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优选【五】份

首页 / 读书笔记 / |

  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 1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他生活于是1592年到1670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书中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的: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与宁静。

  本书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学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纪律等。全书共33章,每一章都谈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既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事例。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今天已经广泛普及。在17世纪之前,西欧各国仍普遍采用的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全年不同时间都会招收新学生。这样使得同一教室内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教师的个别施教使得学生相互干扰,效率不高。适应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扩大,参照耶稣会已有的实际教学经验,夸美纽斯从理论上阐明了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了新的教学形式,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指出:“我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要紧的;因为,对教师、对学生,这都是一种最有利的制度。教师看到跟前学生数目愈多,他对于工作的兴趣便愈大;教师自己愈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表现热心。同样,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而且也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他们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p139)

  “把全体学生分成班级,比如十人一级,每组由一个学生去管理,管理的学生又由上一级的去管理。”(p140)

  在论述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教导从每年的一定时间开始。

  2)学科的划分要使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定的工作,因为这样会使计划好的一切工作易于完成。

  3)要使用固定的课本。

  4)要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

  此外,读过《大教学论》,自然”一词在我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位“现代教育之父”,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诸多原则和规律。遵循自然法则,教育就会有可喜的结果。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后来,鸟儿也并不随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鸟,急着让它们快快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们。而教师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更应该学*鸟儿孵卵、喂食的方法。后进生”暂时比一般学生的学*能力更加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们把所有的学*任务都完成,出现的结果是,他们一样都不完成。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单独为他们确定一个阶段的学*目标,他们的进步就会变得明显;然后再确定下阶段的学*目标。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千万不能心急。因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 2

  带着虔诚的心,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这位异国的教育哲学家,实干家在文字构建的空间里对话,内心洋溢着一种满足与冲动。我的心提醒我:把感受写下来,祭奠先哲的智慧,启迪有志于学校教育的读者。

  《大教学论》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人人都知晓,但是真正阅读过的人很少,我身边的不少教师就没有读过,偶尔几个刚毕业的教育院校的学生说自己读过,是在教授的要求下阅读的,但深究其内容和书中真义,坦言早就荡然无存,不免觉得可惜。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就源于这本《大教学论》,但从事学校教育的我们却没有亲临教育的源头,无怪学校教育有诸多困惑和无序。

  夸美纽斯开篇就说,此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是“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与虔敬地去学*现世与来生所需要的一切事项”。无疑,这是人安身立命、自足发展、服务于世所必须修炼的真理。我似乎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必读书目,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和教育沾边的人所必须阅读的书。因为我们的现世都在为来世做准备,今天我们受教育的程度与最后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共同的未来。

  阅读这样一本书,最好有宗教的基础。书中大量引用宗教教义,章节,这是没有宗教基础知识的中国读者在阅读上可能或产生的障碍。初读时的晦涩感是真切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是有一些耐心,这些含着真美的纯净文字是能够被理解和沁入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正是因为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无限虔诚,才使得他对“教育人”这件神圣的事充满着信心和信念,坚定不移地推广,宣扬。例如,开篇第一章节,夸美纽斯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又说“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他要以此让大家明白:教育就是人的未来。我以为,这些来自内心的笃信正是一个教育学者必须持有的,这也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源脉所在。做教育的,必须是有信仰的人。

  阅读这本书,我很感兴趣的是夸美纽斯的表述方式。*惯于阅读行云流水般集中,顺畅表述的中国读者,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会觉得新鲜:难道大教育家就用这样的“只言片语”在阐述他的观念。是的,恰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自然现象+实例分析+模仿+偏差分析+纠正措施。整个论述的过程比较生硬,但契合了教育所需具备的理念:从自然中模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过程中反思,做好改进调整使之趋于完善。整个表述的过程带着温和不争的风格,但在不争中却已经有了不需要争辩的结论,征服的是读者的心。例如他阐述的教学便易性原则,改良学校的可能性,教与学的一般要求等,都是这样的表述方式,温文尔雅,以理服人,让人在很舒服的感受下接受观念。相比当下一些人急于推广的理念,咄咄逼人,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你接受,认同,还要付诸实践,最可怕的是要看到结果,而且是要拿出能证明观念是正确的结果。强制性的理念推广者们,可以读读《大教学论》即便是其中有些观点已经过失,经过实践证明未必是真理,但读者的心却是向着夸美纽斯的。我在阅读时会在心里替他说话:那个时代,能提出这样的观念已经很不容易啦!

  夸美纽斯的实践观也让我佩服。很明显,这是一个从教师成长为校长最后再到教育家的伟人。这样的人提出的观点带有强烈的“实践检验真知”的意味,有一种让人信服的权威性。在我的身边,前两步走好的人不少,但还没有看到走到第三步的,中国本土上的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受到公众认可,系统阐释自己教育理念的,目前还未见其人。为什么?是体制,是个人因素,环境作用,还是别的原因?不管如何,还是请“有关专家”读读《大教学论》,感受温润的教育智慧吧。记得于永正先生说如何教小学生写字,要一边写一边提醒,要讲述字易错的地方。先生笑谈:如果是有关专家看了一定会反对,怎么能这样教呢?这样不是教死了么?先生说:先来教教看,一些理念能否在课堂上实施,能否产生实际效果。小学生生字的返生率有多高?所有理念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有效。深以为然。

  读《大教学论》可能有些枯燥,但是还是希望教育者读读。有些书,枯燥中才带着真义,枯燥就是提醒我们要边读边想,不要囫囵吞枣。

  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 3

  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继承了培根的唯物观点,发扬了捷克兄弟会的民主传统,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他26岁时因为战争开始了流亡的生活,从此他几乎颠沛流离一生。也可能是这种艰苦成就了他深邃的思想,它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的人。他还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规则。

  书中的很多真知灼见还依然是那么的精辟,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只是由于他做过牧师,信仰并传过教,对于不信仰宗教的人来说,有些地方会难于理解。我坦率地承认自己阅读的收获是笼统肤浅的,感受不多。最重要的是通过读这本书,加深了我对“教学相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与学不仅局限于老师和学生,而是泛指“教”与“学”的活动。同时我也惊讶夸美纽斯对节制的见解。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是非常有必要阅读和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的。我个人当然也希望有时间进一步研读和消化理解书中的思想。

  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 4

  这个寒假,强迫自己静下心来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看后虽然不太能领略其中的精华,但还是有些感触。

  《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与宁静。

  在《大教学论》中,作者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规律。

  如第十七章《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中的原则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后来,鸟儿也并不随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鸟,急着让它们快快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们。这让我想到了班里的后进生,难道不更应该学*鸟儿孵卵、喂食的方法吗?“后进生”暂时比一般学生的学*能力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们把所有的学*任务都完成,出现的结果是,他们一样都不完成。就如“我们拿一只仄口的瓶子,把大量的水猛烈地倒进去,而不让它一滴一滴地滴进去”的结果一样可悲:即大部分的水流到瓶子外边去,最后,瓶子所盛的水比慢慢地滴进去的还小。这就提醒我们“教学生的时候,不是尽学生所能领会的去教,而是尽教师自己所愿教的去教”是愚蠢的行为。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单独为他们确定一个阶段的学*目标,他们的进步就会变得明显;然后再确定下阶段的学*目标。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千万不能心急。因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又如第十八章《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中原则八也举了一个显浅易懂的例子:当一只鸟儿形成的时候,肢体与肢体连接,骨头与骨头连接,筋肉与筋肉连接。一株树木的情形也一样,树干是和树根连接的,树枝是与树干连接的,嫩枝是与枝柯连接的;所以,这些东西虽则都有成千上万,但整个都是构成一株树木的。一所房屋也一样,假如要能耐久,墙壁就必须建在基础上面,天花板和屋顶就必须建军在墙壁上面,总而言之,一切部分,从最大的以至最小的,都必须连接和装配起来,它们才能形成一所房屋。这几年,我们学校严格按照新课程实验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一门也没落下,还特别开发了校本课程,如朗读、书法、形体、每周一歌等。看了《大教学论》这一章节,我对学校的这一做法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是为孩子们打下良好的学*、发展基础,建好牢固的连接、支撑框架。同时也为*时偶尔偷偷占用一点这些课程的时间去做语、数、英等区统考科目的*题感到惭愧,目光太短浅了,对不起自己的学生啊!是的,学生终生的学业应该组成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整体,他们将养成一种*惯,能够轻易地、自然地从一件事情走向另外一件事情,让他们的眼睛将看到一个非凡的范围。

  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 5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代表作,他是*现代教育和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古德教授曾说过:“17世纪开始了教育和科学的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夸美纽斯是这两个方面的先驱。”特勒尔博士在一次报告中说:“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他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中引来并支配者整个现代化运动。他与我们现在的教学的关系,类似于哥白尼、牛顿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以及培根、笛卡尔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由此可见,夸美纽斯不愧为*代教育理论的先驱,他的泛智思想是*代百科全书的先驱。在教育史上,《大教学论》是他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看着这本书的名字,夸美纽斯说过的话不由久久地回荡在我的耳畔:“我的主要教育事业之一是改良教育,这是我多年来的努力,想帮助学校里的青年,使他们摆脱所受的苦恼。”想想夸美纽斯所受过的苦难,国破家亡、丧妻失子、颠沛流离,书稿一再被毁,都没有动摇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我敬佩他,爱戴他,我要带着这份敬重之情细细地品味他书中的文字,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以下我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作者创作这本书的背景

  夸美纽斯于1592年3月出生于捷克摩拉维亚的乌尔斯基--波罗特附*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亲是新教徒。他的一生也与兄弟会结下了不解之缘。12岁时就成了孤儿,夸美纽斯中断了初等教育,后由兄弟会资助受完了中等和高等教育。1614年,夸美纽斯担任一所文法学校的教师,开始研究教育问题。1618年,担任兄弟会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1618~1648年,捷克人民为反抗德意志天主教会的统治进行了长达30年的战争。捷克战败后,夸美纽斯离开祖国,开始了终生的流亡生涯。

  流亡波兰期间,夸美纽斯继续在兄弟会创办的中学里任教,并探讨教育改革问题,他的几部重要教育著作也相继问世,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大教学论》于1654年首次正式公开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将其列入《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中。

  二.内容概括

  《大教学论》这本书共三十三章,有其完整的体系,大体可划分为六个组成部分:

  1. 总论:第一~十四章。

  2. 体育:第十五章。

  3. 教学论:第十六~二十二章。

  4. 德育论:第二十三~二十六章。

  5. 学制系统及课程论:第二十七~三十一章。

  6. 实现教育改革计划的呼吁:第三十二~三十三章。

  三.感悟

  夸美纽斯认为,“不仅是富人和有权势的人的孩子,而是一切孩子,不分男女,不分出身高贵或出身*民,不分富裕或贫穷,而是生活在一切城市和小镇、村落和小村庄中的孩子,都应该上学。”这种普及教育的思想不正是体现了受教育的人人*等性吗 ?这种普及教育为了使人成为理性的动物,成为万物的主宰,从而有益地利用此生,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想想我们当今社会中的人,也许不受教育可以很好地生存,但是真正意义上成功的人一定受过良好的教育。也许你会说许多有钱的人不是照样没受过教育吗,但是他们所谓成功的道路又能走多远呢,靠什么去支撑呢?就像索尔蒂斯说过的一句话:一个教师不学教育学,照样成为好老师;但是,好也好的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所以一个人没受教育就像一个老师没有教育理论,好也好的有限。

  夸美纽斯说:任何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都能地步。一只筛子,如果你继续不断地用水泼去,它便愈来愈干净,虽则它不能够把水留住;同样,鲁钝和悟性孱弱的人,即使学问上面得不到进步,但是心性可以变得比较柔和……这些话语真的非常富有见地。他还对人的成长有先后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有些人小时候身体强壮,但是后来变得多愁多病;有些人青年时代多病矮小,后来却长得壮健魁梧;智性也是一样,有些人发展得早,但是不久就凋枯了,变鲁钝了,有些人原来很愚钝,可是以后变得敏锐、聪明。夸美纽斯的思考与我们现在的思想是多么的接*呀!想想我们的学校老师,对待一些智力有些迟钝,性格内向的学生又是怎样呢?有的老师会认为这个孩子有抑郁症,也许他只是性格内向而已。由于老师的疏忽,同学的疏远,孩子的自卑心越来越严重,只会变得越来越糟糕。所以,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等地对待学生,不能给学生过早地下定论,应该让每位学生感受到人文的关爱,沐浴到教育的阳光。

  夸美纽斯提倡教学组织班级化。他总结了当时的新的教学组织的实践经验,把它们上升为理论,推动了教学组织的班级化。首先他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有利于学生学*;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节省时间、精力、避免了干扰。其次,他确定班级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并据此制定了学年制以及学期、假期制和学时工作计划。再次,他还具体说明了班级教学制的要求,应有一定的目标;每个班级应有固定的课本;一切科目都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全班的学生在同时做同样的功课;每种科目应该与相关的事项一道讲授等。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的理论和他所提出的关于班级教学制的要求,在*代教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夸美纽斯对于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很高。他对旧时学校缺点的体会是很深刻的。他说,旧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通常都是非常严酷的,以致学校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场。他自己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悲惨地损失了一生一世的最甜美的青春,在教育的小节上面浪费了青春的鲜美的岁月。” 所以他提倡青年们能够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进行学*。因为,人是有可塑性的,教育的力量又是十分巨大的,可见教育办得不好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好,不是人的智力不够,也不是学科太难。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在*时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有效教法,而不能死搬硬套地用旧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创新,这样只会害了学生。

  《大教学论》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给了我很多启发。从这本书里我可以看到夸美纽斯熟悉以往全部西方教育发展史,熟悉西方历史上的教育家,教育著作和教育经验。他对教育的研究理论是令人敬佩的。他提倡民主教育和泛智教育。我相信这部著作也是他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典范。但是我想,夸美纽斯处于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他的思想肯定兼带时代的特点,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他同情贫穷人的疾苦,提倡普及教育,民主教育,泛智教育。他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措施。另一方面,在世界观和教育观上都未能彻底摒弃宗教神学和唯心思想。这也体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即使这样,也不影响《大教学论》在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在以后的工作和学*生活中,我会把这本书当做一面镜子,时刻照着自己不断向前……


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优选【五】份扩展阅读


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优选【五】份(扩展1)

——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 (菁华3篇)

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1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从读师范时就对17世纪捷克大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的重要著作《大教学论》有所了解,但却没有真正认真的研读过,很是惭愧。所以本次假期,我找到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6年6月出版、任钟印翻译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来读。

  一开始阅读的时候感觉作者好像在进行基督教讲义,似乎和教学关系不大,可是慢慢坚持读下去才明白作者的精要所在。夸美纽斯在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夸美纽斯生于1592年3月28日,卒于1670年11月15日。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上做出了跨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上的*,《大教学论》一书承载了他的重要的教育思想,全面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作用,以及学制、教学法、体育、德育、宗教教育、学校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步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斯皮尔曼曾这样称赞夸美纽斯和他的《大教学论》:“倘若各时代的关于教育写的著作全给丢了,只要留得《大教学论》,后代的人便仍可以把它做个基础,重新建立教育的科学。”《大教学论》的主导思想是热切希望所有的人都受到完善的教育,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他要求把“一切事物”的知识教给“一切人”。

  读完此书,我有以下感悟:

  一、尊重生命,让学生幸福学*

  《大教学论》的第一章标题“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纯粹、最卓越的”是全书的指导思想之一。第二章“人的终极目的在于来世”,第三章“今生只是为永生做准备”,这两章,夸美纽斯在阐述教育的目的。因为夸美纽斯是一个基督教徒,他的学说借助宗教来宣传,所以我们要去掉其唯心成分,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夸美纽斯对生命、对未来、对学生的幸福的关注。

  二、适应自然,让学*变得有趣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许多章节以含而不露的方式把“教育要适应自然”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原则。换句话说,夸美纽斯希望学*在以兴趣为基础的活动中展开。“如果不首先唤起学生的兴趣,就不要施教。”

  三、研究对象,让教学变得有效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育和教学工作要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或“法则”来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倾向来进行。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夸美纽斯以下几个有效教学的观点。

  1.教学内容的选择,突出有用的原则。

  2.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采取班级授课制并提出小组合作学*。

  夸美纽斯主张“一个教师同时教很多学生”,并建议采用大班和小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要求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十人,各组都有一名学生负责管理,协助教师监督和检查小组成员的功课。

  3.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是感觉论,即建立“感觉、理解、记忆、练*”的过程。

  4.教学原则的确定,强调适应自然。

  教学过程的展开,除了要以感官为基础外,还必须遵守一些“规则”才能使教学过程能取得最佳效果。

  四、因材施教,让学生学有所成

  在书中第十二章第十八小节,夸美纽斯对学生六种不同性格的划分是这样的:“有些人是伶俐的,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温柔和顺从的,有些人是坚硬不屈的;有些人渴于求取知识,有些人较爱获得机械技巧。这三对相反的性格,我们一共得到六种不同的区分。”

  综上夸美纽斯的这些论述,明显让人感受到其中渗透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也渗透了他对全体学生的关爱和有关教育*等的智慧。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怎样对待学生?是不是应该因材施教,分层对待?答案当然是不言自明的,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

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2

  带着虔诚的心,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这位异国的教育哲学家,实干家在文字构建的空间里对话,内心洋溢着一种满足与冲动。我的心提醒我:把感受写下来,祭奠先哲的智慧,启迪有志于学校教育的读者。

  《大教学论》在*知名度很高,人人都知晓,但是真正阅读过的人很少,我身边的不少教师就没有读过,偶尔几个刚毕业的教育院校的学生说自己读过,是在教授的要求下阅读的,但深究其内容和书中真义,坦言早就荡然无存,不免觉得可惜。*的学校教育制度就源于这本《大教学论》,但从事学校教育的我们却没有亲临教育的源头,无怪学校教育有诸多困惑和无序。

  夸美纽斯开篇就说,此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是“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与虔敬地去学*现世与来生所需要的一切事项”。无疑,这是人安身立命、自足发展、服务于世所必须修炼的真理。我似乎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必读书目,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和教育沾边的人所必须阅读的书。因为我们的现世都在为来世做准备,今天我们受教育的程度与最后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共同的未来。

  阅读这样一本书,最好有宗教的基础。书中大量引用宗教教义,章节,这是没有宗教基础知识的*读者在阅读上可能或产生的障碍。初读时的晦涩感是真切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是有一些耐心,这些含着真美的纯净文字是能够被理解和沁入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正是因为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无限虔诚,才使得他对“教育人”这件神圣的事充满着信心和信念,坚定不移地推广,宣扬。例如,开篇第一章节,夸美纽斯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又说“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他要以此让大家明白:教育就是人的未来。我以为,这些来自内心的笃信正是一个教育学者必须持有的,这也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源脉所在。做教育的,必须是有信仰的人。

  阅读这本书,我很感兴趣的是夸美纽斯的表述方式。*惯于阅读行云流水般集中,顺畅表述的*读者,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会觉得新鲜:难道大教育家就用这样的“只言片语”在阐述他的观念。是的,恰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自然现象+实例分析+模仿+偏差分析+纠正措施。整个论述的过程比较生硬,但契合了教育所需具备的理念:从自然中模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过程中反思,做好改进调整使之趋于完善。整个表述的过程带着温和不争的风格,但在不争中却已经有了不需要争辩的结论,征服的是读者的心。例如他阐述的教学便易性原则,改良学校的可能性,教与学的一般要求等,都是这样的表述方式,温文尔雅,以理服人,让人在很舒服的感受下接受观念。相比当下一些人急于推广的理念,咄咄逼人,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你接受,认同,还要付诸实践,最可怕的是要看到结果,而且是要拿出能证明观念是正确的结果。强制性的理念推广者们,可以读读《大教学论》即便是其中有些观点已经过失,经过实践证明未必是真理,但读者的心却是向着夸美纽斯的。我在阅读时会在心里替他说话:那个时代,能提出这样的观念已经很不容易啦!

