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实用五份

首页 / 读后感 / |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1

  暑假里,我捧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一书,总能感到似有一位老人在向我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书中陶行知以自己多年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的方方面面做了很多精彩的论述,或者娓娓道来,或者一脸严肃。其中陶行知先生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简单而又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职业的真谛。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徜徉在教育界泰斗陶行知著述的理论海洋中,我感触颇多。

  首先,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离不开生活,学*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其次,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

  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学*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到底,矢志不渝!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2

  最*,我再次品读了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名篇。读后我深深地被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所感染,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他像一本字典,让我查到了自己原本不懂得问题。它又像一位长者,在告诉我一些经验和方法。我由衷地敬佩这位老人,尤其是他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惯对我帮助最大。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惯”。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又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必须化为*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而这“一辈子受用的*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做一名引领者,来伴同孩子们成长。

  读着叶老的话,想想自己*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感觉好*惯的重要性。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惯养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反复,出现波动,但好*惯又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坚持不懈的精神,更要注意讲求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讲到方法,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不断地学*加强自身修养。

  并牢记“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这些名言,懂得其身正则不令而行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孩子按时到校,自己就绝不能迟到,即使因事到晚了,也要及时对孩子说明情况。要求孩子爱护环境,教师自己就要率先做珍惜、爱护环境的楷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见到地上有纸屑能主动弯腰捡起来。孩子见到老师这样做,自然就会向老师学*,主动捡纸,爱护环境。

  其次要充分了解和分析班上学生的情况,对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学*、交往、行为*惯、心理素质以及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等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例如要求孩子认真完成作业。这一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容易达到的,但对有一些孩子而言,就不是易事。这就要分析孩子的情况,对于有能力做到但自控能力差的,就要严格要求,决不妥协;对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要帮助,并适当降低要求,让孩子对学*不产生恐惧感。在此基础上,慢慢让孩子养成*惯。

  第三,要求要具体,切忌空大。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及社会阅历都不足,理解能力也有限。提出的要求过大或过高,孩子都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给孩子提要求一定要具体,如要求孩子遵守纪律,认真学*,孩子感觉要求较广泛,需要注意的点很多,反而不知该从何做起。不妨将这一要求具体细化为:上学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对人有礼貌,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每天都要按时完成作业;爱护校园环境,见到纸屑、垃圾主动捡起;到教室外和其他教室上课要安静、守秩序;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讲文明……这样孩子就能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把这些要求都做到时,好*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第四,尊重、爱护孩子,始终坚持正面教育。

  对孩子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努力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走进孩子的心里,尊重他们充满个性的想法,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努力融入学校及社会生活当中。班级内六十多个孩子生活在一起,难免不发生矛盾和冲突。但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孩子往往都是找别人的错误,很少看到自己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并能极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管心中再生气,与孩子谈话时都要心*气和,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就事论事,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口服,更要心服。切忌动辄就大声训斥,采取高压政策,甚至挖苦讽刺孩子,或是拉旧账。这样做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第五、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发挥榜样的作用。

  一个班级十多个学生,长期学*、生活在一起,其相互影响、激励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努力调动和利用班上的一切积极因素,教育、引导、激励孩子们相互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班上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在班上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促进孩子好*惯的养成。同时还可以利用英雄故事,好*惯故事等,加强孩子对好*惯重要性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向榜样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第六,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家长每天与孩子在一起,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就要得到家长的认同。一定要向家长说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明确提出希望家长配合的要求,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对部分不能理解学校做法或教育思想不对、偏袒、娇惯、甚至放纵自己孩子的家长,要多与他们沟通,告知学校的理念,得到他们的理解,形成共识。对部分缺乏教育方法或教育方法不妥的家长,要多与他们交流、探讨,教给一些好的教育方法,指导他们正确、有效地教育孩子。只有抓住了家长,与他们形成了合力,才能在帮助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惯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最佳方法。

  教育是对人的工作,只要我们能用心思考,努力实践,帮助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惯,相信会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3

  最*,我再次品读了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名篇。读后我深深地被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所感染,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他像一本字典,让我查到了自己原本不懂得问题。它又像一位长者,在告诉我一些经验和方法。我由衷地敬佩这位老人,尤其是他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惯对我帮助最大。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惯”。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又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必须化为*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而这“一辈子受用的*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做一名引领者,来伴同孩子们成长。

  读着叶老的话,想想自己*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感觉好*惯的重要性。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惯养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反复,出现波动,但好*惯又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坚持不懈的精神,更要注意讲求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一,讲到方法,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不断地学*加强自身修养。

  并牢记“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这些名言,懂得其身正则不令而行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孩子按时到校,自己就绝不能迟到,即使因事到晚了,也要及时对孩子说明情况。要求孩子爱护环境,教师自己就要率先做珍惜、爱护环境的楷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见到地上有纸屑能主动弯腰捡起来。孩子见到老师这样做,自然就会向老师学*,主动捡纸,爱护环境。

  第二,要充分了解和分析班上学生的情况,对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学*、交往、行为*惯、心理素质以及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等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例如要求孩子认真完成作业。这一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容易达到的,但对有一些孩子而言,就不是易事。这就要分析孩子的情况,对于有能力做到但自控能力差的,就要严格要求,决不妥协;对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要帮助,并适当降低要求,让孩子对学*不产生恐惧感。在此基础上,慢慢让孩子养成*惯。

  第三,要求要具体,切忌空大。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及社会阅历都不足,理解能力也有限。提出的要求过大或过高,孩子都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给孩子提要求一定要具体,如要求孩子遵守纪律,认真学*,孩子感觉要求较广泛,需要注意的点很多,反而不知该从何做起。不妨将这一要求具体细化为:上学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对人有礼貌,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每天都要按时完成作业;爱护校园环境,见到纸屑、垃圾主动捡起;到教室外和其他教室上课要安静、守秩序;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讲文明……这样孩子就能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把这些要求都做到时,好*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第四,尊重、爱护孩子,始终坚持正面教育。

  对孩子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努力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走进孩子的心里,尊重他们充满个性的想法,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努力融入学校及社会生活当中。班级内六十多个孩子生活在一起,难免不发生矛盾和冲突。但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孩子往往都是找别人的错误,很少看到自己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并能极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管心中再生气,与孩子谈话时都要心*气和,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就事论事,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口服,更要心服。切忌动辄就大声训斥,采取高压政策,甚至挖苦讽刺孩子,或是拉旧账。这样做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第五、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发挥榜样的作用。

  一个班级十多个学生,长期学*、生活在一起,其相互影响、激励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努力调动和利用班上的一切积极因素,教育、引导、激励孩子们相互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班上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在班上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促进孩子好*惯的养成。同时还可以利用英雄故事,好*惯故事等,加强孩子对好*惯重要性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向榜样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第六,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家长每天与孩子在一起,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就要得到家长的认同。一定要向家长说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明确提出希望家长配合的要求,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对部分不能理解学校做法或教育思想不对、偏袒、娇惯、甚至放纵自己孩子的家长,要多与他们沟通,告知学校的理念,得到他们的理解,形成共识。对部分缺乏教育方法或教育方法不妥的家长,要多与他们交流、探讨,教给一些好的教育方法,指导他们正确、有效地教育孩子。只有抓住了家长,与他们形成了合力,才能在帮助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惯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最佳方法。

  教育是对人的工作,只要我们能用心思考,努力实践,帮助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惯,相信会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4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本人读罢《叶圣陶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的责任。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陶行知的这种教学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指出了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方法?老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实际上也就是为学生创设了教学的活动,强调了教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手续程序在过程中学*,学生自然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成功中掌握学*的方法,最终掌握学*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伴随着学生学*的价值观。

