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教案优选【五】份

首页 / 教案 / |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这种反应。

  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提问]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为什么能导电?

  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NaOH溶液、盐酸。

  [小结]①石墨、铜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小结]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②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思考]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呢?

  [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

  ③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注意点:

  ⑴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⑵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⑶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观察:五种电解质HCl、NaOH、NaCl、CH3COOH、NH3、H2O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结果。

  (结果: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而当溶液体积、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比较以上五种溶液,显然,在CH3COOH、NH3・H2O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离子数目较少。[设问]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板书]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阅读]

  [图示]NaCl、CH3COOH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情况。

  [板书]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

  解质?

  [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H3COOH体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思考]利用溶液导电性装置进行实验,向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加以解释,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

  [分析]随着Ba(OH)2溶液的逐滴加入,灯泡将会由亮渐暗渐亮反应为:Ba(OH)2+H2SO4=====BaSO4↓+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离子浓度将会怎样变化呢?

  [板书设计]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探讨]弱电解质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如何表示?

  【总结】

  强电解质:

  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碱:如KOH、NaOH、Ba(OH)2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弱电解质:

  弱酸:如H2S、H2SO3、CH3COOH

  弱碱:如NH3H2O、Cu(OH)2

  水:H2O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2

  一、学*目标分析

  (一) 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 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 评价细目 结果 备注

  A B C

  主题选择

  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

  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

  活动过程评价

  1、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资料收集与整理

  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

  交流与表达

  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人质疑?

  整体评价

  1、参与意识

  2、合作意识

  3、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交流表达能力

  5、查阅和整理资料能力

  6、处理现场提问的应变能力

  整体表现评价结果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3

  知识与技能: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本节教学重点: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

  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

  [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眼睛看到的现象 用手触摸的感觉 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

  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结 论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

  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

  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

  [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 有NH3气生成

  用手触摸烧杯下部 感觉烧杯变凉 反应吸热

  用手拿起烧杯 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 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

  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 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 冰融化

  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 混合物成糊状 有水生成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演示实验]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在实验中要注意:

  (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

  (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

  (3)控制相同的反应时间。

  [学生活动]汇总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列表比较。

  反应物

  及用量 酸 HNO3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mol/L

  碱 NaOH 50 mL 1 mol/L NaOH 50 mL 1 mol/L KOH 50 mL 1mol/L

  混合前温度 室温 室温 室温

  混合后温度 t1 t2 t3

  结 论 HNO3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K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对实验进行

  归纳和概括 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热量

  [学生探究]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本质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HNO3+NaOH=NaNO3+H2O,H+ + OH- = H2O

  HCl+NaOH=NaCl+H2O,H+ + OH- = H2O

  HCl+KOH=KCl+H2O,H+ + OH- = H2O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 + OH- = H2O。所以,可提出推测,即中和反应都放热。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

  [概念引入]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课堂小结]

  热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为向环境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出向环境吸热。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4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

  难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翻页笔白板笔白板刷

  教学过程

  [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板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一)

  [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

  (氧化物:SO2、CaO 酸:HCl、H2SO3 碱 :KOH 盐:Na2SO4 )

  (固体:CaO、KOH、Na2SO4 气体:HCl 、SO2 液体:H2SO3 )

  [讲]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 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讲]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采取多种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的Na2CO3的例子。

  [讲]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那么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板书] 2、树状分类法

  [问]如果我们再继续分类的话,还可以怎么分?

  (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碱可以分为强碱和弱碱,盐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氧化物还可以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还可以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

  (碱可以分成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

  (盐可以分成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

  [问]很好,那我们发现树状分类法有什么优点吗?

  (树状分类法可以清楚地表示物质间的从属关系。)

  [小结]学*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应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的效率。

  [点击试题]

  下列物质中:①Na2SO4 ②Ba(OH)2 ③NaHCO3 ④NaBr ⑤Fe3O4 ⑥H2O ⑦HNO3 ⑧AgNO3 ⑨H2SO4中,

  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盐的是.

  [过]化学物质世界中,与生活接触最密切的是混合物,象空气、溶液、合金等等。在今后的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接触更多的混合物。今天要与我们见面的是什么样的混合物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25最后一段。理解分散系的概念。

  [板书]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 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讲]对溶液来说,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对悬浊液和乳浊液来说,其中的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是分散质,所用的溶剂是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投影]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

  [问]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讲]如果分散介质是液态的,叫液态分散体系,在化学反应中此类分散体系最为常见和重要,水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属液态分散体系。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似其直径大小)来分类。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在分散体系中,分散相的颗粒大小有所不同,分散体系的性质也随之改变,溶液、胶体和浊液各具有不同的特性。

  [板书] (3)、分类:

  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

  [小结]那么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呢?胶体又有些什么性质呢?欲之这些问题,请等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

  课后小结

  见教学过程。

  课后*题

  1.农药波尔多液不能用铁或铝的容器贮存,是因为铁或铝能跟该农药中的硫酸铜发生化学反应,该反应属无机物反应基本类型中的 ( )

  A.置换反应 B.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下列物质是化合物的是 ( )

  A.分析纯盐酸 B.氧气 C.黑火药 D.干冰

  3.只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氢元素,这类化合物称为氢化物。下列物质不属于氢化物的是 ( )

  A.H2O B.NH3 C.NaH D.H2SO4

  4.组成中有氢氧根的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的盐叫做酸式盐(现阶段认为正确)。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又不是酸式盐的是 ( )

  A.KHSO4 B.Cu2(OH)2CO3 C.Ca(H2PO4)2 D.NH4NO3

  5.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

  A.Na2CO3是碱B.Na2CO3是盐 C.Na2CO3是钠盐D.Na2CO3是碳酸盐

  6. 下列物质:①H2O ②NaCl ③H2SO4 ④Ca(OH)2 ⑤Fe2O3 ⑥FeSO4・7H2O ⑦HNO3 ⑧AgNO3 ⑨NaHCO3中,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碱的是 ;属于酸的是 ;属于盐的是。(填写各物质的序号)

  7.胆矾(CuSO4・5H2O)是一种蓝色晶体,用它进行以下几个实验:①取少量胆矾晶体,用研钵研碎后,放入硬质玻璃管中,加热,可以看到固体颜色逐渐变成白色,同时试管口有水珠生成;②冷却后,取试管内白色粉末少许,用蒸馏水溶解后得到蓝色溶液,将此溶液分置于两支试管中;③向第一支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后,可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④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放入第二支试管中,过一会,取出铁钉,观察到铁钉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变化,并指出所发生的反应的类型。

  ⑴加热胆矾晶体: ,( );

  ⑵生成蓝色沉淀: ,( );

  ⑶生成红色物质: ,( )。

  【答案】1.A 2.D 3.D 4. D 5. A 6.①⑤ ④ ③⑦ ②⑥⑧⑨

  7.CuSO4・5H2O CuSO4+5H2O↑ 分解反应

  CuSO4+2NaOH=Cu(OH)2↓+Na2SO4 复分解反应

  CuSO4+Fe=Cu+FeSO4 置换反应

  板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2、树状分类法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 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3)分类:

  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5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和我对学*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题巩固的学*方法来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七、具体教学设计:

  1、新课引入:

  引入问题,请同学思考:

  ①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

  ②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②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实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

  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

  3、组织讨论

  从产物NaC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②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来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尽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行讲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是

  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点拔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会设置思考题判断电子式的正确性,采取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订正,巩固新学的知识点。 从错误中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因为电子似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较容易犯错,故以*题巩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

  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的课重难点,在学*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出写出一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

  八、课堂小结:

  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列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留给学生的思考问题: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作用?为下节课的学*做好铺垫。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优选【五】份扩展阅读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优选【五】份(扩展1)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菁选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1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和我对学*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题巩固的学*方法来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七、具体教学设计:

  1、新课引入:

  引入问题,请同学思考:

  ①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

  ②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②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实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

  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

  3、组织讨论

  从产物NaC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②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来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尽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行讲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是

  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点拔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会设置思考题判断电子式的正确性,采取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订正,巩固新学的知识点。 从错误中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因为电子似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较容易犯错,故以*题巩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

  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的课重难点,在学*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出写出一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

  八、课堂小结:

  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列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留给学生的思考问题: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作用?为下节课的学*做好铺垫。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2

  一、学*目标分析

  (一) 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 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 评价细目 结果 备注

  A B C

  主题选择

  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

  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

  活动过程评价

  1、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资料收集与整理

  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

  交流与表达

  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人质疑?

  整体评价

  1、参与意识

  2、合作意识

  3、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交流表达能力

  5、查阅和整理资料能力

  6、处理现场提问的应变能力

  整体表现评价结果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

  难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翻页笔白板笔白板刷

  教学过程

  [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板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一)

  [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

  (氧化物:SO2、CaO 酸:HCl、H2SO3 碱 :KOH 盐:Na2SO4 )

  (固体:CaO、KOH、Na2SO4 气体:HCl 、SO2 液体:H2SO3 )

  [讲]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 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讲]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采取多种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的Na2CO3的例子。

  [讲]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那么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板书] 2、树状分类法

  [问]如果我们再继续分类的话,还可以怎么分?

  (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碱可以分为强碱和弱碱,盐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氧化物还可以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还可以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

  (碱可以分成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

  (盐可以分成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

  [问]很好,那我们发现树状分类法有什么优点吗?

  (树状分类法可以清楚地表示物质间的从属关系。)

  [小结]学*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应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的效率。

  [点击试题]

  下列物质中:①Na2SO4 ②Ba(OH)2 ③NaHCO3 ④NaBr ⑤Fe3O4 ⑥H2O ⑦HNO3 ⑧AgNO3 ⑨H2SO4中,

  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盐的是.

  [过]化学物质世界中,与生活接触最密切的是混合物,象空气、溶液、合金等等。在今后的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接触更多的混合物。今天要与我们见面的是什么样的混合物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25最后一段。理解分散系的概念。

  [板书]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 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讲]对溶液来说,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对悬浊液和乳浊液来说,其中的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是分散质,所用的溶剂是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投影]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

  [问]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讲]如果分散介质是液态的,叫液态分散体系,在化学反应中此类分散体系最为常见和重要,水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属液态分散体系。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似其直径大小)来分类。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在分散体系中,分散相的颗粒大小有所不同,分散体系的性质也随之改变,溶液、胶体和浊液各具有不同的特性。

  [板书] (3)、分类:

  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

  [小结]那么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呢?胶体又有些什么性质呢?欲之这些问题,请等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

  课后小结

  见教学过程。

  课后*题

  1.农药波尔多液不能用铁或铝的容器贮存,是因为铁或铝能跟该农药中的硫酸铜发生化学反应,该反应属无机物反应基本类型中的 ( )

  A.置换反应 B.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下列物质是化合物的是 ( )

  A.分析纯盐酸 B.氧气 C.黑火药 D.干冰

  3.只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氢元素,这类化合物称为氢化物。下列物质不属于氢化物的是 ( )

  A.H2O B.NH3 C.NaH D.H2SO4

  4.组成中有氢氧根的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的盐叫做酸式盐(现阶段认为正确)。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又不是酸式盐的是 ( )

  A.KHSO4 B.Cu2(OH)2CO3 C.Ca(H2PO4)2 D.NH4NO3

  5.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

  A.Na2CO3是碱B.Na2CO3是盐 C.Na2CO3是钠盐D.Na2CO3是碳酸盐

  6. 下列物质:①H2O ②NaCl ③H2SO4 ④Ca(OH)2 ⑤Fe2O3 ⑥FeSO4·7H2O ⑦HNO3 ⑧AgNO3 ⑨NaHCO3中,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碱的是 ;属于酸的是 ;属于盐的是。(填写各物质的序号)

  7.胆矾(CuSO4·5H2O)是一种蓝色晶体,用它进行以下几个实验:①取少量胆矾晶体,用研钵研碎后,放入硬质玻璃管中,加热,可以看到固体颜色逐渐变成白色,同时试管口有水珠生成;②冷却后,取试管内白色粉末少许,用蒸馏水溶解后得到蓝色溶液,将此溶液分置于两支试管中;③向第一支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后,可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④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放入第二支试管中,过一会,取出铁钉,观察到铁钉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变化,并指出所发生的反应的类型。

  ⑴加热胆矾晶体: ,( );

  ⑵生成蓝色沉淀: ,( );

  ⑶生成红色物质: ,( )。

  【答案】1.A 2.D 3.D 4. D 5. A 6.①⑤ ④ ③⑦ ②⑥⑧⑨

  7.CuSO4·5H2O CuSO4+5H2O↑ 分解反应

  CuSO4+2NaOH=Cu(OH)2↓+Na2SO4 复分解反应

  CuSO4+Fe=Cu+FeSO4 置换反应

  板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2、树状分类法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 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3)分类:

  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认识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讲解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请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啊?

  学生答: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

  嗯,是这样的!物质就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

  那么这些粒子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答: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

  对!它们都很小!

  我们知道,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但是这些微粒都太小,显然我们是不能一个一个将它们取出来进行反应吧!

  那大家告诉我,在实验室里我们是怎样取用物质来进行化学反应的啊?

  学生答:天*称固体的质量,量筒量液体的体积。

  嗯,虽然我们说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微利之间按一定比例进行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是称取一定质量(g)或者量取一定体积(mL)的化学物质来进行我们需要的化学反应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微观粒子的数目和物质宏观的质量或者体积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

  板书课题:物质的量

  嗯,老师现在遇到了一个小麻烦,现在老师的粉笔用完了,所以呢,只有再买一些。可是粉笔好小啊,一支支的数好麻烦啊!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学生答:买一盒、买一箱、、、、、

  看来同学们都很留心生活啊!如果我们用盒子把粉笔装起来,那就方便多了。

  我们之前说我们不能取用分子、原子等微粒来进行化学反应是因为它们都太小了!那我们可不可以也用一个“盒子”将它们按一定数目的集合体的形式“装”起来呢?

  其实早就有人想到这个“盒子”了!国际科学界是用“物质的量”来“装”这些微粒的。

  物质的量它是一个物理量,就像同为物理量的质量一样,它也是有符号和单位的。

  回忆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紧跟思路,渐渐进入课题

  紧跟课堂节奏,思考老师的问题,兴趣提升

  意识到微观粒子时需要集团概念的

  通过对物质组成,分子等微观粒子共性的回顾,让学生懂的在研究微观粒子时“集团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分组达到了使问题简化的目的。

  过渡到物质的量的概念

  板书: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量

  (1)是一个物理量;(2)符号:n;(3)单位:摩尔(mol)(4)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5)注意:

  “物质的量”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不能把它理解为“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

  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这一单位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等),不适用于宏观物质。

  [问]能否说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

  物质的量描述的对象是粒子的集体,但没有限定是何种粒子集体,因此,我们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要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例:1molNa+或n(Na+)=1mol

  [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1摩尔氧

  (B)1.5摩尔O2

  (D)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E)0.5摩大米

  那这个“盒子”里到底装了多少个微观粒子呢?

  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个。

  并且也给这个数值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阿伏伽德罗常数

  板书:2、阿伏伽德罗常数

  定义: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符号:NA;单位:mol-1。约为6.02×1023mol-1

  跟进老师的.节奏,结合预*开始学*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相关知识;

  正式过渡,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课题;

  通过上面的学*,相信大家对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老师又有问题了,请问1molFe含有多少个铁原子?那2molFe呢?

  请问你们是怎样得到2molFe中铁原子的个数的呢?

  很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物质的量n、阿伏伽德罗常数NA与粒子数(N)之间的关系了:

  N=n×NA即:n=N/NA

  板书:二、基本公式

  N=n×NAn=N/N

  强化练*:

  1、1molH2所含氢气分子的个数6.02×1023;

  2、2molO2含1.204×1024个氧分子;

  好,来给大家简单说说NA≈6.02×1023mol-1的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

  将1分硬币排列成1mol,可来回地球与太阳之间400亿次。

  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在我们有了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以后,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思考并回答:1molFe含有6.02×1023个铁原子;2molFe含1.204×1024个铁原子。

  回答:2×6.02×1023就得到2molFe中铁原子的个数

  跟进思路,思考问题,强化记忆

  通过实际练*得出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易于接受、记忆深刻;

  通过练*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通过实例使学生印象深刻,对阿伏伽德罗常数有一定的认识

  请同学们看教材12页,

  1molH2O的质量是18g,约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

  0.5molH2O的质量是9g,约含有3.01×1023个水分子;

  1molAl的质量是27g,约含有6.02×1023个铝原子;

  2molAl的质量是54g,约含有1.204×1024个铝原子;

  数学是很奇妙的,数据中常常会体现出一些规律!那么在这些数据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提示:当它们的物质的量都为1mol时它们的粒子数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当它们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1mol的粒子的质量与他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又有什么关系呢?

  总结:

  1、1mol任何粒子集合体都含有6.02×1023个粒子;

  2、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在这里科学界又达成了共识!将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是相对分子质量。

  板书:3、摩尔质量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单位:g/mol(g.mol-1)

  练*:

  Mg的摩尔质量是24g/mol;

  CO2的摩尔质量是44g/mol;

  H2SO4的摩尔质量是98g/mol;

  那么:我们接着探讨上面数据中的规律,表中显示1mol的Al质量为27g,2molAl的质量是54g,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Al的摩尔质量是27g/mol。我们从这里就得到了物质的量(n)、质量(m)和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

  m=n×M也即:n=m/M

  板书:n=m/Mn=m/M

  我们说:学以致用!

  那么我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怎样的问题呢?现在老师这里刚好有一瓶“380mL的农夫山泉”我们怎样才能通过计算知道里面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知道了它的体积,我们可以通过密度求得它的质量为300g,那么物质的质量和它所含的微粒个数之间是通过什么纽带来联系的呢?(通过公式,提示学生运用物质的量)

  解:m=ρ×V=1g/mL×380mL=380g

  M=18g/mol

  n=m/M=380g÷18g/mol=21.1mol

  N=n×NA=21.1mol×6.02×1023mol-1=1.27×1025

  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可以算出一瓶水里面含有多少水分子,假如现在老师手里的是一瓶纯净的气体呢?我们有怎样求算其中的微粒数目呢?下次课我们就一起学*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积极地预*和思考。

  紧跟课堂节奏,认真分析,教材12页的材料,得出结论;紧跟老师的提问得到摩尔质量的概念;

  认真听讲,分析题目,得出答案;

  认真分析,得出答案;分析规律;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忆课堂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教材实例,让学生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通过题目使学生对摩尔质量的概念有一定的掌握;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得出结论,加深记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联系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回顾课堂,达到加深学生记忆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一、基本概念二、基本公式

  含义

  符号

  1、N=n×NA

  单位(符号)

  1、物质的量

  含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n

  2、n=m/M

  摩尔(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NA

  mol-1

  3、摩尔质量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M

  g/mol(g.mol-1)

  七、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5

  【教材内容分析】

  在必修2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本节内容是在介绍了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等知识的基础上,再介绍金属晶体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对于晶体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也可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教材从介绍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入手,对金属的通性作出了解释,并在金属键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金属晶体的几种常见的堆积模型,让学生对金属晶体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金属键的概念和电子气理论

  2、初步学会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

  【教学重点】金属具有共同物理性质的解释。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大家都知道晶体有固定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水、干冰等都属于分子晶体,靠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金刚石、金刚砂等都是原子晶体,靠共价键相互结合,那么我们所熟悉的铁、铝等金属是不是晶体呢?它们又是靠什么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呢?

  【板书】

  一、金属键

  金属晶体中原子之间的化学作用力叫做金属键。

  【讲解】金属原子的电离能低,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阳离子整体共同整体吸引自由电子而结合在一起。这种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就叫做金属键。金属键可看成是由许多原子共用许多电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共价键,这种键既没有方向性也没有饱和性,金属键的特征是成键电子可以在金属中自由流动,使得金属呈现出特有的属性在金属单质的晶体中,原子之间以金属键相互结合。金属键是一种遍布整个晶体的`离域化学键。

  【强调】金属晶体是以金属键为基本作用力的晶体。

  【板书】

  二、电子气理论及其对金属通性的解释

  1.电子气理论

  【讲解】经典的金属键理论叫做“电子气理论”。它把金属键形象地描绘成从金属原子上“脱落”下来的大量自由电子形成可与气体相比拟的带负电的“电子气”,金属原子则“浸泡”在“电子气”的“海洋”之中。

  2.金属通性的解释

  【展示金属实物】展示的金属实物有金属导线(铜或铝)、铁丝、镀铜金属片等,并将铁丝随意弯曲,引导观察铜的金属光泽。叙述应用部分包括电工架设金属高压电线,家用铁锅炒菜,锻压机把钢锭压成钢板等。

  【教师引导】从上述金属的应用来看,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呢?

  【学生分组讨论】请一位同学归纳,其他同学补充。

  【板书】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

  容易导电、导热、有延展性、有金属光泽等。

  ⑴金属导电性的解释

  在金属晶体中,充满着带负电的“电子气”,这些电子气的运动是没有一定方向的,但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电子气就会发生定向移动,因而形成电流,所以金属容易导电。

  【设问】导热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它必然是物质运动的结果,那么金属晶体导热过程中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担当什么角色?

  ⑵金属导热性的解释

  金属容易导热,是由于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在热的作用下与金属原子频繁碰撞从而把能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从而使整块金属达到相同的温度。 ⑶金属延展性的解释

  当金属受到外力作用时,晶体中的各原子层就会发生相对滑动,但不会改变原来的排列方式,弥漫在金属原子间的电子气可以起到类似轴承中滚珠之间润滑剂的作用,所以在各原子层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以后,仍可保持这种相互作用,因而即使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也不易断裂。因此,金属都有良好的延展性。

  【练*】

  1.金属晶体的形成是因为晶体中存在 ;A、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B、金属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C、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D、金属原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2.金属能导电的原因是;

  A、金属晶体中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较弱 ;B、金属晶体中的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C、金属晶体中的金属阳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D、金属晶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失去电子。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Na2O和Na2O2性质的探究,掌握Na2O2的重要化学性质及用途。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初步学会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学会从同类化合物找出性质的差异性、相似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对比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与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运用对比教学,培养学生对比研究的思维*惯。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善于合作的科学品质,树立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Na2O2与H2O,Na2O2与CO2的反应及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同学们,俗话说“水火不相容”。水可以用来灭火,那水可不可以用来生火呢?今天,我给大家做一个小魔术,叫“滴水生火”,大家看好了

  【实验演示】滴水生火

  【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讨论】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引入】奥妙是什么?——过氧化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钠的重要化合物。首先学*钠的氧化物

  【提问】(1)钠有哪些氧化物?

  (2)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颜色、状态以及化合价是怎样的?

  (3)氧化钠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书写氧化钠与水、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过渡】我们已经学*了第一种钠的氧化物,接下来继续学*钠的另一种氧化物——过氧化钠

  【问题引导】过氧化钠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实验3-5:探究Na2O2和水反应

  操作+现象

  初步结论

  把水滴入少量的Na2O2中,现象_____________;

  有O2产生

  带火星的火柴伸入试管内,现象:__________;

  有O2产生

  手触摸试管外壁,现象:_____________

  反应放热

  加1-2滴酚酞溶液,

  现象:______________;

  生成碱(NaOH)

  【问题引导】请说明从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学生活动】书写Na2O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该反应的反应类型,并用双线桥进行分析。

  【分析推理】通过对比氧化钠与水、过氧化钠与水,推测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问题引导】结合Na2O2的化学性质,Na2O2可能有那些用途呢?

  【问题引导】展示食用纯碱、食用小苏打商品图片,提出探究问题

  Na2CO3

  NaHCO3

  (1)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0.5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观察二者外观上的细小差别,记录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白色粉末

  白色细小晶体

  (2)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5滴水,振荡试管,观察现象。并用手摸一摸试管底部,有什么感觉?

  加水结块成

  晶体,放热

  加水部分溶解,感受不到热量变化

  (3)继续向两支试管内加4mL的水,用力振荡,有什么现象?

  振荡长时间后可溶解

  振荡长时间后仍有固体剩余

  (4)向试管内滴入1~2滴酚酞溶液,各有什么现象?

  溶液变红

  (较深)

  溶液变

  微红色

  初步结论

  两者都易溶于水,其中Na2CO3更易溶于水;

  碳酸钠溶液碱性比碳酸氢钠强。

  【问题引导】请说明从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提出问题】通过小苏打的用途介绍,引出热稳定性的探究

  实验装置图

  Na2CO3

  NaHCO3

  澄清石灰水

  不变浑浊

  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结论

  受热不分解

  具有热稳定性

  受热易分解

  热稳定性差

  【问题引导】请说明从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提出问题】通过碳酸氢钠药片的适用症,推出碳酸氢钠可以和盐酸反应,

  写出碳酸钠和碳酸钠反应的方程式。

  【小结】

  【布置作业】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不仅为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提供感性基础,也为了解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硅的性质、硅酸盐的性质、硅及化合物的用途。在教学中可采用碳和硅(同一主族相邻的两种元素)进行对比,突出它们的相似性与不同性。另外多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彩图、实物照片等形式,增强教学的直观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硅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硅及其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对比的方法,联系碳、二氧化碳大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介绍硅、二氧化硅等新知识。

  2、运用日常生活中事例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硅及其化合物的广泛哟鸥鸟国土,体会化学的创造性与实用性,并关注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2、利用实物、模型及学生自己手机的有关实物或照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3、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二氧化硅的性质

  教学难点:

  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教学方法:

  对比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二氧化硅、硅酸

  第二课时:硅酸盐、单质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美国的硅谷——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南郊,圣克拉拉县和圣胡安两城之间的一条长48公里,宽16公里的长条形地带上。由于它集中了全世界90%以上的著名半导体公司(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而半导体的基本元件是硅片,所以该地区被称为“硅谷”。该地区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

  现在硅谷已成为世界各国半导体工业聚集区的代名词。也是高新科技的象征。

  [师]既然硅这么重要,那么他是如何存在,有些什么性质呢?

  [板书]§4-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师]主角,我们足以看出硅的'地位。我们看课本P46图3-1,硅在地壳中的含量居第二,仅次与氧。

  硅的氧化物及硅酸盐构成了地壳中大部分的岩石、沙子和土壤、约占地壳总量的90%以上。

  [学生活动]看图4-1

  [师]大家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硅,并且写出硅和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活动]

  C Si

  [师]它们最外层均为四个电子,既不容易得到也不容易失去,性质稳定。但他们却是不可以忽视的:碳--统治了有机界:碳是构成有机物的主要元素;硅—统治了无机矿物界:硅是构成岩石与许多矿物的基本元素。

  下面我们的学*就围绕着碳和硅的相似性进行学*。

  [学生活动]回顾碳的相关知识

  存在酸性氧化物弱酸

  性质

  [师]阅读课本P74-76页内容,从碳的性质总结硅、二氧化硅、硅酸的性质。

  [学生活动]

  [资料卡片]在25℃和101kPa的条件下,由单质生成1molCO2时放热393、5kJ;而在同样条件下,生成1molSiO2时放热910、9kJ、放热越多,其生成物通常越稳定,可见SiO2比CO2更容易生成,而且更稳定。

  [思考]比较碳、硅亲合氧的能力及硅在自然存在形式?

  [归纳] ①硅的亲氧性强于碳的亲氧性。

  ②因此硅元素在氧化气氛包围的地球上,硅主要以SiO2及硅酸盐形式存在。

  [板书]1、二氧化硅SiO2

  [师]从课本P74-75的内容,大家对二氧化硅进行树型分类?

  [学生思考、书写]

  [展示]二氧化硅的结构模型

  [师]二氧化硅晶体,基本结构单元是正四面体,每个Si结合4个O,每个O结合2个Si,形成空间网状结构。

  正是这种结构,决定了其具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思考与交流]请根据SiO2的存在和应用思考:

  二氧化硅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稳定性如何?你的根据是什么?SiO2的这些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活动]

  [归纳、总结、板书]

  ①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

  ②用途:建筑材料、饰品、工艺品

  ③化学性质:稳定性好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SiO2的化学性质,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硅酸盐,我们通过其性质,来看SiO2的性质。

  [师]我们可以用玻璃瓶来装试剂:酸、碱、盐,这可以看出其化学性质稳定,不能够跟一般的酸发生反应,除HF外。

  [板书]a、不与酸反应,***除外

  SiO2+4HF=SiF4↑+2H2O

  用途:可以在玻璃上雕刻花纹等

  [师]因为HF酸可以和SiO2反应,所以HF的保存就不能使用玻璃瓶,而用塑料或橡胶瓶,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在玻璃上雕刻花纹,量器上雕刻刻度等。

  [展示]装有NaOH的试剂瓶

  [思考]一般的试剂瓶都使用玻璃瓶塞,而这个试剂瓶使用的是橡胶塞,为什么?

  [思考、讨论]

  [总结]我们开始将CO2和SiO2比较,CO2是酸性氧化物,SiO2也是酸性氧化物,所以其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即能与碱、碱性氧化物反应。

  [板书]b、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C、与碱反应

  SiO2+2NaOH=Na2SiO3+H2O

  [师]正是因为其能与NaOH发生反应,所以其瓶塞使用的是橡胶塞。

  [过渡]CO2溶于水生成H2CO3,SiO2我们知道它是不能溶于水的,它有没有对应的酸呢?如何制取呢?

  [思考]碳酸的制取,使用的是强酸制弱酸的方法,那么硅酸是不是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获得呢?

