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教数学》读后感 (菁华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数学,简单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1

  “教得简单,学得轻松”是此书作者戴曙光老师所追求的的理想目标。我想这也是我们广大数学老师所追求的目标。然而,简单的一句话里面装的是大大的学问。下面从三方面纪录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目标把握。

  前几年上了一堂公开课,教研员点评前的第一句话是问我“这节课你要教什么”。然后她说,如果你对这节课要教什么也不清楚,这节课也就失败了。教研员是要我们明确“教什么”与“怎么教”到底哪个更重要?这与书中戴老师提到的大致一样。“教什么”具体而言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如果定偏了,直接影响“怎么教”,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重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因此,教学目标要定得准、定的具体。用什么方法、采取几个步骤掌握新知,怎么激发学生的兴趣,切忌空洞、华而不实。书中提到的的许多例子如“乘法的估算”、“分数的混合运算”、“数学广角——集合思想”等做了详细的说明,把握正确的目标才有正确的教学方法。

  二、媒体选择

  现代化教学媒体(一般指课件)进入课堂,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堂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教师们慢慢地依赖上了课件,学生也慢慢地离不开课件的演示了。

  确实,回想自己的教学实际,很多时候常常图方便,用“智乐园”(一种现成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代替了自己的讲解以及符合本班实际的教学设计,也有为节约课堂时间,用课件中的动画演示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现在想想,学生看课件的时候个个兴趣盎然,真正做作业的`时候又无精打采,错题百出,学生到底喜欢的是课件还是数学本身?

  课堂教学不能被课件捆绑,学生的动手操作不能被课件演示取代,教师的示范、板书还得货真价实。教学课件应该用在关键处,在材料呈现时用课件,可以节约时间;学生操作后用课件作总结性演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但过于强调形象直观的动画演示,可能会影响抽象化、符号化的数学化进程。其次,过多地依赖课件,容易被课件捆绑,使得每一个环节都得按设计好的进行。再者,过多地使用课件,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孩子的视力。

  三、作业布置。

  回想自己的日常教学,有时候我常常会为今天需要布置什么作业而烦恼。听起来似乎幼稚,但实际上真实存在,很多时候布置作业是出于一种任务,不布置作业感觉说不过去,让学生太轻松了,不布置作业家长可能又会有意见,“这个老师怎么这么不负责任,连作业也没有”。

  对于这一困惑,戴老师在书中有关作业的认识及方法对我理清混乱的思路非常有帮助。戴老师在书中讲到,过多的课外作业至少伤害了两类学生:一类是基础好、学*能力强的学生,他们做课外作业相当于重复课堂练*;另一类是学*困难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都没学会,课外自然就不会做作业了,于是就想着法子混,教师们往往将之归罪与他们懒惰。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类学生慢慢地会对学科失去兴趣,他们认为学*就是重复地操作。一旦学生对某一门学科失去了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了空谈。

  所以,我在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过多的,没有必要的,重复性的作业是不是可以看作是对教学的“污染”,对学生没有好处,对老师更没有好处:作业越多,批改时间越长。批改时间长,就占用了老师大量的休息时间,备课时间,研究反思的时间,最终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看来教师做好教学的“环保工作”是多么重要。再来看戴老师是怎么做好“环保工作”的。

  戴老师每天最多花20分钟的时间来批改学生的作业。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原来戴老师布置的作业本身就少。作业少不是老师不负责任,是因为大部分作业在课内都完成了。在他看来,如果一节课上学生没有一段时间安静学*,这节课的质量就会令人感?讲话病Q生独立作业的时间,是老师了解学生的最好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可以做两件事:一是辅导班里的几个学困生,因为课内辅导比课外辅导要好;而是面批先做完的作业,面批比课后批改要好。大部分作业在课内完成了,学生课后的作业就少了,老师课后批改的时间就短了。反过来,教师把腾出来的时间用在课前准备上,把教材读透些,设计到位些,提问精确些,组织严密些,又给学生节省出不少课堂中独立作业的时间。

  简单的课堂真实,朴实,扎实,实实在在,没有过多的华丽色彩,没有过多的热热闹闹。书中值得我思考、借鉴、学*的地方还有很多。简单的课堂看似简单,却有内涵;看似简单,却有韵味;看似简单,却不简单。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2

  阅读特级教师戴曙光的《简单教数学》一书。对于教学有了更深一刻的思考。本学期我主要是研究如何提高四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如何使学生审题更加透彻。戴老师本书的根本核心就讲教师如何教的简单,学生如何学得轻松。

  审题能力一直是班级孩子当中存在的一个问题。从孩子本身我也思考了很多方面,但是作为教师,我的教学过程当中,是否也真正的存在问题,这是我要进一步思考的。通过戴老师的书,我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首先作为教师,就要培养出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使他们进一步去探究知识的源泉。如果学生对这门课都不喜欢。那你就更不要谈让他们去学*了,思考问题就更谈不上。所以想让学生能提高审题能力。首先就要学会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喜欢我这个老师。这样学生才能更深一步地进行学*。

  其次,要使学生有所提高,不能只存在于简单的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作为教师,更多的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对本质的概念进行理解。通过思维图,脉络整理,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能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学*数学不可以让学生单独的只对一个知识点进行理解。更多的应该去挖掘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所以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注重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培养学生学*的品质。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要学会锻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让学生对题目产生好奇心,使他们能更加认真专注的思考问题,读题的过程要更加的细心,做题的时候要有一定的严谨性,拥有一个勇于探究的精神。这些都是作为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的,也是现在学生比较缺乏的。这些却是学生学好数学必备的一些条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更多地会听到学生说:“哎,我怎么这么粗心?”“我做的题目都是会的,都是粗心才出现了错误”。其实这就是因为学生缺乏的这些必要的学*品质所造成的。其实这就是他们错误理解题意,没有读题,不会审题,题目意思还没有弄明白就下笔的而导致出现错误的原因。所以在教学中培养他们学*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本书对于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一步的思考。因此,在往后的教学中,我有了一定的目标,知道应该往哪方面进行努力,帮助学生提高他们身体的能力。通过不断的学*和了解,希望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品质,帮助他们提高学*数学的能力。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3

  这个冬日,享受着浓浓年味的同时,更是沉醉于和一个充满智慧的特级教师的交流,沉醉于幽幽扑鼻的书香,沉醉于精彩而鲜活的教学案例,沉醉于这本看似简单,却有内涵;看似简单,却有韵味;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简单教数学》。当捧起这本书时,就爱不释手,它没有深奥的理论,没有优美的词藻,更没有过多的刻意追求,而是用简明的语言,具体的教学事例,深入浅出的将他一路走来的思索和心声娓娓道来。

  读着这本充满作者智慧和思想的新作,如同与作者对面而坐,促膝交流,一个把课堂从“粗茶淡饭”开始到“山珍海味”,再回到“粗茶淡饭”的历程,看似简单的轮回,确是揉进了作者多少的思想、智慧和精华。这样的轮回,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从普通教师向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转变历程,一个建立起专属于自己研究领域的智者,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专业自*的研究者的成长成熟的历程。

  读了这本书,回顾整本书的内容,真的不能用“简单”一词来概括戴老师的教学行为,这种“简单的课堂”显得厚重,有思想,有学科味,他为了“教的简单,使学生学的轻松”,就让自己付出的多一些,每天提前半小时到班,面批学生作业,遇到问题及时加以辅导,当天作业及时清,绝不拖拉;每天花时间和精力,把教材读透一些,让设计到位一些,提问精确一些,组织严密一些,课件实用一些,作业精巧一些,时间安排合理一些,不凭经验上课,努力把复杂的知识变简单,把高深的数理变简单,把枯燥的知识变有趣,尊重学生,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反观自己*时的教学行为,凭着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相信自己能把握课堂教学,课前准备松懈,对学生的困难没有充分的预设,因此课堂上就不能从学生的层面设计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不能充分暴露,课堂成了为了教而教,戴老师的教学行为让我明白课前准备的重要性,让我明白,学生才是教学最根本的出发点,以后我一定要多花时间备教材,备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读了这本书,透过一个个精彩的案例,无不彰显出戴老师的细心和耐心,无不彰显出戴老师的爱心和恒心,无不彰显出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所具备的优秀品质。走到学生中间,记录下精彩的瞬间;深入学生内心,捕捉思维碰撞的火花;勤于动笔,记录下教学中的金点子;勤于思考,及时反思教学的得与失,收集成册;透过这一个个精彩的案例,有一些让我感到似曾相识,*时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有让我激动的瞬间,但由于自己疏于记录,渐渐被遗忘,像戴老师这种教学案例信手拈来的本领令我折服,让我深深体会到*时教学中,应勤于动笔,勤于反思,有了这种长期的坚持,肯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4

  本次暑期读书活动一共发了三本书,书一发下来,我的眼球就被这本书的题目吸引了。简单教数学,这不正是我们一线教师苦苦追寻的么?一有空闲时间就迫不及待的读,想从书中学到一些有效的方法,能够促进自己的教学。