  再想想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教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这正是体现了教师引导作用、指导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是把学生放在了学*的主**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5

  曾经有人问过我关于《叶圣陶教育名篇》相关内容,如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什么,都说过哪些教育名言,师从何人等,面对这些问题,先是大脑一片空白,接着有似曾相识之感,于是乎一些自己所知的教育名言便脱口而出,问者微笑摇头,答者则羞愧无语。

  对我而言,大家的作品,读来甚是艰涩,一直不愿意去读,更何况书中之乎者也甚多。但因有曾经的尴尬,于是我再次捧起《叶圣陶教育名篇》,沉下心来,细细翻阅,不觉一颗稚嫩之心在文中慢慢得以滋养。

  被誉为“一代宗师”的叶圣陶,在语文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的教育理念——“教是为了不教”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如甘露一般滴入而今教育的大河之中,缱绻洇开。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这个词儿,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又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必须化为*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而这“一辈子受用的*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做一名不忠诚于初中生这帮“大朋友”的人心的朋友,来伴同他们成长。

  好的*惯不仅仅指学**惯,还有生活中的各种文明行为的*惯。轻手关门窗,离开教室将凳子放在桌下,坐有坐姿站有站相等等,这些好的*惯的背后又蕴藏着更多的心思:不打扰别人,确保学*环境的整齐有序,有一副更好的精神面貌。

  致力于*惯的培养,艰巨却也同时很具成就感的一项工程,我将努力,同时也将继续潜心研读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并积极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实用五份(扩展1)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通用5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1

  首先感悟最深的是老师应用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教师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此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教师上好一堂课,最主要就是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灵魂,不同的方法可以学*、借鉴。这本书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为每一位潜心求学者提供了丰盛的教学营养大餐,为我们教师的健康成长又一次指明了方向。愿我们的教师像大海那样敞开胸怀容纳百川,像太阳那样,不断地进行新的核聚变,积蓄新能量,做一支永远燃烧不尽的蜡烛,去照亮人类,照亮未来。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和提高,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是课堂技术的机械执行者,而必须是课堂实践的`自觉反思者。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保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深深地感到教法要结合实际,就地取材,灵活机动,要因人而异、因生而异,生源不同,各有千秋,要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出自己的风采。教师必须要有开发课程和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教材、活用教材。还应该不断的学*,不断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这样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2

  最*,我再次品读了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名篇。读后我深深地被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所感染,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他像一本字典,让我查到了自己原本不懂得问题。它又像一位长者,在告诉我一些经验和方法。我由衷地敬佩这位老人,尤其是他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惯对我帮助最大。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惯”。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又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必须化为*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而这“一辈子受用的*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做一名引领者,来伴同孩子们成长。

  读着叶老的话,想想自己*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感觉好*惯的重要性。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惯养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反复,出现波动,但好*惯又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坚持不懈的精神,更要注意讲求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讲到方法,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不断地学*加强自身修养。

  并牢记“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这些名言,懂得其身正则不令而行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孩子按时到校,自己就绝不能迟到,即使因事到晚了,也要及时对孩子说明情况。要求孩子爱护环境,教师自己就要率先做珍惜、爱护环境的楷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见到地上有纸屑能主动弯腰捡起来。孩子见到老师这样做,自然就会向老师学*,主动捡纸,爱护环境。

  其次要充分了解和分析班上学生的情况,对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学*、交往、行为*惯、心理素质以及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等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例如要求孩子认真完成作业。这一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容易达到的,但对有一些孩子而言,就不是易事。这就要分析孩子的情况,对于有能力做到但自控能力差的,就要严格要求,决不妥协;对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要帮助,并适当降低要求,让孩子对学*不产生恐惧感。在此基础上,慢慢让孩子养成*惯。

  第三,要求要具体,切忌空大。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及社会阅历都不足,理解能力也有限。提出的要求过大或过高,孩子都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给孩子提要求一定要具体,如要求孩子遵守纪律,认真学*,孩子感觉要求较广泛,需要注意的点很多,反而不知该从何做起。不妨将这一要求具体细化为:上学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对人有礼貌,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每天都要按时完成作业;爱护校园环境,见到纸屑、垃圾主动捡起;到教室外和其他教室上课要安静、守秩序;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讲文明……这样孩子就能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把这些要求都做到时,好*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第四,尊重、爱护孩子,始终坚持正面教育。

  对孩子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努力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走进孩子的心里,尊重他们充满个性的想法,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努力融入学校及社会生活当中。班级内六十多个孩子生活在一起,难免不发生矛盾和冲突。但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孩子往往都是找别人的错误,很少看到自己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并能极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管心中再生气,与孩子谈话时都要心*气和,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就事论事,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口服,更要心服。切忌动辄就大声训斥,采取高压政策,甚至挖苦讽刺孩子,或是拉旧账。这样做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第五、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发挥榜样的作用。

  一个班级十多个学生,长期学*、生活在一起,其相互影响、激励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努力调动和利用班上的一切积极因素,教育、引导、激励孩子们相互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班上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在班上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促进孩子好*惯的养成。同时还可以利用英雄故事,好*惯故事等,加强孩子对好*惯重要性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向榜样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第六,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家长每天与孩子在一起,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就要得到家长的认同。一定要向家长说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明确提出希望家长配合的要求,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对部分不能理解学校做法或教育思想不对、偏袒、娇惯、甚至放纵自己孩子的家长,要多与他们沟通,告知学校的理念,得到他们的理解,形成共识。对部分缺乏教育方法或教育方法不妥的家长,要多与他们交流、探讨,教给一些好的教育方法,指导他们正确、有效地教育孩子。只有抓住了家长,与他们形成了合力,才能在帮助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惯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最佳方法。

  教育是对人的工作,只要我们能用心思考,努力实践,帮助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惯,相信会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3

  最*,我再次品读了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名篇。读后我深深地被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所感染,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他像一本字典,让我查到了自己原本不懂得问题。它又像一位长者,在告诉我一些经验和方法。我由衷地敬佩这位老人,尤其是他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惯对我帮助最大。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惯”。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又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必须化为*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而这“一辈子受用的*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做一名引领者,来伴同孩子们成长。

  读着叶老的话,想想自己*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感觉好*惯的重要性。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惯养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反复,出现波动,但好*惯又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坚持不懈的精神,更要注意讲求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讲到方法,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不断地学*加强自身修养。

  并牢记“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这些名言,懂得其身正则不令而行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孩子按时到校,自己就绝不能迟到,即使因事到晚了,也要及时对孩子说明情况。要求孩子爱护环境,教师自己就要率先做珍惜、爱护环境的楷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见到地上有纸屑能主动弯腰捡起来。孩子见到老师这样做,自然就会向老师学*,主动捡纸,爱护环境。

  其次要充分了解和分析班上学生的情况,对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学*、交往、行为*惯、心理素质以及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等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例如要求孩子认真完成作业。这一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容易达到的,但对有一些孩子而言,就不是易事。这就要分析孩子的情况,对于有能力做到但自控能力差的,就要严格要求,决不妥协;对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要帮助,并适当降低要求,让孩子对学*不产生恐惧感。在此基础上,慢慢让孩子养成*惯。

  第三,要求要具体,切忌空大。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及社会阅历都不足,理解能力也有限。提出的要求过大或过高,孩子都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给孩子提要求一定要具体,如要求孩子遵守纪律,认真学*,孩子感觉要求较广泛,需要注意的点很多,反而不知该从何做起。不妨将这一要求具体细化为:上学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对人有礼貌,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每天都要按时完成作业;爱护校园环境,见到纸屑、垃圾主动捡起;到教室外和其他教室上课要安静、守秩序;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讲文明……这样孩子就能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把这些要求都做到时,好*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第四,尊重、爱护孩子,始终坚持正面教育。

