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学教案范本10份

首页 / 教案 / |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 1

  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2、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1)预*本节内容。(2)查询报刊、网络、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

  教师准备:查询报刊、网络、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袁隆*与杂交水稻以及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袁隆*在20xx年颁奖仪式上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袁隆*在生物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学*生物学的兴趣。

  二、讨论分享: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

  (1)教师PPT介绍三则生物技术对于人类的影响:①青霉素的发现、②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③世界断手再植奠基人,引导学生小组汇报时的条理性。

  (2)学生讨论整理后分享

  (3)PPT出示,小结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衣服的原料,食物的来源;住房的材料等等,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真实地体验到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离不开生物。

  2、出示袁隆*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画面,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袁隆*杂交水稻》,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袁隆*的新型杂交水稻为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

  (2)我们应学*袁隆*在科学探索中的什么精神?

  (3)袁隆*怎样研究出杂交水稻的?

  教师提示:

  1、阅读短文时,同学们要领悟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险究的基本步骤,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设计、方法等)、验证---得出结论。

  2、阅读短文时,浓缩文字叙述,抓住关键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如何概括出生物学的概念。学生阅读,做标记,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巡回,与学生一起交流。

  3、师生共同归纳,引出生物学概念。并由叶虫的自我保护、鱼会睡觉吗?蚊子都会吸血吗?雷达是怎样设计的?“研究水稻的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及前后几代水稻的生命活动规律”引出概念。(生物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概念中关键的知识点:(1)生物学是科学,(2)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就学生所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列举出来,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这一概念)

  三、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离不开生物学。

  出示一些“人口剧增,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及癌症和艾滋病”的画面及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来进一步认识生物学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通过(二)(三)部分的探究学*,引导学生总结出人类与生物学密切联系的结论。

  师生讨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学生小组讨论:

  同学间充分讨论,感受生物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每组请一名代表发言,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温室大棚对于植物的适应环境和优良品种遗传带来的问题),然后师共同归纳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学必将成为21世纪的领先科学。

  【教学反思】

  这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生物学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既然是影响就有正面的和负面的,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感受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但是学生在认识上总是存在这片面性。

  这节知识是要通过辩论来让学生感受的,但是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因此辩论就显得有些不足。

  补救措施:在教学最后两章时,同样涉及到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这时在进行充分的辩论较好。

  一者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同时从时间上来说比较充足,会使学生从客观上有一定的认识。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 2

  活动目的:

  1、了解细菌的多样性,知道细菌对人体的益处和害处。

  2、培养良好的卫生*惯。

  活动准备:

  显微镜,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了解细菌的特点。

  1、请幼儿用显微镜看不洁食物上的细菌,告诉幼儿如果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这些细菌就会跑到我们身体里面。

  2、请幼儿说说哪些食物是不干净的。不干净的食物如变质的食物、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过期的食物等。

  小结:变质的食物、不卫生的食物、过期的食物都不能吃,因为这些食物都不符合卫生标准,人吃了会生病。

  二、细菌的`分类。

  看幼儿用书提问:图片上都有什么?

  小结:细菌分有害菌和有益菌,左边图中是食物放坏了,变质了,长细菌了,吃了会生病,这种细菌叫有害菌;右边的图中画有酸奶、葡萄酒、面包、馒头等食物,这些食物中的细菌对身体有好处,可以帮助消化,这种细菌叫有益菌。

  三、找细菌,学分类。

  请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细菌,是有益菌还是有害菌。如沙子里、厕所里、蛋糕里等。

  四、学*正确的洗手方法。

  1、教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细菌,如果我们吃东西时没有洗手或洗得不够干净,就会把细菌吃进肚子里,会肚子疼,会生病。

  2、学*五步洗手法。

  "湿":打开水龙头,将手淋湿后关紧。

  "搓":打肥皂或洗手液,手心手背搓干净。

  "冲":打开水龙头,把手冲干净。

  "捧":用手捧水冲水龙头后,关紧水龙头。

  "擦":用自己的毛巾把手擦干净。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自主学*字词,能正确读写“惯、圃”等11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4、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学难点:

  1、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2、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兴趣

  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

  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

  生看图回答。

  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

  3、板书课题,生齐课题。

  二、出示预示提示

  1、学会“惯、圃”等11个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4、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让学生带着预*提示听课文录音。

  三、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词,自学交流并汇报。

  (1)生自己读

  (2)指名读

  (3)归纳这些生字的特点(都是“虫”字旁)。

  (4)学生欣赏这些动物的图片并了解它的特点。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1)让学生带着这段练*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完成这段练*。

  (3)师进行点拨并板书出主要内容。

  四、深入学*,体会人物个性

  1、课文中主要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我”和爸爸,文中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

  (1)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3)指名说说你很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读哪些描写的句子,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2、思考。

  (1)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

  爱听着声音,想伸手摸一摸

  父亲不允许我动,但是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

  好奇心强

  (3)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呢?

  渴求知识、求知欲望强

  3、总结:“我”和“父亲”的形象就是在一个个具体事例得以呈现。

  五、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讨论、朗读中总结“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六、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凡是能发声的都是活的生物(认知、猜测)

  表能发声(好奇)

  表里有生物(推测)→证实

  七、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2、你的童年也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吧,请你也像作者那样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你的童年趣事写一写。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 4

  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2、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1)预*本节内容。(2)查询报刊、网络、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

  教师准备:查询报刊、网络、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袁隆*与杂交水稻以及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袁隆*在20xx年颁奖仪式上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袁隆*在生物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学*生物学的兴趣。

  二、讨论分享: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

  (1)教师PPT介绍三则生物技术对于人类的影响:①青霉素的发现、②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③世界断手再植奠基人,引导学生小组汇报时的条理性。

  (2)学生讨论整理后分享

  (3)PPT出示,小结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衣服的原料,食物的来源;住房的材料等等,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真实地体验到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离不开生物。

  2、出示袁隆*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画面,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袁隆*杂交水稻》,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袁隆*的新型杂交水稻为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

  (2)我们应学*袁隆*在科学探索中的什么精神?

  (3)袁隆*怎样研究出杂交水稻的?

  教师提示:

  1、阅读短文时,同学们要领悟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险究的基本步骤,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设计、方法等)、验证---得出结论。

  2、阅读短文时,浓缩文字叙述,抓住关键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如何概括出生物学的概念。学生阅读,做标记,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巡回,与学生一起交流。

  3、师生共同归纳,引出生物学概念。并由叶虫的自我保护、鱼会睡觉吗?蚊子都会吸血吗?雷达是怎样设计的?“研究水稻的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及前后几代水稻的生命活动规律”引出概念。(生物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概念中关键的知识点:(1)生物学是科学,(2)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就学生所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列举出来,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这一概念)

  三、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离不开生物学。

  出示一些“人口剧增,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及癌症和艾滋病”的画面及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来进一步认识生物学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通过(二)(三)部分的探究学*,引导学生总结出人类与生物学密切联系的结论。

  师生讨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学生小组讨论:

  同学间充分讨论,感受生物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每组请一名代表发言,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温室大棚对于植物的适应环境和优良品种遗传带来的问题),然后师共同归纳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学必将成为21世纪的领先科学。

  【教学反思】

  这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生物学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既然是影响就有正面的和负面的,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感受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但是学生在认识上总是存在这片面性。

  这节知识是要通过辩论来让学生感受的,但是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因此辩论就显得有些不足。

  补救措施:在教学最后两章时,同样涉及到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这时在进行充分的辩论较好。

  一者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同时从时间上来说比较充足,会使学生从客观上有一定的认识。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自主学*字词,能正确读写“惯、圃”等11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4、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学难点:

  1、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2、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兴趣

  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

  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

  生看图回答。

  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

  3、板书课题,生齐课题。

  二、出示预示提示

  1、学会“惯、圃”等11个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4、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让学生带着预*提示听课文录音。

  三、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词,自学交流并汇报。

  (1)生自己读

  (2)指名读

  (3)归纳这些生字的特点(都是“虫”字旁)。

  (4)学生欣赏这些动物的图片并了解它的特点。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1)让学生带着这段练*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完成这段练*。

  (3)师进行点拨并板书出主要内容。

  四、深入学*,体会人物个性

  1、课文中主要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我”和爸爸,文中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

  (1)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3)指名说说你很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读哪些描写的句子,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2、思考。

  (1)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

  爱听着声音,想伸手摸一摸

  父亲不允许我动,但是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

  好奇心强

  (3)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呢?

  渴求知识、求知欲望强

  3、总结:“我”和“父亲”的形象就是在一个个具体事例得以呈现。

  五、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讨论、朗读中总结“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六、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凡是能发声的都是活的生物(认知、猜测)

  表能发声(好奇)

  表里有生物(推测)→证实

  七、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2、你的童年也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吧,请你也像作者那样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你的童年趣事写一写。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 6

  【显微镜操作口诀】(记一记)

  一取二放,三安装。

  四转低倍,五对光。

  六上玻片,七下降。

  八升镜筒,细观赏。

  看完低倍,转高倍。

  九退整理,后归箱。

  课堂探究

  1、如何区分目镜和物镜?目镜和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有什么关系?

  【指点迷津】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目反物正”,即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如何计算?答: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就是 的乘积。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视野中看到的细胞越_________,细胞数目越________)

  3、视野中,物象在左上方,你会如何移动玻片,使它的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

  同方向移动装片(例如:物像偏左,则向左侧移动装片,会把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

  课堂检测

  引导并组织学生提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体分析帮助解决,教师补充并加以肯定。

  我的收获

  1、显微镜的操作要领

  2、计算物像放大倍数

  3、物像是倒像,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个数就越少,反之则反。

  课后巩固

  答案:

  课前充分预*课本10分钟,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知识;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标记疑点。

  对照教材图及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和作用。

  尝试说出正确的操作步骤,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明确应注意的问题,动手操作并注意观察。

  注意规范操作步骤,默记操作要领,通过操作观察,解答问题。

  自己动手操作,及时询问老师不懂的地方。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 7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常见生物的名称,增强关爱生物的情感。

  (2)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分析总是表达观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学*,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共性,初步了解生物的生命现象;学练*,进一步熟悉生物的主要类群。教学媒体:多媒体介绍部分生物易于识别特征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张謇及南通博物苑的图片)同学们一定知道张謇先生,张謇先生于1905年创建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不光陈列了大量生物标本,还有一个在全国所有博物馆中独一无二的特色,那就是它除了室内展馆,还有室外展馆。创建时张謇先生特意设立了植物园和动物园。张謇先生这样做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师法自然”的思想。师法自然也就是向自然学*,研究大自然中活生生的生物,从中获取无穷无尽的灵感。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我们周围的生物(展示图片)

  学*新课

  那么,什么是生物呢?(展示树林图片)

  当我们徜徉在这样一个幽静的树林中,脚下踏着湿润的泥土,感受着清新的空气,触摸着透过树叶倾泻而下的阳光,聆听着小溪潺潺的流水声。我们想问泥土、空气、阳光、水是生物学吗?(请学生回答)。哪些是生物呢?(请学生回答)。泥土、空气、阳光、水等被称为非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请学生回答)。生物的英文是livingthings;即有生命的东西。非生物叫non-livingthings,即无生命的东西。由生物和非生物共同构成了生机勃勃的自然界。也许有同学又要问了:什么是有生命呢?作为生物会表现出哪些生命现象呢?让我们欣赏完大自然的几个精彩片段之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展示含羞草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含羞草。用手碰碰含羞草,它会有什么反应?(请学生回答)。(展示光合作用、狮子、甲壳虫视频)。下面我们要看的是针鼹,一种卵生的,却能哺乳的奇怪的动物。(展示针鼹、荷花、种子萌发、蝌蚪发育、仙人球视频)。

  来自大自然中的几个精彩片段,我们已经欣赏完了,在其中,你们发现了哪些生命现象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我们已经总结出了这样一些的生命现象。你们还能说出生物其它生命现象吗?我们来做点提示(展示父子、母子照片),这张照片上,你们能发现什么生命现象?看看这一张,这是我和我儿子,你们看,我儿子小眼睛单眼皮,我可是大眼睛双眼皮。这说明生物上下代之间会出变异的现象。(展示尿尿小童的图片)。现在你们想到了生物什么生命现象?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展示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图片)。我们再来看这一张,这是植物细胞,这是动物细胞,除病毒以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有规律地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生物都有严整的结构。形形色色的生物居然有我们将继续讨论。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请大家欣赏一场特殊的足球比赛。(展示机器人足球比赛视频)。

  你们看这些机器人足球运动员能运动吗?足球过来了,它们也能以合适的方向冲上前去踢球,这也是对刺激反应了,这此机器人算生物吗?

  我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讲座上面的是不是生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生物。蚯蚓、蜗牛、蝴蝶、鲨鱼、青蛙、蜥蜴、鸡、狮子、油松、肾蕨、葫芦藓、海带。除了这些生物以外,在我们的周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能见到哪些其它生物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汇报结果)。地球上已知的生物有180万种以上。如此繁多的`生物,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好地研究、利用和保护它们呢?需要进行分类。让我们来做一些尝试。我们把同学们举出的生物归纳在这儿(打出生物名称),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看看它们跟哪一幅图上的生物是同一类。(请同学们参考背景资料,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如果要把图中的生物分为两大类,应该如何分?(学生回答)。动物可以分为两部分,蚯蚓、蜗牛、蝴蝶是一部分,鲨鱼、青蛙、蜥蜴、鸡、狮子是另一部分。请你们想一想,这两部分动物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学生回答)。前者被称为无脊椎动物,后者称为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总数的95%。进一步细分,植物中,海带、紫菜等属于藻类植物;葫芦藓、地钱等属于苔藓植物;肾蕨、

  凤尾蕨等属于蕨类植物;无脊椎动物中蚯蚓、水蛭等属于软体动物;青蛙、蟾蜍等属于两栖动物;鸡、鸽子等属于鸟类;狮子、兔子等属于哺乳动物。复*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例题,讨论回答。

  【例1】下列各项中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A.含羞草、真菌、水

  B.珊瑚的外骨骼、病毒、小草

  C.猫、蘑菇、细菌

  D.蝴蝶、小鸟、钟乳石

  解题思路:生物具有生命现象,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非生物没有生命现象,不具备生物基本的生命特征。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判断能力。答案:C

  【例2】猫妈妈生小猫,小猫能长大,长大了的猫能再生小猫,这一过程说明猫具有()特征。

  A.生长、发育和繁殖B.生长

  C.发育D.繁殖

  解题思路:生物具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生命特征。猫妈妈生小猫、后代再生小猫属于繁殖特征,小猫长大属于生长和发育特征。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具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本生命特征的理解。

  答案:A

  错因分析:要对题中的“生小猫,能长大,再生小猫”的信息点和生物的特征全面理解。只注意其中的“生小猫”一点,就会错选D。

  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生物

  有生命的物体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长);

  2.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必须从外界不断地获得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3.生物体通过产生自己的后代使物种得以延续,并把它们的特征遗传给后代;

  4.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应激性);

  5.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 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细胞水*上认识生物体,教学上会有一定困难。这是因为细胞结构微小,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机会,增加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尽管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学生有了前面的植物细胞的观察作为基础,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2、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① 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②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

  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生物学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一个好动的年龄,在学生已经观察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有一定的了解下,这节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而且在学生实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下,还不是很强,所以只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能吸引学生兴趣,把握课堂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就是要把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从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运用实验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比较法、观察法等方法学*。

  四、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温故而知新,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创设学*情境,引入新课。

  (二)组织实验,合作交流

  出示题目,交流:“看到题目,你有何疑问?

  疑问: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哪?怎样取材?引导、分析。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材、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

  ③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

  (三)归纳反思,学以致用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感知动物(人)细胞的形态结构,注意绘图要领。多媒体演示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

  (四)模拟制作,能力拓展

  策略①: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策略②:改进。利用现成的果冻,将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细胞核,果冻表示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表示细胞膜。

  (五)巩固练*,检测反馈

  1、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结构。

  答案: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

  3、回忆所做的《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

  (1)实验中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制作的玻片标本叫__________。

  (2)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开始在载玻片上分别用滴管滴一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共同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还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黄瓜表皮果肉细胞的__________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4)《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__________?

  (5)回忆《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过程,你认为细胞是*面的还是立体的?

  答案:(1)临时装片 (2)清水 生理盐水 (3)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 (4)稀碘液 (5)立体的

  4、采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需要用的工具是

  A.消毒牙签 B.消毒棉球

  C.消毒镊子 D.消毒玻璃棒

  答案:A

  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在载玻片上先滴一滴

  A.清水 B.稀碘液

  C.生理盐水 D.盐水

  答案:C

  6、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细胞核 ⑤液泡 ⑥叶绿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答案:B

  五、板书设计

  观察动物细胞

  (一)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方法步骤

  擦→滴→刮→涂→盖→染→吸

  (二)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 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 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细胞水*上认识生物体,教学上会有一定困难。这是因为细胞结构微小,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机会,增加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尽管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学生有了前面的植物细胞的观察作为基础,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2、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① 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②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

  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生物学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一个好动的年龄,在学生已经观察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有一定的了解下,这节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而且在学生实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下,还不是很强,所以只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能吸引学生兴趣,把握课堂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就是要把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从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运用实验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比较法、观察法等方法学*。

  四、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温故而知新,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创设学*情境,引入新课。

  (二)组织实验,合作交流

  出示题目,交流:“看到题目,你有何疑问?

  疑问: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哪?怎样取材?引导、分析。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材、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

  ③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

  (三)归纳反思,学以致用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感知动物(人)细胞的形态结构,注意绘图要领。多媒体演示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

  (四)模拟制作,能力拓展

  策略①: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策略②:改进。利用现成的果冻,将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细胞核,果冻表示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表示细胞膜。

  (五)巩固练*,检测反馈

  1、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结构。

  答案: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

  3、回忆所做的《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

  (1)实验中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制作的玻片标本叫__________。

  (2)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开始在载玻片上分别用滴管滴一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共同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还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黄瓜表皮果肉细胞的__________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4)《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__________?

  (5)回忆《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过程,你认为细胞是*面的还是立体的?

  答案:(1)临时装片 (2)清水 生理盐水 (3)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 (4)稀碘液 (5)立体的

  4、采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需要用的工具是

  A.消毒牙签 B.消毒棉球

  C.消毒镊子 D.消毒玻璃棒

  答案:A

  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在载玻片上先滴一滴

  A.清水 B.稀碘液

  C.生理盐水 D.盐水

  答案:C

  6、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细胞核 ⑤液泡 ⑥叶绿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答案:B

  五、板书设计

  观察动物细胞

  (一)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方法步骤

  擦→滴→刮→涂→盖→染→吸

  (二)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 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自主学*字词,能正确读写“惯、圃”等11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4、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学难点:

  1、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2、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兴趣

  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

  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

  生看图回答。

  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

  3、板书课题,生齐课题。

  二、出示预示提示

  1、学会“惯、圃”等11个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4、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让学生带着预*提示听课文录音。

  三、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词,自学交流并汇报。

  (1)生自己读

  (2)指名读

  (3)归纳这些生字的特点(都是“虫”字旁)。

  (4)学生欣赏这些动物的图片并了解它的特点。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1)让学生带着这段练*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完成这段练*。

  (3)师进行点拨并板书出主要内容。

  四、深入学*,体会人物个性

  1、课文中主要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我”和爸爸,文中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

  (1)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3)指名说说你很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读哪些描写的句子,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2、思考。

  (1)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

  爱听着声音,想伸手摸一摸

  父亲不允许我动,但是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

  好奇心强

  (3)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呢?

  渴求知识、求知欲望强

  3、总结:“我”和“父亲”的形象就是在一个个具体事例得以呈现。

  五、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讨论、朗读中总结“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六、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凡是能发声的都是活的生物(认知、猜测)

  表能发声(好奇)

  表里有生物(推测)→证实

  七、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2、你的童年也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吧,请你也像作者那样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你的童年趣事写一写。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范本10份扩展阅读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范本10份(扩展1)

——七年级生物学教学计划 (菁华3篇)

七年级生物学教学计划1

  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刚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方法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可能学*兴趣不高,应付学*;也有能较快适应新的学*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方法而劲头十足,因此学生差异较大。

  尽管如此,生物是新学科,从基础而言,可以说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树立学好生物的信心,学会正确的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非常重要。

  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好比一张崭新的白纸,最容易设计最精美的画面,对于我们正在推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是很好的机会,孩子们收获多多,我们很有信心。

  教材内容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

  本学期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一、认识生物,包括奇妙的生命现象、严整的生命结构和生物的生活环境,共三章;二、形形色色的生物世界,主要内容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生能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1、加强集体备课与教研,把握课标与教材,摸清学情,有的放矢,高效备课。

  2、改进教法,用好“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构建高效课堂。

  3、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课堂的一切活动围绕学生的学展开。

  4、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严禁抄作业现象。

  5、努力限度地组织课堂“兵教兵”,更好地发挥集体的力量,以达到培优补差。

  6、把好“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单元测试关。单元测试后要及时讲评、补偿,以保证后续知识的学*。

七年级生物学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三、具体措施:

  1、继续深入学*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2、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3、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4、学*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5、激发学生学*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6、为探究性学*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7、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8、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9、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四、教学要求

  1、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4、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5、按学校要求积极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五、教学进度

  本学期总课时为46课时,每周2课时。

  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如下: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7课时)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2课时

  第二节人的生殖 2课时

  第三节青春期 2课时

  第四节计划生育 1课时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6课时)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4课时)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第四章 人体内的物质的运输(6课时)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

  第二节 流动的管道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第五章人体内的废物的排除(2课时)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除

  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8课时)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2课时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3课时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2课时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课时

  第四节 激素调节 2课时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4课时)

七年级生物学教学计划3

  本学期,得到学校领导和各班主任的信任,担任七年级三个班的生物教学,为了顺利完成这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

  七年级学生都是刚入学的新生,刚步入初中,没有生物知识的基础.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但从学*情况来看,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大部分学生学*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比较普遍,应付学*,整体学*成绩比较差;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二、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5)初步获得生物圈中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知识。

  (6)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生理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7)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教育教学措施:

  1、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兴趣。

  2、做好演示实验,完成学生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3、把录音、录像、投影、幻灯、多煤体等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主要有:

  (1)正确使用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设计实验的能力。

  四、教学设想:

  1、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2、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保证活动的落实,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需求。

  4.上好探究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让学生把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积极性。

  5.对学生严格要求,课前认真预*,课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认真复*,争取把当天学*的知识消化.布置的作业及时认真完成。

  6.每个单元测验一次,随时检查学生的学*情况。

  7.期末认真组织学生复*,争取在期考中取得好成绩。

  总之,通过本学期教育教学,全面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有关知识的同时,培养相应的能力,以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范本10份(扩展2)

——七年级生物学教学计划 (菁华3篇)

七年级生物学教学计划1

  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刚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方法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可能学*兴趣不高,应付学*;也有能较快适应新的学*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方法而劲头十足,因此学生差异较大。

  尽管如此,生物是新学科,从基础而言,可以说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树立学好生物的信心,学会正确的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非常重要。

  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好比一张崭新的白纸,最容易设计最精美的画面,对于我们正在推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是很好的机会,孩子们收获多多,我们很有信心。

  教材内容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

  本学期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一、认识生物,包括奇妙的生命现象、严整的生命结构和生物的生活环境,共三章;二、形形色色的生物世界,主要内容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生能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1、加强集体备课与教研,把握课标与教材,摸清学情,有的放矢,高效备课。

  2、改进教法,用好“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构建高效课堂。

  3、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课堂的一切活动围绕学生的学展开。

  4、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严禁抄作业现象。

  5、努力限度地组织课堂“兵教兵”,更好地发挥集体的力量,以达到培优补差。

  6、把好“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单元测试关。单元测试后要及时讲评、补偿,以保证后续知识的学*。

七年级生物学教学计划2

  本学年我担任七年级五个班的生物课教学,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特制定七年级生物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积极倡导探究性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初一教材内容为“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安排了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创设学*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他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真正让学生了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进而领悟生物圈对于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与生物圈最密切、最直观的关系,就是人类的生存需要从生物圈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

  三、主要措施和方法

  1、教师转变观念,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熟悉教材内容和特点;利用互联网及时获取教学资料,掌握教学动态,学*新教法,使自己能够灵活自如的开展新教材教育教学。通过生物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学*,改变教法与学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教学质量。

