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优秀读后感1

  听、评课是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教师能从彼此互动中获取经验、共同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水*的提高。

  事实上听评课活动每个学校都在开展,学校的每位教师每学期都会开设一节校内研究课。但从事了教师这个工作后,怎样上课有人教、有人指导,听课时究竟该听些什么,评课时又应该点评什么,似乎很少有机会学*了解,我基本都是从其他老师那里观察模仿来的,但方法对不对,自己也不太清楚。

  由于上一学期视导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量表,尤其是课堂观察工具,在视导时的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中我们也设计了自己的教研工具,对于工具使用需要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交流,所以在黄丽老师的推荐下借阅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两册书。

  书中首先分析了传统听评课的“三无”现象:无合作的任务、五证据的推论、无研究的实践。可以说听、评课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但“三无”现象也的确大量存在。

  由于在教研组建设的过程中,听、评课一直都要进行,我从书中也获取了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如何使听评课更专业化?

  1.听课不形式化、任务化,评课不讲假话。

  2.不只重听课数量,不重听课质量。

  3.把听课评课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4.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不是谁都可以来乱说一通的,应该把听评课的权利交给上课人的“同行”,或专门研究这一课程的专业人员。

  5.可以设计一些课堂观察工具(课堂观察量表),这些工具应该是开放的,供选择的。

  6.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听评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一是由完整的记录到重点记录再到不用记录;

  二是由听课到观课再到思课;

  三是从关注自己到关注教师再到关注学生。

  7.重点应关注学生的有效学*,因为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

  8.评课时反对“话语霸权”和“即兴点评”。

  从书中我也明确了自己一直没弄清的问题:课堂观察到底是什么?其实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关注的是学生的有效学*和教师的有效教学。课堂观察是教师日常专业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的重要内容。其性质是一种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一种专业学*活动,一种合作研究活动。

  此外,课堂观察到底有什么目的,我想每位教师只有在弄清楚之后,听、评课才会真正显得有意义,在此与大家分享。

  课堂观察旨在给任课教师提供一些符合他自身发展实际的建议;

  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学*方面的问题;

  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

  不要赋予过多的外在价值,应尽可能追求内在价值;

  不要总是以批判者的心态介入;

  不要给教师分三六九等,教师工作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不要希望用一种“死”的量表去套所有“活”的课。

  这本书看似枯燥,仔细读来却能让我们弄清很多可能从教以来一直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如果希望自己的专业水*能有所提升的话,推荐大家不妨读一读,以听、评课的角度来反思教学,进行设计,也许也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优秀读后感2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听课是教师的成长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写多少听课记录。就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至于听的过程,评课的过程、效果如何,都没有去探讨。评课都是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简单分析,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缺点则很少触及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讲授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课堂组织得好、师生积极性高。我们听课评课的时候也是规定了这几方面的标准。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故事分享”。

  记录了浙江省余杭、北京海淀、宁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在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中所经历的思考,所经历的不*凡的历程;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一个教研和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第二部分“问题解答”。该部分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指导下的行动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范式创新”。这一部分的核心是课堂观察框架和部分观察与记录工具,这是该书的精华部分,也是该书的创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让我明白了如何去听课。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该部分呈现了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它是课堂观察研究的实践层面意义上的延伸。

  读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又接触到了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崭新名词,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听课的人来说,我们去听别人的课,要明白听课的目的,当课堂结束时,我们在别人的课堂中能得到哪些东西?这才是听课最为根本的目的。对教师而言,在*时教学实践中,在听课的时候重要的是学*他人的课堂经验;同时反省自己的课堂,充分认识到自己课堂的优点和缺点,是学*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当然我们*时在听课时可能还做不到这些方面。

  达不到那么高的要求。但是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去准备,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一、要做好听课前准备

  要想从别人的课堂收获点东西,就必须要做好听课的准备,听谁的课,听什么内容,与上课人进行课前沟通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互相交换意见,来提高授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授课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想让学生明白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通过自学解决?以及学生的分布情况做清楚的说明,听课老师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听。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和观察位置,作好记录,评课的时候用相关的数据来说话,把自己的独特见解发表出来,对授课老师有帮助,也利于听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二、听课中做好专业的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一定要认真,做到全身心投入不能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仔细观察思考。既要观察教师的教,又要观察学生的学,做到二者兼顾。观察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等。还要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积极性的高低,看学生自主学*和合作学*的能力。看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结合程度。当然听课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关注课堂上的每个方面。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科都应该有区别。对了解的教师,熟悉的班级,重点在其课堂上对学生学**惯的培养;对于优秀教师的展示课,应该抱着学*的态度着重观察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记下自己深刻的感受。

  三、听课要有观察点

  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以写好听课记录就没事了。应该仔细研究课堂,把所听的课在脑子里反复回忆,应进行多方面的琢磨。可以翻听课记录,找执教者交谈,或者将不同教师相同内容的课进行比较,甚至可以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看看效果。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在学*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堂观察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有效、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优秀读后感3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既是教师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由此而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给教师布置听课任务,并要求各个教研组认真组织评课活动,以期促使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而应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至于效果就很难预料了。老师完成任务也罢,真正学*也罢,都会郑重其事地提着椅子、怀着课本去听课。至于听什么,如何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评课也是一样,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煞有其事,都是很正常的事,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至于缺点则讳莫如深了。个别组甚至在一起拉拉呱,说闲话。因为在他们心里,只要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就可以,听课、评课只是搞搞形式、摆摆样子罢了。想想我们老师,一学期听了很多课,但大多数老师只是简单记录一下教学环节,课堂反映,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以及学生的课堂回答情况。教师评课方向不明确,而且教师听课关注更多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师的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学情则很少关注甚至忽略。

  这学期,利用闲暇仔细阅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书中列举了课堂观察框架,课堂观察的工具,从学生学*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详细列举。对教研组研究活动提供了内容基础,教研组可以基于课堂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规则开展日常性的观察活动,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规范地开展听评课活动。有助于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更快。读来深受启迪,颇感获益匪浅,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等,一个个崭新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听评课范式的创新,在我们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有了操作的方向,非常感谢崔教授及其合作团队的贡献,使我们对听评课有了新的审视,并在反思中逐步有了新的设想。如下,就读书并联系自身实际谈点拙见和体会。

  一、课堂观察的作用

  课堂观察是通过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的改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一项专业活动。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和辅助设备,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课堂观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无论我们是听课者还是授课者,都可以就自己所处的教学阶段,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达到汲取别人的精华,去其糟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技能的目的。

  二、课堂观察的基点

  课堂观察应该着重关注学生如何学、会不会学、学得怎么样。而关注学生则应侧重于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和学*效果、研究学*。对此,在上学期的历史学科会上,于老师就已经引导我们学着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只是很多老师刚开始用起来不是很熟练,甚至不是很了解它的用途,没能真正发挥观察量表的作用。读了《走向观察》这本书之后,我终于领悟到: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的课堂学*和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应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为落脚点。比如:观察框架中提到的: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学生自主学*的时间有多少?自主学*的形式有哪些?自主学*有序吗?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目标吗?等等,都是围绕学生的学*设计的。