  夸美纽斯的实践观也让我佩服。很明显,这是一个从教师成长为校长最后再到教育家的伟人。这样的人提出的观点带有强烈的“实践检验真知”的意味,有一种让人信服的权威性。在我的身边,前两步走好的人不少,但还没有看到走到第三步的,*本土上的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受到公众认可,系统阐释自己教育理念的,目前还未见其人。为什么?是体制,是个人因素,环境作用,还是别的原因?不管如何,还是请“有关专家”读读《大教学论》,感受温润的教育智慧吧。记得于永正先生说如何教小学生写字,要一边写一边提醒,要讲述字易错的地方。先生笑谈:如果是有关专家看了一定会反对,怎么能这样教呢?这样不是教死了么?先生说:先来教教看,一些理念能否在课堂上实施,能否产生实际效果。小学生生字的返生率有多高?所有理念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有效。深以为然。

  读《大教学论》可能有些枯燥,但是还是希望教育者读读。有些书,枯燥中才带着真义,枯燥就是提醒我们要边读边想,不要囫囵吞枣。

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3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从读师范时就对17世纪捷克大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的重要著作《大教学论》有所了解,但却没有真正认真的研读过,很是惭愧。所以本次假期,我找到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xx年6月出版、任钟印翻译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来读。

  一开始阅读的时候感觉作者好像在进行基督教讲义,似乎和教学关系不大,可是慢慢坚持读下去才明白作者的精要所在。夸美纽斯在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夸美纽斯生于1592年3月28日,卒于1670年11月15日。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上做出了跨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上的*,《大教学论》一书承载了他的重要的教育思想,全面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作用,以及学制、教学法、体育、德育、宗教教育、学校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步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斯皮尔曼曾这样称赞夸美纽斯和他的《大教学论》:“倘若各时代的关于教育写的著作全给丢了,只要留得《大教学论》,后代的人便仍可以把它做个基础,重新建立教育的科学。”《大教学论》的主导思想是热切希望所有的`人都受到完善的教育,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他要求把“一切事物”的知识教给“一切人”。

  读完此书,我有以下感悟:

  一、尊重生命,让学生幸福学*

  《大教学论》的第一章标题“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纯粹、最卓越的”是全书的指导思想之一。第二章“人的终极目的在于来世”,第三章“今生只是为永生做准备”,这两章,夸美纽斯在阐述教育的目的。因为夸美纽斯是一个基督教徒,他的学说借助宗教来宣传,所以我们要去掉其唯心成分,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夸美纽斯对生命、对未来、对学生的幸福的关注。

  二、适应自然,让学*变得有趣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许多章节以含而不露的方式把“教育要适应自然”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原则。换句话说,夸美纽斯希望学*在以兴趣为基础的活动中展开。“如果不首先唤起学生的兴趣,就不要施教。”

  三、研究对象,让教学变得有效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育和教学工作要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或“法则”来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倾向来进行。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夸美纽斯以下几个有效教学的观点。

  1.教学内容的选择,突出有用的原则。

  2.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采取班级授课制并提出小组合作学*。

  夸美纽斯主张“一个教师同时教很多学生”,并建议采用大班和小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要求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十人,各组都有一名学生负责管理,协助教师监督和检查小组成员的功课。

  3.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是感觉论,即建立“感觉、理解、记忆、练*”的过程。

  4.教学原则的确定,强调适应自然。

  教学过程的展开,除了要以感官为基础外,还必须遵守一些“规则”才能使教学过程能取得最佳效果。

  四、因材施教,让学生学有所成

  在书中第十二章第十八小节,夸美纽斯对学生六种不同性格的划分是这样的:“有些人是伶俐的,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温柔和顺从的,有些人是坚硬不屈的;有些人渴于求取知识,有些人较爱获得机械技巧。这三对相反的性格,我们一共得到六种不同的区分。”

  综上夸美纽斯的这些论述,明显让人感受到其中渗透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也渗透了他对全体学生的关爱和有关教育*等的智慧。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怎样对待学生?是不是应该因材施教,分层对待?答案当然是不言自明的,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


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优选【五】份(扩展2)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范本10份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1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他生活于是1592年到1670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书中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的: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与宁静。

  本书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学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纪律等。全书共33章,每一章都谈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既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事例。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今天已经广泛普及。在17世纪之前,西欧各国仍普遍采用的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全年不同时间都会招收新学生。这样使得同一教室内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教师的个别施教使得学生相互干扰,效率不高。适应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扩大,参照耶稣会已有的实际教学经验,夸美纽斯从理论上阐明了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了新的'教学形式,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指出:“我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要紧的;因为,对教师、对学生,这都是一种最有利的制度。教师看到跟前学生数目愈多,他对于工作的兴趣便愈大;教师自己愈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表现热心。同样,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而且也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他们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p139)

  “把全体学生分成班级,比如十人一级,每组由一个学生去管理,管理的学生又由上一级的去管理。”(p140)

  在论述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教导从每年的一定时间开始。

  2)学科的划分要使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定的工作,因为这样会使计划好的一切工作易于完成。

  3)要使用固定的课本。

  4)要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

  此外,读过《大教学论》,自然”一词在我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位“现代教育之父”,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诸多原则和规律。遵循自然法则,教育就会有可喜的结果。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

  后来,鸟儿也并不随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鸟,急着让它们快快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们。而教师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更应该学*鸟儿孵卵、喂食的方法。后进生”暂时比一般学生的学*能力更加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们把所有的学*任务都完成,出现的结果是,他们一样都不完成。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单独为他们确定一个阶段的学*目标,他们的进步就会变得明显;然后再确定下阶段的学*目标。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千万不能心急。因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2

  1、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或更伟大的呢?

  2、格累哥利・那齐恩曾说:“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

  3、追求伟大的事情在过去是高贵的,在现在是高贵的,到将来永远也是高贵的。

  4、离别母亲的子宫的时候四肢已长完全的人多么幸福啊!而离别现世的时候灵魂纯洁清白的人,则更有千倍的幸福。

  5、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追求学问、德行与虔信,我们就是相应地在向我们的终极目标前进。

  6、人心的能量是无限所的,他在知觉方面像个无底的深渊。

  7、爱好真理的人容易看到真理,寻求真理的人容易发现真理。

  8、谁也不能野到不能驯服的境地,只要他肯耐心地倾听教导与知识。

  9、柏拉图说:“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个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家伙。”

  10、愚蠢的人需要受教导,好使他们摆脱本性中的愚蠢,这是无人怀疑的。聪明人更需要受教育,因为一个活泼的心理如果不去从事有用的事情,它便会去从事无用的、稀奇的、有害的事情。

  11、一个活泼的心理如果没有正经的事情可做,它便会被无益的、稀奇的和有害的思想所困扰,会自己毁掉自己。

  12、即使死亡隔得还很远,长寿有把握,品行的形成同样要及早开始,因为人生不应该消耗在学*上面,而应该消耗在行动上。

  13、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

  14、年轻的儿童,用榜样总比用训条容易领导,容易管束。

  15、心灵的要素包含三种能力,就是智性、意志和记忆。

  16、一个人为了他自己的好处,不独要有学问,而且要有德行和虔信;为了他邻人的幸福,不独要有德行,而且要有学问和虔信;为了上帝的关荣,不独要有虔信,而且要有学问和德行。

  17、与智慧言谈是没有苦楚的;同它相处没有忧愁,只有欢喜与快乐。“人生没有比寻得智慧更快乐的事。”“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永恒的筵*”。

  18、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就不是进步而是退步。

  19、一个人的整个生活全视儿童时期所受的教育为转移,所以,除非人人的心都在小的.时候有所准备,能去应付人生中的一切意外,否则任何机会都会被错过。

  20、一个人所享受的生命不论长短,都是足够供他为永生做准备的。

  21、有一句话说:“教导别人就是教导自己,”这是对的,因为不仅时时复*可以把一件事实不灭地铭刻在心灵上,而且“教”的本身对于所教的学科可以产生更深的理解。所以天才的约阿希姆・福尔丁斯就常说,假如任何事情他只听到或读到一次,它在一个月之内就会逃出他的记忆;但是假如他把它交给别人,它便变成了他身上的一个部分,如同他的手指一样,除了死亡以外,他不相信有什么事情能够把他夺去。所以,他的劝告时,假如一个学生想获得进步,他就应该把他正在学*的学科天天去教别人,即使他的学生需得雇来,也应去教。他说:“你值得在某种限度以内牺牲你的身体安适,去得到一个愿意听你的教导,即在你求取智性方面的进步的时候来听你的教导的人。”

  22、一个人的心灵可以激励另一个人的心灵,一个人的记忆也可以激励另一个人的记忆。

  23、我们的真正工作是智慧的学*,它提高我们,使我们得到稳定,使我们的心灵便高贵――我们把这种学*叫做道德,叫做虔信,有了它,我们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就接*了上帝本身。

  24、主要的德行是持重、节制、坚忍于正直。应当教孩子们在饮与食、睡眠与起床、工作与游戏、谈话与缄默方面,在整个受教期间实行节制。这方面的一条金科玉律“一切不可过度”,使他们学会在一切情况下,能在饱满之前就离开。坚忍应当从自我克制去学*。

  25、熟悉历史是一个人的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终生的眼目。应该当心,只允许勤劳努力、德行优良的学生进大学。不实在的学生,只知道在安逸与奢侈中浪费他们袭产与光阴,因而给别人以坏的榜样是不能宽容的。这样,没有病毒,自然就没有传染,大家便会专心工作。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3

夸美纽斯的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与宁静。

本书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学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纪律等。全书共33章,每一章都谈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既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事例。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今天已经广泛普及。在17世纪之前,西欧各国仍普遍采用的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全年不同时间都会招收新学生。这样使得同一教室内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教师的个别施教使得学生相互干扰,效率不高。适应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扩大,参照耶稣会已有的实际教学经验,夸美纽斯从理论上阐明了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了新的教学形式,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指出:“我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要紧的;因为,对教师、对学生,这都是一种最有利的制度。教师看到跟前学生数目愈多,他对于工作的兴趣便愈大;教师自己愈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表现热心。同样,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而且也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他们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p139)

“把全体学生分成班级,比如十人一级,每组由一个学生去管理,管理的学生又由上一级的去管理。”(p140)

在论述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教导从每年的一定时间开始。

2)学科的划分要使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定的工作,因为这样会使计划好的一切工作易于完成。

3)要使用固定的课本。

4)要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

此外,读过《大教学论》,自然”一词在我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位“现代教育之父”,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诸多原则和规律。遵循自然法则,教育就会有可喜的结果。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后来,鸟儿也并不随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鸟,急着让它们快快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们。而教师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更应该学*鸟儿孵卵、喂食的方法。后进生”暂时比一般学生的学*能力更加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们把所有的学*任务都完成,出现的结果是,他们一样都不完成。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单独为他们确定一个阶段的学*目标,他们的进步就会变得明显;然后再确定下阶段的学*目标。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千万不能心急。因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4

  听说《大教学论》可以说得上是西方*代教育传统的奠基之作,同时它也是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一本经典名著。也许正正因为如此,黄校把这本赫赫有名的著作送给我们每位跟岗学*的老师。手捧着这本签有黄校的亲笔签名的《大教学论》,我倍感珍惜,定要下苦功读好这本巨作。

  《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热情地赞美教育这一职业是世上最具自豪感的。他主张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求学欲望,并且运用温和的、循循善诱的方法,用充满爱心的言语吸引孩子们,而不是严肃的态度使学生疏远教师。教师和学生的融洽关系是增进教学质量的很大的帮助。如果教师时常夸奖表现好的学生,给予他们表扬和肯定等等,如果教师把他们应学的知识结合我们日常的生活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再用其他一些方法来和善地对待学生,教师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对学*倍感兴趣了。

  “以人为本”关注每个人,不要忽略个体。夸美纽斯说:“谁也不能野到不能驯服的境地,只要他肯耐心地倾听教导与知识。”这正正可以说明后进生的教育需要用爱去引导,我们需要深入地分析了他的心理特点,并根据其心理特点而进行教育。他既有自卑感,又有自尊心,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微细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从而克服自卑心理,重新点燃起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的勇气和自信。就像书中所说的:“施用任何强力的结果,我们反而只能使人厌恶学问,不能使人爱好学问。所以,我们每逢看见有人心灵受了病,不爱用功,我们就当用温和的疗法去除掉它的毛病,绝对不可采用粗暴的方法。”

  《大教学论》还有许多精彩语言:

  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就不是进步而是退步。

  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应该当心,只允许勤劳努力、德行优良的学生进大学。不实在的学生,只知道在安逸与奢侈中浪费他们袭产与光阴,因而给别人以坏的榜样是不能宽容的。这样,没有病毒,自然就没有传染,大家便会专心工作了。

  爱好真理的人容易看到真理,寻求真理的人容易发现真理。

  须得学会敢于正视别人,学会应付真实的劳苦,不要畏缩。否则他们便会变成遁世的人,厌世的人,或是变成懒惰的人,碍事的人。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5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代表作,他是*现代教育和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古德教授曾说过:“17世纪开始了教育和科学的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夸美纽斯是这两个方面的先驱。”特勒尔博士在一次报告中说:“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他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中引来并支配者整个现代化运动。他与我们现在的教学的关系,类似于哥白尼、牛顿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以及培根、笛卡尔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由此可见,夸美纽斯不愧为*代教育理论的先驱,他的泛智思想是*代百科全书的先驱。在教育史上,《大教学论》是他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看着这本书的名字,夸美纽斯说过的话不由久久地回荡在我的耳畔:“我的主要教育事业之一是改良教育,这是我多年来的努力,想帮助学校里的青年,使他们摆脱所受的苦恼。”想想夸美纽斯所受过的苦难,国破家亡、丧妻失子、颠沛流离,书稿一再被毁,都没有动摇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我敬佩他,爱戴他,我要带着这份敬重之情细细地品味他书中的文字,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以下我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作者创作这本书的背景

  夸美纽斯于1592年3月出生于捷克摩拉维亚的乌尔斯基--波罗特附*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亲是新教徒。他的一生也与兄弟会结下了不解之缘。12岁时就成了孤儿,夸美纽斯中断了初等教育,后由兄弟会资助受完了中等和高等教育。1614年,夸美纽斯担任一所文法学校的教师,开始研究教育问题。1618年,担任兄弟会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1618~1648年,捷克人民为反抗德意志天主教会的统治进行了长达30年的战争。捷克战败后,夸美纽斯离开祖国,开始了终生的流亡生涯。

  流亡波兰期间,夸美纽斯继续在兄弟会创办的中学里任教,并探讨教育改革问题,他的几部重要教育著作也相继问世,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大教学论》于1654年首次正式公开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将其列入《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中。

  二.内容概括

  《大教学论》这本书共三十三章,有其完整的体系,大体可划分为六个组成部分:

  1.总论:第一~十四章。

  2.体育:第十五章。

  3.教学论:第十六~二十二章。

  4.德育论:第二十三~二十六章。

  5.学制系统及课程论:第二十七~三十一章。

  6.实现教育改革计划的呼吁:第三十二~三十三章。

  三.感悟

  夸美纽斯认为,“不仅是富人和有权势的人的孩子,而是一切孩子,不分男女,不分出身高贵或出身*民,不分富裕或贫穷,而是生活在一切城市和小镇、村落和小村庄中的孩子,都应该上学。”这种普及教育的思想不正是体现了受教育的人人*等性吗?这种普及教育为了使人成为理性的动物,成为万物的主宰,从而有益地利用此生,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想想我们当今社会中的人,也许不受教育可以很好地生存,但是真正意义上成功的人一定受过良好的教育。也许你会说许多有钱的人不是照样没受过教育吗,但是他们所谓成功的道路又能走多远呢,靠什么去支撑呢?就像索尔蒂斯说过的一句话:一个教师不学教育学,照样成为好老师;但是,好也好的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所以一个人没受教育就像一个老师没有教育理论,好也好的有限。

