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菁华9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读书笔记,红楼梦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

  也许,看过《红楼梦》的大多数人都不理解黛玉,她也无需别人理解,因为不懂得她的人是不会了解她内心深处的向往的。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

  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

  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2

  我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还是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在爱好大团圆结尾的*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很感谢续者高鹗,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让她别了宝玉,我觉得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不过不是有句话说:赛翁失马,焉之非福吗?对于黛玉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的悲剧结局,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地沉睡时,看着宝石仍在凡是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是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也是不赞成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地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颚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地指天愤恨,气极至亡。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到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甚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地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的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问题。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二离开贾府的,否者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斗争,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黛玉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如既往地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像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3

  一袭道袍,飘飘曳曳,宛如天外之人,高洁而不沾染一死凡尘,她就像那年盛开在她庵外的`红梅,美丽而孤傲,妙玉的美丽是上天造就的,但她的孤傲却是命运使然的,自幼多病的她在父母双亡之后孤身一人流落至此,本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怎落得如斯之地步!她就像那一枚明珠却被误投于深海之中,贾府的放荡风气与藏圬纳垢,让她不得不正因保护自我而对别人冷目三分,甚而让别人觉得她“可厌”!无非就是正因她的无权无势与身份低微。

  也许如果没有让她遇到玉贾宝,也许她没有爱上他,甚而为他走火入魔,也许她便会拥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即使一辈子应对清灯古佛,独自老去,她也不会觉得有一丝一毫的空虚,但她见到了他,这个第一个待她*等之人,第一个值得她为之倾心之人,第一个知她甚深之人,在妙玉心中,他是个性之人。

  从受到宝玉称赞时的故作正经到一时真情流露时的面红耳赤,她难道真的是一个心如死灰的道姑吗?不,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十八岁的少女,仅仅是被封建礼教荼毒了思想,她有勇气爱上世俗所不容之人,却没有勇气去冲破那层束缚,她清楚的知道,一但自我不循规蹈矩地做尼姑,她便会与宝玉见面机会也没有,凭借了贾府的势力,岂能容忍此等伤风败俗的事情出现!她只能留意地收拾起所有的心绪,戴上副不可侵犯的圣洁面具。但她真的能如此度过余生?

  虽然红楼梦中有暗示,妙玉会那里获得愉悦,但我觉得高鄂的续书不无道理,在续书中,妙玉被强盗掠走,生死不知,乍看,很悲惨,但我觉得,让她在贾府中受心痛煎熬一辈子是更残忍之事,也许此后的她有了一些转机也未可知。

  正如妙玉在给宝玉的帖子中写到:“槛外人妙玉遥祝芳辰”,槛外人”三个字大有深意,妙玉无疑是聪慧的,她用三个字向宝玉证明心迹,体现她不愿让自我涉足于这纷扰的尘世间,保护自我也保护自我所爱之人,人人都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是千古悲歌,从来没有人注意到妙玉对贾宝玉苦苦思恋,黛玉无疑是愉悦的,她毕竟还有一段完美的憧憬与感情,但妙玉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结局。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4

  仔细想来*古代的小说无非世情、历史、神怪三种被人奉为主流,若论艺术成就之高低,《红楼梦》一书无疑是世情小说的艺术成就的最高点。

  初读红楼,无法体会曹雪芹先生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只觉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所能读懂的不过是贾府的兴衰成败、宝黛的爱情悲剧。那时候,只觉得《红楼》一书是封建女性的赞歌亦是封建女性的诔文。自然,一本书是无法从实际意义上完全与其他的文学作品无丝毫联系,书中还是有其他经典文学作品的影子。仔细对比之下,《红楼梦》与《金云翘传》在故事情节、写作手法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无疑是从前人作品中感悟而来内化于心作品之中的。但是,不同于别的作品的是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刻画细腻且具有灵魂的,每一个都是有血有肉的',或温柔贤惠,或孤僻乖张,或轻狂张扬,或端庄静雅……

  再读红楼时,细细读了“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这一回,不得不感叹作者格局之大、思绪之深。作者写的,是作者的生活体验,是广阔的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是这个时代所呈现的东西。《红楼梦》真真是一曲为这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而怀金悼玉的,真真是为这奢侈腐化、仗势欺人而警告讽刺的。纵使白玉为堂金作马,纵使龙王请不来金陵王,纵使珍珠如土金如铁在这伦理丧尽、奢侈腐败下终究飞鸟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5

  如饥似渴的读完《红楼梦》,静静的合上书,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感慨不已。最初薛王贾史四大家族的荣华富贵令人惊讶,并且也觉得那里的小姐夫人老爷少爷是多么的幸福,确切的说是幸运,他们是那么幸运,出生在那样荣华富贵的家族,衣食无忧。

  后来渐渐地体会到,其实出生在那样家族的人也有许多无奈。外人看来他们是那么幸福,而他们快乐吗?那样的家族中正如皇帝的皇宫中,勾心斗角,人人战战兢兢。一点也不安心。

  有人觉得书中人物中,绛珠仙子林黛玉是最悲惨的,她的心中仿佛永远都是忧伤,每天以泪洗面,以至于黛玉去世很久以后,宝玉走到湘潇馆,还能听到林妹妹的哭声。黛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心中还充满了怨恨和疑问:“宝玉怎么这么狠心?宝玉为什么要娶宝钗?以前的态度和语言都是假的么?”她生前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宝玉,宝玉,你好……”有人猜测,黛玉想说的是:“宝玉,宝玉,你好狠。”也有人想,黛玉想说的也许是:“宝玉,宝玉,你好傻。”我们其实都希望黛玉想说的是后者,因为黛玉误会了,宝玉娶宝钗时,根本没有意识,见人只是傻傻的笑,全府上下只有他蒙在鼓里,在揭盖头之前,他还傻傻的认为娶的是林妹妹。他真正爱的是林黛玉,如果不是,为什么有一次黛玉的小丫鬟跟宝玉开玩笑,说林妹妹要坐船回家,宝玉竟然差一点疯了,晚上抱着一只金船不放手。而黛玉虽然知道这些,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宝玉没有娶她,所以即使宝玉以前对她多么好,她也是一样的怨恨。宝玉得知黛玉生前的话后,每晚睡觉前都希望黛玉给他托梦,可见的是多么想挽回自己的过失—即使这不是他的错。

  所以我觉得书中最苦的是宝玉,因为他真正爱的人含恨而终,他往日的好心好意,黛玉不能理解,还是恨宝玉恨到最后一刻。

  宝玉和黛玉真是一对苦命鸳鸯,他们是两厢情愿,可是谁也不愿意说出来,如果说黛玉不爱宝玉,为什么得知宝玉要娶宝钗后一病不起,最后送了命?

  《红楼梦》中是有许多的神话色彩的。宝玉的宝贝玉是女娲补天所剩的一块石头,因为羡慕人间的生活,乞求一僧一道带他去人间走一遭。而苦命的黛玉本是天上的一株绛珠草,宝玉则是天上的神瑛侍者,浇灌了绛珠草,绛珠草发誓要报恩,得知神瑛侍者下了凡,也跟了下去,才有了这一番故事。

  回头想想,宝钗也是苦命的,因为宝玉娶她之前,一直把她当黛玉,宝钗就委屈的充当着别人,到后来,宝玉看破红尘,跟随那一僧一道飘然而去,只剩宝钗孤苦伶仃,此时腹中还有宝玉的遗孤。宝玉以前每次发疯发傻时,也只有宝钗在默默垂泪。

  书中许多人都有悲惨的命运,老太太也是享尽了荣华富贵,儿女孝顺,可是生前最后一刻也没有看到贾府的复苏,悲痛而终。她的丫鬟鸳鸯殉主登太虚,随老太太去了。元春做了贵妃,也算是享尽了荣华富贵,可还是早早的离开了人世。迎春被父亲嫁给了孙家,受尽伤害,最后悲惨而死,探春远嫁,离开了家人,虽然日子过得不错,可哪有不思念家人之理?惜春代替了妙玉的位置,做了尼姑。黛玉生前的丫鬟紫鹃做了她的侍女。而妙玉呢,一生清白,不想却被强盗强抢去,宁死不屈,结果被强盗杀了。

  不过贾府后来的命运还是比较令人期待的,因为贾雨村曾经问过老仙翁甄士隐:“那荣宁两府,尚可如前否?”士隐道:“福善祸淫,古今定理。现今宁荣两府,善者修德,恶者悔祸,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也是自然的道理。”之前还说到宝玉“高魁子贵”,雨村低头了半日头,忽然笑道:“是了,是了。现在他府中有一个名兰的已中乡榜。恰好应着‘兰’字。适间老翁说‘兰桂齐芳’又道宝玉‘高魁子贵’,莫非他有遗腹之子,可以飞黄腾达的么?”士隐微微笑道:“此系后事,未便预说。”

  《红楼梦》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回味,不愧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6

  今天,我读了*古代四大名著小说之一《红楼梦》,它是经典的作品,我读后,感触很深,全书102回,前八十回由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据说是高鹗续写。《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任务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通过这些爱情悲剧反映当时封建社会的法律,道德,婚姻等方面的社会问题。

  我最喜欢里面的人物是凤辣子——王熙凤,她精明能干,做事认真,性格爽朗,是事业型的女强人,我崇拜她。里面描写的人物生动细腻,栩栩如生,让人觉得他们就生活在我们周围。也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要努力学*,研究学**古典文化,让*文化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7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何人怜惜那垂泪葬花的潇湘妃子,又何人可怜那盛极一时、到头来却不过是葬送了一观园繁华的荣宁二府? 这世道的兴衰变幻莫测,区区女儿家如何能摆脱这不幸的命运旋涡,而不是如落花般随流飘零呢。

  读过红楼的人都知道,大观园中皆是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但我独独偏爱那位曲高和寡、才气出众的林姑娘。她年幼丧母,十岁时被接到了贾府,天性灵秀聪慧,却是体弱多病,尽管如宝玉一般受着贾母的疼爱,但毕竟不是嫡亲的孙女,终究还有带着点儿疏离感。对她来说,在那荣华富贵的贾府住的再久,仍是寄人篱下。敏感如她,所言所行皆需劳心思考,百般谨慎。日日忧虑不断,每逢伤感之景扁忍不住在无人处垂泪。宝玉曾戏言她不仅有着倾国倾城的貌,也有个多病多愁的身。

  她与宝玉初识之时,彼此却都觉得眼熟,像是哪儿见过似的,与其说这是一见钟情,更不如说是上天注定。前世绛珠仙草为酬报通灵宝玉灌溉雨露之惠,今生下凡还他这一世眼泪,只可惜那个娇养惯了的多情痴情种,流连风月,不喜功名,既没有屈服在那封建观念下刻苦读书,又没能为自个儿的婚姻做的了主,终是失了与黛玉的那段姻缘。

  宝黛二人的悲剧也是当时整个封建礼教社会的缩影,明明是众人皆知的恋人,又互为知己,偏生还有人说什么“不如宝钗识大体”,加上元妃指亲,胡乱配了鸳鸯谱,强拆了宝黛二人的姻缘,以致她在宝玉大婚之夜泪尽而逝。若是黛玉能生在现世,如此才貌俱佳之人,必不会落得在悲苦中悄然离世这样的一个结局。

  芳魂一缕随风而去,贾府也从这个时候加速了衰败朽坏。怎想当年元妃省亲,大观园的姐妹亲眷们其乐融融,宁荣二府上下吃穿用度奢靡华贵至极,一朝失宠却落得个众人离散的地步,偌大的贾府只余下一派荒凉颓败。

  盛衰更替,世事无常,无论是在那个封建社会还是现在都依照着这个规律在发展,只是封建礼教的对人的压迫束缚,使得在这个背景下的《红楼梦》里更多了些可怜人。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的是空蒙,却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红楼,是一场令人叹惋的大彻大悟。

  若是今生有幸,让我得见正在葬花的黛玉,看看年方十二的她肩上担着花锄斜倚在石上,身旁是一地落英,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那是旷世才情兼绝代姿容的林姑娘,那也只是个尚未长成的少女而已,我怎么忍心告诉她:“颦颦呀,你这一首《葬花吟》,其实就是葬华吟,你将在这大观园里葬送你本该无忧无虑度过的芳华,而这看似屹立不倒的贾府,也将因这大观园葬送掉这一切荣华富贵呢?”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昔日荣华繁盛、鲜花著锦,转眼皆随云烟化为鸟有,通篇《红楼梦》,细细读来也不过是“葬华吟”罢了。落花而知大地有情,葬花而知无常苦空,月圆必缺,水满则溢,也少有人是一生顺逐的。《红楼梦》以梦为名,每当从书中回神,恍若梦中惊醒,忽而眼泪就簌簌难自己了。

  人生不过一场大梦,梦中藏着那么一座红楼,葬着镜花水月与年少的初心,唯有把握当下,方得始终。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8

  看了红楼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复。我看见了形形色色的女子,但其中只爱一个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好一个娴静如水的颦颦我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

  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或许"红楼梦",真的只是红楼的一场梦。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9

  《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的文学巨著,是曹雪芹耗尽全部心血创作的旷世杰作,对后人精神上影响巨大的伟大作品。作品通过描写贾府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结局。小说以时间,人物,四大家族为主线,以贾府十二金钗为主要人物,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生活,爱情悲剧为铺垫,揭示了那个时代官宦家族的奢华和没落。大手笔的写尽官宦家族的繁华,园林艺术,服装,美食,医药,等级尊卑,衣食住行。

  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文学艺术鉴赏性是非常高的。在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刘姥姥进大观园里弄出许多笑话,人物形态惟妙惟肖。贾母这边说“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掌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这桌子哎哟。宝玉早就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着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是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奶姆,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曲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她姐妹换衣裳的……描写的活灵活现,非常生动,形象,具体。

  《红楼梦》里人物众多,出场的人物就有三四百个,许多的人物性格特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刘姥姥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就说贾宝玉吧,他表面上是玩世不恭,顽劣,轻佻,内心却是非常善良纯真。他虽然出生是封建社会贵族家庭,但是他却非常厌恶自己的封建阶层,认为人只有善恶美丑之分而没有贵贱之分,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其实很聪明,却常常说自己是一个蠢物,纵观全本小说其实没有一个人能真正了解他所思所想。在*常人看来他的所作所为非常乖张,不可理喻。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菁华9篇)扩展阅读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菁华9篇)(扩展1)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菁华9篇)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

  今天,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红楼梦》是十八世纪上半叶*封建社会末期的缩影。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打破了*古典小说传统的单线式结构方式,采取了多线式的结构方式。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衩为主线,以荣宁二府盛极而衰为副线,将众多的人物、事件,组成了一个有序的网状结构,为我们展示了广阔错综又高度集中的社会生活画卷。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要属“王氏抄检大观园晴雯受冤枉屈死”这卷了。

  这卷讲了贾母房中的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的山石背后拾得一个五彩“绣春囊”,邢夫人恰巧遇上,认为这正是向王夫人宣战的好时机。贾府内部,矛盾重重,错综复杂,正像探春所说“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贾赦、邢夫人为代表的不当家的“在野派”,对王夫人、王熙凤为代表的“当权派”,久怀不满。邢夫人认为“绣春囊极有可能是贾链、王熙凤之物,正好借此机会杀一杀王氏一派的威风。很快“绣春囊”转到王夫人手中,王夫人立时“气色变更简评:文章既有铺卷式的`整体概括,也有微小精辟的分析,运用片段展现了《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时代精神,给人遐想,引人入胜。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2

  《红楼梦》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和高鹗呕心沥血,把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跃然在纸上。《红楼梦》造就了众多不朽的艺术典型。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就多达480余人,其中能给人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而宝玉、黛玉、宝钗、王熙凤则成为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

  《红楼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不同地位,以不同的手法,对人物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描写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他们的特征。特别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他们往往具有复杂、多面的性格,不要说宝钗、袭人,即使像豪爽单纯的史湘云、道貌岸然的贾政,也不是由单一特征所构成的。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全书的主要内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也超出了”才子佳人“的模式。贾宝玉不是才高八斗、金榜题名的状元郎,而是蔑视功名利禄、”于国于家无望“的情痴林黛玉爱贾宝玉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从不曾劝贾宝玉去求什么功名利禄。正是在超脱了世俗偏见的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宝黛之间建立起相互爱慕高于其他一切的纯真爱情。

  这种爱情支持贾宝玉在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的路上走得更远,爱情的毁灭使他割断了同封建家族的最后联系。贾宝玉最终弃世出家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彻底绝望实际上表达了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无情否定。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3

  《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人生大戏,《红楼梦》所呈现的,主要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不朽的人生悲剧。

  我从去年开始,就一直琢磨着《红楼梦》,虽然几个月就把它给看完了,但我还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便一句一句地理解。

  《红楼梦》主要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表现在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中最让我羡慕的则是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比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就连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晴雯、紫鹃、雪雁等丫鬟,都成为了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著名艺术典型。

  《红楼梦》所讲述的,是一个令人称羡的大家庭,原本荣华富贵,后来因家庭成员获罪以致被抄家,逐渐走向没落,终于繁华成空的大悲剧。

  因此,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作为主力呈现,也适度传出了《红楼梦》的主要精神。

  黛玉和宝玉的悲剧,肇始于封建社会中,婚姻大事向来由父母决定,子女本身并没有资格决定。贾宝玉的'父亲命他娶薛宝钗,他就非娶不可,尽管实际上他心里喜欢林黛玉。婚姻大事他无法自主,最终导致了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悲剧。

  当我看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和《苦绛珠魂悲伤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时,听着悲伤的音乐。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那不争气的眼泪始终还是把那页给模糊了呢!傻傻的我本以为结局会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啊!王子与公主生活只是童话故事而已,然而,这么悲惨的结局我却怎么也想不到。

  当黛玉听完傻大姐的话后,就直吐鲜血。不住地流泪。因为她接受不了这个事实,黛玉她恨宝玉,恨他为什么不理解自己。她把宝玉送给她的那绢子往火上一撂,顿时化为灰烬。熬了一天,黛玉已经奄奄一息。突然,她高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狠心两个字还没来得及说,只见黛玉两眼一翻,一缕芳魂就这样随风而逝。

  黛玉死的时候,正是宝玉娶宝钗的同一个时辰。只因潇湘馆离新房很远,听不到潇湘馆这边悲恸的哭声。

  这真的是个不朽的悲剧啊!

