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优秀文章 (菁华3篇)

首页 / 古诗 / | 2022-11-07 00:00:00 文章,古诗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1

  古诗,乃文化之精髓,语言之精炼,内容之浓缩,意义之深长。它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更加绚烂缤纷。现在,让我们扬起知识的风帆,一起去感受古诗的海洋。 ——题记

  英雄儿女,精忠报国;几代诗豪,报国心切。

  文天祥一句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他至死不渝的精神。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他胸怀四海,为国家肝脑涂地,呕心沥血之情。在魂归西天之际,陆游拖着病躯,挥笔颤颤巍巍地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物忘告乃翁。”的千古绝唱。悲哉,壮哉,雄哉,好一个爱国情深的陆游,好一个胸怀四海的陆游。尽管流泊天涯,但王安石依旧报着对国家的眷恋之情,大喊:“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边塞诗人”王昌龄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表达了边塞军民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决心。一代伟人,*小时候就猛志壮四海,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犹如晴天霹雳一般,震醒中华民族,唤醒中华民族心中的那片满腔热血,叫醒中华民族爱国情怀。从此他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了新世纪。

  天涯海角,友谊长伴;海枯石烂,友情常存。

  大漠黄沙,荒凉之地,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悲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友人的殷殷祝福;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对友谊的赞颂,对友人的期盼;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友人旅途寂寞的温暖关怀。“诗仙”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是对友谊的不言而遇。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谊最真挚的描写,是友谊跨越时间的执着。

  神州大地,景色娟秀;锦绣中华,风光秀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对茫茫戈壁沙漠的赞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江南的旖旎风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笔嵌浴叭思涮焯谩蔽骱拿杌妗6鸥Φ囊痪洹盎岬绷杈ィ焕乐谏叫庇质嵌晕逶乐住疤┥健钡男畚白彻鄣拿栊础!熬徘坪油蚶锷常颂畏玺ぷ蕴煅摹笔嵌蕴咸喜痪幕坪拥纳栊础K臻囊痪洹安皇堵秸婷婺浚辉瞪碓诖松街小笔嵌月降男蜗蟊扔鳎炙得髁恕暗本终呙裕怨壅咔濉钡娜松芾怼

  我们的生活本身就五彩缤纷,但配以含有文化气息的古诗,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精彩。让文化走进我们,让古诗走进我们,让含有文化是的古诗走进我们的生活。

  生活因古诗更精彩!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2

  古诗的*已经有五千年之久的历史了,它们分为五绝句和七绝句,五绝句每行有五个字,七绝句每行有七个字。不管是五绝句还是七绝句,诗的每一句都很押韵,每一个词都与上句相对。每一首小小的古诗里都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

  爸爸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让我学*和背诵古诗,那时我根本就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我背古诗,还向爸爸妈妈发脾气。可是自从过了那个星期天的早晨后,我对古诗的看法就改变了。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妈妈因来不及买饭而让我吃昨天晚上剩下的饭。那时的我以吃惯了面包,不想吃剩饭,就把妈妈热的早饭全倒了。

  “逸波,吧《悯农》这首诗背一遍!”妈妈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三个字就在我嘴边,可我怎么也说不出口!“你知道吗,农民叔叔阿姨们春天要播种麦苗,耕土撒种;夏天,当你在家吃着雪糕、看着电视时,他们正在给庄家浇水施肥;秋天到了,他们还要开着拖拉机,收割麦田;冬天,当你吃着他们辛勤的劳动成果时,他们,却在整理着麦田,为来年开春的播种做着准备!”妈妈告诉我:“妈妈从小就生活在农村,你的姥姥姥爷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你看他们是不是每天都那么辛苦的劳动?”

  听了妈妈的话,我豁然开朗:“哦妈妈,我知道啦!李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不是为了让我们节约粮食呀?!”

  “对,真聪明!所以你现在呀好好吃饭,不能浪费粮食,做一个不浪费粮食的好孩子。”妈妈高兴地说。

  《悯农》,不仅让我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更激发了我要好好学*,长大要为祖国报效的志向!

  记得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位母亲,在垃圾站旁捡着破烂,背上还背着一个小娃娃。*一看,这个婴儿竟然没有手臂!原来,那位母亲为了给孩子按上假肢,白天搬啤酒瓶,下午捡破烂、作零活来挣钱,晚上还要照顾婴儿。

  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这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诗,就如同我的老师,教会了我许多道理;古诗,就如同我的同学,与我一起学*;古诗,就如同我的伙伴,伴我成长!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不做叛国奴、好好学*、珍惜时间……

  我长大以后一定呀做一名语文教师,把*的古诗交给下一代,让它流传万代,辉煌于世!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3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誉为“诗仙”。生性浪漫旷达,豪放不羁。

  李白的许多诗都充分表现了他非凡的抱负,及奔放的热情。他希望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日,也曾被朝廷召去供奉翰林,但因反权贵和腐败,而遭受排挤。《行路难》这首诗真是他遭受谗毁后,在被贬长安的途中所写的。全诗表达了他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

  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政治抱负,虽被贬谪,但他的报国之志并没有消退,他希望有“长风破浪”之日,“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更表明了他旷达豪放,积极的人生态度。虽屡受挫折,却难抵内心的悲愤,他仍以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励自己。

  含蓄的语言,昂扬的斗志。好一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人读起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达到激励人心的效果,鞭策了很多失意之人的奋进。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 (菁华3篇)(扩展1)

——《杂诗》古诗鉴赏 (菁华3篇)

《杂诗》古诗鉴赏1

  [魏晋]曹植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

  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

  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注释:

  【1】织妇:织女星。

  【2】绮缟:有花纹的绢。

  【3】明晨:清晨。

  【4】日昃:午后。

  【5】良人:丈夫。

  【6】噭噭:鸟悲鸣声。

  【7】景:月光。

  作品赏析:

  诗中写了一位独处空闺的织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前人或认为其中有寄托,但也无甚确证。因此,也不必穿凿附会,还是来分析享受一下诗中的美感。

