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复* (菁华6篇)

首页 / 古诗 / | 古诗,语文

语文古诗复*1

  1.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7.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0.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语文古诗复*2

  内容预览:

  38首古诗鉴赏

  村居⑴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⑸。

  【注释】

  ⑴ 村居:住在农村。

  ⑵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 醉:迷醉,陶醉。

  ⑷ 散学:放学。

  ⑸ 纸鸢yuān : 鸢:老鹰。纸鸢:风筝。

  【题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参考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作者简介】

  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赏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吧。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 怜 屐 齿 印 苍 苔 ,

  小 扣 柴 扉 久 不 开 。

  春 色 满 园 关 不 住 ,

  一 枝 红 杏 出 墙 来 。

  古诗词作者背景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主人。

  屐:一种木头鞋,底下有齿,可以防滑。

  小扣:轻敲。

  柴扉: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古诗词今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古诗词名句赏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意:

  到底还是六月的西湖最美,风光与其他时候大不相同。莲叶接天一望无际的碧绿,荷 花映日呈现出异样娇红。

  作者简介:

  杨万里,南宋江西吉水人。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等齐名。一生作诗二万多首,流传下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的诗构思新巧,风格清新活泼 ,*易自然。语言通俗晓畅,自成一家。 晓出 : 早晨走出。

  注释:

  净慈寺 : 西湖边上得一个著名佛寺。

  林子方 : 作者的`朋友。

  毕竟 : 到底。

  西湖 : 在浙江省杭州市区西。

  四时 : 四季。

  别样 : 特别,异常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注词释义】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赏析】

  ①望湖楼--在杭州塘门外西湖边。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语文古诗复*3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

  (2)昨天下午,李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踏破铁鞋无觅处”时,妈妈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于是迅速地解开了这道难题。

  (3)人们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强调*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4)月亮渐渐西沉,星星又悄悄地眨起了眼睛。望着满天星星,我不由得想起了爸爸对我说的话,是啊,“有志者事竟成”。爸爸,请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5)我知道的名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俗话说:“当局者迷”。说明这个道理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7)形容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的诗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李白(唐)与友人送别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9)王维(唐)与友人送别时,写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无故人,”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10)当我们陷入困境时,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时,常用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_。

  (11)当遇到困难时,我总是勉励自己有志者事竟成_。

  (12)当一个觉得自己很优秀,看不起别人时,你会告诉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语文古诗复*4

  1.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7.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0.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语文古诗复*5

  1.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颂的对象。”我想到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都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的特点。春雨也有不高兴的时候。如:“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诗人贺知章的眼里,春风是巧夺天工的裁缝,而在我最喜欢的是和风细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3.”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昌龄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满脸豪情。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敬亭山的百挑不厌。

  5.儿童是那样天真可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儿童捕蝉前的专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垂钓时怕鱼儿吓走时的担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儿童剥莲蓬时的稚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的讨人喜欢的样子。我还想到了描写儿童的这样一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刚刚开始开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爱,而盛开的荷花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到“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时候,预示着夏天已进入尾声了。

  7.按要求写诗句:

  (1)秋“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秋“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秋“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要做到知行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时间如流水,不会倒流,我们要珍惜时间。

  10.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另一首《悯农》吗?。

  11.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情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3.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句有:《》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这首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知道其他的爱国诗,如《》,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们学过的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有王昌龄的《》,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之涣的《》,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这个问题。

  17.湖边那株丰姿绰约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望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缠缠绵绵。此景象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和“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友从离别之情。他还在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写了”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此情此景,我们还想到了用诗歌来表达我们的送别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

  (2)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强调*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4)又一次竞选的失败,将我的心抛入到万丈深渊。哎,要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花费了多少时间应对这两次竞选呀,老天爷怎么对我一点也不开恩呢?我几时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呀!

  (5)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7)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来。眼前这瀑布里没诗中那瀑布的壮景,却也有“飞落数来崖,碎玉叹飞花”的奇观。

  (8)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冯?

  (9)梅,自古以来就倍受人们的称赞。要说古人赞颂梅的诗句,就更是数不胜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便是一个例子。梅独自傲立于风雪中的顽强精神,确实令人感慨万千。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错,桃花的花瓣上还带着昨夜的露珠,还不停地催促其他小花儿快快开放,笼罩在烟雨之中的柳树绿得翠生生的,绿得碧澄澄的,此情此景真令人心旷神怡!

  (11)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时,爸爸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迅速地解开了这道难题。

  (12)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的信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15)月亮渐渐西沉,星星又悄悄地眨起了眼睛。望着满天星星,我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白天对我说的话,是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爸爸,请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16)中秋佳节,手捧着香香甜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爷爷,你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就你会耍贫嘴!”

语文古诗复*6

  内容预览:

  38首古诗鉴赏

  村居⑴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⑸。

  【注释】

  ⑴ 村居:住在农村。

  ⑵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 醉:迷醉,陶醉。

  ⑷ 散学:放学。

  ⑸ 纸鸢yuān : 鸢:老鹰。纸鸢:风筝。

  【题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参考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作者简介】

  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赏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吧。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 怜 屐 齿 印 苍 苔 ,

  小 扣 柴 扉 久 不 开 。

  春 色 满 园 关 不 住 ,

  一 枝 红 杏 出 墙 来 。

  古诗词作者背景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主人。

  屐:一种木头鞋,底下有齿,可以防滑。

  小扣:轻敲。

  柴扉: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古诗词今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古诗词名句赏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意:

  到底还是六月的西湖最美,风光与其他时候大不相同。莲叶接天一望无际的碧绿,荷 花映日呈现出异样娇红。

  作者简介:

  杨万里,南宋江西吉水人。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等齐名。一生作诗二万多首,流传下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的诗构思新巧,风格清新活泼 ,*易自然。语言通俗晓畅,自成一家。 晓出 : 早晨走出。

  注释:

  净慈寺 : 西湖边上得一个著名佛寺。

  林子方 : 作者的`朋友。

  毕竟 : 到底。

  西湖 : 在浙江省杭州市区西。

  四时 : 四季。

  别样 : 特别,异常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注词释义】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赏析】

  ①望湖楼--在杭州塘门外西湖边。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语文古诗复* (菁华6篇)扩展阅读


语文古诗复* (菁华6篇)(扩展1)

——语文古诗复* 50句菁华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崔颢《黄鹤楼》)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7、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唐贾岛《剑客》)

9、身无彩凤双飞燕,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10、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唐僧云览)

1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1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1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元关汉卿)

14、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元虞绍)

1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

16、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17、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8、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9、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20、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1、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22、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23、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24、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5、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景象,画面开阔、气势雄浑的诗句;《红楼梦》中香菱所评论的《使至塞上》的两句描写塞上风光的是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7、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8、诗的颔联描写*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9、这首诗是以什么方式来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的?试分析用这种方式的好处?

3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3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两汉乐府《长歌行》)

3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3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

3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5、青,取之于蓝,而甚于蓝。(荀子《劝学》)

36、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 《庄子》

3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38、”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昌龄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满脸豪情。

3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要做到知行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时间如流水,不会倒流,我们要珍惜时间。

40、颔联写得“有声有色”,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答: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41、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感激天子重用贤才的美德和以死报君的决心。

4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4、按要求写诗句:

  (1)秋“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秋“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秋“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诗的颔联描写*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答: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推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

46、诗中写了“夜色”,它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烘托兵荒马乱,家破人亡的悲惨气氛。

47、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海夕漫漫。

48、《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9、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0、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语文古诗复*9

  1、典型细节的理解

  在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诗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内容,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其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这一细节,表面看是主人因约客不来夜过半而无聊的敲着棋子。但分析细节后,我们就会发现,诗人并无焦虑神色。拈棋闲敲,因为陪着他一起等待客人的,还有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一声响胜一声的蛙鸣。这种声音一衬,夜色更为静谧,而这夜色更静谧,又衬得诗人更为闲适轻松,同时也有一种淡淡的寂寞情怀。

  2、注意全诗的结构

  结构的安排总是为了突出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结构有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等。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按时间顺序,层层推进。

  3、注意表达的角度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作者从淅淅沥沥的雨声,一声响胜一声的蛙鸣微雨、拈棋闲敲声,从远景、*景等角度反复表达诗人的闲适轻松之情。

  4、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

  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弄清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如王维诗如画《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勾画了一幅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再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颔联写诗人进村时所见的自然风景,看似信手拈来农村常见的风景,实则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而且一个合字,一个斜字,更将绿树环抱山村,青山横斜村外的神态点化出来,仿佛自然景物同山村人家融洽和谐,依依相合,洋溢着浓厚的情韵;颈联写故友农家的小环境:室外是打谷的晒场和菜园,室内是农家的酒菜和农事的谈吐,一股浓洌的田家风味和盘托出。诗人面对窗外典型的农家风光,屋内丰盛的农家饭菜,内心怡然欢快;加上主客知交,情味相投,频频举杯对饮,声声畅谈桑麻,心境是何等畅快温暖。诗作的人情物景都融入了一片天籁之中。

  5、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1、创作方法:赋、比、兴;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3)风格。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如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在*古代诗词中,许多诗人都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如苏轼、辛弃疾:豪放;柳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恬淡优美;李贺:雄浑奇特;王昌龄:雄壮豪迈。不同类型的诗也有不同的风格。如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弄清如何表述诗词赏析的试题

  1、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如问表达方式,则答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问修辞手法,则答所运用的修辞格;问艺术(表达)技巧,则答想像、联想、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象征、用典、化用、含蓄蕴藉等。一般情况下景乐则情乐景哀则情哀如,枯藤老树昏鸦读出的就是凄凉,好雨知时节,当春及发生读出的则是喜悦。

