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键教案优选【十】份

首页 / 教案 / |

  化学键教案 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共价键的三个主要参数:键能、键长、键角;

  2.初步了解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3.初步了解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

  教学重点: 共价键的三个主要参数;

  教学过程:

  [复* ]

  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离子化合物可以含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2.下列哪一种元素的原子既能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形成离子键或极性共价键,又能彼此

  结合形成非极性共价键( )

  (A)Na (B)Ne (C)Cl (D)O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板书]1、表明共价键性质的参数

  (1)键长:成键的两个原子或离子的核间距离。

  [讲述]键长决定分子的稳定性,一般说来,键长越短,键越强,也越稳定。键长的大小与成键微粒的半径大小有关。如键和H―Cl H―I。

  [板书](2)键能:拆开1 l某键所需的能量叫键能。单位:/l。

  [讲述]键能决定分子的稳定性,键能越大,键越牢,分子越稳定。

  [板书](3)键角:分子中相邻的两个键之间的夹角。

  [讲述]键角决定分子的空间构型,凡键角为180°的为直线型,如: ;凡键角为

  109°28′的为正四面体,如: 。

  [思考]共价键中有极性键和非金属键,由共价键形成的分子中是否也有极性呢?

  [板]2、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化学键的极性是原子在分子中的空间分布决定分子的极性。

  [讲述](1)非极性分子:分子中电子云分布均匀,分子结构对称的分子属于非极性分子。只由非极性键结合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如: 。由极性键结合成的分子,分子中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叠,结构对称也属于非极性分子。如:

  (2)极性分子:分子中由于电子云分布不均匀而呈极性的分子。由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叠,产生正、负极,分子结构不对称,属于分子极性分子。如:HCl、 。

  (3)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量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量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如: 为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分子 溶剂中。

  [板书] 3、分子间作用力?

  [设问] 请大家思考一下,分子间作用力是不是一种化学键,为什么? 请举例说明。

  [讲解] 大家所举例子都很恰当,也即分子间作用力不是化学键,它比化学键要弱得多,它广泛地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但只有在分子与分子充分接*时,分子间才有明显的作用。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度等都有影响

  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

  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之间。

  [问题]根据元素周期律,卤素氢化物的水溶液均应为强酸性,但HF表现为弱酸的性质,为什么?

  [阅读]科学视野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板书] 氢键:

  [讲述]与吸电子强的元素(F、O、N等)相结合的氢原子,由于键的极性太强,使共用电子极大地偏向于高电负性原子。而H原子几乎成了不带电子、半径极小的带正电的核,它会受到相邻分子中电负性强、半径较小的原子中孤对电子的强烈吸引,而在其间表现出较强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就是氢键。

  [讲述]氢键的形成对化合物的

  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解释]化合物的熔沸点,主要取决于分子间力,其中以色散力为主。以氧族元素为例,H2Te、S2Se、H2S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小,色散力依次减弱,因而熔沸点依次降低。然而H2O由于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分子间作用力骤然增强,从而改变了Te―S氢化物熔沸点降低的.趋势而猛然升高,卤族中的HF和氮族中的NH3也有类似情况。

  [小结] 略

  [板书计划]

  1.表明共价键性质的参数

  (1)键长:成键的两个原子或离子的核间距离。

  (2)键能:拆开1 l某键所需的能量叫键能。单位:/l。

  (3)键角:分子中相邻的两个键之间的夹角。

  2.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化学键的极性是原子在分子中的空间分布决定分子的极性。

  3.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

  [课堂练*]

  1.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

  A.Na2O2B.Na2OC.NaOHD.CaCl2?

  2.下列物质中,不含非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是( )

  A.Cl2B.H2OC.N2D.CH4?

  3.下列关于极性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不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B.由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C.极性分子中必定含有极性键?

  D.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一方?

  4.下列化学键一定属于非极性键的是( )

  A.共价化合物中的共价键 B.离子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C.非极性分子中的化学键 D.非金属单质双原子分子中的化学键?

  化学键教案 2

  化学键:(1)定义: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化学键。

  (2)化学反应的本质:反应物分子内旧化学键的断裂和产物分子中新化学键的形成离子键

  (3)化学键的类型共价键

  金属键

  一.离子键

  【实验1―2】

  【图1―10】

  解释:Na原子与Cl原子化合时,Na失去一个电子Cl原子得到一个电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

  定结构,因此,Na原子的最外层的1个电子转移到Cl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形成带

  正电荷的钠离子和带负电荷的氯离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

  【图1―11】NaCl离子键的形成

  1.定义:把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

  实质 :静电作用(包含吸引和排斥)

  2.离子键的判断:

  (1)第 元素

  离子键[Na2O、MgCl2等]

  第ⅥA、ⅦA(2)带正、负电荷的原子团之间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NH4)2SO4、NaOH、NH4Cl、Mg(NO3)23.决定强弱的因素:①离子电荷数:离子电荷越多,离子键越 ;②离子半 径:离子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 。

  4.电子式:

  (1)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式子叫

  电子式。

  N F H O Mg A.原子:元素符号→标最外层电子数,如:

  +++B.简单阳离子:阳离子符号即为阳离子的电子式,如: Na 、 Mg2、 Al3

  C.简单阴离子:元素符号→最外层电子数→[ ]→标离子电荷数

  2�C如: N3 �C Cl F S

  D.原子团的阴阳离子:原子团→最外层电子→[ ]→标离子电荷数

  E.离子化合物:把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子式按比例组合。如: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的形成:

  如氯化镁的形成:在左边写上镁离子、氯离子的电子式,右边写出离子化合物氯化镁的

  电子式,中间用 ,而不用=

  MgBr2离子键的形成:

  二.共价键

  1.定义:原子间通过 共用电子对 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2.共价键的判断:

  (1)同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单质中的化学键: 如:H2、Cl2、N2、O2、O3、P4 等。

  (稀有气体除外: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属于无化学键分子)

  (2)不同种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学键:

  ①非金属氧化物、氢化物等:H2O、 CO2 、SiO2、 H2S、NH3等

  ②酸中的化学键(全部是共价键):HNO3、H2CO3、H2SO4、HClO、CH3COOH 等。

  3.决定共价键强弱的因素:成键原子的半径 之和,之和越小,共价键越。

  4.用电子式表示共价键的形成:Cl2、HCl分子的形成

  (1)Cl2 的形成: Cl +

  (2)HCl的形成Cl+ HHCl

  5.用电子式或结构式表示共价键的形成的分子(单质或化合物): 电子式:元素符号周围→ 标最外层电子数。

  结构式:元素符号→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未参加成键的电子省略) 物

  质 H2

  N2 CO2 H2O CH4 H H C H电子式H H N NOC O H O H H

  结构式 H―H 、 N 、 O 、 H―O―H、H C―H

  共价化合物: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 Cl Cl Cl

  ※共价化合物与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可能含有共价键)

  大多数盐类:NaCl、K2SO4、NH4NO4、CaCO3 、Na2S

  离子化合物 较活泼的金属氧化物:Na2O、CaO、MgO、Al2O3

  判断强碱:NaOH、KOH、Ba(OH)2、Ca(OH)2

  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氢化物等:SO2、、N2O5、NH3、H2S、SiC、CH4

  共价化合物 酸类:HNO3、H2CO3、H2SO4、HClO、CH3COOH

  5.共价键的类型:

  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成键的原子不显电性。

  共价键 (在同种 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如:H―H) ..

  极 性 共价键(简 称 极性键):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成键的原子显正或负电性。

  (在不同种 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 如:H―Cl ) ..

  【随堂练*】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必是离子化合物B.具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就是共价化合物

  C.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D.离子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共价键

  2.下列物质中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A.Ba(OH)2B.CaCl2 C.H2O D.H2

  3.下列物质的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4. 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A. CaCl2 B. Ba(OH)2 C. H2O2D. Na2O2

  5.下列化合物中,只存在离子键的是---------------------------------------------------------------

  A. NaOHB. CO2 C. NaClD. HCl

  6. 下列过程**价键被破坏的是------------------------------------------------------------------

  A. 碘升华 B. 溴蒸气被木炭吸附 C. 酒精溶于水 D. HCl气体溶于水

  7. 下列电子式书写错误的是------------------------------------------------( )

  8.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都相同的是--------------------------------------------------------( )

  A.HCl与NaOH B. H2S与MgS C. H2O和CO2D. H2SO4和NaNO3

  9.下列化合物中:①CaCl2 ②NH4Cl ③Cl2 ④H2O ⑤H2SO4 ⑥NaOH ⑦ NH3 ⑧H2O2

  ⑨Na2O2 ⑩HClO

  (1)只含离子键的是 ;

  (2)只含共价键的是;

  (3)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是;

  (3)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 ;

  (4)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5)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

  10、分别用电子式表示Na2S、MgBr2的形成过程:

  (1)Na2S的形成过程:

  (2)CaBr2的形成过程:

  11.(1)氮 气,(2)过氧化钠

  (3)氯化铵 , (4)氯化镁 。

  1-8: AACDCDCC

  9:1 3457810269 1269 4578109

  10、分别用电子式表示Na2S、MgBr2的形成过程:

  化学键教案 3

  知识与技能:掌握离子键的概念;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中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精神。

  重点、难点:离子键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学*我们知道,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然而由这一百多种元素的原子却能形成数以万计的物质。那么,为什么这一百多种元素的原子能够形成如此多的物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弄清楚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形成物质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钠与氯气的反应。请大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

  【问】现在,请一个同学回答一下,你观察到那些实验现象呢?

  【答】现象:钠在加热时融化成一个小球。当把盛有黄绿色气体的集气瓶扣在预热过的钠的上方时,钠剧烈燃烧起来,同时瓶中出现大量的白烟,原来黄绿色气体逐渐消失。 【问】那瓶中出现的白烟是什么呢?【答】是氯化钠固体小颗粒。

  【师】现在请大家在课本的相应地方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 【副板书】

  【师】从宏观上看,钠和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氯化钠。如果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又该怎样理解这个反应呢?

  【生】2个钠原子与一个氯气分子发生反应生成了2个氯化钠分子。

  【师】对。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是原子。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分析,应该是钠原子与氯原子结合成了氯化钠分子。那么,钠原子与氯原子是怎么结合形成氯化钠分子的呢?要想1知道为什么,我们必须从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上着手分析。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回答:原子在参加化学反应时都怎么样的趋势?【生】都有使自己结构变成稳定结构的趋势。 【追问】那什么是稳定结构呢?

  【生】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结构,如果K为最外层时是2个电子。 【追问】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达到稳定结构呢?【生】通过电子的转移或得失。

  【师】现在,我们就从原子结构来分析一下,钠原子和氯原子是怎样形成氯化钠的。 【投影展示】氯化钠的形成

  【师】钠元素的金属性很强,在化学反应中钠原子易失掉一个电子而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而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很强,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易得一个电子而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当钠原子和氯原子相遇时,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的1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钠原子和氯原子分别形成了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和带负电荷的氯离子。这两种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了稳定的化合物。我们把这种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离子键。

  【板书】

  一、离子键

  定义: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离子键【问】相互作用到底是什么作用呢?【答】静电作用

  【师】我们要正确理解静电作用。静电作用他不仅仅包括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还包括电子和电子、原子核和原子核之间的排斥作用。只有当引力与斥力达到*衡时,才能形成稳定的离子键。而我们把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问】那么,哪些元素之间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呢?【答】活泼的金属元素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合物。

  【师】活泼的金属元素包括IA,IIA,活泼的非金属元素VIA,VIIA。其实,除了活泼的'金属元素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之间能形成离子化合物之外,我们常见的含铵离子的化合物他也是离子化合物。还有课本上给我们列举出来的。那么我们如何能够迅速的判断某种化合物他是否属于离子化合物呢?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简单的方法,即只要是某化合物中含有IA,IIA的元素或者是含有铵离子,那么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从刚才的讲解中,我们知道原子成键是和其最外层电子有关,为了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化学用语——电子式。

  2 【板书】

  二、电子式

  1、定义: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如Na、Mg、Cl、O的电子式我们可分别表示为:【板书】

  2、电子式的书写

  ①原子

  【师】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用电子式来表示出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板书】

  【讲述】上述式子中的“+”表示“相遇”;弯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一般情况书写时可以省略;在箭头的左边是原子的电子式右边是氯化钠的电子式。由氯化钠的电子式,我们可以知道阳离子的电子式与其离子符号相同。知钠离子、镁离子的电子式分别为:【板书】②、阳离子Na+Mg2+

  【问】那么阴离子的电子式如何书写呢?请大家根据氯化钠的电子式总结出书写阴离子电子式的方法。 【学生活动】

  【总结】阴离子的电子式要在元素符号周围标出其最外层的8个电子,并用方括号括起来,要在方括号的右上角标明该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如Cl-,S2-的电子式分别为:【板书】③、阴离子

  方括号表示的意思是这8个电子现在都归这种元素所有。

  【师】现在,请大家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氯化镁的形成过程。同时,请三个同学上板书。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指出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可能的错误有这些; 1是MgCl2的电子式中,两个氯离子合并或者是没有写在镁离子的两边。 2是出现了“====”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是离子未标明所带电荷数。

  【总结】综上所述,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相同的几个原子可以单个一一写出,也可以合并起来用系数表示其个数,如

  1、2式中氯原子的表示方法;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地一一写出,一般不合并,如氯化镁中两个氯离子的表示方法;另外,由原子形成化合物时要用“→”表示,而不用“====”。因此,氯化镁的形成过程可用电子式正确地表示如下:【板书】

  【师】请大家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Na2O的形成过程。

  3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及时指正错误】 【把正确的答案写于黑板上】 【板书】

  【师】请大家总结用电子式表示粒子及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板书】

  3、用电子式表示粒子及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应注意的问题①离子须标明电荷数;

  ②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③阴离子要用方括号括起;④不能把“→”写成“====”;⑤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练*】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MgBr2 K2O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多数学生会写成MgBr2和K2O的形成过程】

  【师】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不是一回事儿,不能混淆。

  【设问】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与化学方程式在书写上有何不同?【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板书】略

  4

  【附】【实验1-2】钠和氯气反应实验的改进建议及说明:

  1.教材中演示实验的缺点:(1)钠预先在空气中加热,会生成氧化物,影响钠在氯气中燃烧;(2)预先收集的氯气在课堂演示时可能不够;(3)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少量污染。 2.改进的装置(如图1-2)。

  3.实验步骤:(1)取黄豆大的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入玻璃管中,按图示安装好;(2)慢慢滴入浓盐酸,立即剧烈反应产生氯气;(3)先排气至管内有足够氯气时,加热钠,钠熔化并燃烧。

  4.实验现象: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火焰呈黄色且有白烟,反应停止后,管壁上可观察到附着的白色固体。

  5.改进实验的优点:(1)整个实验过程中氯气保持一定浓度和纯度,避免发生副反应。(2)安全可靠,污染少。

  6.实验条件控制:(1)高锰酸钾要研细;(2)盐酸质量分数为30%~34%。

  化学键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的第3节。初中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知道钠离子与氯离子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氯化钠,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到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以及化学键的概念。本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对学生的微粒观和转化观较深层次的学*。为今后学*有机化合物、化学反应与能量打下基础。并通过这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所以这一课时无论从知识性还是思想性来讲,在教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2.从分类的角度上来看,前面有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本节内容则是从物质的微观结构上进行分类,根据物质的成键方式,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和共价键(在选修3中再介绍金属键),共价键再分为极性键与非极性键。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前面知识的联系,一是各种化学键与各类物质的关系,二是化学键变化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3.课标要求

  化学键的相关内容较多,教材是按照逐渐深入的方式学*,课标也按照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本节的课标要求为:“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第三章《有机物》要求“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选修4《化学反应与能量》中要求“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要求“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了解晶格能的应用,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能说明简单配合物 的成键情况;知道金属键的涵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也就是说,在本节教学中,对化学键的要求并不高,教学中应当根据课标要求,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及认知规律,降低难度,注意梯度。在电子式的教学中,而其中不必用太多时间将各种物质电子式都要学生练*一遍,取几个典型的投影出来让学生知道书写时的注意事项就行了。并且交待学生不要花太多时间去钻复杂物质的电子式,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电子式的书写。要注意本节课概念较多,且概念又比较抽象,因此要注意教学手段的科学使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键的概念,要知道常见物质形成的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了解形成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简单规律;

  (2)知道电子式含义,能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物质及其形成过程;

  (3)了解键的极性;

  (4)了解共价键的概念,从化学键的变化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1-2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得出感性认识,结合动画从微观模拟氯化钠的形成,建立离子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的实质;通过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简单归纳出形成离子键的条件。

  (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强化对离子键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3)通过P22思考与交流,并结合动画模拟演示,建立共价键的概念,了解共价键的实质和共价键的极性。并从原子得失电子能力角度简单归纳出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4)通过P22表1-3、学与问等,巩固用电子式表示出共价键及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5)通过P23思考与交流,知道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区别;并且建立化学键的概念;

  (6)通过模拟演示氯化氢的形成,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力;

  (3)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理解;电子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键概念、共用电子对、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理解;物质变化中被破坏的化学键类型判断。

  四、课时建议

  第1课时:离子键

  第2课时:共价键

  五、教学流程

  1.离子键

  提出问题(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物质种类多于元素种类原因)→实验(钠与氯气的反应)→表征性抽象(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的结果得出结论)→原理性抽象(动画模拟氯化钠形成,得出离子键概念)→得出结论(离子键定义)→离子键形成条件→离子键形成条件→离子键的实质→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离子化合物概念→实例→反思与评价

  2.共价键

  复*离子键及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提出新问题(氯化氢的形成原因)→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共价键定义)→用电子式表示共价键的方法→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构成共价键的粒子的特点→共价键的实质→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共价键的种类(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离子健与共价键的概念辨析→归纳总结出化学键的定义→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评价

  化学键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使学生了解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能力目标:

  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离子键、共价键

  教学难点:

  __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元素的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但相同原子形成不同分子时,由于分子结构不同,则分子的性质也不同,今天我们学*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初步知识。

  [板书]第四节

  [讲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而原子又重新结合为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分子的形成和破坏,因此,研究分子结构,对于了解不知所措垢结构和性能十分重要。

  人们已发现了和合成了一千多万种物质,为什么这100多种元素能形成这么多形形色色的物质?原子是怎样结合的?为什么两个氢原子结合为一个氢分子,而两个氦原子不能结合成一个氦分子呢?

  实验表明:水加热分解需10000C以上,破坏O―H需463KJ/mol。加热使氢分子分成氢原子,即使20000C以上,分解率也不到1%,破坏H―H需436KJ/mol

  所以,分子中原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此作用不仅存在于相邻的原子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分子内不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

  [板书]一、:相邻人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

  主要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我们先学*离子键。

  [板书]二、离子键

  [实验]取一块黄豆大已切去氧化层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预热。待钠熔融成球状时,将盛氯气的集气瓶扣在钠的上方,观察现象。

  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了离子化合物氯化钠,试用已经学过的原子结构的知识,来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入下表中。

  讨论

  1.离子键的形成

  2.离子键: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注意:此静电作用不要理解成吸引作用.

  3.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做电子式。例如:

  4.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注意:电荷数;离子符号;阴离子要加括号;不写”=”;不合写.

  练*:请同学们用电子式表示KBr Na2O的形成过程

  5.离子键的影响因素:

  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键越强。

  作业: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第二课时

  复*:离子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共价键广泛存在于非金属单质和共价化合物里。

  [板书]三、共价键

  讨论:请同学们从原子结构上分析,氢原子是怎样结合成氢分子的?

  [板书]1.共价键的形成

  [讲解]在形成氢分子时,电子不是从一个氢原子转移到另一个氢原子中,而是在两个氢原子间共用,形成共用电子对,从而两个氢原子都达到了稳定结构,形成氢分子。

  [板书]2.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练*]请同学们用电子式表示CO2的形成过程。

  [介绍]在化学上常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比如:H―H、H―Cl、Cl―Cl。

  (建议补充共价键的参数)

  共价键存在于非金属单质和共价化合物里,它有三个参数:

  [板书]3.共价键的参数

  ①键长:两个成键原子的核间距离,一般来说,键越短,键就越强,越牢固。

  共价键较强,断开共价键需要吸收能量。如:拆开1molH―H需要吸收436KJ能量。

  ②键能:拆开1mol共价键需吸收的能量。一般来说,键能越高,键越强,越牢固。

  ③键角:分子中键和键的夹角。

  1.已知HCl、HF的稳定性,请分析H―Cl、H―F的键长和键能的大小。

  2.已知HA的键能比HB的键能高,请分析HA和HB的稳定性强弱。

  讨论

  布置作业

  化学键教案 6

  【新大纲要求】

  化学键(A)、极性键、非极性键(B),极性分子和非级性分子

  【知识讲解】

  一、化学键

  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说明:直接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破坏这种作用需较大能量。中学阶段所学的化学键主要为下列两种类型:

  离子键

  化学键 极性共价键

  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

  二、离子键

  定义: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说明:①成键元素:活泼金属(如:K、Na、Ca、Ba等,主要是ⅠA和ⅡA族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如:F、Cl、Br、O等,主要是ⅥA族和ⅦA族元素)相互结合时形成离子键。②成键原因:活泼金属原子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活泼非金属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当活泼金属遇到活泼非金属时,电子发生转移,分别形成阳、阴离子,再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离子键。③离子键构成离子化合物。

  三、电子式的几种表示形式

  1.离子

  单核阳离子符号,即为阳离子的电子式,如H+、K+、Na+、Mg2+;原子团的阳离子:

  H

  H

  H

  [H N H]+、 [H O H]+,单核阴离子:[H ]-、[ O ]2-、[ Cl ]-、;原子团的阴离子:

  [ O H]-、[ S S ]2-、[ C C ]2-、[ O O ]2-。

  2.化合物

  K2S: K+[ S ]2-K+、 CaO: Ca2+[ O ]2-、 CaF2: [ F ]-Ca2+[ F ]-;

  Na2O2: Na+[ O O ]2-Na+、 CaC2: Ca2+[ C C ]2-、 NaOH: Na+[ O H]-

  H

  H

  NH4Cl: [H N ]+[ Cl ]-

  四、共价键

  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共价键。

  说明:①成键元素:通常为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②成键原因:同种或不同种元素的原子之间结合成分子时并不发生电子的完全得失,而是通过共用电子对而结合的.。③共价键可以形成单质也可化合物。

  同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称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不同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称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共价键。

  五、极性分子和非级性分子

  六、键能、键长和键角的概念及其对分子的影响。

  项 目

  概 念

  对分子的影响

  键 能

  拆开1摩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或生成1摩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

  键能大、键牢固、分子稳定

  键 长

  成键的两个原子的核间的*均距离

  键越短、键能越大,键越牢固,分子越稳定

  键 角

  分子中相邻键之间的夹角

  决定分子空间构型和分子的极性

  六、电子式(结构式)表示共价键的几种形式

  分子

  H

  H

  H

  H

  N2: N N (N=N) Cl2: Cl Cl (Cl―Cl) H2O: H O (H―O)

  CO2: O C O (O=C=O) CH4: H C H (H―C―H)

  七、几点说明

  1.共价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共价化合物分子和离子化合物中。

  2.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如H2O(共价化合物)

  H O O H (由共价键形成),NaOH(离子化合物),Na+[ O H]-(由共价键和离子键形成)。

  3.单质分子中的化学键均为非极性键,化合物分子中可有非极键,离子化合物中

  可存在极性键和非极性键。如N�N(N N叁键为非极键)H―O―O―H(H―O键为极性键,O―O键为非极性键),Na+[ O O]2-Na (O―O键为非极性键,Na+与O2-间为离子键)

  4.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NH4Cl、NH4NO3、NH4HCO3等。

  5.离子半径的比较。同族元素相同价态的离子随核外电子层数的增多离子半径增大(F-

  例1、A元素的最高价离子0.5mol被还原成中性原子时,要得到6.02×1023个电子,它的单质同盐酸充分反应时,放出0.02gH2,用0.4gA。B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A相同,且B元素形成的单质是红棕色液体。

  ①写出两种元素的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_

  ②用结构示意图表示A、B两元素的常见离子。A__________、B________

  解析:红棕色液体为溴单质,则B为溴元素。由An+ + ne = A,可知n=2 ,A的化合价为+2价。

  A=40

  答案:①A 钙 B 溴 ②Ca2+ Br-

  例2、A、B二种短周期的元素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共价化合物C与D。A在化合物C中显-1价,在化合物D中显-2价。化合物C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生A的单质。化合物D较为稳定。元素A位于周期表第_______周期,______族;化合物C的电子式______,化合物D的化学式____________。

  解析:短周期元素中,显-2价为第ⅥA的元素,只能是氧和硫。在中学化学知识中硫通常无-1价。而氧在过氧化物中显-1价,因此A为氧元素。但C、D均为共价化合物,故C为H2O2,B元素为氢。

  答案:第二周期,第ⅥA族,H O O H、H2O

  例3、现有原子序数之和为51的五种短周元素A、B、C、D、E。已知A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无色气体;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3个;C和B属于同一主族;D的最高正价的代数和为4,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在同主族元素中最强,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其K层电子数相同。

  ①试写出它们的元素符号。

  ②写出B的氢化物的电子式。

  ③B的气态氢化物与D的气态氢化物互相作用生成的物质,其电子式为_________或___________.

