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菁华9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教育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1

  在镇小的图书室寻找良久,突然一本书的书名闪入眼帘——《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好别致的名字啊!我毫不犹豫地借了过来,事后才知道,这本书就是教育局推荐的100部教育书籍中的一本。

  我如饥似渴地读着,一章“寻找语文原生态”的章节引起了我的关注。

  在书中,一位刚刚考入大学的的学生给他正在高三的朋友写来了一封信,介绍了学*方法。信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数学、外语、历史等学科的学*方法,但谈到语文的时候,他只说了一句:语文呀,你可千万不要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课上搞的那一套统统不顶用。看到这里,我的心头好象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们辛辛苦苦是为谁做嫁衣裳啊?

  同时我想到了自己读师范时上文选课的情景:因为受小时候自己喜欢吃甜食的*惯,牙齿经受不住蛀虫的侵蚀,疼得十分厉害。没想到,补牙还不是那么轻松。要先洗干净,再除垢,最后才能补。时间整整花了三个星期,因为周六、周日医院也没有上班,所以我都只能选择上课的时候去,由于自己的数学基础差,于是,我都选择文选课的时候出去补牙。更没有想到的事是,全班三次都考85分以上的就只有我一个人。当时就觉得很奇怪,自己没有认真听,怎么反而考的最好呢?看到书中这位同学的话,心中似乎也有同感。可能语文老师要死要活的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一点用都没有。

  那应该怎么学*语文呢?不先急着说答案,先举两个例子:一个读初一的李大伟和初四的王庆玲参加了当时的高三语文考试,结果是高三全年级的*均分是84。5分,李大伟考了82分,初四的王庆玲考了85分,这能说明什么?

  唱歌是件让人很“舒服”的事,对于全天下以唱歌为职业或想从事唱歌这份职业的人来说,恐怕很少有用“舒服”二字来形容自己的这份工作或爱好的吧。但在20xx年3月26日星期三CCTV第十三届青歌赛团体组复赛第七场的比赛场上,“阿鹏”,一位来自云南的原声态歌手,却用他最质朴最单纯的全身心的演唱风格,完美而透彻的诠释了他用“舒服”的感觉来演唱的他家乡的民谣,在充满蓝色灯光的舞台中央,他就像是一个歌唱精灵,瘦小的身躯却蕴藏着无限的激情,随着歌曲的发展,他的歌声由倾诉般的低吟渐渐变得激情缠绵,其间迂回婉转情难自制,时而如鹿鸣马嘶,时而如虎啸龙吟,直至高亢嘹亮,婉转入云……那种酣畅淋漓、激情迸发的演唱,牢牢抓住了每一位看到他的人的视线,掌声在阿鹏结束他的演唱数秒之后才猛然爆发,观众们已随着他的演唱完全忘记了自我,意犹未尽,真想再继续听下去,而阿鹏接下来说的“唱歌是件很舒服的事”这句话让大家更觉他的朴实和可爱。阿鹏用他最直接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一名歌者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唱者要唱得舒服,听者才听得舒服。没有经过正规严格的训练,没有经过名家悉心的指导,他凭什么拿走了这么高的分数,他凭什么打动全国这么多听众的心?

  第一个例子说明,学生受老师教育时间的长短与学生的成绩并没有直接成正比,第二个例子说明没有经过名家指导的“土包子”照样可以“唱歌”。

  很多书中多言,“教育其实很简单”。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曾写过一篇文章《简简单单教语文》,从两位大师身上我们也不难看出,语文的学*其实可以很简单。现在的语文标准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觉得,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一定是专靠老师教育才会有的,还可以是他们自己去广阔的语文天地里和社会生活中受滋养和熏陶的。比如,学生在与朋友、长辈、同学交流时的点滴感悟;或者是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电视媒体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滋养;亦或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所积累的文学素养等等。老教育家前辈叶圣陶就曾明确地指出:“生活既教育”。我想当然也包括语文的教育吧!

  在书中,李校长就明确地告诉读者们,学生语文的学*,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他是通过“语文实验室计划”和“自修楼里自主学*”来实现上述目标的,而且成果非常喜人,学生对学*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显着提高,最主要的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铺下了坚实的地基,让学生永远站在高处统领全局而立于不败之地。

  李校长讲的是高中,那么教小学是否同样适应呢?我想应该八九不离十了吧!音乐尚且提倡原生态唱法,我们的教育为何还要舍本求末,弃简就繁呢?让孩子广泛地阅读,在他们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里,有着自己懵懂的感悟,在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中,有着自己对世事的评判和积淀。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曾说“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好读书”,也就是广览博读,正是学好、用好语文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我想,语文的学*,就让孩子自己鼓帆自己前行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2

  最*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的开始。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3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当代教育家李希贵在新课程背景下奉献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作。书中把自己多年来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原生态的东西提供给读者,主要写了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自己的感悟,始终贯穿了教学、教育、学校管理三条线索。一切都是那么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读完此文,我深深地被作者对教育的真诚、真挚,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探寻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态度所感动。

  读完这本书,我想用袁振国在前言中的一段话来表达我读后的感想,“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崇高事业,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而且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是造福于他人同时也使自己获得幸福的伟大事业。”特别是最后这一句,李希贵用他二十多年教育实践向我们诠释了怎样使孩子获得有幸福感的教育和教师怎样从辛勤劳动中体验工作的快乐。

  善于学*,是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后对李希贵的第一印象。李希贵的教育成功之路得益于对读书的.执著和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体验、领悟和反思。家庭的影响使李希贵养成了读书的好*惯,结合自己的在教学中的经验和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使他越来越认识到读书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读书,伴随了他46岁人生,也影响和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所以,我们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一个优秀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与教育名师相比,我们比较多的只是囿于操作层面的专业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匠气,而往往缺少一种基于文化底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无一不是他们具有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从李希贵的身上,使我们深知,真正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人,是不允许自己只在原有知识水*上,作低质量的重复。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李希贵20年如一日不懈探求的,正是这么一条使教育回归本质、回归本源的成功之路。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已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他在书的“后记”中引用玛丽?凯的话说:“我诚挚地相信,生命是一连串的企图和失败,只有在偶然的机会中,我们才能体验到成功,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这既是李希贵先生从教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其成长为著名教育家的法门。

  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学*、享用李希贵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不断丰富、拓展李希贵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人。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4

  李希贵老师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李校长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中谈到:我真正的学*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

  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5

  一个多月前,学校为我们每位教师购买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刚开始读也没觉得太特别,随着读的越多,越来越被吸引。这就是名家的魅力吧,更是让我认识到:用心做教育才是我们教师最好的选择。

  李希贵老师就是真正地在用"心"做教育,真正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他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只是我们通常的做法无非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本来应该多想想再采取行动,却可能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相信读过这本书的都还记得一则名为《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的故事,它对我的触动很大。故事是这样的:在课间有学生用手机播放音乐排练舞蹈,一名学生在飞快跑过时顺手牵羊,把手机捡起来揣兜里走了。正好被李老师看见,现场抓住还是假装没见呢?最终在操场见到了真人,并完美解决了此事。学生丢东西,这样的事情我也经历过,不过是费了很大周折才解决事情,却又丢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虽然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孩子要多一份宽容,我却在遇到事情时解决的依然是不那么完美。

  不断地阅读,我明白了十多年来,学*过远处的扬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白潭中学,*处的学校也去了好多,其结果都不尽如人意,那是因为看到的听到的只是别人的成果、经验,而我们没有过多地关注、体验教育的过程,感悟名师的内在文化底蕴。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但是一定会坚持用心读下去,最后借李老师的一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来激励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有一颗敏感的心,而这种敏感来源于我们内心的爱和责任感。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关乎国家未来,作为老师我责任在肩。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6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历过的小故事,字里行间流淌着教育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

  在他笔记本电脑的桌面上有这样一句话:“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那么,他如何让自己“不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李希贵老师说:“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改变我人生的哲学命题。”

  李老师办学有着与众不同的过人之处,正是他管理思想的灵魂所在。作为校长,李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一个组织者,更应该欣赏才华,使才华最大限度地升值,这里面有着管理的最高境界。”他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被人肯定,被人需要,是非常重要、非常快乐的事情。那么,怎样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重要呢?教师的根本目标是教书育人,关爱每一个学生既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书育人的归宿。从这个目标出发,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眼中无差生,牢固树立共同发展和差异发展相结合的观念,正确处理分层教学与关注全体的关系,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尊重,建立信心,增强责任,走向成功”。

  但是,这种本应属于每个学生都拥有的爱并非像阳光那样均匀洒向每一个学生,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有问题的学生。班主任常常要处理学生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占用了班级管理中绝大多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任课教师上课最费心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如何维持好课堂纪律,如何让问题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不搞小动作,不交头接耳。对问题学生的关心和教育,我们无可厚非,但对绝大多数同学的忽视却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我信奉教育要公*的原则,但面对教室里几十名生动活泼但性格迥异、学*水*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做到教育的公*呢?每个班级里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他让你费心费力、焦虑不安。我们应积极想办法应对,不忽略每一个小的进步,不放弃每一次积极的努力,坦诚相待,做到公*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我们的班级中,往往都有一批“弱势群体”,他们都有很深的自卑感和孤独感。他们对学*失去信心和勇气,在集体中缺少表现自我的资本,好像比别人矮了半截,*时少言寡语,不愿合群。在不少老师、家长、同学甚至他们自己眼里,他们不聪明,智力不如人。其实,这种看法是错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弱势智能,从而为每一个学生取得最终成功打好基础。

  首先,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主角。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愿望,以期待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学困生也不例外。就如小雨同学,正是学校的“纸杯DIY社团”活动让她有了展示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她是主角之一;在这个舞台上,她的自信被唤醒,内驱力被激发。多给学困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品尝获得成功喜悦的滋味。多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时,点滴的进步就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尊、自信,从而逐步培养起乐观进取的心理素质。

  其次,我们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促成学生的进步。学生的转化过程,就是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断扩大的过程。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使其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及时对自己作出新的认识评价,从而消除自卑感的心理障碍,迈出前进的步伐。

  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学生。不宜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用过激的语言训斥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懂得欣赏,懂得欣赏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欣赏丰富多彩的生活,善于发现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与成功,为他们的真诚喝彩,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支持他们充满信心的走向下一个人生驿站。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主角,我们的学校才能成为使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温馨校园!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7

  一、心中有人 眼中有爱

  今天下午我把李希贵校长《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从57页读至106页,在这其中我有了一番感悟,现将所读所思一一道来。

  1995年7月5日,李校长新任高密一中校长。在他上任的第一周便连降了两天大雨。由于学校地势落差大,校园北边地势低,排水系统也不完善,处在北边的食堂深受影响,一到下雨天,就会形成一个最深处*一米的大水湾。学生打饭时,纷纷卷起裤腿蹚水进食堂。这一道风景线,苦煞了李校长。他找炊事班的班长,又找管理生活的老师,听他们的言辞好像都没有办法解决。于是,李校长把他们都召集起来开会,同他们一起算了两笔账。

  第一笔账:一顿饭过“河”的人次。如果把饭提前运到“河”对岸,只要十个人过“河”就可以了,而按原来的过“河”方式,就有一千多人涉水过“河”。

  第二笔账:湿掉裤子的数量。一次降水,是只湿我们炊事班人员的十条裤子,还是让全校一千多条裤子全湿掉?

  李校长的这个会,在我看来,他涵有两层含义。从表层来看,他是向大家传达在自然灾害下,我们的损失怎样降至最低。他在教会大家用经济学的头脑分析效益与损失。当然,这两笔账的思路想通了,事情也就看明白了。从深层来看,他心中有人,有老师有学生。也从侧面看出他有一颗仁心,这颗仁心使他不忍看到老师和学生为了吃顿饭使裤子湿漉漉的去上课,他能体会到那种难受。他看得更高,他的境界更远。李校长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把周遭的世界,变得靓丽可寻,暖意融融。

  就这样,经他的点拨与开发,学校的工作者们顺利地站在了以“学生在我心中”为主题来思考工作的着眼点。我们提倡适合学生的教育,不就应该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着眼点吗?我看李校长做的就很好。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令我感动及尊敬的白沙中学。恰好我们学校与李校长笔下的四中有着意外的相似。每逢暑假,也是夏季降水量比较多的季节,我们白沙中学的校园里低外高,所以,我们的主干道以及左右两边道路的积水不易排出。我们学校领导班子和后勤老师们在开学前两周就着手动工清理雨水、污水、电线、电缆等工作,为我们顺利开学创造了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当然,这都是他们竭尽全力努力付出换来的。而今我脑海中依然能清晰地再现出我们白沙中学的老师们在正能量群里为他们无私的付出纷纷点赞、深受感动的画面。

  学校站在方便教职工和学生生活、学*的角度来管理,这样的管理本身就体现着为公、为善、为人的光芒,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怎能不愉快!怎会不幸福!

  二、放开孩子的手和脚吧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这句话是李希贵校长在《无事可做的班主任》一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同时,我也看到在他后面三篇文章中也印证了这句话是十足的正确。

  在没有家长与老师的约束下,孩子感受到的不仅是尊重,更是信任。比如艺术节全权交给孩子组织策划与举办、无人监考、足球俱乐部、李大为的“意外收获”,全程都没有老师的引领、插足与帮助,孩子们淋漓尽致地得到了身与心与脑的锻炼,他们收获失败与挫折,他们也收获坚强与无畏;他们收获自信与信任,他们也收获新奇与活力。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应该给他们更新的机会、我们也应该给他们成长的*台。让他们自己去领略生长中的阳光与雾霾、风沙与雨雪、电闪与雷鸣,个中的成与败、兴与哀、喜与怒,一遍遍去体验去承受去打磨,然后一次次去总结去完善去丰盈自己。

  我为什么会有这般触动?首先缘起我的儿子一森。他在一岁七个月大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套牙具,刚开始我和岳刚教他怎么刷牙,他那时候能听懂我们说的话,模仿得很好,自己刷。可在一旁的我就是担心他不会刷,于是我从他手里夺了过来,说:“妈妈帮你刷。”可一森立马就回驳我说:“不!我刷!”后来,慢慢我放手,他果真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再后来上厕所提裤子、退裤子、吃饭、修理玩具,也都是一副自信的架势——“我弄”!直到现在,我若插手帮他干什么的话,他会反过来问我说:“不是我弄吗?”“给你说了我弄,你还弄!”每每听到被儿子训斥的话,我心里竟可笑地喜滋滋甜滋滋。

  从一森他乐于尝试自己做事情,做完以后还要再夸一夸自己做的如何,我知道他体验到的是自信。一个内心充满自信的孩子,对生活也一定充满了向往。

  其实,教育自己的孩子和教育自己的学生是一样的道理一样的路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放开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在自由与尊重的大天地里,更新自己!完善自己!绽放自己!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8

  教书10年,对人生对教学也曾经有过热血澎湃的畅想和向往。想让自己的课堂不一样,想让自己的学生不一其中样,想让自己的人生也不一样,可是到如今自己和其他教师还是一样。(倒不是说其他老师有什么不好)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不断地思索为什么想过的那么多到现在还是这样,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什么?读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可以看到其中列举的很多教学中的现象和事例:为了帮助同学看病而迟到的团支书和几位女同学;抓到偷同学手表的学生;卫生区几片落叶被扣分……作为教师我们都曾经历过,碰到这样的事情时我们也思考过、迷惘过、……甚至有时我们也会觉得它就象四季交替,刮风下雨一样的自然,如何改变这样的现象,它背后隐藏着学生的、教学的、管理上的什么样的不足。我就没想过那么多,有的时候甚至为了节省时间而敷衍结束。读了李老师的书,给我的收获不仅仅是在文章中介绍的很多好的很成功的经验或是做法。更多的是一种启迪、一种思考、一种指引。

  关于人生——起点上的终点思考。

  “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譬如说人生七十,因此,你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达到什么程度,正在干什么,身边会有什么人……当这些明确时,你就知道50岁的时候自己应该在哪里,已经完成了些什么;在推想40岁、30岁以至于今天。”这是李老师文章中的话。我教书10年当然已经明白并深切知道自己的一生和学生紧紧连在了一起,和教育脱离不了关系。可是我在20岁的时候就没想过30岁的样子,在做什么,到什么程度,和什么人在一起。更没有想过40、50岁甚至再往后的日子。今年我30岁,我会不由自主想一些东西:教学的,教育的等等,会想几天后的,几个月后的我在做什么,和什么人在一起。当然就会想今后更远的日子和自己的人生。开始了思考不就是一个好现象吗?