  2、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惯,转变过去死记硬背的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新教材的学*中,参与到教材的‘活动’、‘演示’、‘探究学*’实验等学*活动中来,展开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和建议,提高学生学*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惯。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如多媒体课件等;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展生物学“小活动”,“小实验”,掌握一般的花草栽培与管理,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学*范围,提高学生学*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的能力。

  4、抓好教学常规:认真备课,上课,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开展小组讨论学*,参与性学*,互助学*;精讲精练练,认真批改作业,作业课堂完成;适时开展检测,了解教学效果,收集学生学*反馈信息;注重学法指导,强调学*复*。

七年级生物学教学计划3

  本学期,得到学校领导和各班主任的信任,担任七年级三个班的生物教学,为了顺利完成这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

  七年级学生都是刚入学的新生,刚步入初中,没有生物知识的基础.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但从学*情况来看,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大部分学生学*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比较普遍,应付学*,整体学*成绩比较差;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二、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5)初步获得生物圈中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知识。

  (6)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生理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7)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教育教学措施:

  1、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兴趣。

  2、做好演示实验,完成学生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3、把录音、录像、投影、幻灯、多煤体等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主要有:

  (1)正确使用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设计实验的能力。

  四、教学设想:

  1、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2、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保证活动的落实,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需求。

  4.上好探究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让学生把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积极性。

  5.对学生严格要求,课前认真预*,课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认真复*,争取把当天学*的知识消化.布置的作业及时认真完成。

  6.每个单元测验一次,随时检查学生的学*情况。

  7.期末认真组织学生复*,争取在期考中取得好成绩。

  总之,通过本学期教育教学,全面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有关知识的同时,培养相应的能力,以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范本10份(扩展3)

——七年级生物学教学计划范文5份

  七年级生物学教学计划 1

  新学期已经开始了,为了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特作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同时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多个探究实验,旨在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外实践增强的同学们的学*兴趣。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本单元与前面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本册的内容不仅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世界、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重要意义,对于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样十分重要。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学*,学生学*的热情较高,对生物这门课比较有兴趣,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基础知识不够牢固,思维不够灵活,实验方面的问题也很多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学期,努力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行为*惯。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具体措施

  1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钻研教学大纲,做好教学工作计划;按照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写出具体教案。

  2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不仅要求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善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实验和观察,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让生物课堂变成学生自己探索未知世界的途径,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同时,要将提问、复*旧课、导入新课、检查效果和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3班级工作的组织分配很重要。把每个班分成若干个学*小组,落实责任和要求,组长监督学*,检查复*及错误修改情况,提高整体效率。

  4小测及考试是了解学生学*情况、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的重要手段。*时要做好课堂提问、小测等。期中、期末考试前要组织好复*,有针对性地进行章节的小测。

  四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植物(第一周)

  第二节苔藓和蕨类植物(第一周)

  第三节种子植物(第二周)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第三周)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第三周)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第四周)

  第五、六周为复*时间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第七周)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第七周)

  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八周)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第九周)

  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第九周)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衡(第十周)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第十一周)

  七年级生物学教学计划 2

  本学年我担任七年级五个班的生物课教学,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特制定七年级生物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积极倡导探究性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初一教材内容为“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安排了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创设学*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他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真正让学生了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进而领悟生物圈对于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与生物圈最密切、最直观的关系,就是人类的生存需要从生物圈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

  三、主要措施和方法

  1、教师转变观念,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熟悉教材内容和特点;利用互联网及时获取教学资料,掌握教学动态,学*新教法,使自己能够灵活自如的开展新教材教育教学。通过生物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学*,改变教法与学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教学质量。

  2、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惯,转变过去死记硬背的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新教材的学*中,参与到教材的‘活动’、‘演示’、‘探究学*’实验等学*活动中来,展开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和建议,提高学生学*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惯。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如多媒体课件等;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展生物学“小活动”,“小实验”,掌握一般的花草栽培与管理,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学*范围,提高学生学*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的能力。

  4、抓好教学常规:认真备课,上课,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开展小组讨论学*,参与性学*,互助学*;精讲精练练,认真批改作业,作业课堂完成;适时开展检测,了解教学效果,收集学生学*反馈信息;注重学法指导,强调学*复*。

  七年级生物学教学计划 3

  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刚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方法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可能学*兴趣不高,应付学*;也有能较快适应新的学*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方法而劲头十足,因此学生差异较大。

  尽管如此,生物是新学科,从基础而言,可以说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树立学好生物的信心,学会正确的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非常重要。

  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好比一张崭新的白纸,最容易设计最精美的画面,对于我们正在推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是很好的机会,孩子们收获多多,我们很有信心。

  教材内容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

  本学期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一、认识生物,包括奇妙的生命现象、严整的生命结构和生物的生活环境,共三章;二、形形色色的生物世界,主要内容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生能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1、加强集体备课与教研,把握课标与教材,摸清学情,有的放矢,高效备课。

  2、改进教法,用好“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构建高效课堂。

  3、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课堂的一切活动围绕学生的学展开。

  4、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严禁抄作业现象。

  5、努力限度地组织课堂“兵教兵”,更好地发挥集体的力量,以达到培优补差。

  6、把好“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单元测试关。单元测试后要及时讲评、补偿,以保证后续知识的学*。

  七年级生物学教学计划 4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三、具体措施:

  1、继续深入学*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2、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3、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4、学*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5、激发学生学*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6、为探究性学*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7、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8、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9、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四、教学要求

  1、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4、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5、按学校要求积极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五、教学进度

  本学期总课时为46课时,每周2课时。

  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如下: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7课时)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2课时

  第二节人的生殖 2课时

  第三节青春期 2课时

  第四节计划生育 1课时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6课时)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4课时)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第四章 人体内的物质的运输(6课时)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

  第二节 流动的管道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第五章人体内的废物的排除(2课时)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除

  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8课时)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2课时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3课时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2课时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课时

  第四节 激素调节 2课时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4课时)

  七年级生物学教学计划 5

  一、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初一教材内容为“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安排了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创设学*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他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真正让学生了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进而领悟生物圈对于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与生物圈最密切、最直观的关系,就是人类的生存需要从生物圈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要提高学生学*兴趣,指导学*方法。初一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新鲜好奇,作为教师应唤起他们的热忱,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产生学*动力,以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

  二、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积极倡导探究性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三、具体措施:

  1、备课标、备教材

  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确定“三基内容”同时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2、备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探究性学*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1)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充分估计学生接受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

  (2)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3)教师能在每一堂课上找到与学生能产生共鸣。

  3、备教法、备学法根据新课标,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突出设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4、备*题要精选*题,以消化、巩固当堂所学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范本10份(扩展4)

——七年级生物教案 (菁华6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理解种子含有哪些成分。

  2、初步学会测定种子成分的实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了解鉴定种子成分的基本方法,并亲自动手操作完成鉴定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理解种子的成分,初步树立生命是物质的基本观点。

  2、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建议

  一、知识体系图解

  二、教材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要通过种子成分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到种子内贮存着大量的有机物,它们是胚进行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所以,做好有机物成分的鉴定实验,使学生看到明显的实验结果是本节课的关键,虽然这些鉴定实验都比较简单,但应该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分析,做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2、本节中出现了"无机物"和"有机物"这两个概念。但由于初一学生对化学知识知道甚少,所以在讲解时只能做浅显的解释,但又不能违背科学性原则,所以这是一个难处理的问题。可以利用一些实物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最本质的特点和区别,以便让学生在后面的实验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3、由于实验内容较多,所以必须安排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尽量不要只做演示实验,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参与的机会,实验效果不理想。

  三、教法建议

  1、通过"实验八"探究种子的成分,认识有机物和无机物各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应采用归纳法总结出两类物质:无机物和有机物,并讲清概念。教师还可举出几种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来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

  让学生明确认识某种物质是否是有机物,必须有两个条件:主要的是加热后是否能成碳,其次是是否燃烧。因为有的物质(如镁),虽然能燃烧,但加热以后不能成碳,所以不属于有机物。

  2、在"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中,检验小麦种子是否含有水分的操作中,应注意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试管夹要夹在试管口*端,这样才不影响观察;

  (2)试管要干燥,这样才有说服力;

  (3)小麦在试管底部要散成一斜面,烘烤部位要局限在有小麦的区域内,可缓慢晃动,以求小麦受热均匀。

  (4)试管需保持水*或口稍向下倾斜,这样管壁上出现的水珠才不会流向管底,不会引起试管爆裂;

  (5)烘烤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种子就会发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洗掉。

  3、在"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中,检验小麦种子是否含有无机盐的操作中,应注意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将小麦事先泡软,便于铁丝穿扎。注意用力不要过猛,防止扎手;

  (2)燃烧后,铁丝很烫,要避免烫伤手和烫坏桌面,应及时放一解剖盘中,或晾凉了再放到桌面;

  (3)小麦种子不易完全灰化,要使它完全灰化,需要较长的时间

  4、联系实际,利用课本上提供的实验原理、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探究当地常见植物种子的成分的比例特点。认识常见的农作物种子中各以哪种成分为主,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

  难点:

  1、明确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概念。

  2、通过对种子成分的分析,了解种子内贮存着大量有机物,是胚进行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手段:以学生探究实验并分析结果的方式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从生活实际入手,对种子所含的成分进行分析,制定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及结果分析。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些食品包装袋,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展示其有关成分的说明。介绍在我们生活中所吃的食物含有许多成分,引导学生思考在植物的种子中是否也含有同样的成分。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的成分

  1、组织学生分析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食物中有可能存在的成分,这些成分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定出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鉴定种子中含有水分的实验中:

  (1)试管夹要夹在试管口*端,这样才不影响观察;

  (2)试管要干燥,这样才有说服力;

  (3)小麦在试管底部要散成一斜面,烘烤部位要局限在有小麦的区域内,可缓慢晃动,以求小麦受热均匀。

  (4)试管需保持水*或口稍向下倾斜,这样管壁上出现的水珠才不会流向管底,不会引起试管爆裂;

  (5)烘烤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种子就会发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洗掉。

  鉴定种子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中:

  (1)要将小麦事先泡软,便于铁丝穿扎。注意用力不要过猛,防止扎手;

  (2)燃烧后,铁丝很烫,要避免烫伤手和烫坏桌面,应及时放一解剖盘中或晾凉了再放到桌面;

  (3)小麦种子不易完全灰化,要使它完全灰化,需要较长的时间

  鉴定淀粉和蛋白质的实验中:

  (1)面团不要过大。

  (2)一直要到纱布中没有乳白色物质渗出,才可停止。

  4、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二)总结种子的成分:

  1、讲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及特征。

  2、根据实验的结果,总结:

  3、提出问题:

  (1)芝麻种子和小麦种子中是否都含有脂肪?

  (2)如果芝麻种子和小麦种子中都含有脂肪,为什么用芝麻种子做为实验对象,而没有用小麦种子呢?"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出示不同种子成分的结构图或表格)

  植物的种类不同,所以各种成分的含量也不相同。在干燥的种子里,有机物总是比无机物多。

  板书设计:

七年级生物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染色体的大变化,

  2、描述生物的生长现象与细胞数目的增多,体积增大有关。

  3、说出染色体的大致变化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1、3

  电教手段:投影(幻灯片)

  实验教具:显微镜、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玻片标本

  教学过程:

  [回顾]

  1、播放幻灯片: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主要结构是什么?

  [问题情境]

  播放投影:参天大树,一头老牛

  T:参天大树是由一粒种子长大的,一头老牛是由一个**卵发育而成的。那么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到大呢?

  S:自由发言,小组讨论

  T:(总结)是由于生物体的细胞的数目增多和体积的增大。

  [新研究]细胞的分裂(板书)

  T: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细胞是怎样增多的

  S:(讨论)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就是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裂导致细胞数目增多。

  T:我们来看看细胞的分裂过程

  [观察]P34

  T:请同学们阅读该部分的目的、器材,然后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分裂的玻片标本。

  [指导]

  T:1、正确使用显微镜。

  2、目镜用16X,物镜用10X。

  3、移动载玻片,找到细胞分裂的区域。

  4、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大致变化。

  5、在实验册上大致画出细胞分裂过程中1—2个典型的图像。

  6、小组对照(前后两组),看谁能找到书中的图4—1上a、b、c三个细胞。

七年级生物教案3

  一、教学目标

  通过此实验,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课时安排:

  1——2课时

  三、教学准备

  一些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装置、材料、录像、课件等。

  四、活动指导

  1、教师事先向学生讲清楚教材中的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装置、原理和实验过程。

  2、教师可用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经典实验开拓学生思路,引导他们思考。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学校、市区图书馆的参考资料,以及告诉学生上百度、Google等网站去搜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有的网址可直接告诉学生)。

  3、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如何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如果教学需要,教师可先与某些学生在课下做一下探讨)。这不同的方法也包括实验材料的不同(如可用卫生香代替火柴,用0、1%的碳酸氢钠溶液代替清水)、实验装置的不同等(如用酒瓶、排水管代替书上验证释放氧气的装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配合录像、课件、学生或教师的演示实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这个实验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对于学生的一点点创新,都应给予鼓励。

  五、评析

  光合作用在教材中无疑是重点和难点,这个实验做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但由于这个实验较难,教师要注意在课前给予学生较多的引导和帮助,并请他们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六、备注

  1、现在录像器材便宜,摄像技术简单,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制作适合自己的录像带(统一配置的录像带有时不一定能满足自己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播放录像时,要注意暂停键等功能键的使用。因为一气儿将录像放完效果可能不好,很多时候,边放边结合录像讲解效果比较好。

  2、教师可自己或请专业人员制作能满足自己教学需要的课件,也可从百度等搜索网站寻找一些光合作用方面的课件做参考。

  3、通过搜索网站可得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如:有的学生如果想利用仪器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的浓度变化的话,可告诉学生直接用“空气中二氧化碳检测仪”、“空气中氧气浓度检测仪”等字样在百度等搜索网站上搜索即可,但同时要提醒学生文明上网。

七年级生物教案4

  1.1.3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说明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

  情感目标:

  举例说明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学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1、生物学的概念

  2、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五、重、难点突破

  导入部分: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的周围,总会碰到不少引人思考的问题:春华秋实、北燕南飞、蜘蛛结网??自然界中这些纷纭众多的生物现象神奇奥妙、饶有趣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板书课题]。

  科学探究部分:

  科学探究一:

  (一)生物学的概念

  探究过程:

  1、学生分组,列举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一些现象。

  2、各小组根据例子归纳总结生物学的概念。

  3、各小组交流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生物学的概念

  (二)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探究过程:

  1、学生4人一组,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讨论生物学与人类关系,每小组推选1名主持人,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

  2、学生根据生产生活展开讨论。

  3、各组交流讨论情况,汇总生物学与人类关系的例子。

  4、讨论后,每人写出总结、交流。

  情景渗透材料:

  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农林牧渔生产、酿造工业、食品工业离不开生物学知识。

  我们从事各种学*和工作,需要有健康的身体,生物学是医要卫生的基础,防治疾病、卫生保健、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都需要生物学知识。

  我们生活需要良好的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环境问腿,使日益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改善。

  我们研究先进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即利用改变遗传物质的方法来创造生物的新类型;仿生学,即模仿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的原理来改进工业技术;抗癌药物的研制、试管婴儿的研究等,更是离不开生物学知识。

  科学探究二: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探究过程:

  1、学生4人一组,结合《袁隆*和杂交水稻》一文及生产生活实际和利用报刊、电视媒

  体所获得的信息,讨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各组交流讨论情况。

  3、通过讨论、交流,每人就“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写出总结、交流。情景渗透材料:

  当代生物学的新进展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科学的众多分支学科得到迅猛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划时代的巨大成就,使生物科学成为当代成果最多和最吸引人的学科之一。

  1963年,我国的医务工作者陈中伟在同事的陪合下成功地将断离的肢进行再植的手术,后来又接活了各种断肢(包括断掉的手指)。这项成就至今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陈中伟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世界断手再植奠基人”。

  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就——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我国在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及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取得了重要成就。

  美国科学家在1978年成功地培育出能直接生产能源物质的新品种在——“石油草”,这种植物的茎被割开后,就会流出白乳状的液体,经提炼就得到石油。

  在利用细菌治理石油污染方面,由于石油的不同组成成分往往需要用不同的细菌来分解,美国科学家就将不同细菌的基因分离出来,集中到一种细菌内,从而得到了“超级菌”,这种“超级菌”分解石油的速度比普通菌快得多,净化石油污染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七年级生物教案5

  分析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致同学们”一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内容文字优美、流畅,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身边的生物选材,同时紧跟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既贴*学生生活,拉*与学生间的距离,又避免了因知识的陈旧而产生的乏味感。从标题、文字到选材都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学生:

  本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开学初在校军训一周,所以对一些生物现象和校园环境是比较熟悉的,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这些对教学是有利的。但他们对新学校的具体情况仍然较陌生,师生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之普遍班额偏大,*惯了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一门学科的亮相课,根据新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要想达到激发学生热爱本学科,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着重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目的,就应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等的课堂氛围,所以课前放点音乐,以缩小师生间距离。但和谐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课前也应制订相宜的课堂纪律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条例,记录学生的表现,便于组织教学。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调动其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以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即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

  另外,再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基于本节课的问题较多,应首先把学生暂时分成几个组,暂定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作合理的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或者代表汇报。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这种做法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惯;初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及转变学*方式。

  2.能力目标:训练思维、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发展前景。

  教学重点: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材料器具:

  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教学实施步骤:

  1. 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

  (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等的关系。)

  2.涉及报刊有关信息:列举事例,如:成都七中学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说明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为什么?

  (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方式的变化。让学生转变学*观念。)

  3.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

  (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激发学生学*的热情。)

  4.欣赏: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

  (提高文学修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生物的情感。)

  5.探讨:从学生生活实际及学校具体情况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学*。)

  a) 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 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c) 出示:藤缠树的标本。学生受到启发,发现学校某些树木、花草长势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学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学*生物知识后解答,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改变此现象。)

  d) 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e) 学校食堂周围的树干与其他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f) 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g) 为什么*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h) 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i) 关注学生自身: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长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更健壮吗?更聪明吗?

  j) 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6.拓展:教师启发,通过*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吗?

  (在此引导学生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查资料,改变学*方式。学生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7.结束语: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

  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为此本节课的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比例占80%;能力目标(体现在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后反馈:

  本节课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上课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后布置一篇题目为《你喜欢生物科学吗?》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生物学的肤浅认识。通过作业反馈,全班53名学生有52名答喜欢。多数学生感悟较深:原来生物学有这么大的用处,认识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参与、探究知识的学*方式。

七年级生物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裸子植物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性的特点,进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2.通过对松树雌、雄球花;球果及叶片横切等的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在引导学生对松树的球花、球果与桃树的花、果实的比较和对松树与铁线蕨的比较,从而归纳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4.通过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的比较,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通过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对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性的特点,有助于使学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这两部分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裸子植物比蕨类植物高等,更适于在陆地生活,由此认识到裸子植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性的特点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孢子显著,且脱离母体发育,称为孢子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能产生种子,称为种子植物。孢子和种子都脱离母体发育,但孢子只是单细胞的生殖细胞,而种子则属于生殖器官,其结构远比孢子要复杂得多,加之种子有种皮保护,所以使它抗旱能力比孢子要强得多,这样就决定了种子植物比泡子植物更适于陆地生活。因此,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的概念也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2.难点分析:

  学生很容易把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别看作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花和果实,而且学生*时对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观察很少,这样对了解两类植物的区别,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难,所以松树的球花及球果的结构应作为本节难点。

  松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其**过程与蕨类植物不同,与绿色开花植物也不同,学生对松从传粉到**,从雌球花经过**后发育形成球果都会感到难以理解,加之整个生殖过程比较长又不易观察到,这样就决定了松的生殖过程也应作为本节的难点。

  本节课要观察的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观察到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了解两者主要的不同,观察到球花和球果的不同,而且观察球花、球果要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花、果实进行对比;还要观察较为复杂的松叶结构,要组织学生观察好这些内容也就成为了本节组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引言的教学

  出示松树、桃树、槭树等种子植物标本,请学生指出它们的名称,并提出问题: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种器官来进行繁殖的?

  当学生答出种子时,可让学生明确这些通过种子繁殖的植物叫种子植物。而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不产生种子(这点也可以作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但是产生孢子,孢子显著。而且脱离母体发育,所以这三类植物叫孢子植物。在学生了解了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概念后,还要让学生知道种子的结构比孢子要复杂得多,而且其外有种皮保护,所以种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适于在陆地生活,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类植物。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本质区别

  先提出问题,我们*时买来的带硬壳的松子是松树的何种器官?买来的杏仁是何种器官?当学生答出:都是种子时。可让学生观察,松树的带种子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提出观察思考题:松子和杏仁分别长在松和杏的什么结构上?种子是否裸露?(雌球果选择鳞片裂开的,这样的雌球果俗称松塔;观察杏的种子,可先把杏纵剖开,再把内果皮砸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松的种子长在雌球果上,种子是裸露在外的;杏的种子长在果实内,种子不裸露。松树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其相同点是:都有种子。不同点是:松树的种子外边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杏的种子外边有果皮包被,种子不裸露。因此他们虽然同属于种子植物但属于不同的类群,前者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后者种子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由此引出裸子植物的课题。

  (三)关于裸子植物的教学

  1.松树:

  (1)生活*性:

  让学生根据自己*时在自然界中,在电影电视中所见到的松树的情况,说出松树的生活环境,然后展示松树的生境图(生活在高山岩石上的松树),使学生了解松树不仅广泛生活在陆地上,还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岩石的缝隙中。

  (2)形态结构:

  事先给学生准备好油松和白皮松的枝条,让学生从叶的形态上找出适应干旱陆地生活的特征,并思考为什么?当学生观察到针形的叶,并答出,针形的叶可以防止体内的水分过多地散失出去时,可告诉学生针叶常常成束生长,让他们继续观察以上两种松都是几针一束的,学生观察后能答出,其中一种是两针一束,另一种是三针一束。此时,告诉学生两针一束的是油松,三针一束的是白皮松,使学生了解松叶几针一束,是区分各种松树的一个重要依据。

  下面请学生结合生活在岩石上松树的挂图,找出根和茎在形态上的适应特点,并思考为什么?若答不出来,可启发学生,松树是高大的乔木(讲清乔木与灌木的概念),它的根系会怎样,为何土壤干旱贫瘠时,还能郁郁葱葱。学生能答出:它的根系十分发达,可以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和无机盐,它的茎很粗壮,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较快地向上运输。并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抵抗恶劣的陆地环境。

  接下去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松叶横切面的切片,提出观察思考题:①松叶有哪些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结构特点?②这些特点对它的蒸腾作用会产生什么影响?观察时可要求学生对照课本上松叶横切面图,按照由外向内的顺序,并注意与蚕豆叶对比进行观察。强调观察的重点:表皮细胞的大小、细胞壁厚薄、排列状况、有无角质层、气孔特点。学生经观察、思考、讨论后能答出:松叶与生活*性相适的结构特点有:它的表皮细胞很小、细胞壁厚、排列紧密,有角质层,气孔深陷在表皮下面,这样的结构特点,使针形的松叶能进一步减少蒸腾作用。

  最后,由教师简要小结一下,松树与生活*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生殖:

  事先准备好带有雌、雄球花和成熟球果(珠鳞开裂,内有种子)的松树枝条,充分利用标本和松生殖过程的剪贴图(或挂图),加强直观性,以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

  首先让学生对照挂图观察松枝上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然后用放大镜观察雌、雄球花的内部结构,提出观察思考题:①雌、雄球花分别着生在松枝的什么位置上?②它是雌雄同株还是异株植物?③雌、雄球花内部各有什么主要结构?学生在观察思考后回答:雄球花着生在新枝的基部,雌球花着生在顶部,所以,松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春天,在雄球花里能产生大量花粉,在雌球花内,生有胚珠,其内有卵细胞。学生回答后,可让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胚珠外有无子房壁包被,提出问题:①花粉带有的气囊在传粉时有何意义?②在雌球花内着生的胚珠是否裸露?(此问题解决,除认真观察雌球花外,还可认真观察成熟的球果,联系球果内裸露的种子考虑)学生经观察能答出:花粉具有气囊利于风媒传粉,通过风把花粉传送到雌球花上。雌球花内着生的胚珠是裸露的,无子房壁包被,这样胚珠形成的种子也裸露,无果皮包被。