  2、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如李白清新飘逸。现实主义;如杜甫沉郁顿挫。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此外,还应掌握如下鉴赏术语:如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风格流派: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评价主旨:言*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深化主旨、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表现手法: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托物言志、象征、寄寓、寄托、侧面描写等。语言特点: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诗情画意、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语言风格: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明白如话、*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雄健、深厚。恰当运用鉴赏术语,使表达更准确,更符合鉴赏诗歌的要求,提高答题质量。

  3、紧扣要求、表达流畅

  所谓紧扣要求,就是要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要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所谓表达流畅,就是指文句通畅,先后有序,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古诗词鉴赏应试能力的提高绝非朝夕之功,必须在加强积累的基础上,反复涵咏、咀嚼体味、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主题;必须弄清与诗词有关的一些术语,必须反复历练,准确简洁地答题,规范答题语言,才会有较大的收获。

语文古诗复*10

  1.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颂的对象。”我想到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都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的特点。春雨也有不高兴的时候。如:“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语文古诗复* (菁华6篇)(扩展2)

——语文古诗复* 40句菁华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崔颢《黄鹤楼》)

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昱《虞美人》)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唐白居易《卖炭翁》)

5、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曹植《七步诗》)

6、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7、*朱者赤,*墨者黑。(东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9、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10、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南宋朱熹《春日》)

1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1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13、*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俞文豹《清夜录》)

14、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5、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6、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17、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18、颔联写得“有声有色”,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19、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0、时*:按一定的时间复*。

2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2、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这个问题。

23、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景象,画面开阔、气势雄浑的诗句;《红楼梦》中香菱所评论的《使至塞上》的两句描写塞上风光的是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4、首联中的“破”“深”二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2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26、诗中写了“夜色”,它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27、全诗结尾以“独与老翁别”含蓄的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是什么?

28、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北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1、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唐罗隐《西施》)

3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两汉乐府《长歌行》)

3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34、人无远虑,必有*忧。 《论语卫灵公》

3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敬亭山的百挑不厌。

3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要做到知行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时间如流水,不会倒流,我们要珍惜时间。

37、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8、《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9、颈联中诗人为什么将地点设置在“易水”边?“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重”“寒”“不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易水”使人联想到战国内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渲染了一种悲壮色彩。“重”“寒”“不起”,突出天气的严寒和气氛的紧张凝重,反衬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40、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语文古诗复*9

  1、典型细节的理解

  在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诗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内容,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其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这一细节,表面看是主人因约客不来夜过半而无聊的敲着棋子。但分析细节后,我们就会发现,诗人并无焦虑神色。拈棋闲敲,因为陪着他一起等待客人的,还有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一声响胜一声的蛙鸣。这种声音一衬,夜色更为静谧,而这夜色更静谧,又衬得诗人更为闲适轻松,同时也有一种淡淡的寂寞情怀。

  2、注意全诗的结构

  结构的安排总是为了突出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结构有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等。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按时间顺序,层层推进。

  3、注意表达的角度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作者从淅淅沥沥的雨声,一声响胜一声的蛙鸣微雨、拈棋闲敲声,从远景、*景等角度反复表达诗人的闲适轻松之情。

  4、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

  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弄清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如王维诗如画《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勾画了一幅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再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颔联写诗人进村时所见的自然风景,看似信手拈来农村常见的风景,实则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而且一个合字,一个斜字,更将绿树环抱山村,青山横斜村外的神态点化出来,仿佛自然景物同山村人家融洽和谐,依依相合,洋溢着浓厚的情韵;颈联写故友农家的小环境:室外是打谷的晒场和菜园,室内是农家的酒菜和农事的谈吐,一股浓洌的田家风味和盘托出。诗人面对窗外典型的农家风光,屋内丰盛的农家饭菜,内心怡然欢快;加上主客知交,情味相投,频频举杯对饮,声声畅谈桑麻,心境是何等畅快温暖。诗作的人情物景都融入了一片天籁之中。

  5、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1、创作方法:赋、比、兴;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3)风格。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如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在*古代诗词中,许多诗人都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如苏轼、辛弃疾:豪放;柳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恬淡优美;李贺:雄浑奇特;王昌龄:雄壮豪迈。不同类型的诗也有不同的风格。如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弄清如何表述诗词赏析的试题

  1、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如问表达方式,则答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问修辞手法,则答所运用的修辞格;问艺术(表达)技巧,则答想像、联想、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象征、用典、化用、含蓄蕴藉等。一般情况下景乐则情乐景哀则情哀如,枯藤老树昏鸦读出的就是凄凉,好雨知时节,当春及发生读出的则是喜悦。

  2、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如李白清新飘逸。现实主义;如杜甫沉郁顿挫。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此外,还应掌握如下鉴赏术语:如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风格流派: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评价主旨:言*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深化主旨、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表现手法: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托物言志、象征、寄寓、寄托、侧面描写等。语言特点: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诗情画意、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语言风格: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明白如话、*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雄健、深厚。恰当运用鉴赏术语,使表达更准确,更符合鉴赏诗歌的要求,提高答题质量。

  3、紧扣要求、表达流畅

  所谓紧扣要求,就是要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要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所谓表达流畅,就是指文句通畅,先后有序,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古诗词鉴赏应试能力的提高绝非朝夕之功,必须在加强积累的基础上,反复涵咏、咀嚼体味、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主题;必须弄清与诗词有关的一些术语,必须反复历练,准确简洁地答题,规范答题语言,才会有较大的收获。

语文古诗复*10

  1.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颂的对象。”我想到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都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的特点。春雨也有不高兴的时候。如:“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语文古诗复* (菁华6篇)(扩展3)

——中考语文古诗文总复*提纲 (菁华3篇)

中考语文古诗文总复*提纲1

  1、《岳阳楼记》中从空间上形容湖面上的广阔浩渺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岳阳楼记》中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的句子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3、《岳阳楼记》中写迁客骚人天登楼观景时的普遍心理状态的句子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岳阳楼记》中写天气晴好时迁客骚人欢乐所激发的思想感情句子是:登斯楼也,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岳阳楼记》中描述“古仁人”的阔大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岳阳楼记》中2.由“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道德而得出的论断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岳阳楼记》中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9、《岳阳楼记》中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0、《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于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中考语文古诗文总复*提纲2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中考语文古诗文总复*提纲3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7.与“*朱者赤,*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语文古诗复* (菁华6篇)(扩展4)

——《古诗》语文教案 (菁华6篇)

《古诗》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借助注释,读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和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轻松。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背了很多古诗,我们来玩个古诗对接的游戏,好吗?

  我说上句,你接下句。看谁举手最快,回答得最好: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伦送我情。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又快又好,果然名不虚传啊!

  同桌玩一玩。

  二、导入

  1、刚才我们抢答的是哪两位诗人的诗呀?

  (李白、孟浩然。)

  2、李白、孟浩然不只都是唐代的大诗人,他们又是一对好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与他俩有关的一首古诗。大家齐读。

  3、诗的题目中有三个生字,给你1分钟能记住吗?赶快打开书本100页。

  记住了吗?来,跟老师一起来写。

  hè鹤:注意左边稍微写窄一点。

  mèng孟:上面的“子”比较长。

  líng陵:左窄右宽,后鼻音。

  三、读题获信息

  1、一起来读读:

  来,随着我的手势再读一遍,注意节奏。你看,注意了节奏,读得好听多了。

  2、读了几遍课题,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3、说得真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李白,在何处/送何人/去何地。

  一幅多么清晰的送别画面。

  同学们真会读书,读了几遍诗题,就获取了这么多信息。

  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

  四、读准确、读流利

  1、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读好了?请你读给同桌听听,让他说说你读得怎样。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还有想读的吗?

  4、其他同学能读好吗?那我们一起来读。

  五、读诗知画面

  1、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身读读诗,边读边想象,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把你想到的画面说给同桌听听。

  3、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依次出现了哪些画面?

  (一生自由说。)

  情况一:

  (同学说前两行或全部。)

  1、说得真好。你能把西辞说得更清楚些吗?

  (生说。)

  来,看看示意图,你会说得更好。你再来说说。

  你还想说。

  孟浩然在西边的黄鹤楼辞别了李白,然后乘着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向东边的扬州驶去。

  2、你看,画面动起来了。送别是在烟花三月的一天。

  烟花三月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

  (同学不时地说,使画面说丰满。)

  (生想象不出:你看到了什么景物?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怎么动的?)

  真是一副美不胜收的江南春景!你的想象真丰富。

  3、谁能完整地把这些画面描绘一下。

  4、说得真好!你能想着这些画面,读读前两行诗吗?

  5、繁花似锦的春天,正是诗人们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的好时候,而好朋友却要离开我了。我们也一边想着画面,一边读读这两行诗。

  情况二:

  (同学说后两行。)

  1、你还想到了什么画面?

  2、(说到“唯见、望”。)

  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他会想些什么呢?他似乎要把自身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江水,陪送友人。人虽分,心相随,多么真挚的友情啊!

  3、(说到“孤帆”。)

  江面上真的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小船吗?(不是)

  (如答不出来: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啊,每天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李白久久遥望江面,难道真的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船吗?)

  那为什么说“孤”呢?

  (孤独寂寞的心情。)

  哦,你把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想象出来了,画面也活了。

  你还能加入什么想象把画面想得更活呢?

  4、谁能完整地把这些画面描绘一下。

  5、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内心的想象,让送别的画面更加丰满起来了。

  那你能想着画面,读读后两行诗吗?

  6、我们也像他那样,一边想着画面,一边读这两行诗。

  五、读诗悟情感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我们想象着画面,再读整首诗,看看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情况一:

  (我体会到了他们依依不舍的感情。)

  那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首诗。老师给你配点音乐。

  情况二:谁还有不同的体会。请你读读。

  哦,你的朗读展现了一个温情的送别局面。

  情况三:你是想说还是想读?

  2、请同学们再读读整首诗,读出你独特的感受。

  3、真挚的情谊成绩了千古名篇。让我们把它背下来吧。

  (自由读背。)

  能背的同学站起来,我们一起背,(课件音乐)

  多美的人间真情啊!

