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亲爱的小鱼》读后感(精选五篇)

首页 / 读后感 / |

  绘本《亲爱的小鱼》读后感 1

  今天老师给我们带来一本新书《亲爱的小鱼》,当我看到一只猫趴在鱼塘旁看着鱼缸里那条小金鱼时,心想:这只猫大概在想着自己怎么样才能吃到鱼吧!可是老师让我们仔细看看小猫的表情、动作……

  原来这是一只充满爱心的小猫,它不但不吃小鱼,而且看到小鱼饿了还喂面包给它吃,看到小鱼长大了,鱼缸住不下了,还把小鱼带进了大海,当然小鱼感受到了小猫的爱,尽管小猫让它自由,它最终还是回到了小猫的身边。

  我真的非常喜欢故事里的小猫,别的小猫都吃鱼,可这只小猫不但不吃鱼而且把小鱼养大送它回到大海去,这只小猫是对小鱼真正的有爱心,付出了真正的爱也一定会收获爱,你看,小鱼不是还是回到了小猫的身边吗?所以我今后也要学*小猫有爱心。

  绘本《亲爱的小鱼》读后感 2

  《亲爱的小鱼》是一本非常温馨又略带感伤的.绘本故事,里边讲述了一只虎皮花斑猫和一条小金鱼的故事。小花猫养了一条小鱼,它每天用面包和亲吻向小鱼表达爱意,告诉小鱼:“亲爱的小鱼,我永远爱你”。在小鱼长大的时候,忍痛把它送到宽阔的大海里。而当小鱼真正离去的时候,它还是天天在盼望着小鱼的回来,并幻想着小鱼有一天终于回来了,自己给了小鱼自由,小鱼还是愿意回到它这里。

  这个故事我看了好多遍,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故事中,作者借着一只猫咪与一条小鱼的情谊,温暖地道出爱与包容的真义,故事虽然情节简单,登场角色单纯,却包含丰富的想象与诠释空间,故事中我被猫和小鱼本来两个对立面的动物如今那么的相亲相爱所感动,感动猫为了爱小鱼,而选择了放生,感动故事折射出的亲人之间的爱,让我们安慰的是小鱼知恩图报,还是回到猫的身边。这么好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在故事中,爱不但诉说了满怀期待,更意味着松手的自由。最终的最终,爱的轨迹将牢牢印在手心,彷佛一条隐形丝线,将我们爱的人牵引回我们身旁。我想,故事内在的深意值得所有的人去思考:怎样才是真正的爱,爱与自由的关系怎么*衡。

  《亲爱的小鱼》这个故事所蕴涵的人与人之间牵挂、关爱很能在孩子们内心中引起共鸣当孩子幼小的时候,付出是最重要的,不但从物质上,也要从精神上,要让他感受到爱,安全,温暖。我们的期盼与我们的爱相伴相生,而当孩子渐渐长大,我们要学会渐渐放手,让他去独立勇敢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在这段日子,等待,是重要的。我们为孩子的成长做了最精心的准备,剩下的,就是将他交付给岁月与大地,相信孩子会成为自己故事的主角,在未来写下一个精彩的故事。

  绘本《亲爱的小鱼》读后感 3

  《亲爱的小鱼》作者是是法国绘本大师安德鲁德昂。我是在一年级教室里看的这个故事。第一次看完这个故事,给我的是一种很细腻的感觉。看到这个绘本封面,一只小猫的嘴贴在湖面,湖里里有一条小鱼。我还没看到里面的内容,这时想,猫和鱼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只小鱼会不会有危险。

  当打开书的时候,一只小猫在鱼缸边静静的看着小鱼,小猫站了起来一手拿着面包一手伸进鱼缸,为了让小鱼快点长大,小猫在拿面包喂养小鱼。小猫盼着小鱼快点长大,又怕小鱼长大后鱼缸就再也盛不下它。猫想到要把鱼送进大海,猫为了让鱼自由的成长,它把小鱼送进了大海。“可是,亲爱的小鱼,我好想你……”小猫说。从此小猫就独自一人坐在岩石上等待,看看鱼会不会出现在它的视线里。从白天等到黑夜,还想着把自己的帽子丢进大海,看小鱼会不会帮它把帽子捡回来。如果小鱼回到这里它将是多么惊喜。小鱼真的回来了。鱼把自己的身体当做猫的船,带猫到大海里远航。它们穿过河流和大海,来到长着棕榈的小岛,在那里,它们还玩“接帽子”的游戏,这时它们会是多么的快乐。

  一页一页的读着,我慢慢的了解到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理解,这就是爱。爱不是自己开不开心,而是看着他舒不舒服。爱是放手,是让自己爱的人自由。爱是等待,爱是思念,爱是期盼,爱是在小鱼离开之后,猫对鱼的等待、思念。爱是在一起。当鱼和猫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再也不分开了。猫爱鱼,猫就给鱼自由;鱼爱猫,鱼就带猫遨游大海,玩接帽子游戏;爱是在我给了你自由后而你又在得到自由后依然回到我身边。

  绘本《亲爱的小鱼》读后感 4

  《亲爱的小鱼》作者是是法国绘本大师安德鲁德昂。

  我是在一年级教室里看的这个故事。第一次看完这个故事,给我的是一种很细腻的感觉。看到这个绘本封面,一只小猫的嘴贴在湖面,湖里里有一条小鱼。我还没看到里面的内容,这时想,猫和鱼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只小鱼会不会有危险。

  当打开书的时候,一只小猫在鱼缸边静静的看着小鱼,

  小猫站了起来一手拿着面包一手伸进鱼缸,为了让小鱼快点长大,小猫在拿面包喂养小鱼。小猫盼着小鱼快点长大,又怕小鱼长大后鱼缸就再也盛不下它。猫想到要把鱼送进大海,猫为了让鱼自由的成长,它把小鱼送进了大海。“可是,亲爱的小鱼,我好想你……”小猫说。从此小猫就独自一人坐在岩石上等待,看看鱼会不会出现在它的视线里。从白天等到黑夜,还想着把自己的帽子丢进大海,看小鱼会不会帮它把帽子捡回来。如果小鱼回到这里它将是多么惊喜。小鱼真的回来了。鱼把自己的身体当做猫的船,带猫到大海里远航。它们穿过河流和大海,来到长着棕榈的小岛,在那里,它们还玩“接帽子”的游戏,这时它们会是多么的快乐。

  一页一页的读着,我慢慢的了解到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理解,这就是爱。爱不是自己开不开心,而是看着他舒不舒服。爱是放手,是让自己爱的人自由。爱是等待,爱是思念,爱是期盼,爱是在小鱼离开之后,猫对鱼的等待、思念。爱是在一起。当鱼和猫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再也不分开了。猫爱鱼,猫就给鱼自由;鱼爱猫,鱼就带猫遨游大海,玩接帽子游戏;爱是在我给了你自由后而你又在得到自由后依然回到我身边。

  绘本《亲爱的小鱼》读后感 5

  《亲爱的小鱼》是一本十分有趣的绘本故事。与它结缘是在20xx年,那一年从北京的吴琳老师那,我第一次听到了这个有趣的故事,现在每隔几天我就会跟宝贝分享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很简单,十四句话,写了一只猫爱着一条鱼的故事。

  “亲爱的小鱼,我好爱你。我喂你面包,你要快快长大。”猫咪这么想。不只如此,“每一天我都会亲亲你,我答应你,永远不会忘记。”猫咪每天就这么细心呵护小鱼,可是小鱼一天天长大,鱼缸总有一天住不下,到时候该怎么办?故事由此转折,猫咪开始想象尚未发生的事。令人赞叹的是:猫咪并非想到找来更大的鱼缸让小鱼住,而是告诉小鱼:他会把小鱼放回辽阔的大海,让他在海里畅快呼吸。

  然而这么一来他们不就要离别了吗?猫咪说:他会日日夜夜,端坐海滨,等着小鱼回来。我们从这种种情意铺陈可以读出作者对爱的完整诠释:猫咪先是付出、期盼,继之松手、等待。而小鱼呢?最终的确由亮灿灿的海岸一角现身。他们愉快嬉戏,已长大的小鱼甚至可以载着猫咪远游,直到夜幕低垂,他们傍着月光亲吻、互道晚安。

  整个故事其实全是“我”对于小鱼的爱的承诺与独白,而最后那个甜蜜特别的吻,既是一种爱的回报和证明,也表达了"我"对于爱的一种理解和希翼。爱是什么?我觉得爱应该是陪伴,是自由,是期待,更是用爱回报爱。

  一、爱是陪伴

  “亲爱的小鱼,我好爱你。我喂你面包,你要快快长大。每一天我都会亲亲你,我答应你,永远不会忘记。”

  每次读到它,我就会想到:作为父母,爱孩子那是毋庸置疑的,除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我们更需要的是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

  去年6月看到一则新闻,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服农药自杀,经抢救无效死亡。春节后网上流传的一张令人揪心的照片,是一个七岁的男孩在面对返城务工的父母时哭得稀里哗啦,大喊“你们不能这么对我!”这样的新闻每每触动人心。是的,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广大的农村,有的为了家庭生计,不得不抛家弃子,在外打拼,将孩子留在家中由老人照顾,他们的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数目更是令人惊讶,全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是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缺乏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物质生活,良好的学*环境和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没有父母的陪伴,如何会有健康快乐的童年呢?

  看着身边活蹦乱跳,爱唱爱笑的'亲亲宝贝,我最能够为她做到的就是无论生活多么的忙碌,无论多么辛苦,我一定要把她留在身边,我一定要陪伴她成长的每一一个阶段,不要缺*孩子的进步。每天不管怎么忙碌,面对孩子时,我们应该用爱的目光注视着孩子,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用爱的心情倾听孩子,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陪伴她一起成长。

  二、爱是自由

  “亲爱的小鱼,你越长越大,总有一天,再也住不下小鱼缸。我会带你到海边,让你自由。”

  猫在养育小鱼的时候,想象着小鱼长大后的情景,并且计划着它长大后的生活,那就是放进大海,给它自由,让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现在的父母,为了孩子,那真是付出了很多很多。在孩子年幼时,甚至尚在腹中时,就开始进行早期教育,希望能让孩子受到熏陶。然后又是各种文体才艺的培养,盼望着孩子们能有一技之长,以便长大后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只是,孩子虽然是我们的,可我们并不能决定他以后的生活,在孩子长大后,我们是否应该将选择的自由还给我们的孩子,让他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三、爱是期待

  “尽管你是那么开心地离开,亲爱的小鱼,我会想你的。我会在白天一直等你,看你会不会游回来。我也会在夜里继续等待,希望早点看见你回来。哦,我会把我唯一的帽子扔进大海,看你会不会把它带回来。”

  读到这,我突然想起我上学时的经历。小学五年级,我就开始了住宿生活,每到周日,我就要从家里返回学校。每次,妈妈总会送我到车站,看着我上车离去,我欢欢喜喜地走了,却不知背后留下的身影以及那份深深的担心。我越走越远,回家的机会越来越少。再后来,我上了大学,一个人从祖国的南端穿越大半个中国,到遥远的北方上学,我带着父母积攒了很长时间的积蓄离开了,带着他们的牵挂走了,然而现在我也没能回到他们身边,陪伴他们左右,有的只是隔三差五地电话问候和一年两三次短暂的相聚。