  解析:B原子的次外层只能为K层,所以B为氮,C为磷,最高正价和负价的代数和为4时,只有最高正价为+6价,负价为-2价,即ⅥA元素符合,因其含氧酸性为本周期元素的含氧酸中之最强,所以D元素为硫,E为镁,再由原子序数之和为51,而B、C、D、E原子序数均已知,肯定A为氢。

  H

  答案:① H、N、P、S、Mg ② H N H

  ③ [H N H ]+[ S ]2-[H N H]+ 或 [H N H]+[H S ]-

  化学键教案 7

  专题五 原子结构与化学键

  【课前自主复*与思考】

  1.阅读并思考《创新设计》相关内容;

  2.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3. 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种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自己的数量关系;

  4.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结合自主复*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下列离子中,电子数大于质子数且质子数大于中子数的是( )

  A.D3O+ B.Li+ C.OD D.OH

  【考纲点拨】

  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及变化过程中所遵循的原理和规律。

  【自主研究例题】

  例1. 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是 ( )

  A. 光气(COCl2) B. 六氟化硫 C. 二氟化氙 D. (CF3)3C-

  例2:参考(《创新设计》例2

  例3:下列化合物分子内只有共价键的'是( )

  A. BaCl2 B. NaOH C. (NH4)2SO4 D. H2SO4

  例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构成分子的微粒一定含有共价键

  B.阴、阳离子通过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C.只有在化合物中才能存在离子键和极性键。

  D.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E.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不一定能形成离子键

  F.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H.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单质分子里

  G.不同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里的化学键一定是极性键

  教师点评:

  我思我疑:

  【例1】我国稀土资源丰富。下列有关稀土元素 与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与 互为同位素 B. 与 的质量数相同

  C. 与 是同一种核素 D. 与 的核外电子数和中子数均为62

  化学键教案 8

  【基础知识导引】

  一、学*目标要求

  1.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

  2.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用结构式表示简单共价分子。

  3.掌握离子键、共价键的本质及其形成。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离子键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2.难点:离子键和共价键本质的理解。

  【重点难点解析】

  (一)离子键

  1.氯化钠的形成

  [实验5―4]钠和氯气化合生成氯化钠

  实验目的:巩固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性质;探究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实验步骤:取一块黄豆大小已切去氧化层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预热,待钠熔融成球状时,将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和白烟。 实验结论:钠与氯气化合生成氯化钠2Na?Cl2点燃2NaCl

  注意:钠的颗粒不宜太大,当钠粒熔成球状时就迅速将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不宜太迟。

  讨论: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试用已学过的原子结构知识来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钠、氯的电子层结构为不稳定结构,钠原子易失去电子,氯原子易得到电子,形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电子的稳定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当钠与氯气相互接触并加热时,钠、氯原子具备了发生电子转移的充要条件,发生电子转移形成了稳定的`离子――Na和Cl。带异性电荷的Na和Cl之间发生静电作用,形成了稳定的离子化合物氯化钠。

  2.想一想:Na与F、K与SO4、Ca与O等阴、阳离子之间能否产生静电作用而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2.离子键的定义与实质

  (1)定义: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2)实质:就是阴离子(负电荷)与阳离子(正电荷)之间的电性作用。

  3.离子键的形成和存在

  (1)形成;形成离子键的首要条件是反应物中元素的原子易发生电子得失而形成阴、阳离子。由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涵义可知,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一般都能形成离子键。

  (2)存在: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里一定存在离子键,同时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也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4.离子键的表示方法

  (1)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2)用电子式表示原子、离子

  原子:如铝原子?、氟原子: 离子:如钠离子Na、硫离子

  注意:写电子式,首先要弄清原子、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写离子的电子式,要正确地标出离子的电荷,对阴离子还要加一个“[],以表示原子得到的电子全归已有而不是共用。简单阳离子,其最外层电子已全部失去,其电子式就用离子符号表示即可。

  (3)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 NaCl:

  CaO:、Na2S: 、的电子式都是错误的。 注意:像、(4)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NaCl的形成过程:

  CaF2的形成过程:

  或

  (二)共价键

  1.氯化氢的生成

  前面我们在[实验4―2]已经做了H2可在Cl2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实验,初中我们也学*了在生成氯化氢分子的过程中,电子不是从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而是形成共用电子对,为Cl原子和H原子所共用。通过共用电子H原子最外层形成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Cl原子最外层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从而就形成了稳定结构共价化合物氯化氢。

  2.共价键的定义和实质

  (1)定义: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共价键。

  (2)实质:共用电子对(负电荷)与原子核(正电荷)之间的电性作用。

  3.共价键的形成和存在

  (1)共价键的形成。对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差别较小时,一般以形成共用电子对的方式相互结合,即形成共价键。从元素种类上来说,一般是:a. 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合时,原子之间能形成共价键。例如H2、HCl、HClO、CO2、H2O等。分子内原子之间是以共价键相结合的。b.部分金属元素原子非金属元素原子结合时,也可形

  ?AlClAlO32成共价键。例如分子内原子之间是以共价键结合的,离子内原子之间是以共价

  键结合的。

  (2)共价键的存在。在什么样的物质里存在共价键,一般是:a.共价化合物中存在共价键。例如H2O、NH3、SiO2、CO2等。b.非金属单质中存在共价键。例如Cl2、N2、

  ??HCO3、NHOH4金刚石等。c. 原子团离子内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例如、、O2、

  ?MnO4等。 2??

  4.共价键的表示方法

  (1)电子式法

  a.表示共价型单质和化合物

  注意: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均要写出。

  b.表示原子团离子

  注意:不能漏掉中括号和电荷。

  c.表示共价型单质和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结构式法

  一般用于表示共价型分子或原子团里的共价键,只需把每对共用电子改为“―”即可。例如H―H、Cl-Cl、H―O―H、 H―F、 [O?H]、、[O?O]。

  (三)化学键

  通过以上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讨论,我们看到,原子结合成分子时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存在于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分子内非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前一种相互作用比较强烈,破坏它要消耗比较大的能量,是使原子互相连接形成分子的主要因素。

  化学键的定义:物质内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化学键教案 9

  专题五 原子结构与化学键

  【课前自主复*与思考】

  1.阅读并思考《创新设计》相关内容;

  2.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3. 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种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自己的数量关系;

  4.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结合自主复*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下列离子中,电子数大于质子数且质子数大于中子数的.是( )

  A.D3O+ B.Li+ C.OD D.OH

  【考纲点拨】

  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及变化过程中所遵循的原理和规律。

  【自主研究例题】

  例1. 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是 ( )

  A. 光气(COCl2) B. 六氟化硫 C. 二氟化氙 D. (CF3)3C-

  例2:参考(《创新设计》例2

  例3:下列化合物分子内只有共价键的是( )

  A. BaCl2 B. NaOH C. (NH4)2SO4 D. H2SO4

  例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构成分子的微粒一定含有共价键

  B.阴、阳离子通过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C.只有在化合物中才能存在离子键和极性键。

  D.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E.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不一定能形成离子键

  F.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H.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单质分子里

  G.不同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里的化学键一定是极性键

  教师点评:

  我思我疑:

  【例1】我国稀土资源丰富。下列有关稀土元素 与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与 互为同位素 B. 与 的质量数相同

  C. 与 是同一种核素 D. 与 的核外电子数和中子数均为62

  化学键教案 10

  学科: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签字: 课题:化学键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键的定义。2.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一、课前准备区

  知识点一:化学键

  1.化学键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化学键。

  (2)类型

  根据成键原子间的电子得失或转移可将化学键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旧化学键的________和新化学键的________是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根本。

  [问题思考1] (1)所有物质中都存在化学键吗?

  (2)有化学键的断裂或生成就一定是化学反应吗?

  2.离子键

  (1)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条件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之间化合时,易形成离子键,如ⅠA族、ⅡA族中的金属与ⅥA族、ⅦA族中的非金属化合时易形成离子键。

  (3)离子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化合物。

  [问题思考2] (1)形成离子键的静电作用指的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吗?

  (2)形成离子键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吗?仅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中一定不含离子键吗?

  3.共价键

  (1)共价键

  ①定义:原子间通过____________所形成的相互作用(或化学键)。

  ②形成条件

  a.一般________的原子间可形成共价键。

  b.某些金属与非金属(特别是不活泼金属与不活泼非金属)原子之间也能形成共价键。 ③共价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化合物。

  (2)共价键的种类

  ①非极性共价键:________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____偏向任何一个原子,各原子都________,简称________。

  ②极性共价键:________元素的原子间形成共价键时,电子对偏向__________的一方,两种原子,一方略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方略显__________,简称________。

  [问题思考3]共价键仅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吗?

  知识点二: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力,又称__________。

  (2)特点

  ①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____得多,它主要影响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等物理性质,而化学键

  主要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

  ②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由共价键形成的多数__________和绝大多数气态、液态、固态非金属________分子之间。但像二氧化硅、金刚石等由共价键形成的物质,微粒之间__________分子间作用力。

  (3)变化规律

  一般说来,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________,物质的熔、沸点也______。例如,熔、沸点:I2____Br2____Cl2____F2。

  2.氢键

  (1)定义:分子间存在的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________的相互作用。

  (2)形成条件

  除H外,形成氢键的原子通常是____、____、____。

  (3)存在

  氢键存在广泛,如蛋白质分子,H2O、NH3、HF等分子之间。分子间氢键会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________。

  [问题思考4]水分子内H与O之间能形成氢键吗?

  水的沸点高是氢键所致吗?水的热稳定性也是氢键所致吗?

  知识点三:电子式与结构式

  1.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________或__________来表示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做电子式。如:硫原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氨分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_,氢氧根离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氯化铵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写离子的电子式,要正确地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对于阴离子和复杂的阳离子还要加“[ ]”。

  [问题思考]所有物质都能用电子式表示其组成吗?

  2.结构式

  (1)含义:用一根短线“―”表示____________,忽略其他电子的式子。

  (2)特点:仅表示成键情况,不代表空间构型,如H2O的结构式可表示为H―O―H或都行。

  二、课堂活动设计

  (一)、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以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1)只含共价键的物质

  ①________________元素构成的单质,如I2、N2、P4、金刚石、晶体硅等。

  ②__________________元素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如HCl、NH3、SiO2、CS2等。

  (2)只含有离子键的物质:__________元素与__________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Na2S、CsCl、K2O、NaH等。

  (3)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物质,如Na2O2、CaC2、NH4Cl、NaOH、Na2SO4等。

  (4)无化学键的物质:__________。

  2.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判断方法

  (1)根据化学键的类型判断

  凡含有________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________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

  (2)根据化合物的类型来判断

  大多数________氧化物、强碱和____都属于离子化合物;________氢化物、________氧化物、含氧酸都属于共价化合物。

  (3)根据化合物的性质来判断

  熔点、沸点较低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如NaCl,不导电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如HCl。

  3.化学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金刚石、晶体硅、石英、金刚砂等物质,硬度 、熔点,就是因为其中的共价键很强,破坏时需消耗很多的。

  NaCl等部分离子化合物,也有很强的离子键,故熔点也较高。

  (2)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N2分子中有很强的`共价键,故在通常状况下,N2很稳定,H2S、HI等分子中的共价键较弱,故它们受热时易分解。

  [典例1]化学键使得一百多种元素构成了世界的万事万物。关于化学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中可以含离子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C.构成单质分子的微粒一定含有化学键

  D.在氧化钠中,除氧离子和钠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外,还存在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排斥作用

  [变式演1]

  是( )

  △下列反应过程中,同时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的反应A.NH4Cl=====NH3↑+HCl↑B.NH3+CO2+H2O===NH4HCO3

  C.2NaOH+Cl2===NaCl+NaClO+H2O D.2Na2O2+2CO2===2Na2CO3+O2

  (二)、8电子结构的判断

  判断分子中各原子是否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主要方法有两种:

  1.经验规律法

  凡符合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8的皆为8电子结构。

  2.试写结构法

  判断某化合物中的某元素最外层是否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应从其结构式或电子式结合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判断,如:①H2O,O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H2O中每个O原子又与两个H原子形成两个共价键,所以H2O中的O原子最外层有6+2=8个电子;但H2O中的H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②N2,N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N与N之间形成三个共价键,所以N2中的N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典例2]含有极性键且分子中各原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化合物是(

  A.CH4 B.CH2===CH2C.CO2D.N2

  A.PCl5 B.P4 C.CCl4 D.NH3 ) ) [变式演练2]下列物质中所有原子均满足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化合物是(

  三、课堂训练:

  题组一 离子键与共价键

  -1.(20xx・海南11)短周期元素X、Y、Z所在的周期数依次增大,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0,且Y2

  +与Z核外电子层的结构相同。下列化合物中同时存在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A.Z2Y B.X2Y2 C.Z2Y2 D.ZYX

  2.(20xx・全国大纲,6)下列有关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B.单质分子中均不存在化学键

  C.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D.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题组二 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电子式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20xx・课标全国卷-7A)Na2O2的电子式为 ( )

  (2) (20xx・天津理综-10B)PCl3和BCl3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

  (3) (20xx・上海-6B)Na2O2为含有非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

  (4) (20xx・上海-2C)四氯化碳的电子式为( )

  (5) (20xx・江苏-2B)NH4Cl的电子式为

  4.(20xx・海南,1)HBr分子的电子式为( ) ()

  四、课后作业

  题组一 电子式的书写及8e稳定结构的判断

  1.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次氯酸的结构式为H―Cl―OB.―OH与都表示羟基 -

  C.氯化铵的电子式: D.乙酸的分子比例模型为

  2.(20xx・威海联考)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是( )

  A.IBr的电子式为・B.H2O2的结构式为H―O―O―H ・

  C.HIO各原子都满足8电子结构D.MgO的形成过程可以表示为

  3.下列各图中的大黑点代表原子序数从1~18号元素的原子实(原子实是原子除最外层电子后剩余的部分),小黑点代表未用于形成共价键的最外层电子,短线代表共价键。下列各图表示的结构与化

  4.如果取一块冰放在容器里,不断地升高温度,可以实现:“冰→水→水蒸气→氢气和氧气”的变化,在各步变化时破坏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依次是( )

  A.氢键、极性键、非极性键 B.氢键、氢键、极性键

  C.氢键、氢键、非极性键 D.氢键、非极性键、极性键

  5.由***总装备部军事医学院研究所研制的小分子团水,解决了医务人员工作时的如厕难题。新型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渗透力强、生物利用率高、在人体内储存时间长、排放量少的特点。一次饮用125 mL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体6小时正常需水量。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改变 B.水分子中氢氧键缩短

  C.水分子间的作用力减小 D.水分子间结构、物理性质改变

  6.下列事实与氢键有关的是( )

  A.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难以分解

  B.水结成冰,体系膨胀,密度变小

  C.CH4、SiH4、GeH4、SnH4的熔点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升高

  D.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题组三 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7.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化学键的类型相同的是( )

  A.CaCl2和Na2SB.Na2O和Na2O2

  C.CO2和NaCl D.HCl和NaOH

  8.(20xx・新乡调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

  B.阴、阳离子通过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C.离子所带电荷的符号和数目与原子成键时得失电子有关

  D.阳离子半径比相应的原子半径小,而阴离子半径比相应的原子半径大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分子组成的物质中一定存在共价键

  B.由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C.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单质分子里

  D.两个非金属元素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键

  10

  A.K、L、M三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B.在RCl2分子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C.Q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为电解质,其水溶液能够导电

  D.K在T单质中燃烧所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和离子键

  11.在下列变化过程中,既有离子键被破坏又有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

  A.将SO2通入水中

  B.烧碱溶于水

  C.将HCl通入水中

  D.硫酸氢钠溶于水

  12.(20xx・哈尔滨调研)固体A的化学式为NH5,它的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符合相应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结构,则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1 mol NH5中含有5NA个N―H键(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B.NH5中既有共价键又有离子键,是离子化合物

  C.NH5的熔沸点高于NH3

  D.NH5固体投入少量水中,可产生两种气体

  题组四 创新探究

  13.有A、B、C、D四种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但均小于18,A和B在同一周期,A的电子式为 .A. ,B原子L层的电子总数是K层的3倍;0.1 mol C单质能从酸中置换出2.24 L氢气(标准状况),同时它的电子层结构变成与氖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D离子的半径比C离子的小,D离子与B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1)写出A、B、C、D四种元素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D元素在周期表中属第________周期________族。

  (3)用电子式表示A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形成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和B的单质充分反应生成化合物的结构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B与C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如何证明?


化学键教案优选【十】份扩展阅读


化学键教案优选【十】份(扩展1)

——《化学键》教案参考内容 (菁华3篇)

《化学键》教案参考内容1

  【基础知识导引】

  一、学*目标要求

  1.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

  2.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用结构式表示简单共价分子。

  3.掌握离子键、共价键的本质及其形成。

  4.知道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能够判断常见化合物的类别。

  5.知道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知道氢键影响物质熔沸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2.难点:离子键和共价键本质的理解。

  【重点难点解析】

  (一)离子键

  1.氯化钠的形成

  [实验5—4]钠和氯气化合生成氯化钠

  实验目的:巩固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性质;探究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实验步骤:取一块黄豆大小已切去氧化层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预热,待钠熔融成球状时,将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和白烟。 实验结论:钠与氯气化合生成氯化钠2Na?Cl2点燃2NaCl

  注意:钠的颗粒不宜太大,当钠粒熔成球状时就迅速将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不宜太迟。

  讨论: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试用已学过的原子结构知识来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钠、氯的电子层结构为不稳定结构,钠原子易失去电子,氯原子易得到电子,形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电子的稳定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当钠与氯气相互接触并加热时,钠、氯原子具备了发生电子转移的充要条件,发生电子转移形成了稳定的离子——Na和Cl。带异性电荷的Na和Cl之间发生静电作用,形成了稳定的离子化合物氯化钠。 想一想:Na与F、K与SO4、Ca与O等阴、阳离子之间能否产生静电作用而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2.离子键的定义与实质

  (1)定义: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2)实质:就是阴离子(负电荷)与阳离子(正电荷)之间的电性作用。

  3.离子键的形成和存在

  (1)形成;形成离子键的首要条件是反应物中元素的原子易发生电子得失而形成阴、阳离子。由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涵义可知,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一般都能形成离子键。

  (2)存在: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里一定存在离子键,同时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也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4.离子键的表示方法

  (1)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X”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2)用电子式表示原子、离子 原子:如铝原子?、氟原子: 离子:如钠离子Na、硫离子

  注意:写电子式,首先要弄清原子、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写离子的电子式,要正确地标出离子的电荷,对阴离子还要加一个“[],以表示原子得到的电子全归已有而不是共用。简单阳离子,其最外层电子已全部失去,其电子式就用离子符号表示即可。

  (3)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 NaCl:

  CaO:、Na2S: 、的电子式都是错误的。

  (4)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NaCl的形成过程:

  CaF2的形成过程:

  (二)共价键

  1.氯化氢的生成

  前面我们在[实验4—2]已经做了H2可在Cl2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实验,初中我们也学*了在生成氯化氢分子的过程中,电子不是从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而是形成共用电子对,为Cl原子和H原子所共用。通过共用电子H原子最外层形成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Cl原子最外层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从而就形成了稳定结构共价化合物氯化氢。

  2.共价键的定义和实质

  (1)定义: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共价键。

  (2)实质:共用电子对(负电荷)与原子核(正电荷)之间的电性作用。

《化学键》教案参考内容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比回忆说出化学键的类型,识别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基本特征,理解共

  价键的极性,能判断物质中具有的化学键类型,正确书写离子、原子、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电子式以及其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离子键、共价键的本质的理解,寻找化学键的形成规律,发展学生对

  微观粒子的想象能力,加深对物质结构的系统认识。通过分析、讨论深入理解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本质以及两者的关系,提高分析、演绎、归纳的能力。通过阅读信息和背景资料的方法,开阔视野,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自己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化学结构理论能预测新物质来体验化学带来的惊奇和美妙。

  [教学重点]

  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和成键规律,电子式表示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以问题情景发生和解决而产生首尾呼应为框架,以基础知识复*为

  主线,导入信息促进知识和能力发展为特点,着力体现高三复*“退半步重基础,跨半步促提高”的复*策略。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过程]

  [课的导入]

  投影:化学史上重大发现——C60彩图展示,(提出问题:你知道它具有什么化学键吗?)。(话题一转)鲜为人知的是,100多年来科学家对纯氮物种的研究和发现,第一次是1772年分离出N2,第二次是1890年合成了重氮离子,1999年是高能氮阳离子,甚至科学家预计能合成N8,你能预测该物质具有什么化学键吗?(停顿,大多数学生回答为非极性共价键)为了进一步了解其成键情况,我们一起来回顾关于化学键的知识。

  [设计意图]

  用C60引发学生对过去知识的回忆,而N8看似一个延续,实则为学生创设一个新奇的问题情景,为学生通过复*提高最终尝试解决新问题制造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过渡]原子结构的知识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原子核外电子未达到饱和结构,这就决定了绝大多数的原子要以化学键的形式来成就自己的稳定结构,元素原子的多样性决定了化学键的多样性。

  [学生]

  回忆化学键的定义: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并说出键的类型

  [投影]

  离子键一、化学键的类型

  (配位键)共价键化学键教案极性键非极性键[过渡]这些不同的化学键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有哪些特点?[投影]按照以下线索,一起回忆、讨论并回答问题。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实质是什么?成键双方的微粒各是什么?

