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米读后感 (菁华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

卖米读后感1

  一个十几岁的姑娘“琼宝”跟随母亲前去卖米,挑着六七十斤重的担子行走四五里的田间小路去赶场,母亲为了一斤米多卖几分钱和米贩子讨价还价,散场的时候她和母亲不得不把米又挑了回去,沉重的担子压在肩头,大米的重量与生活的不易相加,让十几岁的姑娘深深感受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家境贫寒,让一个十几岁的生命从小就背负起了生活的重负。

  物质匮乏的年代,穷苦的`家庭出身给人们烙下了缺衣少食的印痕,时代发展向前,但年少时生活的不易与艰难几乎压弯了活着的脊梁,此生对物质的追求便成了一切的基础。

  每个人都在自己儿时的经历中汲取了最为本质与深刻的影响,印在自己此刻和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

  如果不是在贫困生活中走过的人,大概永远无法理解这种心情。

  因为穷,穷到骨子里,所以会格外计较那几分钱、几毛钱。有时候,往往因为这样的计较,而丧失更好的机会,或者造成更大的损失,但是没有别的办法。

  一直以为自己认知不够,为什么别人很早就能做出的决定,而我过了好多年才能想明白。大概是因为从小家境贫寒的孩子,先忙着努力摆脱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忙着努力适应市民的角色,忙着改造“穷人思维”,下一步才能考虑自我提升。

  你可以说是开化的晚,永远只有“穷人思维”,但对当时当下的人们而言,真的只会产生那样的认知、做那样的选择。

  明白了这世界的残酷和温柔之后,希望我们依然能不放弃努力。

卖米读后感2

  《卖米》讲述了边远山区的一个小女孩为了给爸爸换钱买药跟着妈妈挑着很重的大米去集市卖米却因为妈妈的`惜售而没能卖出去的故事。

  首先,每个人对于自己和自己后代的命运都肩负着无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一家之主的爸爸和妈妈,应该想办法不要让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陷入那样的困境中。相信他们不是第一年在自己的土地上种大米,既然在边远的地方种大米已经持续很久不能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变得更轻松更富裕,那就应该想方设法去改变现状,所谓穷则应思变。可以走出山村,去外面更广阔的天地寻求发展机会;可以跟村子里发展得比较好的村民取取致富经;可以种植卖价更高的作物,如此种种,只要多思考,办法一定是比困难多的。屈从于困境是难以出头的,一定要多动脑筋突破自己的阶层和眼界以及能力的局限,去推动生活往更加幸福的方向发展。这一代多吃点苦,下一代就能少受点罪;这一代多努点力,下一代就能多享点福。

  其次,不想受制于人就要提前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占有更多的胜算(这篇文章中就是如何才能把自己的货物以更好的价钱卖出去)。要提前思考什么是自己内心所希望看见的、什么是自己所不愿看见的,提前思考解决办法和提前部署实施方案。总是临时见机行事往往都不一定会得到最优的结果。要学着自己去掌控事情的发展和结果,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无奈的结局。

  选择一个好的站位真的非常重要,既然是要把大米卖出一个好的价格,也不是第一次卖大米,那么,文中的爸爸妈妈是不是应该思考下那些收购大米的人是把大米卖到什么地方去呢。要么就越过收购商的那个环节把大米直接卖给最终端的买家多赚点差价,要么就联合起其他卖大米的人形成联盟统一给出一个较高的卖价,再或者,跟能开出比较高价格的两三个买家保持一种稳定的收购关系,以后每年的大米以稳定的价格销售出去。细细分析,感觉文中刻画的主导卖米的父母亲的最大的问题是,眼光不够长远、过于计较微小的得失。做买卖嘛,舍小利而赢交情,很多情况下都是值得的。建立良好人脉关系的价值,可能远远大于暂时的利益得失。

  再次,遇到困局就要想办法破局。作为文中的主人公小女孩,应该也知道每年爸妈都要挑米去集市上卖,那么其实也是可以想办法帮助爸妈更轻松地把爸妈辛苦种出来的大米卖一个好价格。例如她可以提前打听好哪里的大米卖得贵,自己或者跟妈妈一起带些样品先去找好能给出好价格的买家,读后感。然后再把大米送到买家指定的地点。这样至少能避免大米卖不出去时还要把大米挑回家的辛苦。我觉得故事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想办法让这场买卖更轻松且回报更高(但其实更重要的是尽可能不要让自己陷入那样被动的状况当中),并少吃一些不必要的苦。可能也是当局者迷,或者惯性使然,他们都在默默地承受着他们以为他们本该承受的一切。

  最后,珍惜身体健康。如此有才华的作者却在《卖米》这篇文章获得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的前一年因为白血病去世了。一切的功名利禄,都要建立在“活着”两字之上。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的了,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大概应该是好好活着吧。突围和升阶都是那么的千难万难,但是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

卖米读后感3

  偶然,我读到北大才女张培祥的文章《卖米》,看后竞泪流满面,好半天缓过神来,才感到心口被辛酸堵塞。面对生活,恍然大悟。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啊!幸福,来之不易须更懂珍惜!

  《卖米》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父亲卧病,家中长女帮母亲挑担卖米,本来以为米好可以多卖点钱,谁想到卖米的乡人极多,米贩子们趁机集体压价,不甘心被敲诈的母亲一点米也没有卖掉,更没有钱给父亲买药,最后只好赶更远的集市去低价贱卖。

  人跟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有人在生活,有人只是活着。一斤米两分钱的差价,150斤米也就三块钱。现在的人,很难想象,谁,还会为了三块钱较真?谁,还舍不得吃一根两毛钱的葡萄冰冰棍?谁,还会扫起洒落地上的米去喂鸡?答案是贫穷的农民,只因为撑起一家很苦,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父亲在家等着米换钱买药治病,姐弟俩上学要钱,当姐姐与母亲出去卖米时,弟弟也才十一二岁的毛孩子,还不得不找着锄头去放水。

  原来,有些人只是简单的生活,就已经花光了身上所有力气。

  还记得那个拿命对抗14级台风的.货车司机周荣吗?20xx年8月23日,台风天鸽登陆广东。货车司机周荣,试图用自己的双手,撑住快要翻的货车,结果车倒人亡。因为,周荣靠货车养家糊口,家是他的全部,货车是他的命。他只是想保住全家人的命,却赔上了自己的命。

  那一刻,周荣拼命撑起的不是货车,而是生活的重担。

  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针,刺不到身上,就不知道有多痛。幼时的我,曾经嘲笑奶奶,说她天热舍不得开空调是小气,说她买菜时还价一毛或二毛是丢面子,说她捡食掉落在桌上的米饭是不讲卫生,甚至还闹过问她当年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的笑话。其实,在衣食无忧的今天,我们更不应该忘却生活的艰辛。

  生活,就像一杯苦茶,不会苦一辈子,但会苦一阵子。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把握现在,珍惜拥有。不要为已经打翻的牛奶哭泣,也不要为即将落下的叶子担忧。相信吧,快乐的日子终将会来临!

