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选【二十】篇

首页 / 教案 / |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

  一、教学构想

  1、设计意图

  本文是古诗词单元的讲读课,在设计课件时,一方面是要将本首词的重点体现出来,使学生能理解这首词,同时还要能由此及彼,课件中要体现出引导学生欣赏这一类诗词的特点,这一点容易被忽视。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词中的精品,代表了苏轼豪放词的最高成就。它第一次运用词的形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代表苏词的独特面貌。词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词将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这应是文章的学*重点。

  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宋词,对于宋词的有关常识,以及苏轼的有关情况应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但高中阶段的诗词教学应重在诗词的鉴赏,应结合诗词,将诗词鉴赏的有关常识贯穿在诗词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学会赏析诗词。这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词中作者的感情也是本文的教学内容之一,文中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应引导学生对这种变化加以理解,这样方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

  2、确定目标

  根据上文的分析和高中教学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①了解苏东坡的生*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②学*该词写景、抒情,咏史、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③理解词中表现出的苏轼的情感矛盾。

  3、过程安排

  教学的具体过程拟设计为读——析——结——赏几步。

  拟设计问题如下:

  ①上阕作者如何写景?写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

  ②作者对曾经活跃在这里的英雄人物有具有怎样的情怀?

  ③作者如何刻画周瑜形象的?又如何写自身的?

  ④怎样理解作者对周瑜和对自己的感情的矛盾?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注意朗读、分析、总结和赏析的结合,将赏析的部分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并注意及时总结。

  二、课件制作

  (一)素材准备

  本课件只用了一个图片素材,即苏轼的图片,在网上即可搜寻到。

  作为诗词的课件,还应该有音频素材,即课文的朗读录音,因为在操作时未能找到录音带,故本课件没有朗读的部分。条件允许的应尽可能准备,用windows自带的录音机转录即可。

  图片位置:

  (二)过程略解

  第一页:导航页面

  页面解说:此页面为导航页面,显示该课件的主要内容,方便教学操作。

  制作要领:

  1、在powerpoint中新建一文件,命名后保存;

  2、应用设计模板;

  3、插入课题、作者和图片,调整大小、位置,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4、插入文本框,输入导航内容,调整文字大小、颜色、位置,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二页:目标页面

  页面解说:该页面设计主要为让学生明确学*本课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标,加强教学的目的性和学生学*的针对性。

  制作要领:

  1、插入新幻灯片;

  2、插入文本框,在文本框中分别输入“教学目标”及其具体内容;

  3、调整文字的大小、位置、颜色,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三页:作者介绍

  页面解说:此页面为作者介绍,苏轼的生*经历对课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此处的介绍应适当具体详细些,使学生对苏轼的一生中重大的转变有所了解。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苏轼图片,调整位置,设置动画效果;

  2、插入文本框,分别输入“作者介绍”及其具体内容;

  3、调整文字的大小、位置、颜色,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四页:词语解释

  页面解说:此页面主要解释课文中的一些疑难词语,便于学生理解全文的表面含义,也为更深地理解课文作准备。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两个文本框,分别输入“词语解释”和全文;

  2、调整文字的大小、位置和颜色,将需要解释的词语设置成不同的颜色,便于区别;

  3、插入若干文本框,对应每个需要解释的词语输入该词语的解释,个别位置在中间的词语可插入自选图形中的标注进行解释;

  4、为每个对象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五页:课文分析

  页面解说:此页面和下一页(下阕的分析)为课文内容的分析页面,具体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写景、抒情,咏史、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输入“课文分析”及“上阕”,调整大小位置;

  2、插入7*5的表格,设置表格的边框,并删除表格中的某些线条;

  3、在表格的最上一栏填上相应的内容;

  4、插入若干文本框,分别在对应位置输入相应内容,并设置文字颜色为红色;

  5、为每一个对象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6、下阕与此同。

  第六页:总结课文

  页面解说:此页为课文的总结页面,将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若干文本框,在每个文本框中输入一个内容,调整文字的大小、颜色;

  2、插入若干箭头和一竖直线,设置线条的线形及颜色;

  3、将文本框、箭头和直线分别放到适当位置,设置动画效果,并调整其出现顺序。

  第七页:比较阅读

  页面解说:此页和下一个页面(比较阅读)是将两首豪放词、一首豪放词一首婉约词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领会豪放词的特点。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输入“比较阅读”,调整大小、位置和颜色,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2、插入两个10*1的表格,设置表格的边框,并分别在表格中输入两首词,设置文字的大小、颜色;

  3、为两个表格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4、下一页豪放词和婉约词的比较与此页同,略。

  第八页:总结特点

  页面解说:此页面在比较前面三首词的基础上总结豪放词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输入“豪放词特点”,并调整大小位置;

  2、插入4*2的表格,设置表格的边框和填充颜色;

  3、在表格的相应位置输入除具体特点的其他内容;

  4、插入三个文本框,分别输入三个特点,并调整至相应位置;

  5、为每个对象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九页:思考练*

  页面解说:此练*页面主要要检测学生对诗词鉴赏领悟情况,便于发现问题,在下面的诗词教学中及时补过。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两个文本框,分别输入“思考练*”和具体练*内容;

  2、调整文字的大小、位置、颜色,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三、操作要领

  1、诗词教学应突出朗读,朗读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没有录音带,课件中没有朗读的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加强,不可忽略。共3页,当前第2页123

  2、分析课文时,应将问题和填表相结合,在问题中解答中完成表格的填写,否则将影响到对文章的理解。

  3、比较阅读时应将两首豪放词之间的共同点和与婉约词的区别讲解清楚,便于豪放词特点的归纳。

  4、应将鉴赏诗词的内容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不可单方面强调,那样不利于学生对诗词鉴赏的掌握。

  四、预期效果

  本课件注重对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阅读诗词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本课的学*,对苏轼的其人其事与所了解,对词人的遭遇对创作的影响能有一定的领悟,同时能比较容易地辨别出词的风格特点,能进行简单的诗词鉴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2

  1、了解苏轼在北宋词坛的重要地位及情感。

  2、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奇阔大的意境以及作者积极奋发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难点:体会豪放派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引导分析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宋词《雨霖铃》,那么宋词可分为那两个主要派别呢?《雨》又是属于哪个派别的?(提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与婉约派截然不同的豪放派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作家作品:

  1、作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还是著名画家。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2、作品:

  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著名散文有《前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正字正音:

  1、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2、补充注音: 垒(lěi)、瑾(jǐn)、纶(guān)

  樯(qiáng)、橹(lǔ)、酹(lèi)

  3、请学生自读

  4、指读

  5、集体朗读

  6、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乱石:①陡峭不*的石壁。②群山。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对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四、讲读上阕

  1、提问:三个思考题:一、找出上阙中写景的句子。

  二、句子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哪些?

  三、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者描写的基调怎样?

  明确:一、写景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乱、穿、惊、拍、卷、雪”。

  三、采用的修辞法有比喻、拟人。描写的基调是豪放的。

  (以上问题主要由学生自由讨论解决,讨论解决以上问题后,老师总结: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伟的景象,大刀阔斧纵画横抹了一幅奇险惊绝的赤壁之景。)

  2、提问:“人道是”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提问:上阙的最后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一时多少豪杰”引起下阙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追慕。

  五、小节:学生齐读上阕,体会景中之情。

  总结内容: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满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六、作业:预*下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提问:下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之情,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情。

  二、 讲读下阕

  1、 提问: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2、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明确: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3、 提问: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明确:“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

  4、朗读下片,小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三、总结

  1、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2、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有消极的一面。

  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3、婉约派与豪放派对比(课件)

  四、作业:背诵课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3

  教学目标:

  1、感受苏词豪放风格

  2、理解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3、诵读、背诵

  教学重点:

  了解苏轼的豪放词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俞文豹《吹剑录》

  二、相关知识:

  1、回顾作者,完成填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把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合称为“三苏”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甚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2、相关常识:词的知识: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又称“曲子词”,“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称作双调,三片的称作三叠,本课的两首词均为双调。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为了说明方便,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

  唐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菩萨蛮》)、李煜(《虞美人》)、

  晏殊(《浣溪沙》)

  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

  豪放并举苏轼、柳永(《雨霖铃》《八声甘州》)、秦观(《望海潮》《八六子》)、李清照(《声声慢》《一剪梅》)

  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卜算子?咏梅》)

  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扬州慢》)、张炎(《高阳台》《渡江云》)

  3、背景简介: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三、放录音,配乐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意正音、断句,体会作者感情。

  四、检查预*情况(结合《导学案》预*检测部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公瑾(jǐn)纶(guān)巾强虏(lǔ)早生华(huā)发酹(lèi)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浪淘尽(冲洗、冲刷。)②千古风流人物(有文采,有功绩;杰出的)

  ③人道是(说)④乱石穿空(陡峭不*的样子。)

  ⑤雄姿英发(卓越不凡)⑥一尊还酹江月(同“樽”,酒具。)

  3、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借喻、对偶)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借代、夸张)

  4、下列诗句划分音节正确的一项是(B)

  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C、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D、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三国、周郎、赤壁,一词一顿,铿锵有力。)

  五、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受意境。

  六、结合《导学案》“诱思导学”部分,诵读鉴赏本词(学生自主探究):

  1、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上阕作者的视野开阔,通过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把眼前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描写的宏伟、壮阔、气势磅礴,这就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词风。

  2、本词中,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作者为什么思慕周瑜?

  参考: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正是为如此,已超过周瑜年龄的苏轼最最渴望的就是象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宏图

  3、《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因素,与豪放情调不合,你怎么认为?)

  (“多情”在古诗词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人生如梦”只是一种自我安慰,作者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上述几句虽略显苍凉,但纵观全词,这种苍凉只是对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七、再次诵读本词,试着当堂背诵全词。

  1、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学*积累)

  ⑴烘托: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⑵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

  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

  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2、苏轼不仅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也是婉约中的圣手,其代表作是下面这首词(怀念亡妻王弗)

  江城子(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八、作业:

  1、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外练*”部分

  2、背诵并会默写全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4

  一、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阅读准备:

  1、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熟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1、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

  ②用了什么修辞?

  ③从几个角度?

  ④基调怎样?

  ⑤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2、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①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②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3、学生思考:

  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总结全文。

  (1)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2)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2)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①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②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5

  教学目标:

  1、经过评点、研讨版本中字词的不一样而把握词的资料。

  2、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苏轼的情感。对苏轼情感的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不强求统一。

  一、导入

  1、展示苏轼书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作品。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处在人生低谷,我们常说酒后吐真言,那苏轼也当是醉后书真意了。从这幅作品中,从词句的线条中,我们又能品出怎样的人生滋味呢?品书法我们是外行,那我们就从词句中细细口味。

  2、朗读全词,交流预*作业

  布置的预*作业为:在自*的基础上评点《念奴娇》,要求局部评点一条,整体评点一条。可提出自我的疑问。

  二、在学生的作业情景中找出切入点,讨论学*《念奴娇》

  1、理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风流人物被大浪淘尽,即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了。大场景的描述,为全词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其为悠久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苏轼独立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情的壮怀。开篇雄奇,有横空出世之感。

  大处落笔,转而具体化――

  2、人道是?

  点明文武赤壁的概念。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来源,东坡本是借山川。以苏轼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推测,他不难明白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一抒胸怀。故言人道是。那我们也不妨以假作真地来品读一下赤壁风光。

  3、讨论:抓住字词,品评赤壁风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另一版本)

  地势险峻、波涛汹涌、浪花翻滚,突出了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

  4、***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苏轼词中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入怀古,吟咏周瑜。

  发现问题:一时多少豪杰?――引出遥想公瑾当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具化为周郎

  苏轼给周瑜的定位到底是豪杰还是风流人物?

  讨论:据下阙资料分析周瑜形象。

  出嫁与初嫁的用词差别。

  强虏与樯橹的用词差别。

  豪杰与风流人物的用词差别

  师点拨:

  强虏突出敌军的强大,樯橹让人联想到曹操的水军,言之成理即可。我认为樯橹灰飞烟灭更含蓄一些,有助于诗词情境的营造,而强虏灰飞烟灭似乎太直白了,少了点儿韵味和美感。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强抗弱的战争,如若战败,杜牧有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敬畏啊!

  豪杰:有才能的人。豪杰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雄――英勇顽强、刚毅果决,一种豪气,一种气概。三国时豪杰多的很,曹操、孙权、诸葛亮等,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也就是说,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非初嫁,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苏轼那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我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以此突出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认为,所谓风流人物,不仅仅要有侠骨,并且要有柔肠。

  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正面描述+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

  一、实景的雄奇壮丽和虚景雄伟壮观

  二、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雄姿英发

  三、早发华发

  四、一时多少豪杰

  5、苏轼应对如此壮景,不由想到了周瑜,他24岁就被孙权拜为大都督,34岁就在赤壁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苏轼反观自身,47岁了,如今被贬黄州,怎能不生发感慨呢?齐读词最终二句。

  讨论:

  人间如梦

  人生如梦(另一版本)

  你更倾向哪一个,你从中体味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师点拨:人间如梦,更着眼于对社会世事的慨叹,有我欲乘风归去之感。

  人生如梦,更着眼于对自身的反思和观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了他的豪迈之情,想要经世济民,建功立业,但梦想与现实的反差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但这种感伤转瞬即逝,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洒酒酬月,与其在逆境中流露出乐观旷达之情。(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理解)

  苏轼思想中儒道的矛盾和冲撞。

  三、小结全词,观苏轼草书《念奴娇》诵读全词。

  写景――赤壁

  怀古――周瑜

  抒情――叹人间似梦

  诵明月如歌

  四、课堂拓展

  与《赤壁赋》进行资料和写法上的比较,找出相关联的地方,进一步理解苏轼的情感。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赤》:浩渺*静之景――产生生命渺小之感

  写景

  《念》:雄伟壮阔之景――为周瑜的出场作铺垫

  《赤》:曹操――一代袅雄,而今安在哉?――人生苦短

  怀古

  《念》:周瑜――一代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人生如梦

  《赤》: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抒情

  《念》: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可有不一样理解)

  五、文本――专题内涵的点拨

  千古江山,总是见证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将继续追踪历史的脚印,去品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洵的《六国论》等文章。在历史的回声中与作者一齐或反观自身,或讽谏现实,或展望未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具体鉴赏豪放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

  初步比较豪放词、婉约词的不同艺术风格。

  2、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懂得对比阅读、实现拓展迁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豪放风格的具体体现。

  2、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塑造人物的手法。

  4、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对比阅读法、反复诵读法。

  四、教学设备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像,以《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什么歌吗?它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时期有很多的英雄豪杰让人们景仰不已,有一年苏轼到黄州,游览了赤鼻矶,由此联想到三国鏖战的古战场赤壁,写下了让人们传诵至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好,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他的这一首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118页。

  二、诗词鉴赏:

  (一)简介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对于苏轼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了,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吧。

  多媒体显示资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时杰出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著有《东坡全集》。

  看一下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一个是词牌(念奴娇),同学们知道它的来历吗?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就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词题——赤壁怀古——已经点明了写作背景:游赤壁(写景)怀古(咏史、抒情)。

  同学们再看一下课本中注释的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3年(公元1079年)作者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5年,苏轼已经47岁了,他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这首作品,可知是在他得意时还是在他失意时所作?——失意时——同学们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作品:

  1、范读(多媒体播放朗读音频);

  2、齐读(同学们朗读时要能够体现豪放风格,读出感情来)。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把握: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2、赏析:

  (1)上阕赏析:

  ★赤壁的景色是怎样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词句)作者首先从大处着笔,总写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哪位同学来解释这句词的意思?——(参考)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多少的风流人物,就像东流的江水,随着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此处把江山和人物合写,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豪迈深沉的意境。苏轼这一句,很少有人能比,能够写得出来。他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很自然地想起这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一句是不是很熟悉呢?——《三国演义》片头曲,(多媒体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一句的音像。)——哪个地方有区别?——英雄人物、风流人物。(提问解释)

  英雄人物: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风流人物: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杰出人物。

  分析“风流人物”(拿“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作比较,拿苏词“风流人物”与毛诗的“风流人物”作比较,分析“风流人物”的内涵。)

  ★词作哪句点出怀古的内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分析词句)西边的旧时营垒,是令周瑜一战成名的赤壁大战的古战场。

  ——究竟是不是呢?不是。苏轼游的是赤鼻矶,在湖北黄冈,而赤壁之战的赤壁,是在现在的湖北赤壁市。——不是真赤壁,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作吗?

  ——不是,他知道的,所以说是“人道是”,特意说明“是人们说”,而不是“我以为”。苏轼仅是借此抒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不能,因为“郎”字给人家一种年轻的感觉,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周瑜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古战场的险要形势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词人可能联想到哪些豪杰?

  ①(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有哪些动词?——穿、拍、卷。——哪位同学分析一下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穿”字写出了江岸上陡峭的山崖直插云霄的险峻地势。——山势险峻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巨浪惊险

  “卷”字突出了江水的澎湃气势。——江水汹涌澎湃

  ②(目的)为英雄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③(豪杰)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知人善用的刘备、足智多谋的周瑜……

  三乱石穿空一横槊赋诗的曹操

  人国(山势险峻)江时驰马射虎的孙权

  道周惊涛拍岸山多隆中定策的诸葛亮

  是郎(巨浪惊险)如少知人善用的刘备

  赤卷起千堆雪画豪足智多谋的周瑜

  壁(江水汹涌澎湃)杰……

  上阕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景为人物作铺垫

  【小结】景←────────→人

  面对此景多感慨

  再齐读上阕,体会一下。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7

  一、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阅读准备:

  1、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熟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1、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

  ②用了什么修辞?

  ③从几个角度?

  ④基调怎样?

  ⑤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2、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①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②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3、学生思考:

  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总结全文。

  (1)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2)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2)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①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②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8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体会词作的声律之美,感受豪放词的特点。

  2、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词中壮阔的意境。

  3、体会本词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本事。

  4、了解作者生*及思想,获得人生启示,培养勇于应对困难的旷达乐观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诵,感受豪放词的特点。

  2、体会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3、把握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课文,简介作者的生*及创作背景。【明确】

  刚才的画面把我们拉回到了三国时期硝烟弥漫的赤壁战场,当年仅有34岁的周瑜,以东吴都督的身份,率领三万士兵,用火攻击败了号称83万的曹操大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北宋时期,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担任没有实权的团练副使。传说黄州附*的赤鼻矶就是当年周瑜大败曹兵的战场。胸怀大志而又年*半百的苏轼,多次来到江边。应对滚滚奔流的江水,遥想起周瑜的功绩,联想到自我的遭遇,苏轼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滚滚的长江啊,你荡涤了千年,淘尽了多少风流人物滚滚的长江啊,你见证了周瑜火烧赤壁的不朽功勋,你可曾明白我苏东坡壮志难酬啊于是,苏轼文思泉涌,大笔一挥,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公元20xx年,武汉大学一教授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宋词排行榜》,从两万多首宋词中遴选100首来排行,《念奴娇·赤壁怀古》当之无愧排在第一。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我们今日就一齐来学*这首千古绝唱。

  “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

  PPT展示:

  二、初步朗读,读准字音。

  PPT:初嫁了liǎo羽扇纶guān巾一尊还huán酹lèi

  三、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词句资料,自由朗读,读顺节奏。

  补充:

  风流: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千古风流人物。

  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风流才子风流倜傥。

  ③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风流案件风流韵事。

  ④轻浮放荡:风流女人。

  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本词中用“樯橹”代指水军,指明是水战,与“灰飞烟灭”的火攻相呼应,构成对照,更能证明周瑜“水上偏能用火攻”用计之巧妙高超。(有的版本用“强虏”,各有其妙。“强虏”突出了对方的强大,反衬周瑜英雄豪杰的本色。)

  PPT展示:课文节奏划分。

  四、读懂资料,学会初步鉴赏诗歌。

  怀古诗:观眼前之景——怀古人之事——抒一己之怀

  1、结合课后练*第一题,分析词中的景物描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就是指长江,以大修饰江,突出滚滚长江,浩浩汤汤,给人一种气势磅礴之感。“大江”同时暗指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

  “浪”,实指波浪,虚指时光。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就是感慨时光飞逝。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指时光冲刷了千古风流人物,也就是说千古风流人物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千古”穿越时空,给人以深邃厚重的沧桑之感。

  这三句气势磅礴,雄视古今,从时间和空间上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把读者带到了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古往今来风流人物的无限怀念之情。

  (朗读指导:因为这三句气势磅礴,雄视古今,所以我们朗读时,要奇峰突起,语音浑厚,情感激昂。“大”要重读,一锤定音,定下全文豪放的基调。示范)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寓动于静,写出了乱石高耸入云的动势。描摹出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形状、动静)

  拍:动态感极强,水石相搏,仿佛能听到一阵一阵浪花击打岸边的声音,描摹出赤壁水势汹涌澎湃。(声音、视听)

  卷:动感十足。雪:突出浪花的颜色。卷起千堆雪,表现出惊涛拍岸、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气势,给人展现出一幅雄奇壮丽的景象。(颜色、夸张、比喻)

  这三句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从形状、声音、颜色等多方面描述赤壁雄奇壮美、波澜壮阔的景象。应对如此景象,词人心中满是慷慨激昂的情感。

  (朗读指导:正因为这三句波澜壮阔、雄奇壮丽,要读出这种感觉,语调就要慷慨激昂,情绪饱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几个形容词和动词重读。示范。)

  2、结合课后练*第一题,分析词中的人物刻画。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小乔初嫁了:衬托出周瑜年轻英俊,风流倜傥,春风得意。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表现出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气定神闲。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刻画了周瑜从容沉着,指挥若定,潇洒从容的形象,表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朗读指导:这几句是表现周瑜春风得意、潇洒从容、气定神闲的,要读出那种得意、轻快,“谈笑间”语速稍快一点,显示简便获胜,灰飞烟灭读得舒缓,强调对方的失败,来反衬周瑜指挥战争的游刃有余、胸有成竹。示范)

  3、结合课后练*第一题,分析词中的思想情感。

  先看周瑜和苏轼的一个比较: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功业: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作者为什么从众多豪杰当中,单选周瑜来写呢(原先是周瑜得到了孙权的充分信任,志得意满;而自我虽然身怀报国之志,却得不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

  真是造化弄人,当年的赤壁是周瑜建立赫赫战功的战场,眼前的赤壁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相比之下,苏轼的内心涌起了情感的波涛,发出一声浩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抒发的是词人年岁将老、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感慨。

  “人生如梦”,是早年颇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词人,在仕途失意,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后,对人生的一种感慨。苏轼是明白“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个道理的,所以在本词开篇就写道:“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的是非成败都转头皆空了,千古风流人物都消失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了,他在《赤壁赋》中写到曹操时也这样说:“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从这种感慨中我们能够看到苏轼的旷达洒脱。

  苏轼对永恒的“江月”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在《赤壁赋》中还说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本词他也写到“一樽还酹江月”,江月见证了英雄人物的功绩,祭奠江月也能够看成词人对古人功绩的仰慕,词人依然渴望建功立业、具有积极积极的思想,从中我们能够看出词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朗读指导:前三句要读出词人心中的落寞伤感、惆怅失意,后两句要读出词人的豪放旷达洒脱。)

  五、理清思路,读透情感。

  1、齐读一遍,感知整体思路。明确: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由写大江过渡到写赤壁的语句,“故垒西边”承“大江东去”而来,“三国周郎赤壁”承“千古风流人物”而来,“人道是”说明苏轼明白那里并非真正赤壁大战的地方,他只是借山川来抒发怀古之情。“故垒西边”要读得*和一些,“人道是”要读得轻柔一些,“三国周郎赤壁”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要停顿鲜明,语气要读得舒缓一些。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也是过渡句,(联系***的诗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过渡到下片写周瑜。“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小结,朗读时要延续激昂的语调,“一时多少豪杰”要读出词人神思飞扬于三国的感觉,读出词人对当时英雄豪杰的钦佩、仰慕之情。

  作者描述了大江向东奔流,浪涛汹涌,拍打着堤岸卷起层层白浪,山石林立高峻等景,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画面。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周瑜,青年时期就英姿勃发,才华过人,能从容指挥三军,轻而易举地打破曹军,建立了显赫的功勋。作者本来胸怀报国之大志,在政治上却屡遭打击,不能实现自我的梦想,如今年岁渐老,事业无成,他深感人生恰似一场梦。词中所写的壮丽山川、古代英雄、自我壮志难酬的胸怀以及酒洒江月的豪举,共同和谐地营造出了一种壮丽、雄浑的意境。都体现了全词豪放的风格。

  2、再读一遍,理清词的线索。明确:

  线索: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多情应笑我

  六、熟读背诵,读出自我。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的生*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意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引入新课,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散文家、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一个生性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就是苏轼,本文的作者。

  二、解题:

  (1)说说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宦海沉浮。

  (2)谈谈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解释:《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念奴娇》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湘月》《壶中天》等。上、下阕100字,有*韵、仄韵两体。《赤壁怀古》是标题。赤壁,即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赤鼻矶,并非真正的三国赤壁古战场。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件。

  (3)讲讲宋词: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是古典文学继唐诗之后的又一文学高峰。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他们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宋词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4)聊聊背景: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解释: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作团练副史。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他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他于元丰五年写下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堪称其豪放词的代表作。

  三、读文:

  (1)自由朗读;(2)集体朗读;(3)个别朗读;(4)听读课文。

  四、探讨:

  1、大家思考一下,文中哪些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说说你的理由。

  ——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得很好,其中的‘江’字,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更有气势。三个短语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请大家一齐读一读,要读出气势。

  2、读了这首词,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能否从中读出一些问题?

  五、欣赏:

  (一)上片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对吗?

  明确:“江水”比喻时光。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会想起这句“大江东去”。如此的磅礴气势,更让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这句词中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流水的名字,更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以不可以?)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人物”,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风流人物”?

  3、背诵第一句。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提醒接着往下看)

  (二)上片第二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1、你读出了什么意味?

  明确: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1)“大江”这里具体化为“故垒”;

  (2)“千古”这里具体化为“三国”;

  (3)“风流人物”这里具体化为“周郎”。

  ——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景了,如同镜头拉*了。

  ——苏轼知道他所游览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

  2、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明确: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3、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明确: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齐背第二句。

  4、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三)上片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大家考虑,这三个短语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乱石穿空”是从形的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的角度写的。“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卷起千堆雪”则是从视的角度来写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和波澜壮阔。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v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v “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v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四)上片第四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而下片主要塑造了周瑜这个人。

  2、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诵读一下。要读出豪情,读出气势。

  (1)男女生分句轮流读。(2)齐背。

  (五)“公瑾”再议(下片第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1、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明确:不能换。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

  ——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那么大家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难道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吗?那么苏轼为什么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明确:

  1、“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人,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2、关于“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断、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雄姿英发”四字,表现的就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3、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

  明确:“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这样,我们就把关于“风流人物”一词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4、大家再想想,***《沁园春·雪》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也这样理解呢?

  明确:不能。***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的生*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意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引入新课,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散文家、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一个生性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就是苏轼,本文的作者。

  二、解题:

  (1)说说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宦海沉浮。

  (2)谈谈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解释:《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念奴娇》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湘月》《壶中天》等。上、下阕100字,有*韵、仄韵两体。《赤壁怀古》是标题。赤壁,即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赤鼻矶,并非真正的三国赤壁古战场。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件。

  (3)讲讲宋词: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是古典文学继唐诗之后的又一文学高峰。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他们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宋词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4)聊聊背景: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解释: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作团练副史。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他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他于元丰五年写下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堪称其豪放词的代表作。

  三、读文:

  (1)自由朗读;(2)集体朗读;(3)个别朗读;(4)听读课文。

  四、探讨:

  1、大家思考一下,文中哪些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说说你的理由。

  ——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得很好,其中的‘江’字,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更有气势。三个短语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请大家一齐读一读,要读出气势。

  2、读了这首词,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能否从中读出一些问题?

  五、欣赏:

  (一)上片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对吗?

  明确:“江水”比喻时光。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会想起这句“大江东去”。如此的磅礴气势,更让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这句词中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流水的名字,更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以不可以?)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人物”,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风流人物”?

  3、背诵第一句。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提醒接着往下看)

  (二)上片第二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1、你读出了什么意味?

  明确: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1)“大江”这里具体化为“故垒”;

  (2)“千古”这里具体化为“三国”;

  (3)“风流人物”这里具体化为“周郎”。

  ——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景了,如同镜头拉*了。

  ——苏轼知道他所游览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

  2、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明确: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3、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明确: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齐背第二句。

  4、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三)上片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大家考虑,这三个短语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乱石穿空”是从形的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的角度写的。“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卷起千堆雪”则是从视的角度来写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和波澜壮阔。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v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v “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v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四)上片第四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而下片主要塑造了周瑜这个人。

  2、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诵读一下。要读出豪情,读出气势。

  (1)男女生分句轮流读。(2)齐背。

  (五)“公瑾”再议(下片第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1、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明确:不能换。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

  ——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那么大家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难道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吗?那么苏轼为什么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明确:

  1、“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人,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2、关于“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断、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雄姿英发”四字,表现的就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3、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

  明确:“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这样,我们就把关于“风流人物”一词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4、大家再想想,***《沁园春·雪》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也这样理解呢?

  明确:不能。***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1

  一、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阅读准备:

  1、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熟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1、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

  ②用了什么修辞?

  ③从几个角度?

  ④基调怎样?

  ⑤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2、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①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②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3、学生思考:

  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总结全文。

  (1)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2)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2)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①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②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的生*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意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引入新课,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散文家、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一个生性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就是苏轼,本文的作者。

  二、解题:

  (1)说说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宦海沉浮。

  (2)谈谈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解释:《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念奴娇》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湘月》《壶中天》等。上、下阕100字,有*韵、仄韵两体。《赤壁怀古》是标题。赤壁,即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赤鼻矶,并非真正的三国赤壁古战场。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件。

  (3)讲讲宋词: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是古典文学继唐诗之后的`又一文学高峰。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他们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宋词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4)聊聊背景: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解释: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作团练副史。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他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他于元丰五年写下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堪称其豪放词的代表作。

  三、读文:

  (1)自由朗读;(2)集体朗读;(3)个别朗读;(4)听读课文。

  四、探讨:

  1、大家思考一下,文中哪些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说说你的理由。

  ——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得很好,其中的‘江’字,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更有气势。三个短语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请大家一齐读一读,要读出气势。

  2、读了这首词,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能否从中读出一些问题?

  五、欣赏:

  (一)上片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对吗?

  明确:“江水”比喻时光。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会想起这句“大江东去”。如此的磅礴气势,更让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这句词中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流水的名字,更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以不可以?)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人物”,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风流人物”?

  3、背诵第一句。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提醒接着往下看)

  (二)上片第二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1、你读出了什么意味?

