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

首页 / 教案 / |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比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3、让学生感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是有价值的。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在数射线上放一放下面各数,并选两个数比一比大小。

  502510055

  2、在○里填上“><=”

  ○○○

  3、揭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数射线上比大小。

  1、出示情景

  这是四(3)班同学在进行跳远比赛呢?

  徐夏豪的成绩是:2.90米。

  沈珺的成绩是:3.60米。

  夏陈的成绩是:3.45米。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学生操作交流并排出名次

  3、练一练:

  用数射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小数,并比较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二)、脑子里比大小。

  1、出示

  沈佳妮的成绩是:2.98米。

  徐璐婕的成绩是:2.89米。

  顾雨菲的成绩是:3.05米。

  (2)、离开数射线,把三张卡片在桌上排一排。

  (3)、交流说出她们排列的名次。

  (三)、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1、还有其他的方法排出名次吗?

  2、小组讨论

  3、交流并出示: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4、小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三、巩固运用

  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

  3.14○4.130.473○0.46

  5.0192○5.01297.281○8.001

  2、综合运用。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决赛真激烈!

  加西亚的成绩是13.20秒

  刘翔的成绩是12.97秒

  特拉梅尔的成绩是13.18秒

  (1).提问:刘翔(中国)、加西亚(古巴)、特拉梅尔(美国)跑在前三位,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独立思考:有哪些好办法能很清楚地比较出这三个小数的大小?

  (3).学生交流。

  思考:跑步比赛与跳远比赛的成绩排名有什么不一样?

  四、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本设计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学*资源,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运用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的初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2、体现了活动是学*的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学*。

  3、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索,并将学*成果展现,使学生充分感受学*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自信心。

  教材分析:

  “分数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了具体例子。我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选取了更贴*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从而培养其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材处理:

  兴趣是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了“以情激学、导入新课——引导观察、探究规律——实践操作、合作互动——联系生活、开放应用——评价体验、畅谈收获”这一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索,通过找一找、摆一摆、涂一涂、演一演等活动去发现事物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2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②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尽和整除,约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下面三组题。

  (1)23÷7=(2)6÷5=(3)15÷3=

  11÷3=1.8÷3=24÷2=

  2、观察并回答。

  (1)上面哪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3)如果用整数a表示被除数,整数b(b≠0)表示除数,可以怎样说?(让学生看教材第49页关于“整除”的一段话)

  3、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②商必须是整数缺一不可

  ③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4、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

  (1)像6÷5=1.21.8÷3=0.6我们只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

  (2)除尽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不一定是整数,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整除被除数和除数(不为0)都是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三整无余)

  师: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表示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有关约数和倍数的一段话。

  (2)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3)在复*的第1题中,请你指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为什么?

  (4)倍与倍数意义一样吗?

  如:15是3的倍数,表示15能被3整除。

  1.5是0.3的5倍,5倍表示1.5除以0.3的商。

  (5)注意事项。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的注意。

  三、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1页的“做一做”。

  2.做练*十一的第1题。

  3.做练*十一的.第2题。

  4.做练*十一的第3题。

  5.做练*十一的第4题。

  60的约数有。

  6的倍数有。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的内容。

  课后反思:

  给学生以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的探索学*掌握概念。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的大小。

  能力目标动手操作,正确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熟练计算它们的体积。

  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趣引入

  同学们,最*你们发现的城市有哪些变化呢?在城市里为什么要建这么多高楼大厦呢?如果建*房,会怎么样?

  老师带来一件衣服,谁想试一试?(点名让一胖一瘦上来)问:同样一件衣服,为什么有的宽松,有的紧?(因为他们体型不一样,也就是占的空间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空间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体积

  二、学*“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

  1、出示大、小苹果,问:哪只苹果占的空间大?你能从自己的身边选两件物体,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个长方体石块,你知道它们哪个大吗?那你有什么办法?

  演示书上的实验,得出:土豆占的空间小,石块占的空间大。

  3、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土豆和石块相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4、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请同学们自学14页中间部分。

  5、学生汇报:

  (1)常用的体积单位

  (2)拿出课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说说哪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规定的?老师用3根1米长的木条搭成一个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摆一摆: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下图中不同形状的模型,你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见教材)

  得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三、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

  1、猜一猜: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跟什么可能有关?

  2、实践:拼摆长方体,四人一组,用不少于16块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

  3、小组合作:学生四人一小组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四、知识迁移推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师:根据这种关系,你能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2、师生共同归纳: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 a×a×a= a3

  师强调: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 a表示3个a相加。

  拓展应用学校要在操场修建一个长方体的沙坑,如果长6米,宽4米,里面要铺垫0.9米厚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按每立方米沙子重1.7吨计算,这些沙子重多少吨?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作业布置33页8、9题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体的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 ‖ ‖ ‖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a×a= a3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4

  教学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

  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练*五第4、第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建立正方体的概念。

  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正方体的特征,掌握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正方体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当右面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生:正方体。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老师暂时先保密,相信学完本节课的内容,大家就都清楚了。

  【设计意图:通过把长方体变成正方体,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投影出示例3 。

  1.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面、棱、顶点。

  师:那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请你也用探究长方体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师:请同学们观察正方体的特征。(出示观察要点)

  (1)正方体有几个面?有什么特点?

  (2)正方体有几条棱?有什么特点?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小组汇报:

  (1)正方体有6个面,这6个面都完全相同。

  (2)正方体有12条棱,这12条棱长都相等。

  (3)正方体有8个顶点。

  2.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师:通过制作正方体,相信同学们一定对正方体的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到现在为止,我们已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那么让我们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在组内交流观察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投影展示:

  相同点不同点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相等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师:说它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特殊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确正方体是一个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师:现在我们之前的那个猜测,是不是得到验证了呢?如果我们画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该怎样画呢?

  板书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的比较,从而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在这节课里,我们认识了正方体,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完全相同,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了解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与联系,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和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和联系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为后面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作铺垫。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 )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棱长之和是( ),当a=6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B类

  用72厘米长的铁丝焊接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相等特殊2. 12a 72 3. 5×12=60(厘米)

  B类:

  72÷12=6(厘米)

  教材*题

  教材第20页做一做

  (1) 8个(2)略(3)搭成的是正方体

  教材第21页练*五

  4.正方体10厘米6个9. C F D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二、教学重点: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

  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四、教具运用:

  正方体教具、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在哪儿?几条棱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正方体)

  (二)新课讲授。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练*。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二、教学重点: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

  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四、教具运用:

  正方体教具、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在哪儿?几条棱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正方体)

  (二)新课讲授。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练*。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学*,探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了长方体的特点,请你回忆一下,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第2张)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8)个顶点。

  在我们的身边,除了许多长方体的物体,还有许多是正方体。(课件第3张)

  比如:骰子、魔方、沙包、积木、礼品盒等,这些都是正方体。

  你还能说出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呢?

  生举例说。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仔细观察课前准备好的正方体,你发现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1)小组合作:

  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

  (2)汇报交流:(课件第6张)

  生1: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生2: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2.总结正方体的特点。(课件第7张)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6个面完全相同。

  正方体有12条棱,所有的棱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有8个顶点。

  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

  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观察实物的过程中发现正方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观察一下: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课件第8、9张)

  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2:长方体的6个面一般是长方形,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3: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的`所有棱长度都相等。

  4.列表比较一下:(课件第10、11张)

  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课件第12张)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生1: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体也是特殊的长方体。

  师:特殊在哪里?

  生2:正方体可以看做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师:你会用集合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6.小结:(出示课件第13张)

  (1)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3)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

  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能查漏补缺,更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7.做一做:(课件第14张)

  小组活动:小组同学配合,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并思考:

  (1)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摆法?搭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3)搭一个四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

  8.答案揭晓:(课件第15张)

  (1)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如下图:

  (2)用12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摆法?搭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课件第16张)

  第一种摆法: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12cm,宽是1cm,高是1cm。

  第二种摆法:(课件第17张)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6cm,宽是2cm,高是1cm。

  第三种摆法:(课件第18张)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4cm,宽是1cm,高是3cm。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可以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理解的更为透彻,为下一步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好准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搭一个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课件第19张)

  搭一个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搭成的长方体其实就是一个正方体。

  (三)课堂练*

  谈话:同学们,你们学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到智慧乐园挑战一下自己吧!有没有信心呢?

  1.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有几个面的形状完全相同?(课件第20张)

  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cm。它有6个面的形状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

  本题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方体的特点,知道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6个面也是完全相同的。

  2.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72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分米?(课件第21张)

  正方体12条棱相等,棱长和是72dm,可以求出一条棱的长度。

  72÷12=6(分米)

  答:它的棱长是6分米。

  (四)拓展提高。(课件第22、23、24张)

  用铁丝做一个底面周长是56厘米的正方体框架,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1)小组讨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说说你的思考过程。

  (2)汇报交流:

  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可以先求一条棱的长度,再求12条棱的总长度。

  56÷4×12

  =14×12

  =168(厘米)

  答:需要铁丝168厘米。

  (3)底面周长就是4条棱长是总和,求12条棱长的总和,就是56厘米的3倍。

  56×(12÷4)

  =56×3

  =168(厘米)

  答:需要铁丝168厘米。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学*,你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

  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正方体的6个面是正方形,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4.正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六)板书设计

  正方体

  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正方体的6个面是正方形,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4.正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教学反思】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经验、学*兴趣,恰当地把握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先回忆有关长方体的特点的有关知识,再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正方体的认识,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8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呢?(还是1000cm3)你是怎么想的?(板书:转化)

  【设计意图:我用正方体魔方引入,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6、魔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拿的这个芒果也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吗?

  那它的体积是多少,又该怎样求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有趣的测量,共同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新授

  (一)测量芒果的体积

  1、你想怎样测这个芒果的体积呢?(学生汇报)

  2、桌面上,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量杯和一个长方体容器。

  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测量工具,能够很快地求出芒果的体积?为什么?(选择量杯,因为它有刻度)

  3、这样做确实能比较快的求出芒果的体积,你来看(ppt演示)

  量杯中装有一部分水,正好是300mL,这300mL指的是什么?(水的体积)

  仔细观察,将芒果放入水中后,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那么,现在的400mL指的是什么?(水和芒果的体积)

  现在,你知道芒果的体积是多少吗?

  100是芒果的体积,它也是什么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4、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借助量杯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呢?(将芒果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芒果转化成了规则的圆柱体)

  5、像刚才这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排水法”。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实验:用量杯和水试一试、测一测芒果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明白应用转化的思想,可以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也就是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二)测量石头的体积

  1、现在老师也想进行一次测量,我想测的是这块石头的体积。

  我应该选择什么工具来测量呢?为什么?(选择长方体容器,因为石头太大了)

  2、用这个长方体容器怎样求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呢?在小组内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讨论后,学生汇报)

  3、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强调:要从里面测量)

  出示数据:长25cm,宽18cm,水面高度8cm。慢慢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这样放行不行(竖着)?为什么?(石头没有完全浸入水中)

  石头已经完全浸入水中,此时水面的高度是10cm

  4、你能根据屏幕上显示的数据计算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学生动笔计算)

  5、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测得了这块石头的体积。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将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石头转化成了规则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教师调换实验用品进行第二个实验,把量杯换为长方体容器来进一步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会很容易的探索出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可计算的长方体的体积,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适时强调,测量时要把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才能应用转化的思想求体积。】

  6、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能够测量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运用)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

  7、其实,早在20xx多年前,大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用过刚才同学们说到的方法帮助国王解决了一个难题,出示“数学万花筒”,学生读。

  (三)测量苹果醋瓶的体积

  1、现在你们想不想亲自测量一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机会就在眼前,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苹果醋。在大家动手之前,请你先猜猜看“这个瓶子的体积是多少?(净含量:260mL)

  2、现在就动手来验证一下吧。将记录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中。

  【设计意图: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3、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谁能来说一说?

  (四)总结

  通过这几次的实验,我们发现:不管是“排水法”还是“溢出法”,实际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什么呢?(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转化”思想的实质。】

  三、质疑

  看书页,对于今天我们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四、课堂练*

  (一)填空

  1、一个量杯水面刻度200mL,放入一个零件后,量杯水面刻度450mL,这个零件的体积是( )。

  2、一个长方体容器装满水,底面长8dm,宽5dm,高3dm,放入一个不规则物体后,溢出30升的水,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 )。

  3、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分米,高5分米,里面装有水,水深3分米,如果把一块小长方体放入水中,小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上升的水的体积是( )。

  【练*目的:强化“转化”思想的实质。】

  (二)解决问题

  第一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4dm,宽2dm,放入一个石块后水面上升了0.5dm,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正方体的容器,棱长20厘米,现装有深度为5厘米的水。在放入一个物体后,水面上升到8厘米,放入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练*目的:通过对比练*,由直观到抽象,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第二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将一块铁块放入容器中,装满水,再将铁块取出,这时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是6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有多大?★★

  2、一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当放入一个长方体后,容器中溢出了48升水,已知长方体长8分米,宽2分米,求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棱长为15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深8厘米,浸入一个不规则的钢块后,水面上升到距容器口3厘米处,这个钢块的体积是多少? ★★★★★

  【练*目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

  2、生活中有许多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把它们转化成规则的物体来计算出体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用一种变通的方法去思考。

  3、拓展练*:那么,你能想办法测出一粒黄豆的体积吗?(学生汇报)

  一粒黄豆非常小,把它放入水中,我们很难看出水面的升高情况,也就很难算出它的体积。我们可以先测量出一定数量的黄豆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数量,就能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了。

  板书设计:

  转化

  有趣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规则物体的体积

  V正=a3芒果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V长=abh石头下降

  瓶子溢出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9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49页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

  2、理解、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知道约数、倍数的相互依

  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

  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自学、讨论等方式的学*,培

  养学生自主学*能力。

  教学准备:

  1、两张卡片、2、多媒体演示课件

  〔评析〕为了体现当今新的教育观,即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儿童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有目的去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制定的目标体系全面、恰当。

  教学过程:

  一、复*整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

  1、整除的含义

  ①让学生在小卡片上写一道除法算式

  ②黑板上展示学生的除法算式

  〔评析〕学生的学*材料是自己寻找的,而不是教师或书本给定的材料,它们来源于学生自己,这样的学*,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

  ③教师提出问题:A、哪一道除法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

  B、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④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⑤学生交流完毕,每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研究成果

  〔评析〕让学生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即给了学生一个人人参与、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又使学生在*等、自由、真诚悦纳的情意关系中学会了与人共处。

  2、抽象概括整除的概念

  ①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用字母b表示除数,在什么情况下,a能被b整除?

  ②生:略

  ③师:让学生完整地概括整除的意义

  〔评析〕由于学生对整除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所以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对话,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概念,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巩固练*

  ①下面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17和549和73.6和1.210和10

  ②下面四个数中谁能被谁整除

  2、3、6、12

  〔评析〕概念初步后,为了有效巩固,恰到好处增加了练*,练*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发展,增加了开放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又加深了学生对整除的理解

  二、新知教学,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提出问题,看书自学

  ①在什么情况下,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②约数和倍数中的数一般指什么数?不包括什么数?

  ③你能仿照书中的(例1)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约数

  2、学生自学,并回答问题及举例、说明理由。

  〔评析〕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这样的学*,即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

  3、明确约数和倍数的关系

  根据实例提出问题:45能被15整除,能不能单独说45是倍数、15是约数,为什么?

  生:略

  师生共同小结: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地说一个数是倍数或约数。

  〔评析〕通过以上的学*,学生明确了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约数时,必须是以整除为前提,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准确地把握了教学关键。

  4、巩固练*

  ①下面每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36和97和1445和451和100

  ②下列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又是谁的约数?

