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汇总十篇

首页 / 教案 / |

  答谢中书书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变换角度、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写景技巧,体会景物特点以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重点:对写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过程:

  导语:

  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时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于是他转身,挥毫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两头牛,一头埋头于青草间,惬意自得,一头被戴上了金笼头,让人牵着鼻子走。这幅画隐晦的表达了他归隐之意,他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一篇被称为“流动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一、 解读学*目标

  自主学*,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合作学*,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学*,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们进行自主学*,请大家根据课文的注释翻译文章大意,现在开始。

  二、 疏通文意,理清结构

  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翻译课文。翻译的比较准确,真正高水*的翻译是能终于作者的语言风格抓住文章的神韵,希望在课后反复的诵读中我们也可以自己试着把它变成一篇风景美文, 趣味训练一:我们是否可以将课文进行小变形,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据内容变成多段。

  请同学翻译,明确文章结构为(总分总)

  三、 小组合作探寻景物之美

  本文主要描写的对象时 山川 那么我们就去看看在作者笔下山川的魅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 “妙用词语” “动静结合” “角度变换”几个角度来分析景物描写方法,体会景物特点,感受作者蕴含在景物中的特点

  3、总结景物特点

  妙用词语 (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词语运用角度来解析分析出景物特点,总结出作者情感) 动静结合 (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视角变换(从颜色的变换、时空的变换、视角的变换体会景物的特点,总结作者情感)

  能够总体的概括这么景物特点的词是? 美 仙都 奇

  文章中都是对景物的描绘,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发现作者的影子呢,作者在干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醉情山水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说,在这样的景色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喜爱的愉悦的,甚至是沉醉的, 有没有和他一样的人?

  四、 探寻作者内心世界

  探求来信的内容。说明理由。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又有怎样的感情?与高雅之士比肩的快乐。

  2. 思考谢中书的来信内容

  开放**流,可以从不同的猜测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语:

  世有渊明,生为菊花无憾也。世有嵇康 ,生为琴弦无憾也 。世有陶弘景 ,山水亦无也 。

  答谢中书书教案 2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 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 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全都。(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7)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8)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9)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

  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视“**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教师稍加点拨。)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讲解:

  (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想想,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现实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八、板书设计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题;

  九、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分钟

  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 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

  (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

  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

  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二)、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 10分钟 教师口述

  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2、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lú),故称“谢中书”。

  (三)、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读古人的书信的滋味吧。

  三、深入探究,解析课文内容 15分钟 讲授和讨论

  (一)、根据课文导引部分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细读语文的基础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歌,领略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美景。

  (二)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

  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认真读,仔细思考,相信大家会在我们共同学*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收获。

  明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四、课外延伸

  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象。

  五、布置作业:

  A(学优生):完成练*册

  B(中等生):背诵课文,理解内容

  C(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句式整齐之美 四字骈句

  ↗ 山水相映 赞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 晨昏变化 自豪

  答谢中书书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集体背诵《三峡》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学*了《三峡》这篇课文后,我们领略到了三峡的奔放之美、清幽之美以及凄婉之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山水美文《答谢中书书》,再一次感受中华大地如诗如画般的美景。

  (二)、明确教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目标,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1、多媒体配音示范朗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2、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模仿朗读的节奏、语调、感情等;

  4、分两大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5、全班齐读;

  (四)、文本解读

  1、自主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幻灯片出示问题)

  教师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个词来概括?

  (2)、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层意?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布局的?

  2、合作、探究学*,感悟文章之美。

  1)、感受文章的画面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2)、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4)、感受文章的人情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3、质疑问难:

  你在学*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讨论释疑)

  七、知识迁移:

  1、教师提示:这篇课文不仅景美情真,语言凝练,而且在写作方面给了我们不少启发。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呢?(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2、练笔:教师播放一段有关长城的视频影象,要求学生运用多角度写景、寓情于景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3、朗读学生作品。

  八、小结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九、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题组训练;

  十、板书设计:

  结构严谨:总 分 总

  俯仰结合

  多角度写景: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借景抒情:热爱自然之情,归隐山林之趣

  答谢中书书教案 5

  《答谢中书书》,开篇直抒山河之美,自古以来,人人乐道。

  教学目标:

  1.诵读古文,积累实词

  2.把握作品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3.感悟作者多角度写景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多角度写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代大学问家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导入

  二、揭示课题,明确学*要点(检查预*)

  1.课题《答谢中书书》

  2.明确学*要点

  1)古文学*要点(朗读、翻译、内容理解)

  三、课文内容研讨

  1.诵读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示范读

  3)师生互读

  4)师生借鉴读(观看朗读视频)

  设计意图: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磁环一意在引导学生多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

  1)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词句

  2)班级交流与展示

  3)教师预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我学*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理解课文内容,班级展示。强调重点词句,为课文的理解蓄势。教师适合推出预设译文,供学生参考。

  3.内容研讨

  1)主问题:作者写景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学生在读课文理顺思路

  班级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总领全文----描绘景色---议论总结

  2)探究内容

  作者写景没点在哪?找出相关语句试做分析。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山水映衬之美: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

  这句话山中之静景。五彩的山石与青翠的竹木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气,新宜人,充满了万物勃发的生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变化)

  这句话山中之动景。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画面灵动而充满生命气息。

  明确感情: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理顺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色彩配合、晨昏变化、动静结合)进而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3)质疑与探讨(理解骈句)

  的句式特点

  设计意图:拓宽课堂容量,引导学生能够从句式角度理解课文的表达,为以后学*赏析奠定基础。

  四、朗读成诵

  五、课后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线文中美景,不少于100字。

  设计意图:在理解作者写景的同时,能够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现代语言在线作者笔下的美景,进而锻炼学生的*作能力。

  答谢中书书教案 6

  教材分析:

  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 学*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二)出示学*目标

  (三)检查预*情况:

  1、注音:夕日欲颓 沉鳞 能与其奇

  2、几个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 四时 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与

  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

  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 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 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

  3、 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

  —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4、 背诵全文。(分组进行,比赛的形式)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美景的?(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后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仰视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观察不同的角度 俯视

  *看

  其三:晨昏变化美 其四:动静相衬美

  2 、课文的结尾能让我们联想到其它诗人类似的结尾,你能联想到那一些?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如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想伯仲间”,都有古人自观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实表达了作者企盼与谢公比肩之意,也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隐归林泉的志趣。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请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5分钟后,学生班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六、 课堂总结:

  学生谈学*本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态度。

  七、布置作业:

  1.复*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有关写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书设计

  主题:生命的愉悦,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九、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案 7

  一、激情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这篇《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或曰“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作者:陶弘景�D�D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著有《陶隐居集》,被称为“山中宰相”。

  补充简介: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微)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歇(xiē)鳞(lín)与(yù)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四、小组活动

  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然后提问

  ⑴重点字词:

  谈(赞叹);欲:将要;俱:都;竞跃:争着跳跃;

  交辉:交相辉映;奇:指奇山异水。

  四时(四季);歇(消散);

  鳞(鱼)用鱼身上的鱼鳞来代指鱼,这种写法是我们学过的哪种修手法啊?生:借代。;

  自(从);未复(不再);与(参与,这里是欣赏)。

  ⑵重点句子

  A、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美景的人了。

  C、**石壁,五色交辉

  译:**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D、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E、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找个别学生口译文章。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5)带着想象再读课文。

  五、探究学*

  (1)刚才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明确:美。

  师:既然这个字概括了它的特点,那么这个字就是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师:而这个字所在的一句话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师:显然这句话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

  写四季的句子是哪些?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教师: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有山、白云、水、石壁、树木、竹

  教师: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写山的句子是――高峰入云

  教师: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仰视)

  教师: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突出了山之高,那么这里的水又是怎样的?文中写水的句子是――清流见底

  教师: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俯视)

  教师:明静的溪流清澈见底,突出了水之净。

  教师:好,那么老师考考你《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嗯很好,同学们,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静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

  教师:所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运用夸张,从形体上描绘秀美景色,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板书)

  教师:写石壁、树木、竹的句子是――**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教师: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视)

  教师: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如果单一会使人感到冷寂。但这里的景色,**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多像两幅缀以碧玉翡翠的巨锦,绝美无比。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教师:**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从色彩方面描绘秀美景色,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板书)

  教师:同学们,由此我们看出作者描绘景物不是杂乱无章的,作者由仰视到俯视再到*视的顺序和来写山川四季景物的。

  教师:那么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还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由早到晚)

  教师:引用原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教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白雾缭绕,既而如带如丝,最后只见晨曦不见雾纱,这时随着一轮红日的喷薄而出,万物都恢复了勃勃生机,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卷啊。

  教师: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傍晚夕阳夕下,飞鸟归林,猿猴也在树上休息了,一切都将归于寂静之时,多情的鱼儿在水中争相跳出水面,给晚景增添了生命的灵动。

  教师:“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

  教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几句描写(表达效果)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板书)

  教师: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三种美交汇融合,给山川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同学们如果你能在细细揣摩的话,你会发现这都得益于作者巧妙的搭配结合。那么是什么巧妙的搭配结合?――动静

  教师:(板书:动静结合之美)

  教师:你看,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如此绝妙的动静搭配之中作者仅用一句既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又兼顾了晨昏,绘尽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真可谓是山水奇文啊!由此我想到两句对联: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教师:难怪这篇美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的确是一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四字一句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教师:那么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感慨之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教师:我记得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优美的景语寄喻着作者的什么情感?

  教师:融于自然山水之中的愉悦欢快,悠然自在之情。

  教师:这在表达方式上叫什么?

  生:描写、抒情

  教师;短文除用描写、抒情外,还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议论

  教师:能指出议论句是哪句吗?

  学生:最后一句。

  教师:齐读

  教师:那么这句议论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师: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其言外之意吗?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师:好了,这篇短文,作者仅用了六十八个字,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按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既描绘出了山川之美,又把自己那种生命与自然相融的愉悦表达得淋漓流畅。

  教师:主题――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教师:这么美的文章,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怎么能忍得住不把它再深情地读一读,背一背呢?对吗?

