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密码》读后感优选【10】份

首页 / 读后感 / |

  《课堂密码》读后感 1

  《课堂密码》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走*课堂,既不远离课堂,也不走进课堂,才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课堂时,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

  “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这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口号。《课堂密码》的有效性向我们揭示了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教师的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学*接受度步调一致,才可能做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至于那些多姿多彩的教学技巧,只有在教学进度与学*步调一致的情况下,才可能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刚开始上课时,学生都还乐意听老师讲课,过了二十分钟后,还能够聚精会神的学生就越来越少了。学生的学*态度之所以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我相信并不是因为学生天生就不想学*,而是因为学生的学*接受度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就像孩子的步伐无法跟上父母的步伐一样。因此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接受度。我们要努力打造“有效课堂”。效就是效率。课堂效率是指学生在单位学*时间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学*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都是考量课堂教学效率的必不可少的指标。所以,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并不在于教师有无完成教学内容或者完成多少,而是学生有无从中学到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可是,现实教学中却有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仅以教了多少来衡量课堂的效率和质量,认为只要加大投入,搞“大运动量”训练就能取得好成绩。

  其实,“课堂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接受度的乘积。两个因数都达到最大的时候,乘积就是最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定要相互照顾对方的进度,将过量的教学进度用于提高学生的学*接受度,或者将过量的学*接受度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进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效率。教师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概念,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简单地把“效率”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师还要具备反思的意识,持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今天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吗?学生和我在这40分钟里学到了哪些知识或技能?哪些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如此“各取所需,各有所得”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

  如何营造有趣课堂呢?笔者以为,教师除了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以外,课堂上还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学*心理氛围:用教师的亲*感带引学生求知的潜动力,用新奇多变的教学设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情激情促使学生产生主动体验的需要,用巧设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用成就感来促进学生学*的积极性。试想,教师微笑的表情、温和的语言,怎不牵引学生轻松愉悦地就学?教师信任、期待的目光,怎不驱动得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求?教师飞扬的激情,怎不让学生被深深感染?……这样,“当我们着力于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并通过科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应对考试时,学生不但赢得了好成绩,还体验到了学*过程中的乐趣,这就是素质教育。”

  塑造有序课堂就意味着教师既要“通过课堂管理来避免或消除影响班级有序学*的事件”,又要“通过合作学*凝聚班级合力,在整体上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教师实施课堂管理的两个核心目的,也是有序课堂的两个基本要求。所以,不要以为靠教师威严命令乃至训斥获得的安宁就是有序的课堂,因为“这种依靠‘威逼利诱’创造出来的教学氛围,它的持久性是值得怀疑的”。也不要以为学生正襟危坐、竖耳倾听、没有题外语言题外动作的课堂就是有序的课堂。

  事实上,“课堂的动与静本身,并不是评价课堂教学有序与否的标准,而是要看它们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对课堂动与静的调控,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进行智慧的设计,而不能仅依靠其个人权威。作为学校一方要安排足够的让学生动起来的课程,如体育课、探究课、劳动课,以此消耗或过滤学生动起来的本能,只有这样,才可能让学生在需要静的课程中静下来。而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允许学生有适度的运动,只是运动的幅度可以小一些,比如让学生笑一笑,让学生有适当走动的机会,或者师生一起做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等等。

  总之,“高效、有趣、动静有序”就是理想的好课堂。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就是我们课堂成功教学的秘诀所在。

  《课堂密码》读后感 2

  暑假里,我阅读了于春祥老师的《发现高校课堂密码》,书中句句真言,文字富含哲理,又不乏风趣幽默,在觉得有趣的同时也让人收获颇多。书本封面上印着两行醒目的字“一位草根教育专家的课改宣言,一份高效课堂完整解决方案”,是的,于老师是一位“草根教育专家”,他坚持研究与学*,诠释了高效课堂的密码。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读了于老师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后,才觉得豁然开朗。何谓“高效课堂”?作者认为:高效课堂是在新的课堂观、效率观基础上诞生的,它与传统课堂单纯以分数为旨归,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分数的效率观大相径庭,而是主张在课堂上要演绎“生命的狂欢”,生命活力与课堂效率的偕同共振才是高效课堂的价值所在。这本书致力于高效课堂本质与规律的研究,共分十三章,每段文字中,都有作者独到的视野和观点。

  于老师文化底蕴深厚,在“高效课堂大揭秘”一章中,他提出“课堂乾坤大挪移”,令人耳目一新。他认为:学生是“天”,教师是“地”,“地”永远不与“天”争精彩,而是以“天”的精彩作为自己的精彩!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真的精彩,学生的精彩才是师者最大的精彩!《易经》的启发之于课堂,竟是如此贴切。诸如此类文化与哲学于一体的阐述,书中比比皆是。许多课堂哲理,教育规律,就靠于老师如是的文化解读,让人印象深刻。

  于老师认为,课堂的艺术,就是动与静的艺术。他将高效课堂“生命狂欢”的基本形式界定为“六动”——动手做,动脑思,动眼看,动耳听,动嘴议,动身演。反对以教师的动,替代学生的动;以教师的动,强迫学生的静,从而将“动”、“静”阐释得淋漓尽致。他还突出强调了“板演效应”,提高记忆效率。

  于老师提出的“零界现象”也值得我们反思,“课堂医案巧拾零”能够让我们的课堂更高效,零关注、零起点、零阅读、零书写、零生成、零体验、零疑问、零批评、零板书、零作业,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中要避免的。面对当前课堂上老师一味激励“零批评”的现状,作者给出了临床诊断书。他认为:课堂需要激励,但却不能拒绝批评,学生犯了错误就要承担责任。当然批评应该建立在尊重、理解、责任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学生如果天天生活在激励的赞美之中,他们的性格将会变得脆弱。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时,教师要注意频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激励失之严谨,不提倡过多地采用“物化”的激励性评价方式。由此,我想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激励学生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要让学生将优秀变成*惯,而不是为了图表扬才表现优秀。

  作者的课堂“动车组”理论也独特新颖,为小组合作学*进行了有效引领。他还对小组合作的价值、操作路径、使用方法等做了详细的讲解。正是由于于老师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课改追求,才把高效课堂诠释得如此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正是他痴迷于高效课堂多年来的心血和经验之谈啊!

  于老师精于课堂细节的研究与推敲,生成了许多理论的精彩,作者在第九章里用一些实实在在的课改叙事,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是非对错,通俗易懂,让我们在里面或多或少捕捉到自己抑或他人的影子,从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再付诸于自己的课堂实践之中。

  于春祥老师还说:“高效课堂功夫在课外。”我想,教师应该把读书、写作、反思当成一种*惯,当成一种生活状态。教师素质提高了,学生自然会受益。而对于学生来说,只要真正注重其素质的培养,应试会是相当轻松的事。只有坚持读书,坚持反思,坚持创新,我们才能感受到教育的精彩。

  反思我自己,在自己从教几年的时间里,我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比如,每次作业我都会认真批改,有错的,我也会及时让学生订正,对他们严格把关,有些学*程度不好的学生,我在课下会专门地辅导他们。每次上完课,我并没有急着回办公室,而是走到学生中间问问他们的听讲情况,对于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我还会走过去再跟他们讲一讲,争取让他们掌握住每天所学的知识,增强想学*的自信心。但是教育学生光教给他们知识就够了吗?当然不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我会用无声的行动教育学生,从我做起,率先垂范,见到地面上有垃圾,我会主动地捡起来,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会自觉地把垃圾捡起来放进垃圾箱。

  《课堂密码》读后感 3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几年来连续带高三,长期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学,每天都有打仗般的感觉: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批改试卷、辅导学生……每天都很努力,也很投入,但却发现学生的学*成绩提高不明显,学*兴趣和学*积极性却反而日益俱减,师生呈现出来的疲态很令人怀疑这支疲惫之师能否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我于是责怪自己、怀疑自己,为什么全力投入却忙而无功?我反思我的课堂效率,总觉得差点什么,总觉得哪里不对,但限于水*和经验,我难以给自己一个完整准确的解答。

  这些困惑一直困扰着自己,直到我遇到一本好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周彬著的《课堂密码——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一拿到手,书名便深深吸引了我,细细读下去更是倍感震撼,直达心灵,收益颇丰。全书分为五辑,即: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没有让人感觉深邃的理论,却句句分析透彻,周彬博士提到的很多问题都是*时课堂中常见到的听到的。这本书就如同工作中的导师,引领着我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并给予我的困惑以解释和答案。

  众所周知,“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已成为新课改最响亮的口号,也成为不少教师不懈努力的动机。再读《课堂密码》第一辑——打造“有效课堂”,我毫无选择地又一次认真反思,细细盘点着自己走进《课堂密码》的点滴收获。以下我主要谈两点与大家分享。

  反思一:为什么教得认真学得努力却考不好?

  身处课堂教学一线的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都清楚,整个高三期间尤其是考试前,教师和学生都会过着既紧张又忙碌的日子:教师“地毯式”地复*考点,不断地查漏补缺,生怕还有什么知识点没有讲给学生听;学生拼命地记拼命地背生怕还有什么知识点没有掌握,都是希望能在考前百分之百地掌握知识点。可是,“上课时学生似乎都懂了,可做作业时却又不会了;更有甚者,学生做作业时题目都会了,可一上考场却又败下阵来。”周彬博士在书中把这个让我们教师又急又恼的问题给描绘出来了。过去我会常常埋怨学生不够认真不够上心。

  现在看了《课堂密码》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后我终于明白了,其实问题是出在教师课堂教学标高的确立和把握上。学*过程应该是分为知识储存和知识提取两个方面。我们在*时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只落实指导学生“储存知识”这一方面,所以我们能看到学生都听得懂并能答得出的“学得不错”热热闹闹的表面现象。但一旦缺乏培养学生“知识提取”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让学生在做作业或考试中做到自如地运用好知识,自然也难以保证考得好了。

  “没有知识的储存肯定没有知识的提取,但有了知识的储存并不必然会获得知识的提取”。《课堂密码》告诉我,“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储存知识的方法,还要教给学生提取知识的方法,将提取知识的方法与策略,融入学生原有的储存知识的方法和策略之中,从而提高学生整体学*的有效性和成就感。”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学生长期做着辛勤的储存知识的工作,却看不到提取知识的乐趣和效果(如没有考出理想成绩来),最终只会导致学生感到懊恼并最终丧失了学*的兴趣和信心。所以,提高课堂效率要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实现从“知识储存”向“知识提取”转变,这对于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的高三教师来说真的非常值得借鉴。

  反思二:为什么教得越快教得越多却学得越少?