  1、2、6、12

  ③游戏

  规则:老师出示一个数,看你手中的卡片是否符合老师提出的'条件,符合的请举起你的卡片。

  a、我是12,12能整除谁?

  你们是我的什么数?我又是你们的什么数?

  b、我是19,谁是我的约数?

  c、我是2,谁是我的倍数?

  d、我是1,谁是我的倍数?(小结:1是所有自然数的约数)

  e、让全体同学举起卡片,让具有数字6的同学指出自己的约数

  〔评析〕练*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即有层次,又有坡度,形式又有多样。即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同时还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敏捷。通过练*,即巩固了知识,又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得到了发展

  五、回顾反思,谈各人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又是怎样研究的?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的方法,并谈自己的收获,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许多道理,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之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反思〕: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发展学*的方式。为了倡导这种学*方式,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笔者在设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这一课时,采用了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合作交流、讨论、自学等形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综观整堂课,教师教得非常少,而学生讲得非常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感受了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0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并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重点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难点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教具

  主题图。

  教法 引导探究

  教学设计流程

  (一)导入

  1 .复*:什么叫分数?

  2 .用分数表示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出示教具)

  请学生分别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实施

  1 .提问:比较上面三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这些分数比1 大还是比1 小?并说明理由。

  2 .学生观察后,试着回答。

  学生:(第一个圆)*均分成了3 份,这样的`3 份也就是一个整圆,表示1 ,而阴影部分只有1 份,所以比l 小。

  再请学生分别说出另外两个分数。

  3 .老师指出:像上面的3 个分数都是真分数。我们过去接触过的分数,大都是真分数。那么,你能说说什么叫真分数吗?

  4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一下,再指名回答。

  5 .小结: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

  (四)思维训练

  (五)课堂小结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数相等,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

  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数相等,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

  教学后记:在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完成的效果不够好,在“做一做”第2题中,分数用直线上的点不能准确地表示出来,尤其是假分数,齐梦蝶同学的错误率,主要原因是直线中把单位“1”*均分成了6段,在六分之几的分数中,一份是一段,在三分之几的分数中,一份是两段,学生发生混淆。

  弥补措施:找相关的内容进行练*。

  重新设计需要改进的地方:

  1、加强假分数大于1的教学。

  2、注重*均分的总份数和分母对应,取的份数和分子对应。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扩展阅读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扩展1)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 (菁华6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发展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

  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对比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有几条?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观察并思考。

  师:这些都叫什么立体图形?

  生:都是正方体。

  师:要探究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

  生: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

  2.合作学*。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师: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正方体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比较

  教学反思

  正方体的学*是以长方体知识为基础的,在教学时可以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可采用观察彩图和实物、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2.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同一节中呈现,有利于对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节课的学*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2

  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

  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

  四、拓展应用

  用数学创造生活。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

  在这40分钟的四步学*环节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吗?

  六、作业布置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3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发展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

  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对比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有几条?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观察并思考。

  师:这些都叫什么立体图形?

  生:都是正方体。

  师:要探究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

  生: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

  2.合作学*。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师: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4

  一、学*目标

  (一)学*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

  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目标

  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二、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任务

  (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课前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正方体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分享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体,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正方体的兴趣。

  2.问题探究

  (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长宽高)

  师:对于正方体,你们准备从几方面来认识?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请你们借助手中的正方体物品来观察研究,看看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体的特征。

  交流汇报。(汇报时重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预设:

  ①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个面都相等;

  ②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

  ③正方体有8个顶点。

  小结:同学们从棱、面、顶点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了“正方体是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12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

  (2)制作模型,加深认识特征

  师: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现在请你们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绍你制作的正方体的特征。

  用剪好的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做一个正方体。

  展示学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设计意图:学完长方体后,学生已明确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知道了从哪些方面探究图形特征,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动手,学生亲身感知正方体这个立体图形。考查目标1

  (3)对比观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我们都是从面、棱、顶点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4人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交流汇报后,教师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

  引导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主动探索,从而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的信心。考查目标2

  3.巩固练*

  (1)第20页的做一做。用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

  ①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动手试一试。

  ②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③搭一个四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其余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4.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面、棱、顶点三方面认识了正方体,有6个面,都相等,12条棱也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课时作业

  1.

  (1)正方体的棱长是8分米,每个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2)正方体棱长的和是48厘米,每个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答案:

  (1)32分米、64*方分米

  (2)16厘米、16*方厘米

  解析:通过对正方体面、棱特征的考察,加深理解,为后面学*表面积和体积打基础。考查目标1、2

  2.根据所提供的条件,回答问题:

  它的前面是()形,长()厘米,宽()厘米。

  它的右面是()形,长()厘米,宽()厘米。

  它的上面是()形,面积是()*方厘米。

  答案:略。

  解析:通过“线”想“体”,再从“体”中找“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同时感受每个面与长、宽、高的关系,为表面积打基础。考查目标1、2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5

  一、教学内容

  课本 P27~30 例 1、例 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掌握它们面、棱、顶点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教学难点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四、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

  五、教学设计

  (一)复*准备

  (视频脚本三:第三单元长正方体:1.2)

  1.我们学过哪些*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2.出示收集的各种物体:这些图形同刚才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设计目的是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师出示一些教具,学生拿出收集的学具。

  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几类?

  (2)学生小组研究汇报:根据围成的面的不同可以分为:由长方形围成和由正方形围成的。(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3)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1)

  (4)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什么样的物体叫长方体呢?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5)关于长方体你想学*哪些知识?

  师拿出长方体教具,学生拿学具,师给出面、棱、顶点、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概念,并板书。

  2.长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3)

  (1)长方体有几个面?(6 个)你来猜想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2)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3.学生验证。

  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通过量长和宽计算;

  (2)剪下比一比;

  (3)将其中一个面描在纸上,用另一个面对比。

  4.汇报结论:长方体的 6 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有不同的发现吗?(也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5.教师重点带领学生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请大家再来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还有什么特征?

  6.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怎样验证?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一、二)

  7.学生利用学具验证。

  (1)测量;

  (2)用学具插一个长方体后,再比较棱的长短。

  8.汇报:怎样插长方体,用了什么材料?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

  12 条棱,相对的 4 条棱相等。

  9.重点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棱的特点。

  10.填写总结报告。

  11.认识长、宽、高。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指出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并量出长短。

  3.正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4)

  (1)学生独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填表。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三)

  (2)汇报你们是怎样研究的?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相同点: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

  不同点:

  (三)巩固练*

  1.下面的图形中,是长方体的在括号里画“△”,是正方体的在括号里画“○”。

  2.写出下面各图的名称。

  3.观察实物图,然后填空。

  (1)橡皮的形状是( )。

  (2)橡皮的前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3)橡皮的右侧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橡皮的上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看图填空。(单位:厘米)

  长( ) 长( ) 长( )

  宽( ) 宽( ) 宽( )

  高( ) 高( ) 高( )

  5.判断。(对的在括号里划“√”,错的划“×”。)

  (1)一张很薄的塑料纸,只有正反两个面。 ( )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3)一个长方体中有四个面完全一样,那么另外两个面一定是正方形。 ( )

  (4)用一根长 120 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框架,正方体的棱长为 20 厘米。 ( )

  (四)全课总结

  在这节课上,使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并熟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六个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相互*行的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

  2、认识正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12条棱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长方体棱长总长、正方体棱长总长。

  2、对比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

  四、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20xx)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第一节的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知识,其中长方体含有例1、例2,正方体含有例3。

  教材设计意图:重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五、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普遍对空间概念非常陌生,所以学生对新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理解可能会比较困难。因此唯有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由浅入深,逐一穿插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过程中来分析和比较,从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最终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相关知识导入。

  1、回顾长方形及正方形。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体的空间概念。

  (二)师用实物展示法和生交流,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量。

  1、师分别展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2、生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

  3、生可在桌间或小组内交流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数量特征。

  ①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通常都是长方形,特殊2个正方形和4个长方形)。

  ②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都是正方形)

  (三)引导生通过操作、讨论,来理解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间的特征。

  1、小组合作学*(活动一):

  ①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

  ②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棱长间的区别与联系。

  (长、宽、高的定义;相互*行的棱长长度相等)

  2、小组合作学*(活动二):

  ①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

  ②进一步理解正方体的特征:棱长间的联系。

  (所有棱长长度相等;统称棱长)

  3、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间区别。

  (四)激励生再操作、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间特征。

  1、生各自独立完成(活动三):

  请学生课前剪下教材后的附页,备好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

  ①认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猜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间的区别与联系。(有一些面面积相等)

  ②沿虚线折长方体和正方体,验证猜想。

  ③初步归纳长方体或正方体特征的异同。

  (长方体:相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所有面面积相等)

  (五)师生互动作课堂小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点: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

  ①长方体:相互*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

  ②正方体:12条棱长度都相等,6个面都相等。

  (六)课外作业

  一根绳子既可做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又可做一个棱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体宽架?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扩展2)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实用10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 1

  【复*导入】

  1.如果告诉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2. 如果要求正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怎样求?

  3. 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它占地面积最大是多少*方米?表面积是多少*方米?

  4.一只无盖的长方形鱼缸,长0.4米,宽0.25米,深0.3米,做这只鱼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方米?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第11~13题。

  1.第11题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粉刷教室要粉刷几个面?哪一个面不要粉刷?还要注意什么?

  (3)列式解答:

  4×[8×6+(8×3+6×3)×2-11.4]

  =4×[48+42×2-11.4]

  =4×120.6=482.4(元)

  答: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482.4元。

  2.第12题

  这是一道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的题,提醒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

  分析:前后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就是把3个长方体前面的面相加即可。

  左右两面也相等,实际上就是求中间这个长方体左右的两个面即可。

  解:涂黄油漆[40×(65-10)+40×65+40×40]×2

  =(2200+2600+1600)×2=12800(c2)

  涂红油漆40×65×2+40×40×3=5200+4800=10000(c2)

  答:涂黄油漆的总面积为12800c2,涂红油漆的面积为10000c2。

  3.第13题

  提示: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就可以分成两个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切后的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大于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练*。

  板书设计第5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体积和体积单位

  学*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第28页的“做一做”,及第32页练*七的第1~5题)。第 6 课时课型新授

  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教学重点常用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常用体积单位。

  教具运用 “乌鸦喝水”,玻璃杯、水、沙子、木条……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复*导入】

  口答: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

  1*方米、1*米分米、1*方厘米又是什么计量单位?

  【新课讲授】

  1.认识体积的概念。

  (1)故事导入 :多媒体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看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

  (2)实验证明老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观察比较

  观察:电视机,影碟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教师: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

  教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提问: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为什么?

  2.体积单位的认识。(1)出示两个长方体。

  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教师: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3,d3和3。

  (3)认识体积单位。

  老师:请你猜一猜1c3,1d3,1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棱长是1c的正方体,体积是1c3;棱长是1d的正方体,体积是1d3;棱长是1的正方体,体积是13。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①一粒蚕豆的大小是1c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1c3的物体。

  ②一个粉笔盒的大小是1d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d3大小的物体。

  ③用3根1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3有多大,估计一下,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教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3)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5)练*: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

  【课堂作业】教材第32页练*七1~5题。

  【课堂小结】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今天的学*,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练*。

  板书设计1.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分别写成c3,d3,3。

  第 7 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本第29~31页的内容,课本第30页的例1及第32页练*七的第5~6题)。第 7 课时课型新授

  学*目标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具运用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复*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3或1d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练*。

  板书设计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学*,探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了长方体的特点,请你回忆一下,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第2张)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8)个顶点。

  在我们的身边,除了许多长方体的物体,还有许多是正方体。(课件第3张)

  比如:骰子、魔方、沙包、积木、礼品盒等,这些都是正方体。

  你还能说出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呢?

  生举例说。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仔细观察课前准备好的正方体,你发现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1)小组合作:

  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

  (2)汇报交流:(课件第6张)

  生1: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生2: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2.总结正方体的特点。(课件第7张)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6个面完全相同。

  正方体有12条棱,所有的棱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有8个顶点。

  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

  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观察实物的过程中发现正方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观察一下: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课件第8、9张)

  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2:长方体的6个面一般是长方形,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3: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的所有棱长度都相等。

  4.列表比较一下:(课件第10、11张)

  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课件第12张)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生1: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体也是特殊的长方体。

  师:特殊在哪里?

  生2:正方体可以看做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师:你会用集合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6.小结:(出示课件第13张)

  (1)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3)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

  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能查漏补缺,更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7.做一做:(课件第14张)

  小组活动:小组同学配合,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并思考:

  (1)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摆法?搭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3)搭一个四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

  8.答案揭晓:(课件第15张)

  (1)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如下图:

  (2)用12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摆法?搭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课件第16张)

  第一种摆法: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12cm,宽是1cm,高是1cm。

  第二种摆法:(课件第17张)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6cm,宽是2cm,高是1cm。

  第三种摆法:(课件第18张)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4cm,宽是1cm,高是3cm。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可以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理解的更为透彻,为下一步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好准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搭一个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课件第19张)

  搭一个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搭成的长方体其实就是一个正方体。

  (三)课堂练*

  谈话:同学们,你们学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到智慧乐园挑战一下自己吧!有没有信心呢?

  1.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有几个面的形状完全相同?(课件第20张)

  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cm。它有6个面的形状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

  本题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方体的特点,知道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6个面也是完全相同的。

  2.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72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分米?(课件第21张)

  正方体12条棱相等,棱长和是72dm,可以求出一条棱的长度。

  72÷12=6(分米)

  答:它的棱长是6分米。

  (四)拓展提高。(课件第22、23、24张)

  用铁丝做一个底面周长是56厘米的正方体框架,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1)小组讨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说说你的思考过程。

  (2)汇报交流:

  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可以先求一条棱的长度,再求12条棱的总长度。

  56÷4×12

  =14×12

  =168(厘米)

  答:需要铁丝168厘米。

  (3)底面周长就是4条棱长是总和,求12条棱长的总和,就是56厘米的3倍。

  56×(12÷4)

  =56×3

  =168(厘米)

  答:需要铁丝168厘米。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学*,你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

  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正方体的6个面是正方形,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4.正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六)板书设计

  正方体

  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正方体的6个面是正方形,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4.正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教学反思】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经验、学*兴趣,恰当地把握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先回忆有关长方体的特点的有关知识,再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正方体的认识,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发展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对比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有几条?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观察并思考。

  师:这些都叫什么立体图形?

  生:都是正方体。

  师:要探究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

  生: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

  2.合作学*。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师: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 4

  一、教学内容

  课本 P27~30 例 1、例 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掌握它们面、棱、顶点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教学难点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四、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

  五、教学设计

  (一)复*准备

  (视频脚本三:第三单元长正方体:1.2)

  1.我们学过哪些*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2.出示收集的.各种物体:这些图形同刚才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设计目的是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师出示一些教具,学生拿出收集的学具。

  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几类?

  (2)学生小组研究汇报:根据围成的面的不同可以分为:由长方形围成和由正方形围成的。(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3)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1)

  (4)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什么样的物体叫长方体呢?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5)关于长方体你想学*哪些知识?

  师拿出长方体教具,学生拿学具,师给出面、棱、顶点、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概念,并板书。

  2.长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3)

  (1)长方体有几个面?(6 个)你来猜想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2)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3.学生验证。

  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通过量长和宽计算;

  (2)剪下比一比;

  (3)将其中一个面描在纸上,用另一个面对比。

  4.汇报结论:长方体的 6 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有不同的发现吗?(也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5.教师重点带领学生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请大家再来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还有什么特征?