  学生了解了松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后,可利用剪贴图或挂图,了解生殖的过程。提出问题:①松树从传粉、**到种子成熟需要多长时间?②球果是由什么结构发育来的?其内的种子有何特点?为什么?③松的生殖过程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这部分内容,可充分利用剪贴图和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归纳出生殖的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边启发、边贴剪贴图、边由学生答出:春天时,雄球花内产生的花粉借助风散落到雌球花的胚珠上,并在胚珠内萌发形成花粉管,其内的**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卵,由**卵发育成种子的胚。此时,胚珠也就发育形成种子,雌球花也就发育形成球果了。从头年春天开始传粉到第二年秋天球果才成熟。

  球果内的种子带有翅,可随风飘散,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长成一棵新的松树。从松的整个生殖过程来看,**过程已脱离了水的限制,所以比蕨类植物更适于在陆地生活。

  最后,教师小结一下松的生殖过程,强调松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是:**过程完全摆脱了水的限制,所以它能生活在干旱的地方,比蕨类植物高等,是真正的陆生植物。

  2.其他的裸子植物:

  让学生观察侧柏、圆柏、银杏、水杉等裸子植物的标本或实物,了解这些裸子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陆地上。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让学生与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对比归纳出:裸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因此,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并与蕨类植物对比归纳出:裸子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过程不需要水,所以,适于生活在干旱的地方。

  教师进一步小结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给学生放我国各种各样的裸子植物及其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使学生了解我国裸子植物资源丰富,居世界之首,是裸子植物的故乡,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根据录像内容及日常的生活经验、讨论归纳出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复*巩固题:松为何比铁线蕨更适于在陆地生活?裸子植物与绿色开花植物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四节种子植物

  一、裸子植物

  (一)松树

  1.生活环境:干旱、贫瘠的陆地。

  2.形态结构:

  3.生殖:**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杉、侧柏

  (三)裸子植物主要特征

  1.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种子裸露无果实包被。

  2.根、茎、叶都很发达,**过程不需要水。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范本10份(扩展5)

——七年级生物教案 (菁华5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和学*,认识什么是仿生,解仿生过程,尝试仿生设计,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作用。

  2、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在小组学*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尊重他人的想法的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在整个学*活动过程中,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尝试不断反省的探究态度。

  4、培养学生亲*自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什么是仿生,解仿生过程,尝试仿生设计,解人们在生物的

  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教学难点: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能制作简单科学模型。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

  查阅有关仿生产品的信息资料

  教师准备:

  实验材料:葱叶、纸、双面胶、剪刀等。

  观察材料﹙新鲜葱叶,剪刀,苍耳,粘扣,蛋壳,铅笔﹚、分组实验材料(每组棋子若干,卡纸一张,钩码若干,木块、表格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蜘蛛侠》片段。学生欣赏,谈谈蜘蛛侠,从蜘蛛侠的秘密武器---吐丝,得出人们正是受到蜘蛛的启示,根据蜘蛛的一些特性创造蜘蛛侠这个科幻人物形象。

  2、观察苍耳。发现它的特征(有刺、刺前有小钩),猜想利用它能做什么(防身用,造这样的衣服扎手,小偷不敢偷),试一试能不能粘到衣服上(很容易粘在衣服上)。

  谈话:有人受苍耳特性的启发完成一项发明,他就是瑞士的乔治?迈斯楚先生,利用它发明尼龙搭扣(出示实物),想不到吧,一个不起眼的生物竟引起一项发明!这就是生物带给人们的启示!(板书课题:生物的启示)

  生活中有很多受到生物的启示进行发明创造的例子,人们发明哪些东西以及怎样发明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从生物中得到的启示。

  二、小组学*,自主探究

  活动一:葱叶的启示

  谈话:葱是我们熟悉的一种作调味的植物,你(转载于:的高度自由下落,撞击蛋壳,猜猜它能不能碎?如果把蛋壳的凹面朝上,让铅笔从同样的高度自由下落,猜猜又会怎样?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找发现,班上交流。

  预设:凸形的蛋壳不容易扎破,凹形的蛋壳很容易扎破。

  蛋壳虽然很薄,但是凸形的蛋壳却很结实。

  3、大胆猜想

  谈话:刚才我们玩的两个游戏,葱叶为什么吹不弯?而剪开的葱叶为什么容易变弯?凹面朝上的蛋壳容易击碎,而凸面朝上的蛋壳不容易击碎。你们猜这是为什么?

  学生大胆猜想,可能与它们的形状有关。

  谈话:通过我们观察葱叶和蛋壳,发现筒形结构不容易变弯,拱形结构承受能力强。同学们的观察很仔细,大胆的推测如果得到科学的验证,同学们将会像科学家一样获取科学的结论。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活动二:建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使学生感受仿生的过程

  (1)设计方案

  设疑:是不是用其它的材料制成的筒形或拱形也不容易变形呢?你们想研究吗?怎么证明?(做实验)

  你打算用什么材料做成葱叶模型或蛋壳模型?(把一张纸卷成筒状)

  请先在小组内讨论实验方案,并把它记录下来。(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份实验材料)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参与其中。

  (2)学生讨论,班上汇报,集体评议。

  预设:

  ①我们组准备用一张白纸(*面形)吹一下,看能不能吹弯?再把它卷成筒形试试,能不能吹弯?

  ②先将一张白纸展开,代替剪开后的条形葱叶,将钩码放在白纸上,观察结果,再将白纸卷成筒形,用胶水粘好,代替筒形葱叶,然后挂上钩码,观察结果。这样就能对比出哪种结构的白纸承重能力更强。

  ③我们组准备把一张白纸放在两个木块之间,往上面放棋子,直到变弯,然后再把它变成筒形,放上同样的棋子,看能不能变弯?

  小结:同学们的主意都不错,我发现咱班同学真聪明。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

  我发现大家设计的都是对比实验,通过葱叶模型对比出*面材料和筒形材料各自承重能力的差别。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就叫它《葱叶模型实验》吧。我们再看看本次实验中还应该注意那些问题。(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

  (3)根据实验方案,实验探究

  小组长领实验材料,按照自己的方案分组进行探究,并做好记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谈话:刚才同学们做的.很认真,哪个小组愿意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学生汇报。

  预设:

  ①我们组发现筒形结构不容易弯曲。

  ②我们组发现筒形结构承受能力强。

  ③筒状的白纸比展开的白纸承重能力更强。

  ④*面材料承重能力较弱,而筒形材料的承重能力较强。

  (5)得出结论:

  谈话:通过我们前面对葱叶结构性能的探究,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面材料承重能力较弱,而筒形材料的承重能力较强)

  通过实验同学们都发现与*面材料相比,筒形材料不容易弯曲,圆筒形结构的承受力比较强。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活动三:研究产品的开发

  1、学生交流:

  生活中,很多产品就是利用这种特性开发出来的。葱叶的这种性能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你知道有哪些?

  学生举例(电线杆、钢管、笔杆、窗帘杆、红旗杆、、、、、、)

  2、教师总结提炼

  你认为做成筒形有什么好处?(比较轻、薄、节省材料、承受能力强、坚固)根据葱叶的这种性能,依据制作的模型,你打算设计什么产品?

七年级生物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查阅有关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过程,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生理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一组实验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2、通过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增强其学*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这一节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学生学得的第一个复杂的概念,如何以概念和形成途径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来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及产物,再以一组光合作用的探索实验加以检验。而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能否成功,则是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本节的教学安排为3课时,第1课时讲授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2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索性实验,第3课时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及意义。

  教法建议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可以事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带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通过概述某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或结果,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得出相应的结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教学内容如下:

科学家

实验过程或结果

实验结论

海尔蒙特 1648

木桶里栽柳5年,雨水浇灌,柳苗由2.3kg增重至76.8kg;90kg干土减重57g

柳的增重来自水

普利斯特利 1771

钟罩里的小鼠窒息而死;将小鼠与植物同时放入密封的钟罩内,小鼠生活正常

植物能“净化”空气

英格豪斯 1779

植物的绿色部分,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光的重要作用

谢尼伯 1782

发现照光时绿色植物吸收CO2,释放O2

CO2是原料,O2是产物

索热尔 1804

植物增重大于CO2吸收量减去O2释放量

水是原料

萨克斯 1864

发现照光时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才会增大

有机物是产物

  其教学目标有三:一是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因此要珍惜学*知识的机会;二是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三是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分析其原料、条件和产物,为下一步探究实验做准备。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应注意的问题有:

  (1)选叶遮光应先暗处理。应选择生长健壮,便于接受光照的叶片,经过遮光处理后,再放入暗处2~3天。暗处理条件下,叶肉组织不能合成淀粉,细胞内积累的淀粉大部分被呼吸消耗或以蔗糖形式运出叶片。由于叶片内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从而为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创造了条件。

  (2)对遮光——暗处理材料的光照时间应视光强度而定。实验当天的上午,强光照射3~4小时,下午实验效果显著;若上午使用实验材料,则必须在夜间用灯光照射处理材料,光线不强应延长光照时间。

  (3)酒精脱色过程一定要采取隔水加热法(水浴)。当叶片在酒精里呈黄白色时,应先熄灭酒精灯。一定要注意安全,事先准备好湿抹布,一旦出现问题不要慌乱。

  (4)酒精脱色处理的叶片脆而硬,用热水漂洗的作用主要是使叶片经过水化处理而变软,并为碘与淀粉的反应创造条件。

  (5)滴加碘液的同时,注意观察叶片不同部位的颜色变化。

  (6)处理好实验课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活动的关系。在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之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并仔细观察和分析所看到的现象。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两个演示实验要力争演示成功,这两个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不断总结可将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另外在进行演示之前要简要介绍实验装置和基本原理,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有关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实际上是对光合作用假设的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检验证明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假设是成立的,从而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因此,教学时在每完成一个探索性实验之后,都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每个实验揭示的问题。当一组探索性实验完成后,应指导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等问题。

  第3课时在上述实验基础之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加以总结,让学生尝试用关系式的形式描述光合作用,并用语言加以描述。这样就得到了光合作用的定义,从而完成了光合作用概念形成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活动应立足于启发学生运用知识来说明或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说明问题过程中领悟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产物的实验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难点:光合作用一组实验的组织和实施

  光合作用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

  引言:上一节我们了解了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的结构有着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呢?光合作用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这还得从柳苗生长之迷说起。

  17世纪以前人们认为,植物生长在土壤中,一定是从土壤中获得生长需要的各种物质。一株大树那粗大的树干、茂密的枝叶、丰硕的果实,都是由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物质变化来的。果真是这样吗?怎样证明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科学家是通过探究过程寻求有关自然界各种问题的答案的,揭示柳苗生长之迷也是如此。

  在课前查资料的基础上,请同学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海尔蒙特的实验。

  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设计了一个简单而又巧妙的实验:他将一棵重2.3kg的柳苗栽种到一个盛有土壤的木桶中,木桶内土壤的重量是90kg。此后,他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柳苗。为了防止灰尘落入,他专门制作了桶盖。5年过去了,柳苗渐渐地长大了。他再次称量柳苗和土壤的重量,结果使海尔蒙特大吃一惊:柳苗重量增加74.5kg,土壤重量仅减少了0.057kg!(配合投影图)同学们,根据海尔蒙特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小组讨论发言,得出结论:柳苗生长所需要的物质,并不是由土壤直接转化的,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板书:海尔蒙特 柳苗生长之迷 说明柳苗的增重来自水)

  提问: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从植物生活环境的角度分析植物生长需要的物质来源,还应该考虑什么因素?

  讨论发言:可提到阳光、空气。看来,海尔蒙特的实验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那么,后来的科学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在研究助燃空气时,做了一个新奇的实验。请几个同学分角色扮演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和太阳,伴随着解说员的讲解表演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配合投影图)。

  分析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结论:植物能"净化"空气。(板书:普利斯特利 钟罩内的实验 说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提问:当人们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有的获得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甚至发现植物还会更严重地污染空气。为什么学者们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呢?

  讨论回答引出下一个实验:阅读材料"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他还发现,光照下的绿色植物能够释放气体,这种释放气体的能力在夕阳西下时降低,日落后则完全停止?"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光的重要作用。(板书:英格豪斯 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说明光的重要性)

  提问:英格豪斯的实验结果说明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光)

  讲述:那么,在光照下绿色植物究竟释放什么气体?这种气体是否与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有关呢?后来,科学家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成分,明确了这种气体就是氧气。

  阅读材料:"1782年瑞士牧师谢尼伯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气的同时,还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此基础上,1804年瑞士学者索热尔对光合作用首次进行定量测定,发现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植物的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去氧的释放量。因此他指出绿色植物在光下同时还要消耗水,这也与海尔蒙特的结论相吻合。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遮光的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而照光的一部分叶片显示深蓝色。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只有淀粉遇碘呈现蓝色,淀粉燃烧时能够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它是一种有机物。萨克斯的实验使人们认识到,绿色植物在光下不仅能够释放氧气,而且能够合成淀粉等物质,供给植物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所用。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活动称为光合作用。这样,柳苗的生长之迷也终于被揭开了。"

  提问: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板书:谢尼伯 发现光照时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 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产物是氧;索热尔 植物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去氧的释放量 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还有水;萨克斯 发现光照时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才会增大 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各是什么?这样一个生产加工的过程是在哪进行的呢?

  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阳光;产物是淀粉和氧;场所是叶绿体。

  (第二课时)探索光合作用

  引言: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我们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做出了初步的解释。怎样检验我们对问题的解释是否正确呢?我们来做一组探索性实验。(板书:二、探索光合作用)

  萨克斯利用对照实验法和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发现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所给的材料和用具,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绿叶在光下是否能够制造淀粉?

  小组讨论: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同学们能够设计出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段时间,为什么?然后用黑纸片遮住叶片的一部分,将其放在阳光下照射。思考叶片部分遮光的目的。

  发给每组一片经上述处理后的天竺葵叶片,请参与上述实验过程的同学进行说明。

  但是如何检验叶片中是否有淀粉存在,直接用碘液滴在叶片上行不行?还很难回答。

  指出:叶绿素可以溶解在酒精中,用隔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

  操作:将叶片上的黑纸片取下,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把小烧杯放入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将这一套装置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讨论:能否将装有酒精的小烧杯直接加热?(不能,酒精容易燃烧)

  观察:加热过程中,酒精颜色的变化和叶片颜色的变化。直至叶片变成黄白色。

  分析说明:绿叶变成黄白色及酒精变成绿色的原因。

  操作:将酒精灯熄灭,用镊子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将漂洗干净的叶片*铺在培养皿中,滴加几滴碘液。放置片刻。(此时将实验台收拾整理)

  观察:用清水洗去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得出结论:经过部分遮光处理的叶片遇碘液后,见光部分呈深蓝色,表明有淀粉产生;遮光部分不变色,表明没有淀粉产生。说明绿叶合成淀粉需要光。由此可见,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那么,光合作用还有其他产物吗?

  演示实验: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介绍实验装置,并让同学看到试管中上升的小气泡,解释排水集气法。然后用带火星的卫生香检验试管中的气体,请注意卫生香的燃烧情况。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此现象说明了什么?光合作用产生的助燃气体是什么气体?

  总结: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氧。

  我们蒸馒头要有面粉、水和发酵粉作为原料,那么,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氧需要什么原料呢?

  演示实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说明两套实验装置的不同在于一个盛有氢氧化钠溶液,一个盛有清水,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分别取两枚叶片,进行脱去叶绿素、滴加碘液的处理后,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说明原因。

  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证明: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往水里吹气,能产生淀粉吗?可见,光合作用除了需要光以外,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

  演示实验: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用银边天竺葵进行实验,根据现象说明问题,得出结论。

  以上实验验证了我们对光合作用的解释是正确的。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课时)

  引言:有人把绿叶进行光合作用,比作工厂的生产活动。你能说出绿叶这个"绿色工厂"中的机器设备、原料、动力和产物各是什么吗?

  启发学生回答

  提问: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把"绿色工厂"的生产过程表示出来吗?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光合作用的公式: (板书:二、光合作用的公式)

  思考:在光合作用的公式中,物质和能量都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板书:三、光合作用的实质)

  引导学生回忆种子的成分中有哪两大类物质,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光合作用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由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复杂的有机物(淀粉等),并且释放出氧气。

  提问:在物质变化的同时,还有什么变化发生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光能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里的能量。

  从实质上说,光合作用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转化:

  根据公式及实质用语言表述什么是光合作用。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书上光合作用概念的有关内容,并做出标记。(板书:四、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对绿色植物本身、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板书:五、光合作用的意义)

  提问:人和动物也能像绿色植物那样,把从外界摄入到体内的各种无机物在体内转化成有机物吗?那么,我们人和动物体内的各种有机物是哪来的呢?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总结:食物中的各种有机物,都是直接或间接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成的。不仅如此,自然界中的各种有机物,包括我们熟悉的棉、麻、糖、橡胶等,也都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的。据科学家估计,整个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一年所制造的有机物,若折算成葡萄糖可达4500亿吨左右。

  (板书:(一)食物来源)

  提问:我们人进行各项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是从哪来的呢?食物中的能量又是从哪来的呢?

  讨论回答后总结:不仅植物性、动物性食物中贮存的能量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源于光能,我们用的柴草、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也都是现在或过去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贮存的太阳能。

  据估计,地球上绿色植物一年进行光合作用所提供的能量,若折算成电能,可达1700万亿度。现在整个地球上人类一年所消耗的能量仅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提供能量的10%左右。

  (板书:(二)能量来源)

  提问:人和动物及其他生物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什么不同?

  分析总结:生物呼吸时消耗了很多氧气,产生了很多二氧化碳。自然界中的燃烧同样要消耗很多氧气而产生很多二氧化碳。

  据科学家估计,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所消耗的氧气,每秒中可达1万吨左右。照这样的速度,大气中的氧气在300年左右就会被用完。但是我们生活中并没有明显感到环境中氧气不足和二氧化碳过多,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还要归功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据估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其光合作用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1吨,释放出氧气0.73吨。地球上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一年所释放出的氧气,可以达到4800亿吨左右。(板书:

  (三)氧气的来源)

  综上所述,光合作用是生物界食物的来源、能量的来源和氧气的来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繁荣和发展的基础。

  (板书:六、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农作物产量的高低与农作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有机物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在农作物种植技术上,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增大单位空间的叶总面积,以提高光能利用的效率。合理密植和立体高效种植,可以将植物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最优化组合,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板书设计:

  二、光合作用的公式

  三、光合作用的实质

  四、光合作用的概念

  五、光合作用的意义

  (一)食物来源

  (二)能量来源

  (三)氧气的来源

  六、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七年级生物教案3

  教材分析

  本章是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章,该章内容对科学用药、保障健康进行了探讨。本章涉及的内容有家庭药箱建立的原则,大众用药存在的问题,重点是科学用药的方式、等。这些内容与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经历过的事例进行探讨如何科学用药,可以激发学的,通过让学生收集和整理药品标签并引发讨论,可以使学生在学的同时获得一些终身的。通过科学用药的常识性,让学生了解和改进卫生方面的不良*惯,培养学生关爱自己和他人健康的意识。

  学生分析

  在*时的生活中,学生已经对药物的使用和管理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为本章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 础,通过的适当引导,对药箱 的建立原则、治疗感冒的某些不良做法(如超剂量服用)、某些药的用药时间、用药方式,学生是可以通过思考找到答案的,而部分内容由于涉及到药理知识,学生对此接触较少 初一,因此需要的进一步讲解,如头孢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对病毒引起的感冒不起作用;药物联合使用会有不良反应;用果汁或茶水服药为什么不科学等。

  设计理念

  (一)

  A.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主动探究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B.(1)基于构建主义的学*理论,安排了图片、分析多个探究活动,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和探究学*,自己构建知识。

  (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倡导学生合作学*。

  (3)创设开放性,尝试设计开放式的作业变“释疑解惑”为“起疑生惑”。提出问题,建议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

  (4)通过大量课件展示、问题讨论,增加感性认识,从而突出重点。

  (二)教法

  A.综合启发式教学:应用个性化处理的网络资源辅助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有争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B.引导发现式教学: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尽可能的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去,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学法

  A.自主探究法:课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收集药品标签和了解标签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课外知识的能力。

  B.交流讨论法:依据学生的特点、逻辑推理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就 “科学用药时间、服药方式”、“营养药多多益善吗 ?”等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勇于陈述自己的观点,锻炼他们的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出一些常用药的名称和作用 。

  2.举例说出常用药的正确服药方法。

  3.概述安全用药的知识及急救方法。

  技能性目标:尝试收集、处理资料。

  情感性目标:认同协同配合的团体协作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一周指导学生收集家庭常备药的标签,保留有参考价值的,以备课上与同学交流、讨论;教师准备课上用的课件,包括:导入(方案一)、家庭常备药、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治疗感冒的种种做法、服药时间、服药方式、营养药多多益善吗、想一想、错误的服药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导入(方案一):

  动 画展示(幻灯片一)

  观看画片,联系生活密切相关的.事,进入学*情境。 所有课件附在最后

  导入(方案二):

  生病吃药,这是生活中的*常事,然而药物能治病,也能产生不良后果。有资料显示,我国有逾3亿人滥用药物,药品不良反应已成为继心脏病、癌症、脑卒 之后的第四大杀手,全球死亡病例中,1/3属滥用药物造成的,由此可见,科学用药以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由此引出本节课题“科学用药,保障健康”。 领悟资料内容,进入学*情境。

  组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好的常备药 标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 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对收集的药品标签进行分类,统计出家庭常备药的名称,并将自己的统计结果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根据不同组统计出的不同结果,教师总结,并用(幻灯片二)展示一般家庭常备药。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 分组讨论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并推荐出小组发言人在班内交流,阐述本组的看法。各组之间相互评议。

  根据得到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并用(幻灯片课件三)动画展示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并提议建立自己家庭药箱贮存的常备药。 依据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及自己家庭成员的实际情况,拟定家庭药箱常备药并呈现自己的拟定结果。 对课件三的补充: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时令性疾病的 药物为主;急救药放在易拿到的地方;药箱要定期检查。

  问题探讨: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得病,不同的人得病之后有不同的做法,请大家分析以下治疗感冒的做法哪些合理,哪些不合 理。(幻灯片四)展示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及生活经验对教师给的例子进行分析,并呈现结论。 头孢霉素是一种抗生素,但有些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之不起作用,还会引起药物性发热,合并真菌感染。

  不合理的用药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还可能使病情加重,那么如何才算科学用药呢?就用药时间、用药剂量、服药方式等谈谈你的看法。 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阐述自己的观点。

  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小结,并用(幻灯片五)、(幻灯片六)展示。 注重观察画面,积极思索,领会相应的道理。 某些药物之所以饭后服,是因为胃中食物可减轻药物的刺激性。

  药物嚼碎可增大与胃的接触面积,润喉片含化可发挥对咽部的止痛、消炎作用,硝酸甘油含化1—3分钟缓解心绞痛。

  讲述:除了需 要注意以上这些正确的服药方法外,药物在联合使用时也要注意科学性。研究表明:同时接受1~5种药物的患者中,18%受到药物 毒副作用的危害,同时服用5种以上的药品的患者,发生药毒反应者高达80%以上。因此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会降低药效,甚至发生意外,因此不要认为服药越多、时间越长就越好。

  提出议题:(幻灯片七)展示(注:幻灯片处有相应的议题) 讨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课件七中将议题与举例分成两部分,等学生讨 论之后,举例以动画效果出现。

  对议题进行阐述并列举事例。

  小结:药物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除了有益的治疗外,往往伴有各种副作用。这就充分证实了“药物能治病也能致病的道理”。

  组织学生总结“科学用药”包括哪些方面,实际用药应注意些什么? 各组根据所学的知识内容和各自的生活体验,小结出本组的意见,然后在班内交流, 同时要相互评议,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

  想一想:(幻灯片八)(注:幻灯片处有相应的问题) 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 答案设成动画。

  布置作业:很多人*时这样服药(幻灯片九),你认为正确吗?组织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说明原因。 对课件九中这些错误的服药方法的解释设成动画,待下节课展示。

七年级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切片、动画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均分配,提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比观察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图片、动画等,提高对比观察、分析思维、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在学*过程中体会观察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

  1、细胞分裂的过程。

  2、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均分配。

  【教学难点】

  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均分配。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PPT课件等

  【内容要点】

  第3节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

  一、细胞分裂的概念

  由一个细胞形成两个相似的新细胞的过程。

  二、细胞分裂的特点

  遗传物质*均分配

  三、细胞分裂的过程

  1、植物细胞

  2、动物细胞

  四、细胞分裂的意义

  单细胞生物繁殖

  多细胞生物生长发育,细胞更新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回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出示人从一个**卵到**的图片及数据资料

  提问:人从一个**卵到一个**,细胞数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细胞通过怎样的生理活动实现数目的增加? 回忆并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

  回忆已有知识,为本节课学*奠定基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细胞分裂的概念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完善、总结细胞分裂的概念。 观察,概括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概括概念的能力。

  细胞分裂的特点 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均分配 提问:从细胞结构的角度分析细胞分裂时有哪些结构需要进行分裂?