  师:齐读

  师:齐背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教师:在课结束之时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共勉。热爱生活吧,因为四季美景皆是画,春夏秋冬都是诗呀。

  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仰视――高峰如云

  答季俯视――清流见底

  谢写之*视――**石壁青林翠竹

  中景

  书

  书景晓雾―――猿鸣

  晨昏之景夕日――――沉鳞

  抒怀――欲界之仙都

  检测反馈

  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澈见底。

  (3)文中的静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动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看“**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与此同时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色彩的配合、动静的相衬等,使景物呈现出极强的立体感。

  (2)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对偶、夸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对偶、借代)

  (3)“实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两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抒情。

  (4)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答谢中书书教案 8

  一、激情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这篇《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或曰“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著有《陶隐居集》,被称为“山中宰相”。

  补充简介: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微)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歇(xiē)鳞(lín)与(yù)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四、小组活动

  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然后提问

  ⑴重点字词:

  谈(赞叹);欲:将要;俱:都;竞跃:争着跳跃;

  交辉:交相辉映;奇:指奇山异水。

  四时(四季);歇(消散);

  鳞(鱼)用鱼身上的鱼鳞来代指鱼,这种写法是我们学过的哪种修手法啊?生:借代。;

  自(从);未复(不再);与(参与,这里是欣赏)。

  ⑵重点句子

  A、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美景的人了。

  C、**石壁,五色交辉

  译:**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D、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E、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找个别学生口译文章。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5)带着想象再读课文。

  五、探究学*

  (1)刚才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明确:美。

  师:既然这个字概括了它的特点,那么这个字就是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师:而这个字所在的一句话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师:显然这句话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

  写四季的句子是哪些?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教师: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有山、白云、水、石壁、树木、竹

  教师: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写山的句子是——高峰入云

  教师: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仰视)

  教师: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突出了山之高,那么这里的水又是怎样的?文中写水的句子是——清流见底

  教师: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俯视)

  教师:明静的溪流清澈见底,突出了水之净。

  教师:好,那么老师考考你《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嗯很好,同学们,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静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

  教师:所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运用夸张,从形体上描绘秀美景色,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板书)

  教师:写石壁、树木、竹的句子是——**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教师: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视)

  教师: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如果单一会使人感到冷寂。但这里的景色,**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多像两幅缀以碧玉翡翠的巨锦,绝美无比。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教师:**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从色彩方面描绘秀美景色,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板书)

  教师:同学们,由此我们看出作者描绘景物不是杂乱无章的,作者由仰视到俯视再到*视的顺序和来写山川四季景物的。

  教师:那么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还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由早到晚)

  教师:引用原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教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白雾缭绕,既而如带如丝,最后只见晨曦不见雾纱,这时随着一轮红日的喷薄而出,万物都恢复了勃勃生机,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卷啊。

  教师: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傍晚夕阳夕下,飞鸟归林,猿猴也在树上休息了,一切都将归于寂静之时,多情的鱼儿在水中争相跳出水面,给晚景增添了生命的灵动。

  教师:“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

  教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几句描写(表达效果)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板书)

  教师: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三种美交汇融合,给山川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同学们如果你能在细细揣摩的话,你会发现这都得益于作者巧妙的搭配结合。那么是什么巧妙的搭配结合?——动静

  教师:(板书:动静结合之美)

  教师:你看,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如此绝妙的动静搭配之中作者仅用一句既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又兼顾了晨昏,绘尽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真可谓是山水奇文啊!由此我想到两句对联: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教师:难怪这篇美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的确是一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四字一句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教师:那么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感慨之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教师:我记得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优美的景语寄喻着作者的什么情感?

  教师:融于自然山水之中的愉悦欢快,悠然自在之情。

  教师:这在表达方式上叫什么?

  生:描写、抒情

  教师;短文除用描写、抒情外,还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议论

  教师:能指出议论句是哪句吗?

  学生:最后一句。

  教师:齐读

  教师:那么这句议论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师: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其言外之意吗?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师:好了,这篇短文,作者仅用了六十八个字,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按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既描绘出了山川之美,又把自己那种生命与自然相融的愉悦表达得淋漓流畅。

  教师:主题——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教师:这么美的文章,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怎么能忍得住不把它再深情地读一读,背一背呢?对吗?

  师:齐读

  师:齐背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教师:在课结束之时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共勉。热爱生活吧,因为四季美景皆是画,春夏秋冬都是诗呀。

  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仰视——高峰如云

  答季俯视——清流见底

  谢写之*视——**石壁青林翠竹

  中景

  书

  书景晓雾———猿鸣

  晨昏之景夕日————沉鳞

  抒怀——欲界之仙都

  检测反馈

  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澈见底。

  (3)文中的静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动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看“**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与此同时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色彩的配合、动静的相衬等,使景物呈现出极强的立体感。

  (2)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对偶、夸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对偶、借代)

  (3)“实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两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抒情。

  (4)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答谢中书书教案 9

  教学目标:

  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

  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为手段。

  教学课时:

  1~2课时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文章主旨和结构

  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完成班本教材相关练*: 略

  板书设计:

  第1句:总起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

  “美”点明文章中心。

  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

  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澈见底

  *看:**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6~7句: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附录资料:

  【篇目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物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 (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2、重点问题:

  ⑴、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⑵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⑷、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⑸、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3、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 、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号,丹阳秣陵人。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 、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 、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 、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 、理清思路,用3~5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石壁…四时俱备”用*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 、解释加点的词

  俱备()沉鳞()竞跃()复()

  2 、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C 、照以海滨之月。 D 、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 、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学*小结

  今天学*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它就是要学*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答谢中书书》赏析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赏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江南山水,有道是人间天堂,更是游人无限神往的地方。瞧,那好高好高的山啊,如剑,直刺苍穹,与白云为伴;好清好清的水啊,如镜,一窥到底,与沉鱼为伍。**的石壁,如刀削,似斧凿,奇形怪状。逢阳光直射,青黄黑白赤,色彩斑斓,蔚为大观。树林青翠,篁竹深绿,不论春夏秋冬,点缀着满山秀色。临*拂晓,白雾缭绕,如梦如幻;继而如絮如带,如烟如缕,疑为琼宇仙境。最后雾纱不见,晨曦初现。猿猴在高树啼叫,群鸟在丛林鸣唱,松涛阵阵,竹声萧萧,满山遍野,众音缭绕。傍晚时分,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在水底的鱼儿终难耐寂寞,飞跃而出,水面上演绎着一曲曲空中芭蕾舞,一道道美丽的彩虹竞相划出。这真是人间的天堂!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这奇妙景观了。

  相关介绍: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齐时官至奉朝请,后去官,隐居于句曲山,设帐收徒,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帝即位,屡加礼聘,不肯出。帝有大事,无不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有《陶隐居集》。

  谢中书,即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重点字词。

  山川之美:的。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青林翠竹: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时】四季。具备:都。晓雾:早晨。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相。实是:实在。 【复】再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自康乐:从。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石壁,五色交辉:**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3、*视的句子:。**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5、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江南山水画赞美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7、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答谢中书书教案汇总十篇扩展阅读


答谢中书书教案汇总十篇(扩展1)

——《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十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 1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 、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号,丹阳秣陵人。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 、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 、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 、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 、理清思路,用3~5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石壁…四时俱备”用*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 、解释加点的词

  俱备()沉鳞()竞跃()复()

  2 、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C 、照以海滨之月。 D 、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 、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学*小结

  今天学*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它就是要学*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答谢中书书》赏析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赏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江南山水,有道是人间天堂,更是游人无限神往的地方。瞧,那好高好高的山啊,如剑,直刺苍穹,与白云为伴;好清好清的水啊,如镜,一窥到底,与沉鱼为伍。**的石壁,如刀削,似斧凿,奇形怪状。逢阳光直射,青黄黑白赤,色彩斑斓,蔚为大观。树林青翠,篁竹深绿,不论春夏秋冬,点缀着满山秀色。临*拂晓,白雾缭绕,如梦如幻;继而如絮如带,如烟如缕,疑为琼宇仙境。最后雾纱不见,晨曦初现。猿猴在高树啼叫,群鸟在丛林鸣唱,松涛阵阵,竹声萧萧,满山遍野,众音缭绕。傍晚时分,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在水底的鱼儿终难耐寂寞,飞跃而出,水面上演绎着一曲曲空中芭蕾舞,一道道美丽的彩虹竞相划出。这真是人间的天堂!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这奇妙景观了。

  相关介绍: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齐时官至奉朝请,后去官,隐居于句曲山,设帐收徒,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帝即位,屡加礼聘,不肯出。帝有大事,无不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有《陶隐居集》。

  谢中书,即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重点字词。

  山川之美:的。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青林翠竹: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时】四季。具备:都。晓雾:早晨。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相。实是:实在。 【复】再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自康乐:从。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石壁,五色交辉:**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3、*视的句子:。**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5、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江南山水画赞美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7、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答谢中书书》教案 2

  城关初中: **彤 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两个具体而明确的任务:一是发展语言,即让学生在文言文字词上获得发展;二是丰富认知,从古代先贤那里吸纳人生的智慧,即让学生通过学*体验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视语言也重视内容的学*。

  完成本课教学后,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以朗读带动其他教学环节。朗读,不能简单的乏味地重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到读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解文句,读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了道路。

  2、重视文言文字词的学*,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长性的字词句讲解,给学生留下自己继续去学*去查找的空间。在教学中学生既认识了新得字词,也巩固了学过的字词。

  3、分析本文如何写景状物的时候,由教师先做示范,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教会学生从观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状态、时间变化、用词准确等方面进行思考回答。学生掌握方法后,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见解和表述有自己独到之处,甚至发挥想象(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理解课文。这个环节,学生思考比较充分,对课文的赏析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文本,与文字对话,真真切切的领悟文字之美。

  这节课,上得比较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热热闹闹的分组讨论,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

  2、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有些点评还欠缺深度。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应该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

  改进方法:自己在朗读方面要下工夫,要做到可以示范朗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而不是满堂灌教学方式。

  《答谢中书书》教案 3

  《答谢中书书》,开篇直抒山河之美,自古以来,人人乐道。

  教学目标:

  1.诵读古文,积累实词

  2.把握作品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3.感悟作者多角度写景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多角度写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代大学问家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导入

  二、揭示课题,明确学*要点(检查预*)

  1.课题《答谢中书书》

  2.明确学*要点

  1)古文学*要点(朗读、翻译、内容理解)

  三、课文内容研讨

  1.诵读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示范读

  3)师生互读

  4)师生借鉴读(观看朗读视频)

  设计意图: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磁环一意在引导学生多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

  1)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词句

  2)班级交流与展示

  3)教师预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我学*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理解课文内容,班级展示。强调重点词句,为课文的理解蓄势。教师适合推出预设译文,供学生参考。

  3.内容研讨

  1)主问题:作者写景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学生在读课文理顺思路

  班级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总领全文----描绘景色---议论总结

  2)探究内容

  作者写景没点在哪?找出相关语句试做分析。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山水映衬之美: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

  这句话山中之静景。五彩的山石与青翠的竹木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气,新宜人,充满了万物勃发的生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变化)

  这句话山中之动景。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画面灵动而充满生命气息。

  明确感情: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理顺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色彩配合、晨昏变化、动静结合)进而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3)质疑与探讨(理解骈句)

  的句式特点

  设计意图:拓宽课堂容量,引导学生能够从句式角度理解课文的表达,为以后学*赏析奠定基础。

  四、朗读成诵

  五、课后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线文中美景,不少于100字。

  设计意图:在理解作者写景的同时,能够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现代语言在线作者笔下的美景,进而锻炼学生的*作能力。

  《答谢中书书》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题目导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上节课给大家布置了预*任务,谁能给大家说一下题目该如何理解呢?(答:回复;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用于陈情记事的。《答谢中书书》指的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那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封书信,看看这封书信写了什么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明确: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

  2.指名读,多媒体呈现重点的文言知识。

  明确:实,确实;俱,都;与(yù):参与。

  3.学生自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思考:这封书信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山川之美。

  (三)深入研读

  1.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作者描写了山川的哪些美景呢?

