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优选【10】篇

首页 / 故事 / |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1

  戚继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出身将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岁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都司佥事,次年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3府。9月,倭寇800人进掠龙山所,戚继光等即率10倍于敌的明军前往阻击。

  倭寇分3路冲杀,1万多明军竟不堪一击,阵渐大乱,纷纷溃退。戚继光看到形势危急,纵身跳上一块高石,连发3箭,3个倭寇头目应声而倒,倭寇群龙无首,仓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乱频繁,百姓深受其害。数千名倭寇包围桃渚千户所,戚继光从宁波率兵连夜驰援台州,解桃渚之围,歼入侵海门倭寇。

  之后,亲去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农民和矿工3000余人,以岳家军为榜样进行编练,终成闻名天下的戚家军。戚继光针对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造了长短兵器配合,因敌因地变换队形、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使用飞刀、飞枪、飞箭的火箭等,屡次打败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台(州)、金(华)、严(州)参将,驻守台州。

  在沿海造烽堠,修城墙,训练守军。四十年(1561年),数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陆。戚继光率军出击,在宁海健跳(今属三门),临海花街、上峰岭、白水洋和太*(今温岭)新河、长沙等地,连续9次挫败倭寇的进犯,救出数千名被掳难民。

  史称台州大捷,亦称台州九战九捷。次年夏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并乘胜破牛田、兴化的倭寇,连克60余营。四十二年(1565年)与俞大猷剿*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患。后戚继光在蓟州镇守16年,边备修饬,外敌不敢轻易进犯。因受排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广东戍守。后遭诬陷,夺职回乡。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他的优秀军事理论着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视。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2

  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就在这时,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保卫国家。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

  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那时作战,出动的人数都不多,一般也就上千人,和大规模械斗差不多,但是根据记载妇好攻打羌方的时候一次带兵就有一万三千多人。也就是说占都城十分之一的x队都交给她了。

  妇好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x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她为了国家,不惧危难挺身而出,出兵救国的精神让人抚掌称叹,她不仅仅是华夏民族的骄傲,更是女子楷模。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3

  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十二岁就有了功名,少年时便名冠一时,很受当地人们的尊重。

  有一天,镇上一位老绅士病故,丧主特派家人去请少年汤显祖写祭文。可偏偏另一个村子里有一位老农做寿,其子女也来请他去写寿联。显祖一想,按理说,死者为大;可按情论,死者停灵多日,一篇祭文只要在出殡前写毕就可,而做寿却只能在当天宴宾客时使用,何况眼下寿星家生活艰难,拿不出什么润笔费,我小小年纪,不可势利。就回答那家丧主,他迟一天到,肯定误不了事的'。说完,汤显祖先去了寿星家把寿联写完,这才连夜往镇上赶。

  再说镇上那家,因为家产富有,来吊唁的亲朋众多。其中一位远亲狂生,自恃有些文才,听说要等个什么汤显祖来写祭文,不由冷笑道:“一篇祭文,区区小事,拿什么架子。”他吩咐仆人笔墨伺候,铺开宣纸,洋洋洒洒,直写到次日天明。

  正自鸣得意呢,汤显祖来了。狂生没料到这么小的孩子也敢舞文弄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地好事的就怂恿汤显祖也写一篇。汤一看狂生的文章,都是些陈词滥调,矫揉造作,全无真意,心中很不以为然。也是年轻气盛,便不客气,只见他略一思索,拿起笔来,几乎是一气呵成,惊得众人一片叫好!那狂生见了,自知技不如人,只好甘拜下风。

  狂生拿起自己熬一夜心血写成的东西,请汤显祖评点。满以为汤多少会夸赞几句,也多少挽回些面子。哪知道汤显祖只是在结尾空白处写了一句曲词:“他去也,怎把心儿放。”狂生起先以为汤显祖是补充去世人心态的,好在他不算太笨,细一琢磨,才悟出原来人家写的是一字谜,这一字就是对他文章的评价,那脸刷地就红了,心想,幸亏没求人家说出来……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4

  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两军实力相差悬殊,袁军数倍于曹军,曹操部将大多认为袁军不可战胜。但曹操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袁军。袁绍弃军逃跑,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兵藏被曹军缴获。

  在清点战利品时,曹操的一名心腹发现了许多书信。这名心腹拆开其中一封,看了几眼,立刻脸色大变。他把所有书信收齐封好,然后抱着信件去向曹操汇报:“主公,这些都是袁绍与人来往的密函!”曹操接过信件,拆开看过几封后,对心腹说:“你去把这些信都烧了吧。”“烧掉?主公,您不该照着书信把这些叛徒全部抓起来吗?”心腹惊疑道。曹操摇摇头:“当初,袁绍兵力远胜于我,连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们。与袁绍勾结只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啊。”

  原来,这些信件都是在许都的官员和曹操军中的部将写给袁绍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诚之语。曹操命人当众把信件全部焚烧。那些私通袁绍的部将,原本惊慌不定,见曹操此举,惭愧不已,同时也愈加感激,军中士气更盛。

  曹操趁势进击,冀州各郡纷纷献城投降。曹操实力大为增强,为此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5

  明朝的时候,皇帝明成祖为了加强国际交往,决定派大型船队出使西洋各国,也就是现在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这支船队的正使,就是人称三宝(保)太监的郑和。

  郑和经过充分准备,在1405年,率领水手官兵、医生、工匠等两万多人,带着许多中国的特产出发了。他们的海船的长44丈、宽18丈,可以坐1000人,造船技巧十分高超,还用指南针定向。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各国见了这样大的船队,都佩服中国人的智慧和才能。

  郑和在28年内,先后七次远航,到达了现在的东南亚各国、阿拉帕半岛,最远到了非洲的东海岸。他每到一地,都拜会当地的国王和首领,赠送礼品,表示友好,邀请他们访问中国。船队和当地人民进行贸易,互通有无,所以人们都把中国的海船叫“宝船工

  和西方有些探险家掠夺财物、抢夺奴隶的`作法不同,郑和远航是为了友谊和交往。他和各国人交往时,总是彬彬有礼,精神抖擞,给人留下美好印象。现在的东南亚许多国家,还有以“三宝”命名的城市、港口和其他地名,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是最早的,为祖国赢得了友谊和荣誉。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6

  苏武是汉朝时候的一位官员。有一年,他作为汉朝的使臣到北方匈奴人那里办事。不料,匈奴人违背诺言,不放苏武返回汉钥,扣留了他,还劝他投降。苏武严辞拒绝,说:“我奉国家命令出使匈奴,丧失气节就是污辱了使命,丢大汉朝的脸。我如果那样,还有什么脸见人!”匈奴人用刀威胁他,他索性把脖子伸过去,宁死不从。

  匈奴人把他放进地窖,不给吃喝,他就吃羊皮,吃雪,顽强地活着。匈奴人又把他送到遥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叫他放羊,说不投降就让他在那里待一辈子。苏武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代表着国家。他坚决不做有辱国格的事,宁肯每天挖野菜,吃田鼠,受冷挨饿,也不向匈奴人央求什么。而且,那根代表汉朝、表明使者身份的“使节”(一根长棍,上面挂着穗子),他一直放在身边,放羊的时候也拿在手中。天长日久,“使节”上的穗子都掉光了,他仍然紧握不放。

  苏武在匈奴度过了19个年头,始终没有屈服,匈奴人只好放他回汉朝。他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受到人们的尊敬。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7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广为传颂的便是他的爱国。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大片地区已成为金朝的统治区。辛弃疾自幼丧父,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的。宋朝廷南渡时,辛赞因受家口拖累,只能留在北方,并且担任了金朝的开封府知府等职。但辛赞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不忘的是大宋**。他常带领子孙们登高望远,放眼山河,希图恢复中原。他对辛弃疾寄予的期望尤其殷切,曾两次让辛弃疾去金都燕京参加科举考试,乘机侦察、了解金人的形势。

  在祖父的培养教育下,辛弃疾不仅诗文写得好,剑术高超,而且从小就立下了抗金爱国的大志。他曾豪迈地说:我要用词骂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 公元1161年,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下,想灭亡南宋,统一江南。但这时中原地区的百姓因不堪金朝的压迫,纷纷起义。当时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毅然率众起义,组织了有两千多人的队伍。后来他又带领起义部队,投奔了在山东影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耿京,受到耿京的器重,让他掌管全军的文件和大印。

  1162年,完颜亮被杀,金世宗完颜雍即位。他对起义部队采取了劝降诱降、分化瓦解和调集兵力、严酷镇压相结合的政策。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是他们重点镇压的'目标。 面对这样的形势,辛弃疾力劝耿京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与宋军配合作战。耿京即派辛弃疾等十一个人为代表,去和南宋朝廷联系。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他们,并任命耿京为天*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天*军掌**。