  2、从两种元素结合的角度看,你认为哪些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哪些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

  3、从化合物类型角度看,你认为哪些物质中含有离子键?哪些物质只含有共价键?

  4、如何判断共价键有无极性?

  5、离子键的强弱是由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决定吗?共价键的强弱又由什么因素决定?

《化学键》教案参考内容3

  学科: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签字: 课题:化学键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键的定义。2.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一、课前准备区

  知识点一:化学键

  1.化学键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化学键。

  (2)类型

  根据成键原子间的电子得失或转移可将化学键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旧化学键的________和新化学键的________是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根本。

  [问题思考1] (1)所有物质中都存在化学键吗?

  (2)有化学键的断裂或生成就一定是化学反应吗?

  2.离子键

  (1)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条件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之间化合时,易形成离子键,如ⅠA族、ⅡA族中的金属与ⅥA族、ⅦA族中的非金属化合时易形成离子键。

  (3)离子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化合物。

  [问题思考2] (1)形成离子键的静电作用指的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吗?

  (2)形成离子键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吗?仅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中一定不含离子键吗?

  3.共价键

  (1)共价键

  ①定义:原子间通过____________所形成的相互作用(或化学键)。

  ②形成条件

  a.一般________的原子间可形成共价键。

  b.某些金属与非金属(特别是不活泼金属与不活泼非金属)原子之间也能形成共价键。 ③共价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化合物。

  (2)共价键的种类

  ①非极性共价键:________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____偏向任何一个原子,各原子都________,简称________。

  ②极性共价键:________元素的原子间形成共价键时,电子对偏向__________的一方,两种原子,一方略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方略显__________,简称________。

  [问题思考3]共价键仅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吗?

  知识点二: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力,又称__________。

  (2)特点

  ①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____得多,它主要影响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等物理性质,而化学键

  主要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

  ②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由共价键形成的多数__________和绝大多数气态、液态、固态非金属________分子之间。但像二氧化硅、金刚石等由共价键形成的物质,微粒之间__________分子间作用力。

  (3)变化规律

  一般说来,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________,物质的熔、沸点也______。例如,熔、沸点:I2____Br2____Cl2____F2。

  2.氢键

  (1)定义:分子间存在的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________的相互作用。

  (2)形成条件

  除H外,形成氢键的原子通常是____、____、____。

  (3)存在

  氢键存在广泛,如蛋白质分子,H2O、NH3、HF等分子之间。分子间氢键会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________。

  [问题思考4]水分子内H与O之间能形成氢键吗?

  水的沸点高是氢键所致吗?水的热稳定性也是氢键所致吗?

  知识点三:电子式与结构式

  1.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________或__________来表示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做电子式。如:硫原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氨分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_,氢氧根离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氯化铵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写离子的电子式,要正确地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对于阴离子和复杂的阳离子还要加“[ ]”。

  [问题思考]所有物质都能用电子式表示其组成吗?

  2.结构式

  (1)含义:用一根短线“—”表示____________,忽略其他电子的式子。

  (2)特点:仅表示成键情况,不代表空间构型,如H2O的结构式可表示为H—O—H或都行。

  二、课堂活动设计

  (一)、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以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1)只含共价键的物质

  ①________________元素构成的单质,如I2、N2、P4、金刚石、晶体硅等。

  ②__________________元素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如HCl、NH3、SiO2、CS2等。

  (2)只含有离子键的物质:__________元素与__________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Na2S、CsCl、K2O、NaH等。

  (3)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物质,如Na2O2、CaC2、NH4Cl、NaOH、Na2SO4等。

  (4)无化学键的物质:__________。

  2.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判断方法

  (1)根据化学键的类型判断

  凡含有________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________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

  (2)根据化合物的类型来判断

  大多数________氧化物、强碱和____都属于离子化合物;________氢化物、________氧化物、含氧酸都属于共价化合物。

  (3)根据化合物的性质来判断

  熔点、沸点较低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如NaCl,不导电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如HCl。

  3.化学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金刚石、晶体硅、石英、金刚砂等物质,硬度 、熔点,就是因为其中的共价键很强,破坏时需消耗很多的。

  NaCl等部分离子化合物,也有很强的离子键,故熔点也较高。

  (2)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N2分子中有很强的共价键,故在通常状况下,N2很稳定,H2S、HI等分子中的共价键较弱,故它们受热时易分解。

  [典例1]化学键使得一百多种元素构成了世界的万事万物。关于化学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中可以含离子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C.构成单质分子的微粒一定含有化学键

  D.在氧化钠中,除氧离子和钠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外,还存在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排斥作用

  [变式演1]

  是( )

  △下列反应过程中,同时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的反应A.NH4Cl=====NH3↑+HCl↑B.NH3+CO2+H2O===NH4HCO3

  C.2NaOH+Cl2===NaCl+NaClO+H2O D.2Na2O2+2CO2===2Na2CO3+O2

  (二)、8电子结构的判断

  判断分子中各原子是否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主要方法有两种:

  1.经验规律法

  凡符合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8的皆为8电子结构。

  2.试写结构法

  判断某化合物中的某元素最外层是否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应从其结构式或电子式结合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判断,如:①H2O,O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H2O中每个O原子又与两个H原子形成两个共价键,所以H2O中的O原子最外层有6+2=8个电子;但H2O中的H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②N2,N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N与N之间形成三个共价键,所以N2中的N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典例2]含有极性键且分子中各原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化合物是(

  A.CH4 B.CH2===CH2C.CO2D.N2

  A.PCl5 B.P4 C.CCl4 D.NH3 ) ) [变式演练2]下列物质中所有原子均满足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化合物是(

  三、课堂训练:

  题组一 离子键与共价键

  -1.(2010·海南11)短周期元素X、Y、Z所在的周期数依次增大,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0,且Y2

  +与Z核外电子层的结构相同。下列化合物中同时存在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A.Z2Y B.X2Y2 C.Z2Y2 D.ZYX

  2.(2012·全国大纲,6)下列有关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B.单质分子中均不存在化学键

  C.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D.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题组二 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电子式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2010·课标全国卷-7A)Na2O2的电子式为 ( )

  (2) (2008·天津理综-10B)PCl3和BCl3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

  (3) (2006·上海-6B)Na2O2为含有非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

  (4) (2005·上海-2C)四氯化碳的电子式为( )

  (5) (2009·江苏-2B)NH4Cl的电子式为

  4.(2008·海南,1)HBr分子的电子式为( ) ()

  四、课后作业

  题组一 电子式的书写及8e稳定结构的判断

  1.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次氯酸的结构式为H—Cl—OB.—OH与都表示羟基

  C.氯化铵的电子式: D.乙酸的分子比例模型为

  2.(2011·威海联考)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是( )

  A.IBr的电子式为·B.H2O2的结构式为H—O—O—H ·

  C.HIO各原子都满足8电子结构D.MgO的形成过程可以表示为

  3.下列各图中的大黑点代表原子序数从1~18号元素的原子实(原子实是原子除最外层电子后剩余的部分),小黑点代表未用于形成共价键的最外层电子,短线代表共价键。下列各图表示的结构与化

  4.如果取一块冰放在容器里,不断地升高温度,可以实现:“冰→水→水蒸气→氢气和氧气”的变化,在各步变化时破坏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依次是( )

  A.氢键、极性键、非极性键 B.氢键、氢键、极性键

  C.氢键、氢键、非极性键 D.氢键、非极性键、极性键

  5.由*总装备部军事医学院研究所研制的小分子团水,解决了医务人员工作时的如厕难题。新型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渗透力强、生物利用率高、在人体内储存时间长、排放量少的特点。一次饮用125 mL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体6小时正常需水量。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改变 B.水分子中氢氧键缩短

  C.水分子间的作用力减小 D.水分子间结构、物理性质改变

  6.下列事实与氢键有关的是( )

  A.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难以分解

  B.水结成冰,体系膨胀,密度变小

  C.CH4、SiH4、GeH4、SnH4的熔点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升高

  D.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题组三 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7.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化学键的类型相同的是( )

  A.CaCl2和Na2SB.Na2O和Na2O2

  C.CO2和NaCl D.HCl和NaOH

  8.(2010·新乡调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

  B.阴、阳离子通过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C.离子所带电荷的符号和数目与原子成键时得失电子有关

  D.阳离子半径比相应的原子半径小,而阴离子半径比相应的原子半径大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分子组成的物质中一定存在共价键

  B.由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C.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单质分子里

  D.两个非金属元素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键

  10

  A.K、L、M三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B.在RCl2分子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C.Q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为电解质,其水溶液能够导电

  D.K在T单质中燃烧所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和离子键

  11.在下列变化过程中,既有离子键被破坏又有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

  A.将SO2通入水中

  B.烧碱溶于水

  C.将HCl通入水中

  D.硫酸氢钠溶于水

  12.(2010·哈尔滨调研)固体A的化学式为NH5,它的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符合相应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结构,则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1 mol NH5中含有5NA个N—H键(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B.NH5中既有共价键又有离子键,是离子化合物

  C.NH5的熔沸点高于NH3

  D.NH5固体投入少量水中,可产生两种气体

  题组四 创新探究

  13.有A、B、C、D四种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但均小于18,A和B在同一周期,A的电子式为 .A. ,B原子L层的电子总数是K层的3倍;0.1 mol C单质能从酸中置换出2.24 L氢气(标准状况),同时它的电子层结构变成与氖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D离子的半径比C离子的小,D离子与B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1)写出A、B、C、D四种元素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D元素在周期表中属第________周期________族。

  (3)用电子式表示A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形成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和B的单质充分反应生成化合物的结构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B与C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如何证明?


化学键教案优选【十】份(扩展2)

——化学键说课稿

化学键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键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化学键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教师:大家好!

  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键》,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谈谈自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高中化学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是第一次将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知识的归纳性、系统化、规律性学*。其特点是有很强的,并且会出现很多新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变化。而在卤素之后,紧之后还有两章新的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的学*,分别是氧族和碳族元素。若能在这章的学*中能很好掌握变化规律及学*方法,并能把这些规律和方法运用到后面的化学学*中,那么原本琐碎的知识将会系统化,学*也会简便很多。

  2、本节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的第三节化学键,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从微观角度来解释这些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生成物是怎样构成的。虽然这些知识很抽象,学生理解时会有些困难,但它将会帮忙学生更好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找出规律。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明白化学键。

  本事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解决问题的本事;培养学生分析确定本事和归纳总结知识的本事。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事物发展的本质的哲学思想。

  4、教学重点和难点

  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资料及学生的实际水*,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进取思考的学*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异常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能够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经过动画、模型等帮忙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用两块不一样磁极的磁铁相吸后再拉开,让学生思考相吸原因;同时播放钠和氯气反应录象,思考氯原子和钠原子如何结合成氯化钠,并分析两种作用力的差别,从而引出课题—化学键。

  讲解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变化的本质,提出问题,钠和氯气如何构成氯化钠。利用多媒体演示氯化钠的构成过程和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引出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经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归纳离子键的特点及离子键的成键规律并学会利用这些规律如何确定离子化合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离子化合物外我们遇到的其他物质又是如何构成的,如氯化氢、水等。再利用多媒体演示氢气和水的构成过程,引出共价键及共价化合物概念。经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归纳共价键的特点并学会如何确定共价化合物。随即推出化学键的概念,并简单介绍化学键的分类情景。

  巩固归纳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答案,并布置作业。至此,教学目标完成,最终提出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回家思考。

化学键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

  本节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资料,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键的资料,第三部分是关于介绍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第四部分介绍化学键的概念。此外本节还包括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一张表格。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构成。

  2.使同学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经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同学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第一部分关于离子键的资料,同学在初中已经学过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关于共价键的资料,同学也已学过了氢气和氯气的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所以这两部分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复*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同学学*。在初中,同学已经学过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知识,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同学从熟→生的过程。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资料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仅是本书的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经过本节教材的学*,形式认识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对分子结构理论将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

  1.离子键,共价键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构成过程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电子式

  二、说学法

  1.“启发探究式”

  本节资料具有教学的特点,又有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可采取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同学的学*兴趣。

  2.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资料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讲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结构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现分子结构进行教学,展现微观分子的运动过程。能够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本事和抽象思维本事。

  三、说过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贴合同学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所以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能够布置同学复*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资料,重点复*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构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经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同学讨论氯化钠的构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同学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构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时同学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同学明白氯化钠在通常情景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并培养他们的自学本事。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同学复*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资料,课堂教学中让同学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比较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到达稳定状态,分析得出构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构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比较进行教学,经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构成的比较,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导入:在复*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经过以上的学*的基础上,引导同学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构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能够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能够到达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头的原子有所区分

  (4)“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四、反馈练*

  离子键部分是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共价键部分应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构成过程。此外,还要强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一、二。

化学键说课稿3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键。下面我将从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特色六个方面进行陈述。

  一、课标和教材

  化学键是苏教版化学二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二单元微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内容。关于此课题的课程标准是: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力,知道离子键、共价键,以及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是如何的形成,学*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共价键以及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在教材体系中本专题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入手,介绍了元素周期律,引入到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最终要求学生从微观结构层次上认识物质的多样性,本单元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强弱之分,本节课主要讨论微粒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化学键。化学键是高中化学物质结构理论部分的重要内容,它着重讨论微粒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特征,通过化学键概念的建立,为从微观结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从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两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提供了保证。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力,认识化学键的含义;

  (2)知道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及其形成,认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3)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组成和形成过程;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对化学键形成过程的学*,培养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对比的方法处理化学键类型、化学键与物质构成的关系,培养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化学键的学*,增强对微观粒子运动的认识,提升在微观领域的想象力,感悟微观世界的奇妙与魅力。

  基于学生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但这种作用力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化学键揭示了物质形成过程的本质,概念抽象,而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名词学生可能听说过,但对其形成的本质学生并不知道,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判别化学键的类型以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组成和形成过程。

  三、学情分析

  就学情而言,在学*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并在前面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已经接触了较多的常见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因此,本单元内容实际上是对已学的具体物质的性质进行总结、归纳,使之上升到理论层面。在学*过程中,由于这是理论知识,涉及到微观领域,学*起来相对枯燥,难度也很大,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所以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创设情境、利用直观的教学模型引导学生,也需要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归纳和总结。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基于以上对学情的分析,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于化学键是极其抽象的知识,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内在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动机,教学过程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模式、“问题、探究、合作与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将微观世界放大,通过动画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帮助学生理

  解抽象知识。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构建化学键概念

  在课的开始我将借助多媒体导入某养生专家谈“炒菜过早放盐导致氯化钠分解,氯挥发只剩下钠”的视频,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化课堂气氛,此时我将提出问题:NaCl在炒菜的温度到底能否分解?此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通过回忆在必修1教材中介绍过钠的工业制法,不难发现NaCl分解成钠和氯气需要在熔融状态下电解才能实现,而熔融需要801℃以上的高温。在此情境下,我又顺势向学生展示不仅是氯化钠,还有很多物质在加热条件下难分解,如:HCl分子在1000℃的高温下分解不超过0.1%。同时将提出问题:为什么由离子构成的NaCl晶体熔点非常高?为什么由原子构成的HCl分子要分解非常的困难?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出这是由于微粒之间存在一定作用力。这两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能真切的感受到微粒之间不仅存在某种相互作用力,而且这种相互作用力还非常强烈,自然而然就引出化学键的概念。接着我将进一步追问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力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一问题的提出,迅速的将学生的思维调整到对化学键是如何形成的思考中,同时也自然的过渡到下一环节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3. 小结

  至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已经一一突破,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已经明确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同,而且粒子构成物质的成键方式不同,所以导致了物质之间的性质的差异,在课的最后,我将留给学生一个问题水分解需要1000℃,可为什么加热到100℃就气化了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为下节课内容的学*埋下伏笔。

  六、教学特色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思考→交流讨论→总结提升”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究、讨论、对比,形成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再推广到MgCl2、H2O等其它物质,通过化学键概念的构建,学生对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构成物质微粒不同,结构不同,物质的性质不同,真正体现物质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分析、对比、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认识,提升其在微观领域的想象力,感悟微观世界的奇妙与魅力。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以下是我的详细板书请评委浏览,谢谢。

  七、板书设计

化学键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专家上午好,。我们明白化学是一门充满神秘色彩的科学,它经过探索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的运动,将人们从宏观世界带入到了神秘的微观世界,并指导人们合理创造新物质。

  今日我就选取了鲁科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资料《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进行说课。下头我简要的向各位专家介绍一下我的说课资料。

  本节课我将从教学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和特色共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知识的冰山模型”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就像冰山露出水面部分,是表象的;“隐性知识”就像冰山藏在水底部分,是潜在的。“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而“隐性知识”则占冰山的绝大部分。它启示我们,化学教学不能只把眼睛盯着显性知识,即知识与技能,而要努力挖掘潜在知识价值,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所以在此基础上,针对本节课我采用了“知识——知识价值”的教学理念,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力求将具体的建构性知识上升为认识知识的多重功能与价值

  进而实现认识价值、情意价值、探究价值三重价值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经过挖掘知识潜在价值,将以往单纯的建构性理论知识,上升为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认识。体现了本节课的认识价值。

  探究价值则体此刻经过理论探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和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本事,从而逐步构成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

  经过对科学足迹的探索及其在社会生活实际中所产生的巨大贡献的学*,体会化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艰辛,进而激发学生用化学知识来创造新物质的兴趣与热情。由此体现情意价值

  要想实现三重价值的有机融合,合理分析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下头我就从地位作用和知识脉络两个方面来分析本节课的教材。

  首先从地位作用上来看,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从原子和分子的角度认识了化学变化其实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而到了高一,经过上一节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学*,学生对原子的结构有了必须的了解,能够从核外电子角度预测物质结构和性质,而本节课化学键的学*,则是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作用力的角度上对之前的知识更深入的学*,并为下一节能量的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承上启下,作用不可小觑。

  本节课的知识脉络为:由最常见的宏观现象入手,引出化学键,进而引申概括出化学反应的实质,经过对化学键的解释得到作用力的两种结合方式——两种类型化学键,进而构成两种类型化合物,知识资料安排合理,层层递进。

  心理学研究证明,影响学生学*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明白了什么。而在本节课学*之前,学生已经明白了初中的物质变化与原子结构,可是并不明白这些物质的微粒是怎样结合的?化学变化的实质到底是什么?这些都是他们所不明白的也是他们想明白的。由于本节课抽象难懂枯燥无味,需要较强的微观世界认知本事和想象力,而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这部分的本事又比较薄弱,所以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认识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经过思考问题和观看动画,在学*知识的同时,发现科学的本质。

  本节课我力求经过化学键的学*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是物质稳定存在的原因,而化学变化实质上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结合方式的改变,这也说明了微粒间作用力有性质之分,而相互作用方式的不一样则可构成不一样类型的化合物。由此到达挖掘知识的潜在价值的目的。

  所以,针对以上资料,我制定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内部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

  2、明白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性质之别,即强弱之分

  3、理解物质在相互转化时实际上是一种作用代替了另一种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经过两组比较实验,学会分析物质本质的方法

  2、阅读资料,了解化学键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观看微观动画,培养比较分析问题的本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思考具有价值的问题以及观看微观动画,培养逻辑分析推理本事和微观世界想象力。

  2、经过认识化学键理论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体会化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艰辛,激发学*化学,并用化学键的原理知识来创造新物质、改造世界的兴趣与热情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活动

  首先由我国科学家拍摄的首张化学键图像,直面分子内部的资料,引出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看清化学键是分子手术的前提?化学键又是何神奇之物?这样以科学史实引出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到达对知识的定位。

  在学生的学*兴趣十分浓厚的时候,我将操作两组比较试验:加热一百度的水、以及初中学*的电解水。经过比较实验再次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实验中产生的气体为何不一样,电解水时为什么要通电?以及化学键中的“键”字在字典中的解释?两个实验条件不一样:一个加热一个通电,使学生很容易认识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且十分强烈。而化学键的“键”字在字典中的解释就是关键,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这种作用力的强弱。

  紧之后我会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电解水过程中,微粒间的作用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作用力代替了另一种作用力,实现了作用方式的转化”的科学事实。

  在此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资料阅读,让学生了解“21世纪的四大化学难题”,而其中之一便是“合成化学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其中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化学键”。而最*从原子水*检测硅材料的技术出炉,也完全得益于化学键知识的应用。经过阅读两个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重要性,并体会化学键在科学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和重要地位,激励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也能为科学的发展做出自我的贡献,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之后我将播放最常见的物质——氯化钠的构成过程微观动画,结合动画引导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从原子趋于构成稳定的结构方面结合化学键思考氯化钠的构成过程,从而认识微粒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方式——离子键。

  播放氯化氢的微观动画,在氯化钠的构成过程基础上,比较思考氯化氢的构成过程,认识另一种不一样的微粒间相互作用——共价键,经过比较,使学生构成“物质微粒间的作用有性质之别,即强弱之分”的观念。

  此时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必须的了解,趁热打铁,经过一组简单的练*,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小组讨论指出哪些只包含共价键,哪些只含离子键,而哪些物质既包含离子键也包含共价键。并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一样的作用力构成的化合物是否相同?从而认识两种类型化合物,并经过比较分析领会难点,使学生认识到不一样性质的作用力构成不一样的化合物,并具备从本质上区分两类化合物的本事!