  三、课堂观察的合作

  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之后,才明白:集体智慧的伟大。听课中,想方方面面记录完整很困难,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只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把一节课观察全面、完整。我们在*日的听课中要学会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在观察中*等对话、在对话中进行思想碰撞,探讨课堂教学,学些专业问题,开展多样的讨论方式。

  反思自己以往的听课,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效率低下”,“随意性较大”,往往评价不深入、不透彻、不到位,起不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现在想来是多么地幼稚。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拓宽了思维,更新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在《课堂观察》这本书中,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立变理解、业余变专业。崔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发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还应该从对立思维改变为理解思维。”

  崔教授强调,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

  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除了在态度方面的改变外,最需要改变的就是“用业余的思维活方法处理专业的事情”。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

  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反思自己的听评课,往往是听的多,而研究少。缺乏应有的理论培训,能力不足。对于非专业学科涉猎少,把握不够。今后,应当在学*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听评课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各学科的评价要求,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渗透、指导有力,促进学生有效学*,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四、评议课堂的要求

  作为听评课者,在肯定教师长处的基础上,要学会更深入地分析问题,作为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众家之长,完善教学行为,促进教学创新。感谢为本书付出辛勤汗水和心血的老师,让我体会到教学不能总是穿新鞋,走老路,要有创新精神,要注重课堂研究,要给课堂注入全新的血液,使课堂成为研究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课堂;感谢本书,让我明白,听评课要去掉空话、套话,不要感情用事,人情用事;要学会课堂观察方法,要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种科学研究的层面上来,用数据来说话,重理性分析,要求教师科学地处理数据,并进行合理推理,得出科学的论断,从而用来总结和指导教师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教育需要智慧,也需要努力。我越来越觉得,一名好老师、好领导,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满腔的热情,更需要有专业知识。时代呼唤有智慧的教育,要求老师保持一种“不老”的心态,时时创新,才能全面推动教育发展。教师不仅应该成为教育者,更应该成为研究者,让我们为了学生的发展积极行动起来,让听评课更规范、更有效。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优秀读后感1

  听、评课是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教师能从彼此互动中获取经验、共同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水*的提高。

  事实上听评课活动每个学校都在开展,学校的每位教师每学期都会开设一节校内研究课。但从事了教师这个工作后,怎样上课有人教、有人指导,听课时究竟该听些什么,评课时又应该点评什么,似乎很少有机会学*了解,我基本都是从其他老师那里观察模仿来的,但方法对不对,自己也不太清楚。

  由于上一学期视导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量表,尤其是课堂观察工具,在视导时的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中我们也设计了自己的教研工具,对于工具使用需要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交流,所以在黄丽老师的推荐下借阅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两册书。

  书中首先分析了传统听评课的“三无”现象:无合作的任务、五证据的推论、无研究的实践。可以说听、评课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但“三无”现象也的确大量存在。

  由于在教研组建设的过程中,听、评课一直都要进行,我从书中也获取了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如何使听评课更专业化?

  1.听课不形式化、任务化,评课不讲假话。

  2.不只重听课数量,不重听课质量。

  3.把听课评课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4.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不是谁都可以来乱说一通的,应该把听评课的权利交给上课人的“同行”,或专门研究这一课程的专业人员。

  5.可以设计一些课堂观察工具(课堂观察量表),这些工具应该是开放的,供选择的。

  6.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听评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一是由完整的记录到重点记录再到不用记录;

  二是由听课到观课再到思课;

  三是从关注自己到关注教师再到关注学生。

  7.重点应关注学生的有效学*,因为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

  8.评课时反对“话语霸权”和“即兴点评”。

  从书中我也明确了自己一直没弄清的问题:课堂观察到底是什么?其实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关注的是学生的有效学*和教师的有效教学。课堂观察是教师日常专业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的重要内容。其性质是一种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一种专业学*活动,一种合作研究活动。

  此外,课堂观察到底有什么目的,我想每位教师只有在弄清楚之后,听、评课才会真正显得有意义,在此与大家分享。

  课堂观察旨在给任课教师提供一些符合他自身发展实际的建议;

  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学*方面的问题;

  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

  不要赋予过多的外在价值,应尽可能追求内在价值;

  不要总是以批判者的心态介入;

  不要给教师分三六九等,教师工作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不要希望用一种“死”的量表去套所有“活”的课。

  这本书看似枯燥,仔细读来却能让我们弄清很多可能从教以来一直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如果希望自己的专业水*能有所提升的话,推荐大家不妨读一读,以听、评课的角度来反思教学,进行设计,也许也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优秀读后感2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这是我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最深刻的感悟。作为教师听课评课是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更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所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我们自己都高度重视。但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学校也很少对此进行培训。通过阅读使我对听评课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现将新的总结如下:

  一、专业的听评课的优点

  通过学*,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明确了教研组在听评课的组织领导和分工作用;明确了教师在听评课中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评课活动。

  (一)课堂观察的流程

  这本书,给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科学的流程。即:(1)确立研究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等等。

  (2)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课前会议中的听课关注点进行假设问题与实际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观察。

  (3)记录课堂行为。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比较详细记下,比如对事情的开始、过程、结果是什么等等,尽可能地实事求是。

  (4)作出分析推论。根据课堂记录,分析推论出问题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问题的细节得以暴露。

  (5)提出改进意见。就是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的改进行为的意见。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就是学*行为。

  (二)课堂观察的维度

  专业的听评课,列举了课堂观察的“学生学*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

  四维框架的实践依据:我观察什么课,关注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关于学生学*:关注学生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等;教师教学: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吗?”;课程性质: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程文化: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课堂文化,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

  由此推导出: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的?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我在该课堂呆了40或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等问题。

  (三)课堂观察的三大转变

  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第一,简单变复杂,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第二,对立变理解、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第三,业余变专业,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

  二、专业听评课的不足

  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或方法。它不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全部,更不是包治百病的录丹妙药。它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课堂观察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艺术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的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主要表现在一下五点:

  第一,它只能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教师言语、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活动等,从现象理解本质,是一种归纳的方法;第二,它只能选择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或课堂行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观察研究,不能包容所有的行为或较多个观察点;第三,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第四,它需要被观察者抱着上常规课的心态来上课,要求被观察者具有愿意授受他人观察并不受现场观察影响的特质。第五,它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的基体,在基体内教师可以进行自由、他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以确保观察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同时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

  教育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书籍是启迪智慧的钥匙,它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宽度,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优秀读后感3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听课是教师的成长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写多少听课记录。就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至于听的过程,评课的过程、效果如何,都没有去探讨。评课都是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简单分析,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缺点则很少触及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讲授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课堂组织得好、师生积极性高。我们听课评课的时候也是规定了这几方面的标准。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故事分享”。

  记录了浙江省余杭、北京海淀、宁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在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中所经历的思考,所经历的不*凡的历程;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一个教研和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第二部分“问题解答”。该部分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指导下的行动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范式创新”。这一部分的核心是课堂观察框架和部分观察与记录工具,这是该书的精华部分,也是该书的创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让我明白了如何去听课。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该部分呈现了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它是课堂观察研究的实践层面意义上的延伸。