  翻开目录,看到戴老师从简单教数学的六个三、简单教数学如何达成和简单教数学这么来达成三部分来阐述,里面的每个小点都分三个方面来讲,可以看到数学教师所特有的简洁美。

  “数学,简单地教,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学生的成绩,这是每个一线教师都必须直接面对的现实。为了学生数学思维和素质的发展,这是每个一线教师都不可回避的教学目标。”戴老师就这样娓娓道来,真诚的话语拨动着我们一线教师的心弦。

  众所周知,要达成以上两个目标,教室门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靠“量”,加班加点,加重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被动地学*;另一种是靠“质”,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快乐的学*。就算我们教师在*时的教学过程中无奈的选择了第一种,其实在心里,哪个教师不想选择第二种呢?这样学生能够“快”“乐”的学*,我们教师自己也会轻松不少。认真的看了戴老师的书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将在下学期做以下三点尝试:

  一、落实学生主体性原则

  戴老师把学生的发展区细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智力任务,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能完成的学*任务,三是学生独立或合作都无法完成的学*任务。那么,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完成,学生能合作完成的,就让他们合作完成,教师的教只承担20%的任务就可以了。

  在以后的课堂中,面对新知,我要多说“你会吗?试试看。”鼓励学生去尝试,通过尝试,我就能比较准确的了解哪些学生掌握了,哪些学生还有困难。其次,组织小组交流,让会的和不会的同学展开讨论,交流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适当放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而教师只要动脑经激发学生去完成那80%的任务,帮助他们掌握他们无法完成的20%的任务就可以了。如果坚持这样,相信教学会简单的多。

  二、教学环节“少”而实效

  教学环节“少”一些,可以聚焦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思考。戴老师一般设计三个教学环节:一是导入,二是探究或讲解,三是练*。导入做到快而趣,探究做到慢而透,练*做到精而活。在时间上,戴老师是这样安排的:导入一般不超过3分钟,探究一般不超过15分钟,其他时间都用在练*和作业上。虽然我们小班一直在提倡把课堂的10到15分钟时间用在作业上,但是戴老师把半节课的时间用在作业和练*上,还是出乎我的意料的。这说明要学好数学,一定量的巩固练*是必须的,但为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我们要尽量压缩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把作业在课堂完成。其实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已经尝试让学生把《课堂作业本》在课内完成。优点是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时,教师还能对学困生做个别辅导,批改学优生提前做完的作业,从而更加全面的掌握每一个学生当堂的知识掌握情况。遇到的`困难是怎样提高课内前20到25分钟的效率?戴老师的话,给了我一个方向,他说:应该尽快进入主题学*,探究的形式不易过多,应该追求纵而深入,做到“透”,而不是横向走过场。

  三、落实课内批改

  戴老师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们花在课后作业批改上的时间最多,这也是最无趣的一项工作,因为批改的作业是相同的,等于重复劳动。班级学生有多少个,教师一次就要批改多少份作业。如果教两个班,就有双倍的作业要批改。

  自从我们学校实施学生作业面批百分百以来,课内学生有10到15分钟的作业时间,我也有时间批改学生的作业,学生做完一个批改一个。可是在大部分的课堂上,我只能改完一部分学生的作业,还有一部分做得慢的学生的作业根本就来不及批改,而且在批改的过程中,一看后面长长的批改队伍,就恨不得自己能变身。我们在这边热火朝天,可批完作业的学生却无事可做。

  戴老师的批改策略是:教师先改完第一个学生的作业,后面的学生作业就有两个人批改,当教师和第一个做完作业的学生各自批改完后面两份作业时,就有四个人加入批改作业的行列……这样,只要全班学生都能按时完成,就完全有可能在下课前批改完全班学生的作业。戴老师的方法其实在我遇到之前的苦难时,也曾想到过,只是因为上学期评五星级学校,一直搞问卷调查,不太敢用,下学期值得一试。

  当堂批改的作业当堂更正,当堂更正的作业当堂返改,学生更正后的作业给批改的学生检查,如果还不对,就需要他的帮助,直到理解为止。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书中还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学*的地方,戴老师是这样耐心的、毫无保留的指导我们去达成简单的教数学。这真的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值得我们放在案边反复学*的好书,读了此书,一定会有收获。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5

  一直以为数学课堂是理性的,缺少那份感性;数学课堂是淡味的,少了几份诗意;数学课堂只是枯燥的做题,没有那份情趣。当我读完《可以这样教数学》时,不禁想:原来我们的数学课堂也能欢声笑语,也能如此灵动,如水一般的自然清柔,又如山一样的伟岸巍峨,是那么得好玩,又是那么得智慧……

  让数学在动手中好玩。吴正宪老师的让孩子们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适合孩子们的品味,让孩子爱学数学、乐学数学、能学数学,她的“搭配的课堂教学实录”让自己耳目一新,让孩子清晰地领悟到,如何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教师深刻地感受到在课堂中如何渗透数学符号化思想。

  整节课,孩子在动手连一连中,体会搭配,用各种不同的记录方法显示搭配,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好玩,数学的好吃,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水到渠成,这不由想起自己教这一内容时,不就是简单地让孩子动手画一画,发现规律,总结搭配方法,最后归纳出几种情况,是那样的枯燥啊!

  让数学在错误中好玩。华应龙老师的“解决连乘问题”的融错教育,让我体会到了如他所说的:师者若水。由铺垫问题到顺水推舟找准条件,自解自述例题思路到创设情境传播美好大爱种子,最后回马一枪,点破问题解决的关键,让孩子们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学*的情趣,在错误中不断地成长,直至真正地感悟到连乘问题的关键之处。

  然而我们的课堂呢?这节课我们曾经集体备课过,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会任意地相乘,虽然结果正确,但孩子不一定会理解每步算式的含义,我们*惯性地读题,分析题意,解决问题,显得有点呆板,久而久之,学数学的兴趣将越来越淡。华老师的几个环节不仅让孩子理解,更是让孩子在一个个情境中有趣地学*,即使孩子犯了不该犯的错,老师依然让错误成为资源,让错误成为孩子不知不觉的学*,顿时让错误美丽起来。

  让数学在想象中好玩。孩子是鲜活的,给数学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是一个美丽而又有魅力的世界,丰富的想象力会使孩子对一切新鲜的东西抱有极大的兴趣。

  周智雄老师的“让数学不再冰冷”,他尝试将数学知识融于故事中,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同样是做题,可练*的形式不一样,孩子都成了神话世界里的英雄,新鲜又刺激,让班级也掀起了故事热,如此的数学孩子又怎能不爱呢?

  “因数教学实录”,周老师通过《“100”不敌“60”》这个故事让孩子明白,60同100相比,虽小但完全不必自卑,60也有自己的优势,(60拥有的因数较多),从而联想到生活,扬长避短,才能成功。

  可以这样教数学,一个个教学智慧,在自己的头脑中回荡,在心中回味,是那么得好玩,又是那很么得魅力,让我看到了数学课堂别样的风采!数学课堂,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孩子?数学,我们该给孩子们留下什么?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数学课堂?书读完了,而我在细细地回想着、回味着、思索着……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1)

——《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 (菁华3篇)

《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1

  读了李烈老师的《我教小学数学》,对于小学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又了些想法。

  李烈老师在文中指出,我们要把可用时间变为有效时间。要想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果,关键就是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减少时间浪费,使课堂更加的高效、有序。何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使用恰当的教学措施,利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速度,学*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要少;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要显著;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要深刻。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如何使课堂高效运作具有一定的难度,经过教学实践,我有这样的几点感触:

  1、课堂必须要让孩子感到有趣。

  2、孩子在课堂上都能自主积极的探索。

  3、让数学变得有趣起来。

  4、让孩子在课堂上感到学*的快乐。

  当然,这四点是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坚持,去培养,并不是简单的一天就能形成,需要我们能踏踏实实上好每节课,让每节课都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是否做到这几点就是有效了?也不仅仅是,我们每节课必须还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知识体系,让学生都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要干什么。另外,还要注意课堂环节的优化设计,要充分考虑好每个环节,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你如何来解决?而这些都是我们在课下要精心准备好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学*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二要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实施对应的教学措施,同时还要能够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三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都能够深入的进行思考和小组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四要在学生的行为*惯养成下功夫,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能力以及学*自信心,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五要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即能产生一个注重高水*的预设,又要注重在动态环境下的有效生成,使我们最终达到知识学*高效进行,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具体实施起来就是:

  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探索的场。

  所谓的创设情景,就是将课本上枯燥的知识搬到生活实际中来,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应所用,这样知识不在单调枯燥,而是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也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实际操作,能够激发孩子自己探索的场。

  二是设置问题,激发主动学*

  通过问题的设置,实际上这是在激发孩子去主动探求,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设置,就是需要我们的教师能够渗透到教材中,巧妙设计每个知识点的问题,孩子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自然课堂的效率也提高了。

  三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对孩子的鼓励,激发,通过只是的从简到难,一点一滴培养孩子学*的自信心,充分吸引孩子自发的投入到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变得好学、乐学、愿学。

