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读书笔记合集5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1

  我觉得这是一本将“亲密关系”归因的书,但在字里行间对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给出了方向性的指导。具体如何处理,目前我仍然认为NVC是实用性最好的方法,两者结合着参考、印证、理解让我收获很大。

  总体感觉书中蕴含了很多个体心理学的影子。作者也表露出亲密关系只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他也希望大家通过梳理亲密关系,最终达到自身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我觉得这点与个体心理学的最终目标不谋而合。

  作者将亲密关系分为五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启示、灵魂。我分为三个任务——择偶、交流、升华。无论是五个阶段还是三个任务,都存在一条看不见的线将它们串联起来——原生家庭/童年经历。原生家庭、童年经历都是客观存在的,而这些客观对我们主观形成的影响后果——信念,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几乎都是双方行为碰撞出来的,行为是由信念指引的,信念是由我们对经历进行诠释后得出的结论。按照这个逻辑,解决“问题”的终极秘密武器,最终将导向重新审视儿时的经历以及当时自己所做的决定。有意思的是,只有当自己的某些意识苏醒,并接纳和承认某些“真理”后,才能进入“审视”阶段;同时坚持“审视”状态也是个需要练*的技能。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2

  什么是亲密关系?具备以下6个特点。了解、关心、信赖、互动、信任和承诺。如果仅有一些特点存在,那么这种亲密关系或多或少会逐渐淡化。是不是亲密关系的关键标志是这一对新伴侣第一次意识到彼此之间的相互依恋开始的。

  关于承诺,并不是指相互的诺言,而是指他们期望他们的关系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他们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物力去实现这个延续下去的目标。

  亲密关系使人有归属感,所以朋友少的人,或者爱人少的人相对于有爱心的人而言,死亡率更高(2~3倍)。婚姻不幸福的人,一般都有一系列的问题,压抑、酗酒、暴饮、暴食、,精神分裂症等等。

  社会中男女比例的差异,男性比较高,女性比例低,那么男性一般想让女性在家做家庭主妇,想留住她,想让她经济上依赖他;另外男性会反对离婚。相反,女性比较高,那么,男性不太想女性依赖自己,约束自己,喜欢女的工作,推迟结婚,不满意的话还有选择的余地。

  儿童时期的抚养,对将来的影响较大。婴儿期得到了更多的精心抚养爱护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喜欢和别人交往,容易和别人发展出信任的关系。

  儿童得到的是时而热情的关注,时而心不在焉、焦虑的关照。那么小孩对他人冷漠,复杂的感情。这样的孩子过分的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要求。

  还有一种是小孩得到的是心不在焉的,免为其则,时而凶狠的抚养的话,小孩认为任何人靠不住,所以在他人关系上畏缩不前。这样的孩子容易猜忌生疑,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关系。

  很明显,从父母的身上就能推测出孩子对于未来爱情的态度。也就是说有很多不幸家庭的孩子,爱情都不是很顺利。这种依恋关系会持久相对稳定,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一些事件的发生或新的经历,让心理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大多数人喜欢可以鼓励和夸奖他们的伴侣,但是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却不这样想。

  如果一段感情没有圆满的结局,好像最初就有一方就对他人没信心,就是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上,害怕破裂,总是担心他会失去,必定会对这段感情没信心,所以分手是早晚的事情。

  要想成为朋友或者恋人,最初的条件就是先要在一起。这种在一起主要是指空间距离上的在附*。成为亲密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是否很*。邻居,同桌,舍友,同一办公室的人,将成为发展成亲密关系的可能。回想一下你的朋友哪些不是就在你附*的人?夫妻或恋人之间,分离并不会加深感情,分开的夫妻比住在一起的夫妻更容易离婚。

  屡见效应里讲,有人你见过很多次,虽然没说过话,但当她和别的陌生人一起出现时,你更喜欢你熟悉的,见过的这一位。所以很多时候,你以前认识的人,你并不熟悉,在异国他乡或者外地再一次见到时,你会觉得特别亲切,而且好像老朋友了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发展成朋友。但如果是不喜欢的人的话,频繁的出现只会让你更加讨厌。所以不喜欢了,就躲远点,最好永远也别再见面。

  外表是吸引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全部,不过在刚接触的阶段,相貌的般配决定了是否能不能进一步发展。相貌有差异的人一般不愿意交往。

  根据相似性,我们更可能喜欢和我们相像的人,比如同样的背景、兴趣、品味、爱好,个性、外表、态度等等。两个人越相似,也就越喜欢对方,就像喜欢自己一样。

  研究者发现“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也就是父母越是干涉他们之间的交往,他们彼此之间越相爱,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关,父母的干预在彼此的热情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避免逆反情况,所以建议父母不过要多的干涉孩子的行为,温和的表现父母的不快,或者什么也不做。当时间不多了,会给人紧迫感,让意中人更具有吸引力。从这个角度上说,父母干涉的婚姻,和大龄结婚的人,是不是幸福指数更低呢?

  根据多数理论,我们更会被出现在我们周围,回报性高的人所吸引。那么在你周围的人,喜欢你的人更容易成为你的朋友。

  用归因来分析,对彼此关系满意的幸福的双方来说,把归因归于内部,稳定和普遍的。他们倾向于淡化对方的越规逾矩,认为不过是偶然的、不寻常的、有限制性的,可以的到原谅的。不幸福的一对,则往往夸大了负面举动,缩小了好的一面。往往将正面的举动理解为非出自本意,只是偶然的行为。所以幸福的伴侣以仁爱来判断对方,能够保持幸福的关系。苦恼的伴侣则不论如何行为,总以一种不满的方式看待对方,当对方表示有好时,也被认为是短暂的,不具代表性,间歇式的、偶然的行为,而且伤害看成是故意的。

  非语言交流包括面部表情、凝视行为、身体语言、身体接触、人际距离、准语言六种。面部表情在非语言交流中占主导地位。有人会故意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但伪装的表情细微之处掩盖不住真相。凝视代表倾听,凝视代表了兴趣。身体语言的常伴随语言交流进行解释和说明;身体接触,关系越亲密,身体接触越多。但两个人地位不同时,一般只有单方面身体接触,身体接触往往是地位高者更主动接触地位低者。

  人际距离,人际距离的亲密区是从前胸到1.5英尺处,如此距离之内的两个人,他们的交往充满爱意或者敌意。个人区距离从1.5到4英尺范围内。大多数朋友在这一范围内交往。当一些人在社交区4至12英尺的范围时,交往呈现事务化。如果在12英尺之外,那交往就比较正式。另外,距离和各国*惯和文化也有关联,男性之间的距离比女性之间的距离更大。地位高的人之间距离比地位低的人之间的距离更远。同样微妙的距离也可以测试夫妻双方的美满程度。

  准语言――包括除去话语之外说话人声音中的所有变化,节奏、声调、音量和速度等等娃娃腔。娃娃腔一般在爱人、孩子和宠物的交流中使用,另外一方面是对听者能力差不够或者柔弱的人使用。能力越强的人越不喜欢娃娃腔。

  伴侣们非语言交流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预示他们关系的幸福程度。非语言交流做的不好的夫妻一般他们的婚姻不太满意。如果出现了问题,往往是丈夫的过错。有研究认为,女性的直觉更准确,其实是女性更善于解码,女性比男性更善于使用微妙的但真正的非语言线索来辨明实际的情况。更为糟糕的是,在婚姻中出现了丈夫解码不准确的现象,但丈夫并不自知,他们还认为自己做得很好。也有研究者认为,婚姻中的非语言交流沟通不畅并不总是丈夫的过错。

  在不幸福的婚姻中,夫妻双方都能正确的理解陌生人的信息,但不能了解彼此。原因是夫妻双方出现不满意,就会有排斥现象,交流也不再熟练,非语言信息交流不敏感、不关心、不满意。甚至将正面的信息理解为负面信息,形成一个怪圈,使相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夫妻双方的交流上,不快乐的伴侣们往往不擅长遣词达意,抱怨的时候东拉西扯,杂乱无章,牵涉多个话题,偏离主题,往往给对方一个行为带一个通用的帽子或者总结,比如:你总是不听我说完话,你总是和你妈一样。其次,不快乐的伴侣们不善于倾听。很少用去想“对方为什么会这么说”,而一般总是在想,“他凭什么这么说我”,“我没有做错”,“他也是这样做的”,“他在某一方面还不如我”等等。还有,不快乐的伴侣交谈时表现出消极的情感。“他就那样”“说也没用”“对牛弹琴”。

  对于伴侣的抱怨常常报以贬低和蔑视性的讽刺。这样只会让事情更糟糕。当一方抱怨时,另一方采取侮辱、嘲笑、对立性的幽默等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蔑视,都让矛盾更加激化。这样对方会自卫和反击,双方互相抱怨和争吵。还有一些男性,在一团糟的情况下,采用三缄其口,保持石头般的沉默,以为能拒绝争吵,争辩不利于眼下的情形,其实石头般的沉默缺乏反应,会让对方更生气。石头般的沉默并不是对抱怨的一种适度认可和关心,而是典型在表达“反对,冷冰冰的距离,自以为是”。其后一种破坏性的交战状态出现。在其后前景黯淡。有研究者通过夫妻双方的争吵的前三分钟就可以准确的预测出这一对夫妇6年后是否会离婚,准确率高达83%。

  如果你不想处于这种婚姻生活黯淡的状态,那么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和沟通,学会保持冷静和礼貌,学会尊重。

  看了《整个生命过程的友谊》这一章,友谊是自愿的、个人的关系,通常能够提供亲密和帮助,双方相互喜欢并寻求彼此的相伴。总的认知是,在不同阶段人们对友谊的需求不同。在少儿或幼儿时期,一件小事可能会造成友谊的终结,友谊没有选择性,和谁接触就和谁是朋友。往往朋友来源于和小孩接触的人或者同学。少年时期的友谊,这时的友谊被看做是与他人合作而得到相互的利益,有排他性和占有性的关系。友谊也有了忠诚和尊重的味道。青年时期的友谊更多的是一种依赖。寻求亲*,安全需要,抗拒分离,感情依恋。年轻人主要的依恋从父母的关系转变为朋友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学生抗拒分班,抗拒转学,以及换老师等行为,变化一时不能适应,尤其是远离家庭出外求学的孩子,总会在这些情况出现时表现出一些烦躁、不安心学*、怀念等行为。

  在青少年时期,还涉及一些小群体或者小圈子行为。小群体是一些相同身份、同伴、爱好、地缘等等形成的小圈子。随着年龄增长,这一小圈子变得复杂。同性别的小圈子和另外的同性别的圈子融合会形成更大圈子的关系。同性的圈子和异性的圈子相交后,重新组成大群体中有不同的双性的小圈子,在最后,这一圈子分解成许多松散交往的情侣,从多年后的友谊来看,这些情侣将是凝结这一大圈子继续下去的因素,也是解体这一团体的因素。

  对于**的友谊,女性更多是感情的分享,男性的友谊更多的是共同活动。女性倾向于两两交往,而男性更会以群体的.形成一起玩。女性的同性友谊比男性的同性友谊更亲*。女性的友谊是全面的,涵盖了许多方面和经历,男性友谊是限定的,做不同的事有不同的朋友。

  爱情是什么?是亲密,是激情,还是承诺。爱情是柏拉图的爱情吗,是纯爱吗?爱情和性有关吗?斯滕伯格的三元理论认为,爱情有以下几种情况――无爱,喜欢,迷恋,空爱。浪漫的爱,友伴的爱,虚幻的爱,圆满的爱,你的爱情属于哪一种?有伴的爱可以长久,虚幻的爱风险性大,圆满的爱,短期内可以,长期难坚持。

  单恋,是一种普遍经历。一般在16~20岁之间最常发生。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可能发生单恋,也更可能发生在焦虑型或者矛盾型依恋风格的人身上,而不是安全型或者逃避型的人身上。因为单恋的人或许认为哪一个人值得努力和期待,要么就是高估了自己会被对方喜欢的程度,单恋虽然很痛苦,但是他有着成为恋人的可能性,伴随着挫折,更多的人痛苦之中。事实上,单恋的目标感觉会更糟糕。对于对方的追求和坚持不懈而苦恼,同时也为自己的拒绝而负疚。被拒绝的通常是好人,没有恶意的,但是自己不得不结束这种感情漩涡,尽快地解决各自的痛苦。

  浪漫的爱情不会长久,等幻想、刺激、新鲜、新奇和唤起结束或者淡化之后,爱情就走在了摇曳的边缘。友伴之爱比浪漫的爱情更为稳定和长久。

  嫉妒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是综合了伤害、愤怒和恐惧,源于可能将自己珍视的关系输给真实或想象的竞争对手的想象。男性和女性在嫉妒的倾向性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嫉妒的两种类型:反应性嫉妒和怀疑性嫉妒。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嫉妒是爱的表现,但也有学者认为嫉妒是不适宜,不健康的心态,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和对别人不信任的表现。无论如何,对感情和性爱的忠诚与否是引发嫉妒的事件。依恋型的人也容易产生嫉妒,多虑型的人特别容易嫉妒。

  当亲密关系中发生暴力时,仍有一些人继续留在了关系中。这主要是因为受害者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女性更多的为孩子考虑,想维持一个完整的家庭的结果,对关系投资多的一方,越不可能离开目前的关系。

  离婚,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离婚后妇女一般都抚养孩子,在离婚后经济情况会变得恶劣。只有50%的父亲再继续给孩子抚养费。离婚后的孩子心灵上也会受到伤害,幸福指数下降,甚至有一些不良行为,比不离婚的维持恶劣婚姻的幸福指数还要低,但是离婚后选择再婚的父母,会让孩子的幸福指数比正常的幸福指数低,但比单身父母家庭的幸福指数高。父母一方死亡的孩子的幸福指数在单身家庭之上,又在再婚父母家庭的幸福指数之下。

  孤独,并不等于身体的隔离。它是指一种失落与不满的感觉。这种感觉由个人所有的社会关系与个人渴望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失调产生。孤独分为:由于缺少社会交往网络产生的社交孤独和由于缺乏单一的,热烈的关系引起的情感孤立。孤独时主要有四种情感:绝望、难耐的厌烦、自贬和沮丧。富人比较不容易孤独,已婚人士与那些分居、离婚或伴侣死亡而经历了关系丧失的人士相比,孤独程度较轻。一般而言孤独感是随着年轻到退休前不断下降的趋势。孤独在老年略有所回升,尤其是那些独身、寡居、失去生活能力的老人。

  孤独的原因包括五类:孤立、疏远状态、独处状态、被迫隔离状态和错位状态。女人容易**孤独,一般男性不愿意承认自己孤独,似乎**孤独是不坚强和不勇敢的行为。

  摆脱孤独的方法:树立生活信心,集中精力丰富友谊,而不是在寻找恋爱伙伴上,分析孤独原因,增加社会交往。孤独总不是可以避免和减轻的,独处或者可以自我反省和自我认识,强化他与家人之间的关系。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3

  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两个月以前的事情,坦率地讲,这本书读完之后并没有太深的感触,甚至每个章节的内容都不曾记得,通过大家的分享讨论,又仔细的翻读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婚姻不是爱情,是关系

  在读这本书之前,始终坚信相爱是婚姻的基础,也是维持婚姻稳固的重要基石,既然爱了就一定要坚守到底,不离不弃。现在,我对婚姻有了重新的认识,婚姻与爱无关,只和重要性有关。大多数人一生的目标和成功都没有关系,只是证明自己的价值。当我们说爱一个人的时候,这份爱便赋予了条件,其实我们是在说重要性,和爱无关。所有在婚姻里发生的矛盾都和爱无关,都是在寻求重要性。

  时而像火焰,时而像冰山

  当你爱那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是全世界最棒的人。这个人几乎完美无暇,没有任何缺陷,即使看到对方身上的缺点,也都无所谓。当激情退却,一切归于*淡,曾经对方眼中的好可能会变成今天的不好,会发现对方身上许多无法接受的东西,当发现这些的时候,对方曾经的美感瞬间荡然无存,对方又变得一无是处。

  寻求归属感、价值感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关注、认同,在寻求对方在乎的同时,就是在寻求自身的`归属感、价值感。对方的完美与丑陋,本身并没有变化,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善变的人心中。由于我们从小生长在爱匮乏的环境中,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缺少爱的,我们长大**后,依然在寻找这种被爱的感觉,从对方身上找寻童年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东西,以示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触碰儿时的信念开关

  我们总是试图从关系中得到认同,让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时代就设下的信念。这些信念将终生伴随我们左右,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将被引爆。一旦触碰到这个信念的开关,我们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恼火。当我们感受到恼火的时候,我们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愤怒,以各种抗拒的形式存在,以至于纠结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上,耗费我们的能量和时间。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而婚姻和亲密关系,就是让你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将自己剖开。尽管剥的过程中,会流泪,会痛苦,但这些感受最真实,让你感受到一种价值感,完全不取决于存在或金钱。你要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内在,你的情绪与别人无关,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与旁人无关。任何痛苦、无助都是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这些归咎到别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开,而是接纳它,自己去感受情绪,去拿回那个纯粹的能量,静静等待。最终将找到有一种爱不取决于外在,不管你是快乐还是悲伤的,那个爱都在。如果能够去拥抱你的不重要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隐藏在失败的感受里的。

  自编自导自演一场戏

  处于亲密关系中的我们,总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隐藏起来,用面具、用防卫与他人互动,当对方的言语、行动触碰了自己的脆弱时,我们总是换着防卫的花招与对方周旋。越是亲密的人越清楚对方的脆弱点在哪里,所以总是直击要害,一招毙命。所以,越是亲密的人对我们的伤害越大。

  在舒服的亲密关系中,双方应该是*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双方都能真实的面对最好以及最糟的自己、学*接受和放手,真实呈现自己。学会自由的表达自己。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化茧成蝶不是梦

  就像克里斯多福老师说,毛毛虫永远没办法知道、也永远不会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

  相爱不是互相限制,而是相互成就。婚姻最坚韧的纽带不是孩子,而是灵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长,婚姻和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是让你不断通过伴侣遇到自己并深爱上自己的过程。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4

  作者:克里斯多福・孟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永恒真挚的亲密关�S,却又害怕再度受伤。他告诉我们如何穿透自我障碍,用爱酿造幸福秘方――没有人能年复一年地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

  早就知道这本书,但一直没翻开读,在完成了其他读书计划后,忽然想起这本书,终于决定翻开,做一番新的探索。

  鉴于这本书的鼎鼎大名,阅读的初期,我一直怀着一种爱智求真的激动,每行字都恨不得看三四遍,来回翻阅,认真体会,务求得到深入的理解。一直觉得,有关关系的话题都十分复杂,难以理出头绪,尤其是理清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但克里斯多福老师做到了,总结的十分清晰,让人读得越多,越感觉到书中观点和自身的契合。也能感觉到,那些在亲密关系中的种种经历,克老师仿佛都亲身体验过。事实上的确如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以克老师的亲身经历写就的,非常有说服力,同样,也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亲密关系,是我们的内心的向外投射,是内心对我们自己的明确提示,是认识自我的工具,也是让我们找到自己、原谅自己、做回自己,通往灵魂觉醒的桥梁,它的发展,是一个迂回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

  对于所有人,自婴儿期开始,最重要的需求是归属感和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为了这些需求,我们付出种种努力,让自己与众不同,以值得被爱,长大后,不断寻求那个可以满足我们需求的另一个个体。一旦发现“合适”的人,就迫不及待的与他们建立连接,结成一体,以获得持续的满足感,这是亲密关系产生的原始动因。