  四、爱是用爱回报爱

  “看到你带着它回来,我会是多么地开心。你的背是我最喜欢的小船,我们可以一起去远航。穿过小河,越过大海,来到有棕榈树的小岛。我们可以一起玩耍,天天玩儿“接帽子”的游戏。我知道你也爱我,我让你自由,你却回来了。”

  这次回家,看着妈妈的头发中夹杂的白发,看着她布满黄斑的脸,看着她那粗糙的双手,我的心里很难受。妈妈看着我回来,却很高兴。爸爸虽然话不多,可是陪他打他喜欢的字牌,他的心情就格外好。眼睛越来越深陷又看不清东西的奶奶,则拉着我的手,摸着我的手腕,看看我是否长胖了一点,然后问我这问我那,话里全是对我的关爱。

  一生节俭的爸妈、奶奶最大的愿望不是我们带着他们周游世界,而是我们经常回到这个养育我们长大的家园,多陪陪他们,听他们话话家常,跟他们唠一唠自己在外的故事。为人子女的我们,在享受了父母给予的爱的自由的同时,更不应该忘记给予我们这份自由的那份天涯咫尺的爱。


绘本《亲爱的小鱼》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绘本《亲爱的小鱼》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1)

——亲爱的小鱼读后感 (菁华3篇)

亲爱的小鱼读后感1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只花斑猫养着一条小鱼,他给予小鱼无薇不至的照顾和关爱,并在小鱼长大后将他放归大海,然而却从此日夜期盼着他能回来,他深爱着小鱼,小鱼也因为爱他而现选择回来。

  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我觉得它涵盖了时间所有美好的感情!它诠释了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真谛!

  我愿意相信这是一份亲情,虽然不同血缘却心灵相通,这只猫就像我们的父母或者是为人父母的我们,做父母的把孩子抚养**不是为了把他锁在身边,而是为了让他离开后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尽管会在儿女离开后日思夜想,朝夕牵挂,但作为父母最最期盼的却是来自儿女那边生活幸福的消息!

  我愿意相信这是一份友情,小猫选择跟小鱼做朋友,所以每天陪着他一起玩耍,给予他朋友式的亲吻和关爱,带它到海边,给他以自由。真正的朋友了解你内心的需求,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便能了然于心。

  我愿意相信这是一份爱情!猫虽然深爱着小鱼,却不愿意让他忍受束缚之苦,因为爱所以放手,他对小鱼的爱让我想起刘若英的一句歌词“因为爱你,所以愿意,舍得让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而猫咪对小鱼的这份爱犹如一条隐形的丝线牵引着小鱼最终回到他身边!

  这本书是儿童绘本,但我觉得更加适合**看,因为我们会有更多的体悟与理解,最喜欢的是最后那句“我知道你也爱我,我让你自由,你却回来了”。这是点眼之笔,也是爱的真谛:心中无爱,咫尺天涯,心中有爱,天涯咫尺!

亲爱的小鱼读后感2

  知道这本绘本是在施丽聪老师的讲座中。因为她粗略地知道了整个故事,对它有了兴趣,所以就去找来看。

  “亲爱的小鱼,我爱你!“”亲爱的猫咪,我也爱你!“……整本绘本以这样暖人的语调呈现出了一幅充满爱的画面。猫和老鼠原本在大家看来是一对天敌。可是在这本绘本中,你感受不到他们的敌意,相反的是慢慢的爱。每个人读此绘本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作为老师的我们,读到的.是对学生的爱。

  读完故事后,我觉得小猫像一位老师。他对小鱼的爱,就像老师对学生的爱。小猫对小鱼包容,无私。对于它的成长,它不阻挡,而是给予鼓励,给予信任,帮助他成长,任由它在广阔地海洋中游弋。而作为一名老师,需要的就是这样。对学生抱着无私、包容的心,细心、耐心地指导、等待,等待他们的成长,等待他们有能力在自己的海洋里遨游。

亲爱的小鱼读后感3

  《亲爱的小鱼》是一本十分有趣的绘本故事。与它结缘是在20xx年,那一年从北京的吴琳老师那,我第一次听到了这个有趣的故事,现在每隔几天我就会跟宝贝分享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很简单,十四句话,写了一只猫爱着一条鱼的故事。

  “亲爱的小鱼,我好爱你。我喂你面包,你要快快长大。”猫咪这么想。不只如此,“每一天我都会亲亲你,我答应你,永远不会忘记。”猫咪每天就这么细心呵护小鱼,可是小鱼一天天长大,鱼缸总有一天住不下,到时候该怎么办?故事由此转折,猫咪开始想象尚未发生的事。令人赞叹的是:猫咪并非想到找来更大的鱼缸让小鱼住,而是告诉小鱼:他会把小鱼放回辽阔的大海,让他在海里畅快呼吸。然而这么一来他们不就要离别了吗?猫咪说:他会日日夜夜,端坐海滨,等着小鱼回来。

  我们从这种种情意铺陈可以读出作者对爱的完整诠释:猫咪先是付出、期盼,继之松手、等待。而小鱼呢?最终的确由亮灿灿的海岸一角现身。他们愉快嬉戏,已长大的小鱼甚至可以载着猫咪远游,直到夜幕低垂,他们傍着月光亲吻、互道晚安。整个故事其实全是“我”对于小鱼的爱的承诺与独白,而最后那个甜蜜特别的吻,既是一种爱的回报和证明,也表达了"我"对于爱的一种理解和希翼。爱是什么?我觉得爱应该是陪伴,是自由,是期待,更是用爱回报爱。

  一、爱是陪伴

  “亲爱的小鱼,我好爱你。我喂你面包,你要快快长大。每一天我都会亲亲你,我答应你,永远不会忘记。”

  每次读到它,我就会想到:作为父母,爱孩子那是毋庸置疑的,除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我们更需要的是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

  去年6月看到一则新闻,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服农药自杀,经抢救无效死亡。春节后网上流传的一张令人揪心的照片,是一个七岁的男孩在面对返城务工的父母时哭得稀里哗啦,大喊“你们不能这么对我!”这样的新闻每每触动人心。是的,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广大的农村,有的为了家庭生计,不得不抛家弃子,在外打拼,将孩子留在家中由老人照顾,他们的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数目更是令人惊讶,全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是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缺乏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物质生活,良好的学*环境和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没有父母的陪伴,如何会有健康快乐的童年呢?

  看着身边活蹦乱跳,爱唱爱笑的亲亲宝贝,我最能够为她做到的就是无论生活多么的忙碌,无论多么辛苦,我一定要把她留在身边,我一定要陪伴她成长的每一一个阶段,不要缺*孩子的进步。每天不管怎么忙碌,面对孩子时,我们应该用爱的目光注视着孩子,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用爱的心情倾听孩子,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陪伴她一起成长。

  二、爱是自由

  “亲爱的小鱼,你越长越大,总有一天,再也住不下小鱼缸。我会带你到海边,让你自由。”

  猫在养育小鱼的时候,想象着小鱼长大后的情景,并且计划着它长大后的生活,那就是放进大海,给它自由,让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现在的父母,为了孩子,那真是付出了很多很多。在孩子年幼时,甚至尚在腹中时,就开始进行早期教育,希望能让孩子受到熏陶。然后又是各种文体才艺的培养,盼望着孩子们能有一技之长,以便长大后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只是,孩子虽然是我们的,可我们并不能决定他以后的生活,在孩子长大后,我们是否应该将选择的自由还给我们的孩子,让他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三、爱是期待

  “尽管你是那么开心地离开,亲爱的小鱼,我会想你的。我会在白天一直等你,看你会不会游回来。我也会在夜里继续等待,希望早点看见你回来。哦,我会把我唯一的帽子扔进大海,看你会不会把它带回来。”

  读到这,我突然想起我上学时的经历。小学五年级,我就开始了住宿生活,每到周日,我就要从家里返回学校。每次,妈妈总会送我到车站,看着我上车离去,我欢欢喜喜地走了,却不知背后留下的身影以及那份深深的担心。我越走越远,回家的机会越来越少。再后来,我上了大学,一个人从祖国的南端穿越大半个*,到遥远的北方上学,我带着父母积攒了很长时间的积蓄离开了,带着他们的牵挂走了,然而现在我也没能回到他们身边,陪伴他们左右,有的只是隔三差五地电话问候和一年两三次短暂的相聚。

  四、爱是用爱回报爱

  “看到你带着它回来,我会是多么地开心。你的背是我最喜欢的小船,我们可以一起去远航。穿过小河,越过大海,来到有棕榈树的小岛。我们可以一起玩耍,天天玩儿“接帽子”的游戏。我知道你也爱我,我让你自由,你却回来了。”

  这次回家,看着妈妈的头发中夹杂的白发,看着她布满黄斑的脸,看着她那粗糙的双手,我的心里很难受。妈妈看着我回来,却很高兴。爸爸虽然话不多,可是陪他打他喜欢的字牌,他的心情就格外好。眼睛越来越深陷又看不清东西的奶奶,则拉着我的手,摸着我的手腕,看看我是否长胖了一点,然后问我这问我那,话里全是对我的关爱。一生节俭的爸妈、奶奶最大的愿望不是我们带着他们周游世界,而是我们经常回到这个养育我们长大的家园,多陪陪他们,听他们话话家常,跟他们唠一唠自己在外的故事。为人子女的我们,在享受了父母给予的爱的自由的同时,更不应该忘记给予我们这份自由的那份天涯咫尺的爱。


绘本《亲爱的小鱼》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2)

——亲爱的小鱼读后感范本五份

  亲爱的小鱼读后感 1

  今天老师给我们带来一本新书《亲爱的小鱼》,当我看到一只猫趴在鱼塘旁看着鱼缸里那条小金鱼时,心想:这只猫大概在想着自己怎么样才能吃到鱼吧!可是老师让我们仔细看看小猫的表情、动作……

  原来这是一只充满爱心的小猫,它不但不吃小鱼,而且看到小鱼饿了还喂面包给它吃,看到小鱼长大了,鱼缸住不下了,还把小鱼带进了大海,当然小鱼感受到了小猫的爱,尽管小猫让它自由,它最终还是回到了小猫的身边。

  我真的非常喜欢故事里的小猫,别的小猫都吃鱼,可这只小猫不但不吃鱼而且把小鱼养大送它回到大海去,这只小猫是对小鱼真正的有爱心,付出了真正的爱也一定会收获爱,你看,小鱼不是还是回到了小猫的身边吗?所以我今后也要学*小猫有爱心。

  亲爱的小鱼读后感 2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只花斑猫养着一条小鱼,他给予小鱼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并在小鱼长大后将他放归大海,然而却从此日夜期盼着他能回来,他深爱着小鱼,小鱼也因为爱他而选择回来。

  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我觉得它涵盖了世间所有美好的感情!

  它诠释了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真谛!