  在本节课的最终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努力学*化学,激励他们用化学知识为人类发展做贡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学之路上也会有学生们留下的足迹。由此本节课也就结束。

  本节课的特色所在是:抛开了传统的只讲“知识是什么,怎样用”的模式,深入挖掘教材资料,找出冰山模型中的潜在知识,使理念上升为知识的价值。并且为此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结合活动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自然而然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所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表层。培养了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本事,并引领学生向科学发展的领域观望,并激励学生用化学的思想改变生活,创造奇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多谢大家!

化学键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

  本节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资料,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键的资料,第三部分是关于介绍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第四部分介绍化学键的概念。此外本节还包括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一张表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构成。

  2、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经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第一部分关于离子键的资料,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关于共价键的资料,学生也已学过了氢气和氯气的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所以这两部分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复*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生学*。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知识,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熟→生的过程。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资料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仅是本书的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经过本节教材的学*,形式认识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对分子结构理论将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

  1、离子键,共价键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构成过程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电子式

  二、说学法

  1、“启发探究式”

  本节资料具有教学的特点,又有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可采取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兴趣。

  2、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资料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讲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结构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现分子结构进行教学,展现微观分子的运动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本事和抽象思维本事。

  三、说过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贴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所以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能够布置学生复*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资料,重点复*离

  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构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经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讨论氯化钠的构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构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时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学生明白氯化钠在通常情景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并培养他们的自学本事。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学生复*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资料,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比较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到达稳定状态,分析得出构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构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比较进行教学,经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构成的比较,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导入:在复*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

  (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

  (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

  (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经过以上的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构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能够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能够到达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头的原子有所区分

  (4)“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四、反馈练*

  离子键部分是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共价键部分应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构成过程。此外,还要强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一、二。

化学键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

  本节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键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关于介绍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第四部分介绍化学键的概念。此外本节还包括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一张表格。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 使同学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 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同学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第一部分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同学在初中已经学过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关于共价键的内容,同学也已学过了氢气和氯气的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因此这两部分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复*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同学学*。在初中,同学已经学过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知识,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同学从熟→生的过程。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形式认识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对分子结构理论将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

  1. 离子键,共价键

  2.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电子式

  二、说学法

  1.“启发探究式”

  本节内容具有教学的特点,又有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可采取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同学的学*兴趣。

  2.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讲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结构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现分子结构进行教学,展现微观分子的运动过程。可以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过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符合同学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因此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可以布置同学复*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内容,重点复*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同学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同学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形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同学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同学知道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同学复*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内容,课堂教学中让同学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对比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达到稳定状态,分析得出形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形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对比进行教学,通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对比,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导入:在复*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通过以上的学*的基础上,引导同学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 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 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 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面的原子有所区分

  (4) “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四、反馈练*

  离子键部分是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共价键部分应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此外,还要强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一、二。

化学键说课稿7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2、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原子结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等知识,学生对该知识容易理解;

  3.教学重难点

  离子键、共价键的本质

  1、使学生了解离子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2、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学时重点

  离子键的本质

  学时难点

  离子键的本质

  教学活动活动1

  化学键

  第1课时

  [设问]自然界中存在各式各样的化合物,那么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学生回答]由离子与离子或原子与原子组合而成的。

  [教师讲解]很好,那么离子与离子或原子与原子是如何结合成化合物的?

  [学生回答]化学键

  [板书]第三节化学键

  [教师讲解]根据原子和原子相互作用的实质不同,我们可以把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不同的类型,首先我们来学*离子键。

  [板书]一、离子键

  1、离子键的形成

  [演示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观察记录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黄色火焰,白色烟

  化学反应方程式:2Na + Cl2点燃2NaCl

  [设问]金属钠与氯气是如何形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

  (钠原子易失电子,而氯原子易得电子)

  Na-e- → Na+Cl+e- → Cl-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讲解]金属与非金属原子间通过电子得失而分别形成阴阳离子,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而结合成离子化合物。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补充说明]静电作用:带正电的离子与带负电的离子间的吸引作用、原子核与原子核间的排斥作用、核外电子与核外电子间的排斥作用

  [强调]

  ①成键的主要原因:电子得失

  ②成键的粒子:阴阳离子

  ③成键的性质:静电作用

  ④成键元素: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⑤存在物质:离子化合物

  [设问]应指出NH4Cl、NH4NO3等化合物中也存在离子键,启发学生想一想为什么?

  [问题解释]略

  [过渡]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为了分析化学反应实质的方便,我们引入了只表示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一种式子——电子式。

  [板书]

  电子式

  [教师讲解并板书]“元素符号+最外层电子”所表示的式子,电子用“· ”或“*”来表示。一般要求要表明成对的电子与未成对电子,并注意对称。另外:

  ①阳离子的电子式用阳离子符号来表示;

  ②阴离子的电子式用带负电的方括号来表示,括号内应达稳定结构;

  ③只用“→”表示形成过程,而不用“=”;

  (1)书写方法:

  ①原子:标出最外层电子数

  ②简单阴离子:

  a:写出最外层子:2、8

  b:加上“[]”

  c:左上角标出“n-”表明电荷。

  举例练*:H、Mg、Cl、O

  ③简单阳离子:仅在左上角标“n+”表示所带电荷,不要写出最外层电子。(就是其离子符号)

  ④原子团:

  a:写出各原子最外层电子;

  b:加上“[]”;

  c左上角标“n+”或“n-”。

  举例练*:氢氧根、过氧根、氨根。

  ⑤离子化合物:a:写出阴阳离子的电子式。b:“对称”、“分散”、“美观”。c:对相(18)

  ⑥离子不能合并。

  举例:NaCl MgCl2

  练*:Na2O CaO CaF2

  ⑥特殊化合物的电子式:Na2O2 NaOH NH4Cl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学生练*

  NaCl、MgBr2的形成过程。

  [课堂小结]

  Tags:三节,化学键,课稿,一等奖

化学键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节音标是物质结构中谈到化合物及单质结构的课程,从课程设置的位置看是在学*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之后,这样是一个合理的结构安排,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

  本节课自然而然地从原子过渡到分子,在学*了原子结构后,对微观粒子的探索更进一步,这就引出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和单质,这样就可以从微观过渡到宏观,使化学知识更这顺理成章地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

  在课的第一部分给出了离子键,即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这样通过物理上的电子的知识把离子键引出来,很自然。这里又给出氯化钠的形成及电子式,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物质结构,这也是第一音标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提到共价键,这样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和单质的结构就一目了然了。在高中阶段对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在这里又提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难度加大,所以这是第二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教材总结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给出了化学键的定义,同时指明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引出能量关系,使得物质结构达到一个高点。

  二、说教法

  由于本节内容抽象,难度大,所以采用逐层深入并配合学生自己的一些问题,最好使用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思考、讨论相结合。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抽象,难于理解,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识:即氯气和钠的反应引出离子键;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得出离子键,同时强调电子式的书写。

  第二是利用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并分析氯分子的结构得出共价键和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第三是利用多媒体演示化学反应的实质,得出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并分析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关系。

化学键说课稿9

  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立

  1.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第一课时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学*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三、教材处理

  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课时去学*。

  四、教学方法

  3W教学法(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做)。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接着播放上述两个实验的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过渡,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1)、离子键:演示Na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

  (2)、共价键:通过演示H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根据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形成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4)化学键: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须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

  (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通过对NaCl、HCl形成的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及反应条件和反应热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七、布置作业:课后*题一,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化学键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

  本节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键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关于介绍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第四部分介绍化学键的概念。此外本节还包括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一张表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第一部分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关于共价键的内容,学生也已学过了氢气和氯气的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因此这两部分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复*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生学*。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知识,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熟→生的过程。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形式认识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对分子结构理论将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

  1、离子键,共价键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电子式

  二、说学法

  1、“启发探究式”

  本节内容具有教学的特点,又有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可采取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兴趣。

  2、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讲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结构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现分子结构进行教学,展现微观分子的运动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过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因此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复*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内容,重点复*离

  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形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学生知道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学生复*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内容,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对比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达到稳定状态,分析得出形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形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对比进行教学,通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对比,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导入:在复*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

  (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

  (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

  (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通过以上的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 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 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 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面的原子有所区分

  (4) “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四、反馈练*

  离子键部分是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共价键部分应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此外,还要强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一、二。

化学键说课稿1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键》,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高中化学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是第一次将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知识的归纳性、系统化、规律性学*。其特点是有很强的,并且会出现很多新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变化。而在卤素之后,紧接着还有两章新的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的学*,分别是氧族和碳族元素。若能在这章的学*中能很好掌握变化规律及学*方法,并能把这些规律和方法运用到后面的化学学*中,那么原本琐碎的知识将会系统化,学*也会轻松很多。

  2、本节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的第三节化学键,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从微观角度来解释这些化学反应是怎么发生的,生成物是怎么形成的。虽然这些知识很抽象,学生理解时会有些困难,但它将会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找出规律。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知道化学键。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事物发展的本质的哲学思想。

  4、教学重点和难点

  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学*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兴趣,特别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通过动画、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用两块不同磁极的磁铁相吸后再拉开,让学生思考相吸原因;同时播放钠和氯气反应录象,思考氯原子和钠原子如何结合成氯化钠,并分析两种作用力的差别,从而引出课题—化学键。

  讲解

  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变化的本质,提出问题,钠和氯气如何形成氯化钠。利用多媒体演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和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引出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归纳离子键的特点及离子键的成键规律并学会利用这些规律如何判断离子化合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离子化合物外我们遇到的其他物质又是如何形成的,如氯化氢、水等。再利用多媒体演示氢气和水的形成过程,引出共价键及共价化合物概念。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归纳共价键的特点并学会如何判断共价化合物。随即推出化学键的概念,并简单介绍化学键的分类情况。

  巩固归纳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答案,并布置作业。至此,教学目标完成,最后提出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回家思考。

化学键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是《化学(必修)2》中第二章第一节内容,继初中的物质变化、化学反应之后,通过对化学键概念的建立,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同时以“化学键”为桥梁,引导学生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两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为后面研究化学反应的利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增进学生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通过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和对化学反应的实质的理解。

  难点:对离子键、共价键形成特点的理解。

  二、说教法

  1、情景激发

  本节课教学内容抽象,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

  2、小组讨论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思考、分析和总结。

  3、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三、说学法

  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然而然提出问题,通过观看动画、问题讨论,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同时又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学生思考为何目前已有的一百多种元素却形成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种物质,通过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积极的思考回答后,教师给予点评、鼓励。导入新课。

  (二)活动探索,建立概念

  1、关于化学键与物质变化的教学

  让学生观看水分解的微观动画,提出问题:1、水分子是如何分解生成氢气与氧气的?2、为什么要通电?通电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整合,从而引出化学键的定义,并对定义加以强调:

  (1)首先必须相邻。不相邻一般就不强烈

  (2)只相邻但不强烈,也不叫化学键

  (3)“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相互吸引”(实际既包括吸引又包括排斥)。

  通过学生对化学键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即为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2、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让学生观看Nacl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提出问题:1、如何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2如何运用化学键的知识分析这个反应的实质。组织学生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在讲述离子键概念时,对于学生易于忽略的排斥作用加以强调。通过对氯化钠形成过程的直观演示和具体的分析,既加深了学生对化学键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明白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3、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Hcl的形成过程是否和Nacl类似?让学生观看Hcl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出Hcl的形成过程,从而得出共价键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分析、归纳和总结,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又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4、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

  根据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列表从概念、成键粒子、成键作用、成键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培养学生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学*方法。最后得出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的理解,突破难点。

  (三)巩固基础,拓展提高

  1.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键是指相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B.化学键既存在于相邻原子之间,也存在于相邻分子之间

  c.化学键通常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

  D.化学键通常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下列物质中哪些含有离子键,哪些含有共价键

  Na2s、K2o、mgcl2、H2、NH3

  3.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A、H2oB、cacl2c、KoHD、cl2

  (四)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通过讨论,回顾本节课内容,对自己所学知识做出总结。最后教师及时给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练*中评价自己,体会成功。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1.化学键与物质变化

  (1)化学键:相邻的原子间强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2)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2.化学键的类型

  (1)离子键

  定义: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成键方式:静电作用

  离子键形成条件:活泼金属元素原子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形成。

  (2)共价键

  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

  成键微粒:原子

  成键方式:共用电子对

  共价键形成条件:一般在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形成。

化学键说课稿13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高中化学的×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二《化学键》第一课时的内容,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分别为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篇课题选自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属于物质的结构性质这主题,主要介绍了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教材中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结合实验现象和微观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概念及形成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另外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元素周期表等知识,在结合微观解释离子键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

  立足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掌握离子键的概念,用电子式可以表达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过从具体实验探究到微观理解氯化钠形成过程,把握离子键的成键本质,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建立万物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同时帮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根据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离子键的概念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立足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认知特点来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独立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都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撑。从知识经验上上分析,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同时对于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已经比较熟悉,这些都是在上课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本课我会采用模拟微观变化的演示法并全程配合使用合作交流的方法以达到学生自主构建课程知识。建构主义活动元理论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因此我确定如下学法,学生自主回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方程式,并通过学生借助微观变化来感受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疑导入

  本节课我会通过设置疑问引入课题,上课之初,请同学们回顾元素周期表的内容并提问:元素周期中只有一百多种元素,以这些元素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却数以千万计,这些元素之间通过什么作用连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建立与本节课的联系。

  环节二:初步感知离子键相关概念

  教师播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自主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接下来由宏观进入到微观,教师播放模拟动画请学生结合氧化还原中得失电子知识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如何结合生成氯化钠分子,在此过程中完成离子键概念的讲解。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教师设置关键性的提问:离子键的成键微粒是什么?离子键的本质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出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是离子键,由此也可以得出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接下来,两个同学为一小组结合元素周期律说说哪些元素容易形成阳离子,哪些元素容易形成阴离子,加深理解离子键的相关概念,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为了更方便表达离子键的形成过程,教师用课件逐步展示原子电子式,离子电子式,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请学生小组内观察书写特点,其中重点关注阴离子书写方式,和离子化合物中若出现相同离子时的情况。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并评价学生的结果还有评价学生的学*过程。经过学生讨论交流后对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自主总结构建知识的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环节四:巩固练*

  教师设置层次性的*题供学生选择,*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第一层次判断化合物中是否包含离子键,第二层次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通过在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环节五:全课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自主思考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归纳出本节课的学*内容建立知识联系: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并用电子式可以表达其形成过程。

  环节六:布置作业

  本篇课题设置迁移类的作业,请学生思考除了离子键,物质中元素与元素之间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关于离子键有什么不同?在学生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

化学键说课稿14

尊敬的评委教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高中化学的×号考生,我说课的资料是人教版必修二《化学键》第一课时的资料,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分别为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篇课题选自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属于物质的结构性质这主题,主要介绍了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构成过程。教材中以氯化钠的构成过程结合实验现象和微观解释帮忙学生理解离子键概念及构成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本事。另外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元素周期表等知识,在结合微观解释离子键概念时能够帮忙学生建立知识联系。

  立足于教材资料和学生的基本情景,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掌握离子键的概念,用电子式能够表达离子键的构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过从具体实验探究到微观理解氯化钠构成过程,把握离子键的成键本质,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建立万物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同时帮忙学生培养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根据对于教学资料的分析,离子键的概念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立足学生的基本情景确定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生的基本情景。从认知特点来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独立表达自我的想法,可是都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撑。从知识经验上上分析,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同时对于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已经比较熟悉,这些都是在上课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到达教学目标,同时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本课我会采用模拟微观变化的演示法并全程配合使用合作交流的方法以到达学生自主构建课程知识。建构主义活动元理论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所以我确定如下学法,学生自主回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方程式,并经过学生借助微观变化来感受氯化钠的构成过程,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疑导入

  本节课我会经过设置疑问引入课题,上课之初,请同学们回顾元素周期表的资料并提问:元素周期中仅有一百多种元素,以这些元素结合构成的化合物却数以千万计,这些元素之间经过什么作用连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建立与本节课的联系。

  环节二:初步感知离子键相关概念

  教师播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自主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接下来由宏观进入到微观,教师播放模拟动画请学生结合氧化还原中得失电子知识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如何结合生成氯化钠分子,在此过程中完成离子键概念的讲解。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教师设置关键性的提问:离子键的成键微粒是什么离子键的本质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出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是离子键,由此也能够得出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接下来,两个同学为一小组结合元素周期律说说哪些元素容易构成阳离子,哪些元素容易构成阴离子,加深理解离子键的相关概念,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本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本事。

  环节三: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

  为了更方便表达离子键的构成过程,教师用课件逐步展示原子电子式,离子电子式,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请学生小组内观察书写特点,其中重点关注阴离子书写方式,和离子化合物中若出现相同离子时的情景。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并评价学生的结果还有评价学生的学*过程。经过学生讨论交流后对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自主总结构建知识的本事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环节四:巩固练*

  教师设置层次性的*题供学生选择,*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第一层次确定化合物中是否包含离子键,第二层次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经过在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本事,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环节五:全课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自主思考总结本节课的资料,归纳出本节课的学*资料建立知识联系: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并用电子式能够表达其构成过程。

  环节六:布置作业

  本篇课题设置迁移类的作业,请学生思考除了离子键,物质中元素与元素之间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关于离子键有什么不一样在学生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知识的应用本事。

化学键说课稿15

  一、 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课本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为下一章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奠定基础,也为第三章解释有机物的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和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表现为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终结行为的变化,它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落脚于学生的学。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我深入的研究课标、教材、学生找到三者的结合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阅读自修,能正确说出离子键的概念、找出离子键的构成微粒、形成条件;

  2. 通过讨论、总结、练*,能用电子式准确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3. 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2.用电子式表示典型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

  难点:用电子式表示典型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参与状态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要落实到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新课程理念之上。

  A.知识基础

  1. 学生已经具备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基本知识,知道粒子在最外层电子为2或8时稳定。

  2. 原子间的结合方式与各自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B. 能力分析 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能力、合作学*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C.障碍分析 在微观概念的理解上要由有表征性抽象到原理性抽象过渡,不易吃透,知识迁移和应用上还比较缺乏。

  三、教法分析

  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会采用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模式,低起点,小台阶,采用动画演绎,归纳总结、练*巩固,提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对知识技能推进的同时,努力渗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有效落实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设计

  1.【设问1】:(1)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超过元素的种类?

  (2)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呢?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多媒体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设问2】:金属钠与Cl2能够发生剧烈反应生成NaCl,它们为什么可以发生反应呢?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变化的本质,提出问题,我们现在从微观角度来分析该反应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1)请同学们写出Na和Cl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分组讨论:a.两种原子要达到稳定结构,它们分别容易发生什么变化?

  b.当它们变化后又会有什么相互影响呢?

  接着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 NaCl 的形成,由表征性抽象向原理性抽象过渡,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形成条件等。用动画演示比较抽象的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难度。

  3、启发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组织讨论从产物 NaCl到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 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设问3】:以上我们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Na原子和Cl原子发生变化生成NaCl的过程,它清晰、直观,但是,书写结构示意图时有些麻烦,1、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2、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这种表示方法叫做电子式,请同学们看21页的资料卡片,归纳电子式的定义和书写方法。

  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 阳离子的表示方法。

  【设问4】:原子的电子式我们知道怎样写了,那阳离子、阴离子的电子式又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几种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子式,请同学们归纳它们的书写规律。

  阳离子:Na、Mg、Al、 +2+3+

  阴离子:

  (引导学生从电子数目、结构特征、电荷位置等考虑)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学*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总结出书写要点,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容易犯错,用顺口溜"打点、穿衣、带帽"帮助学生记忆,并加以*题巩固。

  练*:请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硫原子,溴原子,硫离子, 溴离子,

  通过用电子式表达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的练*进行反馈强化了化学用语书写的规范性。在教学方法上边学*边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完善知识、系统总结的*惯,也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整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

  5、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堂上我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AB型如NaCl,A2B型如Na2O、Na2S,AB2型如MgCl2)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要点:

  1.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

  2.不能把"→"写成"====";

  3.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在学*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加深印象。

  6.教学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1.写出下列粒子的电子式:C、S、 Mg 、K、 Br 、 O

  2.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NaF K2O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键(第1课时)

  一、离子键

  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时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二、电子式

  (1)定义: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2)书写 a 原子 : H× Na×

  b 阳离子:Na Mg

  C 阴离子:

  d离子化合物: AB A2B AB2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

  +2+2++-2-


化学键教案优选【十】份(扩展3)

——《化学键》说课稿优选【十】份

  《化学键》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

  本节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键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关于介绍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第四部分介绍化学键的概念。此外本节还包括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一张表格。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使同学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同学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第一部分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同学在初中已经学过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关于共价键的内容,同学也已学过了氢气和氯气的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因此这两部分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复*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同学学*。在初中,同学已经学过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知识,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同学从熟→生的过程。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形式认识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对分子结构理论将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

  1、离子键,共价键。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电子式。

  二、说学法

  1、“启发探究式”

  本节内容具有教学的特点,又有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可采取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同学的学*兴趣。

  2、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讲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结构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现分子结构进行教学,展现微观分子的运动过程。可以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过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符合同学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因此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可以布置同学复*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内容,重点复*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同学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同学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形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同学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同学知道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同学复*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内容,课堂教学中让同学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对比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达到稳定状态,分析得出形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形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对比进行教学,通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对比,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导入:在复*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通过以上的学*的基础上,引导同学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面的原子有所区分。

  (4) “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四、反馈练*

  离子键部分是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共价键部分应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此外,还要强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一、二。

  《化学键》说课稿 2

尊敬的评委教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高中化学的×号考生,我说课的资料是人教版必修二《化学键》第一课时的资料,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分别为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篇课题选自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属于物质的结构性质这主题,主要介绍了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构成过程。教材中以氯化钠的构成过程结合实验现象和微观解释帮忙学生理解离子键概念及构成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本事。另外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元素周期表等知识,在结合微观解释离子键概念时能够帮忙学生建立知识联系。

  立足于教材资料和学生的基本情景,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掌握离子键的概念,用电子式能够表达离子键的构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过从具体实验探究到微观理解氯化钠构成过程,把握离子键的成键本质,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建立万物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同时帮忙学生培养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根据对于教学资料的分析,离子键的概念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立足学生的基本情景确定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生的基本情景。从认知特点来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独立表达自我的想法,可是都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撑。从知识经验上上分析,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同时对于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已经比较熟悉,这些都是在上课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到达教学目标,同时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本课我会采用模拟微观变化的演示法并全程配合使用合作交流的方法以到达学生自主构建课程知识。建构主义活动元理论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所以我确定如下学法,学生自主回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方程式,并经过学生借助微观变化来感受氯化钠的构成过程,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疑导入

