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观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观后感 / | 观后感

《防火》观后感1

  为了提高对消防安全的重视,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发生,刘老师给我们看了一段关于火灾知识的视屏,在短片中,通过生动的火灾实列,向我们展示火灾的无情,通过对火灾基本常识的讲解,懂得灭火的基本常识,进而能掌握火灾中逃生的知识。

  如果发生火灾,要努力使自己保持镇静,以迅速作出判断。如果火势控制不了,在安全地带的人员要通知工作人员赶快撤离,这时生命第一,钱财是身外之物。逃生时应把毛巾用水打湿,多叠几层,蒙住鼻子,匍匐前进,避免吸入有毒气体。在火灾演*中,大于18岁的学生要学会如何使用灭火器,如何戴安全装置。在火灾发生时,校园中的人员分别分成两大队,一队是在火灾发生点外的人员,另一队是已在火灾发生点的人员,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有的.是灭火工作,使有灭火器和灭火栓。有的是指引疏散工作,需要指引正在房里的人员到达安全地带。

  除此之外养成良好的消防安全行为*惯要贯穿于工作生活每个环节。在消防安全问题上任何侥幸心理都要不得。培养消防安全潜意识是很具体的,要在时时、处处、事事关系消防安全的问题上引起注意,比如居家用火、用电、用气要十分注意消防安全。要提高对消防安全的警惕性,发现火灾事故,要快速反应作出正确处置或疏散逃生,

  珍惜自己生命,养成良好消防安全行为*惯,落实防火减灾措施,人人都应具有潜意识和自觉性。消防安全工作不是一时一事就能做好的,是经常性的工作。培养消防安全潜意识,就是要使每个人绷紧消防安全这根弦,学会处置火灾事故、具备自防自救能力,努力营造全民消防氛围,从而,创造一个*安、祥和、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火灾时时刻刻都会发生,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就算火灾真的发生了,我们也不会受伤,因为我们懂得怎样逃生。

《防火》观后感2

  观看湖南卫视的安全教育节目《新闻大求真》,学到了不少知识。*时我们要关注消防安全、学*消防知识、懂得逃生的技能、提高消防安全意识,让小孩也从小树立防火意识,防患于未然,对自己负责,对社会大家庭负责。

  一、家庭防火

  防火意识不能少,家里电器要定期检查安全情况,用电不能超负荷;家庭厨房炉具要定期更换,不能家中没人时炉子还在工作,家中要配备家用灭火器。*时走廊、楼道不要堆放杂物,以免挡住逃生道路。

  发生火灾时要及时切断电源、用毛巾或者湿被子捂住嘴跟鼻子从逃生通道逃走。在户外安全地方打119报警电话,发生火灾时千万不要吝啬财物,住在高层的不能盲目跳窗。

  二、公共场所防火

  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地方不能吸烟,禁止玩火,不能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在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要弯下腰顺着安全出口位置逃生,不能坐电梯以防困在电梯内。不能随便的从高层窗户跳下,可以用逃生绳从窗口慢慢下落。并在户外安全位置及时打119报警电话,报警时一定把位置说清楚。

  在公共汽车上发生火灾时首先打开车门逃生,或者用逃生锤击破玻璃逃生,或者从通风天窗逃生。

  三、学会自救措施

  火灾时不能盲目跳窗,吝啬财物!要懂得一些灭火自救的方法:隔离灭火法、窒息灭火法、冷却灭火法、抑制灭火法、安全疏散,逃生自救。要及时打119报警电话,报警时准确说出火灾地址,必要时等待消防车的到来以免找不到位置而耽误了救火时机。

  火势小,可以逃到空地上,不要依恋财物,不然损失会更大。在逃离时不能大声呼救,否则会吸入有毒气体。在逃离时应先用湿毛巾或湿被子捂住口鼻,尽量趴底身体再向空地逃离。

《防火》观后感3

  为了提高对消防安全的重视,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发生,刘老师给我们看了一段关于火灾知识的视屏,在短片中,通过生动的火灾实列,向我们展示火灾的无情,通过对火灾基本常识的讲解,懂得灭火的基本常识,进而能掌握火灾中逃生的知识。

  如果发生火灾,要努力使自己保持镇静,以迅速作出判断。如果火势控制不了,在安全地带的人员要通知工作人员赶快撤离,这时生命第一,钱财是身外之物。逃生时应把毛巾用水打湿,多叠几层,蒙住鼻子,匍匐前进,避免吸入有毒气体。在火灾演*中,大于18岁的学生要学会如何使用灭火器,如何戴安全装置。在火灾发生时,校园中的人员分别分成两大队,一队是在火灾发生点外的人员,另一队是已在火灾发生点的人员,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有的是灭火工作,使有灭火器和灭火栓。有的是指引疏散工作,需要指引正在房里的人员到达安全地带。

  除此之外养成良好的消防安全行为*惯要贯穿于工作生活每个环节。在消防安全问题上任何侥幸心理都要不得。培养消防安全潜意识是很具体的,要在时时、处处、事事关系消防安全的问题上引起注意,比如居家用火、用电、用气要十分注意消防安全。要提高对消防安全的警惕性,发现火灾事故,要快速反应作出正确处置或疏散逃生,