  作为高三教师也好学生也好,面对比大海还宽广的考试范围和仅有一年的复*时间,永远都会感到时间不够用。以传统的课堂评价标准来看,作为一堂课最起码必须完成教学任务吧,极少有教师敢于或愿意顶上“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帽子。因为这样的教师总是被看成是失败者或是施害者,所以“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会成为教师关注的首要问题。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就深有感触,大多数时候上课的感觉就是在“赶课”:赶着讲尽可能多的知识,赶着使用尽可能多的教学策略和技巧,赶着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技巧和方法;害怕个别提问学生,害怕他们回答慢了错了会拖延时间导致课没法讲完;一旦提问学生了而如果他迟迟回答不出就会很心急地代替其回答,甚至有时会在一个知识点学生还没完全弄明白的时候就接着讲下一个知识点……其实我也知道这是不对的,但在教学任务面前,不得不屈服。所以,45分钟的课堂,常常有大概35分钟是教师自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就是辛苦的听众,就是忙碌的接收者,最后,一堂课教学任务完成了,知识容量多了,教师和学生都累了,教学效果并不见得好。

  走进《课堂密码》后,我明白了效果不好效率不高,这里面其实就是存在一个矛盾:教学进度与学生的接受度之间的矛盾。倘若教学进度超过学生的学*接受度,就会损害学生的学*兴趣而放弃,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周彬博士认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并不是看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而是看课堂教学产生的学*效果如何。不管课堂教学过程多么丰富多彩、多么受学生欢迎,如果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难以理解,消化不良,那么这堂课也是低效的。”换句话理解,其实教学的功能应该是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学*,课堂效果的好坏,应该看教师的教学行为或互动是否对学生的学*有帮助,落脚点并不在于教师自己做得怎么样。

  所以,要提高课堂效率,这一矛盾亟待解决,要力求实现“教学进度与学*接受度的共生”。“教学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接受度的乘积,两个因数都达到最大的时候,乘积就是最大的。”这很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努力与投入,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合作。“在教师与学生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要相互照顾对方的进度,将过量的教学进度用于提高学生的学*接受度,才是最佳的选择。教师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学*接受度,或者学生只管个人的学*接受度而不顺应教师的教学进度,都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当然,对具体一节课来说,要实现教得快且学得多也并非不可能,它需要的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够充分地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努力把教材从“厚”读到“薄”,哪些该重点讲,哪些可以点到为止,哪些是学生中的个别问题,哪些是学生中的群体问题,有所为有所不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减少低水*的重复讲解,不做无用功;课堂上更需要教师提高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自己饱满的教学激情成为教学过程的催化剂,点燃学生的学*激情。

  《课堂密码》读后感 4

  6月16日,我有幸听了于春祥老师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的报告,感触颇多。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一直疑惑什么才是真正的道德课堂?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听了于春祥老师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后,才觉得豁然开朗,解开了我心中茫然,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报告分为“课堂信仰密码”、“课堂模式密码”、“师生关系密码”三大内容。于老师以有条不紊的逻辑,以在和我们拉家常般的*实的语言,在循循善诱中带着读者一步步揭秘高效课堂:沟通知识、生命、生活之间的额联系,是课堂效率的应然内涵。正如于春祥老师所言,课堂因展示而精彩,生命因表达而快乐。听完报告以后,我对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想法。

  一、设计恰当、具体可测的学*目标

  备课时对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场地、器材的运用要做充分的思考与准备,并结合五年级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把“过程与方法”融入到课堂中,设计出具体可测的目标。

  二、有针对性的提前预*或学*

  针对每一节课的学*目标,布置学生学*,把学*目标通过问题给学生提出来,学生在提前预*或学*时,在解决老师所布置的问题的同时,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生动活泼的展示

  展示是高效课堂最具革命性的课堂独创。课堂展示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在课堂展示,展示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展示是学生智慧的展现,学生的能力和自信得以升华的同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在新世纪没有创造能力,就只能在别人身后爬行。教学最本质的规律就是教会学生学*、教会学生生存,教会学生钻研,教会学生创新,促使学生由原来的“学会”变为“会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与归宿——学生独立探究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四、点拨生成促发展

  在学生展示以后,进入生质疑、纠错,师生质疑及师生点拨阶段,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在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很重要,而教师点拨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引导学生找到的匹配新知识的原型和学生真正的原型相距多远。点拨互动让课堂智慧在挑战中生成。

  五、课堂及时检测,反馈目标的达成

  课堂检测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在形式上可以多样设计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到精练有趣实用固定练*和随机练*结合个人和小组参与结合精心设计。可以检测学生的学*效果,可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哪些同学已达到了学*目标,哪些同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下一步教学教师可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予以帮助。它还可以检测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师的备课对学生的学*能力往往估计不足。进行了课堂检测之后,教师才能发现备课中的不足,才能及时的调整方法,改变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学*目标的实现。

  感谢于春祥老师,让我再一次深度思考我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明确了努力的方向。让我们一起在课堂上开行一列“动车组”,即小组合作学*,相信它会把学生带进一个理想的境界。

  《课堂密码》读后感 5

  十月底,我带教师去上海培训时听了周彬教授的一次讲座。整场讲座都在讲公开课上发生的课堂教学故事,加上周彬教授独特的演讲风格,所有老师都听得十分投入。整场讲座结束,周教授的ppt依旧显示在首页,上面只有四个字:课堂密码。这四个字加上他的讲座唤醒了我对课堂的觉知。

  回想起我自己站在讲台、站在学生面前的场景,我总觉得教学是一件摸捉不透却又*以为常的事情。课,按照传统的方式继续下去,似乎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多关注一下学生就会觉得有些无助。学生学到了何种程度,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说实话,心里真没底。不断地操练又怕陷入题海战术,无法启迪学生的心智,同时又给学生带来学*压力。不操练又怕学生没有掌握,因此操练多少学生才能掌握?其实,自己心里也没底。想必一个教师自己心里没底,稀里糊涂将课上下去,那么学生也就只能稀里糊涂地学下去了。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可能就会走散,再想回归到课堂也就更难了。

  培训结束后,我爬楼看完了周彬教授的公众号文章,但是碎片化的阅读依旧无法让我对课堂教学形成完整的理解。于是,我便将周彬老师课堂教学的系列丛书淘了回来。周彬教授的课堂教学系列共有三本,《课堂密码》只是其中的一本。这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在课堂: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第二部分重点在课堂中的人:课堂中的“学生”和课堂中的“教师”。

  每一部分都探讨了教学中最*以为常却又常常被教师忽视的案例。每一节开头都以故事或是案例的形式开始,引读者进入情景,而后转入课堂教学,让读者学会将身边的事物与教育进行关联,从而获得启发。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场迷宫游戏,那么《课堂密码》这本书就是一份带有障碍物的迷宫地图,每一个通往出口的路径中都有无数的障碍物。它没有详细地指示教师课堂教学如何去设计,从哪个点切入且如何在教学中去推进。但是它将教师课堂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出了标识,让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警醒,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留心。想必,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扫除迷宫中的障碍物,那么终有一天会走出迷宫。这时再回过头来看迷宫,可能对这幅迷宫地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这场迷宫游戏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当然,迷宫地图也不是万能的,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障碍物可能会更多,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观察,去做标识。当遇到的问题多了,经验也就多了,处理课堂问题的态度也就更加坦然和从容了。

  《课堂密码》读后感 6

  暑假里,我阅读了周彬博士的《课堂密码》,书中那些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个性化的解读,那些经典的教育言论、深邃的教育思想、艺术的教育技巧,让人惊喜,让人豁然开朗,也让我深思揣摩。让我带着新的姿态和视野去重新审视自己不太乐观的初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现状,更让我带着前所未有的勇气去实践。

  通过阅读学*,我对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似乎有了一些认识。仔细想想,课堂的有效似乎已经涵盖了课堂的有趣。也就是说,课堂有趣与否,本身就应该是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部分。形成这样的认识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为了追求课堂的有趣,教师往往热衷于用频繁的问答来制造学生“积极参与”的热闹场面,教师滥用提问时,使许多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二是学生的参与只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手段。一些教师将教案视为固定的剧本,自己是演绎剧本的导演和主角,根据这份“剧本”中“剧情”发展的需要,设计几个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作为“点缀”,学生没有主体地位,仅是“课堂表演”中的一个配角。这样的课堂不可能激发学生产生“我要参与”的内在需要,即使参与了课堂,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参与。我以为有趣课堂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只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课堂中“有趣”是“有效”的前提,“有效”才是“有趣”的真正结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趣味性和有效性结合在一起。下面我就结合*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改善学生课堂参与的对策。

  1、抓好预*环节,促进有效教学。

  要想教得又好又快,就意味着教师不能总在课堂上做低水*重复的事,不能做无用功。在教学中,采取了预*提纲的方式,现在看来还是比较有效的。上课前,先学生提交上来的预*提纲后,就明白哪些地方该重点教,哪些地方可以点到为止,哪些问题是学生中的个别问题,哪些问题是学生中的群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学生懂了的而教师还在教,学生没有懂的教师却一带而过的情况。有效教学的前提应该是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不是在任何教学内容上都精打细算。

  2、抓课堂氛围,促进有效教学。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等的。课堂上,老师要让自己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寻求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组织者和领路人,成为学生表达观点、倾诉情感的知音。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学*潜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3、抓好基础教学,促进有效教学。

  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进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要舍得花时间打好基矗只有基础打扎实了,你才有可能加快课堂教学。我在教七年级新生时,前一个月都在慢慢地抓学生基础,学生能力提高后,我才逐渐提高教学进度,事实证明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4、抓好“生帮生”环节,促进有效教学。

  有些能力较好的学生,在课堂常常“吃不饱”。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在排座位时,可让这些学生分散到班级的各个角落,让他们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向部分学*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讲解自己的学*方法。这样即能提高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成绩,又能使自己在讲解中进一步提高学*能力。

  课堂是鲜活的,如何把握课堂密码,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效,需要在讲台上辛勤耕作的老师们用心去追求和探索。但愿如周彬博士所说:“希望这本书能够让大家的课堂变得更有趣一点、更有效一点。

  《课堂密码》读后感 7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堂密码》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几年来连续带高三,长期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学,每天都有打仗般的感觉: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批改试卷、辅导学生……每天都很努力,也很投入,但却发现学生的学*成绩提高不明显,学*兴趣和学*积极性却反而日益俱减,师生呈现出来的疲态很令人怀疑这支疲惫之师能否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我于是责怪自己、怀疑自己,为什么全力投入却忙而无功?我反思我的课堂效率,总觉得差点什么,总觉得哪里不对,但限于水*和经验,我难以给自己一个完整准确的解答。

  这些困惑一直困扰着自己,直到我遇到一本好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周彬著的《课堂密码――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一拿到手,书名便深深吸引了我,细细读下去更是倍感震撼,直达心灵,收益颇丰。全书分为五辑,即: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没有让人感觉深邃的理论,却句句分析透彻,周彬博士提到的很多问题都是*时课堂中常见到的听到的。这本书就如同工作中的导师,引领着我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并给予我的困惑以解释和答案。

  众所周知,“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已成为新课改最响亮的口号,也成为不少教师不懈努力的动机。再读《课堂密码》第一辑――打造“有效课堂”,我毫无选择地又一次认真反思,细细盘点着自己走进《课堂密码》的点滴收获。以下我主要谈两点与大家分享。

  反思一:为什么教得认真学得努力却考不好?

