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精选五篇)

首页 / 读后感 / |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 1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怎样才能受到学生欢迎呢?乐观?严肃?幽默风趣?还是能歌善舞?学识渊博?我曾经困惑过,迷茫过,不知道如何去做。读了王晓春《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茅塞顿开。他的科学与严谨,反衬出我们*时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太多的“想当然”——可以说没有丝毫的“科学”和“研究”的成分,实是惭愧!

  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是一线教育专职人员,我们的目标不能是学生学业的监工,纠错的警察和以体力换质量的辛辛苦苦的教育技术工人,而是要努力成为一个与学生共享成长快乐并被学生喜欢被家长敬重的智慧的好教师。

  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后,我不得不这样说:许多人教书教了很多年,却没有找到当老师的感觉。更有甚者,有些人辛辛苦苦一直干到退休,被评为优秀教师n次,奖状摞起来高达x米,到头来还是没找到当老师应有的感觉。当老师原来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无聊,它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就拿我们课上常见的学生看课外书的事情来说吧,我们一般情况下,就是没收学生的课外书,或者批评学生上课不应该看课外书。而王老师却认为,学生上课看课外书,只要能不没收,就尽量不没收。一般是提醒他,让他自己收起来。如果他管不住自己,又在看,再提醒。到第三次,才会把书收起来,放到讲台上,但是到下课就会还给他。王老师的理由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如果上来就没收他的书,当然很爽快,管理效果很明显,但是他就失去了一次锻炼自控能力的机会。王老师采取提醒的办法,就是让他逐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老师能永远跟着他吗?不能。所以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老师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教育,就是单纯的管理主义,就是形式主义。这种管理是在破坏学生的自觉性,因为管的严,自觉性就没有用武之地,渐渐的,人就会变成两面派。既然你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师满意,那么老师不在的时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看似细小简单的事情,原来老师的处理方式要如此有技巧,对孩子的发展有如此大的影响,王老师管理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是为了学生长远的利益所着想。作为今天的新型教师不但要有爱心,对学生关心,在教育教学中,还要随时关心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让孩子在老师的关心、爱护、正确引导下健康、快乐地学*和成长着。这样的老师才是称职的老师,才是受孩子们欢迎的老师。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 2

  冲着“案例”“教师思维方式”两个关键词,我借阅了王晓春老师编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一书。以“案例讨论问题”的形式来承载教育思想,想来应该比枯燥乏味的理论书籍有趣味多了,而“教师思维方式”一词也隐隐的让我有些期待。这两年,面对学生群体的日趋个性化,工作在教学一线,担任着班主任的我有时真觉得自己的思维有点跟不上新生代的孩子了。

  翻开目录,好多话题我们都很熟稔,好多做法我们都是奉行了多年。如今看来,不至于全然舍弃,却也实实在在有必要重新思考。教育的复杂性,诚然不是能听风就是雨的,教无定法,不是吗?

  1、“迷信说教”.

  书中言:迷信说教,迷信嘴皮子功夫,迷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教育界的流行思路。很多语言已经形成了套路,自动化了,教师只要一张口,那些东西就会沿着固定的河道奔腾而下,学生都快把这些说辞背下来了。

  诚然,要说现在的学生,写保证书,写认错书时,多半思如泉涌,格式规范,随手拈来。作为中学教师,越来越觉得语言教育的无力感了。

  结语:教育的关键是体验,亲身的体验。作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教育情境上,而不把主要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上。要知道,孩子主要是在行动中,而不是在言论中成长的。

  2、“不妥协主义”。

  书中言:大批家长、教师的思维方式是针锋相对的和学生较劲,进攻到底,不带妥协的。攻不上去怎么办?宁可败退,也不主动撤退。失败了还不承认,也不接受教训,下次继续搞不妥协主义。但这种“冲冲冲”的办法往往只能用来对付胆小的、年龄小的孩子。万一孩子横竖不吃,你会看到家长和教师完全变了一副面孔,成了迁就主义者和逃跑主义者。他们会对孩子做很多无原则的让步,处处哄着孩子。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这是败退,不是撤退。

  这两年,敢于“直言不讳”的学生日渐多了起来,“惟命是从”的学生少了。铃声响了,你想拖堂几分钟完成教学任务,会有学生当面**,提醒你下课铃已经响了。学生上课看课外书,你想没收,会有学生质问,我的书,你凭什么没收。面对做出这样抗争的孩子,硬顶根本不管用,可一味退让,也无疑不利于班级建设。

  结语:教与学这一活动,是通过无数的冲突与妥协才得以实现的,它绝不是作为理想环境中的纯粹的过程展开的。教师要懂得妥协的艺术,做一个聪明的撤退者,知道分寸,知道撤退路线,而且知道何时反击。当然,妥协是有原则的,底线不能突破。

  书中还有很多鲜活的案例和王老师鞭辟入里的分析,不做赘述。诚如王老师所说,他想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醒每位教育者“解剖自己“,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惯,而不是拿来主义。但愿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能做一个敢于反思自己教育思维的老师,而不是一味的复制他人思维方式的老师。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 3

  《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这本书是由郑立*和陈玉宏两位著名教师合作而成的。我是被封面上那几个字所吸引的:问题生、后进生、内向生、厌学生、心理生、优秀生、小团体生,这正是每个班主任所必需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会面临的困难。作者从班主任在教育中颇感棘手的这七大类常见学生入手,精选了日常教育管理和班集体建设中的44个问题,并结合作者的亲历亲为和所见所闻的真实案例,总结了一系列可供广大中小学班主任学*和借鉴的教育方法。看完这本书我想起了一位老师说过的话:“教师职业需要你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信实的眼睛;永远操着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这是想成为一个聪明班主任所需具备的素质。

  我看着书中一个个生动案例是深有感触。有些似乎就在叙述着我曾面对的问题。而每个教师处理方法的不同就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当碰到类似学生或问题我就不禁感慨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招呢。无疑有时师生真是要斗智斗勇的,这正体现了教师聪明之处。就说最普遍的出言不逊、出口成脏、打架斗殴吧。教师通常的做法就是斥责,埋怨怎么又打架了,把当事人喊来询问原委斥责一通写个检查之类,家长也同样选择严厉斥责甚至痛打一顿的方式解决。殊不知孩子的行为不正是大人行为的复制吗?莲花能出淤泥而不染,那是因为它具备了自我洁净的功效,而学生则不然,在他们身上很容易出现“*朱者赤,*墨者黑”的内化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是一个问题家庭和问题家长或不善教育的老师。针对这样的问题生“齐鲁名师”郑立*老师概括的4句话12个字:缓一缓,避一避,绕一绕,冷一冷颇有借鉴意义。缓一缓,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避一避,注意保护其自尊心和隐私;绕一绕,正面冲突不可取,旁敲侧击效果好;冷一冷,冲动往往乱分寸,心*气和情谊真。一个聪明的班主任必定是善于思考的人,临危不乱且能随机应变。这不是与生俱来的聪明,而是日积月累的成效。

  其次让我最有共鸣之处的就是学生的责任感问题。这是我班学生最欠缺也是最需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一个聪明的班主任必定是有很强责任感的,能身正为范的。有学生经常忘带学*用品了,作业忘做了,要打扫卫生却不见人影了。这是健忘?显然不是,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学生没有培养起责任心。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就是责任心。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书中一位年轻班主任在新学期与学生一起打扫教室的案例给我不少启发。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语道破了班主任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性。无数事实证明,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需要家庭、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做到。由这点看来,家校联系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环。从书中大部分案例也可发现很多学生问题的出现大多都是与家庭和家长有关的。一个聪明的班主任必定是善于观察,善于实践反思,不吝付出的。与家长保持联系,全方面了解学生,走*学生内心世界。给予家长中肯的教育意见,也诚恳地接受家长建议,双方互助以此完成共同目标。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不是制造“机器”的工厂。班主任的使命也绝不是“照亮别人毁灭自己”,而是在照亮别人的过程中获取人格的升华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当然,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但如果我们做班主任的稍动一下脑筋,勇做聪明人,相信我们的工作会越干越好。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 4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这本书里面,主要介绍了如何对待优等生,后进生,问题生,心理生,内向生,等七类学生,看完之后给我很大的启示,无论哪一类学生,都需要我们给予无限的爱与尊敬。

  一、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

  把爱洒在每一个孩子身上,这是我读过这本书之后印象尤其深刻的一句话。老师的爱像阳光,我们要把这阳光均匀的洒向每一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感受到我们关切的眼神和母亲般的微笑。

  我的成绩可以不是最好的,我的体育可以不是最好的,但是,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在学校上课是十分快乐的,在这个班级中我也是有一定分量的。这样,他才能够乐于学*,从心里喜欢学*,才能够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二、走进孩子心理

  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都是一个小世界,这个世界和我们生活的世界一样,一样有花,有草,也一样的有阳光,有阴霾。得到老师的夸奖时,他们也会兴奋,会欣喜。考试没考好时,他们也会难过,会沮丧。给班级扣分时,他们也会内疚,会自责。不要高看孩子,也不要小看孩子,他们的小脑袋里也会装着不一样的世界。走进孩子,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才能更好的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尊重孩子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同样。一个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长大后他也就会懂得该如何去尊重他人。

  尊重孩子的情感。孩子的情感有时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但对于孩子却是合理的。孩子对情感的感知方式本来就和大人不同,我们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强求孩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做教师,就是要能够变换角色,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

  四、让孩子抬起头来

  让孩子抬起头来,抬起头来做事,抬起头来学*。那么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我觉得老师在这里面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老师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大的,老师的一句夸奖孩子便会欣喜半天,那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多说一句你真棒,也许就会给他莫大的鼓励,给孩子一个肯定的微笑也许会让他在课堂上更有勇气的举起手来。让孩子在肯定的氛围中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让他觉得,我可以。

  正如这本书中所述,用心来对待孩子,孩子能够感受的到。教育离不开爱,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让我们充满爱心的面对每一个孩子。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 5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这本书里面,主要介绍了如何对待优等生,后进生,问题生,心理生,内向生,等七类学生,看完之后给我很大的启示,无论哪一类学生,都需要我们给予无限的爱与尊敬。

  一、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

  把爱洒在每一个孩子身上,这是我读过这本书之后印象尤其深刻的一句话。老师的爱像阳光,我们要把这阳光均匀的洒向每一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感受到我们关切的眼神和母亲般的微笑。

  我的成绩可以不是最好的,我的体育可以不是最好的,但是,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在学校上课是十分快乐的,在这个班级中我也是有一定分量的。这样,他才能够乐于学*,从心里喜欢学*,才能够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二、走进孩子心理

  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都是一个小世界,这个世界和我们生活的世界一样,一样有花,有草,也一样的有阳光,有阴霾。得到老师的'夸奖时,他们也会兴奋,会欣喜。考试没考好时,他们也会难过,会沮丧。给班级扣分时,他们也会内疚,会自责。不要高看孩子,也不要小看孩子,他们的小脑袋里也会装着不一样的世界。走进孩子,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才能更好的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尊重孩子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同样。一个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长大后他也就会懂得该如何去尊重他人。