  关于自己——不要象一般的人一样生活

  “不要象一般的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如果我们和一般的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思维方式,一样的朝九晚五,一样的春种秋收,你凭什么可以成为不同一般的人!这就象是工厂流水线,同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合格的都是相同的,不合格的都是次品。我想可以和别人有些不同,不一定是标新立异,有一个点与别人不同,有自己的特点就可以。李老师在文章中就这样说“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只能“在其位,谋其政”而已,但仅仅如此,肯定只能成为一般的人。我必须除此之外,种好自己的“自留地”。在自留地里,常常意外地长处个性的花,特别的草,尽管大不了多少粮食,往往能给你意外的收获。我的“自留地”是什么?如何耕种这块地?很多问题随着思绪的流动而明晰起来,那样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人生因为这样的思索变得神圣而另人向往!

  关于教学——一切的教育都应该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动力入手。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呈现突出了学生的学生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些理念不都是在极力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人的教学。当孩子的眼睛晶亮,双手挥舞,情不自禁时这不就是最高境界的课堂吗?当学生正襟危坐,纹丝不动时,当学生千启而不发时,我们是不是要自我反省:学生愿意学吗?学生学得开心吗?其实,很多的时候做教师的喊着新课程改革的口号,却仍然穿着新鞋走老路,学生的心没“动”起来,行动又从何而来呢?

  关于管理——学生,应当从提倡什么切入

  文章中这样一句话我感同身受“学校有许多规章制度,但针对学生的条款大多是以“不准”和“禁止”开头的。我想这是我们*校园的特色吧,不准这禁止那,而且我们*惯与制定规章制度,作为管理者,最关注的是学生是否严格执行了这些“规定”,执行了是学生的本分,不执行就是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轻则是一通教育谈话,重则扣了班级考评的分。不经意间就能发现学生是有多重角色的:班级里和班级外不一样,校园里和校园外不一样。为什么?很简单,班级里有班级的规定校园里有校园里的规定,这些都有检查,都关系个人和班级的评比。社会上没有这些规定,也没有人去检查。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告诉我们:“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也只有学生把规定演化为自己的自觉的*惯时,才达到了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

  关于管理——教师,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管理的最高境界不在教育,而在企业。《掌握人性的管理》一书,作者是美国一家优秀的化妆品公司的老板玛丽凯,她在书中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我们也提倡“人文管理”可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又有多少。前几日在网上看到了这段话:“生活在老师们中间,经常会听到老师们对学校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学校总是变着法的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就是要管理老师,把老师管的死死的,不让你有自由的时间,不让你偷懒,要你对工作认真负责,要对学生负责,要对学校负责;学校只考虑学校利益,不考虑老师的利益,老师生病的时候,女教师怀孕、生宝宝的时候,老师家庭负担很重的时候,不仅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还要被扣掉考勤奖;老师的工作量总是太高,每周要上十几节课,还要辅导学生自*、批改作业,甚至还要家访、做学生思想工作,这些却没有计入工作量;老师的精神压力太大,校长怎么不想办法缓解,总是怪老师没尽力没做好。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9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文章中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作者用最朴实的语言,每章每节的标题和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个改革的实践家、一个创新的实践家崭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大都是作者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他的鲜活理念,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规律。

  其中有一篇文章《为孩子的思维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李老师列举了四位老师的课,并进行了分析,我感受颇深。能否为孩子们扬起思维的风帆,插上思维的翅膀,才是教育者的天职,要给孩子们以想象的空间,思维的余地。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联系,但基本上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在课堂教学这一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李老师一路走来,他走到哪里,阅读的种子就播到哪里。李希贵老师说:教育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书籍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一个学生在他相应的年龄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读的书,那是人生无法弥补的遗憾。应该让读书活动伴随孩子一生!从“爱书的爷爷”到“连环画的魅力”、从“每天10分钟”到“ACT语文教改实验”,从“千万不要上语文老师的当”到“文章是流出来的”,最后到“百万人家竞读书”,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李老师的这种教育思想,我从真正意识到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必须要有大量的课外阅读。读此书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还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索。很是为其中的先进教育理念、观点、方法、做法所深深打动与触动。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菁华9篇)扩展阅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菁华9篇)(扩展1)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菁华9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1

  早就听说过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刚好办公室集体阅读的书目正是此,这正符合我愿。

  看书前,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教育是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贵老师又是用什么神奇的力量塑造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呢?怀着几分疑问,也怀着几分求知的迫切,我认真畅读了这本珍贵的教育专着,从中感悟到教育的自由原来是这般不易和美妙,李希贵老师就是这样用心、用情、用爱、用智慧创造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也没有呆板的说教,李希贵老师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创造了一部教育专着,从题目到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位教育家、改革家教育教育智慧的风采。

  书中又这样一句话“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尊重了孩子的个性,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李希贵老师的“语文试验计划”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他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对孩子多一份尊重,我们就不会让生动活泼的孩子,按我们老师的.想法做他们根本不喜欢做的事;对孩子多一份尊重,当我们老师有错时,是完全可以向学生道歉的;对孩子多一份尊重,我们就不会剥夺学生自己的时间,侵占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孩子了,孩子心又怎么会不尊重你呢?

  教育本来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只是我们人为的把它搞复杂了。如果把孩子们当做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来看待,让孩子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了。

  一本书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李希贵老师的教育理念给我的启迪却是无限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在享用他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用心读书,用心做事,用心做人,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珍重懂教育的人,一个在教育中“自由呼吸”的灵者!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2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读此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作者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他的鲜活理念。 在书中,李希贵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都融入了自己对教育独特的感悟与思考,那点滴心语,可谓画龙点睛。这三条主线分别是教学线、教育线和管理线,而统领这三者的便是一种“人”的精神,一种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

  李希贵老师在书中说:“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轮美奂。”不要再用单一的学*成绩去评价每个学生,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通过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充满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责任。

  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经谈到:我真正的学*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阅读不但可以改变教师匮乏、劳累、繁琐的人生状态,而且阅读积累得越多,越是给孩子们攀爬的阶梯搭建得更结实,更长远。作为一名教师,除课本、教学用书和练*册外,更应该博览群书,心中没有渊博的知识怎么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多读教育理论书籍,广泛阅读名人著作,丰富自己的知识,历练自己的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一世人皆知的道理,就看谁能坚持做到,做到了,就能让自己在教育工作中自由顺畅地呼吸。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最后,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吧,“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3

  一本书,打开了思维的空间,曾几何时,未静下心来完整地看完一本书了。也只有你——《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让我好奇不断,惊喜不断。入行也有七八年了,对教育的认知还真是没有过深入的思考,是你帮我打开了深思教育的窗。

  是你让我知晓,教育的真谛在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不是车间生产商品,每一个人都有其特性,没有好坏之分、没有优劣之分、没有高低之分,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等的,每一个人都有其个性,不能千篇一律地去评价一个人,不能拿一把成绩的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有的学生善于学*、有的学生善于画画、有的学生善于设计、有的学生善于组织......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人生,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去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去发掘自己的独有的人生潜能,掌握自我提升的核心素养,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培养考试机器。那么在现实的德育管理之中,面对犯错了的学生不是一味地批评惩戒,而应以*等的身份去处理,弄清来龙去脉,找到错误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不是表面原因,让犯错了的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教育。面对品困生,更应该要有耐心、爱心、细心,因为他们的发展更需要教师的关注与引领,更需要家校教育的结合,更需要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只有*等的教育才能对应尊重的教育,只有尊重的教育才能发展为自由呼吸的教育。

  是你让我知晓,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肯给学生发挥的舞台,再难的问题抛给学生,总有意想不到的答案;再难的活动,只要交给学生,总有出奇的效果。在你的世界里,我看到了校园里整个都是学生的舞台,学生自己设计考评制度、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班级、学生自己进行自修课堂,好生热闹,好生自由,就行拥抱自然的呼吸,舒畅省人。教育就是要回归本位,以人为本,让学生自己呼吸教育的内涵,让学生自己去品尝教育的酸甜苦辣,那样的感受才是深刻的、那样的思考才是深化的、那样的收获才是铭记的、那样的成长才是自由的。回到我的世界,少点指手画脚,多点你们自己来,胆子要大点,小学生也是完全可以探索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次次亲子活动,小学生的智慧就会迸发,一次次树叶贴画活动,小学生的美妙世界会让我惊叹,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自由了,教育的发展才会百花齐放,自由不代表放纵,自由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也是你让我懂得阅读真的很重要。很欣赏你对儿子的启发教育,那么小,已博览群书;那么小,已会洞察秋毫;那么小,思维已深邃到不可及。通过看书,可以去到自己去不了的地方;通过看书,可以想到自己想不到的世界;通过看书,可以与古人对话,与未来畅聊。读书需要大脑的深入思考,比其它信息传递对于人的思维深度都要高,读了再写,那就更好了,它可以活化为自己的思想,让我们一起阅读下去吧。

  为了自由的呼吸,愿解开思维的枷锁,放飞思维的空间,让我们一起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自由。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4

  早就听说过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刚好办公室集体阅读的书目正是此,这正符合我愿。

  看书前,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教育是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贵老师又是用什么神奇的力量塑造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呢?怀着几分疑问,也怀着几分求知的迫切,我认真畅读了这本珍贵的教育专着,从中感悟到教育的自由原来是这般不易和美妙,李希贵老师就是这样用心、用情、用爱、用智慧创造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也没有呆板的说教,李希贵老师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创造了一部教育专着,从题目到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位教育家、改革家教育教育智慧的风采。

  书中又这样一句话“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尊重了孩子的个性,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李希贵老师的“语文试验计划”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他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对孩子多一份尊重,我们就不会让生动活泼的孩子,按我们老师的想法做他们根本不喜欢做的事;对孩子多一份尊重,当我们老师有错时,是完全可以向学生道歉的;对孩子多一份尊重,我们就不会剥夺学生自己的时间,侵占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孩子了,孩子心又怎么会不尊重你呢?

  教育本来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只是我们人为的把它搞复杂了。如果把孩子们当做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来看待,让孩子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了。

  一本书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李希贵老师的教育理念给我的启迪却是无限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在享用他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用心读书,用心做事,用心做人,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珍重懂教育的人,一个在教育中“自由呼吸”的灵者!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5

  “任何一个房子,都不能没有窗户。书之于人,犹如窗之于屋。而读书犹如开窗。”毕业后,很少拿起书本的我终日忙于工作,直到有一天看见这样一句话,心灵那股激流奔涌而出。身为一名教育者,如何能丢弃读书这一*惯?作为学校的领头人,我深感惭愧,于是重新拿起墨香书本,开始了我的读书旅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书名一看就很吸引人,“自由”、“呼吸”,万物生灵之本也,难道无生命的教育也须如此吗?如何让教育自由呼吸?李希贵老师用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感悟告诉了我们其中的答案。用心读完,真切感受到了李老师知识的渊博,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因此想谈谈几点体会:

  一、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善于在实践中思考总结,常动笔头写体会。

  我想李希贵老师也正是这样才有了今天的博学,才成为了一名教育专家。他善于学*,真正的学*是从读书开始的,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领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领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多么有哲理的话语!在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同时,心灵被洗涤被陶冶,也是一种人生乐趣!不光要读,还要把读来的知识内化到我们的教育行为中,写反思和总结经验,李希贵老师正是这样做的。这让我很容易联想到一个人,萧山银河小学的章建*校长,在一次校长论坛交流中我有幸听了他做的报告,对我震撼很大,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有股文化底蕴以及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无一不是他们具有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有灵气的话语才能给人心灵上的震撼与吸引。我也许不能达到如此之高的境界,但我至少在不断追求,也常常提醒我的团队要这样做,有了有效率的行动必然会有一些成就,哪怕成就如蚁般渺小。

  二、要让学生幸福地学

  新的课程改革让教育本身越来越人性化,老师的尊严与威严早不是从戒尺与严厉的训斥中而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如今的教育已不仅是对孩子进行知识的传达,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身心的培育与关注,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学会快乐地学*,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利于其终身发展的目的,要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像朋友一样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愁,建立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唤醒、张扬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正如李希贵老师所说:“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就看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空间”.然而在一切教育行为中,我们都不能忘记要给孩子幸福的体验,有的学校开展了以幸福教育为学校的特色或是亮点工程,或许正验证了幸福感教育的重要,让孩子在幸福的情绪中成长才是健康的教育模式。举个李老师的教学事例:他在高密四中时,为了搞好成绩对学生“严”字当头。但学生对老师的“好心”、“苦心”并不买账,在老实听话的背后,隐藏的是怨愤和叛逆。以致几个学生在周末偷偷爬墙外出打乒乓球被老师逮住训斥时,学生愤怒地喊出:“老师,除了学*,你到底还允许我们干什么?!”学生的反问,对李希贵老师触动很大。是啊,除了学*,我们还要那些活泼好动的学生干些什么?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些学生不喜欢的事情?恰在这时,李希贵老师读到了那本《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渡过自己的一生。”

  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老师在下课前问了一句:“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的快乐吗?”当时觉得很有启发,是的,学生在学*的同时应该是快乐的,这也是一种幸福吧!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让我们的孩子在爱与宽容下自由呼吸,幸福成长!愿与老师们共勉!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6

  一本书,打开了思维的空间,曾几何时,未静下心来完整地看完一本书了。也只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让我好奇不断,惊喜不断。入行也有七八年了,对教育的认知还真是没有过深入的思考,是你帮我打开了深思教育的窗。

  是你让我知晓,教育的真谛在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不是车间生产商品,每一个人都有其特性,没有好坏之分、没有优劣之分、没有高低之分,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等的,每一个人都有其个性,不能千篇一律地去评价一个人,不能拿一把成绩的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有的学生善于学*、有的学生善于画画、有的学生善于设计、有的学生善于组织。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人生,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去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去发掘自己的独有的人生潜能,掌握自我提升的核心素养,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培养考试机器。那么在现实的德育管理之中,面对犯错了的学生不是一味地批评惩戒,而应以*等的身份去处理,弄清来龙去脉,找到错误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不是表面原因,让犯错了的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教育。面对品困生,更应该要有耐心、爱心、细心,因为他们的发展更需要教师的关注与引领,更需要家校教育的结合,更需要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只有*等的教育才能对应尊重的教育,只有尊重的教育才能发展为自由呼吸的教育。

  是你让我知晓,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肯给学生发挥的舞台,再难的问题抛给学生,总有意想不到的答案;再难的活动,只要交给学生,总有出奇的效果。在你的世界里,我看到了校园里整个都是学生的舞台,学生自己设计考评制度、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班级、学生自己进行自修课堂,好生热闹,好生自由,就行拥抱自然的呼吸,舒畅省人。教育就是要回归本位,以人为本,让学生自己呼吸教育的内涵,让学生自己去品尝教育的酸甜苦辣,那样的感受才是深刻的、那样的思考才是深化的、那样的收获才是铭记的、那样的成长才是自由的。回到我的世界,少点指手画脚,多点你们自己来,胆子要大点,小学生也是完全可以探索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次次亲子活动,小学生的智慧就会迸发,一次次树叶贴画活动,小学生的美妙世界会让我惊叹,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自由了,教育的发展才会百花齐放,自由不代表放纵,自由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也是你让我懂得阅读真的很重要。很欣赏你对儿子的启发教育,那么小,已博览群书;那么小,已会洞察秋毫;那么小,思维已深邃到不可及。通过看书,可以去到自己去不了的地方;通过看书,可以想到自己想不到的世界;通过看书,可以与古人对话,与未来畅聊。读书需要大脑的深入思考,比其它信息传递对于人的思维深度都要高,读了再写,那就更好了,它可以活化为自己的思想,让我们一起阅读下去吧。

  为了自由的呼吸,愿解开思维的枷锁,放飞思维的空间,让我们一起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自由。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7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当代教育家李希贵在新课程背景下奉献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作。书中把自己多年来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原生态的东西提供给读者,主要写了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自己的感悟,始终贯穿了教学、教育、学校管理三条线索。一切都是那么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读完此文,我深深地被作者对教育的真诚、真挚,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探寻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态度所感动。

  读完这本书,我想用袁振国在前言中的一段话来表达我读后的感想,“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崇高事业,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而且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是造福于他人同时也使自己获得幸福的伟大事业。”特别是最后这一句,李希贵用他二十多年教育实践向我们诠释了怎样使孩子获得有幸福感的教育和教师怎样从辛勤劳动中体验工作的快乐。

  善于学*,是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后对李希贵的第一印象。李希贵的教育成功之路得益于对读书的执著和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体验、领悟和反思。家庭的影响使李希贵养成了读书的好*惯,结合自己的在教学中的经验和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使他越来越认识到读书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读书,伴随了他46岁人生,也影响和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所以,我们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一个优秀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与教育名师相比,我们比较多的只是囿于操作层面的专业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匠气,而往往缺少一种基于文化底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无一不是他们具有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从李希贵的身上,使我们深知,真正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人,是不允许自己只在原有知识水*上,作低质量的重复。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李希贵20年如一日不懈探求的,正是这么一条使教育回归本质、回归本源的成功之路。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已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他在书的“后记”中引用玛丽?凯的话说:“我诚挚地相信,生命是一连串的企图和失败,只有在偶然的机会中,我们才能体验到成功,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这既是李希贵先生从教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其成长为著名教育家的法门。

