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优选【十】篇

首页 / 读后感 / |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1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帕克·帕尔默,这本书是对美国教育的反思,但其中阐述的很多观点对于中国当前教育也很有意义。

  书中帕尔默先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等优秀品质”。对此我感触尤为深刻,作为教师,娴熟的授课技巧固然不可或缺,但真正高品质的教育教学是源自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来自于教师与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教师的内心需要饱含知识、情感、激情,需要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交流层面,把自己精心准备的精彩课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来演示,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构建成一个共同体,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一次愉悦的心灵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感受世界,解读生活。

  作者对教育教学深刻的洞察和剖析使我深深地感到: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踏地而行,做一个能思考会实践的老师。一次简短温和的谈话,一个期盼的眼神,一个温暖的微笑,饱含着浓浓的真情,传递着心灵交流的火花,在不经意之间,这些的小事也许会持续影响着人的一生,这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敢于挑战自我,不满足于生命现状,尝试去改变,主动追求更积极,更充实的教育人生,时刻让心灵深处保持一种挑战自我的精神和力量。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远离借口,主动承担责任,学会“尽力而为”,教育工作需要实效性的行动,而不是各种解释和托词,如果想干好一件事,就会发现有很多方法,同样的,如果你不想做好一件事,也可以有千万个理由。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用一生去践行爱的承诺,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心的教师,不会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充满爱心的教师,才会主动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把自己与学生摆在同一位置,与学生建立*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2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书中一个个案例都跟我们日常教学中高度的相似。分析每一个案例都让自己有更深的体会。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

  《教学勇气》是一本非常精妙的教育学著作,作者引导我们如同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他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随着阅读的深入,越发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情境——仿佛自己置身于一个课堂,而课堂的老师就是帕克·帕尔默,向我娓娓道说着他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心中的困惑与反思。他试图通过他的叙述,让我清楚为什么教学总是令我既兴奋又恐惧。他试图带领着我们,为重新点燃我们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辅导,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直接而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互动。

  我们的认知里,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所以一开始我们想到是不放弃班内的任何一个学生,就算他学*不好,也总有好的地方,从开始的信心满满,到后来的失望和退缩,这个过程绝对是痛苦而纠结的。我们常调侃自己: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当然这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追求。教师的爱是博大之爱:当我们感到痛苦和折磨的时候,就需要一种博大之爱来引领和宽慰自己。学生对教师博大之爱最好的回报就是那轻声的问候:“老师好!”

  教育不仅是改变自己,也影响着你的学生!!任重道远!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3

  “《教学勇气》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怀揣着教师的那份信仰,借助着这次读书的机会,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教学工作中,比教师的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什么呢?

  在《教学勇气》这书中,帕尔默教授选择从内心世界的角度来解读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他的观点新颖而且独特,并且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教师的尊重,让我愿意去了解他的想法。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因此,在帕尔默教授的观点之上,我对此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要走出恐惧,首要的是要对自己的内心有深刻的认知和校正。从事教育行业二十五年过去了,无论是自己的心态还是时代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作为一名“老教师”,与新时代新技能的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脱节,也是我内心的恐惧。帕尔默在书中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我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迪,首先要敢于接纳真实的自己,敢于接受真实就意味着正视困难。再接着接受内心的指导,向着有益自己的方向出发。

  作为教师负有更多的责任,我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开放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4

  每天周而复始重复的工作,早已让教师忘记了最初的教学理想,冷却了教学的热情。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1、“但是我执著于‘谁’的问题,因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问题中显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径,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

  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我是谁?这里我想起古希腊神庙 “我是谁” 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卸去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5

  每当拿到一本书,随手翻两页,总能看清楚书中所写内容,而《教学勇气》却让我遇到难题了。

  因为无论我翻开到书的哪一页,我似乎都看不清楚,他究竟想告诉我什么。

  有人告诉我,这本书很好,值得一读;也有人劝戒我,这本书是翻译来的,不好读。

  别人的经历永远无法替代我的思考,因此,我决定好好读一读他,希望会与书中的作者有直面心灵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下了晚自*,《教学勇气》也正好读完,走在回家的路上,感觉心灵忽然清晰、明亮了很多。我知道,在帕尔默的带领下,我进入自己的心灵进行了一次短途旅行,并且这次旅行将给我带来终身难忘的印象。

  我是谁?

  想起古希腊神庙“我是谁”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导言部分,源自教学心灵的教学,指出,教师应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这些编织者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讲授法、苏格拉底是的对话、实验室实验、协作解决问题、有创造性的小发明。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在整个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自己30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探索,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明,他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参加过很多教学研讨会,观摩过其他老师的教学,阅读了不少教学著作,反思了自己的经验,也积累了一大堆实实在在的方法,但是每逢走进一个新的班级,好像一切又都重新开始。这些问题常常是他惊慌,而他对这些问题的反应,尽管随着岁月的磨炼,表面上圆滑老练了,但实际上仍感力不从心,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一样摸索着。

  30年来,他努力探索教学技巧,但上的每一节课似乎都会遇到同样的情况的:我的学生和我,面对面地进行一种古老精深的、被称之为教育的交流。但他发现,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者“你”的存在。

  由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清晰的了解自己对于教学是一件多么有益的一件事,当我们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多样性,忘记了自己走向个性的漫长持续的过程,我对学生的期望是过分的,不真实的。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真实的自我。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6

  一次偶然的机后在网站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之后,其中提到了《一种恐惧文化》,我被作者对教师内心的剖析而震撼。他用自己亲身的例子告诉我:“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可是在*时的教学中,我的眼睛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绝不是孩子们的恐惧,而是他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听课,这不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我付出的劳动吗?!

  是的,在如今课改的浪潮中,我们把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作为评价一节好课的主要尺度,而当我们深入反思自己的课时,我觉得有三类学生:一类课堂上积极参与,与教师密切配合,使课堂的小主人;一类是倾听类,他们不善于发言,但是也积极参与了学*活动,跟着课堂节奏读、写、练*,是一种被动的学*表现,第三类是那些在课堂是看起来好像跟着课堂节奏在活动,而实际上心不在焉的孩子,他们对课堂的态度是“快点下课”,他们更喜欢教室外面的世界。

  其实当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仅仅是这些孩子们感到恐惧的时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感到恐惧的时候——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讲课呢?是我讲的不好吗?可是事实上大多数教师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惧,而无视孩子们的恐惧,批评、指责孩子,这会让孩子们更加恐惧!想想我们*时在课堂上给孩子制造了多少恐惧啊!试想一下,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不也体现在自己的声色俱厉中吗?我们的声音越大,代表我们内心的恐惧越大,也更加剧孩子内心的恐惧!我们总是靠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

  孩子们因为恐惧,他们懂得不说话比较安全,所以在老师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一句话都不说,其实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而做老师的呢,却更为孩子的闭口沉默而恼羞成怒,甚至大发雷霆。这就更加剧了孩子内心的恐惧,其实又何尝不在加剧自己对教学、对孩子的恐惧呢?此时我们的恐惧是相互的啊!“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他们内心的恐惧并找到帮助他们克服的方法,而是责备他们的无知和*庸呢!”

  在书中作者帕尔默告诉我们,只有渐渐理解学生的恐惧,不再不准确、自私地去评价学生,体谅他们内心的恐惧,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才能使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才能培养出快乐的孩子!从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会慢慢超越恐惧,慢慢地让孩子不再害怕,让自己也走出恐惧的阴影!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7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喜欢。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的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翻开帕克。帕尔墨所写的《教学勇气》这本书,读到上面这段话,我就已经被深深的吸引了。随着书中一个个教学实例的娓娓道来,我仿佛身临其境,在书中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反思和困惑。

  “想象你自己在教室里,你问了一个框架很好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沉寂,你就等啊等。你知道你应该再等等,不要急。但是你的心在敲击着,下沉着,最终你觉得无助而失控。于是你怀着焦虑,愤怒以及复杂感情回答了自己的问题,而这些情绪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看到这里,不由得想起自己上语文课时经历的一幕幕。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我的问题,而时间在流逝,我要讲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果讲不完就要影响教学进度……由此,我的情绪就会变得很着急甚至暴躁,有时还会训斥学生。结果是学生在我的不耐烦的表情或呵斥中变得更加惊慌失措,下次的语文课上很难再看到这个孩子积极发言。遇到这样的事情,教师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甚至是鼓励,让孩子得到应有的锻炼和语言的发展。

  “那堂课有30名学生,可能有29名是想学的吧,但我无从得知。在最后一排的远远地角落里,有一位‘来自地狱的学生’没精打采的坐着,像个幽灵。”帕克如此描述他曾给一个班级上课时的感受。课堂上那位“来自地狱的学生”的举动完全打乱了教学思路,他把帕克的心思和教学注意吸引过来,帕克竭力想把他从僵化的状态中唤醒,无奈所有的努力好像都是徒劳。就这样帕克忽视了其他的大部分学生的需求——“我知道什么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质的密度太大以至于光线都消失了的地方。”

  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会对以上情景有较深的体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吧?我也是如文中所讲:在课堂教学中会常常不由自主的关注个别走神的学生,竭力吸引他的有意注意,可是往往都是事与愿违,他的“沉默”和我的关注往往会极大地影响我的教学情绪和我的教学计划。面对课堂上那个茫然的学生,我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无能。“虽然我笨拙的表现没有被其他同仁察觉,但我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事实上,这样的学生往往是被忽视的社会边缘的人,也许课堂上他们通常所采取的“沉默”是一种有效地自我保护方式—“这些人恐惧那些有权力的人,懂得不说话比较安全。”这句话真是如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学生的沉默正是源于他的恐惧呀。我们在没有敏锐的洞察学生内心想法之前,又如何去感受他们的内心恐惧甚而采取适宜的措施呢?

  帕克先生的话正是在描述我们大家的真实课堂,我们不要仅仅把所有的问题归咎于学生,而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从而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做到倾心教学,使得每个孩子在我们爱的呵护之下心灵和体魄都得到健康成长。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8

  读了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的确是带给我一次心灵的精神之旅,虽然其中有些章节让人颇难读懂,但此书还是让我受益非浅。书后作者的话:“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与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缘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热爱教学生涯!”

  教学需要勇气,需要保持自己心灵开放的勇气,这是我在此前所没有认识到的。我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

  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二十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另一个感觉是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容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这个才是真勇气。有多少人,敢于去面对“意想不到”呢?教学设计从四*八稳出发,是多数国人的天性。这个当然也是保护自己的自尊,未知的事物,发生在课上,极其考验人的课堂机智能力。而这一切,都和什么有关呢?除了教学常识,更多的是还是教师在精神方面不断超越自身从而让学生更好发展的机遇,也就是说,那些敢于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教师,是具有生命弹性的人,成全自己生命过程,是以成全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为根本前提的。而这样的课堂,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当我们把自己自身的独特优势整合于教学中,教学于共同体中,在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发挥出有效的教育力量,体现出我们教师应有的价值。

  孩子的教育不能重来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今天就做起来!从小事做起,重新找回我的教学勇气,重新点燃我的教学激情,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和幸福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9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的作者把教师心中深处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心中的矛盾阐述出来了,而且剖析的非常深刻。

  书中告诉我们: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作为教师,内心必须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帕尔默引导我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

  书中从教师对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计划,都有所涉猎。其中:我们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爱?这个普遍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沉思。是啊!作为老师只有对教学充满乐趣与热爱,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学*,不断创新。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成长。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学*是最明朗的、最坦然的、最快乐的、最健康的、最充实的;学*后的学识是高山的、是大海、是天空和大地、是弥漫无边的风、是青草和花朵、是永远的郁郁葱葱、是永远唱不完的歌;学*和学识后的智慧则又是永远的微笑,是无言的矜持,是君临的自信、是白云的舒适与秋水的澄清、是绝对的不可战胜、不可屈服。

  对于教学中的困惑,他认为:我们教授的学科是象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整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的做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智慧。如果学生和学科可以解释所有教学的复杂性,我们使用目前的标准教学方式,学*足够的教学技术以及保持在专业领域的更新就可以。但发现这样远远是不够的。

  最吸引我的是另一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我们需要教导自己认识自我“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的特点,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自我,我就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的、个人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意义上,遥远地、孤立看待学科,就象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

  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的力量汇聚,进而形成自我,它就象与我们现有的能力和潜能有关一样,也与我们的缺点和局限有关,与我们的伤痛和恐惧有关。自身完整要求我识别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个性中的东西,分辨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

  在本书中,举例说明了如果教师没能将他的自身认同的中心特质融入到他的教学生涯中去,他将处于自我分裂状态,内心一直在打内战。内心世界的冲突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他的教学就成了战争,而不是艺术。分裂的自我总是使自己与他人隔离,甚至为了维护那脆弱的自身认同去伤害他人。

  当我唤回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我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在这本书中,我可以真正体会到自我反省获得的增能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用心灵联系心灵、互通智慧能量产生的巨大力量,真正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和教学产生的无穷魅力。不仅使我从令人兴奋的新视角来体验教学的喜悦,还使我沐浴了一位伟大导师的教诲。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10

  当今是个浮躁而喧嚣的时代,表现于教育教学,就是大多热衷于所谓“立竿见影”的教学技巧,却对自己内心真正的呼声不屑一顾。《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关注教师的心灵,为我们开了一贴镇静剂和清凉剂,提醒我们:真正的教学不假外求,它就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因此,十多年来,它一直摆放在我的书台最醒目的位置,书页中散发的那份纯净得“勇气”,在支撑着我坚定而幸福地走在教育路上。每当教学困惑我的心灵时,翻翻它,便会有一份释然后的轻快;每当学生问题纠结我的情绪时,读读它,便会有“柳暗花明”的惊喜!

  一、坚持的勇气,源于“心灵回归”

  阅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就犹如经历一次心灵之旅,尤其是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引领我以新的视角来体验教学的悲与喜。大师的教诲叩击我深藏心底的勇气——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在教育实践中,处处感受到这种痛苦: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

  自身完整要求我们识别那些能整合到自我性中的东西,分辨其中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我们通过选择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的那些联系提高我们的自身完整,而不能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的那些联系则摧毁我们的自身完整。我们迷恋于控制外部世界的知识,因为我们相信,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会给我们主宰现实的力量,使我们从现实限制中获得自由。我们被一种似乎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技术所迷惑,我们抛弃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重获我们生活的完整。

  正如《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告诉我们的一样:给自己一份坚持的勇气,诗意地栖居在教育的广厦中,找到心灵的归宿,成就学生,也成就自己,!

  二、倾听与对话,源于“心灵相犀”

  帕尔默进入到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旅行。对恐惧文化这一章我比较感兴趣。我们身边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可我们没想到这对我们形成的糟糕状态,帕尔默解析了这种恐惧,使我受益匪浅。

  从小学一开始,教育就成了令人恐惧的事。从当学生起,我身处太多充满恐惧的课堂里,这种恐惧导致许多天生热爱学*的孩子产生憎恨学校的念头。作为一个教师,当我让恐惧占上风时,不管是教学时我恐惧学生,还是弄得学生恐惧我,我都处于最糟糕的状态。作为同事,我们的关系常因恐惧而疏远;恐惧几乎渗透进所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关系中;而且恐惧是在太多管理工具袋中的一种权威和管理工具。

  我恐惧,我的学生一样恐惧,他们的恐惧决不在我之下,尽管我想把这一事实丢在脑后,那时我觉得自己站在教室的前面,惶恐不安,再看我的学生,躲在他们的书本后面,匿名隐藏于人群中,安全得令人嫉妒。我知道,学生也是害怕的,害怕失败,害怕不懂,害怕被拖进他们想回避的问题中,害怕暴露了他们的无知,害怕在同学面前显得自己愚蠢。当学生的恐惧和我的恐惧混合在一起时,恐惧就以几何级数递减——这样教育进入黑洞。

  只顾一个劲的责怪学生。听上去像医院的医生在说:“不要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好医生。”这个比方帮助我理解了教学的一些重要的东西:我们诊断学生健康状况的方式决定我们提供治疗的方法。遗憾的是老师很少花时间去思考学生的状况,很少花时间去思考教学能够治疗的弊病。

  当我们采用把信息注入到学生被动的躯体的方式教学时,这些入学时本来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学生就变成了知识的消费者;等他们毕业离开时,已经变得死气沉沉、麻木迟钝了。

  学生为何会这样,学生恐惧:在教室里宁愿保持沉默,而不再冒被受到指责的危险,这有何奇怪?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或者*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种对**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的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为了逃避,学生会说:“不要让我去思考这些问题——只给我事实。”教师则说:“这些是事实——不用去思考它们,直接记住就行。”

  为什么我们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会有如此多的困难?为什么我们以一种会导致僵化的教学模式的可怕方式来诊断学生的状态呢?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他们的内心恐惧并找到帮助他们克服的方法,而是责备他们的无知和*庸呢?