  这首诗可以分成三节,开头“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为第一节。“西北有织妇”,这是古诗中多见的起兴手法。“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这两句写的是一位深闺的少妇,她每天都在织着美丽的丝帛,然而,此时她的织品,却繁多而又错乱。接着的两句“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写织妇从清晨开始就拿起梭子,但到太阳西斜,还尚未织成纹理。《诗经·小雅·大东》云:“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移动位置)。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古诗十九首》云:“皎皎河汉女,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以上四句化用其意,都是用具体的动作来反映织妇神思恍惚的心理状态,但却没有交代原因,可以说是一种“悬念”。

  中间六句“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为第二节,是直接描写织妇的心情,也是对她为何心如乱丝的解释。“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凡有心事而睡不着觉的人总是感到夜长,而在这漫漫长夜中织妇却一直在深深地悲叹,而且这叹息之声,竟而化作了长啸,一直上达青天,可见其心事何等沉重,十分浩茫。下面四句“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是对这沉重的心事究竟是什么问题的正面交代。织妇守着空闺,丈夫远行从军去了。本来约定三年就能归来,可如今却已过了九个年头,这就是思妇悲苦的原因。丈夫出外,思妇独自一人在家,这已经是一层凄凉了;本来说好三年回来,思妇天天盼着,好不容易挨过了三年,满以为可以相聚,结果却没有回来,这凄凉悲苦又增一层。三年过去,再三年过去,又三年过去了,却仍然不见丈夫归来,这凄凉悲苦,不知又要增加多少层。难怪思妇要终夜长叹,悲冲青云,也难怪思妇要神思恍惚,终日坐机却织不成绢了。

  最后四句“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为第三节,诗人笔锋一转,写思妇看到失群的飞鸟绕着树林飞翔,噭噭(象声词,鸣叫声)悲鸣,寻找自己的'伴侣,这自然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与飞鸟很相似。最后两句“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诗人用生花之笔,让思妇忽发奇想,希望自己化为阳光,向南方飞驰而去,照见自己的丈夫。这个浪漫主义的幻想显得非常突兀,但又非常合乎情理。织妇思念等待丈夫已整整九年,至今还不能相见,没有什么办法能解除相思之苦。而天上的阳光,却能普照大地,既能照到自己,也能照到丈夫,阳光是不会漏掉任何一个角落的。这个高超的艺术构思,把思妇刻骨铭心的相思,写到了无以复加的极端。这可以说是曹植的独创,它对后代诗人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全诗三节,从动作到太息,从太息到幻思,写织妇的相思,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杂诗》古诗鉴赏2

  [魏晋]曹植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

  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

  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注释:

  【1】织妇:织女星。

  【2】绮缟:有花纹的绢。

  【3】明晨:清晨。

  【4】日昃:午后。

  【5】良人:丈夫。

  【6】噭噭:鸟悲鸣声。

  【7】景:月光。

  作品赏析:

  诗中写了一位独处空闺的织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前人或认为其中有寄托,但也无甚确证。因此,也不必穿凿附会,还是来分析享受一下诗中的美感。

  这首诗可以分成三节,开头“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为第一节。“西北有织妇”,这是古诗中多见的起兴手法。“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这两句写的是一位深闺的少妇,她每天都在织着美丽的丝帛,然而,此时她的织品,却繁多而又错乱。接着的两句“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写织妇从清晨开始就拿起梭子,但到太阳西斜,还尚未织成纹理。《诗经·小雅·大东》云:“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移动位置)。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古诗十九首》云:“皎皎河汉女,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以上四句化用其意,都是用具体的动作来反映织妇神思恍惚的心理状态,但却没有交代原因,可以说是一种“悬念”。

  中间六句“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为第二节,是直接描写织妇的心情,也是对她为何心如乱丝的解释。“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凡有心事而睡不着觉的人总是感到夜长,而在这漫漫长夜中织妇却一直在深深地悲叹,而且这叹息之声,竟而化作了长啸,一直上达青天,可见其心事何等沉重,十分浩茫。下面四句“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是对这沉重的心事究竟是什么问题的正面交代。织妇守着空闺,丈夫远行从军去了。本来约定三年就能归来,可如今却已过了九个年头,这就是思妇悲苦的原因。丈夫出外,思妇独自一人在家,这已经是一层凄凉了;本来说好三年回来,思妇天天盼着,好不容易挨过了三年,满以为可以相聚,结果却没有回来,这凄凉悲苦又增一层。三年过去,再三年过去,又三年过去了,却仍然不见丈夫归来,这凄凉悲苦,不知又要增加多少层。难怪思妇要终夜长叹,悲冲青云,也难怪思妇要神思恍惚,终日坐机却织不成绢了。

  最后四句“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为第三节,诗人笔锋一转,写思妇看到失群的飞鸟绕着树林飞翔,噭噭(象声词,鸣叫声)悲鸣,寻找自己的伴侣,这自然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与飞鸟很相似。最后两句“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诗人用生花之笔,让思妇忽发奇想,希望自己化为阳光,向南方飞驰而去,照见自己的丈夫。这个浪漫主义的幻想显得非常突兀,但又非常合乎情理。织妇思念等待丈夫已整整九年,至今还不能相见,没有什么办法能解除相思之苦。而天上的阳光,却能普照大地,既能照到自己,也能照到丈夫,阳光是不会漏掉任何一个角落的。这个高超的艺术构思,把思妇刻骨铭心的相思,写到了无以复加的极端。这可以说是曹植的独创,它对后代诗人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全诗三节,从动作到太息,从太息到幻思,写织妇的相思,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杂诗》古诗鉴赏3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秦州城座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北面和东面,是高峻绵延的六盘山和它的支脉陇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冢山和鸟鼠山,四周山岭重迭,群峰环绕,是当时边防上的重镇。“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的绵延长大和雄奇莽苍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的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那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同是写高山孤城,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雄浑阔大中带有闲远的意态,而“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则隐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这个评语不仅道出了这首诗发端雄峻的特点,也表达了这两句诗所给予人的感受。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首联托出雄浑莽苍的全景,次联缩小范围,专从“孤城”着笔。云动必因风,这是常识;但有时地面无风,高空则风动云移,从地面上的人看来,就有云无风而动的感觉。不夜,就是未入夜。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天还没有黑就高悬天上,所以有不夜而月已照临的直接感受。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一属于错觉,一属于特定时间的景象,孤立地写它们,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一旦将它们和“关”、“塞”联结在一起,便立即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在唐代全盛时期,秦州虽处交通要道,却不属边防前线。安史乱起,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之地,地处陇东的秦州才成为边防军事重镇。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战争烽火气息的边城中,即使是本来*常的景物,也往往敏感到其中仿佛蕴含着不*常的气息。在系心边防形势的诗人感觉中,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象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两句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正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的那样:“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

