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教案汇总十篇

首页 / 教案 / |

  刻舟求剑教案 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指导阅读的方法。

  2、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3、了解寓言的特点,能体会寓意,并说说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

  了解寓意,体会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练*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们读过,听过很多寓言故事,请你选择一则你认为最有意思的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学生活动:学生说说寓言故事,教师引导,你为什么推荐这个故事?评价学生的口头叙述能力。

  2、你们发现寓言故事的特点吗?

  A、故事短小精炼,情节完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B、内容大多虚构,主角可以是动物,也可是人物,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情节生动。

  C、寓言大多带有劝谕和讽刺的作用,惩恶扬善,充满智慧。

  二、初识文言,积累文学知识。

  1、今天学*的《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也是寓言故事,不同的是用文言文来叙述的。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出处。

  2、在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

  第二步,读准节奏

  第三步,读出人物的角色

  《郑人买履》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刻舟求剑》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3、通字音,评价朗读。

  三、探究课文,学会翻译。

  1、了解文言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正式的书面语,它典雅,简洁,但是因为距离我们的年代较远,我们的理解有了一些难度,这需要我们在通读的基础上把握重点词的意思,学会翻译。

  2、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读懂课文大意,学*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质疑

  学生提出学*过程中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教师指导。

  4、翻译的原则

  A、直译,由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

  B、调整,包括字词的增删补减和句式的调整。

  C、省略句补充的内容要加括号。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完成同步训练

  2、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总结自己的背诵经验

  六、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现在以文言形式出现,实现了小学与初中学*的过渡。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兴趣的激发与学*方法的指导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学*古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

  归纳法、练*法

  【教学过程】

  一、复*延伸

  1、《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分别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呆板、迂腐、固执的郑人,讽刺世界上很多人只相信死板教条的东西,不能灵活变通。

  《刻舟求剑》讲的是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戴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船靠岸后,他立即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没有找到。这是一个愚蠢,固执己见,不懂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这些寓言引申成了成语。

  2、寓言的寓意怎么领悟

  A、通过人物对话,增强故事的讽刺效果。

  B、议论、讥笑这种方法表达作者的意见。

  C、没有任何评论,读者通过领悟自己体会。

  二、课外拓展,学会解读文言文。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的解释。

  2、学会用单变双的办法,利用增删调补的原则翻译文章。

  3、学会分析人物(角色)的描写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启示,领会寓意。

  4、能口头复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发挥想象和联想,力求说得生动流畅。

  三、作业

  1、完成课时达标练*。

  2、背诵两则寓言。

  四、教学反思

  课堂节奏稍微松了些,学生自学能力一定要重视,怎样读文言文要和学生一起概括

  刻舟求剑教案 2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学*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以朗读法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感情;

  3、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创造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指导阅读,了解文意

  1、字音、字形

  履(lǚ)遂(suì)宁(nìng)度(duó量长短dù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指导复述课文

  1、文章言简意赅,下面就请同桌合作,根据课后的注释,自己试着翻译课文,并试着复述。

  2、找同学复述课文,注意应根据故事的发展进行复述,不要求跟课文完全一致。

  五、理清顺序,探究寓意

  1、阅读这则寓意,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体会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六、作业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上课学*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并导入新课。

  二、学生交流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三、指导阅读,读准字音。

  涉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四、学生自读,理解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五、总结学*成果。

  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刻舟求剑教案 3

  学*内容

  刻舟求剑

  学*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疏通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翻译;

  3、了解寓言的寓意,熟读成诵。

  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文意,掌握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2、领会寓意。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

  2、简介作者。

  3、检查预*情况。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亦称 ),是 国末期秦国的宰相 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疏通字词。

  shè( )江者 zhuì( )于水

  jù qì( )其舟 不亦hu( )乎

  (3)断句,划分朗读节奏。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自学: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涉: 者: 其:

  自: 遽: 契:

  其: 是: 之:

  译:

  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其: 所契者:

  求: 之:

  译: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行: 矣: 而:

  若此: 亦: 惑:

  译:

  4、主题探讨。

  渡江的楚国人刻舟求剑,最终会有什么结果?想想看,这则寓言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

  三、交流:

  四、展示:

  五、反馈:

  1、一词多义。

  之:是吾剑之所从坠(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其: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遽契其舟(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2、郑人和楚人错误的共同点在哪里?

  刻舟求剑教案 4

  学*内容

  刻舟求剑

  学*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疏通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翻译;

  3、了解寓言的寓意,熟读成诵。

  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文意,掌握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2、领会寓意。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

  2、简介作者。

  3、检查预*情况。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亦称 ),是 国末期秦国的宰相 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疏通字词。

  shè( )江者 zhuì( )于水

  jù qì( )其舟 不亦hu( )乎

  (3)断句,划分朗读节奏。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自学: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l 涉: 者: 其:

  l 自: 遽: 契:

  l 其: 是: 之:

  译:

  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其: 所契者:

  求: 之:

  译: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l 行: 矣: 而:

  l 若此: 亦: 惑:

  译:

  4、主题探讨。

  渡江的楚国人刻舟求剑,最终会有什么结果?想想看,这则寓言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

  三、交流:

  四、展示:

  五、反馈:

  1.一词多义。

  之:是吾剑之所从坠(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其: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遽契其舟(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2.郑人和楚人错误的共同点在哪里?

  3.本寓言中,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文章寓意的句子是“ , , , 。”

  刻舟求剑教案 5

  一、素质教育目标:

  1、背诵、默写《刻舟求剑》

  2、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翻译

  3、分析课文,提示寓意

  4、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常用的实词、虚词的翻译

  难点:对寓意的理解

  疑点:通顺流畅地用白话表达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阅读讨论课

  三、媒体*台:

  1、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2、多媒体课件撷英:

  (1)课件资讯

  (2)素材储备

  初中语文朗读磁盘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故事,它通过简单的故事寄托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故事。

  2、课前热身

  我国寓言故事有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

  3、查字典,读准下面字

  遽契其舟 坠于水 涉江 六、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

  (2)运用勾画圈点的读书方法朗读课文。

  (3)采用生疑发问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和问题,准备讨论。

  2、四边互动

  (1)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

  明确: 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语气读出来。

  (2)现在请同学看课文,利用书下注释,查工具书,四人一组用白话文说,教师巡回释疑。最后由一名学生翻译,同学教师指正。

  (3)请完成下面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遽契其舟 不亦惑乎

  2。辨别“其”和“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自度其足 至之市

  其: 之: 何不度之以足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

  4、请思考“探究·练*”

  明确渡江的楚人根据在船边的记号下水求剑,除白费力气之外,是不会有其它结果的。如果在静水中不动,他刻的记号还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

  5、请背诵《刻舟求剑》

  明确两个人一组,一人背,另一人提示或纠正,直到流畅无误,背得烂熟为止。教师抽查学生。

  七、学*小结:

  1、内容小结

  文章通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2、方法归纳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2)联系实际,提示寓意。

  3、延伸拓展

  八、链结生活

  链结:你是怎样看待“刻舟求剑”?请联系生活加以讨论。

  九、实践探索

  1、实践活动:把这个故事讲给小孩、爸、妈、爷爷奶奶听,让他们从中吸取教训。

  2、巩固练*:回家搜集寓言故事,并能用白话讲出来,同时能说出它的寓意。

  十、板书设计

  人物:楚人

  事件:求件

  结果:没找到

  寓意: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观念和方法

  刻舟求剑教案 6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内容分析:

  《刻舟求剑》是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它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课文讲了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时,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结果却没有唠叨。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也用来喻讽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

  本课与讲读课文《古诗三首》、《西门豹》,阅读课文《三过家门而不入》构成一个单元,包括了古诗、古代人物故事、古文寓言、古代神话传说,使学生从小就接触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2、学生情况分析:

  上学期已学过《滥竽充数》《狐假虎威》两则文言体寓言故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结合注解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古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不那么好读的。读通、读顺、读出韵味,很不容易。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4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最后一段话,明白别人“惑乎”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成语接龙》游戏

  师:同学们搜集的成语真多,学*成语时,不仅要知道这个成语,还要了解它的故事,了解它的含义,今天我们一起学*《刻舟求剑》,看看它给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 在最快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学*的兴趣,即复*了旧知,又找到了与新知的结合点,引出今天的课题,同时也是积累词语的过程。)

  二、学*字词

  师:通读课文,结合课后生字表,用○画出自己认为学*较困难的字,并说说你是怎样记的?

  估计:遽 涉 契 亦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学生字、词语的过程中,不仅学*了基础知识,还明确了记忆字形的几种方法。)

  三、理解内容,明确寓意

  1、师:下面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2、师:请你像他这样通顺、流利朗读,然后

  <出示要求:>

  (1) 边读边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句,并在小组中交流。

  (2) 交流时,先读原文,然后再说说它的含义。

  (3) 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4) 交流汇报

  A、估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对策:师:这是什么句子?<反问>

  你能试着读一读吗?能在说说它的含义吗?

  B、估计:<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对策:师:瞧,他用了一个“很”字加重了反问的语气。想一想我们还能用什么词加重反问的语气?

  C、估计:真、太、十分、非常、难道

  对策:师:介绍:岂:表示反问,怎么、难道。

  D、小结:这么多的词都能加重反问的语气,你能将它改为陈述句吗?

  估计:像这样找剑,的确很糊涂呀!

  对策:为什么别人都这样议论呢?

  估计:船在动,而剑一直没动

  对策: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表示他糊涂的原因吗?<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过渡: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那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求剑的人在事件刚刚发生时又是怎样做的呢?

  (设计意图:抓住反问句的语气词,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反问语气,引发学生质疑,引入对古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四、展开想象,深入理解

  1、师:轻声读课文,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先说说事情是怎样发生的?

  估计:

  ⑴、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A、<生自由谈> 随生板贴图片

  B、假设你是这位过江的乘船人,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估计:着急 师:能用其他的词来表示你的心情吗?

  (迫不及待、急忙、赶快、迅速、飞快、立即、马上、)

  C、师:请你选择一个词说说你会怎样做?

  估计:立即跳入水中捞剑

  叫船夫马上停船,下水捞剑……

  过渡:我们是这样的着急,可是渡江的人有时怎样做的呢?

  ⑵、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A、对策:他又是怎样想到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他的想法吗?

  他想( ),所以( )。

  B、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想法,他遽契其舟,谁能表演一下他遽契其舟的动作。

  C、他不慌不忙地遽契其舟,会以怎样的语气说:“是吾剑之所从坠。”

  估计:胸有成竹、自信、有把握、坚定、肯定、镇定自若

  师:你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吗?

  D、渡江的人是这样的胸有成竹,假如你是划船的船夫会怎样说呢?

  过渡:渡江的人没有听任何劝告,船终于停了,涉江人是怎样做的呢?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

  他马上从刻记号的地方跳入水里,发生了什么事?请结合这几方面先说说。

  ①船靠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②他没捞到剑神情怎样?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③岸上看他捞剑的人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

  师:课下我们可以为这篇课文进行续写。

  3、师:于是众人纷纷议论,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你对渡江的人这种作法有什么评论吗?

  估计:他太傻了,

  师小结:比喻不能用变化眼光看待问题,不会灵活处理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图画再现、生活展现、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品味——想象说话——朗读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五、列举事例,总结课文.

  师: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我们一起看一看。

  事例1:李娜在一家民营企业做文秘工作,打印部提出的要求是:节约用纸,一张纸要正反两面用,非正式文件,一般不得用空白纸。有一次,废纸用完了,李娜只好用空白纸打印,经理一看用的不是废纸,脸色陡变,说:“为什么不用废纸打呀,打印室不是有明文规定?”

  李娜解释说:“废纸用完了。”

  人力资源部经理似信非信:“每天打印那么多文件,我就不相信打印室没有一张废纸!”

  经理不相信,亲自到打印室检查,翻箱倒柜,还真找出几张废纸。

  在月末例行的会议上,经理扣了李娜当月的奖金。

  从此以后,每到实在没有废纸可用的时候,李娜就非常着急。后来,有人指点:没废纸的时候,就把空白纸先打印一份其他文件,然后翻过来再打印。这样就永远有了用不完的废纸。从此,李娜再也没有挨过经理的批评。

  又到了月末例会,经理对打印部的工作非常满意,提出表扬,还发了100元的节约奖。

  呵呵,是不是有点令人感到奇怪呢?为了节约一张纸,我们不得不浪费了更多的纸张和油墨,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不在于别的地方,就在于那个经理太过于自负,只知道以自己的经验办事,不能灵活处理问题,这跟那个楚国人刻舟求剑的行为又有什么两样呢?

  事例2:我好几个月没有上小王家去了, 今天想去找他玩.我记得他家门口有一个破旧的小杂货铺, 很好找.谁知走到那里, 杂货铺不见了, 盖起了一座新的大楼.你能因为有了这个变化, 就不承认那里是小王的家吗?

  事例3:有个同学說, 我妈妈没有文化, 照样当先进生产者.他怀疑学文化是不是真有必要.他不知道, 妈妈有妈妈生活的时代, 而我们却要一直工作到二十一世纪去.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需要的文化自然要多些.谁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个变化, 不及早做好准备, 适应时代的要求, 总归要被时代淘汰的.

  小结: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作为学生我们更要用一种长远、变化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只有我们学*好了,能力强了,才能适应我们飞速发展的知识时代,信息时代。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知识和认识能力的迁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六、理解寓意,积累词语

  1、师:谁能再说说刻舟求剑的含义?

  2、师:请你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

  守株待兔 见机行事 墨守成规 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 )

  与刻舟求剑相*的成语:( )( )

  比喻试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设计意图:加深对成语寓意的理解,又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

  七、讲述故事

  请同学们先看一则动画,然后展开想象,用白话把这则故事讲给同学听。

  <指一名展示>

  (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既调动学生的兴趣,又有效的引导学生想象,更好的理解文本。)

  八、学*效果评价计

  1、说说刻舟求剑的含义?

  2、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

  守株待兔 见机行事 墨守成规 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 )

  与刻舟求剑相*的成语:( )( )

  3、展开想象,用白话把这则故事讲给同学听。

  九、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根据本课拟定的“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的教学重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自学字、词、句,理解古文的内容。

  2、抓住重点句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3、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想象思维活跃的学*心理,采用了“想象描述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创设情境、想象情境,让学生披文入境,品词品读,并进行说话训练。

  4、针对本课教学难点,以直观教学法辅助教学,利用贴图动程演示,调动学生学*和思维的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教学总结】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的总体设计的思路是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课堂上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之后再合作译文,使每个学生的学*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最后合作汇报,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

  反思如下:

  1、教学中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文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起来并不困难。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教给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预*和听教师的范读解决准确朗读文言文的问题,再结合译文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字的意思,进而尝试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后试着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际距离,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而难以恰当地表达相对应的实例呢?这还一直困扰着我,请大家多提点宝贵意见。

  刻舟求剑教案 7

  教学目标:

  1、熟读浅*文言文,通过理解意思,理清层次,来背诵古文

  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具有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的观念,不墨守陈规、因循守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成语故事两则》,大家还记得是哪两个成语吗?(狐假虎威、揠苗助长)成语有何特点?(言简意赅,以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二、整体把握全文大意

  1、听录音,听清读音

  2、正音

  3、散读,读准字音

  4、齐读

  5、再听录音,边听边划好停顿、重音

  6、跟读录音,注意停顿节奏、重音

  7、复述故事大意

  三、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词义

  1、掌握下列词的意思

  涉江:渡江其:他

  坠:落、掉遽:急速

  契:同“锲”,刻是:这里

  所成坠:落下去的地方所契者:刻的地方

  求:寻找行:走

  不亦――乎:不也是吗惑:糊涂

  2、再读课文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课文和注释

  第二课时

  一、复*旧课

  1、齐读课文

  2、解释字词

  二、学生逐句朗读,解释意思

  有一个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落到水中,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航行”,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三、理清层次,弄清句子的关系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结果找到了吗?

  没有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5、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

  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讲讲与刻舟求剑相类似的事,加深理解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练*册

  刻舟求剑教案 8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内容分析:

  《刻舟求剑》是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它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课文讲了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时,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结果却没有唠叨。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也用来喻讽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

  本课与讲读课文《古诗三首》、《西门豹》,阅读课文《三过家门而不入》构成一个单元,包括了古诗、古代人物故事、古文寓言、古代神话传说,使学生从小就接触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2、学生情况分析:

  上学期已学过《滥竽充数》《狐假虎威》两则文言体寓言故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结合注解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古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不那么好读的。读通、读顺、读出韵味,很不容易。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4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最后一段话,明白别人“惑乎”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成语接龙》游戏

  师:同学们搜集的成语真多,学*成语时,不仅要知道这个成语,还要了解它的故事,了解它的含义,今天我们一起学*《刻舟求剑》,看看它给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 在最快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学*的兴趣,即复*了旧知,又找到了与新知的结合点,引出今天的课题,同时也是积累词语的过程。)

  二、学*字词

  师:通读课文,结合课后生字表,用○画出自己认为学*较困难的字,并说说你是怎样记的?

  估计:遽 涉 契 亦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学生字、词语的过程中,不仅学*了基础知识,还明确了记忆字形的几种方法。)

  三、理解内容,明确寓意

  1、师:下面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2、师:请你像他这样通顺、流利朗读,然后

  <出示要求:>

  (1) 边读边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句,并在小组中交流。

  (2) 交流时,先读原文,然后再说说它的含义。

  (3) 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4) 交流汇报

  A、估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对策:师:这是什么句子?<反问>

  你能试着读一读吗?能在说说它的含义吗?

  B、估计:<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对策:师:瞧,他用了一个“很”字加重了反问的语气。想一想我们还能用什么词加重反问的语气?

  C、估计:真、太、十分、非常、难道

  对策:师:介绍:岂:表示反问,怎么、难道。

  D、小结:这么多的词都能加重反问的语气,你能将它改为陈述句吗?

  估计:像这样找剑,的确很糊涂呀!

  对策:为什么别人都这样议论呢?

  估计:船在动,而剑一直没动

  对策: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表示他糊涂的原因吗?<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过渡: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那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求剑的人在事件刚刚发生时又是怎样做的呢?

  (设计意图:抓住反问句的`语气词,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反问语气,引发学生质疑,引入对古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四、展开想象,深入理解

  1、师:轻声读课文,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先说说事情是怎样发生的?

  估计:

  ⑴、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A、<生自由谈> 随生板贴图片

  B、假设你是这位过江的乘船人,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估计:着急 师:能用其他的词来表示你的心情吗?

  (迫不及待、急忙、赶快、迅速、飞快、立即、马上、)

  C、师:请你选择一个词说说你会怎样做?

  估计:立即跳入水中捞剑

  叫船夫马上停船,下水捞剑……

  过渡:我们是这样的着急,可是渡江的人有时怎样做的呢?

  ⑵、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A、对策:他又是怎样想到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他的想法吗?

  他想( ),所以( )。

  B、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想法,他遽契其舟,谁能表演一下他遽契其舟的动作。

  C、他不慌不忙地遽契其舟,会以怎样的语气说:“是吾剑之所从坠。”

  估计:胸有成竹、自信、有把握、坚定、肯定、镇定自若

  师:你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吗?

  D、渡江的人是这样的胸有成竹,假如你是划船的船夫会怎样说呢?

  过渡:渡江的人没有听任何劝告,船终于停了,涉江人是怎样做的呢?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

  他马上从刻记号的地方跳入水里,发生了什么事?请结合这几方面先说说。

  ①船靠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②他没捞到剑神情怎样?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③岸上看他捞剑的人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

  师:课下我们可以为这篇课文进行续写。

  3、师:于是众人纷纷议论,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你对渡江的人这种作法有什么评论吗?

  估计:他太傻了,

  师小结:比喻不能用变化眼光看待问题,不会灵活处理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图画再现、生活展现、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品味——想象说话——朗读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五、列举事例,总结课文.

  师: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我们一起看一看。

  事例1:李娜在一家民营企业做文秘工作,打印部提出的要求是:节约用纸,一张纸要正反两面用,非正式文件,一般不得用空白纸。有一次,废纸用完了,李娜只好用空白纸打印,经理一看用的不是废纸,脸色陡变,说:“为什么不用废纸打呀,打印室不是有明文规定?”

  李娜解释说:“废纸用完了。”

  人力资源部经理似信非信:“每天打印那么多文件,我就不相信打印室没有一张废纸!”

  经理不相信,亲自到打印室检查,翻箱倒柜,还真找出几张废纸。

  在月末例行的会议上,经理扣了李娜当月的奖金。

  从此以后,每到实在没有废纸可用的时候,李娜就非常着急。后来,有人指点:没废纸的时候,就把空白纸先打印一份其他文件,然后翻过来再打印。这样就永远有了用不完的废纸。从此,李娜再也没有挨过经理的批评。

  又到了月末例会,经理对打印部的工作非常满意,提出表扬,还发了100元的节约奖。

  呵呵,是不是有点令人感到奇怪呢?为了节约一张纸,我们不得不浪费了更多的纸张和油墨,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不在于别的地方,就在于那个经理太过于自负,只知道以自己的经验办事,不能灵活处理问题,这跟那个楚国人刻舟求剑的行为又有什么两样呢?

  事例2:我好几个月没有上小王家去了, 今天想去找他玩.我记得他家门口有一个破旧的小杂货铺, 很好找.谁知走到那里, 杂货铺不见了, 盖起了一座新的大楼.你能因为有了这个变化, 就不承认那里是小王的家吗?

  事例3:有个同学說, 我妈妈没有文化, 照样当先进生产者.他怀疑学文化是不是真有必要.他不知道, 妈妈有妈妈生活的时代, 而我们却要一直工作到二十一世纪去.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需要的文化自然要多些.谁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个变化, 不及早做好准备, 适应时代的要求, 总归要被时代淘汰的.

  小结: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作为学生我们更要用一种长远、变化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只有我们学*好了,能力强了,才能适应我们飞速发展的知识时代,信息时代。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知识和认识能力的迁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六、理解寓意,积累词语

  1、师:谁能再说说刻舟求剑的含义?

  2、师:请你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

  守株待兔 见机行事 墨守成规 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 )

  与刻舟求剑相*的成语:( )( )

  比喻试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设计意图:加深对成语寓意的理解,又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

  七、讲述故事

  请同学们先看一则动画,然后展开想象,用白话把这则故事讲给同学听。

  <指一名展示>

  (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既调动学生的兴趣,又有效的引导学生想象,更好的理解文本。)

  八、学*效果评价计

  1、说说刻舟求剑的含义?

  2、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

  守株待兔 见机行事 墨守成规 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 )

  与刻舟求剑相*的成语:( )( )

  3、展开想象,用白话把这则故事讲给同学听。

  九、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根据本课拟定的“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的教学重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自学字、词、句,理解古文的内容。

  2、抓住重点句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3、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想象思维活跃的学*心理,采用了“想象描述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创设情境、想象情境,让学生披文入境,品词品读,并进行说话训练。

  4、针对本课教学难点,以直观教学法辅助教学,利用贴图动程演示,调动学生学*和思维的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教学总结】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的总体设计的思路是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课堂上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之后再合作译文,使每个学生的学*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最后合作汇报,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

  反思如下:

  1、教学中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文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起来并不困难。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教给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预*和听教师的范读解决准确朗读文言文的问题,再结合译文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字的意思,进而尝试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后试着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际距离,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而难以恰当地表达相对应的实例呢?这还一直困扰着我,请大家多提点宝贵意见。

  刻舟求剑教案 9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内容分析:

  《刻舟求剑》是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它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课文讲了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时,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结果却没有唠叨。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也用来喻讽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

  本课与讲读课文《古诗三首》、《西门豹》,阅读课文《三过家门而不入》构成一个单元,包括了古诗、古代人物故事、古文寓言、古代神话传说,使学生从小就接触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2、学生情况分析:

  上学期已学过《滥竽充数》《狐假虎威》两则文言体寓言故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结合注解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古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不那么好读的。读通、读顺、读出韵味,很不容易。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4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最后一段话,明白别人“惑乎”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成语接龙》游戏

  师:同学们搜集的成语真多,学*成语时,不仅要知道这个成语,还要了解它的故事,了解它的含义,今天我们一起学*《刻舟求剑》,看看它给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 在最快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学*的兴趣,即复*了旧知,又找到了与新知的结合点,引出今天的课题,同时也是积累词语的过程。)

  二、学*字词

  师:通读课文,结合课后生字表,用○画出自己认为学*较困难的字,并说说你是怎样记的?

  估计:遽 涉 契 亦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学生字、词语的过程中,不仅学*了基础知识,还明确了记忆字形的几种方法。)

  三、理解内容,明确寓意

  1、师:下面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2、师:请你像他这样通顺、流利朗读,然后

  <出示要求:>

  (1) 边读边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句,并在小组中交流。

  (2) 交流时,先读原文,然后再说说它的含义。

  (3) 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4) 交流汇报

  A、估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对策:师:这是什么句子?<反问>

  你能试着读一读吗?能在说说它的含义吗?

  B、估计:<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对策:师:瞧,他用了一个“很”字加重了反问的语气。想一想我们还能用什么词加重反问的语气?

  C、估计:真、太、十分、非常、难道

  对策:师:介绍:岂:表示反问,怎么、难道。

  D、小结:这么多的词都能加重反问的语气,你能将它改为陈述句吗?

  估计:像这样找剑,的确很糊涂呀!

  对策:为什么别人都这样议论呢?

  估计:船在动,而剑一直没动

  对策: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表示他糊涂的原因吗?<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过渡: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那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求剑的人在事件刚刚发生时又是怎样做的呢?

  (设计意图:抓住反问句的语气词,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反问语气,引发学生质疑,引入对古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四、展开想象,深入理解

  1、师:轻声读课文,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先说说事情是怎样发生的?

  估计:

  ⑴、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A、<生自由谈> 随生板贴图片

  B、假设你是这位过江的乘船人,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估计:着急 师:能用其他的词来表示你的心情吗?

  (迫不及待、急忙、赶快、迅速、飞快、立即、马上、)

  C、师:请你选择一个词说说你会怎样做?

  估计:立即跳入水中捞剑

  叫船夫马上停船,下水捞剑……

  过渡:我们是这样的着急,可是渡江的人有时怎样做的呢?

  ⑵、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A、对策:他又是怎样想到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他的想法吗?

  他想( ),所以( )。

  B、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想法,他遽契其舟,谁能表演一下他遽契其舟的动作。

  C、他不慌不忙地遽契其舟,会以怎样的语气说:“是吾剑之所从坠。”

  估计:胸有成竹、自信、有把握、坚定、肯定、镇定自若

  师:你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吗?

  D、渡江的人是这样的胸有成竹,假如你是划船的船夫会怎样说呢?

  过渡:渡江的人没有听任何劝告,船终于停了,涉江人是怎样做的呢?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

  他马上从刻记号的地方跳入水里,发生了什么事?请结合这几方面先说说。

  ①船靠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②他没捞到剑神情怎样?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③岸上看他捞剑的人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

  师:课下我们可以为这篇课文进行续写。

  3、师:于是众人纷纷议论,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你对渡江的人这种作法有什么评论吗?

  估计:他太傻了,

  师小结:比喻不能用变化眼光看待问题,不会灵活处理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图画再现、生活展现、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品味——想象说话——朗读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五、列举事例,总结课文.

  师: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我们一起看一看。

  事例1:李娜在一家民营企业做文秘工作,打印部提出的要求是:节约用纸,一张纸要正反两面用,非正式文件,一般不得用空白纸。有一次,废纸用完了,李娜只好用空白纸打印,经理一看用的不是废纸,脸色陡变,说:“为什么不用废纸打呀,打印室不是有明文规定?”

  李娜解释说:“废纸用完了。”

  人力资源部经理似信非信:“每天打印那么多文件,我就不相信打印室没有一张废纸!”

  经理不相信,亲自到打印室检查,翻箱倒柜,还真找出几张废纸。

  在月末例行的会议上,经理扣了李娜当月的奖金。

  从此以后,每到实在没有废纸可用的时候,李娜就非常着急。后来,有人指点:没废纸的时候,就把空白纸先打印一份其他文件,然后翻过来再打印。这样就永远有了用不完的废纸。从此,李娜再也没有挨过经理的批评。

  又到了月末例会,经理对打印部的工作非常满意,提出表扬,还发了100元的节约奖。

  呵呵,是不是有点令人感到奇怪呢?为了节约一张纸,我们不得不浪费了更多的纸张和油墨,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不在于别的地方,就在于那个经理太过于自负,只知道以自己的经验办事,不能灵活处理问题,这跟那个楚国人刻舟求剑的行为又有什么两样呢?

  事例2:我好几个月没有上小王家去了, 今天想去找他玩.我记得他家门口有一个破旧的小杂货铺, 很好找.谁知走到那里, 杂货铺不见了, 盖起了一座新的大楼.你能因为有了这个变化, 就不承认那里是小王的家吗?

  事例3:有个同学說, 我妈妈没有文化, 照样当先进生产者.他怀疑学文化是不是真有必要.他不知道, 妈妈有妈妈生活的时代, 而我们却要一直工作到二十一世纪去.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需要的文化自然要多些.谁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个变化, 不及早做好准备, 适应时代的'要求, 总归要被时代淘汰的.

  小结: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作为学生我们更要用一种长远、变化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只有我们学*好了,能力强了,才能适应我们飞速发展的知识时代,信息时代。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知识和认识能力的迁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六、理解寓意,积累词语

  1、师:谁能再说说刻舟求剑的含义?

  2、师:请你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

  守株待兔 见机行事 墨守成规 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 )

  与刻舟求剑相*的成语:( )( )

  比喻试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设计意图:加深对成语寓意的理解,又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

  七、讲述故事

  请同学们先看一则动画,然后展开想象,用白话把这则故事讲给同学听。

  <指一名展示>

  (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既调动学生的兴趣,又有效的引导学生想象,更好的理解文本。)

  八、学*效果评价计

  1、说说刻舟求剑的含义?