  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否也随细胞分裂而一分为二?

  遗传物质会越分越少吗?

  分裂前已经复制的遗传物质在分裂时是怎样分配的呢?

  【提出探究问题】

  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如何分配?

  实验探究: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切片。

  指导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切片,反馈观察结果。

  动画资料分析: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

  提问: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均分配的意义。 思考,回答

  思考大胆做出猜想。

  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切片。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

  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均分配。 引发学生的思考。

  进一步思索有关遗传物质的分裂问题。

  通过观察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均分配。提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细胞分裂的过程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及植物细胞分裂动画,描述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展示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图片、动画,要求学生描述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引导学生比较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异同,归纳细胞分裂的过程。 观察图片,结合动画描述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观察图片、动画描述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对比,描述 培养学生在观察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分析思维能力。

  细胞分裂的意义 提问:对于单细胞生物细胞分裂的意义。

  对于多细胞生物细胞分裂的意义。 思考,回答 通过讲授,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

七年级生物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裸子植物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性的特点,进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2.通过对松树雌、雄球花;球果及叶片横切等的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在引导学生对松树的球花、球果与桃树的花、果实的比较和对松树与铁线蕨的比较,从而归纳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4.通过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的比较,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通过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对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性的特点,有助于使学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这两部分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裸子植物比蕨类植物高等,更适于在陆地生活,由此认识到裸子植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性的特点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孢子显著,且脱离母体发育,称为孢子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能产生种子,称为种子植物。孢子和种子都脱离母体发育,但孢子只是单细胞的生殖细胞,而种子则属于生殖器官,其结构远比孢子要复杂得多,加之种子有种皮保护,所以使它抗旱能力比孢子要强得多,这样就决定了种子植物比泡子植物更适于陆地生活。因此,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的概念也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2.难点分析:

  学生很容易把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别看作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花和果实,而且学生*时对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观察很少,这样对了解两类植物的区别,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难,所以松树的球花及球果的结构应作为本节难点。

  松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其**过程与蕨类植物不同,与绿色开花植物也不同,学生对松从传粉到**,从雌球花经过**后发育形成球果都会感到难以理解,加之整个生殖过程比较长又不易观察到,这样就决定了松的生殖过程也应作为本节的难点。

  本节课要观察的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观察到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了解两者主要的不同,观察到球花和球果的不同,而且观察球花、球果要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花、果实进行对比;还要观察较为复杂的松叶结构,要组织学生观察好这些内容也就成为了本节组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引言的教学

  出示松树、桃树、槭树等种子植物标本,请学生指出它们的名称,并提出问题: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种器官来进行繁殖的?

  当学生答出种子时,可让学生明确这些通过种子繁殖的植物叫种子植物。而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不产生种子(这点也可以作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但是产生孢子,孢子显著。而且脱离母体发育,所以这三类植物叫孢子植物。在学生了解了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概念后,还要让学生知道种子的结构比孢子要复杂得多,而且其外有种皮保护,所以种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适于在陆地生活,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类植物。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本质区别

  先提出问题,我们*时买来的带硬壳的松子是松树的何种器官?买来的杏仁是何种器官?当学生答出:都是种子时。可让学生观察,松树的带种子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提出观察思考题:松子和杏仁分别长在松和杏的什么结构上?种子是否裸露?(雌球果选择鳞片裂开的,这样的雌球果俗称松塔;观察杏的种子,可先把杏纵剖开,再把内果皮砸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松的种子长在雌球果上,种子是裸露在外的;杏的种子长在果实内,种子不裸露。松树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其相同点是:都有种子。不同点是:松树的种子外边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杏的种子外边有果皮包被,种子不裸露。因此他们虽然同属于种子植物但属于不同的类群,前者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后者种子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由此引出裸子植物的课题。

  (三)关于裸子植物的教学

  1.松树:

  (1)生活*性:

  让学生根据自己*时在自然界中,在电影电视中所见到的松树的情况,说出松树的生活环境,然后展示松树的生境图(生活在高山岩石上的松树),使学生了解松树不仅广泛生活在陆地上,还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岩石的缝隙中。

  (2)形态结构:

  事先给学生准备好油松和白皮松的枝条,让学生从叶的形态上找出适应干旱陆地生活的特征,并思考为什么?当学生观察到针形的叶,并答出,针形的叶可以防止体内的水分过多地散失出去时,可告诉学生针叶常常成束生长,让他们继续观察以上两种松都是几针一束的,学生观察后能答出,其中一种是两针一束,另一种是三针一束。此时,告诉学生两针一束的是油松,三针一束的是白皮松,使学生了解松叶几针一束,是区分各种松树的一个重要依据。

  下面请学生结合生活在岩石上松树的挂图,找出根和茎在形态上的适应特点,并思考为什么?若答不出来,可启发学生,松树是高大的乔木(讲清乔木与灌木的概念),它的根系会怎样,为何土壤干旱贫瘠时,还能郁郁葱葱。学生能答出:它的根系十分发达,可以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和无机盐,它的茎很粗壮,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较快地向上运输。并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抵抗恶劣的陆地环境。

  接下去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松叶横切面的切片,提出观察思考题:①松叶有哪些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结构特点?②这些特点对它的蒸腾作用会产生什么影响?观察时可要求学生对照课本上松叶横切面图,按照由外向内的顺序,并注意与蚕豆叶对比进行观察。强调观察的重点:表皮细胞的大小、细胞壁厚薄、排列状况、有无角质层、气孔特点。学生经观察、思考、讨论后能答出:松叶与生活*性相适的结构特点有:它的表皮细胞很小、细胞壁厚、排列紧密,有角质层,气孔深陷在表皮下面,这样的结构特点,使针形的松叶能进一步减少蒸腾作用。

  最后,由教师简要小结一下,松树与生活*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生殖:

  事先准备好带有雌、雄球花和成熟球果(珠鳞开裂,内有种子)的松树枝条,充分利用标本和松生殖过程的剪贴图(或挂图),加强直观性,以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

  首先让学生对照挂图观察松枝上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然后用放大镜观察雌、雄球花的内部结构,提出观察思考题:①雌、雄球花分别着生在松枝的什么位置上?②它是雌雄同株还是异株植物?③雌、雄球花内部各有什么主要结构?学生在观察思考后回答:雄球花着生在新枝的基部,雌球花着生在顶部,所以,松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春天,在雄球花里能产生大量花粉,在雌球花内,生有胚珠,其内有卵细胞。学生回答后,可让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胚珠外有无子房壁包被,提出问题:①花粉带有的气囊在传粉时有何意义?②在雌球花内着生的胚珠是否裸露?(此问题解决,除认真观察雌球花外,还可认真观察成熟的球果,联系球果内裸露的种子考虑)学生经观察能答出:花粉具有气囊利于风媒传粉,通过风把花粉传送到雌球花上。雌球花内着生的胚珠是裸露的,无子房壁包被,这样胚珠形成的种子也裸露,无果皮包被。

  学生了解了松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后,可利用剪贴图或挂图,了解生殖的过程。提出问题:①松树从传粉、**到种子成熟需要多长时间?②球果是由什么结构发育来的?其内的种子有何特点?为什么?③松的生殖过程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这部分内容,可充分利用剪贴图和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归纳出生殖的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边启发、边贴剪贴图、边由学生答出:春天时,雄球花内产生的花粉借助风散落到雌球花的胚珠上,并在胚珠内萌发形成花粉管,其内的**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卵,由**卵发育成种子的胚。此时,胚珠也就发育形成种子,雌球花也就发育形成球果了。从头年春天开始传粉到第二年秋天球果才成熟。

  球果内的种子带有翅,可随风飘散,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长成一棵新的松树。从松的整个生殖过程来看,**过程已脱离了水的限制,所以比蕨类植物更适于在陆地生活。

  最后,教师小结一下松的生殖过程,强调松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是:**过程完全摆脱了水的限制,所以它能生活在干旱的地方,比蕨类植物高等,是真正的陆生植物。

  2.其他的裸子植物:

  让学生观察侧柏、圆柏、银杏、水杉等裸子植物的标本或实物,了解这些裸子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陆地上。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让学生与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对比归纳出:裸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因此,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并与蕨类植物对比归纳出:裸子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过程不需要水,所以,适于生活在干旱的地方。

  教师进一步小结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给学生放我国各种各样的裸子植物及其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使学生了解我国裸子植物资源丰富,居世界之首,是裸子植物的故乡,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根据录像内容及日常的生活经验、讨论归纳出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复*巩固题:松为何比铁线蕨更适于在陆地生活?裸子植物与绿色开花植物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四节种子植物

  一、裸子植物

  (一)松树

  1.生活环境:干旱、贫瘠的陆地。

  2.形态结构:

  3.生殖:**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杉、侧柏

  (三)裸子植物主要特征

  1.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种子裸露无果实包被。

  2.根、茎、叶都很发达,**过程不需要水。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范本10份(扩展6)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菁选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

  分析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致同学们”一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内容文字优美、流畅,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身边的生物选材,同时紧跟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既贴*学生生活,拉*与学生间的距离,又避免了因知识的陈旧而产生的乏味感。从标题、文字到选材都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学生:

  本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开学初在校军训一周,所以对一些生物现象和校园环境是比较熟悉的,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这些对教学是有利的。但他们对新学校的具体情况仍然较陌生,师生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之普遍班额偏大,*惯了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一门学科的亮相课,根据新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要想达到激发学生热爱本学科,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着重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目的,就应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等的课堂氛围,所以课前放点音乐,以缩小师生间距离。但和谐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课前也应制订相宜的课堂纪律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条例,记录学生的表现,便于组织教学。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调动其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以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即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

  另外,再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基于本节课的问题较多,应首先把学生暂时分成几个组,暂定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作合理的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或者代表汇报。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这种做法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惯;初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及转变学*方式。

  2.能力目标:训练思维、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发展前景。

  教学重点: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材料器具:

  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教学实施步骤:

  1. 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

  (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等的关系。)

  2.涉及报刊有关信息:列举事例,如:成都七中学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说明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为什么?

  (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方式的变化。让学生转变学*观念。)

  3.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

  (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激发学生学*的热情。)

  4.欣赏: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

  (提高文学修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生物的情感。)

  5.探讨:从学生生活实际及学校具体情况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学*。)

  a) 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 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c) 出示:藤缠树的标本。学生受到启发,发现学校某些树木、花草长势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学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学*生物知识后解答,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改变此现象。)

  d) 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e) 学校食堂周围的树干与其他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f) 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g) 为什么**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h) 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i) 关注学生自身: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长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更健壮吗?更聪明吗?

  j) 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6.拓展:教师启发,通过*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吗?

  (在此引导学生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查资料,改变学*方式。学生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7.结束语: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

  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为此本节课的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比例占80%;能力目标(体现在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后反馈:

  本节课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上课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后布置一篇题目为《你喜欢生物科学吗?》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生物学的肤浅认识。通过作业反馈,全班53名学生有52名答喜欢。多数学生感悟较深:原来生物学有这么大的用处,认识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参与、探究知识的学*方式。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

  实验目的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尝试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和作用的场所。

  背景资料

  学生已经了解了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知识。那么光合作用究竟在绿色植物的哪一个器官中进行,具体场所在哪里,植物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又是怎样相互适应的,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得到结论,同时也为后面学*“光合作用的实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

  2.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难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关键

  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器材

  银边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首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他们自己课前各种叶片;然后我展示海桐叶和松针这两种不同形态的叶子,并且提问:“常见的是哪一种叶型,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之后得出“阔叶表面积大能充分吸收阳光,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结论。

  2.实验:探究光和作用的'场所

  师:多数叶片宽阔、扁*,是叶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那么叶片内部有哪些结构特点是适于进行光合作用的呢?”

  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想撕开叶子,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我则让他们首先看书,大致了解观察叶片内部结构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然后认真地看我在实物投影仪下做一遍演示实验。教师需要一边做一边强调徒手切片实验操作的要点,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屏幕上打出观察思考的要求:“识别叶片的几个部分,观察各个部分的细胞有什么特点,思考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且把学生做得好的叶片横切标本,通过数码显微镜放大后,向全班同学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插图或者屏幕,识别菠菜叶片的三部分结构。

  师:实验材料是银边天竺葵或彩叶草。因为它们的叶片中有一部分不含叶绿体(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彩叶草叶片的中央及靠叶柄的部分都不含叶绿体),所以按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在滴加碘液处理后,不含叶绿体的部分不会变蓝。由于该实验与上个实验一的实验步骤基本相同(只少了夹叶片遮光处理),因此这个实验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师:为什么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和中央部分的颜色不相同?

  师:如果将银边天竺葵的叶片用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后,叶片的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教后反思

  1.教师给予较多的指导,否则学生因为生活经验不多,不能很顺利地找到实验材料。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这篇课文向我们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我们可以从中学*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但学生对这类事理性说明文并不熟悉。本文介绍生物入侵的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为本文的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对外敌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故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导入,引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说明顺序入手,可以更好地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课前准备

  1.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学生齐读诗歌《不第后赋菊》,猜花名。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师:“我花开后百花杀”一句,把菊花独立寒秋、傲然绽放的高洁展示得淋漓尽致。“冲天的香阵”早已弥散在历史的天空,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情形却再现于现代的都市。请听今日新闻。)

  2.新闻报道:《黄花开后百花杀》----加拿大一枝黄花惊现长沙。

  二、字词积累

  栖息(qī)藩篱(fān)归咎(jiù)厄运(a)

  酝酿(yùnniàng)五彩斑斓(bānlán)啸聚山林(xiào)

  束手无策(shù)物竞天择(jìng)无动于衷(zhōng)

  三、整体感知

  认真阅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1.通过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明确“生物入侵者”的含义。

  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开篇: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什么叫“生物入侵者”。

  第2-4段:具体介绍“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

  第5段:“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和增多的原因。

  第6-7段: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两种不同态度。

  第8段: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板书)逻辑顺序

  结合说明方法品味语言: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明确:

  列数字:

  ①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

  ①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

  ②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

  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

  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

  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

  打比方: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

  ②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

  (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五、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师点拨:

  1.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六、拓展延伸: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学生先介绍收集的生物入侵的例子,教师可补充介绍生物入侵的例子:

  1.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2.地中海果蝇。

  3.斑贝危害触目惊心

  4.食人鲳在中国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七、课堂小结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湖南的省城“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死云南滇池,

  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八、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应动员同学人人参与,个个发言。)

  2.以“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为辩题,组织一次小型的辩论会。

  基本观点:

  (1)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衡最终会得以实现。

  (2)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如果听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

  梅涛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教学方针,结合本课特点,我为本堂课制定了几个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和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学*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分析说明顺序后,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应该当做重中之重讲透。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4

  预*提示

  1. 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 、 和 。

  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一般设计 个变量。

  3.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说明了什么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你知道哪些例子可以证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学生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二、 探究的一般过程

  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四、 实验探究

  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五、 结果交流

  非生物因素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

  光

  空气

  温度

  水分

  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

  合作关系

  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测试

  1. 在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是( )

  A. 一只 B. 两只 C. 三只 D.十只以上

  2.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 开始的,然后可根据自己的 和 尝试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 。

  巩固练*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

  A.光 B.水 C.温度 D.湿度

  2.海洋中绿藻多分布于上层,褐藻在中下层,红藻则分布于底层。影响海洋

  中藻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

  A. 盐度 B.温度 C.阳光 D.水分

  3.大鱼吃小鱼所包含的生物因素是 ( )

  A.捕食 B.竞争 C.种内斗争 D.捕食或种内斗争

  反馈测试答案:1.D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知识 生活经验 假设

  巩固练*答案:1 2 3.D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

  学*目的

  1、植物的营养器官.根系.根尖了解根尖的结构与功能及生长变化规律。

  2、描述直根系与须根系的形态特征。

  3、理解叶芽的各部分与枝条的各部分之间的发育关系。

  重点

  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

  理解根尖和芽的变化动态。

  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活动法。

  学*过程

  课前预*:

  根的'发生和生长:

  系

  1、胚根向地下根系

  生长系

  2、根系的分布还受到环境中等因素的影响

  自主学*

  活动1、观察根尖的结构

  讨论:

  1.培养根尖需要满足哪些基本条件?

  2.你会用什么方法观测根尖生长速度?你有什么办法测知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

  3.根毛是由哪部分细胞形成的?根毛的数量.形态和结构有什么特点?可能与根的哪种功能相适应?

  4.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的哪部分?这部分细胞来自哪里?

  活动2:解剖观察芽的结构

  讨论:

  1.根据你对芽的观察,尝试说明芽是枝条的雏形.

  2.你所解剖和观察的芽是否与叶芽的形态结构完全相同?

  活动3:叶和茎的发生和生长

  胚芽发育而成:。

  叶芽的结构: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6

  实验目的

  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淀粉。

  背景资料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关键

  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黑纸片、曲别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动物也是如此。那么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食物从何而来?难道绿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吗?非也。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它不仅能自己供给自己食物,而且同时还给地球上其他几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养活着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可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2.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师:昨天让大家按P119实验步骤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学生甲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学生乙将酒精倒入小烧杯中。

  学生丙准备酒精灯,并点燃酒精灯。

  学生丁准备清水,并漂洗叶片。

  学生戊滴加碘液。

  师:通过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下边大家来共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细节。教师同时用投影打出小组讨论提纲:

  1.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实验之前要在黑暗处放一昼夜?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3.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其目的是什么?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来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1回答问题1:实验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小组2回答问题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与其他叶片作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小组3回答问题3: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得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使叶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脱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颜色观察。

  小组4回答问题4:向叶片中加碘液是因为碘液遇淀粉可变成蓝色,故可用碘液来叶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机物淀粉。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而遮光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各小组可相互补充、完善)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后反思

  1.先讲大的步骤,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较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7

  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重点难点: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设计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问题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方案二: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CAI课件),4人小组合作,自主性学*,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播放录像(或CAI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方案一: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方案二: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大胆作出假设。

  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3.制定计划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方案二: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围绕教师的指导提纲,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推测实验结果。方案三: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最佳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4.实验探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方案一: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方案二: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

  方案一: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方案二: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评出:最佳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7.本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方案一: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方案二:看书自学抽样检测的方法,合作交流,课下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方案三: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2.探究的结果: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方案一: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

  方案三: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胚根→根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胚芽→茎和叶

  方案一: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方案二:观察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的CAI课件,并描述归纳。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识别花的基本结构,并说出花各部分的主要功能。(重点)

  2、概述开花授粉的过程。(难点)

  3、说出植物果实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重点)

  (二)技能性目标:

  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性目标:

  让学生懂得关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

  1、观察花的结构。

  2、观察果实的结构及果实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一提到花,人们就会想到它的五彩缤纷,绚丽多姿,香飘万里。

  2、观看:请同学们欣赏十大名花。

  3、出示:水仙、荷花、菊花、梅花等图片。

  (二)提问:

  1、这四种花在哪个季节开放?

  2、影响它们开放的因素是什么?

  (三)讲解。

  1、开花。

  (1)提问:不同的花为什么要在不同的季节开放?即开花受什么条件影响?

  (2)提示:拿春天与秋天相比,哪一个季节的白日较长?

  (3)出示:白居易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4)提问:山上的桃花开花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5):绿色开花植物都有开花的*性,花的开放受光照、温度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6)讲述: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绿色开花植物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开花。

  (7)想一想:什么叫开花?

  (8)讲述:植物的花五彩缤纷,绚丽多姿,但花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

  (9)观察实验:花的结构。

  (10)观察指导:

  ①对照花的结构模式图,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认识百合花。

  a、回答:桃花春天开,荷花夏天开,菊花秋天开,梅花冬天开。

  b、集体回答:春天白日长。出春天光照时间长,植物的.开花应与光照有关。

  c、思考片刻回答:温度。山上温度低,桃花开花迟。

  ②欣赏开花的现象。

  a、通过观看直观地说出:开花就是花瓣展开来的现象。

  b、自学,初步了解花的基本结构、各部分结构,并完成书上的图表。

  ③用镊子由外向内依次摘下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数量及排列方式,并且将花的各部分用透明胶贴在白纸上(自己考虑怎样布局)。

  ④用刀片切开子房,观察其内部结构。

  a、出示照片:百合花各部分结构照片。

  b、:花的结构略。

  c、讨论:一朵花中,什么是最主要的部分?为什么?

  d、:花蕊(雄蕊和雌蕊)是一朵花中最主要的部分,因为它们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2、果实的结构。

  (1)出示:各种果实图片。

  (2)猜谜:“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3)观察:花生的果实,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认识花生果实的结构。注意果皮和种子的形态、颜色、手感等。

  (4)提问:

  ①“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什么?

  ②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和种子?

  ③花生结在地面下,为什么它是果实?

  (5)讲述:完成**作用后,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花柱都凋落了。子房慢慢发育成为果实,子房内的胚珠发育成为种子。**卵发育成为胚。

  (6)识别:我们*常食用的小麦、玉米、西瓜、葡萄、黄瓜、蚕豆、绿豆、西瓜子、葵花子、杏仁、芝麻分别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9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组织的定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3、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1、器官的定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例如:大脑、胃、心脏、肝、肺、肾、眼、耳等。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1、系统的定义: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2、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植物体是由**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

  二、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分生组织:位于根尖的分生区就是分生组织。

  2、另外几种: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一、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

  二、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以草履虫为例:如图。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的一面:1、多数浮游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2、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0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③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制作等活动,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从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模拟制作的能力等。

  重点和难点

  学生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

  一、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交流汇报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积极地评价。

  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1.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结论: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2.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结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观看“小羊多莉的身世”课件,经过思考提出有关问题。小组内进行资料分析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学生互评)。观察教师模拟制作的一条信息载体。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模拟遗传信息的组成。演示“小羊多莉的身世”的课件,鼓励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组织分析活动并适时评价。板书小结。示范制作一条信息载体。组织和帮助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摸拟遗传信息的组成。

  三、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1.结构2.基因认同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调控,最后小结信息的多样性取决于“字母”的不同组合方式。板书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四、DNA和蛋白质组成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

  分析染色体的作用。引导举例:信息的存在及其载体;导入DNA;演示“DNA分子片段”课件;巩固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上。演示“染色体”课件;常识性介绍染色体的形态;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引导分析染色体的作用。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1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教学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

  生物圈的概念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

  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影响。

  2.通过测量等环节的学*学会探究的方法。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与其它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测量技能,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1、先自制“大树一叶一草”活动教具。

  2、长颈鹿挂图。

  3、投影胶片写出四个问题。

  (1)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四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

  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长颈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等途径得出答案。

  2.预*教材第29页的探究内容,设计好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交给教师检查,选出一份较好表格供课堂使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着长颈的长颈鹿,同时也生活着短颈的长颈鹿(出示挂图)。

  提问: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短颈的长颈鹿呢?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长颈的长颈鹿,另一位同学上来扮演短颈的长颈鹿,请一位普通话好的同学进行独白。

  表演过程:[独白: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着很多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它们以地上的草和一些树叶为食,但后来,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长颈鹿的食物急剧减少,一天,长颈鹿们(两学生)去寻找食物,它们看见的草,很快地吃了起来(两学生把教具上的草拿掉,做吃草的样子)。草吃完以后,就吃树上矮处的树叶(两学生把矮处的树叶“吃”掉了。矮处的树叶吃完以后,就只能吃高处的树叶,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吃到了树叶,短颈的长颈鹿(矮个学生)吃不到树叶。短颈长颈鹿因没有获取食物而饥饿、生病死去(矮个学生表演“死”的动作),从而被淘汰。所以,现在只剩下了长颈的长颈鹿。你看,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树叶呢。]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表演怎么样?

