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读书笔记 (菁华5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读书笔记

从0到1读书笔记1

  最*两周把这本书看了两遍了,第一遍是逐字逐句地读,第二遍是重点看了我第一遍标识的内容,其它内容就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书里面的内容很多,可是看了两遍之后合起来,我感觉大脑里面还是一片空白,记不起来什么内容,我还是翻一下我标注手笔记,否则写不出来。我就写一写重点,权当给这本书的阅读画上一个句号吧。

  《从0到1》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彼得·蒂尔和布莱克·马斯特斯,两位都是创业者和投资者,其中彼得·蒂尔在创业界的名声似乎要大一些,他1998年创立了Paypal公司,后来于20xx年又成为Facebook的首位外部投资者,属于Facebook较为早期的投资人。

  全书从各个方面说了企业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如何获取垄断利润。我个人觉得重点还是在讲如何实际从0至1的颠覆式创新,美国的《财富》杂志将这本书视为当今美国最顶尖的作品,所以,我觉得我只看了两遍还是不够的,也许还要多读几遍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作者将人类的进步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水*进步,也称广泛进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水*进步找一个词代替就是全球化,即把一个地方的经验、技术等有用之物推广到世界各地,*自改革开放之后的快速发展就是全球化的范例,我们在前面二三十年不断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加入WTO,不断地把自己融入到全球化发展地浪潮中,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第二种进步叫垂直进步,也称深入进步,就是要探索新的道路,即是从0到1的进步。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物种,是因为人类有创造奇迹的能力,我们称这些奇迹为科技。垂直进步找一个词代替就是科技。接着上面所述的*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联系到最*几年我们*用语所体现出来的变化,我们不断在高呼要从*制造向*创造转变,要进行产业升级,转型调整,要不断加强供给侧改革,这也说明了我们国家在经历了前面二三十年的简单复制之后,仅仅靠投资驱动,只是简单地复制国外的经验,只是搞水*进步已经不行了,需要向更高层级的垂直进步去迈进。

  而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利用小团队高效协作的优势,依赖垂直进步,即依赖于新科技的诞生而在市场上立足是创业成功的捷径。因为对于大组织来说,管理者行动比较迟缓,既得利益者也不愿意去冒险,往往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去放弃原先的产品和体系而进行创新,这就给初创型企业留下了一定的创业空间。如何才能够不断创新呢?就是要不断质疑现有的观念,从零开始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相信这个世界一定有神秘的事物没有被发现,时刻保留一颗探索秘密的心。

  经济学家用两个模型解释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完全竞争,另一种是垄断。

  完全竞争是一种理想的、默认状态,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这些公司没有市场支配能力,其产品价格必须由市场决定,当有钱可赚,就会有新公司加入,这样供求关系变化,价格就会下落,之前的利润就会失去。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从长远来看,没有公司会获得经济利益。垄断则与完全竞争相反,垄断公司没有了竞争,可以自由决定供给量和价格,以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在创业的道路上,如果你想获得持久的价值和利润,就不能去做一些没有特色的业务,建立一个没有特色的企业。

  垄断企业和完全竞争的企业,在对外表述自己的企业时,也有两个不同的倾向,那些垄断的企业总是把自己定义为一家多元化公司,把自己所从事的业务归属的分类放大,因为这样他们在这个行业里面的占的份额就小,他们就可以强调自己要面对多么激烈的竞争,从而掩盖自己在某个细分市场已经处于垄断的地位,从而避免被*检查和审核。而正好相反的是,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他们总是把自己归属到一个很细分地市场中,然后强调自己已经与同行结成了联盟,说自己是多么的独特,尽量弱化市场竞争,以突出自己的实力。比如我们所在的行业,手机维修服务行业,如果你只是一家开门店做手机维修的,那么现在全国有数以十万或百万家的手机维修店,你根本展示不出来你的优势,并且将面对激烈的竞争,如果你说你能做上门服务,那这个能做的公司就不多,如果你有上门服务,还在全国开了几十家城市,那么不仅超越了同行,已经有投资人愿意为你投资,共同期待未来的发展了,创造不一样的业务模式或者管理方式,本身就是创新,它也是科技的一种形式。所以,越是强大越是不愿表现出来,越是弱小却越是要表明自己有多么地强大,这好像与人们为人处世的德性也很像。

  作者在书中对于垄断企业还是比较推崇的,他认为垄断企业促进了社会进步,因为他认为垄断利润是垄断企业的创新动机,我觉得他说的这种垄断应该是要加上定语的,即非行业性的垄断。如果企业是依赖于自己的创新和成长,解决了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了垄断地位,成为了垄断企业并获得了垄断利润,它为了能够保持自己的垄断地位,他会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但是对于行业性的垄断,我觉得企业是没有创新的动机的,比如*的能源企业、电信运营商等由*垄断的企业。这种行业垄断并不能带来创新的动机。

  如何才能成长为垄断企业呢?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考虑: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品牌优势。专利技术和品牌优势都比较好理解。网络效应就是指一项产品用的人越多就变得更加有用,比如微信、Facebook,当使用者越来越多的时候,它就会呈现指数级增长并且越来越垄断,再如百度搜索,其实越来越多的人去查询,它的搜索功能就越来越智能,越来越有用。规模经济是指产品的销量足够大时,边际成本就趋*于零,比如软件提供商。

  关于竞争,作者的观点是很多时候竞争带来的是两败俱伤。他认为竞争会使人出现幻觉,徒劳去抓一些并不存在的“机会”,并且竞争还会让人分心。我简单理解一下,就是当我们投入一件事情,与竞争对手厮杀的时候,首先我们要去思考这件事情本身是不是值得做,如果这件事情本身不值得做,那么即使你做成了,击败了竞争对手也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有点像在一些大公司,内部做了很多事情,花了很多资源,员工们也努力得热火朝天,把自己都感动了,但是实际上到最终所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可能公司的客户或用户并没有感受到。

  对于一个初创企业,完美的目标市场应该是特定的一小群人,而且要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与你竞争。而不应该是某个巨大市场的一小部分,因为想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大市场中去做到1%的占有率也是很难的。之前听傅盛说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些初创型企业在做BP时,喜欢讲自己所在的市场描述得很大,然后以表示自己的企业很有前景,VC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假如BAT做这个行业了,你怎么办?很多初创型的企业就会回答:我们比他们勤奋……我们比他们努力……。但是实际上,这个说法都是不成立的,他举例说微信团队前面几年的某个春节,为了修复一个Bug,团队里面几十个人大年三十都没有回家,在公司加班修改。这种员工的努力程度,以及公司的资源投入,都是小公司没有办法去比拟的,所以在大的范围内你没有办法去跟那些巨头竞争。所以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还是要切入非常细分的市场,然后利用自己的创新和高效,迅速在行业内建立壁垒,这样才能够在市场竞争力躲开那些巨头的截杀,然后再以现有市场为基础,再扩展到稍大一些的相关市场,不断成长。

  强调设置目标和计划的重要性,达尔文说,生命就算没有准备,也会自己“演化”。没有计划的进步就叫演化。在商业世界里,只有目标是明确的,认为自己的未来是清晰的,提前了解和预测未来,并努力打造和实现未来才是有意义的。这个理论,我觉得就与“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术的懒惰”这句话所说的道理是一样的。经营一家企业首先要把未来想清楚,瞄准“残局”,到底要建立一家有什么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怎样才能通过核心竞争力获得垄断利润。如果没有想清楚这些,盲目的努力只会感动自己,却不会感动市场和客户。很多公司在没有想清楚这些的时候,就只会去做“多种组合”的事情,而一个目标明确的人往往会选择一件最该做的事,并专心去做好这件事情。

  关于马太效应和幂次法则。这两个名词很多人都很熟悉了,为了加深一下我自己的印象,我再写一遍,马太效应即: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幂次法则,也称帕累托法则,或80-20法则,这个不用解释了。在商业世界里,行业的20%的企业可能会拿走行业80%的利润。而在投资领域,风险投资的回报并不是遵循正太分布,也是遵循幂次法则,即往往是一家头部公司为VC所创造的利润要等于他从其它所有公司所取得的利润总和,所以投资者都要想方设法去找到那些可以从0到1,在行业里面可以成为领袖,并获得可达整个投资基金总值的有潜力的公司。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集中精力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是最重要的。

  关于秘密,优秀的企业一定是建立在开放却未知的秘密之上,企业家一定要坚信世界上存在无数未知的秘密。怎么去发现秘密呢?就是要设立目标,目标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稍作努力就可以达成的目标,第二类是经过不懈努力才能达成的目标,第三类是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成的目标。第二类目标是最有意义的。

  关于公司的基础,主要是讲述了公司的所有权、经营权、控制权的关系。初创型企业要提倡用股权留住人才,而不提倡高薪,因为高薪会限制管理层员工改变现状的动力,低薪的CEO会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员工或管理层希望拥有公司的股权而不现金,表明员工愿意为公司长期效力,股票是创始人使公司保持长期团结的最好方法。

  关于公司的创始人的悖论。极端的创业者形象在世界上早就出现且比比皆是,很多公司的成功是因为有一个极其优秀或特别的创始人,但是往往导致公司走向衰落也是因为对于创始人过度依赖。

  从好的方面看,企业的创始人多是具备一些特殊素质或者有坚强意志的人,他能够团结一批创始团队,激发员工的斗志,并且做出权威和关键性的决策,使企业在初创时期能够尽快突围成功。创始人之所以能够创办一个企业,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一定是因为他曾经做出了很多正确的决策。作者也说,对于公司,最大的危险是不再相信创始人的神话,错把不信神话当作一种智慧。

  很多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带有创始人留下来的烙印,并且是因为有了英明的创始人才使企业迅速走向成功,比如联想之与柳传志,海尔之与张瑞敏,小米之于雷军,京东之于刘强东。就此,我也有深刻的体会,十几年前我在BenQ工作的时候,总经理Michael对于BenQ来说也是灵魂人物,或者可以说是神一样的人物,公司从上到下都传承了他的管理和做事风格,没有人去质疑他的决定。这在BenQ在大陆发展的初期,确实起到了统一思想和战略的作用,大家都用整齐划一的风格去做事,团体很有战斗力,效率很高。

  但是,对于创始人过度依赖也有其弊端。由于大家不敢去质疑创始人决策,所以,如果创始人做了错误的决策,就可能对公司造成损失,并且由于创始人在团队中的长年累月的被追捧,他就会相信自己具有不依赖他人的`神圣能力,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人,而这么认为并代表个体的强大,而是表明他把人们的崇拜或嘲弄错认为事实,BenQ后来走了下坡路除了IT行业的整体衰落之外,也不能说与大家对创始人的过度崇拜没有关系。

  所以,我觉得初创期要依赖于创始人,而走出初创期后,还是要靠制度才能够保持公司决策的长久稳定。

从0到1读书笔记2

  从0到1这本书中涉及到了很多领域的问题,比如商业经营,哲学思想,教育理念等等。我想用听的到,看的见,摸得着的方法带领大家一起感受从零到一的过程,吸收从零到一这本书的精髓。

  说到从零到一,就不得不提到从一到万,从零到一是从一到万的关键性一步。只有先实现了从零到一,才能开始从一到万的所有活动。无论是从零到一还是从一到万,都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走向强大不可缺少的步骤和必须掌握的能力。

  你学*了很多本书,听了很多次课,为什么感觉还是没掌握多少东西,用不上所学知识呢?问题出在哪里了?是你只掌握了学的方法,没有掌握到用的方法。没有掌握创新的技巧。

  在信息爆炸和产品爆炸的时代,信息和产品都是极度泛滥的,产品极度过剩,产品同质化极其严重,创新从来没有显得如此重要。可是怎么进行创新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你要学会联系组合。无论在学*上还是在工作和创业上。但是我们应该清楚,从零到一不是空手道,而是将你现有的资源比如知识,经验,能力,物质条件等元素进行创新的组合联系。

  从我的经验来看,创新者其实就像红娘,说媒的,意思就是你要善于将那些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事情给它联系到一起去。举个例子,《细节营销》这本书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啤酒尿布联购效应,宝宝用尿布,妈妈给宝宝换尿布,爸爸去买尿布顺便给自己买些啤酒喝。商家在卖尿布的同时也把啤酒销售了出去。

  怎么知道你的创意是正确的呢?这里就需要进行测试。注意一定要用最小的成本进行测试,要将你的风险降到最低,比如拿出你的预期成本的十分之一来进行实验,把一个大的目标转化成一个比较小的目标,你能够承受的住的目标。

  从零到一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人们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人们一直实践的行动。

  什么是从零到一的突破?现在我给大家看一个视频。

  没有多米诺骨牌一样可以让人感受到多米诺的魅力。这就是将看似不相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对我的工作来说,效果很好。

  如何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就像大家看到的那个视频。我们要进行创新性的联系和组合。将你的事业跟其他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并有机的组合到一起。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联系和组合。全新的角度就是别人现在都没有想到的角度。我们可以想想草船借箭的故事,其实也是一种创新。

  联系和组合是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到一起的方法,因为我们学*的时候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分开学的,而运用知识指导工作的时候需要你将所学知识灵活的综合到一起。大部分人缺乏的就是这一步。

  所以,不管你现在看了多少书,将这些书与书进行联系,将书与自已的经验进行联系,将书和你的工作生活相联系,才能让你的学*进入深度学*的境界接下来再看一个小视频。

  这一次我想说,如果再配合看的见的多米诺,多米诺的能量和魅力将会瞬间打开你的思维。如果你再和病毒式传播或者病毒式营销联系到一起的话,你就能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都想运用病毒式传播这个商业模式了。因为它的能量太强大了。

  在我看来,从零到一的这种创新方式,是从天而降的特种兵或者说天外来客,也可以说是雨后春笋,不知道会从那个地方冒出来。而从一到万呢,就是病毒式的传播。

  最后说一句,让我们对各种进行创造性的联系吧!这样我们才会创造出来新的从0到1

从0到1读书笔记3

  有四点经验,我们看了好像都挑不出什么毛病,直到今天仍然在主导商业思想:

  1.循序渐进。这是安全的保障,不能沉浸在宏大的愿景中,否则会使泡沫膨胀。

  2.保持精简和灵活性。实现规划死板又不现实,相反应该反复实践,把创业当成未知实验。

  3.在改进中竞争。不要贸然创造一个新市场。以现成的客户作为出发点更有保障。

  4.专注于产品而非营销。如果你的产品需要营销说明产品还不够好。

  这些经验教训在创业领域成了信条,但是创业教父彼得蒂尔却有理有据的在本书中讲了四点与之相反的结论。

  1.大胆尝试胜过*庸保守

  2.坏计划好过没有计划

  3.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

  4.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

  创新最大的敌人就是线性思维。

  经验=路径依赖=存量思维=损失厌恶。

  集体主义=统一思想=排除异己=集体无意识。

从0到1读书笔记4

  “垄断”一词,在人们的意识中,除了强大之外,更多的还是贬义的味道,然而,在商业世界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若想成功,还必须建立“垄断”,正如作者在《从0到1》中所说的“为企业建立垄断,竞争留给失败者”。其实,细思之下,人身何尝不是如此呢?那么,我们又该如何为自己建立“垄断”优势呢?