  对孩子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努力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走进孩子的心里,尊重他们充满个性的想法,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努力融入学校及社会生活当中。班级内六十多个孩子生活在一起,难免不发生矛盾和冲突。但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孩子往往都是找别人的错误,很少看到自己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并能极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管心中再生气,与孩子谈话时都要心*气和,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就事论事,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口服,更要心服。切忌动辄就大声训斥,采取高压政策,甚至挖苦讽刺孩子,或是拉旧账。这样做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第五、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发挥榜样的作用。

  一个班级十多个学生,长期学*、生活在一起,其相互影响、激励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努力调动和利用班上的一切积极因素,教育、引导、激励孩子们相互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班上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在班上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促进孩子好*惯的养成。同时还可以利用英雄故事,好*惯故事等,加强孩子对好*惯重要性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向榜样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第六,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家长每天与孩子在一起,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就要得到家长的认同。一定要向家长说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明确提出希望家长配合的要求,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对部分不能理解学校做法或教育思想不对、偏袒、娇惯、甚至放纵自己孩子的家长,要多与他们沟通,告知学校的理念,得到他们的理解,形成共识。对部分缺乏教育方法或教育方法不妥的家长,要多与他们交流、探讨,教给一些好的教育方法,指导他们正确、有效地教育孩子。只有抓住了家长,与他们形成了合力,才能在帮助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惯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最佳方法。

  教育是对人的工作,只要我们能用心思考,努力实践,帮助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惯,相信会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4

  曾经有人问过我关于《叶圣陶教育名篇》相关内容,如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什么,都说过哪些教育名言,师从何人等,面对这些问题,先是大脑一片空白,接着有似曾相识之感,于是乎一些自己所知的教育名言便脱口而出,问者微笑摇头,答者则羞愧无语。

  对我而言,大家的作品,读来甚是艰涩,一直不愿意去读,更何况书中之乎者也甚多。但因有曾经的尴尬,于是我再次捧起《叶圣陶教育名篇》,沉下心来,细细翻阅,不觉一颗稚嫩之心在文中慢慢得以滋养。

  被誉为“一代宗师”的叶圣陶,在语文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的教育理念——“教是为了不教”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如甘露一般滴入而今教育的大河之中,缱绻洇开。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这个词儿,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又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必须化为*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

  而这“一辈子受用的*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做一名不忠诚于初中生这帮“大朋友”的人心的朋友,来伴同他们成长。

  好的*惯不仅仅指学**惯,还有生活中的各种文明行为的*惯。轻手关门窗,离开教室将凳子放在桌下,坐有坐姿站有站相等等,这些好的*惯的背后又蕴藏着更多的心思:不打扰别人,确保学*环境的整齐有序,有一副更好的精神面貌。

  致力于*惯的培养,艰巨却也同时很具成就感的一项工程,我将努力,同时也将继续潜心研读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并积极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5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本人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的责任。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陶行知的这种教学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指出了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方法?老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实际上也就是为学生创设了教学的活动,强调了教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手续程序在过程中学*,学生自然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成功中掌握学*的方法,最终掌握学*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伴随着学生学*的价值观。

  再想想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教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这正是体现了教师引导作用、指导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是把学生放在了学*的主**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实用五份(扩展2)

——叶圣陶富翁读后感优选【五】份

  叶圣陶富翁读后感 1

  每个人都想过衣食无忧的生活,每个人都想自己能够拥有很多钱,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必须玩金钱的游戏。

  金钱似乎就像推磨的毛驴前面吊着的萝卜,你永远努力地向前走,要抓到它,却总也得不到你想要的那么多!

  读叶圣陶的《富翁》之后,真是会让人恍然大悟。当你现在还在做着富翁梦的时候,你可曾想过如果世界上的人都成了富翁,那将是什么样子呢?当所有的人手里只剩下金钱的时候,我们所必需的吃穿将不复存在,也就是人类灭绝的时候。

  金钱真是一个好东西,让人们有了工作的动力,有了活着的信念。工人之所以不怕劳累,努力工作,美其名曰是为了祖国的建设,但其实也是人谋生所必需的工作。世界上的人,谁愿意干又脏又累又苦的活呢?谁又不想自由地享受生活?一只猫每天给它充足的食物,他就渐渐失去了捕鼠的能力;一只狗成为主人的宠物后,便不再行驶狗的职责。同样,一个人如果从小给它好的环境,要什么有什么,他便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叶老的.文章是那么有深意。为什么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的孩子从小缺衣少食,他们向往好的生活,只有自己不断地努力,来一点一点的争取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而富人家的孩子,从小就处在优越的地位,他们目空一切,*惯了俯视别人,当有一点他们与别人相*时,他都会受不了,造成更严重的挫伤。叶老是在教育我们的家长们,千万不要对孩子的要求事事满足,这样其实是在消磨孩子上进的动力。为什么很多富二代的父母不惜把孩子扔出去,让他白手起家,让他摔打,经受挫折,其实是让他们有自己生存的能力。

  看来每个人还是要继续玩我们的金钱游戏,在游戏中获得活着的快乐。如果真有一天成了富翁,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呀!

  叶圣陶富翁读后感 2

  这个暑假,我读了叶圣陶的《稻草人》。我最喜欢里面的故事 —— 《富翁》,《富翁》讲的是有一处地方,孩子还睡在摇篮里,长辈就要教训他们说:“孩子,你们要克勤克俭过日子,专心一意想法子弄到钱。钱越多越好,装满你的钱袋,装满你的箱子,装满你的仓库,你就成为富翁了。世界上最尊贵的是富翁,他们有一切的权利。世界上最舒泰的也是富翁,他们什么事都不必做,需要什么,花钱去买就是了。孩子,你开头要勤俭,待你成了富翁,你就有福了!”他们那里的人遵照教训实行非常坚决,所以在那个地方,富翁就非常之多。富翁什么事儿也不用干,他们要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只要拿出钱去就成。可是,问题也来了,服装铺的老板成了富翁不再卖衣服了,纺织厂也没人上班,裁缝成了富翁也不再做衣服了;粮食店的老板也去买粮食,可是连农夫也不再种粮食了,大家都是富翁了,都想只要花钱就行。最后,所有的富翁都饿的不成样子了,头还枕着装满金子的口袋。

  通过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现在是小学生,就应该好好学*的道理。

  叶圣陶富翁读后感 3

  今天,我读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童话,《富翁》。

  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小村庄里,大家过着**淡淡生活。一位石匠给富翁打工,无意发现一个巨大的金库。叫乡民们来搬运金子。几乎在一日之间,各个都成为了富翁,都挖到了数不清的金子。他们都不在做工,也不再耕地。结果,最后没有人做衣服,没有人种粮食,也没有人种大粮。最后,大家都饥肠辘辘,肚子饿的受不了了,有的还吃金子,最后一个一个都饿死了。

  这篇童话告诉了我们:我们不要向他们一样,考虑不到事情的结果,各个都想成为富翁,都贪图享乐,不再去做工。以为这样才是过上了富翁的生活。把他们自己葬送在懒惰之中。

  我们在生活中不要像他们一样,想着不劳而获,我们要想着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的收获。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做每一件事情。

  现在我们要好好学*,要把不会的题要多读多问。把每到不会的`题都弄懂。不怕困难,弄懂每道题。

  我们从小就知道:学*要不怕困难,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不去做不现实的事情,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做。

  叶圣陶富翁读后感 4

  每个人都想过衣食无忧的生活,每个人都想自己能够拥有很多钱,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必须玩金钱的游戏。

  金钱似乎就像推磨的毛驴前面吊着的萝卜,你永远努力地向前走,要抓到它,却总也得不到你想要的那么多!