  辛弃疾等人回山东复命,走到海州(今江苏东海附*)却听到了一个坏消息:耿京的部下张安国、邵进等人在金朝的收买下,杀死了耿京。起义军大部分溃散了,一小部分被张安国带去投降了金兵。张安国也被金兵任命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知州。

  辛弃疾既愤怒又悲伤,他立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带了五十名精锐人马直奔济州,捉拿张安国。到达济州的那天晚上,张安国正和金朝的将领在中军帐中喝酒。辛弃疾率众出其不意地闯进有五万金兵的大营,活捉了张安国。他还向金兵宣称:宋军十万人马即将开到,劝他们赶快投降。军中不少将士都是耿京的旧部下,听辛弃疾这么一说,当场就有上万人投到了辛弃疾一边,跟着他南下。张安国后来在临安被斩首示众。

  辛弃疾的壮举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震动,不仅军民们非常敬佩,连宋高宗也连声赞叹。

  此后,辛弃疾便留在了南方。他被朝廷派往江阴做官。江阴虽靠*前线,但在主和派的势力下,辛弃疾的抱负和才能根本无法施展。宋孝宗即位后,重用主战派的张浚,南宋王朝第一次主动出击。但张浚在符离大败,宋金签订了隆兴和议,主和派又占了上风。

  尽管如此,辛弃疾仍向宋孝宗上奏了他的著名的《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在文中,他分析了当时宋金双方的形势,从而提出了恢复中原的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但他的主张、建议都没引起朝廷的重视,这使他感到了极大的悲愤和苦闷。这时期他写了不少词,大都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不*和悲愤的。

  从1168年起,辛弃疾先后到建康府、滁州等地任职,后来又当过江西、湖南的安抚使,成了职位颇高的封疆大吏。可是主和派当道,他职位再高也实现不了杀敌报国的志向。他只能花力气整顿地方**,并创办准备北伐的飞虎军。这却又给主和派们抓到了把柄,公元1181年,他被主和派排挤,罢官回江西上饶的带湖闲住。

  十多年后,直到宋光宗绍熙年间,他才又被起用,担任过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不久又被罢官。公元1203年,他再度被起用,担任了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等职。 在绍兴期间,他特地去拜会了年*八十的陆游。这对文坛骁将、抗敌志士喝酒做诗,相见甚欢。这年底,宋宁宗召辛弃疾去临安,征求**大计。临行前,辛弃疾又去向陆游告别。陆游特地写了一首七言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为他壮行。诗中有稼轩落笔凌鲍谢,青史英豪可雄跨的句子,这是陆游称赞辛弃疾的词作超过南北朝的著名诗人鲍照、谢灵运,并且具有非凡的才能,可以超过历的英雄们。陆游对这位文坛后起之秀,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公元1205年三月,辛弃疾被任命为镇江知府。正当他积极备战时,朝廷却以他所推荐的官员有不法行为而把他连降两级,后来又把他罢了官。公元1207年,宰相韩侂胄在北伐失败后,又召辛弃疾等人去挽救局势。可是辛弃疾已重病在身,于当年九月十日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去世后,留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后人辑录的有《辛稼轩诗人钞存》,存词六百多首,数量为宋代词人之冠。他的词继承苏轼的风格,以慷慨豪放为主,是南宋词人中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在文学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有写自己的报国心声的,有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的,也有揭露主和派投降丑行的,也有吟咏大好河山的。但作品的中心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抗金御敌,恢复中原。 此外,辛弃疾的文章也写得很好,特别是政论文,和他的词一样大气磅礴,充满激情,很有说服力。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8

  漫漫黄沙掩盖不了你绝世的风华,高山峨峨止不住你前行的脚步。一代奇女子王昭君甘愿放弃安稳后宫的生活,深入这外看来与世隔绝的大漠荒野,不得不令人深思,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有着如此的大义与凛然。我们从王昭君出塞的故事里面又能看到什么呢?

  昭君,一位生长在汉朝巴山蜀水的的奇女子,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奥秘。年幼便貌美如花,后被召入宫中,小小年纪便貌美出人的她原本可以凭借自己不凡的容颜与过人的才智在后宫中谋得一*之地,甚至可以稳坐后宫重要位置,但因生性高洁淡泊不肯贿赂画匠致使画匠弄虚作假让她始终未被皇帝发现,偶然之间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边疆匈奴提出与大汉和亲的要求,皇帝不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进入这环境恶劣的边疆地区,所以打算在后宫女子中选一名才智双全的女子作为和亲的.对象,然而后宫女子无一愿进入这传言中黄土漫天落后贫瘠的疆漠,这时,王昭君这位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女子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远嫁这片落后的疆土,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

  昭君的远嫁给匈奴地区带去了大量的科学知识,促进了当时匈奴地区的社会发展,“高山峨峨,河水泱泱”正是由于昭君的毅然决然才得以开创了大汉与匈奴长达数百年的友好往来,试想如果没有当初昭君的远嫁塞外,怎会有这数百年来汉匈交往繁荣?她无愧于这奇女子的称号,无愧于“*沙落雁”的千古绝唱。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很多很多。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9

  梁红玉,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传奇《双烈记》:“奴家梁氏,小字红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东京人也。”后结识韩世忠,两人初次见面,是在*定方腊后的庆功宴上,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原配白氏死后成为韩的正妻。建炎三年,在*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叛,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

  后多次随夫出征,在建炎四年长江阻击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名震天下。后独领一军与韩世忠转战各地,多次击败金军,绍兴五年随夫出镇楚州,“披荆棘以立军府,与士卒同力役,亲织薄以为屋。”于当年八月二十六日死于楚州抗金前线,1151年,韩世忠病逝,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十大经典爱国故事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10

  梁红玉(1102-1135),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传奇《双烈记》:“奴家梁氏,小字红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东京人也。”后结识韩世忠,两人初次见面,是在*定方腊后的庆功宴上,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原配白氏死后成为韩的正妻。建炎三年,在*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叛,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

  后多次随夫出征,在建炎四年长江阻击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名震天下。后独领一军与韩世忠转战各地,多次击败金军,绍兴五年随夫出镇楚州,“披荆棘以立军府,与士卒同力役,亲织薄以为屋。”于当年八月二十六日死于楚州抗金前线,1151年,韩世忠病逝,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十大经典爱国故事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优选【10】篇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优选【10】篇(扩展1)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菁华6篇)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1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汉武帝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匈奴中有人造反,苏武的手下牵连其中,苏武知道自己有辱使命,决定自尽,未遂,单于就把苏武关押起来不给饭吃,苏武吃雪和毡毛活了下来,匈奴人认为很神奇,就把苏武流放北海边牧羊。所有羊都是公羊,要求苏武让公羊生下小羊才让苏武回来。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后来汉朝又有使者来到匈奴,苏武的手下悄悄与其取得了联系,告诉他们苏武还活着。这才让苏武返回大汉。这中间度过了十九年。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

  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苏武。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苏武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2

  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就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最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

  但就是,茅以升没有理解聘请,而就是决定回国了。美国有些人劝他:“科学就是没有祖国的,就是超越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就是属于全人类的。*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有祖国,但就是科学家就是有祖国的。我就是一个*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

  1919年,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此刻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3

  朱自清就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一方面支持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人,好让*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就是对*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齐,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十分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但就是为了维护*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就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职责。”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人应有的尊严。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4

  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两军实力相差悬殊,袁军数倍于曹军,曹操部将大多认为袁军不可战胜。但曹操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袁军。袁绍弃军逃跑,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兵藏被曹军缴获。

  在清点战利品时,曹操的一名心腹发现许多书信。这名心腹拆开其中一封,看了几眼,立刻脸色大变。他把所有书信收齐封好,然后抱着信件去向曹操汇报:“主公,这些都是袁绍与人来往的密函!”曹操接过信件,拆开看过几封后,对心腹说:“你去把这些信都烧了吧。”“烧掉?主公,您不该照着书信把这些叛徒全部抓起来吗?”心腹惊疑道。曹操摇摇头:“当初,袁绍兵力远胜于我,连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们。与袁绍勾结只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啊。”

  原来,这些信件都是在许都的官员和曹操军中部将写给袁绍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诚之语。曹操命人当众把信件全部焚烧。那些私通袁绍的部将,原本惊慌不定,见曹操此举,惭愧不已,同时也愈加感激,军中士气更盛。

  曹操趁势进击,冀州各郡纷纷献城投降。曹操实力大为增强,为此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5