  [探究实验4-1]试管中取3ml Na2SiO3溶液,滴入2滴酚酞,逐滴加入稀HCl,边加边振荡,至红色变浅并接*消失时停止。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

  [总结、归纳、板书]2、硅酸

  实验过程:

  现象:红色消失,生成白色凝胶

  结论:硅酸钠转化为硅酸

  反应: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师]硅酸凝胶经干燥脱水后的到多空的硅酸干凝胶,称为“硅胶”。硅胶多空,吸附水的能力强,常用作实验室和袋装食品、瓶装药品的干燥剂,也可以作催化剂的载体。

  [课堂练*] 1、下列各组物质有关性质关系的比较,正确的是()

  A、溶解性:CO2H2CO3

  C、熔点:SiO2>CO2(干冰)D、硬度:SiO2

  2、要除去SiO2中的CaO杂质,最适宜的试剂是()

  A、纯碱溶液B、盐酸

  C、硫酸D、氢氧化钠溶液

  [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二氧化硅的存在、用途、性质和硅酸的制取、用途。需要重点掌握二氧化硅的性质和硅酸的制取。

  板书设计:

  §4-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二氧化硅SiO2

  ①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

  ②用途:建筑材料、饰品、工艺品

  ③化学性质:稳定性好

  a、不与酸反应,***除外

  SiO2+4HF=SiF4↑+2H2O

  用途:可以在玻璃上雕刻花纹等

  b、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C、与碱反应

  SiO2+2NaOH=Na2SiO3+H2O

  2、硅酸

  实验过程:

  现象:红色消失,生成白色凝胶

  结论:硅酸钠转化为硅酸

  反应: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复*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了二氧化硅的性质和用途和硅酸的制取用途。

  对照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方程式。

  [学生活动]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创设情境]在农田的施肥中,如何才能使,K+更大程度的吸收呢?联系胶体的性质进行思考。

  [学生活动]阅读P77,科学视野。

  [师]硅酸盐岩石长期在水和大气中二氧化碳侵蚀下,风化为黏土,并且形成土壤胶体。土壤胶体带负电,与,K+等营养离子相结合,使土壤具有保肥作用。

  土壤、岩石中都含有大量硅酸盐,硅酸盐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其结构复杂,大多数不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

  [展示]Na2SiO3溶液

  [师]SiO2与NaOH反应生成的Na2SiO3就一种最简单的硅酸盐,其能够溶于水,水溶液俗称为水玻璃,是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剂的主要原料。

  [实验4-2]取两个滤纸片,分别浸在水和水玻璃中,取出,放在酒精灯外焰上。

  [学生活动]观察、填表。

  放入蒸馏水放入Na2SiO3饱和溶液

  现象

  结论

  [师]浸泡在Na2SiO3饱和溶液的滤纸不能燃烧,所以其可以作木材的防火剂。

  [师]看图4-8应用广泛的硅酸盐产品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78-79内容,填写下表

  [板书]

  原料生产设备主要成分

  水泥

  玻璃

  陶瓷

  [师]以上我们介绍的是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现在非金属材料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

  介绍SiC、硅钢、硅橡胶、新型陶瓷等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79,单质硅,完成下列问题。

  [板书] (1)硅单质的存在形式:有xxxxxxxxxx和xxxxxxxx两种。

  (2)物理性质: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3)化学性质:常温下xxxxxxxxxxx。

  (4)硅的用途:高纯硅是良好的xxxxxxx材料,于制造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

  [师]指导学生完成,并介绍相关内容

  [课堂练*]

  1、熔融烧碱应选用的器皿是()

  A、石英坩埚

  B、普通玻璃坩埚

  C、铁制坩埚

  D、陶瓷坩埚

  2、生产水泥、普通玻璃都要用到的主要原料是()

  A、黏土

  B、石灰石

  C、纯碱

  D、石英

  3、下列所列各物质的用途中,不正确的是

  A、石英砂:制玻璃、制单晶硅

  B、硅胶:干燥剂、吸附剂、催化剂载体

  C、碳化硅:砂纸、砂轮

  D、硅酸:粘合剂、耐火材料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硅酸盐和单质硅的相关知识。需要重点掌握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玻璃、陶瓷的原料,生产过程和主要成分,以及硅做半导体的特性的用途。

  板书设计:

  3、硅酸盐

  原料生产设备主要成分

  水泥

  玻璃

  陶瓷

  4、硅单质

  (1)硅单质的存在形式:有xxxxxxxxxx和xxxxxxxx两种。

  (2)物理性质: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3)化学性质:常温下xxxxxxxxxxx。

  (4)硅的用途:高纯硅是良好的xxxxxxx材料,于制造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

  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8

  【课标内容】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化学的重要作用。

  3.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4.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7.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标解读】

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是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又可以让学生从分子层次上对化学物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本单元教材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化学物质的一般属性为主线进行编写的。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变化;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研究;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气体摩尔体积”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散系也涉及分子等微观粒子。所以本单元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使学生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这样编写一方面可以与初中化学进行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又为高中化学后续内容的学*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化学的学*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本单元中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还可以为后阶段学*钠、镁、氯、氮和硫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打下必要基础。在初中化学的学*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本单元中有关“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内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准备重要的基础。

  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胶体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中,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物质的类别、转化关系、聚集状态等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有序的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了解化学学科、学*研究物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它们出现在第一专题的第一单元中,凸显了其在化学学科领域的重要性和对学生后续学*奠定的基础性。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角度分析,本单元内容和编排为教学留下了自主发挥的余地。另外,在教材的编写中,还为教师开发利用其他教学资源留下通道,许多地方需要教师发挥能动性自主开发教学资源,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理解、不同经历,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发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补充不同的实例、增加不同的实验,来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3.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4.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9.通过本单元的学*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思想】

本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认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物质,就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化学学科已经为改善人类的生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并还将起着更大的作用。从而在高中化学学*的起始阶段就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和发展学*化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协调和统一,力求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课时安排】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1课时

  物质的量2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1课时

  物质的分散系1课时

  【教学方法】以化学多媒体实验室为主要授课地点,以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性学*及多媒体、网络的应用等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主要授课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体验和应用化学科学。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纸笔测试评价和*时活动表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纸笔测试和*时活动表现各占50%。

  【教学设计】

  【课题】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4、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节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物质观

  【新课标】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

  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

  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已经学*了一年的化学,对化学有怎样的理解?美国化学会前会长曾这样形容化学,说它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化学的发展史。现在每年新合成的化学物质已达到了100多万种。

  【过渡】如此繁多的化学物质,我们怎样更好的认识它们呢?由于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及性能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就需要将众多物质进行分类,一类一类去研究

  【板书】一、物质的分类

  【提问】p3(交流与讨论)

  【板书】物质混合物非均匀混合物

  均匀混合物

  纯净物单质非金属单质

  金属单质

  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

  酸

  碱

  盐

  …

  【提问】课本p3(问题解决)

  相信大家对物质的分类已经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但仅仅是物质进行分类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物质类型之间的转化规律。

  【板书】二.物质的转化

  【过渡】初中我们就学*过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转化规律,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遍

  【板书】

  【例】根据这张关系表,我们来看P5钙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图,写出化学反应

  【提问】请把这些反应按初中所学的四种反应类型分类

  这些反应中那些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过渡】我们把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比如,钙和氧气的反应就是一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其中钙的化合价升高作还原剂,氧气的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

  这里我们又找到一个划分化学反应的方法

  【板书】关于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将在专题2中进一步的介绍

  【化学史话】

  【思考】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液态氧,汽水,洁净的空气,纯净的盐酸,冰水混合物,干冰,铁矿石,金刚石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化合反应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C.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D.凡是氧化还原反应,都不可能是复分解反应

  【小结】

  【作业】

  信息博览

  1.反应规律

  在熟记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和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以下两种重要反应类型的规律与条件。

  (1)置换反应的规律与条件

  规律反应条件

  H2+金属氧化物→金属+水(1)加热;(2)K、Ca、Na、Mg、Al等的金属氧化物除外

  碳+金属氧化物→金属+CO2(1)高温加热;(2)K、Ca、Na、Mg、Al等的金属氧化物除外

  金属+酸→盐+氢气(1)因浓硫酸、硝酸具有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能生成氢气;(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之前的金属,才能置换酸中的氢

  金属+盐→新盐+新金属(1)盐可溶;(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后面的金属;(3)钾、钙、钠很活泼,在盐溶液中不能置换出金属

  (2)复分解反应的规律与条件

  规律反应条件

  酸+碱→盐+水中和反应,有水生成,一般能发生

  酸+盐→另一种盐+另一种酸(1)盐中不溶于酸的BaSO4、AgCl等除外;(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气体或水

  碱+盐→另一种碱+另一种盐(1)反应物都可溶于水;(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

  盐+盐→另两种新盐(1)反应物都可溶于水;(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

  2.两类反应的条件:

  (1)复分解反应:沉淀、气体、水生成。

  (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活动性强的金属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

  问题解决:

  [问题1]经分析,某种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此物质………………………()

  A.一定是一种单质B.一定是纯净物

  C.一定是混合物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分析:只含一种元素,一定是单质而不是化合物,但可能是一种单质,如H2,为纯净物;也可能不是一种单质,而是两种单质的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或O2和O3等。

  答案:D

  [问题2]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含镁60%的MgO

  [问题3]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硫在氧气里燃烧(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学生自由讨论:对上述5个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可能的分类有这样几种:

  A.是不是化合反应:化学反应(1)、(2)、(3)、(4)为一类,都是化合反应;

  B.反应物的特点:化学反应(1)、(2)为一类,都是非金属与氧气反应,化学反应(3)、(4)为另一类,都是金属与氧气反应;

  C.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1)、(2)、(3)、(4)、(5)为一类,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9

  第二节 离子反应1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2、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

  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

  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经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通过观察与思考,我们可以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推进新课〗

  老师提问:“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

  学生思考、讨论。

  〖小结〗

  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金属导电是因为自由移动的电子,而电解质溶液导电则是因为自由移动的离子。

  而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就叫做电离。

  〖板书〗

  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例题剖析〗

  【例题一】下列物质哪些属于电解质?

  ①nacl②naoh③h2so4④h2o⑤盐酸溶液 ⑥小苏打 ⑦fe⑧ca(oh)2

  〖学生回答〗略

  〖教师精讲〗

  电解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判断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定义来分析,作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所以⑦错误;电解质也不是混合物,所以⑤也是错

  误的,小苏打是俗名,是纯净物,小苏打(nahco3)是电解质,因此,最后的正确答案为:①②③④⑥⑧。

  〖小结〗我们接触的物质中,哪些属于电解质?

  〖结论〗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

  〖板书〗

  2、类型:酸、碱、盐和水

  〖推进新课〗

  我们还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 〖板书〗

  3、电离方程式

  〖老师提问〗

  请同学写出硫酸、氢氧化钠和硫酸钠的电离方程式。

  〖学生书写〗

  h+2-

  2so4=2h+so4

  naoh=na++oh-

  na2so4=2na++so2-4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p27第一段。

  〖学生回答〗

  课本介绍了酸的定义,即在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讨论得出碱和盐的定义。

  〖答案〗

  碱:在水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板书〗

  4、酸、碱、盐的定义

  【布置作业】

  p29 1、2、3、6 做在书上。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类型:酸、碱、盐和水

  3、电离方程式

  4、酸、碱、盐的定义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2、了解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离子反应的本质,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实验研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1、 在学*离子反应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

  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

  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具准备】

  cuso4溶液、bacl2溶液、nacl溶液、naoh溶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

  〖过渡〗

  有上述知识作基础,下面我们学*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电解质在溶液里的反应

  必定有离子的参加,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就叫做离子反应。离子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反应的本质又是什么?

  〖板书〗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课堂实验〗

  1、5 ml cuso4+5 ml nacl 现象:无明显现象

  2、5 ml cuso4+5 ml bacl2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分析〗

  cuso4+bacl2=cucl2+baso4↓

  cuso4和bacl2在溶液中分别发生了电离:

  cuso4=cu2++so42-

  bacl2=ba2++2cl-

  当cuso4溶液和bacl2溶液混合时,cu2+和cl-之间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ba2+和

  2-so4之间则发生了化学反应,所以该反应的实质是:

  ba+so4=baso4↓

  〖板书〗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推进新课〗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一般步骤为:写——改——删——查

  3 2+2-

  〖举例〗ba(oh)2+h2so4—

  〖答案〗略

  〖板书〗

  (1)、书写的步骤:写——改——删——查

  〖小结〗

  从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步骤中可以得出:我们要对初中学*过的溶解性表熟记。 〖黑板演练〗按10%的葡萄糖溶液,振荡、水浴加热。

  有红色沉淀生成。

  【多媒体】:cuso4 + 2naoh ==== cu(oh)2↓+ na2so4

  △

  ch2oh(choh)4cho+2cu(oh)22oh(choh)4cooh + cu2o↓+ 2h2o

  [板书]生理氧化:c6h12o6(s)+6o2(g)错误!未找到引用源。6co2(g)+6h2o(l)

  【动手探究】:怎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淀粉可以遇碘变蓝色呢?

  生:(设计方案,当堂验证)

  1.把碘酒滴到土豆片上;

  2.把碘酒滴到面包片上;

  3.用淀粉水溶液在白纸写字,然后晾干,制成化学密信等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色。那么,蛋白质有什么特征反应呢?

  [演示]取一小块鸡皮,置于蒸发皿中,滴加3-5滴浓硝酸,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也可以取用鸡蛋白溶液,加入3-5滴浓硝酸,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这个反应称为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常用来鉴别部分蛋白质。

  【链接生活】视频材料:李奶奶上街买毛线,无法区分晴纶线和纯毛线,你能帮助她吗?

  【视频】纯毛毛线的灼烧(学生观察后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现象)

  师:蛋白质在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常用来鉴别蛋白质。

  【过渡】:刚才认识了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它们还有什么共同的'性质呢?

  【板书】:2.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师: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能够发生水解反应。下面先以糖类中的二糖代表物蔗糖为例,观察

  现象。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演示】:实验3-6,如图连接实验装置,验证蔗糖的水解反应。

  1.取1ml20%的蔗糖溶液,加入3-5滴稀硫酸,水浴加热5分钟后取少量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的ph至碱性,再加入少量新制备的氢氧化铜,加热3-5分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 取1ml20%的蔗糖溶液,加入少量新制备的氢氧化铜,加热3-5分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多媒体】c12h22o11+h2o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生:淀粉和纤维素等多糖能否水解呢?

  师:可以,不过它们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

  【多媒体】:

  【多媒体】肥皂工业制法生产流程

  师:在这个过程中,肥皂就是硬脂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也称为皂化反应。 师:请大家回忆以前初中生物上学*的蛋白质消化过程,在酶等作用下,蛋白质最终水解的产

  物是什么呢?

  生:氨基酸。 师: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我们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可见其重要性。

  【例题剖析】

  例1、 (20xx·理综)在啤酒生产过程中,发酵是重要环节。生产过程大致如下:将经过灭菌的麦芽汁充氧,接入啤酒酵母菌菌种后输入发酵罐。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糖度下降,产生白色泡沫,溶解氧渐渐耗尽。随后,酵母菌繁殖速度迅速下降,糖度加速降低,酒精浓度渐渐上升,泡沫不断增多。当糖浓度下降一定程度后,结束发酵。最后分别输出有形物质和鲜啤酒。

  根据以上过程,回答下述问题:

  (1)该过程表明啤酒酵母菌异化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

  (3)经测定酵母菌消耗的糖中,98.5%形成了酒精和发酵产物,其余1.5%则是用于________。

  (4)请写出由麦芽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葡萄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酒精的反应方程式。

  (5)如果酵母菌消耗的糖(设为麦芽糖,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42)有98.5%(质量分数)形成了酒精(相对分子质量为46.0)和其他发酵产物。设有500 t麦芽汁,其中麦芽糖的质量分数为8.00%,发酵后最多能生产酒精浓度3.20%(质量分数)的啤酒多少吨?

  师:本题是一道化学和生物联系的理科综合试题,前三问是生物问题,后两问涉及化学知识,如何解决呢?

  生:前三问是生物问题,考查了呼吸作用和生殖方式知识。后两问涉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知识

  和简单计算,容易得到结论。

  例2.现有五种有机物:①甲苯 ②乙酸 ③葡萄糖 ④淀粉 ⑤蛋白质。其中除甲苯外其余均为水溶液。可分别用五种试剂加以检验。试将选用的试剂、对应现象的代号和结论填入表格

  用心 爱心 专心

  课堂小结:由于课时有限,内容较多,设计的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

  特点,知道他们共同的性质,并能简单地加以鉴别即可。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活动和讨论为主。 布置作业:p76t5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探究实验:如何证明淀粉已开始水解?如何证明淀粉已水解完全?注意检测时溶液酸碱性的调节。

  2. 有关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小论文评选和专题演讲。

  3. 可放油脂水解的录像,或实验室中制取肥皂的录像;也可以将制取肥皂作为研究性学*的内容,在课外进行。

  用心 爱心 专心 4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10

  知识与技能: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本节教学重点: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

  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

  [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眼睛看到的现象 用手触摸的感觉 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

  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结 论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

  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

  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

  [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 有NH3气生成

  用手触摸烧杯下部 感觉烧杯变凉 反应吸热

  用手拿起烧杯 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 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

  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 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 冰融化

  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 混合物成糊状 有水生成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演示实验]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在实验中要注意:

  (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

  (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

  (3)控制相同的反应时间。

  [学生活动]汇总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列表比较。

  反应物

  及用量 酸 HNO3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mol/L

  碱 NaOH 50 mL 1 mol/L NaOH 50 mL 1 mol/L KOH 50 mL 1mol/L

  混合前温度 室温 室温 室温

  混合后温度 t1 t2 t3

  结 论 HNO3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K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对实验进行

  归纳和概括 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热量

  [学生探究]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本质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HNO3+NaOH=NaNO3+H2O,H+ + OH- = H2O

  HCl+NaOH=NaCl+H2O,H+ + OH- = H2O

  HCl+KOH=KCl+H2O,H+ + OH- = H2O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 + OH- = H2O。所以,可提出推测,即中和反应都放热。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

  [概念引入]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课堂小结]

  热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为向环境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出向环境吸热。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这种反应。

  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提问]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为什么能导电?

  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NaOH溶液、盐酸。

  [小结]①石墨、铜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小结]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②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思考]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呢?

  [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

  ③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注意点:

  ⑴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⑵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⑶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观察:五种电解质HCl、NaOH、NaCl、CH3COOH、NH3、H2O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结果。

  (结果: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而当溶液体积、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比较以上五种溶液,显然,在CH3COOH、NH3·H2O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离子数目较少。[设问]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板书]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阅读]

  [图示]NaCl、CH3COOH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情况。

  [板书]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

  解质?

  [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H3COOH体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思考]利用溶液导电性装置进行实验,向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加以解释,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

  [分析]随着Ba(OH)2溶液的逐滴加入,灯泡将会由亮渐暗渐亮反应为:Ba(OH)2+H2SO4=====BaSO4↓+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离子浓度将会怎样变化呢?

  [板书设计]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探讨]弱电解质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如何表示?

  【总结】

  强电解质:

  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碱:如KOH、NaOH、Ba(OH)2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弱电解质:

  弱酸:如H2S、H2SO3、CH3COOH

  弱碱:如NH3H2O、Cu(OH)2

  水:H2O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 篇12

  一、指导思想

  在认真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进行。

  在教学中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过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课程观。

  二、教材分析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化学2》有三个一级主题: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对应的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包括四章,分别是:

  第一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2.《化学2》在《化学1的基础上突出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强调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同时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来进一步认识化学结构和反应的'关系。最终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大背景相联系,更加显现化学对于现实社会的重要性。

  3.《化学2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化学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以元素知识为基础,将其应用于理论:化学反应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知识、化学与社会等。

  4.《化学2》在整个高中化学教材中起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是指《化学1》所学的元素知识在《化学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在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又遇到,《化学2》的学*是对前面知识的一种复*和拓展。如在《化学1》中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学*了Na、Al、Mg、Cu的性质,在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学*了Cl、S、N等元素。在《化学2》的物质结构周期律中有碱金属主要是Na,有卤素,主要有Cl,而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Na、Al、Mg、Cu、Fe、Cl、Br、I等都有。

  而启后是指通过对《化学2》的学*,为学*后面选修模块的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化学2》所学的知识在选修模块中都要继续学*。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对应了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与能量对应了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合物对应了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对应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

  三、学情分析

  经过对《化学1》的学*,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一定的化学理论知识(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实验的技能,结合本学期课程设置的特点和本届学生(共十六个班,分三个层次)的实际学*情况,做如下调整:

  基于普通班和尖子班、重点班的学生水*差距较大,,所以要区别对待。

  尖子班、重点班的同学在课上要多一些自主学*,在其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组织讨论,自己归纳、总结。自己动手探究等多种方法。同时,对优生强化学*,进行提优,对差生同样要做好补差工作。

  对普通班的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知识点尽量简单化,力求学生能够理解。同时降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也能适当放进一些学生活动以提高学*积极性。

  四、工作措施:

  1. 备课方式

  我们教研组采取每周教材解读的的形式进行集体备课。每章节的教材解读由中心发言人重点发言,其他人员补充,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探讨教学中重点、难点及亮点的处理,研究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群体优势。

  2. 教学方式

  在学校80分钟课堂模式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渗透探究性学*,。我们一定要努力构建一个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实践和探究为主的开放的教学过程,对重点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探索欲望,从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维去解决问题。

  3.给予学生学法的指导

  我们准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了解。

  比如在学生学*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可先给学生介绍学*方法:结构决定性质。

  具体到重点元素包括原子结构、原子半径、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在具体的学*过程和总结时同时融入具体的学法指导。如研究元素的一般方法、个性的比较及共性的归纳等。

  到了有机化合物就要强调官能团来决定物质的性质了。

  4. 强调化学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针对人们的误解以及学生对学*化学知识的无用性的认识误区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化学学科知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帮助的观念渗透。

  例如:(1)《化学反应与能量》灌输化学反应对人类所使用能量的贡献

  (2)《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利用化学反应

  (3)《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可以帮助人类更好认识物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5. 加强实验

  实验教学功能,应由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向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转换。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实验的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鼓励学生设计和创新实验。比如在设计化学能与电能实验时,可以联系设计生活电池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优选【五】份(扩展2)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范本五份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是以化学基本概念为基础,与实验紧密联系,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教学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乃至今后继续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内容具有概念比较多,且抽象又难于理解的特点。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认识引入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的困难。

  二、学情分析

  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新的“量”和“摩尔”这个新的“单位”,学生是很陌生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过学*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米、千克等。可采用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的一种科学方法。如物质的量与其他学生熟悉的量类比、摩尔与其他国际单位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等,运用类比思想阐释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能够提高这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兼容性,有利于对这两个陌生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学的*惯、探究的意识。

  (3)体验学*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2)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2)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4)通过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计算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黑板

  六、教学方法

  采用创设情境方式,通过故事(一粒米的称量)和生活实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学思维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搭建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用单位(箱、包、打等)与抽象概念类比、国际单位之间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感受概念的生成过程,初步形成物质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2

  知识与技能: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本节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

  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

  [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眼睛看到的现象 用手触摸的感觉 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

  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结  论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

  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

  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

  [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 有NH3气生成

  用手触摸烧杯下部 感觉烧杯变凉 反应吸热

  用手拿起烧杯 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 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

  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 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 冰融化

  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 混合物成糊状 有水生成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演示实验]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在实验中要注意:

  (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

  (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

  (3)控制相同的反应时间。

  [学生活动]汇总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列表比较。

  反应物

  及用量 酸 HNO3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mol/L

  碱  NaOH 50 mL 1 mol/L NaOH 50 mL 1 mol/L KOH 50 mL 1mol/L

  混合前温度 室温 室温 室温

  混合后温度 t1 t2 t3

  结  论 HNO3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K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对实验进行

  归纳和概括 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热量

  [学生探究]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本质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HNO3+NaOH=NaNO3+H2O,H+ + OH- = H2O

  HCl+NaOH=NaCl+H2O,H+ + OH- = H2O

  HCl+KOH=KCl+H2O,H+ + OH- = H2O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 + OH- = H2O。所以,可提出推测,即中和反应都放热。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

  [概念引入]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课堂小结]

  热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为向环境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出向环境吸热。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3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

  (1)记住苯的物理性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2)会写苯的燃烧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加成反应等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分析推测苯的结构,提高根据有机物性质推测结构的能力。

  (2)通过苯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学*,掌握研究苯环性质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化学家发现苯环结构的历史学*,体验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成功的过程,培养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观点。

  【重点与难点】

  难点:苯分子结构的理解

  重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课始检测】

  (1)烷烃 、烯烃燃烧的现象?

  (2)烷烃 、烯烃的特征反应是什么?

  【导入】

  这节课起我们学*一种特殊的烃,先请大家一起看以下化学史资料。

  【科学史话】

  19世纪初,英国等欧洲国家城市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使煤炭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煤气剩余一种油状、臭味、粘稠的液体却长期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这种油状液体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确定了这种碳氢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并叫作苯。

  【探究问题1】

  (1)若苯分子为链状结构,根据苯的分子式C6H6 苯是饱和烃吗?

  (2)在1866年,凯库勒提出两个假说:

  1.苯的6个碳原子形成_____状链,即*面六边形环。

  2.各碳原子之间存在____交替形式

  凯库勒认为苯的结构式:___________;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板书】苯的分子式: 凯库勒结构式: 结构简式:

  【探究问题2】

  若苯分子为上述结构之一,则其应具有什么重要化学性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重要化学性质 能使溴水褪色;使锰酸钾褪色

  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

  教材第69页实验3-1

  从实验入手了解苯的物理、化学性质特点。

  1、将1滴管苯滴入装有水的试管,振荡,观察。

  2、将1滴管苯与1滴管溴水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3、将1滴管苯与1滴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

  【提问】实验现象是?

  【归纳小结】

  实验 现象 结论

  水 分层 苯不溶于水

  溴水 分层,上层为橙红色(萃取) 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分层,下层为紫红色 苯不能使高锰酸钾褪色

  【思考与交流】

  (1)你认为苯的分子中是否含有碳碳双键?苯到底是什么结构呢

  (2)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说明什么??

  【强调】科学研究表明: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结论】苯分子的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

  【归纳小结】

  [板书]一、苯的组成与结构

  1、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_______或_________

  【思考与交流】:苯的结构简式用哪种形式表示更为合理?

  注意:凯库勒式不科学,但仍被使用。

  2、结构特点

  (1)苯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面,为*面正六边形结构,键角为1200

  (2)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六个键完全相同)

  【自主学*1】

  通过实验结合预*请说出苯的物理性质

  [板书]二、苯的物理性质. 无色、特殊气味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是一种重要溶剂,沸点:80.1℃易挥发,熔点:5.5℃

  【思考】

  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请预测这种特殊结构决定它的特殊性质是怎样的?

  [板书]三、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1、苯的氧化反应

  【演示实验】用玻璃棒沾取少量苯在酒精灯上引燃。

  【提问】现象是?

  火焰明亮,伴有大量浓烟。

  【思考】苯在空气中燃烧冒黑烟的原因?

  含碳量高

  【思考与交流】你能写出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吗?

  【注意】苯不能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演示实验】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并回答问题

  [板书]2、苯的取代反应

  (1) 苯与液溴的化学方程式:

  注意 ①反应条件纯液溴、催化剂,即溴水不与苯发生反应

  ②只引入1溴原子,即只发生单取代反应

  ③产物为溴苯,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的无色,油状液体,能溶解溴,溴苯溶解了溴时呈褐色

  【动画模拟】观看动画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

  (2)苯与硝酸反的取代反应:

  注意:①.反应条件:50-60℃ 水浴加热

  ②混合时,要将浓硫酸缓缓注入浓硝酸中,并不断振荡。

  ③浓H2SO4的作用:催化剂吸水剂

  ④硝基苯是无色有苦杏仁味的油状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有毒。

  【知识拓展】

  苯的磺化反应化学方程式:

  【板书】3、在特殊条件下,苯能与氢气、氯气发生加成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苯的用途: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农药、医药、染料、香料等。苯也常用于有机溶剂

  【自主学*2】

  1、 教材“资料卡片”,知道什么叫芳香烃?查阅资料了解其性质。

  2、 教材第“科学视野”,了解四氟乙烯的功能。

  【当堂检测】:

  1、将苯加入溴水中,充分振荡、静置后溴水层颜色变浅,是因为发生了( )

  A.加成反应 B.萃取作用 C.取代反应 D.氧化反应

  2、下列关于苯的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苯是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B、常温下苯是一种不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液体

  C、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D、苯不具有典型的双键所应具有的加成反应,故不可能发生加成反应

  加成为环己烷

  3、下列关于苯分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各原子均位于同一*面上,6个碳原子彼此连接成为一个*面正六边形的结构。

  B、苯环中含有3个C-C单键,3个C=C双键

  C、苯环中碳碳键的键长介于C-C和C=C之间

  D、苯分子中各个键角都为120o

  4下列关于苯的化学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能发生取代反应 B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 能发生加成反应 D 能燃烧

  【答案】B、D、B、B

  课后练*与提高

  1、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后静置,不出现分层的是( )。

  A.比氯甲烷 B.本凭 C.北 D.�CCl4

  2.能通过化学反应使溴水褪色,又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

  A.北 B.甲烷 C.币彝 D.币蚁

  3、下列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惫庹丈浼淄橛肼绕的混合气体

  B.币蚁┩ㄈ脘逅中

  C.痹谀做催化剂的条件下,苯与氢气反应

  D.北接胍轰寤旌虾笕鋈胩粉

  4、能够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单、双键交替排布的事实是( )

  A、苯的一溴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

  B、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C、苯的对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D、苯的间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答案】B、D、AD、B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4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盖斯定律的意义,能用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热的计算

  【学*过程】

  【温*旧知】

  问题1、什么叫反应热?

  问题2、为什么化学反应会伴随能量变化?

  问题3、什么叫热化学方程式?

  问题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问题5、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化学方程式

  热方程式

  相似点

  不同点

  【学*新知】

  一、盖斯定律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盖斯定律?

  问题2、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途径有关吗?与什么有关?

  【练*】

  已知:H2(g)=2H(g);△H1=+431.8kJ/mol

  1/2O2(g)=O(g);△H2=+244.3kJ/mol

  2H(g)+O(g)=H2O(g);△H3=-917.9kJ/mol

  H2O(g)=H2O(l);△H4=-44.0kJ/mol

  写出1molH2(g)与适量O2(g)反应生成H2O(l)的热化学方程式。

  二、反应热的计算

  例1、25℃、101Kpa,将1.0g钠与足量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晶体,并放出18.87kJ热量,求生成1moL氯化钠的反应热?

  例2、乙醇的燃烧热:△H=-1366.8kJ/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烧放出多少热量?

