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菁华3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读书笔记,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1

  读了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起来非常亲切,他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教师和领导都有着指导和借鉴作用。然而,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更多流露出的,还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校长对管理的理解和对学校发展的思考。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思索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在我的周围,勤于思索的人少得可怜。需要写一些材料的时候,我的同事们(包括我)无不在网上搜索一番,找到合适自己的文章稍作修改就上交了。现在细细想来,确实有许多的无奈和不该。烦琐的工作让老师们觉得疲劳和忙碌,无暇去静下心来好好思索和记录我们的工作,这是无奈;各种各样的材料、论文要上交过于频繁也让教师难以应付,只能如此对待,这也是无奈与不该。时间久了,我们的思考麻木了,我们放弃了精心思索,只是机械性地应付着这一切,郑杰校长认为一个人要写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你得想表达,有一种表达的冲动,心里的话不说出来就难受。其次有话可说,*时注意让自己的脑筋动起来。第三个条件是会写、善写。

  读了这条建议,我不由得反思我自己。做一个有思想的人,热爱思索,*时注重经验和心得的结累,那么我们又何愁写文章时胸无点墨呢?做一个有思想的人,热爱思索,思想才会有进步,而思索也会让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

  2、教师要有静气。

  教师要有静气。就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像大师那样,但我们确实应该“少些急功*利,少些欺世盗名,少些拔苗助长,少些弄虚作假,”确实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甘于寂寞,勤于学*,敢于探索,不断创新;于*淡*和中寻找自我,肯定自我,在磨砺辛苦中走向**,快乐就在寂寞之中。

  3、再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作者认为每堂课教师不仅要带着智力、体力去,还得带着心去,尽力忘我,这样的课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具有吸引力。要带怎样的心呢?我理解的“心”是一个教师不仅对自己本学科知识有全面的理解,还要留心本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关心学生的现状和需求,再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需求用心思考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有了底气,再带上你的热情,你才会产生超凡脱俗的力量,由不得学生不随你遨游知识的海洋。这时,我想起了苏霍姆斯基的“用一生去备课”,如果你不读书不积累知识你能多带些东西进课堂吗?你不了解自己的学生你能多带些东西进课堂吗?你不在课前认真思考教学目标和方法,你能多带些东西进课堂吗?有人说“教师一旦对自己所教学课内容熟练了,就由脑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只有用一生去备课,教师的劳动将具有创造性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只有用一生去备课,你才会有通达的学问,和练达的为人,你才会有魅人的光彩。

  4、“把困难当作机会”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反之,不能适应变化,或不愿改变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它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校长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读出了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它充满了精气神,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它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2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高,对学生的期望高。而学生又自己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在暑期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非浅。总观全书,我将一些读书体会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做一个真实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

  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学生也很清楚,老师不会的东西多了,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不再象小学生那样认为老师无所不知。所以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了许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二、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不少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天天地老的特别快,大多因为他们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用艺术来‘宣泄’其实是最佳的方法。比如看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看到剧中人物遇到巨大不幸,观众的感情得到了宣泄。”“其实更幸福的是创作艺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自己的主观世界完全投入了进去,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会使人十分满足。他创作时简直就是神,他无比自由,他感觉到世俗世界对他的限制而使他不自由,他理想中的天国就在他的创作中。”“只有关心老师的心灵世界,才是真正地关心老师和生命质量。”

  一个有情趣的老师,他的生命质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

  三、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我们做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说自己加强要自己业务与政治的学*。而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一旦自己停止了学*,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郑杰校长在书上论述:真正的学*并不是一个人关起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他经常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理性地分析并得出结论,然后他会和别人充分交流,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而我们在学*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方式吗?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过程中教师具有学*的主动权和自*。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它是紧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情境的、常规的、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学、反思、行为纠正、科研等手段进行。这大大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时空局限。反思强**师的自主学*。要使每一位教师学会学*,使他们在群体学*活动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基本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性很强,如果离开教育教学实践,只读几本教育理论专著,是不可能真正把握教育教学工作的。如果说学生是在为“明天”而学*,那么教师就是在为“今天”而学*,这是现实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在学*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觉察到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教育教学中的*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找出驱动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到底是什么,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期望是否一致;经过这种分析,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形成更明确的认识,会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育教学过程达到更优化。由于教师是带着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去学*,这就使得他的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读了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如做《一名称职的服务者》,就是说我们做教师的都要为学生服务,为帮助学生的学*服务。那么我们又是怎样服务于学生呢?我觉得在我现在的教育中,教师要摆正位置为学生的服务,应该以*等的人格对待学生。服务的好坏要学生来评价。教师还要提高服务手技能和态度,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要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有好的心态,学生就会心存感激。当学生学会感激之后,才会醒悟,才会更好的回报教师。又如《谁是学校的主人》让我知道了学生、领导、教师谁是学校的主人呢?我们常说学校要生存就得有生源,就此而言学生应该是学校的主人。可是决定学校大事的时候学生有没有决定权呢?那么学生何来主人之言。那么教师是吗?领导是吗?我觉得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我们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只有你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校的一切,那们你就是学校的主人。还有很多内容如《把困难当作机会》……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新一百条建议都比较有其独特的内涵,还需不断地学*以充实、以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3