  6.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怎样验证?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一、二)

  7.学生利用学具验证。

  (1)测量;

  (2)用学具插一个长方体后,再比较棱的长短。

  8.汇报:怎样插长方体,用了什么材料?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

  12 条棱,相对的 4 条棱相等。

  9.重点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棱的特点。

  10.填写总结报告。

  11.认识长、宽、高。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指出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并量出长短。

  3.正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4)

  (1)学生独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填表。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三)

  (2)汇报你们是怎样研究的?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相同点: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

  不同点:

  (三)巩固练*

  1.下面的图形中,是长方体的在括号里画“△”,是正方体的在括号里画“○”。

  2.写出下面各图的名称。

  3.观察实物图,然后填空。

  (1)橡皮的形状是( )。

  (2)橡皮的前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3)橡皮的右侧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橡皮的上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看图填空。(单位:厘米)

  长( ) 长( ) 长( )

  宽( ) 宽( ) 宽( )

  高( ) 高( ) 高( )

  5.判断。(对的在括号里划“√”,错的划“×”。)

  (1)一张很薄的塑料纸,只有正反两个面。 ( )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3)一个长方体中有四个面完全一样,那么另外两个面一定是正方形。 ( )

  (4)用一根长 120 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框架,正方体的棱长为 20 厘米。 ( )

  (四)全课总结

  在这节课上,使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学*,探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了长方体的特点,请你回忆一下,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第2张)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8)个顶点。

  在我们的身边,除了许多长方体的物体,还有许多是正方体。(课件第3张)

  比如:骰子、魔方、沙包、积木、礼品盒等,这些都是正方体。

  你还能说出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呢?

  生举例说。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仔细观察课前准备好的正方体,你发现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1)小组合作:

  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

  (2)汇报交流:(课件第6张)

  生1: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生2: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2.总结正方体的特点。(课件第7张)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6个面完全相同。

  正方体有12条棱,所有的棱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有8个顶点。

  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

  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观察实物的过程中发现正方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观察一下: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课件第8、9张)

  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2:长方体的6个面一般是长方形,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3: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的所有棱长度都相等。

  4.列表比较一下:(课件第10、11张)

  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课件第12张)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生1: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体也是特殊的长方体。

  师:特殊在哪里?

  生2:正方体可以看做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师:你会用集合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6.小结:(出示课件第13张)

  (1)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3)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

  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能查漏补缺,更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7.做一做:(课件第14张)

  小组活动:小组同学配合,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并思考:

  (1)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摆法?搭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3)搭一个四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

  8.答案揭晓:(课件第15张)

  (1)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如下图:

  (2)用12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摆法?搭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课件第16张)

  第一种摆法: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12cm,宽是1cm,高是1cm。

  第二种摆法:(课件第17张)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6cm,宽是2cm,高是1cm。

  第三种摆法:(课件第18张)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4cm,宽是1cm,高是3cm。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可以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理解的更为透彻,为下一步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好准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搭一个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课件第19张)

  搭一个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搭成的长方体其实就是一个正方体。

  (三)课堂练*

  谈话:同学们,你们学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到智慧乐园挑战一下自己吧!有没有信心呢?

  1.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有几个面的形状完全相同?(课件第20张)

  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cm。它有6个面的.形状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

  本题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方体的特点,知道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6个面也是完全相同的。

  2.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72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分米?(课件第21张)

  正方体12条棱相等,棱长和是72dm,可以求出一条棱的长度。

  72÷12=6(分米)

  答:它的棱长是6分米。

  (四)拓展提高。(课件第22、23、24张)

  用铁丝做一个底面周长是56厘米的正方体框架,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1)小组讨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说说你的思考过程。

  (2)汇报交流:

  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可以先求一条棱的长度,再求12条棱的总长度。

  56÷4×12

  =14×12

  =168(厘米)

  答:需要铁丝168厘米。

  (3)底面周长就是4条棱长是总和,求12条棱长的总和,就是56厘米的3倍。

  56×(12÷4)

  =56×3

  =168(厘米)

  答:需要铁丝168厘米。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学*,你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

  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正方体的6个面是正方形,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4.正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六)板书设计

  正方体

  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正方体的6个面是正方形,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4.正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教学反思】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经验、学*兴趣,恰当地把握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先回忆有关长方体的特点的有关知识,再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正方体的认识,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 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发展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对比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有几条?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观察并思考。

  师:这些都叫什么立体图形?

  生:都是正方体。

  师:要探究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

  生: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

  2.合作学*。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师: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 7

  一、学*目标

  (一)学*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

  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目标

  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二、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课前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正方体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分享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体,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正方体的兴趣。】

  2.问题探究

  (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长宽高)

  师:对于正方体,你们准备从几方面来认识?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请你们借助手中的正方体物品来观察研究,看看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体的特征。

  交流汇报。(汇报时重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预设:

  ①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个面都相等;

  ②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

  ③正方体有8个顶点。

  小结:同学们从棱、面、顶点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了“正方体是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12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

  (2)制作模型,加深认识特征

  师: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现在请你们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绍你制作的正方体的特征。

  用剪好的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做一个正方体。

  展示学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设计意图:学完长方体后,学生已明确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知道了从哪些方面探究图形特征,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动手,学生亲身感知正方体这个立体图形。考查目标1】

  (3)对比观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我们都是从面、棱、顶点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4人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交流汇报后,教师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

  引导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3.巩固练*

  (1)第20页的做一做。用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

  ①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动手试一试。

  ②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③搭一个四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其余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4.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面、棱、顶点三方面认识了正方体,有6个面,都相等,12条棱也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 8

  一、教学内容

  课本 P27~30 例 1、例 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掌握它们面、棱、顶点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教学难点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四、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

  五、教学设计

  (一)复*准备

  (视频脚本三:第三单元长正方体:1.2)

  1.我们学过哪些*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2.出示收集的各种物体:这些图形同刚才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设计目的是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师出示一些教具,学生拿出收集的学具。

  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几类?

  (2)学生小组研究汇报:根据围成的面的不同可以分为:由长方形围成和由正方形围成的。(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3)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1)

  (4)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什么样的物体叫长方体呢?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5)关于长方体你想学*哪些知识?

  师拿出长方体教具,学生拿学具,师给出面、棱、顶点、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概念,并板书。

  2.长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3)

  (1)长方体有几个面?(6 个)你来猜想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2)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3.学生验证。

  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通过量长和宽计算;

  (2)剪下比一比;

  (3)将其中一个面描在纸上,用另一个面对比。

  4.汇报结论:长方体的 6 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有不同的发现吗?(也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5.教师重点带领学生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请大家再来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还有什么特征?

  6.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怎样验证?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一、二)

  7.学生利用学具验证。

  (1)测量;

  (2)用学具插一个长方体后,再比较棱的长短。

  8.汇报:怎样插长方体,用了什么材料?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

  12 条棱,相对的 4 条棱相等。

  9.重点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棱的特点。

  10.填写总结报告。

  11.认识长、宽、高。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指出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并量出长短。

  3.正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4)

  (1)学生独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填表。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三)

  (2)汇报你们是怎样研究的?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相同点: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

  不同点:

  (三)巩固练*

  1.下面的图形中,是长方体的在括号里画“△”,是正方体的在括号里画“○”。

  2.写出下面各图的名称。

  3.观察实物图,然后填空。

  (1)橡皮的形状是( )。

  (2)橡皮的前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3)橡皮的右侧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橡皮的上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看图填空。(单位:厘米)

  长( ) 长( ) 长( )

  宽( ) 宽( ) 宽( )

  高( ) 高( ) 高( )

  5.判断。(对的在括号里划“√”,错的划“×”。)

  (1)一张很薄的塑料纸,只有正反两个面。 ( )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3)一个长方体中有四个面完全一样,那么另外两个面一定是正方形。 ( )

  (4)用一根长 120 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框架,正方体的棱长为 20 厘米。 ( )

  (四)全课总结

  在这节课上,使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合发现的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会根据需要进行简单计算。

  3、在观察、比较、测量等学*活动中,培养操作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学生都很熟悉类似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面对这一节知识点,学生们更倾向于从实际物体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找出书本上的答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自己的学*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所在的教室是什么形状,装书包用的抽屉是什么形状,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上的图画,问学生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长方体。这节课就让我们学*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二)、初步认识长方体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自己先观察,摸一摸长方体感受它的面、棱、顶点是什么感觉,从而给出其概念。

  棱:面和面的线段。

  顶点:棱和棱的交点。

  三)、小组活动

  将学生相交分为6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长方体有6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长方形或正方形

  3、那些面完全相同的`?

  前和后、左和右、上和下

  4、长方体有12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相对的4条棱

  6、长方体有8个顶点。

  四)、小组制作并讨论

  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先思考并拿出橡皮泥和细木条。制作好以后回答以下问题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不相等。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五)课堂练*

  剪下本书附页中的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第二课时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复*之前的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长、宽、高。引入正方体。

  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并填下表。

  1、正方体的6个面都相同。

  2、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三)、动手操作题

  1、照书上后面附页的图样做一个正方体,

  2、讨论长方体于正方体的联系于区别。

  3、讨论长方体于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做一做

  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

  (1)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宽、高。

  (2)搭一个四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 10

  教学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

  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练*五第4、第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建立正方体的概念。

  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正方体的特征,掌握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正方体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当右面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生:正方体。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老师暂时先保密,相信学完本节课的内容,大家就都清楚了。

  【设计意图:通过把长方体变成正方体,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投影出示例3 。

  1.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面、棱、顶点。

  师:那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请你也用探究长方体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师:请同学们观察正方体的特征。(出示观察要点)

  (1)正方体有几个面?有什么特点?

  (2)正方体有几条棱?有什么特点?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小组汇报:

  (1)正方体有6个面,这6个面都完全相同。

  (2)正方体有12条棱,这12条棱长都相等。

  (3)正方体有8个顶点。

  2.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师:通过制作正方体,相信同学们一定对正方体的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到现在为止,我们已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那么让我们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在组内交流观察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投影展示:

  相同点不同点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相等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师:说它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特殊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确正方体是一个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师:现在我们之前的那个猜测,是不是得到验证了呢?如果我们画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该怎样画呢?

  板书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的比较,从而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在这节课里,我们认识了正方体,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完全相同,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了解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与联系,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和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和联系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为后面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作铺垫。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 )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棱长之和是( ),当a=6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B类

  用72厘米长的铁丝焊接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相等特殊2. 12a 72 3. 5×12=60(厘米)

  B类:

  72÷12=6(厘米)

  教材*题

  教材第20页做一做

  (1) 8个(2)略(3)搭成的是正方体

  教材第21页练*五

  4.正方体10厘米6个9. C F D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扩展3)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精选10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1

  一、教学内容

  课本 P27~30 例 1、例 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掌握它们面、棱、顶点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教学难点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四、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

  五、教学设计

  (一)复*准备

  (视频脚本三:第三单元长正方体:1.2)

  1.我们学过哪些*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2.出示收集的各种物体:这些图形同刚才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设计目的是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师出示一些教具,学生拿出收集的学具。

  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几类?

  (2)学生小组研究汇报:根据围成的面的不同可以分为:由长方形围成和由正方形围成的。(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3)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1)

  (4)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什么样的物体叫长方体呢?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5)关于长方体你想学*哪些知识?

  师拿出长方体教具,学生拿学具,师给出面、棱、顶点、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概念,并板书。

  2.长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3)

  (1)长方体有几个面?(6 个)你来猜想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2)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3.学生验证。

  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通过量长和宽计算;

  (2)剪下比一比;

  (3)将其中一个面描在纸上,用另一个面对比。

  4.汇报结论:长方体的 6 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有不同的发现吗?(也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5.教师重点带领学生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请大家再来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还有什么特征?

  6.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怎样验证?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一、二)

  7.学生利用学具验证。

  (1)测量;

  (2)用学具插一个长方体后,再比较棱的长短。

  8.汇报:怎样插长方体,用了什么材料?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

  12 条棱,相对的 4 条棱相等。

  9.重点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棱的特点。

  10.填写总结报告。

  11.认识长、宽、高。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指出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并量出长短。

  3.正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4)

  (1)学生独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填表。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三)

  (2)汇报你们是怎样研究的?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相同点: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

  不同点:

  (三)巩固练*

  1.下面的图形中,是长方体的在括号里画“△”,是正方体的在括号里画“○”。

  2.写出下面各图的名称。

  3.观察实物图,然后填空。

  (1)橡皮的形状是( )。

  (2)橡皮的前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3)橡皮的右侧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橡皮的上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看图填空。(单位:厘米)

  长( ) 长( ) 长( )

  宽( ) 宽( ) 宽( )

  高( ) 高( ) 高( )

  5.判断。(对的在括号里划“√”,错的划“×”。)

  (1)一张很薄的塑料纸,只有正反两个面。 ( )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3)一个长方体中有四个面完全一样,那么另外两个面一定是正方形。 ( )

  (4)用一根长 120 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框架,正方体的棱长为 20 厘米。 ( )

  (四)全课总结

  在这节课上,使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8~49页整理与练*练*与应用第8~12题,探索与实践第13~14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能应用因数、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或探索数的一些简单规律或特点。

  2.使学生整理并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在思考、解决问题中有条理地思考,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索实践过程中,感受获得方法、发现规律的喜悦,体会数学的奇妙,培养学*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培养回顾反思、客观评价的意识、*惯和品质。

  教学重点: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理解简单规律。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引入

  1.复*旧知。

  让学生计算练*与应用第8题,直接写出得数。 口答得数,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样算的。

  2.回顾内容。

  引导:我们上节课整理与练*了因数和倍数,重点练*与应用了哪些内容?

  你能找出12和8这两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吗?(板书:1 2 8)自己找一找,把因数和倍数写下来。

  交流:12的因数和倍数各有哪些?8呢?(因数和倍数分别对应板书) 提问:比较两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怎样的数?比较倍数呢?

  3.引入复*。

  提问:那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呢?

  引入:今天的数学课,我们继续整理与练*因数和倍数,在上节课复*的基础上,重点整理与练*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要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公倍数,特别要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同时还要通过探索与实践,发现一些关于数的特征的简单规律。

  二、练*与应用

  1.整理方法。

  引导:我们已经从上面的练*中了解了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意义,能不能自己举出两个数的例子,找出公因数和公倍数?每个同学独立完成。

  指名交流自己的例子,教师选择两个例子板书过程。 让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例子,说出公因数和公倍数。

  提问:黑板上的例子里,最大公因数是几,最小公倍数是几?怎样找出来的?

  那现在说一说,求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方法各是怎样的?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

  2.做练*与应用第9题。

  (1)要求学生完成前四组题,先求最大公因数,再求最小公倍数。

  (2)交流:这四组数各是怎样找最小公倍数的,结果各是几?说一说你的方法。(根据交流板书过程和结果)

  3.做练*与应用第10题。

  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每次分别按3格和4格走,找出两种棋都走到的格子涂上颜色。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这些格子,涂上颜色。

  三、探索与实践

  1.做探索与实践第13题。

  2.做探索与实践第14题。

  四、评价总结

  1.评价反思。

  让学生对照评价内容,反思自己三个方面的学*表现,在☆上涂色表示。 交流评价结果,肯定全班的学*表现,提出以后的学*希望和要求。

  2.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练*,你对这部分内容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体会?