  夸美纽斯说:任何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都能地步。一只筛子,如果你继续不断地用水泼去,它便愈来愈干净,虽则它不能够把水留住;同样,鲁钝和悟性孱弱的人,即使学问上面得不到进步,但是心性可以变得比较柔和……这些话语真的非常富有见地。他还对人的成长有先后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有些人小时候身体强壮,但是后来变得多愁多病;有些人青年时代多病矮小,后来却长得壮健魁梧;智性也是一样,有些人发展得早,但是不久就凋枯了,变鲁钝了,有些人原来很愚钝,可是以后变得敏锐、聪明。夸美纽斯的思考与我们现在的思想是多么的接*呀!想想我们的学校老师,对待一些智力有些迟钝,性格内向的学生又是怎样呢?有的老师会认为这个孩子有抑郁症,也许他只是性格内向而已。由于老师的疏忽,同学的疏远,孩子的自卑心越来越严重,只会变得越来越糟糕。所以,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等地对待学生,不能给学生过早地下定论,应该让每位学生感受到人文的关爱,沐浴到教育的阳光。

  夸美纽斯提倡教学组织班级化。他总结了当时的新的教学组织的实践经验,把它们上升为理论,推动了教学组织的班级化。首先他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有利于学生学*;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节省时间、精力、避免了干扰。其次,他确定班级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并据此制定了学年制以及学期、假期制和学时工作计划。再次,他还具体说明了班级教学制的要求,应有一定的目标;每个班级应有固定的课本;一切科目都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全班的学生在同时做同样的功课;每种科目应该与相关的事项一道讲授等。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的理论和他所提出的关于班级教学制的要求,在*代教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夸美纽斯对于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很高。他对旧时学校缺点的体会是很深刻的。他说,旧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通常都是非常严酷的,以致学校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场。他自己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悲惨地损失了一生一世的最甜美的青春,在教育的小节上面浪费了青春的鲜美的岁月。”所以他提倡青年们能够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进行学*。因为,人是有可塑性的,教育的力量又是十分巨大的,可见教育办得不好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好,不是人的智力不够,也不是学科太难。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在*时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有效教法,而不能死搬硬套地用旧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创新,这样只会害了学生。

  《大教学论》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给了我很多启发。从这本书里我可以看到夸美纽斯熟悉以往全部西方教育发展史,熟悉西方历史上的教育家,教育著作和教育经验。他对教育的研究理论是令人敬佩的。他提倡民主教育和泛智教育。我相信这部著作也是他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典范。但是我想,夸美纽斯处于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他的思想肯定兼带时代的特点,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他同情贫穷人的疾苦,提倡普及教育,民主教育,泛智教育。他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措施。另一方面,在世界观和教育观上都未能彻底摒弃宗教神学和唯心思想。这也体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即使这样,也不影响《大教学论》在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在以后的工作和学*生活中,我会把这本书当做一面镜子,时刻照着自己不断向前……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6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代表作,他是*现代教育和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古德教授曾说过:“17世纪开始了教育和科学的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夸美纽斯是这两个方面的先驱。”特勒尔博士在一次报告中说:“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他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中引来并支配者整个现代化运动。他与我们现在的教学的关系,类似于哥白尼、牛顿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以及培根、笛卡尔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由此可见,夸美纽斯不愧为*代教育理论的先驱,他的泛智思想是*代百科全书的先驱。在教育史上,《大教学论》是他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看着这本书的名字,夸美纽斯说过的话不由久久地回荡在我的耳畔:“我的主要教育事业之一是改良教育,这是我多年来的努力,想帮助学校里的青年,使他们摆脱所受的苦恼。”想想夸美纽斯所受过的苦难,国破家亡、丧妻失子、颠沛流离,书稿一再被毁,都没有动摇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我敬佩他,爱戴他,我要带着这份敬重之情细细地品味他书中的文字,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以下我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作者创作这本书的背景

  夸美纽斯于1592年3月出生于捷克摩拉维亚的乌尔斯基——波罗特附*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亲是新教徒。他的一生也与兄弟会结下了不解之缘。12岁时就成了孤儿,夸美纽斯中断了初等教育,后由兄弟会资助受完了中等和高等教育。1614年,夸美纽斯担任一所文法学校的'教师,开始研究教育问题。1618年,担任兄弟会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1618~1648年,捷克人民为反抗德意志天主教会的统治进行了长达30年的战争。捷克战败后,夸美纽斯离开祖国,开始了终生的流亡生涯。

  流亡波兰期间,夸美纽斯继续在兄弟会创办的中学里任教,并探讨教育改革问题,他的几部重要教育著作也相继问世,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大教学论》于1654年首次正式公开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将其列入《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中。

  二、内容概括

  《大教学论》这本书共三十三章,有其完整的体系,大体可划分为六个组成部分:

  1、总论:第一~十四章。

  2、体育:第十五章。

  3、教学论:第十六~二十二章。

  4、德育论:第二十三~二十六章。

  5、学制系统及课程论:第二十七~三十一章。

  6、实现教育改革计划的呼吁:第三十二~三十三章。

  三、感悟

  夸美纽斯认为,“不仅是富人和有权势的人的孩子,而是一切孩子,不分男女,不分出身高贵或出身*民,不分富裕或贫穷,而是生活在一切城市和小镇、村落和小村庄中的孩子,都应该上学。”这种普及教育的思想不正是体现了受教育的人人*等性吗?这种普及教育为了使人成为理性的动物,成为万物的主宰,从而有益地利用此生,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想想我们当今社会中的人,也许不受教育可以很好地生存,但是真正意义上成功的人一定受过良好的教育。也许你会说许多有钱的人不是照样没受过教育吗,但是他们所谓成功的道路又能走多远呢,靠什么去支撑呢?就像索尔蒂斯说过的一句话:一个教师不学教育学,照样成为好老师;但是,好也好的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所以一个人没受教育就像一个老师没有教育理论,好也好的有限。

  夸美纽斯说:任何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都能地步。一只筛子,如果你继续不断地用水泼去,它便愈来愈干净,虽则它不能够把水留住;同样,鲁钝和悟性孱弱的人,即使学问上面得不到进步,但是心性可以变得比较柔和……这些话语真的非常富有见地。他还对人的成长有先后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有些人小时候身体强壮,但是后来变得多愁多病;有些人青年时代多病矮小,后来却长得壮健魁梧;智性也是一样,有些人发展得早,但是不久就凋枯了,变鲁钝了,有些人原来很愚钝,可是以后变得敏锐、聪明。夸美纽斯的思考与我们现在的思想是多么的接*呀!想想我们的学校老师,对待一些智力有些迟钝,性格内向的学生又是怎样呢?有的老师会认为这个孩子有抑郁症,也许他只是性格内向而已。由于老师的疏忽,同学的疏远,孩子的自卑心越来越严重,只会变得越来越糟糕。所以,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等地对待学生,不能给学生过早地下定论,应该让每位学生感受到人文的关爱,沐浴到教育的阳光。

  夸美纽斯提倡教学组织班级化。他总结了当时的新的教学组织的实践经验,把它们上升为理论,推动了教学组织的班级化。首先他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有利于学生学*;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节省时间、精力、避免了干扰。其次,他确定班级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并据此制定了学年制以及学期、假期制和学时工作计划。再次,他还具体说明了班级教学制的要求,应有一定的目标;每个班级应有固定的课本;一切科目都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全班的学生在同时做同样的功课;每种科目应该与相关的事项一道讲授等。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的理论和他所提出的关于班级教学制的要求,在*代教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夸美纽斯对于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很高。他对旧时学校缺点的体会是很深刻的。他说,旧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通常都是非常严酷的,以致学校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场。他自己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悲惨地损失了一生一世的最甜美的青春,在教育的小节上面浪费了青春的鲜美的岁月。”所以他提倡青年们能够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进行学*。因为,人是有可塑性的,教育的力量又是十分巨大的,可见教育办得不好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好,不是人的智力不够,也不是学科太难。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在*时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有效教法,而不能死搬硬套地用旧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创新,这样只会害了学生。

  《大教学论》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给了我很多启发。从这本书里我可以看到夸美纽斯熟悉以往全部西方教育发展史,熟悉西方历史上的教育家,教育著作和教育经验。他对教育的研究理论是令人敬佩的。他提倡民主教育和泛智教育。我相信这部著作也是他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典范。但是我想,夸美纽斯处于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他的思想肯定兼带时代的特点,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他同情贫穷人的疾苦,提倡普及教育,民主教育,泛智教育。他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措施。另一方面,在世界观和教育观上都未能彻底摒弃宗教神学和唯心思想。这也体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即使这样,也不影响《大教学论》在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在以后的工作和学*生活中,我会把这本书当做一面镜子,时刻照着自己不断向前……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7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从读师范时就对17世纪捷克大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的重要著作《大教学论》有所了解,但却没有真正认真的研读过,很是惭愧。所以本次假期,我找到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6年6月出版、任钟印翻译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来读。

  一开始阅读的时候感觉作者好像在进行基督教讲义,似乎和教学关系不大,可是慢慢坚持读下去才明白作者的精要所在。夸美纽斯在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夸美纽斯生于1592年3月28日,卒于1670年11月15日。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上做出了跨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上的哥白尼,《大教学论》一书承载了他的重要的教育思想,全面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作用,以及学制、教学法、体育、德育、宗教教育、学校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步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斯皮尔曼曾这样称赞夸美纽斯和他的《大教学论》:“倘若各时代的关于教育写的著作全给丢了,只要留得《大教学论》,后代的人便仍可以把它做个基础,重新建立教育的科学。”《大教学论》的主导思想是热切希望所有的人都受到完善的教育,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他要求把“一切事物”的知识教给“一切人”。

  读完此书,我有以下感悟:

  一、尊重生命,让学生幸福学*

  《大教学论》的第一章标题“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纯粹、最卓越的”是全书的指导思想之一。第二章“人的终极目的在于来世”,第三章“今生只是为永生做准备”,这两章,夸美纽斯在阐述教育的目的。因为夸美纽斯是一个基督教徒,他的学说借助宗教来宣传,所以我们要去掉其唯心成分,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夸美纽斯对生命、对未来、对学生的幸福的关注。

  二、适应自然,让学*变得有趣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许多章节以含而不露的方式把“教育要适应自然”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原则。换句话说,夸美纽斯希望学*在以兴趣为基础的活动中展开。“如果不首先唤起学生的兴趣,就不要施教。”

  三、研究对象,让教学变得有效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育和教学工作要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或“法则”来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倾向来进行。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夸美纽斯以下几个有效教学的观点。

  1.教学内容的选择,突出有用的原则。

  2.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采取班级授课制并提出小组合作学*。夸美纽斯主张“一个教师同时教很多学生”,并建议采用大班和小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要求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十人,各组都有一名学生负责管理,协助教师监督和检查小组成员的功课。

  3.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是感觉论,即建立“感觉、理解、记忆、练*”的过程。

  4.教学原则的确定,强调适应自然。

  教学过程的展开,除了要以感官为基础外,还必须遵守一些“规则”才能使教学过程能取得最佳效果。

  四、因材施教,让学生学有所成

  在书中第十二章第十八小节,夸美纽斯对学生六种不同性格的划分是这样的:“有些人是伶俐的,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温柔和顺从的,有些人是坚硬不屈的;有些人渴于求取知识,有些人较爱获得机械技巧。这三对相反的性格,我们一共得到六种不同的区分。”

  综上夸美纽斯的这些论述,明显让人感受到其中渗透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也渗透了他对全体学生的关爱和有关教育*等的智慧。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怎样对待学生?是不是应该因材施教,分层对待?答案当然是不言自明的,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8

  带着虔诚的心,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这位异国的教育哲学家,实干家在文字构建的空间里对话,内心洋溢着一种满足与冲动。我的心提醒我:把感受写下来,祭奠先哲的智慧,启迪有志于学校教育的读者。

  《大教学论》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人人都知晓,但是真正阅读过的人很少,我身边的不少教师就没有读过,偶尔几个刚毕业的教育院校的学生说自己读过,是在教授的要求下阅读的,但深究其内容和书中真义,坦言早就荡然无存,不免觉得可惜。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就源于这本《大教学论》,但从事学校教育的我们却没有亲临教育的源头,无怪学校教育有诸多困惑和无序。

  夸美纽斯开篇就说,此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是“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与虔敬地去学*现世与来生所需要的一切事项”。无疑,这是人安身立命、自足发展、服务于世所必须修炼的真理。我似乎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必读书目,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和教育沾边的`人所必须阅读的书。因为我们的现世都在为来世做准备,今天我们受教育的程度与最后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共同的未来。

  阅读这样一本书,最好有宗教的基础。书中大量引用宗教教义,章节,这是没有宗教基础知识的中国读者在阅读上可能或产生的障碍。初读时的晦涩感是真切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是有一些耐心,这些含着真美的纯净文字是能够被理解和沁入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正是因为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无限虔诚,才使得他对“教育人”这件神圣的事充满着信心和信念,坚定不移地推广,宣扬。例如,开篇第一章节,夸美纽斯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又说“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他要以此让大家明白:教育就是人的未来。我以为,这些来自内心的笃信正是一个教育学者必须持有的,这也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源脉所在。做教育的,必须是有信仰的人。

  阅读这本书,我很感兴趣的是夸美纽斯的表述方式。*惯于阅读行云流水般集中,顺畅表述的中国读者,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会觉得新鲜:难道大教育家就用这样的“只言片语”在阐述他的观念。是的,恰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自然现象+实例分析+模仿+偏差分析+纠正措施。整个论述的过程比较生硬,但契合了教育所需具备的理念:从自然中模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过程中反思,做好改进调整使之趋于完善。整个表述的过程带着温和不争的风格,但在不争中却已经有了不需要争辩的结论,征服的是读者的心。例如他阐述的教学便易性原则,改良学校的可能性,教与学的一般要求等,都是这样的表述方式,温文尔雅,以理服人,让人在很舒服的感受下接受观念。相比当下一些人急于推广的理念,咄咄逼人,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你接受,认同,还要付诸实践,最可怕的是要看到结果,而且是要拿出能证明观念是正确的结果。强制性的理念推广者们,可以读读《大教学论》即便是其中有些观点已经过失,经过实践证明未必是真理,但读者的心却是向着夸美纽斯的。我在阅读时会在心里替他说话:那个时代,能提出这样的观念已经很不容易啦!

  夸美纽斯的实践观也让我佩服。很明显,这是一个从教师成长为校长最后再到教育家的伟人。这样的人提出的观点带有强烈的“实践检验真知”的意味,有一种让人信服的权威性。在我的身边,前两步走好的人不少,但还没有看到走到第三步的,中国本土上的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受到公众认可,系统阐释自己教育理念的,目前还未见其人。为什么?是体制,是个人因素,环境作用,还是别的原因?不管如何,还是请“有关专家”读读《大教学论》,感受温润的教育智慧吧。记得于永正先生说如何教小学生写字,要一边写一边提醒,要讲述字易错的地方。先生笑谈:如果是有关专家看了一定会反对,怎么能这样教呢?这样不是教死了么?先生说:先来教教看,一些理念能否在课堂上实施,能否产生实际效果。小学生生字的返生率有多高?所有理念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有效。深以为然。

  读《大教学论》可能有些枯燥,但是还是希望教育者读读。有些书,枯燥中才带着真义,枯燥就是提醒我们要边读边想,不要囫囵吞枣。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9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代表作,他是*现代教育和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古德教授曾说过:“17世纪开始了教育和科学的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夸美纽斯是这两个方面的先驱。”特勒尔博士在一次报告中说:“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他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中引来并支配者整个现代化运动。他与我们现在的教学的关系,类似于哥白尼、牛顿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以及培根、笛卡尔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由此可见,夸美纽斯不愧为*代教育理论的先驱,他的泛智思想是*代百科全书的先驱。在教育史上,《大教学论》是他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看着这本书的名字,夸美纽斯说过的话不由久久地回荡在我的耳畔:“我的主要教育事业之一是改良教育,这是我多年来的努力,想帮助学校里的青年,使他们摆脱所受的苦恼。”想想夸美纽斯所受过的苦难,国破家亡、丧妻失子、颠沛流离,书稿一再被毁,都没有动摇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我敬佩他,爱戴他,我要带着这份敬重之情细细地品味他书中的文字,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以下我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作者创作这本书的背景

  夸美纽斯于1592年3月出生于捷克摩拉维亚的乌尔斯基--波罗特附*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亲是新教徒。他的一生也与兄弟会结下了不解之缘。12岁时就成了孤儿,夸美纽斯中断了初等教育,后由兄弟会资助受完了中等和高等教育。1614年,夸美纽斯担任一所文法学校的教师,开始研究教育问题。1618年,担任兄弟会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1618~1648年,捷克人民为反抗德意志天主教会的统治进行了长达30年的战争。捷克战败后,夸美纽斯离开祖国,开始了终生的流亡生涯。

  流亡波兰期间,夸美纽斯继续在兄弟会创办的中学里任教,并探讨教育改革问题,他的几部重要教育著作也相继问世,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大教学论》于1654年首次正式公开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将其列入《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中。

  二.内容概括

  《大教学论》这本书共三十三章,有其完整的体系,大体可划分为六个组成部分:

  1. 总论:第一~十四章。

  2. 体育:第十五章。

  3. 教学论:第十六~二十二章。

  4. 德育论:第二十三~二十六章。

  5. 学制系统及课程论:第二十七~三十一章。

  6. 实现教育改革计划的呼吁:第三十二~三十三章。

  三.感悟

  夸美纽斯认为,“不仅是富人和有权势的人的孩子,而是一切孩子,不分男女,不分出身高贵或出身*民,不分富裕或贫穷,而是生活在一切城市和小镇、村落和小村庄中的孩子,都应该上学。”这种普及教育的思想不正是体现了受教育的人人*等性吗 ?这种普及教育为了使人成为理性的动物,成为万物的主宰,从而有益地利用此生,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想想我们当今社会中的人,也许不受教育可以很好地生存,但是真正意义上成功的人一定受过良好的教育。也许你会说许多有钱的人不是照样没受过教育吗,但是他们所谓成功的道路又能走多远呢,靠什么去支撑呢?就像索尔蒂斯说过的一句话:一个教师不学教育学,照样成为好老师;但是,好也好的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所以一个人没受教育就像一个老师没有教育理论,好也好的有限。

  夸美纽斯说:任何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都能地步。一只筛子,如果你继续不断地用水泼去,它便愈来愈干净,虽则它不能够把水留住;同样,鲁钝和悟性孱弱的人,即使学问上面得不到进步,但是心性可以变得比较柔和……这些话语真的非常富有见地。他还对人的成长有先后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有些人小时候身体强壮,但是后来变得多愁多病;有些人青年时代多病矮小,后来却长得壮健魁梧;智性也是一样,有些人发展得早,但是不久就凋枯了,变鲁钝了,有些人原来很愚钝,可是以后变得敏锐、聪明。夸美纽斯的思考与我们现在的思想是多么的接*呀!想想我们的学校老师,对待一些智力有些迟钝,性格内向的学生又是怎样呢?有的老师会认为这个孩子有抑郁症,也许他只是性格内向而已。由于老师的疏忽,同学的疏远,孩子的自卑心越来越严重,只会变得越来越糟糕。所以,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等地对待学生,不能给学生过早地下定论,应该让每位学生感受到人文的关爱,沐浴到教育的阳光。

  夸美纽斯提倡教学组织班级化。他总结了当时的新的教学组织的实践经验,把它们上升为理论,推动了教学组织的班级化。首先他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有利于学生学*;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节省时间、精力、避免了干扰。其次,他确定班级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并据此制定了学年制以及学期、假期制和学时工作计划。再次,他还具体说明了班级教学制的要求,应有一定的目标;每个班级应有固定的课本;一切科目都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全班的学生在同时做同样的功课;每种科目应该与相关的事项一道讲授等。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的理论和他所提出的关于班级教学制的要求,在*代教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夸美纽斯对于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很高。他对旧时学校缺点的体会是很深刻的。他说,旧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通常都是非常严酷的,以致学校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场。他自己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悲惨地损失了一生一世的最甜美的青春,在教育的小节上面浪费了青春的鲜美的岁月。” 所以他提倡青年们能够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进行学*。因为,人是有可塑性的,教育的力量又是十分巨大的,可见教育办得不好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好,不是人的智力不够,也不是学科太难。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在*时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有效教法,而不能死搬硬套地用旧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创新,这样只会害了学生。

  《大教学论》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给了我很多启发。从这本书里我可以看到夸美纽斯熟悉以往全部西方教育发展史,熟悉西方历史上的教育家,教育著作和教育经验。他对教育的研究理论是令人敬佩的。他提倡民主教育和泛智教育。我相信这部著作也是他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典范。但是我想,夸美纽斯处于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他的思想肯定兼带时代的特点,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他同情贫穷人的疾苦,提倡普及教育,民主教育,泛智教育。他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措施。另一方面,在世界观和教育观上都未能彻底摒弃宗教神学和唯心思想。这也体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即使这样,也不影响《大教学论》在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在以后的工作和学*生活中,我会把这本书当做一面镜子,时刻照着自己不断向前……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10

  最*我读了《大教学论》这本书,书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人,他一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是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教育的问题并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人。他继承了培根的唯物观点,发扬了捷克兄弟会的民主传统,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他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提出了学校教育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系统地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通过读这本书,加深了我对“教学相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与学不仅局限于老师和学生,而是泛指“教”与“学”的活动。让我对夸美纽斯的“节制”这一品德有了清晰的理解。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是非常有必要阅读和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的。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备好工具、材料和模型以后,我们还需要三件事情,才能学会一种艺术——材料的正确利用;熟练的指导;经常实践。就是说,学生应当受到教导,知道在什么时候去利用他的材料,怎样去利用;他在利用材料的时候应当得到帮助,一面发生错误,如果发生了错误也可以改正;他不应当在发生错误和被改正错误的时候就停止,要到能够正确地、迅速地工作的时候才可以停止。”课外阅读是为了积累语言,模仿创作,以及写意抒情。因此要指导学生比较各种表达效果,让学生了解多种写法,为学生设置多个创作题案,引起学生的反思,掌握作文的技巧。促使学生从浑沌的被动的思维境界到达一个比较清晰、主动的思维境界,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惯怕心理及各种压抑、凝滞状态,为他们本来较为闭塞的写作思维吹进一丝凉风,豁然开智,轻松地进入写作佳境。在指导创作实践的时候,要由浅入深,由粗而精,重在创作的的兴趣,而勿重创作的技巧或成果。读是基础,感是关键,要在潜心读书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把自己的阅读所感写下来,或是根基阅读材料提供的事实,评价其好与坏、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等,总之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可要求过高,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甚至使学生视课外阅读为畏途。

  他认为,现世的人生严格讲并不是人生,而是永生的序幕,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其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情。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为此,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与爱物。人生成就要: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这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

  关于《大教学论》的理解只是肤浅的一点,希望在以后的学*中有更多更深刻的理解。


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优选【五】份(扩展3)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实用5份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1

  《大教学论》是三百多年前捷克的著名教育理论家在1632年写成,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夸美纽斯的创造性,正在于开篇就提出教学是一门艺术,即“《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全书共三十三章,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对象、教育制度、教学原则、各科教学法、学校纪律、大学教育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教育的组成和重要性,涵盖了整本教育学的内容,奠定了今天分科教学法的基础。这一三百多年的教育名著,今天读来仍会让人惊叹、感慨、反思,笔者也来谈谈这本专著带给自身的思考和启发。

  第一,做教育的人要有信仰。每种职业都应该有其特定的信仰,笔者私认为教育者的信仰在于坚信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则意味着不凡与创新,也意味着高贵和尊严。夸美纽斯在第一章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从宗教的角度论述了这一观点,同时提到“愿它为一切教育的人的所做到,使他们能去领略他们的工作和他们自己的美德的尊贵,使他们能用尽方法去图他们的神性的完全实现。”夸美纽斯之所以如此强调人高贵性,实质也就是在强**育的高贵性,因为在他看来,“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而且“生而为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中国一直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形容爱情坚贞的诗句来称赞老师,诚然,教师确实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可是如果广大教师在岗位上都如此艰苦的话,恐怕愿意从事这一职业也会寥寥无几,所以夸美纽斯才说,要使教育者”领略到他们的工作和他们自己的美德的尊贵。”

  第二, 教育者需要尊严和思想。吴非在《不跪着教书》中写道:作为教师,我们不需要什么特权,不需要什么优越感,不需要谁来同情,但一定要自尊,自爱,自强,懂得怜惜自己,把自己当一回事,活出尊严;教师没有自尊是最可怕的。一位教师如果到了没有自尊的地步,作为教师他的职业生命已经结束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灵魂的高贵在于思想的独立。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称赞王国维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同时又写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这不仅仅是士的追求,更应该成为教育者的理想——一个教育者也许无法向他的学生教授什么是真理,却应该传递学生要有求真的思想。正如夸美纽斯所说,“追求伟大的事情在过去是高贵的,在现在是高贵的,到将来永远也是高贵的。”

  第三, 教育是一门艺术。中国人爱以“教书匠”称赞一个老师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劳苦多年,实际上教育者不是缺乏的灵气的匠人,而是充满魅力的创造者。“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因此,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第一章就论述了“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从宗教哲学的角度阐释了人的终极目标与今生的关系,即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恰恰体现了西方哲学“重思辨尚超越”的特点。人为了形成一个有价值的人,为了追求超越价值,就只能靠教育去完成。由此可见,教育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而教育者也不会只是一个匠人这么简单。

  第四,教育应该去做到相对*等。今天的女性已经在某些方面和男性拥有了同样的权利,比如选举权,比如说受教育权。中国的历史发展,尤其明清时期的礼教给予了女性极大的束缚,教育*等更无从谈起。而恰恰是同属于那个时期(大概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的夸美纽斯就已经提出了要“使男女青年,毫无例外地,全都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于虔敬,”“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虽然书中对于女性的教育观点——“使她们的诚挚与知足能够增进,主要的是一个妇人应该知道和应该做的事情;使她们能照料家庭,能增进丈夫与家庭的福利的事情”,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但对女性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拉大了社会阶层的差距,也正是教育缩小着阶层的差距,当然前者远比后者要明显。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产阶级家庭较无产阶级家庭而言,有更多的资金去投资教育;上层阶级较中产阶级而言,除了资金上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资源的丰富性。使教育做到相对公*,除了国家**,还需要每一个有意识的人去关注和争取。

  第五,教育者与人生导师无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名人名言在笔者的小学时期就被灌输进笔者的脑子里了,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中对学*的观点改变了笔者对教师的观点:学*是学生个人个人潜能的发挥;学*是学*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学*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即助人自助,学生之所以会认同教师的某个观点,并且这个观点对学生以后的人生走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实际上不是教师以其惊为天人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学生的心灵,而是学生本身的认知的潜在性。因此,为人师表,首先得明白自己只是一个陪伴者、引路人。教师不能把自己当成一位指点迷津的人生导师,学生也莫不能把教师当做崇拜的偶像,二者都是尘世中的人。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2

  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继承了培根的唯物观点,发扬了捷克兄弟会的民主传统,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他26岁时因为战争开始了流亡的生活,从此他几乎颠沛流离一生。也可能是这种艰苦成就了他深邃的思想,它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的人。他还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规则。

  书中的很多真知灼见还依然是那么的精辟,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只是由于他做过牧师,信仰并传过教,对于不信仰宗教的人来说,有些地方会难于理解。我坦率地承认自己阅读的收获是笼统肤浅的,感受不多。最重要的是通过读这本书,加深了我对“教学相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与学不仅局限于老师和学生,而是泛指“教”与“学”的活动。同时我也惊讶夸美纽斯对节制的见解。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是非常有必要阅读和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的。我个人当然也希望有时间进一步研读和消化理解书中的思想。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3

  带着虔诚的心,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这位异国的教育哲学家,实干家在文字构建的空间里对话,内心洋溢着一种满足与冲动。我的心提醒我:把感受写下来,祭奠先哲的智慧,启迪有志于学校教育的读者。

  《大教学论》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人人都知晓,但是真正阅读过的人很少,我身边的不少教师就没有读过,偶尔几个刚毕业的教育院校的学生说自己读过,是在教授的要求下阅读的,但深究其内容和书中真义,坦言早就荡然无存,不免觉得可惜。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就源于这本《大教学论》,但从事学校教育的我们却没有亲临教育的源头,无怪学校教育有诸多困惑和无序。

  夸美纽斯开篇就说,此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是“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与虔敬地去学*现世与来生所需要的一切事项”。无疑,这是人安身立命、自足发展、服务于世所必须修炼的真理。我似乎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必读书目,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和教育沾边的人所必须阅读的书。因为我们的现世都在为来世做准备,今天我们受教育的程度与最后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共同的未来。

  阅读这样一本书,最好有宗教的基础。书中大量引用宗教教义,章节,这是没有宗教基础知识的中国读者在阅读上可能或产生的障碍。初读时的晦涩感是真切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是有一些耐心,这些含着真美的纯净文字是能够被理解和沁入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正是因为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无限虔诚,才使得他对“教育人”这件神圣的事充满着信心和信念,坚定不移地推广,宣扬。例如,开篇第一章节,夸美纽斯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又说“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他要以此让大家明白:教育就是人的未来。我以为,这些来自内心的笃信正是一个教育学者必须持有的,这也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源脉所在。做教育的,必须是有信仰的人。

  阅读这本书,我很感兴趣的是夸美纽斯的表述方式。*惯于阅读行云流水般集中,顺畅表述的中国读者,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会觉得新鲜:难道大教育家就用这样的“只言片语”在阐述他的观念。是的,恰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自然现象+实例分析+模仿+偏差分析+纠正措施。整个论述的过程比较生硬,但契合了教育所需具备的理念:从自然中模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过程中反思,做好改进调整使之趋于完善。整个表述的过程带着温和不争的风格,但在不争中却已经有了不需要争辩的结论,征服的是读者的心。例如他阐述的教学便易性原则,改良学校的可能性,教与学的一般要求等,都是这样的表述方式,温文尔雅,以理服人,让人在很舒服的感受下接受观念。相比当下一些人急于推广的理念,咄咄逼人,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你接受,认同,还要付诸实践,最可怕的是要看到结果,而且是要拿出能证明观念是正确的结果。强制性的理念推广者们,可以读读《大教学论》即便是其中有些观点已经过失,经过实践证明未必是真理,但读者的心却是向着夸美纽斯的。我在阅读时会在心里替他说话:那个时代,能提出这样的观念已经很不容易啦!

  夸美纽斯的实践观也让我佩服。很明显,这是一个从教师成长为校长最后再到教育家的伟人。这样的人提出的观点带有强烈的“实践检验真知”的意味,有一种让人信服的权威性。在我的身边,前两步走好的人不少,但还没有看到走到第三步的,中国本土上的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受到公众认可,系统阐释自己教育理念的,目前还未见其人。为什么?是体制,是个人因素,环境作用,还是别的原因?不管如何,还是请“有关专家”读读《大教学论》,感受温润的教育智慧吧。记得于永正先生说如何教小学生写字,要一边写一边提醒,要讲述字易错的地方。先生笑谈:如果是有关专家看了一定会反对,怎么能这样教呢?这样不是教死了么?先生说:先来教教看,一些理念能否在课堂上实施,能否产生实际效果。小学生生字的返生率有多高?所有理念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有效。深以为然。

  读《大教学论》可能有些枯燥,但是还是希望教育者读读。有些书,枯燥中才带着真义,枯燥就是提醒我们要边读边想,不要囫囵吞枣。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4

  这个寒假,强迫自己静下心来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看后虽然不太能领略其中的精华,但还是有些感触。

  《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与宁静。

  在《大教学论》中,作者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规律。

  如第十七章《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中的原则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后来,鸟儿也并不随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鸟,急着让它们快快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们。这让我想到了班里的后进生,难道不更应该学*鸟儿孵卵、喂食的方法吗?“后进生”暂时比一般学生的学*能力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们把所有的学*任务都完成,出现的结果是,他们一样都不完成。就如“我们拿一只仄口的瓶子,把大量的水猛烈地倒进去,而不让它一滴一滴地滴进去”的结果一样可悲:即大部分的水流到瓶子外边去,最后,瓶子所盛的水比慢慢地滴进去的还小。这就提醒我们“教学生的时候,不是尽学生所能领会的去教,而是尽教师自己所愿教的去教”是愚蠢的行为。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单独为他们确定一个阶段的学*目标,他们的进步就会变得明显;然后再确定下阶段的学*目标。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千万不能心急。因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又如第十八章《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中原则八也举了一个显浅易懂的例子:当一只鸟儿形成的时候,肢体与肢体连接,骨头与骨头连接,筋肉与筋肉连接。一株树木的情形也一样,树干是和树根连接的,树枝是与树干连接的,嫩枝是与枝柯连接的;所以,这些东西虽则都有成千上万,但整个都是构成一株树木的。一所房屋也一样,假如要能耐久,墙壁就必须建在基础上面,天花板和屋顶就必须建军在墙壁上面,总而言之,一切部分,从最大的以至最小的,都必须连接和装配起来,它们才能形成一所房屋。这几年,我们学校严格按照新课程实验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一门也没落下,还特别开发了校本课程,如朗读、书法、形体、每周一歌等。

  看了《大教学论》这一章节,我对学校的这一做法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是为孩子们打下良好的学*、发展基础,建好牢固的连接、支撑框架。同时也为*时偶尔偷偷占用一点这些课程的时间去做语、数、英等区统考科目的*题感到惭愧,目光太短浅了,对不起自己的学生啊!是的,学生终生的学业应该组成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整体,他们将养成一种*惯,能够轻易地、自然地从一件事情走向另外一件事情,让他们的眼睛将看到一个非凡的范围。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5

  最*我读了《大教学论》这本书,书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人,他一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是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教育的问题并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人。他继承了培根的唯物观点,发扬了捷克兄弟会的民主传统,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他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提出了学校教育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系统地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通过读这本书,加深了我对“教学相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与学不仅局限于老师和学生,而是泛指“教”与“学”的活动。让我对夸美纽斯的“节制”这一品德有了清晰的理解。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是非常有必要阅读和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的。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备好工具、材料和模型以后,我们还需要三件事情,才能学会一种艺术——材料的正确利用;熟练的指导;经常实践。就是说,学生应当受到教导,知道在什么时候去利用他的材料,怎样去利用;他在利用材料的时候应当得到帮助,一面发生错误,如果发生了错误也可以改正;他不应当在发生错误和被改正错误的时候就停止,要到能够正确地、迅速地工作的时候才可以停止。”课外阅读是为了积累语言,模仿创作,以及写意抒情。因此要指导学生比较各种表达效果,让学生了解多种写法,为学生设置多个创作题案,引起学生的反思,掌握作文的技巧。促使学生从浑沌的被动的思维境界到达一个比较清晰、主动的思维境界,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惯怕心理及各种压抑、凝滞状态,为他们本来较为闭塞的写作思维吹进一丝凉风,豁然开智,轻松地进入写作佳境。在指导创作实践的时候,要由浅入深,由粗而精,重在创作的的兴趣,而勿重创作的技巧或成果。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关键,要在潜心读书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把自己的阅读所感写下来,或是根基阅读材料提供的事实,评价其好与坏、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等,总之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可要求过高,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甚至使学生视课外阅读为畏途。