  我愿意相信这是一份亲情,虽然不同血缘却心灵相通,这只猫就。

  像我们的父母或者是为人父母的我们,做父母的把孩子抚养**不是为 了把他锁在身边,而是为了让他离开后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尽管会在儿女离开后日思夜想,朝夕牵挂,但作为父母最最期盼的却是来自儿女那边生活幸福的消息!

  我愿意相信这是一份友情,小猫选择跟小鱼做朋友,所以每天陪着他一起玩耍,给予他朋友式的亲吻和关爱,带它到海边,给他以自由。真正的朋友了解你内心的需求,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便能了然于心。

  我愿意相信这是一份爱情!猫虽然深爱着小鱼,却不愿意让他忍受束缚之苦,因为爱所以放手,他对小鱼的爱让我想起刘若英的一句歌词"因为爱你,所以愿意,舍得让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 ".而猫咪对小鱼的这份爱犹如一条隐形的丝线牵引她最终回到他身边!

  这本书是儿童绘本,但我觉得更加适合**看,因为我们会有更多的体悟与理解,最喜欢的是最后那句"我知道你也爱我,我让你自由,你却回来了".这是点睛之笔,也是爱的真谛,心中无爱,咫尺天涯,

  心中有爱,天涯咫尺!

  亲爱的小鱼读后感 3

  今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亲爱的小鱼》。妈妈讲过后,我还没听过瘾,就捧起书自己又读了几遍,因为这本书对我很有教育意义。

  这是一个充满爱的故事,书中的小猫知道小鱼长大了,不能再让它待在鱼缸里了,于是,就把小鱼放回了大海。这才是极致的爱,不自私,不霸气,不以占有为目的,包容、无私,充满信任……

  读完故事后,我觉得里面的小猫很像一个爱自己孩子的妈妈,她是那样的爱小鱼。我妈妈就是一个爱我的`好妈妈。她对我关怀备至:每当我半夜蹬被时,妈妈就会来给我盖被子;放学的时候,妈妈总是问我渴不渴,饿不饿;我生病时,她又会嘘寒问暖,为我端水吃药;当我犯错时,她又会循循善诱,帮我改正错误……

  《亲爱的小鱼》这本书,让我觉得母爱是无私的。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去报答妈妈给我的无穷无尽的爱!

  亲爱的小鱼读后感 4

  知道这本绘本是在施丽聪老师的讲座中。因为她粗略地知道了整个故事,对它有了兴趣,所以就去找来看。

  “亲爱的小鱼,我爱你!“”亲爱的猫咪,我也爱你!“……整本绘本以这样暖人的语调呈现出了一幅充满爱的画面。猫和老鼠原本在大家看来是一对天敌。可是在这本绘本中,你感受不到他们的敌意,相反的是慢慢的爱。每个人读此绘本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作为老师的我们,读到的是对学生的爱。

  读完故事后,我觉得小猫像一位老师。他对小鱼的爱,就像老师对学生的爱。小猫对小鱼包容,无私。对于它的成长,它不阻挡,而是给予鼓励,给予信任,帮助他成长,任由它在广阔地海洋中游弋。而作为一名老师,需要的就是这样。对学生抱着无私、包容的心,细心、耐心地指导、等待,等待他们的成长,等待他们有能力在自己的海洋里遨游。

  亲爱的小鱼读后感 5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只花斑猫养着一条小鱼,他给予小鱼无薇不至的照顾和关爱,并在小鱼长大后将他放归大海,然而却从此日夜期盼着他能回来,他深爱着小鱼,小鱼也因为爱他而现选择回来。

  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我觉得它涵盖了时间所有美好的感情!它诠释了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真谛!

  我愿意相信这是一份亲情,虽然不同血缘却心灵相通,这只猫就像我们的父母或者是为人父母的我们,做父母的把孩子抚养**不是为了把他锁在身边,而是为了让他离开后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尽管会在儿女离开后日思夜想,朝夕牵挂,但作为父母最最期盼的却是来自儿女那边生活幸福的消息!

  我愿意相信这是一份友情,小猫选择跟小鱼做朋友,所以每天陪着他一起玩耍,给予他朋友式的亲吻和关爱,带它到海边,给他以自由。真正的朋友了解你内心的需求,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便能了然于心。

  我愿意相信这是一份!猫虽然深爱着小鱼,却不愿意让他忍受束缚之苦,因为爱所以放手,他对小鱼的爱让我想起刘若英的一句歌词“因为爱你,所以愿意,舍得让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而猫咪对小鱼的这份爱犹如一条隐形的丝线牵引着小鱼最终回到他身边!

  这本书是儿童绘本,但我觉得更加适合**看,因为我们会有更多的体悟与理解,最喜欢的是最后那句“我知道你也爱我,我让你自由,你却回来了”。这是点眼之笔,也是爱的`真谛:心中无爱,咫尺天涯,心中有爱,天涯咫尺!


绘本《亲爱的小鱼》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3)

——绘本亲爱的小鱼读后感通用5篇

  绘本亲爱的小鱼读后感 1

  今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亲爱的小鱼》。妈妈讲过后,我还没听过瘾,就捧起书自己又读了几遍,因为这本书对我很有教育意义。

  这是一个充满爱的故事,书中的小猫知道小鱼长大了,不能再让它待在鱼缸里了,于是,就把小鱼放回了大海。这才是极致的爱,不自私,不霸气,不以占有为目的,包容、无私,充满信任……

  读完故事后,我觉得里面的小猫很像一个爱自己孩子的妈妈,她是那样的爱小鱼。我妈妈就是一个爱我的好妈妈。她对我关怀备至:每当我半夜蹬被时,妈妈就会来给我盖被子;放学的时候,妈妈总是问我渴不渴,饿不饿;我生病时,她又会嘘寒问暖,为我端水吃药;当我犯错时,她又会循循善诱,帮我改正错误……

  《亲爱的小鱼》这本书,让我觉得母爱是无私的。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去报答妈妈给我的无穷无尽的爱!

  绘本亲爱的小鱼读后感 2

  今天老师给我们带来一本新书《亲爱的小鱼》,当我看到一只猫趴在鱼塘旁看着鱼缸里那条小金鱼时,心想:这只猫大概在想着自己怎么样才能吃到鱼吧!可是老师让我们仔细看看小猫的表情、动作……

  原来这是一只充满爱心的小猫,它不但不吃小鱼,而且看到小鱼饿了还喂面包给它吃,看到小鱼长大了,鱼缸住不下了,还把小鱼带进了大海,当然小鱼感受到了小猫的爱,尽管小猫让它自由,它最终还是回到了小猫的身边。

  我真的非常喜欢故事里的小猫,别的小猫都吃鱼,可这只小猫不但不吃鱼而且把小鱼养大送它回到大海去,这只小猫是对小鱼真正的有爱心,付出了真正的爱也一定会收获爱,你看,小鱼不是还是回到了小猫的身边吗?所以我今后也要学*小猫有爱心。

  绘本亲爱的小鱼读后感 3

  《亲爱的小鱼》是一本非常温馨又略带感伤的绘本故事,里边讲述了一只虎皮花斑猫和一条小金鱼的故事。小花猫养了一条小鱼,它每天用面包和亲吻向小鱼表达爱意,告诉小鱼:“亲爱的小鱼,我永远爱你”。在小鱼长大的时候,忍痛把它送到宽阔的大海里。而当小鱼真正离去的时候,它还是天天在盼望着小鱼的回来,并幻想着小鱼有一天终于回来了,自己给了小鱼自由,小鱼还是愿意回到它这里。

  这个故事我看了好多遍,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故事中,作者借着一只猫咪与一条小鱼的情谊,温暖地道出爱与包容的真义,故事虽然情节简单,登场角色单纯,却包含丰富的想象与诠释空间,故事中我被猫和小鱼本来两个对立面的动物如今那么的相亲相爱所感动,感动猫为了爱小鱼,而选择了放生,感动故事折射出的'亲人之间的爱,让我们安慰的是小鱼知恩图报,还是回到猫的身边。这么好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在故事中,爱不但诉说了满怀期待,更意味着松手的自由。最终的最终,爱的轨迹将牢牢印在手心,彷佛一条隐形丝线,将我们爱的人牵引回我们身旁。我想,故事内在的深意值得所有的人去思考:怎样才是真正的爱,爱与自由的关系怎么*衡。

  《亲爱的小鱼》这个故事所蕴涵的人与人之间牵挂、关爱很能在孩子们内心中引起共鸣当孩子幼小的时候,付出是最重要的,不但从物质上,也要从精神上,要让他感受到爱,安全,温暖。我们的期盼与我们的爱相伴相生,而当孩子渐渐长大,我们要学会渐渐放手,让他去独立勇敢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在这段日子,等待,是重要的。我们为孩子的成长做了最精心的准备,剩下的,就是将他交付给岁月与大地,相信孩子会成为自己故事的主角,在未来写下一个精彩的故事。

  绘本亲爱的小鱼读后感 4

  《亲爱的小鱼》作者是是法国绘本大师安德鲁德昂。

  我是在一年级教室里看的这个故事。第一次看完这个故事,给我的是一种很细腻的感觉。看到这个绘本封面,一只小猫的嘴贴在湖面,湖里里有一条小鱼。我还没看到里面的内容,这时想,猫和鱼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只小鱼会不会有危险。

  当打开书的时候,一只小猫在鱼缸边静静的看着小鱼,

  小猫站了起一手拿着面包一手伸进鱼缸,为了让小鱼快点长大,小猫在拿面包喂养小鱼。小猫盼着小鱼快点长大,又怕小鱼长大后鱼缸就再也盛不下它。猫想到要把鱼送进大海,猫为了让鱼自由的成长,它把小鱼送进了大海。"可是,亲爱的小鱼,我好想你……"小猫说。从此小猫就独自一人坐在岩石上等待,看看鱼会不会出现在它的视线里。从白天等到黑夜,还想着把自己的帽子丢进大海,看小鱼会不会帮它把帽子捡回。如果小鱼回到这里它将是多么惊喜。小鱼真的回了。鱼把自己的身体当做猫的船,带猫到大海里远航。它们穿过河流和大海,到长着棕榈的小岛,在那里,它们还玩"接帽子"的游戏,这时它们会是多么的快乐。

  一页一页的读着,我慢慢的了解到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理解,这就是爱。爱不是自己开不开心,而是看着他舒不舒服。爱是放手,是让自己爱的人自由,(小猫给了小鱼自由)。爱是等待,爱是思念,爱是期盼,爱是在小鱼离开之后,猫对鱼的等待、思念。爱是在一起。当鱼和猫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再也不分开了。猫爱鱼,猫就给鱼自由;鱼爱猫,鱼就带猫遨游大海,玩接帽子游戏;爱是在我给了你自由后而你又在得到自由后依然回到我身边。

  绘本亲爱的小鱼读后感 5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只花斑猫养着一条小鱼,他给予小鱼无薇不至的照顾和关爱,并在小鱼长大后将他放归大海,然而却从此日夜期盼着他能回来,他深爱着小鱼,小鱼也因为爱他而现选择回来。

  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我觉得它涵盖了时间所有美好的感情!它诠释了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真谛!