  四是要形成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但要注意明确组内人员的分工,这样,才能调动每一个孩子的学*积极性,同时通过共同参与和积极合作,也培养了孩子之间的协作能力。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引导孩子共同完成,教学是否真正有效起来,是需要坚持和不懈的努力来不断完善的。

《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2

  老师如何把“好奇心”巧妙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寒假我拜读了李烈的《我教小学数学》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它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体现以爱育爱的儿童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会教会的教学观、及发展性的评价观。通过"案例呈现”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引导读者深入地思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读者心中的谜团渐渐释然。读了这本书后,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热爱数学。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学*氛围,首先要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爱迪生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之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变成孩子们学*和探索的内动力。

  2、让学生学会学*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学会学*?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

  (1)采取活动的形式。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

  (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3)采取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持续发展。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教师的评价用语应该有针对性、导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题方法新颖,我就批上:"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学*进步了,我写道:看到你的进步,我非常高兴,这说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有所收获。”对个别同学我写上:“最*怎么了,为什么错题比较多?应该找—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师。”这样,我把作业作为媒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通过评价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得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体验,以利于增强自信心。

  3、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我教小学数学》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我教小学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转变和进步,这种向上的感觉真好。

《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3

  《我教小学数学》是李烈老师二十多年来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的结晶。书中全面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和理性思考,提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深刻体现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书中那一个个源于教学实践的真实而令人折服的故事,那一行行铺满了*凡而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新足迹,更让我深深地佩服李烈老师的敬业精神,佩服她细致的教学艺术,更佩服她睿智的头脑与眼光。特别是书中讲述的“以爱育爱”和“以会教会”的教育教学观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贯穿“以爱育爱”的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等、良好的.氛围,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过程,朋友般地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过多的重视了知识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学*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在课堂上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正是缺少了这点,所以我的教学尽管很努力但总觉得缺少了什么,看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教师的教学应该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作为主线,伴随着教学的始终。所以,“以人为本”“以爱育爱”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真挚、神圣的爱,而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赏识、接纳和宽容上。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学论教,因材施教。真是因为具有这样的儿童观,使得李烈老师的教学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积极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学生成长的宽松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等,从而真正使数学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生命体验过程。读了这本书,我才更加明白:爱不是空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行动,爱中融汇着教师的责任和技巧。向李烈老师学*,让自己的学生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爱滋润每一个孩子。

  “以会教会”是李烈老师从“以爱育爱”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出发,立足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反思自身的教育、教育教学活动而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教学观。以会教会的核心是教师的会,这就是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自觉提高自己的水*,只有发自内心地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会。

  而我认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以及知识水*和教育素养等,都会对每一个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点点滴滴也都会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我们的工作便显得非同小可,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马虎。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同样,学生怎样也可略知学生的老师如何。正因为学生的会就像一面明镜,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全部或者某个方面,为此,我们都必须先达到“会”。而这个“会”不仅仅是指文化知识和各种学*能力,还包括着生活、做人做事等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打好做人的基础,使他们成为真正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在这本书中,李烈老师从数学课堂教学的细微处入手,揭示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学*、实践、研究、反思、总结,以自身的“会”引导学生“会”,提出了许多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活动特点、以及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她深厚的课堂教学功底和扎实细致的实践作风。

  书中的这些教育观、教学观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实在的事例来体现的,有血有肉,亲切自然。我想:这就是具体,这就是细节,细微处才能看出老师对教育、对学生的情有多深。从中可以看出李烈老师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将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正如李烈老师所说:“这是严格要求也是爱”。是啊,爱学生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因此,我将进一步把自己对教育事业、对孩子的爱,化做具体的行动,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如何深钻教材、如何以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活动的思考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抓好细节,落实要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上不断学*实践,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2)

——《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 (菁华3篇)

《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1

  读了李烈老师的《我教小学数学》,对于小学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又了些想法。

  李烈老师在文中指出,我们要把可用时间变为有效时间。要想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果,关键就是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减少时间浪费,使课堂更加的高效、有序。何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使用恰当的教学措施,利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速度,学*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要少;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要显著;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要深刻。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如何使课堂高效运作具有一定的难度,经过教学实践,我有这样的几点感触:

  1、课堂必须要让孩子感到有趣。

  2、孩子在课堂上都能自主积极的探索。

  3、让数学变得有趣起来。

  4、让孩子在课堂上感到学*的快乐。

  当然,这四点是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坚持,去培养,并不是简单的一天就能形成,需要我们能踏踏实实上好每节课,让每节课都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是否做到这几点就是有效了?也不仅仅是,我们每节课必须还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知识体系,让学生都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要干什么。另外,还要注意课堂环节的优化设计,要充分考虑好每个环节,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你如何来解决?而这些都是我们在课下要精心准备好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学*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二要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实施对应的教学措施,同时还要能够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三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都能够深入的进行思考和小组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四要在学生的行为*惯养成下功夫,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能力以及学*自信心,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五要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即能产生一个注重高水*的预设,又要注重在动态环境下的有效生成,使我们最终达到知识学*高效进行,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具体实施起来就是:

  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探索的场。

  所谓的创设情景,就是将课本上枯燥的知识搬到生活实际中来,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应所用,这样知识不在单调枯燥,而是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也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实际操作,能够激发孩子自己探索的场。

  二是设置问题,激发主动学*

  通过问题的设置,实际上这是在激发孩子去主动探求,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设置,就是需要我们的教师能够渗透到教材中,巧妙设计每个知识点的问题,孩子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自然课堂的效率也提高了。

  三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对孩子的鼓励,激发,通过只是的从简到难,一点一滴培养孩子学*的自信心,充分吸引孩子自发的投入到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变得好学、乐学、愿学。

  四是要形成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但要注意明确组内人员的分工,这样,才能调动每一个孩子的学*积极性,同时通过共同参与和积极合作,也培养了孩子之间的协作能力。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引导孩子共同完成,教学是否真正有效起来,是需要坚持和不懈的努力来不断完善的。

《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2

  读了李烈老师的《我教小学数学》,对于小学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又了些想法。

  李烈老师在文中指出,我们要把可用时间变为有效时间。要想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果,关键就是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减少时间浪费,使课堂更加的高效、有序。何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使用恰当的教学措施,利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速度,学*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要少;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要显著;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要深刻。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如何使课堂高效运作具有一定的难度,经过教学实践,我有这样的几点感触:

  1、课堂必须要让孩子感到有趣。

  2、孩子在课堂上都能自主积极的探索。

  3、让数学变得有趣起来。

  4、让孩子在课堂上感到学*的快乐。

  当然,这四点是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坚持,去培养,并不是简单的一天就能形成,需要我们能踏踏实实上好每节课,让每节课都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是否做到这几点就是有效了?也不仅仅是,我们每节课必须还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知识体系,让学生都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要干什么。另外,还要注意课堂环节的优化设计,要充分考虑好每个环节,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你如何来解决?而这些都是我们在课下要精心准备好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学*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二要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实施对应的教学措施,同时还要能够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三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都能够深入的进行思考和小组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四要在学生的行为*惯养成下功夫,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能力以及学*自信心,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五要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即能产生一个注重高水*的预设,又要注重在动态环境下的有效生成,使我们最终达到知识学*高效进行,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具体实施起来就是:

  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探索的场。

  所谓的创设情景,就是将课本上枯燥的知识搬到生活实际中来,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应所用,这样知识不在单调枯燥,而是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也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实际操作,能够激发孩子自己探索的场。

  二是设置问题,激发主动学*

  通过问题的设置,实际上这是在激发孩子去主动探求,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设置,就是需要我们的教师能够渗透到教材中,巧妙设计每个知识点的问题,孩子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自然课堂的效率也提高了。

  三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对孩子的鼓励,激发,通过只是的从简到难,一点一滴培养孩子学*的自信心,充分吸引孩子自发的投入到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变得好学、乐学、愿学。

  四是要形成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但要注意明确组内人员的分工,这样,才能调动每一个孩子的学*积极性,同时通过共同参与和积极合作,也培养了孩子之间的协作能力。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引导孩子共同完成,教学是否真正有效起来,是需要坚持和不懈的努力来不断完善的。

《我教小学数学》读后感3

  《我教小学数学》是李烈老师二十多年来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的结晶。书中全面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和理性思考,提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深刻体现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书中那一个个源于教学实践的真实而令人折服的故事,那一行行铺满了*凡而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新足迹,更让我深深地佩服李烈老师的敬业精神,佩服她细致的教学艺术,更佩服她睿智的头脑与眼光。特别是书中讲述的“以爱育爱”和“以会教会”的教育教学观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贯穿“以爱育爱”的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等、良好的.氛围,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过程,朋友般地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过多的重视了知识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学*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在课堂上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正是缺少了这点,所以我的教学尽管很努力但总觉得缺少了什么,看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教师的教学应该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作为主线,伴随着教学的始终。所以,“以人为本”“以爱育爱”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真挚、神圣的爱,而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赏识、接纳和宽容上。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学论教,因材施教。真是因为具有这样的儿童观,使得李烈老师的教学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积极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学生成长的宽松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等,从而真正使数学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生命体验过程。读了这本书,我才更加明白:爱不是空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行动,爱中融汇着教师的责任和技巧。向李烈老师学*,让自己的学生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爱滋润每一个孩子。