  人生不易,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卖米读后感4

  文中有“我”对“父亲”生病的体谅,有“母亲”对“我”的体谅,有“我”对“弟弟”的体谅,等等……亲人之间这份体谅与珍重,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仍然显得弥足珍贵。它体现在每一个细小的动作,细致的心理活动,或是每一句看似*淡无奇而又超乎自然的言语中——甚至是责怪、埋怨。这种体谅是这个普通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它,让“弟弟”顶着烈日下田防水;是它,让“母亲”下定决心远足卖米;是它,让“我”挑着几十斤的米担来回跋山涉水;也更是它,使得“我”最终进入北京大学,撑起了这个家。这份体谅,是时间永远无法磨灭的闪光点。

卖米读后感5

  文中有“我”对“父亲”生病的体谅,有“母亲”对“我”的体谅,有“我”对“弟弟”的体谅,等等……亲人之间这份体谅与珍重,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仍然显得弥足珍贵。它体现在每一个细小的动作,细致的心理活动,或是每一句看似*淡无奇而又超乎自然的言语中——甚至是责怪、埋怨。这种体谅是这个普通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它,让“弟弟”顶着烈日下田防水;是它,让“母亲”下定决心远足卖米;是它,让“我”挑着几十斤的米担来回跋山涉水;也更是它,使得“我”最终进入北京大学,撑起了这个家。这份体谅,是时间永远无法磨灭的闪光点。


卖米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卖米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1)

——《卖米》读后感 (菁华5篇)

《卖米》读后感1

  《卖米》这篇文章是一位清华大学学生的全国作文比赛的作品,这篇文章获得了一等奖。可是在颁奖当天,作者没有来,因为她已经得了白血病离开了我们。

  “没等母亲说完,我就挑起那个80斤重的米担子,颤颤悠悠的朝村外走去。”读到这儿,杂志已经被两颗珍珠染的模糊了。

  这篇文章讲了作者与母亲一齐去几里外的镇上卖米,给父亲买药。米贩子出1.8元一斤买下,母亲不一样意,陪着笑脸,和米贩讲价:“2元还差不多,,我家的米多好呀!你看,又白净又细致……”过了中午,米贩子都回城了,母亲的额头上挂着几颗豆大的汗珠。到了午时,还没有人来买,母亲急了,说要1.8元卖出去,可是在也没人来买了。

  真让人辛酸,一个农民家庭,挣点钱多不容易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刻苦学*,还要分担家里的困难,在这样的.条件下最终考上了著名学府——清华大学。而我们这些小太阳小皇帝连爸爸妈妈的钱也不珍惜,不好好学*。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又有什么呢?好好学*,取得好成绩。难道很难吗?不,不是的,我们班也有许多同学会为父母着想,甚至帮忙做家务。那些信手拈来的豪言壮语难道只在纸上和口中才存在?

  让我们不要做行动的矮人,说话的巨人,行动起来,为父母做点事其实并不难。当你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别人的感受,你会很自豪很欢乐。可是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我陷入了沉思……可惜这位作者因为不只之症——白血病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这个完美的世界,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位帮母亲卖米的清华大学学生。

《卖米》读后感2

  文中有“我”对“父亲”生病的体谅,有“母亲”对“我”的体谅,有“我”对“弟弟”的体谅,等等……亲人之间这份体谅与珍重,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仍然显得弥足珍贵。它体现在每一个细小的动作,细致的心理活动,或是每一句看似*淡无奇而又超乎自然的言语中——甚至是责怪、埋怨。

  这种体谅是这个普通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它,让“弟弟”顶着烈日下田防水;是它,让“母亲”下定决心远足卖米;是它,让“我”挑着几十斤的米担来回跋山涉水;也更是它,使得“我”最终进入北京大学,撑起了这个家。这份体谅,是时间永远无法磨灭的闪光点。

《卖米》读后感3

  *日一篇推文所吸引,名曰《卖米》,初读之,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作者张培祥,北大人,是我同乡,也长我*十年,不曾谋面,素未相识,寒门贵女,可惜天妒英才,早早便遗憾离世,令人扼腕。

  文章讲的是一个生活不易的故事,出生贫寒之家的作者为了弄钱给父亲买药,陪母亲赶场卖米,与米贩子讨价还价,但最终无奈返家。全文并无过多华丽的词藻和曲折的情节,相反,叙述朴素无华,却处处真情流露。我虽未有类似卖米的经历,家庭也不如作者那般清贫,但是文中一处小小的情节却像是在描述我以前的经历,小时候也曾被父亲早早叫醒,让我去给家里的八分水田放水,对话内容也基本与文章中相似,也曾陪着父亲挑着刚收获的稻子到镇上的粮站去交公粮,也就是所谓的农业税。那时候小,不懂事,感觉自家的生活已属不易,为何还要把辛辛苦苦种的粮食上交给公家。

  当然,这种不理解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不是我长大突然想通了,而是在不久之后的2005年,湖南便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结束了“皇粮国税”的历史,读后感·同时还出台了多项补贴,让农民家庭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三农政策带来的实惠,直到现在,我还能看到我家那本已经打印了很多页补贴资金的红色存折。

  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去过很多大城市,也看过很多农村,看到了不同地区的农村之间宛若鸿沟的差别,有号称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也有温饱尚未解决的大凉山腹地,云泥之别,令人惊叹。

  所幸党和国家并没有遗忘,党的*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勾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同时,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可以预见,农民的生活会怎样红火,很遗憾,张培祥并没有机会看到这个,如果她没走,《卖米》会不会有另外一个美好的结局呢?

《卖米》读后感4

  今天,妈妈找来一篇文章,名叫“卖米”,妈妈说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很感人,曾经获得文学一等奖。作者飞花是一名来自湖南株洲的北大女高才生,英年早逝,年仅24岁。

  这篇文章主要讲:一个农村的小姐姐,一家人都靠着种农作物换钱来过日子。有一次,她爸爸生病了,小姐姐只能和她妈妈把种出来的大米拿到集市上去卖。问的人很多,开始她妈妈想1.1元一斤卖出去,但商贩只肯出到1.08元一斤,米很好,看上的人也多,价格却始终是1.08元一斤,到后面人越来越少,她妈妈想着要不就1.08元一斤卖了算了,可商贩这时候却最多出到1.05元一斤,由于价格没有谈拢,她和妈妈虽然顶着烈日、饿着肚子守到天黑也没有把大米卖出去。最后只能把150多斤重的大米再挑回家。回去的路上,小姐姐懂事的选择重的那担米,结果滑了一下,米撒在了地上,想到生病的爸爸,她捡起地上的米继续回家。第二天一早,小姐姐和妈妈又去另一个地方卖米。

  这篇文章写得太真实了,看了这篇文章不禁让我想起,以前妈妈给我讲过外公外婆的故事——妈妈出生在农村,外公外婆有四个孩子,出了三个女大学生和一个高中生,在外公那个村、那个乡都是有名的。在妈妈生活的地方,普遍重男轻女,女孩子基本初中毕业就会去广东打工,然后早早结婚生子。外公外婆为了让孩子多受点教育,他们种了十几亩水稻、养了几个水塘的鱼、养了很多头猪,还种了很多烤烟。每天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很是辛苦。每年的秋天,外公都会挑起秋收后的大米担到县城去卖。从外公老家到县城有二十多公里。天不亮,外公就得出发,走几个小时的路,东西都舍不得吃一点。有时候行情好,可以卖个好价钱,有时候只能便宜的卖出。

  妈妈告诉我,她们的学生时代有做不完的农活,每天放学后都要去田里帮着做事。晚上经常没有电,几姊妹就围着煤油灯看书、写作业。后来姨妈、妈妈、小姨接二连三的考上了大学,一个学期五千多的学费,但外公外婆不管多艰辛,都没有让她们辍学。每每妈妈说到外公外婆都是无限的敬意!