  面对学的恐惧,我们需要毫不含糊地看清他们心中的恐惧。当我开始渐渐地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能让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我不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我不再那样不准确、自私地评价学生。相反,我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而且,当我能这样做时,学生的心灵能健康地成长。

  因为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多么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的说话。

  “倾听学生尚未发出地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堵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让我们从善待学生开始善待自己,透过学生的生命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提升。

  学会放下架子,学会*和,学会等待,认真倾听花开的声音。“教学相长”,教育应该是心灵的对话,是师生的共同发展。李镇西老师就喜欢带所谓的“差班”,把转变“学困生”当作是一项研究,怀着一种*和的心态去善待学生,完善自己。愿意和大家相互鼓舞,鼓足教学勇气,追逐那自由呼吸的教育。

  三、学*共同体,源于“快乐分享”

  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帕氏的“共同体”的论述。如果说我之前就有关于“共同体”的时髦词汇的积累,而这里,“共同体”强迫我形成我的教学责任,清晰我的教学理念,明白我即将走的路。我知道了教学中的“伟大的事物”“第三事物”是形成“共同体”的凝聚力所在,是我所认识的“主体”的“浅出”的理解。他说:“认知始于我们被某一个主体所迷住,但迷住是主体在我们身上作用的结果。”他还说:“我们必须相信主体的内在生命并全情投入之。”从而进一步告诉我们,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学生不会被忽略,教师也得到尊重,而此时,“主体”就是一个比学生经验世界更大的世界,能扩大他们个人界限的世界;也是令教师“一次比一次完整”能激活我们的主体、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心灵之间的关联的“秘密”。于是,认知、学*、教学于共同体中,我们的教学才真正源自心灵。“如果你身在曹营心在汉,就会带来致命的损害。”(诗人卢米)作为教师,当我们在我们的职业“场”中,我们就要心无旁骛,镇定从容,并努力“从真我与世界的景观中最真实的地方开始”“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去栖身”,这就是教学勇气!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阅读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1)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菁华3篇)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

  读了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的确是带给我一次心灵的精神之旅,虽然其中有些章节让人颇难读懂,但此书还是让我受益非浅。书后作者的话:“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与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缘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热爱教学生涯!”

  教学需要勇气,需要保持自己心灵开放的勇气,这是我在此前所没有认识到的。我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二十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另一个感觉是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容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这个才是真勇气。有多少人,敢于去面对“意想不到”呢?教学设计从四*八稳出发,是多数国人的天性。这个当然也是保护自己的自尊,未知的事物,发生在课上,极其考验人的课堂机智能力。而这一切,都和什么有关呢?除了教学常识,更多的是还是教师在精神方面不断超越自身从而让学生更好发展的机遇,也就是说,那些敢于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教师,是具有生命弹性的人,成全自己生命过程,是以成全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为根本前提的。而这样的课堂,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当我们把自己自身的独特优势整合于教学中,教学于共同体中,在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发挥出有效的教育力量,体现出我们教师应有的价值。

  孩子的教育不能重来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今天就做起来!从小事做起,重新找回我的教学勇气,重新点燃我的教学激情,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和幸福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2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美国作家帕克?帕尔默的著作。在导言部分,作者帕克?帕尔默提出:“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仅仅源自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热爱教学生涯。”

  “自身认同”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这本书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句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聚,进而形成神秘的自我”、“自身完整,就是说,无论怎样我都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特点能后在朝着一定方向形成和再形成我的生活模式时的内在联系中发现。”……而自身完整与自身认同又是密不可分的。个体通过对自身认同中的工作与各种联系进行整合,可以提高自身完整。

  作者认为,优秀教师的核心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这讲的是榜样的力量,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一万遍,不如自己做一遍,可见教师的品质在日常的生活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品德低下的教师,无论他技术怎样纯熟,他也不可能把学生教好。因为,学生在时时模仿着他的行为。相反,一个好的教师,不需要繁多的话语,只要一个个动作示范,自会带动着一批学生。

  作者强调了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特点,“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做深层次的交流”,也就是我们说的,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血有肉的孩子,他们有思想,有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和他们进行感情交流,时刻地关心着他们。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3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帕克·帕尔默,这本书是对美国教育的反思,但其中阐述的很多观点对于*当前教育也很有意义。

  书中帕尔默先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等优秀品质”。对此我感触尤为深刻,作为教师,娴熟的授课技巧固然不可或缺,但真正高品质的教育教学是源自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来自于教师与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教师的内心需要饱含知识、情感、激情,需要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交流层面,把自己精心准备的精彩课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来演示,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构建成一个共同体,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一次愉悦的心灵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感受世界,解读生活。

  作者对教育教学深刻的洞察和剖析使我深深地感到: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踏地而行,做一个能思考会实践的老师。一次简短温和的谈话,一个期盼的眼神,一个温暖的微笑,饱含着浓浓的真情,传递着心灵交流的火花,在不经意之间,这些的小事也许会持续影响着人的一生,这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敢于挑战自我,不满足于生命现状,尝试去改变,主动追求更积极,更充实的教育人生,时刻让心灵深处保持一种挑战自我的精神和力量。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远离借口,主动承担责任,学会“尽力而为”,教育工作需要实效性的`行动,而不是各种解释和托词,如果想干好一件事,就会发现有很多方法,同样的,如果你不想做好一件事,也可以有千万个理由。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用一生去践行爱的承诺,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心的教师,不会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充满爱心的教师,才会主动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把自己与学生摆在同一位置,与学生建立*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2)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汇总十篇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1

  *期,有幸阅读了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其实,这本书几年前在读书时,我的导师就有提过,总想着有机会要拜读一下,但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达成长久以来内心的夙愿,终于,带着勇气,伴着好奇,开启了这次阅读之旅。

  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你必须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才能有所感悟;但若你一旦浸入其中,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也会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会觉得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非主流”的领地——“教师自我”。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值得再三品读的一本好书。

  最让我印象深刻,也是最直击我心灵的一句话是“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育的技术可以日益精进,但唯有对教育拥有一份永不退却的热忱,才能将教育开展得富有张力,朝气蓬勃,否则,再好的教育技术,也只是空洞的一堆技术和工具,毫无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虽然采取了大量的方法和手段(例如,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无外乎这时候教师只是把它当成一项任务,是“迫于某种压力”而不得不做,并非出自于一个人的本心。只有当外在的压力、要求与内在的需求相统一的时候,才能怀着感谢的心情走进教室,把教学当成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把教学看成是一场无止境的相遇,一场和学生、学科一起编织出的美妙的际遇。

  “经师”传授知识技能,“人师”引领心灵成长,深信自己可以用对教育与教学一颗真挚热忱的心,和孩子们一起迎接每一天的新奇与成长。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2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本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原本老师怀着一颗真心,深爱着自己的教师这个职业,爱着虽无血缘的孩子,爱着那三尺讲台。然而因为现实中在教学上的种种要求,不少教师心灰意冷。在这本书中,作者帕尔默带领着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带着我们重新审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再次激发教师对这份工作的热情。

  一、教师要勇敢地退位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是什么?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角色是什么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听众吗?在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倡导教师是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在书中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作者有这样的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于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无论是否以学生为中心,至少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再继续延续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应是可以互换的。在一次教与学之旅中,目的地是一致的,旅途中究竟是怎样的收获,不仅需要好的导游,也需要游客沉浸其中,享受这份乐趣。旅游时导游常常会提到“团队”导游与游客处于*等地位,导游不能强买强卖,游客也不能故意捣乱,而教学也是如此,学生与教师是*等的人,是一个共同体,教与学在愉悦的环境中,共同成长,共同抵达目的地。

  数学课属于思维训练,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即可,更重要地是数学思想和探究方法。在很多孩子的眼中,数学就代表“难”,得分难、做题难、听课难。这些现象都因为我们的教学方式,刚踏入教学岗位的我们,都害怕学生不能“听话”,听懂我们说的话,按照我们所设想的路线走。教学形式放不开,多是教师“满堂灌”,还要强按着哪些活跃的学生,不要跳出学*圈。数学中的数字或许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看不懂的孩子觉得简直就是外星文。加减乘除,选择怎么那么多?针对数学课堂,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恰恰更需要勇敢地退。退出讲台,走进孩子,退出我是教师,我就是权威的角色,走进孩子,加入孩子的探究群体。把教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在数学教室中真正地生长。在课堂中,不要显示作为教师是多么优秀,而要通过我的设计让学生的智慧迸发出来。

  二、教师要勇敢地面对真我

  面对真我,找到源于心灵深处的自我,给真我留下足够的空间。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位教师,即使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我们要敢于面对真我,面对自己的不足。

  面对众多的学生,掩饰自我的不足,担心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我的师父一位中年的优秀教师,常年带班一年级,20多年来,她与学生的关系很好,但在她的课堂上并未严肃,而是欢乐的。学生在她的课堂上,以能够帮助到老师为快乐,以能够有比老师更好的方法为自豪。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刚刚进入职场时,但是自己没有更好的方法讲题而苦恼。但师父常告诉我,说出“不会”,并不可怕,请教学生,作为教师的权威并不会受到影响。时常夸赞学生的好,反而会拉*你我的关系。还记得那时师父担任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我恰好兼职这个班的道德法制老师,上课铃声刚响起,学生们还沉浸在解决数学题中,题目是怎样剪出这幅对称图。学生们手里还正在尝试着,我没有立即制止,而是很好奇地询问,原来上节课是数学课,数学老师带着他们剪图形,可是试来试去,也没有剪成功,数学老师便求助于他们,学生便十分积极地寻找办法,迫切希望能够自己能够最先帮助到老师,那时的他们是如何的认真,这样的场景在我自己的班上却很少出现,一直认为学生求助教师是常有的事情,但老师求助于学生很少见到,询问师父这件事,师父告诉我,在学*中,不要总是以教师固有的姿态面对学生,适时的退位,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才是我们教学的任务。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实的自己,不完美的老师,展现在学生面前,恰恰能拉*你与学生的关系,离学生更进一步,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以真我,虚心向同事学*。优秀的教师也是从一个新手开始的,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步一步、一节课一节课磨练出来的。或许你还是新手,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或许你对于教学还有许多疑惑。身边的同事正是你学*的榜样,旁听同事的课,学*同事好的教学方法。名师、教育家离我们有些遥远,但优秀的同事就在我们身边。最*有幸能够加入数学工作组,通过初选,三十多名优秀的教师齐聚一堂,组长所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观摩优质课,书写听课反思。

  观摩优质课是常事,每学期都会组织区级的现场课观摩,还有送教下乡,当然每学年也一定会有一次公派学*的机会,听名师、听大家的课,然而只限于观摩,观时有众多思绪,有种势必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的决心,然而几天的培训下来,可能剩下带回来的只有疲惫的身躯。初次听到这样的要求,心生恐惧,不夸张地说,我不会写听课反思,甚至听课时我究竟该记些什么我也不知道,上岗前没有人专门教过。在大学里学*时,没有哪节课时专门讲授如何记听课笔记的。写文章也不是我的强项,虽是500字,也有些为难。第一次、第二次,观摩在学*中,观摩什么也在学*中,但意识到反思是必须写的,因为观摩优秀教学的本质所在,就是反思自己的课堂,找到内含于心灵深处的独特本性,唯有写下来,才能记下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教师要勇敢地坚守

  如今的教学,已不再是曾经的模样,我们作为教师,也不再仅仅承担教学任务,还要不断学*,参加各种培训,有些优秀的教师也需要承担行政工作。繁重的事务让我们对于这份职业失去信心,因为教师的思想变化,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课堂……

  曾经的我,经历着糟糕的教学经历,课堂上混乱、学生违反纪律不听讲。

  当学生出现这些时,让学生留下,请家长,这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这样的经历也一次又一次地磨灭着我心中的希望之光。反观身边的同事,又有多少老师上课时是带着微笑走进教室,一堂课结束时依然是愉悦的心情,十年、二十年教龄的老师依然怀揣着教育梦想呢?但无论我们经受了怎样的打击,作者都告诉我们,要坚守,永不言弃。

  在书中,作者这样写道:“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涌入怀中。”

  我们也要向作者学*,不怕问题,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乐此不疲。甚至这些艰难地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的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作者用自己的经历、自己真实的文字触及了我们读者的心灵,作者从现象到本质,引领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本,再次激起了我前进的动力,这本值得回味的书,它教会了我勇敢地退位、勇敢地面对真我、勇敢地坚守。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3

  一次偶然的机后在网站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之后,其中提到了《一种恐惧文化》,我被作者对教师内心的剖析而震撼。他用自己亲身的例子告诉我:“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可是在*时的教学中,我的眼睛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绝不是孩子们的恐惧,而是他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听课,这不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我付出的劳动吗?!

  是的,在如今课改的浪潮中,我们把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作为评价一节好课的主要尺度,而当我们深入反思自己的课时,我觉得有三类学生:一类课堂上积极参与,与教师密切配合,使课堂的.小主人;一类是倾听类,他们不善于发言,但是也积极参与了学*活动,跟着课堂节奏读、写、练*,是一种被动的学*表现,第三类是那些在课堂是看起来好像跟着课堂节奏在活动,而实际上心不在焉的孩子,他们对课堂的态度是“快点下课”,他们更喜欢教室外面的世界。

  其实当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仅仅是这些孩子们感到恐惧的时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感到恐惧的时候——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讲课呢?是我讲的不好吗?可是事实上大多数教师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惧,而无视孩子们的恐惧,批评、指责孩子,这会让孩子们更加恐惧!想想我们*时在课堂上给孩子制造了多少恐惧啊!试想一下,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不也体现在自己的声色俱厉中吗?我们的声音越大,代表我们内心的恐惧越大,也更加剧孩子内心的恐惧!我们总是靠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

  孩子们因为恐惧,他们懂得不说话比较安全,所以在老师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一句话都不说,其实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而做老师的呢,却更为孩子的闭口沉默而恼羞成怒,甚至大发雷霆。这就更加剧了孩子内心的恐惧,其实又何尝不在加剧自己对教学、对孩子的恐惧呢?此时我们的恐惧是相互的啊!“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他们内心的恐惧并找到帮助他们克服的方法,而是责备他们的无知和*庸呢!”

  在书中作者帕尔默告诉我们,只有渐渐理解学生的恐惧,不再不准确、自私地去评价学生,体谅他们内心的恐惧,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才能使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才能培养出快乐的孩子!从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会慢慢超越恐惧,慢慢地让孩子不再害怕,让自己也走出恐惧的阴影!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4

  读了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的确是带给我一次心灵的精神之旅,虽然其中有些章节让人颇难读懂,但此书还是让我受益匪浅。书后作者的话:“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与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缘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热爱教学生涯!”

  教学需要勇气,需要保持自己心灵开放的勇气,这是我在此前所没有认识到的。我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二十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

  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另一个感觉是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容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这个才是真勇气。有多少人,敢于去面对“意想不到”呢?教学设计从四*八稳出发,是多数国人的天性。这个当然也是保护自己的自尊,未知的事物,发生在课上,极其考验人的课堂机智能力。而这一切,都和什么有关呢?除了教学常识,更多的是还是教师在精神方面不断超越自身从而让学生更好发展的机遇,也就是说,那些敢于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教师,是具有生命弹性的人,成全自己生命过程,是以成全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为根本前提的。而这样的课堂,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当我们把自己自身的独特优势整合于教学中,教学于共同体中,在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发挥出有效的教育力量,体现出我们教师应有的价值。

  孩子的教育不能重来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今天就做起来!从小事做起,重新找回我的教学勇气,重新点燃我的教学激情,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和幸福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5

  这学期,学校开展共读一本好书的活动。读完《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丝毫感觉不到“阅读”的累,而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让我鼓起教学的勇气,心怀希望的去教学。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

  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从而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帮助真正的教师显露其本能。教学是需要勇气的,虽然也教了十几年的书,但每当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的讲台上,当上百双眼睛齐刷刷的望向你的时候,就唯恐自己*下里稀松*常的小小错误就这么被放大了十倍百倍。于是,就必须更加的谨言慎行,信口胡诌肯定是不允许的,要逻辑严谨要言辞顺畅措辞得当,可能大概也许估计这类词的出现频率应几乎为零。

  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书中这段话给我印象很深。帕尔默引导我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相对的,感情不能对立。”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才会快乐、健康地成长。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我们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我们教学中的唯一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新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要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就是不断宽容他人,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倾听和发现他们真的心声,鼓励学生能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要备课前先备他们,能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教学中有创造性地改变学生比较单一的学*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方式;注重把学*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立、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他的学生面前,让知识变得绿意盎然,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6

  每天周而复始重复的工作,早已让教师忘记了最初的教学理想,冷却了教学的热情。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1、“但是我执著于‘谁’的问题,因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问题中显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径,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我是谁?这里我想起古希腊神庙“我是谁”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卸去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7

  春花秋月总能引发诗人的感怀,而寒来暑往却能激起老师的惆怅,在周而复始的疲惫、迷茫、失落中,我们能否可以再一次鼓起教学勇气,像优秀教师那样——把心灵献给学生吗?