  他认为,现世的人生严格讲并不是人生,而是永生的序幕,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其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情。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为此,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与爱物。人生成就要: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这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

  关于《大教学论》的理解只是肤浅的一点,希望在以后的学*中有更多更深刻的理解。


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优选【五】份(扩展4)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菁华6篇)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1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他生活于是1592年到1670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书中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的: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与宁静。

  本书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学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纪律等。全书共33章,每一章都谈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既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事例。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今天已经广泛普及。在17世纪之前,西欧各国仍普遍采用的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全年不同时间都会招收新学生。这样使得同一教室内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教师的个别施教使得学生相互干扰,效率不高。适应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扩大,参照耶稣会已有的实际教学经验,夸美纽斯从理论上阐明了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了新的教学形式,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指出:“我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要紧的;因为,对教师、对学生,这都是一种最有利的制度。教师看到跟前学生数目愈多,他对于工作的兴趣便愈大;教师自己愈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表现热心。同样,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而且也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他们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

  “把全体学生分成班级,比如十人一级,每组由一个学生去管理,管理的学生又由上一级的去管理。”

  在论述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教导从每年的一定时间开始。

  2)学科的划分要使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定的工作,因为这样会使计划好的一切工作易于完成。

  3)要使用固定的课本。

  4)要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

  此外,读过《大教学论》,自然”一词在我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位“现代教育之父”,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诸多原则和规律。遵循自然法则,教育就会有可喜的结果。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后来,鸟儿也并不随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鸟,急着让它们快快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们。而教师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更应该学*鸟儿孵卵、喂食的方法。后进生”暂时比一般学生的学*能力更加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们把所有的学*任务都完成,出现的结果是,他们一样都不完成。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单独为他们确定一个阶段的学*目标,他们的进步就会变得明显;然后再确定下阶段的学*目标。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千万不能心急。因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2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开始读的时候,不知道自已在读什么,觉得不像是谈教育问题,倒是在谈宗教人生的问题,但是当读到第七八章时,感觉就不一样了,以后就都是关于教育的了。读了以后,觉得受益非浅。感受确实很多,我主要谈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敬佩夸美纽斯有教育的理想

  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是这个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主张实行全民的普及教育,并为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统一的学校教育体制,为后来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身上的这种面对困难决不退缩、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很值得我学*。回想自己,工作了二十多年,看到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慢慢地自己也开始倦怠了,对于事业的那种激情也开始减少了。有时候很想去改变一些现状,但是又想,有些现状是你一个人能改变得了的吗?我就认为自己再努力都不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要不断地努力呢?读了夸美纽斯的作品后,觉得不能失去信念,人活着还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管自己能改变多少,只要去做了,尽到自已的努力就行。

  二、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他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的确,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要想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就必须加快培养建设祖国所需人才的步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我们的强国之梦才能早日实现。

  三、教育要适应自然

  夸美纽斯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他所说的“自然”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二是指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首先,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通法则为依据,步自然的后尘,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夸美纽斯强调指出:“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秩序。”在他看来,教育的严谨秩序应该以自然为借鉴,模仿自然。这样,教育艺术的进行就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自然。

  夸美纽斯把整个自然界看成是一架机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机械原理安排的,是有秩序的。秩序是事物的灵魂,一切秩序良好的东西,只要能保持它的秩序,也就可以保持其地位和力量。在他看来,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就像一座组合得很巧妙的钟一样,有自己的秩序。夸美纽斯举例说,人模仿鱼在水里游的方式而学会游泳和造船,人模仿动物的发声器官而学会制造笛子、哨子及其他管乐器,等等。因此,教育也可以模仿和借鉴自然的秩序。其次,教育要根据人的天性,适合人的年龄,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在自己合适的时机生长发展,例如,鸟儿在春天繁殖,园丁在春天种植。同样,童年是人类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时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读书的好时光。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教育也应分成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四个阶段进行;要把学校的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获得预期的效果。

  这正如我们*提倡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思想、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是有益的。

  由此我想到我们工作室的课题《构建自然的语言课堂,培养合理儿童》,我们的思想和夸美纽斯的思想不期而遇,教师的教要合乎自然,学生的学也要合乎自然,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显现出生命的活力。

  四、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这个复合世界是按照儿童、少年的成长规律设计的,比较而言,学生学到的知识浅显但却复杂,不太规范但却鲜活、生动,带着强烈的个人体验性。这个世界中,学校、教师、教材与现实生活同等重要。

  讲读课文与家庭生活相结合,把学生已有的家庭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到课文中来。学生们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生活中的母子情、父子情、祖孙情、兄弟姐妹情永远是温馨甜蜜、款款动人的;母爱、父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甚至是继父养母的爱,总是博大精深、牵魂系魄的。把丰富多彩、真实感人的家庭生活引入到课堂中,总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活动,拓宽学生的学*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

  千方法万方法,再没有什么方法比让学生亲身经历读书实践活动更好的方法了,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相信在语文教学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只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将“生活”这一活水引进课堂,必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教学和谐地统一起来,就必然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总之,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更要走进生活。语文教学只有面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怎样教。我们必须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把学生经验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3

  1、导读领航

  在人类教育史上,有个人占有光辉的一页,他的著作《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一次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他因此被尊为教育学的鼻祖,被称为“现代教育之父”。这个人,就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曾经这样评价他:“夸美纽斯是一位深邃而有独立见解的哲学家,也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他在新生一代的教学和教育理论实践上完成了一场革命。”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给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启迪,他的教育学体系也为现代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他第一个关注人民大众的教育问题,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他第一个系统地制定分班上课教学制度;他第一个认识到教科书在儿童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他第一个探索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则,提出了著名的直观性原则和循序渐进性原则。他在教育史上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大教学论》是作者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思索而写成的。此书在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使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学校充满快乐、社会增加和*的目的。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限制,书中存在一些神学原则和《圣经》思想,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但书中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措施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

  2、作者简介及该书影响

  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民族的独立、消除宗教压迫及教育改革等事业,曾担任捷克兄弟会牧师及兄弟会学校校长。

  他吸收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结合自身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教育问题,奠定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除《大教学论》外,他还有许多重要著作如《语言学入门》、《母育学校》、《泛智学校》、《论天赋才能的培养》、《教育论著全集》等。

  《大教学论》是作者的代表作,于1632年成书,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此书总结了前人的教育教学经验,论述了教育理论和实践各种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见解和教育措施。它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本划时代的巨著。早在20世纪初期,我国学者王国维对它的内容进行过简要的介绍,1939年傅任敢教授把它翻译成中文,后又经历过数次改版印刷,畅销不衰。

  3、内容梗概

  本书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学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纪律等。全书共33章,每一章都谈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既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事例。

  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4、教育案例或模式分析及建议

  通过教育才能形成一个人。

  作者认为知识、德行与虔诚的种子是天生在人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和虔诚要通过祈祷、教育、行动去取得。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过:“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个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家伙。”

  夸美纽斯为证明这一观点举了几个例子,例如大约在1540年的时候,有个坐落在森林里的村落,村里丢失了一个三岁的孩子。几年后,有人看见一只奇怪的动物和豺狼在一道奔跑。这只动物有四只脚,但有一副人类的面孔。农人们设法活捉到了他,并送到方伯那里。方伯让他受教育,让他不断和人相处,他逐渐变得文明,并学会了两足行走,最后他学会了说话,行为已经像一个人了。

  人是具有一定天赋的,这些天赋将如何发展,关键在于教育。只要接受合理的教育,任何人的智力都能发展,因此人人都需要接受教育。无论贫富贵贱,所有的儿童都应该进入学校,人通过教育才能获得发展的可能,作者反对那些借口“智力迟钝”而拒绝教育儿童的言论。他的结论是“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应用建议一:教育必须普及。遇到智力低下的儿童,更应当建议他们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我们要坚信通过教育,任何孩子都会得到提高,都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

  应用建议二:天赋要依靠后天的培养才能发展,孩子的潜能得不到开发,他就无法得到发展。我们在日常学*和生活中,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发现学生的潜能,并为他们提供一些有利的机会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4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代表作,他是*现代教育和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古德教授曾说过:“17世纪开始了教育和科学的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夸美纽斯是这两个方面的先驱。”特勒尔博士在一次报告中说:“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他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中引来并支配者整个现代化运动。他与我们现在的教学的关系,类似于*、牛顿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以及培根、笛卡尔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由此可见,夸美纽斯不愧为*代教育理论的先驱,他的泛智思想是*代百科全书的先驱。在教育史上,《大教学论》是他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看着这本书的名字,夸美纽斯说过的话不由久久地回荡在我的耳畔:“我的主要教育事业之一是改良教育,这是我多年来的努力,想帮助学校里的青年,使他们摆脱所受的苦恼。”想想夸美纽斯所受过的苦难,国破家亡、丧妻失子、颠沛流离,书稿一再被毁,都没有动摇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我敬佩他,爱戴他,我要带着这份敬重之情细细地品味他书中的文字,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以下我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作者创作这本书的背景

  夸美纽斯于1592年3月出生于捷克摩拉维亚的乌尔斯基——波罗特附*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亲是新教徒。他的一生也与兄弟会结下了不解之缘。12岁时就成了孤儿,夸美纽斯中断了初等教育,后由兄弟会资助受完了中等和高等教育。1614年,夸美纽斯担任一所文法学校的教师,开始研究教育问题。1618年,担任兄弟会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1618~1648年,捷克人民为反抗德意志天主教会的统治进行了长达30年的战争。捷克战败后,夸美纽斯离开祖国,开始了终生的流亡生涯。

  流亡波兰期间,夸美纽斯继续在兄弟会创办的中学里任教,并探讨教育改革问题,他的几部重要教育著作也相继问世,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大教学论》于1654年首次正式公开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将其列入《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中。

  二.内容概括

  《大教学论》这本书共三十三章,有其完整的体系,大体可划分为六个组成部分:

  1、总论:第一~十四章。

  2、体育:第十五章。

  3、教学论:第十六~二十二章。

  4、德育论:第二十三~二十六章。

  5、学制系统及课程论:第二十七~三十一章。

  6、实现教育改革计划的呼吁:第三十二~三十三章。

  三.感悟

  夸美纽斯认为,“不仅是富人和有权势的人的孩子,而是一切孩子,不分男女,不分出身高贵或出身*民,不分富裕或贫穷,而是生活在一切城市和小镇、村落和小村庄中的孩子,都应该上学。”这种普及教育的思想不正是体现了受教育的人人*等性吗 ?这种普及教育为了使人成为理性的动物,成为万物的主宰,从而有益地利用此生,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想想我们当今社会中的人,也许不受教育可以很好地生存,但是真正意义上成功的人一定受过良好的教育。也许你会说许多有钱的人不是照样没受过教育吗,但是他们所谓成功的道路又能走多远呢,靠什么去支撑呢?就像索尔蒂斯说过的一句话:一个教师不学教育学,照样成为好老师;但是,好也好的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所以一个人没受教育就像一个老师没有教育理论,好也好的有限。

  夸美纽斯说:任何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都能地步。一只筛子,如果你继续不断地用水泼去,它便愈来愈干净,虽则它不能够把水留住;同样,鲁钝和悟性孱弱的人,即使学问上面得不到进步,但是心性可以变得比较柔和……这些话语真的非常富有见地。他还对人的.成长有先后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有些人小时候身体强壮,但是后来变得多愁多病;有些人青年时代多病矮小,后来却长得壮健魁梧;智性也是一样,有些人发展得早,但是不久就凋枯了,变鲁钝了,有些人原来很愚钝,可是以后变得敏锐、聪明。夸美纽斯的思考与我们现在的思想是多么的接*呀!想想我们的学校老师,对待一些智力有些迟钝,性格内向的学生又是怎样呢?有的老师会认为这个孩子有抑郁症,也许他只是性格内向而已。由于老师的疏忽,同学的疏远,孩子的自卑心越来越严重,只会变得越来越糟糕。所以,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等地对待学生,不能给学生过早地下定论,应该让每位学生感受到人文的关爱,沐浴到教育的阳光。

  夸美纽斯提倡教学组织班级化。他总结了当时的新的教学组织的实践经验,把它们上升为理论,推动了教学组织的班级化。首先他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有利于学生学*;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节省时间、精力、避免了干扰。其次,他确定班级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并据此制定了学年制以及学期、假期制和学时工作计划。再次,他还具体说明了班级教学制的要求,应有一定的目标;每个班级应有固定的课本;一切科目都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全班的学生在同时做同样的功课;每种科目应该与相关的事项一道讲授等。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的理论和他所提出的关于班级教学制的要求,在*代教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夸美纽斯对于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很高。他对旧时学校缺点的体会是很深刻的。他说,旧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通常都是非常严酷的,以致学校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场。他自己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悲惨地损失了一生一世的最甜美的青春,在教育的小节上面浪费了青春的鲜美的岁月。”

  所以他提倡青年们能够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进行学*。因为,人是有可塑性的,教育的力量又是十分巨大的,可见教育办得不好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好,不是人的智力不够,也不是学科太难。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在*时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有效教法,而不能死搬硬套地用旧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创新,这样只会害了学生。

  《大教学论》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给了我很多启发。从这本书里我可以看到夸美纽斯熟悉以往全部西方教育发展史,熟悉西方历史上的教育家,教育著作和教育经验。他对教育的研究理论是令人敬佩的。他提倡民主教育和泛智教育。我相信这部著作也是他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典范。但是我想,夸美纽斯处于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他的思想肯定兼带时代的特点,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他同情贫穷人的疾苦,提倡普及教育,民主教育,泛智教育。他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措施。另一方面,在世界观和教育观上都未能彻底摒弃宗教神学和唯心思想。这也体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即使这样,也不影响《大教学论》在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在以后的工作和学*生活中,我会把这本书当做一面镜子,时刻照着自己不断向前……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5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代表作,他是*现代教育和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古德教授曾说过:“17世纪开始了教育和科学的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夸美纽斯是这两个方面的先驱。”特勒尔博士在一次报告中说:“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他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中引来并支配者整个现代化运动。他与我们现在的教学的关系,类似于*、牛顿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以及培根、笛卡尔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由此可见,夸美纽斯不愧为*代教育理论的先驱,他的泛智思想是*代百科全书的先驱。在教育史上,《大教学论》是他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看着这本书的名字,夸美纽斯说过的话不由久久地回荡在我的耳畔:“我的主要教育事业之一是改良教育,这是我多年来的努力,想帮助学校里的青年,使他们摆脱所受的苦恼。”想想夸美纽斯所受过的苦难,国破家亡、丧妻失子、颠沛流离,书稿一再被毁,都没有动摇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我敬佩他,爱戴他,我要带着这份敬重之情细细地品味他书中的文字,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以下我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作者创作这本书的背景

  夸美纽斯于1592年3月出生于捷克摩拉维亚的乌尔斯基--波罗特附*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亲是新教徒。他的一生也与兄弟会结下了不解之缘。12岁时就成了孤儿,夸美纽斯中断了初等教育,后由兄弟会资助受完了中等和高等教育。1614年,夸美纽斯担任一所文法学校的教师,开始研究教育问题。1618年,担任兄弟会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1618~1648年,捷克人民为反抗德意志天主教会的统治进行了长达30年的战争。捷克战败后,夸美纽斯离开祖国,开始了终生的流亡生涯。

  流亡波兰期间,夸美纽斯继续在兄弟会创办的中学里任教,并探讨教育改革问题,他的几部重要教育著作也相继问世,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大教学论》于1654年首次正式公开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将其列入《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中。

  二.内容概括

  《大教学论》这本书共三十三章,有其完整的体系,大体可划分为六个组成部分:

  1. 总论:第一~十四章。

  2. 体育:第十五章。

  3. 教学论:第十六~二十二章。

  4. 德育论:第二十三~二十六章。

  5. 学制系统及课程论:第二十七~三十一章。

  6. 实现教育改革计划的呼吁:第三十二~三十三章。

  三.感悟

  夸美纽斯认为,“不仅是富人和有权势的人的孩子,而是一切孩子,不分男女,不分出身高贵或出身*民,不分富裕或贫穷,而是生活在一切城市和小镇、村落和小村庄中的孩子,都应该上学。”这种普及教育的思想不正是体现了受教育的人人*等性吗 ?这种普及教育为了使人成为理性的动物,成为万物的主宰,从而有益地利用此生,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想想我们当今社会中的人,也许不受教育可以很好地生存,但是真正意义上成功的人一定受过良好的教育。也许你会说许多有钱的人不是照样没受过教育吗,但是他们所谓成功的道路又能走多远呢,靠什么去支撑呢?就像索尔蒂斯说过的一句话:一个教师不学教育学,照样成为好老师;但是,好也好的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所以一个人没受教育就像一个老师没有教育理论,好也好的有限。

  夸美纽斯说:任何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都能地步。一只筛子,如果你继续不断地用水泼去,它便愈来愈干净,虽则它不能够把水留住;同样,鲁钝和悟性孱弱的人,即使学问上面得不到进步,但是心性可以变得比较柔和……这些话语真的非常富有见地。他还对人的成长有先后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有些人小时候身体强壮,但是后来变得多愁多病;有些人青年时代多病矮小,后来却长得壮健魁梧;智性也是一样,有些人发展得早,但是不久就凋枯了,变鲁钝了,有些人原来很愚钝,可是以后变得敏锐、聪明。夸美纽斯的思考与我们现在的思想是多么的接*呀!想想我们的学校老师,对待一些智力有些迟钝,性格内向的学生又是怎样呢?有的老师会认为这个孩子有抑郁症,也许他只是性格内向而已。由于老师的疏忽,同学的疏远,孩子的自卑心越来越严重,只会变得越来越糟糕。所以,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等地对待学生,不能给学生过早地下定论,应该让每位学生感受到人文的关爱,沐浴到教育的阳光。