  《屈原》——负石而投河,行之难为者

  公元前342年屈原诞生于楚都丹阳,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屈原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6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时的大将。当时,两人因为*时的一些误会,积怨很深,感情很不好。*时即使同桌吃饭,互相都懒得瞧上一眼,更别提说话了。

  后来安禄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仪做朔方(今宁夏一带)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当时的节度使大致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兼行政长官,权力极大。

  李光弼这时有些担心,怕郭子仪公报私仇,借故杀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仪反向皇帝极力举荐他,结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同时,郭子仪还将自己部下的一万精兵分给了他,让他带兵东征。

  郭子仪此举,让李光弼产生了更大的'误会,心想郭子仪这次一定不会放过他了。于是他横下一条心来,找到郭子仪说:“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图不连累妻小。”

  郭子仪听后,很是诧异,忙离开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热泪说:“国家危急,我们应该同心协力,不能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了。”

  李光弼见郭子仪心胸如此坦荡,便带队请战。此后,将帅一心,在*判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优选【10】篇(扩展2)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菁华5篇)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1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是*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是武帝卫皇后的姐姐少儿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卫青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汉朝的大将军。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屡为边患。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的侵略进行反击。元朔六年(前123),年仅18岁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他率领800骑兵长途奔袭,斩获匈奴2000余人,战功冠于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与匈奴军的战斗中,霍去病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共斩俘匈奴10万余人。汉武帝很喜欢这个名将,曾下令给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励着后人。

  元狩六年(前117),年仅24岁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将来的陵墓茂陵旁边为他修建了一座状如祁连山的坟墓,用以表彰他抗击匈奴的卓著功绩。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2

  郭子仪和李光弼团结为国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时的大将。当时,两人因为*时的一些误会,积怨很深,感情很不好。*时即使同桌吃饭,互相都懒得瞧上一眼,更别提说话了。

  后来安禄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仪做朔方(今宁夏一带)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当时的节度使大致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兼行政长官,权力极大。

  李光弼这时有些担心,怕郭子仪公报私仇,借故杀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仪反向皇帝极力举荐他,结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同时,郭子仪还将自己部下的一万精兵分给了他,让他带兵东征。

  郭子仪此举,让李光弼产生了更大的误会,心想郭子仪这次一定不会放过他了。于是他横下一条心来,找到郭子仪说:“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图不连累妻小。”

  郭子仪听后,很是诧异,忙离开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热泪说:“国家危急,我们应该同心协力,不能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了。”

  李光弼见郭子仪心胸如此坦荡,便带队请战。此后,将帅一心,在*判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3

  文天祥宁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

  文天祥在面向南方慷概就义的时候,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4

  文天祥(1236-1283年),宋末元初人。蒙古族侵略南宋时,他曾率领兵士保卫京城临安。临安失守之后,他转移到南方,与各将领抵抗敌人,保卫国家。后来兵败被俘,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终于壮烈牺牲。

  文天祥的时代,正是蒙古族侵略南宋的时代。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军攻打南宋,临安危在旦夕。文天祥虽然是个文官,但是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国家的一分子,就应当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1275年,他毅然变卖了家产,招兵买马,购买军粮。百姓纷纷响应,加入他的抗敌队伍。

  由于元军势力强大,文天祥和其他将领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临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军讲和,元军将领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胁要把他杀死。文天祥说道:“国家存在,我也存在;国家灭亡,我也灭亡。你们就是把刀、锯、油锅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军将领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扣留起来,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个船夫的协助,乘机逃脱。他历经许多艰险,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组织抗元救国队伍,还打了几次胜仗,收复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了。元军主帅劝文天祥投降,但是被文天祥一口拒绝。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残余部队。文天祥知道国家灭亡了,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来,有哪一个人不会死去呢?死要死得有价值,让我们把红心留在史册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关在地牢里。元朝统治者劝文天祥说:“只要你投降,为我们出力,我们就让你享尽荣华富贵。”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威迫利诱,也无法动摇文天祥尽忠报国的决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尽了折磨。1283年,元朝统治者知道无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杀了。文天祥临死时,朝南方拜了几拜,沉痛地说:“我报答国家的机会,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热爱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5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十六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第二天就降下来了。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优选【10】篇(扩展3)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优选【20】份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1

  郭子仪和李光弼团结为国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时的大将。当时,两人因为*时的一些误会,积怨很深,感情很不好。*时即使同桌吃饭,互相都懒得瞧上一眼,更别提说话了。

  后来安禄山造反,皇上命令郭子仪做朔方(今宁夏一带)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当时的节度使大致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兼行政长官,权力极大。

  李光弼这时有些担心,怕郭子仪公报私仇,借故杀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仪反向皇上极力举荐他,结果皇上就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同时,郭子仪还将自己部下的一万精兵分给了他,让他带兵东征。

  郭子仪此举,让李光弼产生了更大的误会,心想郭子仪这次一定不会放过他了。于是他横下一条心来,找到郭子仪说:“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图不连累妻小。”

  郭子仪听后,很是诧异,忙离开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热泪说:“国家危急,我们应该同心协力,不能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了。”

  李光弼见郭子仪心胸如此坦荡,便带队请战。此后,将帅一心,在*判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是*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是武帝卫皇后的姐姐少儿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卫青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汉朝的大将军。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屡为边患。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的侵略进行反击。元朔6年(前123),年仅18岁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他率领800骑兵长途奔袭,斩获匈奴20xx余人,战功冠于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在元狩2年(前121),元狩4年(前119)与匈奴军的战斗中,霍去病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共斩俘匈奴10万余人。汉武帝很喜欢这个名将,曾下令给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励着后人。

  元狩6年(前117),年仅24岁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将来的陵墓茂陵旁边为他修建了一座状如祁连山的.坟墓,用以表彰他抗击匈奴的卓著功绩。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2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但是在旧中国,很长时间,长江上的航运却被外国人垄断了。江上来来往往的都是英、法、美、日等国的轮船。中国人没有自己的航运事业,受了许多窝囊气。四川合川人卢作孚爱国心切,决心创办中国民族的`航运业。他四处筹集资金,冒险用8000元作抵押,买回一支价值3万元的小火轮,在1926年成立了民生航运公司。那一年,“民生”号轮船满载乘客,驶出了重庆码头,中国人开始有了自己的内河航运业。

  后来,民生公司又向长江中下游发展,和外国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有的外国公司用大幅度降价的办法,依仗船多、设备新等优势,想挤垮民生公司。卢作孚毫不示弱,宣布民生公司的甲级船员一律由中国人担任,同时加强管理,对旅客不论穷富一视同仁,服务热情周到,还禁止船员收小费。这样,民生公司靠优质服务和民族自信心赢得了旅客的信任。许多乘客宁肯推迟日期,也不乘坐外国轮船,只等上中国的轮船。在那个年月,这对于增强民族精神和抵御外国侵略,有多么大的意义呀!

  和范旭东、卢作孚一样,还有不少爱国实业家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开创了中国*代的工商业,为富强祖国、振兴中华立了大功。人们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3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汉武帝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匈奴中有人造反,苏武的手下牵连其中,苏武知道自己有辱使命,决定自尽,未遂,单于就把苏武关押起来不给饭吃,苏武吃雪和毡毛活了下来,匈奴人认为很神奇,就把苏武流放北海边牧羊。所有羊都是公羊,要求苏武让公羊生下小羊才让苏武回来。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后来汉朝又有使者来到匈奴,苏武的手下悄悄与其取得了联系,告诉他们苏武还活着。这才让苏武返回大汉。这中间度过了十九年。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

  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苏武。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苏武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4

  霍去病是*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是武帝卫皇后的姐姐少儿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卫青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汉朝的大将军。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屡为边患。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的侵略进行反击。元朔六年(前123),年仅十八岁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他率领八百骑兵长途奔袭,斩获匈奴两千余人,战功冠于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与匈奴军的战斗中,霍去病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共斩俘匈奴十万余人。汉武帝非常喜欢这个名将,曾下令给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励着后人。

  元狩六年(前117),年仅二十四岁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将来的陵墓茂陵旁边为他修建了一座状如祁连山的坟墓,用以表彰他抗击匈奴的卓著功绩。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5

  【苏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由于“虞常事件”,苏武受牵连被扣押。匈奴单于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威逼苏武投降。然而苏武在刀剑下昂首不动,在甜言蜜语中侧耳不应。他对前来劝降的匈奴官吏说:“以死报国,是我早就下定了的决心,只要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即使是受刀剑,下油锅,肝脑涂地,我也心甘情愿。”不管匈奴人如何折磨他,他都没有低下那颗高贵的头。匈奴首领单于最后无计可施,只好把他赶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与羊群为伴。十九年后苏武归国时已是须发皆白的老人了。