  漫怀着一分教师的执著,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让自己的心灵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他的天赋带领我们进入教学工作最深奥的领域,并以他足以永远改变我们的洞察力和勇气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之旅,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从智力、情感和精神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浴春风,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面对教师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我惊叹作者从自己做教师的角度出发,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中获得的心得通过许多真实的教学故事,生动地为我们一一展现。身为教师的我也进行了一次认识自我心灵的旅程。而且读到一些地方,我心中就会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共鸣:“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教师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地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我们要学会去倾听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这样有一天学生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8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的作者把教师心中深处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心中的矛盾阐述出来了,而且剖析的非常深刻。

  书中告诉我们: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作为教师,内心必须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帕尔默引导我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

  书中从教师对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计划,都有所涉猎。其中:我们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爱?这个普遍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沉思。是啊!作为老师只有对教学充满乐趣与热爱,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学*,不断创新。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成长。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学*是最明朗的、最坦然的、最快乐的、最健康的、最充实的;学*后的学识是高山的、是大海、是天空和大地、是弥漫无边的风、是青草和花朵、是永远的郁郁葱葱、是永远唱不完的歌;学*和学识后的智慧则又是永远的微笑,是无言的矜持,是君临的自信、是白云的舒适与秋水的澄清、是绝对的不可战胜、不可屈服。

  对于教学中的困惑,他认为:我们教授的学科是象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整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的做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智慧。如果学生和学科可以解释所有教学的复杂性,我们使用目前的标准教学方式,学*足够的教学技术以及保持在专业领域的更新就可以。但发现这样远远是不够的。

  最吸引我的是另一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我们需要教导自己认识自我“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的特点,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自我,我就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的、个人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意义上,遥远地、孤立看待学科,就象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

  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的力量汇聚,进而形成自我,它就象与我们现有的能力和潜能有关一样,也与我们的缺点和局限有关,与我们的伤痛和恐惧有关。自身完整要求我识别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个性中的东西,分辨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

  在本书中,举例说明了如果教师没能将他的自身认同的中心特质融入到他的教学生涯中去,他将处于自我分裂状态,内心一直在打内战。内心世界的冲突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他的教学就成了战争,而不是艺术。分裂的自我总是使自己与他人隔离,甚至为了维护那脆弱的自身认同去伤害他人。

  当我唤回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我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在这本书中,我可以真正体会到自我反省获得的增能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用心灵联系心灵、互通智慧能量产生的巨大力量,真正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和教学产生的无穷魅力。不仅使我从令人兴奋的新视角来体验教学的喜悦,还使我沐浴了一位伟大导师的教诲。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9

  岁月如梭,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工作已经15年了。虽然从事教育教学多年,但我每次精心备好课后,充满信心进教室,却总是有遗憾地走出教室,难得有几堂课自己觉得是挺满意的,包括同学的每次作业、每次考试都有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不知大家有没有我这样的感受。我从不怀疑自己的内心,我是一个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的人,为了教好学生,可以倾己所有,包括时间、精力、感情、知识等。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我明白这种“不满意”就是教育中存在的一种“恐惧”,因为教学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检测成效的工作,因而“恐惧”自己教学失败,“恐惧”自己落下“误人子弟”的恶名。有时上课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总是疑惑自己设计的问题是否太难了,还是学生因惧怕而不回答?觉得自己教学了这么多年连这点把握都没有,不该犯这种低级错误。课堂气氛不浓烈时,不明白是我或我的课不受欢迎呢?还是学生*惯于“只听不讲”了?对教学目标能否真正达成心中无底。我也明白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倡个性化教学,但在目前形势下如何真正有效开展问题颇多,心存疑惑。

  我理解《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这是产生“恐惧”的根源之一。我认为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鼓起教学勇气,把心灵献给学生吗?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某个学科、乐于帮助人们学*等愿望的激励而成为教师的。但由于常年遭受“恐惧”,使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学热情受到挫。我认为,要战胜“恐惧”,唯有与学生、与同事真诚沟通,才能释放心灵,因为心灵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心灵引导的过程,而心灵引导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不仅仅学生要遇上合适的教师,教师也要遇到合适的学生。在这种心灵相遇的过程中,不仅显示出教师的素质,也引发出学生的素质。但现实是学生很难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的机会,而教师也没有选择自己学生的余地。但我相信,教师与学生能够彼此相遇就是一种缘分,只要在这既定的师生范围内做到真诚沟通,彼此调适,互相适应,一定能战胜彼此的“恐惧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当然作为教师负有更多的责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开放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此时进行心灵引导,才能产生优秀的教学,才能使教学富有实效性,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素质全面的人才。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10

  这个周末我读了帕克.帕尔默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教师这条道路上,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不断反思日常教学,以及多读一些书来更新自己。每一届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更新自己就难以走进他们的心里。智慧同样需要情感的共鸣,然后才是理性的相遇。

  在刚开始走上讲台之初,我感到恐惧,那时的我不知道自己恐惧什么,我以为等我*惯就好。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为什么我会感到恐惧。因为害怕改变,害怕无知,害怕学生出一些无法应对的状况,害怕他们只是保持沉默,而对我所讲的内容无动于衷。现在帕克?帕尔默告诉我,即使是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也会心存恐惧,只不过他们学会了不要害怕,不让自己置身于恐惧的情境当中。因为除了恐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感受真诚、希望、同感、诚实。所以只要我学会让自己保持真诚和希望的心态进入教室,无论发生什么,心中可以有恐惧,但不必把自己置身心于恐惧当中,可以以真诚对待存在的恐惧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恐惧本身为出发点,学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当中。

  有时候我会觉得我备课背得很充分了,所以我很自信地走进教室,上完了这节课。但是,我发现效果不怎么好。这本书提醒了我,我们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我们的存在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我们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而不是显示我们如何的厉害,如何的知识渊博,向他们显示我们备课有多认真,以此来使他们对我们有一个好的评价。汤普金斯告诉我们:我们的真实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学*,学*他们想要和要了解的东西。所以,我们除了备好课之外,还要去了解学生到底是哪里不明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讲解,而不只是单纯地进行教学设计。

  我记得刚开始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时,我老想着寻找一些教学技巧,可以应对课堂上各种状况。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优秀的一节课,要做到用心,需要我们认真去备课,去不断地完善自身,不断地认同自身。那么,教学能力终有一天会水到渠成。我们自己就是自己进步的敌人,因为我们往往有时候上了一节糟糕的课,会感到沮丧、失败,觉得自己根本不会教书,觉得教书没有人生意义。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让自己走出低谷,要知道这只是一节课,它不能代表我的全部,我依旧是不错的个体,我只是这节课没准备好。学会相信自己,认同自身,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我只是还没学到展示自我个性的技巧,一旦我学会了,优秀教学则从中产生。

  有时候我会觉得学生没在倾听,觉得他们是沉默的。现在我理解了他们的沉默大部分源于我。教学应该源于生活,往往我们开始讲一个知识点时,没有从学生的日程认知着手,学生心中没有形成情感共鸣的,所以他们不太愿意参与到我们所讲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引入的时候更加用心,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进入理性思考。

  帕克·帕尔默带领我深入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让我更加有勇气往前迈进。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3)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十)份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1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喜欢。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的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翻开帕克。帕尔墨所写的《教学勇气》这本书,读到上面这段话,我就已经被深深的吸引了。随着书中一个个教学实例的娓娓道来,我仿佛身临其境,在书中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反思和困惑。

  “想象你自己在教室里,你问了一个框架很好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沉寂,你就等啊等。你知道你应该再等等,不要急。但是你的心在敲击着,下沉着,最终你觉得无助而失控。于是你怀着焦虑,愤怒以及复杂感情回答了自己的问题,而这些情绪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看到这里,不由得想起自己上语文课时经历的一幕幕。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我的问题,而时间在流逝,我要讲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果讲不完就要影响教学进度……由此,我的情绪就会变得很着急甚至暴躁,有时还会训斥学生。结果是学生在我的不耐烦的表情或呵斥中变得更加惊慌失措,下次的语文课上很难再看到这个孩子积极发言。遇到这样的事情,教师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甚至是鼓励,让孩子得到应有的锻炼和语言的发展。

  “那堂课有30名学生,可能有29名是想学的吧,但我无从得知。在最后一排的远远地角落里,有一位‘来自地狱的学生’没精打采的坐着,像个幽灵。”帕克如此描述他曾给一个班级上课时的感受。课堂上那位“来自地狱的学生”的举动完全打乱了教学思路,他把帕克的心思和教学注意吸引过来,帕克竭力想把他从僵化的状态中唤醒,无奈所有的努力好像都是徒劳。就这样帕克忽视了其他的大部分学生的需求——“我知道什么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质的密度太大以至于光线都消失了的地方。”

  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会对以上情景有较深的体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吧?我也是如文中所讲:在课堂教学中会常常不由自主的关注个别走神的学生,竭力吸引他的有意注意,可是往往都是事与愿违,他的“沉默”和我的关注往往会极大地影响我的教学情绪和我的教学计划。面对课堂上那个茫然的学生,我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无能。“虽然我笨拙的表现没有被其他同仁察觉,但我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事实上,这样的学生往往是被忽视的社会边缘的人,也许课堂上他们通常所采取的“沉默”是一种有效地自我保护方式—“这些人恐惧那些有权力的人,懂得不说话比较安全。”这句话真是如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学生的沉默正是源于他的恐惧呀。我们在没有敏锐的洞察学生内心想法之前,又如何去感受他们的内心恐惧甚而采取适宜的措施呢?

  帕克先生的话正是在描述我们大家的真实课堂,我们不要仅仅把所有的问题归咎于学生,而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从而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做到倾心教学,使得每个孩子在我们爱的呵护之下心灵和体魄都得到健康成长。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2

  岁月如梭,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工作已经15年了。虽然从事教育教学多年,但我每次精心备好课后,充满信心进教室,却总是有遗憾地走出教室,难得有几堂课自己觉得是挺满意的,包括同学的每次作业、每次考试都有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不知大家有没有我这样的感受。我从不怀疑自己的内心,我是一个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的人,为了教好学生,可以倾己所有,包括时间、精力、感情、知识等。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我明白这种“不满意”就是教育中存在的一种“恐惧”,因为教学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检测成效的工作,因而“恐惧”自己教学失败,“恐惧”自己落下“误人子弟”的恶名。有时上课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总是疑惑自己设计的问题是否太难了,还是学生因惧怕而不回答?觉得自己教学了这么多年连这点把握都没有,不该犯这种低级错误。课堂气氛不浓烈时,不明白是我或我的课不受欢迎呢?还是学生*惯于“只听不讲”了?对教学目标能否真正达成心中无底。我也明白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倡个性化教学,但在目前形势下如何真正有效开展问题颇多,心存疑惑。

  我理解《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这是产生“恐惧”的根源之一。我认为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鼓起教学勇气,把心灵献给学生吗?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某个学科、乐于帮助人们学*等愿望的激励而成为教师的。但由于常年遭受“恐惧”,使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学热情受到挫。我认为,要战胜“恐惧”,唯有与学生、与同事真诚沟通,才能释放心灵,因为心灵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心灵引导的过程,而心灵引导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不仅仅学生要遇上合适的教师,教师也要遇到合适的学生。在这种心灵相遇的过程中,不仅显示出教师的素质,也引发出学生的素质。但现实是学生很难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的机会,而教师也没有选择自己学生的余地。但我相信,教师与学生能够彼此相遇就是一种缘分,只要在这既定的师生范围内做到真诚沟通,彼此调适,互相适应,一定能战胜彼此的“恐惧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当然作为教师负有更多的责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开放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此时进行心灵引导,才能产生优秀的教学,才能使教学富有实效性,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素质全面的人才。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3

  “《教学勇气》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怀揣着教师的那份信仰,借助着这次读书的机会,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教学工作中,比教师的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什么呢?

  在《教学勇气》这书中,帕尔默教授选择从内心世界的.角度来解读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他的观点新颖而且独特,并且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教师的尊重,让我愿意去了解他的想法。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因此,在帕尔默教授的观点之上,我对此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要走出恐惧,首要的是要对自己的内心有深刻的认知和校正。从事教育行业二十五年过去了,无论是自己的心态还是时代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作为一名“老教师”,与新时代新技能的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脱节,也是我内心的恐惧。帕尔默在书中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我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迪,首先要敢于接纳真实的自己,敢于接受真实就意味着正视困难。再接着接受内心的指导,向着有益自己的方向出发。

  作为教师负有更多的责任,我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开放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4

  这学期,学校开展共读一本好书的活动。读完《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丝毫感觉不到“阅读”的累,而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让我鼓起教学的勇气,心怀希望的去教学。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

  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从而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帮助真正的教师显露其本能。教学是需要勇气的,虽然也教了十几年的书,但每当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的讲台上,当上百双眼睛齐刷刷的望向你的时候,就唯恐自己*下里稀松*常的小小错误就这么被放大了十倍百倍。于是,就必须更加的谨言慎行,信口胡诌肯定是不允许的,要逻辑严谨要言辞顺畅措辞得当,可能大概也许估计这类词的出现频率应几乎为零。

  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书中这段话给我印象很深。帕尔默引导我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相对的,感情不能对立。”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才会快乐、健康地成长。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我们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我们教学中的唯一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新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要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就是不断宽容他人,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倾听和发现他们真的心声,鼓励学生能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要备课前先备他们,能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教学中有创造性地改变学生比较单一的学*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方式;注重把学*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立、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他的学生面前,让知识变得绿意盎然,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5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书中一个个案例都跟我们日常教学中高度的相似。分析每一个案例都让自己有更深的体会。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

  《教学勇气》是一本非常精妙的教育学著作,作者引导我们如同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他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随着阅读的深入,越发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情境——仿佛自己置身于一个课堂,而课堂的老师就是帕克·帕尔默,向我娓娓道说着他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心中的困惑与反思。他试图通过他的叙述,让我清楚为什么教学总是令我既兴奋又恐惧。他试图带领着我们,为重新点燃我们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辅导,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直接而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互动。

  我们的认知里,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所以一开始我们想到是不放弃班内的任何一个学生,就算他学*不好,也总有好的地方,从开始的信心满满,到后来的失望和退缩,这个过程绝对是痛苦而纠结的。我们常调侃自己: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当然这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追求。教师的爱是博大之爱:当我们感到痛苦和折磨的时候,就需要一种博大之爱来引领和宽慰自己。学生对教师博大之爱最好的回报就是那轻声的问候:“老师好!”

  教育不仅是改变自己,也影响着你的学生!任重道远!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6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虽然是由被翻译成中文的,在此过程中难免变得晦涩难懂了许多,或许从某种角度而言较低了可读性,但是仍然震撼心灵,毕竟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关于教与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一直探索的问题,而在这里,帕克。帕尔默比任何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对于课堂教师和教育者还是其他岗位的人,这本书都代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这本书带领我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却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力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着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十分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学勇气》震撼我的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热爱教学生涯。”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7

  当数着自己的教学生涯,离退休已经过去了一半多,感觉自己已经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人也慢慢地懒惰下去了。心里常常告诫自己,必须好好地抓紧时间,改变自己,多看看书,充实自己,却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推卸,让自己对自己心灰意冷的。当学校布置寒假作业时,我选了这本《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能多看看书,坚持学*。通过对这本书的初读,感受也有那么一点,稍微激动了一把。

  这本书适合这样的教师: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教学生涯。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如许多教师所做的那样——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整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这个假设十分简单,但含义深远。

  所有教学的复杂性可以由学生和学科解释,但是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己。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己的知识。“认识你自己”的要求既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恋。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己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

  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术。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时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充满信念地为学生服务,提高我们自己的幸福感,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帮助教育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光明和生机。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8

  说实话,拿到《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并未激起我任何的阅读欲望,直至要交读书笔记才从书柜里将之取出,漫不经心地开始了我的阅读。让自己觉得诧异的是,一经打开,便放不下手了。

  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它得到过多少赞誉,而是书中的观点给予我的震撼,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与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它让我产生阅读的渴望,也为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心理纠结寻找到了答案,重新拾得那久违的“坦然”。这是一种心灵的回应!

  看完整本书,回过头来再来看帕克·帕尔默所提出的把握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空间设计中的六大悖论,不觉欣喜,因为我从中找到了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托,它让我更为自信且愉快地面对教学中的成功与问题,不会因为某种“恐惧”而觉得沮丧难堪。课堂上多的反而是不知觉地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而形成的多方面的愉悦感。也是因此,掩卷之时,这六点依旧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一、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的又是开放的。

  二、这个空间应该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三、这个空间应该是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四、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

  五、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并用集体智慧作充分的支撑。

  六、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

  我所理解的“有限”与“开放”不仅仅只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它更是依托着目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放”,而这种开放往往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时,当我将目标设定为依托文本,教会学生凭借写批注这一方法深入思考文本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学生由茫然到活跃的自然转变。他们由认同写批注是自己独立思考的一种呈现方式开始,先学后用,逐步深入文本,并享受着彼此分享的快乐。当然,这种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分享是建立在彼此“紧张”独立的思考基础之上的。

  为了让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这份愉悦,在个体交流前,鼓励孩子在自己的小组中将自己的所得与成员交流,哪怕仅仅一个词、一句话。在个体交流时,除了充分肯定主动交流的学生,还适时地将一些没有发言的同学的观点通过教师这一媒介呈现出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鼓励”与肯定。

  当然,在交流中,因为所拥有的知识水*有差异,接收的各方面信息不同,难免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记得班里有一孩子这样说,“远远望去这棵已经这么美,如果走*看一定更美。”而另一孩子马上反驳,他认为,“*有*的美,远有远的美,这两种美是不同的。”两个孩子所表达的观点都基于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难道不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吗?