  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学*、享用李希贵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不断丰富、拓展李希贵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人。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8

  初读这本书时,油然而生的是心灵的一次次震撼和感动。再次沉浸其中,给我带来的则是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奋斗的欲望。真的,就如李希贵老师在书中提及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后的切实感受:“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时,我真的感到‘眼前一亮’。苏霍姆林斯基像一位长者,与我们促膝而坐,娓娓叙来,你丝毫觉察不出一位教育家的居高临下,他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说了一些我们每天都经历着的事情,讲了许多令我们恍然大悟却又浅显易懂的道理。那时我的感觉,犹如置身雾气弥漫的原野,找不到路径,看不清方向,忽然间,云开日出,阳光明媚,我这才惊喜的发现了虽和自己*在咫尺,而先前却视而不见的真实的教育风景……我终于为自己的漫漫教育旅途找到了一位真正的引领者。”

  这也正是我阅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后的真实内心写照啊!文章语言朴实真切,道理深入浅出。李希贵老师将抽象的理论、先进的理念融会到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细节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他教育无痕的艺术魅力和个人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读罢让人感叹不已。在本书中有几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为四十岁作准备!”这是李希贵老师在介绍高密一中的时候提到的该校校训。“为四十岁作准备!”心中豁然一亮,同时又萌生一种紧迫感——越来越接*四十岁了,我准备好了吗?列宁说:“四十岁以前的面容归上帝负责,四十岁以后的面容归自己负责。”—联想到由于年少时没有好好读书,工作后又总是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借口,导致文化底蕴欠缺,教学业务不够扎实而带来的无穷遗憾。此时,每每沉浸于书中,就犹如置身于生命的林子,震撼与感动,激情与希望时时涌上心头。

  通过阅读的深入,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读书对一位老师的个人成长起着深远的影响。李希贵老师告诉我们:“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他感慨道:“我真正的学*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与教育名师相比,我们比较多的只是抱着学以致用的思想、囿于操作层面的专业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匠气,而往往缺少一种基于文化底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立足当下,着眼一生,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

  可每当动起笔来,却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样的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很“蹩脚”,常常会很苦恼。后来静心细想,这文字吐纳的过程也应该是文笔漫长的、艰苦的修炼过程吧!重要的是:我在成长,我在写,我的文字印刻着我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一定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命形态,找到一条属于我自己的道路。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书中,李老师以他最为*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教育案例。每一个案例中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折射出他教育无痕的艺术魅力。对待学生成长中的犯错,他没有用**的是非观念判断学生,也没有用道德的标尺衡量学生。而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宽容的心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采取各种方法,帮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改正了错误。他告诉我们: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经经历过的一个教育案例,那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向来喜欢男孩子打扮,下课也都是和男孩子一起玩。性格外向,但报复心很强,谁要是得罪了她,她就会千方百计的找机会报复一下,或语言打击别人,或向老师打小报告。在我发现这个现象后,意识到这个孩子可能很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于是找到孩子的家长,原来她的父母四十多岁才晚年得女,对她自是溺爱异常。家族里的兄弟都宠着她,不但带着她疯玩,而且极度偏爱,慢慢地就造就了她男孩子般好强顽皮而又霸道的性格。家长还告诉我,上了幼儿园后,因为她个头瘦小,父母怕她被人欺负,就告诉她:“别人要打你,你就打她。”可是现在每天放学,总有几个家长向他们告状:“你们家孩子欺负人。”搞的他们现在都不敢接孩子了。

  看来,问题就出在“不能被人欺负,别人要是打你,你也打他”这样的一句话上。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教育态度。一方面是宠爱、溺爱、“不能被欺负”,导致孩子与人相处,形成不吃亏的心理暗示。另一方面,是性别认同问题,社会对女孩子的要求是温柔、善良,对男孩子的要求是勇敢、坚强。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点偏向于男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也自然而然的向这个方向发展。

  了解这些情况后,我采取了相应对策:参加小组活动,让她多和班里表现出色的女孩子一组,互帮互助,从她们身上多发现优点,老师也相机的表扬这些孩子,无形中给她树立榜样。善于发现她的闪光点,在表扬的同时,再给她提一些小小的建议,这样她就很乐意的接受了。

  另外,告诉她的父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从自己的言行上影响孩子,爱和管要分清。经过大半学期的努力,她的言行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一天竟然穿了一条漂亮的裙子上学了,我从中感受到了教育的成就感。由此,我不由得感悟到:我们对教育不仅要付出满腔的挚爱,还更应以理性、期待的目光关注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就一定会看到一朵朵花儿次第开放的美丽风景。

  “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这是李希贵老师引领我们以另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重新解剖成功的内涵,加深对成功的理解。是的,当我们在工作中的某个阶段取得些许进步或成功时,往往心情是那么的愉悦,甚至有些陶醉。很少冷静的思考不足之处,而这在以后的工作中就隐藏着无形的危机。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将会给自己每一个新的起点前,作一个善意的提醒,让前行的每一步都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其实这也是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最佳路径呀!

  “管理,应当从提倡什么切入。”我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并尝试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方式。记得我刚到一所农村小学支教不久,看到每次收上来的作业,大都是脏乱的页面,屡次三番的要求学生书写要认真,页面要保持干净。可收效甚微,心情很恼火。究其原因,大多数低年级孩子课间喜欢玩拍纸牌游戏,玩的那个尽兴呀,等一上课再看看他们的小手,都已经是脏兮兮的了。找到了原因,就要想对策。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可如何把规定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在一次检查家庭作业后,我拿出手工做的小礼物,对孩子们说:“我要把这个小礼物送给郭子叶,我呀最喜欢郭子叶的手了。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看着孩子们满脸的疑惑,我叫郭子叶走到讲台前,举起她的手,笑眯眯地对孩子们说:“郭子叶的手最干净,最漂亮,所以每次写作业也最干净、最认真!这就叫‘字如其人’”。此时,我把小礼物放到了郭子叶的手里。看到班里学生脸上都流露出羡慕的神情,我趁热打铁:“其实,我们班每个孩子都有一双美丽的手,我要看看谁最聪明,让我在批改下次作业中,仿佛看到你干净漂亮的手”。从那以后,上课之前,孩子们都争着到水池前洗手,脏乱差的作业在我们班逐渐消失了。此时我真切的体会到了“只有当规定演化为学生发自生命自觉地*惯,教育管理才能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块巨大的教育磁石,深深吸引着教育战线上的你我他,它给我们的身心注入一股股新生的力量,我们也必将传递着力量,和着行动的步伐一起走向“自由呼吸”的教育明天!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9

  我从事教育将有10个年头了,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我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第一次接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时,我便被吸引住了,可以说是看第一段文字时就被李局长的真诚与朴实吸引住了:“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李希贵”是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

  边读书,边让我佩服起李局长来,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我想能成为李校长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还有一点在李校长身上也深深的体现出来了,那就是“方法总比困难多”,李校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可是,往往是草草了事,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他向你讲述自己的童年、当学生、为人师、做校长、当局长的成长过程,讲述在成长中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和事,讲述自己教育实践中的生动案例以及感悟;他向你讲述自己的人生哲学、教育理想、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讲自己在读教育这本大书中不断探索,进入比较满意的人生境界……没有高深的“理论”“体系”“架构”,更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理论也好,理念也好,都不是游离于生活、教育、实践之外,而是水**融于一个个生动的、具体的、感人的典型事例之中。一切都是那么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想起了陶行知。作者的真诚、真挚,那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服膺教育规律的科学态度,再次深深地打动了我。《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拓出的是一条回归教育本源之路。“我真正的学*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也顿悟了人生。”——摘自《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的在告诉学生真理,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兴趣的丧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一直以来,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是什么?除了成绩,还是成绩,就是有些学校加入了一些活动、表现、文明等等,也只不过给成绩当当陪衬而已,最终还是成绩说了算,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秀的学生,就是拔尖的学生。我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社会的多元化,但我们却始终以“成绩”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如同我们希望用一个模子塑造出千姿百态的产品,其结果可想而知。李希贵老师在书中说:“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轮美奂。”不要再用单一的学*成绩去评价每个学生,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通过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充满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责任。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难免会碰到一些成绩不好,又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说实话,这些学生很让老师头疼,有时候像

  “你还上吗?赶快回家吧﹗”之类的气话也会用在这些学生身上,书中有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

  李希贵老师的很多重要的管理思想对我的启发也很大。“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让教育从细节入手”,“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作为管理者,我们通常最关注的是制定各种‘规定’和严格贯彻这些‘规定’,却常常忽略了应该如何把这些‘规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进而形成*惯。”。想想我们*时的管理,在我们的制度中多数都是“不许”、“禁止”之类的话语,对于违反规定的学生,我们也多数是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批评与惩戒,有时甚至是不问青红皂白,应该说我们的制度让孩子们没有了自由。如果我们能从细节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把“规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没有那么多的“不许”与“禁止”,我们的校园不是更和谐吗?

  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经谈到:我真正的学*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阅读不但可以改变教师匮乏、劳累、繁琐的人生状态,而且阅读积累得越多,越是给孩子们攀爬的阶梯搭建得更结实,更长远。作为一名教师,除课本、教学用书和练*册外,更应该博览群书,心中没有渊博的知识怎么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多读教育理论书籍,广泛阅读名人著作,丰富自己的知识,历练自己的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一世人皆知的道理,就看谁能坚持做到,做到了,就能让自己在教育工作中自由顺畅地呼吸。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最后,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吧,“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菁华9篇)(扩展2)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菁华6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1

  今天王校长在学校群里发了由李可诵读的李希贵校长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听后不由的陷入深思。书中说到,千万不要被语文老师给骗了,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和语文老师孜孜不倦、不厌其烦的讲解无关,跟孩子的阅读有关,里面李校长做了一个实验,李老师让读初一的儿子和一个读初四的孩子和高三学生做一样的试卷,结果高三*均分84.5,初一李大伟得82分,初四孩子得85分。这样的结果即让我吃惊,又让我陷入深思。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就是,老师讲台上对着教参事无巨细的讲解,孩子们在下面听的昏昏欲睡,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在讲台上痛心疾首的咆哮,“自己的老祖宗都快忘了,自己从小说到大的语言都考不好,这个知识点我讲过多少遍还记不住,你们的作文除了抄阅读没一点深意,作文怎么一点都没有真情实感……”这样真的对吗?真的好吗?每天干的难道都是些无用功?

  对以前的做法有了深深的怀疑,也产生了无限的迷茫,其实很多老师也都知道这样的事实,但不知道如何去改变,干脆人云亦云,别人怎么干咱也这么干。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改变些什么,家庭作业不布置那么多遍的抄写,上课不再对课文生搬硬套的讲述,从今年教初三后干脆不布置家庭作业,全部由课代表做主,并且交代一定不要多,甚至由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上课尽量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等等,但毕竟我的思想高度不够,理论知识更是有限,也只是产生忧虑的同时,只剩无可奈何。

  这本书中的观点很新颖,就让我们从“不读书,求甚解”的怪圈中走出来吧!和学生一起读书,感悟生活的美好。真希望不久后对语文教学有一套切实有效、切实有用的方法,让众语文老师不再尴尬和迷茫,迎来“柳暗花明”。胡言乱语,不知所言。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2

  这个寒假不寻常,一本《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

  这本书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著述的,李校长是我们山东人,他以教学线、教育线、管理线三条线为线索,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叙写展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阐明了自己的教育主张。虽然书中的案例多是高中的案例,但他的思考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对教育的深度思考。

  “爱书的爷爷”不懂教育,却把热爱读书、热爱文化的种子种在了李校长的心中;母亲的讲效率、父亲的沉稳淡泊在李校长的心中种下了幸福的种子,奠定了美好人性生长最适宜的土壤;上学时老师的信任,不经意间的赏识都让李校长感受到了尊重,自觉开启了心智,激发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李校长的成长经历正是“孟母三迁”故事的最好诠释,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土壤的,良好的土壤才能为种子的成长提供最适时的养分。李校长是幸运的,在不是教育的教育氛围中他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动力。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像李校长那般幸运,不幸运的成长氛围必定会让天真的孩子们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班级的明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大班时父母就离异了,孩子跟着爸爸和爷爷奶奶住在了一起,老人年纪大了,闲赋在村里,爸爸腿有残疾,在一家工厂三班倒,孩子和爸爸的交流非常少。老人觉得孩子很可怜,所以格外惯着他,明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因为老人“不想让别人瞧不起这个没妈的孩子”。明每天晚上都沉迷于手机中,从不完成作业,也是班级里朋友最少,最不愿说话的那一个。虽然在学校里我采取了各种激励的措施,但明从不为所动;虽然我多次走进明的家,但爷爷奶奶的观点就是“我的孙子不用别人管,他想怎样就怎样”。对于明而言,教育真的是苍白而无力的。

  最终我不再执着于他的学业,而更多的去关注他的快乐。家访时,为老人带上一箱奶,为孩子带去一本书,问问家里有什么困难;在校时,关注孩子每天的吃饭情况,鼓励与小伙伴之间的融洽交往……没有批评、没有说教,也没有期望。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我的“不教育”反倒让爷爷奶奶着了急,“老师,孩子总玩手机怎么办?作业不完成怎么办?”我的“不教育”也让明有了改变,“老师,我能不能也找一个小老师?”

  教育真的应该是润物无声的。正如李校长在工地上因为少年意气的“轻狂”,仅仅是参与与体验,感同身受中丢弃了自己对工人的嫌弃,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

  “如果他仅仅是把我教训一顿,换来的可能只是我内心的抵触和不满。”虽然我们是教育工作者,但有时我们真的需要想一想,如何在不是教育的教育中引发心灵的震撼,激起自觉成长的愿望……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3

  最*,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往昔的工作,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探索历程的评价,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体验感悟的归纳,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拜读全书,让我特别有同感的是李希贵对于教育本质的认定: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是啊,在我们教育者忙得一塌糊涂却毫无进展的今天,听到这样的话语,感觉特别清爽。可说归说,真正要落实这一真谛,又需要我们用心去做。

  而他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借用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一句话: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

  掩卷而思,审视现在的教育,真的令人窒息,尤其是中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越来越小!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育观念陈腐落后。李老师说:“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读完此书,依然受益匪浅,感触颇多。就我们小学生而言,自由呼吸的空间也不容乐观。为了孩子们的发展,为了孩子们不再走进越来越狭窄的空间,我们小学教师应该努力为孩子们营造、拓宽自由呼吸的空间!

  也许我是语文教师的缘故吧,书中最令我心动的是李老师的“语文课改实验计划”。此计划这样安排课程:每周只用2课时完成教材规定的学*任务,而把4课时拿出来,让学生到自修室去学*。这样一来,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阅读的快乐充盈学生的心灵,让阅读的快乐充满学生成长的岁月。阅读,引领孩子们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阅读,拓宽了孩子们自由呼吸的空间!

  是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已充分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为落实课程标准我们小学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系列读书活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学生一心扑在课堂上,一头钻在教材里,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尤其是农村小学,尽管学校图书室不断添置、积累了一定数量、种类齐全的图书,但学生借阅率很低。为何?家长怕影响孩子学*,老师总觉得没有做几道题实惠,学生在这样的夹击下,就是想读也不敢读,时间长了,连想也不想了。从目前学生阅读现状的看,大部分同学几乎没有读过课外书,现有的知识仅仅从课堂所得,仅仅来自教材,量小面窄。这种现状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知识面极其狭窄,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内容知之甚少,直至小学毕业,读不通课文、写不顺作文、不理解题意、常识性知识贫乏等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机制没问题,问题出在人们的观念上。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李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兴趣、特长,增加了评价的尺子,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擅长国画的贺明、美术特长生刘琦、书法特长生单春晓、以设计为专业的张涵、喜欢装潢的周大志……评价的尺子越多,好学生越多,他们做个好学生的愿望得到满足,这些心理因素对他们取得新的成绩又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再来看看我们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培养的学生吧,在老师眼中,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其他方面再好也不好;学*成绩好的学生,其他方面不好也好。对“好学生”和颜悦色,对“差学生”从没好脸色,动辄训斥。我们的学生中不乏具有音乐、美术、制作等天赋者,然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样一来,束缚了多少特长生的健康发展啊!