  前不久,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如获至宝、受益匪浅。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用*实的语言,将其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在一线任教的我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教师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益取胜。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困扰我们每位教师的一个问题。低效率的课堂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成为我们不断探索、改进的一个课题。这本书中让我认收获不少:

  教师要有个性。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的心里空间,教师要让“爱”象南风一样徐徐吹拂过孩子的心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孩子主动学*,提高成绩。不能忽视事物多样性,将教育当成知识的简单叠加;更不能将学生当成读书机器,当成考试机器;忽视学生作为灵魂实体和精神实体的特性,在教学中,不能只关心分数,应积极和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和交流,使课堂变得温馨和谐。

  同时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在大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教师必须依靠并运营集体,使之形成良好的群体氛围,以促进学业成绩提高。因此,教师将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也不仅仅是班级管理者,而更是班级这一学*群体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好教师的许多特质,特别是一些非权力特质,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引导与管理者的区别在于,管理者的工作仅仅控制人的行为,而引导还将引导学生的心灵与精神的提升;管理者一般使用外部强化手段来控制人,引导则可以进入学生内心,使之自觉追随,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

  另外,教师还应兼具有*的人类精神气质。现在的很多学生比我们做学生时要见识丰富,他们的观念也要比我们更超前,视野也过比我们开阔,而且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比我们敏锐。我认为教师征服学生并不一定要与学生一样时尚和前卫,教师征服学生的应该是人类永恒的极具吸引力的精神气质。在教学中,要做一名理性的教育者,走下神坛摘下面具,用*吸引学生,不逃避带有人性的弱点,这样的教师才是最有魅力。

  一、教师要做自己的主人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绝不仅限于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个完整的过程:一是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专长和优缺点要心知肚明,那有做自己主人却不认识自己的?特别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更应该明白自己的优缺点。二是要自己选择,如果教师这个行当是你自己选择的,就要无怨无悔的做下去,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书,本来就“教无定法”的,只要你守着教学的基本规范,剩下的空间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你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教出你“自己”来。四是自己评价自己,自己教的好不好自己要总结,只有善于总结才会去学*提高。

  二、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

  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人活在世上,首先需要物质条件,这一点众人皆知也无需多说。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唱歌、听音乐、看电影的方式使自己开心、满足,作者认为这就是艺术在发挥其作用,因为艺术能净化心灵,释放心中郁闷,排遣生活中的不如意,达到精神自由境地,使人获得幸福感。其实生活本身就是艺术,作为教师,如有艺术的眼光与心灵,那你会发现,面对学生就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所以,希望老师能造起幸福的二层楼,丰富生活,享受生活,永葆年轻之心。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一个人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应该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完全幸福的人在前两层楼里几乎没有,惟有思想,独立而自由的思想才能让人完全自由”。对教师来说,思想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可以思考关于自己的工作,怎样努力,怎样干得更好,怎样从工作中发现和获得乐趣。教师要迈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就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经常思考教育问题,为什么而教,怎样教。

  三、学会去赞美

  在学校里,学生听的最多的是批评,看的最多的也是教师怒发冲冠的样子。凡受过赞美的人,都曾感受到甜蜜,相较于受人指谪,人们从心底里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到他人夸奖,大人都如此,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呢?

  学生需要通过表扬来竖立自己的自信心,体验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不管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都是需要表扬,也渴望受到表扬的。对学困生来说,尤其如此。一直以来,他们听到的都是教师、同学、甚至是家长的负面评价,才使他们厌倦了学*,自己也认为:我的学*真的是不行的。如果能多一些肯定,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的信心会慢慢恢复的,学*,多少是会好一点的。我们教师应该多赞美学生,让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

  当你不得不批评学生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做到:

  一、用提醒代替批评,比如说摸摸学生脑袋,拍拍他的肩。

  二、注意场合,谁都爱面子,让我们也给学生留点面子。

  三、一次只批评一个错误,不要把陈年老帐都翻出来。

  四、注重事实。

  五、别一棍子打死,要给出路。

  六、能短则短,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

  这里提供“一分钟批评技巧”供大家参考:前二十秒,用眼睛默默看着对方,让对方充分意识到错误;接着二十秒,指出犯错误所在,告诉对方你的真实感受;最后二十秒,提出建议,表达出对他改错的信心。

  四、教师要学会敬畏

  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时刻铭记陶行知的话:“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要是说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菁华3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1

  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经典名句。可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任何作品。*期刚好遇得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它真是一本好书!

  其中一篇文章《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后,我真的触动很大。我也常抱怨没有时间,忙啊。每天早早到校,很晚才离开学校,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已有点应接不暇,还要忙着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想想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这才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同。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言,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欢读书的精神。”

  读书吧,读苏霍姆林斯基,你会感到教育可以一生追求。老师们,你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你不读书,怎能让你的学生与书为友?读书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2

  读了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起来非常亲切,他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教师和领导都有着指导和借鉴作用。然而,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更多流露出的,还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校长对管理的理解和对学校发展的思考。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思索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在我的周围,勤于思索的人少得可怜。需要写一些材料的时候,我的同事们(包括我)无不在网上搜索一番,找到合适自己的文章稍作修改就上交了。现在细细想来,确实有许多的无奈和不该。烦琐的工作让老师们觉得疲劳和忙碌,无暇去静下心来好好思索和记录我们的工作,这是无奈;各种各样的材料、论文要上交过于频繁也让教师难以应付,只能如此对待,这也是无奈与不该。时间久了,我们的思考麻木了,我们放弃了精心思索,只是机械性地应付着这一切,郑杰校长认为一个人要写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你得想表达,有一种表达的冲动,心里的话不说出来就难受。其次有话可说,*时注意让自己的脑筋动起来。第三个条件是会写、善写。

