑小鸭》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那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写的童话。谁知道那只受尽了苦难的丑小鸭最后怎样了?(变成了白天鹅)今天,老师就施展魔法,把丑小鸭也变成白天鹅,大家高兴吗?

  课件出示口算题:(口算题的背景是4只丑小鸭)

  3+2+4= 4+1+5=

  9-2-6= 7-2-3=

  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答对了,丑小鸭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童话能不能变成现实就看你们的了!

  2.生速算出答案

  学生正确算出一道题,师点击鼠标,就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课件演示:白天鹅飞起来,飞到湖边)

  师:多么美丽的白天鹅啊!雪白的身子,细长的脖颈……它们飞呀飞,飞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设计意图:一年级新生的学*大多以无意识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因此,用他们喜爱的童话激发兴趣,复*引入,让学生产生学*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活动。

  一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去感受8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3.让学生在参与学*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1~8的数字卡片;学生每人准备8个小五星,1~8的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复*导入

  1.复*: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数?请你打手势表示下面各题圆圈中该填什么符号。

  7○8 8○9 8○6 9○5

  2.引入:下面我们再来猜一猜。

  a.一个数比9小,这个数可能是几?

  b.一个数,它既比9小,又比7大,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c.上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8,而且还学会了8的写法。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8,了解8是怎样组成的。

  (板书课题:8的组成)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课件演示)。

  星期六,老师要带我们一(1)班的学生去绿城广场踢足球,准备带8个小足球去,可是用一个网兜又装不下,于是呀,老师就把它们分别装在两个网兜里。你知道老师可能会怎样分装这8个小足球吗?

  [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由问题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再者教师创设这种情境,是有意识地拉*抽象的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两者的距离,使数学走进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另外,学具具有可操作性,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中,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a.请你拿出8个小五星来代替8个小足球,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分分看,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b.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你分的结果在小组里汇报,教师巡视,听取汇报。

  c.请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意见,其他小组做补充。(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d.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e.让学生根据板书,再把8的组成完整地摆一遍。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不包办代替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使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和约束。无论从创设情境的课堂引入,还是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交流都体现了教师要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的基本框架,这也正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

  3.小组讨论,巩固新知。

  a.刚才,同学们通过分五角星,知道了8的组成有这么多,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内容,你能想办法减少一些记忆的内容吗?同桌互相说一说。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看到就想到。这样只记住4个即可:

  b.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同学们知道了1和7、2和6、3和5、4和4组成8。由1和7组成8,想到7和1组成8,由2和6组成8,想到6和2组成8,由3和5组成8,想到5和3组成8。我们只要记住1和7组成8、2和6组成8、3和5组成8、4和4组成8就可以了。你们觉得这样记忆好吗?请四人小组合作一下,试着用这个办法来迅速记住8的组成,看谁最先会背。

  c.请几位最先举手的小朋友来背8的组成,背完后,教师问:你是怎样记的?

  d.指导学生看书答疑: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在书上55页,请同学们看一下,还有什么问题吗?

  反馈练*

  1.师生举数字卡片来对8的组成。(如,师举1,生举7。)

  2.同桌两人打手势来对8的组成。

  3.填空。

  [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同时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努力,找到了8是怎样组成的,并且学会只要记住一组,就会联想到另外一组。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认识8、9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新课引入时,我采用了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在探究知识时,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由原来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向小组合作学*、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新授部分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即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小组讨论,巩固新知;反馈练*,强化新知。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记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8是怎样组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第二、三的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启发、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通过组织四人小组讨论、同桌互相交流等方式,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学*气氛,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意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理解数的基数、序数含义,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二)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借助生活经验,解决关于几个和第几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认识了1~5各数,并会比大小的基础上,感知自然数的序数含义,并能通过已知经验正确区分几和第几。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序数的含义,并知道数的方向决定次序。

  教学难点:

  区分几和第几的意义,能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幻灯片,方片4个,圆片1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从前,有一个小朋友特别能吃。一天,他到一家汉堡店吃汉堡,他先吃了一个,没有饱,又吃了一个还是没有饱,直到吃完第4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要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4个该多好啊!你认为他说得对不对呢?为什么?