  明确: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1)“大江”这里具体化为“故垒”;

  (2)“千古”这里具体化为“三国”;

  (3)“风流人物”这里具体化为“周郎”。

  ——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景了,如同镜头拉*了。

  ——苏轼知道他所游览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

  2、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明确: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3、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明确: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齐背第二句。

  4、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三)上片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大家考虑,这三个短语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乱石穿空”是从形的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的角度写的。“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卷起千堆雪”则是从视的角度来写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和波澜壮阔。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v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v “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v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四)上片第四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而下片主要塑造了周瑜这个人。

  2、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诵读一下。要读出豪情,读出气势。

  (1)男女生分句轮流读。(2)齐背。

  (五)“公瑾”再议(下片第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1、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明确:不能换。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

  ——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那么大家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难道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吗?那么苏轼为什么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明确:

  1、“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人,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2、关于“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断、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雄姿英发”四字,表现的就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3、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

  明确:“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这样,我们就把关于“风流人物”一词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4、大家再想想,***《沁园春·雪》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也这样理解呢?

  明确:不能。***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3

  教学目标

  1、学*本文写景、怀古、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时的自主、合作、探究本事,掌握常用的鉴赏诗歌方法;

  3、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比较,归纳,感悟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背景。(教师略作提示)

  1、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调名本此。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宦海沉浮,但文学艺术成就颇丰。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苏。

  3、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苏轼因被指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此词是游赤鼻矶时的感怀之作。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

  正音强虏(lǔ)华发(huā)羽扇纶巾(guān)还酹江月(hái)(lèi)

  释义一尊(通樽,酒杯)华发(通花,花白)大江东去(名词作状语,向东)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句式①故国神游: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为:神游故国。②多情应笑我: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为:应笑我多情。

  2、品评朗读,感悟词情。

  ①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词。读后教师作诵读指导。

  ②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我们才能理解作品,神交作者。关于如何朗诵这首词,还有一则小故事,请大家看屏幕。)全文在那里就不再赘述,请大家看那里面有句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本词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意境开阔,画面壮丽,气势雄浑,应当读得铿锵有力,慷慨洒脱。(下头就请大家把自我当作关西大汉自由朗读全词!)

  好,读得很认真!词的节奏感很强,朗读过程中要注意断句及韵脚,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韵脚其实就是每句话的最终一字,韵脚字及一些动词、形容词都要重读。哪位关西大汉能自告奋勇地来朗读全词。(鼓掌)

  读得不错,有点关西大汉的味。下头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我国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焦晃教师的精彩配乐朗诵,再次去感受全词豪放的风格。)

  3、理清结构,把握全词。

  从词的结构上来说词一般分为上、下阕,从章法上说,词的上阕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阕则侧重抒情。

  四、合作探究,鉴赏词句。

  1、自由朗读,交流讨论,质疑释疑。

  提问: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些语句,简要说明理由。请同学们各抒己见。(一般只作肯定,适当评点。指出学生的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句,师提问:读得很有气势。它起首就是一个江,这条江是怎样的一条江一个字

  生答:大。

  师提问:大。它不说流、不说淌等,说什么说淘。淘的程度怎样样

  生答:尽。

  师追问:淘了多少时间

  生答:千古。

  师继续追问:都淘些什么人物

  生答:风流人物。

  师总结:词开篇就将赤壁放在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

  2、重点探讨研*。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⑴哪些字用得好(学会品味语言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本事,我们在分析写景的资料时要异常注意一些动词和形容词。我们一齐来看此句哪些词写得较好。)

  乱:岸边山岩之险怪;穿:陡峭山崖的高峻;惊:江水之汹涌;拍: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波涛力量之大,展开阔大雪浪图。

  ⑵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述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基调

  乱险怪形夸张豪迈奔放

  穿高峭

  惊汹涌声比拟

  拍水石相击

  卷狂澜奔腾形比喻

  雪水色纯白色

  (你能把画面描述出来吗经过这些意象的分析,为我们营造的怎样的意境呢)

  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了它的雄伟壮丽,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阕追怀周瑜渲染环境氛围。

  (好,说得都不错。我们一开始就说三国群雄的文韬武略,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②探讨:作者为什么选择周瑜作为怀古的对象(自由发言)

  其实词中有作者自身与周瑜之比,请你填写下表,对此加以分析。

  (比较了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选择周瑜作为怀古的对象)

  主要是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我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怀古伤今,感慨万千。借周瑜的年少有为来感叹自我的事业无成、壮志难酬、年华虚度。

  ③探讨:如何理解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分组讨论)

  (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自我解脱,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大家是如何理解的请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对大家的发言,我们作一小结。

  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如画江山,又想周瑜三十四岁时,就指挥赤壁大战取得胜利,名垂青史,立下赫赫战功,肯定深深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可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生性旷达洒脱,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人间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他异常洒脱,洒酒祭奠江月。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也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同学们以后也必然遇到种种挫折、打击和磨难;人的一生也会面临许多的选择与诱惑,你将何去何从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能找到需要的答案。

  3、小结全词。

  全词由大江带出,写景、怀古、抒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活力。那么学*了这首豪放词的代表作,它豪放体此刻哪些方面呢景之壮,人之豪,情之达。

  我们学*了诗歌鉴赏的常用方法:知人论世、品味语言、分析意象、辨析表现方法,体验情感。

  最终,我们一齐来再次团体朗读全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4

  一、教学构想

  1、设计意图

  本文是古诗词单元的讲读课,在设计课件时,一方面是要将本首词的重点体现出来,使学生能理解这首词,同时还要能由此及彼,课件中要体现出引导学生欣赏这一类诗词的特点,这一点容易被忽视。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词中的精品,代表了苏轼豪放词的最高成就。它第一次运用词的形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代表苏词的独特面貌。词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词将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这应是文章的学*重点。

  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宋词,对于宋词的有关常识,以及苏轼的有关情况应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但高中阶段的诗词教学应重在诗词的鉴赏,应结合诗词,将诗词鉴赏的有关常识贯穿在诗词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学会赏析诗词。这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词中作者的感情也是本文的教学内容之一,文中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应引导学生对这种变化加以理解,这样方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

  2、确定目标

  根据上文的分析和高中教学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①了解苏东坡的生*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②学*该词写景、抒情,咏史、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③理解词中表现出的苏轼的情感矛盾。

  3、过程安排

  教学的具体过程拟设计为读——析——结——赏几步。

  拟设计问题如下:

  ①上阕作者如何写景?写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

  ②作者对曾经活跃在这里的英雄人物有具有怎样的情怀?

  ③作者如何刻画周瑜形象的?又如何写自身的?

  ④怎样理解作者对周瑜和对自己的感情的矛盾?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注意朗读、分析、总结和赏析的结合,将赏析的部分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并注意及时总结。

  二、课件制作

  (一)素材准备

  本课件只用了一个图片素材,即苏轼的图片,在网上即可搜寻到。

  作为诗词的课件,还应该有音频素材,即课文的朗读录音,因为在操作时未能找到录音带,故本课件没有朗读的部分。条件允许的应尽可能准备,用windows自带的录音机转录即可。

  图片位置:

  (二)过程略解

  第一页:导航页面

  页面解说:此页面为导航页面,显示该课件的主要内容,方便教学操作。

  制作要领:

  1、在powerpoint中新建一文件,命名后保存;

  2、应用设计模板;

  3、插入课题、作者和图片,调整大小、位置,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4、插入文本框,输入导航内容,调整文字大小、颜色、位置,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二页:目标页面

  页面解说:该页面设计主要为让学生明确学*本课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标,加强教学的目的性和学生学*的针对性。

  制作要领:

  1、插入新幻灯片;

  2、插入文本框,在文本框中分别输入“教学目标”及其具体内容;

  3、调整文字的大小、位置、颜色,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三页:作者介绍

  页面解说:此页面为作者介绍,苏轼的生*经历对课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此处的介绍应适当具体详细些,使学生对苏轼的一生中重大的转变有所了解。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苏轼图片,调整位置,设置动画效果;

  2、插入文本框,分别输入“作者介绍”及其具体内容;

  3、调整文字的大小、位置、颜色,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四页:词语解释

  页面解说:此页面主要解释课文中的一些疑难词语,便于学生理解全文的表面含义,也为更深地理解课文作准备。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两个文本框,分别输入“词语解释”和全文;

  2、调整文字的大小、位置和颜色,将需要解释的词语设置成不同的颜色,便于区别;

  3、插入若干文本框,对应每个需要解释的词语输入该词语的解释,个别位置在中间的词语可插入自选图形中的标注进行解释;

  4、为每个对象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五页:课文分析

  页面解说:此页面和下一页(下阕的分析)为课文内容的分析页面,具体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写景、抒情,咏史、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输入“课文分析”及“上阕”,调整大小位置;

  2、插入7*5的表格,设置表格的边框,并删除表格中的某些线条;

  3、在表格的最上一栏填上相应的内容;

  4、插入若干文本框,分别在对应位置输入相应内容,并设置文字颜色为红色;

  5、为每一个对象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6、下阕与此同。

  第六页:总结课文

  页面解说:此页为课文的总结页面,将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若干文本框,在每个文本框中输入一个内容,调整文字的大小、颜色;

  2、插入若干箭头和一竖直线,设置线条的线形及颜色;

  3、将文本框、箭头和直线分别放到适当位置,设置动画效果,并调整其出现顺序。

  第七页:比较阅读

  页面解说:此页和下一个页面(比较阅读)是将两首豪放词、一首豪放词一首婉约词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领会豪放词的特点。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输入“比较阅读”,调整大小、位置和颜色,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2、插入两个10*1的表格,设置表格的边框,并分别在表格中输入两首词,设置文字的大小、颜色;

  3、为两个表格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4、下一页豪放词和婉约词的比较与此页同,略。

  第八页:总结特点

  页面解说:此页面在比较前面三首词的基础上总结豪放词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输入“豪放词特点”,并调整大小位置;

  2、插入4*2的表格,设置表格的边框和填充颜色;

  3、在表格的相应位置输入除具体特点的其他内容;

  4、插入三个文本框,分别输入三个特点,并调整至相应位置;

  5、为每个对象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九页:思考练*

  页面解说:此练*页面主要要检测学生对诗词鉴赏领悟情况,便于发现问题,在下面的诗词教学中及时补过。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两个文本框,分别输入“思考练*”和具体练*内容;

  2、调整文字的大小、位置、颜色,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三、操作要领

  1、诗词教学应突出朗读,朗读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没有录音带,课件中没有朗读的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加强,不可忽略。共3页,当前第2页123

  2、分析课文时,应将问题和填表相结合,在问题中解答中完成表格的填写,否则将影响到对文章的理解。

  3、比较阅读时应将两首豪放词之间的共同点和与婉约词的区别讲解清楚,便于豪放词特点的归纳。

  4、应将鉴赏诗词的内容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不可单方面强调,那样不利于学生对诗词鉴赏的掌握。

  四、预期效果

  本课件注重对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阅读诗词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本课的学*,对苏轼的其人其事与所了解,对词人的遭遇对创作的影响能有一定的领悟,同时能比较容易地辨别出词的风格特点,能进行简单的诗词鉴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2、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感知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2、难点: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教学时教: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预*反馈(课前布置预*作业,查找资料,说说对本文几作者的了解)。

  了解内容:介绍“东破突围”,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教师课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补充。

  二、整体感知,重视朗读

  1、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注意多种形式朗读,指读、范读、齐读等读中引导了解词的大概。

  2、读后反馈: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三、精读词句,注重鉴赏,

  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④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共3页,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四、深入探究,揭示主题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五、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特点:豪放派相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1、要有壮阔景2、要写英雄事3、要表功业志4、要抒苍凉的情。

  六、拓展训练

  上网浏览:按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上网查找和品读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

  七、作业布置

  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阕:(赤壁)(怀古)共3页,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6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有关常识:

  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又分成: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扬州慢》属后一类。词常见有“令”、“引”、“*”、“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引歌,“*”又称“*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的词字数要多些。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1、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2、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 “小 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3、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讨论分析课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曾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并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三苏”。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构成***“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听读课文的录音。

  讲读上片。

  1、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六、七、八句。

  2、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3、赤壁之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姿态、声音、色彩,无不逼真,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就境界开阔,气象恢宏,大江东去,淘空一切,“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5、四、五句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6、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7、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讲读下片。

  1、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载,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羽扇纶巾”,描写周瑜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

  “故国神游”,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对人生的虚无态度。

  本首词是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被杀,几经周折被贬黄州,“魂飞汤火命如鸡”,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但是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他把这种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奋”压倒了“伤”。本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悲慨之中的旷达和豪放。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人生如梦”,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比较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

  附录:历代评论家对本首词的评价和相关资料: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些魅力来。

  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构建者。 《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前奏已经奏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诞生。 《苏东坡突围》

  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 【加拿大】叶嘉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乌夜啼》(只有悲哀没有反省和超脱)

  举杯邀明月,对影三人。 李白(是寂寞悲哀之中的飞扬)

  水调歌头苏轼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此词是苏轼41岁时所作,当时苏轼与其弟苏辙已经六七年不见了,他们之间一直是手足情深。

  1、 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2、 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3、 上阕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描写虚景运用了什么方法?想象中的月宫生活是怎样的?

  想象。月宫生活幸福美满,不知“今夕是何年”,没有烦恼,想要“乘风归去”,美妙圣洁,“琼楼玉宇”,然而高而寒冷。

  5、上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上天,是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失意的苦闷,是超尘出世的消极思想的反映;下地,是作者对人间生活的留恋和热爱,是超然达观思想的反映。所以,上阕是作者“遁世”与“入世”思想的矛盾,但入世思想战胜了遁世思想。

  (1)、 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怀子由” 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出了什么?

  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7

  【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2.学*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体味作者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情感。

  【学*重点难点】

  1.学*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体味作者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情感。

  【知识链接】

  1.关于词

  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府”“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据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词有“令”“引”“*”“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的引歌;“*”又称“*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的词字数要多些。

  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韵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2.知人论世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是“唐宋八大家”成员,他们被人称为“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的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诗方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他开豪放词之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上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四家”。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迈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只把词当成一种句读不葺的新体诗来作,对词体的内容大胆革新。他在词里怀古伤今,论史谈玄,抒爱国之志,叙师生之谊,写田园风物,记遨游情态,真正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清刘熙载《艺概词曲论》)。苏轼打破了“诗言志”而“词传情”的题材分工,拓大了词的歌咏范围,不仅延长了词的生命,并使其获得新的发展,是豪放派当之无愧的奠基者。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3.写作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本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词的标题(赤壁怀古)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而词牌(念奴娇)仅是一首词的名称。词牌来历: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故垒()(2)公瑾()(3)纶()巾

  (4)樯橹()(5)华()发(6)酹()江月

  2.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整体感知

  阅读诗词时,我们往往要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为此我们常常要对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概括。比如柳永《望海潮》一词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下片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阅读本首词,说说词的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哪一句是连接整首词的关键句?

  二、合作探究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请思考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2.上片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赤壁景观?景物有什么特点?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下片中从哪些方面来写周瑜?他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5.作者从哪些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抒发了什么情感?

  三、拓展探究

  1.对于词中“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的思想感情,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积极的情感,有人认为是消极的情感,结合本词的特点及作者人生经历,谈谈你的观点。

  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二、教学重点

  1、感受苏词豪放词风。

  2、品味词中精炼传神的语言,掌握词中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本词的理解来感悟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传杭州西湖湖心亭有一石碑,是清乾隆手书,上面写了“虫二”两字,表示这块地方风光美好宜人。很多人不解其意,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这两个字应该加上两个边框,读作风月无边,盛赞风景之美。古人面对各式各样的自然风光总会产生不同的奇思妙想,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著名词人苏轼来到传说中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后所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三)【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历时五个月,苏辙等人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苏轼,宋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两赋一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8729;赤壁怀古》【乌台诗案】

  (四)解题

  这首词词牌是?“念奴娇”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如鸳鸯戏水。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末句为“一樽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

  标题是?“赤壁怀古”。在诗歌鉴赏时我们首先要关注诗词的题目,有时它是对诗词内容和思想的概括。“赤壁怀古”,“古”在这里指的是古迹,即赤壁。怀古指的是通过怀念古代的人和事来抒发诗人之情。大家注意,这里的赤壁并不是曹操和孙刘大军赤壁之战的地方,而是黄州的赤鼻矶,苏轼把它误认为了赤壁之战的战场。

  (五)整体感知

  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请大家齐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家思考一下,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过渡句是哪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六)品读上阙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淘:冲洗;风流:杰出。字面意思是: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这几句话是两种视角的交织,首先看到大江东去,浪淘尽,通常我们看江,只见其一段,而苏轼看到的却是整条长江,所以他应该是站在高处看,证明其视角的广阔,这是从空间上观察,体现了空间的广阔。

  (大江:空间——广阔)

  前面讲空间视点,是实写。而这里也有虚写的成分:大江可以理解为历史长河,而浪则可以理解为历史发展的沧桑云烟,正是这沧桑云烟洗尽了千古的英雄豪杰。这时,诗人的视点转到了时间上面,千古表现了时间的深远,

  (千古:时间----深远)

  时间与空间的交织,时空纵横就显出了意境的宏阔、大气磅礴,进而表现出诗人心胸的宏阔,这正是苏轼豪放词风的体现。

  (板书:宏阔)

  这种写法影响到后世许多诗人,如***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本来千里、万里,万山都是看不尽的,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再加上诗人的想象能达到特别的效果,“体现空间的广,时间的远,诗人思想的深邃、心胸的宏阔和词的磅礴大气”。

  为何用“风流人物”而不写成“英雄人物”?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等分析周瑜之后再看)“风流人物”是指武胆柔肠、文韬武略、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很有才学又洒脱不羁。/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民大众的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②“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是“旧战场”,就是他们所说的赤壁之战的遗迹。“人道是”,特意说明是“他们说是”,苏轼本来就知道这里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战场,借他人之口,绕过疑点,勾起人们对赤壁之战的回顾。

  “周郎赤壁”还是“周瑜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同时称周郎也有尊敬、敬佩的意思。

  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四面石乱山高,**悬崖峭壁高耸入云霄,惊涛骇浪汹涌澎湃,日夜将江岸冲击撕裂,波涛水涡翻滚腾跃,像卷起千堆雪。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气势磅礴。

  “乱”(岩石山崖险怪、陡峭)、“穿”(山崖高峻,主动去刺穿天空,动态性)、“惊”(浪巨大,世人为之震惊,这里融进诗人主观之情)、“拍”(惊涛力度之大)、“卷”(波涛气势之大)几个动词有力度感,“雪”写出水色的纯白。为我们显出一副动感,豪壮的画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千堆雪比喻巨浪)

  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承接上文,总结了上阕赤壁雄奇壮美之景。过渡句使层次设计更分明,环节联系更紧。

  “一时多少豪杰”,注意“多少”,是多还是少?(多)豪杰很多,而作者在这里只提到一个,那就是周瑜,为什么?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七)品读下阙

  ①“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小乔初嫁了-年轻得志、风流倜傥雄姿英发-威武英俊、气宇不凡

  羽扇纶巾-儒雅斯文、风度翩翩

  谈笑间-作战指挥若定樯橹灰飞烟灭-足智多谋

  称呼:公瑾、周郎(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赤壁成就了周瑜,赤壁之景也是雄奇壮美的,而英雄周瑜又是杰出的,我们可以说雄奇壮美之景衬托杰出的人?

  板书:赤壁(雄奇壮美)——正衬——周瑜(建功立业,又得美人)

  为什么诗人强调“小乔初嫁了”?

  (1)以美人衬英雄,更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春风得意。

  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想着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我们看看:

  周瑜苏轼

  年龄二十四四十七

  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就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生活幸福美满三十丧妻

  周瑜是幸福的,而苏轼是不幸的,这里作者写出幸福的周瑜实际为了反衬自己的不幸。赤壁(雄奇壮美)——反衬——苏轼(壮志难酬,妻死十年)

  ②如果周瑜的灵魂能故地重游,见到苏轼这落魄之态,又会怎样的情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倒装句: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抒发一种惆怅失意的感情】

  笑什么:多情多情:多愁善感愁什么:仕途坎坷壮志难酬

  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江东美女小乔,34岁为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呢?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③苏轼面对这样的惆怅,他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疏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

  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不必过于执着,而江月是千古不变的,苏轼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展现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静。

  (八)主题探究

  这首词上阕主要写赤壁景色,下阕主要写周瑜事迹,篇末借怀古抒发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无限崇敬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9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

  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

  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赤壁奇景

  穿

  山势险峻

  气势

  拟人

  写景

  咏赤壁

  拍

  巨浪惊险

  声音

  对偶

  夸张

  大江气势

  卷

  江水汹涌

  色彩

  比喻

  年轻得意

  英俊潇洒

  英雄风采

  咏史

  怀周瑜

  儒将风度

  非凡胆略

  抒情

  抒己感慨

  人生如梦

  壮志未酬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20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词。

  2。理解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作者借古抒怀的表达方式。

  3。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具备博大胸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

  2。体会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提问法。

  3。讲授法。

  4。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曲会让我们想到那个鼓角争鸣、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那是个催生英雄的时代,如今虽世殊时异,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传。请看下面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驰马射虎的孙权)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文武双全的曹操)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现处不愧青天。

  (忠肝义胆的关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英雄,作为苏轼,他又最欣赏谁呢?(周瑜)三国英雄如此众多,为何他偏偏对周瑜如此推崇?(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全词,在其中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全词。

  1。教师范背。

  2。全班齐读,并思考: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好,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如何体现出这种豪放的呢?我们后文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精神?)

  三、分析题目。

  “念奴娇”是本词的词牌名,其调高亢,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赤壁怀古”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古人。(板书:写景——怀人)

  那么,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本词的上阕。

  2。提问:上阕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是什么?体现了赤壁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雄伟壮观。(意思接*即可)

  3。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景象,但从作者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它的雄奇,这完全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试就以上面三句为例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用词:“穿”、“拍”、“卷”;手法:夸张、拟人、比喻。

  “穿”字写出山石直插云霄的高峻;“拍”字写出波涛撞击岩石发出的声响;“卷”字则写出波涛起浪后的汹涌澎湃。

  4。试分析此段景描写的作用。

  明确:渲染气氛,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蓄势。

  研讲: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汹涌澎湃,然后镜头慢慢前移,我们会依次看到散乱高耸的山石直冲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的撞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似雪的波浪。如果在这样的镜头中在配上诗朗诵,那就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这就是我们的赤壁古战场,我们的“如画江山”。

  五、人物形象分析

  同学们,我们的舞台布置已然完毕,背景就是这如画的江山,当追光灯亮起,照在哪里啊?(豪杰。最终聚焦在周瑜的身上,此时,主人公出场。)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请同学们读有关周瑜的部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称字表示尊敬。

  2。婚姻状况:小乔初嫁了。思考:为何不是出嫁?作用何在?

  要点:年轻有为;衬托手法,美女配英雄;周瑜同孙权的亲戚关系也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

  3。相貌打扮: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总结;威武英俊、风度翩翩,儒将风采(当时比较时髦的装扮)。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点拨:以少对多,却能如此淡定,更显其英雄本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遥想”以下几句塑造出一位春风得意、威武英俊、意气风发的青年将领的形象。

  六、苏轼内心活动。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山依旧,可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地方,却是作者被贬之后游历的去处,面对这样的周瑜,面对如此的功业,他心里是有个比较的,且看下图:

  周瑜————————苏轼

  年龄:刚过而立年*半百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何许人也?他很有才华,散文方面很有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宋代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擅长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可他的仕途却极为坎坷,“乌台诗案”不仅使他官场受挫,更险遭杀头之祸,于是他是带着一身的疲惫,满心的伤痕,来到黄州这个荒凉的小镇,想到自己年*半百却不能同周瑜一样建立功勋,可以说壮志未酬,但他还是渴望建立功业,这正是他仰慕周瑜的地方,也难怪他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样的感慨了。

  七、合作探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感?(解决词中体现的豪放精神)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再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虽然不失优秀,可年华老大,功业少成,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因为同他们为伴,才是永恒。(忆《赤壁赋》)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总结:此句反应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貌似xx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八、高考延伸。

  提问: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选【二十】篇扩展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选【二十】篇(扩展1)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菁华3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

  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念奴娇 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 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 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

  《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 ,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2

  1、了解苏轼在北宋词坛的重要地位及情感。

  2、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奇阔大的意境以及作者积极奋发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难点:体会豪放派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引导分析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宋词《雨霖铃》,那么宋词可分为那两个主要派别呢?《雨》又是属于哪个派别的?(提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与婉约派截然不同的豪放派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作家作品:

  1、作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还是著名画家。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2、作品:

  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著名散文有《前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正字正音:

  1、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2、补充注音: 垒(lěi)、瑾(jǐn)、纶(guān)

  樯(qiáng)、橹(lǔ)、酹(lèi)

  3、请学生自读

  4、指读

  5、集体朗读

  6、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乱石:①陡峭不*的石壁。②群山。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对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四、讲读上阕

  1、提问:三个思考题:一、找出上阙中写景的句子。

  二、句子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哪些?

  三、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者描写的基调怎样?

  明确:一、写景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乱、穿、惊、拍、卷、雪”。

  三、采用的修辞法有比喻、拟人。描写的基调是豪放的。

  (以上问题主要由学生自由讨论解决,讨论解决以上问题后,老师总结: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伟的景象,大刀阔斧纵画横抹了一幅奇险惊绝的赤壁之景。)

  2、提问:“人道是”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提问:上阙的最后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一时多少豪杰”引起下阙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追慕。

  五、小节:学生齐读上阕,体会景中之情。

  总结内容: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满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六、作业:预*下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提问:下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之情,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情。

  二、 讲读下阕

  1、 提问: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2、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明确: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3、 提问: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明确:“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

  4、朗读下片,小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三、总结

  1、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2、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有消极的一面。

  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3、婉约派与豪放派对比(课件)

  四、作业:背诵课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3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2.指导学生理解词的大意

  3.指导学生领悟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大意

  教学难点:

  领悟词的意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讲读

  教学手段:

  电脑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导语: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也正是由于这场战争,三足鼎立的局面才得以形成。因而后人描写同赤壁有关的诗、词、文很多,仅苏轼就写下了名篇《赤壁赋》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他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

  一、作者简介(内容见课件)

  二、问题思考(见课件)

  三、作品朗读(要求:边听朗读边思考上述问题)

  四、意境分析:

  1、首先要理解“意境”这个概念。

  要清楚什么是“意”,什么是“境”,“意境”又指的是什么。(内容见课件)

  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领悟词的意境。(师生问答、讨论)

  问: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这样解释对不对?

  [这样解释不对]

  问:“浪”在这里指的是浪花吗?

  [不是指浪花,比喻时光]

  问:同学们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问:如此的磅礴气势,让我又想到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问: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有这样两句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么,我们就用这两句来改写苏轼这两句,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不可以?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

  [如果可以换用的话,那么苏轼为何不干脆用“英雄人物”呢?虽然“英雄人物”跟“风流人物”都指的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但苏轼心中其实是不等同的。究竟怎样不同,接着往下看。]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问:“大江”具体化为“故垒”,“千古”具体化为“三国”,“风流人物”具体化为“周郎”,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

  [小场景、*景]

  问: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青的感觉。]

  问:“郎”字,显得特别年青潇洒,我们再想想,人名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前闻名吗?不闻名。那么——

  [赤壁是因为赤壁之战而闻名,赤壁之战是周瑜指挥的,因而,赤壁是因为周瑜而闻名的]

  问:反过来说呢?

  [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赤壁”是怎样的一种景观呢?我们接着看。

  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比如,“乱石穿空”是从形的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问:“惊”的繁体字是“驚”,这里是“惊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 一江怒涛。想想这两句分别是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乱石穿空”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浪花如雪一样。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壮丽雄伟、气势磅礴的赤壁江山图就形成了。所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问:赤壁之战中那么多的英雄好汉,为什么单写周瑜?

  [周瑜是统帅,而且他年轻有为]

  问:我们再试着修改一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不能把“公瑾”换成“周郎”,把“初嫁”换成“出嫁”?

  [不能]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而且再用与前面重复了;“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有句话,新婚燕尔!如按上面的解释,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小乔,而是老乔了。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出嫁,而是已经嫁了十年了,真的不是小乔,该是老乔了。

  问:那么,我们考虑一下,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出十年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难道是强调周瑜还沉浸在热恋当中吗?

  [其实,这里词人是故意为错。大家是否记了开头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这里是美女衬英雄,在苏轼心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不仅仅是勇武有力,还要有柔肠,所以,词人有意将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周瑜的新婚放在一起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的那种豪气、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雄姿英发”。

  问: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哪一面呢?“羽扇纶巾”的形象很容易让人想到诸葛亮,因为这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这表面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的儒雅风度。]

  问:如果说,“雄姿英发”与“小乔初嫁了”,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的话,那么,后面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又写周瑜什么呢?

  [能文,又能武。]

  问:接下来,词人仍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话,那么,这一句应当属于——

  [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反衬他的指挥艺术]到这时,一幅赤壁豪杰图就画成了。

  那么,我们再考虑开始的那两道思考题,自然景物就是赤壁江山图,社会场景就是赤壁豪杰图。

  最后几句:

  问:“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苏轼,苏轼来到大江边,观看长江的景观,又怀想英雄豪杰,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应是苏轼在“神游”。]

  问:“多情应笑我”怎样理解?