  读了这条建议,我不由得反思我自己。做一个有思想的人,热爱思索,*时注重经验和心得的结累,那么我们又何愁写文章时胸无点墨呢?做一个有思想的人,热爱思索,思想才会有进步,而思索也会让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

  2、教师要有静气。

  教师要有静气。就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像大师那样,但我们确实应该“少些急功*利,少些欺世盗名,少些拔苗助长,少些弄虚作假,”确实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甘于寂寞,勤于学*,敢于探索,不断创新;于*淡*和中寻找自我,肯定自我,在磨砺辛苦中走向**,快乐就在寂寞之中。

  3、再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作者认为每堂课教师不仅要带着智力、体力去,还得带着心去,尽力忘我,这样的课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具有吸引力。要带怎样的心呢?我理解的“心”是一个教师不仅对自己本学科知识有全面的理解,还要留心本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关心学生的现状和需求,再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需求用心思考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有了底气,再带上你的热情,你才会产生超凡脱俗的力量,由不得学生不随你遨游知识的海洋。这时,我想起了苏霍姆斯基的“用一生去备课”,如果你不读书不积累知识你能多带些东西进课堂吗?你不了解自己的学生你能多带些东西进课堂吗?你不在课前认真思考教学目标和方法,你能多带些东西进课堂吗?有人说“教师一旦对自己所教学课内容熟练了,就由脑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只有用一生去备课,教师的劳动将具有创造性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只有用一生去备课,你才会有通达的学问,和练达的为人,你才会有魅人的光彩。

  4、“把困难当作机会”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反之,不能适应变化,或不愿改变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它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校长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读出了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它充满了精气神,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它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3

  捧读此书,不由自主的有一种感觉,一位慈祥,睿智的长者,坐在你的面前与你聊天,他的丰厚学养,他的理论,他的实践,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滋养着你的心灵,提升你的智慧。这时候,大师的形象依然模糊,但是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的具体。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实际的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智育问题提出了建议,以及论述教师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方法,注重用书籍去影响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比如现在用的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其次,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这块砖(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

  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例如,有些孩子上课爱说话,有些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有些孩子不愿意听课,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准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我知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付出努力来设计探索,有时候可能不会那么尽善尽美,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努力,我们应该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们的课堂,那么我们的抱怨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少了很多。

  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条建议中,那位历史教师的话让我记忆深刻,“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多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突然之间,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老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所以,读书吧!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要把书当成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实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菁华6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段话向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这也是我教学生涯中的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历史老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终于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如果学生没有学*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愿望就越低落。”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正是这样经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也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才可能一版再版,并长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的书架上,让我们读了又读,常读常新。

  每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每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总会为之怦然心动,总会不时地被震憾。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明灯,能够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为我们指明前行的道路。假期间,我拜读了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的心豁然开朗,书*谈了一百条建议,细细品味此书,就好像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为我指点迷津。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听得入了迷,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认真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这让我震惊,这位教师该有多么热爱他的教师这个事业啊,我们很多人都失败在对工作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一样的时间有人也在忙于工作,教学,可是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没有主动去研究,所以最后也没有得到什么收获而且还会常常抱怨事情多、时间不够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我们提高自己的方式就是应该不断学*,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每天抽时间不断地读书。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才可能学会灵活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达到节约时间的目的。荀子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了丰富的知识积淀,我们才能厚积而薄发,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我们读书要一边读一边记录,进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提高我们的教育智慧。常读书,就会让我们有更深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就能使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分析教材更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材更加的得心应手了。在读书与教学实践中我们慢慢积累,就能慢慢摸索出我们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想起来真是可悲!相信哪位古圣先贤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

  读书应该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前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学生需要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自己觉得装够一桶水就足够了,可是通过读书我发现自己的眼光太狭隘了,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教科书不断改革,学生的生活接触也越来越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越来越通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新时代学生的需求,我们要在工作中读书﹑学*,从而可以让自己知识渊博,让学生感受的教师的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进而教师能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启发和向往,让他们对知识的学*也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那你就要读书,充实自己。也就能使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成为潺潺不断的流水!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教师这一职业似乎是十分浅显的,几乎什么人都可以对此评头品足,什么人都想跃跃欲试,但它又仿佛是十分神秘的,多少的仁人志士花费毕生的精力都没能把它研究透彻,以至于每一次的教育教学改革都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动员,进行一番又一番的“洗脑”。然而,当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就会给我们一种豁然开朗感觉。

  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也深入浅出,通顺流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苏霍姆林期基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渴的灵魂,像与我面对面交谈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阅读”和“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

  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

  对于教师来说阅读就象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没有不断的学*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对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对于班上有几个后进生,作为教师,我做了很多工作,但所有的付出却被学生的考分所否定。我怀着即使他们不成才也要让他们明白努力就有回报的思想,一次一次地给他们补课,鼓励他们学*的欲望。自认为自己做得不错,可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建议这本书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时,我曾经的努力就显得黯然失色。