  “以会教会”是李烈老师从“以爱育爱”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出发,立足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反思自身的教育、教育教学活动而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教学观。以会教会的核心是教师的会,这就是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自觉提高自己的水*,只有发自内心地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会。

  而我认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以及知识水*和教育素养等,都会对每一个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点点滴滴也都会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我们的工作便显得非同小可,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马虎。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同样,学生怎样也可略知学生的老师如何。正因为学生的会就像一面明镜,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全部或者某个方面,为此,我们都必须先达到“会”。而这个“会”不仅仅是指文化知识和各种学*能力,还包括着生活、做人做事等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打好做人的基础,使他们成为真正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在这本书中,李烈老师从数学课堂教学的细微处入手,揭示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学*、实践、研究、反思、总结,以自身的“会”引导学生“会”,提出了许多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活动特点、以及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她深厚的课堂教学功底和扎实细致的实践作风。

  书中的这些教育观、教学观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实在的事例来体现的,有血有肉,亲切自然。我想:这就是具体,这就是细节,细微处才能看出老师对教育、对学生的情有多深。从中可以看出李烈老师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将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正如李烈老师所说:“这是严格要求也是爱”。是啊,爱学生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因此,我将进一步把自己对教育事业、对孩子的爱,化做具体的行动,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如何深钻教材、如何以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活动的思考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抓好细节,落实要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上不断学*实践,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3)

——数学书籍读后感 (菁华5篇)

数学书籍读后感1

  放寒假的前一天,丁老师把我叫到了她的办公室里,本来以为是因为数学考试太粗心要批评我了呢!结果老师借给我一本书《数学原来超有趣》。

  这本书介绍了许多连爸爸妈妈都不知道的数学趣事。比如,大家众所周知的GOOGLE网站,传说是由GOOGOL误拼成的。GOOGOL是在1后面接上100个0的大数,本来这家公司想表达的是,可以用这个网站搜索到无数多的资料,结果由于公司负责人在开一张十万美元的支票时,错把GOOGOL拼学成了GOOGLE,才有了现在这个网站名。当然,到底是不是真的还无法求证。这本书上还写了千载一遇的概率。"载"代表了10的44次方,千载当然是载的1000倍,那么千载一遇就是10的47次方分之一了。这个数字是不是小的无法想象呢!还有神秘的费波纳契数列,它举了这样的例子:有一位农夫把一对刚出生的小兔子带回家,第一第二个月是兔子的成长期,到了第三个月它们生下了1对小兔子,这时农夫有了2对兔子。就是说,小兔子长到3个月就有了繁殖能力,以后每一个月都可以生出1对小兔子。我相信同学们都想到了,以这样的规律,开始是1对兔子,一个月后还是1对兔子,两个月后变成2对,三个月后变成3对,四个月后变成5对,五个月后变成8对…照这种情况,假设所以的兔子一直活着,我们得出以下规律:1+1=2;1+2=3;2+3=5;3+5=8…如此不断延伸下去,前两个数字的和正好会是下一个数字,这就是费波纳契数列。我们的大自然里也处处藏着这个数列。比如大多数花的花瓣都是3、5、8、13瓣。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还有许多趣事我就不多介绍了。总之这本书给我的寒假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数学原来不枯燥,我更喜欢这门学科了。

数学书籍读后感2

  你知道三角形的作用吗?你知道混合运算是怎样算的吗?那就跟我一起“玩转数学”吧!

  它是一本根据故事来传授知识的书,让我们对枯燥的的数学有了新的认识。它把数学问题融入到故事中,不是简单、直观的数学算式,而是在故事中思考数学问题。例如猴妈妈买桃分桃的故事。它是一个童话故事,讲述了小猴可爱的一面,同时也提出了数学难题。让我在不知不觉中用数学知识帮小猴解决了问题。还有很多呢,比如怎样列除法算式、用谐音记数字和十进制的由来。希望你也来读这本好书。

数学书籍读后感3

  当我们学*过数学史后,自然会有这样的感觉:数学的发展并不合逻辑,或者说,数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我们今日所学的数学教科书很不一致。我们今日中学所学的数学内容基本上属于17世纪微积分学以前的初等数学知识,而大学数学系学*的大部分内容则是17、18世纪的高等数学。这些数学教材业已经过千锤百炼,是在科学性与教育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经过反复编写的,是将历史上的数学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学*要求加以取舍编纂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必然舍弃了许多数学概念和方法形成的实际背景、知识背景、演化历程以及导致其演化的各种因素,因此仅凭数学教材的学*,难以获得数学的原貌和全景,同时忽视了那些被历史淘汰掉的但对现实科学或许有用的数学材料与方法,而弥补这方面不足的最好途径就是通过数学史的学*。

  在一般人看来,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因而很多人视其为畏途,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由于我们的数学教科书教授的往往是一些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数学内容,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内容而让数学活起来,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和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化。科学史是一门文理交叉学科,从今天的教育现状来看,文科与理科的鸿沟导致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度渗透的现代化社会,正是由于科学史的学科交叉性才可显示其在沟通文理科方面的作用。通过数学史学*,可以使数学系的学生在接受数学专业训练的同时,获得人文科学方面的修养,文科或其它专业的学生通过数学史的学*可以了解数学概貌,获得数理方面的修养。而历史上数学家的业绩与品德也会在青少年的人格培养上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14世纪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出现过许多杰出数学家,取得了很多辉煌成就,其源远流长的以计算为中心、具有程序性和机械性的算法化数学模式与古希腊的以几何定理的演绎推理为特征的公理化数学模式相辉映,交替影响世界数学的发展。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16世纪以后*变为数学入超国,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历程才渐渐汇入现代数学的潮流。由于教育上的失误,致使接受现代数学文明熏陶的我们,往往数典忘祖,对祖国的传统科学一无所知。数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了解**代数学落后的原因,*现代数学研究的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数学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民族科学。

数学书籍读后感4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全书共有六个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记录了华老师的教学中的点滴,也有他听课的感受,让人读后能有思,有悟。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生动,感人,又蕴涵智慧,读后回味无穷。

  华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文章中经常引古论今,从我国古代的名家到国外的学者;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结合课堂中发生的事,在全方位的反思中恰当地引用,而且他还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如农民种地、打篮球等事情联系到教师的教学,联系到数学。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喜读善思。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真的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现实中,我们自己总是抱怨没时间读书,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了。却不知道,我们*时的思考基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没有理论作指导,纵然想破脑袋,得出的也必然是肤浅的东西。

  华老师的心思却极为细腻,所作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从老师的教具掉地上,孩子捡起来交给老师,老师没有道谢。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等等。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都会经常出现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对我太有启发了。是的,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进步来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

  华老师在课堂上的成功,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后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后的再实践。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正是他这种课前、课中和课后不断思索的精神,才成就了现在这个在课堂中游刃有余,让无数教师佩服,让无数学生喜欢的华老师。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以生动地形式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

数学书籍读后感5

  你知道三角形的作用吗?你知道混合运算是怎样算的吗?那就跟我一起“玩转数学”吧!

  它是一本根据故事来传授知识的书,让我们对枯燥的的数学有了新的认识。它把数学问题融入到故事中,不是简单、直观的数学算式,而是在故事中思考数学问题。例如猴妈妈买桃分桃的故事。它是一个童话故事,讲述了小猴可爱的一面,同时也提出了数学难题。让我在不知不觉中用数学知识帮小猴解决了问题。还有很多呢,比如怎样列除法算式、用谐音记数字和十进制的由来。希望你也来读这本好书。

  我已经是第二次看马小跳玩数学了。杨红樱老师写的马小跳玩数学书很受我们小学生的喜爱。书中含有80个趣味数学故事,如“厉害的侦探”,最让我着迷的是“奇妙的舞蹈队形”里头讲了芭蕾舞队要排练一个节目。一共分两队,它们分别是12人和11人,各要求排成6行,每行4人。夏林果不知该怎么排,结果是马小跳和路曼曼帮她解决,也让我明白了怎样排。

  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让我懂了很多以前不懂的解题诀窍。如100米围墙每隔5米栽1棵树,我们经常不想就把它得20棵,但两端却把它给忘了,所以栽的棵数要比段多1棵,就是21棵。

  这本书让我们玩中学,学中玩,不再无聊。这本书还让我们懂得了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4)

——《教海漫记》读后感 (菁华5篇)

《教海漫记》读后感1

  很早就听说于永正老师的大名,本学期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细细地品味着一杯浓浓的香茶,《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几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其中蕴涵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我很欣赏于老师的不少做法,这些做法让我体会到,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

  “老师,请翘起你的大拇指。”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后面批了这样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三天,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现在也没有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这位老师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天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风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于老师在作文课上从不吝惜自己的鼓励,当学生读自己的作文时,教师边听边评,既评价了学生的文章,又通过评价指导了学生如何能把文章写好,如当一个学生读到,我对他笑了笑,她也冲我笑了笑,好象在说:“应该的”时,于老师插话说:“这就叫具体,细腻。”这句话既是对学生的肯定,又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告诉学生什么叫具体、细腻。如何做到这一点,当孩子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写出文章时,于老师给他得了130分的高分,试想这个孩子是怎样的欣喜,其他学生会怎样挖空心思去做到这份“与众不同”呢?于老师的做法不比我们天天苦口婆心的讲“要把内容写具体,写新颖”高明得多吗?而且加之老师鼓励的评价,哪个孩子能不欢欣雀跃,哪个孩子能不对作文充满兴趣呢?

