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范本五份

首页 / 读书笔记 / |

  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 1

  这不是一本论述汉字之美的学术集,也不是毛笔书法教科书。随意翻书页,心中有喜悦,普蓝色的字偏安于一侧,另一边配图、配帖,大多时候只是空着,这样的“留白”显得妥妥当当,让人有“随心不逾规”的安宁。

  我第一次读蒋勋的书,封底上印着一段话:“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里抄写经文的人,把一部《法华经》一字一字写好,像最初写自己的名字一样慎重端正。我不断回响起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那些简单的“上”、“大”、“人”,也是我的手被父亲的手握着,一起完成的最美丽的书法。”这大概是练字儿童的共同记忆——小时候家中的缝纫机铺上毛毯就是书桌,母亲为我叠好黄色毛边纸,我则拖拖拉拉地调墨水,翻开字帖,端坐练字。最怕“悬针竖”,收笔时总是太粗,这时母亲便起身握着我拿笔的手,轻轻抬起,要我记得运笔时的力度,对于拿笔不稳的小朋友,又有什么“力度”可言呢?但是小朋友觉得那些字“美”,繁体字比简体字“美”,毛笔字比印刷字“美”,洗笔时墨汁在水中如丝般徐徐散开“好美”。

  “汉字基本功能在传达和沟通,实用在先,审美在后”,不过蒋勋从汉隶的蚕头燕尾说起到走向民间的清代书法,每一章每一页告诉读者在实用之外,如何审美;审美之时,又不可不体会书法家的性情。我自幼*颜体,却从来没有认真读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蒋勋对此的评价是“楷、行、草交互错杂,变化万千、虚如青烟、实如巨山、动静之间、神奇莫测、如同一首完美的交响曲”,他认为“面对第一手书法家书写的墨迹真本,才可能领略书法随情绪流转的绝美经验。”此话不虚,《祭侄文稿》整篇用力用墨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将情绪时而*复时而忧伤,时而感慨时而压抑表达得淋漓尽致。读完《祭侄文稿》的赏析,一时间悲喜交欣,喜的是有缘读到书家真迹所蕴含的蓬勃情感,悲的是笔墨所呈现的故事着实让人伤感。可见,内容固然重要,形式亦“兹事体大”,倘若干笔飞白、灰烟轻飞般的“呜呼哀哉”成了A4白纸上打印的华文行楷,我们还能体会年轻生命魂魄逝去的哀恸么?

  所以,我一直留恋用笔书写的感觉。给心爱的人写一封情书,字浅情深,不需要华丽语言和美丽词藻,一笔一划记录着书写时的忐忑与期待,甜蜜与忧伤。儿时羡慕可以*《曹全碑》的女孩,而我却只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临摹《颜勤礼碑》、《自身告书》、《麻姑仙坛记》。如今,明白了“写字与做人处事连在一起”,不安分的孩童应该多*厚重博大的颜体,含蓄腼腆的孩子需要“锋芒毕露”的“瘦金体”。在书法练*中,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同的。通过书法,完成了感知世界的一切现象的能力,这才是书法美学的意义。”“撇”好似风中竹叶,“走之”如海浪涌来,“点”是悬崖落石,“横”像远方的地*线……“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和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家中还挂着十几岁时的*作——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答谢中书)。我们执毛笔蘸墨汁写古诗装裱,古人呢?魏晋文人的“帖”,是日常的书信,是简单的问候——“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这是王羲之的《奉橘帖》,赠送三百个橘子时附带的便条。蒋勋说:“成为名帖,是因为书法。小小纸片上盖满大大小小帝王收藏印记,容易让人忽略了文字简单到一清如水,叙述的事情也简单到一清如水,似乎偷偷暗笑,不知道为什么知识分子都有那么多悲愤抱怨痛苦,浓眉深锁,嘴角向下。帖把天下兴亡的重责大任,四两拨千斤地轻轻转回到生活现实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帖有一点调皮,有一点小小得意,有一点百无聊赖的茫然或虚无,不想长篇大论议论是非,只是想回来做真实的自己。帖要逃逸,要飞扬,要从虚假概念的世俗礼教里**自己。”我读到这段话,则想起母亲清晨在笔记本电脑上的一张留言:“女儿:妈妈去山上锻炼,早饭已买,面包在饭桌上。”最美的字,最熟悉的字,最温暖的关爱——书写,果然与生活相通,因此,也最值得敬重。

  如今,很少提笔练字,偶尔在奶奶所念的经文上写祈福的话,诸如“供奉三官大帝保佑……”之类。民间敬重汉字,写过字的纸都要在“惜字亭”中焚烧——听上去,像个古老的传说。我常常想“见字如面”这么美好的词在往后的岁月里会不会消逝?互联网时代,快捷的电脑打字取代书写,“无纸化”浪潮之后,再有灵性的水墨汉字也要叹息。

  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 2

  两周前花一个下午读了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中午趁午休搜了搜书评,看到江弱水的《撕扇记二:美言还是不信的蒋勋》有点意思。

  我对蒋勋其人不熟,初读《汉字书法之美》的时候觉得文笔大抵就是“主观浪漫主义”吧。江弱水引用张大春的《书法之美是知识,不是**》也是蛮有趣。不过我已把此书定位为主观的文化随笔而非严肃作品后也不怎么排斥。

  有了对于这本书的总体定位后,读起来就很顺利。在煽情的文字下看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甲骨差点遗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乱什么的……反正就是发散发散思维,自我升华一下。

  本书细节处的问题江弱水那篇文择了好多,虽然也看到有人骂江弱水酸腐炒作,但是我还是赞同严谨对待细节。不过把《汉字书法之美》当做别人主观的文化随笔,外加自己的历史常识还在,其实这些细节也不是太困扰。

  说个总体印象,《汉字书法之美》一书文字浪漫煽情,历史细节有含糊处,汉字演化部分不够严谨,书法赏析有认字错误并且偏作者主观,后附云门舞集和书法教育的部分写得空泛主观。

  作为文化小品可读,浅显了解汉字书法可读,假日消磨时间自我升华可读,不必认真当做学术著作来读。

  看完本书我还是有个人收获的。作为一个肤浅观众,我一直喜欢端方小楷,对行书与草书不太会欣赏。本书对于我的益处是稍微提升了一点对行书的理解和欣赏力。

  还有年底云门舞集有一场在厦门的演出,我会考虑去看看。

  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 3

  整本书看下来,这是最让我动容的一个章节,也是坚定我要写读书笔记的重要原因。其实前两篇,说是“读后感悟”,未免有些牵强,更多的是知识点的摘抄。也是因为自身在这一领域的涉猎实在有限,难以产生共鸣。当然,这也是我坚持学*的一个重要动机,不论哪个方向的专业,只有知识达到一定的积累,才能感受这一专业所独有的魅力与乐趣。

  “感知教育”这一章节,字数不多,内容也很简单,是蒋勋老师对卫夫人《笔阵图》中重要内容的理解。卫夫人名叫卫铄,她并没有书法真迹留下来,只有一件她的摹刻作品《稽首和南帖》,但她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她教出了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书法家——王羲之。在她的《笔阵图》里,处处可见这样一位一千多年前老师的教学机制和教育情怀,而这位老师的智慧即使放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让人敬佩不已。

  《笔阵图》的精髓应该在于卫夫人对几种基本笔划的讲解。这里我们可以一一进行展述:

  一、“点”,高峰坠石

  卫夫人摇身一变,从一位书法老师,变成了物理老师,告诉王羲之去感受,悬崖边上有一块石头坠落下来,这个“点”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蒋勋老师这样解读:“我一直在想,卫夫人可能真的带这个孩子到山上,甚至丢一块石头要王羲之去接。”“石头是一个物体,视觉上有形体,用手去掂的时候有重量。形体跟重量不同,用眼睛看它是视觉感受的形状,用手去掂时则是触觉”“‘感觉’的丰富,正是‘审美’的开始。”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二、“一”,千里阵云

  写书法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越是简单的字越是难写,而“一”这个字,想要写好它确实不容易。它是文字,也是线条。不同的人写“一”,是完全不一样的。颜真卿的“一”跟宋徽宗的“一”完全不一样,颜真卿的“一”那么重,而宋徽宗的“一”在结尾时带勾;董其昌的“一”跟何绍基的“一”也不一样,董其昌的“一”清淡如游丝,何绍基的“一”有顽强的纠结。

  而卫夫人《笔阵图》中的一,也许是“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广大的*原上站着,凝视地*线,凝视地*线的开阔,凝视辽阔的地*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卫夫人在孩子耳边轻轻说‘千里阵云’”。“千里阵云”大概是指地*线上云的排列,云低低的在地*线上布置、排列、滚动,有辽阔的,向两边横向延展开的感觉,有了对生命广阔、安静、伸张的领悟。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三、“竖”,万岁枯藤

  很多人觉得写竖有一种畅快的味道,一笔到底,长长的竖。而“万岁枯藤”,是让王羲之从枯老的粗藤中学*笔势的力量。有过登山经历的朋友也许很熟悉,有时,一枝老藤,一根漫长岁月里的生命,人们可以借着藤的力量,把身体吊上去,借着藤的力量,悬宕在空中,悬宕在空中的身体,可以感觉到一支藤的强韧——拉扯不开的坚硬顽强的力量。“竖”这个线条,要写到拉不断,写到强韧,写到有弹性,里面会有一股往两边发展出来的张力。

  “竖”如万岁枯藤。

  四、“撇”,陆断犀象

  “陆断犀象”讲的是汉字结构里向左去的一“撇”,例如“匕首”的“匕”最后一笔,这一笔是“逆笔”,毛笔笔锋逆势而行,要想切断的犀牛的尖角,要想截断的大象的弯曲长牙,有锐利而又坚硬的质感。

  “撇”如陆断犀象。

  五、“弋”,百钧弩发

  先秦“六艺”是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必修的六种课程——礼、乐、射、御、书、数。读书人*“书”*“射”,也很自然会将书法线条结构与射箭的弓弩联系在一起。而这个“弋”字,卫夫人提醒到:笔划里有一股巨大的弹性,就像力量非常大(百钧)的弓弩,要把一支箭弹射出去,卫夫人强调的不是弓弩或弓箭的形状,而是弓弩拉开后紧绷张力下巨大的弹性,因此,“发”这个字变成重点——一根线条要充满弹性的力道,可以“发射”。卫夫人正是要王羲之体会箭发射出去那一刻弹性的力量,把这种感觉用到书写“弋”这根线条上。这是彻底而完全的“美学教育”,不是在教技巧,不是在教写字,而是通过写字,回归到自身的感觉去体悟生命。

  “折”如百钧弩发。

  六、“力”,劲弩筋节

  这次讲的不再是“弹性”、张力,而是希望孩子注意到一把弓弩,如何把“弓”与“弦”仅仅缠结在一起,一张弓,弓体本身与弦如果联结不好,弦就会松脱。“劲弩筋节”讲的是汉字写“力”这个字的转折:从水*转向垂直,把水*的力量过度到垂直书写上,如何让两个不同方向、不同力度的线条之间,找到最好的“筋节”。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七、“辶”,崩浪雷奔

  用毛笔书写这一根线条时,会有不断拖出、拉长的感觉。而卫夫人的“崩浪雷奔”:“崩浪”是河或海的波浪,一层一层,往前或往上涌动,层层不穷,站立在岸边,老师和学生都体会到了“崩浪”震撼人心的'沉着力量。这力量和“百钧弩发”的爆发力不一样;“崩浪”是更内敛、也更含蕴于内在的力量,源源不绝,生生不息,奔向最后宿命的一击。

  “捺”如崩浪雷奔。

  读到这里,我已经非常羡慕王羲之有一位这样的老师:

  一位好的老师,像一位最亲密的朋友,她似乎总是想你所想,似乎了然你心中的期待与犹疑,她不会喋喋不休地灌输知识给你,她不会自作聪明地用大人的身份要求你,她牵起你的手,陪着你,支持你。

  一位好的老师,像一位最神奇的魔术大师,她为什么总有那么多有趣的办法,让你在看似随意的游乐中获取知识。她明明教的是毛笔写字,她大可以握住你的手,一笔一划地教会你。但她偏偏不这样,她带你去悬崖边,看高峰坠石、她带你去海边,看崩浪,听雷奔、她带你用双手拉弓,感受弦的张力与箭的速度、她带你去深林,让你体会老树枯藤的顽强生命……。她是一位书法老师,她是一位美学家,是一位物理教授,一位音乐大师,一位哲学家……她把写字这件简单的事变得如此丰富,调动你的听觉、嗅觉、触觉……让你整个身心都敏锐地感受着,有了如此充盈丰富的感受,表达似乎成了最自然的诉求。

  作为一线教师,我时刻感到要呵护、滋养学生对美术学*最初的热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每天都在要求自己“以生为本”,要力争“生命化课堂”,简单的几个字,要做的还有太多太多。在我的课堂里,我更愿意和学生们做朋友,孩子到了六年级下期,我总会提醒他们多注意学*的状态,自我的状态,要对自己的状态有所要求。这也是我对自己的期待,我始终觉得,身教重于言传,你想要学生如何,你自己首先就要怎样去做。

  在大师的课堂里,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单次课程的知识内涵,更多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生命智慧。感知教育,生本教育,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生命化……这本《汉字的书法之美》给了我教学中新的营养。

  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 4

  买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碰到了好久没有看到的同学,他是语文专业的博士生,现在也很我一样做初中语文教师,一有机会,我就向他咨询又读了什么书,他向我推荐了《汉字书法之美》。

  我马上在当当网下了订单,并且给他回复说:“向我这样臭字,很需要看这样的书。”我的同学发过一句话:“距离生活还是很远,不过你读后一定会爱上汉字的。”

  真的是这样,一边读完说实在的我还不能一一细数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

  不过仅看那些图片,都让人流连忘返,仅是抚摸那书的质感,都让人回味。

  在这一个月的零散阅读里它给我触动人心的美丽与惊喜。

  蒋勋说:书法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

  作者以他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 5

  水墨在宣纸上随笔峰渲染开一丝一丝的纤维,而书香气息也通过呼吸沁人心脾,深厚的文化底蕴晕开了一条又一条的血脉,时时触碰着我们的心房。当我们在书写时,无时无刻不在汲取汉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这也是一种“汉字书法之美”吧!

  汉字书法可谓动静相容,张弛有度:当毛笔在纸上起伏,留下行云流水般飘逸灵动的汉字时,我们的心中却如止水一般*静、专注、感悟着这最古老的符号之意。只有心静了,我们才有机会“与自己相处”,不受外界的纷扰,好比一只仙鹤,只有它落在地面时你才能安静的与它相处。静心到了一定的程度,便迈向了另一种境界——净心。

  水的清,是一种净;纸的柔,是一种净;砚的端正,更是一种净。试想,当你沉浸于水、墨、纸、砚的净中时,你的心又怎能不净呢?

  《汉字书法之美》需要用心去读;汉字书法之美,需要用心去悟。


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范本五份(扩展1)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 (菁华6篇)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1

  读完本书,第一感受:次奥!原来数学如此多的原理模型概念都可以用去解决各种IT技术问题啊。特别是语言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这类问题完全就是建立在数学原理之上的。总之,这本书就是用非常深入浅出的话去说明如何用数学方法去解决计算机的各种工程问题。这是一本讲道,而不是术的书。 要完全读懂这本书,我觉得至少需要掌握这三门课:高等数学,离散数学,还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唉..我当初数学学得太水了,还挂了高数啊...有好的概念没看懂,以后有时间在好好看吧。如果想搞计算机研究的话,数学基础必不可少,别总在抱怨各种数学课上的东西一辈子都用不着。

  发现作者对人类自然发展的认识非常深,其从语言,文字,数学的产生发展,信息的传播记录得出了这个结论:信息的产生传播接收反馈,和今天最先进的通信在原理上没有任何差别。就算是科学上最高深的技术,那也是模拟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我们今天使用的十进制,就是我们扳手指扳了十次,就进一次位。而玛雅文明他们数完了手指和脚指才开始进位,所以他们用的是二十进制。实际上***数字是古印度人发明的,只是欧洲人不知道这些数字的真正发明人是古印度,而就把这功劳该给了“二道贩子”***人。

  语言的数学本质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种编码方式,比如我们把一个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语言一句话表达出来,就是利用编码方式对头脑中的信息做了一次编码,编码的结果就是一串文字,听者则用这语言的解码方法获得说话者要表达的信息。

  自然语言处理模型

  计算机是很笨的,他们唯一会做的就是计算。自然语言处理在数学模型上是基于统计的,说一个句子是否合理,就看看他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如何,可能性就是用概率来衡量,比如一个句子,出现的概率为1/10^10,另一个句子出现的概率为1/10^20,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第一个句子比第二个句子更加合理。当然这要求有足够的观测值,他有大数定理在背后支持。

  最早的中文分词方法

  这句话:“同学们呆在图书馆看书”,如何分词?应该是这样:同学们/呆在/图书馆/看书.最先的方法是北航一老师提出的查字典方法,就是把句子从左道右扫描一遍,遇到字典里面出现的词就标示出来,遇到复合词如(北京大学)就按照最长的分词匹配,遇到不认识的字串就分割成单个字,于是中文的分词就完成了。但是这只能解决78成的分词问题,但是“像发展*家”这种短语它是分不出来的。后来大陆用基于统计语言模型方法才解决了。

  隐含马可夫模型(没这么看懂)

  一直被认为是解决打多数自然语言处理问题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大致意思是:随机过程中各个状态的概率分布,只与他的前一个状态有关。比如对于天气预报,我们只假设今天的气温只与昨天有关而与前天没有关系,这虽然不完美,但是以前不好解决的问题都可以给出*视值了。

  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

  小学生和中学生其实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觉得最主要的是孩子们的社会经验,生活能力,和那时候树立起来的志向,这将帮助他们一生。而中学生阶段花很多时间比同伴多读的课程,在大学以后可以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可以读完。因为在大学阶段,人的理解能力要强很多,比如中学要花500小时才能搞明白的内容,大学可能花100小时就搞定了。学*和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很多中学成绩好的人进入大学后有些就表现不太好了,要有不断学*的动力才行。

  余弦定理和新闻分类

  我在新浪干过一年多新闻,这篇认真看了一篇,很吃惊原理cos x与新闻分析也有关系啊。google的新闻服务是由计算机自动整理分类的。而传统的媒体如门户网站是让编辑读懂新闻,找到主题,再分类分级别的,真苦逼啊...计算机自动分类原理是这样:如一篇新闻有10000个词,组成一个万维向量,这个向量就代表这篇新闻,可以通过某种算法表达这个新闻主题的类型,如果两个向量的方向一致,说明对应的新闻用词一致,方向可用夹角表示,夹角可用余弦定理表示,所以当夹角的余弦值接*于1时,这两篇新闻就可以归为一类了。

  没看懂的东西:

  布尔代数:布尔代数把逻辑学和数学合二为一,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看世界...

  网络爬虫的基本原来是利用了图论的广度优先搜索和深度优先搜索...

  搜索引擎的结果排名用了稀疏矩阵的计算...

  地图最基本的计算是利用了有限状态机和图论的最短路径...

  密码学原理,最大熵模型,拼音输入法的数学模型,布隆过滤器,贝叶斯网络等等...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当我们认识了规律后,应当在生活工作中遵循规律,希望大家透过IT规律的认识,可 以举一反三的总结学*认识规律,这样有助于自己的境界提升一个层次。

  任何问题总是能找到相应的准确数学模型,一个正确的数学模型在形式上应当是简单的,一个好的方法在形式上应当也是简单的。简单才是美。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2

  《数学之美》是一本领域相关的数学概念书,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关于数据挖掘、文本检索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可以作为数据挖掘、文本检索的入门普及书。另外,就像作者吴军老师提到的,关键是要从中学到道----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术。书中也启发式的引导读者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道。

  下面记录一下自己读这本书的一些感想:

  第一章《文字和语言vs数字和信息》:文字和语言中天然蕴藏着一些数学思想,数学可能不仅仅的是一门非常理科的知识,也是一种艺术。另外,遇到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可能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一些简单的思想会给你带来解决问题的灵感。

  第二章《自然语言处理----从规则到统计》:试图模拟人脑处理语言的模式,基于语法规则,词性等进行语法分析、语义分析的自然语言处理有着很大的复杂度,而基于统计的语言模型很好的解决了自然语言处理的诸多难题。人们认识这个过程,找到统计的方法经历了20多年,非常庆幸我们的前辈已经帮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不用我们再去苦苦摸索。另外,这也说明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是充满坎坷的,感谢那些曾经奉献了青春的科学家。自己以后遇到问题也不能轻易放弃,真正的成长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的,这是自然界的普遍真理吧!