  我想,教学空间会呈现出怎么的气氛,不是教师说我要它呈现出怎样的气氛。我认为,那是一种建立在彼此的认同基础上的自重感的获得。如此简单的道理,我此时顿悟,心中自然感激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感激于写书的帕克·帕尔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9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本书的作者是帕克·帕尔默。曾有人这样评论过《教学勇气》: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准确、智慧与人性。《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表达了对教学的呼唤以及教学的痛苦与喜悦,生动鲜明、充满感情、热情洋溢、引人共鸣。它是任何一位教师的必读书,令人信服地激起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真心。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共有七个章节,它的导言是“源自心灵的教学”;第一章是“教师的心灵”;第二章是“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第三章是“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章“认识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学*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在本书中,作者带领着教师,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同时也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十分艰苦和重要工作的热情,强调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

  让我感受颇深的是“‘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这一小节。虽然我们带领的幼儿园孩子没有问题背景,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对于那些个性特点特别强的孩子我们在教学生活中应该有耐心的引导。

  我以前教过一个小朋友叫晨晨。他爸爸常对我说:“我们家晨晨很调皮,请老师多多提醒教育。”由此,使我对这个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调皮!果然,开学一个月间,他正如他爸爸所说的“十分调皮”,把皮球扔到楼下、推同伴、打人、在学*活动中开小差……连班中的小朋友都知道:晨晨很调皮、不听话。每次他出现状况,孩子都告状说晨晨的不是。后来班里小朋友开始迷上了玩飞行棋,而一向喜欢玩闹的扬扬也对飞行棋产生了兴趣。当我来到益智区观察他们活动时,扬扬高兴地跟我介绍:“老师,我是老二,他第一,我第二,他第三,他第四。”看他介绍的有模有样的,但真的轮到他玩的时候发现他只是负责抛骰子,棋子是由其他小朋友帮他走的。我感到好奇,扬扬*时数学很好,走几格棋应该难不倒他啊!于是我鼓励他:“扬扬下一圈轮到你的时候棋子自己来走,好吗?”在老师的关注与鼓励下,扬扬自己走了棋,成功的体验让他感到无比的开心,直催着后面的小朋友赶紧,并期待着下一轮。瞧他耐心等待他人游戏,认真观察的样子,我为扬扬感到高兴。高兴游戏时间扬扬不再是那个爱捣乱令人头痛的孩子、高兴扬扬能与同伴友好地玩。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我多观察他的表现,抓住他的闪光点,从正面采用鼓励的方法进行引导,增强他对自己的信心。应该说每一个表面顽劣的儿童背后都潜伏着他的闪光点,晨晨也是如此,如:他在进餐方面表现得就较好,能熟练地用筷子独立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对集体游戏活动感兴趣,积极投入;愿意帮助同伴……于是,我首先对他的优点表扬、肯定;接着对他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要求他改正;并与家长积极联系,取得他们地配合。果然在不断地表扬、鼓励下,在家园共同努力下,他不再像以前那么调皮、捣蛋了。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同时也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教师用自己一颗真诚、热爱、赏识孩子的心去唤醒、去呵护。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我认为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孩子。给孩子爱心,他就会认可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愿意亲*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喜欢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感到幼儿园如家一般温暖;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在学*和生活中去关爱别人。相信每个教师其实都是爱孩子的,让我们用发现、期待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位幼儿,发现每个人身上的可圈点之处。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抓住教育的最佳契机,在幼教岗位上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让孩子在爱的海洋里不断茁壮成长。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10

  春花秋月总能引发诗人的感怀,而寒来暑往却能激起老师的惆怅,在周而复始的疲惫、迷茫、失落中,我们能否可以再一次鼓起教学勇气,像优秀教师那样——把心灵献给学生吗?

  漫怀着一分教师的执著,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让自己的心灵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他的天赋带领我们进入教学工作最深奥的领域,并以他足以永远改变我们的洞察力和勇气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之旅,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从智力、情感和精神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浴春风,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面对教师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己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我惊叹作者从自己做教师的角度出发,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中获得的心得通过许多真实的教学故事,生动地为我们一一展现。身为教师的我也进行了一次认识自己心灵的旅程。而且读到一些地方,我心中就会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共鸣:“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教师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地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我们要学会去倾听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这样有一天学生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4)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菁华3篇)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本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原本老师怀着一颗真心,深爱着自己的教师这个职业,爱着虽无血缘的孩子,爱着那三尺讲台。然而因为现实中在教学上的种种要求,不少教师心灰意冷。在这本书中,作者帕尔默带领着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带着我们重新审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再次激发教师对这份工作的热情。

  一、教师要勇敢地退位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是什么?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角色是什么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听众吗?在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倡导教师是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在书中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作者有这样的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于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无论是否以学生为中心,至少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再继续延续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应是可以互换的。在一次教与学之旅中,目的地是一致的,旅途中究竟是怎样的收获,不仅需要好的导游,也需要游客沉浸其中,享受这份乐趣。旅游时导游常常会提到“团队”导游与游客处于*等地位,导游不能强买强卖,游客也不能故意捣乱,而教学也是如此,学生与教师是*等的人,是一个共同体,教与学在愉悦的环境中,共同成长,共同抵达目的地。

  数学课属于思维训练,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即可,更重要地是数学思想和探究方法。在很多孩子的眼中,数学就代表“难”,得分难、做题难、听课难。这些现象都因为我们的教学方式,刚踏入教学岗位的我们,都害怕学生不能“听话”,听懂我们说的话,按照我们所设想的路线走。教学形式放不开,多是教师“满堂灌”,还要强按着哪些活跃的学生,不要跳出学*圈。数学中的数字或许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看不懂的孩子觉得简直就是外星文。加减乘除,选择怎么那么多?针对数学课堂,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恰恰更需要勇敢地退。退出讲台,走进孩子,退出我是教师,我就是权威的角色,走进孩子,加入孩子的探究群体。把教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在数学教室中真正地生长。在课堂中,不要显示作为教师是多么优秀,而要通过我的设计让学生的智慧迸发出来。

  二、教师要勇敢地面对真我

  面对真我,找到源于心灵深处的自我,给真我留下足够的空间。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位教师,即使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我们要敢于面对真我,面对自己的不足。

  面对众多的学生,掩饰自我的不足,担心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我的师父一位中年的优秀教师,常年带班一年级,20多年来,她与学生的关系很好,但在她的课堂上并未严肃,而是欢乐的。学生在她的课堂上,以能够帮助到老师为快乐,以能够有比老师更好的方法为自豪。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刚刚进入职场时,但是自己没有更好的方法讲题而苦恼。但师父常告诉我,说出“不会”,并不可怕,请教学生,作为教师的权威并不会受到影响。时常夸赞学生的好,反而会拉*你我的关系。还记得那时师父担任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我恰好兼职这个班的道德法制老师,上课铃声刚响起,学生们还沉浸在解决数学题中,题目是怎样剪出这幅对称图。学生们手里还正在尝试着,我没有立即制止,而是很好奇地询问,原来上节课是数学课,数学老师带着他们剪图形,可是试来试去,也没有剪成功,数学老师便求助于他们,学生便十分积极地寻找办法,迫切希望能够自己能够最先帮助到老师,那时的他们是如何的认真,这样的场景在我自己的班上却很少出现,一直认为学生求助教师是常有的事情,但老师求助于学生很少见到,询问师父这件事,师父告诉我,在学*中,不要总是以教师固有的姿态面对学生,适时的退位,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才是我们教学的任务。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实的自己,不完美的老师,展现在学生面前,恰恰能拉*你与学生的关系,离学生更进一步,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以真我,虚心向同事学*。优秀的教师也是从一个新手开始的,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步一步、一节课一节课磨练出来的。或许你还是新手,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或许你对于教学还有许多疑惑。身边的同事正是你学*的榜样,旁听同事的课,学*同事好的教学方法。名师、教育家离我们有些遥远,但优秀的同事就在我们身边。最*有幸能够加入数学工作组,通过初选,三十多名优秀的教师齐聚一堂,组长所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观摩优质课,书写听课反思。观摩优质课是常事,每学期都会组织区级的现场课观摩,还有送教下乡,当然每学年也一定会有一次公派学*的机会,听名师、听大家的课,然而只限于观摩,观时有众多思绪,有种势必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的决心,然而几天的培训下来,可能剩下带回来的只有疲惫的身躯。初次听到这样的要求,心生恐惧,不夸张地说,我不会写听课反思,甚至听课时我究竟该记些什么我也不知道,上岗前没有人专门教过。在大学里学*时,没有哪节课时专门讲授如何记听课笔记的。写文章也不是我的强项,虽是500字,也有些为难。第一次、第二次,观摩在学*中,观摩什么也在学*中,但意识到反思是必须写的,因为观摩优秀教学的本质所在,就是反思自己的课堂,找到内含于心灵深处的独特本性,唯有写下来,才能记下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教师要勇敢地坚守

  如今的教学,已不再是曾经的模样,我们作为教师,也不再仅仅承担教学任务,还要不断学*,参加各种培训,有些优秀的教师也需要承担行政工作。繁重的事务让我们对于这份职业失去信心,因为教师的思想变化,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课堂……

  曾经的我,经历着糟糕的教学经历,课堂上混乱、学生违反纪律不听讲。当学生出现这些时,让学生留下,请家长,这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这样的经历也一次又一次地磨灭着我心中的希望之光。反观身边的同事,又有多少老师上课时是带着微笑走进教室,一堂课结束时依然是愉悦的心情,十年、二十年教龄的老师依然怀揣着教育梦想呢?但无论我们经受了怎样的打击,作者都告诉我们,要坚守,永不言弃。

  在书中,作者这样写道:“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涌入怀中。”

  我们也要向作者学*,不怕问题,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乐此不疲。甚至这些艰难地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的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作者用自己的经历、自己真实的文字触及了我们读者的心灵,作者从现象到本质,引领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本,再次激起了我前进的动力,这本值得回味的书,它教会了我勇敢地退位、勇敢地面对真我、勇敢地坚守。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2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虽然是由被翻译成中文的,在此过程中难免变得晦涩难懂了许多,或许从某种角度而言较低了可读性,但是仍然震撼心灵,毕竟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关于教与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一直探索的问题,而在这里,帕克。帕尔默比任何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对于课堂教师和教育者还是其他岗位的人,这本书都代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这本书带领我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却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力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着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学勇气》震撼我的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热爱教学生涯。”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3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本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原本老师怀着一颗真心,深爱着自己的教师这个职业,爱着虽无血缘的孩子,爱着那三尺讲台。然而因为现实中在教学上的种种要求,不少教师心灰意冷。在这本书中,作者帕尔默带领着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带着我们重新审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再次激发教师对这份工作的热情。

  一、教师要勇敢地退位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是什么?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角色是什么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听众吗?在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倡导教师是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在书中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作者有这样的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于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无论是否以学生为中心,至少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再继续延续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应是可以互换的。在一次教与学之旅中,目的地是一致的,旅途中究竟是怎样的收获,不仅需要好的导游,也需要游客沉浸其中,享受这份乐趣。旅游时导游常常会提到“团队”导游与游客处于*等地位,导游不能强买强卖,游客也不能故意捣乱,而教学也是如此,学生与教师是*等的人,是一个共同体,教与学在愉悦的环境中,共同成长,共同抵达目的地。

  数学课属于思维训练,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即可,更重要地是数学思想和探究方法。在很多孩子的眼中,数学就代表“难”,得分难、做题难、听课难。这些现象都因为我们的教学方式,刚踏入教学岗位的我们,都害怕学生不能“听话”,听懂我们说的话,按照我们所设想的路线走。教学形式放不开,多是教师“满堂灌”,还要强按着哪些活跃的学生,不要跳出学*圈。数学中的数字或许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看不懂的孩子觉得简直就是外星文。加减乘除,选择怎么那么多?针对数学课堂,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恰恰更需要勇敢地退。退出讲台,走进孩子,退出我是教师,我就是权威的角色,走进孩子,加入孩子的探究群体。把教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在数学教室中真正地生长。在课堂中,不要显示作为教师是多么优秀,而要通过我的设计让学生的智慧迸发出来。

  二、教师要勇敢地面对真我

  面对真我,找到源于心灵深处的自我,给真我留下足够的空间。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位教师,即使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我们要敢于面对真我,面对自己的不足。

  面对众多的学生,掩饰自我的不足,担心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我的师父一位中年的优秀教师,常年带班一年级,20多年来,她与学生的关系很好,但在她的课堂上并未严肃,而是欢乐的。学生在她的课堂上,以能够帮助到老师为快乐,以能够有比老师更好的方法为自豪。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刚刚进入职场时,但是自己没有更好的方法讲题而苦恼。但师父常告诉我,说出“不会”,并不可怕,请教学生,作为教师的权威并不会受到影响。时常夸赞学生的好,反而会拉*你我的关系。还记得那时师父担任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我恰好兼职这个班的道德法制老师,上课铃声刚响起,学生们还沉浸在解决数学题中,题目是怎样剪出这幅对称图。学生们手里还正在尝试着,我没有立即制止,而是很好奇地询问,原来上节课是数学课,数学老师带着他们剪图形,可是试来试去,也没有剪成功,数学老师便求助于他们,学生便十分积极地寻找办法,迫切希望能够自己能够最先帮助到老师,那时的他们是如何的认真,这样的场景在我自己的班上却很少出现,一直认为学生求助教师是常有的事情,但老师求助于学生很少见到,询问师父这件事,师父告诉我,在学*中,不要总是以教师固有的姿态面对学生,适时的退位,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才是我们教学的任务。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实的自己,不完美的老师,展现在学生面前,恰恰能拉*你与学生的关系,离学生更进一步,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以真我,虚心向同事学*。优秀的教师也是从一个新手开始的,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步一步、一节课一节课磨练出来的。或许你还是新手,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或许你对于教学还有许多疑惑。身边的同事正是你学*的榜样,旁听同事的课,学*同事好的教学方法。名师、教育家离我们有些遥远,但优秀的同事就在我们身边。最*有幸能够加入数学工作组,通过初选,三十多名优秀的教师齐聚一堂,组长所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观摩优质课,书写听课反思。观摩优质课是常事,每学期都会组织区级的现场课观摩,还有送教下乡,当然每学年也一定会有一次公派学*的机会,听名师、听大家的课,然而只限于观摩,观时有众多思绪,有种势必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的决心,然而几天的培训下来,可能剩下带回来的只有疲惫的身躯。初次听到这样的要求,心生恐惧,不夸张地说,我不会写听课反思,甚至听课时我究竟该记些什么我也不知道,上岗前没有人专门教过。在大学里学*时,没有哪节课时专门讲授如何记听课笔记的。写文章也不是我的强项,虽是500字,也有些为难。第一次、第二次,观摩在学*中,观摩什么也在学*中,但意识到反思是必须写的,因为观摩优秀教学的本质所在,就是反思自己的课堂,找到内含于心灵深处的独特本性,唯有写下来,才能记下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教师要勇敢地坚守

  如今的教学,已不再是曾经的模样,我们作为教师,也不再仅仅承担教学任务,还要不断学*,参加各种培训,有些优秀的教师也需要承担行政工作。繁重的事务让我们对于这份职业失去信心,因为教师的思想变化,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课堂……

  曾经的我,经历着糟糕的教学经历,课堂上混乱、学生违反纪律不听讲。当学生出现这些时,让学生留下,请家长,这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这样的经历也一次又一次地磨灭着我心中的希望之光。反观身边的同事,又有多少老师上课时是带着微笑走进教室,一堂课结束时依然是愉悦的心情,十年、二十年教龄的老师依然怀揣着教育梦想呢?但无论我们经受了怎样的打击,作者都告诉我们,要坚守,永不言弃。

  在书中,作者这样写道:“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涌入怀中。”

  我们也要向作者学*,不怕问题,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乐此不疲。甚至这些艰难地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的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作者用自己的经历、自己真实的文字触及了我们读者的心灵,作者从现象到本质,引领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本,再次激起了我前进的动力,这本值得回味的书,它教会了我勇敢地退位、勇敢地面对真我、勇敢地坚守。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5)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菁华6篇)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

  岁月如梭,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工作已经15年了。虽然从事教育教学多年,但我每次精心备好课后,充满信心进教室,却总是有遗憾地走出教室,难得有几堂课自己觉得是挺满意的,包括同学的每次作业、每次考试都有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不知大家有没有我这样的感受。我从不怀疑自己的内心,我是一个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的人,为了教好学生,可以倾己所有,包括时间、精力、感情、知识等。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我明白这种“不满意”就是教育中存在的一种“恐惧”,因为教学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检测成效的工作,因而“恐惧”自己教学失败,“恐惧”自己落下“误人子弟”的恶名。有时上课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总是疑惑自己设计的问题是否太难了,还是学生因惧怕而不回答?觉得自己教学了这么多年连这点把握都没有,不该犯这种低级错误。课堂气氛不浓烈时,不明白是我或我的课不受欢迎呢?还是学生*惯于“只听不讲”了?对教学目标能否真正达成心中无底。我也明白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倡个性化教学,但在目前形势下如何真正有效开展问题颇多,心存疑惑。

  我理解《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这是产生“恐惧”的根源之一。我认为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鼓起教学勇气,把心灵献给学生吗?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某个学科、乐于帮助人们学*等愿望的激励而成为教师的。但由于常年遭受“恐惧”,使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学热情受到挫。我认为,要战胜“恐惧”,唯有与学生、与同事真诚沟通,才能释放心灵,因为心灵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心灵引导的过程,而心灵引导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不仅仅学生要遇上合适的教师,教师也要遇到合适的学生。在这种心灵相遇的过程中,不仅显示出教师的素质,也引发出学生的素质。但现实是学生很难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的机会,而教师也没有选择自己学生的余地。但我相信,教师与学生能够彼此相遇就是一种缘分,只要在这既定的师生范围内做到真诚沟通,彼此调适,互相适应,一定能战胜彼此的“恐惧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当然作为教师负有更多的责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开放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此时进行心灵引导,才能产生优秀的教学,才能使教学富有实效性,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素质全面的人才。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2

  读了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的确是带给我一次心灵的精神之旅,虽然其中有些章节让人颇难读懂,但此书还是让我受益非浅。书后作者的话:“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与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缘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热爱教学生涯!”