  明确: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水相映之美。

  ②“**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之美。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交替之美,动静相称之美。

  2.谈谈你如何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作者写的都是常见之景,但是语言清丽,而且说了自己能够发现它的神奇之处,表现了作者深得山水之乐的喜悦之情和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四)拓展延伸

  画一画文中呈现的美景;再次有感情地诵读文本。

  明确:老师听见同学们朗读地很认真,也很有感情,在大家的朗读中老师也体会到了山川之美,这就是古文的魅力,朗读的魅力。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

  明确:现在谁能给大家分享下这节课的收获呢?嗯,你说你不仅了解了“书”这种文体,还跟随着作者游览了一番,有山水、有青林、有鸟鸣、鱼游,感受到了宁静与美好,很好,请坐,谢谢你的分享。

  2.作业:将文中的美景用现代文写一写,字数:三百字左右;要求:文从字顺,有意蕴之美。

  五、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背诵短文。

  德育目标

  1.学*《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得《答谢中书书》文章布局之巧妙。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录像《最美中国——山水武陵》 让学生初步感受山川之美。(板书:美)

  二、导语设计

  感受录像内容,能够谈自己的感受,为学*课**好内容、情感铺垫。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介绍)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文体介绍: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五、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之后点评。

  2、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之后点评。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投影)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再读课文(配乐),师生点评。

  4、重点实词提示(投影)

  (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理解词句。

  (2)多媒体显示图片,结合图片学生谈对文句的理解。(投影)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

  A、山水相映之美(板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书)。“**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C、晨昏变化之美(板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D、动静相衬之美(板书)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3)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视“**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学生各抒己见

  B、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背诵课文

  背诵中再次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谢中书书》教案 6

  一、设计理念

  坚持一先二创三引四培的教学观。一先学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应面对全体学生,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人。语文教学应促进所有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教学的过程是*等对话的过程,在这其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二创设学*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三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体验式学*;四培养学生思辨力、创新力,开展讨论活动、研究性学*等促进学生思考。

  二、前期分析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仍然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但受限于思维程度和生活环境,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创设情境,打开思路。经过七年级的学*,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文知识和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不代表他们能深入文章内核。本篇课文是篇幅简短,学生能较快理解文意,但是其中蕴含的无限情思和语言运用形式的精巧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和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山水的灵秀,体悟作者的情思,有自己的心得和情感体验,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2篇课文,该单元以阅读歌咏山水的篇章,陶冶情操为主题展开。《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的山水小品文,作者陶弘景精心布局,主要通过状同一时间视角变化中的不同景色和状时间变化中的不同景色来写山水相映的奇美,自然万物的灵秀,表达了自己享受山水,与自然万物相融的自得自乐之情。语言凝练而意蕴无穷,是本文最大的特色,用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写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是再合适不过了。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笔者对教材的解读和学情的分析,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反复诵读课文,品味精练而生动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无限情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展开讨论,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清雅奇丽的山水妙境,陶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设计依据: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八年级的学生对于简单的古文学*已有一定的基础,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适合于用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古文自主学*能力。

  正如古人所指出的,“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读“古诗文,要从声音证入”、“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反复诵读古文,不仅有益于学生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积累,更可以让他们在学*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诵读的过程,提升品味语言和体会情感的能力,并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的有益启示。

  新课标中反复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并鼓励他们能够自由而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得和看法,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文中奇美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寄寓景中的情感。

  【设计依据:本篇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要品味古文语言,深切感受其中的美景,需要反复诵读。而在景中深藏的情,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还较难自主体会出来,这成为一个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引导。】

  五、教学准备

  1.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学这个*等对话的过程中,科**用教学方法能优化教学效果。我计划以对话法、讨论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本文的教学。对话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可以给学生创设安全、自主的开放性课堂氛围,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调动原有知识经验,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弥补学生个人思维片面性带来的不足,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诵读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由感性层面进入文本,获得第一印象和最初的理解。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使用诵读教学法不仅锻炼学生朗诵能力,还能让他们自主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加深对文章意蕴的理解,从而获得语言能力上的训练。

  此外,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多种感官优化教学。

  (2)学法

  在学法上,课前学生充分预*,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大意,破除与文本的陌生感,以便在课堂中更快速地进入状态。没有外力引导下的预*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够形成个性化理解,有助于他们自主思考能力和语言敏感度的提升。课上采用圈点、勾画,小组讨论、自主思考、诵读等方法理解课文,探究内涵。圈点法是指阅读中及时的圈点勾画,即心有所思,马上记录下来。能够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中起辅助作用。

  2.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资源。本课的学*中运用的教学资源有:教材、网络和人本资源。

  3.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语文课本等

  4.教学评价:本课的教学将采用多元的评价形式,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教育性。在评价内容和水*上参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在识字与写字、阅读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课题

  大家抬眼看一看,山青天明,我们的神州大陆优美如诗,常常引起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上节课我们刚刚被三峡的雄奇和秀色所打动,今天,再来品读品读另一幅山水佳画——陶弘景的(教师停顿,由学生说出课名。)

  大家怎么理解题目,为什么你是这样停顿读题目的?

  答/谢中书/书答是回复答谢的意思;谢中书是人名(结合课文释);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设计依据:此文题目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容易读错,让学生先读题目一则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课前预*情况,二则是为了加深学生理解,增强记忆。】

  (二)初读感知,观美景

  1.全班齐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后小组成员合作扫清字词障碍。

  2.ppt显示重点词句(字词:共谈、入、见、交辉、四时、俱、歇、颓、沉鳞、仙都、与、奇;句子:①**石壁,五色交辉。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③实是欲界之仙都。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请学生合上书回答。

  【设计依据: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常规不显生僻,适合学生自主学*,因此笔者设计为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障碍,再由教师点出重点词句对学生学*成果进行检测,也纠正可能发生的错误理解,提高学生学*效果。】

  3.全班齐读课文,读后请一位学生说出最能概括本文景色的一个字。美

  【设计依据:纵观全文,一个“美”字贯穿景色描写的始终,这既是概括性的一个字也是贯穿性的线索,所以笔者在整体感知时首先将其点出来,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4.文章中的美是怎么样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这几句的语言非常精练,你在朗诵时,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与大家分享。学生选择任一断句自主联想和想象,并发言表达自己的个性化体验。

  大家的想象都非常丰富,能够使用优美的语言改造现有的物象,结合自己的体验,表达出自己脑海中的景象。让我们再一次以朗诵,把优美的景色传递出来。

  【设计依据:联想和想象是本单元的要求,也是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此时没有教师和同伴影响的情况下,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够拥有原初体验,能够说出真实的、具有个性化的想法。这有利于学生兴趣和想象力的保持与提升,成就感的获得,以及阅读体验的个性化延续。】

  (三)再读品味,赏美文

  1.全班再次齐读“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的时候思考,文章具体是怎么表现美的呢?提醒:可以从局部字词、整体写法和语言形式入手。其中穿插个人朗读。

  局部字词:“高峰入云”的“入”是动词,山本来是不会动的,运用“入云”二字产生了化静为动的效果。山长到云里,想象到顶端云雾缭绕的景象,正与后文“仙都”有相契合之处。

  “五色交辉”的“交”也是动词,交辉写出了色彩的绚烂,让我们看见清幽的山林里也有明丽的光影。

  “猿鸟乱鸣”的“乱”字形容猿和鸟在杂乱鸣叫,表现了他们的自由、快活,写出了风景的生机感,也反衬出当时环境的清幽、宁静。进一步探讨:“乱”字会不会显得没有美感。改成“猿鸟齐鸣”好不好?不好,不符合事实,“乱”才更真实,能写出动物在山林中的真实状态。而齐鸣,声音太整齐了,仿佛有人在指挥,无法表现他们的自在,和不受任何约束。这种自由自在的状态在课文中的哪里还能感受出来?

  “沉鳞竞跃”也写出了鱼儿们欢快、自由自在。刚才老师使用换词法和大家一起探讨了“乱”字。那么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对“沉鳞竞跃”也使用换词法进行赏析。“鳞”用“鱼”换词赏析。“鳞”是、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鱼在跳跃的时候反射出的光亮,周身环绕的闪亮之美,也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和鱼的生气勃勃。

  整体写法:文章是分两方面来展开的。先写同一时间中不同视角的景色: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远看——**石壁、*看——青林翠竹,此时画面多为静态;再写不同时间的景色:晓雾和昔日分别是一天中的晨夕,此时画面多为动态。全文仅短短几十字,但动静结合间,自然万态跃然纸上。

  语言形式:除了作者写的景美,其文章的形式也很美,语言都是四字句,且每一短句中都以上半句*声结尾,下半句上声或去声结尾来搭配,例如“高峰入云”的“云”是阳*,“清流见底”的“底”是上声。我们读来节奏分明、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具有音韵美。

  怪不得作者要感叹“实是欲界之仙都”啊。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对节奏的把握再读课文,读出明快的语调和抑扬顿挫的音韵。

  【设计依据:教学是层层深入的,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最初阅读体验之后,就要深入到文章的语言部分。赏析文章语言不仅要从语言表达内容入手,还要从语言表达形式入手。所以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局部字词的精妙之处,整体写法的不常规处理解语言内容所表达出来的自然山水之灵秀。也从语言形式的规律中探索文章的音韵美。由此,学生能对本文语言进行全面、深入地学*。】

  (四)深读研磨,悟清心

  1.到这里为止,我有一个疑问,一封信里为什么写这么多的美景呢?

  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境。

  2.你从哪里看出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境?