  书中谈到,对于这些儿童,把学*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惯,变得更加迟钝。苏霍姆林斯基觉得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中尽可能多地产生关于周围世界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疑问来问,在他们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对于儿童尚能用此法,更何况我面对的是有一定基础的中学生呢!对照我的做法,有一点以前绝没有想到和采用过的手段就是:让学生阅读。而我做得最多的方法就是一遍一遍地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这种做法和苏霍姆林斯基所建议的方法恰好是背道而驰的!认为他们连课本上的知识都没掌握,更没说是课外阅读了。

  我永远会记住:儿童的学*越困难,他在学*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读完这一节,对我的触动特别大,我扪心自问:我能给学生推荐什么有益的书,这些书籍我了解吗?教会学生阅读,帮助“后进生”进行学*兴趣的激发和维护,教师自身不就是要多阅读吗?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怎样落实在我的教学当中呢!现在大班额,统一的班级授课,课程多,时间紧,教师有时间给差生们的学*提供另一套教学大纲吗?那这套教学大纲又怎样落实呢?我想,不管差生还是优生,他们都应该学会阅读,他们都应该在书本中去发现,去惊奇,去赞叹,去进行自我教育。

  做为教师除了注重阅读之外,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也是相当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而且书中提出了我们经常头疼的问题:“为什么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就有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每个孩子的体力是不同的,如果让7岁的孩子都来提水,体力强的孩子可以提20桶水,而体力弱的孩子提了5桶水就已经筋疲力尽了。要求弱小的孩子提20桶水,他会因为劳累而受内伤,甚至进医院。同样儿童从事脑力劳动的力量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对事物领会理解记忆得快,有的却领会得慢且记忆不牢固。这就是说,在学*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面对处于中学的“后进生”,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应光是说孩子们脑子笨,不知道学*,家长不配合。而是提醒我们应该找找自身的原因:对孩子我们缺少个别对待的态度!虽然*时我们耳熟能详的知道备教材、备学生,但真正说来我们有几个能像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的去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给他们多一些阳光,多一个笑脸。*时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读苏霍姆林斯基,我读得并不快,也并不急,但每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总会得到许许多多新的启迪,总会忍不住玩味再三。当我们对教育产生了厌倦,当我们对孩子产生了厌倦,马上去打开苏霍姆林斯基,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从那里去寻找灵感,寻找智慧,寻找胸襟,寻找精神!

  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也将在*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学家。他写的《给教师的提议》一书中一共谈了一百条提议让作为刚进入教育岗位的我受益匪浅读着此书就好像这位智者就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恼给我指点迷津。他又好像一位*易*人而又学识渊博的老人在我遇到种种困难时及时给我以帮忙让我有了明确的方向给我以极大的鼓励他就像一盏明灯一样让我对未来的事业前景充满信心。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对于刚踏入教育行业的我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我明白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当有一桶水。如若这桶水不及时予以添加也会有用尽的那一天。"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所以我此刻的任务不仅仅是认真尽责地做好自我的教育工作及时的充电是必须的仅有多读书多增加自我的文化底蕴才会将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并且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世界是否充实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

  教师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所以想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自我首先要热爱读书和你的学生一同走进*的世界在世界里遨游!以往有一个问题一向困扰着我读书需要必须的时间那么我们的时间怎样够分配呢每一天八小时的工作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作业辅导学*本事稍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的部的任务等等这些已经让我有点应接不暇还要空出时间来完成布置给新*教师的一些任务晚上回家也会有这些那些的琐碎之事教师读书的时间哪里来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阅读了苏霍姆林斯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也给处于教育前线上的我们指引了方向。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角色、教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学*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3)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汇总五篇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1

  当我读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时我感触很深。苏霍姆利斯基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我参加工作13年了,每天都是上课、下课、感觉没什么可写。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读他的一个个故事,心里有说不出的敬佩,为什么我就无话可写呢?其实仔细想想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之间的一次争吵,课堂上一次激烈的争论,老师生病时同学们的一句问候,都可以点燃我们心灵的火花,只是我们没有及时把它记录下来。记得2012年腊月二十九晚上,我在家看春晚,我的手机响了,我猜肯定是好朋友发来的祝福短信,谁知我打短信一看,我猜错了,上面写道:“老师祝您新年快乐,身体健康。”我情不自禁地笑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接着我给他回复了一条短信:“老师也祝你新年快乐。”接着他马上回复了我:“谢谢老师.”这是一个很*常的例子,也许大家会说像这样的小事我每天都会发生。但是当我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为什么不把这种震撼心灵的事记录下来呢?原来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呀。都怪自己太粗心,太不善于观察,不善于总结了。所以从今以后我要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都要随时随地把它记录下来,保存下来,若干年后这将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呀。这些教育日记不但记录了学生的点点滴滴,还记录了教师的成长过程。我想我们把观察到的和记录下来的情况加以深入思考,这对教师的工作会有很大帮助的。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我们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怎样学*别的教师的'经验。大家都知道在大的集体里,要比在小型学校里更容易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因为这里总有些有经验的教师。但是学*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学*别人的经验要注意节约时间,如果你一个挨一个地去听所有教师的课,那是很难得到教育技巧的。他建议我们首先看看所有低年级教师的学生的练*本,如果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本里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在这个班里你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因为学生的练*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关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们学校里的优秀教师魏瑞攒老师,她班上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写字都清清楚楚,每次乡里统测都是第一名。她是怎样要求学生的,怎样为学生做好示范的,她的许多经验、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的。