  我为黛玉和宝玉感到悲哀,宝玉最后竟然出家当了和尚,因为他知道林妹妹是为自己而死的。便在灵柩前放声大哭。

  一个风光显赫的大家族,就这么没落了!不知看过《红楼梦》的朋友们,是否都和我一样,为他们感到悲哀、痛心?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4

  拙友有云:少女时代最不得看两人写的书,一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二乃琼瑶全集。前者使人悲切莫名,后者则让人思之若狂。如能不看,再好不过。笔者少不更事还未能遇着这位奇友,听其诫言,于是早早看了琼瑶,更早早翻阅无数次《红楼梦》,境况如友人描述一般,看时且喜且悲,读后患得患失。这等情状在看到宝玉与黛玉俩俩龃龉,又见宁荣二府“呼喇喇似大厦倾”更得以现。可一旦追溯从前,再来一遍从前当初问我看是不看,我会斩钉截铁告诉你,看。

  不看不得过。人若无心,无情,无想,无念,无欲,则是安渡过去了也无甚意义了。

  红楼人物,各个生辉,只道是将些许名字一一念出,你就晓得这名字底下各自对称的人物性格,身份名目,如标签也似的,自不必我再多废唇舌将几人遑道。只先说那个“无才补天”忿而不*的“石头”但凡有了些不同寻常的精气,是舍不得凡世俗尘的诱惑,一定要挤进人道里流转一番的。《聊斋》书中的精怪,比比皆是如此。而三生石畔旧精魂,又自枉顾一切开了一枝绛珠仙草。好不好要侍者舍恩露,在五内郁结缠绵不尽之意。古人最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草结环,以报恩德。”好比白娘娘只为西湖来报恩,都是一派好心惹出一串悲情。批曰: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于是乎,黛玉嬴弱之躯,却满腹珍珠血泪,绛为血,珠是泪,想眼中多少泪珠儿,怎经得住,从春流到夏,从秋流到冬。

  贾宝玉的性情其实不若表面上看来简单,到底还是开篇说的绝佳:“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是草莽。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好也是如这般,坏也坏不过此。究竟何为他的灵,何谓肉?他的性灵是否绝对,心神是否如一?究竟贾宝玉是否如朱天文所说,他的多所爱,是*下的不落色境呢?

  我将所述,均不与后四十回有关,心存前八十回的念想,已足够花径露台走一遭。又因世人都解“晴为黛影,袭为钗副。”因而只重重列举此四女来小小的分析一下贾宝玉的灵肉分离。

  众所周知,贾宝玉的性启蒙者是死有大蹊跷,身世迷离的秦可卿,曹先生的这股设局有何用意始终令人猜不透,古往今来的学者猜猜测测,并无统一见识。其时,宝玉至多不过舞勺之年,而曹先生通书涉及房事均以俭省笔墨,遮遮掩掩,婉转地一略而过。偶一不仔细,便还就不觉得他们真有些个什么了。当然细究之,宝玉同秦可卿不过梦中相授云雨,而与袭人却是真有其事。第六回章回目录直接点出,“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合着而后还有“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拉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之事。袭人自知贾母曾将他给了宝玉,也无可推脱的,扭捏了半日,无奈何,只得和宝玉温存了一番。”自此而后,袭人待宝玉更尽职,宝玉也待袭人不同于从前了。甲戌双行夹批在此,“伏下晴雯”。更能与后事对照,可见大不同也。

  都说女子因爱而性,因性更爱,故此袭人对宝玉比从前更尽绵力一说足可信,而后若干“隔墙有耳”或以护宝玉之名实赶女侍之种种“罪状”,也因她与宝玉的这层爱欲关系更为人捉住把柄轻易不放。而这个“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的花袭人,最后也并没有能依着这曾关系而最终得到宝玉实在的好处。我若不幸处于袭人的位置上,我亦是不免要抱屈的,本就也仅仅指望能做个妾室或陪房丫头,竟终于抵不上一篇深情雕琢的《芙蓉女儿诔》,空做了那么多好性情的事儿,倒不如晴雯撕扇来的惹人旖旎之想。怨得了人,怨不了命。

  最爱看晴雯那张利嘴骂人了,叫人又快活又心疼的,因她是个丫头,这样肆无忌惮的骂人,着实比凤姐儿更有看头。一骂骂出了个晴天落白雨,洗沥哗啦不顾一切的下那么一场,稍后,又赶紧自己好去了。晴雯的这般心高气傲简直不像是做丫鬟的角儿,许个不恰的比喻,仍要说她看来宁是有股“红色娘子军”的味道。则她与宝玉是最最有“亲*”而无“**”的了。可恨那些婆子嬷嬷们嫉贤妒能,赖了她一身的委屈。承着这般委屈最终方能说个彻底,“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我虽生得比别人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怎么一口死要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今儿既担了虚名,况且没了远限,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真正好个曹雪芹,偏又嘎然而止,余留千思万想。早知如此,我当日……真又回了当初,又怎么样呢,两厢里虽然亲慕相好,仍是尘归尘,土归土,不沾一地鸿毛鹅羽的,干净地犹如初初孩童,怎么都想不到那上头去的。可怜了晴雯硬是将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咬下,搁宝玉手里,又将身着红绫小袄递给他,才又还想说什么,总归是无能为力了。这样的晴雯若是狐狸精,怕也是只白狐,也是报恩来的呀,报你风流妖袅之姿来得。宝玉啊宝玉,可懂女儿心呵。我要是她,细想从前冬日里拉着我的手呵着气,又念及虽口中嚷道着:“蠢材,蠢材,将来怎么样,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业,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恐怕宝玉自个儿都不知道自己是缘何口出这话来,若不是当作极亲的人,何曾需要这般苦口婆心。倒像是张爱玲对胡兰成说的,何以是你那样说得口躁唇干,而人总是不懂呢?非至离别弥留之际,才恍然大悟犹如梦酣醒来——对方是自身的情之重托,而那刻,还怎么能够?

  鲁迅说,多所爱者,当大苦恼。有人问我红楼芸芸人物最爱是谁,我答黛玉。又追问我最厌恶是何者,我则无论如何答不上来。我是自都喜欢着的,其中大人好人圣人抑或小人坏人乃至不是人,我都想能怀抱于他们,生出更多些臂膀能包容得进他们,即使是宝钗,我若他年生逢于她,也是不能不爱的呀。也只有她能配得起国色天香的牡丹,也只有她能令聪敏的黛玉都对她俯首帖耳,也只有她将公共关系做到了极致,你道她是假,她也是假的如此浑然天成。与其说是后天练就的功力,不如说是环境赐予她的这种个性。与她相辅相成到了完美,便脱成化为了她这样一个人。而宝玉,不过是个孩子家的人儿,即便能多几个心懂些不同于常人的仁人爱物,也不过是一干书里看过来的东西,这种禅经诗词之说在宝钗雪白膀子面前立马被击毙无疑。正不是那一段“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所描述:“此刻忽见宝玉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 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你难道看了此处要怪责宝玉用情不专,见异思迁吗?但凡是正常男子,看到如此佳人在前,也是要不由得动心一动的,何况“混世魔王”贾宝玉?往往是要多了,才失相对也多,放任他也有偶动邪念于其他貌美女子身上,才是个“真人”呀。

  天可怜见,最爱还是黛玉。爱她怜她则有爱怜自己之故,女子往往觉将自己幻做书里的人去一道体尝,便如是看完之后,不能分辨真假,混淆了现世与那世,此时与当时。宝玉与黛玉之爱应是从头至尾自知的,自知之中又涵盖了种种宝玉的“分心”,黛玉的'“不安心”。以至于两人有这样的对话,“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我每每看到这里,心都是要急碎急碎的,总按捺不住自己,想个办法怎么样才能问明白宝玉,究竟懂了黛玉的心思没有。还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黛玉有什么不放心,她打从第一眼见到你起,吃吃睡睡玩玩同住同乐,还有什么能不明白你的?只有你常还会留恋于贪吃丫鬟嘴上的胭脂,惹这个姐姐,那个妹妹的。我不管你有多少个姐妹,只我于你是不同的便就好了呀。话是多说无益,你又是常控制不了自个儿的,我但求一个“绝对”,这种“绝对”有你也是没有你的。宝玉那么欢喜黛玉,还是不及黛玉更懂得宝玉。可男女之间不正是这样的吗?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而了解的往往又是女人更多些,男人不是不了解,真是胸怀鸿鹄之志,也就懒怠去了解女人的心思了。

  宝玉对情对性自有他自己的一番分寸,许是他自己也不能解释是为什么。就像为什么对林黛玉只有情而无欲,双双躺在一张床上都如卧镜台;相反对宝钗的一股且敬且喜,却还生出对肉体的遐思来?而众丫头,他或对谁好惹谁招谁,种种行径又对晴雯不同,这两人在一起即是温情,也是磊落的温情,不带一丝一毫浊念的。更不说袭人,他是惯了有这个人,而并不心爱这个人。

  昆德拉是大师,他下笔就成就了一个灵与肉分割,轻与重融合的世界。但他比起曹先生来就显得“直白”多了,他一径告诉你了不能承受之轻,不似贾宝玉的灵与肉显然要你通过那么多事件的表象去冥思苦想的。这想的过程更值得人们去尝试和体验,任何以字句剥夺了各人去思考的小说都还不够好。现代人走的飞快,灵魂拉在后头,就是缺了这些“想”,这些“执念”,所越不能通晓彼此。

  常人总说,爱是灵与肉的高度统一。我则不大赞成,愈求灵肉合一的往往是女人,因她们特殊的身体结构和积年累月的世俗礼教,教她们定要追求这种“统一”,若不如此,也不会有那么多贞洁牌坊。于是很觉得这是一句女人们顶好的借口。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才刚刚开始,又有谁能证明爱必定要是有肉则灵的呢?但凡像宝玉此类人,情就是情,欲就是欲,分的一清二楚,倒也是明白人呀。却怕很多人假借爱之名义施肉体欲望之实,才更令人作恶。女人往往分不太清感情是否跟着身体走,则这对于男人而言,却是天生可以分割的。于是,这种不同就造就了宝玉的“分心”,黛玉的“不安心”。也许,世情本如此。我们解释的只不过是一干“本如此”的情性罢了。

  一阅红楼终身误。终身误的不止以此为生的红学家,还有那么许多文学家们,点滴字句都能隐现红楼,当然还有吾等读者,中毒日深不可戒之。越往里究其所以,越觉得不懂。关于红楼种种,世代均不能说尽,况我寥寥数笔就想解释情与性,爱与肉,又是何其流于仓促。只要不是曹雪芹从棺材里跳出来,我们穷尽此生此世也永远弄不清的了。虽一夜苦苦熬成,翻看之中,还嫌大不够,只当博君贻笑之。尽管如此,我也只好同晴雯补裘最后道那么一句,写虽写了,到底不成,我也再不能了。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5

  在红楼梦里我最喜欢林黛玉。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我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次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忧伤。

  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宝玉让她诉说,却又总是患得患失。唉,这都是黛玉的命。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6

  《红楼梦》读后———————赏析人物薛宝钗众所周知,《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工于心计,城府颇深,似乎不比黛玉更得读者的青睐。而我要说,宝钗之姿容不同于黛玉之风韵,宝钗之悲苦也非黛玉能体会。

  都说黛玉是株芙蓉,傲世独立。那么宝钗便是花中牡丹,其美虽不似芙蓉的高处不胜寒,却多分雍容典雅,沉静大度。

  贾府中腐朽隐晦,处处皆是勾心斗角,而宝钗处其间并不曾畏惧,也不急于躲避,更不像黛玉过于洁身自好而锋芒毕露,使自身在大家庭中难以立足,宝钗有的只是份超脱的淡定从容,她温和处事并不看轻赵姨娘贾环等人,为人宁静*和的同时又不乏小心谨慎。

  人人皆赞宝钗端庄贤淑,殊不知她温柔沉默之下是颗比黛玉还要机警的心。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清贾府各色人等。袭人曾请求湘云代做些针线活,宝钗得知,深深体会湘云在家中的不易而对袭人说明情况。湘云家去时与宝玉等人难舍难分,还是宝钗看得最清楚,知道她若再不回更会被她婶娘抱怨。最后湘云说:“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么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由此可见,宝钗既机敏、心地又善良。

  宝钗和黛玉有个共同点便是对世事看得太清。惜春曾说过黛玉总没一点看不破,可若是什么都看破了,那世上还有什么是真的呢?这点惜春倒是看破了,因而她走向黛玉的反面,然而宝钗看轻却不愿看破。她深知社会庞大的力量和自己的渺小,纵然她天性聪慧,精通文墨,却也只能随从守份。久而久之,她便选择从容对待,以开阔的心胸坦然接受现实。

  都说黛玉是理想主义者,宝钗是现实主义者。其实黛玉之理想实为幻想,她在封建道德上的突破纵然可贵,却也无力;而宝钗之现实观念实为聪明选择,并非不想反抗,而是预先料到这样做结局必然是个悲剧,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成就了她淡然*和的心态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

  三春尽去,牡丹免不了凋零的命运,但其绝世芳华却成了永不抹去的经典。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7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经典的名著《红楼梦》,读好书如饮甘露,读过这本书后,虽然没有完全将它理解透彻,但在我心里也有一种莫名的心酸。它让我的心情如滚滚波涛一般,有起有落,欲罢不能。

  整个故事从荣国府的日常生活开始,讲述了贾,王,薜,史四大家族从兴盛世走向衰亡的故事,暗示了横行霸道,家财万贯的封建社会的时代早已结束。贾宝玉看尽这个肮脏腐朽的社会后,对生活彻底绝望,出家做了和尚。至于林黛玉和薜宝钗这两位姑娘也不得不提,她们是我在读《红楼梦》这本书中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了。

  林黛玉自小因母亲早逝,而痛心万分,使她从小身子弱,经常生病。她虽然年纪小,但相貌俊秀,举止言谈不俗,她那多愁善感的性格,总让人怜香惜玉,空有一颗玲珑心和无人能比的诗情才艺,真让我倍感遗憾呀!

  反之,宝钗从小就在大户人家长大,有母亲和哥哥的疼爱,她的性格自然有大家闺秀的大气吧!况且她人又削肩细腰,身材修长,俊眉俊眼,顾盼神飞,超凡脱俗。因此更是夺得了长辈们的宠爱,就连丫环们都喜欢她吧!她那种脱俗,高雅的气质,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人。

  《红楼梦》刻画的每一个人物都入木三分,性格特点各有不同,最令我敬佩的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多而不乱,引人入胜的地方数不胜数,真不愧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啊!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8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咱们在里面不仅能看到作者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形成和破灭过程,更能在字里行间体会到几千年来积淀在古人心中的审美意识。今后咱们就以读红楼梦赏古典美为一个子专题,详细地品评蕴含在书中的审美智慧。今天咱们就开始第一品,从第四十一回的栊翠庵说起

  话说当时贾母带了刘姥姥来至栊翠庵,妙玉接了进去并为贾母斟了老君眉,贾母递与刘姥姥品尝,刘姥姥的一句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惹的众人哄笑。其后妙玉在和宝玉、黛玉、宝钗一起喝茶的时候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其言: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可见妙玉确实懂得品茶之道。从美学角度而言,解渴源于咱们的生理需要,此时对外界的判断还建立在实用功利之上,而审美是远离这些利害计较的;后面的饮牛饮骡更是这种束缚的极限描述,完全被肉身功利所局限,根本无美可言了。

  只有摆脱外在功利束缚,回归初心,在祥和的心境中安宁地去把自我身心融入一杯暖茶,细细的回味那淡淡的清香,恰似回望人的生命,绚烂光华总是短暂的,只有内心温暖的安宁祥和才是永恒,这即是超越的美学。

  茶中上品总会让咱们在灵魂深处获得许多精神慰藉,因而品茶也就成了历来文人的一件生活雅事。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9

  假期里,我读了很多书,有《水浒传》,有《列那狐的故事》,还有《凡尔纳科普科幻作品选(3)》……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红楼梦》。

  《红楼梦》又叫《石头记》,是*最有名的小说之一,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际也鼎鼎有名,许多人更把它当成一门专门的学问来研究。书中的几位主角——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更常被大家拿来当成朋友或同学的绰号,由此可见,这本书受欢迎的程度。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生于清雍正年间,他幼年住在南京,过着富贵人家的生活,但雍正六年,曹家被抄家,家道中落,他因此回到北京,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二十几岁时,他回忆过往的岁月,想起小时候那个大家庭里的许多人物,于是动手写《红楼梦》,一写就写了十年。

  本书叙述发生在金陵贾府的故事,以贾宝玉、林黛玉的恋爱和贾府的兴衰为主线。贾府众人靠着祖先留下来的基业,过着奢华的生活,最后终于遭到抄家的厄运,而宝玉和黛玉虽然互相爱慕,宝玉却在贾母的主持下与薛宝钗结婚,林黛玉因此抑郁以终。宝玉面对这些打击,在考取举人后,选择出家,走向茫茫大荒。

  *古典小说的结局,往往以大团圆收场,但《红楼梦》却是一出大悲剧,深深打动着我的心弦。

  虽然故事结束了,但是它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晕又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菁华9篇)(扩展2)

——《红楼梦》读书笔记 (菁华9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1

  我又读了一本名著的书,它就是——《红楼梦》。看看它会带给我们哪些故事呢?