  [“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风流人物”,多愁善感]

  问: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有人认为苏轼借酒浇愁,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但纵观全词,格调昂扬向上,且在作者简介时我强调了好几个地方,苏轼在写这首词时已经有了达观的人生态度,虽然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有一种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再看看人家周瑜,在三十几岁时,就已名垂青史,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同周瑜一样吗?有些消沉之情,但他又能真正看开,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消失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一般,何必过于执著,所以他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这就是苏轼的壮志难酬情。]

  到这里,我们的意和境就应该出来了吧。

  五、课后总结(内容见课件)

  六、板书设计:

  赤壁江山图

  小乔初嫁 柔

  赤壁豪杰图 雄姿英发 刚 境

  武

  羽扇纶巾 文

  壮志难酬情 意

  七、作业布置(见课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选【二十】篇(扩展2)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菁选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

  一、导入

  古代许多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柳宗元游西山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通过品味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来领略东坡居士的人生境界。

  二、作者介绍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2.“三苏”: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且同属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3.“苏黄”:与黄庭坚并称(诗歌创作)。

  4.“苏辛”:与辛弃疾并称(豪放词创作)。

  5.“宋四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书法)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苏轼生活的王朝是北宋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政治改革和诗文的革新都发生在这时,理想高远,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的苏轼注定会成为文坛的领导人物,他用豪放词风向婉约派提出挑战,为词坛注入一股“雄风”。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构成苏词的浪漫主义基调。苏词内容题材广阔,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以至谈说哲理等,都可以入词,从而扩大了词的领域。

  三、朗读

  1、听朗读录音,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

  2、教师正音,作诵读指导。字词正音:

  ⑴故垒(lěi)⑵纶巾(guān)⑶樯橹(qiánglǔ)⑷早生华发(fà)⑸还酹(huánlèi)诵读: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速、语调;(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

  3、教师范读,全班齐声诵读。

  四、研读词作,探究情感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词作,具体探究。用简单的语言概况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状写赤壁之景,下片抒写人生感慨。

  (一)、分析上阙

  1、男生集体朗读。

  2、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学生作答: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原因是什么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豪放之气笼罩全词。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写景和抒情结合自然,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②.作者描写赤壁景色,为什么用“人道是”三字

  以此点明这里并非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只是借此怀古抒发自己的感情。

  ③.本词的上片中,作者看到了哪些赤壁景观

  明确:赤壁景观: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这三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也暗写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姿,表现作者的豪迈奋发意气,渲染了环境气氛。

  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又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总结上阕,引起下阕。

  3.学生自读上阕,体会景中之情,总结上阕内容。

  小结上阕: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对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称颂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集体朗读并试背上阕。

  (二)、分析下阙

  1、女生集体朗读。

  2、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学生作答:

  ①.下阕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回忆的是什么感慨的是什么明确:前五句:所忆——周郎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才华横溢

  后五句:所感——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②.下阕中周瑜的形象有何特点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明确:周瑜——雄姿勃发,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苏轼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

  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

  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以上这些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补充:烘托——“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

  ③、词人为什么只写周瑜,对周瑜形象的刻画,又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人物---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婚姻---幸福美满---三十丧妻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务---东吴都督(24岁)---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明确: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

  发仰慕之情呢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又是在慨叹自己。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与自己的“待罪黄州、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补充:映衬——既是“以乙托甲”,也是“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

  ④.下阕后五句作者是怎样抒发人生感慨的

  明确:“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热诚向往。但想到自己头发斑白,空有才华,一事无成,作者用自嘲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伤感,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与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所以最后诗人以酒酹月,表现自己的伤感。

  ⑤.下阕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从情感上看具有激奋和伤感的双重色彩。词中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对英雄人物的尽情赞颂,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奋发乐观的人生态度;

  而“人生如梦”的感慨,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郁闷和忧愤。但从全诗主题看,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因而不能孤立地看成是诗人悲观失望的自白。我们应该更多地体味作者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追求。从词的意境和语言分析,这首词感情热烈,富于激情,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怀。因此“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是《赤壁怀古》的理趣所在。

  3.朗读下阕,总结下阕内容。

  下阕第一层描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五、探究:

  俞文豹《吹剑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苏东坡豪放词的风格可见一斑。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

  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留给我们无尽的人生启示: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呢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选择和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七、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词。

  2、利用本节课所学的诗词赏析法,课外多找些苏轼的词作进行阅读品味。

  九、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2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有关常识:

  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又分成: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扬州慢》属后一类。词常见有“令”、“引”、“*”、“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引歌,“*”又称“*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的词字数要多些。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1、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2、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 “小 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3、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讨论分析课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曾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并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三苏”。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构成***“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听读课文的录音。

  讲读上片。

  1、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六、七、八句。

  2、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险怪





夸张



豪迈奔放



穿



高峭





汹涌





比拟





水石相击





狂澜奔腾





比喻





水色纯白





  3、赤壁之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姿态、声音、色彩,无不逼真,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就境界开阔,气象恢宏,大江东去,淘空一切,“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5、四、五句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6、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7、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讲读下片。

  1、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载,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羽扇纶巾”,描写周瑜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

  “故国神游”,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

项目



周瑜



苏轼



年龄



2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基调



感奋



感伤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对人生的虚无态度。

  本首词是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被杀,几经周折被贬黄州,“魂飞汤火命如鸡”,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但是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他把这种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奋”压倒了“伤”。本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悲慨之中的旷达和豪放。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人生如梦”,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比较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

角度



特点



思想



积极、乐观



意境



高远、壮阔



风格



奔放、洒脱



  附录:历代评论家对本首词的评价和相关资料: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些魅力来。

  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构建者。 《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前奏已经奏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诞生。 《苏东坡突围》

  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 【加拿大】叶嘉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乌夜啼》(只有悲哀没有反省和超脱)

  举杯邀明月,对影三人。 李白(是寂寞悲哀之中的飞扬)

  水调歌头苏轼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此词是苏轼41岁时所作,当时苏轼与其弟苏辙已经六七年不见了,他们之间一直是手足情深。

  1、 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2、 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3、 上阕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描写虚景运用了什么方法?想象中的月宫生活是怎样的?

  想象。月宫生活幸福美满,不知“今夕是何年”,没有烦恼,想要“乘风归去”,美妙圣洁,“琼楼玉宇”,然而高而寒冷。

  5、上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上天,是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失意的苦闷,是超尘出世的消极思想的反映;下地,是作者对人间生活的留恋和热爱,是超然达观思想的反映。所以,上阕是作者“遁世”与“入世”思想的矛盾,但入世思想战胜了遁世思想。

  (1)、 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怀子由” 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出了什么?

  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3

  教学目的:

  一、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产生、兴盛、分类及体例特点。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明确苏轼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二、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掌握《永遇乐》多处用典的特点及典故的含意。

  三、学*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 47 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三、学*课文:

  1.指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

  3.补充: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乱石:①陡峭不*的石壁。②群山。《释名》: 山体曰石 。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 二乔 。 大乔 嫁给孙权的哥 哥对策, 小乔 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 铜雀春深锁二乔 的诗句,指的曹 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 二乔 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 初嫁了 就是刚嫁过去。 “了” 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 强虏 或 狂虏 ,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4.请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5 .教师范读以及听读课文的录音。

  6 .讲读上片。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 浪 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 逝者如斯夫 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 风流人物 ,这一句进一步提出 三国周郎赤壁 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人道是 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 乱 写出险怪, 穿 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 惊 写汹涌, 拍 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 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 江山如画 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7 .讲读下片。

  (1)上片重写景,下片 遥想 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武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教师提示: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载,建安三年( 198 )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 羽扇纶巾 ,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武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3)分小组讨论: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 ,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

  多情应笑我 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 人生如梦 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8 .师生讨论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

  (1)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2)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武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 外儒内道 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武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 人生如梦 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人生如梦 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 奋 压倒了 伤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武的宽阔胸襟。

  全词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阙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作者也不例外。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疑难指津】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既有聪明能干的一面,又有狭隘嫉妒的一面,且无“羽扇纶巾” 儒将风度。两部作品对同一人物的刻划各有其妙,且都已深入人心。不必追究谁更接*历史真实。但一定要理解,苏轼词中如此刻划周瑜、赞颂周瑜,意在怀古伤今,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4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词“景、史、情”相融合的写作特色。

  2.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课内赏析课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方式复*作者

  略

  一首诗词,要读懂,首先仍是字词入手。语文实为“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同学评价,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读得怎么样?应该怎样读?

  2.检查字词的理解。

  3.集体朗读。

  4.师范读或者听多媒体的朗读。

  解释:词与诗歌不一样,押的是入声韵。入声韵现在已不存在,现在无锡的老言颇有点相像。举例试用无锡话读。入声韵的特点是压抑,此词虽然是豪放词,然归根结底是压抑的情感。

  5、学生朗读,要求:体会文化

  三、品味鉴赏:词是有章法的,理解词要一层一层的看。全词共八句,分别是:

  1、第一句从眼前江景起兴,由眼前的大江联想到历史长河,引出对往昔英雄的怀念。

  讨论:你认为第一句指的是眼前的大江吗?

  哪几个词是最有历史感的?“浪淘尽”是什么意思?

  (任何英雄人物都会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起笔苍凉)

  2、点明怀古内容,引出古战场。

  故垒西边……这是真是赤壁吗?何以见得?

  3、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突出江流气势和赤壁的雄奇。

  “乱石穿空”写什么?“惊涛拍岸”突出什么?“卷起千堆雪”写什么?

  (写山,雄俊,力度。惊涛,表明水,江流的湍急。雪在质感上比浪形象,生动)

  4、过渡,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怎样联想到英雄的?

  (得江山,造江山,是一种野心的表达,看到美景,想拥有,以江山代表自己的成就。

  5、写周瑜英雄形象,以美人陪衬英雄,突出少年得志。

  写英雄为什么一定要写美人?

  (周瑜当年34岁,英气,才华,美人爱英雄自古以来就如此,美人嫁英雄相得益彰。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那么美人就不是他的了。

  6、写周瑜赫赫战功,以曹军惨败反衬周瑜儒将风流。

  讨论版本中的“墙橹”“强虏”哪一个词好?

  为什么是“羽扇纶巾,儒将风流”?

  7、由怀古到伤己,抒发自己年*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为什么想周瑜会伤自己?(年龄、功业相比)

  这是怎样的心情?(抑郁)

  多情应笑我,多的是什么情?(抑郁之情,早生华发,一“早”字体现此情)

  8、洒酒酬月,表现自己化解胸中郁闷,以求精神超脱的心态。

  “人生如梦”“人间如梦”哪个更好?

  (一指个人,一指所有人。此词更多指的是对自己人生无法把握,虚幻的。人间,则指普遍心态,个人认为,还是“人生”较好。

  9、与周瑜相比之后的感叹:江山在,周郎不在,东坡在,事业不在最后只能洒酒祭江,豪放中见旷达,苍凉中见洒脱。

  四、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五、迁移

  以此法读下一首《京口北固亭怀古》。

  要求:一句句分析,说出理解来。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借景抒情,怀古伤今;

  2.诵读本词,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写作动因。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指谁?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要学*他的一首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是否体现出他的豪放风格。

  二、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北宋成就的文学家,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写作背景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情绪,但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那种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作者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四、解题

  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要咏怀的内容。

  五、诵读词作

  1.听录音朗读,注意语调、停顿以及生字。

  2.提问:整首诗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豪放、有气势、雄壮

  3.诵读提示:这首词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

  4.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要有气势。)

  六、结合翻译,整体把握全词。

  思考:这首词上下两阕分别是以什么为主体的?有什么联系?

  (景)上片:着力描绘赤壁雄奇之景借景抒情

  借抒

  景情

  (情)下片:写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感慨

  七、重点语句分析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两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是传颂千古的名句,为什么呢?好在哪里呢?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请找出最关键的几个字来分析这三句所描写的赤壁之景?

  4.长江有汹涌之景,也有*静之景,而词中所描写的是长江汹涌澎湃的一面,为什么不描写其*静的一面呢?

  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6.“一时多少豪杰”,在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到底又有哪些呢?

  7.“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

  (提示:从哪几个角度写周瑜)

  a.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周瑜什么形象?

  八、总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苏轼才华出众,又有志为了国家而建功立业,但却遭人陷害,被贬黄州。幸而他为人心胸豁达,所以没有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上阕写景,描绘了长江赤壁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羡慕古代英雄、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九、板书设计

  略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6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的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为了说明方便,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三、预*指导:

  1、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2、补充注音:瑾jǐn樯qiáng

  3、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乱石:陡峭不*的石壁。群山。《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四、讨论分析课文

  1、首词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怎样体现在词中的?(指导学生看课文提示)

  2、应如何评价苏武“人生如梦”的感慨?(结合语境)

  3、朗读过程注意体会豪放派的特点。

  4、作者作品提示:

  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5、教师范读以及听读课文的录音。

  6、讲读上片。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浪"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7、讲读下片。

  (1)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武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教师提示: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武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3)分小组讨论: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8、师生讨论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

  (1)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2)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武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武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武的宽阔胸襟。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7

  一、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二、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

  学*过程:一、介绍苏轼导入新课: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是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多文化,不仅是文学巨子。他那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那份永远不灭的诙谐,正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他一生仕途坎坷,一直生存在新旧党争的夹缝中,不停地遭贬、在这过程中,有一次遭贬对他的一生极为重要,这次遭贬形成了他旷达的胸襟、虽经历磨难永远乐观向上的精神。这就是“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二年,他写诗讽刺新法被小人利用,在他的诗中大做文章,扭曲他的用意,最终他以“文字讽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既是小官,又是闲职,此时苏轼空有一腔报国之志,无以施展,内心极为郁闷。闲暇游赤壁古战场怀想古英雄抒发个人感慨。(印发苏轼生*、艺术成就,周瑜及赤壁之战)

  二、师配乐范背,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

  找两名学生朗读读,师点评。

  全体齐读

  三、大家一起看题目,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到赤壁怀古英雄发个人感慨。

  师:词从章法上一般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抒情(也就是所见、所感、板书)

  1、大家看上阙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在赤壁见到了什么景物)

  生回答:所见长江

  赤壁

  2、作者在描绘这些景物时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a、描述长江的句子,让学生齐读。

  (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找两位同学描绘意境:

  c、师重述:滚滚长江浩荡东流,掀起的滔天巨浪无休无止,淘尽无数英雄豪杰。

  3、给你怎样的感受?生回答:气势恢宏、意境壮阔

  长江具有怎样的特点长江之壮阔

  4、这句话暗含什么意思?作者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生回答:***流转千年,英雄豪杰已被历史的风尘湮没,表达作者对英雄的敬仰、向往。

  5、到赤壁怀古就要找寻古代英雄遗迹,找到了没有?生:找到了。

  6、旧营垒西边,就是人们所说的三国时期周郎作战的赤壁,展现在作者面前的赤壁是怎样的?

  生回答:

  (二)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a、找两位同学描绘意境:

  b、师描述:陡峭的山崖直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C、给你这样的感受?生回答:

  将我们带入一种奔马轰雷、惊人动魄的奇险境界,概括赤壁景物特点:雄奇险峻。赤壁之雄奇

  师:如此壮烈之山河,如此锦绣之江山,怎能不产生并吸引无数英雄?正如***《沁园春·雪》中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有横槊赋诗的曹操,骑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计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众多英雄中,苏轼最向往崇拜的是谁?周瑜,下阕塑造周瑜怎样形象?学生齐读相关语句。7、写周瑜为何插入“小乔初嫁了”?生回答:

  小乔:乔玄之女,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周瑜:24岁封建威中郎将,34岁指挥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说明周瑜:年轻有为,功业有成,用小乔(美女)衬周瑜(英雄)更显得周瑜春风得意。如此仕途得意,婚姻美满的青年大都督的确是“英气逼人,意气风发。”

  8、重头戏在后面,描述了什么场面?(赤壁之战)生齐答:

  (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述场面(找2名同学):

  师重述:周瑜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装束极儒雅,神态极为悠闲,从容,好像一切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了。说说笑笑之间,敌方八十万大军,连同无数船只,烧成一片火海,顷刻间变为灰烬消失在浩瀚的长江之中。如此指挥若定,风度何等令人生敬!

  9、苏轼这样歌颂周瑜,用意何在?生回答:

  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那样能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因此他立即由彼及此想到自己,齐读最后两句,想象当年周瑜大破曹军的情景,应笑自己的多情善感,头发早斑白了。多愁善感即敏感,想的多。他想到了什么?生回答:周瑜:24岁中郎将34岁指挥赤壁之战而自己此时已47岁被贬黄州一直想建立功业但报国无门年华已老,功业未成,壮志未酬不禁产生:人生如梦之感

  9、探讨尾句含消极成分但能否掩盖全词豪壮基调生讨论后回答:

  a、历经挫折,产生此感可以理解

  b、“人生如梦”还有什么想不开,放不下的?一切不如意都会成为过去不必太在意。

  C、“人生如梦”并未想去及时行乐,只是把一腔愁情倾诉给月亮,以酒酬月。

  因此不能掩盖全词豪壮情调。

  四、板书:

  五、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深切体会豪放词的韵味。

  六、当堂背诵此词,并检查。

  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活形态。用践学思想指导教学,课堂就能真正成为学生实践学的场域。

  一、践学的内涵

  众所周知,体育课不能只是学生用眼看教师或一两个学生做示范动作,自我却始终站在原地、坐在原位静观其变。如果那样,还叫体育课吗?体育课是要真正地实践起来的,要运动肢体,活动筋骨,要跑跳投掷,要流汗,要付出体力,付出能量。文化课的学*也是如此!学生要有进取紧张地动起来的状态和过程,要将学*活动落实到自我的眼、手、腿、脑、心中去,要从课堂观摩教师及个别尖子生说、演、算、投影仪的播放的观摩者变成学*的实践者,变成活动的承载者,变成过程的生成者,在课堂这片天地里经历过程,承担生成,完成成长。

  同时,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学*,还在于除了知识认知这一冰山一角(这就是惯常所谓的学*),更大、更重要的部分,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实践学*,也就是真正地对学*进行实践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学*力和创造力。学生知识的组织和转换、学*情感态度的体验累积、学*品质的逐渐自养、学*力和创造力的逐步练就以及学*的欢乐与生活的幸福,都是在践行学*的过程中实现的,同行共生的。

  美国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并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对所教资料的*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这已经证明了怎样的课堂结构才是最有效的,怎样的课堂生活才是更有意义的,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真正关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旧有课堂的价值取向需要提升、结构需要调整,总体上说就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讲听、灌受为主体结构的课堂进行改造重置,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学为主体来组织教学结构与活动流程。

  二、践学的贯彻

  课堂践学,是科学地实践和体验学*。经过营造氛围、明晰目标、指导学法、兑现行为等手段,以学知识为凭借来到达践行学*、学学*本身的目的,以求懂得学*,领悟学*,驾驭学*,强大学*的本领。

  (一)课例呈现

  我们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为例。

  环节一:吟诵课文,整体感知

  1、个体自读小组诵读全班齐读

  个别不清楚的,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解决。

  2、结合诵读感知,说说自我读到了哪些资料?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明晰:

  (1)上片主要写赤壁的景色。

  (2)下片主要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师: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生:经过对赤壁风景的描述和历史人物(周瑜)的缅怀,抒发了自我壮志未酬、仕途不畅、两鬓发白、无所建树的悲叹和人生如梦的感慨。

  生:作者借对古战场的凭吊以及自我与英雄人物的比较,表达了自我对人生的思考,抒写了超然的人生态度。

  环节二:明确任务,目标导学

  师:我们首先初步整体感知了词的基本资料。但对于这首千古名词,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基本资料这个层面。我们还需要干什么呢?

  生:弄明白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了这首词。

  生:把握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弄清他的态度究竟是进取还是消极。

  生:探讨这首词的特点。

  生:赏析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我们归纳一下(教师出示PPT):

  环节三: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师:知人论世是一种重要的诗词鉴赏方法。结合我们对词的资料的初次感受,对于苏轼,你已经明白哪些信息?还想明白哪些信息?

  学生各自交流自我心中的苏轼(略)。

  同学们的交流涉及苏轼的人生经历、仕途变迁、为官政绩、文坛地位、感情婚姻、家庭亲情、处事态度、人生观、性格、志趣、才学(文章、诗词、书法、绘画、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

  师:好,同学们对苏轼了解不少,说得有根有据,有血有肉。结合本词的学*,还想明白什么?

  生:作者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写了这首词?

  生:写作意图是什么?

  生:是怀古伤今吗?作者是不是很消极?

  师:谁来说说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了这首词,目的是什么?

  生: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由于当时他的人缘还不错,营救的人很多,皇帝才决定不杀他,把他从京城贬到了黄州,做了一个毫无实权的团练副使。当是苏轼已经47岁,心境极其复杂,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生: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宋神宗贬到黄州,这是他政治仕途上的一次重大打击。这样的厄运与不幸,他如何应对呢?从他在那里写下的一批作品中,我们读出了他的失意孤独、困惑烦恼,我们更读出了他的超脱旷达、从容淡定。

  生:一切文章皆有意图。《赤壁怀古》的目的.就是抒发自我历经人世沧桑后对人生的感慨。

  师:明白这些,很好!但还不够。让我们再对本词做一些深入探讨。

  环节四: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学*成果

  1、教师PPT出示几个探究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冲学*目标,增强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各小组展开研讨。用关键词表述探究结果,并准备口头分析。

  3、各小组到前后黑板板演本组成果(板书关键词句),并作口头阐述。

  4、异组点评。不仅仅点评结果,也点评概括的准确性、思考的角度、书写、口头表达等。教师适时点拨,提炼升华。

  【仅记录第4个问题的展示,其它问题的探究过程和展示略。】

  同学们对本词的豪放表此刻哪些方面的探讨,小组展示如下成果:

  板演(关键词概括):

  ①描绘壮丽之景

  ②刻画豪迈之人

  ③抒发豪壮之情

  ④揭示通达之理

  口头表述,也简洁明快:

  景体现为描绘赤壁的壮丽、雄奇、奇特、磅礴。

  人体现为刻画周瑜的伟大、英雄、卓越、豪杰、俊贤、非凡。

  情体现为抒发自身豪迈、悲壮、超然、慷慨的感情。

  理体现为对生命、人生、生活的思考,揭示彻悟、通达、普遍的哲理。

  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豪放特色。赢得全班一片掌声。

  此时,一同学还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将小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生:是不是仅有写这样的景、人、情、理才能体现出豪放的特点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大家探讨探讨。

  师:(提示)同学们能够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进行比较阅读。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各小组又展开了合作学*活动。然后,板演展示,口头陈述。

  板演:

  《定风波》

  事小事(途中遇雨这样的常事)

  景常景(打叶雨声、微寒春风、雨后放晴)

  人凡人(竹杖芒鞋的自我,雨中狼狈的同行者)

  情淡定(雨中吟啸徐行,似觉无风无雨)

  理简单(简朴、寻常,豁达态度)

  口述:

  生:我们把《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两相比较,虽资料不一样,但同样能够见出作者的豪放。所以,豪放取决于人的态度、人的胸襟、人的境界,自然不必受制于所写的景物人事是否大气磅礴。豪放,乃旷达超脱的胸襟,超凡脱俗的人生梦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底色。

  他评:(集中大家的观点)板演简洁,很有概括性,阐述到位,表达准确,揭示了本质,很有启发性。

  同学们靠自我的力量,拓展了认识,通透了思想。

  (二)课例分析

  从课例中,我们能够看出践学课堂构成环节和运行特点。

  1、践学课堂的构成环节:

  (1)自学质疑,践行独学。个人自学、独学的行为是其他学*方式存在的基础。独学成力学(全力学、尽力学),能够促进整个学程的快节奏,高品质。

  (2)讨论领悟,践行合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对子间的帮扶、师生间的点化,这都是合学合作的重要形式。互相作为资源,互相激发和点拨,共享学*智慧、过程与成果。

  (3)展示分享,践行展学。学*的策略、过程、程度、困惑、成果等,需要经过说、写、演、述、结等行为展示出来。展示的过程是一个暴露不足、显现疏漏、发现问题、清理错误的过程。经历了展学实践,知识与本事的构建会更有效,对学*本身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4)检测巩固,践行活学。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是治学之根本。课堂问题解决、课堂检测、课堂展示,学生实践着活学。在使用所学过程中,一边验证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全面性、效力性,一边验证自我的理解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实践中运用的、验证的、创生的知识和本事,能融进生命,伴随终身。比如,问题的探究与解答,这本身就是对思想方法的正确性、思维的深度精度、表述的准确性的检测,在其中巩固知识和技能。

  (5)评价提升,践行评学。评学是个体或组织学*行为的一部分。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学*看学*,跳出过程看过程,跳出自我看自我,这是教学领域的一种高境界。在自评、互评、师评过程中,明晰优劣得失、实现提炼升华。个体在这个登高回望、整体审视的过程中实现醒悟、领悟、顿悟,提高学*的元认知本事。

  2、践学课堂的运行特点:

  第一,教学主体过程,是由学生经过践学共同生成的。学生参与了活动,承担了任务,催生了需求,展示了成果,并从中体验和领悟了学*的方式方法。

  第二,课堂上,学生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个体变成了小组,由单兵作战变成小组行动,学生全卷入,全裹挟,课堂乱(活)起来,构成一窝蜂般地学*态势,打破了原有课堂的井然有序。

  第三,学生组织结构的变化,对教学方式变化产生了倒推力,课堂话语权、评价权、沟通权、展示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自主、合作学*的真正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成为本体,而不仅仅是过程中的点缀。

  第四,教师退后,其功能不再是灌输,不再是结论的说教,而是顺势而串,顺势而导,顺势而化,顺势而评。

  第五,关键词(板演)+分析(口述)的成果展示形式成为基本态,这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言语技能,提高规范表达本事和语文应试本事。

  三、践学课堂的比较优势

  从教学的主要环节来看,践学课堂与旧有课堂相比,具有必须的比较优势。

  比如,在了解认识作家、掌握创作背景方面,处理方式更能体现以生为本、追求实效。

  原有教学,一般采用教师出示作家作品、创作背景,无论学生明白不明白、明白多少,都让学生一读(单人读或齐读)了之。

  践学课堂,则调动学生已知,各自分享自我原先明白的作者信息,此刻还想明白哪些信息,让学生自我与自我有一个对话,明白新增点。并能并根据课题所需,从资料中侧重关注作者某一方面的经历或思想,明确观察点和利用点,把认识作者与词作的鉴赏紧密结合。这就是一个实践学*、学学*的过程。

  再如,展示后的点评,采用异组点评方式,改变了教师掌控评判权的弊端。

  某一小组板演、口述成果后,由其他小组成员来根据板演的关键词核心句进行确定、分析、点评。这样做,一方面防止了小组只关注和讨论自我组的问题,而不去管其他的问题的现象,促进各小组研究每一个问题,并要有自我的思考和结果。另一方面,促进小组与小组间、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沟通、交流。异常是存在分歧的地方,双方能够补充陈述本组的理由和思考过程,展开辩论,其它组的同学也可参与其中,亮出自我的看法,进行思想碰撞。而最重要的还在于,经过点评、纠正、补充,构成了多生多生之间对话,多生教师之间的对话,多出了若干关注学*行为和结果的角度,并让学生体验评价,提高评价本事,教学意义和价值自然扩大了。

  在其他诸多方面,践学课堂都体现出与旧有课堂相比较的优势。

  与他人不关联,错读误读自我难以分辨,得不到及时纠正。

  在自读基础上增加小组读(或接读、或轮读、或分主角读)

  互为听众,出现错读误读、疑难之处,组员间能够及时辨析纠正,保证实效。

  应对问题

  自我思考,或同桌之间做点交流

  相对封闭,信息量也不丰富,往往认识不深入,不充分。

  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交流讨论,甚至辩论争论。

  相对开放,参与面广,多向交流,看问题的角度、方法多元。眼界会拓宽,认识能丰富。

  解决问题

  教师抽单个学生回答

  学生被动,师生单向对话,其他学生推脱职责,容易游离。教师掌握评价权(虽有时也让同学评价一下,但往往是点缀)。

  小组先构成共识或产生分歧,推荐发言人陈述,其他成员补充。或各小组齐动,进行板演。

  小组行动,比较主动;参与面广,互相带动;团体智慧,互学互补。

  课堂展示

  以单个学生口头表达为主

  展示的往往是结果、结论;生成的教学资源有限。

  展示方式多种(口述、板演、小组作品呈现、小组表演、过程再现、情景模拟等)

  展示的不单是结果,还有方法、过程,不一样的看法,组员的争论、分歧,行动表现、参与态度、合作状态等。能够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课堂形态

  学生以坐学为主,有时扭转身子与同桌、前后有些简单交流。

  教师固守讲台,实施讲问评,课堂结构僵化,气氛沉闷,学生学得消极、辛苦。

  学生全面动起来:或聚在一齐讨论,或涌到前后板演,或互相配合表演,或做教师拿着粉笔点评。

  课堂结构活泛,气氛活跃,学生动静结合,学得进取、欢乐。教师穿插于学生群体之中,随生动而动,教与学生态化。

  总之,原有课堂上,学生总跟在教师后面,被教师教导、控制、管理、要求、禁止,等靠逃避的心态很突出。课堂相对静态,思维相对封闭,更多体现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质疑问难的可能性小,难得生成教学资源,课堂容易陷入沉闷、陷入教师一言堂的状况。践学课堂,学生走到前台,人人能参与、人人能行动,行动作为的意识浓厚,总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做、在讨论、在交流、在板演、在点评、在活动,学*的实践性、活动性、合作性、体验性比较明显,本事、素质在模式中得到全面关注,异常是情感、态度等内隐型品质得到养成。正因如此,学生的思维容易激活,思维与思维、观点与观点之间容易产生冲突、碰撞,学生活动空间大,课堂相对开放,相对活跃,充满生机,能够很容易地生成教学资源,出现师生、生生群言堂的景象,真正保障教学实效,充分彰显教学价值。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3.了解作品中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4.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

  【教学重点】

  描写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追思周瑜当年雄姿。

  【教学难点】

  首尾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赤壁赋》(已经学过)引入: 同样在黄州赤壁,同样于壬戌七月,同样写失意情怀,苏轼用另一种体裁——词,写了另一篇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作者作品提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苏轼词的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三、朗读全文

  (教师范读全文或播放朗诵)

  提示:该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高亢激昂。

  四、欣赏上阕

  1.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赤壁景观?(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

  2.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这些景物有何物点?(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 这首词的意境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

  4.这种雄浑壮阔的意境,与作者用词的艺术有很大的关系。你觉得上阕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功底,为什么?

  赏析三个词――淘、穿、卷。

  ( 1 )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了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物理意义上水的概念,它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 2 )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 3 )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形象真切。

  5.面对壮美 的赤壁景观,作者依次生发了哪些怀古情思?( 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 )

  6.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五、赏析下片

  1.下阕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个历史人物?( 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周郎”形象有何特点?(“羽扇纶巾”,从服饰上写周瑜虽身为主帅,身当大敌,却羽扇便服,不着戎装,这里把周瑜写得多么闲雅、雍容,真是风度超人。“谈笑间”从神态上写,周瑜不是“叱咤风云”的大声疾呼,而是谈笑风生,从容镇定,结果使曹操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强大舰队灰飞烟灭。可见他韬略过人、战功显赫。作者写战争,写豪杰,不渲染金戈铁马的紧张气氛,而着笔主帅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在写法上是颇为巧妙的,艺术效果是强列的。)

  ( 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3.周郎如此,苏子本人呢?如何理解词的结尾?

  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转到自抒怀抱。周瑜年轻时即战功显赫,垂名千古,而自己呢?年*半百,白发早生而贬居边地,无所建树。这怎能不令人感慨万端!