  夸美纽斯提倡教学组织班级化。他总结了当时的新的教学组织的实践经验,把它们上升为理论,推动了教学组织的班级化。首先他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有利于学生学*;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节省时间、精力、避免了干扰。其次,他确定班级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并据此制定了学年制以及学期、假期制和学时工作计划。再次,他还具体说明了班级教学制的要求,应有一定的目标;每个班级应有固定的课本;一切科目都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全班的学生在同时做同样的功课;每种科目应该与相关的事项一道讲授等。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的理论和他所提出的关于班级教学制的要求,在*代教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夸美纽斯对于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很高。他对旧时学校缺点的体会是很深刻的。他说,旧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通常都是非常严酷的,以致学校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场。他自己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悲惨地损失了一生一世的最甜美的青春,在教育的小节上面浪费了青春的鲜美的岁月。” 所以他提倡青年们能够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进行学*。因为,人是有可塑性的,教育的力量又是十分巨大的,可见教育办得不好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好,不是人的智力不够,也不是学科太难。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在*时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有效教法,而不能死搬硬套地用旧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创新,这样只会害了学生。

  《大教学论》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给了我很多启发。从这本书里我可以看到夸美纽斯熟悉以往全部西方教育发展史,熟悉西方历史上的教育家,教育著作和教育经验。他对教育的研究理论是令人敬佩的。他提倡民主教育和泛智教育。我相信这部著作也是他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典范。但是我想,夸美纽斯处于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他的思想肯定兼带时代的特点,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他同情贫穷人的疾苦,提倡普及教育,民主教育,泛智教育。他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措施。另一方面,在世界观和教育观上都未能彻底摒弃宗教神学和唯心思想。这也体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即使这样,也不影响《大教学论》在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在以后的工作和学*生活中,我会把这本书当做一面镜子,时刻照着自己不断向前……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6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他生活于是1592年到1670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书中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的: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与宁静。

  本书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学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纪律等。全书共33章,每一章都谈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既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事例。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今天已经广泛普及。在17世纪之前,西欧各国仍普遍采用的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全年不同时间都会招收新学生。这样使得同一教室内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教师的个别施教使得学生相互干扰,效率不高。适应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扩大,参照耶稣会已有的实际教学经验,夸美纽斯从理论上阐明了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了新的教学形式,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指出:“我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要紧的;因为,对教师、对学生,这都是一种最有利的制度。教师看到跟前学生数目愈多,他对于工作的兴趣便愈大;教师自己愈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表现热心。同样,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而且也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他们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p139)

  “把全体学生分成班级,比如十人一级,每组由一个学生去管理,管理的学生又由上一级的去管理。”(p140)

  在论述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教导从每年的一定时间开始。

  2)学科的划分要使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定的工作,因为这样会使计划好的一切工作易于完成。

  3)要使用固定的课本。

  4)要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

  此外,读过《大教学论》,自然”一词在我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位“现代教育之父”,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诸多原则和规律。遵循自然法则,教育就会有可喜的结果。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后来,鸟儿也并不随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鸟,急着让它们快快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们。而教师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更应该学*鸟儿孵卵、喂食的方法。后进生”暂时比一般学生的学*能力更加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们把所有的学*任务都完成,出现的结果是,他们一样都不完成。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单独为他们确定一个阶段的学*目标,他们的进步就会变得明显;然后再确定下阶段的学*目标。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千万不能心急。因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优选【五】份(扩展5)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1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开始读的时候,不知道自已在读什么,觉得不像是谈教育问题,倒是在谈宗教人生的问题,但是当读到第七八章时,感觉就不一样了,以后就都是关于教育的了。读了以后,觉得受益非浅。感受确实很多,我主要谈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敬佩夸美纽斯有教育的理想

  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是这个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主张实行全民的普及教育,并为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统一的学校教育体制,为后来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身上的这种面对困难决不退缩、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很值得我学*。回想自己,工作了二十多年,看到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慢慢地自己也开始倦怠了,对于事业的那种激情也开始减少了。有时候很想去改变一些现状,但是又想,有些现状是你一个人能改变得了的吗?我就认为自己再努力都不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要不断地努力呢?读了夸美纽斯的作品后,觉得不能失去信念,人活着还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管自己能改变多少,只要去做了,尽到自已的努力就行。

  二、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他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的确,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要想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就必须加快培养建设祖国所需人才的步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我们的强国之梦才能早日实现。

  三、教育要适应自然

  夸美纽斯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他所说的“自然”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二是指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首先,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通法则为依据,步自然的后尘,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夸美纽斯强调指出:“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秩序。”在他看来,教育的严谨秩序应该以自然为借鉴,模仿自然。这样,教育艺术的进行就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自然。

  夸美纽斯把整个自然界看成是一架机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机械原理安排的,是有秩序的。秩序是事物的灵魂,一切秩序良好的东西,只要能保持它的秩序,也就可以保持其地位和力量。在他看来,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就像一座组合得很巧妙的钟一样,有自己的秩序。夸美纽斯举例说,人模仿鱼在水里游的方式而学会游泳和造船,人模仿动物的发声器官而学会制造笛子、哨子及其他管乐器,等等。因此,教育也可以模仿和借鉴自然的秩序。其次,教育要根据人的天性,适合人的年龄,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在自己合适的时机生长发展,例如,鸟儿在春天繁殖,园丁在春天种植。同样,童年是人类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时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读书的好时光。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教育也应分成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四个阶段进行;要把学校的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获得预期的效果。

  这正如我们*提倡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思想、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是有益的。

  由此我想到我们工作室的课题《构建自然的语言课堂,培养合理儿童》,我们的思想和夸美纽斯的思想不期而遇,教师的教要合乎自然,学生的学也要合乎自然,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显现出生命的活力。

  四、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这个复合世界是按照儿童、少年的成长规律设计的,比较而言,学生学到的知识浅显但却复杂,不太规范但却鲜活、生动,带着强烈的个人体验性。这个世界中,学校、教师、教材与现实生活同等重要。

  讲读课文与家庭生活相结合,把学生已有的家庭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到课文中来。学生们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生活中的母子情、父子情、祖孙情、兄弟姐妹情永远是温馨甜蜜、款款动人的;母爱、父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甚至是继父养母的爱,总是博大精深、牵魂系魄的。把丰富多彩、真实感人的家庭生活引入到课堂中,总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活动,拓宽学生的学*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

  千方法万方法,再没有什么方法比让学生亲身经历读书实践活动更好的方法了,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相信在语文教学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只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将“生活”这一活水引进课堂,必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教学和谐地统一起来,就必然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总之,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更要走进生活。语文教学只有面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怎样教。我们必须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把学生经验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2

  这个寒假,强迫自己静下心来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看后虽然不太能领略其中的精华,但还是有些感触。

  《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与宁静。

  在《大教学论》中,作者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规律。

  如第十七章《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中的原则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后来,鸟儿也并不随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鸟,急着让它们快快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们。这让我想到了班里的后进生,难道不更应该学*鸟儿孵卵、喂食的方法吗?“后进生”暂时比一般学生的学*能力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们把所有的学*任务都完成,出现的结果是,他们一样都不完成。就如“我们拿一只仄口的瓶子,把大量的水猛烈地倒进去,而不让它一滴一滴地滴进去”的结果一样可悲:即大部分的水流到瓶子外边去,最后,瓶子所盛的水比慢慢地滴进去的还小。这就提醒我们“教学生的时候,不是尽学生所能领会的去教,而是尽教师自己所愿教的去教”是愚蠢的行为。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单独为他们确定一个阶段的学*目标,他们的进步就会变得明显;然后再确定下阶段的学*目标。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千万不能心急。因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又如第十八章《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中原则八也举了一个显浅易懂的例子:当一只鸟儿形成的时候,肢体与肢体连接,骨头与骨头连接,筋肉与筋肉连接。一株树木的情形也一样,树干是和树根连接的,树枝是与树干连接的,嫩枝是与枝柯连接的;所以,这些东西虽则都有成千上万,但整个都是构成一株树木的。一所房屋也一样,假如要能耐久,墙壁就必须建在基础上面,天花板和屋顶就必须建军在墙壁上面,总而言之,一切部分,从最大的以至最小的,都必须连接和装配起来,它们才能形成一所房屋。这几年,我们学校严格按照新课程实验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一门也没落下,还特别开发了校本课程,如朗读、书法、形体、每周一歌等。

  看了《大教学论》这一章节,我对学校的这一做法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是为孩子们打下良好的学*、发展基础,建好牢固的连接、支撑框架。同时也为*时偶尔偷偷占用一点这些课程的时间去做语、数、英等区统考科目的*题感到惭愧,目光太短浅了,对不起自己的学生啊!是的,学生终生的学业应该组成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整体,他们将养成一种*惯,能够轻易地、自然地从一件事情走向另外一件事情,让他们的眼睛将看到一个非凡的范围。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3

  带着虔诚的心,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这位异国的教育哲学家,实干家在文字构建的空间里对话,内心洋溢着一种满足与冲动。我的心提醒我:把感受写下来,祭奠先哲的智慧,启迪有志于学校教育的读者。

  《大教学论》在*知名度很高,人人都知晓,但是真正阅读过的人很少,我身边的不少教师就没有读过,偶尔几个刚毕业的教育院校的学生说自己读过,是在教授的要求下阅读的,但深究其内容和书中真义,坦言早就荡然无存,不免觉得可惜。*的学校教育制度就源于这本《大教学论》,但从事学校教育的我们却没有亲临教育的源头,无怪学校教育有诸多困惑和无序。

  夸美纽斯开篇就说,此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是“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与虔敬地去学*现世与来生所需要的一切事项”。无疑,这是人安身立命、自足发展、服务于世所必须修炼的真理。我似乎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必读书目,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和教育沾边的人所必须阅读的书。因为我们的现世都在为来世做准备,今天我们受教育的程度与最后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共同的未来。

  阅读这样一本书,最好有宗教的基础。书中大量引用宗教教义,章节,这是没有宗教基础知识的*读者在阅读上可能或产生的障碍。初读时的晦涩感是真切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是有一些耐心,这些含着真美的纯净文字是能够被理解和沁入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正是因为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无限虔诚,才使得他对“教育人”这件神圣的事充满着信心和信念,坚定不移地推广,宣扬。例如,开篇第一章节,夸美纽斯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又说“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他要以此让大家明白:教育就是人的未来。我以为,这些来自内心的笃信正是一个教育学者必须持有的,这也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源脉所在。做教育的,必须是有信仰的人。

  阅读这本书,我很感兴趣的是夸美纽斯的表述方式。*惯于阅读行云流水般集中,顺畅表述的*读者,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会觉得新鲜:难道大教育家就用这样的“只言片语”在阐述他的观念。是的,恰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自然现象+实例分析+模仿+偏差分析+纠正措施。整个论述的过程比较生硬,但契合了教育所需具备的理念:从自然中模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过程中反思,做好改进调整使之趋于完善。整个表述的过程带着温和不争的风格,但在不争中却已经有了不需要争辩的结论,征服的是读者的心。例如他阐述的教学便易性原则,改良学校的可能性,教与学的一般要求等,都是这样的表述方式,温文尔雅,以理服人,让人在很舒服的感受下接受观念。相比当下一些人急于推广的理念,咄咄逼人,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你接受,认同,还要付诸实践,最可怕的是要看到结果,而且是要拿出能证明观念是正确的结果。强制性的理念推广者们,可以读读《大教学论》即便是其中有些观点已经过失,经过实践证明未必是真理,但读者的心却是向着夸美纽斯的。我在阅读时会在心里替他说话:那个时代,能提出这样的观念已经很不容易啦!

  夸美纽斯的实践观也让我佩服。很明显,这是一个从教师成长为校长最后再到教育家的伟人。这样的人提出的观点带有强烈的“实践检验真知”的意味,有一种让人信服的权威性。在我的身边,前两步走好的人不少,但还没有看到走到第三步的,*本土上的'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受到公众认可,系统阐释自己教育理念的,目前还未见其人。为什么?是体制,是个人因素,环境作用,还是别的原因?不管如何,还是请“有关专家”读读《大教学论》,感受温润的教育智慧吧。记得于永正先生说如何教小学生写字,要一边写一边提醒,要讲述字易错的地方。先生笑谈:如果是有关专家看了一定会反对,怎么能这样教呢?这样不是教死了么?先生说:先来教教看,一些理念能否在课堂上实施,能否产生实际效果。小学生生字的返生率有多高?所有理念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有效。深以为然。

  读《大教学论》可能有些枯燥,但是还是希望教育者读读。有些书,枯燥中才带着真义,枯燥就是提醒我们要边读边想,不要囫囵吞枣。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4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他生活于是1592年到1670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书中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的: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与宁静。

  本书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学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纪律等。全书共33章,每一章都谈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既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事例。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今天已经广泛普及。在17世纪之前,西欧各国仍普遍采用的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全年不同时间都会招收新学生。这样使得同一教室内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教师的个别施教使得学生相互干扰,效率不高。适应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扩大,参照耶稣会已有的实际教学经验,夸美纽斯从理论上阐明了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了新的教学形式,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指出:“我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要紧的;因为,对教师、对学生,这都是一种最有利的制度。教师看到跟前学生数目愈多,他对于工作的兴趣便愈大;教师自己愈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表现热心。同样,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而且也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他们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p139)

  “把全体学生分成班级,比如十人一级,每组由一个学生去管理,管理的学生又由上一级的去管理。”(p140)

  在论述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教导从每年的一定时间开始。

  2)学科的划分要使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定的工作,因为这样会使计划好的一切工作易于完成。

  3)要使用固定的课本。

  4)要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

  此外,读过《大教学论》,自然”一词在我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位“现代教育之父”,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诸多原则和规律。遵循自然法则,教育就会有可喜的结果。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后来,鸟儿也并不随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鸟,急着让它们快快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们。而教师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更应该学*鸟儿孵卵、喂食的方法。后进生”暂时比一般学生的学*能力更加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们把所有的学*任务都完成,出现的结果是,他们一样都不完成。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单独为他们确定一个阶段的学*目标,他们的进步就会变得明显;然后再确定下阶段的学*目标。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千万不能心急。因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5

  最*我读了《大教学论》这本书,书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人,他一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是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教育的问题并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人。他继承了培根的唯物观点,发扬了捷克兄弟会的民主传统,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他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提出了学校教育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系统地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通过读这本书,加深了我对“教学相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与学不仅局限于老师和学生,而是泛指“教”与“学”的活动。让我对夸美纽斯的“节制”这一品德有了清晰的理解。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是非常有必要阅读和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的。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备好工具、材料和模型以后,我们还需要三件事情,才能学会一种艺术——材料的正确利用;熟练的指导;经常实践。就是说,学生应当受到教导,知道在什么时候去利用他的材料,怎样去利用;他在利用材料的时候应当得到帮助,一面发生错误,如果发生了错误也可以改正;他不应当在发生错误和被改正错误的时候就停止,要到能够正确地、迅速地工作的时候才可以停止。”课外阅读是为了积累语言,模仿创作,以及写意抒情。因此要指导学生比较各种表达效果,让学生了解多种写法,为学生设置多个创作题案,引起学生的反思,掌握作文的技巧。促使学生从浑沌的被动的思维境界到达一个比较清晰、主动的思维境界,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惯怕心理及各种压抑、凝滞状态,为他们本来较为闭塞的写作思维吹进一丝凉风,豁然开智,轻松地进入写作佳境。在指导创作实践的时候,要由浅入深,由粗而精,重在创作的的兴趣,而勿重创作的技巧或成果。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关键,要在潜心读书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把自己的阅读所感写下来,或是根基阅读材料提供的事实,评价其好与坏、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等,总之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可要求过高,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甚至使学生视课外阅读为畏途。

  他认为,现世的人生严格讲并不是人生,而是永生的序幕,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其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报告网)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情。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为此,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与爱物。人生成就要: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这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

  关于《大教学论》的理解只是肤浅的一点,希望在以后的学*中有更多更深刻的理解。


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优选【五】份(扩展6)

——简爱优秀读书笔记优选【十】份

  简爱优秀读书笔记 1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对生活的写照,同时也是反映女性生活的成长故事。这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中,受尽百般欺凌。之后进了慈善学校洛伍德孤儿院,灵魂和肉体都经受了苦痛的折磨。

  也许正是这样才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她以顽强的意志以成绩优秀完成了学业。为了追求独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故事的重点是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师简·爱与男主人罗切斯特之间历经磨难的感情。这段感情因男女主人公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的差异而充满了激烈碰撞,也因两人志趣相同、真诚相爱而迸发出灿烂的火花。作者以简·爱鲜明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叙事风格娓娓道来,真实而有艺术感染力。异常是简·爱的独特个性和思想,爱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她有顽强的自尊心。在打动身为贵族的男主人公的同时,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

  这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命运是不公*的可是人确是*等的,生活每一天都在变只要你有追求有梦想你的生活就将从此改变!因为你会为了你的追求为了你的梦想而奋斗。你的必将生活多姿多彩!

  当今社会,金钱、地位成了人们的向往,什么亲情、感情对他们来说一文不值!而《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情,还有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人的心灵。我异常喜欢《简爱》中的一句名言: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我期望大家明白钱只是浮云,金钱能够能够买到很多东西,却买不到亲情、友情、感情!