  这本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红楼梦》是*古代作家曹雪芹花费了十年心血铸就的一部文学巨著。它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情世俗。这部文学名著对*古典小说的创作水*,是一次巨大提升。因此,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起,被誉为*四大古典名著。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还是研究*古代官制、哲学思想、文化形态、民俗现象,因此历来备受各界人士关注。

  《红楼梦》反映了复杂的社会问题。揭示了深刻的人性、世态炎凉、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哲理。

《红楼梦》读书笔记2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红楼梦》。

  这本书写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互相倾轧,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但也反映了作者为封建制度“补天”的幻想和某些虚无主义思想。

  经过我的介绍,大家是不是更想看了呢?

《红楼梦》读书笔记3

  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生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他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

  宝玉自幼深受贾母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家里姐妹和丫鬟;他林黛玉青梅竹马,互为知己,他重情不重礼,结交了秦钟、蒋玉菡、柳湘莲、北静王等有情男子;他喜欢诗词曲赋之类性情文学,厌恶四书和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把那些追逐科举考试、仕途经济的封建文人叫做“禄蠹”。可是到头来“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他所欣赏的女子们死的死,散的散;自身又在家族安排下糊里糊涂与薛宝钗结婚,致使黛玉泪尽而逝;再经抄家之痛,唬得他疯疯傻傻。最后情极而毒,悬崖撒手,跟随一僧一道出走,回到青埂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宝玉由于从小在丫鬟姐妹们的身边游荡,很喜欢女儿,而不喜欢男人。贾宝玉是一个女儿尊贵洁净神力论者,“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是宝玉的名言他将女儿神圣化,说“女儿”两字比佛教的阿弥陀佛和道教的元始天尊这两个宝号还尊贵无比,不许手下小厮随便乱说,否则凿牙穿腮,他读书时须得两个女儿陪着才认得字。每当他被打疼痛之时,他便姐姐”“妹妹”地乱叫,说这样叫了以后便不痛了,女儿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因此,宝玉喜爱女儿,日夜同她们厮混在一起。

  宝玉跟女儿们之间也是发生了各种事情。就说宝玉与黛玉的凄美爱恋,这是红楼梦里面的一大重头戏。黛玉本是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为木;宝玉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口中衔玉而生,而玉是女娲娘娘补天所余的一块石头,为石,所以有“木石前盟”之说。《红楼梦》曲子“终身误”中曾借宝玉之口唱道,“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足可见两人之间的关系非常人可比,但宝黛两人最后仍是落得个劳燕分飞终成空的下场。宝玉与黛玉是知己,两人之间的爱是诚挚和深厚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方旧手帕都可以心领神会,可谓是灵魂伴侣,真正达到了爱情的最高境界。

  宝黛两人是自由恋爱,对于两百多年前的他们来说,是公然违反伦理道德的,是大逆不道的,这也正是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他们的爱情不能修成正果是必然的。不管两人彼此之间爱得有多深,在当时都是不可能被社会和家庭所允许并认可的,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分手的悲剧。他们的爱恋已经触碰了道德的底线与根基,作为名门望族的贾氏家族,是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建立在叛逆思想基础上的宝黛爱情,必然与家族利益发生尖锐的对立,因而为家族统治者所不容。宝黛爱情在封建势力的高压下曲曲折折地发展,最后遭到毁灭。黛玉泪尽而逝,宝玉在家庭操控下还是与薛宝钗结了婚。

  在结局宝玉出家做了和尚。各个角色死的死,惨的惨,出家的出家,贾府没落了。

  作者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

《红楼梦》读书笔记4

  红楼梦中最有争议的人物,是薛宝钗。

  喜欢薛宝钗的人,说她是个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完美人物,“娶妻当如薛宝钗”。讨厌她的人,说她是冷漠虚伪、老奸巨猾的典型代表,说她是“封建礼教”枷锁的化身。更有甚者,说她是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位置,逼死林黛玉的凶手。

  薛宝钗太复杂。

  一、寄生草——理解薛宝钗的一把钥匙

  薛宝钗,出生在大皇商家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说的就是她家。她本人德、才、貌兼备。“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珍重芳姿”“不语婷婷”——这是一个端庄的淑女形象。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就说,这是一部“悟”书。书中,最先“悟”的人、第一次启发宝玉“悟禅机”的人,是薛宝钗。

  宝钗生日那天,贾母给她做东,让她点戏。她点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贾宝玉说她“只好点这些热闹戏”迎合老太太的喜欢的时候,她说:“你白听了这几年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只那词藻中有一枝‘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钗这句话的口吻,有没有让你想起那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那支“寄生草”的唱词是这样的: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绝,又赞宝钗无书不知。”黛玉都有醋意了。

  ——谁能解,宝钗在‘寄生草’里品到的滋味?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这样的词藻,在宝钗心中有深刻的共鸣——生命偶然,人生孤苦,风雨兼程,聚散随缘,不挂不牵——这是宝钗对生命的认识,也是她对人生的态度。

  对于人生,宝钗早就参悟了。所以,在黛玉为宝玉的偈帖续上“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的时候,宝钗说:“实在这方彻悟。”——对于“桶底脱落”的彻悟境界,宝钗明白。只是,她知道,自己不能“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因为还要考虑他人。还有母亲,还有家族。

  一方面,看透人生;另一方面,要替不成器的兄长负责家庭生意事务,为母亲分忧解劳。宝钗内心所承受的,远比表现出来的要多得多。她做的灯谜诗中,直接表达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她随缘守己的选择: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这首诗,贾政看后,觉得“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

  ——福寿根本不是薛宝钗的追求。

  这个时候,宝钗十五岁。

  她也淘气过。她对林黛玉说:“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勾个人缠的。”她被偏爱、骄傲过。“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这样的资质和成长经历,薛宝钗曾经对自己的人生踌躇满志。

  父亲在世和死后,薛宝钗过的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从那时起,宝钗,她成熟了。她比同龄姑娘们都知道钱的好处,更看到过钱财如流水,来去都很快;家业隆兴时,她看到过各种逢迎的笑脸;父亲去世后,她看过各种围着傻哥哥打主意的嘴脸——那些哄着“薛大傻子”把家底折腾殆尽的人,大都是曾经对父亲毕恭毕敬屈膝讨好的人。原来,为了个人利益,人心和人脸可以变换得这么快。

  薛宝钗看透了人心和人性。

  入宫待选,在清代,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待选的姑娘要从小接受训练,在各个方面做长久的准备。所以,落选,对任何一个参选的女孩来说,可能都是长久以来追求的破灭,是个巨大的打击。何况是,对于薛宝钗。

  宝钗得知落选的时候,想必也在长夜里哭红过双眼的吧?特别是,来到贾府之后,看到元春封妃给贾家带来的恩宠与荣耀,她的心中是何等滋味呢?省亲当晚,站在人群中看着端坐在上方的元妃娘娘,她对贾宝玉说“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这句话,含着多少失落和辛酸呢?后来,宝玉开玩笑说她是“杨妃”的时候,宝钗大怒,我想,她生气不是因为宝玉说她胖,而是刺中了心中一直掩盖着的那份失落和痛苦吧。

  在失落和痛苦中,薛宝钗放下了个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曹公在开篇说《红楼梦》的哲学主旨: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薛宝钗是全书中最早“悟空”的人。她早就看透了。

  《心经》上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比起黛玉的“痴”湘云的“憨”和宝玉的“愚”,少女薛宝钗早早地看破红尘,看透人生。

  宝钗心中早已是“桶底脱落”,四大皆空了。可是,她必须活在现世。在现世生活,要直面现实。众生皆苦而不得解脱。“悟空”了的她,悲悯地看着所有人,所有生命。

  薛宝钗是全书中最有佛性的人。

  二、“山中高士晶莹雪”——高人薛宝钗

  商人家庭中的薛宝钗,早早学会的,是洞察世事。而经历过父亲去世、家财流散之后,她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比其他人都更深刻的体会。

  对人对事,她都是个高手。

  菊花诗会,起头的是史湘云,实际安排完全是薛宝钗。宝钗论如何论组织诗会的这番话,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

  湘云灯下计议如何设东拟题,宝钗听他说了半日,皆不妥当,因向他说道:“既开社,便要做东,虽然是个顽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

  这时,满脑子正热的史湘云才想起来,自己根本没有做东请客的钱。

  宝钗道:“这个我已经有了主意。”湘云听了,自是感服,极赞想的周到。

  帮忙到这个地步,细心的宝钗还要对湘云说:“我是一片真心为你的话,你千万别多心,想我小看了你”。

  在确定诗题的时候,宝钗发挥她大家闺秀的见识:“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在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子气。诗固然怕说熟话,然而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

  在她的主张和协助下,她们定下了“一个虚字,一个实字”,“赋景咏物两关着,又新鲜,又大方”的菊花诗题目。

  在限韵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宝钗的周全与大气:“我*生最不喜限韵,分明有好诗,何苦为韵所缚,咱们别学那小家子派,只出题不拘韵,原为大家偶得了好句取乐,并不为奈那难人。”

  第二天,大观园里,从老太太到各姑娘以及丫鬟们,吃蟹赏桂,其乐融融。之后的菊花诗会上,会作诗的大展其才,发挥尽兴;不会作诗的也随意自在。这不能不让人服气宝钗的才干与周全。

  尽管宝钗在尽量“藏愚守拙”,可她对解决难题的胸有成竹、自信稳重,处处体现。

  比如,老太太让惜春画大观园,惜春非常为难。

  宝钗说:“你不该早说?这些东西我却还有……今儿替你开个单子,照着单子和老太太要去。你们也未必知道的全,我说着,宝兄弟写。”

  “我就说你不中用……我教你一个法子。”“我说你是无事忙,说了一声,你就问去,也等着商议定了再去。”

  她跟探春商议改革思路如何推行落实的时候,宝钗表现出了世事洞明的管理高才。她笑道:“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如果说,探春提出的,只是出于家庭经济危机的“开源节流”,是为了解决管理者的难题,而宝钗看到的,是全局中所有人的实际诉求。——只有解决了办事的人的个人利益诉求,改革举措才能执行下去。她告诉探春:“虽是兴利节用为纲,然亦不可太啬。”于是她提出了让所有人都欢喜积极的“小惠全大体”分配方案,其*衡周全、其细致可行,让众人心悦诚服,欢声鼎沸。

  大到管理,小到画画,大观园生活中,简直没有宝钗姑娘解决不了的问题。

  思路清晰、思维缜密、可行性强、考虑周全,她简直是个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专家。什么难题到了宝钗这里,她提供的,几乎都是终极方案。

  就算不完美,可是,思前想后,却没有更好的。因为没人有比薛宝钗更高的心智。

  三、“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真的很冷吗?

  在宝玉的生日聚会上,曹*排宝钗首先抽了一支签——“艳贯群芳”的牡丹花。题签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无情”似乎是薛宝钗的代名词。

  关于薛宝钗,有句著名的评论“事不关己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出自王熙凤之口。这一次,王熙凤真的说错了,有太多事情来证明薛宝钗对“不关己”的事情相当热情。

  她帮史湘云操办螃蟹宴和菊花诗会;

  她察言观色后,悄悄提醒袭人,让她别再去给史湘云增加负担;

  她主动帮助贫寒的邢岫烟;

  她找机会成全香菱住进大观园的愿望。虽然,宝钗不支持香菱学诗。对学诗到了发痴状态的香菱,宝钗是“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她口口声声说“都是颦儿引得她”——是啊,在林黛玉看到的,是香菱对于作诗这件事的爱好与痴迷,可是薛宝钗,她看到的是香菱的现实人生和命运——作为薛蟠的侍妾,学作诗,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际好处呢?“迷了心性”的香菱,会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更加痛苦——所以,她不鼓励。可是,也并没有阻挠。

  她“教育”看杂书的林黛玉——如果她真想针对黛玉,她完全可以当场当众指出的,可是,她选择了私下里单独提醒。这份提醒,在那个环境中,对于林黛玉,何尝不是一份保护。

  黛玉生病,来看望她的,除了来得最多的宝玉,就是宝钗。这是一个很难做的人:一方面,黛玉盼着有人来陪她说话、遣郁闷;另一方面,“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如果不是出于真关心,宝钗实在没必要一趟趟地来。

  她真的感动了林黛玉。让黛玉亲口对她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你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

  在这里,宝钗对黛玉的好,不是给别人看的:“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多一事不如省一事……与你送几两来,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意,又不惊师动众的。”

  ——你看,宝钗对很多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都参与了,主动伸手了。只不过,她是个高手,她能做到轻轻插手,再恰如其分地轻轻抽离。“皑皑轻趁步”,她做事不着痕迹。我想,有时候,她会在心中暗笑那些重重出手不分轻重一通乱打的“笨伯”吧。

  薛宝钗在王熙凤面前的“摇头三不知”,是因为凤姐是宁国府的管理执行人,是实际当家人。这个角色面前,宝钗知道,自己最好是闭口,避免任何分歧和是非。

  薛宝钗并不冷漠无情,她只是,心智太成熟,成熟到戒掉了外在的情绪流露。

  她是个对所有人都怀着悲悯之心的高人,她不愿意看到争斗、折腾和为难。

  于是她处处周济、伸手帮忙、事事周全。可是,她不动情。她知道,动情,就会有伤——不管是伤己,还是伤人,她都不愿看到。这些“无谓”的伤害,她太明白,能避免就避免。对人,能护就护,不能改变的局面和结果,尽早理智处理,及时止损。

  我们每每看到林黛玉的眼泪,会为之感动,可是,薛宝钗的为了周全、为了他人的努力,难道不更值得敬重吗?难道遇事的时候,非要哭在一起、伤在一处,甚至同归于尽,才算真诚待人吗?

  薛宝钗不要这样。她是高人,她有着别人不及的心智和理性。

  “淡极始知花更艳”。“通人”(探春语)薛宝钗,对一切都淡然处之。她看得到所有人的诉求,她看得到家族命运的走向。不管小姐姑娘还是丫鬟婆子,她也曾怜悯地为人打算过。她能用理性护着自己,也护着他人。可是,她也很无奈,自己的力量终究有限。没办法的,有损大局的,只能,随它去。

  深深喜欢林黛玉不仅有宝玉和贾母,也有薛宝钗。“颦儿”这个称呼,来自贾宝玉,可叫的最多的,是她——称呼,是很能表现内心态度的。

  她不刻板,懂幽默。黛玉的玩笑,众姑娘中只有她能欣赏:“有趣,最妙落后一句是慢慢的画……所以昨日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句话虽是淡淡的,回想却有滋味……”

  薛宝钗觊觎“宝二奶奶”的地位和富贵吗?不,她见过钱财,而她的个人生活,简朴至极。她还跟探春李纨一道在当过贾府的家,贾家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她很清楚。

  更何况,对贾宝玉,她又何曾看上过眼!“无事忙”“富贵闲人”,这些带着轻蔑的称号,都出自薛宝钗之口。

  她在柳絮词里写:“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从“随缘化”,到“随聚随分”,她并没有刻意觊觎什么,图谋什么,她是个随时随势的高人。

  她每每出手,各方周全、细致筹划,是为自己图了什么呢?有人说她“心里藏奸”,可是,她又害了谁呢?四大家族穷途末路、大观园里诸芳流散,哪一个,是薛宝钗害的呢?

  当抄检大观园来临的时候,宝钗第二天就立刻搬走,再也没有回来。大观园诸芳悉数流散凋零,只有薛宝钗,她是主动走的——因为她太明白、太透彻,她能把握住主动权。

  四、“拿学问提着的人生”——薛宝钗的才学

  在大观园里,薛宝钗的学问是人人皆知的好。她饱读诗书,处处可见她深厚广博的学养。她在作诗、绘画、养生方面都有不俗的见解,懂参禅,甚至能看药方。宝玉说她“无书不知”,连夏金桂都说“人人都说姑娘通”,香菱说“我们姑娘的学问连我们姨老爷时常还夸呢。”贾政是个最看重读书和学问的人啊!