  “诚”是做人的第一要义,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诚”要求我们对别人要坦诚相待、诚实守信。一个人如果没有“诚”,终将一事无成,不要以为你能骗了所有人,其实到头来不过是所有人骗了你而已。从小父母、老师就教育我们做人要诚实,不能撒谎,所以才有了“狼来了”的故事。现在,国家也在大力倡导诚信体系建设,失信黑名单、限制高消费、发布“老赖”信息等措施,从根本上说都是希望全社会能做到一个“诚”字。芝麻信用分、银行征信系统、个人诚信档案等也都是通过制度建设促使人们能珍惜自身的信誉,以诚为本。晚清著名中兴名臣李鸿章,非常喜欢睡懒觉,他在给曾国藩做幕僚时的一天早上,为了多睡会觉,就谎称说受了风寒,曾国藩当然没批准李鸿章的“病假”请求,但也只对李鸿章说了一句话——少荃,你既在我处,就要守一个“诚”字。出人意料的是,就这么*淡无奇的一句话,却改变了李鸿章的一生,从此,李鸿章再没睡过一天懒觉,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终成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从李鸿章的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诚”不仅是对待他人时的要求,更是我们对待自己时的要求。我们在欺骗他人时,不仅是在骗别人,更是在骗自己,所以我们才要不忘初心,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时刻提醒自己,要以诚待人、以诚待己。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若要成功,无不“诚”字当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专”要求我们在认定目标后,务必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要有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唐僧之所以能西天取经成功,除了有四个徒弟保护外,最重要的就是他有坚定的信念和为取真经愿意付出一切的执着。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要不忘初心,始终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更为不易,因为我们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干扰,若想实现目标,就需要我们有更为决绝的心态。佛家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先“舍”后有“得”,所以,我们若想有所“得”,务必要先学会“舍”,怎么“舍”,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学会做“减法”,跟实现自身目标无关的事都不要去做。马云、马化腾、丁磊、蔡崇信等商界名流,无不是放弃了当时人们认为的大好前程,为了实现自己的人身目标,投身到创业的洪流中,才成就了今天他们。对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成功的最大障碍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选择太多,诱惑太多,使得他们在选择中迷失了自我,在诱惑中走错了方向。不要为自己的不成功找借口,有太多的人都是因为舍不得、放不下才错过了成功的机会,因为我们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都得不到。其实,你要能做到一生只做一件事,每天坚持,一辈子想不成功都难。

  “新”就是要创新,就是要从0到1,从无到有。无论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创新都不可或缺。但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创新都从未像今天这样被重视、被提倡、被鼓励。“中兴事件”给我们每一个*人、*企业,也给我们国家敲响了警钟,没有创新,我们的命运将被他人掌握,受他人支配。当然,创新不单单指技术创新,还包括体制机制的创新,管理的创新等等。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华为等一大批卓越的企业,无不是靠创新取得,这也是对创新最好的注脚。诺基亚、柯达、通用、克莱斯勒等失败的企业巨头,也都有一个共同点——停止创新。*能领导*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与他创造性的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不无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使说“创新是成功之母”也不为过。

  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的,一切成功都有因——诚、专、新,也可以说,一切成功都是这些“因”产生的“果”。从0到1,从无到有,从“诚、专、新”开始,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成功自来。

从0到1读书笔记5

  最*两周把这本书看了两遍了,第一遍是逐字逐句地读,第二遍是重点看了我第一遍标识的内容,其它内容就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书里面的内容很多,可是看了两遍之后合起来,我感觉大脑里面还是一片空白,记不起来什么内容,我还是翻一下我标注手笔记,否则写不出来。我就写一写重点,权当给这本书的阅读画上一个句号吧。

  《从0到1》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彼得·蒂尔和布莱克·马斯特斯,两位都是创业者和投资者,其中彼得·蒂尔在创业界的名声似乎要大一些,他1998年创立了Paypal公司,后来于20xx年又成为Facebook的首位外部投资者,属于Facebook较为早期的投资人。

  全书从各个方面说了企业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如何获取垄断利润。我个人觉得重点还是在讲如何实际从0至1的颠覆式创新,美国的《财富》杂志将这本书视为当今美国最顶尖的作品,所以,我觉得我只看了两遍还是不够的,也许还要多读几遍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作者将人类的进步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水*进步,也称广泛进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水*进步找一个词代替就是全球化,即把一个地方的经验、技术等有用之物推广到世界各地,*自改革开放之后的快速发展就是全球化的范例,我们在前面二三十年不断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加入WTO,不断地把自己融入到全球化发展地浪潮中,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第二种进步叫垂直进步,也称深入进步,就是要探索新的道路,即是从0到1的进步。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物种,是因为人类有创造奇迹的能力,我们称这些奇迹为科技。垂直进步找一个词代替就是科技。接着上面所述的*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联系到最*几年我们*用语所体现出来的变化,我们不断在高呼要从*制造向*创造转变,要进行产业升级,转型调整,要不断加强供给侧改革,这也说明了我们国家在经历了前面二三十年的简单复制之后,仅仅靠投资驱动,只是简单地复制国外的经验,只是搞水*进步已经不行了,需要向更高层级的垂直进步去迈进。

  而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利用小团队高效协作的优势,依赖垂直进步,即依赖于新科技的诞生而在市场上立足是创业成功的捷径。因为对于大组织来说,管理者行动比较迟缓,既得利益者也不愿意去冒险,往往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去放弃原先的产品和体系而进行创新,这就给初创型企业留下了一定的创业空间。如何才能够不断创新呢?就是要不断质疑现有的观念,从零开始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相信这个世界一定有神秘的事物没有被发现,时刻保留一颗探索秘密的心。

  经济学家用两个模型解释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完全竞争,另一种是垄断。

  完全竞争是一种理想的、默认状态,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这些公司没有市场支配能力,其产品价格必须由市场决定,当有钱可赚,就会有新公司加入,这样供求关系变化,价格就会下落,之前的利润就会失去。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从长远来看,没有公司会获得经济利益。垄断则与完全竞争相反,垄断公司没有了竞争,可以自由决定供给量和价格,以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在创业的道路上,如果你想获得持久的价值和利润,就不能去做一些没有特色的业务,建立一个没有特色的企业。

  垄断企业和完全竞争的企业,在对外表述自己的企业时,也有两个不同的倾向,那些垄断的企业总是把自己定义为一家多元化公司,把自己所从事的业务归属的分类放大,因为这样他们在这个行业里面的占的份额就小,他们就可以强调自己要面对多么激烈的竞争,从而掩盖自己在某个细分市场已经处于垄断的地位,从而避免被*检查和审核。而正好相反的是,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他们总是把自己归属到一个很细分地市场中,然后强调自己已经与同行结成了联盟,说自己是多么的独特,尽量弱化市场竞争,以突出自己的实力。比如我们所在的行业,手机维修服务行业,如果你只是一家开门店做手机维修的,那么现在全国有数以十万或百万家的手机维修店,你根本展示不出来你的优势,并且将面对激烈的竞争,如果你说你能做上门服务,那这个能做的公司就不多,如果你有上门服务,还在全国开了几十家城市,那么不仅超越了同行,已经有投资人愿意为你投资,共同期待未来的发展了,创造不一样的业务模式或者管理方式,本身就是创新,它也是科技的一种形式。所以,越是强大越是不愿表现出来,越是弱小却越是要表明自己有多么地强大,这好像与人们为人处世的德性也很像。

  作者在书中对于垄断企业还是比较推崇的,他认为垄断企业促进了社会进步,因为他认为垄断利润是垄断企业的创新动机,我觉得他说的这种垄断应该是要加上定语的,即非行业性的垄断。如果企业是依赖于自己的创新和成长,解决了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了垄断地位,成为了垄断企业并获得了垄断利润,它为了能够保持自己的垄断地位,他会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但是对于行业性的垄断,我觉得企业是没有创新的动机的,比如*的能源企业、电信运营商等由*垄断的企业。这种行业垄断并不能带来创新的动机。

  如何才能成长为垄断企业呢?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考虑: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品牌优势。专利技术和品牌优势都比较好理解。网络效应就是指一项产品用的人越多就变得更加有用,比如微信、Facebook,当使用者越来越多的时候,它就会呈现指数级增长并且越来越垄断,再如百度搜索,其实越来越多的人去查询,它的搜索功能就越来越智能,越来越有用。规模经济是指产品的销量足够大时,边际成本就趋*于零,比如软件提供商。

  关于竞争,作者的观点是很多时候竞争带来的是两败俱伤。他认为竞争会使人出现幻觉,徒劳去抓一些并不存在的.“机会”,并且竞争还会让人分心。我简单理解一下,就是当我们投入一件事情,与竞争对手厮杀的时候,首先我们要去思考这件事情本身是不是值得做,如果这件事情本身不值得做,那么即使你做成了,击败了竞争对手也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有点像在一些大公司,内部做了很多事情,花了很多资源,员工们也努力得热火朝天,把自己都感动了,但是实际上到最终所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可能公司的客户或用户并没有感受到。

  对于一个初创企业,完美的目标市场应该是特定的一小群人,而且要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与你竞争。而不应该是某个巨大市场的一小部分,因为想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大市场中去做到1%的占有率也是很难的。之前听傅盛说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些初创型企业在做BP时,喜欢讲自己所在的市场描述得很大,然后以表示自己的企业很有前景,VC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假如BAT做这个行业了,你怎么办?很多初创型的企业就会回答:我们比他们勤奋……我们比他们努力……。但是实际上,这个说法都是不成立的,他举例说微信团队前面几年的某个春节,为了修复一个Bug,团队里面几十个人大年三十都没有回家,在公司加班修改。这种员工的努力程度,以及公司的资源投入,都是小公司没有办法去比拟的,所以在大的范围内你没有办法去跟那些巨头竞争。所以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还是要切入非常细分的市场,然后利用自己的创新和高效,迅速在行业内建立壁垒,这样才能够在市场竞争力躲开那些巨头的截杀,然后再以现有市场为基础,再扩展到稍大一些的相关市场,不断成长。

  强调设置目标和计划的重要性,达尔文说,生命就算没有准备,也会自己“演化”。没有计划的进步就叫演化。在商业世界里,只有目标是明确的,认为自己的未来是清晰的,提前了解和预测未来,并努力打造和实现未来才是有意义的。这个理论,我觉得就与“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术的懒惰”这句话所说的道理是一样的。经营一家企业首先要把未来想清楚,瞄准“残局”,到底要建立一家有什么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怎样才能通过核心竞争力获得垄断利润。如果没有想清楚这些,盲目的努力只会感动自己,却不会感动市场和客户。很多公司在没有想清楚这些的时候,就只会去做“多种组合”的事情,而一个目标明确的人往往会选择一件最该做的事,并专心去做好这件事情。

  关于马太效应和幂次法则。这两个名词很多人都很熟悉了,为了加深一下我自己的印象,我再写一遍,马太效应即: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幂次法则,也称帕累托法则,或80-20法则,这个不用解释了。在商业世界里,行业的20%的企业可能会拿走行业80%的利润。而在投资领域,风险投资的回报并不是遵循正太分布,也是遵循幂次法则,即往往是一家头部公司为VC所创造的利润要等于他从其它所有公司所取得的利润总和,所以投资者都要想方设法去找到那些可以从0到1,在行业里面可以成为领袖,并获得可达整个投资基金总值的有潜力的公司。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集中精力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是最重要的。

  关于秘密,优秀的企业一定是建立在开放却未知的秘密之上,企业家一定要坚信世界上存在无数未知的秘密。怎么去发现秘密呢?就是要设立目标,目标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稍作努力就可以达成的目标,第二类是经过不懈努力才能达成的目标,第三类是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成的目标。第二类目标是最有意义的。