  身处课堂教学一线的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都清楚,整个高三期间尤其是考试前,教师和学生都会过着既紧张又忙碌的日子:教师“地毯式”地复*考点,不断地查漏补缺,生怕还有什么知识点没有讲给学生听;学生拼命地记拼命地背生怕还有什么知识点没有掌握,都是希望能在考前百分之百地掌握知识点。可是,“上课时学生似乎都懂了,可做作业时却又不会了;更有甚者,学生做作业时题目都会了,可一上考场却又败下阵来。”周彬博士在书中把这个让我们教师又急又恼的问题给描绘出来了。过去我会常常埋怨学生不够认真不够上心。

  现在看了《课堂密码》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后我终于明白了,其实问题是出在教师课堂教学标高的'确立和把握上。学*过程应该是分为知识储存和知识提取两个方面。我们在*时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只落实指导学生“储存知识”这一方面,所以我们能看到学生都听得懂并能答得出的“学得不错”热热闹闹的表面现象。但一旦缺乏培养学生“知识提取”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让学生在做作业或考试中做到自如地运用好知识,自然也难以保证考得好了。

  “没有知识的储存肯定没有知识的提取,但有了知识的储存并不必然会获得知识的提取”。《课堂密码》告诉我,“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储存知识的方法,还要教给学生提取知识的方法,将提取知识的方法与策略,融入学生原有的储存知识的方法和策略之中,从而提高学生整体学*的有效性和成就感。”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学生长期做着辛勤的储存知识的工作,却看不到提取知识的乐趣和效果(如没有考出理想成绩来),最终只会导致学生感到懊恼并最终丧失了学*的兴趣和信心。所以,提高课堂效率要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实现从“知识储存”向“知识提取”转变,这对于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的高三教师来说真的非常值得借鉴。

  反思二:为什么教得越快教得越多却学得越少?

  作为高三教师也好学生也好,面对比大海还宽广的考试范围和仅有一年的复*时间,永远都会感到时间不够用。以传统的课堂评价标准来看,作为一堂课最起码必须完成教学任务吧,极少有教师敢于或愿意顶上“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帽子。因为这样的教师总是被看成是失败者或是施害者,所以“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会成为教师关注的首要问题。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就深有感触,大多数时候上课的感觉就是在“赶课”:赶着讲尽可能多的知识,赶着使用尽可能多的教学策略和技巧,赶着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技巧和方法;害怕个别提问学生,害怕他们回答慢了错了会拖延时间导致课没法讲完;一旦提问学生了而如果他迟迟回答不出就会很心急地代替其回答,甚至有时会在一个知识点学生还没完全弄明白的时候就接着讲下一个知识点……其实我也知道这是不对的,但在教学任务面前,不得不屈服。所以,45分钟的课堂,常常有大概35分钟是教师自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就是辛苦的听众,就是忙碌的接收者,最后,一堂课教学任务完成了,知识容量多了,教师和学生都累了,教学效果并不见得好。

  走进《课堂密码》后,我明白了效果不好效率不高,这里面其实就是存在一个矛盾:教学进度与学生的接受度之间的矛盾。倘若教学进度超过学生的学*接受度,就会损害学生的学*兴趣而放弃,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周彬博士认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并不是看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而是看课堂教学产生的学*效果如何。不管课堂教学过程多么丰富多彩、多么受学生欢迎,如果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难以理解,消化不良,那么这堂课也是低效的。”换句话理解,其实教学的功能应该是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学*,课堂效果的好坏,应该看教师的教学行为或互动是否对学生的学*有帮助,落脚点并不在于教师自己做得怎么样。

  所以,要提高课堂效率,这一矛盾亟待解决,要力求实现“教学进度与学*接受度的共生”。“教学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接受度的乘积,两个因数都达到最大的时候,乘积就是最大的。”这很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努力与投入,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合作。“在教师与学生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要相互照顾对方的进度,将过量的教学进度用于提高学生的学*接受度,才是最佳的选择。教师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学*接受度,或者学生只管个人的学*接受度而不顺应教师的教学进度,都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当然,对具体一节课来说,要实现教得快且学得多也并非不可能,它需要的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够充分地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努力把教材从“厚”读到“薄”,哪些该重点讲,哪些可以点到为止,哪些是学生中的个别问题,哪些是学生中的群体问题,有所为有所不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减少低水*的重复讲解,不做无用功;课堂上更需要教师提高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自己饱满的教学激情成为教学过程的催化剂,点燃学生的学*激情。

  《课堂密码》读后感 8

  我有幸拜读了于春祥老师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读过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静。本书以朴实通俗的语言作为书名,让我一看到书名就有一种求知若渴、爱不释手的感觉,高效课堂是课改以来中心小学强力推荐的,也是一名小学教师梦寐以求的,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深深的感受到现在学生的累,我们不能改变现在的教育现状,只能从自身做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力争使自己的课堂达到高效,尽最大可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书的封面以简单明了的文字注明:“一位草根教育专家的课改宣言,一份高效课堂完整解决方案。”结合着黄色的封面,给人以温馨的感觉。那么于老师的高效课堂“密码”到底是什么呢?打开书,浏览目录,第一章:高效课堂大揭秘;第二章:课堂规律有几多;第三章:解密奇杜郎口……这样的'内容对我太具有吸引力,当晚,我便迫不及待地地读了起来。

  “怎样让学*变得快乐?快乐源自成功,源自展示,展示源自自信,自信源自预*。”“给快乐一个机会,就得给展示一个机会;给展示一个机会,就得给自信一个机会;给自信一个机会,就得给预*一个机会。快乐的缺失,往往起源于课堂上学生‘预*权’的剥夺。”于老师还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想要生产快乐,就得充分满足学生预*和表达的欲望。这一点,我和于老师产生了共鸣。所以,我以后的教学中,把预*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从预*内容,到预*方法和要求,再到预*成果,让预*来帮助学生自主学*,扎实落实了“学什么,怎么学”,学生学的开心,老师教的舒心,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建立*等的师生关系,让老师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进步观,用成功激励成功。还课堂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快乐高效的源泉。学生希望有自己展示的舞台,一旦这个舞台搭建好,也就激发了学生学*的愿望,展示出生命活力,积极参与到学*中来,真正实现“我要学”。这样的课堂,想不高效都难!

  “读一本书,就能激活一些大脑细胞,研究一个问题,又能开发一些大脑细胞。大脑细胞开发数量越多,寿命就会越长。”这是于老师的“研究增寿定律”;“爱的奉献力=幸福的获取力。……只要有爱的奉献,就一定有作为反冲运动的幸福获得。……假如你想幸福,请奉献你的爱。当奉献成为*惯,幸福就会伴你永生。”这是于老师的“爱心与幸福守恒定律”;“在我的心里有一种:要想提升生命的价值,就不能轻视写。写是自我与心灵的对话;写是大脑智慧的外化;写是人生从此岸向彼岸的泗渡……人的外显文字数量一般都与人的智慧水*成正比。”这是于老师的“随笔启智定律”……这样的定律还有很多很多。于老师就是用这样的文字,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引领我们走在学*、写作、研究之路上。

  实践出真知。于老师的这本《发现高效课堂密码》,从理念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都在为我们开启高效课堂提供着系统性的思考和方法指导,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

  《课堂密码》读后感 9

  《课堂密码》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走*课堂,既不远离课堂,也不走进课堂,才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课堂时,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

  “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这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口号。《课堂密码》的有效性向我们揭示了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教师的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学*接受度步调一致,才可能做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至于那些多姿多彩的教学技巧,只有在教学进度与学*步调一致的情况下,才可能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刚开始上课时,学生都还乐意听老师讲课,过了二十分钟后,还能够聚精会神的学生就越来越少了。学生的学*态度之所以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我相信并不是因为学生天生就不想学*,而是因为学生的学*接受度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就像孩子的步伐无法跟上父母的步伐一样。因此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接受度。我们要努力打造“有效课堂”。效就是效率。课堂效率是指学生在单位学*时间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学*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都是考量课堂教学效率的必不可少的指标。所以,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并不在于教师有无完成教学内容或者完成多少,而是学生有无从中学到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可是,现实教学中却有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仅以教了多少来衡量课堂的效率和质量,认为只要加大投入,搞“大运动量”训练就能取得好成绩。

  其实,“课堂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接受度的乘积。两个因数都达到最大的时候,乘积就是最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定要相互照顾对方的进度,将过量的教学进度用于提高学生的学*接受度,或者将过量的学*接受度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进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效率。教师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概念,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简单地把“效率”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师还要具备反思的意识,持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今天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吗?学生和我在这40分钟里学到了哪些知识或技能?哪些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如此“各取所需,各有所得”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

  如何营造有趣课堂呢?笔者以为,教师除了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以外,课堂上还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学*心理氛围:用教师的亲*感带引学生求知的潜动力,用新奇多变的教学设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情激情促使学生产生主动体验的需要,用巧设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用成就感来促进学生学*的积极性。试想,教师微笑的表情、温和的语言,怎不牵引学生轻松愉悦地就学?教师信任、期待的目光,怎不驱动得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求?教师飞扬的激情,怎不让学生被深深感染?……这样,“当我们着力于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并通过科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应对考试时,学生不但赢得了好成绩,还体验到了学*过程中的乐趣,这就是素质教育。”

  塑造有序课堂就意味着教师既要“通过课堂管理来避免或消除影响班级有序学*的事件”,又要“通过合作学*凝聚班级合力,在整体上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教师实施课堂管理的两个核心目的,也是有序课堂的两个基本要求。所以,不要以为靠教师威严命令乃至训斥获得的安宁就是有序的课堂,因为“这种依靠‘威逼利诱’创造出来的教学氛围,它的持久性是值得怀疑的”。也不要以为学生正襟危坐、竖耳倾听、没有题外语言题外动作的课堂就是有序的课堂。

  事实上,“课堂的动与静本身,并不是评价课堂教学有序与否的标准,而是要看它们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对课堂动与静的调控,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进行智慧的设计,而不能仅依靠其个人权威。作为学校一方要安排足够的让学生动起来的课程,如体育课、探究课、劳动课,以此消耗或过滤学生动起来的本能,只有这样,才可能让学生在需要静的课程中静下来。而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允许学生有适度的运动,只是运动的幅度可以小一些,比如让学生笑一笑,让学生有适当走动的机会,或者师生一起做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等等。

  总之,“高效、有趣、动静有序”就是理想的好课堂。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就是我们课堂成功教学的秘诀所在。

  《课堂密码》读后感 10

  学*,对于老师而言,是我们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我们一生的课题。尽管现在我们的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较大,但学*的步伐不能停止。我们常常对学生说,要向40分钟要效率,其实对于老师更是如此。如何将每一个40分钟运用好,如何达成高效课堂,这对于我们职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空余时间仔细拜读了于春祥老师撰写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收获良多。

  全书分为“高效课堂大揭秘”、“课堂规律有几多”“课堂医案巧拾零”、“模式建构与重建”等十四章内容。其中第二章课堂规律有几多,让我思考颇多。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其中于老师谈到学*快乐律:于老师认为生命舒展的过程,就是快乐体验的过程。给快乐一个机会,就得给展示一个机会;给展示一个机会,就得给自信一个机会;给自信一个机会,就得给预*一个机会。在这条规律上我自己深有感触,也收益颇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本身就比其他考试类学科更多几分乐趣和实用性。所以在我*时的教学中,我在重视考点的基础上,也会注意课堂趣味性的提升。在学*《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8单元“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先去预*课文,了解制作香蕉奶昔的步骤,工具等,在课前先将相关短语进行听写,让孩子们先掌握基本内容。课堂中,我将制作材料,工具都搬进了教室,让孩子们真正上了一堂“动手课”。一堂课后,孩子们们既掌握了单词短语,更直观学*并感受了教材的魅力。我还记得在初三毕业的最后一节课,我问孩子们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是什么,不少孩子都说到了这节课,甚至是成绩基础很差的孩子都还能记得这个单元的单词。从这一节课中,我真正理解了于老师所讲的学*快乐律,让孩子们带着目的,参与课堂,这样的学*才会是快乐的课堂。