  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对,王国维先生曾经写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篇文章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1)纯净、清明与愉悦的心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赞叹。

  (2)(补充作者陶弘景的背景)作者借写自己对山水美景的赞叹,表达了个人志趣:远离世俗,追求清净心灵。

  关于作者陶弘景的背景:a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是齐梁时期道教上清派创始人。b陶弘景是个不求荣华富贵的人,一直想辞官归隐。他曾经在给亲友的信中说:“畴昔之意,不愿处人间,年登四十,志毕山薮。今三十六矣,时不我借……”后来,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请求辞官归隐。c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在东阳郡做郡守时,由于尊崇他的志向和节操,多次写信邀请他出来作官,但他始终没有接受。d梁武帝曾经下诏问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说山中什么也没有,还不如出来作官,陶弘景写了“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有什么呢?山岭上有许多白云。可惜白云只能供我自己赏心悦目,却不好用手捧来寄送给你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愿出山作官,不屑与时人为伍的高雅志向。”d梁武帝要他出来作官时,他干脆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间,另一头戴着金笼头,被人用绳子牵着,还用棒子驱赶着。梁武帝看了也笑起来,知道他绝不会出来作官了,也就打消了他出仕的念头。

  结合谢徵当时中书的身份和作者隐士的身份猜想谢中书是写了一封邀请作者出山的信,作者以此来委婉回绝。

  (3)最后一句说自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教师传递谢灵运是山水诗人的相关知识)表达了作者欣赏山水时不同常人的独特审美感受和些微的得意之感。

  理解作者情感之后,现在看前文的景色是不是感觉有所不同呢?我们最后在齐读中再与他对话交流。

  【设计依据:此处探索作者心境,可分为三个层次,从表层的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到深层的微微自得之情。不仅是文章表现的心境层次递深,也是学生学*本文时理解的递深,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在认知后两层心境时,如果学生对作者陶弘景本人不了解,可能无法体会两层情感。因此,教师在适当时机补充作者背景资料,便于学生探究。此外,到这里为止,教学环节基本结束,纵观整个教学设计,朗诵无处不在,并且不同环节的朗诵要求不同,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朗诵情绪也应该随之产生变化。反复诵读的目标由此达成,同时也是达成课标、单元的要求。】

  (五)总结课堂,固能力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志士借山川秀水抒**感不是没有原因的。打开心扉,我们能发现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的多姿和灵性感染着我们,用宽广的胸怀去感悟自然,你们会发现它在你的生活里添了许多色彩。

  课后作业:背诵;把本文改编成一篇白话散文。

  【设计依据:对于课后作业背诵,首先,这是语言积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本文语言精炼生动,背诵这样的文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意识和能力。其次文章篇幅短小,节奏规律,学生应该上完课文就能大概背诵,当天就应当能全文熟练背诵出来。对于此处设计改编白话散文的课后作业,一是继续锻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二是为了巩固和检测他们的学*,三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将想法转换为书面表达呈现出来。】

  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尤其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综上分析,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我自己非常喜欢,因此内心期盼着与学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备课的同时,我亦搜集了大量的优美风景视频及图片,精挑细选,稍作加工将其融入到我的课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课时能够借此引发学生美的享受,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美”上,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出现,这样会更直观。另外,再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教学时,我以风景视频引入,引发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兴趣,紧接着转入正题,介绍作者、背景,但在授课过程中,这一环节出现问题,对题目的解释非常清楚,但对于作者陶弘景的介绍就忽略了,虽然并不是名家,但对作者的介绍,能够很好的让学生借此了解写作背景,对文章的学*极有帮助,现在想来,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够得当,成为一处“败笔”,接下来的词语注音、划分结构及释意、翻译进行的有条不紊,自然流畅,但在美读文章这一环节,我范读的背景音乐,由于多媒体出现问题,无法播放,最后只得清读。虽然课后,许多老师对我的范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我个人来说感觉非常遗憾,毕竟这是本课的亮点之一,也是教师表现个人能力的一个机会,错过了,只能争取下次了。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研读短文,体会感情”中,有一句话“自唐宋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其者”,学生一直不能读准与(yù)的字音,这时,我三次强调了“与”的意思,但学生还是出错,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我能示范的读一遍,也许效果会更好。整体来说,本节课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能够突出本课重点,但就新课标中提到的知识目标,在本课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原因在于,课堂教学中对文章缺少通篇翻译。这一工作只是放了练*当中,如能在课上以检查预*形式出现,也许会更好。

  今后的教学中应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多请教、多相互学*,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答谢中书书》教案 7

  一、课文分析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回信,是六朝书札中的名篇。该文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读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欣赏山川之“美”上,让学生尽情地欣赏。而欣赏美最直接最适宜的方法就是通过“读”来实现。读,则包括朗读、研读、诵读等,其中朗读也形式多样,包括自读、范读、齐读等。应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美的享受中饱含深情地读,从而真正地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画面,简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重点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

  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板书:山川)同学们,当看到“山川”这两个字的时候,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怀有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之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文

  1、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解题:答谢中书书 “中书”是官职,“书”指书信。意思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作者简介:陶弘景――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字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经,创立茅山派。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①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音、节奏、感情等;

  ②示范朗读。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强调读音:夕日欲颓 (tu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

  强调节奏:四字句两字一顿。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③指名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④全班齐读,教师稍做点评。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课下边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现在组内讨论解决。

  1、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今指休息

  夕阳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教师明确重点句子翻译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

  翻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③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理清思路,感受结构美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 清流见底

  **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 ――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结: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写景部分则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赞美与感慨收束。

  (四)研读课文,赏美景,品意境,悟真情

  1、赏美景

  文章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它们的特点如何?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明确: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山之高,水之净,采用俯、仰两种视角。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写壁立千仞的石岩、五彩的山石、常青的竹木,写出了这里色彩绚丽多姿的特点,采用*视的角度,静态的写法。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写一天中的变化,主要有猿鸟的鸣叫、鱼儿的竞跃,写出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来写。

  2、品意境

  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请你任选以上角度,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里有( )之美,你看( )

  提示:原文+翻译/描绘

  参考:

  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 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你看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你看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你看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悟真情

  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1、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2、表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上网搜集美景的图片,配上本文恰当的文句,制作一套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制作成功后发送到老师的邮箱:xxx@qq.com

  3、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50字左右)

  《答谢中书书》教案 8

  一、课文分析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回信,是六朝书札中的名篇。该文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读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欣赏山川之“美”上,让学生尽情地欣赏。而欣赏美最直接最适宜的方法就是通过“读”来实现。读,则包括朗读、研读、诵读等,其中朗读也形式多样,包括自读、范读、齐读等。应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美的享受中饱含深情地读,从而真正地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画面,简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重点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

  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板书:山川)同学们,当看到“山川”这两个字的时候,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怀有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之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文

  1、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解题:答谢中书书 “中书”是官职,“书”指书信。意思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作者简介:陶弘景�D�D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字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经,创立茅山派。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①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音、节奏、感情等;

  ②示范朗读。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强调读音:夕日欲颓 (tu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

  强调节奏:四字句两字一顿。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③指名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④全班齐读,教师稍做点评。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课下边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现在组内讨论解决。

  1、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今指休息

  夕阳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教师明确重点句子翻译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

  翻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③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理清思路,感受结构美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 清流见底

  **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 �D�D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结: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写景部分则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赞美与感慨收束。

  (四)研读课文,赏美景,品意境,悟真情

  1、赏美景

  文章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它们的特点如何?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明确: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山之高,水之净,采用俯、仰两种视角。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写壁立千仞的石岩、五彩的山石、常青的竹木,写出了这里色彩绚丽多姿的特点,采用*视的角度,静态的写法。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写一天中的变化,主要有猿鸟的鸣叫、鱼儿的竞跃,写出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来写。

  2、品意境

  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请你任选以上角度,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里有( )之美,你看( )

  提示:原文+翻译/描绘

  参考:

  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 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你看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你看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你看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悟真情

  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1、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2、表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上网搜集美景的图片,配上本文恰当的文句,制作一套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制作成功后发送到老师的邮箱:xxx@qq.com

  3、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50字左右)

  《答谢中书书》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力?

  4、背诵短文。

  德育目标

  学*《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得《答谢中书书》文章布局之巧妙。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激趣导入。

  二、整体把握

  1.题解

  答:回复,答复。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 、教师配乐朗诵(出示相关图片),学生听读,识记生字词。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 (lín)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2) 、重点实词提示(投影),感知文意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复:再。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考一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歇,消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3)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学生再读课文。(投影)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1. 学生合作交流,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全篇文章围绕哪句话在写?

  2) 哪个字概括了全文中心?

  3) 《答谢中书书》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全文围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重点突出“美”这个特点。

  明确: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2. 学生思考讨论:

  山川之美,美在 。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

  A、山水相映之美(板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书)。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

  C、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

  D、动静相衬之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四、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学生各抒己见

  B、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背诵课文

  1). 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视“**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2).背诵中再次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比较阅读

  比较本文与《与朱元思书》选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不同之处?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答谢中书书》:热爱自然,娱情山水

  《与朱元思书》: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答谢中书书》教案 10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视“**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谢中书书第2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

  2、概括内容,把握感情。(重难点)

  3、品味语言,理解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3、疏通文义,提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如: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目标导学二:概括内容,把握感情

  提问1: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第一至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七句):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提问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明确: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②“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③“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理解写法

  提问3:如何理解“月色入户”?

  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提问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妙处?

  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作者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突出月光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三、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从教法上看,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范读、跟读、齐读、领读等,充分体现读的特色,并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将二篇文章中的教学难点落实到位,需要后期加以补充。


答谢中书书教案汇总十篇(扩展2)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通用十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1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 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 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全都。(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7)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8)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9)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

  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视“**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教师稍加点拨。)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讲解:

  (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想想,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现实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八、板书设计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题;

  九、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者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

  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

  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

  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发言。教师补充)

  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

  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

  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四、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文。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句式整齐之美 四字骈句

  ↗ 山水相映 赞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 晨昏变化 自豪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3

  一、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学重点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五、教学难点

  理解亲*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全都。

  (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7)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8)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9)奇:指奇山异水。

  (四)理清思路。

  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2)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视“**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3)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教师稍加点拨。)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讲解:

  (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想想,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现实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八)板书设计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题;

  (九)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4

  篇一: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 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 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全都。(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7)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8)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9)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

  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视“**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教师稍加点拨。)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讲解:

  (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想想,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现实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八、板书设计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题;

  九、课后反思

  篇二: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八年级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文言文学*,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学*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文言文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讨论、创作等学*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采用的是集中编排的方式,且多数课文有背诵要求,学生学*时可能产生疲倦感,因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成为必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收获知识和学*方法,提高学*能力,培养美好情操是必然。

  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答谢中书书》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尽情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学好本课,对学*本单元的文言文及古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查找、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赏析景物描写,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4、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提高学生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5、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布置预*,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2、自主学*、合作探究、点拔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及作者情感;

  2、学*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赏析景物描写方法,品味优美语言,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品析法、讨论与点拔相结合法。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查阅关于作者或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风景。(多媒体出示风景图),然后请描述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些诗句?今天我们再来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去欣赏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失(多媒体显示学*目标,学生齐读)

  三、介绍课题、作家作品

  关于本课的作家作品,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资料吧,现在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适当补充)。(多媒体显示)

  1、解题: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陈:述说) 2、作家和作品介绍:

  让我们一起走*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隐居句曲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粱武帝即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又称之“仙人”。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学生先齐读,后请一学生点评。师提示重点字音及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现在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本文的主旨,哪个词最恰当?明确:美

  2、学生小组活动,理解文章大意和全文主旨。

  让我们走进文本,看山川之美,美在哪里?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重点测试)

  A、四时俱备:俱,全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跃出水面。

  B、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与: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不也没有有能够欣赏到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学生准确流畅地同桌互译课文。(多媒体出示译文)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各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视“**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请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大家自己背诵,然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五、精读探究,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

  1、学生自由精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这里有——之美,你看——”的句式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在四人小组内每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师生互动,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让我们走出文本,对照老师找的几幅画面,看山川之美,你领会到了哪些美?