  殊不知,对方和我们一样,同样也是一个需要被满足的个体,他(她)们同样想在我们身上收获类似的满足。亲密关系的开始阶段,两人沉醉于享受这美好的甜蜜,都看不到背后的危机。就像那英在歌里唱的,初期形成的关系,就像是雾里探花、水中望月,我们没有一双慧眼,无法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就像那美丽的月晕,让耽于欣赏眼前的绚丽,无视月晕之下的冰冷,有意无意的,忽视那真实而又斑驳的真正核心(也就是我们的真实内心)。

  为了获得更多的满足,双方都不断的从对方身上索取,甚至试图将对方进行改造,希望对方能变得“更好”,最好能成为能够不断给予我们满足的完美个体。这种互相索取和改造的过程,在双方之间产生权力斗争,矛盾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就像那绚丽的烟花,月晕中的亲密关系,不过是短暂的辉煌,长久的相处之下,双方终于卸掉伪装,展露出真实的一面。与初期相识时相比,行为方式上出现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让双方都不得不怀疑:这还是我当初认识的那个人吗?绚丽的甜蜜,终于成为幻灭,化为一地鸡毛,臣服于琐碎凌乱的柴米油盐。

  正如克老师在书中所说的那样:“通常我们再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由于伴侣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岂不知,“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和情势无关,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求的爱。”亲密关系中的伴侣,同时扮演了三种角色:折射你内心不适感的镜子,激励和启发你寻求真实自我的老师,以及与你共同成长,开启并陪伴你走过一段生命旅程的玩伴。

  走过初期和绚丽和随后而来的幻灭,就来到了一个转折点。在这里,亲密关系或是在失望与痛苦中破灭,或是在爱与困惑中砥砺前行。由于不是每个人都了解亲密关系的真正意义,不能再这个阶段处理好彼此的关系,许许多多的伴侣,就在这个转折点倒下了。这个转折点,就像西西弗斯那推着巨石所攀爬的山顶,若不能在攀爬中改变原有的模式,就注定着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新的亲密关系,有可能还是一样的从绚丽到幻灭的过程。在转折点上,如果不能成长,就注定要灭亡,最终,对亲密关系陷入失望,痛苦终生。

  这个转折点便是亲密关系的第三阶段――内省。

  内省阶段,是“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伴侣之间,已经图穷匕见,开始展露各自最真实的一面。面对着不再迷人的伴侣,双方都可能感到无力,处处碰壁,左右为难,深感无法进一步改善关系。到了这一步,才是真正的考验。

  需要明白的是,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自我内心的投射。从绚丽到幻灭再到内省,我们终于获得了一个“检视自己的内心并发觉所有亲密关系问题的源头”的机会。要抓住这个机会,首先,需要记住几点准则:

  1、所有的问题,都是经过伪装的宝贵经验;

  2、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将问题解决;

  3、每个人都有能力百分百的为自己负责;

  4、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本身,每一个问题,都是通往自由之路的一个机会;

  5、以爱为准绳,可以解决一切困难。

  在上述准则下,再来看内省阶段存在的问题,自然的就能浮现出适合的答案:

  1、罪恶感。克老师指出:“内省阶段的一大发现,许多行为都不是出于爱,而是处于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往往不是来自我们自身,而是来自于原生家庭中的遗留:在“言传身教”下,祖辈早已存在的问题,遗留到了我们这一代。只要问题未能解决,或者不能突破,罪恶感就会一直存在。

  在婴儿期,孩子需要依附**才能生存。为了获得满足,孩子不自觉的取悦**。于是,这种仿佛是与生俱来的罪恶感,让人从孩子阶段,便“执着于固定的行为模式”(与长辈相似的模式),为满足对家庭的“死忠”,放弃自我,进而阻碍个人在自发性、灵感、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失去表达自己的机会。

  2、牺牲者和放纵者。罪恶感导致牺牲行为,让人以讨好的方式祈求给予,这种牺牲,无法从表面上看出是否情愿,但当事人一定知道。不情愿的牺牲包含着愤恨,“会觉得有人在占你便宜”,那个人,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放纵者。这种因罪恶感产生的牺牲并不包含爱,使人压抑,甚至从愤恨转化为仇恨,为亲密关系的发展制造各种障碍,甚至成为亲密关系崩溃的导火索。

  值得注意的是,放纵者不一定是他人,很多时候还会是我们自己。在牺牲的同时,为寻求补偿,当事人会在某些事情上补偿自己,比如吸烟、酗酒、玩游戏、购物等,这种补偿,如果过度,也是一种放纵,严重时,使“牺牲者”成瘾。

  3、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组成的“三角监牢”。“从人性上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我最脆弱的部分,这也是造成关系冲突的主要原因。”在内省阶段,为了证明自己的特别,获得更多注意,伴侣之间经常较劲,较劲的结果,无论输赢,双方都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一旦遇到问题,双方首先“会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与想象中的“庞大的力量对抗”。但是,除非出现奇迹,这样的对抗永远无法获胜。为了逃离痛苦,起初的“受害者”便把问题怪罪在对方头上,因为“指责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关键因素,责怪他人、批评他人的行为,……是一种轻而易举的手段,能够简单的利用道德批判,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们摆脱自身的不安。”这时,“受害者”便转变成为“迫害者”。

  可是,这种态度,“最终只会加强自我的受害者意识”,其“防卫机制常常是自我否定,仅仅将“自己置于一个道德正确的位置”。这时,便是“拯救者”现身的时候。

  “拯救者”既同情受害者也同情迫害者,对两者进行抚慰,努力“让我们处在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需要明白的是,问题,才是其中的关键,对问题视而不见,只专注于抚慰的“拯救者”形象,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拯救者”的存在,是受害者保持“软弱无助”,迫害者得以继续“放纵脾气”的重要支持。

  到了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便陷入了由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组成的“三角监牢”。伴侣都感到沮丧,亲密关系难以成长。

  这时,就要回到以上提到的几点准则,按照爱的指引,百分百的为自己负责,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说,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顺利的度过了绚丽、幻灭、内省过程,恭喜你,接下来,便来到了最甜蜜的节点。在这里,你将得到亲密关系给你的奖励,更确切的说,是发现真实的自己收获的果实――启示。

  当然,要来到这里,除了克服以上诸多困难,还要解决小我的一个阴谋――自我怀疑的陷阱。与克老师说的一样,我有过许多次这样的经历,每当做了个重大决定,或者是即将面对突破时,自我怀疑的心理便会露头。它使我紧张、退缩,想要放弃。作为陷阱,它最重要的特点,便是无法对抗,越与之对抗,它就变得越强大。最有效的做法,认同它的存在,感受它带来的恐惧和痛苦,并“相信生命,听从自己的心”。然后,你就会发现“怀疑心理也对你有所帮助――它能让你更坚定的追寻自己的灵魂。”

  书看完了,依然感慨克老师对亲密关系的深刻洞察力。我清晰的记得,在读书的某个时刻,感觉有一束光在头顶照耀。就像一本明灯,让我明了亲密关系中诸多问题的来源,并指引着我,让我更加清晰的穿透迷雾,更加了解他人,认识自己。

  最后,我再补充一点。

  记得有一期的《观复嘟嘟》,有网友问马未都先生:相亲时,初次见面,您认为最应该看对方的哪一点?马爷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他没说那些学历、收入、人品、长相、车房、家庭等*常人们关注硬性条件,只说了一个词:诚恳。

  他解释说:男女第一次见面,无论哪边,为给对方留个好印象,都千方百计让自己显得更加优秀。该打扮的打扮,该收敛的收敛,净挑好的说,一举一动都特有素质。所以说,初次见面时,男女之间都不诚实,都没有展示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再说了,初次见面,由于时间太短,不便了解那些硬件条件,说了也不一定准确。最有可能感受到的,便是对方的态度是否诚恳。只有诚恳,有个认真的态度,男女双方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想到这,忽然明白,经营一段亲密关系,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只有在诚恳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从亲密关系中得到收获,亲密关系才能成长。只有诚恳对待,克老师提出的方法也才有用武之地。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5

  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两个月以前的事情,坦率地讲,这本书读完之后并没有太深的感触,甚至每个章节的内容都不曾记得,通过大家的分享讨论,又仔细的翻读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婚姻不是爱情,是关系

  在读这本书之前,始终坚信相爱是婚姻的基础,也是维持婚姻稳固的重要基石,既然爱了就一定要坚守到底,不离不弃。现在,我对婚姻有了重新的认识,婚姻与爱无关,只和重要性有关。大多数人一生的目标和成功都没有关系,只是证明自己的价值。当我们说爱一个人的时候,这份爱便赋予了条件,其实我们是在说重要性,和爱无关。所有在婚姻里发生的矛盾都和爱无关,都是在寻求重要性。

  时而像火焰,时而像冰山

  当你爱那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是全世界最棒的人。这个人几乎完美无暇,没有任何缺陷,即使看到对方身上的缺点,也都无所谓。当激情退却,一切归于*淡,曾经对方眼中的好可能会变成今天的不好,会发现对方身上许多无法接受的东西,当发现这些的时候,对方曾经的美感瞬间荡然无存,对方又变得一无是处。

  寻求归属感、价值感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关注、认同,在寻求对方在乎的同时,就是在寻求自身的归属感、价值感。对方的完美与丑陋,本身并没有变化,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善变的人心中。由于我们从小生长在爱匮乏的环境中,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缺少爱的,我们长大**后,依然在寻找这种被爱的感觉,从对方身上找寻童年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东西,以示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触碰儿时的信念开关

  我们总是试图从关系中得到认同,让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时代就设下的信念。这些信念将终生伴随我们左右,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将被引爆。一旦触碰到这个信念的开关,我们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恼火。当我们感受到恼火的时候,我们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愤怒,以各种抗拒的形式存在,以至于纠结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上,耗费我们的能量和时间。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而婚姻和亲密关系,就是让你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将自己剖开。尽管剥的过程中,会流泪,会痛苦,但这些感受最真实,让你感受到一种价值感,完全不取决于存在或金钱。你要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内在,你的情绪与别人无关,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与旁人无关。任何痛苦、无助都是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这些归咎到别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开,而是接纳它,自己去感受情绪,去拿回那个纯粹的能量,静静等待。最终将找到有一种爱不取决于外在,不管你是快乐还是悲伤的,那个爱都在。如果能够去拥抱你的不重要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隐藏在失败的感受里的。

  自编自导自演一场戏

  处于亲密关系中的我们,总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隐藏起来,用面具、用防卫与他人互动,当对方的言语、行动触碰了自己的脆弱时,我们总是换着防卫的花招与对方周旋。越是亲密的人越清楚对方的脆弱点在哪里,所以总是直击要害,一招毙命。所以,越是亲密的人对我们的伤害越大。

  在舒服的亲密关系中,双方应该是*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双方都能真实的面对最好以及最糟的自己、学*接受和放手,真实呈现自己。学会自由的表达自己。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化茧成蝶不是梦

  就像克里斯多福老师说,毛毛虫永远没办法知道、也永远不会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

  相爱不是互相限制,而是相互成就。婚姻最坚韧的纽带不是孩子,而是灵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长,婚姻和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是让你不断通过伴侣遇到自己并深爱上自己的过程。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合集5篇扩展阅读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合集5篇(扩展1)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菁华6篇)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

  日暮,夕阳,枯荷,细水,僻静之美。

  你渴望良好的亲密关系,好像越努力、越使劲,可不知怎的你们之间关系好像反而更疏远和冷淡了?

  你渴望扩大交际圈,让生活更有趣,但面对陌生人群,你不知道如何相处?

  你渴望与父母走*,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观念,让你失去耐心,烦躁不已?

  在这本《假性亲密关系》里,作者史秀雄探讨了与恋人、自己、父母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假性亲密关系的形成原因,并结合作者自身经历和大量丰富案例,教读者如何走出困惑而无解的人生。

  20xx至20xx年,我买了很多心理学专业书籍和各心理学流派专家关于疗法的书籍,发现枯燥的心理学名词一般人真是难解。非专业人士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心理学的读书办法,就是读在心理学行业混迹10来年左右、积累了大量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丰富咨询案例的人士写的书籍,他们的书,是他们对心理学实践运用后的解读与体会,对于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来讲通俗易懂、有血有肉有料、货真价实,本书作者写的书就属于这一类。

  爱情的真相与假相

  1.如何与伴侣更亲密

  常有这样的事,女方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不要说了,这些问题说再多也没用,就这样吧。”

  这时男方可以说出自己内心感受:“你这样讲话让我觉得你在推远我,在嫌弃我。这样会让我很难过,让我感到很焦虑,所以我才一直追着你谈这个问题。”

  这样对话,可以让双方集中到情绪上来,观察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并分享给对方,然后询问对方的看法、感受、意图。当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双方情绪上时,发现女方的不耐烦和男方的追问都是想要保护关系不受伤害,最后我们得以站在同样的出发点继续对话。

  2.感情不争输赢

  常见错误现象,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所犯的错误就是为了争论对错输赢,掌握控制权,宁可牺牲亲密关系,因为我们*惯了以强制的方式使对方接受。国学大师曾仕强曾说,千万记住,家是讲情不是讲理的地方。

  其实我也有这种吵架时只关注到自己此刻情绪不爽要发泄出来的时候,甚至忘了吵架是为什么事要吵,现在通过看心理学书籍慢慢反思自己:此番吵架到底是为了达成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

  发自内心的协作与相互支持,只可能产生于良好的关系中。作者教我们,我们不确定有些话、有些事是否该表达和该做时,问问自己:“我这样说,对促进我们的关系有帮助吗?”

  3.亲密的我们为什么难以表达真实情绪?

  作者强调:情绪的表达方法和能力需要不断练*和培养。如一个家庭中父亲或母亲强势,常对自家男孩说,学会情绪表达是很女性化的表现,久而久之,男孩子不敢表达情绪,于是成年后在人际关系里缺乏相关技能。

  我儿子小名叫兔子,一年级,我经常听兔子说:

  “妈妈,我写作业你怎么对我这么严格?跟以前对我不一样了?”

  “妈妈,你这样批评我,现在到了吃饭的时候,虽然有好吃的鸡翅,可我的情绪不是太好,吃鸡翅的心情和胃口都没了?”

  ............

  我跟兔子说:“你知道吗?上次期中考试比你考得差很多的孩子,他们都在这次期末考试中赶上来了,我们要不要努力一些啊?”

  孩子说:“妈妈,你看我一片的片字都有点想不起来该怎么写了,妈妈你批评的对,我要加油努力了。”

  真可谓一次良好的母子对话时光!感叹我家兔子不知是大了,还是我学了心理学对他的影响,他不表达我对他学*要求严格、批评过于严厉,下一步我怎么对他解释说妈妈刚才为什么这样对你呢?我们之间怎么通过一次次语言碰撞消解误会呢?兔子有时候真的是很会表达自己的感受,突然砰出来一些词,令我惊讶良久。

  之前兔子爸爸总说男孩子哭哭啼啼干啥,我总跟孩子说,你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不说出来妈妈、老师、同学怎么知道你想什么,别人怎么帮助你呢?

  要想孩子长大了在各种关系里表达自如、游刃有余,小的时候反复练*,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很重要。

  3.什么是真爱?

  作者的回答是:发现自己完全可以掌控生活、照顾自己、不需要依赖任何人而让自己快乐和满足的时候,却突然爱上了他。

  真爱的意义在于,它是生命中难能可贵的一种激励个体和两人关系成长的美好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在困难和停滞不前时,给予你充足的信任和支持。

  拥有这样的关系,人们会有勇气直面曾经逃避的很多问题,变得更勇敢和强大。好的感情,是在相互支持和鼓励下不断成长。

  4.要面包还是要爱情?

  很多人纠结于到底是要找个经济条件好的还是找个感情基础好的人?

  生活的智慧在于*衡。作者一针见血地说出了比较实际的答案:爱情和面包,你可以偏向任何一方面,但是不要失去补偿或提升另外一方面的可能性。

  5.你常用惩罚式的激励吗?

  有的老婆总当老公面说,自己的某位工作伙伴,多么成熟、上进和优秀。

  有的老师和家长,也用打骂孩子的方式惩罚孩子。

  这些都是典型的惩罚式鼓励。看似想帮助对方改掉毛病,实则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本该用积极的沟通方式,可我们大多*惯用抱怨、指责、发泄、质疑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很多人成年后,因缺少正确模仿对象,便身不由己将自己痛恨的惩罚式方式照搬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对待恋人以为只有让对方足够害怕、足够有压力,对方才变好。遗憾的是,孩子无法选择父母,但恋人可以选择离开。

  当你和伴侣发生矛盾时,你要思考:对方怎么样改变能让你感到满意?如果有人要让你做出这样的改变,激励你的最好方式是什么?他改变后会带来怎么样的回报?当你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正面积极地和对方沟通后,相信你们的关系越来越和谐。

  6.共情很重要

  对方有了情绪,先关心情绪后关心事情,《正面管教》中提到当人的情绪来临时,人是属于动物脑和原始脑的状态,你讲什么大道理都听不进去,先关注对方的情绪,只有情绪调试的差不多了,他才听的进去你在说什么道理。

  从现在开始,面对伴侣时关注对方所表露的情绪信息,少一些分析,多一些感受。让人感到“被重视”、“被理解”的方式只有共情。

  亲密关系的相处之道:是把人视为情感的动物。

  与自己对话

  人一生最重要的关系不是亲密关系、不是亲子关系,而是与自我的关系。

  1.创造独立自我

  你要始终将自我成长作为亲密关系中的核心目标。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环境里,稳固的关系不是靠死守,而是持续学*与适应,才是情感关系中的真正自由。

  *NLP大师李中莹说过,你自己独立了,把自己过好了,你才有可能在婚姻关系里过的好。

  人的独立很重要。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经济能力,你才能掌控自己的世界,不被别人委屈求全地牵着鼻子走。

  2.没有对的人,只有对的关系。

  如果一段关系不仅没有带来成长和进步,反而让彼此的性格和相处模式变的很不健康,那么无论两个人看起来多么匹配,都注定是一场失败。

  3.善解人意是怎么做到的?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难以理解别人,是因为我们过于注重找到那些我们熟悉、认同的观点、角度、想法和认识,而忽略了在每一个灵魂深处,情感的共鸣才是最亲密的、最真挚的体验。

  当我们真正想去了解对方心思时,如关注他做这件事情的价值和意义,关注这件事情背后潜藏着的动机和渴望,不只是关注对错,会更容易走*对方内心。

  4.怎么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往往有太多的顾虑和担心,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眼前很多问题阻碍了我们看清自己的方向。

  这时,你可以好好想想如下两个问题:

  明年这个时候,你会是怎么样的?

  快进到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回头看看今天会觉得怎么样?