  第三章《统计语言模型》:自然语言的处理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方法---基于统计的模型,概率论的知识开始发挥作用。二元模型、三元模型、多元模型,模型元数越多,计算量越大,简单实用就是最好的。对于某些不出现或出现次数很少的词,会有零概率问题,这是就要找到一数学方法给它一个很小的概率。以前学概率论的时候觉的没什么用,现在开始发现这些知识可能就是你以后解决问题的利器。最后引用作者本章的最后一句话: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第四章《谈谈中文分词》:中文分词是将一句话分成一些词,这是以后进一步处理的基础。从开始的查字典到后来基于统计语言模型的分词,如今的中文分词算是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然而,针对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要求,分词的粒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还是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针对该问题最好的方法。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掌握其中的道才是核心。

  第五章《隐马尔科夫模型》:隐马尔科夫模型和概率论里面的马尔科夫链相似,就是该时刻的状态仅与前面某几个时刻的状态有关。基于大量数据训练出相应的隐马尔科夫模型,就可以解决好多机器学*的问题,训练中会涉及到一些经典的算法(维特比算法等)。关于这个模型,没有实际实现过,所以感觉好陌生,只是知道了些概率论讲过的原理而已。

  第六章《信息的度量和作用》:信息论给出了信息的度量,它是基于概率的,概率越小,其不确定性越大,信息量就越大。引入信息量就可以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同理自然语言处理的大量问题就是找相关的信息。信息熵的物理含义是对一个信息系统不确定性的度量,这一点与热力学中的熵概念相同,看似不同的学科之间也会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事务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要学会借鉴其他知识。

  第七章《贾里尼克和现代语言处理》:贾里尼克是为世界级的大师,不仅在于他的学术成就,更在于他的风范。贾里尼克教授少年坎坷,也并非开始就投身到自然语言方面的研究,关键是他的思想和他的道。贾里克尼教授治学严谨、用心对待自己的学生,对于学生的教导,教授告诉你最多的是“什么方法不好”,这很像听到的一句话“我不赞同你,但我支持你”。贾里克尼教授一生专注学*,最后在办公桌前过世了。读了这章我总结出的一句话是“思想决定一个人的高度”。

  在这章中对于少年时的教育,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少年时期其实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读书,他们的社会经验、生活能力以及在那时树立起的志向将帮助他们一生。

  2、中学时花大量时间学会的内容,在大学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可以读完,因为在大学阶段,人的理解力要强很多。

  3、学*(和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过程。

  4、书本的内容可以早学,也可以晚学,但是错过了成长阶段却是无法补回来的。

  第八章《简单之美----布尔代数和搜索引擎的索引》:布尔是19世纪英国的一位中学教师,但他的公开身份是啤酒商,提出好的思想的人不一定是大师。简单的建立索引可以根据一个词是否在一个网页中出现而设置为0和1,为了适应索引访问的速度、附加的信息、更新要快速,改进了索引的建立,但原理上依然简单,等价于布尔运算。牛顿的一句话“(人们)发觉真理在形式上从来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和含混的”。做好搜索,最基本的要求是每天分析10-20个不好的搜索结果,积累一段时间才有感觉。有时候,学*、处理问题,可以从不好的方面入手,效果可能更好。

  第九章《图论和网络爬虫》:图的遍历分为“广度优先搜索(Breadth-FirstSearch,简称BFS)”和“深度优先搜索(Depth-FirstSearch,简称DFS)。互联网上有几百亿的网页,需要大量的服务器用来下载网页,需要协调这些服务器的任务,这就是网络设计和程序设计的艺术了。另外对于简单的网页,没必要下载。还需要存储一张哈希表来记录哪些网页已经存储过(如果记录每个网页的url,数量太多,这里可以用后面提到的信息指纹,只需要一个很多位的数字即可),避免重复下载。另外,在图论出现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实际需求的图只有几千个节点,那时图的遍历很简单,人们都没有怎么专门研究这个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图的遍历一下子有了用武之地,很多数学方法就是这样,看上去没有什么用途,等到具体的应用出来了一下子开始派上大用场了,这可能就是世界上很多人毕生研究数学的原因吧。一个系统看似整体简单,但里面的每个东西都可能是一个复杂的东西,需要很好的设计。

  第十章《PageRank----Google的民主表决式网页排名技术》:搜索返回了成千上万条结果,如何为搜索结果排名?这取决与两组信息:关于网页的质量信息以及这个查询和每个网页的相关性信息。PageRank算法来衡量一个网页的质量,该算法的思想是如果一个网页被很多其他网页所链接,说明它收到普遍的承认和信赖,那么它的排名就高。谷歌的创始人佩奇和布林提出了该算法并用迭代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PageRank在Google所有的算法中依然是至关重要的。该算法并不难,可是当时只有佩奇和布林想到了,为什么呢?

  第十一章《如何确定网页和查询的相关性》:构建一个搜索引擎的四个方面:如何自动下载网页、如何建立索引、如何衡量网页的质量以及确定一个网页和某个查询的相关性。搜索关键词权重的科学度量TF—IDF,TF衡量一个词在一个网页中的权重,即词频。IDF衡量一个词本身的权重,对主题的预测能力。一个查询和该网页的相关性公式由词频的简单求和变成了加权求和,即TF1*IDF1+TF2*IDF2+...+TFN*IDFN。看似复杂的搜索引擎,里面的原理竟是这么简单!

  第十二章《地图和本地搜索的最基本技术——有限状态机和动态规划》:地址的解析依靠有限状态机,当用户输入的地址不太标准或有错别字时,希望进行模糊匹配,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的有限状态机。通用的有限状态机的程序不是很好写,要求很高,建议直接采用开源的代码。图论中的动态规划问题可以用来解决两点间的最短路径问题,可以将一个“寻找全程最短路线”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寻找局部最短路线的小问题。有限状态机和动态规划问题需要看相关的算法讲解,才能深入理解,目前对其并未完全理解。

  第十三章《GoogleAK-47的设计者——阿米特·辛格博士》:辛格坚持选择简单方案的一个原因是容易解释每一个步骤和方法背后的道理,这样不仅便于出了问题时查错,而且容易找到今后改进的目标。辛格要求对于搜索质量的改进方法都要能说清楚理由,说不清楚理由的改进即使看上去有效也不会采用,因为这样将来可能是个隐患。辛格非常鼓励年轻人要不怕失败,大胆尝试。遵循简单的哲学。

  第十四章《余弦定理和新闻的分类》:将新闻根据词的TF-IDF值组成新闻的特征向量,然后根据向量之间的余弦距离衡量两个特征之间的相似度,将新闻自动聚类。另外根据词的不同位置,权重应该不同,比如标题的词权重明显应该大点。大数据量的余弦计算也要考虑很多简化算法。

  第十五章《矩阵运算和文本处理中的两个分类问题》:将大量的文本表示成文本和词汇的矩阵,然后对该矩阵进行奇异值SVD分解,可以得到隐含在其中的一些信息。计算余弦相似度的一次迭代时间和奇异值分解的时间复杂度在一个数量级,但计算余弦相似度需要多次迭代。另外,奇异值分解的一个问题是存储量大,而余弦定理的聚类则不需要。奇异值分解得到的结果略显粗糙,实际工作中一般先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粗分类结果,在利用余弦计算得到比较精确地结果。我觉得这章讲的SVD有些地方不是很清楚,已向吴军老师请教了,等待回信。

  第十六章《信息指纹及其应用》:信息指纹可以作为信息的唯一标识。有很多信息指纹的产生方法,互联网加密要使用基于加密的伪随机数产生器,常用的算法有MD5或者SHA-1等标准。信息指纹可以用来判定集合相同或基本相同。YouTobe就用信息指纹来反盗版。128位的指纹,1.8*10^19次才可能重复一次,所以重复的可能性几乎为0。判定集合是否相同,从简单的逐个比对到利用信息指纹,复杂度降低了很多很多。启发我们有时候要用变通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第十七章《由电视剧《暗算》所想到的——谈谈密码学的数学原理》:RSA加密算法,有两个完全不同的钥匙,一个用于加密,一个用于解密。该算法里面蕴含着简单但不好理解的数学思想。信息论在密码设计中的应用:当密码之间分布均匀并且统计独立时,提供的信息最少。均匀分布使得敌人无从统计,而统计独立能保证敌人即使知道了加密算法,也不能破译另一段密码。

  第十八章《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谈谈搜索引擎反作弊问题》:把搜索反作弊看成是通信模型,作弊当做是加入的噪声,解决噪声的方法:从信息源出发,增强排序算法的抗干扰能力;过滤掉噪声,还原信息。只要噪声不是完全随机并且前后有相关性,就可以检测到并消除。作弊者的方法不可能是随机的,且不可能一天换一种方法,及作弊是时间相关的。因此在搜集一段时间的作弊信息后,就可以将作弊者抓出来,还原原有的排名。一般作弊都是针对市场份额较大的搜索引擎做的,因此,一个小的搜索引擎作弊少,并不一定是它的反作弊技术好,而是到它那里作弊的人少。

  第十九章《谈谈数学模型的重要性》:早期的行星运行模型用大圆套小圆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了所有行星运行的轨迹。但其实模型就是简单的椭圆而已。一个正确的数学模型应该在形式上是简单的;一个正确的模型可能开始还不如一个精雕细琢过的错误模型来的准确,但是,如果我们认定大方向是对的,就应该坚持下去;大量准备的数据对研发很重要;正确的模型可能受到噪声干扰,而显得不准确,这是不应该用一种凑合的修正方法来弥补它,要找到噪声的根源,这也许能通往重大的发现。

  第二十章《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谈谈最大熵模型》:对一个随机事件预测时,当各种情况概率相等时,信息熵达到最大,不确定性最大,预测的风险最小。最大熵模型的训练非常复杂,需要时查看资料做进一步的理解。

  第二十一章《拼音输入法的数学原理》:输入法经历了以自然音节编码,到偏旁笔画拆字输入,再回归自然音节输入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螺旋式的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升华。输入法的速度取决于编码的场地*寻找这个键的时间。传统的双拼,记住编码太难,寻找每个键的时间太长,并且增加了编码上的歧义。根据香农第一定理可以计算理论上每个汉字的*均最短码长。全拼不仅编码*均长度较少,而且根据上下文的语言模型可以很好的解决歧义问题。利用统计语言模型可是实现拼音转汉字的有效算法,而且可以转换为动态规划求最短路径问题。如今各家输入法的效率基本在一个量级,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就在于建立更好的语言模型。可以根据每个用户建立个性化的语言模型。输入的过程本身就是人和计算机的通信,好的输入法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的遵循通信的数学模型。要做出最有效的输入法,应该自觉使用信息论做指导。

  第二十二章《自然语言处理的教父马库斯和他的优秀弟子们》:将自然语言处理从基于规则到基于统计,贡献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前面介绍的贾里尼克教授,他是一个开创性任务;另一个是将这个方法发扬光大的米奇·马库斯。马库斯的贡献在于建立了造福全世界研究者的宾夕法尼亚大学LDC语料库以及他的众多优秀弟子。马库斯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靠他的弟子传播出去的。马库斯教授有很多值得钦佩的地方:给予他的博士研究生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的自由,高屋建瓴,给学生关键的指导;宽松的管理方式,培养各有特点的年轻学者;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的管理者。他的学生为人做事风格迥异,但都年轻有为,例如追求完美的迈克尔·柯林斯和寻求简单美的艾克尔·*。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肯定有着一些优秀的品质和追求。

  第二十三章《布隆过滤器》: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在一个集合当中时,用到了布隆过滤器,存储量小而且计算快速。其原理是:建立一个很长的二进制,将每个元素通过随机数产生器产生一些信息指纹,再将这些信息指纹映射到一些自然数上,最后在建立的那个很长的二进制上把这些自然数的位置都置为1。布隆过滤器的不足之处是它可能把不在集合中的元素错判成集合中的元素,但在某些条件下这个概率是很小的,补救措施是可以建立一个小的白名单,存储那些可能误判的元素。布隆过滤器背后的数学原理在于完全随机的数字其冲突的可能性很小,可以用很少的空间存储大量的信息,并且由于只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因此速度非常快。《编程珠玑》中第一章的那个例子就是布隆过滤器的思想。开阔思维,寻找更好更简单的方法。

  第二十四章《马尔科夫链的扩展——贝叶斯网络》:贝叶斯网络是马尔科夫链的扩展,由简单的线性链式关系扩展为网络的关系,但贝叶斯网络仍然假设每一个状态只与它直接相连的状态相关。确定贝叶斯网络的拓扑结构和各个状态之间相关的概率也需要训练。在词分类中,可以建立文章、主题和关键词的贝叶斯网络,用来得到词的分类。贝叶斯网络的训练包括确定拓扑结构和转移概率,比较复杂,后者可以参考最大熵训练的方法。贝叶斯网络导出的模型是非常复杂的。

  第二十五章《条件随机场和句法分析》:句法分析是分析出一个句子的句子结构,对于不规则的句子,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是很复杂的,而浅层的句法分析在很多时候已经可以满足要求了。条件随机场就是进行浅层句法分析的有效的数学模型。条件随机场与贝叶斯网络很像,不用之处在于,条件随机场是无向图,而贝叶斯网络是有向图。条件随机场的训练很复杂,简化之后可以参考最大熵训练的方法。对于条件随机场的详细参数及原理还不理解。

  第二十六章《维特比和他的维特比算法》:维特比算法是一个动态规划算法,凡是使用隐马尔科夫模型描述的问题都可以用它来解码。维特比算法采用逐步渐进的方法,计算到每步的最短距离,到下步的最短距离只用接着本步的计算即可,相比穷举法,大大缩短了计算的时间,并且基本可以实现实时的输出,这看似简单,但在当时确是很了不起的。维特比并不满足停留在算法本身,他将算法推广出去,并应用到了实际中,创立了高通公司,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富有的数学家。高通公司在第二代移动通信中并不占很强的市场地位,而其利用CDMA技术霸占了3G的市场,可见远见的洞察力是多么的重要。

  第二十七章《再谈文本分类问题——期望最大化算法》:该章讲的其实就是K均值聚类问题,设置原始聚类中心,然后不断迭代,直至收敛,将每个点分到一个类中。其实隐马尔科夫模型的训练和最大熵的训练都是期望最大化算法(EM)。首先,根据现有的模型,计算各个观测数据输入到模型中的计算结果,这个过程称为期望值计算过程,或E过程;接下来,重新计算模型参数,以最大化期望值,这个过程称为最大化的过程,或M过程。优化的目标函数如果是个凸函数,则一定有全局最优解,若不是凸函数,则可能找到的是局部最优解。在以后的一些问题求解过程中,应该考虑其是否是EM问题,也可以考虑参考这种思想,不断迭代以优化目标的过程。

  第二十八章《逻辑回归和搜索广告》:雅虎和百度的竞价排名广告并不比谷歌的根据广告的预估点击率来客观的推送广告收入多。点击预估率有很多影响因素,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逻辑回归模型,逻辑回归模型是一种将影响概率的不同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指数模型。其训练方法和最大熵模型相似。同样不是很理解其具体内涵。

  第二十九章《各个击破和Google云计算的基础》:分而治之,各个击破是一个很好的方法,Google开发的MapReduce算法就应用了该方法。将一个大任务分成几个小任务,这个过程叫Map,将小任务的结果合并成最终结果,这个过程叫Reduce,该过程如何调度、协调就是工程上比较复杂的事情了。可见大量用到的、真正有用的方法往往简单而又朴实。

  附录《计算复杂度》:计算机中复杂度是以O()来表示的,如果一个算法的计算量不超过N的多项式函数,则称算法为多项式函数复杂度的(P问题),是可以计算的。若比N的多项式函数还高,则是非多项式问题,实际上是不可计算的。非多项式问题中一种非确定的多项式问题(简称NP),是科学家研究的焦点,因为现实中好多问题都是NP问题。另外还有NP-Complete问题(NP问题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规约到该问题)和NP-Hard问题,对于这两种问题,需要简化找到*似解。

  整体上,《数学之美》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很多文本处理,数据挖掘相关的知识,学到了很多。其中,简单美以及一些科学家的大师风范让我印象深刻!书中提到的一些思想(即道)让我受益匪浅!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3

  上个月去北京开会,顺道拜访了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多年的编辑陈冀康赠我一本《数学之美》,说一定是我喜欢看的类型。以前也在网上零散看过Google黑板报上吴军先生的文章,对他的前一本书《浪潮之颠》也有耳闻,但没有读过。这次有机会集中阅读他的文章,确实是一段美妙的体验。

  读完这本书有一点强烈的感受:工具一定要先进。数学是强大的工具,计算机也是。这两种工具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强大的google、百度、亚马逊、阿里、京东、腾迅等公司。他们不是百年老店,但他们掌握了先进的工具。

  掌握了先进的工具,必将获得竞争优势。如果你知道哪里有一群软件工程师,维护着更大的一群计算机,那么不要犹豫,想办法使用他们提供的服务,因为这会给你带来优势。所以我们使用Google的搜索和邮件,在亚马逊、京东和淘宝上购物,用QQ和微博联系朋友,使用银行卡和网上银行,利用交易终端在全球市场上进行各种交易……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工具的进化史。石器、青铜、铁器、火药、蒸汽机、内燃机、电报、电话、电视、计算机、卫星、互联网,工具的进步引领着文明的进步。新的工具不断淘汰老的工具,就像互联网视频点播正在淘汰电视、微博正在淘汰报纸、电子书正在淘汰纸质书那样。

  但有一些古老的工具,今天仍有人在学*和使用,甚至在上面花费许多时间。毛笔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今天学*掌握毛笔这种“落后的”工具,还有什么意义?其实我们在使用一些“落后的”工具时,主要是在学*工具背后的思想。书法和绘画中蕴含的艺术审美的一般原则,经得起具体工具变迁的考验。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所包含的对空间构图的理解,仍然值得现代人学*。思想工具是比实物工具更强大的工具。

  工具组合使用,形成更强大的新工具。《数学之美》中提到的马尔可夫链虽然是很强大的工具,但我在数学课上没有听老师提到过。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例子是余弦定理和新闻分类。余弦定理是中学数学,再加上一些不算很难的多维向量的知识,竟然解决了计算机新闻分类这样的难题!

