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优选【5】份

首页 / 读后感 / |

  《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 1

  身为一个不称职的刘慈欣的粉丝,电影的热度让我在看完《流浪地球》电影后翻开了原著。可能是之前《三体》和《时间移民》的关系吧,总觉得大刘的作品应该有一个宏大的世界观乃至宇宙观,很长时间的过程,几代人的变迁,又如何会拘泥于一个时间点写一部英雄向的小说呢。果不其然,文字的表达和电影毕竟是不一样的。

  电影《流浪地球》:美国科幻大片真得不要太好看哟,我对科幻电影的爱日月可鉴(虽然如今穷到买不起电影票),当看到这样一部《流浪地球》真的是感动的,看电影的第一眼便知道这真的是良心之作了,场景里冰冻着的著名建筑,刘培强刘启父子间的情感连接,王磊上尉对于职责的坚持和生命的责任无不令人动容。作为一部2h的电影,带着一份东方特有的对故土的眷恋流浪,何其浪漫。可是这样一部电影还是令我遗憾的,从韩朵朵那偶像剧般的呼吁到洛希极限计算的错误,我期待着更加成熟的国产科幻片。

  小说《流浪地球》:小说的情节那自然是比电影丰富的,以一个人的一生作为时间跨度,以一个人的经历反映时代,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看电影时其实是有疑惑的,为什么要带着地球流浪?为什么希望那么珍贵?而文字是给了答案的,一个小小的生态球实验,一段绝望的滑雪比赛中邂逅的婚姻,一声“我的流浪地球”的呐喊。这般看似脆弱的人性和不灭的智慧,太阳氦闪,变轨加速,**效应,让这部画面感极强的硬科幻小说耐人寻味。谁也不知道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坐在井底的青蛙虽然看到的蓝天很小,可是它抬头了,它想看,不是吗?

  真的很喜欢大刘耿直的硬科幻小说,也很看好中国的科技和电影业,《流浪地球》就是那希望。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 2

  短短薄薄几十页一本书,我居然断断续续看了3个多小时,艰涩辛苦追完实属不易。许多情节过程要停下来慢慢琢磨理解体会,想象出来实际的画面会是怎样。

  比如地球发动机的样子,位置,他们从石家庄那边的太行山口登入地球发动机。

  比如人类的大城市早已毁灭,高楼在大海上面,想了好久也没搞清楚是怎样的画面。

  比如参观完毕他们要从南半球回到自己的家,我就没明白,从大海直接上了地球发动机再下来不行吗?

  这脑洞开的太大,我一时想不通。读起来真是千辛万苦,觉得我需要至少再看两遍才能勉强明白。

  故事梗概:

  从三个时代说起: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

  刹车时代。太阳要发生氦变,科学家、设计家、星际舰队、联合**合作起来千辛万苦造好的地球发动机,可以替代太阳给人类暂时送去光明和推动力。在地球发动机的推力下,地球停止自转,在公转加速度的前提下,在远日点接*木星处,依靠木星的超巨大引力,脱离太阳引力螺旋飞出太阳系。

  逃逸时代。飞出太阳系之后,愚蠢的人类凭所谓放大镜和若干数据,就开始自作聪明,认为科学家设计家联合**都是骗纸,认为太阳不会爆炸。暴力处死联合舰队,擅自停止发动机的运行。

  流浪时代。剧情开始狗血反转,太阳爆炸了![捂脸][捂脸]人类终于又一次付出了巨大代价,才把地球航行到了半人马星系,一个有三颗太阳的三体星系。而地球也停不下它永远的流浪命运,流浪地球终于活了下来。

  和三体类似,有无数个罗辑一样的英雄受到冤屈牺牲,成全了一群弱智[捂脸][捂脸][捂脸]真是悲痛到无语

  《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 3

  最*看到很多朋友在看这本书,电影也已经上映了,想着在看电影前预热一下,没想到书并不长,手机页面也就刚到一百页的样子。看完的总体感受是:作者脑洞真大。

  宇宙的浩瀚是我们无法用脑子想象的出来的,人类从一次次的提出假说到验证到探索,越来越发觉自己在宇宙(之前还没有这个概念)中的渺小无知。

  书里的为拯救地球而开启的流浪地球计划在实施不久后却被民众发现是私利阴谋。一些人为了统治世界,不惜一切的想要用给地球装发动机把它变作一艘巨大飞船的做法来控制它。是的,看到这里一定会觉得这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阴谋而这样干太不可思议了,怎么可能花这么大的代价,费这么大的劲?如果真是想统治世界而,那么像美国大片里演的,研发核武器,控制某些**机要都比这个来的容易很多吧。但是之所以他们向公众说出太阳已经出现问题,就是因为人类在安逸的生活下根本不会相信这种推论出的真理,所以更不会去支持,当局者只好说未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这应该是个善意的谎言。就像现在人们常说要居安思危,但是真的能做到的只是极少数吧。而那些发现这一“谎言”的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压抑,惶惶不可终日的惶恐之下已经失去了理智的判断能力,就像人过于向往会产生幻觉一样企盼着好的情况发生。

  最后还是鸡汤总结一下吧,人生命的长度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细砂一粒,人生存的环境在恒远的宇宙中更是小到不如尘埃。所以时刻提醒自己,眼睛要看的更远一些,思维要想的更广一些。

  《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 4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时地球刚刚停止转动,这一切都很自然。因为这时地球已经完全停转,地球发动机除了维持这个行星的这种静止状态外,只进行一些姿态调整。人们称发动机为“上帝的喷灯”。发动机分为两大类,大一些的叫“山”,小一些的叫“峰”。

  书上的一句话很触动我——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我明白了,只要抱有希望,才不会绝望。

  地球上有两个帮派,一个是地球派,另一个是飞船派。他们抱有自己对地球的不同看法,所以互相斗殴、排斥。

  《流浪地球》虽然是科幻小说,但是我觉得这部小说实际上也在提醒人类——正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一定要到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万一未来的哪一天我们真如《流浪地球》一样!我们会那样团结吗?会那样奋不顾身吗?

  还有,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说:目前地球上每分钟消失一种植物,每天消失一种动物。这远远高于自然的“本底灭绝”速率。这是一个警钟。我们要给人类自己和其他生物一个安全和适宜的环境。从小事做起,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我们人类和地球,其他生物才能够延续、发展。

  《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 5

  昨天去影院看了《流浪地球》,首映那天没剩好位置就多等了一天。

  大刘的原著是很久之前看了的,看完电影后又回来看了一遍小说。

  电影中整体世界观背景和原著相比几乎没有太大改动,人物和故事情节则基本可以说是再创造了,可以尝试这么理解:电影展现的是在逃逸时代Ⅰ中发生的事件——有一次过*日点时,地木距离过*引发灾难,所以有了电影中的故事。

  在看电影前,我的期待并不高(之前没看任何预告片)毕竟载体不同,表现方式必然不同,表现出来的效果也自然不同,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所以走出影院后反倒挺惊喜的。

  相比之下电影的视角更温情些,突出的不是科幻色彩,而是在科幻色彩下,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人物,在危机下的不同表现和选择。

  其实这点说到底和大刘是一致的。大刘科幻作品中的世界构建确实是完整宏大,但不管是《三体》、《带上她的眼睛》还是《赡养人类》,故事包裹的内核仍然是人性和人的处境。只是电影表现的稍微有点过度,以至于科幻有点成了背景板的意思。另外电影和小说的情感基调不同也是显而易见了。

  总的来说,光特效和场景就值回票价,节奏不拖拉,内容充实,没有尿点,演技过关,略显煽情,能提前猜到大致情节走向(比如谁要领便当)。总体观影体验良好。

  不敢期待什么科幻元年,只希望这次《流浪地球》票房表现好一些,能带动以后这个领域的投资。毕竟上一个有姓名的国产科幻片可能还是1988年的《霹雳贝贝》......

  期待大刘的其他作品搬上荧幕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优选【5】份扩展阅读


《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优选【5】份(扩展1)

——《流浪地球》读后感(20)份

  《流浪地球》读后感 1

  最*,我看了一本让我非常有感触的书,这本书叫做《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就是大刘的短篇科幻作品合集,但是不要因为短篇而小看它,大刘雄浑的想象力在短篇里一样展现的淋漓尽致。

  全书8个故事,当中有关联的有两个,虽然它们因为篇幅和架构的原因,比不上三体的气势磅礴,但是短小有短小的好处,很多时候它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后味反而更浓。

  以书中我最喜欢的《乡村教师》为例,小说开篇非同寻常,你不会以为这是一个科幻小说,你肯定会以为这是一个现实小说,反映在穷乡僻壤的地区的教育问题,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可敬老师,看到了熟悉的愚昧村民,要不是这本书明明确确的就是大刘署名,我真的怀疑我是不是拿错了――当然,从一半开始,风转急下的剧情突然让人了解了大刘这样安排的用心,从科学的角度讲,人类绝不是什么进化完美的生物,但是人类的发展动力,人类传承的制度虽然低效,但是却是可敬的,如果没有乡村教师最后的坚持,也许文明都会自此消失,这种戏剧的安排,其实很有意思,让紧张感保持到了最后一刻。同时,这部作品又是反映现实的,它不仅反映了人性,也反映了一些大刘关注的现实,大刘的作品不同于其它

  作品的最大差别,就是大刘不是信马由缰的想象乱飞,大刘的作品一定是以现实和人性为基础的幻想,幻想可以满天飞,但是没有基础的沉积,那样的作品并不会打动人,也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我想这正应了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刘的科幻作品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看了《流浪地球》,我有了太多的感悟了。

  《流浪地球》读后感 2

  前段时间,《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很火,我也看了。因为不过瘾,就开始看《流浪地球》这本书。书有电影好看吗?有电影感人吗?带着这种好奇心,我打开了《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这本书中讲的是在几个世纪前银河系因太阳的继续扩大而被慢慢吞噬。人类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在地球外的宇宙中做了一个站点,并让地球上安装了几百个推进装置,使地球前进寻找一个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这个计划就开始实施了。书中还有一位爸爸宁愿放弃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也要去守护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后因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终于安全的找到了栖息点。

  读完这本书我泪水涟涟,因为看到了那位爸爸的执着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地球,我被他为了人类牺牲自己的精神感动了。那我们是不是也要好好爱护地球呢?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但地球上有很多垃圾,天空中,陆地上甚至是海洋里都有非常多的垃圾。那我们是不是要减少垃圾的产生呢!例如吃饭时吃完、少用一些塑料袋,把垃圾放到有序的垃圾桶里等等,这些都是减少垃圾的`做法。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也是污染地球的原因。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从选择绿色出行开始,对于保护地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

  我希望这本书也来越火,因为他是我们中国作家创作的,显示了我们中国人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决心。但更重要的是读过书后我们要从小事做起,爱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流浪地球》读后感 3

  看刘慈欣的小说还是一如既往的给人震撼的感觉,巨大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让每一个人甚至是整个地球亦或是太阳系甚至是银河系都显得非常的'渺小。在这种情况下,*常小说关注的地方就显得无关紧要。这部《流浪地球》让我意识到,*时稀松*常的东西也能让人畏惧,失去它时也会让人热泪盈眶,还有就是舆论和谣言的可怕,真的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一句谣言差点让几个世纪的努力功亏一篑,也差点将人类和地球推向灭绝的边缘。但是我对这个故事存疑,之所以移动地球,是因为地球作为唯一可以自然正常运做的生物圈,人类离不开它,然而在地球搬迁中,地表的东西几乎毁于一旦,对生物圈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恢复估计得以万年来计,那么这样一开始选择流浪地球的逻辑就无法成立,人类的未来也十分可忧,在这期间人类怎么继续生存下去也变得无法想象,毕竟现在是一颗小行星都能灭绝大部分的生物,他们是怎么做到在生物圈受到毁灭性打击后继续生存的呢?那么既然科技已经发达到了那种程度,怎么就不行在飞船上建立起生物圈了?那么这样还有必要这样兴师动众的搬动地球吗?或许这可能就是人类的乡愁,放不下这个自己起源的地方,但是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艺术和文化都已经被嫉妒压缩”,所谓的爱情也只是赌场上几轮转轮喝的水,不应该存在这样的想法?

  《流浪地球》读后感 4

  《流浪地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刘慈欣,他有“中国科幻第一人”的称号,他写的最有名的书是“三体”,《流浪地球》也是他的一部科幻小说,这些小说都介绍了“地球末日”发生的故事。

  刘慈欣这本《流浪地球》还被拍成了电影,春节的时候上映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了,是部让我目不转睛看完的电影,但是电影与书比较起来,还是书里讲的故事比较完整。

  这本书主要讲了,刘启的爸爸刘培强在他四岁的时候去参加了“拯救地球计划“,成为了一名宇航员,帮助地球离开太阳系,而这时候他的`妈妈缺生病死了,刘启跟着外公去了地球最后的掩蔽所“地下城”。

  “拯救地球计划”是要用2500年时间帮地球逃出太阳系。17年过去了,虽然“拯救地球计划”还没有成功,地球还没毁灭,但是地球遇到了麻烦,地球被木星巨大的引力所吸引,撞向木星!怎么能让地球自生自灭呢?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地球上的人类“选择了“希望”,刘启他们决定竭尽全力来拯救危在旦夕的地球与人类,他们想到一个办法,用地球上的氧气去点燃木星上99%的氢气,因为这两种气体一旦混合,只要一根火柴就会形成轰天震地的大爆炸,再利用大爆炸的气浪把地球弹离木星。

  大爆炸成功了,地球得救了,而刘启的爸爸刘培强与千千万万人一起牺牲了,地球继续着他2500年流浪的旅程。

  我敬佩刘培强叔叔为了人类牺牲自己的崇高品格,我也就像书里的韩朵朵一样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选择了希望,虽然它可能十分渺茫,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但我们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完成它,实现它。

  今天我们更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好好学*、天天向上,希望一定能够变为现实。

  《流浪地球》读后感 5

  春节期间在家乡读完《流浪地球》,回到深圳再去看电影吧。

  书中有飞船派、地球派,飞船派坚持要坐着飞船逃离地球和太阳系去寻找新的行星作为落脚地,而地球派坚定的要带着地球去寻找替代太阳的恒星。——我想到了家园,春节前无数的人奔回家乡团圆,春节结束后又要再次背井离乡,此故乡即为彼地球啊,永远无法舍弃的精神家园。

  很喜欢太空舰队父亲说的那句话:“你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高贵取决于精神和灵魂,心中要永怀*等、仁爱和希望。即使是对脚下的狗,也是心中有爱做不得假的呀。

  联合**的最高执政官在最后决定投降的时候说了同样震耳欲聋的话语:““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但也请所有的人记住我们,站在这里的这五千多人,这里有联合**的最高执政官,也有普通的列兵,是我们把信念坚持到了最后。我们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证实的那一天,但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自己的眼泪,这颗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永远保持理智并坚持信念,确实很难,随大流动摇似乎成为常态。愿我们能忠于自己,保持理智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迷失自我。即使每个人都在不顾一切想过自己的生活,也是有原则和坚持的,我一贯欣赏这样的人。

  《流浪地球》读后感 6

  电影很棒,却并不棒在电影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社会意义,开创性且完成得还不错,便成就了票房奇迹。

  但我始终认为,文艺作品的社会意义不该高于其艺术价值。

  很多人并不这样觉得,觉得一定要有深刻意义要影响社会到什么程度才能堪称伟大堪称经典。但是这样的标准本身就太过于功利性,文艺作品给人带来的力量不是标语性,更不是一步到位的。文艺作品是给人以灵魂上的`共振,再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意识形态的。甚至很多时候,文学作品是滞后性的,是在思想萌发之后才有相应的作品产生。所以,一昧追求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籍能有多大影响力,是我一直不认同的评价标准。