  【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21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三十九岁。

  【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7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6

  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两军实力相差悬殊,袁军数倍于曹军,曹操部将大多认为袁军不可战胜。但曹操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袁军。袁绍弃军逃跑,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兵藏被曹军缴获。

  在清点战利品时,曹操的一名心腹发现许多书信。这名心腹拆开其中一封,看了几眼,立刻脸色大变。他把所有书信收齐封好,然后抱着信件去向曹操汇报:“主公,这些都是袁绍与人来往的密函!”曹操接过信件,拆开看过几封后,对心腹说:“你去把这些信都烧了吧。”“烧掉?主公,您不该照着书信把这些叛徒全部抓起来吗?”心腹惊疑道。曹操摇摇头:“当初,袁绍兵力远胜于我,连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们。与袁绍勾结只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啊。”

  原来,这些信件都是在许都的官员和曹操军中部将写给袁绍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诚之语。曹操命人当众把信件全部焚烧。那些私通袁绍的部将,原本惊慌不定,见曹操此举,惭愧不已,同时也愈加感激,军中士气更盛。

  曹操趁势进击,冀州各郡纷纷献城投降。曹操实力大为增强,为此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7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汉武帝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匈奴中有人造反,苏武的手下牵连其中,苏武知道自己有辱使命,决定自尽,未遂,单于就把苏武关押起来不给饭吃,苏武吃雪和毡毛活了下来,匈奴人认为很神奇,就把苏武流放北海边牧羊。所有羊都是公羊,要求苏武让公羊生下小羊才让苏武回来。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后来汉朝又有使者来到匈奴,苏武的手下悄悄与其取得了联系,告诉他们苏武还活着。这才让苏武返回大汉。这中间度过了十九年。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

  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苏武。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苏武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8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时候的大将。当时,两人因为*时的一些误会,积怨很深,感情很不好。*时即使同桌吃饭,互相都懒得瞧上一眼,更别提说话了。

  后来安禄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仪做朔方(今宁夏一带)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当时节度使大致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兼行政长官,权力极大。

  李光弼这时有些担心,怕郭子仪公报私仇,借故杀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仪反向皇帝极力举荐他,结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同时,郭子仪还将自己部下一万精兵分给了他,让他带兵东征。

  郭子仪此举,让李光弼产生了更大的误会,心想郭子仪这次一定不会放过他了。于是他横下一条心来,找到郭子仪说:“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图不连累妻小。”

  郭子仪听后,很是诧异,忙离开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热泪说:“国家危急,我们应该同心协力,不能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了。”

  李光弼见郭子仪心胸如此坦荡,便带队请战。此后,将帅一心,在*判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9

  文天祥

  文天祥(1236T283年),宋末元初人。蒙古族侵略南宋时,他曾率领兵士保卫京城临安。临安失守后,他转移到南方,与各将领抵抗敌人,保卫国家。后来兵败被俘,在敌人而前,宁死不屈,终于壮烈牺牲°

  文天祥的时代,正是蒙古族侵略南宋的时代。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军攻打南宋,临安危在旦夕。文天祥虽然是个文官,但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国家的一分子,就应当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1275年,他毅然变卖了家产,招兵买马,购买军粮。百姓纷纷响应,加入他的抗敌队伍。

  派他去和元军讲和,元军将领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胁要把他杀死。文天祥说道:“国家存在,我也存在;国家灭亡,我也灭亡。你们就是把刀、锯、油锅放在我而前,我也不怕!”元军将领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扣留起来,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个船夫的协助,乘机逃脱。他历经许多艰险,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组织抗元救国队伍,还打了几次胜仗,收复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了。元军主帅劝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绝° 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残余部队。文天祥知道国家灭亡了,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由于鸦片的'流入,一方面导致烟民成批产生,一方面白银大量外流。烟毒泛滥,己严重威胁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此时,林则徐再也按耐不住胸中的义愤。他于1838年毅然上奏清朝皇帝道光,慷慨陈词:“鸦片已流毒天下,危害巨大。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当时,清廷官员在对待鸦片的问题上大致分为两派,即主张禁烟的严禁派和反对禁烟的弛禁派。游移于两派之间的道光皇帝看了林则徐的奏折深有触动。他于12月召林则徐进京议事,在半个月内召见了他19次。林则徐详尽述说了自己的禁烟主张和准备采取的措施,使道光大为感动,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去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肩负重任到达广州。第二天,他在钦差行辕门上张贴告示:不受地方任何供应,不许奸人借名扰累民众,严格限制随行人员的活动,坚决杜绝受题、情、泄密等不正之风:他郑重宣布:“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J同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断然措施,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商定整顿水师、加强海防,召集有识之士揭发烟贩的**情况,逮捕了61名勾结英国资本家的重要烟贩,勒令外国商人在3天之内缴出全部鸦片等等。当时,停泊在零丁洋上的22艘鸦片是船,每艘都囤积鸦片1000箱以上,可是外商施展拖延抵赖、行贿打点的惯用伎俩,只答应上缴1037箱鸦片。林则徐对此严加驳斥,下令传讯阻挠销烟的烟贩首恶颠地。颠地吓得藏了起来,拒绝接受传讯。在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庇护下,颠地连夜逃跑,结果中途被愤怒的群众发现,抓了起来。义律恼羞成怒,声称要动用武力,林则徐毫不畏惧,下令炮舰巡弋沿海,派遣兵员封锁洋人商馆,断绝了对外商的一切贸易和供应。曾经骄横跋扈的外国商人躲在商馆里,连饮水和食物都发生了困难。同时,林则徐还起草了一份告示贴在义律住所的门口,严正警告说:今后中国“卖鸦片者要死,吸鸦片者也要死……内地之人该死,而尔等独不该死乎”?外强中干的义律无计可施,不得不低下头来,通知英商缴出全部鸦片,袋,到5月中旬,中国收缴的鸦片总计19187箱又2119重230多万斤,价值白银800多万两°随着鸦片贩子被一个个驱逐出境,义律也带着商馆中的英国人灰溜溜的离开了广州。

  1839年6月3日,是个令中国人民永世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天气晴朗,海水碧蓝,虎门海滩人山人海。林则徐会同大小官员,在这里亲自监督销烟。在海滩的高处,有两个人工挖制的15丈见方的大池,里面漫溢着卤水。随着“轰隆……轰隆……”几声炮响,成批成批的鸦片被倾倒进池里,然后抛下石灰一顿时,池水沸腾,烟雾翻卷。当大池闸门打开,已溶解的鸦片渣沫随着翻滚的潮水流入茫茫大海。这时,成千上万的围观者爆发出一阵阵震天撼地的欢呼。

  从6月3日到25日,虎门销烟整整持续了20余天。收缴鸦片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两鸦片”,但他们吃惊地看到,林则徐在20余天里销毁了收缴的全部鸦片,共计237万斤。

  从此,*代中国反抗帝国主义的战斗打响了。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10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就是***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11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

  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12

  【苏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由于“虞常事件”,苏武受牵连被扣押。匈奴单于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威逼苏武投降。然而苏武在刀剑下昂首不动,在甜言蜜语中侧耳不应。他对前来劝降的匈奴官吏说:“以死报国,是我早就下定了的决心,只要能对国家有所贡献,即使是受刀剑,下油锅,肝脑涂地,我也心甘情愿。”不管匈奴人如何折磨他,他都没有低下那颗高贵的头。匈奴首领单于最后无计可施,只好把他赶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与羊群为伴。十九年后苏武归国时已是须发皆白的老人了。

  【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三十九岁。

  【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郭子仪和李光弼团结为国】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时的大将。当时,两人因为*时的一些误会,积怨非常深,感情非常不好。*时即使同桌吃饭,互相都懒得瞧上一眼,更别提说话了。

  后来安禄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仪做朔方(今宁夏一带)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当时的节度使大致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兼行政长官,权力极大。

  李光弼这时有些担心,怕郭子仪公报私仇,借故杀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仪反向皇帝极力举荐他,结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同时,郭子仪还将自己部下的一万精兵分给了他,让他带兵东征。

  郭子仪此举,让李光弼产生了更大的误会,心想郭子仪这次一定不会放过他了。于是他横下一条心来,找到郭子仪说:“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图不连累妻小。”

  郭子仪听后,十分是诧异,忙离开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热泪说:“国家危急,咱们应该同心协力,不能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了。”李光弼见郭子仪心胸如此坦荡,便带队请战。此后,将帅一心,在*判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是*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是武帝卫皇后的姐姐少儿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卫青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汉朝的大将军。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屡为边患。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的侵略进行反击。元朔六年(前123),年仅十八岁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他率领八百骑兵长途奔袭,斩获匈奴两千余人,战功冠于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与匈奴军的战斗中,霍去病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共斩俘匈奴十万余人。汉武帝非常喜欢这个名将,曾下令给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励着后人。