  2、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

  守株待兔 见机行事 墨守成规 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 )

  与刻舟求剑相*的成语:( )( )

  3、展开想象,用白话把这则故事讲给同学听。

  九、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根据本课拟定的“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的教学重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自学字、词、句,理解古文的内容。

  2、抓住重点句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3、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想象思维活跃的学*心理,采用了“想象描述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创设情境、想象情境,让学生披文入境,品词品读,并进行说话训练。

  4、针对本课教学难点,以直观教学法辅助教学,利用贴图动程演示,调动学生学*和思维的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教学总结】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的总体设计的思路是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课堂上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之后再合作译文,使每个学生的学*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最后合作汇报,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

  反思如下:

  1、教学中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文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起来并不困难。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教给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预*和听教师的范读解决准确朗读文言文的问题,再结合译文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字的意思,进而尝试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后试着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际距离,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而难以恰当地表达相对应的实例呢?这还一直困扰着我,请大家多提点宝贵意见。

  刻舟求剑教案 10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学*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以朗读法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感情;

  3、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创造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指导阅读,了解文意

  1、字音、字形

  履(ǚ)遂(suì)宁(nìng)度(duó量长短dù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指导复述课文

  1、文章言简意赅,下面就请同桌合作,根据课后的注释,自己试着翻译课文,并试着复述。

  2、找同学复述课文,注意应根据故事的发展进行复述,不要求跟课文完全一致。

  五、理清顺序,探究寓意

  1、阅读这则寓意,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体会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六、作业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上课学*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并导入新课。

  二、学生交流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三、指导阅读,读准字音。

  四、学生自读,理解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

  (1)是,指示代词,这儿。

  (2)所……者,……的地方。

  (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

  (2)“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五、总结学*成果。

  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刻舟求剑教案汇总十篇扩展阅读


刻舟求剑教案汇总十篇(扩展1)

——刻舟求剑教案 (菁华6篇)

刻舟求剑教案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内容分析:

  《刻舟求剑》是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它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课文讲了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时,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结果却没有唠叨。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也用来喻讽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

  本课与讲读课文《古诗三首》、《西门豹》,阅读课文《三过家门而不入》构成一个单元,包括了古诗、古代人物故事、古文寓言、古代神话传说,使学生从小就接触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2、学生情况分析:

  上学期已学过《滥竽充数》《狐假虎威》两则文言体寓言故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结合注解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古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不那么好读的。读通、读顺、读出韵味,很不容易。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4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最后一段话,明白别人“惑乎”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成语接龙》游戏

  师:同学们搜集的成语真多,学*成语时,不仅要知道这个成语,还要了解它的故事,了解它的含义,今天我们一起学*《刻舟求剑》,看看它给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 在最快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学*的兴趣,即复*了旧知,又找到了与新知的结合点,引出今天的课题,同时也是积累词语的过程。)

  二、学*字词

  师:通读课文,结合课后生字表,用○画出自己认为学*较困难的字,并说说你是怎样记的?

  估计:遽 涉 契 亦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学生字、词语的过程中,不仅学*了基础知识,还明确了记忆字形的几种方法。)

  三、理解内容,明确寓意

  1、师:下面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2、师:请你像他这样通顺、流利朗读,然后

  <出示要求:>

  (1) 边读边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句,并在小组中交流。

  (2) 交流时,先读原文,然后再说说它的含义。

  (3) 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4) 交流汇报

  A、估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对策:师:这是什么句子?<反问>

  你能试着读一读吗?能在说说它的含义吗?

  B、估计:<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对策:师:瞧,他用了一个“很”字加重了反问的语气。想一想我们还能用什么词加重反问的语气?

  C、估计:真、太、十分、非常、难道

  对策:师:介绍:岂:表示反问,怎么、难道。

  D、小结:这么多的词都能加重反问的语气,你能将它改为陈述句吗?

  估计:像这样找剑,的确很糊涂呀!

  对策:为什么别人都这样议论呢?

  估计:船在动,而剑一直没动

  对策: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表示他糊涂的原因吗?<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过渡: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那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求剑的人在事件刚刚发生时又是怎样做的呢?

  (设计意图:抓住反问句的语气词,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反问语气,引发学生质疑,引入对古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四、展开想象,深入理解

  1、师:轻声读课文,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先说说事情是怎样发生的?

  估计:

  ⑴、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A、<生自由谈> 随生板贴图片

  B、假设你是这位过江的乘船人,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估计:着急 师:能用其他的词来表示你的心情吗?

  (迫不及待、急忙、赶快、迅速、飞快、立即、马上、)

  C、师:请你选择一个词说说你会怎样做?

  估计:立即跳入水中捞剑

  叫船夫马上停船,下水捞剑……

  过渡:我们是这样的着急,可是渡江的人有时怎样做的呢?

  ⑵、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A、对策:他又是怎样想到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他的想法吗?

  他想( ),所以( )。

  B、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想法,他遽契其舟,谁能表演一下他遽契其舟的动作。

  C、他不慌不忙地遽契其舟,会以怎样的语气说:“是吾剑之所从坠。”

  估计:胸有成竹、自信、有把握、坚定、肯定、镇定自若

  师:你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吗?

  D、渡江的人是这样的胸有成竹,假如你是划船的船夫会怎样说呢?

  过渡:渡江的人没有听任何劝告,船终于停了,涉江人是怎样做的呢?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

  他马上从刻记号的地方跳入水里,发生了什么事?请结合这几方面先说说。

  ①船靠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②他没捞到剑神情怎样?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③岸上看他捞剑的人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

  师:课下我们可以为这篇课文进行续写。

  3、师:于是众人纷纷议论,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你对渡江的人这种作法有什么评论吗?

  估计:他太傻了,

  师小结:比喻不能用变化眼光看待问题,不会灵活处理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图画再现、生活展现、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品味——想象说话——朗读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五、列举事例,总结课文.

  师: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我们一起看一看。

  事例1:李娜在一家民营企业做文秘工作,打印部提出的要求是:节约用纸,一张纸要正反两面用,非正式文件,一般不得用空白纸。有一次,废纸用完了,李娜只好用空白纸打印,经理一看用的不是废纸,脸色陡变,说:“为什么不用废纸打呀,打印室不是有明文规定?”

  李娜解释说:“废纸用完了。”

  人力资源部经理似信非信:“每天打印那么多文件,我就不相信打印室没有一张废纸!”

  经理不相信,亲自到打印室检查,翻箱倒柜,还真找出几张废纸。

  在月末例行的会议上,经理扣了李娜当月的奖金。

  从此以后,每到实在没有废纸可用的时候,李娜就非常着急。后来,有人指点:没废纸的时候,就把空白纸先打印一份其他文件,然后翻过来再打印。这样就永远有了用不完的废纸。从此,李娜再也没有挨过经理的批评。

  又到了月末例会,经理对打印部的工作非常满意,提出表扬,还发了100元的节约奖。

  呵呵,是不是有点令人感到奇怪呢?为了节约一张纸,我们不得不浪费了更多的纸张和油墨,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不在于别的地方,就在于那个经理太过于自负,只知道以自己的经验办事,不能灵活处理问题,这跟那个楚国人刻舟求剑的行为又有什么两样呢?

  事例2:我好几个月没有上小王家去了, 今天想去找他玩.我记得他家门口有一个破旧的小杂货铺, 很好找.谁知走到那里, 杂货铺不见了, 盖起了一座新的大楼.你能因为有了这个变化, 就不承认那里是小王的家吗?

  事例3:有个同学說, 我妈妈没有文化, 照样当先进生产者.他怀疑学文化是不是真有必要.他不知道, 妈妈有妈妈生活的时代, 而我们却要一直工作到二十一世纪去.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需要的文化自然要多些.谁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个变化, 不及早做好准备, 适应时代的要求, 总归要被时代淘汰的.

  小结: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作为学生我们更要用一种长远、变化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只有我们学*好了,能力强了,才能适应我们飞速发展的知识时代,信息时代。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知识和认识能力的迁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六、理解寓意,积累词语

  1、师:谁能再说说刻舟求剑的含义?

  2、师:请你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

  守株待兔 见机行事 墨守成规 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 )

  与刻舟求剑相*的成语:( )( )

  比喻试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设计意图:加深对成语寓意的理解,又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

  七、讲述故事

  请同学们先看一则动画,然后展开想象,用白话把这则故事讲给同学听。

  <指一名展示>

  (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既调动学生的兴趣,又有效的引导学生想象,更好的理解文本。)

  八、学*效果评价计

  1、说说刻舟求剑的含义?

  2、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

  守株待兔 见机行事 墨守成规 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 )

  与刻舟求剑相*的成语:( )( )

  3、展开想象,用白话把这则故事讲给同学听。

  九、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根据本课拟定的“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的教学重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自学字、词、句,理解古文的内容。

  2、抓住重点句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3、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想象思维活跃的学*心理,采用了“想象描述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创设情境、想象情境,让学生披文入境,品词品读,并进行说话训练。

  4、针对本课教学难点,以直观教学法辅助教学,利用贴图动程演示,调动学生学*和思维的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教学总结】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的总体设计的思路是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课堂上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之后再合作译文,使每个学生的学*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最后合作汇报,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

  反思如下:

  1、教学中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文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起来并不困难。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教给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预*和听教师的范读解决准确朗读文言文的问题,再结合译文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字的意思,进而尝试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后试着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际距离,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而难以恰当地表达相对应的实例呢?这还一直困扰着我,请大家多提点宝贵意见。

刻舟求剑教案2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学*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以朗读法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感情;

  3、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创造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指导阅读,了解文意

  1、字音、字形

  履(lǚ)遂(suì)宁(nìng)度(duó量长短dù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指导复述课文

  1、文章言简意赅,下面就请同桌合作,根据课后的注释,自己试着翻译课文,并试着复述。

  2、找同学复述课文,注意应根据故事的发展进行复述,不要求跟课文完全一致。

  五、理清顺序,探究寓意

  1、阅读这则寓意,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体会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六、作业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上课学*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并导入新课。

  二、学生交流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三、指导阅读,读准字音。

  涉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四、学生自读,理解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五、总结学*成果。

  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刻舟求剑教案3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内容分析:

  《刻舟求剑》是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它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课文讲了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时,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结果却没有唠叨。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也用来喻讽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

  本课与讲读课文《古诗三首》、《西门豹》,阅读课文《三过家门而不入》构成一个单元,包括了古诗、古代人物故事、古文寓言、古代神话传说,使学生从小就接触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2、学生情况分析:

  上学期已学过《滥竽充数》《狐假虎威》两则文言体寓言故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结合注解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古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不那么好读的。读通、读顺、读出韵味,很不容易。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4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最后一段话,明白别人“惑乎”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成语接龙》游戏

  师:同学们搜集的成语真多,学*成语时,不仅要知道这个成语,还要了解它的故事,了解它的含义,今天我们一起学*《刻舟求剑》,看看它给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 在最快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学*的兴趣,即复*了旧知,又找到了与新知的结合点,引出今天的课题,同时也是积累词语的过程。)

  二、学*字词

  师:通读课文,结合课后生字表,用○画出自己认为学*较困难的字,并说说你是怎样记的?

  估计:遽 涉 契 亦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学生字、词语的过程中,不仅学*了基础知识,还明确了记忆字形的几种方法。)

  三、理解内容,明确寓意

  1、师:下面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2、师:请你像他这样通顺、流利朗读,然后

  <出示要求:>

  (1) 边读边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句,并在小组中交流。

  (2) 交流时,先读原文,然后再说说它的含义。

  (3) 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4) 交流汇报

  A、估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对策:师:这是什么句子?<反问>

  你能试着读一读吗?能在说说它的含义吗?

  B、估计:<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对策:师:瞧,他用了一个“很”字加重了反问的语气。想一想我们还能用什么词加重反问的语气?

  C、估计:真、太、十分、非常、难道

  对策:师:介绍:岂:表示反问,怎么、难道。

  D、小结:这么多的词都能加重反问的语气,你能将它改为陈述句吗?

  估计:像这样找剑,的确很糊涂呀!

  对策:为什么别人都这样议论呢?

  估计:船在动,而剑一直没动

  对策: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表示他糊涂的原因吗?<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过渡: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那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求剑的人在事件刚刚发生时又是怎样做的呢?

  (设计意图:抓住反问句的语气词,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反问语气,引发学生质疑,引入对古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四、展开想象,深入理解

  1、师:轻声读课文,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先说说事情是怎样发生的?

  估计:

  ⑴、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A、<生自由谈> 随生板贴图片

  B、假设你是这位过江的乘船人,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估计:着急 师:能用其他的词来表示你的心情吗?

  (迫不及待、急忙、赶快、迅速、飞快、立即、马上、)

  C、师:请你选择一个词说说你会怎样做?

  估计:立即跳入水中捞剑

  叫船夫马上停船,下水捞剑……

  过渡:我们是这样的着急,可是渡江的人有时怎样做的呢?

  ⑵、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A、对策:他又是怎样想到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他的想法吗?

  他想( ),所以( )。

  B、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想法,他遽契其舟,谁能表演一下他遽契其舟的动作。

  C、他不慌不忙地遽契其舟,会以怎样的语气说:“是吾剑之所从坠。”

  估计:胸有成竹、自信、有把握、坚定、肯定、镇定自若

  师:你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吗?

  D、渡江的人是这样的胸有成竹,假如你是划船的船夫会怎样说呢?

  过渡:渡江的人没有听任何劝告,船终于停了,涉江人是怎样做的呢?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

  他马上从刻记号的地方跳入水里,发生了什么事?请结合这几方面先说说。

  ①船靠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②他没捞到剑神情怎样?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③岸上看他捞剑的人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

  师:课下我们可以为这篇课文进行续写。

  3、师:于是众人纷纷议论,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你对渡江的人这种作法有什么评论吗?

  估计:他太傻了,

  师小结:比喻不能用变化眼光看待问题,不会灵活处理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图画再现、生活展现、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品味——想象说话——朗读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五、列举事例,总结课文.

  师: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我们一起看一看。

  事例1:李娜在一家民营企业做文秘工作,打印部提出的要求是:节约用纸,一张纸要正反两面用,非正式文件,一般不得用空白纸。有一次,废纸用完了,李娜只好用空白纸打印,经理一看用的不是废纸,脸色陡变,说:“为什么不用废纸打呀,打印室不是有明文规定?”

  李娜解释说:“废纸用完了。”

  人力资源部经理似信非信:“每天打印那么多文件,我就不相信打印室没有一张废纸!”

  经理不相信,亲自到打印室检查,翻箱倒柜,还真找出几张废纸。

  在月末例行的会议上,经理扣了李娜当月的奖金。

  从此以后,每到实在没有废纸可用的时候,李娜就非常着急。后来,有人指点:没废纸的时候,就把空白纸先打印一份其他文件,然后翻过来再打印。这样就永远有了用不完的废纸。从此,李娜再也没有挨过经理的批评。

  又到了月末例会,经理对打印部的工作非常满意,提出表扬,还发了100元的节约奖。

  呵呵,是不是有点令人感到奇怪呢?为了节约一张纸,我们不得不浪费了更多的纸张和油墨,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不在于别的地方,就在于那个经理太过于自负,只知道以自己的经验办事,不能灵活处理问题,这跟那个楚国人刻舟求剑的行为又有什么两样呢?

  事例2:我好几个月没有上小王家去了, 今天想去找他玩.我记得他家门口有一个破旧的小杂货铺, 很好找.谁知走到那里, 杂货铺不见了, 盖起了一座新的大楼.你能因为有了这个变化, 就不承认那里是小王的家吗?

  事例3:有个同学說, 我妈妈没有文化, 照样当先进生产者.他怀疑学文化是不是真有必要.他不知道, 妈妈有妈妈生活的时代, 而我们却要一直工作到二十一世纪去.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需要的文化自然要多些.谁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个变化, 不及早做好准备, 适应时代的要求, 总归要被时代淘汰的.

  小结: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作为学生我们更要用一种长远、变化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只有我们学*好了,能力强了,才能适应我们飞速发展的知识时代,信息时代。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知识和认识能力的迁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六、理解寓意,积累词语

  1、师:谁能再说说刻舟求剑的含义?

  2、师:请你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

  守株待兔 见机行事 墨守成规 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 )

  与刻舟求剑相*的成语:( )( )

  比喻试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设计意图:加深对成语寓意的理解,又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

  七、讲述故事

  请同学们先看一则动画,然后展开想象,用白话把这则故事讲给同学听。

  <指一名展示>

  (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既调动学生的兴趣,又有效的引导学生想象,更好的理解文本。)

  八、学*效果评价计

  1、说说刻舟求剑的含义?

  2、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

  守株待兔 见机行事 墨守成规 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 )

  与刻舟求剑相*的成语:( )( )

  3、展开想象,用白话把这则故事讲给同学听。

  九、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根据本课拟定的“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的教学重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自学字、词、句,理解古文的内容。

  2、抓住重点句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3、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想象思维活跃的学*心理,采用了“想象描述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创设情境、想象情境,让学生披文入境,品词品读,并进行说话训练。

  4、针对本课教学难点,以直观教学法辅助教学,利用贴图动程演示,调动学生学*和思维的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教学总结】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的总体设计的思路是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课堂上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之后再合作译文,使每个学生的学*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最后合作汇报,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

  反思如下:

  1、教学中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文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起来并不困难。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教给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预*和听教师的范读解决准确朗读文言文的问题,再结合译文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字的意思,进而尝试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后试着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际距离,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而难以恰当地表达相对应的实例呢?这还一直困扰着我,请大家多提点宝贵意见。

刻舟求剑教案4

  一、素质教育目标:

  1、背诵、默写《刻舟求剑》

  2、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翻译

  3、分析课文,提示寓意

  4、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常用的实词、虚词的翻译

  难点:对寓意的理解

  疑点:通顺流畅地用白话表达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阅读讨论课

  三、媒体*台:

  1、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2、多媒体课件撷英:

  (1)课件资讯

  (2)素材储备

  初中语文朗读磁盘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故事,它通过简单的故事寄托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故事。

  2、课前热身

  我国寓言故事有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

  3、查字典,读准下面字

  遽契其舟 坠于水 涉江 六、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

  (2)运用勾画圈点的读书方法朗读课文。

  (3)采用生疑发问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和问题,准备讨论。

  2、四边互动

  (1)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

  明确: 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语气读出来。

  (2)现在请同学看课文,利用书下注释,查工具书,四人一组用白话文说,教师巡回释疑。最后由一名学生翻译,同学教师指正。

  (3)请完成下面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遽契其舟 不亦惑乎

  2。辨别“其”和“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自度其足 至之市

  其: 之: 何不度之以足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

  4、请思考“探究·练*”

  明确渡江的楚人根据在船边的记号下水求剑,除白费力气之外,是不会有其它结果的。如果在静水中不动,他刻的记号还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

  语文教案-刻舟求剑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刻舟求剑,

  5、请背诵《刻舟求剑》

  明确两个人一组,一人背,另一人提示或纠正,直到流畅无误,背得烂熟为止。教师抽查学生。

  七、学*小结:

  1、内容小结

  文章通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2、方法归纳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2)联系实际,提示寓意。

  3、延伸拓展

  八、链结生活

  链结:你是怎样看待“刻舟求剑”?请联系生活加以讨论。

  九、实践探索

  1、实践活动:把这个故事讲给小孩、爸、妈、爷爷奶奶听,让他们从中吸取教训。

  2、巩固练*:回家搜集寓言故事,并能用白话讲出来,同时能说出它的寓意。

  十、板书设计

  人物:楚人

  事件:求件

  结果:没找到

  寓意: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观念和方法

刻舟求剑教案5

  一、学*目标:

  (简洁明了)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和特殊句式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

  二、学*重难点:

  (简明扼要?准确)

  三、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四、学*过程:

  (根据学科特点选择性运用)

  (一)查字典给下列字正音

  (二)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词义

  (三)理清层次,弄清句子的关系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2、结果找到了吗?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5、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

  6、翻译句子: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五、学法指导

  归纳整理古今不同义字词句式

  六、学*小结

  实虚词含义

  寓言特点?寓言大意?诵读全文?寓意

  重点句式含义

  七、达标检测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①坠(?)?②遽(?)?③契(?)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②是(?)

  ③遽(?)?④求(?)

  4、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遽契其舟(?)

  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学*反思

  1、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2、我们应该怎样学*文言文?

  九、学*评价(授课结束后,师生必须作出评价)

  自我评价:A、满意()B、比较满意()C、不满意()

  教师评价:A、满意()B、比较满意()C、不满意()

刻舟求剑教案6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学*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以朗读法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感情;

  3、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创造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

  讲读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指导阅读,了解文意

  1、字音、字形

  履(lǚ)遂(suì)宁(nìng)度(duó量长短dù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指导复述课文

  1、文章言简意赅,下面就请同桌合作,根据课后的注释,自己试着翻译课文,并试着复述。

  2、找同学复述课文,注意应根据故事的发展进行复述,不要求跟课文完全一致。

  五、理清顺序,探究寓意

  1、阅读这则寓意,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体会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六、作业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上课学*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并导入新课。

  二、学生交流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三、指导阅读,读准字音。

  涉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四、学生自读,理解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五、总结学*成果。

  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刻舟求剑教案汇总十篇(扩展2)

——刻舟求剑改写作文汇总二十篇

  刻舟求剑改写作文 1

  楚国有一个要渡江的人,刚上船,他就拿出一把宝剑,给其他人说:“这把剑可是在龙王庙里供奉过的!”说着,他就朝着身边一枚锋利的石子,用剑一砍,只听“砰!”一声,石子就被切成了两块,大家纷纷叫好!

  海面上时不时会涌来阵阵海浪,风一阵又一阵的吹过头发,船头的人说:“大家做好啦,小心别掉进水里!”可是那楚国人仍然在夸这把剑。这时风猛的一吹,他的手没有拿稳剑,剑掉入了水中。一下子,船上的人都炸开了锅,有人说:“可惜了这么好的剑,要不我叫船头师傅停一下船,我这儿有根长棍儿,看看水深不深,能不能把棍子插到水下的沙泥里,做个记号!”有人说:“就是!他说的对,如果水浅,我水性好,下去帮你捞!”楚国人笑了笑说:“谢谢大家的好意,可就在你说话的时间,我早就想好了一个超好的主意。”说着,他就拿起刚刚被他砍过的石子,找到石子最尖的那头,欠了欠身,摸了摸船外面的木板,找到了个合适的'位置,只看他拿石子在那里划来划去,一边干一边得意扬扬的说“这就是我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终于到了岸,楚国人连忙走到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剑了。同船的一位老妇人说:“唉!这人真不懂变通,船在走,剑不走,事情在发展,方法也要改变,这种人真是糊涂!”

  刻舟求剑改写作文 2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唐呆的剑客。他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一次,他要乘船过江。他在船上欣赏着一片江上美景。自我陶醉之时,他还跳起舞来。在跳舞之时,他的剑不小心“扑通”一声掉入了水中。那船老大是个热心肠,他见唐呆的剑掉了,就停下船说:“你先下去捡剑吧!”但唐呆却不慌不忙地在船帮上用小刀刻了个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开船吧!”船老大见唐呆这样说,就开船了。

  过了一会儿,船靠岸了。唐呆连忙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入水中。有些在岸上的人看见唐呆跳入水中,便问船老大是怎么一回事?船老大说:“我们在行船过程中,他的剑不小心掉入水中,我叫他下去捡,可他不听,而是在船帮上刻记号,等船靠岸了,他才跳下去捡剑。”岸上的人一听,哈哈大笑。

  等唐呆上岸后,船老大正在岸边看风景呢!他便走过去问船老大:“我的剑怎么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呢?”船老大说:“船已经向前前进了,可剑却不会动。向你这样找剑,你不觉得自己糊涂,人家都说你糊涂呢!”

  刻舟求剑改写作文 3

  一天,河上风*浪静,有一条小船在河面上行使,船上有四个人,他们的身份分别是商人、书生、农民和船夫。

  船行驶到一半的时候,只见商人一身珠光宝气,他拿出宝剑向大家炫耀,大家都看的非常认真,此时一条大鱼不小心撞到了船底,船身抖了一下,宝剑就从商人的手上滑进了水里。

  书生马上说:“你可以在水里丢一块砖在宝剑掉落的地方,等船上岸了再请一个会游泳的人去河里找到那块砖,宝剑岂不是就到手里了吗?”“应该拿一个棍子到河里去捞。”农夫连忙纠正道。船夫一脸不屑地道:“船上根本就没有那么长的`棍子,船在移动,应该立刻跳下去捞”。商人看了一眼船夫,只见他衣衫褴褛的,就认为船夫的点子跟他的穿着一样低贱,不值得借鉴。脑子一转自以为是地说:“在船上刻一个标记,等船靠岸了,再找一个会游泳的人去河里捞。”商人就按自己的办法做了,可是最后什么也没找到。

  围观的群众哈哈大笑,商人这才醒悟过来,船已移动,按照船上刻的标记到了岸边,怎么会找到宝剑呢?船夫常年生活在河上是深谙此道的。商人此刻也明白一个道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早听船夫的意见宝剑早就找回来了。

  刻舟求剑改写作文 4

  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江边的风景可真美啊,柳树绿绿的,桃花红红的,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有一艘小舟,它正准备开船,忽然,从桃花林里跳出一个楚国公子,只见他身穿白长袍,腰系紫色丝带,头上挽着发髻,还抱着一把长长的宝剑,他见船快要开了,急忙大喊:“老船工,老船工,等一等,我也要上去”,老船工一听,马上把船停了下来,那公子一个箭步跳上了船,他一上船,乘客们都盯着那把宝剑看,有人问他:“这把剑真是一把好剑吗?”,公子立马抽出宝剑,只见一股寒光扑面而来,亮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公子得意地说:“这是我祖先用一万两黄金打造而成的呢!”

  船缓缓开动了,楚国公子为了赞美这江上美丽的风景,特吟诗一首:“江南好,风景……”他一边念一边舞剑,突然,一股狂风吹来,楚国公子一不小心,宝剑就掉入江中,人们催促他快捞,船工也说:“要不要我下去帮你捞?”,那公子什么也不说,不慌不忙地拿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说:“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我等船靠了岸,再从这儿跳下去,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全船的人听了,惊得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船终于靠岸了,只见他脱去长袍“扑通”一声跳入江中,可是怎么捞也捞不到,人们大笑而去,船工说:“船是移动的,而宝剑掉了下去却不会随着船的移动而移动的,你不觉得这样捞很可笑吗?”

  刻舟求剑改写作文 5

  有一天,某地来了一位富人家的公子。他身着月白镶银细花纹底锦服,大片的莲花纹在白衣上若隐若现,腰间还垂挂着一把镶有珍贵宝石的剑,黑亮垂直的发,斜飞的英挺剑眉,细长蕴藏着锐利的黑眸,削薄轻抿的唇,棱角分明的轮廓,修长高大却不粗犷的身材,宛若黑夜中的鹰,冷傲孤清却又盛气逼人,孑然独立间散发的是傲视天地的强势。

  他站在岸上对船翁喊道:“那位老伯,我要到河对岸,载我一程行吗?”“可以。”船翁回答。他把船划到岸边,那人迈开步子跨进船,站在船中央,静静的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湖边的垂钓者,专注的模样,眼睛一眨不眨盯着湖面,身旁的莺歌燕舞风吹草动丝毫转移不了他们的视线,而鱼儿似乎不肯迟迟光顾。也许天地之间,他们在乎的是闲云野鹤般的性情,是将身心放逐于山水之间的乐趣。船翁一眼瞧见了这位公子的剑,对他说:“你腰上的剑在哪儿买的?看起来真稀奇啊!”他听见后,小心翼翼的抽出那把银光闪闪的剑,生怕弄坏了,自豪的说道:“这可是我父亲专门托人从西域带来的,当然稀奇得很!!!”船夫听了十分佩服。

  可当他收回剑时,船身一个抖,剑“扑通”一声掉进了水中,他十分惊慌,急忙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标记,对船夫吼道:“快点靠岸,我要找剑。”他那时脸上狰狞,完全没有了之前风度翩翩的样子,船夫显然被这人吓到了,他吓得心一下子紧缩起来,好像冰凉的蛇爬上了背脊。船停下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潜入找剑。

  半个时辰过后,却一无所获。他浑身都是水,湿透了的衣裤以非常不适的姿态紧紧贴在身上。他的怒火在胸中翻腾,如同压力过大,即将爆炸的锅炉一样,他抓着船夫的衣领不管不顾的叫道:“是你!都怪你!要不是你开船的技艺不精我的剑怎么会掉下去!!!”船夫吓破了胆,他可不行因为此时丢掉他唯一可以糊口的工作,他跪了下来,给这位公子赔不是,可那位公子没有丝毫原谅他的意思,不一会儿附*都围满了过来看戏的路人。

  此事就这样传到了当地县令的耳朵里。县令赶来后,向目击者问完情况后,大笑起来,那位公子疑惑不解问他为什么要笑,县令说:“我是在笑你的愚昧无知啊!船已经靠岸了,但是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而且这件事船夫也是好心载你,你非但不感谢他还拿他来撒气,是一个七尺男儿做的事吗?”公子听得哑口无言,匆忙地走了。

  刻舟求剑改写作文 6

  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江边的风景可真美啊,柳树绿绿的,桃花红红的,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有一艘小舟,它正准备开船,忽然,从桃花林里跳出一个楚国公子,只见他身穿白长袍,腰系紫色丝带,头上挽着发髻,还抱着一把长长的宝剑,他见船快要开了,急忙大喊:“老船工,老船工,等一等,我也要上去”,老船工一听,马上把船停了下来,那公子一个箭步跳上了船,他一上船,乘客们都盯着那把宝剑看,有人问他:“这把剑真是一把好剑吗?”,公子立马抽出宝剑,只见一股寒光扑面而来,亮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公子得意地说:“这是我祖先用一万两黄金打造而成的呢!”

  船缓缓开动了,楚国公子为了赞美这江上美丽的风景,特吟诗一首:“江南好,风景……”他一边念一边舞剑,突然,一股狂风吹来,楚国公子一不小心,宝剑就掉入江中,人们催促他快捞,船工也说:“要不要我下去帮你捞?”,那公子什么也不说,不慌不忙地拿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说:“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我等船靠了岸,再从这儿跳下去,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全船的人听了,惊得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船终于靠岸了,只见他脱去长袍“扑通”一声跳入江中,可是怎么捞也捞不到,人们大笑而去,船工说:“船是移动的,而宝剑掉了下去却不会随着船的移动而移动的,你不觉得这样捞很可笑吗?”