  读了李老师的“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长,全面评价每一个孩子,为每一个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使每一个孩子充满信心。在教师的引领下,拓宽每一个孩子自由呼吸的空间,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

  感谢《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感谢李老师!在他的感召下,我们会共同为“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而努力,“自由呼吸的教育”也一定会离我们越来越*!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4

  在阅读*当代教育家丛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时,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希贵,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惯。

  (一)阅读丰富自我

  李老师说:“我真正的学*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经营人生的智慧》;从约翰?基西克的《理解艺术》,到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到拿破仑的《成功的策略》……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其它各类书籍,李老师从不同种类的书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将其用于教学、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李老师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钟”、“朝阳读书计划”、“百万人家尽读书”、“亲子共成长”等一系列别具一格的读书活动。李老师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惯;播种*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读李老师,收获的不仅仅是对作者那种原生态的教育理念、观点、方法和做法的感悟,更为他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的解说而感动。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了“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读这一本书,我几乎是一口气一次性读完的,读好后,又忍不住在某些章节、某些语句上做了些许标记。

  (二)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李老师的一句话读了以后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不重复自己,需要可贵的自醒;不重复别人,则更需要自信。”

  (三)“终点思考”成就幸福人生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忙。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

  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四)原生态教育语言摘录

  读李老师的这本书,使我感到了我们的教育大有可为。他书中的文字能驱走诸多教育天空的阴霾,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绚丽的阳光。你看这些文字——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

  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

  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要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

  评价的尺子越多,好学生就越多。

  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这成了我每一天的享受。

  教育必须从细节入手,然后才能塑造出注重细节的学生。

  不占用学生自主的时间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的关头才表现出来,但它确实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

  (五)博爱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想做一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尚教师,更要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曾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教师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而自居,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现实中,经常看到许多活泼好动,虽有些毛病,但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一些“严师”训教之后,“效果”显著,这些学生变得温顺安静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叫我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让做的事不做”,或者干脆“做了也不让你知道”。有些教师把这种转变效果视为成绩,至于学生们的将来如何,他们则很少考虑。

  像这样,教师只是把活泼变得安静,把学生个性的东西“压榨”成共性的东西还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教育抑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学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创新人才的产生。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地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小巴甫里克小学四年级毕业时也没有什么好转。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学老师才把小巴甫里克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巴甫里克成为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小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大科学家呢。

  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让我们都捧起书来吧!做一个阅读者,远离浮躁与*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教育的发展;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民族的崛起!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5

  这两周学校要我们到网上下载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让我们好好学*学*。于是我就拜读了李老师的书,原以为和其它的教育学专著一样讲一些大道理、说一些空话而已,我一开始只不过是抱着好奇的心理翻翻而已,谁曾想看着看着,却怎么也不想放下它,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李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掩卷沉思,反思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经历,感慨颇多。

  回到书中读李老师的文章,在受启发的同时,都会有一些很深的感触。他的文章中没有很深的大道理,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在跟读者侃侃而谈,有什么说什么,直来直去,亲切自然,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教育的道理和方法。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的在告诉学生真理,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兴趣的丧失。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我佩服李老师,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我想能成为李老师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还有一点在李老师身上也深深的体现出来了,那就是“方法总比困难多”,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可是,往往是草草了事,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李希贵老师在书中说:“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轮美奂。”不要再用单一的学*成绩去评价每个学生,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通过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充满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责任。我不禁自问,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呼吸了吗?下学期我要在学生课外阅读上动动脑筋,完全可以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堂,“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当看到李老师引用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时,我更增强了教学改革的信心。

  书中的内容让我的大脑进行了全新的理念更新,也正是从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我希望自己在李希贵老师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会从狭隘走向广阔。

  书看到一大半,我已经被李局长那博大的胸怀、深邃的思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而深深感叹了。在拿到这本书之前,还以为不过是一个教育者为自己立传罢了,读着读着就不由自主地被他的理智的成熟的工作热情所鼓舞,为官能如此深入地大刀阔斧地改革,敢想敢做,而非凡成就的取得都缘于一颗诚挚地热爱教育的心灵。

  这段时间来,我在读书实践中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也尝试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但我知道真正实现或拥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我会继续为自由呼吸的教育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现在,让我们怀着梦想,付诸实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努力实践吧。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最后,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吧,“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6

  偶然在手机晚报看到这样一句话:“学*这事给我留下来的基本上全是耻辱”,我不知道说这话的是什么人,但无论如何走出校门的人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活,确实令老师尴尬。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应该给受教育者留下什么?学校教育如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奠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坦率地说,这些问题我们(所有教育相关人士)都思考了几十年,但我们真的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教育的不均衡愈演愈烈、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钱学森之问使“教育人”无言以对……

  最*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很舒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朴实的语言诠释了教育。书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浅显易懂的道理,能启迪人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书作者李希贵先生现在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我就称他李校长。这本书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教学线,回顾李校长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重点记述了李校长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介绍了做中学校长、县教育局长和地级市教育局长时的思考和实践。作为校长,在读这本书时,格外认真地“研读”了李校长在任高密四中校长时的经历。

  选取这一段还有特别的考虑:这是李希贵初做校长的五年,而我本人到现在也刚刚做了四年多的校长;时代不同了,今天的我“研究”20xx年前的李希贵仍然充满深深地敬意,他的管理理念和实践仍然鲜活。

  1990年,高密四中历史上最灰暗的一年,高考失利使“整个学校沉浸在压抑之中”,不满30岁的李希贵“受命于危难之中”,成为校长。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0xx年、从语文教师到教务主任直至教学副校长,李校长对这所学校可谓了如指掌,他知道老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上任之后的“头三脚”踢得很准: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五子登科”、统一干部思想的“三心换一心”、确实发挥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制造一杆公*秤”、“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聘任机制及“安全软着陆”的实施过程、符合学校的实际和所处环境的学校文化经营策略等举措都显示了李校长高超的管理艺术,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校长,经营好自己的班子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在我校中心组学*时我们曾研读过李校长为领导班子起草的《领导干部日日思》和《高密四中领导干部修养要则》,20xx年前的“小立法”,今天仍觉得受益匪浅。

  通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自始至终有这样的感受,李希贵从做老师、校长到局长,很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李校长对“管理”一词的解释既简单有实在:“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最初的保障教师生存需求的“五子登科”做起,唤醒人们的爱校爱岗的工作热情;“从热爱水井到热爱学校”、“三朝元老”、“首*接待”和“功勋四中人”这些小故事读来很温馨,李校长“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从心灵和精神层面培养四中人的责任意识,激励不同岗位上的人为学校做好本职工作。

  学校管理中经销“希望”是李校长的过人之处。把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教职工的“个人愿景”结缘,具体讲就是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和老师的专业化成长结缘,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一份个人学年发展目标,教师在帮助学生成才的同时规划自身的成长,这在目前关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大环境下,已经属于常规工作了,可在20xx年前,这是需要智慧和胆量的举动。回忆一下那个时候校长主任们一味地都是用在带领、督促老师们提高中高考成绩,学校的各项制度特别是评价奖励制度都是“以分数论英雄”,校长、教师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苦不堪言,“分数”是学生的**子,也是老师的**子,是学校的荣誉,更是校长的政绩。李校长认为“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做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而那时我们总是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教育家的远见得以完美展示,李校长领导的四中人“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在主动积极地塑造自我—师生共同成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时教学成绩的提高水到渠成,形成“高密四中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

  做高密四中的校长只是李希贵教育生涯的一小部分,也不是教育家的“精彩乐章”,但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菁华9篇)(扩展3)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菁华5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1

  在镇小的图书室寻找良久,突然一本书的书名闪入眼帘——《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好别致的名字啊!我毫不犹豫地借了过来,事后才知道,这本书就是教育局推荐的100部教育书籍中的一本。

  我如饥似渴地读着,一章“寻找语文原生态”的章节引起了我的关注。

  在书中,一位刚刚考入大学的的学生给他正在高三的朋友写来了一封信,介绍了学*方法。信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数学、外语、历史等学科的学*方法,但谈到语文的时候,他只说了一句:语文呀,你可千万不要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课上搞的那一套统统不顶用。看到这里,我的心头好象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们辛辛苦苦是为谁做嫁衣裳啊?

  同时我想到了自己读师范时上文选课的情景:因为受小时候自己喜欢吃甜食的*惯,牙齿经受不住蛀虫的侵蚀,疼得十分厉害。没想到,补牙还不是那么轻松。要先洗干净,再除垢,最后才能补。时间整整花了三个星期,因为周六、周日医院也没有上班,所以我都只能选择上课的时候去,由于自己的数学基础差,于是,我都选择文选课的时候出去补牙。更没有想到的事是,全班三次都考85分以上的就只有我一个人。当时就觉得很奇怪,自己没有认真听,怎么反而考的最好呢?看到书中这位同学的话,心中似乎也有同感。可能语文老师要死要活的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一点用都没有。

  那应该怎么学*语文呢?不先急着说答案,先举两个例子:一个读初一的李大伟和初四的王庆玲参加了当时的高三语文考试,结果是高三全年级的*均分是84。5分,李大伟考了82分,初四的王庆玲考了85分,这能说明什么?

  唱歌是件让人很“舒服”的事,对于全天下以唱歌为职业或想从事唱歌这份职业的人来说,恐怕很少有用“舒服”二字来形容自己的这份工作或爱好的吧。但在20xx年3月26日星期三CCTV第十三届青歌赛团体组复赛第七场的比赛场上,“阿鹏”,一位来自云南的原声态歌手,却用他最质朴最单纯的全身心的演唱风格,完美而透彻的诠释了他用“舒服”的感觉来演唱的他家乡的民谣,在充满蓝色灯光的舞台中央,他就像是一个歌唱精灵,瘦小的身躯却蕴藏着无限的激情,随着歌曲的发展,他的歌声由倾诉般的低吟渐渐变得激情缠绵,其间迂回婉转情难自制,时而如鹿鸣马嘶,时而如虎啸龙吟,直至高亢嘹亮,婉转入云……那种酣畅淋漓、激情迸发的演唱,牢牢抓住了每一位看到他的人的视线,掌声在阿鹏结束他的演唱数秒之后才猛然爆发,观众们已随着他的演唱完全忘记了自我,意犹未尽,真想再继续听下去,而阿鹏接下来说的“唱歌是件很舒服的事”这句话让大家更觉他的朴实和可爱。阿鹏用他最直接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一名歌者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唱者要唱得舒服,听者才听得舒服。没有经过正规严格的训练,没有经过名家悉心的指导,他凭什么拿走了这么高的分数,他凭什么打动全国这么多听众的心?

  第一个例子说明,学生受老师教育时间的长短与学生的成绩并没有直接成正比,第二个例子说明没有经过名家指导的“土包子”照样可以“唱歌”。

  很多书中多言,“教育其实很简单”。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曾写过一篇文章《简简单单教语文》,从两位大师身上我们也不难看出,语文的学*其实可以很简单。现在的语文标准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觉得,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一定是专靠老师教育才会有的,还可以是他们自己去广阔的语文天地里和社会生活中受滋养和熏陶的。比如,学生在与朋友、长辈、同学交流时的点滴感悟;或者是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电视媒体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滋养;亦或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所积累的文学素养等等。老教育家前辈叶圣陶就曾明确地指出:“生活既教育”。我想当然也包括语文的教育吧!

  在书中,李校长就明确地告诉读者们,学生语文的学*,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他是通过“语文实验室计划”和“自修楼里自主学*”来实现上述目标的,而且成果非常喜人,学生对学*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显着提高,最主要的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铺下了坚实的地基,让学生永远站在高处统领全局而立于不败之地。

  李校长讲的是高中,那么教小学是否同样适应呢?我想应该八九不离十了吧!音乐尚且提倡原生态唱法,我们的教育为何还要舍本求末,弃简就繁呢?让孩子广泛地阅读,在他们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里,有着自己懵懂的感悟,在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中,有着自己对世事的评判和积淀。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曾说“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好读书”,也就是广览博读,正是学好、用好语文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我想,语文的学*,就让孩子自己鼓帆自己前行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2

  “李希贵”这个名字是从我们教学副校长口中得知的,当时校长对此人的评价是“*为数不多的能称为‘家’的教育工作者。”我因而买了两本李希贵的着作《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和《学生第一》。在看完第一本着作的时候,我不禁感叹于作者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他总能从最小的切入口来展现隐藏在背后的深刻教学思想,李老师的笔墨更多的是用在叙事论事,全然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和独断。这大体也是为什么我愿意读完这本书,并有冲动为他写点文字的原因吧!

  这本书按作者的意思是由三条线索铺陈开来:一条线是教学线,主要是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是教育线,主要写了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则是管理线,主要讲述了作者如何从管理一所小学校到管理一个县,再大到管理一个市的教育。但不管是哪一条线索来看,我都可以感受到作者是秉着“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目标去实践和奋斗的。

  自由呼吸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这个问题在我看到封面时就想知道答案的。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一个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案例:在他管理的学校曾经因为师资原因,无法为其中两个班级配备语文教师。因此,这两个班级在语文课的大多时间里就是去阅览室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这两个班级在语文阶段性考核的表现丝毫不亚于其他有专门语文教师执教的班级,而且在写作这块的得分还高于对方。像类似的案例在书中还能找出不少来。所谓自由呼吸的教育就是还学于生,学*本就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有学*的自由,他们有自己的学*方法和*惯,教师应该尊重规律、尊重事实、尊重学生。自由呼吸的教育还提倡要让教师懂得自由呼吸。教师只有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呼吸才能明白学生需要怎样自由呼吸的教育。

  阅读是帮助教师走出封闭空间,呼吸到自由的不二法门。做会自由呼吸的教师就要学会如何通过阅读来**束缚自己思想的枷锁。很多时候,我总是抱怨没有时间阅读,原因是我要批改很多作业,找很多学生谈话,还要备数不完的课以及处理生活中无止境的琐事。但,李希贵老师在结束部分写道:做人做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啊,作为教师必须在乱麻重生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重心,有时候我应该舍得停下手中的活儿,静下心来去阅读几段有关教育的体悟和经验的文字,或许这样会大大提高自己办事的效率,因为方向明确了,思路清晰了。

  自由究竟是什么样的味道?我想,自由应当是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知道如何得到;自由还是我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并且知道应该断然舍弃。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3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读此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作者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他的鲜活理念。在书中,李希贵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都融入了自己对教育独特的感悟与思考,那点滴心语,可谓画龙点睛。这三条主线分别是教学线、教育线和管理线,而统领这三者的便是一种“人”的精神,一种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

  李希贵老师在书中说:“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轮美奂。”不要再用单一的学*成绩去评价每个学生,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通过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充满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责任。

  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经谈到:我真正的学*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阅读不但可以改变教师匮乏、劳累、繁琐的人生状态,而且阅读积累得越多,越是给孩子们攀爬的阶梯搭建得更结实,更长远。作为一名教师,除课本、教学用书和练*册外,更应该博览群书,心中没有渊博的知识怎么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多读教育理论书籍,广泛阅读名人著作,丰富自己的知识,历练自己的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一世人皆知的道理,就看谁能坚持做到,做到了,就能让自己在教育工作中自由顺畅地呼吸。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最后,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吧,“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4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历过的小故事,字里行间流淌着教育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

  在他笔记本电脑的桌面上有这样一句话:“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那么,他如何让自己“不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李希贵老师说:“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改变我人生的哲学命题。”

  李老师办学有着与众不同的过人之处,正是他管理思想的灵魂所在。作为校长,李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一个组织者,更应该欣赏才华,使才华最大限度地升值,这里面有着管理的最高境界。”他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被人肯定,被人需要,是非常重要、非常快乐的事情。那么,怎样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重要呢?教师的根本目标是教书育人,关爱每一个学生既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书育人的归宿。从这个目标出发,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眼中无差生,牢固树立共同发展和差异发展相结合的观念,正确处理分层教学与关注全体的关系,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尊重,建立信心,增强责任,走向成功”。

  但是,这种本应属于每个学生都拥有的爱并非像阳光那样均匀洒向每一个学生,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有问题的学生。班主任常常要处理学生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占用了班级管理中绝大多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任课教师上课最费心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如何维持好课堂纪律,如何让问题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不搞小动作,不交头接耳。对问题学生的关心和教育,我们无可厚非,但对绝大多数同学的忽视却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我信奉教育要公*的原则,但面对教室里几十名生动活泼但性格迥异、学*水*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做到教育的公*呢?每个班级里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他让你费心费力、焦虑不安。我们应积极想办法应对,不忽略每一个小的进步,不放弃每一次积极的努力,坦诚相待,做到公*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我们的班级中,往往都有一批“弱势群体”,他们都有很深的自卑感和孤独感。他们对学*失去信心和勇气,在集体中缺少表现自我的资本,好像比别人矮了半截,*时少言寡语,不愿合群。在不少老师、家长、同学甚至他们自己眼里,他们不聪明,智力不如人。其实,这种看法是错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弱势智能,从而为每一个学生取得最终成功打好基础。

  首先,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主角。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愿望,以期待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学困生也不例外。就如小雨同学,正是学校的“纸杯DIY社团”活动让她有了展示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她是主角之一;在这个舞台上,她的自信被唤醒,内驱力被激发。多给学困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品尝获得成功喜悦的滋味。多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时,点滴的进步就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尊、自信,从而逐步培养起乐观进取的心理素质。

  其次,我们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促成学生的进步。学生的转化过程,就是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断扩大的过程。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使其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及时对自己作出新的认识评价,从而消除自卑感的心理障碍,迈出前进的步伐。

  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学生。不宜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用过激的语言训斥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懂得欣赏,懂得欣赏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欣赏丰富多彩的生活,善于发现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与成功,为他们的真诚喝彩,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支持他们充满信心的走向下一个人生驿站。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主角,我们的学校才能成为使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温馨校园!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5

  当我看到《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时,就被书名所吸引,更让我内心激动。通读后更让我坚信自由呼吸的教育就是生命化的教育,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

  这是一本用*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亲身经历过的小故事。在每一个故事中都会让我们读出李希贵老师对教育的独特思考与感悟,更可贵的是李希贵老师从自己失败的案例中得到启示,例如“让教育从细节入手”等,这些细节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沉淀的,在琐碎的小事里形成的。

  在书中,李希贵老师提到“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让别人来管的人”。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约束学生,管制学生,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形成一种*惯。作为教师更应该认识到“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惯,播种一种*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感到自己很重要,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呼吸的教育。

  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地呼吸。”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发现真理而不是告诉学生真理,那么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与众不同的兴趣,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自己走路,只要“鞋子”合脚了,他们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奔跑起来,我们又何愁学生前面不会是一片自由的天空呢!