  (读这首词的人,一般都说结尾消极。联系前边怀古的内容看,他写的意气飞扬、气概不凡。因此可知他不是真消极,真消极就要隐退,不会“遥想公瑾当年”了。但面对现实的政治迫害,四十七岁的苏轼,又不能不感叹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但他这种感叹,正是对所受政治迫害的不*,正是不忘世事的表现。所以在表面的消极中,含蕴着他的不甘消极的用世精神在内,这是这首词中的主流。)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六、师生讨论总结这首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1.思想感情:

  (1)全文线索:

  大江东去 → 江山如画 → 公瑾当年 → 人生如梦

  (总揽全篇) (描画景色) (追想历史) (抒写情怀)

  (由景而人,由人而己。)

  (2)一方面,对英雄充满了无限的倾幕与向往,另一方面,感慨自己年华已逝,功业示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作者看破红尘,借洒浇愁,以寻求精神的解脱。

  概括要点:咏赤壁,怀周瑜,抒情怀。

  2.艺术特点

  (1) 这首词以“赤壁怀古”为题,内容很好地照应了标题。将写景、怀古、抒情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2) 本词特点:豪放的风格。

  A、明确:《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此词意境高远,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其境界之宏大,前所未有。作品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出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昂奋的豪情和旷达的思绪。

  B、归纳豪放的风格:

  词风飘逸豪放。创作视野较为广阔,反映的社会生活较宽阔、深刻;气象恢弘雄放,格调高昂、健康;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直。

  C、与婉约的风格对比

  补充阅读:《雨霖铃 寒蝉凄切》(柳永),媒体放映作品及其注释,简略解释作品。

  要求:领会其含蓄婉转清丽的风格,注意与豪放风格的对比。

  归纳婉约的风格,与豪放的风格对比。

  a.婉约的风格:

  清婉柔丽的风格。大多写离情别绪、闺情花间、个人际遇,缺乏重大的社会意义;却讲究音律,词藻多彩,倾心于精炼词句,追求形式的协调、美丽;情感含蓄蕴藉、婉转动人;刻画细腻 ,但有时失于雕琢、堆砌。

  b.风格对比

  明确:从题材、语言、音律、情感几个方面归纳。(略)

  (苏东坡曾问一位幕士:“我词何如柳七?”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小板,唱‘杨柳暗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七、与《前赤壁赋》比较

  1.写景部分(第一段)

  ①找出各自描写景物的词句;

  ②归纳:前者表现的是一种壮美;后者表现的是一种柔美。

  2.抒怀部分(第四段)

  ①找出各自抒写情怀的词句;

  ②归纳:满怀苦闷而寄情山水,消极中有积极。

  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醉看 江山如画 写景

  遥想 英雄当年 咏史 激奋 旷达

  沉思 人生如梦 抒怀 感伤 超脱

  [补充]:

  一、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乱石:①陡峭不*的石壁。②群山。《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对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赤壁》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

  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本文写景、怀古、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时的自主、合作、探究本事,掌握常用的鉴赏诗歌方法;

  3、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比较,归纳,感悟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背景。(教师略作提示)

  1、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调名本此。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宦海沉浮,但文学艺术成就颇丰。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苏。

  3、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苏轼因被指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此词是游赤鼻矶时的感怀之作。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

  正音强虏(lǔ)华发(huā)羽扇纶巾(guān)还酹江月(hái)(lèi)

  释义一尊(通樽,酒杯)华发(通花,花白)大江东去(名词作状语,向东)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句式①故国神游: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为:神游故国。②多情应笑我: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为:应笑我多情。

  2、品评朗读,感悟词情。

  ①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词。读后教师作诵读指导。

  ②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我们才能理解作品,神交作者。关于如何朗诵这首词,还有一则小故事,请大家看屏幕。)全文在那里就不再赘述,请大家看那里面有句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本词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意境开阔,画面壮丽,气势雄浑,应当读得铿锵有力,慷慨洒脱。(下头就请大家把自我当作关西大汉自由朗读全词!)

  好,读得很认真!词的节奏感很强,朗读过程中要注意断句及韵脚,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韵脚其实就是每句话的最终一字,韵脚字及一些动词、形容词都要重读。哪位关西大汉能自告奋勇地来朗读全词。(鼓掌)

  读得不错,有点关西大汉的味。下头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我国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焦晃教师的精彩配乐朗诵,再次去感受全词豪放的风格。)

  3、理清结构,把握全词。

  从词的结构上来说词一般分为上、下阕,从章法上说,词的上阕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阕则侧重抒情。

  四、合作探究,鉴赏词句。

  1、自由朗读,交流讨论,质疑释疑。

  提问: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些语句,简要说明理由。请同学们各抒己见。(一般只作肯定,适当评点。指出学生的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句,师提问:读得很有气势。它起首就是一个江,这条江是怎样的一条江一个字

  生答:大。

  师提问:大。它不说流、不说淌等,说什么说淘。淘的程度怎样样

  生答:尽。

  师追问:淘了多少时间

  生答:千古。

  师继续追问:都淘些什么人物

  生答:风流人物。

  师总结:词开篇就将赤壁放在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

  2、重点探讨研*。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⑴哪些字用得好(学会品味语言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本事,我们在分析写景的资料时要异常注意一些动词和形容词。我们一齐来看此句哪些词写得较好。)

  乱:岸边山岩之险怪;穿:陡峭山崖的高峻;惊:江水之汹涌;拍: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波涛力量之大,展开阔大雪浪图。

  ⑵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述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基调

  乱险怪形夸张豪迈奔放

  穿高峭

  惊汹涌声比拟

  拍水石相击

  卷狂澜奔腾形比喻

  雪水色纯白色

  (你能把画面描述出来吗经过这些意象的分析,为我们营造的怎样的意境呢)

  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了它的雄伟壮丽,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阕追怀周瑜渲染环境氛围。

  (好,说得都不错。我们一开始就说三国群雄的文韬武略,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②探讨:作者为什么选择周瑜作为怀古的对象(自由发言)

  其实词中有作者自身与周瑜之比,请你填写下表,对此加以分析。

  (比较了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选择周瑜作为怀古的对象)

  主要是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我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怀古伤今,感慨万千。借周瑜的年少有为来感叹自我的事业无成、壮志难酬、年华虚度。

  ③探讨:如何理解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分组讨论)

  (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自我解脱,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大家是如何理解的请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对大家的发言,我们作一小结。

  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如画江山,又想周瑜三十四岁时,就指挥赤壁大战取得胜利,名垂青史,立下赫赫战功,肯定深深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可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生性旷达洒脱,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人间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他异常洒脱,洒酒祭奠江月。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也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同学们以后也必然遇到种种挫折、打击和磨难;人的一生也会面临许多的选择与诱惑,你将何去何从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能找到需要的答案。

  3、小结全词。

  全词由大江带出,写景、怀古、抒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活力。那么学*了这首豪放词的代表作,它豪放体此刻哪些方面呢景之壮,人之豪,情之达。

  我们学*了诗歌鉴赏的常用方法:知人论世、品味语言、分析意象、辨析表现方法,体验情感。

  最终,我们一齐来再次团体朗读全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0

  学*目的:

  1、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2、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初步鉴赏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风。

  学*设想:

  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学*中通过配乐朗诵,视频展示、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充分感受豪放的情调。在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本词的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等。拓展部分安排与柳永的《雨霖铃》比较,再通过学生自己上网找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通过在咖啡屋或讨论区展开讨论,讨论两派词风的差异。

  学*时数:一课时

  学*步骤:

  一、导入

  以图片“东坡肉”引入,介绍这道菜的来历与创作这首词的相关资料。然后品味学过的东坡诗词中名句:(《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晓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齐读的过程中,进入词人的创作情景。

  二、解读课文

  1、整体感知

  以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导入,让学生在听配乐朗诵过程中,加上赤壁图画、三国人物的不断切换,在悲怆、悠长背景音乐中,徐徐响起略带深沉的朗诵,学生渐渐收起了脸上的微笑,若有所思的模样。画面上出现惊涛拍岸壮阔图画,三国人物登场的时候,联系着词的.内容,学生的脑海里开始联想到当时的战争情况。这样,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充分感受到了苏词豪放的词风特点,为下面的深入鉴赏奠定了基础。

  2、题解

  介绍词的有关常识,学生利用老师下载的网页自主学*作者生*、有关创作的背景等知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写作背景:《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3、集体诵读

  诗词鉴赏离不开诵读。诵读不仅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风格的体会,从而领悟诗词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激发感情,在感受天才的想像魅力的同时,滋润自己的想像力。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4、分析豪壮情调的表现:

  ①赤壁景物的描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中哪些字传神?

  明确: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展示了一幅幅大江惊涛拍岸的图片。在形象的图片启发下,学生较好地领会了:一个“浪”字传神,既是长江之浪,又喻历史长河之变幻,勾联起长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让人联想起滚滚历史长河,忆起千古风流人物的业绩;而一个“淘”字,既形象又表露出诗人的感情。

  对词的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人评价很高,说它不同凡响。

  明确: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流逝,抒发了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

  ②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5、分析艺术表现手法:映衬

  ①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

  ②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映衬

  三、拓展训练

  1、感性认识:与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江城子》两首婉约词对比

  2、上网浏览:按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上网查找和品读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

  3、在咖啡屋或讨论区:讨论两派词风的不同

  四、教师点评,布置作业。

  作业:写一篇文学评论《“豪放派”之我见》或者《“婉约派”之我见》

  《念奴娇》教学流程图: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学*目标1)

  (提供资源)

  (实现学*目标1)

  (实现学*目标2)

  (实现学*目标3)

  (协作学*)

  (拓展思维)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1

  一、概述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学*者特征分析

  1、学*特点: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有浓厚兴趣。

  2.学**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能力。

  3.学*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机会很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石二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它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如果是其它专题性学*、研究性学*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以来最为火热的,也是对三国人物的一个品评——《易中天品三国》。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展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朗读环节】

  1,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

  【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

  2,提问: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或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

  (四)视频素材:

  1.《无言独上西楼》mv()

  2.《滚滚长江东逝水》()

  3.《三国赤壁——周瑜》()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2

  一、教学构想

  1、设计意图

  本文是古诗词单元的讲读课,在设计课件时,一方面是要将本首词的重点体现出来,使学生能理解这首词,同时还要能由此及彼,课件中要体现出引导学生欣赏这一类诗词的特点,这一点容易被忽视。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词中的精品,代表了苏轼豪放词的最高成就。它第一次运用词的形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代表苏词的独特面貌。词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词将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这应是文章的学*重点。

  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宋词,对于宋词的有关常识,以及苏轼的有关情况应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但高中阶段的诗词教学应重在诗词的鉴赏,应结合诗词,将诗词鉴赏的有关常识贯穿在诗词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学会赏析诗词。这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词中作者的感情也是本文的教学内容之一,文中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应引导学生对这种变化加以理解,这样方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

  2、确定目标

  根据上文的分析和高中教学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①了解苏东坡的生*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②学*该词写景、抒情,咏史、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③理解词中表现出的苏轼的情感矛盾。

  3、过程安排

  教学的具体过程拟设计为读——析——结——赏几步。

  拟设计问题如下:

  ①上阕作者如何写景?写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

  ②作者对曾经活跃在这里的英雄人物有具有怎样的情怀?

  ③作者如何刻画周瑜形象的?又如何写自身的?

  ④怎样理解作者对周瑜和对自己的感情的矛盾?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注意朗读、分析、总结和赏析的结合,将赏析的部分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并注意及时总结。

  二、课件制作

  (一)素材准备

  本课件只用了一个图片素材,即苏轼的图片,在网上即可搜寻到。

  作为诗词的课件,还应该有音频素材,即课文的朗读录音,因为在操作时未能找到录音带,故本课件没有朗读的部分。条件允许的应尽可能准备,用windows自带的录音机转录即可。

  图片位置:

  (二)过程略解

  第一页:导航页面

  页面解说:此页面为导航页面,显示该课件的主要内容,方便教学操作。

  制作要领:

  1、在powerpoint中新建一文件,命名后保存;

  2、应用设计模板;

  3、插入课题、作者和图片,调整大小、位置,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4、插入文本框,输入导航内容,调整文字大小、颜色、位置,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二页:目标页面

  页面解说:该页面设计主要为让学生明确学*本课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标,加强教学的目的性和学生学*的针对性。

  制作要领:

  1、插入新幻灯片;

  2、插入文本框,在文本框中分别输入“教学目标”及其具体内容;

  3、调整文字的大小、位置、颜色,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三页:作者介绍

  页面解说:此页面为作者介绍,苏轼的生*经历对课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此处的介绍应适当具体详细些,使学生对苏轼的一生中重大的转变有所了解。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苏轼图片,调整位置,设置动画效果;

  2、插入文本框,分别输入“作者介绍”及其具体内容;

  3、调整文字的大小、位置、颜色,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四页:词语解释

  页面解说:此页面主要解释课文中的一些疑难词语,便于学生理解全文的`表面含义,也为更深地理解课文作准备。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两个文本框,分别输入“词语解释”和全文;

  2、调整文字的大小、位置和颜色,将需要解释的词语设置成不同的颜色,便于区别;

  3、插入若干文本框,对应每个需要解释的词语输入该词语的解释,个别位置在中间的词语可插入自选图形中的标注进行解释;

  4、为每个对象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五页:课文分析

  页面解说:此页面和下一页(下阕的分析)为课文内容的分析页面,具体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写景、抒情,咏史、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输入“课文分析”及“上阕”,调整大小位置;

  2、插入7*5的表格,设置表格的边框,并删除表格中的某些线条;

  3、在表格的最上一栏填上相应的内容;

  4、插入若干文本框,分别在对应位置输入相应内容,并设置文字颜色为红色;

  5、为每一个对象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6、下阕与此同。

  第六页:总结课文

  页面解说:此页为课文的总结页面,将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若干文本框,在每个文本框中输入一个内容,调整文字的大小、颜色;

  2、插入若干箭头和一竖直线,设置线条的线形及颜色;

  3、将文本框、箭头和直线分别放到适当位置,设置动画效果,并调整其出现顺序。

  第七页:比较阅读

  页面解说:此页和下一个页面(比较阅读)是将两首豪放词、一首豪放词一首婉约词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领会豪放词的特点。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输入“比较阅读”,调整大小、位置和颜色,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2、插入两个10*1的表格,设置表格的边框,并分别在表格中输入两首词,设置文字的大小、颜色;

  3、为两个表格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4、下一页豪放词和婉约词的比较与此页同,略。

  第八页:总结特点

  页面解说:此页面在比较前面三首词的基础上总结豪放词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输入“豪放词特点”,并调整大小位置;

  2、插入4*2的表格,设置表格的边框和填充颜色;

  3、在表格的相应位置输入除具体特点的其他内容;

  4、插入三个文本框,分别输入三个特点,并调整至相应位置;

  5、为每个对象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九页:思考练*

  页面解说:此练*页面主要要检测学生对诗词鉴赏领悟情况,便于发现问题,在下面的诗词教学中及时补过。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两个文本框,分别输入“思考练*”和具体练*内容;

  2、调整文字的大小、位置、颜色,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三、操作要领

  1、诗词教学应突出朗读,朗读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没有录音带,课件中没有朗读的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加强,不可忽略。共3页,当前第2页123

  2、分析课文时,应将问题和填表相结合,在问题中解答中完成表格的填写,否则将影响到对文章的理解。

  3、比较阅读时应将两首豪放词之间的共同点和与婉约词的区别讲解清楚,便于豪放词特点的归纳。

  4、应将鉴赏诗词的内容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不可单方面强调,那样不利于学生对诗词鉴赏的掌握。

  四、预期效果

  本课件注重对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阅读诗词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本课的学*,对苏轼的其人其事与所了解,对词人的遭遇对创作的影响能有一定的领悟,同时能比较容易地辨别出词的风格特点,能进行简单的诗词鉴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3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的生*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意目标:

  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颀赏一首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驰骋在古战场。让我们踏着这雄浑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关于苏轼:

  1。生*:(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三、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四、诵读词作:

  1、诵读:点击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2、提问:整首诗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豪放、有气势、雄壮

  3、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独自读。

  五、品析词作:

  (一)上阕:

  1、描绘了赤壁怎样的画面呢?呈现了什么特点?

  明确:绘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2、这样的景物时在什么样的大背景下?

  明确:大江东去浪淘尽(壮阔的景色)——空间

  千古风流人物——时间

  3、赤壁是不是古战场“赤壁之战”的赤壁?

  明确:不是,注释解释。同时还有“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试背上阕。

  (二)下阕:

  1、从哪几个角度写周瑜?

  学生读然后找原句。

  明确:羽扇纶巾(外貌)——儒雅、风流倜傥的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泰然自若

  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能否将“初嫁”换为“初嫁”?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赤壁之战当年小乔嫁给周瑜已有十年。

  明确:为了说明周瑜年轻。“小乔初嫁了”,静静的语言传出喧闹的喜悦,英雄美人,年轻有为。

  3、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明确:通过下面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周瑜

  苏轼

  建功年龄

  二十多岁

  四十多岁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苏轼对周瑜的“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如何理解?

  明确:“故国神游”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同样也是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情”,指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笑”,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还这么多情,还有这样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国的情感。“早生华发”感慨光阴虚度。

  4、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5、试背下阕。

  六、拓展练*

  1、当代社会谁堪称英雄?谁堪称风流人物?

  学生讨论(教师多媒体提示),联系现在社会事件,寻找思考讨论,最后总结。

  与时俱进,能就人民于危难,无私奉献,坚强……,学生各抒己见。

  2、诵读背诵本词。

  附: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

  绘景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羽扇纶巾

  写人谈笑间

  墙橹灰飞烟灭

  感慨人生如梦(壮志难酬)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3、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重点难点:

  1、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2、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3、对作者感情的认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南阳***有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辩襄阳南阳。”是为名人诸葛亮籍贯之辩。同样,诸葛亮说孙权,联吴蜀,借东风,捉放曹的赤壁大战古战场究竟在于何方?也有过类似的争辩。有人据《水经注》,断定在今湖北省武昌县内,有人据《元和郡县志》,确认在蒲圻县西的乌林对岸。而更多的文人骚客却在黄冈赤壁发思古之幽情,直至*年来的出土文物才证实在蒲圻的乌林赤壁。

  有趣的是蒲圻赤壁虽江山不改,但很少引人注目,而黄冈赤壁却游人如堵,名闻遐迩,甚至误把黄冈赤壁当成三国赤壁大战的古战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轼的出现。

  (二)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21岁时与其弟苏辙同榜进士,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1079年6月被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审讯,史称“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精心著述。1084年旧党司马光执政,*步青云,后同旧党发生分歧,又遭诬告,被贬出京城,流放南方。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有“苏黄、欧苏、苏辛”之说。

  被贬黄州期间(1080——1084),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三)关于词牌、题目。

  (提问:诗与词的区别,引出词的别称)

  词又称长短句、乐府、曲子词、诗余等。

  词牌只管格式(规定字数、句数、押韵、*仄、单双调等),题目表明内容或范围。

  “念奴娇”,一百字,又叫“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

  (四)放朗诵录音或范读。

  要求发挥想象与联想,思考上下片的内容。

  (五)描述上下片的内容并归纳。

  1、学生描述词的意境。

  2、讨论归纳。

  上片:咏赤壁,重在写景。

  1——3,笼罩全篇。

  4——11,面对江山,先总写江山,再总提人物。

  下片:

  1———6,回忆历史。

  7———9,抒写己怀。

  10——11,自我排遣。

  (六)理解豪放的特点。

  我们知道宋词分为两大流派:婉约派、豪放派,那么,什么是豪放呢?

  豪:雄壮的笔调。放:奔放不受拘束。

  豪放词,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情旷达而不哀伤。

  本词哪些地方体现了豪放的特征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1、背景壮阔,气势磅礴,纵横开合。

  大江——————赤壁

  千古——————三国

  人物——————周郎

  我们可以想见在滚滚长江之上一位昂然独立,思接千载,俯首沉思,聚焦周郎的诗人形象。

  2、江山如画,充满阳刚之美。

  (1)富有特色,是赤壁之景

  “乱石”两句对偶,一仰视一俯视,一写山一写江。写山突出其奇峭高峻,写江突出其汹涌澎湃,给人不同寻常的雄奇之感。

  “卷”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大江东去的宏伟气势,展现了赤壁江山的生动画面,可从而想见当年赤壁大战的壮观激烈。

  (2)富有动感,切怀古之情

  “乱、穿、卷”写形,“惊、拍”写声,“雪”写色。这些景物写得有形有声有色,雄壮奇伟;更重要的是,这种写景与咏史、怀古与抒情之间,映衬烘托,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十分壮美的意境。这壮丽辉煌的'历史,叱咤风云的英雄(周瑜),悲壮激愤的情怀(诗人自己壮志难酬),只有配上这雄壮奇伟的景致才相得益彰,人事与环境才显得和谐统一。

  3、人物奋发有为。

  “小乔”句写婚姻,更显年少英俊,奋发有为。

  “羽扇”句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从容不迫。

  “谈笑”句写神态,显其韬略和战功,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4、抒情化悲愤为旷达。

  生读后五句,评述大意。注意理解苏轼的旷达之情。

  “多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感叹。

  “人生如梦”虽不免消极,也只是一闪而过(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精神),下面的转语“一尊还酹江月”便冲破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豁达的胸襟和对于生活的热爱。正如《前赤壁赋》所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对人生宇宙的朴素辨证思想,使作者得以自我排遣。

  另外,就同一时期的作品来看,苏轼又何尝完全消沉过呢?举《东坡》诗和《浣溪沙》词为例。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东坡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浣溪沙(苏轼1082)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静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荦确:山石突兀嶙峋的样子。)

  分明是一个屡险如夷,以险为乐,不甘*庸,不甘寂寞的形象,哪有悲凉消沉的影子?

  定风波(108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生”“莫听”“何妨”“谁怕”“任*生”,展示了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七)延伸比较。

  古人今人都常有以梦入诗文的,怎样理解这种现象呢?我们要根据具体的作品来具体分析,更要根据作家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境界来作出切合实际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提供如下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作比较分析。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

  (八)作业:

  背诵本词,课外欣赏苏轼的其他作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记梦》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5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诗的意境、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以诵读为辅助,以诗词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把握。

  本文作者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词具备了开阔雄浑、刚健清新的特点。本文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把握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中优美的词句,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生、映衬烘托的写作技巧,进而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审美品位。按“听—读—品”的步骤进行,力求获得语感、美感、情感的熏陶,积累与运用兼容。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品味诗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学*深入地品味词的意境,感受词人抒发的豪情壮志,掌握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新课。

  2.倾听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我们要全身心地投入,调动起每一个感官去体会、去领悟。

  ①听第一遍,整体感受,想象词的画面美。

  ②听第二遍,感受词的语言美,节奏美。

  ③听第三遍,领悟词的意境美,体会词中的'感情。

  3.朗读

  听别人的朗诵,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首词磅礴的气势,雄奇的意象。要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感情、韵味还要我们自己来读。

  ①读第一遍,整体把握,读准字音。读时语音要饱满圆润。学生齐读。

  ②读第二遍,注意语气,体味感情。学生自由朗读。

  诗人培根说“读诗使人聪慧”,就是说读诗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情感对诗的语言进行再表达,要注意诗的节奏、停顿和快慢。大家各自体味一下。

  ③读第三遍,进入情境,把握好语气,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朗读诗歌要具有抒情性,作到个性化的朗读。所谓个性化就是要融入自己对诗歌的体会,融入自己的性情,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朗读。

  4.品味

  指导诗词鉴赏技法。

  “品”即妙点揣摩。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揣摩这首词好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妙处?

  师生共同回忆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角度。本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鉴赏:

  ①由意象品味意境。

  找出文中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②领悟感情。

  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表达的感情。

  ③品味语言。

  指出文中哪个词用的好,哪句话写的好,好在哪里?

  ④把握写作技巧。

  回顾常见的诗词表达技巧,本文中使用了借景抒情、借古抒怀、使事用典、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等手法。请找出实例,进行分析。

  各小组就其中一个角度进行鉴赏分析,推举两位同学在课堂上交流,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5.教师归纳总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博大,雄浑奔放,是苏轼豪放风格的代表词作。宋代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说“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是对苏词的形象精辟的论述。

  6.布置作业

  阅读苏轼《定风波》一词探讨如下问题:

  ①体会这首词的意境。

  ②说说这首词抒发了什么感情?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③通过这两首词,归纳苏词的艺术风格。

  7.教后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选【二十】篇(扩展3)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二十)份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诗的意境、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以诵读为辅助,以诗词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把握。

  本文作者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词具备了开阔雄浑、刚健清新的特点。本文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把握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中优美的词句,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生、映衬烘托的写作技巧,进而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审美品位。按“听—读—品”的步骤进行,力求获得语感、美感、情感的熏陶,积累与运用兼容。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品味诗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学*深入地品味词的意境,感受词人抒发的豪情壮志,掌握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新课。

  2.倾听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我们要全身心地投入,调动起每一个感官去体会、去领悟。

  ①听第一遍,整体感受,想象词的画面美。

  ②听第二遍,感受词的语言美,节奏美。

  ③听第三遍,领悟词的意境美,体会词中的感情。

  3.朗读

  听别人的朗诵,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首词磅礴的气势,雄奇的意象。要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感情、韵味还要我们自己来读。

  ①读第一遍,整体把握,读准字音。读时语音要饱满圆润。学生齐读。

  ②读第二遍,注意语气,体味感情。学生自由朗读。

  诗人培根说“读诗使人聪慧”,就是说读诗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情感对诗的语言进行再表达,要注意诗的节奏、停顿和快慢。大家各自体味一下。

  ③读第三遍,进入情境,把握好语气,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朗读诗歌要具有抒情性,作到个性化的朗读。所谓个性化就是要融入自己对诗歌的体会,融入自己的性情,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朗读。

  4.品味

  指导诗词鉴赏技法。

  “品”即妙点揣摩。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揣摩这首词好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妙处?

  师生共同回忆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角度。本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鉴赏:

  ①由意象品味意境。

  找出文中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②领悟感情。

  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表达的感情。

  ③品味语言。

  指出文中哪个词用的好,哪句话写的好,好在哪里?

  ④把握写作技巧。

  回顾常见的诗词表达技巧,本文中使用了借景抒情、借古抒怀、使事用典、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等手法。请找出实例,进行分析。

  各小组就其中一个角度进行鉴赏分析,推举两位同学在课堂上交流,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5.教师归纳总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博大,雄浑奔放,是苏轼豪放风格的代表词作。宋代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说“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是对苏词的形象精辟的论述。

  6.布置作业

  阅读苏轼《定风波》一词探讨如下问题:

  ①体会这首词的意境。

  ②说说这首词抒发了什么感情?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③通过这两首词,归纳苏词的艺术风格。

  7.教后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2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词“景、史、情”相融合的写作特色。

  2.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课内赏析课

  教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首由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驰骋在古战场。让我们踏着这雄浑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首诗词,要读懂,首先仍是字词入手。语文实为“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同学评价,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读得怎么样?应该怎样读?

  2.检查字词的理解见幻灯2

  3.集体朗读

  4.师范读或者听多媒体的朗读

  解释:词与诗歌不一样,押的是入声韵。入声韵现在已不存在,现在无锡的老言颇有点相像。举例试用无锡话读。入声韵的特点是压抑,此词虽然是豪放词,然归根结底是压抑的情感。

  5、学生朗读,要求:体会文化

  三、品味鉴赏:词是有章法的,理解词要一层一层的看。全词共八句,分别是:

  1、第一句从眼前江景起兴,由眼前的大江联想到历史长河,引出对往昔英雄的怀念。

  讨论:你认为第一句指的是眼前的大江吗? 幻灯5

  哪几个词是最有历史感的?“浪淘尽”是什么意思?

  (任何英雄人物都会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起笔苍凉)

  2、点明怀古内容,引出古战场 幻灯6

  故垒西边……这是真是赤壁吗?何以见得?

  3、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突出江流气势和赤壁的雄奇 红灯7

  “乱石穿空”写什么?“惊涛拍岸”突出什么?“ 卷起千堆雪”写什么?

  (写山,雄俊,力度。惊涛,表明水,江流的湍急。 雪在质感上比浪形象,生动)

  4、过渡,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幻灯8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怎样联想到英雄的?

  (得江山,造江山,是一种野心的表达,看到美景,想拥有,以江山代表自己的成就。

  5、写周瑜英雄形象,以美人陪衬英雄,突出少年得志 幻灯9

  写英雄为什么一定要写美人?

  (周瑜当年34岁,英气,才华,美人爱英雄自古以来就如此,美人嫁英雄相得益彰。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那么美人就不是他的了。

  6、写周瑜赫赫战功,以曹军惨败反衬周瑜儒将风流 幻灯10

  讨论版本中的'“墙橹”“强虏”哪一个词好?

  为什么是“羽扇纶巾,儒将风流”?

  7、由怀古到伤己,抒发自己年*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幻灯11

  为什么想周瑜会伤自己?(年龄、功业相比)

  这是怎样的心情?(抑郁)

  多情应笑我,多的是什么情?(抑郁之情,早生华发,一“早”字体现此情)

  8、洒酒酬月,表现自己化解胸中郁闷,以求精神超脱的心态 幻灯12

  “人生如梦”“人间如梦”哪个更好?

  (一指个人,一指所有人。此词更多指的是对自己人生无法把握,虚幻的。人间,则指普遍心态,个人认为,还是“人生”较好。

  9、与周瑜相比之后的感叹:江山在,周郎不在,东坡在,事业不在最后只能洒酒祭江,豪放中见旷达,苍凉中见洒脱。

  四、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五、迁移

  以此法读下一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要求:一句句分析,说出理解来。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3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词“景、史、情”相融合的写作特色。

  2.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难点重点分析

  1 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上节课学*了苏洵的《六国论》,看到苏洵啊,我想到了**同志的一句话:“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三父子指谁?(苏洵,苏轼,苏辙),这三父子中我们最了解谁?(苏轼),我们在上册书学过他的什么文章?(《赤壁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那千古奇文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二,我们以正常人的心态去思考,当时的苏轼的内心是否很痛苦?(痛苦),在当时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从入仕的角度讲,他渴望能够被世人看重,被朝廷看重,所以他有种中国人都具备的思想(学生当时居然在下面接了一句阿Q精神,的确是这样的),所以他塑造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谁啊?(曹操)还能记得当时是怎样形容曹操的么?(学生开始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呵呵,我们在以前讲过,他到黄州之后共写了三篇比较著名的文章,分别是前后《赤壁赋》和一首祠《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从词中又能发现什么呢?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寻找英雄,那英雄在哪里呢?英雄和苏轼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学*这首千古名篇。

  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学生朗读文章

  A, 熟读文章,想,能否用最恰当的语气把词的气势表现出来。(山东大汉,击节而歌)

  B, 能否找出文中的英雄?

  (说明,这个过程多放点时间,让他们自由朗读,尽情发挥,注意读音:了liao 三声,还hai 二声)

  四,刚看到这首词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太熟悉了!想到什么词和它相似的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有什么相似?(学生有点太兴奋了,不知道怎么回事,反正乱七八糟的答案,基本都能提到大江,英雄,只要说出英雄就好了)这一句词可以说是对《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作了一个总体上的评价,都是英雄。但在苏轼的眼里,有个人物更特殊,不用英雄来说,而是用“风流人物”,这是谁啊?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苏轼不把它当作英雄,英雄和风流人物有什么区别?从词中能找出来么?

  五,学生从词中找出修饰周瑜的关键词及作者的态度,并讨论这个关键词对周瑜的形象是怎样的作用。

  ⒈周郎

  ⒉公瑾

  ⒊小乔初嫁

  ⒋羽扇纶巾

  ⒌谈笑间

  总结:这是一个 的周瑜形象。

  六,苏轼为何创造了这样一个刚柔并济,文武双全的*乎完美的人物?(历史上的周瑜其实是很难称为英雄的,缺乏英雄最起码的胸怀,不然就不会出现三气周瑜的闹剧)

  这个问题学生是很难回答的,放开让学生去闹吧,很多学生会想到和作者自身有关,二者是个对比,表现作者的什么什么等等。这个问题在于去引导和教师的个人看法。这个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趁机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学生缺乏的是一种迁移。

  七,既然想不出来,我们换一个问题:这首词被称为豪放词的代表,他是豪放词么?老师认为它算不上豪放,特别是最后一句,你们认为呢?

  (学生议论纷纷,开始翻资料驳斥我了,调到了他们的积极性,我们轻松,他们也高兴,呵呵)

  豪放表现在:⒈景物描写大气 学生特别喜欢举“乱石……”那句,应该指出,大气的是“穿,拍,卷”这些词展现的是一种无比的力量。而不是“乱石等”

  ⒉重点是表现出来的情感,把“人间如梦……”正确解释了,表现了苏轼的一种超脱

  八,这首词表现了苏轼的超脱,什么文章还提到了他的超脱呢?