  因此,电影并不让我觉得符合高票房的期望。

  而电影过后反观原著本身,却让我惊喜。深度比电影高出几个等级,篇幅虽然短小精悍,但好像比起三体在文学叙述上的流畅性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文中很多地方对人类依然是一针见血,集体无意识下的愤怒被讽刺得淋漓尽致。地球派真的是错的吗?无法被证实。

  但世上只能存在一个真理。

  很值得一看的大刘作品,推荐。

  《流浪地球》读后感 7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这便是《流浪地球》这部小说富有诗意的开头,一段富有旋律的乐章,而沉浸其中,令人久久无法释怀的,除了人心,还有小说的内容。

  在这部小说里面,所有人都是普通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所有的人都没有能大幅度地改变历史,正如人们不能操纵太阳氦闪随便爆发一样。而这个小说讲述的故事也是在科学界和科幻小说界老得不能再老,甚至都有一点发酸的问题――太阳爆炸,地球何去何从?全书讲述地球逃亡的过程则*乎疯狂――人类通过岩石,以重元素核聚变的方式将它们转变成燃料,而用无数的巨大的.地球发动机来消耗这制造出的大量的能量。每个发动机都堪比甚至超越当今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就这样,人类带着地球上路了。

  在很多小说家的笔下,也有许许多多人类逃跑的办法,但是由于品种内容杂乱无章,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但是细细看去,才会发现流浪地球和其它科幻小说里面描写的人类在历经文明灾难的时候做出的逃跑大不相同。在其它的小说里面,人类不是异化了自己的身体就是异化了自己的灵魂。而在《流浪地球》里的人类,并没有赋予自己一个无比强大的身体,也没有歪曲各种人性。可以说,这是最符合人类价值观的一种逃亡方式。

  《流浪地球》读后感 8

  最*,我看了一本让我非常有感触的书,这本书叫做《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就是大刘的短篇科幻作品合集,但是不要因为短篇而小看它,大刘雄浑的想象力在短篇里一样展现的淋漓尽致。

  全书8个故事,当中有关联的有两个,虽然它们因为篇幅和架构的原因,比不上三体的气势磅礴,但是短小有短小的好处,很多时候它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后味反而更浓。

  以书中我最喜欢的《乡村教师》为例,小说开篇非同寻常,你不会以为这是一个科幻小说,你肯定会以为这是一个现实小说,反映在穷乡僻壤的地区的教育问题,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可敬老师,看到了熟悉的愚昧村民,要不是这本书明明确确的就是大刘署名,我真的怀疑我是不是拿错了——当然,从一半开始,风转急下的剧情突然让人了解了大刘这样安排的用心,从科学的角度讲,人类绝不是什么进化完美的生物,但是人类的发展动力,人类传承的制度虽然低效,但是却是可敬的,如果没有乡村教师最后的坚持,也许文明都会自此消失,这种戏剧的安排,其实很有意思,让紧张感保持到了最后一刻。同时,这部作品又是反映现实的,它不仅反映了人性,也反映了一些大刘关注的现实,大刘的作品不同于其它

  作品的最大差别,就是大刘不是信马由缰的.想象乱飞,大刘的作品一定是以现实和人性为基础的幻想,幻想可以满天飞,但是没有基础的沉积,那样的作品并不会打动人,也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我想这正应了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刘的科幻作品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看了《流浪地球》,我有了太多的感悟了。

  《流浪地球》读后感 9

  在读过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后,我就被深深吸引了进去,他通过*凡的方式写出了不凡的科幻!

  《流浪地球》以丰富的想象贯穿全文——20年前,地球航出了冥王星轨道,航出了太阳系,在寒冷的外太空继续着它孤独的逃亡生涯……读到这里,让我不禁佩服起作者刘慈欣,佩服起他对宇宙的认知,他真是把科幻描绘的像真的一样;通过他的想象,他发明了地球发动机,它的威力非常大,可以照亮北半球,当在太阳爆炸的时刻地球发动机能够帮助人类逃亡太阳系,逃到其它恒星上寻找可生存的地方。“地球派”和“飞船派”是两队死对头。这些“角色”在情节中不断闪现,而就是这些“角色”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色彩。

  人就要有丰富的想象,想像是成功的一半,只有美好的遐想是不行的,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才能够驶向成功的彼岸!也许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写出了我们不保护地球的严重后果,虽有地球发动机给予我们的帮助,但它也需要资源{各种山体},如果地球真的灭亡了,那我们就要坐着超音数速汽车到别的星球生存,爱护地球,别让他离我们而去!

  这本书的作者刘慈欣简直把科幻描写得神乎其神,他把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宇宙紧紧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来不足为奇,可慢慢的品尝,才能尝出真正的味道。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到科幻原来由许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写地球上不可出现的人或生命体,如通过写我们的生活联系到不可思议的事……它让我认识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让我对科幻燃起了浓厚的兴趣!

  《流浪地球》读后感 10

  "在这个世界上,希望和钻石一样珍贵."如果你选择希望,你就有理由坚持生活。

  《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是太阳进入老年,地球上的人们带着地球去寻找新的家园以求生存。它也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和灾难来临时人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故事中的人有勇气去做,因为他们选择了希望。如果它们不努力工作,而是舒适地等待灭绝,结果会完全不同。即使前面的过程很困难,但未来是美好的。后者,即使过程简单,也注定要灭亡。这是希望的力量。

  钻石很珍贵,因为它能反射成千上万种颜色的光。希望,给它一束人类的光辉,它一定会给你一个多彩的.成功世界,所以希望像钻石一样珍贵。

  小说中有一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叛军想把坚持在地球上游荡的5000名士兵冻死。但是5000名士兵中没有一个人屈服并乞求怜悯。他们说:“让人类永远保持清醒是不可能的。”他们选择了全人类的希望,而不是他们自己的。死刑执行一小时后,氦闪爆发,太阳开始死亡,所以5000名士兵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的选择拯救了人类。这是希望的力量。

  生活中有很多选择希望的例子,比如“猪很强壮”。如果它没有选择希望,如果它在废墟中坚持了九天的希望,它今天怎么能过上舒适的生活呢?还有最美丽的老师张丽丽,她为——个孩子的未来选择了更高的希望。她继续努力,把三个学生从疾病中解救出来,给了他们生命和健康。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最真诚的情感,但它能带领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选择希望吗?

  我想是的。当生活、学*和工作不令人满意时,我们应该选择希望并坚持下去。每当我穿过峡谷,沿着崎岖的小路行走时,一片绿荫出现在我面前,我的心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如果你选择希望,希望也会选择你,给你带来光明的未来。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希望比钻石更珍贵!

  《流浪地球》读后感 11

  昨天去影院看了《流浪地球》,首映那天没剩好位置就多等了一天。

  大刘的原著是很久之前看了的,看完电影后又回来看了一遍小说。

  电影中整体世界观背景和原著相比几乎没有太大改动,人物和故事情节则基本可以说是再创造了,可以尝试这么理解:电影展现的是在逃逸时代Ⅰ中发生的事件――有一次过*日点时,地木距离过*引发灾难,所以有了电影中的故事。

  在看电影前,我的期待并不高(之前没看任何预告片)毕竟载体不同,表现方式必然不同,表现出来的效果也自然不同,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所以走出影院后反倒挺惊喜的。

  相比之下电影的视角更温情些,突出的不是科幻色彩,而是在科幻色彩下,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人物,在危机下的不同表现和选择。

  其实这点说到底和大刘是一致的.。大刘科幻作品中的世界构建确实是完整宏大,但不管是《三体》、《带上她的眼睛》还是《赡养人类》,故事包裹的内核仍然是人性和人的处境。只是电影表现的稍微有点过度,以至于科幻有点成了背景板的意思。另外电影和小说的情感基调不同也是显而易见了。

  总的来说,光特效和场景就值回票价,节奏不拖拉,内容充实,没有尿点,演技过关,略显煽情,能提前猜到大致情节走向(比如谁要领便当)。总体观影体验良好。

  不敢期待什么科幻元年,只希望这次《流浪地球》票房表现好一些,能带动以后这个领域的投资。毕竟上一个有姓名的国产科幻片可能还是1988年的《霹雳贝贝》......

  期待大刘的其他作品搬上荧幕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 12

  大刘和他的科幻小说*年来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科幻热,尤其是在《三体1:地球往事》获得雨果奖之后。与大多数人一样,我知道大刘也是源于《三体》。这部长篇小说堪称一部有关人类未来发展的宇宙史诗。我个人认为,大刘在科幻小说写作中擅长架构宏大的宇宙图景和挖掘人性的本源,这些在《三体》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这些独有的能力也在我们今天要说的中篇小说《流浪地球》中被发挥到了极致。

  《流浪地球》已经被拍摄成了电影,而且将在二十几天后的春节档上映。从目前放出来的预告片来看,影片质量还是很有保证的。更有甚者,很多网友称2019年为中国硬科幻电影元年。希望这部即将上映的科幻电影不让大家失望。我今天想谈谈《流浪地球》这部小说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流浪地球》是以小说主人公第一人称成文的,可视为主人公一生的简短传记。我个人认为,这种写作方法最大的益处就是很容易会让读者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主人公的经历。

  首先,我需要提及几点科学常识。星空中所有的恒星(包括太阳)都是通过核聚变获取能量,转换为我们熟悉的光和热。具体到我们现在的太阳,主要是氢元素通过核聚变生成氦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内部的氢元素会越来越少,而氦元素则会越来越多。于是总会有那么一天,氦元素在太阳中心区域聚集,并引发氦元素的核聚变(生成更重的元素),这个过程便被称为“氦闪”。这绝对是太阳的灾难日,因为伴随“氦闪”,太阳将会释放出相当于其正常状态的百万倍能量,同时其半径将极大的膨胀,甚至超过目前的地球轨道。换言之,当那一天来临时,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会被轻轻松松地抹掉。幸运的是,根据我们最新的科学理论,太阳的这个灾难日是几十亿年之后的事情了,我们暂时不用担心。

  《流浪地球》中故事的科学背景是,在21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太阳内部氢转化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进一步通过研究建立的太阳完整精确的数学模型预测太阳的氦闪将在400年发生。而到故事的开始,已经过去了380年。在这300多年中,地球上的人类开始了*乎疯狂的自救行动。宗教完全消失,艺术等无用的学科*乎被废弃,人类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能解救自己的理工科和实用技术上。

  从常人的角度看,人类在太阳“氦闪”中存活下来最直接的方式应当全力发展宇航技术,进行星际移民。然而,作者大刘剑走偏锋,堵死了这条看起来最能行得通的路,原因也很简单——人类尚不知道哪里有可供直接移民居住的行星,如果没有已知合适的选择,人类最终会迷失于茫茫太空;即使找到了可供移民的行星,人类将面临“谁走谁留”的终极伦理问题(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带走所有人);技术上无法逾越的难题是,可长时间运转的封闭循环生态系统——由于不知道到移民过程需要多久,只有封闭循环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在长期的宇宙航行中存活。其中最后一点也是我们现实世界面临的技术难题,各国都有相应的各种实验(包括中国),但是这些实验性的封闭循环生态系统最终都会发生不可逆的恶性变换,变得不适宜人类生存。既然大规模星际移民这条路走不通,作者大刘就脑洞大开,给小说中的世界提供了另一条令人无比震惊的自救方法——直接将地球当成宇宙飞船推进到距离太阳系最*的恒星比邻星(距离约为四光年)。

  人类采用这个自救方法的理由简单到让人无法拒绝——人类熟悉的环境,完整的生态系统,实施得当的话几乎所有人都有生存的机会。在小说中,这个自救方法依赖于虚构的“重元素聚变”技术,即利用普通的石头作为燃料,建起上万台高达上万米的“地球发动机”,作为地球这个超级宇宙飞船的引擎。以此,人来将逃亡过程分为五步,分别是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和新太阳时代。顾名思义,刹车时代即位使地球停止自转,以便地球发动机更好地加速地球——这一过程用了42年。逃逸时代,利用“地球发动机”给地球加速,不断抬高远日点,以达到逃离太阳所需的第二宇宙速度——这一过程地球需要绕转太阳15圈。流浪时代I,地球疯狂加速逃离太阳系;流浪时代II,地球减速进入比邻星轨道;新太阳时代,人类将在地球上沐浴着新太阳的光和热继续延续文明的发展。整个逃亡计划将历时约2500年,100代人。

  故事的主人公出生于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此时的地球已经没有了昼夜和四季的交替。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帷幕,以主人公视角进入细节刻画。首先,通过主人公游览地球,给读者展现了冰冻海洋,与我们所知非常不同的日出和黄昏,地球发动机等壮观的景象。其次,逃逸时代就开始时,由于地球发动机使得大气温度上升到人类无法承受的范围,且自转刹车过程也让地球表面满目疮痍,地面已经不适宜人类生存,于是人类集体住进了地下城市。再者,主人公在地下城的生活展现出了人类在危机时代淡化的家庭观念和年轻人优先的生存观念。可以想到,逃逸时代自然不会那么轻松。地壳不稳定导致岩浆迸入地下城,地球加速时穿越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牺牲部分人从而拯救人类整体似乎总是重大危机中的必然。然而,更可怕的是人心,逃逸时代中每次地球运行到*日点时,人类社会中总会有太阳即将发生“氦闪”的谣言。也正是可怕的人性,主导了故事的结尾处的反转。在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后,“地球相对于四个世纪前没有任何变化,过去的四百年不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的传言传遍了整个世界。

  于是,发生了理所当然的叛乱,无知的民众攻占了地球发动机控制中心,处死了地球联合**要员和执行地球航行计划的科学家。然而,科学自有其严谨性,正当“胜利后”的人们集体庆祝时,太阳氦闪爆发了!于是,人类继续执行着已故的科学家们制定的航行计划,行进在流浪时代。

  以上便是《流浪地球》的主要故事情节。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大刘石破天惊的逃亡之法——将地球作为宇宙飞船,这也是这篇小说最为吸引人之处。大刘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宏大的科幻框架,基本视角是整个地球,并借用这个故事再次(同《三体》)揭示了人性本源中的恶。此外,我想,大刘更想向读者展示的是对于星空宇宙和人类命运的思考。放眼人类世界,每个人类个体可能都会以自己是某个团体的一份子而骄傲,或者觉得自己举足轻重。放眼整个地球,人类整体俨然已经成为了地球的主宰,掌控着这个行星的命运。然而,立足于整个太阳系,地球已经相当渺小,更不用说人类了。即使是在太阳系,人类的命运也承受着相当多的可能威胁,包括小行星撞击,太阳的不稳定性(太阳辐射和地球臭氧层空洞)等等——这些威胁对于现在的人类,几乎每一个都是致命的。再放眼到整个直径10万光年的银河系,太阳也只不过是其猎户旋臂中一颗无比普通的恒星。是的,人类真的很渺小——渺小到无法将我们存在的迹象告知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生命。我想,大刘的很多科幻小说,包括《流浪地球》,都是在强调这一点,就是我们的渺小。