  实际上,就像李希贵老师所说的那样“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教育也是一样,贵在坚持,在生活中老师不再以成绩为唯一评价尺度,要用多元化的观点去看待孩子,让孩子在充满自信、充满阳光的氛围中茁壮成长,这也正是“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菁华9篇)(扩展4)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精选20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1

  偶然在手机晚报看到这样一句话:“学*这事给我留下来的基本上全是耻辱”,我不知道说这话的是什么人,但无论如何走出校门的人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活,确实令老师尴尬。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应该给受教育者留下什么?学校教育如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奠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 坦率地说,这些问题我们(所有教育相关人士)都思考了几十年,但我们真的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教育的不均衡愈演愈烈、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钱学森之问使“教育人”无言以对……

  最*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很舒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朴实的语言诠释了教育。书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浅显易懂的道理,能启迪人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书作者李希贵先生现在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我就称他李校长。这本书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教学线,回顾李校长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重点记述了李校长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介绍了做中学校长、县教育局长和地级市教育局长时的思考和实践。作为校长,在读这本书时,格外认真地“研读”了李校长在任高密四中校长时的经历。

  选取这一段还有特别的考虑:这是李希贵初做校长的五年,而我本人到现在也刚刚做了四年多的校长;时代不同了,今天的我“研究”20xx年前的李希贵仍然充满深深地敬意,他的管理理念和实践仍然鲜活。

  1990年,高密四中历史上最灰暗的一年,高考失利使“整个学校沉浸在压抑之中”,不满30岁的李希贵“受命于危难之中”,成为校长。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0xx年、从语文教师到教务主任直至教学副校长,李校长对这所学校可谓了如指掌,他知道老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上任之后的“头三脚”踢得很准: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五子登科”、统一干部思想的“三心换一心”、确实发挥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制造一杆公*秤”、“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聘任机制及“安全软着陆”的实施过程、符合学校的实际和所处环境的学校文化经营策略等举措都显示了李校长高超的管理艺术,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校长,经营好自己的班子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在我校中心组学*时我们曾研读过李校长为领导班子起草的《领导干部日日思》和《高密四中领导干部修养要则》,20xx年前的“小立法”,今天仍觉得受益匪浅。

  通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自始至终有这样的感受,李希贵从做老师、校长到局长,很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李校长对“管理”一词的解释既简单有实在:“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最初的保障教师生存需求的“五子登科”做起,唤醒人们的`爱校爱岗的工作热情;“从热爱水井到热爱学校”、“三朝元老”、“首*接待”和“功勋四中人”这些小故事读来很温馨,李校长“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从心灵和精神层面培养四中人的责任意识,激励不同岗位上的人为学校做好本职工作。

  学校管理中经销“希望”是李校长的过人之处。把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教职工的“个人愿景”结缘,具体讲就是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和老师的专业化成长结缘,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一份个人学年发展目标,教师在帮助学生成才的同时规划自身的成长,这在目前关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大环境下,已经属于常规工作了,可在20xx年前,这是需要智慧和胆量的举动。回忆一下那个时候校长主任们一味地都是用在带领、督促老师们提高中高考成绩,学校的各项制度特别是评价奖励制度都是“以分数论英雄”,校长、教师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苦不堪言,“分数”是学生的**子,也是老师的**子,是学校的荣誉,更是校长的政绩。李校长认为“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做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而那时我们总是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 教育家的远见得以完美展示,李校长领导的四中人“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在主动积极地塑造自我-师生共同成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时教学成绩的提高水到渠成,形成“高密四中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

  做高密四中的校长只是李希贵教育生涯的一小部分,也不是教育家的“精彩乐章”,但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2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当代教育家李希贵在新课程背景下奉献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作。书中把自己多年来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原生态的东西提供给读者,主要写了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自己的感悟,始终贯穿了教学、教育、学校管理三条线索。一切都是那么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读完此文,我深深地被作者对教育的真诚、真挚,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探寻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态度所感动。

  读完这本书,我想用袁振国在前言中的一段话来表达我读后的感想,“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崇高事业,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而且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是造福于他人同时也使自己获得幸福的伟大事业。”特别是最后这一句,李希贵用他二十多年教育实践向我们诠释了怎样使孩子获得有幸福感的教育和教师怎样从辛勤劳动中体验工作的快乐。

  善于学*,是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后对李希贵的第一印象。李希贵的教育成功之路得益于对读书的执著和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体验、领悟和反思。家庭的影响使李希贵养成了读书的好*惯,结合自己的在教学中的经验和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使他越来越认识到读书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读书,伴随了他46岁人生,也影响和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所以,我们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一个优秀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与教育名师相比,我们比较多的只是囿于操作层面的专业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匠气,而往往缺少一种基于文化底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无一不是他们具有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从李希贵的身上,使我们深知,真正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人,是不允许自己只在原有知识水*上,作低质量的重复。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李希贵20年如一日不懈探求的,正是这么一条使教育回归本质、回归本源的成功之路。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已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他在书的“后记”中引用玛丽?凯的话说:“我诚挚地相信,生命是一连串的企图和失败,只有在偶然的机会中,我们才能体验到成功,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这既是李希贵先生从教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其成长为著名教育家的法门。

  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学*、享用李希贵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不断丰富、拓展李希贵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人。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3

  偶然在手机晚报看到这样一句话:“学*这事给我留下来的基本上全是耻辱”,我不知道说这话的是什么人,但无论如何走出校门的人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活,确实令老师尴尬。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应该给受教育者留下什么?学校教育如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奠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 坦率地说,这些问题我们(所有教育相关人士)都思考了几十年,但我们真的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教育的不均衡愈演愈烈、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钱学森之问使“教育人”无言以对……

  最*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很舒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朴实的语言诠释了教育。书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浅显易懂的道理,能启迪人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书作者李希贵先生现在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我就称他李校长。这本书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教学线,回顾李校长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重点记述了李校长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介绍了做中学校长、县教育局长和地级市教育局长时的思考和实践。作为校长,在读这本书时,格外认真地“研读”了李校长在任高密四中校长时的经历。

  选取这一段还有特别的考虑:这是李希贵初做校长的五年,而我本人到现在也刚刚做了四年多的校长;时代不同了,今天的我“研究”20xx年前的李希贵仍然充满深深地敬意,他的管理理念和实践仍然鲜活。

  1990年,高密四中历史上最灰暗的一年,高考失利使“整个学校沉浸在压抑之中”,不满30岁的李希贵“受命于危难之中”,成为校长。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0xx年、从语文教师到教务主任直至教学副校长,李校长对这所学校可谓了如指掌,他知道老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上任之后的“头三脚”踢得很准: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五子登科”、统一干部思想的“三心换一心”、确实发挥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制造一杆公*秤”、“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聘任机制及“安全软着陆”的实施过程、符合学校的实际和所处环境的学校文化经营策略等举措都显示了李校长高超的管理艺术,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校长,经营好自己的班子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在我校中心组学*时我们曾研读过李校长为领导班子起草的《领导干部日日思》和《高密四中领导干部修养要则》,20xx年前的“小立法”,今天仍觉得受益匪浅。

  通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自始至终有这样的感受,李希贵从做老师、校长到局长,很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李校长对“管理”一词的解释既简单有实在:“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最初的保障教师生存需求的“五子登科”做起,唤醒人们的爱校爱岗的工作热情;“从热爱水井到热爱学校”、“三朝元老”、“首*接待”和“功勋四中人”这些小故事读来很温馨,李校长“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从心灵和精神层面培养四中人的责任意识,激励不同岗位上的人为学校做好本职工作。

  学校管理中经销“希望”是李校长的过人之处。把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教职工的“个人愿景”结缘,具体讲就是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和老师的专业化成长结缘,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一份个人学年发展目标,教师在帮助学生成才的`同时规划自身的成长,这在目前关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大环境下,已经属于常规工作了,可在20xx年前,这是需要智慧和胆量的举动。回忆一下那个时候校长主任们一味地都是用在带领、督促老师们提高中高考成绩,学校的各项制度特别是评价奖励制度都是“以分数论英雄”,校长、教师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苦不堪言,“分数”是学生的**子,也是老师的**子,是学校的荣誉,更是校长的政绩。李校长认为“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做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而那时我们总是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 教育家的远见得以完美展示,李校长领导的四中人“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在主动积极地塑造自我-师生共同成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时教学成绩的提高水到渠成,形成“高密四中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

  做高密四中的校长只是李希贵教育生涯的一小部分,也不是教育家的“精彩乐章”,但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4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有幸拜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是那么的清新。这本书是他多年来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潜心实践的结果,是他理论和实践的结晶,也是他教育智慧和教育理想的体现。他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他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

  读这本书,使我感到了我们的教育大有可为。他书中的文字能驱走诸多教育天空的阴霾,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绚丽的阳光。你看这些文字,是春雨无声滋润了物——教育

  无痕,是不动声色的教育。一切教育都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动力入手,呼唤原生态教育。

  在20____年3月26日星期三CCTV第十三届青歌赛团体组复赛第七场的比赛场上,“阿鹏”,一位来自云南的原声态歌手,却用他最质朴最单纯的全身心的演唱风格,完美而透彻的诠释了他用“舒服”的感觉来演唱的他家乡的民谣,而阿鹏接下来说的“唱歌是件很舒服的事”这句话让大家更觉他的朴实和可爱。阿鹏用他最直接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一名歌者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唱者要唱得舒服,听者才听得舒服。没有经过正规严格的训练,没有经过名家悉心的指导,他凭什么拿走了这么高的分数,他凭什么打动全国这么多听众的心?

  因为他觉得唱歌是件幸福、自由、快乐的事,这就是他的动力,所以他能全身心地唱出心中的感受。

  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多数与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

  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让学生们觉得学*是一种享受。

  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重要。

  不占用学生自主的时间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仑美奂。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的关头才表现出来,但它确实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所以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愿我们能为“把这个简单的事情做好”而努力!尊重、欣赏孩子们,放开手脚,让孩子们自由、快乐、幸福的学*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5

  最*,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往昔的工作,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探索历程的评价,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体验感悟的归纳,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拜读全书,让我特别有同感的是李希贵对于教育本质的认定: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是啊,在我们教育者忙得一塌糊涂却毫无进展的今天,听到这样的话语,感觉特别清爽。可说归说,真正要落实这一真谛,又需要我们用心去做。

  而他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借用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一句话: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

  掩卷而思,审视现在的教育,真的令人窒息,尤其是中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越来越小!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育观念陈腐落后。李老师说:“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读完此书,依然受益匪浅,感触颇多。就我们小学生而言,自由呼吸的空间也不容乐观。为了孩子们的发展,为了孩子们不再走进越来越狭窄的空间,我们小学教师应该努力为孩子们营造、拓宽自由呼吸的空间!

  也许我是语文教师的缘故吧,书中最令我心动的是李老师的“语文课改实验计划”。此计划这样安排课程:每周只用2课时完成教材规定的学*任务,而把4课时拿出来,让学生到自修室去学*。这样一来,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阅读的快乐充盈学生的心灵,让阅读的快乐充满学生成长的岁月。阅读,引领孩子们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阅读,拓宽了孩子们自由呼吸的空间!

  是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已充分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为落实课程标准我们小学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系列读书活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学生一心扑在课堂上,一头钻在教材里,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尤其是农村小学,尽管学校图书室不断添置、积累了一定数量、种类齐全的图书,但学生借阅率很低。为何?家长怕影响孩子学*,老师总觉得没有做几道题实惠,学生在这样的夹击下,就是想读也不敢读,时间长了,连想也不想了。从目前学生阅读现状的看,大部分同学几乎没有读过课外书,现有的知识仅仅从课堂所得,仅仅来自教材,量小面窄。这种现状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知识面极其狭窄,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内容知之甚少,直至小学毕业,读不通课文、写不顺作文、不理解题意、常识性知识贫乏等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机制没问题,问题出在人们的观念上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李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兴趣、特长,增加了评价的尺子,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擅长国画的贺明、美术特长生刘琦、书法特长生单春晓、以设计为专业的张涵、喜欢装潢的周大志……评价的尺子越多,好学生越多,他们做个好学生的愿望得到满足,这些心理因素对他们取得新的成绩又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再来看看我们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培养的学生吧,在老师眼中,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其他方面再好也不好;学*成绩好的学生,其他方面不好也好。对“好学生”和颜悦色,对“差学生”从没好脸色,动辄训斥。我们的学生中不乏具有音乐、美术、制作等天赋者,然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样一来,束缚了多少特长生的健康发展啊!

  读了李老师的“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长,全面评价每一个孩子,为每一个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使每一个孩子充满信心。在教师的引领下,拓宽每一个孩子自由呼吸的空间,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

  感谢《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感谢李老师!在他的感召下,我们会共同为“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而努力,“自由呼吸的教育” 也一定会离我们越来越*!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6

  这两周学校要我们到网上下载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让我们好好学*学*。于是我就拜读了李老师的书,原以为和其它的教育学专著一样讲一些大道理、说一些空话而已,我一开始只不过是抱着好奇的心理翻翻而已,谁曾想看着看着,却怎么也不想放下它,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李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掩卷沉思,反思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经历,感慨颇多。

  回到书中读李老师的文章,在受启发的同时,都会有一些很深的感触。他的文章中没有很深的大道理,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在跟读者侃侃而谈,有什么说什么,直来直去,亲切自然,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教育的道理和方法。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的在告诉学生真理,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兴趣的丧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我佩服李老师,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我想能成为李老师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还有一点在李老师身上也深深的体现出来了,那就是“方法总比困难多”,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可是,往往是草草了事,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李希贵老师在书中说:“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轮美奂。”不要再用单一的学*成绩去评价每个学生,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通过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充满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责任。我不禁自问,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呼吸了吗?下学期我要在学生课外阅读上动动脑筋,完全可以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堂,“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当看到李老师引用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时,我更增强了教学改革的信心。

  书中的内容让我的大脑进行了全新的理念更新,也正是从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我希望自己在李希贵老师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会从狭隘走向广阔。

  书看到一大半,我已经被李局长那博大的胸怀、深邃的思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而深深感叹了。在拿到这本书之前,还以为不过是一个教育者为自己立传罢了,读着读着就不由自主地被他的理智的成熟的工作热情所鼓舞,为官能如此深入地大刀阔斧地改革,敢想敢做,而非凡成就的取得都缘于一颗诚挚地热爱教育的心灵。

  这段时间来,我在读书实践中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也尝试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但我知道真正实现或拥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我会继续为自由呼吸的教育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现在,让我们怀着梦想,付诸实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努力实践吧。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最后,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吧,“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7

  最*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

  当老师这么多年,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8

  最*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很舒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朴实的语言诠释了教育。书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浅显易懂的道理,能启迪人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往昔的工作,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探索历程的评价,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体验感悟的归纳,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应证。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升旗仪式帮他们写稿,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考试场上成了老师的刑场。

  欣赏孩子等于孩子的成功。作为人师,当教鞭扬起时,“再忍忍”;当耐心快丢弃时,“再等等”;当粗俗的语言要出口时,“再留留”;当学生走神时,“先停停”;当学生出错时,“再想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悄悄告诉学生他的优点,悄悄告诉学生你对他的喜欢,悄悄提醒他的错,悄悄传递你的爱,你会发现,学生正在悄悄改变,数学课堂会成为快乐的学*园地。

  学生在意的是我们对他们那一刹那的肯定性的评价,良性的谎言也会激励学生向前奋斗一段时间,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良言美语,少些狂风骤雨。你会发现,其实每个学生都很美丽,只是我们没有发觉罢了。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一定程度就藏在我们的眼睛里。