  (1)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2)请一小组再次描述画面,围绕山川之美评析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3)请学生归纳赏析,进行文字整理,写成赏析短文。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明确赏析:

  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 - 3 -

  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第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多角度,多层面将动与静巧妙对比映衬,更突出了景色的优美动人。

  四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4)“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学生齐读后同桌交流)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5)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学生找出句子后先齐读再分析)

  明确:“实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蕴丰。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总结写法: 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六、拓展迁移:鉴赏文学作品---感悟大自然---提高审美情操。

  1、你还能想起哪些描写山川之美的文章?这些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山川之美的呢?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2、背诵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看谁积累的多。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先谈师后总结。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诗词、对联、歌词等。

  3、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的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选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引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1)

  山水相映之美

  绘景色彩配合之美

  (2~5)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总写抒怀 实是欲界之仙都

  (6~7)

  教学反思:

  一、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六朝山水名作。在此教学设计中最突出的亮点是突出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1、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不但设计了语文知识目标和语文技能目标,更强调了学生合作能力目标的设计,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目标的设计,还强调了培养大语文的教学观,紧贴了教学大纲和新课改。

  2、在教学内容上,我不论在课前的预*,还是在课堂上的探讨,还是在课后的作业,都已经延伸到课文文本之外,很好的贯彻了大语文的教学观。3、教学过程多变却又层次清晰,一环扣一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况灵活的调动,这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观。4、在教学形式上,情境创设调动了学生兴趣,查找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热爱我国悠久的古典文化的兴趣,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很到位,学生的合作学*已经走进了文本中,学生自己去感受文句中的美,再和多媒体出示的画面两厢比较,学生对山川之美不仅有了形象生动的感受,在自己的描述中,学生也对文章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最后的拓展迁移,又让学生回到大语文中去,在比较中既培养了自己的文言文素养,又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品质,这些都归功于整个课堂上教学方法的多变。

  二、在设计时我抓住了此文的一个关键词语:“美”,几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美”、赏析“美”而激趣,多媒体的运用、资料的查找、小组学*的贯彻,无一不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是成为学生学*的正确引导者。

  篇三: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变换角度、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写景技巧,体会景物特点以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重点:对写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过程:

  导语:

  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时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于是他转身,挥毫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两头牛,一头埋头于青草间,惬意自得,一头被戴上了金笼头,让人牵着鼻子走。这幅画隐晦的表达了他归隐之意,他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一篇被称为“流动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一、 解读学*目标

  自主学*,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合作学*,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学*,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们进行自主学*,请大家根据课文的注释翻译文章大意,现在开始。

  二、 疏通文意,理清结构

  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翻译课文。翻译的比较准确,真正高水*的翻译是能终于作者的语言风格抓住文章的神韵,希望在课后反复的诵读中我们也可以自己试着把它变成一篇风景美文, 趣味训练一:我们是否可以将课文进行小变形,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据内容变成多段。

  请同学翻译,明确文章结构为(总分总)

  三、 小组合作探寻景物之美

  本文主要描写的对象时 山川 那么我们就去看看在作者笔下山川的魅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 “妙用词语” “动静结合” “角度变换”几个角度来分析景物描写方法,体会景物特点,感受作者蕴含在景物中的特点

  3、总结景物特点

  妙用词语 (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词语运用角度来解析分析出景物特点,总结出作者情感) 动静结合 (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视角变换(从颜色的变换、时空的变换、视角的变换体会景物的特点,总结作者情感)

  能够总体的概括这么景物特点的词是? 美 仙都 奇

  文章中都是对景物的描绘,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发现作者的影子呢,作者在干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醉情山水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说,在这样的景色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喜爱的愉悦的,甚至是沉醉的, 有没有和他一样的人?

  四、 探寻作者内心世界

  探求来信的内容。说明理由。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又有怎样的感情?与高雅之士比肩的快乐。

  2. 思考谢中书的来信内容

  开放**流,可以从不同的猜测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语:

  世有渊明,生为菊花无憾也。世有嵇康 ,生为琴弦无憾也 。世有陶弘景 ,山水亦无也 。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变换角度、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写景技巧,体会景物特点以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重点:对写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过程:

  导语:

  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时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于是他转身,挥毫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两头牛,一头埋头于青草间,惬意自得,一头被戴上了金笼头,让人牵着鼻子走。这幅画隐晦的表达了他归隐之意,他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一篇被称为“流动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一、 解读学*目标

  自主学*,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合作学*,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学*,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们进行自主学*,请大家根据课文的注释翻译文章大意,现在开始。

  二、 疏通文意,理清结构

  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翻译课文。翻译的比较准确,真正高水*的翻译是能终于作者的语言风格抓住文章的神韵,希望在课后反复的诵读中我们也可以自己试着把它变成一篇风景美文, 趣味训练一:我们是否可以将课文进行小变形,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据内容变成多段。

  请同学翻译,明确文章结构为(总分总)

  三、 小组合作探寻景物之美

  本文主要描写的对象时 山川 那么我们就去看看在作者笔下山川的魅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 “妙用词语” “动静结合” “角度变换”几个角度来分析景物描写方法,体会景物特点,感受作者蕴含在景物中的特点

  3、总结景物特点

  妙用词语 (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词语运用角度来解析分析出景物特点,总结出作者情感) 动静结合 (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视角变换(从颜色的变换、时空的变换、视角的变换体会景物的特点,总结作者情感)

  能够总体的概括这么景物特点的词是? 美 仙都 奇

  文章中都是对景物的描绘,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发现作者的影子呢,作者在干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醉情山水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说,在这样的景色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喜爱的愉悦的,甚至是沉醉的, 有没有和他一样的人?

  四、 探寻作者内心世界

  探求来信的内容。说明理由。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又有怎样的感情?与高雅之士比肩的快乐。

  2、 思考谢中书的来信内容

  开放**流,可以从不同的猜测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语:

  世有渊明,生为菊花无憾也。世有嵇康 ,生为琴弦无憾也 。世有陶弘景 ,山水亦无也 。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6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其作者陶弘景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指导学生阅读,明确:“中书”是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3、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现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为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字词积累:

  之:的

  美:美景

  古来:自古以来

  共:都

  高峰:高耸的山峰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林

  四时:四季

  俱:都

  备:长久存在

  晓雾:早晨的雾

  将:将要

  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

  欲:要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

  实:确实,的确。

  是:这

  自:从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未:没有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奇:指奇山异水

  者:...的人

  2、整体感知: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优美的意境。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答谢中书书》文章以感慨发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2、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动静结合,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3、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4、节奏划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再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问题一:“歇”、“颓”的意思。

  问题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此句翻译。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每人选择一句来翻译,再找1-2名学生做通篇介绍,要求优美流畅,师生点评。

  在理解的基础上分两大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2、理清思路,欣赏结构美。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季常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视“**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4、朗读,品味语言美。

  你觉得哪些字用得特别传神?

  (讨论,明确)一个“将”字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中依次显出。

  一个“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一个“欲”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一个“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

  5、研读,体会意境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6、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课堂总结: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

  六、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写景四时之景

  仰视:高峰入云(山之美)

  俯视:清流见底(水之美)

  *视:青林翠竹(色彩美)

  美:晨昏之景猿鸟乱鸣

  (动态美)沉鳞竟跃

  总:抒怀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7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看“**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3、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附相关资料】

  〖注解〗

  ① (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② (歇)消散

  ③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8

  教材分析:

  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 学*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二)出示学*目标

  (三)检查预*情况:

  1、注音:夕日欲颓 沉鳞 能与其奇

  2、几个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 四时 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与

  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

  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 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 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

  3、 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

  —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4、 背诵全文。(分组进行,比赛的形式)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美景的?(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后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仰视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观察不同的角度 俯视

  *看

  其三:晨昏变化美 其四:动静相衬美

  2 、课文的结尾能让我们联想到其它诗人类似的结尾,你能联想到那一些?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如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想伯仲间”,都有古人自观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实表达了作者企盼与谢公比肩之意,也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隐归林泉的志趣。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请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5分钟后,学生班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六、 课堂总结:

  学生谈学*本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态度。

  七、布置作业:

  1.复*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有关写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书设计

  主题:生命的愉悦,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九、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变换角度、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写景技巧,体会景物特点以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重点:对写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过程:

  导语:

  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时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于是他转身,挥毫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两头牛,一头埋头于青草间,惬意自得,一头被戴上了金笼头,让人牵着鼻子走。这幅画隐晦的表达了他归隐之意,他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一篇被称为“流动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一、解读学*目标

  自主学*,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合作学*,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学*,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们进行自主学*,请大家根据课文的注释翻译文章大意,现在开始。

  二、疏通文意,理清结构

  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翻译课文。翻译的比较准确,真正高水*的翻译是能终于作者的语言风格抓住文章的神韵,希望在课后反复的诵读中我们也可以自己试着把它变成一篇风景美文,趣味训练一:我们是否可以将课文进行小变形,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据内容变成多段。

  请同学翻译,明确文章结构为(总分总)

  三、小组合作探寻景物之美

  本文主要描写的对象时山川那么我们就去看看在作者笔下山川的魅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妙用词语”“动静结合”“角度变换”几个角度来分析景物描写方法,体会景物特点,感受作者蕴含在景物中的特点。

  3、总结景物特点

  妙用词语(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词语运用角度来解析分析出景物特点,总结出作者情感)动静结合(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视角变换(从颜色的变换、时空的变换、视角的变换体会景物的特点,总结作者情感)

  能够总体的概括这么景物特点的词是?美仙都奇

  文章中都是对景物的描绘,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发现作者的影子呢,作者在干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醉情山水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说,在这样的景色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喜爱的愉悦的,甚至是沉醉的,有没有和他一样的人?