  “没有优点,制造优点”,这才能更加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内容可写,知道如何去写,再加上老师的鼓励,当然会想写,要写,爱写了,所以,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也应该在写作教学上,为孩子制造优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为学生的点滴进步翘起你的大拇指。

  让“我”的学生有个金色的童年。

  在《教海漫记》中,让我最为感动的是贯穿本书68篇文章中的一个爱字,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于老师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他能敏锐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当老师难,当小学老师更难,难就难在一个“小”上,因为孩子们小,很稚嫩,需要细心呵护,因为“小”容易受熏陶感染,因此要尽可能地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于老师50多岁了,依然童心未泯。在课堂上,有时“装猫扮狗”,逗孩子在乐中学,在课外引孩子玩,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感受人生,在感受别人爱的过程中,学会爱别人。

  “让我的学生有个金色的童年”回忆起来一辈子难忘。这是我读了于永正《教海漫记》后,始终在脑海中回旋的一句话,使我不断地思考,怎样让我的学生也拥有金色的童年。

  同这位特级教师相比,我自身的文化底蕴及教学机智还相差甚远,但我会努力的,因为我还年轻!

《教海漫记》读后感2

  感谢工会活动让我有机会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想随便翻翻而已,哪知开卷一读,竟爱不释手,如获至宝。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老师写上四五句,他非把作文揣烂了不可。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今天也没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

  在本书中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张斌的小朋友,作文成绩不好,有一次,张斌终于写出了一篇较通顺的文章,于老师想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可他考虑到二年级的小朋友思维靠的是形象,于是就把话变成了一幅画,他在作文本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了一个“棒”字,没想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张斌来了劲,从此,他的作文都写得很认真。是啊!在于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确实能给孩子以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感到高兴,也应为他的努力而翘起大拇指。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有时候他们甚至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去年教的是托班,他们刚刚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什么也不会,不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于是我就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教他们。在教的过程中,我发现表扬对于教育这些托班的孩子来说真是一件法宝。比如说,在教孩子们学*叠衣服的过程中,由于托班孩子的自制能力差,难免会有些小朋友会开小差或做小动作什么的,这个时候我只要说:表扬某某小朋友,她的大眼睛就认真地看着我,因为她知道要学新本领了。那么刚刚做小动作的孩子会立刻坐得端端正正,好像在等待我的表扬,那我就顺势表扬他一下,这一节课他就能认真地听讲了,还能动脑筋,一起动手尝试。这样的表扬,其实是很容易就能给孩子的,所以我想我们做老师的一定不要吝啬这样的表扬,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能扬起孩子上进的风帆,是很值得的。我在教学中,除了不吝啬这样的口头表扬,也会像于老师那样,小朋友们都以能拿到“你真棒”为荣,我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小心地把自己奖到的“你真棒”收集起来,把它们当宝似的。

  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这样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读来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后感3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不可学*”的感觉。

  读《教海漫谈》感受之一:

  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教师,而是老师配合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如果在篮球课上,学生能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那还要教师干什么?要老师配合学生,就像练教教初学打篮球的人打篮球一样,递球不能用力太猛,他一旦接到了球,就必须掩护他,让他投篮;他投篮的那一刹那,教练就要设想到他可能投不中,赶快跑到篮下准备抢篮板球,好再传给他.只有这样才能让初学者练好,倘若要初学者配合教练,那他无论如何也是跟不上教练的节奏的,久而久之,初学者也会丧失学*打篮球的兴趣

  感受之二:“开窗户”的启示

  如果你带领一帮人对一个人说:“喂,赶快扒掉你的房子!”那人势必不肯,当他乞求你不要扒掉时,你说:“好吧,不扒也可以,但必须在墙上开一扇窗户。”他准会满口答应。其实这种心理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开窗户”其实就是“退一步”的意思。而如果把这种心理特点用到教学活动中来,它的意义是非常积极的,也是极为有效的。

  感受之三:蹲下来看学生

  我们应该蹲下来看孩子,不要总以大人的眼光、大人的要求去要求我们的学生,不要无情地去要求小孩子做大人应该做的事。孩子就是孩子。如于永正老师所理解的那样:蹲下来看孩子就是要求我们在要求学生做什么的时候,在处理我们的学生所发生的错误的时候,在理解学生们的所做所言所想所感之时,在和我们的学生进行促膝谈心、交流沟通之时,想一想孩提时代的自己,想过些什么,做过些什么,让孩提时代的自己与自己现在的学生在一起。那么你就会在面对他们的时候,会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效果较好的处理方式和方法来真诚地对待学生,因为他们就是昨天的自己,我当时犯同样的错误的时候,我当时有这样的言行的时候,我希望老师怎样进行处理的,那么,我今天就会怎样处理我的学生,因为我相信:他们会和年少的我有一样的想法的。

  感受之四:老师,请翘起你的大拇指

  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的最好的诠释。仅管他们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明白他在老师心中是有一定位置的,让他了解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让他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我想以上两个事例都形象地说明了: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良好的、*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励的挑战。

  感受之五:忍耐与宽容

  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已经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永远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仔细思量,只要你对这个话题还感兴趣就行。

  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凡的地方。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凡的,可怎么在*凡中创造不*凡呢?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境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成长的快些”,我真希望能抽出时间多读些类似《教海漫记》的优秀教育书籍,指导实践。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教海漫记》读后感4

  本学期阅读于老师的《教海漫记》,《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信仰,没有人有仅力将自己认为最正确的观念强加给别人,每一个人都应当容忍或者宽容地对待和自己不相同的观点或者行为。

  作为一名教师“宽容”这个词势必变得重要。教学工作中并不存在着像早期欧洲那样的阶级斗争,而更多的是我们应该把宽容看做是无限的爱。

  一个宽容的老师必须要有一颗慈母之心。母爱能产生一个奇迹,师爱能产生一片奇迹。拥有了爱心就会有责任心、进取心、创造性。只有爱的教育,才是人性化的教育。因为教育中充满了爱,才没有“差生”;因为心中有了爱,才有了还是自己班级里的学生好;因为倾注了爱,师生才如朋友。老师的关爱,使孩子们觉得世界是那么的美丽;老师的慈爱,使孩子们感到寒冬如此的温暖;老师的严爱,使学生能够遨游知识的海洋。

  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阳能抚慰心灵的湖水,生命的歌声能唤醒一粒粒沉睡的种子。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他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他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爱的阳光,会使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爱的教育更让一群群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

  一个宽容的老师要会欣赏学生。一个人活着,最本质的意义不是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吗?孩子所以是孩子,更因为他们的心是透明的。每个孩子都有好表现被承认被表扬的欲望。孩子的才能就象一个巨大的沉睡着的矿藏,我们做老师的,要用欣赏的眼光,善于发现并且放大孩子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及早苏醒过来。要为孩子们的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和长处而欣喜,孩子会在不断的鼓励声中快速地幸福地成长。孩子的天性好动调皮,犯的错误必然带有反复性,但我们要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犯人,也必定会有他的闪光点,何况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呢。有的老师遇见学生犯错,总是火气冲天,大发雷霆,训斥甚至体罚,“恨铁不成钢”,试想,一个心胸不开阔情商又不高的老师怎能教出富有爱心知识丰富能力较强的学生呢?千万不要用死的规矩来硬套鲜活的学生。”开心的工作,快乐的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面对可塑性还很强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份宽容呢?让我们多一份耐心,在下一个路口再等等孩子吧!