  元狩六年(前117),年仅二十四岁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将来的陵墓茂陵旁边为他修建了一座状如祁连山的坟墓,用以表彰他抗击匈奴的卓著功绩。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13

  【苏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由于“虞常事件”,苏武受牵连被扣押。匈奴单于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威逼苏武投降。然而苏武在刀剑下昂首不动,在甜言蜜语中侧耳不应。他对前来劝降的匈奴官吏说:“以死报国,是我早就下定了的决心,只要能对国家有所贡献,即使是受刀剑,下油锅,肝脑涂地,我也心甘情愿。”不管匈奴人如何折磨他,他都没有低下那颗高贵的头。匈奴首领单于最后无计可施,只好把他赶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与羊群为伴。十九年后苏武归国时已是须发皆白的老人了。

  【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三十九岁。

  【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郭子仪和李光弼团结为国】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时的大将。当时,两人因为*时的一些误会,积怨非常深,感情非常不好。*时即使同桌吃饭,互相都懒得瞧上一眼,更别提说话了。

  后来安禄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仪做朔方(今宁夏一带)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当时的节度使大致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兼行政长官,权力极大。

  李光弼这时有些担心,怕郭子仪公报私仇,借故杀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仪反向皇帝极力举荐他,结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同时,郭子仪还将自己部下的一万精兵分给了他,让他带兵东征。

  郭子仪此举,让李光弼产生了更大的误会,心想郭子仪这次一定不会放过他了。于是他横下一条心来,找到郭子仪说:“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图不连累妻小。”

  郭子仪听后,十分是诧异,忙离开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热泪说:“国家危急,咱们应该同心协力,不能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了。”李光弼见郭子仪心胸如此坦荡,便带队请战。此后,将帅一心,在*判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是*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是武帝卫皇后的姐姐少儿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卫青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汉朝的大将军。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屡为边患。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的侵略进行反击。元朔六年(前123),年仅十八岁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他率领八百骑兵长途奔袭,斩获匈奴两千余人,战功冠于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与匈奴军的战斗中,霍去病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共斩俘匈奴十万余人。汉武帝非常喜欢这个名将,曾下令给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励着后人。

  元狩六年(前117),年仅二十四岁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将来的陵墓茂陵旁边为他修建了一座状如祁连山的坟墓,用以表彰他抗击匈奴的卓著功绩。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14

  岳飞,字鹏举,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于相州汤阴县永和乡(今河南省汤阴县程岗村)。绍兴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毁和约南侵,岳飞奋起抗战,大破金兵于蔡州、陈州、颍州,郑州、西京、蒿州、许州、孟州、卫州、怀州、郾城等地,并在顺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正当岳飞所向披摩,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秦桧为剪除和谈障碍,指使万俟莴上章诬篾一贯主战的岳飞“谋反”,收买王俊作假证,十月将岳飞父子和部将张宪关进杭州大理寺。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和张宪诬害,岳飞宁死不屈,临刑前挥笔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15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十六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第二天就降下来了。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16

  颜真卿为国殉难

  唐朝的时候,有个地方官叫李希烈,为实现个人野心,发动叛乱,四处烧杀抢掠,使百姓遭难,国家也受了损失。怎么办呢?当朝宰相就向皇帝建议,让太师颜真卿去劝说李希烈归顺朝廷。皇帝同意了,就让年过70的颜真卿去见李希烈。其实,这是那个宰相出的坏主意。因为颜真卿为人正直,不肯巴结讨好,得罪了宰相。宰相明知李希烈不会归顺,却让颜真卿去,想借刀**。颜真卿也深知此去凶多吉少,可为了国家的安宁,他毫不犹豫地去了。

  果然,李希烈见到颜真卿,立刻让部下拔出刀,围着他破口大骂,说要吃他的肉。颜真卿挺身屹立,怒视着叛贼。李希烈等人劝他投降,他说:“我来劝你们投降,你们反来劝我,我匚能受你们的利诱威胁。我快八十岁了,还怕死吗?”李希烈命人挖了坑,要活埋他。颜真卿冷笑说:“我既然敢来,就不怕死,要杀就杀!”他为自己写好了祭文和墓志,做好了死的准备。

  过了些日子,李希烈又叫人堆上柴草,点着火,对颜真卿说:“不投降就烧死你!”颜真卿视死如归,亳不犹豫地向火堆扑去,倒是那伙人吓得把他拉住了。李希烈见颜真卿软硬不吃,决定杀了他,派人去把他**了。颜真卿就义前,仍大骂不止,表示自己为国尽忠决不屈服的`意志。这位爱国老人为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17

  朱自清就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一方面支持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就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齐,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十分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但就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就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职责。”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18

  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两军实力相差悬殊,袁军数倍于曹军,曹操部将大多认为袁军不可战胜。但曹操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袁军。袁绍弃军逃跑,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兵藏被曹军缴获。

  在清点战利品时,曹操的一名心腹发现许多书信。这名心腹拆开其中一封,看了几眼,立刻脸色大变。他把所有书信收齐封好,然后抱着信件去向曹操汇报:“主公,这些都是袁绍与人来往的密函!”曹操接过信件,拆开看过几封后,对心腹说:“你去把这些信都烧了吧。”“烧掉?主公,您不该照着书信把这些叛徒全部抓起来吗?”心腹惊疑道。曹操摇摇头:“当初,袁绍兵力远胜于我,连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们。与袁绍勾结只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啊。”

  原来,这些信件都是在许都的'官员和曹操军中部将写给袁绍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诚之语。曹操命人当众把信件全部焚烧。那些私通袁绍的部将,原本惊慌不定,见曹操此举,惭愧不已,同时也愈加感激,军中士气更盛。

  曹操趁势进击,冀州各郡纷纷献城投降。曹操实力大为增强,为此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19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就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力。之后他学*工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可清朝**对本国人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人主持。詹天佑尽管有才干,也只能当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因为他们明白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带给。他们以为中国人离开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清朝**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人对他不放心,说他自不量力,说他胆大包天,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十分大的工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就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最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这就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詹天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原先那些瞧不起中国工程师的英国人也表示对他由衷敬佩。

  古代爱国人物故事 20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汉武帝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匈奴中有人造反,苏武的手下牵连其中,苏武知道自己有辱使命,决定自尽,未遂,单于就把苏武关押起来不给饭吃,苏武吃雪和毡毛活了下来,匈奴人认为很神奇,就把苏武流放北海边牧羊。所有羊都是公羊,要求苏武让公羊生下小羊才让苏武回来。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后来汉朝又有使者来到匈奴,苏武的手下悄悄与其取得了联系,告诉他们苏武还活着。这才让苏武返回大汉。这中间度过了十九年。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

  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苏武。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苏武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优选【10】篇(扩展4)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实用10份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 1

  一、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点评:

  这是苏东坡的爱妾王朝云死后,有一天他梦见亡妾之后写的感怀诗。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二、

  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点:

  李之仪的这首小令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情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开头写两人各在一方相隔千里,喻相逢之难,见相思之深。末句写“共饮”,以水贯通两地,沟通两心;融情于水,以水喻情,情意同样绵长不绝,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

  三、

  白居易《长恨歌》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荡气回肠的唐代爱情史诗、凄美迷离的皇家爱情悲剧,流传千古的故事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白居易的这首叙事体长诗《长恨歌》让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形见绌。乐天居士细致地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三千宠爱在一身”、“仙乐风飘处处闻”等很多经典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体会该诗的深情之处一定要全诗从头到尾阅读,尤其是结尾几句唐明皇在七夕神游月宫时与杨贵妃相会时那种哀怨缠绵的深情场面感人至深。

  四、

  李商隐《无题》

  无题(三首)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的几首《无题》首首皆是经典,像“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寸相思一寸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都是描写爱情方面让人击节叫好的绝句,从中实在是难以取舍。这首是我最喜欢的,只是在读书时代经常用来比喻教师。几首《无题》词句优美,寄情深微,意蕴幽隐,蕴涵在诗中的款款深情让人回味无穷。该诗之所以成为榜眼,其他几首也有推波助澜之功,这是对李商隐的诗描写爱情成功的肯定。

  五、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风流不羁的柳七爷一生大半时间在烟花柳巷里倚红偎翠,有点像大观园里的贾宝玉。连沦落风尘的歌妓的心声都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而在温柔乡浅斟低唱的柳七爷也自然是个多情种子,一曲《雨霖铃》响彻大江南北的歌楼舞场,凄冷秀丽的填词的诉尽了人间离愁别恨,令人感受到难分难舍的款款深情。