  三、四两句在景物描写中已经寓含边愁,因而五六两句便自然引出对边事的直接描写:“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水还。”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属国。第五句的“属国”即“典属国”之省,指唐朝使节。大约这时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迟留未归,故说“属国归何晚”。第六句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两句用典,用赋一事,而用语错综,故不觉复沓,反增感怆。苏武归国、傅介子斩楼兰,都发生在汉王朝强盛的时代,他们后面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后盾,故能取得外交与军事上的胜利。而现在的唐王朝,已经从繁荣昌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急剧趋于衰落,象苏武、傅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可能重演了。同样是用这两个典故,在盛唐时代,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的高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的豪语,而现在,却只能是“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沉慨叹了。对比之下,不难体味出这一联中所寓含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遥望关塞以外,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整个西北边地的局势,正十分令人忧虑。目接衰飒的边地景象,联想起唐王朝的衰飒趋势,不禁使自己疾首蹙额,怅恨不已。“烟尘”、“衰飒”均从五、六生出。“一”、“正”两字,开合相应,显示出这种衰飒的局势正在继续发展,而自己为国事忧伤的心情也正未有尽期。全诗地雄奇阔大的境界中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为一种悲壮的艺术美。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 (菁华3篇)(扩展2)

——《杂诗》古诗鉴赏 (菁华3篇)

《杂诗》古诗鉴赏1

  [魏晋]曹植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

  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

  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注释:

  【1】织妇:织女星。

  【2】绮缟:有花纹的绢。

  【3】明晨:清晨。

  【4】日昃:午后。

  【5】良人:丈夫。

  【6】噭噭:鸟悲鸣声。

  【7】景:月光。

  作品赏析:

  诗中写了一位独处空闺的织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前人或认为其中有寄托,但也无甚确证。因此,也不必穿凿附会,还是来分析享受一下诗中的美感。

  这首诗可以分成三节,开头“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为第一节。“西北有织妇”,这是古诗中多见的起兴手法。“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这两句写的是一位深闺的少妇,她每天都在织着美丽的丝帛,然而,此时她的织品,却繁多而又错乱。接着的两句“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写织妇从清晨开始就拿起梭子,但到太阳西斜,还尚未织成纹理。《诗经·小雅·大东》云:“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移动位置)。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古诗十九首》云:“皎皎河汉女,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以上四句化用其意,都是用具体的动作来反映织妇神思恍惚的心理状态,但却没有交代原因,可以说是一种“悬念”。

  中间六句“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为第二节,是直接描写织妇的心情,也是对她为何心如乱丝的解释。“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凡有心事而睡不着觉的人总是感到夜长,而在这漫漫长夜中织妇却一直在深深地悲叹,而且这叹息之声,竟而化作了长啸,一直上达青天,可见其心事何等沉重,十分浩茫。下面四句“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是对这沉重的心事究竟是什么问题的正面交代。织妇守着空闺,丈夫远行从军去了。本来约定三年就能归来,可如今却已过了九个年头,这就是思妇悲苦的原因。丈夫出外,思妇独自一人在家,这已经是一层凄凉了;本来说好三年回来,思妇天天盼着,好不容易挨过了三年,满以为可以相聚,结果却没有回来,这凄凉悲苦又增一层。三年过去,再三年过去,又三年过去了,却仍然不见丈夫归来,这凄凉悲苦,不知又要增加多少层。难怪思妇要终夜长叹,悲冲青云,也难怪思妇要神思恍惚,终日坐机却织不成绢了。

  最后四句“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为第三节,诗人笔锋一转,写思妇看到失群的飞鸟绕着树林飞翔,噭噭(象声词,鸣叫声)悲鸣,寻找自己的'伴侣,这自然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与飞鸟很相似。最后两句“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诗人用生花之笔,让思妇忽发奇想,希望自己化为阳光,向南方飞驰而去,照见自己的丈夫。这个浪漫主义的幻想显得非常突兀,但又非常合乎情理。织妇思念等待丈夫已整整九年,至今还不能相见,没有什么办法能解除相思之苦。而天上的阳光,却能普照大地,既能照到自己,也能照到丈夫,阳光是不会漏掉任何一个角落的。这个高超的艺术构思,把思妇刻骨铭心的相思,写到了无以复加的极端。这可以说是曹植的独创,它对后代诗人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全诗三节,从动作到太息,从太息到幻思,写织妇的相思,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杂诗》古诗鉴赏2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

  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杂诗》古诗鉴赏3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秦州城座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北面和东面,是高峻绵延的六盘山和它的支脉陇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冢山和鸟鼠山,四周山岭重迭,群峰环绕,是当时边防上的重镇。“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的绵延长大和雄奇莽苍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的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那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同是写高山孤城,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雄浑阔大中带有闲远的意态,而“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则隐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这个评语不仅道出了这首诗发端雄峻的特点,也表达了这两句诗所给予人的感受。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首联托出雄浑莽苍的全景,次联缩小范围,专从“孤城”着笔。云动必因风,这是常识;但有时地面无风,高空则风动云移,从地面上的人看来,就有云无风而动的感觉。不夜,就是未入夜。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天还没有黑就高悬天上,所以有不夜而月已照临的直接感受。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一属于错觉,一属于特定时间的景象,孤立地写它们,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一旦将它们和“关”、“塞”联结在一起,便立即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在唐代全盛时期,秦州虽处交通要道,却不属边防前线。安史乱起,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之地,地处陇东的秦州才成为边防军事重镇。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战争烽火气息的边城中,即使是本来*常的景物,也往往敏感到其中仿佛蕴含着不*常的气息。在系心边防形势的诗人感觉中,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象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两句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正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的那样:“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