  例3、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1)CH3COOH(l)+2O2=2CO2(g)+2H2O(l);△H1=-870.3kJ/mol

  (2)C(s)+O2(g)=CO2(g);ΔH2=-393.5kJ/mol

  (3)H2(g)+O2(g)=H2O(l);△H3=-285.8kJ/mol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2(g)+O2(g)=CH3COOH(l);ΔH=?

  【思考与交流】通过上面的例题,你认为反应热的计算应注意哪些问题?

  【课堂练*】

  1、在101kPa时,1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890kJ的热量,CH4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L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2、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800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100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5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和我对学*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题巩固的学*方法来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七、具体教学设计:

  1、新课引入:

  引入问题,请同学思考:

  ①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

  ②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②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实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

  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

  3、组织讨论

  从产物NaC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②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来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尽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行讲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是

  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点拔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会设置思考题判断电子式的正确性,采取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订正,巩固新学的知识点。 从错误中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因为电子似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较容易犯错,故以*题巩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

  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的课重难点,在学*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出写出一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

  八、课堂小结:

  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列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留给学生的思考问题: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作用?为下节课的学*做好铺垫。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优选【五】份(扩展3)

——高中化学必修三教案实用五篇

  高中化学必修三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会写甲烷的结构式和电子式,能识别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2.了解甲烷的化学性质,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

  3.通过甲烷的分子结构的探究,解析其可能有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

  4.认识化学微观世界分子结构的立体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甲烷分子结构,化学性质及取代反应的含义。

  【难点】

  理解甲烷分子结构决定了性质,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在我们前面的学*中,已经了解了很多种物质,比如碱金属元素、卤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也曾了解和接触过另外一类物质,如甲烷、乙烯、乙炔、蔗糖、葡萄糖、酒精等等。前一类物质我们称之为无机物,后者就是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即将学*和讨论的一类重要的物质——有机物。有机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工农业生产及能源、材料和科学技术领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甲烷的结构

  【提出问题】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这是因为它本身只含有一个碳原子,而且只含有有机物必须含有的两种元素:碳和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资料,找出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结构式。

  【过渡提问】那么甲烷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间是如何分布的呢?(过渡提问,可不回答。)

  【教师讲解】实际上,科学研究发现,甲烷分子是一个以碳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结构,碳与每个氢间形成的键长键角都是相同的。下面我们大家都用自己手中的橡皮泥和牙签是做一个甲烷的模型,观察一下它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开始制备,教师巡回进行指导。

  【教师展示】通过展示实验室中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进一步验证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它是一个正四面体结构。

  2.甲烷的物理性质

  【教师引导】从多媒体播放的视频(关于甲烷应用和物理性质的趣味资料)中,你能从中提取哪些关键信息?

  【学生回答】甲烷俗名叫沼气,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可用作燃料;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空气的*均分子量为29,因此甲烷密度比空气小。

  【过渡提问】了解了甲烷的物理性质,那甲烷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3.甲烷的化学性质

  (1)甲烷的氧化反应

  【教师引导】相信大部分同学家里都使用天然气吧,那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到甲烷可以燃烧的化学性质,请推测一下燃烧产物是什么?

  【学生回答】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

  【视频演示】确实是,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验证甲烷燃烧生成产物的实验视频,通过烧杯壁的水珠以及变浑浊的澄清石灰水进一步验证了刚刚同学们的`猜想。请同学们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进行书写。

  【教师补充】把等号改成箭头,这是有机反应的一个特殊之处:

  同时提醒学生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要验纯。

  【教师讲解】甲烷燃烧是一个氧化的过程。但是甲烷性质稳定,不与酸性高锰酸钾这样的强氧化剂反应,也不易与酸或碱反应。甲烷四条碳氢键,它们是饱和键,由结构决定性质也可以推断出,甲烷的性质稳定。

  (2)甲烷的取代反应

  【过渡】甲烷的性质稳定,与一般的物质不反应。其实,除了会与氧气反应以外,甲烷还会与氯气发生反应,那会产生什么现象,同学们注意观察。

  【教师演示】演示科学探究中的实验。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光亮地方的集气瓶中气体的颜色变浅,证明有新的物质生成了,有白雾产生,试管内壁油状液滴,这些是生成物。

  【教师提问】根据反应物的元素组成,你能推测出生成物吗?

  【小组讨论】白雾可能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是甲烷中的氢原子与氯气中的氯原子的结合,你能由此推测油状物的成分吗?

  【学生回答】油状物可能为甲烷中剩余原子与氯原子的结合,即甲烷中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替换了。

  【教师讲解】同学们的猜想非常好,你能尝试写出这个反应吗?

  【教师讲解】方程式书写的非常准确,甲烷中的氢原子确实可以被氯原子取代,但取代一个氯原子的时候生成的物质却是气态的,而非油状物,这就证明反应还有其他物质生成。其实甲烷与氯气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一个氢原子被替代后的产物中氢能继续被替代,共分四步完成。

  【提出问题】你能猜想一下生成的其他几种物质是什么吗,并类比第一个反应写出它们的方程式吗?

  【动画展示】观看视频动画展示的甲烷与氯气发生反应时分子模型的变化,验证学生的猜想。

  【教师讲解】一氯甲烷为气体,二、三、四氯甲烷为液体,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称四氯化碳,为常用的溶剂。并由黑布下的集气瓶没明显现象,得出反应需要光照的条件,提醒学生补充反应条件。并介绍其为取代反应。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总结取代反应的概念?

  【学生回答】有机物分子力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环节三:巩固提升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学*方法。

  布置作业:大家看到这个取代反应,能不能想到哪个无机反应类型与之是十分相似的呢?对,就是置换反应,那么同学们就在课下整理一下置换反应与取代反应的基本特点,并形成表格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高中化学必修三教案 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学业水*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知识的第一课,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电池的组成和化学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学电源。第三部分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电池原理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学腐蚀的原因,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即研究金属的腐蚀与防腐,以解决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可见原电池原理的学*意义重大。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学生已经学*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活动的指南和学*评价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以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学生通过学*活动,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电池构成条件。

  2、能力方法:通过研究性学*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获得科学研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错误使用电池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既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关于电极作用、电解质溶液的作用、电流方向、能量转化”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对问题逐一分析、探索。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一般都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在电池内部,两极之间填充电解质溶液。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正极流回电池,形成电流。初步构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

  在教学时,除了Zn—Cu原电池演示实验外,还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的科学模拟演示,将微观、抽象、不可见的电子的运动直观化。将复杂的化学过程,变得清晰、形象、直观。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为学生创设好学*、研究的环境:

  ⑴把时间留给学生。

  ⑵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⑶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

  ⑷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2、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任何知识的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评价,最后进行归纳与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三教案 3

  实验目的

  1、通过让学生亲自做钠及化合物性质的实验,使学生加强对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认识。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钠和钾及其化合物。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实验重点

  1、通过实验巩固对钠及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实验难点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初步培养其设计实验和评价实验的能力。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胶头滴管、铁架台、酒精灯、药匙、滤纸、粗玻璃管(10mm×10mm),带导管的橡皮塞、铂丝、蓝色钴玻璃、铝箔、火柴、小刀、水槽、镊子、蒸发皿、细长玻璃管、脱脂棉、气球。

  钠、Na2O2、Na2CO3、NaHCO3、CuSO45H2O、KCl的固体及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形式

  单人单组

  实验过程

  [引入]本章我们主要学*了钠及化合物性质。本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对这些知识加以巩固。

  [板书]实验三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以下实验内容。

  [板书]

  一、钠的性质。

  1、钠与水反应。

  2、钠在空气中燃烧。

  二、过氧化钠的性质。

  1、Na2O2与水的反应。

  2、Na2O2与CO2的反应。

  三、Na2CO3与NaHCO3的性质。

  1、NaHCO3的不稳定性。

  2、Na2CO3、NaHCO3与酸的反应。

  3、Na2CO3与NaHCO3的鉴别。

  四、用焰色反应检验Na+、K+、Cu2+。

  [提问]1、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试管中为什么不能有气体?

  2、在NaHCO3加热分解的实验时,为什么要先将导管移出烧杯,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3、做好焰色反应的关键是什么?

  [注意]:

  1、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金属钠。

  2、实验中所取钠块不得超过黄豆粒大小。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

  1、如果将钠与盐酸溶液反应,钠是置换水中的H,还是置换HCl中的H?

  2、一开始我们发现Na用煤油保存,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对钠的性质的研究,你能说出为什么吗?

  4、用盐的固体或溶液做焰色反应的实验时,何者现象更明显?

  [布置作业]填写好本次的实验报告,并能熟练地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必修三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

  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高中化学必修三教案 5

  一、教材分析

  本章以分类为中心,介绍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从有无离子参加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第一课时学*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并从电离的角度深化酸、碱、盐的定义,水到渠成的转入离子反应的讨论。第二课时从概念出发,结合探究实验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本节内容在中学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要学*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的概念、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等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知道酸、碱、盐的溶解性。但是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初步接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正处在15、16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

  根据以上分析及《化学新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如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发言、实验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实验,体验了实验是学*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善于观察,敢于实践。

  3、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反思的*惯。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计算机辅助教学

  难点突破:

  1、精心设计实验:将教材实验设计为4个学生为一组的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2、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使抽象知识变得更形象,便于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突破难点。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该难点,我做如下设计:初学时让学生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和难点。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不知道也不熟悉哪些能改写成离子,哪些不能改写离子,要指导学生复*酸、碱、盐的溶解性(课本第110页)。采用自学、反馈练*、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同学们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得到及时的纠正。并且要将书写难点分散到其他教学环节,在学*离子反应的意义时,设计练*4个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在得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时,设计练*3个书写。

  五、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惯。

  六、、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毛刷。

  2、实验药品:05mol/LCuSO4溶液、05mol/LKCl溶液、酚酞溶液、05mol/LBaCl2溶液、1mol/LNaOH溶液、1mol/LHCl溶液、05mol/LNa2CO3溶液。

  3、学生准备:4人一组进行实验。

  七、教学过程

  总体构思:

  教学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验研究→引导分析→引导归纳→巩固练*

  学*序:明确问题→实验研究→分析现象→形成概念→理解应用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优选【五】份(扩展4)

——高中化学教案 (菁华6篇)

高中化学教案1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和我对学*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题巩固的学*方法来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七、具体教学设计:

  1、新课引入:

  引入问题,请同学思考:

  ①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

  ②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②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实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

  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

  3、组织讨论

  从产物NaC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②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来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尽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行讲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是

  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点拔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会设置思考题判断电子式的正确性,采取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订正,巩固新学的知识点。 从错误中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因为电子似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较容易犯错,故以*题巩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

  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的课重难点,在学*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出写出一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

  八、课堂小结:

  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列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留给学生的思考问题: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作用?为下节课的学*做好铺垫。

高中化学教案2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 高中二年级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化学教案。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教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化学教案》。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 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问题(化学*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合成氨条件的选择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教师可结合讨论过程,让学生进行归纳。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为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度

  增大

  升高

  加入

  增加 、 的浓度

  为提高*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

  增大

  降低

  减*衡混合物中 的浓度

  实验生产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铁触煤(500℃左右时活性最大)

  使气态 变为液态 并及时从*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及时补充 和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业发展前景”的教学

  1.以史明理: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系的,并仍将随之而作相应的改变。

  2.目前研究课题简介:结合简介,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得到训练,如研究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使合成氨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是否会减缓合成氨生产中对压强的要求而减少设备制造的投资?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课题的简介,教材编写有“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设想甚至想象。

高中化学教案3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盖斯定律的意义,能用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热的计算

  【学*过程】

  【温*旧知】

  问题1、什么叫反应热?

  问题2、为什么化学反应会伴随能量变化?

  问题3、什么叫热化学方程式?

  问题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问题5、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化学方程式

  热方程式

  相似点

  不同点

  【学*新知】

  一、盖斯定律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盖斯定律?

  问题2、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途径有关吗?与什么有关?

  【练*】

  已知:H2(g)=2H (g) ; △ H1= +431.8kJ/mol

  1/2 O2(g)=O (g) ; △ H2= +244.3kJ/mol

  2H (g) + O (g)= H2O (g); △ H3= -917.9 kJ/mol

  H2O (g)= H2O (l); △ H4= -44.0 kJ/mol

  写出1molH2 (g) 与适量O2(g)反应生成H2O (l)的热化学方程式。

  二、反应热的计算

  例1、25℃、101Kpa,将1.0g钠与足量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晶体,并放出18.87kJ热量,求生成1moL氯化钠的反应热?

  例2、乙醇的燃烧热: △H=-1366.8kJ/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烧放出多少热量?

  例3、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1)CH3COOH(l)+2O2=2CO2(g)+2H2O(l);△H1=-870.3kJ/mol

  (2)C(s)+O2(g) =CO2(g);ΔH2=-393.5 kJ/mol

  (3)H2(g)+O2(g)=H2O(l);△H3=-285.8kJ/mol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2(g)+O2(g) = CH3COOH(l);ΔH=?

  【思考与交流】通过上面的例题,你认为反应热的计算应注意哪些问题?

  【课堂练*】

  1、 在 101 kPa时,1mol CH4 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 890 kJ的

  热量,CH4 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 L 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2、 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s)+6O2(g)= 6CO2(g)+6H2O(l); ΔH=-2 800 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 100 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本节小结】

  【作业】

  1.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 mol水蒸气放热241.8 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若1 g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放热2.444 kJ,则氢气的燃烧热为________kJmol-1。

  2、已知

  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

  CO(g)+ O2(g)===CO2(g) ;ΔH=-282.9 kJmol-1

  某H2和CO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113.74 kJ的热量,同时生成3.6 g液态水,则原混合气体中H2和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2∶1 B.1∶2 C.1∶1 D.2∶3

  3、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燃烧的主要化学方程式依次为CH4+2O2 CO2+2H2O,C3H8+5O2 3CO2+4H2O

  现有一套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今改为烧液化石油气,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A.减少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气量

  B.增大空气进入量,减少石油气进气量

  C.减少空气进入量,减少石油气进气量

  D.增大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气量

  4、已知CH4(g)+2O2(g) CO2(g)+2H2O(l);ΔH=-Q1 kJmol-1

  H2(g)+ O2(g)===H2O(g);ΔH=- Q2 kJmol-1

  H2(g)+ O2(g)===H2O(l);ΔH=- Q3 kJmol-1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11.2 L(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室温,则放出的热量(单位:kJ)为

  A.0.4Q1+0.05Q3 B.0.4Q1+0.05Q2

  C.0.4Q1+0.1Q3 D.0.4Q1+0.2Q2

  5、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①H2(g)+ O2(g)===H2O(g);ΔH=-241.8 kJmol-1

  ②2H2(g)+O2(g)===2H2O(g) ;ΔH=-483.6 kJmol-1

  ③H2(g)+ O2(g)===H2O(l); ΔH=-285.8 kJmol-1

  ④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则氢气的燃烧热为

  A.241.8 kJmol-1 B.483.6 kJmol-1

  C.285.8 kJmol-1 D.571.6 kJmol-1

  6、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H2(g)+ O2(g)=H2O(1); △H= -285.8 kJmol-1

  C3H8(g)+5O2(g)=3CO2(g)+4H2O(1);△H= -2220 kJmol-1

  实验测得H2和C3H8的混合气体共5 mol,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 kJ,则混合气体中H2与C3H8的体积比是( )。

  A.1∶1 B.1∶3 C.3∶1 D.1∶4

  7、某短跑运动员的体重为72 kg,起跑时能以1/7s冲出1m远。能量全部由消耗体内的葡萄糖提供,则该运动员起跑时冲出1m远将消耗多少克葡萄糖? 已知葡萄糖缓慢氧化时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s)+6O2(g)=6CO2(g)+6H2O(l); ΔH=-2804kJ/ mol

  【学*反馈或反思】

高中化学教案4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高中化学教案5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 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

  (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高中化学教案6

  一、教材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学生学*准备:导学案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

  (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4)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优选【五】份(扩展5)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化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化学教案1

  一、教材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五、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学生学*准备:导学案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

  (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高中化学教案2

  教学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 2-6]用棉花包住约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图2-7)。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Na2O、Na2O2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②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Na2CO3 、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Na2CO3 、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Na2CO3 、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学*: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扩展

  根据Na2O2的性质可知Na2O2与CO2 、H2O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CH4、 H2、 CO……)与Na2O2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与Na2O2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决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业:

  1.补充作业

  (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与水完全反应,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与NaHCO3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①残留固体质量,②n值,③NaHCO3质量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CO2?

  (5)200℃时,11.6g CO2和H2O的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均分子量。

高中化学教案3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学业水*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知识的第一课,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电池的组成和化学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学电源。第三部分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电池原理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学腐蚀的原因,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即研究金属的腐蚀与防腐,以解决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可见原电池原理的学*意义重大。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学生已经学*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活动的指南和学*评价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以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学生通过学*活动,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电池构成条件。

  2、能力方法:通过研究性学*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获得科学研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错误使用电池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既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关于电极作用、电解质溶液的作用、电流方向、能量转化”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对问题逐一分析、探索。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一般都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在电池内部,两极之间填充电解质溶液。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正极流回电池,形成电流。初步构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

  在教学时,除了Zn—Cu原电池演示实验外,还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的科学模拟演示,将微观、抽象、不可见的电子的运动直观化。将复杂的化学过程,变得清晰、形象、直观。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为学生创设好学*、研究的环境:

  ⑴把时间留给学生。

  ⑵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⑶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

  ⑷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2、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任何知识的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评价,最后进行归纳与总结。

高中化学教案4

  第一单元

  第3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一、学*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 + 3Cl2 2FeCl3

  H2 + Cl2 2HCl

  Cl2+H2O 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 O2↑+ 2HCl

  [练*]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 氧化剂

  有还原性 有氧化性

  被氧化 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高中化学教案5

  【教材内容分析】

  在必修2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本节内容是在介绍了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等知识的基础上,再介绍金属晶体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对于晶体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也可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教材从介绍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入手,对金属的通性作出了解释,并在金属键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金属晶体的几种常见的堆积模型,让学生对金属晶体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金属键的概念和电子气理论

  2、初步学会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

  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

  【教学重点】

  金属具有共同物理性质的解释。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大家都知道晶体有固定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水、干冰等都属于分子晶体,靠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金刚石、金刚砂等都是原子晶体,靠共价键相互结合,那么我们所熟悉的铁、铝等金属是不是晶体呢?它们又是靠什么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呢?

  【板书】

  一、金属键

  金属晶体中原子之间的化学作用力叫做金属键。

  【讲解】

  金属原子的电离能低,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阳离子整体共同整体吸引自由电子而结合在一起。这种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就叫做金属键。金属键可看成是由许多原子共用许多电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共价键,这种键既没有方向性也没有饱和性,金属键的特征是成键电子可以在金属中自由流动,使得金属呈现出特有的属性在金属单质的晶体中,原子之间以金属键相互结合。金属键是一种遍布整个晶体的离域化学键。

  【强调】

  金属晶体是以金属键为基本作用力的晶体。

  【板书】

  二、电子气理论及其对金属通性的解释

  1.电子气理论

  【讲解】

  经典的金属键理论叫做“电子气理论”。它把金属键形象地描绘成从金属原子上“脱落”下来的大量自由电子形成可与气体相比拟的带负电的“电子气”,金属原子则“浸泡”在“电子气”的“海洋”之中。

  2.金属通性的解释

  【展示金属实物】

  展示的金属实物有金属导线(铜或铝)、铁丝、镀铜金属片等,并将铁丝随意弯曲,引导观察铜的金属光泽。叙述应用部分包括电工架设金属高压电线,家用铁锅炒菜,锻压机把钢锭压成钢板等。

  【教师引导】

  从上述金属的应用来看,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呢?

  【学生分组讨论】

  请一位同学归纳,其他同学补充。

  【板书】

  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

  容易导电、导热、有延展性、有金属光泽等。

  ⑴金属导电性的解释

  在金属晶体中,充满着带负电的“电子气”,这些电子气的运动是没有一定方向的,但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电子气就会发生定向移动,因而形成电流,所以金属容易导电。

  【设问】

  导热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它必然是物质运动的结果,那么金属晶体导热过程中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担当什么角色?

  ⑵金属导热性的解释

  金属容易导热,是由于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在热的作用下与金属原子频繁碰撞从而把能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从而使整块金属达到相同的温度。 ⑶金属延展性的解释

  当金属受到外力作用时,晶体中的各原子层就会发生相对滑动,但不会改变原来的排列方式,弥漫在金属原子间的电子气可以起到类似轴承中滚珠之间润滑剂的作用,所以在各原子层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以后,仍可保持这种相互作用,因而即使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也不易断裂。因此,金属都有良好的延展性。

  【练*】

  1.金属晶体的形成是因为晶体中存在

  A、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B、金属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C、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D、金属原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2.金属能导电的原因是

  A、金属晶体中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较弱

  B、金属晶体中的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C、金属晶体中的金属阳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D、金属晶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失去电子

高中化学教案6

  实验目的

  1、通过让学生亲自做钠及化合物性质的实验,使学生加强对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认识。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钠和钾及其化合物。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实验重点

  1、通过实验巩固对钠及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实验难点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初步培养其设计实验和评价实验的能力。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胶头滴管、铁架台、酒精灯、药匙、滤纸、粗玻璃管(10mm×10mm),带导管的橡皮塞、铂丝、蓝色钴玻璃、铝箔、火柴、小刀、水槽、镊子、蒸发皿、细长玻璃管、脱脂棉、气球。

  钠、Na2O2、Na2CO3、NaHCO3、CuSO45H2O、KCl的固体及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形式

  单人单组

  实验过程

  [引入]本章我们主要学*了钠及化合物性质。本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对这些知识加以巩固。

  [板书]实验三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以下实验内容。

  [板书]

  一、钠的性质。

  1、钠与水反应。

  2、钠在空气中燃烧。

  二、过氧化钠的性质。

  1、Na2O2与水的反应。

  2、Na2O2与CO2的反应。

  三、Na2CO3与NaHCO3的性质。

  1、NaHCO3的不稳定性。

  2、Na2CO3、NaHCO3与酸的反应。

  3、Na2CO3与NaHCO3的鉴别。

  四、用焰色反应检验Na+、K+、Cu2+。

  [提问]1、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试管中为什么不能有气体?

  2、在NaHCO3加热分解的实验时,为什么要先将导管移出烧杯,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3、做好焰色反应的关键是什么?

  [注意]:

  1、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金属钠。

  2、实验中所取钠块不得超过黄豆粒大小。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

  1、如果将钠与盐酸溶液反应,钠是置换水中的H,还是置换HCl中的H?

  2、一开始我们发现Na用煤油保存,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对钠的性质的研究,你能说出为什么吗?

  4、用盐的固体或溶液做焰色反应的实验时,何者现象更明显?

  [布置作业]填写好本次的实验报告,并能熟练地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教案7

  [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的学*使学生能用化学的眼光看清这个物质的世界,第二节进一步学*这六类物质中最重要的三种“电解质:酸、碱、盐”并能书写离子方程式;酸、碱、盐之间大多是复分解反应(无化合价变化);

  第三节研究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而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又一新角度,同时也为后面“化学反应的利用——原电池”奠定基础.

  因此根据本节教材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设计的教学思路是:

  (1)巩固和加强元素化合价知识,使学生充分感知化合价变化是“物质世界”相互转化中最普遍和最有利用价值的化学变化;同时也是对初中化学薄弱环节一个及时的补充和提高;

  (2)从新的角度归纳“物质的分类及其化学反应”的特点,使学生明确物质世界中两大类反应:“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认识“物质世界”的复杂性(有无数变化)与简单性(只二大类反应)、个性(有电子转移、无电子转移)与共性(有新物质生成)的对立统一。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多个化学反应的分析、归纳,采取“概念形成”的方法使学生能从化合价的变化的角度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通过实验事实和思考,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并认清电子转移与化合价升降的相关关系。

  (3)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初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社会的利弊。

  ●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由点及面的'学*能力:通过氧气作为氧化剂的代表,一种典型物质的性质可以代表一类物质的性质;这一学*方法在以后的同族元素性质的学*中要得到广泛的应用,日常生活中“窥一斑而知全貌”是一种重要的学*策略。

  2.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的探究能力:化合价的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外在特征与表现,其内在的本质原因应通过实验来探究分析,在实验中电流计指针的偏转可以有力的证明电子的转移是反应内在的原因。

  3.培养学生课堂学*的自我总结能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课堂的最后让五名学生分别充当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还原反应来上台自我表述与总结,是本节课设计的一个亮点,生生互动的参与达到最佳学*效果。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是理解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会用“双线桥”法标明电子的方向及数目。组织好课堂总结的拟人化表演。

  (2) 难点是使学生能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掌握氧化性、还原性的内涵,能自我总结出两组概念的对立统一网络。

  (3)关键是引导并做好几个实验探究出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质达到良好的效果。

  实验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题引入

  [投影与实物]

  1.旺旺雪饼----干燥剂

  (主要成分:生石灰)

  2.月饼---脱氧剂实物展示

  (主要成分---还原铁粉)

  3.脱氧剂介绍:幻灯片

  防止氧气氧化

  学生知道干燥剂

  但不知道脱氧剂

  比较新颖,兴趣大.

  概念形成

  (由点及面能力)

  1. 最常见的氧化剂是谁?

  2. 氧气在化学反应(钠、铁、硫、磷)中的共同特点。

  3. 氧化剂概念: (板书) 学生能答出:氧气

  学生上板书写化学方程式

  讨论: 化合价均降低

  知识引伸

  知识迁移

  (对立统一思想) 1. 常见的氧化剂还有哪些?

  化合价变化特点?举例:

  H2 + CuO = Cu + H2O

  2. 什么叫还原剂?

  常见的还原剂有哪些?

  学生讨论并笔记

  判断氧化剂

  学生回答

  知识网络的构成

  (对立统一能力)

  [重点] 1. 实验演示:

  铜 → 氧化铜 → 铜

  2. 概念联系:

  氧化剂——被还原——发生

  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发生

  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知识网络构成:

  化合价降低

  氧化剂 + 还原剂 =

  深化理解

  氧化剂和还原剂概念

  思考并讨论:

  氧化剂为何是被还原?

  (是被还原剂还原)

  还原剂为何是被氧化?

  (是被氧化剂氧化)

  学生笔记: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化合价升高

  活动探究: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1. 反应特征:化合价有升降,且还原剂化合价升高总数和氧化剂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

  2. 为什么化合价会有升有降?

  怎样用实验证明你的观点?

  3. 实验演示:

  Zn + CuSO4 = Cu + ZnSO4

  电流计指针偏转

  4.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有电子转移 学生笔记

  学生交流并总结:电子是带负电的,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失电子升高.

  学生探究:电子得失形成回路则形成电流,电流针有现象.

  学生讨论与总结:

  实质是有电子转移

  1.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略

  H2 + CuO = Cu + H2O

  Zn + CuSO4 = Cu + ZnSO4

  学生练*

  活动表演

  与课堂总结

  (激发学*兴趣,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 要求五名学生(拿展板):

  各自表述物质及反应的特点

  (学生甲):氧化剂

  (学生乙)还原剂

  (学生丙)还原产物

  (学生丁)氧化产物

  (学生戊)氧化还原反应

  2. 组织学生上台表演

  并补充说明

  3. 投影与总结表扬

  学生小组讨论

  推荐小组代表上台表演:

  (甲)我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化合价降低(因为我得电子),我会被还原剂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乙)我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化合价升高(因为我失电子),我会被氧化剂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丁)我是还原产物,是氧化剂被还原后的产物(化合价降低后的产物);

  (戊)我是氧化产物,是还原剂被氧化后的产物(化合价升高后的产物)。

  (丙)我是氧化还原反应,我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升降,且升与降的总数相等;我的实质是发生了电子的转移,且得与失的电子总数相等。

  [课后反思]

  1.本节课的引入与概念形成是很成功的,知识网络的构成给学生的印象深刻,达到预期的效果,双线桥的练*略显“单薄”(准备是下节课的重点),最后学生的拟人化总结与表演非常成功,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2.有一个班在表演中,一名学生这样说:“我是还原剂,在反应中化合价升高,因为我失电子.我的老婆是氧化剂,我的儿子是氧化产物.”弄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那个氧化产物的同学气愤的不行,但也是一脸的无奈.当时我也很吃惊,评价比较形象,但不适合中学生.

高中化学教案8

  氨、铵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氨气分子的结构、性质、用途及相互关系。

  (2)掌握氨水的性质、掌握有关氨气溶于水的计算。

  (3)了解氨水、液氨的区别,能分析氨水溶液中存在有关*衡问题。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氨水、液氨成分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

  (2)通过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相互关系的理解,提高推理能力。

  (3)通过有关计算训练数学计算和推理能力。

  (4)通过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氨水跟液氨的差异。喷泉实验的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见课件[氨、铵盐(一)ppt文件]

  [巩固练*]

  1.完成下表,比较液氨跟氨水的差异。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微粒种类

  主要性质

  存在条件

  答案: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纯净物(非电解质)

  氨的水溶液是混合物。NH3·H2O是一种弱电解质。

  微粒种类

  氨分子

  氨分子、一水合氨分子、水分子、铵离子、氢氧根离子、氢离子

  主要性质

  不具有碱性

  氨水中的一水合氨具有碱的通性

  存在条件

  常温常压下不能存在

  常温常压下可存在

  2.气体X可能有NH3、Cl2、H2S、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溶液,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有关气体X的成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 ②一定不含CO2 ③一定不含NH3、Cl2、H2S ④可能含有Cl2、CO2。

  (A)只有①(B)只有③(C)①和③(D)②和③

  答案:C。

  2.关于氨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氨水的溶质是NH3·H2O

  (B)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剂变红

  (C)氨水中含三种分子和三种离子

  (D)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密度越小

  答案:A。

  3.由三种相同体积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4种试剂: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和过氧化钠后,气体体积减小一半(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且温度高于水的沸点),这种混合气体的合理组成是()

  (A)NH3、CO、NO(B)HCl、H2、N2(C)HCl、CO2、CO(D)SO2、N2、CH4

  答案:C。

  4.在下列变化中,吸收能量的是()。

  (A)氨气液化为液氨(B)磷与氧气化合成五氧化二磷

  (C)液氨汽化为氨气(D)氨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与氧气反应

  答案:C。

  5.如下图所示,烧瓶内已充满某气体X,气体体积为1000mL(273K,101325Pa),烧杯中盛满水,直导管长L=60cm,导管进入烧杯中水面下12cm,气体的溶解度在273K时为1∶40(1体积水能溶解101325Pa下气体40体积)。实验开始,胶头滴管先向烧瓶中注入1mL水。

  (1)通过计算确定能否看到喷泉现象。(假设压强的微小变化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忽略不计。)

  (2)如不能看到,则可改变进入烧杯的导管的长度,问导管进入烧杯的长度为多少时,恰好能形成喷泉?