  关于公司的基础,主要是讲述了公司的所有权、经营权、控制权的关系。初创型企业要提倡用股权留住人才,而不提倡高薪,因为高薪会限制管理层员工改变现状的动力,低薪的CEO会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员工或管理层希望拥有公司的股权而不现金,表明员工愿意为公司长期效力,股票是创始人使公司保持长期团结的最好方法。

  关于公司的创始人的悖论。极端的创业者形象在世界上早就出现且比比皆是,很多公司的成功是因为有一个极其优秀或特别的创始人,但是往往导致公司走向衰落也是因为对于创始人过度依赖。

  从好的方面看,企业的创始人多是具备一些特殊素质或者有坚强意志的人,他能够团结一批创始团队,激发员工的斗志,并且做出权威和关键性的决策,使企业在初创时期能够尽快突围成功。创始人之所以能够创办一个企业,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一定是因为他曾经做出了很多正确的决策。作者也说,对于公司,最大的危险是不再相信创始人的神话,错把不信神话当作一种智慧。

  很多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带有创始人留下来的烙印,并且是因为有了英明的创始人才使企业迅速走向成功,比如联想之与柳传志,海尔之与张瑞敏,小米之于雷军,京东之于刘强东。就此,我也有深刻的体会,十几年前我在BenQ工作的时候,总经理Michael对于BenQ来说也是灵魂人物,或者可以说是神一样的人物,公司从上到下都传承了他的管理和做事风格,没有人去质疑他的决定。这在BenQ在大陆发展的初期,确实起到了统一思想和战略的作用,大家都用整齐划一的风格去做事,团体很有战斗力,效率很高。

  但是,对于创始人过度依赖也有其弊端。由于大家不敢去质疑创始人决策,所以,如果创始人做了错误的决策,就可能对公司造成损失,并且由于创始人在团队中的长年累月的被追捧,他就会相信自己具有不依赖他人的神圣能力,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人,而这么认为并代表个体的强大,而是表明他把人们的崇拜或嘲弄错认为事实,BenQ后来走了下坡路除了IT行业的整体衰落之外,也不能说与大家对创始人的过度崇拜没有关系。

  所以,我觉得初创期要依赖于创始人,而走出初创期后,还是要靠制度才能够保持公司决策的长久稳定。


从0到1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从0到1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1)

——从0到1读书笔记实用五篇

  从0到1读书笔记 1

  这本书的作者是PayPal的创始人之一彼得。蒂尔,他的“从0到1”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是指如果要做企业,那么需要从事的应该是开创性的产业,而非同质化当前的商业模式。关于做企业,我们大多数人都没做过,但是做员工每个人都做过,所以我想从怎么做员工的'角度来谈谈读这本书后我的感受。

  书中的观点认为大公司都是靠垄断发展的。作为一个员工,垄断就是指要有核心竞争力,具备别人无法替代的能力或者技能,并且将这个技能发挥到极致。工作中*庸还是挺可怕的。另一方面,我们要有创新来支撑核心竞争力。进步分为两种,垂直进步和水*进步,垂直进步是从0到1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水*进步是从1到n的过程也就是复制。我们要拥有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要学会创新,这样才能走得久走得远。

  马克思说人们因为差异才会斗争,差异越大冲突就越大。在企业里,时刻都在竞争,竞争是必不可少的,能够让人快速成长,但是不要只关注竞争本身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书中提到哈姆雷特的观点:真正的英雄把他们的个人荣誉看得更重要,即使事情不重要,他们也会一争到底。这个观点用在职场上是致命的,给我们的忠告是,如果我们不能逃离竞争,不能将对手打败,那么就和对手联合。“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嘛。但他也指出了这个建议是非常难以做到的,因为我们往往放不下个人无谓的自尊和荣誉感。

  从0到1读书笔记 2

  买这本书时是在20xx年,当时各种大佬推荐火得不行,也算是跟上潮流。那个时候刚走出校园,满腔热血,刚好又听到雷军那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结合自身专业,选择了一家做O2O的医药*台,期待自己这头笨猪有一天也能在天空翱翔,可能因为太重了最后也没飞起来。这本书就是当时的老板推荐读的,看了一遍也似懂非懂,于是就扔在一边,算了一下时间都快过去三年了,当它再一次被推荐,读起来好像有一点不一样的感受。

  这本书的作者是PayPal的创始人之一彼得.蒂尔(PeterThiel),他的“从0到1”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是指如果要做企业,那么需要从事的应该是开创性的产业,而非同质化当前的商业模式。关于做企业,我们大多数人都没做过,但是做员工每个人都做过,所以我想从怎么做员工的角度来谈谈读这本书后我的感受。

  垄断

  书中的观点认为大公司都是靠垄断发展的。作为一个员工,垄断就是指要有核心竞争力,具备别人无法替代的能力或者技能,并且将这个技能发挥到极致。工作中*庸还是挺可怕的。另一方面,我们要有创新来支撑核心竞争力。进步分为两种,垂直进步和水*进步,垂直进步是从0到1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水*进步是从1到n的过程也就是复制。我们要拥有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要学会创新,这样才能走得久走得远。

  竞争

  马克思说人们因为差异才会斗争,差异越大冲突就越大。在企业里,时刻都在竞争,竞争是必不可少的,能够让人快速成长,但是不要只关注竞争本身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书中提到哈姆雷特的观点:真正的英雄把他们的个人荣誉看得更重要,即使事情不重要,他们也会一争到底。这个观点用在职场上是致命的,PeterThiel给我们的忠告是,如果我们不能逃离竞争,不能将对手打败,那么就和对手联合。“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嘛。但他也指出了这个建议是非常难以做到的,因为我们往往放不下个人无谓的自尊和荣誉感。

  从0到1读书笔记 3

  《从0到1》可以视为去年在创业圈最火的一本书,众多大佬写序背书。书中以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的视角,探寻商业与未来的秘密。阅读本文,将在十分钟内掌握本书的精华思想。

  作者彼得蒂尔与其他几位创始人早年创建了PayPal公司,PayPal于20xx年以15亿美金出售给eBay,彼得蒂尔创建了Funder funds,马斯克创建了SpaceX、特斯拉公司,其他几位合伙人也分别创建了Linkedin、Yelp等众多估值超10亿美金的科技公司以及风投机构,这样的成绩令人惊叹,也让我们想一探其中的秘密。

  本文分享作者的几个观点,这些观点对笔者很有启发。

  垄断孰是孰非

  作者提出反主流的观点,垄断并非坏事;充分的市场竞争,长远看没有公司会获得经济利益。美国各航空公司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每卖一张票*均只有18美分的利润。垄断会带来巨额的财富,支持产品的研发与改进。Google被视为全球互联网公司,其垄断的搜索业务带来的巨大广告费收益。Google母公司Alphabet则去寻求其他营收的突破口。

  这里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垄断者不会抵制创新,Google作为搜索的垄断者依然去寻求新的市场。垄断企业是不断更换的一个过程,从上世纪70年代的IBM垄断硬件,到后来微软取代了IBM垄断了操作系统,到后来iOS/Android又将微软的霸主地位推了下去。垄断的利润,给了企业规划未来的资本。

  垄断并不是商界的症结,而是成功企业的写照。

  垄断企业

  想在商界成功,主导一个小市场要比在大市场中分一杯羹容易的多。在大市场中找不到好的出发点,将会陷入竞争,残酷的竞争将吞噬掉利润。

  一旦主导了一个小的市场,需要以此为基础,循序渐进地扩大规模,进入相关的市场,有纪律地扩张。

  在创建企业过程中,正确认识破坏性创新。不要破坏,躲开竞争,不成为其他企业的眼中钉。创新应扩大市场,对整个产业有正面的回馈。

  被忽视的法则

  爱因斯坦宣称福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但大多数人将其遗忘或选择性的忽略。作者提到幂次法则是为了另外一个反主流的观点,投资中应考虑幂次原理,而不是华尔街经理们最擅长的组合投资。但人生总,总不能加入几十家公司,也不能从事几十种多元的职业。学校的教育中,我们只学到了线性增长,而错过了幂次原理。

  一家成功公司的收益,可能超过它之后长尾公司的总和。想成为一家成功的公司,有许多必要条件。作者用一个章节介绍了恪守常规与用于发现秘密公司的巨大区别,积极去发现一些尚未解决的需求。

  智能时代

  彼得蒂尔在书中也提到了机器与人关系的思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对我的启发很大。科技是人类的补充,不是替代人类。当AlphaGo击败柯洁时,是人类的胜利。当人类发明汽车后,人类和汽车赛跑便不太可能胜利,人工智能同样如此,科技将更好的为人类服务。简单地从需求分析,人类需要的是漂亮的房子、美食等,而机器的需求绝不是这些,机器的需求是电,这就意味机器或人工智能并不向人类争夺资源,更不会取代人类住别墅和香槟。

  聪明的计算机,是敌是友?人工智能究竟能不能成为真正能思考的智能,这是22世纪人类应该思考的问题。对遥远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应该影响我们制定当下发展的计划。

  从0到1读书笔记 4

  “垄断”一词,在人们的意识中,除了强大之外,更多的还是贬义的味道,然而,在商业世界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若想成功,还必须建立“垄断”,正如作者在《从0到1》中所说的“为企业建立垄断,竞争留给失败者”。其实,细思之下,人身何尝不是如此呢?那么,我们又该如何为自己建立“垄断”优势呢?

  “诚”是做人的第一要义,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诚”要求我们对别人要坦诚相待、诚实守信。一个人如果没有“诚”,终将一事无成,不要以为你能骗了所有人,其实到头来不过是所有人骗了你而已。从小父母、老师就教育我们做人要诚实,不能撒谎,所以才有了“狼来了”的故事。现在,国家也在大力倡导诚信体系建设,失信黑名单、限制高消费、发布“老赖”信息等措施,从根本上说都是希望全社会能做到一个“诚”字。芝麻信用分、银行征信系统、个人诚信档案等也都是通过制度建设促使人们能珍惜自身的信誉,以诚为本。晚清著名中兴名臣李鸿章,非常喜欢睡懒觉,他在给曾国藩做幕僚时的'一天早上,为了多睡会觉,就谎称说受了风寒,曾国藩当然没批准李鸿章的“病假”请求,但也只对李鸿章说了一句话——少荃,你既在我处,就要守一个“诚”字。出人意料的是,就这么*淡无奇的一句话,却改变了李鸿章的一生,从此,李鸿章再没睡过一天懒觉,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终成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从李鸿章的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诚”不仅是对待他人时的要求,更是我们对待自己时的要求。我们在欺骗他人时,不仅是在骗别人,更是在骗自己,所以我们才要不忘初心,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时刻提醒自己,要以诚待人、以诚待己。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若要成功,无不“诚”字当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专”要求我们在认定目标后,务必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要有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唐僧之所以能西天取经成功,除了有四个徒弟保护外,最重要的就是他有坚定的信念和为取真经愿意付出一切的执着。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要不忘初心,始终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更为不易,因为我们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干扰,若想实现目标,就需要我们有更为决绝的心态。佛家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先“舍”后有“得”,所以,我们若想有所“得”,务必要先学会“舍”,怎么“舍”,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学会做“减法”,跟实现自身目标无关的事都不要去做。马云、马化腾、丁磊、蔡崇信等商界名流,无不是放弃了当时人们认为的大好前程,为了实现自己的人身目标,投身到 创业的洪流中,才成就了今天他们。对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成功的最大障碍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选择太多,诱惑太多,使得他们在选择中迷失了自我,在诱惑中走错了方向。不要为自己的不成功找借口,有太多的人都是因为舍不得、放不下才错过了成功的机会,因为我们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都得不到。其实,你要能做到一生只做一件事,每天坚持,一辈子想不成功都难。

  “新”就是要创新,就是要从0到1,从无到有。无论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创新都不可或缺。但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创新都从未像今天这样被重视、被提倡、被鼓励。“中兴事件”给我们每一个 中国人、 中国企业,也给我们国家敲响了警钟,没有创新,我们的命运将被他人掌握,受他人支配。当然,创新不单单指技术创新,还包括体制机制的创新,管理的创新等等。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华为等一大批卓越的企业,无不是靠创新取得,这也是对创新最好的注脚。诺基亚、柯达、通用、克莱斯勒等失败的企业巨头,也都有一个共同点——停止创新。***能 领导 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与他创造性的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不无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使说“创新是成功之母”也不为过。

  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的,一切成功都有因——诚、专、新,也可以说,一切成功都是这些“因”产生的“果”。从0到1,从无到有,从“诚、专、新”开始,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成功自来。

  从0到1读书笔记 5

  看似是一本鸡汤,却讲的头头是道,虽然有些逻辑无法赞同,但大部分逻辑是认可的。

  这不仅仅是一本商业的书,更是一本启迪人生的良药,之前我一直搞不清楚逻辑与情感的关系,虽然始终没有给出答案,但是现在我认为:EQ其实是人类目前还无法掌握的一种高精度、高精细化、好运作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像目前还无法为计算机找到情感算法的程序一样赋予计算机人类的感情一样,目前只知道我们有这种能力,却无法控制的很好,不知道其根源在哪里!另一方面,绿色能源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从书中所谈与自身的思考都无与厚非。但我觉得书中还缺少一种商业模式,那就是海底捞的人性化管理。启迪人生的书啊,从今天起我做了一个决定,等我读完一百本能够像“从0到1”这样的好书的时候,我就去创业。

  至于创业的模式是什么,我会不会在读到第二本或者第九十九本的时候就去创业,这是个秘密,或者说我会不会只是说说,也是个秘密,但至少一件事情可以肯定,当这一百本书都读完之后,在未来的某一天,看到现在的我,看到现在的书评,会感觉很好笑,很傻很天真。