  三、四两句在景物描写中已经寓含边愁,因而五六两句便自然引出对边事的直接描写:“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水还。”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属国。第五句的“属国”即“典属国”之省,指唐朝使节。大约这时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迟留未归,故说“属国归何晚”。第六句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两句用典,用赋一事,而用语错综,故不觉复沓,反增感怆。苏武归国、傅介子斩楼兰,都发生在汉王朝强盛的时代,他们后面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后盾,故能取得外交与军事上的胜利。而现在的唐王朝,已经从繁荣昌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急剧趋于衰落,象苏武、傅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可能重演了。同样是用这两个典故,在盛唐时代,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的高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的豪语,而现在,却只能是“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沉慨叹了。对比之下,不难体味出这一联中所寓含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遥望关塞以外,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整个西北边地的局势,正十分令人忧虑。目接衰飒的边地景象,联想起唐王朝的衰飒趋势,不禁使自己疾首蹙额,怅恨不已。“烟尘”、“衰飒”均从五、六生出。“一”、“正”两字,开合相应,显示出这种衰飒的局势正在继续发展,而自己为国事忧伤的心情也正未有尽期。全诗地雄奇阔大的境界中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为一种悲壮的艺术美。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 (菁华3篇)(扩展3)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精选十篇)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 1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 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 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 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 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 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 2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种田非常的辛苦的情景。农民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看见农民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由于非常炎热,汗水从农民的脸颊一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强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现在农民种地不再那么辛苦了,可是节约粮食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而浪费却是一种可耻的行为!节约粮食、不浪费粮食,应该从小做起、从我做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诗词的.真正含义,在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节约、不浪费,同时它也包含了一个人的素质、品质!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绝句》是“诗圣”——唐朝大诗人杜甫描写春天美景的诗歌。春天阳光明媚,江山秀丽如画,春风送来阵阵花草的芳香。衔泥筑巢的燕子飞来飞去,暖暖的沙滩上睡着鸳鸯——诗句相映成趣,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诗人用简短的诗句描述了春天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饱经离乱漂泊之苦的诗人在相对安定和*的环境中的喜悦心情。杜甫一生颠沛流漓,向往春天般温暖、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也一起感受春的美好,珍惜每个春天,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吧!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 3

  古诗的中国已经有五千年之久的历史了,它们分为五绝句和七绝句,五绝句每行有五个字,七绝句每行有七个字。不管是五绝句还是七绝句,诗的每一句都很押韵,每一个词都与上句相对。每一首小小的古诗里都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

  爸爸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让我学*和背诵古诗,那时我根本就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我背古诗,还向爸爸妈妈发脾气。可是自从过了那个星期天的早晨后,我对古诗的看法就改变了。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妈妈因来不及买饭而让我吃昨天晚上剩下的饭。那时的我以吃惯了面包,不想吃剩饭,就把妈妈热的`早饭全倒了。

  “逸波,吧《悯农》这首诗背一遍!”妈妈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三个字就在我嘴边,可我怎么也说不出口!“你知道吗,农民叔叔阿姨们春天要播种麦苗,耕土撒种;夏天,当你在家吃着雪糕、看着电视时,他们正在给庄家浇水施肥;秋天到了,他们还要开着拖拉机,收割麦田;冬天,当你吃着他们辛勤的劳动成果时,他们,却在整理着麦田,为来年开春的播种做着准备!”妈妈告诉我:“妈妈从小就生活在农村,你的姥姥姥爷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你看他们是不是每天都那么辛苦的劳动?”

  听了妈妈的话,我豁然开朗:“哦妈妈,我知道啦!李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不是为了让我们节约粮食呀?!”

  “对,真聪明!所以你现在呀好好吃饭,不能浪费粮食,做一个不浪费粮食的好孩子。”妈妈高兴地说。

  《悯农》,不仅让我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更激发了我要好好学*,长大要为祖国报效的志向!

  记得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位母亲,在垃圾站旁捡着破烂,背上还背着一个小娃娃。*一看,这个婴儿竟然没有手臂!原来,那位母亲为了给孩子按上假肢,白天搬啤酒瓶,下午捡破烂、作零活来挣钱,晚上还要照顾婴儿。

  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这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诗,就如同我的老师,教会了我许多道理;古诗,就如同我的同学,与我一起学*;古诗,就如同我的伙伴,伴我成长!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不做叛国奴、好好学*、珍惜时间……

  我长大以后一定呀做一名语文教师,把中国的古诗交给下一代,让它流传万代,辉煌于世!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 4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白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朗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断的戟沉埋在沙子中,虽长满了锈,但还是没有烂掉,把它放在水中洗一洗,磨一磨,显示出它是三国时期留下的兵器。诗人联想当初,在那里发生了赤壁大战,那时要不是起了东风,让周瑜有机可乘,火攻成功,那么东吴就会失败,连大乔小乔也会变成曹操的俘虏,锁在铜雀台上让他尽情享受玩乐了。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长江边散步偶尔发现一只断了的戟,从这只断戟联想到了那次赤壁大战。后两句写诗人对这次大战的看法。人们都认为周瑜在这次战争中的伟绩可佳,而诗人却全面地看问题,如果当时没起东风助周,那么东吴就会失败,曹操便会大获全胜,历史就会改写。诗人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使诗篇既有韵味又让人深思。

  折断了的'戟,使人深思,大战中的东风,更让人难忘。若真的没有那东风,周瑜能赢吗?打赢一场战争是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样,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全面地分析,任何事情的结局都与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这首诗的寓意告诉我们,要做成功一件事,离不开必需的条件,否则,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这首诗虽短,确让人读后很有回味,可见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描写水*,我深深钦佩古诗人。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 5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白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朗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断的戟沉埋在沙子中,虽长满了锈,但还是没有烂掉,把它放在水中洗一洗,磨一磨,显示出它是三国时期留下的兵器。诗人联想当初,在那里发生了赤壁大战,那时要不是起了东风,让周瑜有机可乘,火攻成功,那么东吴就会失败,连大乔小乔也会变成曹操的俘虏,锁在铜雀台上让他尽情享受玩乐了。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长江边散步偶尔发现一只断了的戟,从这只断戟联想到了那次赤壁大战。后两句写诗人对这次大战的看法。人们都认为周瑜在这次战争中的'伟绩可佳,而诗人却全面地看问题,如果当时没起东风助周,那么东吴就会失败,曹操便会大获全胜,历史就会改写。诗人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使诗篇既有韵味又让人深思。