  刻舟求剑改写作文 7

  很久很久以前,战国时期,在一个草翠花开、阳光明媚的一天里,有一个楚国人,带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宝剑坐在船上渡江。

  在船上,那个楚人左顾右盼,一边看一边还哼着小曲。两旁的屹立在江边,山下鲜花盛开,绿树成阴,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船到了江心,那个楚人随身带的那个闪闪发光的宝剑一不小心掉入了江中,当他反应过来时,急忙伸手去抓,但已经来不及了。船上的人都对此感到惋惜,对他表示同情,没想到那楚人对此毫无介意,便从行李中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掉剑的地方做了一个记号。然后转身对大家说:“不用着急,这是我掉剑的地方,所以我在这刻了一个记号。”大家听了他的话对他的所作所为都不理解,不知道他这样做到底是要干什么,大家都想自己看个究竟,所以没有一再问他。

  船靠岸后,那个楚人立马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跳入水里捞取掉落的宝剑。可是那个楚人在水里捞了大半天也没捞着,还觉得非常奇怪,便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就是从这掉入水的啊,我还刻了记号,怎么就找不着呢?”船上的人听到这话说:“船一直在动,而你的剑沉入水里就动不得了。”那个楚人听到这话,感到无比后悔。

  刻舟求剑改写作文 8

  大家有没有听过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呢?相传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时,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众人都很着急,让他快点下水找剑,而他却不慌不忙,在船上做了一个记号,不顾他人的催促,继续随船前行。直到船停靠至岸边时他才下水找剑,然后可想而知,此刻找剑已是大海捞针了。

  今天,那位楚国人莫名其妙的穿越到了现代,和我们的生活融入在一起,而他还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楚风。上午,在一栋高楼公寓内,楚风坐在沙发上,拿着遥控器频繁的换着电视频道。此刻,无聊的他都有了几丝朦胧的睡意,心里都想着打算爬回床上继续睡觉。突然,无精打采的他看到了之前他一直满心期待的`电视剧开播,本想看完这开播的几集然后去吃午饭,此时此刻,电话铃叮铃铃的想起来,原来是有人找他去吃饭呢,楚风心中暗暗大喜:正好有人请我吃饭,我还不要花钱,而电视剧回来还可以看,真是一举两得。楚风快去快回,等他吃完饭再回来准备继续看电视剧时,那个频道早就换了别的节目。楚风心里很纳闷,很失落。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在以往意味着:不懂得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处理事情,指做事不知变通。结合生活,这则成语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能耍那些上不了台面的小聪明,万物都是千变万化的,不能墨守成规,静止的看待问题。

  刻舟求剑改写作文 9

  很久很久以前,战国时期,在一个草翠花开、阳光明媚的一天里,有一个楚国人,带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宝剑坐在船上渡江。

  在船上,那个楚人左顾右盼,一边看一边还哼着小曲。两旁的屹立在江边,山下鲜花盛开,绿树成阴,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船到了江心,那个楚人随身带的那个闪闪发光的宝剑一不小心掉入了江中,当他反应过来时,急忙伸手去抓,但已经来不及了。船上的人都对此感到惋惜,对他表示同情,没想到那楚人对此毫无介意,便从行李中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掉剑的地方做了一个记号。然后转身对大家说:“不用着急,这是我掉剑的.地方,所以我在这刻了一个记号。”大家听了他的话对他的所作所为都不理解,不知道他这样做到底是要干什么,大家都想自己看个究竟,所以没有一再问他。

  船靠岸后,那个楚人立马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跳入水里捞取掉落的宝剑。可是那个楚人在水里捞了大半天也没捞着,还觉得非常奇怪,便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就是从这掉入水的啊,我还刻了记号,怎么就找不着呢?”船上的人听到这话说:“船一直在动,而你的剑沉入水里就动不得了。”那个楚人听到这话,感到无比后悔。

  刻舟求剑改写作文 10

  从前,有一个人身穿米黄色长袍,黑黑的胡须,头上带着紫红色的头带。

  有一天,这个人坐船过江,不小心把挂在身上的宝剑掉进了江里,那个人不慌不忙拿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X”字。

  他的表哥催他,说:“宝剑掉江里了,还不赶快捞呀!在这做记号干啥呀?”

  他指着记号说:“不用急,不用慌,宝剑是从这掉的,等船靠了岸,我就从这跳下去,准能把宝剑捞上来,不信算了。”那个人笑眯眯的'说。旁边两个人听了,笑着说:“唉呦!我还没见过这种人,太笨了!明白着事儿嘛,宝剑落下去就不动了,可船还在动,等靠了岸,他肯定找不到的。”

  船靠了岸,那个人首先去捞剑,只听“扑通” 一声,那个人像青蛙一样跳进了江里。他仔细找啊找,找啊找,都找了老半天还没有找到,那个人想:咦,邪了门了,我明明按那个记号跳下去的为什么......唉!还是再回到大致的地方去捞吧!最终,他终于找到了他的宝剑。

  刻舟求剑改写作文 11

  从前有个楚国人,他看到了网上许多人都在发舞剑的抖音视频,他也非常感兴趣,于是就订购了一把宝剑。

  过了几天,快递把包裹寄到了他家门口,他拿起包裹兴奋极了,迫不及待地拆开了它。他拿起剑挥了挥,觉得手感还不错,就照着网上的人的样子挥舞剑,不一会儿他就觉得自己舞得很不错了,就拿起手机叫了朋友过来,他们俩一起渡船准备去山洞里拍视频。

  他上了船便拿起剑对自己的'朋友炫耀剑术,可是他高估了自己。剑一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拿出深海定位放到船上。他的朋友疑惑不解:“你快去捞剑啊!还在这做什么?”他面不改色地说:“水这么深,我下去捞肯定会有危险的,等船靠岸我就去找专业打捞人员去捞剑。”朋友问:“可是你怎么找到剑在哪呢?”他掏出了手机,那个朋友问他拿手机干什么。他说:“这你就不懂了吧,我已经安装了定位器,这可是高科技,只要打捞人员打开手机就可以轻松地找到剑,就算剑被冲走了也可以追踪到。”他的朋友听得目瞪口呆。

  这位朋友叹了一口气,继续划船,不一会儿就划到了岸边。他更得意了,说:“难道我还会像传说那样在船上刻记号吗?都什么时代了,还这样落伍!”

  刻舟求剑改写作文 12

  有一个楚国人渡江,船到江中心,其佩戴的宝剑掉入水中。他便用小刀在船上刻了一个标记,到了岸后他迫不及待的沿标记下水寻找,让他万万想不到的是,经过一番打捞,居然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恐怕是所有人都始料不及的。

  只见他潜入水中,一直向下游,向下游,游着游着他忽然听见了“救命”的声音,他便满怀好奇地游了过去。只见,一只身长三十厘米的鱼被海草缠住了,他看了二话没说,把缠住的海草解开了。那个楚国人仔细一看说:“这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吗?”就在这时,使人惊叹不已的事发生了一一那只鱼竟然张嘴说话了:“不用害怕,正如你所想我是娃娃鱼,你帮助了我,我也要报恩于你,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那个楚国人结结巴巴的'说:“我,我丢了一,把剑,可,可是我没有找到。”那鱼说:“在这里等我,我马上去找。”不一会儿,那鱼带了一把金剑说:“这是你的剑吗?”那个楚国人摇了摇头说:“不是这把剑。″话音刚落它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游走了。

  过一会,那只鱼又带了一把银剑说:“恩人,这是你的剑吗?”那个楚国人还是失望地说:“我的剑并不昂贵,只是一把普通的剑。”那鱼只好说对不起,我找不到那一把剑。不过我要感谢你的救命之恩,这两把剑就送给你吧。它刚说完,就一阵风似的消失不见了。那个楚国人只好抱着剑游上岸了,高价卖掉了这两把剑,不久他便成为了一个大富翁。

  失之东偶,收之桑榆。一个诚实的人总是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刻舟求剑改写作文 13

  楚人回来后,许多人都嘲笑他不知道变通,他忍受着嘲笑自己奋发图强读书。

  几年以后,他读上了大学,他去学工程,他一直记着当时的嘲笑,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把当时的嘲笑化为学工程的动力。

  最后,他在工程大学毕业了,他在家里日夜不停地画出工程图,原来他一直想做一艘潜水艇,再回去以前掉剑的地方去寻找他的剑,证明他的能力给大家看。几天后,他已经画好了他的工程图,他开始做他的潜水艇,他利用自己家里的破铜烂铁和外面购买的材料来做。

  几天后,他的潜水艇已经做好了,他还在他的潜水艇上加了一个大磁铁,这个磁铁大有用处,可以吸住方圆几百里地铁器。他带着潜水艇在原来掉剑的地方下水了。他的.大磁铁发挥了用处,许多的东西都被吸到了大磁铁上,他在水里转了一圈后,就上了岸,他在大磁铁上细心寻找,终于找到了他的那把剑,他高兴极了。

  现在没有人敢嘲笑他了,许多的人都佩服他了。

  刻舟求剑改写作文 14

  在很久很久以前,也就是春秋时期,一个阳光和煦,春暖花开的上午。有一个身佩宝剑的楚国人来到河边,准备过河去对岸的县城游玩。

  他坐在一只小船上,小船缓缓地在江面上行使着,微风轻轻拂过,真有股说不出的惬意。那个楚国人心情也非常好,甚至还翘起二郎腿,悠闲地哼着小曲。忽然,天色转暗,一阵狂风吹来,江面顿时波澜起伏,船也摇摇晃晃了起来,他那把镶着晶亮的宝石,价值连城的.宝剑一下子就掉进了江里。同船的人焦急地跳了起来,嚷道:“你快点跳下去找呀!难道你不要那把宝剑了吗?”那个楚国人不但没有听他的劝告,还不紧不慢的说:“你真蠢呀,我先划个记号,等船靠岸以后,我再从这个位置跳下去找,不就行了吗?”说完,顺手拿出小刀在宝剑掉落的位置刻了个印记。船上的人都哭笑不得地连连摇头。

  等船一靠岸,那个楚国人立刻从刻着印记的地方纵身一跳。可是,不管他在水中找寻多久,他始终都再也找不着宝剑了。从这个寓言故事里,我懂得了做事要懂得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刻舟求剑改写作文 15

  有一天,某地来了一位富人家的公子。他身着月白镶银细花纹底锦服,大片的莲花纹在白衣上若隐若现,腰间还垂挂着一把镶有珍贵宝石的剑,黑亮垂直的发,斜飞的英挺剑眉,细长蕴藏着锐利的黑眸,削薄轻抿的唇,棱角分明的轮廓,修长高大却不粗犷的身材,宛若黑夜中的鹰,冷傲孤清却又盛气逼人,孑然独立间散发的是傲视天地的`强势。

  他站在岸上对船翁喊道:“那位老伯,我要到河对岸,载我一程行吗?”“可以。”船翁回答。他把船划到岸边,那人迈开步子跨进船,站在船中央,静静的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湖边的垂钓者,专注的模样,眼睛一眨不眨盯着湖面,身旁的莺歌燕舞风吹草动丝毫转移不了他们的视线,而鱼儿似乎不肯迟迟光顾。也许天地之间,他们在乎的是闲云野鹤般的性情,是将身心放逐于山水之间的乐趣。船翁一眼瞧见了这位公子的剑,对他说:“你腰上的剑在哪儿买的?看起来真稀奇啊!”他听见后,小心翼翼的抽出那把银光闪闪的剑,生怕弄坏了,自豪的说道:“这可是我父亲专门托人从西域带来的,当然稀奇得很!!!”船夫听了十分佩服。

  可当他收回剑时,船身一个抖,剑“扑通”一声掉进了水中,他十分惊慌,急忙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标记,对船夫吼道:“快点靠岸,我要找剑。”他那时脸上狰狞,完全没有了之前风度翩翩的样子,船夫显然被这人吓到了,他吓得心一下子紧缩起来,好像冰凉的蛇爬上了背脊。船停下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潜入找剑。

  半个时辰过后,却一无所获。他浑身都是水,湿透了的衣裤以非常不适的姿态紧紧贴在身上。他的怒火在胸中翻腾,如同压力过大,即将爆炸的锅炉一样,他抓着船夫的衣领不管不顾的叫道:“是你!都怪你!要不是你开船的技艺不精我的剑怎么会掉下去!!!”船夫吓破了胆,他可不行因为此时丢掉他唯一可以糊口的工作,他跪了下来,给这位公子赔不是,可那位公子没有丝毫原谅他的意思,不一会儿附*都围满了过来看戏的路人。

  此事就这样传到了当地县令的耳朵里。县令赶来后,向目击者问完情况后,大笑起来,那位公子疑惑不解问他为什么要笑,县令说:“我是在笑你的愚昧无知啊!船已经靠岸了,但是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而且这件事船夫也是好心载你,你非但不感谢他还拿他来撒气,是一个七尺男儿做的事吗?”公子听得哑口无言,匆忙地走了。

  刻舟求剑改写作文 16

  这个人过江的时候把自己的传家宝:“一把价值连城的宝剑”跨在了身上,还拿出来跟别人炫耀,就这时,剑一下子从船上落到了水中,这可把他给急坏了,留了满头大汗后他想“这是父亲去世后传给我的,如果弄丢了,该如何交代啊!”于是他又“灵机一动”,在剑掉落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还说:“这就是我的剑掉落的地方!”船到岸了,这个渡江的人连忙从记号处跳下寻找,但一无所获……

  周围的人们都在说:“船向前行驶了,可是宝剑却一直在那个地方啊,如果按照这个思维的话,累死了也是不会找到的!”

  听了大家的话,他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自己把船给买了下来,沿着来时的路线重新寻找,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我们不能死守教条,一定要学会变通。

  刻舟求剑改写作文 17

  古人有刻舟求剑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今天我说个现代版的,就发生在我身边。

  我好几天没有喝到新鲜的牛奶了,问了外公,外公解释说每天都到奶箱取的,是奶箱里没放新鲜牛奶。问了外公有没有可能看错牛奶箱,外公拍着胸脯说:“不可能,第二个奶箱,我一直取的,是送奶工没放吧。”我当时心里就想,送奶工不至于这么不负责任,外公应该也不会看错哪个奶箱,难道牛奶真的不翼而飞了?

  为了求证,我跟外公楼下负一层看牛奶箱,在电梯里外公神情凝重,眉头紧皱嘴里面一直念叨着:不会啊,不会错啊.......

  一到牛奶箱前,外公说指着第二个奶箱说这是我家的`,可上面写得房号是1302,我家是1002,打开1002的奶箱,里面放着三瓶的牛奶。原来以前墙上放着三个牛奶箱,我家是1002正好在中间,外公一直记得我家牛奶箱是第二个,最*新搬来了邻居,在最前面又装了新的牛奶箱,这样我家牛奶箱就轮到第三个了。我和外公了解了情况以后我们都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啊!

  此时外公开心的笑了,我也笑了!我们开心的上楼了,途中外公嘴里一直念叨着:1002、1002.......开心的说:这下不会再错了!

  其实每个牛奶箱上都写了房号,外公用固有思维看牛奶箱是第几个,而不去确认牛奶箱上的房号,所以一有新的牛奶箱装上,位置变更了,他还在确认原有位置。

  刻舟求剑改写作文 18

  有一个楚国人渡江,船到江中心,其佩戴的宝剑掉入水中。他便用小刀在船上刻了一个标记,到了岸后他迫不及待的沿标记下水寻找,让他万万想不到的是,经过一番打捞,居然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恐怕是所有人都始料不及的。

  只见他潜入水中,一直向下游,向下游,游着游着他忽然听见了“救命”的声音,他便满怀好奇地游了过去。只见,一只身长三十厘米的鱼被海草缠住了,他看了二话没说,把缠住的海草解开了。那个楚国人仔细一看说:“这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吗?”就在这时,使人惊叹不已的事发生了一一那只鱼竟然张嘴说话了:“不用害怕,正如你所想我是娃娃鱼,你帮助了我,我也要报恩于你,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那个楚国人结结巴巴的说:“我,我丢了一,把剑,可,可是我没有找到。”那鱼说:“在这里等我,我马上去找。”不一会儿,那鱼带了一把金剑说:“这是你的剑吗?”那个楚国人摇了摇头说:“不是这把剑。″话音刚落它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游走了。

  过一会,那只鱼又带了一把银剑说:“恩人,这是你的'剑吗?”那个楚国人还是失望地说:“我的剑并不昂贵,只是一把普通的剑。”那鱼只好说对不起,我找不到那一把剑。不过我要感谢你的救命之恩,这两把剑就送给你吧。它刚说完,就一阵风似的消失不见了。那个楚国人只好抱着剑游上岸了,高价卖掉了这两把剑,不久他便成为了一个大富翁。

  失之东偶,收之桑榆。一个诚实的人总是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刻舟求剑改写作文 19

  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江边的风景可真美啊,柳树绿绿的,桃花红红的,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有一艘小舟,它正准备开船,忽然,从桃花林里跳出一个楚国公子,只见他身穿白长袍,腰系紫色丝带,头上挽着发髻,还抱着一把长长的宝剑,他见船快要开了,急忙大喊:“老船工,老船工,等一等,我也要上去”,老船工一听,马上把船停了下来,那公子一个箭步跳上了船,他一上船,乘客们都盯着那把宝剑看,有人问他:“这把剑真是一把好剑吗?”,公子立马抽出宝剑,只见一股寒光扑面而来,亮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公子得意地说:“这是我祖先用一万两黄金打造而成的呢!”

  船缓缓开动了,楚国公子为了赞美这江上美丽的风景,特吟诗一首:“江南好,风景……”他一边念一边舞剑,突然,一股狂风吹来,楚国公子一不小心,宝剑就掉入江中,人们催促他快捞,船工也说:“要不要我下去帮你捞?”,那公子什么也不说,不慌不忙地拿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说:“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我等船靠了岸,再从这儿跳下去,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全船的人听了,惊得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船终于靠岸了,只见他脱去长袍“扑通”一声跳入江中,可是怎么捞也捞不到,人们大笑而去,船工说:“船是移动的,而宝剑掉了下去却不会随着船的移动而移动的,你不觉得这样捞很可笑吗?”

  刻舟求剑改写作文 20

  广阔的湖面上驶着一座小渔船,船上楚国人低头沉思,他想:马上就要见到剑术一流的师傅了,不知道人家愿不愿意收我为徒呀!他拿出宝剑只见那剑上刻着两条巨龙,玲珑精致,栩栩如生。拔出剑柄,一把锋利无比的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光彩,就在楚国人赏剑时,湖面狂风怒吼。小船左右摆动,楚国人的'身体前仰后合,一不小心剑掉进了水里。楚国人这下可傻了,他急得脸通红,眉头紧皱,手扶在船沿发抖,腿脚更是抖得不行。心里想:真是的!原本是来拜师求艺的,可没想到师还没拜成,剑先掉到水里了,怎麽办呢?这时他向四周环视在渔船上发现了一把斧子,忽然他灵机一动,说:天助我也!真是天助我也!

  他笑了笑,向渔夫借了把斧子,不慌不忙地在落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嘴里还嘀咕着:我太聪明了!我太聪明了!等船靠岸后我就跳到水里去找剑!水面早已恢复了*静,船缓缓地靠岸了,楚国人脱掉衣服,马上跳到水里去找剑,可他在水里扑腾了半天也没找出剑来。他爬上船满脸疑问,非常沮丧。 通过这件事,使我明白了做事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不要太死板。


刻舟求剑教案汇总十篇(扩展3)

——《刻舟求剑》教案(精选5篇)

  《刻舟求剑》教案 1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学*、总结学*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重、难点与关键:

  能借助释文理解古文,初步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课件)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二、学*《刻舟求剑》

  1.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因为学生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读法上需要纠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读这课中的“遽契其舟”时,其中的“遽”和“契”是两个词,朗读时要当作两个词语来读。)

  3.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停顿分隔符号“/”。

  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寓言。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

  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等到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认为他没有把做记号的地方讲清楚。(教师立即表扬他听地认真并鼓励他讲一讲。)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剑的船边做了个记号,等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再补充一点:他这样做是捞不到剑的,因为船走了但是剑没有动。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顺地理解整个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

  10.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11.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

  12.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这则寓言中的那个人做事不动脑子,他就不想想剑是在哪里掉的?他却在另一个地方捞,肯定是捞不到的。说明我们*时做事要多动动脑筋。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师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假如你的剑掉入江里你怎么办?

  生:我会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捞上来。

  生:我会在掉剑的地方插一根长杆子,然后再下去捞。

  生:如果你不会游泳怎么办?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宝剑,我就想办法去捞,如果是一般的剑,我又不会游泳,我就不捞了。

  三、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从刻记号的地方

  楚人: 跳

  找不到

  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说说通过《刻舟求剑》说明了以什么道理。

  二、导入新知

  1、过度:楚认刻州求不到剑,而这位郑人上市却买不到履,让我们来看看这到底是什么。

  2、板书课题:郑人买履。

  三、学*《郑人买履》

  1.请学生先读这则寓言的译文。

  2.学生根据译文试读文言文,看看读寓言时哪里应该停顿。(教师纠正个别停顿不对的地方。)

  3.再次朗读寓言故事,并说说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画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对照译文试着理解。

  5.相互交流。

  6.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并进行交流。

  7.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8.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9.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

  10.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觉得那个人太死板了,他不会用他的脚去试,用自己的脚去试买到的鞋不是更合适吗?这个故事说明我们做事要灵活一些。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想让我们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

  生:我补充:我们做事时要根据事情的变化选择方法。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四.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一斤辣子,给了我两元钱。我来到菜摊一问一斤辣子要两元六角,我只好回去问妈妈再要六角钱。回到家妈妈听后说:你不 会 先买 来回来,还要再跑一趟。

  ……

  五、对照文言文和现代文说说它们的异同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忘持度

  反归取之 宁信度,无自信也

  市罢不得履

  教学反思:

  1.教学中要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一样,仍然要坚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本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起来并不困

  难。但是,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读句过程中停顿的地方有错误,

  会给理解句子的意思带来困难。因此,教学中我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前,首先带领学生解决朗读问题。

  2.教给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结合译文理解重点字的

  意思,再尝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特别是在

  教学第二则寓言时,我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的。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寓

  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呢?而难以恰当地表述相对应的实例呢这需要教师们进一步思考。

  自问自答:

  这两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那种人?

  这两个故事都讽刺了不讲究方法的人,讽刺他们愚蠢。不只事物会变化的人,从而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刻舟求剑》教案 2

  小学语文教案《刻舟求剑》一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理解“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等词语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具

  贴图、生词卡片

  教学方法

  品词品读法、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步骤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

  师总结: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同学们不仅把学过的成语记

  得很牢,而且还记住了许多自己学会的成语。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个成语——“刻舟求剑”。师边书

  写课题边强调:看清“求”的第三、四笔,“剑”’的第七笔。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正音。

  4.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什么

  地方,谁的什么事?(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贴图:先贴“大江”,江水滔滔,远处是河岸。再在江中贴一“小船”,船上立一佩剑之人。)

  5.看图,再自读课文,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的意思。(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6.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四人小组互助解答,仍不理解的向老师提问。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船舷”是指什么地方?

  ②“催”是什么意思?

  ③那个人为什么会捞不到剑呢?

  7.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小组学*,同学们不仅弄懂了一些问题还提出了学不懂的问题,让我们在后面的学*中一起弄懂它们。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局

  1.学*第一自然段:

  ①齐读本段。

  ②学*“宝剑”一词:结合“剑”字的“u”旁理解词意。

  ③用换词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看图想象这个人是怎么“一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里的。(移动“宝剑”,演示掉进江里的情景〕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④指导朗读:读出意外、惋惜的语气。

  2.学*第二自然段:

  ①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老师读的哪些地方跟课文不一样,用笔划下来,然后说一说。

  (老师省读了“一点儿”和“船舷”的“舷”字)

  ②这两个词能省去吗?

  (不能。“一点儿”强调那个人很不着急的样子。“船舷”指船两侧的边(结合贴图理解),讲清了那个人拿小刀刻记号的具**置,用词很准确。)

  ③指导朗读:语速稍慢,拖长音,强调出那人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

  第二句是个长句,划出停顿号,练*朗读。

  3.学*第三自然段:

  ①别人看到了,是怎么说的?自读课文,然后用“别人认为:____”的句式说一说。

  (别人认为:宝剑掉进江中,就得马上停船打捞,不去捞剑,光顾着在船舷上刻记号,是没有用的。)

  ②别人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十分着急)。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为什么?分四人小组讨论、补充,并请代表汇报发言。

  (“催”说明他心里很急,说话又快又大声。“赶快”强调要快,不然就来不及了,捞不着了。句末的“!”强调刻记号是没有用的,要马上捞。)

  ③指导朗读。用大声急促的语调,配合着急的表情读好句子。

  4.学*第四自然段:

  ①别人那么着急,那个人仍然一点儿也本着急,课文用哪个词来形容?学*“不慌不忙”。(结合“慌”和“忙”的左旁来理解词意)

  ②用“不慌不忙”的语气练读那个人说的话。

  ③看看他想的是什么办法?根据回答板书:

  (板书:从这儿掉 从这儿捞)

  ④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

  a.“宝剑从这儿掉下去”一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江中)

  b.(师操作:移动“小船”至“岸边”)

  “我从这儿跳下去捞”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岸边)

  C.这种方法能捞着宝剑吗?为什么?

  (在江中掉的宝剑却在岸边打捞,当然捞不着。)

  d.他的想法错在哪儿?

  (虽然记号还在,但船在动,捞剑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

  了!师归纳出:情况变了,方法却不变,就办不好事情。)

  5.那么怎么做才能捞着宝剑呢?谁能将黑板上的画面重新移动一下,然后说一说。

  (只有立即停船,马上从掉宝剑的地方跳入水中打捞,才能捞着宝剑。)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船靠岸后,那个人会怎样做?结果如何?他的心情样?……)

  3. 进一步领悟寓意:

  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却不明白。(贴头像特写图:画面上掉剑之人一脸困惑、失望之意。)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表演说话。)

  4.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快速开火车口述

  小学语文教案《刻舟求剑》二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理解“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等词语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具

贴图、生词卡片

  教学方法

品词品读法、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步骤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

  师总结: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同学们不仅把学过的成语记

  得很牢,而且还记住了许多自己学会的成语。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个成语——“刻舟求剑”。师边书

  写课题边强调:看清“求”的第三、四笔,“剑”’的第七笔。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正音。

  4.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什么

  地方,谁的什么事?(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贴图:先贴“大江”,江水滔滔,远处是河岸。再在江中贴一“小船”,船上立一佩剑之人。)

  5.看图,再自读课文,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的意思。(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6.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四人小组互助解答,仍不理解的向老师提问。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船舷”是指什么地方?

  ②“催”是什么意思?

  ③那个人为什么会捞不到剑呢?

7.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小组学*,同学们不仅弄懂了一些问题还提出了学不懂的问题,让我们在后面的学*中一起弄懂它们。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局

  1.学*第一自然段:

  ①齐读本段。

  ②学*“宝剑”一词:结合“剑”字的“u”旁理解词意。

  ③用换词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看图想象这个人是怎么“一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里的。(移动“宝剑”,演示掉进江里的情景〕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④指导朗读:读出意外、惋惜的语气。

  2.学*第二自然段:

  ①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老师读的哪些地方跟课文不一样,用笔划下来,然后说一说。

  (老师省读了“一点儿”和“船舷”的“舷”字)

  ②这两个词能省去吗?

  (不能。“一点儿”强调那个人很不着急的样子。“船舷”指船两侧的边(结合贴图理解),讲清了那个人拿小刀刻记号的具**置,用词很准确。)

  ③指导朗读:语速稍慢,拖长音,强调出那人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

  第二句是个长句,划出停顿号,练*朗读。

  3.学*第三自然段:

  ①别人看到了,是怎么说的?自读课文,然后用“别人认为:____”的句式说一说。

  (别人认为:宝剑掉进江中,就得马上停船打捞,不去捞剑,光顾着在船舷上刻记号,是没有用的。)

  ②别人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十分着急)。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为什么?分四人小组讨论、补充,并请代表汇报发言。

  (“催”说明他心里很急,说话又快又大声。“赶快”强调要快,不然就来不及了,捞不着了。句末的“!”强调刻记号是没有用的,要马上捞。)

  ③指导朗读。用大声急促的语调,配合着急的表情读好句子。

  4.学*第四自然段:

  ①别人那么着急,那个人仍然一点儿也本着急,课文用哪个词来形容?学*“不慌不忙”。(结合“慌”和“忙”的左旁来理解词意)

  ②用“不慌不忙”的语气练读那个人说的话。

  ③看看他想的是什么办法?根据回答板书:

  (板书:从这儿掉 从这儿捞)

  ④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

  a.“宝剑从这儿掉下去”一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江中)

  b.(师操作:移动“小船”至“岸边”)

  “我从这儿跳下去捞”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岸边)

  C.这种方法能捞着宝剑吗?为什么?

  (在江中掉的宝剑却在岸边打捞,当然捞不着。)

  d.他的想法错在哪儿?

  (虽然记号还在,但船在动,捞剑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

  了!师归纳出:情况变了,方法却不变,就办不好事情。)

  5.那么怎么做才能捞着宝剑呢?谁能将黑板上的画面重新移动一下,然后说一说。

  (只有立即停船,马上从掉宝剑的地方跳入水中打捞,才能捞着宝剑。)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船靠岸后,那个人会怎样做?结果如何?他的心情样?……)

  3. 进一步领悟寓意:

  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却不明白。(贴头像特写图:画面上掉剑之人一脸困惑、失望之意。)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表演说话。)

  4.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快速开火车口述

  小学语文教案《刻舟求剑》三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理解“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等词语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具

贴图、生词卡片

  教学方法

品词品读法、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步骤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

  师总结: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同学们不仅把学过的成语记

  得很牢,而且还记住了许多自己学会的成语。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个成语——“刻舟求剑”。师边书

  写课题边强调:看清“求”的第三、四笔,“剑”’的第七笔。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正音。

  4.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什么

  地方,谁的什么事?(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贴图:先贴“大江”,江水滔滔,远处是河岸。再在江中贴一“小船”,船上立一佩剑之人。)

  5.看图,再自读课文,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的意思。(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6.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四人小组互助解答,仍不理解的向老师提问。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船舷”是指什么地方?

  ②“催”是什么意思?

  ③那个人为什么会捞不到剑呢?

  7.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小组学*,同学们不仅弄懂了一些问题还提出了学不懂的问题,让我们在后面的学*中一起弄懂它们。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局

  1.学*第一自然段:

  ①齐读本段。

  ②学*“宝剑”一词:结合“剑”字的“u”旁理解词意。

  ③用换词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看图想象这个人是怎么“一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里的。(移动“宝剑”,演示掉进江里的情景〕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④指导朗读:读出意外、惋惜的语气。

  2.学*第二自然段:

  ①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老师读的哪些地方跟课文不一样,用笔划下来,然后说一说。

  (老师省读了“一点儿”和“船舷”的“舷”字)

  ②这两个词能省去吗?

  (不能。“一点儿”强调那个人很不着急的样子。“船舷”指船两侧的边(结合贴图理解),讲清了那个人拿小刀刻记号的具**置,用词很准确。)

  ③指导朗读:语速稍慢,拖长音,强调出那人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

  第二句是个长句,划出停顿号,练*朗读。

  3.学*第三自然段:

  ①别人看到了,是怎么说的?自读课文,然后用“别人认为:____”的句式说一说。

  (别人认为:宝剑掉进江中,就得马上停船打捞,不去捞剑,光顾着在船舷上刻记号,是没有用的。)

  ②别人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十分着急)。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为什么?分四人小组讨论、补充,并请代表汇报发言。

  (“催”说明他心里很急,说话又快又大声。“赶快”强调要快,不然就来不及了,捞不着了。句末的“!”强调刻记号是没有用的,要马上捞。)

  ③指导朗读。用大声急促的语调,配合着急的表情读好句子。

  4.学*第四自然段:

  ①别人那么着急,那个人仍然一点儿也本着急,课文用哪个词来形容?学*“不慌不忙”。(结合“慌”和“忙”的左旁来理解词意)

  ②用“不慌不忙”的语气练读那个人说的话。

  ③看看他想的是什么办法?根据回答板书:

  (板书:从这儿掉 从这儿捞)

  ④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

  a.“宝剑从这儿掉下去”一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江中)

  b.(师操作:移动“小船”至“岸边”)

  “我从这儿跳下去捞”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岸边)

  C.这种方法能捞着宝剑吗?为什么?