  读叶圣陶的《富翁》之后,真是会让人恍然大悟。当你现在还在做着富翁梦的时候,你可曾想过如果世界上的人都成了富翁,那将是什么样子呢?当所有的人手里只剩下金钱的时候,我们所必需的吃穿将不复存在,也就是人类灭绝的时候。

  金钱真是一个好东西,让人们有了工作的动力,有了活着的信念。工人之所以不怕劳累,努力工作,美其名曰是为了祖国的建设,但其实也是人谋生所必需的工作。世界上的人,谁愿意干又脏又累又苦的活呢?谁又不想自由地享受生活?一只猫每天给它充足的食物,他就渐渐失去了捕鼠的能力;一只狗成为主人的宠物后,便不再行驶狗的职责。同样,一个人如果从小给它好的环境,要什么有什么,他便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叶老的文章是那么有深意。为什么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的孩子从小缺衣少食,他们向往好的生活,只有自己不断地努力,来一点一点的争取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而富人家的孩子,从小就处在优越的`地位,他们目空一切,*惯了俯视别人,当有一点他们与别人相*时,他都会受不了,造成更严重的挫伤。叶老是在教育我们的家长们,千万不要对孩子的要求事事满足,这样其实是在消磨孩子上进的动力。为什么很多富二代的父母不惜把孩子扔出去,让他白手起家,让他摔打,经受挫折,其实是让他们有自己生存的能力。

  看来每个人还是要继续玩我们的金钱游戏,在游戏中获得活着的快乐。如果真有一天成了富翁,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呀!

  叶圣陶富翁读后感 5

叶圣陶富翁读后感

  叶圣陶富翁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叶圣陶先生的《富翁》,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童话。
  
  这篇童话主要讲了有一个地方,孩子们还躺在摇篮里的时候家长就教育道:“孩子,你们要克勤克俭过日子,专心一意想法子弄到钱,钱越多越好,装满你的钱袋,装满你的箱子,装满你的仓库,你就成为富翁了。世界上最尊贵的是富翁,他们有一切的权力。世界上最舒泰的.也是富翁,他们什么事也不必做,需要什么,只要花钱去买就是了。孩子,你开头要勤俭,待你成了富翁,你就有福了!凡是拿这一番话来教育孩子的家长,大家都一致称赞是好家长。孩子们从吃奶开始就坚决接受这样的教育,所以在那个地方,富翁就十分之多。
  
  成为富翁的人呢,一想起家长们的教训,就觉得十分有道理,眼前的事实证明,一切权力都掌握在他们手中了,他们要又高又大的房子,自然有人来给他们造,他们要去什么地方,自然会有人抬着轿子、拉着车子把他们送去。他们什么事都不用干,今天跳舞,明天聚餐,好不快乐!而那些没有成为富翁的人就在不断努力成为富翁。有一个石匠在开山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大金库。从此,那里的人都成了富翁。可是后来,富翁们的粮食吃完了,粮食店的老板也不卖粮食了,(m.mrnum.Com)农夫也不种菜了,那里的人陷入了饥饿的恐慌之中。
  
  看了这个故事后,我不禁为故事中的人们感到可笑。金钱是很重要,富翁的确很好,但是有些人活到世上就是为了钱钱钱,这样的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们只为了钱,反而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我认为这样的人是最最搞笑的人!
  
  叶圣陶先生用童话的角度讽刺了那些只为了金钱而迷失自己的人,《富翁》就是很好的例子,希望大家能去看看。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实用五份(扩展3)

——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实用五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1

  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收获甚多,感慨万千。总感觉一位老人正在讲述着他一生对教育的感悟的种种表情。先生说:“以教人者救已”是根本方法之一,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陶行知以毕生的精力谱写教育新方法,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是我们这些教书匠的指路灯,我认为这盏灯,对我们来说,是最明亮着,永远是闪烁着,永远指引着文字前进再前进。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给予了我们启迪。“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与教学论。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句话概括出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个合格的教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一是只会读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二是不是在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我认为这两种教学方式学生都是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而老师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是有限的。回想自已十年从教的过程中,不禁不吃一惊,原来这就是典型填鸭式教学,把学生当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喂饱鸭子就可以了。真的很惭愧。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应该对待每个学生以宽容,坦诚相待,不能搞“一言堂”。

  《陶行知教育文集》说,作为教师要放下架子,心胸要豁达,态度真诚,要有炽热的情感。公开、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有所不同来要求学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研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创造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2

  早在读师范时老师就给我们介绍了陶行知,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为人民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我仔细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内容论述精当,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一个身强体健、品行端正、学识丰富、能力高强、兴趣高雅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为主,言教为辅。还可以学*名人伟人,教育学生做人。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更主动),用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贯彻在实践中去。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正是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实践课程之一。其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的数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为主要途径,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继而真正地做起来。依托不同的学*内容,从思维、感官、行为、语言等各方面培养学生做的兴趣和能力。许多成功的数学课例表明,只要教师能在做中教,学生就能够快乐地在做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们教师既不能面目狰狞,又不能唯唯诺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必须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基础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宽容和引导,更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爱的关怀。老师和学生要充分沟通,老师不仅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独立意识,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建立健全的身心;对于学生学*生活中的错误和缺点,也要求老师毫不犹豫地批评、校正,加以引导。宽容不是纵容,引导而不能误导,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和尊重。

  让我们以生活教育为本,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修养;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让学生在做中学,凭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3

  《陶行知教育名篇》这部书很早就买了,当时只是草草的.略读。这个寒假,我又从书架里拿出这本书在家重新拜读。看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会都发现: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种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

  陶行知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不可教的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

  陶行知在书中谈到: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作到,但是对学困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人认同了。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对那些期待成功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所谓的差生毛病多多,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热爱,就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所以作为教师要在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赞美学生。我在具体的工作中,注意了赞美学生,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学校生活中,很多老师总是很容易发现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孩子的闪光点。殊不知,学会欣赏你的学生才能树立他们自信,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喜学、乐学于你的课程。

  爱的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的一本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4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最*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认识到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教育是植根于爱,教师有了爱,才会积极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才会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学生。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他说:“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是这样尊重学生。

  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教学十几年,我认识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更要用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与他们交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让学生亲*你。如果能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而慷慨地去赞赏他们,一定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学生也会自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热情。

  只有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去爱他们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勇敢前进。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我们要善于接*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和爱,这是我们教育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5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学*,学*,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实用五份(扩展4)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菁华10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

  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就浑浑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做教师呢?”读到此,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足以可见陶公在*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于是在闲暇空余之时,我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2

  陶行知是20世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我认真的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后,书中的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生活即教育》这一篇。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一个身强体健、品行端正、学识丰富、能力高强、兴趣高雅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为主,言教为辅。还可以学*名人伟人,教育学生做人。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又有几时做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了呢?