  折断了的戟,使人深思,大战中的东风,更让人难忘。若真的没有那东风,周瑜能赢吗?打赢一场战争是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样,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全面地分析,任何事情的结局都与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这首诗的寓意告诉我们,要做成功一件事,离不开必需的条件,否则,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这首诗虽短,确让人读后很有回味,可见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描写水*,我深深钦佩古诗人。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 6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霓虹灯闪耀的夜晚,在高度发达的今天,谁还会“静夜思”首先,静夜已没有了;其次,在喧嚣中自然少了许多思量。于是,《静夜思》给我们展示的是幅文字囤,如同唐代的出土文物一般。

  时间:明月之时;地点:床前;人物:“我”(虽诗中未曾提及,但从动词可推知);事件:思故乡。综合起来,这便是明月之时“我”在床前思故乡。

  诗中事件的发展用动词串联,层层递进:床前明月照入,“我”错疑地上霜。这“地上霜”引起“举头望明月”,明月自然使在异乡的游子思故乡。脉络清晰。

  然后,诗中出现的名词也值得玩味:床,光,霜,故乡,明月。这床,也许是单人床,更可能是双人床;可能是在客店里的床,也可能是异地家中的床。总之,人只有一个,床是死死的,“我”此时的心就像在单人房双人床。透过的月光“我”误以为是“霜”。为何是霜而非是其它呢?文字里内心的刻画,眼前的霜便是“我”内心的霜。心都挂满了霜,心灰意冷到了何种程度?月光轻轻地无声无息地泻入室中,月还是家乡的更明亮么?“我”当时肯定是这么想的。我虽没有身处异乡,但我本人也极有感触。我常看着月亮想,在这个时候家里的天上月亮已到某某位置了吧,月光也该入窗户了吧?最后,一点即破,是故乡,魂牵梦绕的故乡,有着血浓于水亲情的故乡。这就不唯理解家乡的人情浓如血,异乡的人情淡如水了。不难理解***几度视察四川了,不难理解奥运健儿为家乡争光的`心情了。

  现在我们来想像一下,李白站在21世纪的床前,月光透入与灯光掺和,他无意中瞥见了孤零零的月亮悬在半空。绞尽脑汁,他想起了家乡和家乡的亲人,随手拿出手机,对口就喊:“喂,小丽吗?大哥啊……”以至后来不了了之,再没什么脍灸人口的佳句留世了。

  现代人为何写不出古诗了?因为古人都已死了,现代人写的永远只会是现代诗。一首好诗,人人都会吟唱,流芳千古。牛顿定律未被牛顿发现尚还可幸,若世上没了李白,那便是无可比拟的损失,这是后人找都找不回来的。同样的,小学就学的《静夜思》,简短意味深远,你若实际遇上诗中的情景,会对诗更有深刻的理解。好诗不是评出来的,就像金子不会贬值一样,你说它好它还是好,你说它不好它还是好。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 7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赏析

  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 8

  古诗是凝固的旋律,是智慧的乐章,是祖先献给世界的一份厚礼,更是劳动人民用勤劳和睿智筑起的韵律长城。

  古诗,文有尽而意深远,是美的享受; 古人,时有尽而智恒远,是爱的凝聚。古诗,渗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即使在新世纪的今天也无处不在。

  当你吃饭时,望着桌上香喷喷的饭菜,你可懂得这是“粒粒皆辛苦”的.成果;当你熄了灯,仰望满天繁星闪烁时,你可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境; 当你深情抚摸长辈们粗糙大手的时候,你可领悟这是“饱经风霜”的见证; 当你敬仰岁寒三友的风姿时,你可品味“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实真”的感受;当你……

  在我们的生活中,古诗到处可见,虽只有寥寥几行字,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古往今来,诵读古诗的人很多,但懂得欣赏、细细品味的人却不多。用心领会吧!古诗会引领你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畅览在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里,尽情遨游在智慧的海洋上,让你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来学*和品味古诗,来弘扬传统和古老的文化,让古诗丰富我们的生活,让中华民族的瑰宝发扬光大!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 9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 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 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 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 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 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 10

  《梅花》原文

  何处花先放?向南三两村。

  未春天似梦,彻夜月无言。

  且喜昏鸦散,毋嫌翠羽喧。

  众芳久寂寞,赖汝照乾坤。

  《梅花》鉴赏

  诗人对梅花采取一种比较客观的观察、欣赏和描写的态度,是一种欣赏自然美景的态度,物与我基本上是分离的.。这首咏梅诗是写形传神的神来之笔。神似的高妙之处,在于虽然难以确指梅花的色如何艳、香如何郁,但闭目凝想,可得其神韵,拂之不去。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 (菁华3篇)(扩展4)

——《后宫词》古诗词鉴赏 (菁华3篇)

《后宫词》古诗词鉴赏1

  原文:

  后宫词

  朝代:唐朝

  作者: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泪水湿透了罗巾无法入睡好梦难成,深夜时分听到前殿传来按着节拍唱歌的声音。红颜尚未老去已经失去了君王的恩宠,斜靠着熏笼一直坐到天明。

  韵译

  泪水湿透罗巾,好梦却难做成;

  深夜,前殿传来有节奏的歌声。

  红颜尚未衰减,恩宠却已断绝;

  她独倚着熏笼,一直坐到天明。

  注释

  1,宫词:此诗题又作《后宫词》。

  2,按歌声:依照歌声的韵律打拍子。

  3,红颜:此指宫宫女。

  4,恩:君恩。

  5,熏笼:覆罩香炉的竹笼。香炉用来熏衣被,为宫中用物。

  赏析:

  这首诗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前人曾批评此诗过于浅露,这是不公正的。诗以自然浑成之语,传层层深入之情,语言明快而感情深沉,一气贯通而绝不*直。