  每一种工具的背后,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理解。蒸汽机和内燃机背后,是力学的世界。电报、电话、电视、计算机和互联网背后,是信息的世界。数学是抽象的工具,是其他工具背后的工具。每一门学科要成为科学,都少不了数学。也许有一天人们会*惯,用数学工具来分析艺术。数学是一种语言,它源于具体的世界,又高于具体的世界。如果说语言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描述,如果说数学是一种语言,那么它一定是最接*神的语言。看似毫不相关,却又能描述万事万物。

  学*数学有什么用?物理学家费曼当年在大一时提出这个问题,他的师兄建议他转到物理系。今天,这个问题已不成为问题。具有扎实数学功底的人才正进入各行各业,例如金融业。我认识一个出版社的老总,他招应届毕业生有一个条件:数学要好。

  工具虽好,关键还要会用。最终要回到掌握先进工具的人。软件算法工程师加上计算机集群,这是目前一流企业必需的装备。正如马克.安德森所说的,各行各业的一流公司,都是软件公司。优秀的软件算法工程师,是人才争夺的焦点。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Google招工程师的要求。

  对信息加工处理和传递的能力不断增强,是知识经济的特点。《数学之美》展示了Google如何运用数学和计算机网络,带领我们进入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就是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研究要量化。科学研究要有对比实验。科学研究要有数学模型。科学研究要有田野调查。科学研究要有文献查证。科学研究要有同行评议。《数学之美》向我们介绍了自然语言分析领域的科研方法和过程。

  任何一个领域,深入进去都有无数的细节。有兴趣的人不但没被这些细节吓倒,反而会兴致勃勃地研究,从而达到令人仰慕的高度。吴军先生向我们展示了数学和算法中的这些细节,也展示了他所达到的高度。值得我学*。

  感谢吴军先生分享他的知识和深刻见解,也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出了这样一本好书。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4

  很多人都觉得,数学是一个太高深、太理论的学科,不接*生活,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时也根本用不到,所以没必要去理解数学。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数学一直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很多简单朴素的数学思想,能发挥一般人很难想象的巨大作用。比如,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用到的最重要工具是统计学的思想;计算机对新闻内容的分类,依靠的是数学里的余弦定理;而电子电路的基本逻辑,则来源于仅有0和1两个数字的布尔代数。

  在《数学之美》里,吴军用自己在工作中使用数学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展现了数学的重要性,以及他对数学之美的理解。吴军是“得到”App专栏《吴军的谷歌方法论》的主理人。曾先后供职于谷歌和腾讯,是著名的自然语言处理专家和搜索专家。同时,他还是位畅销书作家,除了这本《数学之美》以外,还写过《文明之光》《智能时代》《浪潮之巅》等多本畅销书。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5

  我在想,为什么我们要学*数学?也许这个问题成年人有一万个答案,可是当我们第一次走进教室,学*数学的时候,大概率还是个孩子,你怎么跟一个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学*数学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一个朋友,他说:“为了提高思维逻辑能力,这是我初中老师在第一节数学课上告诉我们的”。或者一位5岁的小朋友又会问:“什么是逻辑能力呢?”

  也许从出生第一天,我们就一直在被动的接收一些东西,父母的劝导,老师的.传授,可5岁的孩子还是会把玩具散落一地,6岁的孩子仍然会因为父母不给买玩具而嗷嗷大哭,无论你怎么劝导一个人,怎么劝诫一个人,他可能仍然会犯你认为会出现的错误。我记得有位教育专家这么说:“你告诉宝宝他把玩具弄坏了,就等于丢了10个棒棒糖”,从此以后这个宝宝可能会更加珍惜玩具。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是貌似最有效。数学是什么?数学不就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么?

  现在我们再回答前面的问题:为什么我要学*数学?我们可以这么跟5岁的小朋友说:“妈妈给你10元钱,让你买酱油,酱油7元、棒棒糖1元一个,剩下的钱你可以买几个棒棒糖?”或许想吃棒棒糖的就会苦思冥想一番,或许未来妈妈真的给他10元钱去买酱油,结果回来就变成了一瓶酱油和3个棒棒糖。或者再过一段时间,这位小朋友会选择6元的酱油,因为可以获得4个棒棒糖了。他这么计算着:7+3和6+4都可以等于10,那么如果要必须买酱油的情况下,1+9也可以等于10。我们都知道也有1元的袋装酱油,于是9个棒棒糖到手了。任何知识的魅力都在于自我的发现,只有你对它产生了无限的兴趣,你就会不断的发现它的美,《数学之美》也可以变成《物理之美》。

  有些人会说,上面的例子是利益驱动型,不是兴趣驱动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你能指望他向**那样:“我需要的不是物质世界,我需要的是精神世界?”5岁宝宝最喜欢做得事情就是在吃和玩上面,请问,成年人不也是如此么?这就是天性。只不过成年人的自控能力足够大罢了。

  我们回到书本上,这本书是否合适自己?如果没有专业的数学知识,很难读懂。但是它又有着无限的魅力,让你不自觉的读下去,为什么?因为“数学之美”,虽然大多数人看不懂里面的公式,但是能够明白数学能解决的问题:概率统计学能够解决自然语言处理、布尔代数能解决搜索引擎的问题、有限状态机和动态规划能解决地图问题、向量+特征向量+余弦定理能解决自动新闻分类问题、最大熵模型解决金融问题,看着看着我就莫名的产生了一种想要学*算法的冲动,这不就是本书的意义所在么?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6

  《数学之美》是一本领域相关的数学概念书,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关于数据挖掘、文本检索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可以作为数据挖掘、文本检索的入门普及书。另外,就像作者吴军老师提到的,关键是要从中学到道----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术。书中也启发式的引导读者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道。

  下面记录一下自己读这本书的一些感想:

  第一章《文字和语言vs数字和信息》:文字和语言中天然蕴藏着一些数学思想,数学可能不仅仅的是一门非常理科的知识,也是一种艺术。另外,遇到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可能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一些简单的思想会给你带来解决问题的灵感。

  第二章《自然语言处理----从规则到统计》:试图模拟人脑处理语言的模式,基于语法规则,词性等进行语法分析、语义分析的自然语言处理有着很大的复杂度,而基于统计的语言模型很好的解决了自然语言处理的诸多难题。人们认识这个过程,找到统计的方法经历了20多年,非常庆幸我们的前辈已经帮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不用我们再去苦苦摸索。另外,这也说明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是充满坎坷的,感谢那些曾经奉献了青春的科学家。自己以后遇到问题也不能轻易放弃,真正的成长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的,这是自然界的普遍真理吧!

  第三章《统计语言模型》:自然语言的处理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方法---基于统计的模型,概率论的知识开始发挥作用。二元模型、三元模型、多元模型,模型元数越多,计算量越大,简单实用就是最好的。对于某些不出现或出现次数很少的词,会有零概率问题,这是就要找到一数学方法给它一个很小的概率。以前学概率论的时候觉的没什么用,现在开始发现这些知识可能就是你以后解决问题的利器。最后引用作者本章的最后一句话: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第四章《谈谈中文分词》:中文分词是将一句话分成一些词,这是以后进一步处理的基础。从开始的查字典到后来基于统计语言模型的分词,如今的中文分词算是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然而,针对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要求,分词的粒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还是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针对该问题最好的方法。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掌握其中的道才是核心。

  第五章《隐马尔科夫模型》:隐马尔科夫模型和概率论里面的马尔科夫链相似,就是该时刻的状态仅与前面某几个时刻的状态有关。基于大量数据训练出相应的隐马尔科夫模型,就可以解决好多机器学*的问题,训练中会涉及到一些经典的算法(维特比算法等)。关于这个模型,没有实际实现过,所以感觉好陌生,只是知道了些概率论讲过的原理而已。

  第六章《信息的度量和作用》:信息论给出了信息的度量,它是基于概率的,概率越小,其不确定性越大,信息量就越大。引入信息量就可以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同理自然语言处理的大量问题就是找相关的信息。信息熵的物理含义是对一个信息系统不确定性的度量,这一点与热力学中的熵概念相同,看似不同的学科之间也会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事务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要学会借鉴其他知识。

  第七章《贾里尼克和现代语言处理》:贾里尼克是为世界级的大师,不仅在于他的学术成就,更在于他的风范。贾里尼克教授少年坎坷,也并非开始就投身到自然语言方面的研究,关键是他的思想和他的道。贾里克尼教授治学严谨、用心对待自己的学生,对于学生的教导,教授告诉你最多的是“什么方法不好”,这很像听到的一句话“我不赞同你,但我支持你”。贾里克尼教授一生专注学*,最后在办公桌前过世了。读了这章我总结出的一句话是“思想决定一个人的高度”。

  在这章中对于少年时的教育,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少年时期其实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读书,他们的社会经验、生活能力以及在那时树立起的志向将帮助他们一生。

  2、中学时花大量时间学会的内容,在大学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可以读完,因为在大学阶段,人的理解力要强很多。

  3、学*(和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过程。

  4、书本的内容可以早学,也可以晚学,但是错过了成长阶段却是无法补回来的。

  第八章《简单之美----布尔代数和搜索引擎的索引》:布尔是19世纪英国的一位中学教师,但他的公开身份是啤酒商,提出好的思想的人不一定是大师。简单的建立索引可以根据一个词是否在一个网页中出现而设置为0和1,为了适应索引访问的速度、附加的信息、更新要快速,改进了索引的建立,但原理上依然简单,等价于布尔运算。牛顿的一句话“(人们)发觉真理在形式上从来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和含混的”。做好搜索,最基本的要求是每天分析10-20个不好的搜索结果,积累一段时间才有感觉。有时候,学*、处理问题,可以从不好的方面入手,效果可能更好。

  第九章《图论和网络爬虫》:图的遍历分为“广度优先搜索(Breadth-FirstSearch,简称BFS)”和“深度优先搜索(Depth-FirstSearch,简称DFS)。互联网上有几百亿的网页,需要大量的服务器用来下载网页,需要协调这些服务器的任务,这就是网络设计和程序设计的艺术了。另外对于简单的网页,没必要下载。还需要存储一张哈希表来记录哪些网页已经存储过(如果记录每个网页的url,数量太多,这里可以用后面提到的信息指纹,只需要一个很多位的数字即可),避免重复下载。另外,在图论出现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实际需求的图只有几千个节点,那时图的遍历很简单,人们都没有怎么专门研究这个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图的遍历一下子有了用武之地,很多数学方法就是这样,看上去没有什么用途,等到具体的应用出来了一下子开始派上大用场了,这可能就是世界上很多人毕生研究数学的原因吧。一个系统看似整体简单,但里面的每个东西都可能是一个复杂的东西,需要很好的设计。

  第十章《PageRank----Google的民主表决式网页排名技术》:搜索返回了成千上万条结果,如何为搜索结果排名?这取决与两组信息:关于网页的质量信息以及这个查询和每个网页的相关性信息。PageRank算法来衡量一个网页的质量,该算法的思想是如果一个网页被很多其他网页所链接,说明它收到普遍的承认和信赖,那么它的排名就高。谷歌的创始人佩奇和布林提出了该算法并用迭代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PageRank在Google所有的算法中依然是至关重要的。该算法并不难,可是当时只有佩奇和布林想到了,为什么呢?

  第十一章《如何确定网页和查询的相关性》:构建一个搜索引擎的四个方面:如何自动下载网页、如何建立索引、如何衡量网页的质量以及确定一个网页和某个查询的相关性。搜索关键词权重的科学度量TF—IDF,TF衡量一个词在一个网页中的权重,即词频。IDF衡量一个词本身的权重,对主题的预测能力。一个查询和该网页的相关性公式由词频的简单求和变成了加权求和,即TF1*IDF1+TF2*IDF2+...+TFN*IDFN。看似复杂的搜索引擎,里面的原理竟是这么简单!

  第十二章《地图和本地搜索的最基本技术——有限状态机和动态规划》:地址的解析依靠有限状态机,当用户输入的地址不太标准或有错别字时,希望进行模糊匹配,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的有限状态机。通用的有限状态机的程序不是很好写,要求很高,建议直接采用开源的代码。图论中的动态规划问题可以用来解决两点间的最短路径问题,可以将一个“寻找全程最短路线”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寻找局部最短路线的小问题。有限状态机和动态规划问题需要看相关的算法讲解,才能深入理解,目前对其并未完全理解。

  第十三章《GoogleAK-47的设计者——阿米特·辛格博士》:辛格坚持选择简单方案的一个原因是容易解释每一个步骤和方法背后的道理,这样不仅便于出了问题时查错,而且容易找到今后改进的目标。辛格要求对于搜索质量的改进方法都要能说清楚理由,说不清楚理由的改进即使看上去有效也不会采用,因为这样将来可能是个隐患。辛格非常鼓励年轻人要不怕失败,大胆尝试。遵循简单的哲学。

  第十四章《余弦定理和新闻的分类》:将新闻根据词的TF-IDF值组成新闻的特征向量,然后根据向量之间的余弦距离衡量两个特征之间的相似度,将新闻自动聚类。另外根据词的不同位置,权重应该不同,比如标题的词权重明显应该大点。大数据量的余弦计算也要考虑很多简化算法。

  第十五章《矩阵运算和文本处理中的两个分类问题》:将大量的文本表示成文本和词汇的矩阵,然后对该矩阵进行奇异值SVD分解,可以得到隐含在其中的一些信息。计算余弦相似度的一次迭代时间和奇异值分解的时间复杂度在一个数量级,但计算余弦相似度需要多次迭代。另外,奇异值分解的一个问题是存储量大,而余弦定理的聚类则不需要。奇异值分解得到的结果略显粗糙,实际工作中一般先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粗分类结果,在利用余弦计算得到比较精确地结果。我觉得这章讲的SVD有些地方不是很清楚,已向吴军老师请教了,等待回信。

  第十六章《信息指纹及其应用》:信息指纹可以作为信息的唯一标识。有很多信息指纹的产生方法,互联网加密要使用基于加密的伪随机数产生器,常用的算法有MD5或者SHA-1等标准。信息指纹可以用来判定集合相同或基本相同。YouTobe就用信息指纹来反盗版。128位的指纹,1.8*10^19次才可能重复一次,所以重复的可能性几乎为0。判定集合是否相同,从简单的逐个比对到利用信息指纹,复杂度降低了很多很多。启发我们有时候要用变通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第十七章《由电视剧《暗算》所想到的——谈谈密码学的数学原理》:RSA加密算法,有两个完全不同的钥匙,一个用于加密,一个用于解密。该算法里面蕴含着简单但不好理解的数学思想。信息论在密码设计中的应用:当密码之间分布均匀并且统计独立时,提供的信息最少。均匀分布使得敌人无从统计,而统计独立能保证敌人即使知道了加密算法,也不能破译另一段密码。

  第十八章《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谈谈搜索引擎反作弊问题》:把搜索反作弊看成是通信模型,作弊当做是加入的噪声,解决噪声的方法:从信息源出发,增强排序算法的抗干扰能力;过滤掉噪声,还原信息。只要噪声不是完全随机并且前后有相关性,就可以检测到并消除。作弊者的方法不可能是随机的,且不可能一天换一种方法,及作弊是时间相关的。因此在搜集一段时间的作弊信息后,就可以将作弊者抓出来,还原原有的排名。一般作弊都是针对市场份额较大的搜索引擎做的,因此,一个小的搜索引擎作弊少,并不一定是它的反作弊技术好,而是到它那里作弊的人少。

  第十九章《谈谈数学模型的重要性》:早期的行星运行模型用大圆套小圆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了所有行星运行的轨迹。但其实模型就是简单的椭圆而已。一个正确的数学模型应该在形式上是简单的;一个正确的模型可能开始还不如一个精雕细琢过的错误模型来的准确,但是,如果我们认定大方向是对的,就应该坚持下去;大量准备的数据对研发很重要;正确的模型可能受到噪声干扰,而显得不准确,这是不应该用一种凑合的修正方法来弥补它,要找到噪声的根源,这也许能通往重大的发现。

  第二十章《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谈谈最大熵模型》:对一个随机事件预测时,当各种情况概率相等时,信息熵达到最大,不确定性最大,预测的风险最小。最大熵模型的训练非常复杂,需要时查看资料做进一步的理解。

  第二十一章《拼音输入法的数学原理》:输入法经历了以自然音节编码,到偏旁笔画拆字输入,再回归自然音节输入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螺旋式的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升华。输入法的速度取决于编码的场地*寻找这个键的时间。传统的双拼,记住编码太难,寻找每个键的时间太长,并且增加了编码上的歧义。根据香农第一定理可以计算理论上每个汉字的*均最短码长。全拼不仅编码*均长度较少,而且根据上下文的语言模型可以很好的解决歧义问题。利用统计语言模型可是实现拼音转汉字的有效算法,而且可以转换为动态规划求最短路径问题。如今各家输入法的效率基本在一个量级,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就在于建立更好的语言模型。可以根据每个用户建立个性化的语言模型。输入的过程本身就是人和计算机的通信,好的输入法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的遵循通信的数学模型。要做出最有效的输入法,应该自觉使用信息论做指导。

  第二十二章《自然语言处理的教父马库斯和他的优秀弟子们》:将自然语言处理从基于规则到基于统计,贡献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前面介绍的贾里尼克教授,他是一个开创性任务;另一个是将这个方法发扬光大的米奇·马库斯。马库斯的贡献在于建立了造福全世界研究者的宾夕法尼亚大学LDC语料库以及他的众多优秀弟子。马库斯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靠他的弟子传播出去的。马库斯教授有很多值得钦佩的地方:给予他的博士研究生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的自由,高屋建瓴,给学生关键的指导;宽松的管理方式,培养各有特点的年轻学者;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的管理者。他的学生为人做事风格迥异,但都年轻有为,例如追求完美的迈克尔·柯林斯和寻求简单美的艾克尔·*。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肯定有着一些优秀的品质和追求。

  第二十三章《布隆过滤器》: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在一个集合当中时,用到了布隆过滤器,存储量小而且计算快速。其原理是:建立一个很长的二进制,将每个元素通过随机数产生器产生一些信息指纹,再将这些信息指纹映射到一些自然数上,最后在建立的那个很长的二进制上把这些自然数的位置都置为1。布隆过滤器的不足之处是它可能把不在集合中的元素错判成集合中的元素,但在某些条件下这个概率是很小的,补救措施是可以建立一个小的白名单,存储那些可能误判的元素。布隆过滤器背后的数学原理在于完全随机的数字其冲突的可能性很小,可以用很少的空间存储大量的信息,并且由于只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因此速度非常快。《编程珠玑》中第一章的那个例子就是布隆过滤器的思想。开阔思维,寻找更好更简单的方法。

  第二十四章《马尔科夫链的扩展——贝叶斯网络》:贝叶斯网络是马尔科夫链的扩展,由简单的线性链式关系扩展为网络的关系,但贝叶斯网络仍然假设每一个状态只与它直接相连的状态相关。确定贝叶斯网络的拓扑结构和各个状态之间相关的概率也需要训练。在词分类中,可以建立文章、主题和关键词的贝叶斯网络,用来得到词的分类。贝叶斯网络的训练包括确定拓扑结构和转移概率,比较复杂,后者可以参考最大熵训练的方法。贝叶斯网络导出的模型是非常复杂的。

  第二十五章《条件随机场和句法分析》:句法分析是分析出一个句子的句子结构,对于不规则的句子,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是很复杂的,而浅层的句法分析在很多时候已经可以满足要求了。条件随机场就是进行浅层句法分析的有效的数学模型。条件随机场与贝叶斯网络很像,不用之处在于,条件随机场是无向图,而贝叶斯网络是有向图。条件随机场的训练很复杂,简化之后可以参考最大熵训练的方法。对于条件随机场的详细参数及原理还不理解。

  第二十六章《维特比和他的维特比算法》:维特比算法是一个动态规划算法,凡是使用隐马尔科夫模型描述的问题都可以用它来解码。维特比算法采用逐步渐进的方法,计算到每步的最短距离,到下步的最短距离只用接着本步的计算即可,相比穷举法,大大缩短了计算的时间,并且基本可以实现实时的输出,这看似简单,但在当时确是很了不起的.。维特比并不满足停留在算法本身,他将算法推广出去,并应用到了实际中,创立了高通公司,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富有的数学家。高通公司在第二代移动通信中并不占很强的市场地位,而其利用CDMA技术霸占了3G的市场,可见远见的洞察力是多么的重要。

  第二十七章《再谈文本分类问题——期望最大化算法》:该章讲的其实就是K均值聚类问题,设置原始聚类中心,然后不断迭代,直至收敛,将每个点分到一个类中。其实隐马尔科夫模型的训练和最大熵的训练都是期望最大化算法(EM)。首先,根据现有的模型,计算各个观测数据输入到模型中的计算结果,这个过程称为期望值计算过程,或E过程;接下来,重新计算模型参数,以最大化期望值,这个过程称为最大化的过程,或M过程。优化的目标函数如果是个凸函数,则一定有全局最优解,若不是凸函数,则可能找到的是局部最优解。在以后的一些问题求解过程中,应该考虑其是否是EM问题,也可以考虑参考这种思想,不断迭代以优化目标的过程。

  第二十八章《逻辑回归和搜索广告》:雅虎和百度的竞价排名广告并不比谷歌的根据广告的预估点击率来客观的推送广告收入多。点击预估率有很多影响因素,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逻辑回归模型,逻辑回归模型是一种将影响概率的不同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指数模型。其训练方法和最大熵模型相似。同样不是很理解其具体内涵。

  第二十九章《各个击破和Google云计算的基础》:分而治之,各个击破是一个很好的方法,Google开发的MapReduce算法就应用了该方法。将一个大任务分成几个小任务,这个过程叫Map,将小任务的结果合并成最终结果,这个过程叫Reduce,该过程如何调度、协调就是工程上比较复杂的事情了。可见大量用到的、真正有用的方法往往简单而又朴实。

  附录《计算复杂度》:计算机中复杂度是以O()来表示的,如果一个算法的计算量不超过N的多项式函数,则称算法为多项式函数复杂度的(P问题),是可以计算的。若比N的多项式函数还高,则是非多项式问题,实际上是不可计算的。非多项式问题中一种非确定的多项式问题(简称NP),是科学家研究的焦点,因为现实中好多问题都是NP问题。另外还有NP-Complete问题(NP问题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规约到该问题)和NP-Hard问题,对于这两种问题,需要简化找到*似解。

  整体上,《数学之美》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很多文本处理,数据挖掘相关的知识,学到了很多。其中,简单美以及一些科学家的大师风范让我印象深刻!书中提到的一些思想(即道)让我受益匪浅!