  六、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点评: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最后一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七、

  元好问《雁邱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点评:

  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叫作“雁邱”,并写下了这首《雁邱词》。遥想双雁,“天南地??”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八、

  李清照《一剪梅》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其实我最喜欢这位中国古代第一才女的《声声慢》,那词确实是绝品,只是词风因怀念故国和亡夫而太过凄怨。相对这首《一剪梅》虽也是描写相思成灾,却并不让读者感到心情灰暗,反而对李清照和赵明诚这对恩爱的模范夫妻报以会心一笑。也难怪,该词将在沉浸在热恋中那个小媳妇的相思心态描写得太惟妙惟肖了。

  九、

  元稹《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点评: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为其情人崔莺莺写的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

  十、

  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点评:

  这首诗表达了对意中人的思念爱慕之情,全诗紧扣“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词在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末句表达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因而广为流传。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 2

  春秋时期流行“当筵歌诗”“投壶赋诗”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中国人喜欢诗歌,先秦时已有雏形,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就是一个标志。而追溯起来,早在甲骨文时代,古人就开始写诗了。在《甲骨文合集》中,很多卜辞已具有诗词韵味。如21021卜辞:“辛未大采,各云自北;雷延大风自西,刜云率雨。”这段记载应该是当年巫师假以舞蹈动作、吟唱出来告示商王的,这不正是一种诗的表达吗?

  与“诗词”一样,“诗歌”也被认为是“诗”与“歌”的组合体,但最早时诗和歌并不是一回事。据《尚书·尧典》,尧帝当年任命夔为乐官时说:“诗言志,歌永言。”显然,尧帝也是诗人或是歌者,对诗与歌颇有研究。而“诗言志,歌永言。”正是中国人喜欢作诗、痴迷诗歌的根本原因。

  先秦人喜欢诗歌,是通过“当筵歌诗”、“投壶赋诗”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种“当筵歌诗”是中国最原始、也最流行的一种“斗诗”形式。据《春秋左传·昭公十二年》,当年齐侯、卫侯和郑伯到晋国,拜贺新君即位。*间行投壶之礼,赋诗助兴。中行穆子举箭而歌:“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投中了,轮到齐侯。齐侯举矢接其茬而歌:“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

  中行穆子和齐侯如此“斗诗”,不仅是中国“斗诗”最早的古籍记载,也开了宴*酒令令辞先河。

  魏晋时期热衷“金谷酒数”“曲水流觞”

  《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

  从春秋时期开始,诗歌开始发展,楚辞、汉赋相继出现,魏晋南北朝时又出现了五言诗,涌现出一批文化名人和诗赋大家,如曹魏建安文学中的“三曹”、“七子”,两晋文坛则有左思、陶渊明、谢灵运等。魏晋南北朝不只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还为后世诗文创作、交流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这就是“诗词大会”式“大家一起玩”的`集体创作模式。

  秦汉时斗诗形式已有发展,表现为*间联句吟诗,名之曰“即*唱和”。到魏晋时,当筵赋诗在文人间开始流行,最热衷此事的文人之一是西晋的石崇。

  石崇擅长诗文,又是大富豪,他在洛阳郊外、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建造了豪华的“金谷园”,方便文人诗友聚会赛诗。宴*上,石崇与宾客常常当筵赋诗,创作出了不少佳篇,统称“金谷诗”。石崇为“金谷诗集”亲自作序称:“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现在仍流行的“罚酒三杯”之俗即由此而来。

  石崇的金谷宴*往往有几十人参与,其斗诗规则被称为“金谷酒数”。这种饮酒、赋诗的玩法,在诗词高度繁荣的唐朝更是大行其道。诗人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称:“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 3

  先秦 佚名关雎《诗经.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先秦 佚名击鼓《诗经.邶风》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汉 苏武 结发为夫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汉 苏武 结发为夫妻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汉 佚名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汉 佚名 凤求凰,琴歌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魏晋南北朝 曹植明月上高楼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魏晋南北朝 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唐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唐 李白 三五七言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唐 李白三五七言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唐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唐 白居易 浪淘沙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生未展眉。

  唐 元稹 遣悲怀三首其二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唐 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 张籍 节妇吟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唐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唐李商隐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 李商隐 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 李商隐 无题六首其六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 4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古诗十九首(之七)》)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古诗十九首(之十九)》)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鸣。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听月诗》)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班婕妤《怨歌行》)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李白《关山月》)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月夜》)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杜甫《八月十五夜月(其一)》)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车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 5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一个爱读书的人,他毕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13,一本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14,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5,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1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唐)<登鹳鹊楼>

  1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时!———颜真卿(唐书画家)<劝学>

  1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劝学篇>

  20,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21,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威尔逊

  22,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23,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知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24,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25,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26,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庸的困扰。———余秋雨

  27,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2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2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3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3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2,路漫漫其道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3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3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4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4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3,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44,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 6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 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7.下面对鸿雁*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8.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

  A.①托物言志 ②借景抒情 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②“景中情”和“情中景” ③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C.①景中情 ②情中景 ③情景互生

  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 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③情景互生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参考答案:

  7.C “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应是“鸿雁随阳”的审美感受。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在于要把雁的特点与它们审美感受对应起来,不能张冠李戴。C项雁的特点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考生此题要有一定的审美和识别能力。

  8.C 注意两点:第一,陈述对象是“审美移情层次”,弄清“这”的指代内容,故排除A.B;第二,“情不虚情,景非滞景”与“情景互生”是一个层次而非两个层次。

  9.B 要体现的应该是“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 7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 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7.下面对鸿雁*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8.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

  A.①托物言志 ②借景抒情 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②“景中情”和“情中景” ③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C.①景中情 ②情中景 ③情景互生

  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 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③情景互生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参考答案:

  7.C “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应是“鸿雁随阳”的审美感受。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在于要把雁的特点与它们审美感受对应起来,不能张冠李戴。C项雁的特点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考生此题要有一定的审美和识别能力。

  8.C 注意两点:第一,陈述对象是“审美移情层次”,弄清“这”的指代内容,故排除A.B;第二,“情不虚情,景非滞景”与“情景互生”是一个层次而非两个层次。

  9.B 要体现的应该是“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 8

  1.《途中寒食》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2.《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3.《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4.《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5.《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6.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 9

  一、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点评:

  这是苏东坡的爱妾王朝云死后,有一天他梦见亡妾之后写的感怀诗。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二、

  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点:

  李之仪的这首小令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情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开头写两人各在一方相隔千里,喻相逢之难,见相思之深。末句写“共饮”,以水贯通两地,沟通两心;融情于水,以水喻情,情意同样绵长不绝,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

  三、

  白居易《长恨歌》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荡气回肠的唐代爱情史诗、凄美迷离的皇家爱情悲剧,流传千古的故事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白居易的这首叙事体长诗《长恨歌》让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形见绌。乐天居士细致地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三千宠爱在一身”、“仙乐风飘处处闻”等很多经典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体会该诗的深情之处一定要全诗从头到尾阅读,尤其是结尾几句唐明皇在七夕神游月宫时与杨贵妃相会时那种哀怨缠绵的深情场面感人至深。

  四、

  李商隐《无题》

  无题(三首)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的几首《无题》首首皆是经典,像“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寸相思一寸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都是描写爱情方面让人击节叫好的绝句,从中实在是难以取舍。这首是我最喜欢的,只是在读书时代经常用来比喻教师。几首《无题》词句优美,寄情深微,意蕴幽隐,蕴涵在诗中的款款深情让人回味无穷。该诗之所以成为榜眼,其他几首也有推波助澜之功,这是对李商隐的诗描写爱情成功的肯定。

  五、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风流不羁的柳七爷一生大半时间在烟花柳巷里倚红偎翠,有点像大观园里的贾宝玉。连沦落风尘的歌妓的心声都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而在温柔乡浅斟低唱的柳七爷也自然是个多情种子,一曲《雨霖铃》响彻大江南北的歌楼舞场,凄冷秀丽的填词的诉尽了人间离愁别恨,令人感受到难分难舍的款款深情。

  六、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点评: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最后一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七、

  元好问《雁邱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点评:

  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叫作“雁邱”,并写下了这首《雁邱词》。遥想双雁,“天南地??”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八、

  李清照《一剪梅》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其实我最喜欢这位中国古代第一才女的《声声慢》,那词确实是绝品,只是词风因怀念故国和亡夫而太过凄怨。相对这首《一剪梅》虽也是描写相思成灾,却并不让读者感到心情灰暗,反而对李清照和赵明诚这对恩爱的模范夫妻报以会心一笑。也难怪,该词将在沉浸在热恋中那个小媳妇的相思心态描写得太惟妙惟肖了。