  学生马上联系到了《赤壁赋》,最后的劝客表现了苏轼的超脱,于是问题回到第七个。

  苏轼的超脱是怎么得出来的?

  曹操是个英雄人物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寄情于山水中

  曹操是个英雄,比曹操还要厉害的人物周瑜不也被“浪淘尽”了么,只留下了“故垒,乱石”,人的一生其实和梦一样,不必计较过多的,还是洒酒酬月吧。所以两篇文章的主旨是一致的。

  那他羡慕英雄么?

  并不羡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人,应该活的旷达一些,超脱一些。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4

  学*目的:

  1、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2、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初步鉴赏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风。

  学*设想:

  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学*中通过配乐朗诵,视频展示、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充分感受豪放的情调。在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本词的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等。拓展部分安排与柳永的《雨霖铃》比较,再通过学生自己上网找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通过在咖啡屋或讨论区展开讨论,讨论两派词风的差异。

  学*时数:一课时

  学*步骤:

  一、导入

  以图片“东坡肉”引入,介绍这道菜的来历与创作这首词的相关资料。然后品味学过的东坡诗词中名句:(《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晓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齐读的.过程中,进入词人的创作情景。

  二、解读课文

  1、整体感知

  以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导入,让学生在听配乐朗诵过程中,加上赤壁图画、三国人物的不断切换,在悲怆、悠长背景音乐中,徐徐响起略带深沉的朗诵,学生渐渐收起了脸上的微笑,若有所思的模样。画面上出现惊涛拍岸壮阔图画,三国人物登场的时候,联系着词的内容,学生的脑海里开始联想到当时的战争情况。这样,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充分感受到了苏词豪放的词风特点,为下面的深入鉴赏奠定了基础。

  2、题解

  介绍词的有关常识,学生利用老师下载的网页自主学*作者生*、有关创作的背景等知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写作背景:《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3、集体诵读

  诗词鉴赏离不开诵读。诵读不仅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风格的体会,从而领悟诗词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激发感情,在感受天才的想像魅力的同时,滋润自己的想像力。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4、分析豪壮情调的表现:

  ①赤壁景物的描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中哪些字传神?

  明确: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展示了一幅幅大江惊涛拍岸的图片。在形象的图片启发下,学生较好地领会了:一个“浪”字传神,既是长江之浪,又喻历史长河之变幻,勾联起长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让人联想起滚滚历史长河,忆起千古风流人物的业绩;而一个“淘”字,既形象又表露出诗人的感情。

  对词的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人评价很高,说它不同凡响。

  明确: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流逝,抒发了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

  ②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5、分析艺术表现手法:映衬

  ①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

  ②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映衬

  三、拓展训练

  1、感性认识:与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江城子》两首婉约词对比

  2、上网浏览:按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上网查找和品读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

  3、在咖啡屋或讨论区:讨论两派词风的不同

  四、教师点评,布置作业。

  作业:写一篇文学评论《“豪放派”之我见》或者《“婉约派”之我见》

  《念奴娇》教学流程图: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学*目标1)

  (提供资源)

  (实现学*目标1)

  (实现学*目标2)

  (实现学*目标3)

  (协作学*)

  (拓展思维)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5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2.指导学生理解词的大意

  3.指导学生领悟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大意

  教学难点:

  领悟词的意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讲读

  教学手段:

  电脑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导语: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也正是由于这场战争,三足鼎立的局面才得以形成。因而后人描写同赤壁有关的诗、词、文很多,仅苏轼就写下了名篇《赤壁赋》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他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

  一、作者简介(内容见课件)

  二、问题思考(见课件)

  三、作品朗读(要求:边听朗读边思考上述问题)

  四、意境分析:

  1、首先要理解“意境”这个概念。

  要清楚什么是“意”,什么是“境”,“意境”又指的是什么。(内容见课件)

  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领悟词的意境。(师生问答、讨论)

  问: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这样解释对不对?

  [这样解释不对]

  问:“浪”在这里指的是浪花吗?

  [不是指浪花,比喻时光]

  问:同学们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问:如此的磅礴气势,让我又想到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问: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有这样两句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么,我们就用这两句来改写苏轼这两句,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不可以?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

  [如果可以换用的话,那么苏轼为何不干脆用“英雄人物”呢?虽然“英雄人物”跟“风流人物”都指的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但苏轼心中其实是不等同的。究竟怎样不同,接着往下看。]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问:“大江”具体化为“故垒”,“千古”具体化为“三国”,“风流人物”具体化为“周郎”,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

  [小场景、*景]

  问: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青的感觉。]

  问:“郎”字,显得特别年青潇洒,我们再想想,人名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前闻名吗?不闻名。那么——

  [赤壁是因为赤壁之战而闻名,赤壁之战是周瑜指挥的,因而,赤壁是因为周瑜而闻名的]

  问:反过来说呢?

  [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赤壁”是怎样的一种景观呢?我们接着看。

  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比如,“乱石穿空”是从形的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问:“惊”的繁体字是“驚”,这里是“惊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 一江怒涛。想想这两句分别是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乱石穿空”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浪花如雪一样。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壮丽雄伟、气势磅礴的赤壁江山图就形成了。所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问:赤壁之战中那么多的英雄好汉,为什么单写周瑜?

  [周瑜是统帅,而且他年轻有为]

  问:我们再试着修改一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不能把“公瑾”换成“周郎”,把“初嫁”换成“出嫁”?

  [不能]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而且再用与前面重复了;“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有句话,新婚燕尔!如按上面的解释,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小乔,而是老乔了。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出嫁,而是已经嫁了十年了,真的不是小乔,该是老乔了。

  问:那么,我们考虑一下,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出十年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难道是强调周瑜还沉浸在热恋当中吗?

  [其实,这里词人是故意为错。大家是否记了开头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这里是美女衬英雄,在苏轼心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不仅仅是勇武有力,还要有柔肠,所以,词人有意将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周瑜的新婚放在一起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的那种豪气、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雄姿英发”。

  问: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哪一面呢?“羽扇纶巾”的形象很容易让人想到诸葛亮,因为这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这表面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的儒雅风度。]

  问:如果说,“雄姿英发”与“小乔初嫁了”,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的话,那么,后面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又写周瑜什么呢?

  [能文,又能武。]

  问:接下来,词人仍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话,那么,这一句应当属于——

  [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反衬他的指挥艺术]到这时,一幅赤壁豪杰图就画成了。

  那么,我们再考虑开始的那两道思考题,自然景物就是赤壁江山图,社会场景就是赤壁豪杰图。

  最后几句:

  问:“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苏轼,苏轼来到大江边,观看长江的景观,又怀想英雄豪杰,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应是苏轼在“神游”。]

  问:“多情应笑我”怎样理解?

  [“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风流人物”,多愁善感]

  问: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有人认为苏轼借酒浇愁,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但纵观全词,格调昂扬向上,且在作者简介时我强调了好几个地方,苏轼在写这首词时已经有了达观的人生态度,虽然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有一种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再看看人家周瑜,在三十几岁时,就已名垂青史,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同周瑜一样吗?有些消沉之情,但他又能真正看开,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消失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一般,何必过于执著,所以他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这就是苏轼的壮志难酬情。]

  到这里,我们的意和境就应该出来了吧。

  五、课后总结(内容见课件)

  六、板书设计:

  赤壁江山图

  小乔初嫁 柔

  赤壁豪杰图 雄姿英发 刚 境

  武

  羽扇纶巾 文

  壮志难酬情 意

  七、作业布置(见课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6

  学*目的:

  1、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2、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初步鉴赏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风。

  学*设想:

  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学*中通过配乐朗诵,视频展示、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充分感受豪放的情调。在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本词的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等。拓展部分安排与柳永的《雨霖铃》比较,再通过学生自己上网找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通过在咖啡屋或讨论区展开讨论,讨论两派词风的差异。

  学*时数:一课时

  学*步骤:

  一、导入

  以图片“东坡肉”引入,介绍这道菜的来历与创作这首词的相关资料。然后品味学过的东坡诗词中名句:(《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晓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齐读的过程中,进入词人的创作情景。

  二、解读课文

  1、整体感知

  以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导入,让学生在听配乐朗诵过程中,加上赤壁图画、三国人物的不断切换,在悲怆、悠长背景音乐中,徐徐响起略带深沉的朗诵,学生渐渐收起了脸上的微笑,若有所思的模样。画面上出现惊涛拍岸壮阔图画,三国人物登场的时候,联系着词的内容,学生的脑海里开始联想到当时的战争情况。这样,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充分感受到了苏词豪放的词风特点,为下面的深入鉴赏奠定了基础。

  2、题解

  介绍词的有关常识,学生利用老师下载的网页自主学*作者生*、有关创作的背景等知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写作背景:《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3、集体诵读

  诗词鉴赏离不开诵读。诵读不仅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风格的体会,从而领悟诗词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激发感情,在感受天才的想像魅力的同时,滋润自己的想像力。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4、分析豪壮情调的表现:

  ①赤壁景物的描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中哪些字传神?

  明确: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展示了一幅幅大江惊涛拍岸的图片。在形象的图片启发下,学生较好地领会了:一个“浪”字传神,既是长江之浪,又喻历史长河之变幻,勾联起长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让人联想起滚滚历史长河,忆起千古风流人物的业绩;而一个“淘”字,既形象又表露出诗人的感情。

  对词的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人评价很高,说它不同凡响。

  明确: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流逝,抒发了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

  ②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5、分析艺术表现手法:映衬

  ①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

  ②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映衬

  三、拓展训练

  1、感性认识:与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江城子》两首婉约词对比

  2、上网浏览:按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上网查找和品读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

  3、在咖啡屋或讨论区:讨论两派词风的不同

  四、教师点评,布置作业。

  作业:写一篇文学评论《“豪放派”之我见》或者《“婉约派”之我见》

  《念奴娇》教学流程图: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学*目标1)

  (提供资源)

  (实现学*目标1)

  (实现学*目标2)

  (实现学*目标3)

  (协作学*)

  (拓展思维)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7

  教学课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苏轼的生*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步骤和方法,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2、多角色、多种形式的朗诵这首词,以达到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自主学*检查内容和方法

  一、导入

  古代许多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柳宗元游西山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通过品味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来领略东坡居士的人生境界。

  二、检查自主学*效果

  1.对苏轼你了解多少?

  知人论世:见《新新学案》第24页“作者名片”。

  2.你知道多少关于宋词的“豪放派”的知识?

  文学常识:见《新新学案》第24页“相关知识”。

  3.本首词的写作背景吗?

  写作背景:见《新新学案》第24页“背景资料”。

  4.你能准确朗读这首词吗?

  检查朗读,看同学们能否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三、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了解豪放派宋词的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根据学生的问题整理的。

  四、合作探究分析文本

  上阕:

  1.词章写了什么内容?上阕着重是在写什么?

  明确:以长江为背景,着重在写赤壁的壮丽景色,并称颂当时的英雄人物。

  2. 开头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原因是什么?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豪放之气笼罩全词。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写景和抒情结合自然,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3.作者描写赤壁景色,为什么用“人道是”三字?

  以此点明这里并非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只是借此怀古抒发自己的感情。

  4、上片又具体写了那些景?请从词中找出?

  明确: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

  5.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这三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也暗写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姿,表现作者的豪迈奋发意气,渲染了环境气氛。

  6.“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在全词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 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又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总结上阕,引起下阕。

  7.学生自读上阕,体会景中之情,总结上阕内容。

  小结上阕: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对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称颂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下阕:

  1.下阕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回忆什么?感慨什么?

  前五句:所忆——周郎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才华横溢;

  后五句:所感——自己功业无成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2.下阕中周瑜的形象有何特点?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明确:周瑜雄姿勃发,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苏轼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

  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以上这些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3.词人为什么只写周瑜,对周瑜形象的刻画,又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人物 周瑜 苏轼

  年龄 3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三十丧妻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务 东吴都督(2 4岁)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 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又是在慨叹自己。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与自己的“待罪黄州、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4. 下阕后五句作者是怎样抒发人生感慨的?

  明确:“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热诚向往。但想到自己头发斑白,空有才华,一事无成,作者用自嘲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伤感,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与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所以最后诗人以酒酹月,表现自己的伤感。

  5.下阕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从情感上看具有激奋和伤感的双重色彩。词中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对英雄人物的尽情赞颂,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奋发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人生如梦”的感慨,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郁闷和忧愤。但从全诗主题看,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因而不能孤立地看成是诗人悲观失望的自白。我们应该更多地体味作者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追求。从词的意境和语言分析,这首词感情热烈,富于激情,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怀。因此 “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是《赤壁怀古》的理趣所在。

  6.朗读下阕,总结下阕内容。

  下阕第一层描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板书:

  对重点难点进行点拨或精讲

  五.内容探究:

  俞文豹《吹剑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苏东坡豪放词的风格可见一斑。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留给我们无尽的人生启示: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呢?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选择和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板书:

  课堂练*检测设计

  七、教学小结及练*反馈

  1.课堂练*:活页卷“基础能力测评A”以及学案精研文本部分。

  2.课后作业:背诵本首词;活页卷“能力提升层次B”。

  教学

  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8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词“景、史、情”相融合的写作特色。

  2.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课内赏析课

  教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首由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驰骋在古战场。让我们踏着这雄浑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首诗词,要读懂,首先仍是字词入手。语文实为“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同学评价,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读得怎么样?应该怎样读?

  2.检查字词的理解见幻灯2

  3.集体朗读

  4.师范读或者听多媒体的朗读

  解释:词与诗歌不一样,押的是入声韵。入声韵现在已不存在,现在无锡的老言颇有点相像。举例试用无锡话读。入声韵的特点是压抑,此词虽然是豪放词,然归根结底是压抑的情感。

  5、学生朗读,要求:体会文化

  三、品味鉴赏:词是有章法的,理解词要一层一层的看。全词共八句,分别是:

  1、第一句从眼前江景起兴,由眼前的大江联想到历史长河,引出对往昔英雄的怀念。

  讨论:你认为第一句指的是眼前的大江吗? 幻灯5

  哪几个词是最有历史感的?“浪淘尽”是什么意思?

  (任何英雄人物都会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起笔苍凉)

  2、点明怀古内容,引出古战场 幻灯6

  故垒西边……这是真是赤壁吗?何以见得?

  3、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突出江流气势和赤壁的雄奇 红灯7

  “乱石穿空”写什么?“惊涛拍岸”突出什么?“ 卷起千堆雪”写什么?

  (写山,雄俊,力度。惊涛,表明水,江流的湍急。 雪在质感上比浪形象,生动)

  4、过渡,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幻灯8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怎样联想到英雄的?

  (得江山,造江山,是一种野心的表达,看到美景,想拥有,以江山代表自己的`成就。

  5、写周瑜英雄形象,以美人陪衬英雄,突出少年得志 幻灯9

  写英雄为什么一定要写美人?

  (周瑜当年34岁,英气,才华,美人爱英雄自古以来就如此,美人嫁英雄相得益彰。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那么美人就不是他的了。

  6、写周瑜赫赫战功,以曹军惨败反衬周瑜儒将风流 幻灯10

  讨论版本中的“墙橹”“强虏”哪一个词好?

  为什么是“羽扇纶巾,儒将风流”?

  7、由怀古到伤己,抒发自己年*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幻灯11

  为什么想周瑜会伤自己?(年龄、功业相比)

  这是怎样的心情?(抑郁)

  多情应笑我,多的是什么情?(抑郁之情,早生华发,一“早”字体现此情)

  8、洒酒酬月,表现自己化解胸中郁闷,以求精神超脱的心态 幻灯12

  “人生如梦”“人间如梦”哪个更好?

  (一指个人,一指所有人。此词更多指的是对自己人生无法把握,虚幻的。人间,则指普遍心态,个人认为,还是“人生”较好。

  9、与周瑜相比之后的感叹:江山在,周郎不在,东坡在,事业不在最后只能洒酒祭江,豪放中见旷达,苍凉中见洒脱。

  四、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五、迁移

  以此法读下一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要求:一句句分析,说出理解来。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9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

  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念奴娇 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 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 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

  《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 ,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0

  教学目的

  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指导如何把握意境,一课一得;分析、对比、归纳、感悟风格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 具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词风分婉约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前面我们学*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今天我们学*风格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首词。创设情境,并为对比伏笔。

  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2、背景简介: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3、朗诵。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试读。知人论世,初步感受意境

  解读鉴赏

  1、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赤壁景观?

  2、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这些景物有何物点?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作者依次生发了哪些怀古情思?

  4、小结:实景与虚境

  思考回答:

  1、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解读上阕,品味语言,赏析作品壮美的景语。

  5、阕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个历史人物?指名朗读诗句。

  6、“周郎”形象有何特点?

  7、周郎如此,苏子本人呢?如何理解词的结尾?

  8、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9、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10、多情----愿望;如梦---安慰;酹江月---倾吐解读下阕,分析人物体会豪迈苍凉。

  对比归纳:

  1、课内训练:填表对比本词与雨霖铃;

  2、归纳主题、写作方法;

  3、指导把意境的方法。

  体会豪放风格对比巩固

  作业课外:选读一两首诗词,试把握其意境。巩固延伸

  板书设计:

  大江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

  实景乱石虚境一时多少豪杰

  惊涛意境

  江月周郎风采功业

  课后小记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1

  学*目的:

  1、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2、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初步鉴赏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风。

  学*设想:

  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学*中通过配乐朗诵,视频展示、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充分感受豪放的情调。在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本词的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等。拓展部分安排与柳永的《雨霖铃》比较,再通过学生自己上网找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通过在咖啡屋或讨论区展开讨论,讨论两派词风的差异。

  学*时数:一课时

  学*步骤:

  一、导入

  以图片“东坡肉”引入,介绍这道菜的来历与创作这首词的相关资料。然后品味学过的东坡诗词中名句:(《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晓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齐读的过程中,进入词人的创作情景。

  二、解读课文

  1、整体感知

  以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导入,让学生在听配乐朗诵过程中,加上赤壁图画、三国人物的不断切换,在悲怆、悠长背景音乐中,徐徐响起略带深沉的朗诵,学生渐渐收起了脸上的微笑,若有所思的模样。画面上出现惊涛拍岸壮阔图画,三国人物登场的时候,联系着词的内容,学生的脑海里开始联想到当时的战争情况。这样,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充分感受到了苏词豪放的词风特点,为下面的深入鉴赏奠定了基础。

  2、题解

  介绍词的有关常识,学生利用老师下载的网页自主学*作者生*、有关创作的背景等知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写作背景:《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3、集体诵读

  诗词鉴赏离不开诵读。诵读不仅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风格的体会,从而领悟诗词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激发感情,在感受天才的想像魅力的同时,滋润自己的想像力。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4、分析豪壮情调的表现:

  ①赤壁景物的描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中哪些字传神?

  明确: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展示了一幅幅大江惊涛拍岸的图片。在形象的图片启发下,学生较好地领会了:一个“浪”字传神,既是长江之浪,又喻历史长河之变幻,勾联起长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让人联想起滚滚历史长河,忆起千古风流人物的业绩;而一个“淘”字,既形象又表露出诗人的感情。

  对词的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人评价很高,说它不同凡响。

  明确: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流逝,抒发了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

  ②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5、分析艺术表现手法:映衬

  ①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

  ②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映衬

  三、拓展训练

  1、感性认识:与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江城子》两首婉约词对比

  2、上网浏览:按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上网查找和品读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

  3、在咖啡屋或讨论区:讨论两派词风的不同

  四、教师点评,布置作业。

  作业:写一篇文学评论《“豪放派”之我见》或者《“婉约派”之我见》

  《念奴娇》教学流程图: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学*目标1)

  (提供资源)

  (实现学*目标1)

  (实现学*目标2)

  (实现学*目标3)

  (协作学*)

  (拓展思维)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2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具体鉴赏豪放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

  初步比较豪放词、婉约词的不同艺术风格。

  2、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懂得对比阅读、实现拓展迁移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1、豪放风格的具体体现。

  2、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塑造人物的手法。

  4、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对比阅读法、反复诵读法。

  四、 教学设备:多媒体。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像,以《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什么歌吗?它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时期有很多的英雄豪杰让人们景仰不已,有一年苏轼到黄州,游览了赤鼻矶,由此联想到三国鏖战的古战场赤壁,写下了让人们传诵至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好,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他的这一首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118页。

  二、诗词鉴赏:

  (一)简介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对于苏轼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了,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吧。

  多媒体显示资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时杰出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著有《东坡全集》。

  看一下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一个是词牌(念奴娇),同学们知道它的来历吗?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就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词题——赤壁怀古——已经点明了写作背景:游赤壁(写景)怀古(咏史、抒情)。

  同学们再看一下课本中注释的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3年(公元1079年)作者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5年,苏轼已经47岁了,他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这首作品,可知是在他得意时还是在他失意时所作?——失意时——同学们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作品:1、范读(多媒体播放朗读音频);

  2、齐读(同学们朗读时要能够体现豪放风格,读出感情来)。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把握: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2、赏析:

  (1) 上阕赏析:

  ★ 赤壁的景色是怎样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词句)作者首先从大处着笔,总写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哪位同学来解释这句词的意思?——(参考)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多少的风流人物,就像东流的江水,随着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此处把江山和人物合写,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豪迈深沉的意境。苏轼这一句,很少有人能比,能够写得出来。他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很自然地想起这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一句是不是很熟悉呢?——《三国演义》片头曲,(多媒体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一句的音像。)——哪个地方有区别?——英雄人物、风流人物。(提问解释)

  英雄人物: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风流人物: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杰出人物。

  分析“风流人物”(拿“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作比较,拿苏词“风流人物”与毛诗的“风流人物”作比较,分析“风流人物”的内涵。)

  ★ 词作哪句点出怀古的内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分析词句)西边的旧时营垒,是令周瑜一战成名的赤壁大战的古战场。

  ——究竟是不是呢?不是。苏轼游的是赤鼻矶,在湖北黄冈,而赤壁之战的赤壁,是在现在的湖北赤壁市。——不是真赤壁,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作吗?

  ——不是,他知道的,所以说是“人道是”,特意说明“是人们说”,而不是“我以为”。苏轼仅是借此抒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不能,因为“郎”字给人家一种年轻的感觉,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周瑜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 古战场的险要形势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词人可能联想到哪些豪杰?

  ①(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有哪些动词?——穿、拍、卷。——哪位同学分析一下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穿”字写出了江岸上陡峭的山崖直插云霄的险峻地势。——山势险峻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巨浪惊险

  “卷”字突出了江水的澎湃气势。——江水汹涌澎湃

  ②(目的)为英雄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③(豪杰)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知人善用的刘备、足智多谋的周瑜……

  三 乱石穿空 一 横槊赋诗的曹操

  人 国 (山势险峻) 江 时 驰马射虎的孙权

  道 周 惊涛拍岸 山 多 隆中定策的诸葛亮

  是 郎 (巨浪惊险) 如 少 知人善用的刘备

  赤 卷起千堆雪 画 豪 足智多谋的周瑜

  壁 (江水汹涌澎湃) 杰 ……

  上阕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景为人物作铺垫

  【小结】 景←────────→人

  面对此景多感慨

  再齐读上阕,体会一下。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3

  一、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阅读准备:

  1、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熟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1、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

  ②用了什么修辞?

  ③从几个角度?

  ④基调怎样?

  ⑤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2、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①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②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3、学生思考:

  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总结全文。

  (1)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2)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2)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①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②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4

  学*目的:

  1、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2、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初步鉴赏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风。

  学*设想:

  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学*中通过配乐朗诵,视频展示、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充分感受豪放的情调。在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本词的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等。拓展部分安排与柳永的《雨霖铃》比较,再通过学生自己上网找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通过在咖啡屋或讨论区展开讨论,讨论两派词风的差异。

  学*时数:一课时

  学*步骤:

  一、导入

  以图片“东坡肉”引入,介绍这道菜的来历与创作这首词的相关资料。然后品味学过的东坡诗词中名句:(《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晓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齐读的过程中,进入词人的创作情景。

  二、解读课文

  1、整体感知

  以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导入,让学生在听配乐朗诵过程中,加上赤壁图画、三国人物的不断切换,在悲怆、悠长背景音乐中,徐徐响起略带深沉的朗诵,学生渐渐收起了脸上的微笑,若有所思的模样。画面上出现惊涛拍岸壮阔图画,三国人物登场的时候,联系着词的内容,学生的脑海里开始联想到当时的战争情况。这样,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充分感受到了苏词豪放的词风特点,为下面的深入鉴赏奠定了基础。

  2、题解

  介绍词的有关常识,学生利用老师下载的网页自主学*作者生*、有关创作的背景等知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写作背景:《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3、集体诵读

  诗词鉴赏离不开诵读。诵读不仅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风格的体会,从而领悟诗词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激发感情,在感受天才的想像魅力的同时,滋润自己的想像力。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4、分析豪壮情调的表现:

  ①赤壁景物的描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中哪些字传神?

  明确: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展示了一幅幅大江惊涛拍岸的图片。在形象的图片启发下,学生较好地领会了:一个“浪”字传神,既是长江之浪,又喻历史长河之变幻,勾联起长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让人联想起滚滚历史长河,忆起千古风流人物的业绩;而一个“淘”字,既形象又表露出诗人的感情。

  对词的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人评价很高,说它不同凡响。

  明确: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流逝,抒发了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

  ②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5、分析艺术表现手法:映衬

  ①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

  ②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映衬

  三、拓展训练

  1、感性认识:与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江城子》两首婉约词对比

  2、上网浏览:按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上网查找和品读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

  3、在咖啡屋或讨论区:讨论两派词风的不同

  四、教师点评,布置作业。

  作业:写一篇文学评论《“豪放派”之我见》或者《“婉约派”之我见》

  《念奴娇》教学流程图: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学*目标1)

  (提供资源)

  (实现学*目标1)

  (实现学*目标2)

  (实现学*目标3)

  (协作学*)

  (拓展思维)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5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诗的意境、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以诵读为辅助,以诗词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把握。

  本文作者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词具备了开阔雄浑、刚健清新的特点。本文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把握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中优美的词句,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生、映衬烘托的写作技巧,进而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审美品位。按“听—读—品”的步骤进行,力求获得语感、美感、情感的熏陶,积累与运用兼容。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品味诗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学*深入地品味词的意境,感受词人抒发的豪情壮志,掌握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新课。

  2.倾听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我们要全身心地投入,调动起每一个感官去体会、去领悟。

  ①听第一遍,整体感受,想象词的画面美。

  ②听第二遍,感受词的语言美,节奏美。

  ③听第三遍,领悟词的意境美,体会词中的感情。

  3.朗读

  听别人的朗诵,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首词磅礴的气势,雄奇的意象。要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感情、韵味还要我们自己来读。

  ①读第一遍,整体把握,读准字音。读时语音要饱满圆润。学生齐读。

  ②读第二遍,注意语气,体味感情。学生自由朗读。

  诗人培根说“读诗使人聪慧”,就是说读诗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情感对诗的语言进行再表达,要注意诗的节奏、停顿和快慢。大家各自体味一下。

  ③读第三遍,进入情境,把握好语气,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朗读诗歌要具有抒情性,作到个性化的朗读。所谓个性化就是要融入自己对诗歌的体会,融入自己的性情,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朗读。

  4.品味

  指导诗词鉴赏技法。

  “品”即妙点揣摩。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揣摩这首词好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妙处?

  师生共同回忆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角度。本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鉴赏:

  ①由意象品味意境。

  找出文中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②领悟感情。

  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表达的感情。

  ③品味语言。

  指出文中哪个词用的好,哪句话写的好,好在哪里?

  ④把握写作技巧。

  回顾常见的诗词表达技巧,本文中使用了借景抒情、借古抒怀、使事用典、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等手法。请找出实例,进行分析。

  各小组就其中一个角度进行鉴赏分析,推举两位同学在课堂上交流,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5.教师归纳总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博大,雄浑奔放,是苏轼豪放风格的代表词作。宋代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说“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是对苏词的形象精辟的论述。

  6.布置作业

  阅读苏轼《定风波》一词探讨如下问题:

  ①体会这首词的意境。

  ②说说这首词抒发了什么感情?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③通过这两首词,归纳苏词的艺术风格。

  7.教后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6

  1、了解苏轼在北宋词坛的重要地位及情感。

  2、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奇阔大的意境以及作者积极奋发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难点:体会豪放派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引导分析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宋词《雨霖铃》,那么宋词可分为那两个主要派别呢?《雨》又是属于哪个派别的?(提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与婉约派截然不同的豪放派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作家作品:

  1、作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还是著名画家。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2、作品:

  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著名散文有《前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正字正音:

  1、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2、补充注音: 垒(lěi)、瑾(jǐn)、纶(guān)

  樯(qiáng)、橹(lǔ)、酹(lèi)

  3、请学生自读

  4、指读

  5、集体朗读

  6、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乱石:①陡峭不*的石壁。②群山。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对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四、讲读上阕

  1、提问:三个思考题:一、找出上阙中写景的句子。

  二、句子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哪些?

  三、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者描写的基调怎样?

  明确:一、写景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乱、穿、惊、拍、卷、雪”。

  三、采用的修辞法有比喻、拟人。描写的基调是豪放的。

  (以上问题主要由学生自由讨论解决,讨论解决以上问题后,老师总结: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伟的景象,大刀阔斧纵画横抹了一幅奇险惊绝的赤壁之景。)

  2、提问:“人道是”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提问:上阙的最后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一时多少豪杰”引起下阙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追慕。

  五、小节:学生齐读上阕,体会景中之情。

  总结内容: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满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六、作业:预*下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提问:下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之情,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情。

  二、 讲读下阕

  1、 提问: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2、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明确: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3、 提问: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明确:“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

  4、朗读下片,小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三、总结

  1、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2、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有消极的一面。

  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3、婉约派与豪放派对比(课件)

  四、作业:背诵课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7

  学*目的:

  1、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2、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初步鉴赏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风。

  学*设想:

  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学*中通过配乐朗诵,视频展示、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充分感受豪放的情调。在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本词的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等。拓展部分安排与柳永的《雨霖铃》比较,再通过学生自己上网找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通过在咖啡屋或讨论区展开讨论,讨论两派词风的差异。

  学*时数:一课时

  学*步骤:

  一、导入

  以图片“东坡肉”引入,介绍这道菜的来历与创作这首词的相关资料。然后品味学过的东坡诗词中名句:(《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晓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齐读的过程中,进入词人的创作情景。

  二、解读课文

  1、整体感知

  以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导入,让学生在听配乐朗诵过程中,加上赤壁图画、三国人物的不断切换,在悲怆、悠长背景音乐中,徐徐响起略带深沉的朗诵,学生渐渐收起了脸上的微笑,若有所思的模样。画面上出现惊涛拍岸壮阔图画,三国人物登场的时候,联系着词的内容,学生的脑海里开始联想到当时的战争情况。这样,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充分感受到了苏词豪放的词风特点,为下面的深入鉴赏奠定了基础。

  2、题解

  介绍词的有关常识,学生利用老师下载的网页自主学*作者生*、有关创作的背景等知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写作背景:《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3、集体诵读

  诗词鉴赏离不开诵读。诵读不仅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风格的体会,从而领悟诗词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激发感情,在感受天才的想像魅力的同时,滋润自己的想像力。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4、分析豪壮情调的表现:

  ①赤壁景物的描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中哪些字传神?