  尊重孩子的情感。孩子的情感有时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但对于孩子却是合理的。孩子对情感的感知方式本来就和大人不同,我们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强求孩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做教师,就是要能够变换角色,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

  四、让孩子抬起头来

  让孩子抬起头来,抬起头来做事,抬起头来学*。那么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我觉得老师在这里面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老师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大的,老师的一句夸奖孩子便会欣喜半天,那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多说一句你真棒,也许就会给他莫大的鼓励,给孩子一个肯定的微笑也许会让他在课堂上更有勇气的举起手来。让孩子在肯定的氛围中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让他觉得,我可以。

  正如这本书中所述,用心来对待孩子,孩子能够感受的到。教育离不开爱,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让我们充满爱心的面对每一个孩子。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1)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 (菁华3篇)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1

  《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这本书是由郑立*和陈玉宏两位著名教师合作而成的。我是被封面上那几个字所吸引的:问题生、后进生、内向生、厌学生、心理生、优秀生、小团体生,这正是每个班主任所必需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会面临的困难。作者从班主任在教育中颇感棘手的这七大类常见学生入手,精选了日常教育管理和班集体建设中的44个问题,并结合作者的亲历亲为和所见所闻的真实案例,总结了一系列可供广大中小学班主任学*和借鉴的教育方法。看完这本书我想起了一位老师说过的话:“教师职业需要你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信实的眼睛;永远操着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这是想成为一个聪明班主任所需具备的素质。

  我看着书中一个个生动案例是深有感触。有些似乎就在叙述着我曾面对的问题。而每个教师处理方法的不同就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当碰到类似学生或问题我就不禁感慨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招呢。无疑有时师生真是要斗智斗勇的,这正体现了教师聪明之处。就说最普遍的出言不逊、出口成脏、打架斗殴吧。教师通常的做法就是斥责,埋怨怎么又打架了,把当事人喊来询问原委斥责一通写个检查之类,家长也同样选择严厉斥责甚至痛打一顿的方式解决。殊不知孩子的行为不正是大人行为的复制吗?莲花能出淤泥而不染,那是因为它具备了自我洁净的功效,而学生则不然,在他们身上很容易出现“*朱者赤,*墨者黑”的内化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是一个问题家庭和问题家长或不善教育的老师。针对这样的问题生“齐鲁名师”郑立*老师概括的4句话12个字:缓一缓,避一避,绕一绕,冷一冷颇有借鉴意义。缓一缓,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避一避,注意保护其自尊心和隐私;绕一绕,正面冲突不可取,旁敲侧击效果好;冷一冷,冲动往往乱分寸,心*气和情谊真。一个聪明的班主任必定是善于思考的人,临危不乱且能随机应变。这不是与生俱来的聪明,而是日积月累的成效。

  其次让我最有共鸣之处的就是学生的责任感问题。这是我班学生最欠缺也是最需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一个聪明的班主任必定是有很强责任感的,能身正为范的。有学生经常忘带学*用品了,作业忘做了,要打扫卫生却不见人影了。这是健忘?显然不是,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学生没有培养起责任心。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就是责任心。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书中一位年轻班主任在新学期与学生一起打扫教室的案例给我不少启发。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语道破了班主任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性。无数事实证明,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需要家庭、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做到。由这点看来,家校联系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环。从书中大部分案例也可发现很多学生问题的出现大多都是与家庭和家长有关的。一个聪明的班主任必定是善于观察,善于实践反思,不吝付出的。与家长保持联系,全方面了解学生,走*学生内心世界。给予家长中肯的教育意见,也诚恳地接受家长建议,双方互助以此完成共同目标。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不是制造“机器”的工厂。班主任的使命也绝不是“照亮别人毁灭自己”,而是在照亮别人的过程中获取人格的升华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当然,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但如果我们做班主任的稍动一下脑筋,勇做聪明人,相信我们的工作会越干越好。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2

  为了提高各位教师的业务水*,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形成书香一片的校园环境,学校搞了这次读书活动,我读了三本书,一本是《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一本是《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两本都是王晓春老师写的,还有一本是《教师怎样设计一堂好课》,这本我还没读完。《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写的特别好,我读的也比较细,读完之后我真的觉得豁然开朗,原来改变了思维方式,学会了教育方法,你就会变得聪明,老师也就做得轻松了。

  王晓春老师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的教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等。著作有《今天怎样做教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家庭教育难题会诊》等等10余部,并应邀为学校、家长、作报告百余场。

  王晓春老师真的是很有教育智慧,他在《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中,谈到了很多我们现阶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观点独到,很有现实指导意义。他说,教师要变得聪明,主要要转变思维方式,不要“迷信。”我根据他的论述,作了如下规纳:

  一、不要迷信管理,不要迷信“师严”

  王老师说“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为了帮助他学会自已管住自己。”那这里就涉及问题生的问题,昨天孙建清老师也讲到这个问题,王老师说我们怎样正确看待问题生的问题,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还是“火大无湿柴”?我觉得说得特别形象,这就让我们想到问题生和班风之间的问题,问题生和班风之间是互相影响的,这谁都知道,其实问题生基本班班有,对于我们班主任来说,就更关疼,那如何管住这些问题生呢?虽然我上班时间不长,但我的感受是,大浪淘沙,这个走了,那个又来了,总有那调皮捣蛋的,所以我们不能迷信管住,甚至认为管不住就是我们工作能力的问题,那王老师就说了,“对于整个班级而言,老师眼睛不要只盯着差生,先稳住大部分学生,大局不乱,再慢慢做差生的工作,也是先拣容易的做,不要首先强攻最难的学生,他们中的有些人,要真正**,非要将来到社会上去碰钉子不可。”你看说的多好,你要明白了这个,你是不是就觉得轻松了,就不至于在于问题生的你来我往中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甚至气坏了身体。

  二、不要迷信“师爱”,要适当妥协

  王老师说“大批的家长,教师甚至校长,他们的思维方式是针锋相对地和学生较劲、进攻到底,一带妥协的。这种办法只能用来对付胆小的孩子,年龄小的孩子,万一孩子横竖不吃、你就会看到家长和教师完全变了一副面孔,成了迁就主义者和逃跑主义者。他们会对孩子做很多无原则让步,处处哄着孩子,就差跪在地上哀求孩子改正错误了,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这是教师专业技术的基本功。那么,如何掌握分寸呢?

  1、心中一定要牢记:现在照顾,是为了以后不照顾,照顾是暂时的。

  2、照顾要逐渐减少。要求降下来之后,要逐渐提高,教师不要等学生“得寸进尺”,你就先要“得寸进寸”。

  3、向学生本人和全班同学说清楚,这是让步,不是常规,是临时措施,不是特权。还有,每个同学遇到特殊情况,都有权要求照顾,大家*等。

  4、被照顾者犯了错误,也必须进行惩罚,可以先少罚几次,罚轻一点,但是不可不罚,而且要通知本人,不是以后永远这样照顾,请你珍惜机会。

  5、对于优秀的学生,要偶尔艺术地冷落他们,事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3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怎样才能受到学生欢迎呢?乐观?严肃?幽默风趣?还是能歌善舞?学识渊博?我曾经困惑过,迷茫过,不知道如何去做。读了王晓春《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茅塞顿开。他的科学与严谨,反衬出我们*时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太多的“想当然”——可以说没有丝毫的“科学”和“研究”的成分,实是惭愧!

  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是一线教育专职人员,我们的目标不能是学生学业的监工,纠错的警察和以体力换质量的辛辛苦苦的教育技术工人,而是要努力成为一个与学生共享成长快乐并被学生喜欢被家长敬重的智慧的好教师。

  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后,我不得不这样说:许多人教书教了很多年,却没有找到当老师的感觉。更有甚者,有些人辛辛苦苦一直干到退休,被评为优秀教师n次,奖状摞起来高达x米,到头来还是没找到当老师应有的感觉。当老师原来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无聊,它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就拿我们课上常见的学生看课外书的事情来说吧,我们一般情况下,就是没收学生的课外书,或者批评学生上课不应该看课外书。而王老师却认为,学生上课看课外书,只要能不没收,就尽量不没收。一般是提醒他,让他自己收起来。如果他管不住自己,又在看,再提醒。到第三次,才会把书收起来,放到讲台上,但是到下课就会还给他。王老师的理由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如果上来就没收他的书,当然很爽快,管理效果很明显,但是他就失去了一次锻炼自控能力的机会。王老师采取提醒的办法,就是让他逐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老师能永远跟着他吗?不能。所以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老师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教育,就是单纯的管理主义,就是*。这种管理是在破坏学生的自觉性,因为管的严,自觉性就没有用武之地,渐渐的,人就会变成两面派。既然你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师满意,那么老师不在的时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看似细小简单的事情,原来老师的处理方式要如此有技巧,对孩子的发展有如此大的影响,王老师管理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是为了学生长远的利益所着想。作为今天的新型教师不但要有爱心,对学生关心,在教育教学中,还要随时关心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让孩子在老师的关心、爱护、正确引导下健康、快乐地学*和成长着。这样的老师才是称职的老师,才是受孩子们欢迎的老师。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2)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 (菁华3篇)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1

  《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这本书是由郑立*和陈玉宏两位著名教师合作而成的。我是被封面上那几个字所吸引的:问题生、后进生、内向生、厌学生、心理生、优秀生、小团体生,这正是每个班主任所必需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会面临的困难。作者从班主任在教育中颇感棘手的这七大类常见学生入手,精选了日常教育管理和班集体建设中的44个问题,并结合作者的亲历亲为和所见所闻的真实案例,总结了一系列可供广大中小学班主任学*和借鉴的教育方法。看完这本书我想起了一位老师说过的话:“教师职业需要你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信实的眼睛;永远操着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这是想成为一个聪明班主任所需具备的素质。

  我看着书中一个个生动案例是深有感触。有些似乎就在叙述着我曾面对的问题。而每个教师处理方法的不同就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当碰到类似学生或问题我就不禁感慨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招呢。无疑有时师生真是要斗智斗勇的,这正体现了教师聪明之处。就说最普遍的出言不逊、出口成脏、打架斗殴吧。教师通常的做法就是斥责,埋怨怎么又打架了,把当事人喊来询问原委斥责一通写个检查之类,家长也同样选择严厉斥责甚至痛打一顿的方式解决。殊不知孩子的行为不正是大人行为的复制吗?莲花能出淤泥而不染,那是因为它具备了自我洁净的功效,而学生则不然,在他们身上很容易出现“*朱者赤,*墨者黑”的内化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是一个问题家庭和问题家长或不善教育的老师。针对这样的问题生“齐鲁名师”郑立*老师概括的4句话12个字:缓一缓,避一避,绕一绕,冷一冷颇有借鉴意义。缓一缓,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避一避,注意保护其自尊心和隐私;绕一绕,正面冲突不可取,旁敲侧击效果好;冷一冷,冲动往往乱分寸,心*气和情谊真。一个聪明的班主任必定是善于思考的人,临危不乱且能随机应变。这不是与生俱来的聪明,而是日积月累的成效。