  (3)如不能看到,则胶头滴管**滴入多少毫升水恰好能形成喷泉?

  答案:(1)不能。(2)8cm。(3)1.2mL。

高中化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

  ③掌握逆向合成法在有机合成用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有梯度的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机合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通过设计情景问题,培养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会结合生产实际选择适当的合成路线。

  ②通过对新闻资料的分析,使学生关注某些有机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物的安全生产和使用问题。

  ③通过逆合成分析法的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①官能团相互转化的方法归纳。

  ②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逆合成分析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手段:

  ①新闻材料分析,分组讨论,引导启发、激发思考、情景问题的创设与解决、多媒体

  ②针对难点突破而采用的方法:通过设置有梯度的情景问题,分三步,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合成训练,在动手训练中自己体会、掌握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多媒体展示与PVC保鲜膜有关的“新闻链接”以及“资料卡”,创设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合成情景引入新课(资料见后附表)

  【情景创设1】

  你能够根据已学的知识,利用一些常用的原材料,合成PVC吗?

  【教师评价】

  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写到黑板上,做出评价

  【新课】

  教师作归纳,以PVC的合成为例,引出有机合成的过程,以流程图直观展现

  【过渡】

  实际上很多时候有机合成是不能一步到位的,那我们要学会分析比较目标化合物和基础原料之间在骨架构建和官能团转化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请同学们以学*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完成“思考与交流”

  归纳内容

  【教师引导】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做出适当的引导

  【教师评价】提问不同小组学生的讨论成果,作出肯定与评价,引导学生做好归纳总结

  【过渡】当我们掌握了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后,就要学会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有机合成过程中了

  【情景创设2】

  在日常生活中,饮料、糖果中常常添加一些有

  水果香味的酯类香料,例如具有苹果香味的戊酸戊酯,你能利用1-戊烯为原料合成戊酸戊酯这种香料吗?

  【教师评价】

  对学生的成果作出评价,及时纠正错误;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逆合成分析方法的思路

  【过渡】

  我们发现,在分析合成路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要对不同原料或合成路线的选择,那么

  【情景问题创设3】

  想一想:结合生产实际,同学们,你认为在选择原料和合成途径时,你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

  选择有机合成路线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反应条件必须比较温和。

  产率较高。

  原料地毒性、低污染、廉价。

  【过渡】

  逆合成分析法是在设计复杂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是,它是将目标化合物倒退一步寻找上一步反应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同辅助原料反应可以得到目标化合物。而这个中间体的合成也是从更上一步的中间体得来的。依次倒推,最后确定最适宜的基础原料和最终的合成路线。下面,我们就利用这种分析法,来完成这一道练*:

  【例题练*】

  试用逆合成分析法研究合成草酸二乙酯的路线。

  【小结】

  本节我们要重点掌握:

  1、一些常见官能团引入的方法。

  2、在有机合成中应用逆合成分析法。

  【作业布置】

  1、课后*题1、3题。

  2、思考课本P65学与问。

高中化学教案10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社会飞速进步,给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新课程改革方案把课程的综合开发研究与实验提到了首要位置。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只有注重探究方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才能造就适应当今社会所需人才,为学生终身学*打好基础。特别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深知责任重大。上课前,要认真剖析学生的认知,钻研课标要求,挖掘教材深度。

  通过几轮的高中化学教学,每当学到元素化合物时,需要通过演示实验才能让学生更明了。在必修1第三章“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铁的重要化合物”实验3-9中,我在以往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事先精心准备了实验。用煮沸的蒸馏水新配制FeSO溶液和NaOH溶4液,在FeSO溶液中放入小铁钉以防氧化。

  实验3-9取少量FeCl和FeSO,然后滴加NaOH溶液,让学3 4生观察现象。

  做完FeCl中加入NaOH溶液,准备做FeSO与NaOH的反应,34当做到把吸有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准备慢慢伸入液面以下,并强调让学生仔细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发现同学们低头耳语,有大胆的学生提出:初中讲胶头滴管的使用时,它必须在容器(试管)的上方,不让伸入容器中,是不是老师的演示动作错误?我本想就实验目的给学生做出口头解释,但忽又喜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现疑点,勇于质疑,这是特别好的现象啊,应该尊重学生的疑问,让他们通过对比实验得出更加准确而深刻的答案。于是,我把滴管放在试管口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生成了灰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了灰绿色,最后变成了红褐色。此时,学生们用惊疑的眼光看看教材,再看看实验结果,纷纷议论:为什么实验现象与教材不符?面对这种在意料中的情况,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学生们积极思考,认真分析,踊跃发言,归纳出如下几条原因:

  (1)FeSO有较强的还原性,在空气中放置时间较长,易被空4气氧化。4Fe(OH)+2HO+O=4Fe(OH) 2223

  (2)在滴加NaOH溶液过程中引入了氧气。

  (3)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没有用橡皮塞,没有与空气隔绝。

  (4)两种溶液中溶有氧气。

  学生们提出制取氢氧化亚铁关键应该是保证氢氧化亚铁不与氧气接触。改进方案有:

  (1)加热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赶出溶液中的氧气,并趁热滴定。

  (2)长颈胶头滴管应伸入试管,最好伸入FeSO溶液中,并慢4慢挤出。

  (3)把FeSO溶液表面加保护层,如煤油、植物油等。 4面对学生们积极探究的热情,面对热烈的课堂气氛,我对学生们大胆设计,勇于探究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进行了表扬和肯定,同时对他们的方案进行了评析,给予了合理的建议,帮助他们寻找出最佳方案,并重新进行了实验。

  把盛有FeSO溶液的试管加入少量的植物油以隔绝空气,再加4将用煮沸的蒸馏水配制好的NaOH溶液,用长颈胶头滴管伸入FeSO4溶液面下,慢慢挤出NaOH溶液,实验现象出现了:先看到了白色絮状沉淀,而后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与教材描述完全相符。

  此时,我与学生都露出了喜悦而轻松的神情,好似我们共同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本节课达到了高潮,师生之间产生了共鸣,更让人高兴的是,通过本节课的学*,让学生认识到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学生个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的质疑和对教师教材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这种教学片断很多。如金属铝与酸的反应,喷泉实验等。若教师在*时教学过程中能够随时记录这些点滴教学片断,学生将会受益匪浅,教师也会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不断地增强驾驭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

  案例反思:

  一节课在激情中开始,在兴奋中结束。虽然下课了,但我仿佛还处在学生有条理的发言和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中,当然这节课带给我深刻的思考:

  (1)摆正位置

  新课程改革要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自主学*、勇于质疑、敢于探究,相信学生的能力。以前,虽然也探究,但只是对课文中有探究活动时才进行,大多数是以讲*互动为主,通过这节课,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能力很强,是很有潜能的,一定要让他们每节课都动起来,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能力。

  (2)相信学生

  学生的探究、讨论、归纳,给我很大启示,学生的潜能和可塑性

  很强,对其能量的培养,主要不是学生能不能做到,更重要的是教师能不能正确引导,能不能给予学生发挥潜能的机会。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占着课堂的绝对主动权,很少给予学生发挥的机会,总认为学生只能通过教师讲析,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认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都一定是自主学*,只有自主学*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去思考、去掌握、去讨论、去归纳,给学生创造一切可能与机会,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探索和实践,获得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

高中化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掌握蔗糖的分子组成、性质及鉴别方法,了解蔗糖的用途;初步学*蔗糖水解反应的实验方法及基本操作;理解低聚糖、二糖的定义,了解麦芽糖的性质。

  能力培养:

  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科学思想: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成败的关键,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及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

  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协作进行实验、共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从而学*新知识这一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科学方法:

  通过对砂糖、冰糖等蔗糖水溶液的还原性实验的现象进行对比与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学*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蔗糖的水解反应及对水解产物的还原性进行检验,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重点、难点

  蔗糖的非还原性;蔗糖的水解反应;思维方法、学*方法的培养;实验方法及实验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案12

  第二节 分子的极性

  【学*目标】

  1、理解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概念。

  2、掌握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3、了解相似相溶规则及其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

  [复*]

  [练*]指出下列物质中的共价键类型

  1、O2 2 、CH4 3 、CO2 4、 H2O2 5 、Na2O2 6 、NaOH

  活动与探究[实验1]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新授]

  1、分子极性的分类及其概念

  极性分子: 。

  非极性分子: 。

  2、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1)双原子分子:取决于成键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是否有极性

  极性分子:AB型,由 构成的分子,如 。

  非极性分子:AA型,由 构成的分子,如 。

  (2)多原子分子(ABm型):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

  (1)空间构型法

  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的分子为极性分子。

  (2)物理模型法

  ABn型分子极性的判断可以转化为物理上受力*衡问题来思考。判断中心原子是否受力*衡,如果受力*衡则ABn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

  分析:CO2、H2O、NH3、BF3、CH4的分子极性

  课本P75-4:孤对电子法

  在ABn型分子中,若中心原子A无孤对电子(未成对电子),则是非极性分子,若中心原子A有孤对电子则是极性分子。

  例如:CO2、CH4、SO3中心原子(C、S)无孤对电子,是非极性分子。而像H2O、NH3、NCl3中心原子(O、N)有孤对电子,则为极性分子。

  练*:请判断PCl3、CCl4、CS2、SO2分子的极性。

  课本:P73-[交流与讨论] P75-5学生完成

  总结: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 键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

  含义 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决定因素 是否由同种元素原子形成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联系 1. 以非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必为非极性分子;

  2. 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3. 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是否是极性分子,

  由该分子的空间构型决定。

  说明 键有极性,分子不一定有极性。

  [练*巩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凡是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2、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

  3、非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非极性键。 4、非极性分子一定不含有极性键。

  5、极性分子一定不含有非极性键。 6、凡是含有极性键的一定是极性分子。

  7、非金属元素之间一定形成共价键。 8、离子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共价键。

  [实验2] 碘在水中和四氯化碳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A.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有一定的影响, 。

  B.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

  相似相溶规则: 。

  思考:请例举化学中常见情况。

  C.极性分子在电场或磁场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偏移。

  课堂小结:

  1、分子的极性: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2、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空间构型法

  3、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相似相溶规则

  【课堂练*】

  1.把下列液体分别装在酸式滴定管中,并使其以细流流下,当用带有静电的玻璃棒接*液体细流时,细流可能发生偏转的是 ( )

  A.CCl4 B.C2H5OH C.CS2 D.CH3Cl

  2.CO2、CH4、BF3都是非极性分子,H2O、NH3都是极性分子,由此推测ABn型分子是非极性分子的经验规律正确的是 ( )

  A.所有原子在同一*面内 B.分子中不含有氢原子

  C.在ABn分子中A原子没有孤对电子 D.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的价电子数

  3.判断XY2型分子是极性分子的主要依据是 ( )

  A. 分子中存在极性键 B. 分子中存在离子键

  C. 直线型结构,两个X--Y键的夹角为1800D. 非直线型结构,两个X--Y键的夹角小于1800

  4.能说明BF3分子中的四个原子在同一*面内的理由是 ( )

  A. 任意两个B—F键之间的夹角为1200 B.B—F键是非极性键

  C.B原子与每个F原子的相互作用相同 D.B原子与每个F原子的距离相等

高中化学教案13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和我对学*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题巩固的学*方法来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七、具体教学设计:

  1、新课引入:

  引入问题,请同学思考:

  ①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

  ②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②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实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

  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

  3、组织讨论

  从产物NaC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②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来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尽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行讲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是

  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点拔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会设置思考题判断电子式的正确性,采取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订正,巩固新学的知识点。 从错误中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因为电子似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较容易犯错,故以*题巩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

  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的课重难点,在学*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出写出一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

  八、课堂小结:

  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列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留给学生的思考问题: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作用?为下节课的学*做好铺垫。

高中化学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构》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四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解释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因此,教学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本节教学重点: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本节教学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及冶炼的一般方法

  (2)说出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铝热反应及海水的实验,学会金属冶炼的原理及简单了解元素分析的方法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金属回收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资源环保意识

  (2)通过联系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有差距。有些学生化学实验基础都不好,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研磨和过滤等操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铝热实验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严格注意实验安全。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铝热反应,海带中提取碘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准备:预*导学案,完成课前预*学案离。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绿实验用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言】 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但金属元素一般分布在什么区域?

  【讲解】 (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补充)金属元素广泛分布于矿物中,动植物体内及海洋等区域中。

  【质疑】 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如矿物或海洋中,是如何存在的呢?这又与什么性质有关?

  【板书】 一、金属的存在:游离态:少数不活泼的金属;化合态:多数比较活泼的金属

  【介绍】 我国的矿产资源现状,国情教育

  【讲解】 我们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是金属单质或合金。因此必须把化合态的金属转化为金属单质-金属的冶炼。

  【板书】 二、金属的冶炼

  【设问探究】 我们该如何从矿石中提炼出金属单质呢?根据什么原理?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发言

  【讲解】 (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复述)冶炼金属的根据是用还原剂把金属矿石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单质,经过三个步骤。冶炼的步骤: 第一步:矿石的富集:除去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含量。 第二步:冶炼: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用还原剂还原。 第三步:精炼:采用一定方法,提炼纯金属。

  【板书】 1、金属冶炼的实质 【分析探讨】金属离子的得电子能力是否全都相同?这与什么有关?

  【讲解】 由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金属离子得到电子还原成金属原子的能力也就不同,因此,对于不同活性的金属离子就必须采取不同的还原方法进行冶炼。

  【板书】 2、金属冶炼的方法

  【分析】 一些不活泼的金属,它们是在金属活动顺序中位于氢后面的金属,如 Hg、Ag等,其阳离子得电子能力很强,所以其还原的条件比较容易达到。Hg、Ag的氧化物受热就能分解得到单质。

  【板书】 (1)、热分解法 2HgO 2Hg+O 2 ↑2AgO 2Ag+O 2 ↑

  【分析】 位于活动性顺序表中前端的金属如 K、Na、Ca、Al等金属,我们知道其还原性很强,容易失去电子,而其对应的阳离子则氧化性很弱,很难得到电子;一般的还原剂都无法把它的阳离子还原出来。我们只能使用通电分解其熔融盐或氧化物的方法来冶炼。

  【板书】 (2)、电解法 MgCl 2 (熔融) Mg+Cl 2 ↑

  【分析】 对于大多数金属,如位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间一段的金属所对应的离子,得电子能力较强,其化合物又不能通过受热分解得到金属单质,必须使用还原剂还原金属阳离子。常见的还原剂有焦炭、一氧化碳、氢气。一些活泼金属也可作为还原剂,将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板书】 (3)、热还原法 ① 常用还原剂:焦炭、CO、H 2 、活泼金属(如Al)等

  【练*】 分别写出这四种常用的还原剂冶炼赤铁矿的化学方程式。

  【点评并强调】 若金属以硫化物或碳酸盐形式存在,应先将其转化成氧化物。

  【实验探究】 实验 4—1 (实验前用磁铁检查一下室温条件下有无铁存在;反应后再用磁铁检查有无铁生成)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回答:反应前:无铁存在。反应中:发光、放热、反应剧烈。反应后:用磁铁检查生成物有块状物被吸起。2Al+Fe 2 O 3 =2Fe+Al 2 O 3 +Q。Al的还原性强于铁,也能与化合态氧结合。证明Al的还原性强于Fe,Al可与化合态的氧反应。 (演示铝热反应,由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并分析各种试剂的作用)。

  【说明】 在该反应中,镁条和氯酸钾是引燃剂,镁条在空气中可以燃烧,氧气是氧化剂。但插入混合物中的部分镁条燃烧时,氯酸钾则是氧化剂,以保证镁条的继续燃烧,同时放出足够的热量引发氧化铁和铝粉的反应。由于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只要反应已经引发,就可剧烈进行,放出的热使生成的铁熔为液态。 【设疑】 发生了什么反应?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呢? 2Al+Fe 2 O 3 =2Fe+Al 2 O 3

  【讲述】 我们把上述反应称为铝热反应。

  【板书】 ②铝热反应

  【应用探究】 铝热反应有什么用途呢?

  【放录像】 铝热反应在生产中的应用:焊接钢轨、冶炼难熔金属。看录像。体会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热受化学的情感。

  【讲述并板书】 ③应用: a:野外焊接。 b:冶炼难熔金属(要求学生写出冶炼铬、锰的反应)。 2Al+Cr 2 O 3 =2Cr+Al 2 O 3 4Al+3MnO 2 =2Al 2 O 3 +3Mn

  【小结】 金属冶炼的方法:(投影)

  【过渡】 地球上的金属矿产资源是有限的,无法再生,而且随着金属的使用,金属会被腐蚀而污染环境,那么我们应该具体怎么做呢?

  【板书】 三、金属的回收与环境、资源保护

  【阅读指导】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讲述】 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归纳。

  【讲述】 有关金属回收再利用的好处。 1、废旧金属的最好处理方法是回收利用。 2、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的意义是减少垃圾量,防止污染环境且缓解资源短缺的矛盾。

  【资料介绍】 以铝为例,生产一吨原铝至少要消耗四吨铝土矿资源。当前全球原铝的年产量约 2500万吨,年消耗铝土矿超过一亿吨,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地球上的铝土矿资源就会越来越少,直至有一天枯竭。如果人类消费的铝能够回收利用,只要回收利用量达到产量的二分之一,每年就将减少铝土矿消耗量约5000万吨,这对保护全球铝土矿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次,利用废杂原料生产一吨合金铝锭与用铝土矿原料生产一吨原铝锭相比,可以节省95%以上的能源消耗。 每生产一吨原铝锭需要消耗能源 213.2TJ(电能约占82%),而生产一吨再生铝合金锭所需能源消耗为5.5TJ(燃料约占80%),仅为原铝锭生产能源消耗的2.6%,优势比较明显。由于铝可以反复循环使用,从再生铝废料中再生产铝,其节能效果更加显著。另外,再生铝生产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与原铝生产相比,大为减少。有资料统计,再生铝生产可比用水电生产原铝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1%,比用燃油发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7%以上,比用煤发电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多,环保效益十分显著。

  【小结】 指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 上网查资料了解中国金属的回收利用情况,并写一份调查报告( 300字左右)

  【引入】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71%,具有十分巨大的开发潜力。海洋对于人类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生存的自然环境、渔盐之利、航运交通、***等方面。海洋农牧化、海洋油气开发、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开发已形成规模,并显示出巨大潜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资料展示】 海洋之所以被誉为人类未来的希望,是因为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海洋自然资源的分类有多种,《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海洋卷》按照海洋资源的性质、特点、存在形态,将海洋资源分为 6个大类:①海洋生物资源(包括渔业资源、药物资源、珍稀物种资源);②海底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③海洋空间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港口和交通资源、环境空间资源);④海水资源(包括盐业资源、溶存的化学资源、水资源);⑤海洋新能源(包括潮汐能资源、波浪能资源、海流能资源、温差和盐差能资源、海上风能资源);⑥海洋旅游资源(包括海洋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娱乐和运动旅游资源、人类海洋历史遗迹旅游资源、海洋科学旅游资源、海洋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

  【板书】 一、海洋资源的分类 【多媒体投影】

  【讲述】本节我们仅以海水资源为例,一起来探究一下海水资源的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前景。

  【阅读教材及资料并思考】 1、海水中水资源的利用包括哪几部分? 2、海水淡化有哪些方法?

  【资料展示】 海水直接利用包括沿海工业冷却用水、生活用水和耐盐植物灌溉。这是海水资源开发的一个领域。据预测, 20xx年时美国工业用水的1/3将由海水提供。我国今后也要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工程。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在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推广海水冷却方法,同时推广在生活领域中使用海水,如冲洗、除尘、消防、灌溉、印染等。目前青岛市已有20多个单位直接利用海水,年用海水量占全市工业用水量的67%,上海石化总厂每小时用海水量达100×10 4 t,青岛、大连、天津等城市的发电、石油、化工等部门每年直接利用海水达50×10 8 m 3 。 海水淡化现有 20多种技术方法。目前技术纯熟、经济效益较好的是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蒸馏法即通过将海水加热蒸发,再把蒸汽冷凝得到淡水。这是传统的方法,目前生产能力最大。这种技术正朝着容量大型化(日产10×10 4 t以上)和目的多重化的方向发展,如利用淡化后的浓缩海水提取有用物质,利用发电厂余热进行海水淡化等。我国已进行了日产百吨的淡化装置试制,具备了设计和研制大、中型蒸馏淡化装置的技术能力。 我国的海水化学资源

  【讲述】 海水水资源的利用包括两个方面, 1、海水直接利用。2、海水的淡化。

  【板书】 二、海水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直接利用。 2、海水的淡化。

  【讲述】 水淡化的方法已有十几种,主要的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其中蒸馏法的历史最久,技术和工艺也比较完善,是目前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此法耗能大成本较高,因此可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蒸馏淡化。 蒸馏装置图

  【资料展示】 太阳能海水蒸馏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制造了许多军用海水淡化急救装置,供飞行员和船员落水后取水用,这种装置实际上是一种简易的太阳能蒸馏容器。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佛罗里达的戴托纳海滩,建立了供大规模太阳能蒸馏研制工作用的特殊实验站。希腊、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等国也进行了许多太阳能蒸馏试验。世界上最大的池式太阳能蒸馏器在希腊的帕特莫斯,玻璃总面积为8651*方米,最大日产量为40立方米淡水。 太阳能蒸馏器结构简单,主要由装满海水的水盘和覆盖在它上面的玻璃或透明塑胶盖板构成。水盘表面涂黑,装满待蒸馏的水,盘下绝热,水盘上覆盖的玻璃或透明塑胶盖板下缘装有集水沟,并与外部集水槽相通。太阳辐射透过透明盖板,水盘中的水吸热蒸发为水蒸气,与蒸馏室内空气一起对流。由于盖板本身吸热少,温度低于池中温水,水蒸气上升并与盖板接触后凝结成水滴,沿着倾斜盖板借助重力流到集水沟里,而后再流到集水器中。池式太阳能蒸馏器中海水的补充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断续的。虽然它有很多不同的结构形式,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这类蒸馏器是一种理想的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的装置。

  【讲述】 海水中溶存着 80多种元素,其中不少元素可以提取利用,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我国对海水化学元素的提取都有一些研究,可以列为未来的开发产业。

  【板书】 三、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

  【实验探究】 海水中几种重要元素的提取: 1、海水提溴 2、海带中碘元素的证明?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写出有关海水提溴利用原理的化学方程式。 2、描述“海带中碘元素的证明”实验现象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作业】 上网查资料了解从海水中提取其它元素(如钾、镁等),并写一份调查报告( 10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一、海洋资源的分类 二、海水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直接利用 2、海水的淡化 三、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

  布置下节课的预*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金属的存在:游离态:少数不活泼的金属;化合态:多数比较活泼的金属

  二、金属的冶炼 1、金属冶炼的实质 2、金属冶炼的方法 (1)、热分解法 (2)、电解法 (3)、热还原法 ① 常用还原剂:焦炭、CO、H2、活泼金属(如Al)等 ②铝热反应 ③铝热反应的应用: a:野外焊接。 小结:金属冶炼的方法:

  三、金属的回收与环境、资源保护

  四、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

高中化学教案15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 高中二年级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化学教案。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教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化学教案》。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 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问题(化学*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合成氨条件的选择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教师可结合讨论过程,让学生进行归纳。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为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度

  增大

  升高

  加入

  增加 、 的浓度

  为提高*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

  增大

  降低

  减**衡混合物中 的浓度

  实验生产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铁触煤(500℃左右时活性最大)

  使气态 变为液态 并及时从*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及时补充 和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业发展前景”的教学

  1.以史明理: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系的,并仍将随之而作相应的改变。

  2.目前研究课题简介:结合简介,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得到训练,如研究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使合成氨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是否会减缓合成氨生产中对压强的要求而减少设备制造的投资?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课题的简介,教材编写有“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设想甚至想象。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优选【五】份(扩展6)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化学教案1

  一、教材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五、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学生学*准备:导学案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

  (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高中化学教案2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带动了学生学*素质的提高。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

  掌握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

  (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两个突破点:

  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问题探究、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展示来确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②通过实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办法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二、教法活用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3.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教学辅助手段

  1. 说实验:

  ① 乙醇与钠反应,可作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且取用的金属钠尽量大小一致,表面积相差不大。

  ② 乙醇氧化,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以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使反应速度加快。 2. 说现代化教学手段: 乙醇主要化学性质可用以下两个方程式作代表: (1)2Na + 2CH3CH2OH → 2CH3CH2ONa + H2↑ (2)2CH3CH2OH + O2 →2CH3CHO +2H2O

  以上二个反应的过程可用电脑动画模拟,以便让学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应的本质及断键的部位,让微观反应宏观化。(四)教学程序引入课题:

  富有感情的朗诵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讲述]:从杜牧的诗句中可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掌握了酿酒的方法。酿酒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设问]:同学们可知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它的分子式如何写?它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通过诗歌引入可以使学生感受诗境美,了解乙醇的化学发展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1.乙醇的分子结构的探究:

  投影一道简单的试题:某有机物4.6克,完全燃烧后生成0.2mol二氧化碳和5.4克水,且此有机物的蒸气的相对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3倍,求此有机物的分子式。 通过试题引出乙醇的分子组成C2H6O,(意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醇的同分异构体教学做铺垫)。继续引导学生将乙烷(C2H6)与乙醇进行比较,根据碳四价,氧两价引导学生探究出以下两种可能的结构式:

  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判断出(A)式中有1个氢原子与其它5个氢原子不一样,而(B)式中的6个氢完全相同。

  继续探究,投影练*:已知乙醇跟钠反应放出氢气,现有 1 mol无水乙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可得到0.5 mol H2,根据这个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出结论了吗?1 mol乙醇可得到0.5 mol H2,即1 mol H,得出乙醇中一定有一个氢原子与其他5个氢原子不同,进而让学生判断出乙醇的结构式为(A)式。展示乙醇的球棍模型。小结得出乙醇分子是乙基CH3CH2-结合着羟基-OH。羟基是官能团,决定乙醇的化学性质。(以上是对

  学生的书写,概括、观察等各项能力进行训练,达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2.分析乙醇的物理性质 :

  首先取出一瓶无水乙醇,请学生观察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然而让学生归纳出一部分物理性质。最后通过演示:乙醇与水,乙醇与碘单质,乙醇与苯的溶解实验,总结出乙醇的溶解性。其中穿插茅苔酒故意碎瓶获国际金奖的故事及山西朔州假酒案,帮助同学理解性地记忆乙醇的易挥发性和水溶性。(以上是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和优良的*惯,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 :

  结构决定着化学性质,首先可以从结构上来认识乙醇的化学性质。讲解:在乙醇分子中,由于O原子的吸引电子能力比C、H强,使得C-O键,O-H键均具有极性,在化学反应中均有可能断裂。

  (1)与活泼金属Na反应 :

  首先,做无水乙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的对比实验,请同学们通过实验现象的剖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维得出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没有水中的氢原子活泼的结论。然后用电脑模拟出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最后请同学们写出反应方程式,讨论其反应类型并推广到乙醇与其它活泼金属K、Mg、A1等与乙醇的反应。(2)氧化反应 :

  首先,拿起一个点燃的酒精灯,请学生写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教师接着讲解,乙醇除可被O2直接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外。分子中的-CH2OH在催化剂(如Cu、Ag)作用下也可被氧化成-CHO,同时生成水。教师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已经发生。接着用电脑显示,乙醇的断键部位和已形成的乙醛的结构式,让学生掌握反应的本质是与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有氢才能被局部氧化形成碳氧双键。最后让学生判断以下几种醇能否被局部氧化CH3CH2CH2OH、(CH3)2CHOH。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巩固醇被局部氧化的本质。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减轻的学生的负担。

  归纳小结

  乙醇化学性质主要与官能团-OH有关。 从结构上看:都涉及到-OH。

  从反应类型看:取代反应、氧化反应、消化反应。从反应条件看:不同条件、产物不同。

高中化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

  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高中化学教案4

  第二节 分子的极性

  【学*目标】

  1、理解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概念。

  2、掌握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3、了解相似相溶规则及其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

  [复*]

  [练*]指出下列物质中的共价键类型

  1、O2 2 、CH4 3 、CO2 4、 H2O2 5 、Na2O2 6 、NaOH

  活动与探究[实验1]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新授]

  1、分子极性的分类及其概念

  极性分子: 。

  非极性分子: 。

  2、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1)双原子分子:取决于成键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是否有极性

  极性分子:AB型,由 构成的分子,如 。

  非极性分子:AA型,由 构成的分子,如 。

  (2)多原子分子(ABm型):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

  (1)空间构型法

  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的分子为极性分子。

  (2)物理模型法

  ABn型分子极性的判断可以转化为物理上受力*衡问题来思考。判断中心原子是否受力*衡,如果受力*衡则ABn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

  分析:CO2、H2O、NH3、BF3、CH4的分子极性

  课本P75-4:孤对电子法

  在ABn型分子中,若中心原子A无孤对电子(未成对电子),则是非极性分子,若中心原子A有孤对电子则是极性分子。

  例如:CO2、CH4、SO3中心原子(C、S)无孤对电子,是非极性分子。而像H2O、NH3、NCl3中心原子(O、N)有孤对电子,则为极性分子。

  练*:请判断PCl3、CCl4、CS2、SO2分子的极性。

  课本:P73-[交流与讨论] P75-5学生完成

  总结: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 键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

  含义 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决定因素 是否由同种元素原子形成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联系 1. 以非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必为非极性分子;

  2. 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3. 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是否是极性分子,

  由该分子的空间构型决定。

  说明 键有极性,分子不一定有极性。

  [练*巩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凡是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2、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

  3、非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非极性键。 4、非极性分子一定不含有极性键。

  5、极性分子一定不含有非极性键。 6、凡是含有极性键的一定是极性分子。

  7、非金属元素之间一定形成共价键。 8、离子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共价键。

  [实验2] 碘在水中和四氯化碳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A.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有一定的影响, 。

  B.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

  相似相溶规则: 。

  思考:请例举化学中常见情况。

  C.极性分子在电场或磁场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偏移。

  课堂小结:

  1、分子的极性: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2、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空间构型法

  3、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相似相溶规则

  【课堂练*】

  1.把下列液体分别装在酸式滴定管中,并使其以细流流下,当用带有静电的玻璃棒接*液体细流时,细流可能发生偏转的是 ( )

  A.CCl4 B.C2H5OH C.CS2 D.CH3Cl

  2.CO2、CH4、BF3都是非极性分子,H2O、NH3都是极性分子,由此推测ABn型分子是非极性分子的经验规律正确的是 ( )

  A.所有原子在同一*面内 B.分子中不含有氢原子

  C.在ABn分子中A原子没有孤对电子 D.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的价电子数

  3.判断XY2型分子是极性分子的主要依据是 ( )

  A. 分子中存在极性键 B. 分子中存在离子键

  C. 直线型结构,两个X--Y键的夹角为1800D. 非直线型结构,两个X--Y键的夹角小于1800

  4.能说明BF3分子中的四个原子在同一*面内的理由是 ( )

  A. 任意两个B—F键之间的夹角为1200 B.B—F键是非极性键

  C.B原子与每个F原子的相互作用相同 D.B原子与每个F原子的距离相等

高中化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

  ③掌握逆向合成法在有机合成用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有梯度的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机合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通过设计情景问题,培养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会结合生产实际选择适当的合成路线。

  ②通过对新闻资料的分析,使学生关注某些有机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物的安全生产和使用问题。

  ③通过逆合成分析法的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①官能团相互转化的方法归纳。

  ②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逆合成分析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手段:

  ①新闻材料分析,分组讨论,引导启发、激发思考、情景问题的创设与解决、多媒体

  ②针对难点突破而采用的方法:通过设置有梯度的情景问题,分三步,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合成训练,在动手训练中自己体会、掌握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多媒体展示与PVC保鲜膜有关的“新闻链接”以及“资料卡”,创设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合成情景引入新课(资料见后附表)

  【情景创设1】

  你能够根据已学的知识,利用一些常用的原材料,合成PVC吗?