从0到1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2)

——《从0到1》读书笔记范本5份

  《从0到1》读书笔记 1

  昨天看了马斯克发射的重型猎鹰,想起一本书,也是他曾经的合伙人写的,《从0到1》,这本书是讲如何创建新公司的,作者彼得蒂尔是硅谷的创投教父,也是paypal的创始人。

  他在1998年创办了paypal,20xx年将paypal以15亿美金出售给ebay,马斯克的第二桶金2亿多美金,就是从出售这个企业中获得的。

  这本书的起源是因为彼得蒂尔在斯坦福大学教授一门创业的课程,一位学生将他的笔记整理出来,在校内外广为流传,然后彼得蒂尔和他一起修改笔记,让更多的读者可以读到这本书。

  创新不是从1到n,这句话的理解不是生产出来一个苹果手机,然后不停的复制生产。这个不是创新,而是从无到有,你创造出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在以前传统的思维里,可能是从1到n是成功的商业模式,但在互联网时代,从0到1才是创造市场的过程,也能成就一个成功的企业。

  里面谈到如何打造垄断企业,知秋觉得有点意思,1、先占领小市场,在一个小市场占主导地位比在大市场要容易得多,当paypal把目光锁定在ebay数千个超级买家时候,就找对了路子。2、扩大规模,一旦主导了一个成功的市场,就要逐步打入稍大的市场。3、破坏性创新。破坏是指一家公司用科技创新低价推出一种低端产品,然后逐步改进升级。

  还有四点跟现在硅谷企业家学到的经验对着干的内容:1、大胆尝试胜过于*庸保守;2、坏计划也好过于没有计划;3、竞争性市场很难赚到钱;4、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

  读书真的是非常奇妙的事情,也许没有机会和这样的商业大脑面对面交流,可是通过书本,我们可以得到他关于商业思考的精华,去了解他的思维模式是怎么样的。也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阅读更多书籍,如果你也想要分享自己所读的书。

  《从0到1》读书笔记 2

  “垄断”一词,在人们的意识中,除了强大之外,更多的还是贬义的味道,然而,在商业世界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若想成功,还必须建立“垄断”,正如作者在《从0到1》中所说的“为企业建立垄断,竞争留给失败者”。其实,细思之下,人身何尝不是如此呢?那么,我们又该如何为自己建立“垄断”优势呢?

  “诚”是做人的第一要义,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诚”要求我们对别人要坦诚相待、诚实守信。一个人如果没有“诚”,终将一事无成,不要以为你能骗了所有人,其实到头来不过是所有人骗了你而已。从小父母、老师就教育我们做人要诚实,不能撒谎,所以才有了“狼来了”的故事。现在,国家也在大力倡导诚信体系建设,失信黑名单、限制高消费、发布“老赖”信息等措施,从根本上说都是希望全社会能做到一个“诚”字。芝麻信用分、银行征信系统、个人诚信档案等也都是通过制度建设促使人们能珍惜自身的信誉,以诚为本。晚清著名中兴名臣李鸿章,非常喜欢睡懒觉,他在给曾国藩做幕僚时的一天早上,为了多睡会觉,就谎称说受了风寒,曾国藩当然没批准李鸿章的“病假”请求,但也只对李鸿章说了一句话――少荃,你既在我处,就要守一个“诚”字。出人意料的是,就这么*淡无奇的一句话,却改变了李鸿章的一生,从此,李鸿章再没睡过一天懒觉,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终成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从李鸿章的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诚”不仅是对待他人时的要求,更是我们对待自己时的要求。我们在欺骗他人时,不仅是在骗别人,更是在骗自己,所以我们才要不忘初心,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时刻提醒自己,要以诚待人、以诚待己。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若要成功,无不“诚”字当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专”要求我们在认定目标后,务必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要有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唐僧之所以能西天取经成功,除了有四个徒弟保护外,最重要的就是他有坚定的信念和为取真经愿意付出一切的执着。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要不忘初心,始终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更为不易,因为我们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干扰,若想实现目标,就需要我们有更为决绝的心态。佛家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先“舍”后有“得”,所以,我们若想有所“得”,务必要先学会“舍”,怎么“舍”,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学会做“减法”,跟实现自身目标无关的事都不要去做。马云、马化腾、丁磊、蔡崇信等商界名流,无不是放弃了当时人们认为的大好前程,为了实现自己的人身目标,投身到创业的洪流中,才成就了今天他们。对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成功的最大障碍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选择太多,诱惑太多,使得他们在选择中迷失了自我,在诱惑中走错了方向。不要为自己的不成功找借口,有太多的人都是因为舍不得、放不下才错过了成功的机会,因为我们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都得不到。其实,你要能做到一生只做一件事,每天坚持,一辈子想不成功都难。

  “新”就是要创新,就是要从0到1,从无到有。无论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创新都不可或缺。但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创新都从未像今天这样被重视、被提倡、被鼓励。“中兴事件”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中国企业,也给我们国家敲响了警钟,没有创新,我们的命运将被他人掌握,受他人支配。当然,创新不单单指技术创新,还包括体制机制的创新,管理的创新等等。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华为等一大批卓越的企业,无不是靠创新取得,这也是对创新最好的注脚。诺基亚、柯达、通用、克莱斯勒等失败的企业巨头,也都有一个共同点――停止创新。***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与他创造性的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不无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使说“创新是成功之母”也不为过。

  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的,一切成功都有因――诚、专、新,也可以说,一切成功都是这些“因”产生的“果”。从0到1,从无到有,从“诚、专、新”开始,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成功自来。

  《从0到1》读书笔记 3

  最*两周把这本书看了两遍了,第一遍是逐字逐句地读,第二遍是重点看了我第一遍标识的内容,其它内容就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书里面的内容很多,可是看了两遍之后合起来,我感觉大脑里面还是一片空白,记不起来什么内容,我还是翻一下我标注手笔记,否则写不出来。我就写一写重点,权当给这本书的阅读画上一个句号吧。

  《从0到1》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彼得・蒂尔和布莱克・马斯特斯,两位都是创业者和投资者,其中彼得・蒂尔在创业界的名声似乎要大一些,他1998年创立了Paypal公司,后来于20xx年又成为Facebook的首位外部投资者,属于Facebook较为早期的投资人。

  全书从各个方面说了企业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如何获取垄断利润。我个人觉得重点还是在讲如何实际从0至1的颠覆式创新,美国的《财富》杂志将这本书视为当今美国最顶尖的作品,所以,我觉得我只看了两遍还是不够的,也许还要多读几遍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作者将人类的进步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水*进步,也称广泛进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水*进步找一个词代替就是全球化,即把一个地方的经验、技术等有用之物推广到世界各地,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的快速发展就是全球化的范例,我们在前面二三十年不断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加入WTO,不断地把自己融入到全球化发展地浪潮中,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第二种进步叫垂直进步,也称深入进步,就是要探索新的道路,即是从0到1的进步。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物种,是因为人类有创造奇迹的能力,我们称这些奇迹为科技。垂直进步找一个词代替就是科技。接着上面所述的中国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联系到最*几年我们**用语所体现出来的变化,我们不断在高呼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进行产业升级,转型调整,要不断加强供给侧改革,这也说明了我们国家在经历了前面二三十年的简单复制之后,仅仅靠投资驱动,只是简单地复制国外的经验,只是搞水*进步已经不行了,需要向更高层级的垂直进步去迈进。

  而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利用小团队高效协作的优势,依赖垂直进步,即依赖于新科技的诞生而在市场上立足是创业成功的捷径。因为对于大组织来说,管理者行动比较迟缓,既得利益者也不愿意去冒险,往往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去放弃原先的产品和体系而进行创新,这就给初创型企业留下了一定的创业空间。如何才能够不断创新呢?就是要不断质疑现有的观念,从零开始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相信这个世界一定有神秘的事物没有被发现,时刻保留一颗探索秘密的心。

  经济学家用两个模型解释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完全竞争,另一种是垄断。

  完全竞争是一种理想的、默认状态,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这些公司没有市场支配能力,其产品价格必须由市场决定,当有钱可赚,就会有新公司加入,这样供求关系变化,价格就会下落,之前的利润就会失去。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从长远来看,没有公司会获得经济利益。垄断则与完全竞争相反,垄断公司没有了竞争,可以自由决定供给量和价格,以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在创业的道路上,如果你想获得持久的价值和利润,就不能去做一些没有特色的业务,建立一个没有特色的企业。

  垄断企业和完全竞争的企业,在对外表述自己的企业时,也有两个不同的倾向,那些垄断的企业总是把自己定义为一家多元化公司,把自己所从事的业务归属的分类放大,因为这样他们在这个行业里面的占的份额就小,他们就可以强调自己要面对多么激烈的竞争,从而掩盖自己在某个细分市场已经处于垄断的地位,从而避免被**检查和审核。而正好相反的是,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他们总是把自己归属到一个很细分地市场中,然后强调自己已经与同行结成了联盟,说自己是多么的独特,尽量弱化市场竞争,以突出自己的实力。比如我们所在的行业,手机维修服务行业,如果你只是一家开门店做手机维修的,那么现在全国有数以十万或百万家的手机维修店,你根本展示不出来你的优势,并且将面对激烈的竞争,如果你说你能做上门服务,那这个能做的公司就不多,如果你有上门服务,还在全国开了几十家城市,那么不仅超越了同行,已经有投资人愿意为你投资,共同期待未来的发展了,创造不一样的业务模式或者管理方式,本身就是创新,它也是科技的一种形式。所以,越是强大越是不愿表现出来,越是弱小却越是要表明自己有多么地强大,这好像与人们为人处世的德性也很像。

  作者在书中对于垄断企业还是比较推崇的,他认为垄断企业促进了社会进步,因为他认为垄断利润是垄断企业的创新动机,我觉得他说的这种垄断应该是要加上定语的,即非行业性的垄断。如果企业是依赖于自己的创新和成长,解决了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了垄断地位,成为了垄断企业并获得了垄断利润,它为了能够保持自己的垄断地位,他会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但是对于行业性的垄断,我觉得企业是没有创新的动机的,比如中国的能源企业、电信运营商等由**垄断的企业。这种行业垄断并不能带来创新的动机。

  如何才能成长为垄断企业呢?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考虑: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品牌优势。专利技术和品牌优势都比较好理解。网络效应就是指一项产品用的人越多就变得更加有用,比如微信、Facebook,当使用者越来越多的时候,它就会呈现指数级增长并且越来越垄断,再如百度搜索,其实越来越多的人去查询,它的搜索功能就越来越智能,越来越有用。规模经济是指产品的销量足够大时,边际成本就趋*于零,比如软件提供商。

  关于竞争,作者的观点是很多时候竞争带来的是两败俱伤。他认为竞争会使人出现幻觉,徒劳去抓一些并不存在的“机会”,并且竞争还会让人分心。我简单理解一下,就是当我们投入一件事情,与竞争对手厮杀的时候,首先我们要去思考这件事情本身是不是值得做,如果这件事情本身不值得做,那么即使你做成了,击败了竞争对手也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有点像在一些大公司,内部做了很多事情,花了很多资源,员工们也努力得热火朝天,把自己都感动了,但是实际上到最终所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可能公司的客户或用户并没有感受到。

  对于一个初创企业,完美的目标市场应该是特定的一小群人,而且要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与你竞争。而不应该是某个巨大市场的一小部分,因为想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大市场中去做到1%的占有率也是很难的。之前听傅盛说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些初创型企业在做BP时,喜欢讲自己所在的市场描述得很大,然后以表示自己的企业很有前景,VC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假如BAT做这个行业了,你怎么办?很多初创型的企业就会回答:我们比他们勤奋……我们比他们努力……。但是实际上,这个说法都是不成立的,他举例说微信团队前面几年的某个春节,为了修复一个Bug,团队里面几十个人大年三十都没有回家,在公司加班修改。这种员工的努力程度,以及公司的资源投入,都是小公司没有办法去比拟的,所以在大的范围内你没有办法去跟那些巨头竞争。所以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还是要切入非常细分的市场,然后利用自己的创新和高效,迅速在行业内建立壁垒,这样才能够在市场竞争力躲开那些巨头的截杀,然后再以现有市场为基础,再扩展到稍大一些的相关市场,不断成长。

  强调设置目标和计划的重要性,达尔文说,生命就算没有准备,也会自己“演化”。没有计划的进步就叫演化。在商业世界里,只有目标是明确的,认为自己的未来是清晰的,提前了解和预测未来,并努力打造和实现未来才是有意义的。这个理论,我觉得就与“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术的懒惰”这句话所说的道理是一样的。经营一家企业首先要把未来想清楚,瞄准“残局”,到底要建立一家有什么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怎样才能通过核心竞争力获得垄断利润。如果没有想清楚这些,盲目的努力只会感动自己,却不会感动市场和客户。很多公司在没有想清楚这些的时候,就只会去做“多种组合”的事情,而一个目标明确的人往往会选择一件最该做的事,并专心去做好这件事情。

  关于马太效应和幂次法则。这两个名词很多人都很熟悉了,为了加深一下我自己的印象,我再写一遍,马太效应即: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幂次法则,也称帕累托法则,或80-20法则,这个不用解释了。在商业世界里,行业的20%的企业可能会拿走行业80%的利润。而在投资领域,风险投资的回报并不是遵循正太分布,也是遵循幂次法则,即往往是一家头部公司为VC所创造的利润要等于他从其它所有公司所取得的利润总和,所以投资者都要想方设法去找到那些可以从0到1,在行业里面可以成为领袖,并获得可达整个投资基金总值的有潜力的公司。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集中精力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是最重要的。