  宽容孩子,可以避免好多悲剧;鼓励孩子,信心百倍;欣赏孩子,事半功倍;表扬孩子,积极进取。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也能学会去欣赏别人,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也许世界上最美丽、最动人的花朵,就是绽放在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让我们学会欣赏学生,换来孩子们越来越多的灿烂笑容。

《教海漫记》读后感5

  这个学期我读了《教海漫记》这本书,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已经有很多感触,对于任何一位老师不管是新手还是老教师,这本书都可以成为大家学*的范本。这本书让我走*了于老师,轻轻聆听着他的谆谆教诲,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给我诸多体会。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和蹲下来看学生这两种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 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爱。

  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深情投入,使于老师在30多年的小学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听过于老师课的朋友都知道于老师唱得一口好戏,殊不知,于老师还画得一幅好画,写得一笔好字,拉得一手好琴呢,这是我从他的文章露一手中知道的。按于老师的才华,他完全有机会另谋高就,但是他宁愿把它的一生奉献给小学教育,无怨无悔,这令我敬佩不已。正是这种对教育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使他不断地学*,不断地思考,他常常在思考问题时忘记了一切,他在崇拜思考一章中说: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而在书中前言中的一句极为朴实的话语学*学*再学*更是他真实的写照。他对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对自己每学期投稿的数量……都作了明确的要求,从不间断。正因为于老师如此酷爱读书,如此发奋写作,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学底蕴,所以他的课才那么精彩,他的文章才这么受广大教师欢迎。我也曾要求自己*时多读多写,但往往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松懈了,这就是普通教师与大师的差距。

  现在我明白了,当一个老师,看起来是那么普通,实际上是多么的不容易,做好一个老师要有满怀的爱心、足够的耐心;自己要有真才实学、要求真务实, 对待学生,我要严格却务必公*;脱离了这些,我想将永远都是失败的语文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教育教学。以无私的爱心来赢得学生的喜爱、以认真地工作来实现个人的价值。

  这学期,我还会认真地慢慢地仔细品读这本书,希望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更多帮助,相信这本书会给我的教书育人生涯带来更多惊喜和收获。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5)

——《教海漫记》读后感优选【10】份

  《教海漫记》读后感 1

  认真地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细细地品着一杯浓浓的香茶,反复咀嚼,受益匪浅,有感而发:

  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教海漫记》这本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其他篇。作为一名入职二十年的老师,看了修养篇更是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老师,就得要做到教书育人,而且首先得育人,所以我最为关注的还是于老师写的教育篇。

  其中有一篇名为《忍耐・宽容》的文章让我记忆犹新,读了还想读。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个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就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永远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仔细思量,只要你对这个话题还感兴趣就行。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凡的地方。

  另外,我对教育篇中的《翘起大拇指》一文深有感触。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表扬鼓励了自己,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受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极少发生的事。

  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竖得太少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却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

  教育是一门艺术。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尽管学生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就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了解到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积极、良好、*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烈的挑战。

  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此次拜读《教海漫记》,我深深地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汲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后感 2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的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老师写上四五句,他非把作文揣烂了不可。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今天也没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

在本书中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张斌的小朋友,作文成绩不好,有一次,张斌终于写出了一篇较通顺的文章,于老师想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可他考虑到二年级的小朋友思维靠的是形象,于是就把话变成了一幅画,他在作文本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了一个“棒”字,没想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张斌来了劲,从此,他的作文都写得很认真。是啊!在于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确实能给孩子以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感到高兴,也应为他的努力而翘起大拇指。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有时候他们甚至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去年教的是一年级,他们刚刚踏进学校这个大门时,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甚至什么也不会,不知道上课的时候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于是我就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教他们。在教的过程中,我发现表扬对于教育这些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真是一件法宝。比如说,在上数学课的过程中,由于一年级孩子的自制能力差,难免会有些小朋友会开小差或做小动作什么的,这个时候我只要说:“表扬某某同学,能端正地坐着认真听课”,那么刚刚做小动作的同学立刻坐得端端正正,好像在等待我的表扬,那我就顺势表扬他一下,这一节课他就能认真地听讲了,还能动脑筋,举手发言呢。这样的'表扬,其实是很容易就能给学生的,所以我想我们做老师的一定不要吝啬这样的表扬,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能扬起学生学*的风帆,是很值得的。

我在教学中,除了不吝啬这样的口头表扬,也会像于老师那样,奖给学生有“你真棒”字样的小纸片,上课认真听讲的,,作业做的好的,发言积极的,都有的奖。小朋友们都以能拿到“你真棒”为荣,我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小心地把自己奖到的“你真棒”收集起来,把它们当宝似的。特别是后进生,都非常渴望得到。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学*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的信心,

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这样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读来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

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后感 3

  *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想随便翻翻而已,哪知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但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文中,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情,对生活的爱,对周围人的情。都深深的.打动着我。在这本书里,你找不到一句实实在在地说理的话语却又发现其实每篇文章里都包含着育人的大道理。它没有直接的说出应该怎样去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怎样去教学生,怎样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而是通过一则一则的事例去引导我们怎样做。

  从此书中我领悟到: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最重要还是要试着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只有去了解孩子你才能和孩子们有感情的交流;只有去理解孩子你才能和孩子们有心灵的沟通;只有去信任孩子们你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年轻一代的我们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用爱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用爱感化孩子。

  于老师的《教海漫记》真的是饱含着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异于雪中送炭。我曾经困惑的问题,于老师的书中都有提及;我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于老师的书中也有许多案例。总之,于老师的书就是一本经验之学,一本成功之作。而于老师正是我们教师队伍中一颗璀璨的明星,相信在于老师的指引下,我们都能克服任何困难,迅速地成长!

  《教海漫记》读后感 4

  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著作――《教海漫记》。读着读着,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反复阅读咀嚼,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一遍有一遍的成长。这本书渗透于老师的智慧、于老师的力量、于老师对学生的爱……

  这本书“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在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而在“掩卷沉思”之余,却又“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而于老师,就是一个真正的“爱的教育”的践行者。本书可以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使于老师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安贫乐道,无怨无悔。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正是因为这种爱,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读书有进步了于老师会摸摸孩子的后脑勺,课堂上于老师惟妙惟肖的表演常常赢得孩子们会心的微笑。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孩子。

  于老师告诉我们,在上课前,他会用眼光扫视一遍全班学生,对个别思想不集中,或者随便讲话的人,他会立即做出反应,但不会直接批评,往往是以表扬同桌来达到警告他的目的。于老师说这是“敲山震虎”。作为老师,就应该像于老师一样,做到目中有人,要公正,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包容他们。读到这里,回顾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刚刚踏上讲台的时候,也是激情澎湃,爱心满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为学生的作业、考试而焦头烂额、着急上火的时候,这种爱已荡然无存,学生完全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了。

  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内心如何呢?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教育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教海漫记》读后感 5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于字里行间。

  本书的68篇文章,可以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在于老师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微笑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也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也是微笑着来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的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学*的。

  当然,纸上谈兵是在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教海漫记》读后感 6

  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后我知道“爱”贯穿于永正老师的整个教育思想,是他教育生活的主旋律。于老师爱孩子不仅爱学*好的学生,也爱那些调皮的学生,他提倡要“偏爱差生”,在我一年多的工作中,我深有感触,好学生需要培养,而那些后进生,更需要细心呵护;孩子还小,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就给孩子的一生不良的负面。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就像于老师那样,当知道有个孩子偷吃了别人的黄瓜时,他只是俯下身子,悄悄对他说“偷的黄瓜好吃吗?”是的,有时候,学生犯了错误,大多数都会后悔,希望宽容,谅解。有些学生只要老师拉一拉,就能成好学生。稍一不慎,推一推,或不注意,就能毁了人,甚至酿成更为悲惨的结果。有人说,爱是能宽容别人的感情。宽容是美德。教师的宽容,是教育方法,更是教学生懂得怎样做人。

  于老师懂得宽容。他说,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所面对的学生是参差不齐的,在琐碎的每一天的教学中,学生们随时有把你推向愤怒的边缘,然而如何回来则是要靠。学会宽容便是一剂良药。 爱更是艺术。于老师娴熟地运用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懂得小纸条的魔力,或在作文本上画一只翘起大拇指的手……正是,我也会时不时在孩子们的日记本上竖上一只大拇指,或是写上几句赞扬与鼓励的话语,孩子们看了总是兴奋不已。我想,《教海漫记》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当**,正在成长中的人,少压制多,少批判多鼓励,少冷漠多关爱……让爱走进学生心中

  《教海漫记》读后感 7

  再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心情依然澎湃。*实的语言,详实的案例,对于我们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真的是太大了。尤其是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一文中,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日常教学中也可以让写作指导无处不在。

  于老师说他认准了一个理儿,就是朱作仁教授所说的:“现在语文教学存在着三少‘读书少,思考少,写的少’,尤其是写几乎没有。学语文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但这四者不是*起*坐的,以读写为主。因为学生进了学校就是学*规范的书面语言的,不读不写怎么能行?古人的‘熟读’,‘精思’,‘博览’,‘多做’的经验不能忘,要很好的继承。我想也正是因为于永正老师心中坚持这一理念,才会多角度,全方位挖掘课文中可以读写结合的点,巧妙而有艺术地进行写作指导。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使得学生“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得多了,连在一起,便会形成气候,形成语文能力。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初心和归宿。

  在本文中,于永正老师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游离于课文之外,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种新颖巧妙的设计是艺术性的体现;为课文续写结尾,升华主题是艺术性的体现;适时补写,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是艺术性的体现;造段训练利用学生模仿的天性进行写作能力迁移是艺术性的体现;巧用文本,化单向为双向的话别训练也是艺术性的体现。虽然于老师罗列的课例只有5个,但我们确实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别具匠心,他每节课都是这样做的。就像中央教科所著名小语教学专家张田若先生在看了于永正老师《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所设计的“分别以大娘,和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这个写作训练的实录后所做的评析中所说的那样:“我早就说过,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但挤进去了,而且挤得很巧。语文教学一定要解决写的少的问题,让写占有一*之地。”

  文中的5个案例让我觉得堪称叫绝的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设计中,对于依托“饱经风霜”这个词所进行的外貌描写训练。于老师在学生读的很熟,对课文中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呢?请学生写下来。学生的作品对车夫的外貌描写可以说是细腻而又富有情感。听课的老师有的说:“这个写的训练设计得很巧,它一举两得,第一,检查了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第二,练*了写人物外貌。”还有的老师说:“这个写的训练化抽象为形象化的过程,既是想象的过程,又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说:“从教育心理学这个角度讲,它有新颖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而给我最大的冲击则是:如此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就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一次人物外貌描写的训练。我们每天和学生一起亲历的每一篇课文不都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词语组成的吗?套用罗丹的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就是:写作指导训练点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是缺少写作指导训练点,而是缺少发现。

  对照于永正老师的文章,反思自己的教学,不仅为之前教学中错失了一个个契机而懊悔。也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强写作指导的训练意识,能够敏感的发现并捕捉到这些训练点,用心去设计来全力弥补了。不得不说,学***在路上,提升,始终在课堂。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篇篇经典,常读常新,今天再一次隆重推荐给您。愿我们一起捧起他,阅读,反思,实践,为自己的华丽转身不断积淀;为学生的素养提升努力实践!