  只有认识到了目前人类的渺小与无力,才能更好地懂得敬畏——敬畏生命,敬畏科学,敬畏宇宙。这种敬畏能成为我们发展科技,探索未知进而突破局限的动力。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仰望星空——看到繁星闪烁的星空,看到璀璨的银河,无垠的宇宙,反观自身的渺小。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我们熟悉的太阳的氦闪迟早会到来。虽然目前最为成功的恒星模型预言这将是几十亿年之后的事情,但是科学自有其独特性,这也可能是由于人类认知局限导致的错误理论。我个人倒是很好奇,如果《流浪地球》中的太阳氦闪真的发生,人来该何去何从。人类命运变化的影响因素确实是太多了,但是我想,应对所有这些可能发生的巨变的最好方式便是,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渺小,怀揣着敬畏之心,努力地探索未知,发展科学技术。

  《流浪地球》读后感 13

  前段时间,《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很火,我也看了。因为不过瘾,就开始看《流浪地球》这本书。书有电影好看吗?有电影感人吗?带着这种好奇心,我打开了《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在这本书中讲的是因太阳的枯竭,地球将遭遇灭顶之灾。此时,人类数量锐减至35亿。幸存的人们团结一致,金钱的概念和国家边界模糊了,一个长达2500年的行星移民计划被提出,进而开始执行并逐步推进。中国,在这个计划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全球领袖角色。太阳枯竭,地球将要撞上木星,遭受灭顶之灾。男主刘启和妹妹以及爷爷在阴差阳错中,加入了中国救援队CN171—11,开启了一段热血沸腾而震撼人心的冒险。

  读完这本书我泪水涟涟,因为看到了那位爸爸的执着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地球,我被他为了人类牺牲自己的精神感动了。那我们是不是也要好好爱护地球呢?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但地球上有很多垃圾,天空中,陆地上甚至是海洋里都有非常多的垃圾。那我们是不是要减少垃圾的产生呢!例如吃饭时吃完、少用一些塑料袋,把垃圾放到有序的垃圾桶里等等,这些都是减少垃圾的做法。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也是污染地球的原因。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从选择绿色出行开始,对于保护地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

  我希望这本书也来越火,因为他是我们中国作家创作的,显示了我们中国人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决心。但更重要的是读过书后我们要从小事做起,爱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流浪地球》读后感 14

  看过电影后再看小说,感觉不完全一样,还是说说电影《流浪地球》观影体验:越来越喜欢吴京塑造的每个角色!整部电影看完哭了三次,朵朵发自内心的求援,对希望做出了最好的理解,唤醒了那些为了与家人最后短暂相聚而撤离的救援队伍,诠释了希望的意义;在一切都是程序控制、测算精准的分析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前,感叹在危急时刻只有中国人勇敢的站出来拯救世界、拯救地球。在最怕死的人身上看到了对生的渴望和对全人类的贡献;在经历了17年领航出征任务,已经办完交接手续的最后一天,刘户口的爸爸选择了牺牲自己冲向木星、点燃木星、带全人类回家的时刻泪流满面……我们的地球是需要每个人去爱护和保护的,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和教养,在灾难面前只有我们的祖国才能真正的保护我们!看了流浪地球为我们自己的科幻电影有了这么大的突破而开心,更为了那些让我们可以在这和*发展的时代里实现梦想的人而自豪,为我们可以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庆幸,中国雄起,中国威武,中国最棒!!!

  《流浪地球》读后感 15

  说实话,我是学渣。评论里面各种物理学霸的科普其实我都不是很懂,虽然有些是高中物理知识。

  小说很精彩,但我更喜欢电影的版本。

  作为一个物理白痴,我只有以下这些感想:

  1.如果我们当下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但这种优越的生活条件是建立在后代子孙痛苦之上的,我想我们这一代人也不会觉得高兴。本书的男主提到,当他听到那首赞颂太阳的歌时,想到将来他的`第一百代子孙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星球,感动到流眼泪,即便第一百代子孙的福祉是建立在前九十九代子孙的痛苦之上的。

  2.在看到电影里莫斯向全球宣布“流浪地球”计划宣告失败时,里面有的人用枪自杀;有的人则稍微幸福一些,能跟家人相拥,度过最后的时光。我则握着我的爱人,试图记住他脸庞上的每一根毛发,每一条皱纹。虽然这只是电影,虽然还没有到世界末日,但影片结束时我由衷地感到幸福,能握着自己爱人的手,而且大家都还活着。真是太好了。

  因为我是又感性,又矫情,物理又不好的人,所以在我看来,整部戏的内核就是在表达家人的重要性。

  如果问我死前我最想做什么事?我想应该就是这件了――再好好看你一眼。

  《流浪地球》读后感 16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一听到这句话,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根据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流浪地球”。先不说电影的情节怎么样,可能看过原著的不是太多。我是在上学时在图书馆偶然发现的这部小说,当时就被它的书名所吸引,于是就读了起来,原著的篇幅不长,我大概用了两个多小时把它看完,读完之后深深的被大刘的脑洞所折服,同时对里面涉及的物理学、天文学名词很有感触,看来大刘不愧是一名理工男。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部小说的读后感:

  首先和电影一样,交代了流浪地球计划的起因,由于太阳氦闪,太阳系将不复存在,人类的救赎计划起初分为“地球”与“飞船”两派,最终因“飞船派”无法支撑完整与庞大而又稳定的生态系统而被抛弃。读到这里就可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也是我对大刘脑洞所折服的原因。看过《星际穿越》等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可能都清楚,当地球不适合生存时,他们会选择乘坐飞船去寻找新的家园,但这却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几年、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飞船上的.燃料与给养再多,毕竟有限,所以飞船上的人们只能通过休眠来减少给养消耗,茫茫太空,旅途艰险,即使通过“引力**加速”、“虫洞”等方式成功的到达目的地,但还得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新的家园,会不会适合人类居住,人类不可能一直呆在空间狭小的飞船里,就像《星际穿越》的剧情一样,人类派出去的12位宇航员,分12路去12个目的地行星,这是一个孤单且没有回程的绝望旅行,人类在等待多年后,只有三个目的地行星发来信息,其他的9位却消逝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于是人类又派出第二批人员,对这三颗行星进行再次探测,同样是没有返程的旅行。当他们通过“虫洞”到达这三颗目的地行星附*时,却发现他们有两颗是在“黑洞”旁边,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可以知道,那里的时间将会变得很慢,在那里,一个小时等于地球上的7年。当他们到达第一颗行星后,却发现二十多年前出发的飞船刚被这颗星球上的超级潮汐所吞噬,他们也在经历一次超级潮汐后发动机进水,为躲避第二次超级潮汐,只能用燃料将水喷出,在回到轨道空间站时却发现时间变慢已严重超出他们的预期,一块来的同伴已经老去了27岁,同时意味着地球上也已经历了27个春秋,而对于他们只是经历了1个小时而已。他们现在还要面对一个更加残酷的现实,由于燃料不足,剩下的两颗星球他们只能二选一,结果他们选择了一个连大气都可以冰冻的星球,原来第一批来这颗星球的人,无法忍受孤单的寂寞,不甘心一个人在这里消逝,故意发出错误的信息,引诱后面的人前来拯救。电影毕竟是电影,最终叛变的人付出代价,主人公飘入“黑洞”奇迹般的进入五维空间该写历史,最终得救。但是现实没有那么多得巧合与奇迹。所以说“飞船派”是行不通的。而选择“地球派”的《流浪地球》,则是脑洞大开,35亿人带着地球通过行星发动机变轨,人们进入地下城,拥有足够完整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不用担心燃料和给养。人们也不要休眠,可以随时规避旅途的风险。这个脑洞大开想法,标新立异于其他好莱坞大片,真可谓“神来之笔”。这其中也包含了中国的“守土情结”与“愚公精神”,还有中国“人定胜天”的坚强斗志。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文化底蕴的不同。

  同样面对滔天的洪水,西方神话里使用“诺亚方舟”进行逃生,而中国则是“大禹治水”保天下*安。西方的末世,是“诸神的黄昏”,而中国则是“女娲补天”,中国的文化里没有逃避、没有退缩、没有放弃、没有抛弃,有的却是“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当然还有包容。即使观念不同、信仰不同,只要在中国,都能“求同存异”实现大同,比如一座庙里不仅有“佛”,还有“道”和“儒”,中国的道观也是这样和*共处。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参加奥运会和一名日本女子结婚生子,即使最后立场不同,但也没影响两人的情感。而西方却是“十字军东征”以及现在的五次“中东战争”。

  正是文化理念与底蕴的不同,才有了大刘这一“神来之笔”,除了这些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小说中还体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功成不必在我”以及“靳柯刺秦、慷慨赴死”的不怕牺牲以及大无畏精神。“流浪地球”不是一两代人可以完成的,那是计划耗时2500年,100代人的千年大计,小说结尾更是呼应这一点,当叛军打着“还我阳光”的口号处死联合**高层而高歌时,太阳发生了氦闪,人们处死了拯救自己的人们,这是极大地讽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正是联合**高层为了后代、为了地球的希望而功成不必在我、慷慨赴死的大无畏精神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一直延续的关键所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是相信真理的人们一贯坚持,流浪地球计划才有希望。人类才有可能到达新的家园。因此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千万不要轻言放弃,一定要记得选择希望。

  《流浪地球》读后感 17

  昨天晚上看完电影之后,今天便想着读读刘慈欣的原著。

  没想到电影和原著其实截然不同。在我看来,这不只是故事线的不同,而是本质上的不同。

  电影通过一条清晰的故事突出了流浪地球计划进行时人与人之间不可磨灭且甚至被放大了的温情和情感:是陌生人对陌生人的善意,是春节时合家团圆的传统延续,是跨国籍跨文化跨语言的团结,是危难下亲人之间的心心相惜……

  而原著则以更加宏观的角度展现了全然不同的另一面,这个角度下的流浪地球,是冷冰冰的.:是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漠视,是完全被流水线化了的婚姻和繁衍,是艺术与哲学的落寞,是人与人之间的无限猜忌……

  就像文中描述的那样:“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这样冷冰冰的世界太可怕了。

  从创作角度来说,电影和原著我都很喜欢,甚至原著的文字冲击更加震撼,但是我给电影打了五星,而给原著只打了四星。这是因为我从内心深处希望且相信,如果人类真的走到了“流浪地球”的那一天,社会是不会变的像原著所描写的那么冷冰冰的。

  就像电影里刘培强说的一样:“人类文明,如果没有人,那将毫无意义。”

  而人作为情感动物,如果人没有一丝感情,也不能被称之为人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 18

  今天,我看了一本已改编为电影的科幻小说,名为《流浪地球》。它讲述了一个从太空技术的视角探讨地球未来的多种可能性,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把地球当成交通工具,向宇宙深处航行、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流浪地球》所讲述的未来,是生存环境非常严酷的未来;在种种有关与地球未来的设想中,“流浪的地球”是其中的一种可能的设想。但是,《流浪的'地球》也对未来保持着开放的态度,让更多青少年读者和科学家们来提供答案。

  对于《流浪的地球》这本书,我比较推荐“超新星际元”和“流浪地球”两段。因为“超新星纪元”写出了人世间的善与恶;“流浪地球”写出了地球人民面对危难时众志成城和就算只剩一丝希望也不放弃的精神。

  “超新星纪元”讲的是一颗直径为太阳的23倍、质量为太阳的67倍的恒星爆炸于离太阳系很远的宇宙中,但因为爆炸后产生的能量过大,那庞大的能量进入到太阳系,并对地球造成了伤害,令整个地球上13岁以上的人在它到来的几天后会死亡,届时,整个世界就只有13岁的和13岁以下的人了。

  这本书给了我面对挫折时那源源不断地勇气,也告诉了我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

  《流浪地球》读后感 19

  在读过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后,我就被深深吸引了进去,他通过*凡的方式写出了不凡的科幻!

  《流浪地球》以丰富的想象贯穿全文——20年前,地球航出了冥王星轨道,航出了太阳系,在寒冷的外太空继续着它孤独的逃亡生涯……读到这里,让我不禁佩服起作者刘慈欣,佩服起他对宇宙的认知,他真是把科幻描绘的像真的一样;通过他的想象,他发明了地球发动机,它的威力非常大,可以照亮北半球,当在太阳爆炸的时刻地球发动机能够帮助人类逃亡太阳系,逃到其它恒星上寻找可生存的地方。“地球派”和“飞船派”是两队死对头。这些“角色”在情节中不断闪现,而就是这些“角色”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色彩。

  人就要有丰富的想象,想像是成功的一半,只有美好的遐想是不行的,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才能够驶向成功的彼岸!也许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写出了我们不保护地球的.严重后果,虽有地球发动机给予我们的帮助,但它也需要资源{各种山体},如果地球真的灭亡了,那我们就要坐着超音数速汽车到别的星球生存,爱护地球,别让他离我们而去!

  这本书的作者刘慈欣简直把科幻描写得神乎其神,他把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宇宙紧紧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来不足为奇,可慢慢的品尝,才能尝出真正的味道。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到科幻原来由许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写地球上不可出现的人或生命体,如通过写我们的生活联系到不可思议的事……它让我认识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让我对科幻燃起了浓厚的兴趣!

  《流浪地球》读后感 20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这本书讲的是在几个世纪前银河系因太阳的继续扩大而被慢慢吞噬。人类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在地球上安装了几百个推进装置,为地球前进寻找一个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这个计划就开始实施了。书中还有一位爸爸宁愿放弃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也要去守护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后因为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终于安全的找到了栖息地。

  尽管这部书是想象的,但是当我了解到因为那位爸爸的`执着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后代的繁衍生息,我内心还是非常感动。书中内容的背后也折射出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护地球,保护地球,守护我们的家园,避免书中的那种情况发生。

  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想起了今年的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的爆发,对我们来说不就是一场灾难吗?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宁静的生活,居家隔离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主旋律。但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非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许多无数逆行者的携手并行,并肩作战。不曾忘,耄耋之年临危受命奋斗于疫情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不曾忘,风华正茂的女孩褪去华服,剪断青丝,坚守岗位,一身白衣遮掩不住灵魂的红装;不曾忘,那些说出铿锵有力誓言的白衣天使们,一个个在**书上留下自己的指印……病毒无情,人间却有情。这些无数个逆行者不就和《流浪地球》中的那个男人一样吗?

  岁月从不静好,但因为有了他们——中国无数个*凡而伟大的英雄,使我们抬起头看见了清静与美好。


《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优选【5】份(扩展2)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实用5份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 1

  《流浪地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刘慈欣,他有“中国科幻第一人”的称号,他写的最有名的书是“三体”,《流浪地球》也是他的一部科幻小说,这些小说都介绍了“地球末日”发生的故事。

  刘慈欣这本《流浪地球》还被拍成了电影,春节的时候上映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了,是部让我目不转睛看完的电影,但是电影与书比较起来,还是书里讲的故事比较完整。

  这本书主要讲了,刘启的爸爸刘培强在他四岁的时候去参加了“拯救地球计划“,成为了一名宇航员,帮助地球离开太阳系,而这时候他的妈妈缺生病死了,刘启跟着外公去了地球最后的掩蔽所“地下城”。

  “拯救地球计划”是要用2500年时间帮地球逃出太阳系。17年过去了,虽然“拯救地球计划”还没有成功,地球还没毁灭,但是地球遇到了麻烦,地球被木星巨大的引力所吸引,撞向木星!怎么能让地球自生自灭呢?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地球上的人类“选择了“希望”,刘启他们决定竭尽全力来拯救危在旦夕的地球与人类,他们想到一个办法,用地球上的氧气去点燃木星上99%的氢气,因为这两种气体一旦混合,只要一根火柴就会形成轰天震地的大爆炸,再利用大爆炸的气浪把地球弹离木星。

  大爆炸成功了,地球得救了,而刘启的爸爸刘培强与千千万万人一起牺牲了,地球继续着他2500年流浪的旅程。

  我敬佩刘培强叔叔为了人类牺牲自己的崇高品格,我也就像书里的韩朵朵一样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选择了希望,虽然它可能十分渺茫,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但我们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完成它,实现它。

  今天我们更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好好学*、天天向上,希望一定能够变为现实。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 2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这本书讲的是在几个世纪前银河系因太阳的继续扩大而被慢慢吞噬。人类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在地球上安装了几百个推进装置,为地球前进寻找一个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这个计划就开始实施了。书中还有一位爸爸宁愿放弃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也要去守护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后因为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终于安全的找到了栖息地。

  尽管这部书是想象的,但是当我了解到因为那位爸爸的执着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后代的繁衍生息,我内心还是非常感动。书中内容的背后也折射出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护地球,保护地球,守护我们的家园,避免书中的那种情况发生。

  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想起了今年的'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的爆发,对我们来说不就是一场灾难吗?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宁静的生活,居家隔离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主旋律。但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非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许多无数逆行者的携手并行,并肩作战。不曾忘,耄耋之年临危受命奋斗于疫情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不曾忘,风华正茂的女孩褪去华服,剪断青丝,坚守岗位,一身白衣遮掩不住灵魂的红装;不曾忘,那些说出铿锵有力誓言的白衣天使们,一个个在**书上留下自己的指印……病毒无情,人间却有情。这些无数个逆行者不就和《流浪地球》中的那个男人一样吗?