  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财富。“建立民主、宽松的学*氛围,和孩子们*等的交流,让孩子们在校园里自由的呼吸,”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9

  最*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很舒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朴实的语言诠释了教育。书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浅显易懂的道理,能启迪人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往昔的工作,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探索历程的评价,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体验感悟的归纳,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应证。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升旗仪式帮他们写稿,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考试场上成了老师的刑场。

  欣赏孩子等于孩子的成功。作为人师,当教鞭扬起时,“再忍忍”;当耐心快丢弃时,“再等等”;当粗俗的语言要出口时,“再留留”;当学生走神时,“先停停”;当学生出错时,“再想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悄悄告诉学生他的优点,悄悄告诉学生你对他的喜欢,悄悄提醒他的错,悄悄传递你的爱,你会发现,学生正在悄悄改变,数学课堂会成为快乐的学*园地。

  学生在意的是我们对他们那一刹那的肯定性的评价,良性的谎言也会激励学生向前奋斗一段时间,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良言美语,少些狂风骤雨。你会发现,其实每个学生都很美丽,只是我们没有发觉罢了。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一定程度就藏在我们的眼睛里。

  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财富。“建立民主、宽松的学*氛围,和孩子们*等的交流,让孩子们在校园里自由的呼吸,”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10

  捧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如春风扑面,又觉如醍醐灌顶。李老师以不加粉饰却饱含智慧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诠释了一幅幅真实动人的教育图景。读来*实而亲切,如友人促膝谈心,细嚼则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全书共分四个篇章,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认真思考。第一条主线是教学线,主要介绍了他进行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主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李老师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主线是管理线,讲述了他自己从教师到校长到局长到教育家的成长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管理理念的变化与实践。每章每节的标题和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个改革的实践家、一个创新的教育家崭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捧读此书既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关于他的语文教改观的思考

  李老师指出,“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语文水*便不可能提高”。

  他认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于是,在教学中,他从履行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做起,以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改革为依托,开始了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非常动人的语文教学蓝图。他在语文教改中最注重的就是阅读,在他看来读书与实践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源泉,读书,能给人智慧和力量,能开阔人的视野和博大的襟怀,也能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哪里有教育,就应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

  他要求学生每天阅读十分钟: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可阅读的材料,归类整理,加上阅读提示,打印后,每天定时发到学生手中。材料的内容多样,获取材料的方法多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选择材料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项活动进行了好多年,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这一改革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

  为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另一项改革就是他的“语文实验室计划”,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切实拥有了语文学*的自**和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他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冒着极大的风险,最终还是成功了,因为他相信:“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改革中他发现,一些课堂中充斥“假问题‘以求热闹,却没有注重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行为,只顾及花哨的表面形式,但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其实是不健康的,正因为他有了这一发现,才有了他的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改革,奠定了他教育理想的“底色”,也显示了闪耀其中的人文思想的火花。

  二、关于他的学生观的思考

  李老师认为,教师心中不应该有“坏孩子”,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能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高一男生,从失修的砖墙缝里向学校女厕所偷窥。这样的行为,按照常规肯定被认为问题严重。但是,李希贵老师没有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没有盲目批评教育,而是从关注学生心灵出发,实施了保密、充实校园生活、调动家长的教育力量、安排优秀教师和他们交朋友等一系列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渡过了危险的河流。这个案例正体现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语解释的淋漓尽致。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而已。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写的是一个双休日,作者在公园门口碰到了一位带领上高一的儿子逛公园的朋友,感到非常惊奇。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家长是用逛公园的方式奖励自己的孩子。作者没有就此作罢,而是想到了我们的评价问题,想到了我们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这就是考试成绩。返校后,作者和老师们一起反思我们的评价问题。这一年,在作者的坚持下,高密一中破格录取了一个叫贺明的学*成绩很落后的学生,录取原因很简单,就是***画画得特别好。进入一中以后,老师们发现,贺明是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有的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但李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主动找贺明拉家常,帮助他树立学*信心,并让贺明选一张自己最满意的国画悬挂在校园的显眼处。这一“巨大的成功”使他倍感自豪和自信,从次,他加强了自我约束,发奋学*,进步很快,被评为“百优中学生”。后来,他考取了一所美术学校。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失败去做工作,应当把预期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能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11

  这个寒假不寻常,一本《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

  这本书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著述的,李校长是我们山东人,他以教学线、教育线、管理线三条线为线索,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叙写展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阐明了自己的教育主张。虽然书中的案例多是高中的案例,但他的思考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对教育的深度思考。

  “爱书的爷爷”不懂教育,却把热爱读书、热爱文化的种子种在了李校长的心中;母亲的讲效率、父亲的沉稳淡泊在李校长的心中种下了幸福的种子,奠定了美好人性生长最适宜的土壤;上学时老师的信任,不经意间的赏识都让李校长感受到了尊重,自觉开启了心智,激发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李校长的成长经历正是“孟母三迁”故事的最好诠释,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土壤的,良好的.土壤才能为种子的成长提供最适时的养分。李校长是幸运的,在不是教育的教育氛围中他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动力。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像李校长那般幸运,不幸运的成长氛围必定会让天真的孩子们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班级的明是一个可怜的孩子,班时父母就离异了,孩子跟着爸爸和爷爷奶奶住在了一起,老人年纪了,闲赋在村里,爸爸腿有残疾,在一家工厂三班倒,孩子和爸爸的交流非常少。老人觉得孩子很可怜,所以格外惯着他,明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因为老人“不想让别人瞧不起这个没妈的孩子”。明每天晚上都沉迷于手机中,从不完成作业,也是班硷朋友最少,最不愿说话的那一个。虽然在学校里我采取了各种激励的措施,但明从不为所动;虽然我多次走进明的家,但爷爷奶奶的观点就是“我的孙子不用别人管,他想怎样就怎样”。对于明而言,教育真的是苍白而无力的。

  最终我不再执着于他的学业,而更多的去关注他的快乐。家时,为老人带上一箱奶,为孩子带去一本书,问问家里有什么困难;在校时,关注孩子每天的吃饭情况,鼓励与小伙伴之间的融洽交往……没有批评、没有说教,也没有期望。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我的“不教育”倒让爷爷奶奶着了急,“老师,孩子总玩手机怎么办?作业不完成怎么办?”我的“不教育”也让明有了改变,“老师,我能不能也找一个小老师?”

  教育真的应该是润物无声的。正如李校长在工地上因为少年意气的“轻狂”,仅仅是参与与体验,感同身受中丢弃了自己对工人的嫌弃,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

  “如果他仅仅是把我教训一顿,换来的可能只是我内心的抵触和不满。”虽然我们是教育工作者,但有时我们真的需要想一想,如何在不是教育的教育中引发心灵的震撼,激起自觉成长的愿望……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12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升旗仪式帮他们写稿,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考试场上成了老师的刑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13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 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 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 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14

  这个寒假不寻常,一本《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

  这本书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著述的,李校长是我们山东人,他以教学线、教育线、管理线三条线为线索,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叙写展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阐明了自己的教育主张。虽然书中的案例多是高中的案例,但他的思考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对教育的深度思考。

  “爱书的爷爷”不懂教育,却把热爱读书、热爱文化的种子种在了李校长的心中;母亲的讲效率、父亲的沉稳淡泊在李校长的心中种下了幸福的种子,奠定了美好人性生长最适宜的土壤;上学时老师的'信任,不经意间的赏识都让李校长感受到了尊重,自觉开启了心智,激发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李校长的成长经历正是“孟母三迁”故事的最好诠释,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土壤的,良好的土壤才能为种子的成长提供最适时的养分。李校长是幸运的,在不是教育的教育氛围中他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动力。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像李校长那般幸运,不幸运的成长氛围必定会让天真的孩子们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班级的明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大班时父母就离异了,孩子跟着爸爸和爷爷奶奶住在了一起,老人年纪大了,闲赋在村里,爸爸腿有残疾,在一家工厂三班倒,孩子和爸爸的交流非常少。老人觉得孩子很可怜,所以格外惯着他,明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因为老人“不想让别人瞧不起这个没妈的孩子”。明每天晚上都沉迷于手机中,从不完成作业,也是班级里朋友最少,最不愿说话的那一个。虽然在学校里我采取了各种激励的措施,但明从不为所动;虽然我多次走进明的家,但爷爷奶奶的观点就是“我的孙子不用别人管,他想怎样就怎样”。对于明而言,教育真的是苍白而无力的。

  最终我不再执着于他的学业,而更多的去关注他的快乐。家访时,为老人带上一箱奶,为孩子带去一本书,问问家里有什么困难;在校时,关注孩子每天的吃饭情况,鼓励与小伙伴之间的融洽交往……没有批评、没有说教,也没有期望。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我的“不教育”反倒让爷爷奶奶着了急,“老师,孩子总玩手机怎么办?作业不完成怎么办?”我的“不教育”也让明有了改变,“老师,我能不能也找一个小老师?”

  教育真的应该是润物无声的。正如李校长在工地上因为少年意气的“轻狂”,仅仅是参与与体验,感同身受中丢弃了自己对工人的嫌弃,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

  “如果他仅仅是把我教训一顿,换来的可能只是我内心的抵触和不满。”虽然我们是教育工作者,但有时我们真的需要想一想,如何在不是教育的教育中引发心灵的震撼,激起自觉成长的愿望……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15

  一个多月前,学校为我们每位教师购买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刚开始读也没觉得太特别,随着读的越多,越来越被吸引。这就是名家的魅力吧,更是让我认识到:用心做教育才是我们教师最好的选择。

  李希贵老师就是真正地在用"心"做教育,真正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他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只是我们通常的做法无非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本来应该多想想再采取行动,却可能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相信读过这本书的都还记得一则名为《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的故事,它对我的触动很大。故事是这样的:在课间有学生用手机播放音乐排练舞蹈,一名学生在飞快跑过时顺手牵羊,把手机捡起来揣兜里走了。正好被李老师看见,现场抓住还是假装没见呢?最终在操场见到了真人,并完美解决了此事。学生丢东西,这样的事情我也经历过,不过是费了很大周折才解决事情,却又丢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虽然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孩子要多一份宽容,我却在遇到事情时解决的.依然是不那么完美。

  不断地阅读,我明白了十多年来,学*过远处的扬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白潭中学,*处的学校也去了好多,其结果都不尽如人意,那是因为看到的听到的只是别人的成果、经验,而我们没有过多地关注、体验教育的过程,感悟名师的内在文化底蕴。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但是一定会坚持用心读下去,最后借李老师的一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来激励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有一颗敏感的心,而这种敏感来源于我们内心的爱和责任感。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关乎国家未来,作为老师我责任在肩。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16

  偶然在手机晚报看到这样一句话:“学*这事给我留下来的基本上全是耻辱”,我不知道说这话的是什么人,但无论如何走出校门的人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活,确实令老师尴尬。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应该给受教育者留下什么?学校教育如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奠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 坦率地说,这些问题我们(所有教育相关人士)都思考了几十年,但我们真的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教育的不均衡愈演愈烈、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钱学森之问使“教育人”无言以对……

  最*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很舒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朴实的语言诠释了教育。书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浅显易懂的道理,能启迪人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书作者李希贵先生现在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我就称他李校长。这本书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教学线,回顾李校长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重点记述了李校长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介绍了做中学校长、县教育局长和地级市教育局长时的思考和实践。作为校长,在读这本书时,格外认真地“研读”了李校长在任高密四中校长时的经历。

  选取这一段还有特别的考虑:这是李希贵初做校长的五年,而我本人到现在也刚刚做了四年多的校长;时代不同了,今天的我“研究”20xx年前的李希贵仍然充满深深地敬意,他的管理理念和实践仍然鲜活。

  1990年,高密四中历史上最灰暗的一年,高考失利使“整个学校沉浸在压抑之中”,不满30岁的李希贵“受命于危难之中”,成为校长。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0xx年、从语文教师到教务主任直至教学副校长,李校长对这所学校可谓了如指掌,他知道老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上任之后的“头三脚”踢得很准: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五子登科”、统一干部思想的“三心换一心”、确实发挥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制造一杆公*秤”、“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聘任机制及“安全软着陆”的实施过程、符合学校的实际和所处环境的学校文化经营策略等举措都显示了李校长高超的管理艺术,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校长,经营好自己的班子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在我校中心组学*时我们曾研读过李校长为领导班子起草的《领导干部日日思》和《高密四中领导干部修养要则》,20xx年前的“小立法”,今天仍觉得受益匪浅。

  通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自始至终有这样的感受,李希贵从做老师、校长到局长,很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李校长对“管理”一词的解释既简单有实在:“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最初的保障教师生存需求的“五子登科”做起,唤醒人们的爱校爱岗的工作热情;“从热爱水井到热爱学校”、“三朝元老”、“首*接待”和“功勋四中人”这些小故事读来很温馨,李校长“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从心灵和精神层面培养四中人的责任意识,激励不同岗位上的人为学校做好本职工作。

  学校管理中经销“希望”是李校长的过人之处。把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教职工的“个人愿景”结缘,具体讲就是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和老师的专业化成长结缘,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一份个人学年发展目标,教师在帮助学生成才的同时规划自身的成长,这在目前关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大环境下,已经属于常规工作了,可在20xx年前,这是需要智慧和胆量的.举动。回忆一下那个时候校长主任们一味地都是用在带领、督促老师们提高中高考成绩,学校的各项制度特别是评价奖励制度都是“以分数论英雄”,校长、教师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苦不堪言,“分数”是学生的**子,也是老师的**子,是学校的荣誉,更是校长的政绩。李校长认为“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做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而那时我们总是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 教育家的远见得以完美展示,李校长领导的四中人“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在主动积极地塑造自我-师生共同成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时教学成绩的提高水到渠成,形成“高密四中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

  做高密四中的校长只是李希贵教育生涯的一小部分,也不是教育家的“精彩乐章”,但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17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有幸拜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是那么的清新。这本书是他多年来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潜心实践的结果,是他理论和实践的结晶,也是他教育智慧和教育理想的体现。他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他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

  读这本书,使我感到了我们的教育大有可为。他书中的文字能驱走诸多教育天空的阴霾,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绚丽的阳光。你看这些文字,是春雨无声滋润了物——教育

  无痕,是不动声色的教育。一切教育都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动力入手,呼唤原生态教育。

  在20xx年3月26日星期三CCTV第十三届青歌赛团体组复赛第七场的比赛场上,“阿鹏”,一位来自云南的原声态歌手,却用他最质朴最单纯的全身心的演唱风格,完美而透彻的.诠释了他用“舒服”的感觉来演唱的他家乡的民谣,而阿鹏接下来说的“唱歌是件很舒服的事”这句话让大家更觉他的朴实和可爱。阿鹏用他最直接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一名歌者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唱者要唱得舒服,听者才听得舒服。没有经过正规严格的训练,没有经过名家悉心的指导,他凭什么拿走了这么高的分数,他凭什么打动全国这么多听众的心?