  其次要学*别人的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即,学*别的教师的经验不是简单地照搬挪用,而是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教育对象的现状,采用“拿来主义”,在吸收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渗透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做到移植别人的思想精华而非形体。

  每一次县里组织听评课活动,这都是我们学*先进教师经验的机会。当我们听一些优秀教师的观摩课时,常常热血沸腾,也想回去以后一试拳脚。可回到自己的课堂,却常常是无从下手,因为生搬硬套的东西永远不是自己的。教育的行为受教育思想的支配,如果我们不能通过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透析他的教学理念,那么感受必定肤浅,学到的也必定是皮毛,所以我们要把别人的经验和思想精华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在这条建议的最后,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你对年长的同事们的经验研究和观察得越多,你就越加需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你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学*别的教师的经验就是让我们在老教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更快的速度前进。作为新教师,我们要借鉴、学*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更要大胆实践,大胆创新,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相信通过努力,我们新教师会像那些优秀教师一样优秀的。

  通过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理解加深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阅读未读完的章节 ,继续学*书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我们要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不断吸取书中的知识,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得到自身的发展。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2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

  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时不学*,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3

  我们常说“真理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在时间的悠悠长河中,表面的事物会慢慢消散,错误的事物也会被逐渐推翻,只有坚定的真理才能经得住时间的打磨,慢慢沉淀下来。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版)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经得住时间和实践考验的好书,作为一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以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为基础,为中小学教师们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他的著作中。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代的教师朋友,他的教育实践鼓舞了千百万的教师朋友。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本解决疑难困惑的工具书和教育研究的灵感来源。翻开书本,我发现我正在面临的很多问题和困惑苏霍姆林斯基也经历过,他还在自己的工作中探究和摸索并提出了可行的意见或建议,让我瞬间感受到教师之间的共鸣,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书中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短时间的浅读并不能都将它们完全消化,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阅读”。以前,我局限地认为语文老师和语文学科才需要大量的阅读,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大家都需要“阅读”,它在各方面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需要阅读

  (一)阅读能帮助教师成长

  在《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希望新教师的个人藏书中有三类书,分别是学科专业方面的、人物传记类的和心理学方面的书。专业书籍能丰富学科知识,是上好一门课的基础,杰出人物的传记能在精神和道德上做出正确的指引,心理学的书籍能帮助了解自己和学生的内心。教育是一门触及心灵的艺术,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将成为帮助你掌握这门艺术的工具。坚持阅读这些书,能让一个新教师更全面、更快速地成长起来。

  (二)阅读能提升教师素养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教师知识渊博和眼界开阔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取决于读书,读书,再读书!书籍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教师们能通过对各类书籍的阅读、思考和研究,找到适合的教育理念,学到深刻的学科知识,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二、学生需要阅读

  (一)阅读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阅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阅读好的书籍能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好的阅读能力还能促进智力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学*困难的学生,有效地阅读竟有能让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的功效。“学*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教会学生阅读!

  (二)阅读能帮助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堂高效的课需要保证学生们在课上有高涨的学*兴趣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是一个很大考验。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仍然可以通过“阅读”来达成。课前可让学生先阅读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书籍,使学生在课前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相关的问题疑惑,在授课时,学生就能从老师的讲授中找到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的连接点,在自己的意识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真相,实现有效思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学*兴趣。

  (三)阅读能减轻学生学*的负担

  学*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并不轻松的劳动。学生们常常会在从早到晚死啃教科书的过程中感到越学越难,越学越累。现在的教育也一直在倡导给学生“减负”,很多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是从减少作业量来达到这个目的。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想真正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就应该让他们多阅读,让学生们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中放松自己。他还认为“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

  总之,没有阅读的精神生活是空虚的、狭窄的。让我们一起阅读,阅读,再阅读!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4

  今天我读了《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真理》一节。本节中提到“许多学生很好地记住(背会)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还简直并不理解他背会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这种有害的现象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语法、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科的学*中。”联想自己上学时的记忆对本节提到的这些话深以为然,特别赞同。初高中时,许多同学学*异常用功,效果却并不好,用老师的话来说,一换题型就错。现在想来,正应了本节所写,许多同学是“死记硬背地识记”。

  语文学科不同于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学科,被许多人认为只需努力抄写背诵即可,其实不然。例如,识记生字时,有些孩子用时用力多,但效果不好;有些孩子善于根据以往所学知识,总结规律,遇到新字结合经验,用时用力少,但记得牢固清晰。如识记“载”一字时,有些孩子能够根据“截”、“裁”、“栽”三字轻松解决上半部分的记忆,然后根据它的含义,解决下半部分的识记。而有些孩子则不利用已有的经验,把这个字当做一个全新的字来进行识记,用时用力多,却还容易出错。

  “识记(熟记)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有经验的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学时,能使识记在思考的过程中进行。”“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诵规则和结论: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规律的东西,我们不能让孩子死记硬背这些东西,而引导孩子在思考、理解、操作的过程掌握它们。这是一项复杂的技术,要想熟练地使用,我必须多总结多揣摩。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5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着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着、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段话向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这也是我教学生涯中的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历史老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终于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如果学生没有学*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愿望就越低落。”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正是这样经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也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才可能一版再版,并长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的书架上,让我们读了又读,常读常新。