  (在江中掉的宝剑却在岸边打捞,当然捞不着。)

  d.他的想法错在哪儿?

  (虽然记号还在,但船在动,捞剑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

  了!师归纳出:情况变了,方法却不变,就办不好事情。)

  5.那么怎么做才能捞着宝剑呢?谁能将黑板上的画面重新移动一下,然后说一说。

  (只有立即停船,马上从掉宝剑的地方跳入水中打捞,才能捞着宝剑。)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船靠岸后,那个人会怎样做?结果如何?他的心情样?……)

  3. 进一步领悟寓意:

  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却不明白。(贴头像特写图:画面上掉剑之人一脸困惑、失望之意。)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表演说话。)

  4.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快速开火车口述

  小学语文教案《刻舟求剑》四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理解“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等词语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具

贴图、生词卡片

  教学方法

品词品读法、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步骤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

  师总结: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同学们不仅把学过的成语记

  得很牢,而且还记住了许多自己学会的成语。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个成语——“刻舟求剑”。师边书

  写课题边强调:看清“求”的第三、四笔,“剑”’的第七笔。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正音。

  4.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什么

  地方,谁的什么事?(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贴图:先贴“大江”,江水滔滔,远处是河岸。再在江中贴一“小船”,船上立一佩剑之人。)

  5.看图,再自读课文,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的意思。(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6.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四人小组互助解答,仍不理解的向老师提问。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船舷”是指什么地方?

  ②“催”是什么意思?

  ③那个人为什么会捞不到剑呢?

  7.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小组学*,同学们不仅弄懂了一些问题还提出了学不懂的问题,让我们在后面的学*中一起弄懂它们。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局

  1.学*第一自然段:

  ①齐读本段。

  ②学*“宝剑”一词:结合“剑”字的“u”旁理解词意。

  ③用换词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看图想象这个人是怎么“一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里的。(移动“宝剑”,演示掉进江里的情景〕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④指导朗读:读出意外、惋惜的语气。

  2.学*第二自然段:

  ①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老师读的哪些地方跟课文不一样,用笔划下来,然后说一说。

  (老师省读了“一点儿”和“船舷”的“舷”字)

  ②这两个词能省去吗?

  (不能。“一点儿”强调那个人很不着急的样子。“船舷”指船两侧的边(结合贴图理解),讲清了那个人拿小刀刻记号的具**置,用词很准确。)

  ③指导朗读:语速稍慢,拖长音,强调出那人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

  第二句是个长句,划出停顿号,练*朗读。

  3.学*第三自然段:

  ①别人看到了,是怎么说的?自读课文,然后用“别人认为:____”的句式说一说。

  (别人认为:宝剑掉进江中,就得马上停船打捞,不去捞剑,光顾着在船舷上刻记号,是没有用的。)

  ②别人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十分着急)。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为什么?分四人小组讨论、补充,并请代表汇报发言。

  (“催”说明他心里很急,说话又快又大声。“赶快”强调要快,不然就来不及了,捞不着了。句末的“!”强调刻记号是没有用的,要马上捞。)

  ③指导朗读。用大声急促的语调,配合着急的表情读好句子。

  4.学*第四自然段:

  ①别人那么着急,那个人仍然一点儿也本着急,课文用哪个词来形容?学*“不慌不忙”。(结合“慌”和“忙”的左旁来理解词意)

  ②用“不慌不忙”的语气练读那个人说的话。

  ③看看他想的是什么办法?根据回答板书:

  (板书:从这儿掉 从这儿捞)

  ④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

  a.“宝剑从这儿掉下去”一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江中)

  b.(师操作:移动“小船”至“岸边”)

  “我从这儿跳下去捞”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岸边)

  C.这种方法能捞着宝剑吗?为什么?

  (在江中掉的宝剑却在岸边打捞,当然捞不着。)

  d.他的想法错在哪儿?

  (虽然记号还在,但船在动,捞剑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

  了!师归纳出:情况变了,方法却不变,就办不好事情。)

  5.那么怎么做才能捞着宝剑呢?谁能将黑板上的画面重新移动一下,然后说一说。

  (只有立即停船,马上从掉宝剑的地方跳入水中打捞,才能捞着宝剑。)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船靠岸后,那个人会怎样做?结果如何?他的心情样?……)

  3. 进一步领悟寓意:

  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却不明白。(贴头像特写图:画面上掉剑之人一脸困惑、失望之意。)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表演说话。)

  4.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快速开火车口述

  小学语文教案《刻舟求剑》五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理解“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等词语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具

贴图、生词卡片

  教学方法

品词品读法、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步骤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

  师总结: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同学们不仅把学过的成语记

  得很牢,而且还记住了许多自己学会的成语。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个成语——“刻舟求剑”。师边书

  写课题边强调:看清“求”的第三、四笔,“剑”’的第七笔。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正音。

  4.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什么

  地方,谁的什么事?(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贴图:先贴“大江”,江水滔滔,远处是河岸。再在江中贴一“小船”,船上立一佩剑之人。)

  5.看图,再自读课文,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的意思。(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6.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四人小组互助解答,仍不理解的向老师提问。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船舷”是指什么地方?

  ②“催”是什么意思?

  ③那个人为什么会捞不到剑呢?

  7.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小组学*,同学们不仅弄懂了一些问题还提出了学不懂的问题,让我们在后面的学*中一起弄懂它们。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局

  1.学*第一自然段:

  ①齐读本段。

  ②学*“宝剑”一词:结合“剑”字的“u”旁理解词意。

  ③用换词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看图想象这个人是怎么“一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里的。(移动“宝剑”,演示掉进江里的情景〕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④指导朗读:读出意外、惋惜的语气。

  2.学*第二自然段:

  ①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老师读的哪些地方跟课文不一样,用笔划下来,然后说一说。

  (老师省读了“一点儿”和“船舷”的“舷”字)

  ②这两个词能省去吗?

  (不能。“一点儿”强调那个人很不着急的样子。“船舷”指船两侧的边(结合贴图理解),讲清了那个人拿小刀刻记号的具**置,用词很准确。)

  ③指导朗读:语速稍慢,拖长音,强调出那人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

  第二句是个长句,划出停顿号,练*朗读。

  3.学*第三自然段:

  ①别人看到了,是怎么说的?自读课文,然后用“别人认为:____”的句式说一说。

  (别人认为:宝剑掉进江中,就得马上停船打捞,不去捞剑,光顾着在船舷上刻记号,是没有用的。)

  ②别人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十分着急)。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为什么?分四人小组讨论、补充,并请代表汇报发言。

  (“催”说明他心里很急,说话又快又大声。“赶快”强调要快,不然就来不及了,捞不着了。句末的“!”强调刻记号是没有用的,要马上捞。)

  ③指导朗读。用大声急促的语调,配合着急的表情读好句子。

  4.学*第四自然段:

  ①别人那么着急,那个人仍然一点儿也本着急,课文用哪个词来形容?学*“不慌不忙”。(结合“慌”和“忙”的左旁来理解词意)

  ②用“不慌不忙”的语气练读那个人说的话。

  ③看看他想的是什么办法?根据回答板书:

  (板书:从这儿掉 从这儿捞)

  ④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

  a.“宝剑从这儿掉下去”一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江中)

  b.(师操作:移动“小船”至“岸边”)

  “我从这儿跳下去捞”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岸边)

  C.这种方法能捞着宝剑吗?为什么?

  (在江中掉的宝剑却在岸边打捞,当然捞不着。)

  d.他的想法错在哪儿?

  (虽然记号还在,但船在动,捞剑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

  了!师归纳出:情况变了,方法却不变,就办不好事情。)

  5.那么怎么做才能捞着宝剑呢?谁能将黑板上的画面重新移动一下,然后说一说。

  (只有立即停船,马上从掉宝剑的地方跳入水中打捞,才能捞着宝剑。)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船靠岸后,那个人会怎样做?结果如何?他的心情样?……)

  3. 进一步领悟寓意:

  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却不明白。(贴头像特写图:画面上掉剑之人一脸困惑、失望之意。)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表演说话。)

  4.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快速开火车口述

  《刻舟求剑》教案 3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内容分析:

  《刻舟求剑》是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它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课文讲了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时,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结果却没有唠叨。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也用来喻讽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

  本课与讲读课文《古诗三首》、《西门豹》,阅读课文《三过家门而不入》构成一个单元,包括了古诗、古代人物故事、古文寓言、古代神话传说,使学生从小就接触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2、学生情况分析:

  上学期已学过《滥竽充数》《狐假虎威》两则文言体寓言故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结合注解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古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不那么好读的。读通、读顺、读出韵味,很不容易。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4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最后一段话,明白别人“惑乎”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成语接龙》游戏

  师:同学们搜集的成语真多,学*成语时,不仅要知道这个成语,还要了解它的故事,了解它的含义,今天我们一起学*《刻舟求剑》,看看它给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 在最快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学*的兴趣,即复*了旧知,又找到了与新知的结合点,引出今天的课题,同时也是积累词语的过程。)

  二、学*字词

  师:通读课文,结合课后生字表,用○画出自己认为学*较困难的字,并说说你是怎样记的?

  估计:遽 涉 契 亦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学生字、词语的过程中,不仅学*了基础知识,还明确了记忆字形的几种方法。)

  三、理解内容,明确寓意

  1、师:下面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2、师:请你像他这样通顺、流利朗读,然后

  <出示要求:>

  (1) 边读边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句,并在小组中交流。

  (2) 交流时,先读原文,然后再说说它的含义。

  (3) 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4) 交流汇报

  A、估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对策:师:这是什么句子?<反问>

  你能试着读一读吗?能在说说它的含义吗?

  B、估计:<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对策:师:瞧,他用了一个“很”字加重了反问的语气。想一想我们还能用什么词加重反问的语气?

  C、估计:真、太、十分、非常、难道

  对策:师:介绍:岂:表示反问,怎么、难道。

  D、小结:这么多的词都能加重反问的语气,你能将它改为陈述句吗?

  估计:像这样找剑,的确很糊涂呀!

  对策:为什么别人都这样议论呢?

  估计:船在动,而剑一直没动

  对策: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表示他糊涂的原因吗?<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过渡: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那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求剑的人在事件刚刚发生时又是怎样做的呢?

  (设计意图:抓住反问句的语气词,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反问语气,引发学生质疑,引入对古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四、展开想象,深入理解

  1、师:轻声读课文,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先说说事情是怎样发生的?

  估计:

  ⑴、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A、<生自由谈> 随生板贴图片

  B、假设你是这位过江的乘船人,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估计:着急 师:能用其他的词来表示你的心情吗?

  (迫不及待、急忙、赶快、迅速、飞快、立即、马上、)

  C、师:请你选择一个词说说你会怎样做?

  估计:立即跳入水中捞剑

  叫船夫马上停船,下水捞剑……

  过渡:我们是这样的着急,可是渡江的人有时怎样做的呢?

  ⑵、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A、对策:他又是怎样想到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他的想法吗?

  他想( ),所以( )。

  B、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想法,他遽契其舟,谁能表演一下他遽契其舟的动作。

  C、他不慌不忙地遽契其舟,会以怎样的语气说:“是吾剑之所从坠。”

  估计:胸有成竹、自信、有把握、坚定、肯定、镇定自若

  师:你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吗?

  D、渡江的人是这样的胸有成竹,假如你是划船的船夫会怎样说呢?

  过渡:渡江的人没有听任何劝告,船终于停了,涉江人是怎样做的呢?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

  他马上从刻记号的地方跳入水里,发生了什么事?请结合这几方面先说说。

  ①船靠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②他没捞到剑神情怎样?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③岸上看他捞剑的人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

  师:课下我们可以为这篇课文进行续写。

  3、师:于是众人纷纷议论,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你对渡江的人这种作法有什么评论吗?

  估计:他太傻了,

  师小结:比喻不能用变化眼光看待问题,不会灵活处理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图画再现、生活展现、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品味——想象说话——朗读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五、列举事例,总结课文.

  师: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我们一起看一看。

  事例1:李娜在一家民营企业做文秘工作,打印部提出的要求是:节约用纸,一张纸要正反两面用,非正式文件,一般不得用空白纸。有一次,废纸用完了,李娜只好用空白纸打印,经理一看用的不是废纸,脸色陡变,说:“为什么不用废纸打呀,打印室不是有明文规定?”

  李娜解释说:“废纸用完了。”

  人力资源部经理似信非信:“每天打印那么多文件,我就不相信打印室没有一张废纸!”

  经理不相信,亲自到打印室检查,翻箱倒柜,还真找出几张废纸。

  在月末例行的会议上,经理扣了李娜当月的奖金。

  从此以后,每到实在没有废纸可用的时候,李娜就非常着急。后来,有人指点:没废纸的时候,就把空白纸先打印一份其他文件,然后翻过来再打印。这样就永远有了用不完的废纸。从此,李娜再也没有挨过经理的批评。

  又到了月末例会,经理对打印部的工作非常满意,提出表扬,还发了100元的节约奖。

  呵呵,是不是有点令人感到奇怪呢?为了节约一张纸,我们不得不浪费了更多的纸张和油墨,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不在于别的地方,就在于那个经理太过于自负,只知道以自己的经验办事,不能灵活处理问题,这跟那个楚国人刻舟求剑的行为又有什么两样呢?

  事例2:我好几个月没有上小王家去了, 今天想去找他玩.我记得他家门口有一个破旧的小杂货铺, 很好找.谁知走到那里, 杂货铺不见了, 盖起了一座新的大楼.你能因为有了这个变化, 就不承认那里是小王的家吗?

  事例3:有个同学說, 我妈妈没有文化, 照样当先进生产者.他怀疑学文化是不是真有必要.他不知道, 妈妈有妈妈生活的时代, 而我们却要一直工作到二十一世纪去.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需要的文化自然要多些.谁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个变化, 不及早做好准备, 适应时代的要求, 总归要被时代淘汰的.

  小结: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作为学生我们更要用一种长远、变化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只有我们学*好了,能力强了,才能适应我们飞速发展的知识时代,信息时代。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知识和认识能力的迁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六、理解寓意,积累词语

  1、师:谁能再说说刻舟求剑的含义?

  2、师:请你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

  守株待兔 见机行事 墨守成规 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 )

  与刻舟求剑相*的成语:( )( )

  比喻试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设计意图:加深对成语寓意的理解,又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

  七、讲述故事

  请同学们先看一则动画,然后展开想象,用白话把这则故事讲给同学听。

  <指一名展示>

  (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既调动学生的兴趣,又有效的引导学生想象,更好的理解文本。)

  八、学*效果评价计

  1、说说刻舟求剑的含义?

  2、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

  守株待兔 见机行事 墨守成规 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 )

  与刻舟求剑相*的成语:( )( )

  3、展开想象,用白话把这则故事讲给同学听。

  九、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根据本课拟定的“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的教学重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自学字、词、句,理解古文的内容。

  2、抓住重点句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3、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想象思维活跃的学*心理,采用了“想象描述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创设情境、想象情境,让学生披文入境,品词品读,并进行说话训练。

  4、针对本课教学难点,以直观教学法辅助教学,利用贴图动程演示,调动学生学*和思维的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教学总结】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的总体设计的思路是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课堂上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之后再合作译文,使每个学生的学*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最后合作汇报,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

  反思如下:

  1、教学中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文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起来并不困难。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教给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预*和听教师的范读解决准确朗读文言文的问题,再结合译文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字的意思,进而尝试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后试着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际距离,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而难以恰当地表达相对应的实例呢?这还一直困扰着我,请大家多提点宝贵意见。

  《刻舟求剑》教案 4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内容分析:

  《刻舟求剑》是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它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课文讲了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时,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结果却没有唠叨。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也用来喻讽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

  本课与讲读课文《古诗三首》、《西门豹》,阅读课文《三过家门而不入》构成一个单元,包括了古诗、古代人物故事、古文寓言、古代神话传说,使学生从小就接触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2、学生情况分析:

  上学期已学过《滥竽充数》《狐假虎威》两则文言体寓言故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结合注解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古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不那么好读的。读通、读顺、读出韵味,很不容易。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4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最后一段话,明白别人“惑乎”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成语接龙》游戏

  师:同学们搜集的成语真多,学*成语时,不仅要知道这个成语,还要了解它的故事,了解它的含义,今天我们一起学*《刻舟求剑》,看看它给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 在最快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学*的兴趣,即复*了旧知,又找到了与新知的结合点,引出今天的课题,同时也是积累词语的过程。)

  二、学*字词

  师:通读课文,结合课后生字表,用○画出自己认为学*较困难的字,并说说你是怎样记的?

  估计:遽 涉 契 亦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学生字、词语的过程中,不仅学*了基础知识,还明确了记忆字形的几种方法。)

  三、理解内容,明确寓意

  1、师:下面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2、师:请你像他这样通顺、流利朗读,然后

  <出示要求:>

  (1) 边读边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句,并在小组中交流。

  (2) 交流时,先读原文,然后再说说它的含义。

  (3) 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4) 交流汇报

  A、估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对策:师:这是什么句子?<反问>

  你能试着读一读吗?能在说说它的含义吗?

  B、估计:<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对策:师:瞧,他用了一个“很”字加重了反问的语气。想一想我们还能用什么词加重反问的语气?

  C、估计:真、太、十分、非常、难道

  对策:师:介绍:岂:表示反问,怎么、难道。

  D、小结:这么多的词都能加重反问的语气,你能将它改为陈述句吗?

  估计:像这样找剑,的确很糊涂呀!

  对策:为什么别人都这样议论呢?

  估计:船在动,而剑一直没动

  对策: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表示他糊涂的原因吗?<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过渡: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那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求剑的人在事件刚刚发生时又是怎样做的呢?

  (设计意图:抓住反问句的语气词,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反问语气,引发学生质疑,引入对古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四、展开想象,深入理解

  1、师:轻声读课文,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先说说事情是怎样发生的?

  估计:

  ⑴、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A、<生自由谈> 随生板贴图片

  B、假设你是这位过江的乘船人,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估计:着急 师:能用其他的词来表示你的心情吗?

  (迫不及待、急忙、赶快、迅速、飞快、立即、马上、)

  C、师:请你选择一个词说说你会怎样做?

  估计:立即跳入水中捞剑

  叫船夫马上停船,下水捞剑……

  过渡:我们是这样的着急,可是渡江的人有时怎样做的呢?

  ⑵、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A、对策:他又是怎样想到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他的想法吗?

  他想( ),所以( )。

  B、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想法,他遽契其舟,谁能表演一下他遽契其舟的动作。

  C、他不慌不忙地遽契其舟,会以怎样的语气说:“是吾剑之所从坠。”

  估计:胸有成竹、自信、有把握、坚定、肯定、镇定自若

  师:你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吗?

  D、渡江的人是这样的胸有成竹,假如你是划船的船夫会怎样说呢?

  过渡:渡江的人没有听任何劝告,船终于停了,涉江人是怎样做的呢?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

  他马上从刻记号的地方跳入水里,发生了什么事?请结合这几方面先说说。

  ①船靠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②他没捞到剑神情怎样?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③岸上看他捞剑的人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

  师:课下我们可以为这篇课文进行续写。

  3、师:于是众人纷纷议论,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你对渡江的人这种作法有什么评论吗?

  估计:他太傻了,

  师小结:比喻不能用变化眼光看待问题,不会灵活处理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图画再现、生活展现、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品味——想象说话——朗读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五、列举事例,总结课文.

  师: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我们一起看一看。

  事例1:李娜在一家民营企业做文秘工作,打印部提出的要求是:节约用纸,一张纸要正反两面用,非正式文件,一般不得用空白纸。有一次,废纸用完了,李娜只好用空白纸打印,经理一看用的不是废纸,脸色陡变,说:“为什么不用废纸打呀,打印室不是有明文规定?”

  李娜解释说:“废纸用完了。”

  人力资源部经理似信非信:“每天打印那么多文件,我就不相信打印室没有一张废纸!”

  经理不相信,亲自到打印室检查,翻箱倒柜,还真找出几张废纸。

  在月末例行的会议上,经理扣了李娜当月的奖金。

  从此以后,每到实在没有废纸可用的时候,李娜就非常着急。后来,有人指点:没废纸的时候,就把空白纸先打印一份其他文件,然后翻过来再打印。这样就永远有了用不完的废纸。从此,李娜再也没有挨过经理的批评。

  又到了月末例会,经理对打印部的工作非常满意,提出表扬,还发了100元的节约奖。

  呵呵,是不是有点令人感到奇怪呢?为了节约一张纸,我们不得不浪费了更多的纸张和油墨,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不在于别的地方,就在于那个经理太过于自负,只知道以自己的经验办事,不能灵活处理问题,这跟那个楚国人刻舟求剑的行为又有什么两样呢?

  事例2:我好几个月没有上小王家去了, 今天想去找他玩.我记得他家门口有一个破旧的小杂货铺, 很好找.谁知走到那里, 杂货铺不见了, 盖起了一座新的大楼.你能因为有了这个变化, 就不承认那里是小王的家吗?

  事例3:有个同学說, 我妈妈没有文化, 照样当先进生产者.他怀疑学文化是不是真有必要.他不知道, 妈妈有妈妈生活的时代, 而我们却要一直工作到二十一世纪去.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需要的文化自然要多些.谁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个变化, 不及早做好准备, 适应时代的要求, 总归要被时代淘汰的.

  小结: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作为学生我们更要用一种长远、变化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只有我们学*好了,能力强了,才能适应我们飞速发展的知识时代,信息时代。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知识和认识能力的迁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六、理解寓意,积累词语

  1、师:谁能再说说刻舟求剑的含义?

  2、师:请你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

  守株待兔 见机行事 墨守成规 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 )

  与刻舟求剑相*的成语:( )( )

  比喻试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设计意图:加深对成语寓意的理解,又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

  七、讲述故事

  请同学们先看一则动画,然后展开想象,用白话把这则故事讲给同学听。

  <指一名展示>

  (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既调动学生的兴趣,又有效的引导学生想象,更好的理解文本。)

  八、学*效果评价计

  1、说说刻舟求剑的含义?

  2、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

  守株待兔 见机行事 墨守成规 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 )

  与刻舟求剑相*的成语:( )( )

  3、展开想象,用白话把这则故事讲给同学听。

  九、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根据本课拟定的“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的教学重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自学字、词、句,理解古文的内容。

  2、抓住重点句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3、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想象思维活跃的学*心理,采用了“想象描述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创设情境、想象情境,让学生披文入境,品词品读,并进行说话训练。

  4、针对本课教学难点,以直观教学法辅助教学,利用贴图动程演示,调动学生学*和思维的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教学总结】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的总体设计的思路是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课堂上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之后再合作译文,使每个学生的学*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最后合作汇报,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

  反思如下:

  1、教学中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文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起来并不困难。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教给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预*和听教师的范读解决准确朗读文言文的问题,再结合译文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字的意思,进而尝试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后试着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际距离,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而难以恰当地表达相对应的实例呢?这还一直困扰着我,请大家多提点宝贵意见。

  《刻舟求剑》教案 5

  《刻舟求剑》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变化的人。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讲述有个人过江时,把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第一句话就点明了这个人是“坐船过江”,显然船不是静止的,实在行进着的。第二句话说他因为“不小心”,“挂在身上的宝剑掉进了江里”。第二段,那个人没有着急,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一点儿也不着急”,说明了他认为自己有找到宝剑的把握。第三段,讲有人劝丢剑人赶快捞,对他刻记号的做法不理解。“有人”指的是同船的人。第四段,讲那个丢剑人讲述自己的道理。他说“在船上刻记号”,船靠岸后按记号打捞,“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准能”就是一定能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刻、剑、舷、催、捞、掏;掌握“刻舟求剑、掏出、船舷、捞上来、准能”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的含义,体会寓言故事中蕴含着的道理。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4、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难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玩具宝剑。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题导入:

  1、小朋友们喜欢寓言故事吗?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寓言都很简短有趣,又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剑。(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讨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出示生字词语,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及新词。

  3、默读课文

  要求:把文中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或提出来。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桌互读课文

  思考: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看《刻舟求剑》的动画片,复述故事。

  (1)、播放《刻舟求剑》的动画片,学生边听边想。

  (2)、指导复述方法。

  (3)、同桌互相复述。

  (4)、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表演故事。

  请4名同学表演故事,教师和其余同学朗读叙述部分。

  4、思考:那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为什么?

  教师小结。

  四、拓展想象。

  小组讨论:

  1、那个人没有捞到宝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他没有捞到宝剑会说些什么?

  五、全课总结,揭示道理。

  1、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吗?

  2、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小结:你们学*了这篇课文,知道这个道理,在生活中还能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吗?

  六、作业

  1、请同学们回家后,把这个道理告诉你的爸爸妈妈,跟你的弟弟妹妹讲一讲这个故事,让他们在生活中别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好吗?

  2、预*《揠苗助长》。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船

  ————移动

  记号

  捞不到

  剑 ———————→静止


刻舟求剑教案汇总十篇(扩展4)

——爬天都峰教案汇总十篇

  爬天都峰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2.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去过天都峰的同学可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没去过的同学可介绍一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资料。)

  如:天都峰:是黄“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之上,最险处*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凿了石凳,增设了铁索。**后又修凿了1000多级石阶。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脊。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围绕课题,质疑

  1.谁爬天都峰?

  2.怎样爬天都峰?

  3.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三、带着问题学*课文。

  1.了解大意: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爬天都峰?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写"我"和老爷爷。)

  2.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自然段)

  3.抓住山峰险势,通过朗读,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顶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告诉我们峰顶很高,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都峰高耸入云”“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写出了石级壁陡实指天都峰之险。“挂”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吗?”写出了自己在险峻山势面前担心,怕爬不上去,用“发颤”写出了当时害怕的心理。

  在朗读时一是读出山势的险峻、陡峭;二是读出来作者心理的紧张与担心。

  4.抓住“奋力而攀”,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奋力”读时要加强语气,读出充分鼓起劲来,尽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一会儿”读出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历尽艰辛克服各种困难。

  ③“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还能表现出“我们”经过巨大努力之后爬上了天都峰的快慰心情。

  把带点词的语气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5.抓住“互相道谢”,通过讨论,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谈谈自己对“我”及爷爷说的话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居然”是说老爷爷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没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鼓舞。

  通过交流,由此得出他们都是在对方的鼓舞下,爬上顶峰的。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爸爸的话。

  (1)自己动手画出爸爸说的话,认真读一读,“汲取”是什么意思?(吸取)

  (2)爸爸说的话“真有意思”你怎么理解?

  (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

  (3)爸爸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四、总结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把事情办好。

  爬天都峰教案 2

  1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会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辪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3、能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2重点难点

  1、学*生字词。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3学*准备

  1、搜集有关黄山的文字、图片的资料。

  2、生字卡片。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活动2【活动】

  二、自读课文,学*生字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3、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4、小组交流各自学*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5、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活动3【活动】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活动4【讲授】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3.练*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活动5【测试】

  五、达标检测

  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1、 石级:石头台阶。

  2、 仰望:抬头望。

  3、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4、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5、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活动6【活动】

  六、总结归纳

  1、 根据学生抄写的生字词作出评价。

  2、 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爬天都峰教案 3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一件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一、以读感悟,体验“高、陡”

  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时,由于教室的多媒体不能使用,无法展示天都峰的图片,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课堂上我就和学生谈了谈这个假期爬黄山的感受,让学生有个印象,这样对学生理解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会更加容易。然后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次形式多样地朗读,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

  二、研读对话,揣摩心情

  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的内心的复杂心情,想像他们的思想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再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学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说的话了。

  三、发挥想像,进行补白

  在学*爬天都峰这一部分内容时,课文抓住“我”爬山时的动作词进行了描写,而没有描写老爷爷是怎样攀登的,然后让学生联想老爷爷会怎样爬山,用上“一会儿……一会儿”。有的孩子说:“老爷爷一会儿拄着拐杖,弯着腰向上爬,一会儿手扶铁链向上爬。走走停停,十分艰难。”有的说:“一会儿手扶铁链向上爬,一会儿手放在膝盖上支撑着向上爬。”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了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了语言,思维更加活跃。

  四、教学中的不足

  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刚刚开学,学生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以后还要多运用一些方法激励孩子多思考,多发言。教师讲解过多,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在今后教学中,对于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学*,不断研究,不断反思。

  爬天都峰教案 4

  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练*运用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生字新词,练*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写好思考题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课型:精讲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练*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通课文,对词、句进行理解。

  2.读懂人物的对话在课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写好思考题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

  今天,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学*一篇课文《爬天都峰》,看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们从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一)老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以上,最险处*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

  (二)看插图让学生了解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两脊旁是万丈深渊。

  二、学*新课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书,特别是要读准本课生字的音,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二)指名读书,订正读音。

  (三)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出示字词卡片认读:

  暑假铁链似乎犹豫奋力攀着手脚并用

  终于辫子鼓舞决心居然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课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本文是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汲取:吸取。

  5.再读书,读后知道全文共有几自然段,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巩固练*

  1.读书。

  2.读词语。

  3.预*生字的字形。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写好思考题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爬天都峰》,通过学*字、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还要知道记叙的顺序。

  二、学*新课

  (一)学*第1自然段。

  1.指名读书。

  2.说说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爬天都峰的时间:是暑假;知道了谁爬天都峰:“我”和爸爸;还知道了干什么去:爬天都峰。)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

  (二)学*第2自然段。

  1.齐读第2自然段。

  2.说说第2自然段一共写了几句话。(3句)

  3.再指名分句读,读后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提问:“我”来到天都峰下,看到天都峰,心情如何?学生找出重点句,读出来。老师再引导学生找出重词“发颤”。依据这个词再追问为什么发颤?(学生找到描写天都峰高与陡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体会。)5.体会两个语气词的作用。(“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的惊叹,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6.回答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天都峰的高和陡?(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爬天都峰要有勇气与力量。

  7.指导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高和陡。

  8.让学生说说第2自然段主要的意思。(天都峰又高又陡。)

  (三)学*第3~9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3~9自然段。在爬天都峰时,“我”与谁相遇?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爬上天都峰后“我”说了些什么,老爷爷说了些什么?

  2.解决“在爬天都峰时‘我’与谁相遇”的问题。(在爬天都峰时,“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这位老爷爷的年纪怎么样?从哪儿知道的?(老爷爷的年纪是大的,头发“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的年纪还大。)

  学法指导:

  重点指导学生解决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①指名读6、7自然段。

  ②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③处理课后思考?练*2,读一读,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我(奋力)向峰顶爬去。(括号里“奋力”一词更能表现出小作者鼓起劲,不怕困难,努力向上攀登,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具体,鲜明。)

  (2)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表示“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4.看黑板的板书说说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5.解决爬上天都峰后“我”说了些什么?老爷爷说了些什么的问题。

  ①指名读8、9自然段。

  ②画“我”和老爷爷说的话。

  ③读“我”和老爷爷说的话。

  ④体会对话的内容。(对话的内容是相互道谢。)

  ⑤他们为什么要相互道谢。

  6.处理“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①找,②读,③体会“也”的作用。(表面似乎双方都有点怀疑,其实是对对方表示羡慕、敬佩,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7.小结,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说的话是第二次对话,这两人的对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这个“勇气”已经包含在第一次对话中。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少怎敢爬天都峰呢?