  教学中,我们忽略了教学相互的快乐,我们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害怕学生不能将知识装进脑子里。于是,课堂上满堂灌,频繁的一问一答,流于形式的'小组学*,蜻蜓点水式的提问,我们穿着“新课程改革的新鞋”,确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还美其名曰“教无定法”。我们从这样的教学中不能找到一丝快乐,整日被教学劳累,且被人认为是累赘。

  其实,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就是让我们摆脱教学的苦恼,我们让学生从生活中学*,让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不仅有理论的引导,还有实践进行指引,学生快乐,老师也快乐。我们要教会学生从“玩中学,玩中解”,而老师更侧重于“玩中教”,把学*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生活是广大的,生活的内容无处不在,这也就意味着老师应在教学中多学*,陶先生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俗话说“你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就得有一桶水”对于现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一桶水还不够,作为老师应该要有源源不断的水。只有不断地学*,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有一眼永远不干涸的水井。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读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我一次又一次的被震撼。教育这门学问太渊博,太高深,它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之路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作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联系教学实践活动,读《陶行知教育名篇》颇有收获,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这一篇。

  第一、生活教育理论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学*数学的兴趣和学*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结合起来,让数学贴*生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让课堂所学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学了“米、厘米”后,让学生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黑板、书桌、课本、文具盒的长与宽;量爸爸、妈妈的身高等。学了“10的认识”后,可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说家里的电话号码;让他们记录一星期的气温等。学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后,可组织学生到超市调查商品价格。学*“面积单位”后,让学生测算书本、课桌、黑板的面积;亲自设计桌套的大小等。利用“比例知识”,帮李阿姨算一算她家和三位房客的水电费情况(按人口比例)。学了“*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比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均身高、*均体重、*均年龄,菜场某一蔬菜的*均价格等。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从中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第二、教学做合一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认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重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数学的学*活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新的发展的理论,其实与陶先生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建构主义学者也认为,“学*数学”应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现实、有趣、开放和具有探索性的数学教材和学*内容才是学生“做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本课设计成“招考营业员”、“我是小顾客”、“物物交换”、“用物兑币”等几项活动,在招考营业员”的活动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在“我是小顾客”活动中,通过付币、找币巩固了不同单位的人民币之间的互化。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怎样与人交流,与人合作。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在教育实践中边学边做,细细体会,定然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启示。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4

  《陶行知教育名篇》这部书很早就买了,当时只是草草的略读。这个寒假,我又从书架里拿出这本书在家重新拜读。看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会都发现: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种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

  陶行知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不可教的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

  陶行知在书中谈到: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作到,但是对学困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人认同了。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对那些期待成功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所谓的差生毛病多多,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热爱,就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所以作为教师要在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赞美学生。我在具体的工作中,注意了赞美学生,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学校生活中,很多老师总是很容易发现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孩子的闪光点。殊不知,学会欣赏你的学生才能树立他们自信,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喜学、乐学于你的课程。

  爱的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的一本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5

  假期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感觉受益匪浅,陶行知是五四时期的教育改造的旗手,在深入了解*本身国情和西学东渐浓厚风气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当一反“老八股”,二反“洋八股”,坚持办*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以1927年在南京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为起点,陶行知先生开辟了一条*教育的新路,并同时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这在世界上引起了各方教育家的关注。所以说陶行知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教育家”可谓当之无愧!

  时至今日,陶行知先生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实在是还有其意义和价值的,因为诸如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以教人者教己等等理论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散发着生机和活力的,仍然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1927年11月2号在晓庄师范寅会上的演讲辞,具体言之,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前者是先生,后者是学生。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故当为“教学做”,而非“教”、“学”、“做”。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强调“教学相长”,并且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教与学的互动就已经是很好得完成了“教书”的任务了,但是看到陶行知先生这一句“教学做合一”,我才恍然感觉到,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得太简单了,当然,首先是在思想上就考虑得不够深入和全面。而事实上,学*是离不开实践的,所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像这样的古训我们有很多,但是在现代教学中都已经被排斥在了建造优美的教室以外,透明的玻璃窗虽然不足以阻挡外面的风景,但是对于教学与做的关系而言,斩断的力度和程度都已经足够大了。于是,我们的学生能流利地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食堂的浪费仍然屡禁不止;我们的学生能痛快地答对英语的选择题,但面对外教却张嘴困难。面对这些情况,身为一名教师,我实在不敢再说,教学互动是成功的。相反我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少是充当学生学*和实践的桥梁,而且,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孩童的创造力”更是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行是知之始也是陶行知先生很重视的一点。初看起来这与教学做合一有重合之处,细想来则不尽然,“教学做合一”是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对“做”提出的要求,而“行是知之始”则是在思想上奠定了“行”在学*中的地位,这是一种对思维方式的叙述,“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就是从“行”中得来的。而闻知和说知在本质上都是对“行”的间接接受,由此可见“行”对于教学的重要性。而这种“行”绝不仅仅是“教学中的实践”那么简单,在现代教学中,我们已经太*惯于教导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作业”了,而学生认真听讲和作业的代价往往就是“从生活中学*”的能力的缺失。当然,并不是说要“行”就要放弃听讲和作业,只是要明确这三者应该被提升到相当的高度上,而不应该是现在这样的只重听讲和作业而忽略对生活的观察和学*。

  1927年11月3日,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寅会上演讲时又提出了“在劳力上劳心”一说,这对前面一再强调的“做”和“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为这个“做”和“行”不能是盲行盲动,不能是胡思乱想,而应该是手到心到,即“在劳力上劳心”,面对这个说法又有人用二元论将它们分开,他们认为,劳力和劳心是分开的,以至弄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现象。但是陶行知先生则认为,劳心和劳力应当是一元并重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探寻万物之真理上有所获得,而这个任务的完成时需要教师来承担基础建设责任的。

  引导学生努力求学是陶行知先生在给正之先生的信中提到的,言“大凡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又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要学生学会学*,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但是这句话虽然已经说了很多年了,究竟该如何“授人渔”呢?我认为当有三点值得注意:一为教师自己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否则水尽源竭,当何往之?陶行知先生也说“好学是传染的……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二为耐心亲切的态度。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关系的好坏松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传播效果的好坏,所以任何传播方式都致力于不断改善与受众的关系,课堂传播为组织传播,更需注意对受众(学生)的情绪把握。教师和善耐心,学生自然乐于接受,反之则逆反之心易出,如此一来,教师纵有五车之学八斗之才,只怕也难在那三尺讲台上站稳脚跟吧。三为灵活的教学手段。注意力难集中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障碍,尤其是小学生,好动难止,那么教师就要格外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眼球,否则上述两点都将成为无根之木。

  陶行知先生所在的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之一“以教人者教己”则为“引导学生努力求学”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教师要完成教学的任务,必须先将自己当作学生去学*,我以为,这种学*不单是知道了要教的内容,而是要切实将自己当作学生,进一步感受学生对学*的态度,如对于一个新知识点,假设自己就是学生,我会有什么样的疑问,我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教己”的态度。

  陶行知先生的理论给我的启示很多,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尽最大的努力去践行这些先辈的指引,从而让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师的责任!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6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感人肺腑的话语引领我走进了陶行知先生,走进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细细品读文集,崇敬和敬仰之情由然而生,我深深地被先生对教育的这份执着和热爱所感动。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毕生致力于教育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作出了非常可贵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独特精深的“教学做合一”理念。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先生用种田、游泳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是在水里做的,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在他看来,“教学做合一”既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教学做合一”呢?以指导学生“观察蜗牛”为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心”的准备。请学生说说自己想要观察蜗牛的什么?准备怎样去观察?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二)带领学生实地经历一次“眼”的观察活动,并要求随时将观察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三)回到“心”的思考:交流总结观察的方法、收获和疑问,形成一只“我的蜗牛”。

  由此可见,“做”是“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核心。“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要求教师不要一味地以语言文字为中介来传授,而要“在做上教”,学生也不再是通过机械地记忆来接受教育信息,而要“在做上学”,教师教与学生学必须在共同“做”的基础上完成。陶行知先生还进一步提出:“真正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所谓“做”,正如他说的:“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努力创设一种让学生劳力上劳心的“做”的教学模式,真正使学生学有所获。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精力都投入进去做研究的学问,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之路走得更远,更真,更实。

  在《学做一个人》中,陶行知先生说: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

  (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做一个十八岁的老翁。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作为教师,除了要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积极向上的学*、做事态度,还要为教育事业“生利”。