  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4个汉堡与第4个汉堡表示的意思不同。

  小结:直到吃完第4个,才觉得饱了,说明他一共吃了4个汉堡;如果直接吃第4个,实际上他只吃了1个,能饱吗?看来第4个和4个不一样,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第几》。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几和第几之间的差别。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感知序数含义。

  教师: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让学生详细描述画面上的内容,找到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如果你个小法官,你认为谁说得对?为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认识到准确描述位置时,不光要说第几,还要说清数的方向。

  小结:就是像你们说的这样,从前面数,小朋友排在第2位;从后面数,小朋友排在第4位。看来我们在描述小朋友排在第几时,不仅要说清他是第几,更重要的是说清你是从哪往哪数,是按什么顺序数的。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小朋友在队中的位置,那么其他人都排在第几位呢?试着说一说。

  2.深入探究,区分几个和第几。

  教师:看来这两个问题难不倒聪明的你,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穿军装的阿姨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

  教师:前面有3人,这里的3人与刚才我们说过的第3位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并运用课件让学生明确3人指的是3个人,而第3位指的是1个人。

  小结:看来这个3指的是3个人,而另一个3指的是1个人,虽然都是3,可它们表示的意思却完全不相同。

  3.巩固方法,灵活应用几个和第几。

  教师:小动物正在排队准备比赛了,可是小兔子找不到自己应该站在哪儿。小裁判员只告诉小兔子它在队中是第3位,它应该站在谁和谁之间呢?你能帮帮它吗?

  借助环节一、二的学*,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充分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理解小兔子的'位置可能是从左往右数的第3位,也可能是从右向左数的第3位。马虎的裁判员没说清数的顺序,所以小兔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教师:如果你当裁判员你应该怎么告诉小兔子?

  小结:看来从哪往哪数,按什么顺序数真是很重要。我们以后做事可不能像小裁判员这样不严谨。

  【设计意图】借助前面知识的学*,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

  1.想一想,说一说。

  教师:你们帮助小兔子找到了在队中的位置,那么你能说一说自己在你所在的这一组的位置吗?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

  2.完成教材23页第1题。

  (1)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

  (2)从左边数,给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3)从右边数的第1只小鸟飞走了,还剩□只小鸟。

  3.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有4个方片,1个圆片,现在要把圆片摆在第2个,可以怎样摆?你能想出几种摆法。(数数时,数的方向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首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巩固“数数的方向不同,位置不同”这一知识点,也让同学们在考虑问题时要想全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了《第几》这一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教师:为了让别人理解得更清楚、准确,我们在描述第几时,还要说清楚你是从哪往哪数的,并且同样的一个数,它既可以表示有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你们看,数学多有意思呀!

  一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9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惯。

  教学重难点:

  整时与半时的区别,半时的两种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出示明明起床、吃饭、读书、运动的图片。

  2. 提出问题。

  A.同学们,勤劳的明明要写一篇日记,他还没有学过钟表的表示法,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的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明明早晨6点就起来了。

  B.他在什么时刻吃早饭呢?这个时刻以前我们没有学过,你知道吗?

  生:7时半。

  C.那么明明是在什么时刻开始读书的呢?

  生:他在8时半读书。

  D.下午明明他们有一节体育课,你知道明明踢球是在什么时刻吗?