  因为他觉得唱歌是件幸福、自由、快乐的事,这就是他的动力,所以他能全身心地唱出心中的感受。

  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多数与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

  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让学生们觉得学*是一种享受。

  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重要。

  不占用学生自主的时间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仑美奂。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的关头才表现出来,但它确实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所以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愿我们能为“把这个简单的事情做好”而努力!尊重、欣赏孩子们,放开手脚,让孩子们自由、快乐、幸福的学*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18

  捧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复思量,只觉如春风扑面,又觉如醍醐灌顶。李老师以不加粉饰却饱含智慧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诠释了一幅幅真实动人的教育图景。读来*实而亲切,如友人促膝谈心,细嚼则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全书共分四个篇章,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他对教育的特感悟和认真思考。第一条主线是教学线,主要介绍了他进行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主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李老师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主线受理线,讲述了他自己从教师到校长到局长到教育家的成长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管理理念的变化与实践。每章每节的标题和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个的实践家、一个创新的教育家崭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捧读此书既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关于他的语文教改观的思考

  李老师指出,“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的规律,训龙替不了积累,没有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语文水*便不可能提高”。

  他认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弊端。”于是,在教学中,他从履行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做起,以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与为依托,开始了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非常动人的语文教学蓝图。他在语文教改中最注重的就是阅读,在他看来读书与实践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源泉,读书,能给人智慧和力量,能开阔人的视野和博的襟怀,也能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哪里有教育,就应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

  他要求学生每天阅读十分钟: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可阅读的材料,归类整理,加上阅读提示,打印后,每天定时发到学生手中。材料的内容多样,获取材料的方法多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选择材料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项活动进行了好多年,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这一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树,让他们受益终身。

  为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另一项就是他的“语文实验室计划”,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切实拥有了语文学*的自和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他的语文教学虽然冒着极的风险,最终还是成功了,因为他相信:“一项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中他发现,一些课堂中充斥“假问题‘以求热闹,却没有注重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行为,只顾及花哨的表面形式,但忽视了对学生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其实是不健康的,正因为他有了这一发现,才有了他的语文教学。他认为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奠定了他教育理想的“底色”,也显示了闪耀其中的人文思想的火花。

  二、关于他的学生观的思考

  李老师认为,教师心中不应该有“坏孩子”,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是粉念来判断学生,不能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高一男生,从失修的砖墙缝里向学校女厕所偷窥。这样的行为,按照常规肯定被认为问题严重。但是,李希贵老师没有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没有盲目批评教育,而是从关注学生心灵出发,实施了保密、充实校园生活、调动家长的教育力量、安排优秀教师和他们交朋友等一系列教育措施,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渡过了危险的河流。这个案例正体现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语解释的淋漓尽致。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而已。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写的是一个双休日,作者在公园门口碰到了一位带领上高一的儿子逛公园的朋友,感到非常惊奇。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家长是用逛公园的方式奖励自己的孩子。作者没有就此作罢,而是想到了我们的评价问题,想到了我们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这就是考试成绩。返校后,作者和老师们一起思我们的评价问题。这一年,在作者的坚持下,高密一中破格录取了一个叫贺明的学*成绩很落后的学生,录取原因很简单,就是***画画得特别好。进入一中以后,老师们发现,贺明是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有的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但李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主动找贺明拉家常,助他树立学*信心,并让贺明选一张自己最满意的国画悬挂在校园的显眼处。这一“巨的成功”使他倍感自豪和自信,从次,他加强了自我约束,发奋学*,进步很快,被评为“百优中学生”。后来,他考取了一所美术学校。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失败去做工作,应当把预期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能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19

  偶然在手机晚报看到这样一句话:“学*这事给我留下来的基本上全是耻辱”,我不知道说这话的是什么人,但无论如何走出校门的人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活,确实令老师尴尬。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应该给受教育者留下什么?学校教育如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奠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坦率地说,这些问题我们(所有教育相关人士)都思考了几十年,但我们真的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教育的不均衡愈演愈烈、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钱学森之问使“教育人”无言以对……

  最*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很舒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朴实的语言诠释了教育。书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浅显易懂的道理,能启迪人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书作者李希贵先生现在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我就称他李校长。这本书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教学线,回顾李校长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重点记述了李校长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介绍了做中学校长、县教育局长和地级市教育局长时的思考和实践。作为校长,在读这本书时,格外认真地“研读”了李校长在任高密四中校长时的经历。

  选取这一段还有特别的考虑:这是李希贵初做校长的五年,而我本人到现在也刚刚做了四年多的校长;时代不同了,今天的我“研究”20xx年前的李希贵仍然充满深深地敬意,他的管理理念和实践仍然鲜活。

  1990年,高密四中历史上最灰暗的一年,高考失利使“整个学校沉浸在压抑之中”,不满30岁的李希贵“受命于危难之中”,成为校长。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0xx年、从语文教师到教务主任直至教学副校长,李校长对这所学校可谓了如指掌,他知道老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上任之后的“头三脚”踢得很准: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五子登科”、统一干部思想的“三心换一心”、确实发挥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制造一杆公*秤”、“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聘任机制及“安全软着陆”的实施过程、符合学校的实际和所处环境的学校文化经营策略等举措都显示了李校长高超的管理艺术,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校长,经营好自己的班子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在我校中心组学*时我们曾研读过李校长为领导班子起草的《领导干部日日思》和《高密四中领导干部修养要则》,20xx年前的“小立法”,今天仍觉得受益匪浅。

  通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自始至终有这样的感受,李希贵从做老师、校长到局长,很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李校长对“管理”一词的解释既简单有实在:“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最初的保障教师生存需求的“五子登科”做起,唤醒人们的爱校爱岗的工作热情;“从热爱水井到热爱学校”、“三朝元老”、“首*接待”和“功勋四中人”这些小故事读来很温馨,李校长“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从心灵和精神层面培养四中人的责任意识,激励不同岗位上的人为学校做好本职工作。

  学校管理中经销“希望”是李校长的过人之处。把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教职工的“个人愿景”结缘,具体讲就是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和老师的专业化成长结缘,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一份个人学年发展目标,教师在帮助学生成才的同时规划自身的成长,这在目前关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大环境下,已经属于常规工作了,可在20xx年前,这是需要智慧和胆量的举动。回忆一下那个时候校长主任们一味地都是用在带领、督促老师们提高中高考成绩,学校的各项制度特别是评价奖励制度都是“以分数论英雄”,校长、教师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苦不堪言,“分数”是学生的**子,也是老师的**子,是学校的荣誉,更是校长的政绩。李校长认为“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做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而那时我们总是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教育家的远见得以完美展示,李校长领导的四中人“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在主动积极地塑造自我—师生共同成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时教学成绩的提高水到渠成,形成“高密四中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

  做高密四中的校长只是李希贵教育生涯的一小部分,也不是教育家的“精彩乐章”,但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20

  最*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当老师这么多年,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菁华9篇)(扩展5)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优选【20】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1

  李希贵老师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李校长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中谈到:我真正的学*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

  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2

  在阅读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时,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惯。

  一、阅读丰富自己

  李老师说:“我真正的学*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经营人生的智慧》;从约翰・基西克的《理解艺术》,到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到拿破仑的《成功的策略》……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其它各类书籍,李老师从不同种类的书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将其用于教学、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李老师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钟”、“朝阳读书计划”、“百万人家尽读书”、“亲子共成长”等一系列别具一格的读书活动。李老师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惯;播种*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二、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李老师的一句话读了以后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不重复自己,需要可贵的自醒;不重复别人,则更需要自信。”

  三、“终点思考”成就幸福人生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忙。

  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四、博爱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想做一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尚教师,更要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曾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教师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而自居,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现实中,经常看到许多活泼好动,虽有些毛病,但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一些“严师”训教之后,“效果”显著,这些学生变得温顺安静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叫我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让做的事不做”,或者干脆“做了也不让你知道”。有些教师把这种转变效果视为成绩,至于学生们的将来如何,他们则很少考虑。像这样,教师只是把活泼变得安静,把学生个性的东西“压榨”成共性的东西还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教育抑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学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创新人才的产生。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地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小巴甫里克小学四年级毕业时也没有什么好转。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学老师才把小巴甫里克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巴甫里克成为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小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大科学家呢。

  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让我们都捧起书来吧!做一个阅读者,远离浮躁与*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教育的发展;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民族的崛起!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3

  寒假期间,我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受到了极大的启迪。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讲述的都是他曾经亲身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引发读者不同的思考。

  “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做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寥寥几句就把教育这个深奥的概念阐释出来,简单而易接受,是啊,教育就是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我深刻地感觉到我们要做幸福教师。

  幸福感从何而来,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幸福、快乐地活着,其实要真正地寻找幸福,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自己深刻地找寻了原因:主要看自己的心态,教师的幸福是一种心态,一种健康的心态。当我们走进教室时面对的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个个美好的期待;从工作压力来看,让生佩服,让家长欣慰;从工资待遇来看,我们一点不比机关干部少;从社会地位来看,我们在社会上享受的别人赞许的目光……所有的这些有什么理由我们不幸福呢?

  我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思自己这么多年的教育工作称职吗?否也。静下心来教书,这几个字谈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坚持再坚持。我缺的就是耐心,当我们面对孩子没有耐心时,不妨想想此时面对你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什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不妨试着改变自己的态度。用一颗慈爱的心去对待我们的每一个孩子。把自己的学生当成最真诚的朋友,我们面对孩子时就不能静下心来,容易冲动,主要取决于心态,我们把学生看作“花仙子”,学生就会无忧无虑地生活学*,自己也会生活在快乐的境界里,反之把学生看作“仙人掌”,我们也会生活在恐怖的境界里,所以教师的心态,完全掌控于学生的心态,要用自己的爱,感化学生,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才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要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在教学上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新形式下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死教课本的知识了,而是要求教师对于各学科知识的掌握都要做到胸有成竹,把教材灵活化、系统化。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学*探索新的知识,做学生心目中的“超人”。

  每个学生都是开心快乐的,我们只有找到幸福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再调皮的学生他也会被老师的爱感化的,时刻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时代在变迁,教育在改革,教师应该拥有很多的机遇,同样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何去面临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必须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静下心来备好每一节课,静下心来批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和每一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多读几本好书,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让我们大家齐勉之!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4

  今天王校长在学校群里发了由李可诵读的李希贵校长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听后不由的陷入深思。书中说到,千万不要被语文老师给骗了,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和语文老师孜孜不倦、不厌其烦的讲解无关,跟孩子的阅读有关,里面李校长做了一个实验,李老师让读初一的儿子和一个读初四的孩子和高三学生做一样的试卷,结果高三*均分84.5,初一李大伟得82分,初四孩子得85分。这样的结果即让我吃惊,又让我陷入深思。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就是,老师讲台上对着教参事无巨细的讲解,孩子们在下面听的昏昏欲睡,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在讲台上痛心疾首的咆哮,“自己的老祖宗都快忘了,自己从小说到大的语言都考不好,这个知识点我讲过多少遍还记不住,你们的作文除了抄阅读没一点深意,作文怎么一点都没有真情实感……”。这样真的.对吗?真的好吗?每天干的难道都是些无用功?

  对以前的做法有了深深的怀疑,也产生了无限的迷茫,其实很多老师也都知道这样的事实,但不知道如何去改变,干脆人云亦云,别人怎么干咱也这么干。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改变些什么,家庭作业不布置那么多遍的抄写,上课不再对课文生搬硬套的讲述,从今年教初三后干脆不布置家庭作业,全部由课代表做主,并且交代一定不要多,甚至由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上课尽量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等等,但毕竟我的思想高度不够,理论知识更是有限,也只是产生忧虑的同时,只剩无可奈何。

  这本书中的观点很新颖,就让我们从“不读书,求甚解”的怪圈中走出来吧!和学生一起读书,感悟生活的美好。真希望不久后对语文教学有一套切实有效、切实有用的方法,让众语文老师不再尴尬和迷茫,迎来“柳暗花明”。胡言乱语,不知所言。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5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中有《寻找语文教学的原生态》一节。读罢该节,感触颇深,对我的语文教学很有启发。

  “语文呀,你千万不要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课上搞的那一套统统不顶用。”这是一位刚考入大学的学生给正在上高三的朋友写的一封信中的话。这封信深深刺痛了语文教师。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备课、批改作文、试题训练等,到头来瞎忙,净做的是无用功,有时还起反作用。这让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会感到沮丧。为了改变语文教学,为了说服老师,身为校长的李希贵让两个初中生参加高三的语文考试。结果让教师们大吃一惊,他们的成绩接*或超过高三学生的*均水*。为什么初中学生和高三学生考分相差不大?原来是他们有自己的大量是阅读。中外名著,著名童话等都在他们的阅读范围,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当然他们的语文成绩很好了。

  这给我们语文教师一个启示,语文课讲得再好,那也只是教师的精彩表演,只有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多阅读,扩大知识面,加深文化积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陶渊明曾说他的学*方法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好读书”就是广泛博览群书,多看书,勤读书,读好书。这是语文学*的必由之路。“不求甚解”就是不要钻牛角尖,不要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以设计*题,要从整体上把握学*。“好读书不解甚解”是语文学*的正确途径,然而现在语文教学恰恰走的是相反的道路:不读书,求甚解。这或许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

  想一想我自己不也正是这样教语文的吗?对一篇课文不厌其烦的分析,一篇课文用上两、三节课在所不惜,殊不知,学生宝贵的时光都被浪费掉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非但没有得到提高,而且应试能力也不会提高多少。

  于是,在李希贵校长的领导下高密高一中开始了“语文实验室计划”。让学生从语文课堂上**出来,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是一个冒险的计划,有教师担心起来。事实证明,这样学*语文成效非常明显,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李希贵说,“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

  但愿我们也能从繁琐的分析讲解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里解脱出来,把学生的阅读当成重中之重,把时间还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享受自由呼吸的教育!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6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阐述李希贵教育思想的的一部教育著作,在又一次认真地阅读了文本以后,我第一个感受就是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在这部著作的“楔子”部分,李希贵先生先是细腻地描述了没有上过学的爷爷怎样教他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过程以及给他的感动,接着饱含感情地回忆了宽厚、沉稳、淡泊、豁达的父亲和个性强、效率高的母亲的生活故事以及给他的影响,然后就满怀感激之情地讲述了毛光瑞老师和王守忠校长给他的关爱和鼓励,接下来又浓墨重彩地记述了自己上学期间的阅读经历及成长体验,然后又十分坦诚地反思了在建筑社当会计时看不起农民工的轻狂和愧疚,最后还富有情趣地叙述了和真心喜欢读书的好朋友一起分享读书快乐的情境和友谊。

  在文本中,李希贵先生给这部分内容拟定的标题是“不是教育的教育”。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标题!从表面上看,李先生描述的以上那些活动和事件大都不属于学校管理、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和考试测评等学校教育的内容。可是,他在叙述那些“不是教育”的活动和事件过程中,却又巧妙地告诉了我们那些“不是教育”的活动和事件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和教益。在“楔子”部分的导语中,他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我的长辈和亲友中没有人做教师,没有人懂教育。但正是不懂教育的他们,却以勤劳、善良、宽厚的品格无声地熏陶了我,为我奠定了做人的基础,让我能够自由自在地生长。”在写到家庭和父母亲的时候,他又深情地告诉我们:“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于是,我明白了:所谓“不是教育的教育”,其实就是生活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其实就是李希贵先生在“楔子”部分描述的家庭生活教育、学校生活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

  同时,我也认为:李希贵先生之所以用“不是教育的教育”作为“楔子”部分的标题,或许就是为了启示我们,“不是教育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那么为什么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呢?在文本中,李希贵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然而,他描述的那些关于生活教育的活动和事件,却给我们昭示了答案。

  我认为,“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的第一个原因是生活教育是实实在在的真正的体验教育。正是在和睦、温馨的家庭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体验到了爷爷和父母亲给他的关爱和影响,使他从小就享受到了尊重和皈依文化的快乐和幸福感;正是在紧张、充实的学校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体验到了毛老师和王校长给他的关爱和鼓励,使他切实感受到了被欣赏的兴奋和自豪;正是在鲜活、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李先生才真正体验到了人性的弱点和劳动的艰辛,使他真正认识到了社会实践的价值和劳动者的崇高。正是因为拥有了以上这些实实在在的真正的体验教育,李先生才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兴趣,树立了信心,滋生了力量,在主动追求、提升和完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教育家。

  我认为,“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的第二个原因是生活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自然而然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正是和睦、温馨的生活气息和爷爷、父母亲的善良、宽厚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养育了李希贵,才使他具有了沉稳、淡泊的性格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在学校生活中,正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好老师的赏识和激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李希贵,才使他拥有了温文尔雅的气质和锐意进取的气魄;在社会生活中,正是工场劳动的艰辛经历和知心朋友的合作精神潜移默化地历练了李希贵,才使他富有了吃苦耐劳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正是因为拥有了以上这些潜移默化的自然而然的教育,李先生才在积极进取、干事创业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一个卓越的教师和校长。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7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记录了作者李希贵幼年教育思想的启蒙发育――乡村中学的教学岁月――穿越“雷区”的校长生涯――教育的改革实践――建设教育强市的追求历程等各个时期的探索过程和理性思索。

  读此书,不仅可以了解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而且可以从中窥探当代中国基础教育风云变幻、崎岖坎坷的发展之路,更为重要的是从书中可以汲取如何把握工作规律,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些前沿、新颖而又被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真知灼见。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往昔工作的回忆中,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在探索历程的评价中,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在体验感悟的归纳中,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8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的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但是,此刻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十分*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以前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期望学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长,更期望他们在最短的时光内成熟,不断地把自我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期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必须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我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我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的开始。

  分享: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9

  一个多月前,学校为我们每位教师购买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刚开始读也没觉得太特别,随着读的越多,越来越被吸引。这就是名家的魅力吧,更是让我认识到:用心做教育才是我们教师最好的选择。

  李希贵老师就是真正地在用"心"做教育,真正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他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只是我们通常的做法无非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本来应该多想想再采取行动,却可能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相信读过这本书的都还记得一则名为《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的故事,它对我的触动很大。故事是这样的:在课间有学生用手机播放音乐排练舞蹈,一名学生在飞快跑过时顺手牵羊,把手机捡起来揣兜里走了。正好被李老师看见,现场抓住还是假装没见呢?最终在操场见到了真人,并完美解决了此事。学生丢东西,这样的事情我也经历过,不过是费了很大周折才解决事情,却又丢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虽然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孩子要多一份宽容,我却在遇到事情时解决的依然是不那么完美。