  岁月从不静好,但因为有了他们——中国无数个*凡而伟大的英雄,使我们抬起头看见了清静与美好。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 3

  前段时间,《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很火,我也看了。因为不过瘾,就开始看《流浪地球》这本书。书有电影好看吗?有电影感人吗?带着这种好奇心,我打开了《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这本书中讲的是在几个世纪前银河系因太阳的继续扩大而被慢慢吞噬。人类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在地球外的宇宙中做了一个站点,并让地球上安装了几百个推进装置,使地球前进寻找一个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这个计划就开始实施了。书中还有一位爸爸宁愿放弃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也要去守护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后因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终于安全的找到了栖息点。

  读完这本书我泪水涟涟,因为看到了那位爸爸的执着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地球,我被他为了人类牺牲自己的精神感动了。那我们是不是也要好好爱护地球呢?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但地球上有很多垃圾,天空中,陆地上甚至是海洋里都有非常多的垃圾。那我们是不是要减少垃圾的产生呢!例如吃饭时吃完、少用一些塑料袋,把垃圾放到有序的垃圾桶里等等,这些都是减少垃圾的做法。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也是污染地球的原因。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从选择绿色出行开始,对于保护地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

  我希望这本书也来越火,因为他是我们中国作家创作的,显示了我们中国人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决心。但更重要的是读过书后我们要从小事做起,爱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 4

  《流浪地球》就是大刘的短篇科幻作品合集,但是不要因为短篇而小看它,大刘雄浑的想象力在短篇里一样展现的淋漓尽致。

  全书8个故事,当中有关联的有两个,虽然它们因为篇幅和架构的原因,比不上三体的气势磅礴,但是短小有短小的好处,很多时候它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后味反而更浓。

  以书中我最喜欢的《乡村教师》为例,小说开篇非同寻常,你不会以为这是一个科幻小说,你肯定会以为这是一个现实小说,反映在穷乡僻壤的地区的教育问题,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可敬老师,看到了熟悉的愚昧村民,要不是这本书明明确确的就是大刘署名,我真的怀疑我是不是拿错了——当然,从一半开始,风转急下的剧情突然让人了解了大刘这样安排的用心,从科学的角度讲,人类绝不是什么进化完美的生物,但是人类的发展动力,人类传承的制度虽然低效,但是却是可敬的,如果没有乡村教师最后的坚持,也许文明都会自此消失,这种戏剧的安排,其实很有意思,让紧张感保持到了最后一刻。同时,这部作品又是反映现实的,它不仅反映了人性,也反映了一些大刘关注的现实,大刘的作品不同于其它作品的最大差别,就是大刘不是信马由缰的想象乱飞,大刘的作品一定是以现实和人性为基础的幻想,幻想可以满天飞,但是没有基础的沉积,那样的作品并不会打动人,也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我想这正应了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刘的科幻作品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另外几部作品《中国的太阳》以农民工为主角,出发点和特别,最后的主旨也很特别,是一种对纯经济论的反驳。《流浪地球》则是典型的在极端危机之下,对人类本身命运和人性的拷问。大刘最擅长的估计就是这种手法。而《镜子》更是一部关注腐-败问题的作品,当然是以科幻的角度。其它几部作品也是各有侧重。

  诚挚向诸位推荐,如果你还有幻想的话。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 5

  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将地球家园推离太阳系轨道往半人马星系去,历时2500年,100代人。这时候人们会发现,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余对功名利禄、出人头地的追求都无甚意味。事业上摆人一道的权谋,业务上觥筹交错的应和,锱铢必较的算计,低头哈腰的唯诺,套路和苟且,职位和金钱都不再值得耗费思虑。就连爱情都无意价值,亲情也可随意舍弃,人生价值的排列,仅仅在于去往逃生通道路上的那条长长队列的先后。

  而人类的可悲,在于对生命的感悟,非不能置之死地而后得,只有在悬崖处勒住马辔,看见碎石自马蹄处坠入无尽不见底的深渊的那一刻、那一刹,才能突然体会到了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圆饼图上把它从一轮新月,瞬间标注成了一个圆盘。

  但还好,生活、生命的意义,会在炼狱时顿悟,也会在天堂里发现。

  看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如果置身隔绝凡尘的世外桃源,亦会豁然开朗,看向远方。亦会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实则轻如鸿毛的尘事,而是着眼人类不过短短几十载寿命的本身。

  新西兰就是这样的世外桃源。忘却其他,返璞归真。《桃花源记》所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道生活,无顾功名,大概与此无异。

  太阳系的毁灭不过文笔杜撰,无法有切肤之感受。而新西兰之旅,则可有身体力行之亲历。置身其中,才会发现“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不再是一种戏谑,而是值得频频点头。

  描述一个国家,无非美景、美食、风土、人文。但我觉得这些都不足赘述,只总结为这是一个尚“有问津者”的桃花源,是一个可以了解什么是生活、生命,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地方。

  足以。


《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优选【5】份(扩展3)

——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优选【5】份

  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 1

  昨天去影院看了《流浪地球》,首映那天没剩好位置就多等了一天。

  大刘的原著是很久之前看了的,看完电影后又回来看了一遍小说。

  电影中整体世界观背景和原著相比几乎没有太大改动,人物和故事情节则基本可以说是再创造了,可以尝试这么理解:电影展现的是在逃逸时代Ⅰ中发生的事件——有一次过*日点时,地木距离过*引发灾难,所以有了电影中的故事。

  在看电影前,我的期待并不高(之前没看任何预告片)毕竟载体不同,表现方式必然不同,表现出来的效果也自然不同,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所以走出影院后反倒挺惊喜的。

  相比之下电影的视角更温情些,突出的不是科幻色彩,而是在科幻色彩下,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人物,在危机下的不同表现和选择。

  其实这点说到底和大刘是一致的。大刘科幻作品中的世界构建确实是完整宏大,但不管是《三体》、《带上她的眼睛》还是《赡养人类》,故事包裹的内核仍然是人性和人的处境。只是电影表现的稍微有点过度,以至于科幻有点成了背景板的意思。另外电影和小说的情感基调不同也是显而易见了。

  总的来说,光特效和场景就值回票价,节奏不拖拉,内容充实,没有尿点,演技过关,略显煽情,能提前猜到大致情节走向(比如谁要领便当)。总体观影体验良好。

  不敢期待什么科幻元年,只希望这次《流浪地球》票房表现好一些,能带动以后这个领域的投资。毕竟上一个有姓名的国产科幻片可能还是1988年的《霹雳贝贝》......

  期待大刘的其他作品搬上荧幕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 2

  希望,比钻石还珍贵

  地球上荒无人烟,寸草不生。天上刮着大风,下着大雪,天寒地冻,人们寸步难行。建筑倒的倒,塌的塌,荒凉的世界里,没有一个让你遮风挡雨的地方………

  这就是电影《流浪地球》中的场景。这部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获奖科幻小说,于今年大年初一上映。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太阳内部能量耗尽,即将巨大化并会吞噬整个地球。由于太阳已没有能量,地球陷入了冰川期,人类只能移居地下城。为了全人类的未来,联合国召开会议,会议中决定制造一万台超级发动机,以驱使地球脱离轨道离开太阳系。但是,远离过程中,地球即将撞击木星,逃脱只有最后一线希望。许多无所畏惧的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壮烈牺牲了。

  由于木星的巨大引力,几乎所有人都放弃了,他们不相信地球还有存活的希望。他们只想和木星作文同归于尽。可是,中国救援队不这么认为。他们找到了唯一的希望——通过喷火,点燃木星,使木星爆炸。即使他们成功的几率很小,但是他们还是不放弃希望。就如电影中所说:“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最后,在他们的努力下,地球远离了木星,人类得以存活下来。

  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因为困难和绝望,放弃希望。比如,一名运动员离终点还差几步,他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不懈,或许就可以得第一名。可是,他因体力问题放弃了眼前的希望,被后面的人反超了,多可惜啊!所以,我们不管学*或做事,都不能半途而废,要抓住机会,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只有这样,才能离成功越来越*。

  来吧!让我们行动起来,抓住每一个机会,珍惜每一线希望。因为,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东西。

  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 3

  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将地球家园推离太阳系轨道往半人马星系去,历时2500年,100代人。这时候人们会发现,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余对功名利禄、出人头地的追求都无甚意味。事业上摆人一道的权谋,业务上觥筹交错的应和,锱铢必较的算计,低头哈腰的唯诺,套路和苟且,职位和金钱都不再值得耗费思虑。就连爱情都无意价值,亲情也可随意舍弃,人生价值的排列,仅仅在于去往逃生通道路上的那条长长队列的先后。

  而人类的可悲,在于对生命的感悟,非不能置之死地而后得,只有在悬崖处勒住马辔,看见碎石自马蹄处坠入无尽不见底的深渊的那一刻、那一刹,才能突然体会到了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圆饼图上把它从一轮新月,瞬间标注成了一个圆盘。

  但还好,生活、生命的意义,会在炼狱时顿悟,也会在天堂里发现。

  看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如果置身隔绝凡尘的世外桃源,亦会豁然开朗,看向远方。亦会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实则轻如鸿毛的尘事,而是着眼人类不过短短几十载寿命的本身。

  新西兰就是这样的世外桃源。忘却其他,返璞归真。《桃花源记》所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道生活,无顾功名,大概与此无异。

  太阳系的毁灭不过文笔杜撰,无法有切肤之感受。而新西兰之旅,则可有身体力行之亲历。置身其中,才会发现“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不再是一种戏谑,而是值得频频点头。

  描述一个国家,无非美景、美食、风土、人文。但我觉得这些都不足赘述,只总结为这是一个尚“有问津者”的桃花源,是一个可以了解什么是生活、生命,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地方。

  足以。

  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 4

  前段时间,《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很火,我也看了。因为不过瘾,就开始看《流浪地球》这本书。书有电影好看吗?有电影感人吗?带着这种好奇心,我打开了《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这本书中讲的是在几个世纪前银河系因太阳的继续扩大而被慢慢吞噬。人类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在地球外的宇宙中做了一个站点,并让地球上安装了几百个推进装置,使地球前进寻找一个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这个计划就开始实施了。书中还有一位爸爸宁愿放弃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也要去守护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后因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终于安全的找到了栖息点。

  读完这本书我泪水涟涟,因为看到了那位爸爸的执着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地球,我被他为了人类牺牲自己的精神感动了。那我们是不是也要好好爱护地球呢?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但地球上有很多垃圾,天空中,陆地上甚至是海洋里都有非常多的垃圾。那我们是不是要减少垃圾的产生呢!例如吃饭时吃完、少用一些塑料袋,把垃圾放到有序的垃圾桶里等等,这些都是减少垃圾的做法。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也是污染地球的原因。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从选择绿色出行开始,对于保护地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

  我希望这本书也来越火,因为他是我们中国作家创作的,显示了我们中国人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决心。但更重要的是读过书后我们要从小事做起,爱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 5

  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电影即将上映了,于是一边期待书的情节一边期待电影的情节。

  一直很喜欢科幻的关于世界末日的美剧,因为会警示我们珍惜当下爱护当下的资源,警示我们千万要可持续发展,但人类啊,总是到了悬崖无退路才知道来补救,或者说,总是有一部分人类已经察觉到这警钟已经敲醒,于是他们开始去警示其他世人,但始终敲不醒他们的警觉。

  是说他过于乐观吗,如同他们觉得我们过于杞人忧天,感觉这世界的分化是理性乐观的人和过于乐观的人之间的较量,是聪明的人和假聪明的人之间的较量。

  或者我们都需要一个英雄或者一群英雄们,不顾一切地带领着大家义无反顾地前进,带着信念,带着正确的预知,带着无所畏惧。我们也需要正确的认识,我们选择站在真理还是假像的队伍呢?当然是真理,但我们究竟如何得知哪个是真理呢?不言而喻,学*,探索,求知。

  如果到达了那一天,没有了春夏秋冬,世界只是灰色,不停息的发动机,我们的信念是否依然坚定?

  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奢求。

  “不知是我身处噩梦中,还是这整个宇宙都是一个造物主巨大而变态的头脑中的噩梦!”

  还是更多地去想,怎么避免这么噩梦吧,希望这个流浪时代只是一个遥远的警示,希望更多的人提高意识保护地球吧。

  #全文有几处高潮,人物刻画轻描但深刻,

  这短篇小说跟三体对比,我觉得对于故事的情节性描述得更加到位,比较深刻,可能这也是短篇小说的魅力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优选【5】份(扩展4)

——流浪地球读后感 (菁华9篇)

流浪地球读后感1

  熬夜看完了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心里很是触动,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故事背景设定太阳四百年后会发生一次大爆炸从而走向毁灭,爆炸产生的能量会在瞬间将地球蒸发。

  人类为了生存想要在四百年的时间内逃出太阳系去最*的恒星,但是如何去又成了一个问题。有人说应该抛弃地球建造宇宙飞船过去,但是问题是最*的恒星周围没有行星,有行星的恒星又太远以人类的技术无法建造足够支撑其到达的生态系统。

  因此人类选择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在地球上建造发动机,人类搬进地下城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加速,地下城市遭受岩浆的不断侵袭,跨越小行星带时无数小行星的撞击,地球终于到达逃逸速度,脱离了太阳系。

  但是太阳却没有如期发生爆炸。不少人开始重新观测太阳,发现太阳的数据同四百年前并没有什么区别,愤怒的人民感觉被*骗了。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地球却已七零八碎满目疮痍,人民开始质疑*以至于叛变夺取发动机的控制权,想要重新回归太阳的怀抱。

  当人们处死流浪地球计划的*人员的时候,太阳却爆炸了,随太阳粉碎的还有人类回归的希望。愤怒的人民变得沉默,带着地球开始继续流浪。故事梗概大致如此,但是令我震撼的却不仅仅是刘慈欣的想象力,也不仅仅是作者硬科幻的水*如何之高,而是在科幻背后所展现出来的人文情怀。

  文中科幻仅仅是作为背景,人类的感情才是重点。当地球第五次加速接**日点时,社会上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觉得地球马上就要被太阳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弃,爬上地面,想着现在被蒸发也比忍受着毫无希望毫无未来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亲却告诉自己的家人: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说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以前一个高贵的人需要有金钱、权利等等,但是现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

  这是整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绝境中,越要抱有希望,这才是人类高贵之所在。

  当男主参加运动会雪橇项目,一个人开车在冰封的太*洋上奔驰时,放眼望去一片黑暗,连星星的光芒都不复存在,他甚至无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动,感觉自己就像一颗粘在黑暗这块幕布上的小颗粒,无依无靠,动弹不得,孤独就像一个大手将他紧紧攥住,他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园,未来一片灰暗,强撑的希望在这孤独的黑暗中也一点点熄灭,这种绝望令人难以忍受。

  最后还想分享一下我自己胡思乱想强行带入的一点想法。

  我觉得这本书描述的可以转化成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人成长到某个阶段总会意识到自己无法在父母跟前过一辈子,必须要出去闯荡,去流浪,去打拼,就像太阳系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了,那人类只能迈向宇宙。

  出发前必须想明白的一个问题就是究竟是带着父母给予我们的资源、人生经验、做人道理之类的上路还是把自己当成一张白纸,在社会上自己闯荡?但是即使你选择了后者,父辈对我们的影响却早已深入骨髓,难以磨灭,我们只有接受父母给予的一切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就像人类逃离太阳系也必须带上祖祖辈辈生活的地球。

  当我们终于踏上社会,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可能会在某个深深地夜晚,在遭受社会的打击之后,回想起父母,回想起家,想到父母的怀抱,家的温暖。于是,回家便像一颗种子深深的扎入我们的思想当中,经历的磨难越多,受的委屈越大,这颗种子越是破土发芽茁壮成长,就像逃离太阳系之后的人类遥望仍然安静祥和的太阳一样。

  终于有一天我们鼓起勇气想要放下社会上的一切回家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真的已经回不去了。我们终将一个人孤独的流浪在这大千世界,就像地球流浪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一样,出发了,就再也回不了头了。

  当然,纵使宇宙无边,还是要抱有希望,万一就碰到新的太阳(另一半)了呢?