  五、读诗迁方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通过“读古诗、想画面、体会情感”这种方法欣赏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欣赏古诗的方法独自欣赏《送元二使安西》。(课件)音乐。

  2、来,先把它读正确。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请同学们自由欣赏这首诗,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4、同桌交流交流。

  5、谁想谈谈?

  (生自由谈。)

  6、你想着画面,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首诗。

  7、能不能试背一下:

  不一样的景,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送别里却蕴涵着同样的深情。

  五、结束

  1、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也要分别了。同学们,戴老师真舍不得你们哪!你们今天表示得太出色了,我想送一句诗给你们:

  你们的确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离别之际,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吗?用一句送别诗,或者自身想说的话都可以。

  2、同学们,今天我们记住的不只是这优美的`诗句,更难忘记的是人间美好的真情:

  你能把这样深情的送别诗改编成一个感人的小故事吗?

  出示课件:

  作业:发挥你的想象,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把它改编成一个感人的送别小故事。

《古诗》语文教案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提示初读《示儿》这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老师渲染氛围: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志华。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烩炙人口的好诗。(揭示诗:示儿)

  2、师配乐诵读《示儿》;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

  3、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陆游)

  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你知道什么叫“压卷之作”吗?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二)自由读这首诗

  1、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 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三)学*这首古诗

  我们知道,学*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还应该怎样学?

  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古诗的要求。(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

  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

  (生合作学*,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惯,能在书上批注,在圈划,在思考。咱们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好的学**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或许也有一些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来解决。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结合课后的注释,说说自己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4、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的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方法很值得大家学*。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5、 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板书:

  15、古诗两首

  毕生的心事——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 爱国之情

  无限的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有感情朗读。师给学生配乐朗读。

  ②生练*背诵诗句,师配乐。

  (四)、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 诗意:……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

  课件出示: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 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课件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与国无疆。

  (4)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五)拓展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

  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师再次给学生配乐朗读。)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两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3、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下课)

《古诗》语文教案3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俺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知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假如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知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同学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括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同学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古诗》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身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2、3。

  【教学准备】

  1、同学:

  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2、教师:

  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本单元导语

  了解本单元学*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

  今天,俺们学*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

  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

  (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见124页)

  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

  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⑴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⑵抽讲,其他同学可补充。

  ⑶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⑷每位同学自身讲讲故事:

  (再出示故事课件)

  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

  (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

  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与。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

  ⑴齐读;

  ⑵竞赛朗读;(男女生)

  ⑶同桌互读;

  ⑷齐读;

  ⑸背:

  (提示:根据第1、2句意)

  ①自背;

  ②互相抽背;

  ③齐背。

  五、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

  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讲嫦娥故事,体会丰富的想象

  1、这节课,俺们学*第二首古诗《嫦娥》,齐读课题:

  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

  2、四人小组交流(出示资料)讲故事,师参与。

  3、抽讲,其余补充或教师补充。

  4、出示嫦娥神话故事课件。(师配说白,见后。)

  5、每生自身讲讲(再次出示课件)

  6、从这个神话故事,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二、学诗及生字

  1、读诗,注意生字读音。

  2、自同学字、抽说音形义:

  “烛”(翘音,生活中见到的蜡烛,所以“火”字旁,右“虫”。)

  “晓”(天快亮时,左“日”旁,右“尧”右上没一点)

  3、学诗:

  ⑴根据课前预*自学诗意,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参与。

  ⑵抽说,师生一起根据上下诗意和信息理解诗意。

  (启发:“第一句”长河渐落晓星沉可知是人间。“云母屏风烛影深”屏风上映着烛影,说明是夜晚。)

  诗意:烛影映在云母屏风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没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独,猜测嫦娥应该后悔吃了不死仙药。

  ⑶读诗、读诗:

  自读、互抽读、齐读、背。

  三、拓展

  课后搜集其它神话或明间故事,准备园地八故事会讲。

《古诗》语文教案5

  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

  单元内容: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教学设计: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古诗的方法,自主学*,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作品。

  2.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听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在*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学*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

  (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

  3.检查预*,指读正音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翘舌。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题西岭壁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

  远* / 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

  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二、合作学*,理解诗意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古诗的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

  (生自主学*,师相机指导。)

  3.交流学*所获。

  (或解说诗句意思;或展示绘画成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

  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6.(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看到庐山像()。”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

  1.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咱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收集材料,拓展学*

  1.教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们交流交流吧。

  2.学生自己建立“苏轼小档案”,鼓励学生根据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小档案,可以配图画,可以编作品目录,可以写名篇、名句,还可以写成前言、后记等。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编写“苏轼小档案”,并把自己喜欢的苏轼的其他名句、名篇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山西村》

  教学设计: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2.(师吟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游山西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生齐读课题。

  4.检查预*,指名读诗。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游山西村

  莫笑 / 农家 / 腊酒浑,

  丰年 / 留客 / 足鸡豚。

  山重 / 水复 / 疑无路,

  柳暗 / 花明 / 又一村。

  (注意纠正“浑”、“豚”、“疑”的读音。)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4)古诗大家都能读了,还不行,还有四个生字要求大家会写。请自己看看这几个生字,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记住它。

  (5)全班交流,识记生字并区别同音、形*字。

  二、合作学*,理解诗意

  师:这首诗大家已经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诗句的意思吗?回忆一下前面一首古诗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学的?

  (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

  1.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游览浙江绍兴的一个村庄时写的一首诗。)

  2.了解作者:根据你的了解简单谈谈诗人陆游。

  师总结:(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3.理解诗句。

  A.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

  (生自主学*,师相机指导。)

  B.交流学*所获。(教师主导,集体交流)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话农家的腊的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读完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反复读这两句诗,想: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当作者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过弯弯绕绕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从哪看出的?

  (心情沮丧,从“疑无路”看出。)

  当作者面对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呢?从哪儿看出的?

  (惊喜,从“又一村”看出。)

  指导学生打着手势反复吟诵此句,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感受诗句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4.熟读成诵: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

  5.领悟意境。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举个例子吗?

  三、收集材料,拓展学*

  1.继续读诗, 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2.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诗人陆游的资料,并编写“陆游小档案”。

《古诗》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六)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语文古诗复* (菁华6篇)(扩展5)

——中考语文复*计划 (菁华6篇)

中考语文复*计划1

  指导思想

  以课标要求来统率和指导语文复*备考,始终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宗旨。复*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而形成知识网络,达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工作目标

  力争优秀率达15%,合格率达95%,均分达81分,整**次居全市中等水*。

  复*重点

  以八(下)、九(上)、九(下)教材为重点。

  以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训练为重点。(每周3课时左右)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重点。

  复*策略

  (一)课本知识的复*

  这个阶段的复*目的是以教材为本,帮助学生过好课本关,掌握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复*时间短,我们准备采用以下方法:大胆取舍复*内容,打破逐册复*的方法,确定好重点的册,然后再分体裁复*。分体裁复*时确定好重点的单元、重点的课文及语文知识,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避免学生盲目复*。同时就这些内容一般怎样考,会出现哪些问题及怎样应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二)知识点归类复*

  在课本知识复*的基础上,把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作如下几大类复*:

  1、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

  这里面的知识点多,但主要是要求学生会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能仿句、能对对联、能根据一句话提练观点、能简明、连贯、得体地使用语言等等。

  2、阅读训练

  (1)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复*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们将对现代文进行分类,即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每一类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对*几年各地中考题研究发现:中考现代文阅读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意蕴深刻,强调整体感悟。《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因而我们在复*时必须让学生对每一类型都要涉及,但又不能面面俱到。我们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授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精心选取阅读材料,主要选取意蕴深刻、对学生有情感教育作用的、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引导作用的文章;精心设计问题,着重设具有层次性、能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会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注重方法指导,在解答阅读题时,我们要求学生不要去关心问题的答案,而要总结有关规律性的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代入问题→确定范围→前后推敲→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2)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学好语文的需要。《课程标准》指出,文言文的学*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积累,中考命题取材课内的文言文段。在试题设计上“言”“文”并重,即既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也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几年来,对文言文的阅读开始重视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在阅读训练时也要向这一方向发展。

  3、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穿**行(每周3课时左右)。主要让学生会学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让学生明确每一类文章的写法。以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训练为重点。形成作文训练序列。同时让学生限时作文,养成写作文的好*惯。

  (三)综合强化复*

  这一阶段的复*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阅读理解和写作题就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这些能力,因此我们准备重点训练这些内容。

  1、阅读训练,前面已讲了复*方法,在这里只是把各种方法进行综合,从而让学生提高。

  2、写作训练

  在这一阶段,我们准备突出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同时强化限时作文。

  3、精选部分中考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进行强化训练。

  4、精选几套中考模拟试题(荆州教科所的4套综合题)进行*似实战的强化训练,注意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在这时应让学生适应,但要控制次数,防止学生产生厌考情绪。

中考语文复*计划2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教九(1)、(2)两个班语文。其中九(1)班大部分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勤奋学*,遵纪守法,总体情况良好;但九(2)班有相当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无心学*,贪玩好动;特别是有少部分学生仍沉迷网游,语文成绩很差。这方面仍需严格管理,加强教育,端正学*态度,高学生学*的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夯实语文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应对中考的各方面的能力。

  二、教材总体分析

  九年级下册有6个单元,每个单元有4课,外加一课“写作、口语交际、作文练*”。第一单元为诗歌,所选课文的内容都以“土地情思”为主题,其内涵是爱国思乡。学*本单元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语文素养能起到促进作用。第二单元由小说构成,所选的四篇小说在人物刻画方面各具特色。本单元为阅读教学,要求在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小说的主题,学*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进一步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第三单元为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所选的四篇散文描写了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了生命的规律和本质。这些课文语言优美,含有哲理,内涵丰富,很适合诵读和培养学生阅读散文诗的能力。可引导学生了解和初步学会运用象征、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等常见的散文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感受写景状物来抒情写意的特点。第四单元为戏剧和剧本。学*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欣赏戏剧和影视剧本,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特点,更好地欣赏戏剧和影视,进一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第五和第六单元是古代诗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篇章。在教学中,除了注重诵读背诵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培养审美情趣。这两个单元要求注重文言词语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会辨析同义词、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