  教学需要勇气,需要保持自己心灵开放的勇气,这是我在此前所没有认识到的。我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二十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另一个感觉是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容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这个才是真勇气。有多少人,敢于去面对“意想不到”呢?教学设计从四*八稳出发,是多数国人的天性。这个当然也是保护自己的自尊,未知的事物,发生在课上,极其考验人的课堂机智能力。而这一切,都和什么有关呢?除了教学常识,更多的是还是教师在精神方面不断超越自身从而让学生更好发展的机遇,也就是说,那些敢于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教师,是具有生命弹性的人,成全自己生命过程,是以成全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为根本前提的。而这样的`课堂,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当我们把自己自身的独特优势整合于教学中,教学于共同体中,在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发挥出有效的教育力量,体现出我们教师应有的价值。

  孩子的教育不能重来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今天就做起来!从小事做起,重新找回我的教学勇气,重新点燃我的教学激情,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和幸福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3

  当今是个浮躁而喧嚣的时代,表现于教育教学,就是大多热衷于所谓“立竿见影”的教学技巧,却对自己内心真正的呼声不屑一顾。《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关注教师的心灵,为我们开了一贴镇静剂和清凉剂,提醒我们:真正的教学不假外求,它就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因此,十多年来,它一直摆放在我的书台最醒目的位置,书页中散发的那份纯净得“勇气”,在支撑着我坚定而幸福地走在教育路上。每当教学困惑我的心灵时,翻翻它,便会有一份释然后的轻快;每当学生问题纠结我的情绪时,读读它,便会有“柳暗花明”的惊喜!

  一、坚持的勇气,源于“心灵回归”

  阅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就犹如经历一次心灵之旅,尤其是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引领我以新的视角来体验教学的悲与喜。大师的教诲叩击我深藏心底的勇气——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在教育实践中,处处感受到这种痛苦: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

  自身完整要求我们识别那些能整合到自我性中的东西,分辨其中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我们通过选择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的那些联系提高我们的自身完整,而不能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的那些联系则摧毁我们的自身完整。我们迷恋于控制外部世界的知识,因为我们相信,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会给我们主宰现实的力量,使我们从现实限制中获得自由。我们被一种似乎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技术所迷惑,我们抛弃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重获我们生活的完整。

  正如《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告诉我们的一样:给自己一份坚持的勇气,诗意地栖居在教育的广厦中,找到心灵的归宿,成就学生,也成就自己,!

  二、倾听与对话,源于“心灵相犀”

  帕尔默进入到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旅行。对恐惧文化这一章我比较感兴趣。我们身边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可我们没想到这对我们形成的糟糕状态,帕尔默解析了这种恐惧,使我受益匪浅。

  从小学一开始,教育就成了令人恐惧的事。从当学生起,我身处太多充满恐惧的课堂里,这种恐惧导致许多天生热爱学*的孩子产生憎恨学校的念头。作为一个教师,当我让恐惧占上风时,不管是教学时我恐惧学生,还是弄得学生恐惧我,我都处于最糟糕的状态。作为同事,我们的关系常因恐惧而疏远;恐惧几乎渗透进所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关系中;而且恐惧是在太多管理工具袋中的一种权威和管理工具。

  我恐惧,我的学生一样恐惧,他们的恐惧决不在我之下,尽管我想把这一事实丢在脑后,那时我觉得自己站在教室的前面,惶恐不安,再看我的学生,躲在他们的书本后面,匿名隐藏于人群中,安全得令人嫉妒。我知道,学生也是害怕的,害怕失败,害怕不懂,害怕被拖进他们想回避的问题中,害怕暴露了他们的无知,害怕在同学面前显得自己愚蠢。当学生的恐惧和我的恐惧混合在一起时,恐惧就以几何级数递减——这样教育进入黑洞。

  只顾一个劲的责怪学生。听上去像医院的医生在说:“不要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好医生。”这个比方帮助我理解了教学的一些重要的东西:我们诊断学生健康状况的方式决定我们提供治疗的方法。遗憾的是老师很少花时间去思考学生的状况,很少花时间去思考教学能够治疗的弊病。

  当我们采用把信息注入到学生被动的躯体的方式教学时,这些入学时本来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学生就变成了知识的消费者;等他们毕业离开时,已经变得死气沉沉、麻木迟钝了。

  学生为何会这样,学生恐惧:在教室里宁愿保持沉默,而不再冒被受到指责的危险,这有何奇怪?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或者*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种对**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的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为了逃避,学生会说:“不要让我去思考这些问题——只给我事实。”教师则说:“这些是事实——不用去思考它们,直接记住就行。”

  为什么我们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会有如此多的困难?为什么我们以一种会导致僵化的教学模式的可怕方式来诊断学生的状态呢?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他们的内心恐惧并找到帮助他们克服的方法,而是责备他们的无知和*庸呢?

  面对学的恐惧,我们需要毫不含糊地看清他们心中的恐惧。当我开始渐渐地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能让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我不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我不再那样不准确、自私地评价学生。相反,我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而且,当我能这样做时,学生的心灵能健康地成长。

  因为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多么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的说话。

  “倾听学生尚未发出地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堵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让我们从善待学生开始善待自己,透过学生的生命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提升。

  学会放下架子,学会*和,学会等待,认真倾听花开的声音。“教学相长”,教育应该是心灵的对话,是师生的共同发展。李镇西老师就喜欢带所谓的“差班”,把转变“学困生”当作是一项研究,怀着一种*和的心态去善待学生,完善自己。愿意和大家相互鼓舞,鼓足教学勇气,追逐那自由呼吸的教育。

  三、学*共同体,源于“快乐分享”

  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帕氏的“共同体”的论述。如果说我之前就有关于“共同体”的时髦词汇的积累,而这里,“共同体”强迫我形成我的教学责任,清晰我的教学理念,明白我即将走的路。我知道了教学中的“伟大的事物”“第三事物”是形成“共同体”的凝聚力所在,是我所认识的“主体”的“浅出”的理解。他说:“认知始于我们被某一个主体所迷住,但迷住是主体在我们身上作用的结果。”他还说:“我们必须相信主体的内在生命并全情投入之。”从而进一步告诉我们,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学生不会被忽略,教师也得到尊重,而此时,“主体”就是一个比学生经验世界更大的世界,能扩大他们个人界限的世界;也是令教师“一次比一次完整”能激活我们的主体、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心灵之间的关联的“秘密”。于是,认知、学*、教学于共同体中,我们的教学才真正源自心灵。“如果你身在曹营心在汉,就会带来致命的损害。”(诗人卢米)作为教师,当我们在我们的职业“场”中,我们就要心无旁骛,镇定从容,并努力“从真我与世界的景观中最真实的地方开始”“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去栖身”,这就是教学勇气!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4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书中一个个案例都跟我们日常教学中高度的相似。分析每一个案例都让自己有更深的体会。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

  《教学勇气》是一本非常精妙的教育学著作,作者引导我们如同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他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随着阅读的深入,越发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情境——仿佛自己置身于一个课堂,而课堂的老师就是帕克·帕尔默,向我娓娓道说着他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心中的困惑与反思。他试图通过他的叙述,让我清楚为什么教学总是令我既兴奋又恐惧。他试图带领着我们,为重新点燃我们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辅导,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直接而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互动。

  我们的认知里,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所以一开始我们想到是不放弃班内的任何一个学生,就算他学*不好,也总有好的地方,从开始的信心满满,到后来的失望和退缩,这个过程绝对是痛苦而纠结的。我们常调侃自己: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当然这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追求。教师的爱是博大之爱:当我们感到痛苦和折磨的时候,就需要一种博大之爱来引领和宽慰自己。学生对教师博大之爱最好的回报就是那轻声的问候:“老师好!”

  教育不仅是改变自己,也影响着你的学生!任重道远!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5

  读了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的确是带给我一次心灵的精神之旅,虽然其中有些章节让人颇难读懂,但此书还是让我受益非浅。书后作者的话:“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与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缘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热爱教学生涯!”

  教学需要勇气,需要保持自己心灵开放的勇气,这是我在此前所没有认识到的。我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二十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另一个感觉是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容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这个才是真勇气。有多少人,敢于去面对“意想不到”呢?教学设计从四*八稳出发,是多数国人的天性。这个当然也是保护自己的自尊,未知的事物,发生在课上,极其考验人的课堂机智能力。而这一切,都和什么有关呢?除了教学常识,更多的是还是教师在精神方面不断超越自身从而让学生更好发展的机遇,也就是说,那些敢于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教师,是具有生命弹性的人,成全自己生命过程,是以成全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为根本前提的。而这样的课堂,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当我们把自己自身的独特优势整合于教学中,教学于共同体中,在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发挥出有效的教育力量,体现出我们教师应有的价值。

  孩子的教育不能重来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今天就做起来!从小事做起,重新找回我的教学勇气,重新点燃我的教学激情,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和幸福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6

  当数着自己的教学生涯,离退休已经过去了一半多,感觉自己已经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人也慢慢地懒惰下去了。心里常常告诫自己,必须好好地抓紧时间,改变自己,多看看书,充实自己,却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推卸,让自己对自己心灰意冷的。当学校布置寒假作业时,我选了这本《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能多看看书,坚持学*。通过对这本书的初读,感受也有那么一点,稍微激动了一把。

  这本书适合这样的教师: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教学生涯。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如许多教师所做的那样——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整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这个假设十分简单,但含义深远。

  所有教学的复杂性可以由学生和学科解释,但是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己。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认识你自己”的要求既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恋。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

  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术。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时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充满信念地为学生服务,提高我们自己的幸福感,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帮助教育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光明和生机。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6)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菁华5篇)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

  春花秋月总能引发诗人的感怀,而寒来暑往却能激起老师的惆怅,在周而复始的疲惫、迷茫、失落中,我们能否可以再一次鼓起教学勇气,像优秀教师那样——把心灵献给学生吗?

  漫怀着一分教师的执著,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让自己的心灵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他的天赋带领我们进入教学工作最深奥的领域,并以他足以永远改变我们的洞察力和勇气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之旅,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从智力、情感和精神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浴春风,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面对教师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我惊叹作者从自己做教师的角度出发,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中获得的心得通过许多真实的教学故事,生动地为我们一一展现。身为教师的我也进行了一次认识自我心灵的旅程。而且读到一些地方,我心中就会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共鸣:“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教师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地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我们要学会去倾听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这样有一天学生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2

  选择看这本书的原因是,书后作者的话:“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与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缘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热爱教学生涯!”曾经,许多人为着心灵的自由,带着美好的愿望,选择了教师作为职业,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堂,但是外部的“教学要求”常常使得我们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失去了教学的勇气。于是,有的人选择了坚持,有的人选择了改变,有的人选择了离开,略带哀伤头也不回地走了。这就是我对教学现状的深切感悟,也是教师现实心灵的真实写照!正如书中所说:“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默尔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相对于其他鼓舞过我的思想家来说,帕克。帕尔默用心写作,也更能打动人心。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他的书给所有热爱教与学的人们一份厚礼,特别是那些挣扎于痛苦重重的教与学的热爱者。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着我,重新点燃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教育在改革,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寻找自己的心灵。那曾经热爱教育的心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琐碎的工作中,在传统的认可与奖赏中逐渐迷失。读了《教学勇气》,我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拨开迷雾,认清自己的内心,即使是在寒风中摇曳的一点烛光,也坚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温暖那是给予一拨又一拨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我相信自己有勇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并忠诚地栖身于此。

  帕尔默引导教师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他也号召有关的教育机构在这方面支持教师。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如果没有这样的鼓励和引导来探索内心世界,那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将如何完成它的任务和使命?

  帕尔默的书总是使人激动、令人感动。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3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本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原本老师怀着一颗真心,深爱着自己的教师这个职业,爱着虽无血缘的孩子,爱着那三尺讲台。然而因为现实中在教学上的种种要求,不少教师心灰意冷。在这本书中,作者帕尔默带领着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带着我们重新审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再次激发教师对这份工作的热情。

  一、教师要勇敢地退位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是什么?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角色是什么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听众吗?在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倡导教师是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在书中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作者有这样的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于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无论是否以学生为中心,至少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再继续延续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应是可以互换的。在一次教与学之旅中,目的地是一致的,旅途中究竟是怎样的收获,不仅需要好的导游,也需要游客沉浸其中,享受这份乐趣。旅游时导游常常会提到“团队”导游与游客处于*等地位,导游不能强买强卖,游客也不能故意捣乱,而教学也是如此,学生与教师是*等的人,是一个共同体,教与学在愉悦的环境中,共同成长,共同抵达目的地。

  数学课属于思维训练,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即可,更重要地是数学思想和探究方法。在很多孩子的眼中,数学就代表“难”,得分难、做题难、听课难。这些现象都因为我们的教学方式,刚踏入教学岗位的我们,都害怕学生不能“听话”,听懂我们说的话,按照我们所设想的路线走。教学形式放不开,多是教师“满堂灌”,还要强按着哪些活跃的学生,不要跳出学*圈。数学中的数字或许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看不懂的孩子觉得简直就是外星文。加减乘除,选择怎么那么多?针对数学课堂,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恰恰更需要勇敢地退。退出讲台,走进孩子,退出我是教师,我就是权威的角色,走进孩子,加入孩子的探究群体。把教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在数学教室中真正地生长。在课堂中,不要显示作为教师是多么优秀,而要通过我的设计让学生的智慧迸发出来。

  二、教师要勇敢地面对真我

  面对真我,找到源于心灵深处的自我,给真我留下足够的空间。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位教师,即使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我们要敢于面对真我,面对自己的不足。

  面对众多的学生,掩饰自我的不足,担心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我的师父一位中年的优秀教师,常年带班一年级,20多年来,她与学生的关系很好,但在她的课堂上并未严肃,而是欢乐的。学生在她的课堂上,以能够帮助到老师为快乐,以能够有比老师更好的方法为自豪。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刚刚进入职场时,但是自己没有更好的方法讲题而苦恼。但师父常告诉我,说出“不会”,并不可怕,请教学生,作为教师的权威并不会受到影响。时常夸赞学生的好,反而会拉*你我的关系。还记得那时师父担任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我恰好兼职这个班的道德法制老师,上课铃声刚响起,学生们还沉浸在解决数学题中,题目是怎样剪出这幅对称图。学生们手里还正在尝试着,我没有立即制止,而是很好奇地询问,原来上节课是数学课,数学老师带着他们剪图形,可是试来试去,也没有剪成功,数学老师便求助于他们,学生便十分积极地寻找办法,迫切希望能够自己能够最先帮助到老师,那时的他们是如何的认真,这样的场景在我自己的班上却很少出现,一直认为学生求助教师是常有的事情,但老师求助于学生很少见到,询问师父这件事,师父告诉我,在学*中,不要总是以教师固有的姿态面对学生,适时的退位,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才是我们教学的任务。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实的自己,不完美的老师,展现在学生面前,恰恰能拉*你与学生的关系,离学生更进一步,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以真我,虚心向同事学*。优秀的教师也是从一个新手开始的,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步一步、一节课一节课磨练出来的。或许你还是新手,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或许你对于教学还有许多疑惑。身边的同事正是你学*的榜样,旁听同事的课,学*同事好的教学方法。名师、教育家离我们有些遥远,但优秀的同事就在我们身边。最*有幸能够加入数学工作组,通过初选,三十多名优秀的教师齐聚一堂,组长所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观摩优质课,书写听课反思。观摩优质课是常事,每学期都会组织区级的现场课观摩,还有送教下乡,当然每学年也一定会有一次公派学*的机会,听名师、听大家的课,然而只限于观摩,观时有众多思绪,有种势必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的决心,然而几天的培训下来,可能剩下带回来的只有疲惫的身躯。初次听到这样的要求,心生恐惧,不夸张地说,我不会写听课反思,甚至听课时我究竟该记些什么我也不知道,上岗前没有人专门教过。在大学里学*时,没有哪节课时专门讲授如何记听课笔记的。写文章也不是我的强项,虽是500字,也有些为难。第一次、第二次,观摩在学*中,观摩什么也在学*中,但意识到反思是必须写的,因为观摩优秀教学的本质所在,就是反思自己的课堂,找到内含于心灵深处的独特本性,唯有写下来,才能记下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教师要勇敢地坚守

  如今的教学,已不再是曾经的模样,我们作为教师,也不再仅仅承担教学任务,还要不断学*,参加各种培训,有些优秀的教师也需要承担行政工作。繁重的事务让我们对于这份职业失去信心,因为教师的思想变化,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课堂……

  曾经的我,经历着糟糕的教学经历,课堂上混乱、学生违反纪律不听讲。当学生出现这些时,让学生留下,请家长,这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这样的经历也一次又一次地磨灭着我心中的希望之光。反观身边的同事,又有多少老师上课时是带着微笑走进教室,一堂课结束时依然是愉悦的心情,十年、二十年教龄的老师依然怀揣着教育梦想呢?但无论我们经受了怎样的打击,作者都告诉我们,要坚守,永不言弃。

  在书中,作者这样写道:“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涌入怀中。”