  珍惜自己生命,养成良好消防安全行为*惯,落实防火减灾措施,人人都应具有潜意识和自觉性。消防安全工作不是一时一事就能做好的,是经常性的工作。培养消防安全潜意识,就是要使每个人绷紧消防安全这根弦,学会处置火灾事故、具备自防自救能力,努力营造全民消防氛围,从而,创造一个*安、祥和、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火灾时时刻刻都会发生,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就算火灾真的发生了,我们也不会受伤,因为我们懂得怎样逃生。


《防火》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防火》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防火》观后感 (菁华3篇)

《防火》观后感1

  前不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在观看了安全教育片后,现场的情景触动了我的内心,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幅幅画面映入眼帘,内心此起彼伏,深深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感受到关爱幸福、善待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

  两千年前的荀子说:“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原来读这段话并没有多想,现在我明白了,对付事故保障安全,可以借助古老的*智慧,因为,荀子说了三种办法,第一种办法是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预设警戒,防患于未然,这叫预防;第二种办法是在事情或者征兆刚出现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防微杜渐,防止事态扩大,这叫补救;第三种办法是在事情发生后再行责罚教育,这叫惩戒。荀子列出了三种方法后认为,预防为上策,补救属中策,惩戒是下策。

  众多的案例表明:安全事故的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疏忽;事故的责任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在学校这个相对弱势的环境中,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有时存在着比较复杂的不确定因素,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人的安全意识非常重要,我们不需要补救更不要惩戒,我们只需要从每一天的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开始,在工作和处理问题时,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并不断提高业务技能,以不变应万变,防范各种突**况同时,要树立危机意识,因为事故或事件本身就是对思想麻痹者的惩罚,有时甚至是非常严重的惩戒,切莫让一时的疏忽,成为终身的遗憾

  这次观看完之后还使我认识到:安全管理不需要人治,而需要法制,也就是要治人,要建立安全考评机制,并把它作为各级管理者的常规武器,运用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在安全考评过程中把业绩考核和素质评价、状态评价结合起来,使安全状态评价贯穿于考评工作的始终,业绩考核应该落实到每天、每周,甚至每时每刻,不能等到年底算总账,安全素质评价却可以每年一次,同时,考评必须做到程序化、制度化、经常化,这样学校安全管理才不至于开空头支票。

《防火》观后感2

  为了提高对消防安全的重视,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发生,刘老师给我们看了一段关于火灾知识的视屏,在短片中,通过生动的火灾实列,向我们展示火灾的无情,通过对火灾基本常识的讲解,懂得灭火的基本常识,进而能掌握火灾中逃生的知识。

  如果发生火灾,要努力使自己保持镇静,以迅速作出判断。如果火势控制不了,在安全地带的人员要通知工作人员赶快撤离,这时生命第一,钱财是身外之物。逃生时应把毛巾用水打湿,多叠几层,蒙住鼻子,匍匐前进,避免吸入有毒气体。在火灾演*中,大于18岁的学生要学会如何使用灭火器,如何戴安全装置。在火灾发生时,校园中的人员分别分成两大队,一队是在火灾发生点外的人员,另一队是已在火灾发生点的人员,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有的.是灭火工作,使有灭火器和灭火栓。有的是指引疏散工作,需要指引正在房里的人员到达安全地带。

  除此之外养成良好的消防安全行为*惯要贯穿于工作生活每个环节。在消防安全问题上任何侥幸心理都要不得。培养消防安全潜意识是很具体的,要在时时、处处、事事关系消防安全的问题上引起注意,比如居家用火、用电、用气要十分注意消防安全。要提高对消防安全的警惕性,发现火灾事故,要快速反应作出正确处置或疏散逃生,

  珍惜自己生命,养成良好消防安全行为*惯,落实防火减灾措施,人人都应具有潜意识和自觉性。消防安全工作不是一时一事就能做好的,是经常性的工作。培养消防安全潜意识,就是要使每个人绷紧消防安全这根弦,学会处置火灾事故、具备自防自救能力,努力营造全民消防氛围,从而,创造一个*安、祥和、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火灾时时刻刻都会发生,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就算火灾真的发生了,我们也不会受伤,因为我们懂得怎样逃生。

《防火》观后感3

  本期节目讲述的是青少年如何正确交友,如何辨别是非,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构建我们得以健康快乐成长的青春防火墙。

  “花季”,纯美的季节。

  我,一个爱放风筝的女孩。每当看着它飞向白云飘游的天空,好像自己也飞起来,穿梭在云端一般,这种美妙的感觉无法形容。

  “呼···”,一阵风吹过,风筝摇摇欲坠,我将风筝线一拉一放,它又重回蓝天。

  其实,花季少年的我们都是一只美丽的风筝。正确交友,明辨是非,增强自我保护的常识和意识等等,就是我们拽在手中的连接着生命安全和生命价值的那条细细的线,自控能力不足,我们就会如断了线的风筝,纯美的“花季”,也就变成扼腕的“花祭”。

  青春防火墙?我喜欢这样既形象直观又充满新意的词语组合。

  审视现状,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微软、谷歌、苹果这些聚集着最优秀人才的充满激情和创新意识的伟大企业,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得以迅速而彻底的改变和提高。

  与他们为伍,我的青春防火墙的构建富有创造性的新意!