  由此我想到: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如何学好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关注及深思的问题。对此,我们要教会孩子做好以下几点:

  1、教育孩子做勇敢的人。歌德说过:“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因此,做一个勇敢的人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我们要教会孩子在错误面前,勇于承认,积累经验;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并且寻找战胜困难的途径,把握做事的具体步骤,最终体验成功的快乐。

  2、教育孩子做有责任心的人。首先,教育孩子对自己负责,引导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游戏、交往、学*的时间,把整理自己的玩具、图书、床铺的机会力争留给孩子,让他自己积极主动地完成。其次,教育孩子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并努力地改正自身的缺点。其三,对待学*,鼓励孩子主动地去完成,做到不折不扣,一丝不苟。孩子有了责任心,才能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养成好*惯,才能自尊、自爱、自强。

  3、教育孩子善待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教育孩子“穿上别人的鞋子”,懂得换位思考,学会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尤其是在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时,要让他冷静地去分析问题,如果责任在自己一方,就要主动地承认不足,走出一贯以来考虑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

  4、教育孩子做孝敬长辈的人,让孩子持有一颗感恩的心。

  品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学*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到底,慢慢地去咀嚼,去感悟,去提高,我相信我们的教育之路会走得更好!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7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最*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认识到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教育是植根于爱,教师有了爱,才会积极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才会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学生。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他说:“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是这样尊重学生。

  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教学十几年,我认识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更要用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与他们交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让学生亲*你。如果能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而慷慨地去赞赏他们,一定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学生也会自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热情。

  只有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去爱他们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勇敢前进。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我们要善于接*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和爱,这是我们教育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8

  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得了一种,方才可以为第一流的人物。

  一、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我们在新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对于一切新理,大惊小怪。

  二、敢于未开化的边疆。

  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把那边疆的门户,一扇一扇的都给打开,这又是何等的魄力。有这样魄力的人也不愧受我们崇拜。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于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

  三、心得体会:

  敢于探索和开辟是一种创新精神。我们长期在教育部门工作,尤其在小学任教,很多思想都受到限制,变得胆小慎为,不敢越雷池一步,按照教材,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敢让学生去参加实践活动,怕出安全事故,怕担负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责任。也不敢开拓新领域,怕家长责怪教得不规范。所以,不管是班级工作还是语文教学工作都是循规蹈矩。这也是我们大多数小学教师所走的路子,所以,读过此文之后,我们要大胆开拓,不断进步。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9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联系教学实践活动,读《陶行知教育名篇》颇有收获,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这一篇。

  第一、生活教育理论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学*数学的兴趣和学*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结合起来,让数学贴*生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让课堂所学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学了“米、厘米”后,让学生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黑板、书桌、课本、文具盒的长与宽;量爸爸、妈妈的身高等。学了“10的认识”后,可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说家里的电话号码;让他们记录一星期的气温等。学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后,可组织学生到超市调查商品价格。学*“面积单位”后,让学生测算书本、课桌、黑板的面积;亲自设计桌套的大小等。利用“比例知识”,帮李阿姨算一算她家和三位房客的水电费情况(按人口比例)。学了“*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比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均身高、*均体重、*均年龄,菜场某一蔬菜的*均价格等。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从中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第二、教学做合一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认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重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数学的学*活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新的发展的理论,其实与陶先生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建构主义学者也认为,“学*数学”应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现实、有趣、开放和具有探索性的数学教材和学*内容才是学生“做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本课设计成“招考营业员”、“我是小顾客”、“物物交换”、“用物兑币”等几项活动,在招考营业员”的活动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在“我是小顾客”活动中,通过付币、找币巩固了不同单位的人民币之间的互化。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怎样与人交流,与人合作。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在教育实践中边学边做,细细体会,定然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启示。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0

  终身学*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果仅靠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是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因此,在教学中,只有不断的读书学*,才能具备新时期的教师素质。书本是无言的老师,在我认真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后,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有了以会和收获。

  一、有爱才会有教育

  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使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且感觉到爱学生就应让学生健康成长,免受伤害,为此每节课之前我都认真检查场地和器材,消除安全隐患;教学中对某些有危险的动作做好保护与帮助工作;每节课都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我认为热爱学生,就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种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思想、生活上的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还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确实做到了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这三个角色。

  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二、学会欣赏学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认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欣赏优秀学生的同时应对差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例如:有些较胖的学生也许跑的不快但他可能力量很大;有些体弱的学生体育成绩不好但是他锻炼的态度端正;还有些同学打篮球不行,他可能乒乓球、羽毛球打的好;特别是一些学*差的调皮学生,因*常受的批评多、表扬少,作为体育教师则更应善于发现他们闪光的地方。他们好动,课堂上思想放得快,在体育项目的学*过程中,技术动作掌握较快、较好。应抓住机遇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已聪明才智的机会。培养他们为集体多流一滴汗、多献一份力量而顽强拼搏的荣誉感,培养他们成为体育尖子和对本班集体荣誉的责任感,再把这种逐步培养而形成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转移到学*上去,使他们各个方面不断进步。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保持浓厚的体育学*兴趣,就需要教师去发现,去欣赏。只有欣赏你的学生才能树立他们自信,才能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喜学、乐学于你的课程。

  读完这本书我不断地提醒自己学会爱;学会把每个学生放在与自己*等的位置上;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欣赏学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学会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爱;学会把学生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工作,才不会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为你会发现:在付出爱的同时,我们也在收获着爱!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实用五份(扩展5)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菁华6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

  这段时间,我在百忙之中继续拜读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真是受益匪浅。

  教育是一门科学。文章中提到教小孩要联合大众起来自己干,才是真正的儿童教育。小先生能叫中华民族返老还童,因此我们在课堂中要培养小先生,让小先生把我们从繁杂的工作中**出来。现在我们的闯关课堂就是在逐步培养小先生,当我们把这些小先生培养好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得到了传承与发扬。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从这些孩子身上也学到很多,他们的可塑性极强,也非常有耐心。我的动手能力极差,有一次我向一个学生学*叠千纸鹤,当我的手拿到折纸时,我的手是僵硬的,那个孩子很耐心地教,但是我没有学会,孩子又交给了我一个简单的叠法,终于学会了。这个孩子很开心,他尝到了当老师的乐趣,所以要坚信学生经过培养能够感受学*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学*。

  教学要合一。在他的《教学合一》这篇文章中提到教学要合一。并提出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必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的这种教学理念到现在依然是先进的。也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方向。这就是我们经常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我们的课堂中交给学生学*方法,远比交给一个知识点要好。而我们在进行的闯关教学中的所出示的尝试题、自学提示等就是交给学生学*的方法。另外有时候我们在课堂中会出现很尴尬的境地,本来预设的很好,可是有些问题同学们难以理解,会出现冷场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现有的理解水*加以调整,也就是灵活运用。先生在本章所提到的第三点就是要求我们不断学*。不断创新,唯有这样,我们不断有新的`进步,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

  陶行知的名字“行知”在行走中知道教育的真谛,“知行合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读他的著作,为他的教育理念所折服,为他的爱国情怀所敬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的道路中,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2

  这段时间以来,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是20世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是很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的主体。