  另外一个让我深思的规则就是“二八”教学律。于老师说到,教学的“二八定律”是指,一般情况下,课堂上20%的属于重点,难点的内容需要老师教,而80%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学”绝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凡是没有教师指导参与的“学”,往往是低效的。“教”也未必就是教师的专利,所谓“兵教兵”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的方法。这个规则特别适用于*题课当中,在上*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自己在演“独角戏”的感觉。因为对于基础好的同学,这些练*题他们早就已经掌握很好了;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孩子,有课堂注意力低下的问题,上*题课就更加严重了。所以针对这个问题,在*题课上,我会让孩子自己起来分析语法点;或是给程度较好的孩子分配任务,让他们来当“小先生”。这样一来,因为要起来讲解,程度低的孩子注意力提高了;程度好的孩子也有了新的挑战。

  细节决定成败,同样适用于高效课堂。在本书中第七章,于老师谈到了高效课堂的15个细节。关于点拨方面,于老师讲到这样一个细节,就是高效课堂的生成。书中讲到,就生成而言可分为横向,纵向,系统三种形态。横向偏重于拓展,指向多元;纵向侧重于深化,指向深刻;系统着眼于全局,指向结构。尽管有很大的中考压力,但我认为英语学*上,我们不仅仅要教给孩子们应试的单词、短语和语法。这些对于孩子们以后未来的发展,其实微乎甚微。我们更应该教给他们中英文化的差异,英语语言的魅力,思想上的多元化。这些才能帮助孩子们走得更远,更好。

  在达成高效课堂的目标上,我还有很多需要学*的地方。在初中英语教学的道路上,我也还有更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希望我能保持初心,保持学*的积极性,Stay hungry,stay foolish.


《课堂密码》读后感优选【10】份扩展阅读


《课堂密码》读后感优选【10】份(扩展1)

——《课堂密码》读后感 (菁华5篇)

《课堂密码》读后感1

  今年暑假,读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周彬著的《课堂密码: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一书,假期中静下心来读了读,该书分为五个部分,即: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这本书很有条理,系统性很强。随手又翻到书中某一页,语言很*实,没有让人感觉深邃的理论,和我们*时的教学随笔差不多。这本书如同工作中的导师,引领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课堂时,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我们每天都在喊""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大家也都在努力做,可是效果并不是很好,我们每天在忙碌中度过,早上进教室指导早读,收作业,批改作业,督促改错,辅导学生;我们每天在抱怨中生活,抱怨学生这个题讲了好几遍,学生依然出错。抱怨班上总是那几个调皮的学生让你不省心。我们每天都在责怪自己,每天都在勤奋地工作,但是一件事都没有做好。

  我捧着《课堂密码》坐在桌前,静心地品味"密码"的滋味,不由地在得到美美的享受同时,也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感到了隐隐的阵痛,又仿佛给予我的困惑以答案,让我毫无选择地细细盘点着自己走进课堂的点滴收获。当看到周彬博士观点时,有一种被感动的感觉,特别是周彬博士提到的很多问题也都是走进课堂时看到听到的,看到周彬博士分析得那么透彻,我自己也收获颇多、感悟不少。

  为何教师总是忙而无功?周博士在书中告诉我们,要"打造有效课堂"。什么叫课堂教学?什么叫"有效课堂"?仿佛没有比考试更直接、更权威、更有说服力的。作者对考试前师生既紧张又忙碌的日子描写让人不免一笑:用忙碌来麻痹自己的神经,减轻紧张感。教师生怕还有什么知识点没有讲给学生听,学生生怕还有什么知识点没有掌握,大家都在过着查漏补缺的生活。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在考前百分之百地掌握知识点,学生自己也是如此。可是,教师与学生呈现出来的疲态、显现出来的茫然,很难让人相信这支疲惫之师能够在高考或中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确实,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知道:在学生前期的学*中,储存知识的能力肯定比提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但在后期的学*中,提取知识的能力就显得更有价值了。当然,只是根据学*的阶段来区分知识的储存与提取哪个更有价值,既不科学也不全面,因为不管是知识的储存还是知识的提取,都是贯穿于学*、教学的整个过程的。

  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公式:"成绩竞赛=专业竞争+时间竞争"。在教育理论上,良好的教学业绩至少要三个要素——教师是的教学专业水*、教师的投入程度和教学工作环境,其中教学的专业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是,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教师间的教学竞争中,这个结论就不那么准确了。在一个学校中,教学的工作环境可以不予考虑,所以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和教师投入的时间就是考察一名教师的教学成绩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对于一名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是比较固定的,就像是一个人的智商和体质往往是天生的,虽然可以改变,但是改变的成本非常的大,过程也很长,为了达到快速提高成绩的办法目的,很多老师就不得不在时间上打主意。

  对于很多事情"笨鸟先飞、勤奋、忙碌"都是褒义,但是对于教师来说怎么能高效的完成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第一,在教学上,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能力,这样就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仔细研读把握教材,备课时不断提升自己对课堂的预见能力,设计生动有效地活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真正的给学生们带来他们喜欢和需要的知识。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在与不断地学*、思考和严格要自我要求,这也是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最好加以改变的一条。

  第二,在自身素质提高方面,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决定教学专业水*的关键,像是专业知识水*、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的思想都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像是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都是与生俱来的,要想改变非常的难,需要坚持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所以不断地学*,给自己充电,不断为自我实现而努力。

  第三,在时间分配方面,教师的工作琐碎而繁杂,但就是在一样的工作强度下,还是经常看到很多教师不会占用学生的课下时间、利用课间时间充分的运动、课下进行午休,并且他们也不把工作带回家中,一样可以把工作完成的很出色。他们怎么做到的?秘诀就是合理分配时间:由于课前备课十分精细,学生们能够当堂达成学*任务,课下基本不用找学生辅导;合理制定计划,按部就班的完成一项项工作;不拖拖拉拉,把工作赶到前面做。每当自己挠头于眼前大把的工作而犹豫先完成哪项的时候,别人早已进行一半了。做到合理计划工作时间,不仅有利于自己的工作,对于身体和心情也是一样有利的。

《课堂密码》读后感2

  暑假里,我阅读了周彬博士的《课堂密码》,书中那些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个性化的解读,那些经典的教育言论、深邃的教育思想、艺术的教育技巧,让人惊喜,让人豁然开朗,也让我深思揣摩。让我带着新的姿态和视野去重新审视自己不太乐观的初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现状,更让我带着前所未有的勇气去实践。

  通过阅读学*,我对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似乎有了一些认识。仔细想想,课堂的有效似乎已经涵盖了课堂的有趣。也就是说,课堂有趣与否,本身就应该是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部分。形成这样的认识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为了追求课堂的有趣,教师往往热衷于用频繁的问答来制造学生“积极参与”的热闹场面,教师滥用提问时,使许多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二是学生的参与只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手段。一些教师将教案视为固定的剧本,自己是演绎剧本的导演和主角,根据这份“剧本”中“剧情”发展的需要,设计几个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作为“点缀”,学生没有主体地位,仅是“课堂表演”中的一个配角。这样的课堂不可能激发学生产生“我要参与”的内在需要,即使参与了课堂,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参与。我以为有趣课堂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只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课堂中“有趣”是“有效”的前提,“有效”才是“有趣”的真正结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趣味性和有效性结合在一起。下面我就结合*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改善学生课堂参与的对策。

  1、抓好预*环节,促进有效教学。

  要想教得又好又快,就意味着教师不能总在课堂上做低水*重复的事,不能做无用功。在教学中,采取了预*提纲的方式,现在看来还是比较有效的。上课前,先学生提交上来的预*提纲后,就明白哪些地方该重点教,哪些地方可以点到为止,哪些问题是学生中的个别问题,哪些问题是学生中的群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学生懂了的而教师还在教,学生没有懂的教师却一带而过的情况。有效教学的前提应该是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不是在任何教学内容上都精打细算。

  2、抓课堂氛围,促进有效教学。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等的。课堂上,老师要让自己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寻求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组织者和领路人,成为学生表达观点、倾诉情感的知音。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学*潜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3、抓好基础教学,促进有效教学。

  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进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要舍得花时间打好基矗只有基础打扎实了,你才有可能加快课堂教学。我在教七年级新生时,前一个月都在慢慢地抓学生基础,学生能力提高后,我才逐渐提高教学进度,事实证明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4、抓好“生帮生”环节,促进有效教学。

  有些能力较好的学生,在课堂常常“吃不饱”。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在排座位时,可让这些学生分散到班级的各个角落,让他们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向部分学*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讲解自己的学*方法。这样即能提高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成绩,又能使自己在讲解中进一步提高学*能力。

  课堂是鲜活的,如何把握课堂密码,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效,需要在讲台上辛勤耕作的老师们用心去追求和探索。但愿如周彬博士所说:“希望这本书能够让大家的`课堂变得更有趣一点、更有效一点。

《课堂密码》读后感3

  《课堂密码》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走*课堂,既不远离课堂,也不走进课堂,才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课堂时,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

  “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这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口号。《课堂密码》的有效性向我们揭示了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教师的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学*接受度步调一致,才可能做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至于那些多姿多彩的教学技巧,只有在教学进度与学*步调一致的情况下,才可能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刚开始上课时,学生都还乐意听老师讲课,过了二十分钟后,还能够聚精会神的学生就越来越少了。学生的学*态度之所以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我相信并不是因为学生天生就不想学*,而是因为学生的学*接受度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就像孩子的步伐无法跟上父母的步伐一样。因此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接受度。我们要努力打造“有效课堂”。效就是效率。课堂效率是指学生在单位学*时间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学*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都是考量课堂教学效率的必不可少的指标。所以,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并不在于教师有无完成教学内容或者完成多少,而是学生有无从中学到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可是,现实教学中却有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仅以教了多少来衡量课堂的效率和质量,认为只要加大投入,搞“大运动量”训练就能取得好成绩。

  其实,“课堂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接受度的乘积。两个因数都达到最大的时候,乘积就是最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定要相互照顾对方的进度,将过量的教学进度用于提高学生的学*接受度,或者将过量的学*接受度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进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效率。教师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概念,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简单地把“效率”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师还要具备反思的意识,持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今天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吗?学生和我在这40分钟里学到了哪些知识或技能?哪些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如此“各取所需,各有所得”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

  如何营造有趣课堂呢?笔者以为,教师除了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以外,课堂上还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学*心理氛围:用教师的亲*感带引学生求知的潜动力,用新奇多变的教学设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情激情促使学生产生主动体验的需要,用巧设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用成就感来促进学生学*的积极性。试想,教师微笑的表情、温和的语言,怎不牵引学生轻松愉悦地就学?教师信任、期待的目光,怎不驱动得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求?教师飞扬的激情,怎不让学生被深深感染?……这样,“当我们着力于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并通过科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应对考试时,学生不但赢得了好成绩,还体验到了学*过程中的乐趣,这就是素质教育。”