  三、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加强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培养默读技能,养成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的能力和*惯;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理解关键词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进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理解的能力和探究性阅读能力。

  3、学*和掌握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手法和语言的艺术特色;了解和掌握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4、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实词,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文大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5、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热爱自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激发学生对和谐、对人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6、复*初中三年的知识,帮助学生迎接中考。

  7、分版块系统复*语文基础知识、古诗文、现代文阅读、作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加强语文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学*课文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学*与训练,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方式,避免过细的分析和盲目的练*。

  5、重视创设语文学*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兴趣和成绩。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二单元 7课时 1—2周

  第三单元 5课时 2—3周

  第四单元 6课时 4—5周

  第六单元 7课时 5—6周

  六、复*计划

  第一轮 整册复*(3月下旬――4月下旬)

  重点知识梳理与,强调——学生练*巩固——教师例题分析与重点讲解

  第二轮 专题分类(4月下旬――5月中旬)

  进行体裁知识、语段阅读、答题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整体复*训练

  第三轮 综合训练(5月中旬——5月下旬)

  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模拟考试

  第四轮 自由复*(5月下旬——6月中旬)

  侧重点拨指导,并进行知识归类、考试方法与技巧的辅导。

中考语文复*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的目标要求以及《20xx年安徽省中考考纲(课改实验区)》(目前未到,参考09年考纲),结合《xxx校20xx年春教学工作行事历》。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制定本计划。

  二、复*目标

  通过本轮复*,使学生对初中阶段的语文基本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强化学生对各册教材内容的了解,熟悉课本知识。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争取在今年中考中取得佳绩。

  三、复*重点

  1、古诗文的识记和理解。

  2、综合性学*和口语交际。

  3、重点词语的识记和理解。

  4、写作训练。

  四、复*内容

  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

  五、复*时间

  依据学校行事历安排,结合九(6)班教学实际,从第4周到第7周。

  六、具体措施

  1、全体参与,分层达标

  复*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复*时不能把目光只盯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有困难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尽量让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能自领“军令状”,清楚意识到自己复*中的弱势环节,一步步进行训练完善,争取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逐步得到改善与提高。

  2、理清头绪,突出重点

  针对中考试题基础性强的特点,对于新课程标准和考纲中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篇目,在复*时我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梳理,只有理清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才会有更佳的.效果。阅读理解特别是课外阅读理解文章与作文是语文复*的“重头戏”,在复*中应加强指导。比如在进行阅读理解训练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如印发《语文考试解题方法》)。作文训练要做到每周至少一篇,而且是利用课堂时间当堂完成,训练内容主要依据《中考优化新话题》,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和训练。

  3、讲练结合,夯实基础

  本轮复*主要是滚教材,所以带领学生从复*教材内容做起。复*时先讲后练侧重于练。讲,主要是这几个方面:一是重点字词,二是综合性学*里的相关知识点,三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四是文学名著和常识。练,侧重让学生通过课堂回答和书面训练以达到熟练掌握。

  具体做法是:

  ( 1)重点字词,先带领学生一起梳理,然后采用听写的方式,让学生上台训练,每册用一课时左右时间。

  (2)文言文复*先让学生明确哪些课文是重点篇目,然后做重点指导,指导完毕后侧重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让他们背诵、默写,做个人人过关。课时以考纲所指定的篇目多少而定。

  (3)古诗词,侧重于让学生背诵和默写,训练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连续性默写,二是理解性默写,三是运用性默写。复*完一册就利用课堂和早读时间让学生背或默写,背,要尽量做倒背入流,以防给下句填不出上句。

  (4)综合性活动和口语交际主要是依据活动主题内容让学生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如“到民间采风去”让学生了解掌握民间风俗的来源和主要特点。

  (5)作文训练,每周至少讲练一次,先评讲上次作文,再指导本次作文,最后利用课堂45分钟让学生当堂训练。(6)名著导读的讲练,主要依据《考纲》中指定的篇目,以问带讲。

中考语文复*计划4

  1、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复*

  语言的综合能力是中考语文试卷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板块。透过*几年的中考试题,可以看出测试基本要求是:能辨音识义;能修改病句;能揣摩和理解 语言的深层含义;能找出材料的焦点、中心,并有针对性的发表意见;能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连贯、得体地说话;能完整准确、突出要点地概述、转述某件事; 能根据句式和修辞仿写句子等等。清楚了考查的内容与题型,有目的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具体做法:

  (1)每周安排一节课进行此项专门训练。

  (2)每次测试后认真评讲此项内容。

  (3)根据存在的问题,老师适时进行归纳总结,辅以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2、积累部分:

  这部分的考试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背诵复*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考试纲要》列出的50篇 重点篇目,不但要篇篇背诵,诗文名句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具体做法:

  (1)把*几年全国中考试卷中的默写题,收集整理、补充并打印制成若干小卷,分发给学生练*。每周用两节课的课前十分钟,或点名背诵或让学生默写。

  (2)由默写小组长批改或学生互改,每错一字订正三遍。

  ﹙3﹚学生互报听写,互相评改,提高默写的准确性。

  3、阅读部分:

  文言文的考查我们要注重考纲中的重点篇目,突出重点,首先对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 让学生理解背诵;其次文言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句子的关键词,逐句对应翻译,同时做好留、补、删、换、调等工作;第三应注意作者的思想倾向, 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的背景、文章的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的主旨。具体做法是:

  (1)每节课复*一至两篇课文,老师梳理该课的重点内容,如作者、背景、主题、结构、中心句、主旨句、关键问题、重点字词解释、重点句的翻译等。

  (2)对文言文实词的积累,可以按照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方面分类整理,要求学生用一本专门的语文笔记本记录,从而使文言知识形成了知识块,便于积累记忆。

中考语文复*计划5

  语文把所有要求背的全背熟,文言文的会默写。数学对已学内容作总结,经典题型不看答案再做一遍。外语复*单词时,recite主要文断,并复*资料书语法点。

  *当中考进入倒计时,学生们的心情也变得极为复杂,真可谓“数年寒窗苦,只待今朝试”,其紧张和压力也往往达到最高值.此时,每个考生都希望以最佳状态走入考场,发挥出最好的水*.怎样才能保持临考前的最佳状态呢?

  一、克服考前易出现的几种不良*惯

  1.做难题

  有些同学在考前觉得自己复*得很不充分,所以在考前仍然在做大量难题.他们一般有这样的心理:“如果我做会了这些难题,万一考试时出现了某道题,我不是捡了一个便宜吗?”事实上,考前做难题有害无益.因为:

  第一,做难题会影响你的自信,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本来你正准备以正常的自信心态迎接考试,可复*中突然遇到了难题,你不由得变得心中无底了,你会自己吓唬自己,深信考试必出这种难题.实践证明,你所深信的“难题必考”的假定,十有八九是不准的.

  第二,做难题会打乱你的整个思路.知识是成体系的,理解了才能得以运用.由于做难题使你无暇整理自己的思路,到了考场上头脑易发生混乱.

  第三,做难题会耗费大量精力,使你得不到适当的休息.考前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心态,适当休息,整理思路,如果做难题,势必会造成大脑过度兴奋,到了考试时则有可能使你感到疲劳,力不从心了.

  2.开夜车

  有些同学在考前拚命抓紧时间,可谓是分秒必争.常常是挑灯夜战,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种提前兴奋是非常危险的,它很有可能使你陷入身心疲劳,还会使你思维不清晰.

  此外,考前熬夜的人,在考试期间会出现生物钟紊乱的现象.熬夜必迟起,而考试则是早晨8点,你勉强起床,毫无食欲,昏昏沉沉,怎么能答好题呢?

  3.看弱点

  有些同学在*时复*时缺少计划性和系统性,觉得自己还可以.但到考前几天,开始大量发现自己的弱点:这些单词怎么没印象,这个题还不会做,这个公式还没有背上……于是便重新开始复*.一旦进了考场必然大脑乱作一团,原来会的知识也记不起来了,一走出考场,什么都想起来了,可为时已晚.

  所以,在考前无论发现了什么弱点,都不要过多地去想,要有一个*常心:反正已复*这么长时间,该掌握的大概都掌握了,没有掌握的着急也来不及了.不可能什么都会,只要正常发挥,就不会有大问题.现在是复*已掌握的知识的时候,而不是再学*新知识的时候.

  二、科学安排好考前一周的复*

  考前的复*与*时的学*,其策略是有差别的,具体来说考前的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定一个短期复*计划

  制定复*计划,首先要考虑到考试的顺序,即复*的顺序应同考试的顺序一致.有的同学制定复*计划的原则是后考的学科先复*,先考的学科后复*.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样安排无论对先考的学科还是对后考的学科都是不利的.那么,临考前一周的复*计划如何制定呢?假设考试顺序是:9日的考试科目是a、b科,10日的考试科目是c、d科,11日考试的科目是e、f科.那么,复*的安排应是:3日复*a、b科,4日复*c、d科,5日复*e、f科,6日再复*a、b科,7日再复*c、d科,8日再复*e、f科.

  上述计划的另一特点是分散复*,因为集中复*易使大脑皮层疲劳,而分散复*可以转换皮层的兴奋区,复*的效果比较好.

  2.确定考前复*的侧重点

  在考前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把所学的内容都面面俱到地复*一遍,所以这时的复*应有侧重点.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内容;(2)考前老师看重和强调的内容;(3)针对自身的弱点,应注重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复*.

  3.阅读以前的各科考试试卷

  通过阅读以前的试卷,可以了解命题的规律,比如说上一年压轴题是二次函数、方程综合题,那么这种题型今年作为大题可能性不大.这样为自己的复*提供一定的线索.