  关于秘密,优秀的企业一定是建立在开放却未知的秘密之上,企业家一定要坚信世界上存在无数未知的秘密。怎么去发现秘密呢?就是要设立目标,目标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稍作努力就可以达成的目标,第二类是经过不懈努力才能达成的目标,第三类是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成的目标。第二类目标是最有意义的。

  关于公司的基础,主要是讲述了公司的所有权、经营权、控制权的关系。初创型企业要提倡用股权留住人才,而不提倡高薪,因为高薪会限制管理层员工改变现状的动力,低薪的CEO会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员工或管理层希望拥有公司的股权而不现金,表明员工愿意为公司长期效力,股票是创始人使公司保持长期团结的最好方法。

  关于公司的创始人的悖论。极端的创业者形象在世界上早就出现且比比皆是,很多公司的成功是因为有一个极其优秀或特别的创始人,但是往往导致公司走向衰落也是因为对于创始人过度依赖。

  从好的方面看,企业的创始人多是具备一些特殊素质或者有坚强意志的人,他能够团结一批创始团队,激发员工的斗志,并且做出权威和关键性的决策,使企业在初创时期能够尽快突围成功。创始人之所以能够创办一个企业,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一定是因为他曾经做出了很多正确的决策。作者也说,对于公司,最大的危险是不再相信创始人的神话,错把不信神话当作一种智慧。

  很多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带有创始人留下来的烙印,并且是因为有了英明的创始人才使企业迅速走向成功,比如联想之与柳传志,海尔之与张瑞敏,小米之于雷军,京东之于刘强东。就此,我也有深刻的体会,十几年前我在BenQ工作的时候,总经理Michael对于BenQ来说也是灵魂人物,或者可以说是神一样的人物,公司从上到下都传承了他的管理和做事风格,没有人去质疑他的决定。这在BenQ在大陆发展的初期,确实起到了统一思想和战略的作用,大家都用整齐划一的风格去做事,团体很有战斗力,效率很高。

  但是,对于创始人过度依赖也有其弊端。由于大家不敢去质疑创始人决策,所以,如果创始人做了错误的决策,就可能对公司造成损失,并且由于创始人在团队中的长年累月的被追捧,他就会相信自己具有不依赖他人的神圣能力,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人,而这么认为并代表个体的强大,而是表明他把人们的崇拜或嘲弄错认为事实,BenQ后来走了下坡路除了IT行业的整体衰落之外,也不能说与大家对创始人的过度崇拜没有关系。

  所以,我觉得初创期要依赖于创始人,而走出初创期后,还是要靠制度才能够保持公司决策的长久稳定。

  《从0到1》读书笔记 4

  有四点经验,我们看了好像都挑不出什么毛病,直到今天仍然在主导商业思想:

  1.循序渐进。这是安全的保障,不能沉浸在宏大的愿景中,否则会使泡沫膨胀。

  2.保持精简和灵活性。实现规划死板又不现实,相反应该反复实践,把创业当成未知实验。

  3.在改进中竞争。不要贸然创造一个新市场。以现成的客户作为出发点更有保障。

  4.专注于产品而非营销。如果你的产品需要营销说明产品还不够好。

  这些经验教训在创业领域成了信条,但是创业教父彼得蒂尔却有理有据的在本书中讲了四点与之相反的结论。

  1.大胆尝试胜过*庸保守

  2.坏计划好过没有计划

  3.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

  4.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

  创新最大的敌人就是线性思维。

  经验=路径依赖=存量思维=损失厌恶。

  集体主义=统一思想=排除异己=集体无意识。

  《从0到1》读书笔记 5

  从0到1这本书中涉及到了很多领域的问题,比如商业经营,哲学思想,教育理念等等。我想用听的到,看的见,摸得着的方法带领大家一起感受从零到一的过程,吸收从零到一这本书的精髓。

  说到从零到一,就不得不提到从一到万,从零到一是从一到万的关键性一步。只有先实现了从零到一,才能开始从一到万的所有活动。无论是从零到一还是从一到万,都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走向强大不可缺少的步骤和必须掌握的能力。

  你学*了很多本书,听了很多次课,为什么感觉还是没掌握多少东西,用不上所学知识呢?问题出在哪里了?是你只掌握了学的方法,没有掌握到用的方法。没有掌握创新的技巧。

  在信息爆炸和产品爆炸的时代,信息和产品都是极度泛滥的,产品极度过剩,产品同质化极其严重,创新从来没有显得如此重要。可是怎么进行创新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你要学会联系组合。无论在学*上还是在工作和创业上。但是我们应该清楚,从零到一不是空手道,而是将你现有的资源比如知识,经验,能力,物质条件等元素进行创新的组合联系。

  从我的经验来看,创新者其实就像红娘,说媒的,意思就是你要善于将那些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事情给它联系到一起去。举个例子,《细节营销》这本书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啤酒尿布联购效应,宝宝用尿布,妈妈给宝宝换尿布,爸爸去买尿布顺便给自己买些啤酒喝。商家在卖尿布的同时也把啤酒销售了出去。

  怎么知道你的创意是正确的呢?这里就需要进行测试。注意一定要用最小的成本进行测试,要将你的风险降到最低,比如拿出你的预期成本的十分之一来进行实验,把一个大的目标转化成一个比较小的目标,你能够承受的住的目标。

  从零到一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人们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人们一直实践的行动。

  什么是从零到一的突破?现在我给大家看一个视频。

  没有多米诺骨牌一样可以让人感受到多米诺的魅力。这就是将看似不相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对我的工作来说,效果很好。

  如何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就像大家看到的那个视频。我们要进行创新性的联系和组合。将你的事业跟其他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并有机的组合到一起。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联系和组合。全新的角度就是别人现在都没有想到的角度。我们可以想想草船借箭的故事,其实也是一种创新。

  联系和组合是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到一起的方法,因为我们学*的时候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分开学的,而运用知识指导工作的时候需要你将所学知识灵活的综合到一起。大部分人缺乏的就是这一步。

  所以,不管你现在看了多少书,将这些书与书进行联系,将书与自已的经验进行联系,将书和你的工作生活相联系,才能让你的学*进入深度学*的境界接下来再看一个小视频。

  这一次我想说,如果再配合看的见的多米诺,多米诺的能量和魅力将会瞬间打开你的思维。如果你再和病毒式传播或者病毒式营销联系到一起的话,你就能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都想运用病毒式传播这个商业模式了。因为它的能量太强大了。

  在我看来,从零到一的这种创新方式,是从天而降的特种兵或者说天外来客,也可以说是雨后春笋,不知道会从那个地方冒出来。而从一到万呢,就是病毒式的传播。

  最后说一句,让我们对各种进行创造性的联系吧!这样我们才会创造出来新的从0到1


从0到1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3)

——《从0到1》读后感 (菁华5篇)

《从0到1》读后感1

  去年非常火的一本书《从0到1》终于有机会拜读,书中讨论了很多问题,几乎涵盖了一个初创企业要面对的方方面面。书的一开头就引来了一群牛人的名言:Facebook 创始人、特斯拉创始人、GE CEO、网景联合创始人等等,还有《经济学人》、《财富》、《科克斯书评》的大力推荐。这样的开篇令人觉得这是一种普通的成功学书。鉴于自己知识基础有限,以下部分会引用一些高手们的观点。

  书中指出初创公司最重要的是新思想、新思维,敢于创新,能有共同梦想的人一起规划并铸就新的未来。在创新的路上要获得成功,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需要有质疑的胆量和勇气,从0开始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他们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在技术上,无法替代、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创造更好的新事物,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丰富了社会、世界的需求,成为让社会更美好的推动力。 粗粗读来也不觉有新意。但书中对“垄断企业”的描述令人很感兴趣。彼得。蒂尔给出了垄断企业的四大特征: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专利技术:公司最实质性的核心优势,很难被其他公司复制,最好领先行业*均水*10倍以上,实质上是全新的产品。 网络效应:使用的人多,产品更有用。产品更有用,使用的人就会越多。

  形成网络效应的企业,必须从非常小的市场做起,比如Facebook。规模经济:服务性企业难成垄断企业,单纯扩大规模,如开多家瑜伽馆,只能获取有限的利益。产品不需要重复投入,以更高的销量来分摊,边际成本趋*于零,这样才是真正的规模经济。品牌优势:打造强势品牌是形成垄断的有力方式。品牌经营靠的不是理念,不是明星,而是实力。他觉得没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来发展。理论上大谈特谈,甚至在其中他对谷歌、Facebook、亚马逊、苹果等赞誉有加,而对微软*板、Xanadu、雅虎等颇有微词,这方面我觉得不是太让人信服。万能的苹果几乎垄断了智能手机行业的利润,是彼得。蒂尔很喜欢引用的成功典范。但对照上述四大特征来看,并不完全符合,苹果是智能手机行业的后来者,从专利技术方面并没什么优势;另外三个特征,换成谁成功都一样,与其说是形成垄断的原因,不如说是成功之后垄断的结果。九十年代的诺基亚,如今的三星,也拥有上述四个特征,但是无法和苹果相披靡。 不管是哪种创新模式,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才是铸就垄断的王道;品牌和规模经济才能助推垄断的持久性和生命力。

  垄断企业之所以垄断,最核心的特征,在于这些企业做到了“与众不同”。当然,与众不同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以此来不断赢取顾客的“忠诚度”。如iPhone的成功,在于iPhone时尚、可爱、易用,让人一见倾心,加上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如果有一天,某公司生产出一款手机,让顾客觉得比iPhone更加动人,商业模式更加独特,iPhone不再“与众不同”,那就只能重复诺基亚的覆辙了。 毫无疑问,企业能垄断绝对能够取得最大利润值,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更为有利。那怎样才能垄断呢?彼得。蒂尔给出了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占领小市场:从小市场起步,宁可做小也不能做大,目的是先立足。然后,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垄断某个行业或品类。因为垄断,才能获取巨额利润。因为利润,才有能力攻城略地,构建帝国。扩大规模:由利基市场逐步扩大,培养和迎合顾客“满意度”。

  循序渐进、有纪律发展壮大市场。由核心事业逐渐向外扩张。破坏性创新:用科技创新低价推出一种低端产品,然后改进,使产品升级换代。且扫除一切障碍,不破不立。同时,为获得创新优势,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它最相*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拥有真正的垄断优势。公司必须力争做到10倍的改进,稍有改进对终端用户来说就是毫无改进。假设你开发了新的空气净化器,比现有技术的效率高20%——这是实验室数据,但实验数据还要扣除新产品在实际市场中面临的生产成本以及风险。而且即使你的产品确实给顾客带来20% 的改进,由于人们*惯了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销售该产品时,你也一定会受到质疑。只有10倍的改进,你的产品才能给客户带来明显的优势。

  在第六章节有个四象限的分类,我对这四象限的分类很感兴趣。他把象限分为未来是否明确和态度是悲观还是乐观。并且用1950-1970年的美国(明确乐观) 现在的美国(不明确乐观) 现在的*(明确悲观) 和现在的欧洲(不明确悲观) 来说明这四个象限的状态。同时把哲学家的对未来的看法也按这四个象限划分。彼得蒂尔认为对未来明确乐观是最佳状态,会极大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明确悲观则人们会倾向于保守和储蓄。不明确乐观很可能造成虚假繁荣,最终导致崩溃。不明确悲观则可能造成享乐主义和破罐破摔。其实对一个人

《从0到1》读后感2

  六月份买的书,拖拖拉拉,到十一月份才拿出来读,已经记不清当时买的初心是什么了。是为了拼单,还是别人推荐?又好像是想要创业,好在20xx年把它读完了,还是很开心。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这句话源于书的封面。看完一遍之后,总觉得不过瘾,书中很多的观点无法完全理解,所以读三遍以上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每个想要创业或正在创业的人。另外,书中的很多观点非常清晰、实际、有力度。

  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书中提到的科技、创新、合作、竞争、垄断。

  先来说说,科技和创新。大部分人认为世界的未来由全球化决定,但事实是—科技更有影响力。一个新公司最重要的力量是新思想,新思想甚至比灵活性更重要。而每个初创公司必须做的思维运动便是,质疑现有观念,从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接着来说说合作,我把它分为三类:一是与其它公司合作,作为一个初创公司,需要和其他人合作来完成工作,但也需要控制规模,使组织有效运转。二是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合作,公司内部团结对公司来说非常重要,既能保证公司以高效率快速运转,也可以省去很多烦心事,没有必要整日围绕勾心斗角而耗去很多的精力。我很喜欢内部团结的公司,虽然我现在的公司还没走达到想象中的团结一致,但至少同事间的关系还不错。三是,公司合伙人之间的合作。选择合伙人就像结婚,而创始人之间闹矛盾就像离婚一样令人不快。每段关系开始的时候都很乐观,而冷静地思考以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就不那么令人愉悦了,因而人们都不去想。但如果创始人之间有不可调解的矛盾,公司将深受其害。所以,公司的基础很重要,基础没有打好的初创企业是无法挽救的。最后来说说,颠覆我原有认知的竞争和垄断。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只要有特色,就一定具备竞争力,一定可以赢。然而,我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激烈的竞争。处于*衡竞争中的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哪一天消失了,对这个社会并没有什么影响;而如果一个垄断企业在某一天突然消失了,那所产生的影响必然是巨大的。在商界,*静态即静态,静态就是死亡。垄断并不是商界的症结,也不是异常存在,而是每个成功企业的写照。