  塑造有序课堂就意味着教师既要“通过课堂管理来避免或消除影响班级有序学*的事件”,又要“通过合作学*凝聚班级合力,在整体上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教师实施课堂管理的两个核心目的,也是有序课堂的两个基本要求。所以,不要以为靠教师威严命令乃至训斥获得的安宁就是有序的课堂,因为“这种依靠‘威逼利诱’创造出来的教学氛围,它的持久性是值得怀疑的”。也不要以为学生正襟危坐、竖耳倾听、没有题外语言题外动作的课堂就是有序的课堂。

  事实上,“课堂的动与静本身,并不是评价课堂教学有序与否的标准,而是要看它们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对课堂动与静的调控,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进行智慧的设计,而不能仅依靠其个人权威。作为学校一方要安排足够的让学生动起来的课程,如体育课、探究课、劳动课,以此消耗或过滤学生动起来的本能,只有这样,才可能让学生在需要静的课程中静下来。而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允许学生有适度的运动,只是运动的幅度可以小一些,比如让学生笑一笑,让学生有适当走动的机会,或者师生一起做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等等。

  总之,“高效、有趣、动静有序”就是理想的好课堂。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就是我们课堂成功教学的秘诀所在。

《课堂密码》读后感4

  学*,对于老师而言,是我们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我们一生的课题。尽管现在我们的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较大,但学*的步伐不能停止。我们常常对学生说,要向40分钟要效率,其实对于老师更是如此。如何将每一个40分钟运用好,如何达成高效课堂,这对于我们职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空余时间仔细拜读了于春祥老师撰写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收获良多。

  全书分为“高效课堂大揭秘”、“课堂规律有几多”“课堂医案巧拾零”、“模式建构与重建”等十四章内容。其中第二章课堂规律有几多,让我思考颇多。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其中于老师谈到学*快乐律:于老师认为生命舒展的过程,就是快乐体验的过程。给快乐一个机会,就得给展示一个机会;给展示一个机会,就得给自信一个机会;给自信一个机会,就得给预*一个机会。在这条规律上我自己深有感触,也收益颇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本身就比其他考试类学科更多几分乐趣和实用性。所以在我*时的教学中,我在重视考点的基础上,也会注意课堂趣味性的提升。在学*《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8单元“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先去预*课文,了解制作香蕉奶昔的步骤,工具等,在课前先将相关短语进行听写,让孩子们先掌握基本内容。课堂中,我将制作材料,工具都搬进了教室,让孩子们真正上了一堂“动手课”。一堂课后,孩子们们既掌握了单词短语,更直观学*并感受了教材的魅力。我还记得在初三毕业的最后一节课,我问孩子们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是什么,不少孩子都说到了这节课,甚至是成绩基础很差的孩子都还能记得这个单元的单词。从这一节课中,我真正理解了于老师所讲的学*快乐律,让孩子们带着目的,参与课堂,这样的学*才会是快乐的课堂。

  另外一个让我深思的规则就是“二八”教学律。于老师说到,教学的“二八定律”是指,一般情况下,课堂上20%的属于重点,难点的内容需要老师教,而80%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学”绝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凡是没有教师指导参与的“学”,往往是低效的。“教”也未必就是教师的专利,所谓“兵教兵”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的方法。这个规则特别适用于*题课当中,在上*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自己在演“独角戏”的感觉。因为对于基础好的同学,这些练*题他们早就已经掌握很好了;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孩子,有课堂注意力低下的问题,上*题课就更加严重了。所以针对这个问题,在*题课上,我会让孩子自己起来分析语法点;或是给程度较好的孩子分配任务,让他们来当“小先生”。这样一来,因为要起来讲解,程度低的孩子注意力提高了;程度好的孩子也有了新的挑战。

  细节决定成败,同样适用于高效课堂。在本书中第七章,于老师谈到了高效课堂的15个细节。关于点拨方面,于老师讲到这样一个细节,就是高效课堂的生成。书中讲到,就生成而言可分为横向,纵向,系统三种形态。横向偏重于拓展,指向多元;纵向侧重于深化,指向深刻;系统着眼于全局,指向结构。尽管有很大的中考压力,但我认为英语学*上,我们不仅仅要教给孩子们应试的单词、短语和语法。这些对于孩子们以后未来的发展,其实微乎甚微。我们更应该教给他们中英文化的差异,英语语言的魅力,思想上的多元化。这些才能帮助孩子们走得更远,更好。

  在达成高效课堂的目标上,我还有很多需要学*的地方。在初中英语教学的道路上,我也还有更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希望我能保持初心,保持学*的积极性,Stayhungry,stayfoolish。

《课堂密码》读后感5

  十月底,我带教师去上海培训时听了周彬教授的一次讲座。整场讲座都在讲公开课上发生的课堂教学故事,加上周彬教授独特的演讲风格,所有老师都听得十分投入。整场讲座结束,周教授的ppt依旧显示在首页,上面只有四个字:课堂密码。这四个字加上他的讲座唤醒了我对课堂的觉知。

  回想起我自己站在讲台、站在学生面前的场景,我总觉得教学是一件摸捉不透却又*以为常的事情。课,按照传统的方式继续下去,似乎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多关注一下学生就会觉得有些无助。学生学到了何种程度,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说实话,心里真没底。不断地操练又怕陷入题海战术,无法启迪学生的心智,同时又给学生带来学*压力。不操练又怕学生没有掌握,因此操练多少学生才能掌握?其实,自己心里也没底。想必一个教师自己心里没底,稀里糊涂将课上下去,那么学生也就只能稀里糊涂地学下去了。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可能就会走散,再想回归到课堂也就更难了。

  培训结束后,我爬楼看完了周彬教授的公众号文章,但是碎片化的阅读依旧无法让我对课堂教学形成完整的理解。于是,我便将周彬老师课堂教学的系列丛书淘了回来。周彬教授的课堂教学系列共有三本,《课堂密码》只是其中的一本。这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在课堂: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第二部分重点在课堂中的人:课堂中的“学生”和课堂中的“教师”。

  每一部分都探讨了教学中最*以为常却又常常被教师忽视的案例。每一节开头都以故事或是案例的形式开始,引读者进入情景,而后转入课堂教学,让读者学会将身边的事物与教育进行关联,从而获得启发。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场迷宫游戏,那么《课堂密码》这本书就是一份带有障碍物的迷宫地图,每一个通往出口的路径中都有无数的障碍物。它没有详细地指示教师课堂教学如何去设计,从哪个点切入且如何在教学中去推进。但是它将教师课堂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出了标识,让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警醒,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留心。想必,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扫除迷宫中的障碍物,那么终有一天会走出迷宫。这时再回过头来看迷宫,可能对这幅迷宫地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这场迷宫游戏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当然,迷宫地图也不是万能的,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障碍物可能会更多,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观察,去做标识。当遇到的问题多了,经验也就多了,处理课堂问题的态度也就更加坦然和从容了。


《课堂密码》读后感优选【10】份(扩展2)

——课堂密码读后感范文五份

  课堂密码读后感 1

学生欠交作业,抄作业的现象普存在,有时甚至一些科代表也有这种现象出现,当出现这种现象时,我们应理性地追问自己,当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抄袭作业时,究竟是他们没有能力完成作业,还是他们不愿意完成作业呢?如果学生没有能力完成作业,哪教师应该怎样做呢?如果是学生不愿意完成作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如果简单地把学生不完成作业归因于学生学*态度不好,既可能冤枉了学生,又可能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学生不愿意学*,如果是原初学*态度出了问题,哪是需要批评的,有可能在批评中就转变了学生的态度。如果是过程学*态度出了问题,哪么需要的就不再是简单的批评了,而是诊断与帮助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古语提醒我们,如果要做好某事,前提是准备好做这件事的工具,而且要掌握做这件的方法。良好的学*态度缘积极的学*兴趣而积极的学*兴趣是对学*过程内在享受,这种享受是由良好的学*方法带来的,而学*兴趣也只可能由良好的学*方法产生,为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兴趣是我们的教育首要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应该怎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第一,教师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等的。课堂上,老师要让自己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寻求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组织者和领路人,成为学生表达观点、倾诉情感的知音。第二,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应该是高质有效的。可以说,一位教师的课讲授得很出色,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教学,那么这一节课一定是一节失败的课。一节有效组织的课堂教学也就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任何一节课都要以组织教学开始,并贯穿于课的始终。所以我们要学会课堂教学的各种组织方法和策略,并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善学生的学*方式,积极地营造民主、*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师有效地教学,学生有效地学*。第三,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人文真诚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熟悉学生的差异,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多角度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多元化的答案,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准确地评价学生可能出现的五花八门的回答。

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并不是教师个人的精彩课堂,也不是学生个人*得学科知识的课堂,而是教师与学生借助课堂教学这一活动与*台,在教师的精彩教学之中,在学生学科知识的*得过程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与知识共享的乐趣的课堂。”是的,就是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才是精彩的课。

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接受度

文中提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并不是看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而是看课堂教学产生的学*结果如何。不管课堂教学过程多么丰富多彩,多么受学生欢迎,如果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难以理解,难以接受,那么这堂课也是低效的。不管老师上课讲了多少知识,也不管是怎么讲解知识的.,最终的判断标准应该是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从上面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课堂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接受度的乘积。两个因数都达到最大的时候,乘积就是最大的。因此要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努力和投入,教师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学*接受度,或者学生只管个人的学*接受度而不顺应教师的教学进度,都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作为一门学科,体育课与其它课程教学一样,也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一定的教学方法。但作为体育课又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它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在*时的体育课实践与同事们的交流学*中,我认识到把“教”与“玩”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因此,小学生的情趣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其次,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潜移默化。 通过教与玩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实践效果是明显的,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增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丰富了体育教学形式和体育教学内容,实现了教者与学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在情趣上的共鸣。因此,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精神饱满,兴高采烈,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其次、强化了学生的体能锻炼,吸引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通过“玩”达到了***量,促进了体能的增强。第三、为体育课堂营造了一个比较自由、民主的宽松环境,在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锻炼坚强的意志,促进学生个人性格、气质的发展。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因素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密码读后感 2

  6月16日,我有幸听了于春祥老师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的报告,感触颇多。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一直疑惑什么才是真正的道德课堂?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听了于春祥老师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后,才觉得豁然开朗,解开了我心中茫然,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报告分为“课堂信仰密码”、“课堂模式密码”、“师生关系密码”三大内容。于老师以有条不紊的逻辑,以在和我们拉家常般的*实的语言,在循循善诱中带着读者一步步揭秘高效课堂:沟通知识、生命、生活之间的额联系,是课堂效率的应然内涵。正如于春祥老师所言,课堂因展示而精彩,生命因表达而快乐。听完报告以后,我对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想法。

  一、设计恰当、具体可测的学*目标

  备课时对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场地、器材的运用要做充分的思考与准备,并结合五年级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把“过程与方法”融入到课堂中,设计出具体可测的目标。

  二、有针对性的提前预*或学*

  针对每一节课的学*目标,布置学生学*,把学*目标通过问题给学生提出来,学生在提前预*或学*时,在解决老师所布置的问题的同时,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生动活泼的展示