  生活的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因为之前的劳累,外公外婆的身体都不太好。前几年外公还做了支架手术,外婆也是高血压、高血脂,每年春季还会风湿关节炎,走路都很困难。所以妈妈毅然回到了郴州,希望可以就*照顾他们。

  不论是《卖米》的故事,还是外公外婆的故事,生活在被电子产品、游乐设施包围的我确实无法感同身受。难以想象,有些人只是简单的生活,就已经花光了身上所有的力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于一家人来说,每一粒米都应该珍惜,都来之不易,是生存下去的力气。读完后才明白,生活不易,忆苦思甜,我懂得了感恩和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淳朴、勤劳、勇敢、坚强的品格感染了我,也将激励着我不断成长,好好学*。

《卖米》读后感5

  北大女生张培祥的《卖米》一文,获2004年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但是作者没有能够领奖,因白血病在2003年非典期间离开了人世。

  文章*铺直叙地讲了自己与母亲卖米一天的经历,没有曲折的情节、华丽的辞藻,但反映的事实很值得我们思考。

  据介绍,作者生于1979年,如果活着,还不满40岁。照理,她出生的时候,*已经开始改革开放,全国人民日子正在好起来。《卖米》一文反映的山区农民生活如此艰难,很出乎意外。

  文章没有说明是哪年的事,一个女孩子能够挑60多斤重的米担子,至少应该高中阶段吧,那么文中提到的事实应该在1990年代中后期。大热天,母女二人挑着米担子通过窄窄的田埂去赶场。

  来收购的米商出价每斤一块零八分,母亲希望价格是一块一角,由于每斤2分钱的`价格分歧,总价3块钱的差价,母女二人在烈日下的露天市场上站了一整天,连2角钱的冰棍都舍不得买,到散场都没有卖掉,又把150斤米担回家去。卖米是为了换钱给父亲买药,而她父亲希望熬过去自然康复。

  文章反映的,不仅是农家的贫困,还有农村公共设施的欠缺。从住房到市场,没有像样的道路。窄窄的田埂,日常通行都不便,更何况挑着重担。如果有铺装路,就可以用车运输,那就省力多了。市场不过一块没有任何遮挡的空地。这样的道路、这样的市场,比人类原始时代没有任何进步。在那种地方,时间似乎停滞的。

  共和国成立半个世纪,但是义务教育、医疗保险都没有建立起来。作者父亲为了米价稍微卖得高些,必须挑着100多斤的重担走30多里山路,只是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母女两人为了多卖3块钱而在市场上被烈日烤了一整天。作者的经历,也许在总人口中是少数,但是反映出*社会贫富差距悬殊,部分贫困群体生活十分艰难。同一个国家,不同群体的生活状况如此悬殊,不是社会主义应有的状态。

  如果说职业以及与之密切有关的收入高低,与个人的自主选择、个人条件密不可分的话,像道路、市场、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应该由*提供。显然,这些设施的建设、管理是*的责任。它们无法由民间提供,属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人们组织*,服从号令,贡献税收,就是为了得到公共服务。但是直到21世纪前夕,很多地方公共设施和服务如此落后,确实是当地*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

  想到有些人、有些部门,不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而津津乐道GDP增速、什么世界之最、什么大国强国,就觉得不可思议。高铁、飞机、大船,无论看着多么自豪,或者令人羡慕,与百姓有什么关系?

  对于国家来说,没有什么事业比百姓生活富足、便利更要紧的。只有百姓权利得到充分尊重、保障,国家才有尊严,才能赢得外国的尊敬。


卖米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2)

——《卖白菜》读后感 (菁华3篇)

《卖白菜》读后感1

  20xx年10月11日,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当我在新闻上看到时,很好奇地问爸爸:“爸爸,莫言是谁呀?”爸爸告诉了我莫言先生的成长经历和他的书籍。其中我最忘不了的一句是,他是我们高密人。

  “什么,他是高密人!”我不可思议地问爸爸,爸爸的的确确告诉我,他是高密人。我的心好像被触了一下,感觉不可能,这么一大作家,怎么会在高密成长的呢?

  我让爸爸带我到书店去买莫言写的书籍,后来我也从电脑上查了一下资料。我为莫言是我们高密人感到很光荣,头上仿佛架了一座彩虹桥。也同时为莫言是我们高密人喝彩。

  在网上,我搜集了大量莫言先生的作品。搜到了莫言散文《卖白菜》。我很好奇,为什么莫言先生会写卖白菜呢?我在网上一读,哦!原来是这样。莫言出自于高密市大栏乡,小时,他跟他母亲去卖白菜。由此创作了散文《卖白菜》。我第一次读的就是《卖白菜》。

  这个故事讲述了莫言12岁跟母亲去卖家里仅剩的三棵白菜,遇到了一个老太太,老太太嫌弃白菜,莫言反驳她,最后,经过几分钟的.纠纷,老太太决定买白菜,莫言代母亲算账多算了一角钱。这篇文章中“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多算人家一毛钱呢?给我的感觉就是母亲仿佛一点也不生老太太的气,而老太太又是拨菜叶,又是用手指戳,反而生莫言的气。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我希望,我们在集市上选购东西时,不要给买主找麻烦,卖主同时也不要给买主找麻烦。

《卖白菜》读后感2

  那棵最小的白菜是和莫言他们有很深的感情的。莫言非常讨厌那个老太太,我觉得莫言这种讨厌很正常,那个老太太不凭良心说话,本来很好的白菜一下子就毁在她的手中,弄坏了又还回来了——太不讲理了吧!

  莫言的母亲其实也很舍不得那棵白菜,那棵白菜是他们及时拯救、小心呵护才得以长成的。她表面对老太太很客气,但肚子里面的那股火可想而知。可莫言也应该体谅母亲,并不是她不讲信用,只是实在没有东西卖了,只能卖那三棵白菜了。

  而莫言用草棒在地上划算白菜价钱,是就地取村,还是当时穷到连纸和笔都没有呢?

  卖白菜,这哪里是在卖白菜呀,分明就是难以割舍百般呵护下长大的“孩子”、精雕细刻而成的作品么!

  通过卖白菜过程的描述,母亲的包容诚信、“我”的率真冒失、老太太的市侩庸俗跃然纸上。

  卖出去的白菜最后又回来了,但母亲的“脸”丢掉了。这个结局让人唏嘘。

  难怪莫言好哭,读完《卖白菜》,我也有想哭的冲动——不愧为讲故事的高手!