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范本五份(扩展2)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五)份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 1

  本书介绍了Google产品中涉及的自然语言处理、统计语言模型、中文分词、信息度量、拼音输入法、搜索引擎、网页排名、密码学等内容背后的数学原理。让我们看到了布尔代数、离散数学、统计学、矩阵计算、马尔科夫链等似曾相识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比于其他数学题材书籍,吴军老师把抽象、深奥的数学方法解释得通俗易懂,书中同时引用了诸多的历史典故和人物介绍,给人以很多启发,也让人由衷感叹数学的简洁和强大。

  虽是数据专业毕业,但是才疏学浅,无力对数学的美进行阐述。仅就书中两个比较喜欢的地方发表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与诸位共勉。

  其一,在讲Google的搜素引擎反作弊时谈到做事情的两种境界“道”和“术”,术就是具体的做事方法,而道则是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动机和本质。在术这个层面解决问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暂时不疼了,过几天复发了,再去医治,如此往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而只有找到了致病原因,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根本治愈。本人之前参与过行内月终自动核对的研发,月终核对初期数据的不一致性只能靠数百业务人员人工核对数据差异,然后修改数据,每月1日都要加班加点,工作量很大,这是从术上解决问题。后来找到了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会计核算时的利息调整造成的,把这些数据接过来进行相应冲减后差异就消失了,业务人员也不用来加班了,这才是从道上解决问题。

  其二,是在做中文网页排名时提到的从业界成功的秘诀之一:“先帮助用户解决80%的问题,再慢慢解决剩下的20%的问题。许多时候做事失败,不是因为人不够优秀,而是做事的方法不对。一开始追求大而全的解决方案,之后长时间不能完成,最后不了了之”。我们在做项目时也是一样,业务有时要的功能非常急,可能有些功能也实现不了(比如系统响应时间长、查询明细不能支持省行等)。这时我们就要将焦点关注在那些可以实现的80%的功能上,哪怕刚刚上线的系统界面丑点,操作复杂点,反应速度慢点,但是至少业务有可用的系统,剩下时间再去优化那剩下的20%。这样可以帮助我行抢占先机,在与同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如果等待我们把所有的细节都搞清楚再动手开发,力求完美,那么很可能系统能够上线的时候业务已经不需要了。

  数学之美,也就是简单之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数学,喜欢数学之美。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 2

  很多人都觉得,数学是一个太高深、太理论的学科,不接*生活,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时也根本用不到,所以没必要去理解数学。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数学一直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很多简单朴素的数学思想,能发挥一般人很难想象的巨大作用。比如,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用到的最重要工具是统计学的思想;计算机对新闻内容的分类,依靠的是数学里的余弦定理;而电子电路的基本逻辑,则来源于仅有0和1两个数字的布尔代数。

  在《数学之美》里,吴军用自己在工作中使用数学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展现了数学的重要性,以及他对数学之美的理解。吴军是“得到”App专栏《吴军的谷歌方法论》的主理人。曾先后供职于谷歌和腾讯,是著名的自然语言处理专家和搜索专家。同时,他还是位畅销书作家,除了这本《数学之美》以外,还写过《文明之光》《智能时代》《浪潮之巅》等多本畅销书。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 3

  数学用在模型上而不是现实世界中,需要抽象思考出模型,即数学对象是其所做。数系扩充中,复数i并没有比无理数根号2更特殊的地方,因为它们作为抽象的数学构造,如果充分自然,则必能作为模型找到它们的用途。实际上正是如此。

  数学中有个根本性的重要事实:数学论证中的每一步都可以不断地分解成更小更清晰有据的子步骤,但是这样的过程最终会终止。原则上,最终会得到一条非常长的论证,它以普遍接受的公理开始,仅通过最基本的逻辑原则一步步推进,最终得到想要求证的结论。所以,任何关于数学证明有效性的争论总是能够解决的。争论在原则上必然能够解决这一事实使数学作为一个学科是独一无二的。在这里,公理系统的主要问题不是真实性,而是自洽性和有用性,即数学证明就是由特定前提能够得出特定结论,而不考虑该前提是否正确。

  我不清楚这一“根本性的重要事实”在现实中的使用范围有多大,但由此可以聊一点别的问题。现实中,如果甲对事情有A观点(或说价值观),乙有B观点,并为此争执。有下面几种情况:

  1、在上述的范围之外,即没有定论。

  2、有定论,但是双方都没有给出足够的证据证明和反驳。

  3、有定论,一方给出了足够的证据(或者反驳理由),因为表达能力导致表述不清晰而没有说服对方。

  4、有定论,一方给出了足够的证据(或者反驳理由),因为对方理解不够或理解偏差导致没有被说服。第234条与这几项有关:知识量,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对外界的认知和自我认知。其中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表达和理解,认知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要求很高的能力。“评论”这件事就是个很合适的例子。如果说创造更需要的是才气,那么评论更需要的就是能力。但是,无论双方是否知道有无定论,很多情况下需要陈述不少或很多证据或反驳理由,由第234条可知人与人交流的效率很低,并且可能伴随一些冲突。若考虑到一些人的利益因素等,交流会更复杂。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 4

  上个月去北京开会,顺道拜访了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多年的编辑陈冀康赠我一本《数学之美》,说一定是我喜欢看的类型。以前也在网上零散看过Google黑板报上吴军先生的文章,对他的前一本书《浪潮之颠》也有耳闻,但没有读过。这次有机会集中阅读他的文章,确实是一段美妙的体验。

  读完这本书有一点强烈的感受:工具一定要先进。数学是强大的工具,计算机也是。这两种工具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强大的google、百度、亚马逊、阿里、京东、腾迅等公司。他们不是百年老店,但他们掌握了先进的工具。

  掌握了先进的工具,必将获得竞争优势。如果你知道哪里有一群软件工程师,维护着更大的一群计算机,那么不要犹豫,想办法使用他们提供的服务,因为这会给你带来优势。所以我们使用Google的搜索和邮件,在亚马逊、京东和淘宝上购物,用QQ和微博联系朋友,使用银行卡和网上银行,利用交易终端在全球市场上进行各种交易……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工具的进化史。石器、青铜、铁器、火药、蒸汽机、内燃机、电报、电话、电视、计算机、卫星、互联网,工具的进步引领着文明的进步。新的工具不断淘汰老的工具,就像互联网视频点播正在淘汰电视、微博正在淘汰报纸、电子书正在淘汰纸质书那样。

  但有一些古老的工具,今天仍有人在学*和使用,甚至在上面花费许多时间。毛笔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今天学*掌握毛笔这种“落后的”工具,还有什么意义?其实我们在使用一些“落后的”工具时,主要是在学*工具背后的思想。书法和绘画中蕴含的艺术审美的一般原则,经得起具体工具变迁的考验。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所包含的对空间构图的理解,仍然值得现代人学*。思想工具是比实物工具更强大的工具。

  工具组合使用,形成更强大的新工具。《数学之美》中提到的马尔可夫链虽然是很强大的工具,但我在数学课上没有听老师提到过。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例子是余弦定理和新闻分类。余弦定理是中学数学,再加上一些不算很难的多维向量的知识,竟然解决了计算机新闻分类这样的难题!

  每一种工具的背后,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理解。蒸汽机和内燃机背后,是力学的世界。电报、电话、电视、计算机和互联网背后,是信息的世界。数学是抽象的工具,是其他工具背后的工具。每一门学科要成为科学,都少不了数学。也许有一天人们会*惯,用数学工具来分析艺术。数学是一种语言,它源于具体的世界,又高于具体的世界。如果说语言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描述,如果说数学是一种语言,那么它一定是最接*神的语言。看似毫不相关,却又能描述万事万物。

  学*数学有什么用?物理学家费曼当年在大一时提出这个问题,他的师兄建议他转到物理系。今天,这个问题已不成为问题。具有扎实数学功底的人才正进入各行各业,例如金融业。我认识一个出版社的老总,他招应届毕业生有一个条件:数学要好。

  工具虽好,关键还要会用。最终要回到掌握先进工具的人。软件算法工程师加上计算机集群,这是目前一流企业必需的装备。正如马克.安德森所说的,各行各业的一流公司,都是软件公司。优秀的软件算法工程师,是人才争夺的焦点。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Google招工程师的要求。

  对信息加工处理和传递的能力不断增强,是知识经济的特点。《数学之美》展示了Google如何运用数学和计算机网络,带领我们进入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就是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研究要量化。科学研究要有对比实验。科学研究要有数学模型。科学研究要有田野调查。科学研究要有文献查证。科学研究要有同行评议。《数学之美》向我们介绍了自然语言分析领域的科研方法和过程。

  任何一个领域,深入进去都有无数的细节。有兴趣的人不但没被这些细节吓倒,反而会兴致勃勃地研究,从而达到令人仰慕的高度。吴军先生向我们展示了数学和算法中的这些细节,也展示了他所达到的高度。值得我学*。

  感谢吴军先生分享他的知识和深刻见解,也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出了这样一本好书。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 5

  最*看了这本《数学之美》,不得不感叹一句,可惜早已身不在起点。

  我读书的时候,数学成绩一直都很好,虽然离开学校已经10多年,自觉当初的知识还是记得很多,6~7年前再考线性代数和概率论,还是得到了很高的分数。不过我也和大部分人一样,觉得数学没有太多用处,特别是高中和大学里面学的,那些三角函数,向量,大数定律,解析几何,除了在考试的题目里面用一下,*时又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呢?

  看了《数学之美》,惊叹于数学的浩瀚和简单,说它浩瀚,是因为它的分支涵盖了科学的方方面面,是所有科学的理论基础,说它简单,无论多复杂的问题,最后总结的数学公式都简单到只有区区几个符号和字母。

  这本书介绍数学理论在互联网上的运用,*时我们在使用互联网搜索或者翻译功能的时候,时常会感叹电脑对自己的了解和它的聪明,其实背后的原理就是一个个精美的算法和大量数据的训练。那些或者熟悉或者陌生的数学知识(联合概率分布,维特比算法,期望最大化,贝叶斯网络,隐形马尔可夫链,余弦定律,etc),一步步构建了我们现在所赖以生存的网上世界。

  之所以觉得自己早已身不在起点,是因为上面这些数学知识,早已经不在我的知识框架之内,就算曾经学过,也不过是囫囵吞枣一样的强记硬背,没有领会过其中的真正意义。而今天想重头在来学一次,其实已经不可能了。且不说要花费多少的精力和时间,还需要的是领悟力。而这一些,已经不是我可以简单付出的。

  不像物理、化学需要复杂的实验来验证,很多数学的证明,几乎只要有一颗聪明的头脑和无数的草稿纸,可是光是这颗聪明的头脑,就可以阻拦掉很多人。有人说多读书就会聪明,我不否认,书本的确会提供很多知识,可是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收货,这就限制于每个人的知识框架和认知水*。就如一个数学功底好过我的人,看这本书,就会更容易理解里面的公式和推导出这些公式的其他运用点,而我,只能站在数学的门口,感叹一句,它真的好美吧。

  当然,我暂时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数学公式,可是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论,还是很有帮助的

  1)一个产业的颠覆或者创新,大部分来自于外部的力量,比如用统计学原理做自然语言处理。

  2)基础知识和基础数据是很重要性,只有足够多和足够广的数据,才可以提供有效的分析,和验证分析方法的好坏。

  3)先帮用户解决80%的问题,在慢慢解决剩下的20%的问题;

  4)不要等一个东西完美了,才发布;

  5)简单是美,坚持选择简单的做法,这样会容易解释每一个步骤和方法背后的道理,也便于查错。

  6)正确的模型也可能受噪音干扰,而显得不准确;这时不应该用一种凑合的修正方法加以弥补,而是要找到噪音的根源,从根本上修正它。

  7)一个人想要在自己的领域做到世界一流,他的周围必须有非常多的一流人物。


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范本五份(扩展3)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优选【5】篇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1

  买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碰到了好久没有看到的同学,他是语文专业的博士生,现在也很我一样做初中语文教师,一有机会,我就向他咨询又读了什么书,他向我推荐了《汉字书法之美》。

  我马上在当当网下了订单,并且给他回复说:“向我这样臭字,很需要看这样的书。”我的同学发过一句话:“距离生活还是很远,不过你读后一定会爱上汉字的。”

  真的是这样,一边读完说实在的我还不能一一细数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

  不过仅看那些图片,都让人流连忘返,仅是抚摸那书的质感,都让人回味。

  在这一个月的零散阅读里它给我触动人心的美丽与惊喜。

  蒋勋说:书法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

  作者以他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2

  两周前花一个下午读了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倒是想起安史之乱和神宗变法虐得哭哭,也没正经写个读后感。中午趁午休搜了搜书评,看到江弱水的《撕扇记二:美言还是不信的蒋勋》有点意思。

  我对蒋勋其人不熟,初读《汉字书法之美》的时候觉得文笔大抵就是“主观浪漫主义”吧。江弱水引用张大春的《书法之美是知识,不是**》也是蛮有趣。不过我已把此书定位为主观的文化随笔而非严肃作品后,对“文艺腔”也不怎么排斥。

  有了对于这本书的总体定位后,读起来就很顺利。在煽情的文字下看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甲骨差点遗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乱什么的……反正就是发散发散思维,自我升华一下。

  本书细节处的问题江弱水那篇文择了好多,虽然也看到有人骂江弱水酸腐炒作,但是我还是赞同严谨对待细节。不过把《汉字书法之美》当做别人主观的文化随笔,外加自己的历史常识还在,其实这些细节也不是太困扰。

  说个总体印象,《汉字书法之美》一书文字浪漫煽情,历史细节有含糊处,汉字演化部分不够严谨,书法赏析有认字错误并且偏作者主观,后附云门舞集和书法教育的部分写得空泛主观。

  作为文化小品可读,浅显了解汉字书法可读,假日消磨时间自我升华可读,不必认真当做学术著作来读。

  看完本书我还是有个人收获的。作为一个肤浅观众,我一直喜欢端方小楷,对行书与草书不太会欣赏。本书对于我的益处是稍微提升了一点对行书的理解和欣赏力。

  还有年底云门舞集有一场在厦门的演出,我会考虑去看看。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3

  两周前花一个下午读了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中午趁午休搜了搜书评,看到江弱水的《撕扇记二:美言还是不信的蒋勋》有点意思。

  我对蒋勋其人不熟,初读《汉字书法之美》的时候觉得文笔大抵就是“主观浪漫主义”吧。江弱水引用张大春的《书法之美是知识,不是**》也是蛮有趣。不过我已把此书定位为主观的文化随笔而非严肃作品后也不怎么排斥。

  有了对于这本书的总体定位后,读起来就很顺利。在煽情的文字下看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甲骨差点遗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乱什么的……反正就是发散发散思维,自我升华一下。

  本书细节处的问题江弱水那篇文择了好多,虽然也看到有人骂江弱水酸腐炒作,但是我还是赞同严谨对待细节。不过把《汉字书法之美》当做别人主观的文化随笔,外加自己的历史常识还在,其实这些细节也不是太困扰。

  说个总体印象,《汉字书法之美》一书文字浪漫煽情,历史细节有含糊处,汉字演化部分不够严谨,书法赏析有认字错误并且偏作者主观,后附云门舞集和书法教育的部分写得空泛主观。

  作为文化小品可读,浅显了解汉字书法可读,假日消磨时间自我升华可读,不必认真当做学术著作来读。

  看完本书我还是有个人收获的。作为一个肤浅观众,我一直喜欢端方小楷,对行书与草书不太会欣赏。本书对于我的益处是稍微提升了一点对行书的理解和欣赏力。

  还有年底云门舞集有一场在厦门的演出,我会考虑去看看。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4

  最*读了著名学者蒋勋写的《汉字书法之美》,非常喜欢,留一点阅读感想吧!

  声音与图像

  这世界上保留下的象形文字非常少,汉字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学者们一直以为带有很多图案的古埃及文也是象形文字,后来因“罗塞塔石碑”(上面对照刻下了古希腊文、柯普特文、古埃及文)的出土,才发现原来古埃及文中的那些图案还是在表音,也不是象形文字。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字大都是声音的记录,而汉字却是形象的记录,这就使得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思维必然与其它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使用象形文字应该使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强。因西方文化从声音出发思考问题,声音对于其文化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西方人重视朗读、重视表达。

  同一时间发展出来的汉字文学《诗经》却恰巧相反——寓繁于简,简单几个对仗工整、音韵齐整的句子,就把复杂的时间空间变成一种“领悟”。

  汉字文学似乎更适合“领悟”而不是“说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仅仅十六个字,时间的逝去,空间的改变,人事情感的沧桑,景物的变更,心事的喟叹,一一都在整齐精简的排比中,文字的格律性本身变成一种强固的美学。”

  我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才使得西方的音乐特别强调完整的逻辑性,而中国的古乐则截然不同,就好象是要从山中抓住一缕柔风、水中拮取一片波光,连音乐都象图画以及文字(简化的图画)一样处处有着“留白”,让人去领悟去想象……也就是说,中国的音乐也好,文字也好,图画也好,其基本的气息都是清淡而跳跃的,也许其表达并不连贯,但却非常适合去细细体会,受者的感觉越细腻,感受到的层次就越丰富。

  中国的文字来自图画,这些图画打根儿上又都来自于自然万物,所以中国文化与自然简直有切不断的血脉联系,从诗经到后世的所有文章,“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吐言天拔,出于自然”,言必从自然开始,每首诗都似乎在描绘一幅画卷,离了自然,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简直就没了吸收养分的土壤!

  欧洲一直使用拼音文字,才使得各国因发言不同而文字也不同,因为这些不同,所以欧洲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状态。而中国因汉字的统一,尽管也存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情况,但在这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即使走到所谓“天涯海角”可能听不懂当地话,但还可以通过统一的文字来交流!想当初有人想把汉字改造成拼音文字,这就如同要切断我们互相联系的根脉一样了。

  简体与繁体

  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期存在的,小篆和秦隶也是同时期存在的,同一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上就有差别,在小篆和秦隶上也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功用不同。金文、小篆都是国家重要典礼、仪式上使用的文字,就必须是端庄、繁复、雍容的,而甲骨文虽然是巫师用来与神灵沟通、隶书是小吏们用来记录行政文书,不能说不重要,但因为每天都要大量使用,为了提高效率,就必须把图像简化,简化到甚至一些甲、骨上刻的字与我们今天的简体字没大区别。

  纵观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其实不难发现,文字的发展有时在向简化方向发展,而有时又在向繁化方向发展,所以,在汉字的繁简之争中,我到没觉得简化文字有什么特别不对,不过简化的基本思想应该是按意简化,按音简化是容易混淆字意的,无论怎样只要别往拼音文字上靠就好!