  我愿意相信这是一份亲情,虽然不同血缘却心灵相通,这只猫就像我们的父母或者是为人父母的我们,做父母的把孩子抚养**不是为了把他锁在身边,而是为了让他离开后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尽管会在儿女离开后日思夜想,朝夕牵挂,但作为父母最最期盼的却是来自儿女那边生活幸福的消息!

  我愿意相信这是一份友情,小猫选择跟小鱼做朋友,所以每天陪着他一起玩耍,给予他朋友式的亲吻和关爱,带它到海边,给他以自由。真正的朋友了解你内心的需求,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便能了然于心。

  我愿意相信这是一份爱情!猫虽然深爱着小鱼,却不愿意让他忍受束缚之苦,因为爱所以放手,他对小鱼的爱让我想起刘若英的一句歌词“因为爱你,所以愿意,舍得让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而猫咪对小鱼的这份爱犹如一条隐形的丝线牵引着小鱼最终回到他身边!

  这本书是儿童绘本,但我觉得更加适合**看,因为我们会有更多的体悟与理解,最喜欢的是最后那句“我知道你也爱我,我让你自由,你却回来了”。这是点眼之笔,也是爱的真谛:心中无爱,咫尺天涯,心中有爱,天涯咫尺!


绘本《亲爱的小鱼》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4)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菁华10篇)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

  早秋的上午,阳光跳跃在桌面上,微风拂过脸颊扰乱了额前的发丝。教室里冷风呼呼作响,合上《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可我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热血沸腾,为两代人的思想沟通所震撼。

  三年的时间,让母子二人由“陌生”变为“熟悉”。龙应台说:“我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哪里去了?"大概在每位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都是孩子吧。但当龙应台发现那个可爱的安安变成脸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的安德烈时,她想到了用一种最温婉的方式---写信。文字,真的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动人的力量,两代人的沟通和文化阻隔,在一字一词透露的温情中逐渐消融。

  透过书信,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阳光的大男孩:在德国长大,深受欧洲古典艺术和美的熏陶,喜欢听旋律优美的音乐,崇拜爵士乐,喜欢单纯地享受聆听。在他的来信中,我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爱国情怀与避政心态,安分保守与热情奔放。我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一扇窗,得以更多地去了解深入另一种文化。

  我最喜欢的一封信是龙应台给安德烈写的《文化,因为逗留》。在香港这座繁华而又忙碌的大都市里,随处都能看见急冲冲赶路的白领公务员,各种嘈杂声充斥着人耳,快节奏的生活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这种生活真的就是我们想要的吗?想起暑假里和妈妈一起去台湾诚品书店,在这里书是一种文化,而读书更是一种享受。不同年龄的人因书在此汇聚,甚至还有人提着行李箱,只为感受书本的魅力。书店里橘色而温暖的灯光将书本笼罩得十分美好,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浮躁。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关照。文化经典就是被时间的筛子所挑选的金块散发着迷人的香气,沁人心脾。这大概就是经典使人睿智的原因所在吧。

  看过了龙应台和安德烈的来信,我不禁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进入青春期,我或多或少会出现叛逆情结,渐渐地与父母的交流变得少了,每天都单调地重复三点一线地生活。看到龙应台给儿子的信后我我忽然有些理解父母了,他们也想和我沟通交流的吧。这也让我重新认识了父母。

  与经典里所描绘的父母形象不同,爸爸妈妈并不是细腻的。爸爸不是虎爸也不是慈父,他只是不善于表达的,*式爸爸的典型代表,只把爱藏在心底。上高中第一周,因为要上晚自*,只能在食堂或在外面买饭。爸爸怕我吃不好,在家炖好排骨送到校门口。当爸爸转身离开时我看到他被汗水湿透的衬衫,心里有种莫名的感动。有多少次父母对我们的付出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不懂得珍惜身边所拥有的美好。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书中母子二人的对话,让我的心灵有很大触动。反思自己,也让我重新认识了父母。通过这本书我找到了与人心灵沟通的桥梁。心中释然,昏黄的路灯下是一家三口拉长的身影,留下一串欢快的笑声。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2

  *的家长在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后,觉得那是自己的“授权”或“施予”,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孩子们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他们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他们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他们的儿女不是他们的儿女,而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他们的“别人”! 题记

  读《野火集》从此知道了龙应台,知道了原来有这样一种写作方式,有这样一种批判精神可以通过笔端展现出来。还记得当时的震撼,以及在无数次的作文中给我的启示。很敬佩这位女性,可能比起鲁迅比起更多的犀利笔触,龙应台是温和的,但她却实实在在地活在我们这个世纪,就在我们的身边,所以更觉得亲切,觉得真实。带给自己更多的尊敬。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

  这是一本龙应台与儿子的书信集,母亲带着八分的认真与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存着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诚。我本是抱着不情愿去看这本书,当看到1/4时,忽然间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彻悟,书中对孩子与父母的描写,那种无比新奇而又见解独到的教育方式,让我耳目一新。

  书中的安德烈对生活充满乐趣,几乎天天听歌、开派对、旅行等等这些我们*孩子想也不敢想的生活方式。再来看看我们的一天,早晨早早起床、没完没了的课内与课外作业等等等等。另一方面,小安每次遇到了挫折,妈妈来安慰他,成功时,亲朋好友都为他送去衷心祝贺;但我们取得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甚至与家长的期望还相差许多,这就是东西方教育的差距。

  这本书中随处可见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安德烈是土生土长的德国青年,除了出生在台湾,其他方面已经很难同*扯上关系。在这样一个德国青年的眼里,台湾是这样的:“我不关心台湾的过去,不关心淡水河的鱼虾是如何灭绝的,不关心在一个不民主的地区人们如何为争取民主而努力,我也不关心德国的未来将走向何方,我自己又将以什么为以后生活的凭依,我只关心自己每天是不是开心,是不是活得有想法有创意。”我想这样的孩子如果活在*,不用问一定会被父母一通斥责然后令其痛改前非。如果他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也就算了,但是这就是龙应台的儿子?台北文化局局长、国际知名教授的儿子?我原以为龙应台会像*常家长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但她却说:“他是一个自由的人,是我生命中相遇的‘另一个人’,我无权强令他做什么,只能和他朋友似的交谈。”这种话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我们的父母的口中说出。我觉得安德烈对MM的语气不像总统也像首相了,竟然这样和自己的母亲说话,而龙应台只是倾听,只是思考,与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们这种火星撞地球的交流让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从书中我还看到了要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虽然我们有自己五千年的悠久的文化,但不能忽视的是,*只是世界上20xx多个独立的国家之一,所谓外国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而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N个国家的统称,它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我们要学会放眼世界,学会认识我们大家共同的地球。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4

  在我的阅读感受里,龙应台是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名字。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我接触到龙应台的杂文集,即被龙旋风犀利深刻、颇具独立性、充满民*利意识的文字深深折服,十分认同她被誉为思想界不让须眉的铁骨金刚、女斗士。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母子书信集,书中收录了她与长子安德烈的36封往来书信。母子俩以通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世界,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相信更多的读者是被龙应台的文字感动着的。她是一个温情的母亲,用所有母亲都具备的关爱来关心儿子的饮食起居,譬如叮嘱儿子不要在踢球之后吹冷风、不要喝太多啤酒。但她又不仅仅是一个温情的母亲,她在信中谈得更多的是深入、知性的问题。她谈自己的青春岁月,谈价值观差异,谈对民族、国家、文化、道德的看法。这些从容的文字,一如我印象中的深刻、独到、优美,但少了咄咄逼人。也许,是她把儿子当朋友来理性地交流;也许,岁月沧桑、丰富阅历已略略磨*了她的棱角。

  《亲爱的安德烈》已红遍大江南北,频频登上各大图书排行榜的领先位置。我想,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共鸣,不管你是别人的父母,还是别人的儿女这本书一定能勾起你对人生的思考,以及顿悟。

  而我,就像是做了一回龙应台的粉丝那样,把自己写过的关于我女儿刘源源的几十篇文章,放进了电脑里的一个新文件夹,起名《亲爱的源源》。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

  最*,我在读一本课外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母子俩的三十六封家书。

  龙应台是安德烈的母亲,当他们开始写信的时候,安德烈十八岁,龙应台之所以给安德烈写信是因为她想知道十八岁的儿子内心究竟是在想些什么,就因为这,他们互相足足写了三年。

  在读的过程中,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们不仅仅是母子关系而是朋友的关系,他们之间彼此安慰,彼此关照,彼此聊天。我希望我的父母也能像安德烈的妈妈一样,以朋友的方式和我进行沟通,互相体谅、互相尊重。

  书中的安德烈生活得多姿多彩,非常快乐,他旅行,开聚会……可是我们的生活从早到晚一天都在学*,大人和老师们光知道让我们学*,不给我们自由,我觉得生活少了许多乐趣。我知道学*对我们非常重要,可是我更希望在学*的过程中我们有所放松。

  安德烈与母亲龙应台之间年龄相差*三十岁,他们之间对许多事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一方是代表*文化思想,一方代表德国。其实在学*和生活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每当这时,我都会仔细思考一下,看看谁说的有道理,就采同乡会谁的意见,我的妈妈*时比较尊重我的意见。

  我还会细细品味这本书的。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

  儿子成长了,本来就和母亲渐行渐远,他有他的思考,有他对这个世界的抱负,有他的朋友圈——那是任何父母都无法跨越进去的圈子。于是,和家人之间的感情也就渐渐*淡。 龙应台慌了,她不晓得该如何掌握住她与儿子之间的联系。于是,她邀儿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与她合写一个专栏,一方面她可以透过书信来了解儿子的想法、内心到底在做什么打算,以及为人母亲最渴求知道他过的好还是不好?这36封信就是如此产生出来的。

  每每看到他们的书信,让我嫉妒,又让我喜欢。我嫉妒他能有这样充满智慧的母亲,但我也深深喜欢他们的文字,感觉心灵在享受着一次次盛大的洗礼。他们能以这样的方式去沟,这并不是很多孩子都能做到的。尤其在现在的社会,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很多孩子早已忘记了和父母的交流,他们*惯于在网络上敲打文字,以无声的方式和同学、朋友、甚至陌生人交流。从而很多问题就出现了,孩子的叛逆,这就是缺少沟通。

  我想,等我的孩子长大时,他是否也愿意和我说说心里话呢,我想更多是如何把握我们母子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要做他的朋友,多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

  《亲爱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用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结集。 36封家书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龙应台“有八分认真,二分知性怀疑”。安德烈对龙应台“嘲笑有加”;龙应台对安德烈“认真研究”。

  在书中,安德烈对人生对未来的迷茫,对自己深信不疑的信念的坚持,我也曾经深切的感受到,可是幸运吧如安德烈,他能有如此通情达理的母亲和他*等的交流。联想到最*的电视剧《虎妈猫爸》中家长和子女的交流,却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有很大的不足,恰逢最*母亲节来临,很多人都在朋友圈上晒出对母亲的关心,可是落实到现实中,有多少人在*日的生活中真正的关心母亲和我们的亲人呢?交流和沟通,带著最大的诚意和坦诚和我们的亲人交流和沟通,才是我们互相之间架起最*坦的桥梁的唯一方法。