  其次让我最有共鸣之处的就是学生的责任感问题。这是我班学生最欠缺也是最需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一个聪明的班主任必定是有很强责任感的,能身正为范的。有学生经常忘带学*用品了,作业忘做了,要打扫卫生却不见人影了。这是健忘?显然不是,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学生没有培养起责任心。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就是责任心。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书中一位年轻班主任在新学期与学生一起打扫教室的案例给我不少启发。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语道破了班主任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性。无数事实证明,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需要家庭、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做到。由这点看来,家校联系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环。从书中大部分案例也可发现很多学生问题的出现大多都是与家庭和家长有关的。一个聪明的班主任必定是善于观察,善于实践反思,不吝付出的。与家长保持联系,全方面了解学生,走*学生内心世界。给予家长中肯的教育意见,也诚恳地接受家长建议,双方互助以此完成共同目标。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不是制造“机器”的工厂。班主任的使命也绝不是“照亮别人毁灭自己”,而是在照亮别人的过程中获取人格的升华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当然,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但如果我们做班主任的稍动一下脑筋,勇做聪明人,相信我们的工作会越干越好。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2

  “做一个智慧的班主任”一直以来是我所追寻的目标。怎样做才是一个智慧的班主任呢?我常常思考着这个问题。读了《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不仅更新了我对班任工作岗位的认识,还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更为我以后怎样做一个智慧的班主任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法指导。下面是我读这次书的几点收获: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少不了教师的教育,教师的教育需要爱,只有当教师充满了对学生的爱时教育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凡是成功的班主任无不饱含着对学生浓浓的爱,他们都以情感人,以行带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真心的体贴,温馨的话语,耐心细致的态度就像丝丝的春雨滋润了学生们的心灵,启迪着学生的心智,净化了学生的灵魂,开启了一个个学生们理想的心扉。从这些班主任身上我读懂了:只有当班主任怀揣满腔炽热的爱,心里时刻装着学生时,学生的心里才会有你班主任,只有当班主任真正地爱学生了,学生们才会听从你的教导,你的教育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爱学生,是指爱所有的学生,爱学生的所有。爱学生,就是对学生生活的关心,学*的关照,健康的关注。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和理解学生。班主任爱学生就是要把握好细节让学生沐浴在温暖的爱河中学*优秀,追赶优秀,成为优秀。

  二、相信学生的无限潜能

  在我们班主任生涯中总会遇到那么一些由于遗传因素,家庭教育,兴趣爱好等原因而导致的这方面或那方面的后进生,他们可能有的*惯差,有的成绩差,有的纪律差。作为班主任,千万不要轻易地给这些学生戴上差生的帽子,要相信学生们有无限的潜能,这部分学生只是潜能暂时还没得到充分地挖掘。

  所谓学生,就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学生有不完善是正常的,我们不能苛求他们十全十美,对他们求全责备。我们要理解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允许他们犯错误。怎样引导他们少犯错误甚至是不犯错误,当他们犯了错误后怎样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才是我们班主任该重点思索一下的问题。有人说:把傻瓜教聪明了就是好教育。我倒认为把学生潜在的能量激发出来变成现实的能量,这才是最成功的教育。班主任一定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潜藏着巨大发展的能量的,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要记得昔日冷眼中的瓦特、讥笑中的牛顿、愚笨的爱迪生都成了取得伟大成就的科学家。

  三、学生发展才是硬道理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教育的真谛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换句话说,我们的教育一切都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一切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回顾培训中学*的所有成功案例,也无不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学生们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班级活动和主题班会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做人。案例中的那些颇具智慧的班主任的做法告诉了我: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才是我们班主任最大的幸福。以后的班级工作中,我也要把 “立足学生发展、致力学生发展”作为宗旨,把“ 为了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作为我班主任工作的第一要义。积极了解学生们的需要,与他们共同对话、体验和实践,创设情景,唤醒他们的意识,促进他们内化规范并且践行规范,努力使每个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发展。

  四、个学*型的班主任

  要胜任好班主任工作,必须不断地学*,不断地研究,做个终身学*者。因为,新课标提出:教师不但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者,更应是研究者。再说,教育是不断发展的,学生更是发展中的人,班主任只有不断地加强学*,才能应对班级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学*就会被淘汰,不学*就会没有底气。班主任既要学*传统的教育理念,又要学*新的教育思想;既要学*专业理论,还要学*实践技能;既要向书本学*,还应向身边有经验的同行学*;既要学*别人的先进经验,以人之长来补己之短,还要坚持自我反思总结,使自己在对比、研究、总结反思中得到提高。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3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怎样才能受到学生欢迎呢?乐观?严肃?幽默风趣?还是能歌善舞?学识渊博?我曾经困惑过,迷茫过,不知道如何去做。读了王晓春《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茅塞顿开。他的科学与严谨,反衬出我们*时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太多的“想当然”——可以说没有丝毫的“科学”和“研究”的成分,实是惭愧!

  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是一线教育专职人员,我们的目标不能是学生学业的监工,纠错的警察和以体力换质量的辛辛苦苦的教育技术工人,而是要努力成为一个与学生共享成长快乐并被学生喜欢被家长敬重的智慧的好教师。

  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后,我不得不这样说:许多人教书教了很多年,却没有找到当老师的感觉。更有甚者,有些人辛辛苦苦一直干到退休,被评为优秀教师n次,奖状摞起来高达x米,到头来还是没找到当老师应有的感觉。当老师原来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无聊,它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就拿我们课上常见的学生看课外书的事情来说吧,我们一般情况下,就是没收学生的课外书,或者批评学生上课不应该看课外书。而王老师却认为,学生上课看课外书,只要能不没收,就尽量不没收。一般是提醒他,让他自己收起来。如果他管不住自己,又在看,再提醒。到第三次,才会把书收起来,放到讲台上,但是到下课就会还给他。王老师的理由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如果上来就没收他的书,当然很爽快,管理效果很明显,但是他就失去了一次锻炼自控能力的机会。王老师采取提醒的办法,就是让他逐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老师能永远跟着他吗?不能。所以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老师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教育,就是单纯的管理主义,就是*。这种管理是在破坏学生的自觉性,因为管的严,自觉性就没有用武之地,渐渐的,人就会变成两面派。既然你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师满意,那么老师不在的时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看似细小简单的事情,原来老师的处理方式要如此有技巧,对孩子的发展有如此大的影响,王老师管理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是为了学生长远的利益所着想。作为今天的新型教师不但要有爱心,对学生关心,在教育教学中,还要随时关心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让孩子在老师的关心、爱护、正确引导下健康、快乐地学*和成长着。这样的老师才是称职的老师,才是受孩子们欢迎的老师。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3)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菁华9篇)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1

  我是一个初入教坛的年轻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认识还有点朦朦胧胧。我没有什么系统的、高深的教育理念,也没有什么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工作有的只是一腔热情。最*,我有幸品读了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的著作《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觉得心中涌动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愫,越读我的心越是无法*静。

  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本书我扪心自问:我深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正是李老师让我对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读大作家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书可以教育孩子。”所以说教育是爱的事业。这不仅是博大深沉的爱,而心且一种充满智慧的爱。在我的面前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读了李镇西老得师的先进事迹后,更坚定了我对师爱的信念。我认为:让语文教学成为爱的教育,这是我最快赢得学生的制胜法宝,也是我体验到教学快乐的最佳捷径。

  现在当我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才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愉悦,感到一种久违了的充实。我现在才顿悟可能就只有文字才可以帮助自己记录下和学生曾经走过的日子,曾经的感动,曾经的精彩和心灵的触动。在静静的夜晚,听着敲击键盘的声音,一颗激动的心在跳跃,思想的火花在不断闪现,这真是种享受。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我要用一颗善良的爱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孩子,让家长放心,让孩子快乐,用爱伴着孩子们的成长。虽然现在我不是班主任,但我已经有了担|当班主任的信心,有了李老师的人生引导,我前进路,上如同有一—盏明灯照耀。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2

  很荣幸能加入名班主任的行列,我倍加珍惜每次学*的机会,当一本本书籍作为阅读教材发到我的手中时,我很兴奋,迫不及待的拿起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品读起来。第一次翻开它,很是激动,囫囵吞枣的粗略的看着,但慢慢地阅读我发现自己走进了李镇西的世界,如同学生一般融进了李镇西的班级,一次次的被感动,被激励,被启发。

  教师陪着“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一起成长,和生机勃勃的孩子们朝夕相处。因此,教育事业是永远年轻的事业,是幸福的。而培养青少年求真向善趋美的心灵,引导青少年的生命健康茁壮地成长,教师的责任更为直接、更为集中地体现在班主任身上,这既是班主任的责任,更是班主任的幸福。

  既然做班主任是幸福的,为什么老师们都不愿意做呢?李镇西这样说到,是因为丧失了幸福感,产生了厌倦感。厌倦感从何而生呢?主要源于两点:远离学生,拒绝变化。拒绝变化,指的是一切都喜欢按经验办事,总希望以不变应万变,或者说总希望学生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学生,学生的变化折射的是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愿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变化的老师,面对前所未有的教育难题,很容易束手无策。

  我与李老师所说感同身受,听到的老师们的说法非常契合。“现在的学生不行了”“生源不好,家庭教育跟不上啊”等等,这是身边的老师和班主任们经常感慨的。特别是常常感叹“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我也是这样想的。李老师说得对,其实是我们自己拒绝变化。这种拒绝是潜意识中的,如果没有深刻的反思自己甚至意识不到,更谈不上认识到这个问题了。“按经验办事”,是的,经验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经验有时恰恰是阻挡我们前进最大的障碍。我们的思想就限制于经验的圈子里,所以遇到经验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容易束手无策”。

  真心要做一个好老师,就要以学生为中心,确实,学生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的的变化,无论我们对这个变化持何种态度,我们都改变不了社会的什么,可是我们可以影响甚至改变学生。

  那我们老师怎样才能做幸福的班主任呢?现在想想答案是多重的,而良好的心态则是第一位的。只有沉下心来读书,才能磨砺出良好的心态。于是,为了让自己也能成为幸福的班主任,我总在夜深人静时,独坐灯下,如饥如渴地研读教育书籍。当我捧读起《做最好的班主任》,得以与李镇西进行心灵的对话时,心灵有了一次从未有过的震撼:作者以他的关爱、民主和尊重,让他的学生都感觉到度过了最幸福的一段学*时光。这正是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诠释了“师爱”的含义。他那*凡而伟大的经历令人向往。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师爱”多么沉甸甸而富有诗意的字眼!