  另外,熟悉以往的考题也是了解题型的过程,对于一个考生来说,熟悉各类题型,可以防止考场上措手不及.

  三、如何保持考前最佳的身心状态

  考前的临考状态,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要想精神饱满地走进考场,必须身心两方面都达到最佳状态.

  (一)保持良好的心态

  1.对自己要有充分的信心

  就是要树立一个“信念”,即“我一定能考出最佳水*”,这并不是盲目乐观而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可可以使人乐观、勇敢、有效地面对各种困难.

  2.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考前对“能不能考上重点中学”,“考不上重点中学怎么办”这类问题不要想得太多,应把思想集中到复*及答题中去,使自己以*和的心态走进考场.

  3.不要过分关注周围人的言行

  另外,考试之前,如果你的情绪很紧张,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来缓解.

  (1)找朋友交流;

  (2)写出自己的担忧;

  (3)适当地听音乐.心理学研究表明,动人的音乐,能使人消除疲劳,缓解紧张情绪;

  (4)为考试做准备.与其紧张,不如想能为自己做点什么.例如检查考试的必备物品,考前一天去考场看一看,熟悉一下考场周围的环境.最后,不要忘记提前一些时间从家中出发,以防路上遇到意外情况而耽误了考试.

中考语文复*计划6

  为了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中考中能考出好成绩,我校初三语文备课组全体教师经过仔细磋商,在全面分析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的基础上,特制定本复*计划。

  一、总体思路

  由于语文学*是分阶段、分课时进行的,每个阶段每个课时都要接触一些新知识,而学过的知识则变成了旧知识。新旧知识之间本来是有联系的,但由于语文教学中的阶段性,使知识之间形成了间隔。为了使新旧知识能相互沟通,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而形成知识网络,达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我们采取疏通思路,分阶段分步骤复*的方法。

  二、具体做法

  (一)课本知识的复*阶段

  这个阶段的复*目的是以教材为本,帮助学生过好课本关,掌握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复*时间短,我们准备采用以下方法:大胆取舍复*内容,打破逐册复*的方法,确定好重点的册,然后再分体裁复*。分体裁复*时确定好重点的单元、重点的课文及语文知识(当然非重点的内容也涉及一些),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避免学生盲目复*。同时就这些内容一般怎样考,会出现哪些问题及怎能样应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二)知识点归类复*

  在课本知识复*的基础上,把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作如下几大类复*:

  1、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这里面的知识点多,但主要是要求学生会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能仿句、能对对联、能根据一句话提练观点、能简明、连贯、得体地使用语言等等。

  2、阅读训练:

  (1)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是中考复*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们将对现代文进行分类,即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每一类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对*几年各地中考题研究发现:中考现代文阅读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意蕴深刻,强调整体感悟。《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因而我们在复*时必须让学生对每一类型都要涉及,但又不能面面具到。我们准备在复*时做到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授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精心选取阅读材料,主要选取意蕴深刻、对学生有情感教育作用的、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引导作用的文章;精心设计问题,着重设具有层次性、能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合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注重方法指导,在解答阅读题时,我们要求学生不要去关心问题的答案,而要总结有关规律性的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

  (2)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学好语文的需要。《课程标准》指出,文言文的学*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中考命题上除了取材课内的文言文段外,课外阅读文段必须难度适中。在试题设计上“言”“文”并重,即既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也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几年来,对文言文的阅读开始重视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在阅读训练时也要向这一方向发展。

  3、作文训练:我们在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会学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让学生明确每一类文章的写法。同时让学生限时作文,养成写作文的好*惯。

  (三)综合强化复*阶段

  这一阶段的复*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阅读理解和写作题就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这些能力,因此我们准备重点训练这些内容。

  1、阅读训练,前面已讲了复*方法,在这里只是把各种方法进行综合,从而让学生提高。

  2、写作训练:在这一阶段,我们准备突出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同时强化限时作文。

  3、精选部分中考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进行强化训练。

  4、精选几套中考模拟试题进行*似实战的强化训练,注意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在这时应让学生适应,但要控制次数,防止学生产生厌考情绪。


语文古诗复* (菁华6篇)(扩展6)

——小学语文复*课教案 (菁华6篇)

小学语文复*课教案1

  教学内容:阅读中词语的理解及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把握。

  教学目的:1、让学生掌握词语理解的技巧;

  2、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如何把握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句。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及把握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句,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独立地解决类似的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播放课件:阅读中词语的理解、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先一起来做个语文游戏——填词

  展示课件:

  种语言

  遇见未来的话叫-----(预言)

  应允别人的话叫-----( )

  非常著名的话叫-----( )

  不满抱怨的话叫-----( )

  写在书前的话叫-----( )

  表示决心的话叫-----( )

  2、这是一道词语解释题,我们*时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只有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够正确地运用词语,才能更好地读懂文章。所以,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来复*词语的理解。

  二、教方法、学方法

  (一)词语的理解

  展示课件:(一)词语的理解

  1、师:词语的理解是我们在阅读理解一篇文章的时候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那么,在我们*时学*语文进行阅读的时候,一般都采用哪些方法来理解阅读文章中词语的含义呢?

  2、生:同义词换词;联系生活等。

  3、师:老师在这里也总结出一些有关如何理解词语的方法和技巧。

  4、(播放课件,同时引导学生读)

  理解词语的方法有:1、拆分组词法2、同义换词法 3、联系生活法

  4、就地取材法5、联系上下文

  5、生:(对着多媒体屏幕齐读“方法”)

  展示课件:

  (1)、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静,非常沉着。

  (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3)、过去的日子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6、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些句子,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理解这些句子中的词语。

  7、生:(对着多媒体屏幕齐读句子)

  8、师: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所说的5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来解释这些词语。

  9、师:说一说你解释了哪个词语的意思,你用了哪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呢?

  10、老师引导学生解释其余的词语。

  11、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哪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再说一说,读一读。

  12、引导学生总结(老师扳着手指头数着):拆分组词法 同义词换词法联系生活法

  13、师:还有哪种方法没有用到?(就地取材法 联系上下文) 现在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理解下面的词语。

  14、展示课件(并引导学生读):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的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15、师:说说哪句话可以解释“张冠李戴”呢?(引导学生指出句子)这种理解方法就是“就地取材法”。

  16、师:张冠李戴用来形容读书不认真,这段话里还有哪个词说明读书不认真?(囫囵吞枣)

  17、师:我们按字面怎么理解“囫囵吞枣”这个词呢?(指名学生解释词语)这个解释是它正确的意思吗?

  18、师小结:我们在理解一个词语的时候,不仅要根据字面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这个词语在一句话中的真正含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联系上下文。当然,解释词语的方法不仅仅这几种,而是多种多样的。在我们解词时,一定要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词语的意义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二)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

  1、师过渡:刚才我们讲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一篇好的文章往往都离不开中心句和过渡句,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复*“阅读中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

  展示课件:1、文章的中心句是指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句子。

  2、文章的过渡句指文章中用一定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句.

  2、师:我们在阅读中如果能掌握中心句和过渡句在文章中出现的特点和规律,就能较快地找出中心句和过渡句。从而比较容易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那么,在阅读中如何查找中心句和过渡句呢?

  一般中心句出现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呢?常见的过渡方式有几种? (播放课件并引导生齐读)

  中心句的位置:

  1. 从题目去找。

  2. 从总起句去找。

  3. 从结尾上去找。

  4.从议论句上去找。

小学语文复*课教案2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词语理解的技巧;

  2、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如何把握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句。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及把握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句,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独立地解决类似的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播放课件:阅读中词语的理解、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先一起来做个语文游戏——填词

  2、这是一道词语解释题,我们*时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只有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够正确地运用词语,才能更好地读懂文章。所以,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来复*词语的理解。

  二、教方法、学方法

  (一)词语的理解

  展示课件:

  (一)词语的理解

  1、师:词语的理解是我们在阅读理解一篇文章的时候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那么,在我们*时学*语文进行阅读的时候,一般都采用哪些方法来理解阅读文章中词语的含义呢?

  2、生:同义词换词;联系生活等。

  3、师:老师在这里也总结出一些有关如何理解词语的方法和技巧。

  4、(播放课件,同时引导学生读)

  理解词语的方法有:

  1、拆分组词法

  2、同义换词法

  3、联系生活法

  4、就地取材法

  5、联系上下文

  6、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些句子,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理解这些句子中的词语。

  7、生:(对着多媒体屏幕齐读句子)

  8、师: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所说的5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来解释这些词语。

  9、师:说一说你解释了哪个词语的意思,你用了哪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呢?

  10、老师引导学生解释其余的词语。

  11、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哪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再说一说,读一读。

  12、引导学生总结(老师扳着手指头数着):拆分组词法 同义词换词法联系生活法

  13、师:还有哪种方法没有用到?(就地取材法 联系上下文) 现在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理解下面的词语。

  14、展示课件(并引导学生读):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的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15、师:说说哪句话可以解释“张冠李戴”呢?(引导学生指出句子)这种理解方法就是“就地取材法”。

  16、师:张冠李戴用来形容读书不认真,这段话里还有哪个词说明读书不认真?(囫囵吞枣)

  17、师:我们按字面怎么理解“囫囵吞枣”这个词呢?(指名学生解释词语)这个解释是它正确的意思吗?

  18、师小结:我们在理解一个词语的时候,不仅要根据字面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这个词语在一句话中的真正含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联系上下文。当然,解释词语的方法不仅仅这几种,而是多种多样的。在我们解词时,一定要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词语的意义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二)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

  师过渡:刚才我们讲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一篇好的文章往往都离不开中心句和过渡句,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复*“阅读中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

  展示课件:

  1、文章的中心句是指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句子。

  2、文章的过渡句指文章中用一定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句.