  如果说,林黛玉是大观园的首*诗人,那么,薛宝钗则是首*学人。

  薛宝钗学问的境界,跟一般人不在一个层次上。

  关于为什么而读书,宝钗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能有几个这样?读了书到更坏了。这是读书误了他,可惜他到把书糟蹋了。”

  “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她的理解和志向。

  她跟探春的一番“学问对话”里,有明确的表现。

  对探春的改革思路,宝钗道:“真真膏梁纨袴之谈,你们虽是千金小姐,原不知这事,但你们都念过书,识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之文不成?”探春笑道:“虽也看过,那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都真有的?”宝钗道:“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的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夫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师,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敏人,这些正事上竟没经历过。如今可惜迟了些。”“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世俗去了。”

  对于其他人来说,孔子朱子的理论,只是读来应对科考用来求官的,实际做法跟在书里读的,完全不相干。可对于宝钗来说,“学问”是“正事”,是时时事事提点着自己言行的修身律条。圣人之书,薛宝钗不仅认认真真读入了心,还将之融入了自己的言行——知行合一。宝钗不但相信那些“圣人言”,她在读书中把这些儒家学问融入了人格。她时刻用学问来比对自己的生活,将之落实,所以她说“那句句都是有的”。那些修身律己为天下的“理”,跟“官迷禄蠹”之流用之往上爬的“仕途经济学问”,完全不是一回事。

  对“为君为国为正义为天下”学问的态度,是完全不同两类人的根本分野。

  有圣人学问提着,薛宝钗不会做出违反自己底线的事情。而把学问当外衣和跳板的人,如贾雨村,为了自己的利益,是没有底线的。他能为一己之利弯下多深的腰,一转脸,也能为同样的利使出多卑鄙下作的手段。

  薛宝钗是个有志向和追求的人,她明的是“理”,守的是“礼”。她端端正正持着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修身自律济天下的道德理想,是一个美好的政治社会的道德基础,是理想和正义,是成全他人实现自我的人格修养,不是“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她说了,自己也不信。

  在这个意义上,木兰觉得,复杂的薛宝钗其实是个很纯粹的人。

  所以,薛宝钗在很多场合的表现,是可以预测的,因为她只做“正确的事情”。

  哪怕是自己的生日宴会上,她也不会依着自己的性子和爱好去点菜点戏,因为她知道,必须敬长;

  元春省亲当晚,宝钗不可能认为那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因为她知道,那晚的主角只能有一个,就是贵妃娘娘。所以,黛玉想要的是“今夜大展其才,要压倒群芳”,而宝钗想的是,这样的场合上,不能有任何让贵妃不痛快的事情发生;

  金钏儿蒙羞跳井后,宝钗做的第一件事,是去宽慰王夫人。她甚至把自己的两套新衣服送作死者粧裹,她说自己“从来不计较这些”。她不会让王夫人有什么为难和压力,更不可能当面指责王夫人这个“间接凶手”;

  林黛玉死后,面临家长们对自己跟宝玉的婚姻安排,宝钗也不会拒绝反抗,尽管她知道婚后等待着自己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这是薛宝钗的境界,也是她的悲哀。

  五、薛宝钗的志向和心怀

  富贵生活,从来都不是薛宝钗的追求。生活中,她的朴素让人惊讶。大观园里她住的蘅芜苑,“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她居家的衣服,“一色半新不旧,看来不觉奢华。”

  如果说,衣服房间的朴素还有“作秀”的嫌疑,那么,宝钗对物质富贵的态度,也体现在对邢岫烟上。她欣赏岫烟,是因为她“荆钗布裙”,而且真诚坦荡,“不是那种佯羞诈愧一味轻薄造作之辈”。

  一个人所欣赏的,是能反映他真实内心的镜子。薛宝钗其实也是这样的人。

  我们不要用物质和婚姻这些标准来衡量薛宝钗。这样会低估宝钗姑娘的志向和心怀——她是儒家社会中个人追求的完美化身。

  儒家济天下的现世情怀和进取精神,与佛家不着一物的悟空境界,都在宝钗身上完美体现。

  现世安稳。谨谨慎慎,井井有条。所有人、每个人的诉求都能有去处,得其所。

  ——这才是薛宝钗的追求。

  这也是宝钗从来都没有看上贾宝玉的原因:因为他没现世追求,与己与人他都没有。没有现世感,贾宝玉对人的关怀也好、怜悯也罢,都是无用的。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当探春说出自己的大观园管理改革思路时,宝钗听完便点头笑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这句话,是多么典型的儒家理想啊。

  在说完大观园改革方案后,宝钗继续跟各位管事人说:“这么一所大花园,都是你们看管,皆因看得你是三四代的老妈妈,最是循规蹈矩的,原该大家齐心,顾些体面”“所以我如今替你们想出这个额外的进益来,也为大家齐心,把这园子周全的谨谨慎慎……既能夺他们之权,生你们之利,岂不能无易之治,分他们之忧?”

  ——大家齐心,谨慎周全。为上分忧,为民生利。这是多么积极的进取精神啊。

  为君为国为上为民,并不看重自身的荣华富贵,而要在这“为天下为他人”进取过程中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这才是薛宝钗。

  很多人拿林黛玉跟薛宝钗比。林黛玉执着于对个人生命体验的极致探索,薛宝钗志在在现世中实现个人力量的最大发挥。一个朝内,在有着无限深度灵魂中漫游,一个朝外,在风风雨雨的世事历练中延伸。她们没有可比性。

  六、高情巨眼能是谁?

  薛宝钗吃一种专为她配的药:冷香丸。端方稳重的薛宝钗,也有过一次“过热”的情感流露。那是宝玉遭父亲一顿毒打后,望着被打得遍体鳞伤的宝玉,她也心疼:“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便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嚈住,自悔说的急速了,不觉红了脸,不往下说,垂下头了。这句话“亲切稠密,竟大有深意”,而那一刻的宝钗,却是“姣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

  ——只有这半句。不能再说了。

  “高情巨眼”——看透一切事、悲悯所有人的薛宝钗,是正在写书的曹雪芹的一双眼睛。这双眼睛,不能热,不能红。一旦克制不住,就要用“冷香丸”镇压。而冷香丸的配料,是牡丹、荷花、芙蓉、梅花的花蕊,它们是端庄、纯洁、清高和坚贞。书中,冷香丸是用来镇压薛宝钗“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的;书外,它们是用来克制作者曹雪芹对书中人物的怜与爱的。他必须克制。

  曹雪芹太悲观。大悲观。

  曹雪芹为之悲观的,不是某个人的命运遭际,也不是为哪个阶层的富贵与统制,而是为生命这不得不面对却永远无法逃离的现世。这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偶然来到时空时,都要面对的遭遇。只不过,有人看到了,有人没看到,或者说,装作没看到。

  我想,在曹公的哲学概念里,黛玉宝钗宝玉三个人的关系可能是这样的:宝玉是现世的肉身,而黛玉和宝钗是精神的两个方面:对于“出世”生命极致追求的理想,和生活中“入世”的参与的“现实感”。这三个形象,都体现在曹雪芹身上。黛玉是他注定破灭的梦想,宝钗是他对“现世完美”的追求,而宝玉,是在对着两个精神形象的追逐中,一步步走向了悟、走向“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人的肉身。

  三个形象中,只有薛宝钗,是完全清醒的。

  曹雪芹在开篇就说,这是一本“悟”书。鲁迅先生说:《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呼吸领会之,唯宝玉而已。”不,比宝玉更早领会的,是薛宝钗。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写就了《红楼梦》,薛宝钗,是以理想的形象闪身入书的曹雪芹。

  人格集儒释道为一体的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词,用以怀念他心中的完美女性、爱妻、知己朝云。不知道,他几百年后的曹雪芹,在写书中薛宝钗的时候,会不会也有相同的感受。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红楼梦》读书笔记5

  “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红楼梦》读书笔记6

  人们最记得的人,莫过于林黛玉了。因为在众多人眼里她是性格最单一的人,人们只认为她很爱哭,心事很重,很刁蛮,很爱吃醋。但人们错了,殊不知她是最爱笑,也是最想笑的人。她经常和姐妹们开玩笑,逗得大家笑得肚疼。可无奈,在荣国府中她没有一个真正爱她的`人,都是些外姓亲戚,只将她放在眼里嘴上,从不放在心里。好点的嘴上好表现的刁蛮一些以防别人不欺负她。试问如果你在别人家呆着是否得处处小心翼翼,不说的太远,就连在姑姑家不照样也得小心翼翼吗?如果你一个人在没有亲人的外姓亲戚家,看到别人在亲人怀里撒娇,不也得哭泣半天么?而宝玉和黛玉的情缘也真应了“一个阆苑仙芭,一个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嘘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即使最后贾母为了宝玉的未来,宁可牺牲黛玉,显出了黛玉临死都无依无靠。

  那边不懂人情世故的宝玉在举新婚礼,人们齐聚一堂,热闹非凡。那边多愁善感的黛玉在一个人寂寞的等待死亡。这段乱世情缘也就此结束了。断送了宝玉和黛玉的一生。要说黛玉不在乎,又怎会因宝玉而死。要说宝玉不在乎,又怎会出家了尘缘?其实,在好多人眼里,宝玉天真,不懂什么是爱。黛玉顽固,不承认她的爱。但既是如此。宝玉为何会在被骗婚后宁死不屈,希望人们能把他和黛玉两个快死的人放在一起,可他并不知道黛玉已因他而死。这其中的丝丝缕缕,又怎说得清!

  这大观园就像社会一样,有各种人,而巧姐是最后一个活下来的人,凤姐也遭到了报应。大观园也走向败落,最后家破人亡,这场梦就如同过眼烟云在悲痛与家破人亡中结束了。

《红楼梦》读书笔记7

  逝去,是一种永恒。

  人们大都是喜欢圆满的,所以那些缠绵悱恻的故事要给彼此深爱的两人一个长相厮守的美好,给每个邂逅一段绮丽的后续,给每一个默默守护着爱情的痴心人遇到一个同样深情的爱人的机会。殊不知,这世界本就是残缺的,哪里有那么多的圆满结局呢?许多时候,你看到的开始有多么美好旖旎。它的结尾就有多么凄凉荒芜。我一直觉得这样的不圆满才是最好的结局。因为逝去,所以成了永恒,记忆中存留的,都是美好。

  《红楼梦》中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离散,读过后心中总是泛着难以言说的疼痛感。这就是悲剧的力量,越是美丽的事物,毁灭时越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书中最让我心疼和遗憾的是“两个玉儿”的有缘无分。明明是天造地设的木石之盟,最终却一个芳魂归天,一个遁入空门。

  从前总觉得黛玉和宝玉应该像童话故事中的公主和王子一样,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毕竟黛玉死前的凄凉以及那句未完的“宝玉,宝玉,你好……”实在是太令人心酸。但现在我觉得“两个玉儿”如此这般的结局实在是再好不过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结合也是极为自然的事情。先撇去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及门当户对不谈,林黛玉的前世是一株生长在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彼时正是神瑛侍者的贾宝玉常以甘露为其灌溉。神瑛侍者下凡时,绛珠草修成的女体便在警幻仙子案前说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凡为人,我也跟着下凡去,把我一生的眼泪还给他,也算偿还得过他了。”所以说,从一开始,便注定了黛玉和宝玉之间是一场悲剧。

  且换个角度来看,黛玉的性格并不适合做贾宝玉的妻子。从小寄人篱下的生活与她那多愁多病的身造就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时不时还会耍耍小脾气,即便才情过人,又有着倾国倾城的貌,但到底少了点宝钗的温婉大气、通达世事、她更适合恋人的角色,作为恋人,她时不时的小脾气可以看做是爱情中的调味剂,男人或许还会享受女友不时的小别扭。可夫妻是要朝夕相对的两个人,当最初的热烈渐渐蹉跎于岁月,两人之间的一点小矛盾也可能被扩大化,贾宝玉纵然再爱林黛玉可面对她不时的小心眼终究也是会厌倦的吧。更何况贾宝玉是孩子一样的性格,相较于“林妹妹”,“宝姐姐”才会更加包容他。所以说,林妹妹早早的逝去正是美好的结局。因为逝去,所以黛玉的美成为了永恒,所以她成了贾宝玉心头一颗永远去不掉、一拂即痛的朱砂痣。得不到的从来矜贵。

  所以,留住烟花初放时的绚丽就好,这样才耐得住后来的寂寞收场。

《红楼梦》读书笔记8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家府被抄,身世飘零,仰头望天,泪痕满面,曹雪芹以其真实生活背景,塑造了红楼梦这一名作,触发了我心中的无限感慨。

  名著中塑造了多个角色,其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前世姻缘令我大为触动,一颗羸弱的小草受到了几汩水滴的恩惠,来世便用泪水报答恩人,这奇妙的缘分,让整个作品的氛围变得氤氲温暖。

  来世,林黛玉因母亲病故,父亲劝说,背井离乡来到了贾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并不是主人,在贾家需要处处留心,步步小心,但因与宝玉相遇、相知到自由恋爱而改变了黛玉本来忧愁苦闷的心情。

  我因宝玉与黛玉的共读西厢记而变得心情浪花朵朵翻涌不止;因宝玉对黛玉的“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的深情款款告白而怦然心动;因黛玉的任性乖张的“宝姐姐和你好怎么样,不和你好又怎么样,宝姐姐今和你好明不和你好又怎样”而不自觉上扬嘴角;因宝玉的“女儿是水做的男儿是泥做的,料定天地之间灵淑之气之忠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林妹妹从不说这样的混话”,不谋求仕途经济的追求自由叛逆自我的性格而心情复杂难解;因黛玉苦闷凄美的葬花场景而感动;因宝玉温柔的呼唤“颦颦”而心跳不止;因宝玉提亲引得黛玉染病令我心惊肉跳;因黛玉心如死灰,在宝玉新婚当晚焚稿而难过低泣……

  木石前盟是美好而奇特的,两人的经历是曲折不完美的,但全书的精彩不仅仅局限在木石前盟上,也离不开众多性格各异的其他人。

  她作为家族管理者,拥有着果断专行的特权,全家上下她都归她管理,王熙凤,如她名字的读音一般,她犀利刻薄。当凤姐毒设相思局,令贾瑞魂不守舍,正照镜子,精神错乱死去;她在被偷娶的尤二姐面前尽展好人心,骗尤二姐进入府中,在尤氏面前撒泼打滚,大闹宁国府,为尤二姐设下陷阱,让尤二姐吞金而死;她因自己的私利,弄权逼迫多对恋人相继自尽,也出主意让宝玉偷娶宝钗……我面对凤姐的心狠手辣,一面对她含有怨念,一面又对她心中作肯。

  她,最有反抗精神的丫鬟,被称为“小黛玉”,宝玉戏谑她,她便率性的撕碎扇子;宝玉烧坏了孔雀裘,她便拖着病倒的身子为他补衣;她因被王夫人说是教坏宝玉的人,而被赶了出来,但日夜思念着宝玉,再与宝玉相见,就与他互换了贴身小袄红绫袄,并将自己葱管似的指甲咬下来送给宝玉……刚烈、自尊、不屈不挠、反抗精神……在我的脑海里一下子浮现出来,晴雯,一个美人病死于那样凄惨的景象下,不禁令我哀叹连连。

  她,封建礼教下培养的家族接班人,心思细腻,心机重重,与宝玉有着金玉良缘之说。她因意外听到小红与他人的对话,心生一计,装作来寻黛玉,将责任退给了黛玉;在家庭聚会上,贾母让她点食品与戏剧,她便依照贾母的喜好来安排;当袭人央求湘云做些针线活,她心疼湘云劳累,主动接过针线活……宝钗,一个标准的三从四德的大家闺秀,受家庭摆布,没有婚姻自由,但却体贴他人,无私付出,对她,我复杂难解。

  刘姥姥进大观园,笑话连连;鸳鸯反抗家族安排,得以保全自己;贾政怒打宝玉,王夫人舍身保护,引出李纨伤心事;柳湘莲暴打薛蟠,不打不相识,二人后来结为好兄弟……各种情节编织出了最五彩的红楼梦,但红楼梦最终也逃不出两个字:消亡。

  在家族安排下,宝玉被骗,娶了薛宝钗,其结果,黛玉熬尽了爱情的最后一滴眼泪,说出“宝玉,宝玉,你好……”最后一句话后,含恨而死,宝玉不顾已经怀孕的宝钗,疯癫出家做了和尚,凤姐病死,探春远嫁,迎春被蹂躏致死……四大家族相继衰落,家府被抄,人员流离,不覆从前。

  当书中贾府的一切从繁荣归为零,合上书,闭目回想,沉浸其中,故事片段像流水划过脑海,上演着电视剧,我想,其中的糟粕——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对女子的压迫、对婚姻的捆绑、落后*受贿等等,都是我们应该摒弃的。而其中的精华,就是这里面的想要诉说的意愿——空。不论世间有多么繁华,多么美丽,多么精彩,多么令人着迷,到头来,最终的一切都将会是空的,虚幻的,不复存在的,一切都会归为零,什么都没有了。贾府曾经辉煌,但却一步步走向消亡,是什么导致了最后的灰飞烟灭?我想,每个人都参与了贾家的毁灭历程,每个人都是导致毁灭的推波助澜的那一股力量。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读书笔记9

  《红楼梦》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我经常说,在所有名著里还有名著的名著,经典的经典,有的时候我会建议我们应该选一到两本国书。

  我们*有国树,有国花,有**,有**,那么*为什么不应该有一本国书呢?*应该有一本书代表*,让众人可以了解*。如果*有国书的话,我想《红楼梦》应该是首选之一。

  说到《红楼梦》,我觉得把它作为国书,最少应该是有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它是爱的圣经。所谓爱的圣经是指,它代表着我们民族的眼光,代表着我们民族对传统社会2132年漫长历史的一个判断。

  大家都熟悉《三国演义》,我经常说《三国演义》强调的就是让一部分人在*先道德起来。大家可能也熟悉杜甫的诗歌,我也常说杜甫的诗歌就是让一部分人在*先幸福起来。那么《红楼梦》呢?《红楼梦》就是让一部分人在*先爱起来。

  我们经常说爱不是万能的,即便是在孔子的《论语》里,在庄子的所有文章里,他们经常强调的其实也都是爱不是万能的。但让我们自豪的是,在《红楼梦》里,曹雪芹第一次自豪的代表我们民族宣布:爱,当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爱是慢慢不能的。

  我推荐《红楼梦》的第二个理由是因为它还是文学宝典。在*所有文学名著里,只有《红楼梦》,把美的东西、丑的东西、悲剧的东西、罪恶的东西和呼唤我们应该去爱的东西,应该去悲悯的东西讲得最最清楚。

  我记得越剧红楼梦里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场次,叫"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说得真是非常精彩,因为在红楼梦里,林黛玉、贾宝玉包括还有一些非常可爱的男神和女神,我们几乎应该说,他们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当然,还有一些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非常得势的,比如说《红楼梦》里有一些*达人,有一些贵妇,他们在曹雪芹的笔下都成为什么呢?成为被批评的对象。

  所以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在《红楼梦》里我们就看到了在现实生活里悲剧死去的人,还让我们欣慰地活着。那些在现实生活里活的特别志得意满的人,在红楼梦里已经死了。