  不断地阅读,我明白了十多年来,学*过远处的扬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白潭中学,*处的学校也去了好多,其结果都不尽如人意,那是因为看到的听到的只是别人的成果、经验,而我们没有过多地关注、体验教育的过程,感悟名师的内在文化底蕴。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但是一定会坚持用心读下去,最后借李老师的一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来激励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有一颗敏感的心,而这种敏感来源于我们内心的爱和责任感。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关乎国家未来,作为老师我责任在肩。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10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当代教育家李希贵在新课程背景下奉献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作。书中把自己多年来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原生态的东西提供给读者。读完此文,我深深地被作者对教育的真诚,真挚,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探寻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态度所感动。

  "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这是老师对" 管理" 一词的诠释。作文一名小学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面队的是一群没有多大自控能力的孩子,正是这些孩子们对世事似懂非懂的时候,因此,在我们进行班级管理时,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其实,不管是多大的孩子,他都需要尊重,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大班级管理中来,让他们都感到自己重要,这会使我们的教育和管理事半功倍。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思想,抛弃以权压人的传统管理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书中,李校长就明确地告诉读者们,学生语文的学*,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他是通过" 语文实验室计划" 和" 自修楼里自主学*" 来实现上述目标的,而且成果非常喜人,学生对学*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显著提高,最主要的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铺下了坚实的地基,让学生永远站在高处统领全局而立于不败之地。

  李校长讲的是高中,小学同样适应。让孩子广泛地阅读,在他们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里,有着自己懵懂的感悟,在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中,有着自己对世事的评判和积淀。苏霍姆林斯基说:"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读到《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我心灵的震撼非常强烈。作为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我们谁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而且这种事情总让我们左右为难: 如果揪出" 小偷" 无疑可以在班级中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但是这样做又担心会伤害孩子以及家长的自尊心,况且很多孩子只是觉得好玩并没有意识到" 偷" 的严重性; 任其不管又没办法对失者交待,更怕在班级中形成不良的风气。

  孩子是单纯,稚嫩,有着独特人格的群体,他们需要关心,呵护,帮助,更需要尊重。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了解,尊重学生,对学生的过错不要妄加责骂,挖苦,嘲讽,而应宽容,理解,呵护学生。老师的话语应是催人奋进,激发向上的,如同和风细雨,春日阳光般地撒在学生的心田里。

  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学*,享用李希贵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不断丰富,拓展李希贵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人。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11

  我从事教育将有10个年头了,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我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第一次接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时,我便被吸引住了,可以说是看第一段文字时就被李局长的真诚与朴实吸引住了:“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李希贵”是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

  边读书,边让我佩服起李局长来,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我想能成为李校长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还有一点在李校长身上也深深的体现出来了,那就是“方法总比困难多”,李校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可是,往往是草草了事,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他向你讲述自己的童年、当学生、为人师、做校长、当局长的成长过程,讲述在成长中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和事,讲述自己教育实践中的生动案例以及感悟;他向你讲述自己的人生哲学、教育理想、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讲自己在读教育这本大书中不断探索,进入比较满意的人生境界……没有高深的“理论”“体系”“架构”,更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理论也好,理念也好,都不是游离于生活、教育、实践之外,而是水**融于一个个生动的、具体的、感人的典型事例之中。一切都是那么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想起了陶行知。作者的真诚、真挚,那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服膺教育规律的科学态度,再次深深地打动了我。《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拓出的是一条回归教育本源之路。“我真正的学*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也顿悟了人生。”——摘自《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的在告诉学生真理,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兴趣的丧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一直以来,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是什么?除了成绩,还是成绩,就是有些学校加入了一些活动、表现、文明等等,也只不过给成绩当当陪衬而已,最终还是成绩说了算,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秀的学生,就是拔尖的学生。我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社会的多元化,但我们却始终以“成绩”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如同我们希望用一个模子塑造出千姿百态的产品,其结果可想而知。李希贵老师在书中说:“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轮美奂。”不要再用单一的学*成绩去评价每个学生,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通过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充满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责任。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难免会碰到一些成绩不好,又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说实话,这些学生很让老师头疼,有时候像

  “你还上吗?赶快回家吧﹗”之类的气话也会用在这些学生身上,书中有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

  李希贵老师的很多重要的管理思想对我的启发也很大。“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让教育从细节入手”,“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作为管理者,我们通常最关注的是制定各种‘规定’和严格贯彻这些‘规定’,却常常忽略了应该如何把这些‘规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进而形成*惯。”。想想我们*时的管理,在我们的制度中多数都是“不许”、“禁止”之类的话语,对于违反规定的学生,我们也多数是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批评与惩戒,有时甚至是不问青红皂白,应该说我们的制度让孩子们没有了自由。如果我们能从细节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把“规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没有那么多的“不许”与“禁止”,我们的校园不是更和谐吗?

  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经谈到:我真正的学*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阅读不但可以改变教师匮乏、劳累、繁琐的人生状态,而且阅读积累得越多,越是给孩子们攀爬的阶梯搭建得更结实,更长远。作为一名教师,除课本、教学用书和练*册外,更应该博览群书,心中没有渊博的知识怎么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多读教育理论书籍,广泛阅读名人著作,丰富自己的知识,历练自己的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一世人皆知的道理,就看谁能坚持做到,做到了,就能让自己在教育工作中自由顺畅地呼吸。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最后,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吧,“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12

  最*,我有幸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在拿到这本书之前,原以为不过是一个教育者为自己立传罢了,其实不是,书刚刚翻开几页就被李老师那博大的胸怀、深邃的思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而深深感动了。书中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故事,展示鲜活的教育理念。就像书的一开始李希贵老师就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教育:“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李希贵老师在书中讲到“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同龄的伙伴互相影响之外,一定要有那么一两位亦师亦友的长者,用他们的人格、用他们的人生智慧、用他们宽阔的胸襟、用他们那种对后生真诚的欣赏和尊重,来引领年轻人开始漫漫的人生之旅。对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来说,这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对此,我感悟尤为深刻,李老师说用长者的人格、智慧、胸襟、欣赏和尊重去引领年轻人的人生之旅,不正是我们*时所说的言传与身教吗?由此,我想到我们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表现。许多家长和老师为了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费尽口舌,但由于自己言与行不一致,结果事倍功半。

  比如,我们教师*日教育孩子升**时要行队礼和注目 礼,而我们个别老师做到了吗?三个两个在那讲话,这让学生怎能做到?再比如我们教师天天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卫生,见到果皮纸屑要弯腰捡起,而我们老师见到主动拾起了吗?或者让学生捡起,甚至有些老师视而不见,着无形间就给个别学生留下了钻空子的.余地。“XX老师见到废纸都不捡,我也不捡。”试想,如果老师都能够以身作则,或许不需要费太多的口舌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觉得孩子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你在这张白纸上涂上什么颜色,便是什么颜色。可以说他们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模仿家长、教师言行的过程。其实,你的一言一行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孩子。所以为了孩子的成长,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需以身作则,用我们的人格,我们的人生智慧,我们宽阔的胸襟,来引领我们的学生及自己的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尊重选择与张扬个性”章节中,李希贵老师这样写到“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尊重了孩子的个性、特长,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当读完这段话后,我将教室中的“写字专栏”换为了“我有情我就抒”大专栏,。自从这一专栏开设后,学生的积极性空间高涨,精神面貌随之焕然一新。就这样,教室里的一块墙壁,成了学生书写个性的场所,成为他们展现灵性的阵地,成为回说话的教育资源了。我们要妥善引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情感得以展现,就像李希贵老师所说的那样,“尊重选择恰恰使选择者发出强烈的内在的责任感,使之真正清楚学*是自己的事情,这样他才能不断地修正自我,完善自我。”那我们何不尊重学生的选择,张扬他们的个性呢?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13

  教育,总是让人感觉是那么远大又似沉重的话题,能让教育自由呼吸,那是多么令人向往啊!最初也是这个原因,吸引我要认真读一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走进李希贵老师的教育课堂,深深的感到:原来教师可以这般自由,学生也可以这样自由,如此自由的教师和学生,怎会没有教育的自由呼吸呢?

  “教育”,这个内容好像有点大了。是啊,虽然自己是教师,可真的一直不敢轻言教育,总感觉“教育”是领导者的事儿,而自己只是从事着与教育有关的一份工作而已。但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让我觉得,我所从事的`不是与教育有关,而是就是教育!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就是这句话,让自己瞬间有份感动和责任,有点微微波澜和“蠢蠢欲动”。虽然我知道真爱和宽容背后的辛苦和付出,但我还是庆幸自己在教育的轨道上不曾脱轨。

  “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师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的开始”,身为教师,对教育的万分热爱和忠诚,不如对学生的十分真心和爱护更有意义!

  “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每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都应当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们究竟该怎样把这种‘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结合起来”。读后感・真所谓“言传不如身教”,绞尽脑汁追寻课堂环节的完美,不如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给学生一份本真的生活课堂,真爱为基础的“无心插柳”怎能不是“柳成荫”呢?

  “其实,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和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给予孩子一份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的宽容”。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学校是每个人可以犯错误的地方”,那么我想,老师就应该是能给予犯错误的学生最大宽容的人。“让孩子们学会从自己的差错中获得真知是教师的本分”。

  如此看来,教育并非空口而谈,也不是高高在上,更不是遥不能及,只要我够真诚,有真爱;够善良,有宽容,那么,身为教师的我每一天都在与教育同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14

  读了当代教育家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越来越清楚的是,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一、教育,从*等开始

  学生渴望的是*等、公*、公正。教师完全可以向学生道歉,和学生*等地坐下交流,*等的师生关系才是有助于教育成功、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教育活动应当建立在*等的人际关系框架里才是真正高效的和有活力的,教师的民主意识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有裨益。

  二、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每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都应当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们究竟该怎样把这种“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结合起来。

  书中讲到学*语文时“让学生当一当老师”,让学生把语文课当成自己的自留地,让学生参与语文教与学的全过程,从备课、讲课、疑难问题解答、命题考试、讲评,全有学生自己“演戏”。年底考试,语文成绩却非常好!在语文课上试验的“包产到户”,解决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问题。由此看来,一切的教育都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动力入手。

  我们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到底有多大作用?语文到底是怎么学会的?不正是因为没有了教师“口若悬河”的分析讲解,没有了教师填鸭式的机械训练,才有了学生自主学*的空间吗?就像幼儿学走路,的确需要扶持,但决不能一味地扶持,孩子真正学会行走和奔跑,都是在大人松开扶持的双手以后。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15

  本书是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的呕心之作。全书共分四个篇章,由三条主线贯穿始终。一条主线是教学线,主要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主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主线是管理线,主要写作者从管理一所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进而到管理一个市的教育。这三条线都体现了人文化的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的零距离共呼吸中,李希贵先生逐渐生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信仰亦或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把能够交给学生的活动组织权,全交给学生做,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结果学生把各项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老师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除课本、教学用书和练*册外,更应该博览群书,心中没有渊博的知识怎么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中有《寻找语文教学的原生态》一节。读罢该节,感触颇深,对我的语文教学很有启发。

  “语文呀,你千万不要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课上搞的那一套统统不顶用。”这是一位刚考入大学的学生给正在上高三的朋友写的一封信中的话。这封信深深刺痛了语文教师。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备课、批改作文、试题训练等,到头来瞎忙,净做的是无用功,有时还起反作用。这让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会感到沮丧。为了改变语文教学,为了说服老师,身为校长的李希贵让两个初中生参加高三的语文考试。结果让教师们大吃一惊,他们的成绩接*或超过高三学生的*均水*。为什么初中学生和高三学生考分相差不大?原来是他们有自己的大量是阅读。中外名著,著名童话等都在他们的阅读范围,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当然他们的语文成绩很好了。

  这给我们语文教师一个启示,语文课讲得再好,那也只是教师的精彩表演,只有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多阅读,扩大知识面,加深文化积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陶渊明曾说他的学*方法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好读书”就是广泛博览群书,多看书,勤读书,读好书。这是语文学*的必由之路。“不求甚解”就是不要钻牛角尖,不要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以设计*题,要从整体上把握学*。“好读书不解甚解”是语文学*的正确途径,然而现在语文教学恰恰走的是相反的道路:不读书,求甚解。这或许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

  想一想我自己不也正是这样教语文的吗?对一篇课文不厌其烦的分析,一篇课文用上两、三节课在所不惜,殊不知,学生宝贵的时光都被浪费掉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非但没有得到提高,而且应试能力也不会提高多少。

  于是,在李希贵校长的领导下高密高一中开始了“语文实验室计划”。让学生从语文课堂上**出来,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是一个冒险的计划,有教师担心起来。事实证明,这样学*语文成效非常明显,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李希贵说,“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

  但愿我们也能从繁琐的分析讲解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里解脱出来,把学生的阅读当成重中之重,把时间还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享受自由呼吸的教育!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16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的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但是,此刻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十分*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以前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期望学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长,更期望他们在最短的时光内成熟,不断地把自我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期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必须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我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我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的开始。

  分享: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17

  教育家李希贵提出“自由呼吸的教育”深深吸引着我,一连串的问题冒出来“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自由呼吸的教育”。就这样,我怀揣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完了这本著作。每读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就如同给我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礼,仿佛我在与大教育家促膝长谈一般,使我的教育理念不断的更新完善。

  我是一名怀揣着梦想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我的教学经验虽然尚浅,但我却拥有着无限大的激情。学校领导信任我,任命我为四年级的班主任。但或许是我低估了四年级的教学难度,没能做好充分的思想及心理准备,有时真的觉得,自己就如同一台工作机器,要面对处理不完的工作和突如其来的“纠纷”。面对41个古灵精怪的小家伙,我居然开始有些束手无策了。无奈之下,我学着“伪装”自己,戴上“严厉”的面具。孩子们每一个细微的.小动作,都会立刻尽收我的眼底,哪怕只是动动铅笔,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我都是不被允许的。但是我渐渐发现自己的方法有些顾此失彼,我忽略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现在的他们,好动、好玩儿、都是他们的特点。在这一时期,我若硬是要求他们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他们自然无法达到我的要求,这不仅会让孩子们对学*失去兴趣和信心,也会使我和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和隔阂,百害而无一利!

  而李希贵老师所说的“有点落叶怕什么”却使我茅塞顿开。是呀,树叶,随风而落,会飘到屋顶、会飘去湖边、哪有捡完的道理!试想一下,一名年轻的教师怎么还能拿着老一套的教育理念来育人呢?太落后了!再试想一下,有点落叶怕什么,那么孩子们在课堂上有点不违纪的小动作又怕什么呢?

  素质教育,除了学*,还有很多可开发可创造的地方。我们班的学生是多才多艺的,但我把优秀的标准单纯定为学*,导致很多孩子只能是偷着画画、折纸。李希贵老师再次为我带来了一方清泉: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我们班有一名男孩,特别调皮,甚至有些多动,我疲于对他错误的纠正,对他特长的开发很疏忽,但有一点,这个孩子画画非常棒,在班里数一数二。现在想来,这名学生不正是未来的达芬奇吗,我评价学生的标尺太窄了,差点扼杀了他。

  教育是一门艺术,人人都在探索。我是一名新教师,拥有书本上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细节要慢慢体会、琢磨,在实践中慢慢成长。努力使我的学生在自由呼吸下成长,使我的学生成长为幸福的人。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18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的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但是,此刻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十分*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以前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期望学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长,更期望他们在最短的时光内成熟,不断地把自我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期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必须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我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我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的开始。

  分享: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19

  这学期我们教研组共读的是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我趁闲暇的时候,翻了几页。但感触颇深。

  书看到一大半,我已经被李老师那博大的胸怀、深邃的思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而深深感叹了。在拿到这本书之前,还以为不过是一个教育者为自己立传罢了,读着读着就不由自主地被他的理智的成熟的工作热情所鼓舞,为官能如此深入地大刀阔斧地改革,不客气地说,我周围还没见一个。敢想敢做,而非凡成就的.取得都缘于一颗诚挚地热爱教育的心灵。

  尤其当看到“语文实验室计划”时,不由怦然心动,“语文教学原生态”仿佛一股清泉从我思索的荒原中流淌而来。这项实验最大的改变是课程安排:每周只用2课时完成教材规定的学*任务,而把4课时拿出来,让学生到自修室去学*。想到今天的语文课,由于很多学生已经对复*厌倦了,可是下周2就考试,我很想让学生去读课外书,可对考试成绩又有点担心,于是虽然课本复*味同嚼蜡,我依然按部就班地领着学生复*。学*没有乐趣,没有自主性。追究原因,还是没有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是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我不禁自问,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呼吸了吗?下学期我要在学生课外阅读上动动脑筋,完全可以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堂,“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20

  本书是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的呕心之作。全书共分四个篇章,由三条主线贯穿始终。一条主线是教学线,主要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主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主线是管理线,主要写作者从管理一所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进而到管理一个市的教育。这三条线都体现了人文化的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的零距离共呼吸中,李希贵先生逐渐生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信仰亦或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把能够交给学生的活动组织权,全交给学生做,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结果学生把各项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老师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除课本、教学用书和练*册外,更应该博览群书,心中没有渊博的知识怎么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