  四、探寻作者内心世界

  探求来信的内容。说明理由。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又有怎样的感情?与高雅之士比肩的快乐。

  2.思考谢中书的来信内容

  开放**流,可以从不同的猜测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语:

  世有渊明,生为菊花无憾也。世有嵇康,生为琴弦无憾也。世有陶弘景,山水亦无也。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背诵短文。

  德育目标

  1.学*《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得《答谢中书书》文章布局之巧妙。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录像《最美中国——山水武陵》让学生初步感受山川之美。(板书:美)

  二、导语设计

  感受录像内容,能够谈自己的感受,为学*课**好内容、情感铺垫。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介绍)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文体介绍: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五、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之后点评。

  2、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之后点评。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投影)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再读课文(配乐),师生点评。

  4、重点实词提示(投影)

  (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理解词句。

  (2)多媒体显示图片,结合图片学生谈对文句的理解。(投影)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

  A、山水相映之美(板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书)。“**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C、晨昏变化之美(板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D、动静相衬之美(板书)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3)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视“**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学生各抒己见

  B、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背诵课文

  背诵中再次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谢中书书教案汇总十篇(扩展3)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汇总五篇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 1

  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时间:一课时

  学*过程:

  一、预*、导学

  1、找资料,了解作者。

  2、把“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3、初读文章,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学*、研讨

  1.借助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五色交辉( )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未复有勇与其奇者( )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3.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层 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 到 ,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第三层 ,感慨自然之美景。

  三、深入探究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示例:我从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出了晨昏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热烈欢快的晨景,和清静幽寂的暮景。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一句中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换成“齐”“共”等等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本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美妙至极,请你试举一例阐述一下“妙”在何处?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作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迁移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什么?

  2.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什么?

  3.能概括全文主题的句子是什么?

  4.文中用简洁的语句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什么?

  5、 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综上分析,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我自己非常喜欢,因此内心期盼着与学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备课的同时,我亦搜集了大量的优美风景视频及图片,精挑细选,稍作加工将其融入到我的课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课时能够借此引发学生美的享受,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美”上,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出现,这样会更直观。另外,再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学*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优美意境,使之与学生产生共鸣继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反复诵读,以感悟为主,有感而发,小组合作探究,多角度赏析美景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5、【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祖国山岳河川风光图片辅以《高山流水》乐曲营造气氛。

  在听名家范读的基础上试读,然后在理解字句大意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

  赏析时抓住特色,多角度寻找美:意境美 结构美 语言美

  最后提问短文的思想感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曲《高山流水》伴我们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真是“祖国山河多锦绣,风光处处引人游”。

  今天我们就到一处人间仙境,去感受那里的美。

  板书《答谢中书书》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来读题目,明确断句

  《答/谢中书/书》 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2、关于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3、配乐欣赏名家范读并划分停顿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学生齐读、点读、模仿试读

  5、重要词句解释

  1、**石壁,五色交辉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课文结构四、再次听读课文(配图配乐,音画同步)

  四、再次听读课文(配图配乐,音画同步)

  在欣赏了感知美文美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五.研读赏析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______之美,你看_____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1)山水相映之美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晨昏变化之美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4)动静相衬之美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意境美 (如图似画)

  美: 结构美 (总-分-总)

  语言美 (骈散结合)

  六、体会感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七、课堂反馈及小结

  1、提问学生之所得

  2、小结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题;3、模仿本文语言特色描写你身边的一处景致

  板书设计

  意境美 (如图似画)

  美: 结构美 (总-分-总) 愉悦自得 热爱大自然 归隐之乐

  语言美 (骈散结合)

  【反思】

  我觉着发现美其实并不难,难就难在将美的体验感受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也因此而受到美的感染。这篇课文在设计时我注意到了反复诵读,然而课堂处理上做的不是很理想,另外对学生的启发不足,师生都没能彻底放开,使课堂氛围显得紧张而压抑。尽管教学目标大多都已经达到,但总觉着不得劲。细想一下,主要问题在于对学情把握不够,没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识,而是以重知识清学生的模式进行的,课堂应对乏力,师生之间默契不足。今后我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将自己当成学生,以学生的认知角度预设问题并设法引导。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 3

  教学背景:

  八年级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文言文学*,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学*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文言文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讨论、创作等学*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采用的是集中编排的方式,且多数课文有背诵要求,学生学*时可能产生疲倦感,因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成为必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收获知识和学*方法,提高学*能力,培养美好情操是必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答谢中书书》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尽情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学好本课,对学*本单元的文言文及古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查找、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赏析景物描写,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4、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提高学生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布置预*,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3、自主学*、合作探究、点拔法、诵读法。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及作者情感;

  2、学*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赏析景物描写方法,品味优美语言,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品析法、讨论与点拔相结合法。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风景。(多媒体出示风景图),然后请描述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些诗句?今天我们再来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去欣赏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失

  (多媒体显示学*目标,学生齐读)

  三、介绍课题、作家作品

  关于本课的作家作品,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资料吧,现在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适当补充)。(多媒体显示)

  1、解题: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陈:述说)

  2、作家和作品介绍:

  让我们一起走*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的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隐居句曲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粱武帝即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又称之“仙人”。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学生先齐读,后请一学生点评。师提示重点字音及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现在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本文的主旨,哪个词最恰当?明确:美

  2、学生小组活动,理解文章大意和全文主旨。

  让我们走进文本,看山川之美,美在哪里?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重点测试)

  A、四时俱备:俱,全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跃出水面。

  B、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与: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不也没有有能够欣赏到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学生准确流畅地同桌互译课文。(多媒体出示译文)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各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视“**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请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大家自己背诵,然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五、精读探究,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

  1、学生自由精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这里有——之美,你看——”的句式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在四人小组内每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师生互动,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让我们走出文本,对照老师找的几幅画面,看山川之美,你领会到了哪些美?

  (1)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2)请一小组再次描述画面,围绕山川之美评析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3)请学生归纳赏析,进行文字整理,写成赏析短文。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明确赏析:

  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第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多角度,多层面将动与静巧妙对比映衬,更突出了景色的优美动人。

  四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4)“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学生齐读后同桌交流)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5)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学生找出句子后先齐读再分析)

  明确:“实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蕴丰。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总结写法: 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六、拓展迁移:鉴赏文学作品---感悟大自然---提高审美情操。

  1、你还能想起哪些描写山川之美的文章?这些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山川之美的呢?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2、背诵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看谁积累的多。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先谈师后总结。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诗词、对联、歌词等。

  3、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的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选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引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相映之美,绘景色彩配合之美。

  (2~5)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总写抒怀 实是欲界之仙都

  (6~7)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号,丹阳秣陵人。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理清思路,用3~5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石壁…四时俱备”用*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解释加点的词

  俱备()沉鳞()竞跃()复()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

  c、照以海滨之月。d、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学*小结

  今天学*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它就是要学*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绘景

  感慨期与谢公比肩自豪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 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下面请欣赏几幅美景:泰山之雄峻,黄山之幽奇,匡庐之韶秀,峨眉之清凉,黄河之浑茫,长江之浩渺,西湖之妩媚,洱海之绚丽。下面就让我们走人文中的一副美景《答谢中书书》。

  二 、出示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三 、介绍作者、解题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写景名作。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准确、流畅、字正腔圆。(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 歇(xiē) 鳞(lín) 与(yù)

  (2)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标准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五、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自主学*(5分钟)

  1、单字解释;

  2、整句翻译;

  3、联想想象。

  合作交流(5分钟)

  小组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仍未解决的,全班交流。

  六、品味美点

  语 言 美、结 构 美、意 境 美、情 感 美。

  (1)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具体写景的句子了吗?

  (2)首尾部分起到什么作用?

  (3)你能选择一个角度,说说文章意境美体现在哪里 ?

  动静相衬之美

  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搭配。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七、背诵课文

  现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站在美丽的江南,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好,放情歌颂山川之美,咱们一起背诵《答谢中书书》。

  八、拓展阅读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常见于古代散文、诗歌中。请你找出下文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借景抒情的句子,读一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教案汇总十篇(扩展4)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菁华3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1

  一、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学重点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五、教学难点

  理解亲*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全都。

  (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7)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8)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9)奇:指奇山异水。

  (四)理清思路。

  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2)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视“*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3)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教师稍加点拨。)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讲解:

  (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想想,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现实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八)板书设计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题;

  (九)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展评学*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

  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

  生齐读课文。(提示重点字音:颓,与)

  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

  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

  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

  (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

  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

  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提示:可从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屏显: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组讨论)

  山水相映,五彩斑斓,生意盎然,实是欲界之仙都啊!难怪陶弘景对此带有满满的赞叹,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我们找寻到的山川之美。

  (配图诵读课文)

  (五)美情体悟

  实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谁都能领略到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为何唯独陶弘景能有这样的领悟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屏显作者背景,请一同学朗读)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入南朝为官,在朝廷任职20年。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隐退,隐居山林。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笔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书“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回朝廷。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如何理解“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明确: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赏,却不能献给君王。

  师:梁武帝其实很委婉,君王并不想和他一同品味山水,只是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陶弘景答应他的请求了吗?

  生:没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来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师:可以看出陶弘景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回答:厌倦官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寄情山水……

  这是钟情于山水的陶弘景,这是热爱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呢?现在我们试着通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神仙般的自然生活吧!

  (配图,音乐,生背诵课文。)

  (六)小结

  千百年来人们对山水之美津津乐道,我们通过对文字的回味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后同学们游历名山大川时也要学着用美的文字再现美的景致。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者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

  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

  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

  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发言。教师补充)

  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

  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

  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四、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文。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句式整齐之美 四字骈句

  ↗ 山水相映 赞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 晨昏变化 自豪


答谢中书书教案汇总十篇(扩展5)

——答谢中书书教案 (菁华9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1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六朝著名的山水小品,作者为南朝陶弘景。上海中预年级语文课本将之选入教材,名为《山川之美》,短短六十八字,音韵和谐,节奏如歌,似伴着音乐的流动画卷,描绘了江南山水奇丽的景色,其诗画般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⒈识记重点实词,翻译课文力争做到“雅”。

  ⒉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美感、自豪感和遗憾之情。

  ⒊解读课文,评说课文美点所在。

  二、课型与课时

  新授,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谈话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了解三个人物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佛道兼修)、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谢中书:“美丽风采,好学善文”。曾任“中书舍人”。

  康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谢灵运。*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共同特点:文人雅士

  ㈡美译课文

  ⒈教师点拨:文言翻译“三字”要求

  信: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达:语言规范通顺流畅

  雅:追求语言优美雅致

  ⒉点拨关键词

  ①答……书:回复……书信

  ②五色: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③交辉:交相辉映。

  ④歇:消散。

  ⑤颓:坠落。

  ⑥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⑦竞跃:竞相跳跃。

  ⑧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⑨复:再。

  ⑩与(yù):参与,欣赏领略。

  ⒊美译课文:一句三译,学生翻译一遍,教师给出两种翻译,比较,理解“雅”。

  ①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论的。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的。