  在书中,李镇西老师字里行间的言语,李镇西老师行为的点滴,李镇西老师的言传身教,李镇西老师的每一个感人故事都足以让我这位年轻的`班主任教师感动和愧疚、自责,如同打翻的五味瓶,百感交集。

  每次读书中的那黑黑的铅字,我的内心便会触动于他与他学生之间感人肺腑的故事。“做最好的班主任”其实是一种*和的心态。所谓“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也许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个“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班主任”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我说,李镇西只有一个,没有人能成为李镇西,但只要我们从每天最*凡的小事做起,即使成不了红花,也定能成为一片绿油油的叶子,在属于自己的枝杈上,婆娑起舞。

  寻找班主任的幸福感,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复杂”。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本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他在给一个“后进生”写信的末尾写道:李老师今天很忙,本来想的是今天下午批改同学们的作文,但一听说你有进步我就高兴,就决定给你写信,及时鼓励你。虽然花了一个多小时,但如果你能够理解李老师,我就不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字里行间,看到李老师的良苦用心,更清晰地看到,在他的努力下,学生真实地成长,慢慢地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长此以往,良性循环,教育效果也越来越好。

  他经常说,写信或者找学生聊天,不能等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才进行。教育不能太功利,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是的,我们希望的是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而不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为了文凭,失去固有的个性和应该有的良好品德。李老师用真情实感践行着爱与责任的教育。

  其次,《做最好的班主任》告诉我:班主任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把对学生的爱定位在合适的位置上。我们爱学生,但更重要的是爱的方式。我们不能以爱为理由,让学生背负沉重的负担;不能以爱为筹码,让学生感觉到天*的失衡;不能以爱为条件,让学生陷入功利的误区。正如李镇西所说:“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真正的爱是爱所有的学生,爱身边所有的人。”所以让我们真诚到爱学生吧!爱每一个学生。我想:以后生活中的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取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的确,李老师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他对学生付出的是满腔的爱心。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就是现在,每次交流的时候,他们学校的老师也是无拘无束的。

  在读李老师的书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李老师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简直是如数家珍,对陶行知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理论那也是随手拈来。我想,李老师之所以能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自然地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正是他长期阅读、积累的结果。因此,他向我们推荐了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书,作为徒弟们的必读书目,每周围绕一个话题进行沙龙,这两个人的教育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做一名教师,应该不仅仅是一名教师,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远离浮躁与*庸。生命将更加精彩!

  书看完了,我的耳边还时时听到这样的声音: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

  李老师教的是中学,我们教的是小学,他的方法我们未必直接拿来就能用。所以,读他学他,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做到评判与超越。对我而言,要向他学*的是寻找做班主任的幸福感,科学民主地管理班级,努力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说:当班主任,让我的生活如此精彩!

  自踏上三尺讲台那天起,“班主任”的称呼便丰富着我的教学生涯:一班之主,任重而道远。虽说风雨一肩挑,甘苦皆品尝,没有八小时以外,但我还是从辛苦中享受到了幸福,因为学生前行的路上有我。

  最后,引用这本书序中的一段话——“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不等于教育。教育需要爱,但教育更需要智慧”,我相信,我们每一个教师只要都能够自省自检,把准方向、恒心努力,必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班主任,使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充满阳光。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3

  当魏主任把李镇西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交到我手上时,我第一印象就是,做最好的班主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啊!李镇西是全国有名的教育专家,他的经验一定让我收获很多的!看了之后,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等只能在*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

  教育不仅仅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与生存智慧,还应该给学生以人之为人的精神世界,而人的所有“精神”都必须以人性为最基本的底线——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持孩子善良和富于幻想的天性,这对于一个人是否拥有终身幸福的精神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不仅仅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与生存智慧,还应该给学生以人之为人的精神世界,而人的所有“精神”都必须以人性为最基本的底线——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持孩子善良和富于幻想的天性,这对于一个人是否拥有终身幸福的精神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一、奉献之心:“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最重要的教育是‘给的教育’,教小孩拿出小小的力量来为社会服务

  二、理解之心:”我们要懂得儿童“

  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

  ”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得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4

  一、童心

  工作中常觉得自己的思想和言语和学生有一道无形的隔阂,总是不能学生和很好的沟通,换来的是自己感叹这是一种代沟。

  李镇西老师在关于童心的论述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用童心理解童心,要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和学生同年龄的一个学生,这不但是教师是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更是班主任对学生产生真感情的心理基础。所谓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是指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甚至某种意义上尽可能让自己有同年龄学生般的情感,同年龄般学生的兴趣和纯真。当我们努力保持这一份童心时,其实我们已经融入到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中去。我们便够建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当学生发现老师和自己变得“一样大”时,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老师当作朋友。当老师撕下**的面具,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我想当我们怀着李老师所说的用童心理解童心时,我们就能够发现学生的可爱。即使学生做错了事时也是如此,因为孩子们总是怀着善良而美好地动机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总是怀着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扬、理解的心理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或许会好心办坏事,当是我们用童心去衡量时,自己就会变得*易*人,会使学生觉得你亲*,具有亲和力。

  童心决定着童心,教育者的童心,是我们当好班主任的必不可少的“精神软件”。

  二、爱心

  李老师说“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以谈起”,可见教育离不开情感。

  常听到现在的一些班主任抱怨说:我付出那么多,我把心都掏给了学生,可我的学生为什么不领我的情,难道我还不具有爱心吗?其实他们片面理解了爱心的涵义。李老师告诉我们,爱心应该是是日常生活(即常态的条件下)所自然而然的一种情感和行为。

  对学生的爱,并不一定需要什么催人泪下的“爱的奉献”,**淡淡才是真。那些常抱怨的班主任说这样的话的原因或许是他并不懂得“爱心”的内涵,他们把爱心建立在成绩的高低的基础上来,“爱心”化作了分数,不会去考虑学生是是否承受的了这种爱之重……其实质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李老师的话自己使我明白,只要我们真心爱学生,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把爱化在*常的一言一行上,用我们*常的言行去感动学生,那么,我们就算成功了。所以让我们真正做到爱学生吧!爱每一个学生。

  李老师书中有一个例子最能说明我们怎样付出爱心。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曾深情地描述“水上旅行”的情景。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孩子出去的快乐,自己攒钱买船带孩子去旅行,他说“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我想就就是“爱心”。

  三、责任心

  常认为责任心就是从早到晚一直陪着学生,学生成绩好,考上好的学校这就是责任心的表现。李老师让我明白,所谓真正的责任心既是班主任在日常的点点滴滴的工作中,认真细致和绝不敷衍地做好每一件事,更是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惯。

  未来社会需要有责任心的人。为国家培养现代人才,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神圣的使命,更应该是班主任的自觉意识和行为。班主任每天在学生面前所展示的言谈误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进而影响着国家的未来。我们今天怎样对待学生,今天作学生怎样的榜样,明天的学生就怎样对待他人,我们手中诞生的是未来的人才,我们的责任重大。

  责任心的背后是我们的班主任是否具有教育现想。现今社会越来越功利化、技术化、庸俗化,我们的理想正在渐渐失落,更多的人把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这些人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尺,自然谈不上什么教育理想,也就不会所谓存在教育理想即责任心。而我们需要的班主任,是应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超越苦难的精神,有披荆斩棘的双手,有遥望未来的眼睛,在他们的心中应有永远燃烧着教育现想(责任心)的火距。

  教育者具有怎样的思想行为就会培养出怎样的人,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理想,以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为目标,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班主任的责任心,我们才无愧于教师的历史使命。

  我想当我们真正懂得了“三心”含义,明白班主任是“心”的事业时,我们跟优秀班主任的距离就在咫尺之间了。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5

  很荣幸能加入名班主任的行列,我倍加珍惜每次学*的机会,当一本本书籍作为阅读教材发到我的手中时,我很兴奋,迫不及待的拿起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品读起来。第一次翻开它,很是激动,囫囵吞枣的粗略的看着,但慢慢地阅读我发现自己走进了李镇西的世界,如同学生一般融进了李镇西的班级,一次次的被感动,被激励,被启发。

  教师陪着“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一起成长,和生机勃勃的孩子们朝夕相处。因此,教育事业是永远年轻的事业,是幸福的。而培养青少年求真向善趋美的心灵,引导青少年的生命健康茁壮地成长,教师的责任更为直接、更为集中地体现在班主任身上,这既是班主任的责任,更是班主任的.幸福。

  既然做班主任是幸福的,为什么老师们都不愿意做呢?李镇西这样说到,是因为丧失了幸福感,产生了厌倦感。厌倦感从何而生呢?主要源于两点:远离学生,拒绝变化。拒绝变化,指的是一切都喜欢按经验办事,总希望以不变应万变,或者说总希望学生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学生,学生的变化折射的是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愿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变化的老师,面对前所未有的教育难题,很容易束手无策。

  我与李老师所说感同身受,听到的老师们的说法非常契合。“现在的学生不行了”“生源不好,家庭教育跟不上啊”等等,这是身边的老师和班主任们经常感慨的。特别是常常感叹“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我也是这样想的。李老师说得对,其实是我们自己拒绝变化。这种拒绝是潜意识中的,如果没有深刻的反思自己甚至意识不到,更谈不上认识到这个问题了。“按经验办事”,是的,经验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经验有时恰恰是阻挡我们前进最大的障碍。我们的思想就限制于经验的圈子里,所以遇到经验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容易束手无策”。

  真心要做一个好老师,就要以学生为中心,确实,学生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的的变化,无论我们对这个变化持何种态度,我们都改变不了社会的什么,可是我们可以影响甚至改变学生。

  那我们老师怎样才能做幸福的班主任呢?现在想想答案是多重的,而良好的心态则是第一位的。只有沉下心来读书,才能磨砺出良好的心态。于是,为了让自己也能成为幸福的班主任,我总在夜深人静时,独坐灯下,如饥如渴地研读教育书籍。当我捧读起《做最好的班主任》,得以与李镇西进行心灵的对话时,心灵有了一次从未有过的震撼:作者以他的关爱、民主和尊重,让他的学生都感觉到度过了最幸福的一段学*时光。这正是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诠释了“师爱”的含义。他那*凡而伟大的经历令人向往。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师爱”多么沉甸甸而富有诗意的字眼!

  在书中,李镇西老师字里行间的言语,李镇西老师行为的点滴,李镇西老师的言传身教,李镇西老师的每一个感人故事都足以让我这位年轻的班主任教师感动和愧疚、自责,如同打翻的五味瓶,百感交集。

  每次读书中的那黑黑的铅字,我的内心便会触动于他与他学生之间感人肺腑的故事。“做最好的班主任”其实是一种*和的心态。所谓“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也许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个“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班主任”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我说,李镇西只有一个,没有人能成为李镇西,但只要我们从每天最*凡的小事做起,即使成不了红花,也定能成为一片绿油油的叶子,在属于自己的枝杈上,婆娑起舞。

  寻找班主任的幸福感,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复杂”。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本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他在给一个“后进生”写信的末尾写道:李老师今天很忙,本来想的是今天下午批改同学们的作文,但一听说你有进步我就高兴,就决定给你写信,及时鼓励你。虽然花了一个多小时,但如果你能够理解李老师,我就不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字里行间,看到李老师的良苦用心,更清晰地看到,在他的努力下,学生真实地成长,慢慢地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长此以往,良性循环,教育效果也越来越好。

  他经常说,写信或者找学生聊天,不能等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才进行。教育不能太功利,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是的,我们希望的是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而不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为了文凭,失去固有的个性和应该有的良好品德。李老师用真情实感践行着爱与责任的教育。

  其次,《做最好的班主任》告诉我:班主任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把对学生的爱定位在合适的位置上。我们爱学生,但更重要的是爱的方式。我们不能以爱为理由,让学生背负沉重的负担;不能以爱为筹码,让学生感觉到天*的失衡;不能以爱为条件,让学生陷入功利的误区。正如李镇西所说:“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真正的爱是爱所有的学生,爱身边所有的人。”所以让我们真诚到爱学生吧!爱每一个学生。我想:以后生活中的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取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的确,李老师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他对学生付出的是满腔的爱心。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就是现在,每次交流的时候,他们学校的老师也是无拘无束的。

  在读李老师的书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李老师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简直是如数家珍,对陶行知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理论那也是随手拈来。我想,李老师之所以能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自然地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正是他长期阅读、积累的结果。因此,他向我们推荐了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书,作为徒弟们的必读书目,每周围绕一个话题进行沙龙,这两个人的教育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做一名教师,应该不仅仅是一名教师,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远离浮躁与*庸。生命将更加精彩!