  我们也要向作者学*,不怕问题,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乐此不疲。甚至这些艰难地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的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作者用自己的经历、自己真实的文字触及了我们读者的心灵,作者从现象到本质,引领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本,再次激起了我前进的动力,这本值得回味的书,它教会了我勇敢地退位、勇敢地面对真我、勇敢地坚守。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4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本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原本老师怀着一颗真心,深爱着自己的教师这个职业,爱着虽无血缘的孩子,爱着那三尺讲台。然而因为现实中在教学上的种种要求,不少教师心灰意冷。在这本书中,作者帕尔默带领着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带着我们重新审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再次激发教师对这份工作的热情。

  一、教师要勇敢地退位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是什么?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角色是什么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听众吗?在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倡导教师是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在书中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作者有这样的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于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无论是否以学生为中心,至少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再继续延续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应是可以互换的。在一次教与学之旅中,目的地是一致的,旅途中究竟是怎样的收获,不仅需要好的导游,也需要游客沉浸其中,享受这份乐趣。旅游时导游常常会提到“团队”导游与游客处于*等地位,导游不能强买强卖,游客也不能故意捣乱,而教学也是如此,学生与教师是*等的人,是一个共同体,教与学在愉悦的环境中,共同成长,共同抵达目的地。

  数学课属于思维训练,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即可,更重要地是数学思想和探究方法。在很多孩子的眼中,数学就代表“难”,得分难、做题难、听课难。这些现象都因为我们的教学方式,刚踏入教学岗位的我们,都害怕学生不能“听话”,听懂我们说的话,按照我们所设想的路线走。教学形式放不开,多是教师“满堂灌”,还要强按着哪些活跃的学生,不要跳出学*圈。数学中的数字或许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看不懂的孩子觉得简直就是外星文。加减乘除,选择怎么那么多?针对数学课堂,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恰恰更需要勇敢地退。退出讲台,走进孩子,退出我是教师,我就是权威的角色,走进孩子,加入孩子的探究群体。把教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在数学教室中真正地生长。在课堂中,不要显示作为教师是多么优秀,而要通过我的设计让学生的智慧迸发出来。

  二、教师要勇敢地面对真我

  面对真我,找到源于心灵深处的自我,给真我留下足够的空间。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位教师,即使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我们要敢于面对真我,面对自己的不足。

  面对众多的学生,掩饰自我的不足,担心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我的师父一位中年的优秀教师,常年带班一年级,20多年来,她与学生的关系很好,但在她的课堂上并未严肃,而是欢乐的。学生在她的课堂上,以能够帮助到老师为快乐,以能够有比老师更好的方法为自豪。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刚刚进入职场时,但是自己没有更好的方法讲题而苦恼。但师父常告诉我,说出“不会”,并不可怕,请教学生,作为教师的权威并不会受到影响。时常夸赞学生的好,反而会拉*你我的关系。还记得那时师父担任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我恰好兼职这个班的道德法制老师,上课铃声刚响起,学生们还沉浸在解决数学题中,题目是怎样剪出这幅对称图。学生们手里还正在尝试着,我没有立即制止,而是很好奇地询问,原来上节课是数学课,数学老师带着他们剪图形,可是试来试去,也没有剪成功,数学老师便求助于他们,学生便十分积极地寻找办法,迫切希望能够自己能够最先帮助到老师,那时的他们是如何的认真,这样的场景在我自己的班上却很少出现,一直认为学生求助教师是常有的事情,但老师求助于学生很少见到,询问师父这件事,师父告诉我,在学*中,不要总是以教师固有的姿态面对学生,适时的退位,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才是我们教学的任务。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实的自己,不完美的老师,展现在学生面前,恰恰能拉*你与学生的关系,离学生更进一步,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以真我,虚心向同事学*。优秀的教师也是从一个新手开始的,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步一步、一节课一节课磨练出来的。或许你还是新手,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或许你对于教学还有许多疑惑。身边的同事正是你学*的榜样,旁听同事的课,学*同事好的教学方法。名师、教育家离我们有些遥远,但优秀的同事就在我们身边。最*有幸能够加入数学工作组,通过初选,三十多名优秀的教师齐聚一堂,组长所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观摩优质课,书写听课反思。观摩优质课是常事,每学期都会组织区级的现场课观摩,还有送教下乡,当然每学年也一定会有一次公派学*的机会,听名师、听大家的课,然而只限于观摩,观时有众多思绪,有种势必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的决心,然而几天的培训下来,可能剩下带回来的只有疲惫的身躯。初次听到这样的要求,心生恐惧,不夸张地说,我不会写听课反思,甚至听课时我究竟该记些什么我也不知道,上岗前没有人专门教过。在大学里学*时,没有哪节课时专门讲授如何记听课笔记的。写文章也不是我的强项,虽是500字,也有些为难。第一次、第二次,观摩在学*中,观摩什么也在学*中,但意识到反思是必须写的,因为观摩优秀教学的本质所在,就是反思自己的课堂,找到内含于心灵深处的独特本性,唯有写下来,才能记下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教师要勇敢地坚守

  如今的教学,已不再是曾经的模样,我们作为教师,也不再仅仅承担教学任务,还要不断学*,参加各种培训,有些优秀的教师也需要承担行政工作。繁重的事务让我们对于这份职业失去信心,因为教师的思想变化,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课堂……

  曾经的我,经历着糟糕的教学经历,课堂上混乱、学生违反纪律不听讲。当学生出现这些时,让学生留下,请家长,这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这样的经历也一次又一次地磨灭着我心中的希望之光。反观身边的同事,又有多少老师上课时是带着微笑走进教室,一堂课结束时依然是愉悦的心情,十年、二十年教龄的老师依然怀揣着教育梦想呢?但无论我们经受了怎样的打击,作者都告诉我们,要坚守,永不言弃。

  在书中,作者这样写道:“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涌入怀中。”

  我们也要向作者学*,不怕问题,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乐此不疲。甚至这些艰难地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的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作者用自己的经历、自己真实的文字触及了我们读者的心灵,作者从现象到本质,引领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本,再次激起了我前进的动力,这本值得回味的书,它教会了我勇敢地退位、勇敢地面对真我、勇敢地坚守。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5

  这个周末我读了帕克?帕尔默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教师这条道路上,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不断反思日常教学,以及多读一些书来更新自己。每一届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更新自己就难以走进他们的心里。智慧同样需要情感的共鸣,然后才是理性的相遇。

  在刚开始走上讲台之初,我感到恐惧,那时的我不知道自己恐惧什么,我以为等我*惯就好。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为什么我会感到恐惧。因为害怕改变,害怕无知,害怕学生出一些无法应对的状况,害怕他们只是保持沉默,而对我所讲的内容无动于衷。现在帕克?帕尔默告诉我,即使是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也会心存恐惧,只不过他们学会了不要害怕,不让自己置身于恐惧的情境当中。因为除了恐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感受真诚、希望、同感、诚实。所以只要我学会让自己保持真诚和希望的心态进入教室,无论发生什么,心中可以有恐惧,但不必把自己置身心于恐惧当中,可以以真诚对待存在的恐惧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恐惧本身为出发点,学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当中。

  有时候我会觉得我备课背得很充分了,所以我很自信地走进教室,上完了这节课。但是,我发现效果不怎么好。这本书提醒了我,我们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我们的存在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我们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而不是显示我们如何的厉害,如何的知识渊博,向他们显示我们备课有多认真,以此来使他们对我们有一个好的评价。汤普金斯告诉我们:我们的真实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学*,学*他们想要和要了解的东西。所以,我们除了备好课之外,还要去了解学生到底是哪里不明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讲解,而不只是单纯地进行教学设计。

  我记得刚开始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时,我老想着寻找一些教学技巧,可以应对课堂上各种状况。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优秀的一节课,要做到用心,需要我们认真去备课,去不断地完善自身,不断地认同自身。那么,教学能力终有一天会水到渠成。我们自己就是自己进步的敌人,因为我们往往有时候上了一节糟糕的课,会感到沮丧、失败,觉得自己根本不会教书,觉得教书没有人生意义。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让自己走出低谷,要知道这只是一节课,它不能代表我的全部,我依旧是不错的个体,我只是这节课没准备好。学会相信自己,认同自身,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我只是还没学到展示自我个性的技巧,一旦我学会了,优秀教学则从中产生。

  有时候我会觉得学生没在倾听,觉得他们是沉默的。现在我理解了他们的沉默大部分源于我。教学应该源于生活,往往我们开始讲一个知识点时,没有从学生的日程认知着手,学生心中没有形成情感共鸣的,所以他们不太愿意参与到我们所讲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引入的时候更加用心,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进入理性思考。

  帕克?帕尔默带领我深入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让我更加有勇气往前迈进。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7)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菁华5篇)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

  每天周而复始重复的工作,早已让教师忘记了最初的教学理想,冷却了教学的热情。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1、“但是我执著于‘谁’的问题,因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问题中显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径,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

  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我是谁?这里我想起古希腊神庙 “我是谁” 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卸去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2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如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

  读到这些文字,我感慨万千,这不是我自己吗?

  20xx年,我迈进了教学工作的五个年头,回首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曾经激情澎湃,也曾困惑迷茫。一路上满怀激情、也满怀希望,然而有时面对学生纯真的双眼时,一种莫名的恐惧悄然袭来。恐惧什么?就像书中所说恐惧自己久而久之会产生职业倦怠,恐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恐惧自己达不到家长、社会的高要求,恐惧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我的内心暗涌起伏,我无法揣摩作者是何等细腻的人,能如此体谅到我内心的不安并给予答案,让我们这些在成长路上的“新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相信这对于任何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而我在其中收获的不仅是经验和勇气,更是一份对教学事业日益坚定的决心。现将读后心得梳理如下,可能对像我一样还在成长中的“新人”有一些启示。

  一、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

  书中有句很有哲理,也很经典的话是这样说的: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静,我第一次静下心来,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审视和重新认识作为教师的自己。

  如作者的观点——当我们不了解自我时,就不能深入的了解所教的学科,也不能教好我们的学生。相信很多教师的第一节课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总是试图模仿他人,却把自己迷失在一种不属于自己的自身认同中。就像刚刚工作的我,只是一味的崇拜和模仿前辈,或者觉得这个环节好用一下,那个环节好用一下,完全丢失了自我,结果拼凑成一节花哨而又不实际的课,我的不是我的了,别人的我也没做好。

  所以说,我总结出来不要刻意的模仿别人,要寻找一种与自己的个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用你的个性魅力吸引学生,为学生打造一片别样的天地。X教授的导师之所以有魅力,也是因为他的教学方式和他自身之间找到了一致性。我们应该去理解作为一个教师我所拥有的个性,并展示而非掩饰自我的个性。将自己、所学学科和我们的学生编织成相互联系的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

  二、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

  相信每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像“有问题背景的学生”中那个被称作“来自地狱”的学生,让我们手足无措,甚至愤怒。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做的——

  “这尽管不容易做到,但却是值得的。当我开始渐渐地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能让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我不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我不再那样不准确、自私地评价学生。相反,我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而且,当我能这样做时,学生的心灵能健康的成长。”

  沉默、退缩、玩世不恭都是恐惧产生的行为,而这些行为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而一个好老师是要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当你说“安静!坐好!”时,总有一个不安分的声音和一个调皮的小脸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宽容一定要宽容到让他自己故意破坏一下,去感知对错,这时我们一笑了之就行了,或将其抱入怀中说:“你知道的,那样对不对?”孩子就笑了,他知道你理解他。

  真正的倾听学生,不要匆忙的用可怕的语言去填塞学生的沉默,也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走进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像有首诗写到“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将无限紧握于你的掌心,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际”,与学生默契地共享心灵之旅,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引领他们编织起心灵世界。

  同时,我认为不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便不能很好的走进学生的内心,有关幼儿成长历程的书籍,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现在。比如《爱和自由》、《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等,读懂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

  三、爱学生,心怀希望的教学

  刚工作时,曾经有位前辈跟我说,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家长的眼里他们都是最好的,教育是个良心活,选择教育,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即使力不从心也仍然能够坚持,不光是教学的勇气,更多的是因为心中有爱,心怀希望。“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心灵、意志,精神要不断地更新,以获得力量和勇气。尽管这个工作经常给教师带来疲惫、无助甚至伤害,但优秀的教师不会放弃……”我相信每一个想成为优秀教师的人,都不会放弃,我们会用心中的爱点亮孩子们的世界。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3

  每天周而复始重复的工作,早已让教师忘记了最初的教学理想,冷却了教学的热情。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

  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1、“但是我执著于‘谁’的问题,因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问题中显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径,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

  我是谁?这里我想起古希腊神庙“我是谁”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4

  “《教学勇气》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怀揣着教师的那份信仰,借助着这次读书的机会,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教学工作中,比教师的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什么呢?

  在《教学勇气》这书中,帕尔默教授选择从内心世界的角度来解读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他的观点新颖而且独特,并且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教师的尊重,让我愿意去了解他的想法。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因此,在帕尔默教授的观点之上,我对此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要走出恐惧,首要的是要对自己的内心有深刻的认知和校正。从事教育行业二十五年过去了,无论是自己的心态还是时代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作为一名“老教师”,与新时代新技能的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脱节,也是我内心的恐惧。帕尔默在书中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我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迪,首先要敢于接纳真实的自己,敢于接受真实就意味着正视困难。再接着接受内心的指导,向着有益自己的方向出发。

  作为教师负有更多的责任,我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开放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5

  一直知道有这本著作,想拿来读一读,不曾想真正读的时候,确实有些难懂,理论性很强,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过,适合反复阅读,仔细品读,进而体会作者的真知灼见。帕克帕尔默的这本书,一方面是作者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自述和回忆,一方面对于我来说是醍醐灌顶,受益良多。

  序中作者提醒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热爱教学生涯。一下子来了兴趣。因为在*时教学中,有时教室毫无生气,任凭我使出浑身解数,学生还是没有反应,是我最痛苦的时候,但是看到孩子们在某一方面取得喜人进步时,亦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因为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所以作为教师,认识自我与认识学生和学科同样重要,并且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讲“我”的意识带给学生,印证了我们常说的哪个老师带的学生就像谁,因此教师要不断学*,认识自我,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同时,能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个人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是好的教学的体现。好老师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联合起来,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教学的勇气就在于自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的结构中。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8)

——教学勇气读后感菁选

教学勇气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勇气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勇气读后感1

  说实话,拿到《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并未激起我任何的阅读欲望,直至要交读书笔记才从书柜里将之取出,漫不经心地开始了我的阅读。让自己觉得诧异的是,一经打开,便放不下手了。

  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它得到过多少赞誉,而是书中的观点给予我的震撼,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与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它让我产生阅读的渴望,也为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心理纠结寻找到了答案,重新拾得那久违的“坦然”。这是一种心灵的回应!

  看完整本书,回过头来再来看帕克·帕尔默所提出的把握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空间设计中的六大悖论,不觉欣喜,因为我从中找到了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托,它让我更为自信且愉快地面对教学中的成功与问题,不会因为某种“恐惧”而觉得沮丧难堪。课堂上多的反而是不知觉地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而形成的多方面的愉悦感。也是因此,掩卷之时,这六点依旧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一、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的又是开放的。

  二、这个空间应该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三、这个空间应该是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四、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

  五、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并用集体智慧作充分的支撑。

  六、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

  我所理解的“有限”与“开放”不仅仅只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它更是依托着目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放”,而这种开放往往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时,当我将目标设定为依托文本,教会学生凭借写批注这一方法深入思考文本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学生由茫然到活跃的自然转变。他们由认同写批注是自己独立思考的一种呈现方式开始,先学后用,逐步深入文本,并享受着彼此分享的快乐。当然,这种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分享是建立在彼此“紧张”独立的思考基础之上的。

  为了让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这份愉悦,在个体交流前,鼓励孩子在自己的小组中将自己的所得与成员交流,哪怕仅仅一个词、一句话。在个体交流时,除了充分肯定主动交流的学生,还适时地将一些没有发言的同学的观点通过教师这一媒介呈现出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鼓励”与肯定。

  当然,在交流中,因为所拥有的'知识水*有差异,接收的各方面信息不同,难免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记得班里有一孩子这样说,“远远望去这棵已经这么美,如果走*看一定更美。”而另一孩子马上反驳,他认为,“*有*的美,远有远的美,这两种美是不同的。”两个孩子所表达的观点都基于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难道不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吗?

  我想,教学空间会呈现出怎么的气氛,不是教师说我要它呈现出怎样的气氛。我认为,那是一种建立在彼此的认同基础上的自重感的获得。如此简单的道理,我此时顿悟,心中自然感激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感激于写书的帕克·帕尔默!