  读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又接触到了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崭新名词,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听课的人来说,我们去听别人的课,要明白听课的目的,当课堂结束时,我们在别人的课堂中能得到哪些东西?这才是听课最为根本的目的。对教师而言,在*时教学实践中,在听课的时候重要的是学*他人的课堂经验;同时反省自己的课堂,充分认识到自己课堂的优点和缺点,是学*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当然我们*时在听课时可能还做不到这些方面。

  达不到那么高的要求。但是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去准备,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一、要做好听课前准备

  要想从别人的课堂收获点东西,就必须要做好听课的准备,听谁的课,听什么内容,与上课人进行课前沟通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互相交换意见,来提高授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授课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想让学生明白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通过自学解决?以及学生的分布情况做清楚的说明,听课老师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听。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和观察位置,作好记录,评课的时候用相关的数据来说话,把自己的独特见解发表出来,对授课老师有帮助,也利于听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二、听课中做好专业的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一定要认真,做到全身心投入不能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仔细观察思考。既要观察教师的教,又要观察学生的学,做到二者兼顾。观察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等。还要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积极性的高低,看学生自主学*和合作学*的能力。看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结合程度。当然听课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关注课堂上的每个方面。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科都应该有区别。对了解的教师,熟悉的班级,重点在其课堂上对学生学**惯的培养;对于优秀教师的展示课,应该抱着学*的态度着重观察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记下自己深刻的感受。

  三、听课要有观察点

  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以写好听课记录就没事了。应该仔细研究课堂,把所听的课在脑子里反复回忆,应进行多方面的琢磨。可以翻听课记录,找执教者交谈,或者将不同教师相同内容的课进行比较,甚至可以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看看效果。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在学*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堂观察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有效、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观察儿童》的读后感 (菁华3篇)

《观察儿童》的读后感1

  开学初,因课题研究和理论学*的需要,到徐主任处借了一本幼儿园教师必读丛书——《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几个月来,因琐事繁忙,一直没有机会阅读,直至前几天得空,才随手翻阅起来。

  本书的原著是Carole Sharman Wendy Cross Diana Vennis,翻译是单敏月、王晓*。本书共有7个章节。在第一章里,主要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并介绍了几种记录观察的方法;第二章是“一步步教你如何观察”,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大量自我实践的机会;第三章是更全面地介绍各种观察法,并给出许多实例,罗列了一些目的、目标,以便于读者决定采取最恰当的模式来记录观察;第四章是更详尽地回顾了记录观察的益处,以及观察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第五章是“将观察和评价与基础阶段的早期学*目标联系起来”,第六章是对各个发展性领域分别作了介绍,并列举了一些与早期学*目标的标准有关的活动,对我们想拓展儿童经验有所帮助。第七章是“发展的里程碑:从出生到8岁”,可供我们参考查阅,但它只是一个指导方针,因为每个儿童都有各不相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经验。

  作者创作本书的初衷是鼓励照料婴幼儿的工作者乐于观察儿童,通过观察和记录儿童的成长情况进而满足儿童的需要,同时也使自己在规划未来的专业发展时,能更清楚自己需要学*和完善的方面。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或许你已明白观察儿童绝对不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因为观察,会让你快乐地体味每个儿童的独特之处。但问题是我们要如何观察、如何来记录,只要我们按顺序通读本书的章节,一定会让你获益匪浅。这些章节在内容的安排上步步深入,旨在带你逐渐掌握观察记录的全过程,而且其中观察记录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会让你查找起来更加方便,书中还有许多具体的练*活动,完成它们会让你更好地建构起你的观察技术和知识体系。

  虽然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但我还是被它的实用性给吸引了。它真可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观察记录工具书。它让我更全面深入地明白了观察的价值所在,让我熟知了观察儿童的全过程,让我了解了观察儿童的方法,*得了许多观察的技能,更让我有信心成为一个观察儿童的技能娴熟的操作者……所以,在工作室活动时,我把它介绍给了我的姐妹们。

  一改往常理论学*的形式,我先根据第一章的学*内容出了3个简答题,让姐妹们即兴作答,并把答案写在白纸上。问题1.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问题2.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能看到什么,了解什么?3.通过观察儿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

  答题完毕,我们当场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如为了了解孩子现在的发展水*,独特的个性特点,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促进孩子的有效发展等……然后我再组织大家一起学*,找出正确的答案,并将自己刚才的回答与书中给出的答案相互比较。附书中的答案:

  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为了发现他们独特的特点。

  我们能看到什么?——儿童能够做些什么;他们怎样接*问题,以及尝试怎样解决问题;儿童自得其乐。

  我们能了解什么?——他们已达到了什么水*;更好地理解儿童为什么做某事;强化我们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

  我们怎样帮助他们?——通过提供活动、资源或支持,促进这些发展性技能。

  通过观察儿童:

  我们评估他们的需要,

  拓展他们的经验,

  促进他们的学*。

  可见,我们老师对“为什么要观察儿童”的目的是比较明确的,其理念和价值观也是比较正确的,只是在“我们能看到什么、了解什么以及怎样去帮助他们”这些方面考虑得还不够全面深入,相信大家通过学*、比较,会让我们的观察记录更加客观、科学、有效,也能更好地促进我们孩子的发展。《观察儿童》我们还在学*中……

《观察儿童》的读后感2

  阅读本书我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略看,二是精读。第二部分的第4、5、6、7、8、9、10、11、12、13、14章以及第三部分的第17章精读,其它章节略看。

  全书围绕一个关键词“观察”来讲述,主要表达这样两点内容:一是作为儿童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观察儿童,二是如何去观察。

  首先,对儿童的观察是如此重要,如果不具备观察能力,不能以有意义的方式“看”和“听”,我们就不能与我们正在照看的儿童有效互动,无法理解并促进他们的生长和发展,也不能保护他们免遭危害。

  其次,观察,尤其是自然情境中的观察是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知道什么以及他们能够做什么的最真实的评价方式之一。

  一线教师每天和孩子们呆在一起,融入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作为参与式观察者,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更能保证观察的隐蔽性,保证获取观察资料的真实性。

  那么,如何观察呢?