  这样的问题,可以让我们暂时绕过眼前的障碍,去站在终点考虑我们希望怎么样出发。

  5.如何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作者不认为人的性格只有两面,他认为和不同人在一起,在不同情况下,会需要不同的表现。若你发现只有两种表现,要不张扬,要不沉默,这或许是你的人际能力很有限。

  生活中要应对的情况和关系很复杂,我们为了适应这种复杂性,也该发展出完善和多样化的社会性格。你应该看到每个人为了被群体所接纳,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自己的某些个性。

  与父母和解

  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成绩和行为规范,甚少关注孩子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更谈不上发现孩子的独特闪光之处。

  1.缺爱的孩子懂事早。

  很多父母一味要求孩子懂事,如顺从、安静、专注于学*、积极完成父母指定的家务,遇到事情主动安抚和压抑自己情绪,不给父母增添任何情感负担,不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

  这些“懂事”的期待像一个个黑洞,孩子不停地揣摩父母期待的懂事标准是什么,试图让大人满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快乐。

  很多孩子年少时*惯了顺从父母的意志,对于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感到茫然,在事业和婚恋关键选择中,背离了自己内在真实感受满足父母期待,最终付出了高昂的人生代价。

  孩子,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父母,你需要他们的爱呢?你希望他们以怎么样的方式爱你呢?当你不再羞于向他人提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时,也开始了前所未有无限的可能。

  如一个人成长中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没有表达的环境,那么愤怒的情绪可能是被压抑最多的,我们可能会因为这种压抑带来的侵犯感而感到更大的愤怒。

  小时候长期被压抑,还有种可能就是成年后我们因害怕伤害对方,而用回避、沉默、逃避、疏远以及终止关系来表达愤怒。

  父母多和孩子正面积极沟通,多关心孩子飞的累不累,而不是只关心孩子飞的高不高,不能只摆出一副家长说教的高高在上的姿态。*等、耐心、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2.如何与父母和解?

  很多人纠结于小的时候父母不理解我们,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内心伤害。我们可曾想过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父母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呢?他们的原生态家庭或许比我们现在的家庭状况更糟糕。他们也许是更可怜的一群受害者。

  当然也不是要我们完全忘记原生态家庭的创伤。也许有的事情真的不能完全放下。对某些家庭来说,成员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更合适。

  最健康的家庭关系,未必是最亲*和甜蜜的。若你通过思考、沟通、协商,与父母保持适度的距离,让不同的个性、观念、生活方式的人感到*衡与舒适,同时支持彼此成长,这就是最好的家庭状态。

  各种纠结的亲密关系假象,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快乐。人的疾病七成是情绪导致的。你的身体状况直接反映了你的人际关系状况。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这个永恒的.话题:健康与快乐。

  从此刻开始,让我们改变过去局限的思维,采取积极的视角和开放的态度,重新开启与恋人、自我、父母高质量的和谐共处模式。

  20xx年,愿有缘的朋友们,关系融和,岁月静好,浅笑安然!

  东湖梅园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2

  在无意间带着好奇开始看这本书,借由书中部分的感悟处理了自己身上的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又在很巧的情况下得到了书币得以草草的读完了后半部分。遇见《亲密关系》也是很有缘分的事!

  亲密关系会经历哪些阶段?作者说,是从一开始的美好,到带有不实华彩的月晕,到现实与心理层面的幻灭,到发觉问题本质的自省,最后到得到醍醐灌顶的启示。

  伴侣是什么?我曾以为伴侣是满足我心里最深刻最需要的需求的对象。作者适当肯定了我的想法,并且还有更深一层的指引。

  伴侣是镜子,是能反映我自己内心中曾经受过痛苦的“照妖镜”。在与伴侣交往过程中必然会经历控制,权利斗争等等的不愉快,而这些问题想来根本不是伴侣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伴侣只是像镜子把问题揭露出来了。能想到这点的话,首先应该感谢伴侣,因为是这样才有了一次正面面对曾经苦痛的机会;然后就是爱你的伴侣,爱这个在紧张关系中的“敌人”:因为她是镜子,她就是你,你的苦痛往往也是她的苦痛,努力爱她其实就是爱自己,直面内心的爱她就是在深入地为自己疗伤啊!

  伴侣是导师,是引导我通向自省的导师。和处理亲密关系一样,一些时候我们也容易落入像“受害者监牢”一样的怪圈,觉得哪里都不是出口,怎么做问题都得不到解决。这时最好的办法可能是超脱问题本身,跳出去往圈里看,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跳出去了以后,很可能会发现,自己才是问题的根源,不断的怀疑会吞噬自己。如同在幻灭一章里也提到的,人必须要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能力的有限,接受自己在一些方面的“不行“,勇敢的面对自己,面对你的伴侣,才有可能推动亲密关系往下一步推进。另外这种时候,更需要坚定决心,要相信爱可以融化问题的冰川。

  对待亲密关系,爱和沟通永远是最好的粘合剂。两个爱着的人,都敞开心扉,坦露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是没有什么坎过不去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到爱着自己的人,或者说如何判断身边的这个人是深爱自己的?因为如果不能确定这一点,“爱“这个前提不能满足,就不会有沟通的*台,又何谈真实地面对自己、解决问题、处理好亲密关系、以及抚*曾经的痛苦呢?

  这正是我觉得这本书有一点点瑕疵的地方:它讨论了亲密关系的过程,以及介绍了处理好亲密关系的指南,却没有讲怎么去建立起一个健康的亲密关系,或者说怎么在途中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能带你走向自己内心的伴侣。作者也曾提到,爱指引着他对前女友做最好的选择就是分手,但这方面的描述还是太抽象了。能找到对的人,后边的一切才有可能发生吧。

  当然,这不影响它是一剂非常深入地指导我如何对待、处理亲密关系的良药,是我在感情世界涉世未深的时候提前给我打了的一个预防针。如序里所说,这是一本不能只读一遍的书。不出意外的话,以后我会买一本放在床头,时不常的和我的伴侣探讨。当然的当然,是先要找到那个愿意深读这本书的.人啦!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3

  亲密关系是一种完美设计:在亲密关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重要的部分,即使是令人不悦的冲突与不适的情境。

  当你继续在感情中成长时,你也开始懂得欣赏你跟伴侣之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

  当你拒绝接受不悦与不适时,你也不再看见这些事物所能带来的启示,也将使你无法看清正在发生的事物。

  绝对的爱是无条件的:通常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是由于伴侣的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和情势无关,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找的爱。

  伴侣的目的:如同上述所说的,你的伴侣不是你的爱与幸福的来源。满足你的期待与使你不开心不是他们的职责。

  但你的伴侣的确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了三个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面对情感上的成熟与唤醒真实自我的时候。

  这时你的伴侣将会依所需而扮演这三种角色之一:

  一面镜子,让你看见引发你关注的不舒服感;

  一名老师,在你探寻真实自我的时候,激励与启发你;

  一名“玩伴”,开启并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4

  前面一些章节的内容里,我们谈到过,很多人在人生的很多时刻,都是被家人或是其他人安排好了的,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过着世俗意义上看起来很美好、自己却根本不喜欢的生活。因为害怕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得不到他们的爱,会令他们伤心,同时也会生出满满的罪恶感。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顺从,他们一辈子都在不断地牺牲,希望能治好自己的罪恶感。如果到了亲密关系中,又会内省自己的付出有多少是真心的,有多少是出自义务感,会质问自己到底有没有真正地做过自己,其实这些行为的表现只不过是在原生家庭时期做出牺牲的翻版。

  刚刚阅读完了《亲密关系》中的相关内容:诚实地面对自己。我们每个人通过内省可以了解到,我们一生做出的牺牲,都是为了埋伏在我们心中的坏人而做补偿。我们心中的折磨者会让我们心中的牺牲者奋斗不懈,即便已经很累,不愿再做牺牲,但它也让我们专注在赎罪上,不然就得不到宽恕。作者在本章中告诉了我们,通常牺牲以三种方式来危害我们的亲密关系。第一,会觉得自己是被迫牺牲,感到愤恨,又转变成对伴侣的排斥。第二种会做出完全相反的极端行为,放纵自己做出令对方难以接受的行为。第三是末日的征兆,会很想一走了之,以免会发疯。如果觉得自己是在牺牲的话,就无法接受,这样的动机完全是为了缓和及补偿心中无尽的罪恶感。

  真心地付出不会让人觉得心力交瘁,不会因为得不到而愤愤不*,也不是为了偿还罪恶感而付出。如果是听从自己的心在做事,这份动机是为了爱或为了了解爱,那么就只会注重付出的过程,并且了解只有在真心付出的时候,才会用开放的心去接受。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觉以及负起全责,如果能为自己的生活百分百负责的话,就会了解,牺牲者的角色其实是自己选择的。如作者指出,如果我们能用安全觉知来处理负面情绪,那么情绪很快会变成能量,如果我们能用完全觉知来看待充满了爱、喜悦或祥和的感觉,那么我们心中的爱、祥和或喜悦就会增长,这些美好的感觉,会增强到我们所能承受的极限。

  只要我们诚实地去面对自己的心,内心有意愿、有决心想要改变,摆脱内心的那些“牺牲者”、“折磨者”,或是“坏人”的影响,对伴侣付出我们真正想要去付出的东西,没有任何负担地从心而为,那么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就不会那么的累,真心的付出也能让我们真正地了解自己,和伴侣的关系也会得到很好地发展。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5

  本书探讨了所谓几种人格的可能形成原因以及优劣,以及如何扬长避短……

  这是个前所未有的跃进时代,信息以网络为载体,源源不断地输入我们。我们负载不过来。千百年的教育让我们给别人一副好看的样子。然而给与我们自己却是最陌生的样子。我们对于爱人,亲人,孩子,似乎都*惯了用问责表达期待,用谩骂表达鼓舞,用不语只做表达关心。我们5000年的灿烂文化,我们的文字,语言,到了亲密关系里,好像不能有褒义词。贬义词大行其道,且自认为表达的是相反的意思。我们被这样对待,我们这样对待别人。我们的心理大多是有问题的,我们没有学会如何处理一段关系。不单单是对他人,更甚是自己。

  心理学,心理咨询,并非是让心理咨询师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在他面前把自己的心扒开,让自己明白自己想怎么做。重点不是应该而是愿。

  后半部分大约讲的是人应该有自治能力,所谓的自治应该就是自洽。人格独立,内心富足。不依赖他人。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王阳明那一句——此心圆满,不假外求。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6

  一、前言

  最*重读了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这本书我去年读过一遍,但是去年看完之后没有任何的输出,所以里面的理念很快就忘了。

  这次重读,是仔仔细细地读,不图快,读的过程中有很多启发和体悟。当然,这次会让自己做一些输出和整理。一方面是帮自己梳理知识框架,把书中内容融合到自己的认知体系里。另外一方面也是想分享一些观点和看法,希望能给更多人带来一些启示。

  二、启示

  启示一:掌握人际关系密码

  《亲密关系》这本书我很久之前就听过,但是一直满足于听樊登讲书,自己没有去看。但当我真的打开这本书看到张德芬写的序的时候,还是很受震撼,后悔没有早点翻开这本书。

  张德芬在里面提到:亲密关系不只限于男女关系,只要双方亲密到一定程度,向对方敞开到一定程度,家人、同事、朋友、同学,都可以算是亲密关系。只是男女关系是里面张力最强、能量最大,所以也是冲突最大、最令人心碎的。

  所以,学*处理亲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学*处理人际关系。和我们关系比较紧密的人,或多或少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影响。如果关系处理得好,能给彼此加分和赋能;如果关系处理得不好,便会给彼此带来减分和消耗。

  学*亲密关系,本质上也是在掌握人际关系的密码。不管你是单身还是有伴侣,都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因为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许多人际关系,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亲密关系的影子。

  启示二:认识你自己

  伴侣是镜子、是导师、是伙伴。

  伴侣是你的一面镜子,通过亲密关系,我们能够发现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伤痛。

  伴侣是你的一位导师,通过亲密关系,能够引导你去治愈内心深处的伤痛,并且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伴侣是你的一位伙伴,你们可以一起去探索这个世界,一起去做一些事情。

  伴侣是来帮助你认识你自己,却不是来为你的幸福负全责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可能会对伴侣还有过高的期望。期望越高,失望越深,期望往往是通往地狱的深渊。把对方逼得太紧,这就好像对方身上有一把让我们幸福的钥匙,却胆敢不给我们。

  所以,期望低一点,给对方多点空间,让ta做自己。同时也要明白,自己要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而不是靠别人来给予我们幸福,为我们的幸福负责。

  启示三:亲密关系的背后不是浪漫,而是需求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里说过:每个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种东西,一种是归属感,一种是价值感。

  童年未得到的满足,我们以为他已经消失不见,而选择忽视了,其实它一直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当我们遇到伴侣,开始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我们会变得非常兴奋,甚至几天几夜睡不着觉,依然精力充沛。

  但如果把这个问题深究下去,就会发现这种兴奋无非有两种原因:

  第一,两个人的边界暂时被打破,有生以来第一次能够拥有和分享另一个人的人生。

  第二,觉得自己的需求即将被满足,尽管这可能是在潜意识里的。

  但是,两个人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灵魂装在不同的肉体,不可能真的合二为一。所以在之后的相处中,如果管理不好自己的期望,不懂得包容和磨合,也不肯去反思和学*,那么这种亲密关系很快就会经营不下去。刚开始的浪漫,会消磨的毫无痕迹,而取而代之的是乏力、无味、以及激情消退后的倦怠。

  启示四:自先成稳,而后爱人。

  爱人先爱己。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是没办法真正爱别人的。因为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内心是缺乏爱。自己没有的东西,又怎么能给别人呢?

  自己是自己的第一爱人。对自己的爱,本自具足。这样更容易激发自己的内在力量,不会对伴侣怀有过高的期望,更容易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这里要澄清一下,一个越爱自己的人,不是对别人漠不关心,也不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是更善于和别人相处,更善于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三、总结

  亲密关系,不只限于男女关系,学*它,能够让我们掌握人际关系的密码。

  伴侣是来帮助你认识自己的。

  自先沉稳而后爱人,对伴侣降低期待,自己是自己的第一爱人。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合集5篇(扩展2)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菁华5篇)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

  本书探讨了所谓几种人格的可能形成原因以及优劣,以及如何扬长避短……

  这是个前所未有的跃进时代,信息以网络为载体,源源不断地输入我们。我们负载不过来。千百年的教育让我们给别人一副好看的样子。然而给与我们自己却是最陌生的样子。 我们对于爱人,亲人,孩子,似乎都*惯了用问责表达期待,用谩骂表达鼓舞,用不语只做表达关心。 我们5000年的灿烂文化,我们的文字,语言,到了亲密关系里,好像不能有褒义词。贬义词大行其道,且自认为表达的是相反的意思。我们被这样对待,我们这样对待别人。我们的心理大多是有问题的,我们没有学会如何处理一段关系。不单单是对他人,更甚是自己。

  心理学,心理咨询,并非是让心理咨询师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在他面前把自己的心扒开,让自己明白自己想怎么做。重点不是应该而是愿。

  后半部分大约讲的是人应该有自治能力,所谓的自治应该就是自洽。人格独立,内心富足。不依赖他人。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王阳明那一句——此心圆满,不假外求。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2

  我们渴望建立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获得自己向往的幸福?值得我们思考和学*。

  我们当然可以把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挫折、苦难、伤痛归结于外因或他人,可是这样往往是于事无补的,我们还是得不到我们向往的幸福,伤痛依旧无法痊愈。

  就让这本书带我们一起来了解“亲密关系”的本质。

  根据动机理论,人们的行为都是在其动机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某种需求。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他人的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或其他。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一切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了解这些行为的动机能够更好的看清我们自己的“需求”,看清自己。(批判性思维)

  当我们遇到这样一个人,仿佛找到了那根丢失的肋骨,瞬间圆满了。为了吸引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假装自己有那些需要那个人来弥补的特质。比如说你想找一个自信的人作为伴侣,那么你就会认为一个自信的人是不会喜欢一个特别自卑的人,所以你在这个自信的人面前,就会尽量地去表现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我们需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有需求就会提出要求,想把他们变成我们喜欢的样子。然而不管我们多努力地运用暗示或明说的道理,试着让伴侣“变得更好”,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们行为背后的需求,并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爱。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深处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也能让你学*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

  如果我们执着于期望和要求,那么,我们寻觅真爱的任务注定会失败。你终究会发现,你的需求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

  我们都应该思考,为什么会感到失望和愤恨,是什么没有被满足,而这些都是一定要被满足的吗?有没有别的办法。

  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着某种情绪的伤痛。就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相互指责。

  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却纵容自己任意发怒,这将会导致两人的感情渐行渐远。

  从表面上看,争执的双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对的立场,但事实上,所有的争执都起源双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觉彼此的问题,他们就能化争吵为理解。(觉察他人)

  绝大多数的亲密关系都会让人有些失败的感觉。如果你把伴侣当作满足你个人需求的工具,那你很快就会觉得要不是自己选错了人,要不就是爱的火花已经熄灭。

  但如果你把亲密关系当作学*无条件的爱的途径,那么你的决心能让你渡过难关,体验更美好的快乐和亲密。而这个阶段中,潜意识中的陷阱无数,而你的努力好像都是白费。而要突破这些看似固若金汤的障碍,我们必须学会“穿墙而过”的艺术。(内醒,觉察自己)

  内省通常被看作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你觉得伴侣不再像从前那么迷人了。你已经*惯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来对待彼此及处理不断浮现的老问题。

  在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让你满足,你可能会感到难以捉摸的倦怠感,无聊,过度的幻象,上瘾的行为变本加厉等,而且还觉得自己不管做什么都不能改变现状。这些无形的墙,让你痛苦万分。

  如果你现在或将来身处此种情形,你必须非常谨慎地选择回应的方式。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但我们可以选择“穿越”障碍那么如何“穿墙而出”?