  【教师评价】

  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写到黑板上,做出评价

  【新课】

  教师作归纳,以PVC的合成为例,引出有机合成的过程,以流程图直观展现

  【过渡】

  实际上很多时候有机合成是不能一步到位的,那我们要学会分析比较目标化合物和基础原料之间在骨架构建和官能团转化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请同学们以学*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完成“思考与交流”

  归纳内容

  【教师引导】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做出适当的引导

  【教师评价】提问不同小组学生的讨论成果,作出肯定与评价,引导学生做好归纳总结

  【过渡】当我们掌握了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后,就要学会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有机合成过程中了

  【情景创设2】

  在日常生活中,饮料、糖果中常常添加一些有

  水果香味的酯类香料,例如具有苹果香味的戊酸戊酯,你能利用1-戊烯为原料合成戊酸戊酯这种香料吗?

  【教师评价】

  对学生的成果作出评价,及时纠正错误;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逆合成分析方法的思路

  【过渡】

  我们发现,在分析合成路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要对不同原料或合成路线的选择,那么

  【情景问题创设3】

  想一想:结合生产实际,同学们,你认为在选择原料和合成途径时,你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

  选择有机合成路线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反应条件必须比较温和。

  产率较高。

  原料地毒性、低污染、廉价。

  【过渡】

  逆合成分析法是在设计复杂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是,它是将目标化合物倒退一步寻找上一步反应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同辅助原料反应可以得到目标化合物。而这个中间体的合成也是从更上一步的中间体得来的。依次倒推,最后确定最适宜的基础原料和最终的合成路线。下面,我们就利用这种分析法,来完成这一道练*:

  【例题练*】

  试用逆合成分析法研究合成草酸二乙酯的路线。

  【小结】

  本节我们要重点掌握:

  1、一些常见官能团引入的方法。

  2、在有机合成中应用逆合成分析法。

  【作业布置】

  1、课后*题1、3题。

  2、思考课本P65学与问。

高中化学教案6

  教学重点: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师生共同巩固第一课时相关。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铝溶液呈 性,原因 ;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讲解】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 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 越低。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讲解】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 ,使*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设疑】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讲解】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分析: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讲解】“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 溶液与 溶液的碱性强弱?

  ∵ 的酸性比 酸性强。

  ∴ 水解程度大于 水解程度。

  ∴ 溶液碱性强于 溶液碱性。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讲解】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 溶液中,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 溶液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 溶液中,阳离子有 和 ,阴离子有 , , ,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 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晶体 中,在 溶液中:

  总结、扩展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

  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 溶液中混有的 。

  3.扩展

  泡沫灭火剂包括 溶液(约1mol/L), 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溶液和 溶液的体积比约是 。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 溶液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若用固体 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 。

  板书设计:

  1.水解的一般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强不水解。

  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

  (1)温度(实验1)

  (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

  3.盐类水解利用

  (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方法:加酸,抑制 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 溶液中混有杂质 。方法:加热,促使 水解,使生成 除去。

高中化学教案7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热情,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100多种元素组成,这些元素性质不同,有的性质活泼,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有的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等等。为什么他们性质不同?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今天学*元素周期表。

  [板书]: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提问]:有那位同学知道到目前位置人类已发现了多少种元素?

  [学生回答]:112种,投影元素周期表,那么元素周期表是谁发现呢?

  [指导阅读]:门捷列夫图象

  [思考与教流]:门捷列夫发现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

  [讲解分析]: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通过分类归纳,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开创了化学历史新纪元;教师把元素周期表的挂图挂于黑板上ぃ下面我们就来学*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

  [设问]: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在发现原子的组成及结构之后,人们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思考与教流]:

  1.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2.认真分析、观察原子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3.将上述1-18号元素排列成合理的元素周期表,说明你编排的理由。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友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纵行。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请大家阅读书本第5页的内容。

  [板书]:(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设问]:数一数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学生回答]:(数后回答)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教师精讲]:对。我们把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一族。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周期。

  [板书]:1、周期

  [教师精讲]: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请大家阅读课本P5的有关内容。

  [设问]: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个横行即同一个周期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依据为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顺序排列在一个横行里。

  [设问]: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归纳小结]: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课堂反馈]:1、已知碳、镁和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位于第几周期?为什么?

  [学生回答]:碳有两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镁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溴有四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

  [教师精讲]: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短周期,4、5、6周期称为长周期,第7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过渡]:学完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周期,我们再来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纵行——族。

  [板书]:2、族

  [设问]:请大家数一下,周期表**有多少个纵行?

  [学生回答]:18个。

  [设问]: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族序数,A表示主族,B表示副族。

  [设问]:什么是主族?什么是副族?

  [归纳小结]: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设问]: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主族?多少个副族?

  [学生回答]:7个主族、7个副族。

  [设问]:零族元素都是什么种类的元素?为什么把它们叫零族?

  [学生回答]:零族元素均为稀有气体元素。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在通常状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看作为零,因而叫做零族。

  [设问]:第Ⅷ族有几个纵行?

  [学生回答]:3个。

  [设问]: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之间的元素名称,它们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教师精讲]:其偏旁均为“金”,说明它们均为金属。很正确。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

  [设问]: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教师精讲]:周期表中还有些族还有一些特别的名称。例如:第IA族:碱金属元素第VII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课堂反馈]:

  2、完成下列表格:

  3、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判断其位于第几周期,第几族?

  [总结]: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作业]:P11:1、2

高中化学教案8

  一、教材分析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构》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四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解释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因此,教学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本节教学重点: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本节教学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及冶炼的一般方法

  (2)说出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铝热反应及海水的实验,学会金属冶炼的原理及简单了解元素分析的方法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金属回收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资源环保意识

  (2)通过联系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有差距。有些学生化学实验基础都不好,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研磨和过滤等操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铝热实验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严格注意实验安全。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铝热反应,海带中提取碘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准备:预*导学案,完成课前预*学案离。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绿实验用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言】 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但金属元素一般分布在什么区域?

  【讲解】 (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补充)金属元素广泛分布于矿物中,动植物体内及海洋等区域中。

  【质疑】 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如矿物或海洋中,是如何存在的呢?这又与什么性质有关?

  【板书】 一、金属的存在:游离态:少数不活泼的金属;化合态:多数比较活泼的金属

  【介绍】 我国的矿产资源现状,国情教育

  【讲解】 我们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是金属单质或合金。因此必须把化合态的金属转化为金属单质-金属的冶炼。

  【板书】 二、金属的冶炼

  【设问探究】 我们该如何从矿石中提炼出金属单质呢?根据什么原理?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发言

  【讲解】 (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复述)冶炼金属的根据是用还原剂把金属矿石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单质,经过三个步骤。冶炼的步骤: 第一步:矿石的富集:除去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含量。 第二步:冶炼: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用还原剂还原。 第三步:精炼:采用一定方法,提炼纯金属。

  【板书】 1、金属冶炼的实质 【分析探讨】金属离子的得电子能力是否全都相同?这与什么有关?

  【讲解】 由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金属离子得到电子还原成金属原子的能力也就不同,因此,对于不同活性的金属离子就必须采取不同的还原方法进行冶炼。

  【板书】 2、金属冶炼的方法

  【分析】 一些不活泼的金属,它们是在金属活动顺序中位于氢后面的金属,如 Hg、Ag等,其阳离子得电子能力很强,所以其还原的条件比较容易达到。Hg、Ag的氧化物受热就能分解得到单质。

  【板书】 (1)、热分解法 2HgO 2Hg+O 2 ↑2AgO 2Ag+O 2 ↑

  【分析】 位于活动性顺序表中前端的金属如 K、Na、Ca、Al等金属,我们知道其还原性很强,容易失去电子,而其对应的阳离子则氧化性很弱,很难得到电子;一般的还原剂都无法把它的阳离子还原出来。我们只能使用通电分解其熔融盐或氧化物的方法来冶炼。

  【板书】 (2)、电解法 MgCl 2 (熔融) Mg+Cl 2 ↑

  【分析】 对于大多数金属,如位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间一段的金属所对应的离子,得电子能力较强,其化合物又不能通过受热分解得到金属单质,必须使用还原剂还原金属阳离子。常见的还原剂有焦炭、一氧化碳、氢气。一些活泼金属也可作为还原剂,将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板书】 (3)、热还原法 ① 常用还原剂:焦炭、CO、H 2 、活泼金属(如Al)等

  【练*】 分别写出这四种常用的还原剂冶炼赤铁矿的化学方程式。

  【点评并强调】 若金属以硫化物或碳酸盐形式存在,应先将其转化成氧化物。

  【实验探究】 实验 4—1 (实验前用磁铁检查一下室温条件下有无铁存在;反应后再用磁铁检查有无铁生成)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回答:反应前:无铁存在。反应中:发光、放热、反应剧烈。反应后:用磁铁检查生成物有块状物被吸起。2Al+Fe 2 O 3 =2Fe+Al 2 O 3 +Q。Al的还原性强于铁,也能与化合态氧结合。证明Al的还原性强于Fe,Al可与化合态的氧反应。 (演示铝热反应,由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并分析各种试剂的作用)。

  【说明】 在该反应中,镁条和氯酸钾是引燃剂,镁条在空气中可以燃烧,氧气是氧化剂。但插入混合物中的部分镁条燃烧时,氯酸钾则是氧化剂,以保证镁条的继续燃烧,同时放出足够的热量引发氧化铁和铝粉的反应。由于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只要反应已经引发,就可剧烈进行,放出的热使生成的铁熔为液态。 【设疑】 发生了什么反应?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呢? 2Al+Fe 2 O 3 =2Fe+Al 2 O 3

  【讲述】 我们把上述反应称为铝热反应。

  【板书】 ②铝热反应

  【应用探究】 铝热反应有什么用途呢?

  【放录像】 铝热反应在生产中的应用:焊接钢轨、冶炼难熔金属。看录像。体会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热受化学的情感。

  【讲述并板书】 ③应用: a:野外焊接。 b:冶炼难熔金属(要求学生写出冶炼铬、锰的反应)。 2Al+Cr 2 O 3 =2Cr+Al 2 O 3 4Al+3MnO 2 =2Al 2 O 3 +3Mn

  【小结】 金属冶炼的方法:(投影)

  【过渡】 地球上的金属矿产资源是有限的,无法再生,而且随着金属的使用,金属会被腐蚀而污染环境,那么我们应该具体怎么做呢?

  【板书】 三、金属的回收与环境、资源保护

  【阅读指导】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讲述】 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归纳。

  【讲述】 有关金属回收再利用的好处。 1、废旧金属的最好处理方法是回收利用。 2、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的意义是减少垃圾量,防止污染环境且缓解资源短缺的矛盾。

  【资料介绍】 以铝为例,生产一吨原铝至少要消耗四吨铝土矿资源。当前全球原铝的年产量约 2500万吨,年消耗铝土矿超过一亿吨,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地球上的铝土矿资源就会越来越少,直至有一天枯竭。如果人类消费的铝能够回收利用,只要回收利用量达到产量的二分之一,每年就将减少铝土矿消耗量约5000万吨,这对保护全球铝土矿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次,利用废杂原料生产一吨合金铝锭与用铝土矿原料生产一吨原铝锭相比,可以节省95%以上的能源消耗。 每生产一吨原铝锭需要消耗能源 213.2TJ(电能约占82%),而生产一吨再生铝合金锭所需能源消耗为5.5TJ(燃料约占80%),仅为原铝锭生产能源消耗的2.6%,优势比较明显。由于铝可以反复循环使用,从再生铝废料中再生产铝,其节能效果更加显著。另外,再生铝生产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与原铝生产相比,大为减少。有资料统计,再生铝生产可比用水电生产原铝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1%,比用燃油发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7%以上,比用煤发电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多,环保效益十分显著。

  【小结】 指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 上网查资料了解中国金属的回收利用情况,并写一份调查报告( 300字左右)

  【引入】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71%,具有十分巨大的开发潜力。海洋对于人类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生存的自然环境、渔盐之利、航运交通、***等方面。海洋农牧化、海洋油气开发、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开发已形成规模,并显示出巨大潜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资料展示】 海洋之所以被誉为人类未来的希望,是因为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海洋自然资源的分类有多种,《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海洋卷》按照海洋资源的性质、特点、存在形态,将海洋资源分为 6个大类:①海洋生物资源(包括渔业资源、药物资源、珍稀物种资源);②海底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③海洋空间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港口和交通资源、环境空间资源);④海水资源(包括盐业资源、溶存的化学资源、水资源);⑤海洋新能源(包括潮汐能资源、波浪能资源、海流能资源、温差和盐差能资源、海上风能资源);⑥海洋旅游资源(包括海洋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娱乐和运动旅游资源、人类海洋历史遗迹旅游资源、海洋科学旅游资源、海洋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

  【板书】 一、海洋资源的分类 【多媒体投影】

  【讲述】本节我们仅以海水资源为例,一起来探究一下海水资源的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前景。

  【阅读教材及资料并思考】 1、海水中水资源的利用包括哪几部分? 2、海水淡化有哪些方法?

  【资料展示】 海水直接利用包括沿海工业冷却用水、生活用水和耐盐植物灌溉。这是海水资源开发的一个领域。据预测, 20xx年时美国工业用水的1/3将由海水提供。我国今后也要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工程。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在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推广海水冷却方法,同时推广在生活领域中使用海水,如冲洗、除尘、消防、灌溉、印染等。目前青岛市已有20多个单位直接利用海水,年用海水量占全市工业用水量的67%,上海石化总厂每小时用海水量达100×10 4 t,青岛、大连、天津等城市的发电、石油、化工等部门每年直接利用海水达50×10 8 m 3 。 海水淡化现有 20多种技术方法。目前技术纯熟、经济效益较好的是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蒸馏法即通过将海水加热蒸发,再把蒸汽冷凝得到淡水。这是传统的方法,目前生产能力最大。这种技术正朝着容量大型化(日产10×10 4 t以上)和目的多重化的方向发展,如利用淡化后的浓缩海水提取有用物质,利用发电厂余热进行海水淡化等。我国已进行了日产百吨的淡化装置试制,具备了设计和研制大、中型蒸馏淡化装置的技术能力。 我国的海水化学资源

  【讲述】 海水水资源的利用包括两个方面, 1、海水直接利用。2、海水的淡化。

  【板书】 二、海水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直接利用。 2、海水的淡化。

  【讲述】 水淡化的方法已有十几种,主要的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其中蒸馏法的历史最久,技术和工艺也比较完善,是目前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此法耗能大成本较高,因此可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蒸馏淡化。 蒸馏装置图

  【资料展示】 太阳能海水蒸馏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制造了许多军用海水淡化急救装置,供飞行员和船员落水后取水用,这种装置实际上是一种简易的太阳能蒸馏容器。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佛罗里达的戴托纳海滩,建立了供大规模太阳能蒸馏研制工作用的特殊实验站。希腊、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等国也进行了许多太阳能蒸馏试验。世界上最大的池式太阳能蒸馏器在希腊的帕特莫斯,玻璃总面积为8651*方米,最大日产量为40立方米淡水。 太阳能蒸馏器结构简单,主要由装满海水的水盘和覆盖在它上面的玻璃或透明塑胶盖板构成。水盘表面涂黑,装满待蒸馏的水,盘下绝热,水盘上覆盖的玻璃或透明塑胶盖板下缘装有集水沟,并与外部集水槽相通。太阳辐射透过透明盖板,水盘中的水吸热蒸发为水蒸气,与蒸馏室内空气一起对流。由于盖板本身吸热少,温度低于池中温水,水蒸气上升并与盖板接触后凝结成水滴,沿着倾斜盖板借助重力流到集水沟里,而后再流到集水器中。池式太阳能蒸馏器中海水的补充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断续的。虽然它有很多不同的结构形式,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这类蒸馏器是一种理想的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的装置。

  【讲述】 海水中溶存着 80多种元素,其中不少元素可以提取利用,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我国对海水化学元素的提取都有一些研究,可以列为未来的开发产业。

  【板书】 三、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

  【实验探究】 海水中几种重要元素的提取: 1、海水提溴 2、海带中碘元素的证明?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写出有关海水提溴利用原理的化学方程式。 2、描述“海带中碘元素的证明”实验现象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作业】 上网查资料了解从海水中提取其它元素(如钾、镁等),并写一份调查报告( 10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一、海洋资源的分类 二、海水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直接利用 2、海水的淡化 三、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

  布置下节课的预*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金属的存在:游离态:少数不活泼的金属;化合态:多数比较活泼的金属

  二、金属的冶炼 1、金属冶炼的实质 2、金属冶炼的方法 (1)、热分解法 (2)、电解法 (3)、热还原法 ① 常用还原剂:焦炭、CO、H2、活泼金属(如Al)等 ②铝热反应 ③铝热反应的应用: a:野外焊接。 小结:金属冶炼的方法:

  三、金属的回收与环境、资源保护

  四、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

高中化学教案9

  教学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 2-6]用棉花包住约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图2-7)。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Na2O、Na2O2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②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Na2CO3 、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Na2CO3 、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Na2CO3 、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学*: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扩展

  根据Na2O2的性质可知Na2O2与CO2 、H2O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CH4、 H2、 CO……)与Na2O2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与Na2O2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决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业:

  1.补充作业

  (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与水完全反应,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与NaHCO3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①残留固体质量,②n值,③NaHCO3质量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CO2?

  (5)200℃时,11.6g CO2和H2O的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均分子量。

高中化学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块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听到的和摸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的兴趣与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的欲望。

  苯就是几种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必修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对 学生苯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它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学好苯的知识对后续有机物的学*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方法,能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物质的结构。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学*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甲烷和烷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特征反应。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理论,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学*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先行组织者”,苯有关知识的学*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和“先行组织者”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先行组织者”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

  三、具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掌握苯的分子结构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 通过苯与溴、浓硝酸等反应,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的探究加强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训练,进一步认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以苯为例,论证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显地表现出科学解释必须与实验证据、自然观察相一致的实证精神;

  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家们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具有的意义,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 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和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以化学史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法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20xx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

  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贴*生活、贴*社会,使学生学*“有用的化学”,可以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在构建学生的学*环境时,采用的是“抛锚式教学”。

  本节课沿着历史的发展脉络设置了八个学*任务,将一个完整的发现苯、认识苯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运用引导探究的学*方式使学生亲历 “苯的发现之旅”,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乐趣,训练科学方法。本课采用化学史和科学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苯分子结构假说的提出和证实(或发展)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设计教学程序。从发展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角度出发,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C6H6可能的链烃结构简式,然后设计实验否定苯具有链式结构,从而发现并明确问题。再通过介绍凯库勒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从运用假说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

  六、教学信息技术

  依据心理学知识,人类获取的信息80%来源于视觉,多种感觉协调运用时,获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幻灯片与板书结合的呈现方式增强信息刺激力度,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效信息。

  教具:苯分子结构模型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相关实验装置及其药品。

高中化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根据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对比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能力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观察的化学现象及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对反应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观察、记录实验;对反应事实的处理及科学抽象。

  重点、难点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并对应举例说明。

  【评价】给予肯定。

  【指导实验】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做下面的三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一、硝酸银溶液分别跟盐酸、氯化钠、氯化钾的反应;

  回答:复分解反应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这类反应必须在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三者之一才能发生。

  例:(1)在反应里生成难溶物质。如CaCO3、BaSO4、AgCl、Cu(OH)2等。

  BaCl2+H2SO4=BaSO4↑+2HCl

  (2)在反应里生成气态物质,如CO2、H2S、Cl2等。

  CaCO3+2HCl=CaCl2+H2O+CO2↑

  (3)在反应里生成弱电解质,如:水、弱酸、弱碱等。

  NaOH+HCl=NaCl+H2O

  分组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一、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复*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实验结果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盐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三、硝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追问】分别讨论三组实验,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同,为什么每一组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在笔记本上完成其化学方程式。

  【讲解】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能电离(强调离子表示方法)。这些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反应。

  【练*】书写如下电离方程式:HCl、AgNO3、NaCl、KCl、HNO3、Na2CO3、K2CO3。

  【板书】一、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

  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如:复分解反应和在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等。

  【过渡】用什么式子来表示离子反应呢?前面已经通过实验证明AgNO3与NaCl、HCl、KCl均能发生反应,并有白色沉淀生成,请同学分别写出上述实验的化学方程式。

  二、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三、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思考并讨论、猜想。

  回答:复分解反应均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溶质在溶液中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虽然反应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相同的离子。比如盐酸、氯化钠、氯化钾在溶液中均电离出氯离子,跟AgNO3电离出的Ag+结合,所以均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银。

  练*:

  HCl=H++Cl-

  HNO3=H++NO3-

  AgNO3=Ag++NO3-

  NaCl=Na++Cl-

  KCl=K++Cl-

  完成练*

  AgNO3+HCl=

  AgCl↓+HNO3

  AgNO3+NaCl=

  AgCl↓+NaNO3

  AgNO3+KCl=

  AgCl↓+KNO3

  复*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化学教案《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解】先把溶液中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的形式,把难溶的物质仍写成化学式。反应前溶液中大量存在着四种离子(Ag+、NO3-、H+、Cl-)。由于Ag+和Cl-结合成难溶于水的AgCl沉淀,溶液里的Ag+和Cl-迅速减少,反应向右进行。把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H+和NO3-即实际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删去就写成了“离子方程式”。

  【板书】2.离子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

  Ag++Cl-=AgCl↓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

  子方程式。

  【练*】把上述AgNO3跟NaCl、KCl反应的实验现象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设问】通过完成AgNO3分别与HCl、NaCl、K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板书】2.意义

  ①能揭示反应的实质;

  ②不仅表示某一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提问】Ag++Cl-=AgCl↓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讲解】怎样书写离子方程式呢?可分成“写、改、删、查”四步。以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为例分析。

  领悟。

  模仿。

  板书练*:

  甲:AgNO3+NaCl=

  AgCl↓+NaNO3

  Ag++Cl-=AgCl↓

  Ag++Cl-=AgCl↓

  发现反应物虽不同,却都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可见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与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均不同。

  回答:不仅表示AgNO3和HCl溶液间进行的反应,而且表示可溶性的氯化物和可溶性银盐进行的一类反应。

  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相互交换的过程,探究反应的实质,引出本节的知识点。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3.书写步骤

  (1)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师生同时完成)。

  (2)改: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凡是难溶、难电离、气体等均写成化学式形式(易溶指易溶于水,凡不溶于水而溶于酸的物质仍写其化学式)。

  (3)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将系数化成最简整数比。

  (4)查:检查书写的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①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是否相等。②方程式两边电荷数是否相等。

  【练*】盐酸跟Na2CO3、K2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O2↑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练*】请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

  HNO3跟K2CO3、Na2CO3、Ca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验证两同学回答是否准确。

  CaCO3+2HCl=CaCl2+

  H2O+CO2↑

  CaCO3+2H++2Cl-=

  Ca2++2Cl-+H2O+CO2↑

  CaCO3+2H+=

  Ca2++H2O+CO2↑

  甲:Na2CO3+2HCl=

  2NaCl+H2O+CO2↑

  =2Na++2Cl-+H2O+CO2↑

  CO2↑

  乙:K2CO3+2HCl=

  2KCl+H2O+CO2↑

  2K++2Cl-+H2O+CO2↑

  丙:可溶性碳酸盐跟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一类反应。

  分析离子反应如何运用了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的练*,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重要的化学用语的基本功。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请写出固体氯化铵与固体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问】有同学将此反应写出离子方

  H2O请讨论此写法是否正确?

  【评价】对后一组的发言,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固体物质间的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

  【设问】请写出实验室制氯化氢的化

  学方程式。此反应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吗?

  【评价】答案正确。指出学*就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投影】课堂练*

  一、完成下列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钡跟稀硫酸反应

  2.铁跟稀盐酸的反应

  二、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

  3.Fe+Fe3+=2Fe2+

  4.2Fe+6H+=2Fe3++3H2↑

  5.实验室制氯气:

  写出:

  2NH4Cl(固)+Ca(OH)2(固)=CaCl2+2H2O+2NH3↑

  讨论后回答:

  一组代表回答:按上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

  另一组代表回答:虽然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但反应物都是固态,反应物没有发生电离,怎么来的离子方程式?我们认为是错误的。

  讨论后回答:

  在无水参与的情况下,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不发生电离,因此不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完成练*:

  =BaSO4↓+2H2O

  2.Fe+2H+=Fe2++H2↑

  3.不正确,虽然元素原子个数守恒(即遵守了质量守恒)但反应前、后电荷数不等,违反了电荷守恒原则。

  4.不正确。不符合反应事实,Fe被非氧化性的酸氧化时生成Fe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及时反馈,进行调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离子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一定物质间的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可揭示反应的实质。要熟练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写法。

  5.正确。此题是氧化还原反应,除了要遵循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外,同时还应遵守电子守恒。

  【随堂检测】

  1.H2S通入NaOH溶液中,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H2S+2NaOH=2Na++S2-+2H2O

  (B)S2-+2H++2Na++20H-=2H2O+2Na++S2-

  (C)H2S+2OH-=2H2O+S2-

  (D)2H++2OH-=2H2O

  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铁跟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B)碳酸镁跟稀硫酸反应:

  MgCO3+2H+=Mg2++H2O+CO2↑

  (D)氯化铜与氢氧化钡反应:Cu2++2OH-=Cu(OH)2↓

  第1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如何表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第2题考查学生利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判断正确结果。

  附:随堂检测答案

  1.(C) 2.(B)、(D)

  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高中化学教案12

  实验目的

  1、通过让学生亲自做钠及化合物性质的实验,使学生加强对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认识。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钠和钾及其化合物。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实验重点

  1、通过实验巩固对钠及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实验难点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初步培养其设计实验和评价实验的能力。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胶头滴管、铁架台、酒精灯、药匙、滤纸、粗玻璃管(10mm×10mm),带导管的橡皮塞、铂丝、蓝色钴玻璃、铝箔、火柴、小刀、水槽、镊子、蒸发皿、细长玻璃管、脱脂棉、气球。

  钠、Na2O2、Na2CO3、NaHCO3、CuSO45H2O、KCl的固体及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形式

  单人单组

  实验过程

  [引入]本章我们主要学*了钠及化合物性质。本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对这些知识加以巩固。

  [板书]实验三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以下实验内容。

  [板书]

  一、钠的性质。

  1、钠与水反应。

  2、钠在空气中燃烧。

  二、过氧化钠的性质。

  1、Na2O2与水的反应。

  2、Na2O2与CO2的反应。

  三、Na2CO3与NaHCO3的性质。

  1、NaHCO3的不稳定性。

  2、Na2CO3、NaHCO3与酸的反应。

  3、Na2CO3与NaHCO3的鉴别。

  四、用焰色反应检验Na+、K+、Cu2+。

  [提问]1、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试管中为什么不能有气体?

  2、在NaHCO3加热分解的实验时,为什么要先将导管移出烧杯,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3、做好焰色反应的关键是什么?

  [注意]:

  1、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金属钠。

  2、实验中所取钠块不得超过黄豆粒大小。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

  1、如果将钠与盐酸溶液反应,钠是置换水中的H,还是置换HCl中的H?

  2、一开始我们发现Na用煤油保存,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对钠的性质的研究,你能说出为什么吗?

  4、用盐的固体或溶液做焰色反应的实验时,何者现象更明显?