  《红楼梦》第三个非常优秀的特点是,它还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史诗。我记得德国有一个著名诗人叫海涅,他在讲到犹太民族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全世界都知道犹太民族是一个没有祖国的民族。但是他又说,谁说犹太民族没有祖国呢?圣经就是犹太民族的袖珍祖国。

  那么我们也可以借用这句话来讲到我们民族的《红楼梦》。《红楼梦》是什么?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袖珍祖国。当我们阅读红楼梦的时候,事实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民族,是我的人生,你的人生和他的人生。换句话说,其实当我们看《红楼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记住在红楼梦的背后,还有一本更大的红楼梦,那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也是你我他现实的人生。

  我为什么特别喜欢红楼梦,我为什么经常在很多场合都向大家极力的推荐红楼梦,我为什么要说红楼梦是民间应当推选出来的国书,应该是名著中的名著,经典中的经典。其实就是因为,他是爱的圣经,它是文学宝典,它也是灵魂史诗。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菁华9篇)(扩展3)

——红楼梦读书笔记 (菁华9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1

  怡红院里,贾宝玉身边,除了最著名的袭人和晴雯之外,还有不少不同等级的丫鬟仆役。这篇笔记,就说说木兰非常讨厌的两个丫鬟——秋纹和坠儿。

  秋纹在怡红院里,级别低袭人一等,但比小红等其他粗使丫鬟高级一些,算一个“中等丫鬟”,跟晴雯、麝月*级,属于有权力进入宝玉的卧室的人。

  可是,跟晴雯和麝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秋纹在书中的所有言语行为,都极其惹人讨厌。原因无他,个人素质太差。

  秋纹可厌一在,对人拜高踩低,不放过一个欺负比自己级别低的人机会。

  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还是怡红院当杂役的小红在其他人都不在的情况下,给宝玉倒了一次茶。然后,被抬水回来的秋纹和碧浪发现了。

  两人“忙进房来,东瞧西望,并没别个人,只有宝玉,二人便心中大不自在。”秋纹听了小红的解释,对小红兜脸便啐了一口,骂道:“没脸的下流东西……一里一里的,这不上来了!难道我们到跟不上你了?你也拿镜子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秋纹这个人的素质和心态。一个年轻姑娘,对着人“兜脸啐一口”,用如此粗鲁的言语骂人,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个还稍有体面的“中等丫鬟”的作为。因为自身素质低,秋纹很难像其他人一样受到贾宝玉的认可和其他人的尊敬,所以,她对任何一个可能“入了主子的眼”的其他丫鬟,采取“严防狠打”的态度。生怕哪个谁来,抢了自己在主子面前的存在感,分了她自认为的体面。

  秋纹可厌二在,心性浅薄,奴才嘴脸一览无遗。

  第三十七回里,曹公通过秋纹和晴雯的一番对话,就把她的浅薄心性和奴才心态刻画地入木三分。宝玉偶尔派她去给老太太和王夫人送东西,两位见了东西心情好,于是赏了她几个好脸色,她回来得意洋洋地在晴雯和麝月面前炫耀:

  “提起这瓶来,我又想起笑话来了。……谁知他孝心一动,连跟的人都得了福。……你们知道,老太太素日不大同我说话的,有些不入他老人家的眼。那日竟叫人拿几百钱给我,又说我可怜见的,生的单薄,这可是再想不到的福气。几百钱事小,难得这个脸儿。”

  “太太越发喜欢了,现成的衣裳就赏了我两件。衣裳也是小事,年年横竖也得,却不像这个彩头。”——多么赤裸裸的浅薄的炫耀啊,只是她找错了对象,要是对着袭人,估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炫耀效果。只是,对方是“心比天高”的晴雯,她的炫耀遇到了鄙视和嘲笑:

  “呸!没见识面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挑剩下地才给你,你还充有脸呢。”“要是我,我就不要。……一样这屋子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

  秋纹回答:“凭他给谁剩的,到底是太太的恩典。”“那怕给这屋里的狗剩下的,我只领太太的恩典,也不犯管别的事。”——在秋纹看来,只要主子给好脸,赏好处,多贱的姿态她都摆得出。

  从她自己口中,也可以看到看人眼光极高极准的贾母对她的态度:“素日不大同我说话的,有些不入他老人家的眼”。——把老太太欣赏看重的丫鬟排一排,看一看那些人的素质和品格,就知道,秋纹这种人,能入她老人家的眼才怪呢。

  秋纹可厌三在,仗着自己的宝玉的丫鬟,主子被全家看重,她就以为自己也跟着高级,言语放肆,举止轻狂。

  元宵节里,大冷天,宝玉小解后要洗手。小丫头端来一盆水,秋纹先忙伸手向盆里试了一试,说道:“你越大越粗心了,那里弄的`这冰水?”小丫头忙给她赔笑:“姑娘瞧瞧这个天啊,我怕水冷,巴巴的倒的是滚水,这还冷了呢!”读书笔记.正好一位老婆子提着一壶给老太太泡茶的滚水走来,秋纹就问人家要热水。知道了这是给谁的水之后还要仗主子欺人,口出狂言:“凭你是谁的,你不给,我管把老太太的茶盅子倒了洗手。”人家看她面子给了之后,秋纹还不忘教训一句:“够了。你这么大年纪,也没个见识,谁不知是老太太的水!要不着的人就敢要了?”

  ——一个自大自私、丝毫不会为别人着想,更不会体贴理解别人的形象,一个言语张狂、举止毫无修养的形象,就是秋纹。

  第五十五回,王熙凤病倒,探春、宝钗和李纨在理家议事,懂事的*儿姑娘正在跟三位和众多仆役们配合周旋。这时,秋纹走过来,众人忙着问好,让她“暂且歇歇”,先别进去。秋纹呢?只见她笑道:“我比不得你们,我哪里等得。”说着,便只要上厅去。*儿忙叫她快回来,她还要问*儿:“你又在这里充什么外围的防护?”一回身便坐在*儿的褥上。其实,她就过来问问宝玉和丫鬟们的月钱什么时候领,而宝玉根本不管用钱的事,也就是说,秋纹就过来问问自己的而已。可是,就从这件事,你看看她目中无人、自大张狂的态度。

  我们看看*儿这真正的手里有权的管事人。婆子们给*儿拿坐褥,*儿忙陪笑道:“多谢了。”给她上茶,“*儿忙欠身接了”,*儿接人待物的素质和修养,像一面镜子,把秋纹的轻狂和可厌照得一览无遗。

  再提一句,那个漫漫冬夜,晴雯病补雀金裘,陪着她给她帮忙的,是麝月。袭人当时不在,这个时候,爱出风头的厉害的秋纹呢?不知道。

  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秋纹这样的人。他们看到一个人的好处,想去巴结的时候,便分外热情;对自己没用的人,就极其傲慢无礼。在这种人眼里,只看得到眼前利益,只看得到可以利用的关系,只看得到当前的权势等级,所以,“钻营站队”和“维护队形”,是他们最重要、最操心的事情。因利用而交往,因利尽而散开。如果谁跟这种人做朋友,最容易寒心——因为他们眼里根本没有人。当然,时间长了,谁都不是傻子,这种人也不会有真心的朋友。

  你如何对人,人就会如何对你。秋纹在怡红院给宝玉当丫鬟,级别比他低的丫头婆子们会对她客气陪笑,其他*级的姑娘们也看她几分面子。一旦离开这个位置,没有一个人会真心对待她。甚至在她倒霉失意的时候,也只会看到别人冰冷的脸庞和讥讽的笑谈而已。

  人品,是一个人的底牌。做人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决定人际关系的质量。

  再说说小丫鬟坠儿。

  坠儿,简直是怡红院里一个“肆无忌惮”的存在。

  贾芸第一次去怡红院,坠儿送他出来,几句话,就把怡红院里的人物和等级基本情况摸个清楚。——幸亏贾芸的心思只在打听小红和讨好贾宝玉身上,没有别的,要是赵姨娘和贾环那帮人坏心人,还不知道会生出多少言语和事端出来。

  在滴翠亭上,坠儿帮贾芸与小红交换汗巾,如此大胆私密的事情,却被扑蝶赶来的宝钗听到了。得知两个人的谈话恐怕被“蹲在这里玩水”的林姑娘听到了,小红吓得非常紧张,连说“不得了了,这可怎么办”,坠儿却道:“便听见了,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看看,她根本不会想事情,不知道什么叫轻重利害。

  看看她有多大胆,在芦雪广众主子姑娘聚集的场合,她都敢偷*儿的镯子。坠儿这样的小丫头,根本属于不谙世事,不知何为素质和原则,行为没有顾忌,没有分寸,不识好歹,说话做事不知轻重,不会为任何人考虑,包括她自己,而且眼浅手轻——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相处共事,是件多么恐怖的事情!所以,晴雯在发现她偷镯子之后,气得拿簪子在她手上一顿乱扎,坚决立马把她赶出去!

  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境遇、立场和诉求,我们不能随便指责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可是对于秋纹和坠儿这种人,她们的惹人讨厌,却是连道德层面都够不上的。她们的个人素质实在太差,会让所有跟她们相处的人又厌又气又无语。她们的无知、浅薄、粗鄙和自私,木兰觉得她们连“小人”都远远算不上,只是两个基本素质差到没法造就的底层奴才而已,随时会被主子赶出去,抛弃掉。

  当然,被赶出去的时候,她们也只会留恋那个位置的好处而已,并不会太难过,因为,她们这种人,根本没有心。

红楼梦读书笔记2

  他柔情似女孩,就如雪花一样,人们还未曾来得及观赏它的美,就已消失在人海中,留下的就只是那泪珠般的回忆和拉长的叹息。

  与宝玉相呼应的是,美若天仙,柔情似水的表妹林黛玉。在我看来,林黛玉来到人间是为了还债,她用一生的眼泪还了前世的债,把所有的感情都交托了贾宝玉,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归去。

  可能因为他们的爱情本身就带着一种凄美,花落冰韵,诉尽无数的冷音。多么淡薄的缘分,就像一段还未来得及旁白的故事,在心中留下了刻苦的记忆。

  正因为爱的太深,所以才会以悲凉散场。贾宝玉归依佛门,其实早已注定。从此,贾宝玉红尘不染,把痛苦放在心底。

红楼梦读书笔记3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对此我也不必用太多的语言来修饰。去年暑假,在好友婷的引导下,我得到了《红楼梦》带给我的.精神上的洗礼。而今年暑假,是我第三次读《红楼梦》,此次我悟到了更多……

  小说以贾、史、薛、王四大家族为背景,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为明显,广泛的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小说刻画了一个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像,大到府中夫人,小到不起眼的丫鬟,我想书中的每个人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像。

  林黛玉,她给我最深的印像便是她的才华。她如那一池带着灵动而流过沁芳闸的活水,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正是因为你又如水的娇弱,最终还是在真爱与他人的良辰之时泪尽而逝。“木石前盟”伴着如雨般的泪水,化为永久的遗憾。

  薛宝钗,这个二百年来饱受读者指责厌恶的任务,她又何尝从这段感情纠葛和婚姻中获得过快乐。宝钗是一个早熟的女孩,可怜的她要为自己考虑更需要为整个家族着想。宝钗聪明睿智,大方得体,但她却悲剧性的始终没有明白一场毫无爱情的婚姻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小说如一只哀婉凄伤的交响曲,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剧构成一个个不同音色的音符,所有的音符贯穿了人生的各个层面,从主子到奴仆,从宫廷到民间,从**到少年,无不具有着一段哀伤的爱情。

  或许正如小说第一回的绝句所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读书笔记4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题记

  手捧一本书,在午后的阳光照耀下,独自坐在阳台上,听着音乐,忽然一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丽无瑕”飞入了我的耳朵,思绪随着这句话让我想到了《红楼梦》,在我的印象中《红楼梦》是一本十分让人为之掉泪的书籍。儿时总想读完这本书,了解它的魅力。但我总是为自己找借口,也总是不读完。至今,却也只是看了一小部分,了解个大概。但,宝玉黛玉之间的感情却又让我感到太过悲哀。

  这句诗是“黛玉葬花”时的句子。乍看时,心中就不免感觉有一丝悲哀。葬花时的伤感又有谁人知?黛玉竟由花想到了自己的命运。今日是她葬花,明日又是谁看她呢?我想在那个封建的社会,黛玉的哀愁恐怕只有与她相通的宝玉明白吧。你的哀愁恰似一朵莲花,层层叠叠,相互交错,最终凄美得却又那样动人。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黛玉的哀愁显而易见,她的感伤是可以被任何东西所感染。我能领会她在那个时代的悲哀与无奈。有人说:是她的自卑让她纠结一生。我想,这也正是上天赐予她的。正是她的多愁伤感才会有《红楼梦》的感人。使人同情与愤慨。你的哀愁好比一江春水,流流停停,或急或慢,最终流过之处却又感人肺腑。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其中,黛玉的死最让我无法释怀,不过到最后,又只是感到悲哀罢了。在本应是最开心的时候,却是最悲哀的时候。在那个当天,黛玉因伤心过度而无法自拔,最后遗憾。伤心而死了。宝玉却又因此绝望了。你的哀愁正如昙花初现,悄悄绽放,不俗于世,最终让人惊叹凄美却又过目难忘。

  有人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丽无瑕。但,在我看来。黛玉,你的哀愁,一定会有人懂得。《红楼梦》,你的魅力,也一定会有人欣赏来懂得你的哀愁。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黛玉,我读懂了你的哀愁!

红楼梦读书笔记5

  与曹公有约,犹怜黛钗情

  帘外雨潺潺,与曹公有约,手捧红楼,不免愁绪溢满心头,在“花柳繁华池,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中自是香艳如云,情到深处,犹怜黛钗情。

  与曹公有约,我怜黛玉至深情。

  对于黛玉,雪芹先生无疑是倾注了深沉的爱和无限的怜悯。黛玉倾城娇绝世,但同时红颜薄命的悲凉命运她亦是无法逃脱。“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美丽人儿面对世态的炎凉,曾道:“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面对现实的冰冷,曾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面对易逝的容颜,曾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于冷月夜葬花,末了泪尽香消,她为爱而生,也为爱而玉殒。神瑛侍者在三生石畔用甘露浇灌一株绛珠小草,便引发了“还泪”报恩之事,在保守的封建大家族中她又怎可要得“木石之缘”,她对宝玉用情之深,只为他而落泪,悲痛之余宝玉已为他人之夫,一段矢志不渝的爱情被无情毁灭,她以生相殉,终了之时仍心念此生至爱,“宝玉、宝玉你好……”情未了,言怎尽?纵使沧海桑田、海枯石烂这份情又何以了?“苦绛珠魂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多少性情中人为之落下哀痛之泪,悲其悲、泣其泪、伤其伤……

  与曹公有约,我怜宝钗至理情。

  对于宝钗,雪芹先生亦是是好生怜惜,生得自是妩媚,又不失才情,在悲的阴霾下她也摆脱不了孤守空闺的悲剧命运。宝钗似雪,她有着雪的高洁之气,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她始终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家族衰落,自小帮助母亲打理家中事物,她并非是无情,只是这女儿的柔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被岁月禁锢。或许人们会说宝钗有心机、通世故,但这是出于她的一番好意,不曾有过害人之心,反而体贴他人,尊敬长辈;或许人们会说宝钗冷漠,但在贾府中她毕竟算是个外人,“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或许是最好的处事方法;或许人们会说宝钗贪恋名利,但她是想规劝宝玉入仕以振兴贾府这“百年望族”;或许……“山中高士晶莹雪”的美哩淑贤终究没有打动宝玉的心,他选择了逃避,逃避原本属于他的振兴之责,遁入空门,留下了宝钗孤苦一生,宝钗待人至理,他怎知宝钗的良苦用心呢?