  书看完了,我的耳边还时时听到这样的声音: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

  李老师教的是中学,我们教的是小学,他的方法我们未必直接拿来就能用。所以,读他学他,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做到评判与超越。对我而言,要向他学*的是寻找做班主任的幸福感,科学民主地管理班级,努力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说:当班主任,让我的生活如此精彩!

  自踏上三尺讲台那天起,“班主任”的称呼便丰富着我的教学生涯:一班之主,任重而道远。虽说风雨一肩挑,甘苦皆品尝,没有八小时以外,但我还是从辛苦中享受到了幸福,因为学生前行的路上有我。

  最后,引用这本书序中的一段话——“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不等于教育。教育需要爱,但教育更需要智慧”,我相信,我们每一个教师只要都能够自省自检,把准方向、恒心努力,必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班主任,使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充满阳光。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6

  最*,我认真拜读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书中的观点深深吸引了我,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具备“三心”,即童心、爱心和责任心。这对低年级的班主任尤为重要。

  一、童心

  工作中常觉得自己的思想和言语和学生有一道无形的隔阂,总是不能学生和很好的沟通,换来的是自己感叹这是一种代沟。

  李镇西老师在关于童心的论述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用童心理解童心,要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和学生同年龄的一个学生,这不但是教师是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更是班主任对学生产生真感情的心理基础。所谓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是指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甚至某种意义上尽可能让自己有同年龄学生般的情感,同年龄般学生的兴趣和纯真。当我们努力保持这一份童心时,其实我们已经融入到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中去。我们便够建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当学生发现老师和自己变得“一样大”时,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老师当作朋友。当老师撕下**的面具,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我想当我们怀着李老师所说的用童心理解童心时,我们就能够发现学生的可爱。即使学生做错了事时也是如此,因为孩子们总是怀着善良而美好地动机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总是怀着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扬、理解的心理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或许会好心办坏事,当是我们用童心去衡量时,自己就会变得*易*人,会使学生觉得你亲*,具有亲和力。

  童心决定着童心,教育者的童心,是我们当好班主任的必不可少的“精神软件”。

  二、爱心

  李老师说“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以谈起”,可见教育离不开情感。

  常听到现在的一些班主任抱怨说:我付出那么多,我把心都掏给了学生,可我的学生为什么不领我的情,难道我还不具有爱心吗?其实他们片面理解了爱心的涵义。李老师告诉我们,爱心应该是是日常生活(即常态的条件下)所自然而然的一种情感和行为。

  对学生的爱,并不一定需要什么催人泪下的“爱的奉献”,**淡淡才是真。那些常抱怨的班主任说这样的话的原因或许是他并不懂得“爱心”的内涵,他们把爱心建立在成绩的高低的基础上来,“爱心”化作了分数,不会去考虑学生是是否承受的了这种爱之重。其实质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李老师的话自己使我明白,只要我们真心爱学生,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把爱化在*常的一言一行上,用我们*常的言行去感动学生,那么,我们就算成功了。所以让我们真正做到爱学生吧!爱每一个学生。

  李老师书中有一个例子最能说明我们怎样付出爱心。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曾深情地描述“水上旅行”的情景。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孩子出去的快乐,自己攒钱买船带孩子去旅行,他说“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我想就就是“爱心”。

  三、责任心

  常认为责任心就是从早到晚一直陪着学生,学生成绩好,考上好的学校这就是责任心的表现。李老师让我明白,所谓真正的责任心既是班主任在日常的点点滴滴的工作中,认真细致和绝不敷衍地做好每一件事,更是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惯。

  未来社会需要有责任心的人。为国家培养现代人才,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神圣的使命,更应该是班主任的自觉意识和行为。班主任每天在学生面前所展示的言谈误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进而影响着国家的未来。我们今天怎样对待学生,今天作学生怎样的榜样,明天的学生就怎样对待他人,我们手中诞生的是未来的人才,我们的责任重大。

  责任心的背后是我们的班主任是否具有教育现想。现今社会越来越功利化、技术化、庸俗化,我们的'理想正在渐渐失落,更多的人把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这些人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尺,自然谈不上什么教育理想,也就不会所谓存在教育理想即责任心。而我们需要的班主任,是应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超越苦难的精神,有披荆斩棘的双手,有遥望未来的眼睛,在他们的心中应有永远燃烧着教育现想(责任心)的火距。

  教育者具有怎样的思想行为就会培养出怎样的人,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理想,以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为目标,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班主任的责任心,我们才无愧于教师的历史使命。

  我想当我们真正懂得了“三心”含义,明白班主任是“心”的事业时,我们跟优秀班主任的距离就在咫尺之间了。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7

  首先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样一个读书交流的*台,刚开始拿到陈宇老师的《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时,我首先思考的是什么样的班主任是最好的班主任?标准是什么呢?毕竟我们并不是人人都是名师,也不可能人人都是首*班主任。陈老师在书中提到:所谓“最好的班主任”,并不专属于某个人,只要用心,每个人都能成为在学生心中最好的班主任,同时也是最好的自己。我个人理解为就是在班主任工作中,不断学*,不断思考,运用教育智慧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对学生的一生负责,成全学生也成全自己。

  在整本书中,陈老师提出了不少自己成功的经验,同时还伴随着许多真实的案例。我们每位老师或多或少都有些教育经验和案例,而陈老师的善于总结和提升,语言精炼,案例易懂实用,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

  因为我本身是一位热爱搞班级活动的老师,所以整本书中的第五章《组织班级活动的艺术》让我十分受用。受用的并不是陈老师组织活动的流程,因为毕竟学生不同,环境不同,活动流程的设计需要因地制宜,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陈老师总结的班级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组织活动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陈老师在书中列举了当下学校班级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几大问题,尤其是“流于形式,内容肤浅”“自上而下,自说自话”,所谓自上而下自说自话就是活动是官方的,并不是学生乐于参加的,这样的活动学生参与热情比较低。而流于形式内容肤浅这个问题让我立刻联想到每过同一个节日都搞同样的活动这个现象,例如母亲节就是捶背洗脚送礼物。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8

  最*,我认真拜读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书中的观点深深吸引了我,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具备“三心”,即童心、爱心和责任心。这对低年级的班主任尤为重要。

  一、童心

  工作中常觉得自己的思想和言语和学生有一道无形的隔阂,总是不能学生和很好的沟通,换来的是自己感叹这是一种代沟。

  李镇西老师在关于童心的论述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用童心理解童心,要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和学生同年龄的一个学生,这不但是教师是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更是班主任对学生产生真感情的心理基础。所谓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是指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甚至某种意义上尽可能让自己有同年龄学生般的情感,同年龄般学生的兴趣和纯真。当我们努力保持这一份童心时,其实我们已经融入到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中去。我们便够建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当学生发现老师和自己变得“一样大”时,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老师当作朋友。当老师撕下**的面具,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我想当我们怀着李老师所说的用童心理解童心时,我们就能够发现学生的可爱。即使学生做错了事时也是如此,因为孩子们总是怀着善良而美好地动机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总是怀着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扬、理解的心理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或许会好心办坏事,当是我们用童心去衡量时,自己就会变得*易*人,会使学生觉得你亲*,具有亲和力。

  童心决定着童心,教育者的童心,是我们当好班主任的必不可少的“精神软件”。

  二、爱心

  李老师说“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以谈起”,可见教育离不开情感。

  常听到现在的一些班主任抱怨说:我付出那么多,我把心都掏给了学生,可我的学生为什么不领我的情,难道我还不具有爱心吗?其实他们片面理解了爱心的涵义。李老师告诉我们,爱心应该是是日常生活(即常态的条件下)所自然而然的一种情感和行为。

  对学生的爱,并不一定需要什么催人泪下的“爱的奉献”,**淡淡才是真。那些常抱怨的班主任说这样的话的原因或许是他并不懂得“爱心”的内涵,他们把爱心建立在成绩的高低的基础上来,“爱心”化作了分数,不会去考虑学生是是否承受的了这种爱之重。。其实质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李老师的话自己使我明白,只要我们真心爱学生,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把爱化在*常的一言一行上,用我们*常的言行去感动学生,那么,我们就算成功了。所以让我们真正做到爱学生吧!爱每一个学生。

  李老师书中有一个例子最能说明我们怎样付出爱心。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曾深情地描述“水上旅行”的情景。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孩子出去的快乐,自己攒钱买船带孩子去旅行,他说“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我想就就是“爱心”。

  三、责任心

  常认为责任心就是从早到晚一直陪着学生,学生成绩好,考上好的学校这就是责任心的表现。李老师让我明白,所谓真正的责任心既是班主任在日常的点点滴滴的工作中,认真细致和绝不敷衍地做好每一件事,更是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惯。

  未来社会需要有责任心的人。为国家培养现代人才,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神圣的使命,更应该是班主任的自觉意识和行为。班主任每天在学生面前所展示的言谈误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进而影响着国家的未来。我们今天怎样对待学生,今天作学生怎样的榜样,明天的学生就怎样对待他人,我们手中诞生的是未来的人才,我们的责任重大。

  责任心的背后是我们的班主任是否具有教育现想。现今社会越来越功利化、技术化、庸俗化,我们的理想正在渐渐失落,更多的人把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这些人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尺,自然谈不上什么教育理想,也就不会所谓存在教育理想即责任心。而我们需要的班主任,是应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超越苦难的精神,有披荆斩棘的双手,有遥望未来的眼睛,在他们的心中应有永远燃烧着教育现想(责任心)的火距。

  教育者具有怎样的思想行为就会培养出怎样的人,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理想,以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为目标,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班主任的责任心,我们才无愧于教师的历史使命。

  我想当我们真正懂得了“三心”含义,明白班主任是“心”的事业时,我们跟优秀班主任的距离就在咫尺之间了。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9

  高尔基有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直对这句话颇有感触,也正是不断践行这句话,便在我做教师这几年里有了格外深的体会。

  前些日子,偶然读到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力作—《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受益匪浅,也为我的教育之路指引了方向,更是激励着我在教学管理艺术和创新上去努力打开一扇明亮而精彩的窗。

  李镇西先生是一位语文老师,在书中,他以才华横溢的美丽文笔,以细致入微的辛勤工作与认真态度,以充满智慧的管理艺术,以班主任的责任感和爱深深地激励与感动了我。这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教育事例介绍了班主任教师方方面面的日常工作,文字朴实而真切,就像是发生在我自己身边的事情一样,但是李镇西老师处理问题和在班级管理中的艺术性却让我望尘莫及。做为一名优秀的模范人民教师,李镇西先生凭借着几十年科学的班级管理经验,教导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和班主任如何去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远离市井的喧嚣,在*凡而伟大的三尺讲台,在"半亩田园"辛勤地耕耘着,收获着,也感动、激励、影响着每一个执着于教育事业的年轻教师!