  九、

  元稹《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点评: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为其情人崔莺莺写的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

  十、

  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点评:

  这首诗表达了对意中人的思念爱慕之情,全诗紧扣“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词在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末句表达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因而广为流传。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 10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冯梦龙

  摩挲着眼从头看,只有青山无古今今。戴复古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

  窃召家书空清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陆游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李白

  揆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李白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李煜

  锥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

  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冯延已

  舞树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

  误尽*生是一官。吴伟业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李溥照

  敛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渝湘我向秦。郑谷

  数点梅花天地心。翁森

  敷瓮犹未开,来朝能钦否?储光义

  稼墙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为何物?贯休

  踏雪访山樵,山樵踏雪去。赵关晓

  浇花正怪儿童懒,忽见松阴片雨来。徐通

  醉来深入荷花去,臣看青天飞白鸥。白双

  醉卧暖凤呼不醒,乱红无数点人衣。陈渊

  数点归鸦过别村,隔溪渔笛远相闻。戴复古

  谁伴余苦吟,满林啼络纬。文同

  请留磐石上,垂钩将已矣。王维

  蜘蹰历阳道,乡思满南枝。储嗣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晕。孟郊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秦韬玉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醋。杜甫

  翩何栅姐,其来迟。汉武帝

  夏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秦嘉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无名氏

  梁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琴歌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优选【10】篇(扩展5)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长优选【五】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长 1

  古时候有个叫作乐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位知书达理、勤劳贤惠的好妻子,她总是帮助和辅佐丈夫力求上进,做个有抱负的人。

  妻子常常跟乐羊子说:“你是一个七尺男子汉,要多学些有用的知识,将来好做大事,天天呆在家里或者只在乡里四邻转悠一下,开阔不了眼界,长不了见识,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不如带些盘缠,到远方去找名师学*本领来充实自己,也不在活一世啊!”

  日子一长,乐羊子被说动了,就按照妻子的.话收拾好行李出远门去了。自从那天和乐羊子依依惜别后,妻子一天比一天思念自己的丈夫,记挂他在异乡求学的情况,但她把这份惦念埋在心底,只是每天不停地织布干活来排遣这份心情,好让乐羊子安心学*,不牵挂自己和家里。

  一天,妻子正织着布,忽然听见有人敲门。她过去开了门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站在面前的竟然是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她高兴极了,忙将丈夫迎进屋坐下。可是惊喜了没多久,妻子似乎想起了什么,疑惑地问:“才刚刚过了一年,你怎么就回来了,是出了什么事吗?”乐羊子望着妻子笑答:“没什么事,只是离别的日子太久了,我对你朝思暮想,实在忍受不了,就回来了。”

  妻子听了这话,半晌无语,表情很是难过。她抓起剪刀,快步走到织布机前“咔嚓咔嚓”地把织了一大半的布都剪断了。乐羊子吃了一惊,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妻子回答说:“这匹布是我日日夜夜不停地织呀织呀,它才一丝一缕地积累起来,一分一毫地变长起来,终于织成了一整匹布。现在我把它剪断了,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光阴,它也永远不能恢复为整匹布了。学*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一点点地积累知识才能成功。你现在半途而废,不愿坚持到底,不是和我剪断布一样可惜吗?”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长 2

  从前,有一个很穷的村子,由于土地贫瘠,长不出什么庄稼来,村民们都感到很苦恼,不知道该用什么法子才能多挣些钱。

  村边有一条赤水河,环绕着村子流过。谁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它要流到哪里去,也不知道它这样流淌了多少年。村里有个长着长长白胡子的老头,是村里年岁最长的人了。他常常讲:“听前辈的人说,赤水河是当年媳娥奔月时因不舍人间而流的泪水形成的,里面还有她留下的一串项链。年深月久,项链散了,成了一粒粒闪着黑光价值连城的珠宝;谁要能捞到它,就会发大财了。”

  村里有几个水性好的青年,听信了这话,都决心去赤水河找珠宝。这一天,张三、李四、王五约好了,一同来到赤水河,跳下去就摸了起来。张三深吸了一口气,东摸摸,西探探,忽然手触到一样硬东西。他心里一阵高兴,想:这一定就是珠宝了。他脚踩着水浮到水面上来一看,这东西圆圆的,闪着黑光。其实这只是一颗螺丝,可是他一心一意想着珠宝,就根本不往别的东西上去考虑。于是他狂喜地举着螺丝往家跑,一路高喊:“我找到珠宝了!我找到珠宝了!”李四和王五一个摸到了蚌壳,一个摸到了鹅卵石和碎瓦片,也和张三一样,他们都认为自己得到的就是珠宝,兴高采烈地拿回家去了。

  村民们闻讯赶去观看,大家都交口赞叹道:“总算捞到珠宝了,这下我们该发财了!”其中只有一个叫象罔的人看出那不过是些不值钱的'破烂,用袖子掩住口笑了。村民们见他笑,都愤怒极了:“象罔实在不知好歹,居然敢嘲笑我们想发财!”于是大家群起而攻之,把象罔赶出了村子。

  村民们的确很愚蠢,竟然把破烂当作子虚乌有的珠宝。但是有时候,财迷心窍的人就会做出这样的蠢事来。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长 3

  晏子辞世已经十七年了。

  有一天,齐景公宴请各位大臣。

  酒*上,君臣举杯助兴,高谈阔论,直到下午才散。

  酒后,君臣余兴未尽,大家提出一起射箭比武。

  轮到齐景公,他举起弓箭,可是一支箭也没射中靶子,然而大臣们却在那里大声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听了,很不高兴,他沉下脸来,把手中的弓箭重重摔在地上,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正巧,弦章从外面回来,见此情景,连忙走到景公身旁。

  景公伤感地对弦章说:“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啊。晏子死了已经十七年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愿意当面指出我的过失。刚才我射箭,明明没有射中,可他们却异口同声一个劲地喝彩,真让我难过呀!”

  弦章听了,深有感触。

  他回答景公说:

  “这就是大臣们的不贤啊。论智慧,他们不能发现您的过失;谈勇气,他们不敢向您提意见,唯恐冒犯了您。

  不过呢,话又说回来了,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就是‘上行下效’。不是吗?国君喜欢穿什么衣服,臣子就学着穿什么衣服;国君喜欢吃什么东西,臣子也学着吃什么东西。

  有一种叫尺蠖(huo)的小虫子,吃了黄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黄色;吃了蓝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又变成蓝色。

  刚才您说,十七年来没有人再指出过您的过失,这是否是因为晏子去世后,您就不再喜欢听人家批评您,而只喜欢听奉承话所造成的`呢?”

  一*话说得齐景公心里亮堂了,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说:

  “太好了,今天这一番话,教我豁然开朗。这是你做了先生,我做了学生了。”

  看来,只有真心愿意接受批评,才会经常听到别人对你的批评、建议;如果总是听到别人恭维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弦章的话是有道理的。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长 4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经典寓言故事:淳于髡荐贤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齐宣王求贤时,号召天下人推荐有才干、品德好的人。有个叫淳于髡(kun)的人在一天内就向齐宣王推荐了7名贤士。齐宣王当然很高兴。可是,他对顷刻间出现的这么多贤士感到有点怀疑。

  于是齐宣王把淳于髡叫到跟前,对他说:“先生,我有一个疑点想问问你。我听说,能在方圆千里的范围内找到一位贤人,那么天下的'贤人就多得可以肩并肩地排成行站在你面前。在古今上下*百代的范围内能出现一个圣人,那么世上的圣人就多得可以脚跟挨着脚跟地向你走来。今天,先生您在一天的时间里就给我推荐了7位贤人,如此看来,贤人岂不遍地皆是,有点太多了吗?”