《卖白菜》读后感3

  这段令人心酸的文字是感恩阅读系列《感恩生活》书中一篇莫言书写的名为《卖白菜》的文章中的一段小节。

  一棵白菜,对阔绰的家庭而言,不过是饭桌上的调剂,登不了大*面,但对于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许是新年的所有意义。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与母亲卖白菜时因自己多算了别人的钱而使白菜没能卖出去的经历。尽管孩子十分渴望在新年能吃上香喷喷的白菜饺子,但是贫穷的生活让这小小的盼望成为泡影。但儿时的记忆也许会鞭策作者一辈子。

  在文章里,我们和作者一起体味着生活的酸楚。可是,在人们过着酒足饭饱的生活中,却经常忘记曾经的清贫。比如说,有人从星级酒店吃饱喝足出来后,看见路旁那些可怜的乞丐,不但不给予他们帮助,甚至还辱骂、殴打他们。这些人都忘记了,自己也是清贫出生。有一次,我和朋友在街上玩,无意间听到一对父子的对话。“爸爸,就给我15元钱吧,同学过生日,我总要意思一下的嘛!”儿子说。父亲叹了一口气:“你们同学怎么天天都过生日呀?唉,这……”“可是同学们都送,我不送礼,多不好意思呀。”儿子恳求道,“爸,求求您了!”父亲无可奈何,只好从皮夹里抽出15元钱来,给了儿子。

  当我们离贫苦越来越远,富裕更能告诉我们前人的遭遇。生活真的来之不易,我们应当珍惜目前拥有的幸福生活。


卖米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3)

——《卖米》初中读后感 (菁华3篇)

《卖米》初中读后感1

  *段时间,一篇北大学生在15年前所做的《卖米》文章刷爆了网络,此文曾获北京大学首届学校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文风朴实,*似写实,用白描手法展示了“我”和母亲卖米的艰难过程,道出了乡村生活、农民求生的艰辛不易,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扉,读之令人落泪心酸。

  文章背后的故事更让人痛彻心扉,作者张培祥是北大才女,于2003年因白血病去世,年仅24岁。在短暂的有生之年,写就、翻译了百万字的文字,留下了一代才女的灼目光华,在生命之花刚刚绽放的时候,猝然凋谢,让人扼腕叹息,无比惋惜。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个农家姑娘,凭着自我的才华,一路倔强走来,披荆斩棘,历尽沧桑,踏进了*最高学府,生命之幕徐徐拉开,即将绽放最华丽的乐章,然后,就在这一刻,上苍之手无情地掐灭了这朵艳丽的花朵,让人不由得有种天妒英才、造化弄人之类的感受。

  作为读者,听着是个故事,可作为她的亲人、家庭,那是灾难性的杯具、毁灭性的打击啊,“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生命的杯具,杯具最能震撼人的心灵,直击人的心胸,让人痛到五脏六腑,彻头彻尾。

  作为一名从农村奋斗出来的寒子,能深深地理解农村底层劳动人民的心酸和痛楚,要跳出农村,融入城市,那是多么地不容易,要经过多少艰难坎坷,其中的心酸仅有自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培祥,作为一名农村女孩,用自我不屈不挠的奋斗,充满才华的锐气,一路走到北大学府,这是多少寒门逆袭的梦想情结,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实现呢?野心要和才华相匹配,才能造就一番业绩来。

  我要说的是,虽然这是一个杯具,给寒门的学子、普通的凡人带去了一些焦灼和无奈,不由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无常,甚至于怀疑奋斗的意义和价值,但我觉得,不应当只看到杯具和伤情,更应当看到它的进取和上进。

  她像路边的一朵野花,历经风霜雪雨的洗礼,却依然怒放出鲜艳的花朵,无奈隔夜雷雨摧残她,却也不枉生命怒放一场,她用自我的存在证明了她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她不屈的奋斗,灼目的才华,才给了她短暂生命中常人不会有的哀荣,如果如仲永一般,天赋秉异,却懈怠不止,也泯然众人矣,老死于荒林而无人知晓。

  反观之,北大数学系男孩柳智宇放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而选择出家遁入空门,已开始在千年古刹龙泉寺修行,这也是一种杯具,但更多的是给人叹息和无奈,少了一份怜惜,本该奋斗的年龄却遁入空门,缺少了生命应有的色彩和资料,我们无法理解智慧超常人的想法。但两个人比较,哪一个更让人惋惜和“怜悯”呢?

  不悔人生梦一场,只恨离去太匆匆。这个世界本就无常,每个人,离去只是时间的问题,生命就在于经历和过程,生死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和谜语,作为凡人,当你写下自我对生命感悟的时候,上帝会在角落偷偷地发笑,对错仅有天知。

  我想起了一句话:时间是个令人爱恨交加的东西,它留下了美梦和传说,也留下了忧伤和狼藉,人生、世界、命运,何尝不是如此?杯具,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越是有价值,越让人心痛,越能流传千古,这就是审美的悖论。

  做事在人,成事在天,万物各有天命。我不信宿命,但却无法解释命运,人生的悲欢离合,人世的生死离别,世上又有几人能参禅悟透呢?

  也许,我们无法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我们能够努力拓展生命的厚度和宽度,仅有奋斗的人生才会有绚烂的光彩,杯具只是反衬了它的艳丽而已,仅有超越了杯具,看淡了生死,活着的人,醒悟的人,才能继续走下去。

  但愿世间少一点这样悲情的命运,多一点人间应有的清欢。

《卖米》初中读后感2

  今日,妈妈找来一篇文章,名叫“卖米”,妈妈说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很感人,以往获得文学一等奖。作者飞花是一名来自湖南株洲的北大女高才生,英年早逝,年仅24岁。

  这篇文章主要讲:一个农村的小姐姐,一家人都靠着种农作物换钱来过日子。有一次,她爸爸生病了,小姐姐只能和她妈妈把种出来的大米拿到集市上去卖。

  问的人很多,开始她妈妈想1.1元一斤卖出去,但商贩只肯出到1.08元一斤,米很好,看上的人也多,价格却始终是1.08元一斤,到后面人越来越少,她妈妈想着要不就1.08元一斤卖了算了,可商贩这时候却最多出到1.05元一斤,由于价格没有谈拢,她和妈妈虽然顶着烈日、饿着肚子守到天黑也没有把大米卖出去。

  最终只能把150多斤重的大米再挑回家。回去的路上,小姐姐懂事的选择重的那担米,结果滑了一下,米撒在了地上,想到生病的爸爸,她捡起地上的米继续回家。第二天一早,小姐姐和妈妈又去另一个地方卖米。

  这篇文章写得太真实了,看了这篇文章不禁让我想起,以前妈妈给我讲过外公外婆的故事——妈妈出生在农村,外公外婆有四个孩子,出了三个女大学生和一个高中生,在外公那个村、那个乡都是有名的。在妈妈生活的地方,普遍重男轻女,女孩子基本初中毕业就会去广东打工,然后早早结婚生子。外公外婆为了让孩子多受点教育,他们种了十几亩水稻、养了几个水塘的鱼、养了很多头猪,还种了很多烤烟。

  每一天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很是辛苦。每年的秋天,外公都会挑起秋收后的大米担到县城去卖。从外公老家到县城有二十多公里。天不亮,外公就得出发,走几个小时的路,东西都舍不得吃一点。有时候行情好,能够卖个好价钱,有时候只能便宜的卖出。

  妈妈告诉我,她们的学生时代有做不完的农活,每一天放学后都要去田里帮着做事。晚上经常没有电,几姊妹就围着煤油灯看书、写作业。之后姨妈、妈妈、小姨接二连三的考上了大学,一个学期五千多的学费,但外公外婆不管多艰辛,都没有让她们辍学。每每妈妈说到外公外婆都是无限的敬意!