  3.布置作业。

  完成练*与应用第9题后四组题,第11、12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18~1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比较有标志性建筑物的图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展示图片)这些建筑物结构的形状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建筑物结构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出示课件中建筑物的轮廓)

  师:不只是建筑物的形状,我们身边的一些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请同学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了解了我们身边这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来更加深入的研究长方体这个立体图形。

  (贴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并贴出画有长方体*面图的卡纸)

  (过渡语)师:我知道同学们也带来了长方体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给同桌展示一下。

  二、探究新知

  (一)通过摸,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师:接下来跟着老师来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摸到了长方体的面,长方体的面摸起来滑滑的、**的。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种感觉吗?没错像这样摸起来滑滑的、**的部分就叫做长方体的面。(板书:面)

  2.师:那除了面,我们还能摸到长方体的其他组成部分吗?

  (预设1)生:我还摸到了长方体的棱。

  师:那请问长方体的棱在哪里呢?(请生上台指出长方体的'棱)

  (预设2)生回答不出来

  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面和面相交的线段)

  接着让生在自己的长方体物品里找出长方体的棱指出来给同桌看看。

  3.指导学生观察顶点。

  师:同学们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板书:顶点:棱和棱的交点)

  4.师小结: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巩固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具**置。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过渡语)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数一数,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生朗读活动要求。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和面的数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互相*行)及相交的棱、相对(没有公共边的面)及相邻的面(有一条公共边的面)。

  (2)若学生(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8个顶点,12条棱,并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板书: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出示课件,并让生把长方体的定义齐读一遍)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过渡语)师:为了对长方体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我们大伙动动手来制作了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如果我只给你细木条和橡皮泥,该如何运用这些材料呢?

  请个别生读活动要求。

  小组讨论2-3分钟,请生回答。

  (预设)生:我要用细木条来当长方体的棱,橡皮泥用来黏住细木条,同时橡皮泥充当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的想法怎么样?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师:我也非常赞同你的想法,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材料开始制作吧。

  注意:请每组拿出一本书垫在下面再制作长方体框架。

  (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制作)

  (2)师:仔细观察长方体框架,你发现长方体用了几根细木条?

  生:12根细木条

  师:这些细木条其实就是长方体的12条棱,如果可以分成几组?

  (预设)生1:分为三组,四条长,四条宽,四条高。

  (预设)生2:我想分为四组,每一组里有一长,一宽,一高。

  2.认识长、宽、高。

  (1)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过渡语)师:你们刚才都说到了长、宽、高,请问同学们谁愿意带上你们的作品上台给大家指一指长、宽、高分别在什么位置?

  生: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2)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

  3.课堂小结: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你对长方体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我知道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生:我还知道了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8个顶点,12条棱,并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练*巩固

  1.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相同,但形状不相同。(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2.想一想,做一做

  书本第21面 练*五 第一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18~1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比较有标志性建筑物的图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展示图片)这些建筑物结构的形状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建筑物结构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出示课件中建筑物的轮廓)

  师:不只是建筑物的形状,我们身边的一些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请同学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了解了我们身边这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来更加深入的研究长方体这个立体图形。

  (贴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并贴出画有长方体*面图的卡纸)

  (过渡语)师:我知道同学们也带来了长方体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给同桌展示一下。

  二、探究新知

  (一)通过摸,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师:接下来跟着老师来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摸到了长方体的面,长方体的面摸起来滑滑的、**的。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种感觉吗?没错像这样摸起来滑滑的、**的部分就叫做长方体的面。(板书:面)

  2.师:那除了面,我们还能摸到长方体的其他组成部分吗?

  (预设1)生:我还摸到了长方体的棱。

  师:那请问长方体的棱在哪里呢?(请生上台指出长方体的棱)

  (预设2)生回答不出来

  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面和面相交的.线段)

  接着让生在自己的长方体物品里找出长方体的棱指出来给同桌看看。

  3.指导学生观察顶点。

  师:同学们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板书:顶点:棱和棱的交点)

  4.师小结: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巩固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具**置。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过渡语)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数一数,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生朗读活动要求。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和面的数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互相*行)及相交的棱、相对(没有公共边的面)及相邻的面(有一条公共边的面)。

  (2)若学生(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8个顶点,12条棱,并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板书: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出示课件,并让生把长方体的定义齐读一遍)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过渡语)师:为了对长方体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我们大伙动动手来制作了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如果我只给你细木条和橡皮泥,该如何运用这些材料呢?

  请个别生读活动要求。

  小组讨论2-3分钟,请生回答。

  (预设)生:我要用细木条来当长方体的棱,橡皮泥用来黏住细木条,同时橡皮泥充当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的想法怎么样?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师:我也非常赞同你的想法,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材料开始制作吧。

  注意:请每组拿出一本书垫在下面再制作长方体框架。

  (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制作)

  (2)师:仔细观察长方体框架,你发现长方体用了几根细木条?

  生:12根细木条

  师:这些细木条其实就是长方体的12条棱,如果可以分成几组?

  (预设)生1:分为三组,四条长,四条宽,四条高。

  (预设)生2:我想分为四组,每一组里有一长,一宽,一高。

  2.认识长、宽、高。

  (1)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过渡语)师:你们刚才都说到了长、宽、高,请问同学们谁愿意带上你们的作品上台给大家指一指长、宽、高分别在什么位置?

  生: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2)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

  3.课堂小结: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你对长方体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我知道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生:我还知道了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8个顶点,12条棱,并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练*巩固

  1.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相同,但形状不相同。(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2.想一想,做一做

  书本第21面 练*五 第一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的大小。

  能力目标动手操作,正确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熟练计算它们的体积。

  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趣引入

  同学们,最*你们发现的城市有哪些变化呢?在城市里为什么要建这么多高楼大厦呢?如果建*房,会怎么样?

  老师带来一件衣服,谁想试一试?(点名让一胖一瘦上来)问:同样一件衣服,为什么有的宽松,有的紧?(因为他们体型不一样,也就是占的空间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空间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体积

  二、学*“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

  1、出示大、小苹果,问:哪只苹果占的空间大?你能从自己的身边选两件物体,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个长方体石块,你知道它们哪个大吗?那你有什么办法?

  演示书上的实验,得出:土豆占的空间小,石块占的空间大。

  3、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土豆和石块相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4、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请同学们自学14页中间部分。

  5、学生汇报:

  (1)常用的体积单位

  (2)拿出课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说说哪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规定的?老师用3根1米长的木条搭成一个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摆一摆: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下图中不同形状的模型,你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见教材)

  得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三、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

  1、猜一猜: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跟什么可能有关?

  2、实践:拼摆长方体,四人一组,用不少于16块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

  3、小组合作:学生四人一小组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四、知识迁移推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师:根据这种关系,你能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2、师生共同归纳: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 a×a×a= a3

  师强调: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 a表示3个a相加。

  拓展应用学校要在操场修建一个长方体的沙坑,如果长6米,宽4米,里面要铺垫0。9米厚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按每立方米沙子重1。7吨计算,这些沙子重多少吨?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作业布置33页8、9题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体的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 ‖ ‖ ‖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a×a= a3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发展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

  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对比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有几条?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观察并思考。

  师:这些都叫什么立体图形?

  生:都是正方体。

  师:要探究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

  生: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

  2.合作学*。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师: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正方体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比较

  教学反思

  正方体的学*是以长方体知识为基础的,在教学时可以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可采用观察彩图和实物、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2.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同一节中呈现,有利于对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节课的学*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7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册27~2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物观察和电脑演示,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小组合作,经历探究长方体特征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各种有效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有序的观察的能力,初步了解一些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自主构建数学知识,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2个(其中一个两面是一正方形的长方体)、尺子、报告单、制作好的灯笼一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图形王国里开演唱会,下面该谁出场了呢,让我们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欢迎它。

  生:长方体。

  师:那长方体是不是*面图形,(不是)那是什么图形?(立体图形)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学生列举)

  看来生活中的物体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发现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并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然后汇报摸的感受。)

  生:有**的面,还有边的角。

  师:把你手中的长方体举起来,说一说什么地方是**的?还有你说的边和角都在哪?

  师小结:长方体上这种**的面叫做长方体的面,把两个面相交的叫做长方体的棱,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师边摸边说)

  电脑演示。

  师:现在教师要考察一下你们这段知识掌握的怎么样,注意观察,我摸到长方体的哪个部分,你们就快速说出它人名称,好吗?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说明:这个活动环节是让学生摸长方体,使他们对长方体的表象有所了解,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长方体的点滴认识充分激活。面对长方体的物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进入新的学*状态。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现在我们将要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大家可以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研究时可以利用桌上的材料,加上你的巧手,做出一个或两个长方体,在做的过程上,各小组要齐心协力,然后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看看你有什么精彩的发现?并将你们的发现填在报告单上。

  附表

  面棱顶点个数形状大小关系条数长度关系个数长方体

  (设计意图说明:这个环节我提供了大量的制作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制作长方体,让学生调用直观感知、生活经验、做中观察,做中模仿、做中探索、做中发现,做的过程将实物、表象、模型建立联系,对特征有浅表的认识。)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师:你想先说说面、棱、顶点,哪个部分的特征?

  生: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师:你能说说是怎么数的吗?举起来数一数。(上、下、前、后、左、右)

  大家对他的方法进行一下评价。数得好不好?

  师:同学们在数图形的时候要做到有规律,这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大家也一起来摸一摸,数一数。

  师:你还发现有的长方体的面是正方形的。你能把这样的长方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吗?用手指出来哪个面是正方形?那这个长方体上有几个面是长方形、有几个面是正方形?

  师:你有没有找到这样的长方体?举起来看看。(板书: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继续汇报。

  生: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师:你能指一指哪两个面是相对的?

  那你是怎样知道这两个相对的面面积是相等的?

  生:我是用尺子量出来的,量出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发现相等,说明它们的面积相等

  师:长方体有几组这样相对的面(3组)哪三组你能上台指出来吗?

  学生回答,电脑演示。(板书: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及时表扬鼓励)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仔细观察,在同一个角度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呢?

  它的前面是个什么形状?它的上面呢?也是一个长方形,由于观察角度的原因,使它看上去象一个*行四边形,它的右面也是这样的。其实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呢?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我们一般添加3条虚线,画出它的透视图。这样就可以更清楚的看到长方体有六个面了。

  师:我们刚才研究的是面的特征,谁来继续汇报。

  生:长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不相等。

  师:都不相等吗?

  生:是4条4条相等。

  师:哪4条相等?(指名学生上台摸一摸)

  师:这4条棱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生:互相*行。

  师:他们组发现了这样一组互相*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还有这样的和这样一组*行的4条棱相等。(师边说边摸)

  (电脑演示)

  师:你们认为他们小组的发现怎么样?还有哪些也有这样的`发现,你们的发现真是太精彩,来,我们给自己一点掌声鼓励一下。那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呢?

  生1:用眼睛看出来的。

  生2:用尺子量出来的。

  师:有的小组是用眼睛观察出来的,而这个小组同学还对它进行测量,说明他们有很严谨的研究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去学*。再一次给他们鼓鼓掌。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的演示。

  师:另外,顶点有什么特点呢?

  生:有8个顶点。(电脑演示)

  (设计意图说明:这个环节是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交流中发现特征,沟通联系和区别,说的过程是数学名词,数学概念结合操作体验,通过汇报语言实现转化的过程,把感知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由感悟上升为理性认识。)

  3、认识长、宽、高。

  师:每个顶点上都有几条棱相交?

  生:每个顶点有3条棱相交。

  师:我们把相交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这是长方体的现下面也叫底面,我们通常把底面上较长的棱中做长方体的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长方体的宽,把垂直于底面上的棱叫做长方体的高。

  (电脑演示)

  师:下面长们来进行一个快速抢答,注意看老师摸到的是长方体的长、宽、还是高。

  (注意纠正不对的同学)(学生纠正)

  师:它也是长,因为它和长是相对的,互相*行的,属于同一组,所以长方体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呢?

  (交换位置再说一说)

  师:长方体的长、宽、高会随关它摆放的位置不同发生改变。

  (三)巩固应用:

  1、判断。(题略)

  2、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长和宽是多少。

  3、做灯笼,把所需要的木条和纸的数记录下来。

  (四)教学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我们已经对长方体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长方体,注意留心生活,我们就会学到很多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面棱顶点个数形状大小关系条数长度关系个数长方体6所有的面都是长方开,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12相对的棱长度相等8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发展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

  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对比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有几条?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观察并思考。

  师:这些都叫什么立体图形?

  生:都是正方体。

  师:要探究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

  生: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

  2.合作学*。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师: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正方体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比较

  教学反思

  正方体的学*是以长方体知识为基础的,在教学时可以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可采用观察彩图和实物、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2.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同一节中呈现,有利于对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节课的学*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发现长方体特点,能运用长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培养其合作意识和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学难点:

  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能运用其特征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

  长方体的模型,搭长方体的小棒学具和橡皮泥、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题目:准备长方体的模型

  观察长方体模型,说说为什么它是长方体?

  找找生活中的长方体事物。

  二、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师:我这里有些图形,谁来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按照*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进行分类

  师:你们分的非常好,请在你们的本子上画一个*面图形摸一摸,然后摸一摸你的书、铅笔盒等立体图形。

  生开始操作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可能说:*面图形**的,立体图形有边,有角,有点、有面……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立体图形--长方体。

  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呢?

  生举例

  师:你们都拿着长方体模型,是怎么判断的呢?

  生可能说:它有6个面,12条边,8个点,它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纠正边、点,我们来认识一下面、棱、顶点的含义

  生可能用语言描述不了,用手摸得方式来解释这三个概念。

  师给出规范的语言:面就是**的部分,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边就是棱,三条边的交点就是长方体的顶点。媒体演示,并闪烁一个面、一个点、一条棱。

  三、小组探究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很多长方体的特点,但不够全面,接下来我们就以4人小组为单位活动。

  出示活动要求:

  1、一人组织发言,一人记录,他生补充

  2、利用好学具

  3、全组要统一意见。

  4、汇报时,一人汇报,一人演示

  师出示活动提纲

  图形顶点面棱

  个数个数形状大小关系条数长度关系

  长方体

  生开始活动,师巡视

  师:大家基本完成了任务,我们现在来汇报一下。

  师:我们按照表格提示来汇报,好吗?汇报时,其他同学认真听,有不同意见举手补充。

  学生汇报:有8个顶点.一生数八个顶点。(拿着用橡皮泥和小棒组合成的长方体演示)全班赞同

  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几生介绍验证过程)分为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一生补充: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它四个面完全相同。

  师说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前后左右上下面的名称也不同。

  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验证用小棒和橡皮泥组合时,相对的棱不相等就组合不成长方体,)还发现:12条棱,分成3组。

  生介绍完后媒体出示完整表格。

  师: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小组的合作,对长方体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桌拿着长方体模型互相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生活动。

  四、抽象图形

  1、按照要求看长方体,你能看到几个面。

  ①只看一个面②只看一条棱③只看一个顶点

  生操作,汇报。

  师,媒体出示:一个小兔子把看到的面画了下来,你认为哪个最能代表长方体。

  生赞同第三个。

  师:我们在画*面图时,要画出长方体的`三个面,才能代表长方体。

  2、观察从一个顶点看到的三个面有什么特点?

  生观察后发现:看到的是三个相邻的面,前面、上面、一个侧面,它们分别相对的面是看不到的。

  3、观察长方体*面图的面得形状,有什么发现?

  是*行四边形。

  师:*面图形中虽把上面、一个侧面画成了*行四边形,实际上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五、认识长、宽、高

  利用自己的学具阅读课本29页内容。

  师摆放一个长方体盒子,让生分别说出长、宽、高。

  说明:同学们说的真好,每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长、宽、高。

  同桌摆放长方体,互说长、宽、高。

  六、课堂总结

  1、说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利用145页纸,做一个长方体。

  七、课堂延伸

  师拿着一个魔方,你们认识它吗?今天我们研究了长方体,请你们运用本堂课学*知识的方法,研究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

  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

  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

  四、拓展应用

  用数学创造生活。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

  在这40分钟的四步学*环节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吗?