  淳于髡笑了笑,对齐宣王说:“大王您听我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同类的鸟,它们总是栖息、聚集在一起;同类的野兽,它们也总是行走、生活在一起。如果我们到低洼潮湿的地方去寻找柴胡、桔梗这些植物,别说是短短的几天,就是几辈子也不会找到一棵;但是如果到山上去找,那就多得可以用车去装了。万物都是以同类相聚的。我淳于髡向来与贤士为伍,我的朋友个个都是德性高尚、才智非凡的人,大王您找我寻求贤士,这就像在河里舀水,在火石上取火一样,轻而易得,取之不竭,您怎么能嫌我一天之内给您举荐的贤士太多了呢?我周围的贤士多得很,岂止这7个人!今后,我还要继续向大王推荐呢。”

  淳于髡一番话,使齐宣王茅塞顿开,心服口服。看起来,世上的人才不是少了,而是我们没有找到识别人才的方法和途径啊!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各有所长 5

  读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书里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很多故事,但今天我只想告诉你们的是《塞翁失马》和《掩耳盗铃》这两个故事。

  《塞翁失马》主要讲的是一个老人,住在和胡人相*的边塞那边,一次他的马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大家都来安慰他,他却觉得这是好事,果然过了不久,塞翁的那匹马带着胡人训成的马一起回来了,大家都来恭喜塞翁,他却觉得这是一件坏事,当然这次又被塞翁猜中了。他的儿子很喜欢这匹马,经常骑马出去,有一次因为马受了惊吓,塞翁的儿子从马上跌落下来,摔断了一条腿,塞翁却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果然那年发生了战争,十有八九的青年都在战场上送了命。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可以不用去参加战斗而得以幸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好事和坏事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坏事能变成好事,有时候以为是好事,反而结果是不好的。这个故事教给我们一个道理,看待事物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在学*上遇到困难是坏事,但学会了不轻易放弃就又变成了好事;受到表扬也不能骄傲自满,否则表扬也会变成坏事。

  书中还有《掩耳盗铃》这个故事,故事是有一个人想偷一口钟,这人想把钟背上就逃跑,可是钟太重了,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钟砸碎,刚一砸就有很大的声音,他就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耳朵捂住,这样只会骗了自己,而骗不了别人。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自欺欺人,对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就应该去正视它,去面对它,而不是想办法逃避。

  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受益多多,会对我以后的成长帮助特别大。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优选【10】篇(扩展6)

——中国古代成语寓言故事通用五篇

  中国古代成语寓言故事 1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了汉中,随即命令驻扎在荆州一带的关羽攻打曹操部将曹仁占据的襄阳、樊城。关羽占据了有利地形,利用汉水猛涨的时机,放水淹了曹仁率领的,又将驻守在樊城的曹仁团团围住,随时准备攻城,并生擒曹仁。

  曹操得知部将失败的消息,就派徐晃率军前去支援曹仁,同时派人联合孙权夹击关羽。关羽于是就在营寨四周挖战壕,以抵御徐晃的进攻。而徐晃带领越过重重障碍,直攻关羽的`大本营,大败关羽。在曹操、孙权的夹击下,最后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孙权杀害。

  徐晃使曹军反败为胜,因而威名大震。曹操为了嘉奖徐晃,专门写了一封书信《劳徐晃令》,让人带给徐晃。信中说:“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意思是说:我带兵打仗三十多年,也知道不少善于用兵打仗的著名军事将领,却还没有遇到像你这样远距离不停顿地快速前进,直冲入敌人重围而打胜仗的人。

  徐晃胜利后回到曹操驻扎的地方,曹操走出七里之外去迎接他,并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宴会。

  后来,人们就用“长驱直入”来形容进军十分顺利迅猛,不可阻挡。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

  中国古代成语寓言故事 2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名叫伍奢,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伍尚,小儿子叫伍员。伍奢和费无忌都是楚*王太子的老师。费无忌是个奸恶小人,常在楚*王面前说太子的坏话。楚*王听信谗言,把太子派到边境做官,让他远离自己。后来,费无忌又诬陷太子阴谋反叛。楚*王听了非常生气,又派人去杀太子。太子得到秘密通知后,就逃往宋国去了。伍奢去为太子说情,楚*王又把伍奢抓起来关进了监狱。

  费无忌又无耻地对楚*王说:“伍奢的两个儿子很有才干,必须捉来杀了,否则会成为祸害的。”于是,楚*王派人去把伍尚、伍员骗来。伍员识破了这场骗局,并在他人的帮助下逃往宋国,最后到了吴国。他为了借吴国的.兵力替自己报仇,就帮助吴王阖闾夺取了王位。

  后来,伍员同吴王阖闾领兵进攻楚国,打进了楚国的国都。这时楚*王已死,伍员便把他的坟墓挖开,用鞭子狠狠地把楚*王的尸体抽了三百下。伍员的好友申包胥写信责备他太过分了,伍员对送信的人说:“你替我谢谢申包胥,并告诉他,我报仇心切,就像行人赶路一样,天快黑了,但离目的地还很远,所以只好不择手段,倒着走路,不能按常理办事了。(原文是:‘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成语“倒行逆施”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中国古代成语寓言故事 3

  东汉末年,袁绍手下有一员智勇双全的大将,名叫张合。

  有一次,袁绍与曹操各自率领军队,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进行决战。袁绍害怕自己粮草不足,就命令淳于琼专门负责督运粮草,屯粮于乌巢。此时曹操的粮食不多了,想迅速结束战争,就赶往乌巢袭击淳于琼。

  张合对袁绍进行劝谏,劝他不要小看曹操,应当派遣重兵保住乌巢,否则军队没了粮食,后果不堪设想。而袁绍手下的谋士郭图,却认为乌巢的形势没有那么严重,应该调动主要兵力袭击曹操的大本营。张合觉得这样做占不到什么便宜,坚决反对。

  袁绍对郭图非常信任,只派小部队救援乌巢,而调动重兵攻打曹军大本营,却未能如愿以偿。结果,曹操真的攻入乌巢,将袁绍的粮草烧得一干二净。这样一来,袁绍大军军心浮动,士气低落。

  郭图知道正是自己的'计策才造成大军失利,为转移袁绍的视线,就说张合的坏话,他对袁绍说:“您打了败仗,张合却整天幸灾乐祸,说话也非常傲慢无礼。”

  中国古代成语寓言故事 4

  越西地方有个男子,独自一个人过活。他用芦苇和茅草盖起了小屋住在里面,又开垦了一小块荒地,用自己的双手种了些庄稼,打下粮食来养活自己。时间久了以后,豆子、稻谷、盐和奶酪等东西都可以自给自足了,不用依赖任何人。他每天下地耕作,闲的时候就出去走走,过得倒也逍遥自在。

  可是有一件事却让他发愁,那就是老鼠成灾。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一帮老鼠,日子不长便成倍成倍地增长。白天,它们成群结队地在屋里跑来跑去,在房梁间上窜下跳地吱吱乱叫,打坏了不少东西。到了夜里,老鼠闹腾得更欢了,它们钻进食橱、跳上桌子、跑进箱子里,见东西就咬,咬破了好些衣服和器具,偷吃了东西不算,还把吃不完的拖回洞里去慢慢享用。这“咔嚓咔嚓”地一闹常常就是一整夜,吵得这个男子觉也睡不好,白天下地都没有精神。他想了好多办法来治鼠,用药啦,下夹子啦,都试遍了,可就是没有一个特别有效的法子。这位男子对老鼠越来越烦,火气越来越大,苦恼极了。

  有一天,这个男子喝醉了酒,困得要命。他踉踉跄跄地回家来,打算好好睡上一觉。可是他的头刚刚挨上枕头,就听见老鼠“吱吱”的叫声。他实在困了,不想和老鼠计较,就用被子包上头,翻个身继续睡。可老鼠却不肯轻易罢休,竟钻进被子里张嘴啃起来。这男子用力拍了几下被子,指望把老鼠赶跑再睡。果然安静了一会儿,可他忽然闻到一股叫人恶心的腥臊味,一摸枕边,竟然是一堆鼠尿!被老鼠这么变着法子一折腾,他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一股怒气直冲头顶。借着酒劲,他翻身下床,取了火把四处烧老鼠,房子原本是茅草盖的,一点就着,火势迅速蔓延开来。老鼠被烧得四处奔跑。火越烧越大,老鼠终于全给烧死了,可屋子也同时被烧毁了。

  第二天,这男子酒醒后,才发现什么都没有了。他茫茫然无家可归,后悔也来不及了。

  焚庐灭鼠的故事提醒人们,遇事一定要冷静分析,想个周全的法子去解决。若凭一时的冲动蛮干,只会得不偿失。

  中国古代成语寓言故事 5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典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韩非子·难一》

  【释义】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格格不入、杆格不入

  【反义词】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其它使用】

  ◎ 一个人的思想有时还可以是混乱的、模糊的、自相矛盾的,而观点总要求是比较清晰、比较一贯的。

  ◎ 否则,不但无助于产生正确的理论和决策,相反会产生不协调,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的后果。

  ◎ 因为设想运动、变化,就要承认存在,又要承认非存在,这是自相矛盾的。

  ◎ 当然,同样由于受当时科学水*所限,他的公理不但不完备,而且有些公理本身就自相矛盾。

  ◎ 假如,我们一方面承认***有必然性,另一方面又认为它有可能被偶然因素干扰,因而不能实现,那就是自相矛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