  明确: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展示了一幅幅大江惊涛拍岸的图片。在形象的图片启发下,学生较好地领会了:一个“浪”字传神,既是长江之浪,又喻历史长河之变幻,勾联起长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让人联想起滚滚历史长河,忆起千古风流人物的业绩;而一个“淘”字,既形象又表露出诗人的感情。

  对词的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人评价很高,说它不同凡响。

  明确: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流逝,抒发了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

  ②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5、分析艺术表现手法:映衬

  ①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

  ②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映衬

  三、拓展训练

  1、感性认识:与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江城子》两首婉约词对比

  2、上网浏览:按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上网查找和品读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

  3、在咖啡屋或讨论区:讨论两派词风的不同

  四、教师点评,布置作业。

  作业:写一篇文学评论《“豪放派”之我见》或者《“婉约派”之我见》

  《念奴娇》教学流程图: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学*目标1)

  (提供资源)

  (实现学*目标1)

  (实现学*目标2)

  (实现学*目标3)

  (协作学*)

  (拓展思维)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8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

  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念奴娇 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 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 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

  《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 ,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9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3、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重点难点:

  1、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2、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3、对作者感情的认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南阳***有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辩襄阳南阳。”是为名人诸葛亮籍贯之辩。同样,诸葛亮说孙权,联吴蜀,借东风,捉放曹的赤壁大战古战场究竟在于何方?也有过类似的争辩。有人据《水经注》,断定在今湖北省武昌县内,有人据《元和郡县志》,确认在蒲圻县西的乌林对岸。而更多的文人骚客却在黄冈赤壁发思古之幽情,直至*年来的出土文物才证实在蒲圻的乌林赤壁。

  有趣的`是蒲圻赤壁虽江山不改,但很少引人注目,而黄冈赤壁却游人如堵,名闻遐迩,甚至误把黄冈赤壁当成三国赤壁大战的古战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轼的出现。

  (二)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21岁时与其弟苏辙同榜进士,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1079年6月被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审讯,史称“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精心著述。1084年旧党司马光执政,*步青云,后同旧党发生分歧,又遭诬告,被贬出京城,流放南方。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有“苏黄、欧苏、苏辛”之说。

  被贬黄州期间(1080——1084),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三)关于词牌、题目。

  (提问:诗与词的区别,引出词的别称)

  词又称长短句、乐府、曲子词、诗余等。

  词牌只管格式(规定字数、句数、押韵、*仄、单双调等),题目表明内容或范围。

  “念奴娇”,一百字,又叫“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

  (四)放朗诵录音或范读。

  要求发挥想象与联想,思考上下片的内容。

  (五)描述上下片的内容并归纳。

  1、学生描述词的意境。

  2、讨论归纳。

  上片:咏赤壁,重在写景。

  1——3,笼罩全篇。

  4——11,面对江山,先总写江山,再总提人物。

  下片:

  1———6,回忆历史。

  7———9,抒写己怀。

  10——11,自我排遣。

  (六)理解豪放的特点。

  我们知道宋词分为两大流派:婉约派、豪放派,那么,什么是豪放呢?

  豪:雄壮的笔调。放:奔放不受拘束。

  豪放词,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情旷达而不哀伤。

  本词哪些地方体现了豪放的特征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1、背景壮阔,气势磅礴,纵横开合。

  大江——————赤壁

  千古——————三国

  人物——————周郎

  我们可以想见在滚滚长江之上一位昂然独立,思接千载,俯首沉思,聚焦周郎的诗人形象。

  2、江山如画,充满阳刚之美。

  (1)富有特色,是赤壁之景

  “乱石”两句对偶,一仰视一俯视,一写山一写江。写山突出其奇峭高峻,写江突出其汹涌澎湃,给人不同寻常的雄奇之感。

  “卷”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大江东去的宏伟气势,展现了赤壁江山的生动画面,可从而想见当年赤壁大战的壮观激烈。

  (2)富有动感,切怀古之情

  “乱、穿、卷”写形,“惊、拍”写声,“雪”写色。这些景物写得有形有声有色,雄壮奇伟;更重要的是,这种写景与咏史、怀古与抒情之间,映衬烘托,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十分壮美的意境。这壮丽辉煌的历史,叱咤风云的英雄(周瑜),悲壮激愤的情怀(诗人自己壮志难酬),只有配上这雄壮奇伟的景致才相得益彰,人事与环境才显得和谐统一。

  3、人物奋发有为。

  “小乔”句写婚姻,更显年少英俊,奋发有为。

  “羽扇”句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从容不迫。

  “谈笑”句写神态,显其韬略和战功,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4、抒情化悲愤为旷达。

  生读后五句,评述大意。注意理解苏轼的旷达之情。

  “多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感叹。

  “人生如梦”虽不免消极,也只是一闪而过(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精神),下面的转语“一尊还酹江月”便冲破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豁达的胸襟和对于生活的热爱。正如《前赤壁赋》所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对人生宇宙的朴素辨证思想,使作者得以自我排遣。

  另外,就同一时期的作品来看,苏轼又何尝完全消沉过呢?举《东坡》诗和《浣溪沙》词为例。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东坡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浣溪沙(苏轼1082)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静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荦确:山石突兀嶙峋的样子。)

  分明是一个屡险如夷,以险为乐,不甘*庸,不甘寂寞的形象,哪有悲凉消沉的影子?

  定风波(108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生”“莫听”“何妨”“谁怕”“任*生”,展示了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七)延伸比较。

  古人今人都常有以梦入诗文的,怎样理解这种现象呢?我们要根据具体的作品来具体分析,更要根据作家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境界来作出切合实际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提供如下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作比较分析。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

  (八)作业:

  背诵本词,课外欣赏苏轼的其他作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记梦》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20

  【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2.学*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体味作者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情感。

  【学*重点难点】

  1.学*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体味作者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情感。

  【知识链接】

  1.关于词

  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府”“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据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词有“令”“引”“*”“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的引歌;“*”又称“*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的词字数要多些。

  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韵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2.知人论世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是“唐宋八大家”成员,他们被人称为“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的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诗方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他开豪放词之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上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四家”。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迈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只把词当成一种句读不葺的新体诗来作,对词体的内容大胆革新。他在词里怀古伤今,论史谈玄,抒爱国之志,叙师生之谊,写田园风物,记遨游情态,真正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清刘熙载《艺概词曲论》)。苏轼打破了“诗言志”而“词传情”的题材分工,拓大了词的歌咏范围,不仅延长了词的生命,并使其获得新的发展,是豪放派当之无愧的奠基者。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3.写作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本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词的标题(赤壁怀古)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而词牌(念奴娇)仅是一首词的名称。词牌来历: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故垒()(2)公瑾()(3)纶()巾

  (4)樯橹()(5)华()发(6)酹()江月

  2.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整体感知

  阅读诗词时,我们往往要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为此我们常常要对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概括。比如柳永《望海潮》一词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下片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阅读本首词,说说词的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哪一句是连接整首词的关键句?

  二、合作探究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请思考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2.上片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赤壁景观?景物有什么特点?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下片中从哪些方面来写周瑜?他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5.作者从哪些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抒发了什么情感?

  三、拓展探究

  1.对于词中“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的思想感情,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积极的情感,有人认为是消极的情感,结合本词的特点及作者人生经历,谈谈你的观点。

  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选【二十】篇(扩展4)

——《念奴娇·赤壁怀古》 (菁华3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1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周瑜在赤壁一战成名,名垂千古。

  苏轼在黄州一词绝唱,唱响千秋。

  滚滚而来的长江,荡荡而去的大河曾引起无数文人骚客壮志难酬的感伤,激起无数贬谪之士栏杆拍遍的愤懑。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让东坡将士子胸中的郁垒化为清风,消于无形。百炼钢固然会所向披靡,然而折断是其必然归宿,那么化为绕指柔吧。谁说退却一定是懦弱,谁说弯曲一定是屈服,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大济天下苍生,积极进取,解倒悬之民于水火是读书人的使命,带着使命上路,铁肩担道义,光明磊落,刚正不阿,鄙视群小,鞭笞丑陋,铮铮谏言换来的往往是千里之外,蛮荒之地。想唱一曲太*,却被封住了口;想舞一段升*,却被锁住了脚。幽人独往来,有恨无人省。不肯随波逐流,不肯随俗沉浮,不肯随人俯仰,就只有孤傲地寂寞沙洲冷了。孤独的夜、孤独的月,孤独的人、孤独的影,孤独地舔舐伤口,仍血流不止。谁来超度你,只有你自己。

  长江依旧奔流不息,野马般奔出一派雄壮,撞击在冲破云天的崖壁上,激起朵朵浪花,映出英雄的面容,诉说一段段传奇。历史的长河只能淹没他们的肉身,却带不走他们的英名。刀光剑影暗淡了,鼓角铮鸣远去了,但传奇的主角却是可望建功立业的读书人心中的长江,一想到他们就会心潮澎湃,壮怀激烈。如画的江山,绝代佳人,羽扇纶巾的儒雅潇洒,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就这样轻松地在汗青上镌刻下你的名字——周郎。少年英雄,让我如何不想他,让我如何不敬他,让我怎能不追随他,然而一想一泫然。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这早生的华发让我对镜不堪,年华逝水,哀吾生之须臾。人生如此虚幻,又如此短暂,一梦醒来,我还是黄州团练。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周郎,今天我来祭奠你,他年,谁来祭奠我?只有我自己。一尊还酹江月。

  这一路走来,走得太累,太疲惫。山重水复、山穷水尽,如履薄冰,却身陷囹圄。有形的枷锁只能锁住我的身形,内心的自由却可以灵魂脱壳。我已经一无所有,谁怕!怕谁!竹杖芒鞋一蓑衣,我的确一无所有,但我也最富有。虽无荣华声名之享,亦无宦海沉浮之忧,剥去的是浮名,获得的是深刻,是成熟,是宠辱不惊,超然物外的旷达。太上老君的三味真火炼出的是火眼金睛,风雨如晦,霜刀雪剑让我风雨不侵,何妨吟啸且徐行,同行的人一定都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风雨即风景。我依然会饮酒,却不为消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在乎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自然,自然而然。月有圆缺,天有阴晴,回头看时,萧瑟之处已是斜照相迎,狼狈之人现在应是笑脸盈盈了,忽喜忽悲,极喜极悲。朋友,当你又一次兴致勃勃的时候,是否会想到下一段人生之路还会有风雨,突如其来,不期而至。风雨交加之后,又是悲喜交加之时,一如从前的我,阿弥陀佛!这是折磨。谁能折磨你,只有你自己!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三首词很好地展示了苏轼的心路历程,成熟的过程。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经过“乌台诗案”洗礼后的苏轼,似乎真的领悟了儒释道三位一体后所倡导的人生价值规律。他为后世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念奴娇·赤壁怀古》2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

  1课时

  【阅读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一)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二)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三)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四)、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3)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3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qiang lu也作"强掳)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ā)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lèi)江月。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2、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2、难点: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时教:一课时。

  教学课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发《东破突围》给学生)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解题

  1、以提问方式复*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关于豪放派词

  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3、让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三、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2、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板书)

  上阕:(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四、词句鉴赏

  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教案《‘教案’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④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c、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五、探究思考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六、品读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⑴烘托: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⑵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嫌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七、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八、拓展训练

  上网浏览:按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上网查找和品读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

  九、布置作业

  ①比较阅读: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柳永《雨霖铃》作比较,重点从"情景、事情、情感"三方面去展开。

  ②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选【二十】篇(扩展5)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菁华5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词“景、史、情”相融合的写作特色。

  2.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课内赏析课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方式复*作者

  略

  一首诗词,要读懂,首先仍是字词入手。语文实为“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同学评价,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读得怎么样?应该怎样读?

  2.检查字词的理解。

  3.集体朗读。

  4.师范读或者听多媒体的朗读。

  解释:词与诗歌不一样,押的是入声韵。入声韵现在已不存在,现在无锡的老言颇有点相像。举例试用无锡话读。入声韵的特点是压抑,此词虽然是豪放词,然归根结底是压抑的情感。

  5、学生朗读,要求:体会文化

  三、品味鉴赏:词是有章法的,理解词要一层一层的看。全词共八句,分别是:

  1、第一句从眼前江景起兴,由眼前的大江联想到历史长河,引出对往昔英雄的怀念。

  讨论:你认为第一句指的是眼前的大江吗?

  哪几个词是最有历史感的?“浪淘尽”是什么意思?

  (任何英雄人物都会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起笔苍凉)

  2、点明怀古内容,引出古战场。

  故垒西边……这是真是赤壁吗?何以见得?

  3、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突出江流气势和赤壁的雄奇。

  “乱石穿空”写什么?“惊涛拍岸”突出什么?“卷起千堆雪”写什么?

  (写山,雄俊,力度。惊涛,表明水,江流的湍急。雪在质感上比浪形象,生动)

  4、过渡,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怎样联想到英雄的?

  (得江山,造江山,是一种野心的表达,看到美景,想拥有,以江山代表自己的成就。

  5、写周瑜英雄形象,以美人陪衬英雄,突出少年得志。

  写英雄为什么一定要写美人?

  (周瑜当年34岁,英气,才华,美人爱英雄自古以来就如此,美人嫁英雄相得益彰。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那么美人就不是他的了。

  6、写周瑜赫赫战功,以曹军惨败反衬周瑜儒将风流。

  讨论版本中的“墙橹”“强虏”哪一个词好?

  为什么是“羽扇纶巾,儒将风流”?

  7、由怀古到伤己,抒发自己年*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为什么想周瑜会伤自己?(年龄、功业相比)

  这是怎样的心情?(抑郁)

  多情应笑我,多的是什么情?(抑郁之情,早生华发,一“早”字体现此情)

  8、洒酒酬月,表现自己化解胸中郁闷,以求精神超脱的心态。

  “人生如梦”“人间如梦”哪个更好?

  (一指个人,一指所有人。此词更多指的是对自己人生无法把握,虚幻的。人间,则指普遍心态,个人认为,还是“人生”较好。

  9、与周瑜相比之后的感叹:江山在,周郎不在,东坡在,事业不在最后只能洒酒祭江,豪放中见旷达,苍凉中见洒脱。

  四、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五、迁移

  以此法读下一首《京口北固亭怀古》。

  要求:一句句分析,说出理解来。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2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具体鉴赏豪放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

  初步比较豪放词、婉约词的不同艺术风格。

  2、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懂得对比阅读、实现拓展迁移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1、豪放风格的具体体现。

  2、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塑造人物的手法。

  4、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对比阅读法、反复诵读法。

  四、 教学设备:多媒体。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像,以《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什么歌吗?它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时期有很多的英雄豪杰让人们景仰不已,有一年苏轼到黄州,游览了赤鼻矶,由此联想到三国鏖战的古战场赤壁,写下了让人们传诵至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好,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他的这一首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118页。

  二、诗词鉴赏:

  (一)简介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对于苏轼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了,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吧。

  多媒体显示资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时杰出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著有《东坡全集》。

  看一下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一个是词牌(念奴娇),同学们知道它的来历吗?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就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词题——赤壁怀古——已经点明了写作背景:游赤壁(写景)怀古(咏史、抒情)。

  同学们再看一下课本中注释的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3年(公元1079年)作者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5年,苏轼已经47岁了,他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这首作品,可知是在他得意时还是在他失意时所作?——失意时——同学们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作品:1、范读(多媒体播放朗读音频);

  2、齐读(同学们朗读时要能够体现豪放风格,读出感情来)。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把握: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2、赏析:

  (1) 上阕赏析:

  ★ 赤壁的景色是怎样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词句)作者首先从大处着笔,总写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哪位同学来解释这句词的意思?——(参考)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多少的风流人物,就像东流的江水,随着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此处把江山和人物合写,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豪迈深沉的意境。苏轼这一句,很少有人能比,能够写得出来。他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很自然地想起这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一句是不是很熟悉呢?——《三国演义》片头曲,(多媒体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一句的音像。)——哪个地方有区别?——英雄人物、风流人物。(提问解释)

  英雄人物: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风流人物: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杰出人物。

  分析“风流人物”(拿“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作比较,拿苏词“风流人物”与毛诗的“风流人物”作比较,分析“风流人物”的内涵。)

  ★ 词作哪句点出怀古的内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分析词句)西边的旧时营垒,是令周瑜一战成名的赤壁大战的古战场。

  ——究竟是不是呢?不是。苏轼游的是赤鼻矶,在湖北黄冈,而赤壁之战的赤壁,是在现在的湖北赤壁市。——不是真赤壁,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作吗?

  ——不是,他知道的,所以说是“人道是”,特意说明“是人们说”,而不是“我以为”。苏轼仅是借此抒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不能,因为“郎”字给人家一种年轻的感觉,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周瑜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 古战场的险要形势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词人可能联想到哪些豪杰?

  ①(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有哪些动词?——穿、拍、卷。——哪位同学分析一下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穿”字写出了江岸上陡峭的山崖直插云霄的险峻地势。——山势险峻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巨浪惊险

  “卷”字突出了江水的澎湃气势。——江水汹涌澎湃

  ②(目的)为英雄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③(豪杰)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知人善用的刘备、足智多谋的周瑜……

  三 乱石穿空 一 横槊赋诗的曹操

  人 国 (山势险峻) 江 时 驰马射虎的孙权

  道 周 惊涛拍岸 山 多 隆中定策的诸葛亮

  是 郎 (巨浪惊险) 如 少 知人善用的刘备

  赤 卷起千堆雪 画 豪 足智多谋的周瑜

  壁 (江水汹涌澎湃) 杰 ……

  上阕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景为人物作铺垫

  【小结】 景←────────→人

  面对此景多感慨

  再齐读上阕,体会一下。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3

  教学目的:

  1、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借咏史怀古抒发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及旷达豪放的意境。

  3、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流派风格。

  重点难点:

  借古抒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方法:

  之前学生接触过词的知识以及苏轼的作品,教授本课应在复*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温故知新,讨论诵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如绚丽的星空,辉耀古今。今天我们就欣赏一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题目)。

  二、关于词

  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说词的发展,说到词的发展则必须说到苏轼。

  1、词的发展

  词是一种和乐可唱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于宋代。初始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时所唱的曲词,故叫曲子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词在唐代还不能入大雅之堂,诗人在写诗之余偶尔为之,晚唐五代到宋早期,词也只是写些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题材极窄。那种深邃阔大的怀古之情装不进词的形式里,词风也以婉约清丽为主。到苏轼为之一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凡入诗者皆可为词。且大气豪放,一改传统,开一代词风,成为豪放一派的领军人物,使词这一文学式样,发展到空前的程度。这以后的词坛,豪放与婉约并举,清丽与壮歌齐晖。

  2、词的特点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词牌和题目之分,词牌规定了句数字数和声律,与内容无关,如“念奴娇”。词又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长调(91字以上)。词的段叫片或阕。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人,*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奇才和全才。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样样皆精,且成就卓著。散文与其父其弟皆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书与米芾等并称四大家,画开徽州一派。苏门一家传世美谈甚多。有一副联赞道: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2、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当时47岁,两年前贬黄州团练副使(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苏早年有大志,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下,屡遭贬斥。两年前因写诗遭人诬陷,被捕入狱,险遭杀害。但他的达观使他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被贬后复杂心情的反映,他借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

  四、内容分析

  这首词属中调,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赤壁之景,抒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指长江;淘,淘洗;风流人物,英雄人物。滔滔江水,滚滚东流,多少历史英雄,被时间的流水淘洗而去。此句交代赤壁的环境,既是写眼前之景,又含有暗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江,不是历史的长河吗。此句开头,登高怀远,视野开阔。一下子概括千古,真是大气磅礴,尽显豪壮情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一说古战场遗迹。“人道是”,即“人说是”。据考,三国时的赤壁在武昌,苏轼游得赤壁在黄州,名赤鼻矶。词人用“人道是”,可见他知,此赤壁非彼赤壁,只是借以表达怀古而已。三四句写赤壁的地点,并引出周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写山势。乱,多而杂,写山势,照应前面登高远望视野开阔,奇峰异岭尽收眼底。凸显了山势的奇崛和高峻。“惊涛”,因波涛汹涌,令人心惊,故曰“惊涛”;以显水之汹涌。“千堆雪”,巧用比喻,即显宏大又显壮观。此句写景,用笔极简,但笔力雄健,景色奇绝,场面壮观。非大手笔不能。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上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故曰“江山如画”。接下来则盛赞“一时多少豪杰”,在赤壁大战这个舞台上,一时间有多少英雄共同演出了着雄壮大剧。此句总结概括,上承写景,下启周瑜,收束上片。

  ——上片写景感怀,视野旷达,气象万千,荡人心魄。尽显豪放之风。

  下片写周瑜和自己,重在叙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因远曰遥;小乔句表面写婚姻,实则写其年少,有英雄衬美人的作用,以凸显少年英雄,奋发有为----此句写人,英雄年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三国演义》给人们一个误解,以为只有诸葛亮这样装束。实则不然,魏晋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羽扇纶巾”则代表这种名士派头。“羽扇纶巾”借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其韬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不迫。诗人笔下的周瑜,何其豪壮。此句凸显其英雄业绩。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指精神;故国,赤壁;神游故国,是说自己身临赤壁,思接周瑜,精神进入到当年的环境。“多情应笑我”是倒置句,即应笑我多情。想到周瑜34岁建立奇功,自己已*中旬“华发早生”,一事无成,两者何其不同。写自己多情,一事无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沦落无聊,老大徒伤,于是慨叹人生,借酒浇愁。酹,将酒洒地,表示祭奠。因月在江中,故用。此句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消极情绪和苍凉之感。但此句却难掩作者达观之情。

  ——下片写人,先写周瑜,后写自己;周瑜让人景仰,自己壮志难酬。

  总看全词,上片重在写景,将江山之美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景色奇绝,气象万千,荡人心怀,尽显豪壮之情调。下片则重在写人,在对周瑜的塑造上,诗人借周瑜的雄姿英发,赫赫战功,彰显了一种英雄豪气。写自己消极苍凉不掩撒酒江月的豪气。这一切都营造出壮阔雄浑的意境。在表达壮志难酬的同时,让人感受着词的巨大魅力。

  五、艺术特点

  1、情调豪放

  写景抒情,人物塑造。

  2、烘托映衬

  烘托映衬,是用乙托甲,使甲更为突出的手法。作品从“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到周瑜步步缩小,而周之后,笔锋一转,引出自己。这样,前边的一切都退居到陪衬之位。到这儿读者才明白,写古人古事,只是手段,以古比今,抒情言志才是目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实是苏词的代表作品,古今词坛经典,今天我们学*这首千古绝唱,不仅汲取着思想的营养,还能感受到通篇散发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

  1、背诵。

  2、整理有关词的知识。

  3、体会作品表现的'豪放风格。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4

  教学目的:

  1、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借咏史怀古抒发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及旷达豪放的意境。

  3、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流派风格。

  重点难点:

  借古抒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方法:

  之前学生接触过词的知识以及苏轼的作品,教授本课应在复*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温故知新,讨论诵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如绚丽的星空,辉耀古今。今天我们就欣赏一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题目)。

  二、关于词

  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说词的发展,说到词的发展则必须说到苏轼。

  1、词的发展

  词是一种和乐可唱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于宋代。初始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时所唱的曲词,故叫曲子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词在唐代还不能入大雅之堂,诗人在写诗之余偶尔为之,晚唐五代到宋早期,词也只是写些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题材极窄。那种深邃阔大的怀古之情装不进词的形式里,词风也以婉约清丽为主。到苏轼为之一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凡入诗者皆可为词。且大气豪放,一改传统,开一代词风,成为豪放一派的领军人物,使词这一文学式样,发展到空前的程度。这以后的词坛,豪放与婉约并举,清丽与壮歌齐晖。

  2、词的特点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词牌和题目之分,词牌规定了句数字数和声律,与内容无关,如“念奴娇”。词又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长调(91字以上)。词的段叫片或阕。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人,*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奇才和全才。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样样皆精,且成就卓著。散文与其父其弟皆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书与米芾等并称四大家,画开徽州一派。苏门一家传世美谈甚多。有一副联赞道: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2、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当时47岁,两年前贬黄州团练副使(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苏早年有大志,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下,屡遭贬斥。两年前因写诗遭人诬陷,被捕入狱,险遭杀害。但他的达观使他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被贬后复杂心情的反映,他借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

  四、内容分析

  这首词属中调,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赤壁之景,抒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指长江;淘,淘洗;风流人物,英雄人物。滔滔江水,滚滚东流,多少历史英雄,被时间的流水淘洗而去。此句交代赤壁的环境,既是写眼前之景,又含有暗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江,不是历史的长河吗。此句开头,登高怀远,视野开阔。一下子概括千古,真是大气磅礴,尽显豪壮情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一说古战场遗迹。“人道是”,即“人说是”。据考,三国时的赤壁在武昌,苏轼游得赤壁在黄州,名赤鼻矶。词人用“人道是”,可见他知,此赤壁非彼赤壁,只是借以表达怀古而已。三四句写赤壁的地点,并引出周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写山势。乱,多而杂,写山势,照应前面登高远望视野开阔,奇峰异岭尽收眼底。凸显了山势的奇崛和高峻。“惊涛”,因波涛汹涌,令人心惊,故曰“惊涛”;以显水之汹涌。“千堆雪”,巧用比喻,即显宏大又显壮观。此句写景,用笔极简,但笔力雄健,景色奇绝,场面壮观。非大手笔不能。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上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故曰“江山如画”。接下来则盛赞“一时多少豪杰”,在赤壁大战这个舞台上,一时间有多少英雄共同演出了着雄壮大剧。此句总结概括,上承写景,下启周瑜,收束上片。

  ——上片写景感怀,视野旷达,气象万千,荡人心魄。尽显豪放之风。

  下片写周瑜和自己,重在叙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因远曰遥;小乔句表面写婚姻,实则写其年少,有英雄衬美人的作用,以凸显少年英雄,奋发有为----此句写人,英雄年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三国演义》给人们一个误解,以为只有诸葛亮这样装束。实则不然,魏晋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羽扇纶巾”则代表这种名士派头。“羽扇纶巾”借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其韬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不迫。诗人笔下的周瑜,何其豪壮。此句凸显其英雄业绩。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指精神;故国,赤壁;神游故国,是说自己身临赤壁,思接周瑜,精神进入到当年的环境。“多情应笑我”是倒置句,即应笑我多情。想到周瑜34岁建立奇功,自己已*中旬“华发早生”,一事无成,两者何其不同。写自己多情,一事无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沦落无聊,老大徒伤,于是慨叹人生,借酒浇愁。酹,将酒洒地,表示祭奠。因月在江中,故用。此句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消极情绪和苍凉之感。但此句却难掩作者达观之情。

  ——下片写人,先写周瑜,后写自己;周瑜让人景仰,自己壮志难酬。

  总看全词,上片重在写景,将江山之美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景色奇绝,气象万千,荡人心怀,尽显豪壮之情调。下片则重在写人,在对周瑜的塑造上,诗人借周瑜的雄姿英发,赫赫战功,彰显了一种英雄豪气。写自己消极苍凉不掩撒酒江月的豪气。这一切都营造出壮阔雄浑的意境。在表达壮志难酬的同时,让人感受着词的巨大魅力。

  五、艺术特点

  1、情调豪放

  写景抒情,人物塑造。

  2、烘托映衬

  烘托映衬,是用乙托甲,使甲更为突出的手法。作品从“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到周瑜步步缩小,而周之后,笔锋一转,引出自己。这样,前边的一切都退居到陪衬之位。到这儿读者才明白,写古人古事,只是手段,以古比今,抒情言志才是目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实是苏词的代表作品,古今词坛经典,今天我们学*这首千古绝唱,不仅汲取着思想的营养,还能感受到通篇散发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

  1、背诵。

  2、整理有关词的知识。

  3、体会作品表现的豪放风格。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5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具体鉴赏豪放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

  初步比较豪放词、婉约词的不同艺术风格。

  2、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懂得对比阅读、实现拓展迁移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1、豪放风格的具体体现。

  2、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塑造人物的手法。

  4、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对比阅读法、反复诵读法。

  四、 教学设备

  多媒体。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像,以《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什么歌吗?它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时期有很多的英雄豪杰让人们景仰不已,有一年苏轼到黄州,游览了赤鼻矶,由此联想到三国鏖战的古战场赤壁,写下了让人们传诵至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好,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他的这一首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118页。

  二、诗词鉴赏:

  (一)简介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对于苏轼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了,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吧。

  多媒体显示资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时杰出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著有《东坡全集》。

  看一下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一个是词牌(念奴娇),同学们知道它的来历吗?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就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词题——赤壁怀古——已经点明了写作背景:游赤壁(写景)怀古(咏史、抒情)。

  同学们再看一下课本中注释的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3年(公元1079年)作者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5年,苏轼已经47岁了,他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这首作品,可知是在他得意时还是在他失意时所作?——失意时——同学们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作品:1、范读(多媒体播放朗读音频);

  2、齐读(同学们朗读时要能够体现豪放风格,读出感情来)。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把握: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2、赏析:

  (1) 上阕赏析:

  赤壁的景色是怎样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词句)作者首先从大处着笔,总写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哪位同学来解释这句词的意思?——(参考)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多少的风流人物,就像东流的江水,随着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此处把江山和人物合写,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豪迈深沉的意境。苏轼这一句,很少有人能比,能够写得出来。他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很自然地想起这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一句是不是很熟悉呢?——《三国演义》片头曲,(多媒体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一句的音像。)——哪个地方有区别?——英雄人物、风流人物。(提问解释)

  英雄人物: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风流人物: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杰出人物。

  分析“风流人物”(拿“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作比较,拿苏词“风流人物”与毛诗的“风流人物”作比较,分析“风流人物”的内涵。)

  词作哪句点出怀古的内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分析词句)西边的旧时营垒,是令周瑜一战成名的赤壁大战的古战场。

  ——究竟是不是呢?不是。苏轼游的是赤鼻矶,在湖北黄冈,而赤壁之战的赤壁,是在现在的湖北赤壁市。——不是真赤壁,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作吗?

  ——不是,他知道的,所以说是“人道是”,特意说明“是人们说”,而不是“我以为”。苏轼仅是借此抒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不能,因为“郎”字给人家一种年轻的感觉,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周瑜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古战场的险要形势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词人可能联想到哪些豪杰?