  每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每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总会为之怦然心动,总会不时地被震憾。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精选5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1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时我也这样地抱怨。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

  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因此,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所以,读书吧,老师们!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2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应当把学*仅仅归结为不断地积累知识、训练记忆和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会使儿童变得迟钝和愚蠢,既有害于儿童的健康,又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我的目的是要努力做到,使学*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使这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促进儿童的发展,丰富他的智慧。我的学生的学*不应当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童话、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生机蓬勃的智力生活。

  是的,孩子们是这个世界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在这一章节中,我深刻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育以及学生们的那份热爱和真诚,对我的教学工作有了思想上的洗礼和熏陶,我将在我的教育中践行和体悟这种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3

  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4

  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使我获益良多,不但帮我解决了很多教学上的疑难,更让我的目光看得更远、更深。

  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里在这一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个班里,却要在另一点上有所保留。”

  对照我的课堂,我总是千方百计的多教,把教学内容安排得满满的,惟恐漏掉了什么重要的东西。然而这种“多多益善”的做法现在想来是阻碍了学生学*的兴趣,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诚然,帮助学生解惑无疑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教师不可回避的天职。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解疑,并让学生学到解疑的方法,品尝到疑问被解的快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以解疑为目的,为问题的解决而满足。

  疑问是思考的源泉和动力,吸引学生不断地去探索研究,获取新知。当学生头脑中不在有疑问的时候,思维也就慢慢停止了。成功的课堂,不是把学生头脑中的所有疑问都解决,而是或多或少地给学生留有这样那样的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在带着新的疑问走出课堂。我想:这样的教学就使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学*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读着《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自己正穿越了岁月的隧道,脱离了时空的限制,聆听着大师的谆谆教诲,或感悟、或惊讶,或……更多的则是一股跃跃欲试的激情,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5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受朴素的文字中透出无比高明的教育智慧,感受简单的文字中蕴藏无比睿智的教育思想,在和教育大师的心灵对话中,我找到了重新出发的理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看时“爱不释手”,看后“百读不厌”的好书。书中用大量的教育实践阐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建议。通读一遍后,最令我震惊和佩服的不是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那些有价值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而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持之以恒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热情。这种“力所能及,耕耘不息”的工作热情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坚韧品质才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瑰宝。所以我认为,要想教育出好学生,就必须先锤炼自己的素质。教育学生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一条建议——《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在这里谈到了多个方面,其中谈到每一位教师要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要深知所教学科的知识。那么如何获得这些知识?苏氏建议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书中还有另一条建议——《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他说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苏氏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

  (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

  (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

  (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作为一名教师,很可能会*庸一世,但是如果我们能努力追求,也照样能够成为名师和专家,创造自己的事业。很多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读书爱好者。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功,正源于他广泛地阅读,渊博的知识,他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论专著和几百篇论文,才有了“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因此,只要我们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我们坚持读书学*,勤奋实践,我们一定可以走出*庸,走向成功。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它像潺潺小溪,充实着我们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惯,就像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玩具一样,教师的至爱应该是书籍,但只喜欢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两本书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的。我们读书,要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家交流,学*他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他们的创新精神,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这些人格力量的学*将会积淀成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能够提升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危险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缺乏精神财富的储备。”因此,《给》这部书中曾多次写到教师们为了给孩子更多的启迪,自己做的大量繁杂的准备工作。如,为了让孩子加强对词的敏感性,开设“思维课”。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的时候,教师先自己多次去观察感受,买相关的书籍研究,努力做到用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更好的描述自然的细微变化。写口头作文千余篇。再如,为了给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书籍,教师们自己大量阅读、写读书笔记,编排*题集,设置读书角,创办各类“特长小组”。每个教师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群孩子。……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看似简单,说来容易的教育方法要实施非常困难,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落实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把万能的钥匙,用自己丰富的精神宝库,伟大的人格魅力,教育出一批批优秀的有用的快乐的人!

  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我对自己说: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现在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安常*故,抱残守缺!我想给他们什么呢?健康快乐,聪明伶俐,宽容豁达,乐观向上。那么,《给》这部书中已经有了这么多好的教育方法,就从现在开始去实践吧!让学生读书,我多读!读教育名著,读文艺作品,读唐诗宋词。让学生写作,我多写!写读书心得,写已背诗词和成语。让学生行动,我多行!看中央十台的节目,看新闻报纸。让学生思考,我多思考!让学生表达,我多表达!让学生观察,我多观察!总之,让学生做到的我先做到,对自己的要求永远高于对学生的。

  “行是知之始,行是知已成。”有了好方法就要坚持实施,有了目标就要不懈进取。今天的我将会以更激情飞扬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永远力所能及,耕耘不息!