  ②高高的山峰直插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③河流*的石壁直立,各种颜色交相辉映。河流*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④青色的林木,绿色的竹子,四季都具备。青葱的密林,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⑤清晨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乱叫的声音;清晨,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⑥夕阳快要坠落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⑦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⑧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从谢灵运以后,就没有人懂得欣赏这般美丽的景色了。

  ㈢美读课文

  ⒈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的读书中获得启示,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①读书要忘我;

  ②读书要声情并茂。

  ⒉美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⑴读出层次。

  ⑵读好两个“之”。

  ⑶读好最后一句话。

  ㈣美说课文

  ⒈教师给出两个范例:用“中心句+诠释”说课文之“美点”。

  ①美在开篇总写。用“山川之美”概括所描写景物特点。用“古来共谈”表达欣赏美景的态度和情意。

  ②美在精于炼字。用一个“乱”字,写出猿鸟此起彼伏地争鸣声,为我们营造出一片勃勃生机的热闹景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⒉学生说课文美点。

  ⒊教师继续点拨。

  ③美在结构精巧。开篇总写,中间分分“静”“动”两个层次描述美景,最后在总括抒情。

  ④美在三次点明对景物感受。一是“美”。二是“仙”。三是“奇”。

  ⑤美在写景角度多样。写景有静景有动景,有静物、植物、动物,有视觉有听觉,有早有晚,有仰视有俯视有环视……

  ⑥美在表达方式丰富。有开篇概述现象,有中间的写景描述,有结尾美景评价,有首尾抒情感慨。

  ⑦美在情感丰富。一则融情于景,借美景表达“寄情山水,逍遥其中”的价值追求。二则将自己与谢灵运相比,与朋友分享欣赏山水之乐的自豪感。三则为不能“与其奇者”感到遗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㈤美写课文(根据教学时间决定这个环节是否进行)

  美美地将课文写一遍。

  要求:能够不看课本尽量不看课本。

答谢中书书教案2

  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以上就是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答谢中书书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答谢中书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力?

  4、背诵短文。

  德育目标

  学*《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得《答谢中书书》文章布局之巧妙。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激趣导入。

  二、整体把握

  1.题解

  答:回复,答复。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 、教师配乐朗诵(出示相关图片),学生听读,识记生字词。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 (lín)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2) 、重点实词提示(投影),感知文意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复:再。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考一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歇,消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3)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学生再读课文。(投影)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1. 学生合作交流,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全篇文章围绕哪句话在写?

  2) 哪个字概括了全文中心?

  3) 《答谢中书书》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全文围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重点突出“美”这个特点。

  明确: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2. 学生思考讨论:

  山川之美,美在 。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

  A、山水相映之美(板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书)。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

  C、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

  D、动静相衬之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四、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学生各抒己见

  B、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背诵课文

  1). 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视“*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2).背诵中再次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比较阅读

  比较本文与《与朱元思书》选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不同之处?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答谢中书书》:热爱自然,娱情山水

  《与朱元思书》: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答谢中书书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难点:

  1、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美诗文,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作。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

  二、解 题:

  谁来解释题目《答谢中书书》?

  明确:答,回;谢中书,即谢徵(掌朝廷机密文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这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谈山水的信。

  过渡语:

  这封回信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精彩的山水诗,走进这富有诗意的画境中,让我们与作者共同欣赏这奇山异水吧!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思考:你们用什么感情读课文?

  明确:可用“赞美”“愉悦”“自豪”等感情来读课文。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如有质疑,或新的发现提出来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石壁…四时俱备”用*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分析提示: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六、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视“*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七、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八、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同学们根据作者写景的特点,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吧!教师出示图片提示。

  九、结束语: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山水本是无情物,因古代文人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人与自然可以亲切的交流对话,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热爱大自然,描绘大自然,让我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吧!

  十、课外作业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

  十一、板书设计: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答谢中书书教案5

  一、激情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这篇《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或曰“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著有《陶隐居集》,被称为“山中宰相”。

  补充简介: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微)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歇(xiē)鳞(lín)与(yù)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四、小组活动

  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然后提问

  ⑴重点字词:

  谈(赞叹);欲:将要;俱:都;竞跃:争着跳跃;

  交辉:交相辉映;奇:指奇山异水。

  四时(四季);歇(消散);

  鳞(鱼)用鱼身上的鱼鳞来代指鱼,这种写法是我们学过的哪种修手法啊?生:借代。;

  自(从);未复(不再);与(参与,这里是欣赏)。

  ⑵重点句子

  A、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美景的人了。

  C、*石壁,五色交辉

  译:*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D、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E、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找个别学生口译文章。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5)带着想象再读课文。

  五、探究学*

  (1)刚才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明确:美。

  师:既然这个字概括了它的特点,那么这个字就是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师:而这个字所在的一句话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师:显然这句话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

  写四季的句子是哪些?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教师: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有山、白云、水、石壁、树木、竹

  教师: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写山的句子是——高峰入云

  教师: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仰视)

  教师: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突出了山之高,那么这里的水又是怎样的?文中写水的句子是——清流见底

  教师: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俯视)

  教师:明静的溪流清澈见底,突出了水之净。

  教师:好,那么老师考考你《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嗯很好,同学们,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静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

  教师:所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运用夸张,从形体上描绘秀美景色,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板书)

  教师:写石壁、树木、竹的句子是——*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教师: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视)

  教师: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如果单一会使人感到冷寂。但这里的景色,*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多像两幅缀以碧玉翡翠的巨锦,绝美无比。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教师:*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从色彩方面描绘秀美景色,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板书)

  教师:同学们,由此我们看出作者描绘景物不是杂乱无章的,作者由仰视到俯视再到*视的顺序和来写山川四季景物的。

  教师:那么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还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由早到晚)

  教师:引用原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教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白雾缭绕,既而如带如丝,最后只见晨曦不见雾纱,这时随着一轮红日的喷薄而出,万物都恢复了勃勃生机,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卷啊。

  教师: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傍晚夕阳夕下,飞鸟归林,猿猴也在树上休息了,一切都将归于寂静之时,多情的鱼儿在水中争相跳出水面,给晚景增添了生命的灵动。

  教师:“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

  教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几句描写(表达效果)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板书)

  教师: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三种美交汇融合,给山川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同学们如果你能在细细揣摩的话,你会发现这都得益于作者巧妙的搭配结合。那么是什么巧妙的搭配结合?——动静

  教师:(板书:动静结合之美)

  教师:你看,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如此绝妙的动静搭配之中作者仅用一句既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又兼顾了晨昏,绘尽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真可谓是山水奇文啊!由此我想到两句对联: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教师:难怪这篇美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的确是一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四字一句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教师:那么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感慨之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教师:我记得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优美的景语寄喻着作者的什么情感?

  教师:融于自然山水之中的愉悦欢快,悠然自在之情。

  教师:这在表达方式上叫什么?

  生:描写、抒情

  教师;短文除用描写、抒情外,还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议论

  教师:能指出议论句是哪句吗?

  学生:最后一句。

  教师:齐读

  教师:那么这句议论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师: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其言外之意吗?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师:好了,这篇短文,作者仅用了六十八个字,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按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既描绘出了山川之美,又把自己那种生命与自然相融的愉悦表达得淋漓流畅。

  教师:主题——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教师:这么美的文章,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怎么能忍得住不把它再深情地读一读,背一背呢?对吗?

  师:齐读

  师:齐背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教师:在课结束之时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共勉。热爱生活吧,因为四季美景皆是画,春夏秋冬都是诗呀。

  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仰视——高峰如云

  答季俯视——清流见底

  谢写之*视——*石壁青林翠竹

  中景

  书

  书景晓雾———猿鸣

  晨昏之景夕日————沉鳞

  抒怀——欲界之仙都

  检测反馈

  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澈见底。

  (3)文中的静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动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看“*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与此同时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色彩的配合、动静的相衬等,使景物呈现出极强的立体感。

  (2)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对偶、夸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对偶、借代)

  (3)“实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两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抒情。

  (4)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答谢中书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 朗读课文

  1.走*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 理清文路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视“*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研读课文 探究欣赏

  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课堂练笔以及作业

  1、选择其中的一种景物,用现代文进行扩充练笔。

答谢中书书教案7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其作者陶弘景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指导学生阅读,明确:“中书”是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3、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现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为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字词积累:

  之:的

  美:美景

  古来:自古以来

  共:都

  高峰:高耸的山峰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林

  四时:四季

  俱:都

  备:长久存在

  晓雾:早晨的雾

  将:将要

  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

  欲:要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

  实:确实,的确。

  是:这

  自:从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未:没有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奇:指奇山异水

  者:...的人

  2、整体感知: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优美的意境。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答谢中书书》文章以感慨发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2、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动静结合,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3、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4、节奏划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再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问题一:“歇”、“颓”的意思。

  问题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此句翻译。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每人选择一句来翻译,再找1-2名学生做通篇介绍,要求优美流畅,师生点评。

  在理解的基础上分两大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2、理清思路,欣赏结构美。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季常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视“*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4、朗读,品味语言美。

  你觉得哪些字用得特别传神?

  (讨论,明确)一个“将”字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中依次显出。

  一个“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一个“欲”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一个“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

  5、研读,体会意境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6、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课堂总结: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

  六、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写景 四时之景

  仰视:高峰入云(山之美)

  俯视:清流见底(水之美)

  *视:青林翠竹(色彩美)

  美: 晨昏之景 猿鸟乱鸣

  (动态美)沉鳞竟跃

  总:抒怀 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书书教案8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视“*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谢中书书第2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

  2、概括内容,把握感情。(重难点)

  3、品味语言,理解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3、疏通文义,提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如: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目标导学二:概括内容,把握感情

  提问1: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第一至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七句):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提问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明确: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②“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③“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理解写法

  提问3:如何理解“月色入户”?

  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提问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妙处?

  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作者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突出月光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三、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从教法上看,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范读、跟读、齐读、领读等,充分体现读的特色,并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将二篇文章中的教学难点落实到位,需要后期加以补充。

答谢中书书教案9

  学*目标

  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过程

  教学设备:

  录音机和磁带 课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目标

  答:答复。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

  颓:tuí

  与:yù

  2、释词

  四时:四季。俱:都。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3、翻译句子:

  每人任选一句翻译,看谁译得又快又好。

  4、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山:青、高 水:清、秀

  三、分析课文的结构。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

  四、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1、复*重点字词:

  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

  2、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

  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

  五、分析课文意境美。

  1、思考:本文美在何处?