  我探寻自然,发现皆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浩浩荡荡,义无反顾地奔流入海。大海,正是因为其博大的胸怀,形成了容纳百川这一地球上最壮观景象。

  与江河为伍,我的青春防火墙充满着天地灵气!

  我翻阅历史,发现与上述地球上最壮观自然景象一样更壮观的社会现象——举国上下的优秀青年,不约而同地奔向延安,实现他们共同的梦想!延安就如大海一样,聚集*最优秀的青年和精英,终将黑暗击碎,让自由的阳光撒满大地。

  与有信仰的优秀青年为伍,我的青春防火墙拥有了灵魂!

  电脑防火墙,有漏洞,就下载补丁进行修补,并不断地升级。青春防火墙也一样,不可能铁板一块,严丝合缝,水泄不通,我们都会犯错,吸取教训,即时修补就显得异常的关键。

  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魄和明确目标,虽蜿蜒曲折,但终将义无反顾,永往直前。

  犹如精深博大的海,潮起潮落,自我调节,自我修复。


《防火》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匆匆》观后感 (菁华3篇)

《匆匆》观后感1

  时光匆匆而过。曾几何时,我也已度过三千多日,这些日子中我又做了些什么呢?只是虚度罢了,又何尝曾注意到那时光的匆匆呢?我留下了什麽,可以不愧对于已消逝的三千多日呢?看完《匆匆》我不禁像作者一样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时光流逝,使作者感到万般无奈与惋惜,读后我也如此。光阴似箭,日月流梭。时间只会一去不复返。燕子去了,杨柳枯了,桃花谢了,都可以再来,但时间会如此吗?回看,还什么未做,就已消逝三千多日,但它可以重来吗?过去已成历史,无奈与惋惜已无用。重要的是现在,我想我会抓住的——那没有声音的,也没有影子的。虽然它仍会消逝,仍会从指尖流去,但至少少些遗憾,弥补那三千多日的虚度。

  针尖上的一滴水看似少的可怜,有无数次可以消逝,但日积月累便成了大海,人生也就此完结,未能留下丝丝足迹,留下的是终身遗憾。所以读罢,我便想:这针尖上的一滴水多呀!那是我们的一天哪,那是二十四小时呀,那是一千四百四十四分钟呢,可以做多少事呢?所以把握每一天是重要的,把握每一刻是重要的,积少成多,不就少留下遗憾了吗?那三千多日的遗憾还不够吗?

  转眼间,时间已从我笔尖匆匆滑过,约莫六七分钟了。它就是这样尽管地来,尽管地去,十分匆匆啊!作者的一天不也像我的一天吗?就在转眼间,匆匆而过。一天溜去,短暂。既然短暂不更应该珍惜吗?少让时光无用地逃走,而是做时间的主人,会合理的利用时间。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徘徊,匆匆。我留着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痕迹呢?是啊,在这三千多日了里我又如何呢?也只是徘徊匆匆,同当时的作者比起,那相差甚大。作者都不满足,敢问,我怎可满足。在这个世界上我又留下些什么呢?为何不让自己多做些有意义的.事呢?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难道不应该努力吗?不足还有很多,至少遗憾不要有。决不能让自己白白的走这一遭啊!

  被用掉的时光怎可能会复返呢?

《匆匆》观后感2

  珍惜时间,爱惜时间的文章我们读了很多,也背了很多。但是我第一次真正深刻的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却是在今天的一节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语文课上……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第二课《匆匆》,学后的我感到了异常的兴奋,因为我终于学会了珍惜时间和爱惜时间,我也终于感受到了时间的可贵。

  第二课《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拟人等等修辞手法,可以说是一篇有代表性的散文。文章主要讲的是作者时间的感慨,和对自己没有在过去的时间内留下什么痕迹、做出什么贡献的遗憾。文中时间的描写非常全面,感悟也非常深刻。使得我刚刚读时以为这是朱自清晚年的一篇作品,后来我才知道,这竟是朱自清24岁时的作品!从此,每当我回忆起这是朱自清青年时做的作品时,不免十分激动……

  每每想到这里,我十分激动,但我一想到现在的我们,更是无与伦比的激动!我们都已经十三了,粗略的算一下,已经度过四千七百四十五个日日夜夜了,已经度过十一万三千八百八十个小时了,已经度过四亿零九十九万六千八百秒了!我们又积累了什么呢?放宽一点,从一年级开始算。那也是有两千一百个日日夜夜了。在两千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们又在哪里留下过什么有价值的痕迹呢?如果问我们积累的知识和我们历经的时间能成正比吗,有谁能胸有成竹的说:“能!?”

  世界上最长寿的人才活了六万多天,况且那还是从前。随着环境的改变,空气和食物的污染,我们最多能活一百零几岁了,也就是三万多天。而我们现在已经度过了整个人生的七八分之一了,如果不想让我们白白浪费这一生,那么只有珍惜时间。就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为社会尽可能的做出我们的贡献吧!