  通过此书,龙应台跟孩子分享了自己成长的南部小渔村,叙述了贫穷而缺乏养分的环境,让她学到对弱势的同理心与悲悯;叙述了安德烈如何捍卫自己喜欢的摇滚乐,喜欢电影,并且如何从60年代的嬉皮文化中,叛逆出一种值得深思的价值;在叙述这一对母子在面对该为台湾队、*队、德国队加油时,拉扯出关于国族认同的辩证;更多的是一种相濡以沫,对于理性,对于文明正义,对于教养的理直气壮,超越母子的辈分关係。通过两种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的两种价值观的碰撞、磨合,增强了两代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信任,从而在“代沟”上架起一座桥梁。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

  首先我要说,这对母子的关系可够铁的。“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mm”,哦,天哪!也许他们老外写信在名称前都必须写个“亲爱的”,总之在十年以内,我和妈妈还不会出现这种称呼。

  安德烈和我还是有些共同点的,我承认,我比他年轻一点,他比我帅很多。然后,我们都拥有一种令人懊恼的东西————过盛的母爱!就像她搞不懂在十六岁时,他妈上厕所前还要问他要不要也去上一下厕所一样。我也搞不懂为什么,再过一个月就要满十三岁的我,每次过马路妈妈还要强制性拉我的手,所以使尽全力把手抽出我妈的手掌心成为了每次过马路的必修课。

  我并不贪心,说真的我妈要是有龙应台大妈的一半就很好,因为她已经认识到了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而我娘却把我完全当作幼儿园小朋友来照顾。

  看了他们母子三十多封信,我感觉那不像是母子通信,而是两位老友在闲谈,又是表达政治立场又是闲扯时尚。龙大妈倒也强大,脏话脏字都敢往上放!尽管这种母子关系比起那种“儿啊!注意身体!”“娘啊!您辛苦了!”之类的要怪许多,但就我而言,我更向往前者,原因很明显,那更适合当代少年,不是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9

  “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句话印在《亲爱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觉得非常奇怪:一个儿子对自己的母亲说这样的话,难道不怕她伤心么?后来我才明白,安德烈不过是想拥有一个成年人应当拥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语比较直率罢了。东西方文化对自由、独立的理解的巨大差异使成长在德国的安德烈对自己的*母亲有着诸多不满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书中提到的“性、药、摇滚乐”?绝对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样的“自由”中,只会使人不断地堕落。所以安德烈也说,“性、药、摇滚乐”只是一种隐喻,暗指生命中的种种乐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应该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这种乐趣,并且无忧无虑地去享受。

  是啊,谁不想拥有自由,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在即将成年的时候,在似懂非懂之际。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觉得应该不多吧。毕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项极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会有那么多人觉得自己拥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过来想想,当我们成为家长后,我们会不管自己的孩子,给他们100%的自由吗?有责任心的人一定会说“NO”的吧。

  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自己所拥有的自由还是很满意的。因为我觉得随着我的成长,我拥有的自由也在不断增多。比如我上小学的时候,爸妈总是要限制我看电视的时间,因此在那时我是不敢随便碰电视遥控器的。当我上了初中后,爸妈对我在看电视方面就很少管了,因为我已经能合理安排看电视的时间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妈才给我买了第一个手机,他们也是认为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才放心地这样做的。在我有了手机后,他们也从来不过问我用手机的情况,我对此也很满意。所以我觉得自由虽然——像安德烈说的那样——是天生的权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认为父母就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来,安德烈真的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从书中我总能读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我总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这般的生活,我一定会非常满足的。可是我却又从书中读到了许多安德烈对母亲龙应台的不满,不满母亲的多管闲事,不满母亲的“无知”。我觉得安德烈似乎对自由的要求过高了一些,或许也没有,只不过又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自由其实有很多种,但我觉得最复杂的自由,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自由。这自由是父母想给却又不想给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给予孩子自由时,总是附带着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情感。虽然我身边大部分朋友的家长都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的,但也有少数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长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费解。所以我也很推荐那些内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来看看这本书,一定会获益匪浅的。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

  龙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安安才几岁,一个刚开始做母亲的妈妈充满欣喜和好奇的看着儿子的成长,岁月悠悠,可爱的安安已长成亲爱的安德烈,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的书信交流,龙应台对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给我深刻的启示。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独到的见解令我耳目一新,书中那个既有**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此书中作者讨论的话题包罗万象,例如对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价值的追结、对全球化的看法及讨论,也有读者的回应引申出人省思的议论。不仅动人,而且涤荡人的胸怀啊!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令多少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身为教师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触动孩子的心灵,《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及了我的神经。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差异。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内容是作者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庸的儿子。”而龙应台回答:“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要你用功读书,不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能拥有有选择的权利……”“*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

  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读完这一段,龙应台对要求儿子读书的精辟诠释,带出另一种想法,“用功读书”其实是让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选择权。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是为了谋生,这才会在心中产生成就感,而成就感会给我们快乐。为了传递这一信息,我也特意让女儿也读一读这本书,特别是对于龙应台关于“读书”的精辟见解,我们母子之间还进行了一次讨论:想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努力学好本领。为了将来的快乐,今天必须用功读书。看来“用功读书”并不是我们*孩子的“专利”,我们崇羡的西方人要用功读书。


绘本《亲爱的小鱼》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5)

——《亲爱的爸爸》读后感 (菁华3篇)

《亲爱的爸爸》读后感1

  我气愤极了,日本不是人!居然屠杀了南京30万人民,用一个词来形容日本,只有这些词:沉重;恐怖;残忍;不是人;好惨。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人看到这一场面无一不会感到悲痛,惨烈。这个痛苦不仅是*的,而是世界的。在二战中,面对这样屠杀的人,又何止千万?在南斯拉夫的美丽小城克拉库耶伐次,就遭受了纳粹一次全城毁灭性的残酷杀戮。

  纳粹他们屠杀了克拉库耶伐次这个温和的小镇整整7千人,使之整个小镇成为一个巨大的坟墓。那场屠杀中还有300个孩子,面对孩子们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的是冰冷的枪声,多么撕心裂肺!

  可面对*的屠杀,南斯拉夫的人宁死不屈。他们不做民族的叛徒,他们怀着对生命的爱不向刽子手乞怜。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令人崇敬的。

  这真是个美丽的记忆。让我印象最深的几句句子是:(1)那个老师说的那句话:“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这是一个老师在枪口下的宣言,他英勇无畏,用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上了最后一课,让所有人永远记住,*是无情的,是人面兽心的。(2)在面对死亡时300个孩子发出的那声“亲爱的爸爸妈妈”的真心呼唤,让我的心深深地为之震撼,这是多么情真意切的呼唤,这是发自肺腑的呼唤,让人不禁潸然泪下。我还从这几位知名作家之间的谈话中感受匪浅。其中身为德国人的作家,因感到祖国犯下的滔天恶行,身感痛心而泪流满面。他这种行为是美丽的。日本人就坏多了,还狡辩。那个日本人只记得自己的痛苦,却忘记带给别人的痛苦,这就是忘记历史,这是自私的。

  我认为我们要和*的世界。爱好和*,更要牢记历史,让悲剧不再重演,更好地把握现在,把握未来。

《亲爱的爸爸》读后感2

  学*了这篇文章,使我再一次深受悲剧却英勇的精神感触。那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心态,敬佩?怜悯?…还是悲愤?我看不清楚,也想不明白,只能从头到尾细细的品尝这篇文章.

  刚开始,我对有一句话不了解.文中说“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美丽的记忆?为什么如此惨重的悲剧——7000名索然无辜的人被残杀,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的土地会美丽?继续读下去,我才知道,作者的回忆里不仅是那一幕悲剧,他始终记得,那挥洒鲜血的背后,更有整个民族的英勇!

  纳粹——那场对克拉库耶伐次启动杀戮的凶手,我认为他们实在是错的列离谱,无可救药了。正因为克拉库耶伐次是塞尔维亚的中心,杀害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灭种!一个不剩!多么残酷、无情、狠恶!

  事后,每年的那一天,都会有许多人来哀悼。10月21日,作者与南斯拉夫小说家莫马便去那片青青的山坡——300个孩子被纳粹集体残杀的地方纪念。当莫马为作者介绍那幸存的两位孩子——两位老人时,仿佛他们此刻是如此灰暗。是啊!与他们同领的玩伴,可爱的人儿都去了,难道还不够悲痛,足已以千疮百孔的痛来形容?即使事隔多年,我相信他们还是眷恋、悲伤并痛恨着的。因为,他们木然空洞的双眼出卖了他们的一切情感。“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

  那首哀悼的诗,被女诗人动情地念着;诗的内容,和那透着淡淡哀伤的文字,使我深切的感受到孩童们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却措不及防的遭遇悲哀那种痛苦的心情,让人心酸。

  另外,最感人的还是那些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表达了赤裸裸的爱与心愿。他们不想什么也不做就离开人世,他们会用坚强的精神留下最后的心愿,以及对亲人爱人关心的话语。

  这使我震撼,并有太多的情感表达不完。

《亲爱的爸爸》读后感3

  童年,好像就是牵着爸爸的手走过的快乐时光。

  夏琦爷爷的作品,充满了童趣,常常使我想起了那些温暖的亲情,也会使我想起小时候爸爸抱我的时刻。爸爸在慢慢变老,我在慢慢地长大,每当想起这些我就笑中含泪。

  《亲爱的爸爸》这本书虽然只是一本漫画,可里面的每一幅画,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珍贵的故事。书中的“我”是多么的.幸福,坐在爸爸自行车上飞奔的惬意;从爸爸那里学来吃小笼包的步骤;从弄堂晾晒的衣物下走过的担心;每天回家必走的那条又长又黑的亭子间楼梯的恐惧;热时一个人在电扇前大喊,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果我们也在亭子间里生活,一定会被书中所写的事情打动。

  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我”和爸爸的影子,“爸爸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可我从来没见过它们吃虫。”“爸爸说小朋友钻裤裆会长不高。”“请给我一个娃娃雪糕。”“爸爸,脚踩进水里就算输哦。”“爸爸,太聪明了,能说出这里所有鱼的名字。”“外国人造的楼为什么那么高?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大鼻子,容易碰到天花板”……这些话,听起来很耳熟。我曾经也这样说过、问过、好奇过。爸爸也这样答过、教过、厉害过。

  回家的路上,爸爸说:“如果我们是两条金鱼,那我们只能记住对方7秒钟。但我想,我一定能记住我是你的爸爸。”这句话多么经典,多么让人感动,每当读到这句话,眼眶里便都是泪水。

  读完这本书,我好似领悟到了爸爸的辛苦,爸爸的一些苦衷,同时也想起“啊,多么痛的领悟,你曾是我的全部”这句歌词。


绘本《亲爱的小鱼》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6)

——亲爱的读后感 (菁华3篇)

亲爱的读后感1

  《亲爱的小鱼》作者是是法国绘本大师安德鲁德昂。

  我是在一年级教室里看的这个故事。第一次看完这个故事,给我的是一种很细腻的感觉。看到这个绘本封面,一只小猫的嘴贴在湖面,湖里里有一条小鱼。我还没看到里面的内容,这时想,猫和鱼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只小鱼会不会有危险。