  黛玉对宝玉之情至深至纯,宝钗对宝玉之情至理至善,黛玉得到的是爱情,宝钗得到的只是姻缘。一个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一个是金玉良缘,冥冥之中似乎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哀怨缠绵,感慨至此我不禁长叹:既生瑜何生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雨停,风依旧肆意的吹。合上红楼,放眼远眺,心随风渐行渐远,与曹公有约,我犹怜黛钗绵绵情……

红楼梦读书笔记6

  也许是受*文化的影响,崇尚圆满美好。从古至今不少人热衷于红楼的续写。最著名的就是高鹗的续写了。但是,后人对他的续褒贬不一。因为他是和书商程伟元合作的,所谓无商不奸,为了顺应当时社会市场,高氏的续写也会增加一些个人色彩。

  除了前人的续写,现代的许多作家也是对红楼的续写充满热情。比如现在最热门的《刘心武续写红楼》,好不好的我还没有评论的资历。但就这个现象而言,大家很不高兴红楼的残缺,千方百计的要完善它,但又没有一人能够写出让所有人信服的结尾,所谓众口难调啊。

  残缺就不好吗?断臂维纳斯,同样是不完整的,你能说她不美吗?假如给她接上胳膊,让她拿个苹果,这样的完整美吗?因此,红楼的残缺虽为一件憾事,但是一味的追求她的完美也是不可取的。

  以上种种,不能俱全,后人热衷于红楼,创造了红楼热潮,钻研红楼,很多人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但我始终认为,红楼梦是不朽的著作,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究其原因,是因为一切皆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书中描写的一切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切之体肤。

  《红楼梦》只是一个代表,像红楼一样的'经典名著在*有许多,但是人们逐渐的把他们遗忘在历史之中了。*最为一个文化大亨,应将自己的财产保护好,而不是恣意的挥霍他它。

  如今,在外来文化的入侵下,如何让本土文化不被动摇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当现在的年轻人在过“圣诞节”“情人节”时,*的“端午节”“七夕”却逐渐让人遗忘。面对这种局势,咱们应该大力弘扬*文化,首先就是从咱们青少年抓起。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只有从少年抓起。*文化才能立于世界之巅。

红楼梦读书笔记7

  浅读《红楼梦》,细细品悟古典文学的'巅峰巨作,令我感慨万千。

  人生繁华似梦,几多欢喜几多愁。身在大富大贵之家,贾宝玉的性格与封建大家族的立业思想显得格格不入。宝玉多随性而为,终日与家中的女孩们厮混,在旁人看来,这是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表现。作为家族的嫡系男丁,他理应承担着光宗耀祖的责任,参加科举,步入仕途,将贾家发扬光大。然而在宝玉看来,终日埋在书堆里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这变成了他与家人们的尖锐矛盾所在。可以说,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变者,他不兴科举考试,追求本心。然而现实多磨,宝玉在现实的种种遭遇下看淡儿女情长。

  无论在哪种时代,许多看似不合人心的东西依旧在滋生,多少血与泪的例子供人们领悟,但是该来的总会来。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令人趋之若鹜,老一辈人对新生一代的严格要求,对于仕途的执着追求,让人不厌其烦。但其实即使是当代人,对于学业高低,工作条件依旧保持着相似的观点。父母之命,长辈的语重心长,也是为着后辈们着想。所以我认为对于仕途的抉择,应该保持一个*常心来看待,不求荣华富贵,只求问心无愧,无愧于本心,无愧于为之奋斗的青春。

  世态炎凉,在贾家的大院里,家人之间的关系不想表面上那么和谐。勾心斗角时有发生,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家族式的家庭里,这样的感悟时时令人寒心。当情亲与利益挂钩的时候,家人之间的距离便越走越远了。因为他们之间最基础的信任变成了泡影,时刻提防着对方,保护自身的利益,即使不愿参与其中,任然改变不了卷入利益纠纷的命运。在这样的家庭里,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无论你愿不愿意。可见生来富贵,不愁吃穿的日子并不像表面那样潇洒快活,在笑脸的背后,又蕴藏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上帝是公*的,当他赐予你富贵的时候,你的知心朋友变少了。有的时候,钱也是一种诅咒,让你看不清靠*你身边的人原始的面目,何其可悲,孤独的道路,只有一人前往。

  在作者的描写里,我看到了几多红衣锦绣,富贵荣华,身居高位的人所享受的一切是那样的丰富,吃喝主行无时无刻都在透发着奢靡的气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些身处底层的人渴望着富贵人家的残羹剩饭。有条件的肆意挥霍,没有条件的只能画饼充饥,一穷一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唏嘘不已。这些富贵人家的物质生活建立在底层*民的艰苦生活之上,辛苦的劳作,*白无故的为他人做了嫁衣,着实无奈。

  人间百态,有丑恶也有美好。心存小善,才能成就大善。

  作者曹雪芹以个人经历为蓝本,写下这本著作,供后世品读赏玩。《红楼梦》里有着众多形形色色的奇女子,她们就如画卷中的美景,让人们把握其中的特色与优点。一场奇艺的梦,让金陵十二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首首诗,让她们的命运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暗自揣度后续情节,让人深感作者的用心良苦。因由作者的个人原因,更是让后续的故事产生一个个不一样的版本,以印证诗中的寓意所在。

  多少因果了却一桩桩情缘。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感情戏码令我感慨,就以我自身的观点来讲,宝玉更适合与林黛玉在一起,只可惜现实不允许,最终导致了感情悲剧的发生。但是我同样理解贾宝玉和薛宝钗在一起的意义所在,为了更好的将家族延续,薛宝钗的确更适合坐这个位置。多说无益,“敢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可悲可泣。

  看《红楼梦》,宛如在看一场生动的大戏,令人身临其境,感受另一个时代不一样的魅力所在。

红楼梦读书笔记8

  初读红楼梦,新鲜又新鲜,好一个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好一部写尽人间繁华、荣辱悲喜、沧海桑田的惊世奇文,不愧*古典名著,洋洋大作,写作细腻、语句优美。真是多一句不好,少一句不能。读过一篇,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展现眼前,好一处荣宁二府,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家族,犹如天上人间,恰如仙境般的生活美景,真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繁华胜景,美不胜收。

  但是,读了一段时间后,逐渐发现,书虽厚,笔且好,故事内容却是一般,文细腻,词丰富,却没有惊天动地的高潮起伏,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不厌其烦的一一详述,就是一些繁琐杂务堆积起来的一叠厚纸。尤其文字浩瀚,犹如长江之水,没完没了,越读越多。逐渐使我似乎望而生畏,恨不能一目十行,快些知道结果方能如释负重。

  如今,总算读完了,谈到感想,《红楼梦》只能算是有可取之处的小说而已。它迟缓,不干脆,笔墨浪费良多,有大量随手之处。篇幅浩繁,场景却狭小,又过分注目无关紧要的雅趣。更致命的是,它完全是一部生活流的作品,专注于写实又失之于写实,大量质量不错的细节堆砌起来,却演变成无修无止的唠叨。虽有精到的笔力,但大部分章节却像*古代那*淡的生活一样,既缺乏情节上的、也缺乏文字上的应有的激越的魅力。倒有一句感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

  人生处处是黄梁,美梦醒来腹更空。质本洁来还洁去,留下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古人有句话: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联系到我们自己,也是广厦千间,居之不过七尺;山珍海味,食之无非一饱。到头来都不觉曲终人散还寂寞。

红楼梦读书笔记9

  两个人的情意,发展到一定程度,总有一天要戳破窗户纸,是谓表白。

  从小到大,读到的、听到的爱情故事中,表白的方式有很多种。可多年来,《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那句表白,一直在我心中是最美。我爱这句话,超过其他关于爱情的万语千言。

  那句话是:“你放心。”

  那句话,是怎么说出口的呢?

  那一年,端午节即将来临。元妃在端午节来临之前就早早的给贾府赏下了过节之礼。可让宝玉不明白的是,他和宝钗的礼物分量相同——比林黛玉和家里其他姑娘的多一些。拥有最高话语权的元妃娘娘,通过赏礼,表达了一个明确的暗示。黛玉一下子感受到了威胁:“我们没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而宝钗姑娘,也曾把“金玉良缘”放在心上的,得到了这个暗示,“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没意思吗?当然不是,她更加上了心。

  五月初一,按照娘娘的安排,贾家要在清虚观打三天*安醮。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张道士把那件人人关心的事情提了出来——他来给宝玉说亲。相信那一刻,在场很多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还好,这件事被眼明心亮的贾母一口回绝,说宝玉不该早娶,此时暂且不提。而且老太太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态度——我不看根基富贵,只看人,模样性格要配得上。提亲之事,似乎就这么过去了。

  可这件事,在宝玉和黛玉那里,直接引发了轩然**,他们大吵一架。

  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一开始就知道,宝玉和黛玉有着前世的“木石之盟”,他们是心心相印的灵魂伴侣。可是,在书中,这两位当事人,是不知道的。他们从第一次见面起,到后来的一同长大,虽然都在心中有了别样的感受,但是以他们的身份,他们的性格,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中,是不可能把心意说出口的。于是,两个人都把真心隐起,却每每用假意试探——真心被严严实实地包藏,人却变得敏感而娇作,动不动就生气闹别扭。而“金玉良缘”的说法、来自元妃的暗示、有人给宝玉提亲,却是在明处的——压力已经到来,两个人都极其不安。

  贾母一句“不是冤家不聚首”,让两个人都参禅一般潸然泪下——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一场风波过去,两个人的心思都更加清明了,然而,说不出口啊,无法说,不能说。

  史湘云的到来和她对薛宝钗的称扬和崇拜让黛玉内心更加紧张。在第三十二回中,黛玉因为担心宝玉会因为一阴一阳的两个金麒麟再跟史湘云生出什么风流佳事来,就悄悄来到怡红院,看看他二人之意。结果正好听到了史湘云在劝宝玉去见贾雨村,去学些世途经济的学问,应酬交日后有用的朋友。宝玉不给一丝面子地直接回绝,还直接跟湘云和袭人说明了黛玉和其他人的区别:“林妹妹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此刻悄悄站在窗外的黛玉,正好听到了这句话。这句话,听得黛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可是,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可是”!

  此刻,她还要进去吗?不用了,再说什么都已经无味了。于是,她抽身离开,宝玉却从后面追了上来。两个人,就这样单独面对了。他望着她眼中的泪,她望着他脸上的汗,心疼,心伤,心怜一齐涌上心头——

  宝玉瞅了半天,方说了“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到说说,怎么是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真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心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词,一时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妹妹,且略站站,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终于说出口了。你放心。

  “你放心”。这是一句洞彻肺腑的懂得。

  宝玉在告诉黛玉,我懂得你孤苦一人寄人篱下的哀怨和自怜,我懂得你在听说了来自宫里元妃暗示后心里的不安,我懂得众人口中有意无意的“金玉良缘”在你心中惹起的反感,我知道张道士当着众人面提亲,在你心中激起的失落的狂澜。你*日里在我身上用的心,用的情,我懂得;你因为心中不安,那些小性子,小别扭,我懂得;你那些无法言说的万端心思,你的试探、猜疑和期盼,以及它们化成的串串泪珠,我懂得。一切,都在我的心上,你放心,我懂的。

  “你放心”。这是一句明明白白的表白。

  说什么“金玉良缘”,论什么“仕途经济”,家世、背景、仕途、姻亲,那些人看重的东西,在我这里,却毫不相干。你是我灵魂选择的知己,在我眼中,你独一无二,你不可替代。我对你的珍视超过了其他所有人,你对于我的意义,没有其他任何人可以相比。我会牢牢记着我们前世的“木石之盟”,从今生第一次见面起,我就在人群中认出了远别重逢的你。你放心,这句话说出口之后,也再也不会有别人。

  “你放心”。这是一句庄重严肃的承诺。

  你放心,我的生命里,我的未来里,都有你。我会为了你我共同的理想和未来努力。我不会随波逐流轻言放弃。我会坚定执着的好好做自己,我会聪明地随遇而安保全自己;我会好好地打理自己的世界,独立而勇敢,我不会成为任何人的依附和拖累,包括你;我会把认认真真地、积极乐观地、真诚热忱地,让自己的生命之树,顺应时节开花结果,让根须深深扎下,让树干直立挺拔,让枝叶茂盛繁华。我会让自己长成与橡树并肩而立的一株木棉,根,紧握在地下,叶,相拥在云里。

  有朋友曾问我,你能不能用一句话,告诉我,《红楼梦》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从哲学层面上说,这本书讲了一个从“空”到“悟”的故事。《红楼梦》一书深邃博大,其哲学主旨就是十六个字: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从现实人生层面上说,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在茫茫人海中寻求知己的故事。

  一块顽石,因为女娲的锻炼,有了灵性。听了一僧一道的快意谈论,动了凡心,去人世间经历一番。从茫茫虚空到最后的悟空,生命的这段旅程原本是孤独的。而最珍贵的,莫过于旅途中遇到一个心灵相通的知己。找到了,这个生命,这颗心灵,才会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欢喜与温暖,才会有真正的安心与宁静。漫漫一生,知己难得,拥有的滋味,无与伦比。

  最幸福清甜的滋味,莫过于,“你放心”;

  安心、欢喜、踏实、温厚——最美的那句话,莫过于,“你放心”!作者:木兰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菁华9篇)(扩展4)

——红楼梦读书笔记 (菁华9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1

  怡红院里,贾宝玉身边,除了最著名的袭人和晴雯之外,还有不少不同等级的丫鬟仆役。这篇笔记,就说说木兰非常讨厌的两个丫鬟——秋纹和坠儿。

  秋纹在怡红院里,级别低袭人一等,但比小红等其他粗使丫鬟高级一些,算一个“中等丫鬟”,跟晴雯、麝月*级,属于有权力进入宝玉的卧室的人。

  可是,跟晴雯和麝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秋纹在书中的所有言语行为,都极其惹人讨厌。原因无他,个人素质太差。

  秋纹可厌一在,对人拜高踩低,不放过一个欺负比自己级别低的人机会。

  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还是怡红院当杂役的小红在其他人都不在的情况下,给宝玉倒了一次茶。然后,被抬水回来的秋纹和碧浪发现了。

  两人“忙进房来,东瞧西望,并没别个人,只有宝玉,二人便心中大不自在。”秋纹听了小红的解释,对小红兜脸便啐了一口,骂道:“没脸的下流东西……一里一里的,这不上来了!难道我们到跟不上你了?你也拿镜子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秋纹这个人的素质和心态。一个年轻姑娘,对着人“兜脸啐一口”,用如此粗鲁的言语骂人,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个还稍有体面的“中等丫鬟”的作为。因为自身素质低,秋纹很难像其他人一样受到贾宝玉的认可和其他人的尊敬,所以,她对任何一个可能“入了主子的眼”的其他丫鬟,采取“严防狠打”的态度。生怕哪个谁来,抢了自己在主子面前的存在感,分了她自认为的体面。

  秋纹可厌二在,心性浅薄,奴才嘴脸一览无遗。

  第三十七回里,曹公通过秋纹和晴雯的一番对话,就把她的浅薄心性和奴才心态刻画地入木三分。宝玉偶尔派她去给老太太和王夫人送东西,两位见了东西心情好,于是赏了她几个好脸色,她回来得意洋洋地在晴雯和麝月面前炫耀:

  “提起这瓶来,我又想起笑话来了。……谁知他孝心一动,连跟的人都得了福。……你们知道,老太太素日不大同我说话的,有些不入他老人家的眼。那日竟叫人拿几百钱给我,又说我可怜见的,生的单薄,这可是再想不到的福气。几百钱事小,难得这个脸儿。”

  “太太越发喜欢了,现成的衣裳就赏了我两件。衣裳也是小事,年年横竖也得,却不像这个彩头。”——多么赤裸裸的浅薄的炫耀啊,只是她找错了对象,要是对着袭人,估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炫耀效果。只是,对方是“心比天高”的晴雯,她的炫耀遇到了鄙视和嘲笑:

  “呸!没见识面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挑剩下地才给你,你还充有脸呢。”“要是我,我就不要。……一样这屋子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

  秋纹回答:“凭他给谁剩的,到底是太太的恩典。”“那怕给这屋里的狗剩下的,我只领太太的恩典,也不犯管别的事。”——在秋纹看来,只要主子给好脸,赏好处,多贱的姿态她都摆得出。

  从她自己口中,也可以看到看人眼光极高极准的贾母对她的态度:“素日不大同我说话的,有些不入他老人家的眼”。——把老太太欣赏看重的丫鬟排一排,看一看那些人的素质和品格,就知道,秋纹这种人,能入她老人家的眼才怪呢。

  秋纹可厌三在,仗着自己的宝玉的丫鬟,主子被全家看重,她就以为自己也跟着高级,言语放肆,举止轻狂。

  元宵节里,大冷天,宝玉小解后要洗手。小丫头端来一盆水,秋纹先忙伸手向盆里试了一试,说道:“你越大越粗心了,那里弄的`这冰水?”小丫头忙给她赔笑:“姑娘瞧瞧这个天啊,我怕水冷,巴巴的倒的是滚水,这还冷了呢!”读书笔记.正好一位老婆子提着一壶给老太太泡茶的滚水走来,秋纹就问人家要热水。知道了这是给谁的水之后还要仗主子欺人,口出狂言:“凭你是谁的,你不给,我管把老太太的茶盅子倒了洗手。”人家看她面子给了之后,秋纹还不忘教训一句:“够了。你这么大年纪,也没个见识,谁不知是老太太的水!要不着的人就敢要了?”

  ——一个自大自私、丝毫不会为别人着想,更不会体贴理解别人的形象,一个言语张狂、举止毫无修养的形象,就是秋纹。

  第五十五回,王熙凤病倒,探春、宝钗和李纨在理家议事,懂事的*儿姑娘正在跟三位和众多仆役们配合周旋。这时,秋纹走过来,众人忙着问好,让她“暂且歇歇”,先别进去。秋纹呢?只见她笑道:“我比不得你们,我哪里等得。”说着,便只要上厅去。*儿忙叫她快回来,她还要问*儿:“你又在这里充什么外围的防护?”一回身便坐在*儿的褥上。其实,她就过来问问宝玉和丫鬟们的月钱什么时候领,而宝玉根本不管用钱的事,也就是说,秋纹就过来问问自己的而已。可是,就从这件事,你看看她目中无人、自大张狂的态度。

  我们看看*儿这真正的手里有权的管事人。婆子们给*儿拿坐褥,*儿忙陪笑道:“多谢了。”给她上茶,“*儿忙欠身接了”,*儿接人待物的素质和修养,像一面镜子,把秋纹的轻狂和可厌照得一览无遗。

  再提一句,那个漫漫冬夜,晴雯病补雀金裘,陪着她给她帮忙的,是麝月。袭人当时不在,这个时候,爱出风头的厉害的秋纹呢?不知道。

  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秋纹这样的人。他们看到一个人的好处,想去巴结的时候,便分外热情;对自己没用的人,就极其傲慢无礼。在这种人眼里,只看得到眼前利益,只看得到可以利用的关系,只看得到当前的权势等级,所以,“钻营站队”和“维护队形”,是他们最重要、最操心的事情。因利用而交往,因利尽而散开。如果谁跟这种人做朋友,最容易寒心——因为他们眼里根本没有人。当然,时间长了,谁都不是傻子,这种人也不会有真心的朋友。

  你如何对人,人就会如何对你。秋纹在怡红院给宝玉当丫鬟,级别比他低的丫头婆子们会对她客气陪笑,其他*级的姑娘们也看她几分面子。一旦离开这个位置,没有一个人会真心对待她。甚至在她倒霉失意的时候,也只会看到别人冰冷的脸庞和讥讽的笑谈而已。

  人品,是一个人的底牌。做人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决定人际关系的质量。

  再说说小丫鬟坠儿。

  坠儿,简直是怡红院里一个“肆无忌惮”的存在。

  贾芸第一次去怡红院,坠儿送他出来,几句话,就把怡红院里的人物和等级基本情况摸个清楚。——幸亏贾芸的心思只在打听小红和讨好贾宝玉身上,没有别的,要是赵姨娘和贾环那帮人坏心人,还不知道会生出多少言语和事端出来。

  在滴翠亭上,坠儿帮贾芸与小红交换汗巾,如此大胆私密的事情,却被扑蝶赶来的宝钗听到了。得知两个人的谈话恐怕被“蹲在这里玩水”的林姑娘听到了,小红吓得非常紧张,连说“不得了了,这可怎么办”,坠儿却道:“便听见了,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看看,她根本不会想事情,不知道什么叫轻重利害。

  看看她有多大胆,在芦雪广众主子姑娘聚集的场合,她都敢偷*儿的镯子。坠儿这样的小丫头,根本属于不谙世事,不知何为素质和原则,行为没有顾忌,没有分寸,不识好歹,说话做事不知轻重,不会为任何人考虑,包括她自己,而且眼浅手轻——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相处共事,是件多么恐怖的事情!所以,晴雯在发现她偷镯子之后,气得拿簪子在她手上一顿乱扎,坚决立马把她赶出去!