  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从0到1》读后感3

  去年非常火的一本书《从0到1》终于有机会拜读,书中讨论了很多问题,几乎涵盖了一个初创企业要面对的方方面面。书的一开头就引来了一群牛人的名言:Facebook创始人、特斯拉创始人、GE、CEO、网景联合创始人等等,还有《经济学人》、《财富》、《科克斯书评》的大力推荐。这样的开篇令人觉得这是一种普通的成功学书。鉴于自己知识基础有限,以下部分会引用一些高手们的观点。

  书中指出初创公司最重要的是新思想、新思维,敢于创新,能有共同梦想的人一起规划并铸就新的未来。在创新的路上要获得成功,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需要有质疑的胆量和勇气,从0开始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他们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在技术上,无法替代、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创造更好的新事物,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丰富了社会、世界的需求,成为让社会更美好的推动力。粗粗读来也不觉有新意。但书中对“垄断企业”的描述令人很感兴趣。彼得。蒂尔给出了垄断企业的四大特征: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专利技术:公司最实质性的核心优势,很难被其他公司复制,最好领先行业*均水*10倍以上,实质上是全新的产品。网络效应:使用的人多,产品更有用。产品更有用,使用的人就会越多。形成网络效应的企业,必须从非常小的市场做起,比如Facebook。规模经济:服务性企业难成垄断企业,单纯扩大规模,如开多家瑜伽馆,只能获取有限的利益。产品不需要重复投入,以更高的销量来分摊,边际成本趋*于零,这样才是真正的规模经济。品牌优势:打造强势品牌是形成垄断的有力方式。品牌经营靠的不是理念,不是明星,而是实力。他觉得没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来发展。理论上大谈特谈,甚至在其中他对谷歌、Facebook、亚马逊、苹果等赞誉有加,而对微软*板、Xanadu、雅虎等颇有微词,这方面我觉得不是太让人信服。万能的苹果几乎垄断了智能手机行业的利润,是彼得。蒂尔很喜欢引用的成功典范。但对照上述四大特征来看,并不完全符合,苹果是智能手机行业的后来者,从专利技术方面并没什么优势;另外三个特征,换成谁成功都一样,与其说是形成垄断的原因,不如说是成功之后垄断的结果。九十年代的诺基亚,如今的三星,也拥有上述四个特征,但是无法和苹果相披靡。不管是哪种创新模式,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才是铸就垄断的王道;品牌和规模经济才能助推垄断的持久性和生命力。

  垄断企业之所以垄断,最核心的特征,在于这些企业做到了“与众不同”。当然,与众不同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以此来不断赢取顾客的“忠诚度”。如iPhone的成功,在于iPhone时尚、可爱、易用,让人一见倾心,加上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如果有一天,某公司生产出一款手机,让顾客觉得比iPhone更加动人,商业模式更加独特,iPhone不再“与众不同”,那就只能重复诺基亚的覆辙了。毫无疑问,企业能垄断绝对能够取得最大利润值,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更为有利。那怎样才能垄断呢?彼得。蒂尔给出了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占领小市场:从小市场起步,宁可做小也不能做大,目的是先立足。然后,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垄断某个行业或品类。因为垄断,才能获取巨额利润。因为利润,才有能力攻城略地,构建帝国。扩大规模:由利基市场逐步扩大,培养和迎合顾客“满意度”。循序渐进、有纪律发展壮大市场。由核心事业逐渐向外扩张。破坏性创新:用科技创新低价推出一种低端产品,然后改进,使产品升级换代。且扫除一切障碍,不破不立。同时,为获得创新优势,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它最相*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拥有真正的垄断优势。公司必须力争做到10倍的改进,稍有改进对终端用户来说就是毫无改进。假设你开发了新的空气净化器,比现有技术的效率高20%——这是实验室数据,但实验数据还要扣除新产品在实际市场中面临的生产成本以及风险。而且即使你的产品确实给顾客带来20%的改进,由于人们*惯了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销售该产品时,你也一定会受到质疑。只有10倍的改进,你的产品才能给客户带来明显的优势。

  在第六章节有个四象限的分类,我对这四象限的分类很感兴趣。他把象限分为未来是否明确和态度是悲观还是乐观。并且用1950—1970年的美国(明确乐观)现在的美国(不明确乐观)现在的*(明确悲观)和现在的欧洲(不明确悲观)来说明这四个象限的状态。同时把哲学家的对未来的看法也按这四个象限划分。彼得蒂尔认为对未来明确乐观是最佳状态,会极大的促进社会的发展。明确悲观则人们会倾向于保守和储蓄。不明确乐观很可能造成虚假繁荣,最终导致崩溃。不明确悲观则可能造成享乐主义和破罐破摔。其实对一个人

《从0到1》读后感4

  21世纪,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而就在这场*卷全球的浪潮中,商业经济对全球未来的发展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商业如何唤醒未来呢?

  其实,任何个人或企业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因而我们不能只是永远停留在模仿的层面,不断的累积着从1到n的过程,我们必须要创造,才能实现从0到1得突破。

  其次,我们又该如何创造,创造什么呢?

  找到自己的独特所在加以利用,并动用大脑的智慧创造一个全新的事物,方法甚至价值。然而要想创造全新的事物或彻底改进一种已经存在的事物,一个企业在运行时就必然要经过占领小市场、扩大规模、破坏性创新(避免不了恶性竞争)、后来者居上(一开始的市场份额只会让你略显身手,一定要形成现金流)的'过程。而由于竞争的存在,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须知在商界,*衡态即静态,静态就是死亡,企业失败更多是由于无法逃脱竞争,这时聪明的投资者企业家更善于运用规避竞争的方法,借此来保证自己企业的生命力。

  所以,在这场全球化浪潮中,重点就在于怎样才能有效的规避竞争。而规避竞争的的核心就在于创新。上文提到的破坏性创新本质上不能等同于创新,凡创新必然带有可操作性的属性。千禧年的一场金融危机,让全球万千互联网公司都化为泡沫,本书中所讲的硅谷公司自也不能幸免,可最终硅谷创始人还是凭借强大的融资战略挺了过来。一场金融危机让好多企业家开始追求精简保守的发展理念,然而大胆有谋识的企业家却更要尝试探索,结合营销策略和产品内核,打造开拓自己的优势市场,这样才能形成市场支配力,才有更大得自*去运营自己的公司,关心自己的员工。正如书中所述,如今社会生存本身是一件低成本的事情,可谁又甘于只是生存着,不甘心就要去创造,去打造独特,最反主流的行动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丢弃自己的独立思考。

  矛盾的是,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我们宣扬竞争,好像竞争是一种生存观念:通过在竞争中站到最高位才能证明自己是强者。事实却不然,竞争不能带来价值的提升,而是充满破坏力。商界的机会成本向来很高,商界即战场,战场上尤其当今时代,能和*处事就绝不打仗流血。为什么?因为只要开战,必要牺牲,对双方都必然要带来损失。战场如此,商界尚同。我们需要有价值的创新,则初创的竞争压力少,阻力也就少,更容易形成垄断企业,而垄断企业的特征就是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及品牌优势,因此垄断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商界的成功。当然了,毕竟很多时候规避竞争只是一时的,一个企业今天的价值是它以后创造利润的总和,要长久发展就必然面对竞争,实在免不了竞争,还不能把对手打败,那就和对手联合。

  最后,未来不是自行发生的,那又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这是一个全球化时代,新科技飞速发展,各种清洁能源迅速崛起,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未来的任何时刻都是不明确的。面对不明确的未来,我们是该悲观还是乐观呢?不应该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金融是多样的不确定的,但也正因此,才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世界不停变化,我们就更要努力适应这种变化,使得规划始终优先于机遇。

  这就不得不提到幂次法则了,幂次法则不仅对投资者有价值所在,而对每个人都很重要。那么什么是幂次法则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指数方程,就好比花园里20%的豌豆荚产出了占总量80%的豌豆,是一种异乎寻常的以少胜多的模型。借助幂次法则的力量,我们可以挑战世界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我们要以敏锐的目光注意到别人不曾关注的角落,并抓住良机,持续健康生长。

  未来说到底是由人民的创造力推动而发生的。因而对一个初创公司而言,领导者万不能出现重大错误决策,因为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些大框架基本不会再变,而只考虑细节修改。比如美国宪法只修改了17次,在以后的发展中并不会大修宪法,而只是在细节上变化或者补充。特立独行的个性是驱动公司进步的引擎,然而这种独特需要勇气。lady gaga服装怪异,若是走在街上,怕是会被当成疯子一样的看待,可谁能说她不成功呢。乔布斯时而严肃的可怕,时而疯子一般张狂,他同时将两种对立的,矛盾的特质结合起来,既是局内人又是局外人,普通民众做不到,也难怪他是天才,才一个苹果转动了世界。

  科技发展,于是开始有人担心人工智能终究会取代人类。而在本书中,作者认为计算机和人类之间在需求判断和数据处理方面有本质区别。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是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逃避竞争的唯一方式。它们再强大,可就是取代不了人类,而只能起补充作用。它们不会提出需求,所有价值流向人类。因而,对于不明确的未来,我们依然可以乐观。

  那在我看来,未来不是自行发生的,它是由创造性需求推动的。

《从0到1》读后感5

  作为前些年一度受企业家和商界最受推崇的一本商业宝典,《从0到1》始终以其清晰逻辑思路,实际又深刻的商业哲学吸引每个从商之人。

  说先来说说什么是从0到1,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与*人所讲的“道生一”的哲学思想有重合,现在的大部分公司都在通过各种商业运营来争夺市场,而很少的企业注重创新,没有实际的核心竞争力,大多陷入了同质化的境地,而作者认为企业应该用一种批判的思维去考虑商业,去做一些突破,他讲发展分为2类,一种叫水*进步(从1到n),一种叫垂直进步(从0到1)顾名思义,真正推动我们发展进步的就是从0到1,而本书的核心就是围绕着0的突破,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维度,并以垄断的方式去占领这个蓝海市场,而作者在书中用了较大的篇幅去阐述垄断,在传统的经济学家看来,垄断会妨碍到市场公*竞争,然而在作者的眼中,在一个法制和商业规则健全的社会,垄断不仅不是商人的罪过,反而是行业内推动创新的催化剂,因为有垄断企业才会不断地创新,维持着现在的地位,而垄断的利润又可以继续支持着公司地运作,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优势。

  书中彼得强调要摒弃竞争思想,并提出行业4个重要的方法帮助企业获得自己的“垄断”,分别是: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优势。专利技术自然不用多说,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产业,产品才是核心竞争力,对产品迭代优化和对新技术的不断追求才是成为行业的龙头的因素,网络效应,其实应该属于社会传播的领域,要打通产品销售宣传渠道,让跟多人知晓,更多人使用,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做到边际成本尽可能降低成本达到规模化,做好企业的品牌形象的定位和差异化才能脱颖而出。

  但说到底,再多的方法论都要根据瞬息万变的商业形势而改变,本书想传达的是一种商业哲学,一种勇于创新的理念,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成为标杆。


从0到1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 (菁华5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散文,文章写得非常好,不仅构思严谨,而且文章中的语言极有特色,令人叫绝。细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鳖,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现今,城市里的孩子已经几乎不可能体会到鲁迅幼时的欢乐了;而说起童年乐事,哪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没有一箩筐呢?百草园中的蟋蟀、何首乌,美女蛇的传说,又何曾异于我们穿着短裤下河摸虾、上树捉鸟呢?那别了“野孩子生活”的入学,那听老先生抑扬顿挫地朗诵,“我便疑心那是极好的文章”,又和我们既因留恋“捉蝌蚪”的生活而逃学,却又要享受读书识字在父母面前“显摆”的快乐心理有何不同呢?

  只是,城市里已经消失了这梦境一般的儿童乐园。

  成年的鲁迅是一个战士,一个不偏不倚的、浪漫的战士。战士不总在冲锋陷阵,战士更懂得享受生活,享受美好的回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语言优美,还能时不时地勾起读者对童年的回忆,真是一篇令人叫绝的好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2

  暑假期间,利用空闲时间读了《朝花夕拾》,其中我感触最深的便是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这篇文章记录了鲁迅在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所发现的乐趣。

  那个荒芜的百草园,生长着各种不知名的杂草和虫蚁鸟兽,而鲁迅却从中发现了无限的乐趣,这有高大的皂荚树,也有矮小的珊瑚珠,还有轻盈的叫天子。偶尔翻开石头,还能发现其中的虫虫蚁蚁,更是增添了无限乐趣。鲁迅在那里发现探求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妙,满足了那颗好奇的童心,他置身于百草园中,抛开一切烦扰,尽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3

  这是一篇描述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主要描述了两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百草园——“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我”的学堂。

  我原以为*代孩子的娱乐很少,可没想到,单是作者家后面一个普通的长满野草的“百草园”,就能为“我”带来无限的乐趣。之后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词语,写出了景物带给他的安宁以及昆虫带给他的动感。动静结合,再加上朴实的、本身就有无限趣味的泥墙根、小草作背景,是少年鲁迅爱它的原因。

  “我不明白……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要去“三味书屋”念书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而“三味书屋”也并非那么无趣:师生一齐念书,孩子们就在一齐偷偷做戏、描绣像。好一个生动地童年生活场景!