  生:很精彩。

  师:我们一起给他们鼓掌吧。(学生鼓掌)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所以,短颈的`长颈鹿被淘汰,长颈的长颈鹿生存下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板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面,我们先来学*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板书;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请大家看教材第19页上的图片资料(展示题板),并结合题板上的问题进行思考。思考的时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可以讨论。5分钟后,进行抢答比赛,四个组中,看哪一组获胜。

  问题1:四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提示:骆驼和骆驼刺适于生活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海豹适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里;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

  问题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提示:骆驼有驼峰,眼睫毛长而密,足垫厚,腿较长等;骆驼刺的根很长,地上部分很矮小;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树树冠像一面旗帜)

  问题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

  升到46℃才会出汗;一次性喝水100升后,可以45天不喝水;驼峰中有脂肪,可以贮存能量,所以它适于生活在荒漠中)

  问题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大风把树迎风面的枝条吹断,顺风面的枝条继续生长,所以只要风大的地方,就容易看到旗形树)

  抢答过程:(略)

  (注:教师可把三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答对一题加10分,回答不完整的,本组同学补充正确后也可加10分。教师进行提问时,应考虑到各组学生的积极性,在最后宣布获胜小组时,其他小组也应给予鼓励)

  比赛结果:(略)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应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都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师:大家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除了对环境适应以外,还能影响环境和改变环境。下一堂课,同学们要做一个探究活动,要用到一种仪器——干湿温度计。(展示自绘干湿温度计挂图,介绍使用干湿温度计的方法)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各小组长领取干湿温度计以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组员一起根据教材第20页中的要求,制定探究性计划,做出假设,并设计一个调查表格,把测量的数据填入表中,下一堂课我们进行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引言: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实行退耕还林计划呢?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

  师:植物对环境有影响吗?

  (提示:有)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地方的湿度进行了测量。四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均值。(教师展示小黑板上学生设计的表格)

  学生活动:(略)

  师: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

  (第一、二、四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第三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师: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沉浸在讨论和分析中)

  师:根据四个小组对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师: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

  师:四个小组的假设怎样?

  师:四个小组测量都准确吗?

  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裸子植物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性的特点,进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2.通过对松树雌、雄球花;球果及叶片横切等的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在引导学生对松树的球花、球果与桃树的花、果实的比较和对松树与铁线蕨的比较,从而归纳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4.通过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的比较,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通过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对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性的特点,有助于使学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这两部分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裸子植物比蕨类植物高等,更适于在陆地生活,由此认识到裸子植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性的特点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孢子显著,且脱离母体发育,称为孢子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能产生种子,称为种子植物。孢子和种子都脱离母体发育,但孢子只是单细胞的生殖细胞,而种子则属于生殖器官,其结构远比孢子要复杂得多,加之种子有种皮保护,所以使它抗旱能力比孢子要强得多,这样就决定了种子植物比泡子植物更适于陆地生活。因此,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的概念也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2.难点分析:

  学生很容易把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别看作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花和果实,而且学生*时对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观察很少,这样对了解两类植物的区别,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难,所以松树的球花及球果的结构应作为本节难点。

  松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其**过程与蕨类植物不同,与绿色开花植物也不同,学生对松从传粉到**,从雌球花经过**后发育形成球果都会感到难以理解,加之整个生殖过程比较长又不易观察到,这样就决定了松的生殖过程也应作为本节的难点。

  本节课要观察的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观察到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了解两者主要的不同,观察到球花和球果的不同,而且观察球花、球果要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花、果实进行对比;还要观察较为复杂的松叶结构,要组织学生观察好这些内容也就成为了本节组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引言的教学

  出示松树、桃树、槭树等种子植物标本,请学生指出它们的名称,并提出问题: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种器官来进行繁殖的?

  当学生答出种子时,可让学生明确这些通过种子繁殖的植物叫种子植物。而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不产生种子(这点也可以作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但是产生孢子,孢子显著。而且脱离母体发育,所以这三类植物叫孢子植物。在学生了解了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概念后,还要让学生知道种子的结构比孢子要复杂得多,而且其外有种皮保护,所以种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适于在陆地生活,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类植物。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本质区别

  先提出问题,我们*时买来的带硬壳的松子是松树的何种器官?买来的杏仁是何种器官?当学生答出:都是种子时。可让学生观察,松树的带种子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提出观察思考题:松子和杏仁分别长在松和杏的什么结构上?种子是否裸露?(雌球果选择鳞片裂开的,这样的雌球果俗称松塔;观察杏的种子,可先把杏纵剖开,再把内果皮砸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松的种子长在雌球果上,种子是裸露在外的;杏的种子长在果实内,种子不裸露。松树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其相同点是:都有种子。不同点是:松树的种子外边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杏的种子外边有果皮包被,种子不裸露。因此他们虽然同属于种子植物但属于不同的类群,前者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后者种子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由此引出裸子植物的课题。

  (三)关于裸子植物的教学

  1.松树:

  (1)生活*性:

  让学生根据自己*时在自然界中,在电影电视中所见到的松树的情况,说出松树的生活环境,然后展示松树的生境图(生活在高山岩石上的松树),使学生了解松树不仅广泛生活在陆地上,还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岩石的缝隙中。

  (2)形态结构:

  事先给学生准备好油松和白皮松的枝条,让学生从叶的形态上找出适应干旱陆地生活的特征,并思考为什么?当学生观察到针形的叶,并答出,针形的叶可以防止体内的水分过多地散失出去时,可告诉学生针叶常常成束生长,让他们继续观察以上两种松都是几针一束的,学生观察后能答出,其中一种是两针一束,另一种是三针一束。此时,告诉学生两针一束的是油松,三针一束的是白皮松,使学生了解松叶几针一束,是区分各种松树的一个重要依据。

  下面请学生结合生活在岩石上松树的挂图,找出根和茎在形态上的适应特点,并思考为什么?若答不出来,可启发学生,松树是高大的乔木(讲清乔木与灌木的概念),它的根系会怎样,为何土壤干旱贫瘠时,还能郁郁葱葱。学生能答出:它的根系十分发达,可以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和无机盐,它的茎很粗壮,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较快地向上运输。并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抵抗恶劣的陆地环境。

  接下去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松叶横切面的切片,提出观察思考题:①松叶有哪些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结构特点?②这些特点对它的蒸腾作用会产生什么影响?观察时可要求学生对照课本上松叶横切面图,按照由外向内的顺序,并注意与蚕豆叶对比进行观察。强调观察的重点:表皮细胞的大小、细胞壁厚薄、排列状况、有无角质层、气孔特点。学生经观察、思考、讨论后能答出:松叶与生活*性相适的结构特点有:它的表皮细胞很小、细胞壁厚、排列紧密,有角质层,气孔深陷在表皮下面,这样的结构特点,使针形的松叶能进一步减少蒸腾作用。

  最后,由教师简要小结一下,松树与生活*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生殖:

  事先准备好带有雌、雄球花和成熟球果(珠鳞开裂,内有种子)的松树枝条,充分利用标本和松生殖过程的剪贴图(或挂图),加强直观性,以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

  首先让学生对照挂图观察松枝上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然后用放大镜观察雌、雄球花的内部结构,提出观察思考题:①雌、雄球花分别着生在松枝的什么位置上?②它是雌雄同株还是异株植物?③雌、雄球花内部各有什么主要结构?学生在观察思考后回答:雄球花着生在新枝的基部,雌球花着生在顶部,所以,松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春天,在雄球花里能产生大量花粉,在雌球花内,生有胚珠,其内有卵细胞。学生回答后,可让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胚珠外有无子房壁包被,提出问题:①花粉带有的气囊在传粉时有何意义?②在雌球花内着生的胚珠是否裸露?(此问题解决,除认真观察雌球花外,还可认真观察成熟的球果,联系球果内裸露的种子考虑)学生经观察能答出:花粉具有气囊利于风媒传粉,通过风把花粉传送到雌球花上。雌球花内着生的胚珠是裸露的,无子房壁包被,这样胚珠形成的种子也裸露,无果皮包被。

  学生了解了松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后,可利用剪贴图或挂图,了解生殖的过程。提出问题:①松树从传粉、**到种子成熟需要多长时间?②球果是由什么结构发育来的?其内的种子有何特点?为什么?③松的生殖过程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这部分内容,可充分利用剪贴图和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归纳出生殖的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边启发、边贴剪贴图、边由学生答出:春天时,雄球花内产生的花粉借助风散落到雌球花的胚珠上,并在胚珠内萌发形成花粉管,其内的**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卵,由**卵发育成种子的胚。此时,胚珠也就发育形成种子,雌球花也就发育形成球果了。从头年春天开始传粉到第二年秋天球果才成熟。

  球果内的种子带有翅,可随风飘散,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长成一棵新的松树。从松的整个生殖过程来看,**过程已脱离了水的限制,所以比蕨类植物更适于在陆地生活。

  最后,教师小结一下松的生殖过程,强调松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是:**过程完全摆脱了水的限制,所以它能生活在干旱的地方,比蕨类植物高等,是真正的陆生植物。

  2.其他的裸子植物:

  让学生观察侧柏、圆柏、银杏、水杉等裸子植物的标本或实物,了解这些裸子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陆地上。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让学生与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对比归纳出:裸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因此,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并与蕨类植物对比归纳出:裸子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过程不需要水,所以,适于生活在干旱的地方。

  教师进一步小结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给学生放我国各种各样的裸子植物及其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使学生了解我国裸子植物资源丰富,居世界之首,是裸子植物的故乡,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根据录像内容及日常的生活经验、讨论归纳出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复*巩固题:松为何比铁线蕨更适于在陆地生活?裸子植物与绿色开花植物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四节种子植物

  一、裸子植物

  (一)松树

  1.生活环境:干旱、贫瘠的陆地。

  2.形态结构:

  3.生殖:**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杉、侧柏

  (三)裸子植物主要特征

  1.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种子裸露无果实包被。

  2.根、茎、叶都很发达,**过程不需要水。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4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点: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复*

  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

  学*目标: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教学难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得出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什么,

  二、植物生长需要水

  CAI展示问题

  为什么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1. 你认为一棵大树和一棵小草的一生中,两者的需水量一样吗?

  2、玉米在幼苗期和开花结果期的需水量也一样吗?

  图片:萝卜条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变化情况。

  1.浓盐水的浓度大,萝卜细胞就______.

  2.清水的浓度小,萝卜细胞就_______.

  即:哪里浓度____(填“大”或“小”),

  水分就往哪里跑!

  水分由浓度小 浓度大

  夏天,用糖拌西红柿,盐拌黄瓜时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呢?

  观察下图,一段时间后A.B两个洞中水位将如何变化?

  A洞中水位会_____:

  B洞中水位会_______.

  CAI展示: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四)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CAI播放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视屏及图片得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土壤中有多种无机盐成分,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要使植物生长的好,就要适时适量地给土壤施用肥料。

  氮肥: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的繁茂

  磷肥: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

  钾肥: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无土栽培:能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

  合理施肥:

  a.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使植物体茁壮生长,且获得少肥高效的效果。

  b.疏松土壤,促进有O2呼吸,从而促进根对必需矿质元素的吸收。

  课堂: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合理施肥。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范本10份(扩展7)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菁选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

  学*目标

  1、了解生物学的概念以及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2、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物科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难点:在学*方法上的引导。

  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一些水果、蔬菜、杂草、石块,请学生分辨哪些可以食用,从而引出生物学。学生举例一些生物的食用、药用或其他价值。

  (教师:从古到今,人们不断观察、尝试、探索生物知识,形成了现在的生物科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任务一:联系生活经验,了解生物学概念。

  1、学生自学教材,找出生物学的概念。

  2、学生举例:举出常见的生命现象的例子。(如蜘蛛织捕虫、树叶变黄飘落等。方法指示:学会观察。)

  3、拓展反思:生物学不仅是对表面现象的观察,更深入到对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如对青蛙的眼睛研究、蜻蜓飞行技巧的研究,从而出现了仿生学,谁能举出一起关于仿生学的例子?

  学*任务二:学生自学教材,体会生物学的重要性。

  1、全面浏览教材的`前言部分,分析教材从哪些方面了生物学的重要性。并有感情的朗读教材中的段落,体会大自然之和谐。

  2、小组内探讨: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尝试交流生物学的应用(重要性)。

  3、师生交流:有关对一些生物现象和生物科学的疑问。

  拓展反思:怎样认识封山育林、封海休鱼?

  三、系统:(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医学等方面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四:诊断

  1、生物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谈一谈你对生物学的认识和怎样学*生物学?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

  教学目标:

  1、由宏观到微观的方法观察叶片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叶片的结构、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

  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准备收集资料。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尝试回答观察水循环课件演示,启发

  动手实验叶片结构指到实验

  探究气孔结构气孔结构引导实验分析

  观察尝试回答气孔开闭机制课件演示

  联系实际蒸腾作用与水循环范例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

  出现绿色植物及课题的画面,播放音乐观看,进入情境引言导入,引起学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应具备哪些外界因素?

  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请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沙漠中什么地方会有植物生长?

  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

  回答

  引导,建立联系

  展示图片

  适时提示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节是生物与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课,认识了环境,对学生的后续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还可以通过收集其他的资料,让学生对生物生存 的环境有个系统的认识。

  指导思想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

  1.观察是科学 探究一种基本方法,是发现问题,认识事物的起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2.在观察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爱护一草一木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举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事实,并尝 试对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归类。

  2. 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初步具有收集和有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关爱生物,从保护生物生存环境开始。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归类。

  难点:对学生观察能力、 收集资料的能力的培养。

  本节关键

  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企鹅,珊瑚虫,雪莲的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对生物学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开始正式进入这门科目的学*。首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生活在哪里?

  师:不了解吗?是因为“身在庐山”吧?从太空遥看地球,地球是一颗披着蓝色“面纱”的美丽行星。然而,地球上真正美妙动人之处,却是蓝色面纱下绚丽多彩的生物圈,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下面我们就来学*一 下生物生存的环境。

  2.学案之一: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我们常听说 “鱼儿离不开水”,是说鱼儿要生活在中。那么其 他是生物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几幅彩图。

  师:看过影片《帝企鹅日记》的人,都惊叹帝企鹅的美丽,黑色的背部,白肚皮,颈下一抹温暖的鹅黄,泛着迷人的光泽。

  师:那么企鹅生活的环境怎么样?

  生:寒冷……

  生:恶劣……

  师:法国导演吕克亚盖展现的《帝企鹅日记》,帝企鹅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甚至*于残酷:产后重返大海的雌企鹅,会在觅食中被海豹吃掉, 再也见不到自己未来的宝宝 ;千辛万苦孵化出来的幼雏,眼睁睁被冻死在雄企鹅的脚下;终于可以满地跑了,小企鹅却转瞬间成了鹰隼的盘中物;当未来的希望彻底破灭时,悲痛欲绝的企鹅妈妈会发疯似的去抢别家企鹅的 宝宝……

  师:大家有谁知道海底有没有花园的?

  生:可能有

  师:是什么呢?

  师:珊瑚就是海底的花园。看看彩图,多么漂亮的珊瑚,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像鹿角,构成了海 底的花园。那么珊瑚是植物还是动物?

  生:动物。

  师:大家的课外知识很丰富啊 。

  师:珊瑚虫是无脊椎动物,属于腔肠动物门。我们*常看到的珊瑚, 是珊瑚早死亡后钙化形成的 ,大量珊瑚虫不断繁殖、死亡,尸体钙化 堆,最终生成珊瑚礁。目前,全世界已查明的隶属珊瑚纲的动物 有6100余种,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在青岛水族馆中饲养的珊瑚虫有纽扣珊瑚、大榔头珊瑚、柳珊瑚、草菇珊瑚、气泡珊瑚、粉丝珊瑚、水螅珊瑚、太阳花珊瑚、柳珊瑚、草菇珊瑚、气泡珊瑚、粉丝珊瑚、水螅珊、太阳花珊瑚、石芝珊瑚、宝石花珊瑚、千手佛珊瑚和脑一同瑚。

  师:大家观察一下它们生活的环境怎么样?

  生:珊瑚虫是一种非常娇气的海洋动物,它对生活环境有着严格的选择性。珊瑚虫生存的水温不 能低于18℃,不能高于36 ℃;水质要清澈透明,以保证光照充足。青岛市水族馆于1995年开始试验引进珊瑚虫,当时只引进了脑珊瑚和太阳花珊瑚,由于水池小以及水流、水质、水温、光照等原因没有试养成功。但是水族馆的工作人员并未放弃,在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经验后,逐渐掌握了珊瑚虫的*性,于1997年开始正式大量引进珊瑚虫。

  师:珊瑚虽然美丽,它 毕竟对环境的要求也苛刻了一些。我们来看一种其实并不是很美丽的花,但我认为它很美— —雪莲。

  师:雪莲为菊科草本,是**雪山三宝之一(其他两宝是雪鸡和雪豹)。雪莲生长在海拔4800米一5800米高原的 碎石之间。雪莲种子在0℃发芽,3-5摄氏度生长,幼苗能经受—21℃严寒。雪莲虽要5 年才能开花,但实际生 长天数只有8个月。这在生物学上是相当独特的。雪莲非常耐寒,它叶上长有众多的“小空室”,白天吸收太阳热量,夜晚用于自我保温,能使结冰点降低。雪莲形态娇艳,它根黑、叶绿、苞白。雪莲秋天开花,花蕊呈紫红色绒球状。雪莲是**特有的药材,味辛、微苦、性大热。用它制作的药品或药酒,对治疗妇科病、肺寒咳嗽、 男子阳萎、肾虚腰痛等病很有疗效。

  师:看看书上的图,那个小动物叫什么么?

  生:西瓜虫。

  生:潮虫。

  生:鼠妇。

  师:同学们的说法都是对的,它有三个名称,这涉及到我们生物学的分类知识,以后我们将会学到。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的生活环境。

  生:潮湿、温暖、有遮蔽的地方……

  师:素有“沙漠之舟”的骆驼生活在……?

  生:干旱的沙漠。

  师:亚洲象的生活环境?

  生:热带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河边竹林阔叶混交林中。

  3.学案之二:观察校园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我们可以在课后继续观察一下生物生存的环境,比如我们校园植物的'生活环境。

  师: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这些生物生存的环境,可以参考前面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一张表格。

  4.课堂小结

  师:总之,自然界的生物形形色 色,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不管是幽深的海洋、好汉的沙漠、辽阔的天空,还是冰冻的极地、烈日炎炎的赤道,甚至在土壤中,都存在着千姿百态的生命 。

  作业布置

  完成观察校园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环境,并记录。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生存的环境

  1.上有各种不同的环境,几乎到处都有生物的存在。每一种生物都必须从生活的环境中获取所需的食物、水、 和其他物质,以满足维持生存、生长和繁殖后代的需要。

  2.生物生存的环境

  3.察校园植 物的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后反思

  1.对图片的观察不够,要引导 学生观察的方法和锻炼学生观察的能力。

  2.教师应该提示学生的观察角度,寻找更佳的观察角度以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

  3.图片的深度挖掘是教学的能力。

  4.教师应努力学*这些“小常识”性的知识,这样才能应对新课程,减少工作的繁重,同时,在课堂上不至于被学生问倒。日常是生物学知识尤其应该注意,大意不得。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生物的录像。

  2、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3、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8、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9、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10、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11、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

  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途径。2.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作用。

  2、能力目标:练*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装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3、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学*重难点:重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难点: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学*过程:

  一、课前预*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这里生有大量的。

  2、导管能自而运输,而筛管能自而运输。

  二、导入新课

  想象“假设没有水,一棵树会怎样?”一分钟后回答,那么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是什么呢?

  三、合作探究: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取一段带叶的茎,**滴有红墨水的水里,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取出,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讨论完成: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是怎样的?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1、阅读p110-113,做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参照教材第112页图3-29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认识气孔并叶片的结构。

  2、阅读课本112页,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保卫细胞与它周围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何不同?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2)植物体散失水分的门户是 ,它的开闭由 控制。在白天和黑夜,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三)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观察课本113页图,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对照图讲一下生物圈的水循环吗?

  2、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3、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四、交流展示

  五、归航拾贝

  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由茎运输到叶,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保护绿色植物。

  六、达标测试

  1、P1141

  2、P1142

  3、P1143

  4、P1144

  5、我们给果树剪枝时,往往会发现从枝条的断面上渗出许多汁液,这主要是( )

  A、来自木质部导管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B、来自韧皮部筛管中的有机物

  C、来自韧皮部筛管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D、来自木质部导管中的有机物

  6、在茎的结构中,导管、筛管、形成层分别属于什么组织( )

  A、分生组织、输导组织、输导组织 B、营养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

  C、输导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 D、分生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

  7、若将一段帯叶的鲜嫩幼茎浸入含有红墨水的水里,光照2—3小时后,取出幼茎横向切断并观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在上述操作中,采取光照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

  8、温带地区冬季寒冷,大部分树木的叶片会脱落。植物落叶的主要意义是( )

  A.减少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 B.减弱植物体自身的蒸腾作用

  C.使植物的吸收和运输能力加强 D.使植物体避免寒冷气流侵袭

  4、在移栽植物时,将无色塑料喷到植物的叶面上,结成一层二氧化碳、氧气可以通过,而水不能透过的薄膜从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其原理是( )

  七、学*感悟: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6

  教材分析

  本节以活动——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为起点,引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知识,趣味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教师要补充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充分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指导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

  1.模拟实验的能力的培养。

  2.合作学*的意识。

  3.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模拟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的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难点: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关键

  对学生模拟实验、观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有关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一个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吗?

  生:学生会说己家中养的花,要受到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影响等例子。

  师:回答得很好!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离不开它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又在影响着环境。

  师:同学们说的对,今天我们就来学*“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学案之一: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师:你从这个游戏中得到什么结论?

  生:颜色、形态与周围环境差异大的蝴蝶容易被发现,而与周围环境相似的蝴蝶不容易被发现,这样的蝴蝶才能更好地生存与繁衍。

  3.学案之二: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幕,1.沙漠中的骆驼;2.沙漠中的骆驼刺;3.寒冷域中的海豹;4.旗形树的树冠——四个图片资料,请你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

  生:对图片1的讨论如下:沙漠炎热缺水,骆驼和别的动物不一样,它有高高的驼峰储藏大量的脂肪,当它又渴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需要的营养和水;骆驼*时不出汗,只有体温达到46℃才会出汗;骆驼*时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即使在沙漠上行走一个月也不会感觉渴,这些特点是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生:对图片2的讨论如下:沙漠地区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有地下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非常长,而且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因而骆驼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水,这是植物对于旱的适应。

  生:对图片3的讨论如下:海豹是哺乳动物,在寒冷的海域生活,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发达,可以达到60mm,这是动物对寒冷的适应。

  生:对图片4的讨论如下:树的枝条偏向一侧,是长期受一侧风向的作用,使得树冠的形态改变,看起来像一面旗帜,故得名旗形树,这是树对风的适应。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了下来,就形成它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同学们还能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生:动物的警戒色。

  生:壁虎的“苦肉计”。

  生:长颈鹿的颈,刺谓的刺,雪莲花的叶,沙漠植物仙人掌……

  4.课堂

  师:(在学生为生物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适应现象惊叹不止时)告诉学生生物的生存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或风吹雨打、天寒地冻,或被抓捕,或饥肠惋辅,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所以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实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在影响着环境。

  师: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的重要啊!

  作业布置

  课本14页的亲自做。

  板书设计

  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教后反思

  1.要加强板书能力的锻炼。

  2.每一节的“生物学观点”要用板书突出出来。板书要突出、整洁、醒目。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7

  预*提示

  1.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和。

  2.实验方案的设计一般设计个变量。

  3.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说明了什么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你知道哪些例子可以证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学生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四、实验探究

  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五、结果交流

  非生物因素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

  光

  空气

  温度

  水分

  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

  合作关系

  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8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教学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

  生物圈的概念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

  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9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点: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复*

  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0

  教学目标: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描述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重点: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1、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活动。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同学们,根据你们现有的知识,你们知道绝大多数绿色开花植物用哪一种器官进行繁殖?