  2、描写景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1、抓住景物的特征;

  山:青、高 水:清、秀

  2、按照一定的顺序;

  总分总

  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

  六、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者亲*自然的喜悦。

  七、巩固练*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1、*石壁,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时( )备。

  3、晓雾将( ),猿鸟乱鸣;

  4、夕日欲( ),( )竞跃。

  5、未复有能( )其奇者。

  (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总—分—总的结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八、诗句积累。

  同学们可别忘了要注意积累啊。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一点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1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5.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答谢中书书教案汇总十篇(扩展6)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范文五份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1

尊敬的领导和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既写山川,又写四季,字词清丽。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五个部分向大家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这篇短文,对学*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我将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确定为: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背诵课文和体会作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的感情。(重难点)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然短小,文字浅显,但是由于课文的时代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激发活跃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的情商。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充当主导者,而是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充当的应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采用如下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1、诵读感知内化。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学生个人朗读等形式。

  2、小组讨论法。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应该让其具有小组互助学*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的学*兴趣更加浓厚。

  四、说学法

  学法:自主学*为主,其他方法兼收并蓄。

  这篇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可采用自主学*来学。

  五、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

  教师应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情绪下展开自主学*。“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2、文学常识、作者简介

  (1)释题

  学生第一次接触“书”这种文体,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对这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者简介

  对于作者简介,我是让学生课前先去查找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信息,然后请一位同学在班上给同学们介绍陶弘景。教师在强调其中两点:第一,陶弘景被人们称为“山中宰相”;第二,陶弘景的诗文今传《陶隐居集》。

  3、点说学*目标

  明确学*目标,使学生的学*方向很明确,学*就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4、诵读、小组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点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学生默读(小组交流)→集体朗读→点名学生朗读。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课文内涵的把握等内容的学*都围绕朗读进行。

  (1)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达到流利的程度。

  (2)点名学生朗读课文。可以起到检查自由朗读的效果,同时能够让你其他同学学*到这位同学朗读的优点,以及改正这位同学朗读的缺点。

  (3)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整体节奏,和向朗读的感情发展。

  (4)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在这一环节上,同时采用小组交流的方法。主要是学生先独立疏通文意,记下自己不能理解的,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小组内同学互助,最后是小组记下本组人员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其他小组帮助解答。这种方法就是完全是学生自己主动学*,能够加深学生学*知识的印象,以及锻炼学生的能力。

  (5)集体朗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在集体朗读课文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巩固和对下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在这时集体朗读课文就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情,去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这一个问题就更简单。(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看“**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同时追问山川景色动景与静景的结合:静景:山之高、水之净、岸之美;动景:猿之鸣、鸟之叫、鱼之跃。)

  (6)点名学生朗读课文。这个时候一个人朗读课文,要求要充满感情,融情于景,其他同学思考作者的感情。以及回到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这样的感情。(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也是去完成学*这篇文章的学*目标之一“体会作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的感情”。

  5、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是学*这篇课文的一个学*目标,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背诵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将会记忆很久。我主要采用学生自由竞背,然后小组内部互相检查的背诵,最后是教师检查背诵,以及小组竞赛背诵,最后全班集体背诵。这样一环衔接一环,对巩固记忆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这堂课也就在背诵这篇课文当中结束。

  6、板书设计

  仰视:高峰

  俯察:清流

  山川之美*看:石壁、林竹欲界之仙都,与其奇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

  晓:猿鸣、鱼叫

  夕:鱼跃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2

尊敬的领导和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既写山川,又写四季,字词清丽。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五个部分向大家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这篇短文,对学*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我将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确定为: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背诵课文和体会作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的感情。(重难点)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然短小,文字浅显,但是由于课文的时代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激发活跃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的情商。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充当主导者,而是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充当的应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采用如下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1、诵读感知内化。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学生个人朗读等形式。

  2、小组讨论法。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应该让其具有小组互助学*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的学*兴趣更加浓厚。

  四、说学法

  学法:自主学*为主,其他方法兼收并蓄。

  这篇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可采用自主学*来学。

  五、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

  教师应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情绪下展开自主学*。“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2、文学常识、作者简介

  (1)释题

  学生第一次接触“书”这种文体,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对这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者简介

  对于作者简介,我是让学生课前先去查找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信息,然后请一位同学在班上给同学们介绍陶弘景。教师在强调其中两点:第一,陶弘景被人们称为“山中宰相”;第二,陶弘景的诗文今传《陶隐居集》。

  3、点说学*目标

  明确学*目标,使学生的学*方向很明确,学*就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4、诵读、小组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点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学生默读(小组交流)→集体朗读→点名学生朗读。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课文内涵的把握等内容的学*都围绕朗读进行。

  (1)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达到流利的程度。

  (2)点名学生朗读课文。可以起到检查自由朗读的效果,同时能够让你其他同学学*到这位同学朗读的优点,以及改正这位同学朗读的缺点。

  (3)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整体节奏,和向朗读的感情发展。

  (4)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在这一环节上,同时采用小组交流的方法。主要是学生先独立疏通文意,记下自己不能理解的,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小组内同学互助,最后是小组记下本组人员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其他小组帮助解答。这种方法就是完全是学生自己主动学*,能够加深学生学*知识的印象,以及锻炼学生的能力。

  (5)集体朗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在集体朗读课文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巩固和对下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在这时集体朗读课文就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情,去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这一个问题就更简单。(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看“**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同时追问山川景色动景与静景的结合:静景:山之高、水之净、岸之美;动景:猿之鸣、鸟之叫、鱼之跃。)

  (6)点名学生朗读课文。这个时候一个人朗读课文,要求要充满感情,融情于景,其他同学思考作者的感情。以及回到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这样的感情。(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也是去完成学*这篇文章的学*目标之一“体会作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的感情”

  5、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是学*这篇课文的一个学*目标,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背诵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将会记忆很久。我主要采用学生自由竞背,然后小组内部互相检查的背诵,最后是教师检查背诵,以及小组竞赛背诵,最后全班集体背诵。这样一环衔接一环,对巩固记忆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这堂课也就在背诵这篇课文当中结束。

  6、板书设计

  仰视:高峰

  俯察:清流

  山川之美*看:石壁、林竹欲界之仙都,与其奇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

  晓:猿鸣、鱼叫

  夕:鱼跃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文意。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以至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说教学步骤

  (一)、激趣定标

  1、激情导入: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许多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这篇《答谢中书书》。

  [说明]:此设计在帮助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优美诗句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介绍作者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说明]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作者: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3 、激趣定标(展示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歇、颓、鳞、与”等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明]明确目标,使学生有了学*的方向。

  (二)、自学、探讨、点拨

  自学互动一:识记、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红字的注音。

  歇( ) 颓( ) 鳞( ) 与( )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准节奏及停顿。

  3、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4、再跟录音读。

  5、比一比:读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好。

  [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自学互动二: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一句话,理解,注意红字的意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谈:赞叹。

  理解链接:这句话中的“ ”字点明全文的中心,这句话在全文中起__ 作用。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二至五句话。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色交辉(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理解链接: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六至七句话。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复(再) 与(参与,这里是欣赏)

  理解链接:这两句话体现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

  [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三)、目标检测

  1、给生字注音:

  颓( ) 歇( ) 鳞( ) 与( )

  2、理解字词句:

  四时: ; 歇: ;颓: ;复: ;与:

  沉鳞竞跃: ;五色交辉: ;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填空,回答题后的问题。

  (1)“ ”字点明全文的中心。统领全文的句子是__。

  (2)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3)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4)、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从这两句话中可以体现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说明]借助多媒体,以练*的形式检测全文内容,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陶弘景写给好友谢徵的一封回信,本文也是吟咏自然风光的佳作。作者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出与自然融合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体现了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人生志趣,流露出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4

尊敬的领导和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既写山川,又写四季,字词清丽。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五个部分向大家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这篇短文,对学*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我将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确定为: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背诵课文和体会作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的感情。(重难点)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然短小,文字浅显,但是由于课文的时代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激发活跃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的情商。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充当主导者,而是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充当的应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采用如下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1、诵读感知内化。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学生个人朗读等形式。

  2、小组讨论法。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应该让其具有小组互助学*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的学*兴趣更加浓厚。

  四、说学法

  学法:自主学*为主,其他方法兼收并蓄。

  这篇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可采用自主学*来学。

  五、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

  教师应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情绪下展开自主学*。“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2、文学常识、作者简介

  (1)释题

  学生第一次接触“书”这种文体,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对这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者简介

  对于作者简介,我是让学生课前先去查找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信息,然后请一位同学在班上给同学们介绍陶弘景。教师在强调其中两点:第一,陶弘景被人们称为“山中宰相”;第二,陶弘景的诗文今传《陶隐居集》。

  3、点说学*目标

  明确学*目标,使学生的学*方向很明确,学*就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4、诵读、小组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点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学生默读(小组交流)→集体朗读→点名学生朗读。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课文内涵的把握等内容的学*都围绕朗读进行。

  (1)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达到流利的程度。

  (2)点名学生朗读课文。可以起到检查自由朗读的效果,同时能够让你其他同学学*到这位同学朗读的优点,以及改正这位同学朗读的缺点。

  (3)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整体节奏,和向朗读的感情发展。

  (4)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在这一环节上,同时采用小组交流的方法。主要是学生先独立疏通文意,记下自己不能理解的,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小组内同学互助,最后是小组记下本组人员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其他小组帮助解答。这种方法就是完全是学生自己主动学*,能够加深学生学*知识的印象,以及锻炼学生的能力。

  (5)集体朗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在集体朗读课文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巩固和对下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在这时集体朗读课文就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情,去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这一个问题就更简单。(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看“**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同时追问山川景色动景与静景的结合:静景:山之高、水之净、岸之美;动景:猿之鸣、鸟之叫、鱼之跃。)

  (6)点名学生朗读课文。这个时候一个人朗读课文,要求要充满感情,融情于景,其他同学思考作者的感情。以及回到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这样的感情。(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也是去完成学*这篇文章的学*目标之一“体会作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的感情”

  5、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是学*这篇课文的一个学*目标,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背诵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将会记忆很久。我主要采用学生自由竞背,然后小组内部互相检查的背诵,最后是教师检查背诵,以及小组竞赛背诵,最后全班集体背诵。这样一环衔接一环,对巩固记忆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这堂课也就在背诵这篇课文当中结束。

  6、板书设计

  仰视:高峰

  俯察:清流

  山川之美*看:石壁、林竹欲界之仙都,与其奇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

  晓:猿鸣、鱼叫

  夕:鱼跃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

  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mò)陵

  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

  [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

  1、导语(课件2)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

  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3、作者简介(课件4)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

  [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静

  具体描绘(高)(低)(远)(*)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动

  (听)(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

  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

  讨论并归纳: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

  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词义(课件9)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

  共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一共)

  夕日欲颓(将要)

  欲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界”作一个名词,指人间)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想要)

  ㈤作业(课件10)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说明]:借助课文的学*,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