  在亲密关系中,有很多的“墙壁”包围着我们,要如何才能“穿墙”呢?如何走出受害者的监牢呢?虽说亲密关系是没有公式的,但还是有一些原则是共通的:

  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你必须得突破自己的认知,先得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

  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就是当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不仅仅解决的是洗碗或电费的问题,而是你内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问题。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负责。婚姻生活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是你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内心,调整自己的状态,然后了解自己内心的这个缺口就能解决的事情,不要去怪罪别人。

  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就是能够问出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发现亲密关系当中到底有什么问题。找到这个问题,我们就更加接*自由。

  6、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就是一切的东西,只要你用爱来对待,用爱的方法来解决它,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3

  寻求亲密关系的路会很苦,很难。可是当人们在寻求过程中小有收获的时候,简直会得意忘形。然而,好景不长:一次又一次的权力斗争会彻底击垮改变的信心,再一次陷入绝望的境地。

  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总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使人重又燃起对亲密关系的好奇心。于是,连续三天、多次听樊登老师的领读,12遍,一字一句,深深领会,慢慢觉知。并且,再一次拿起《亲密关系》这本书,一口气看完。

  “跟我来吧,把昨日忘掉。走出你的心,向外跨一大步。”——哈特

  亲密关系经历月晕现象——幻灭——内省——启示,到达新的起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每一个阶段,最后才能体验到真正的亲密关系,但事实上,亲密关系之旅可能随时来个大转弯,跃入完全不同的知觉层次,而让人直达终点。

  而我的看法和感触是:幻灭、内省、启示经常往返于你的感受当中。有时让你兴奋,有时又使你沮丧甚至绝望。让你以为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一句话、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把好不容易有所改善的亲密关系,瞬间打回原形。

  学*的路当然曲折,且布满荆棘。我们必须努力克服时不时都来骚扰的“沮丧”和“绝望”,用爱填满内心的空虚与无助。“人必须不断地从错误中学*,才能进入天堂。”今天,跨过内省与启示阶段的很多原理与案例,先把作者写在书籍末尾的短诗送给大家。

  因为每次听到末尾,都会两眼含泪默下决心:带上爱,向未来。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4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自从接到市局开展“全民阅读”的活动通知以后,我就把以前因一时兴起购买之后搁置在柜子里沉睡的书籍又翻了出来,其中有一本书叫做《假性亲密关系》,很惭愧的是当初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我只看了一小部分,正好借此次读书机会,我成功地看完了整本书的内容。这是心理咨询师史秀雄老师的代表作,在书中,融合了史秀雄老师关于心理咨询的科学视角和大量的一手案例,揭开假性亲密关系的神秘面纱,洞察自我关系疏离的成因,及背后原生家庭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提升自我认知,让自己身处的亲密关系网络变得更加健康和稳固。

  看完这本书,我感触很深,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身处亲密关系的网络中,却鲜有人知道,亲密也是有假象的。如果说亲密关系如同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那么假性亲密关系就是亲密关系中的雾霾。假亲密,让越来越多的伴侣、家人、朋友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要打破这种无形的壁垒,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认真的活着,认真的活着是一种价值观念,是把轻重、主次想清楚后做出的一系列选择,是把人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从而让自己过得充实和满足;认真的活着是让自己经常在回顾过去的时候,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变化,让自我内心变得更加成熟;认真的活着是为了让自己学会自我调整,遵从思想、内心和情感,避免自己在一个浮躁的环境中随波逐流,以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长。然后要认真对待亲密关系问题,不能因为环境、原生家庭、自我以及一些不完美的成长经历,*惯的在不完美中得过且过。认真地思考亲密关系,能帮助我们看清自己想要什么、什么事是最重要的。比如说在生活中,我们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与伴侣、家人、朋友产生意见分歧,从而发生争执甚至大动肝火,可是事后待我们冷静下来之后又会发现这样的争吵实际上对事情的解决毫无用处,但是如果我们明白亲密关系的本质,能正确对待对待亲密关系,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纷繁而又多彩的世界里,有很多事物让我们分心,但同时也有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思考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成长,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学会爱自己,爱别人,战胜“爱无能”。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5

  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这本书深度剖析了亲密关系的发展进程,每个阶段产生的原因,色彩,要素,发展方向,解决办法。亲密关系中任何一方在不同阶段所做出的不同反应,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及其行为背后的信念。而书中关于灵魂关系的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让我产生了想去尝试的勇气和想体验一下它的美好的意愿。

  我们大多数人想要的亲密关系不仅是慰藉与陪伴,更需要的是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能激发我们的人生意义与方向并在我们受到考验时,给与我们帮助的灵魂关系,也就是无条件的爱。而书中最终的定义是这种灵魂关系还要不仅限于两个人,还要推及到整个世界。因为,你可以感受到灵魂的指引,与每个人的相遇都会成为神圣的邂逅。

  然而这条路上充满了艰险,荆棘,痛苦,愤怒,陷阱等等,很多人最终也无法到达。

  第一阶段:月晕现象

  我们的情感之旅从开始的互相吸引,发展出浪漫的火花到坠入情网,是来自人类“爱与被爱”的基本需求。我们以为每个人“恋爱”的原因都不相同,其实根源都是情绪上的需求。(我们生活中的所作所为,绝大部分也都是为了让某些需求得到满足。)我们每个人都是制造梦想的机器。我们的梦中情人便是用这个机器积累的,根据我们从小到大的需求想象出来的(梦中情人)。然而,当我们发现找不到一个百分之百一致的梦中情人时,我们会挑一个相似的,然后开始我们的改造计划。这时通往地狱之路的门就打开了。虽然有点儿危言耸听,但是回想一下我们的婚姻,哪一个不是按照这种方式一路走来的呢。

  起初,我们会发展出让我们觉得自己很特别的素质,来吸引并找到能弥补自己不足的那个他,进入亲密关系。然而当月晕过后,光环褪去,我们就会发现对方具有的那些刺眼的达不到我们要求的缺点,夹在你和他之间。我们会努力,撒娇,道歉,全身心的想要重新塑造对方。而这些期望必然会变成失望,压力,愤恨。因为任何控制、改造都必然失败。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利用:想象力、意向和直觉(灵魂)来帮助我们放弃需求。我们原本被需求填满的空间会被我们的爱填满。在亲密关系的月晕中心存在着真爱之光,这才是人和人吸引的真正原因。

  第二阶段:幻灭

  特点:时间可能甚长。幻灭是灵魂给我们的礼物,让我从向外寻求快乐的错误思想中跳脱出来,从而改变方向“向内”。

  因需求未被满足,而产生控制,因控制失败而产生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力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逐。权力斗争可以掩盖我们的沮丧,带给我们争吵的力量,显示我们的强大。我们的信念(自我局限性)来自我们过去的创伤,它束缚着我们,使我们宁可承受痛苦,也不想去面对心碎或冲破自己的信念。因为你的伴侣会深深潜入你的领域,你们发现你和他都没有那么迷人。权力之争就会伴随着愤怒。愤怒可以麻痹心中的痛,也可以让对方有愤怒感。然而愤怒的表达方式,并不只是攻击,还包括情绪抽离和被动攻击。如何拯救我们的幻灭呢?那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愤怒负责,要发掘埋藏在更深处的*静和充满爱的感觉(爱意)。它是一种心灵的召唤—不自觉地欲望。如果我们愿意选择,并跟随它的指引,就能帮助我们提升并超脱痛苦,否则只能继续与痛苦长期作战,直到感觉麻痹。我们可以领会,亲密关系的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们的意愿如果是放下立场,是互相成就,就不会有争执。参照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但是执行这些问题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向真理臣服,才能得到灵魂的指导。会让你察觉你内心的深层的痛苦;让你学会去爱、去欣赏并感激伴侣,而不是用期望去束缚。否则,我们只能在痛苦中煎熬,并发展为报复。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把爱摆在执着之上,会让沟通更加亲*。

  第三阶段:内省

  要素:丑陋的、最难的、陷阱最多的、与其它阶段有所区别的它是亲密关系的精神生命的起点。

  如果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的定义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每个人一半,那么即使我们付出100%的努力,实际的结果却只有50%,这样是不够的。因为你看到的一切都是你内心的投射,你会发现伴侣只付出50%,你们都会坚持付出了自己的一半,而继续指责对方。我们就会无力的选择自我放逐。这也是一个清晰的指标,我们的内省过程已经过半了。其实亲密关系是一个疗愈自己的机会,我们把它当作学*无条件的爱时,你的决心就让你度过“不可能的难关”。这个难关就是“受害者监牢”。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是这个监牢的全部成员。无论你在扮演哪个角色,都证明你身在牢笼中,只会让问题恶化。而想要穿墙而出,只需要一个选择,是两难之路的另一条路,也就是如果你真的想要真理,真理就会自己找上门。

  受害者监牢中的陷阱:左右为难,对家庭死忠,(真正的爱是可以自由地顺从你的心来做事)牺牲,依附关系。

  内省阶段的一大发现是我们所做出的许多行为都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罪恶感,暴露出牺牲的心态。牺牲会招致放纵,而双方都会觉得自己是牺牲者。牺牲危害亲密关系的三种方式:被迫牺牲,感到愤恨;为了摆脱牺牲做出极端行为;末日的征兆,心力交瘁。想要画上句号的方式就是为自己的生活百分百的负责,面对心中的折磨者和坏人,重新找到自己的灵魂。牺牲的动机就是依附情结,往往来源于儿童时期与家人的关系。

  阴影人物是一个具备你自身最糟糕特质的人,是你拒绝承认自己拥有的特质,你甚至会完全否认有这些特质的存在。攻击别人的缺点,正是潜意识里攻击自己的缺点,因为这是我们内心的投射。你必须接受挑战,接受自己的阴暗面,才能更爱自己,不再攻击伴侣的缺点,把他看作是你的镜像。

  亲密关系如果想要到达灵魂关系最重要的是启示。特点:随时、不易察觉、神奇。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产生:1、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推动以及你的成;2、神迹出现的时刻;3;自己选择的力量。

  当你借助启示的力量,你就发现墙外的生活无限宽广。拥抱爱人就像拥抱自己一样。

  第四个阶段:灵魂关系

  你的伴侣是你的良师,而那呼唤你的声音,就是在要求你去学*无条件的爱,然后去爱全人类。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合集5篇(扩展3)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菁华6篇)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

  日暮,夕阳,枯荷,细水,僻静之美。

  你渴望良好的亲密关系,好像越努力、越使劲,可不知怎的你们之间关系好像反而更疏远和冷淡了?

  你渴望扩大交际圈,让生活更有趣,但面对陌生人群,你不知道如何相处?

  你渴望与父母走*,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观念,让你失去耐心,烦躁不已?

  在这本《假性亲密关系》里,作者史秀雄探讨了与恋人、自己、父母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假性亲密关系的形成原因,并结合作者自身经历和大量丰富案例,教读者如何走出困惑而无解的人生。

  20xx至20xx年,我买了很多心理学专业书籍和各心理学流派专家关于疗法的书籍,发现枯燥的心理学名词一般人真是难解。非专业人士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心理学的读书办法,就是读在心理学行业混迹10来年左右、积累了大量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丰富咨询案例的人士写的书籍,他们的书,是他们对心理学实践运用后的解读与体会,对于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来讲通俗易懂、有血有肉有料、货真价实,本书作者写的书就属于这一类。

  爱情的真相与假相

  1.如何与伴侣更亲密

  常有这样的事,女方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不要说了,这些问题说再多也没用,就这样吧。”

  这时男方可以说出自己内心感受:“你这样讲话让我觉得你在推远我,在嫌弃我。这样会让我很难过,让我感到很焦虑,所以我才一直追着你谈这个问题。”

  这样对话,可以让双方集中到情绪上来,观察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并分享给对方,然后询问对方的看法、感受、意图。当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双方情绪上时,发现女方的不耐烦和男方的追问都是想要保护关系不受伤害,最后我们得以站在同样的出发点继续对话。

  2.感情不争输赢

  常见错误现象,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所犯的错误就是为了争论对错输赢,掌握控制权,宁可牺牲亲密关系,因为我们*惯了以强制的方式使对方接受。国学大师曾仕强曾说,千万记住,家是讲情不是讲理的地方。

  其实我也有这种吵架时只关注到自己此刻情绪不爽要发泄出来的时候,甚至忘了吵架是为什么事要吵,现在通过看心理学书籍慢慢反思自己:此番吵架到底是为了达成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

  发自内心的协作与相互支持,只可能产生于良好的关系中。作者教我们,我们不确定有些话、有些事是否该表达和该做时,问问自己:“我这样说,对促进我们的关系有帮助吗?”

  3.亲密的我们为什么难以表达真实情绪?

  作者强调:情绪的表达方法和能力需要不断练*和培养。如一个家庭中父亲或母亲强势,常对自家男孩说,学会情绪表达是很女性化的表现,久而久之,男孩子不敢表达情绪,于是成年后在人际关系里缺乏相关技能。

  我儿子小名叫兔子,一年级,我经常听兔子说:

  “妈妈,我写作业你怎么对我这么严格?跟以前对我不一样了?”

  “妈妈,你这样批评我,现在到了吃饭的时候,虽然有好吃的鸡翅,可我的情绪不是太好,吃鸡翅的心情和胃口都没了?”

  ............

  我跟兔子说:“你知道吗?上次期中考试比你考得差很多的孩子,他们都在这次期末考试中赶上来了,我们要不要努力一些啊?”

  孩子说:“妈妈,你看我一片的片字都有点想不起来该怎么写了,妈妈你批评的对,我要加油努力了。”

  真可谓一次良好的母子对话时光!感叹我家兔子不知是大了,还是我学了心理学对他的影响,他不表达我对他学*要求严格、批评过于严厉,下一步我怎么对他解释说妈妈刚才为什么这样对你呢?我们之间怎么通过一次次语言碰撞消解误会呢?兔子有时候真的是很会表达自己的感受,突然砰出来一些词,令我惊讶良久。

  之前兔子爸爸总说男孩子哭哭啼啼干啥,我总跟孩子说,你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不说出来妈妈、老师、同学怎么知道你想什么,别人怎么帮助你呢?

  要想孩子长大了在各种关系里表达自如、游刃有余,小的时候反复练*,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很重要。

  3.什么是真爱?

  作者的回答是:发现自己完全可以掌控生活、照顾自己、不需要依赖任何人而让自己快乐和满足的时候,却突然爱上了他。

  真爱的意义在于,它是生命中难能可贵的一种激励个体和两人关系成长的美好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在困难和停滞不前时,给予你充足的信任和支持。

  拥有这样的关系,人们会有勇气直面曾经逃避的很多问题,变得更勇敢和强大。好的感情,是在相互支持和鼓励下不断成长。

  4.要面包还是要爱情?

  很多人纠结于到底是要找个经济条件好的还是找个感情基础好的人?

  生活的智慧在于*衡。作者一针见血地说出了比较实际的答案:爱情和面包,你可以偏向任何一方面,但是不要失去补偿或提升另外一方面的可能性。

  5.你常用惩罚式的激励吗?

  有的老婆总当老公面说,自己的某位工作伙伴,多么成熟、上进和优秀。

  有的老师和家长,也用打骂孩子的方式惩罚孩子。

  这些都是典型的惩罚式鼓励。看似想帮助对方改掉毛病,实则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本该用积极的沟通方式,可我们大多*惯用抱怨、指责、发泄、质疑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很多人成年后,因缺少正确模仿对象,便身不由己将自己痛恨的惩罚式方式照搬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对待恋人以为只有让对方足够害怕、足够有压力,对方才变好。遗憾的是,孩子无法选择父母,但恋人可以选择离开。

  当你和伴侣发生矛盾时,你要思考:对方怎么样改变能让你感到满意?如果有人要让你做出这样的改变,激励你的最好方式是什么?他改变后会带来怎么样的回报?当你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正面积极地和对方沟通后,相信你们的关系越来越和谐。

  6.共情很重要

  对方有了情绪,先关心情绪后关心事情,《正面管教》中提到当人的情绪来临时,人是属于动物脑和原始脑的状态,你讲什么大道理都听不进去,先关注对方的情绪,只有情绪调试的差不多了,他才听的进去你在说什么道理。

  从现在开始,面对伴侣时关注对方所表露的情绪信息,少一些分析,多一些感受。让人感到“被重视”、“被理解”的方式只有共情。

  亲密关系的相处之道:是把人视为情感的动物。

  与自己对话

  人一生最重要的关系不是亲密关系、不是亲子关系,而是与自我的关系。

  1.创造独立自我

  你要始终将自我成长作为亲密关系中的核心目标。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环境里,稳固的关系不是靠死守,而是持续学*与适应,才是情感关系中的真正自由。

  *NLP大师李中莹说过,你自己独立了,把自己过好了,你才有可能在婚姻关系里过的好。

  人的独立很重要。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经济能力,你才能掌控自己的世界,不被别人委屈求全地牵着鼻子走。

  2.没有对的人,只有对的关系。

  如果一段关系不仅没有带来成长和进步,反而让彼此的性格和相处模式变的很不健康,那么无论两个人看起来多么匹配,都注定是一场失败。

  3.善解人意是怎么做到的?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难以理解别人,是因为我们过于注重找到那些我们熟悉、认同的观点、角度、想法和认识,而忽略了在每一个灵魂深处,情感的共鸣才是最亲密的、最真挚的体验。

  当我们真正想去了解对方心思时,如关注他做这件事情的价值和意义,关注这件事情背后潜藏着的动机和渴望,不只是关注对错,会更容易走*对方内心。

  4.怎么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往往有太多的顾虑和担心,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眼前很多问题阻碍了我们看清自己的方向。

  这时,你可以好好想想如下两个问题:

  明年这个时候,你会是怎么样的?

  快进到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回头看看今天会觉得怎么样?

  这样的问题,可以让我们暂时绕过眼前的障碍,去站在终点考虑我们希望怎么样出发。

  5.如何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作者不认为人的性格只有两面,他认为和不同人在一起,在不同情况下,会需要不同的表现。若你发现只有两种表现,要不张扬,要不沉默,这或许是你的人际能力很有限。

  生活中要应对的情况和关系很复杂,我们为了适应这种复杂性,也该发展出完善和多样化的社会性格。你应该看到每个人为了被群体所接纳,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自己的某些个性。

  与父母和解

  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成绩和行为规范,甚少关注孩子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更谈不上发现孩子的独特闪光之处。

  1.缺爱的孩子懂事早。

  很多父母一味要求孩子懂事,如顺从、安静、专注于学*、积极完成父母指定的家务,遇到事情主动安抚和压抑自己情绪,不给父母增添任何情感负担,不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

  这些“懂事”的期待像一个个黑洞,孩子不停地揣摩父母期待的懂事标准是什么,试图让大人满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快乐。

  很多孩子年少时*惯了顺从父母的意志,对于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感到茫然,在事业和婚恋关键选择中,背离了自己内在真实感受满足父母期待,最终付出了高昂的人生代价。

  孩子,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父母,你需要他们的爱呢?你希望他们以怎么样的方式爱你呢?当你不再羞于向他人提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时,也开始了前所未有无限的可能。

  如一个人成长中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没有表达的环境,那么愤怒的情绪可能是被压抑最多的,我们可能会因为这种压抑带来的侵犯感而感到更大的愤怒。

  小时候长期被压抑,还有种可能就是成年后我们因害怕伤害对方,而用回避、沉默、逃避、疏远以及终止关系来表达愤怒。

  父母多和孩子正面积极沟通,多关心孩子飞的累不累,而不是只关心孩子飞的高不高,不能只摆出一副家长说教的高高在上的姿态。*等、耐心、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2.如何与父母和解?

  很多人纠结于小的时候父母不理解我们,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内心伤害。我们可曾想过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父母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呢?他们的原生态家庭或许比我们现在的家庭状况更糟糕。他们也许是更可怜的一群受害者。

  当然也不是要我们完全忘记原生态家庭的创伤。也许有的事情真的不能完全放下。对某些家庭来说,成员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更合适。

  最健康的家庭关系,未必是最亲*和甜蜜的。若你通过思考、沟通、协商,与父母保持适度的距离,让不同的个性、观念、生活方式的人感到*衡与舒适,同时支持彼此成长,这就是最好的家庭状态。

  各种纠结的亲密关系假象,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快乐。人的疾病七成是情绪导致的。你的身体状况直接反映了你的人际关系状况。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这个永恒的.话题:健康与快乐。

  从此刻开始,让我们改变过去局限的思维,采取积极的视角和开放的态度,重新开启与恋人、自我、父母高质量的和谐共处模式。

  20xx年,愿有缘的朋友们,关系融和,岁月静好,浅笑安然!

  东湖梅园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2

  在无意间带着好奇开始看这本书,借由书中部分的感悟处理了自己身上的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又在很巧的情况下得到了书币得以草草的读完了后半部分。遇见《亲密关系》也是很有缘分的事!

  亲密关系会经历哪些阶段?作者说,是从一开始的美好,到带有不实华彩的月晕,到现实与心理层面的幻灭,到发觉问题本质的自省,最后到得到醍醐灌顶的启示。

  伴侣是什么?我曾以为伴侣是满足我心里最深刻最需要的需求的对象。作者适当肯定了我的想法,并且还有更深一层的指引。

  伴侣是镜子,是能反映我自己内心中曾经受过痛苦的“照妖镜”。在与伴侣交往过程中必然会经历控制,权利斗争等等的不愉快,而这些问题想来根本不是伴侣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伴侣只是像镜子把问题揭露出来了。能想到这点的话,首先应该感谢伴侣,因为是这样才有了一次正面面对曾经苦痛的机会;然后就是爱你的伴侣,爱这个在紧张关系中的“敌人”:因为她是镜子,她就是你,你的苦痛往往也是她的苦痛,努力爱她其实就是爱自己,直面内心的爱她就是在深入地为自己疗伤啊!