  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境遇、立场和诉求,我们不能随便指责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可是对于秋纹和坠儿这种人,她们的惹人讨厌,却是连道德层面都够不上的。她们的个人素质实在太差,会让所有跟她们相处的人又厌又气又无语。她们的无知、浅薄、粗鄙和自私,木兰觉得她们连“小人”都远远算不上,只是两个基本素质差到没法造就的底层奴才而已,随时会被主子赶出去,抛弃掉。

  当然,被赶出去的时候,她们也只会留恋那个位置的好处而已,并不会太难过,因为,她们这种人,根本没有心。

红楼梦读书笔记2

  他柔情似女孩,就如雪花一样,人们还未曾来得及观赏它的美,就已消失在人海中,留下的就只是那泪珠般的回忆和拉长的叹息。

  与宝玉相呼应的是,美若天仙,柔情似水的表妹林黛玉。在我看来,林黛玉来到人间是为了还债,她用一生的眼泪还了前世的债,把所有的感情都交托了贾宝玉,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归去。

  可能因为他们的爱情本身就带着一种凄美,花落冰韵,诉尽无数的冷音。多么淡薄的缘分,就像一段还未来得及旁白的故事,在心中留下了刻苦的记忆。

  正因为爱的太深,所以才会以悲凉散场。贾宝玉归依佛门,其实早已注定。从此,贾宝玉红尘不染,把痛苦放在心底。

红楼梦读书笔记3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对此我也不必用太多的语言来修饰。去年暑假,在好友婷的引导下,我得到了《红楼梦》带给我的.精神上的洗礼。而今年暑假,是我第三次读《红楼梦》,此次我悟到了更多……

  小说以贾、史、薛、王四大家族为背景,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为明显,广泛的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小说刻画了一个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像,大到府中夫人,小到不起眼的丫鬟,我想书中的每个人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像。

  林黛玉,她给我最深的印像便是她的才华。她如那一池带着灵动而流过沁芳闸的活水,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正是因为你又如水的娇弱,最终还是在真爱与他人的良辰之时泪尽而逝。“木石前盟”伴着如雨般的泪水,化为永久的遗憾。

  薛宝钗,这个二百年来饱受读者指责厌恶的任务,她又何尝从这段感情纠葛和婚姻中获得过快乐。宝钗是一个早熟的女孩,可怜的她要为自己考虑更需要为整个家族着想。宝钗聪明睿智,大方得体,但她却悲剧性的始终没有明白一场毫无爱情的婚姻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小说如一只哀婉凄伤的交响曲,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剧构成一个个不同音色的音符,所有的音符贯穿了人生的各个层面,从主子到奴仆,从宫廷到民间,从**到少年,无不具有着一段哀伤的爱情。

  或许正如小说第一回的绝句所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读书笔记4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题记

  手捧一本书,在午后的阳光照耀下,独自坐在阳台上,听着音乐,忽然一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丽无瑕”飞入了我的耳朵,思绪随着这句话让我想到了《红楼梦》,在我的印象中《红楼梦》是一本十分让人为之掉泪的书籍。儿时总想读完这本书,了解它的魅力。但我总是为自己找借口,也总是不读完。至今,却也只是看了一小部分,了解个大概。但,宝玉黛玉之间的感情却又让我感到太过悲哀。

  这句诗是“黛玉葬花”时的句子。乍看时,心中就不免感觉有一丝悲哀。葬花时的伤感又有谁人知?黛玉竟由花想到了自己的命运。今日是她葬花,明日又是谁看她呢?我想在那个封建的社会,黛玉的哀愁恐怕只有与她相通的宝玉明白吧。你的哀愁恰似一朵莲花,层层叠叠,相互交错,最终凄美得却又那样动人。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黛玉的哀愁显而易见,她的感伤是可以被任何东西所感染。我能领会她在那个时代的悲哀与无奈。有人说:是她的自卑让她纠结一生。我想,这也正是上天赐予她的。正是她的多愁伤感才会有《红楼梦》的感人。使人同情与愤慨。你的哀愁好比一江春水,流流停停,或急或慢,最终流过之处却又感人肺腑。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其中,黛玉的死最让我无法释怀,不过到最后,又只是感到悲哀罢了。在本应是最开心的时候,却是最悲哀的时候。在那个当天,黛玉因伤心过度而无法自拔,最后遗憾。伤心而死了。宝玉却又因此绝望了。你的哀愁正如昙花初现,悄悄绽放,不俗于世,最终让人惊叹凄美却又过目难忘。

  有人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丽无瑕。但,在我看来。黛玉,你的哀愁,一定会有人懂得。《红楼梦》,你的魅力,也一定会有人欣赏来懂得你的哀愁。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黛玉,我读懂了你的哀愁!

红楼梦读书笔记5

  与曹公有约,犹怜黛钗情

  帘外雨潺潺,与曹公有约,手捧红楼,不免愁绪溢满心头,在“花柳繁华池,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中自是香艳如云,情到深处,犹怜黛钗情。

  与曹公有约,我怜黛玉至深情。

  对于黛玉,雪芹先生无疑是倾注了深沉的爱和无限的怜悯。黛玉倾城娇绝世,但同时红颜薄命的悲凉命运她亦是无法逃脱。“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美丽人儿面对世态的炎凉,曾道:“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面对现实的冰冷,曾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面对易逝的容颜,曾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于冷月夜葬花,末了泪尽香消,她为爱而生,也为爱而玉殒。神瑛侍者在三生石畔用甘露浇灌一株绛珠小草,便引发了“还泪”报恩之事,在保守的封建大家族中她又怎可要得“木石之缘”,她对宝玉用情之深,只为他而落泪,悲痛之余宝玉已为他人之夫,一段矢志不渝的爱情被无情毁灭,她以生相殉,终了之时仍心念此生至爱,“宝玉、宝玉你好……”情未了,言怎尽?纵使沧海桑田、海枯石烂这份情又何以了?“苦绛珠魂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多少性情中人为之落下哀痛之泪,悲其悲、泣其泪、伤其伤……

  与曹公有约,我怜宝钗至理情。

  对于宝钗,雪芹先生亦是是好生怜惜,生得自是妩媚,又不失才情,在悲的阴霾下她也摆脱不了孤守空闺的悲剧命运。宝钗似雪,她有着雪的高洁之气,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她始终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家族衰落,自小帮助母亲打理家中事物,她并非是无情,只是这女儿的柔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被岁月禁锢。或许人们会说宝钗有心机、通世故,但这是出于她的一番好意,不曾有过害人之心,反而体贴他人,尊敬长辈;或许人们会说宝钗冷漠,但在贾府中她毕竟算是个外人,“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或许是最好的处事方法;或许人们会说宝钗贪恋名利,但她是想规劝宝玉入仕以振兴贾府这“百年望族”;或许……“山中高士晶莹雪”的美哩淑贤终究没有打动宝玉的心,他选择了逃避,逃避原本属于他的振兴之责,遁入空门,留下了宝钗孤苦一生,宝钗待人至理,他怎知宝钗的良苦用心呢?

  黛玉对宝玉之情至深至纯,宝钗对宝玉之情至理至善,黛玉得到的是爱情,宝钗得到的只是姻缘。一个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一个是金玉良缘,冥冥之中似乎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哀怨缠绵,感慨至此我不禁长叹:既生瑜何生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雨停,风依旧肆意的吹。合上红楼,放眼远眺,心随风渐行渐远,与曹公有约,我犹怜黛钗绵绵情……

红楼梦读书笔记6

  也许是受*文化的影响,崇尚圆满美好。从古至今不少人热衷于红楼的续写。最著名的就是高鹗的续写了。但是,后人对他的续褒贬不一。因为他是和书商程伟元合作的,所谓无商不奸,为了顺应当时社会市场,高氏的续写也会增加一些个人色彩。

  除了前人的续写,现代的许多作家也是对红楼的续写充满热情。比如现在最热门的《刘心武续写红楼》,好不好的我还没有评论的资历。但就这个现象而言,大家很不高兴红楼的残缺,千方百计的要完善它,但又没有一人能够写出让所有人信服的结尾,所谓众口难调啊。

  残缺就不好吗?断臂维纳斯,同样是不完整的,你能说她不美吗?假如给她接上胳膊,让她拿个苹果,这样的完整美吗?因此,红楼的残缺虽为一件憾事,但是一味的追求她的完美也是不可取的。

  以上种种,不能俱全,后人热衷于红楼,创造了红楼热潮,钻研红楼,很多人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但我始终认为,红楼梦是不朽的著作,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究其原因,是因为一切皆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书中描写的一切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切之体肤。

  《红楼梦》只是一个代表,像红楼一样的'经典名著在*有许多,但是人们逐渐的把他们遗忘在历史之中了。*最为一个文化大亨,应将自己的财产保护好,而不是恣意的挥霍他它。

  如今,在外来文化的入侵下,如何让本土文化不被动摇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当现在的年轻人在过“圣诞节”“情人节”时,*的“端午节”“七夕”却逐渐让人遗忘。面对这种局势,咱们应该大力弘扬*文化,首先就是从咱们青少年抓起。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只有从少年抓起。*文化才能立于世界之巅。

红楼梦读书笔记7

  浅读《红楼梦》,细细品悟古典文学的'巅峰巨作,令我感慨万千。

  人生繁华似梦,几多欢喜几多愁。身在大富大贵之家,贾宝玉的性格与封建大家族的立业思想显得格格不入。宝玉多随性而为,终日与家中的女孩们厮混,在旁人看来,这是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表现。作为家族的嫡系男丁,他理应承担着光宗耀祖的责任,参加科举,步入仕途,将贾家发扬光大。然而在宝玉看来,终日埋在书堆里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这变成了他与家人们的尖锐矛盾所在。可以说,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变者,他不兴科举考试,追求本心。然而现实多磨,宝玉在现实的种种遭遇下看淡儿女情长。

  无论在哪种时代,许多看似不合人心的东西依旧在滋生,多少血与泪的例子供人们领悟,但是该来的总会来。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令人趋之若鹜,老一辈人对新生一代的严格要求,对于仕途的执着追求,让人不厌其烦。但其实即使是当代人,对于学业高低,工作条件依旧保持着相似的观点。父母之命,长辈的语重心长,也是为着后辈们着想。所以我认为对于仕途的抉择,应该保持一个*常心来看待,不求荣华富贵,只求问心无愧,无愧于本心,无愧于为之奋斗的青春。

  世态炎凉,在贾家的大院里,家人之间的关系不想表面上那么和谐。勾心斗角时有发生,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家族式的家庭里,这样的感悟时时令人寒心。当情亲与利益挂钩的时候,家人之间的距离便越走越远了。因为他们之间最基础的信任变成了泡影,时刻提防着对方,保护自身的利益,即使不愿参与其中,任然改变不了卷入利益纠纷的命运。在这样的家庭里,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无论你愿不愿意。可见生来富贵,不愁吃穿的日子并不像表面那样潇洒快活,在笑脸的背后,又蕴藏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上帝是公*的,当他赐予你富贵的时候,你的知心朋友变少了。有的时候,钱也是一种诅咒,让你看不清靠*你身边的人原始的面目,何其可悲,孤独的道路,只有一人前往。

  在作者的描写里,我看到了几多红衣锦绣,富贵荣华,身居高位的人所享受的一切是那样的丰富,吃喝主行无时无刻都在透发着奢靡的气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些身处底层的人渴望着富贵人家的残羹剩饭。有条件的肆意挥霍,没有条件的只能画饼充饥,一穷一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唏嘘不已。这些富贵人家的物质生活建立在底层*民的艰苦生活之上,辛苦的劳作,*白无故的为他人做了嫁衣,着实无奈。

  人间百态,有丑恶也有美好。心存小善,才能成就大善。

  作者曹雪芹以个人经历为蓝本,写下这本著作,供后世品读赏玩。《红楼梦》里有着众多形形色色的奇女子,她们就如画卷中的美景,让人们把握其中的特色与优点。一场奇艺的梦,让金陵十二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首首诗,让她们的命运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暗自揣度后续情节,让人深感作者的用心良苦。因由作者的个人原因,更是让后续的故事产生一个个不一样的版本,以印证诗中的寓意所在。

  多少因果了却一桩桩情缘。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感情戏码令我感慨,就以我自身的观点来讲,宝玉更适合与林黛玉在一起,只可惜现实不允许,最终导致了感情悲剧的发生。但是我同样理解贾宝玉和薛宝钗在一起的意义所在,为了更好的将家族延续,薛宝钗的确更适合坐这个位置。多说无益,“敢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可悲可泣。

  看《红楼梦》,宛如在看一场生动的大戏,令人身临其境,感受另一个时代不一样的魅力所在。

红楼梦读书笔记8

  初读红楼梦,新鲜又新鲜,好一个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好一部写尽人间繁华、荣辱悲喜、沧海桑田的惊世奇文,不愧*古典名著,洋洋大作,写作细腻、语句优美。真是多一句不好,少一句不能。读过一篇,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展现眼前,好一处荣宁二府,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家族,犹如天上人间,恰如仙境般的生活美景,真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繁华胜景,美不胜收。

  但是,读了一段时间后,逐渐发现,书虽厚,笔且好,故事内容却是一般,文细腻,词丰富,却没有惊天动地的高潮起伏,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不厌其烦的一一详述,就是一些繁琐杂务堆积起来的一叠厚纸。尤其文字浩瀚,犹如长江之水,没完没了,越读越多。逐渐使我似乎望而生畏,恨不能一目十行,快些知道结果方能如释负重。

  如今,总算读完了,谈到感想,《红楼梦》只能算是有可取之处的小说而已。它迟缓,不干脆,笔墨浪费良多,有大量随手之处。篇幅浩繁,场景却狭小,又过分注目无关紧要的雅趣。更致命的是,它完全是一部生活流的作品,专注于写实又失之于写实,大量质量不错的细节堆砌起来,却演变成无修无止的唠叨。虽有精到的笔力,但大部分章节却像*古代那*淡的生活一样,既缺乏情节上的、也缺乏文字上的应有的激越的魅力。倒有一句感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

  人生处处是黄梁,美梦醒来腹更空。质本洁来还洁去,留下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古人有句话: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联系到我们自己,也是广厦千间,居之不过七尺;山珍海味,食之无非一饱。到头来都不觉曲终人散还寂寞。

红楼梦读书笔记9

  两个人的情意,发展到一定程度,总有一天要戳破窗户纸,是谓表白。

  从小到大,读到的、听到的爱情故事中,表白的方式有很多种。可多年来,《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那句表白,一直在我心中是最美。我爱这句话,超过其他关于爱情的万语千言。

  那句话是:“你放心。”

  那句话,是怎么说出口的呢?

  那一年,端午节即将来临。元妃在端午节来临之前就早早的给贾府赏下了过节之礼。可让宝玉不明白的是,他和宝钗的礼物分量相同——比林黛玉和家里其他姑娘的多一些。拥有最高话语权的元妃娘娘,通过赏礼,表达了一个明确的暗示。黛玉一下子感受到了威胁:“我们没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而宝钗姑娘,也曾把“金玉良缘”放在心上的,得到了这个暗示,“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没意思吗?当然不是,她更加上了心。

  五月初一,按照娘娘的安排,贾家要在清虚观打三天*安醮。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张道士把那件人人关心的事情提了出来——他来给宝玉说亲。相信那一刻,在场很多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还好,这件事被眼明心亮的贾母一口回绝,说宝玉不该早娶,此时暂且不提。而且老太太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态度——我不看根基富贵,只看人,模样性格要配得上。提亲之事,似乎就这么过去了。

  可这件事,在宝玉和黛玉那里,直接引发了轩然**,他们大吵一架。

  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一开始就知道,宝玉和黛玉有着前世的“木石之盟”,他们是心心相印的灵魂伴侣。可是,在书中,这两位当事人,是不知道的。他们从第一次见面起,到后来的一同长大,虽然都在心中有了别样的感受,但是以他们的身份,他们的性格,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中,是不可能把心意说出口的。于是,两个人都把真心隐起,却每每用假意试探——真心被严严实实地包藏,人却变得敏感而娇作,动不动就生气闹别扭。而“金玉良缘”的说法、来自元妃的暗示、有人给宝玉提亲,却是在明处的——压力已经到来,两个人都极其不安。

  贾母一句“不是冤家不聚首”,让两个人都参禅一般潸然泪下——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一场风波过去,两个人的心思都更加清明了,然而,说不出口啊,无法说,不能说。

  史湘云的到来和她对薛宝钗的称扬和崇拜让黛玉内心更加紧张。在第三十二回中,黛玉因为担心宝玉会因为一阴一阳的两个金麒麟再跟史湘云生出什么风流佳事来,就悄悄来到怡红院,看看他二人之意。结果正好听到了史湘云在劝宝玉去见贾雨村,去学些世途经济的学问,应酬交日后有用的朋友。宝玉不给一丝面子地直接回绝,还直接跟湘云和袭人说明了黛玉和其他人的区别:“林妹妹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此刻悄悄站在窗外的黛玉,正好听到了这句话。这句话,听得黛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可是,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可是”!