  为此要增强观察技能

  观察的有效性(正确性)和完整性取决于你观察时所依据的理论观点以及你的观察技能。

  增加你观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三个方面:客观描述、解释或说明、评价

  为了保证观察的有效性,观察不是偶然的随机的,在观察之前要知道观察什么,到哪里观察,以及怎样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切记“行为是观察和记录的核心要素”。

  第二部分的第4、5、6、7、8、9、10、11、12、13、14章,详细阐述八种观察和记录方法:(1)叙述性描述(2)时间取样(3)事件抽样(4)轶事记录(5)日记记录(6)频次统计(7)检核表(8)等级评定量表。

  对于每种观察和记录方法都有很详尽的讲解,并以举例子的形式很清晰地阐明了各类观察和记录方法如何使用,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其中提供的一些观察记录表,我们在设计自主性游戏观察表中,可以借鉴和使用。

  在介绍完观察方法后,又以新生儿(0—1个月)、婴儿(1—24个月)、幼儿(2—5岁)、学龄阶段(6、7—8岁)三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动作、感知觉、情绪、社会行为、语言发展、认知与智力发展、游戏、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观察练*的具体讲述。这部分内容具有可操作性,试用价值较大。

  总之,读完《观察儿童》这本书,从理论上更清晰地认识了为什么要观察儿童,观察儿童行为后该如何评价这一行为。从实践上,为观察记录表的设计提供指导,为更有针对性地观察提供范本和依据。对于幼儿游戏中的一些行为,并具备观察能力的人,没有敏感性,看到的只是表象,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完此书,犹如被特训一番,尝试着在幼儿游戏中学着去“看”,

  去“听”,从孩子的观察中会收获很多,学会观察的同时,不仅更加了解幼儿,也是在一次次的真实性观察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日积月累中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懂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学会观察”,从观察中有所思、有所行!

《观察儿童》的读后感3

  *期,结合培训班的作业要求与自身的工作需要,将《观察儿童》翻阅了一遍。翻阅第一章,就被这本书吸引了。因为内容是我现在工作研究所需要的,其次,这本书不似一些书讲述高深理论,离我们感觉很远。它的'陈述方式更像有一位导师,就在你的身边向你娓娓道来你在观察中的一些问题,并用具体的案例,可借鉴的解决的方法让我知道今后该怎么做。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引发我进一步深读它的兴趣。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应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学会科学地观察幼儿,就成为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掌握的教育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很好地把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使观察的过程得到完善。

  观察,观为看,察为思。结合现实工作中,看到了许多观而不思的行为及被搁置在文本上的那些可记可不记的记录。书中“观察的价值在于它们的运用,而不是作为文档的收集”的观察价值与目的,引起了我的共鸣。那如何助推教师开展有意义的观察?使观察成为教师推进幼儿发展的自然实施的教育手段,我们能为教师做什么?此书给了我启示。

  一、教师要学会观察

  意大利的瑞吉欧教学思想中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它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幼儿,及时捕捉幼儿中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幼儿,让他们“接过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从而使主题活动不断深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在运动、游戏中注意观察儿童,注重了幼儿的个性,但没有深层地科学地去观察。通过学*使我懂得了要以欣赏、包容、研究的态度观察幼儿。要有一种开放性的心态,充分了解儿童,解读儿童的行为,理解儿童的行为。

  在活动中,我们可根据教育活动目标的达到程度对幼儿进行观察,教师提出教学目标是一致的,要观察幼儿在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困难在哪里,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是否适合,充分,是否有可操作性。还需要有“鹰”一般的目光,捕捉每位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和个别差异。然后根据孩子发展的水*来调整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提供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的材料,使教学活动目标性更强。

  二、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

  无论什么样的观察活动都可以让观察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的信息,其价值是不同的。因此,观察者首先应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就因为没有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角度,而使其“客观描述”笼统、简单,致使观察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例如,某教师对一位新生入园适应情况进行观察,观察记录中仅有一句“xx小朋友走到教室门口,抱着妈妈说不愿上幼儿园”。可以说这是一次意义不大的观察,教师无法通过这次观察寻找有效的教育切入口。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新生在入园时都有哭闹现象,不同幼儿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只有通过对幼儿哭闹持续时间、父母处理方法、幼儿情绪变化过程等细节的观察,才能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寻找切实有效的新生入园教育策略。

  三、教师要学会参与和倾听

  “参与”就是教师要学会在活动中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幼儿探索活动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的过程。没有参与,就没有观察。

  “倾听”就是教师要学会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在“童声”中理解幼儿的生活,在“童声”中推动幼儿的探索。只有学会了倾听,教师才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心灵感应,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成长。例如:某教师要教小朋友用三个圆做成一只小蜜蜂,孩子们兴趣很大。在孩子操作中,教师一会在这桌帮忙一会又到那桌说说话。她的行动在告诉我们她在观察孩子的操作,并试图发现需要帮助的孩子以便及时的提供援助。结果她并没有发现她所认为的不会做的孩子,只能机械的等待孩子呼喊她“老师,我不会”。很显然,老师错过了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最好的时机。她所理解的观察是主观的,被动的。在参与的过程中,她没有倾听到孩子真正的需要,她的孩子是否需要她的参与、哪里需要她的参与,她没有获得这些信息,所以她的观察毫无结果和意义。

  但是,我们所强调的参与和倾听并不是独立的两个观察的前提和条件,他们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在探索活动中,对孩子的自主学*能力和师生互动要求很高。很多老师在孩子的活动中能很好的参与,并认真观察孩子操作情况,也能很好的倾听孩子的讲述,但是这样的参与有很多的盲目性,这样的倾听也比较*,所带来的观察也只能是粗浅的、表面的。观察孩子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首先要参与,但这样的参与不是老师主观的或是活动要求的参与,而是认真倾听孩子的需要,孩子需要老师、欢迎老师、愿意和老师一起操作,这样参与进来观察到的孩子是最自然的、最生动的,了解到的信息也是最真实的,而我们反馈给孩子的也将是最及时的、对他的操作最有意义的信息。

  四、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观察

  在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如某教师这样记录:“xx到美工组玩了一会儿,什么也没画出来,就到别的组去了。”这位教师只注意了操作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而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师受到启发,并促使教师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该幼儿在现有水*上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的观察。

  五、注意观察记录的客观有效性

  教师所做的观察记录应该是对幼儿活动情况的真实而客观的反映。有些教师的观察记录中,发现他们持续观察的时间较短,没有将幼儿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了解,教师往往只抓住幼儿说的几句话或几个动作就结束了观察。用这种不够到位的观察来指导教育行为,难免带有主观性。还有些教师记录的观察内容并非亲眼所见,而是根据其他幼儿反映的情况记录的,这就很难保证真实、客观、全面,教师据此分析孩子的发展情况也不一定与实际相符。

  因此,我们应科学的观察幼儿,这是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学*的基本功。应以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最好的观察者。

  好书,是能引发读者思考。这本书无论是内容还是编撰的格式,给了我工作思路上的触动。以上是初浅的认识,今后会再细细研读,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菁华5篇)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1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听课是教师的成长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写多少听课记录。就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至于听的过程,评课的过程、效果如何,都没有去探讨。评课都是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简单分析,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缺点则很少触及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讲授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课堂组织得好、师生积极性高。我们听课评课的时候也是规定了这几方面的标准。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省余杭、北京海淀、宁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在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中所经历的思考,所经历的不*凡的历程;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一个教研和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第二部分“问题解答”。该部分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指导下的行动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范式创新”。这一部分的核心是课堂观察框架和部分观察与记录工具,这是该书的精华部分,也是该书的创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让我明白了如何去听课。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该部分呈现了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它是课堂观察研究的实践层面意义上的'延伸。