  伴侣是导师,是引导我通向自省的导师。和处理亲密关系一样,一些时候我们也容易落入像“受害者监牢”一样的怪圈,觉得哪里都不是出口,怎么做问题都得不到解决。这时最好的办法可能是超脱问题本身,跳出去往圈里看,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跳出去了以后,很可能会发现,自己才是问题的根源,不断的怀疑会吞噬自己。如同在幻灭一章里也提到的,人必须要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能力的有限,接受自己在一些方面的“不行“,勇敢的面对自己,面对你的伴侣,才有可能推动亲密关系往下一步推进。另外这种时候,更需要坚定决心,要相信爱可以融化问题的冰川。

  对待亲密关系,爱和沟通永远是最好的粘合剂。两个爱着的人,都敞开心扉,坦露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是没有什么坎过不去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到爱着自己的人,或者说如何判断身边的这个人是深爱自己的?因为如果不能确定这一点,“爱“这个前提不能满足,就不会有沟通的*台,又何谈真实地面对自己、解决问题、处理好亲密关系、以及抚*曾经的痛苦呢?

  这正是我觉得这本书有一点点瑕疵的地方:它讨论了亲密关系的过程,以及介绍了处理好亲密关系的指南,却没有讲怎么去建立起一个健康的亲密关系,或者说怎么在途中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能带你走向自己内心的伴侣。作者也曾提到,爱指引着他对前女友做最好的选择就是分手,但这方面的描述还是太抽象了。能找到对的人,后边的一切才有可能发生吧。

  当然,这不影响它是一剂非常深入地指导我如何对待、处理亲密关系的良药,是我在感情世界涉世未深的时候提前给我打了的一个预防针。如序里所说,这是一本不能只读一遍的书。不出意外的话,以后我会买一本放在床头,时不常的和我的伴侣探讨。当然的当然,是先要找到那个愿意深读这本书的.人啦!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3

  亲密关系是一种完美设计:在亲密关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重要的部分,即使是令人不悦的冲突与不适的情境。

  当你继续在感情中成长时,你也开始懂得欣赏你跟伴侣之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

  当你拒绝接受不悦与不适时,你也不再看见这些事物所能带来的启示,也将使你无法看清正在发生的事物。

  绝对的爱是无条件的:通常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是由于伴侣的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和情势无关,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找的爱。

  伴侣的目的:如同上述所说的,你的伴侣不是你的爱与幸福的来源。满足你的期待与使你不开心不是他们的职责。

  但你的伴侣的确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了三个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面对情感上的成熟与唤醒真实自我的时候。

  这时你的伴侣将会依所需而扮演这三种角色之一:

  一面镜子,让你看见引发你关注的不舒服感;

  一名老师,在你探寻真实自我的时候,激励与启发你;

  一名“玩伴”,开启并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4

  前面一些章节的内容里,我们谈到过,很多人在人生的很多时刻,都是被家人或是其他人安排好了的,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过着世俗意义上看起来很美好、自己却根本不喜欢的生活。因为害怕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得不到他们的爱,会令他们伤心,同时也会生出满满的罪恶感。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顺从,他们一辈子都在不断地牺牲,希望能治好自己的罪恶感。如果到了亲密关系中,又会内省自己的付出有多少是真心的,有多少是出自义务感,会质问自己到底有没有真正地做过自己,其实这些行为的表现只不过是在原生家庭时期做出牺牲的翻版。

  刚刚阅读完了《亲密关系》中的相关内容:诚实地面对自己。我们每个人通过内省可以了解到,我们一生做出的牺牲,都是为了埋伏在我们心中的坏人而做补偿。我们心中的折磨者会让我们心中的牺牲者奋斗不懈,即便已经很累,不愿再做牺牲,但它也让我们专注在赎罪上,不然就得不到宽恕。作者在本章中告诉了我们,通常牺牲以三种方式来危害我们的亲密关系。第一,会觉得自己是被迫牺牲,感到愤恨,又转变成对伴侣的排斥。第二种会做出完全相反的极端行为,放纵自己做出令对方难以接受的行为。第三是末日的征兆,会很想一走了之,以免会发疯。如果觉得自己是在牺牲的话,就无法接受,这样的动机完全是为了缓和及补偿心中无尽的罪恶感。

  真心地付出不会让人觉得心力交瘁,不会因为得不到而愤愤不*,也不是为了偿还罪恶感而付出。如果是听从自己的心在做事,这份动机是为了爱或为了了解爱,那么就只会注重付出的过程,并且了解只有在真心付出的时候,才会用开放的心去接受。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觉以及负起全责,如果能为自己的生活百分百负责的话,就会了解,牺牲者的角色其实是自己选择的。如作者指出,如果我们能用安全觉知来处理负面情绪,那么情绪很快会变成能量,如果我们能用完全觉知来看待充满了爱、喜悦或祥和的感觉,那么我们心中的爱、祥和或喜悦就会增长,这些美好的感觉,会增强到我们所能承受的极限。

  只要我们诚实地去面对自己的心,内心有意愿、有决心想要改变,摆脱内心的那些“牺牲者”、“折磨者”,或是“坏人”的影响,对伴侣付出我们真正想要去付出的东西,没有任何负担地从心而为,那么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就不会那么的累,真心的付出也能让我们真正地了解自己,和伴侣的关系也会得到很好地发展。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5

  本书探讨了所谓几种人格的可能形成原因以及优劣,以及如何扬长避短……

  这是个前所未有的跃进时代,信息以网络为载体,源源不断地输入我们。我们负载不过来。千百年的教育让我们给别人一副好看的样子。然而给与我们自己却是最陌生的样子。我们对于爱人,亲人,孩子,似乎都*惯了用问责表达期待,用谩骂表达鼓舞,用不语只做表达关心。我们5000年的灿烂文化,我们的文字,语言,到了亲密关系里,好像不能有褒义词。贬义词大行其道,且自认为表达的是相反的意思。我们被这样对待,我们这样对待别人。我们的心理大多是有问题的,我们没有学会如何处理一段关系。不单单是对他人,更甚是自己。

  心理学,心理咨询,并非是让心理咨询师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在他面前把自己的心扒开,让自己明白自己想怎么做。重点不是应该而是愿。

  后半部分大约讲的是人应该有自治能力,所谓的自治应该就是自洽。人格独立,内心富足。不依赖他人。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王阳明那一句——此心圆满,不假外求。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6

  一、前言

  最*重读了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这本书我去年读过一遍,但是去年看完之后没有任何的输出,所以里面的理念很快就忘了。

  这次重读,是仔仔细细地读,不图快,读的过程中有很多启发和体悟。当然,这次会让自己做一些输出和整理。一方面是帮自己梳理知识框架,把书中内容融合到自己的认知体系里。另外一方面也是想分享一些观点和看法,希望能给更多人带来一些启示。

  二、启示

  启示一:掌握人际关系密码

  《亲密关系》这本书我很久之前就听过,但是一直满足于听樊登讲书,自己没有去看。但当我真的打开这本书看到张德芬写的序的时候,还是很受震撼,后悔没有早点翻开这本书。

  张德芬在里面提到:亲密关系不只限于男女关系,只要双方亲密到一定程度,向对方敞开到一定程度,家人、同事、朋友、同学,都可以算是亲密关系。只是男女关系是里面张力最强、能量最大,所以也是冲突最大、最令人心碎的。

  所以,学*处理亲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学*处理人际关系。和我们关系比较紧密的人,或多或少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影响。如果关系处理得好,能给彼此加分和赋能;如果关系处理得不好,便会给彼此带来减分和消耗。

  学*亲密关系,本质上也是在掌握人际关系的密码。不管你是单身还是有伴侣,都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因为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许多人际关系,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亲密关系的影子。

  启示二:认识你自己

  伴侣是镜子、是导师、是伙伴。

  伴侣是你的一面镜子,通过亲密关系,我们能够发现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伤痛。

  伴侣是你的一位导师,通过亲密关系,能够引导你去治愈内心深处的伤痛,并且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伴侣是你的一位伙伴,你们可以一起去探索这个世界,一起去做一些事情。

  伴侣是来帮助你认识你自己,却不是来为你的幸福负全责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可能会对伴侣还有过高的期望。期望越高,失望越深,期望往往是通往地狱的深渊。把对方逼得太紧,这就好像对方身上有一把让我们幸福的钥匙,却胆敢不给我们。

  所以,期望低一点,给对方多点空间,让ta做自己。同时也要明白,自己要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而不是靠别人来给予我们幸福,为我们的幸福负责。

  启示三:亲密关系的背后不是浪漫,而是需求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里说过:每个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种东西,一种是归属感,一种是价值感。

  童年未得到的满足,我们以为他已经消失不见,而选择忽视了,其实它一直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当我们遇到伴侣,开始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我们会变得非常兴奋,甚至几天几夜睡不着觉,依然精力充沛。

  但如果把这个问题深究下去,就会发现这种兴奋无非有两种原因:

  第一,两个人的边界暂时被打破,有生以来第一次能够拥有和分享另一个人的人生。

  第二,觉得自己的需求即将被满足,尽管这可能是在潜意识里的。

  但是,两个人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灵魂装在不同的肉体,不可能真的合二为一。所以在之后的相处中,如果管理不好自己的期望,不懂得包容和磨合,也不肯去反思和学*,那么这种亲密关系很快就会经营不下去。刚开始的浪漫,会消磨的毫无痕迹,而取而代之的是乏力、无味、以及激情消退后的倦怠。

  启示四:自先成稳,而后爱人。

  爱人先爱己。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是没办法真正爱别人的。因为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内心是缺乏爱。自己没有的东西,又怎么能给别人呢?

  自己是自己的第一爱人。对自己的爱,本自具足。这样更容易激发自己的内在力量,不会对伴侣怀有过高的期望,更容易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这里要澄清一下,一个越爱自己的人,不是对别人漠不关心,也不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是更善于和别人相处,更善于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三、总结

  亲密关系,不只限于男女关系,学*它,能够让我们掌握人际关系的密码。

  伴侣是来帮助你认识自己的。

  自先沉稳而后爱人,对伴侣降低期待,自己是自己的第一爱人。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合集5篇(扩展4)

——《亲密关系》读后感菁选

《亲密关系》读后感8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亲密关系》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亲密关系》读后感1

  昨晚开始看一本书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 ,刚开始就被吸引了,书中所写正是我所缺的,也是我一直想要了解的,我想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我们每个人都有亲朋好友,父母、手足、室友等,当然还有伴侣,我们的生活与他们息息相关,大多数时候我们受到伤害、心情低落也都是由他们引起的。同样的一件事一句话由一个没什么关系的人去做去说我们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但是由我们那些亲密关系的人做我们却会受不了。好像有点矛盾,我们对最亲密的人很苛刻,对陌生人却很宽容。而事实就是如此,因为我们在乎他们我们需要他们。于是我们打着爱的名义对我们最亲密的人有种种要求与期望,一旦达不到我们的预期,我们会不开心,而这种情况在伴侣中最为明显。

  伴侣是我们最亲密的人,是陪伴我们最久的`那个人,在他们身上我们寄予了太多太高的期望,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我们的一点点改变,我们都希望他们给予回应,甚至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动作我们都有个预期,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这样,而一旦达不到,我们会失落,我们以为他们不耐烦了不在乎了不爱了,接着我们陷入了痛苦,开始对他们不断责备开始挑刺儿,于是恶性循环

  所以在每次生气的时候闭上眼睛深呼吸数十下,让自己*静点理智点,换位思考下,想想自己有什么问题,是不是陷入了那种可怕的模式。我们不再是十几岁的小孩子,不想以后有后悔,我想做得很好,我们都要做得很好,好好经营,互相体谅,好吗?

《亲密关系》读后感2

  年轻时,每个人都一刻也不得闲,都在忙碌都在追名逐利。可是,当我们追逐的某个自以为很重要的目标达成之后,这个目标便显得一点儿也不重要了。于是,我们又转而追逐下一个遥远的目标。

  不管我们有没有达成追逐的目标,很少有人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些目标到底值不值得我花时间去追逐?

  年轻时,“做事”就是我们全部的生活,因为只有那样,我们才觉得自己有用、有重要性,人生也才有目的,但我们还是常常感到空虚。

  但是,自古以来所有的圣贤之人一直在尝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

  在精神导师马哈拉吉年轻时,有人问他英文中最重要的字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允许”(LET)。在说这话的时候,他一定早已突破亲密关系的墙壁,体验过“墙外的生活”,因为灵魂关系的关键,正是“允许”。

  当然,这不是要我们整天呆坐着无所事事,而是要让我们明白:我们所做的事,应该是听从心的引导而做的`事。如果我们能明白“允许”的道理,那么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出自灵感、创造性的想法,以及启示。

  “为做而做”与“允许”之间,生活的质量有很大的差异。“允许→→接受→→容纳→→爱”,这是我们爱自己、爱家人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灵魂关系中,我们所要练*的不是做事,而是允许。沟通不再依循公式来进行,而是让我们心中的直觉、灵感以及揭露真正感觉的明灯来做我们的引导。

《亲密关系》读后感3

  亲情、友谊、爱情,甚至是陌生人,常常反思,我们的相遇、结缘,是一件概率多么小的事情啊。每个人都像悬浮在茫茫尘世里的一颗尘埃,原本互不干扰,到底是花费多少运气,才有幸与那个惺惺相惜的人走一段路,甚至是一声。

  有亲密关系的存在,就必然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段感情需要苦心经营,它并非由始至终都是畅通无阻,毫无波折的.。一段关系的结果不是变好就是变差,可我们要努力往好的方向发展呀。很赞同书中的一句话“你幸福和快乐的最大阻碍就是自尊心”。不置可否,年岁越长,简单越不易,我们顾虑重重,瞻前顾后,生怕自己所做的一切会让自己变得十分无价值,哪怕是犯错时的一次低头认错,却不愿意。殊不知,这才是感情与个人发展的最大杀手。其实我们没有那么不堪一击,骨子里的要强需要释放在一些该一往无前的地方上。当你还在为守着那一份狭隘的自尊心而迟迟不敢向前迈一步时,你失去的是一整片海阔天空,因为究其根源,你最爱的还是自己。

  认真的去与另一个灵魂好好沟通,不失为另一种乐趣,因为孤独感,所以能够一路两个人是一种幸运。彼此守候,彼此进步,学*对方身上的优点,然后将成长的课题运用到余生的为人处世上,管他时过境迁,只要你达成目标,用心地珍惜着当下,最后的结局,都该无怨无悔,问心无愧并且更加幸运曾经拥有了吧。

  说来容易做来难,但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研读,借鉴苏珊和杰夫的幸福秘诀,体会他们走过来的坎坷艰辛,也许我们的怨天尤人,能少一点点。

《亲密关系》读后感4

  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

  两个相爱的人

  在地球上创造了一座伊甸园,

  并开启了天堂之门。

  经验说:“这是不可能的。”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骄傲说:“这太可笑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谨慎说:“这太冒失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理性说:“这不合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迷信说:“这会带来霉运。”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远见说:“这没有希望。”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当你说话时,要让你的话语发自于爱。

  当你沉默时,要让你的沉默发自于爱。

  当你骂人时,要让你的`责骂发自于爱。

  当你与伴侣相互保护时,你们彼此的保护也应该发自于爱。

  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

  美好的事就会发生。

  遇到自己真正的亲密导师——灵魂,让灵魂摆渡我走过所有的荒野。这是一本特别好的书,我认真读了书中的每个字,也感觉能映射在我的生活中。了解到投射理论的应用,明白我们对别人的评价都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经验的投射,也了解到怀疑理论是自己曾经在某方面遭受到挫折而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接下来面对的新的伴侣关系,持续的怀疑让我们不相信自己。到达一个地方最好的办法是你已经到那里了,生活中希望爱人爱自己就必须按照爱人已经爱我的标准去爱对方,成功的捷径是按照已经成功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的暗示,这样你就是在选择珍惜生命,奔向积极的前方。

《亲密关系》读后感5

  首先,幻想促进了浪漫。洋溢着激情的爱人们往往会将他们的伴侣理想化,缩小或忽略那些使他们止步不前的不利信息。新奇也能为新确立的爱情关系注入兴奋和能量。这种新奇对性唤醒的影响称为“柯立芝效应”。浪漫的夫妻一起参加新奇、兴奋的活动会让他们彼此更加相爱。浪漫因新奇、神秘和危险而繁荣;却因熟识而消亡。持久的浪漫不过是自相矛盾的说辞。爱情的激情成分比亲密和忠诚会更快地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浪漫的.爱情也会发生改变。

  浪漫激情的三个重要因素—幻想、新奇和唤醒—一般会随着岁月流逝而减弱。所以浪漫的爱情亦会日益消退,当然,浪漫在很多爱情关系中并不完全消失,但它的确一般会降低到低于起初夫妻决定结婚时的水*。促使人们结婚的爱情和使人们数十年厮守在一起的爱情并不一样。亲密比激情更为稳定。因此,相伴只爱比浪漫之爱更稳定。你只要投身于同时是好友的爱人。你还可以有目的、创造性地防止可能损害满足感的任何厌倦情绪。在婚姻生活变得没有情趣、难以让人兴奋或者没有挑战时才会滋生厌倦,厌倦是爱恋和满意的对立面,如果不再有新奇,就去创造更多的新奇。不要停止寻找新颖、吸引人的共同娱乐的好方法。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为维持爱情关系的基础。培养与爱人之间的友谊。努力保持新鲜感,把握住每一个与配偶共同进行新奇探索的机会。如果对爱人的欲望渐渐演变为*静而深厚的情感,不要觉得奇怪或失望。这种幸福结果可能会让你成为幸运的爱人。

《亲密关系》读后感6

  我觉得这是一本将“亲密关系”归因的书,但在字里行间对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给出了方向性的指导。具体如何处理,目前我仍然认为NVC是实用性最好的方法,两者结合着参考、印证、理解让我收获很大。

  总体感觉书中蕴含了很多个体心理学的影子。作者也表露出亲密关系只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他也希望大家通过梳理亲密关系,最终达到自身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我觉得这点与个体心理学的'最终目标不谋而合。

  作者将亲密关系分为五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启示、灵魂。我分为三个任务——择偶、交流、升华。无论是五个阶段还是三个任务,都存在一条看不见的线将它们串联起来——原生家庭/童年经历。原生家庭、童年经历都是客观存在的,而这些客观对我们主观形成的影响后果——信念,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几乎都是双方行为碰撞出来的,行为是由信念指引的,信念是由我们对经历进行诠释后得出的结论。按照这个逻辑,解决“问题”的终极秘密武器,最终将导向重新审视儿时的经历以及当时自己所做的决定。有意思的是,只有当自己的某些意识苏醒,并接纳和承认某些“真理”后,才能进入“审视”阶段;同时坚持“审视”状态也是个需要练*的技能。

《亲密关系》读后感7

  寻求亲密关系的路会很苦,很难。可是当人们在寻求过程中小有收获的时候,简直会得意忘形。然而,好景不长:一次又一次的权力斗争会彻底击垮改变的信心,再一次陷入绝望的境地。