  当打开书的时候,一只小猫在鱼缸边静静的看着小鱼,

  小猫站了起一手拿着面包一手伸进鱼缸,为了让小鱼快点长大,小猫在拿面包喂养小鱼。小猫盼着小鱼快点长大,又怕小鱼长大后鱼缸就再也盛不下它。猫想到要把鱼送进大海,猫为了让鱼自由的成长,它把小鱼送进了大海。"可是,亲爱的小鱼,我好想你……"小猫说。从此小猫就独自一人坐在岩石上等待,看看鱼会不会出现在它的视线里。从白天等到黑夜,还想着把自己的帽子丢进大海,看小鱼会不会帮它把帽子捡回。如果小鱼回到这里它将是多么惊喜。小鱼真的回了。鱼把自己的身体当做猫的船,带猫到大海里远航。它们穿过河流和大海,到长着棕榈的小岛,在那里,它们还玩"接帽子"的游戏,这时它们会是多么的快乐。

  一页一页的读着,我慢慢的了解到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理解,这就是爱。爱不是自己开不开心,而是看着他舒不舒服。爱是放手,是让自己爱的人自由,(小猫给了小鱼自由)。爱是等待,爱是思念,爱是期盼,爱是在小鱼离开之后,猫对鱼的等待、思念。爱是在一起。当鱼和猫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再也不分开了。猫爱鱼,猫就给鱼自由;鱼爱猫,鱼就带猫遨游大海,玩接帽子游戏;爱是在我给了你自由后而你又在得到自由后依然回到我身边。

亲爱的读后感2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你的存在,那会怎样呢?也许很多人会说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没有你地球照样运转,太阳照常升起。起初我也是这样认为的,看了电影后,我明白并非如此,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你,如果你不存在,那么好多事情会因为你的不存在而改变。

  在电影中,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一个人的离开,留下的牵绊让亲人朋友撕心裂肺。电影*静如水的画面在田文军的儿子不见后被打破。一个原本就是靠着儿子的关系维系的家庭,在儿子不见后这个家庭陷入重重的绝望中。但是骨肉至亲浓于水,没有什么理由可以他们放弃寻找儿子的信念,找寻亲子就在一步步的延续。

  在失去儿子之后,田文军为了找寻儿子,几乎是一切可以做的,都做了,但是一切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登出寻子启示之后,很多人贩子都为了钱,短信电话接二连三。但是都因没有提供足够的资料,都怯怯逝去。然而总有厉害的人贩子,利用人工合成技术,发给田文军一张儿子的照片,骗得田文军的信任。然而是谎言都会有被识破的时候。在与人贩子的斗争中,田文军不屈服人贩子,拿着刀子挥着,誓死捍卫那些救命钱。在自己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没有选择屈服,因为屈服就意味着对命运的默许,他不能放弃对找寻儿子的信念。 在孤助无援的时候,田文军带着妻子加入到韩德忠的团队中,共同找寻丢失的儿子。在有着遭遇的地方,很多事都会不谋而合。

  一群人结对出发,化作旅行团,不引人注目。在汽车上,田文军看到了一辆车上明显的不对劲,叫司机追赶,迫无无奈,嫌疑人下车逃窜。眼看希望在即的他们怎么可能那么就放弃的呢。大家分头拼命追赶,然后在看到自己舍命得到的东西后,大家都静默了,那个猴子抬头看了一下,眼睛似乎在表达什么的。抓候人走了,留下田文军一行人在那儿黯然神伤。

亲爱的读后感3

  在《老师的力量》第四部分章节里,我认真阅读了当代出版家范用的文章——《亲爱的老师》。

  《亲爱的老师》是《我爱穆源》一书里的片段,所回忆的是穆源小学里的老师们。虽然他在家乡镇江的穆源小学仅读了两年书,但是,这所小学和学校的老师们却给他留下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记忆:“很多老师一辈子教书,像支红烛,虽然只有一点儿光,却照亮你走上成才之路,送走一批一批学生,直到燃烧完熄灭了止。”

  古往今来,多少人把老师比作春蚕蜡烛,在她的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中,又有多少祖国的花朵成为九州华夏的栋梁之材!谁又能知道,这其中包含着多少的汗水与泪水,也许老师那丝丝白发,斑斑皱纹是最好的见证。在《亲爱的老师》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简短的字数描述了几位老师,穆源小学校长黄建*校长,他的书法美,外表看起来很严肃,其实私底下却是很和气的。语文老师周老师,念课文十分动听吗,批改作文也是十分的认真。思想进步,生活简朴,但却可以为了“我”定《大众生活》周刊杂志给我看,让我开始关心国家大事,懂得抗日救亡的道理。沙老师,年轻,活跃,爱好文学,思想也很进步,是“我”走向进步的引路人之一。吕老师,讲话温柔,声调语气动听,好像妈妈在跟心爱的孩子讲话。体育老师魏老师,像个大孩子,在他的教练下,我们活蹦乱跳,真叫作锻炼身体。还有最后一位老师俞焕光校长,他经常给“我”讲求学做人的道理。作者心目中有这么多位让他走向成才之路的老师。让我也不禁想起自己的老师,想想一些老师也在我的人生中给我做了一次引路人。如今自己也身为一名人民教师了,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能否照亮学生走向成功之路呢?


绘本《亲爱的小鱼》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7)

——亲爱的老师读后感范本五份

  亲爱的老师读后感 1

  今天上午,我读完了《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这本书,让我感动不已。它详细地记录了许多位教师的感人事迹,集中展示了中国好老师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精神。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八课里的“漏掉的三好学生”,主要讲的是王强同学被同学戏弄。斯霞老师为了维护他的`自尊心,说自己粗心,忘了写上他的名字,将自己的稀罕物――钢笔送给了王强,让王强没有了自卑感。我觉得斯霞老师真伟大,她从事着*凡却又伟大的职业――教师。她从一位20岁的少女一直教到将*60岁的老奶奶。她在这所小学挥洒了自己的青春,帮助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出了阴影,维护了一颗又一颗孩子的自尊心,送走了一群又一群的孩子考上初中,高中和大学,最后却因病去世。这让我心酸不已。她在临生命的尽头还在为同学们教授知识。她难道配不上筑梦人这个美称吗?我尊敬她,发自内心的对她喊:老师,您好!

  除了这位伟大的教师,还有许多教师的感人事迹呢!有为了在地震中救出学生而牺牲的向倩老师,张米亚老师,邓霞老师,吴忠波老师,瞿万荣老师和袁文婷老师;有在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工作并把手中的重大国防科研工作,传给他人的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林俊德;有孤岛教师曲凤琴;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徐特立老师;有依靠一双残掌为同学们授课的黄亚飞老师;还有1985年走进学校成为学生,1999年再次走进学校当老师的吴静老师,他(她们)都无不例外地爱着他(她们)的学生,甚至超过了爱自己,爱家人,他(她们)迫切地给我们传送知识,希望我们早日成才,希望我们热爱祖国!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位领路人,她就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王维老师。*时她尽其所有,将知识传送给我们。班级获得荣誉时,她替我们高兴,告诉我们不要骄傲,要继续努力;我们考试时,她像一位母亲,告诉我们要细心,专心和耐心,并祝我们成功;王老师出差回来时,总是带一些小礼物回来,和我们共同分享,共同快乐;当我们考砸时,王老师总是打趣道:回家过年不用买蛋喽。王老师出差时,我们也总是不几天就想她了呦!

  王老师是很爱我们的。开学时,王老师知道了允儿股骨骨折的消息后,马上安排了同学去探望她,鼓励她,为她讲笑话;允儿回到我们集体后,王老师不时地为她补课,通知同学们让她慢慢走,让允儿度过了小半个快乐的学期。

  老师很辛苦,老师很伟大!老师很辛苦,因为他(她们)要为我们传授知识;老师很伟大,因为他(她们)是一名教师,一位教师必定是一位伟大的筑梦人!

  亲爱的老师读后感 2

  封冻的雪山上,经历了风雪的雪莲,清新、纯洁而又坚强,一直是我奋力追寻的事物。而想攀上那高峰,却似乎又是遥不可及的梦。放弃?不!冰天雪地里,踏着一条崎岖而险峻的路努力攀登,却再一次败在山脚下。迷茫、失意接踵而来,信心被冰雪封冻了。老师,是您!是您的期待,您的鼓励,化作一股力量,让我重新有了信心,最终征服了那座冰山。敬爱的老师,我们感谢您!

  《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这本书里记录了数百名老师的感人事迹,集中展示了中国好老师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一代代中国教师,在*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真诚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教育颂歌。一茬又一茬春苗,在老师的呵护、关怀和引导下成长为一批又一批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传承,才有了祖国今天的快速发展和辉煌成就。

  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一代名师朱剑凡、被***称赞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和朴实无华的乡村教师刘效忠,最令我感动的是刘效忠老师,他用自己的“灯光”引领了一批批学生,让他们走向成功的塔顶,成为一代学子。参与设计神舟八号的科研工作者魏茂岭,小时候因奶奶生病,父亲需种地,他只好辍学照顾奶奶。刘老师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他让魏茂岭以照顾奶奶为主,落下的功课刘老师自己用休息的时间给他补上。就这样,他和其他二十几名同学在刘老师的教导下以优异的成绩走出了大山,上了大学。孩子们在寄给刘老师的一封信上,就把刘老师比作那一盏明灯,照亮了西二屯孩子求学报国的希望。一个个学生在刘老师的指引下向着自己的梦想进发,走出了大山,而刘老师却依旧守在那山村里,守护那祖国明天的梦想和希望。

  另一个令我感动的最美教师就是晏才宏老师。即使是到了肺癌晚期,也要坚持给学生上完一生中最后的一节课。在医院病床上,他还拿出笔和纸,给前去看望他的学生现场讲解题目。即使癌细胞扩散,说话都已经出现了困难时,还对妻子说:“帮我到学校定一间大一点的教室,你带上一杯水,我说不出话时给我喝一口,我要再讲一课。”但是这个小小的心愿没能实现。2005年3月12日,他饱含着对学生的歉意之情,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敬爱的老师,我把您比作绿叶,我把您比作红烛,也歌颂不尽您的奉献和成果啊!您把我们生命的每一个音符,都镀成世界最美的颜色,从此,我们的心像大海一样磅礴。我真想取出串串爆竹,放出串串祝福,用绚丽的火焰为我们的老师唱一支歌,真诚地祝愿老师幸福快乐,快乐幸福。

  老师,我们谢谢您!