  六、作业布置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扩展4)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 (菁华3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1

  教学目标

  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化,会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计数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灵活性较大;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分类的结果会截然不同,对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要求较大。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难点分析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对于不同标准分类结果不同容易混乱,对于分类标准的理解不够透彻。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本节课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

  1。通过练*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分类的好处

  2。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明白如何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法)

  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你们去文具店买过东西吗?学生:买过。

  教师:老师有两个好朋友,小鹿和小熊,我们一起去他们的文具店里看看好吗?学生:好。

  (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分类与整理的好处。

  教师:你们想去哪一家文具店买东西呀?为什么?

  学生:小鹿文具店,因为很整齐/因为本子放在一起,文具放在一起,很整齐。

  教师:对,老师也想去小鹿文具店,这样将相同的物体摆放在一起就叫做分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分类的王国吧!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教师:从玩具店出来,我们一起去游乐园玩吧,今天游乐园里有许多小朋友和漂亮的气球。

  课件出示孩子们去游乐园玩的情境,并提出问题,这里有这么多气球,你能把这些气球分类吗?可以怎么分?(学生讨论)

  生1:可以按形状/图形分类。

  生2:可以按颜色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一分,初步感受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所分得的结果也不相同,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教师指定用形状分类)

  老师给每两个同学准备了跟气球一样的图片,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按照形状分一分,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把你分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摆一摆,写一写),再展示学生作品。

  (1)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

  师:你分了几类?每类有几个?

  (2)展示象形统计图的方法。

  师:刚才的同学分成一堆一堆的,你为什么要排成一列呢?

  生:整齐、清楚。

  师:你能看出谁最多吗?点名请同学回答。

  生:圆形气球最多。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这一排最长。

  师:我们来看左边这行,这是来记录糖葫芦形状的气球,我们在下面画上一个糖葫芦形,表示这一行记录的项目。有一个糖葫芦形气球就画一下。另外两行是记录心形和圆形的气球,我们也在下面表示出来。

  (3)展示表格记录数据的方法。

  师:这个同学记录方式你能看明白吗?

  师:心形的气球有几个?

  上面一行都是形状,下面一行都是个数,每一列又都形示这个形状的气球有几个,这样记录真清楚。

  (4)展示其他记录方法。

  3、按颜色分类计数,选择喜欢的形式记录结果

  请同学说一说,再用课件出示出类结果,展示分类结果。

  4、在对比中体会

  教师:刚才我们分的都是这些气球,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呢?

  教师:无论结果怎么样,什么应该是不变的?

  5、 小结:通过给气球分类,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分类,学会了怎样分类。下面我们就用所学会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记录分类的结果,让学生体验用表格的形式记录分类整理的数据更清楚、更简捷。

  三、课堂练*(难点巩固)

  课本30页第三题

  (1)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点名学生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在*时的学*和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

  1、像这样把气球按形状、颜色等分一分的方法叫做分类,这里的颜色和形状就是分类的标准。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

  2、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分类整理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整理,其中用象形图和表格整理法最直观简便。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结果。

  3、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能根据具体内容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

  课件、气球卡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引出分类

  今天呀,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快看有多少件礼物?(播放幻灯片)

  学生自由回答:数数的方法,先分再数的方法。

  师:真棒!还有其他方法吗?

  点名回答:先分再数的方法。

  师:刚才呀,你们都是用XX分类的方法来数一数的。(板书分类)

  (2)列举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师:其实呀,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分类现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超市里各种商品的分类摆放,可以让我们更方便找东西;图书的分类可以更方便找书籍;垃圾的分类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环保、更美好。

  二、探究新知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师:现在你们想不想拆老师带来的第一件大礼物?

  生:想。

  师:好!我们一起来拆礼物。哇,原来第一个礼物盒里面装满了气球。你们能不能把这些气球分分类,怎么分呢?谁知道?

  生:按形状分。(板书形状)

  师:分别有?

  生:葫芦形的、圆形的、爱心形的。

  师:你真棒,还可以怎么分?

  生:按颜色分,有黄色的、红色的、蓝色的。

  师:你真聪明!

  (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

  师:刚才某某同学是按照颜色分请你们小组上黑板来分一分,某某同学按照形状分也请你们小组上黑板来分一分。我给下面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气球,请你们小组合作,商量商量,选择你喜欢的分法,在小板上分一分。听明白我的要求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好,现在请小组长拿出学具袋,开始分一分。(3分)

  师:好!同学们基本上都完成了。现在请组长把小板放到桌子左上角。刚才两组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按照形状、颜色把气球进行了分类。我们先看按形状分的,他把气球分成了几类?分别是?

  生:分成了3类;分别是爱心形的、葫芦形的、圆形的。

  师:现在靠你们眼力的时候到了。看谁的眼睛最厉害,能一眼看出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

  生:圆形气球最多有5个,葫芦形气球最少有3个。

  师:你能上黑板指一指,告诉同学们你是从哪开始数的吗?

  学生上黑板示范。

  师:嗯,你真厉害!在统计中,我们一般是从下往上数的,从这里开始要在这画一条起点线,然后呢在底下做上标志,写上这一列气球的数量。

  师:下面谁愿意上来,帮我们颜色分类的'图形整理出来。

  学生代表上黑板演示,其余学生点评。

  师:刚才呀,如果你们不是按照从下往上摆的,请你在小板上修改修改。

  学生修改

  师:现在请你把修改好的小板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都改对了吗?

  学生互相观看修改好的小板。

  师:(口令:请坐好)现在请同学们学具放回学具袋,看哪个小组最快。(画小旗表扬快的小组)

  师:大家看,这一堆气球,按照颜色分一共有多少个?按照颜色分呢?也有

  生:12个;12个。

  师:当我们分类的时候,虽然我们分的方法不同,但是气球的总数相同。

  师:刚才我们不仅学会了分类,还学会了整理成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分类与整理(板书),一起来读一遍。

  (3)初步感受“一个”和“一种”的区别

  师:哎呀,我还有一个气球(绿色葫芦形气球)忘记放进去了,快帮我出出主意,这个气球应该放哪?谁愿意上来贴一贴。

  学生上黑板板演。

  师:他放对了吗?

  生:放对了。

  师:你为什么放这里?你们同意吗?

  师:我还有一个更可爱的兔子气球,这可怎么办呀?谁来?

  学生板演,预设贴在按颜色分中的红色。

  师:如果我想按照形状分,应该放哪呀?

  追问:你为什么不放在这三列当中呀?

  小结:你看,都是增加一个气球,你们为什么一会增加一个数,一会增加一列呀?绿色葫芦气球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但是兔子形气球原来没有,是新增加了一种。

  三、巩固练*

  (1)分小动物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第二个礼物盒有什么?

  生:想

  师:看,请大声的告诉我。

  生:热带鱼、海马、斑马、海豚、大象、鲨鱼、兔子、章鱼

  师:可以怎么分成两类?

  生:按照动物生活在水里,还是陆地来分。

  师:火车火车谁来开?

  师:请把掌声送给他们。请看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有多少个?陆地上的呢?

  身:5个;3个

  (2)分水果卡片

  师:第三个礼物盒有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哇,原来是~~一堆水果卡片。这些水果卡片可以怎么分呀?

  生:按照水果的种类分;

  师:还有不同分法的吗?

  生:按照卡片的形状分。

  师:其实呀!老师把水果卡片藏在了你的抽屉里,看看谁是幸运者,快找找。

  学生纷纷寻找卡片。

  师:好,要求来了。第一第二组的幸运者按照水果种类分,第三第四组的幸运者按照卡片的形状分,没有卡片的同学统计每种的数据。

  师:准备好了吗?请第一第二组的同学排好队上来分一分。(排在上面后再说)下面的看他们是从哪开始贴的?

  学生上黑板展示

  师:刚才他们是从哪开始贴的?

  生:从下往上贴的。

  师:这里雪梨有~~,苹果有~~,桃子有~~

  师:同学们真棒!请把掌声送给自己。现在请第三第四组的幸运者准备。

  师:那我们要记住,在进行统计时,要从下往上。

  (3)分扑克牌

  师:剩下的礼物盒,哦,原来装的是扑克牌。

  师:这里有6张神奇的扑克牌,请你认真观察它们的特点,可以怎么分?(停4秒)看哪位同学找到最多的分类方法,想到的,和同桌说一说(讨论2分钟左右)

  学生汇报(汇报的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先说标准,再说分法,最后统计整理数据)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回答

  师:今天我们学*了分类与整理,明白了整理数据的时候,要从下往上数。

  五、课外活动

  师:课后呀,请你用你学过的知识把自己的书桌上的物品分类整理一下。

  六、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

  形状颜色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案3

  课题名称

  分类与整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体育器材摆放的图片对比,初步体会分类的意义。

  2. 借助给气球分类的活动(教材例1),学会分类的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统计;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3.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整理物品的*惯。

  教学重点 学会简单的分类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

  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会用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计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两张摆放体育器材的图片。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上体育课的时候,你更想从图一找到喜欢的 球还是图二呢?为什么?

  生:图二。因为摆放得很整齐。

  师:看来大家更想从图二找到自己喜欢的球。图二的各种球都很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一眼望过去就很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球了。像图二这样 ,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分类。分类摆放物品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整洁、方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分类与整理。(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例1气球图片

  师:同学们,请观察这 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们手上拿着很多漂亮的气球。

  师:是的,我们看到了小朋友们手上拿着很多漂亮的气球。这么多的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们分一分吧,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每种气球各有几个呢?

  师:有三个小朋友是这样分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课件出示第一个小朋 友的 做法 :

  第一个小朋友是这样分的:我先分一分,再数一数。先分成糖葫芦形、爱心形和球形,然后再去数分别有几个。

  (2)课件出示第二个小朋友的做法:

  第二个小朋友是用了边数边画的方法;首先在纸的最下方把这3种气球的形状画出来,然后数一个画一个,这就是第二个小朋友整理出来的结果。

  (3)课件出示第三个小朋友的做法:

  第三个小朋友就不喜欢这么麻烦,他先在纸上画出这3种气球的形状,然后直接在气球类别下面写出数量,他就这样把它简单地表达出来了。

  师:分完之后,你 们发现了什么?

  生:球形的气球最多,有5个;糖葫芦形的气球最少,只有3个。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棒。这些气球还可以怎样分类呢?

  生:还可以按颜色来分,有红色 、黄色和蓝色三种不同颜色的气球。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两位小朋友 按颜色分类整理出来的结果吧!

  课件出示按颜色分类的图片。

  三、巩固提升

  以闯关游戏的形式出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练*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学*了分类的知识,把同一类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我们知道了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来分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根据物体的其他标准进行分类,比如物体的用途、大小、轻重等等)

  课外延申:通过直观图片体验生活中的分类

  第一张图片:超市的水果分类(节省顾客购物时间)

  第二张图片:图书馆的书本分类(方便读者找所需书本)

  第三张图片:垃圾分类(保护环境)

  五、课后作业

  放学后,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把自己房间进行分类整理,并与家人、同学或者朋友交流自己的成果。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扩展5)

——五年级下册英语第三单元教案 (菁华3篇)

五年级下册英语第三单元教案1

  一. Teaching Time:

  Date:

  Lesson Time:

  二.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一)1. Four skills: month, 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

  2. Three skills: January is the first month of the year.

  3. Lets make and talk.

  制作相册。要求用以下句式进行交流:It’s January. She is skating. In March, the children plant trees.

  4. Lets read and chant.

  (二)Teaching Affection

  1. To promote Ss’ interest and confidence.

  2. To teach the Ss how to say the first month to fourth month of the year.

  三.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1. Words: month, 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

  2. Sentence: January is the first month of the year.

  四.Teaching methods:

  1.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ethod.

  2. Direct Teaching Method.

  3. Reading and writing.

  4. TPR.

  五.Teaching aids:

  1.准备教师卡片,图片和录音磁带。

  2.教师准备硬纸片;数量相等的1~4月的小纸条,按照学生人数准备每人一套。

  3.学生准备几张照片,是有1~4月日期的或是能反映出时间的。

  六.Lesson type: New Lesson

  七.Teaching Steps:

  1. Warming-up / Revision (3’)

  1)Sing a song: Months of the Year.

  2)Review the words : 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

  2. Presentation (20 ’)

  1)教师提问学生的生日:Whose birthday is in January / February / March/ April? 让生日在1~4月的学生到前边逐个介绍自己的生日,例如:Hi! Im XX.My birthday is in January.让下面的学生注意听,尽力记住每个人的生日月份(不能用笔记录)。然后学生按任意顺序站成一排,让下面的学生凭记忆说出他们的生日。从第一个开始,教师说This is .... Start! 学生开始抢答,答对者得一分。看看谁的瞬间记忆好。

  2)把数量相等的1~4月的英语单词分别写在纸条上,然后学生抽签得到自己的月份,按照月份分成小组,以月份名称为组名,如January Group;各小组讨论在自己的月份里有哪些节日,学校有哪些活动,周围的人会进行哪些活动。用英语记下来,不会的可以用图画表示。最后向全班介绍展示讨论结果。

  3)Just write.

  3. Practice (17 ’)

  1)教师请学生分成小组完成学生用书第50页的制作讨论活动。鼓励学生联想以前学过的句型来交流,例:Who is this? Where is he / she? Do you like ... ?

  2)Lets read and chant

  4. Assessment

  Finish the activity book about the lesson.

  5. Additional activities/Homework

  1)Finish the activity book.

  2)设计一张1~4月中节日的贺卡。

  八. Blackboard design:

五年级下册英语第三单元教案2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1) 能够提问并回答三餐所吃的食物,如: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on Mondays……?We havetomatoes, tofu and fish……

  (2) 能够简单描述一些食物的味道,如:The apples are sweet……

  (3) 能够提问并回答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如: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I like apples.They are sweet……

  (4) 能够听懂、会唱歌曲“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和本单元的歌谣。

  2、知识目标

  (1) 认读A、B部分Let’s learn Let’s talk 中的单词和句子,并掌握四会单词。

  (2) 掌握四会句子,读懂对话内容,完成句子填空。

  (3) 了解Let’s start Group/pair work Task time等部分的内容。

  (4) 了解Pronunciation中的字母组合ow, oa, fr, fl的发音规则,认读相关的单词。

  (5) 了解Story time Good to know等部分的内容。

  3、情感、策略、文化等有关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通过以旧带新的方式自主学*,同时也要注重合作学*。

  (2) 了解*表示美好愿望的传统美食,并介绍其他国家的代表性食物,开拓学生的视野。

  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Let’s start Main scene Let’s chant A Let’s learn Group work

  第二课时:A let’s try Let’s talk Talk and match C Good to know

  第三课时:A Read and write Group work C Let’s sing

  第四课时:B Let’s try Let’s talk Pair work C Story time

  第五课时:B Let’s try Let’s talk Pair work C Task time

  第六课时:B Read and write Group work C Pronunciation Let’s check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能够听、说、读、写本课时四会单词: tomato, tofu, green beans,fish, potato,eggplant并认读者cabbage, mutton, pork三个单词及替换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 I’dlike ……

  2、 能用本课时单词卡片完成小组活动,操练新单词。

  3、 能够说唱歌谣,并理解其含义。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有关食物的单词:tomato, tofu, green beans, fish, potato,

  eggplant。

  难点:本课时词汇量大,要求四会掌握的单词多。

  三、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单词卡片、录音带、录音机、学生卡片和彩笔

  四、 教学过程:

  1、 热身

  跟录音,跟唱歌曲,复*有关食物的单词。

  2、 预*

  (1) 吟唱歌谣。

  (2) Let’s start

  出示Let’s start 部分的挂图,出谜语,请学生猜是什么食物。师:I’m yummy to eat. I’m yellow and long.I grow on the tree. My name begins with the letter as “bee”. What an I ?