  读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又接触到了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崭新名词,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听课的人来说,我们去听别人的课,要明白听课的目的,当课堂结束时,我们在别人的课堂中能得到哪些东西?这才是听课最为根本的目的。对教师而言,在*时教学实践中,在听课的时候重要的是学*他人的课堂经验;同时反省自己的课堂,充分认识到自己课堂的优点和缺点,是学*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当然我们*时在听课时可能还做不到这些方面。达不到那么高的要求。但是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去准备,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一、要做好听课前准备

  要想从别人的课堂收获点东西,就必须要做好听课的准备,听谁的课,听什么内容,与上课人进行课前沟通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互相交换意见,来提高授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

  授课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想让学生明白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通过自学解决?以及学生的分布情况做清楚的说明,听课老师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听。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和观察位置,作好记录,评课的时候用相关的数据来说话,把自己的独特见解发表出来,对授课老师有帮助,也利于听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二、听课中做好专业的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一定要认真,做到全身心投入不能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仔细观察思考。既要观察教师的教,又要观察学生的学,做到二者兼顾。观察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等。还要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积极性的高低,看学生自主学*和合作学*的能力。

  看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结合程度。当然听课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关注课堂上的每个方面。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科都应该有区别。对了解的教师,熟悉的班级,重点在其课堂上对学生学**惯的培养;对于优秀教师的展示课,应该抱着学*的态度着重观察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记下自己深刻的感受。

  三、听课要有观察点

  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以写好听课记录就没事了。应该仔细研究课堂,把所听的课在脑子里反复回忆,应进行多方面的琢磨。可以翻听课记录,找执教者交谈,或者将不同教师相同内容的课进行比较,甚至可以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看看效果。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

  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在学*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堂观察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有效、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2

  听了杨玉东博士有关课堂观察技术与诊断的讲座,有阅读了由沈毅、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让我在课堂观察与诊断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知道如何去观课,反之也知道如何反思自己的课。

  课堂是教师专业生活之所,不管是以往的教学还是现在进行的课程改革都不乏听评课,但作为教师日常工作一部分的听评课,并未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很少具备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元素,比如研究、技术、合作。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很多是迫于完成任务上课、听课、评课。听课教师没有明确的目的泛泛地听,课后评课时多数是指出上课教师的不足,让上课教师感觉自己是一被别人批判的对象,使得老师们不愿意上公开课、研讨课,若不是学校硬性指定,谁也不想成为被人评判的尴尬人。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提到的课堂观察彻底改变了以往听评课的方式。首先,课堂观察指向于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其次,课堂观察需要运用来自课堂教学的数据和信息来评判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由数据驱动的研究,而数据的收集需要精确的技术,因而课堂观察也就是有技术支撑的研究—它提供了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中一直缺失的技术元素。第三,课堂观察需要需要多方持续的合作,不仅是观察过程中的合作,更需要观察之前和之后的合作,是一种合作的研究,为教师的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这样的听评课使得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不再是对立的关系,转而变为合作伙伴,使得教师的心态有了彻底的改变。

  课堂观察的维度、指标不再仅仅指向上课教师,而是呈现了新的格局:

  课程—教学内容(是什么):目标、内容、方法、资源、练*。

  教师—教师技艺(怎么教):环节、活动、手段、机智、特色。

  学生—有效学*(怎么学):准备、倾听、互动、自学、达成。

  课堂—文化氛围(怎么样):愉悦、自主、合作、探究、特质。

  课堂过程不再聚焦上课教师的缺点、毛病,目的是给被观察着一些发展性的建议,而不是评价等第,它的过程,重在准备、重在证据、重在研究、重在双赢。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课前,知道听什么,怎么听;课中,知道要聚焦什么,记录什么;课后,知道依据什么,建议什么。

  读了《课堂观察》,走进他人的课堂,学*了他人的课堂优势,吸取了他人的课堂劣势之后,我就会反身识别自己的课堂优势与劣势了,从而通过拓展自己课堂优势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3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这是我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最深刻的感悟。作为教师听课评课是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更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所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我们自己都高度重视。但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学校也很少对此进行培训。通过阅读使我对听评课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一、专业的听评课的优点

  通过学*,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明确了教研组在听评课的组织领导和分工作用;明确了教师在听评课中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评课活动。

  (一)课堂观察的流程

  这本书,给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科学的流程。即:

  (1)确立研究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等等。

  (2)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课前会议中的听课关注点进行假设问题与实际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观察。

  (3)记录课堂行为。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比较详细记下,比如对事情的开始、过程、结果是什么等等,尽可能地实事求是。

  (4)作出分析推论。根据课堂记录,分析推论出问题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问题的细节得以暴露。

  (5)提出改进意见。就是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的改进行为的意见。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就是学*行为。

  (二)课堂观察的维度

  专业的听评课,列举了课堂观察的“学生学*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

  四维框架的实践依据:我观察什么课,关注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关于学生学*:关注学生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等;教师教学: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吗?”;课程性质: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程文化: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课堂文化,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由此推导出: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的?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我在该课堂呆了40或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等问题。

  (三)课堂观察的三大转变

  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

  第一,简单变复杂,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

  第二,对立变理解、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第三,业余变专业,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

  二、专业听评课的不足

  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或方法。它不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全部,更不是包治百病的录丹妙药。它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课堂观察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艺术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的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主要表现在一下五点:

  第一,它只能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教师言语、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活动等,从现象理解本质,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第二,它只能选择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或课堂行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观察研究,不能包容所有的行为或较多个观察点。

  第三,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

  第四,它需要被观察者抱着上常规课的心态来上课,要求被观察者具有愿意授受他人观察并不受现场观察影响的特质。

  第五,它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的基体,在基体内教师可以进行自由、他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以确保观察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同时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

  教育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书籍是启迪智慧的钥匙,它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宽度,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4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既是教师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由此而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给教师布置听课任务,并要求各个教研组认真组织评课活动,以期促使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而应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至于效果就很难预料了。老师完成任务也罢,真正学*也罢,都会郑重其事地提着椅子、怀着课本去听课。至于听什么,如何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评课也是一样,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煞有其事,都是很正常的事,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至于缺点则讳莫如深了。个别组甚至在一起拉拉呱,说闲话。因为在他们心里,只要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就可以,听课、评课只是搞搞形式、摆摆样子罢了。想想我们老师,一学期听了很多课,但大多数老师只是简单记录一下教学环节,课堂反映,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以及学生的课堂回答情况。教师评课方向不明确,而且教师听课关注更多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师的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学情则很少关注甚至忽略。

  这学期,利用闲暇仔细阅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书中列举了课堂观察框架,课堂观察的工具,从学生学*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详细列举。对教研组研究活动提供了内容基础,教研组可以基于课堂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规则开展日常性的观察活动,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规范地开展听评课活动。有助于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更快。读来深受启迪,颇感获益匪浅,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等,一个个崭新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听评课范式的创新,在我们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有了操作的方向,非常感谢崔教授及其合作团队的贡献,使我们对听评课有了新的审视,并在反思中逐步有了新的设想。如下,就读书并联系自身实际谈点拙见和体会。

  一、课堂观察的作用

  课堂观察是通过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的改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一项专业活动。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和辅助设备,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课堂观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无论我们是听课者还是授课者,都可以就自己所处的教学阶段,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达到汲取别人的精华,去其糟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技能的目的。