  本节课我会经过设置疑问引入课题,上课之初,请同学们回顾元素周期表的资料并提问:元素周期中仅有一百多种元素,以这些元素结合构成的化合物却数以千万计,这些元素之间经过什么作用连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建立与本节课的联系。

  环节二:初步感知离子键相关概念

  教师播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自主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接下来由宏观进入到微观,教师播放模拟动画请学生结合氧化还原中得失电子知识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如何结合生成氯化钠分子,在此过程中完成离子键概念的讲解。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教师设置关键性的提问:离子键的成键微粒是什么离子键的本质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出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是离子键,由此也能够得出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接下来,两个同学为一小组结合元素周期律说说哪些元素容易构成阳离子,哪些元素容易构成阴离子,加深理解离子键的相关概念,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本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本事。

  环节三: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

  为了更方便表达离子键的构成过程,教师用课件逐步展示原子电子式,离子电子式,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请学生小组内观察书写特点,其中重点关注阴离子书写方式,和离子化合物中若出现相同离子时的情景。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并评价学生的结果还有评价学生的学*过程。经过学生讨论交流后对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自主总结构建知识的本事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环节四:巩固练*

  教师设置层次性的*题供学生选择,*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第一层次确定化合物中是否包含离子键,第二层次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经过在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本事,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环节五:全课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自主思考总结本节课的资料,归纳出本节课的学*资料建立知识联系: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并用电子式能够表达其构成过程。

  环节六:布置作业

  本篇课题设置迁移类的作业,请学生思考除了离子键,物质中元素与元素之间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关于离子键有什么不一样在学生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知识的应用本事。

  《化学键》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1.教学资料: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资料是在学*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化学键知识。本节资料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学*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供给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过程,学生首先要明白化学键的概念。学*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化学反应及本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资料——复*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资料——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构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研究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本事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过对典型化合物构成的分析,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含义,进而认识化学键的含义

  (2)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3)明白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重组

  (4)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化合物的构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经过对氯化钠生成过程的实验观察和微观想象,产生探究欲望

  (2)了解模型方法在解决化学问题上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构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经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构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3、教学重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和概念。

  难点:共价键的构成及共价键的极性,化学键的.概念。

  确立依据: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教材处理

  本节资料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离子键和共价键;第二课时: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本节课进行第一课时教学。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资料及学生的实际水*,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进取思考的最佳学*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异常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能够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经过动画、模型等帮忙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资料及教学过程:

  引入:用两块不一样磁极的'磁铁相吸后再拉开,让学生思考相吸原因;同时播放钠和氯气反应录象,思考氯原子和钠原子如何结合成氯化钠,从而引出课题—化学键。

  新课教学:

  (投影):钠原子遇到氯原子发生变化的示意图。

  (启发思考):同学们经过初中物理的学*明白,带同种电荷的粒子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粒子相吸引。请同学们根据钠离子与氯离子的结构分析钠离子和氯离子间经典作用力的产生原因。

  (结论):1、离子间作用力:吸引和排斥;

  2、离子键定义:人们把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离子键

  (过渡):我们明白,原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只是最外层电子(价电子)数发生了变化,所以科学上为了表示化合物的构成引入了电子式。

  请同学们自我阅读课本,思考电子式的构成要素,如何用电子式来表示化合物的构成。

  (投影):1、常见元素的电子式

  2、氯化钠构成过程的电子式

  3、已知钾原子与钠原子类似,溴原子与氯原子类似,请写出溴化钾构成过程的电子式。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本事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本事。

  (设问):根据离子键的特点,请同学们研究哪些元素结合时会构成离子键》

  (投影)构成离子键的元素特点。

  (展示)一瓶氯化钠溶液,请同学分析溶液中有哪些微粒?(Na+、Cl-、H2O)

  (过渡)那么氯化氢是如何构成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投影)二、共价键

  (动画演示):氯化氢构成过程。

  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电子式表示氢气、氯气和氯化氢分子的构成。请一位同学描述氯气分子的构成。培养学生自学本事和流畅的表达思想的本事。

  课堂小结:

  巩固练*然后布置课后作业:用几个不一样层次、有发散性的练*,让不一样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资料,从练*中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

  第三节化学键

  一、离子键

  1、氯化钠的构成过程

  氯化钠构成过程分析:

  2、离子键

  ①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离子键

  ②相互作用指同种电荷之间的排斥和异种电荷之间的吸引

  ③构成离子键的元素特点

  二、共价键

  1、氯气、氯化氢构成过程分析

  氯分子的表示:Cl-Cl

  2、共价键:原子间经过共用电子对所构成的相互作用

  3、构成共价键的元素特点

  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

  《化学键》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

  本节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键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关于介绍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第四部分介绍化学键的概念。此外本节还包括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一张表格。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使同学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同学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第一部分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同学在初中已经学过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关于共价键的内容,同学也已学过了氢气和氯气的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因此这两部分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复*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同学学*。在初中,同学已经学过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知识,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同学从熟→生的过程。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形式认识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对分子结构理论将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

  1、离子键,共价键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电子式

  二、说学法

  1、“启发探究式”

  本节内容具有教学的特点,又有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可采取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同学的学*兴趣。

  2、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讲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结构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现分子结构进行教学,展现微观分子的运动过程。可以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过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符合同学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因此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可以布置同学复*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内容,重点复*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同学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同学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形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同学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同学知道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同学复*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内容,课堂教学中让同学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对比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达到稳定状态,分析得出形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形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对比进行教学,通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对比,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导入:在复*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通过以上的学*的基础上,引导同学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面的原子有所区分

  (4)“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四、反馈练*

  离子键部分是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共价键部分应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此外,还要强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一、二。

  《化学键》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本节音标是物质结构中谈到化合物及单质结构的课程,从课程设置的位置看是在学*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之后,这样是一个合理的结构安排,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

  本节课自然而然地从原子过渡到分子,在学*了原子结构后,对微观粒子的探索更进一步,这就引出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和单质,这样就可以从微观过渡到宏观,使化学知识更这顺理成章地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

  在课的第一部分给出了离子键,即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这样通过物理上的电子的知识把离子键引出来,很自然。这里又给出氯化钠的形成及电子式,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物质结构,这也是第一音标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提到共价键,这样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和单质的结构就一目了然了。在高中阶段对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在这里又提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难度加大,所以这是第二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教材总结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给出了化学键的定义,同时指明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引出能量关系,使得物质结构达到一个高点。

  二、说教法

  由于本节内容抽象,难度大,所以采用逐层深入并配合学生自己的一些问题,最好使用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思考、讨论相结合。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抽象,难于理解,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识:即氯气和钠的反应引出离子键;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得出离子键,同时强调电子式的书写。

  第二是利用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并分析氯分子的结构得出共价键和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第三是利用多媒体演示化学反应的实质,得出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并分析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关系。

  《化学键》说课稿 6

  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立

  1.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第一课时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学*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三、教材处理

  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课时去学*。

  四、教学方法

  3W教学法(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做)。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接着播放上述两个实验的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过渡,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1)、离子键:演示Na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

  (2)、共价键:通过演示H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根据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形成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4)化学键: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须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

  (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通过对NaCl、HCl形成的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及反应条件和反应热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七、布置作业:课后*题一,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化学键》说课稿 7

  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立

  1.教学资料: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第一课时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资料是在学*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化学键知识。本节资料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学*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供给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过程,学生首先要明白化学键的概念。学*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资料——复*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资料——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构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研究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本事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本事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经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构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经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构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经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构成过程。这部分资料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资料。

  三、教材处理

  资料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资料放到下一课时去学*。

  四、教学方法

  3W教学法(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做)。

  五、教学资料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之后播放上述两个实验的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过渡,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资料。

  (二)、新课教学:

  (1)、离子键:演示NaCl的构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

  (2)、共价键:经过演示HCl的构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根据原子吸引电子本事不一样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构成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4)化学键: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须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

  (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经过对NaCl、HCl构成的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及反应条件和反应热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七、布置作业:课后*题一,巩固本节所学资料.

  《化学键》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

  本节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资料,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键的资料,第三部分是关于介绍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第四部分介绍化学键的概念。此外本节还包括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一张表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构成。

  2、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经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第一部分关于离子键的资料,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关于共价键的资料,学生也已学过了氢气和氯气的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所以这两部分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复*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生学*。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知识,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熟→生的过程。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资料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仅是本书的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经过本节教材的学*,形式认识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对分子结构理论将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

  1、离子键,共价键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构成过程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电子式

  二、说学法

  1、“启发探究式”

  本节资料具有教学的特点,又有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可采取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兴趣。

  2、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资料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讲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结构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现分子结构进行教学,展现微观分子的运动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本事和抽象思维本事。

  三、说过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贴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所以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能够布置学生复*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资料,重点复*离

  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构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经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讨论氯化钠的构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构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时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学生明白氯化钠在通常情景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并培养他们的自学本事。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学生复*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资料,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比较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到达稳定状态,分析得出构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构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比较进行教学,经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构成的比较,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导入:在复*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

  (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

  (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

  (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经过以上的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构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能够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能够到达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头的原子有所区分

  (4)“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四、反馈练*

  离子键部分是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共价键部分应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构成过程。此外,还要强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一、二。

  《化学键》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是《化学(必修)2》中第二章第一节资料,继初中的物质变化、化学反应之后,经过对化学键概念的建立,帮忙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同时以“化学键”为桥梁,引导学生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两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为后面研究化学反应的利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过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构成,增进学生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经过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经过本节学*,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和对化学反应的实质的理解。

  难点:对离子键、共价键构成特点的理解。

  二、说教法

  1、情景激发

  本节课教学资料抽象,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

  2、小组讨论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经过小组讨论,学会思考、分析和总结。

  3、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资料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三、说学法

  本节课我经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然而然提出问题,经过观看动画、问题讨论,并让学生用自我的语言进行归纳,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同时又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学生思考为何目前已有的一百多种元素却构成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种物质,经过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进取的思考回答后,教师给予点评、鼓励。导入新课。

  (二)活动探索,建立概念

  1、关于化学键与物质变化的`教学

  让学生观看水分解的微观动画,提出问题:1、水分子是如何分解生成氢气与氧气的2、为什么要通电通电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整合,从而引出化学键的定义,并对定义加以强调:

  (1)首先必须相邻。不相邻一般就不强烈

  (2)只相邻但不强烈,也不叫化学键

  (3)“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相互吸引”(实际既包括吸引又包括排斥)。

  经过学生对化学键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即为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构成。

  2、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让学生观看Nacl构成过程的动画演示,提出问题:1、如何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解释氯化钠是怎样构成的。2如何运用化学键的知识分析这个反应的实质。组织学生讨论氯化钠的构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在讲述离子键概念时,对于学生易于忽略的排斥作用加以强调。经过对氯化钠构成过程的直观演示和具体的分析,既加深了学生对化学键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明白离子键的构成过程。

  3、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Hcl的构成过程是否和Nacl类似让学生观看Hcl构成过程的动画演示,经过分组讨论,分析出Hcl的构成过程,从而得出共价键的定义。让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学会分析、归纳和总结,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又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本事。

  4、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

  根据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列表从概念、成键粒子、成键作用、成键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培养学生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学*方法。最终得出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的理解,突破难点。

  (三)巩固基础,拓展提高

  1.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键是指相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B.化学键既存在于相邻原子之间,也存在于相邻分子之间

  c.化学键通常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

  D.化学键通常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下列物质中哪些包含离子键,哪些包含共价键

  Na2s、K2o、mgcl2、H2、NH3

  3.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A、H2oB、cacl2c、KoHD、cl2

  (四)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提出问题:经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经过讨论,回顾本节课资料,对自我所学知识做出总结。最终教师及时给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练*中评价自我,体会成功。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1.化学键与物质变化

  (1)化学键:相邻的原子间强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2)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构成。

  2.化学键的类型

  (1)离子键

  定义:阴、阳离子之间经过静电作用构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成键方式:静电作用

  离子键构成条件:活泼金属元素原子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构成。

  (2)共价键

  定义:原子间经过共用电子构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

  成键微粒:原子

  成键方式:共用电子对

  共价键构成条件:一般在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构成。

  《化学键》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本节音标是物质结构中谈到化合物及单质结构的课程,从课程设置的位置看是在学*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之后,这样是一个合理的结构安排,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

  本节课自然而然地从原子过渡到分子,在学*了原子结构后,对微观粒子的探索更进一步,这就引出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和单质,这样就可以从微观过渡到宏观,使化学知识更这顺理成章地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

  在课的第一部分给出了离子键,即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这样通过物理上的电子的知识把离子键引出来,很自然。这里又给出氯化钠的形成及电子式,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物质结构,这也是第一音标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提到共价键,这样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和单质的结构就一目了然了。在高中阶段对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在这里又提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难度加大,所以这是第二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教材总结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给出了化学键的定义,同时指明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引出能量关系,使得物质结构达到一个高点。

  二、说教法

  由于本节内容抽象,难度大,所以采用逐层深入并配合学生自己的一些问题,最好使用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

  思考、讨论相结合。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抽象,难于理解,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识:即氯气和钠的反应引出离子键;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得出离子键,同时强调电子式的书写。

  第二是利用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并分析氯分子的结构得出共价键和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第三是利用多媒体演示化学反应的实质,得出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并分析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关系。


化学键教案优选【十】份(扩展4)

——化学键说课稿 (菁华5篇)

化学键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课本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为下一章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奠定基础,也为第三章解释有机物的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和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表现为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终结行为的变化,它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落脚于学生的学。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我深入的研究课标、教材、学生找到三者的结合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阅读自修,能正确说出离子键的概念、找出离子键的.构成微粒、形成条件;

  2. 通过讨论、总结、练*,能用电子式准确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3. 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2.用电子式表示典型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

  难点:用电子式表示典型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参与状态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要落实到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新课程理念之上。

  A.知识基础

  1. 学生已经具备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基本知识,知道粒子在最外层电子为2或8时稳定。

  2. 原子间的结合方式与各自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B. 能力分析 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能力、合作学*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C.障碍分析 在微观概念的理解上要由有表征性抽象到原理性抽象过渡,不易吃透,知识迁移和应用上还比较缺乏。

  三、教法分析

  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会采用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模式,低起点,小台阶,采用动画演绎,归纳总结、练*巩固,提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对知识技能推进的同时,努力渗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有效落实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设计

  1.【设问1】:(1)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超过元素的种类?

  (2)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呢?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多媒体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设问2】:金属钠与Cl2能够发生剧烈反应生成NaCl,它们为什么可以发生反应呢?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变化的本质,提出问题,我们现在从微观角度来分析该反应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1)请同学们写出Na和Cl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分组讨论:a.两种原子要达到稳定结构,它们分别容易发生什么变化?

  b.当它们变化后又会有什么相互影响呢?

  接着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 NaCl 的形成,由表征性抽象向原理性抽象过渡,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形成条件等。用动画演示比较抽象的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难度。

  3、启发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组织讨论从产物 NaCl到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 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设问3】:以上我们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Na原子和Cl原子发生变化生成NaCl的过程,它清晰、直观,但是,书写结构示意图时有些麻烦,1、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2、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这种表示方法叫做电子式,请同学们看21页的资料卡片,归纳电子式的定义和书写方法。

  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 阳离子的表示方法。

  【设问4】:原子的电子式我们知道怎样写了,那阳离子、阴离子的电子式又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几种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子式,请同学们归纳它们的书写规律。

  阳离子:Na、Mg、Al、 +2+3+

  阴离子:

  (引导学生从电子数目、结构特征、电荷位置等考虑)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学*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总结出书写要点,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容易犯错,用顺口溜"打点、穿衣、带帽"帮助学生记忆,并加以*题巩固。

  练*:请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硫原子,溴原子,硫离子, 溴离子,

  通过用电子式表达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的练*进行反馈强化了化学用语书写的规范性。在教学方法上边学*边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完善知识、系统总结的*惯,也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整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

  5、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堂上我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AB型如NaCl,A2B型如Na2O、Na2S,AB2型如MgCl2)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要点:

  1.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

  2.不能把"→"写成"====";

  3.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在学*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加深印象。

  6.教学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1.写出下列粒子的电子式:C、S、 Mg 、K、 Br 、 O

  2.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NaF K2O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键(第1课时)

  一、离子键

  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时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二、电子式

  (1)定义: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2)书写 a 原子 : H× Na×

  b 阳离子:Na Mg

  C 阴离子:

  d离子化合物: AB A2B AB2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

  +2+2++-2-

化学键说课稿2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

  本节教材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键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关于介绍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第四部分介绍化学键的概念。此外本节还包括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一张表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第一部分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关于共价键的内容,学生也已学过了氢气和氯气的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因此这两部分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复*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生学*。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知识,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熟→生的过程。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形式认识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对分子结构理论将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

  1.离子键,共价键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电子式

  二、教学方法

  1.“启发探究式”

  本节内容具有教学的特点,又有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可采取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兴趣。

  2.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讲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结构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现分子结构进行教学,展现微观分子的运动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因此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复*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内容,重点复*离

  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形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学生知道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学生复*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内容,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对比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达到稳定状态,分析得出形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形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对比进行教学,通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对比,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导入:在复*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通过以上的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面的原子有所区分

  (4)“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四、反馈练*

  离子键部分是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共价键部分应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此外,还要强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一、二

化学键说课稿3

  1、教学内容:

  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第一课时包括:

  ①化学键,

  ②离子键,

  ③共价键,

  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学*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学*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二、教材处理

  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课时去学*。

  三、教学方法

  3W教学法(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做)。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接着播放上述两个实验的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过渡,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1)、离子键:演示Na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

  (2)、共价键:通过演示H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根据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形成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4)化学键: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须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

  (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通过对NaCl、HCl形成的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及反应条件和反应热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六、布置作业:课后*题一,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化学键说课稿4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高中化学的×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二《化学键》第一课时的内容,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分别为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篇课题选自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属于物质的结构性质这主题,主要介绍了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教材中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结合实验现象和微观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概念及形成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另外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元素周期表等知识,在结合微观解释离子键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

  立足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掌握离子键的概念,用电子式可以表达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过从具体实验探究到微观理解氯化钠形成过程,把握离子键的成键本质,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建立万物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同时帮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根据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离子键的概念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立足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认知特点来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独立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都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撑。从知识经验上上分析,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同时对于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已经比较熟悉,这些都是在上课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本课我会采用模拟微观变化的演示法并全程配合使用合作交流的方法以达到学生自主构建课程知识。建构主义活动元理论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因此我确定如下学法,学生自主回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方程式,并通过学生借助微观变化来感受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疑导入

  本节课我会通过设置疑问引入课题,上课之初,请同学们回顾元素周期表的内容并提问:元素周期中只有一百多种元素,以这些元素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却数以千万计,这些元素之间通过什么作用连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建立与本节课的联系。

  环节二:初步感知离子键相关概念

  教师播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自主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接下来由宏观进入到微观,教师播放模拟动画请学生结合氧化还原中得失电子知识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如何结合生成氯化钠分子,在此过程中完成离子键概念的讲解。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教师设置关键性的提问:离子键的成键微粒是什么?离子键的本质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出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是离子键,由此也可以得出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接下来,两个同学为一小组结合元素周期律说说哪些元素容易形成阳离子,哪些元素容易形成阴离子,加深理解离子键的相关概念,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为了更方便表达离子键的形成过程,教师用课件逐步展示原子电子式,离子电子式,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请学生小组内观察书写特点,其中重点关注阴离子书写方式,和离子化合物中若出现相同离子时的情况。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并评价学生的结果还有评价学生的学*过程。经过学生讨论交流后对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自主总结构建知识的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环节四:巩固练*

  教师设置层次性的*题供学生选择,*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第一层次判断化合物中是否包含离子键,第二层次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通过在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环节五:全课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自主思考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归纳出本节课的学*内容建立知识联系: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并用电子式可以表达其形成过程。

  环节六:布置作业

  本篇课题设置迁移类的作业,请学生思考除了离子键,物质中元素与元素之间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关于离子键有什么不同?在学生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

化学键说课稿5

  一、 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课本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为下一章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奠定基础,也为第三章解释有机物的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和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表现为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终结行为的变化,它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落脚于学生的学。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我深入的研究课标、教材、学生找到三者的结合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阅读自修,能正确说出离子键的'概念、找出离子键的构成微粒、形成条件;

  2. 通过讨论、总结、练*,能用电子式准确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3. 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2.用电子式表示典型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

  难点:用电子式表示典型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参与状态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要落实到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新课程理念之上。

  A.知识基础

  1. 学生已经具备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基本知识,知道粒子在最外层电子为2或8时稳定。

  2. 原子间的结合方式与各自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B. 能力分析 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能力、合作学*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C.障碍分析 在微观概念的理解上要由有表征性抽象到原理性抽象过渡,不易吃透,知识迁移和应用上还比较缺乏。

  三、教法分析

  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会采用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模式,低起点,小台阶,采用动画演绎,归纳总结、练*巩固,提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对知识技能推进的同时,努力渗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有效落实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设计

  1.【设问1】:(1)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超过元素的种类?

  (2)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呢?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多媒体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设问2】:金属钠与Cl2能够发生剧烈反应生成NaCl,它们为什么可以发生反应呢?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变化的本质,提出问题,我们现在从微观角度来分析该反应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1)请同学们写出Na和Cl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分组讨论:a.两种原子要达到稳定结构,它们分别容易发生什么变化?

  b.当它们变化后又会有什么相互影响呢?