  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总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使人重又燃起对亲密关系的好奇心。于是,连续三天、多次听樊登老师的领读,12遍,一字一句,深深领会,慢慢觉知。并且,再一次拿起《亲密关系》这本书,一口气看完。

  “跟我来吧,把昨日忘掉。走出你的`心,向外跨一大步。”——哈特

  亲密关系经历月晕现象——幻灭——内省——启示,到达新的起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每一个阶段,最后才能体验到真正的亲密关系,但事实上,亲密关系之旅可能随时来个大转弯,跃入完全不同的知觉层次,而让人直达终点。

  而我的看法和感触是:幻灭、内省、启示经常往返于你的感受当中。有时让你兴奋,有时又使你沮丧甚至绝望。让你以为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一句话、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把好不容易有所改善的亲密关系,瞬间打回原形。

  学*的路当然曲折,且布满荆棘。我们必须努力克服时不时都来骚扰的“沮丧”和“绝望”,用爱填满内心的空虚与无助。“人必须不断地从错误中学*,才能进入天堂。”今天,跨过内省与启示阶段的很多原理与案例,先把作者写在书籍末尾的短诗送给大家。

  因为每次听到末尾,都会两眼含泪默下决心:带上爱,向未来。

《亲密关系》读后感8

  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源于自己一直在苦恼怎么与人相处,不仅仅是怎么跟陌生人相处,还有怎么跟认识的并有一定了解的人相处,如孩子与父母,同学,朋友、同事等。

  本书主要分析的是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其实还适用于任何的关系中,都可以从中找到相似的问题,情形。对本书中以下几个章节感触颇深。

  1、我们儿时绝大多数的行为,都以归属感和被重视的需求为出发点。

  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而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当确认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沮丧,然后导致他们做出某种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利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逐。这点可以联系到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指表面乖张,内心叛逆的孩子,我属于后者。当我特别想要一样东西时,而且这个东西绝对是父母能力范围内的,我没有得到时我就会觉得我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没那么重要或者说是父母不够爱我。

  2、期望=愤恨的前身。

  我们对朋友不满或者愤恨的根源就是对他们抱有的期望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值。人们恋爱,交朋友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想的那回事。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3、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

  这应该就是出自人本能的自我保护吧。不愿正视自己的内心,伤疤,宁愿埋着一颗定时炸弹也不愿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一直觉得亲密关系中可以不需要维护,不需要技巧,但是亲密关系中偶尔出现的矛盾表明关系亲密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并不是永恒的,当然也是需要维护的。

  不要企图让别人带给自己快乐,无论是父母还是朋友,并没有带给你快乐的义务。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合集5篇(扩展5)

——《见识》读书笔记合集5篇

  《见识》读书笔记 1

  《见识:商业的本质和人生的智慧》是吴军老师以《硅谷来信》为基础,再进行补充材料、展开论述、重新创作而成。从吴军老师的经历来看,在中国一流大学毕业、出国获得博士学位,在谷歌、腾讯都做过高管,成功投资过一些企业,可谓事业比一般人开阔的多。在这本书之前已经出版过6本书,包括《数学之美》《大学之路》《浪潮之巅》《智能时代》《硅谷之谜》《文明之光》,可谓本本都是畅销书,所以读读他对人生的思考也是值得的。本文主要是读《见识》这本书下半部分:人生的智慧中一些章节而获得的自我思考,主要是:从销售本质看生活的本质;牧师的遭遇;什么是人生的目的以及几种达到幸福的方法。

  从销售的本质看人生的本质

  书中讲述摩拜单车创始人王晓峰在腾讯担任搜索广告销售总经理时,与营销人员做销售的底层思维方法——销售就是把钱收回来,与普通人最直观的对销售的理解就是卖东西吗,不同。我以前在参加公司年会时不明白公司每年将回款率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原因,心想东西卖出去,钱自然就多了吗?看到书中讲述“把钱收回来”的困难以及可能耗费的成本,心里理解了公司要是不把回款率作为年度重要指标才是真傻呢。

  生活中,不少人就对追求生活的本质理解也与销售的本质一样,想书中提到:成功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差异性决定了生活的质量。最*一直与老爸一直在聊有关对家庭的理解,老爸认为受时代所困,不得不拼命去挣钱,钱挣到了,老婆孩子就幸福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们的幸福,不顾家的在外拼搏,所以人生的目的就是拼命挣钱。但是这样并没有获得我与妹妹的认可。到现在我已过而立之年,早就自立门户,老爸还是动不动我可以为了你们做任何事情,甚至不顾自己的身体。然后我问一个比较极端的问题,天下父母都可以为孩子牺牲自己的生命,可是牺牲后孩子内心的愧疚感将背负一生,这个问题他考虑过没有。所以幸福的生活并不是简单的挣钱或者为了子女拼上性命。咱们再看看书中举的牧师遭遇的事例。

  牧师的遭遇

  话说过去有一个牧师,对上帝非常虔诚,一生都在努力传教。这一天他坐在了一辆出租车前往目的地。那个出租车司机开车不仅野蛮,而且全无章法——超速、闯红灯、逆行,吓得牧师一路祈祷。不过,牧师的祷告好像没起作用,最后司机因为和火车抢道被撞翻了,车毁人亡,牧师和司机都去见上帝了。

  到了天堂,使者圣彼得指着一座巨大的豪宅和司机讲,这是你的房子;然后指着一个又小又破的房子对牧师说,这是你的。牧师非常委屈地对圣彼得讲:“圣彼得啊,这不公*啊,我一辈子规规矩矩地侍奉上帝,努力传教,你就给我这样一个破房子。这个司机一路就没守规矩,闯了无数的祸,最后把我们都带到这儿来了,你却给他这么好的一个房子。”

  圣彼得讲:“你虽然一辈子在传教,可是每次你在教堂里宣讲时,听众们都在睡觉,而坐他车的人总是在祈祷。”

  看了这个故事,就不难理解那些拼命挣钱、以为挣钱后家庭就能幸福的人往往获得与牧师一样遭遇。每个人对幸福理解的不同以至于每个人的行事方法千差万别。正如吴军老师书中所讲,比较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希望他放弃休息或者和家人安排好的休假,来参加什么重要的活动,那是万万没有可能。他最重视的不是形式或手段,而是目的。

  什么是人生的目的

  书中有几个章节讲述人生的目的,吴军老师认为基因得以传承、影响力;爱情和婚姻;以及未来的期望;生活的态度这几个维度可以衡量你的人生。作为普通人,结婚育子算得上基因得以传承,其他的可能就是我之前比较缺少父母的陪伴,觉得家人在一起能陪伴父母、子女就是人生了。

  就我个人的现实而言,5岁上学,22岁大学本科毕业参加工作,每周40个小时的正常工作,再加上一些乱七八糟需要你参与的工作上的事务却需要占用你工作之外的时间无数。后来进入运行岗位,每个月需要上18个班加上上下班也要180个小时,而后每个月开会一次,参加学*班三次需要35个小时左右。再加上倒班黑白颠倒,感觉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无效时间,家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告诉孩子,你爸爸刚下夜班,很辛苦,你玩的时候小点声音。

  物质确实比父辈人要丰富多了,可谓在小城市达到餐馆自由的程度。但是自己的身体却透支严重,胃发酸发涨,黑夜颠倒以至于睡眠质量很差、甚至很少的地步,陪伴孩子的时间也很少。当年辛苦考大学不是为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吗?现在却变成了“牧师”,想的与实际差别太远,从自己的身体,到对家庭的责任以及自己对生活上的追求上都背道而驰,想想自己是不是该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了。

  书中给出的几个达成幸福的方法

  1。向死而生

  想象自己这辈子剩下多少日子,把自己要做的事列出一个单子,然后从单子上最重要的事开始做。站在一生的角度看,有些事可有可无,那就舍弃嘛。

  2。给人生做减法

  减少自己的选择,从存量中精进、发掘其他可能性。也如巴菲特强调的不做自己不擅长的事。

  3。耐心

  没有什么起跑线,人生是马拉松长跑。

  4。见识

  《庄子·外篇·秋水》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5。懂得爱、懂规矩

  懂得爱,懂得分享。

  回想最初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消磨时光,为自己的无聊找一个还说的过去的发泄口。因为我不喜欢喝酒、打牌,只有阅读了。后来阅读想突破自己职业的瓶颈,又上网课又上辅导班。发现越接触外面的世界活的越焦虑,危机感越强加速自己的焦虑程度。现在想想都是所谓的“成功”——什么年薪百万、财务自由惹得祸。就家庭而言,有时间陪伴,分享感受即可;就个人而言能有人聊聊天就觉得内心欢喜。这些都很容易满足,何必去幻想那些耗费大量精力而不一定能成的事呢。

  有了这种想法,是不是职业上没有突破又害怕竞争而产生的滑坡现象呢?用我老爸的话说,别人都是往上过,你往下秃噜。哪到底什么才是人生呢?什么才是幸福?怎么过才不是舍本逐末呢?我依然心存疑惑!

  《见识》读书笔记 2

  美籍华人吴军写的《见识》是一本很现实的书,青年人如果读进去了并认真践行可以少走不少弯路。我年少时父母常对我说:“你搞好学*就行了,其它的事不用你管。”而我竟当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做的后果很快就显现了,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外出求学,发现自己完全是个傻子。对此吴军书给出的回答是:这种因为寒窗苦读所以觉得全世界都欠你钱的三观,早一天毁掉比晚一天毁掉好。现在的我早就知道寒窗苦读不过是成功的因素之一,社会竞争是一种复杂且长期的系统竞赛。如果我十八岁时读了吴军的《见识》,也许会少迷茫两个月。

  吴军对工薪阶层的投资建议也很实际:投资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而不是股票。这和连岳的观点不谋而合,连岳认为:对工薪阶层来说,价格剧烈波动、快速交易的股票市场是个危险的地方,结局基本是亏了钱,赔了本职工作与心态稳定,和吸毒差不多。现在鼓吹“财务自由”的书很多,可我认为财务自由是一种奢侈品,普通人是不能从股市里打个滚就能实现的。所以不妨把目标定小一点,工作干好、有稳定的现金流、保持健康、教育好孩子,这些事稍作努力就能做到,也更能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这本书中关于伪工作的论述对我的印象最深。吴军认为很多我们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实想通了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它们是伪工作。对于破除工作困境,吴军给出了三种方法:一是“愿景——目标——道路”,类似于《秘密》中的“要求——相信——接受”。二是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三是凡事做记录。关于工作,我最喜欢的还是龙应台在《给河马刷牙》一文中的说法: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相信好的工作会让生活质量更高,身体更健康,人生也有更多可能。

  读了一些这类管理精英写的书,像是一稼的《美好人生运营指南》、黄征宇的《终身学*》等,这些人在本职工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写作、讲座、培训等其他方面也是全面开挂。这些优秀的人思想前瞻,行动力强,工作高效,言辞谦逊,善于接纳不同。他们难不成有命运女神的眷顾吗?还真不是。在提及命运时,吴军写道:但凡人的知识面稍微宽一点,交际圈子稍微广一点,了解事情稍微全面一点,命就会好很多。

  《见识》读书笔记 3

  昨天和大学的师兄交流,建议我读一下吴军博士的《见识》。一直是很喜欢吴军博士写的文字,于是花了大概2个小时读完。

  我读书一般不会去精读,但会偶尔停下,联想自己当前的状况加以思考。以前就是有一些想法,也就一闪而过。现在越来越珍惜这一些想法,有意要把他们记录下来,有些得去执行,有些可能后面记起可以回忆。

  一年一个月的假期

  我不论多忙,每年夏天一定要休息一个月。最*两年,暑假是带着全家在奥地利的小城萨尔茨堡度过的,因为在那里可以欣赏到世界顶级音乐大师们的表演。

  目前的我呢?每一年最多也就只有15天的假期,然而并不够使用,更不需要谈到可以有出去度假了。我是否也可以拥有这样的一个目标,让自己每年有一个月的休息时间,也带着老婆、孩子到国外去度假。一方面可以提高一些阅历和见识,一方面多陪伴家人,让孩子也能有一个不一样的童年。

  说到要出国,我现在应该还完全没有准备好,因为语言交流能力不行。因此这个目标要是成立的话,我在现在就得学好英语,报个雅思或者托福,尽可能快地掌握流利英语交流的能力。说真的反过来也有助于自己的工作,现在国际化大目标在前面,现在每天阅读大量的英文文档还是很吃力的,词汇、语法、联想等能力真的很差。

  那么,奥地利小城萨尔茨堡是在哪里呢?我的大脑里竟然对这个一点概念也没有,整个世界地图上我也忘记了奥地利的位置,它离我现在有多远?去那里需要多少的成本?除了奥地利,还有哪些地方值得去?一直想要带老婆去趟欧洲,那么应该如何去,怎么去?

  太多选择,反而不好

  很多时候,我们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选择上,而不是经营上,导致难以精进。或许少些选择,会更加聚焦,也会让我们更幸福、更成功。

  这一个章节,主要是利用了印度人在美国职场的表现比中国人好的几个原因来阐述。简单概括来看,从印度的文化及当前的发展来看,他们在美国往往能够选择的很少,而作为主场的美国人以及国家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人来说,就有太多的选择了。选择太多,导致人太浮躁,不愿意长期在一个地方、一个领域努力经营,而做到顶级是需要时间的。

  活在当下,摆在眼前的也有很多的机会。职场上的跳槽,让你从一个大公司跳到另外一个大公司,或者是和志同道合的人出来一起创业,但无论如何,选择前两者都会对当下的工作与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作出抉择。最*也是在问自己,你会选择哪一条路?是否现在就处于这样一个十字路口?后来思考良久,看清了,这个虚拟的选择是多余的,既然认定了一个方向,那又何须纠结向左还是向右,坚持直行才是捷径。

  “人生应该做减法”

  你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因为你已经很抓紧时间了。你需要做的事跳出原有的思维方式少做事。如果你想通了很多事情不做其实也无关大体,就不需要去做它们,这样你就不会天天忙忙碌碌。

  工作这么多年了,我还是很清晰地记得《钢铁是如何炼成的》的里面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斗争。”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像个机器一样,为什么不能做一些减法,让自己多一些时间来生活呢?给自己一个目标,每天工作最多10个小时,也就是只能投入50%的精力就好了。换句话来说,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给自己多一些呼吸的空间。

  “人生是马拉松长跑”

  与之对比的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可能没错,在当下的中国环境中,很多家庭都会有这样的观念去培养孩子。但更关键的是,即使在起跑线上赢了,今后也未必赢,因为学*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一辈子的事情,是马拉松比赛,而不是百米赛跑。更何况,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人主动退场,请注意,这里是“主动”退场。最后的赢家,不是一开始跑的快的人,而是为数不多坚持跑下来的人。

  暑假又要到了,我听到的是很多小孩子上各种兴趣培训班,想想就很累。以前我们条件不行,暑假两个月就是在家里避暑,吃饭睡觉看电视,非常自由开心。以后我想我也不会给我们小孩去报各种培训班,除非他很喜欢。

  《见识》读书笔记 4

  001、幸福的`人生就是不断追求

  幸福总是一瞬即逝,没有一种得到能让幸福长久停驻。所以幸福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满足的过程。

  002、人生最重要的投资

  人生最重要的投资对自己的投资,让自己变有核心竞争力。但大部分人的一生,最长的时间是在婚姻中渡过的。所以找一个好的配偶是几乎比投资自己更重要的投资。

  003、打破心中的那道围墙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增长见识的机会,只是我们内心拒绝改变。长见识就是要接受新的事物,只有打破陈规,我们才能接纳更多的东西,增长更多的见识。

  004、别侥幸,别贪婪

  巴菲特给了中国一位投资人三个建议,每一条都在劝诫我们做人不要侥幸,不要贪婪。所有做事情也是如此,少做事情,做好事情才是成功的关键。

  005、做好最后的1%

  销售成功的完整流程是把产品卖出去,把钱收回来,两个步骤缺一不可。我们做事也要有这样的原则,勇敢的开始只是起点,做好最后一步才算成功。

  006、1万小时的误区

  低层次的重复,失败就永远成不了成功之母。1万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累效应,就像中医和西医的区别,要明确和程式化,不要只是在心里默默参悟。

  007、 对待金钱的态度

  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钱都存起来也是不行的。钱啊,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而且,只有花出去了才是属于你的。

  008、宁缺钱别却它

  比缺钱更可怕的是缺乏见识、缺乏爱和缺乏规矩,因为这会影响我们的气度和格局,而气度和格局则直接影响我们的人生。

  009、工作和职业

  工作是谋生手段,职业是我们一辈子要从事的事业。事业才有成功,要把工作当成事业就要在初期好好选择,不要只为了眼前的高收入去忽略未来的发展。

  010、用好你的天赋

  人有两个天赋是机器无法取代的:一个是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个是梦想和浪漫的情怀,想要鹤立鸡群便要用好它们。所以人生不仅要做人,还要会作诗。

  《见识》读书笔记 5

  《见识:商业的本质和人生的智慧》是吴军老师以《硅谷来信》为基础,再进行补充材料、展开论述、重新创作而成。从吴军老师的'经历来看,在中国一流大学毕业、出国获得博士学位,在谷歌、腾讯都做过高管,成功投资过一些企业,可谓事业比一般人开阔的多。在这本书之前已经出版过6本书,包括《数学之美》《大学之路》《浪潮之巅》《智能时代》《硅谷之谜》《文明之光》,可谓本本都是畅销书,所以读读他对人生的思考也是值得的。本文主要是读《见识》这本书下半部分:人生的智慧中一些章节而获得的自我思考,主要是:从销售本质看生活的本质;牧师的遭遇;什么是人生的目的以及几种达到幸福的方法。

  从销售的本质看人生的本质

  书中讲述摩拜单车创始人王晓峰在腾讯担任搜索广告销售总经理时,与营销人员做销售的底层思维方法——销售就是把钱收回来,与普通人最直观的对销售的理解就是卖东西吗,不同。我以前在参加公司年会时不明白公司每年将回款率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原因,心想东西卖出去,钱自然就多了吗?看到书中讲述“把钱收回来”的困难以及可能耗费的成本,心里理解了公司要是不把回款率作为年度重要指标才是真傻呢。

  生活中,不少人就对追求生活的本质理解也与销售的本质一样,想书中提到:成功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差异性决定了生活的质量。最*一直与老爸一直在聊有关对家庭的理解,老爸认为受时代所困,不得不拼命去挣钱,钱挣到了,老婆孩子就幸福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们的幸福,不顾家的在外拼搏,所以人生的目的就是拼命挣钱。但是这样并没有获得我与妹妹的认可。到现在我已过而立之年,早就自立门户,老爸还是动不动我可以为了你们做任何事情,甚至不顾自己的身体。然后我问一个比较极端的问题,天下父母都可以为孩子牺牲自己的生命,可是牺牲后孩子内心的愧疚感将背负一生,这个问题他考虑过没有。所以幸福的生活并不是简单的挣钱或者为了子女拼上性命。咱们再看看书中举的牧师遭遇的事例。

  牧师的遭遇

  话说过去有一个牧师,对上帝非常虔诚,一生都在努力传教。这一天他坐在了一辆出租车前往目的地。那个出租车司机开车不仅野蛮,而且全无章法——超速、闯红灯、逆行,吓得牧师一路祈祷。不过,牧师的祷告好像没起作用,最后司机因为和火车抢道被撞翻了,车毁人亡,牧师和司机都去见上帝了。