  可让学生进行抢答,以此复*学过的有关食物的单词。

  (3) 回答谜底,为教授四会单词tomato做准备。

  3、 新授:

  Let’s learn

  (1) 学生说出Let’s start部分谜语的谜底后,自然引出四会单词tomato,教师出示单词卡片tomato。由于本词在四年级下册已出现,在此便可反重点放在该单词的拼读上。在学生拼读熟练后,教师引入potato的学*,随后呈现三个新单词:mutton,

  cabbage, pork,领读,让学生快速记住读音,然后教师说出其中某种食品的特点,学生认读单词。再以不同方式教读其他新单词:tofu,fish,eggplant, green beans 并拼读这些单词。

  (2) 做游戏操练新单词。

  (3) 听Let’s learn 部分录音,认读新单词:cabbage, tomato, tofu,eggplant, mutton, fish,potato, green beans.

  (4) 教师出示六个四会单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抢拼单词,拼读时小组成员可提供帮助。

  Let’s chant

  听懂、学唱本课时的歌谣,复*巩固新单词。

  Group work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食物图片完成任务,以此来操练新单词和巩固已学句型。

  4、巩固延伸:

  做活动手册配套练*,熟记单词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能听懂、会说: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 I haveeggplant……并能在情景中进行运用。

  2、 能听懂提示语,按照Let’s try录音内容判断两张配图的正误。

  3、 能够了解*一些传统食物所蕴含的文化。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询问和回答三餐所吃食物的句型。

  难点:句子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 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的不同用法。

  针对本课时文化背景的学*,要求教师为学生介绍*表示美好祝愿的传统美食,以及其他国家具有代表性的食物,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 课前准备:

  挂图、单词卡、录音机、录音带

  四、 教学过程:

  1、 热身

  (1) 听歌曲,感知本课时的新语言。

  (2) 进行师生对话。

  2、预*

  Let’s try

  播放Let’s try 部分的录音,请学生做出正确判断。

  3、新授

  Let’s talk

  (1) 通过校对Let’s try 部分听力练*的答案进一步呈现新句型。

  (2) 用旧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与新句型“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today?”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新句式。

  (3) 运用卡片练*新句式。

  (4) 放Let’s talk 部分的录音,让学生跟读句子。

  学生可用不同的食物单词替换关键词,形成多组对话。

  Talk and match

  学生进行两人小组练*,完成说说连连活动。

  Good to know

  出示本部分的图片,为学生介绍*及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

  巩固延伸:

  做活动手册的配套练*,听录音,读给家长、朋友听,熟悉单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能够听、说、读、写本课时四会句子,并使用该句型完成问卷调查。

  2、能够理解部分对话的含义并完成句子填空。

  3、 能够听懂、会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为四会掌握句子,还需要解释句子的含义。

  课前准备:

  挂图、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

  1、 热身

  (1) Let’s sing

  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跟唱歌曲,复*巩固A部分主要句型。

  (2) 日常口语练*。

  2、 预*

  复*有关星期的单词。

  3、 新授

  Read and write

  (1) 针对预*部分的内容提问学生,让学生齐声回答。教师接着问学生:

  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on Mondays? 呈现一张School Menu说:Let’s seetogether,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2) 让学生就一日三餐的话题进行小组交流,并制作一张菜单。然后由两名代表以问答的形式在班内做汇报,适时引出句子:That soundsgood.

  (3) 听Read and write 部分录音,指导学生在读懂对话的基础上完成句子填空。教师重点指导四会句子的认读和书写。

  (4)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食物单词替换对话中的关键词,操练新句型。

  Group wok

  请学生使用所学语言完成采访,并进行汇报。

  巩固延伸

  依照课文自编一段对话进行表演;做活动手册配套练*;听录音,读给家长朋友听;熟悉单词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能够听、说、读、写本课时四会单词:tasty, salty, sweet, sour,fresh,,并认读单词healthy。

  2、 能够说唱歌谣,并理解其含义。

  3、 能够了解故事大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听、说、读、写四会掌握的单词。

  难点:单词healthy 的发音。

  课前准备:

  单词卡、录音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1、 热身

  (1) 教师放本单元Let’s sing部分的录音,学生跟唱歌曲。

  (2) 参照上课时的课文内容进行师生对话或生生对话。

  2、 预*

  听歌曲“An Apple a Days ”,学生跟唱并做动作。

  3、 新授

  Let’s learn

  (1)教师接着预*部分的歌谣出示实物,根据以前学过的故事,引出单词fresh,领读单词。再通过歌词理解Healthy的含义,领读单词,注意th的发间。引导学生想一想哪些水果或食品对人体健康有益,在学生说出水果或蔬菜时,可自然引出tasty一词并带读。

  出示盐、糖、醋,佯装品尝这三种调料,呈现不同表情,出示三个单词salty, sweet,sour,让学生认读新单词。在教学新单词的过程中,应反复使用句子:“It’s my favourite.”让学生多次感知新词favourite,以减轻下一课时的负担。

  (2) 以游戏的方式操练新单词。教师拿出已准备好的三杯溶液,请某小组的一名学生品尝并呈现不同表情,让其他组的学生猜单词。

  (3) 听Let’s learn 部分录音,让学生认读单词:tasty, salty, sweet, sour,fresh, healthy.

  (4) 教师出示单词卡片,学生抢读抢拼单词,拼读时小组成员可提供帮助。

  Let’s chant

  让学生听懂、学唱本课时歌谣The apples are sweet……

  巩固延伸:

  收集有关食品的广告信息;做活动手册配套练*;听录音,读新单词给家长和朋友听;熟记单词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能够听懂、会说: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I/We like……并能在情景中熟练运用。

  2、 能够听懂Let’s try 的录音,为几张配图正确排序。

  3、 能够根据Task time中所给的范例自编一则广告。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询问和回答最爱吃什么食物的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I like ……

  难点:单词favourite的发音。

  课前准备:

  单词卡片、调查表、录音带、录音机、彩笔

  教学过程:

  1、 热身

  (1) 播放歌曲“What Would You Like?”,学生跟唱歌曲。

  (2) 日常口语练*。

  2、 预*

  (1) 放录音,跟唱歌谣。

  (2) Let’s try

  教师放Let’s try部分的录音,请学生为几张配图正确排序。录音内容如下:

  ① Girl: Do you like bananas?

  Boy :Yes, they’re sweet.

  ② Girl: Do you like tomatoes?

  Boy: Yes, they’re fresh.

  ③ Girl: What’s you favourite food?

  Boy: Beef, it’s healthy.

  ④ Boy: Do you like ice-cream?

  Girl: Yes, it’s tasty.

  3、新授

  Let’s talk

  (1) 教师出示三张食品的图片,对学生说:I like chicken,beef and fish.教师指着chicken说:I likechicken.在旁边画上一张笑脸;接着指向beef说:I like beef better.并在旁边画上两张笑脸;再指向fish说:I like fishbest.在旁边画上三张笑脸。最后表述:So, my favourite food isfish.出示favourite的单词卡,再询问学生,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个词的含义。

  教读句子: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2) 两人小组用该句型编一小段对话进行操练,同时也可引导学生用该句型编一小段对话进行操练,同时也可引导学生用fruit anddrink替换food.

  (3) 听录音,让学生跟读对话。学生可用不同的食物单词做替换回答问句。

  Pair work

  让学生拿出已发的调查表格,用所学句型对不同学生进行调查,

  并要求对方陈述原因。先组内汇报,再向全班汇报,汇报时要说出:I like …… Mike likes…… Welike……教师看哪一小组表现好,适当给予奖励。

  Task time

  请学生拿出第一课时所做的谜语卡片,向全班展示。

  巩固延伸:做配套练*,读对话给家长听,熟记单词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能够听、说、读、写本课时四会句子:What’s your favourite fruit?

  I like apples. They’re sweet. I don’t like grapes. They’resour.并能在情景中正确运用。能够在Group work中使用该句型完成调查。

  2、 能够理解情景对话的含义并完成句子填空。

  3、 能够理解Pronunciation中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读出相关的单词。

  4、 能够完成Let’s check部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课时的四会句子的掌握。

  难点:单词favourite的拼写。

  课前准备:挂图、录音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1、热身

  (1) 放录音,跟唱歌曲。

  (2) 日常口语对话,进行师生对话或生生对话。

  2、预*

  请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广告,两人一组向大家介绍。

  3、新授

  Read and write

  (1) 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广告图片,示意学生提问:What’s your favourite fruit? 教师回答:I like apples.They are

  sweet.另外出示带有哭脸的葡萄图片说:I don’t like grapes. They are Sour.

  请学生模仿会话,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2) 看图,指着Zoom 说:Look! What’s Zoom’s favourite food? Can he have it? Why?Let’s listen to the tape.

  (3)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句子填空。

  (4) 教师适当指导四会句子的书写,尤其要注意单词favourete 的拼写。

  Group work

  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句型完成调查,找出小组中欢迎的食物。

  Pronunciation

  先给出window, yellow, snow 三个单词,让学生找出ow的发音,再自己尝拼读单词grow。用这种方式总结fl,oa,fr的发音。每教授一个字母组合的发音后,请学生听例词和绕口令,鼓励学生说出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

  Let’s check

  完成Let’s check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每组句子的含义。录音内容如下:

  ① John: 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 Mike? Mike: I have cabbage,mutton and carrots. They’re tasty.

  ② Waitress: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Sarah: I’d like green beans andfish. They’re healthy.

  ③ Women1: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Women2: Eggplant. It’s tasty. It’s myfavourite.

  ④ John: Can I have some eggplant and tofu, please? I’m hungry. Mom:Sure.

  巩固延伸:做配套练*,练*发音,书写单词和句子

五年级下册英语第三单元教案3

  一、单元教材解读

  1.本单元重点学*描述人物体貌特征和个性的语言,其中难点在于部分Read and write 中对话的口头以及书面表达。学生用书在Let's talk 活动中做了铺垫,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反复利用已学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型活动感知新的语言点,以减轻教与学的难度。

  2.另外,本单元Let's try 的听力练*在教学中要予以特别关注,这是本学期新出现的一种教学形式。这一部分是Let's talk 中新句型的教学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完成这项听力练*自然引出新一轮的对话教学。

  二、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够简单描述自己教师的体貌特征及性格特点,如:We have a new English teacher.He's tall and strong.He's very funny.

  (2)能够询问并介绍学校里教师的情况,如:Who's your English teacherMr Carter.He's from Canada.What's he likeHe's tall and strong.

  (3)能够听懂一些描述人物特征的简单对话,完成学生用书中的Let's try部分。

  2.知识目标

  (1)理解Read and write中的会话,并根据提示填充句子或回答问题。

  (2)听、说、读、写Let's learn和Read and write中的四会单词和句子。

  (3)理解Let's start、Let's find out、Let's sing、Let's chant和Pair work等部分的内容。

  (4)了解Pronunciation部分的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并能熟练读出例词。

  (5)了解Task time、Story time、Good to know等部分的内容。

  3.情感、策略、文化等有关目标

  (1)情感态度:根据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在英语学*过程中更大限度发挥自主学*能力,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学*,更好地激发他们英语学*的兴趣。

  (2)学*策略: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态度和方法,有效利用学生用书中设计的Pair work、Group work、Talk and draw以及Task time部分,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

  (3)文化目标:了解中西方国家在称呼人名上的不同*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利用所提供的对话和情景,以旧引新,让学生进入学*状态。

  2.听、说、读、写Let’s learn 和Read and write 中的四会单词和句子.

  3.能够简单描述自己教师的体貌特征及性格特点,如:We have a new English teacher. He’s tall and strong. He’s very funny.

  4.能够询问并介绍学校里教师的情况,如:Who’s your English teacherMr. Carter .He’s from Canada. What’s he likeHe’s tall and strong.

  5.理解A、B部分Read and write 中的会话,并根据提示填充句子或回答问题。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应充分利用所提供的情景,以旧引新,让学生进入积极地学*状态加以突破。

  2、Let’s start部分在学生用书当中首次出现,教师应正确理解此部分的辅垫作用,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加以运用,并帮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的变化。

  3、利用学生用书中设计的Pair work 、Group work、Talk and draw 以及Task time部分,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

  4、在教学过程中,更大限度发挥学生自主学*能力,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学*,更好地激发他们英语学*的兴趣。

  5、由于教学内容非常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采访,并用英语描述学校的教师。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扩展6)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类与整理》 (菁华5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类与整理》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7页例题1, 练*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惯。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理的生活*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 难 点: 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准备:课件、各色各形磁性贴片。

  学具准备:白纸、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家里是不是都有很多的玩具呢?大概有多少个?20xx年3月21日那天,芳芳老师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新闻:86岁老奶奶收藏玩具超过6000件(有文字有图片)。这么我的玩具,这位老奶奶家里有没有显得特别乱呢?

  其实啊,芳芳老师也有一些玩具的收藏,你们可能没有欧!

  二、新授

  (一)、挑一挑

  (邀请4个孩子,逐个拿出毛绒玩具: 墨鱼、比目鱼、骆驼、魔鬼鱼。)

  谁能从这4个玩具中挑出不同的.? (分为两类了)

  (二)、分一分

  1.再拿来一个小鹿,应该放在哪边?

  2.这是一个小矮人,放哪里?

  3.那么,我现在把这6个玩具混在一起,除了刚才分为三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一分呢?

  4.小结:孩子们真棒,刚才的“分一分”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分类”(板书),分类就是把同一类的事物放在一起,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不同。

  (三)、学*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1.这里有4幅图(PPT),大家先仔细观察一下,孩子们想一想可以怎样分类?

  2.可以分别按“颜色”、“形状”、“数量”分类。 我们以一次体会到了不同的分类标准产生了不同的分类结果!

  (四)、学*分类后的简单整理

  1.那么生活中有什么现象是“分类”呢?(PPT)

  2.分类有什么用呢?

  3.接下来,我们一起看(PPT):这里是语文、数学、英语书,一共有多少本?怎么进行分类?我们这样整理一下,让我们自己看得很轻松、一目了然。我们再来数一数、加一加,与刚才所数的数据对一对,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4.师问:

  (1)谁最多?谁最少?

  (2)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这样的整理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另一个内容“整理”(板书)。

  (五)、学*简单的象形统计图

  (教具贴片)这里是我们前几天学*的几种*面图形,都认得吗?

  1.首先,我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

  2.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邀请孩子到黑板上来操作贴片)

  3.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4.谁最多?谁最少?你怎样看出来的?强调“一一对应”。

  5.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当即拍照上传展示)。

  6.算一算,分完以后总数量变了没有?

  7.还可以怎样分呢?(步骤重复第4、5、6)

  三、总结全课

  孩子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回家后,把今天的学*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类与整理》2

  课题名称 分类与整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体育器材摆放的图片对比,初步体会分类的意义。

  2. 借助给气球分类的活动(教材例1),学会分类的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统计;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3.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整理物品的*惯。

  教学重点 学会简单的分类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

  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会用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计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两张摆放体育器材的图片。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上体育课的时候,你更想从图一找到喜欢的 球还是图二呢?为什么?