  2、师:我们在阅读中如果能掌握中心句和过渡句在文章中出现的特点和规律,就能较快地找出中心句和过渡句。从而比较容易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那么,在阅读中如何查找中心句和过渡句呢?

小学语文复*课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逍遥”、“懊丧”、“摇曳”等词语的含义。

  2、抓住要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请假造成了哪些后果,明白太阳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

  2、抓住要点,理解课文,明白太阳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鼓励学生不断探寻科学的奥秘。

  教学重点、难点:

  能抓住要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励学生勇于探寻科学的奥秘。

  教学准备:

  1、课前指导布置学生预*课文,查阅太阳与人类生活的种.种关系。

  2、创设情景,提示重点语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调动学*热情

  一年365天,每天我们都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可有一次,太阳请假了,想知道为什么吗?让我们赶紧去瞧瞧。(板书课题)齐声读课题。

  (二)自读──发现与探究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通过初读课文,你们了解到太阳请假的原因吗?太阳请假后又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呢?

  4、全班交流。

  (三)学*课文1---4自然段

  1、默读课文1—4节,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太阳请假?

  2、全班交流

  3、指导感情朗读

  感伤——规劝——发怒

  (四)学*课文5---20节

  1、默读,思考:太阳请假带来了哪些后果?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1)白天同黑夜一样黑暗

  (2)瀑布干涸

  (3)风车无法运转

  (4)气候变冷:轮船无法出海装运粮食和其他日用品;

  森林中的动物被冻死;

  人们无法耕种

  4、除了书中所提及的这些,你能设想一下,太阳请假后还会带来哪些后果?

  (五)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二)学*课文21—23节

  1、自由读文,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

  2、反馈交流

  (1)人们的处境不好了

  (2)人们要复工了

  (3)人们请求太阳出山,人们大声赞美太阳。

  (4)太阳出来了,人们欢呼雀跃。

  找出相关句子指导朗读,结合插图,升华情感,使学生深深懂得没有太阳人类的生活将是一团糟。

  3、指名读文,相机评议。

  (三)总结全文

小学语文复*课教案4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小学语文复*课教案5

  教学内容

  阅读中词语的理解及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把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词语理解的技巧;

  2、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如何把握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句。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及把握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句,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独立地解决类似的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播放课件:阅读中词语的理解、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先一起来做个语文游戏——填词

  展示课件:

  种语言

  遇见未来的话叫-----(预言)

  应允别人的话叫-----( )

  非常著名的话叫-----( )

  不满抱怨的话叫-----( )

  写在书前的话叫-----( )

  表示决心的话叫-----( )

  2、这是一道词语解释题,我们*时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只有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够正确地运用词语,才能更好地读懂文章。所以,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来复*词语的理解。

  二、教方法、学方法

  (一)词语的理解

  展示课件:(一)词语的理解

  1、师:词语的理解是我们在阅读理解一篇文章的时候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那么,在我们*时学*语文进行阅读的时候,一般都采用哪些方法来理解阅读文章中词语的含义呢?

  2、生:同义词换词;联系生活等。

  3、师:老师在这里也总结出一些有关如何理解词语的方法和技巧。

  4、(播放课件,同时引导学生读)

  理解词语的方法有:1、拆分组词法2、同义换词法 3、联系生活法

  4、就地取材法5、联系上下文

  5、生:(对着多媒体屏幕齐读“方法”)

  展示课件:

  (1)、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静,非常沉着。

  (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3)、过去的日子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6、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些句子,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理解这些句子中的词语。

  7、生:(对着多媒体屏幕齐读句子)

  8、师: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所说的5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来解释这些词语。

  9、师:说一说你解释了哪个词语的意思,你用了哪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呢?

  10、老师引导学生解释其余的词语。

  11、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哪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再说一说,读一读。

  12、引导学生总结(老师扳着手指头数着):拆分组词法 同义词换词法联系生活法

  13、师:还有哪种方法没有用到?(就地取材法 联系上下文) 现在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理解下面的词语。

  14、展示课件(并引导学生读):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的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15、师:说说哪句话可以解释“张冠李戴”呢?(引导学生指出句子)这种理解方法就是“就地取材法”。

  16、师:张冠李戴用来形容读书不认真,这段话里还有哪个词说明读书不认真?(囫囵吞枣)

  17、师:我们按字面怎么理解“囫囵吞枣”这个词呢?(指名学生解释词语)这个解释是它正确的意思吗?

  18、师小结:我们在理解一个词语的时候,不仅要根据字面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这个词语在一句话中的真正含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联系上下文。当然,解释词语的方法不仅仅这几种,而是多种多样的。在我们解词时,一定要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词语的意义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二)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

  1、师过渡:刚才我们讲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一篇好的文章往往都离不开中心句和过渡句,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复*“阅读中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

  展示课件:1、文章的中心句是指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句子。

  2、文章的过渡句指文章中用一定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句.

  2、师:我们在阅读中如果能掌握中心句和过渡句在文章中出现的特点和规律,就能较快地找出中心句和过渡句。从而比较容易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那么,在阅读中如何查找中心句和过渡句呢?

  一般中心句出现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呢?常见的过渡方式有几种? (播放课件并引导生齐读)

  中心句的位置:

  1. 从题目去找。

  2. 从总起句去找。

  3. 从结尾上去找。

  4、从议论句上去找。

小学语文复*课教案6

  复*目标:

  1、复*第四单元的课文内容

  2、*

  教学过程:

  一、复*课文要求背诵、默写内容:

  1《钓鱼的启示》第60页第10自然段父亲告诫我的话

  2《落花生》第66页第10、12、13自然段

  二、复*第四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精读文重点词句的意思

  13、《钓鱼的启示》

  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三十四年前,“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还有两小时,父亲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很不乐意,但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了。三十四年后,我成了一名建筑师,深深体会到了: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就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鱼”指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事物,如:金钱、地位、荣誉…

  《钓鱼的启示》中,我得到的启示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终生的启示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法国著名家)

  ②“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

  15、《落花生》(叙事散文,借物喻人)作者:许地山

  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我们”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谈论花生好处的事。

  做人的道理:要学*花生内在秀美,不求虚名,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奉献;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落花生》

  1《落花生》是一叙事散文,采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有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指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

  2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其中,议花生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作者通过花生的特点,赞美了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品格。

  3许地山:笔名落华生,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三、背诵“日积月累”

  四、复*

  (一)、复*学过的四单元的类型

  (二)、提醒考试应注意的事项

  1、认真审题

  2、确定要写的内容

  3、不要忘记写题目

  4、注意语句通顺

  5、不写错别字

  6、第一格不定标点符号、省略号占两格、引用人物的话要用双引号、

  7、字数要写够

  8、多看

  五、作业:

  1、默写“日积月累“

  2、抄写“读读写写“1次


语文古诗复* (菁华6篇)(扩展7)

——语文古诗教案 (菁华6篇)

语文古诗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

  在学*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简介)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

  2、学*会写字

  “暮、吟”(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课件出示6)(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古诗)

  4、交流学*一、二两句。(课件出示7)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三、四两句。(课件出示8)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课件出示9)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课件出示10)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板书:《题西林壁》)(课件出示12)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步骤吗?(课件出示13)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缘、降、骚、逊、输”(课件出示14)

  “降”和“逊”是翘舌音。

  2、学*生字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课件出示15)

  指导书写:“侧、峰、缘、降、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缘”书写时左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费”书写时上边的弓字要宽扁、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撇右边是竖,贝字稍窄。

  3、理解题意

  三、学*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课件出示16)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课件出示17)(教师板书:横岭侧峰)(教师板书:变幻莫测)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课件出示18)(教师板书:远*高低)(教师板书:千姿百态)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教师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课件出示19)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学*古诗《雪梅》

  (一)看图片、赏雪梅(课件出示20)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

  来静静地欣赏。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

  生答:梅花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教师板书:《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课件出示21)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22)

  师: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师: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指名说)

  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教师板书:雪白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课件出示23)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3、我们的**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24)

  4、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五、作业(课件出示25)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篇三】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2)(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了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我国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2.教师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引导,并适时提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没有体验过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雪梅》。

  二、学*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语文古诗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激发学生学*古诗兴趣。

  4.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重点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六个生字词。

  难点:如何理清文章的层次;正确书写生字。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六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3.基本理清课文的层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调整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以前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讲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学了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看图。

  图上有哪些人?她们在做什么?英英正在说什么?奶奶听了会说什么?

  2.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2).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月光唐代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通读课文。

  (4).分角色读对话。

  4.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2).英英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第三次说了什么?

  (3).奶奶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教学调整

  一.学*《静夜思》

  1.板书诗题,解释诗题。

  2.看图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第一句

  a.指名读。

  b.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c.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呢?

  第二句

  a.指名读。

  b.“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c.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时有些什么感受?