  亲爱的老师读后感 3

  上学期因为看了《读者》上转载的部分,就到当当网上买了一本《亲爱的孔子老师》,感觉此书值得一看,至少可以让我们从孔子唯一的经商的弟-子子贡(中国的儒商之祖)的角度走进孔子的世界: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老师,怎样的一个人,他是怎样去教学生,怎样用他的思想影响那个时代的人。用白话文去读古人,应该感觉更亲*一些吧,那个孔子老师不再是之乎者也,也不再只是曾经的历史课本里那个小小的画像了吧。今年寒假,看了电影《孔子》后,一下子感觉到阅读《亲爱的孔子老师》的迫切性,遂打开来,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虽然本书的副标题是“子贡的.10堂智慧课”,也就是分10章多节讲述,但是里面讲述的道理是交叉的,而且*时耳熟能详的孔子之言在本书都有现代汉语的翻译,并且还用实例诠释,读完此书,有荡气回肠只感。也许是因为自己是做老师的缘故,与孔夫子也算是同路人吧,对夫子对弟-子的教导很多地方感同身受,除了加深对孔子的教育的精华的理解,也对自己*时的施教有了更多的思考,同时也增强了对教育的自信心,竟然还有点沾沾自喜,虽然自己离孔子的时代想去甚远,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却是在这位教育祖师爷的道路上不断向前延伸。孔子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我对学生的教育,也可以算是素质教育吧。本书中最使人受益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尽其职,身教胜于言教。

  书中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就是:“国君、臣子、父母、子女,各自要尽到各自的责任,各自要有各自的样子,要遵守各自的道德行为规范,这样,国才像国,家才像家。”“不管是在一个单位还是在一个家庭里,最容易发生的问题之一,整理就是有人不尽自己的本分和义务,扮演不好自己的角色,还对他人有过分的要求。这样一来,最容易造成与他人的矛盾,甚至造成单位的瓦解与家庭的破裂。”是啊,当我们处在一个集体中时,每个人都尽职尽责,做到最好,那么我们这个集体一定会是优秀的了;反之亦然,而且会因为个别人使整个集体的士气受到影响,而且愈演愈烈。

  其实,这里更强调老师在班级里的带头作用。书中还说:“下级学*的永远是上级的背影。”“正,首先是领导者的自我端正。如果领导者自我端正了,天下哪有什么不能端正的呢!”一句话:身教胜于言教。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同样,有什么样的家长,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孩子。教育,并不都是说教,当家长老师不说的时候,其实对孩子的影响更大,那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深蒂固,难以改变。老师行得端,做得正,这对教育的意义极为深远。

  二、刺激人性优点,教化产生奇迹。

  教化的意思就是教导并且感化。孔子说:“大家一定要记住一个观点:‘不教而诛是为虐’,就是说:如果在对人实施教育、教化之前,就以法律的名义去惩罚他,甚至杀了他,这就是虐-待,和残杀无罪的人的性质是一样的。从政者要事先公布法律条文、道德规范,这样百姓才有依从的标准。更为关键的是,上位者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心悦诚服、乐于顺从。这才是教化。”

  书中说到全面的人性就是等于“神性+魔性”。“所谓神性,就是向上发展、给人希望的光明面;所谓魔性,就是充满问题和危险的阴暗面。如果刺激魔性,就有可能给自己或者他人带来不好的效果。相反,如果刺激神性,人性中积极光明的方面就会被激发出来,甚至就可能创造出奇迹。”

  亲爱的老师读后感 4

  学校为我们精心挑选了教师读书,以前的我,虽然喜欢看书,但终究用忙当借囗,一年到头看不了一本,书架上陈列的也都是上学时代买来的“藏品”,暑假里忙完该忙的家务,一个人蜷缩在沙发上,静静地读书成了最大的享受!

  王维审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众多一线教师的困惑,在《做一个不再困惑的教师》中一一作了详细的阐述。面对“教育之道”,虽然每个教师有不同的经历和个性,教不同的学科和学段,针对不同的学生和问题,每个人选择的方式方法、策略技巧也会不大相同,但最终都将归向教育之道。有些“道”虽不可照搬照抄,却可以给我们一些智慧的启迪。如果说阅读可以照亮生命,写作使心灵变得澄明、清澈,那么反思无疑是对灵魂的一种追问。这种追问,“是一种自觉的寻找,向更深处漫溯的寻找。”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追问,“不断进行阐释性思考和批叛性反思,让教育教学时刻充满活力和激情。”如何读,写什么,怎样思?

  从教书匠到教育家,我不敢奢望。但两者之间要跨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可以走走,至少这段征程中会有不一样的迷人风景,是我们以前未曾涉足过的。毕竟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仅要有赠人玫瑰的能力,还要有感受手留余香的能力,这也是教师幸福的本源。

  职业的.倦怠,职场的冷漠,爱的匮乏,使教育生态不断恶化,教师身心俱疲,我们也常常用自己的自以为是去度量灵魂,牵拽生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的倦怠就不可能收获来自学生的感情回应,也收获不到教育的回馈。这种倦怠、焦虑、窘迫,我之前也常常遇到,但通过不断的阅读、写作、反思,渐渐地,我能*静地看待问题、冷静地思考、积极地探寻问题背后的为什么。

  正如王维审老师在《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的序言中所说:“我读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寻找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捷径,二是让自己获得精神的丰盈与心灵的澄澈。”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叙事者的心声。因为在教育中,我们有太多的疑惑与不解,也有太多的委屈和泪水,这些或许也需要一个表达的出口,而且需要有人聆听,哪怕他或她是你根本不认识的人,所以我们还可以把教育叙事看作是一种最好的解压方式,最好的表达自己的窗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应当深入了解正在成长的心灵只有在自己全部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我想:在这一切的深入研究与思考中,我们的生命也应在不断地成长吧!而这份成长终将让我们可以做一个不再茫然、困惑的教师!

  亲爱的老师读后感 5

  由于时间的原因,我匆匆读完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虽然是粗浅阅读,但从字里行间中,我感受到了李镇西老师的与众不同,书中有许多发生在李老师身上的教育案例,从他自己的身边的故事讲起,实实在在,每一章节都让我感动。其中有三章给我的印象最深,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章《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爱心是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但这种感情,是朋友般*等而真诚的感情,爱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我们很多老师都是爱孩子的,但是为什么有些孩子的不喜欢你呢?我觉得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首先就应该要有一颗与孩子一样的"童心",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许只有童心才能滋润童心。当我们拥有一颗童心时,我们就更容易的去理解幼儿,当我们有了童心和爱心之后,自然我们就会很容易的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和他们一块来分享快乐与烦恼,他们就会视你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对你的爱自然也就会流露出来,因为孩子是最单纯、最可爱的,他们也是最容易感动的。老师的一个关切的眼神和一个微笑都能给幼儿莫大的动力,让他感受到老师是关心他的,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温暖,作为老师,我们更要注意观察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肯定他们,赏识他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是优秀的,相信他能做的更好。李老师说得对,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和孩子们心贴心;因为有爱,才有崇高的灵魂和蓬勃的朝气。

  第二章《提高教师的素养》,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要有奉献之心、理解之心、*等之心、责任之心。要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我们承认教师不是完人,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要和孩子们共同成长这就是民主的教育,就是教师在向学生学*的过程中教育学生。

  第四章《走出教育的误区》,李老师在书中写道:真正的教育者,不是没有失误,而是在失误中不断的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所谓反思就是当你做完一件事情以后进行总结归纳,想一想你哪一些地方是做的好的,而哪一些做的是不好的,然后把它记下来,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你就有经验了。做的好的地方发扬下去,做的不好的地方改正。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前提是我们要诚实的对待我们自己的事业,严肃地对待自己每一天的工作,唯有这种真诚和严肃,才能让我们坦诚的面对自己的失误,要勇于剖析自己,因为这样会让我们更加成熟。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树立人生和事业的标杆,做最好的自己。


绘本《亲爱的小鱼》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8)

——亲爱的安德烈英语读后感合集五篇

  亲爱的安德烈英语读后感 1

  昨天,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做了今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那就是读了一本书,一天里除了繁忙的工作,我读了15万多字的书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虽然我现在还坚持持着两周至少看一本书的计划,也确实没想到自己还能有这种毅力这种兴趣去读这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这是一部可以跟《傅雷家书》媲美的书,傅雷通过家书培养了一名钢琴家,值得所有的前父母学*。而龙应台通过家书首先是认识了儿子,然后也是教育了儿子,同时也被儿子教育,所以值得所有的父母、孩子,甚至教师们学*。

  我不想赘述这部书的好!对于我来说,每一部书的好,写出来的或是说出来的,都是表象的,真正的好,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文传的。那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这种享受经常的含有痛苦的思索、默默的反思和灵魂的亢奋!

  其实,边读,我也在搜索我身边是否也有类似她们母子那样的母子,或是父子,搜索的结果是几乎为零。如果我们的所有母子,或是父子,或是母女或是父女,都如龙应台母子一样的,能够彼此进行心灵的交流,那我们的孩子才是真正幸福的孩子,我们的父母才是真正幸福的父母。我们的社会才是真正和谐的社会。世上可以没有成批的科学家,但不能没有成批的心灵健康的社会人。反过来说,有了成批的数也数不尽的心灵健康的社会人,就会有真正的于社会于人民有用的成批的科学家。

  买本《亲爱的安德烈》吧!把她放在你的身边,比如你的随身的兜子里,比如你的书房的书桌上,比如你的办公室的办公桌上,比如说你的床头柜上,比如说你的私家车里。尽管你可能曾经认认真真的读过一两遍了,你还是可以在闲来无事时,把她当做一种心灵的消遣,继续读一读她,再接受一次心灵的教育!

  亲爱的安德烈英语读后感 2

  终于读完了“人生三书”之一——《亲爱的安德烈》。这是一本两代人共读的36封家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分。

  作者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分隔在异国他乡,两人的关系似乎没有曾经那么亲密了。原因有很多,譬如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年龄、阅历导致的不同视野等等。

  对一位母亲而言,不论你的年龄有多大,都始终是她的孩子。龙应台,也是这样一位母亲,只是我认为她的爱有些过盛,自始自终都将安德烈当作一个幼童来对待。而安德烈,虽然有爱,但却成为了一个彼此不认识不了解的人。

  在最开始,这份母爱名曰“占有”,但后来,却成了“放手”。

  孩子就像鸟儿一样,不喜欢被束缚的感觉。与其让孩子每天像一个提线娃娃似地听从指挥,不如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开创一片新天地。我想这个道理大多数家长都深深懂得,但是真正尝试,并且没有中途放弃的,又有几个呢?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也相当重要。写信这种方式其实比面对面更好。因为在有些时候,父母在面对孩子时,会忍不住端起长辈的架子。而写信,能更好地让父母换个角度与孩子沟通。由此观之,龙应台很成功。她处在一个朋友的视角,与安德烈交流,甚至能够接受那些大多数家长无法忍受的词汇、言语。

  有时候父母总是不计代价的付出,希望我们能走在他们为我们铺好的路上。但我们走远了,他们又觉得无限荒凉和凄然。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在我们的心里,没有任何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对我们的爱护,我们全部都牢牢地记在心里。当然,我们也愿意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回报父母。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适合阖家观赏的书籍。父母可以从安德烈的字里行间知道现在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轻的我们,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龙应台那一封封饱含母爱的回信,也许会对父母有更多的理解。

  亲爱的安德烈英语读后感 3

  漫长的寒假中,我细细品读了龙应台经典之作——《亲爱的安德烈》。

  我有为之颤动和发自内心的心灵共鸣。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我觉得无比新奇、见解独到。既有偏激、天真烂漫,又睿智幽默的安德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德烈的生活丰富多彩,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这种两点一线的生活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也许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吧。在书中,只要满十四岁了,就要用“您”来称呼。但是,中国的家长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