《匆匆》观后感3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啊!我们的日子是有时间组成的,时间是不会倒流的。我们学*了《匆匆》这篇文章是我受益匪浅,懂得了许多道理。

  当我读了《匆匆》后,明白了作者是多么懂得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无限的事情,朱自清在八千多的日子里铸就了许多辉煌,创造了不少奇迹,有自己的成就,可他还觉得自己荒废了时间,让日子从自己身边溜走了。可是,在我的四千多的日子里我又做了些什么呢?珍惜时间了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无限的事情了么?是不是从我身边溜走的日子还要多呢?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的的嘴边溜去;跳橡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打电脑时,它便轻灵地从鼠标上跨过。我觉察它去的匆匆了,惋惜时,日子便又随着我们的叹息声轻轻飘去了。

  当我每天放学回到家,座在书里兢兢业业的写作业,当写完作业看课外书时,同时又是抱着何等的态度去做呢?真的是在认真看吗?当妈妈进来看时,虽然在看书、学*,也只不过是做样子看,消遣时间罢了,真觉得无聊时翻翻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都浪费三小时,一年就浪费了1095个小时,一年就浪费了46天,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当我觉浸在幽谷里时,我学*了《匆匆》,让我明白了时间也就使一个人的有限地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让时间流逝的踪迹远离我身边,我沉浸在幽谷的最深刻处时,是朱自清的简短的一篇课文《勿勿》让我拉出了幽谷,同时又站在了山的最高处,站的越高看的越远,让梦想支翱翔,为了梦想去扬帆远航,珍惜生命,留住生命中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梦想,让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无限的成就,来到这世界,活得无怨无悔,才不白白走一遭。


《防火》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敦刻尔克》观后感 (菁华3篇)

《敦刻尔克》观后感1

  《敦刻尔克》的看点其一是画面,比如开场不久敌机来袭,沙滩上的人四散逃窜,一个士兵举枪射击俯冲的战斗机,这一组动态影像非常有格调,高手的感觉马上出来了,让你非常愿意看下去。

  其二就是海陆空三线叙事,一般影视文学作品用蒙太奇手法,故事线不同,却是共时的,而此片三线的时间流动速度不同,这种不对称,带来结构上的趣味。

  再就是配乐,敦刻尔克负责配乐的也是大神,据网友说,这个片子的bgm是渗入到剧情的,这个确实是,较之传统风格的电影配乐,这种配乐在情绪和心理上更深入,所以更写实,不是谁都能写出来的,也不是谁都敢用的。 最后是电影悬疑片的定位。大部分战争片说的是英雄的战争,将军们在大帐中运筹帷幄,士兵们沙场冲锋陷阵,英勇无畏,这样视角的故事已经太多了;而小人物的生存处境,是战争对于普通人展现出的那一面:三个陆军士兵望着大海绝望而无聊的等待;一个斜躺着,目不转睛的看另一个拿刀子扎开罐头,再要过来喝上一口;三个人在沙滩上眼睁睁看一个精神崩了的士兵投海自杀,脸上害怕的表情。一方面,这种场景和当一般人在医院挂号机前排大队,下班后挤在公交车里等到站,在琐碎、无意义上有着本质上的一致,这类体验也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会经历的。另一方面,敦刻尔克当中的小人物身处随时都会丧命的凶险场面,必须时时刻刻紧张警惕,以求生存。把无聊的场景拍得不无聊,需要能力,关注普通人支离破碎不值一提的生活并发现意义,有现实价值。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等待救援转移的普通士兵如同大屏幕外的你我,不具备什么超能力,被卷入战争,渴望能够活着回到家,尽管那场撤退战争的结局早已经知道了,这三个人是不是能全身而退却是未知的,他们的存活几率,受到空军力量的影响,受到民用船只救援的影响,受到当事人在刹那之间选择的影响。

  要说影片中表现的`人性,其实并不是亮点。从这个片,我感觉诺兰已经过了主要是挖掘深层次人性的阶段,在非常场景中表现人性,他已经做得游刃有余,因此不再浓墨重彩的在人性方面进行渲染放大,这个定位为战争悬疑片的电影,更多体现一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价值判断已经不是重点。有人在采访当中问诺兰所秉持的哲学,诺兰说他的哲学会在所拍的电影中有所体现,确实,对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通过影像反映比用语言表达更准确。在表现手法上,全景视角和个体视角之间的转换,不同进行速度的时间线的转换,运用自如,造就了一种立体的观看体验 。 人是有思维能力的生物,思维过程不是现实的镜面反映,人的头脑中世界的运转方式从来都和现实世界的单向度、同节奏不同,文艺作品能够发掘并满足思维的固有属性所衍生的需要,就会收获成功。在好莱坞早已是教程的快慢镜头结合起来用的技法,其实是这种思路最皮毛的应用,快慢镜头结合表现故事自出现以来收到了巨大的市场回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即便现在让很多人感到不适,属于新鲜事物,但它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只是个时间问题。