  (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齐读这首诗。

  4.朗读指导。

  二.朗读课文,练*背诵《静夜思》。

  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比一比,再组词。

  古()自()代()

  故()首()袋()

  3.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心()()()()艹()()()()

  讠()()()()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背诵古诗。

  2、指导写字。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出一首小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激发我们学*古诗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学*这篇课文后,对古诗学*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4.同桌交互背。

语文古诗教案3

  一、教材分析

  部编本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两首》《雾在哪里》《雪孩子》3篇课文。这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课文侧重于体现想象之美,教学重点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体验”。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体现指导的层次性。《古诗两首》可以利用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环境清幽和草原的苍茫、高远辽阔。教学中宜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与音像资料展开想象,以诵读为主要方式,进行理解积累。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张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听觉上进一步烘托出楼高。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行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两行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着的一致好评。

  《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第一学段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温儒敏教师谈到古诗的教学,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不必在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二年级的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力有限,因此教学时力求做到:谈化诗意,精析诵读,多元教学,渲染意境。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每一次朗读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要心中有数。朗读的形式要多样,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的兴趣。遇到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基于教材内容、《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重难点: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有关草原的视频及歌曲。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作者,读懂课题。1.全班交流,知道李白的哪些诗?2.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李白爱到名山大川去游览。有一天,李白来到一座风景秀丽的大山。

  这座山太高了,等他到了山顶,天已经黑了。(板书:山)来不及下山了。可这么晚了住在哪呢?正在为难,他发现眼前有一座寺庙。(板书:寺,学生识记“寺”字)他就住在了这山顶的寺庙里。(板书:夜宿,理解“宿”的意思——住。)李白非常高兴,他站在寺庙的院子里,望着满天的星斗,吟出一首诗,诗题就是《夜宿山寺》。请你说说:“夜宿山寺”的意思。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故事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和倾听的意识。诗歌的题目*、翘舌音结合,读起来有些拗口,在教学“宿、寺”两个生字时,读准字音与理解字义并举,使学生读准诗题,理解题目意思。】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练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师生合作,读出这首五言诗的独特节奏。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4.闭目轻声读古诗,想象画面。三、学*古诗,体会诗境。(一)学*第一、二行。1.随文溯源学*“危”

  字,知道“危”的本义是表示人在山巅

  或高崖,站在高处而恐惧。引申为恐惧,又引申为高。从而理解诗中“危”的意思是“高”,“危楼”即“高楼”。

  2.体会“楼高”。

  (1)同桌合作学*,交流诗中哪些词语写了楼之高。

  ①高百尺。这是夸张的写法,形容楼很高。结合李白其他诗句“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等理解并指导朗读,将“高”字读得响亮,突出“楼很高”的感觉。

  ②摘星辰。想象说话。

  ③指导朗读。想象摘星辰的动作,加动作读诗句。

  ④小结: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形象地表现出楼之高。这是多么神奇的想象啊!有感情朗读诗句。

  (二)学*第三、四行。

  1.教师引导:站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来应该高声吟诵一番,可是他却??出示三、四行,学*“惊、恐”,读准后鼻音,理解字意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指导朗读。李白诗歌很浪漫的诗人,他相信九天之上就是天宫,里面住着很多神仙,所以他“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怎么读才不会惊扰到他们呢?

  “高声语”“天上人”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三)采用多形式指导朗读、背诵。

  1.师生问答读。

  师:看这寺庙里的高楼,多高啊!生:危楼高百尺。师:甚至高到什么程度?生:手可摘星辰。

  师:安静的夜晚,繁星满天,站在这样的高楼上,诗人有什么感受?

  生:不敢高声语。

  师:为什么?生:恐惊天上人。

  2.师生承接读。

  师:危楼——生:高百尺,师:手可——生:摘星辰。

  师:不敢——生:高声语,师:恐惊——生:天上人。

  3.师生合作,诗意与诗句对读。

  4.学生加动作表演读,学生评价,师相机点评。

  5.看课文插图背诵。

  6.播放古筝曲,入情入境想象画面背诵。

  【设计意图:师生这样合作读虽简单,但一直在变换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保持了诗的整体性,又帮助学生在诵读中进一步理解了诗意,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诗本身蕴含的音韵之美。】

  四、小结。

  在《夜宿山寺》这首诗中,李白通过眼中所见,大胆想象,把一座百尺高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不敢语、惊天人(板书)这些奇妙的想法让这首诗与众不同,情趣盎然。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危、惊、敢”整体观察。

  2.出示“危”,看清结构(半包围),强调第二笔是横钩,第五笔是横折钩。教师范写后,学生观察并书空。

  3.出示“惊、敢”,通过比较,指导如何写好“敢”字,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并书空。

  4.运用规律,独立练*写字。看清位置,找准重点——名学笔顺,练*临写——对照品评,二次临写。

  5.反馈评价:展示优秀书写,出示问题字例,纠正;学生再次连写。设计意图:师生写字教学的设计从整体到个体,县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讲清注意点,抓住关键笔画,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美观。

  六、拓展延伸。

  诵读王安石写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作业:1.背诵《夜宿山寺》,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危楼高百尺,恐惊天上人”的意思。

  2.诵读《登飞来峰》,一边读一边想象描写的画面。

  板书设计:夜宿山寺

  百尺,摘星辰。楼高不敢语,惊天人。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走*草原。

  1.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谈感受。

  2.我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时期在敕勒川生活的是游牧民族刺勒族,《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播放大草原的风景,引导学生在图中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的耳、脑、口、眼协调活动,从中感受到诗中所描写大草原的美丽和辽阔无边以及牧民富足的生活,从而进入诗歌的意境。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读准*舌音“似、苍”,特殊读音“见”,指导“见”是出现、显露的意思。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3.教师示范读带读;师生合作读。4.闭目轻声读古诗,想象画面。三、想象画面,诵读诗句。

  1.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诗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辽阔的天空,有很多圆顶的蒙古包。诗中哪几行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学生自由地读读这四行诗,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结合课件了解“敕勒川,阴山”的位置,体会“穹庐、笼盖”的意思。川指*地,敕勒川是这个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朗读时,让学生用手势磨坊穹庐笼盖四野的情景,体会大草原的辽阔。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自由读后两行诗。

  (1)出示相关图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苍苍、茫茫”,诵读体会。

  天苍苍:天空蓝蓝的;白发苍苍:头发拜拜的;松柏苍苍:松柏绿绿的。

  野茫茫:原野没有边际;大海茫茫:大海无边无际;云海茫茫:云雾浓厚看不清。

  (2)反复诵读。

  (3)出示:风吹草低见牛羊,学生闭目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

  的画面,感受草原壮丽富饶的景色,体会牧民的自豪之情。

  3.采用多形式指导朗读、背诵。

  (1)师生承接读。

  (2)师生合作,诗意与诗句对读。

  师: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原。生:敕勒川,阴山下,

  师: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生: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师: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生:天苍苍,野茫茫,

  师: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生:风吹草低见牛羊。

  (3)看课文插图背诵。

  (4)播放马头琴曲,入情入境想象画面背诵。

  【设计意图: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境美,这种意境美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的方式。只有富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课件的展示,师生诵读时配以乐曲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方法、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陶冶情操,触摸到古诗那悠远、空灵的意境。】

  四、延伸阅读老舍写的《草原》片段。

  【设计意图: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还不够,将名家老舍对草原的描写链接诵读,使《敕勒歌》的内涵丰厚起来。】

  五、指导书写“阴、似、野、苍、忙、茫。

  作业:

  1.背诵《敕勒歌》,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思。

  2.把自己对诗的理解画成一幅简笔画,并把古诗抄写在上面。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

  层。

  (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

  起。不怕层层

  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

  草原(节选)

  老舍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外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钩勒的*画那样,到处翠X流,轻轻流入云际。

语文古诗教案4

  【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春晓》

  【课时目标】

  1、认识前面6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晓》,背诵《春晓》。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古、诗、首”3个字。

  二、学*《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自主性。)

  ⑵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 指名背诵。

  ⑷ 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 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 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 交流讨论学*:

  ① 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鸟、风雨、花)

  ② 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③ 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① 通过这首诗的学*,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②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语文古诗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

  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郑燮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 → 妙香稠

  浮云喧闹 → 不相知

  借物言志

  教学反思:

语文古诗教案6

  学*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 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语文古诗复* (菁华6篇)(扩展8)

——语文期末复*教案 (菁华6篇)

语文期末复*教案1

  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目的

  1、复*巩固(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第四册复*四。

  2、积累本单元的词语,要求会搭配和扩充。

  一、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

  完成一、二、三题。

  二、教学第一题: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再用音序查字法查了面的字

  1、出示《汉语拼音字母表)自由读一读。

  2、先同桌比赛背,再指名背,大家评议。

  3、读题,明白“音序”在此要填大写字母。

  4、学生比赛查字典,然后交流查字方法和结果。

  5、讲评。

  三、教学第二题:填空,读一读

  1、读题,明白要求。

  2、填空比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填出最多的词语。

  3、讲评,订正。

  4、齐读填好的词语。

  5、鼓励学生多积累好词汇。

  四、教学第三题:读一读

  1、出示题中词语,自由读词语。

  2、同桌互读词语,看谁认得多,读得准。

  3、接火车读词语卡片。

  第二课时

  目的

  1、学会逐步扩词,直至成句。

  2、借助拼音读懂短文,体会短文蕴含的道理。

  一、复*旧知

  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

  二、教学第四题:读一读,再把句子抄下来

  1、出示题中第一组例子。

  2、学生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自己学*、体会另外两组例子。

  4、学生试练*扩词至成句。

  5、抄写书中的例句。

  三、教学第五题:读一读

  1、借助拼音自己小声练*读短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要边读边想,弄懂每小段讲的是什么。

  2、讨论:天鹅、虾、梭子鱼都用尽了力气可车子为什么还是停在老地方,一动也不动?

  3、小结,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第四册复*四》。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做任何事都应该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做好。

  4、有感情朗读短文。

  第三课时

  目的:

  掌握“幕、喜、宽、紫、事、蒙”六个字的书写。

  一、出示田字格中的字,齐读要写的字

  二、指导学生观察日字格中的范字

  1、说说它们大部分是什么结构?(上下结构)

  2、写这类字要注意什么?

  3、学生分析各字在格中所占比例,教师指导示范。

  三、学生认真描红、临写

  四、对照范字检查,看看每个字写得是否匀称、美观,上下部分比例安排是否适当。

  五、选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参加小组评选,再全班交流。

  第四课时

  口语交际 : 应该帮助他们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说一说、演一演如何帮助残疾人,培养与人主动沟通和有礼貌地交谈的能力。

  目的:

  1、懂得遇到有困难的残疾人应该主动沟通、帮助。

  2、能联系生活,自拟·清境进行口语交际。

  一、板书课题

  问:课题中的“他们”,指的是什么人?你*时见过哪些残疾人?