  唉,扯完这一大段,真的觉得刘慈欣都要打人了,感觉就像那些红学家,简直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红楼梦,红楼梦生万物一样,啥事都能扯到红楼梦,所以我也就是给大家安利下这本书,据说同名电影都在拍了,大家就是看个乐呵就好。

流浪地球读后感2

  故事在太阳氦爆炸的预言中拉开序幕,为了避免地球在爆炸危机中灰飞烟灭,人类成立了联合*利用高科技使地球停止自转,同时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修建巨大发动机带动地球脱离太阳系,远离曾经带给人类光明与温暖的太阳。在这个过程中,地球面临着重重危机,陆地淹没,海洋冰封,火山爆发,气温骤变,幸存下来的人们迫不得已进入黑暗的地下生活。在生与死面前,爱情、艺术、鲜花、权势、金钱……都变得无足轻重,人类变得冷漠麻木,在机械的秩序运转中努力争取活着的机会。

  当地球脱离太阳系获得短暂的安宁后,少数自以为聪明的公民开始质疑太阳爆炸这一理论,率领历经绝望变得心力交瘁的众人攻击联合*,指责他们危言耸听,破坏人类的生活与文明。联合*仅剩的五千人为了保护地球发动机不受损坏,选择了接收众人的惩罚,被抽取了隔离服中的恒温核材料后默默冻死在广袤无垠的冰封的大海上,他们的身躯凝固成五千尊雕像,向世界诉说着他们的坚守与正义。而令人讽刺的是,就在这时,太阳氦爆炸发生了!这个美丽的星球50亿年的壮丽生涯画上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句号!太阳死了!

  "幸运的是,还有人活着!"

  小说的一开始读起来并不引人入胜,因为个人的天文知识缺乏读来甚至有些费力,但里面的感情线索亦是非常明显:对地球母亲的热爱,对太阳光明的追求,对生存生命的渴望,对责任理想的执着,我想: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这颗叫做地球的行星,将是那些为此努力的前人们永恒的纪念碑,而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位公民,都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在纪念碑上刻下生动而辉煌的一笔,贡献我们仅有的一点力量!

  让流浪不再继续!

  让生灵找得到回家的路!

流浪地球读后感3

  身为一个不称职的刘慈欣的粉丝,电影的热度让我在看完《流浪地球》电影后翻开了原著。可能是之前《三体》和《时间移民》的关系吧,总觉得大刘的作品应该有一个宏大的世界观乃至宇宙观,很长时间的过程,几代人的变迁,又如何会拘泥于一个时间点写一部英雄向的小说呢。果不其然,文字的表达和电影毕竟是不一样的。

  电影《流浪地球》:美国科幻大片真得不要太好看哟,我对科幻电影的爱日月可鉴(虽然如今穷到买不起电影票),当看到这样一部《流浪地球》真的是感动的,看电影的第一眼便知道这真的是良心之作了,场景里冰冻着的著名建筑,刘培强刘启父子间的情感连接,王磊上尉对于职责的坚持和生命的责任无不令人动容。作为一部2h的电影,带着一份东方特有的对故土的眷恋流浪,何其浪漫。可是这样一部电影还是令我遗憾的,从韩朵朵那偶像剧般的呼吁到洛希极限计算的错误,我期待着更加成熟的国产科幻片。

  小说《流浪地球》:小说的情节那自然是比电影丰富的,以一个人的一生作为时间跨度,以一个人的经历反映时代,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看电影时其实是有疑惑的,为什么要带着地球流浪?为什么希望那么珍贵?而文字是给了答案的,一个小小的生态球实验,一段绝望的滑雪比赛中邂逅的婚姻,一声“我的流浪地球”的呐喊……这般看似脆弱的人性和不灭的智慧,太阳氦闪,变轨加速,*效应,让这部画面感极强的硬科幻小说耐人寻味。谁也不知道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坐在井底的青蛙虽然看到的蓝天很小,可是它抬头了,它想看,不是吗?

  真的很喜欢大刘耿直的硬科幻小说,也很看好*的科技和电影业,《流浪地球》就是那希望。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读后感4

  我常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读书,大概理由有三:消遣,寻找共鸣,了解异域文化。消遣可以说是最大的诉求,或许说很遗憾就算已经是成年人,阅读小说还是停留在读情节,于是就有了第二个理由的支撑,寻找共鸣。这本小说的人物,哪个我最喜欢?哪个更像我?我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性格缺陷,我要怎么变更好?当然对于读异域文学,了解他们的文化也是一个大的出发点。大致相当于行万里路,这对于一个囿于繁琐生活,房贷,工作压力的人,是一个很好的解脱。

  那读科幻小说是为了什么呢?我不太确定。之前看过刘老师的三体,看得太快有一些趋于表面,看这本流浪地球虽然跟最*的口碑有关,但也是让我沉浸其中。恢宏,想象力,学术词汇,人类的未来,最重要的希望。我觉得这本书传递的最大的价值观是人要有希望,或者理想。全本书「希望」 这个字眼闪现了人性的光辉。但对于书中主人公的人格,形象,我还是无法体会到一个丰满的形象。或许这不是关键吧,对于科幻小说。

流浪地球读后感5

  这个假期,我们全家人看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还看了由它改编的同名电影。虽然电影和书的出入挺大的,但是讲的都是地球人想办法要带着地球离开太阳系的故事。为什么地球要去流浪呢?因为太阳即将发生氦闪,也就是说太阳快要死亡了。发生氦闪后,太阳将不再是恒星了,而成为一颗由恒星爆炸而生成红巨星。

  地球上的科学家们计算出了太阳发生氦闪的时间大概是四百年内。所以想出一个方法,就是在地球上安装上万台功率巨大的推进器,先把地球的自转停下来,然后再让推进器把地球推向离地球最*的人马座的比邻星。虽然比邻星是离地球最*的恒星,但是还是非常遥远,有4.3光年的距离。地球大概需要2500年才能到达新家。

  太阳为什么会死呢?氦闪是怎么回事?我们目前的科学常识告诉我们,宇宙是有寿命的。比如太阳的寿命大约是100亿年。目前太阳已经50亿年了。在《流浪地球》这部小说里,作者是这样假设的:太阳将在四百年内发生氦闪。氦闪就是太阳内部的氢快要燃烧殆尽、全部转化为氦,氦元素的聚变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由此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之后,太阳将变为一颗巨大且暗淡的红巨星,它膨胀到如此之大,地球将在太阳内部运行!事实上在这之前的氦闪爆发中,我们的星球已被汽化了。所以,地球要在太阳死亡之前赶紧移民外太空恒星系。

  这部小说的构思和想象力都非常丰富,场面恢弘,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是科幻小说,但是我觉得这部小说实际上也在提醒人类正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一定要到意识到环保节能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保护赖以生存的地球的重要性,万一未来的哪一天真是需要移民去外星系,我们的地球还能适合长久的“流浪”吗?也许还没有等到移民外星系的那一天,地球就“千疮百孔”了,物种灭绝殆尽了。

  我们要做到物尽其用,节约使用各种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开发更多清洁易得的能源,逐步淘汰污染严重、难以分解、对地球环境危害大的垃圾。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说:目前地球上每分钟消失一种植物,每天消失一种动物。这远远高于自然的“本底灭绝”速率。这是一个警钟。我们要给人类自己和其他生物一个安全和适宜的环境。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我们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才能够延续。

流浪地球读后感6

  《流浪地球》是刘欣慈即《三体》后的又一科幻题材小说集中的一本,我是通过有声阅读的方式读完这本书的,感受着*式下的科技幻想魅力,在他构建的世界里遨游,或是上天或是遁地,剥开无比奇妙下的幻想,对未来世界发展的设想、期盼、向往与担忧,或许你刚开始会认为是一篇篇独立分体的小短文,各有各的精彩,其实早已在各段内容中埋下了伏笔,以点创面的手法,让人耳目一新。它需要通读完一整个篇幅后才能明白故事的脉络,我认为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文章描述着前太阳时代人类对地球过度的窥探和资源的消耗,而使得后太阳时代的人类去渐变、适应、承受前者所带来的灾难环境。印象深刻的片段:

  1、虽说科技技术在人类看来非常的牛B,但为探究跟弄明白自己无法理解和跨越的科学鸿沟,愿意为未来科学献身的一批走上神堂的科学家。

  2、当最后一个人类开着宇宙飞船回来地球的时候,以为自己是最后一个人类的时候,地球已经由宏纪元进入了袖珍的细菌微纪元。

  3、一位从西北农村出来的奋斗青年史,他并不知道有朝一日自己会登上*太阳,还能与霍金一起太空散步,我想也只有作者能想的出来,应现在的一句流行话语,“人生达到了高潮”,也不过如此吧。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并不知道前行和远航的路已经有意无意的在下一个路口等着我们去开展与探索。与流浪地球光年时间的宽度和纬度相比较,缩短到现今的时间点人类的想法与认知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游走在流浪地球的心路旅程是拓开对想象的颠覆前行中的一个有力支点,让人有这个幸运和机会对科技科幻小说的一次畅享。本小说电影版已上线,特别期待通过电影的编排和视野呈现出小说中的*科幻场景会是怎样一番电影下的现实场景。文中最贴*电影气息的是本书的最后一段很有画面的代入感。

  通过深入剖析和自己的理解:警醒着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呵护和珍惜身边拥有的东西。比如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绿色的植被、或是人亦或是物,当这些宝贵资源、情感被慢慢消耗殆尽时,才幡然醒悟,自己是多么的愚蠢和不可取,唾手可得的会不经意间让其溜走而不自知,这都需要去反思和自省的。感知着心灵的触摸,抚慰着脚下的热土,时代的步伐在大刀阔斧,科技的创新在时空里颠覆,未来的世界在想象里奋勇前进,留下纯真留下美好,又是另一番天地。

流浪地球读后感7

  《流浪地球》是以第一人称成文的,可视为主人公一生的简短传记。我个人认为,这种写作方法最大的益处就是很容易会让读者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主人公的经历。

  太阳,也不知活了多少个几百万亿年了,现在即将毁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天天围着太阳做自转和公转的地球,没有了太阳,没有了春夏秋冬。

  更可怕的是,如果太阳毁灭,太阳系遭到破坏,没有了引力,所形成太阳系的行星(包括地球)没有了原来的运行轨迹,由匀速圆周运动变为匀速直线运动,或者说所有的星体都会改变原来的运动轨迹,在宇宙间无规律的乱撞一气也说不定……

  咱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边际。我就在想,会不会再发生一次宇宙大爆炸。

  故事中讲述了一群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为了拯救地球,挺身而出。他们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在危机四伏的宇宙之路上,寻找新家园。为了人类能在漫长的2500年后抵达新的家园,这群年轻人展开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

  2050年,太阳即将爆炸。于是,人类开始了长达17年的“流浪地球”计划,帮助地球逃出太阳系。但由于木星引力的影响,地球将会与木星发生碰撞。众人团结一心,经过不断地努力,将木星引爆,并借助爆炸的冲击波逃离了太阳系。

  在地球撞向木星的最后15分钟,人们仍在不停尝试着,寻找着解决的方法。他们并没有失去信心,坐以待毙,而是团结一心,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他们拯救了地球,拯救了全人类!

  希望与坚持是共存的。就像你走在一条漆黑的巷道里,只有你坚持下来,走到了最后,才能看到光亮。同样,如果你在面对困难时退缩,放弃了,那你又怎么能看到希望?只有你奋不顾身地走下去,希望才会给你带来喜悦。

  莎士比亚说过:“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来到。”的确,不管前方是深不可测的峡谷,还是布满陷阱的小路,只要你有坚持干到底的勇气和决心,希望,终究会到来。

  曾经读过一个故事:两个人流落荒岛。一个人失去了信心,连试的勇气都没有,直接放弃了,最后被狼群撕成了碎片;另一个人坚信自己一定可以活着出去,不断寻找出路,甚至与恶狼搏斗,最终获救。坚持不懈,就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就能看见希望的光芒;就能赢得美好的明天!