教学勇气读后感2

  峡谷的蝉鸣声听来很特别,不似这里吱吱地叫个不停,而是起伏有致,时断时续。但无论怎么婉转,一闻便知是蝉。蝉便是蝉,改变了嗓音和语言,改变不了作为蝉的特质。一样的于地底蛰伏数年积攒能量,却只能在枝头鸣唱一个秋天。古人赞美着它的纯洁,今人贬低着它的行径,又有几人关注过它的感受?唯有智者短短几字借它说着自己的心事:“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我的教学勇气》编辑了许多美国教师的教学故事,与我们不同的嗓音,不同的语言,展示的场景、表现的心情却是那么的相似。也许,只是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特质:教师。我们同样需要为完整教学生命积累着,积累着知识、经验、爱心以及耐心。我们同样需要为继续教学故事奉献着,直到青丝熬成白发,皱纹篡改红颜。这本书之前从未认真听过我们自己的声音,这本书之前,从未有人愿意倾听我们的声音。

  时间淡漠了激情,也许与此同时也淡漠了对理想的坚持。岁月苍白了生活,也许与此同时也苍白了对信念的执着。一年年在同样的操作间里周而复始,没有了新奇。确实,一些时候,教学成了件*淡乏味的事。忙于事务的我们,除了象征性停下来应付些额外的差事,根本没有时间或者说没有心情静下来思考我们曾固守过的心灵,更加没有有效的方法来强调曾经的那些日子留下的痕迹。

  那么,十几年的教学生涯除了憔悴,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不思考,又怎能有收获?很多时候,思考对我们来说是件痛苦的事。它意味着在享受大部分快乐的.同时,还要承认一些失误、修改一些作为、寻找一些遗失的很重要的东西。为了悠闲,我们往往选择逃避。为了轻松,我们往往选择放弃。在山脚下徘徊的时刻,在把头深深埋入沙子的时刻,我们丢弃了一点骨子里原本有的东西,那就是:勇气。

  来自异邦的鸣唱唤醒了心底的声音。鼓足勇气面对,才有可能获得成功。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面对的还有社会,还有自己。“教学既是智力工作,也是正义事业。”为教育公正而教学,公*会换来应有的公*,公正会得到应有的公正。在滋养学生的同时,要时时返回自己的心泉,从中汲取滋润自己的甘霖。这样,正义和公正才不会枯萎凋谢。

  生命消逝前的这个秋天,蝉的鸣叫依旧那么响亮。它丝毫不为评价的不公而抑郁,也丝毫不为即将离去而伤悲。因为它在告别这个世界之前,早已经将无数生命深深埋入了土壤,下一个艳阳高照的夏天,又一曲合奏会在树梢回荡。

  “行西陆谓之秋”(隋书·天文志),西陆是属于蝉的季节,夜色里,有雨声和蝉声的和鸣。

教学勇气读后感3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经过十年才正式出版,可见一个教师的教学勇气不是自己加入了教师队伍后就能信手拈来,而是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获取的。它也不是能够一直持续到教育生涯结束的时候,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去保持的。作者帕尔默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读后豁然开朗,重获教育的勇气和教育的生命之感。

  书的最后,作者的话让我最后感触:“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与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缘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热爱教学生涯!”曾经,许多人为着心灵的自由,带着美好的愿望,选择了教师为职业,我也并不例外,大学毕业的我也加入了教师这个大家庭中,我十分荣幸。但是外部施加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常常使得我们心灵失落,激情散去,失去了教学的勇气。于是,有的人选择了坚持,有的人选择了改变,有的人选择了放弃。这就是教师现实心灵的真实写照!正如书中所说:“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

  不知不觉教学生涯已经有三年时间了,从自己现有的教育教学工作状态来看,我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不再能够清楚地认识他们,也无法知道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我用自己用过的、觉得奏效的办法去解决这一问题还是效果甚微。记得带完上一届的毕业生,接手这届的五年级学生。新的班级,刚开学的第一周,班里的一个男孩子在课堂上大声地说:“老师,我不喜欢语文,我也不想做语文科代表了”。刚接手的班级就出现了这个儿情况,我微笑着对他说:“这个问题我们下课再讨论”。我以为以我这两年的'教学经验肯定会说服他打消那样的想法和念头。然而我错了,我使尽浑身解数,用尽各种方法:打比方、换位思考法、案例再现法等等,他还是要坚持那样的想法。最后我用老师应有的威严的老套方法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可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这个孩子还是对学*有抵触情绪,我深知自己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开始质疑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育学生的方法。正所谓“铁打的老师,流水的孩子。”殊不知每一届的学生的特质和情况都需要老师认真的了解和研究,再去和教学相结合形成共同体。

  之后通过阅读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一书,他带领着我,重新点燃对教育事业的热情,重拾刚走上教师岗位上的那一份初心,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

  教师是一个需要更多爱心、理性、毅力的职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告诉我们,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需要教师孜孜不倦地去教育与自己有密切联系的学生,把自己、教学和学生筑成一个牢固的共同体开出教育之花。同时,教师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不断更新自己所学知识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做到不闭关自守和坐井观天。

教学勇气读后感4

  这学期,学校开展共读一本好书的活动。读完《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丝毫感觉不到“阅读”的累,而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让我鼓起教学的勇气,心怀希望的去教学。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

  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从而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帮助真正的教师显露其本能。教学是需要勇气的,虽然也教了十几年的书,但每当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的讲台上,当上百双眼睛齐刷刷的望向你的时候,就唯恐自己*下里稀松*常的小小错误就这么被放大了十倍百倍。于是,就必须更加的谨言慎行,信口胡诌肯定是不允许的.,要逻辑严谨要言辞顺畅措辞得当,可能大概也许估计这类词的出现频率应几乎为零。

  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书中这段话给我印象很深。帕尔默引导我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相对的,感情不能对立。”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才会快乐、健康地成长。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我们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我们教学中的唯一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新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要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就是不断宽容他人,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倾听和发现他们真的心声,鼓励学生能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要备课前先备他们,能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教学中有创造性地改变学生比较单一的学*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方式;注重把学*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立、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他的学生面前,让知识变得绿意盎然,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

教学勇气读后感5

  与《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相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理论性更强,读起来有些艰深,已经放弃逐字阅读的我,此次不得不一字一句细细品读。这本书展现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世界,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东西很多,今天我主要想说说学生的恐惧。

  作为一名新老师,不得不承认,我是带着不安走上讲台的。孩子们会喜欢我吗?我应该做些什么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之间迅速熟悉起来,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我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老师吗?尤其有时候,这种恐惧会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失去信心,尤其是面对成绩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每节课都会提问他们,下课后第一时间走到这些孩子的面前,询问他们的听讲状况,并且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可谓尽职尽责。时间慢慢过去了,孩子依然没有多大的改观。直到这种恐惧和无奈终于忍不住发了出来,真想把几个孩子放弃,任其自由发展。看着孩子,依然是一副天真而懵懂的样子,似乎对这一切的情况浑然不知。而我,以为恐惧的人只有我一个。但是,《教学勇气》提到恐惧也常常发生在我们与学生的关系上,尤其是学生自己也充满了恐惧。

  直到有一天,一个*时学**惯不爱好的孩子家长跟我说,老师,孩子在家里也特别懊恼,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上课听着听着就跑神了。另有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家长跟我说,老师,孩子每天特别用功,不知道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反应有一点慢,现在他好像都把自己定位成差生了。

  这让我意识到,那些成绩暂时不好的孩子和还没有养成良好*惯的孩子心里也有很多的恐惧,怕老师和家长批评,怕同伴因此嘲笑他们,在集体中没有存在感,想学好但又无计可施。作为一名老师,一个成年人,当我们感到恐惧的时候,自身的独立和主动让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去克服恐惧,但是对于一个没有独立行为能力的孩子来说,在恐惧面前无能为力,只能越陷越深。

  作为教师,的`确付出了很多努力,这些努力是在我没有清楚明白,并且坦诚面对孩子们的恐惧的前提下进行的,后来我换了一种态度。不再只是给孩子们提要求,而是告诉他们改变现状的办法,并且时刻准备给他们具体的帮助。例如一个孩子,课后生字总是不会认,更别提写了,翻看他的语文课本,没有丝毫预*过的痕迹。我很耐心得跟他说了他预*的好处,并且教会他,不认识的字,可以在课文里找答案,还可以翻看课后的生字表查找,在会读的生字下面打上一个对号,不会的打叉号,多读几遍。

  教育的主张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愿孩子们在没有恐惧的教室里生活、学*。

教学勇气读后感6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喜欢。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的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翻开帕克。帕尔墨所写的《教学勇气》这本书,读到上面这段话,我就已经被深深的吸引了。随着书中一个个教学实例的娓娓道来,我仿佛身临其境,在书中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反思和困惑。

  “想象你自己在教室里,你问了一个框架很好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沉寂,你就等啊等。你知道你应该再等等,不要急。但是你的心在敲击着,下沉着,最终你觉得无助而失控。于是你怀着焦虑,愤怒以及复杂感情回答了自己的问题,而这些情绪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看到这里,不由得想起自己上语文课时经历的一幕幕。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我的问题,而时间在流逝,我要讲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果讲不完就要影响教学进度……由此,我的情绪就会变得很着急甚至暴躁,有时还会训斥学生。结果是学生在我的不耐烦的表情或呵斥中变得更加惊慌失措,下次的语文课上很难再看到这个孩子积极发言。遇到这样的事情,教师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甚至是鼓励,让孩子得到应有的锻炼和语言的发展。

  “那堂课有30名学生,可能有29名是想学的吧,但我无从得知。在最后一排的远远地角落里,有一位‘来自地狱的学生’没精打采的坐着,像个幽灵。”帕克如此描述他曾给一个班级上课时的感受。课堂上那位“来自地狱的`学生”的举动完全打乱了教学思路,他把帕克的心思和教学注意吸引过来,帕克竭力想把他从僵化的状态中唤醒,无奈所有的努力好像都是徒劳。就这样帕克忽视了其他的大部分学生的需求——“我知道什么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质的密度太大以至于光线都消失了的地方。”

  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会对以上情景有较深的体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吧?我也是如文中所讲:在课堂教学中会常常不由自主的关注个别走神的学生,竭力吸引他的有意注意,可是往往都是事与愿违,他的“沉默”和我的关注往往会极大地影响我的教学情绪和我的教学计划。面对课堂上那个茫然的学生,我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无能。“虽然我笨拙的表现没有被其他同仁察觉,但我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事实上,这样的学生往往是被忽视的社会边缘的人,也许课堂上他们通常所采取的“沉默”是一种有效地自我保护方式—“这些人恐惧那些有权力的人,懂得不说话比较安全。”这句话真是如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学生的沉默正是源于他的恐惧呀。我们在没有敏锐的洞察学生内心想法之前,又如何去感受他们的内心恐惧甚而采取适宜的措施呢?

  帕克先生的话正是在描述我们大家的真实课堂,我们不要仅仅把所有的问题归咎于学生,而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从而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做到倾心教学,使得每个孩子在我们爱的呵护之下心灵和体魄都得到健康成长。

教学勇气读后感7

  翻开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首先吸引我的这一段话:“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如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热爱教学生涯。

  的确如此,在我从教十年中,随着年龄、阅历、经验的增长,我体验过快乐和痛苦。我想这书是适合我的,我爱学生,我爱教学,我体会过在课堂上师生精彩的配合,有着因心灵的.撞击而产生的教与学双方都感受到的欣喜,一堂课下来,自己都会久久回味。那时就是觉得天底下最幸福的职业莫过于教师。曾经,为着心灵的自由,带着美好的愿望,选择了教师作为职业,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堂。但是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眼前的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无法扭转,我痛苦;面对学科教学,个人魅力与死板的课堂完全背道而驰,是身心分离的痛苦;面对外部的“教学要求”常常使得我们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失去了教学的勇气。正如书中所说:“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

  每学期总会有那么一两次心情的低潮,我不想走进教室,害怕见到学生,害怕去面对各种问题,*日里可爱的学生变得陌生、不可理喻,我觉得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好远好远。我很害怕这样的时刻,总觉得自己太无能,什么都处理不好。我知道自己爱学生,可他们为什么要与我作对?或者对我如此冷漠?幸亏我知道这种时刻总会过去的,风雨之后总有彩虹。于是乌云确实也就这样慢慢过去。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了我们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读了《教学勇气》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世上并不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心情,而且看上去数量也并不少,快乐与痛苦并存,也许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经历着的,我释然了。而且因为帕尔默,我发现了原来我的痛苦也是来自我对学生和教学的热爱,看来这也是种与幸福并存的痛苦了。

教学勇气读后感8

  帕克。帕尔墨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他说“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惟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为人师的我的意识。”这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只有当我们清楚自己是谁,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去做的时候,我们的行动从此变得有了方向,我们可以凌驾于我们的行动之上来审视自己的行动。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确实,身为老师,热爱教育工作、为学生奉献心力,却不免会遇到挫折。有时候,学生像是不知名星球的外星人,顽皮吵闹的可以,这时就开始令人怀疑自己的权威性和领导能力﹔认真准备教材、用心教学,学生却直说不了解,又令人开始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失去信心。这些恐惧会把心中的我逐渐瓦解,原本能上的有声有色的课也因此变的有气无力,很难让学生喜欢学*。所以老师们在遇到教学上的问题时,先别急着否定自己,或是根深蒂固的认为你和学生间年龄差距的代沟无法可解,而造成了「我就是教不好、学生就是不会听」的恐惧。其实,试着用同理心和缓地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中的恐惧根源和深植于教师心中的担忧,就能用更清明的眼光看待教学上遇到的挫折,许多问题也就随着你新的视觉角度发掘出更合适的改善方法。剥去世俗的外衣,挣脱外在的羁绊,教师自我回归本位,教学返回本真。教学就是教师利用自己的天资,发挥自我的独特优势,引领学生探寻真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书写自我、认同自我、完善自我。

  纵然,我们面对重重困难,但是,当教师、学生、学科、家长、社区结成共同探索和追求的网络时,凝聚的'合力会远远大于外部所给予我们的磨难。当教师找回了真心真我,教师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教师以敞开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以敞开的心灵开放曾经害羞的课堂;教师以开放的心灵聆听多种声音的激荡与碰撞。于是,一颗真实、开放的心灵,为教师树立了能在学生内心默契共鸣的教学威信。

  正如《教学勇气》中所言:要关照教师的内心,使其不会僵化,对深层的自我待之如友,培养一种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意识,使他们无论在哪里都感到回归了精神家园。是呀,失落的心灵回归精神的家园,舒展、静息,教师的生命意识才会觉醒,他们才有勇气、有能力圆融自我的人生。

教学勇气读后感9

  其二,此次共读营由祖庆老师创建,他邀请了让我真心敬佩的冷玉斌老师担任共读导师,居然祖庆老师也要协同助读,而且还有一群拥有美好教育情怀的学友们同行,这样的高配版共读营,让我实在经受不住“诱惑”。虽然心知自己只是一群“白天鹅”中的“丑小鸭”,对于每日做阅读批注和每周写一篇读后感,也自感“鸭梨山大”;但见识了天鹅们飞翔在高空的美丽姿态,不由地心生向往,也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想要跟随着,借以逼迫自己走向深度阅读。不管作业水*如何,先研读和练写起来吧,说不定,不知不觉中,天鹅们就引领着我向上跃升了!

  其三,我非常有幸,遇到一位对语文教育充满热爱的校领导,在她的大力支持下,我下学期即将换岗教语文;而语文,是我倾心已久的学科。但说实话,教语文,于我确实是艰难无比,比如:我是两位孩子的妈妈,先生在外地工作,如何兼顾家庭?人*中年,更换新的任教学科,要接手让人生畏的一年级等等。可我并非一时头脑发热去做出换岗的决定,而是我学会了与自己对话,我的内心清晰而坚定地告诉我,语文是伟大的学科,语文课堂不因只着眼于应试,而该有更广阔的承载,它应该要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丰厚内在,丰盈生命。

  我有一个梦想,我期望借由语文课堂,在所教的每一位孩子的.心田播撒下一粒母语种子,一直用心灌溉,陪伴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写作,真正成为乐读善写之人。

  诚如《教学勇气》书中所言:“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我真实的自我。”“在那些有时把工作等同于受苦的文化中,读书笔记提倡职业的最佳内涵的象征是深层愉悦……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然乐此不倦。甚至这些艰难的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因此,知其难为,仍然要为!

  刚巧不巧,前段时间捧读祖庆老师新作《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代序中祖庆老师讲述自身经历时提到的一句话,也深深触动和启发了我,他下决心在大家看好他的发展的时候“开除”自己,正是因为读到了斯蒂芬·茨威格所言的一句话,即“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是啊,走在人生正途上,遇到值得努力的工作,就须遵从内心、全力以赴!

  既然我已勇敢换岗,我将在共读营里“安其学、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期待《教学勇气》为我开启向阳生长之旅!

教学勇气读后感10

  岁月如梭,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工作已经15年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虽然从事教育教学多年,但我每次精心备好课后,充满信心进教室,却总是有遗憾地走出教室,难得有几堂课自己觉得是挺满意的,包括同学的每次作业、每次考试都有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不知大家有没有我这样的感受。我从不怀疑自己的内心,我是一个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的人,为了教好学生,可以倾己所有,包括时间、精力、感情、知识等。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我明白这种“不满意”就是教育中存在的一种 “恐惧” ,因为教学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检测成效的工作,因而“恐惧”自己教学失败,“恐惧”自己落下“误人子弟”的恶名。有时上课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总是疑惑自己设计的问题是否太难了,还是学生因惧怕而不回答?觉得自己教学了这么多年连这点把握都没有,不该犯这种低级错误。课堂气氛不浓烈时,不明白是我或我的课不受欢迎呢?还是学生*惯于“只听不讲”了?对教学目标能否真正达成心中无底,读后感《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我也明白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倡个性化教学,但在目前形势下如何真正有效开展问题颇多,心存疑惑。

  我理解《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 “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这是产生“恐惧”的根源之一。我认为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鼓起教学勇气,把心灵献给学生吗?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某个学科、乐于帮助人们学*等愿望的激励而成为教师的。但由于常年遭受“恐惧”,使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学热情受到挫。我认为,要战胜“恐惧”,唯有与学生、与同事真诚沟通,才能释放心灵,因为心灵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心灵引导的过程,而心灵引导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不仅仅学生要遇上合适的教师,教师也要遇到合适的学生。在这种心灵相遇的过程中,不仅显示出教师的素质,也引发出学生的素质。但现实是学生很难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的机会,而教师也没有选择自己学生的余地。但我相信,教师与学生能够彼此相遇就是一种缘分,只要在这既定的师生范围内做到真诚沟通,彼此调适,互相适应,一定能战胜彼此的“恐惧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当然作为教师负有更多的责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开放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此时进行心灵引导,才能产生优秀的教学,才能使教学富有实效性,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素质全面的人才。

教学勇气读后感11

  每天周而复始重复的工作,早已让教师忘记了最初的教学理想,冷却了教学的热情。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1、“但是我执著于‘谁’的问题,因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问题中显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径,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

  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我是谁?这里我想起古希腊神庙 “我是谁” 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卸去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学勇气读后感12

  春花秋月总能引发诗人的感怀,而寒来暑往却能激起老师的惆怅,在周而复始的疲惫、迷茫、失落中,我们能否可以再一次鼓起教学勇气,像优秀教师那样——把心灵献给学生吗?