  展示是高效课堂最具革命性的课堂独创。课堂展示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在课堂展示,展示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展示是学生智慧的展现,学生的能力和自信得以升华的同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在新世纪没有创造能力,就只能在别人身后爬行。教学最本质的规律就是教会学生学*、教会学生生存,教会学生钻研,教会学生创新,促使学生由原来的“学会”变为“会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与归宿——学生独立探究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四、点拨生成促发展

  在学生展示以后,进入生质疑、纠错,师生质疑及师生点拨阶段,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在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很重要,而教师点拨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引导学生找到的匹配新知识的原型和学生真正的原型相距多远。点拨互动让课堂智慧在挑战中生成。

  五、课堂及时检测,反馈目标的达成

  课堂检测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在形式上可以多样设计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到精练有趣实用固定练*和随机练*结合个人和小组参与结合精心设计。可以检测学生的学*效果,可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哪些同学已达到了学*目标,哪些同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下一步教学教师可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予以帮助。它还可以检测教师的教学情

  况。教师的备课对学生的学*能力往往估计不足。进行了课堂检测之后,教师才能发现备课中的不足,才能及时的调整方法,改变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学*目标的实现。

  感谢于春祥老师,让我再一次深度思考我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明确了努力的方向。让我们一起在课堂上开行一列“动车组”,即小组合作学*,相信它会把学生带进一个理想的境界。

  课堂密码读后感 3

至于学生,他们有时间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做好事”“文艺汇演”“参观工厂”“学农”等等,而这些活动表面上看是占了学*时间,实际上却是促进了学生的学*。

所有这些让他们懂得:学*即生活,生活即学*;学*时学*,娱乐时娱乐。那个时候我们学生的英语课本没有现在这样厚,学生要记要背的单词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可是,他们的英语基础和语言能力却要比现在的学生好得多。学*的兴趣也是自然的而不是逼出来的。

然而,现在的教师,早上6:30到校,“督促”学生早读或称作“早辅导”白天上课、备课、做课件、改作业、教育学生充斥了他们的`每一天。说实在的,连备课也不可能做到每次认认真真了,更不用说有时间好好地研究学生和教材了。

即使想找学生谈谈心,也不忍心占用他们的时间了。早自*?要早读,不忍心打断他们;课间?一天至少8节课,总不至于课间可怜的10分钟也去占用,而且很多的时候是不到10分钟的,老师有拖堂的或提前上课的,自己累点没有关系,但真不忍心;午间?一大堆的作业放学前要上交,又不忍心占用他们做作业的时间。所以,除了不得不处理的问题,随时随地解决,能省的“谈心”就省了,不能省的就“硬着心肠”占用他们的早自*、课间或午间时间了。

傍晚5:30回家,那是一种怎么样的脚步?灌铅似的!记得一年青教师的妈妈问她女儿的一句话:“你们老师都有没有‘家’,他们烧不烧饭,吃不吃饭?都这么早上班,这么晚下班。”是的,要不是老公工作轻松,我可能很多的时候会饿肚子。因为很多的时候“累”超过了“饿”。可想而知,一个“累”超过“饿”的人当他回到家里时会作出什么选择。弄吃的还是“睡一会儿再说”?往往这“睡一会儿再说”,即使醒来也不想再起来了。有过不少这样的经历。这样一种状态,怎么可能会有精力看书?即使有心看书,不一会儿就会睡着。

至于现在的学生,学校里上课,做作业,到了家里继续做作业。正像我儿子说过的:“反正我做好了作业也不能玩,那就慢慢做了。”所以,很多的学生混着时间做作业。哪来以前学生“学*即生活,生活即学*;学*时学*,娱乐时娱乐”的境界?学生和老师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真的好怀念以前的日子,可能真的是老了,也许是精神上的富足没有心情去追究物质上的贫乏,那时候,没有现在吃得好也没有现在穿得好。而现在物质上的富足却掩盖不了精神上的缺失。吃好,穿好,却总觉得心里面少了些什么。前几天散步时碰到以前学校的一个同事,他今年已经退休。我们摇着头谈现在的教育,感慨颇多!

又扯远了,大概又是一种老了的表现吧!今天食堂老板说的一句“你太老了”又一次提醒我真不该是还有理想和追求的年纪了。那是年轻人的事,记得80年代有一首歌里有句歌词:“有人喜欢你,只是因为你年轻”。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很少有东西可以左右我们的了,为了对得起自己就多做些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吧!我非常认同这种说法:“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虽然我已经走不了多远了,但总可以走下去。那就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走到哪就算哪!

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也为了自己教得轻松还是得注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课堂密码》封底周彬说了下面这些话:“ 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

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课堂时,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

  课堂密码读后感 4

  暑假里,我阅读了周彬博士的《课堂密码》,书中那些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个性化的解读,那些经典的教育言论、深邃的教育思想、艺术的教育技巧,让人惊喜,让人豁然开朗,也让我深思揣摩。让我带着新的姿态和视野去重新审视自己不太乐观的初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现状,更让我带着前所未有的勇气去实践。

  通过阅读学*,我对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似乎有了一些认识。仔细想想,课堂的有效似乎已经涵盖了课堂的有趣。也就是说,课堂有趣与否,本身就应该是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部分。形成这样的认识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为了追求课堂的有趣,教师往往热衷于用频繁的问答来制造学生“积极参与”的热闹场面,教师滥用提问时,使许多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二是学生的参与只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手段。一些教师将教案视为固定的剧本,自己是演绎剧本的导演和主角,根据这份“剧本”中 “剧情”发展的需要,设计几个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作为“点 缀”,学生没有主体地位,仅是“课堂表演”中的一个配角。这样的课堂不可能激发学生产生“我要参与”的内在需要,即使参与了课堂,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参与。我以为有趣课堂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只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课堂中“有趣”是“有效”的前提,“有效”才是“有趣”的真正结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趣味性和有效性结合在一起。下面我就结合*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改善学生课堂参与的对策。

  1、抓好预*环节,促进有效教学。

  要想教得又好又快,就意味着教师不能总在课堂上做低水*重复的事,不能做无用功。在教学中,采取了预*提纲的方式,现在看来还是比较有效的。上课前,先学生提交上来的预*提纲后,就明白哪些地方该重点教,哪些地方可以点到为止,哪些问题是学生中的个别问题,哪些问题是学生中的群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学生懂了的而教师还在教,学生没有懂的教师却一带而过的情况。有效教学的前提应该是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不是在任何教学内容上都精打细算。

  2、抓课堂氛围,促进有效教学。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等的。课堂上,老师要让自己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寻求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组织者和领路人,成为学生表达观点、倾诉情感的知音。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学*潜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3、抓好基础教学,促进有效教学。

  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进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要舍得花时间打好基矗只有基础打扎实了,你才有可能加快课堂教学。我在教七年级新生时,前一个月都在慢慢地抓学生基础,学生能力提高后,我才逐渐提高教学进度,事实证明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4、抓好“生帮生”环节,促进有效教学。

  有些能力较好的学生,在课堂常常“吃不饱”.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在排座位时,可让这些学生分散到班级的各个角落,让他们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向部分学*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讲解自己的学*方法。这样即能提高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成绩,又能使自己在讲解中进一步提高学*能力。

  课堂是鲜活的',如何把握课堂密码,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效,需要在讲台上辛勤耕作的老师们用心去追求和探索。但愿如周彬博士所说:“希望这本书能够让大家的课堂变得更有趣一点、更有效一点。

  课堂密码读后感 5

  暑假里,我阅读了周彬博士的《课堂密码》,书中那些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个性化的解读,那些经典的教育言论、深邃的教育思想、艺术的教育技巧,让人惊喜,让人豁然开朗,也让我深思揣摩。让我带着新的姿态和视野去重新审视自己不太乐观的初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现状,更让我带着前所未有的勇气去实践。

  通过阅读学*,我对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似乎有了一些认识。仔细想想,课堂的有效似乎已经涵盖了课堂的有趣。也就是说,课堂有趣与否,本身就应该是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部分。形成这样的认识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为了追求课堂的有趣,教师往往热衷于用频繁的问答来制造学生“积极参与”的热闹场面,教师滥用提问时,使许多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二是学生的参与只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手段。一些教师将教案视为固定的剧本,自己是演绎剧本的导演和主角,根据这份“剧本”中“剧情”发展的需要,设计几个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作为“点缀”,学生没有主体地位,仅是“课堂表演”中的一个配角。这样的课堂不可能激发学生产生“我要参与”的内在需要,即使参与了课堂,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参与。我以为有趣课堂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只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课堂中“有趣”是“有效”的前提,“有效”才是“有趣”的真正结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趣味性和有效性结合在一起。下面我就结合*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改善学生课堂参与的对策。

  1、抓好预*环节,促进有效教学。

  要想教得又好又快,就意味着教师不能总在课堂上做低水*重复的事,不能做无用功。在教学中,采取了预*提纲的方式,现在看来还是比较有效的。上课前,先学生提交上来的预*提纲后,就明白哪些地方该重点教,哪些地方可以点到为止,哪些问题是学生中的个别问题,哪些问题是学生中的群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学生懂了的而教师还在教,学生没有懂的教师却一带而过的情况。有效教学的前提应该是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不是在任何教学内容上都精打细算。

  2、抓课堂氛围,促进有效教学。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等的。课堂上,老师要让自己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寻求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组织者和领路人,成为学生表达观点、倾诉情感的知音。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学*潜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3、抓好基础教学,促进有效教学。

  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进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要舍得花时间打好基矗只有基础打扎实了,你才有可能加快课堂教学。我在教七年级新生时,前一个月都在慢慢地抓学生基础,学生能力提高后,我才逐渐提高教学进度,事实证明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4、抓好“生帮生”环节,促进有效教学。

  有些能力较好的学生,在课堂常常“吃不饱”。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在排座位时,可让这些学生分散到班级的各个角落,让他们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向部分学*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讲解自己的学*方法。这样即能提高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成绩,又能使自己在讲解中进一步提高学*能力。

  课堂是鲜活的,如何把握课堂密码,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效,需要在讲台上辛勤耕作的老师们用心去追求和探索。但愿如周彬博士所说:“希望这本书能够让大家的课堂变得更有趣一点、更有效一点。


《课堂密码》读后感优选【10】份(扩展3)

——《父母课堂》读后感 (菁华10篇)

《父母课堂》读后感1

  书,是那寒冷冬日里的一缕温暖的阳光;书,是那炎热夏日里的一缕凉爽的清风。

  非常幸运读到《父母课堂》。我一直认为,每个孩子来到我们身边,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好礼物。但为人父母本能的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与孩子一起生活,将他们养育**,是一个极富挑战性、极易让人筋疲力尽的过程,仅仅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每一个孩子所有的母亲都是好母亲,但与孩子共同成长则更需要智慧和耐力,并且需要具有阳光和开放的心态。

  首先通过书中无数家长教育的心得体会让我看到优秀的孩子之所以让老师省心,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细节注重对孩子优良品格的培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注重孩子的情商教育和素质教育,最终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变得并非对立与矛盾。这一点,很值得广大教师与家长研读与思索。

  其次学*到在父母的言传身教和默默的陪伴下,孩子良好的学**惯的培养会延续和拓展,会伴随孩子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最终走向社会,会终身受益。从孩子无意识地学、去做,到孩子有意识地去学、去做,这就是孩子自我成长的标志。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教育不仅仅是大道理,而是把父母的爱化为涓涓细流,时刻滋润孩子成长的心田,与孩子合拍。

  最后启迪我们和广大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懂得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他不属于你,不属于我,他终究属于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不要因为虚荣心而一味地在孩子成绩方面与别人攀比,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全面地成长。家长们不应该急功*利,要用教育的眼光和心理看待学校与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点一滴成长,多一点耐心与爱心,让孩子各方面的基础都打扎实了,让他把阅读、乐学、热爱集体、与人为善等好的*惯自然形成。我们常常学的: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老师,超越老师;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学*父母,超越父母!在功利社会,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我们不要联手”折磨“我们的孩子,而应该积极和老师们一起,用心陪伴孩子,启迪孩子低头奋斗的智慧,培养孩子抬头看天的情怀,塑造孩子阳光开放的心态!