  8.处理课后思考练*2的第三句话,“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居然”一词,意思是出乎意料。其实也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敢于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四)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找出爸爸说的话。

  2.理解词语:汲取、吸取。

  3.爸爸说这句话再告诉我们什么: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相互鼓励,才能进步。

  三、总结

  (一)指名读课题回答通过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补充完整后回答: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我俩相互鼓励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二)学*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看板书总结课文记叙的顺序。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奋力

  爬天都峰一会儿......一会儿勇气

  手脚并用从别身上汲取力量

  爬呀爬终于爬上了顶峰

  教学后记:

  爬天都峰教案 5

  1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会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辪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3、能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2重点难点

  1、学*生字词。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3学*准备

  1、搜集有关黄山的文字、图片的资料。

  2、生字卡片。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活动2【活动】

  二、自读课文,学*生字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3、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4、小组交流各自学*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5、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活动3【活动】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活动4【讲授】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3.练*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活动5【测试】

  五、达标检测

  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1、 石级:石头台阶。

  2、 仰望:抬头望。

  3、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4、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5、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活动6【活动】

  六、总结归纳

  1、 根据学生抄写的生字词作出评价。

  2、 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爬天都峰教案 6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1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及对于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

  2.有感情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了解天都峰的险峻,体会“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

  3、学*××××××××××。

  教学重点

  读中感悟“我”与老爷爷是如何相互激励着爬上天都峰的,在读中学会多读多想的方法。

  教学难点

  读懂文中爸爸说的话。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有关黄山的资料、图片等。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提纲

  1.收集黄山(天都峰)的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天都峰。

  2.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并记下不懂的地方。

  第一课时

  一、展示资料,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有关黄山(或天都峰)的资料。

  通过收集到的资料,谈谈对黄山(或天都峰)的初步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都可以。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组内合作,自主识字。

  (1)同桌互相认读生字。

  (2)集体开火车认读。

  (3)交流识字方法。

  3.了解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情况,质疑问难。

  (1)读了课文,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自悟,多读多想。

  (一)自主学*第二自然段。(由学生印象最深的部分入手)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读后的感受。

  2.根据自己的读书感受,用简笔画画出你心目中的天都峰。

  3.评价学生画作,让学生做到评价有理有据。

  重点抓住“在云彩上面哩”等词句进行评价、指导。

  4.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后评价、交流。

  5.图文对照,进一步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

  6.齐读本段。

  (二)合作学*三——五自然段。

  1.出示课文三——五自然段。

  2.自由读,边读边想:两个“也来爬天都峰”,让你读出了小姑娘和老爷爷怎样的想法?

  3.组内练*分角色朗读。

  4.师生合作检查学生分角色朗读情况。

  5.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鼓励,坚定爬上天都峰的决心的。

  (三)师生合作学*六、七自然段。

  1.出示六、七自然段,齐读。

  2.抓重点词语理解感受。

  “终于”,他们都爬到了山顶。从“终于”一词中,你能想到他们在爬山中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吗?指导读“……一会儿……一会儿……”

  老爷爷在爬山过程中又会怎么做?课文中没写,你能写出来吗?(学生简单练笔,可以写一两句话,也可以多写几句)

  3.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并抄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学*课文八——十自然段。

  1.出示课文八——十自然段。自由读。

  2.理解感悟。

  “汲取”是什么意思?爸爸为什么说我们一老一小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

  3.分角色读这三段话。

  三、分角色朗读全文,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1.小组内自主练*。

  2.小组展示读,评价交流。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自由认读,观察字形。

  2.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辫、勇

  3.教师范写指导,学生练*书写。

  4.展评学生书写情况。

  五、布置作业,拓展深化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根据收集到的黄山资料,合作出一期板报。

  板书设计

  3 爬天都峰

  终于

  奋力

  我 汲取 老爷爷

  犹豫

  爬天都峰教案 7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3、抄写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黄山的文字、图片资料。

  2、想办法学会课后生字,会读,会组词会记。

  3、会读课文,会思考课文后问题。

  【教学过程】

  步骤过程教学预设设计意图一、介绍黄山 请说说你了解的黄山美景。 创设*台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课外所得。二、检查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生字。

  2、考一考字形:

  鱼+即 口+可 爪+巴 尸+古

  大+田 口+自

  3、猜一猜:

  大手抓住双木树杈(攀)

  一点一回头,一日一日一页树(颤)

  4、比较组词

  陡──徒 莲──链 峰──锋 辫──瓣

  钓──钩 耍──要 装──妆 冒──昌

  拢──扰

  6、注意区别多音字:似

  形式多样对字词进行检测。三、检查初读 初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1、课文大意: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板书:爬天都峰

  2、课文叙述顺序:

  爬天都峰前──爬天都峰──爬天都峰之后

  了解大意

  理清顺序

  四、理解最后一句话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说说:“你们”指的是谁?一“老”一“小”各指谁?“汲取”什么意思?从别人身上,从谁的身上?学着爸爸笑着说说这句话。

  引发思考:

  1、天都峰是怎么样的?他们一老一小为什么要爬上去?

  2、他们一老一小怎么样从对方的身上汲取力量的?

  先领悟结果,再回头再探原因。五、学*第一段至最后一段 1、探究为什么爬?

  ⑴ 假日游览黄山。

  ⑵ 无限风光在险峰,为了能看到大自然更奇妙的美景,领略无限风光。

  2、探究天都峰的“高”“陡”。

  ⑴ 高: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⑵ 陡:笔陡的石级,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

  读一读想一想天都峰的“险”。

  3、探究“我”与老爷爷的`心理。(分角色朗读体会描写的句子)

  4、 想像老爷爷怎么样攀登的,用“一会儿……一会儿……”“使劲”“竭尽全力”“像……似的……”说话。

  5、想像一老一小怎么样用语言互相鼓励。 读出险峻、峭拔,难以攀登,难以上青天的感觉。

  为什么互相询问?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理解“居然”,爬天都峰对老人和小朋友是难以掌握的事情,但是他们做到了。

  六、引导思考 对话朗读。说说爬天都峰对在这一老一小是很难的事。他们为什么能做到呢?讨论后明白:一是他们个人努力奋斗;二是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读一读他们相互道谢的话) 让学生明白他们能做到的原因和互相道谢的原因。七、总结收获 1、对话描写精彩;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我”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

  2、描写天都峰险峻写得好。写出了天都峰的高,高得如上青天。陡得直上直下。“挂”字用得妙,形象地把天都峰的陡体现出来了。为下文爬天都峰准备,突出作者表达的思想:在困难面前,善于与人合作,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学*学好对话,让学生明白描写的作用。

  【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我 老爷爷

  爬?发颤! 下不了决心

  “您也来爬?” “你也来爬?”

  “我看您……才” “要不是你,我还”

  谢谢您 谢谢你

  汲取

  终于 居然

  力量

  爬天都峰教案 8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三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1~7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四、教学资料准备

  1、教学挂图。

  2、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激趣。

  上课时我们学*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挂图。

  这里有一幅天都峰的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天都峰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来描写天都峰的呢?

  (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

  A、 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

  “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

  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悟理。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

  2、学*3~5自然段。

  那么,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想要爬上峰顶的除了我和爸爸,还有谁?那是一位怎样的老爷爷?你怎么知道他也是来爬天都峰的?

  (1)课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一个“也”字,在文中并不显眼,但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3、学*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 )向峰顶爬去。

  A、“奋力”是什么意思?

  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A、“终于”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3)拓展,启发想象。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假设你是文中的“我”或老爷爷,在爬山途中,你会怎样去鼓励对方?

  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

  (4)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的语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达到文本合一的境界,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学*如登山,我们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凭着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才能攀上知识的高峰。

  (四)布置作业

  把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积累好词好句,学以致用,来拓展语文学*的广阔天地。)

  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

  “我” 老爷爷

  互相鼓舞 汲取力量

  爬天都峰教案 9

  学*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A案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

  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课外延伸,

  培养能力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集体交流。

  爬天都峰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3.情感与价值

  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战胜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欣赏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生字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4.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5.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6.小组交流各自学*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7.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0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如: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子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3.练*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学生朗读课文。

  2.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字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3.(出示天都峰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海中的“画”。

  学生熟练阅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议读,领悟课文

  (一)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爬天都峰的时间、地点、人物。)

  (二)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轻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级边上的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4.学生练读,评读。

  5.小结。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字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3.学生分组讨论。

  4.全班交流、小结。(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四)学*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的?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我( )向峰顶爬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五)学*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2)“我”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勇气。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相互学*,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三、拓展学*

  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请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四、总结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战胜困难。同学们,你们有勇气和信心吗?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分角色朗读。

  2.跟自己的家人说一说,从这篇文章中,你学到了什么。


刻舟求剑教案汇总十篇(扩展5)

——《南辕北辙》教案汇总十篇

  《南辕北辙》教案 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来概括人物的特点。

  2、理解寓言的寓意。

  3、通过加提示语中人物的神态、言行、以及心理活动,深入感受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寓言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寓言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寓言往往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被人们称为“理性的诗歌”。

  2、揭题

  出示课题,投影片。解释辕辙

  让学生查字典,然后利用投影的插图,形象地指出具体的事物,有利于深入地理解。

  二、整体导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读通,并且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概括的'说说课文的内容

  3、再次读读课文,要求:用数字标出课文主要写了几组对话?说说你对课文中的人物留下的印象。

  4、反馈。

  三、深读、探究

  1、指名读课文中的对话,集体评价,读得怎么样?

  2、想象当时的情景,尝试给人物对话加上当时说话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至少选择一组)

  3、按照选择的对话的内容,自由选择学*伙伴进行合作、交流、评议、完善。

  4、集体交流、优化。

  朋友他

  (1)急忙、好奇不紧不慢、慢条斯理

  (2)奇怪满不在乎、不屑一顾、若无其事

  (3)焦急心不在焉、不以为然

  (4)无可奈何不耐烦

  5、有感情地朗读

  四、讨论体验

  1、加上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好还是不好?

  2、不加提示语,有感情的联系朗读。

  3、自己寻找学*伙伴进行汇报。

  五、拓展

  1、课文中最后,主人公扬长而去,他的朋友见了其他人会怎么说?如果你在那个场合,你会怎么说,怎么想?

  2、读一读课文最后的一个小节,说说自己的感想。体会寓言的寓意。

  3、作业:找寓言拓展阅读;写读后感;寻找生活中“南辕北辙”的例子。

  《南辕北辙》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

  1、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

  2、学生: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⑴过渡:

  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⑵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⑶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⑴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⑵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⑶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⑴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⑵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马跑得快

  越远;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盘缠多

  ……

  (板书)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生字

  重点提示:“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劝─→又丢─→修─→再也没丢

  有错─→就改─→不算晚

  《南辕北辙》教案 3

  教学目标:

  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自学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①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②个别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硬要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齐读

  ②自由读

  ③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小组组织讨论。

  ⑴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读文作答口头说答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坐车人

  B角色:朋友

  ⑶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总结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⑵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①分担角色

  ②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B、用“——————虽然—————————,可——————————”说句话。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B、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过程: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故事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了一个课本剧让同学欣赏,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心得

  3、师: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呢?季梁劝了他几次呢?季梁是怎么劝,那个朋友又是怎么说的?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

  4、师:出示:——————虽然——————可是———————

  (1)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例子说说话?

  5、师:板书:不解、告诉、诚恳

  6、能不能来说说“不解”、“诚恳”的意思?

  7、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8、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

  9、理解“固执己见”的意思。

  10、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机小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进行评议

  13、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1、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2、通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我们还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1、小组合作演一演故事

  2、反馈交流

  3、如果你是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方向错了,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能说说看吗?

  (1)小组合作交流(2)反馈交流

  2、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3、师:你们还知道道哪些成语故事呢?能不能讲一讲。

  (七)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南辕北辙》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

  1、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

  2、学生: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⑴过渡:

  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⑵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⑶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⑴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⑵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⑶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⑴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⑵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马跑得快

  越远;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盘缠多

  ……

  (板书)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生字

  重点提示:“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劝─→又丢─→修─→再也没丢

  有错─→就改─→不算晚

  《南辕北辙》教案 5

  一、交流导入。

  1、同学们,喜欢读成语故事吗?可以讲给大家听听吗?

  2、小组内交流自己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请1―――2名同学到前面介绍。

  二、初读感知,愉快识字。

  1、利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自由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然后标出生词并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愉快识字。可以组长领读可以开火车读可以做猜字游戏等等。

  4、检查识字情况。

  三、精读感知,体会道理。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估计孩子对于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不够明白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楚国就越远。

  2、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弄明白朋友的对话。

  3、请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读对话。

  4、请1―2个小组到前台分角色读,然后评价。

  5、出示词语:行驶、奔驰、不解、诚恳、固执己见。学生认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诚恳、固执己见等词语。

  6、合作表演,然后说说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7、说说对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理解。

  四、师生话收获。

  比如:

  1、我又学会了一个成语。

  2、我知道做任何事情要有明确的.目标。

  五、拓展作业。

  1、请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南辕北辙的事例吗?与小伙伴交流一下。

  2、课下继续阅读《成语故事》,准备开一个成语故事会。

  《南辕北辙》教案 6

  教学目标

  1、学*寓言《南辕北辙》,了解故事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寓意,生动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谁能说说你都学过那些寓言故事?(指名回答)

  生1:我知道的有《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生2:我知道的有《亡羊补牢》、《掩耳盗铃》《愚公移山》。

  生3:我知道的有《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南辕北辙》。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看看其中蕴含有什么样的道理。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课前参与情况,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二、初读故事《南辕北辙》。

  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能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

  2、师: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朋友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

  师:辕: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四、分角色读文。

  1、同桌分角色读,教师巡视指导。

  2、集体分角色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五、表演课文内容。

  1、学生准备。

  2、指名展示表演。(三名学生上台表演,一名演去楚国的人,一名演他的朋友,另外一名演车夫。)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六、拓展。

  1、师:学*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我们不能向去楚国的人学*。

  生2:我们应该听别人的`劝告。

  生3: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行动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驰,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

  2、联系学*、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事情。(同桌交流)

  3、师: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生: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行动和目的要一致,才能达到目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把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南辕北辙》教案 7

  教材简析:

  这个成语故事见《战国策.魏策》,是季梁劝魏王时说的寓言。其寓意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或者说,方向对头,条件越好,成绩越大;方向错了,适得其反。后来人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也针对愿望好,措施不得力的情况。

  本课要求认识13个字:辕、辙、梁、驶、驰、系、旅、恳、固、执、担、夫、驾。会写10个字:驶、应、奔、驰、系、旅、固、执、夫、驾。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能写好10个字。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学会质疑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意义。

  教学建议:

  课文依照《战国策》体例,用对话形式叙述。正因为人物的对话形象性很强,所以学*本文应当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反复朗读,在读中体味,读中感悟。本文适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演。

  在学生理解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去楚国的人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学生有感而发,文章的寓意也就在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中明确了。

  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事情是南辕北辙?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让学生当堂举出例子可能比较难完成,这个问题可以暂时留下来,让学生以后注意在生活中观察,什么时候谁发现了,就可以讲一讲,大家在一起评判。

  在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学*的.独立性。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不再视为难点,要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课堂上要腾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学生能借助汉字的构字规律独立识字。

  拓展*题:

  一、读一读,填一填,相信你能行。

  ()地问()地说()跳

  ()地笑()地看()走

  二、照样子,写一写。

  马虽然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虽然,可。

  相关资料:

  魏王欲攻邯郸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返,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君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是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摘自《战国策》魏策四)

  精品教案:

  (一)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交流搜集的成语故事。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个成语故事《南辕北辙》。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识字

  1、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读书,交流识字方法。

  3、检查识字效果。

  (1)读词语。

  (2)读生字卡片,可练*组词。

  三、再读感悟

  1、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我们要想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就应该弄清楚季梁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评价。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5、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并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6、全班交流。

  7、体会寓意。(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方向错了,就会适得其反)

  四、指导写字

  1、认读要求写的字。

  2、说一说哪个字最难记?你怎样记住?

  3、教师指导。

  4、学生练*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外拓展

  1、生活中有南辕北辙的事例吗?

  2、搜集成语故事,召开成语故事会。

  南辕北辙(二)

  一、交流导入。

  1、同学们,喜欢读成语故事吗?可以讲给大家听听吗?

  2、小组内交流自己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请1---2名同学到前面介绍。

  二、初读感知,愉快识字。

  1、利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自由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然后标出生词并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愉快识字。

  可以组长领读可以开火车读可以做猜字游戏等等。

  4、检查识字情况。

  三、精读感知,体会道理。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估计孩子对于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不够明白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楚国就越远。

  2、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弄明白朋友的对话。

  3、请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读对话。

  4、请1----2个小组到前台分角色读,然后评价。

  5、出示词语:行驶、奔驰、不解、诚恳、固执己见。学生认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诚恳、固执己见等词语。

  6、合作表演,然后说说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7、说说对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理解。

  四、师生话收获。

  比如:

  1、我又学会了一个成语。

  2、我知道做任何事情要有明确的目标。

  五、拓展作业。

  1、请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南辕北辙的事例吗?与小伙伴交流一下。

  2、课下继续阅读《成语故事》,准备开一个成语故事会。

  《南辕北辙》教案 8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十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自学素养。

  4、理解课文寓意,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教学难点:

  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难点: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预*要求: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到过“故事中的故事”,比如:“山上有座庙”对,今天老师也想和大家讲一个这样的故事:话说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它的国力渐渐衰弱,但是国君安厘王仍想出兵攻打邻国赵国,他的一个谋臣季梁,本来已经在出使齐国的路上,当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半途折回。在路上,他是绞尽脑汁想了一路。当风尘仆仆的赶到魏国国君的面前的时候,他给国君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大家猜一猜,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

  二、解题

  1、读课题,观察“辕”“辙”两个字(与车有关) 辕:车前驾牲畜的车杠。辙:车轮压过的痕迹

  2、打开课本,看插图,在图上恰当的地方写上这两个字。

  三、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①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② 个别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 齐读 ② 自由读 ③ 个别指导

  四、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 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小组组织讨论。

  ⑴ 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 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 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 读文作答 口头说答 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1) 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 :坐车人 B角色:朋友

  (2) 结合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离楚国越来越远

  3、引申阐发道理

  ⑴ 总结故事内容 ,复述故事。

  ⑵ 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 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六、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①分担角色 ②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 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4、在学*、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也犯了“南辕北辙”这样的错误?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同学们,你看寓言的作用就在于:通过简短的故事来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还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5、现在我们能不能更好地来读一读整则寓言呢?

  七、整体回顾,照应开头提示

  1、现在你明白季梁为什么要给魏王讲这个故事吗?可以帮老师接故事。

  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这个故事也叫做《魏王欲攻邯郸》

  2、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叶公好龙……)

  八、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搜集古代寓言故事: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草蛇惊、纸上谈兵。

  《南辕北辙》教案 9

  教学目标

  1、学*寓言《南辕北辙》,了解故事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寓意,生动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谁能说说你都学过那些寓言故事?(指名回答)

  生1:我知道的有《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生2:我知道的有《亡羊补牢》、《掩耳盗铃》《愚公移山》。

  生3:我知道的有《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南辕北辙》。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看看其中蕴含有什么样的道理。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课前参与情况,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二、初读故事《南辕北辙》。

  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能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

  2、师: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朋友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

  师:辕: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四、分角色读文。

  1、同桌分角色读,教师巡视指导。

  2、集体分角色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五、表演课文内容。

  1、学生准备。

  2、指名展示表演。(三名学生上台表演,一名演去楚国的人,一名演他的朋友,另外一名演车夫。)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六、拓展。

  1、师:学*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我们不能向去楚国的人学*。

  生2:我们应该听别人的劝告。

  生3: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行动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驰,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

  2、联系学*、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事情。(同桌交流)

  3、师: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生: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行动和目的要一致,才能达到目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把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南辕北辙》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学*寓言《南辕北辙》,了解故事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寓意,生动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谁能说说你都学过那些寓言故事?(指名回答)

  生1:我知道的有《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生2:我知道的有《亡羊补牢》、《掩耳盗铃》《愚公移山》。

  生3:我知道的有《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南辕北辙》。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看看其中蕴含有什么样的道理。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课前参与情况,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二. 初读故事《南辕北辙》。

  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能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三. 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

  2. 师: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朋友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3.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

  师:辕: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四. 分角色读文。

  1. 同桌分角色读,教师巡视指导。

  2. 集体分角色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五. 表演课文内容。

  1. 学生准备。

  2. 指名展示表演。(三名学生上台表演,一名演去楚国的人,一名演他的朋友,另外一名演车夫。)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六. 拓展。

  1. 师:学*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我们不能向去楚国的人学*。

  生2:我们应该听别人的劝告。

  生3;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行动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驰,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

  2. 联系学*、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事情。(同桌交流)

  3. 师: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生: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行动和目的要一致,才能达到目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把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刻舟求剑教案汇总十篇(扩展6)

——《饮酒》教案汇总十篇

  《饮酒》教案 1

  预*提示

  1. 朗读诗歌,划分音节。

  2本诗作者( ),名( ),字( ),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

  答案: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陶渊明,潜,元亮。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4、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死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省九江市)人。他出身于没落士族,少有大志,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进入仕途后,做过一些小官。41岁任彭泽令仅八十余天,因看透官场,解绶辞官,毅然归隐。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有《陶渊明集》。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

  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新课

  1、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诗人既然在人境结庐,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说说你的理解。

  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

  3、“此中有真意”中“真意”是指什么?诗人为什么又“欲辨已忘言”呢?

  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5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6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

  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互相交融,互为表里。

  五、合作探究: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六、以讨论小结本课

  结合诗作的学*,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 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 → 归隐乃人生真谛

  检测题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 _______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原因:——————

  (二)、选择题

  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 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

  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答案:

  (一)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心远地自偏

  (二)1 C 2 A

  《饮酒》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生*几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2.了解学*鉴赏诗歌形象的常见方法。

  过程与方法了解陶渊明生*几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采取读―讲―赏―评的教学方法,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个中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树立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2.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心远”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二、介绍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田隐居》、《饮酒》。其中《饮酒》诗20首。这组诗是陶渊明饮酒之后写的,但所写内容不一定与饮酒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的喜爱。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他用心良苦。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可以说,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许多士大夫仕途失意,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由此可见,陶渊明已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归宿。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归宿,今天我们通过《饮酒》这首诗来探讨个中原因。

  三、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

  四、研讨课文,对文章重要词语和语句的理解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庐字的本义: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简陋的小屋的通称。“车马喧”看书上注释,还可补充: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可补充诗人的家庭背景:他的曾祖父陶侃功业盛大封为长沙郡公,是东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祖父、父亲、和他本人都做过官。他的家族是柴桑的名门,尽管到了陶渊明这一支脉衰微了,但还不太可能“门前冷落车马稀”。无车马喧表现的是他远离世俗,厌弃官场的坚定抉择。“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我想:王安石的评价不会只拘泥于前四句诗结构上的精妙,更体味出了他的神韵。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明确:心远包含三个因素: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事。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一个重要因素。

  2.除此之外,诗人笔下所描绘的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是不是士大夫回归陶渊明的又一因素呢?

  名句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名句名在哪里?

  1.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的极妙,“见”是无意中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异趣。

  2.刻画了一个采菊的形象。有人说“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周敦颐《爱莲说》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寒枝”表现了菊之耿介。元缜“不是花中更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分析含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返”,这句正好应合“飞鸟相与还”。《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这时我们隐隐约约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在规劝别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秋菊、夕阳中悟出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马?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真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的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已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真正的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天然的本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归结:陶渊明高远的心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以及他笔下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都是他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原因。

  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前四句叙事道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中间四句写景显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全诗以*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抒归隐之情,或叙田园之乐,或道人生真谛,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封建社会,士大夫们把陶渊明作为精神归宿,那么今天,我们能能从陶渊明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是“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借鉴,诗中写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社会中,不可能象他一样隐居,但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远离名利,远离物质追求,我们的心境就会变得宁静,就会克服浮躁情绪,这对于我们自身的修养,对于社会的安宁都是由益处的。

  二十陶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来生活,诗人不愿在黑暗的官场混,他本人又很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因此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归自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生存方式可以选择,特别是在现今社会,生活呈现多样性和多变性,面临的诱惑也很多,我们选择的前提是:健康、向上、有益、乐观。关键是适合自己。(联系现实谈谈“有为”“有不为”)

  五、诗歌的鉴赏

  1.知人论世

  2.要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分析诗歌的哲理句。

  六、作业

  阅读赏析《饮酒》之一

  板书

  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叙事道理 心静自然凉

  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写景显理 万物各得其所

  真意――忘言 抒情悟理 语言有时不能表达美妙的感受。

  《饮酒》教案 3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学*了***的《沁园春·长沙》,了解了一些词的知识,也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这种说法。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 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 精神;但由于儒道 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 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

  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 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二、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

  1.散读课文

  2.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 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 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 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3.散读课文

  4.听录音范读

  5.跟读

  6.散读课文

  三、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与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四、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的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小结: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陶渊明的诗文我们接触不多,同学们可以去找些来读读。

  《饮酒》教案 4

  教学目标:

  1、 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 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 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的统治,辞官归田,不与当时腐败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D�D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文章,学*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三、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请大家将书翻到103页。

  四、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朝廷和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唤起人们对自由的热爱和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清风*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 “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和、喜悦之情。

  六、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七、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八、作业:

  课文有四句经典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希望同学们能够背出来。

  译文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饮酒》教案 5

《饮酒》教案

  【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

  1.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散文以《桃花源记》最为有名,构想一无剥削无压迫的理想王国。《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自传性的作品。《归去来兮辞》叙写归隐原因及隐居后的舒畅情怀。赋以《感士不遇赋》揭露时弊最深,鞭笞最力。诗以田园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饮酒诗二十首》等表现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杂诗十二首》表现不负盛年、及时勉励的积极思想。《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怀抱,颇多慷慨悲愤之音。艺术上兼有刚健豪放与恬静清淡的特色,而后者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其诗情感真切,意境淡远,语言质朴,在玄言诗统治晋代文坛时能独树一帜。其人、其文不合时尚,故不为当世所重。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 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格调最为闲雅有致的一首。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2.全诗有两个层次:

  1—4句为第一层,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具体描写自己欣赏自然景物的悠然心境或心态。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不经意,即“悠然”,就好像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静的美好结局。在这样的心态中,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么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因而作者只好“忘言”了。当然“忘言”并非无言,一切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键在“心远”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全诗语言*淡,不加雕饰,似乎无意为诗,毫不费力,而诗情自然流出,韵味隽永。

  3.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改成“望”不好,“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融,互为表里。

  ④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最后二句是又一对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从字面来看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其实诗人的真正意思是说: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

  ⑤“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在结构上的作用。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

  4.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欣赏诗词的方法。

  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5.课堂小结

  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斯是结庐,惟吾心远。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可以观山景,闻鸟鸣。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饮酒》教案 6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2.《饮酒》诗是陶渊明诗歌成熟时期的作品,42岁辞官归乡至此53岁作《饮酒》诗回归以往,内心产生积累复杂矛盾而又无法克服的心境的表露。正所谓其诗非属回顾往事,又非

  尽在言理,正是即景生情,有所感怀而作。《饮酒》共二十首,此诗为第五首。写作时间大约是417年。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三、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

  (3)让学生齐读课文。

  (4)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四、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探究学*: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

  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五、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饮酒》教案 7

  教学目标:

  1、 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 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 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的统治,辞官归田,不与当时腐败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文章,学*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三、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请大家将书翻到103页。

  四、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朝廷和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唤起人们对自由的热爱和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清风*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 “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和、喜悦之情。

  六、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七、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八、作业:

  课文有四句经典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希望同学们能够背出来。

  译文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饮酒》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赏析本诗的重要意象和炼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诵读涵咏法;批注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远离世俗名利,回归自然、田园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赏析本诗的重要意象和炼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钟嵘在《诗品》中称一位诗人为“古今隐逸是人之宗”,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陶渊明)

  请结合书上注释1和课外阅读材料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陶渊明。

  名潜,子元亮。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性嗜酒,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东晋朝纲混乱,世人向往世外桃源。《桃花源记》

  高风亮节,愤然辞官。——不为五斗米折腰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他的《饮酒》。请人来黑板写一下酒字。

  二、读诗韵

  自由朗读本诗。从句数、押韵、对仗思考本诗是*体诗还是古体诗。

  为古体诗:*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找出本诗的韵脚(an),自由读一读。

  请男、女两位同学各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在书本划分本诗节奏。然后一位同学上台划分。

  有可能有疑问的地方:1.何。则进行释义:怎么,为什么,突出疑问语气,故单独划分。并指导疑问语气的朗读,学生读,师范读,全体读。2.相与。释义:一起。故划分时不能分开。

  展示全诗节奏:齐读感韵味。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品味悠然

  本诗的感情基调可以用诗中哪一个词来概括?(悠然)

  自由读全诗,找出蕴含“悠然”之意的词、句或意象,思考你从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仿照示例进行批注。可以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示例:我发现“庐”和“篱”中蕴含着作者的悠然之意。“庐”是简陋的房屋,“篱”是田园农家常见的篱笆。从中我感受到了安于田园简朴生活的陶渊明。

  答案预设: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一句自问自答。因为心远离尘世的喧嚣,所以即使身处闹市,也觉得是置身在幽静偏僻之所。从中我感受到了内心安宁,自得与田园隐居生活的'陶渊明。请同学再读这种自得之意。

  菊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样的诗句,可以看出菊的品性暗合了陶渊明的心性,是他的精神寄托之一。从中我感受到了一个“与世无争,自然朴素,坚贞高洁”的陶渊明。

  同样运用象征手法的意象在本诗中还有吗?(飞鸟)读一下描写飞鸟的句子,你能生动地描述这幅美妙的画面吗?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与我结伴而还。飞鸟象征着在官场闯荡多年的,终回归田园的陶渊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远离名利纷争,心灵如飞鸟自由自在的陶渊明。

  “悠然见南山”。引导分析炼字:悠然望南山好还是见南山好。见是看见的意思,望是远眺,前者是无意间看见,后者是主动寻求、刻意去看,体现的心境不同。前者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是似真似幻的酒后之境,别有一番潇洒。后者显得刻板拘谨。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寄情田园、寄情诗酒,获得心灵解脱的陶渊明。

  教师总结“炼字”题答题方法:1.字义不同 2.作者情感、情绪的不同

  四、读真意

  再分组读全诗,读出悠然,并说说你读懂陶渊明心中的真意了吗?