《敦刻尔克》观后感2

  赶着暑期末尾,诺兰最新大片《敦刻尔克》上映了,诺兰迷们都要赶着夜场在IMAX厅等候大片的开映。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熟悉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所以在电影院的大海报上列出了诺兰的代表作:《盗梦空间》、《蝙蝠侠:侠影之谜》、《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星际穿越》。每一部都足以在世界电影史上留名,当然也包括这部《敦刻尔克》。

  故事改编自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期间欧洲大陆执行的一次战略性撤退。撤退过程中,英国空军与德国空军爆发了激烈的空战,英国动员各种大小船只,将大部分士兵撤离欧洲大陆。这次行动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并成为四年后反攻的根本。

  与大多数战争片不同的是,胜利进攻不是它的主旋律,它的背景就是撤退,而且在30多万人之中原定只能撤走3万人,这对于大多数的士兵而言,他们的任务就是逃亡。

  三个主题场景中呈现陆地、海上和空中三个角度,在海上救援船对于空中战机的判断,是基于老船长自己的经验;海滩上的士兵似乎也不知道有多少船、多大的船、什么时候会来营救;空中的战机需要面对的最迫切的问题,是燃油还够用多久如同德军的炮火什么时候到、多猛烈、自己会不会因此丧命,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而且都是随机的。而且逃得早的未必活命,在多个时刻观众的心跟着画面一起提着,对于下一秒钟即将发生什么完全防不胜防。

  如果你不了解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欣赏本片会有困难,更无法体会海滩上战士们的惴惴不安。尽管《敦刻尔克》是战争片,但感受起来它更像一部悬疑片,让你从头至尾置身于朝不保夕的惶恐中。

  你看不到敌人、看不到40万的军队、甚至看不到身后的街巷里在发生什么,只知道枪声不断、战火不灭。影片中所有的画面,都是从片中人物的视角出发的。他们看得到的,你也能看到;而他们看不到的,你也只能等待。

  而恐惧感往往就来自于看不到的东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场汤米在船内等待涨潮的戏。观众与他们一样全然不知道外面正在发生什么,只有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射进来的子弹,和止不住灌进来的海水、、、、、、

  怀表的滴答、引擎的轰鸣、心跳的噗噗声贯穿《敦刻尔克》的,除了这些音效,还有隆隆炮火声,像永无止境的音阶。这大概是对法国敦刻尔克海滩上那40万士兵最准确的心理描写了。无尽的等待,无尽的希望和失望,倏忽而至的险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无常。最恐怖的,大概是黑洞一般的不可知

  敦刻尔克,一场没有赢家的胜利,40万人,望穿秋水,归国无门。海的对面就是祖国,身后就是上膛的子弹炮火,头顶是危机四伏敌机,无法反抗、绝望、挣扎,只能等待支援。活着,就是战斗的意义,胜利的逃亡,幸存者没有喜悦,罹难者无声无息,战争的冰冷、政局的兜转、求生中撕裂的人性,无论美丑都被吞没在海峡深处,然后逐渐恢复*静。

  整部影片没有高潮,却又处处都是高潮。

  敦刻尔克成功撤退,电影散场,一场提着心看完的电影,逐渐恢复*静,活着真好,很幸福。

《敦刻尔克》观后感3

  《敦刻尔克》的看点其一是画面,比如开场不久敌机来袭,沙滩上的人四散逃窜,一个士兵举枪射击俯冲的战斗机,这一组动态影像非常有格调,高手的感觉马上出来了,让你非常愿意看下去。

  其二就是海陆空三线叙事,一般影视文学作品用蒙太奇手法,故事线不同,却是共时的,而此片三线的时间流动速度不同,这种不对称,带来结构上的趣味。

  再就是配乐,敦刻尔克负责配乐的也是大神,据网友说,这个片子的bgm是渗入到剧情的,这个确实是,较之传统风格的电影配乐,这种配乐在情绪和心理上更深入,所以更写实,不是谁都能写出来的,也不是谁都敢用的。

  最后是电影悬疑片的定位。大部分战争片说的是英雄的战争,将军们在大帐中运筹帷幄,士兵们沙场冲锋陷阵,英勇无畏,这样视角的故事已经太多了;而小人物的生存处境,是战争对于普通人展现出的那一面:三个陆军士兵望着大海绝望而无聊的等待;一个斜躺着,目不转睛的看另一个拿刀子扎开罐头,再要过来喝上一口;三个人在沙滩上眼睁睁看一个精神崩了的士兵投海自杀,脸上害怕的表情。一方面,这种场景和当一般人在医院挂号机前排大队,下班后挤在公交车里等到站,在琐碎、无意义上有着本质上的一致,这类体验也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会经历的。另一方面,敦刻尔克当中的小人物身处随时都会丧命的凶险场面,必须时时刻刻紧张警惕,以求生存。把无聊的场景拍得不无聊,需要能力,关注普通人支离破碎不值一提的生活并发现意义,有现实价值。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等待救援转移的普通士兵如同大屏幕外的你我,不具备什么超能力,被卷入战争,渴望能够活着回到家,尽管那场撤退战争的结局早已经知道了,这三个人是不是能全身而退却是未知的,他们的存活几率,受到空军力量的影响,受到民用船只救援的影响,受到当事人在刹那之间选择的影响。