  简爱优秀读书笔记 2

  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最*我有幸拜读了大不列颠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认识了一位坚强、勇敢、独立的女士。

  简爱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她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她独立,坚强,敢于冲破社会的牢笼。她的这些品质,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还影响着我们。简爱在舅妈家的生活是不幸的,舅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小小的简爱经受了多少折磨呀!她一度的忍让,一度的服从,但这并没有提高她在这个家中的地位,反而让舅妈更加的肆无忌惮。终于,简爱忍不住了,在一次经受了表哥的毒打后,她开始反抗了,这时的简爱,充分表现了她自尊自爱、不屈不挠的品质。我是多么的敬佩她啊!有时我们也是这样,逆来顺受,总是以为忍忍就过去了,但这样,只会让别人更加猖狂。所以有时我们要拿出勇气,去和一些不公*的事情勇敢斗争。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简爱从不因为自己是家庭教师而自卑,而认为,她和罗切斯特是*等的。在他的面前,简爱所表现出的一种独立,理智,自信,吸引了罗切斯特,同时也吸引了我。简爱她没有因为自己身份的卑微而低声下气,反而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对自己的尊重,这种自信,才是女人最美的魅力。我们也应该对自己充满自信,面对人生,我们要鼓起自信之帆,乘风破浪,驶向成功彼岸。

  简爱并不美,但她却刻入了千千万万个读者的心中,因为她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尊严+爱。告诉我——虽然我并不伟大,但我是全世界仅有的马晶钰。我不是红花,但我是一片独一无二的绿叶;我不是雄鹰,但我是一只独一无二的小鸟。我同样也为世界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简爱优秀读书笔记 3

  经典的魅力总是让我们欲罢不能。分享一个喜欢的片段:如今我结婚已经十年了。我明白一心跟世上我最喜爱的人生活,为他而生活是怎么回事。我认为自己无比幸福――幸福得难以言传,因为我完全是丈夫的生命,他也完全是我的生命。没有女人比我跟丈夫更为亲*了,比我更绝对地是他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了。

  我与爱德华相处,永远不知疲倦,他同我相处也是如此,就像我们对搏动在各自胸腔里的心跳不会厌倦一样。结果,我们永远相守。对我们来说,在一起既像独处时一样自由,又像相聚时一样欢乐。我想我们整天交谈着,相互交谈不过是一种听得见、更活跃的思索罢了。他同我推心置腹,我同他无话不谈。我们的性格完全投合,结果彼此心心相印。咋见之欢,知音难觅。人性中爱情是一个很真实且宏大的主题。

  简爱优秀读书笔记 4

  简爱每一次成长,都饱尝生活的艰辛。

  她的人生的每一步充满了辛酸的血泪史,她就象一只笼中的小鸟努力地想张开翅膀,妄图寻找快乐和自由的天空,却一次又一次地被碰得头破血流,差点折断了翅膀,在险象环生的人生路上,她举步维艰,她不仅要与险恶的环境作斗争而且要忍受各种人为的灾难,从精神的歧视到肉体的折磨,从苦难的童年到坎坷的求学生涯,从戴着良母面具的里德太太到道貌岸然的伍德学校的校董,她可怜的自尊被残忍地层层剥离,值得欣慰的是,在黑暗中她看见了些许光明,正是因为这光明她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从而也唤醒了她内心最柔软的情怀,海伦和坦普尔小姐的出现使她感受到明媚的春光,她凄凉的心得到了温暖和慰藉,她们象黑暗中的航灯,照亮她人生前进的方向。

  坦普尔象是一株洁白高雅的白玉兰,而海伦就象是一枝开在荒凉之地的寒梅,她的命运比简爱还悲惨,她所受到的无端的折磨令人心酸,她脆弱的生命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重荷,而她却能笑对人生,在她的脸上看不到任何忧怨和仇恨,她似乎不属于这个世界,她是来自上界的天使,她是善良和爱的化身,像耶稣一样为了拯救这个世界,承受人类所有的苦难。

  她的慈善高尚博爱即使是魔鬼也会被她感化,铁石心肠也会为她流泪,尽管她的生命是如此短暂,在花季之年,饱受磨难后象落叶一样凋零,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她寂寞地死去,她至死都不曾抱怨命运的不公,好象她所受到的一切痛苦和不幸都是理所当然的,好象她的存在只是忍受无休止的折磨,但她短暂的生命是多么璀璨,象流星一样划过天际,她的聪明慈祥博爱的秉性永远光照千古,她象一种无形的力量鼓舞着简爱在人生的路上不断地跋涉和自我完善,可以说她的灵魂一刻也不曾离开过简爱。

  简爱优秀读书笔记 5

  《简爱》是一种脍炙人口的爱情剧,而其中几乎*凡的故事所揭露的对爱情实质的讨论更是被世人一代代的广为称道,而今再看简爱同样沉醉于爱情的咏调时也引发了我的另一种思考。这种思考的角度是从伯爵对于他那个疯了的妻子引起的。简爱故事的高潮起犹在于举行婚礼时竟突然发现原来在爱情中竟存在着如此大的障碍。普遍的思考角度都是由此而引起对简爱他们对世俗不顾而最后忠于爱情的感叹,而我要说的这种思考角度则是,伯爵如此对待他的疯子妻子反应了什么?正如伯爵自己所说,他如此所做已是非常的仁慈,而如今要追求自己的幸福时却是法律不允许的。自己的仁慈之举已成为自己幸福的障碍。这对矛盾就是在社会角度的人道主义与自身的角度自我的幸福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自古有之。从来都不曾消失过,微观来讲是一种人道主义与自身幸福的追求间在某一种特定环境中所存在的矛盾。而宏观来讲则是一种社会环境与自身选择,一种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间存在的冲突。而这点也正是简爱所要揭露的主题,只是在此处用伯爵所面临的选择来揭露,则显得更为深刻点。人,作为社会的群体动物,从有智慧存在起,就一直在自身的本性人性和社会所赋予的社会道德的人性之间徘徊。从两种的对抗则常常前者屈服于后者。故历史上常看到,在社会道得以继承的同时也是个人本性所遭受的悲剧。而简爱最后的结尾虽然是靠一场大火这一因素来冲淡了社会道德的束缚从而实现个人本性的胜利但在那个时代的作者来看这已是对社会的一种最大的反抗了,并且是以胜利结束。因为我们已从简爱之中看到了学到了这种信念,而这正是简爱的魅力所在。

  简爱优秀读书笔记 6

  《简爱》现在仍然是读者喜爱读的书,因为它表达了受压迫者的心声,为人们追求理想生活铺*了道路。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第二部小说。文中,作者写到: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主人公简·爱在小时候失去了父母,而唯一爱她的叔叔里德也英年早逝。里德太太经常不*等地对待简。为了逃避这样的生活,简不得不与书为伴。所以简在罗沃德呆了八年,学校给了她一个教职,简在罗沃德教了两年书之后便离开了。

  她去了桑菲尔德当家庭教师,没过多久,就让简上了罗切斯特,罗切斯特听到婚礼现场只有一个疯妻子,于是,简身无分文地离开了。简晕倒在荒原的高地上,没想到圣约翰先生和他的妹妹竟是简的表妹,简的叔叔留下了一笔财产,瞬间让简成为了一个富有的女人。

  后来简回到桑菲尔德去找罗切斯特,她没有想到罗切斯特会因为一场火灾而失去他的妻子和房子,成为了一名又盲又残的人。但简仍然爱着罗切斯特,并和他结了婚。

  简·爱,这个善良美丽的女人,讨厌不*等的社会,向往理想的社会。尽管地位卑微,但她从未放弃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她为*等的地位和独立的人格而奋斗。

  在爱情中,她不因容貌而放纵,不因财富而贪婪,不因虚荣而*静。她保持头脑清醒,追求她想要的生活。她为正义和人格尊严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不仅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尊重,还使简·爱的形象具有持久的价值。

  《简爱》现在仍然是读者喜爱读的书,因为它表达了受压迫者的心声,为人们追求理想生活铺*了道路。

  简爱优秀读书笔记 7

  爱情的天*很可能因为诸多因素而失去*衡,比如名利,比如相貌,比如地位。但简·爱却抛开世俗观念,勇敢的走出第一步,用自尊阐释了爱情的真谛——如果我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在对待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时,简·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们是*等的”。无关财富,无关相貌,这场风月只有你我,爱情就应是这样。

  文学作品中的痴男怨女太多,现实生活中的更是数不胜数。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半生纠葛让人唏嘘不止,因为自尊,所以痛苦,因为爱你,所以痛苦。看过无数苦情剧,大概的套路都是甲男爱乙女,丙女爱甲男,三个人一台戏,因为不爱引出一场阴谋,一场心殇。更有人利用爱的名义,换取金钱,换取荣耀。如果简·爱想要跻身上流社会,罗切斯特是她最好的踏脚石,但她无法容忍爱情的纯白染上尘埃,更因为她善良纯真的本性,不愿去破坏别人的家庭。

  “*等”贯穿两人爱情的始末,因为罗切斯特能够*等待人,将简·爱视作朋友,坦陈相见,简爱才交出真心,因为简爱追求*等的爱情,不卑不亢的人格魅力才吸引了罗切斯特,赢得了爱情。

  当罗切斯特因为火灾损失了全部家产,更烧伤了眼睛,而简爱获得了一笔遗产,从贫穷走向富有,从表面看来他们的爱情依旧出现世俗的失衡,但简爱牵起了罗切斯特的手,因为,如果我爱你,不仅仅是作为树的形象与你站在一起,更要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终身相依。

  简爱优秀读书笔记 8

  《简爱》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小说,到现在我看过好几遍了,第一次看时是六年级假期,当时对这本书的印象并不深刻,就记住了大概内容,但随着年龄增长,再看这本书时,有了不同的感受,特别喜欢简爱这个角色,她贫穷,生活艰难,但是不自卑,不怨天尤人,她努力使自己过的积极开心。

  简爱童年过的并不好,在舅妈家她过得十分艰难,但这一切没有让她变成一个胆小懦弱的人,她依旧有自己的思想,她反抗表哥的欺负。相反童年时不公的遭遇让简爱养成了坚强勇敢的性格。在罗彻斯特面前,简爱不感到自卑,她认为他们是*等的,她不卑不亢的与罗彻斯特相处,也正是简爱独立自尊自爱的性格吸引了罗彻斯特,让罗彻斯特爱上了她。简爱发现自己爱上了罗伯斯特时并没有因为两人间巨大差距而退缩,她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心,但她又爱的有自尊有原则,她没有因为爱一个人而失去自我,当得知罗彻斯特有妻子时她选择离开,她说“我要遵从上帝颁发的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在爱情力量的包围下,在富裕生活的诱惑下,她毅然决定维护自己的尊严、原则。这正是简爱吸引我的地方,我喜欢她独立自尊的性格。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这是书中简爱说的一段话,我十分认同,我们应该和简爱一样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丰富,做一个自尊自爱,独立的人。

  简爱优秀读书笔记 9

  《简爱》是十九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博朗特的光辉之作,全书以简爱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她从小饱受磨难,很小的时候起她就失去了父母,她的童年是在屈辱和折难中度过的,自小寄人篱下,仰人鼻息中过活,她幼小的心灵屡受常人难以想象的摧残,但她骨子里的韧性使她百折不挠,坚强不屈,不向任何恶势力低头,因此也使她遭受更残酷的打击和更凶狠的折磨,命运的不幸和与身俱来的性格让她面临一次又一次的狂风暴雨般的袭击,她象一朵娇嫩的**开在荒凉的石缝中,在风雨的侵袭下,颤颤粟粟,风雨过后,单薄的身子又骄傲挺立,抬起高昂的头来,从不屈从命运的摆布,她的内心始终燃烧着生命的激情火焰,生生不息,颠扑不灭,风吹不倒,雨打不断。她*凡的外面下,隐藏着一颗坚强勇敢充满智慧和仁慈的心,从而焕发人性的光芒和蓬勃的生机,她忍辱负重,矢志不渝地追求自由*等和光明,作为一个外表*凡而思想独立坚强的女姓,她的身上却有着凛然的正义感和傲然的气节,在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她犹如一株出污泥而不染的清莲,品质高雅,白璧无瑕,熠熠生辉,她所拥有的思想正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体现。因而具有相当的人格魅力,作者通过对这一人物的精心刻画和成功的塑造,从而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据说这篇小说的诞生,在世界文坛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当时有一百多位著名学者作家联名推荐,带来极大的轰动效应,如春雷乍响,如星光闪耀,在文学的天空里括起一阵春风,宣起了一股热流,让众多的读者爱不释手,如痴如醉,尤其是女性读者更是如获至宝,如遇知音,可见她产生的精神力量有多大,她引领时代的潮流,振奋人心,她所宣扬的女性争取社会地位的*等和婚姻生活的*等以及对崇高纯洁爱情的追求,对生活的态度,即便是现在也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简爱每一次成长,都饱偿生活的艰辛,她的人生的每一步充满了辛酸的血泪史,她就象一只笼中的小鸟努力地想张开翅膀,试图寻找快乐和自由的天空,却一次又一次地被碰得头破血流,差点折断了翅膀,在险象环生的人生路上,她举步维艰,她不仅要与险恶的环境作斗争而且要忍受各种人为的灾难,从精神的歧视到肉体的折磨,从苦难的童年到坎坷的求学生涯,从戴着良母面具的里德太太到道貌岸然的伍德学校的校董,她可怜的自尊被残忍地层层剥离,值得欣慰的.是,在黑暗中她看见了些许光明,正是因为这光明她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从而也唤醒了她内心最柔软的情怀,海伦和坦普尔小姐的出现使她感受到明媚的春光,她凄凉的心得到了温暖和慰藉,她们象黑暗中的航灯,照亮她人生前进的方向,坦普尔象是一株洁白高雅的白玉兰,而海伦就象是一枝开在荒凉之地的寒梅,她的命运比简爱还悲惨,她所受到的无端的折磨令人心酸,她脆弱的生命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重荷,而她却能笑对人生,在她的脸上看不到任何忧怨和仇恨,她似乎不属于这个世界,她是来自上界的天使,她是善良和爱的化身,象耶稣一样为了拯救这个世界,承受人类所有的苦难,她的慈善高尚博爱即使是魔鬼也会被她感化,铁石心肠也会为她流泪,尽管她的生命是如此短暂,在花季之年,饱受磨难后象落叶一样凋零,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她寂寞地死去,她至死都不曾抱怨命运的不公,好象她所受到的一切痛苦和不幸都是理所当然的,好象她的存在只是忍受无休止的折磨,但她短暂的生命是多么璀璨,象流星一样划过天际,她的聪明慈祥博爱的秉性永远光照千古,她象一种无形的力量鼓舞着简爱在人生的路上不断地跋涉和自我完善,可以说她的灵魂一刻也不曾离开过简爱。

  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无疑是本书的亮点,给作品画上了浓妆重彩的一笔,她们爱情虽不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却也是坎坷不*,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她们从相遇相识到相爱相恋,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爱情故事,一切都显得那样的不合时宜,但是有谁又能料到爱情什么时候来临呢?爱情就象一阵风,她的来到没有任何预兆,也许在不经意的偶然中,她就悄悄地来到了你的身边,瞬间眼神交汇碰出爱的火花让彼此着迷,从此心中多了一份牵挂,生活又多了一些新的内容,这就叫做一见钟情吧。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不属于这一类,只是从一开始的见面就有一种亲切感,到后来的熟识和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漫漫地浸入彼此的心灵,这种爱情更加悠久绵长,如陈年的美酒,越久越香,越来越让人沉醉。爱情力量大得让人吃惊,可以挣脱一切世俗的樊篱,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就是这样的,作为第三者的简爱,她本能地拒绝这分不合时宜爱情,她的清纯善良不允许她破坏别人的家庭,毁坏别人的幸福获得自私的爱,虽然她也想拥有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但她不得不在矛盾中忍受心灵的煎熬,由于罗切斯特的契而不舍的追求让她感动,他妻子的粗俗野蛮的行为让简爱看清了他们原本就没有爱的生活,他们感情的支离破碎和无可救药与自已无关,这也是她和罗切斯特爱情能够延续下去的理由。可以说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是纯洁的,高尚的和无私的,没有任何功利性,也是*等的,尽管他们的地位悬殊,作为罗切斯特的家庭教师,简爱从不认为他们之间有什么高低之分,从不认为自已低人一等,他们之间的交往基于理解和互助友爱,即使面对那些达官贵人,公子小姐,简爱也没有一点自卑的心理和媚态,相反内心鄙视那些人中的愚蠢无知和虚荣。如果简爱把爱情作为进身上流社会的阶梯,作为获取金钱地位和享乐的手段,那么在罗切斯特的努力的追求下,她会轻而易举的达到自已的目的,即使仅仅是为了爱情她也有理由选择自已的幸福,那么为什么她迟迟不答应罗切斯特的求爱呢?因为她不想玷污自已纯洁的爱,不想让自已的爱情蒙受功利的色彩,不劳而获不是她的个性,坐享其成更不是她爱的目的,她要凭着自已的努力获得幸福,同时也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和获得人格的尊严,用行动证明自已是生活的强者,不仅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而且还有理想和抱负,她不想成为任何人的附庸,实际上她一直就是生活的强者,她人生的每一步,都留下了她坚实的脚印,她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她不向任何强权低头,她不会为了利益而出卖自已的灵魂和尊严,因为这些闪光的东西才更具有吸引罗切斯特的魅力,从而也使她在与罗切斯特对等的条件下的爱情一丝不染,纯洁高尚。如果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她们之间也许是一场没有结局的爱恋,当简爱获得了一笔遗产,由贫穷变为富有的时候,罗切斯特却因一场大火不仅耗损家产而且在救他妻子的时候留下残疾,瞎了眼睛。原先犹豫不决的简爱出人意料地牵起他的手要陪他一起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这一刻是多么感天动地,震撼人心,罗切斯特也一定会感激涕零了。故事到此结束,在高潮中落幕。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吧,用这种方式给她们的爱情打上并不完美却也令人欣慰的句号,也足够别出心裁,既满足了读者渴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也让主题得到了升华,虽然有点不自然,有些勉强,但也看出作者所刻意菅造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超凡的思想情趣,从而也体现她悲天悯人的情怀,总之这是一部影响深远的惊世之作。

  简爱优秀读书笔记 10

  这本书塑造了一个体现新兴阶级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画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而简爱就是独立人格的代表。