流浪地球读后感8

  大刘和他的科幻小说*年来在*掀起了一股科幻热,尤其是在《三体1:地球往事》获得雨果奖之后。与大多数人一样,我知道大刘也是源于《三体》。这部长篇小说堪称一部有关人类未来发展的宇宙史诗。我个人认为,大刘在科幻小说写作中擅长架构宏大的宇宙图景和挖掘人性的本源,这些在《三体》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这些独有的能力也在我们今天要说的中篇小说《流浪地球》中被发挥到了极致。

  《流浪地球》已经被拍摄成了电影,而且将在二十几天后的春节档上映。从目前放出来的预告片来看,影片质量还是很有保证的。更有甚者,很多网友称2019年为*硬科幻电影元年。希望这部即将上映的科幻电影不让大家失望。我今天想谈谈《流浪地球》这部小说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流浪地球》是以小说主人公第一人称成文的,可视为主人公一生的简短传记。我个人认为,这种写作方法最大的益处就是很容易会让读者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主人公的经历。

  首先,我需要提及几点科学常识。星空中所有的恒星(包括太阳)都是通过核聚变获取能量,转换为我们熟悉的光和热。具体到我们现在的太阳,主要是氢元素通过核聚变生成氦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内部的氢元素会越来越少,而氦元素则会越来越多。于是总会有那么一天,氦元素在太阳中心区域聚集,并引发氦元素的核聚变(生成更重的元素),这个过程便被称为“氦闪”。这绝对是太阳的灾难日,因为伴随“氦闪”,太阳将会释放出相当于其正常状态的百万倍能量,同时其半径将极大的膨胀,甚至超过目前的地球轨道。换言之,当那一天来临时,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会被轻轻松松地抹掉。幸运的是,根据我们最新的科学理论,太阳的这个灾难日是几十亿年之后的事情了,我们暂时不用担心。

  《流浪地球》中故事的科学背景是,在21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太阳内部氢转化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进一步通过研究建立的太阳完整精确的数学模型预测太阳的氦闪将在400年发生。而到故事的开始,已经过去了380年。在这300多年中,地球上的人类开始了*乎疯狂的自救行动。宗教完全消失,艺术等无用的学科*乎被废弃,人类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能解救自己的理工科和实用技术上。

  从常人的角度看,人类在太阳“氦闪”中存活下来最直接的方式应当全力发展宇航技术,进行星际移民。然而,作者大刘剑走偏锋,堵死了这条看起来最能行得通的路,原因也很简单——人类尚不知道哪里有可供直接移民居住的行星,如果没有已知合适的选择,人类最终会迷失于茫茫太空;即使找到了可供移民的行星,人类将面临“谁走谁留”的终极伦理问题(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带走所有人);技术上无法逾越的难题是,可长时间运转的封闭循环生态系统——由于不知道到移民过程需要多久,只有封闭循环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在长期的宇宙航行中存活。其中最后一点也是我们现实世界面临的技术难题,各国都有相应的各种实验(包括*),但是这些实验性的封闭循环生态系统最终都会发生不可逆的恶性变换,变得不适宜人类生存。既然大规模星际移民这条路走不通,作者大刘就脑洞大开,给小说中的世界提供了另一条令人无比震惊的自救方法——直接将地球当成宇宙飞船推进到距离太阳系最*的恒星比邻星(距离约为四光年)。

  人类采用这个自救方法的理由简单到让人无法拒绝——人类熟悉的环境,完整的生态系统,实施得当的话几乎所有人都有生存的机会。在小说中,这个自救方法依赖于虚构的“重元素聚变”技术,即利用普通的石头作为燃料,建起上万台高达上万米的“地球发动机”,作为地球这个超级宇宙飞船的引擎。以此,人来将逃亡过程分为五步,分别是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和新太阳时代。顾名思义,刹车时代即位使地球停止自转,以便地球发动机更好地加速地球——这一过程用了42年。逃逸时代,利用“地球发动机”给地球加速,不断抬高远日点,以达到逃离太阳所需的第二宇宙速度——这一过程地球需要绕转太阳15圈。流浪时代I,地球疯狂加速逃离太阳系;流浪时代II,地球减速进入比邻星轨道;新太阳时代,人类将在地球上沐浴着新太阳的光和热继续延续文明的发展。整个逃亡计划将历时约2500年,100代人。

  故事的主人公出生于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此时的地球已经没有了昼夜和四季的交替。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帷幕,以主人公视角进入细节刻画。首先,通过主人公游览地球,给读者展现了冰冻海洋,与我们所知非常不同的日出和黄昏,地球发动机等壮观的景象。其次,逃逸时代就开始时,由于地球发动机使得大气温度上升到人类无法承受的范围,且自转刹车过程也让地球表面满目疮痍,地面已经不适宜人类生存,于是人类集体住进了地下城市。再者,主人公在地下城的生活展现出了人类在危机时代淡化的家庭观念和年轻人优先的生存观念。可以想到,逃逸时代自然不会那么轻松。地壳不稳定导致岩浆迸入地下城,地球加速时穿越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牺牲部分人从而拯救人类整体似乎总是重大危机中的必然。然而,更可怕的是人心,逃逸时代中每次地球运行到*日点时,人类社会中总会有太阳即将发生“氦闪”的谣言。也正是可怕的人性,主导了故事的结尾处的反转。在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后,“地球相对于四个世纪前没有任何变化,过去的四百年不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的传言传遍了整个世界。

  于是,发生了理所当然的叛乱,无知的民众攻占了地球发动机控制中心,处死了地球联合*要员和执行地球航行计划的科学家。然而,科学自有其严谨性,正当“胜利后”的人们集体庆祝时,太阳氦闪爆发了!于是,人类继续执行着已故的科学家们制定的航行计划,行进在流浪时代。

  以上便是《流浪地球》的主要故事情节。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大刘石破天惊的逃亡之法——将地球作为宇宙飞船,这也是这篇小说最为吸引人之处。大刘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宏大的科幻框架,基本视角是整个地球,并借用这个故事再次(同《三体》)揭示了人性本源中的恶。此外,我想,大刘更想向读者展示的是对于星空宇宙和人类命运的思考。放眼人类世界,每个人类个体可能都会以自己是某个团体的一份子而骄傲,或者觉得自己举足轻重。放眼整个地球,人类整体俨然已经成为了地球的主宰,掌控着这个行星的命运。然而,立足于整个太阳系,地球已经相当渺小,更不用说人类了。即使是在太阳系,人类的命运也承受着相当多的可能威胁,包括小行星撞击,太阳的不稳定性(太阳辐射和地球臭氧层空洞)等等——这些威胁对于现在的人类,几乎每一个都是致命的。再放眼到整个直径10万光年的银河系,太阳也只不过是其猎户旋臂中一颗无比普通的恒星。是的,人类真的很渺小——渺小到无法将我们存在的迹象告知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生命。我想,大刘的很多科幻小说,包括《流浪地球》,都是在强调这一点,就是我们的渺小。

  只有认识到了目前人类的渺小与无力,才能更好地懂得敬畏——敬畏生命,敬畏科学,敬畏宇宙。这种敬畏能成为我们发展科技,探索未知进而突破局限的动力。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仰望星空——看到繁星闪烁的星空,看到璀璨的银河,无垠的宇宙,反观自身的渺小。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我们熟悉的太阳的氦闪迟早会到来。虽然目前最为成功的恒星模型预言这将是几十亿年之后的事情,但是科学自有其独特性,这也可能是由于人类认知局限导致的错误理论。我个人倒是很好奇,如果《流浪地球》中的太阳氦闪真的发生,人来该何去何从。人类命运变化的影响因素确实是太多了,但是我想,应对所有这些可能发生的巨变的最好方式便是,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渺小,怀揣着敬畏之心,努力地探索未知,发展科学技术。

流浪地球读后感9

  《流浪地球》这本小说很短,很快就看完了。

  这本科幻小说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地球人类经过50亿年的进化,绝大多数人在关乎自己生死存亡的问题上居然那么弱智。

  太阳的演化规律这种的不是特别复杂的自然规律,又关系到50亿年后人类(正是故事中的人类)命运,那时候的人类应该是深刻理解而且非常坚信才对其正确性才对,毕竟这是一个人类(故事中的人类)已发现了50亿年的规律啊,如果有错的话,应该早就被发现了吧,所以怎么可能仅仅凭借一时发现太阳的某些参数和400年前一样,就将其推翻?存在了50亿年的理论,居然是错的,人类有多么弱智啊!我想问一下,科学家呢?他们都死光了吗?既然最后他们所坚持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他们当时就找不到可靠的证据来反驳那荒谬的、突然产生的想法吗?

  接下来,弱智的人类推论这是小部分人的骗局,然后就把领导地球逃出太阳系的五千人处死。刚处死完,太阳发生氦闪,真的变成了红巨星,吞没它周围的行星。我想问一下,好如果是骗局,那些设置这个骗局的人们的动机是什么?如果太阳不会膨胀毁灭地球,他们费那么大劲把地球推离太阳系,推向一个不确定的、很可能走向灭亡的世界,他们自己不也得灭亡吗?这个骗局对他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什么好处能超越自己的生命呢?那些被处死的人不能为自己辩护吗?就这样轻易的被处死了。处死他们的那些人,一点逻辑思维都没有吗?

  假设人类*均25年繁殖一代的话,50亿年,人类繁殖了2亿代,竟会进化得如此弱智,这符合自然规律吗?我怀疑猩猩进化2亿代也不会比那些人更弱智。

  我真的觉得《流浪地球》好弱智。

  电影我还没看,不知道电影中如何弥补这种弱智。


《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优选【5】份(扩展5)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 (菁华3篇)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1

  "在这个世界上,希望和钻石一样珍贵。"如果你选择希望,你就有理由坚持生活。

  《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是太阳进入老年,地球上的人们带着地球去寻找新的家园以求生存。它也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和灾难来临时人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故事中的人有勇气去做,因为他们选择了希望。如果它们不努力工作,而是舒适地等待灭绝,结果会完全不同。即使前面的过程很困难,但未来是美好的。后者,即使过程简单,也注定要灭亡。这是希望的力量。

  钻石很珍贵,因为它能反射成千上万种颜色的光。希望,给它一束人类的光辉,它一定会给你一个多彩的成功世界,所以希望像钻石一样珍贵。

  小说中有一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叛军想把坚持在地球上游荡的5000名士兵冻死。但是5000名士兵中没有一个人屈服并乞求怜悯。他们说:“让人类永远保持清醒是不可能的。”他们选择了全人类的希望,而不是他们自己的。死刑执行一小时后,氦闪爆发,太阳开始死亡,所以5000名士兵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的选择拯救了人类。这是希望的力量。

  生活中有很多选择希望的例子,比如“猪很强壮”。如果它没有选择希望,如果它在废墟中坚持了九天的希望,它今天怎么能过上舒适的生活呢?还有最美丽的老师张丽丽,她为——个孩子的未来选择了更高的希望。她继续努力,把三个学生从疾病中解救出来,给了他们生命和健康。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最真诚的情感,但它能带领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选择希望吗?

  我想是的。当生活、学*和工作不令人满意时,我们应该选择希望并坚持下去。每当我穿过峡谷,沿着崎岖的小路行走时,一片绿荫出现在我面前,我的心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如果你选择希望,希望也会选择你,给你带来光明的未来。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希望比钻石更珍贵!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2

  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将地球家园推离太阳系轨道往半人马星系去,历时2500年,100代人。这时候人们会发现,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余对功名利禄、出人头地的追求都无甚意味。事业上摆人一道的权谋,业务上觥筹交错的应和,锱铢必较的算计,低头哈腰的唯诺,套路和苟且,职位和金钱都不再值得耗费思虑。就连爱情都无意价值,亲情也可随意舍弃,人生价值的排列,仅仅在于去往逃生通道路上的那条长长队列的先后。

  而人类的可悲,在于对生命的感悟,非不能置之死地而后得,只有在悬崖处勒住马辔,看见碎石自马蹄处坠入无尽不见底的深渊的那一刻、那一刹,才能突然体会到了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圆饼图上把它从一轮新月,瞬间标注成了一个圆盘。

  但还好,生活、生命的意义,会在炼狱时顿悟,也会在天堂里发现。

  看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如果置身隔绝凡尘的世外桃源,亦会豁然开朗,看向远方。亦会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实则轻如鸿毛的尘事,而是着眼人类不过短短几十载寿命的本身。

  新西兰就是这样的世外桃源。忘却其他,返璞归真。《桃花源记》所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道生活,无顾功名,大概与此无异。

  太阳系的毁灭不过文笔杜撰,无法有切肤之感受。而新西兰之旅,则可有身体力行之亲历。置身其中,才会发现“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不再是一种戏谑,而是值得频频点头。

  描述一个国家,无非美景、美食、风土、人文。但我觉得这些都不足赘述,只总结为这是一个尚“有问津者”的桃花源,是一个可以了解什么是生活、生命,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地方。

  足以。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3

  希望,比钻石还珍贵

  地球上荒无人烟,寸草不生。天上刮着大风,下着大雪,天寒地冻,人们寸步难行。建筑倒的倒,塌的塌,荒凉的世界里,没有一个让你遮风挡雨的地方………

  这就是电影《流浪地球》中的场景。这部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获奖科幻小说,于今年大年初一上映。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太阳内部能量耗尽,即将巨大化并会吞噬整个地球。由于太阳已没有能量,地球陷入了冰川期,人类只能移居地下城。为了全人类的未来,联合国召开会议,会议中决定制造一万台超级发动机,以驱使地球脱离轨道离开太阳系。但是,远离过程中,地球即将撞击木星,逃脱只有最后一线希望。许多无所畏惧的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壮烈牺牲了。

  由于木星的巨大引力,几乎所有人都放弃了,他们不相信地球还有存活的希望。他们只想和木星作文同归于尽。可是,*救援队不这么认为。他们找到了唯一的希望——通过喷火,点燃木星,使木星爆炸。即使他们成功的几率很小,但是他们还是不放弃希望。就如电影中所说:“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最后,在他们的努力下,地球远离了木星,人类得以存活下来。

  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因为困难和绝望,放弃希望。比如,一名运动员离终点还差几步,他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不懈,或许就可以得第一名。可是,他因体力问题放弃了眼前的希望,被后面的人反超了,多可惜啊!所以,我们不管学*或做事,都不能半途而废,要抓住机会,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只有这样,才能离成功越来越*。

  来吧!让我们行动起来,抓住每一个机会,珍惜每一线希望。因为,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东西。


《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优选【5】份(扩展6)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范文10份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 1

  最*,我看了一本让我非常有感触的书,这本书叫做《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就是大刘的短篇科幻作品合集,但是不要因为短篇而小看它,大刘雄浑的想象力在短篇里一样展现的淋漓尽致。

  全书8个故事,当中有关联的有两个,虽然它们因为篇幅和架构的原因,比不上三体的气势磅礴,但是短小有短小的好处,很多时候它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后味反而更浓。

  以书中我最喜欢的《乡村教师》为例,小说开篇非同寻常,你不会以为这是一个科幻小说,你肯定会以为这是一个现实小说,反映在穷乡僻壤的地区的教育问题,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可敬老师,看到了熟悉的愚昧村民,要不是这本书明明确确的就是大刘署名,我真的怀疑我是不是拿错了——当然,从一半开始,风转急下的剧情突然让人了解了大刘这样安排的用心,从科学的角度讲,人类绝不是什么进化完美的生物,但是人类的发展动力,人类传承的制度虽然低效,但是却是可敬的,如果没有乡村教师最后的坚持,也许文明都会自此消失,这种戏剧的安排,其实很有意思,让紧张感保持到了最后一刻。同时,这部作品又是反映现实的,它不仅反映了人性,也反映了一些大刘关注的现实,大刘的作品不同于其它作品的最大差别,就是大刘不是信马由缰的想象乱飞,大刘的作品一定是以现实和人性为基础的幻想,幻想可以满天飞,但是没有基础的沉积,那样的作品并不会打动人,也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我想这正应了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刘的科幻作品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看了《流浪地球》,我有了太多的感悟了。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 2

  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将地球家园推离太阳系轨道往半人马星系去,历时2500年,100代人。这时候人们会发现,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余对功名利禄、出人头地的追求都无甚意味。事业上摆人一道的权谋,业务上觥筹交错的应和,锱铢必较的算计,低头哈腰的唯诺,套路和苟且,职位和金钱都不再值得耗费思虑。就连爱情都无意价值,亲情也可随意舍弃,人生价值的排列,仅仅在于去往逃生通道路上的那条长长队列的先后。

  而人类的可悲,在于对生命的感悟,非不能置之死地而后得,只有在悬崖处勒住马辔,看见碎石自马蹄处坠入无尽不见底的深渊的那一刻、那一刹,才能突然体会到了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圆饼图上把它从一轮新月,瞬间标注成了一个圆盘。

  但还好,生活、生命的意义,会在炼狱时顿悟,也会在天堂里发现。

  看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如果置身隔绝凡尘的世外桃源,亦会豁然开朗,看向远方。亦会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实则轻如鸿毛的尘事,而是着眼人类不过短短几十载寿命的本身。

  新西兰就是这样的世外桃源。忘却其他,返璞归真。《桃花源记》所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道生活,无顾功名,大概与此无异。

  太阳系的毁灭不过文笔杜撰,无法有切肤之感受。而新西兰之旅,则可有身体力行之亲历。置身其中,才会发现“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不再是一种戏谑,而是值得频频点头。

  描述一个国家,无非美景、美食、风土、人文。但我觉得这些都不足赘述,只总结为这是一个尚“有问津者”的桃花源,是一个可以了解什么是生活、生命,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地方。

  足以。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 3

  故事在太阳氦爆炸的预言中拉开序幕,为了避免地球在爆炸危机中灰飞烟灭,人类成立了联合**利用高科技使地球停止自转,同时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修建巨大发动机带动地球脱离太阳系,远离曾经带给人类光明与温暖的太阳。在这个过程中,地球面临着重重危机,陆地淹没,海洋冰封,火山爆发,气温骤变,幸存下来的人们迫不得已进入黑暗的地下生活。在生与死面前,爱情、艺术、鲜花、权势、金钱……都变得无足轻重,人类变得冷漠麻木,在机械的秩序运转中努力争取活着的机会。

  当地球脱离太阳系获得短暂的安宁后,少数自以为聪明的公民开始质疑太阳爆炸这一理论,率领历经绝望变得心力交瘁的众人攻击联合**,指责他们危言耸听,破坏人类的生活与文明。联合**仅剩的五千人为了保护地球发动机不受损坏,选择了接收众人的惩罚,被抽取了隔离服中的恒温核材料后默默冻死在广袤无垠的冰封的大海上,他们的身躯凝固成五千尊雕像,向世界诉说着他们的坚守与正义。而令人讽刺的是,就在这时,太阳氦爆炸发生了!这个美丽的星球50亿年的壮丽生涯画上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句号!太阳死了!