  生:图二。因为摆放得很整齐。

  师:看来大家更想从图二找到自己喜欢的球。图二的各种球都很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一眼望过去就很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球了。像图二这样 ,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分类。分类摆放物品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整洁、方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分类与整理。(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例1气球图片

  师:同学们,请观察这 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们手上拿着很多漂亮的气球。

  师:是的,我们看到了小朋友们手上拿着很多漂亮的气球。这么多的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们分一分吧,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每种气球各有几个呢?

  师:有三个小朋友是这样分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课件出示第一个小朋 友的 做法 :

  第一个小朋友是这样分的:我先分一分,再数一数。先分成糖葫芦形、爱心形和球形,然后再去数分别有几个。

  (2)课件出示第二个小朋友的做法:

  第二个小朋友是用了边数边画的方法;首先在纸的最下方把这3种气球的形状画出来,然后数一个画一个,这就是第二个小朋友整理出来的结果。

  (3)课件出示第三个小朋友的做法:

  第三个小朋友就不喜欢这么麻烦,他先在纸上画出这3种气球的形状,然后直接在气球类别下面写出数量,他就这样把它简单地表达出来了。

  师:分完之后,你 们发现了什么?

  生:球形的气球最多,有5个;糖葫芦形的气球最少,只有3个。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棒。这些气球还可以怎样分类呢?

  生:还可以按颜色来分,有红色 、黄色和蓝色三种不同颜色的气球。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两位小朋友 按颜色分类整理出来的结果吧!

  课件出示按颜色分类的图片。

  三、巩固提升

  以闯关游戏的形式出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练*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学*了分类的知识,把同一类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我们知道了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来分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根据物体的其他标准进行分类,比如物体的用途、大小、轻重等等)

  课外延申:通过直观图片体验生活中的分类

  第一张图片:超市的水果分类(节省顾客购物时间)

  第二张图片:图书馆的书本分类(方便读者找所需书本)

  第三张图片:垃圾分类(保护环境)

  五、课后作业

  放学后,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把自己房间进行分类整理,并与家人、同学或者朋友交流自己的成果。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类与整理》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7页例题1, 练*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惯。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理的生活*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 难 点: 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准备:课件、各色各形磁性贴片。

  学具准备:白纸、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家里是不是都有很多的玩具呢?大概有多少个?20xx年3月21日那天,芳芳老师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新闻:86岁老奶奶收藏玩具超过6000件(有文字有图片)。这么我的玩具,这位老奶奶家里有没有显得特别乱呢?

  其实啊,芳芳老师也有一些玩具的收藏,你们可能没有欧!

  二、新授

  (一)、挑一挑

  (邀请4个孩子,逐个拿出毛绒玩具: 墨鱼、比目鱼、骆驼、魔鬼鱼。)

  谁能从这4个玩具中挑出不同的? (分为两类了)

  (二)、分一分

  1.再拿来一个小鹿,应该放在哪边?

  2.这是一个小矮人,放哪里?

  3.那么,我现在把这6个玩具混在一起,除了刚才分为三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一分呢?

  4.小结:孩子们真棒,刚才的“分一分”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分类”(板书),分类就是把同一类的事物放在一起,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不同。

  (三)、学*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1.这里有4幅图(PPT),大家先仔细观察一下,孩子们想一想可以怎样分类?

  2.可以分别按“颜色”、“形状”、“数量”分类。 我们以一次体会到了不同的分类标准产生了不同的分类结果!

  (四)、学*分类后的简单整理

  1.那么生活中有什么现象是“分类”呢?(PPT)

  2.分类有什么用呢?

  3.接下来,我们一起看(PPT):这里是语文、数学、英语书,一共有多少本?怎么进行分类?我们这样整理一下,让我们自己看得很轻松、一目了然。我们再来数一数、加一加,与刚才所数的数据对一对,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4.师问:

  (1)谁最多?谁最少?

  (2)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这样的整理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另一个内容“整理”(板书)。

  (五)、学*简单的象形统计图

  (教具贴片)这里是我们前几天学*的几种*面图形,都认得吗?

  1.首先,我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

  2.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邀请孩子到黑板上来操作贴片)

  3.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4.谁最多?谁最少?你怎样看出来的?强调“一一对应”。

  5.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当即拍照上传展示)。

  6.算一算,分完以后总数量变了没有?

  7.还可以怎样分呢?(步骤重复第4、5、6)

  三、总结全课

  孩子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回家后,把今天的学*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类与整理》4

  教学目标

  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化,会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计数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灵活性较大;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分类的结果会截然不同,对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要求较大。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难点分析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对于不同标准分类结果不同容易混乱,对于分类标准的理解不够透彻。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本节课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

  1。通过练*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分类的好处

  2。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明白如何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法)

  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你们去文具店买过东西吗?学生:买过。

  教师:老师有两个好朋友,小鹿和小熊,我们一起去他们的文具店里看看好吗?学生:好。

  (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分类与整理的好处。

  教师:你们想去哪一家文具店买东西呀?为什么?

  学生:小鹿文具店,因为很整齐/因为本子放在一起,文具放在一起,很整齐。

  教师:对,老师也想去小鹿文具店,这样将相同的物体摆放在一起就叫做分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分类的王国吧!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教师:从玩具店出来,我们一起去游乐园玩吧,今天游乐园里有许多小朋友和漂亮的气球。

  课件出示孩子们去游乐园玩的情境,并提出问题,这里有这么多气球,你能把这些气球分类吗?可以怎么分?(学生讨论)

  生1:可以按形状/图形分类。

  生2:可以按颜色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一分,初步感受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所分得的结果也不相同,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教师指定用形状分类)

  老师给每两个同学准备了跟气球一样的图片,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按照形状分一分,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把你分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摆一摆,写一写),再展示学生作品。

  (1)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

  师:你分了几类?每类有几个?

  (2)展示象形统计图的方法。

  师:刚才的同学分成一堆一堆的,你为什么要排成一列呢?

  生:整齐、清楚。

  师:你能看出谁最多吗?点名请同学回答。

  生:圆形气球最多。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这一排最长。

  师:我们来看左边这行,这是来记录糖葫芦形状的气球,我们在下面画上一个糖葫芦形,表示这一行记录的项目。有一个糖葫芦形气球就画一下。另外两行是记录心形和圆形的气球,我们也在下面表示出来。

  (3)展示表格记录数据的方法。

  师:这个同学记录方式你能看明白吗?

  师:心形的气球有几个?

  上面一行都是形状,下面一行都是个数,每一列又都形示这个形状的气球有几个,这样记录真清楚。

  (4)展示其他记录方法。

  3、按颜色分类计数,选择喜欢的形式记录结果

  请同学说一说,再用课件出示出类结果,展示分类结果。

  4。在对比中体会

  教师:刚才我们分的都是这些气球,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呢?

  教师:无论结果怎么样,什么应该是不变的?

  5。 小结:通过给气球分类,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分类,学会了怎样分类。下面我们就用所学会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记录分类的结果,让学生体验用表格的形式记录分类整理的数据更清楚、更简捷。

  三、课堂练*(难点巩固)

  课本30页第三题

  (1)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点名学生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在*时的学*和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

  1。像这样把气球按形状、颜色等分一分的方法叫做分类,这里的颜色和形状就是分类的标准。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

  2。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分类整理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整理,其中用象形图和表格整理法最直观简便。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类与整理》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7页例题1,练*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能初步根据统计分析所获得的数学信息。

  教学重难点:

  学会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准备:课件、气球卡片。

  学具准备:气球卡片,练*本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礼物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看看一共有多少件礼物?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师:同样都是为了解决一共有几个礼物的问题?为什么方法都不一样啊?

  其实不管是按大小来分,还是颜色来分,你们都是把这些礼物进行分类?

  (板书:分类)

  二、联系生活,感受分类

  1、师: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分类的现象,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2、生汇报

  3、课件出示图片:垃圾分类、水果分类、药品分类、书籍分类。

  师:看来分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作用可真大啊!

  三、教学互动。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师:你知道3月8日是什么节日?一年级的小朋友决定为我们亲爱的女老师举行一场联欢会。看他们准备了什么来布置教室。

  师:仔细观察,都有哪些气球呢?(颜色和形状)

  引出问题:是啊!这些各式各样的气球可真漂亮啊!可老师想知道每种气球都有几个?该怎么办呢?(分类)可以怎么分类呢?

  生答略(按形状,按颜色)

  师:真了不起!你们有这么多分类的方法。(在黑板上板书:按形状分,按颜色分)

  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整理、分析数据

  师:那这样吧,今天我们就按形状来给这些气球分分类。接下来你们要完成三件事,请看这是老师对你们的要求。(读要求)

  师:听清楚了吗,那气球呢?现在陈老师就来变个魔术,闭上眼睛,一、二、三,它们已经在你的抽屉里的1号信封里,快动手分一分吧!(多巡视)

  学生动手操作

  ①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

  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整理的特别好,现在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小朋友们都是怎么做的。

  生:我先把圆形的放在一起,它有5个……

  师:他是按形状把气球分成3堆,你数了吗?这样摆成一堆一堆的,好数吗?(贴出作品)

  ②展示象形统计图的方法。

  师:还有一位同学的方法和他的不太一样,请你上来给我们摆一摆,(直接在黑板上摆)老师特别想问你一个问题:刚才的同学它是分成一堆一堆的,你为什么要排成一列列的呢?

  生:整齐、清楚

  生:这种方法(第一种)它们容易叠在一起,数的时候不是特别方便,而排成一列一列的清楚的多?

  师:说的可真好!那你数出每种形状的有几个了吗?快给大家数数吧!

  师:为了让这个图更清晰一些,我还想给它再加上一些东西。

  你真棒!可以用图来表示你整理的结果。(这里要板书:图)

  ③展示表格记录数据的方法

  师:还有一些同学的记录方法很有创意,比如这位同学的作品。大伙能看明白吗?请你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3表示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师:同样老师给他画上几条线。

  (在投影仪上画)

  师:现在看它特别像什么?这样的记录真清楚。(这里要板书:表)

  看下面的数字就知道,哪种最多哪种最少。请认真看图,告诉我你能一眼看出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最少吗?你是怎么看的?(突出看图时,哪一类最长就最多,最短就最少,重点放在一一对应上。看表时,直接看数据)

  师:看老师这儿,移动葫芦形的气球,现在呢你还觉得是葫芦形的最少吗?我分明看到他们两列是一样长的啊!

  这是为什么啊?所以我们在摆的时候就要注意,一个一个对齐,这样才能让别人一眼就看清楚最长的就是最多,最短的就是最少。

  ④展示其它记录方法,让学生评价。(展示一两个其他的作品)

  师: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什么方法?为什么?虽然大家的方法可能不相同,但从结果看,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按形状来分,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3、初步感受“一类”和“一个”的区别

  师:糟了,老师这还有一个气球(蓝色的葫芦形的气球)刚才忘了分,你们快帮我出出主意该摆在哪?

  生:放葫芦形的那列。

  师:不对啊,它是蓝色的啊,也能放这列吗?(因为是按形状来分的,所以只要是这个形状的就应该放在这)

  这边放好了,这个表又该怎样改变?

  师:那如果增加一个小兔子形状的气球呢?又该怎么摆?

  生:答

  师:都是增加一个气球,怎么表格的改变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第一次是心形的增加一个,种类并没有增加,所以在心形那列数上加1就可以了,而第二次增加的是一个新的形状,也就是增加了一类,所以在表格上要再添一列。)

  4、探究其他的分类方法。

  师:刚才我们是按形状来分,你们完成得很棒。现在我们试着按颜色来分,愿意接受挑战吗?

  师:请从2号信封里拿出小气球和原来的放在一起,按颜色分一分,再数一数,这回不用记录!

  生动手实践

  请一生上台展示

  小结:同样是这几个气球,不仅可以按形状来分,还可以按颜色分,也就是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你们还把他们整理成图或者表。今天我们就来学*分类与整理。(板书)

  三、巩固练*

  师:你们太了不起了!现在老师数一、二、三,把你们桌上的气球全收在一起,压在课本下面。我决定带你们去参加智慧乐园的闯关游戏。

  第一关:分一分、涂一涂

  完成课本练*七的第一题

  第二关:给水果排排队

  完成练*七第二题(先按种类来分一分,再按形状分)展台展示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外活动题

  放学后,你能用你学过的知识把自己的书桌上的物品也分类整理一下吗?

  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

  按形状分:按颜色分: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扩展7)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统计教案(精选五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统计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37页例1、“做一做”及第38页练*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同学们,课余时间你们都有哪些兴趣爱好呢?

  2.(PPT课件出示示意图中的6项活动)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1.复*旧知,承接新知。

  (1)选择适当的方式收集数据。

  统计本班同学对活动项目的喜爱情况,用什么方法能一目了然地表示出来?

  方法一:统一计数表示;

  方法二: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方法三: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应该分开统计。

  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分别填入表格。

  (3)分析数据:从这两张统计数据的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分析数据,体验比较。(出示教材第36页单式统计表)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异同点?(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请你根据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对男女生各项进行比较)

  (3)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加直接吗?(合并表格)

  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根据学生介绍,运用课件,逐步呈现新的统计表。

  (3)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1)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2)(出示教材第37页问题)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小结: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三、回顾总结,积累经验

  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新旧知识对比,积累经验。

  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四、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做一做”。

  (1)全班讨论,集体收集数据。

  (2)记录数据,小组讨论分析。

  (3)解读信息,完成题中三个问题。

  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八的第1,2题。

  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五、布置作业

  完成的相关*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统计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细心的好*惯。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表必要性。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目标解读:

  20xx版课程标准解读提出:“了解在现实中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使学生树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不仅仅学*一些必要地知识和方法,同时还将体会数据蕴含的信息,提高自己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准备

  动画课件,活动单,随堂检测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生交流: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的课余生活很丰富,老师这里有六个活动项目(相机出示情境图中的六项活动)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生畅谈

  教师提出问题:老师特别想知道我们全班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进行调查

  教师提问: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调查呢?

  预设:举手表决统计数据,画正字

  好今天我们就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调查,老师有个问题男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活动差别也很大,合在一起调查出的结果,能较真实的反应实际情况吗?那我们该怎么调查?

  预设:男女生分着调查。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做好铺垫。

  (二)自主调查,探究新知

  1.自主调查收集整理数据

  调查活动要求:先对男生做调查。

  (1)找两名女同学到前面来,两个任务,第一全部负责统计数据,第二一个负责调查,一个负责记录。

  (2)男同学在心中选好自己喜欢的活动,当调查员说出你心中的活动时,请高高举起你的右手,不准动,(每人限举一次)

  (3)在统计时全体同学保持安静,全部坐好,同时其他同学同桌进行监督看有没有多举或不举情况。

  用同样的方法调查女同学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2、分析数据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书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最喜欢踢球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合并成一个表格

  4、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师提出问题,我们这两个表有相同的活动项目,怎么合并呢?

  预设有的同学可能拉*两个表的距离。教师出示这种情况这叫一个表吗?教师动画演示。请同学们思考:这两个表相同的项目怎么办?不同的地方又将怎么处理,最终将这男女同学不同的数据,同时在一张表中体现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下面自主合并。找同学到前面板演

  (1)集体交流。

  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合并的?

  (2)教师动画演示过程

  (3)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合并前的只能体现一个项目的信息,合并后可以同时体现两个统计项目的的信息。这样看起来会更简便。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复式统计表。可以同时体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信息。

  5、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认识表头,从表头可以看出一个表包含哪些项目。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力亲为调查统计的全过程,从复*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的价值。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四)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畅谈收获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统计思想,享受数学的简洁美。

  (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

  今天我们学*了复式统计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它吗?

  预设;学生可能没见到过,教师提示在我们的教室里就有?