  此刻,她还要进去吗?不用了,再说什么都已经无味了。于是,她抽身离开,宝玉却从后面追了上来。两个人,就这样单独面对了。他望着她眼中的泪,她望着他脸上的汗,心疼,心伤,心怜一齐涌上心头——

  宝玉瞅了半天,方说了“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到说说,怎么是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真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心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词,一时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妹妹,且略站站,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终于说出口了。你放心。

  “你放心”。这是一句洞彻肺腑的懂得。

  宝玉在告诉黛玉,我懂得你孤苦一人寄人篱下的哀怨和自怜,我懂得你在听说了来自宫里元妃暗示后心里的不安,我懂得众人口中有意无意的“金玉良缘”在你心中惹起的反感,我知道张道士当着众人面提亲,在你心中激起的失落的狂澜。你*日里在我身上用的心,用的情,我懂得;你因为心中不安,那些小性子,小别扭,我懂得;你那些无法言说的万端心思,你的试探、猜疑和期盼,以及它们化成的串串泪珠,我懂得。一切,都在我的心上,你放心,我懂的。

  “你放心”。这是一句明明白白的表白。

  说什么“金玉良缘”,论什么“仕途经济”,家世、背景、仕途、姻亲,那些人看重的东西,在我这里,却毫不相干。你是我灵魂选择的知己,在我眼中,你独一无二,你不可替代。我对你的珍视超过了其他所有人,你对于我的意义,没有其他任何人可以相比。我会牢牢记着我们前世的“木石之盟”,从今生第一次见面起,我就在人群中认出了远别重逢的你。你放心,这句话说出口之后,也再也不会有别人。

  “你放心”。这是一句庄重严肃的承诺。

  你放心,我的生命里,我的未来里,都有你。我会为了你我共同的理想和未来努力。我不会随波逐流轻言放弃。我会坚定执着的好好做自己,我会聪明地随遇而安保全自己;我会好好地打理自己的世界,独立而勇敢,我不会成为任何人的依附和拖累,包括你;我会把认认真真地、积极乐观地、真诚热忱地,让自己的生命之树,顺应时节开花结果,让根须深深扎下,让树干直立挺拔,让枝叶茂盛繁华。我会让自己长成与橡树并肩而立的一株木棉,根,紧握在地下,叶,相拥在云里。

  有朋友曾问我,你能不能用一句话,告诉我,《红楼梦》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从哲学层面上说,这本书讲了一个从“空”到“悟”的故事。《红楼梦》一书深邃博大,其哲学主旨就是十六个字: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从现实人生层面上说,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在茫茫人海中寻求知己的故事。

  一块顽石,因为女娲的锻炼,有了灵性。听了一僧一道的快意谈论,动了凡心,去人世间经历一番。从茫茫虚空到最后的悟空,生命的这段旅程原本是孤独的。而最珍贵的,莫过于旅途中遇到一个心灵相通的知己。找到了,这个生命,这颗心灵,才会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欢喜与温暖,才会有真正的安心与宁静。漫漫一生,知己难得,拥有的滋味,无与伦比。

  最幸福清甜的滋味,莫过于,“你放心”;

  安心、欢喜、踏实、温厚——最美的那句话,莫过于,“你放心”!作者:木兰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菁华9篇)(扩展5)

——红楼梦读书笔记 (菁华6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1

  在没看《红楼梦》之前,只对这本书留了个浅浅的印象,只知道它是四大名著之一,只知道它所讲述的是宝黛的爱情。大一点之后,又知晓了一点,但也不过皮毛表象,明白它讲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之事,无多思考,无甚感想。直到高一,当看了这本书后,思绪竟是不由得冒出来。

  作者从开头就表达了自己远离烟尘人间的淡泊心境。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名字,都揭示了人世中的繁华富贵终究是大梦,身外之外,可来可去。警幻仙姑在宝玉游太虚幻境的时候,也给了他一个警示:如果人活在世上不清醒,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即使你享尽了荣华与富贵,历尽了万般情态,也不过是浮云一片,似在红楼里醉卧做了一场空梦,醒来后只是捂着脸痛哭那虚幻美好的至乐。

  《红楼梦》从刘姥姥进贾府借银子开始讲述家族矛盾。我对文章里的薛宝钗印象深刻,看到文中有一处细节:周瑞家的给宝钗送花时,宝钗满脸堆笑。可见宝钗明白事理,深知规则,她知道喜怒哀乐都要收敛起来;反观林黛玉,在周瑞家的送花时,她当场冷笑,体现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因为这个性格,宝钗和黛玉才会有明显不同的受欢迎程度。其实这也符合现在社会上的道理:往往你在夸赞别人时,别人会高兴,但有些话只是说出来给人听听的,其实真是含量还有待可考;而一些难听的话确是符合真实,是现实的体现,说出来却不让人高兴,反倒增加了仇恨。人们只愿意听他们愿意听的.话,除非他们自己做出改变。

  宝钗这个小丫头也不是单纯的。作者没有明示,却在暗处给读者提示。例如宝钗先是读了两遍宝玉玉上面的字,再让莺儿去倒茶,为的是让莺儿引出她的锁,以此来证明她与宝玉是最般配的,是金玉良缘,这是宝钗不为人知的心机,这都被掩盖在她的温柔敦厚的淑女形象下。社会上当然不乏这样的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少,并非是说人们不够善良,只是小时候不明白,大了以后才知道:这社会,没有心机和心眼无法立足,和没有本领与才识就无法受到尊重认可是一个道理。社会为什么有温暖?因为存在温暖的人。为什么存在温暖的人?因为这世界本就残酷,一点点地善意友好就能让人掉以轻心,就能让人沦陷。

  薛家还有一小儿,名叫薛蟠,是薛宝钗的哥哥。与薛宝钗不同的是,他肚子里没点墨水,也没有像薛宝钗那样八面玲珑的心思,他在家庭中倍受指责,在社会上夜市四处碰壁,被人玩弄。他只知用金钱购买,不知道人心不能用真金白银和珠宝首饰买来,除非那颗人心里装着的盛着的只是贪婪和拜金。认可是在挫折后站起来并奔跑起来并达到终点线时才会有的,而不是凭着一颗空空的脑袋和金子做的运动鞋换来的。

红楼梦读书笔记2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随着宝玉了却尘缘,红楼一梦终于归结。也许是由于阅历过浅,在这一部绵长细腻的经典面前,我竟有些哑言,如同涓涓细流无意间初入大海,《红楼梦》那高不可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理应。

  若是把《红楼梦》单纯地当**情悲剧来读,未免低估了其中的内涵。宝黛的爱情悲剧,固然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专制和那时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痛苦,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曹雪芹对封建制度的抨击。而贾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物,是否都可以代表封建时代某些典型的人物?贾府的兴衰史,是否又可来影射*整个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亡?当然,这都是一些宏观的角度。就个人而言,贾府的命运是否也就是曹雪芹及其家族的命运?他思想的先进,又未尝不是隐含着对功名未就的抱怨?

  这些的确是读过《红楼梦》之后应有的共识,但从那些华美传神的文字背后,我读出的则大多是曹雪芹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每每读到贾府丰裕的家产,诸如黄金几千两,白银几千两,绸缎多少匹,总会隐隐担心,如此富贵的家族到底能不能成功地延续下去,毕竟“富不过三代”的定律似乎很少被打破。果不其然,贾府中鲜见勤奋的身影,大多是笙歌不断,鼓乐不休,结果难逃败落凋敝的命运。这不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另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曾经活跃于历史风烟中的那一群五陵少年。他们多是皇亲国戚的后代,大富大贵,衣食无忧,不必考虑学业,不必操劳生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变得百无聊赖。为了打发难以消磨的时光,他们互相攀比,互相炫富,为非作歹,花天酒地,结果如何?终被世人遗弃,被历史遗忘。

  字里行间,他仿佛在对我们说,一切繁华都是红楼一梦,何苦为儿女情长苦苦纠缠,何苦为人情世故操劳奔波,何苦为琐屑小事争执不休,何苦为追求金钱呕心沥血,何苦徒增无尽烦恼。心安即是归处。

  虽然《红楼梦》只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真是把“人”写绝了:人的美好,人的智慧,人的劣性,人的悲哀。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便懂得了自己,懂得了我们的家庭。向曹雪芹先生致敬,正因有了他,荣辱兴衰、人性冷暖尽收眼底。向那些努力修行品德的志士致敬,英雄造时势,唯愿不再是个传说。 

红楼梦读书笔记3

  《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巨著,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顶峰。这本书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动描述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淋漓尽致的.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杰作。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以贾,王,薛,史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述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感情故事。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传神地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如多愁善感,情重多心的林黛玉,喜欢扎在女孩子堆里,不爱读书的贾宝玉,稳重老练,娴静可爱的薛宝钗,善于算计,媚上欺下的王熙凤。阅读红楼梦对提高我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忙。

  在这本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杯具,几代人的命运沉浮,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世态人情,值得我们去反复品味,咀嚼一生。书中栩栩如生的精美插图,让我对书中涉及的相关背景知识还有每篇文章所蕴含的哲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亲身体验了那个时代绝美的感情和深刻的社会现实。

红楼梦读书笔记4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

  通过阅读了解到作品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

  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红楼梦读书笔记5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朱者赤,*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请保留此标记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

红楼梦读书笔记6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揭露了我国古代封建制度的黑暗,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贾宝玉从小被祖母和母亲溺爱,每日只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因此造成了他不知世事、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父亲。

  林黛玉多愁善感、经常落泪,别人都说她小心眼,可是只有她才是贾宝玉的知己。贾宝玉和林黛玉真心相爱,谱写了一段纯真的爱恋,但是最终却逃不过封建制度下婚姻由长辈做主而造成的悲惨命运。

  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计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每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

  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却也逃不过早逝的命运。

  读完了《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世界上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菁华9篇)(扩展6)

——红楼梦读书笔记

红楼梦读书笔记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书笔记1

  她本为庶出,却有着嫡出所不及的精明才干。她不认自己的亲生母亲赵姨娘,只认尊贵的王夫人。她的才能是四姊妹中最好的。她的性格也好似“秋爽斋”一般,如秋天一般为人耿直。她的才干让王熙凤都自愧不如,不过探春,你依旧脱离不开一个痴字。

  她的外号为“玫瑰花”,因为她如花般美丽,却又浑身是刺。在我看来,她的刺是她从小历练的结果。她的生母本是贾府的奴才,只因为她而成为姨娘。这就罢了,令她可耻的是这赵姨娘并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出令她难堪的事。而她的弟弟贾环,成日里不学好,竟做些“偷鸡摸狗”之事。她就算想认也不敢认。她把心寒包裹在自己坚强的外表下,因为她懂得,只有自己精明能干,才可以得到王夫人的喜爱,贾府的青睐。她内心并不想这样,但她必须这样!只因为她在那个时代中,是个最卑微的女人,并且她还是一个最不起眼的庶出。

  她的笔名为“蕉下客”,只因为她喜爱芭蕉。她写的诗不及宝钗端庄稳重,不及黛玉风流灵巧,也不及湘云心思巧妙,可她却有自己的一番风味。在她园中,不争不强,可她却仍受人敬重。她是一名书法家,她的屋中陈设皆为笔墨纸砚,再无其他;而当她得知自己远嫁之时,也只是淡淡的写着书法。她管家之时,一丝不苟,了对了卯对卯,让所有人都不敢再小看她这个未出阁的女子。

  只可惜她最终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般,飘落远方,成为王妃。她只能在船上拭泪,让那未干墨的书法作品再次变诗。

  我多想让她再多写几篇书法,这样我们就能再看她笑一次了!

红楼梦读书笔记2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而红楼一梦,幻灭了赤子的梦境,幻灭了“无故寻仇觅恨”的乌托邦,既留给世人一个难圆的恨,又给了赤子们最好的结局。

  红楼一梦,幻灭了赤子青春永恒的梦。贾宝玉也好,林黛玉也好,他们都处于转瞬即逝的青春年华,在这样的年龄阶段,可以不用考虑仕途经济,可以一心一意地经营感情世界,但是,这样的时间状态,它又能持续多久?它是如此短暂,以至于成了那遗恨。

  时间,不可能凝固,时间的流逝意味着青春的逝去,他们终将远离这青春年华,成为他们父母的样子。黛玉看到花儿都被风吹落,她要去葬花,葬花的时候,她涕泣涟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宝玉听了,也恸倒于山坡之上,怀里的落花撒了一地。他想到,黛玉终将归于无可寻觅之时,那他人呢?他们也终将归于无可寻觅之时;那时候,宝玉自己又会在哪里?将来,这树,这园,这花,这柳,又不知去了哪里。

  古往今来,美好的事物终将转瞬即逝,时间和生命,是如此的矛盾和悲伤。既然,青春和爱情像春花一般明媚和鲜艳,他就总有凋谢和飘零的时候,是体验它瞬间的绚烂多彩,还是哀叹它的转瞬即逝?是把握短暂的生命热情,还是哀叹没有所谓的永恒?

  红楼一梦,幻灭了赤子清净乌托邦的梦。宝玉和黛玉爱情的心理基础,是他们对“仕途经济”的厌恶,所谓仕途经济,也许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向外拓展人生,能够在社会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宝玉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们所厌恶的,是那污浊的**世界,他们所向往的,是一个乌托邦,既然是“乌托邦”,它就注定是虚幻的,永远不可能有圆满的归宿;但那乌托邦也是真实的,它寄托着我们每个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它是我们少年的梦。

  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少年会成长为油腻中年,然后逐渐衰老,最终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嫌恶学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现在压迫子女的,有时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

  但是,无论怎样,请在这个一切价值被金钱和权利挤得透不过气的世界里,给自己留一个理想的天空。“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然而,红楼一梦,却又恰恰成全了赤子浪漫的梦。红楼曲终,宝黛钗三人的爱情,都最终无果。但试想,如果宝玉和黛玉结合,事情又会怎么样呢?

  宝玉曾经说过,“女孩儿没有出嫁,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很多不好的毛病来。虽然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仅是鱼眼睛了”。可是另一方面,他听说林妹妹许配给他时,又说,“真乃是从古至今,天上人间,第一件畅心满意的事了”。

  林黛玉没有嫁的时候,是颗光彩夺目的宝珠,等到出嫁了,会不会也变成一颗死珠子,鱼眼睛?宝玉对于这样的黛玉,会不会厌倦?他们可能会生几个孩子,对子女、对父母、对家族,承担着无可推卸的责任,假设他们有一个儿子,这孩子也和宝玉当年一样,喜欢女孩子的胭脂,一天到晚和女孩子混在一起,无所事事,不爱看书,没有追求,作为父亲的贾宝玉,他又会不会焦虑?他会不会骂:“你怎么这么没有出息?你就不会出去做点事情?”

  也许,宝玉会活成贾政,一个无趣的父亲。黛玉,也再也不可能没事儿多愁善感,琐碎的现实生活,终将磨灭他们心中的浪漫。在高鹗整理的红楼梦中,黛玉焚稿吐血而死,让宝玉和黛玉不必直面庸常而缺乏诗意的`人生,或许就是最好的结局。

  幸运而又不幸的是,红楼梦后四十回,已经散佚,不论我们面对怎样的结局,都可以说:“这不是曹雪芹的原意!”正是这红楼梦的残缺,造就了它永恒的美感,造就了每个人心中,赤子之梦的鲜活。

红楼梦读书笔记3

  红楼梦的一回讲了在大荒山青埂峰下,有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凡心大炽,想要享受荣华富贵,虽然会瞬间乐极生悲,物换人非,打扫偷来是一场梦,万竟成空,但也愿意前往。他于是被带到了昌明隆盛之邦。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磅有一株降珠草,因为每天以甘露灌溉,降珠草得以久延光明。后来受天地精华,又得雨露滋养,得以脱去草胎木质,换成女人形体。在下凡前,对警幻仙子说,要用一生的眼泪还他。

  曹雪芹在第一回就写出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由来,为后来的事情做铺垫,也描述了林黛玉爱哭的性格,贾宝玉颇为乖巧的性格。用僧人的话说出了贾家一时的兴盛,繁荣的景象。而后来物换人非,万镜成空,最后衰落,败亡的结局。给人以暗喻,不禁让人伤感。

  在一些大致相同的事件上,作为情节,也写得各有特色,别有一番滋味。比如;贾家每人住的小院,每个人的穿着,外貌,行为举止,神态等。让我眼前一亮。

  红楼梦还成功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人物的一句话,一个笑,一个动作,点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心里想法。比如;黛玉去看宝钗,遇到宝玉却数落下人,心里却想说宝玉而不好明说出口,便用这种方式。点出他娇惯,心重的心里特点。

  二是把人物的内心独白与作者的叙述融合在一起,来解剖人物的特点。在宝玉遇到黛玉也来看宝钗,笑着让了座,并且听出黛玉再说自己时,笑了笑并没还嘴,指出宝玉心里有一丝不满,但也毫不介意。

  这些心理描写生动地写出了人物的心机,情绪,让人印象深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