  生活的苦仅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因为之前的劳累,外公外婆的身体都不太好。前几年外公还做了支架手术,外婆也是高血压、高血脂,每年春季还会风湿关节炎,走路都很困难。所以妈妈毅然回到了郴州,期望能够就*照顾他们。

  不论是《卖米》的故事,还是外公外婆的故事,生活在被电子产品、游乐设施包围的我确实无法感同身受。难以想象,有些人只是简单的生活,就已经花光了身上所有的力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于一家人来说,每一粒米都应当珍惜,都来之不易,是生存下去的力气。

  读完后才明白,生活不易,忆苦思甜,我懂得了感恩和珍惜此刻的完美生活!淳朴、勤劳、勇敢、坚强的品格感染了我,也将激励着我不断成长,好好学*。

《卖米》初中读后感3

  今日我想分享的文章叫《卖米》,70后,80后在农村长大的人看了估计都会跟我一样感动,觉得写的就是我们自我。至少我觉得是,这篇文章不仅仅勾起了我的回忆,也让我更加懂得今日的不易。

  作为一个80后,我经历了作者以往经历的生活,也曾那么努力,只为有饭吃,有衣服穿,有书读,感激我的父母,不曾因为家贫抛弃过我们,坚持送我们上完大学,向我的父母致敬。

  断断续续的想起许多以前的事情,对于此刻而言,是那么的宝贵,因为就是那样的生活,让我十分的独立,也从来不害怕任何的苦难。

  人生第一次有自我的家的概念是我11岁生日那天,那天我们搬回了老家,在这之前,我们都住在村委破破烂烂的房子里,我和姐姐没有地方住就寄住在隔壁的小学,和一个有点远亲的教师作伴,儿时的印象仅有夏天忙不完的双抢。

  农村的我们,基本四五岁就要下田帮忙干活,不会割稻子就帮忙给打禾的人送稻把,再然后就拾稻穗,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轮流给各家帮忙,每一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晚上八九点收工,等到暑假快结束的时候,身上被稻子割出来的一道道疤痕也就好了,我是一向到回老家以后,我的工作就是放学后洗衣服,然后去锄地,去种菜,去给菜地浇水,11岁开始就学会了做饭,自我缝缝补补。

  等到我上初中,姐姐就上高中了,只要家里有点好吃的,比如妈妈学校发了苹果什么的,我就得踩着一个破自行车从村里骑到乡里,再骑到隔壁镇上去给她送去。

  我99年中考结束之后,母亲去岳阳找父亲了,我带着小我三岁的弟弟在家,去母亲代课的小学替她上课,等到住校的姐姐高考完回家,我把弟弟送去外婆家,一个人独自坐着大巴去岳阳找父母,此刻想来当时的我真的无比勇敢,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我,带着刚好买车票的钱,转了三趟车从宁乡的乡下到县城再到长沙,再去岳阳,真不敢下想象要是坐错车了,不够钱了,遇到坏人了怎样办。

  那天正好是父亲42岁的生日,我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母亲在车站接到我之后,回到租住的小房子做饭,难得的做了一次水煮草鱼,还开了一瓶啤酒,当时的我多么无知和害怕贫穷,我很生气的跟母亲说,今日又不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么浪费啊?直到母亲说是父亲的生日,我一下子眼泪就掉下来了。此刻想起那天的情景,心里依旧战栗,为什么吃个鱼都是如此奢侈的事情?

  等到我考上高中之后,家里的日子更加拮据,姐姐在高考失利之后去湘潭的小餐馆打工,却经常被客人吃豆腐,她打电话给家庭条件稍好的小舅舅,说想去复读,也亏得舅舅的支持才有机会再回到学校,得以上大学。而我,得感激我们乡下的“外婆菜”和各种坛子菜,还得异常感激的大姨,我们是封闭式的高中,仅有每周六午时两个小时能够出校门,我就借同学的自行车去大姨家炒上一瓶子干菜,这就是我一个星期的下饭菜,米饭是提前交了粮食到学校的,倒不用担心没饭吃。

  我们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跟我一般家境,也是这样,倒也不觉得多苦。只是后悔高三之前浪费了很多学*的时间,没有认真的去学*,把时间都花费在看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上,有时候甚至点着蜡烛看到天亮,仅仅在临*高考四个月的时候才开始努力,也感激自我的幡然醒悟,幸运之神的眷顾,让我以超出本科分数线7分上了大学。

  大学也许是我最欢乐的四年了,因为离开了父母,能够暂时远离天天挂在嘴边的贫苦,大学的学费反正能够先欠着,期末还能够争取到奖学金,一个月200块的生活费绰绰有余。

  只是父母的负担更加重了,弟弟上高中了,姐姐和我都在读大学,难以想象那个时候父母的苦,只记得父母经常为了我们的学费和生活费到处借钱,只要是能借到钱的亲戚朋友他们都借过。大二时,父亲在清远打工,每一天连续上16个小时的班,在铜厂烧炉子,暑假回家见到满是伤痕的父亲,心在滴血,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告诉自我必须要赚钱,要让我的父母安享晚年。

  等姐姐和我大学毕业好几年,我们都还在为读书时欠下的债努力。此刻最终松口气了,能够为父母做点事情了,偶尔能够赞助他们出去旅行,带他们去吃顿大餐,买个礼物。

  前几天我生日,母亲说祝我生日欢乐,我说我应当感激你们给了我生命,也给了理解高等教育的机会,让我从山里走了出来,我能做的就是尽我的本事让你们过好过舒心。

  絮絮叨叨说了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都有艰苦的时候,我们都在努力先活下去,再去想好好的生活,生活不易,珍惜当下。


卖米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4)

——《卖白菜》读后感 (菁华3篇)

《卖白菜》读后感1

  当我读到《*最好的散文》中的《卖白菜》时,我被感动了。这是我第一次读莫言爷爷的散文,感觉朴实感人,还十分贴*生活。

  这篇散文讲了作者陪母亲去集市卖白菜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67年的冬天,当时我才12岁。那年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本来剩下的这三棵白菜是留着过年自己吃的,可母亲非要把它卖掉。我很伤心,不由得大哭起来。但是母亲还是把这三棵白菜拉到了邻村的集市上。赶集的人特别多,却没有人买白菜。终于有一个老太太来买我们的白菜了,可她却把外面的白菜帮子全部撕光了,让我很是气愤。后来,算价钱的时候我无意中多算了一毛钱,要知道那时的一毛钱是多么的珍贵呀。但后来被母亲知道后,坚强的母亲却痛哭了一场。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事情了。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我觉得那时的人们真可怜,过年连白菜饺子都吃不上。换句话说,过年时能吃上一顿白菜饺子简直就是一种奢望,我无法想象,那时人们怎么会那么贫穷呢?!如果不把白菜卖掉,全家人就没有饭吃,更别说吃白菜饺子了。恐怕连年都过不好。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可即使那样,作者的母亲还十分的坚强,真令人感动。

《卖白菜》读后感2

  那棵最小的白菜是和莫言他们有很深的感情的。莫言非常讨厌那个老太太,我觉得莫言这种讨厌很正常,那个老太太不凭良心说话,本来很好的白菜一下子就毁在她的手中,弄坏了又还回来了——太不讲理了吧!