  接着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 NaCl 的形成,由表征性抽象向原理性抽象过渡,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形成条件等。用动画演示比较抽象的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难度。

  3、启发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组织讨论从产物 NaCl到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 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设问3】:以上我们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Na原子和Cl原子发生变化生成NaCl的过程,它清晰、直观,但是,书写结构示意图时有些麻烦,1、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2、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这种表示方法叫做电子式,请同学们看21页的资料卡片,归纳电子式的定义和书写方法。

  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 阳离子的表示方法。

  【设问4】:原子的电子式我们知道怎样写了,那阳离子、阴离子的电子式又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几种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子式,请同学们归纳它们的书写规律。

  阳离子:Na、Mg、Al、 +2+3+

  阴离子:

  (引导学生从电子数目、结构特征、电荷位置等考虑)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学*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总结出书写要点,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容易犯错,用顺口溜"打点、穿衣、带帽"帮助学生记忆,并加以*题巩固。

  练*:请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硫原子,溴原子,硫离子, 溴离子,

  通过用电子式表达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的练*进行反馈强化了化学用语书写的规范性。在教学方法上边学*边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完善知识、系统总结的*惯,也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整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

  5、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堂上我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AB型如NaCl,A2B型如Na2O、Na2S,AB2型如MgCl2)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要点:

  1.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

  2.不能把"→"写成"====";

  3.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在学*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加深印象。

  6.教学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1.写出下列粒子的电子式:C、S、 Mg 、K、 Br 、 O

  2.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NaF K2O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键(第1课时)

  一、离子键

  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时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二、电子式

  (1)定义: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2)书写 a 原子 : H× Na×

  b 阳离子:Na Mg

  C 阴离子:

  d离子化合物: AB A2B AB2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

  +2+2++-2-


化学键教案优选【十】份(扩展5)

——必修2化学键说课稿 (菁华3篇)

必修2化学键说课稿1

尊敬的评委教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高中化学的×号考生,我说课的资料是人教版必修二《化学键》第一课时的资料,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分别为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篇课题选自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属于物质的结构性质这主题,主要介绍了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构成过程。教材中以氯化钠的构成过程结合实验现象和微观解释帮忙学生理解离子键概念及构成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本事。另外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元素周期表等知识,在结合微观解释离子键概念时能够帮忙学生建立知识联系。

  立足于教材资料和学生的基本情景,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掌握离子键的概念,用电子式能够表达离子键的构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过从具体实验探究到微观理解氯化钠构成过程,把握离子键的成键本质,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建立万物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同时帮忙学生培养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根据对于教学资料的分析,离子键的概念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立足学生的基本情景确定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生的基本情景。从认知特点来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独立表达自我的想法,可是都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撑。从知识经验上上分析,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同时对于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已经比较熟悉,这些都是在上课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到达教学目标,同时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本课我会采用模拟微观变化的演示法并全程配合使用合作交流的方法以到达学生自主构建课程知识。建构主义活动元理论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所以我确定如下学法,学生自主回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方程式,并经过学生借助微观变化来感受氯化钠的构成过程,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疑导入

  本节课我会经过设置疑问引入课题,上课之初,请同学们回顾元素周期表的资料并提问:元素周期中仅有一百多种元素,以这些元素结合构成的化合物却数以千万计,这些元素之间经过什么作用连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建立与本节课的联系。

  环节二:初步感知离子键相关概念

  教师播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自主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接下来由宏观进入到微观,教师播放模拟动画请学生结合氧化还原中得失电子知识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如何结合生成氯化钠分子,在此过程中完成离子键概念的讲解。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教师设置关键性的提问:离子键的成键微粒是什么离子键的本质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出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是离子键,由此也能够得出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接下来,两个同学为一小组结合元素周期律说说哪些元素容易构成阳离子,哪些元素容易构成阴离子,加深理解离子键的相关概念,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本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本事。

  环节三: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

  为了更方便表达离子键的构成过程,教师用课件逐步展示原子电子式,离子电子式,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请学生小组内观察书写特点,其中重点关注阴离子书写方式,和离子化合物中若出现相同离子时的情景。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并评价学生的结果还有评价学生的学*过程。经过学生讨论交流后对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自主总结构建知识的本事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环节四:巩固练*

  教师设置层次性的*题供学生选择,*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第一层次确定化合物中是否包含离子键,第二层次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经过在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本事,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环节五:全课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自主思考总结本节课的资料,归纳出本节课的学*资料建立知识联系: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并用电子式能够表达其构成过程。

  环节六:布置作业

  本篇课题设置迁移类的作业,请学生思考除了离子键,物质中元素与元素之间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关于离子键有什么不一样在学生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知识的应用本事。

必修2化学键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

  本节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资料,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键的资料,第三部分是关于介绍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第四部分介绍化学键的概念。此外本节还包括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一张表格。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构成。

  2.使同学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经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同学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第一部分关于离子键的资料,同学在初中已经学过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关于共价键的资料,同学也已学过了氢气和氯气的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所以这两部分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复*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同学学*。在初中,同学已经学过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知识,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同学从熟→生的过程。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资料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仅是本书的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经过本节教材的学*,形式认识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对分子结构理论将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

  1.离子键,共价键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构成过程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电子式

  二、说学法

  1.“启发探究式”

  本节资料具有教学的特点,又有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可采取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同学的学*兴趣。

  2.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资料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讲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结构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现分子结构进行教学,展现微观分子的运动过程。能够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本事和抽象思维本事。

  三、说过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贴合同学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所以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能够布置同学复*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资料,重点复*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构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经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同学讨论氯化钠的构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同学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构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时同学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同学明白氯化钠在通常情景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并培养他们的自学本事。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同学复*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资料,课堂教学中让同学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比较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到达稳定状态,分析得出构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构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比较进行教学,经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构成的比较,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导入:在复*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经过以上的学*的基础上,引导同学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构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能够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能够到达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头的原子有所区分

  (4)“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四、反馈练*

  离子键部分是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共价键部分应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构成过程。此外,还要强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一、二。

必修2化学键说课稿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键》,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高中化学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是第一次将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知识的归纳性、系统化、规律性学*。其特点是有很强的,并且会出现很多新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变化。而在卤素之后,紧接着还有两章新的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的学*,分别是氧族和碳族元素。若能在这章的学*中能很好掌握变化规律及学*方法,并能把这些规律和方法运用到后面的化学学*中,那么原本琐碎的知识将会系统化,学*也会轻松很多。

  2、本节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的第三节化学键,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从微观角度来解释这些化学反应是怎么发生的,生成物是怎么形成的。虽然这些知识很抽象,学生理解时会有些困难,但它将会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找出规律。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知道化学键。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事物发展的本质的哲学思想。

  4、教学重点和难点

  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学*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兴趣,特别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通过动画、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用两块不同磁极的磁铁相吸后再拉开,让学生思考相吸原因;同时播放钠和氯气反应录象,思考氯原子和钠原子如何结合成氯化钠,并分析两种作用力的差别,从而引出课题—化学键。

  讲解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变化的本质,提出问题,钠和氯气如何形成氯化钠。利用多媒体演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和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引出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归纳离子键的特点及离子键的成键规律并学会利用这些规律如何判断离子化合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离子化合物外我们遇到的其他物质又是如何形成的,如氯化氢、水等。再利用多媒体演示氢气和水的形成过程,引出共价键及共价化合物概念。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归纳共价键的特点并学会如何判断共价化合物。随即推出化学键的概念,并简单介绍化学键的分类情况。

  巩固归纳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答案,并布置作业。至此,教学目标完成,最后提出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回家思考。


化学键教案优选【十】份(扩展6)

——化学键说课稿通用10篇

  化学键说课稿 1

各位评委、各位教师:大家好!

  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键》,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谈谈自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高中化学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是第一次将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知识的归纳性、系统化、规律性学*。其特点是有很强的,并且会出现很多新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变化。而在卤素之后,紧之后还有两章新的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的学*,分别是氧族和碳族元素。若能在这章的学*中能很好掌握变化规律及学*方法,并能把这些规律和方法运用到后面的化学学*中,那么原本琐碎的知识将会系统化,学*也会简便很多。

  2、本节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的第三节化学键,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从微观角度来解释这些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生成物是怎样构成的。虽然这些知识很抽象,学生理解时会有些困难,但它将会帮忙学生更好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找出规律。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明白化学键。

  本事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解决问题的本事;培养学生分析确定本事和归纳总结知识的本事。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事物发展的本质的哲学思想。

  4、教学重点和难点

  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资料及学生的实际水*,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进取思考的学*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异常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能够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经过动画、模型等帮忙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用两块不一样磁极的磁铁相吸后再拉开,让学生思考相吸原因;同时播放钠和氯气反应录象,思考氯原子和钠原子如何结合成氯化钠,并分析两种作用力的差别,从而引出课题—化学键。

  讲解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变化的本质,提出问题,钠和氯气如何构成氯化钠。利用多媒体演示氯化钠的构成过程和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引出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经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归纳离子键的特点及离子键的成键规律并学会利用这些规律如何确定离子化合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离子化合物外我们遇到的其他物质又是如何构成的,如氯化氢、水等。再利用多媒体演示氢气和水的构成过程,引出共价键及共价化合物概念。经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归纳共价键的特点并学会如何确定共价化合物。随即推出化学键的概念,并简单介绍化学键的分类情景。

  巩固归纳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答案,并布置作业。至此,教学目标完成,最终提出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回家思考。

  化学键说课稿 2

  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立

  1.教学资料: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第一课时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资料是在学*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化学键知识。本节资料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学*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供给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过程,学生首先要明白化学键的概念。学*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资料――复*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资料――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构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研究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本事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本事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经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构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经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构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经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构成过程。这部分资料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资料。

  三、教材处理

  资料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资料放到下一课时去学*。

  四、教学方法

  3W教学法(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做)。

  五、教学资料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之后播放上述两个实验的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过渡,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资料。

  (二)、新课教学:

  (1)、离子键:演示NaCl的构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

  (2)、共价键:经过演示HCl的构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根据原子吸引电子本事不一样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构成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4)化学键: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须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

  (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经过对NaCl、HCl构成的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及反应条件和反应热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七、布置作业:课后*题一,巩固本节所学资料.

  化学键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

  本节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资料,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键的资料,第三部分是关于介绍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第四部分介绍化学键的概念。此外本节还包括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一张表格。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构成。

  2.使同学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经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同学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第一部分关于离子键的资料,同学在初中已经学过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关于共价键的资料,同学也已学过了氢气和氯气的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所以这两部分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复*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同学学*。在初中,同学已经学过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知识,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同学从熟→生的过程。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资料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仅是本书的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经过本节教材的学*,形式认识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对分子结构理论将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

  1.离子键,共价键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构成过程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电子式

  二、说学法

  1.“启发探究式”

  本节资料具有教学的特点,又有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可采取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同学的学*兴趣。

  2.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资料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讲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结构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现分子结构进行教学,展现微观分子的运动过程。能够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本事和抽象思维本事。

  三、说过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贴合同学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所以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能够布置同学复*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资料,重点复*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构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经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同学讨论氯化钠的构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同学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构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时同学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同学明白氯化钠在通常情景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并培养他们的自学本事。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同学复*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资料,课堂教学中让同学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比较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到达稳定状态,分析得出构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构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比较进行教学,经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构成的比较,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导入:在复*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经过以上的学*的基础上,引导同学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构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能够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能够到达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头的原子有所区分

  (4)“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四、反馈练*

  离子键部分是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构成过程。共价键部分应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构成过程。此外,还要强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一、二。

  化学键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1.教学资料: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资料是在学*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化学键知识。本节资料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学*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供给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过程,学生首先要明白化学键的概念。学*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化学反应及本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资料――复*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资料――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构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研究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本事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过对典型化合物构成的分析,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含义,进而认识化学键的含义

  (2)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3)明白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重组

  (4)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化合物的构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经过对氯化钠生成过程的实验观察和微观想象,产生探究欲望

  (2)了解模型方法在解决化学问题上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构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经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构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3、教学重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和概念。

  难点:共价键的构成及共价键的极性,化学键的.概念。

  确立依据: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教材处理

  本节资料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离子键和共价键;第二课时: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本节课进行第一课时教学。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资料及学生的实际水*,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进取思考的最佳学*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异常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能够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经过动画、模型等帮忙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资料及教学过程:

  引入:用两块不一样磁极的磁铁相吸后再拉开,让学生思考相吸原因;同时播放钠和氯气反应录象,思考氯原子和钠原子如何结合成氯化钠,从而引出课题―化学键。

  新课教学:

  (投影):钠原子遇到氯原子发生变化的示意图。

  (启发思考):同学们经过初中物理的学*明白,带同种电荷的粒子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粒子相吸引。请同学们根据钠离子与氯离子的结构分析钠离子和氯离子间经典作用力的产生原因。

  (结论):1、离子间作用力:吸引和排斥;

  2、离子键定义:人们把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离子键

  (过渡):我们明白,原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只是最外层电子(价电子)数发生了变化,所以科学上为了表示化合物的构成引入了电子式。

  请同学们自我阅读课本,思考电子式的构成要素,如何用电子式来表示化合物的构成。

  (投影):1、常见元素的电子式

  2、氯化钠构成过程的电子式

  3、已知钾原子与钠原子类似,溴原子与氯原子类似,请写出溴化钾构成过程的电子式。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本事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本事。

  (设问):根据离子键的特点,请同学们研究哪些元素结合时会构成离子键》

  (投影)构成离子键的元素特点。

  (展示)一瓶氯化钠溶液,请同学分析溶液中有哪些微粒?(Na+、Cl-、H2O)

  (过渡)那么氯化氢是如何构成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投影)二、共价键

  (动画演示):氯化氢构成过程。

  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电子式表示氢气、氯气和氯化氢分子的构成。请一位同学描述氯气分子的构成。培养学生自学本事和流畅的表达思想的本事。

  课堂小结:

  巩固练*然后布置课后作业:用几个不一样层次、有发散性的练*,让不一样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资料,从练*中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

  第三节化学键

  一、离子键

  1、氯化钠的构成过程

  氯化钠构成过程分析:

  2、离子键

  ①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离子键

  ②相互作用指同种电荷之间的排斥和异种电荷之间的吸引

  ③构成离子键的元素特点

  二、共价键

  1、氯气、氯化氢构成过程分析

  氯分子的表示:Cl-Cl

  2、共价键:原子间经过共用电子对所构成的相互作用

  3、构成共价键的元素特点

  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

  化学键说课稿 5

  尊敬的各位专家上午好,。我们明白化学是一门充满神秘色彩的科学,它经过探索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的运动,将人们从宏观世界带入到了神秘的微观世界,并指导人们合理创造新物质。

  今日我就选取了鲁科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资料《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进行说课。下头我简要的向各位专家介绍一下我的说课资料。

  本节课我将从教学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和特色共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知识的冰山模型”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就像冰山露出水面部分,是表象的;“隐性知识”就像冰山藏在水底部分,是潜在的。“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而“隐性知识”则占冰山的绝大部分。它启示我们,化学教学不能只把眼睛盯着显性知识,即知识与技能,而要努力挖掘潜在知识价值,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所以在此基础上,针对本节课我采用了“知识——知识价值”的教学理念,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力求将具体的建构性知识上升为认识知识的多重功能与价值

  进而实现认识价值、情意价值、探究价值三重价值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经过挖掘知识潜在价值,将以往单纯的建构性理论知识,上升为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认识。体现了本节课的认识价值。

  探究价值则体此刻经过理论探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和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本事,从而逐步构成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

  经过对科学足迹的探索及其在社会生活实际中所产生的巨大贡献的学*,体会化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艰辛,进而激发学生用化学知识来创造新物质的兴趣与热情。由此体现情意价值

  要想实现三重价值的有机融合,合理分析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下头我就从地位作用和知识脉络两个方面来分析本节课的教材。

  首先从地位作用上来看,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从原子和分子的角度认识了化学变化其实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而到了高一,经过上一节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学*,学生对原子的结构有了必须的了解,能够从核外电子角度预测物质结构和性质,而本节课化学键的学*,则是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作用力的角度上对之前的知识更深入的学*,并为下一节能量的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承上启下,作用不可小觑。

  本节课的知识脉络为:由最常见的宏观现象入手,引出化学键,进而引申概括出化学反应的实质,经过对化学键的解释得到作用力的两种结合方式——两种类型化学键,进而构成两种类型化合物,知识资料安排合理,层层递进。

  心理学研究证明,影响学生学*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明白了什么。而在本节课学*之前,学生已经明白了初中的物质变化与原子结构,可是并不明白这些物质的微粒是怎样结合的?化学变化的实质到底是什么?这些都是他们所不明白的也是他们想明白的。由于本节课抽象难懂枯燥无味,需要较强的微观世界认知本事和想象力,而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这部分的本事又比较薄弱,所以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认识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经过思考问题和观看动画,在学*知识的同时,发现科学的本质。

  本节课我力求经过化学键的学*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是物质稳定存在的原因,而化学变化实质上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结合方式的改变,这也说明了微粒间作用力有性质之分,而相互作用方式的不一样则可构成不一样类型的化合物。由此到达挖掘知识的潜在价值的目的。

  所以,针对以上资料,我制定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内部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

  2、明白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性质之别,即强弱之分

  3、理解物质在相互转化时实际上是一种作用代替了另一种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经过两组比较实验,学会分析物质本质的方法

  2、阅读资料,了解化学键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观看微观动画,培养比较分析问题的本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思考具有价值的问题以及观看微观动画,培养逻辑分析推理本事和微观世界想象力。

  2、经过认识化学键理论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体会化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艰辛,激发学*化学,并用化学键的原理知识来创造新物质、改造世界的兴趣与热情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活动

  首先由我国科学家拍摄的首张化学键图像,直面分子内部的资料,引出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看清化学键是分子手术的前提?化学键又是何神奇之物?这样以科学史实引出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到达对知识的定位。

  在学生的学*兴趣十分浓厚的时候,我将操作两组比较试验:加热一百度的水、以及初中学*的电解水。经过比较实验再次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实验中产生的气体为何不一样,电解水时为什么要通电?以及化学键中的“键”字在字典中的解释?两个实验条件不一样:一个加热一个通电,使学生很容易认识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且十分强烈。而化学键的“键”字在字典中的解释就是关键,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这种作用力的强弱。

  紧之后我会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电解水过程中,微粒间的作用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作用力代替了另一种作用力,实现了作用方式的转化”的科学事实。

  在此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资料阅读,让学生了解“21世纪的四大化学难题”,而其中之一便是“合成化学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其中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化学键”。而最*从原子水*检测硅材料的技术出炉,也完全得益于化学键知识的应用。经过阅读两个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重要性,并体会化学键在科学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和重要地位,激励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也能为科学的发展做出自我的贡献,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之后我将播放最常见的物质——氯化钠的构成过程微观动画,结合动画引导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从原子趋于构成稳定的结构方面结合化学键思考氯化钠的构成过程,从而认识微粒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方式——离子键。

  播放氯化氢的微观动画,在氯化钠的构成过程基础上,比较思考氯化氢的构成过程,认识另一种不一样的微粒间相互作用——共价键,经过比较,使学生构成“物质微粒间的作用有性质之别,即强弱之分”的观念。

  此时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必须的了解,趁热打铁,经过一组简单的练*,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小组讨论指出哪些只包含共价键,哪些只含离子键,而哪些物质既包含离子键也包含共价键。并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一样的作用力构成的化合物是否相同?从而认识两种类型化合物,并经过比较分析领会难点,使学生认识到不一样性质的作用力构成不一样的化合物,并具备从本质上区分两类化合物的本事!

  在本节课的最终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努力学*化学,激励他们用化学知识为人类发展做贡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学之路上也会有学生们留下的足迹。由此本节课也就结束。

  本节课的特色所在是:抛开了传统的只讲“知识是什么,怎样用”的模式,深入挖掘教材资料,找出冰山模型中的潜在知识,使理念上升为知识的价值。并且为此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结合活动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自然而然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所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表层。培养了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本事,并引领学生向科学发展的领域观望,并激励学生用化学的思想改变生活,创造奇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多谢大家!

  化学键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是《化学(必修)2》中第二章第一节内容,继初中的物质变化、化学反应之后,通过对化学键概念的建立,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同时以“化学键”为桥梁,引导学生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两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为后面研究化学反应的利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增进学生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通过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和对化学反应的实质的理解。

  难点:对离子键、共价键形成特点的理解。

  二、说教法

  1、情景激发

  本节课教学内容抽象,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

  2、小组讨论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思考、分析和 总结。

  3、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三、说学法

  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然而然提出问题,通过观看动画、问题讨论,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同时又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学生思考为何目前已有的一百多种元素却形成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种物质,通过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积极的思考回答后,教师给予点评、鼓励。导入新课。

  (二)活动探索,建立概念

  1、关于化学键与物质变化的教学

  让学生观看水分解的微观动画,提出问题:1、水分子是如何分解生成氢气与氧气的?2、为什么要通电?通电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整合,从而引出化学键的定义,并对定义加以强调:

  (1)首先必须相邻。不相邻一般就不强烈

  (2)只相邻但不强烈,也不叫化学键

  (3)“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相互吸引”(实际既包括吸引又包括排斥)。

  通过学生对化学键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即为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2、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让学生观看Nacl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提出问题:1、如何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2如何运用化学键的知识分析这个反应的实质。组织学生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在讲述离子键概念时,对于学生易于忽略的排斥作用加以强调。通过对氯化钠形成过程的直观演示和具体的分析,既加深了学生对化学键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明白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3、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Hcl的形成过程是否和Nacl类似?让学生观看Hcl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出Hcl的形成过程,从而得出共价键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分析、归纳和 总结,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又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4、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

  根据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列表从概念、成键粒子、成键作用、成键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培养学生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学*方法。最后得出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的理解,突破难点。

  (三)巩固基础,拓展提高

  1.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键是指相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B.化学键既存在于相邻原子之间,也存在于相邻分子之间

  c.化学键通常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

  D.化学键通常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下列物质中哪些含有离子键,哪些含有共价键

  Na2s、K2o、mgcl2、H2、NH3

  3.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A、H2oB、cacl2c、KoHD、cl2

  (四)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通过讨论,回顾本节课内容,对自己所学知识做出 总结。最后教师及时给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练*中 评价自己,体会成功。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1.化学键与物质变化

  (1)化学键:相邻的原子间强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2)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2.化学键的类型

  (1)离子键

  定义: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成键方式:静电作用

  离子键形成条件:活泼金属元素原子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形成。

  (2)共价键

  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

  成键微粒:原子

  成键方式:共用电子对

  共价键形成条件:一般在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形成。

  化学键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

  本节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键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关于介绍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第四部分介绍化学键的概念。此外本节还包括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一张表格。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 使同学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 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同学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第一部分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同学在初中已经学过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关于共价键的内容,同学也已学过了氢气和氯气的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因此这两部分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复*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同学学*。在初中,同学已经学过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知识,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同学从熟→生的过程。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形式认识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对分子结构理论将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

  1. 离子键,共价键

  2.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电子式

  二、说学法

  1.“启发探究式”

  本节内容具有教学的特点,又有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可采取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同学的学*兴趣。

  2.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讲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结构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现分子结构进行教学,展现微观分子的运动过程。可以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过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符合同学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因此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可以布置同学复*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内容,重点复*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同学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同学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形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同学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同学知道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同学复*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内容,课堂教学中让同学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对比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达到稳定状态,分析得出形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形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对比进行教学,通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对比,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导入:在复*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通过以上的学*的基础上,引导同学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 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 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 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面的原子有所区分

  (4) “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四、反馈练*

  离子键部分是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共价键部分应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此外,还要强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一、二。

  化学键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本节音标是物质结构中谈到化合物及单质结构的课程,从课程设置的位置看是在学*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之后,这样是一个合理的结构安排,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