  诗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幸的宫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盼得,时已深夜,只好上床,已是一层怨怅。宠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梦;辗转反侧,竟连梦也难成,见出两层怨怅。梦既不成,索性揽衣推枕,挣扎坐起。正当她愁苦难忍,泪湿罗巾之时,前殿又传来阵阵笙歌,原来君王正在那边寻欢作乐,这就有了三层怨怅。倘使人老珠黄,犹可解说;偏偏她盛鬓堆鸦,红颜未老,生出四层怨怅。要是君王一直没有发现她,那也罢了;事实是她曾受过君王的恩宠,而现在这种恩宠却无端断绝,见出五层怨怅。夜已深沉,濒于绝望,但一转念,犹翼君王在听歌赏舞之后,会记起她来。于是,斜倚熏笼,浓熏翠袖,以待召幸。不料,一直坐到天明,幻想终归破灭,见出六层怨怅。一种情思,六层写来,尽缠绵往复之能事。而全诗却一气浑成,如笋破土,苞节虽在而不露;如茧抽丝,幽怨似缕而不绝。短短四句,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失宠宫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夜来不寐,等候君王临幸,写其希望;听到前殿歌声,君王正在寻欢作乐,写其失望;君恩已断,仍斜倚熏笼坐等,写其苦望;天色大明,君王未来,写其绝望。泪湿罗巾,写宫女的现实;求宠于梦境,写其幻想;恩断而仍坐等,写其痴想;坐到天明仍不见君王,再写其可悲的现实。全诗由希望转到失望,由失望转到苦望,由苦望转到最后绝望;由现实进入幻想,由幻想进入痴想,由痴想再跌入现实,千回百转,倾注了诗人对不幸者的深挚同情。

《后宫词》古诗词鉴赏2

  泪湿罗巾梦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薰笼坐到明。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注释:

  1、泪湿:犹湿透。

  2、恩:指皇帝对她的.恩爱。

  3、熏笼:薰香炉子上罩的竹笼。

  韵译:

  泪水湿透罗巾,好梦却难做成;

  深夜,前殿传来有节奏的歌声。

  红颜尚未衰减,恩宠却已断绝;

  她独倚着熏笼,一直坐待天明。

  赏析:

  本诗是古代宫人所作的怨词。语言明快自然,感情真挚而多层次,细腻地刻划了失宠宫女千回百转的心理变化。

《后宫词》古诗词鉴赏3

  作者: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注解】:

  1、泪湿:犹湿透。

  2、恩:指皇帝对她的恩爱。

  3、熏笼:薰香炉子上罩的竹笼。

  【韵译】:

  泪水湿透罗巾,好梦却难做成;

  深夜,前殿传来有节奏的歌声。

  红颜尚未衰减,恩宠却已断绝;

  她独倚着熏笼,一直坐待天明。

  【评析】:

  诗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首句写夜来不寐,梦想君王临幸;二句写忽闻前殿歌声,君王来幸无望;三句写红颜犹在,君恩已断之苦;四句写再幻想君王可能来幸,

  于是斜倚熏笼,坐待至天明,终成泡影。语言明快自然,感情真挚而多层次,细腻地刻划了失宠宫女千回百转的心理状态。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 (菁华3篇)(扩展5)

——《后宫词》古诗词鉴赏 (菁华3篇)

《后宫词》古诗词鉴赏1

  泪湿罗巾梦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薰笼坐到明。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注释:

  1、泪湿:犹湿透。

  2、恩:指皇帝对她的恩爱。

  3、熏笼:薰香炉子上罩的竹笼。

  韵译:

  泪水湿透罗巾,好梦却难做成;

  深夜,前殿传来有节奏的歌声。

  红颜尚未衰减,恩宠却已断绝;

  她独倚着熏笼,一直坐待天明。

  赏析:

  本诗是古代宫人所作的怨词。语言明快自然,感情真挚而多层次,细腻地刻划了失宠宫女千回百转的`心理变化。

《后宫词》古诗词鉴赏2

  泪湿罗巾梦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薰笼坐到明。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注释:

  1、泪湿:犹湿透。

  2、恩:指皇帝对她的恩爱。

  3、熏笼:薰香炉子上罩的竹笼。

  韵译:

  泪水湿透罗巾,好梦却难做成;

  深夜,前殿传来有节奏的`歌声。

  红颜尚未衰减,恩宠却已断绝;

  她独倚着熏笼,一直坐待天明。

  赏析:

  本诗是古代宫人所作的怨词。语言明快自然,感情真挚而多层次,细腻地刻划了失宠宫女千回百转的心理变化。

《后宫词》古诗词鉴赏3

  作者: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注解】:

  1、泪湿:犹湿透。

  2、恩:指皇帝对她的恩爱。

  3、熏笼:薰香炉子上罩的竹笼。

  【韵译】:

  泪水湿透罗巾,好梦却难做成;

  深夜,前殿传来有节奏的歌声。

  红颜尚未衰减,恩宠却已断绝;

  她独倚着熏笼,一直坐待天明。

  【评析】:

  诗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首句写夜来不寐,梦想君王临幸;二句写忽闻前殿歌声,君王来幸无望;三句写红颜犹在,君恩已断之苦;四句写再幻想君王可能来幸,

  于是斜倚熏笼,坐待至天明,终成泡影。语言明快自然,感情真挚而多层次,细腻地刻划了失宠宫女千回百转的心理状态。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 (菁华3篇)(扩展6)

——唐诗游子吟古诗原文鉴赏 (菁华3篇)

唐诗游子吟古诗原文鉴赏1

  ⑴吟:吟诵。

  ⑵游子:出门远游的人。本诗中指孟郊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

  ⑸归:回来,回家。

  ⑹言:说

  ⑺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

  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⑻三春晖: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唐诗游子吟古诗原文鉴赏2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唐诗游子吟古诗原文鉴赏3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堪比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 (菁华3篇)(扩展7)

——《相思》古诗鉴赏菁选

《相思》古诗鉴赏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相思》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相思》古诗鉴赏1

  《相思》

  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

  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注释

  ⑴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⑵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⑶“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⑸相思:想念。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像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相思》古诗鉴赏2

  《长相思》全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的翻译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长相思》的赏析

  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取的都是*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相思》古诗鉴赏3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其一》译文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分外清寒。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肝肠。

  《长相思·其一》注释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簟色寒:指竹*的凉意。簟,凉*。

  帷:窗帘。

  青冥:青云。

  渌水:清水。

  关山难:关山难渡。

  摧:伤。

  《长相思·其一》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回忆往日情绪时所作,豪放飘逸中兼有含蓄。诗人通过对秋虫、秋霜、孤灯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感情。表现出相思的痛苦。