  莫言的母亲其实也很舍不得那棵白菜,那棵白菜是他们及时拯救、小心呵护才得以长成的。她表面对老太太很客气,但肚子里面的那股火可想而知。可莫言也应该体谅母亲,并不是她不讲信用,只是实在没有东西卖了,只能卖那三棵白菜了。

  而莫言用草棒在地上划算白菜价钱,是就地取村,还是当时穷到连纸和笔都没有呢?

  卖白菜,这哪里是在卖白菜呀,分明就是难以割舍百般呵护下长大的“孩子”、精雕细刻而成的作品么!

  通过卖白菜过程的描述,母亲的包容诚信、“我”的率真冒失、老太太的市侩庸俗跃然纸上。

  卖出去的白菜最后又回来了,但母亲的“脸”丢掉了。这个结局让人唏嘘。

  难怪莫言好哭,读完《卖白菜》,我也有想哭的冲动——不愧为讲故事的高手!

《卖白菜》读后感3

  这段令人心酸的文字是感恩阅读系列《感恩生活》书中一篇莫言书写的名为《卖白菜》的文章中的一段小节。

  一棵白菜,对阔绰的家庭而言,不过是饭桌上的调剂,登不了大*面,但对于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许是新年的所有意义。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与母亲卖白菜时因自己多算了别人的钱而使白菜没能卖出去的经历。尽管孩子十分渴望在新年能吃上香喷喷的白菜饺子,但是贫穷的生活让这小小的盼望成为泡影。但儿时的记忆也许会鞭策作者一辈子。

  在文章里,我们和作者一起体味着生活的酸楚。可是,在人们过着酒足饭饱的生活中,却经常忘记曾经的清贫。比如说,有人从星级酒店吃饱喝足出来后,看见路旁那些可怜的乞丐,不但不给予他们帮助,甚至还辱骂、殴打他们。这些人都忘记了,自己也是清贫出生。有一次,我和朋友在街上玩,无意间听到一对父子的对话。“爸爸,就给我15元钱吧,同学过生日,我总要意思一下的嘛!”儿子说。父亲叹了一口气:“你们同学怎么天天都过生日呀?唉,这……”“可是同学们都送,我不送礼,多不好意思呀。”儿子恳求道,“爸,求求您了!”父亲无可奈何,只好从皮夹里抽出15元钱来,给了儿子。

  当我们离贫苦越来越远,富裕更能告诉我们前人的遭遇。生活真的来之不易,我们应当珍惜目前拥有的幸福生活。


卖米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5)

——卖米读后感 (菁华6篇)

卖米读后感1

  看到有人评论说对于《卖米》不敢看第二遍,我深有同感。

  我记得我读初中时有次作文被老师拿来作为范文在讲台上念过,不是我写得有多好而是里面的内容在当时来说还是有些感人。我所写的是《我的父亲》。

  “在六月的夏天里很热,我放学回到家就开始剁猪草然后又煮好了猪食。在夜幕降临前的晚霞中父亲抱着一个西瓜回来了,我迫不及待的接了过来拿去厨房给切了开来。由于两个姐姐都在外地上学家里就父亲母亲和我,所以我切成了三份,抱着属于我自己的那份就开始埋头大啃。”

  “第二天,同样我回到家里做完活等着父亲母亲回家,同样的时间父亲准时回来了,但手里拿着的只是半个西瓜,当然他顺手就递给了我说是他在回来的路上已经吃过了。”

  “周末,村里的小伙伴跟我们炫耀他家里买了台冰柜,可以冻冰棍。为了增加他所说的可信度,他指着我对小伙伴说“小光他爸前两天还拿了西瓜来冻的,不信你们问他”……我当时没怎么在意,也是后来才醒悟过来,应该是父亲拿着那天他和母亲的那份西瓜去冻的,然后第二天再拿给我的。”

  时间过得很快现在都20xx年了,父亲在20xx年因为脑溢血在地里干活时就走了,很干脆。母亲极度悲伤三个月后我就带着她一起去了山东。我们住工地上,我开塔吊,她就打打杂捡捡小东西在给我做做饭,打工的忙碌让她忘了想父亲忘记了悲伤。在20xx年我在县城里买了房,我二姐也结婚了,20xx年初年大姐二姐相继生了二宝,我们姐弟仨商量了一下觉得不能再让母亲跟着我在外奔波了,让她带带孩子应该能让她多点笑脸。

  母亲耐不过我们仨的请求留在了县城里给大姐带孩子,我也耐不住工地的枯燥去了市里转行重新开始。现在一切好了起来,父亲母亲把我们三个孩子养大真不容易,整座山梁上就三个读了高中的,两个上大学的,都是出在我家,我高二下期自己退学的,说来感觉不孝,父亲的心愿其实就是指着我们仨都能上大学然后在工友面前炫耀……

  现在每年回家我都会先一个人回到老家爬上那山梁上祭奠父亲。虽然因为退耕还林山上也没什么人了,只有葱葱郁郁的荒草和已成阴的树林,但我不害怕,因为父亲就沉眠在这里。

  当我读完《卖米》时,其实眼泪都已经快掉下来了,差不多的成长环境,同龄人的遭遇,我控制不住自己不去想我的父亲,父亲去的那年他才54岁,真的很年轻。子欲养而亲不待……

卖米读后感2

  父亲给我推荐了北大才女张培祥写的《卖米》,我读后心里久久不能*静,感受特别深刻。

  文中介绍了张培祥与母亲一起担着五六十斤的米走着崎岖不*的山路去几里外的镇上卖,这些米卖的钱要给父亲买药。

  米贩子说:"1。8元一斤"。母亲陪着笑脸说:“一斤1。8元少,2元还差不多,我家的米多好呀!你看,又白净又细致"