  [布置作业]填写好本次的实验报告,并能熟练地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教案13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生:(思考)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

  生:形成闭合电路;自发氧化还原反应。

  二、新课讲授

  师:[投影显示]如下图所示。大家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电流表指针的变化。碳棒上有什么变化?在两极发生了什么反应?

  (生观察现象)

  生:1.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移;

  生:2.碳棒上有红色物质生成。

  师:请大家是这写出电极反应。

  生:铁为负极,碳棒为正极。

  生:Fe:Fe-2e=Fe2+氧化反应;C:Cu2++2e=Cu还原反应;总反应方程式:Fe+Cu2+=Fe2++Cu

  师:这里设计了三个实验,请大家分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

  [投影显示]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入装有CuCl2溶液的小烧杯中,浸一会,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现象(图1);2.用导线连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会儿,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变化(图2);3.浸入CuCl2溶液中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极上的现象并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所生成的气体(图3)。

  师:在此过程中请大家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

  生:前两个实验碳棒上没有明显变化;

  生:第三个实验通电一会儿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

  生: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

  全部生:分析整理作出判断。红色物质为铜,黄绿色使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氯气。

  阳极产物—氯气(Cl2);阴极产物—铜(Cu)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提示]讨论提纲

  [投影显示]

  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2.接通直流电后,原来的离子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有关离子在两极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生:(讨论分析)

  1.通电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动。

  2.通电后带正电的Cu2+、H+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OH-向阳极移动。

  3.Cu2+在阴极得电子变成了单质Cu,Cl-在阳极失电子变成了Cl2。

  师:[总结板书]

  通电前:CuCl2=Cu2++2Cl-;H2OH++OH-自由移动

  通电后: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CuCl2=Cu+Cl2↑

  [概括]通俗记法,利用谐音。阳(极)—氧(化反应)

  师:在电解过程中,电子是如何形成闭合回路的?大家请看看课本第64页,归纳电子流动

  方向。

  生: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电解质溶液→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

  师:非常正确,我们一来总结一下。

  师生:电子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从电源负极流出,流向电解池的阴极,阴极附*的Cu2+

  在阴极得电子被还原为铜,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定向移动,阳极附*的Cl-在阳极失电子被氧

  化为氯原子。氯原子结合形成氯气分子,失去的电子从阳极流回电源的正极,从而形成了闭

  合电路。

  师:电解质溶液的导电与溶液的电离有什么关系?

  生:先有电离,后有电解。电离不需要通电,电解建立在电离的基础上。

  师:现在大家一起来完成投影显示的表格。

  生:(每位学生完成一项,共同填好此表。)

高中化学教案14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高中化学教案15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如何合理设计、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程序,使之成为一堂学生想学、爱学的好课,应该是每个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堂有效的化学课,就是教师运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筹划,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想学、爱学的心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我以《钠》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在新课改中,是如何贯彻新课改的思想,进行有效教学的。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自主、探究、合作等多种活动,使学生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归纳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而也提高学生的学*成绩。

  二、教学策略:

  钠这节课因为有实验和奇妙的现象,说实话老教师新教师都能上的生动,而仅仅停留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新奇上,这还只是停留在新课改的浅层面上。而真正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的去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并切实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和严谨态度,却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深入探究的。这节课围绕神秘“钠水雷”惊现珠江一事,展开对钠的性质的研究,探讨,并最终解决“水雷” 带来的危险,让学生也过了一把“消防队员”和“科研人员”的瘾,社会责任感大大增强,确实达到了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课堂设计:

  【教师质疑】如果你是消防员,一般物质失火怎样灭火?(学生答:用水,用泡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用沙隔绝空气)现在是同学们都不熟悉的钠,在采取消除危险措施之前首先应该作什么?

  【学生抢答】甲:观察、分析现场具体情况!

  乙:快速调查爆炸物——钠的物理、化学性质并根据其性质研究对“水雷”处理对策。

  【教师引导】说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做一次消防员,来研究钠的性质,并试着解决钠“水雷”造成的危险。

  【交代任务】每四人分成一组。每组实验桌面上都有相应的试剂、仪器。

  试剂:钠、蒸馏水、酚酞试液、过氧化钠粉末

  仪器:镊子、滤纸、玻璃片、小刀、烧杯、小试管若干、试管夹、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长玻璃导管、脱脂棉、铝箔、尖嘴导管,塞子、木条

  【教师引导】通过预*教材,我们了解到研究物质的性质有哪些方法?(生答:观察、实验、分类、比较)请大家参照课本第9到第10页的“观察·思考”内容1及关于钠的简介,打开每个实验台上的试剂瓶,探究钠这种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实验小组】立即热烈讨论开来。

  有的在小组内还当起了小老师:以前老师讲过,研究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应该从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导电导热性等方面来考虑。

  有的开始反驳:颜色、状态、气味都好解决,可是熔点、沸点我们怎么能测出来?

  我在旁边笑到:查资料啊。同学们恍然大悟。

  【小组总结】分析讨论与实验观察后,归纳总结钠的物理性质(略)。

  【教师质疑】在观察钠的物理性质,你认为钠和我们初中学过的铁、铜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实验小组】学生甲:密度小、熔点也低、硬度小。

  学生乙:除了物理性质外,我认为钠比铁、铜的化学性质要活泼,因为刚刚切开的钠有光泽,几秒钟后就变暗了;还有钠不象铁、铜可以露置在空气中,而是保存在煤油中的。

  学生丙:还有刚才的录象上我看到钠“水雷”遇到水就不停地冒泡,我推测钠可能会与水反应!

  【教师提示】那大家就用实验来验证验证这个推测。如果能和水反应,要验证产物是什么。注意要切割黄豆粒大小的钠,不可太大。

  【实验小组】每组同学紧张有序的进行实验。有进行实验具体操作的,有专门监督操作是否正确的,还有专门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

  【小组汇报】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原因并进行归纳总结(略)。

  【教师引导】在实验现象中小球四处游动,大家解释说是反应生产的气体产生的推动力,那么你认为这种气体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来验证?

  【实验小组】学生甲:我觉得生成的是氧气,因为水中含有氧元素,金属钠将氧气置换出来。我们可以用排水法收集起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学生乙:不,我认为是氢气。因为在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中能听到嘶嘶的响声,有可能是这种可燃性气体的轻微爆炸。我也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并盖上一个带尖嘴管的塞子,点燃观察火焰的颜色、用干燥的小烧杯罩住来检验。

  学生丙:我同意乙的结论。但我想讲收集到的气体直接移*酒精灯检验看是不是发出噗噗的声音来验证是氢气就可以了。

  【教师引导】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那我们让事实说话。大家都要用排水法收集生成的气体,但要考虑一下钠在水里可不是静止不动的,在收集时需要将其固定;还有钠与水反应速率很快,要想收集到得减慢反应速率。大家可以借助实验桌面上已经扎好小空的铝箔。

  【实验小组】进行验证性实验。

  【小组汇报】陆续有小组汇报验证结果:该气体就是氢气。学生乙的推测完全正确!

  【类比过渡】钠与铁都属于金属,在化学性质上有没有类似之处呢?

  【实验小组】铁可以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难熔物。钠这么活泼,可能在空气中就能和氧气反应。

  【教师引导】大家结合课本第11页的活动·探究来实验钠在空气中能否燃烧。

  【教师巡视】有的同学看到燃烧时产生的黄色火焰,高兴的叫了起来。说和刚才看的录像上的颜色一样!

  【小组汇报】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学*,归纳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并指出产物是氧化钠。

  【实验小组】学生甲:我认为产物不应该是氧化钠,它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没有气体产生。可是刚才我不小心滴了一滴水,淡黄色固体上立即产生了大量气泡,这与氧化钠的性质不符啊。

  【教师引导】这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自己的错误操作,也不放过。当年我国化学家黄鸣龙也是因为自己操作错误,但没有立即否定实验结果,从而发现了制备同一物质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引起当时化学界的注意。大家可以回忆,刚切开的钠是银白色的,几秒钟后就变暗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物是什么?

  【讨论结论】常温下生成氧化钠,加热生成过氧化钠,两者中氧的价态不同。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优选【五】份(扩展7)

——高中化学老师工作总结优选【10】篇

  高中化学老师工作总结 1

  本人本学期担任高二(1至3班)理科班化学老师。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课程标准,本人已经如期地完成了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以及《有机化学基础》的教学工作,学生在泉州市统一命题考试中也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面临新课改,对我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课改就出现新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紧紧围绕学*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借鉴高三老师的经验以及根据本年段学生具体情况,将选考模块之一的《有机化学基础》的教学进行处理,大胆删除与高考无关的部分,只涉及与必修2模块有关的部分。*时教学的重心放在《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

  (1)定时进行备课组活动,解决有关问题。高二化学备课组只有顺金和我两个人,虽然人少,但是我们团结协作积极配合。做到了: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案都能在讨论中确定;备课组每周一次大的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时课后时间也经常讨论问题。教学研究水*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2)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每专题一份的课外练*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每专题由专人负责出题;每专题一次的测验题,也由专人负责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3)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学校的教研水*向更高处推进。学校教学公开周举行同一课题由两个老师上课,由顺金和我一同上《配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这堂课,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

  (4)积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获得校级青年教师水*测试比赛三等奖。

  (1)这学期高二年段学生进行了一次培优竞赛,每个班选取五名学生代表班级出赛。虽然*时有集中对这些学生进行培优辅导,但人数多效果不是很好。后来进行个别辅导,但因种种因素效果一般。这次培优竞赛总的来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个也是比较令人困惑的。

  (2)后进生面较广,很多学生学*松散没有目标。这需要我们老师多花时间和精力顾及后进生。

  (1)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分层次布置作业对于优秀的学生教辅《化学与评价课课练》每题都要尽量去做;对于中等的学生,有选择性的做;较差的学生特别是文科班的学生只要做课本上的*题。

  (2)减少后进生面,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先将后进生进行分类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能力提高,但*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可以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 第二类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类是纪律松散,学*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高中化学老师工作总结 2

  高三化学主要是进行总复*,高三复*是中学化学学*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本学期,我担任高三理科2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为了使学生对高三化学总复*有良好的效果,并且顺利度过这一重要的时期,为此我一学期来对高三化学教学有详细的计划,注重教学过程,常总结和反思,根据高三各个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训练方式。现对本人的工作作一个小结。

  一、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几年来全国和广西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广西*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因此开学以来我不断研究了*五年各地高考,把握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从而理清复*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计划。

  2.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尤其是考纲中变化的地方,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的方向。

  3.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试说明、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但是,这些资料的使用必须合理,这样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自身必须投入题海,然后才能筛选训练题和资料,以免干扰复*、浪费时间。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教研水*向更高处推进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的怪圈:“迷恋”复*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资料代替教材。在复*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复*下一节之前完成基础知识部分,弄清自己的不足,上课做到有的放失。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3. 练*量和复*效率的关系。练*是化学总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效率。

  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加强业余时间的业务学*

  1.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尤其适合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年级组统一安排的基础加强课时间);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

  2.学会反思,提高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得到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复*过程中,特别是做题、单元考试、大型考试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复*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题、代表性*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严密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广阔性)。

  四、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新教材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很高,尤其高三还有大型探究实验,由于学校实验条件和规模还达不到新课程改革要求。尽管想尽办法,动足脑筋,但还是遗憾多多。

  2、练*的训练量还是多了些,由于招生的原因,基础差的学生多,教学进度总是滞后,要做到段段清,节节过关就显得前宽后紧的局面。

  五、下学期努力方向

  1、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2、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3、以*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以真诚的心去换取学生的信任,真正做到将心比心,不仅让学生敬畏你更要亲*你,打心眼里接受你爱你疼你。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完成学校各项工作指标。

  高中化学老师工作总结 3

  化学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本学年度,我担任高一化学(xx至xx班共xx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兼xx班副班主任,兼高一化学备课组组长,化学科组长。现在就高一化学备课组和科组建设中,本人的工作作一个小结。高一化学备课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高一化学备课组成员由杨xx老师、詹xx老师组成。高一化学备课组,是一个团结奋进的备课组,各成员间通力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现简单总结如下:

  一、有计划的安排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新学期开课的第一天,备课组进行了第一次活动。该次活动的主题是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及讨论如何响应学校的号召,开展主体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活动。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所以一定要加以十二分的重视,并要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一册共分七章,第一学期完成前四章内容的教学,中段考到第二章。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每周一次的关于教学工作情况总结的备课组活动,发现情况,及时讨论及时解决。

  二、定时进行备课组活动,解决有关问题高一化学备课组,做到了: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案都能在讨论中确定;备课组每周一次大的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一般每次备课组活动都有专人主要负责发言,时间为二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每次的备课组活动都能解决一到几个相关的问题,各备课组成员的教学研究水*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三、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共享,全备课组共用。一般要求每人轮流制作,一人一节,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每位教师的电教课比例都在90以上。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每章至少一次的学生实验,要求全体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每章由专人负责出题;每章一次的测验题,也由专人负责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工作总结《《高中老师个人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

  四、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学校的教研水*向更高处推进本学期学校推行了多种的教学模,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的兴趣和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学会学*的方法。本学期分别安排了詹老师的名师示范公开课、中段考复*公开课,杨老师的新教师上岗公开课。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高一化学备课组,充分发挥每个备课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使高一化学的教学任务如期完成,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和肯定。高一化学备课组,会再接再厉,创造更辉煌的成绩。

  五、以老带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杨老师是刚毕业的老师,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帮带”对象。她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多听老教师的课,多虚心请教老教师。杨老师在一学期中听课共计有53节以上,既有高一的,也有高二和高三的老师的课。杨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成长,迅速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组由詹老师负责,任务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使学生具备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能力。每周五第8节为上为上课时间,内容包括化学兴趣指引及学法指导、离子反应专项练*、氧化还原反应专项练*、实验专项练*、基本计算专项练*、阿氏定律及其应用专项练*等。杨和陈银珠老师负责高一化学的兴趣组活动,每周三第8节为活动时间,主要进行了:变色温度计、晴雨花、制叶脉书签、化学仪器介绍、暖袋和冰袋的制备等,内容丰富,很受学生欢迎。

  化学科组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我们科组的教师,在化学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实验教改、教学科研、加强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力量、中青年教师锻炼与培养、优秀生培训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各个方面坚持改革,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深刻体会学校教研处的《认真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精神的基础上,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端正的教学态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共同提高化学科的教学质量。

  在南海一中首届《科技周》活动中,化学科组全体老师和高二化学班的学生们通力合作,创作了很多有很高水准的节目,表演的效果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同时,很好地配合学校,完成了《省实验室工作会议现场交流会》的开展。关镜青老师的论文,在《中学化学》中发表;叶月丽等四位老师的论文,参加了南海区优秀论文的评选。卢成老师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说课比赛》,获一等奖。在高考复*指导中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向中低档题目要升学率,由胡燕华老师负责编定的《单元基础知识训练题》,对中低层次的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高中化学老师工作总结 4

  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想想本学期的化学教学工作,有得有失,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后的教学工作,我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这学期,我担任了高一年级四个班级的化学教学工作,所以教学任务重,但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得到了所担任班级学生的好评和尊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的主体,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终身受益。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注重课前预*

  课前预*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学*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我经常会在本节课结束时给学生留一些问题,在第二堂课我会及时提问,专题还会让一些同学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通过这些措施督促学生在课后做好预*工作,一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注重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满堂灌”,老师知识一味的讲,学生只是坐着听,记笔记,灌输式的的教学方式。我一直都很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老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要想办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结论。为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也做了很多的工作:

  (1)让学生积极的发言。认真、耐心的听学生讲,然后针对学生讲的做点评,有时候点评也让其他同学进行,最后给予鼓励,肯定。

  (2)课堂尽量给同学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来解决一些问题。让同学上黑板做题,讲题。

  (3)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组织好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我也曾经让学生自己到黑板上来做课堂演示实验,结果学生很积极,教学效果很好,我觉的这种方法应该继续运用下去。

  (4)尽量的设置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我一般是会设置好几组问题,问题的设置遵循有简单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而且,我也很注重提问题的方式,语气等,尽量做到每个人都积极的思考。

  (5)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我发现好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种很有趣的能力,他们会听老师的语气来回答问题,比如说“是不是!”他们就会回答“是!”,“对不对?”他们就会回答“错!”等,所以我也经常的在语气上误导他们,为的就是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的思考,而不是经常的滥竽充数。

  (6)我也经常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一定要独立的思考,老师讲的不一定对,也许那一天我讲的就是错的,所对老师讲的知识要大胆的质疑,有问题就问,要勇敢的坚持自己的看法观点,不要一味的符合别人,以来别人。

  高中化学老师工作总结 5

  本学期,高二化学教研组认真贯彻市教育局、学校、年级组工作意见,以学校“创建精品学校”的要求为目标,以课堂有效教学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突出省学业水*测试及新疆班高考化学的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在反思中不断前行。现总结如下:

  1、抓好“五认真”工作

  认真确保并落实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五认真”工作的中心地位;二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核心地位;三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中之重地位。

  (1)抓实备课。完善集体备课的基本模式,即个人自备——集体研讨——定人整理——形成个案,防止产生有“集体”无“备课”的形式主义倾向,要真正使集体备课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2)抓活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先学后教、当堂巩固,师生互动、讲练结合,增加有效的思维训练时间,确保课堂1/3的时间用于书面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抓勤辅导。要求学生要明确学*内容,教师要准时到班辅导。确保学生能较好地完成作业,温*、预*功课,使疑难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4)抓精练*。每天作业要适量,要特别注重质的要求,强调出题规范化、有针对性、分层要求。

  (5)抓细分析。放大每次考试功能,分析到每个学生,特别是学测困难生,落实改进措施。

  2、发挥教研组的功能

  教研组要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新课标和教学要求,研究教材,研究课改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并最终落实到高考上。备课组要根据教务处安排的时间、地点定期开展活动,明确活动内容、主讲教师,将说课、评课作为活动的重要内容。继续加强对新授课、复*课、练*课、讲评课的研究,着力研究复*课与讲评课模式。每周至少开展二次教研活动,做到***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要求。

  3、研究新课改

  就是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新课程,研究新课堂,狠抓新教学常规的落实,各学科教师要努力研究有关本学科课程实施重点、难点,如必修模块、选修模块的教学研究、课程标准的研究,提高新课程的理解能力,研究新课程下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把课改的重点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来。

  4、专注学业水*测试

  关注江苏省学业水*测试动态,认真研究学业水*考试说明,***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认真研究学测复*课如何上,强化集体备课,做好复*课例题和*题的选题工作。做好任务分工。按照学期初制订的计划经常回头看。

  5、不足之处:

  1、艺术生化学学测的研究还不足,特别是课堂教学,对困难的准确性备还不充分,投入需进一步加强。

  2、学校仅有的一个物化班学生构成特殊,在现阶段,学测考试的科目对选修化学的教学冲击很大,特别是分层教学的研究不够,措施不力。

  高中化学老师工作总结 6

  一、指导思想

  支持学校的工作,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以学校的教学为己任,时刻关心学生的接收能力,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制定了完善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留心观察学生的兴趣点,以其为切入点,进行由简入繁的引导,以达到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学*要点,达到教学目的。自从入党以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把党的先进理念融进自己的日常教学中。通过多年的努力,获得了优秀***员的殊荣。

  二、教学方法及成果

  (一)教学方法

  高中化学看似浅显,其实不然。在很多的表象背后,往往蕴藏着很深的科学道理,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来说,如何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掌握如此之深的化学现象、化学解释,是我们高中化学教师的工作目标。

  对于高中的化学,男生与女生的接受程度,又因人而异。深入浅出的讲解是学生接受的关键,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规律以及现象,通过规律和现象,掌握一定的道理。找到切入点,是教学的关键。

  高中化学的讲解是高中化学教学最重要的一环,利关学生的接受与否。所以,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几乎是以讲解和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切入点,达到学生普遍接受,在化学题的解答中,应对自如。

  联系实际生活,找多个为什么。化学能解释现实生活中很多个为什么,这些个为什么通常是人们所普遍关注的,化学加以解释以后,人们对于问题的疑惑如释重负,通常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现实现象,进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挖掘类同此现象的事例,然后我和学生一起,发现为什么,求证为什么,结论为什么,这样就会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了深入浅出,触类旁通的效果。

  我积极参加“课内比教学、教研进万校”活动,化学是高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各个学校一直钻研的科目之一,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

  我作为我校的化学教师,一直致力于提高本校化学成绩和化学教学水*的提高,因此,对于“课内比教学、教研进万校”活动的开展,我很积极地支持和配合,认真学*省相关活动的文件精神,在“万校”中很积极地听课,因为教学时间的紧张,参赛名额有限,我虽没有直接参与“课内比教学”的赛课活动,在今年恩施州课内比教学赛课活动中,我陪同我校化学组的同事参加了化学教学比赛,由于我在此次活动中,积极认真地听课,认真学*他人的教学方法,为参赛的同事出谋划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使我校的化学教学水*有所提高。

  (二)成果

  20xx届只有两个理科班完成了学校制定的理想任务,并且就为我所带的这两个班级。今年高考刚刚结束,目前高考成绩还没出来,但从*时学生的表现来看,应该也很好。2006年至2012年的六年间,在任教过程中,我充分地关爱每位学生,在与他们*等、尊重的沟通过程中,获得了学生的真心爱戴,每一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参与评教活动,我的评教分数都是名列前茅。

  我在教学过程中能使教学发挥最大的潜力,使学生易于接受,主要得益于我在学*过程中,所得到的知识。我在大学在读期间,就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大学化学》上面发表了一篇论文,当时获得了大学教授的高度认可;

  20xx年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第03期发表《论常规教学方法对化学教学的重要性》一文,本文还获得了全国教育改革优秀教学论文一等奖;20xx年4月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对山区实验教学的影响》一文。

  学生通过我的引导,加上我的教学方法,找准切入点,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学生掌握这些方法以后,掌握化学知识水到渠成。学生参加各种比赛,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如20xx年,也就是刚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的学生就荣获一中教学大比武二等奖、获恩施州优质课比武一等奖;20xx年,获一中教学大比武一等奖、获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优秀辅导奖;

  2010年12月,获教育部全国十一五优质课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由教育部直接颁发的奖项;20xx年,获全国教育改革优秀优秀教师、获全国教育改革优秀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获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优秀辅导奖。20xx年,荣获一中“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此奖项一中每年都只从全校*三百余教师中评选出30人,而我是唯一没有领导头衔获得此奖的普通教师。

  三、工作心得

  化学是一门充满神秘的学科,有时看似滴水不露的迷团里,其实充满着异彩纷呈的科学道理,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教师授课的主要内容,而切入点就是化学之迷的钥匙。如何把繁杂的道理进行浅显地去讲解,是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这项技能的水*高低,关乎着学生能否接受,关乎着一个化学教师的授课水*,关乎着一个学校的教学水*。

  所以,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不断地充实自己,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和学校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他们赢得最美的人生。对于我自己而言,我会在化学变化的授课过程中,幸福并快乐着。

  高中化学老师工作总结 7

  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除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外,还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传授教法,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把教材和学生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确定课堂上要讲的主要内容。

  一、提高业务技能

  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扣紧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二、加强同学科老师交流

  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同学科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

  三、作业及时批改,对于作业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将学生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面对面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对目标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理的辅导,要提高目标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总之,在高三下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不足,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高中化学老师工作总结 8

  首先,备课组努力研究信息,看准方向。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复*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方向,为完成复*任务奠定基矗备课组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因此开学初备课组在上届备课组长的引领下理清复*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尤其是考纲中变化的地方,不仅如此,在整个复*过程中我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的方向。

  其次,注重抓纲务本,摆正关系。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的怪圈:“迷恋”复*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备课组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资料的关系。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3、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

  4、练*量和复*效率的关系。

  再次,备课组一直多思善想,努力从提高能力着手。化学总复*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复*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过程中都必须开动脑筋,多思善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长郡班与提高班所做题目有所不同。

  同时,帮助学生端正心态,培养素质。健康向上、勇于进取自信自强的积极心态是搞好复*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而积极的心态有赖于*时的不断调整和锤炼。针对这些,备课组在学生身上努力从这几个方面做工作:

  1、正确对待考试。

  2、合理安排学*的时间。

  3、创设良好的学*心理环境。

  总之,化学总复*要为高考做好知识准备和精神准备,要有目标、有计划、讲究方法、注重落实,千方百计地提高化学总复*的效益。希望圆满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

  本学期化学科组的工作重点是:深刻体会学校教研处的(认真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精神,加大对高考备考工作的研究和指导,使备考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高考再创新辉煌。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主渠道,以规范和健全教学常规管理为基本保障,认真开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以更饱满的工作热情,更端正的教学态度,更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共同提高化学科的教学质量。

  我们化学科组的教师,在化学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实验教改、教学科研、加强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力量、中青年教师锻炼与培养、优秀生培训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各个方面坚持改革,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力争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上取得好效果。

  高中化学老师工作总结 9

  本学期我校对高二学生进行了选科分班,化学课有十个班为必修,针对我校学生的状况,我们高二化学备课组5位教师根据本学期期初的备课组计划,共同努力,用心开展工作,在狠抓教学常规的基础上,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各方面工作到达了预期的结果,备课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课程安排:

  选修班《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

  必修班《化学选修2》全册、必修1复*。

  2、群众备课:

  坚持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进行群众备课,一齐讨论教学资料与教学方法及技巧,利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提高整个备课组老师的业务素质和潜力,切实把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落到实处。同时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课堂外的补充练*,固定学生实验时光,抓教学常规,采用以老带新,使全组教师共同进步。

  (1)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感情交流,帮忙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狠抓听课效率和作业质量两个关键点,坚持有效教学。

  (2)利用晚自*做好学生的答疑工作,进行有效盯人。

  (3)针对不一样的学生采取不一样的策略,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准确性训练和技巧性训练;中等基础的学生紧跟老师,落实好课堂和作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利用课余时光群众进行答疑和辅导,在最基本知识的落实上狠下功夫;

  3、组织好相关训练

  (1)对例题、练*、试题,加强针对性的筛选,个性关注重点知识的落实状况;精心布置每日作业,做到精讲精练。

  (2)利用好每周五的化学限时训练时光,对选修班学生进行训练,着重考察学生一周来所学知识的掌握。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同时出好课后的补充练*,要求每小节资料分发一份的课外练*题进行巩固加强。

  (3)组织好单元过关题,月考题的命题工作。认真分析阶段性测试的结果,及时调整复*计划和训练资料,辅导范围和方式。

  4、组织教师开好公开课,听课之后要相互交流意见,到达共同提高的目的。

  (1)本学期共组织过10次备课组内听课、评课活动。

  (2)根据学校要求教师汇报课各2节。

  除了组内用心开展听课与评课活动外,我们组内教师还十分珍惜校外的学*机会,常派组内教师到兄弟学校进行听课活动,学*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全组教师不断进步。

  5、重视本组教师教科研工作

  本学期,我们组老师共同参与了《化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成因及其对策研究》专题研究,撰写论文六篇。李顺友老师撰写论文《深挖隐性规律潜能,强化科学方法训练》获区论文评选一等奖,个人课题《在化学*题教学中强化科学方法训练的探究教学模式研究》获区个人课题一等奖。

  6、在教学过程中,用心开展环境保护教学,使学生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高中化学老师工作总结 10

  本学年度,我担任了高一化学的化学教学。现在就高一下学期化学教学工作,我想做一个总结:

  一、有计划的安排高一第二学期的教学:

  新学期开课的第一周我就为高一下学期的化学教学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我认为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所以一定要十分重视,并要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每隔一段时间就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教学情况,做到及时发现情况,及时思考,及时解决。

  二、定时进行备课,解决疑难问题:

  我认为备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课备得好,才有可能讲的好,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灵活的运用知识点。

  在每上一节新课之前,我都会遵循这样一个大致的程序:先把课本认真的看一遍,把课本上的重难点划出来,仔细分析。然后结合着《非常学案》上的“基础自主梳理”,把“基础自主梳理”上的填空题都做一遍。

  接着看《非常学案》上的“名师点拨”,我觉得这本资料最出彩的地方就是每一节前面的“名师点拨”,因为它把这一节中最精华,最重点的知识全部都罗列了出来,并做了详细的解释,对于把握本节的重难点很有帮助,并且有很多知识是书本上并没有提到,但是学生又必须要掌握才能够做对题目的。

  所以深刻理解这部分知识很有必要。同时这也是我要求同学们必须要好好看的地方。第四步是做非常学案上的*题,弄懂每一道题目的考察意向,我深深的明白这样一点:自己会做题目没有用,必须要会讲题目,让学生能理解和听懂才是一个老师在教学上的成功。

  三、注重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老师的实战场地,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台。在课堂上,是老师最容易捕捉到学生心理变化的场所。对于化学这门课来说,由于它属于理科范畴,而淮海中学的学生有很多是理科成绩都非常不理想的,他们本身对于理科知识的学*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和消极态度,认为理科太难,所以上课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四、注重课后作业和复*:

  课后作业是检验学生知识是否掌握的很重要的方法,从课后作业上可以反映出很多的问题,所以,每次的作业我都会精心的及时的批改,而且会做好作业批改记录,在第二堂课上及时的给学生做说明,让学生重新做一遍,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我也经常给学生说课后一定要及时的复*,每天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复*当天的知识,每门课只要花30分钟每天就可以了,只要天天坚持下来,复*的效果绝对是很好的。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投入更大的热情,争取以后把工作干得很好!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优选【五】份(扩展8)

——高中化学听课心得体会优选【十】份

  高中化学听课心得体会 1

  我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传授都必须建立在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我所指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课堂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那么对化学课堂心理环境应如何更好的营造与引导呢?在此我认为我们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人格是创设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中,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

  正如乌申斯基说的: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有关研究也表明,教师的个性品质能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成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潜能。

  二、情感是维持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的条件

  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教书育人是一项触及灵魂的工程,知识的琼浆只有通过教法和情感等载体,才能输入学生的心田。教师走进课堂稳健的步履,微笑的表情有助于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气氛。我认为教师必须首先得"愉快",一个"愉快教师"的感染力能营造积极活泼的课堂学*环境。

  三、趣味是调节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

  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营造深厚的学*气氛,比如蔗糖作"黑馒头"、"魔棒"点灯等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好的教学环境仅仅只是一个前提,一个课堂的主体还是课堂教学。我认为化学教学最基本的便是化学概念的传输。这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决定于学生后面的应用与创新。我们应把概念的教学过程分为引入、形成、深化、运用四个层次,使学生能完全理解与接受。下面就概念教学的四个层次,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不能直接把概念"灌"给学生,这样会使课堂显得枯燥,而且学生得到的将不是理性知识,而是肤浅的,表面现象的认识,在头脑中只是过眼烟云,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时我尽可能地做到启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的情境,循序渐进的引入概念,并特别注意教学中多"导",在"导"字上做文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个别的具体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事物本质,形成概念。中学化学教材中概念很多,引入的方法也很多。比如,我常用以下"导"的方法:

  1、言语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以及生活、生产实际中的例子引入概念,如"天火"——引入缓慢氧化,"鬼火"——引入自燃。

  2、直观法:主要通过直观的实验手段,展示实验事实,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引入概念,如:碘的升华——升华的本质,苯与酸性溶液KMnO4——引入苯结构不同于不饱和烃,几个物质的导电性实验现象——引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概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3、旧知识依靠法:通过复*旧知识或旧概念,结合有关的事例或现象引入概念。如回顾乙烯引入乙炔类似的性质,如Na的性质引入碱金属性质。

  在教学中引入的方法要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在学*中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并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概念的学*。在教学中我还常用一幅图画、一首古诗、一条谜语、一则小故事等为引导,再加上生动、直观的语言,形象的描述,恰当的比喻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比较、概括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学,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引入这个概念?引入这个概念有什么好处?由此建立一个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完成。如何准确形成概念?