  这篇文章文笔优美,满是作者对童年的向往。正当童年的我也在其中看到了自我的影子。

  记得三年级的一个周末,我和爸爸做了一个小碟子,装上了小米,放在阳台栏杆上。因为我们发现,最*有许多鸟儿像是找不到吃的似得,在天空中有气无力地飞着,看见小虫子就“哄抢”,必须是虫子少了。我们只想给它们喂食,可没想让它们在那里安家。几天后,鸟儿们陆陆续续地来吃小米了,而我就像少年的鲁迅,偷偷滴看着来吃食儿的小鸟儿们。

  又过了几天,我发现一只鸟儿落在了栏杆上,吃了食儿后却不走了。也许是它挑中了这块遮风挡雨的“宝地”吧。我正要去轰走他,爸爸却说:“别忙!”看了一会儿,说:“这只麻雀腿上有伤。我们把它放到花架上去吧!”我走过去,它用惊恐的眼神看着我,却又无力飞走。我捧起它,它却挣扎着要飞。最终,我在花架上选了一块舒适的地方,给它安了家。

  经过几天的休养,它最终能跳跃了!又过了几天,它完全康复了!但这也意味着要分别了。一个晴朗无风的日子,我捧起它,站到阳台栏杆后,像文中的鲁迅一样,惋惜地望着它,说:“小鸟儿,再见!”它彷佛也明白了我的意思,望了望我,之后又扭头望着蓝天,眼中射出渴望的光芒,张开翅膀,振了振,朝着万里无云的蓝天飞去……

  这真是一片好文章!我不但在文中找到了自我的影子,并且明白了“要抓住时间,别荒废了童年”的道理。古人曾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别让自我长大后,空悲切,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同学们,你们也来读读这篇文章吧!必须会有不一样的、新的感悟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4

  星期四,我看了《诵读经典品味越韵》中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诗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主要讲了:屋主寿镜吾是绍师兴城里有名的塾。他20岁中秀才,在自我家中设馆授徒,以教书为业。他制定学规,从严治教,每年收学生不超过8人。他对学生要求严而有度,待人以宽和为怀。发现有学生不认真读书,到后院去玩时,他只是大声叫道:“人都到哪里去了”待到大家陆续的回来时,他也只是瞪几眼,督促大家读书而已。他也备有戒尺,但不常用,学生有违反塾师的也只是在学生手心上轻轻地打记下以示惩戒,不像别的塾师,要把学生的手心拗弯,将手背顶住桌角用力痛打,以示师威。教学之余,他常以读书自娱。每当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时,他便吟诵自我心爱的古赋,并且摇头晃脑,显得十分投入,也很有点幽默感。放学时,他会亲自把学生送出大门,站在石桥上观察良久,看学生在路上是否有打闹的情形,直到学生走远,他才放心地踱回书房……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期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不期望被父母,家奴管着。

  有空时我还要看看《诵读经典品味越韵》中还有什么趣味的童年乐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5

  上了初中以来,我们就在课本上学过了这篇课文。现在寒假里,唐老师让我们读的《朝花夕拾》中又出现了这篇文章。再读一番,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情感,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a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老师管束着,这也是我们所有孩子的企盼。

  现在,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学*,也少了许多自由。*日里,我们早上5:50就得起床,一直到晚上9点左右才能休息。一天下来,已经很累了。本来想趁寒假暑假休息休息,没想到假期里爸爸妈妈安排得更“紧凑”。

  我多么盼望大人们能带我到海边、郊外玩耍。每当海水涨潮时,我就光着脚丫,卷起裤脚,在沙滩上挖螺、捡贝壳、捉小鱼、放风筝……春天,去郊外踏青,去享受春日的阳光;秋天,迎着**的凉风,在田野上四处奔跑……那种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定然和在“百草园”里玩耍的鲁迅先生有着同样的快乐。

  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心中不由得想要以后建立一个像“百草园”一样的园子,还孩子一个像鲁迅一样绿色自由的童年。


从0到1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5)

——从0到1读后感 (菁华5篇)

从0到1读后感1

  买它是因为被他的名字所吸引。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充盈,思维不断地变迁,我们会越来越多的思考我到底要的是什么?为什么我没有办法得到?我们希望通过一定的可行方法来指导我们:究竟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我想要做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想法和概念是完全值得学*的.。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了再下锅,就像我们开车时不能等所有的红绿灯都变绿了才开始出发一样,荒唐无稽,也永远没办法出发到达目的地,最重要的是开始。

  书中更像一位成功商人的经验自述和看法,当然,从名头上来说确实很牛逼,至少别人是比我成功的。我一项的学*原则是:只要别人在某方面做的比我厉害,那就说明人家确实是在某方面值得自己学*的,用事实打自己脸,不要固执己见。

  耐心的读完了整本书,发现干货量在比较接地气的商人传记里面并不显得特别出类拔萃,整体思维有,但是偏空洞,并没有涉及怎么教人去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解决企业经营中的某些问题,或者说把自己遇到的困境和心理斗争、思考方式描述出来,让人更加信服。

  年龄越大,越要踏实。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少年时最喜欢看的电视剧是《士兵突击》,最喜欢许三多那一步一步的憨劲儿,你会感觉快乐又充实,虽然比较累,而且在外人眼里看来好像是一个傻子,但是最后这个傻子走出了很多聪明人都没有达到的高度。

  社会发展步伐越来越快,我们越来越焦虑,成功的速度赶不上年龄的增长速度。时而振奋,时而迷茫,时而觉得自己是有理想的热血青年,时而复盘时觉得自己啥也没有,啥也不是。

  别着急,慢慢来;越急越要慢慢来。

  每一次读新书都感觉是一次新生,你在翻阅老前辈的故事,帮你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帮你教诲人生、激你奋进。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筛选适合自己的,慢慢扩充自己的内心世界,每一次细微的感悟都值得被肯定,因为它代表着我们在思考,在前行。

  多看看别人的故事,你会与众不同。

从0到1读后感2

  去年非常火的一本书《从0到1》终于有机会拜读,书中讨论了很多问题,几乎涵盖了一个初创企业要面对的方方面面。书的一开头就引来了一群牛人的名言:Facebook 创始人、特斯拉创始人、GE CEO、网景联合创始人等等,还有《经济学人》、《财富》、《科克斯书评》的大力推荐。这样的开篇令人觉得这是一种普通的成功学书。鉴于自己知识基础有限,以下部分会引用一些高手们的观点。

  书中指出初创公司最重要的是新思想、新思维,敢于创新,能有共同梦想的人一起规划并铸就新的未来。在创新的路上要获得成功,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需要有质疑的胆量和勇气,从0开始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他们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在技术上,无法替代、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创造更好的新事物,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丰富了社会、世界的需求,成为让社会更美好的推动力。 粗粗读来也不觉有新意。但书中对“垄断企业”的描述令人很感兴趣。彼得。蒂尔给出了垄断企业的四大特征: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专利技术:公司最实质性的核心优势,很难被其他公司复制,最好领先行业*均水*10倍以上,实质上是全新的产品。 网络效应:使用的人多,产品更有用。产品更有用,使用的人就会越多。形成网络效应的企业,必须从非常小的市场做起,比如Facebook。规模经济:服务性企业难成垄断企业,单纯扩大规模,如开多家瑜伽馆,只能获取有限的利益。产品不需要重复投入,以更高的销量来分摊,边际成本趋*于零,这样才是真正的规模经济。品牌优势:打造强势品牌是形成垄断的有力方式。品牌经营靠的不是理念,不是明星,而是实力。他觉得没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来发展。理论上大谈特谈,甚至在其中他对谷歌、Facebook、亚马逊、苹果等赞誉有加,而对微软*板、Xanadu、雅虎等颇有微词,这方面我觉得不是太让人信服。万能的苹果几乎垄断了智能手机行业的利润,是彼得。蒂尔很喜欢引用的成功典范。但对照上述四大特征来看,并不完全符合,苹果是智能手机行业的后来者,从专利技术方面并没什么优势;另外三个特征,换成谁成功都一样,与其说是形成垄断的原因,不如说是成功之后垄断的结果。九十年代的诺基亚,如今的三星,也拥有上述四个特征,但是无法和苹果相披靡。 不管是哪种创新模式,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才是铸就垄断的王道;品牌和规模经济才能助推垄断的持久性和生命力。

  垄断企业之所以垄断,最核心的特征,在于这些企业做到了“与众不同”。当然,与众不同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以此来不断赢取顾客的“忠诚度”。如iPhone的成功,在于iPhone时尚、可爱、易用,让人一见倾心,加上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如果有一天,某公司生产出一款手机,让顾客觉得比iPhone更加动人,商业模式更加独特,iPhone不再“与众不同”,那就只能重复诺基亚的覆辙了。 毫无疑问,企业能垄断绝对能够取得最大利润值,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更为有利。那怎样才能垄断呢?彼得。蒂尔给出了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占领小市场:从小市场起步,宁可做小也不能做大,目的是先立足。然后,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垄断某个行业或品类。因为垄断,才能获取巨额利润。因为利润,才有能力攻城略地,构建帝国。扩大规模:由利基市场逐步扩大,培养和迎合顾客“满意度”。循序渐进、有纪律发展壮大市场。由核心事业逐渐向外扩张。破坏性创新:用科技创新低价推出一种低端产品,然后改进,使产品升级换代。且扫除一切障碍,不破不立。同时,为获得创新优势,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它最相*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拥有真正的垄断优势。公司必须力争做到10倍的改进,稍有改进对终端用户来说就是毫无改进。假设你开发了新的空气净化器,比现有技术的效率高20%——这是实验室数据,但实验数据还要扣除新产品在实际市场中面临的生产成本以及风险。而且即使你的产品确实给顾客带来20% 的改进,由于人们*惯了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销售该产品时,你也一定会受到质疑。只有10倍的改进,你的产品才能给客户带来明显的优势。

  在第六章节有个四象限的分类,我对这四象限的分类很感兴趣。他把象限分为未来是否明确和态度是悲观还是乐观。并且用1950-1970年的美国(明确乐观) 现在的美国(不明确乐观) 现在的*(明确悲观) 和现在的欧洲(不明确悲观) 来说明这四个象限的状态。同时把哲学家的对未来的看法也按这四个象限划分。彼得蒂尔认为对未来明确乐观是最佳状态,会极大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明确悲观则人们会倾向于保守和储蓄。不明确乐观很可能造成虚假繁荣,最终导致崩溃。不明确悲观则可能造成享乐主义和破罐破摔。其实对一个人

从0到1读后感3

  昨天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中文版的从0到1,其实作为一个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并不是找到开启商业的秘密,反倒像副标题所指出的,能够让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思考。

  相信打开这本书的人一定都会被peter的第一个问题所吸引、产生困惑、渴望得到解答。

  问题是:“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我认为在整本书的都始终贯穿这个问题的精髓,你需要和别人不同,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哪怕是疯狂的、神经质的想法,那些独特性不要随着社会规范化的教育被消磨殆尽。

  peter指出,做企业和做人是一样的,只有保持自己的与众不同才会有从0到1的可能性,*庸的、大众的、普遍化的思维即使创造了企业,取得了利润,也始终在0到N之间徘徊,仅仅是为全球化做了贡献,并没有推动人类的进步。

  这本书有两个点给我启发,第一个是对未来的态度。第二个是初创公司和人生的类比。

  先说第一个,peter将人对未来的态度分为对未来不明确的悲观主义、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义和对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

  这四个维度恰好涵盖了大部分人对于自己人生的态度,只不过很多人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走一步算一步,你属于哪一类呢?甚至说,根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概念,只是这么随时间活着而已。我们不想peter那么宏伟的,我们只谈自己的人生态度。

  现在的我,属于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者。我知道自己*五年的人生规划,我要走什么样的路,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而不是为了赚钱随便去找一份工作,但同时,没有迈向社会让我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一些盲目的乐观,往往是这种乐观激发了我拥有斗志、激情和必胜的信念。但这究竟会保持多久呢?说不定只是一两年而已,也许在计划失败后我陷入了悲观的情绪,但我会时时刻刻谨记,不论自己是悲观还是乐观,永远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态度,这样便知道自己顺应着怎样的轨迹向前,而不是盲目、被迫选择了一条自己并不理想的生活。

  也就是说,即使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未来是无法明确的,但你一定要把握和明确自己人生的小方向。

  第二个是peter在创业初期所说的风投组合概念,在投资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不要把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分化风险,但人生和风险投资恰恰相反。一个人不可能为了拥有多元化的人生同时留住十几种可能性差不多的职业。人生是赌所有家当,孤注一掷,不留后路。

  然而peter说学校交给我们的是无差别一般知识,导致现在学生已经成为流水线上的作业,毫无特色,没有差异。我身边毕业的同学大多都进了银行,要么都是在考公务员,其余的等父母安排工作。特别好笑的是,有一个走关系进银行的同学在拿到offer那天请小学同学组织聚会,底气十足的好像自己已经是金融界娇子了。在一般大众看来的成功和出息其实并不是那么正确,也没有必要去羡慕或妒忌,你有属于自己的道路,关键的是,不要人云亦云。

  同时,教育将许多人教育成“你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好。显然,这也是工作中领导的要求,但peter告诉我,做什么非常重要!你应该将你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而且在此之前要仔细想想是不是有意义有价值。

  这两点告诉我一个道理,全能型人才也许是个骗局,多元化人生也基本属于迷茫状态。所以,不论你是否创业,都应该想想自己是不是应该找到自己明确的、为之努力的事情,哪怕是一个小计划、小目的。就像这本书中的“大学炸弹客”说的,我认为很有道理哎,那就是:

  1、稍作努力即可达到的目标

  2、不懈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3、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的目标