  要说影片中表现的人性,其实并不是亮点。从这个片,我感觉诺兰已经过了主要是挖掘深层次人性的阶段,在非常场景中表现人性,他已经做得游刃有余,因此不再浓墨重彩的在人性方面进行渲染放大,这个定位为战争悬疑片的电影,更多体现一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价值判断已经不是重点。有人在采访当中问诺兰所秉持的哲学,诺兰说他的哲学会在所拍的电影中有所体现,确实,对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通过影像反映比用语言表达更准确。在表现手法上,全景视角和个体视角之间的转换,不同进行速度的时间线的转换,运用自如,造就了一种立体的观看体验。人是有思维能力的生物,思维过程不是现实的镜面反映,人的头脑中世界的'运转方式从来都和现实世界的单向度、同节奏不同,文艺作品能够发掘并满足思维的固有属性所衍生的需要,就会收获成功。在好莱坞早已是教程的快慢镜头结合起来用的技法,其实是这种思路最皮毛的应用,快慢镜头结合表现故事自出现以来收到了巨大的市场回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即便现在让很多人感到不适,属于新鲜事物,但它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只是个时间问题。


《防火》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隧道》观后感 (菁华3篇)

《隧道》观后感1

  看了12集,实在忍不住想说几句。男主女儿智商一直在线,却为了引诱凶手现身,用自己做诱饵,并没有告诉任何人也没有请警察协助,她没想过自己一个人面对凶手之后要怎样面对吗?难道能凭自己逮捕或者劝服凶手归案?男主知道法医是三十年前命案的真凶,也没有告诉任何人,男二和队长都不知道,而是选择自己一个人去约见凶手,并且还是知道现在可以用智能手机做很多事的前提下,比如录音,比如记录,好留下证据。我想说老天让你穿越可能是有三个原因,一是让你看看你未来的女儿长什么样子,二是告诉你以后别让妻子自己乘坐出租车,避免有危险,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让你知道凶手是谁,让你有机会逮捕他,挽救许多年轻女孩的生命,可是你白白浪费掉了这个机会。虽然这部剧和信号、**回忆一样,都是由真实案件改变,最后都没有抓到凶手。但是剧情请编的严谨一些好吗?去年看过信号,觉得比这部剧严谨多了,这部隧道就是信号+岬童夷的结合体。最后再为我喜欢的剧打个广告,我很爱看韩国悬疑片,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心目中韩国电视剧的No.1就是信号!!!其他类型的片子很少看,请回答1988是我心中最棒的。

《隧道》观后感2

  《隧道》是韩国OCN有线电视台于2017年3月25日起在金土档播出的科幻刑侦连续剧,由申勇辉执导,李恩美编剧,崔振赫、尹贤敏、李裕英主演。该剧改编自韩国三大悬案之一的“韩国华城连环**案”,主要讲述了1986年正在寻找女性连续**案犯人的刑警,穿越时间到达2016年,发现过去与现在的连结点,并再次开始调查、解决30年前连续**案的故事。

  尽管该剧故事原型的案件已经被众多韩国影视剧反复翻拍过,但《隧道》的编剧李恩美最终以自己的诠释给观众留下的深刻的追剧印象。该剧虽然以朴光浩最终抓到连环**案的凶手,通过隧道再次穿越回到三十年前为结局,但这个结局留给观众的感受依旧是压抑而深刻的,留有让人痛哭的能量。当光浩和金善载相认那一刻,让人不由得感叹编剧的脑洞之大,看到头发发麻了……

《隧道》观后感3

  一开始注意到这部戏是因为它打着「Signal之后要看什么…」。

  ignal可是我心目中的神剧,后来发现这部又是穿越剧,兴趣有点下降....

  但周围的人开始陆续分享表示它还挺不错的,一点进去,结果瞬间刷了8集还停不下来,OCN真是值得持续追踪,出产的悬疑剧还是不错的。

  隧道跟Signal有许多不同,追剧后,觉得也不一定要把两部放在一起比。

  单就隧道的剧情而言,就有很多有意思的部份:

  比方说,这次是过去的警察穿越到现代…这个梗感觉可以玩很多东西,但编剧蛮客气的,并没有放入很多"时代差异"的笑点,男主角很"低调"的生活在现代世界,偶尔才会"小小声"地发问,或是自问自答,感觉他很快地就"融入"了这个现代。

  但比较有趣的是,贯穿全部的连续**魔案件,编剧带着观众从过去发生的'案件,跟着男主一起穿越到现代后,再跟着他一起逐步解开过去的案件与现在案件的关联。比如说,男主在过去没找到的第5个受害者,却在现代发现了;还有后面发现金警卫在找的郑浩英就是当初男主盘问的杀狗高中生…

  每个环节设计的很有意思,适当的埋入线索后,让男主带着观众一个一个解答。

  除了案件之外,另一个重点就是彼此之间(因案件而联系在一起)的关系。

  特别是男主光浩后来才发现金警卫就是当初的那个小男孩,然后原本我以为小光浩(目前是尸体的那位)就是男主的儿子,殊不知我猜错了,申教授才是…光浩的女儿,这也让这两集(9-10)结尾变得很精采。

  总之,这部戏虽然才到10集,但让人欲罢不能的,希望编剧能顺利解开我心中的疑问:

  (1)小光浩到底是谁?又是谁杀的?