  二、课堂观察的基点

  课堂观察应该着重关注学生如何学、会不会学、学得怎么样。而关注学生则应侧重于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和学*效果、研究学*。对此,在上学期的历史学科会上,于老师就已经引导我们学着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只是很多老师刚开始用起来不是很熟练,甚至不是很了解它的用途,没能真正发挥观察量表的作用。读了《走向观察》这本书之后,我终于领悟到: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的课堂学*和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应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为落脚点。比如:观察框架中提到的: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学生自主学*的时间有多少?自主学*的形式有哪些?自主学*有序吗?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目标吗?等等,都是围绕学生的学*设计的。

  三、课堂观察的合作

  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之后,才明白:集体智慧的伟大。听课中,想方方面面记录完整很困难,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只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把一节课观察全面、完整。我们在*日的听课中要学会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在观察中*等对话、在对话中进行思想碰撞,探讨课堂教学,学些专业问题,开展多样的讨论方式。

  反思自己以往的听课,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效率低下”,“随意性较大”,往往评价不深入、不透彻、不到位,起不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现在想来是多么地幼稚。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拓宽了思维,更新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在《课堂观察》这本书中,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立变理解、业余变专业。崔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发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还应该从对立思维改变为理解思维。”

  崔教授强调,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

  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除了在态度方面的改变外,最需要改变的就是“用业余的思维活方法处理专业的事情”。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

  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反思自己的听评课,往往是听的多,而研究少。缺乏应有的理论培训,能力不足。对于非专业学科涉猎少,把握不够。今后,应当在学*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听评课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各学科的评价要求,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渗透、指导有力,促进学生有效学*,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四、评议课堂的要求

  作为听评课者,在肯定教师长处的基础上,要学会更深入地分析问题,作为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众家之长,完善教学行为,促进教学创新。感谢为本书付出辛勤汗水和心血的老师,让我体会到教学不能总是穿新鞋,走老路,要有创新精神,要注重课堂研究,要给课堂注入全新的血液,使课堂成为研究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课堂;感谢本书,让我明白,听评课要去掉空话、套话,不要感情用事,人情用事;要学会课堂观察方法,要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种科学研究的层面上来,用数据来说话,重理性分析,要求教师科学地处理数据,并进行合理推理,得出科学的论断,从而用来总结和指导教师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教育需要智慧,也需要努力。我越来越觉得,一名好老师、好领导,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满腔的热情,更需要有专业知识。时代呼唤有智慧的教育,要求老师保持一种“不老”的心态,时时创新,才能全面推动教育发展。教师不仅应该成为教育者,更应该成为研究者,让我们为了学生的发展积极行动起来,让听评课更规范、更有效。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5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这是我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最深刻的感悟。作为教师听课评课是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更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所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我们自己都高度重视。但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学校也很少对此进行培训。通过阅读使我对听评课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一、专业的听评课的优点

  通过学*,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明确了教研组在听评课的组织领导和分工作用;明确了教师在听评课中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评课活动。

  (一)课堂观察的流程

  这本书,给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科学的流程。即:

  (1)确立研究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等等。

  (2)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课前会议中的听课关注点进行假设问题与实际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观察。

  (3)记录课堂行为。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比较详细记下,比如对事情的开始、过程、结果是什么等等,尽可能地实事求是。

  (4)作出分析推论。根据课堂记录,分析推论出问题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问题的细节得以暴露。

  (5)提出改进意见。就是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的改进行为的意见。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就是学*行为。

  (二)课堂观察的维度

  专业的听评课,列举了课堂观察的“学生学*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

  四维框架的实践依据:我观察什么课,关注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关于学生学*:关注学生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等;教师教学: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吗?”;课程性质: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程文化: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课堂文化,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由此推导出: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的?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我在该课堂呆了40或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等问题。

  (三)课堂观察的三大转变

  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

  第一,简单变复杂,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

  第二,对立变理解、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第三,业余变专业,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

  二、专业听评课的不足

  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或方法。它不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全部,更不是包治百病的录丹妙药。它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课堂观察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艺术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的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主要表现在一下五点:

  第一,它只能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教师言语、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活动等,从现象理解本质,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第二,它只能选择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或课堂行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观察研究,不能包容所有的行为或较多个观察点。

  第三,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

  第四,它需要被观察者抱着上常规课的心态来上课,要求被观察者具有愿意授受他人观察并不受现场观察影响的特质。

  第五,它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的基体,在基体内教师可以进行自由、他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以确保观察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同时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

  教育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书籍是启迪智慧的钥匙,它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宽度,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父母课堂优秀读后感实用10篇

  父母课堂优秀读后感 1

  每次拿到新的一期《父母课堂》,我都会认真仔细地看一遍,因为在教育及引导孩子学*方面确实会受益匪浅。暑假里,正在为如何让孩子写好字困惑的时候,看到了《父母课堂》中“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书写*惯”这篇文章,对我的帮助很大!

  俗话说“字如其人”。我们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把字写得即端正又美观。然而总有许多孩子潦草的字迹、不良的书写*惯让家长们大为苦恼。其实,我家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就经常叮嘱他一定要写好字,“字是人的第二张脸面”、“甚至会影响考试成绩”等这样的话,说的多了,孩子有时也很重视,会一笔一画认真的写,学校书法课也会认真对待,可是随着学业的增加,为了求速度,书写越来越潦草,字歪斜、分家现象不断出现,甚至书写坐姿也经常达不到要求,不光影响了书写也影响了视力。

  文章中说:不良书写*惯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即孩子的认知水*不高,不能长时间地进行有意注意。外因即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结合不良书写*惯形成的原因,我们家长应该从下面几方面做起。1。跟孩子要明确写好汉字的重要性。从而使之产生“我一定要把字写好”的强烈愿望,形成矫正不良书写*惯的内在动机。2。要孩子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及时矫正不良的坐姿及执笔姿势。3。鼓励引导,持之以恒。经常鼓励孩子,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孩子写好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4。用自身良好的书写*惯影响孩子。父母的身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认真写字、练字,会给孩子良好的榜样示范。

  其实,在日常的学*生活中,老师们几乎天天跟孩子强调这个问题。孩子的班主任赵娜老师就是严格要求孩子们下笔写字就像对待考试一样,再三强调要求孩子们的坐姿及书面整洁,在此也特别感谢赵老师的辛勤付出。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书写*惯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家长积极配合老师和孩子共同完成。我想在我们家长积极努力配合下,一定会让孩子们写出一手漂亮、整洁的好字!