  美与技

  蒋勋将“笔阵图”和“永字八法”做了对比,在我看来就是美与技的对比,“笔阵图”是当年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对汉字的基本笔画所做的比喻:

  “点”如高峰坠石;

  “一”如千里阵云;

  “竖”如万岁枯藤;

  “撇”如陆断犀象;

  “弋”如百钧弩发;

  “力”如劲弩筋节;

  “辶”如崩浪雷奔;(书法课上,小林老师讲到此,选了《兰亭序》中的“九”字,并且配了那卷起之惊涛骇浪的图片,我觉得更合适)

  截取了《兰亭序》中的前四个字,以上的七个笔画在这四个字中基本都能找到,让我们好好看看这里面的“高峰坠石”“万岁枯藤”“陆断犀象”“崩浪雷奔”吧!

  笔阵图不仅仅在说形象,里面还包含了速度、质感、气势……卫夫人教给王羲之的不是技巧而是感觉,而“感觉的丰富,是审美的开始”!

  毫不夸张的说,在小林老师第一次的书法课上讲到这些比喻时,真的让我心潮澎湃!我那么喜欢旅游,为的是什么,就因为在旅途中,我真的看到过那沉重的高峰坠石、无比开阔的千里阵云,在原始森林中也真的看到过那坚韧的万岁枯藤!没有感受过那强烈的自然之美、自然之力量,又怎能深切体会这些比喻?

  而“永字八法”也是在教初学者如何书写这些基本笔画,且很明显是在《笔阵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这个则完全是技法和动作上的比喻了:

  “永字八法”把“永”这个字,依照书写先后分为八个元素:

  “侧”(点),

  “勒”(横*),

  “努”(竖),

  “擢”(钩),

  “策”(仰横),

  “掠”(长撇),

  “啄”(短撇),

  “磔”(捺)。

  我不知道当年的孩子在被传授“永字八法”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反正在我看来,孩子相较于**,动作协调能力是要差一些的,用这么复杂的动作来形容每个笔画,让孩子理解得多费劲呢?相比之下,难道不是对自然的感受更为重要吗?书圣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定得益于卫夫人当年为他在心中打开了无比开阔的气象!

  就象蒋勋所说:“笔阵图更看重在线条联结通向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感觉,更侧重美学教育,而‘永字八法’则是侧重在技巧和形式上!……‘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与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汉字书法之美

  蒋勋从大汶口出土的五千多年前黑陶尊上的“旦”讲起, “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汉隶”、“行书”、“草书”、“楷书”一路下去,介绍了王羲之、王献之、王珣、孙过庭、张旭、颜真卿、柳公权、杨凝式、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徽宗、赵孟頫、杨维祯、徐渭、郑板桥等诸多书家及其作品,将汉字书法之美一一呈现。读完后让人仿佛被带着透过了那千年翰墨游目骋怀,回头看到了我们的古人怎样“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闭目掩卷,我的心里愈加清晰,自己为什么要学*书法?那就是:通过写字,丰富感觉,回归自身,体悟生命。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5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讲述汉字书法渊源流长的历史故事,用文字编织成画面,带我们走进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光长廊。

  《汉字书法之美》全书用很大篇幅介绍汉字书法的历史,但又无处不在谈汉字书法的美学,堪称“历代书法审美指南”,将汉隶水*线条的“波磔”与中国建筑张扬起翘的飞檐相媲美,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呈现的行书的“即兴与自在”,对比碑与帖的“厚重与飘逸”,探究从行草到狂草的“*正与险绝”,阐释唐楷的“法度与庄严”,描摹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解说元明书法与文人画的“形式与表现”,玩味清代书法走向民间的“古朴与拙趣”。

  有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世界运转的步伐日新月异,将我们湮没在海量的数据中,互联网、手机、微信,不断更新自己的装备,眼花缭乱地去接触新的事物,奋力奔跑却追不上那些变化,暮然回首,发现一路走来,像个孩子一样,丢西瓜捡玉米,丢玉米捡芝麻,最不该丢失的就是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个世界变化再快,根基却始终深植在传统文化中,厚厚积淀的文化土壤是我们永恒的宝库。校园里的学生开始重新学*《三字经》、《千字文》,朗朗书声中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一档档火热起来的文化类型节目唤醒人们对经典的热爱,提醒我们真正应该抓牢的是什么。而《汉字书法之美》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会在内心深处引发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景仰崇拜。正如蒋勋所说,“汉字书写是强大的信仰”,作为中国人,学*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汉字是我们与知识沟通的桥梁,在与汉字的相识相伴相知中,我们得以了解大千世界,学*生活及处世的智慧;而汉字书法是记载汉字的历史,将汉字本身活灵活现具象到我们面前,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在书法中,让浮躁的身心静下来,体会人生的美好。蒋勋说,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这场修行进行到底。


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范本五份(扩展4)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1

  我是在读了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之后,发现推荐了《数学之美》这本书。我到豆瓣读书上看了看评价,就果断在当当上下单买了一本研读。本来我以为这是一本充满各种数学专业术语的书,读后让我非常震撼的是吴军博士居然能用非常通俗的语言将自然语言处理等高深理论解释的相当简单。在李开复博士之后,吴军博士又成为了目前备受瞩目的具有深厚技术背景的作家。对于我来说,读这本书有扫盲的功效,让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我的想法是在研究生阶段,不只局限于导师的研究方向,通过更加广泛的涉猎知识,去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研究领域。如果找到了这样一个领域,那么我就读博士。如果没有的话,那么我想还是工作算了。

  1、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的重要

  全书主要是围绕着吴军博士所研究的自然语言处理方向来讲述一些应用在这个研究领域的数学知识,用了很大篇幅讲解了将通信的原理应用到自然语言处理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前学*计算机网络的时候,学过一个香农定理。对香农的认识就从香农定理开始,因为考研会考相关的计算题。看了这本书才知道,香农的《信息论》对今天的影响真的是不可估量。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也对以前的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产生了一些忧虑。对于培养计算机人才来说,无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研究型人才,都应该与电子、通信有一定的交叉,这样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启发与视野的开阔有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本身就是从电子、通信、数学等学科中抽出来的新兴的学科,在发展了多年之后,我们发现它仍然需要继承一些传统。回想自己的本科四年,上的更多的课时

  语言类、技术类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确对提升学生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但是我想说的是,一个忽视数学基础、学科交叉的学校,他无法成为一所国内的一流大学。作为一个母校培养的学生,我深知改革的阻力与困难,但是我希望母校的计算机学院能越办越好。我们现在已经培养出很多高薪优秀的技术人才,我希望将来也能培养出更多的研究型人才。

  2、看起来很牛的东西却用着难以置信的简单数学原理

  在整本书中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解释Google搜索的原理,居然就是简单的布尔代数运算。这个的确让我大跌眼镜,我一直认为搜索时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问题,其数学原理也是相当高深的,但是吴军博士的解释让我大开眼界。与此同时也知道了Google为什么牛,牛在哪了。搜索的原理虽然非常简单,但是搜索是一个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操作的工作。Google在海量数据的处理方面的确是相当先进的,MapReduce、BigTable等等一些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使得Google在搜索上无出其右。目前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数据仓库与存储等研究领域*些年来的大热也说明Google在引领研究方向上的超凡本领。

  3、感谢概率老师的教诲

  在大二的时候,有一个在我们学生中声望很高的概率老师,他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跟我们说我们将的是前几章,这些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对于你们计算机的学生来时,后面的章节才是最有用的,以后一定要好好的研究,弄上一两个在你的毕业设计上就会让你毕业设计提升一个档次,有可能验收你毕业设计的老师也不懂。我当时对他的话没有特别在意,我只关心期末考试要考哪些题目,因为我那个学期的概率课基本上都在睡觉,只有他讲笑话的时候不睡。我看《数学之美》后发现马尔科夫链、贝叶斯网络之后,对以前的概率老师充满无限的敬意。我发现我们再本科阶段学*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计算机学科应用较多的要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还有一门我学的不好的《离散数学》在计算机中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在看米歇尔的《机器学*》时也发现很多熟悉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这让我不得不开始考虑重新弥补自己的数学短板。我的想法是在研一这一年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离散数学尽我最大的努力补一补,希望他们对我今后的学*有所帮助。

  4、说说作者吴军博士

  吴军博士写的书对于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读起来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可能这跟他是技术出身的原因有关,流畅的文笔、质朴的文风也让人读起来很舒服。看高晓松在优酷上的《晓说》就知道,在硅谷有着众多的华裔工程师,他们很多都来自清华、北大等国内的名牌大学,这些人在美国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吴军博士也曾是这其中的一员,我非常希望那些像吴军博士一样的牛人们能够写书或者来国内的大学做一些演讲、论坛等等,开阔一下我们的视野,传授一下做学问的经验。与此同时,我也在想为什么我们国家那么多优秀的IT人才都去了美国。

  这个问题在我去苹果公司在东软信息学院组织的培训过程中得到了答案,那个南京邮电的老师讲了讲*为什么不像美国那么有创造力。我们*人并不缺乏创造力,很多时候是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恰恰阻碍了创新。我想那么多优秀的清华北大学子纷纷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正是被美国开放的学术环境、创新氛围所吸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他们去美国也是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以前都觉得他们是不爱国,现在长大了,对于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了一点。

  我想说我们的祖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之后,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和脆弱的时期。我们靠着人口红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能不能凭借人才红利取得更大的成就还是未知。希望有更多的人才能像李开复博士、吴军博士那样,为我们这个民族青年的成长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2

  《数学之美》是一本领域相关的数学概念书,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关于数据挖掘、文本检索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可以作为数据挖掘、文本检索的入门普及书。另外,就像作者吴军老师提到的,关键是要从中学到道----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术。书中也启发式的引导读者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道。

  下面记录一下自己读这本书的一些感想:

  第一章《文字和语言vs数字和信息》:文字和语言中天然蕴藏着一些数学思想,数学可能不仅仅的是一门非常理科的知识,也是一种艺术。另外,遇到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可能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一些简单的思想会给你带来解决问题的灵感。

  第二章《自然语言处理----从规则到统计》:试图模拟人脑处理语言的模式,基于语法规则,词性等进行语法分析、语义分析的自然语言处理有着很大的复杂度,而基于统计的语言模型很好的解决了自然语言处理的诸多难题。人们认识这个过程,找到统计的方法经历了20多年,非常庆幸我们的前辈已经帮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不用我们再去苦苦摸索。另外,这也说明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是充满坎坷的,感谢那些曾经奉献了青春的科学家。自己以后遇到问题也不能轻易放弃,真正的成长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的,这是自然界的普遍真理吧!

  第三章《统计语言模型》:自然语言的处理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方法---基于统计的模型,概率论的知识开始发挥作用。二元模型、三元模型、多元模型,模型元数越多,计算量越大,简单实用就是最好的。对于某些不出现或出现次数很少的词,会有零概率问题,这是就要找到一数学方法给它一个很小的概率。以前学概率论的时候觉的没什么用,现在开始发现这些知识可能就是你以后解决问题的利器。最后引用作者本章的最后一句话: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第四章《谈谈中文分词》:中文分词是将一句话分成一些词,这是以后进一步处理的基础。从开始的查字典到后来基于统计语言模型的分词,如今的中文分词算是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然而,针对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要求,分词的粒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还是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针对该问题最好的方法。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掌握其中的道才是核心。

  第五章《隐马尔科夫模型》:隐马尔科夫模型和概率论里面的马尔科夫链相似,就是该时刻的状态仅与前面某几个时刻的状态有关。基于大量数据训练出相应的隐马尔科夫模型,就可以解决好多机器学*的问题,训练中会涉及到一些经典的算法(维特比算法等)。关于这个模型,没有实际实现过,所以感觉好陌生,只是知道了些概率论讲过的原理而已。

  第六章《信息的度量和作用》:信息论给出了信息的度量,它是基于概率的,概率越小,其不确定性越大,信息量就越大。引入信息量就可以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同理自然语言处理的大量问题就是找相关的信息。信息熵的物理含义是对一个信息系统不确定性的度量,这一点与热力学中的熵概念相同,看似不同的学科之间也会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事务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要学会借鉴其他知识。

  第七章《贾里尼克和现代语言处理》:贾里尼克是为世界级的大师,不仅在于他的学术成就,更在于他的风范。贾里尼克教授少年坎坷,也并非开始就投身到自然语言方面的研究,关键是他的思想和他的道。贾里克尼教授治学严谨、用心对待自己的学生,对于学生的教导,教授告诉你最多的是“什么方法不好”,这很像听到的一句话“我不赞同你,但我支持你”。贾里克尼教授一生专注学*,最后在办公桌前过世了。读了这章我总结出的一句话是“思想决定一个人的高度”。

  在这章中对于少年时的教育,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少年时期其实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读书,他们的社会经验、生活能力以及在那时树立起的志向将帮助他们一生。

  2、中学时花大量时间学会的内容,在大学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可以读完,因为在大学阶段,人的理解力要强很多。

  3、学*(和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过程。

  4、书本的内容可以早学,也可以晚学,但是错过了成长阶段却是无法补回来的。

  第八章《简单之美----布尔代数和搜索引擎的索引》:布尔是19世纪英国的一位中学教师,但他的公开身份是啤酒商,提出好的思想的人不一定是大师。简单的建立索引可以根据一个词是否在一个网页中出现而设置为0和1,为了适应索引访问的速度、附加的信息、更新要快速,改进了索引的建立,但原理上依然简单,等价于布尔运算。牛顿的一句话“(人们)发觉真理在形式上从来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和含混的”。做好搜索,最基本的要求是每天分析10-20个不好的搜索结果,积累一段时间才有感觉。有时候,学*、处理问题,可以从不好的方面入手,效果可能更好。

  第九章《图论和网络爬虫》:图的遍历分为“广度优先搜索(Breadth-FirstSearch,简称BFS)”和“深度优先搜索(Depth-FirstSearch,简称DFS)。互联网上有几百亿的网页,需要大量的服务器用来下载网页,需要协调这些服务器的任务,这就是网络设计和程序设计的艺术了。另外对于简单的网页,没必要下载。还需要存储一张哈希表来记录哪些网页已经存储过(如果记录每个网页的url,数量太多,这里可以用后面提到的信息指纹,只需要一个很多位的数字即可),避免重复下载。另外,在图论出现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实际需求的图只有几千个节点,那时图的遍历很简单,人们都没有怎么专门研究这个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图的遍历一下子有了用武之地,很多数学方法就是这样,看上去没有什么用途,等到具体的应用出来了一下子开始派上大用场了,这可能就是世界上很多人毕生研究数学的原因吧。一个系统看似整体简单,但里面的每个东西都可能是一个复杂的东西,需要很好的设计。

  第十章《PageRank----Google的民主表决式网页排名技术》:搜索返回了成千上万条结果,如何为搜索结果排名?这取决与两组信息:关于网页的质量信息以及这个查询和每个网页的相关性信息。PageRank算法来衡量一个网页的质量,该算法的思想是如果一个网页被很多其他网页所链接,说明它收到普遍的承认和信赖,那么它的排名就高。谷歌的创始人佩奇和布林提出了该算法并用迭代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PageRank在Google所有的算法中依然是至关重要的。该算法并不难,可是当时只有佩奇和布林想到了,为什么呢?

  第十一章《如何确定网页和查询的相关性》:构建一个搜索引擎的四个方面:如何自动下载网页、如何建立索引、如何衡量网页的质量以及确定一个网页和某个查询的相关性。搜索关键词权重的科学度量TF—IDF,TF衡量一个词在一个网页中的权重,即词频。IDF衡量一个词本身的权重,对主题的预测能力。一个查询和该网页的相关性公式由词频的简单求和变成了加权求和,即TF1*IDF1+TF2*IDF2+...+TFN*IDFN。看似复杂的搜索引擎,里面的原理竟是这么简单!

  第十二章《地图和本地搜索的最基本技术——有限状态机和动态规划》:地址的解析依靠有限状态机,当用户输入的地址不太标准或有错别字时,希望进行模糊匹配,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的有限状态机。通用的有限状态机的程序不是很好写,要求很高,建议直接采用开源的代码。图论中的动态规划问题可以用来解决两点间的最短路径问题,可以将一个“寻找全程最短路线”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寻找局部最短路线的小问题。有限状态机和动态规划问题需要看相关的算法讲解,才能深入理解,目前对其并未完全理解。

  第十三章《GoogleAK-47的设计者——阿米特·辛格博士》:辛格坚持选择简单方案的一个原因是容易解释每一个步骤和方法背后的道理,这样不仅便于出了问题时查错,而且容易找到今后改进的目标。辛格要求对于搜索质量的改进方法都要能说清楚理由,说不清楚理由的改进即使看上去有效也不会采用,因为这样将来可能是个隐患。辛格非常鼓励年轻人要不怕失败,大胆尝试。遵循简单的哲学。

  第十四章《余弦定理和新闻的分类》:将新闻根据词的TF-IDF值组成新闻的特征向量,然后根据向量之间的余弦距离衡量两个特征之间的相似度,将新闻自动聚类。另外根据词的不同位置,权重应该不同,比如标题的词权重明显应该大点。大数据量的余弦计算也要考虑很多简化算法。

  第十五章《矩阵运算和文本处理中的两个分类问题》:将大量的文本表示成文本和词汇的矩阵,然后对该矩阵进行奇异值SVD分解,可以得到隐含在其中的一些信息。计算余弦相似度的一次迭代时间和奇异值分解的时间复杂度在一个数量级,但计算余弦相似度需要多次迭代。另外,奇异值分解的一个问题是存储量大,而余弦定理的聚类则不需要。奇异值分解得到的结果略显粗糙,实际工作中一般先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粗分类结果,在利用余弦计算得到比较精确地结果。我觉得这章讲的SVD有些地方不是很清楚,已向吴军老师请教了,等待回信。

  第十六章《信息指纹及其应用》:信息指纹可以作为信息的唯一标识。有很多信息指纹的产生方法,互联网加密要使用基于加密的伪随机数产生器,常用的算法有MD5或者SHA-1等标准。信息指纹可以用来判定集合相同或基本相同。YouTobe就用信息指纹来反盗版。128位的指纹,1.8*10^19次才可能重复一次,所以重复的可能性几乎为0。判定集合是否相同,从简单的逐个比对到利用信息指纹,复杂度降低了很多很多。启发我们有时候要用变通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第十七章《由电视剧《暗算》所想到的——谈谈密码学的数学原理》:RSA加密算法,有两个完全不同的钥匙,一个用于加密,一个用于解密。该算法里面蕴含着简单但不好理解的数学思想。信息论在密码设计中的应用:当密码之间分布均匀并且统计独立时,提供的信息最少。均匀分布使得敌人无从统计,而统计独立能保证敌人即使知道了加密算法,也不能破译另一段密码。

  第十八章《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谈谈搜索引擎反作弊问题》:把搜索反作弊看成是通信模型,作弊当做是加入的噪声,解决噪声的方法:从信息源出发,增强排序算法的抗干扰能力;过滤掉噪声,还原信息。只要噪声不是完全随机并且前后有相关性,就可以检测到并消除。作弊者的方法不可能是随机的,且不可能一天换一种方法,及作弊是时间相关的。因此在搜集一段时间的作弊信息后,就可以将作弊者抓出来,还原原有的排名。一般作弊都是针对市场份额较大的搜索引擎做的,因此,一个小的搜索引擎作弊少,并不一定是它的反作弊技术好,而是到它那里作弊的人少。