  本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美人如花隔云端”,描写了主人公“在长安”的相思之苦。从“金井阑”中可以猜出主人公的住处颇为奢华,但身处华厦却感到十分空虚寂寞:先是听见纺织娘凄惨地鸣叫,又感到“霜送晓寒侵被”的凄凉,无法入眠。而“孤灯不明”更增添了愁绪。其中,“孤”字在写灯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接下来写从卷帷中看到的,只能供人仰望的月亮令主人公想到了美人。然而,美人远在云端,使人只能“对空长叹”。

  以下到结尾是第二部分,描写梦中的追求,承接“苦相思”。在浪漫的氛围中,主人公幻想着梦魂飞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但“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不仅天长地远,而且还要渡过重重关山。这种没有结果的追求使主人公不禁一声长叹:“长相思,摧心肝”。此句结尾不仅回应开头,而且语出有力,令人荡气回肠。

  《长相思·其一》赏析二

  这首诗大致可分两段。第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非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示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值。“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值无可奈何的一声非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非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非叹”值。值忧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非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忧音调曼非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非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非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非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非相思,摧心肝!”“非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非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非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忧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非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

《相思》古诗鉴赏4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长相思三首·其二》译文

  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花蕊笼罩轻烟,月华如练,我思念着情郎终夜不眠。

  柱上雕饰凤凰的赵瑟,我刚刚停奏,心想再弹奏蜀琴,又怕触动鸳鸯弦。

  这饱含情意的`曲调,可惜无人传递,但愿它随着春风,送到遥远的燕然。忆情郎啊,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边。

  当年递送秋波的双眼,而今成了流泪的源泉。

  您若不信贱妾怀思肝肠欲断,请归来看看明镜前我的容颜!

  《长相思三首·其二》注释

  ①赵瑟:相传古代赵国的人善弹瑟。瑟,弦乐器。

  ②凤凰柱:瑟柱上雕饰凤凰的形状。

  《长相思三首·其二》简析

  《长相思》,属于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李白这首诗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

《相思》古诗鉴赏5

  《长相思·折花枝》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译文

  折下美丽的花枝,不觉又怨恨起花技,原来打算花开时我们一起赏花共饮,谁知花开后情人一去不返不见踪影。

  害怕相思折磨自己,相思之情却早愁人,到相思时却事无办法摆脱它,心中稍稍*静眉头又露几分。

  注释

  选自《明词综》。长相思: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之称。又名《忆多娇》、《双红豆》、,《相思令》、《长相思令》、《长思仙》、《山渐青》、《吴山青》、“青山相送迎》、《越山青》等。仄韵调名为《叶落秋窗》。双调,每段四句,押四*韵,三十六字。

  准拟:打算,约定。

  人共卮(zhi支):指饮酒定婚。卮,古代盛酒器。

  辞:躲避。

  丝:丝与“思”谐音,以双关语既形眉态,又表心绪。

  赏析

  这首词笔法简洁细腻,以女子的口吻,写主人公与情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情极深挚,非至情者莫能道出。写法上,运用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交织,在对花的爱与恨以及对于相思的怕而又不得不相思的矛盾交织中,体现其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幸福的向往。该词化用了范仲淹《御街行》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及李清照《一剪梅》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从“花”字生发,鲜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代表着纯真的爱情,并常常被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折花枝”尽管只是写了女主人公的一个动作,但也自然会使人联想到青春少女美丽的面庞及折花枝时的优美姿态,联想起“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的艺术境界。“恨花枝”三字接得突兀,词人着一“恨”字,准确地刻划了折花人心灵深处的.悲苦,这首词即以盈盈春色反衬人的失意。“准拟花开入共卮,开时人去时”,令人仿佛看到折花人流下相思泪,含情凝睇着伊入离去的方向。女主人公本来打算同恋人在花开时节共同饮酒赏花,可是花开之日却是人去之时,离愁既生,迁恨于花枝也是必然的。其实“花枝”并没有什么过错,“恨花枝”,说到底就是恨自己的恋人,本来说好的事情,为何能轻易违约匆匆离去。不过,这“恨”中也包含着爱的成份。

  下片紧承上片意脉,娓娓道来,生动地写出自己的刻骨相思。这“相思”二字所包容的巨大能量,曾使古今中外的多少有情男女愁苦不已,损心伤神。回想昔日花好月圆共饮时,湖边柳下细和语,卿卿我我蜜意时,女子惧怕孤独、不甘寂寞,“怕相思,已相思”将女主人公怨恨、思念、爱怜的感情,细腻、逼真地表达出来,直抒胸臆。但“怕”又有何用,谁能摆脱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愁。但当心里有了“相思”的想法时,就已经在相思了。“怕”和“恨”连起来,正是白居易所描绘的“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的同义语。对一位感情丰富,情窦已开的女子来说,“恨”是“爱”的折光·,“怕”是“恋”的延伸,相思之苦,难遣胸怀。“轮到”,表明主人公过去还未曾品尝过相思之苦,正因为是初尝,才更能体会到相思是那样的折磨人,纠缠人,让人没法回避,无法推辞。心中所思,形诸面容,“眉间”自然会“露一丝”,这“一丝”凝聚着主人公对恋人的无限深情与怀念,其中有恨,有爱,有失望,有希望,有痛苦,有幸福,个中滋味难以表达。以“丝”谐“思”,采用民歌抒情惯用手法,清新含蓄,娇态可怜。

  该词上片写实记事,下片抒情展怀。上下片虚实结合,相映相衬,情味浓郁,完美地塑造了一位多情女的形象。上下片打头的两个三字句,有很别致的形式:第二,三两字相互重复,句首第一字相互对照。例如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思悠悠,恨悠悠”,林逋的“吴山青,越山青——君泪盈,妾泪盈”,俞彦这首词颇具匠心地借助了这种形式上的奇突。“折花枝,恨花枝”和“怕相思,已相思”,前者是心理与行为,后者是心理与情势的比照和冲突,两者都不着痕迹地投射出词的主旋律——情绪上的双重体验(眷恋与痛苦),由此超越了语言结构的外壳,成为构成作品内在完整的有机因素。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 (菁华3篇)(扩展8)

——古诗鉴赏通用5篇

  古诗鉴赏 1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诗鉴赏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 805 ) 被贬为永州司马,曾遍游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了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借山水以写幽怀。

  我们将这首诗与《永州八记》放在一起参读,让这一作品群所展示的山水美与人格美相互映照,会更容易看清诗人在这个时期的孤清高洁的情怀,而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诗人这种审美情趣的印记。柳宗元在青山绿水间为什么特别注目于渔翁的形象?他是否想起了一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到潇湘之间,在江畔与渔父对话的情景?是否屈原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的悲剧形象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以柳宗元的谦卑自放的性格,决不会自比为先贤屈原,但我们从渔翁的生活情趣中隐约看见了诗人的影子。这位渔翁的居处是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班竹。何等高洁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这个渔翁不象是一位高人逸士吗?