  父母课堂优秀读后感 2

  读一本好书,能够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父母课堂》确实是一本好书。读了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影响和指导了我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作为一名家长,几乎每一天都要遇到教育孩子的难题,很多时候都不知如何下手去解决。学*之后,我逐步改变了许多影响孩子发展的思想及行为*惯,找到了很多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好方法。

  我对儿子的教育最多的是命令和教训,要求这要求那,却不愿听听他的需求。读了《父母课堂》后我真实感受到了孩子的需要,也发现了我们家现今的不足之处。

  对于孩子的调皮、任性和学*中的种种问题,我往往有太多的不耐烦。在读了《父母课堂》以后,我明白了“父母好好学*,孩子天天向上”;懂得了,每个孩子都有她的闪光点,父母要善于去发掘。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和孩子沟通,不能光用父母的姿态去教育批评孩子,还要同他做朋友去影响和教育她。

  经过思考后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增加亲子互动

  尽量少出去应酬,抽时间陪儿子打球、做拼装玩具等他喜欢的事。每星期全家至少在一齐吃饭一次,他能够在饭桌上说说他遇见的趣事。

  二、增强家庭学*氛围

  让孩子多花时间进行一些有益的课处阅读,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同时我们也要从自己做起,多进行阅读,家庭的学*氛围好了,孩子也会跟着静心学*。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我们就应了解儿子的心理,真正掌握他的需要。一旦孩子的学*态度和成绩产生波动,我们不能一味地责备,而是要*和细致地问清原因。

  四、培养学*自觉性

  儿子做作业拖拉,学*自觉性较差。对此我们将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加以改善:首先与他进行讨论并且做出约定,只要他能自觉并出色地完成学*任务,我们允许他提出适当附加条件。随着他自觉性的提高,附加条件将逐渐减少,直到不允许有任何条件,他也能自觉进行学*。

  五、自理潜力和劳动*惯的培养

  我打算逐步培养他的自理潜力和劳动*惯,构成为他人服务和参加家务劳动的意识。我会要求他收拾好自己的房间,父母做清洁工作时做小助手等。

  六、注重品行教育

  良好的行为*惯是儿童教育的重要一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世界观、道德观逐步构成。我们应从日常生活做起,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信、有职责感、有爱心的人。身教胜于言教,我们将从坐公交车时给老人让座、与同学团结互爱、尊重师长、爱护小动物、做错事坦然承认、碰到困难自己解决做起,铸成孩子未来诚实坦荡、富有爱心、坚强自立的优良品格。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我们相信,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和精心浇灌下,我们的孩子必须能茁壮成长,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父母课堂》,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一位合格的家长,让我认识到如何爱孩子,如何欣赏孩子,用智慧和爱让她成为一个自信、快乐、向上的孩子。

  父母课堂优秀读后感 3

  身为人母感到幸福,深知责任重大,怎么才能教育好孩子,自己没有经验,只能凭父母那时怎么教育我的一些记忆,以及同事、朋友*时交流的一些育儿方法,来尝试教育孩子,总觉各有特点,不是十分满意。读了《父母课堂》杂志后,感同身受,收获颇丰。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至关重要。现在每个家庭一般都一个孩子,都深受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疼爱,惯着宠很普遍。具宠爱于一身的孩子教育,基本上落到父母肩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孩子善于模仿,孩子会学父母的言行和动作。有一次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为了赶时间,我看看两边都没有过往的车辆,便没有带孩子走斑马线,走过马路后,孩子问我:“妈妈,你怎么没带我走斑马线啊”。我的脸顿时红了,连忙给孩子道歉:“妈妈这次错了,下次咱们一定遵守交通规则。”*时跟孩子讲安全知识的时候说:“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请你等一等”,“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孩子已经记住了父母所教的,但是看到父母没有按照所说的去做,就会问为什么?作为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做出好的榜样。教会孩子正确地判断事物,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树立正确的言行,给孩子作出他们为之骄傲的榜样。

  前段时间流传的“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方法,孩子成才需要靠高压,父母的威信是靠吼、打、板面孔树立起来的。我觉得那只是个例,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法。基础教育阶段要强调学生自由地探索,主动地学*,健康地成长。父母赢得尊重,要靠与孩子*等交往,靠理解、尊重孩子来建立。父母同孩子面对面、目光*视着说话,特别能让孩子感受到*等的家庭氛围。孩子说话时,父母最好专心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孩子的话题,让孩子感到父母和蔼可亲,可以信赖。孩子如果觉得父母像朋友,他就会无话不谈,无拘无束。在*等、宽松的环境里,孩子就会养成活泼开朗、自信和勇于创新的健康个性。

  父母课堂优秀读后感 4

  现在00后的小学生,许多孩子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所以孩子的教育问题牵动着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支持者和推动者,我们在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方面面时有无所适从和束手无策,但自从今年开始阅读《父母课堂》第一,二期后,我们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

  分数并不意味着一切。在学*方面,我们一直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惯,如放学回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温故已学的知识,预*新的上课内容,书写工整,认真检查,因此一直期望孩子能完美地考好每一次测验,偶尔有疏忽没考好我们就对孩子批评指责,有时还会大发雷霆,这样孩子就有了心理压力,每次要考试的时候就总是在担心。现在我们可以对孩子因势利导,指导孩子去分析原因,找出问题,让孩子能以愉悦的心去看待考试,我们再也不会把自己的焦虑情绪带给孩子了。

  尊重孩子。孩子的尊严不是被父母赋予的,也不是可以向任何人乞求的。现在很多家长为了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安排了一堆的兴趣班,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强行逼迫孩子学这学那,家长伤神,小孩疲惫。所以我们现在是听孩子的,她想学什么我们再有选择和比较地去安排周末的时间。

  子不教,父之过。一个家庭必须有严格的家规。造就优良的道德品质,言教不如身教,父母要做好榜样,谦逊待人,礼貌行事,尊老爱幼,处处以诚待人,和乡邻和睦相处。

  减少孩子的抵触心理。对待孩子不要以命令和恐吓地去要求,要让孩子在多种选择题式的问答中找到满意的答案。每当孩子看电视或是玩玩具不按时就寝,我们就问她还要看或玩多少分钟,孩子为了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到了时间自会停下,这样就避免了不愉快的情绪滋长。

  不经历风雨不见彩虹。一个孩子的成长不能是一帆风顺的,需适当地经历抗挫折教育。很欣赏一句话:黄花梨的鬼脸是经过了无数风风雨雨,经历了多灾多难之后才形成的伤疤,而这些伤疤成就了黄花梨的价值。孩子也是一样,要经历时间的体验和磨砺,让她从小就懂得做任何事情要认真,努力,坚强,勇敢,凡事都要坚持到底,坚持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总之,一本好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不断地指导着我们和孩子向前发展的方向,以更融洽的关系让我们和孩子都健康积极的一起成长!

  父母课堂优秀读后感 5

  前年夏天,儿子升上了小学一年级。起初他很不*惯,比较焦虑,因为儿子不会用四线方格本写生字,每次写字不知道如何下笔,还有他没有学前班的基础,每次完成作业都很费劲。为了使他跟上学*进度,每天晚上陪儿子写作业便成为了我的主要任务。

  每当儿子坐在客厅写作业,我就坐在他旁边监督,写错了就让他擦掉重新写!要不就是遇到他不会的题,我一遍两遍三四遍的讲解……一年级的生活就这样过去了。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没有我在旁边,儿子的作业自己根本完成不了,可我也不可能一辈子陪着他呀!