  ①(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有哪些动词?——穿、拍、卷。——哪位同学分析一下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穿”字写出了江岸上陡峭的山崖直插云霄的险峻地势。——山势险峻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巨浪惊险

  “卷”字突出了江水的澎湃气势。——江水汹涌澎湃

  ②(目的)为英雄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③(豪杰)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知人善用的刘备、足智多谋的周瑜……

  三 乱石穿空 一 横槊赋诗的曹操

  人 国 (山势险峻) 江 时 驰马射虎的孙权

  道 周 惊涛拍岸 山 多 隆中定策的诸葛亮

  是 郎 (巨浪惊险) 如 少 知人善用的刘备

  赤 卷起千堆雪 画 豪 足智多谋的周瑜

  壁 (江水汹涌澎湃) 杰 ……

  上阕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景为人物作铺垫

  【小结】

  面对此景多感慨

  再齐读上阕,体会一下。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选【二十】篇(扩展6)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通用十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的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为了说明方便,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三、预*指导:

  1、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2、补充注音:瑾jǐn樯qiáng

  3、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乱石:陡峭不*的石壁。群山。《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四、讨论分析课文

  1、首词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怎样体现在词中的?(指导学生看课文提示)

  2、应如何评价苏武“人生如梦”的感慨?(结合语境)

  3、朗读过程注意体会豪放派的特点。

  4、作者作品提示:

  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5、教师范读以及听读课文的录音。

  6、讲读上片。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浪"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7、讲读下片。

  (1)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武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教师提示: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武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3)分小组讨论: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8、师生讨论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

  (1)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2)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武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武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武的宽阔胸襟。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2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成诵。体会苏词豪迈词风。

  2.掌握情景交融写法。

  3.领会词人借景来表达复杂的情感。

  【教学模式】

  诵读法旁批式

  【诵读法】:就是并用心、眼、口、耳出声阅读的一种教学法。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它可以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其标准:声情并茂合一。其精髓:熟读精思,口诵心惟。

  【旁批式】:在正文旁边写的评语。旁批就是对字词句的含X释,或内容的深入理解,或写作技巧的分析,或由此引发的联想想象,或语言风格的品味,或人物性格的分析,或人物潜台词的填补,或前后的钩连,或读者的抒情议论,总之它就是认真品读原文,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之上不断追问、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有所获的过程。力求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语言凝炼精辟,一语中的。其标准:准——整体把握,准确理解;深——品味语言,深入挖掘;美——显现积淀,体现文辞美。

  诵读是旁批的基础,旁批是诵读的提升,两者相依相随,互为促进。

  教学过程

  激情导课积蓄情感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评价一个人,说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X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对,这个人就是苏轼,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不一样的人生。

  (课前分发苏轼的材料,尤其“乌台诗案”前后、诗文书画成就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便于学生能角度了解苏轼,有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初读——把基调

  宋朝俞文豹在《吹剑录》中记录当时咏唱苏词花絮,从中可看出苏柳的不同词风,那就是苏豪柳俗。(展课件)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我们也来唱一回“大江东去”,朗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把准其情感基调。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读读议议,与学生探导朗读技巧,把准节奏和情感。

  学生甲:朗读……

  师生点评。再读。

  学生乙:朗读……

  师生再点评。再读。

  学生丙:朗读……

  …………

  结合写作时代背景和借助课前发给的资料,知人论世,让学生热烈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让他们定准调子,明确:

  整首词基调:自豪,陶醉,敬佩。

  第一句:有感叹回忆之感。读出陶醉之情。“千古风流人物”,稍微重读,缓慢,渐渐地把调子提上去。尤其要反复揣摩推敲这一句,因为它是真正体现苏轼的豪迈词风。

  第二句:调子降下来,抒情,*缓,读出向往之情。

  第三句:升调,语速要快,有节奏感,“穿”“惊涛”“拍”“千堆雪”要重读,读出排山倒海的气势来。

  第四句:降调,轻柔*缓。

  第五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读出*和,羡慕;“雄姿英发”读重音,读出崇拜无限仰慕之情。

  第六句:“羽扇纶巾,谈笑间,”轻松,潇洒,尾音加重,拖一字一音,为“樯橹灰飞烟灭”积蓄情感,“樯橹灰飞烟灭”读升调,语速稍快,读出指点江山镇定自若的气概来。

  第七句:神游之感,有点不知不觉地远逝,读出缓慢而空旷之感。

  定完情感基调后,再鼓励学生自读,试读,范读以致背诵。自个揣摩品味苏轼词豪迈风格。

  品读——明写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再一次品读。从小学到高中学了不少的诗词,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的《沁园春﹒长沙》的写法是否一样,(一样)。请用一两个字来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写什么景?抒什么情?

  下面让同学们利用旁批式学*法,各抒己见。

  写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旁批点预设:时间:大浪淘尽。背景:波澜壮阔。人物:众多、风流。区分“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异同。如此恢弘的场景有何用途?(面)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旁批点预设:方位词对比,东——西,一逝去一永存。用词严谨——人道是。挖掘“三国周郎赤壁”的真正内涵。(点)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旁批点预设:手法——夸张、拟人、比喻。角度——高低远*。色彩——碧蓝、浑黄、洁白。作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旁批预设点:结构——承上启下。写法——虚实结合。铺垫照应。与***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异同。

  综合旁批点预设:写景点面如何有机结合?

  旁批展示:

  学生甲:……

  师生点评……

  学生乙:

  师生点评……

  学生丙:

  师生点评……

  小结: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巧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阕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抒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旁批点预设:—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联想到如今许多名人雕像。“遥想”引发的情思。英雄配美女……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旁批点预设:从言谈举止分析周郎的形象(外在——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内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手法——樯橹(借代)、灰飞烟灭(夸张)。从周郎联想到谢安,同样风流倜傥、决胜千里之外,苏轼为何不选谢安?或者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旁批点预设:“我”多情,有什么情?为何“华发”早生?李白有“举杯消愁愁更愁”,而苏轼却是“一樽还酹江月”?一仰一俯,可看出两人性格上有何不同?

  综合旁批点预设:词人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如何表现的?

  旁批展示:

  学生甲:……

  师生点评……

  学生乙:

  师生点评……

  学生丙:

  师生点评……

  小结: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师生点评,必须结合学生旁批实际,同一点内容上,在指出精彩和不足的同时,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敢于展示自己的杰作,可补充可延伸可反驳;不同点的内容上,启发他们有不同的见解,教师诱导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匡正,不能放任自流,不能任凭他们天马行空)

  美读——析情感

  所谓美读,就是有选择的读,选自己以为精彩的词句,再三悟读,读出蕴含语言表象之内的真正意思,透过语言悟出情感,以达“熟读精思,口诵心惟”之目的。

  调动学生思维和智慧,利用旁批,抒写自己读后感受。

  旁批展示:

  学生甲:……

  师生点评……

  学生乙:

  师生点评……

  学生丙:

  师生点评……

  从中概括本词要表达出的情感,往往有以下几种:

  建功立业之说。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使“樯橹灰飞烟灭”的周郎想到自己。

  自甘沉沦之说。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推测。“千古风流人物”又如何?最终不就大浪淘沙吗?就算儒雅风流的三国周郎而今又安在哉?

  积极向上之说。从自己四十五岁还想像周郎一样能够建功立业想到。

  多情伤感之说。从周郎得到孙权倾国之托到自己的“乌台诗案”比较预测。

  人是个复杂体,苏轼更是如此。正因为复杂才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他的情感之所以复杂,还要到他的词中去分析和理解。教师要根据学生基础,因势利导,指导他们学会从具体语言环境中多角度揣摩人物情感,讨论、分析、整合,得出比较确切而被人普遍认可的答案。

  总结:以饱含深情地背诵本词来结束本课教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3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3、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重点难点:

  1、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2、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3、对作者感情的认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南阳***有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辩襄阳南阳。”是为名人诸葛亮籍贯之辩。同样,诸葛亮说孙权,联吴蜀,借东风,捉放曹的赤壁大战古战场究竟在于何方?也有过类似的争辩。有人据《水经注》,断定在今湖北省武昌县内,有人据《元和郡县志》,确认在蒲圻县西的乌林对岸。而更多的文人骚客却在黄冈赤壁发思古之幽情,直至*年来的出土文物才证实在蒲圻的乌林赤壁。

  有趣的是蒲圻赤壁虽江山不改,但很少引人注目,而黄冈赤壁却游人如堵,名闻遐迩,甚至误把黄冈赤壁当成三国赤壁大战的古战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轼的出现。

  (二)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21岁时与其弟苏辙同榜进士,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1079年6月被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审讯,史称“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精心著述。1084年旧党司马光执政,*步青云,后同旧党发生分歧,又遭诬告,被贬出京城,流放南方。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有“苏黄、欧苏、苏辛”之说。

  被贬黄州期间(1080——1084),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三)关于词牌、题目。

  (提问:诗与词的区别,引出词的别称)

  词又称长短句、乐府、曲子词、诗余等。

  词牌只管格式(规定字数、句数、押韵、*仄、单双调等),题目表明内容或范围。

  “念奴娇”,一百字,又叫“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

  (四)放朗诵录音或范读。

  要求发挥想象与联想,思考上下片的内容。

  (五)描述上下片的内容并归纳。

  1、学生描述词的意境。

  2、讨论归纳。

  上片:咏赤壁,重在写景。

  1——3,笼罩全篇。

  4——11,面对江山,先总写江山,再总提人物。

  下片:

  1———6,回忆历史。

  7———9,抒写己怀。

  10——11,自我排遣。

  (六)理解豪放的特点。

  我们知道宋词分为两大流派:婉约派、豪放派,那么,什么是豪放呢?

  豪:雄壮的笔调。放:奔放不受拘束。

  豪放词,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情旷达而不哀伤。

  本词哪些地方体现了豪放的特征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1、背景壮阔,气势磅礴,纵横开合。

  大江——————赤壁

  千古——————三国

  人物——————周郎

  我们可以想见在滚滚长江之上一位昂然独立,思接千载,俯首沉思,聚焦周郎的诗人形象。

  2、江山如画,充满阳刚之美。

  (1)富有特色,是赤壁之景

  “乱石”两句对偶,一仰视一俯视,一写山一写江。写山突出其奇峭高峻,写江突出其汹涌澎湃,给人不同寻常的雄奇之感。

  “卷”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大江东去的宏伟气势,展现了赤壁江山的生动画面,可从而想见当年赤壁大战的壮观激烈。

  (2)富有动感,切怀古之情

  “乱、穿、卷”写形,“惊、拍”写声,“雪”写色。这些景物写得有形有声有色,雄壮奇伟;更重要的是,这种写景与咏史、怀古与抒情之间,映衬烘托,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十分壮美的意境。这壮丽辉煌的历史,叱咤风云的英雄(周瑜),悲壮激愤的情怀(诗人自己壮志难酬),只有配上这雄壮奇伟的景致才相得益彰,人事与环境才显得和谐统一。

  3、人物奋发有为。

  “小乔”句写婚姻,更显年少英俊,奋发有为。

  “羽扇”句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从容不迫。

  “谈笑”句写神态,显其韬略和战功,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4、抒情化悲愤为旷达。

  生读后五句,评述大意。注意理解苏轼的旷达之情。

  “多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感叹。

  “人生如梦”虽不免消极,也只是一闪而过(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精神),下面的转语“一尊还酹江月”便冲破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豁达的胸襟和对于生活的热爱。正如《前赤壁赋》所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对人生宇宙的朴素辨证思想,使作者得以自我排遣。

  另外,就同一时期的作品来看,苏轼又何尝完全消沉过呢?举《东坡》诗和《浣溪沙》词为例。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东坡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浣溪沙(苏轼1082)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静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荦确:山石突兀嶙峋的样子。)

  分明是一个屡险如夷,以险为乐,不甘*庸,不甘寂寞的形象,哪有悲凉消沉的影子?

  定风波(108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生”“莫听”“何妨”“谁怕”“任*生”,展示了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七)延伸比较。

  古人今人都常有以梦入诗文的,怎样理解这种现象呢?我们要根据具体的作品来具体分析,更要根据作家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境界来作出切合实际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提供如下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作比较分析。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

  (八)作业:

  背诵本词,课外欣赏苏轼的其他作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记梦》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语言、赏意境,体会词人情感,认识豪放词风。

  2、鉴赏本词,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能够感词人所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教学重点:

  品味词作豪放雄浑的气势、苍凉悲壮的情调,体会词人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沉重感慨。

  教学难点:

  品味《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的特点。

  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词作名篇,也是文学史上豪放词的扛鼎之作,地位非常重要。苏轼在人生劫难中登临赤壁矶,奔腾而去的长江水引发了他无限情思,他追忆古人之功成名就,慨叹自己之老来无成,笔墨间尽显苍凉悲壮之气。

  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苏轼词作,但多为婉约风格,鉴赏这一首豪放词,可带领学生体会苏轼多变的风格,同时也可学会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情词意入课来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一直有“诗庄词媚”之说,词,这种从它诞生起就被人们称为“诗余”的文学形式,虽然以吟咏风花雪月,缠绵悱恻见长,但这种不高的格调,却大大限制了它的发展,在这个时候,中国文坛的巨匠苏东坡走来了,他以其豪迈之气,为中国词坛注入了新鲜活力,并为词的发展“指出了向上一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走进他的诗词名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师板书)二、淡妆浓抹总相宜

  探讨一:在词盛行的宋代,人们根据词作的风格将其划分为两派,是那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代表人物是谁?(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学生讨论解决)

  探讨二: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小结:苏轼是文学高手,其词作豪放处胸胆开张,婉约处凄切迷离,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写,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大手笔正是如此,苏轼总会给我们无限期待)

  (师生齐背苏轼婉约代表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体会其风格。)

  三、登高怀远话怀古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又云“山令人古,水令人远”,多情的诗人登山临水,探幽访胜之时,美妙的自然往往能触动诗人的情怀,此时,浩淼的时空,纷纭的历史,便在诗人心中撞击,凝成解不开的情丝,汇成悲壮苍凉之诗篇,这种怀古诗往往能“发思古之幽情”,也最具有动人的力量。

  怀古诗最常用的手法是怀古伤今,当苏轼登上赤壁矶,面对着脚下滚滚而逝的长江之水,

  他想到了哪些古人,又由这些古人引发了自己的什么身世之感呢?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2、读清句读3、读出感情

  一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一名同学读,读后其他学生纠错)字音:

  浪淘.(táo)尽初嫁了.(liǎo)纶.(guān)巾樯.橹.(qiánglú)还酹.(lèi)

  二读,初知情感,读出语气。(一名同学读,读后其他学生评价)感情变化:(上阕)雄壮——(下阕)旷达

  三读,欣赏名家范读,体会音韵之美。

  小结:声音是流动的音符,它的欢快跳跃会在我们心间涌动成动人的歌。感情饱满的诵读,可感受词之音韵之美、和谐之美,我们在以后的诗词赏析中一定要多一些诵读。

  五、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出示黄州图片)

  苏轼来到黄州,登临赤壁矶之前,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在诗案中度尽生死之劫,是一个未带枷锁的囚徒,心情之复杂之低落可想而知,而黄州是苏轼走向成熟,实现人生转折的地方,正如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所写:“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可是,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我们将从词作中寻找答案。

  六、情在言语中

  探讨一:这首词是豪放词,大家齐读词作,体会词的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豪放之景、旷达之情

  探讨二:以词之模式,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是情感的触发点,那上阕都写了哪些景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由这些景作者想到了什么?

  明确:大江、浪、故垒、乱石、惊涛——雄浑、开阔、波澜壮阔、充满力量——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小结:(出示赤壁矶图片)在这幅图片中,我们看到赤壁矶之山之水,还是充满了和缓之美,作者眼中之景实是心中之景,乌台诗案的惊心动魄,历史风云的错综复杂,无不在作者眼前一一展现,心中有丘壑,自然眼中之景波澜壮阔。

  探讨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水与月,是古人在诗歌中经常吟咏的物象,水以其缠绵多情而被人寄托无限情思。

  师生共同回顾记忆中的咏水美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山是眉峰聚,眼是水波横”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些诗句中所写之水与这一句所写之水有着不同之处,正是这一异,才使眼前的长江之水有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力量。

  区别是:作者眼前之水,是融入了人事之水,所以,眼前这条滚滚而去的长江就不再是仅仅一天有形的长河,它幻化为波涛浩淼的历史的长河,无数的不可一世英雄人物在波涛中一一展现,又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浪”淘尽的是千古风流人物,而不是砂砾,可见,这里的“浪”不只是长江中卷起千堆雪的浪,也是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长河中的巨浪。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这样一来,一下子就将眼前之景与历史的风流人物联系在一块儿了,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

  探讨四:“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交流)

  明确: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水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穿”——夸张手法,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拍”——夸张手法,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雪”——比喻手法,水色纯白如雪。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小结:这些精妙的词汇,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这种格调正与赤壁作为古战场的地理位置遥相呼应,在作者的描绘中,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三国古战场,看到了刀光剑影与鼓角争鸣,为下阕周瑜的出场做好铺垫。

  探讨五: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承上:“江山如画”是对眼前之景的概括,如画江山,非多情之人,眼中岂有如此之江山。启下:“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如画的江山,正是英雄建功立业,驰骋征伐之处。

  美景如画——英雄如烟

  小结上阕:上阕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上阕心得:

  1、美景需要我们发现的眼睛。

  2、写作需要我们放飞“想象”这双隐形的翅膀。

  探讨六: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作者却选择了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明确:

  1、《三国志》中记载,赤壁之战主战方为东吴,主战将为周瑜,赤壁之战成就周瑜毕生功业。

  2、“抑曹扬刘”之《三国演义》此时还未成书。

  探讨七:词中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阕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雄姿英发”——英姿勃发

  “羽扇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从容淡定

  小结: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惨烈的一次战役,其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世所罕见,《三国》中对赤壁的描写,从其准备到战争结束用了大量篇幅,可以说赤壁之战是《三国》的精魂所在,战争结束了,这段历史便在血光中走向了没落,然而如此惊心动魄的一段历史,却在东坡先生笔下写成了周瑜的“谈笑之间”,我们既要佩服周瑜的英雄盖世,又要赞叹东坡先生的惜墨如金了。

  探讨八:我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是苏东坡在描写这场战争时却偏偏插入了“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

  1、一个“初”字突出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年轻有为。

  2、以美人衬英雄,更显英雄潇洒的风姿。

  小结:正如不可一世的英雄项羽,身边若没有美人虞姬,便少了些许侠骨柔情,英雄便不完整。一个细微之处,一个女子的入场,便使整首词有了无限情思。

  探讨九:作者穿越幽幽的岁月,对周瑜无限仰慕,周瑜身上到底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呢?

  周瑜——我

  年轻有为——早生华发

  委以重任——被贬黄州

  建功立业千古留名——壮志难酬英雄末路

  探讨十:有人说,苏轼此词最后一句带有浓重的悲情色彩和消极色彩,你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小组交流,展示)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

  志难酬,豪情长存。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只有江月是永恒的,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人只是沧海一粟,人生如此短暂,又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呢?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诗人浮现在我们眼前,在他的自解中仍有一腔豪迈之情。

  苏轼在另一名篇《赤壁赋》中也把无限的'豪情寄托于自然之上,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解脱。正如他在此文中所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水与月是多情的诗人吟咏不尽的话题,全词,以水起,以月结,给人无限遐思。

  月是苏轼很喜欢的意象,正如有人所说,“月是苏轼一生之创作,也是苏轼一生之行事”,古人为什么如此独赏一个月字呢?

  下阕心得:

  1、月夜静谧,易于思考人生。

  2、月夜如水的美景,令人陶醉。

  3、月下出美人,朦胧、神秘也是一种美。

  4、人生短暂与月之永恒七、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鉴赏为例,试总结怀古诗或词的特点:

  1、多为登高怀远之作

  2、多用借古说今之法

  3、风格多为慷慨悲壮

  4、多抒壮志难酬之情

  小结:了解了这些特点,我们在诗歌鉴赏题中就可运用这些方法,对怀古诗或词进行鉴赏。

  作业:

  1、熟读成诵,领悟作者情感。

  2、领会怀古诗或词的特点,并从这些方面试着鉴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5

  一、导入

  古代许多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柳宗元游西山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通过品味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来领略东坡居士的人生境界。

  二、作者介绍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2.“三苏”: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且同属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3.“苏黄”:与黄庭坚并称(诗歌创作)。

  4.“苏辛”:与辛弃疾并称(豪放词创作)。

  5.“宋四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书法)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苏轼生活的王朝是北宋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政治改革和诗文的革新都发生在这时,理想高远,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的苏轼注定会成为文坛的领导人物,他用豪放词风向婉约派提出挑战,为词坛注入一股“雄风”。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构成苏词的浪漫主义基调。苏词内容题材广阔,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以至谈说哲理等,都可以入词,从而扩大了词的领域。

  三、朗读

  1、听朗读录音,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

  2、教师正音,作诵读指导。字词正音:

  ⑴故垒(lěi)⑵纶巾(guān)⑶樯橹(qiánglǔ)⑷早生华发(fà)⑸还酹(huánlèi)诵读: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速、语调;(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

  3、教师范读,全班齐声诵读。

  四、研读词作,探究情感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词作,具体探究。用简单的语言概况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状写赤壁之景,下片抒写人生感慨。

  (一)、分析上阙

  1、男生集体朗读。

  2、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学生作答: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原因是什么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豪放之气笼罩全词。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写景和抒情结合自然,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②.作者描写赤壁景色,为什么用“人道是”三字

  以此点明这里并非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只是借此怀古抒发自己的感情。

  ③.本词的上片中,作者看到了哪些赤壁景观

  明确:赤壁景观: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这三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也暗写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姿,表现作者的豪迈奋发意气,渲染了环境气氛。

  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又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总结上阕,引起下阕。

  3.学生自读上阕,体会景中之情,总结上阕内容。

  小结上阕: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对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称颂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集体朗读并试背上阕。

  (二)、分析下阙

  1、女生集体朗读。

  2、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学生作答:

  ①.下阕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回忆的是什么感慨的是什么明确:前五句:所忆——周郎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才华横溢

  后五句:所感——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②.下阕中周瑜的形象有何特点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明确:周瑜——雄姿勃发,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苏轼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

  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

  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以上这些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补充:烘托——“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

  ③、词人为什么只写周瑜,对周瑜形象的刻画,又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人物---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婚姻---幸福美满---三十丧妻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务---东吴都督(24岁)---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明确: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

  发仰慕之情呢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又是在慨叹自己。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与自己的“待罪黄州、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补充:映衬——既是“以乙托甲”,也是“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

  ④.下阕后五句作者是怎样抒发人生感慨的

  明确:“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热诚向往。但想到自己头发斑白,空有才华,一事无成,作者用自嘲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伤感,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与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所以最后诗人以酒酹月,表现自己的伤感。

  ⑤.下阕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从情感上看具有激奋和伤感的双重色彩。词中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对英雄人物的尽情赞颂,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奋发乐观的人生态度;

  而“人生如梦”的感慨,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郁闷和忧愤。但从全诗主题看,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因而不能孤立地看成是诗人悲观失望的自白。我们应该更多地体味作者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追求。从词的意境和语言分析,这首词感情热烈,富于激情,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怀。因此“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是《赤壁怀古》的理趣所在。

  3.朗读下阕,总结下阕内容。

  下阕第一层描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五、探究:

  俞文豹《吹剑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苏东坡豪放词的风格可见一斑。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

  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留给我们无尽的人生启示: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呢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选择和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七、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词。

  2、利用本节课所学的诗词赏析法,课外多找些苏轼的词作进行阅读品味。

  九、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6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1课时

  【阅读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一)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二)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三)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四)、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3)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把握豪放派词的特点。

  2、思想目标

  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让学生体会艺术美的感染力;

  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能力目标

  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能力;

  培养学生开展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景物与情感的自然结合

  【媒体运用】多媒体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

  【教学思路】复*知识——诵读全词——讨论鉴赏——对比阅读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入课题。(板书)

  二.复*知识,了解背景

  出示幻灯:本词是他被贬黄州时,游览黄州赤壁联想到了历史上的古战场赤壁而作的。

  三.诵读全词,感知意境

  配乐范读——全班齐读 (教师点评)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品词的意境。

  (提问:读完这首词的感受是什么?)

  四.课文分析,讨论鉴赏

  (一)分析上阕

  1、(出示幻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提问:把“大江”改为“江水”,“千古”改为“无数”好不好,为什么?)

  2、(展示赤壁风光图片)体会景与情的自然结合。

  ①讨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

  ②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赤壁美景。

  ③用词语概括赤壁景色的特点。

  3、分析“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提问:这句话在本词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教师小结,总结上阕。

  (二)分析下阕

  5、(出示幻灯)周瑜图片和周瑜生*简介。

  (提问讨论:为什么要写周瑜,本词从哪些角度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

  板书: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潇洒风姿(柔)

  雄姿英发——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刚)

  羽扇纶巾——从容闲雅、儒将风度(文)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镇定自若、用兵如神(武)

  6、播放“赤壁之战”视频,感受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7、师生共同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④ 词的.结尾,作者为何会生发那样的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人从自己与周瑜的对比中,看到了自己的悲哀。

  (出示幻灯提问:这句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项目周瑜苏轼

  年龄24岁47岁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业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就

  基调豪壮感伤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五.拓展练*,巩固知识

  A级基础题(选择题)

  B级提高题(问答题)

  六.学生质疑,布置作业

  “强虏”有的版本作“樯橹”,你同意哪种说法?请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来探讨。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8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积极性,加强对课文的朗读、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释、叙情形、议特点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宋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及豪放词的特点

  能力目标:(1)抓关键语句,提高学生鉴赏和评价的表达能力(2)学*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3)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诵读和背诵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词中寄托的情感,感悟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审美目标:领悟、感受到苏词豪放旷达的特点并作出简评

  教学重点

  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是个英雄辈出、充满魅力的时代,其中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而且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时光虽然过去了*1800年,但是每一位为赤壁之战所激动的人,一旦来到赤壁,当年火光冲天、到处喊杀声的情形仿佛又萦绕于脑海

  赤壁之战八百年后,一位伟大的文坛泰斗来到赤壁,写下了一篇和赤壁之战一样流传千古的伟大词作——《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这位伟大人物就是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古代诗歌的'学*,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二、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激情满怀、壮志豪情的气势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 朗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看注释,叙情形:长江向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陡峭不*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健、英气勃发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上阙:描写了赤壁奇景

  下阕:怀念周瑜,抒发感慨

  四、品读重点语句,探究有关问题: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 有气势 “淘”淘汰、湮没

  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解读:人类历史如长江一样滚滚东流,无数风流人物被湮没在历史洪流中能被后人们记忆的又有几个呢?)

  2、 赤壁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的?

  明确:气势磅礴

  (乱石) 穿空险峻雄伟

  (惊涛)拍(岸)——巨浪冲击岩石

  卷 起 千堆雪声势浩大

  千堆雪比喻巨浪

  这几句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描写赤壁雄伟壮丽的奇景

  作者特意把周瑜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写,显得气势豪迈

  3、可怀念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美女配英雄,潇洒的风姿

  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雅的将军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曹操70万大军瞬间就被周瑜给消灭了)

  周瑜当时可真是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4 、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物和人物相得益彰

  5、 讨论:三国时那么多的英雄豪杰,词人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34岁就建立功勋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孙权识人才,重用了周瑜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大都督大元帅)

  ④英雄惜英雄 苏轼:“知音如周瑜” 有人说周瑜心胸狭窄,那是罗贯中给他“演义”的,目的为了衬托诸葛亮苏东坡和周瑜都有奇才大志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6、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不得志;仕途不*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7、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就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五、归纳:

  1、总结主旨: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2、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六、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音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七、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外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江城子·记梦》和《赤壁怀古》的异同 ,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作短评

  附: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赤壁奇景 穿 山势险峻 气势雄伟 拟人

  上阕 写景 歌咏赤壁 拍 巨浪惊险 声音洪大 对偶 夸张

  大江气势 卷 江水汹涌 色彩 鲜明 比喻

  年轻得意 英俊潇洒 英雄风采

  下阕 咏史 怀周瑜 儒将风度 非凡胆略

  抒情 抒己感慨 人生如梦 壮志未酬

  八、教学反思

  收获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以诗歌诵读法贯穿课堂

  琅琅的读书声应该一直是萦绕在语文课堂上的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诗词教学所以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设计上,我也采用了诵读法

  在初步感知时,要求读准字音本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景物描写扣人心弦,在赏析景物时,边赏析,边试读,力求体味苏轼豪放词中景物描写所蕴涵的壮阔美,然后同学齐读,要求读出气势在分析形象时候,同学范读,体味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这里有苦闷、郁愤和不*,这里有乐观、旷达和自信,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该诗在情感上的复杂变化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精神的自由,胸襟的洒脱,情感的豁达展示了诗人力求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当最后诗歌讲解结束时,学生评价同学的诵读,哪里该激昂,哪里该舒缓,有板有眼,学生已经真正走入了诗歌,走进了苏轼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收获之二:在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对话参与意识

  一直以来,好像语文的工具性发挥到了极致,诱使了教学中的简单化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语文世界中诗意的美、丰富的内涵,几乎被抛之一边语文世界被收缩于抽象的考试说明之中,很多时候我们把语文课上成应考训练课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有主体参与意识,训练表达能力,提高鉴赏评价能力

  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训练,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思考的话题和时间,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苏轼为什么单单想起周瑜这位大英雄?我们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在对比中学生自然就提到了苏轼对于年轻有为的周瑜的羡慕和崇拜,对于自己生不逢时、老而无成的感慨,对于自己悲惨境遇的失落、惆怅也就为下一个环节把握情感奠定了基础

  收获之三:导语的精心设计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更应该追求教学过程的诗意设计导入的表达是为了在第一时间营造一个诗意的意境,以渲染诗歌学*的气氛。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9

  一、教学目标:①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②领会词中词人抒发的感情

  ③训练学生初步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①感受品味词作中的意境

  ②景物描写中见作者的情怀

  三、教学方式:方案(一):多媒体授课,比较法学*

  方案(二):师生共同体味,比较法学*

  [本.教案采用方案(二)授课]

  四、课时:一课时

  五、步骤:

  (一)、师配乐朗诵全词

  (二)工学生在老师朗诵的基础上,按朗读要求全体学生齐读该词

  师:很不错,不过还要麻烦一下大家,把下面一首词细细*品读,并个人朗读一遍。(小黑板显示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三)、为什么一首作品读来令人激情豪迈,而另一首作 品读来却令人低徊缠绵呢?学生思考并简答

  (四)、风格不同,一首是豪放词作的绝世代表,而另一首则是婉约作品的旷世佳作。导入:词的'文体知识: (板书)

  (五)、苏东坡首开豪放一派,突破了词软且弱的牢笼,大开表现空间,其气魄宏大如海,难怪后世词人李清照对苏词不 以为然(认为其不合音律,算不得真正的词) (其实啊,这仅是对词的认识角度不同造成的,苏东坡的词 哪是李清照这样的小妇人唱得了的,它得由关西大汉,用铜琵琶,铁绰板来唱。。。。。。)

  (六)、分析词作

  1、首先让学生理清词中“景”与f(情”的关系,词中写到了那些景,词中人物联想到了些什么?

  上阕:写景:大江乱石惊涛雪

  联想:风流人物周郎多少豪杰

  下阕:抒情:公瑾雄姿英发

  联想: “我” 早生花发

  2、所谓“人杰地灵”,如此美丽江山该有英雄豪杰,周瑜算是个人物? (有横槊赋诗的曹操,三顾茅庐的刘皇叔,还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何偏选了周瑜,年龄啊1)

  3、更是苏东坡,这个年*半百的“老人”,夹在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屡受排挤,至直乌台案发,被贬黄州,深感壮志不 酬啊,所以下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

  4、其实“小乔”在这儿有个暗示作用,小黑板杜牧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暗示:若不是巧借东风,难免会有东吴残败的结局)

  5、这个暗示在词中起什么作用呢?学生思考回答

  苏东坡还是苏东坡,他是失意,他的惆帐都还是大丈夫气概。的——确是功业无成,但绝不在失意中了却残生,他看得开,周瑜年轻有为,但还占有天时地利,否则也将。。。。。。,既然如此,何必郁闷呢?