  中午了,米贩子都回城了。母亲的额头上挂着几颗豆大的汗珠。到了下午,还没有人来买,母亲着急说:"一斤1。8元卖出去也行呀。"可是再也没人来买了。

  傍晚米沒有卖出去,张培祥只得与母亲把米原路担回。为了给父亲抓药,第二天还要去走十几里远山路的转步去赶场……

  我放下书本深深地沉思,在一些偏远山区人们的生活还非常贫穷,他们只能依靠种地来养家糊口,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还要多攒些钱供自己的孩子读书,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同样是学生的我,住在县城里,不愁吃,不愁穿,还有零用钱,可以买好多零食吃。父母却还宠着我们,我至今变得只想吃零食,不想吃饭。而张培祥他们呢,连顿饱饭还吃不上。我给他们相比,我是多么的幸福。

  电视上经常播放,在一些地方,还有的人供不起自己的孩子读书。

  母亲生养我们付出许多,却从来沒有想要得到我们的回报。这是无私的母爱。所以我们没有理由顶撞我们的母亲。因为母爱可以胜过一切。

  父亲在外面天天辛苦上班,什么活都去干,显得天不怕,地不怕,唯有我们生病了,出事了,他会害怕。父亲是最爱我们的人。生怕我们受了一点一丝的委屈。父爱如山。

  所以我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我要好好孝敬父母。好好学*,天天向上。

卖米读后感3

  北大女生张培祥的《卖米》一文,获20xx年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但是作者没有能够领奖,因白血病在2003年非典期间离开了人世。

  文章*铺直叙地讲了自己与母亲卖米一天的经历,没有曲折的情节、华丽的辞藻,但反映的事实很值得我们思考。

  据介绍,作者生于1979年,如果活着,还不满40岁。照理,她出生的时候,*已经开始改革开放,全国人民日子正在好起来。《卖米》一文反映的山区农民生活如此艰难,很出乎意外。

  文章没有说明是哪年的事,一个女孩子能够挑60多斤重的米担子,至少应该高中阶段吧,那么文中提到的事实应该在1990年代中后期。大热天,母女二人挑着米担子通过窄窄的田埂去赶场。

  来收购的米商出价每斤一块零八分,母亲希望价格是一块一角,由于每斤2分钱的价格分歧,总价3块钱的差价,母女二人在烈日下的露天市场上站了一整天,连2角钱的冰棍都舍不得买,到散场都没有卖掉,又把150斤米担回家去。卖米是为了换钱给父亲买药,而她父亲希望熬过去自然康复。

  文章反映的,不仅是农家的贫困,还有农村公共设施的欠缺。从住房到市场,没有像样的道路。窄窄的田埂,日常通行都不便,更何况挑着重担。如果有铺装路,就可以用车运输,那就省力多了。市场不过一块没有任何遮挡的空地。这样的道路、这样的市场,比人类原始时代没有任何进步。在那种地方,时间似乎停滞的。

  共和国成立半个世纪,但是义务教育、医疗保险都没有建立起来。作者父亲为了米价稍微卖得高些,必须挑着100多斤的重担走30多里山路,只是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母女两人为了多卖3块钱而在市场上被烈日烤了一整天。作者的经历,也许在总人口中是少数,但是反映出*社会贫富差距悬殊,部分贫困群体生活十分艰难。同一个国家,不同群体的生活状况如此悬殊,不是社会主义应有的状态。

  如果说职业以及与之密切有关的收入高低,与个人的自主选择、个人条件密不可分的话,像道路、市场、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应该由*提供。显然,这些设施的建设、管理是*的责任。它们无法由民间提供,属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人们组织*,服从号令,贡献税收,就是为了得到公共服务。但是直到21世纪前夕,很多地方公共设施和服务如此落后,确实是当地*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

  想到有些人、有些部门,不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而津津乐道GDP增速、什么世界之最、什么大国强国,就觉得不可思议。高铁、飞机、大船,无论看着多么自豪,或者令人羡慕,与百姓有什么关系?

  对于国家来说,没有什么事业比百姓生活富足、便利更要紧的。只有百姓权利得到充分尊重、保障,国家才有尊严,才能赢得外国的尊敬。

卖米读后感4

  这几天,整个朋友圈都在为一篇文章潸然泪下——《卖米》。

  总以为《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只存在于那个年代的课本里。却想不到,竟是张培祥——一个出生于1979年的北大*的整个少年。

  她脚下那段担着大米踉跄走过十几里的赶集路,起先是贫穷通往活着的路,之后是乡间通往城市的路,最终是人间通往天堂的路。

  她拥有贫困,也拥有非凡的才华。她是北大BBS上的“飞花”,著有《大话红楼》及其他翻译作品*百万字,那篇曾获得北京大学首届学校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的《卖米》,只是她书写的诸多文章中的一篇。她因白血病逝于非典那一年,年仅24岁。

  正如网友评价:有的人,活着,就已经筋疲力尽。那么,祈愿她在去的那条路上如轻风飞燕,没有贫苦,没有重担,仅有一朵自在飞花永驻芳华!

  张培祥,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人生……

卖米读后感5

  初读《卖米》,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作者张培祥,北大人,是我同乡,也长我*十年,不曾谋面,素未相识,寒门贵女,可惜天妒英才,早早便遗憾离世,令人扼腕。

  文章讲的是一个生活不易的故事,出生贫寒之家的作者为了弄钱给父亲买药,陪母亲赶场卖米,与米贩子讨价还价,但最终无奈返家。全文并无过多华丽的词藻和曲折的情节,相反,叙述朴素无华,却处处真情流露。我虽未有类似卖米的经历,家庭也不如作者那般清贫,但是文中一处小小的情节却像是在描述我以前的经历,小时候也曾被父亲早早叫醒,让我去给家里的八分水田放水,对话内容也基本与文章中相似,也曾陪着父亲挑着刚收获的稻子到镇上的粮站去交公粮,也就是所谓的农业税。那时候小,不懂事,感觉自家的生活已属不易,为何还要把辛辛苦苦种的粮食上交给公家。

  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去过很多大城市,也看过很多农村,看到了不同地区的农村之间宛若鸿沟的差别,有号称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也有温饱尚未解决的大凉山腹地,云泥之别,令人惊叹。

  所幸党和国家并没有遗忘,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勾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同时,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可以预见,农民的生活会怎样红火,很遗憾,张培祥并没有机会看到这个,如果她没走,《卖米》会不会有另外一个美好的结局呢?