  (2)法医先生为何要**?他在30年前又是什么样子?

  (3)剧情介绍写的是过去的警察穿越到现代救女儿,目前已救了一次,法医先生会再试图杀申教授吗?又是因为?

  (4)光浩真的回得去吗?.......

  戏才看到一半,脑中就有好多疑问,只能每周等待更新了....


《防火》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5)

——《海啸》观后感 (菁华3篇)

《海啸》观后感1

  《海啸》这部电影讲的是在澳大利亚的一个沿海城市,有一个滑冰着救了一个超市的人。

  有一天,一个滑冰者进了超市,看到一个女孩子在偷东西,他就把那个小女孩带到超市老板那儿去。

  突然,房子在震动,超市的人都慌极了,有些人认为是地震了,有些人认为是海啸来了。过了一会儿水冲进了门,所有人都想向超市外跑,可水流湍急,根本跑不出去。

  忽然,从后面传来一个人的声音,他说:"大家不要慌,快点往里面跑。"大家都很害怕,所以没管谁说的,就一窝蜂的往超市仓库里跑。

  超市仓库里有很多架子,大家都爬上了架子。海水流的太快了,还冲进来了一只大鲨鱼。

  有个小女孩,掉下了架子,差一点点就被鲨鱼吃了。突然一个小男孩出现了,他把小女孩救上了架子,可那个小男孩却掉下了架子,被鲨鱼叼走了。

  看到这儿时我被那个小男孩的一举一动感动了。我看完《海啸》这部电影认为它是一部很感人的电影,因为一个小男孩可以为救一个陌生人而牺牲自己的性命。那个小男孩真的好伟大。文/邹佳桦

《海啸》观后感2

  《海啸奇迹》选择以现实灾难和真实人物为蓝本,于是人道主义关怀这类常用口吻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是能在爆发点上走多远。影片并没有在叙事技巧上走捷径,而是讨巧的追随一个孩子推进故事。这让本片在讲述一个家庭奇迹逃生之后,还多了一份生命以及成长的敬畏,这也是我在影片结束之后久久不能*静的原因。

  影片开场,黑屏与字幕,以及海啸摧枯拉朽的音效,画面纯色的黑暗让人不安。转而一片宁静的大海,呼啸而过的飞机,轰鸣,然后第一场戏发生在降落前颠簸的飞机上。小男孩西蒙被哥哥赶到母亲玛利亚的座位,只因年长的卢卡斯厌倦了弟弟无休止的害怕这个害怕那个,第一场戏里卢卡斯处于成长过渡期的逆反心理形象便被毫不掩饰的勾勒出来。而后影片出人意料的在众人享受热带*安夜的戏里添加了低音提琴为主钢琴为辅的伤感背景音乐,音画对立捏合出的隐隐悲剧气质和亨利与玛利亚之间关于工作的对话,在影片的前十三分钟里始终让故事处于一种压抑状态,为而后*七分钟的海啸袭击场景做了一个极为*滑的铺垫。*十秒的黑屏,跟拍式的*景以及完美的特效,将自然灾害面前人的渺小以*乎残忍的直白展现出来。不安,不适,以及不加掩饰的血淋淋,配合角色颤抖的呼吸,其冲击力让你再玩笑儿戏都很难不被前二十分钟带入沉重而温暖的故事里。

  劫后余生的卢卡斯坚信两个弟弟已死,但在母亲的坚持下依然在逃生时救起一名被困的小孩。期间一系列细节让三个孩子中最老成的卢卡斯慢慢转入支撑性的位置上,影片也从一开始的叙述性转而进入镜头跟随卢卡斯的记录性。一边是卢卡斯与母亲在救助医院相依为命,卢卡斯在母亲的鼓励下卢卡斯为伤者寻找亲人,另一边则有父亲亨利与两个小儿子幸存后寻找妻子与大儿子的执着。除却几处小爆发式的煽情,镜头画面的多处逆光与大量跟拍从技术的角度增加了影片半记录式叙事抓人的可看性。导演巴亚纳在《灵异孤儿院》里展现的'非凡掌控力在这个温情主打的故事中依然精确无比,而几处恐怖片常见的镜头设定移植到片中也丝毫不见突兀,比如玛利亚隔着帘布看到的亨利的身影这样的画面,同样是紧张到嗓子眼,但最终效果却是浓到化不开的温情。和《灵异孤儿院》一路惊惶到结尾催人泪下一样,一家人重逢的画面更以海啸一般的情绪宣泄让人不能自已。

  娜奥米·沃茨,借《穆赫兰道》成名以来从未有过如此狼狈与脏兮兮,玛利亚这个角色的坚持与善意,纵使半程在床,也极为完整的被她演绎出来,对我来说这是其最令人难忘的角色,以后再也不用一想起就联想到金刚女安·达罗了;伊万·麦克格雷格则完全放下英伦美男的行头,灰头土脸的迸发了一场令人为之动容的哭戏;而小男孩汤姆·霍兰德令我们无法忽略其成为一线童星的潜质,真诚而不加修饰的表演让卢卡斯经历骤变而迅速成长的经历变得无比可信而又为之叹服。