  在读过李镇西老师对待"优等生"和"差等生"的做法后,给了我很大启示和警醒。以前我对学*成绩好的学生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有些过于"豁达",而对待"差生"却没有给予正确而合理的指导和鼓励。教师必须懂得,学*成绩的好坏不能作为判定"优生"、"差生"的标准,或者说不是唯一标准。学*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在其它方面表现都好,而学*成绩差些的学生也不是没有自己的优势方面。其实我们有时会发现,"优生"很多时候只在专注于课业,有的不喜欢和其他同学交流,性格偏于内向,甚至与老师迎面走来却不曾向老师问好。而"差生"正好相反,虽然在课业成绩上落后些,但很多学生往往都很"合群",有一定组织力和凝聚力。所以我们该了解,犯错并不是所谓"差生"的专利,对于"优生",班主任也要给予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书中,我为他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教育设计、教育艺术所打动,如他向学生索要教师节的"特别礼物",有创意地编写"班级史册"等等。这让我真切地体会到,教育的确需要爱,但爱不等于教育。教育除了需要爱,还需要智慧,需要创新。所有这些特别的方法都是他教育智慧付诸于实践的表现,而这些教育的智慧和创新的来源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持。然而有些班主任认为坚持是乏味,每天要面对很多复杂烦琐的小事,面对有些不听话淘气的孩子,每天会冒出的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奇怪问题,可能有些教师和班主任已经厌倦,因此把它仅仅当作一份工作,有的甚至当作走过场,敷衍了事。教师是多么神圣的字眼,毫不夸张的讲,祖国的未来都承载在我们的肩上,这已经不是简单责任感,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讲,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而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书中提到一个学生张超威的事例,其实我们也常会遇到,这也是年轻班主任必须度过的一道难关。他很淘气有些叛逆,常言说淘气的孩子都很聪明,只是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还没有对学*产生兴趣。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耐心的引导,激发学*兴趣,在这样的过程中让他自己发现乐趣,主动学*,李镇西老师在这方面为我们确立了标杆和榜样。中学生正处在青春的萌芽阶段,很多学生尤其是男生,叛逆的情绪已经产生,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越是刺激他,他越不服,面对这样的学生时,作为老师真的要有足够的耐心,其实这也是我要克服的困难和需要具备的能力,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多鼓励多交流,不出现重大原则性问题和错误,尽量不要随便通知家长,这样会造成学生更加对班主任的不信任,无法让学生与班主任推心置腹,表达他们的想法。

  通读全书,给我感觉最深的是李镇西老师不仅仅是在教书,而更多是在育人。韩愈的《师说》中写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身为教育者的三个层次和境界。如果把这三个层次比做文化的涵义,那授业和解惑属于物质文化,而真正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在心智上有健康、科学的教育导向,不管在学*还是在生活中有一个真正强大的精神支撑的,那精神文化当之无愧,也就是传道这个层次,且传道也应该是每个教育者终其一生的教育追求。从本书中,我便可以深刻体会到,教育其实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创造。所以说传道是最难的,却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去追求的境界。

  李镇西先生在书中谈到:在学生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种子:"善良""正直"和"机智".我认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不仅拥有教师的身份,更要把自己演绎成父母或家长,这样才会让同学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现代教育,班主任早已不是教授学业的单一角色,在授课的同时,班主任更要学会如何让孩子们懂得去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因此,除了课业,德育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我们要保证青少年在正确、健康的轨道上学*、成长。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坦白讲,做教师不容易,尤其是做班主任。但既然做了这个选择,就应该真诚地做好。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我需要学*和改进的方面还很多,一方面多阅读教育类相关书籍,学*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和育人理念。另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学会以学生们的立场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如果知道了他们想的是什么,那教育工作之帆才有了真正的幸福之风,而学生们才会把我当作永远值得信赖的港湾。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4)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读后感 (菁华3篇)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读后感1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老师》一书是著名教育家窦桂梅的最新力作,也是她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当前教育的特色,联系*教育的实际,提出了很鲜明的观点,值得借鉴!本书全方位阐述了窦桂梅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特别是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本书有独到的见解,其中有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教师的尊严来自专业功底、人文素养和教育理念,关于“主题教学”,关于阅读,等等。

  “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一个教师能走多远,他的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因读书铸就备课灵魂,便成就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社会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窦桂梅老师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创新为生命”,形成了她有理论、有思想、有特色、有个性的教学思想品格。她坚持以科研为教改的动力和方法,注重研究语文教改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注重探索语文教改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点燃了很多青年教师投身新课改的热情。书中的课堂教学实录是她魅力课堂的具体表现。

  一直以来我就非常喜欢窦桂梅老师,喜欢她大气的课堂,敬佩她深厚的语文功底。最*有幸看了窦桂梅老师撰写的新作《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这本书给我什么启发呢?理来理去,两个关键词:读书、思考。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我离理想的差距还有多远?还有多少路程需要我去走?回想自己参加工作这二十年多,我恪守职业操守也算是没有违背职业的尊严,但要做到一个拥有专业的尊严的教师,我真的是逊色得很!参加工作至今,我确实一直在追求做一个专业尊严的教师,但一堂好的课,不仅仅是一堂课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一名教师要具备真正的教育的内涵和素养,做到厚积而薄发,才能使课堂精彩纷呈,这的确非一日之功。

  一、读书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就要有专业自信。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自信?窦老师说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只有读书,才能一头抓着语文,一头抓着学养,然后从中间串联起学生。真正的教育家无一不是嗜书如命的人。拥有实践经验的教育者,倘若不通过读书,获得洞察人性的智慧,观点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庸。”“爱读书的人,不管怎样,都愿意在忙碌中,找到书这位朋友,并与之对话的。对话中,慢慢地,回到自己,关照自我,关乎内心。这样,你就不仅仅停留在理解人家的文字上,而是进一步,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和作者,甚至文字中的人及现象一起产生共鸣。”这是书中窦老师谈读书的一段话。读书是一件极其需要坚韧的意志力的事情,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的方式,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能做到的人着实不多。

  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能做到的大概凤毛麟角。也许在我们教师队伍中,真正感同身受的也为数不多吧。我想在很多人看来,读书是一件极其清苦寂寞的事情。读书也是一件需要毅力恒心的脑力活儿。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休闲娱乐的方式愈来愈多,普通的可以看电视,时髦的可以上网冲浪,昂贵的可以酒吧歌厅——我不想否认它们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对于自身心灵的回归,灵魂的感召,我想非静静读书不可了吧!对,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二、 思考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还要有专业自我。这就需要思考。窦老师说:“作为一个教师,就要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具有高超的素养,对自己的课堂,能够作明智的判断与抉择。”读了窦桂梅老师的这段话,我想起了曾听专家介绍杜郎口中学教学楼走廊上密密地摆放着一块块白板,老师每天要把自己的'收获、成功的做法,需要整改的问题及措施书写在白板上,教师的思考氛围很浓厚。而且每一位老师都写得很真诚,不加保留。思考的深度也可见一斑,只有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求得日日进步。我思考起了自己的*日工作,由于我对自己的既有知识很少进行独立思考,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往往采取与大家一样的共同立场,主旋律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流行什么我就紧跟什么。为什么我会跟着风跑?为什么我会不知所措?为什么我会为他人独尊?为什么我会找不着北?其实这些都需要我从自己身上反观,改变自己就要有独特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独特的存在。但共同的是,无论如何要让自己“站立”起来——这是教师专业的真正灵魂!没有专业自我,很难有教师的专业生长。要成长,就必须结合实际,量身定做,怎么让自己提高才是最重要的。人必须让自己自省着,因为这样的人才可以获得明白,才有可能获得精彩。这是认清自己的基础,也是不断超越自我的基石,有自醒为依托的自省,才使有理智的自尊。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是美丽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该多思考,努力提升自我,上出自己的风格。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到工作满足,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读后感2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一书,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阐述了窦桂梅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特别是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掩卷思索:这本书给我什么启发呢?三个关键词:读书、实践、思考。

  一、读书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就要有专业自信。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自信?窦老师说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只有读书,才能一头抓着语文,一头抓着学养,然后从中间串联起学生。真正的教育家无一不是嗜书如命的人。拥有实践经验的教育者,倘若不通过读书,获得洞察人性的智慧,观点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庸。”

  “爱读书的人,不管怎样,都愿意在忙碌中,找到书这位朋友,并与之对话的。对话中,慢慢地,回到自己,关照自我,关乎内心。这样,你就不仅仅停留在理解人家的文字上,而是进一步,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和作者,甚至文字中的人及现象一起产生共鸣。”

  这是书中窦老师谈读书的一段话。读书是一件极其需要坚韧的意志力的事情,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的方式,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能做到的人着实不多。我们常说学生不愿意读书,不愿意看书,学*不刻苦,成绩上不去。反思我自己,虽然也常读书,但并没有做到每日必读,经常是一忙起来就把书本抛之脑后,弃之枕边。

  有时候还停留在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笔记而读书的浅层次,没有对书本进行细细地品味和咀嚼,没有跟着大师、名师们去进行深度思考,这种缺乏思考的阅读是不足以催生思想火花的。在今后的阅读旅途中,我当像玫瑰一样边读边想,且思且行,在反思和批判中荡涤心灵蒙上的尘埃,让自己少一些书匠气,多一些书卷味。

  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行走在语文的教学与研究之路上,阅读是源头活水。

  二、实践

  做一名有专业自信的教师,需要有专业技能。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最佳途径就是实践。教师既然作为专门职业,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技能体系。因为真正了解你那“一亩三分地”的还是你自己。就像自己生了小宝宝,能很自然的谈母爱一样,那些没有宝宝的,没有体验,只有间接经验的,也许就会空谈和泛化。所以,只有教师自己能对自我专业发展说了算。如何提升教师课堂的专业技能?我认为这需要研究教学。课堂功夫,并不是读书功夫,这就好比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两回事一样。因此,做教师,任何时候,都要学会把自己学*获得的能量转化为课堂智慧。

  窦老师一贯倡导和践行“主题教学”,其鲜明特色是“超越文本”。当然这样的超越是建立在立足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的基础上。

  “立足文本”仅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全部,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能力的发展必须立足文本基础上“超越文本”才能最终完成。超越文本有两层含义:一是突破“文本”的限制,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确立“生活语文”的观念;二是让学生大量阅读“文本”外的文章,增加积累。