  简爱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等。虽经历不幸却热爱生活,并把爱带给每个需要她的人。为了自己爱的信念,*等真实纯粹的爱,甚至毅然放下渴望已久的唾手可得的感情。简爱的一生,虽然谈不上轰轰烈烈,却是*凡而不*庸。她充满智慧和爱心,让自己的生命流光溢彩。人不因为美丽而可爱,却因为可爱而美丽。

  这本书最动人之处就是对感情的描述。罗切特先生对简刻骨铭心爱的表露:“我有时候对你有一种奇特的感觉——个性是像此刻这样,你靠*我的时候,我左边肋骨下的哪一个地方,似乎有一根弦和你那小身体同样的地方的'一根类似的弦打成了结打得紧紧的,解都解不开。要是那波涛汹涌的海峡和两百英里左右的陆地把我们远远的隔开,那时候我的内心就会流血。”“对于只是以容貌来取悦于我的女人,在我发现她们既没有灵魂又没有良心——在她们让我看到*庸,浅薄,也许还有低能、粗俗和暴躁的时候,我完全是个恶魔;可对于明亮的眼睛,雄辩地舌头,火做的灵魂和既柔和又稳定,既驯服又坚定的能屈而不能断的性格。我却是永远是温柔和忠实的”不仅仅打动了简,也打动了读这本书的人。书中还有一个充满爱的小天使——海伦。她完全放下现时,到达了浩淼高远的精神境界。有着难以想象的忍耐精神。海伦在人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简爱作为独立女性的代表,我期望自己也能够像她一样,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庸,都有完美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性格生活。读完这本书,心里很安静,明白了自己就应努力的方向。


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优选【五】份(扩展7)

——《教学机智》的读书笔记优选【五】份

  《教学机智》的读书笔记 1

  马克斯·范梅南教授是北美“现象学教育学”的领袖人物之一。《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是当代西方现象学教育学的经典之作。该书在北美和欧洲拥有广泛的读者,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于1991年在加拿大和美国同时出版,随后不久,便被译成了西班牙、挪威、朝鲜等不同语言的译本。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学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对以责任和使命为基础的pedagogy一词还很陌生的北美掀起了一股“教育学热”。

  在《教学机智》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抽象的理论分析,而是一个个教师与学生相处的生活故事,教育是具有不同生活体验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活动,在共同建构的过程中,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着不同的态度和立场,教师如果对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搜集和研究,并针对每个人的不同体验组织教育活动,将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教育机智就是通过温和的言语及适时的沉默来加以调和。同样的话以不同的方式说出来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温和的言语可以促使我们变得更加随和,甚至突然之间从新的方面看待事物。所以声音和言语形成的气氛与教室里的教育关系的相关性说得再重要也不过分。作为教师我们就需要时时注意我们的语调、我们说话的方式。适时的沉默是机智的最有力的调和剂之一。此时无声胜有声,默默地给予、默默地聆听,它是一种耐心的等待——是对孩子的期望与信任,它给孩子自己认识和成长留下了空间。但凡事都要有一个度。克制、沉默绝不等于对孩子的行为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没有限制和标准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孩子们还是需要我们时时引导、指点,有时甚至是约束的。何时克制自己,何时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行事,何时保持沉默,何时……这些对于我而言,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值得自己去不断学*、体验、回味!

  因此教育者有必要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是与实践紧密相连的。只有针对实践和研究不断进行反思,才能更好地改进实践,教育者才能更好地担当起自己的职责。简言之,教育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的意义也需要到生活世界中寻找。《教学机智》就是呼唤我们回到实际的教育生活中,去发现和构建自己的教育学,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教学机智》的读书笔记 2

  我们阅读了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范梅南先生的经典之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虽然只看了前两张,就被此书所吸引。

  该书用了很多的具体事例,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十分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读罢,我突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爱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而教育智慧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记得书上曾说:“出色的人的教育必须有母亲的眼神,能从孩子的眼睛、口腔和额头上,觉察幼儿心理状态的哪怕是些细微的变化。”而教育智慧也正是指教师关于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果断决策,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的能力。

  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一种意蕴,而在课堂之外的教育生活中,教育智慧又得到了广泛的发挥空间。有时候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甚至要像侦探一样,利用细微的蛛丝马迹,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学生斗智斗勇,突破重重障碍,将教育进行到底。

  教育是一个智慧的世界,作为教师,我们不应以简单、粗暴、划一的方式来做教育。让我们从此刻起,以对学生的爱为基础,多做思考,多做研究,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智慧的教育者,成为一个能从沙子里发现闪光灵魂的教师。

  《教学机智》的读书笔记 3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但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在读了《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后给我颇多的启发。

  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会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以充实、以发展。

  《教学机智》的读书笔记 4

  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所撰写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从实际情境与现象中探讨教育学的问题,提出了以责任和使命为基础的“教授法”,为理性的教育学注入了丰富的情感。

  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等相待的心。只有当教师用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时,才会消除“火暴”脾气、减少“急躁”情绪、避免对学生疾风暴雨般的“训斥”,以“温柔”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学生。

  (2)要有敏捷的思维。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善于因势利导,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特别是遇到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如何在不伤害学生情感的前提下保持教师的威信,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并转化其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发散性的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抓住教学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同学,把握教育契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才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4)教师熟悉教材、教法和学生是实施课堂教学机智的前提和基础。熟悉教材,教师就会对讲课满怀信心,胸有成竹;熟悉教法,教师就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有效创设教学情景;熟悉学生,教师就能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做到这“三熟”,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判断,妥善处理;还可以尽快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总之,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的合金。

  课堂是动态的、不可预知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很多棘手的突发状况,如果不能灵活的处理好这些事情,就可能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是终身的影响。我们都是从学生成长到今天,很多学生的做法、想法,其实我们都可以进行一定的换位思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决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学*,不断地积累与反思,让自己继续成长!

  《教学机智》的读书笔记 5

  在一定程度上,课程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的。所以,关注现场与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

  举左手?举右手?拖堂几分钟无关紧要吗?教师能否为教学的失误向学生道歉?

  许多教学细节过去并不是受到了每一个教师的重视,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对它们的必要性和规范性给予深入的探讨。但自从新课程教学改革开始,教师们对细节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教学细节也开始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去认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观,延伸着细节的力量,并将其从潜移默化的微妙影响转化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清晰引导。

  细节可以体现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细节的变化则标志着课堂理念与实践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理念已经被多次地复述、转述,但如果在细节上没有更新,课程改革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课程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的。所以,关注现场与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重视细节的改造,正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最*出版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如是说。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以及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具有品位的教学新境界的体现。

  作为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切体会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念到行动的推进过程中带给自身和学生的欣喜变化。经过培训、观摩和研讨等活动,应该看到,改革过程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正在被很多教师理解和接受,并开始影响教学方式,改变教学实践。

  如在新课程实施中,一位教师所创造的“举左手,举右手”的教学细节,就是教师与成绩较差的学生之间的一种约定:如果能够回答问题举右手,如果没有把握则举左手,教师根据学生举手提供的信息来决定是否请他回答问题。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又鼓励了他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但是,在课改的现场,由于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老师们在教学行为中对新理念和新要求的把握水*参差不齐。过去司空见惯的教学细节可能会仍然时而发生。如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教师让学生站着,问“谁来替他正确地回答”,等另一名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则对他说:“你听清楚了吗,请坐。”长此以往,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会逐步消失,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这一细节隐含着一个错误的观念,即教师已经讲过的内容,学生不应再出错。

  还有很多年都*以为常的拖堂细节,多数教师认为拖堂无关紧要,甚至认为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在这次教育局对武原中学常规调研中许多学生对教师拖堂的现象很反感,而且教师拖堂普遍存在。其实课间休息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坐了40分钟或45分钟的学生,迫不及待地需要下课的10分钟,进行身体和心理的调整,以便下节课更好地学*,所以,拖堂是否合理,应该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重新进行反思和审视。再如,目前中小学普遍使用的家长签字,引发了很多学生模仿家长笔迹、代家长签字的现象,就是不尊重学生、不信任学生的教学细节。

  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在看似“应该”和“正常”的地方,在有意无意的忽视和漠视的地方,正存在着教师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都应该努力去避免的非教育和反教育的现象,教学细节具有的对学生心理、行为的深刻“教育性”警示着每一个严谨的教师。因而应分析和反思惯常的教学细节,从中清理出由不合规律、不讲科学、不重人道所导致的问题,从打造全新的教学细节入手,改变原有教学行为,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才能以此来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体现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充分重视,体现出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自觉,体现出教学技巧、教学艺术和教师素质,体现出先进教育理念下教师的人文关怀。

  一项教育改革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众多细节的演绎而转化为深刻影响学生思维和接受的力量,才有可能是成功的。因此,教学改革,要从细节做起。


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优选【五】份(扩展8)

——呐喊优秀读书笔记(五)份

  呐喊优秀读书笔记 1

  暖暖的阳光洒落在书页之上,我缓缓合上了书本,望向《朝花夕拾·呐喊》。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接*风烛残年的时候的作品,回忆的都是他年轻时期的事情,我想这是别有一番韵味的,就宛如早上的花,晚上再去捡拾,这或许失去了它原有的那份美丽,那份娇艳欲滴,但是再配上火红的夕阳,这难道不是另一种风韵,另一种生命的活力吗?

  这不仅仅只是一本书它更是一个百味瓶,其中有苦、有甜……它的每一种心情都会惹人深思!

  它甜得可以温暖人的心坎,让人忘记烦恼,沉浸在甜美的回忆之中。就如同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那段日子,欣赏美好的事物,聆听神秘的故事,捕捉雪天的饥鸟,与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为伴……那一刻,书卷中的天真烂漫着实让我感动不已,似乎它散发着什么魔力,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眼眸,探入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我的共鸣,或许这正是鲁迅先生文章的魅力,虽然用的是朴实的话语,但炽热的情感展露无疑。通过他的文章更让我懂得了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细细品味,就会觉得妙趣横生。在灿烂的春光中有儿童的天真,在无味的冬天里也能寻觅到几许童趣;在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在枯燥的学*中也不乏乐趣。

  但它的苦,可谓是苦不堪言。当鲁迅看到父亲被庸医治死时那一定是苦的;当永别藤野先生时那一定是苦的;当看到国内社会浑浊不堪时,看到人民痛苦不堪时,那更是苦的!让我们的心弦也被牵动起来,也让我不禁感叹到鲁迅先生的伟大,他虽然生活在一个腐朽冷漠的社会之中,但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以笔为武器,同整个封建社会做斗争。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他最好的写照!

  这本书怀揣着鲁迅先生对国家的热爱,想要拯救当时风雨飘摇的社会的美好心愿!这本书是不朽的,它向后人描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让世人以此为动力,不让历史重演!身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的生活!

  呐喊优秀读书笔记 2

  再读《呐喊》其实引发我更多思考的依然是我们异常熟悉的那几篇:《故乡》、《药》、《阿Q正传》、《孔乙己》。

  和散文相比,小说可能本身便具备较高的可读性,在阅读中,你走入他们的世界。走入《故乡》,走入那片瓜地,走*那个手持钢叉的少年,走进那段儿时欢乐的少年时光,彼时雪中捕鸟,瓜田刺猹;彼时年少轻狂,幸福时光。

  走入《故乡》,走入那一声生疏的“老爷”,将曾经的年少友谊打得粉碎,闰土无法冲破当时几千年间形成的封建礼法观念,当时的人们都无法冲破这些纲常道德对人的束缚和压制。走入《故乡》,走进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豆腐西施杨二嫂,常人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杨二嫂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为了钱财利益,不折手段,她是这部小事里真正的小人,不讨喜的人。

  我想鲁迅写这个人的目的是为了警示自己,警示他人吧。纵使生活会如此艰辛,人活着也不能没有信仰,失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遗失人与人最基本的感情。至于结尾那句经典“人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相比于绝望的轮回,我还是更愿意接受那个我们初中时的解释——世间总有希望,一切总会变好。

  《药》则是以“肺结核”为事情的核心,“血馒头”为全文的线索。我们读到老栓为了救自己身患痨病的儿子,卖力工作,为一个血馒头一掷千金。这种亲情父子情在令我们唏嘘不已的同时,也激发起了我们的思考,当时的国人是在怎样的一种封建环境中,*惯了蒙蔽和愚昧无知,这种思想可能比痨病本身更为可怕。鲁迅也希望,那个染满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可以成为一块石头落在人民心中,可以一石而激起千层浪,唤醒迷茫的国人。

  呐喊优秀读书笔记 3

  呐喊!呐喊!中国人民站起来啦!一本《呐喊》,曾经激励了多少旧社会的年轻人。

  出自鲁迅之手的《呐喊》,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是五四运动事情社会人民的真实写照。“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解除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鲁迅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它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矛盾。尽管,那个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但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书中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迫害症患者的心理活动。这个可怜的人儿啊!深受封建礼教和制度的迫害,对社会甚至是自己身边的人都有一种恐惧感。它总认为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认为封建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尽管,那个社会是不会吃人的,但那句“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吃人社会发出的勇敢挑战,是反对封建社会的第一枪。

  而《孔乙几》则又是一篇抨击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文章。孔乙几,是封建社会的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在封建统治的毒害下,他只会“之呼者也”,一无所能,不得不做了梁上君子,并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死。可怜的他,因穷困成了人们的笑料,因偷窃被打断了腿,尽管他心地善良,可又有谁会同情他那?在茫茫人海中,他就只能这样走下去。“孔乙几还欠十九个钱那!”是啊,他的债谁帮他还那?辛酸的故事,鞭挞了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再说说〈阿q正转〉,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是鲁迅的代表作。他塑造了一个以“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贫苦你们阿q的典型形象。他同样可怜,一无所有,受欺凌与剥削,只能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曾经的他,浑浑噩噩,苟且偷生,在听到辛亥革命后,他却向往革命。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他被枪毙时结束,他的死,他的死又是一场悲剧。阿q,这个看似不可理喻的人物,却正是那个年代广大农民的缩影。阿q的命运揭示了农民在腐朽思想毒害下的人生扭曲,不得不引起人民的慷慨。

  鲁迅的小说,有思想,耐人寻味,他让迷陷于封建制度的人们都清醒起来。那么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该做些什么那?就让我们一起跟着鲁迅一起呐喊,呐喊吧!珍惜现在,珍惜美好的生活,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努力努力。

  呐喊优秀读书笔记 4

  今天幸得一下午坐在值班室,得以一下午看了《呐喊》的部分,在瞌睡的招呼下,已经将他看了大抵一半多,是该有点点记录来证明我看过,粗略的领会过当时国民的脊梁。

  是的,书中的表达,大多都是这种语气,鲁迅先生的笔触,叫我喜欢得不得了。

  第一篇便是《狂人日记》,初中的时候便知道这是鲁迅先生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知道这个描述很久很久了,今天终也将其看了一个大概。狂,是描述书中的一个人,应该叫迫害狂,他听见有个恶人死后被人们挖了心煎了吃,于是他诚惶诚恐罪过罪过,一时间每个人每只狗都要吃他一般,变得戒备且无知且自圆其歪思歪想,甚至于戒备自己的哥哥,每个人对他,在他眼里,都是在为吃他做准备。无知愚昧虐根性罢了。

  其他诸如《孔乙己》,一个唯一一个穿长衫却站着喝酒并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我也大抵知道,与读书人,偷书只能叫窃书而已。“包好包好”出自《药》,封建与迷信是救不活人的,也是当时人们愚昧的主要表现。《明天》里面对“但”的解释:许多坏事固然幸亏有了他才变好,许多好事却也因为有了她都弄糟。“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

  《一件小事》里说鲁迅因为觉得车夫扶起摔倒的看起来没摔坏的女人是不必要的直至车夫固执的送她巡警分驻所的路上,“这时突然想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风波》里的九斤老太一直在说一句话:“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想来滑稽可笑。

  《故乡》里鲁迅怀恋的闰土,以及宏儿想念的水生记载着已回不去的童年。“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呐喊》还未看完,明天又休班,应该可以结束它的,仔细想来,我越读越有兴趣的原因是,这样的文字表达我太过于喜欢并且望尘莫及,动荡的革命年代,民族本没有路,幸好您带着一帮人们踩出一条血路来。

  呐喊优秀读书笔记 5

  原来总以为序之类的文字并没有多大意思,所以一直读完了《呐喊》小说集上的所有文章,才倒回头翻到那篇序浏览起来。

  读完以后,我突然发觉这篇序是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又一遍的细读,我感到它不仅使我对《呐喊》中的各篇小说又加深了理解,更让我看到一个封建阶级的叛逆者、一个鼓舞人们追求光明的革命者、一个不懈的笔耕者报国救民的文学家的'思想境界。特别是他那种超脱自我;全然为了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冲破黑暗现实的牢笼、勇于革命的无畏精神更令人敬佩,值得学*。

  回头再看看当今的青年们,现在的一些人在走着“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成功”的道路,他们的理想,奋斗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所追求的是个人名利、地位、享受,甚至国家培养的人留学到了国外,就一去不复返,而鲁迅先生在当时那种**势力猖狂,人民愚昧麻大的黑暗社会中,毅然弃医从文,以拯救国民的灵动和精神为已任,是因为鲁迅先生已经从“个人”、“自我”中走出来,他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民族、国家的命运,鲁迅先生作为一个革命者的忘我无私的爱国主义精神,正值得为今的青年学*。

  鲁迅先生所处的是黑暗的封建社会,他由寻导路、逃异地,进而学医救人,再弃医从文,最终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无不是对封建制度的反叛。而正是这种勇于革命、勇于改变现实的精神,使得愚昧的国民从麻木中惊醒过来,使得在寂寞中奔驰的勇士不惮为前驱,从而团结奋斗。

  而当今,改革开放中的中国,不也需要大批的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人吗?改革开放的道路同样崎岖坎坷,旧体制老框框同样“万难破毁”许多改革者也同样感到过“寂寞”。然而正如文章中说的既然有几千人起来,你就不能说绝没有希望,只要有勇气、有闯劲、体魄和精神,中华民族一定会腾飞,一定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