  影片结束,依然回到了和开头一样对*静大海的航拍,让故事回到一个原点上:无论多么艰难困苦,我们又在一起了,一种*乎偏执的家庭观在最后是如此令人艳羡。人与自然灾害的对抗中从未占据上风,但灾难中人们对生存的渴望与对人性温度的无偏差表现,让《海啸奇迹》不再停留在其他灾难电影所关注的幸存力量,影片更多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景仰,愿生如大海,无边际,无极限。

《海啸》观后感3

  在看片之前,我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个题材不适合拍成电影。首先印尼海啸事件太过惨烈,死了那么多人,再把这件事儿翻出来拍有揭疮疤之嫌。其次,不知道有什么样的故事能够撑起一部电影的长度。把这么大的灾难搬上大银幕,对任何一个编剧来说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海啸奇迹》的编剧很聪明的找到了一条路子。他找到了一个在海啸中劫后余生的家庭所发生的真实故事,作为电影拍摄的蓝本。一方面这一家子在海啸中历经千难万险而幸免于难,这样的故事既有煽情的故事点,又避免了让观众再一次感受生离死别的痛苦。另一方面,改编把编剧的重点放在家人的团聚和亲情上面,侧重于家人之间的,而非灾难本身所带来的毁灭性打击,符合观众们对大团圆结局的美好期待。

  看完整部电影,我的第一感觉是,编剧用尽全力把这个简单的故事撑满两个小时。但由于故事本身过于单薄,编剧不得不运用大量的叙事技巧来弥补故事上的不足和断裂。人为着力痕迹过于明显,以至于让观众的情绪也始终达不到编剧想要营造出的氛围。

  《海啸奇迹》前四十分钟无论是人物情绪的铺垫还是海啸、灾难场面的拍摄都达到了很高的标准。一气呵成,毫无瑕疵。

  影片开始到10分钟左右,导演运用一系列精准的小细节来铺陈人物的情绪。如飞机上的颠簸,到达酒店之后并没有入住原先定好的房间,父母不让小孩喝可乐,就连在海滩上放孔明灯的温馨桥段里也穿插着孩子对孔明灯飞行路线所产生的质疑。海啸来临之前,父母因为工作的事情发生争执,焦虑的情绪达到最高点。一切都预示着灾难即将来临。

  影片的第14分钟开始,一场大海啸*卷而来。这场突如其来的的灾难一瞬间就把一切都摧毁了。主人公的度假之旅一下子就变成了荒野求生。母亲和大儿子在洪水中无助的挣扎,丈夫和另外两个儿子生死未卜。前面积累的那些不良情绪随着海啸的到来一下爆发出来。在灾难面前人类显得那么渺小无助,生死就在一念之间。幸运的是母亲和大儿子活了下来。在面临生死抉择之时,母子俩还解救了另一个小孩。按照善有善报的叙事规律,很快她们也被好心人解救,并送到了医院。

  此时影片进行到四十分钟左右。由于前面的剧情非常紧张,为了缓和观众高涨的情绪,以便为下一次的情绪高点做好铺垫。编剧安排了一系列医院里面抢救伤员和寻找失踪人员的过场戏。也许是由于前面的戏份太过精彩,医院里的剧情急转直下,观众的情绪在这里产生了断裂。过于常规的叙事,尤其是那些与主角毫无关联的过场戏看的人昏昏欲睡。编剧在此处安排了卢卡斯帮助他人寻找失踪家属的桥段,想要带动观众的情绪,但是这个事件与这一家人的故事没什么关联,所以起到的作用很有限。

  就在我对于剧情的发展感到迷茫的时刻,男主角终于出现,前面*铺直叙的情绪又向着高点攀升。但接下来剧情的重点放在了一家人如何才能团聚上,这个过程枯燥而漫长。这个过程中除了男主角拿着电话飙了几分钟的演技,其余的基本上就是枯燥乏味。

  在这个过程中,编剧安排父亲让孩子们和陌生人离开,独自留下来寻找妻子。不知道真实的故事是不是这样。让一个父亲在灾难中离开自己的儿子,这样的安排实在让人恼火。此处的编排明显是编剧不知道还有什么情节点能加入到影片中,而特意安排骨肉分离的戏份。于是这电影的剧情四分五裂。医院里大儿子找不到妈妈,两个小儿子坐在陌生人的车里四处漂泊,父亲则四处游荡,谁也找不到。

  影片由一条线,变成两条线,再变成四条线。看的观众眼花缭乱,抓不住重点。

  此时能让家人误打误撞的走到一起,成为了我对这部影片唯一的期待。编剧果然也不负我,在影片1小时20分钟的时候,经过一系列巧合和偶然,一家人终于幸运的团聚了。

  看到一家人终于拥抱在一起,前面的漫长而枯燥的剧情终于有了那么一点点感动。此处是泪点,不哭这电影就白看了。

  当我以为这电影就应该收尾了,可导演又通过演员的想象和回忆,把海啸的场面重新放了一遍。也难怪,海啸那一段是这电影唯一值得花钱去看的理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