  本节课自然而然地从原子过渡到分子,在学*了原子结构后,对微观粒子的探索更进一步,这就引出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和单质,这样就可以从微观过渡到宏观,使化学知识更这顺理成章地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

  在课的第一部分给出了离子键,即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这样通过物理上的电子的知识把离子键引出来,很自然。这里又给出氯化钠的形成及电子式,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物质结构,这也是第一音标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提到共价键,这样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和单质的结构就一目了然了。在高中阶段对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在这里又提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难度加大,所以这是第二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教材 总结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给出了化学键的定义,同时指明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引出能量关系,使得物质结构达到一个高点。

  二、说教法

  由于本节内容抽象,难度大,所以采用逐层深入并配合学生自己的一些问题,最好使用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思考、讨论相结合。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抽象,难于理解,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识:即氯气和钠的反应引出离子键;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得出离子键,同时强调电子式的书写。

  第二是利用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并分析氯分子的结构得出共价键和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第三是利用多媒体演示化学反应的实质,得出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并分析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关系。

  化学键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

  本节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键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关于介绍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第四部分介绍化学键的概念。此外本节还包括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一张表格。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 使同学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 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同学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第一部分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同学在初中已经学过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关于共价键的内容,同学也已学过了氢气和氯气的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因此这两部分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复*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同学学*。在初中,同学已经学过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知识,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同学从熟→生的过程。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形式认识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对分子结构理论将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

  1. 离子键,共价键

  2.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电子式

  二、说学法

  1.“启发探究式”

  本节内容具有教学的特点,又有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可采取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同学的学*兴趣。

  2.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讲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结构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现分子结构进行教学,展现微观分子的运动过程。可以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过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符合同学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因此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可以布置同学复*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内容,重点复*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同学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同学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形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同学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同学知道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同学复*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内容,课堂教学中让同学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对比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达到稳定状态,分析得出形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形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对比进行教学,通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对比,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导入:在复*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通过以上的学*的基础上,引导同学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 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 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 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面的原子有所区分

  (4) “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四、反馈练*

  离子键部分是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共价键部分应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此外,还要强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一、二。

  化学键说课稿 10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键》,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 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高中化学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是第一次将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知识的归纳性、系统化、规律性学*。其特点是有很强的,并且会出现很多新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变化。而在卤素之后,紧接着还有两章新的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的学*,分别是氧族和碳族元素。若能在这章的学*中能很好掌握变化规律及学*方法,并能把这些规律和方法运用到后面的化学学*中,那么原本琐碎的知识将会系统化,学*也会轻松很多。

  2、本节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的第三节化学键,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从微观角度来解释这些化学反应是怎么发生的,生成物是怎么形成的。虽然这些知识很抽象,学生理解时会有些困难,但它将会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找出规律。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知道化学键。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事物发展的本质的哲学思想。

  4、教学重点和难点

  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学*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兴趣,特别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通过动画、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用两块不同磁极的磁铁相吸后再拉开,让学生思考相吸原因;同时播放钠和氯气反应录象,思考氯原子和钠原子如何结合成氯化钠,并分析两种作用力的差别,从而引出课题—化学键。

  讲解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变化的本质,提出问题,钠和氯气如何形成氯化钠。利用多媒体演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和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引出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归纳离子键的特点及离子键的成键规律并学会利用这些规律如何判断离子化合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离子化合物外我们遇到的其他物质又是如何形成的,如氯化氢、水等。再利用多媒体演示氢气和水的形成过程,引出共价键及共价化合物概念。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归纳共价键的特点并学会如何判断共价化合物。随即推出化学键的概念,并简单介绍化学键的分类情况。

  巩固归纳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答案,并布置作业。至此,教学目标完成,最后提出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回家思考。


化学键教案优选【十】份(扩展7)

——九年级化学教案范文十份

  九年级化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

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九年级化学教案 2

《金属材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资源、回收等;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铁片、酒精灯、绿豆粒大小的焊锡、锡、铅、火柴等

教学过程

学*情景

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金属材料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对它们很感兴趣,当然也有很多疑问。本单元我们就来学*金属和金属材料。

  九年级化学教案 3

一、制二氧化碳并检验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

实验步骤:1.取一支小试管,向其中滴加少量石蕊试液(胶头滴管必须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然后

将装有石蕊试液的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待用;

2.取一支大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2—3块大理石放在试管口,再把试管缓缓竖直,使大理石滑落到试管底部;

3.取稀盐酸,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器口紧挨,使稀盐酸缓缓加入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盐酸用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盐酸加好后应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塞紧橡皮塞,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铁夹夹持在试管中上部;

4.将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至变红(观察现象);取下已变红的装有石蕊试液小试管,用试管夹自下而上夹持在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再对药品部位加热,试管与桌面成45°角,试管口不准对着人,加热至红色溶液变为紫色(观察现象);

5.将所有废弃物倒入废液缸,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并摆放整齐,桌面擦干净。

报告:实验完毕

二、粗盐水的过滤

实验步骤:1.取滤纸一张,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将其尖端朝下放入漏斗中。向滤纸上加少许蒸

馏水湿润,用玻璃棒轻轻压*,使滤纸与漏斗相贴。

2.在铁架台的铁圈下放一个小烧杯,再把漏斗放在铁圈上,漏斗下端尖嘴处要紧靠烧杯内壁。

3.将玻璃棒一端轻触滤纸三层处,把盛有粗盐水的烧杯口紧靠着玻璃棒引流液体,玻璃棒用完及时清洗干净放回原处,液面不得超过滤纸边缘

4.将所有废弃物倒入废液缸,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并摆放整齐,桌面擦干净。报告:实验完毕实验

三、用5%氯化钠溶液配制50g1%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1.往10ml量筒里倒入8—9ml氯化钠溶液(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器口紧挨,用完

后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再将10ml的量筒*放在实验台上,改用胶头滴

管逐滴加(滴管悬空在量筒正上方,不得伸入)至9.7ml(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

将所量溶液倒入烧杯中,胶头滴管用完后立即清洗干净放回小烧杯中备用。

2.往50ml的量筒里倒入38—39ml的蒸馏水(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器口紧挨,用完后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再将50ml量筒*放在实验台上,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至40ml,将所量液体倒入烧杯中,胶头滴管用完后立即清洗干净放回原处。

3.用玻璃棒搅拌均匀(搅拌稍慢点,不要触碰到烧杯内壁)。

4.将所有废弃物倒入废液缸,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并摆放整齐,桌面擦干净。报告:实验完毕实验

四、金属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

1.用坩埚钳夹取一铜片,放在酒精灯外焰灼烧至变黑,然后将加热后的铜片放置于石棉网上。

2.取一支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一枚铁钉放在试管口,再把试管缓缓竖直,使铁钉滑落到试管底部。取硫酸铜,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器口紧挨将硫酸铜缓缓倒入装有铁钉的试管中,硫酸铜用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用完后应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复位)。观察现象。

3.另取两支试管,横放,用镊子分别夹取铜片和锌粒,放在试管口,再把试管缓缓竖直,使铜片和锌粒滑落到试管底部。分别向两支试管滴加稀盐酸,胶头滴管必须垂直悬空在试管上方,观察现象。

4.将所有废弃物倒入废液缸,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并摆放整齐,桌面擦干净。报告:实验完毕。

实验

五、酸.碱的部分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1.取少量A溶液于试管A中,再取少量B溶液于试管B中(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

器口紧挨,用完后应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 ),向试管A、B中各滴入几滴酚

酞溶液(胶头滴管垂直悬空于试管口上方),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碱的溶液;

2.向步骤1中变红的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盐酸至无色,胶头滴管垂直悬空在试管上方,观察实验现象;

3.另取少量A溶液于试管中(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器口紧挨,用完后应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 ),用玻璃棒伸入试管内蘸取少量A溶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与比色卡对比得出A溶液的pH值,玻璃棒用完及时洗干净,放回原处;

4.将所有废弃物倒入废液缸,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并摆放整齐,桌面擦干净。报告:实验完毕。

  九年级化学教案 4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一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

A.78升  B.78%  C.21升  D.21%

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A.4∶1   B.1∶4   C.1∶5   D.4∶5

附2:课堂练*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

A.一类  B.两类   C.三类  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

A.氮气、氧气        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煤燃烧生成的烟      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

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     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____的健康,影响____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____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___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3:课堂练*答案

1.B  2.A   3.B   4.B   5.C   6.C

7.人体 作物  8.保护环境 污染源

附4: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 B.21% C.0.94% D.0.03%

(1)二氧化碳( ) (2)氧气( ) (3)氮气( ) (4)稀有气体(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

A.是氮气 B.是氧气 C.是空气 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

A.法国的拉瓦锡 B.瑞典的舍勒 C.英国的道尔顿 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

A.煤燃烧产生的烟  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  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九年级化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熟记pH和溶液酸碱度、酸碱性的关系;

2.会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区分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

教学过程

学*指导一: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pH

【自主练*】

阅读书本61-6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指示剂只能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而不能检测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2.酸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

当pH<7时,pH越小,酸性越强;当pH>7时,pH越大,碱性越强。

【跟踪练*】

1.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谁能很快记住酸碱度与pH之间的关系。

2.某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酸性。苹果汁的pH在2.9-3.3,在苹果汁中滴入石蕊试液,显示的颜色是红色。

3.下列各pH表示溶液酸性的是(D)

A.pH=14 B.pH=7 C.pH=1 D.pH=0

4.将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氯化钠分别溶于水后,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1)氧化钙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

(2)二氧化碳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

(3)氯化钠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紫色。

学*指导二:使用pH试纸

【自主练*】

阅读书本62-6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只能精确到个位。

2.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简记:一放、二滴、三色、四照、五读)

【小组讨论】

1.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伸入待测溶液中会带来什么后果?

2.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润湿会带来什么后果?用润湿的pH试纸检测酸溶液或碱溶液的酸碱度时,pH会怎样变化?(用图表)

3.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还是使用干燥的pH试纸?

【教师点拨】

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这些气体不能使试纸显示不同的颜色,只有这些气体溶于水后,生成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才能使pH试纸变色,我们才能判断该气体是酸性或碱性气体。所以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

【跟踪练*】

有一食品包装说明书中注明防腐剂是苯甲酸,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强,下列对苯甲酸性质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B)

A.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

B.相同浓度的苯甲酸溶液的pH比醋酸的pH大

C.苯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苯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学*指导三: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

【自主练*】

阅读书本63-6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厨房清洁剂呈碱性,因为里面含有NaOH。厕所清洁剂呈酸性;草木灰溶液呈碱性,溶质的化学式K2CO3。

2.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5.6。

3.相互之间说一说溶液的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跟踪练*】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部分日常生活用品的酸碱度进行了测定,他们对每种待测液都做了三次测定,然后取*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偶然误差。

分析测定结果,发现各类洗发液的pH差别较大,约在7-9之间,护发素的pH均略小于7。同学们联想到洗发、护发的程序,决定探究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提出问题: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

设计实验:(1)收集某人的5束头发,分别放入不同pH溶液的烧杯中,静置约30分钟。(2)将各束头发取出,用纸巾吸干液体后观察并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结论:碱性溶液会损伤头发,中性、酸性溶液对头发的影响不明显。

分析交流:洗发时使用洗发液和护发素的顺序是先用洗发液后用护发素,原因是降低碱性洗发液对头发的伤害。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九年级化学教案 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的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

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讲述)大家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空气,就会带来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空气污染事件,以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空气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

(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小结)防止空气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投影出示练*题)

在相同条件下:

①分离100 L空气,大约可得氧气______L,可得氮气______L。

②分离______L空气,可获得42L氧气。

③分离空气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_____m3。

(作业)略。

  九年级化学教案 7

  教学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6.学*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

  6.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练*,诱发思考

  1.小结:在本课题,我们学了什么?

  2.练*:课本*题。

  教学设计说明

  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和能力目标,忽略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需要比较忽视。于是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学生记住结果并会应用解题就行了。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感情共鸣,显得苍白乏味,学生学*方法不灵活,死记硬背,知识掌握不牢固。

  在新的教学理念驱动下,本课题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创设了多个学*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

  (1)欣赏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以轻松活泼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巩固了原子结构知识,同时提出“校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电子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等问题,自然入了本课题的学*;

  (2)让学生猜想质疑核外电子运动,再借助挂图(课本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探索、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

  (3)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活化氯化钠形成的过程,强化学生的探究欲;

  (4)利用图示把钠原子和氛原子发生电子转移形成氯化钠的过程简明呈现,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若学生难以接受,可按教材要求简化过程);

  (5)借助观察挂图“l~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以表格形式进行知识类比,归纳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样处理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让学生饶有趣味地、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使生硬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学生逐渐对学*化学产生渴望之情,能主动参与探究,建构新知,从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九年级化学教案 8

一、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1、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认识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讲解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请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啊?

学生答: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

嗯,是这样的!物质就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

那么这些粒子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答: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

对!它们都很小!

我们知道,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但是这些微粒都太小,显然我们是不能一个一个将它们取出来进行反应吧!

那大家告诉我,在实验室里我们是怎样取用物质来进行化学反应的啊?

学生答:天*称固体的质量,量筒量液体的体积。

嗯,虽然我们说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微利之间按一定比例进行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是称取一定质量(g)或者量取一定体积(mL)的化学物质来进行我们需要的化学反应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微观粒子的数目和物质宏观的质量或者体积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

板书课题:物质的量

嗯,老师现在遇到了一个小麻烦,现在老师的粉笔用完了,所以呢,只有再买一些。可是粉笔好小啊,一支支的数好麻烦啊!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学生答:买一盒、买一箱、、、、、

看来同学们都很留心生活啊!如果我们用盒子把粉笔装起来,那就方便多了。

我们之前说我们不能取用分子、原子等微粒来进行化学反应是因为它们都太小了!那我们可不可以也用一个“盒子”将它们按一定数目的集合体的形式“装”起来呢?

其实早就有人想到这个“盒子”了!国际科学界是用“物质的量”来“装”这些微粒的。

物质的量它是一个物理量,就像同为物理量的质量一样,它也是有符号和单位的。

回忆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紧跟思路,渐渐进入课题

紧跟课堂节奏,思考老师的问题,兴趣提升

意识到微观粒子时需要集团概念的

通过对物质组成,分子等微观粒子共性的回顾,让学生懂的在研究微观粒子时“集团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分组达到了使问题简化的目的。

过渡到物质的量的概念

板书: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量

(1)是一个物理量;(2)符号:n;(3)单位:摩尔(mol)(4)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5)注意:

“物质的量”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不能把它理解为“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

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这一单位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等),不适用于宏观物质。

[问]能否说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

物质的量描述的对象是粒子的集体,但没有限定是何种粒子集体,因此,我们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要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例:1molNa+或n(Na+)=1mol

[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1摩尔氧

(B)1.5摩尔O2

(D)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E)0.5摩大米

那这个“盒子”里到底装了多少个微观粒子呢?

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个。

并且也给这个数值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阿伏伽德罗常数

板书:2、阿伏伽德罗常数

定义: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符号:NA;单位:mol-1。约为6.02×1023mol-1

跟进老师的节奏,结合预*开始学*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相关知识;

正式过渡,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课题;

;

通过上面的学*,相信大家对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老师又有问题了,请问1molFe含有多少个铁原子?那2molFe呢?

请问你们是怎样得到2molFe中铁原子的个数的呢?

很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物质的量n、阿伏伽德罗常数NA与粒子数(N)之间的关系了:

N=n×NA即:n=N/NA

板书:二、基本公式

N=n×NAn=N/N

强化练*:

1、1molH2所含氢气分子的个数6.02×1023;

2、2molO2含1.204×1024个氧分子;

好,来给大家简单说说NA≈6.02×1023mol-1的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

将1分硬币排列成1mol,可来回地球与太阳之间400亿次。

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在我们有了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以后,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思考并回答:1molFe含有6.02×1023个铁原子;2molFe含1.204×1024个铁原子。

回答:2×6.02×1023就得到2molFe中铁原子的个数

跟进思路,思考问题,强化记忆

通过实际练*得出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易于接受、记忆深刻;

通过练*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通过实例使学生印象深刻,对阿伏伽德罗常数有一定的认识

请同学们看教材12页,

1molH2O的质量是18g,约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

0.5molH2O的质量是9g,约含有3.01×1023个水分子;

1molAl的质量是27g,约含有6.02×1023个铝原子;

2molAl的质量是54g,约含有1.204×1024个铝原子;

数学是很奇妙的,数据中常常会体现出一些规律!那么在这些数据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提示:当它们的物质的量都为1mol时它们的粒子数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当它们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1mol的粒子的质量与他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又有什么关系呢?

总结:

1、1mol任何粒子集合体都含有6.02×1023个粒子;

2、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在这里科学界又达成了共识!将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是相对分子质量。

板书:3、摩尔质量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单位:g/mol(g.mol-1)

练*:

Mg的摩尔质量是24g/mol;

CO2的摩尔质量是44g/mol;

H2SO4的摩尔质量是98g/mol;

那么:我们接着探讨上面数据中的规律,表中显示1mol的Al质量为27g,2molAl的质量是54g,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Al的摩尔质量是27g/mol。我们从这里就得到了物质的量(n)、质量(m)和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

m=n×M也即:n=m/M

板书:n=m/Mn=m/M

我们说:学以致用!

那么我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怎样的问题呢?现在老师这里刚好有一瓶“380mL的农夫山泉”我们怎样才能通过计算知道里面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知道了它的体积,我们可以通过密度求得它的质量为300g,那么物质的质量和它所含的微粒个数之间是通过什么纽带来联系的呢?(通过公式,提示学生运用物质的量)

解:m=ρ×V=1g/mL×380mL=380g

M=18g/mol

n=m/M=380g÷18g/mol=21.1mol

N=n×NA=21.1mol×6.02×1023mol-1=1.27×1025

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可以算出一瓶水里面含有多少水分子,假如现在老师手里的是一瓶纯净的气体呢?我们有怎样求算其中的微粒数目呢?下次课我们就一起学*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积极地预*和思考。

紧跟课堂节奏,认真分析,教材12页的材料,得出结论;紧跟老师的提问得到摩尔质量的概念;

认真听讲,分析题目,得出答案;

认真分析,得出答案;分析规律;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忆课堂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教材实例,让学生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通过题目使学生对摩尔质量的概念有一定的掌握;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得出结论,加深记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联系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回顾课堂,达到加深学生记忆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一、基本概念二、基本公式

含义

符号

1、N=n×NA

单位(符号)

1、物质的量

含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n

2、n=m/M

摩尔(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NA

mol-1

3、摩尔质量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M

g/mol(g.mol-1)

七、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3、能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资料及当地空气质量周(日)报或相关信息,能初步分析这一时段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

  4、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3、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家里做饭时用的是什么燃料?我们烧水时为什么要开窗或开换气扇?走在路上,一辆汽车从你身边经过你有什么感觉?

  燃料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能量、带来方便的同时,却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三大化石燃料是什么?煤中含有哪些元素?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呢?(观察图7-28)

  那么,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酸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破坏植被、腐蚀建筑物、影响人体身体健康。(观察图7-29和图7-30)

  [活动与探究]: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比较在“水”和“so2加水”中的“植物叶子或果皮”、“镁条或锌粒”、“大理石或石灰石”有什么不同。

  1、分别产生的现象。

  2、产生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为了防止酸雨带来的危害,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组织学讨论)

  (二)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汽车使用的燃料有哪些?主要是汽油和柴油。

  汽油和柴油燃烧时产生的尾气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严重危胁着我们的健康。

  如何才能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指导学生读书p141。

  简单介绍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

  化石燃料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有害气体和烟尘。

  解决空气污染的根本方法就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三)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你所知道的清洁燃料有哪些?

  1、乙醇(俗称酒精):可再生能源。

  是由高梁、玉米和薯类经过发酵、蒸馏等过程得到的。

  c2h5oh+3o2=2co2+3h2o

  乙醇作为燃料有哪些优势?放热量大,无污染,可再生。

  简单介绍乙醇汽油的优点: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2.氢气:

  你对氢气作为一种清洁燃料的认识有哪些?

  (氢气本身无毒、极易燃烧、放热量大、燃烧产物是水)

  氢气虽然是最清洁的燃料,但上于氢气的制取成本主和贮存困难,作为燃料暂时还不能广泛使用。目前,对氢能源的开发已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氢气终将会成为主要能源之一。

  [组织讨论]

  (课本第143页讨论内容)

  [组织阅读]

  其实,我国在许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努力寻找新的办法同时开发新的能源来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了。比如著名的“西气东输”。

  [组织讨论]

  3.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化学反应提供的能量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我国各地区及世界各国也都在利用和开发新的能源。你知道有哪些能源是可被人类利用的'吗?(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水能、潮汐能等)

  [出示能源图片]

  这些能源的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燃料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希望同学们将来长大了,能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开发和利用更理想更实用的清洁能源方面,为人类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自己的贡献。

  [课堂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九年级化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 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 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示交流】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示剂?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

【阅读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展示交流】

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

【过渡】

上面我们学*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途。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完成P53实验10-3并作好实验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

【活动与探究3】

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教师再按图10-6演示实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学生作好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表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重者应尽快送到医院治疗。

特别提醒:在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脱水性。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途。


化学键教案优选【十】份(扩展8)

——化学《乙醇》教案范文五份

  化学《乙醇》教案 1

  ●教学目标

  1.加深对乙醇、苯酚、乙醛性质的认识;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乙醇、苯酚、乙醛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酚羟基和醇羟基的区别及探讨性实验的设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激励学生大胆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可行性,并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滴管、玻璃棒、玻璃管、单孔橡皮塞、玻璃片、镊子、药匙、酒精灯、滤纸、小刀、火柴。

  无水乙醇、乙醇、苯酚、苯酚稀溶液、10% NaOH溶液、稀盐酸、饱和溴水、2% AgNO3溶液、2%氨水、FeCl3稀溶液、2% CuSO4溶液、乙醛稀溶液、金属钠、铜丝、pH试纸、热水、蒸馏水。

  ●教学过程

  [引言]

  课堂上我们学*了乙醇、苯酚和乙醛的性质,今天我们自己动手实验,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它们的性质。

  [板书]一、乙醇的性质

  [师]乙醇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生]①和Na反应;②发生催化氧化;③发生消去反应。

  [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乙醇的化学性质。

  [板书]1.乙醇与Na的反应

  [师]请大家根据乙醇的性质以及钠和水反应的实验,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1.乙醇和Na反应与H2O和Na反应相比谁快?乙醇与Na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如何用实验证明乙醇与Na反应生成H2?