  二、看图表演

  1、看左边的图,想象说话。

  (1)图上的小姑娘在做什么?她和盲阿姨开始怎样见面,小姑娘怎么主动与盲阿姨沟通,在领盲阿姨过人行横道时,她们在说着什么话。同桌合作想象说话。

  (2)同桌或小组分角色表演,全班表演。

  2、看右图,想象说话。(方法同左图)

  三、搞一次助残活动

  1、想一想,你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过哪位残疾人,怎么帮助的?

  2、小记者采访同学们的*时助残事迹。

  3、记者发布新闻,口头报道典型助残事迹。

  四、创设情境表演

  1、表演助残活动

  2、虚拟情境表演,题材可由助残扩大到扶老携幼,帮助伤病人员等。

  第五课时

  测验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 )小船 一( )动物 一( )大鲸

  一( )黑板 一( )毛笔 一( )粉笔

语文期末复*教案2

  复*重点

  1、掌握本单元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正确运用。

  2、辨析同音词,正确应用。

  3、背诵《船长》一文的有关段落。

  4、说话练*:学*采访。

  5、作文:学会感恩。

  复*过程:

  一、字词:

  (一)、强调:廉、庸、簸、薄的写法。

  (二)、注意多音字:

  着想、背着、呼号、给予、尽管。

  (三)、辨析同音词:

  先找学生说说辨析的方法,再进行强化训练。

  1、休养、修养

  (1)他经常读书,很有()。

  (2)他在家()了一个月,便康复了。

  2、截至、截止

  (1)作文竞赛()到本周五。

  (2)()八月底,本刊物已收到稿件几百篇。

  3、反映、反应

  (1)这篇文章()了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

  (2)听了教师的提示,他没有任何()。

  4、顷刻间是指再写四个这样的词

  5、聚精会神形容再写四个这样的词

  6、负荆请罪出自《史记》、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

  二、课文重点。

  廉颇是的人。

  蔺相如是的人。

  有关知错就改的名言有(两句)

  负荆请罪意思是

  形容知错就改的成语还有

  学了这一课让我明白了

  2、船长哈尔威是个的人。

  他的做人之道是

  学了这一课我领悟到

  本文的作者是他被称为,他的代表作有。

  3、《爱之链》课题的意思是乔依是()的人,学了本文,我懂得了。你联想到有关的名言有。

  4、默写《船长》有关段落。

  5、根据《我不期望回报》仿写诗名。

  如果你是,我乐意是;

  如果你是,我乐意是。仿写。

  三、口语交际:

  学*采访:刘老师让同学们采访小作家张桐,请你列一下采访提纲。

  四、作文:

  题目:感恩的心

  重点指导如何写细致。

语文期末复*教案3

  复*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在复*中可采用填空、接力赛,分角色和表演背诵等方法来进行检查。

  2.复*本单元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进一步巩固对偏旁部首的认识。

  3.区别形*字、同音字,能根据它们的字形,字义的不同分别组词。

  复*过程:

  第一课时

  1、《雨后》

  (1)背诵诗歌《雨后》

  (2)《雨后》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什么情景?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要是你也在孩子中你会做什么?

  (5)从诗歌中你体会到什么?

  (6)默写《雨后》.

  2、《谁的本领大》

  (1)课文讲了谁和谁的什么故事?

  (2)当太阳赢了时,他会想什么?说什么?

  (3)当太阳又提出比赛时,他又会怎样想,怎样说?风会怎样想怎样说?

  (4)阳光强烈船夫会又什么感觉他会怎样说?

  (5)当风赢了时,太阳会怎样说?

  (6)学了本课你知道了什么道理?

  (7)用“觉得”造句

  3、《蜗牛的奖杯》

  (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要是你得了冠军你会怎样做?蜗牛的心情怎样?它会怎样说?

  (3)唯恐与生怕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4)你想对没有翅膀的蜗牛说些什么?

  (5)学*了本课你知道了什么道理?

  4《狐假虎威》

  (1)题目是什么意思?

  (2)老虎一愣它在想什么?

  (3)老虎松开了爪子,它会怎样想?狐狸又会怎样想呢?

  (4)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在想什么?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在想什么?

  (5)当老虎看到小动物的表现它会怎样想?

  (6)当老虎知道了真相它会怎样想怎样做?

  (7)续编故事《老虎与狐狸再次相遇》

  (8)学*了本课你知道了什么道理?

  5、*作训练

  (1)学会劝阻

  (2)《老虎与狐狸再次相遇》

  (3)写出你在雨后玩耍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提示每课中易错的生字。

  第5课雨后(射、短、劲)背诵课文

  第6课谁的本领大(碰、脱)风和太阳进行了几次比赛?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第7课蜗牛的奖杯(奖、蜜、蜂、蜻、蜓)

  第8课狐假虎威(威、假、寻)“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

  二、课堂作业

  1.比一比,组词。受()桂()推()些()担()借()爪()爱()挂()堆()此()胆()错()瓜()

  2.多音字组词。强长背

  3.选字填空1)()人()种()样()不相同(个各)

  2)()表()领年()带()(带代)

  3)排()热()一()火车强()(列烈)

  4)勇()()忙()忙()问(赶敢)

  4.把成语补充完整。狐()虎()神()活()大()大()

  ()长()久()头()尾东()西()

  三、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5、7两课。

  2.抄写本单元易错的生字,并组词。

语文期末复*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进行词语搭配。

  2、能写出反义词。

  3、注意词语的积累。

  4、能把词语归类。

  5、能用一些常用的词造句。

  教学过程:

  一、能正确的进行词语搭配。

  1、数量词+名词:例:一(座)房子 一(双)眼睛

  补充练*[数量词]

  一头牛 一头蒜一只猫 一只鸟一群羊 一群人

  一群鸡 一群鸭一个苹果 一个桃一个西瓜一个人

  一把伞 一把草 一把扇子 一把米 一把火 一支笔

  一本书 一幅画 一堆土 一堆杏子 一朵云一朵花

  一双手一双鞋 一条狗一条尾巴一张画一张桌子

  一颗枣一颗心一颗星星

  2、形+名:例:(高高)的大树 (美丽)的彩虹 ( 温暖 )的春天

  3、完成练*

  [合适的词]

  如:金色的(太阳) 雪白的(浪花) 快活的(小鸟)

  二、能写出反义词。

  反义词:63页“识字加油站”。

  1、如:上--( ) 大--( )多--( )去--( )

  2、连线:

  南去 少上小短里 远

  下北大多来 外 长 *

  3、补充练*:

  黑--白大--小上--下左--右长--短里--外

  正--反出--入 前--后开--关长--短高--低

  远--* 来--去哭--笑早--晚有--无

  三、积累词语。

  1、照样子写词语。先练*后反馈。

  2、词语补充完整,再读一读。

  3、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四个字的词语。

  4、课后抄一抄这些词语。

  四、给词语归类。

  补充练*:

  苹果 冬瓜

  稻谷 电视机

  五、词语专项复*试卷。

语文期末复*教案5

  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和*与发展”,这个单元的五课文《世界儿童和*条约》、《相片》、《将军与孤女》、《阳光下的皮肤》、《地球万岁》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设置的。

  战争和和*是一个学生的话题,是孩子们不容易解开的谜,这组课文就是从儿童的视角或用儿童的口吻表达了对和*的企盼。

  二、每文章的主题及每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课后题为依托,复*巩固每课的主题。

  1、学生自己先梳理

  2、全班交流

  三、综合学*四

  《北京和*宣言》《欢乐颂》,感受乐曲欢乐、自由的喜悦气氛,体会*勒对自由、*等、博爱理想的追求。

  四、本单元基础知识练*

  (一)根据拼音写字词,再用其中的2—3个词语写一段话。

  yáoēncìzīrùnhàndàiérjiàng

  ()望()()()从天()

  zhǐmùdǔshèxiǎngjiézhìchuíwēi

  ()望()()()生命()

  (二)辨字组词。

  蔼()骏()赐()鹰()眷()嗡()

  竭()俊()惕()婴()捐()翁()

  (三)用一个词语写出下列每组词语所表示或包含的共同意思。

  1.瞻仰、目睹、端详——()2.徐徐、缓缓、渐渐——()

  3.若、似、如——()4.俏丽、壮丽、秀丽——()

  (四)造句。

  1.吝啬(写一个关于环保的句子——2.吝啬(写一个关于乐于助人的句子)——

  五、在国外的一些饭店用餐时,你可以随意点菜,但必须把食物吃完,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请你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一下。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你准备今后怎么做?

语文期末复*教案6

  教学目标:

  1、建立完整句子的概念,知道“。?!”表示一句,会数句子。

  2、感知自然段的形式,会数出共有几个自然段。

  3、能够找出文章中都有谁或按要求找出相应的词语。

  4、能通过读短文认识新的生字。

  5、理解文章内容,会找出相应的句子。

  6、能够正确划出人物或动物说的话。

  7、根据文章内容判断、选择(√、×)

  教学过程:

  一、教师指导完成阅读短文。

  1、读通短文,了解主要内容。反馈,抽生读。

  2、对照短文完成课后练*。做一题,反馈讨论一题。

  3、对照短文,检查一遍。

  4、总结阅读短文的方法,讲讲应该注意的地方。

  二、阅读短文,完成作业。

  1、读短文按步骤独立完成练*。

  2、讨论,校对。

  3、纠错,找出错误的原因,以便在后面的练*中改正。

  三、阅读专项复*试卷。


语文古诗复* (菁华6篇)(扩展9)

——中考语文古诗词复*资料 30句菁华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出师表》中表示作者感恩图报的句子是: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3、《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

4、《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陈罚减否,不宜异同。

6、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北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8、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9、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唐罗隐《西施》)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12、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 《庄子》

1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淮南子权修》)

1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16、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唐李白《蜀道难》)

1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18、*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0、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2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誓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知述》)

22、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23、抒发征戍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表达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4、主题: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25、拓展: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相似。

2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名句,它告诉我们什么?

27、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28、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古诗文默写必考题一:《出师表》

29、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