  (背景:晚年苏东坡有了道学思想,精神境界旷远霍达,这是一种雄浑高远的人生状态,据说, “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是苏东坡有名的典故。)

  6、小结

  (1)景物描写中抒**感

  (2)联想在词中的作用

  (七)、结语:先说到李清照是小妇人,苏东坡是大丈夫, 其实不完全对。请学生思考为什么o

  (八)、作业:课外研究性阅读,李清照大丈夫作品赏 析,苏东坡小女子情感在诗作中的真情流露。

  附板书: ·

  一、词;诗余 曲子词 长短句

  小令中调长调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

  二、上阕:写景:大江乱石,惊涛雪

  联想:风流人物周朗多少豪杰

  下阕:抒情:公瑾 雄姿英发

  联想; “我” 早生花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借景抒情,怀古伤今;

  2.诵读本词,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写作动因。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指谁?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要学*他的一首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是否体现出他的豪放风格。

  二、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北宋成就的文学家,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写作背景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情绪,但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那种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作者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四、解题

  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要咏怀的内容。

  五、诵读词作

  1.听录音朗读,注意语调、停顿以及生字。

  2.提问:整首诗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豪放、有气势、雄壮

  3.诵读提示:这首词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

  4.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要有气势。)

  六、结合翻译,整体把握全词。

  思考:这首词上下两阕分别是以什么为主体的?有什么联系?

  (景)上片:着力描绘赤壁雄奇之景借景抒情

  借抒

  景情

  (情)下片:写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感慨

  七、重点语句分析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两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是传颂千古的名句,为什么呢?好在哪里呢?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请找出最关键的几个字来分析这三句所描写的赤壁之景?

  4.长江有汹涌之景,也有*静之景,而词中所描写的是长江汹涌澎湃的一面,为什么不描写其*静的一面呢?

  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6.“一时多少豪杰”,在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到底又有哪些呢?

  7.“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

  (提示:从哪几个角度写周瑜)

  a.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周瑜什么形象?

  八、总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苏轼才华出众,又有志为了国家而建功立业,但却遭人陷害,被贬黄州。幸而他为人心胸豁达,所以没有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上阕写景,描绘了长江赤壁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羡慕古代英雄、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九、板书设计

  略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选【二十】篇(扩展7)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设计实用五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学生特分析:

  1、学*特点: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有浓厚兴趣。

  2、学**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能力。

  3、学*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机会很少。

  四、学法指导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石二鸟。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以来最为火热的,也是对三国人物的一个品评——《易中天品三国》。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展示: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朗读环节】

  1,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

  【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

  2,提问: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或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即可。)

  3,提问: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三个词――淘、穿、卷。

  (1)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了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读到这样诗句,让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一起背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物理意义上水的概念,它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2)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3)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老师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个“卷”字。“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个“卷”字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

  古战场到如今也算是一个旅游景点了,根据作者的介绍,如果让你们为之拍一个宣传片,你们会怎样安排镜头呢?

  你看这图片,先来大处的景,大江汹涌奔腾,然后镜头往前移,目标慢慢缩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直刺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于是整张图景明了了,你们看江水奔马轰雷,十分惊心动魄。而我们为之配上台词的话,就可以用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画的江山透着的是如此非凡的气势,有种“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

  好了,舞台布置完毕,序幕拉开,背景就是如画的江山。追光灯亮起来了,照在了哪里啊?(豪杰。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场了)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周郎(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问题来了,考虑一下,我们*时所接触到的“出嫁”与这边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教师总结: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到这边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苏轼内心】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板书如下: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江东美女小乔,34岁为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呢?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可见他是十分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人生态度】

  但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静。

  【诵读体验】

  【归纳总结】

  学生参考板书,解决第二个问题: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上半阙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

  1课时

  【阅读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一)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二)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三)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四)、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3)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苏轼的生*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步骤方法,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学*,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为一体的手法。

  2、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拍岸”“裂岸”“强虏”“樯橹”的不同以及结尾的理解。

  3、通过朗读,理解豪放词特点及词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苏祠豪放的特点,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和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他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他旷达的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猜猜作者

  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评价一个人。我们今天就上他的课,猜猜他是谁?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小丑(幻灯片投影)

  2、学生介绍苏轼、了解苏轼

  二、学*课文

  1、教师范读(配乐)

  2、明确词牌名、题目及词的类别:怀古诗

  明确怀古诗特点:观眼前之景写历史故事抒一己之怀

  3、速读上阙。提问:(观眼前之景)最有气势的是哪句?(自由发言)

  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推雪”

  提问:哪几个字富有表现力?来说说看。

  分析:“穿”写出乱石高耸入云的动态,化静为动。描摹出山势之险要、高峻。“拍”描摹出赤壁水势汹涌澎湃。“卷”表现出惊涛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气势。

  三句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声音、颜色等方面写出赤壁雄奇壮美、波澜壮阔的景象。(板书:描壮美之景)

  提问:有版本作“惊涛裂岸”,试和原文比较,你认为哪个更好?(自由阐述)

  明确:“拍”更好些,“拟人”的使用,使得更形象,动态感强,而且其中还暗含声响。“裂岸”是从“形”上来写,这和第一句的视角重复了。三句分别从形、声、色三个角度写的。所以不能用“裂岸”。

  生齐读感受赤壁的壮美,领略苏祠的豪放。

  4、提问:作者在描摹了壮美之景后,用了一句过渡句过渡到写什么上?

  明确: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过渡到历史人物上。

  5、提问:作者站在赤壁古战场上想到了谁?他有何特点?(依文找特点)

  明确:英俊潇洒文武双全年轻有为镇定自若……

  “小乔初嫁了”衬托出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表现周瑜的儒雅、风度翩翩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刻画了周瑜从容自若,指挥若定的形象。

  6、提问:“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有版本作“樯橹灰飞烟灭”,你认为哪个更好?

  明确:“强虏”是突出敌方强大,衬托周瑜的英雄形象。“樯橹”是借代,代指曹操的八十万水军,更能体现水军的特点。

  7、提问:三国时期,有很多的风流人物,为什么苏轼想到的却是周瑜?(出示图表,学生分组讨论)

  人物周瑜苏轼

  年龄3447

  生活幸福美满贫困潦倒(妻子早亡)

  外表英俊潇洒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大都督黄州团练副使

  成就功成名就一事无成

  明确:感叹自己虽身怀报国之志却得不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借周瑜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所以才有了“多情应笑我”的感叹。(板书:叹风流之人)

  8、提问:对词人情感的理解,有人认为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旷达;也有人认为此时的苏轼比较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怎么看?(学生讨论)

  明确:旷达多于消沉

  苏轼和周瑜相比,苍凉和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没有真正消沉,他特想得开。他在想:所有风流人物都将随历史的潮流而被涤荡了,即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所以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祀江月,这其实就是林语堂评价的“他是天生的乐观派”。(板书:抒旷达之情)

  9、齐读下阙并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这首词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怀古诗:观眼前之景写历史故事抒一己之怀

  课后阅读(1)林语堂《苏东坡传》(2)余秋雨《东坡突围》

  四、在齐声朗读中下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作者通过词体现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品味词作的豪放。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讨论、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进而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的词,明确是分为两个派别,即婉约与豪放。婉约,内容不外乎是离愁别绪,闺情绮怨。而豪放派便恰恰与其相反,内容比较宽阔浩荡,气势恢宏,让人读后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苏轼是第一个用“豪放”作词的,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其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二、解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观眼前之景

  (题目)思历史之事

  抒一己之情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1、上阙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景——雄奇壮丽景物描写的豪放

  “大”字写出了长江奔腾而来,汹涌澎湃的气势。“千古”则写出了历史长河的浩瀚渺远。

  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把江水、浪花和千古风流人物融为一体,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久的时间背景。为全词奠定了昂扬的基调。

  2、这几句中哪几个字用得好?请大家展开想象,为我们描绘一幅赤壁美景。

  明确:“乱”写出山石险怪,“穿”写出高峻陡峭。

  “惊”写浪花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字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

  作者从形状、声音、以及颜色三方面,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描绘了赤壁的壮阔景观,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3、面对这如画的江山,作者想到了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作者为什么用“初嫁”,而非“出嫁”?

  明确:人——英雄人物周瑜形象的豪放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才华文韬武略才华恣肆

  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情——功业无成感时伤今的豪放

  4、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①就词论词。一方面,作者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这本身就是内心积极地一种表现。另外,作者在千古人物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看到了人的渺小,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情怀。

  ②结合同期作品进行探讨。《赤壁赋》中作者虽然借客人之口道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可劝解友人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从“变”与“不变”两种角度去看待水与月,巧妙地消释了友人的悲哀。这其实也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结果,遇到烦恼时,换一个角度,原先的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苏轼对人生忧患的化解,表现在词中就是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定风波》更是能体现出他坦荡达观的处世态度,上片一句“一蓑烟雨任*生”活脱出一个履险如夷、泰然自处、任天而动的仙人形象。下片“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多么从容,多么豁达。

  ③儒释道兼容并蓄的思想。向学生介绍苏轼的思想宏博开放,儒道释兼容并蓄,政治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人生修养上则以释道思想为主。当身处逆境时,佛老思想就成为他求得自我解脱的精神武器,由此而形成了一种随缘自适、淡泊无为、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④成就与遭际对比。作者一生一贬再贬,越贬越远,可诗、词、文、绘画样样精通,其它方面也并非浅尝辄止,走到哪里都深受人民的爱戴。在密州,他第一次遭受贬斥时,为了捕蝗虫,抗旱灾,从早到晚奔忙在田间地头,亲身体验农民的疾苦。后来到徐州,为了抗洪排险,他整天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最危险的地方出现,亲自指挥战斗。在杭州,杭州闹饥荒,有瘟疫,他自费购药,设置了医院还熬粥、煎药送给过往的行人。他的行动救了几千条命。还是在杭州,他疏浚六井,建筑长堤。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和信赖。甚至在被贬到海南的儋州生活窘迫的情况下,他仍然关心民生疾苦。这种品德实在可贵。

  四、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苏轼的豪放词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题材来看,怀念古代的英雄及其丰功伟业;

  2、从主旨来看,是抒发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

  3、景物描写来看,描写的都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的景物;

  4、豪放的抒情方式与修辞手法:直接抒情。词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不借助任何景物和事物,而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物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诗词中有很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等。而这首词中运用得最多的是比喻、借代和夸张。首先来看比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作者便用雪来比喻那被石头激起的浪花,形象生动,将浪花那种洁白表现得完美无比。而在后面,作者便用“羽扇纶巾”来借代周瑜,让其的雄英姿发在读者面前尽情地展现,使人心生崇拜之情与敬佩。这些修辞手法都是表现了一种豪放的气概,描绘了一种宽阔的氛围。而此词中最能突出苏轼豪放派词风的是夸张手法的运法。如“乱石穿宫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将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上的气氛和声势。凭借着夸张手法,作者用廖廖数十几个字便把石之险山之高浪之大形象地表现地读者面前。这一切,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其豪放风格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5、豪放的语言词句都运用得非常准确,生动,传神,于是产生一种豪放的气势。词中最能体现豪放风格的就是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动词如“穿”、“拍”、“卷”三个动词运用得非常的绝妙,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诉说不同的感觉,描绘的陡峭山崖、汹涌驻浪、滔滔长江,都集中地体现了古赤壁战场那令人惊心动魄的雄奇景象。再来看形容词,“乱”、“惊”这些形容词也如那动词一样,较好地体现了赤壁的那种波澜壮阔的情怀,让读者如亲临其境,感觉那份博大。这些能体现豪放派风格的词被作者信手拈来,为其服务,拥有着最大气的感觉。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集中体现了豪迈雄健、慷慨奔放的词风。

  结论:我们应该学*苏轼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五、课堂小结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柳永《雨霖铃》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本词;

  2、体会作者借怀古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

  3、赏析豪放派词气势磅礴的风格。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诵本词,并体会词人借怀古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

  教学难点

  赏析豪放派词气势磅礴的风格。

  课时

  一节课

  教学方法

  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部《三国演义》,展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当我们回首这些千古英雄时,一定有许多的感慨涌上心头,豪放派词人苏轼在缅怀这些英雄时抒发了怎样的豪情斗志呢?今天,让我们踏着音乐,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伴奏,作为背景音乐,创设情境)

  二、生生对话,了解作者

  1、回忆作者,指生回忆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2、简介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这时苏轼年已四十七,事业无成,政治失意,借怀古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老师总结,点击幻灯片,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感情)

  三、朗诵课文,生生对话

  1、欣赏课文朗诵:注意朗诵的语气。(结合视频,配乐朗诵,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诵,指三名学生朗诵,后全班齐读。(学生朗诵,配以背景音乐,创设情境,有种美感。)

  四、检查预*,疏通词意。(指生说词意,教师总结。)

  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五、赏析词意,师生对话

  (一)朗诵并思考:齐读上阕,思索:

  1、在上阕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又由景想到了什么?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二)朗诵下阕,思考问题:

  由赤壁的景,作者忆到了周瑜,那么下阕塑造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儒雅,指挥若定,泰然自得,风流倜傥)

  六、合作探究,师生对话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可怀想的人物甚多,但作者苏轼为什么独想起周瑜?(学生讨论,交流意见。用周瑜和苏轼的资料对比,学生理解起来更清晰,更直观。)

  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英雄,而自己已年将半百,却被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七、拓展延伸,对话自我

  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说说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戏曲来体会教师播放京剧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欣赏、思索,指生回答。用歌曲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豪放派词的风格。)

  八、课堂小结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

  九、课堂练*

  默写句子:

  本词的过渡句是

  直接写周瑜形象的句子是

  十、课后作业:

  周瑜是战场上的英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是文坛上的英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都有建树头上戴着“豪放派之祖”的桂冠;袁隆*是科学上的英雄,研究成功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你心目中的英雄是怎样的?请以“英雄”为题,写一篇300字的随笔。(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人被称为英雄,提升自我。)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选【二十】篇(扩展8)

——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整教案合集5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整教案 1

  一、概述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学*者特征分析

  1、学*特点: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有浓厚兴趣。

  2.学**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能力。

  3.学*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机会很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石二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它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如果是其它专题性学*、研究性学*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以来最为火热的,也是对三国人物的一个品评——《易中天品三国》。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展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朗读环节】

  1,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

  【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

  2,提问: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或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

  (四)视频素材:

  1.《无言独上西楼》mv()

  2.《滚滚长江东逝水》()

  3.《三国赤壁——周瑜》()

  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整教案 2

  教学目的:

  1、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借咏史怀古抒发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及旷达豪放的意境。

  3、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流派风格。

  重点难点:

  借古抒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方法:

  之前学生接触过词的知识以及苏轼的作品,教授本课应在复*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温故知新,讨论诵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如绚丽的星空,辉耀古今。今天我们就欣赏一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题目)。

  二、关于词

  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说词的发展,说到词的发展则必须说到苏轼。

  1、词的发展

  词是一种和乐可唱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于宋代。初始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时所唱的曲词,故叫曲子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词在唐代还不能入大雅之堂,诗人在写诗之余偶尔为之,晚唐五代到宋早期,词也只是写些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题材极窄。那种深邃阔大的怀古之情装不进词的形式里,词风也以婉约清丽为主。到苏轼为之一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凡入诗者皆可为词。且大气豪放,一改传统,开一代词风,成为豪放一派的领军人物,使词这一文学式样,发展到空前的程度。这以后的词坛,豪放与婉约并举,清丽与壮歌齐晖。

  2、词的特点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词牌和题目之分,词牌规定了句数字数和声律,与内容无关,如“念奴娇”。词又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长调(91字以上)。词的段叫片或阕。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奇才和全才。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样样皆精,且成就卓著。散文与其父其弟皆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书与米芾等并称四大家,画开徽州一派。苏门一家传世美谈甚多。有一副联赞道: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2、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当时47岁,两年前贬黄州团练副使(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苏早年有大志,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下,屡遭贬斥。两年前因写诗遭人诬陷,被捕入狱,险遭杀害。但他的达观使他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被贬后复杂心情的反映,他借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

  四、内容分析

  这首词属中调,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赤壁之景,抒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指长江;淘,淘洗;风流人物,英雄人物。滔滔江水,滚滚东流,多少历史英雄,被时间的流水淘洗而去。此句交代赤壁的环境,既是写眼前之景,又含有暗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江,不是历史的长河吗。此句开头,登高怀远,视野开阔。一下子概括千古,真是大气磅礴,尽显豪壮情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一说古战场遗迹。“人道是”,即“人说是”。据考,三国时的赤壁在武昌,苏轼游得赤壁在黄州,名赤鼻矶。词人用“人道是”,可见他知,此赤壁非彼赤壁,只是借以表达怀古而已。三四句写赤壁的地点,并引出周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写山势。乱,多而杂,写山势,照应前面登高远望视野开阔,奇峰异岭尽收眼底。凸显了山势的奇崛和高峻。“惊涛”,因波涛汹涌,令人心惊,故曰“惊涛”;以显水之汹涌。“千堆雪”,巧用比喻,即显宏大又显壮观。此句写景,用笔极简,但笔力雄健,景色奇绝,场面壮观。非大手笔不能。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上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故曰“江山如画”。接下来则盛赞“一时多少豪杰”,在赤壁大战这个舞台上,一时间有多少英雄共同演出了着雄壮大剧。此句总结概括,上承写景,下启周瑜,收束上片。

  ——上片写景感怀,视野旷达,气象万千,荡人心魄。尽显豪放之风。

  下片写周瑜和自己,重在叙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因远曰遥;小乔句表面写婚姻,实则写其年少,有英雄衬美人的作用,以凸显少年英雄,奋发有为----此句写人,英雄年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三国演义》给人们一个误解,以为只有诸葛亮这样装束。实则不然,魏晋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羽扇纶巾”则代表这种名士派头。“羽扇纶巾”借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其韬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不迫。诗人笔下的周瑜,何其豪壮。此句凸显其英雄业绩。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指精神;故国,赤壁;神游故国,是说自己身临赤壁,思接周瑜,精神进入到当年的环境。“多情应笑我”是倒置句,即应笑我多情。想到周瑜34岁建立奇功,自己已*中旬“华发早生”,一事无成,两者何其不同。写自己多情,一事无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沦落无聊,老大徒伤,于是慨叹人生,借酒浇愁。酹,将酒洒地,表示祭奠。因月在江中,故用。此句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消极情绪和苍凉之感。但此句却难掩作者达观之情。

  ——下片写人,先写周瑜,后写自己;周瑜让人景仰,自己壮志难酬。

  总看全词,上片重在写景,将江山之美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景色奇绝,气象万千,荡人心怀,尽显豪壮之情调。下片则重在写人,在对周瑜的塑造上,诗人借周瑜的雄姿英发,赫赫战功,彰显了一种英雄豪气。写自己消极苍凉不掩撒酒江月的豪气。这一切都营造出壮阔雄浑的意境。在表达壮志难酬的同时,让人感受着词的巨大魅力。

  五、艺术特点

  1、情调豪放

  写景抒情,人物塑造。

  2、烘托映衬

  烘托映衬,是用乙托甲,使甲更为突出的手法。作品从“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到周瑜步步缩小,而周之后,笔锋一转,引出自己。这样,前边的一切都退居到陪衬之位。到这儿读者才明白,写古人古事,只是手段,以古比今,抒情言志才是目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实是苏词的代表作品,古今词坛经典,今天我们学*这首千古绝唱,不仅汲取着思想的营养,还能感受到通篇散发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

  1、背诵。

  2、整理有关词的知识。

  3、体会作品表现的豪放风格。

  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整教案 3

  一、导入

  下面开始上课

  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词王国里的一道风景——怀古诗词。

  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黄州的赤壁,不禁触景生情,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词。

  请大家齐读题目(教师板书题目)

  二、环节

  (一)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那除了这些,对苏轼你们还有怎样的了解呢?

  学生1: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在宋神宗时期曾受重用,但后来因新旧党争,屡遭贬谪。

  师:回答的非常好,你的介绍正交代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的确,这首词正是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词人在被贬谪到黄州时期所作。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像苏轼这样志存高远的人多次被贬谪之后,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生1:失意的

  生2:悲痛的

  生3:既悲伤又豁达的

  (在底下应和即可)

  师:对,就是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下,这首词应景而生。

  下面就和老师一起走入全词。

  (二)自由朗读,感知全文

  “三分诗,七分读”,下面请大家端正坐姿,把书立起来,大声朗读全词,注意字音和停顿,思考词的上阙写了什么内容?

  生朗读全文(一带而过)

  师:词的上阙写的是?

  生齐应和:景

  教师板书:景

  师:很好,那这些景给了你什么感受呢?

  生1:壮观的

  生2:有气势的

  生3:恢宏的

  (在底下应和即可)

  师:那我们可以将上阙概括为“绘壮景”(教师板书)

  下面老师找一位同学朗读上阙,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描绘了赤壁的哪些景观呢?这些景物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1朗读上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师:读的很流利,但是在气势上稍微弱了些,一会儿我们在理解完上阙的内容后,老师相信你能读的更好。

  词的上片都描绘了哪些景观呢?

  生在底下分别应和: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

  师:准确,作者抓住了悬崖、陡壁、怒江、波涛这些可视性极强而又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

  先来看看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家有没有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那么本首词中的“浪”指的是什么呢?

  生:浪花(应和)

  师:是的,的确有浪花的意思。联系下面的话“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想一想,它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意思?

  生2:指时光

  师:为什么?

  生2:因为这里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浪花的流动比喻为时光的流逝。

  师:分析的非常好,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淘”字。这个字用的好不好?哪里好?谁来说说?

  生3:“淘”字前后分别连接大江和风流人物,有很好的衔接作用。

  师:你是想说淘字将写景和写人相融合,对吗?(对)

  一个“淘”字,不仅写出了长江的奔流之势,更道出了历史的演变。

  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故事,此时就如同电影般呈现在我们面前。

  再看“千古风流人物”,***曾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生跟随应和)。那么你们是如何理解“风流人物”的呢?

  生1:应该是“英雄人物”

  师:嗯,有这方面的意思,但是还是有区别的,一会儿我们就会在后面找到答案。

  其他人有不同意见吗?

  生2:是花花公子(大家笑)

  师:大家说对吗?(不对)

  这里大家一定不要把“风流”的古今含义混淆了。古义是指有功绩杰出的,今义才加入了男女情爱方面的风流之义。

  “英雄人物”和“风流人物”都指能文能武的才华之人,但是在苏轼的内心当中却是不相同的,究竟有怎样的不同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就把前三句具体化了,我们分别来看看。

  1、大江具体化为(故垒)

  2、千古具体化为(三国)

  3、风流人物具体到了(周瑜)身上

  (学生齐应和)

  那么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景)

  大家再来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换成“周瑜赤壁”

  生2应和:不能

  师:为什么?

  生2: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生3在底下说武大郎也是郎)大家笑

  师:武大郎那单纯只是他的名字而已呀,和这里可是完全不同的“郎”字这里指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帅哥”,是当时女子心目中的男神级人物。

  据史**载,周瑜当时风姿儒雅,被江东人成为“美周郎”,后人有诗曰“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就是指每有宴饮,陪宴抚琴的歌女们为了让周瑜看她一眼,就常常故意弹错(所以说,满满的都是套路)

  由此我们来看,周瑜这样年轻有为,是东吴的大都督,又这样的会享受生活,这样的人不就恰恰是我们所说的“风流人物”吗?

  那么这样的风流人物是如何登场的呢?我们一起看看苏轼是如何安排的呢?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学生应和即可)(教师板书)

  师: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叙述的呢?

  生1:“乱石穿空”从形状的角度写出了石头的奇形怪状和山崖的陡峭。

  师:很好,“乱”字写出了群峰壁立,“穿”字则写出了山川高耸入云的态势。

  下一句谁来分析?

  生3:“惊涛拍岸”从声音的角度写出了江涛的力度和澎湃之感

  师:不错,这一句写出了汹涌的波涛,翻江倒海,可谓是一怒江涛呀。

  那么再想一想,这两句分别是从什么视角来写的呢?

  乱石穿空是(仰视)

  惊涛拍岸是(俯视)

  (学生应和即可)

  师: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俯仰之间,怎一个壮阔了得呀!

  那“卷起千堆雪”是什么意思?

  生1: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是说浪花千层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师:准确,那这样的景色是怎样的?

  生1:是蔚为壮观的景象

  师:很好。通过以上的分析,大家是否感受到了这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呢?(有)

  我们虽然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种雄浑壮阔的意境,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这一句。

  生齐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知词的上阙描绘了壮观的赤壁景象。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壮丽雄伟,气势磅礴的赤壁江山图由此而形成。

  词人是怎样概括这种景色的?

  生应和(江山如画)(教师板书)

  “一时多少豪杰”,这里面的“一时”指的是(三国时期)

  那么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中的多少豪杰当中,苏轼却唯独偏爱谁呢?

  生应和(周瑜)

  苏轼又是为什么偏爱周瑜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请大家下课后熟读这首词背诵下来。

  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整教案 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本词;

  2、体会作者借怀古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

  3、赏析豪放派词气势磅礴的风格。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诵本词,并体会词人借怀古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

  教学难点:

  赏析豪放派词气势磅礴的风格。

  课时:

  一节课

  教学方法:

  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部《三国演义》,展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当我们回首这些千古英雄时,一定有许多的感慨涌上心头,豪放派词人苏轼在缅怀这些英雄时抒发了怎样的豪情斗志呢?今天,让我们踏着音乐,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伴奏,作为背景音乐,创设情境)

  二、生生对话,了解作者

  1、回忆作者,指生回忆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2、简介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这时苏轼年已四十七,事业无成,政治失意,借怀古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老师总结,点击幻灯片,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感情)

  三、朗诵课文,生生对话

  1、欣赏课文朗诵:注意朗诵的语气。(结合视频,配乐朗诵,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诵,指三名学生朗诵,后全班齐读。(学生朗诵,配以背景音乐,创设情境,有种美感。)

  四、检查预*,疏通词意。(指生说词意,教师总结。)

  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五、赏析词意,师生对话

  (一)朗诵并思考:齐读上阕,思索:

  1、在上阕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又由景想到了什么?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二)朗诵下阕,思考问题:

  由赤壁的景,作者忆到了周瑜,那么下阕塑造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儒雅,指挥若定,泰然自得,风流倜傥)

  六、合作探究,师生对话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可怀想的人物甚多,但作者苏轼为什么独想起周瑜?(学生讨论,交流意见。用周瑜和苏轼的资料对比,学生理解起来更清晰,更直观。)

  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英雄,而自己已年将半百,却被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七、拓展延伸,对话自我

  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说说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戏曲来体会教师播放京剧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欣赏、思索,指生回答。用歌曲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豪放派词的风格。)

  八、课堂小结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

  九、课堂练*

  默写句子:

  本词的过渡句是

  直接写周瑜形象的句子是

  十、课后作业:

  周瑜是战场上的英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是文坛上的英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都有建树头上戴着“豪放派之祖”的桂冠;袁隆*是科学上的英雄,研究成功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你心目中的英雄是怎样的?请以“英雄”为题,写一篇300字的随笔。(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人被称为英雄,提升自我。)

  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整教案 5

  教学目标:

  1、经过评点、研讨版本中字词的不一样而把握词的资料。

  2、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苏轼的情感。对苏轼情感的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不强求统一。

  一、导入

  1、展示苏轼书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作品。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处在人生低谷,我们常说酒后吐真言,那苏轼也当是醉后书真意了。从这幅作品中,从词句的线条中,我们又能品出怎样的人生滋味呢?品书法我们是外行,那我们就从词句中细细口味。

  2、朗读全词,交流预*作业

  布置的预*作业为:在自*的基础上评点《念奴娇》,要求局部评点一条,整体评点一条。可提出自我的疑问。

  二、在学生的作业情景中找出切入点,讨论学*《念奴娇》

  1、理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风流人物被大浪淘尽,即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了。大场景的描述,为全词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其为悠久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苏轼独立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情的壮怀。开篇雄奇,有横空出世之感。

  大处落笔,转而具体化――

  2、人道是?

  点明文武赤壁的概念。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来源,东坡本是借山川。以苏轼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推测,他不难明白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一抒胸怀。故言人道是。那我们也不妨以假作真地来品读一下赤壁风光。

  3、讨论:抓住字词,品评赤壁风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另一版本)

  地势险峻、波涛汹涌、浪花翻滚,突出了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

  4、***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苏轼词中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入怀古,吟咏周瑜。

  发现问题:一时多少豪杰?――引出遥想公瑾当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具化为周郎

  苏轼给周瑜的定位到底是豪杰还是风流人物?

  讨论:据下阙资料分析周瑜形象。

  出嫁与初嫁的用词差别。

  强虏与樯橹的用词差别。

  豪杰与风流人物的用词差别

  师点拨:

  强虏突出敌军的强大,樯橹让人联想到曹操的水军,言之成理即可。我认为樯橹灰飞烟灭更含蓄一些,有助于诗词情境的营造,而强虏灰飞烟灭似乎太直白了,少了点儿韵味和美感。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强抗弱的战争,如若战败,杜牧有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敬畏啊!

  豪杰:有才能的人。豪杰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雄――英勇顽强、刚毅果决,一种豪气,一种气概。三国时豪杰多的很,曹操、孙权、诸葛亮等,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也就是说,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非初嫁,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苏轼那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我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以此突出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认为,所谓风流人物,不仅仅要有侠骨,并且要有柔肠。

  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正面描述+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

  一、实景的雄奇壮丽和虚景雄伟壮观

  二、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雄姿英发

  三、早发华发

  四、一时多少豪杰

  5、苏轼应对如此壮景,不由想到了周瑜,他24岁就被孙权拜为大都督,34岁就在赤壁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苏轼反观自身,47岁了,如今被贬黄州,怎能不生发感慨呢?齐读词最终二句。

  讨论:

  人间如梦

  人生如梦(另一版本)

  你更倾向哪一个,你从中体味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师点拨:人间如梦,更着眼于对社会世事的慨叹,有我欲乘风归去之感。

  人生如梦,更着眼于对自身的反思和观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了他的豪迈之情,想要经世济民,建功立业,但梦想与现实的反差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但这种感伤转瞬即逝,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洒酒酬月,与其在逆境中流露出乐观旷达之情。(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理解)

  苏轼思想中儒道的矛盾和冲撞。

  三、小结全词,观苏轼草书《念奴娇》诵读全词。

  写景――赤壁

  怀古――周瑜

  抒情――叹人间似梦

  诵明月如歌

  四、课堂拓展

  与《赤壁赋》进行资料和写法上的比较,找出相关联的地方,进一步理解苏轼的情感。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赤》:浩渺*静之景――产生生命渺小之感

  写景

  《念》:雄伟壮阔之景――为周瑜的出场作铺垫

  《赤》:曹操――一代袅雄,而今安在哉?――人生苦短

  怀古

  《念》:周瑜――一代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人生如梦

  《赤》: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抒情

  《念》: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可有不一样理解)

  五、文本――专题内涵的点拨

  千古江山,总是见证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将继续追踪历史的脚印,去品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洵的《六国论》等文章。在历史的回声中与作者一齐或反观自身,或讽谏现实,或展望未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