  生轮流说。

  师总结:·远离官场,回归田园;·远离世俗名利,回归自然。

  五、课外名句欣赏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伤,不匆忙追求富贵。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勇猛的斗志始终存在。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年少时就没有随俗的气韵,天性是热爱自然。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人死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把身体托付给大自然罢了。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优秀的文章大家共同欣赏,遇到不同观点一起讨论分析。

  板书设计:

  远离官场 回归田园

  远离世俗名利 回归自然

  悠然 真意

  ( 象征,炼字 )

  《饮酒》教学反思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中感受学*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

  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饮酒》教案 9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

  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新课

  1、研*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在人境

  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融,互为表里。

  ⑷《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第二层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3、学生齐读全诗。

  五、以讨论小结本课。

  结合诗作的学*,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饮酒》教案 10

  预*提示

  1. 朗读诗歌,划分音节。

  2本诗作者( ),名( ),字( ),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

  答案: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陶渊明,潜,元亮。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4、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死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省九江市)人。他出身于没落士族,少有大志,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进入仕途后,做过一些小官。41岁任彭泽令仅八十余天,因看透官场,解绶辞官,毅然归隐。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有《陶渊明集》。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

  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新课

  1、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诗人既然在人境结庐,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说说你的理解。

  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

  3、“此中有真意”中“真意”是指什么?诗人为什么又“欲辨已忘言”呢?

  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5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6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

  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互相交融,互为表里。

  五、合作探究: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六、以讨论小结本课

  结合诗作的学*,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 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 → 归隐乃人生真谛

  检测题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 _______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原因:――――――

  (二)、选择题

  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 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

  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答案:

  (一)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心远地自偏

  (二)1 C 2 A


刻舟求剑教案汇总十篇(扩展7)

——初中足球教案汇总十篇

  初中足球教案 1

  活动目标:

  1、初步探索绕障碍物运球、射门,发展走、跑动作的协调性。

  2、体验足球运动的快乐并养成遵守规则的*惯。

  活动准备:

  足球6个、长短不同的纸棍若干,球网2个,障碍物(小树10棵、饮料瓶15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扮演角色活动身体)

  1、热身运动:上肢运动体转运动扩胸运动腹背运动跳跃运动放松运动。

  2、幼儿扮演小运动员,在教练员(教师)的带领下,做热身运动

  3、过渡语:小运动员选择一个足球,进行游戏,(足球数量是幼儿人数的一半)活动的方式幼儿自由选择。(小运动员探索练*教师观察指导)

  二、小运动员示范(幼儿自由练*,教师指导。)

  1、过渡语:我们在电视里看的足球运动员是用什么来玩球的呀?(脚)

  2、教师请个别幼儿进行展示交流。

  3、小结:讨论规则:那么我们的规则就是不能用手来玩它;有裁判指挥;分两组;有两个球门等等。

  三、游戏:运动员“射门”(探索绕障碍物运球、射门,体验足球运动的快乐并养成遵守规则的*惯。)

  1、过渡语:我们先来练练小脚的本领。(运动员练*脚的本领)

  2、教师可和幼儿一起用脚踢球,带球跑,过障碍和幼儿探索球怎么才能听小脚的话。

  3、根据教师和幼儿的讨论,幼儿再次尝试。

  4、游戏:运动员“射门”

  过渡语:和幼儿商量一起怎样拼搭游戏场地。(设置障碍:雪碧瓶,用纸棒来做球门)

  规则:一定要用脚绕过障碍把球射进“球门”(天桥)下和足球门里才算赢。

  四、结束活动(放松运动)

  1、过渡语: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协商分工收拾器械,规定一个休息场地。

  2、请出汗的幼儿主动来和老师的毛巾做朋友,擦汗,有自我保护意识。

  初中足球教案 2

  【活动目标】

  1、初步探索绕障碍物运球,发展走、跑动作的协调性。

  2、体验足球运动的快乐并养成遵守规则的*惯。

  3、锻炼幼儿手臂的力量,训练动作的协调和灵活。

  4、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足球人手一个、障碍物、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导部分

  (1)热身活动:听音乐利用足球进循环练*:绕球跑——单脚跳球——触摸球——助跑跨球。

  二、主体部分

  (1)增加障碍物,探索饶过障碍物运球的方法;幼儿分散探索;请个别幼儿示范各种运球绕障碍物的方法;幼儿各自尝试;再次练*,请个别幼儿表演。

  (2)活动讨论:练*中,怎样绕障碍运球才能又快又好。

  (3)分组玩球:运球绕过小树林和土坡。

  三、结束部分幼儿和教师在轻松的音乐声放松身体。

  【安全提示】

  1、活动前教师要带领幼儿做充分的热身运动。

  2、注意行进中的路径安排,不要发生碰撞。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对于足球游戏的兴趣。在中班阶段,幼儿已经初步的接触到了足球,知道足球是用脚踢的球。通过过小树林和土坡的游戏让幼儿初步的学*绕障碍物运球。因此,对于他们运球时如何用脚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幼儿在活动中非常的开心。大多数幼儿在游戏中小心翼翼的运球,因此,整个活动开展的速度较慢,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比较多。相信幼儿越来越熟悉足球之后,活动会开展得更加顺利。

  初中足球教案 3

  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画面内容。

  2、引导孩子理解儿歌内容,知道足球的形状特征和用途。

  活动准备:

  足球一个、踢足球画面和《足球》用书画面视频。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

  出示足球,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球吗?你玩过足球吗?足球是怎么玩的?

  2、观看一段踢足球画面视频。提问:你看到足球是怎样玩的?

  二、欣赏画面

  1、播放《足球》用书画面视频,引导幼儿观察画面。

  2、提问:图上画了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为什么?还有谁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足球是什么样子的?这些小朋友为什么有的站着、有的躺着呢?老师用儿歌里的语言小结。

  3、学*动词:抢、踢,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去表现。

  4、教育幼儿要和朋友好好玩游戏,遵守游戏规则。

  三、欣赏儿歌

  1、有一首好听的儿歌说的就是足球,它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2、教师朗读儿歌,幼儿欣赏。

  提问:儿歌的名字叫什么?儿歌里说了什么呢?

  3、放儿歌DV,幼儿边观察画面,再次欣赏儿歌一遍。

  四、评价幼儿活动情况,结束活动。

  复*儿歌《小画报》。要求幼儿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初中足球教案 4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开展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尤其是户外的活动,从而培养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足球是幼儿园孩子非常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足球运动发展幼儿的灵敏性、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而脚内侧运球又是足球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因此本次活动着重学*脚内侧运球,从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快乐成长。

  活动目标:

  1、在游戏的过程中探索脚内侧运球方法,并在过程中提高脚内侧运球能力。

  2、乐意参加足球活动,体验玩球的乐趣。

  活动重点:

  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脚内侧运球的方法。

  活动难点:

  能够用脚内侧运球的方式过障碍。

  活动准备:

  人手一只足球、音乐、标志锥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用球做热身活动。

  师:今天我们要去学*一些与足球有关的本领,在活动开始前,我们一起来活动活动我们的身体。

  带球做基本的四肢舒展活动,带球跳,绕球跑等,

  二、基本部分

  1、自由探索

  师:刚刚我们已经带球热身完了,现在请你试一试用脚的各个部位来运球。

  幼儿自由探索运球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运球的?你是用脚的哪一个部位运球的?怎么才能让我们的球跑的很稳?

  教师示范脚内侧运球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脚内侧运球,在用脚内侧运球时要控制好我们自己的力度,这样才能让球跑的更稳。

  2、运球练*师:现在请你用脚内侧运球的方法再去试一试吧。

  幼儿尝试脚内侧运球。

  3、运球过障碍教师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增加障碍物,请幼儿用脚内侧运球的方法运球过障碍。

  4、游戏:"你追我赶"师:刚刚小朋友用脚内侧运球过障碍物可表现的真棒,老师相信你们很好的掌握了脚内侧运球的方法,现在我们要来玩一个"你追我赶"的游戏。

  规则:音乐开始时小朋友出发,在绕过两个标志锥时,下一个小朋友马上出发去追前一个人。追上的小朋友淘汰,同时,必须绕过每一个障碍,没有绕过的会受到黄牌警告,两次黄牌警告后也淘汰出局。

  音乐停止后没有被追上的小朋友将获得一枚足球勋章。

  幼儿听音乐做游戏。

  三、结束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做活动后放松运动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脚内侧运球的方法,还知道在运球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力度,这样足球才能跑的又稳又快。现在让我们跟随我们的音乐放松我们的身体。

  初中足球教案 5

  我坐在办公桌前,打开备课本,眼前浮现出一幕想象中的景象——当我在课上宣布今天上足球内容的时候,男生们一片欢呼雀跃,这场面真令我兴奋;但同样我也看到了女生们一副无精打采的神情,一样使我失落无比……

  “哎!男女有别,各取所需。”我还是按老办法处理,抱着无奈的心理,我走向了课堂。

  太阳还是原来的太阳,操场依旧是那片操场。当足球呈现在男生们的面前时,他们没了*时的调皮,多的是专注和执着;女生们则真如我所料,嘘声一片。其实,女生们这种态度对我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否定,甚至是对我教学的一种奚落。想想我真是心有不甘,为什么我费那么大的劲教女生们传球、运球、射门等等,她们就是对我的足球课不感兴趣,依然给我看的是那张张毫无表情的脸,以敷衍来代替我的教学要求。较真吧,*添了烦恼,随她们去吧,则相安无事,就是内心深处有点儿不甘,在矛盾中,熬到了教学比赛的时间了。

  不用多说,男生们早就急不可耐地摆开了擂台。女生们按惯例,三三两两围作一堆,开始她们的“教学研讨”,不时还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我偶尔还能听到对贝克汉姆、弗朗西斯的评论,仿佛这时女生们的足球世界才刚刚的开始,好像大牌球星,纸上谈兵才是她们所喜欢的足球教学。

  我顿时火起,好似教师权威受到了侵犯,我大声命令班长(是一个女同学),把女生也组成两个队,把球往对方门里踢就行。

  真的不是那么的情愿,勉勉强强组成了两堆人,在我的喊叫声中,球慢慢地在两拨人中间滚来滚去……我气不打一处来,拼命的喊“用劲往里踢、往里踢!”渐渐地球速快了点,也算给我那嘶哑喉咙的一点安慰吧。过了一会儿,真不知怎么搞的,球在一大堆脚的乱碰中滚进了一边的球门。待球在中圈再开出时,我明显的发现,两方的女同学好似都铆上了劲,你争我抢,愈来愈激烈了,我也变成了双方总教练,一会儿叫一方往左传,往前使劲踢,一会儿又叫另一方往回撤,堵斜线……

  嘿!虽然一群“乌合之众”,但场上很多女同学的脸上都表现出一丝疯狂的神情。

  “要的就是这神情,要的就是玩的疯,要的就是这不服输”,此时我感到欣慰之极,我多年追求的教学目标不就是这样的吗?

  在课结尾小结时,我刻意总结了女生的比赛,分析她们的球为什么容易从脚上丢掉,为什么球不听你的使唤,怎样传才更容易使同伴容易接住时,等等,我注意到了几个后排的女生还掂起脚,伸长头从同样的肩膀上看着我边讲边做动作……

  在走回办公室的路上,我感到了从未有的轻松,我们女生头一回喜欢我的足球课了,看来我还是有点办法的,沾沾自喜之情溢于言表。

  后来我查阅了很多有关足球教学方面的资料,力求将我们女子足球教学进行到底。其实,有一种“球类教学领会教学法”同我的“火冒一招”有点相似,它强调先学怎样应用(what to do)而后掌握如何实践(how to do)。传统球类教学较关注技术教授,忽略了比赛的动力(dynamics),教师在深信学生掌握技术后,他们便可以将技术运用于比赛之中。而往往就在这段比较单调、艰苦、反复的技术练*过程中,许多女同学对原本就不怎么感兴趣的、传统意义上属于男同学的项目——足球——的学*积极性一下消磨殆尽。

  我调查分析,发现大多学生学*踢球有三个过程:1、体验的过程,这过程往往是被动的,是受同伴影响进行初步尝试的;2、学*过程,该过程是主动的,通过前面的尝试而产生了学*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的动力;3、再尝试和提高的过程,通过学*一系列自己所需的踢球技术,在以后的踢球实践中得到了运用,获得了某种肯定,坚定了长期学*实践的信心。

  我们传统球类教学法忽略的是第一过程,因此没有第一过程也没有以后过程的延续。而男同学为什么在同样的教学情况下,依然有如此学*动力,我认为他们经历的第一过程不是在课堂中完成的,而是在课外,由他们的学哥、家长、电视,或其他因素影响下完成的。这也跟男同学个性特点有很大关系。

  看来我觉得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一下我们的教学方法,有一句名言:“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在我们的体育课堂上,我想也应该是“贵在得法”。

  初中足球教案 6

  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画面内容。

  2、引导孩子理解儿歌内容,知道足球的形状特征和用途。

  活动准备:

  1、《足球》画面

  2、足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好玩的足球

  1、出示足球.: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

  2、足球和别的球有什么不一样?

  3、足球怎么玩呢?

  4、今天又一群人正在玩足球,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观察画面

  1、你看到了什么?

  2、还有谁看见了和他不一样的?

  3、足球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4、踢球的人我们可以怎么样称呼他们?球员们穿的衣服有什么特点?足球队员踢球的时候在干什么?

  5、抢到了球的人是抱着它吗?

  6、为什么又人会睡到地上?

  7、踢足球一个队友几个人,主要规则有哪些?(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足球规则:球场为长方形,每队不得多于 11 名球员,最少亦要有 7 名球员,其中之一为守门员,必须穿着不同于两队球员颜色之球衣。踢球的时候,大家要抢到球用脚把球踢到对方的球门里,站在门口的守门员可以用手,用头把球顶出来。除了守门员其他球员不可以故意用手抱球,接球,否则就是犯规……)

  三、欣赏儿歌

  1、今天老师还为小朋友带来一首关于足球的儿歌,儿歌的名字就叫《足球》,请小朋友听一听儿歌里说了些什么。

  2、教师完整朗读儿歌:儿歌的名字叫什么?儿歌里说了些什么?

  1、再次欣赏儿歌,提问:圆圆的足球像什么?大家喜欢足球吗?喜欢

  有时还可以怎么说?踢球的时候大家都在干什么?抢到了球要干什么?

  四、我们也爱踢足球

  1、你们觉得踢足球好玩吗

  2、踢足球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为国争光。以后小朋友可以去玩踢足球的游戏。

  初中足球教案 7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的手腿脚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及肌肉的力量与关节的柔韧性。

  2、发展幼儿单脚站立、单脚踢球、保持身体*衡的能力。

  3、培养幼儿团队合作的能力。

  4、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5、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活动准备】

  一个足球、两个球门。

  【活动过程】

  一、引导部分

  (1)热身活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热身运动,让幼儿充分活动开自己的身体。

  (2)教师介绍足球比赛的相关踢法和规则。

  二、主体部分

  (1)踢球入门:幼儿分成几组,分别开展踢球入门(弓形门)游戏。看谁踢进门的次数最多。左右脚都可练*。

  (2)足球比赛:

  A、教师把幼儿分成四队(红、黄、蓝、绿队)

  B、教师宣布比赛规则,使幼儿清楚比赛规则,如:过程中不能推、拉、踢其他小朋友等等。

  C、比赛开始,教师组织幼儿有序的进行比赛,及时的提供帮助。

  D、比赛结束,教师鼓励和表扬比赛胜出的幼儿。

  三、结束部分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放松活动,如:小鸟飞、手婉转动等。

  【安全提示】

  1、活动前教师要带领幼儿做充分的热身运动。

  2、注意竞赛活动中的安全,避免发生碰撞。

  初中足球教案 8

  足球教材概述

  (一)足球运动概念

  足球是中小学生最喜爱的球类活动之一,是一项以脚支配球为主,两队攻与守相对抗,以射球入门多少判定胜负的球类运动。在世界性的各项体育比赛中,足球比赛的场面壮观,竞争激烈,颇具魅力,被人们称为“世界第一运动”。

  (二)足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源远流长。从足球运动起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来看,足球运动经历了古代足球游戏和现代足球运动两大历史阶段。

  在我国二千五百年以前的文字记载中,当时的足球“蹴鞠”,蹴(音cù)就是踢的意思,鞠就是球。当时的球是皮子做的,里面填充着毛发之类的东西,用来进行踢球游戏。

  蹴鞠运动在我国经历了汉、唐、宋、元、明、清朝代。史实证明:古代足球游戏起源于中国。

  足球又是很富有魅力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现代足球运动诞生在英国。1857年英国谢菲尔德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俱乐部──谢菲尔德足球俱乐部。在这之后,英国的其他一些地区也相继成立了足球俱乐部。1863年10月26日,英国的11个足球俱乐部在首都伦敦召开会议,成立了英国足球协会,之后又制订了全国统一的比赛规则,从此宣告了现代足球运动的诞生。以后,迅速普及到整个欧洲,并向世界各地传播。足球运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

  (三)足球教材的特点与功能

  首先,足球活动是在跑动中进行的。足球教学和比赛中的运动负荷要比其他项目大一些,在不断跑动中经常变换速度、方向,对于内脏器官,特别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影响较大,在奔跑和跳跃中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各项身体素质,全面锻炼身体。

  其次,足球活动是在不断变化中进行的,球的滚动与飞行,同伴的跑动与传球,进攻与防守,都在不断的变化。人对时间、空间、方位、距离等的判断也在不断的变化中调整和掌握,这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灵活、判断的准确性,预测事物发展的能力和果断的应变能力。

  再次,足球活动的集体性强,要求同伴之间相互配合,相互鼓舞,能很好体现团队精神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积极主动、相互合作的精神。

  教学目标、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2.使学生初步了解足球运动的基础知识,通过多种多样的游戏形式,使学生初步掌握足球的几项主要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并能在比赛中运用所学的技战术。

  3.通过足球活动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体能。

  4.通过足球游戏和教学比赛等形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能主动地与同伴合作,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简介足球运动的基础知识。

  2.熟悉球性的各种练*。

  3.学*踢球、停球、运球、抢截球、头顶球、掷界外球等几项主要的足球基本技术。

  4.学*简单的个人进攻和防守的战术,以及“二过一”、“三打二”等简单的局部战术。

  5.教学比赛。

  (三)教学要求

  1.足球教学场地大,踢球远,组织教学难度较大,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组织得活而不乱,生动有序。

  2.要通过多种游戏的形式和方法来组织足球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初步掌握足球的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

  3.每节课都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以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速度、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

  4.在足球游戏和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勇敢、顽强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教材分析与建议

  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和教材编写的实际情况,在教科书中只提炼和选择了部分内容做了介绍。根据足球教学内容的学*特点以及初中阶段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在本参考书中将较宽一些的介绍有关足球教学内容,供教学中选择使用。

  (一)基本技术

  基本技术教学内容包括:脚背正面、脚内侧踢球,脚部、腿部、胸部停球,直线、变向运球等。这部分内容是足球基本技术中的重点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和掌握,对于综合运用技术的能力,体验足球比赛中攻防对抗的特点十分重要,是足球技术的基础,教学中应予以充分重视。

  1踢球

  踢球是足球技术中最基本的技术动作,也是足球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在比赛中运用得最多,主要用于传球和射门。

  踢球的方法主要有脚内侧踢球、脚背内侧踢球、脚背正面踢球、脚背外侧踢球、脚尖踢球和脚跟踢球。在这六种踢球方法中,尤以三种脚背踢球和脚内侧踢球最为常用,而脚内侧踢球方法较为简单,在初中教材中反复出现,三种脚背踢球应以脚背正面踢球为主,脚背正面踢球方法在准确性和力量上都比较易于学*和掌握,应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项基本技术,为学*其他几种踢球方法打下基础。

  踢球包括五个技术环节。

  踢球前的助跑。是为了获得身体前移的速度和调整人与球的位置与方向的关系,以选择适当的支撑脚的位置,为准确地踢球和增大踢球力量创造条件。三五步的助跑要*稳而有节奏,助跑的最后一步要跨大,支撑脚落地是由脚跟过渡到脚掌的。最后一大步的支撑起到制动支撑和维持*衡的作用,为踢球腿的后摆和准确地踢球创造了稳固的*衡状态。

  支撑脚的选位。就是助跑最后一大步支撑脚落地点的正确位置,应以能最大限度地摆腿和准确地触球为原则,凡采用的踢球方法是直线助跑而支撑脚又必须在球的侧方时,支撑脚与球的距离应为10~15厘米;斜线助跑支撑脚又需在球的侧右方时,支撑脚应距球20~25厘米为宜。如果是踢活动球,还应将球的滚动或飞行距离与摆腿时间估计准确,以保证踢球时支撑脚位置的准确。

  踢球腿的摆动。摆动的幅度越大,摆动速度越快,力量就越大,而且摆动的方向要正,要从后向前摆,防止由外向里的弧线摆动。摆动速度不是匀速摆动应是加速摆动,特别是小腿的爆发式的摆动是摆腿踢球的关键,应反复练*,反复强调,形成动力定型。

  脚触球的部位。也就是击球点准不准的问题,各种踢球方法都要求踢球的后中部,作用力通过球的中心,使球沿直线飞行,才能做到踢球准确。支撑脚位置,踢球腿的摆动,脚型的控制以及身体的协调动作都影响着踢球的准确性,在教学中,应将踢球的准确性练*,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踢球后的随前动作。这个环节应是自然的,不必过分强调,否则会破坏踢球的动作结构,妨碍动作的掌握。

  上述踢球的五个技术环节中,前四个环节对学生来说都很重要,而脚触球的部位是否准确,是踢球质量的关键,踝关节的紧张程度和脚型控制是极其重要的。三种脚背踢球时,踝关节要绷直,要紧张固定。这样踢球才能有力、准确触球及防止踝关节受伤。

  (1)动作方法和要点

  ①脚背正面踢球

  踢定位球时,直线助跑,最后一步稍大,支撑脚积极地以脚跟着地,踏在球的侧后方10~15厘米处,膝关节微屈,足尖正对出球方向;摆动腿以膝关节为轴,大腿带动小腿屈膝积极向前摆动,当膝盖摆至接*球的垂直上方时,小腿做爆发式的前摆,使膝盖处在球的正上方时用脚背正面击球的后中部。击球时脚面绷直,踝关节紧张,上体稍前倾,两臂配合协调摆动。

  ②脚背内侧踢球

  踢定位球时,斜线助跑,助跑方向与出球方向约成45°,支撑脚外侧积极着地,踏在球的右侧方25~30厘米处,膝关节微屈,足尖指向出球方向,身体稍向支撑脚一侧倾斜并转向出球方向,大腿带动小腿积极前摆,当膝盖摆到接*球内侧垂直方向时,小腿加速前摆,同时足尖稍外转,脚面绷直,脚趾扣紧,足尖指向斜下方,以脚背内侧击球的后中部。踢球后,踢球腿随球继续前摆,两臂随踢球动作自然摆动。

  ③脚背外侧踢球

  踢定位球时,正面直线助跑,最后一步稍大,支撑脚积极而迅速地以脚跟着地,踏在球的侧后方10~15厘米处,膝关节微屈,足尖正对出球方向,摆动腿以髋关节为轴,大腿带动小腿屈膝积极向前摆动,当膝盖摆到接*球的垂直上方时,小腿加速前摆,同时足尖内转,脚面绷直,脚趾扣紧,足尖指向斜下方,用脚背外侧击球的后中部。踢球后,踢球腿随球向前继续摆动,两臂配合踢球动作协调摆动。

  (2)教学方法

  ①原地和上一步踢球模仿练*,主要体会支撑脚的位置、摆腿的方向、正确的脚型。

  ②助跑踢球的模仿练*,主要体会助跑的方向,摆腿的路线、方法及两腿的配合。

  ③原地轻触实心球练*,体会脚触球的部位。

  ④两人或多人,相距10米,互相踢球练*。

  ⑤两人或多人,相距15~20米,中间拉一皮筋,要求踢出的球从皮筋上方越过。

  ⑥距球门15~20米踢定位球练*,要求踢球力量大,方向准确。

  ⑦在罚球弧附*分组进行射门练*,一组在门后捡球,看哪组进球总数多。

  ⑧在跑动中做踢球练*。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①脚背正面踢球易犯错误

  ·易犯错误:1)支撑脚的位置靠后,造成踢球时身体后仰而踢球的后下部,使踢出的球偏高。

  纠正方法:用线标出支撑脚的位置反复练*,并结合踢固定实心球体会脚触球部位,要求身体稍前倾,重心跟上。

  ·易犯错误:2)摆动腿前摆时,小腿过早前摆,造成直腿踢球,出球无力。

  纠正方法:强调小腿摆动时机,要求摆动腿的膝盖接*球的垂直上方时,加速摆动小腿。

  ·易犯错误:3)踢球时怕脚尖触地,脚背不敢绷直,造成脚趾触球。

  纠正方法:做上一步踢球模仿练*,并结合用垒球垫将球垫起的踢球练*,要求脚背绷直,脚趾扣紧,足尖向下。

  ②脚背内侧踢球易犯错误

  ·易犯错误:1)助跑的方向不对,支撑脚的位置偏后,易把球踢高。

  纠正方法:用线标出助跑方向和支撑脚的位置进行练*。

  ·易犯错误:2)踢球脚脚尖外转不够,接触球部位不正确。

  纠正方法:踢定位实心球练*,强调脚触球的部位。

  ·易犯错误:3)没有向出球方向摆腿,形成向内画弧摆动,折体弯腰。

  纠正方法:多做模仿练*,强调立足后转体,摆动腿向出球方向摆动。

  ③脚背外侧踢球易犯错误

  ·易犯错误:1)踢球时膝盖和脚尖内转不够,造成脚触球的部位不正确。

  纠正方法:反复踢定位实心球练*,体会脚尖内转动作。

  ·易犯错误:2)身体左转,小腿的摆动不够,造成直腿用脚背外侧去推球。

  纠正方法:踢定位实心球练*,强调屈膝摆动,要求用脚背外侧触球的后中部。

  (4)教学建议

  ①开始教学时,应先做模仿练*,先踢静止球,在教学中先抓住支撑脚的站位、踢球腿的摆动和脚触球的部位这三个环节。

  ②在练*步骤上,可先做踢手提网袋里的球等过渡性练*,体会踢球的动作结构。然后,可两人一组轻力量对踢定位球或对墙练*,掌握动作后,可在移动中踢来自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球。

  ③在教学顺序上一般按照在掌握踢定位球、地滚球技术的基础上,再踢反弹球等技术难度较大的练*。

  ④练*时应注意左右**替练*,熟练掌握踢球技术动作。

  ⑤踢球练*应与传球和射门练*结合起来进行。在传球练*时,应有针对性地进行那些能提高调节传球力量、旋转、变换方向等能力的练*。在射门练*时,应由易到难地进行定位射、自抛自射、同伴抛射、跑动射等练*。

  ⑥在教学时,可有意识地采用“集体会诊”,即练*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踢球技术的能力,学会有针对性地纠正易犯错误和改进踢球动作的方法。

  ⑦示范时,一般先进行慢动作的侧面示范。做击球点示范时,可采用静止动作示范法。讲解动作方法时,可按照踢球动作结构的顺序讲解。

  ⑧踢球练*一般采用反复练*法。球少时,可安排几组辅助性练*,分组轮换。也可采用传后即跑至排尾多人一球的形式练*。

  2停球

  停球是有意识地用身体合理部位把各种来球停接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以便能更好地衔接传球、运球或射门。停球也称接球,是对球控制能力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术。

  停球的部位有脚底、脚内侧、脚外侧、大腿、腹部、胸部和头部。

  停地滚来球的部位:脚底、脚内、外侧。

  停地面反弹球的部位:脚内侧、脚外侧、正脚背、大腿、胸部和头部。

  脚内侧和脚外侧可以停接三种状态的来球,尤其是脚内侧部位与球接触面大,便于做迎撤动作,是使用次数最多的部位,自然是教学的重点。正脚背和胸部是停大弧度的空中球的理想部位,也应使学生逐步掌握。

  停球方法的原理是迎撤缓冲或是改变球的运行路线。缓冲球力和改变球路在一个动作中往往兼而有之,尤其是在跑动中停球,既要迎撤缓冲球力,又要有推压或切挡的动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停球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下一个动作能否顺利完成。停接球时,应让学生养成在积极跑动中接控球的*惯。因此,停球在实际运用中,已不是单个技术动作,而是把停球与运球过人、运球传射衔接起来,组合成联合动作,连接紧凑,快速合理,更趋实用。

  教学中,在抓好原地停控球的基础上,应尽快地进入活动状态接控球的练*,使之更符合比赛的实际。总之,接球技术要全面、简练、多变、跟得上、连得快。接球的目的是为了传球、运球或射门,所以在接球前要了解场上周围的情况,以决定接球的方向和距离,既摆脱防守又适合衔接下面的动作。在各种停球练*中,能把球停控在适宜的范围内即符合基本要求;在对抗练*中,应使学生养成用身体护球的意识和*惯。

  (1)动作方法和要点

  ①脚内侧停球

  1)脚内侧停地滚球时,身体正对来球方向。支撑脚脚尖与来球的方向一致,膝微屈,停球腿提起屈膝外转并向前迎,足尖稍翘起,使足内侧对准来球。当脚与球接触的刹那开始后撤,以缓冲来球的力量,把球停留在便于衔接下一个动作的控制范围内。

  2)停反弹球时,脚内侧对准球反弹方向,当球刚弹离地面时,用脚内侧推压球的中上部,将球停留在便于衔接的下一个动作的控制范围内。

  3)停空中球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身体正对来球方向,另一种方法是身体侧对来球方向。

  正面停空中球的动作要点:看准来球的弧度和高度,支撑脚维持身体*衡,停球腿屈膝高抬,以脚内侧对准来球方向,用迎撤的停球动作将球停在体前。

  侧身停空中球的动作要点:来球一般较高,停球时,身体侧对来球方向。一脚支撑维持身体*衡,一脚屈膝高抬使脚内侧部位对准来球,脚抬的高度与触球时球的高度一致,运用切挡的停球动作改变来球方向使球缓冲落地。

  ②脚外侧停球

  1)停地滚球时,停球脚稍提起,膝关节和脚内转,用脚背外侧对正来球,在支撑腿的前侧方接触球的侧后方(偏支撑脚一侧),脚与球接触的刹那向外侧轻拨,将球停在侧方或侧前方。

  2)停反弹球时,面对来球,支撑腿的膝关节微屈,停球脚在支撑脚前方稍提起,脚内翻,使小腿与地面成一定角度,踝关节放松,当球刚反弹离地时,用脚背外侧触球的侧上部,将球停在体侧。

  ③脚背正面停空中球

  停球前,身体面对来球,支撑腿微屈维持身体*衡,停球腿屈膝抬起,小腿前伸主动迎球,用脚背正面接触球的底部,当脚背触球前的一刹那,小腿下撤以缓冲来球的力量,同时膝关节和踝关节放松,将球停留在体前适当的位置。