  (种子)

  师:对。利用种子繁殖后代首先种子需要萌发,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植物种子的萌发》。

  CAI展示课题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同时板书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师:老师在课前为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植物的种子(黄豆、绿豆、花生、芸豆、莲子、玉米、松。)。下面请同学们看看你认识它们吗?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或者CAI展示图片。

  学生观察,并且说出展示植物种子的名称。

  师:对,很好。看了这么多植物的种子,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等等。

  师:那么你们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结构是否一样呢?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结种子呢?……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但因时间关系,我们就先来探究其中的一些问题,其余的问题,大家可以课后继续探究。刚才有同学问:不同植物的种子,结构是否一样?同学们先别忙着回答我,我希望你们通过实验探究后再回答。

  二、种子的结构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浸泡过24小时的种子,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解剖观察,并且结合以下问题以及课本插图5-1,将你们解剖好的植物种子粘帖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上!并且将种子各部分名称标上去。然后请几组同学上讲台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述种子的结构。

  学生准备观察

  师:观察植物种子,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

  师:观察方法:由表及里,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

  师:解剖观察植物种子时请你注意以下问题?

  1、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凹陷处的名称及种子的内部结构名称?

  2、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合称作什么?

  3、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子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4、对于种子本身而言,这些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解剖观察(5min)

  请学生上讲台讲述(选择几种不同类型的种子)

  师:跟大家讲得一样,大豆以及其他豆类种子结构就是

  CAI展示大豆种子的结构。

  师:我们认识了几种豆类种子的结构,那有没有和豆类种子结构不一样的植物种呢?

  学生思考

  请同学们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看看它与大豆种子结构有无不同?

  CAI展示玉米种子结构图

  学生观察讲述

  CAI展示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异同。

  师:1、假如我把刚才的植物种子都煮熟了再种下去,会不会萌发呢?

  2、把大米粒种下去会不会萌发?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CAI展示: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师:大多数种子成熟后,只要遇到适宜的外界条件就会萌发。那么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你能否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来猜测呢?

  板书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学生猜测

  对于光和土壤两个条件,学生如果说出来,没有人反驳,可以用种子萌发是埋在土壤里,以及农村浸稻种来启发学生这两个不是必要的环境因素。

  CAI展示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师:假如让你来设计实验验证这些环境条件是否是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你该如何设计。

  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参照大屏幕上的来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且指定一人写在发给你的纸上。再上讲台讲述你们的方法。

  学生设计(5min),教师巡回指导。

  请同学们上讲台讲述。

  师:刚才同学们讲述了种子萌发需要一种条件的实验方法,那其他条件或者多个条件综合起来是不是相类似的?我们可以在以后继续探讨。

  种子萌发的条件我们已经了解,那种子是如何萌发的?你们了解吗?

  CAI播放视频《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观看

  CAI展示问题

  1、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先发育?

  2、胚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观看内容,回答。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感受最深、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点、难点分析

  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与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异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通过学*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点,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了解真菌在经济上所蕴藏的潜在价值是巨大而多样的。

  2.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酵母菌既是异养(腐生)厌氧型真菌,又是异养需氧型真菌,由于初一学生知识水*有限,教师要讲清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第一课时:

  1.课前准备:

  教师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养。酵母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如下:

  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鲜酵母或一小块发面,恒温22℃培养。

  ②将苹果皮切碎或用散发酒味的水果皮,装入瓶内,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轻轻压实,加入凉开水浸没,不用接种,在较温暖的地方培养2~3天镜检,即能找到酵母菌。

  2.教学过程:

  (1)关于酵母菌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用边讲述边实验的方法进行,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在实验室上课。课上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如果无实验室条件,在教室上课,课前教师可事先做好1~2台观察酵母菌的示范镜。这样学生通过对酵母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对酵母菌建立感性认识。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课前画好酵母菌结构的投影片,也可以利用挂图及书中的插图,有录像设备的学校可以在课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态结构的录像片段。讲述酵母菌结构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与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让学生指出它们的异同。这样能够使学生明确认识到酵母菌的结构中有成形的.细胞核。另外通过观察还可以看到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所以属于个体微小的真菌。

  (2)酵母菌营养方式的教学,首先要强调指出酵母菌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属于自养生物。在讲述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生活,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在无氧条件下,又可把葡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做演示实验,在课前1~2天用两个试管分别倒入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把其中一个试管用塞子堵上,一个敞着口,课上请学生分别闻一闻,让学生说出哪个有明显的酒味。并问为什么?同时让学生观察分析培养酵母的糖液中为什么会有气泡?

  (3)在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谈话法。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设问,如馒头、面包为什么是松软多孔的?你们知道酵母菌有哪些利用价值等等。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要指出酵母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应用较早的一类微生物,自然界中几乎到处都有酵母菌,已发现的酵母菌达数百种之多,绝大多数都是人类的好朋友,特别是在酒类酿造方面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另外酵母菌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因此可利用酵母菌的菌体捉取辅酶A、细胞色素C、凝血质、卵磷脂和多种氨基酸等。*几年,酵母菌在石油脱蜡、酶制剂和发酵饲料等方面的应用也有了新的进展。

  (4)关于酵母菌生殖方式的教学:

  在讲述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时,可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在进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有条件的学校可放一段酵母芽出芽生殖的录像片,或在黑板上画简图示意,还可制作投影片。要强调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芽不是一个概念。酵母菌细胞上长出的突起,比母细胞小得多,是母细胞上的一个芽体,脱离母体后,即成为一个新的酵母菌,属于无性生殖。酵终菌还有另一种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在条件恶劣时,产生孢子,由孢子发育成新个体。

  三、第二课时:

  1.课前准备:

  ①由教师介绍青霉和曲霉的简易培养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2~3天用橘子或陈旧的馒头培养青霉或曲霉。

  ②教帅需要做的课前准备:要利用二次接种的方法培养较纯净的青霉或曲霉。另外在课前2~3天,制备好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具体操作方法详见教参。

  2.讲述霉菌的形态结构时,运用讲述与实验结合的方法。把教材中的课后实验课融入在讲课的过程中,采用边观察、边讲解、边讨论的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1)首先进行实验观察:①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皮或长有曲霉的馒头,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如果没有放大镜也可以用老花镜代替)观察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②有条件的学校可指导学生制作橘皮培养出的是青霉装片,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注意以下问题:取材要用解剖针挑取少量,要从颜色很浅的绿色部分取材做装片,这样既能看到无色的分枝菌丝,又能观察到菌丝顶端的绿色孢子。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③教师用课前制备好的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做好示范镜,让学生观察。

  (2)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描述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告诉学生在镜下观察到大量绿色成串的青霉的孢子,曲霉的孢子常见的是是黑、黄和橙红色,无色的部分是菌丝。然后教师进行青霉和曲霉形态结构的讲解。指出青霉和曲霉呈现出的不同颜色是孢子的颜色,而它们的菌丝是无色的。青霉和曲霉的菌体是由许多菌丝组成的,分为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由于上有横隔,是多细胞个体。但不是所有霉菌都是多细胞个体。青霉和曲霉的每个细胞中都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另外参照书中插图让学生比较青霉与曲霉分生孢子梗的区别,找出青霉孢子便顶端无膨大,曲霉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球状。

  (3)关于青霉与曲霉营养方式的讲述,要强调由于青霉和曲霉菌丝体中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现成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所以为异养生物。

  (4)在讲述青霉和曲霉的生殖方式时,让学生从孢子梗的形态及孢子的颜色上分辨青霉和曲霉,指出它们是靠孢子生殖的,这种孢子可在空气中传播,每个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中,都可以发育成新个体。在温暖潮湿的季节里衣物有时会发霉,正是霉菌孢子大量繁殖的结果。

  讲述青霉、曲霉与人类的关系时,可先组织学生讨论青霉和曲霉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地方是什么,而后教师归纳总结。教师要着重指出:曲霉是发酵工业及食品加工方面的重要菌种。20xx年以前我国就已利用曲霉制酱,也是我国民间用以酿酒、制醋曲,制某些副食品的重要菌种。例如我国生产的腐乳有白腐乳、青腐乳和红腐乳之分,当你看到红腐乳时不要以为染了化学颜料,其实它是红曲霉分泌的红曲加工而成,由于人们选用了不同工艺,因而使腐乳各具特色。

  青霉除了用于提取青霉素外,还用于制造有机酸、葡萄糖氧化酶和淀粉酶等。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中提出的问题,而后指导学生看课外读物“青霉素的来历”。

  小资料:

  为什么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

  1928年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能够产生一种杀灭葡萄球菌的物质,他把这种物质名命名为青霉素。青霉素40年代初投入生产。此后又相继发现有抑制甚至杀死细菌的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等,当时多把此类对细菌有拮抗作用的药物叫抗菌素。随着对抗菌素研究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抗菌素不仅对细菌有抵抗作用,而且某些抗菌素还具有抗肿瘤、抗植物病原真菌、抗病原虫等作用。同时还发现它能促进畜禽生长,因此,抗菌素一词就不完整了,所以从1981年起,我国将抗菌素正式更名为抗生素。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影响。

  2.通过测量等环节的学*学会探究的方法。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与其它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测量技能,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1、先自制“大树一叶一草”活动教具。

  2、长颈鹿挂图。

  3、投影胶片写出四个问题。

  (1)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四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

  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长颈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等途径得出答案。

  2.预*教材第29页的探究内容,设计好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交给教师检查,选出一份较好表格供课堂使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着长颈的长颈鹿,同时也生活着短颈的长颈鹿(出示挂图)。

  提问: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短颈的长颈鹿呢?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长颈的长颈鹿,另一位同学上来扮演短颈的长颈鹿,请一位普通话好的同学进行独白。

  表演过程:[独白: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着很多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它们以地上的草和一些树叶为食,但后来,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长颈鹿的食物急剧减少,一天,长颈鹿们(两学生)去寻找食物,它们看见的'草,很快地吃了起来(两学生把教具上的草拿掉,做吃草的样子)。草吃完以后,就吃树上矮处的树叶(两学生把矮处的树叶“吃”掉了。矮处的树叶吃完以后,就只能吃高处的树叶,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吃到了树叶,短颈的长颈鹿(矮个学生)吃不到树叶。短颈长颈鹿因没有获取食物而饥饿、生病死去(矮个学生表演“死”的动作),从而被淘汰。所以,现在只剩下了长颈的长颈鹿。你看,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树叶呢。]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表演怎么样?

  生:很精彩。

  师:我们一起给他们鼓掌吧。(学生鼓掌)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所以,短颈的长颈鹿被淘汰,长颈的长颈鹿生存下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板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面,我们先来学*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板书;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请大家看教材第19页上的图片资料(展示题板),并结合题板上的问题进行思考。思考的时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可以讨论。5分钟后,进行抢答比赛,四个组中,看哪一组获胜。

  问题1:四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提示:骆驼和骆驼刺适于生活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海豹适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里;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

  问题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提示:骆驼有驼峰,眼睫毛长而密,足垫厚,腿较长等;骆驼刺的根很长,地上部分很矮小;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树树冠像一面旗帜)

  问题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

  升到46℃才会出汗;一次性喝水100升后,可以45天不喝水;驼峰中有脂肪,可以贮存能量,所以它适于生活在荒漠中)

  问题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大风把树迎风面的枝条吹断,顺风面的枝条继续生长,所以只要风大的地方,就容易看到旗形树)

  抢答过程:(略)

  (注:教师可把三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答对一题加10分,回答不完整的,本组同学补充正确后也可加10分。教师进行提问时,应考虑到各组学生的积极性,在最后宣布获胜小组时,其他小组也应给予鼓励)

  比赛结果:(略)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应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都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师:大家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除了对环境适应以外,还能影响环境和改变环境。下一堂课,同学们要做一个探究活动,要用到一种仪器——干湿温度计。(展示自绘干湿温度计挂图,介绍使用干湿温度计的方法)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各小组长领取干湿温度计以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组员一起根据教材第20页中的要求,制定探究性计划,做出假设,并设计一个调查表格,把测量的数据填入表中,下一堂课我们进行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引言: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实行退耕还林计划呢?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

  师:植物对环境有影响吗?

  (提示:有)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地方的湿度进行了测量。四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均值。(教师展示小黑板上学生设计的表格)

  学生活动:(略)

  师: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

  (第一、二、四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第三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师: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沉浸在讨论和分析中)

  师:根据四个小组对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师: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

  师:四个小组的假设怎样?

  师:四个小组测量都准确吗?

  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

  (3)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

  (4)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

  (1)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运用观察和分析能力;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植物蒸腾失水的观察实验,以及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等,形成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2)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教学难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4.与其他章节的联系

  (1)水分蒸腾促进植物吸收水分和水分与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与“吸收作用”一节的知识相联系;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知识与“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一章知识相联系;

  (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中,气孔的知识和叶的结构知识相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本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老师以一连串的问题引路,学生动脑思考、讨论、解答问题、自主总结,同时辅以教师的演示、讲授和点评,师生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此部分的学*。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按两条思路展开,一是通过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现象”,引导学生探讨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二是通过对“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引导学生探讨与植物蒸腾作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问题思路

  上课一开始,联系前面学*吸收作用的知识,指出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绝大部分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呢 给学生一个悬念,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而自然地引入蒸腾作用的主题。

  在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之前,让学生有目的地边仔细观察演示实验,边思考:

  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植物油?

  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和思考,解开了导入时向他们提出的悬念,即植物吸收的水绝大多数散失到空中去了,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学生从心理上愿意与老师一起继续往下探索。

  在学*蒸腾作用的意义时,紧紧围绕下列问题依次展开:

  ①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实际上是蒸发)

  ②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的引力?

  ③植物是怎样源源不断地获取无机盐的?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在解答了以上问题后,要求他们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的意义。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再次获得成就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这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为0.25千克,两者用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跑”到哪里去了呢?

  要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得从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起,那么,什么叫做蒸腾作用呢?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些问题。

  师生共同学*探究新课。

  (一)植物的蒸腾现象

  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在观察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分组讨论:

  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

  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实验目的,首先在于使学生观察到植物的蒸腾现象,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生理现象,使他们认识到:植物体内水分能够以水蒸气形式散失(水珠的发生),从而解答了导入时提出的玉米一生所吸收总水量的99%的水“跑”哪去了的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追问,植物体为什么要大量地散失水分?它们是怎样散失水分的呢?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从而引导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蒸腾作用

  教师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

  ①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温度、阳光。

  ②蒸腾作用的主要结构基础――气孔。

  ③什么是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形式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三)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1.在确定了水分是从叶片的气孔蒸发出去的这一事实后,教师启发学生:阳地植物与阴地植物的生活环境不同,有些植物可以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同一株植物的上部叶子和下部叶子,以及同一片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接受光照的强弱也是不同的,那它们的叶子上的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会不会一样呢?

  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兴趣,把全部学生分成八组,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让各组学生去探究。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将《活动评价表》发给学生。

  2.教师建议方案(对开展探究活动有困难的小组提供)。

  方案一:

  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同一植株在阳地生活的植株比阴地生活的植株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c.同一植株,上部叶子比下部叶子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d.同一片叶子,上表皮比下表皮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③制定和实验计划

  a.材料器具:烧杯、镊子、70℃以上的热水、蚕豆叶、玉簪叶、枸树叶。

  b.方法步骤

  将对比叶子分别浸在盛有70℃以上的热水的烧杯中,看叶片表面会不会产生气泡,如果有气泡,统计气泡的数目,根据不同假设,记录在下面的表(一)至(四)格中。

  ④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方案二:

  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

  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数目多或少。

  ③材料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清水、剪刀、镊子、解剖针、蚕豆叶、玉簪叶。

  ④方法步骤:

  a.分别取蚕豆叶和玉簪叶的上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

  b.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在相同放大倍数下,统计视野内气孔数目,记录在表(五)中:

  c.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3.注意问题

  ①本活动为学生活动,要给学生提供充足时间,保证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

  ②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针对本组的假设设计实验计划,设计实验计划时要有定量研究的意识,能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

  ③教师特别注意不要包办代替,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即使实验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施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的正确分析。

  ④对独立探究有困难的组,教师可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

  ⑤鼓励学生上讲台交流本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让其余组的同学大胆质疑和点评。

  ⑥教师应注重通过评价肯定和激励学生。本活动的评价应注重小组的合作性;如何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在小组交流时是否能提出新问题;对评价结果不满意的小组,可鼓励他们课下重新完成实验,然后再修改评价。

  4.引导全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探究得知,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多;不同环境中的同一植物,叶气孔的数目不同,阳光充足处较多,阴湿处较少;植物上部叶的气孔较下部的多,有许多植物叶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下表皮一般较多。总之,植物叶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

  一开始上课我们就提到,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则被蒸腾掉了,这不是在做无用功吗?其实不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意义可大了。

  1.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

  问: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

  答:沾满了水的手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水分蒸发会带走手上的热量。

  由此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同样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受到高温的伤害。这是因为通过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带走了植物体内热量的缘故。

  2.促进根吸收水分

  问: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对水的引力?

  由此问题,让学生总结出蒸腾作用就像一个水泵,是水往高处流的动力来源。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之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中导管里的水分,从而促进水分从根通过导管上升到叶子里,这也就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3.促进无机盐的运输

  问:无机盐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

  学生通过复*已学过的这个问题,总结出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吸收,导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种无机盐。所以无机盐随着水分在导管中的上升而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新知识的灵活运用:

  1.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

  2.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依教材P95图所示的方法进行处理。

  实验开始时,先将各个装置的重量调整至80g,其后每隔4h记录各个装置的重量变化,实验结果用下面曲线表示:

  ①曲线Ⅰ代表哪两组装置的重量变化,说明理由。

  ②曲线Ⅱ和曲线Ⅲ分别代表哪两组装置的实验结果?

  ③比较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叶片上下表面气孔的相对数量作出推断。

  ④假如将装置A放在暗室中,对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

  3.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4.森林附*地区往往降雨较多,这是什么原因?

  【教学反思】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这一探究实验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分组独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出实验结果,经过本书前面的几个探究实验,学生已有一定的能力,熟悉探究实验的各个环节。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教师不做任何铺垫和包办,明确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结果的正确分析。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学生在活动中以积极主动的身份出现,使得他们敢于大胆去提问、去假设、去想、去做、去创新,表现出了对未知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对于学*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将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使他们与集体同步。

  活动评价是本次探究活动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进行活动之前知道评价的标准会使他们学*目的更明确,心理准备更充分。在活动前,给学生发一张探究活动评价表,使他们了解评价要求,评价要求包括小组的合作性、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交流时的表达能力,对其他小组陈述的大胆质疑等等。

  对于活动中出现结果与课本内容不符的情况,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地对待实验结果,要脱离课本的束缚,尊重事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从中找出实践与理论出现差距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本次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课堂气氛活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顺畅,主导与主体作用体现充分,探究效果良好。

  【教学点评】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实验活动,是较为难做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较为困难的,这篇教案提供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让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外,教师还提供了两个建议方案,起到了示范、指导的作用。教学中,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了定量实验的设计和对学生活动的积极评价,促进了学生探究学*、合作学*能力的提高。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4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并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散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使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美好。【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一些动、植物挂图及学生自带的一些生物和非生物实物(例如:树叶、蝗虫、蚯蚓、杯子、小石头、盆栽花卉等)。教法学法打算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要注意观察方法的指导,还要注意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意图、点评

  联系实际在三十亿年前我们的地球一片

  引导学生荒漠,寸草不生。而今天我们讨论交流

  思考,唤起导入新课的星球如此美丽,你知道是什

  学生对生

  么将我们的环境装点的如此美

  命的'热爱。

  丽吗?

  一.什么是生物

  在你的周围有很多生物,你能

  教师组织和引导

  新授知识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内容

  学生活动观察,分组讨论、意图、点评引导学生新授知识

  1、观察老师提供的图片和实

  物,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

  非生物。2、结合自己的知识和

  生活经验,讨论怎样区分生物

  和非生物。

  小结:凡是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老师答疑: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个细胞不能算作一个生物体。当然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生物体除外。

  2、像一片树叶、一个苹果是组成果树这一生物体的一部分,不能算作一个生物体。

  交流总结

  学生可能提出问题:

  1、细胞是生物

  吗?

  2、一片树叶、

  一个苹果能算作一个生物体吗?

  初步认识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以及观察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二.生物的主要特征

  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问题1:①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关于光合作用可学生活动

  观察书上的图片1—3,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并总结:意图、点评

  通过观察新授知识

  新授知识考虑掌握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有机物不断积累体现出植物由小到大的生长)②动物如何获得营养?问题2:动物能呼吸,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例如:在晚上卧室内不能摆放过多的绿色植物)

  问题3:①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②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问题4:①图4---5说明了什么问题?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5:①图8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问题6:生物还有其他的特征吗?

  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特征2:生物能进行呼吸;

  观察书上的图片4—5,讨论总结:

  特征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特征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观察书上的图片6--7,分析归纳:特征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特征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彩图和联系实际,让学生归纳生物的六大特征。

  前五大特征巧记忆:一需四能。

  补充第六大特征。

  学*内容

  小结

  教师组织和引导

  问题7: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②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③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会怎样回答呢?

  学生活动

  表达交流、记忆:生物的6大特征。并使学生们认识到生物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

  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

  意图、点评

  把重点知识系统化,加深学生印象。

  巩固练*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对*时认真观察生物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说明观察环境对学*生物学的意义。

  【板书设计】:

  一、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二、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能力方面: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2.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录像、调查范例等,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并设计调查表。【教学过程】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意图、点

  评

  1.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出1.学生根据经验举例,

  什么是调查,再以调查我们身分析什么是调查。以小

  边的生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明确什么

  是调查及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

  身边的生物的方案,最

  调查的一上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

  一、调查的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般方法法及注意事项一般方法

  2.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同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通过实

  及注意事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意事项例)项(如何进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2.根据学生经验,分析行调查)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

  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项。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

  教学目标:

  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解读实验数据的尝试,学会数据的解读、坐标图形的识别甚至自己制作坐标图形。

  情感目标

  通过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依赖于环境,进而认识到我们美丽的`地球大家园必须依靠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人类来共同呵护和建设,才会更美丽。

  教学重点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解读实验数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

  1、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书本P107并补充。

  2、书本P108资料分析:

  (1)为什么沙漠上有大面积的不毛之地?沙漠中什么样的地方会有较多的植物生长?

  (2)锡林郭勒和长白山气温相似,植被类型却不同,这是为什么?

  (3)除了水,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还有什么?

  这些问题在书本上都有答案,但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找出来,还是比较难的,所以可以利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

  学生汇报讨论题答案

  对于学生的因答给予,并适时让学生做笔记。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沙漠地区降雨量少,植物无法生长。降雨量较多,地下水较多的地方植物生长。

  2、长白山降雨量多,足够水供植物生长。

  3、水不是影响植物分布的唯一因素,还有温度,土壤的肥沃度…

  分析数据

  分析表格,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的含水量有很大差异,这些问题如果教师单纯说出来比较单调,让学生从表格中找出结论这样更深刻理解

  学会根据数据绘制条型图

  根据小麦的不同时期绘制条型图,让学生学会分析

  练*: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植物体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中都含有水分

  B、植物体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

  C、大多数的生物体内都含有水分,但少数生物体内不含有水分

  D、植物体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体吸收无机盐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少,本来打算合并到其他课上,但考虑到后面有绘制条型图和分析,这些问题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应给他们详细讲解,所以把这节课的重心放在后面的条型图分析和绘制上。前面的内容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生活经验也能得到,需要补充的是学生对生物圈中的水资源如何保护,水和植物,动物和人类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试着让学生自己谈谈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自内心珍惜水资源。后面的练*题很重要,把本课的知识和之间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学*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学生也不会觉得难。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范本10份(扩展8)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菁选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

  学*目标: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教学难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得出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什么,

  二、植物生长需要水

  CAI展示问题

  为什么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1. 你认为一棵大树和一棵小草的一生中,两者的需水量一样吗?

  2、玉米在幼苗期和开花结果期的需水量也一样吗?