  "幸运的是,还有人活着!"

  小说的一开始读起来并不引人入胜,因为个人的天文知识缺乏读来甚至有些费力,但里面的感情线索亦是非常明显:对地球母亲的热爱,对太阳光明的追求,对生存生命的渴望,对责任理想的执着……我想: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这颗叫做地球的行星,将是那些为此努力的前人们永恒的纪念碑,而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位公民,都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在纪念碑上刻下生动而辉煌的一笔,贡献我们仅有的一点力量!

  让流浪不再继续!

  让生灵找得到回家的路!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 4

  《流浪地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刘慈欣,他有“中国科幻第一人”的称号,他写的最有名的书是“三体”,《流浪地球》也是他的一部科幻小说,这些小说都介绍了“地球末日”发生的故事。

  刘慈欣这本《流浪地球》还被拍成了电影,春节的时候上映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了,是部让我目不转睛看完的电影,但是电影与书比较起来,还是书里讲的故事比较完整。

  这本书主要讲了,刘启的爸爸刘培强在他四岁的时候去参加了“拯救地球计划“,成为了一名宇航员,帮助地球离开太阳系,而这时候他的妈妈缺生病死了,刘启跟着外公去了地球最后的掩蔽所“地下城”。

  “拯救地球计划”是要用2500年时间帮地球逃出太阳系。17年过去了,虽然“拯救地球计划”还没有成功,地球还没毁灭,但是地球遇到了麻烦,地球被木星巨大的.引力所吸引,撞向木星!怎么能让地球自生自灭呢?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地球上的人类“选择了“希望”,刘启他们决定竭尽全力来拯救危在旦夕的地球与人类,他们想到一个办法,用地球上的氧气去点燃木星上99%的氢气,因为这两种气体一旦混合,只要一根火柴就会形成轰天震地的大爆炸,再利用大爆炸的气浪把地球弹离木星。

  大爆炸成功了,地球得救了,而刘启的爸爸刘培强与千千万万人一起牺牲了,地球继续着他2500年流浪的旅程。

  我敬佩刘培强叔叔为了人类牺牲自己的崇高品格,我也就像书里的韩朵朵一样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选择了希望,虽然它可能十分渺茫,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但我们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完成它,实现它。

  今天我们更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好好学*、天天向上,希望一定能够变为现实。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 5

  最*,我看了一本让我非常有感触的书,这本书叫做《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就是大刘的短篇科幻作品合集,但是不要因为短篇而小看它,大刘雄浑的想象力在短篇里一样展现的淋漓尽致。

  全书8个故事,当中有关联的有两个,虽然它们因为篇幅和架构的原因,比不上三体的气势磅礴,但是短小有短小的好处,很多时候它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后味反而更浓。

  以书中我最喜欢的《乡村教师》为例,小说开篇非同寻常,你不会以为这是一个科幻小说,你肯定会以为这是一个现实小说,反映在穷乡僻壤的地区的教育问题,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可敬老师,看到了熟悉的愚昧村民,要不是这本书明明确确的就是大刘署名,我真的怀疑我是不是拿错了~~当然,从一半开始,风转急下的剧情突然让人了解了大刘这样安排的用心,从科学的角度讲,人类绝不是什么进化完美的生物,但是人类的发展动力,人类传承的制度虽然低效,但是却是可敬的,如果没有乡村教师最后的坚持,也许文明都会自此消失,这种戏剧的安排,其实很有意思,让紧张感保持到了最后一刻。同时,这部作品又是反映现实的,它不仅反映了人性,也反映了一些大刘关注的现实,大刘的作品不同于其它作品的最大差别,就是大刘不是信马由缰的想象乱飞,大刘的作品一定是以现实和人性为基础的幻想,幻想可以满天飞,但是没有基础的沉积,那样的作品并不会打动人,也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我想这正应了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刘的科幻作品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看了《流浪地球》,我有了太多的感悟了。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 6

  在读过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后,我就被深深吸引了进去,他通过*凡的方式写出了不凡的科幻!

  《流浪地球》以丰富的想象贯穿全文——20年前,地球航出了冥王星轨道,航出了太阳系,在寒冷的外太空继续着它孤独的逃亡生涯……读到这里,让我不禁佩服起作者刘慈欣,佩服起他对宇宙的认知,他真是把科幻描绘的像真的一样;通过他的想象,他发明了地球发动机,它的威力非常大,可以照亮北半球,当在太阳爆炸的时刻地球发动机能够帮助人类逃亡太阳系,逃到其它恒星上寻找可生存的地方。“地球派”和“飞船派”是两队死对头。这些“角色”在情节中不断闪现,而就是这些“角色”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色彩。

  人就要有丰富的想象,想像是成功的一半,只有美好的遐想是不行的,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才能够驶向成功的彼岸!也许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写出了我们不保护地球的严重后果,虽有地球发动机给予我们的帮助,但它也需要资源{各种山体},如果地球真的灭亡了,那我们就要坐着超音数速汽车到别的星球生存,爱护地球,别让他离我们而去!

  这本书的作者刘慈欣简直把科幻描写得神乎其神,他把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宇宙紧紧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来不足为奇,可慢慢的品尝,才能尝出真正的味道。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到科幻原来由许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写地球上不可出现的人或生命体,如通过写我们的生活联系到不可思议的事……它让我认识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让我对科幻燃起了浓厚的兴趣!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 7

  昨天晚上看完电影之后,今天便想着读读刘慈欣的原著。

  没想到电影和原著其实截然不同。在我看来,这不只是故事线的不同,而是本质上的不同。

  电影通过一条清晰的故事突出了流浪地球计划进行时人与人之间不可磨灭且甚至被放大了的温情和情感:是陌生人对陌生人的善意,是春节时合家团圆的传统延续,是跨国籍跨文化跨语言的团结,是危难下亲人之间的心心相惜……

  而原著则以更加宏观的角度展现了全然不同的另一面,这个角度下的流浪地球,是冷冰冰的:是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漠视,是完全被流水线化了的婚姻和繁衍,是艺术与哲学的落寞,是人与人之间的无限猜忌……

  就像文中描述的那样:“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这样冷冰冰的世界太可怕了。

  从创作角度来说,电影和原著我都很喜欢,甚至原著的文字冲击更加震撼,但是我给电影打了五星,而给原著只打了四星。这是因为我从内心深处希望且相信,如果人类真的走到了“流浪地球”的那一天,社会是不会变的像原著所描写的那么冷冰冰的。

  就像电影里刘培强说的一样:“人类文明,如果没有人,那将毫无意义。”

  而人作为情感动物,如果人没有一丝感情,也不能被称之为人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 8

  昨天去影院看了《流浪地球》,首映那天没剩好位置就多等了一天。

  大刘的原著是很久之前看了的,看完电影后又回来看了一遍小说。

  电影中整体世界观背景和原著相比几乎没有太大改动,人物和故事情节则基本可以说是再创造了,可以尝试这么理解:电影展现的是在逃逸时代Ⅰ中发生的事件——有一次过*日点时,地木距离过*引发灾难,所以有了电影中的故事。

  在看电影前,我的期待并不高(之前没看任何预告片)毕竟载体不同,表现方式必然不同,表现出来的效果也自然不同,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所以走出影院后反倒挺惊喜的。

  相比之下电影的视角更温情些,突出的不是科幻色彩,而是在科幻色彩下,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人物,在危机下的不同表现和选择。

  其实这点说到底和大刘是一致的。大刘科幻作品中的世界构建确实是完整宏大,但不管是《三体》、《带上她的眼睛》还是《赡养人类》,故事包裹的内核仍然是人性和人的处境。只是电影表现的稍微有点过度,以至于科幻有点成了背景板的意思。另外电影和小说的情感基调不同也是显而易见了。

  总的来说,光特效和场景就值回票价,节奏不拖拉,内容充实,没有尿点,演技过关,略显煽情,能提前猜到大致情节走向(比如谁要领便当)。总体观影体验良好。

  不敢期待什么科幻元年,只希望这次《流浪地球》票房表现好一些,能带动以后这个领域的投资。毕竟上一个有姓名的国产科幻片可能还是1988年的《霹雳贝贝》......

  期待大刘的其他作品搬上荧幕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 9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这本书讲的是在几个世纪前银河系因太阳的继续扩大而被慢慢吞噬。人类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在地球上安装了几百个推进装置,为地球前进寻找一个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这个计划就开始实施了。书中还有一位爸爸宁愿放弃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也要去守护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后因为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终于安全的找到了栖息地。

  尽管这部书是想象的,但是当我了解到因为那位爸爸的执着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后代的繁衍生息,我内心还是非常感动。书中内容的背后也折射出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护地球,保护地球,守护我们的家园,避免书中的那种情况发生。

  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想起了今年的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的爆发,对我们来说不就是一场灾难吗?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宁静的生活,居家隔离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主旋律。但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非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许多无数逆行者的携手并行,并肩作战。不曾忘,耄耋之年临危受命奋斗于疫情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不曾忘,风华正茂的女孩褪去华服,剪断青丝,坚守岗位,一身白衣遮掩不住灵魂的红装;不曾忘,那些说出铿锵有力誓言的白衣天使们,一个个在**书上留下自己的指印……病毒无情,人间却有情。这些无数个逆行者不就和《流浪地球》中的那个男人一样吗?

  岁月从不静好,但因为有了他们——中国无数个*凡而伟大的英雄,使我们抬起头看见了清静与美好。

  《流浪地球》读后感600字 10

  前段时间,《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很火,我也看了。因为不过瘾,就开始看《流浪地球》这本书。书有电影好看吗?有电影感人吗?带着这种好奇心,我打开了《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这本书中讲的是在几个世纪前银河系因太阳的继续扩大而被慢慢吞噬。人类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在地球外的宇宙中做了一个站点,并让地球上安装了几百个推进装置,使地球前进寻找一个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这个计划就开始实施了。书中还有一位爸爸宁愿放弃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也要去守护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后因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终于安全的找到了栖息点。

  读完这本书我泪水涟涟,因为看到了那位爸爸的执着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地球,我被他为了人类牺牲自己的精神感动了。那我们是不是也要好好爱护地球呢?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但地球上有很多垃圾,天空中,陆地上甚至是海洋里都有非常多的垃圾。那我们是不是要减少垃圾的产生呢!例如吃饭时吃完、少用一些塑料袋,把垃圾放到有序的垃圾桶里等等,这些都是减少垃圾的做法。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也是污染地球的原因。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从选择绿色出行开始,对于保护地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

  我希望这本书也来越火,因为他是我们中国作家创作的,显示了我们中国人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决心。但更重要的是读过书后我们要从小事做起,爱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优选【5】份(扩展7)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450字优选【5】份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450字 1

  《三毛流浪记》我已经读了无数遍,每次读的时侯我的心里都是酸酸的,想打了五味瓶。也给了我很多的感受。

  三毛是一个可怜的孤儿,他孤苦伶仃,四处流浪,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他见小羊有母羊地疼爱,小鸡有母鸡地照顾,小狗有母狗地喂养,可是他却什么都没有,他伤心极了。三毛在旧社会四处流浪,他把垃圾桶当成床,把报子当成被子,把温暖的太阳当成爸爸,把纯洁的月亮当成妈妈。

  为了生活,三毛做过很多事,比如:学艺,擦鞋,拉车等,可是都做不长,还常被人打骂,被人欺负。不论他的生活多么艰苦,他一直保存着善良的优秀品质。比如有一次,他被一个坏蛋利用做坏事,事先他还一点也不知情,他知道事实的真相后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被利用做坏事。三毛还是个善良、坚强、乐观的好孩子。

  三毛看见一位老人摔了一跤,连忙上前搀起老人。他还把身上仅有的一块烧饼全给了老爷爷,自己却饿着肚子。三毛也很爱看书。三毛干完了活,就拿起了书看,可老板看见就说三毛浪费电……与生活在旧社会的三毛的相比,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

  我们拥有爸爸妈妈的呵护,老师的关爱,拥有明亮的教室,崭新的书本,拥有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这样优越的环境里,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向三毛学*,做个懂事的孩子,不怕苦,不怕累,长大了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450字 2

  这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书,它出自于张乐*的笔下,名叫《三毛流浪记》;这是一本令我感动的书,想起三毛乐于助人的品质,我心里便发出一种敬佩感。

  三毛流浪在一个小镇上,不是被打就是被骂,还吃不饱穿不暖,可贵的是他一直保有一颗善良、乐观的心。他用自己挣得的钱买了套衣服,可是当他看见一个比自己还冷、饿的小孩,便毫不犹豫脱下一件衣服让小孩穿上。当他看见老爷爷摔倒在路边,路过的人熟视无睹,他却连忙跑过去把老爷爷扶起来,还掏出身上仅有的一个烧饼给老爷爷吃。

  读了《三毛流浪记》,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考试,同桌忘了带笔,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向我求救,借一只笔。我看看自己文具盒中仅有的两只笔,心想:万一我这只笔不能写了怎么办?我为什么要借给他呢?想到这里,我就不理他,自顾自地做起来。三毛最后一块烧饼都用来帮助别人,而我有两只笔却不愿借给同学,想起来真是羞愧呀!