卖米读后感6

  父亲给我推荐了北大才女张培祥写的《卖米》,我读后心里久久不能*静,感受特别深刻。

  文中介绍了张培祥与母亲一起担着五六十斤的米走着崎岖不*的山路去几里外的镇上卖,这些米卖的钱要给父亲买药。

  米贩子说:"1.8元一斤"。母亲陪着笑脸说:“一斤1。8元少,2元还差不多,我家的米多好呀!你看,又白净又细致"

  中午了,米贩子都回城了。母亲的额头上挂着几颗豆大的汗珠。到了下午,还没有人来买,母亲着急说:"一斤1.8元卖出去也行呀。"可是再也没人来买了。

  傍晚米沒有卖出去,张培祥只得与母亲把米原路担回。为了给父亲抓药,第二天还要去走十几里远山路的转步去赶场……

  我放下书本深深地沉思,在一些偏远山区人们的生活还非常贫穷,他们只能依靠种地来养家糊口,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还要多攒些钱供自己的孩子读书,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同样是学生的我,住在县城里,不愁吃,不愁穿,还有零用钱,可以买好多零食吃。父母却还宠着我们,我至今变得只想吃零食,不想吃饭。而张培祥他们呢,连顿饱饭还吃不上。我给他们相比,我是多么的幸福。

  电视上经常播放,在一些地方,还有的人供不起自己的孩子读书。

  母亲生养我们付出许多,却从来沒有想要得到我们的回报。这是无私的母爱。所以我们没有理由顶撞我们的母亲。因为母爱可以胜过一切。

  父亲在外面天天辛苦上班,什么活都去干,显得天不怕,地不怕,唯有我们生病了,出事了,他会害怕。父亲是最爱我们的人。生怕我们受了一点一丝的委屈。父爱如山。

  所以我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我要好好孝敬父母。好好学*,天天向上。


卖米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6)

——《米小圈》读后感 (菁华5篇)

《米小圈》读后感1

  《米小圈上学记》这本书我太喜欢了,我反复看了五六遍。我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呢?因为米小圈就像我的朋友一样,虽然米小圈是一个很贪玩,很调皮,学*也不是很好的小朋友,但是我觉得他是一个写作文和写日记的高手,而且他和同学们的友谊非常纯真。书里面讲的是一个活泼、开朗又搞笑的小男生米小圈。米小圈是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他上一年级的时候认识了一个美丽的莫老师,认识了很多同学,有姜小牙、李黎、铁头、徐豆豆……有时候米小圈和他们在一起也会受委屈,可是他一点也不计较,他和他的小伙伴们永远都是开心的。

  我觉得米小圈很搞笑,每次读这本书时我都会哈哈大笑。因为米小圈和同学们的关系都很好,他每天都很快乐,所以,我也要向米小圈学*,做一个团结互助,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

  点评:沐子小朋友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孩子,从她发自内心的感受中,我感受到了读书带给她的快乐和幸福。是读书让她懂得了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助,懂得了给予就是快乐的道理。希望她在阅读中汲取营养,收获希望,快乐成长!

《米小圈》读后感2

  米小圈是班里调皮,捣蛋的男孩,姜小牙,铁头,李黎都是他的铁杆好朋友。开学第一天,米小圈以飞豹的速度跑到学校,好险!就差一分钟,姜小牙可就惨了,迟到了半分钟,魏老师大喝:开学第一天就迟到!姜小牙吓的呆呆的站在那里,魏老师又喝道;还不赶紧回到座位上去!他赶紧溜到座位上。发新书了,新书都有一股新书的味道。米小圈,你在用鼻孔看书吗?同桌李黎阴阳怪气的说。你不觉得新书的味道很好闻吗?米小圈陶醉着说。李黎也跟着用鼻孔闻起书来。魏老师喝道:米小圈,李黎,你们在用鼻孔看书吗?同学们顿时笑了起来。

  我们在开学第一天,发新书时都能闻到新书的油墨的香气,北猫哥哥把新书的味道写得有声有味呀!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形容想念一个人的心情特别的迫切。姜小牙就是这样想念他们的莫老师的。

  下午,第一节课是莫老师的语文课,姜小牙说他好想念莫老师,已经一百多年没见莫老师了。

  我和铁头都觉得姜小牙疯了!他才七岁呀,怎么会一百多年没见呢?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呀!我们已经四十多天没见莫老师了,那不就等于一百多年没见吗。姜小牙说。

  这下你们都明白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了吧,我把《米小圈上学记》读给外公,外婆听,笑得他们直不起腰来。。感觉好好哟!莫老师要是知道他们班的学生这么想念她,多么幸福啊。

《米小圈》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一本《米小圈上学记》,我明白了写作文其实很简单,爆笑作文、最新作文还可以这样写:里面写了很多让人笑破肚皮的故事,特别是米小圈、姜小牙、李黎。几个主人公特别表现出了作者在写作文的时候只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搞笑语句来编制成的这本书。

  在《米小圈上学记》中,米小圈刚开始还想上幼儿园,因为幼儿园可以玩玩具,还不用写作业,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位美丽的老师,他上一年级的时候,又遇上了一个美丽的老师,这让他喜欢上了一年级,在一年级中又认识了好多同学,有姜小牙、李黎。发生了搞笑的场面,突出描写了米小圈他那玩皮淘气的性格。有时跟着姜小牙也会吃苦,因为姜小牙有时还骗米小圈,姜小牙有一个爸爸叫姜大牙,因为他爸爸的牙特别特别大,可以说是超级大,所以他爸爸才叫姜大牙。你肯定想知道米小圈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因为他刚出生的时候还没起名字,他就爬到桌子上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小圈,所以就叫米小圈。

  这本书中,我知道了,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写出了令人感兴趣的事才能引起别人的好感。

《米小圈》读后感4

  我最*迷上了米小圈上学记这套系列书,在老师规定的阅读时间,我就读米小圈上学记这套书,中间休息的时候或者晚上睡觉前就听喜马拉雅APP上的《米小圈上学记》广播剧。我最喜欢《米小圈上学记》这套系列书了,尤其是《瞧这一家人》,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助人为乐的米小圈》。这个故事中讲了米小圈想助人为乐,于是铁头和姜小牙就来帮助米小圈想办法。他们在放学的路上,连续问了55位老奶奶,可是老奶奶们一点都不需要帮助。这时姜小牙看到一位老奶奶正站在大路中央,他们三个就飞快地跑过去,把老奶奶扶到路边。米小圈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就特意告诉了老奶奶她的学校和班级等信息,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结果到了第二天,魏老师把米小圈狠狠地批了一顿。原来那位老奶奶是向往路的另一边走,可是他们三个硬是把老奶奶给拉了回来。铁头和姜小牙没有告诉老奶奶他们的信息,所以他们没有被魏老师批评。

  我在生活中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小朋友。当同学们遇到困难时,我总是伸出援助之手,但不像故事中的米小圈那样去特意帮助别人,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但没被表扬,却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在这套系列书中,基本上都是米小圈的倒霉故事,但我仍然非常喜欢米小圈。我觉得这本书给我们讲了很多道理,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希望大家在高兴时或者不高兴时都能看一看这本书,它能给你带来许多欢声笑语,甚至会让你笑破肚皮。

《米小圈》读后感5

  米小圈,好别扭的名字,原因是爸爸看到米小圈在很小很小的时候,爬到他的图纸上花了一个小圈,所以米小圈的名字就产生了。

  这本书里可笑的事情特别多,比如:一天表弟来我家做作业,我看表弟的.英语笔记本,差点把我给笑死!bas—爸死 ise—奶死 yes—爷死。“哈哈,笑死我啦!”“有什么不对吗?”表弟摸了摸头笑了一笑。“我来教你吧!”“这个是bas,不是爸死……”“哦!是是不是爸死!”我和表弟哈哈大笑起来。

  我喜欢这本书,读这本书会让我们捧腹大笑,在嬉笑之间也不免有一些思考,希望大家都看一看这本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