  图片:萝卜条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变化情况。

  1.浓盐水的浓度大,萝卜细胞就______.

  2.清水的浓度小,萝卜细胞就_______.

  即:哪里浓度____(填“大”或“小”),

  水分就往哪里跑!

  水分由浓度小 浓度大

  夏天,用糖拌西红柿,盐拌黄瓜时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呢?

  观察下图,一段时间后A.B两个洞中水位将如何变化?

  A洞中水位会_____:

  B洞中水位会_______.

  CAI展示: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四)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CAI播放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视屏及图片得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土壤中有多种无机盐成分,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要使植物生长的好,就要适时适量地给土壤施用肥料。

  氮肥: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的繁茂

  磷肥: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

  钾肥: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无土栽培:能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

  合理施肥:

  a.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使植物体茁壮生长,且获得少肥高效的效果。

  b.疏松土壤,促进有O2呼吸,从而促进根对必需矿质元素的吸收。

  课堂: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合理施肥。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2

  实验目的

  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淀粉。

  背景资料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关键

  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黑纸片、曲别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动物也是如此。那么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食物从何而来?难道绿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吗?非也。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它不仅能自己供给自己食物,而且同时还给地球上其他几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养活着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可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2.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师:昨天让大家按P119实验步骤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学生甲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学生乙将酒精倒入小烧杯中。

  学生丙准备酒精灯,并点燃酒精灯。

  学生丁准备清水,并漂洗叶片。

  学生戊滴加碘液。

  师:通过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下边大家来共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细节。教师同时用投影打出小组讨论提纲:

  1.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实验之前要在黑暗处放一昼夜?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3.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其目的是什么?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来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1回答问题1:实验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小组2回答问题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与其他叶片作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小组3回答问题3: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得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使叶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脱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颜色观察。

  小组4回答问题4:向叶片中加碘液是因为碘液遇淀粉可变成蓝色,故可用碘液来叶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机物淀粉。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而遮光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各小组可相互补充、完善)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后反思

  1.先讲大的步骤,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较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3

  预*提示

  1. 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 、 和 。

  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一般设计 个变量。

  3.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说明了什么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你知道哪些例子可以证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学生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二、 探究的一般过程

  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四、 实验探究

  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五、 结果交流

  非生物因素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

  光

  空气

  温度

  水分

  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

  合作关系

  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测试

  1. 在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是( )

  A. 一只 B. 两只 C. 三只 D.十只以上

  2.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 开始的,然后可根据自己的 和 尝试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 。

  巩固练*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

  A.光 B.水 C.温度 D.湿度

  2.海洋中绿藻多分布于上层,褐藻在中下层,红藻则分布于底层。影响海洋

  中藻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

  A. 盐度 B.温度 C.阳光 D.水分

  3.大鱼吃小鱼所包含的生物因素是 ( )

  A.捕食 B.竞争 C.种内斗争 D.捕食或种内斗争

  反馈测试答案:1.D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知识 生活经验 假设

  巩固练*答案:1 2 3.D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了解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3.通过学*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通过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了解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征,可为后续知识的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但是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比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加深对细胞结构的了解,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虽然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等动物一样的营养方式——异养。通过实验观察还可以知道,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比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征的理解。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式与植物的营养方式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汇集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可以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整个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刚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理解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要求的范围内,深入浅出地讲明其中的概念、特点。

  (2)草履虫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是学生难理解的内容。对草履虫体内的两个伸缩泡和它周围的收集管的认识,一些学生容易理解成*面的结构。教师可以借助于模型或看录像片进行讲解,说明伸缩泡是一种泡状的结构,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它可以伸缩。当收集管收集了细胞内的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缩泡后,伸缩泡逐渐涨大,到一定程度后,经过表膜小孔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使学生分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叫“排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学生很容易将“排泄”和“排遗”相混淆。教师可以进一步讲明:排泄是将细胞内的参与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而排遗是将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残渣排出体外,这些残渣没有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的过程。

  3.在显微镜下找到草履虫,并能认识相应的结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因为:

  “观察草履虫”是学生做的第一个动物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既小又活动的草履虫确实不容易。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①课前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草履虫的培养,准备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虫培养液。②教师示范或看录像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③注意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引言的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把讲课与实验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种教法比先讲课后实验的传统教法更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所以,本节课可以这样开始:

  首先,教师取出一瓶装有丰富有机质的河水给学生看。然后,请学生从中取一滴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下观察。有条件的学校,教师用显微投影仪与学生一起制作一张临时装片,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在显微镜下能看到什么生物呢?有植物、微生物,还有动物。教师向学生介绍:我们这里看到的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叫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大约有3万多种,分布很广,有自由生活的种类(海水、淡水、空气中),也有寄生生活的种类。它的体内有些特化的结构,用来维持它的生命和延续后代。下面我们以原生动物中的代表——草履虫为例,来研究一下它的形态和结构。

  2.关于草履虫的形态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试管中有一定浓度的草履虫培养液。使学生对草履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那些个体微小、能够移动的小白点就是草履虫,它们喜欢聚集在培养液的上方。它的形态结构特点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

  第二,让学生从培养液的上方取一滴液体,制成临时装片。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为了避免草履虫在视野中跑得太快,可以想什么办法阻止它。为什么要把少许棉花纤维放在滴有培养液的载玻片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观察装片的同时,可以播放草履虫形态的录像片,以帮助学生准确制片和得出正确的结论。还可以请学生把草履虫的形态画在黑板上。

  第三,教师可以对草履虫名字的由来,做补充说明;也可以用草履虫的模型进一步定位草履虫的形态或在黑板上对学生画出的形态进行修改,以备讲结构时用。

  3.关于草履虫的结构的教学,可以紧接形态进行讲解。教师可以问学生:草履虫的身体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它的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怎样证明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可以结合挂图或自画板图带领学生把草履虫的结构弄清楚。还可以给学生放录像,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全身布满纤毛,身体一侧有口沟,其旋转运动的特点以及在布满棉花纤维的水中钻来钻去的样子。此外,还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身体内的食物泡、伸缩泡、细胞核等结构。

  讲结构时,应有意识地提示学生:①草履虫的原始特点。②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异。

  4.关于草履虫的生理特点的教学,可以与植物对比地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问学生:绿色植物是怎样获取营养的?草履虫又是怎样获取营养的呢?由此来启发学生理解:自养与异养的概念以及草履虫的捕食、消化、吸收和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并明确给出排遣的概念。

  关于食物泡的形成和移动路线,教师可画板图说明,并请学生用高倍镜观察一个草履虫体内食物泡的移动情况。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食物泡的大小是否一样?哪儿的最大,哪儿的最小?为什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放录像说明,特别是排遗的过程。教师要告诉学生:草履虫的消化方式是细胞内消化。

  关于草履虫的呼吸,教师可以借助板图说明:草履虫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整个身体表膜进行的。草履虫通过表膜把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渗入到细胞质中。进入细胞质中的氧气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植物的呼吸作用。同理,氧气在草履虫体内也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作为生命活动的动力。有机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含氨废物,可以从体表(表膜)排出,也可和大量多余的水一起借伸缩泡排出。

  关于草履虫的排泄,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观察位于草履虫身体前后二端的收集管和伸缩泡的运动情况,然后提问:①收集管与伸缩泡的关系如何,运动特点怎样?②前后二个伸缩泡的伸缩特点是什么?这样伸缩的好处是什么?③伸缩泡中的废物通过什么途径排出体外?④什么叫排泄?它与排遣的区别是什么?

  讲完上述内容,教师可在黑板上小结草履虫的消化、吸收、呼吸和排泄的过程:

  通过上述小结,可以使学生把草履虫的几个生理过程联系起来,便于理解和掌握。最后,提出: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应?怎样反应?这是下节课讨论的问题。

  三、第二课时

  1.引言的设计:

  第二课时开始,教师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图,请学生回忆第一课时所观察和学*到的内容及知识。请学生回答:①草履虫的形态,前端和后端的区别?②内部各部分结构名称?③草履虫的消化、呼吸、排泄等生理过程?①草履虫在结构和生理上,与植物细胞的不同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这样说:草履虫除了在形态、结构、生理上与植物有所不同外,还表现在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上与植物也不相同。怎样观察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呢?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

  2.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些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例如:什么叫应激性?清水对草履虫有没有刺激?草履虫对清水和盐粒的刺激是怎样反应的?植物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应?动、植物对外界刺激反应有什么不同?最后,教师要重申:①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有反应,这种反应叫应激性。②动物的应激性能够使它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③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要比植物灵敏得多(可以举例)。④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是通过表膜上特定的结构感应的。

  3.组织学生讨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可以把讨论的结果用投影片打出,也可以整理出板书:

  4.关于草履虫的生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看清草履虫进行无性生殖的过程;也可以用挂图或教师自画板图进行说明。

  草履虫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分裂生殖。需要说明几点:①草履虫的分裂生殖是横二分裂。②分裂时,细胞内的大小核先拉长再断裂,然后从草履虫身体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断成二个。③在新个体中除各有一个大核和小核外,还保留母体中的一个伸缩泡,并再形成一个新的伸缩泡。④在适宜的条件下,草履虫一般在两个小时内完成一次分裂。

  5.关于原生动物的种类和特征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讲完草履虫的生理,教师可以这样说:草履虫的种类大约有二十多种,我们实验用的草履虫只是其中的一种,叫大草履虫。所谓大草履虫也是相对而言的,它的身体只有十几微米~一百多微米。除此之外,还有双小核草履虫、多小核草履虫等,它们都是草履虫家族中的成员。

  原生动物大约有3万多种,一些是有益的种类,如:太阳虫、喇叭虫、钟虫等可以做鱼及其它水生动物的饵料;也有有害的种类,如:使人得疟疾病的疟原虫,使人得痢疾的痢疾变形虫。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放映相应的录像,也可以用挂图说明。最后,教师可以做以下总结:原生动物种类虽多,但它们都有其共同的特征,即身体微小,结构简单,整个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这些特点也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因此,原生动物也叫单细胞动物,是动物界中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

  小资料

  1.300多年前,列文虎克用放大约270倍的透镜,第一个看到了很多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原生动物,他把眼虫描述为“中间绿、两端白”的虫子,后人尊称他为原生动物之父。

  2.原生动物的形态变化很大。有原生质随意流动、形态不定的变形虫;有结构精巧、宛如雕刻着花纹的工艺品的放射虫和有孔虫。同一种类可因处于生活史的不同时期或不同的环境条件而改变形状。个体大小一般在10微米~1毫米之间。最小的只有2微米(如寄生在红细胞中的巴倍虫),大的长达19厘米(如早新生代的钱币虫)。

  3.已知有30种原生动物直接侵袭人体,至少有1/4的人类因寄生原生动物而患病。每年有3.5亿人患疟疾,在非洲、太*洋群岛、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每年因患疟疾而致死的约100万人。

  土壤原生动物能促进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循环,能帮助植物碎片分解成有用的腐殖质,能改变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等。

  由于原生动物具有材料易得、大小适中、繁殖期短、容易培养、便于模拟等优点,在生物学的细胞、遗传、生理、生物化学等领域中,它们常被用作实验材料。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5

  七年级生物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临沂刘店子中学史艳华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复*要点: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植物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动物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如: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逃走;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注:常说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二、调查

  1、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2、尝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归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复*要点:

  一、生物圈

  大气圈的底部

  1、生物圈的范围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注:生物圈指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人类的活动借助一定的工具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细菌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光、温度、水、空气、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三种关系

  捕食(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竞争(如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

  合作(如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方案要求:设计对照实验,

  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蚯蚓疏松土壤;沙地植物防风固沙。

  四、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产者──植物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和人分解者──真菌和细菌

  3、描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内,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时注意: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其中的“→”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所以有害物质也会沿食物链和食物....

  网流动,而且营养级别越高,有害物质积累越多。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中有很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复*要点:

  一、显微镜

  1、结构

  支持部分: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撑镜柱以上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分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转换器──上面安装物镜。

  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

  调节部分:※遮光器──在载物台下方,可以调节进光量。其上有大小不同的圆孔称

  光圈。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光学部分:※反光镜──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它有两个

  镜面,一面是*面,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光线弱时用。

  ※目镜──用眼观察的镜头。

  ※物镜──接*物体的镜头。

  注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注2: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注3:带※的结构应重点掌握。

  2、使用步骤

  ①取镜:右物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②安放:略偏向身体左侧,便于左眼向目镜观察。

  ③对光:先使用低倍物镜对光,左眼向目镜内观察,(右眼睁开)一边转动反光镜,看到白色的圆形视野,表示对光成功。对光时,若光线较强,应该使用小光圈和反光镜的*面;若光线太弱,应该使用大光圈和反光镜的凹面。

  ④观察:a.观察材料必须薄而透明。

  b.左眼观察物像,右眼看着绘图。

  c.调节焦距:先下降镜筒(眼睛在一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载玻片);再

  向目镜内看,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时,改

  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物像更加清晰。

  d.关于镜像:显微镜下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实物与镜像的位置、上下关系

  刚好相反。如显微镜视野中右上角的一个“d”,那么实物其实是“p”(旋转

  180°得到),位于左下角。

  e.移动问题: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正好相反。

  f.找污点:在三个部位找,即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转动目镜,如果污点

  的像也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如果污点的像动,说明污点

  在玻片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时污点的像都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g.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相反。

  二、细胞

  1、动物、植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①结构比较

  ②细胞各结构的功能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极薄且紧贴细胞壁,很难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质——液态可流动的物质,各项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叶绿体——使光能变成化学能(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线粒体——动力车间,把化学能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液泡——内有细胞液,含多种物质

  2、观察细胞实验

  ①常用玻片标本种类:切片、涂片、装片

  ②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撕四展五盖六染七吸

  a.一擦,用洁净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

  b.二滴,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c.三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一小块透明薄膜,浸入上述水滴中。d.四展,用镊子将薄膜展*。

  e.五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边接触水滴,然后轻轻放下,盖在材料上,这

  样才能避免出现气泡。

  f.六染,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

  g.七吸,用吸水纸从盖玻片另一侧吸引,让染液浸润全部。

  ③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刮四涂五盖六染七吸,与前述步骤基本相同

  二滴:滴入的是0.9%的生理盐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三刮:用凉开水潄口,用牙签从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

  四涂:把牙签有碎屑一端在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复*要点:

  一、细胞的构成物质

  1、无机物(一般不易燃):水、无机盐、氧,都是小分子物质。

  2、有机物(一般可燃):蛋白质、糖类、脂肪、核酸等,是大分子物质。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叶绿体:叶绿体将光能(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线粒体: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注意:植物一般有两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和叶绿体),植物的非绿色部分的细胞一般不含叶绿体,如根尖细胞

  动物一般仅有一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

  四、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1、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3、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五、细胞分裂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生长

  1、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裂

  2、细胞分裂的过程

  ①细胞核一个分成两个

  ②细胞质分成两份

  ③每份细胞质含一个细胞核

  ④在原来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要形成细胞壁)

  3、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

  ①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②染色体先加倍,再*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

  ③新细胞之间,以及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遗传物质也相同。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复*要点:

  人体和多细胞动物的结构层次

  1、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2、人和动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和功能

  ①上皮组织: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②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③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④结缔组织: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骨组织、血液、脂肪组织)

  3、人和动物的五级结构层次

  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上皮组织呼吸系统肌肉组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泌尿系统神经组织神经系统结缔组织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

  4、植物体的四级结构层次

  分生组织根、茎、叶

  输导组织(营养器官)

  细胞→组织保护组织→器官→→植物体

  营养组织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6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共分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

  1、结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生活环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

  3、常见的藻类植物:衣藻(单细胞)、水绵(多细胞)、鹿角菜、马尾藻、石莼、紫菜、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等。

  4、作用:做鱼类饵料、可供食用、可供药用等。

  二、苔藓植物

  1、结构:一般具有茎和叶。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所以植株一般都很矮小。没有输导组织。

  2、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3、作用: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

  1、结构:根、茎、叶中都有运输物质的管道,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

  2、生活环境:野生的`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湿环境中。

  3、繁殖:苔藓、蕨类靠孢子繁殖后代。不结种子。

  4、常见的蕨类植物:肾蕨、江南星蕨、卷柏、贯众、胎生狗脊、满江红等。

  5、作用:卷柏、贯众等可供药用。满江红是一种优良的绿肥和饲料。煤的形成。

  第二节种子植物

  一、定义:能够结种子并由种子发育成的植物叫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的结构:

  玉米种子的结构:

  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不同点

  菜豆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两片、没有胚乳

  玉米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一片,有胚乳

  归纳:1、种皮的作用:保护种子内部结构。

  2、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胚发育成新植株。

  3、子叶或胚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种子生命力比孢子强得多,寿命长。

  4、能产生种子是种子植物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5、淀粉遇碘变成蓝色,胚乳遇碘变蓝,说明胚乳里含有淀粉。

  三、裸子植物

  1、定义:种子是裸露的植物叫种子植物。松球果不是果实。

  2、常见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等。

  四、被子植物

  1、定义:种子外面有果皮,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的植物叫被子植物。

  2、果实的结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3、常见的被子植物:刺槐、毛白杨、槟榔、玉米、小麦、水稻、牡丹、菊、玫瑰等

  4、果实保护种子。果实有一些适于传播的特点。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裸子植物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性的特点,进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2.通过对松树雌、雄球花;球果及叶片横切等的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在引导学生对松树的球花、球果与桃树的花、果实的比较和对松树与铁线蕨的比较,从而归纳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4.通过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的比较,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通过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对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性的特点,有助于使学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这两部分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裸子植物比蕨类植物高等,更适于在陆地生活,由此认识到裸子植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性的特点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孢子显著,且脱离母体发育,称为孢子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能产生种子,称为种子植物。孢子和种子都脱离母体发育,但孢子只是单细胞的生殖细胞,而种子则属于生殖器官,其结构远比孢子要复杂得多,加之种子有种皮保护,所以使它抗旱能力比孢子要强得多,这样就决定了种子植物比泡子植物更适于陆地生活。因此,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的概念也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2.难点分析:

  学生很容易把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别看作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花和果实,而且学生*时对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观察很少,这样对了解两类植物的区别,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难,所以松树的球花及球果的结构应作为本节难点。

  松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其**过程与蕨类植物不同,与绿色开花植物也不同,学生对松从传粉到**,从雌球花经过**后发育形成球果都会感到难以理解,加之整个生殖过程比较长又不易观察到,这样就决定了松的生殖过程也应作为本节的难点。

  本节课要观察的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观察到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了解两者主要的不同,观察到球花和球果的不同,而且观察球花、球果要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花、果实进行对比;还要观察较为复杂的松叶结构,要组织学生观察好这些内容也就成为了本节组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引言的教学

  出示松树、桃树、槭树等种子植物标本,请学生指出它们的名称,并提出问题: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种器官来进行繁殖的?

  当学生答出种子时,可让学生明确这些通过种子繁殖的植物叫种子植物。而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不产生种子(这点也可以作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但是产生孢子,孢子显著。而且脱离母体发育,所以这三类植物叫孢子植物。在学生了解了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概念后,还要让学生知道种子的结构比孢子要复杂得多,而且其外有种皮保护,所以种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适于在陆地生活,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类植物。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本质区别

  先提出问题,我们*时买来的带硬壳的松子是松树的何种器官?买来的杏仁是何种器官?当学生答出:都是种子时。可让学生观察,松树的带种子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提出观察思考题:松子和杏仁分别长在松和杏的什么结构上?种子是否裸露?(雌球果选择鳞片裂开的,这样的雌球果俗称松塔;观察杏的种子,可先把杏纵剖开,再把内果皮砸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松的种子长在雌球果上,种子是裸露在外的;杏的种子长在果实内,种子不裸露。松树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其相同点是:都有种子。不同点是:松树的种子外边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杏的种子外边有果皮包被,种子不裸露。因此他们虽然同属于种子植物但属于不同的类群,前者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后者种子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由此引出裸子植物的课题。

  (三)关于裸子植物的教学

  1.松树:

  (1)生活*性:

  让学生根据自己*时在自然界中,在电影电视中所见到的松树的情况,说出松树的生活环境,然后展示松树的生境图(生活在高山岩石上的松树),使学生了解松树不仅广泛生活在陆地上,还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岩石的缝隙中。

  (2)形态结构:

  事先给学生准备好油松和白皮松的枝条,让学生从叶的形态上找出适应干旱陆地生活的特征,并思考为什么?当学生观察到针形的叶,并答出,针形的叶可以防止体内的水分过多地散失出去时,可告诉学生针叶常常成束生长,让他们继续观察以上两种松都是几针一束的,学生观察后能答出,其中一种是两针一束,另一种是三针一束。此时,告诉学生两针一束的是油松,三针一束的是白皮松,使学生了解松叶几针一束,是区分各种松树的一个重要依据。

  下面请学生结合生活在岩石上松树的挂图,找出根和茎在形态上的适应特点,并思考为什么?若答不出来,可启发学生,松树是高大的乔木(讲清乔木与灌木的概念),它的根系会怎样,为何土壤干旱贫瘠时,还能郁郁葱葱。学生能答出:它的根系十分发达,可以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和无机盐,它的茎很粗壮,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较快地向上运输。并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抵抗恶劣的陆地环境。

  接下去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松叶横切面的切片,提出观察思考题:①松叶有哪些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结构特点?②这些特点对它的蒸腾作用会产生什么影响?观察时可要求学生对照课本上松叶横切面图,按照由外向内的顺序,并注意与蚕豆叶对比进行观察。强调观察的重点:表皮细胞的大小、细胞壁厚薄、排列状况、有无角质层、气孔特点。学生经观察、思考、讨论后能答出:松叶与生活*性相适的结构特点有:它的表皮细胞很小、细胞壁厚、排列紧密,有角质层,气孔深陷在表皮下面,这样的结构特点,使针形的松叶能进一步减少蒸腾作用。

  最后,由教师简要小结一下,松树与生活*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生殖:

  事先准备好带有雌、雄球花和成熟球果(珠鳞开裂,内有种子)的松树枝条,充分利用标本和松生殖过程的剪贴图(或挂图),加强直观性,以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

  首先让学生对照挂图观察松枝上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然后用放大镜观察雌、雄球花的内部结构,提出观察思考题:①雌、雄球花分别着生在松枝的什么位置上?②它是雌雄同株还是异株植物?③雌、雄球花内部各有什么主要结构?学生在观察思考后回答:雄球花着生在新枝的基部,雌球花着生在顶部,所以,松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春天,在雄球花里能产生大量花粉,在雌球花内,生有胚珠,其内有卵细胞。学生回答后,可让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胚珠外有无子房壁包被,提出问题:①花粉带有的气囊在传粉时有何意义?②在雌球花内着生的胚珠是否裸露?(此问题解决,除认真观察雌球花外,还可认真观察成熟的球果,联系球果内裸露的种子考虑)学生经观察能答出:花粉具有气囊利于风媒传粉,通过风把花粉传送到雌球花上。雌球花内着生的胚珠是裸露的,无子房壁包被,这样胚珠形成的种子也裸露,无果皮包被。

  学生了解了松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后,可利用剪贴图或挂图,了解生殖的过程。提出问题:①松树从传粉、**到种子成熟需要多长时间?②球果是由什么结构发育来的?其内的种子有何特点?为什么?③松的生殖过程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这部分内容,可充分利用剪贴图和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归纳出生殖的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边启发、边贴剪贴图、边由学生答出:春天时,雄球花内产生的花粉借助风散落到雌球花的胚珠上,并在胚珠内萌发形成花粉管,其内的**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卵,由**卵发育成种子的胚。此时,胚珠也就发育形成种子,雌球花也就发育形成球果了。从头年春天开始传粉到第二年秋天球果才成熟。

  球果内的种子带有翅,可随风飘散,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长成一棵新的松树。从松的整个生殖过程来看,**过程已脱离了水的限制,所以比蕨类植物更适于在陆地生活。

  最后,教师小结一下松的生殖过程,强调松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是:**过程完全摆脱了水的限制,所以它能生活在干旱的地方,比蕨类植物高等,是真正的陆生植物。

  2.其他的裸子植物:

  让学生观察侧柏、圆柏、银杏、水杉等裸子植物的标本或实物,了解这些裸子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陆地上。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让学生与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对比归纳出:裸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因此,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并与蕨类植物对比归纳出:裸子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过程不需要水,所以,适于生活在干旱的地方。

  教师进一步小结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给学生放我国各种各样的裸子植物及其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使学生了解我国裸子植物资源丰富,居世界之首,是裸子植物的故乡,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根据录像内容及日常的生活经验、讨论归纳出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复*巩固题:松为何比铁线蕨更适于在陆地生活?裸子植物与绿色开花植物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四节种子植物

  一、裸子植物

  (一)松树

  1.生活环境:干旱、贫瘠的陆地。

  2.形态结构:

  3.生殖:**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杉、侧柏

  (三)裸子植物主要特征

  1.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种子裸露无果实包被。

  2.根、茎、叶都很发达,**过程不需要水。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

  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

  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

  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

  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

  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

  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

  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细胞水*上认识生物体,教学上会有一定困难。这是因为细胞结构微小,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机会,增加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尽管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学生有了前面的植物细胞的观察作为基础,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2、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① 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②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

  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生物学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一个好动的年龄,在学生已经观察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有一定的了解下,这节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而且在学生实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下,还不是很强,所以只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能吸引学生兴趣,把握课堂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就是要把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从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运用实验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比较法、观察法等方法学*。

  四、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温故而知新,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创设学*情境,引入新课。

  (二)组织实验,合作交流

  出示题目,交流:“看到题目,你有何疑问?