  的确,学生是学*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例如20xx年3月,县上开展“以学*者为中心”的阅读教学竞赛,我代表南诏镇教师到大仓参赛,所执教的《快乐的小青蛙》获得一等奖,当时也没有仔细去想成功的原因,读了先生的文章后,使我真正明白了,那次比赛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做到了自主阅读,合作识字,探究自悟。并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我想这就是先生所说的“教学相长”。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我班五年级上学期从段家庄分校来了12名学生,其中有一名叫谢国成的学生,由于低段基础知识学*不扎实,成绩很差,上课好比听天书,无心学*,经常讲话或玩东西影响同学。课后经常欺负同学,有时还约小伙伴去池塘里游泳。简直让我费尽心思。但是,5月份我带学生到村子里做好事,居然发现他干劳动很卖力,我当许多村民和学生表扬他,他开心极了,干得更卖力了。从那以后,我觉得谢国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也很少听到学生告他的状了。上课也安静多了。借此,我经常安排他一些事情,他多数都完成得很好。学*了陶先生的一些理论使我真正懂得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内外都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我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名篇》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我试着用以上的理论运用与实践,慢慢德,我发现班里那几个“小捣蛋们”不再和我对着干了,到成了我的小助手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就如陶老所说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的一本书,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是20世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

  (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

  (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

  (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4

  *一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使我深受启发。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师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以这样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颗童心,也培养出了无数的爱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他的教育思想非常好的指导着教师工作,我将以此为起点,形成一种不断反思总结的*惯,继续在实践中摸索新的思路与方法。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5

  闲暇时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颇多,本书汇集了 陶行知先生*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21世纪的*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即头脑**、手脚**、身体**、感官**、时间**、语言**;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三是“学做合一”;四是“实验即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惯,需要因材施教。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的时候,把地下室给他做实验。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创造儿童的教育,还在于**儿童的头脑,让他们从头脑里**出来的创造力,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成就。

  教育创新并非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经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觅食”式的教学就是创新的教学,创新的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的真谛。

  罗丹说:“恶是枯干”。我想要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关键要有适宜的气候、一定的土壤、而这些条件要靠全体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时代呼唤教育家,时代也造就真正的有创新思想的教育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6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联系教学实践活动,读《陶行知教育名篇》颇有收获,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这一篇。

  第一、生活教育理论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学*数学的兴趣和学*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结合起来,让数学贴*生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让课堂所学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学了“米、厘米”后,让学生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黑板、书桌、课本、文具盒的长与宽;量爸爸、妈妈的身高等。学了“10的认识”后,可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说家里的电话号码;让他们记录一星期的气温等。学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后,可组织学生到超市调查商品价格。学*“面积单位”后,让学生测算书本、课桌、黑板的面积;亲自设计桌套的大小等。利用“比例知识”,帮李阿姨算一算她家和三位房客的水电费情况(按人口比例)。学了“*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比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均身高、*均体重、*均年龄,菜场某一蔬菜的*均价格等。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从中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第二、教学做合一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认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重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数学的学*活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新的发展的理论,其实与陶先生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建构主义学者也认为,“学*数学”应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现实、有趣、开放和具有探索性的数学教材和学*内容才是学生“做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本课设计成“招考营业员”、“我是小顾客”、“物物交换”、“用物兑币”等几项活动,在招考营业员”的活动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在“我是小顾客”活动中,通过付币、找币巩固了不同单位的人民币之间的互化。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怎样与人交流,与人合作。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在教育实践中边学边做,细细体会,定然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启示。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实用五份(扩展6)

——叶圣陶《小白船》读后感优选【5】份

  叶圣陶《小白船》读后感 1

  今天,我读了稻草人中的一片文章:《小白船》。

  故事里讲了:在岸边,有一条小船,有一位小女孩和小男孩座上了船,再水里划呀划。突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小白船被刮走了。小女孩做在船上哭了起来,小男孩却执着的掌控着船,他努力的向岸边划去,就这样,他们上岸了。他们来到了一座不认使的小岛,看见了一只兔子,它的主人来了,小男孩告诉了他们的处境,那个人说:“只要你们回答上我的问题,我就送你们回家。”他问的问题,小女孩和小男孩都回答上来了,那个人就送他们回了家。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

  1、知识守护生命。

  2、不能碰到什么事都哭,要想尽办法解决。

  叶圣陶《小白船》读后感 2

  今天,我读了大作家叶圣陶写的《稻草人》之《小白船》。看完之后我感到非常惊讶,这篇文章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好句,每一个自然段都是好段,好词更是连绵不断,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这该是读多少好书,观察多少事务的积累啊。

  他的书怎么写得这么好呢?我看了看他的简介:叶圣陶(1894――1985),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他是我国现代童话的创始人,主要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我还学过他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叶老先生观察仔细,主要描写了爬山虎生长在什么位置,爬山虎的叶和爬山虎的脚。

  叶老先生写的文章特别美,推荐大家也读一读。

  叶圣陶《小白船》读后感 3

  今天,我读了大作家叶圣陶写的《稻草人》之《小白船》。看完之后我感到非常惊讶,这篇文章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好句,每一个自然段都是好段,好词更是连绵不断,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这该是读多少好书,观察多少事务的积累啊。

  他的书怎么写得这么好呢?我看了看他的简介:叶圣陶(1894——1985),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他是我国现代童话的创始人,主要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我还学过他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叶老先生观察仔细,主要描写了爬山虎生长在什么位置,爬山虎的叶和爬山虎的脚。

  叶老先生写的文章特别美,推荐大家也读一读。

  叶圣陶《小白船》读后感 4

  今天,我读了《稻草人》中的一篇文章《小白船》,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小男孩坐在小白船上玩,突然,刮起一阵大风,小白船被刮走了,他们被刮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忽然跑来了一只小白兔,小女孩很喜欢,可是,有个大人走过来说小孩们偷了他的兔子,小孩们说不是,是小白兔自己跑来的。后来,小孩们问那个大人这离家有多远,那个人说有几十里地。小孩们让大人送他们回去,大人说他们必须答对三个问题才送他们回去。结果,他们全都答对了,大人就把两个孩子送回家了。

  两个孩子真是聪明,我也要向他们学*,多动脑筋,成为一个聪明懂事的孩子。

  叶圣陶《小白船》读后感 5

  今天我读了《小白船》这篇童话故事。它讲述了:有一次,有两个小孩在划小白船的时候遇到了一阵大风。大风把他们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后来,他们机智地回答了大汉的三个问题,回到了家。

  从这篇童话故事的小孩回答大汉问题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当时的孩子们是多么的天真无邪,多么的富有想象力呀!而我们现在呢?就像《非常老师》中红宫学校的“学*机器”一样,每天不光要完成家庭作业,还要去上各种各样的补*班,连假期都不放过。想象力早已失去了。

  同学们,我认为,学中玩,玩中学,才是最科学的!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实用五份(扩展7)

——《爱情教育》读后感实用五份

  《爱情教育》读后感 1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充满了爱,爱的教育将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让我难忘。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它能让我感受到爱的温暖。

  艾德蒙多是意大利作者·德·亚米契斯写道,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下,他在20岁时加入了军队,写了许多爱国主义短片,并在42岁时写了《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原名《心》,是一部日记小说,用意大利小学男孩安利柯的眼睛讲述了他在四年级校园内外的故事。安利柯用自己的眼光审视他眼中的善恶、美丑;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

  《爱的教育》讲述了许多爱的故事,从祖国、人民、父母、同学和朋友,但无论这些爱是大是小,都是*等的。在这些故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2月25日安利柯父亲为安利柯写的《街道》。这篇文章写道,安利柯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女人,但他不在乎她。他直接走过去,碰巧被楼上的父亲看到了。后来,他的父亲通过一封信告诉安利柯,街道应该受到尊重,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可以从街上行人的行为中看出。如果街上有不好的行为,家里也一定有不好的外表。是的,如果我们在街上的行为非常文明和谐,不仅让我们感到舒适,外人也会认为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不明白什么是爱,认为爱是指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但读完这本书后,我逐渐明白,原来的爱不仅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也是同学之间的友谊,比如安利科把他最喜欢的玩具列车送给伯莱克西;人们对英雄的尊重,比如安利科的父亲对卡华伯纪念碑的尊重;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宽容,比如老师没有责骂在课堂上玩娃娃的学生;老师,几十年后,安利柯的父亲坐火车去看他以前的丈夫……