  我又想起春节晚会上的一个小品《扶不扶》,讲的是现在社会,老人摔倒却无人敢扶的故事。相比之下,三毛精神就像那黑暗艰苦的旧社会的一丝亮光,若每个人都能像他那样,一丝丝亮光就会汇集成一道绚丽的彩虹,令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如果三毛能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多好!我一定请他到我家来玩,向他表达我的敬意。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450字 3

  (三毛流浪记)是张乐*爷爷创作的一本漫画书,漫画书中的三毛只有三根头发,是一个很有个性、意志坚强、富有正义感,经历了很多折磨却人生光明信念的孤儿。

  他生活在旧社会,他过着到处流浪、无依无靠、忍饥挨饿、受尽欺负的悲惨生活,看了不禁让人黯然心痛。

  尽管三毛生活的很艰苦、很悲惨,但他身上展现的很多个人高贵的品质值得我学*。

  三毛很有正义感,他看到一个个高个子大男孩欺负一个小个子小朋友时,三毛不顾自己个子矮小,也勇敢的冲上去帮助弱小的小朋友,去回击那个欺负人的大男孩。

  三毛是一个见义勇为的孩子,有一次一个孩子在河边摘花,不小心掉进河里了,三毛毫不犹豫的跳进河里把那个孩子救了上来。

  三毛是一个心地善良并乐于帮助别人的人,他看见一个老人饿着肚子,就把自己藏起来舍不得吃的一块烧饼拿出来分了一半给老人,后来看到老人没有吃饱然后把另外一半也给了他,自己饿的肚子咕咕叫。

  三毛是一个不肯向命运屈服的人,有时睡的是垃圾车,吃的是浆糊,卖过报纸,擦过皮鞋,拉过黄包车,受尽苦难,但他始终没有气馁,一直顽强的生活着,奋斗者着。

  如今我们的生活和三毛暗无天日的生活比起来,我们生活的太幸福了,太美好了。我们作为生长在新时代的祖国花朵,我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三毛的优秀品质,努力学*,掌握本领,长大以后回报社会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450字 4

  《三毛流浪记》这本书,让我悟出了许多道理,《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让大家感到他是那么的可怜!

  今天我读到:三毛他天天在大街上流浪,他把地当成床。把报纸当成被子;把温暖的太阳当成爸爸,把纯洁的月亮当成妈妈,哪里都是三毛的家!三毛看到了许多好吃的。可是他没钱买,只能看着别人吃,饿了只能系紧裤腰带。

  三毛有时还被有钱人家的孩子欺负,拿着好吃的,让三毛口水直流。三毛他常尽了我们无法想象的苦,如果我是三毛我一天也活不下去了,我真佩服三毛的坚强意念。

  我读完了《三毛流浪记》这本书我就想哭了,就马上想到了我们*时实在是太幸福了,一点也不节约用钱,三毛的生活实在是太辛酸了。我们的生活和三毛的生活根本不发相比。我们有的同学还不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天天和爸爸妈妈撒娇,让爸爸妈妈买好吃的。瞧,人家三毛只要一个饼就已经很满足了,我们哪能和三毛比呀?

  《三毛流浪记》这本书中的故事很多,都反映了人们不关心流浪儿,而讨厌流浪儿,没有爱心。我多么希望每人多一份这样的爱心,关心像三毛这样的的流浪儿,给他们一份温暖,一份真情,为他们伸出一只援助之手。看完这本书后,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学*,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浪费现在的美好时光,我十分希望那些在街头露宿的孩子们早日走出黑暗,迈向光明。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450字 5

  前段时间,班里的同学给我推荐了《三毛流浪记》这本好看的书。我让妈妈给我也买了一本,我怀着急不可待的心情很快便读完了。

  三毛是一个流浪的小孩,他没有真正的家,只能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晚上只能睡在街上。如果讨不到东西,就只能整天饿肚子。不仅这样,三毛还经常受人欺凌,身上到处是伤疤,多么凄惨啊!

  即使这样,三毛却喜欢学*,非常渴望能有上学的机会,连做梦都在上学。他也很善良、见义勇为、乐于帮助别人。有时候,他看见跟他一样可怜的流浪儿,他会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穿,把自己仅有的吃的让给他们。

  看看流浪儿三毛,他的生活多么悲惨啊!我现在的生活和三**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们每天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把什么事情都为我们考虑得妥妥当当,可以说我们要什么有什么。冬天,妈妈给我们准备了厚厚的棉衣,而三毛没有衣服穿;晚上,我们睡在暖暖和和的被窝里,而三毛没有地方住;肚子饿了,我们可以享受美味可口的饭菜,而三毛没有饭吃;我们天天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而三毛没有学上……

  这么一比较,让我想了很多很多:有时候,我对爸爸妈妈无端发脾气,冲他们大吼大叫,使性子,弄得大家都不高兴;在人多场合,提出无理要求,让他们很尴尬……现在想想以前的行为,真不应该!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个懂事、自立、自强、体贴父母的好孩子!


《流浪地球》读后感500字优选【5】份(扩展8)

——流浪地球读后感800字通用五篇

  流浪地球读后感800字 1

  昨日,爸爸带我去看了寒假新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

  这是一部中国科幻片。故事的背景是未来太阳急速膨胀,会吞噬地球,人类被迫在赤道附*装上推动器,由空间站引导,带着地球离开银河系,经过2500年,去到新家园。可是在中途,由于几台推动器没了燃料,导致7天后地球将与木星发生撞击。为了生存,人类有了大胆的想法,他们凭借推动器,点燃了木星,逃离了危难,继续征程……

  “太宏伟了!”在走出影院时,我不禁感叹。在过去两个小时中,我仿佛置身在科幻世界里,亲身游历了一番。浩瀚的宇宙,充满高科技的空间站,庞大的推射器,一片废墟的地面……一幕一幕在眼前浮现,杂而不乱。虽然整个故事发生在未来的时光里,但丝毫不影响此刻的我们细细品味。

  期望是什么?我在电影中找到了答案。电影中,应对着地球、木星相撞这一事实,无数人绝望了,他们有些低头不语,有些唉声叹气,还有些哀声痛哭……可是,他们的行动改变不了任何现状;有一小部分人还对脱险抱有期望,制定出了点燃木星的计划,当联合**声明对这个计划不抱期望时,他们依然期望满满;当他们的计划眼见就要失败时,他们不绝望,仍然耐心坚持,奋斗到底,最终拯救了整个地球。所以,期望是通往成功的一条坎坷的路,也是一条必经之路。

  人生中,挫折是家常便饭,只要心存期望,便可越过去,并引导你走上一条*坦的大道。可是这还不够,要想成功,还应懂得取舍。“取”很容易,“舍”却很难。

  人人都懂“舍身取义”“舍己为人”,但真正做到的有几人?电影中,由于推动器燃料不足,以至于所产生的火力不足以让木星被点燃,与此同时在空间站里还有30吨燃料,于是刘培强中校不顾生命危险,驾驶空间站撞击木星,使得木星被点燃,使地球脱离险境,他也所以丧生了。人人都说“舍是为了更好地拥有”,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连舍去一些小利益都十分困难,何况是性命?

  舍弃是一个人必须学会的,因为它不是单单为了自我,更多时候,它是为了顾全大局。做事不能只想自我,要从大局出发,多为他人着想。

  这部科幻片的不仅仅情节扣人心弦,并且告诉我了许多道理。此次观影,我受益匪浅。

  流浪地球读后感800字 2

  希望

  三十一年后,太阳会极速老化,瞬间膨胀,那怎么办?电影中,人们选择了耗尽全部资金,在地球表面建造一万座“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到另外的星系定居。为什么人们会在这危急时刻,冒着巨大风险,选择了这种方系呢?因为人们选择了希望。是希望驱使人们延续人类文明,才选择此方案。

  在地球脱离预测轨道,即将撞上木星时,刘培强中校选择了协助地球上的救援队,自己奋不顾身地驾驶空间站,撞上木星,牺牲自己,让木星燃烧,让地球重回轨援任务。哪喂粉身碎骨。

  任何情况下,都要条装了寿望之之,子远不要。道。为什么他会在生死之间,放弃莫斯机路人的“火种”计划,做出那样的举动呢?因为莫斯只是单纯地延续人类文明,没有想到过放手一搏。而刘培强却选样尝试,选择希望,帮助救援队一起完成最后机率为0的救援任务。哪怕是粉身碎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丢失了希望之火,永远不要。

  亲情

  “爸爸要执行任务,这是爸爸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务。

  “爸爸,你真的会变成一颗星星吗?”

  “真的。只要你数三,二,一,抬头!就看见爸爸了。”

  这是电影中刘培强中校和做儿子刘启的一段对白。刘启小时候,爸爸给他说了那些话。十五年后,刘启因为误打误撞,不小心加入了救援队。而在地球毁灭之际,刘启爸爸曾经讲过的一句话给了刘启希望。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拯救地球的办法,却因能源不足而无法成功。这时,远在空间站的刘培强,没有任何顾虑地选择了撞击木星,牺牲自己。在即将撞上木星的时候,刘启含泪问爸爸何时才能见他,爸爸说,现在就可以,只要数三,二,一,抬头!就能看见他了。一瞬间,空间站撞上了木星,巨大的冲击力使地球重回轨道。刘启也喊出了十五年来未喊出的一声“爸”。

  因为亲情,才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因为亲情,才危机化险为夷。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就是亲情。

  希望与亲情,才让这部由刘慈欣写的小说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把中国科幻片和家庭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了今天这部感人肺腑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读后感800字 3

  《流浪地球》是一部有一点科幻感觉的国产大片。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太阳的体积开始慢慢增大,100年后将会吞掉地球,而300年后整个太阳系都将不复存在。所以人类决定离开太阳系到另一个星系找新家园。所以人们在地球上建了上万个推进器。在途中因被木星的引力所吸,大部分转向推进器都熄灭了,男主刘启和一些人最后团结一致拯救地球的故事。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人要团结一致。比如电影中的有一个片段,是推发动机的“撞针”就有各国的救援队一起推动最后才得以成功。人们得出要找新家园这个决定,也可以看出人们的团结。如果他们不团结,就不会做出要找新家园这个决定,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毁灭。

  我们还要有希望、有信心。*时不管干什么事我们都要有信心对自己有希望,这样才能办成功,如果自己对自己都没信心那是不可能办成功的。在社会上就有很多没有希望、没有信心的人,经历了一些小挫折就会感觉到自己不会成功,但是他如果感觉自己有希望、有信心我敢说他就会成功。就比如电影里面,如果男主有办法也不敢去尝试,地球终究还是会毁灭。所以我们做事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办到。要多鼓励自己。

  我们*时要多在一些细节,比如在电影中如果男主在回忆的时候没有在意那个细节,他们终究是没有办法挽回地球被毁灭的结局。就比如做数学题,如果你读题只是简简单单的读一遍,而不是把其中所有有用的信息提取出来,那么这道题你一定会做错。

  我们也要做勇敢、乐于尝试的人,有时候你遇到困难了,想出了办法,但是你不勇敢、不乐于尝试那么这办法只是想想而已了,就比如你想知道这一盆水的温度,但是也不乐于尝试你是不知道的。就比如电影中男主想出了办法,但是他不敢尝试、不勇敢那么地球迎来还是毁灭。

  我们*时也要孝顺父母,现在的社会上都有很多不孝顺父母,还问父母要钱的人,毕竟百善孝为先。在电影中男主也是非常爱自己的姥爷的,虽然表面上不是,但是在上海的那一段可以充分看出他比较爱自己的老爷。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团结、做事情对自己有信心、细心、勇敢、乐于尝试、孝顺父母的人。

  流浪地球读后感800字 4

  你可曾想过多年后如果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遭遇危难,人们无法在地球生存,应该怎么办?

  大年初一上映的科幻片《流浪地球》热映,我也去看了。

  电影讲述的是因为太阳的枯竭,地球遭遇灭顶之灾,地表温度降至人类所不能承受的低温,人们以抽签方式获得名额到地下城生活,人类数量因为全球性灾难降临而锐减。为了自救,人类提出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建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用2500年的时间奔往另外一个栖息之地。无数人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只为延续百代子孙生存的希望……

  令人开心的是国产科幻片进步了许多。而观看这部影片带给我更多的是温暖与感动。在最后时刻,许多人为了用这最后的办法拯救地球而放弃了与亲人的团聚的机会。所有人居住在一起,面对危难,这其中夹杂有不分国界的情感,为了大爱而面对死亡的勇敢。这里虽然有激烈的打斗场景,但也渗透出人情,长辈们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哥哥保护妹妹的无微不至。灾难降临,有这样一群人不畏艰难,顾全大局,拯救地球,为地球摆脱灾难出谋划策;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心怀人民,听到有最后的拯救办法时,毅然调转车头,回来一起出力。所有幸存的人团结一致,没有任何金钱和权力等欲望,大家都保持着一个共同信念,那就是:活下去!看到这,我不禁潸然泪下。

  看完影片,回到现实。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考虑现如今地球的状况。全球气候变冷,这是我们亲身感受到的,今年正月没出过几次太阳,天气也总是阴暗寒冷,夏天热得要命;酸雨,温室效应,南极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如今地球环境遭到破坏,各种新闻报道都无时不刻在警醒我们:要保护环境,守护我们的家园。不要让科幻片的内容变为现实。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应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出门步行,少使用塑料制品,垃圾分类装,节约用水,多植树等等,这些我们都可以做到。只愿我们的地球能够安好。行动起来吧,为我们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构建美丽的家园。

  流浪地球读后感800字 5

  周末,爸爸带我去神文国际影城看了一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听了名字我便开始想象内容,地球都找不到“家”了,那人类肯定也没有家了,想到这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去观赏影片。我早早地坐进了电影院,在我耐心等待下,电影终于开始播放了,就让我带你走进《流浪地球》吧!

  主人公刘启的爸爸是一名航天员,在刘启四岁那年就开始了“流浪地球”的计划,原因是太阳内核持续老化,将会越来越大,与地球相撞,这将会使地球分裂、消失,人类生命就会消失。所以,联合**准备在地球外层修建四十万多个星行发动机来驱动地球,选择三十六名优秀航天员在太空中“迎接”地球,刘启的爸爸也在内。

  地球即将脱离轨道,全球人只有往该市区的地下城躲避,才能够生存。地下城有限,刘启的妈妈身有重病,放弃了去地下城,而是让身强体壮的人进入地下城,这样就多一个生命,所以,在刘启四岁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爸爸参加了航天事业,刘启是和姥爷在一起生活,练就了坚强的品质,善于动脑的*惯,在危难之时,刘启没有放弃求生,没有失去希望!

  七年过去了,刘启大了,由于爸爸从四岁时就离开了他,所以他恨爸爸,便带着妹妹离家出走了,再出走的路上刘启经历了很多困难。在去上海市的路上,由于地球的流浪,上海市被吞没,只能从一个随时都可能坍塌的雪山缝隙里穿过,可他毫不惧怕;他经历了亲友的离去,在爬隧道的过程中,他的姥爷牺牲了。一场场挫折向他奔来,可他还是顽强不屈,在最后联合**决定放弃地球时,他看着*在咫尺的木星,想起了小时候:“爸爸你去太空后什么时候回来?”“在你不用望远镜就能看到木星时你就能看见爸爸了。”“木星是什么?”“木星是一个体内90%都是氢气的球体。”……氢气!突然刘启茅塞顿开,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利用气体燃烧的阻力,最终拯救了地球!可是刘启的父亲在拯救地球时英勇的牺牲了。

  《流浪地球》就是这样,让我的心情跌宕起伏,当看到刘启和朵朵之间吵嘴的幽默风趣,让我不由自主开怀大笑;当看到地球将要毁灭时,让我心惊胆战;当看到刘启不屑一顾地牺牲自己拯救地球时,让我由衷敬佩;当地球脱离了危险,让我长长地舒了口气,主人公刘启坚持不懈,勇敢顽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的。

  《流浪地球》告诉我们要不断发展科技,探测开发更多的星球供人类生存。假如地球发生了灾难,人类也有足够的准备。所以,我们要好好学*,长大后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黄静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