  第十九章《谈谈数学模型的重要性》:早期的行星运行模型用大圆套小圆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了所有行星运行的轨迹。但其实模型就是简单的椭圆而已。一个正确的数学模型应该在形式上是简单的;一个正确的模型可能开始还不如一个精雕细琢过的错误模型来的准确,但是,如果我们认定大方向是对的,就应该坚持下去;大量准备的数据对研发很重要;正确的模型可能受到噪声干扰,而显得不准确,这是不应该用一种凑合的修正方法来弥补它,要找到噪声的根源,这也许能通往重大的发现。

  第二十章《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谈谈最大熵模型》:对一个随机事件预测时,当各种情况概率相等时,信息熵达到最大,不确定性最大,预测的风险最小。最大熵模型的训练非常复杂,需要时查看资料做进一步的理解。

  第二十一章《拼音输入法的数学原理》:输入法经历了以自然音节编码,到偏旁笔画拆字输入,再回归自然音节输入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螺旋式的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升华。输入法的速度取决于编码的场地*寻找这个键的时间。传统的双拼,记住编码太难,寻找每个键的时间太长,并且增加了编码上的歧义。根据香农第一定理可以计算理论上每个汉字的*均最短码长。全拼不仅编码*均长度较少,而且根据上下文的语言模型可以很好的解决歧义问题。利用统计语言模型可是实现拼音转汉字的有效算法,而且可以转换为动态规划求最短路径问题。如今各家输入法的效率基本在一个量级,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就在于建立更好的语言模型。可以根据每个用户建立个性化的语言模型。输入的过程本身就是人和计算机的通信,好的输入法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的遵循通信的数学模型。要做出最有效的输入法,应该自觉使用信息论做指导。

  第二十二章《自然语言处理的教父马库斯和他的优秀弟子们》:将自然语言处理从基于规则到基于统计,贡献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前面介绍的贾里尼克教授,他是一个开创性任务;另一个是将这个方法发扬光大的米奇·马库斯。马库斯的贡献在于建立了造福全世界研究者的宾夕法尼亚大学LDC语料库以及他的众多优秀弟子。马库斯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靠他的弟子传播出去的。马库斯教授有很多值得钦佩的地方:给予他的博士研究生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的自由,高屋建瓴,给学生关键的指导;宽松的管理方式,培养各有特点的年轻学者;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的管理者。他的学生为人做事风格迥异,但都年轻有为,例如追求完美的迈克尔·柯林斯和寻求简单美的艾克尔·*。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肯定有着一些优秀的品质和追求。

  第二十三章《布隆过滤器》: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在一个集合当中时,用到了布隆过滤器,存储量小而且计算快速。其原理是:建立一个很长的二进制,将每个元素通过随机数产生器产生一些信息指纹,再将这些信息指纹映射到一些自然数上,最后在建立的那个很长的二进制上把这些自然数的位置都置为1。布隆过滤器的不足之处是它可能把不在集合中的元素错判成集合中的元素,但在某些条件下这个概率是很小的,补救措施是可以建立一个小的白名单,存储那些可能误判的元素。布隆过滤器背后的数学原理在于完全随机的数字其冲突的可能性很小,可以用很少的空间存储大量的信息,并且由于只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因此速度非常快。《编程珠玑》中第一章的那个例子就是布隆过滤器的思想。开阔思维,寻找更好更简单的方法。

  第二十四章《马尔科夫链的扩展——贝叶斯网络》:贝叶斯网络是马尔科夫链的扩展,由简单的线性链式关系扩展为网络的关系,但贝叶斯网络仍然假设每一个状态只与它直接相连的状态相关。确定贝叶斯网络的拓扑结构和各个状态之间相关的概率也需要训练。在词分类中,可以建立文章、主题和关键词的贝叶斯网络,用来得到词的分类。贝叶斯网络的训练包括确定拓扑结构和转移概率,比较复杂,后者可以参考最大熵训练的方法。贝叶斯网络导出的模型是非常复杂的。

  第二十五章《条件随机场和句法分析》:句法分析是分析出一个句子的句子结构,对于不规则的句子,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是很复杂的,而浅层的句法分析在很多时候已经可以满足要求了。条件随机场就是进行浅层句法分析的有效的数学模型。条件随机场与贝叶斯网络很像,不用之处在于,条件随机场是无向图,而贝叶斯网络是有向图。条件随机场的训练很复杂,简化之后可以参考最大熵训练的方法。对于条件随机场的详细参数及原理还不理解。

  第二十六章《维特比和他的维特比算法》:维特比算法是一个动态规划算法,凡是使用隐马尔科夫模型描述的问题都可以用它来解码。维特比算法采用逐步渐进的方法,计算到每步的最短距离,到下步的最短距离只用接着本步的计算即可,相比穷举法,大大缩短了计算的时间,并且基本可以实现实时的输出,这看似简单,但在当时确是很了不起的。维特比并不满足停留在算法本身,他将算法推广出去,并应用到了实际中,创立了高通公司,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富有的数学家。高通公司在第二代移动通信中并不占很强的市场地位,而其利用CDMA技术霸占了3G的市场,可见远见的洞察力是多么的重要。

  第二十七章《再谈文本分类问题——期望最大化算法》:该章讲的其实就是K均值聚类问题,设置原始聚类中心,然后不断迭代,直至收敛,将每个点分到一个类中。其实隐马尔科夫模型的训练和最大熵的训练都是期望最大化算法(EM)。首先,根据现有的模型,计算各个观测数据输入到模型中的计算结果,这个过程称为期望值计算过程,或E过程;接下来,重新计算模型参数,以最大化期望值,这个过程称为最大化的过程,或M过程。优化的目标函数如果是个凸函数,则一定有全局最优解,若不是凸函数,则可能找到的是局部最优解。在以后的一些问题求解过程中,应该考虑其是否是EM问题,也可以考虑参考这种思想,不断迭代以优化目标的过程。

  第二十八章《逻辑回归和搜索广告》:雅虎和百度的竞价排名广告并不比谷歌的根据广告的预估点击率来客观的推送广告收入多。点击预估率有很多影响因素,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逻辑回归模型,逻辑回归模型是一种将影响概率的不同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指数模型。其训练方法和最大熵模型相似。同样不是很理解其具体内涵。

  第二十九章《各个击破和Google云计算的基础》:分而治之,各个击破是一个很好的方法,Google开发的MapReduce算法就应用了该方法。将一个大任务分成几个小任务,这个过程叫Map,将小任务的结果合并成最终结果,这个过程叫Reduce,该过程如何调度、协调就是工程上比较复杂的事情了。可见大量用到的、真正有用的方法往往简单而又朴实。

  附录《计算复杂度》:计算机中复杂度是以O()来表示的,如果一个算法的计算量不超过N的多项式函数,则称算法为多项式函数复杂度的(P问题),是可以计算的。若比N的多项式函数还高,则是非多项式问题,实际上是不可计算的。非多项式问题中一种非确定的多项式问题(简称NP),是科学家研究的焦点,因为现实中好多问题都是NP问题。另外还有NP-Complete问题(NP问题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规约到该问题)和NP-Hard问题,对于这两种问题,需要简化找到*似解。

  整体上,《数学之美》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很多文本处理,数据挖掘相关的知识,学到了很多。其中,简单美以及一些科学家的大师风范让我印象深刻!书中提到的一些思想(即道)让我受益匪浅!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3

  本书介绍了Google产品中涉及的自然语言处理、统计语言模型、中文分词、信息度量、拼音输入法、搜索引擎、网页排名、密码学等内容背后的数学原理。让我们看到了布尔代数、离散数学、统计学、矩阵计算、马尔科夫链等似曾相识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比于其他数学题材书籍,吴军老师把抽象、深奥的数学方法解释得通俗易懂,书中同时引用了诸多的历史典故和人物介绍,给人以很多启发,也让人由衷感叹数学的简洁和强大。

  虽是数据专业毕业,但是才疏学浅,无力对数学的美进行阐述。仅就书中两个比较喜欢的地方发表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与诸位共勉。

  其一,在讲Google的搜素引擎反作弊时谈到做事情的两种境界“道”和“术”,术就是具体的做事方法,而道则是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动机和本质。在术这个层面解决问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暂时不疼了,过几天复发了,再去医治,如此往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而只有找到了致病原因,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根本治愈。本人之前参与过行内月终自动核对的研发,月终核对初期数据的不一致性只能靠数百业务人员人工核对数据差异,然后修改数据,每月1日都要加班加点,工作量很大,这是从术上解决问题。后来找到了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会计核算时的利息调整造成的,把这些数据接过来进行相应冲减后差异就消失了,业务人员也不用来加班了,这才是从道上解决问题。

  其二,是在做中文网页排名时提到的从业界成功的秘诀之一:“先帮助用户解决80%的问题,再慢慢解决剩下的20%的问题。许多时候做事失败,不是因为人不够优秀,而是做事的方法不对。一开始追求大而全的解决方案,之后长时间不能完成,最后不了了之”。我们在做项目时也是一样,业务有时要的功能非常急,可能有些功能也实现不了(比如系统响应时间长、查询明细不能支持省行等)。这时我们就要将焦点关注在那些可以实现的80%的功能上,哪怕刚刚上线的系统界面丑点,操作复杂点,反应速度慢点,但是至少业务有可用的系统,剩下时间再去优化那剩下的20%。这样可以帮助我行抢占先机,在与同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如果等待我们把所有的细节都搞清楚再动手开发,力求完美,那么很可能系统能够上线的时候业务已经不需要了。

  数学之美,也就是简单之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数学,喜欢数学之美。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4

  在网上看到有人推荐吴军博士的《数学之美》,尽管我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但对数学的推崇一直如此,所以买来一读,我的真切体验正如吴军博士在书的后记中所说,把自己“境界提升了一个层次”。

  那么,对我而言,到底提升了什么境界呢?

  首要的肯定是思想境界。在未读这本书之前,我知道对于这个世界的事件形成的信息集合,人类只有两种方式可以表达,一个是数字,一个是语言。整个实数的集合是无穷个,而且每个数字都是唯一的;整个世界中的事件也是无穷个的,而且每个事件也时独一无二的,这样数学中的数字集合与世界中的事件集合就构成一个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研究数字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研究世界中事件之间的关系。语言中的概念和世界中的事件之间也是可以构成一个对应关系的,但问题是,语言中概念的集合是有限的,所以它和数字集合的对应显然只能是部分对应。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人类需要把语言处理成数字,因为计算机只能识别数字信号,所以“语言的数字化”成为计算机产生以来发展最快、而且最有创新性的领域,而许多华人科学家成为了这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如李开复,吴军博士是卓越的科学家之一。至此我才感到,在计算机主导的世界中,信息化就是数字化,而最难的数字化、也是最有成就的数字化,就是对人类自然语言的数字化,因为人类的信息几乎100%是用语言承载、传播的,计算机要与人对话,变成智能化的机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语言的数字化问题。但我们在电脑上自如地输入文字时、或者拿着手机通话时,我们跟本没有意识到,那些卓越的语言科学家,早已经把我们的语言,转化成数字信号,通过输入、处理、解码的方式,让我们无障碍地联络、工作。

  我似乎感到,语言与数字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接口。套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加上我的理解,即是,数是万物的本原,语言是人的本原!

  吴军博士似乎也在提升我对方法的认识境界。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惯遵循本质、规律、连续性思维,在语言学研究的早期,人类为了让计算机识别语言,采用建立语言规则和语言规则数据库的办法,但最终以失败告终(20世纪50—70年代),70年代后科学家采用了语言统计模型,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语言统计模型的胜利,再一次证明了宇宙量子模型的信念,世界是不连续的随机性的粒子构成,人类数千年文明进化出来的语言系统,就是动态的随机概率事件。其二,物理思维再也难逃牛顿的经典本质思维方法,即找寻到百分之百确定性的规律,而信息论思维是研究如何把握不确定性现象,利用概率统计是不二法门。其三,语言本质上就是信息传播,只有从通信模型视角才能真正理解计算机的功能,对语言的编码、处理、传输、解码是计算机的强项,计算机是永远不可能理解语言的意思的。

  在《数学之美》中,吴军博士对他的老师、师兄弟、同事的经历、掌故进行了叙述,让我们了解到这些世界一流的学科家、技术精英们的为人处世品质、鲜明个性、科学素养及其管理风格。例如贾里尼克对博士生的严酷淘汰,马库斯对学生的宽宏大度,但我感到他们有一样东西是共同的,就是对科学创造、顶尖人才的识别和器重,甚至是无条件的包容。如此为人的境界才是根本,因为伟大的科学创造毕竟是人做出来的,只有崇高的人文精神之下才能造就顶尖的人才、一流的科学和技术。

  观国内的学说界,官风盛行、人情充斥,与这些一流学说群对科学创造的赏识、对个性人才的包容,对科学探索的热诚,可谓相去甚远。

  看来,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年轻一代,但愿吴博士的《数学之美》,能让我们的学子们,初步体验到科学精英们卓越的才智与情怀。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5

  我在想,为什么我们要学*数学?也许这个问题成年人有一万个答案,可是当我们第一次走进教室,学*数学的时候,大概率还是个孩子,你怎么跟一个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学*数学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一个朋友,他说:“为了提高思维逻辑能力,这是我初中老师在第一节数学课上告诉我们的”。或者一位5岁的小朋友又会问:“什么是逻辑能力呢?”

  也许从出生第一天,我们就一直在被动的接收一些东西,父母的劝导,老师的.传授,可5岁的孩子还是会把玩具散落一地,6岁的孩子仍然会因为父母不给买玩具而嗷嗷大哭,无论你怎么劝导一个人,怎么劝诫一个人,他可能仍然会犯你认为会出现的错误。我记得有位教育专家这么说:“你告诉宝宝他把玩具弄坏了,就等于丢了10个棒棒糖”,从此以后这个宝宝可能会更加珍惜玩具。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是貌似最有效。数学是什么?数学不就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么?

  现在我们再回答前面的问题:为什么我要学*数学?我们可以这么跟5岁的小朋友说:“妈妈给你10元钱,让你买酱油,酱油7元、棒棒糖1元一个,剩下的钱你可以买几个棒棒糖?”或许想吃棒棒糖的就会苦思冥想一番,或许未来妈妈真的给他10元钱去买酱油,结果回来就变成了一瓶酱油和3个棒棒糖。或者再过一段时间,这位小朋友会选择6元的酱油,因为可以获得4个棒棒糖了。他这么计算着:7+3和6+4都可以等于10,那么如果要必须买酱油的情况下,1+9也可以等于10。我们都知道也有1元的袋装酱油,于是9个棒棒糖到手了。任何知识的魅力都在于自我的发现,只有你对它产生了无限的兴趣,你就会不断的发现它的美,《数学之美》也可以变成《物理之美》。

  有些人会说,上面的例子是利益驱动型,不是兴趣驱动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你能指望他向**那样:“我需要的不是物质世界,我需要的是精神世界?”5岁宝宝最喜欢做得事情就是在吃和玩上面,请问,成年人不也是如此么?这就是天性。只不过成年人的自控能力足够大罢了。

  我们回到书本上,这本书是否合适自己?如果没有专业的数学知识,很难读懂。但是它又有着无限的魅力,让你不自觉的读下去,为什么?因为“数学之美”,虽然大多数人看不懂里面的公式,但是能够明白数学能解决的问题:概率统计学能够解决自然语言处理、布尔代数能解决搜索引擎的问题、有限状态机和动态规划能解决地图问题、向量+特征向量+余弦定理能解决自动新闻分类问题、最大熵模型解决金融问题,看着看着我就莫名的产生了一种想要学*算法的冲动,这不就是本书的意义所在么?


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范本五份(扩展5)

——《霹雳贝贝》读书笔记范本五份

  《霹雳贝贝》读书笔记 1

  前几天,我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张之路的《霹雳贝贝》:《霹雳贝贝》,一本童趣又感人的小说。它曾让我快乐,又曾让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主人公:刘贝贝,一个从小带电的孩子。承受着比一般孩子更多的压力。他身上的电给他带来了悲伤给他带来了快乐。

  故事一开始,所有的亲戚都认为家里生了个怪胎。因为贝贝刚出生时就带着轻微的电。刚开始他的父母还以为是静电的缘故,所以没有太在意,一天天过去了,反而电力越来越强了。这使贝贝的父母也觉得不可思议……所以从小开始贝贝都离不开他的手套。他多次惹上麻烦,总是恨自己身上的电带给他很多的麻烦。当每次看到同学们和父母亲密的样子,贝贝都觉得不好受……后来贝贝上了小学,秘密终于被大家“揭穿”了。

  身上的电也给了他快乐:当小偷来到他家时,他巧用自己的本领,把小偷给*了。还有一次,贝贝用他的电力从高年级手中救出了一只被他们欺负得伤痕累累的小狗。贝贝还用电力把一位失明几十年的老爷爷的眼睛给复明了……后来贝贝被研究所的人员发现,因为贝贝身上带有特殊的电源,所以贝贝就被选为研究对象了。

  最后,一个奇怪而又的人使得贝贝从此不再带电。

  故事虽然完美的结束了,我也感受到了贝贝勇敢的和助人为乐的好品质,我们也应该像贝贝学*,学*他良好的好品质。勤帮助有困难的人,让世界充满爱,感化每人的心灵。

  《霹雳贝贝》读书笔记 2

  这次,我读了一本张之路的非常神秘小说——《霹雳贝贝》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身上带电的小男孩——贝贝的故事:

  贝贝刚一生下来,一个宇宙人对他进行了改造,让他身上每时每刻都带着强烈的电流,可是贝贝长大后,却成了他的一**烦。

  因为他身上带有电,上学时一直要带着防电的橡胶手套,在班级中他成了名副其实的怪人,因为老师叫他大热天别戴手套,但贝贝怕电着老师,不管老师怎么讲,他就是不肯脱掉手套,从而导致他一个朋友也没有,只有同学——徽徽愿意跟他交朋友,同时他也捡到了一只流浪狗,在好不容易征得父母的同意下,终于养了这只流浪狗,不过这狗也帮了贝贝一个大忙。就是关于小偷的。

  贝贝的父母出去办事去了,只剩下贝贝一个人在家给狗洗澡,这时,两个小偷撬开

  他们家的门,贝贝吓得不小心把一盆水打翻了,小偷发现了他,准备灭口,聪明的贝贝发现两个小偷都站在水里,他擦了擦手,是手里含有电流,放在水中,两个小偷电的走出水后,路都走不稳,贝贝赶紧跑到窗口前,大喊:“有小偷,大家都快来抓小偷啊。”

  有一次,贝贝的学校和其他学校举行足球比赛,眼看自己学校的球队就快输了,贝贝冲出观众*,开始踢球。对方球员碰到贝贝的人都被电了一下,由于电流,贝贝很快进了许多球,徽徽过来要庆贺,贝贝也大意,不小心碰了徽徽一下,徽徽立即被电流麻倒了,老师偏偏冤枉他说徽徽是被踢倒的……

  后来在长城时让宇宙人恢复了健康,贝贝从此成了正常人。

  这本书告诉我们,和谐就是我们不歧视残疾人,才能幸福生活。

  《霹雳贝贝》读书笔记 3

  如果一个小孩,从生下来就具备一种特异功能——身上带了电,那他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张之路的科幻小说《霹雳贝贝》就为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

  我最喜欢故事中贝贝抓小偷和帮助盲老人复明的两段。这几页被我反复翻、反复读,深深地印在了我脑海里。其实当个带电的孩子也挺好的,能够像超人一样,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可就是电太麻烦了,弄不好,反而会把好事也变成坏事。要是贝贝能够自如地控制自己身上的'电,我相信这个故事将会更有意思。

  这本书说出了友情的重要。贝贝出名之后,天天都要被送到研究院做各种各样的实验,不能上学,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贝贝不喜欢一直困在无聊的研究院里,他非常想念学校里的生活,非常渴望能和同学和老师在一起,于是最终逃了出去。贝贝的同学得知贝贝有危险后,都主动要去营救。特别是金风、薇薇和晶晶还不怕危险,决定和贝贝一起去长城呼唤太空人,他们的热心令我感动。

  故事的结尾,贝贝身上的电能消失了。我觉得高兴而遗憾,高兴是因为贝贝终于能做一个正常的小孩,不用再每天戴橡胶手套、穿防电服了;遗憾是因为贝贝身上的电就这么消失了,他的精彩故事我还没有读够呢!