  ④大腿停球

  1)停高球时,判断好来球的落点,面对来球,停球腿大腿抬起,以大腿中部对准球的落点,在大腿与球接触的刹那,肌肉适当放松并迅速撤引,使球落在与下一个动作衔接所需要的位置。

  2)停*直球时,面对来球,对准来球的飞行路线,停球腿屈膝前迎,用大腿中部触球,在触球的刹那后撤,使球落在与下一个动作衔接所需要的位置。

  ⑤胸部停球

  1)挺胸停球时,身体正对来球,两脚前后开立,两膝微屈,上体后仰,重心落在两脚之间,两臂自然张开,微收腹,当球运行到胸部接触的刹那间,两脚蹬地,胸部上挺、憋气,使球触胸后向前上方弹起,改变运行方向然后落于体前。

  2)收胸停球时,身体正对来球,两脚前后开立,两臂自然张开,重心前移,挺胸迎球,当球运行至胸部接触前的刹那,重心迅速后移,收胸、收腹以缓冲来球力量,将球停于体前。

  (2)教学方法

  ①原地模仿练*,体会各种停球的动作方法和要领。

  ②两人一球,相距10米,一人用手抛地滚球、空中球,另一人迎上去用脚、大腿、胸部做各种停球练*,然后将球捡起用手抛球给对方,二人依次反复练*。

  ③两人相距15~20米,一人用脚内侧、脚背内侧传地滚或空中球给对方,另一人用各种方法将球停住,同时用同样的方法将球回传,如此反复练*。

  ④两组相距15~20米,一组第一人用脚内侧将球传给对方,然后跑回队尾;另一组第一人用脚内侧将球停住后再用脚内侧回传,两组依次轮流练*。

  ⑤每人一球对墙做踢球练*,将弹回的球用各种方法将球停住。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①脚内侧停球易犯错误

  ·易犯错误:1)停地滚球时,踝关节过于紧张,后撤的时间掌握不好,使球反弹出去。

  纠正方法:讲清动作要领并反复做后撤缓冲的模仿练*,强调踝关节放松。

  ·易犯错误:2)停反弹球时,对球的落点判断不准,使球漏过或停不稳。

  纠正方法:互抛互停反复练*,强调抬脚不要过高或过低。

  ②脚背正面停球易犯错误

  ·易犯错误:1)踝关节过于紧张,不能缓冲来球力量。

  纠正方法:做抛接实心球的停球练*,强调踝关节放松。

  ·易犯错误:2)脚触球前下撤过早或过晚,使球反弹出去。

  纠正方法:自抛自停反复练*,体会和掌握脚触球前一刹那迅速下撤的时机。

  ③脚背外侧停球易犯错误

  ·易犯错误:1)停球脚不内翻,身体不会向前移动。

  纠正方法:多做停球后向侧或向后的运球练*。

  ·易犯错误:2)停球脚紧张,停球不稳。

  纠正方法:多做互抛互停练*,强调小腿放松,脚触球的一刹那轻拨。

  ·易犯错误:3)对球的反弹方向判断不准,将球漏过。

  纠正方法:多做互抛互停反弹球练*,根据抛球的不同弧度判断反弹方向。

  ④胸部停球易犯错误

  ·易犯错误:1)不能根据来球方向选择准确的站位,不能用正确的部位接触球。

  纠正方法:自抛自停或互抛互停练*,根据来球方向迅速跑动,用正确部位触球。

  ·易犯错误:2)不收下颌

  纠正方法:多做模仿练*,强调目视来球,不扬头。

  ·易犯错误:3)收胸停球时,收胸和收腹过晚,不能缓冲来球力量。

  纠正方法:互抛*直球进行反复练*,体会收胸收腹时机。

  (4)教学建议

  ①掌握停球动作方法后,应强调养成主动迎球停球和停球后迅速衔接下一个动作的*惯。

  ②练*步骤上要先做模仿停球动作,体会动作方法,再自抛自停,互抛互停。先练*原地停球,逐渐过渡到迎面跑动停球、向两侧跑动停球。

  ③在教学顺序上先练*停地滚球,根据学生实际,也可选择练*停空中球和反弹球。先练*停*距离和轻力量来球,再练*停中、远距离和较大力量的来球。

  ④在基本掌握和正确判断来球力量的大小后,再与停运球、停传球、停球射门等技术动作结合起来进行练*。

  ⑤在练*时,可按学生掌握技术水*的程度分组,并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停球动作技术掌握比较好的组,可要求停球时隐蔽自己的停球意图,并做保护动作。对技术较差的组,可采用抛停轻实心球或停气不太足的球等手段,降低停球难度。

  ⑥停球与传球结合练*时,要求停球后能立即传球。

  ⑦根据停球技术教学的特点,讲解与示范应结合起来,重点动作示范应做得慢一些,以便使学生能更好地看清缓冲来球力量的动作。

  3运球

  运球是用脚连续控制球的技术。运球技术动作连贯,方向、速度变化多,而且经常与过人技巧连接起来,在比赛中运用的合理,将会取得以多打少的人数优势,突破防守创造射门得分的时机。但是,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传球比运球快得多。凡是应该传又能够传出去的球,就不要盲目运球,应本着能传不运的原则加快推进速度。

  常用的运球技术有脚内侧运球和正、外脚背运球,外脚背运球不仅可做直线运球也可做曲线运球。正脚背运球技术多用于直线运球,快速推进,尤其是在甩掉防守者,前面又有较大空当或直逼球门时,多采用正脚背快速运球。脚内侧运球多用在变向运球和掩护运球时采用。

  (1)动作方法和要点

  ①脚内侧运球时,支撑脚向前跨,踏在球的侧前方,膝关节稍弯曲,上体前倾向里转。随着身体向前移动,运球脚提起,在落地之前,用脚内侧推球的后中部。在改变方向运球时,经常是用两只**替拨球。

  ②脚背外侧运球时,支撑脚保持在球的侧后方,运球脚抬起时,脚跟抬起,足尖稍内转,在迈步前伸落地前,用脚背外侧推拨球。向前跑动时身体自然放松,上体稍前倾,两臂自然摆动。

  (2)教学方法

  ①在慢跑中用单脚或双**替运球,体会推拨球的动作。

  ②将学生分成两队,对面站在篮球场端线处,第一人运球至对面端线,将球交给对面第一人,依次进行直线运球练*。

  ③学生成一路纵队,第一人运球绕过标杆后往回运,将球交给第二人后,排到队尾,依次进行练*。

  ④学生成一路纵队,第一人向前运球,分别绕过前方5~6个实心球再往回运球,用同样方法绕过实心球后交给下一人,依次进行曲线运球练*。

  ⑤一列横队,每人一球,按教师的口令或手势做变向运球。

  ⑥两人一球,一人用脚内侧运球,另一人在一侧消极抢球,运球人侧身掩护运球。

  ⑦两人一球做一过一练*,运球者做变向运球,防守者消极堵截。

  ⑧一组在圈内运球,另一组在圈内站立或走动,要求运球人尽量躲闪开走动的人,练*运球中的躲闪能力。

  ⑨学生直线运球,教师手持数个号码牌迎面站立,不时向学生变换举牌,要求学生及时报出牌上数字。

  (3)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①脚内侧运球易犯错误

  ·易犯错误:1)只是低头看球,不能随时观察场上情况,以致不能及时完成传球或射门。

  纠正方法:用教法(9)反复练*,培养学生运球时抬头观察的*惯。

  ·易犯错误:2)运球时不是推拨球而是击球,使球失去控制。

  纠正方法:反复体会推拨球的动作要领,掌握好用力的大小。

  ②脚背外侧运球易犯错误

  ·易犯错误:1)身体重心过高或臀部后坐。

  纠正方法:多做模仿练*,强调重心下降,上体稍前倾。

  ·易犯错误:2)脚尖不内转,脚触球的部位不准确。

  纠正方法:反复运实心球体会动作,改进技术。

  ·易犯错误:3)运球时动作紧张,不是推拨而是踢球。

  纠正方法:由走到慢跑中运球,体会推拨球的动作。

  (4)教学建议

  ①在练*步骤上,先练*慢跑运球,然后逐渐加快运球速度,或快慢结合,先练*一脚连续运球,再练*两**替运球。先练*直线和曲线运球,再练*沿圆圈和“∞字”运球。

  ②运球练*要同各种熟悉球性的练*结合起来,提高球感。

  ③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用眼睛的余光看球的意识,注意抬头观察周围的情况。

  ④在变向运球时,要注意身体重心迅速移动跟上球路的变化。

  4头顶球

  (1)动作方法和要点

  ①原地向前顶球时,两脚用力蹬地,两腿用力伸直,上体由后向前快速摆动,借助腰腹及颈部力量,用前额将球顶出。

  ②原地向侧顶球时,顶球前,向顶球方向的同侧腿向前跨一步,两膝微屈,身体重心放在后腿上,上体和头稍向异侧倾斜并转体约45°,两眼注视来球,两臂自然张开。顶球时后腿蹬地,上体和头向出球方向迅速扭转,屈体甩头,在与出球方向同侧肩的前上方,用额骨侧面将球顶出。

  ③跳起向前顶球时,当跳到最高点并在来球接*身体垂直线时,收腹、摆头,用前额将球顶出。

  ④跳起向侧顶球时,起跳动作与前额正面跳起顶球的动作相同。在跳起上升的过程中,上体侧屈,侧对来球,在跳到最高点顶球时,急速转体甩头,用额骨侧面将球顶出。顶球后,两膝微屈缓冲落地。

  (2)教学方法

  ①原地顶吊球或经同伴手托举的球,也可进行自抛自顶练*。主要体会摆体和甩头的用力动作。

  ②两人一组,相距4~6米,互抛互顶。主要体会头部触球的正确部位,并做到移动选位,迎击顶球。

  ③三人一组,站成三角形。一人抛,一人顶,一人接,反复练*。

  ④头顶传球练*。8~10人一组,围成半径5~6米的圆圈。中间人持球按顺或逆时针方向向圆圈上的人抛球,规定顶球人用前额侧面将球顶传给其他人,反复进行。

  ⑤头顶球射门练*。学生站在罚球区的一侧,跑动中顶教师从另一侧抛来的球射门。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①原地顶球易犯错误

  ·易犯错误1:上体不后仰,只用头侧摆动,顶球无力。

  纠正方法:将球悬吊在身后适当的高度,用头部触球做顶球模仿练*。要求上体后仰,挺胸展腹,收腹转体,反复练*。

  ·易犯错误2:顶球过早或过晚。

  纠正方法:先做原地顶悬吊球练*,然后做一抛一顶练*,反复体会顶球用力时机。

  ·易犯错误3:顶球时闭眼,缩脖,不敢主动迎球。

  纠正方法:反复练*顶悬吊球,要求颈部紧张,目迎目送球。

  ②跳起顶球易犯错误

  ·易犯错误1:顶球点选择不准,顶不到球或只用头蹭到球。

  纠正方法:先做助跑顶悬吊球,然后做助跑顶高抛球练*,或者做助跑顶树叶练*,反复体会顶球时机,要求对球的运行路线判断准确。

  ·易犯错误2:蹬地摆体与甩头动作配合不协调。

  纠正方法:原地顶低悬吊球练*,待动作熟练后做顶高吊球练*,或者一抛一顶练*,体会蹬地摆体与甩头动作的协调配合。

  (4)教学建议

  ①顶球技术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应放在上体的后仰、转体、侧摆;顶球的时机及头触球的部位等环节。初步体会顶球动作方法后,应强调借助腿蹬地力量和顶球后的随前等动作的要领。

  ②在练*步骤上,先做模仿顶球动作,体会动作方法,再自抛自顶,互抛互顶。先练*原地顶球,再练*跳起顶球。

  ③学生在初学顶球时,一般都有恐惧心理,闭眼、缩脖,不敢主动迎球,甚至低头等球落在头上。因此,开始练*时,采取互抛互顶的方法,往往由于抛球路线不合适,很难体会顶球的动作结构。可先采取原地顶吊球或同伴手托举的球,着重体会用力顺序,触球点及触球时间。

  ④加助跑顶球时,应强调最后一步落地要展体,并略后仰。助跑起跳顶球时,应强调最后一步重心要低,步子稍大,使踏跳力量垂直向上。

  ⑤顶球的基本动作练*,应同掷界外球、传球、射门练*结合起来,在传球练*时,应重点体会不同位置在比赛时运用顶球技术的不同特点。在射门练*时,应重点体会在门前顶射两侧传或抛来的球。

  ⑥示范时要轻松自如,以便消除学生顶球时的恐惧心理。要预先选好抛球人,掌握好抛球的弧度。示范时要突出摆体、甩头。讲解时要强调眼睛注视来球的作用,讲清蹬地为了摆体,摆体为了甩头,甩头为了击球的道理。

  ⑦顶球练*时间不宜过长,头部连续顶球容易疲劳,可变换练*手段,调节负荷。

  5抢截球

  (1)动作方法和要点:

  ①正面抢球

  正面抢球是对手运球从正面而来时所采用的.方法。其动作方法是两脚前后开立,膝微屈,身体重心下降并落在两脚间,面向对手。对手运球前进,当脚触球即将着地或刚着地时,支撑脚立即用力蹬地,抢球脚以脚内侧对正球并屈膝向球跨出,挡住球的正面。支撑脚立即前跨,上体前倾保持身体*衡,把球控制住。

  ②侧面抢球

  侧面抢球是对手快速运球推进时,防守队员与之*行跑动或从其背后追上成*行跑时所采用的抢球方法。动作方法是当与对手并肩跑动时,身体重心稍下降,同对方接触的臂要紧贴身体,当对方靠*自己一侧的脚离地时,用肘关节以上部位,冲撞对方相应部位,使对方向外侧倒斜而暂时失去身体*衡又离开了球,乘机将球抢过来。

  (2)教学方法

  ①两人一球,用脚内侧做抢球的模仿练*。方法是一人做脚内侧模仿运球动作,一人跨步做脚内侧抢球,还可以结合触球后的提拉动作。

  ②两人一球相对站立,相距3~4米将球放在中间,听信号后,两人同时上前伸脚拼抢。

  ③两人一球,相距6~8米,一人向前运球,另一人上去做跨步抢球。

  ④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站在中圈的两侧,教师站在中圈内向球门方向踢各种球,两组第一人快速起动追抢,抢到球者做控球运球等,没抢到球的人设法将球从另外一个人脚下抢下来,直至完成射门结束。

  ⑤二对二,三对三,五对五的盯人抢截练*。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

  抢球失败主要是抢球时机掌握不准,其次是方法不当。因此,在教学中应着眼于这两个方面。

  纠正方法:

  时机不准要从理论上讲清楚,弄明白。其他则应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关键所在。选位不当可与运球人一起进行运球摆脱和站位阻截的练*,以提高选位意识。时机不准要求在练*时加强对球的判断,即球没动或对方已将球拨出时,不要伸腿。方法不当的可多做抢球的模仿练*。总之,在纠正错误动作时要简化条件,由慢到快,反复体会同时强调与运球人的密切配合。

  (4)教学建议

  在组织教学时,可先做模仿动作练*,正面抢球可做跨步抢球模仿动作。侧面抢球可做无球慢跑的合理冲撞练*。

  ①利用静止球做抢截球动作练*。

  ②在慢速的运球中进行抢球练*。

  ③在对抗条件下,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实战练*。

  ④坚决制止胡踢乱抢和违反规则的抢球方法。要先向学生进行教育,特别要强调侧面抢球时的冲撞要合理,不要抬脚过高抢球等,以免在抢球时发生伤害事故。

  6组合技术

  足球基本技术是指踢、停、运、顶等几项单个技术动作。但在实际运用中经常使用的是复杂的联合技术,而这些联合技术也都是由几个单个技术动作所组成的,是一种复合技术动作,例如:接、运、射等。它是串联基本技术和教学比赛的纽带,是完成战术的保证。

  由于技术动作的组合千变万化,条件不同、内容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组合练*形式,而且可易可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学生实际掌握、运用技术的能力,在基本技术的教学中多以组合的练*形式出现,增强趣味性和竞赛因素,促进基本技术的掌握。教材中编写了一些传球、接球、运球、射门的组合练*形式,这仅仅是作为范例,在此再编选几种练*方法,供教学中参考使用。

  (1)传、接球的组合练*

  练*方法

  三人一组站成三角形,每人之间相距8~10米,用不同脚法做传接球练*,开始时可按顺或逆时针方向传球,待熟练后可变为跑动中或增加传球距离,结合接球部位进行练*。要求传球准确、及时,接球、传球动作衔接紧密。

  (2)传、射的组合练*

  练*方法

  二人一组相距6~8米从中圈开始做前进与后退一脚传球练*。当传到罚球区附*时,前进者向后退者两侧传地滚球或过顶高空球,后退者转身冲上停控球、射门。拾球后回到中圈二人交换,继续练*。

  (3)传、接、射门的组合练*

  练*方法

  在球门一侧供球者用脚背内侧传过顶球至禁区附*,练*者迎上接球后,随即向作墙者作“二过一”射门。要求各环节衔接紧密,不断改换方向和调整射门角度。

  (4)传、接、运、射的组合练*

  练*方法

  若干人成一路纵队,从距球门20米处做运球射门练*,或做传、接、运、射的组合练*。开始时在球场中间,后逐渐向两侧推移,不断改变射门角度。

  (5)传、接、运、过、射的组合练*

  练*方法

  传球人用脚背内侧传球给站在中圈前面的接球人,接球人接球后用脚内侧传地滚球,或用脚背传空中球给作墙者,作墙者直接回传,传球者停控拨球越过作墙者后射门。另一组练*方法同样,做一定时间各组相互轮换。

  (6)争抢、运球、射门的组合练*

  练*方法

  人数相等的两组,分别站在中圈的两侧,传球人站在中圈内。当传球人向球门方向直传地滚或手抛高球时,各组第一名立即起动追抢,抢到球者快速运球射门,没有抢到者还可以设法抢球,直到射门完成为止。

  (二)基本战术及规则

  足球战术分为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两大系统。各系统又都包含个人战术、局部战术、整体战术和定位球战术。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将技术、战术、教学比赛、规则简介等部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有利于对足球教学内容的学*和掌握。教学中可根据实际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这里主要将有关基本战术的内容作进一步分析说明,供教学中参考使用。

  1个人战术

  个人战术是指队员为完成全队战术配合及取得比赛的胜利而采取的个人行动和方法。

  (1)个人进攻战术

  个人进攻战术包括跑位、传球、射门和运球突破。

  ①跑位

  比赛中无球队员不断地进行有目的的跑位,对完成全队的战术配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跑位也就是为完成全队的战术配合服务的。

  根据不同的战术目的,跑位分为接应跑位、拉策跑位、切入跑位等。不论哪种跑位,都要掌握好跑位的时机、方向和地点。跑位时机要恰到好处,若跑得早,同伴可能传不出球或看不到,同时易被对方识破,起不到应有的战术作用。所以跑位要在同伴可能传球时,突然摆脱防守及时跑位。跑位的方向有三个:向前跑、向后跑和向两侧跑。向前跑是主要的、积极的,首先考虑能否向前跑,加快推进速度;其次才是向后、向两侧跑,接应控球或扯拉空当。在中后场控球,队员要积极向前跑位,向前传球是可取的,在前场距门40米左右,跑位则是在球前面的队员向后跑位拉出防守队员,制造空当,在球后面的队员则突然插入空当接传球,突破防守。跑位方向要因场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跑位地点同样注意不要几名队员跑一个方向一个地点。跑向对方球门是最有威胁的。所以在跑位时要注意协调配合,几名队员跑位要注意先后次序,防止跑向一个地点,一个方向。另外,每名队员不应只做一种一次性的跑位,而是要根据比赛实际不断调整、改变跑位的目的、方向和位置。

  ②传球

  传球在比赛中运用得最多,传球和跑位是构成集体进攻战术配合的基本条件。传球是组织进攻、变换战术和创造射门机会的有效手段。

  传球的目标只有两个:一个是向同伴脚下传球,一个是向空当传球。向脚下传球的力量可大些,这样用力传球不易被对方抢断,同伴还可直接出球。向同伴脚下传球时还应注意向远离防守者的一侧传球。向空当传球要注意力量和落点,力量要适当,做到人到球到。向空当传球比向脚下传球的威胁要大,在比赛中应多向空当传球,队员也应向空当跑位,才能加快进攻速度、突破防守。总之,传球要准确、及时。

  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

  ·应该较熟练地掌握常用的传球方法,并能快速、简练、多变地进行传球配合。

  ·应该学会隐蔽自己的传球意图,使对手难以捉摸。

  ·要求学生养成传球配合的战术意识。

  ·多向前传、多向空当传,多传直线球,多打长传球,长传与短传结合。

  ·传球前的运球方向应与传球方向不同。

  ·一侧进攻受阻,应采取长传球转移进攻方向。

  ·下雨天,场地泥泞,应多向脚下传球;风天,逆风应多传地滚球,顺风应注意传球力量的控制。

  ③运球突破

  运球突破是个人进攻战术动作,它可以在局部地区造成以多打少的人数优势,运球突破最后一道防线即可直接威胁对方球门。也为本队其他队员制造射门得分机会。

  要想突破对手的防守,需要掌握全面技术,特别是快速起动和运球过人的技术。运球过人突破防守的方法有强行突破、假动作过人突破、人球分走、穿裆过人等。

  运球过人、运球突破是学生非常喜欢练*的战术动作。运球过人可以多练,但要使学生明确传球比运球快得多。

  2个人防守战术

  个人防守战术包括选位与盯人、抢截战术。

  (1)选位与盯人

  这是个人防守战术的统一整体,选择正确的防守位置才有利于盯人,欲要有效的盯人要有正确的防守位置。

  选位应是根据比赛实际,不断调整防守位置,但应始终站在对手与本方球门中心所构成的直线上。在场地的任何位置防守,都要根据要里不要外、要中不要边、要后不要前的原则选位,并在选位的同时要做到人球兼顾,切不可只顾球不盯人,或者相反,都是不对的。

  盯人是紧逼盯人还是松动盯人,应根据场上的活动情况灵活运用。紧逼盯人是贴*对手,不给对手从容活动的余地;松动盯人是与对手保持适当的距离,以便随时上前抢断对手的球。

  一般情况下,有球的一侧要采用紧逼盯人,无球的一侧松动盯人。松动盯人的队员要注意人球兼顾,既要注意对手的活动意图,又要注意保护门前危险地区。

  (2)局部战术

  局部进攻战术:包括“二过一”、“三打二”。

  “二过一”战术

  比赛中在任何地区、任何位置都可以运用“二过一”摆脱抢截或突破防守,它是通过队员传切配合,在局部地区以多打少的基础战术配合。

  常用的“二过一”配合有:斜传直插二过一、直传斜插二过一、回传反切二过一、踢墙二过一等形式。运用“二过一”配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传球人注意距离对手1.5米左右突然传给接应队员,然后快速超越对手接回传球,传球距离不可过*或过远。

  ②接应队员在允许的条件下,应直接把球敲传到同伴跑向的空当。

  ③如果是突破最后一名防守队员时,应注意避免越位。

  ④比赛中出现“二过一”配合的时机是短暂的,应该是发现时机就果断地进行配合。

  3教学比赛

  通过教学比赛的形式,促进基本技术的学*和掌握,增强对抗因素。教材中编排了一些教学比赛的形式和方法。教学比赛的形式很多,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综合的。这里再选编几种比赛形式供教学中参考使用。

  1.运球接力赛

  方法:将学生分成四组,各组在中圈内站成四路纵队成十字形,并面向圈外,游戏开始时,排头控球站在中圈线上做好准备,当听到教师哨声后,快速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运球,当运到原起始线时把球交给第二人,第二人再围中圈运球,依次类推,看哪组运球最快。

  2.攻端线比赛

  方法:将学生按8~10人分为两队,在1/4足球场上用标杆确定出中线,以两头的端线为进攻区进行分队比赛,比赛时两队通过配合把球停在对方端线上,就算得1分。但发动进攻必须在本半场开始。如果在对方半场抢截获球,就改为攻相反方向的本方端线。这时对方就迅速跑过中线转身进行防守。

  教学评价

  (一)运动技能的评价(参考)

  1.踢准

  面对足球墙,相距12米,用任意一种脚法射墙上的“门”,(将球门按照5、4、3、2、1标出不同的分值)共射5次,评价得分情况:

  2.运球

  (二)运动参与的评价(参考)

  1.能经常参加足球活动;

  2.能在比赛中运用所学技术、战术;

  3.奔跑能力、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有明显提高;

  4.比赛中能主动与同伴配合;

  5.能观看和欣赏电视转播的足球比赛;

  6.能够参加七人制或十一人制足球比赛。

  (三)教学评价的注意事项

  1.以上只作为评价的范例和范围,在具体评价中可根据某一学年的学*内容,重点评价一项或二项内容。

  2.评价应以鼓励进步为主,通过评价进一步激励学*兴趣。

  3.注意区别对待,鼓励每一个人的进步。

  初中足球教案 9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的手腿脚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及肌肉的力量与关节的柔韧性。

  2.发展幼儿单脚站立、单脚踢球、保持身体*衡的能力。

  3.培养幼儿团队合作的能力。

  4.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5.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活动准备】

  一个足球、两个球门。

  【活动过程】

  一、引导部分

  (1)热身活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热身运动,让幼儿充分活动开自己的身体。

  (2)教师介绍足球比赛的相关踢法和规则。

  二、主体部分

  (1)踢球入门:幼儿分成几组,分别开展踢球入门(弓形门)游戏。看谁踢进门的次数最多。左右脚都可练*。

  (2)足球比赛:

  A、教师把幼儿分成四队(红、黄、蓝、绿队)

  B、教师宣布比赛规则,使幼儿清楚比赛规则,如:过程中不能推、拉、踢其他小朋友等等。

  C、比赛开始,教师组织幼儿有序的进行比赛,及时的'提供帮助。

  D、比赛结束,教师鼓励和表扬比赛胜出的幼儿。

  三、结束部分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放松活动,如:小鸟飞、手婉转动等。

  【安全提示】

  1.活动前教师要带领幼儿做充分的热身运动。

  2.注意竞赛活动中的安全,避免发生碰撞。

  初中足球教案 10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培养和巩固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备战小学生足球比赛。在对初一的足球队员进行训练,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水*,争取在上述比

  赛中获得好的成绩,同时为校初建的足球队打好基础。

  二、训练指导思想

  科学进行训练,贯彻从小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原则,抓好身体素质、球技。

  三、奋斗目标

  力争市比赛踢出好成绩,让更多人喜欢上足球运动!

  四、训练的基本任务,内容要求及手段

  (一)提高队员的训练比赛作风。

  训练作风方面:

  1、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2、严格的训练自觉性

  比赛作风方面:

  1、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2、培养勇猛顽强的踢球作风

  3、严格的比赛纪律

  (二)全面提高队员的基本技术

  为迎接比赛加强训练,重点:体力方面的训练,提高射门的准确性,熟悉战术的运用,队友之间的配合.培养团结,坚强的意志.

  1、提高队员的传接球的速度。

  2、提高队员的防守能力。

  3、提高队员运控球的保险系数。

  4、提高队员战术,重点是个人与局部的战术配合。

  5、明确个人的攻守职能,进攻防守原则。

  6、提高个人战术意识和局部二打一,三打二结合射门能力。

  (三)主要训练手段:

  身体训练手段:克服自身体重的各种跳跃、后退跑、曲线跑等。

  技术训练手段:各种个人垫、运、控练*,各种一对一攻守,二三人跑动中传接球配合。

  (四)训练主要技术:

  踢球:以脚内侧踢球、脚背正面踢球、脚背内侧踢球为主,脚背外侧踢球、脚尖踢球为辅。停球:以脚内侧停球、脚底停球为主,脚背外侧、脚背正面、胸部大腿停球为辅。头顶球:以前额正面、前额侧面顶球为主,介绍鱼跃头顶球。运球:以脚背正面、脚背内侧运球为主,脚背外侧、脚内侧为辅。

  (五)战术:

  二过一配合:横传直插二过一、横传斜插二过一、踢墙式二过一、回传反切二过一等。

  备战期(4--5)月:

  第1:认真挖掘有潜力的新队员,建设好球队,壮大球队,保证球队的持续发展。

  第2:加强思想工作,让其明白锻炼的必要性以及为校争光的荣誉感,使之有意主动投入。

  第3:注重球队作风建设,严抓纪律,认真做好考勤工作,建立奖罚机制,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第4:本学期的训练工作主要是围绕着培养足球技术,基本功,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足球的整体水*。

  推进我校素质教育,提高足球氛围,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同时更希望这支队伍在比赛中不

  断提高,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社会培养更多的足球人才。

  比赛期(5、6月份):

  选择合适的对手进行各类比赛。

  参加市中小学生足球比赛,打出好的成绩。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训练水*,改进技战术上存在的主要弱点。

  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训练,保证充分发挥身体、技战术训练水*。

  休整期(7—8月份):

  积极性休息,消除疲劳,积蓄力量更好地迎接下一年的训练。

  1、进行积极性休息。

  2、保持一定的训练水*,安排强度不大的技术练*。

  3、总结经验,准备好队伍调整工作,做好新的训练准备工作。

  冬训期(9--12月份):

  1:提高队员训练作风,比赛作风,严格纪律性.培养良好体育道德作风,严格训练质量.

  2:提高队员的全面身体素质,重点发展速度灵敏.协调.爆发力等素质.

  A.学*掌握跑的正确技术.

  B.提高速度所需要的肌肉力量.

  C.提高完成各种技术动作所需要的灵敏协调能力.

  3: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技术(重点传,接技术)逐步发展学生个人技术特长.

  A.提高活动中控球能力.

  B.正确掌握传接球技术.

  C.提高技术运用能力.

  D.注意发现学生特点加以培养.

  4:提高队员的战术能力.重点是个人战术和局部战术.

  A.明确个人攻守的职能,进攻和防守原则.

  B.提高个人战术意识和局部2对1,3对2能力.

  C.确定基本阵容,初步形成

  3-2-1 全攻全守的基本打法.

  5:主要训练手段.

  A.身体训练:各种快速跑,耐久跑,负重柔韧等练*.

  B.技术训练:各种个人颠,控球练*,1对1攻守2-3跑动中传接配合,抢截球等.

  C.战术训练:2对1,2对2,3对2对抗攻守,半场攻守练*比赛.