  世界上的爱无处不在,它能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温暖。爱的教育把这份爱传递给我们,让我们一起传递。

  《爱情教育》读后感 2

  如果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是的,爱在我们之间无处不在:父母对你的爱。亲戚朋友关心你……但是看完《爱的教育》,我对它有了更好的了解。

  《爱的教育》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详细记录了他一年内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他对祖国、父母、老师和朋友充满了真挚的爱,的力量。

  《爱的教育》全书100篇,其中《仁爱的花》最让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它描述了女子学校的女同学帮助一个在扫烟筒里丢了30块铜板的年轻人,并在没有告诉校长的情况下成为一群无名英雄。英国哲学家洛克说得很好:我一直认为人们的行们思想的最好证明。这个故事中闪耀的崇高品质和道德光辉给了我强烈的震撼。

  在当今社会,有些人非常势利。他们的行为准则是看他们是否对自己有利。即使面对道德,他们也不会放弃讨价还价。这种人很小,他们的哲学必然会被人们鄙视。因为虚伪不能换真情,冷酷不能换热情。冷漠自私的人失去了做人的道德,很难得到别人的全心全意的`帮助帮助。如果他们有失败的原因,他们将不可避免地有无助的后果。人生的错误往往在于自私四个字,私利不去,公道就死。

  相反,与人方便,与自己方便。善待他人等于善待自己。给别人幸福就是给自己幸福。同时温暖别人,也温暖自己。如果一个人心中有别人,总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有真情奉献,那么他会得到内心的充实,高尚的人格,爱的照耀,真情的温暖。愿意为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乐于奉献的人。

  世界上的爱,无论世界如何,温暖你温暖我。献上爱,不要谈论贫富,每个人都能做到。送一朵玫瑰,手有余香。给别人一份爱,给自己一个春天。真理,让你和我的心连接起来。真理,让世界不再孤独。只要你我伸出温暖的手,让世界充满爱,真理就可以永远到达。

  愿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花朵。

  《爱情教育》读后感 3

  四年前,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日本翻译。我记得我流了眼泪,读了三天晚上。后来,当我翻译或随意阅读时,我仍然深感兴奋,我的眼睛湿润了。这不是悲伤的眼泪,而是羞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我早就是家里二子二女的父亲,是教育界执教十几年的教鞭老师。*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完这本书好像丑女看到了美女,自己尴尬起来,不自觉地羞愧着流泪。书中描述了亲子之爱、师生之爱、友谊之友、乡村之感、社会同情,都接*理想世界。虽然这是一个幻影,但它让人们感受到理想世界的情感,认为世界应该如此美好。所以我不自觉地感激了眼泪。——夏丏尊

  这个暑假我终于读完了《爱的教育》,让译者夏斐尊先生如此感动。“儿童视角”、“榜样引领”、“温柔纯洁”这三个字在读完整本书后印在脑海里。

  读《爱的教育》,从安利柯的角度体验他简单快乐的四年级生活。故事中,有聪明懂事的德罗西,有强大懂事的波列科西,有小商人卡洛克..……“快乐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治愈一生”。与学生相比,安瑞科的家庭不是最富有的,而是最温暖的'。我认为每个老师都应该有孩子的视角,走进孩子的心,品尝他们心中的五味杂陈。毕竟,我们都是这样来的。

  班上有这样一个孩子总是引起我的注意。他性格内向,不拘言笑;他行为端正,但学*效果不理想;他想试着回答问题,但他的声音很小。我关注他,不断肯定,让他成为数学“志愿者”,课后辅导,然后树立榜样。在课堂上,我不断称赞他的学*态度是学生的榜样。渐渐地,他的手举得越来越频繁,基本问题的准确性也越来越高。虽然他的成绩不理想,但我想有一天我会因为他能大声回答问题而真诚地感到高兴。

  “我的教育理想不是培养了多少优秀的学生,而是几年后,你教的孩子回头告诉你当时不经意间讲的故事。”这是我的座右铭。聪明是一种天赋,爱是一种本能,善良是一种选择。我们没有理由照顾每个孩子心中的乌托邦。

  《爱情教育》读后感 4

  我一口气读完了《爱的教育》。虽然我没有流泪,但我认为这是一本洗心的书。吸引我的不是它的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几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间的友谊、乡村之爱,体现在*凡细腻的笔触中……这部充满爱的小说所蕴含的深厚而丰富的情感力量真的很棒。《爱的教育》讲述了崇高纯真的人性爱是最真诚的教育,教育升华了爱。虽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一样,但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过去经历过的类似情感,但我们对此的态度和行为可能会有所不同。它感动了我,也引发了我对爱的一些思考。

  爱,就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因为它的无形往往被我们忽视,但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事实上,它的意义已经融入到生活中。就像父母的爱一样,恩里科有一本和父母一起读写的日记,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事情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就像深深的亲子爱深深的亲子爱一样,很多人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是为了个人,也是为了整个民族的尊严和情感。《爱的教育》一书描述了一群充满活力、进取精神、阳光灿烂的青少年。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体残疾,有的沐浴在幸福中。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对祖国意大利的深爱和对亲友的.真挚感情。不可忽视的是老师每个月读给那群少年的精神讲话。

  这个小故事不仅影响了书中的人物,也震撼了我作为外国读者的强烈情感。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它就不是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情是一次无尽的旅行,一路走来走去会很简单,每天都会因为对新事物的感悟和学*而充实。所以,我想继续,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会持续多久。这时,这种感觉已经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生活的爱。

  《爱情教育》读后感 5

  一场漂浮的雨过后,阳光带着新鲜的空气飞来。我从抽屉里童节妈妈给我的书,书名是《爱的教育》。

  打开书,扉页上写着两行字:学会感恩——妈妈。

  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只读了几行,我放不下。

  这是一本从四年级学生埃里克的角度描述他发生了什么并写在日记里的书。这本书是一个小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名为《小抄写员》的故事。

  叙利奥的父亲是一名铁路工人。为了养家糊口,他帮杂志抄写。叙利奥不忍心看到父亲的辛苦,于是在父亲停止写作后,晚上帮父亲抄写。但由于睡眠不足,一天晚上,竟然趴在作业本上睡着了。父亲严厉批评他,他想说出真相却忍住了。然而,每天晚上抄写已经成为一种*惯。那天晚上,叙利奥又起床了,不小心撞倒了一本书。他很紧张,害怕打扰他的父亲,但他没想到他的父亲站在他身后。他的父亲明白了一切,父子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父子之间的'关系是广泛的。当一个人爱别人,被另一个人爱的时候,那么这个人是最幸福的。不是吗?叙利奥爱他的父亲,忍受了委屈。他把一切都埋在心里,因为他爱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也爱他。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例子:

  每当我妈妈让我洗碗,扫地,我都很不情愿,经常让我妈妈用一些东西贿赂我。拿人的钱,嘴短。我拿了妈妈的东西,不好意思不为她分担家务,但我总是假装尽力欺骗妈妈对我的信任。有时候,虽然我妈妈贿赂我,但我什么也不做,所以我经常让我妈妈生气。

  我被叙利奥关心父母、孝顺父母、体贴父母、勇于分担家庭责任的精神所感动。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照顾。他们都是小皇帝和小公主。他们总是抓住父母对我们的溺爱和攻击,父母无能为力。

  这本书是一本好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想永远把书中的精神留在心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