  我认为要给学生提供丰富、合乎实际的、能够理解的.感性材料,这是形成准确概念的前提。由于教材有些概念的引入与实例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学生易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调查力,善于捕捉教材中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感性材料。如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因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链烃。我们需把这一信息及时补充给学生,再如,教材对于溶液所举的实例都是无色溶液,我们应及时补上一些有色溶液,更正学生的认识。

  其次,我们还需用准确的语言叙述概念,避免因口误而引入错误的概念。如弱电解质是在溶液中只有一部分电离的电解质,而不是在溶液里不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三、概念的辨析

  我认为在概念的辨析上要深刻、要讲到位,而且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概念,避免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这需要在复课时多琢磨,多下功夫,我主要着手于每一个概念的关键字、词的含义,每一个概念的适用范围。比如: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关键强调解释。再如同系物的是: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一个若干CH2原子团。应着力于强调解释——结构相似。还有气体摩尔体积四要素等等。

  在概念的适用范围上,一般地讲概念是人们从某一角度下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概念有其自己的适用范围,在指导学生学*时注意好以下两个关系:

  1、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如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但共价键不一定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再如能电离的离子的未必是酸。如NaHSO4。

  2、处理好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的辩证关系。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做好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原理应用和普遍性与教材和教学实例的共型性。应理解教材中"一般"、"通常"、"大多数"或"许多"等的含义。如金属氧化物大多数为碱性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都是非电解质等等。

  四、加强训练

  学生的能力并不完全随着知识的获得而自行产生,它是教师有意识培养的结果。我们应加强规律性认识通过凝聚和升华,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并形成一定的观点。这要求我们在训练中注意选题与方法。我们应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例题。这可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我应注意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熟练。

  对于概念教学,虽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但学生在学*中更为直接的应学会创造性思维。这也对我们化学教师提出高的要求,我们着重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它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化学中发散思维与辐分思维辩证统一,它不同于一般化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的活动能力,发挥了化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的作用。我们应按最优化的化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地把握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化学创造的完成。

  高中化学听课心得体会 2

  通过几天的听课,现将听课活动主要优点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第一、参赛教师普遍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

  在外在形式上,知识网络图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的知识之间关系的结构表示形式。知识网络图既可以深入的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构建,较清晰、全面、系统地展示所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了解当前所学的某一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及与其它知识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构建知识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策略。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知识网络图,既可以实现学为主体的学*方式,又可以测查出学生对知识点及关联知识点之间关系的掌握情况,教师能够有的放矢针对学生掌握的薄弱环节展开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学*。

  在复*教学中,利用知识网络图这种形象的、直观的方法为学生讲解和充分展现不同概念间的相互区别及联系,使学生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探索与建构,充实并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更好的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构建知识网在复*教学中是一种高效、科学的学*方式。

  第二、参赛教师普遍注重化学基本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观念是学生通过具体的化学学*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经验、智慧、指导的认识。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而是在具体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总结、概括、归纳、提炼而形成的,是科学素养和科学方法的核心部分,是学生打开化学奥秘之门的“金钥匙”,它对学生终生学*和发展都发挥重要的作。

  化学基本观念的教学价值,除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外,还能从根本上让学生掌握学*化学的科学方法和研究角度,是实现教学化难为易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引领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形成独特的化学思维方式;许多化学问题能在化学基本观念的框架下得到解决。化学观念的教学是把具体知识作为观念形成的工具和载体,从讲授事实转移到“使用”事实,从记忆事实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与原理,最终教与学的目标是通过不断概括提炼形成基本观念,建构起学科的观念体系。在初中化学课程中要形成的基本观念主要包括:元素观、微粒观、能量观、分类观、化学科学价值观等。在《海水中的化学》中,微粒观、分类观、变化观、化学科学价值观等基本观念都以“海水中的化学资源”为载体得到充分的体现;在《金属》中,分类观、元素观、变化观、化学科学价值观等基本观念都以“金属及金属材料、金属的质”为载体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三、参赛教师普遍注重教学中对方法原理的提升。

  初中生学*化学时,喜欢接受感的知识,而面对抽象事物本质的原理则一时难以接受。如在学*金属的化学质时,学生只对实验现象感兴趣,而对其变化规律及反应类型不善于归纳和总结。初中生记忆力较强,理解能力和空间形象能力相对较差,当学*抽象概念时往往只会背内容,而不会究其内涵,易产生机械学*的倾向。复*课不但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更要注重实现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解决具体的问题。教学中注重对方法原理的提升就能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解题方法、原理和规律,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通过这次听课学*,对我帮助很大,教学理念得到提升,教学观念得到发展,同时也看到我和各位老师的差距,我将以这次听课学*作为新的起点,不断向各位学*,使自己得到提高与进步。

  高中化学听课心得体会 3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惯。

  《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

  4、案例研究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用来灭火,怎么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的金属钠”,学生很想知道钠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题巩固和拓展。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高中化学听课心得体会 4

感受之一:只要老师动脑筋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想办法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学生就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无论是在知识点的讲解,语言的组织,实验设计的新颖,还是在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考上,都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感受之二:新课导入各有千秋。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两位老师的开场白各不相同,但都异彩纷呈,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

感受之三:注重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两位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进行现场即兴表演,对学生精彩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等手段,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让整个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感受之四:他们真正做到了集体备课,据两位老师讲,他们对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学理念,***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一起分析哪是重点、难点,分析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评议出教案框架,定出大体的。每位教师再对照课标,研究学生,钻研教材,研究学法,发挥创造性,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及本班学生情况,再进行补充修改,写出每节的个性化的以学定教的教案,这样做老师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感受之五:16日下午,各地市的专家代表对公开课进行了中肯的点评,也让我更进一步的重新认识了每一堂课优缺点,学*了从哪些方面去评课、如何评课等。这也是这次听课留给我无比宝贵的教学财富!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只能追求完美,但无法达到完美。专家们对两位教师的课堂模式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质疑:

1、先学后教,分层训练,跟踪指导的课堂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但也有专家和很多老师提出学案在给学生学*带来辅助的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甚至限制了老师的思维,束缚了师生的手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由教教材变成了教学案,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2、多媒体辅助的同时很多老师削弱了黑板的作用,忽视了教师板书和学生板演的作用。如两位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黑板上只是板书了课题,也有的一节课下来除了让学生口头回答一些问题外,没有让一名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

3、小组合作学*、探究性学*形式化,而缺乏实效性。如有的老师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学生进行讨论时间太短,甚至不到1分钟,导致后续的汇报交流难以开展而无效;也有的探究性学*活动或实验只是灌以一个名称而已,尤其是实验探究只不过是学生按照步骤演示一下而已,实质并没有真正展开探究活动或探究实验。

通过这次听课学*,让我们开阔了眼界,更新了理念,认识到了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备课方式,加强集体备课。

*时总是说集体备课,可一直落实的不好,教师备课大多数自己的课自己备,把自己关在教研室里一人一本教材一本教参,自己讲的自己知道,可谓“关门教书”“闭门批改”。备课、上课主要凭自己的经验,备课内容、形式、方法没有多大的改进。新课程下备课就是教研,备课本身就是一种教研活动,从备课起就应该改革。教师的合作备课特别重要,靠集体的智慧可以大大提高备课质量。

2.注意营造民主开放鼓励个性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愉悦为中心教学。心理专家研究表明: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心脑清醒,可以大大提高学*的积极性和理解力。反之,压抑的心情使人大脑受抑制,思维混乱,学*效率大减。如果教师上课精神焕发,充满激情,再会煽情,和学生特别亲*,循循善诱,激励鼓舞学生,学生就爱学、乐意学,课堂气氛就活跃,学生就敢想敢说,就有自信心,就有学*化学的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呆板,教学效果不可能好。

3.尽量做到“三不”:学生自己能说出来的,老师不说;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做的,老师不做。比如:小组讨论后老师代讲;学生实验了,老师说出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这都没有体现学生是学*主人。

4.做到“三允许”:课堂中,不能总是设疑导思,设疑导思,那样只是把教师的导向作用发挥出来了。学生在学*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疑惑。老师除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问题外,更要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一允许学生有疑就问,大胆质疑,使学生认识到:不怕问题提得不好,就怕没问题。二允许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意识到:不怕见解错,就怕没见解。三让学生思考时允许邻*的学生之间商量,小声说话,商讨问题说话,课堂不叫乱。

5.适时评价:评价有考核、激励两重含义。既包括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理解、运用的程度,是充分肯定还是纠正学生的不足。又包括激励学生的情感发展,使学生有积极的心理体验。评价不是一味地表扬,即使学生答错了,老师还是好好好,鼓动学生鼓掌,而且,一节课这种掌声不断,这不行。老师对该生积极回答问题的这种精神要激励表扬外,更主要应该评价他哪错了,为什么错,怎么改。

6、课后反思,集体研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对课后的要求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反思是反省、思考,具有研究性质。反思课堂效果,反思课前设计在本课的实际运用情况,反思师生双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改进等。课后及时反思,有利于我们对课前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和实施等各方面的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有利于课后补救和后续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改进等,是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师专业水*发展的助推器。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会更加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也希望今后能够举行更多类似的活动,让我们有更多学*的机会。

第二篇:新课改下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

  

4.案例研究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用来灭火,怎么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的金属钠”,学生很想知道钠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题巩固和拓展。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篇:化学教学心得体会共享

我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传授都必须建立在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我所指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课堂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那么对化学课堂心理环境应如何更好的营造与引导呢?在此我认为我们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人格是创设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中,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

正如乌申斯基说的: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有关研究也表明,教师的个性品质能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成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潜能。

二、情感是维持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的条件

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教书育人是一项触及灵魂的工程,知识的琼浆只有通过教法和情感等载体,才能输入学生的心田。教师走进课堂稳健的步履,微笑的表情有助于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气氛。我认为教师必须首先得“愉快”,一个“愉快教师”的感染力能营造积极活泼的课堂学*环境。

三、趣味是调节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

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营造深厚的学*气氛,比如蔗糖作“黑馒头”、“魔棒”点灯等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好的教学环境仅仅只是一个前提,一个课堂的主体还是课堂教学。我认为化学教学最基本的便是化学概念的传输。这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决定于学生后面的应用与创新。我们应把概念的教学过程分为引入、形成、深化、运用四个层次,使学生能完全理解与接受。下面就概念教学的四个层次,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不能直接把概念“灌”给学生,这样会使课堂显得枯燥,而且学生得到的将不是理性知识,而是肤浅的,表面现象的认识,在头脑中只是过眼烟云,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时我尽可能地做到启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的情境,循序渐进的引入概念,并特别注意教学中多“导”,在“导”字上做文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个别的具体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事物本质,形成概念。中学化学教材中概念很多,引入的方法也很多。比如,我常用以下“导”的方法:

1、言语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以及生活、生产实际中的例子引入概念,如“天火”引入缓慢氧化,“鬼火”引入自燃。

2、直观法:主要通过直观的实验手段,展示实验事实,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引入概念,如:碘的升华升华的本质,苯与酸性溶液KMnO4引入苯结构不同于不饱和烃,几个物质的导电性实验现象引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概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3、旧知识依靠法:通过复*旧知识或旧概念,结合有关的事例或现象引入概念。如回顾乙烯引入乙炔类似的性质,如Na的性质引入碱金属性质。

在教学中引入的方法要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在学*中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并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概念的学*。在教学中我还常用一幅图画、一首古诗、一条谜语、一则小故事等为引导,再加上生动、直观的语言,形象的描述,恰当的比喻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比较、概括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学,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引入这个概念?引入这个概念有什么好处?由此建立一个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完成。如何准确形成概念?

我认为要给学生提供丰富、合乎实际的、能够理解的感性材料,这是形成准确概念的前提。由于教材有些概念的引入与实例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学生易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调查力,善于捕捉教材中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感性材料。如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因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链烃。我们需把这一信息及时补充给学生,再如,教材对于溶液所举的实例都是无色溶液,我们应及时补上一些有色溶液,更正学生的认识。

其次,我们还需用准确的语言叙述概念,避免因口误而引入错误的概念。如弱电解质是在溶液中只有一部分电离的电解质,而不是在溶液里不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三、概念的辨析

我认为在概念的辨析上要深刻、要讲到位,而且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概念,避免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这需要在复课时多琢磨,多下功夫,我主要着手于每一个概念的关键字、词的含义,每一个概念的适用范围。比如: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关键强调解释。再如同系物的是: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一个若干CH2原子团。应着力于强调解释结构相似。还有气体摩尔体积四要素等等。

在概念的适用范围上,一般地讲概念是人们从某一角度下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概念有其自己的适用范围,在指导学生学*时注意好以下两个关系:

1、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如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但共价键不一定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再如能电离的离子的未必是酸。如NaHSO4。

2、处理好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的辩证关系。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做好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原理应用和普遍性与教材和教学实例的共型性。应理解教材中“一般”、“通常”、“大多数”或“许多”等的含义。如金属氧化物大多数为碱性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都是非电解质等等。

四、加强训练

学生的能力并不完全随着知识的获得而自行产生,它是教师有意识培养的结果。我们应加强规律性认识通过凝聚和升华,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并形成一定的观点。这要求我们在训练中注意选题与方法。我们应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例题。这可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我应注意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熟练。

对于概念教学,虽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但学生在学*中更为直接的应学会创造性思维。这也对我们化学教师提出高的要求,我们着重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它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化学中发散思维与辐分思维辩证统一,它不同于一般化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的活动能力,发挥了化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的作用。我们应按最优化的化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地把握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化学创造的完成。

我在化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一点初步尝试。

1、创设情境,实验设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在讲卤素的氧气这一节时,我们要讲到Cu丝在氯气中的燃烧,我们首先做Cu丝在氧气的燃烧,使学生回顾初中时对燃烧的学*,那么Cu丝在Cl2中会燃烧吗?学生产生疑问,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初中时对燃烧的现象产生了定向思维,我们应在此时加以引导,通过实验,扩展燃烧的概念。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原有的局限,并运用已学的知识,重新给燃烧下个定义。再比如说,在学*苯这一节时,它们中的键是一种特殊的键,我们应利用这一节通过实验锻炼学生敢于通过实验进行直觉思维。苯的分子式C6H6,单从分子式看,它应为一不饱和烃,但此时很多学生会在大脑中立即与所学的乙烯、乙炔联系起来,此时,我们如提出疑问,如把苯滴入酸性KMnO4溶液中,会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吗?大多数学生会不自学的想到当然可以了。但我们通过实验可以发现苯却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学生们很快就会意识到这与以前所学的不饱和烃乙烯、乙炔不同。从而使他们可以通过直觉判断里面没有双键或叁键。当教师引入苯的取代反应单键的特性,与H2加成反应双键的特征反应,使学生们在直觉中可推断出苯分子中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的键。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也激发学生们培养自己思维的创造性的自觉性。

2、“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心理学和教科学法的诸种专著中,都一致承认“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应该是发散思维在化学上的具体体现,其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而不是在一个认识水*上转圈子,展开化学“一题多解”的教学要用启发式,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布置“一题多解”的作业,推广学生中一题多解的好方法。例如,在物质鉴别的*题中,一是发动学生各自寻求鉴别途径,以培养、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主要通过教师命题,学生设计鉴别方案,教师审查,学生实际操作鉴别四个环节来完成;二是进行“一题多解”的练*,教师提供命题并规定学生至少设计出若干种方案来,这时学生就必须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努力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为了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升华进入更高层次的水*,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设计信息进行反馈,汇集他们的设计方案,去其相同,取其不同,去其不合理,取其可行者,与学生进行共同探讨,使全部信息得到充分交流和传递。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去揭示,发现不同途径中所再现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具体再现方法的规律性。同时在讨论解题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发现学生中有创见的同学进行适当表扬,激发他们的学生兴趣,把思路引向高潮。使学生学到从知识的港湾游向大海的本领。

3、多种形式,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采用比较多的是让学生复述某一章,某一节,某一物质的主要内容与性质,在这过程中,他们不自觉的在大脑中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并敢于大胆提出某些假设,我不断地对他们的成绩给予肯定,并大力表扬。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兴趣,调动他们创造欲望和动机,无疑是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的结果。

以上几点,泛泛而谈。因年龄与经验有限,难免有些观点过于肤浅。我觉得做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一定要善于学*与总结,认真分析教材,教法与学生,因材施教,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实现素质教育,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第四篇:高中化学教学心得收藏主题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过程。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引导学生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我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注重高一化学的起始复*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在摸清学生底细的前提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方法,对学生存在的漏洞"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作好学高中化学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二、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培养良好的学**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的训练途径,比如:预*、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加强实验、深化概念。

高中化学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同时还有相当数量可利用实物、图片、模型,通过观察培养和教给学生从大量感性认识中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加强直观性教学,不仅能给学生以启示,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而且还可使抽象要领具体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五、抓住关键,精讲多练。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搞面面俱到,处处设防,讲得过细过全,也不能盲目让学生泛泛做题,以做代讲,而应抓住关键,应用启发式,讲其当讲,练其当练。讲则是讲清概念、原理、公式的来龙去脉,使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属性,弄清内在联系。练则是对概念、定律的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摩尔浓度一节,一是讲清定义、导出数学表达式;二是做好演示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三是引导启发学生掌握有关摩尔浓度计算的几种基本类型,精选*题,通过练*加深对摩尔浓度概念及有关的理解和掌握。

六、抓住典型,探索规律。

要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不再于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多,重要一环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总结归纳,这能使学生在点多、面广的化学学*中自己去获取和掌握知识。如通过一题多解或多题一法总结规律,把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发散开来,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做好初中到高中的顺利过渡,使学生跃过初中到高中这个知识台阶,而且要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进度快、难度大的化学教学,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尽快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第五篇:高中化学学*心得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但由于高中化学具有“繁,难,乱”的特点,所以不少同学对学*高中化学感到困难。那么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呢?

一、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好的笔记是教科书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

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零碎、分散,所以,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外,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记下老师讲的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思路和疑难点,便于今后复*。

二、及时复*。

复*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而是在自己的大脑中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并进行重整,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所以,课后要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复*,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纳,这样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避免出现越学越乱的现象。比如学*了SO2的漂白性就跟氯水的漂白性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三、学会巧记

由于要记的化学知识点比较多,如果靠死记硬背是难以记牢的,所以应学会巧记。化学上常用的记忆方法有:比较法(常用于容易混淆、相互干扰的知识。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四个相似的概念,可以通过比较,使理解加深,记忆牢固。)、归纳法、歌诀记忆法、理解记忆法和实验记忆法。

四、勤练

练*是理解消化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但练*要有针对性,不能搞题海战术,应以掌握基本方法和解题规律为目标。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一题多解和归纳总结,这样才能达

高中化学听课心得(2) 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如化学计算中常用的技巧法有:守恒法、关系式法、极值法、*均值法、估算法、差量法等。

五、备好“错题本”

做题的目的是培养能力、寻找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的有效途径。所以,对*时出现的错题,应做好修正并记录下来。记录时应详细分析出错的原因及正确的解题思路,不要简单写上一个答案了事。同时,要经常翻阅复*,这样就可以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

六、重视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动手等能力,还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时做实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如何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从而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此外,要把化学学好,还要多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生活问题,善于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总之,只要学*方法正确,相信你一定会轻松地把化学学好的。

  高中化学听课心得体会 5

  通过几天的听课,现将听课活动主要优点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第一、参赛教师普遍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

  在外在形式上,知识网络图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的知识之间关系的结构表示形式。知识网络图既可以深入的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构建,较清晰、全面、系统地展示所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了解当前所学的某一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及与其它知识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构建知识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策略。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知识网络图,既可以实现学为主体的学*方式,又可以测查出学生对知识点及关联知识点之间关系的掌握情况,教师能够有的放矢针对学生掌握的薄弱环节展开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学*。

  在复*教学中,利用知识网络图这种形象的、直观的方法为学生讲解和充分展现不同概念间的相互区别及联系,使学生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探索与建构,充实并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更好的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构建知识网在复*教学中是一种高效、科学的学*方式。

  第二、参赛教师普遍注重化学基本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观念是学生通过具体的化学学*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经验、智慧、指导的认识。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而是在具体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总结、概括、归纳、提炼而形成的,是科学素养和科学方法的核心部分,是学生打开化学奥秘之门的“金钥匙”,它对学生终生学*和发展都发挥重要的作。

  化学基本观念的教学价值,除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外,还能从根本上让学生掌握学*化学的科学方法和研究角度,是实现教学化难为易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引领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形成独特的化学思维方式;许多化学问题能在化学基本观念的框架下得到解决。化学观念的教学是把具体知识作为观念形成的工具和载体,从讲授事实转移到“使用”事实,从记忆事实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与原理,最终教与学的目标是通过不断概括提炼形成基本观念,建构起学科的观念体系。在初中化学课程中要形成的基本观念主要包括:元素观、微粒观、能量观、分类观、化学科学价值观等。在《海水中的化学》中,微粒观、分类观、变化观、化学科学价值观等基本观念都以“海水中的化学资源”为载体得到充分的体现;在《金属》中,分类观、元素观、变化观、化学科学价值观等基本观念都以“金属及金属材料、金属的质”为载体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三、参赛教师普遍注重教学中对方法原理的提升。

  初中生学*化学时,喜欢接受感的知识,而面对抽象事物本质的原理则一时难以接受。如在学*金属的化学质时,学生只对实验现象感兴趣,而对其变化规律及反应类型不善于归纳和总结。初中生记忆力较强,理解能力和空间形象能力相对较差,当学*抽象概念时往往只会背内容,而不会究其内涵,易产生机械学*的倾向。复*课不但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更要注重实现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解决具体的问题。教学中注重对方法原理的提升就能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解题方法、原理和规律,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通过这次听课学*,对我帮助很大,教学理念得到提升,教学观念得到发展,同时也看到我和各位老师的差距,我将以这次听课学*作为新的起点,不断向各位学*,使自己得到提高与进步。

  高中化学听课心得体会 6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惯。

  《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

  4、案例研究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用来灭火,怎么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的金属钠”,学生很想知道钠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题巩固和拓展。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我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传授都必须建立在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我所指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课堂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那么对化学课堂心理环境应如何更好的营造与引导呢?在此我认为我们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人格是创设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中,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

  正如乌申斯基说的: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有关研究也表明,教师的个性品质能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成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潜能。

  二、情感是维持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的条件

  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教书育人是一项触及灵魂的工程,知识的琼浆只有通过教法和情感等载体,才能输入学生的心田。教师走进课堂稳健的步履,微笑的表情有助于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气氛。我认为教师必须首先得“愉快”,一个“愉快教师”的感染力能营造积极活泼的课堂学*环境。

  三、趣味是调节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

  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营造深厚的学*气氛,比如蔗糖作“黑馒头”、“魔棒”点灯等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好的教学环境仅仅只是一个前提,一个课堂的主体还是课堂教学。我认为化学教学最基本的便是化学概念的传输。这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决定于学生后面的应用与创新。我们应把概念的教学过程分为引入、形成、深化、运用四个层次,使学生能完全理解与接受。下面就概念教学的四个层次,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不能直接把概念“灌”给学生,这样会使课堂显得枯燥,而且学生得到的将不是理性知识,而是肤浅的,表面现象的认识,在头脑中只是过眼烟云,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时我尽可能地做到启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的情境,循序渐进的引入概念,并特别注意教学中多“导”,在“导”字上做文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个别的、具体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事物本质,形成概念。中学化学教材中概念很多,引入的方法也很多。比如,我常用以下“导”的方法:

  1、言语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以及生活、生产实际中的例子引入概念,如“天火”——引入缓慢氧化,“鬼火”——引入自燃。

  2、直观法:主要通过直观的实验手段,展示实验事实,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引入概念,如:碘的升华——升华的本质,苯与酸性溶液KMnO4——引入苯结构不同于不饱和烃,几个物质的导电性实验现象——引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概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3、旧知识依靠法:通过复*旧知识或旧概念,结合有关的事例或现象引入概念。如回顾乙烯引入乙炔类似的性质,如Na的性质引入碱金属性质。

  在教学中引入的方法要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在学*中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并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概念的学*。在教学中我还常用一幅图画、一首古诗、一条谜语、一则小故事等为引导,再加上生动、直观的语言,形象的描述,恰当的比喻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比较、概括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学,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引入这个概念?引入这个概念有什么好处?由此建立一个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完成。如何准确形成概念?