  《游园不值》一课:她引用了不下10节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等经典诗句随手拈来,脱口而出,使这节古诗课更具“诗情”。再加上她极富感染力的解说和描述更富诗意。要达到如此的“师情话意”就必须经历百日磨砺,厚实文化底蕴,诚如窦老师所言,要“博览群书,扩展视野,深入思考,方可纵横驰骋于课堂间”。所以我感觉窦老师的课,只是以教材为例,似乎无限地拓展开去,把她自己对文本的解读通过引导传达给学生,又有深度又很宽泛,看似随意,实则有目的。尤其表现在理解的深度。真是可望而不可及。

  三、思考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还要有专业自我。这就需要思考。窦老师说:“作为一个教师,就要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具有高超的素养,对自己的课堂,能够作明智的判断与抉择。”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独特的存在。但共同的是,无论如何要让自己“站立”起来——这是教师专业的真正灵魂!没有专业自我,很难有教师的专业生长。人必须让自己自省着,因为这样的人才可以获得明白,才有可能获得精彩。这是认清自己的基础,也是不断超越自我的基石,有自醒为依托的自省,才使有理智的自尊。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是美丽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该多思考,让自己的专业成长更快更健康。

  梁实秋说:“读书永远不恨其晚,即使晚了,也比不读强。”

  窦老师说:“读书、实践、思考,永远不恨其晚,即使晚了,也比不做强。”

  窦老师的字里行间透露着语文的浓浓气息,从她的书里感我受到了教育的真谛,做一个教师就应该有专业自信,专业技能,专业自我。我会努力着,让自己更充实一些,更精彩一些!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读后感3

  最*有幸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一书,深有感触。在未读这本书以前,说到“尊严”,我会与“屈辱”联系起来看。认为如果没有受到人格的侮辱和攻击就是很好地保护了自己的尊严;作为一名教师,我没有因从事的事业而遭到他人的轻视和自身的自卑就是有了自己的尊严;甚至认为,如果有人故意攻击教师的人格,我就奋不顾身地站出去与之理论,直到他变得尊重教师就是维护了自己尊严。

  现在看来,真是幼稚无比,无见无识。作为教师,我们的尊严不是声嘶力竭的争辩,不是故做坚强的反击,而是来自我们自身专业的素养和智慧的积淀。

  窦老师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创新为生命的教学理念,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震撼了我的灵魂。她认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一个教师能走多远,他的学生就能走多远。”要想做到此,我们当教师的就应当“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为此,我有一些比较浅薄的感悟,叙述如下:

  一、感悟之一:专业自信

  教师的自信来自于教师的专业,我们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由掌握教育学,具备宽泛的人文视野,还要有一定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跟上信息时代知识迅速更新的步伐,构建可供升级的基本知识结构,这样才成了奠定教师尊严的起码前提。那么,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坚持学*,坚持阅读,坚持教学,坚持科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水*和扩大人文视野范围。

  二、感悟之二:专业技能

  教师既然作为专门职业,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技能体系。我们每位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班集体,如何将这些孩子培养成为可用之才,为他们升入高一级学校学*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要树立教师课堂的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技能就是研究教学,除此别无他路。我们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研究,不断学*,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了解和掌握学*方法和技能,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学*风格。

  三、感悟之三: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指语文教师来自于不同地方,不同的学历,更有不同的教育经历和教学风格。因而,对孩子的影响和感染也有所不同。那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该如何用最佳的方法,最好的思想和人格去影响和感染我们所教育的孩子呢?这才是我们当语文老师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我认为:当今我们的教学受到了太多的外来干预,教研部门“让我们怎么教,我就怎么教”上级领导让我们“干么就干什么”——这些以影响了我们语文教师专业自我决断的能力。我们应当具备有非常坚定的主观意识,坚持学*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文学修养,深入钻研教育教学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让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站立起来。读着著名教育家窦桂梅的《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我被书中对于语文教学实践的独到见解所吸引。窦老师认为比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自身的修养。作为一位教师,我读后深受震撼,受益匪浅。一个老师,自身的修养提高是必须和非常重要的。中华大地五千年的传承、沉淀,留给我们的除了古迹,还有方块字。只有我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给学生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课堂,才能在授课的时候展现给学生们自信的微笑,才能引领他们感受中华民族千古流传的文化力量。

  从《专业探问》到《课堂拣金》,从《课例反思》到《读书做人》,书中记录了窦老师多年来从教的心得和反思,以及对教师如何自主提高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的探索与体会。

  窦老师在书中指出:具有专业尊严,对于语文教师的要求,不是会写字、会说话就可以,除了具有朗读、写作、书法等更多基本功外,还必须有解读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功力。

  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我离理想的差距还有多远?还有多少路程需要我去走?回想自己自参加工作以来,我恪守职业操守没有违背职业的尊严,但要做到一个拥有专业的尊严的教师,我真的是逊色得很!参加工作至今,我确实一直在追求做一个专业尊严的教师,但一堂好的课,不仅仅是一堂课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一名教师要具备真正的教育的内涵和素养,做到厚积而薄发,才能使课堂精彩纷呈,这的确非一日之功!当我真正做到了理想的时候,我相信我会自信的站在孩子中间,将我的才华,智慧、理想,集中彰显在讲台之上。

  最后,用窦桂梅老师的一句话作为我的有感结束语:“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是最美丽的。”


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精选五篇)(扩展5)

——我这样做班主任读后感实用五份

  我这样做班主任读后感 1

  教育事业是永远年轻的事业,是幸福的。而培养青少年求真向善趋美的心灵,引导青少年的生命健康茁壮地成长,教师的责任更为直接、更为集中地体现在班主任身上,这既是班主任的责任,更是班主任的幸福。

  既然做班主任是幸福的,为什么老师们都不愿意做呢?李镇西这样说到,是因为丧失了幸福感,产生了厌倦感。厌倦感从何而生呢?主要源于两点:远离学生,拒绝变化。拒绝变化,指的是一切都喜欢按经验办事,总希望以不变应万变,或者说总希望学生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学生,学生的变化折射的是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愿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变化的老师,面对前所未有的教育难题,很容易束手无策。

  我们老师怎样才能做幸福的班主任呢?现在想想答案是多重的,而良好的心态则是第一位的。只有沉下心来读书,才能磨砺出良好的心态。于是,为了让自己也能成为幸福的班主任,我总在夜深人静时,独坐灯下,慢慢的地研读教育书籍。当我捧读起《我这样做班主任》,得以与李镇西进行心灵的对话时,心灵有了一次从未有过的震撼:作者以他的关爱、民主和尊重,让他的学生都感觉到度过了最幸福的一段学*时光。这正是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诠释了“师爱”的含义。他那*凡而伟大的经历令人向往。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师爱”多么沉甸甸而富有诗意的字眼!

  在书中,李镇西老师字里行间的言语,李镇西老师行为的点滴,李镇西老师的言传身教,李镇西老师的每一个感人故事都足以让我感动和愧疚、自责,如同打翻的五味瓶,百感交集。

  每次读书,我的内心便会触动于他与他学生之间感人肺腑的故事。“做好班主任”其实是一种*和的心态。“做好班主任”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说,李镇西只有一个,没有人能成为李镇西,但只要我们从每天最*凡的小事做起,即使成不了红花,也定能成为一片绿叶。

  寻找班主任的幸福感,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复杂”。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本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他在给一个“后进生”写信的末尾写道:李老师今天很忙,本来想的是今天下午批改同学们的作文,但一听说你有进步我就高兴,就决定给你写信,及时鼓励你。虽然花了一个多小时,但如果你能够理解李老师,我就不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字里行间,看到李老师的良苦用心,更清晰地看到,在他的努力下,学生真实地成长,慢慢地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长此以往,良性循环,教育效果也越来越好。

  书看完了,我的耳边还时时听到这样的声音: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

  所以,读他学他,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做到评判与超越。对我而言,要向他学*的是寻找做班主任的幸福感,科学民主地管理班级,努力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说:当班主任,让我的生活如此精彩!

  我这样做班主任读后感 2

  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的过程,有时候读得心悦诚服,有时候读得感慨万千,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我这样做班主任》感受颇深。

  李老师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爱生如子。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熔炉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没有一位教师不爱自己的学生,但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有教育的智慧。我对于对于自己的学生,是满腔的爱;爱到深处,又是满腔的“恨”,恨铁不成钢。有时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

  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一味的教育、罚补。渐渐地作业是按时交了,但抄作业的多了,又得开动脑筋找抄袭者。对照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方法,发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当之处。我和学生之间交流少,学生有抵触情绪,师生间信任度小。立即改进方法,找学生谈心。了解一部分学生基础差、学*困难,要求其尽量做,实在不会的画上符号,放一放,等教师讲解。另一部分学生,就是惰性大,不思考,利用网上的“作业帮”等软件查找的答案,对这部分学生一方面批评教育,和其家长及时沟通关注,另一方面,鼓励其勤于思考。

  通过读《我这样做班主任》这本书我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免会走一些弯路,教师应给犯了错的学生一份宽容、一份信任、一份鼓励,用无私的爱来面对学生的错误。

  我这样做班主任读后感 3

  去年我有幸成为了少儿艺校的一名教师,在这一学期中我经历了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新教师、班主任的转变。在此期间,我有过喜悦,也有过苦恼。由于校领导的信任,进入学校后,我被安排担任一(4)班的班主任,听到这个消息我真是既惊又喜。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十分匮乏。所以在闲暇之余,我翻阅了《可以这样做班主任》一书,这是一本以案例形式记载的书籍,里面主要写了各学校一些默默无闻的班主任老师的艰辛付出、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方法。

  整本书没有意义深刻的大道理,没有怎么惊天动地的事例,有的只是一个个真实场景的呈现。从一则则生动有趣的真实故事里,我清晰地看到,这些班主任老师,用自己高尚的情操感染着自己的学生,用诚挚的关爱滋养着他们,用他们的人格魅力塑造着他们,在与学生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中,达到情感的交流和融合,同时老师们也从中享受到精神的愉悦,体会到自己人生教育的价值所在,他们是幸福的、是快乐的。

  通过这本书让我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升华,对班级管理也有了更新的感悟。这些案例和讲座,有的深刻,有的睿智,有的沉稳,有的思辨,无不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的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时能站在更高的境界,曾经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困惑和迷茫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并让我学到了许多可以用于实践的方法,让我对自己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增加了信心。它就像一盏指路灯,给初出茅庐的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笑着做班主任,与学生交谈,把阳光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蹲着和学生交流,每天给自己惊喜的回报。“这是本书中的两句话,我真喜欢这两句话,而且也照着做,*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微笑着和他们交谈,给他们以赞赏和鼓励,让他们在老师的教导中,在老师的亲切言语中,使学生永远生活在希望之中。 教育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工作更是一门艺术。要想在教育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就要时刻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成为长流水,才能教给学生一杯水;现在要求教师是什么呢?是掘井人,是和学生一起找水源的人,是教给学生自己找水方法的人。而我正在努力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着……