  生课程表,还有值日表

  教师: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在我们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统计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

  2.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3.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通过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教师:同学们,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二年级时我们就已经学*过有关统计的知识,下面有道题需要你们来解答一下。

  2.课件出示:某城市6月份的天气情况统计表。

  (1)晴天和雨天一共多少天?

  (2)多云比阴天多几天?

  (3)这个月一共有多少天?

  3.教师:同学们完成的可真棒!本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有关统计的知识。出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一)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数据分析。

  1.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玩的活动,那你最喜欢下面哪种活动?

  2.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

  3.小组合作,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每人限选一种,看看这6项活动中的哪项最受欢迎。)

  4.完成单式统计表

  指名汇报,根据统计结果完成单式统计表。师讲解。

  课件出示。

  5.对比观察,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找共同点。

  (二)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

  1.统计项目都一样的两个统计表合并成一个统计表。

  教师讲解活动、人数、性别以及项目。

  2.引导学生对照三张统计表说说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讨论并交流后汇报。

  3.师根据生汇报后(归纳):复式统计表反映的内容丰富,能把两个(或多个)统计项目相同的表合并成一个表,从一个表中就能看到两个(或多个)统计表中的信息。

  (三)运用统计表。

  1.教师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教材例1第(1)、(2)题。

  2.课件出示:从统计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1)先独立思考、观察,再交流、讨论。

  (2)引导学生发现有对爱好喜欢度较高的也有喜欢度较低的,对此要分析原因,开拓自己的思维。

  (3)全班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3.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4.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5.解决问题。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观察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发现,每个统计表的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第三个统计表包含三项内容:活动项目(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人数,性别(男生、女生)。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是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四、思维训练。

  1.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说出中国哪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吗?俄罗斯金牌数最少的一届呢?美国获得金牌数在三个国家的排名分别是多少?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2.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对我们班同学的饮食*惯有什么建议?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统计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地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过程与方法】: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产生及其优越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把几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把几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三、教具学具

  课件一张统计表

  四、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入

  1、在工作之余,我最喜欢看书,诵读经典,在国学中感知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博大与精深。你喜欢哪些活动呢?学生汇报,师点评。

  2、师:猜猜看,咱们班男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会是什么?女生呢?(学生汇报,师点评)

  3、师:咱们猜的正确吗?这要验证一下,下面我们班的小统计员帮老师完成了三年级男、女生最喜欢课外活动的统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4、播放课件。师:你们能将他们的统计结果汇总在下面的统计表里吗?请同学完成统计表一和二。

  要求:两人一小组,一人完成一项并检查自己同伴的结果。

  5、学生汇报。师根据汇报完成课件空白处,并小结。

  (二)感受复式统计的必要性。

  1、仔细观察这两张表,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我们把这种反映单一情况的统计表称为单式统计表,像这两种单式统计表我们可以把它们合并成一个统计表。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主要内容。板书:统计表。

  3、小组合作讨论合并方法。

  这一张统计表里都应该有哪些项目呢?

  4、学生汇报合并结果。投影演示。

  (三)课件演示复式统计表合并、及进一步了解复式统计表

  1、师揭题:孩子们,像这样的统计表我们就叫它复式统计表。师板书:复式。学生读课题。

  2、介绍复式统计表。在这张统计表中,咱们最大的创新在哪里?(在第一个格子)这个格子啊!在数学上我们叫它表头。右上部分表示的是横栏的类别即:活动。左下部分表示的是竖栏的类别,即性别。中间是我们填写的数据,即人数。

  3、根据统计表完成问题。

  (1)参加统计的女生共有多少人?男生呢?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男生喜欢***的比女生喜欢踢球的多几人?

  (四)解读统计表并思想教育

  师: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五)生活运用,巩固新知

  1、师: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的祖国不论是经济、军事还是体育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以体育为例,每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五届比赛中,中国的奖牌数都在世界前三。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体育健儿的在奥运会上所获得的金牌吧!

  课件出示。第29——31届奥运会金牌统计。

  2、统计表的项目有哪些?

  3、请仔细观察并回答问题。下面哪些说些是正确的?

  中国第29届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最多?(正确)

  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错误)

  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错误)

  4、世界正在发生着变化,人的体育素养也在一天一天的改变,中国在进步,世界也在进步,所以每一块金牌的获得都来之不易,运动健儿们付出了许多的汗水。美国是世界体育强国,我们新疆也是一个中国体育强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一路追赶,超过美国。同学们,希望在你们!

  (六)知识检测

  1、出示学生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统计表。

  2、男生一人统计,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3、女生一人统计,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4、你们对统计结果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5、统计表完成了,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女生喜欢什么节目的人最多?男生呢?

  (2)有女生和男生都比较喜欢的节目吗?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七)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复式统计表有哪些优点呢?板书:便于比较、简洁。

  (八)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统计教案 5

  一、学*目标

  *均数(一)

  学*内容:练*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学*目标:

  1、掌握*均数的意义和求*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均数

  学*重点: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学*难点:正确计算*均数

  学*准备:小黑板,统计表

  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均分。2是*均数

  二、学*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均分后是多少个?

  2、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成果,说清求*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均数(二)

  学*内容:教材43页例2,练*十一第4、5题

  学*目标:

  1、能熟练地求*均数

  2、会根据*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3、知道*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重点:根据*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学*难点:比较*均数,得出新的信息

  学*准备: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

  学*流程:

  一、导入:

  什么是*均数,怎样求*均数?

  二、学*交流:

  1、出示例2图片

  (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个队要高一些?

  (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

  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

  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_____÷5

  =_____(厘米)

  (144+146+142+145+143)÷5

  =_____÷5

  =_____(厘米)

  3、比一比

  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

  点拨:*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出示练*十一第4题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3)计算*均数,比一比

  5、猜测:

  (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

  (2)分析原因。

  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三、展现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四、达标测评:练*十一第5题

  五、总结归纳: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求*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扩展8)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优选【5】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材P32页例4和练*七的第7~11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能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剪出的图形,找出规律,加深对*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剪纸活动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教学难点:

  发现图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分层次教学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有关*移和旋转的知识,请你完成下面的练*。

  1、学生完成教材P34页练*七的第7小题。

  (1)学生独立判断。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完成教材P34页练*七的第8小题。

  谈话:你瞧,*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是旋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你能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之间吗?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探索新知。

  看来同学们对*移和旋转的知识掌握得还不错,今天我们继续运用前面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学*例4。你能剪出像右面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

  1、知道了什么?

  学生读题、观察后交流。看图可知:每个小人都是轴对称图形,要剪出并排排列的手拉手的4个小人。

  2、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共同探索后汇报交流。

  (1)先剪出1个小人。怎样剪呢?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在对折线这一边,也就是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1个小人。注意:中间的折痕不要剪开,否则这个小人是断开的。

  (2)再剪出手拉手的2个小人。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再对折,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手拉手的2个小人。注意:一是小人的中线一定是折痕这一边,否则剪出来的就会出现两个半人的小人;二是小人的胳膊要画到纸的边缘,不能断开,否则剪出来的小人就不能连到一起。

  (3)最后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汇报剪法。

  首先把一张纸对折三次,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然后沿虚线剪开,展开就是手拉手的4个小人。

  3、尝试剪一剪,体验成功。

  根据刚才同学的汇报,自己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成功?

  4、汇报交流经验。

  同学们,你在剪连续的手拉手的小人的过程中,你们从剪1个小人→2个小人→4个小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方法:化繁为简。那在剪连续的手拉手的小人时要注意什么?(学生交流)

  对!剪出的连续小人应注意:对折;从闭口处画起;连接处不能剪断。

  5、教师评价后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解决了剪出手拉手并排排列的小人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每个小人*移就是下一个小人;然后根据图形的对称性,只要在反复对折好的纸上沿折痕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沿虚线剪开,就会剪出多个一模一样的图形。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拓展练*,运用新知。

  1、学生完成教材P35页练*七的第10小题。

  用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案。

  (1)学生在小组内拼一拼。。

  (2)各小组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组的想法。

  2、学生完成教材P35页练*七的第11小题。

  拿正方形的纸,按下面的方式折一折、剪一剪。指出不同剪法展开后分别得到的图案。

  (1)学生动手操作按要求折一折、剪一剪。

  (2)学生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3、学生完成教材P35页练*七的第9小题。

  用学具卡片中的圆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两人一组,每人各转两次,计算出两个数的积,比比谁的积大。

  学生弄懂题意后,教师先用课件演示,跟学生一起玩转盘游戏。再让学生在课后制作转盘并玩一玩。想一想:如果两次转出的数的积大的那个同学获胜,谁获胜的可能性大?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剪一剪,剪纸人:

  (1)对折

  (2)画半个人

  (3)剪一剪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 2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感受乘加乘减算式的具体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算式都要先算乘法,会计算乘加乘减算式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一步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会计算乘加乘减算式

  教学难点:

  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今天生物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养的金鱼带到教室里来了(课件显示) 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

  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二、 探究

  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

  (1) 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2)

  (2) 先把3个4条相加再加2条。(43+2)

  三、拓展

  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

  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44-2。

  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2?

  四、 归纳

  像43+2这样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算式;44-2有乘又有减,我们叫它乘减算式,你能看着这两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五、 应用

  做教材第12页第1、3、4题

  第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43+1=13)

  第3题,左边有题一共有几人?怎样列式?

  六、 课堂作业

  教材12页第2题。

  七、作业设计

  算一算

  32+4 22+8 14+3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 3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基本练*

  1、填空练*:

  (1)计量比较短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是( )

  (2)计量比较长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是( )

  3千米=( )米 7厘米=( )毫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厘米

  2、手势比划练*(本题要点:学生能正确用手表示长度单位,加深理解)

  师快速变换长度单位,学生快速用手比划其长度。(注意纠正学生长度不规范的手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快速用手势表示单位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的直观认识,准确建立表象。]

  3、填写长度单位 (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

  谈话:刚才,同学们能用手来表示其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的估计能力,看谁能准确填写上长度单位。

  一棵树高7 ( ) 飞机每小时的速度是100( )

  一把小刀长6( ) 课桌高70( )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物体,加强学生估测能力,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综合练*

  1、做自主练*中的第5题。(重点指导学生量的方法)

  (1)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测量。

  (2)班内交流。

  2、做自主练*第6题 (重点让学生理解算理)

  (1)引入

  谈话: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不错,下面我们来个长度单位换算的小游戏,好吗?(教师

  把第6小题变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进行换算。如:1分米-3厘米=( )厘米,可以变长一分米的粉笔,去掉3厘米,还剩多少厘米……)

  (2)学生抢答,并说清算理。

  3、做自主练*第7题

  (1)学生独立填写。

  (2)班内交流。(学生说出填写理由)

  4、自主练*第8题

  (1)先让学生读一读,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综合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实践测量。

  谈话:同学们知道了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下面我们就用我们

  手中学具来量实物,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1、量一量手中铅笔的长度。

  2、量一量手指的长度。

  3、量一量文具盒的厚度。

  先让学生独立测量,班内交流时说一说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练*,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创设学生喜欢的游戏情境和动手测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比一比,量一量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直观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 4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大家喜欢孙悟空吗?谁能介绍一下孙悟空的本领?有一个小朋友叫甜甜,他也很喜欢孙悟空,晚上在梦中还和孙悟空比本领呢!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在比什么?(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动画片放完了,你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富有童趣的童话素材,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1毫米。

  (1)猜测。

  谈话:孙悟空把金箍棒变成5毫米长,请猜一猜,5毫米有多长?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猜测的长度。

  (2)验证。

  谈话:5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说一说。

  (3)班内交流,认识1毫米。

  谈话:那个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交流一下?(引导学生说出一小格是1毫米,5小格就是5毫米 )

  (4)巩固对1毫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毫米呢?(学生交流)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毫米有多长。

  (5)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思考一下毫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有什么关系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2、认识1分米。

  (1)猜测。

  谈话:后来,孙悟空又把金箍棒变长了,变到10厘米长了,你认为现在的金箍棒有多长?把它在练*纸画下来。

  (2)验证。

  谈话:拿出直尺,验证一下,你刚才猜的怎么样?同桌互相说说。

  (3)班内交流,认识1分米。

  谈话:谁愿意说说10厘米到底有多长?(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认识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 )

  (4)巩固对1分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分米呢?(学生交流)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3、认识1千米。

  (1)猜测。

  谈话:孙悟空为了显示出他的本领,他还把金箍棒一下子变成1千米长,仔细观察图画,你能通过图中提供的信息,说说1千米有多长吗?

  (2)举例说明(也可以引导学生实地感受)。

  A:一个人伸开双臂大约1米,1千米大约需要1000名同学拉起手的总长度。

  B:你知道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几圈是1千米呢?(引导学生借助计量单位“米”体会1千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千米又叫公里,用Km表示,1千米=1000米)

  (3)举例体会。

  谈话:谁能说一说从学校到什么地方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4、小结。

  谈话: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结合故事情境,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感知---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建立起长度单位的表象,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长度单位概念的认识。]

  三、自主练*,应用拓展

  1、自主练*第1题。

  (1)同桌交流。

  (2)教师说长度,学生用手势表示。要求:速度要快而且要准确。

  2、自主练*第2题。(先猜单位再量一量)

  量一量1元钱硬币的厚度是( )

  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是 ( )

  量一量课桌的高度是( )

  3、自主练*的第4题。(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趣味性和操作性的练*,让学生在手势游戏的比划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猜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四、自我评价:

  这节课我都学会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材P36页练*七的第12~14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练*,巩固生活中的对称、*移、旋转现象,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熟练画出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能准确地识别出轴对称图形;根据*移、旋转的特点,准确判断生活中的*移、旋转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准确地识别出轴对称图形;根据*移、旋转的特点,准确判断生活中的*移、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发现蕴含的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回忆本单元学*的知识。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哪些知识?请大家一起回忆回忆。学生交流。

  二、复*梳理、板书本单元的知识。

  1、复*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1)复*对称现象。

  像树叶、蝴蝶、***城楼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

  (2)复*轴对称图形。

  ①像上衣、松树、桃心、葫芦这样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②判断轴对称图形要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来判断。

  ③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

  (3)完成教材P36页练*七的第13小题。

  谈话:同学们爱照镜子吗?把脸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就会出现和这边一样的图像,小明把这个图形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出现了另一半,(课件演示),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蝴蝶)

  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照镜子时,镜子外的是物体和镜子内的成像前后、上下——不变,但是左右相反发生变化,这就是镜面对称现象。镜面对称的图形也是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出示半边的天坛、笑脸、青蛙、雪花等图案,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2、复**移和旋转。

  (1)复**移。

  ①*移: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做*移。

  ②*移的特征:*移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

  (2)复*旋转。

  ①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

  ②旋转的特征: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3)完成教材P36页练*七的第14小题。

  下面哪一幅图是由(1)*移得到的?在序号上画“√”。

  ①学生认真观察后,独立完成。②学生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复*解决问题。

  (1)剪出连续图形的.方法:根据图形的对称性,只要在反复对折好的纸上沿折痕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燕虚线剪开,就会剪出多个一模一样的图形。

  (2)剪出的连续图形应注意:对折;从闭口处画起;连接处不能剪断。

  (3)完成教材P36页练*七的第12小题。

  你能剪出像下面这样的图吗?

  ①学生观察后,独立完成,动手试着剪一剪,可以在小组内先交流想法再操作。

  ②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说说自己是怎样剪的。③学生再次动手独立剪一剪。

  三、全课总结。

  本单元的学*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了轴对称图形、*移和旋转现象,同学们剪出了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能判断*移和旋转。下课后,不要停下发现的脚步,去生活中寻找更多的数学知识,做生活的小主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