  时间由夜而晓,画面由幽暗转为明丽,再加上清湘、楚竹的轻灵诗笔点染,更令读者悠然而神往。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晨炊既毕,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这位渔翁也该驾着他那一叶扁舟出现了吧?然而却不见其人,正当你凝眸远望时,忽然一声欸乃摇橹的欢快渔歌自山间传来,你禁不住心头喜悦,正准备一睹仙颜,那歌声却又飘然远去,消溶于满目绿色之中了。人呢?终于可望而不可及 这望也只不过是想望,原来前面的夜宿、晓汲云云,都是打听来的关于这位高人的传说而已。然而多么奇妙,隐约却又真切,欸乃一声山水绿,当你从想望中醒来,再看眼前景色时,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难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叹为奇趣,这实在是一种飘逸超然得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

  寻访而不得见,你也许有点儿怅惘,只好泛舟而下。然而当你驻舟中流,回望渔翁居住的山巅时,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 简直就是一位仙翁,居处如在天际,缥缈虚无,超然于尘世之上。你看,古今隐逸之宗陶渊明所向往的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悠然境界又在这儿的岩上出现了。

  应该说,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的客体化。这个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其背后还浮动着屈原和陶渊明的影子。这样,读者从诗人苦心孤诣的构思里,又可窥见一层凄清之色。

  古诗鉴赏 2

  采樵人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野望烟归。

  8.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些描写有什么用意?(5分)

  9.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自己的命运时,希望与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 , ”。

  (2)李商隐在《锦瑟》中以“沧海”“蓝田”表现人生的恍惚、迷惘的名句是“ , ”。

  (3)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小雨”和“草色”的名句是“ , ”。

  8.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深山采樵图。(2分)通过对山深、树重、桥崩、路险的描写,表现了采樵人劳动的艰辛。(3分)【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9.抒发了获得劳动果实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情。(3分)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

  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世俗,以隐士终老。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在这首诗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本诗写深山观采樵所见,含蓄地表达了隐居的幽趣。首联上句“采樵入深山”写的是采樵人,意思是说,樵夫打柴进入深山。下句采用顶针手法,“山深”连接上句的“深山”。“山深”以下三句写山林的古老幽深,道路的险阻难行。作者捕捉“桥崩”“卧槎”“垂藤”等生动形象入诗,写得很传神。通过对山深、树重、桥崩、路险的描写,表现了采樵劳动的艰辛。后四句写日暮时拄着手杖唱歌返回,渲染了萧然旷远的意境。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

  【原味翻译】采樵人为了打柴进入深山,只见山林幽深,树木重重叠叠。桥梁崩塌了,只能靠横卧的树权来支撑,勉强可以通行。道路艰难险阻,山崖上垂下的长藤互相缠绕着,连接在一起,采樵人就攀着长藤通过险要之地。夕阳西下,采樵的同伴渐渐稀少,山风吹拂着身上的萝衣。采樵人拄着轻便的手杖.放声歌唱,望着*野 的炊烟款款而归。

  古诗鉴赏 3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注】①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②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③公主琵琶:指汉朝公主远嫁鸟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④蒲桃:即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啪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宿的种子。

  烽火:古代报警的信号。

  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北。泛指塞外河流。

  公主琵琶:汉武帝以公主嫁西域乌孙国王,命制琵琶,使其作乐,以解乡思。

  闻道玉:用汉武帝不许攻西域不利之汉将回玉门关之典。

  逐:追随。

  蒲萄:即葡萄,西域特产,汉武帝时入贡。

  (1)野云万里无城郭胡儿眼泪双双落这四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赏析。(3分)

  答:答案要点:①作者通过野云雨雪大漠胡雁胡儿泪等意象,②从多方面刻画了边陲凄冷酷寒的环境,③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④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赏析。(3分)

  答:答案示例一:①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②年年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得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③如此对比,讥讽统治者穷兵黩武、草菅人命、好大喜功。(每点1分)

  答案示例二: ①这两句诗运用典故,②诗人借用汉武帝为求区区蒲桃启战端的典故,③讽刺了当今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每点1分)

  【赏析】:

  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古诗鉴赏 4

 北京市海淀区  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 二年级3班  王一品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写的。诗中的黄四娘家在四川的成都,诗中写到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五彩缤纷的鲜花,千万朵硕大的鲜花把枝条都压弯了,花丛中成千上万只蝴蝶在翩翩起舞、嬉闹玩耍,久久不愿离开,自由自在、漂亮娇美的黄莺唱着婉转动听的歌声,真是一幅美丽的春天图画。

2002年五一的时候,我们全家游览了成都的杜甫草堂,草堂里到处都是鲜花、树木、翠竹,景色非常美丽,我还在大诗人杜甫的雕像前照像留念呢。

指导教师:姚兰

  古诗鉴赏 5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5、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鸣沙石室佚书》

  6、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奉和令公》

  7、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对联》

  8、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新竹》

  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1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1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3、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八月十五日》

  14、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

  1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

  16、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7、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端午日赐衣》

  18、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竞渡曲》

  19、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端午日》

  20、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塔》

  2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浣溪沙》

  22、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和端午》

  23、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旧题苏武诗》

  2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5、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箜篌谣》

  26、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贫交行》

  27、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徒步归行》

  28、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其一》

  29、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题长安壁》

  30、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放言》

  31、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遇旧友》

  32、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范晔》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