  备注:

  1、此次训练均为学生自愿参与,自愿报名参加训练。

  2、每堂训练课都必须奉着“安全第一、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原则进行,严格球队作风,纪律严明,认真刻苦训练。

  3、训练本着“以人为本”,以适合同龄队员心理,生理接受能力为提前,积极推行“快乐体育”和“健康体育”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到训练中。

  五、训练分段:

  a、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b、继续熟悉球性和控运球基本技术;

  c、学*与掌握比赛相关的技术:运、传、接、射、抢和头顶球技术;

  d、在提高基本技术熟练性的基础上,形成技术定型,并通过对抗性练*和比赛使个人技术向实用比赛

  技巧转化,逐步培养能在对抗局面下控制球和运用攻守的能力

  (10月份参加比赛)

  训练时间为:

  每天下午:上午6:40-7:30

  下午3:40-4:30


刻舟求剑教案汇总十篇(扩展8)

——幼儿教案汇总十篇

  幼儿教案 1

  语言类幼儿教案

  一、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体验按指令活动的愉快。

  2、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态度和*惯。

  二、重点与难点

  听清完整的指令才能行动。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场景布置:草地、路。(山洞、蚂蚁洞)。

  2、录音“小鸟的叫声”、“树叶”、沙袋等。

  四、设计思路

  对于刚进入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来讲有一明显的特点即“自我为中心”。在游戏中也是以“自说自话”的个体活动为主,还不*惯于听他人的指令集体行动。因而让孩子通过游戏活动积累有关“只有听得清,才能做得对,玩得开心”的经验和体会是很有必要的、从情感人手,培养孩子逐步养成注意倾听的态度、*惯也是可行的。

  本活动设计的内容编排思路是:指令的语句从短到长,语速有快有慢,指令所包含的信息量由少到多:要求孩子完成的动作由小到大,游戏时的环境干扰因素由少到多。这样的编排意图旨在使孩子的有意控制时间增加,有意记忆的信息量不断扩大。

  本活动设计的过程是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激发孩子倾听的兴趣,并在游戏中体会儿歌的意义,乐意跟着学念。同时结合体育活动、认识秋季的活动,及相关的数活动开展游戏,综合地完成教育目标。

  五、活动流程

  室内听指令动作——室外听指令动作

  (一)室内听指令动作。

  1、引发倾听兴趣。

  放录音:“小鸟的叫声”

  设问:听听是什么声音,你是用什么来听的?

  说明:主要是突出耳朵能听的主题,并提出以听为要求的游戏规则。强调听得清楚,听完整游戏会玩得开心。

  2、听指令动作。

  (1)脸部动作。

  A翘起嘴巴,做只小猪。

  B捏下鼻子,做只狐狸。

  C一眼睁,一眼闭,做只调皮的小猴子。

  说明:一开始语速可慢些,接下来可快一些并变换指令例:“拉拉小耳朵,捏捏小鼻子,梳梳黑头发,拍拍小嘴巴。”

  小结:玩得开心吗?为什么开心?因为你们听得仔细做得对。老师念儿歌:“小耳朵,真正灵,听得清,做得对,我们玩得真开心。”

  (2)手指动作。

  A变把枪“嗒嗒嗒”,

  B变个相机“喀嚓,喀嚓”,

  C变把小鎯头,修修小椅子,“叮咚,叮咚”。

  小结:小耳朵,真正灵,听得清,做得对,我们玩得真开心。

  (3)身体动作。

  A站起来,转个圈,

  B做只母鸡,拍拍翘膀,下个蛋。

  C做只青蛙,呱呱跳,去抓花蝴蝶,

  D打鼓,敲锣,吹嗽叭,放鞭炮。

  说明:要求听完指令,并把每一个指令用动作表现,教师可以示范,并视实际情况,指令可以反复。用儿歌小结,并引导幼儿跟着念。

  (二)室外听指令动作。

  1、小兔子捡树叶。

  教师可先念儿歌例:小兔子,蹦蹦跳,跳到树下捡树叶,一只小兔捡一片,许多小兔捡许多。

  说明:孩子捡了以后可检查一下是否捡一片,渗透“1”和“许多”数概念。

  2、小蚂蚁搬豆。

  可以布置场景,有草地,有“蚂蚁洞”,有房子等。

  听指令动作

  (1)小蚂蚁,快快爬

  (2)小蚂蚁,慢慢爬

  (3)小蚂蚁,去搬豆,一只蚂蚁搬一粒,搬进洞里放放好。

  语言类幼儿教案

  一、活动目标:

  1、感知春天美丽的景色,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2、在看看、讲讲、做做中学*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3、初步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小音响及录有雨声的MP3。

  2、图片三幅,胸饰人手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感知小雨点。

  1、小朋友,春天到了,你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雨声)

  2、春天到了,小雨点从天上落下来时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淅沥沥、滴答滴答、哗啦啦、沙沙沙……)

  3、小雨点从天上落下来时特别高兴,我听到它们边落边唱:沙啦啦、沙啦啦。(师幼一起学做下雨状,边说:沙啦啦……)

  (二)欣赏图片,帮助幼儿感受春天的美,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过渡语:小雨点,沙啦啦,唱着歌儿落到什么地方?

  1、欣赏图一:小雨点落在花园里。

  ①小雨点,沙啦啦,落在花园里,花儿怎么样了?

  ②花儿张开大嘴巴,会说些什么呢?

  以诗歌内容小结:小雨点,沙啦啦,落在花园里,花儿张开大嘴巴。

  ③师当小雨点,幼儿当花,边表演边学念诗歌第一段若干遍。

  2、欣赏图二:小雨点落在池塘里。

  ①小雨点,沙啦啦,落在什么地方?池塘里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摇尾巴)

  ②它们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以诗歌内容小结:小雨点,沙啦啦,小雨点落在池塘里,鱼儿摇摇小尾巴。

  ③师当小雨点,幼儿当鱼,边表演边学念诗歌第二段若干遍。

  3、欣赏图三:小雨点落在树林里。

  ①小雨点,沙啦啦,落在什么地方?树林有什么变化?

  ②小树、小草发芽了,树林穿上了嫩绿的衣服,可漂亮了,有谁喜欢到那儿去呢?会干些什么?

  以诗歌内容小结:小雨点,沙啦啦,小雨点落在树林里,树枝长出新嫩芽。

  ③师当小雨点,幼儿当小树,边表演边学念诗歌第三段若干遍。

  (三)学*诗歌。

  过渡语:小雨点真是个顽皮的娃娃,落在这儿又落在那儿。使春天变得非常漂亮。我一边想,一边把它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念给你们听听吧,,它的名字就叫《小雨点》。

  1、师结合图片、动作朗诵2遍。

  2、幼儿学念诗歌。

  (四)游戏《小雨点》。

  (五)结束部分。

  语言类幼儿教案

  活动目标:

  1、感知故事中的不同形象,丰富词汇:“红红的”、“雪白的”、“金黄色的”。

  2、通过教具的演示,理解故事情节和动物形象。

  活动准备:

  1、教具:小象、蜗牛、小狗、熊爷爷、小鼓、鼓槌

  2、草地、小花、小树背景图

  已有经验准备:认识鼓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小鼓

  教师边指边提问:

  1)你们看这是什么?(小鼓)

  2)我们来看看它的身体是什么颜色的?(红色……)

  师:你们说得真好,老师用更好听的话来说,红红的鼓身,我们一起来说说看。

  3)再来看看它的鼓面是什么颜色的呀?(白色……)

  师:恩,真棒。我也用更好听的话来说,雪白的鼓面,我们一起来说说看。

  4)你们看这鼓槌又是什么颜色呢?(金色,黄色……)

  师:金黄色的鼓槌,我们也来说一说。

  小结:这只小鼓真漂亮,红红的鼓身,雪白的鼓面,金黄色的鼓槌。

  师:可是这只小鼓是谁的那,让我们来听一听故事。

  二、教师边演示桌面教具边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1、讲到“小鼓真漂亮……”时,教师手指小鼓,启发幼儿说出“红红的鼓身,雪白的鼓面,还有金黄色的鼓槌”。

  2、讲到“小蜗牛先看见了……”时,请幼儿说一说小蜗牛看见了会把鼓槌当做什么呢?幼儿学一学蜗牛爬的动作。

  3、讲到“小狗远远地跑过来……”时,请小朋友猜猜小狗会把鼓槌当作什么,学学小狗的动作。(幼儿学一学小狗啃骨头的动作)。

  4、讲到“熊爷爷也走过来……”时,请小朋友猜一猜熊爷爷又会把古槌当成什么,他会怎么做,(幼儿学一学熊爷爷拄拐杖的动作)。

  师:这只小鼓是谁的呀,是谁送给小象的?好听吗?我们再来听一遍,这次呀,老师可有个要求,请你和我一起讲蜗牛,小狗,熊爷爷它们看到鼓槌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三、教师演示桌面教具,带领幼儿讲故事。

  教师用提问及留白接说的方式,引导幼儿完整地讲述故事。

  师:现在,你们知道这是谁的鼓槌了吗?可是这个故事还没有题目,我们来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吧!

  四、情境表演

  老师请四个幼儿分别来扮演小象、小蜗牛、小狗、熊爷爷,其他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复述故事。

  师:恩,你们刚才啊都讲得很好,现在啊,老师要请四个小朋友来表演哦,谁愿意来?请到的小朋友等下轮到你的时候可要大胆地说,大胆的表演哦,下面的小朋友呢,就要跟着老师一起讲故事。

  幼儿教案 2

  活动目标:

  1、在欣赏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剪、画、贴的方法制作自己喜爱的面具。

  2、喜欢面具,并进行面具舞会,体验带上面具跳舞的愉快心情。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曾经欣赏过的面具相应的图片照片若干。

  2、各种材料剪刀、彩纸和胶水、油画棒等。

  3、表演区,(各种围巾、彩带、项链装饰物品等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欣赏各种面具的图片、照片,引导幼儿发现面具的制作方法。 师:小朋友们这是我们欣赏过的面具,你们知道面具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幼儿回答教师小结)

  做面具先要做什么?再做什么?做面具要先将眼睛和嘴巴的地方剪空,再画上或者贴上自己喜欢的图案,装上松紧带,面具就做好了,可以戴了(主要根据幼儿自己的经验对制作面具的过程进行讲述。选出其中最好的方案.)

  2、小结:刚才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些方法都是可以做成面具的没有挖空的方法,有剪贴的方法还有绘画的方法都行。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引导幼儿相互讨论,确定自己的创作主题。

  (1)师:今天我们班要开一个化装舞会,小朋友们都要戴上自己亲手制作的面具来参加舞会,你想做一个什么样子的面具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制作自己喜欢的面具?(幼儿根据自己喜欢的样子进行自由表述。

  (2)引导幼儿从制作动物、人物、植物和水果等面具,漂亮的还是滑稽的等方面进行思考,引导幼儿互相启发确定自己的创作主题,以及制作的方法等。

  (3)引导幼儿观察提供的材料,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供各种鲜艳的各色彩纸、线绳剪刀、彩纸和浆糊、油画棒,装定机和松紧带等)

  (4)幼儿自由进行面具制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2、教师交代需要注意的地方。

  师:请小朋友在做面具的时候,先想好自己想要的面具,想好是用贴的方法、画的方法,还是两种结合的方法制作面具。

  师:注意将不用的材料放回原来的地方。

  3、幼儿制作,教师指导幼儿完成作品。

  教师指导幼儿确定自己要表现的形象,提示幼儿装饰的方法,帮助幼儿解决制作中发生的困难完成自己的作品。

  三、结束部分

  1、引导做好面具的幼儿到表演区进行化装舞会,表演!

  2、小结活动情况下课!

  幼儿教案 3

  活动目标:

  1、知道周庄阿婆花茶中几种常见的花的名称、外形特点,以及它的药用价值。

  2、初步了解中医中“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知道在中医中可以通过食疗来治疗某些疾病,让幼儿感受到中医的神奇。

  3、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知识,萌发幼儿做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1、课件一个。

  2、枇杷花、玫瑰花、菊花和枸杞幼儿人手一份。

  3、小狗、小兔和小猫图片个一张、篮子三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花,和幼儿一起聊聊花

  1、这是什么?(花)花有很多的品种,你能说出哪些花名呢?

  2、什么时候我们需要这些美丽的鲜花呢?

  教师小结:因为鲜花很美丽,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把鲜花作为礼物送人,比如:母亲节的时候我们会送上康乃馨,来表达浓浓的母爱。在好朋友生日的时候我们送上鲜花来表达祝福。我们也可以把鲜花送给病人,希望生病的人早日康复。

  二、介绍周庄的阿婆花茶

  师:今天老师没有给小朋友带来鲜花,你们看这是什么?(干花)把鲜花晒干以后就变成了这些干花。

  师介绍:这些是老师从周庄带来的干花,在周庄我们可以看见许多的阿婆在卖这些干花,阿婆们把鲜花采摘下来,晒干就成了干花了。你知道这些干花有什么用吗?(可以泡茶,也能做各种点心)

  为什么要喝这些花茶呢?(味道香)

  师小结:这些干花我们可以用来泡茶,能泡茶喝的花我们就叫它“花茶”,它不但味道香,而且还有一些特殊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请牛医生给我们聊聊花茶。

  三、介绍中医

  播放视频,让幼儿初步了解中医。

  看课件(一)

  师:牛医生是一位中医,你知道什么是中医吗?(中医是我们中国人传承下来的医术)

  课件(二)

  师:中医是怎么给人看病的?(通过课件了解“望闻问切”)幼儿可以学一学中医看病的动作。

  课件(三)

  师: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以后,中医又是怎么治疗的呢?(通过课件知道针灸、中药、拔火罐、食疗)

  师:中医治病的方法很多,很神奇,竟然还可以通过吃东西来治疗和改善疾病,原来那些花茶也对我们的某些疾病有帮助。

  师:你现在觉得牛医生是怎么样的一位医生?(了不起、神奇、高明)

  四、了解花茶的药效作用

  师:中医很神奇,你想向牛医生学*治病吗?(想)那等病人来了我们一起给牛医生抓药,好吗?

  1、这是爱漂亮的兔妈妈,最*,你看她的脸上长了一些黑斑,它很着急,所以想请牛医生帮忙,牛医生让她买一些玫瑰花茶,回家去泡水喝,坚持的话,就能让色斑减淡。

  请小朋友找找出准备玫瑰花,并说说玫瑰花的形状和颜色。然后放到贴着兔妈妈图片的盒子里。

  2、小狗弟弟爱玩电脑,用眼过度以后,眼睛很不舒服,视力也下降了,牛医生让他用菊花和枸杞泡水喝能解毒明目。不过,牛医生还叮嘱以后一定要控制玩电脑的时间,不然的话,医生可帮不了他。

  请小朋友找出菊花和枸杞,说说菊花的外形和枸杞的外形,,然后放到贴着小狗弟弟图片的'盒子里。

  3、猫妹妹最爱唱歌了,可惜最*老是咳嗽,猫妹妹可着急了,也来找牛医生,希望牛医生能治好她的咳嗽病,牛医生就让猫妹妹用枇杷花煎水服用,批把花有润肺止咳的功效。

  请小朋友找出枇杷花,说说枇杷花的特征,然后放到贴有猫妹妹图片的盒子里。

  五、总结

  师:牛医生和小朋友真是厉害,一起用花治好了不少的病呢,花茶虽然好喝,但不能乱喝,再和前我们应该听听中医的建议。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东西都有药用的价值,比如,核桃小朋友可以每天吃一点,它能补脑,让我们更加的聪明。爷爷奶奶有高血压的可以多吃芹菜,芹菜可以降血压,我们在生活中只要多学*,多观察,做个有心人,都会是一个了不起的小中医。

  幼儿教案 4

  《大熊的拥抱节》活动反思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难忘的拥抱节呢?”

  幼儿纷纷举手回答说:“因为大熊改正了缺点,有了好朋友。”

  “小动物原谅了大熊,和它还是做了好朋友。”

  “那我们小朋友有没有做错过事,有没有和小朋友闹过矛盾呢?现在你们原谅他们了吗?如果你已经原谅了他,那么就轻轻地走过去和他拥抱一下,亲一亲。”

  幼儿在音乐声中,和同伴抱一抱,亲一亲,有些幼儿都感动地哭了出来。

  现在的幼儿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为龙为凤、骄横霸道,与小朋友相处也是自私自利、不懂谦让。常常看到有的孩子做错了事情还不知悔过,从而失去更多朋友。为了让孩子们学会交往、善待朋友,我设计了《大熊的拥抱节》这一活动方案,让幼儿在欣赏故事的同时,知道霸道的行为会让自己失去很多朋友,使幼儿领悟到“知错就改”还是会得到朋友的原谅的,以此教育幼儿要珍惜友谊,与同伴友好相处。

  本活动中PPT的运用,给了幼儿一个惊喜,他们听故事时特别专注,加上班得瑞的音乐背景,使故事听起来特别有感染力。讲述表演环节幼儿轻松地就掌握了故事内容,而且对角色表情、语气拿捏得也很准确。在为大熊想办法、改正缺点的时候,看到有的幼儿,恨不能把各种好事都说出来让大熊去做,我理解了他们的良苦用心,最起码一点:孩子们是善良的,是具有同情心的。以至于后来“大熊打开门,看到小动物们全来了”,小朋友们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说明孩子们都是渴望友情,需要友谊的。最后,让幼儿自己过一个拥抱节时,我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上次是我不对,我不该抢你的玩具,你能原谅我吗?”“当然原谅你了,我们还是好朋友呀!”说完,他们又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我想,看到这一幕,我们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圆满完成了。

  幼儿教案 5

  目标

  使幼儿对科学现象和科学发明产生好奇与兴趣,敢于大胆想象。

  准备科幻录像片、图书、故事等。

  过程

  活动(一)

  欣赏科幻故事

  1、由教师讲科幻故事。如“机器人奇奇”、“我的梦”、“到月球上去”、“海底旅游”等。

  2、组织幼儿观看科幻录像片。如“机器猫”、“可赛号”、“变形金刚”等。

  3、让幼儿自由阅读关于科学知识或幻想故事的图书。

  活动(二)

  创编科幻故事

  1、续编故事:让幼儿根据自己知道的科幻故事中的人物、背景、情节继续编故事。

  2、按主题编故事:让幼儿根据一定主题编出不同情节的故事。如“飞到天上去”、“未来的交通工具”、“假如我会变”等等。

  3、自由编故事:让幼儿自己出题目,自己编故事。

  4、科幻故事会:请几名幼儿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可以边讲边表演。教师要鼓励那些构想独特的幼儿。

  5、自制科幻故事书:鼓励幼儿将自己编的科幻故事画成图画。然后将他们装钉成册,再加上封面。制成科幻故事书。

  6、画幻灯片:为幼儿提供无色透明的投影胶片或塑料纸,让幼儿用彩笔将自编的科幻故事画在上面。制成幻灯片。可利用投影器,让幼儿边放幻灯片边讲故事。

  建议: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有些内容可渗透到其它活动中进行。有的活动内容可分成几次进行。

  幼儿教案 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正确感知此6少的数量,理解数的意义。

  2、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培养良好的操作*惯。

  3、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学具:空塑料瓶若干,黄豆若干,1-7不同数量的实物纸条,1-6的数字一组一份。

  教具:1-6的`数字卡、1-6的加点卡、动物图卡、大瓶子、背景图、头饰(火车头)、磁带。

  活动过程:

  1、以开火车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老师拿点子、数卡、动物图卡和孩子们进行问答游戏。

  师:嘿嘿,我的火车几点开?(师随机出示6以内的点卡、数卡)

  幼:嘿嘿,我的火车几点开。

  师:嘿嘿,来了几位小客人?(出示动物卡片)

  幼:嘿嘿,来了几位小客人。(反复进行几次)

  2、通过看看说说理解数字“6”来迎接我们了,6可以表示什么?(幼儿先讲述,再示大瓶子)6还可以表示这个动物瓶上的6只小白兔。6只小白兔可以用几个圆点来表示?请幼儿上前选一张。

  3、制作动物瓶感知此6少的数量。

  先让幼儿找出比6少的动物图卡片贴在瓶身上,再组织幼儿集中交流,将探索的结果用圆点表示出来。

  师幼总结:此6个圆点少的有5个、4个、3个、2个、1个。

  再次操作,鼓励幼儿小组交流,介绍自己每个瓶身上贴了几个小动物?请小朋友检查是否正确,为什么?动物瓶上的数量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请小朋友到数字城找一找贴在6的下边。

  4、将数字、实物、图卡对应匹配

  请小朋友帮豆宝宝搬家,要仔细看好动物瓶上有几只小动物就往瓶里放几个豆宝宝,不能多也不能少,天冷了,赶快给它关好门,并在瓶盖上贴上相应的数字。

  幼儿操作后,集体检查个别幼儿。

  5、游戏:数字宝宝找朋友

  每个小朋友拿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挂在头上,记住自己的数字是几,由数字6开始按比自己小1的顺序找朋友,找到的新朋友排在前面,按6、5、4、3、2、1的顺序组成几列长长的小车箱。

  师:呜-我的火车要开了,小小车箱快快来。音乐响起,师幼开火车走出活动室,结束本次活动。

  幼儿教案 7

  活动目标:

  1、能尝试用胡萝卜、藕、甜椒、黄瓜、土豆等蔬菜的横截面,蘸上颜料进行印画,初步感知印画的方法。

  2、通过蔬菜印画,感受这种特殊画法的乐趣,丰富幼儿的想象。

  3、养成物归原处的*惯。

  活动准备:

  1、材料:藕、萝卜、胡萝卜、花菜、葱头、辣椒等蔬菜,红黄蓝绿颜料和浆糊,做成基本颜色色糊,调色盘5个,湿手帕5块,长方形圆形的纸若干。

  2、教师用蔬菜横切面印好的“漂亮桌布”。

  经验:能认识常见的蔬菜

  活动重点:感受印画的乐趣。

  活动难点:学*印画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丰富幼儿对蔬菜的认识。

  1.今天有很多蔬菜宝宝来到了我们小班活动室里,你们想认识它们吗?(幼儿:想)那现在老师就把它们请出来吧!(教师:逐一出示蔬菜,幼儿回答。)

  2.蔬菜宝宝们今天还带来了一个小小的魔术,它制作出了一块漂亮的桌布,你们想看吗?(出示范画)你们能猜出都是哪些蔬菜宝宝变的吗?

  二、教师示范讲解用蔬菜印章制作漂亮的桌布。

  1.蔬菜宝宝变的的魔术真好玩,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变的吗?

  2.出示印画材料让幼儿认识。

  3.幼儿探索蔬菜印画的方法。

  选一个蔬菜宝宝,蘸上色糊,然后盖在纸上,用手用力按压,蔬菜宝宝的魔术就变出来了。

  想换一种蔬菜怎么办?(引导幼儿要把蔬菜印章物归原处。)

  老师小结:印的时间要留长一些,并且要用力压,不能将颜色重叠印,印完一个要等它晾一会儿,不碰到它。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蔬菜盖大印——制作漂亮的桌布。

  (1)孩子们,你们想帮蔬菜宝宝变魔术吗?那我们也轻轻回到位置上帮蔬菜宝宝去变一下吧!

  (2)幼儿自选方形或圆形的纸张当桌布。鼓励幼儿选择两种以上的蔬菜印章和颜料印画,提醒幼儿画完后把蔬菜印章放回原处。

  2.幼儿再次尝试,学*印画方法

  四、展示作品,欣赏漂亮的桌布。

  1.将幼儿印盖的“漂亮的桌布”展示在主题墙上,供幼儿欣赏。

  2.你喜欢哪一块桌布?为什么?猜一猜都是用什么蔬菜印的?

  活动延伸:玩区角活动时,教师可指导幼儿用蔬菜做出各种小动物,如:小羊、小狗、小猫等。

  幼儿教案 8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盆栽,引起幼儿兴趣

  师:1、春天来了,漂亮的小花都开了,今天老师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盆小盆栽,看,漂亮吗?

  2、老师的这盆花是用两张这样的*面“盆花”做出来的,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3、请小朋友们试一试用两张*面“盆花”变成立体的小盆栽。

  二、引导幼儿通过大胆尝试,学*制作一盆立体的盆花

  1、师: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两张*面的花,请你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也变出这样一盆立体的小花。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

  3、请成功的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方法。

  4、教师总结并示范正确方法和注意点。

  三、鼓励幼儿愿意尝试用颜料为小花涂色

  1、教师介绍运用毛笔和颜料给小花涂色。

  2、教师简单示范并介绍涂色的方法。

  四、幼儿操作活动,教师指导

  1、鼓励幼儿大胆为小花涂色。

  2、等颜色稍千后做成立体的小盆栽。

  五、评价活动

  1、展示幼儿做的小盆栽,对幼儿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概括。

  2、请幼儿来说说你做的小盆栽想送给谁。

  3、出示小房子、小树延伸活动,引导幼儿以后也可以来试着做—做其他的物品。

  活动目标1、探索学*用十字对插的方法制作立体小盆栽。2、尝试简单的涂色游戏,愿意用颜料为小花涂色。3、提高手工制作的兴趣。

  活动准备人手两张*面的“盆花”(一面涂好颜色、上下开好凹槽)、毛笔、抹布、颜料若干、教师范例。

  幼儿教案 9

  半日计划:

  一、来园活动:

  a) 开窗通风,亲切接待幼儿,观察幼儿来园时的情绪,其他教案-半日活动。

  b) 鼓励幼儿一起打扫活动区、整理玩具。

  二、晨间活动:

  1. 内容:套圈

  2. 目标:能积极参与活动,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3. 过程:a)介绍活动内容,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b) 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共同游戏。

  c) 提醒幼儿活动后将器具放回原处。

  4、生活教育:提醒幼儿在活动教育中避免互相碰撞,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关注幼儿活动量,根据活动情况适时增减幼儿衣着和活动量。

  三、早操:与幼儿一起听音乐做操,情绪积极,动作准确

  四、入厕:幼儿有序地入厕

  五、语言活动:

  《笨耗子的故事》

  一、活动目标:

  a) 感受由于语气、语调、音韵节奏的不同,使语言产生优美而动听的效果,激发幼儿欣赏文学活动的兴趣。

  b) 在仔细倾听词句的基础上,帮助幼儿理解诗词主要情节、角色形象。

  c) 理解词:细,争吵,单调,迷迷糊糊。

  二、准动准备:背景图与插入角色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

  1、(出示背景图)猜猜,这是谁的家?你怎么知道是老鼠的家?谁知道老鼠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

  2、你喜欢耗子吗?为什么?

  (二)欣赏理解第一段(原因)

  1、 欣赏第一段

  2、 提问:耗子妈妈怎样哄孩子睡觉的呢?

  (三)欣赏、感知童话诗,初步理解角色的形象和主要情节。

  1、 朗读

  2、 提问:耗子妈妈请了哪些动物妈妈来哄宝宝睡觉?它们怎么哄的?结果怎样?

  (四)再次欣赏,理解故事发展顺序。

  1、 边朗读边出示相应角色。

  2、 提问:a、小耗子到哪里去了?你怎么知道?从哪些话中听出来耗子是被猫哄睡觉的,耗子为什么不要妈妈哄他睡觉呢?

  (五)讨论分析

  1、 你听了童话觉得它是怎么样的耗子,它哪里笨?

  2、 耗子妈妈明明知道猫要吃耗子,为什么要请猫来哄宝宝呢?(耗子妈妈太爱自己的孩子,一心要让孩子睡好,就什么都依着,结果反而害宝宝,而小耗子不要这个不要那个,偏偏要大猫哄,所以大家都说这是只笨耗子,所以诗歌的.名字就叫《笨耗子的故事》)

  (六)假设性思考:

  1、 如果你是耗子的妈妈,你会怎么哄宝宝睡觉?

  2、 如果你是聪明的小耗子,你会怎么做呢?

  (七)延伸活动:

  1、 复*

  提供头饰,让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扮演,幼儿教案《其他教案-半日活动》。

  歌表演《拉拉钩》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学*演唱歌曲,体验歌曲前后两段的不同情绪,并通过情绪、声音、速度的变化学*有感情的演唱。

  2、 在理解歌曲含义的基础上,尝试创编舞蹈动作,以更好的表现歌曲。

  3、 结合对生活经验的回忆,懂得同伴间应团结友爱,在表演中学*用眼神与同伴交流

  教学准备:

  幼儿已会唱歌曲《拉拉钩》,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 听音乐进教室

  提醒幼儿注意与同伴的目光交流。

  2、 练声曲《找朋友》。

  二、学*歌表演。《拉拉钩》两遍。

  1、 引导幼儿唱出歌曲中生气了、和好了以后高兴的感觉。

  2、 探索尝试创编。

  (1) 语言导入,激发幼儿创编的兴趣。

  (2) 引导幼儿逐句创编,在全体幼儿参与创编的基础上,选择个别编得较好的幼儿把动作统一地教给大家。

  A、 提问:*时小朋友生气了会做什么动作,表演前一段。

  B、 提问:和小朋友和好了会做什么动作?表演后一段(最后一句暂时不编)幼儿自由结合表演到最后一段时,启发提问:你们和好朋友在一起时想做什么动作?

  3、 完整表演。

  (1)、边唱边表演。

  (2)跟着音乐完整表演。

  三、结束部分:

  1、 小结幼儿活动情况。

  2、 欣赏老师表演的舞蹈《小海军》。

  游戏活动:抱小狗

  目的:训练幼儿单腿跳的能力。

  准备:一幼儿扮外婆,另一幼儿扮抱狗人,其他幼儿围成圆圈,原地蹲下扮小狗。

  玩法:游戏开始,外婆站在圈内,抱狗人站在圈外,边绕圈做单腿跳动作,边念儿歌:“咯哒咯哒抱小狗,抱回家去做枕头。”然后站在圈外做敲门动作,并与外婆对话。

  盥洗、吃午饭:

  引导幼儿自觉地用肥皂洗手、不玩水,然后安静的就餐。

  其他教案-半日活动

  幼儿教案 10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关心同伴,帮助他人。

  2、初步培养幼儿的观察、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要求幼儿在家里或公共场合,注意观察**的面部表情,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准备一个可以活动的'大脸谱(眉毛、眼睛、嘴巴(可以转换方向),喜、怒、哀、惧脸谱各一张,四个脸谱(喜、怒、哀、惧)都画在同一张纸上的图片四张。

  3、环境布置:四面墙上分别挂有喜、怒、哀、惧脸谱。

  [活动过程]

  1、出示活动脸谱,引起兴趣。

  ⑴教师操作,幼儿观察。

  ⑵自由议论、模仿。

  2。游戏“他怎么啦”

  ⑴教师做表情动作,请幼儿来猜。

  ⑵请幼儿做表情动作,教师和幼儿一起猜,并问表演幼儿猜得对不对。

  3、教师说词或句子,幼儿体验、感受。

  ⑴说高兴词。

  ⑵说害怕词。

  ⑶说痛苦词。

  ⑷说生气词。

  幼儿表演、体验、感受后,教师启发幼儿用语言表述出来。

  小结:教育幼儿要关心别人,学会观察,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

  4、分组表演。

  分成四组,给每组小朋友一张画有喜、怒、哀、惧的图片,每组请出一位小朋友,拿着这张图片,随便指脸谱喜、怒、哀、惧中的一个,其他小朋友看后,马上用表情、姿势表演出来,并说明自己“怎么啦”。

  [活动延伸]

  自由表演。室内四面墙上分别挂有喜、怒、哀、惧四个脸谱,幼儿自由选择。如愿意表演高兴的站到喜的脸谱下面,愿意表演怒、哀、惧的分别站在对应脸谱下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