  到了天堂,使者圣彼得指着一座巨大的豪宅和司机讲,这是你的房子;然后指着一个又小又破的房子对牧师说,这是你的。牧师非常委屈地对圣彼得讲:“圣彼得啊,这不公*啊,我一辈子规规矩矩地侍奉上帝,努力传教,你就给我这样一个破房子。这个司机一路就没守规矩,闯了无数的祸,最后把我们都带到这儿来了,你却给他这么好的一个房子。”

  圣彼得讲:“你虽然一辈子在传教,可是每次你在教堂里宣讲时,听众们都在睡觉,而坐他车的人总是在祈祷。”

  看了这个故事,就不难理解那些拼命挣钱、以为挣钱后家庭就能幸福的人往往获得与牧师一样遭遇。每个人对幸福理解的不同以至于每个人的行事方法千差万别。正如吴军老师书中所讲,比较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希望他放弃休息或者和家人安排好的休假,来参加什么重要的活动,那是万万没有可能。他最重视的不是形式或手段,而是目的。

  什么是人生的目的

  书中有几个章节讲述人生的目的,吴军老师认为基因得以传承、影响力;爱情和婚姻;以及未来的期望;生活的态度这几个维度可以衡量你的人生。作为普通人,结婚育子算得上基因得以传承,其他的可能就是我之前比较缺少父母的陪伴,觉得家人在一起能陪伴父母、子女就是人生了。

  就我个人的现实而言,5岁上学,22岁大学本科毕业参加工作,每周40个小时的正常工作,再加上一些乱七八糟需要你参与的工作上的事务却需要占用你工作之外的时间无数。后来进入运行岗位,每个月需要上18个班加上上下班也要180个小时,而后每个月开会一次,参加学*班三次需要35个小时左右。再加上倒班黑白颠倒,感觉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无效时间,家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告诉孩子,你爸爸刚下夜班,很辛苦,你玩的时候小点声音。

  物质确实比父辈人要丰富多了,可谓在小城市达到餐馆自由的程度。但是自己的身体却透支严重,胃发酸发涨,黑夜颠倒以至于睡眠质量很差、甚至很少的地步,陪伴孩子的时间也很少。当年辛苦考大学不是为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吗?现在却变成了“牧师”,想的与实际差别太远,从自己的身体,到对家庭的责任以及自己对生活上的追求上都背道而驰,想想自己是不是该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了。

  书中给出的几个达成幸福的方法

  1。向死而生

  想象自己这辈子剩下多少日子,把自己要做的事列出一个单子,然后从单子上最重要的事开始做。站在一生的角度看,有些事可有可无,那就舍弃嘛。

  2。给人生做减法

  减少自己的选择,从存量中精进、发掘其他可能性。也如巴菲特强调的不做自己不擅长的事。

  3。耐心

  没有什么起跑线,人生是马拉松长跑。

  4。见识

  《庄子·外篇·秋水》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5。懂得爱、懂规矩

  懂得爱,懂得分享。

  回想最初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消磨时光,为自己的无聊找一个还说的过去的发泄口。因为我不喜欢喝酒、打牌,只有阅读了。后来阅读想突破自己职业的瓶颈,又上网课又上辅导班。发现越接触外面的世界活的越焦虑,危机感越强加速自己的焦虑程度。现在想想都是所谓的“成功”——什么年薪百万、财务自由惹得祸。就家庭而言,有时间陪伴,分享感受即可;就个人而言能有人聊聊天就觉得内心欢喜。这些都很容易满足,何必去幻想那些耗费大量精力而不一定能成的事呢。

  有了这种想法,是不是职业上没有突破又害怕竞争而产生的滑坡现象呢?用我老爸的话说,别人都是往上过,你往下秃噜。哪到底什么才是人生呢?什么才是幸福?怎么过才不是舍本逐末呢?我依然心存疑惑!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合集5篇(扩展6)

——小学英语读书笔记合集5篇

  小学英语读书笔记 1

  从教十几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让教师自我在专业发展道路上能够成长更快。我觉得评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学会评价和分析课堂教学的质量,运用科学的方法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及不足,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

  我觉得通过评课,一方面可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帮助和指导自己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促使自己由经验向专业转变。另一方面,可以促使自己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的各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概括起来讲,评课有以下三个作用:

  1.评课有评估,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

  2.评课有激励、诊断、导向功能和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的作用。

  3.评课有教育科研的功能和带动学校教育科研水*提高的作用,

  评课是教学研究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不论是哪一级组织的公开课、研究课,还是随堂听课,课后都要组织教师对授课人的课堂教学作评价或个别交换意见,其目的是通过评课找出授课教师课堂教学中成功和不足,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和教学业务能力。

  小学英语读书笔记 2

  日前,我认真阅读了《现代小学英语教师素养》一书,对提高本人的课堂教学素养,促进个人课题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这本书是是由付丽萍、杨进主编,社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该书主要是对小学英语教师进行综合教学技能指导,对于一名从初级中学走进小学的英语教师来说,的确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学*该书的重要意义

  因为从一开始参加工作就是担任初中英语教学工作,刚刚走进小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从表面上看,从高级段来到低级段,应该是比较好教的,但其实不然,因为初中级段和小学级段相比,无论是教学环境、学生心理,还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要求都是不同的。

  一方面,在儿童阶段的小学生,他们好奇心、感知能力、模仿能力和记忆力较强。他们大方、不怕羞,不怕出错,敢于开口,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这种心理状态对儿童学英语是十分有利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逐渐成熟,各方面的负担加重,渐渐地不喜欢大胆开口表现自己,甚至还可能出现焦虑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焦虑是语言学*中的一大障碍。它导致紧张和害怕,从而使语言输出和存储效果降低,影响英语学*。尤其是小学生进入中学后,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对校园环境、师生环境和生生环境都感到陌生。

  另一方面,小学课堂上多以游戏和简单的日常用语和对话为主,因而小学英语教师一般采用直观法组织教学活动,利用图片、实物、游戏、比赛、模仿对话等多种形式,同时教学过程中还穿插大量的唱歌、表演等趣味性的活动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而进入初中后,英语学*由语言的初级积累阶段进入了语言的扩展和使用阶段,不仅要创设活动的情景进行活动,更要注意的是要在情景活动中达到知识的理解和正确地应用。学生除了感知材料外,还必须理解语言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理性思维的方法。同时,小学课堂容量少,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多,侧重听、说、读和浅层的理解,让学生学*一些常见的词汇,简单的句子和少量的语法知识,思维难度不大,经过机械操练得以巩固。初中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听说领先,而且要读写跟上,课堂容量大大增加。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学*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任务。另外,每隔两个至三个单元安排了一个让学生综合运用在这几个单元中所学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及学*技巧的课题,以培养他们的口头交际能力、动手能力、自主学*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该书的研究内容

  《现代小学英语教师素养》是一本集小学英语教师综合教学技能指导的教材,该书由课堂用语篇、教学技能篇、文化素养篇和资源运用篇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针对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要求,编写了英语课堂常用语,如:课前准备,课中提问,教师指令、演示、评价语言等,指导教师准确并流利地运用英语组织教学。在附录部分还为教师提供了几百条与教学有关的校园用语,以便教师查阅。第二部分重点讲述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法,同时以案例为载体,帮助教师分析和反思教学中的问题。第三部分以教师文化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为目的,在篇中为学*者提供了大量语言学*的文化背景知识及中西方价值观、文化*俗的差异比较,从而加深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在语言教学中更加重视文化教学。第四部分以演示操作的方式介绍英语教学中常用多媒体课件(ppt and flash)制作的资源及方法。

  三、该书对课题研究的指导价值

  本人的个人研究课题《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英语作业*惯的研究》因为研究角度的切入口很小,对于一些大而化之的教学研究书籍来说,指导价值可能不是非常大,但是对于这本书来说,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一)提高留守儿童学*英语、认真书写作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英语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了兴趣就有了一个自主学*英语的动机,小学生学*英语的动机一旦被激发,就会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对英语进行学*和探索,兴趣也就越浓。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会更有意志力。教师不仅要有综合的教学技能,还要有语言的示范能力。教学技能是评价教师的核心技能,它是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师对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实践,课堂教学组织和在课内外充分展示英语在交流中的工具性的能力。目前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学*和生活有密切联系,主要是以趣味性最强的“情景会话”为主。为了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实践,克服母语对英语学*的干忧,教师就必须具备,能唱、会画、会制作、善表演、能组织课外活动,能操作,使用现代教学设备等技能。教学生唱他们喜欢的英语歌曲,会画形象的简笔画,会制作美丽多样的幻灯片,会以丰富的表情,协调的动作表达意义或有感情,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一个小学英语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对待教学实践中所遇到问题应经常反思,并保持探索的*惯。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超越,要越过传统和现实以及自我的障碍。教师如果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作为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最缺失也许就是兴趣了,正是因为他们对英语学科缺乏兴趣,导致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甚至是不写作业。为什么,本人结合这本书以及在日常工作中的思考,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1、父母不关心他们的学*导致没有兴趣。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不在家,或者一年当中有大量的时间不在家,虽然在网络、电话、书信中也会提醒他们认真学*。但是,这种关心和“隔靴搔痒”差不多,看不见、摸不着、管不到,往往只是说说而已,很难起到作用。再者,儿童具有惰性,再加上学*好了、成绩高了、作业写得认真了,也得不到家长的充分肯定,久而久之,丧失了学*的动力,降低了学*的兴趣,良好的作业质量、作业*惯也就无从谈起了。

  2、监护人的片面“关心”导致没有兴趣。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是在爷爷奶奶家生活,还有一部分是寄宿在亲戚朋友家,更有甚者是在学校住宿,周末“独守空房”的。即使是在爷爷奶奶家和亲戚朋友家的,他们更关注的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很少认真地了解他们的学*,往往是泛泛而谈。长期以来,留守儿童的学*得不到他们的高度关注,学*兴趣下降了,英语成绩掉队了,作业也不会认真完成了。

  3、教师的轻视导致他们没有兴趣。目前,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五六十人,教师最少也是担任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一百多名学生要管,教师的压力可知有多大,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看好、管好每一个学生的,时间一长,导致有的学生从教师的视野中脱轨了,英语作业质量低下了,良好的*惯没有了。

  (二)提高课堂教学中英语化水*,提高对英语学科的认同感

  尽量避免用母语进行教学,是进行外语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为了使小学生的思维尽快地与英语联系起来,在英语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英语,做到课堂英语化,以排除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的干扰。小学阶段是学*英语的关键期之一。尽管他们刚涉及英语,掌握的单词和句型甚少,但我们应该从第一节课起,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由于这时所学一般都是词义具体的单词和简单句子,教师完全可以借助于直观手段来教,帮助学生尽快对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眼神、手势、动作、表情等形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直接理解、直接学*和直接应用英语的*惯,初步形成直接用英语的思维能力。

  学生直接理解、直接学*、直接应用英语的*惯养成了,会产生强烈的英语认同感,会产生英语学*的成就感。亲其师,信其道,又有着良好的英语学*氛围,他们对英语作业的兴趣也就随着而来了,面对英语作业也就不会那么反感了,对于培养良好的英语作业*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情趣化,注重作业*惯的渗透培养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用英语进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语言成功地达到某种目的后的愉快。这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要使小学生能够在40分钟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学*状态,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景,做到教学情景化。

  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英语书写*惯渗透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比如,在教学中营造了英语国家学*的环境,让学生作为一名美国或者英国的小学生在参加课堂学*或者在完成家庭作业,让他尝试着给自己确定一下书写英语作业的要求,并尝试着完成作业,这时候,他们可能是十分投入的进行书写作业,作业的*惯教育也在有机地渗透中。

  (四)在英语教学中合理进行素质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重视英语作业

  素质教育是个大概念,提高学生的素养、水*、能力可以是看作素质教育,良好的英语作业*惯也是很好的素质教育内容。

  比如,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英语对话、用英语写信、写请假条,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很慎重的对待,在不知不觉中注重了良好*惯的运用。再者,举行小组书写竞赛、优秀作业展评、创新作业展示等等,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自我展示的空间,在养成良好的英语作业*惯的同时,培养集体荣誉感、成就感和合作精神。

  读着《现代小学英语教师素养》这本书,眼睛很累,但是心中却很充实,是我对小学英语的教学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本人的课题研究有着较大的指导作用。虽然里面的知识并非是全部针对留守儿童、作业*惯这些方面来讲的,但是,如果深入思考、反复体悟,还是可以从中汲取无限的营养的。

  小学英语读书笔记 3

  一、与教材对话: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每一套教材都代表着某一种教学理念和实践方法,教师在使用一套新教材之时,应站在编者的角度钻研全套教材,努力理解和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教学思想和设计精神,把握教材的特点,使之在我们的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与教材对话,首先要尊重教材,读透教材;与教材对话,更要超越教材,走向生活。我们不妨尝试一课三案:钻研教材,独立思考,形成初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写出教案;课后反思,精益求精,补充另案。

  江苏版的《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按照话题功能结构的体例编写,在备课时,我们可着力于话题生活化,功能结构协调化。在初案中,我们应该重点研读教材,明确教学语言与语境语言,把握关键语句与困难语句;在教案形成阶段,我们应分析语用因素,结合师情学情,选择设计各环节活动:课后,结合教学实际再回头看自己的教材解读,及时补充另案必不可少。另案中,可以反思一节课对教材处理的成功之举、败笔之处、学生感受,当然,对教材的再教设计是最终目的。我们对教材的研读应该追求从有它无我到有它有我,最后达到有我无它的洒脱境界。

  二、与学生对话:关注学情,真心真意

  学生是学*的主人,我们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在备课时,教师还应该时时在心中与学生对话,在与学生充分对话的基础上进行的备课活动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主体地位。

  你对这个话题了解了多少?牛津小学英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话题。在我们设计新单元的教学时,这个问题可以提示我们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关注学生的学*基础,在学生已知已会的基础之上设计教学内容,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

  通过这节课你将学到什么?你是怎么学的?还可以学得更好吗?新课程呼唤我们的教学从知识本位回归到三维目标。这一连串问题指向的就是一节课中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一直比较关注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忽略了学生学*过程中的感受及体验。其实,真正的有效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从浅层次的学会上升到会学与乐学,这样的学*才会让学生的终身学*获益。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还要结合教材内容。预设大量的与学生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必须付出真心真情。教师真心真意对待学生,才能让孩子们之间真心真意,课堂才会真实。这些年的英语教学实践证明,我们已经从期待表演的、热闹的、师生对答如流的课堂转变为期待真实的课堂和真实的交流。真实的教学问题、自然的教学过程、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三、与自己对话: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作为教师,我们是否有勇气常常与自己对话,反思自己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加以弥补呢?叶澜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在备课及上课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常常问自己三个问题:这节课应该怎么上?在分析教材,研透学情的基础上知其然;这节课为什么要这样上?站在英语教学理论的高度分析教材教法,知其所以然方能掌握规律,举一反三;这节课还可以怎么上?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加强反思,及时提升。知其未尽然才能将遗憾变为自我发展的动力。

  有位英语教学专家曾总结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语言是有声的,所以课堂教学是听和说的体验:语言是有形的,所以课堂教学是读和写的体验;语言是有情的,所以课堂教学是情感交流的体验。我们在备课时亦可结合自己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自问:我们的课堂有声、有形、有情吗?我们的学生有思、有感、有收获吗?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教育理念、备课设计都对学生的兴趣、动机和认识水*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学要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创造的机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首先就要从备课人手,通过备课过程中的三对话落实新课程理念,切实提高备课质量。

  小学英语读书笔记 4

  前段时间我读了《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趣教育》一文,收获颇深。这篇文章贴于我的教学实际,对我的英语课堂教学有着指导意义。以前我对情趣教学的理解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从未想到情趣教学有如此丰富的内涵:情趣教育是教师用自己的教育和爱心唤起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科的一种积极情感;同时,又指对学生在主体参与学*过程中所蕴含着的一种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教师要给予肯定、尊重、爱护和引导。情趣教育不只是一种教学技巧上的追求,而是师生精神上的提升。因此,情趣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师生在教学过程**同创造精神生命的活动。它要求整个英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音、语调、语句的传授和训练,而且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性—交往能力的早期培养。情趣教育是情感的教育,英语教学是情感的交流。

  在文中,谈到情趣英语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原则:愉快性、活动性、游戏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我在教学中也尝试运用这些原则。在愉快性原则中讲到,教师要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成就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将儿童潜在的需要和兴趣激发起来。对此我很有体会。学生不感兴趣,被动的接受很难与老师有真正情感的交流,更谈不上感受快乐。形象、鲜明、生动的事物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我在英语教学中重视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制作不同的教具和道具、图像和幻灯片,以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以满足小学生寻求知识的心理需要。比如,在教学水果类单词时,我采用实物教学,让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尝一尝。在教学动词时,我采用“全身动作反应法”让学生做一做,猜一猜。在大量理解性听的输入基础上培养说的表达能力,强调情意因素,降低了学生学*的压力,激发了学*兴趣。教育心理学表明:当教学能引起学生学*兴趣时,就可以使在学*中集中注意,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并使他们觉得学*不是一件苦事或沉重的负担,表现出喜悦或求知欲望,从而体验到学*的乐趣。学生享受学*的乐趣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文中还谈到自主性原则,在这一原则中提到,学*语言是学*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而外语学*则涉及角色转换等诸多的社会心理因素,有时甚至涉及个人尊严、自信和个性差异等众多要素,这就要求教师心中时刻装着学生,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无论在备课、在课堂教学、在课后批改学生的作业,教师都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应,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安排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并用学生的学*效果来检查自己教学的成败,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双向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赞美学生,培养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培养他们对挫折的容忍能力,使学生快乐成长。了解学生的感受,观察学生的反应,聆听学生的心得。我们要改变教学理念,提倡自主学*,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要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成为英语课堂的主角。课堂上语言*得的过程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来完成,教师只起引导和组织的作用。为使学生养成自主学*的*惯,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适合学生交际的氛围,通过语言的启发与刺激,激发学生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欲望,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自我提高和自我充实,并因此产生愉快、兴奋、满足、期待等情绪体验,才能与老师有温馨*等的交流。

  小学英语读书笔记 5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笔者认为,树立“对话”意识,运用新课程理念备好课是基础和前提。

  一、与教材对话: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每一套教材都代表着某一种教学理念和实践方法,教师在使用一套新教材之时,应站在编者的角度钻研全套教材,努力理解和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教学思想和设计精神,把握教材的特点,使之在我们的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与教材对话,首先要尊重教材,读透教材;与教材对话,更要超越教材,走向生活。我们不妨尝试“一课三案”:钻研教材,独立思考,形成“初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写出“教案”;课后反思,精益求精,补充“另案”。

  江苏版的《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按照话题――功能――结构的体例编写,在备课时,我们可着力于话题生活化,功能结构协调化。在“初案”中,我们应该重点研读教材,明确教学语言与语境语言,把握关键语句与困难语句;在“教案”形成阶段,我们应分析语用因素,结合师情学情,选择设计各环节活动:课后,结合教学实际再回头看自己的教材解读,及时补充“另案”必不可少。“另案”中,可以反思一节课对教材处理的成功之举、败笔之处、学生感受,当然,对教材的“再教设计”是最终目的。我们对教材的研读应该追求从“有它无我”到“有它有我”,最后达到“有我无它”的洒脱境界。

  二、与学生对话:关注学情,真心真意

  学生是学*的主人,我们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在备课时,教师还应该时时在心中与学生对话,在与学生充分对话的基础上进行的备课活动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主体地位。