  书,是那寒冷冬日里的一缕温暖的阳光;书,是那炎热夏日里的一缕凉爽的清风;书,是那醇美的香茗,令人回味无穷;书,是那神圣的阶梯,引领人们攀登上至高无上的宝座。我喜爱读书,我愿伴着我喜爱的书成长!

  记得书中有一篇文章叫做《漂亮是活出来的》,这篇文章很切合实际。这篇文章给我的启示也很大,从中我明白了:无论什么时候,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修养,博大的胸怀和一颗充满爱的心,都可以让一个人活得足够漂亮!这本《父母课堂》不仅让我学到很多知识,很多道理,而且我的父母也深深地爱上了这本书,他们也深深地被吸引了。每天晚上我和父母都会抽出一些时间一起坐在床上阅读这本书。那幸福的气氛围绕着我们!这本书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知识力量,更给我们带来了幸福,带来了一家人的和谐!

  书,是阳光,温暖着我;书,是清风,凉爽着我;书,是香茗,是那么醇美;书,是阶梯,是那么神圣!我爱阅读!我爱书!我爱《父母课堂》!

《父母课堂》读后感2

  读一本好书,能够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父母课堂》确实是一本好书。读了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影响和指导了我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作为一名家长,几乎每一天都要遇到教育孩子的难题,很多时候都不知如何下手去解决。学*之后,我逐步改变了许多影响孩子发展的思想及行为*惯,找到了很多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好方法。

  我对儿子的教育最多的是命令和教训,要求这要求那,却不愿听听他的需求。读了《父母课堂》后我真实感受到了孩子的需要,也发现了我们家现今的不足之处。

  对于孩子的调皮、任性和学*中的种种问题,我往往有太多的不耐烦。在读了《父母课堂》以后,我明白了“父母好好学*,孩子天天向上”;懂得了,每个孩子都有她的闪光点,父母要善于去发掘。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和孩子沟通,不能光用父母的姿态去教育批评孩子,还要同他做朋友去影响和教育她。

  经过思考后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增加亲子互动

  尽量少出去应酬,抽时间陪儿子打球、做拼装玩具等他喜欢的事。每星期全家至少在一齐吃饭一次,他能够在饭桌上说说他遇见的趣事。

  二、增强家庭学*氛围

  让孩子多花时间进行一些有益的课处阅读,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同时我们也要从自己做起,多进行阅读,家庭的学*氛围好了,孩子也会跟着静心学*。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我们就应了解儿子的心理,真正掌握他的需要。一旦孩子的学*态度和成绩产生波动,我们不能一味地责备,而是要*和细致地问清原因。

  四、培养学*自觉性

  儿子做作业拖拉,学*自觉性较差。对此我们将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加以改善:首先与他进行讨论并且做出约定,只要他能自觉并出色地完成学*任务,我们允许他提出适当附加条件。随着他自觉性的提高,附加条件将逐渐减少,直到不允许有任何条件,他也能自觉进行学*。

  五、自理潜力和劳动*惯的培养

  我打算逐步培养他的自理潜力和劳动*惯,构成为他人服务和参加家务劳动的意识。我会要求他收拾好自己的房间,父母做清洁工作时做小助手等。

  六、注重品行教育

  良好的行为*惯是儿童教育的重要一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世界观、道德观逐步构成。我们应从日常生活做起,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信、有职责感、有爱心的人。身教胜于言教,我们将从坐公交车时给老人让座、与同学团结互爱、尊重师长、爱护小动物、做错事坦然承认、碰到困难自己解决做起,铸成孩子未来诚实坦荡、富有爱心、坚强自立的优良品格。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我们相信,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和精心浇灌下,我们的孩子必须能茁壮成长,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父母课堂》,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一位合格的家长,让我认识到如何爱孩子,如何欣赏孩子,用智慧和爱让她成为一个自信、快乐、向上的孩子。

《父母课堂》读后感3

  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总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许多问题是第一次出现,父母孩子都有些束手无策。这时候,《父母课堂》就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你要问二年级孩子最怵什么,估计多半会说是作文。看完《培养孩子写作的兴趣》一篇,我感触良多:写作本身是快乐的,关键是让孩子走进生活,培养孩子动笔的*惯。

  记得孩子上一年级时,我就打算让孩子每天写点东西,培养他说长话的能力,可是他非常抵触这个作业,为此我们家长没少批评他,可他依然是我行我素,有时我就想:“唉,还是等他长大点吧。”可是去年暑假,他居然自己主动提笔写了一篇,怎么回事呢?

  去年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去北京旅游,住在前门附*的`一家宾馆。宾馆附*有家山西人开的晋阳春面馆,里面的阳春面他非常喜欢吃。在北京的一周里,不是去很远的景点时,他总是中午晚上都坚持去吃,甚至去颐和园时,他还说,妈妈早点回去,我爱吃阳春面。呵呵,可爱的孩子。最后一天中午,照例我们又去吃了面,回宾馆时,孩子突然说:“妈妈,我要写篇作文,题目就是《2012年北京最后一碗阳春面》。”说写就写,去火车站之前,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呈现眼前,我一边读着,一边感动着:孩子之前不喜欢写作文,只是因为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啊!

  回青岛之后,我立刻改变了策略,不讲所谓的篇章结构,而是尽可能的带孩子走出家门,走进真实生活,让他随性写作。只有见识多了,才会有感而发:爬了崂山,写写崂山上的蚂蚁;去附院拔牙,写写拔牙的过程;语文书上出现了东方明珠,就带他去上海实地旅游;课外看过《小桔灯》,出差去福州时,就带着她去游览冰心故居;总之,写作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就这样,我们一边丰富着孩子的阅历,一边有意无意地让他言之有物。他爱上了旅游,爱上了作文,上个学期期末考试时,作文差1分就满分呢。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当你在为孩子的视力越来越差而担心时,有没有想过,让他抛开书本,排开电脑,走出家门,走进生活?相信您一定会有一个更健康更阳光的孩子!

  《父母课堂》里的这篇文章,让我更加自信,相信自己在培养孩子写作方面,已经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以后,我会计划按照文章里说的,给孩子开博客,并尽可能寻找机会,让孩子自我展示一下自己的写作。我深信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父母课堂》定会给予我们家长更大的启示和帮助。作文

《父母课堂》读后感4

  现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家庭收入的提高,大多数孩子都是衣食无忧,父母也是竭尽所能的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要,以至于孩子没有了金钱的概念,体会不到挣钱的艰辛。

  我们小时候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家庭日常开支时常捉襟见肘,我们虽然能保证温饱,但是在物质方面非常匮乏。现在我们收入提高了,就想方设法去满足孩子,不管是教育投入还是其他,都是提前给孩子安排好,我的孩子直到上学都不知道自己拿钱去买东西。在以前看来,我觉得我们很称职,在这方面非常合格,不让孩子有攀比意识,不让她过早接触金钱,但是自从读了《父母课堂》——让孩子从小学会理财,对我触动很大。

  从青少年理财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来看,3~12岁是培养孩子理财理念的最佳时期,6岁以前是萌芽期,6~12岁为确立期,在这两个阶段塑造孩子正确的“理财观”是尤为关键的。所以,孩子的理财观,不只是教孩子用钱,还关乎孩子的思维模式。结合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我发现孩子没有金钱概念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其一数学中学到的应用题,有很多都是去商店买东西,可是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历,我在教学过程中很难给孩子讲通什么是“钱”,更不用说如何正确计算了;其二就是在生活中,孩子一旦得不到想要的,就只会埋怨,而不知道理解,孩子会认为一切东西都是垂手所得的。

  鉴于此,我们也逐步改变了对孩子的理财教育。一是去超市买东西,把钱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付钱,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理财观,让孩子知道买东西要付钱,从而体验和明白金钱的作用;二是我们不再一味的给孩子买,而是在孩子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给孩子劳动费,让孩子的知道如何赚钱,懂得劳动的艰辛,并得到自己想要的,以免养成“伸手要东西”的陋*;三是让孩子懂得节约和储蓄的重要性,避免孩子以后花钱大手大脚,使其在花钱时始终想到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理解什么叫未雨绸缪。

  虽说现在能意识到儿童理财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理财教育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在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同时,心理素质的锻炼同样很重要,因为无论贫富,良好的心理都是成功理财的基础,适当让孩子尝试挫折教育,对孩子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不管怎样,做好孩子的理财教育父母必备两个条件:第一,对孩子的理财教育要有持续的关心和支援;第二,要掌握教孩子理财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金融知识。归根结底,唯有父母先学*理财知识,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理财教育。希望我们的孩子能从小将理财意识根植到心里,从小培养“勤俭、创新、自立、责任”的品质*惯,以成为高财商的未来青年。

《父母课堂》读后感5

  为孩子牺牲,把全部的时间、精力、、感情,都投入到孩子身上,为他而活,是一部分*妈妈的现状。可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房祖名说:“基本上我妈,我觉得对我来讲,是牺牲了她的一生吧。就从生我的那一刻,就全部都付在我的身上。她的时间,她所想的,她所有的。就是她现在可能她今生所有的东西都会想要说以后要留给我这样。”

  把林凤娇拿出来说,不是因为趁火打劫,也不是为了吸引眼球,确实因为她是名人,大家对她的事情都知道,都明白,不用铺垫,而她也代表了大量*母亲的`想法。我曾想过这篇文章对林的伤害,和对读者的益处,我评估了一下,以我的影响力实在伤害不到人家什么,但我相信有一批像她一样的妈妈,包括曾经的我自己,会从中有一些启发,会让他们的育儿观念和人生方向有一点的变化,或者只是起了一点想要改变的念头。这就够了。万事发乎于心。

  为孩子牺牲,把全部的时间、精力、、感情,都投入到孩子身上,为他而活,是一部分*妈妈的现状。可我想说,这,并不伟大。

  扪心自问一下,当你看着孩子熟睡甜美的笑脸,说出:亲爱的,我这辈子就为你而活的时候:你真实的内心是什么样子的?是一片繁花似锦,还是一派荒芜之地;你的夫妻关系是什么样子的?是夫妻恩爱,家庭和睦,还是感情淡薄,缺乏温暖;你的人生规划是什么样子的?是拥有梦想和实施的计划,还是一片迷茫;你对未来的信念是什么样子的?是充满了希望,浑身是劲儿,还是内心冰冷,充满绝望……

  答案自在你心。事实上,一个为孩子而活的母亲,往往拥有一个不堪接受的自己。孩子成为你逃避自我,依附于人的救命稻草。可怜的宝宝,多么稚嫩娇小,就被动的接受了如此大的压力,如果他们能表达,一定会说,妈妈,求求你,不要为我而活,你的生命很重,我承担不起!