  3.如何证明乙醇与Na反应后的溶液的酸碱性?它的酸性(或碱性)是如何引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

  1.水和Na反应快。乙醇与Na反应的实质是Na取代了乙醇分子中羟基上的H原子。

  2.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放出的气体,移开试管,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可以听到爆鸣声。

  3.滴入酚酞变红色,说明乙醇和钠反应后溶液显碱性。其显碱性的原因是CH3COONa是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

  [师]请大家动手做Na与乙醇反应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及生成溶液的碱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巡视时解答学生发现的问题:大试管中始终有大量的不溶物,起始反应剧烈,后来缓慢。

  [指导]加入Na块过多,起初剧烈反应时生成的CH3COONa包在钠块表面,对乙醇和Na的反应有阻止作用。

  [过渡]Na与H2O,Na与CH3CH2OH反应时现象、装置选择、原理过程有相似性也有不同点。大家在完成实验报告中要重点加以比较。接下来我们学*乙醇的氧化反应。

  [板书]2.乙醇的氧化反应

  [师]有机物的去氢、得氧都是发生氧化反应。乙醇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加热能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

  [投影]原理:

  [解释]在CuO的催化作用下,CH3CH2OH中-OH的氢原子,该碳上所连的H原子都易脱去,之后氧原子的一个电子与碳原子的一个电子重新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形成一个新的C-O键。脱下的两个氢原子与CuO中的氧原子形成水分子。

  [质疑]大家能否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乙醇脱氢氧化后形成乙醛呢?如何在加热的条件下提供CuO从而理解铜做催化剂的实质呢?

  [生]铜在加热条件下形成氧化铜。若浸没在乙醇中失去氧原子后变为红色的铜。铜在反应前后质量、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即做为催化剂。

  [师]那么针对我们的实验条件,大家如何进行合理的操作,且简便易行,效果明显呢?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纷纷]

  [生甲]把铜丝缠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后,伸进试管中。若效果不好,把铜丝缠成内径不同的同心螺旋管进行实验。

  [生乙]把缠好的多层同心环螺旋管放在瓷管中加热,往上面滴酒精,反应后蒸气逸出后闻生成物的气味。

  [师]肯定后,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补充说明:第一种方案要注意,乙醇量要少,否则生成的乙醛溶于乙醇后,不能逸出,不易闻到刺激性气味。若反复操作后效果会明显。

  第二种方案,在实验时要控制乙醇的用量和滴入的速度,以及螺旋管的红热程度,一定要保证实验安全,谨防乙醇着火燃烧。

  [生]通过点拨提示后,积极思考,探索可行性方案和操作技巧。多次实验后,安全可靠再向全班推广。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1.学生把乙醇约2 mL加入试管中,把铜丝缠绕成螺旋管后在酒精灯上加热氧化。伸入试管反应后闻气味。重复多次,效果明显。

  2.有些学生没注意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致使底部铜丝一直保持红色。解释为:靠*焰心加热,氧化变黑的部分在灯芯高浓度酒精蒸气的作用下,又被还原为铜。这实际也是将乙醇氧化为乙醛的一个实例。

  3.利用瓷管实验的,注意从上部加盖单孔塞,单孔塞上装有滴管,滴入乙醇后,(滴时注意尽可能地将乙醇浇在铜丝圈上)移去滴管,集中闻气味。

  [过渡]我们知道,羟基不仅是醇类的官能团,也是酚类的官能团,而且醇和酚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下面我们来实验验证苯酚的性质。

  化学《乙醇》教案 2

  教材分析

  1、活动与探究建议

  情景展示:酒桌文化,酒驾,让学生认识到酒驾的危害,珍爱生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并提出的想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然后进行逐一解决。

  学生实验: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与强氧化剂的反应,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是继烃类——甲烷、乙烯、苯之后,学*的第一种烃的衍生物,它是联系“烃”与“烃的衍生物”的桥梁,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学好这一课,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烃的性质,又对下一课时学*生活中的另外一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以及其它烃的衍生物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使学生学会触类旁通的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能力。同时也为选修四进一步学*有机化学的学生打下最基本的知识基础,而且它也是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联系的典型的烃的衍生物。因此,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之一。

  学生分析

  从学生心理情况看,由于乙醇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质,十分贴*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学生学*能力上看,经过高一多半年的学*,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思维创造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学生对乙醇的认识主要还停留在宏观表象阶段,还没有从微观结构角度来认识乙醇;虽然前面已经学*了甲烷、乙烯、苯三种有机物,但还没有关于有机物官能团的认识,也没有建立起“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模式。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突出强调乙醇的结构对性质的影响以及性质对用途的决定作用,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起“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乙醇的组成、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和运用实验探索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索学*,获得乙醇的组成、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模式,使学生学会研究有机化学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2)关注与乙醇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认识酒后驾车的严重危害,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乙醇与钠的反应

  教学难点

  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教学方法

  情境激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联系生活

  有关酒的诗句导课

  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

  认识乙醇的分子结构

  分析乙醇的燃烧

  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探究乙醇与强氧化剂的反应

  探究乙醇与钠的反应

  总结乙醇的用途

  学生学过的诗句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俗语

  乙醇的球棍模型

  酒精灯、酒精汽油的应用

  喝酒后乙醇在人体内的变化

  酒驾的检测原理

  乙醇钠的应用

  用酒精消毒,做燃料,制护肤品等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导入新课

  【PPT展示】

  李白喝酒的图片

  【提问】

  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代的诗人喜欢借酒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你所学过的诗句和酒有关的有哪些?

  酒的成分是什么?

  【PPT展示】本节课学*目标

  学生回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等

  学生回答:乙醇。

  明确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心里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有的放矢,增强学*效果。

  自学乙醇的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朗读课本P73第二段

  【展示】装在试剂瓶中的酒精

  【PPT展示】乙醇的物理性质

  【问题】“酒香不怕巷子深”利用了乙醇的什么性质?

  朗读课本P73第二段。

  观察归纳、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

  思考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的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

  分析乙醇的分子结构

  【PPT展示】

  乙醇的球棍模型

  指导学生写出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投影展示】

  学生书写情况并进行评价

  指导学生判断乙醇是否是烃的衍生物,提出结构决定性质,提醒学生注意在化学性质学*中官能团的变化。

  观察乙醇的球棍模型,在学案上写出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对书写情况进行自评和它评。

  接受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分析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评价。

  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起“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模式。

  生活情景展示

  【生活情景展示】

  观看前,提醒学生观看情景展示是应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观看后提问】

  1、你对甲、乙二人的行为有何评价?

  2、从这段对话中找出涉及乙醇性质的关键词,提出你想进一步了解的涉及乙醇性质和用途的问题。

  对学生的发言充分肯定,并进行生命教育。

  把这三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准备接下来逐一解决。

  【PPT展示】

  我国关于酒驾的界定标准和处理规定。

  三个人情景展示:

  甲:你买新车了,请客!

  乙:没问题!

  甲:干一杯!

  乙:我开车,不能喝酒。

  甲:你酒量那么大,喝一杯没问题。

  乙:行,来,干杯!

  (甲、乙喝酒状)

  甲:你脸这么红,还能开车吗?

  乙:没事。再喝几杯也没问题!

  丙(上):酒精测试!喝了这么多酒还开车,扣车,罚款!

  乙:时代不同了,汽车还喝酒呢!我喝点酒怎么了?

  甲:警察同志,他酒量大着呢,没喝多。

  丙:有没有喝多,不是看酒量呢,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学生回答问题:

  1.两人做得不对,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酒驾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2.(1)汽车可以加酒精吗?(2)饮酒后,乙醇在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3)交警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原理是什么?

  感受酒后驾车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

  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酒驾的危害,珍爱生命,增强社会责任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酒后驾车是对生命的漠视,是对家人和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等等。

  展示我国关于酒驾的界定标准和处理规定,使学生对酒驾的认识更加全面。也使学生感受酒后驾车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

  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

  乙醇的燃烧

  【PPT展示】

  乙醇的燃烧反应的方程式,现象,酒精灯,酒精炉,介绍乙醇汽油,并介绍乙醇汽油的优点、缺点。

  【*题】

  乙醇燃烧时断裂了什么键?

  认真听讲。

  思考并回答。

  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强调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联系,使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起“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模式。

  乙醇的催化氧化

  【讲述】

  乙醇在人体内的变化及对人体的影响。

  【追问】

  乙醇在人体内在各种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了这一系列的变化,乙醇生成乙醛的这种变化在人体外能实现吗?

  【探究实验】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强调】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1.为什么铜变黑,后来又变红?分别发生了什么反应?方程式是什么?

  2、能写出乙醇在这个过程中的总方程式吗?

  通过分析系数、氧化铜和铜的作用,指导学生写出总方程式。

  【*题】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时断裂了什么键?

  【flash演示】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时断键情况

  认真听讲。

  合作探究实验:乙醇的催化氧化

  观察并总结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完成方程式

  2Cu+O22CuO、

  CuO++H2O+Cu。

  总方程式:Cu或Ag

  解决大家思想中的疑问。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引导→分析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乙醇的氧化反应,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利用动画演示微观反应机理,形象生动,重点强化,难点突破。

  乙醇与强氧化剂的反应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乙醇可以被氧气氧化,它能不能被其他强氧化剂,比如酸性KMnO4或者酸性K2Cr2O7氧化呢?

  【探究实验】乙醇与酸性KMnO4、酸性K2Cr2O7的反应

  【PPT展示】交警检验酒驾的原理

  思考后开始探究实验。

  以白纸为底,展示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去质疑,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与生活相联系,学以致用。

  乙醇与钠的反应

  【PPT展示】乙醇和水的结构式

  【问题】乙醇会不会和水一样可以和钠发生反应呢?

  【多媒体展示】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

  【强调】看视频时注意观察的现象。

  【提问】1、乙醇与钠反应的现象及原因。

  2、根据金属钠与水和乙醇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出它们-OH中的H原子的活泼性。

  【PPT展示】乙醇与钠反应的方程式,讲解产物乙醇钠的作用,强调羟基和钠与氢气的对应的量的关系,及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题】乙醇与金属钠

  反应的断键位置是?

  思考。

  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看视频时注意观察现象:钠是在液面上还是在液面下,是否熔化钠的表面是否有气泡反应是否有响

  声。

  学生回答现象并思考回答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

  认真记笔记。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及等效类比思想。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结乙醇的化学性质

  【PPT展示】乙醇的化学性质,及断键位置。

  认真看,思考。

  加深学生对乙醇化学性质的印象。强调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联系,使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起“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模式。

  总结乙醇的用途

  【讲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化学性质和所给图片,总结乙醇的性质。

  讨论,总结,回答。

  重新认识乙醇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科学看待事物的态度。

  小结

  【PPT展示】

  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作业布置

  作业:

  <课时作业>124-125页

  课外作业:

  制作一张以“酒后驾车或青少年饮酒的危害”为主题的手抄报

  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酒驾或青少年饮酒的危害危的认识。

  板书设计

  §3-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二、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的燃烧

  2、乙醇的催化氧化

  3、乙醇与强氧化剂的反应

  4、乙醇与钠的反应

  四、乙醇的用途

  化学《乙醇》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记住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

  2、明确乙醇的分子结构,了解官能团和烃的衍生物的概念。

  3、学会乙醇的化学性质。

  4、了解乙醇的应用。

  【教学重点】官能团的概念;乙醇的组成,乙醇的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这个重要反应.

  【教学程】

  一. 导入新课

  (多媒体)(填词游戏)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资料〕杜康酒的由来

  (多媒体)相传杜康酒就是偶然将饭菜倒入竹筒,用泥土封住后形成的.酒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酿酒技术提高的同时,也形成了我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

  二. 推进新课

  〔师〕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传颂看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歌和故事.那么你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结构和性质?

  学*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时,要观察其颜色,状态,闻其气味,测其熔沸点,溶解性,密度,硬度.

  〈展示〉用一试管盛少量的乙醇让学生观察其状态,并闻其气味.

  (多媒体)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1) 乙醇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

  (2) 比水轻,沸点78.5℃,熔点-117.3℃,易挥发

  (3) 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能与水的任意比互溶.

  〔演示实验3-2〕乙醇与钠的反应

  〔演示实验3-3〕乙醇的催化氧化

  (要求学生总结上述实验现象)

  (多媒体)实验3-2的现象:钠粒沉于无水酒精底部,钠块表面有气泡产生.钠粒不熔成闪亮的小球,也不发出响声,反应缓慢.

  实验3-3的现象:

  (1)铜丝有酒精灯上加热后由红色变成黑色.

  (2)将红热的铜丝插入乙醇中,铜丝由黑色变为红色,并闻到刺激性气味.

  〔师〕由乙醇与钠的反应可以得到什么结论?金属钠保存在什么物质中?

  〔点拨〕煤油是多种含碳原子数较少的烃的混合物,也就是说金属钠不能置换出烃中的氢,说明C—H不活泼

  (多媒体)(视频)乙醇的分子结构(学生观察)

  (多媒体)二.乙醇的组成的结构

  分子式:C2H6O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师〕乙醇分子中含的-OH基团,称为羟基.由于羟基的存在使乙醇的性质不同于乙烷。 (多媒体)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1. 乙醇与钠的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动画)乙醇与钠的反应时化学键的变化

  (投影给出乙醇的结构式,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反应分析乙醇分子中的断键位置)

  〔师〕乙醇与钠的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哪一类反应?

  〔投影〕钠与乙醇、钠与水的反应的比较

  结论: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多媒体)2.乙醇的氧化反应

  (1)燃烧:C2H5OH+3O2 2CO2+3H2O

  (想一想)完全燃烧后只生成CO2和H2O的有机物一定是烃呢?

  (多媒体)(2)乙醇和催化氧化:

  (多媒体)探究反应机理

  〔师〕乙醇在铜或银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乙醛,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其反应机理

  (多媒体)(3)乙醇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成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成乙酸.

  (多媒体)〔一则常识〕司机酒后驾车容易肇事,因此,交通法规禁止酒后驾车.

  怎样判断呢?用酒精检测仪

  K2Cr2O7 Cr2(SO4)3

  (橙色) (绿色)

  〔师〕乙醇除以上化学性质之外,还有其他化学性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中深入学*。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请同学们根据乙醇的性质讨论乙醇的用途.(学生活动)

  〔师〕乙醇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的产物,像这些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衍生物.

  (多媒体)烃的衍生物概述

  何谓”烃的衍生物”? 何谓”官能团”? 请列举几种常见的官能团?

  (小结乙醇的结构和乙醇的性质以幻灯片形式投影出来)

  〔练一练〕1.能用来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的试剂是(B)

  A.CuSO45H2O B.无水硫酸铜 C.浓硫酸 D.金属钠

  2.乙醇的分子中不同的化学键如下图:

  当乙醇与钠反应时, ① 键断裂;

  当乙醇与氧化反应,(Cu作催化剂)时,

  ①③ 键断裂.

  3.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放置片刻铜片质量增加均为( C )

  A.硫酸 B.无水乙醇 C.石灰水 D.盐酸

  〔课后作业〕课本P76 *题 1、2、3、10

  化学《乙醇》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乙醇的工业制法,常识性介绍乙醇的生理作用。

  2、了解醇类的一般通性和几种典型醇的用途

  [教学重点] 乙醇的工业制法,醇类的一般通性

  [教学难点] 乙醇的工业制法,醇类的一般通性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解、归纳

  [教学内容]

  复*:

  1、乙醇有哪些化学性质?

  2、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条件。

  分析:根据(CH3)2C=CH2,可以推断氯代烷结构有两种:(CH3)2CHCH2Cl和(CH3)2CClCH3,又醇B可以被氧化生成醛,所以只有(CH3)2CHCH2Cl正确。

  引入:研究乙醇结构可以看出,乙醇是由烃基和羟基相连的化合物,在有机化学中,像具有这样结构的物质叫做醇。请看课本P158二、醇类,了解醇类的分类和性质。

  讲解:醇是分子中含有跟链烃基结合着的羟基化合物。根据醇分子里羟基的数目,醇可以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分子里只含有一个羟基的,叫做一元醇。由烷烃所衍生的一元醇,叫做饱和一元醇,如甲醇、乙醇等,它们的通式是CnH2n+1OH,简写为R—OH。乙醇是重要的化工溶剂,广泛应用于医药、涂料、化妆品、油脂等工业;甲醇、乙醇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同时,它们还可用作车用燃料,是一类新的可再生能源。甲醇有毒,饮用约10mL就能使眼睛失明,再多就能使人致死。

  低级的饱和一元醇为无色中性液体,具有特殊的气味和辛辣味道。甲醇、乙醇、丙醇可与水以任意比混溶;含4至11个C的醇为油状液体,可以部分地溶于水;含12个C以上的醇为无色、无味的蜡状固体,不溶于水。表7-2中列出了几种饱和一元醇的某些物理性质。

  板书:二、醇类

  1、定义:链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结合的羟基

  练*:下列哪些物质属于醇?

  板书:

  2、分类 按羟基数目分(一元醇、二元醇、多元醇)

  按烃基类别分(脂肪醇、芳香醇)

  3、饱和一元醇:烷基+一个羟基

  (1) 通式:CnH2n+1OH 或CnH2n+2O、R—OH

  (2)物理性质: n≤3, 无色液体、与水任意比互溶

  4≤n≤11,无色油状液体,部分溶于水

  n ≥12,无色蜡状固体,不溶于水。

  溶解度: 碳原子数越多,溶解度越小,直至不溶。

  沸点: 碳原子数越多,沸点越高

  (3)化学性质:似乙醇,但要注意发生消去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条件及其产物。

  ①消去反应的条件:似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与—OH所连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即β位C原子)上必须有H原子。如CH3OH、(CH3)3CCH2OH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②氧化条件: 与—OH所连的碳原子(即α位C原子)上必须有H原子。如C(CH3)3OH不能被氧化。

  ③氧化产物:α位C原子有两个H原子生成醛,α位C原子有一个H原子生成酮。

  4、几种重要醇结构、性质与用途:

  讲解:甲醇、乙醇为可再生能源,甲醇有毒;乙二醇和丙三醇都是无色、粘稠、有甜味的液体,与水和酒精以任意比互溶,;丙三醇吸湿性强,能跟水、酒精以任意比混溶,它们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此外,丙三醇还有护肤作用,俗称甘油。

  板书:分子里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羟基的醇,分别叫做二元醇和多元醇,如乙二醇和丙三醇:

  阅读

  醇的沸点与氢键

  比较表6-1与表7-2,不难发现,低级醇的沸点比与其相对应的烷烃要高得多,例如乙醇的沸点是78.5℃,而乙烷的沸点仅是-88.63℃。这是因为,醇分子里有羟基,低级醇在液态时与水类似,分子间能形成氢键:

  因此,要使液态醇变为蒸气,不仅要破坏分子间的范德华引力,还需消耗一定的能量破坏氢键,这就是低级醇的沸点相对较高的原因。

  化学《乙醇》教案 5

  [教学目标] 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 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内容]

  过渡:乙醇从结构上可以看作是乙烷分子里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的产物,—OH对乙醇的化学性质有何影响呢?

  板书:3、化学性质:乙醇的官能团是羟基—OH

  引入: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在乙醇分子中,由于O原子的吸引电子能力比C、H强,使得C—O键、O—H键均具有极性,在化学反应中有可能断裂。

  板书:(1)与钠反应:(还可以与K 、Ca、Mg、Al等活泼金属反应)

  实验6-2:

  现象:钠沉入试管底部,有气体放出,钠又浮到液面,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壁有水滴,加石灰水不变浑浊。

  板书: 2CH3CH2OH + 2Na →2CH3CH2ONa + H2↑

  设疑:乙醇分子有6个氢原子,是全部被取代?还是部分被取代?

  启发:乙烷能不能和金属钠反应?

  参考:不能。假如能反应,我们就不能将金属钠保存在液态烃—煤油、汽油中了,说明乙醇分子中的乙基是较稳定的,其氢原子不会被金属钠取代。显然,生成的H2,氢原子是由羟基提供的。

  指出:乙醇除了可以跟Na反应外,也可以与K、Ca、Mg反应。

  练*:乙酸与K的反应方程式。

  R—OH+Na→?

  讲述:不知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在高一化学中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现象。

  讲述:钠在水面上游动,咝咝作响,反应很快完成。

  比较: 1,密度 2.速度

  讲解:此反应类似于钠与水的反应,故乙醇又可以看作是水分子里的氢原子被乙基取代的产物,根据实验现象可以比较出乙醇与钠反应不如水与钠反应激烈,这说明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板书:乙醇较水还难电离。

  讲解:我们在实验室中,经常采用燃烧酒精给一些物质加热,酒精燃烧也就是氧化反应。

  板书:(2) 氧化反应

  ①燃烧: CH3CH2OH+ 3O2 2CO2 +3H2O

  讲解:乙醇除了燃烧时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之外,在加热和有催化剂(Cu或Ag)存在的条件下,也能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醛:如果有催化剂作用,还可以生成乙醛。

  板书: ②催化氧化——生成乙醛。

  工业上根据这个原理,由乙醇制取乙醛。

  引入:前面我们学过利用乙醇制取乙烯的反应,请同学们写出这个反应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板书:(3)消去反应——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

  讲解:如果制乙烯时温度较低,将发生分子间脱水反应,生成乙醚。

  板书:(4)取代反应——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

  1.

  讲解:羟基是乙醇的官能团,决定着乙醇的化学性质,在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时,一定要抓住断键的位置,这样才能掌握好乙醇的性质。

  板书: 2.跟氢卤酸反应

  讲述:当乙酸与氢溴酸在加热条件下将发生溴原子取代羟基。

  板书:

  讲述:通常用浓 代替HBr。 练*:

  讲解:羟基是乙醇的官能团,决定着乙醇的化学性质,在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时,一定要抓住断键的位置,这样才能掌握好乙醇的性质。

  板书:二、乙醇的工业制法

  讲解:乙醇的工业制法,主要有乙烯直接水化法和发酵法两种。

  板书:1.乙烯直接水化法

  讲解:乙烯直接水化法,就是在加热、加压和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使乙烯蒸气与水直接反应,生成乙醇:在此法中的原料——乙烯可大量取自石油裂解气,成本低,产量大,这样能节约大量粮食,因此发展很快。

  板书:

  板书:2.发酵法

  讲解:发酵法制乙醇是在酿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曾是生产乙醇的唯一工业方法。发酵法的原料可以是含淀粉的农产品,如谷类、薯类或野生植物果实等;也可用制糖厂的废糖蜜;或者用含纤维素的木屑、植物茎秆等。这些物质经一定的预处理后,经水解(用废糖蜜作原料不经这一步)、发酵,即可制得乙醇。发酵液中乙醇的质量分数约为6%~10%,并含有其他一些有机杂质,经精馏可得95%的`工业乙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