  我这样做班主任读后感 4

  学校给每位班主任教师布置了作业,让大家品读《我这样做班主任》并且写读后感。第一次翻开它,是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但慢慢地阅读我发现自己走进了李镇西的世界,如同学生一般融进了李镇西的班级,一次次的被感动,被激励,被启发。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为班级管理刻画了崇高的教育理念,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教育事业是永远年轻的事业,是幸福的。而培养青少年求真向善趋美的心灵,引导青少年的生命健康茁壮地成长,教师的责任更为直接、更为集中地体现在班主任身上,这既是班主任的责任,更是班主任的幸福。既然做班主任是幸福的,为什么老师们都不愿意做呢?李镇西这样说到,是因为丧失了幸福感,产生了厌倦感。

  厌倦感从何而生呢?主要源于两点:远离学生,拒绝变化。李老师说的与我自己的感受,与许多老师们的说法非常契合。李老师说得对,其实是我们自己拒绝变化。这种拒绝是潜意识中的,如果没有深刻的反思自己甚至意识不到,更谈不上认识到这个问题了。“按经验办事”,是的,经验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经验有时恰恰是阻挡我们前进最大的障碍。我们的思想就限制于经验的圈子里,所以遇到经验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容易束手无策”。真心要做一个好老师,就要以学生为中心,确实,学生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的变化,无论我们对这个变化持何种态度,我们都改变不了社会的什么,可是我们可以影响甚至改变学生。

  在书中,李镇西老师字里行间的言语,李镇西老师行为的点滴,李镇西老师的言传身教,李镇西老师的每一个感人故事都足以让我感动。

  寻找班主任的幸福感,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复杂”。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

  他经常说,教育不能太功利,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是的,我们希望的是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而不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为了文凭,失去固有的个性和应该有的良好品德。李老师用真情实感践行着爱与责任的教育。

  其次,《我这样做班主任》告诉我:班主任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把对学生的爱定位在合适的位置上。我们爱学生,但更重要的是爱的方式。我们不能以爱为理由,让学生背负沉重的负担;不能以爱为筹码,让学生感觉到天*的失衡;不能以爱为条件,让学生陷入功利的误区。正如李镇西所说:“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真正的爱是爱所有的学生,爱身边所有的人。”所以让我们真诚到爱学生吧!爱每一个学生。我想:以后生活中的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取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书中说: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不等于教育。教育需要爱,教育更需要智慧。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李老师对学生浓浓的爱,爱班主任这个岗位,爱教师这个职业。我相信,我们每一个教师只要把准方向、恒心努力,必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班主任,使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充满阳光。

  我这样做班主任读后感 5

  、阅读缘起:

  假期悄然而至,匆匆忙忙,一个学期的班主任生涯就这样画上了句号,虽然不圆满,但这句号中蕴含着我成长的每一步,记录着我每一瞬间的感动,铭刻着我与孩子们携手走过的每一个喜怒哀乐。这四个月的班主任工作压力与动力并行,辛苦与感动交织,个中百感交集滋味自己深深体会,但也正是这样,我收获了高于个人幸福的幸福,成长了前所未有的成长,感谢这四个月的班主任工作,让我遇见了一个未知的自己。

  一直在忙于前进,所有的精力都被集中在应对新事物上,有时来不及反思经历过的事情,下一件事就接踵而至了,常常是一件事情没有思考完善就开始行动,没有反思就开始下一项任务。而现在终于有时间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而心中的想法铺天盖地*卷恶来,又都纠结在一起,形成了一团乱麻,正在剪不清理还乱之时,我从书架上拿起了早就摆上却一直没有翻阅的这本李镇西先生的著作。

  二、初读之感

  读完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李老师对于孩子们的那份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不断的审视与自我提升,用真知与真爱对待教育的态度,以及他全身心投入精力,坚持不懈的钻研。

  拿起这本书的同时我心中也充满了顾虑,李镇西老师带的是初中和高中的班级,做的是初中以及高中的班主任,他的办法对于我所处的小学班主任的工作适用吗?但当我打开这本书的同时,也放下了我的顾虑,因为纵使教育对象不同,但教学理念与教育思想却是想通的,于是我便继续读了下去。

  全书分为六辑,分别为为什么要当班主任;做走进学生心灵的朋友;民主教育,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童心是师爱之源;以及做教师的四种态度。这其中讲述的是李镇西先生作为班主任的方方面面的思考,解决了作为青年班主任的我心中存留的很多困惑。最令我感动的是在“童心是师爱之源”中他们浓浓的师生情,泪水、感动跃然纸上;最让我受益的是“做教师的四种态度”;最让我震撼的是“最走进学生心灵的朋友”。

  在书中,李镇西老师字里行间的言语,李镇西老师行为的点滴,李镇西老师的言传身教,李镇西老师的每一个感人故事都足以让我感动和愧疚、自责,如同打翻的五味瓶,百感交集。

  每次读书,我的内心便会触动于他与他学生之间感人肺腑的故事。“做好班主任”其实是一种*和的心态。“做好班主任”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说,李镇西只有一个,没有人能成为李镇西,但只要我们从每天最*凡的小事做起,即使成不了红花,也定能成为一片绿叶。

  三、共鸣之处

  (一)珍惜不可逆转的每一天,与孩子一起编织故事

  初任班主任,说实话,我的内心是没有底气的,不仅是因为经验不足,更是因为我深刻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我目前的理论知识储备与人生经验不足以支撑起我我来担任这份工作,而我又是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群天真可爱的孩子,缘分是我们连接在一起,可我究竟要在他们的生命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与影响呢?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一个个完整的世界里,一定充满着许多精彩的故事!美国2009年的全国年度教师托尼·马伦的获奖感言说“最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品质,他们知道如何读懂故事”。“故事”并不是指“事件”或者“情节”,而是指孩子成长的过程,或者打一个比方说,这里所说的“孩子的故事”,指的是孩子生命的河流。

  作为一个高明的编辑,教师必须读懂每一个孩子的故事,那怎么是读懂?懂,就是理解。教育是我们和孩子生命和生命的相遇,因此我们自然而然的进入了孩子的故事,和孩子一起创作,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期待着一个完美的结局。孩子的每一天的故事都不可逆转,教师每一天的生命也都不可重现——教育的严酷与责任都在于此。

  (二)换位理解孩子,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朋友

  说到这里,我要先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小故事。班级里有一个小男孩,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阅读面很宽、动手能力很强,善于思考与解决问题,但是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情绪起伏大,每次伤心的时候就忍不住大声哭,不发一言。这样的情景使我想到了我小时候的事情,具体的已经记不清,但我就是感觉我不能如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大人们不仅不理解反而会批评,这样想来,还不如什么都不说。所以,在这个小男孩情绪激动地时候我把他带到了班级的储物间里,我摸摸他的头抱抱他轻轻拍他的后背,他哭的更伤心了,我说这里只有我们两个人,孙老师现在不是老师,是你的大朋友,我们在这里说的话我保证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他哭的更凶了,但是他的眼睛一直看着我,这样,他开始一边抽泣一边断断续续的说,我刚才催他做事快一点,在家里的时候他妈妈也总是这样催他,他说自己已经很努力去快一点了,但还是在催,希望我们给他时间去成长。断断续续的说完这些话之后,他慢慢*静了,我说我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事情,我理解你,我们应该给你时间去改正错误,我相信经过努力你一定会做的非常好!他带着眼泪,笑了。问我,老师,你能告诉我妈妈,让她不要经常催我吗?我说,我会和妈妈好好沟通,你也进步,我们也进步,我们一起努力,好吗?他用力的点头,还抱了我一下。之后,每当他有一些小想法就会和我分享,我说的话他会记在心里并且努力去做,或许就是这次倾听,让他产生了对我的信任。

  其实,没看李老师的这篇文章之前,我还不明白这个转变是怎么产生的,而今,我懂了其中的原委,不知不觉得我作为班主任的故事就丰富起来了。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我们的引导,而是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没让他去发泄、一吐为快,表达出内心中的愤懑、焦虑、困惑、悲伤等情绪,求得心理*衡。

  (三)付出真爱与尊重,思考方法与智慧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他在给一个“后进生”写信的末尾写道:李老师今天很忙,本来想的是今天下午批改同学们的作文,但一听说你有进步我就高兴,就决定给你写信,及时鼓励你。虽然花了一个多小时,但如果你能够理解李老师,我就不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字里行间,看到李老师的良苦用心,更清晰地看到,在他的努力下,学生真实地成长,慢慢地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长此以往,良性循环,教育效果也越来越好。

  (四)触动心房,产生共鸣:我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吗?

  “当他们在黑暗中感到阵阵孤寂之时,当他们在日记中发出莫名的长吟之时,当他们在拥挤的人群里感到恐慌时,当来自内部外部的无形压力向他们慢慢逼来之时……您不要再拿一些硬梆梆的正确的框框去套他们,不要幻想只要让他们明辨是非就可万事大吉。”

  当我读到这一段时,内心充满了被理解的感动,几乎要热泪盈眶,如果在我的青少年时期有这样一位老师,能够和我进行心灵上的对话,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那时的我心中充满了疑问,多想有个人可以听我说说心中真实的想法,给我一个方向的指引……

  我的内心中也曾发出这样的呼喊“可不可以使环境宽松一些,可不可以拿您或别人有益的人生经验去疏导他们拥塞的心灵,可不可以不把学生们当作一部部受教育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正在通过他人帮助,更通过自己不断努力而逐步形成的‘人’……”

  这期待是给予我们的师长,也是给予我们自己的。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作受教育的“机器”,这就是孩子对我们的呼唤。我也经历过“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恰恰没人回答!”这个人生阶段。班主任最该想的是什么?应该是--此刻,我的学生在想什么?因此,所谓“教育”,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这里的“服务”,首先是心灵的服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困惑需要请教生活阅历比他们丰富得多的长者,并获得有效的辅导;他们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苦闷,需要有人倾听;他们也有许多成长的快乐需要更多的人分享……而每天和他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理应成为孩子成长的辅导者、倾听者和分享者,理应成为孩子最信任的人!

  (五)引以为鉴:做一个胸襟开阔、心灵自由的班主任

  李镇西先生寥寥数字说中出我的心里话,她说“都说当班主任很累很累,在我看来,这个“累”的体现除了工作的繁忙外,更多的在于班主任心灵的沉重,而且“心累”胜于“身累”。比起一般的科任教师,班主任的心理负荷要大的多:此,正确对待周围的舆论并随时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是每一位班主任精神上“自我**”的关键。”

  其实我一度想给自己减压,因为心里轻松面对孩子们以及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才能轻松,尝试了几个办法自己去做出改变,但有时也收效甚微。李老师在这里总结的非常到位,他主要说了四点。班主任自己能够尽可能解除的心理重负,就是正确对待领导的评价、同事的议论、家长的批评和学生的意见。

  常说要注重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这是完全正确的;可是教师本身心理素质的自我优化,却还未能引起所有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乐观向上,情绪饱满,胸怀坦荡,豁达宽容,正是优良心理品质的体现。唯有在精神上真正站起来的班主任,才能获得彻底的自我**!法国作家雨果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愿我们每一位班主任朋友都拥有如此宽阔无垠的胸襟与自由舒展的心灵!

  读后感只选择了自己感兴趣、有感触的几个部分来写,当然书中还有一些对教师现状的探讨与思考,自认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并未写出读后感。

  李镇西先生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