  《教海漫记》读后感 8

  认真地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细细地品着一杯浓浓的香茶,反复咀嚼,受益匪浅,有感而发:

  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教海漫记》这本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其他篇。作为一名入职二十年的老师,看了修养篇更是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老师,就得要做到教书育人,而且首先得育人,所以我最为关注的还是于老师写的教育篇。

  其中有一篇名为《忍耐·宽容》的文章让我记忆犹新,读了还想读。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个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就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永远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仔细思量,只要你对这个话题还感兴趣就行。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凡的地方。

  另外,我对教育篇中的《翘起大拇指》一文深有感触。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表扬鼓励了自己,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受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极少发生的事。

  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竖得太少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却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

  教育是一门艺术。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尽管学生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就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了解到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积极、良好、*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烈的挑战。

  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此次拜读《教海漫记》,我深深地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汲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后感 9

  “谁也说不准哪块云彩会下雨”。于永正老师不论到哪儿去,带的第一件东西就是书。看书之余,*京胡,唱京戏,练书法,弹月琴,研丹青,弄诗文……学什么,都很投入,用心去悟,尽力朝着悟出的感觉靠拢。(扪心自问,我们做得到吗?我们想过这样去做吗?)

  艺多不压身,即使用不上也无妨。其实,岂有用不上之理?

  学会和家长相处。“告状”等于宣布老师无能。解决问题最好办法是老师到学生家里走走。和家长相处,也要处“心”。多份了解,多份感情交流,多份体谅和关心,就多份教育的希望和成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说:“如果我所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缘故。”少“虚”缺“诚”,是学*的大敌,做人的大敌。“站”的意思,第一是“学”,第二是发展、创新。

  以人为镜。这是唐太宗说的。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周围的同事是距离自己最*的镜子,用他们来对照自己,看得更真切。“镜子”是动力,是鞭策,也是警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学生有亲有疏,是当老师的大忌。于永正老师说:“热爱所谓的差生吧!我想,大家都会有这种感觉,毕业之后见了老师老远就打招呼的,多数是他们;老师有困难伸出援助之手的,多数是他们;逢年过节进老师家门槛最多的,还是他们。”

  童心未泯。巴金爱繁星。于永正老师爱学生。发现美的眼睛至少具备两点:一是要具有孩子的好奇心,二要有思考的*惯和能力。才华的高低,取决于思索的能力。

  为了岳母和妻子。我把激动和兴奋藏在心里,然后转化为追求事业的动力。

  初读社会。“社会”这本书的第一页,是一首诗,和谐、隽永、美丽、流畅。社会这本书得冷静地读,坦诚地读,超然地读,把自己摆进去读,有时还得和朋友一起读。

  “没脑子”。生活中的于永正老师经常忘事,为此,张庆老师为撰了一副联儿。上联:这也忘那也忘惟上课不忘,下联:此亦长彼亦长数语文最长。

  爬格子。爬格子磨练了我的注意力,磨练了我的意志。台灯下的这片小天地明亮而温馨。“不要懒惰,不要强调自己忙,一定要拿笔写东西,从一节课写起,从点滴小事写起。”

  老师,也是一本教科书。

  《教海漫记》读后感 10

  大家都说教师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但许多人并不能意识到教师肩上的责任和教师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读了《教海漫记》我感触颇深,才知道名师的背后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价,这也正印证了另一位优秀教师的话:名师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于老师是一个很崇拜思考的人,他思考如何走进孩子的生活,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学*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他的思考从未间断过,因此他一直在进步着,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于老师终于在思考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他人,从一个“无知”的新老师,成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这就是思考所取得的成绩。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但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年轻一代的我们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才。

  于老师的《教海漫记》真的是饱含着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异于雪中送炭。我曾经困惑的问题,于老师的书中都有提及;我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于老师的书中也有许多案例。总之,于老师的书就是一本经验之学,一本成功之作。而于老师正是我们教师队伍中一颗璀璨的明星,相信在于老师的指引下,我们都能克服任何困难,迅速地成长!


《简单教数学》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6)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汇总五篇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1

  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二本数学读物,一本集课堂实录、课后反思、理论指导于一体的数学读物。书中有12节数学课,而每节课例中都有“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四个环节。华老师的数学课,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都体现出华老师的教学理念,华老师能做到让学生学**呼吸一样自然,同时我能感受到华老师上课同样像呼吸一样自然,感受到华老师对数学、对生活的热爱,真让人羡慕。下面谈谈我读这本书的收获:

  一、课前慎思——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华老师教学的每一节课,课前都做了充分的研读和精心的思考准备。不光要研读教材,更要研读涉猎与本知识相关的更深层次的更广泛意义方面的书籍;还要研读学生,换位思考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课堂反应。华老师说:“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这是今后学*的重点,用这四个问题来指导课前的备课。现在想想也正是因为我在备课时的思考不够深入,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研读不到位,致使不知道从何下手,尤其是导入。

  二、关注一个中心——学生;两个基本点——出发点、终点。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了老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角色,老师时刻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华老师无论是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于每节课的实际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环节设计,考虑教法,考虑语言提示,更关键的是要考虑学生,心中始终装着学生才能上出一节成功的课。在课堂展示中,我们老师眼里要能看见学生,课堂不是展示老师自己而是给学生一个话题,引导学生自主学*,在课堂中注意语言和表情对孩子的作用。这些我总是驾驭不了,华老师的评价语言主要做到:一是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在教学中时刻不忘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评价语言为教学目标服务。二是对数学本质特征的把握。华老师的教学语言(评价语、引导语…)都是那样优美与适宜。

  这所谓的两个基本点,出发点、终点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一节课并不是要教会学生学会计算一道题,学会记住圆的特点等等,我们老师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学生的思维发展才是重中之重,学会方法,体验过程,激发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学*数学。其实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样才是圆满的。

  三、教学风格依然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看华老师的教学课堂,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结构清晰、语言简练,自然朴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不变,总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探究实践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并注重引导学生从个人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他教学中时时体现着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活动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可贵的是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渗透数学研究的态度和精神,在他的身上我都能感受到他数学这门课程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关注,都在为培养学生的素养而努力着。正是他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用独具的慧眼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之处。他伟岸的身躯里又一颗勃勃跳动着的童心,他的教育姿态最美丽?

  常常想:看华老师的这本书,如在听华老师的课,真的是在与智慧交谈,与优秀对话。华老师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意想不到地存着微妙的联系,关键是发现那份联系是件不容易的事”、“只有当你深爱着这片大地,真爱着生活、挚爱着数学,你才会多情善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才能看到更多的生活中的美丽,才能看到感动我们的数学”、“我上出了一些专家认可的课,有人说我‘勤奋’、‘刻苦’,其实我自己不认为是‘勤奋’、‘刻苦’,我是在享受幸福,享受自己的全情投入,享受数学对我的青睐有加,享受生活对我的‘无微不至’”!

  读书是我们拓宽视野最廉价、最普通的方式,让读书成为我们的*惯。在读书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今后,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能让学生快乐学*。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2

  严莉合上华应龙著的《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一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静。当初我就是怀着一颗极大的好奇心才看此书的,就是想知道,他的“这样”究竟是“怎样”?与我们*时的课堂教数学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看了这12个教学课例,认真析读了他的“课前慎思”、“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才真切地感到他的数学课的确与众不同。

  “课前慎思”。首先从课题的名字来说就让人耳目一新,“我会用计算器吗”、“游戏公*”、“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孙子定理”、“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等,就给学生的好奇心注下了坚定的砝码,想去探究与尝试。难怪有的教师听完课后问华老师问:“你上的是新课还是活动课?”因为华老师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心中的教学思维定势,创出了自己的一条教学新路。

  其次,即使是我们熟悉的课题“角的度量”、“圆的认识”、“长方体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也上得别有一番洞天,这无疑依赖于华老师潜心的课前慎思。有专家说“他把思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确如此,为什么其他教师“怎么没想到”这样教?因为我们的教师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而华老师却是认为“教首先是因为需要教”。当你所教的内容学生认为是一种需要的话,学生内心的主动探究的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自动自发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自然就吸引学生,效果也会是更佳的。华老师就是在每一节课之前都经过了认真地思考,“要设计一节课,就要去琢磨这节课,思考以往这节课存在什么问题”、“只有找准问题,才能做正确的事”、“备一节课一定得有自己想的过程”、“每次备课我都会深入挖掘教材,学*它、研究它,剃须、吃饭、走路时都对它念念不忘,有时可以为它废寝忘食,常常在睡觉时因想到一个好点子一跃而起”。华老师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下,才会有所得。试问:你我课前做到于此了吗?