  漫怀着一分教师的执著,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让自己的心灵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他的天赋带领我们进入教学工作最深奥的领域,并以他足以永远改变我们的洞察力和勇气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之旅,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从智力、情感和精神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浴春风,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面对教师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我惊叹作者从自己做教师的角度出发,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中获得的心得通过许多真实的教学故事,生动地为我们一一展现。身为教师的我也进行了一次认识自我心灵的旅程。而且读到一些地方,我心中就会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共鸣:“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教师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地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我们要学会去倾听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这样有一天学生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教学勇气读后感13

  选择看这本书的原因是,书后作者的话:“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与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缘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热爱教学生涯!”曾经,许多人为着心灵的自由,带着美好的愿望,选择了教师作为职业,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堂,但是外部的“教学要求”常常使得我们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失去了教学的勇气。于是,有的人选择了坚持,有的人选择了改变,有的人选择了离开,略带哀伤头也不回地走了。这就是我对教学现状的深切感悟,也是教师现实心灵的真实写照!正如书中所说:“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默尔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相对于其他鼓舞过我的思想家来说,帕克。帕尔默用心写作,也更能打动人心。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他的书给所有热爱教与学的人们一份厚礼,特别是那些挣扎于痛苦重重的教与学的热爱者。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着我,重新点燃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教育在改革,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寻找自己的心灵。那曾经热爱教育的心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琐碎的工作中,在传统的认可与奖赏中逐渐迷失。读了《教学勇气》,我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拨开迷雾,认清自己的内心,即使是在寒风中摇曳的一点烛光,也坚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温暖那是给予一拨又一拨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我相信自己有勇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并忠诚地栖身于此。

  帕尔默引导教师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他也号召有关的教育机构在这方面支持教师。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如果没有这样的鼓励和引导来探索内心世界,那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将如何完成它的任务和使命?

  帕尔默的书总是使人激动、令人感动。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教学勇气读后感14

  曾几何时,我们满怀梦想和希望,投入到教育者行列中,随着时光的流逝,曾经意气风发的我们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致失去了教学的勇气。*期拜读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刚开始觉得枯燥乏味,但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才读出其中味道,耐人寻味,让人受益匪浅。

  帕克。帕尔墨的这本书,为在迷途中的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很多在*时教学工作中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了答案,另外书中还阐述了当下谈论最热烈的教育话题。比如我们原来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变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和学*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读到这里,帕尔默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实现它,真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其实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走在路上。

  这本上给我印象最深有一个词,叫做:恐惧。相信各行各业的任何人都有过恐惧的经历,但是书中的所描述的恐惧有了更为宽泛的含义。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

  教师以职业要求回应生命之需。教师品尝着职业价值,感悟着生命真谛,教师拥有了职业幸福感。前进的路上,还会畏惧那种种难以名状的苦难吗?纵然,我们面对重重困难,但是,当教师、学生、学科、家长、社区结成共同探索和追求的网络时,凝聚的合力会远远大于外部所给予我们的磨难。

  当教师找回了真心真我,教师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教师以敞开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以敞开的心灵开放曾经害羞的课堂;教师以开放的心灵聆听多种声音的激荡与碰撞。于是,一颗真实、开放的心灵,为教师树立了能在学生内心默契共鸣的教学威信。

教学勇气读后感15

  “教学真的需要勇气!”当我读完《教学勇气》掩卷沉思,不由得慨叹道。教学,真的需要勇气,打开我们的心灵,唤醒真我的灵魂,在那新课堂的空间,构建一个教学的共同体,在那伟大事物的圆圈,带领学生一同起舞。

  一、有勇气构建共同体。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直奋斗在教育的最前线。教育改革像呼吸一样存在我们的教学中,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教学,到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模式教研,总以为自己已经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读到《教学勇气》,方知自己的卑微之处。

  《教学勇气》第五章《教学与共同体中》有这样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和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帕克·帕尔默说得多。,教师的满堂灌不合时宜,学生的满堂言有些荒唐,惟有师生专注于一伟大的事物,惟有师生的教育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的课堂才是最美的课堂。我想起了窦桂梅老师的《秋天的怀念》,课中的伟大事物无疑是“好好活”,想起了孙建峰老师的“精神的礼物”等等。伟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学*共同体,成就学生、教师、学科三位一体的精彩课堂。

  二、有勇气去寻求“伟大事物”

  我们的教学生活很繁琐,尤其又兼有班主任的'职责,从上班到下班,根本没有喘息的时间。能静下心来备课,着实很难,这就要教师鼓足勇气、挤点时间唤回自己真我,唤醒自我教课的灵魂,凝聚在备课舞台,精读课文,钻研教材,查找资料,寻求伟大事物的影踪,我们尽力而为,要做那孙悟空,拥有那火眼金睛。然而,自我的力量是薄弱的,还得有勇气敞开自己心灵,与同事构建一个共同体方可凝聚力量寻找到“伟大事物”的影踪。不要关上门教学,那样心灵就会枯竭,自身就会不完整。自己充分准备,加上同事间的交流。如果建立“明确委员会”更好。总之,“让我们以安静地以接纳的心态面对别人的问题,鼓励别人的心灵走出来,允许别人心灵以它自己的水准和速度自行发现答案。”然后自己再总结提升,直至寻到最伟大的事物,为构建学*共同体做好准备。

  《教学勇气》如一拂尘,款款拂去我心灵上的尘埃;《教学勇气》如股清泉,饮灵魂的干渴之唇,劝慰不要分离,唤我返璞归真。《教学勇气》如一挚友,教我直面恐惧,保持心灵的联络,构建教学的共同体。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优选【十】篇(扩展9)

——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汇总5篇

  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 1

  《教学勇气》的作者帕克.J帕尔默是一位作家、教师、活动家。他独立地从事关于教育、共同体、领导、精神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资深会员,也是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教师养成计划的创立者等等诸多称号。被誉为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

  本书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作者以轻松的文笔,探讨教师的内心世界。观念发人深省,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启发。

  利用寒假简单先看了一遍,有些理论和文字还没有读懂,没有理解,还需慢慢去品读。下面摘抄了一段:

  “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的标准。这时,他们必然会感受到痛苦。”

  的确,在现实的教改实践中,时不时会有某种“教学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节里,正如大家对“名牌服饰”的追随,不论内心是否真正认同,不论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质,大家都会自愿或不自愿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这样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不敢惶论这种流行的是与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费”的必要。当我们要选择某种“流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问自己“这种方法所体现的价值是我所推崇的吗?我有推行这种方法的个性特质和优势吗?”。帕尔默认为“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与我们中国的说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我初遇“尝试教学法”的时候,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而当年的激励纳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别人的课堂听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课堂使用也觉得羞愧,那时,我也会责备自己的落伍,而今,帕尔默终于令我释然,与其违心地痛苦地“时尚”,不如真实地坦然地放弃!

  “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读到这里,帕尔默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实现它,真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不过,我们已经上路了,不是吗?以主体为中心是不是又是一种新的“主体中心说”呢?

  这本书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像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和作者某些观点相符,会引起我的共鸣, 他呈现了一个奇妙的心灵世界!还需反复去读,反复去琢磨。

  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 2

  有幸读了帕克·帕尔默著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对教学、教师认识过于简单,过于肤浅。《教学勇气》使我对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仅仅从学科和学生两个方面去认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精通学科知识,学*足够的教学技巧,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复制这个世界。当我们对学科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也就不能懂得我们所教的学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和同事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一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较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认同,我的自我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帕尔默在这本书里已经告诉可我们,首先,从心灵导师身上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可以把心灵导师理解为引领我们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它可以是我们学*生涯中真实的教师,也可以是感动我们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可以汇聚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们优秀教学的源泉。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选择某个具体学科作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之前,自我意识是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法方,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

  也许很多教师会说,是外部体制带给我们种种的分离,造成了我们的教学丧失了心灵。帕尔默告诉我们,外部教育体制是根植于最压迫我们内心世界的特征之一——恐惧。我们恐惧失去形象,失去地位;我们害怕与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学生以及我们的学科造成冲突进而造成失去原有的自我认同。正是这种不健康的恐惧造成了我们的分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静等外部体制的变化,我们要依靠自己,要承认一个事实,多元性会给我们更多的空间,创造性的冲突,为赢而輸会给我们更多的希望,也是我们不断扩展自己能量的源泉。因此我们不要害怕,不要恐惧,去寻找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让自己的教学建立在自己的心灵之上,去创造真正优秀的教学,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在用心读过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明白我们应该从学科,学生以及教师的自我知识三个层面来看待教学,优秀教学是源自于自己的心灵,优秀教师是不把自己的教学简单的降低在技术层面,而是在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础上让自己的教学源自自己的心灵。因此,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去开放我们的心灵。

  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 3

  帕克.帕尔墨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说道:“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惟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为人师的我的意识。”这本书基于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那就是: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只有当我们清楚自己是谁,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去做的时候,我们的行动从此变得有了方向,我们可以凌驾于我们的行动之上来审视自己的行动。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确实,身为老师,热爱教育工作、为学生奉献心力,却不免会遇到挫折。有时候,学生像是不知名星球的外星人,顽皮吵闹的可以,这时就开始令人怀疑自己的权威性和领导能力;认真准备教材、用心教学,学生却直说不了解,又令人开始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失去信心。这些恐惧会把心中的我逐渐瓦解,原本能上的有声有色的课也因此变的有气无力,很难让学生喜欢学*。所以老师们在遇到教学上的问题时,先别急着否定自己,或是根深蒂固的认为你和学生间年龄差距的代沟无法可解,而造成了“我就是教不好、学生就是不会听”的恐惧。

  其实,试着用同理心和缓地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中的恐惧根源和深植于教师心中的担忧,就能用更清晰的眼光看待教学上遇到的挫折,许多问题也就随着你新的视觉角度发掘出更合适的改善方法。正如《教学勇气》中所言,要关照教师的内心,使其不会僵化,对深层的自我待之如友,培养一种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意识,使他们无论在哪里都感到回归了精神家园。是呀,失落的心灵回归精神的家园,舒展、静息,教师的生命意识才会觉醒,他们才有勇气、有能力圆融自我的人生。

  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 4

  读此书,甘之若饴,前段时间读过一部分,后来它神秘失踪,读过的部分像美酒一样不断在心里发酵。昨日它又出现在我的面前,重读了读过的部分,又一次感叹它的真实,感叹它的影响力之深,不禁为这折服。采撷部分精彩内容,以做赏析。

  一、心灵缺失的原因

  “当学术文化贬低内在真实,仅仅赞誉外部世界时,学生和老师就失去了心灵。”看到这句话时,心中想到许多关于名师的争论。魏书生是我97年刚参加工作时接触到的名师,因为听说此人有神力,带着两个班的语文兼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井井有条,学生的自我学*扎扎实实,所带的学生成绩突出。然而今年在Q群却看到了对魏书生的质疑,说他是技术派的代表,在他的眼里只有管理的技术,缺少语文的涵养,在语文教学方面缺少建树。徐江老师“用哲学思维解读文本”,程少堂老师的“语文味”等观点都遭到了质疑,质疑者称“用哲学思维”解读文本,会造成泛语文化,语文会上成政治课,而“语文味”的提法更不靠谱,语文这一提法本身就不科学,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为了迎合某种统一杂合在一起的概念,远比不上“语言”或“母语”更明确科学。

  在我看来,有质疑的声音,说明“语文学科”的成长和进步,不管是魏书生、徐江,还是程少堂,他们都对语文教学做出了有益地探索,语文的教学既需要管理技术,也需要哲学化的解读,还需要语文味的体现。这不是简单的杂合统一,因为他们提出的角度都不是语文的本质,而是冰山一角,魏书生的管理技术为我们提供了秩序和自我管理的可能性,徐江老师的哲学解读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文本价值提供了可能,而程少堂老师的“语文味”,则是上课过程要注意的一个元素,至于语文味是酸的,还是甜的,则要根据文本的内容来体现。当然语文不一定从“味”的角度进行建设,还可以从音律的角度,从动态的角度,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探索。

  每位教师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潜在价值,魏书生、徐江、程少堂老师在一定的角度上启发了你,你是否能用好他们教给你的招,能否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招,取诀于你对自身的认识和自身潜力的发挥。而不要忙着去公开迎合或质疑他们的观点,你思非你想,世界就是这样的微妙。

  二、心灵叩问的力量

  “我是谁?我有没有把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我有没有恢复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有没有获得生活的完整?”读到这句,想到的是《尘埃落定》那个傻子,每天起床后都会叫仆人问自己“我在哪里?”“我是谁?”通过这两个追问,傻子少爷表面上像个得失忆症的傻瓜,而实际上却很清楚自己每天该做什么,这两个追问让他活在当下,尽量做好符合自己角色的事情。活在当下,是多么简单又高深的生活艺术呀!当年于丹老师就是凭着“活在当下”的视角来解读《论语》而成为学术超女的。历史上有多少故事都是活在当下的最佳解释呀!活在当下是生活的一种态度,也是生活的校准仪,你可以高瞻远瞩,也可以回味往昔,但你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当下。昨日不可挽回,明天遥不可及,只有今天才是你真正拥有和正在拥有的。

  帕克的这一句叩问,让我清楚今天的力量,也让我知道,我必须为自己的将来——幸福而完整的将来规划一下。

  三、心灵伙伴的影响

  “师徒是人类古老的舞伴,长辈以他们的经验增强晚辈的能量,年轻人以他们新的生机充实、激发长者,在他们的接触和交流中重新编织人类社会的结构。”教学相长是儒家经典主张之一,在接触到帕克这个解释之前,教学相长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存在于心,虽然在师范实*之时,已经撰文写过关于“教学相长”的小文。从帕克的解释当中,我知道了长辈擅长的是经验,而晚辈所拥有的是生机。我们的教育如果继续禁锢年轻人的生机,只强调长辈的经验传承,我们的教学生活就会因为缺少舞伴而失去许多精彩。独舞和合舞的区别就是:独舞更重表演性质,比如众多公开课沦为表演课的事例;合舞更重互动性、和谐性,合舞能战胜人类的害羞、恐惧等阴暗心理,每一个参与者都是演员。“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搭建学生传播生机的舞台,我们的教育教学必然不是像现在这般的死气沉沉。

  教师《教学勇气》读后感 5

  其二,此次共读营由祖庆老师创建,他邀请了让我真心敬佩的冷玉斌老师担任共读导师,居然祖庆老师也要协同助读,而且还有一群拥有美好教育情怀的学友们同行,这样的高配版共读营,让我实在经受不住“诱惑”。虽然心知自己只是一群“白天鹅”中的“丑小鸭”,对于每日做阅读批注和每周写一篇读后感,也自感“鸭梨山大”;但见识了天鹅们飞翔在高空的美丽姿态,不由地心生向往,也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想要跟随着,借以逼迫自己走向深度阅读。不管作业水*如何,先研读和练写起来吧,说不定,不知不觉中,天鹅们就引领着我向上跃升了!

  其三,我非常有幸,遇到一位对语文教育充满热爱的校领导,在她的大力支持下,我下学期即将换岗教语文;而语文,是我倾心已久的学科。但说实话,教语文,于我确实是艰难无比,比如:我是两位孩子的妈妈,先生在外地工作,如何兼顾家庭?人*中年,更换新的任教学科,要接手让人生畏的一年级等等。可我并非一时头脑发热去做出换岗的决定,而是我学会了与自己对话,我的内心清晰而坚定地告诉我,语文是伟大的学科,语文课堂不因只着眼于应试,而该有更广阔的承载,它应该要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丰厚内在,丰盈生命。

  我有一个梦想,我期望借由语文课堂,在所教的每一位孩子的心田播撒下一粒母语种子,一直用心灌溉,陪伴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写作,真正成为乐读善写之人。

  诚如《教学勇气》书中所言:“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我真实的自我。”“在那些有时把工作等同于受苦的文化中,读书笔记提倡职业的最佳内涵的象征是深层愉悦……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然乐此不倦。甚至这些艰难的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因此,知其难为,仍然要为!

  刚巧不巧,前段时间捧读祖庆老师新作《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代序中祖庆老师讲述自身经历时提到的一句话,也深深触动和启发了我,他下决心在大家看好他的发展的时候“开除”自己,正是因为读到了斯蒂芬·茨威格所言的一句话,即“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是啊,走在人生正途上,遇到值得努力的工作,就须遵从内心、全力以赴!

  既然我已勇敢换岗,我将在共读营里“安其学、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期待《教学勇气》为我开启向阳生长之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