  我认为要给学生提供丰富、合乎实际的、能够理解的感性材料,这是形成准确概念的前提。由于教材有些概念的引入与实例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学生易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调查力,善于捕捉教材中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感性材料。如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因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链烃。我们需把这一信息及时补充给学生,再如,教材对于溶液所举的实例都是无色溶液,我们应及时补上一些有色溶液,更正学生的认识。

  其次,我们还需用准确的语言叙述概念,避免因口误而引入错误的概念。如弱电解质是在溶液中只有一部分电离的电解质,而不是在溶液里不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三、概念的辨析

  我认为在概念的辨析上要深刻、要讲到位,而且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概念,避免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这需要在复课时多琢磨,多下功夫,我主要着手于每一个概念的关键字、词的含义,每一个概念的适用范围。比如: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关键强调解释。再如同系物的是: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一个若干CH2原子团。应着力于强调解释——结构相似。还有气体摩尔体积四要素等等。

  在概念的适用范围上,一般地讲概念是人们从某一角度下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概念有其自己的适用范围,在指导学生学*时注意好以下两个关系:

  1、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如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但共价键不一定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再如能电离的离子的未必是酸。如NaHSO4。

  2、处理好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的辩证关系。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做好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原理应用和普遍性与教材和教学实例的共型性。应理解教材中“一般”、“通常”、“大多数”或“许多”等的含义。如金属氧化物大多数为碱性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都是非电解质等等。

  四、加强训练

  学生的能力并不完全随着知识的获得而自行产生,它是教师有意识培养的结果。我们应加强规律性认识通过凝聚和升华,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并形成一定的观点。这要求我们在训练中注意选题与方法。我们应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例题。这可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我应注意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熟练。

  对于概念教学,虽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但学生在学*中更为直接的应学会创造性思维。这也对我们化学教师提出高的要求,我们着重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它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化学中发散思维与辐分思维辩证统一,它不同于一般化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的活动能力,发挥了化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的作用。我们应按最优化的化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地把握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化学创造的完成。

  高中化学听课心得体会 7

  通过几天的听课,现将听课活动主要优点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第一、参赛教师普遍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

  在外在形式上,知识网络图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的知识之间关系的结构表示形式。知识网络图既可以深入的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构建,较清晰、全面、系统地展示所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了解当前所学的某一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及与其它知识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构建知识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策略。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知识网络图,既可以实现学为主体的学*方式,又可以测查出学生对知识点及关联知识点之间关系的掌握情况,教师能够有的放矢针对学生掌握的薄弱环节展开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学*。

  在复*教学中,利用知识网络图这种形象的、直观的方法为学生讲解和充分展现不同概念间的相互区别及联系,使学生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探索与建构,充实并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更好的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构建知识网在复*教学中是一种高效、科学的学*方式。

  第二、参赛教师普遍注重化学基本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观念是学生通过具体的化学学*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经验、智慧、指导的认识。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而是在具体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总结、概括、归纳、提炼而形成的,是科学素养和科学方法的核心部分,是学生打开化学奥秘之门的'“金钥匙”,它对学生终生学*和发展都发挥重要的作。

  化学基本观念的教学价值,除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外,还能从根本上让学生掌握学*化学的科学方法和研究角度,是实现教学化难为易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引领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形成独特的化学思维方式;许多化学问题能在化学基本观念的框架下得到解决。化学观念的教学是把具体知识作为观念形成的工具和载体,从讲授事实转移到“使用”事实,从记忆事实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与原理,最终教与学的目标是通过不断概括提炼形成基本观念,建构起学科的观念体系。在初中化学课程中要形成的基本观念主要包括:元素观、微粒观、能量观、分类观、化学科学价值观等。在《海水中的化学》中,微粒观、分类观、变化观、化学科学价值观等基本观念都以“海水中的化学资源”为载体得到充分的体现;在《金属》中,分类观、元素观、变化观、化学科学价值观等基本观念都以“金属及金属材料、金属的质”为载体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三、参赛教师普遍注重教学中对方法原理的提升。

  初中生学*化学时,喜欢接受感的知识,而面对抽象事物本质的原理则一时难以接受。如在学*金属的化学质时,学生只对实验现象感兴趣,而对其变化规律及反应类型不善于归纳和总结。初中生记忆力较强,理解能力和空间形象能力相对较差,当学*抽象概念时往往只会背内容,而不会究其内涵,易产生机械学*的倾向。复*课不但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更要注重实现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解决具体的问题。教学中注重对方法原理的提升就能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解题方法、原理和规律,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通过这次听课学*,对我帮助很大,教学理念得到提升,教学观念得到发展,同时也看到我和各位老师的差距,我将以这次听课学*作为新的起点,不断向各位学*,使自己得到提高与进步。

  高中化学听课心得体会 8

  20xx年11月16日,在尚志高中举行了黑龙江省高中化学新课改课堂模式公开课。本次公开课吸引了全省众多的化学教师和专家到场观摩,我共听了两节课,都是选修5第二章第二节"苯的同系物"他们采用的都是"先学后讲,分层训练,跟踪指导"的课堂模式,具体方法是:每节课给学生10分钟时间自学,教师给出自学提纲,然后25分钟交流、梳理、讨论知识,最后十分钟时间进行测试,讲课的两位老师都有很扎实的教学功底,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引导等方面都各有高招。两节课都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下既让学生获取了知识,又提升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节课都很值得我学*和回味,两名化学教师的优秀课堂教学活动和专家们的精彩点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与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况进行了对照,使我们感受颇多,受益匪浅,深切感受到本次听课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在此谈谈自己的感受。

  感受之一:只要老师动脑筋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想办法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学生就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无论是在知识点的讲解,语言的组织,实验设计的新颖,还是在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考上,都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感受之二:新课导入各有千秋。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两位老师的开场白各不相同,但都异彩纷呈,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

  感受之三:注重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两位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进行现场即兴表演,对学生精彩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等手段,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让整个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感受之四:他们真正做到了集体备课,据两位老师讲,他们对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学理念,***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一起分析哪是重点、难点,分析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评议出教案框架,定出大体的方案。每位教师再对照课标,研究学生,钻研教材,研究学法,发挥创造性,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及本班学生情况,再进行补充修改,写出每节的个性化的以学定教的教案,这样做老师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感受之五:16日下午,各地市的专家代表对公开课进行了中肯的点评,也让我更进一步的重新认识了每一堂课优缺点,学*了从哪些方面去评课、如何评课等。这也是这次听课留给我无比宝贵的教学财富!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只能追求完美,但无法达到完美。专家们对两位教师的课堂模式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质疑:

  1、先学后教,分层训练,跟踪指导的课堂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但也有专家和很多老师提出学案在给学生学*带来辅助的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甚至限制了老师的思维,束缚了师生的手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由教教材变成了教学案,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2、多媒体辅助的同时很多老师削弱了黑板的作用,忽视了教师板书和学生板演的作用。如两位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黑板上只是板书了课题,也有的一节课下来除了让学生口头回答一些问题外,没有让一名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

  3、小组合作学*、探究性学*形式化,而缺乏实效性。如有的老师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学生进行讨论时间太短,甚至不到1分钟,导致后续的汇报交流难以开展而无效;也有的探究性学*活动或实验只是灌以一个名称而已,尤其是实验探究只不过是学生按照步骤演示一下而已,实质并没有真正展开探究活动或探究实验。

  通过这次听课学*,让我们开阔了眼界,更新了理念,认识到了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备课方式,加强集体备课。

  *时总是说集体备课,可一直落实的不好,教师备课大多数自己的课自己备,把自己关在教研室里一人一本教材一本教参,自己讲的自己知道,可谓"关门教书""闭门批改"。备课、上课主要凭自己的经验,备课内容、形式、方法没有多大的改进。新课程下备课就是教研,备课本身就是一种教研活动,从备课起就应该改革。教师的合作备课特别重要,靠集体的智慧可以大大提高备课质量。

  2、注意营造民主开放鼓励个性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愉悦为中心教学。心理专家研究表明: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心脑清醒,可以大大提高学*的积极性和理解力。反之,压抑的心情使人大脑受抑制,思维混乱,学*效率大减。如果教师上课精神焕发,充满激情,再会煽情,和学生特别亲*,循循善诱,激励鼓舞学生,学生就爱学、乐意学,课堂气氛就活跃,学生就敢想敢说,就有自信心,就有学*化学的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呆板,教学效果不可能好。

  3、尽量做到"三不":学生自己能说出来的,老师不说;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做的,老师不做。比如:小组讨论后老师代讲;学生实验了,老师说出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这都没有体现学生是学*主人。

  4、做到"三允许":课堂中,不能总是设疑导思,设疑导思,那样只是把教师的导向作用发挥出来了。学生在学*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疑惑。老师除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问题外,更要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一允许学生有疑就问,大胆质疑,使学生认识到:不怕问题提得不好,就怕没问题。二允许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意识到:不怕见解错,就怕没见解。三让学生思考时允许邻*的学生之间商量,小声说话,商讨问题说话,课堂不叫乱。

  5、适时评价:评价有考核、激励两重含义。既包括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理解、运用的程度,是充分肯定还是纠正学生的不足。又包括激励学生的情感发展,使学生有积极的心理体验。评价不是一味地表扬,即使学生答错了,老师还是好好好,鼓动学生鼓掌,而且,一节课这种掌声不断,这不行。老师对该生积极回答问题的这种精神要激励表扬外,更主要应该评价他哪错了,为什么错,怎么改。

  6、课后反思,集体研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对课后的要求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反思是反省、思考,具有研究性质。反思课堂效果,反思课前设计在本课的实际运用情况,反思师生双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改进等。课后及时反思,有利于我们对课前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和实施等各方面的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有利于课后补救和后续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改进等,是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师专业水*发展的助推器。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会更加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也希望今后能够举行更多类似的活动,让我们有更多学*的机会。

  高中化学听课心得体会 9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 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 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

  4.案例研究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用来灭火,怎么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的金属钠”,学生很想知道钠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题巩固和拓展。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高中化学听课心得体会 10

  听了将小钢老师,林文兴老师关于高中化学实验考查特点及复*建议,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有一下几点体会:

  1、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题的特点

  (1)以工艺流程为背景,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放置在真实的化学工业环境中,从而达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新信息和已有信息整合,重组为新信息块的能力。

  (2)以实验装置为背景,将教材实验某些装置分为具有一定实验功能的、简单的实验组合或片段、如制气、除杂、物质检验、物质性质实验、气体收集、尾气处理等装置,要求学生按照题目要求,依据实验原理,从中选出一些装置进行科学组合、合理连接,以完成某一具体实验,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验问题的能力。该类试题特点:所考查的知识源于教材中的典型实验,但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是教材重点实验综合运用能力的再考核。只要学生*时重视学*教材上的典型实验,该类题的解答还是很容易得分的。

  2、结合我校实际,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复*策略

  纵观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可以发现题目难度并没有增加,但加强了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实验数据分析和推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注意与生活和实际的联系,这种改革的方向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从题海中挣脱出来,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通过对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熟悉常见的实验基本操作,力求实验基础知识网络化

  新课程下的高考实验试题在命题的形式上注重试题的综合化,即试题注重对多方面的实验基础知识进行考查。高中化学实验基础内容包括仪器与药品、实验操作与实验技能、物质的制备与实验方法、识图绘图与安全知识、定量实验与误差分析、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实验设计与综合实验等。在化学实验复*过程中,应强化对化学实验中的仪器使用、实验的基本操作、[为您编辑]药品的变质与保存、气体的制备、离子的鉴定、物质的鉴别、检验、推断等做一些小专题复*,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另外,还应针对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对比,总结规律,由点到面,形成知识网络,注重对以上知识的联系类比归纳。

  (2)重视教材实验,力求对实验素材进行深入拓展和挖掘

  从新课程下的高考试题不难看出,许多实验试题是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由典型实验进行一些改装或创新。对于课本的每一个实验都要弄清原理、相关的仪器装置,注重操作细节,对于每个实验,都要做到:

  ①怎么做?

  ②为什么要这样做?

  ③如果不这样做,会引起什么后果?

  ④还能怎么做?

  对实验中所涉及到的重要化学方程式和重要实验现象均应做到熟练。尽可能让学生重做一些重点实验,例如酸碱中和滴定等,感受实验细节,加深体验。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优选【五】份(扩展9)

——高中化学老师教学工作总结优选【5】份

  高中化学老师教学工作总结 1

  本学年度,我担任九年级化学7、8、9三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现对本人的工作作一个小结。

  一、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

  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每位教师的电教课比例都在90%以上。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认真上好的学生实验,要求全体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每章由专人负责出题;每章一次的测验题,也由专人负责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二、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教研水*向更高处推进

  本学期学校推行了多种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的兴趣和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学会学*的方法。本学期上了一节区级示范公开课。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

  三、加强业余时间的业务学*

  积极学*各种知识,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知识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形式,给自己充电。我还利用晚上和周末的业余时间到电脑学校学*。学*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同时也帮助其他同志制作课件,上网查找资料等等。

  四、下学期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争取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4、以*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以真诚的心去换取学生的信任,真正做到将心比心,不仅让学生敬畏你更要亲*你,打心眼里接受你爱你疼你。

  5、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能力和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高中化学老师教学工作总结 2

  本学期我校对高二学生进行了选科分班,化学课有十个班为必修,针对我校学生的状况,我们高二化学备课组5位教师根据本学期期初的备课组计划,共同努力,用心开展工作,在狠抓教学常规的基础上,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各方面工作到达了预期的结果,备课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课程安排:

  选修班《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

  必修班《化学选修2》全册、必修1复*。

  2。群众备课:坚持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进行群众备课,一齐讨论教学资料与教学方法及技巧,利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提高整个备课组老师的业务素质和潜力,切实把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落到实处。同时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课堂外的补充练*,固定学生实验时光,抓教学常规,采用以老带新,使全组教师共同进步。

  (1)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感情交流,帮忙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狠抓听课效率和作业质量两个关键点,坚持有效教学。

  (2)利用晚自*做好学生的答疑工作,进行有效盯人。

  (3)针对不一样的学生采取不一样的策略,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准确性训练和技巧性训练;中等基础的学生紧跟老师,落实好课堂和作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利用课余时光群众进行答疑和辅导,在最基本知识的落实上狠下功夫;

  3。组织好相关训练

  (1)对例题、练*、试题,加强针对性的筛选,个性关注重点知识的落实状况;精心布置每日作业,做到精讲精练。

  (2)利用好每周五的化学限时训练时光,对选修班学生进行训练,着重考察学生一周来所学知识的掌握。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同时出好课后的补充练*,要求每小节资料分发一份的课外练*题进行巩固加强。

  (3)组织好单元过关题,月考题的命题工作。认真分析阶段性测试的结果,及时调整复*计划和训练资料,辅导范围和方式。

  4。组织教师开好公开课,听课之后要相互交流意见,到达共同提高的目的。

  (1)本学期共组织过10次备课组内听课、评课活动。

  (2)根据学校要求教师汇报课各2节。

  除了组内用心开展听课与评课活动外,我们组内教师还十分珍惜校外的学*机会,常派组内教师到兄弟学校进行听课活动,学*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全组教师不断进步。

  5。重视本组教师教科研工作

  本学期,我们组老师共同参与了《化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成因及其对策研究》专题研究,撰写论文六篇。李顺友老师撰写论文《深挖隐性规律潜能,强化科学方法训练》获区论文评选一等奖,个人课题《在化学*题教学中强化科学方法训练的探究教学模式研究》获区个人课题一等奖。

  6。在教学过程中,用心开展环境保护教学,使学生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高中化学老师教学工作总结 3

  本学期我校对高二学生进行了选科分班,化学课有十个班为必修,针对我校学生的状况,我们高二化学备课组5位教师根据本学期期初的备课组计划,共同努力,用心开展工作,在狠抓教学常规的基础上,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各方面工作到达了预期的结果,备课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课程安排:

  选修班《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

  必修班《化学选修2》全册、必修1复*。

  2、备课

  坚持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进行群众备课,一齐讨论教学资料与教学方法及技巧,利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提高整个备课组老师的业务素质和潜力,切实把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落到实处。同时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课堂外的补充练*,固定学生实验时光,抓教学常规,采用以老带新,使全组教师共同进步。

  (1)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感情交流,帮忙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狠抓听课效率和作业质量两个关键点,坚持有效教学。

  (2)利用晚自*做好学生的答疑工作,进行有效盯人。

  (3)针对不一样的学生采取不一样的策略,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准确性训练和技巧性训练;中等基础的学生紧跟老师,落实好课堂和作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利用课余时光群众进行答疑和辅导,在最基本知识的落实上狠下功夫;

  3、组织好相关训练

  (1)对例题、练*、试题,加强针对性的筛选,个性关注重点知识的落实状况;精心布置每日作业,做到精讲精练。

  (2)利用好每周五的化学限时训练时光,对选修班学生进行训练,着重考察学生一周来所学知识的掌握。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同时出好课后的补充练*,要求每小节资料分发一份的课外练*题进行巩固加强。

  (3)组织好单元过关题,月考题的命题工作。认真分析阶段性测试的结果,及时调整复*计划和训练资料,辅导范围和方式。

  4、组织教师开好公开课,听课之后要相互交流意见,到达共同提高的目的。

  (1)本学期共组织过10次备课组内听课、评课活动。

  (2)根据学校要求教师汇报课各2节。

  除了组内用心开展听课与评课活动外,我们组内教师还十分珍惜校外的学*机会,常派组内教师到兄弟学校进行听课活动,学*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全组教师不断进步。

  5、重视本组教师教科研工作

  本学期,我们组老师共同参与了《化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成因及其对策研究》专题研究,撰写论文六篇。李顺友老师撰写论文《深挖隐性规律潜能,强化科学方法训练》获区论文评选一等奖,个人课题《在化学*题教学中强化科学方法训练的探究教学模式研究》获区个人课题一等奖。

  高中化学老师教学工作总结 4

  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除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外,还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传授教法,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把教材和学生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确定课堂上要讲的主要内容。

  一、提高业务技能

  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扣紧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二、加强同学科老师交流

  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同学科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三、作业及时批改,对于作业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将学生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面对面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对目标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理的辅导,要提高目标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总之,在高三下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不足,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高中化学老师教学工作总结 5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文科班(7、8)和理科班(1、2)的化学老师。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课程标准,本人已经如期地完成了高二文科班化学会考任务以及理科班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工作。为了总结经验,寻找不足。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业务学*

  第一次带文科班的会考,经验不足,积极向其他教师请教。同组的老师也积极配合我们,从他们那里获得很多有用会考的资料及教学经验。通过会考这次的历练,使我在业务水*上获得很大的收获。

  二、主要工作

  1、文科班面临化学会考任务,针对文科班学生基础相对较薄弱,差生面较大,期中考后就进行及时扶差工作。我与许玲玲老师将4个班中基础差的学生集中起来分为两个教学班分为普通班与提高班利用傍晚17:20-18:00这40分钟进行扶差。离会考一个月时间,在班级里实施结对子一帮一的方法,这些措施取得不错的效果。

  2、定时进行备课组活动,解决有关问题。高二化学备课组,做到了: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案都能在讨论中确定;备课组每周一次大的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一般每次备课组活动都有一个人负责将下一周的教案草稿提出,然后由备课组集体讨论定案。各备课组成员的教学研究水*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3、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教案、课件,全备课组共用。一般要求每人轮流制作,一人一单元,上课前一星期完成。每专题一份的课外练*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每专题由专人负责出题;每专题一次的测验题,也由专人负责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4、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学校的教研水*向更高处推进。本学期开展了溶液的酸碱性这节公开课,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

  三、工作中足之处

  1、在分层次教学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2、后进生面较广,扶差工作需要各任课教师多多引导及鼓励。

  3、课后时间要利用,很多学生都是上课听一下,下课后没有把化学当一回事。

  四、今后努力方向

  1、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分层次布置作业对于优秀的学生教辅《化学与评价课课练》每题都要尽量去做;对于中等的学生,有选择性的做;较差的学生特别是文科班的学生只要做课本上的*题。

  2、减少后进生面,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先将后进生进行分类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能力提高,但*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可以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第二类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类是纪律松散,学*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3、充分利用晚自修的时间,在晚自修的时候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例如小测、在规定时间内做练*卷并做简单的讲评。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优选【五】份(扩展10)

——高中化学学*方法技巧实用五份

  高中化学学*方法技巧 1

  1、坚持课前预*积极主动学*

  课前预*的方法:阅读新课、找出难点、温*基础。

  (1)阅读新课: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

  (2)找出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3)温*基础:作为学*新课的知识铺垫。

  2、讲究课内学*提高课堂效率

  课内学*的方法:认真听课;记好笔记。

  (1)认真听课: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学*。当老师引入新课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注意听听老师是怎样提出新问题的?当老师在讲授新课时候,同学们应该跟着想想老师是怎样分析问题的?当老师在演示实验的时候,同学们应该认真看看老师是怎样进行操作的?当老师在对本节课进行小结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有意学学老师是怎样提炼教材要点的?

  (2)记好笔记:详略得当,抓住要领来记。有的同学没有记笔记的*惯;有的同学记多少算多少;有的同学只顾记,不思考;这些都不好。对于新课,主要记下老师讲课提纲、要点以及老师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分析。对于复*课,主要记下老师引导提炼的知识主线。对于*题讲评课,主要记下老师指出的属于自己的错误,或对自己有启迪的内容。或在书的空白处或者直接在书里划出重点、做上标记等,有利于腾出时间听老师讲课。此外,对于课堂所学知识有疑问、或有独到的见解要做上标记,便于课后继续研究学*。

  课内学*是搞好学*的关键。同学们在学校学*最主要的时间是课内。在这学*的最主要时间里,有些同学没有集中精力学*、有些同学学*方法不讲究,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水*的发挥。

  3、落实课后复*巩固课堂所学

  课后复*是巩固知识的需要。常有同学这样说:课内基本上听懂了,可是做起作业时总不能得心应手。原因在于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或全部理解。

  这正是课后复*的意义所在。

  课后复*的方法如下:

  (1)再阅读:上完新课再次阅读教材,能够“学新悟旧”,自我提高。

  (2)“后”作业:阅读教材之后才做作业事半功倍。有些同学做作业之前没有阅读教材,于是生搬硬套公式或例题来做作业,事倍功半。

  (3)常回忆:常用回忆方式,让头脑再现教材的知识主线,发现遗忘的知识点,及时翻阅教材相关内容,针对性强,效果很好。

  (4)多质疑: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多问些为什么?能够引起再学*、再思考,不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水*。

  (5)有计划:把每天的课外时间加以安排;把前一段学*的内容加以复*;能够提高学*的效率。

  4、有心有意识记系统掌握知识

  有意识记的方法:深刻理解,自然识记;归纳口诀,有利识记;比较异同,简化识记;读写结合,加深识记。

  有意识记是系统掌握科学知识的途径。有意识记的方法因人而异、不拘一格。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意识记方法,从而系统掌握科学知识。

  5、增加课外阅读适应信息时代

  课外阅读是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同学们应该增加课外阅读,不断拓宽知识领域,以适应当今的信息时代。

  课外阅读的方法:选择阅读;上网查找;注意摘录。

  6、科学归纳

  知识学*过程的完整分为三个阶段,即知识的获得、保持和再现。

  归纳方法之一是点线网络法。这个方法在总结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相互转换关系法最常使用。如“硫”的一章就以H2S→S→SO2→SO3→H2SO4为统领。

  归纳方法之二是列表对比法。对比的方法常用于辨析相*的概念,对比的方法也最常用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通过对比,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共性与联系。

  归纳方法之三是键线递进法。高中化学学*方法,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多,一些重要概念又是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分散在各个章节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及时集中整理相关概念,按照一定的理论体系,弄清基本概念之间的从属或*行关系。在归纳整理中,可以牺牲一些具体细节,突出主要内容。“勤”和“巧”是到达知识彼岸的一叶方舟。这个“巧”字就是善于总结。

  高中化学学*方法技巧 2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但由于高中化学具有“繁,难,乱”的特点,所以不少同学对学*高中化学感到困难。那么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呢?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化学的两大特点—重实验。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对实验的关注度会高于其他学科。繁而杂。这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有大量的知识需要识记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把以前学数学、物理的方法照搬来学化学,而要根据化学科的特点取舍、创新。

  (一)观观即观察。

  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六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我们在化学实验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观察*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怎样去观察实验呢?首先应注意克服把观察停留在好奇好玩的兴趣中,要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例如,在试管中加热碱式碳酸铜,观察目的是碱式碳酸铜受热变化后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观察内容和方法是

  (1)反应前: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粉末状固体;

  (2)反应中:条件是加热,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是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壁逐渐有水雾形成,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

  (3)反应后:试管里的绿色粉末全部变黑,试管壁有水滴生成,澄清石灰水全部浑浊。经分析得知碱式碳酸铜受热后生成了新物质黑色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最后与前面三个实验现象比较、概括出“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的概念。

  (二)动动即积极动手实验。

  这也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同学们必须形成的一种能力。俗话说:“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效率。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要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或者认真观察老师的实验过程,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三)记记即记忆。

  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

  这是由于:

  (1)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

  (2)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首先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学*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其次,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机械记忆;此外,要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这样才能达到“花时少,效果好”的目的。

  (四)思思指勤于动脑,即多分析、思考。

  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动口、动手,主要是动脑,想“为什么”想“怎么办”?碰到疑难,不是知难而退,而是深钻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似是而非的问题,不是朦胧而过,而是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了。

  (五)练练即保证做一定的课内练*和课外练*题。

  它是应用所学知识的一种书面形式,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掌握知识,并能检验出自己学*中的某些不足,使自己取得更好成绩。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有下述几方面的特点:

  1、概念抽象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注重定性分析,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入手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很大程度上是记忆型,欠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惯于被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而高中除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除形象思维侧重抽象思维,在抽象思维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主动地接受和自觉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如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既抽象,理论性又较强,第二章摩尔概念一个接一个,学生一时不适应,这是学生进入高中所面临的挑战,给教与学带来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

  2、进度快,反应方程式复杂初中进度相对高中较慢,要领定律学*巩固时间较长,在往后的学*中有较充裕的时间加以消化,而进入高中以后,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显著增加,进度加快,化学方程式增多,多数反应失去了初中掌握的反应规律,这在理解和掌握上都增大了难度,如果不及时消化,就会在以后的学*中相当被动,如高一的实验室制法,与水、碱的反应,NaCl与浓硫酸微热与强热制氯化氢反应的不同情况等,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深感难掌握、难记忆,不太适应。

  3、内涵深,联系广如摩尔使微观与宏观联系起来,渗透在高中教材的各个章节,对整个中学化学计算起着奠基的作用。再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学得好可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能使学生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探索、研究后面的化学知识,培养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好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4、抓典型,初中化学只是具体介绍某一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用途,而高一教材以氯、钠、硫、氮为重点,详细介绍它们的物质及重要化合物,通过分析同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研究它们在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运用归纳、对比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是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初中不同的一个特点。

  高中化学学*方法技巧 3

  很多刚入高中的同学,学*物理的时候感觉很不适应,因为高中物理与初中相比,内容更加丰富,难度也随之加大,对能力要求也会更高,需要同学们的灵活性。很多高中同学在学*物体运动和力学感觉很简单,当学到万有引力运动,机械问题,还有什么曲线运动的时候,开始感觉力不从心,物理成绩滑落到低谷,慢慢的厌倦物理,甚至提到物理就会感觉到头疼,从而会使自己生疏了物理!所以我们要积极的改变对物理的学*态度和学*方法,让自己尽可能的适应高中物理。以下就怎样学好高中物理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应降低起点,从头开始。

  我们要转变概念,不要认为初中物理好,高中物理就一定会好。初中物理的知识比较肤浅,只要动动脑筋就能学会,在加上通过大量的练*,反复强化训练,对物理的熟练程度也会提升,物理成绩也会稳步提高。可以这么说分数高并不代表学得好。要想学好高中物理,就需要同学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好的学*方法,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要转化观念,踏实的学*,稳中求进!

  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力。培养兴趣的途径很多,从学生角度:应注意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物理现象,用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喝开水时、喝饮料时、钢笔吸墨水时,大气压帮了忙;走路时,脚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帮了忙,行走过程中就是由一个个倾倒动作连贯而成;淘米时除去米中的杂物,利用了浮力知识;一根直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看上去筷子在水面处变弯折;闪电的形成等等。有意识地在实际中联系到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老师也可以从这些方面下功夫,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物理的激情。

  三、提高学*效率。

  学*期间,在课堂中的时间很重要。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的基本状况,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预*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新的知识有所了解,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预*后把自己理解了的知识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预*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听课过程中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不能开小差。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若能做到这“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要保证听课过程中能全神贯注,不开小差。上课前必须注意课间十分钟的休息,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或激烈争论或看小说或做作业等,以免上课后还气喘嘘嘘,想入非非,而不能*静下来,甚至大脑开始休眠。所以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3、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老师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

  4、作好笔记。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重点,难点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以便复*,消化。

  四、做好复*和总结工作。

  1、做好及时的复*。上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复*的有效方法不只是一遍遍地看书和笔记,而最好是采取回忆式的复*: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例如: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书和笔记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了,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2、做好章节总结。章节总结内容应包括以下部分。 本章的知识网络。 主要内容,定理、定律、公式、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常规典型题型、物理模型等。自我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应有记载,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应记录下来本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路方法或例题,以及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五、正确处理好练*题。

  有不少同学把提物理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大量做题上,搞题海战术。这是不妥当的,“不要以做题多少论英雄”,重要的不在做题多,而在于做题的效益要高、目的要达到。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学过的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因此,要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是必要的。当然没有一定量(老师布置的作业量)的练*就不能形成技能,也是不行的。另外,就是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方法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也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方面。

  六.还要重视观察和实验。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要认真做好物理学生实验,学会使用仪器和处理数据,了解用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总之,只要我们虚心好学,积极主动,踏实认真,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多思考,多研究,讲求科学的学*方法,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注重知识的应用,是一定能够学好高中物理的。

  高中化学学*方法技巧 4

  新一轮课改是从适应时代的需要出发,对化学教材大幅地进行改编,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观念去审视新教材,通过学*,加深了对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现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因为课程结构的变化而带来了课程内容、教学要求以及考试评价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所有的学生都要学化学,而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不同的化学。所有的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都要有最基本的发展,但是在进入高中之后,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长、潜质在科学素养发展方面获得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课程结构强调领域和模块,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像: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氨前景展望等。设置了较多的讨论和生活观察题目,从中折射出新的知识、学*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拔、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学*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观。新课程必修共有两个模块,选修有六个模块。必修的内容比较少,学生的心里负担较轻,对培养孩子的兴趣有好处。除此之外,必修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学完必修课以后对化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这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进行选择。选修有六个模块,内容非常丰富,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化学打下基础,很有好处。

  二.对新理念的认识。

  正确树立高中化学新理念建立有共同基础而又能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可选择的化学课程体系;强调化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能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的学*方式,重视化学学*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学*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现状,帮助学生改变被动接受、死背硬记、机械训练的学*方式。使学生在进行接受学*的同时,增强学*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方式。形成一种对学*主动探求,能互相交流讨论、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方式。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学*需要和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情景,组织学*活动;提供学*工具,参与学*过程给予帮助、指导。师生要共同创造美好的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教学生活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不再是教书的匠人,而应肩负起了解人。培养人的工作。教师不是学生的主宰,学生也不再教师的工作成绩与效果的表征。新课程下教师只是学生学*阶段的激励人。引导者,为学生的学*提供支持。帮助。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潜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教师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书育人:在课堂上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者,是学*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调整者。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学生的学*需要。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情景,提供学*工具;组织学*活动。参与学*过程;倾听学生发言。发问;观察学生的学*活动,给予帮助和指导。师生要共同创造美好的有生命力。创造力的教学生活通过新课程的学*,我觉得作为教师必须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发扬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结合新课程的学*,努力提高自己的化学专业知识。对社会的认识水*提高,同时扩大知识面。提高信息的获取。加工和传播水*。

  总之,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空间,广大化学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化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效果、推动学*动力的办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化学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化学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化学外延。

  高中化学学*方法技巧 5

  一.化学学科特征和课程目标:

  化学是一门基础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学科,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研制新物质的科学,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生命科学和空间技术等研究的重要基础。

  1.知识与技能:认识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制法,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物质的多角度分类,认识化学变化的多样性和规律性,能分析简单化学问题,并用化学语言表达。能分析化学问题中量的关系,学会简单的化学计算。认识常用化学问题的方案设计、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

  2.过程与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规律,了解现代化学肩负的使命。具有为解决化学问题进行专题信息收集、加工和输出的能力。学会通过独立学*和合作学*相结合来提高学*和实践活动的效率,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现代化学和化工的发展,了解化学知识在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化学的自觉性,具有参与化学科学实践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态度。了解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认识化学与生活改善、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形成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有下述几方面的特点:

  ⒈概念抽象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注重定性分析,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入手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很程度上是记忆型,欠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惯于被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而高中除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除形象思维侧重抽象思维,在抽象思维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主动地接受和自觉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如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既抽象,理论性又较强,第二章摩尔概念一个接一个,学生一时不适应,这是学生进入高中所面临的挑战,给教与学带来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

  ⒉进度快,反应方程式复杂

  初中进度相对高中较慢,要领定律学*巩固时间较长,在往后的学*中有较充裕的时间加以消化,而进入高中以后,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显著增加,进度加快,化学方程式增多,多数反应失去了初中掌握的反应规律,这在理解和掌握上都增了难度,如果不及时消化,就会在以后的学*中相当被动,如高一Cl2的实验室制法,Cl2与水、碱的反应,NaCl与浓硫酸微热与强热制氯化氢反应的不同情况等,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深感难掌握、难记忆,不太适应。

  3.内涵深,联系广

  如摩尔使微观与宏观联系起来,渗透在高中教材的各个章节,对整个中学化学计算起着奠基的作用。再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学得好可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能使学生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探索、研究后面的化学知识,培养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好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⒋抓典型,带一族

  初中化学只是具体介绍某一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用途,而高一教材以氯、钠、硫、氮为重点,详细介绍它们的物质及重要化合物,通过分析同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研究它们在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运用归纳、对比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是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初中不同的一个特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