  “以人为本”。“把握学科本质与研究学生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课题”。如果将美好的设计在课堂上巧妙地呈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时刻牢记“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华老师认为:“教师之所以能左右逢源地从容驾驭课堂,正式因为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我们的教学就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走进学生的最*发展区,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差异不在于知识储备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一定的学*方法,以及学生的数学学*观是什么”。基于这些,华老师在课堂上走进了学生的心里,拓宽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数学学*变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堂。

  “至真至爱”。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真谛是求真;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真谛是创新。华老师的12节教学课例总是给听课的教师和所教的学生以无穷的回味。以至于学生课后的第一感受是“40分钟怎么这么快?”“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玩的课,想不听都不行?”等等。因此专家说:“能够深深吸引学生,这就是好课的核心标准。”而作为我们却有“我怎么没想到?”的感慨。我虽然没有亲身听到华老师的课,但细细品读这12个教学实录,就如同走进了华老师的课堂一般,与学生一起感悟、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真爱着生活、挚爱着数学,你才会多情善感。

  有位专家评价道:“华应龙对数学操作活动别出心裁的设计与指导,对学生思维的有层次的开发,对探究体验数学的本质、方法和数学学*过程的把握,对数学史料的灵活驾驭,以及在教中巧妙渗透情感、价值观的做法,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是啊,我们每位热爱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认真地思考。而思考需要坚持,坚持必定有收获。正如华老师的体会是:要想从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里所说的第二境界突破到第三境界,需要的就是坚持思考、坚持创新。因为“创新思维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对每个问题进行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当你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界了。到了这样的境界,你也会说出“我是这样教的”,别人在听完你的课后,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怎么没想到”的。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3

  暑假期间,我读完了特级教师华应龙的一本专着--《我这样教数学》。华老师在教学中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探究实践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注重引导学生从个人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华老师教学结构清晰、语言简练,自然朴实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时时体现着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讨和活动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可贵的是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渗透数学研究的态度和精神,在他的身上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数学这门课程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关注,时刻在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努力着。

  从整本书的12节课中我看到了华老师取得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勤奋。用华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知识一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更深夜半,烛泪将*,常常是和衣而睡。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完全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中。"

  华老师每一节课的设计,从情境的引入、教具的选择,到新知的传授方法、渗透怎样的数学思想,都有谨慎的思考,倾注了无限的精力……

  或许我们无法做到华老师的那种境界,但我们可以变得更勤奋些。像华老师那样如同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如同农民那样不误农时,如同农民那样调整,因地因物制宜,如同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他更是一位"智者"。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他让我们顿悟:"道,非常道,明,非常明!"同样的《那一声"谢谢"里》,他总能分辨得出,是否是《学生投师所好》!当《遭遇"节外生枝"》时,作者的从容和淡定,练达和智慧,并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教学有路曲为径》,原来《老师们都没有注意到》,《一节课,一碗米》,《篮球,我的导师》,又让我们感受一种人生的况味,真是定能生慧。他的智慧来自理论的引领,书本的启迪,实践的历练,写作的顿悟,反思的升华。

  我最喜欢他《审题》一课的设计,新颖,数学思维含量极高。最后华老师总结这节课,他要告诉大家的是:要认真审题,还变成通俗易懂的儿歌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审题不误答题工,匆匆动笔答题空;量量关系要读懂,读完三遍再起动。另外,我还可以明显感受到:华老师在课上尊重所有的同学,包容其中所有的事。尊重孩子们的劳动,鼓励坚持己见的,表扬及时改正的,重要的是他很有耐心,等得起,让孩子的思考有暴露和转变的过程。另外教学内容的安排很有层次:基本题,节奏快,用时短,而难度大的,就节奏慢一些,时间长一些。所谓张弛有度。还有就是关注学生的特点,要对学生需要什么心中有数,而且对自己的特长也要清楚,好适时释放,发挥其张力。那种表面的热闹下传达的内在思维使得他的数学课显得很是丰满,迷人!

  如果说,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你流连,温暖的故事让你赞叹,真实的感悟让你共鸣……或许,只是因为--他为数学而来!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4

  给你一篇《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吸引了我的眼球,翻阅起来。再结合自身在教学中的感受,总感觉自己练*课不是那么会教,因此一开始我就看了其中有关“多位数减法练*课”的教学实例。想从华大师那里学到一些有关练*课教学的“功夫”。

  在这篇文章里,华大师首先写了课前慎思:练*课的质量取决于什么。文中是这样说的:练*课的质量取决于在一定的题量的基础上,关键看思维的含量,看学生自主练*的积极性。确实,练*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在枯燥的数学练*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魅力。在华大师的《多位数减法练*课》教学实录中,在课开始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明将要参加一个夏令营活动,他爸爸给他买了一个带密码的旅行箱。他很高兴,但过后他又想:万一我把密码忘了,可怎么办哪?我设什么密码好呢?而后爸爸和儿子就玩起了设密码的游戏。密码箱上需要设三个不同的数字,开始设密码,一步步引入新课的教学。学生便饶有兴趣的设起密码,通过想三个不同的数字,再组成最大数,最小数,最大数减最小数;再用减出的得数的三个数字,再组成最大数,最小数,再减——一步步深入教学,学生不但学会了三位数减三位数,还对这样的练*课不是显得那么枯燥,而是兴致勃勃,有一直想算下去的冲动。看了这篇,我深感佩服,练*课能上的如此精彩,甚至下课了,学生都是恋恋不舍的离开教室。也开始深思:为什么自己上练*课总是显得那么枯燥乏味呢?总是感觉是为着知识的教授而在教授呢?确实,自己在以后的练*课教学中也要多注意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而要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重要的是要创设一个比较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如走迷宫一样感兴趣的一步步走下去,而不是干巴巴的走着小道,通过情境中的设疑让学生一步步深入,从迷宫中走出,这样学生也会在学*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对数学学*越发感兴趣。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5

  暑期,根据学校校本培训的要求,每位教师读一本教育专著。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经常自满于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少去钻研教学理论知识,课堂上或许还能自给,但是在课外的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中就明显差别人许多。无论是学校要求还是教研活动带来的压力,都促使我必须去读一点书,无论收货多少比不读要好!

  数学教师还是热衷于数学方面的先辈们积累的经验总结,我选择了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华老师非常注重“技能教学”,这让我想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做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探索模式与秩序的科学过程,它是需要付出努力并花费时间的。学生需要动手操作,“冒险”猜测,提出和解释自己的观点和解法,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修正自己错误、不完善的观点。这时的学生,就不可能只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和模仿者,而必须积极地思考其中所包含的各种数学观念。

  以华应龙老师“角的度量”为例:

  为了创设一个做数学的环境,老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探究、质疑、推测的学*氛围。在这一环境中,学生被邀请来做数学,问题由老师或学生自己提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努力地寻找解决的方法,而知识和技能作为做数学的一个结果被自然而然地掌握。华老师思考了“量角的本质是什么”——重合,从而找到了一个邀请学生来做数学的切入口,如果学生在量角器上清晰地找到角了,进而能在纸制量角器上画角,量角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交流这些角中有没有不同的角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接触到了什么叫“中心点”、“0度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度的角、度数的写法等,特别是对于内外圈刻度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理性的认识。这就是华老师的智慧。

  只管教不管学,教学设计自然容易,但难点如何攻破就不敢保证;只管学不管教,教学活动自然轻松,但学生的错误如何矫正同样也无法保证。

  教和学是密切联系的,教为学服务,学为教的基础。教促进学,学促进教,教学相长。华老师在学生一系列的学*活动中,通过轻松、幽默的对话,渗透了有分量、有内容的教学;通过创设一个个情境,提出了一个个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的学*活动引导出来,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把学生错误的概念理解和操作行为暴露出来,而教师在其中动态地把握各个教学时机,适时地介绍有关的事实性概念和操作步骤,并充分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促进学生建构起角的大小的概念和对量角器量角的原理的理解。这正是我们一直渴望追求的:教学“无痕”,精彩“有痕”。

  这还不够,在教学的末尾,华老师又提出一系列感性又贴切的实际问题情境,如:哪个位置射门进球率最高,谁放的风筝高,椅子的靠背多弯才合适等,学生的学*活动被推到了一个高潮,学生在辛苦的探索、暂时的错误之后,终于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幸福的味道。

  不可否认的,这样一本书对我的触动,让我走入一个新的教学环境,展现出一个新的学*天地。我想,我需要再将这本书细细的品尝,学*华老师那种高超的教学技巧,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将自己完全融入到数学教学的快乐中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