  “你对这个话题了解了多少?”――牛津小学英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话题。在我们设计新单元的教学时,这个问题可以提示我们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关注学生的学*基础,在学生已知已会的基础之上设计教学内容,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

  “通过这节课你将学到什么?你是怎么学的?还可以学得更好吗?”――新课程呼唤我们的教学从知识本位回归到三维目标。这一连串问题指向的就是一节课中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一直比较关注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忽略了学生学*过程中的感受及体验。其实,真正的有效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从浅层次的“学会”上升到“会学”与“乐学”,这样的学*才会让学生的终身学*获益。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还要结合教材内容。预设大量的与学生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必须付出真心真情。教师真心真意对待学生,才能让孩子们之间真心真意,课堂才会真实。这些年的英语教学实践证明,我们已经从期待表演的、热闹的、师生对答如流的课堂转变为期待真实的课堂和真实的交流。真实的教学问题、自然的教学过程、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三、与自己对话: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作为教师,我们是否有勇气常常与自己对话,反思自己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加以弥补呢?叶澜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在备课及上课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常常问自己三个问题:“这节课应该怎么上?”――在分析教材,研透学情的基础上“知其然”;“这节课为什么要这样上?”――站在英语教学理论的高度分析教材教法,“知其所以然”方能掌握规律,举一反三;“这节课还可以怎么上?”――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加强反思,及时提升。“知其未尽然”才能将遗憾变为自我发展的动力。

  有位英语教学专家曾总结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语言是有声的,所以课堂教学是听和说的体验:语言是有形的,所以课堂教学是读和写的体验;语言是有情的,所以课堂教学是情感交流的体验。我们在备课时亦可结合自己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自问:我们的课堂有声、有形、有情吗?我们的学生有思、有感、有收获吗?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教育理念、备课设计都对学生的兴趣、动机和认识水*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学要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创造的机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首先就要从备课人手,通过备课过程中的“三对话”落实新课程理念,切实提高备课质量。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合集5篇(扩展7)

——《亲密关系》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

  《亲密关系》读后感1000字 1

  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两个月以前的事情,坦率地讲,这本书读完之后并没有太深的感触,甚至每个章节的.内容都不曾记得,通过大家的分享讨论,又仔细的翻读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婚姻不是爱情,是关系

  在读这本书之前,始终坚信相爱是婚姻的基础,也是维持婚姻稳固的重要基石,既然爱了就一定要坚守到底,不离不弃。现在,我对婚姻有了重新的认识,婚姻与爱无关,只和重要性有关。大多数人一生的目标和成功都没有关系,只是证明自己的价值。当我们说爱一个人的时候,这份爱便赋予了条件,其实我们是在说重要性,和爱无关。所有在婚姻里发生的矛盾都和爱无关,都是在寻求重要性。

  时而像火焰,时而像冰山

  当你爱那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是全世界最棒的人。这个人几乎完美无暇,没有任何缺陷,即使看到对方身上的缺点,也都无所谓。当激情退却,一切归于*淡,曾经对方眼中的好可能会变成今天的不好,会发现对方身上许多无法接受的东西,当发现这些的时候,对方曾经的美感瞬间荡然无存,对方又变得一无是处。

  寻求归属感、价值感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关注、认同,在寻求对方在乎的同时,就是在寻求自身的归属感、价值感。对方的完美与丑陋,本身并没有变化,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善变的人心中。由于我们从小生长在爱匮乏的环境中,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缺少爱的,我们长大**后,依然在寻找这种被爱的感觉,从对方身上找寻童年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东西,以示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触碰儿时的信念开关

  我们总是试图从关系中得到认同,让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时代就设下的信念。这些信念将终生伴随我们左右,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将被引爆。一旦触碰到这个信念的开关,我们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恼火。当我们感受到恼火的时候,我们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愤怒,以各种抗拒的形式存在,以至于纠结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上,耗费我们的能量和时间。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而婚姻和亲密关系,就是让你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将自己剖开。尽管剥的过程中,会流泪,会痛苦,但这些感受最真实,让你感受到一种价值感,完全不取决于存在或金钱。你要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内在,你的情绪与别人无关,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与旁人无关。任何痛苦、无助都是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这些归咎到别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开,而是接纳它,自己去感受情绪,去拿回那个纯粹的能量,静静等待。最终将找到有一种爱不取决于外在,不管你是快乐还是悲伤的,那个爱都在。如果能够去拥抱你的不重要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隐藏在失败的感受里的。

  自编自导自演一场戏

  处于亲密关系中的我们,总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隐藏起来,用面具、用防卫与他人互动,当对方的言语、行动触碰了自己的脆弱时,我们总是换着防卫的花招与对方周旋。越是亲密的人越清楚对方的脆弱点在哪里,所以总是直击要害,一招毙命。所以,越是亲密的人对我们的伤害越大。

  在舒服的亲密关系中,双方应该是*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双方都能真实的面对最好以及最糟的自己、学*接受和放手,真实呈现自己。学会自由的表达自己。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化茧成蝶不是梦

  就像克里斯多福老师说,毛毛虫永远没办法知道、也永远不会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

  相爱不是互相限制,而是相互成就。婚姻最坚韧的纽带不是孩子,而是灵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长,婚姻和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是让你不断通过伴侣遇到自己并深爱上自己的过程。

  《亲密关系》读后感1000字 2

  一、前言

  最*重读了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这本书我去年读过一遍,但是去年看完之后没有任何的输出,所以里面的理念很快就忘了。

  这次重读,是仔仔细细地读,不图快,读的过程中有很多启发和体悟。当然,这次会让自己做一些输出和整理。一方面是帮自己梳理知识框架,把书中内容融合到自己的认知体系里。另外一方面也是想分享一些观点和看法,希望能给更多人带来一些启示。

  二、启示

  启示一:掌握人际关系密码

  《亲密关系》这本书我很久之前就听过,但是一直满足于听樊登讲书,自己没有去看。但当我真的打开这本书看到张德芬写的序的时候,还是很受震撼,后悔没有早点翻开这本书。

  张德芬在里面提到:亲密关系不只限于男女关系,只要双方亲密到一定程度,向对方敞开到一定程度,家人、同事、朋友、同学,都可以算是亲密关系。只是男女关系是里面张力最强、能量最大,所以也是冲突最大、最令人心碎的。

  所以,学*处理亲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学*处理人际关系。和我们关系比较紧密的人,或多或少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影响。如果关系处理得好,能给彼此加分和赋能;如果关系处理得不好,便会给彼此带来减分和消耗。

  学*亲密关系,本质上也是在掌握人际关系的密码。不管你是单身还是有伴侣,都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因为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许多人际关系,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亲密关系的影子。

  启示二:认识你自己

  伴侣是镜子、是导师、是伙伴。

  伴侣是你的一面镜子,通过亲密关系,我们能够发现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伤痛。

  伴侣是你的一位导师,通过亲密关系,能够引导你去治愈内心深处的伤痛,并且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伴侣是你的一位伙伴,你们可以一起去探索这个世界,一起去做一些事情。

  伴侣是来帮助你认识你自己,却不是来为你的幸福负全责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可能会对伴侣还有过高的期望。期望越高,失望越深,期望往往是通往地狱的深渊。把对方逼得太紧,这就好像对方身上有一把让我们幸福的钥匙,却胆敢不给我们。

  所以,期望低一点,给对方多点空间,让ta做自己。同时也要明白,自己要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而不是靠别人来给予我们幸福,为我们的幸福负责。

  启示三:亲密关系的背后不是浪漫,而是需求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里说过:每个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种东西,一种是归属感,一种是价值感。

  童年未得到的满足,我们以为他已经消失不见,而选择忽视了,其实它一直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当我们遇到伴侣,开始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我们会变得非常兴奋,甚至几天几夜睡不着觉,依然精力充沛。

  但如果把这个问题深究下去,就会发现这种兴奋无非有两种原因:

  第一,两个人的边界暂时被打破,有生以来第一次能够拥有和分享另一个人的人生。

  第二,觉得自己的需求即将被满足,尽管这可能是在潜意识里的。

  但是,两个人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灵魂装在不同的肉体,不可能真的合二为一。所以在之后的相处中,如果管理不好自己的期望,不懂得包容和磨合,也不肯去反思和学*,那么这种亲密关系很快就会经营不下去。刚开始的浪漫,会消磨的毫无痕迹,而取而代之的是乏力、无味、以及激情消退后的倦怠。

  启示四:自先成稳,而后爱人。

  爱人先爱己。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是没办法真正爱别人的。因为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内心是缺乏爱。自己没有的东西,又怎么能给别人呢?

  自己是自己的第一爱人。对自己的爱,本自具足。这样更容易激发自己的内在力量,不会对伴侣怀有过高的期望,更容易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这里要澄清一下,一个越爱自己的人,不是对别人漠不关心,也不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是更善于和别人相处,更善于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三、总结

  亲密关系,不只限于男女关系,学*它,能够让我们掌握人际关系的密码。

  伴侣是来帮助你认识自己的。

  自先沉稳而后爱人,对伴侣降低期待,自己是自己的第一爱人。

  《亲密关系》读后感1000字 3

  《亲密关系》是我读过最有技术含量的爱情研究录,很感谢思姐给我的这本书,让我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了解亲密关系从建立到瓦解的全过程。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想要放弃,因为我得无数次让自己去回忆,甚至脑补第三者是如何出现,为什么ex会选择她?他们如何互相吸引,其实这对于我来说,也是逼自己去面对过去,和逼自己去思考未来。过去的一切,我都不想再回忆,可是我和自己说,看下去,去看看我们到底为什么走到今天。

  我们这段关系,要说错,我不能说我没有错,我错在觉得“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我觉得婚姻不需要努力,只要一直这样*凡地过下去就好了,可是我错了,婚姻需要新鲜感,需要不停地用新鲜的事物去刺激他,例如:每年去两次长途旅行,这点我一直很渴望的,只是我儿子小时候身体不好,我真的放心不下,甚至不敢离开他超过3天时间,这也是我的错吗?因为我没有办法在儿子的疾病中保有夫妻单独相处的时光?到现在我还认为我并没有做错,如果他也和我一样,对儿子有100%的责任心,我相信他会理解我,为什么不愿意单独旅行,而且结婚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收入都是非常少的,我也舍不得花钱,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贫贱夫妻百事哀”?我再有错,相对而言他错的更离谱,甚至涉及人品问题,婚姻中他出轨得有多狗血我就不想再写了,甚至离婚后他们全家对我的所作所为,这是我无法原谅他的关键点!

  可是那又能怎样?这就是人性的弱点,我应该明白,他们甚至为自己的错误提前给了100个理由去掩饰,甚至在他们心里,他们做的都是对的,我都是错的。我去在乎有用吗?没有!所以,我提醒自己,遇到这种人,请不要去和他们解释,去纠缠,因为没有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当他是空气,如果这世界有*行时空,我们就是再不同的时空,永无交集。

  其实在离婚后的3个月,我是慢慢地走出来了,从一开始的无助,失眠,崩溃,到现在已经能安然入睡,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开心积极的,偶尔也会失控难过,还好转瞬即逝,很庆幸我这么快就走出来,感谢我所有的家人,特别爸妈的鼓励,还有最好的朋友的陪伴,网上认识的热心网友们,没有你们,我今天还是困在山洞里的孩子,无处可逃。

  现在,我开始迅速成长,我明白了,所谓爱情,所谓婚姻,不过是一场利益的权衡,他能在我身上得到什么?他在别人身上能得到什么?我在他身上能得到什么?以前的爱和信任全部瓦解,剩下残骸,我什么也得不到了,所以我选择离开,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选择题,和他在一起,我一定不会幸福,离开他,我有50%的可能得到幸福,我很自然地选择了那50%可能会有的幸福。

  直到今天,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可以不恨他,看的书里解释:懂得宽恕的人在离婚后会过得比那些总是怨恨别人怎样伤害自己的人幸福得多。想想也是,恨一个人得能量很大,甚至大到我们没有办法去正常生活,当我们把自己的能量全部去怨恨两个人,最后最受伤的是我们自己,而被我们怨恨的人一点感觉都没有,值得吗??我劝自己放下,放下不是原谅,只是放过自己罢了。

  在这段单身的日子里,我正在学*一个人生活,不再依赖任何人,原来我可以做到,我可以在世界的中心,一切都是因我而起,我开心了,即使下雨天也觉得美好,一切随心,就是这个意思吧。渐渐的我开始拾起了我26岁的愿望:去世界各地旅行,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曾经我因为结婚生子而冻结了我的人生地图,将自己停留在一个小小的点上,不再动弹,感谢遭遇的一切,让我重新燃起我的梦想,慢慢地我会为自己设立越来越多地目标,一一去实现它。

  把这一辈子过值了是我的目标。我开始明白,只有自己才会陪自己跨过一山又一山,度过一关又一关。2018年再见了,未来会更好!

  《亲密关系》读后感1000字 4

  读了《亲密关系》,才发现婚姻中有这么多学问。书中提到很多原理,而且这些原理都是对具体生活的提炼总结,我们每个人婚姻中都遇到这些问题,只是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听了樊登老师的讲课,突然对婚姻有了另外一种认识,对在婚姻中如何获取幸福有了更加具体的方法。

  我从来没有好好想过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只是觉得那必须是人生的一个路程,从小我对婚姻并不向往,觉得那只是一个任务,一个人过其实也不会很悲伤,农村封建告诉我婚姻只是为了老去时灵魂有归处,就仅仅因为这个,所以每个人都必须结婚。

  不知道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就结婚了,只是因为年龄到了,婚姻中从吵架到冷战再到*静,除了对自己的内心折磨及对真爱的怀疑,发现亲密关系并没有得到改善和进步。慢慢的,不会再吵架,因为没有了期待,学会了接受现实。只是某个时候想起来我还是经常问问自己,我幸福吗?

  都说女人结婚后,一个月中在脑海中有多少次闪过离婚的念头,真的是这个样子,我们当时牵上的手,当时许下的承诺,是在婚姻中如何一步步毁灭走向放手。我们对对方的不满意,期望的得不到,我们永远在埋怨对方不理解自己的内心不懂自己,永远在怀疑自己不够幸福。

  既然我是凡人一个,那就接纳生活接纳爱人,不再期望就不会有失望。

  也开始学会提醒幸福,开始反省自己,我在婚姻里又付出了多少,多想想对方的好,于是发现也许自己还可以重拾幸福的能力。

  亲密关系中说到婚姻是一个人的事,如果你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那么不管你怎么努力,也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幸福。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就基本不愿意动,都在等对方先行动,最差也要大家同频率一起努力吧,凭啥是我一个人付出呢。这种想法很可怕,如果你总是盯着对方,而不是自己内心的话,你会发现对方永远满足不了你。

  书中提到了婚姻中很多的行为以及无理取闹其实都来源于童年时期爱的缺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确实很多的吵架不是因为本身这件事情,而是延伸到其他问题上去,我们吵架并不是针对一件事情,而是为了表示我需要得到某些关爱某些需求。

  我们一开始恋爱都觉得对方很棒,只是因为我们表现出对方各自想要看到的那个自己。书中说到人为什么要恋爱,其实是找一个满足自己潜意识的一个人,人往往找的是自己想要找的人,自己假装自己具备这些特质,我们忽略了其实对方也在假装,于是,在婚姻中,我们都迫切的想做自己,我们找不到曾经眼中的对方了,于是开始失望,开始争吵,潜意识中童年缺乏的在婚姻中都在反映这种需求。

  本书中说到期望是通往地狱之路,我们要做到本自具足,停止对伴侣的期望,本着爱出发共同处理面临的问题。

  婚后的期望走到幻灭阶段后,必然会产生愤怒情绪,愤怒有三种方式,第一种仅仅是表达愤怒,只是把问题表达出来,第二种是情绪抽离,逃避问题,最后一种是被动攻击,把自己处在受害者位置自我惩罚。这三种是我们经常愤怒的三种表示方式。如何解决,如何化解吵架,正确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吵架的真正原因不会是表面的外在的导火线,而是潜意识的缺失的心路历程,学会同理心的倾听,与对方同时面对自己的问题,最好的方法用爱来回应对方的伤痛。比如你要生气的时候可以换一种想法,假如你现在还深爱着对方,那么你很快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拥抱,温暖和抚慰。

  幻灭之后的内省阶段说的也特别棒,一种方式是无止境的追求需求导致最终妥协放弃,正确的方式是放弃期望,把伴侣的需求当做自己的需求,双方积极沟通创造快乐!

  作者更是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家庭中的三种角色,受害者(心甘情愿的受害),破坏者(心安理得的索取),拯救者,这三者角色是可以转换的,要走出受害者的牢笼,想明白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跟随真理选择,不要让自己处于牺牲者的心态,同样的处境,学会积极心态,才能找到快乐源泉。我们对世界的不满往往是自己内心的不满意,对配偶的不满就是对自我的不满。如何在婚姻中穿墙而过,要先跳出问题的框架,解决自己内心匮乏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是自身的投射,对自己生活负责,发现问题比找到答案更接*幸福。

  最后的启示阶段说到爱才能带来启发,不求回报没有条件的付出才会快乐!空洞由爱来填补,跟随自己的内心,本自具足。打开自己的心扉,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最快的方法就是你本来就在那里了。找到婚姻中的量子隧道,你就能一下子到达亲密关系的中心。

  特别是允许两字更是让我深受启发,学会允许,灵魂关系的关键是允许,放下对结果的控制欲,当你烦心时想想允许这个词,允许具有伟大的力量。焦虑来源于对无常的抗拒,依据灵魂的本质出发,需求不从对方寻找,从自我找。

  记住,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从爱出发,从心出发,让爱在内心生根,爱才能带来持续的幸福感!

  《亲密关系》读后感1000字 5

  曾思索一个问题:恋爱、乃至婚姻,之于我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从常理来看,交友恋爱、结婚育子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必走的过场,似乎经历过这些才得以圆满。然而,它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吗?经历与否给我们的人生究竟有何影响?

  一个人若能在生活中强大勇敢、内心足以坚强应对任何风雨波澜,且更加向往独立与自由,真切享受独自行走的状态。那独自一人或许便已足够,是否有人同行,已然不是非常重要。不得不说,这十分令人钦佩赞赏。

  然于我恐怕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独自“走在冷风中”。

  于我而言,恋爱或是婚姻,是寻找同行人,寻找一半、一伴,寻找生活路途中有幸相互契合、相互扶持的人。至于恋爱还是婚姻,不过是形式、是状态、是过程。

  那又不得不问,为什么还要另寻他人呢?自始相伴的父母、姐妹兄弟不可以吗?血缘至亲难道还不够吗?亲情的陪伴非常重要,它占据了我们人生的前半程,如果非常幸运的话,会一直延续到我们生命的尽头。但是受到人生长规律的限制,从年龄和身体机能上来看,原生亲情的陪伴便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相送。另外原生家庭本就是同一的环境,我们之间或许就有同样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缺陷,手里拿着相同的拼图,拼来拼去可能更多是重叠、冲突,而难以相互补充、扩展。

  所以我们“手里拿着拼图”,开始寻找可以满足自我需求的碎片。有一天偶然发现一个人,手中握着我们需要的碎片,拼凑在一起竟还是一副不错的画面。既然这样,何不同路而行,互相取暖?

  所以我觉得,恋爱、婚姻于我而言,是一种自我和他我的补充、满足和实现。就像那段话说的“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他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他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她,爱着你,其实只不过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的欲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