  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才是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成为学*的典范,我将以教育家为榜样反思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今后的工作。将教育家的思想、精神与现行的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谢谢!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5)

——教育专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5)份

  教育专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 1

  苏霍姆林斯基是教育史上的传奇英雄。怀着敬畏,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其中“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让我久久不能*静。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有思考力。教师备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目标知识(学科),有关学生的知识,学科教育知识。这些都是由上而下的进行的。而学生学*则是从个人经验、前备知识、知识表达方式解答三方面由下而上进行的。教师以一定的方式表达目标知识,并通过教学活动促成学生形成的期望的理解。这就引起师生对接矛盾。因为学生是经由自主建构兴盛“学生理解的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堂练*,回家作业,测验考试等形式在一定情境下表达“学生理解的知识”。教师与目标知识对照发现差异,修正教学材料或过程。教师用重复练*,提供变式,澄清概念,关联强化等形式提供反馈及采取措施,修正偏差。所以教师要思考,要从学生经验出发设计课堂。课堂教学应以教学目标为本,不管教学理念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如何变革,但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一定要服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紧紧环绕教学目标展开。

  有一点应该铭记: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素质,加强各方面的学*才能防患于未然,一以概之就是要会读书,有思考力。

  教育专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 2

  世界上的书籍千千万万,但是只有一种让人当初一见钟情,之后则要常常拿起——哪怕抚摩一下也好,这种书往往蘸着生命的汁液用心写就。《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无疑属于这样的精品。

  我把这本书当成是我一生的财富,那是因为:这是一本读来亲切的书读目下的多数教育书籍,包括媒体上的某些论文,简直是比自己写文章还要累,几*“眼睛的牢狱”与“心灵的折磨”。

  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不!苏霍姆林斯基没有、大概也不想以教育家的身份,用校长的口吻(尽管他就是校长)对教师进行空洞的说教和长篇大论的理论阐释!尽管选集中的每一本都一本书都厚重如砖,但苏霍姆林斯基提炼出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棘手难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每一条建议都结合生动的教育实践来说,因此他就好像坐在你的身边,微笑着,与你娓娓而谈,真可谓是“坐而论困,起而新教”。

  奥苏霍姆林斯卡娅教授在致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信中这样评价他的父亲: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因此,这不是方法、技术之作,而是实践大作、心血铸就

  因此,我常常是把《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当成睡前难得的思想与精神的享受来对待的。

  “思想应该像高大的橡树一样坚强,像出弦的箭一样有力,像烈火一样鲜明。真理的坚定性,真相的鲜明性和思想的不可动摇性,是从同一个名叫困难的源泉中涌出的泉水。”

  “亲爱的朋友,请记住,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在要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

  “正因为有一条鲜明的对象、画画、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儿童的心田,所以儿童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

  ……读着这样的书,我不免会忘记自己是在读书,仿佛倘佯在情感的无边矿野,飞翔在思想的万里晴空,品味着一首首灿烂的教育诗篇,观赏着一片片绚丽的人文风景……

  教育专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 3

  我在看完朱永新教授写的《我的大学理想》与《我的阅读观》之后对教育这个神圣的词有了更多的渴望。书中大量引用了乌申斯基、马卡连、昆体良、加德纳、孔子、苏霍姆林斯基等著名教育家与学者的著作,使得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如此浅薄,没有体系。

  因此我决定拜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在20xx年国庆长假里,我把自己锁在屋子里,过着“吃饭—看书—休息”加上晚上锻炼的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也让我掀起了对于教育理解的那份狂热,还有一夜梦见苏老对教育的狂热所散出那灿烂光辉的光芒。在这*4500页的长卷里,掩藏着苏霍姆林斯基倾注着所有的心血:《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集体的方法》、《年轻的一代***信念的形成》、《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帕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论文集》。

  我不想对每本书做总结,脑子里总是映着苏霍姆林斯基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需因素的系统性研究。从学*认知、情感、信念、道德、性格、心理、学*、爱情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角度做出了系统的分析;另外从集体责任感以及对家庭、社会、祖国的热爱等角度分析如何让学生拥有这种情怀;从善与恶、勤与惰、孝与逆、善良与冷漠等角度分析如果让孩子拥有一种健康的处世态度;从阅读的影响、劳动的价值、思考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一个人成长所需的关键因素。从教师能力培养、教学能力、学生沟通等角度分析教师这份神圣的工作。

  “爱学生,了解学生,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对学生最真诚的职业态度;尤其是《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与《公民的诞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热爱最真实的写照。读这两本书也许是*淡无奇,但是那种对学生真诚的爱,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把教育视为生命却在字里行间时刻体现。《公民的诞生》详细论述了少年叛逆期的心理过程,以及如何培养少年在这阶段的成长。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堪称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我想我定会重读这三本著作。其中《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经典中的经典,成为教师行业的标杆,我在图书馆能看到国内很多类似的书籍,比如《给老师……建议》,以传承这一经典。这三本书把教师推向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扇崇高的大门。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强调劳动、阅读、思考三者的作用,他详细的论述了劳动、阅读、思考在学*与生活中的地位。“劳动,是培养良心的重要源泉”、“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思考,不要死背”。

  他的名言能唤起一位老师激荡的心,《帕夫雷什中学》是他35年工作浓重的缩影。他曾了解全校570个学生中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与学*状态;他坚持每天听课,如果有一天不听课,一定会在下一周补回来;他和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藏书有1。95万册;他建立了“思考之室”;他拒绝了**厚禄,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了35年,并担任22年的校长;他深入研究过178位称为“难教”的学生的曲折的学*成长历程……