  我一直强调学*是他自己的事,却又在辅导他写作业时不断地打扰他,当他遇到问题时,我总是用我的知识帮他解决,让他养成了依赖我做作业的*惯。

  于是二年级的时候,我就告诉儿子,你写作业妈妈在旁边会打扰到你,你写不好,妈妈可能还会训你,这样不但你不会开心,妈妈也会不开心,要不咱们换一种写作业的方式吧!这学期妈妈就不陪你写作业了。

  实施新办法的一开始,家里立刻就变得安静下来了,儿子很认真,偶尔也有一些不自觉的行为,但是总得来说效果明显,一段时间后,儿子慢慢的学会了自主学*,做事情也更加专注了,我呢也不会急火攻心了。

  为人父母总喜欢以各种理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指手画脚,大包大揽,表面看起来用心良苦,其实只是教育上的懒惰。敢于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自由发挥,长大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会成长得更好。

  父母课堂优秀读后感 6

  微光闪烁,让生活五彩缤纷,培养孩子健康心理?

  文章开篇说到,学生需要“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无疑这些都是基础,根基如若松溃了缺失了,*成再好的成绩也是徒劳,人生不会正向、稳健地行走下去。我在为人父的道路上就遇上了问题,孩子心里承受能力差,听不得批评,我时常在反省之间管教和沟通的方式……文章还讲到,学生需要“培养乐观自信,友善待人,开拓创新,追求向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己,排除心理困扰和行为偏差,树立人生理想。”人生的起始要规正方向,如若偏差严重则他起码不会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正直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会成为至少是家庭的负担。原生家庭环境固然重要,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认识同样必不可少。给孩子温馨*等的家庭环境;尽可能多的让他们拥有丰富、健康的经历;筑建他们初期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负责捍卫下去……相互陪伴的人生路特别漫长,尽最大的能力付出给孩子,他们必定回馈给我们巨大惊喜!

  父母课堂优秀读后感 7

  读了后觉得好像都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点点滴滴,从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我们的孩子有可能或已经发生的事情。

  对各位家长都是个警告,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再去补救。要让我们的小孩从小就养成好良好的*惯。还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慌,培养冷静分析的能力。

  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帮助人,学会体量别人,学会关心别人,从而提升自己。

  让孩子学会和同学相处,学会自己处理一些小问题,家长要鼓励小孩,小孩受到挫折不要偏袒,要跟他们分析,这件事情,是对是错,对又对在哪,错又错在哪。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对错,从而成长起来。

  发现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我觉得我们家长这个没做好,因为我们只是怕小孩输在起跑线 上,帮小孩报这个班帮小孩报那个班的,从来都没问过小孩子是不是感兴趣,是不是喜欢。我们家长没有正确去引导。从保护孩子的想象力着手,鼓励实践向生活学*,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关心孩子,鼓励他们,以身作则,促使孩子兴趣稳定持久,立足实际。

  有时候家长的经常唠叨也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现在还刚刚起步,慢慢沉淀下去小孩子就会感到不适应,气话,过分偏激的话都会破坏亲子关系,让问题和分歧变得更加无法解决。所以教育孩子最忌讳的就是简单粗暴,不分清红皂白,全然不听孩子的解释。孩子拒绝接受意见甚至顶撞父母时,父母任何的暴力,威胁,以硬对硬的做法都无法奏效,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会使矛盾激化。父母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对孩子多理解,多包容。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再进行坦诚的说服和教育,孩子才更容易接受。

  看了父母课堂,让我们陪着孩子们一起成长。

  父母课堂优秀读后感 8

  随着孩子的学*,我也跟着读了父母课堂这本书。*时因为工作的关系,读书不是很多,对于父母课堂这本书,我还是一直都读下去的。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的亲子知识、在这里学到了很多做父母的经验、在这里学到了应该怎么去和孩子沟通、应该用什么态度教育孩子。

  今天,我读到了一篇‘也应该替别人想想’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我感触很多,有时很多的小事我们都会忽略,其实替别人想想也是件很简单的事,我们不能只看自己做了什么,也要看到别人做了什么。就像文章里说的:只有替别人着想的时候才能原谅人、同情人、帮助人;只有替别人着想的时候才会懂得和*、信义、仁爱的真正意义。

  子女替父母着想,自然会懂得孝心;父母替子女着想,自然会更疼爱子女。一样的美德会使我们心胸开阔,会不跟别人计较一些小事,也会使我们变的更快乐。

  替别人着想,不是说说、想想,而是要慢慢去学会去适应。从一个开始而让这种美德在我们身上传递下去。

  父母课堂优秀读后感 9

  作为一位五年级的家长,然而在这学期得到《父母课堂》这本宝典后作为比较强势的母亲我觉得自己也犯了大大的基础性错误。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或者也有你,你们也为着急孩子学*和成长的家长们都有着和我一样的错误观点和教育方式。

  拿到《父母课堂》自己看到了一篇《你怎么不跟好的比》,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首先引发我浓厚的兴趣,觉得自己的观点被认可,太高兴了。但,细细品读后自己错误应该和孩子好好道个歉。文章的的主人翁孩子第二天要听写英语,母亲叮嘱认真复*,但事与愿违这次的听写比以往增加了难度结果孩子30个单词只对了18个,母亲问了其它同学的成绩,孩子说了几个比自己差的同学,妈妈怒气冲天的回了一句”你怎么不跟好的比“。这句话的含义是你没有别人好,你不行。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的做法不仅对孩子起不到正面的积极教育作用,反而会让孩子受到伤害,这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经常拿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会让孩子比较自卑,觉得自己就是不如别的更优秀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会自卑,没有上进心,不管怎样都是比不了更加优秀的同学。孩子的努力也不会得到肯定,自然而然也就没有了认真努力的动力。

  所以,父母的正确做法是应该引导孩子”和自己比“。例如这次的成绩和上次成绩进行纵向比较,是否存在不认真或者需要在改进的地方。此外在让孩子学*别的孩子的优点时也应先给予孩子好的方面的肯定,然后客观分析别的孩子好的方面建议孩子学*别的孩子的长处,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接受。作者:王若溪家长

  父母课堂优秀读后感 10

  作为父母,如何与小孩沟通?相信很多家长有很多心得,很多经验,而这些心得和经验是否有效,则见仁见智,《父母课堂》是一本多方位、多角度讲述如何与小孩沟通交流的读物。虽然对文中的一些数据和观点不堪了解,如赵石屏访谈的孩子焦虑问题,整个社会处于焦虑中,家长,小孩能不焦虑吗?不过这本书仍不失为教育小孩的参考书。

  我们要清楚教育目的是什么?传授知与识!把生产技术和行为道徳传承下一代。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现在的个性发展,从西方的真,纯,喜,乐到中国的礼,义,廉,耻,忍等。我的教儿会走中庸之道,根据小孩的性格确定方法,动静相互结合,理性与感性贯通,文明与野蛮共存。

  我欣赏曾国藩的治家理念,也欣赏犹太人的教育方式,小孩的三观很小由父母灌输,形成意识框架,才有后面的觉悟,国家和家族文化才能传承下去。

  少点说教,多点互动,寓教于乐。“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孩的春天会以这个形式到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