  《霹雳贝贝》读书笔记 4

  自从四年级开始,我就特喜欢看小说以及科学故事。

  前不久,我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张之路的《霹雳贝贝》:《霹雳贝贝》,一本可爱、童趣又搞笑的小说。主人公刘贝贝说他可爱吧,又觉得他挺可怜的;可说他可怜吧,又觉得他挺有趣的……

  刘贝贝,一个从小带电的孩子,承受着比一般孩子更多的负担。他身上的电带给了他悲伤也带给了他喜悦。

  故事一开始,贝贝的所有亲戚都觉得刘长(贝贝的爸爸)他们家养了个怪胎。贝贝刚出生时就带着轻微的电。刚开始他的父母还以为是因为自己偶尔的静电缘故呢,想不到长大了,电力越来越足了。这使贝贝的父母越来越觉得奇怪……所以从小贝贝就离不开他的小手套。他多次被冤枉,所以总是恨自己身上的电带给他太多的麻烦。每次看见同学们和父母亲热的样子,贝贝和贝贝的父母都不好受……后来贝贝上了小学,有一天,他的秘密被大家“揭穿”了……

  贝贝身上带电,带给他的不只有坏处:当小偷来到他家时,他把水浇在自己家的地上然后两手相互搓动,用自身的电力把小偷给制服了。还有一次,贝贝用他的电力从高年级的同学手中救出了一只被他们欺负得满身是伤的小狗。贝贝还用电力把一位失明几十年的老爷爷的眼睛给复明了……后来贝贝被研究所的人员发现,因为贝贝身上带有特殊的东西——电,所以贝贝就被选为研究对象了。

  但后来,一个奇怪的人使得贝贝从此不再带电……

  故事虽然结束了,但是我看了这本书后觉得贝贝的好品质和助人为乐的好精神是应该永远发扬下去的。我也应该向贝贝学*,学*他良好的品质。

  《霹雳贝贝》读书笔记 5

  上次写“微感言”的时候,就知道了有一本非常好看的书,叫《霹雳贝贝》。这不,妈妈就给我买了这本书,我一看,才知道了这本书的趣味性。

  《霹雳贝贝》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名叫刘贝贝的小男孩,一生下来身上就带有静电,他的家人以为等到刘贝贝长大后,身上就不会带有静电了。谁知,等刘贝贝长大后,他身上的静电越来越强,别人一碰他就会感到一股强烈的电流。后来,在外星人的帮助下,刘贝贝身上的静电便奇迹般的消失了。

  这本书真是吸引人,我看到了一半被妈妈打断了,便不顾一切的还想继续看。看完了一遍,又想看第二遍。本书的作者真是太神了,能让读者想一遍又一遍的看。

  我读了这本书后,觉得这本书里的刘贝贝天真可爱,里面的杨薇薇纯真无邪。相反,这本书也写出了大人们的冷酷无情,对一个孩子严加看管,连孩子出去玩一下这个简单的要求都不能实现。


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范本五份(扩展6)

——雷锋读书笔记范本五份

  雷锋读书笔记 1

  雷锋不仅助人为乐而且有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让每个人佩服。雷锋的个子不高,只有1米5多一点,所以部队练扔手榴弹时,不管雷锋用多么大的劲,可怎么也突破不了50米大关,但雷锋并不善罢甘休,废寝忘食的练*,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雷锋最终突破了50米大关。

  雷锋虚心接受批评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人没有十全十美的,虽说雷锋做什么事情都步步到位,但雷锋并不是神仙,有一次,雷锋开推土机时,让师傅去休息,自己开着推土机干活,但因那天大雪纷飞,雷锋的车一滑,撞到了一条小铁路,还好师傅及时赶到,带着雷锋脱离了险境,事后,雷锋虚心接受了批评,并诚恳的认了错。然而,雷锋这位青年,却在22岁便结束了他美好的青春时光,雷锋去世以后,***为他题词:”向雷***学*。“

  雷锋这位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取得伟大荣誉的普通士兵,影响和激励着数数代代(几代)中国人。我从今以后也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培养自己勤奋好学、无私奉献、谦虚的好*惯,将来做一个对祖国对他人有用的人。

  雷锋读书笔记 2

  在未读《真实的雷锋》这本书之前,从小到大我一直认为雷锋只是一个词,只是一个做了几件好事的人,直到前两天我读了这本书才知道雷锋是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甘愿为祖国奉献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雷锋小时候家里很穷,很小就没有了父亲和妈妈相依为命,在他七岁的时候,他母亲就悬梁自尽了,从此雷锋就成了一个孤儿,但他人穷志不穷,很小就爱助人为乐做事情坚持不懈,在参军后更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已。

  在练投手榴弹时由于个子小总是极不了格,雷锋心里十分不安,心想我自已一个人不及格会影响全班的训练成绩,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战士连个手榴弹都投不远换说什么保卫祖国,想着便放下饭碗又去练*了,十几天过去了雷锋的苦练总算没有白费,终于超过了及格标准。

  在看了雷锋的这个故事之后,我思想万千想到了我以前的事情,比如练毛笔字的时候,刚开始几天还行每天都能坚持,可一个星期下来就坚持不住半途而废了,之前一个星期也都白写了,所以我在心底里发誓一定要学*雷锋那坚强不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今后无论是在学*中、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当中都要勇于克服困难像雷锋那样做生活的强者,要知道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败。

  雷锋读书笔记 3

  在暑假里,我认真看了《雷锋的故事》。通过阅读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我懂得了什么是勤奋好学?如何做是助人为乐?怎么样是无私奉献?

  我要学*雷锋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为了钻研解决问题,雷锋曾在深夜打着手电筒,躲进汽车驾驶室里看书。他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不懂就问,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我想雷锋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勤奋学*,我们学*条件这么好,更应该象雷锋叔叔那样刻苦学*,增强本领,长大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我要学*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时代,他不怕耽搁自己的学*,努力帮助成绩差的同学寻找落后原因,改进学*方法,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称赞。在部队,他时时处处帮助战友和周围群众,走到哪儿,好事就做到哪儿。大坝抢修时,总能看到他在泥水中来回穿梭的身影;群众有困难时,总是能看到他和蔼可亲的笑脸。我想我们同学之间就是要有这种互助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我们班、我们学校象一个大家庭一样,永远充满友爱和温暖。

  雷锋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人间,留在我们心中!

  雷锋读书笔记 4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相信看过《雷锋》这本书的人都知道上面这段话是出自于雷锋的日记,雷锋他虽然是一位普通的汽车兵,但他却做出了不*凡的举动,好事做得不计其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就是雷锋的崇高愿望。而雷锋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大家口中都流传着这样一句佳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可见人民对他有着极高的赞赏!雷锋在他的成长历程中,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地做着点点滴滴的*凡小事,也正是从这些小事中,体现出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精神。雷锋已经成为了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永不磨灭的.光辉形象,同时雷锋精神也时刻影响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看到得最普遍的就是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和小孩让座的现象,还有在路上经常看到帮助老人过马路的现象等等这些不都是发扬的雷锋精神吗?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一代代人茁壮成长,成为了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我们这些新世纪的花朵们,是不是也应该学*雷锋的“做好事”和“钉子”精神,在生活中与同学老师互帮互助,互敬互爱,在学*上刻苦钻研,虚心请教,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人才呢?

  雷锋读书笔记 5

  先说说杜小康的家。杜小康的家是油麻地的首富,但杜小康家的成分却并不太糟糕,因为杜小康家没有一寸土地,杜小康家只开了一爿杂货铺。那年定成分,不少人推测,说杜小康家几代人开杂货铺。

  再说说杜小康。杜小康个头很高,比其他同龄的孩子高出一头多,但不胖,脸色红润,很健康,是个女孩子的脸色。杜小康生在油麻地,但杜小康是油麻地的一个例外。杜小康往油麻地孩子群里一站,就能很清楚地与油麻地的孩子们区别开来,像一簸箕黑芝麻中的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杜小康才读一年级,就有了一条皮裤带。棕色的,油汪汪的样子,很有韧性,抓住一头,往空中一甩一收,就听见啪的一声脆响。到了严冬,杜小康的形象就最容易让人记住:他上学时,嘴上总戴了个白口罩。那白口罩很大,只露出一双睫毛很长的大眼睛。远看,他的整个脸,就是一个大白口罩。

  大约是在杜小康上四年级时,他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了。因为,他有了一辆自行车。虽然这只不过是一辆旧自行车,但它毕竟是一辆自行车,并且是一辆很完整的自行车。当时的油麻地,几乎没有一辆自行车,即使是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也没有一个有自行车的。杜小康的成绩还特别好,除了纸月可以跟他比之外,谁也比不过他。因此,杜小康一直当班长。

  这就是杜小康。


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范本五份(扩展7)

——《活着》优秀读书笔记范本五份

  《活着》优秀读书笔记 1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书。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终。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我的泪直直地落下来了。

  从一个少爷吃喝玩乐到最终败坏家业,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他布满老茧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与泪水,最终只孑然一身与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应是一个杯具吧。然而他淡淡地讲述着,没有大悲大恸,这个被厄运磨砺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

  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的不存在。福贵的人生,仿佛是一株盘剥的冬笋——一层层褪去人生的虚华、一层层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靠,一层层摧毁着人的坚强。可到最终,白嫩嫩的,却剩下一个人最柔软、最纯净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的理由——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执着地活着——已成为一个能描述福贵的形容,也是对福贵的的肯定与颂赞。

  《活着》优秀读书笔记 2

  余华的《活着》一书是朋友送给我的,看书的整个过程又好奇又煎熬,好奇的是为什么书要叫“活着”?难道是主人公大起大落经历万般艰难而功成名就的一生吗?随着看完,才知主人公并没有功成名就,大起大落万般艰难倒是经历了不少。煎熬的是这个故事承载了太多悲伤。

  有的人活得幸福辉煌,有的人活得痛苦*庸。富贵的一生从幸福到痛苦,从辉煌到*庸,最大的悲哀也是此,所有人拼命努力,努力工作,努力赚钱,只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能摆脱*庸,活得精彩。

  “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变成了鹅,传到你手里,鹅变成了鸡现在鸡也没了。”《活着》就从徐家的败落写起,成了富贵坎坷一生的源头。

  富贵败光了所有家产后,他的母亲对他说:“只要活得快乐,穷也不怕。”可富贵真的活得快乐吗?败光家产住到乡下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了,母亲患病他去城里求医却被***抓去当了壮丁。看到这一幕我尤其着急,直在心里呐喊:你快回去呀,你有主角光环的,你不会死的,你母亲还等着你呢,你的妻儿还等着你呢,他们会很着急的。我虽抱着着急心态,却一点不敢敷衍,认认真真看完过程直到结果,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他和战友被***俘虏,才得以归乡。母亲却早已过世,妻子含辛茹苦带大一双儿女,女儿凤霞也因一场大病成了哑巴。作者最终没给富贵任何主角光环,他救不了他的母亲也救不了他的凤霞。

  我以为他们一家人在大时代的背景下,随着社会变革,艰难的生活,用他们的生活反应当时的苦,然后告诉我们,我们现在丰衣足食的生活来之不易等等,可是,并没有。这只是悲剧的开端。

  妻子家珍因为换上软骨症而干不了重活,儿女还小,重担就落在了他身上。为了让儿子能够上学,他把女儿送人,同样作为家里的女儿的我愤愤不*,又庆幸我生活在了一个好时代,。虽然最后女儿回来了,还嫁了人,还生了个大胖小子,却因大出血死在了医院里。儿子因与**夫人血型相同被医生抽干了血,也死在了医院里,医生和**没有受到任何的法律制裁,才惊觉,那不是我现在生活的时代。儿女相继死去后,家珍也随着去了。女婿在工作时,出了意外也走了,留下小小的外孙和富贵相依为命。富贵给外孙煮豆子吃,外孙因吃豆子被噎死了。

  看到最后,情绪倒没了多大起伏,我想,作者给富贵的主角光环就是他还活着吧,会继续活着吧,在失去了所有之后,经历人间最痛之后,一颗心已千疮百孔之后,没有轻生的`念头,对生活也不报任何希望。他还有什么可失去的呢?那头陪伴他的、也叫富贵的老牛吗?作者用冷酷的文笔描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

  《西雅图时报》评价说:余华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

  活着,其实并不复杂,它是最简单化的人生。人们常说的“我活得好累”不过是要求得太高了罢了,活着只是活着,是生命的延续,没有喧嚣浮华,也没有功名利禄。可是,如果活着只为活着,人生倒是没了精彩没了追求,活得*庸了呢。

  《活着》优秀读书笔记 3

  本书是以一个老人的回忆展开的,他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由于嗜赌,他把偌大的家产败尽,从富家子沦落为农家汉,当他饱尝辛酸,以为能够过上尽管贫穷却快乐的日子时,却被迫经受战场的.九死一生。

  以为能够一家团聚,却不得不理解母亲,儿子,妻子,女儿,女婿,甚至孙子相继死去的残酷事实,最后陪伴着他的,只有那条叫做福贵的老牛,但他仍然坚强而乐观地活着。

  小说就这样以*淡的语调地叙述着一个似乎微不足道而又壮烈的故事,作者说:“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作者一次次将读者对变好的幻想打破。

  也许这是作者经过种种后得出的结论,但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去追求幸福。诚然,福贵的一生的确饱经磨难,当他的亲人一个个相继去世,他还活着!但他的活着比死更难,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

  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我们是幸福的,正因我们无需生活于那个动荡的岁月,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好好地活下去。有太多的人去质问活着的好处,总要去追求金钱,名声,这些我们都未必能获得,但我们该庆幸的是我们都活着!

  而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挫折如工作不顺利、高考落榜等而选取死亡的有多少人!为什么要选取死亡呢?只有活着才会有期望。我们要活着,但不能只为活着而活着,我们需要目标,需要追求,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赋予好处给本没有好处的生命。

  因此活着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福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活着》优秀读书笔记 4

  早年就听弟弟说了读过此书,还大概与我分享了下内容,只是我并未在意,粗略知道了大概,也许人会越活越通透吧,从前忙得只为生计,奔波劳累,头脑简单,遇事碰壁之后才觉疼,不多想,爱依赖,没主见,碰壁多了才醒悟,人需三思而后行。

  很久以前就常常会胡思乱想,感概人生百味,遗憾无从说起,总也徘徊在开头难以续言,就算试写一篇文章,都要反复校对,生怕出错,而就在意识完全游离于密密麻麻的文字间时,时间也悄无声息地溜走,等完成时已经是凌晨五六点了,天啦,竟然不知不觉花了一个通宵的时间写作了。

  进而联想到那些优秀的编剧、作家等,真心不容易,每一本书、故事的作者;电视剧、电影的编剧等,他们都是用心创作出来的.作品是多么地值得珍惜和细细品味。曾经我是看书不到两三页就会如同被催眠般的,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已经睡着了,从来都看不完一整本书,或者直接翻到最后几页就看完了;真的是每一个年龄阶段看待事物都会发生改变;如今的我看电视电影也好,从不过于期待结果,而是细细品味过程;台词和人物神态某一细节都不放过,特别看书也是字字句句细读,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而收获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转换。

  人生就像电视剧,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长篇小说剧,意识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想象空间越来越大,时不时地收拾起记忆的碎片整理放映,就好像自己独坐私人影院,细细回味着自己是主角的这部剧。这次闲于家中,书架上的《活着》这本书诱我细读起来…………

  《活着》这本书中的主角人物福贵的一生是尝尽了人间烟火,由衣食无忧的“阔少爷”彻底变成了“穷酸样”!而这一切就是福贵本人一手造成,所以万千悔意不得不有所悟,反思反思再反思,一切都得从零开始,苦字迎面来,看清开始认,这就是命。当福贵身边的朋友,家人,上至父母,下至儿女,再有爱妻,乃至女婿,外孙都一个一个意外地离去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痛……也许人最伤心的时候是心碎到泪水已随时光流逝而熬干,哭也没有眼泪了,替而代之的是笑,其实那是心在滴血以笑的形式展现罢了。

  福贵最后就是一个还“活着”的孤家寡人,牵着一头老牛如同自己般连起个名字也叫福贵。遇到作者他能坦然面对,足够清晰详细地面对作家余华讲述自己的一生,从不避讳,才有了《活着》名作问世,真是感人感己!

  《活着》优秀读书笔记 5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题记

  在未看《活着》之前,我也听过同学说过这本小说,同学说看这本书时很压抑。

  后来我拿到了这本书,黑色的封面,薄薄的一本,却为余华带来了巨大的声誉。美国华盛顿邮报这样评论道:“《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和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

  《活着》所讲述的是一个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故事,初读时会让人觉得十分戏剧化,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活着》里很少有煽情的情节,更多的.是用*淡的笔触来如实的向我们转达那一个又一个悲剧。

  故事是围绕着福贵的一生而展开的,一开始的他家财万贯,过着无忧无虑,人人都羡慕的生活。可是一开始的福贵不懂珍惜,去赌去嫖,终于败完了所有家产,而《活着》也正式开始了。先是父亲的去世,母亲的去世,然后是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最后是外孙苦根。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没了,最后只有一头老牛陪着他。

  而我却敬佩着福贵,当一个人经历活着的种种磨难之后,他还能乐观的活下去,那么他就是一名不*凡的英雄,这使得他可以背负起接踵而至的打击,拥有着对抗挫折的勇气。当苦难终于过去,福贵依然乐观的活着。

  全文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对于有庆的死,因为权贵的势力,有庆失血过多“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慌了的那人第一时间叫来了医生,医生同样轻描淡写的回应道“心跳都没了”就“跑进产房去救**的女人”,没有任何人实施任何针对有庆的抢救措施,有庆年少的生命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断送了。医务人员此时所有的关注力都只集中在产房里面难产的**的女人身上,没有人对普通孩子有庆拨出丝毫的关心。

  福贵不敢告诉妻子有庆已经死了,就自己一个人把他埋在土里,直到后来妻子发觉了。

  《活着》里面每个人的死都让人感到无力,明明这么做她就可以活下去,为什么啊!可惜后来谁也没有活下来,活下来的只有幸运又倒霉的福贵。

  小说的结尾老人的故事讲完了,他和牛渐渐远去,炊烟在田野的乡村里袅袅升起,黄昏转瞬即逝,象征着福贵老人短暂而又曲折的一生即将走到尽头,可我们不必感到悲伤,每个人短暂的一生中总会有许多苦难,但这些苦难终会过去,珍惜当下,好好地活着就是最重要的事。


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范本五份(扩展8)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精选五篇)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1

  朱光潜先生却强调:“美的研究,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美的本源。”即人类对美的追求源于日常生活和经验。

  学美学,首先应知道什么,了解什么。或者必备什么认知呢?朱光潜先生回答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理解起来似乎就是:各人资凛不同,环境不同。学美的性质自然也不相同。美源于一点;自然最终也会归就于一点。在探讨和研究的道路上。尽管途径各不相同。其结果却都一样。

  谈美与审美。最直观的就是人。因为无论是对人的批评还是欣赏。都源于美的界定和价值。

  对美的判断力并非人类诞生时就存在。而是随着我们人类的进化而逐步完善所成为的一种情感意识,

  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各种能力的有机统一体。它会将自然中的一些单一性适当融合。正是由于这种融合,才促使美体现在人类的“认知、情感、意志”中。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美学的基本;但也并非学懂了马克思主义就能学通美学。如果一个人学懂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他并不具备认真刻苦、勇猛前进的时代精神;那么,他也不会在坎坷的学美之路上创造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