  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在书中,龙应台会叫这样的家长去对安德烈说,而不是对自己说,这对安德烈,无疑是一种尊重和鼓舞。中国的家长们也应当向龙应台这样的妈妈多多借鉴和学*。如果所有人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的懂事和一点点的叛逆,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新式独特的教育方法。学*书中的好方法,给孩子们一点应有的尊重,和自由。这样能使像安德烈这样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们,少走弯路。也能告诉家长,在面对如此棘手的叛逆期时,该如何正确地面对和引导。

  亲爱的安德烈英语读后感 4

  这是一本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通过三年的时间,所写的36封家书。在这其中母亲带着八分的认真与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存着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诚。时间总会让人改变,现在的安德烈已是一个成年人,不再是那个可爱的“安安”了,龙应台面对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最终她选择了与儿子敞开心扉,试着去了解儿子,这个有些“陌生”的爱人。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我意识到我这样的做法是强行让我的意志凌驾于孩子意志之上。尽管,我的做法是对的,孩子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她仍然不会主动有意识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且她的错误*惯导致的结果并不是差到无法接受。所以她一直都保持着她的**惯。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意识到其实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我说,你接受的过程,而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灵魂的对接。而这对接最直观的方式就是让他体验和参与。而不仅仅是告知。就像我的父母,当初为我选择的路,因为我们让我体验,参与,而是让我直接按着他们的路线行进,使得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痛苦。而今,虽然和父母违背我的梦想不同,但我一遍一遍地告诉学生怎么做怎么做其实犯的错误和我父母为我指路本质是一样的。所以,我要改变。

  《亲爱的安德烈》正如书名,贯穿书本的始终是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本书,渐渐溶开了两代人,两国的代沟。也让我认识到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会给我们不同的震撼力。合上书,我轻轻闭上了眼睛。这便是两代人的差距,两代人的代沟。这本书让我学到的不仅是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且是一次对不同文化和背景学*和体验。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人生的哲学,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

  亲爱的安德烈英语读后感 5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时,我总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感觉。《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亲和她已成年的儿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写的36封信。读了里面的信,总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亲说话,只是为了钱才写信,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写信心态。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写一封信,但龙应台想深入儿子的内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关系得到缓和,想认真研究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话语,也让安德烈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最后,安德烈写信只为了和母亲交流。当然,他们对彼此的认识越来越深。

  龙应台的一些地方,让我感觉很深刻,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和不想说,她没有使用逼的办法。尽管她自己写的几行字只换来了儿子的只言片语,但她还是用每句话引导着儿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说几句。她只是想认识她的儿子,多么伟大的母爱。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即使他们日夜流汗,时刻操心,但对于孩子们,他们有过什么可抱怨吗?我们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们。然而,在*常的生活中,谁总能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

  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我们会把它当成唠叨,充耳不闻。有时还会和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和朋友们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忘记抚养我们、为我们着想的父母,他们在一天天变老。我们能给予父母的最好回报就是和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时使我的父母难过,使他们伤心。从现在开始,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体谅父母的,多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看到母爱的呈现,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永远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绘本《亲爱的小鱼》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9)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优选【五】份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1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地对着背影既欢喜,又悲伤,想要追回拥抱却不敢声张的人。

  ——题记

  一位母亲,看着子女发表“独立宣言”,问那些常人不愿提起的问题,是什么感受?一位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子女的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线有多远,是什么感受?一位母亲,望着子女的坚实的身躯想要拥抱却不敢声张,是什么感受?

  读《亲爱的安德烈》,我想,我知道了!

  这是一位名为龙应台的母亲和她的十八岁儿子的故事……

  有这样一次,安德烈问他的母亲“怎么面对‘老’?”“会希望我记住你吗?”这两句话给我的触动是深刻的。人会老去吗?我问自己,答案想必已经知道,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我看到这个问题有些愣,很可怕吧。我惊讶于安德烈的问题,但更惊讶于龙应台的回答:“老”就是放在药盒里那色彩缤纷的药片;“老”就是上楼到一半忘了自己是要上还是要下;“老”就是不说话时发出像咖啡机煮滚喷气的声音;“老”就是饿了吃不下累了睡不着,坐下去站不起来,记得的都已不存在,存在的都已不记得……

  书中的安德烈已经长大了,成年了,可是龙应台这位母亲对他的爱却没有变,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她开始学着认识名为十八岁的儿子,书中里提到人生就像旅行,前半部分是*原,和朋友嬉戏打闹父母的陪伴下慢慢长大,后半部分是荆棘,需要一个人小心前行,在安德烈路途前半部分有龙应台的陪伴,但是以需要她耐心的等待,把焦急藏在身后,在后面不停地张望着安德烈,那越来越远的,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着那地*线有多远?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看到那坚实的身躯不畏艰险的在前,想要拥抱他,却不敢声张。

  进入高中的我应该也将踏入人生路途中的荆棘地了吧,该脱离父母的怀抱,奔向这缭乱的世界,尽管这样,我也是不会忘记的是谁在跋涉中给予我一*休息之地,爱和希望。使我们充满勇气和力量,让心中永存着热度和光,不去畏惧前方的荆棘。更不会忘记在走远之后,回头抱一抱那在后头张望着,想去拥抱却不敢声张的你们……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2

  陆陆续续的最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状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一样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十分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取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们随身携带的物件?唯美的网名

  中国人之因此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能够剥夺他的发奋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3

  当合上《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时,我总有种想再读一遍的想法。《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一人为人母的中年女人和她已成年的儿子通了3年的36封信。通信的时间,总让我感慨。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而一开始,安德烈,这个完全不想与母亲交谈的人,完全是为了赚稿费,才写信的。因此,他们俩就抱着不同的心态通信着。即使安德烈不是真正想写信,但龙应台却想走进儿子的内心,想让安德烈与自己的关系得到缓解,想认真研究自己的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言语,也让安德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德烈到最后,通信的目地仅仅是为了与母亲交谈。当然,他们彼此认识了对方。

  龙应台有的地方,让我感触很深,面对着自己儿子的不耐烦、不想说,她并没有以逼迫的方式去做。即使自己的几行文字只能换来儿子的三言两语,但她仍旧字字引导,希望安德烈能多说一点。她只是想了解自己的儿子。这是何等伟大的母爱啊。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自己就算日日夜夜汗流浃背,操心不已,但为了孩子,又有何怨言?如何孝敬父母,使他们舒心,我们都知道。端一杯茶,捶一下背,说一句话,等等。但是,在*时的生活中,又有谁能时刻想到这些,并经常去做。而父母对我们的关心,我们却会把它当做唠叨,当做耳旁风,不去理会,有时还嫌烦,与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顾着与朋友玩,只顾着去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遗忘了抚养我们长大,为我们担心的父母,他们正在渐渐老去,一日不如一日。我们能给予父母最好的回报,就是像儿时一样,常陪陪他们,多在他们身边,与他们聊聊天。

  想到这儿,我不禁为自己有时因心情不舒畅,而惹父母生气,让他们伤心的事感到羞愧。从此以往,我将时刻控制好自己的心情,多体谅父母的难处,理解父母的用心,并多多地去帮他们做些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争取不让父母担心。

  《亲爱的安德烈》中,让我看到了母爱的呈现。父母的地方,就是家,一个不论你身在何处,却长伴与你的家。父母,多伟大。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4

  让“它”拉*我们心灵的距离妈妈,最*我发现,你越来越不喜欢我了。总是叨叨絮絮地叫我做一些不必要做的“小事”——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当我做不好的时候,你还总是拎着我大骂一顿。还记得那次去和你逛超市时,就因为东西卖得有些贵,你就在反途中一路数落我,并叨叨絮絮地给我算了“一笔账”:什么书本费啦、衣食住行费啦、甚至水费、电费都算上了,我听着实在不耐烦,便“反驳”了两句,没想到这两句在我看来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话语,在你耳中却被灌上了一个新名词——顶嘴。众目睽睽之下,你举起手要煽我,我扭头躲开。于是,我发现你越来越讨厌我。相应的,我也越发的不喜欢你。

  其实,我们还是互相深爱着的,就像《亲爱的安德列》一书中说的那样:爱,并不代表喜欢。爱,有时也会是不喜欢吧!我们的关系是愈来愈僵……那时,我感到我们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之间,就像白昼和黑夜,永远不懂彼此的心。想和你和解,却因那所谓的“尊严”而不敢……幸亏在这个暑假,“它”来了。它的全名叫《亲爱的安德列》。

  我万万没有想到,它被带回家时,从来不爱看书的你,会第一个打开这本书,而且打开之后,就再也舍不得放下。我惊讶于那本书到底有怎样的魔力,会让以前“本书不沾”的你居然也加入到读书之列……于是,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我也翻开了此书。只轻轻打开了一页,我便再也禁不住这本书的诱惑了……因为,书中母子俩的关系和我们太像了,不是吗?随着龙应台和安德烈的脚步,我们慢慢地走,直到到达对方心灵深处,解开了死结,才又回到自己的心间……

  从此,我明白,白昼与黑夜之间还存在着黎明,黑与白总还有交汇的灰,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互理解和接纳呢?现在,我终于明白,也感受到了,我们一直相互深深地爱着。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5

  《亲爱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用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结集。36封家书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龙应台“有八分认真,二分知性怀疑”。安德烈对龙应台“嘲笑有加”;龙应台对安德烈“认真研究”。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就是眼看着这个自己深爱的孩子越走越远,而且他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有时候父母总是不计代价的付出,孩子走远了,又觉得无限荒凉和凄然。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在我们的心里,没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对我们的爱,我们其实全都牢牢的记在了心里。我们也愿意用最大的爱去回报,只是,请允许我用自己的方式。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来让我的妈妈过上相对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质,这样我会得到一种莫大的快乐和满足;但我不愿意听她唠叨一分钟,我觉得这不是不爱,只是因为我们不是能在语言交流上取得愉悦的人。如果说她在说,我在听,我不违心的告诉你,那仅仅是出于礼貌和孝敬。

  当然,我觉得龙应台和安德烈,也有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说,龙应台从政。我是有点很难理解一个母亲和儿子的书信谈论的都是国家大事,世界,国家,民族,公*,自由,正义,很像是政治家们在探讨议论人类的`发展,时局的走向;这跟我看《傅雷家书》的感觉不太一样。我想对龙应台来说这可能是职业*惯思维定势,但对安德烈来说,他只是个人主义的自由惯了的年轻人,有几分热情,几分牵强,就很难说清了。

  比如说,也有安德烈的原因。父母都是有成就的名人,而且长时间不在身边,从小过着优裕的生活,十几岁周游了半个世界。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是独立、自由、无忧而任性的人。他会放纵自己沉迷于自己的喜好,比如说朋友、音乐、足球、啤酒,而不愿意拿一点点时间来敷衍任何人。

  我不知道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是否达到了最终的目的,消除了心灵上的隔离;还是只是一个母亲一次有些痴心有些偏执的努力,其实在我的心里,我觉得可能没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