  疑问: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哪?怎样取材?引导、分析。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材、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

  ③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

  (三)归纳反思,学以致用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感知动物(人)细胞的形态结构,注意绘图要领。多媒体演示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

  (四)模拟制作,能力拓展

  策略①: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策略②:改进。利用现成的果冻,将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细胞核,果冻表示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表示细胞膜。

  (五)巩固练*,检测反馈

  1、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结构。

  答案: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

  3、回忆所做的《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

  (1)实验中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制作的玻片标本叫__________。

  (2)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开始在载玻片上分别用滴管滴一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共同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还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黄瓜表皮果肉细胞的__________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4)《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__________?

  (5)回忆《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过程,你认为细胞是*面的还是立体的?

  答案:(1)临时装片 (2)清水 生理盐水 (3)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 (4)稀碘液 (5)立体的

  4、采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需要用的工具是

  A.消毒牙签 B.消毒棉球

  C.消毒镊子 D.消毒玻璃棒

  答案:A

  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在载玻片上先滴一滴

  A.清水 B.稀碘液

  C.生理盐水 D.盐水

  答案:C

  6、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细胞核 ⑤液泡 ⑥叶绿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答案:B

  五、板书设计

  观察动物细胞

  (一)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方法步骤

  擦→滴→刮→涂→盖→染→吸

  (二)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 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影响。

  2.通过测量等环节的学*学会探究的方法。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与其它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测量技能,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1、先自制“大树一叶一草”活动教具。

  2、长颈鹿挂图。

  3、投影胶片写出四个问题。

  (1)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四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

  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长颈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等途径得出答案。

  2.预*教材第29页的探究内容,设计好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交给教师检查,选出一份较好表格供课堂使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着长颈的长颈鹿,同时也生活着短颈的长颈鹿(出示挂图)。

  提问: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短颈的长颈鹿呢?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长颈的长颈鹿,另一位同学上来扮演短颈的长颈鹿,请一位普通话好的同学进行独白。

  表演过程:[独白: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着很多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它们以地上的草和一些树叶为食,但后来,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长颈鹿的食物急剧减少,一天,长颈鹿们(两学生)去寻找食物,它们看见的草,很快地吃了起来(两学生把教具上的草拿掉,做吃草的样子)。草吃完以后,就吃树上矮处的树叶(两学生把矮处的树叶“吃”掉了。矮处的树叶吃完以后,就只能吃高处的树叶,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吃到了树叶,短颈的长颈鹿(矮个学生)吃不到树叶。短颈长颈鹿因没有获取食物而饥饿、生病死去(矮个学生表演“死”的动作),从而被淘汰。所以,现在只剩下了长颈的长颈鹿。你看,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树叶呢。]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表演怎么样?

  生:很精彩。

  师:我们一起给他们鼓掌吧。(学生鼓掌)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所以,短颈的长颈鹿被淘汰,长颈的长颈鹿生存下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板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面,我们先来学*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板书;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请大家看教材第19页上的图片资料(展示题板),并结合题板上的问题进行思考。思考的时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可以讨论。5分钟后,进行抢答比赛,四个组中,看哪一组获胜。

  问题1:四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提示:骆驼和骆驼刺适于生活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海豹适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里;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

  问题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提示:骆驼有驼峰,眼睫毛长而密,足垫厚,腿较长等;骆驼刺的`根很长,地上部分很矮小;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树树冠像一面旗帜)

  问题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

  升到46℃才会出汗;一次性喝水100升后,可以45天不喝水;驼峰中有脂肪,可以贮存能量,所以它适于生活在荒漠中)

  问题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大风把树迎风面的枝条吹断,顺风面的枝条继续生长,所以只要风大的地方,就容易看到旗形树)

  抢答过程:(略)

  (注:教师可把三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答对一题加10分,回答不完整的,本组同学补充正确后也可加10分。教师进行提问时,应考虑到各组学生的积极性,在最后宣布获胜小组时,其他小组也应给予鼓励)

  比赛结果:(略)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应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都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师:大家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除了对环境适应以外,还能影响环境和改变环境。下一堂课,同学们要做一个探究活动,要用到一种仪器——干湿温度计。(展示自绘干湿温度计挂图,介绍使用干湿温度计的方法)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各小组长领取干湿温度计以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组员一起根据教材第20页中的要求,制定探究性计划,做出假设,并设计一个调查表格,把测量的数据填入表中,下一堂课我们进行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引言: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实行退耕还林计划呢?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

  师:植物对环境有影响吗?

  (提示:有)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地方的湿度进行了测量。四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均值。(教师展示小黑板上学生设计的表格)

  学生活动:(略)

  师: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

  (第一、二、四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第三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师: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沉浸在讨论和分析中)

  师:根据四个小组对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师: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

  师:四个小组的假设怎样?

  师:四个小组测量都准确吗?

  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

  重点:

  1.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人和动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运动,呼吸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提问]:你们知道人的呼吸作用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吗?

  [实验]:请一位同学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将100克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分钟)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

  请两位同学分别取一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讨论]:

  1.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用白色的塑料袋可以吗?

  2.黑色塑料袋有的装新鲜蔬菜,有的装有烫熟的蔬菜,你们怎样辨别?

  []:

  1.实验用黑色塑料袋是为了保证蔬菜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2.说明植物体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提问]: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我们的推理一致吗?

  [讲述]: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植物体的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讲述]: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已经被许多科学实验所证实。

  [演示实验]:将新鲜的植物和烫过的植物分别放入密闭的锥形瓶中(锥形瓶外用黑布包裹,防止漏光),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把两根燃烧的小木棒分别伸入两锥形瓶中,观察现象。

  [提问]: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新鲜的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因此燃烧的小木棒伸入时会熄灭;而烫过的植物已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锥形瓶中的氧气没有被消耗,所以燃烧的小木棒仍然继续燃烧。

  [播放FLASH]: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

  [讲述]: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气,分解淀粉,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提问]:植物为什么要进行呼吸作用呢?

  []: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根吸收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来自于呼吸作用。

  [补充]:除了淀粉外,植物还能以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这些有机物的分解,也能为生命活动能量。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描述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重点: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1、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活动。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同学们,根据你们现有的知识,你们知道绝大多数绿色开花植物用哪一种器官进行繁殖?

  (种子)

  师:对。利用种子繁殖后代首先种子需要萌发,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植物种子的萌发》。

  CAI展示课题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同时板书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师:老师在课前为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植物的种子(黄豆、绿豆、花生、芸豆、莲子、玉米、松。)。下面请同学们看看你认识它们吗?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或者CAI展示图片。

  学生观察,并且说出展示植物种子的名称。

  师:对,很好。看了这么多植物的种子,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等等。

  师:那么你们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结构是否一样呢?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结种子呢?……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但因时间关系,我们就先来探究其中的一些问题,其余的问题,大家可以课后继续探究。刚才有同学问:不同植物的种子,结构是否一样?同学们先别忙着回答我,我希望你们通过实验探究后再回答。

  二、种子的结构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浸泡过24小时的`种子,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解剖观察,并且结合以下问题以及课本插图5-1,将你们解剖好的植物种子粘帖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上!并且将种子各部分名称标上去。然后请几组同学上讲台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述种子的结构。

  学生准备观察

  师:观察植物种子,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

  师:观察方法:由表及里,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

  师:解剖观察植物种子时请你注意以下问题?

  1、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凹陷处的名称及种子的内部结构名称?

  2、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合称作什么?

  3、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子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4、对于种子本身而言,这些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解剖观察(5min)

  请学生上讲台讲述(选择几种不同类型的种子)

  师:跟大家讲得一样,大豆以及其他豆类种子结构就是

  CAI展示大豆种子的结构。

  师:我们认识了几种豆类种子的结构,那有没有和豆类种子结构不一样的植物种呢?

  学生思考

  请同学们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看看它与大豆种子结构有无不同?

  CAI展示玉米种子结构图

  学生观察讲述

  CAI展示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异同。

  师:1、假如我把刚才的植物种子都煮熟了再种下去,会不会萌发呢?

  2、把大米粒种下去会不会萌发?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CAI展示: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师:大多数种子成熟后,只要遇到适宜的外界条件就会萌发。那么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你能否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来猜测呢?

  板书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学生猜测

  对于光和土壤两个条件,学生如果说出来,没有人反驳,可以用种子萌发是埋在土壤里,以及农村浸稻种来启发学生这两个不是必要的环境因素。

  CAI展示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师:假如让你来设计实验验证这些环境条件是否是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你该如何设计。

  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参照大屏幕上的来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且指定一人写在发给你的纸上。再上讲台讲述你们的方法。

  学生设计(5min),教师巡回指导。

  请同学们上讲台讲述。

  师:刚才同学们讲述了种子萌发需要一种条件的实验方法,那其他条件或者多个条件综合起来是不是相类似的?我们可以在以后继续探讨。

  种子萌发的条件我们已经了解,那种子是如何萌发的?你们了解吗?

  CAI播放视频《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观看

  CAI展示问题

  1、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先发育?

  2、胚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观看内容,回答。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感受最深、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b.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c.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通过本节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

  a.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b.说明绿叶在光下制作淀粉的同时还释放出氧气。

  c.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释放出氧气的实验操作。

  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把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上新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叶片的哪些细胞含有叶绿体?

  回答: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师:很好,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那我们如何去验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证明。

  (二)解疑导拔,合作探究

  实验指导:

  1、剪取你所喜欢的形状的黑纸片(小于叶片),从上下两面将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遮盖起来,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钟。

  2、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的变化),把黑纸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3、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

  3、加碘液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能否判断叶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

  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用于实验的植物叶片中的淀粉除去。不至于影响实验想象。

  师:很好,在黑暗处叶片不能再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过叶脉运输到其它部位,还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白色。

  师:为什么变为白颜色呢?

  回答:略。

  师:由于酒精溶解了叶绿素,从而去除了叶片中的绿色。

  回答3:加碘液后,叶片四周变为了蓝色,而被纸片遮住的地方颜色没变,从这可以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

  师: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是我们判断淀粉存在的有力证据。那为什么有上面现象产生呢?

  回答:因为叶片被黑纸片遮住后,就不能接受光进行光合作用了产生淀粉,所以加碘液后四周显蓝色,而中间不显蓝色。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师:很好,从今天的实验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回答:光合作用能产生有机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师:淀粉是一种贮藏大量能量的有机物,玉米、小麦、水稻等种子含有大量的淀粉。

  (四)引深探究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们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呢?

  回答:

  1、二氧化碳和水是怎样形成淀粉的?

  2、光合作用能否产生其它有机物?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去思考,并查找有关资料去探究。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

  (3)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

  (4)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

  (1)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运用观察和分析能力;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植物蒸腾失水的观察实验,以及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等,形成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2)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教学难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4.与其他章节的联系

  (1)水分蒸腾促进植物吸收水分和水分与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与“吸收作用”一节的知识相联系;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知识与“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一章知识相联系;

  (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中,气孔的知识和叶的结构知识相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本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老师以一连串的问题引路,学生动脑思考、讨论、解答问题、自主总结,同时辅以教师的演示、讲授和点评,师生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此部分的学*。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按两条思路展开,一是通过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现象”,引导学生探讨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二是通过对“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引导学生探讨与植物蒸腾作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问题思路

  上课一开始,联系前面学*吸收作用的知识,指出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绝大部分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呢 给学生一个悬念,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而自然地引入蒸腾作用的主题。

  在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之前,让学生有目的地边仔细观察演示实验,边思考:

  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植物油?

  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和思考,解开了导入时向他们提出的悬念,即植物吸收的水绝大多数散失到空中去了,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学生从心理上愿意与老师一起继续往下探索。

  在学*蒸腾作用的意义时,紧紧围绕下列问题依次展开:

  ①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实际上是蒸发)

  ②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的引力?

  ③植物是怎样源源不断地获取无机盐的?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在解答了以上问题后,要求他们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的意义。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再次获得成就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这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为0.25千克,两者用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跑”到哪里去了呢?

  要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得从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起,那么,什么叫做蒸腾作用呢?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些问题。

  师生共同学*探究新课。

  (一)植物的蒸腾现象

  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在观察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分组讨论:

  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

  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实验目的,首先在于使学生观察到植物的蒸腾现象,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生理现象,使他们认识到:植物体内水分能够以水蒸气形式散失(水珠的发生),从而解答了导入时提出的玉米一生所吸收总水量的99%的水“跑”哪去了的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追问,植物体为什么要大量地散失水分?它们是怎样散失水分的呢?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从而引导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蒸腾作用

  教师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

  ①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温度、阳光。

  ②蒸腾作用的主要结构基础――气孔。

  ③什么是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形式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三)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1.在确定了水分是从叶片的气孔蒸发出去的这一事实后,教师启发学生:阳地植物与阴地植物的生活环境不同,有些植物可以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同一株植物的上部叶子和下部叶子,以及同一片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接受光照的强弱也是不同的,那它们的叶子上的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会不会一样呢?

  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兴趣,把全部学生分成八组,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让各组学生去探究。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将《活动评价表》发给学生。

  2.教师建议方案(对开展探究活动有困难的小组提供)。

  方案一:

  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同一植株在阳地生活的植株比阴地生活的植株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c.同一植株,上部叶子比下部叶子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d.同一片叶子,上表皮比下表皮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③制定和实验计划

  a.材料器具:烧杯、镊子、70℃以上的热水、蚕豆叶、玉簪叶、枸树叶。

  b.方法步骤

  将对比叶子分别浸在盛有70℃以上的热水的烧杯中,看叶片表面会不会产生气泡,如果有气泡,统计气泡的数目,根据不同假设,记录在下面的表(一)至(四)格中。

  ④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方案二:

  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

  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数目多或少。

  ③材料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清水、剪刀、镊子、解剖针、蚕豆叶、玉簪叶。

  ④方法步骤:

  a.分别取蚕豆叶和玉簪叶的上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

  b.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在相同放大倍数下,统计视野内气孔数目,记录在表(五)中:

  c.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3.注意问题

  ①本活动为学生活动,要给学生提供充足时间,保证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

  ②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针对本组的假设设计实验计划,设计实验计划时要有定量研究的意识,能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

  ③教师特别注意不要包办代替,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即使实验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施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的正确分析。

  ④对独立探究有困难的组,教师可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

  ⑤鼓励学生上讲台交流本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让其余组的同学大胆质疑和点评。

  ⑥教师应注重通过评价肯定和激励学生。本活动的评价应注重小组的合作性;如何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在小组交流时是否能提出新问题;对评价结果不满意的小组,可鼓励他们课下重新完成实验,然后再修改评价。

  4.引导全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探究得知,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多;不同环境中的同一植物,叶气孔的数目不同,阳光充足处较多,阴湿处较少;植物上部叶的气孔较下部的多,有许多植物叶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下表皮一般较多。总之,植物叶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

  一开始上课我们就提到,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则被蒸腾掉了,这不是在做无用功吗?其实不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意义可大了。

  1.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

  问: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

  答:沾满了水的手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水分蒸发会带走手上的热量。

  由此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同样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受到高温的伤害。这是因为通过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带走了植物体内热量的缘故。

  2.促进根吸收水分

  问: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对水的引力?

  由此问题,让学生总结出蒸腾作用就像一个水泵,是水往高处流的动力来源。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之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中导管里的水分,从而促进水分从根通过导管上升到叶子里,这也就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3.促进无机盐的运输

  问:无机盐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

  学生通过复*已学过的这个问题,总结出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吸收,导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种无机盐。所以无机盐随着水分在导管中的上升而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新知识的灵活运用:

  1.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

  2.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依教材P95图所示的方法进行处理。

  实验开始时,先将各个装置的重量调整至80g,其后每隔4h记录各个装置的重量变化,实验结果用下面曲线表示:

  ①曲线Ⅰ代表哪两组装置的重量变化,说明理由。

  ②曲线Ⅱ和曲线Ⅲ分别代表哪两组装置的实验结果?

  ③比较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叶片上下表面气孔的相对数量作出推断。

  ④假如将装置A放在暗室中,对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

  3.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4.森林附*地区往往降雨较多,这是什么原因?

  【教学反思】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这一探究实验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分组独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出实验结果,经过本书前面的几个探究实验,学生已有一定的能力,熟悉探究实验的各个环节。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教师不做任何铺垫和包办,明确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结果的正确分析。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学生在活动中以积极主动的身份出现,使得他们敢于大胆去提问、去假设、去想、去做、去创新,表现出了对未知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对于学*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将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使他们与集体同步。

  活动评价是本次探究活动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进行活动之前知道评价的标准会使他们学*目的更明确,心理准备更充分。在活动前,给学生发一张探究活动评价表,使他们了解评价要求,评价要求包括小组的合作性、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交流时的表达能力,对其他小组陈述的大胆质疑等等。

  对于活动中出现结果与课本内容不符的情况,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地对待实验结果,要脱离课本的束缚,尊重事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从中找出实践与理论出现差距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本次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课堂气氛活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顺畅,主导与主体作用体现充分,探究效果良好。

  【教学点评】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实验活动,是较为难做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较为困难的,这篇教案提供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让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外,教师还提供了两个建议方案,起到了示范、指导的作用。教学中,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了定量实验的设计和对学生活动的积极评价,促进了学生探究学*、合作学*能力的提高。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节以活动——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为起点,引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知识,趣味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教师要补充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充分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指导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

  1、模拟实验的能力的培养。

  2、合作学*的意识。

  3、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模拟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的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难点: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关键

  对学生模拟实验、观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有关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一个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吗?

  生:学生会说己家中养的花,要受到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影响等例子。

  师:回答得很好!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离不开它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又在影响着环境。

  师:同学们说的对,今天我们就来学*“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学案之一: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师:你从这个游戏中得到什么结论?

  生:颜色、形态与周围环境差异大的蝴蝶容易被发现,而与周围环境相似的蝴蝶不容易被发现,这样的蝴蝶才能更好地生存与繁衍。

  3、学案之二: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幕,1.沙漠中的骆驼;2.沙漠中的骆驼刺;3.寒冷域中的海豹;4.旗形树的树冠——四个图片资料,请你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

  生:对图片1的讨论如下:沙漠炎热缺水,骆驼和别的动物不一样,它有高高的驼峰储藏大量的脂肪,当它又渴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需要的营养和水;骆驼*时不出汗,只有体温达到46℃才会出汗;骆驼*时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即使在沙漠上行走一个月也不会感觉渴,这些特点是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生:对图片2的讨论如下:沙漠地区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有地下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非常长,而且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因而骆驼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水,这是植物对于旱的适应。

  生:对图片3的讨论如下:海豹是哺乳动物,在寒冷的海域生活,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发达,可以达到60mm,这是动物对寒冷的适应。

  生:对图片4的讨论如下:树的枝条偏向一侧,是长期受一侧风向的作用,使得树冠的形态改变,看起来像一面旗帜,故得名旗形树,这是树对风的适应。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了下来,就形成它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同学们还能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生:动物的警戒色。

  生:壁虎的“苦肉计”。

  生:长颈鹿的颈,刺谓的刺,雪莲花的叶,沙漠植物仙人掌……

  4、课堂

  师:(在学生为生物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适应现象惊叹不止时)告诉学生生物的生存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或风吹雨打、天寒地冻,或被抓捕,或饥肠惋辅,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所以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实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在影响着环境。

  师: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的重要啊!

  作业布置

  课本14页的亲自做。

  板书设计

  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教后反思

  1、要加强板书能力的锻炼。

  2、每一节的“生物学观点”要用板书突出出来。板书要突出、整洁、醒目。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范本10份(扩展9)

——七年级生物教案菁选

七年级生物教案2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生物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教案1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组织的定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3、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1、器官的定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例如:大脑、胃、心脏、肝、肺、肾、眼、耳等。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1、系统的定义: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2、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植物体是由**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

  二、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分生组织:位于根尖的分生区就是分生组织。

  2、另外几种: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一、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

  二、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以草履虫为例:如图。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的一面:1、多数浮游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2、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七年级生物教案2

  [教学目标]

  1、以酸雨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酸雨探究实验,其他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2、难点:设计酸雨探究实验的方案,掌握实验的注意要点,进一步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

  (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探究提示、练*设置、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

  (3)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需要,准备投影或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

  探究解决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培养、观察、记录等过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导入]

  向学生展示一些“温室效应”与“酸雨”带给环境危害的图片和没污染环境图片,以对比的形式展现,呈现出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之大,引起学生对环境污染危害的共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北极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白雪茫茫,北极熊、、、、、、

  教师:冰天雪地,就像图片这样对吧?但是啊,它也有可能是这样子的,雪地融化掉了,北极熊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想象中的森林应该是这样子的,茂密葱郁,但是它也有可能是这样子的。在欧洲的建筑上他们经常会采用一些雕塑使到建筑更加华丽美观,大家看一下这些雕塑,经过了60年的变迁,已经可以说是面目全非了。还有我国著名景点乐山大佛,非常雄伟、壮观,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它从当初的炯炯有神变得千疮百孔。有些同学可能会说“老师是你的打开方式不对吧”,并不是,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有时候却牺牲了环境作为代价,同样环境也将反作用于我们,大家刚才看到的图片就是“温室效应”和“酸雨”带给我们危害。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采用小组竞赛的`课堂形式,答对一题加一分,答错一题倒扣一分。让学生阅读实验探究和PPT图片上的信息,完成给出的两道填空题。

  教师:讲解PH值(酸碱度)的相关知识,并对两种溶液作酸碱判断。结合图片描述酸雨的形成原理以及过程,普及我国酸雨类型以及分布地区。分析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原理。适当提问学生,并且与学生一起探究实验原理。再让学生了解完整实验过程,鼓励学生有兴趣可以回家去做实验。提问“如果将实验中的20颗绿豆改为5颗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不好,因为5颗绿豆实验结果有随机性。

  教师:结合实验数据表格,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酸雨对植物有抑制作用。讲解酸雨的危害以及控制酸雨问题的相关措施。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模拟的酸雨和真实的酸雨有什么差别?

  2、酸雨一定是由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吗?

  学生:

  1、成分有差别,真实酸雨由水、硫酸、硝酸所构成。模拟酸雨由水和食醋构成。

  2、不一定,那些物质会随着大气流动,到其他地区形成酸雨。

  教师:点评答案,再用两道练*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析回答。

  教师:讲解废旧电池给环境带来什么危害,还有如何控制废旧电池污染的措施。随意丢弃废旧电池的危害,以及普及两个废旧电池危害的例子(水俣病、痛痛病)。教育学生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给予练*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回答。

  教师:除了刚才说的全球性污染问题“酸雨”和“废旧电池污染”,还有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讲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其导致的危害。再给予同学两个思考讨论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答完之后点评答案。讲解“臭氧层破坏”的成因和它导致的危害,再给出练*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对整个课堂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从表格填空中重新回顾所学的知识内容。播放“保护环境公益视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整个课堂的表现给予点评,赞扬第一的小组并鼓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

  课堂结束,布置作业。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