  好的人生不就是努力实现前两个,创造各种条件让未来,3成为2,再成为1么。

从0到1读后感4

  Thiel作为本人的男神,《从0到1》火简直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当然最主要的是因为中信将这本书引入*,正是在去年中旬得知此书要引进*,所以一直没有**的去买原版。但是当我在图书馆阅读此书时,一旁的同学用一种鄙视的眼光看着我,这种眼神是为成功学畅销书量身定制的“鄙夷"。

  不得不说,《从0到1》从章节开始,就透着一种成功人士传授商业秘籍的”畅销书策略“,也使我一度后悔买来这本书。但是抛开对商业类书籍的成见,本书从一开始就提供了读者一个清晰的思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提供条件,给出证明,分析结论。我的理解是,从第一章开始,Thiel就鲜明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不是写一本成功创业的秘籍,我是写一本批判性的思想指南。“是的,他没有提出跟书中内容相关的观点,而是先撇清了自己这本书和其他商业成功学书籍的不同。但是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感情色彩被注重强调——批判。我认为本书首要的关键词就是”批判“。

  这种批判色彩无疑带出来书中的两个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探究一件事情的秘密在哪里,是什么?前一个问题是Thiel在面试自己的员工时提问问题,后者是作者对目前人类社会的行为批判。个人的理解,会倾向于认为本书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作为一本通俗读物,首先要做的是旗帜鲜明,而不是按照严谨的学术思路阐述问题。所以我很快地抽离出了Thiel试图传递的核心观点:

  第一、社会进步分为两种,垂直进步和广泛进步。前者是从0到1,是社会质变的过程;后者是从1到无穷,是社会的量变过程。对于个人而言,Thiel为我建立一个重要的坐标系,成功地帮助我梳理接触到当下诸多商业创新的本质,我能够利用作者对社会进步的两种描述,为目前眼花缭乱的商业创新和互联网明星清晰的定位。同时可想而知,Thiel的观点自然是认为从0到1的垂直进步更应该被提倡,目前出现的互联网狂潮像是一个“字符”上的复制工作。

  第二、商业社会呈现出了竞争和垄断,而资本主义并不与“竞争”是亲密,而是与“垄断”考靠得更进。经典市场理论告诉我们竞争和市场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而对于厂商而言,垄断才是动机。Thiel认为全球化带来的是替代和竞争,而企业想生存,不是企图用竞争动机战胜对手,而是用垄断动机获取生存空间。简单而言,就是这不应该是一场零和博弈。

  第三、从事物的本质出发会发现,我们应该提倡垂直进步、追求垄断、选择长期目标。

  那么什么是事物的本质?作者在提出鲜明观点后,及时的给我们阐述了他认为的事物本质是什么。个人认为,从此部分开始,Thiel开始展现一个IT男神应有的思想厚度,也正是因为这部分内容,使得全书从一本简单的商业指南,变成了Thiel个人投资和创业哲学的展示。

  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第一个本质是专利技术。并且Thiel强调,垂直进步和广泛进步的差别,在专利技术上不是简单的技术数量多一些的问题,而是整个量级要发生一个变化,至少超出10倍的数量,才能成就所谓的市场垄断。

  第二个是网络效应,也就是社交网络带来的指数增长。Thiel觉得这个效应被市场所忽视,本人认为市场并不是无视互联网的指数效应,而是不同的产品无法具备同样好的网络效应,同时也体现出对于网络效应我们仍缺乏理解和运用,被产品类型所局限。

  第三是规模经济,这无疑是互联网领域对经典经济学“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突破。

  第四是品牌优势,Thiel拿来苹果举例,在品牌优势下苹果的产品形成了一种垄断。

  作者在系统的阐述完他对事物本质的阐述后,不忘强调我们存在的历史阶段。此部分是见Thiel对商业和互联网理解见功力的地方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去丈量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能够真正的抽离处我们必须理解的事物本质。

  Thiel强调的一个现实是,全球化带来的竞争是一种替代性的发展,用发展*家的成本优势代替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用新兴市场代替成熟市场。Thiel不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达尔文主义能给我们带来好结果,因此一方面批判全球化没有带来“*”的世界,而是带来了一场优胜劣汰的零和博弈。另一方面作者给出了他认为的出路,他所判断的互联网社会是协作补充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企业寻求各自的垄断,抛弃单一化的市场竞争;人类和机器不会出现危机,人机合作才是未来的趋势。

  作者强调的另外一个现实是,我们现处的人类社会充斥着一种乐观主义,这种乐观主义并不是来自于对未来明确的乐观判断,而是一种不明确的判断。Thiel以时间为轴,给不同时期的美国社会做了在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上的标注,70年代的美国是对未来明确判断下的乐观主义,而现在则是不明确的乐观主义,这导致了我们彷徨于选择,倾向保守和自满,金融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佐证——因为金融提供了一个让我们规避风险的方法,人们不知道未来该向何方,于是我们在原地打转。

  第三个现实是我们现在缺乏对秘密的探究,无论自然界还是人本身。我个人理解为,正式在一种不确定的乐观主义气氛下无论精英和大众都举步不前,对于秘密缺乏兴趣。Thiel则强调我们只有去探索秘密才能发掘真正的价值。对于公司而言,只有探索秘密才能发掘需求和市场;对于个人而言,只有探索自身的未知才能发现潜力。

  第四个现实是幂次法则深埋在日常生活中。这为网络效应提供了支持。

  那么作为一个创业者该如何做呢?Thiel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创业“导师”并非只有摧毁,没有重建。作者给出了几点思路,虽着墨颇多,本质上个人理解无非包括五个主要的内容:

  第一、先占领细分市场。这仿佛同KK在《失控》中的观点有类似,从创新来自边缘。将小市场理解成为一个边缘并无不妥。Thiel举出的Facebook的例子很好的诠释了一个不起眼的边缘甚至都不被认为是一个市场,但是对于一个以垄断为目的公司,从小市场开始是正确之选。

  第二、作者在具体如何实现从小市场实现企业成长的阐述时,强调扩张要有纪律性,充分运用幂次法则,同时产品和销售要

  第三、破坏式创新。Thiel认为破坏式创新不是为了破坏而破坏,而是为了创新而破坏,Thiel对破坏式创新对市场巨无霸的冲击态度是暧昧的,当然不提倡直接上来就撼动主流市场,也体现了作者提倡垄断而非竞争相关,从细分市场中寻找垄断比与大企业竞争更容易存活。

  第四、制定长期计划,而不是短期选择。因此对于企业价值的衡量最终还是要回归长期现金流,热点和短期营收表现应该是被剔除的干扰。

  第五、垄断!垄断!垄断!无论是从细分市场切入,还是产品快速推进,包括破坏式创新,可以看做是垄断类型企业的特征,同样也可以看做是创业的指南。

  当然,除开以上所提到的内容,本书中仍然强调了一个Thiel在风险投资界很出名的一个观点——公司如果起步是失败的,将无法挽回。

  就本书而言,我无意对书中的创业观点和指导做过多赘述。吸引我的远不是具体的创业操作指南,而借助创业与投资的话题,Thiel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思路,这就是如何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如何看待现在互联网热潮,什么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Thiel同许多投资领域的智者一样,在一个浓缩的投资空间里践行着每个投资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经验。正如作者在书中最后写到的一样:

  “我们是否在整个宇宙范围实现“奇点”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抓住独一无二的机会,在日常工作中创新。对我们——全宇宙、全球、全国、全公司、整个人生那只此刻最为重要的是——独特。”

从0到1读后感5

  Pay pal的创始人,创投大师彼得·蒂尔的《从0到1》风靡世界。书中,他向我们传授了很多创业经验,对于企业管理者或是创业者,这些经验都十分有益。虽然未能透彻领会、理解,但书中的很多观点,我闻所未闻,有耳目一新之感,可读性很强。

  从0到1,而非从1到N,从0到1意味着完全地创新,而不是一味的复制,这一观点贯穿全文。从0到1是开创性的,意味着从无到有,这是质变,而从1到N则是从有到多,这个是量变。

  完全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强大武器,反之,盲目复制,将大大降低企业竞争力,于整个社会亦无任何促进作用。简而言之,第一个进入市场的人可以挣到很多的钱,而一窝蜂的进入,复制、抄袭只会让大家都无利可图。

  以打车软件为例,滴滴、快递、优步,在嗅到打车服务行业的空白及良好收益的商机下,一窝蜂、纷纷进入打车软件市场,你优惠,我更优惠,烧钱战争一度愈演愈烈,可”百团大战”后的结果就是盲目战争无赢家,获利微薄自叹气。

  今年的社区O2O亦如此,一旦某个市场有利可图,大家就都从1到N开始复制,其后就是无休止的竞争,烧钱。对于企业来说,特别是初创企业来说,陷入这样的竞争,复制,将是噩梦一场。而对于企业来说,也很难获得跨越性的发展。

  书中第二个观点既是垄断与竞争。在大家纷纷提倡竞争好的大环境下,彼得却颂扬垄断。在垄断与竞争两者中,一个企业倘若能够在市场中取得垄断地位,很容易攫取巨额利润,而在完全竞争中,却很难得到超额利润。彼得通过此书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与其在红海中竞争以获得微小的利润不如退一步在蓝海中获得巨额利润。

  当然,获得垄断地位并非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而是通过企业的创新与技术发展自然而然的在自己所处的某个市场中取得垄断的地位。取得垄断地位需要企业明确发展方向,在自己有优势的市场上深耕。

  最后一个是帕累托法则以及幂次定律。商业的逻辑常常与我们所想的不一样,帕累托法则很好地诠释了商业的准则,很多我们想当然的准则在商业中是不适用的。了解商业与我们常识的不同之处,同时掌握商业的内在法则,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在商场中游弋,让企业更加成功。

  企业的发展,更多的是呈现指数式的爆发增长,这也是商业魅力之所在。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需要有很好的预见性与足够的信心,即便企业深处,也不放弃,熬过了痛苦的时期,才能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在这一部分,彼得更加侧重的是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待公司的,即如何选好投资公司,从而用最少的资金获得最大的利润。

  彼得给了我们很多全新的观点,这些观点与我们的传统观念相悖,但却非常有道理。无论是企业家,或是创业者,都非常值得一看。


从0到1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6)

——《从地狱到天堂》读书笔记

《从地狱到天堂》读书笔记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从地狱到天堂》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地狱到天堂》读书笔记1

  今天,我读了卷子上的《天堂与地狱》,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自私与无私。我读了这个故事我受益匪浅我以前是有一点自私。但是,我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发自内心的改善我这个自私的缺点。有一次捐款我想向我爸我妈要100元钱,捐给那个同学。可我爸说我傻,我妈就捐20元,后来,我磨了我妈老半天才给我20元。如果我们多捐一些钱,没准,就能治好他的白血病。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私心,不像永远在“地狱”中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无私的,像每天都生活在“天堂”中的人没有私心。我们这个世界就没有了暴力,没有了仇恨。每个人都可以开开心心。你帮我,我帮你,我们就会生活的更好。自私与无私,是不论年龄的大小的。只看你的心里是光明,还是邪恶。我们每个人千万不要被黑暗蒙蔽了双眼,要与自私做斗争,与无私交友。你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多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

《从地狱到天堂》读书笔记2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从地狱到天堂》,我能大概的给你们讲述。

  有个人想看看地狱与天堂的区别。他先来到地狱,地狱的人正在吃饭,但奇怪的是,一个个面黄肌瘦,饿得嗷嗷直叫。原来他们使用的筷子有一米多长,虽然争先恐后的夹食物往各自嘴里送,但是筷子比手长,就是吃不着。

  ‘地狱真悲惨啊!’这个人想,然后他来到天堂。天堂的人正好也在吃饭,一个个红光满面、欢声笑语。但奇怪的是,天堂人使用的也是一米长的筷子,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在互相喂对方!

  我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生活在同样的世界中,但每一个人都要面临天堂和地狱的生活:当我们懂得付出、帮助、爱、分享,我们就生活在天堂;若只为自己,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实质就等于生活在地狱里。

  天堂和地域,就在自己的心中。

《从地狱到天堂》读书笔记3

  与朋友聊天时,常听朋友抱怨,天天上学太苦、生活条件太差,想换一个环境……听到最后,我只能深深感到叹息:人啊,在面对困境时,为何总是首先选择逃离。

  记得一年前看《开学第一课》,主持人做过一个实验,将胡萝卜、鸡蛋、茶叶分别放入清水中煮。主持人说:若将开水比喻为生活的话,鸡蛋、胡萝卜、茶叶便是人们对待生活的三种态度:鸡蛋在生活的打击下将自己封闭起来,变得很硬;胡萝卜则是逆来顺受,变得很软;只有茶叶,它将自己融进生活,改变了对自己不利的困境,变得舒展,将自己的清香分享给了每一个人。

  如今回想起来,主持人的说法,我也有些不赞同:

  一个人,能改变对自己不利的环境固然好,但是,环境岂是轻易能改变的?人,毕竟不是茶叶,生活也不是开水,生活可能如开水般轻易被改变吗?

  所以说,茶叶的.做法,理论上可以通过,但实践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且,在我看来,胡萝卜的做法,其实并不是逆来顺受,任人欺负,它虽然被煮得软软的,但那锅开水不也成了一锅鲜美的胡萝卜汤?胡萝卜不过是用另一种眼光看生活,用另一种方式奉献自己的价值罢了。

  当你用痛苦的眼光看天堂时,你会发现天堂和地狱没有什么两样。

  当你用快乐的眼光看地狱时,你会发现地狱也是另一个天堂。

  当你无力改变你厌恶的生活环境时,你不如换一种角度去看,那时你会发现,你的处境其实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糟糕,倘若你细心地体味生活,也许,在你的生活里,阳光还是一样在普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