  生:3时半他在踢球。

  揭示课题:明明是个很守时的孩子,他每天6时起床,7时半吃饭,8时半读书,3时半踢球。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半时。(板书)

  [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情景,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为学*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3时半钟面。

  A.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请用你的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B.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汇报:时针指向3和4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3时半。

  3. 依次出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

  请小朋友们观察,并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A.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它们的分针都指向6。

  B.半时和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时它的分针都指向12,半时它的分针都指向6。

  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4. 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整时有几种表示法?想一想半时的电子表表示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归纳: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通过动手拨一拨,观察、互相交流,找到半时分针与时针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学生充分了解时针、分针在半时时候的指向。]

  三.实践应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戏活动

  A. 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B. 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相互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后,鼓励同学们上台讲一讲自己最喜欢在那一时刻干什么?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知识中的乐趣。有学好钟表的欲望。]

  四、全课小结

  今天大家都学会了新本领。我们可以一起来帮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记了。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间是很宝贵的,希望小朋友们像明明一样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六。

  [让学生通过设计星期六的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认识半时是认识钟表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在前一天认识了钟面也知道了整时的表示法。这节课是上一节课的延伸。我的设计上主要是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去主动的获取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初通过让学生帮明明写日记的要求,让学生产生帮助别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的目标性,因而很快地进入了状态。学生的学*是主动积极的。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节课很多知识的总结都是由学生通过自主的讨论,操作自己得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动手拨一拨、认一认,自己找出半时的时候分针、时针所指位置的特点。在反复操作中强化学生对半时的印象,但又不觉得枯燥。因为即使在练*的设计上,我也力求多变和有趣,通过游戏的形式去巩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用实践应用活动巩固知识,更贴*孩子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在课末布置的作业中让孩子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周末,使所学知识能够真正派上用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自主能力。

  一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0-11页:植树。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人人参与口算,学生能够简单的、有条理的阐述思考过程。

  4、结合形式多样的练*,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够迅速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口算

  804= 3000 6= 60 8=

  311= 100 5= 23 2=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出示课件)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回答)

  这道题就是把36人*均分,分成每组3人,要想算出可以分成多少组,应该用除法来解答。 板书:36 3

  怎样算出这道题等于多少呢?

  (设计思考:教师提供本课的主题图的画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2、探究算法

  (1)用乘法想除法

  因为12乘3等于36,所以36除以3,就等于12。他使用乘法来想除法的结果。

  (2)用分小棒的方法

  (出示课件)用小棒分一分。

  36根小棒。她先把3捆小棒*均分,每组分3根,可以分成10组。再把6根小棒也*均分,每组3根,可以分两组。10组加2组就是12组。

  我们可以用这三个算式表示小盈分小棒的过程。

  303=10 63=2 10+2=12

  (3)直接口算

  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3除以3得1,把1写在十位上;再用被除数个位上的6除以3得2,把2写在个位上,这样就算出了得数是12。

  为什么要把1写在十位上么?

  这里的1表示的是1个十,所以要把1写在十位上。

  (设计思考: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空间,倡导算法多样化,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且不固定计算思路,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试一试

  试一试,并说一说你的口算方法。 633= 262= 444=

  三、巩固练*

  1、算一算,说说每组中的三个算式有什么规律。

  82= 60 3= 804=

  802= 66 3= 844=

  8002= 693= 884=

  2、夺红旗

  461= 993= 484 = 1005= 6309=

  720 8= 963 = 86 2 = 4008= 1803=

  小朋友请看刚算的这些题,它们的除数都是几位数?

  除数都是一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

  3、解决问题

  教材第10页第2题2 。

  教材第11页第2题

  第1小题。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应该用除法解决。777=11。

  答: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11倍。倍在这里不是单位名称。

  第2小题。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元?

  应该用减法解决。777=70(元)

  答:一双鞋子比一副手套贵70元。

  第3小题。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1)买8副手套要多少元?你来解答一下吧。

  (2)买3副手套和一双鞋一共要多少元?请你解答出来。

  请看正确答案。37+77=21+77=98(元)

  答:买3副手套和一双鞋要98元。

  4、第11页第3题

  (设计思考: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练*机会,在练*中,让学生解决多信息,综合性、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根据问题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老师给大家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口算方法。有想乘法算除法;有直接用除法口算;还可以用小棒帮助算。你最喜欢用那种方法,下课以后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