  个人精神的结合产生了情感。人与人的结合产生了社会。当人们心中具备某些东西后;他们就会开始宣释自己内心的美的`感受。这其中自然就会要劳动。用劳动将自己的内心展现在这个社会。

  展现的内容,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繁复的。这其中不禁要包括许多的学术限界。即不要因为不超越学术界限而宣扬单一的美学。这样不禁使美学空洞和抽象了。

  艺术体现美,反映了现实中的自然。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创造,是一种劳动产物,所以艺术又被称为“第二自然”。

  艺术叙述了人们心中的情感,思维和梦想。通过艺术,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维高度和精神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通过修辞转化成艺术。艺术也就无形式。尽管在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主义思想。”但艺术的终端。我想也会回归于生活。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2

  这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高龄写给青年的美学入门读物《谈美书简》。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一定正确,但至少比毫无头绪要高明许多。

  许多人都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所有的这些都比较浅显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尘莫及的事了。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也有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是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我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3

  读完《谈美书简》总体感觉就是稀里糊涂,包含了各种不明白。留下鲜明印象的很少而且也模模糊糊的记不清楚,也许是这本书的内容本身就很乏味或者专业性很强,虽然作者也竭力写得明白清楚而不是趣味,最好能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但就我本身而言,一个从为看过听过“美学”,压根不知道有美学存在的人,突然读到一本美学大师谈美学的书,总觉得有些唐突,甚至是不知如何是好,难以应付。

  可以做个比喻来形象的诠释我的感觉。

  看这本书,就像看T台秀一样。看着各种各样想尽办法创新的时装,却得不偿失的让人看到另类的搞怪,难以接受。但当你知道这是一位知名大师呕心沥血的作品,你就会按奈住自己的烦躁,耐心品位,试图找到一点可以看的过去的地方。但当你发现这样也是徒劳的时候,你又看到别人对这些设计赞不绝口,你便会心生疑惑,不得不从其他方面来寻找乐趣以作消遣。于是你便会将注意力转到主体的庞杂部分,比如你会欣赏模特的妆容、身材、造型,或者聆听秀场的音乐,或者研究T台的设计。总之,你会找到主体以外出彩的地方,以便使自己感到欣慰,没有白白的浪费时间,但却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内容。

  读它,需要静心,在一大堆晦涩难懂的文字中,努力的想寻找到一点能读懂的,能理解作者观点的,但往往是努力与收获不成正比。

  和服装设计师类似,作者也努力的想做到使文章通俗易懂,但却收效甚微。至少作为万千读者之一的我,确实是在还没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的情况下就读完了,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对美学的认知。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作者。或许是内容涉及知识面太广,含盖内容太多,这就对我像我一样知识面狭窄的读者造成了很多的捆扰。这个问题,即使作者再怎样神通广大也解释不清楚。比如,书中常提到的马克思、***的著作,我根本就没接触过,试问,我又怎能理解透彻呢?所以,我还是要多读书,多涉猎些不同领域的知识,也许这样,便可以理解此书的内容。(当然,这是后话)

  正如看T台一样,如果我看不出精彩的的,无法理解晦涩难懂的内容,我就会从其他细节方面来寻找这本书的精彩,好鼓励我继续读下去。作者朱光潜先生,是一位民族责任感很强的人,他对社会学风很是忧虑,也不断鼓励年轻人去打破禁区,为文坛带来清风。他也确实是个“老实人”经常自我反省,不断思考,不断改正,不断进步。他这种务实的科研精神,是他的思想精华,也是这本书的精华。而且,作者在这本书中一直流露出的是谦虚,谨慎的态度。他的文字也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并没有拘人与千里之外的意外,这也是朱光潜先生与其他一些咬文嚼字,拿理论拘人与外,让人心生畏惧的'学者的最大不同,这才是真正有学识的表现。“唯有品质好的人才能写出好书才能写出好书”,所以,从这点上来说这本书也有它的可贵之处。

  对于这本书,我没有读懂,所以,也不敢枉加评论。只希望以此来记录下读它的心情,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4

  但毫无疑问,没有人知道答案,包括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任何一位大师。他们耗尽毕生的精力也只是在人类对美的认知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见解,但却从未揭开“美”的面纱。其实在我看来,“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因为很少会有人对美的认知完全相同。也就是说,“美”是无定义的。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引用了他的一位“老朋友”(我怀疑是作者本人)给“美”下的定义,并对其刻板和迂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也是反对套用空洞的抽象概念去给“美”铸一座密不透风的牢笼的。

  在朱光潜先生看来“人是审美的主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审美中具有最高的意义,美离不开人。”同时,美也是属于社会价值范畴,它的.适用主体是人。这便是说我们要去认识美。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美呢?我的观点是:不需要定义,只需要感受,

  但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我们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在这一点上,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十分重要的提示,那便是既要把握对“美”的理性认识,又要注重对“美”感性认识。 我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决不能只强调美的客观性而将审美与人的思考力、情感与意识割裂开来。审美活动应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时因为它具有目的性并且与人类的情感息息相关,所以审美必然要从主观与客观两个角度去进行。否则,就如“形而上学”一样,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这显然与主客观结合的审美以及感性与理性的*衡相矛盾。 认识美和感受美一方面要求我们学*一些美学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重审美实践,多去参加各种艺术展览,多与他人交流自己对美的看法。在审美的过程中,探求美的真谛未必是我们最终的追求,但享受这个美妙的过程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经验。

  而对于《谈美书简》这本书,朱光潜先生以耐心的口吻,以一位长者的身份用信件的方式,将自己*生对美学感悟向我们娓娓道来,并对一些重要而关键的问题向美学的入门者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因而这本书相比较其他美学著作易懂。他在美学问题上对我们的帮助不仅是思想上的,也是方法上的。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5

  朱光潜早年学过中文,读过教育学、心理学,当过中学教员,然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在《谈美书简》的第一篇中写道:**前几十年中我一直在东奔西窜,学了一些对美学用处不大的学科。……学过英、意、德、法几个流派的符号逻辑,……费过不少精力研究过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读过不少佛典,认真研读过“成唯识论”,还看了一些医学和谈碑帖的书,可谓够“杂”了。……认真地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想朱光潜的美学成就与他学得“杂”,学贯中西是分不开的,应该对我们做其他的学问有所启发。

  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一位老朋友的来信,写过一篇为《美的定义及其解说》的*万言长文,承他不弃,来信要我提意见。”朱先生看过之后说道:“这种玩弄积木式的拼凑也煞费苦心,可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呢?难道根据这样拼凑起来的楼阁,就可以进行创作,欣赏和批评吗?”“‘定义’之后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仍旧是玩弄一些抽象概念,并没有把‘定义’解说清楚。作者始终一本正经,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态度坚决,措辞严厉,即使是老朋友为了科学也毫不讲情面。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

  文艺作品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原来是相统一的。


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范本五份(扩展9)

——《泡沫之夏》读书笔记优选【5】份

  《泡沫之夏》读书笔记 1

  前段时间,花了一点时间看完了明晓溪的《泡沫之夏》I——III部,看完后有一种心痛的感觉,为了书中的欧辰和洛熙!两个男孩都有各自的寂寞,对女主角尹夏沫均是一种痛彻心肺的爱,让人难以割舍。

  欧辰,至高无上的少爷,性格较冷,举手投足之间都散发出贵族的气质,仿佛他天生是一个王者,给人一种压迫感。他对夏沫有一份真挚的爱,虽说他的爱是霸道和唯一的,自己想要的东西绝不会让给别人一丝一毫,哪怕是夏沫的弟弟,更不用说是洛熙——一个这么强大的情敌,但这也恰恰说明他有多爱夏沫(其实我觉得这样爱着也挺好的,总比没人爱好)。可以说,欧辰对夏沫的爱是深入身心的,他不懂得浪漫,可是心底却一直在为他爱的人制造浪漫——当看到他因为夏沫投入洛熙的怀抱而表现出来的极大痛苦时,我好像也感受到了!外人看来,他拥有一切,可实际上,他内心是空虚的,只有夏沫才是他的一切。永远不变的心,他是夏沫永远的后盾。我喜欢这样的少爷,一个孤傲的王者!

  洛熙,一个美丽而又脆弱的少年,就像泡沫般,有时就像一个孩子,看到就让人感到心疼。他也是为夏沫全心全意的付出,默默守候,记录着与夏沫的记忆,小心翼翼地守护那一份感情。但是,他对感情却有一种不确定的.不安全感,表达爱情的方式也不明确,他就像是一块看似透明的石头,有时真是太冷了!不过,当看到洛熙因为童年时期的阴影而表现出对幸福的不安全感时,我的心又感到阵阵疼痛……

  尹澄,与尹夏沫相依为命的弟弟,烧得一手的好菜!他也是那么全身心地爱着他的姐姐,好像有了姐姐就有了一切!看到这种时候,我常感叹:“唉,我老弟怎么就没这样对我呢?我对他也是很好的呀!”

  尹夏沫,一个坚强漂亮的女孩,从小与弟弟尹澄相依为命,仿佛冬天里的傲梅,那么坚强,偶尔会透露出一丝芳香的感觉,她永远都会保护自己不让自己受伤,或许是因为以前受到了伤害产生了应激性反应吧!夏沫对弟弟尹澄的爱是全心全意的,为了尹澄,她可以放弃一切。真的蛮喜欢夏沫的,好喜欢她的淡然,宁静,还有坚强!虽说我不知道她真正喜欢的是欧辰还是洛熙,也不知道最终晓溪会给她安排什么的结局,是与洛熙相依相伴,还是最终与欧辰幸福生活在一起,但我相信晓溪肯定会让这个女孩幸福的,因为她真的好坚强!

  《泡沫之夏》读书笔记 2

  最*我完成了对《泡沫之夏》的阅读。早在初中的时候就看到一些同学在疯狂的阅读这本书、当时不以为然、因为我没有读书的爱好、教科书如此、故事书亦如此、可是当我开始读它的时候、我不断地被里面的情节所吸引…

  刚开始是对尹夏沫怎么和欧辰那么的亲*产生了疑问;洛熙是否喜欢尹夏沫又或者尹夏沫是否会喜欢洛熙;还有就是欧辰和洛熙是怎样的帅气…随着阅读,刚开始的疑问也不攻而破、当然也会产生许许多多新的问题、比如说尹澄到底有没有事;尹夏沫对尹澄的重视到底有多深;尹澄的身世是否会被解开;当然最大的疑问就是尹夏沫最终跟谁在一起的…也许这本小说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不断的设置悬疑吧、

  故事的情节是以尹夏沫来展开的、其中洛熙和欧辰的“斗争”为主、以及两大男主人翁和尹夏沫的关系、他们扑朔迷离的关系、在我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的猜疑、我能看出洛熙喜欢尹夏沫、同时尹夏沫也喜欢洛熙、至于欧辰、我坚信他一直真爱并且深爱着尹夏沫、即使他失忆了、可是在时隔五年之后、第一眼看到尹夏沫仍然表现出爱慕之心、在我看来我一直支持着欧辰、他爱尹夏沫是那么的真实、我不否认洛熙也真的爱尹夏沫、但是相比之下、洛熙的“死缠烂打”有点令人厌倦。我比较欣赏欧辰的爱、因为他的坚持、在尹夏沫收到伤害之后会默默的帮助她、在尹夏沫承受着弟弟去世的巨大痛苦下、能够放下公司的事一直陪着尹夏沫、还学着做饭、每天都等尹夏沫、、当然对于尹夏沫这个人、许多人多有着不同的看法、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很欣赏她对弟弟的态度、真的令人感动、可以为了弟弟付出一切、但是她对于欧辰失忆后的态度我就不太喜欢、也许是剧情需要、当然显得她有点不理智、总的来说、她还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故事中有许多人也有许多事、我对这些人这些事都是也有许多看法、当然就不说了、像华锦真的很气人、当然像珍恩也让我很感动、还有钟雅的才气、潘楠的帅气…真的很多不同人、正是这些人使得故事很有意思、

  当然对于结局我是挺欣慰的、即使尹澄死了、至少欧辰和尹夏沫走到了一起、并且有了小孩、最重要的是幸福的生活、当然也得到了洛熙的祝福。就这样、我觉得人是会变的、刚开始也许年轻或者因为冲动、所以会犯一些错误、我觉得这很正常、就像欧辰因为嫉妒要洛熙离开、然后是尹夏沫因为洛熙的帮助以及对欧辰的意见而和洛熙交往、等等等等、这一切的发生也许不可避免、但是我觉得人还是要理智些、洛熙的割脉行为是我所鄙视的、最后不还是得祝福欧辰和尹夏沫嘛、感情的事也不要勉强……

  读了《泡沫之夏》我深深的感觉到了年轻人的冲动、我第一感觉是要理智、哈哈…朋友们要理智哦!

  《泡沫之夏》读书笔记 3

  那天,我从同学手中借来了一套书,是《泡沫之夏》系列,由于被书中的插画吸引,一回家,我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

  看了一天,整套书终于被我看完了,原来,这套书就像是现代的琼瑶小说,不过,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并不是文中卿卿我我的故事情节,而是女主角尹夏沫的坚强。

  尹夏沫自幼丧母,和唯一的弟弟小澄在孤儿院相依为命,因为母亲的早早离世,所以她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要保护好自己的弟弟和自己,而保护好自己的最好诀窍就是学会坚强。

  终于她和弟弟被尹爸爸收留,可是当他们正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尹爸爸的工作被辞退了,而她和小澄即将被送回孤儿院,她深知在孤儿院生活的痛苦,为了不被尹爸爸送回孤儿院,她冒险去截住尹爸爸公司的少董,少董答应了她,而唯一的条件就是让尹夏沫头顶一个苹果,站在很远的地方,少董就用弓箭射住苹果,十一岁的她虽然脸色发白,可还是坚强地站住,终于,她办到了,所以尹爸爸的工作保住了她和弟弟也留了下来。

  长大后,她因为一次机缘成为了一位艺人,在演一部戏的时候,一位很出名的艺人由于看不惯她,便在戏里故意连扇了她十多个巴掌,可她一滴眼泪也没掉,还是那么淡定,在被那位艺人嘲笑的时候,依旧淡然自若地把那位艺人讽刺的无地自容,最后那位艺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在这里我不禁佩服尹夏沫淡然自若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她的坚强。

  想想自己,一遇到小时就会撒点眼泪,虽说遇到事情我很坚强,但是总是会哭,会生气,我应该学*尹夏沫,遇到事情都会淡然自若,这样在社会上才能更受别人的尊重和喜欢。

  《泡沫之夏》是一本很好的书,因为在这本书里面,我学会了坚强。

  《泡沫之夏》读书笔记 4

  窗外阳光活泼的跳跃着,悄无声息地溜进窗户,在书桌上肆虐的舞蹈,踩碎了一纸书香。哎,这么美好的一天,为何不轻松一下呢?品一杯香茗,拿出封存已久的《泡沫之夏》细细看来……

  夏沫和洛溪都是孤儿,少年的他们相遇在养父母家里,因为童年留在内心的阴影,他们彼此充满戒备和防范。在偶然的一次节目中,洛溪为夏沫和她的弟弟解了围,两个孩子中间的坚冰在逐渐融化。而深爱夏沫的富家少爷欧辰不择手段的将他两分开。可是终究无法留下夏沫,还将彼此的距离推得更远,自己发生了车祸导致失忆了。

  五年后,成了巨星的洛溪和作为新艺人夏沫再次重逢,并且情好日密。但是随着欧辰记忆的恢复,这样的格局又再次被打破。欧辰不惜一切代价要抢回夏沫。不仅封杀了洛溪的演艺事业,而且愿意用自己的肾来救回小澄的生命,前提是夏沫嫁给他。为了弟弟夏沫放弃了自己的婚姻。就在结婚那天,洛溪选择了自杀。而无意间得知真相的小澄,拒绝欧辰的帮助。备受煎熬的夏沫在那一刻真的崩溃了。欧辰于心不忍答应无条件的帮助夏沫,可是小澄还是离开了人世。心如死灰的夏沫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封闭了自己的内心。可是欧辰还是一如既往的爱她,对她不离不弃,终于感化了她,他俩幸福的生活,洛溪也去追求自己的生活了……

  多让人陶醉的情节,多让人感动的画面,多完美的结局啊!故事里的一切,不会没有触动内心情感最深处,经历了这样轻松之旅后,回味意无穷。

  虽然《泡沫之夏》是一幅唯美的画卷,着实羡慕。但是实话实说,最美的外表下,也有丑恶的一面。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小说里都是虚构的。14岁的欧辰竟会爱上11岁的夏沫,并会为了一个女的放下高贵的身份,放弃一切。古代版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画面重新上映,在现代这是不可能的,除非时间流溯到上上世纪去。他们在校园里竟明目张胆的恋爱,各个花痴的疯狂举动,看看是挺引人入胜的,但是仔细想来,这是要是发生在我们周围,或许那天就是世界末日了,学校的规章制度这么严,这事的发生概率就像海底捞针那样渺茫,百分之99,999为零。

  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说实际点都是不着边际的,只能带给我一种美好的遐想。我想每位读者都渴望着属于自己的像小说中的那份爱,那份感天动地的爱,可是那毕竟是小说啊,是虚构的世界。我们需要的爱,是要靠自己双手努力得到的,靠自己身心的付出得到的,靠自己执着追求才能得到的。而不是痴心妄想,也不是傻傻的等待,更不是不经大脑思考的追求。

  我们是学生,学生的职责是学*,而不是期待小说中的恋爱。只有好好学*,攀登上属于自己的高峰,那么或许以后还有可能获得小说中的完美恋爱。如果在校园里,只是沉湎小说中,恋爱中,那么我敢保证说,绝对不会收获,只会变得一无所有。因为现实是残酷的,永远不会出现小说中的完美。当代激烈的社会竞争,想找一个容身之处都难,满大街都是大学生,想要就业都谈何不易,为了生存,哪有时间恋爱啊?

  尽管我也很迷恋小说,但是我只好忍痛割爱,小说有童话里的完美,但是都是虚构的。所以说要活的现实点,否则将来会追悔莫及的,当务之急就是全心全意的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许将来也可以营造一个如出一辙的小说世界。反之,还是一如既往沉醉于小说中,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泡沫之夏》读书笔记 5

  看完明晓溪的《泡沫之夏》,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叹服于作者掌控故事结构的能力与流畅、细腻、如精灵起舞般的文笔。这个长长的故事是由许多个小小的故事构成,就像由颗颗鹅暖石堆砌而成的精致城堡,没有任何不必要的累赘。每一个故事的过渡与转变都显得那么圆润无暇,毫不突兀。

  列如:本文的主人公尹夏沫,从一个外表冰冷坚强,内心脆弱无助的女孩变成一个内心充满了爱的母亲;欧辰原来是一个占有欲极强的少爷,他强烈霸道的感情总让夏沫难以承受,可经过那么多事后,他变得会站在夏沫的角度为其思考,并且懂得什么才是能让别人快乐的真爱。

  小说的看点有很多,不像有的文章仅仅突出一个单纯的主题,就算文笔多么精彩,最终还是会让人有单调乏味之感。而《泡沫之夏》却很有看头:有夏沫,洛熙,欧辰三人之间百转千回让人时喜时悲、时忧时痛的曼妙恋情;有夏沫对弟弟小澄那种血浓于水,骨肉相连,即使付出了多少让人难以想象的代价,最终却依然以天人相隔而告终的悲情亲情;还有那风云变幻的娱乐圈,有人机关算尽却自毁前程,有人不管面前有多少阻碍仍然凭实力获得成功……在这些大大小小,却都在作者笔下演绎得淋漓尽致的情节中,也许有哪一点,能真正触动你的心弦吧。

  我很喜欢这部小说,以至于在读完后萌生了想动笔涂鸦一番的念头,也许真能写出点什么好东西。可俗话说得好“人情练达即文章”,毕竟还在象牙塔,再加上文笔的修炼也不过尔尔,写出的文章显然稚气未脱。时常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待到有实力创作的时候,我一定会像晓溪那样,提笔筑就属于我的文字世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