  他认为,教育最高的境界是自我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是教育最崇高的任务;教育最佳的方式是让学生感觉不到教育与训话的同时能收获良多,并引起学生的思考;教育最好的结果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特长并不断积累自己的信心与能力去发挥自己的特长;对于教育学校的领导,他认为:“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这句话成为教育职业的至理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是实践的科学,在其著作中无处不体现着这一点。劳动的力量如此之大,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他用无数实例说明了人在成长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是心灵的科学。不去研究学生的心灵,就不能了解学生,就无法教会学生,也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必须情感细腻、见多识广、语言能力强。苏霍姆林斯基说道:“任何教师,首先也必须是语文教师”,他非常强调语言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是唯物、辩证的科学。他反对古板、陈旧与没有变化的教育观。“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教法,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教师”,他倡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反对刻板、单一的教学。“没有恶,也就没有善的存在”,因此培养善良,就必须知道和了解恶的存在。“懒惰,是一切罪过之母”……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是回归人本性的科学。他不断探索儿童成长最本源的认知规律,并努力使用符合这种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去实施教育,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这篇优秀的博士论文中对人科学的成长做了详细的论述。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是发展的科学。他的光辉教育思想没有也不会停止,他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当它在卫国战争中重伤住院4个月被问到工作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回学校”。他的生命献给伟大的教育事业,同时也推动了一个时代的教育的发展。

  人的一生,精力总是有限的,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来得及对于成长心理做系统研究,限于当时的道德水*与社会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育的论述已经达到当时至高的境界了。因此后世会不断的进行继承与发展。

  教育专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 4

  每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每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总会为之怦然心动,总会不时地被震憾。

  在我的书房里,有《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部,有《给教师的建议》。读苏霍姆林斯基,我读得并不快,也并不急,但每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总会得到许许多多新的启迪,总会忍不住玩味再三,当然,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今天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也会感觉很多很多的遗憾与无奈;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自己昨天的教育,也会感觉更多的不安与后悔!

  我自是没有能力来整体地评价苏霍姆林斯基,但我努力地思索:苏霍姆林斯基何以能对教师、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真理总是简单的。我得到的第一个字是: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一切是为了孩子。就是那么实实在在的思想。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我们清晰地感觉到才华的涌动,但我们看不到才华的买弄;我们清晰地体会到理性的精辟,但我们看不到晦涩的“学问”;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生活的丰富,但我们并不感觉纷杂而烦人。

  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很多的忙碌而无为的教师低首沉思,我们教了十年、二十年、几十年的书,我们对教育产生了厌倦,我们对孩子产生了厌倦,我请你去马上去打开苏霍姆林斯基!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你还感觉到教育的幸福!你会感受到教师在创造教育过程中,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地得到丰富;你会感受到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教者是那样的幸福与强大!

  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很多的“教育家”显得那么无力与乏味。说一句实话,我并不反对理论,但优秀的理论同样应该成为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因素。对于教育理论书刊的众多的优秀的论文,从来都是能带给我们美妙的启迪的,从来就是能带给我们精神的愉悦的——我觉得阅读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精神发展相联系的.话,阅读便会成为一件苦差使。

  更何况,时下实在太多的是拼拼凑凑的“论文”,即使并没有拼拼凑凑吧,我也实在不知道发表这些论文、阅读这些论文对于我们的真正的教育发展究竟有没有作用?甚至我颇怀疑它们的副作用。我宁愿一次次地走进苏霍姆林斯基,从那里去寻找灵感,寻找智慧,寻找胸襟,寻找精神!

  教育专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 5

  这是一本引领教师研究的书

  我是读着《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走上研究之路的。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告诉我们要“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研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应该“使儿童愿意好好学*”,“要思考,必要死记!”,学生的“学堂”不只是教室,不只是学校,自然、社会均是学生“智慧发展的源泉”——“到自然界去‘旅游’”“带孩子做环球‘旅行’”等等。这种境界,不正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理想?如果没有这样的出发点,我们的教育研究究竟能够给孩子带来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还告诉我们:思考,思考,再思考!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这一著作,你会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简直是一个行走的思想家,他时时思,处处思,事事思,在思中做事,思中改进,因此,他的许多想法、观点都新鲜而深刻。他是如此敏锐地看到教育当时以及以后的问题,并且作出如此完整而实在的思考。读他的书,让人对语文教学,对人的教育都产生新的认识、新的升华。

  今天,大家都认为思考与反思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与素养。读苏霍姆林斯基,你会跟他一起思考,你就这样静悄悄地走上了“研究”的道路。

  这是一本可以改变教师行走方式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指点教师从实际出发做研究。看看这样的文章题目:“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怎样教会头脑迟钝的学生解应用题”“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提高教育质量的几个问题”等等,你就清晰了: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实践解决,这就是普通而伟大的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指引教师带着火热的心来做事。在这本书的代前言里,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的年代里,同刚开始工作的年轻教师举行了无数次会见和谈话,收到过他们成千上万封信,从而促使我不得不写了这本书。”没有热情与激情,就没有《给教师的建议》,就没有《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也就没有那所闻名世界的帕夫雷什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会教师用笔记录自己的足迹。在35年的教育生涯里,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留下了41部著作、600多篇论文和1200篇文艺作品。他的著作和论文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他属于全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建言,“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件,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他进而说:“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引领我们做教育须先做好人。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当校长,还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他带领全校老师在20多年的时间内,将一所被德军当作监狱的荒芜不堪的学校,改造成了花园般的世界知名的“教育实验室”。他一刻也没有脱离教育教学第一线,更没有停止对教育科学的思考与研究——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晨五点至八点从事写作,白天则亲自上课、听课和当班主任,晚上整理笔记,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座高山,是一条大河,是我们心中璀璨的那颗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