  我不清楚为孩子而活是不是*特色,但一定在*最为风行。这与*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有关。

  首先,我们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度。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还能活的有支撑,有追求,有力量,面对死亡不恐惧,他一定是内心非常强大的人。但很可惜,这种强大的人非常少。我们大部分人,总是要找一点活下去的依靠。于是有人说,*人的信仰,就是后代。把生命的意义加诸于孩子身上,就是因为自己不敢去体会一下,生命真的就是没有意义的虚空,也没有能力和勇气去探索一下,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其次,*糟糕的夫妻关系。一个女人,从自己的丈夫身上得不到爱的呼应,自己又不够强大的时候,就会转头扎向自己的孩子。很多女人是把对老公的爱,对孩子的爱,对自己的爱,集于孩子一身。这个现象非常普遍,而且恶果非常严重,如果孩子是个儿子的话,也为将来的婆媳关系埋下了祸根。一个妈妈,始终在与自己的儿媳妇抢夺老公,因为她很久以来,就已经在心理上把儿子当老公来爱和占有了。她自己的老公去哪儿了?也许像成龙一样在外面花天酒地;也许没有出轨,但是因为不懂爱,在工作上消耗着自己的情感和精力;更糟糕的,也许在自己的妈妈那里充当着爱的慰藉。就是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最后,*一直以来对于牺牲自我的一种颂扬,让妈妈们不自觉的产生做这种伟大母亲的冲动。妈妈们在说出我为你而活的时候,不但不会对自己贫瘠的人生感到羞愧,不会为自己对生命的放弃感到难堪,反倒认为这是一种伟大和荣耀。包括外界,也不会认为这有什么问题。孩子虽然深感压力,但也会对母亲的这种牺牲感恩戴德。

  其实,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无论什么样的母亲,当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的利益,保全孩子的利益,都是本能;孩子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需要母亲放下一切,投入所有时间精力去照顾他们,也属正常。我们批评的是那种放弃自我,一生只为孩子而活的做法。

  当林凤娇对儿子传递出,我这辈子就是为你活着,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包括我现在的所有,将来也会留给你。实际上,她传递的一个信息就是,我是一个没有生命尊严的人,我放弃了我的生命尊严。而当一个母亲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她亲手带到的孩子就不会知道什么是尊严。

  我们希望放弃自己,来成就一个健康、快乐、幸福有尊严的孩子。但很遗憾的是,孩子活出的,不是我们希望的样子,而恰恰是我们本身的样子。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往往会活出我们最真实的一面,我们不讨论这种观点的对错,但我们必须承认,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身教甚于言传千千万万倍。

  母亲为了孩子,委屈自己,承担痛苦,孩子其实都是可以感知到的,你的愤怒,你的怨恨,你的绝望,都会投射到他的身上。孩子爱妈妈,他自觉不自觉地会与你一起承担这种痛苦,你长期压抑着的欲望和情绪,也都会在孩子身上得到释放。我见到一个非常温柔善良隐忍一切的妈妈,她带出来的孩子反倒特别自私。因为孩子从小就意识到,母亲在这种压抑的生活里,并不快乐,他把母亲没有表达的对外界的愤怒,甚至对父亲的憎恨表达了出来。靠苦行僧似的自我牺牲,教育不出来一个健康的孩子。你希望孩子坚强,你自己就得坚强,你希望孩子快乐,你自己首先要快乐,把自己的生命活成一个典范,孩子才有可能会幸福。我们要为孩子活出幸福的样子,孩子才会知道什么是幸福,而不是我们天天用一种不幸福的状态告诫孩子如何如何幸福。

《父母课堂》读后感6

  儿子上小学了,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订阅了《父母课堂》,《父母课堂》读后感。自从收到第一本开始,书里的内容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关注”及时准确地根据社会热点进行评论,引人深思;“名人家教”、“教子随笔”为我们带来了成功的`经验,受益匪浅;“家校频道”指导家长如何做好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家校配合了解孩子;“海外视窗”、“美文共赏”更是开阔了眼界,取长补短;“父母忌语”、“孩子心声”让父母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爱护孩子;“教子良方”和“专家讲堂”,使得家长学*了理论知识又能结和其他家长的实践经验,正确教育和引导自己的孩子。

  《家长课堂》的两期连载文章“弱在哪里补哪里”,对我的触动很大。文章中的父亲将女儿从幼儿到**,从调皮淘气的小丫头到15岁独立出国留学的优秀少年的成长历程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通过文章的字字句句,列举的点点滴滴事例,无一处不包含着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对孩子成长的良苦用心。读完文章让我在对女孩的优异成绩由衷赞叹之余,更多的是对那个父亲的敬佩和自愧不如,读后感《《父母课堂》读后感》。儿子刚上一年级,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和这个女孩当初一样,开始我急燥心烦,看过文章后也能静下心来想想如何帮儿子适应学*和学校生活。儿子的口算刚开始的时候也有点跟不上,按老师的要求回家后每天必做口算练*,并且记录时间,我还随机根据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和儿子练*口算。比如要吃饭了,我问他一共几个人吃饭,需要几双筷子,他回答后,我只给他一部分,然后问他够不够,还差几双,回答正确我会亲亲他的小脸,儿子也很高兴地去摆筷子了。还有语文拼音和英语,我们也会进行随时的口头练*和交流。比起文章中的父亲,我的付出和用心还是微不足道的,如果能象那个父亲一样坚持不懈,对于儿子的学*和今后的成长也会有所帮助。

 文章“找准适合孩子的学*方式”,也给我了一些启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文章中说,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别人的地方,根据孩子的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照文章中的提示,我也分析了下儿子的情况,首先他是比较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孩子,因此他在学*的时候就尽量给他安静的环境;另外儿子比较喜欢唱歌,并且都是他自己边听边学的,几遍就学会了,感觉他属于听觉偏好。因此我就利用他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时间(单程20分钟),在车里放英语、古诗或故事的录音,他很喜欢听。刚刚过去的寒假里我们常听《三十六计的故事》,每个故事至少七八分钟,现在儿子已经可以绘声绘色地模仿讲出好几个小故事呢。

  《父母课堂》带给我的感悟还有很多很多,也有更多教子方面的知识需要去学*,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让《父母课堂》陪伴着我和儿子一起成长。

《父母课堂》读后感7

  孩子上小学了,在老师的建议下,我订了《父母课堂》,从此我便开始了人生的另一个课堂——“父母课堂”。

  10月的一天,儿子给我带回3期《父母课堂》。第一次见面,我就喜欢上了她。无论是她的外表——封面,还是她的内在——内容,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不仅我喜欢,儿子竟也对她爱不释手。于是,我们把《父母课堂》作为床头读物,让她每天伴我们进入梦乡。

  记得第一天,我一口气就把2012年10刊从头到尾读了个遍。里面很多文章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如本刊专访栏的“激发孩子持久的学*动力”,亲子加油站栏的“教男孩提高交际修养”,教子良方栏的“正确引导孩子发展特长”,父母忌语栏的“你就知道搞破坏”等等,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启发或教育意义。但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美文共赏栏中那篇叫“梦想在自己的眼睛里”的文章。

  “梦想在自己的眼睛里”讲述的是一个原本学*成绩很差的男孩,整天沉迷于电动游戏,后来在一位新老师的帮助下,从幻想开始,心怀梦想,最后梦想成真的故事。这个故事篇幅不多,但它给我带来的触动却很大,因为他教我们如何为孩子安上一对强大的翅膀。

  梦想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意味着飞翔的翅膀,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插上一对可以在天翱翔的翅膀,是每个父母都梦寐以求的事情。从“梦想在自己的眼睛里”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发现,要想孩子心怀梦想,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学会尊重孩子。无论是怎样优秀或“差劲”的孩子,他都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我们只有在他感觉到被尊重的情况下,他才有可能打开心扉去想那所谓的梦想。就如故事中的马克,“在得到认可的情况下,很快就与老师愉快地聊了起来。”

  第二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发现孩子的梦想,或者说帮助孩子寻找属于自己的梦想。在老师的再三鼓励下,马克终于说出他深藏的梦想。但因为他的不自信,他根本不敢去梦想。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像“老师”一样,鼓励孩子去幻想。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以力量,让他们敢于去“做梦”。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便是正确地引导他们踏上遥远的却又美妙的梦想旅程,让他们最终梦想成真。

  “对于孩子来说,幻想可能是他追逐梦想的唯一途径。而正是这样的途径才让他明白了,原来梦想本是如此之*,*到就在自己的眼睛里。”梦想都在自己的眼睛里了,还有什么不能梦想成真呢!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那么,到底怎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合理的,亦或是成功的呢?而对于家庭教育的关注,向来是社会或是媒体的焦点。不管是“狼爸”还是“哈佛妈妈”都是被大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大多数父母都*惯地或多或少地对此类现象加以评论。对他们的评价,我们没办法一概论之,更无所谓对错。只能说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都有各自不同的方法,而找到对自己孩子合适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对我而言,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孩子处于儿童时期,我更多的是关注对孩子道德和心理方面的教育。“成才”的首要前提是先“**”,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教育孩子学会关爱,尊重他人,懂得感恩,与人为善……这些都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所沉淀下来的优良美德,我们要让这些美德在他们身上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其次,我所推崇的是“言传身教”,孩子在不知道如何去做事情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去“效仿”他人。因此,在小孩子面前,父母们要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久而久之,所有这些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再次,家长们要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我们往往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千万浪费了这一重要的“老师”。培养孩子的兴趣,不仅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会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更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家庭教育是一个太宽泛、太深奥的话题,需要学*的、注意的事项太多太多,所有这些都从和孩子做朋友开始吧!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会让父母和孩子都受益匪浅。

《父母课堂》读后感8

  每次拿到新的一期《父母课堂》,我都会认真仔细地看一遍,因为在教育及引导孩子学*方面确实会受益匪浅。暑假里,正在为如何让孩子写好字困惑的时候,看到了《父母课堂》中“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书写*惯”这文章,对我的帮助很大!

  俗话说“字如其人”。我们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把字写得即端正又美观。然而总有许多孩子潦草的字迹、不良的书写*惯让家长们大为苦恼。其实,我家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就经常叮嘱他一定要写好字,“字是人的第二张脸面”、“甚至会影响考试成绩”等这样的话,说的多了,孩子有时也很重视,会一笔一画认真的写,学校书法课也会认真对待,可是随着学业的增加,为了求速度,书写越来越潦草,字歪斜、分家现象不断出现,甚至书写坐姿也经常达不到要求,不光影响了书写也影响了视力。

  文章中说:不良书写*惯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即孩子的认知水*不高,不能长时间地进行有意注意。外因即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结合不良书写*惯形成的原因,我们家长应该从下面几方面做起。1。跟孩子要明确写好汉字的重要性。从而使之产生“我一定要把字写好”的强烈愿望,形成矫正不良书写*惯的内在动机。2。要孩子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及时矫正不良的坐姿及执笔姿势。3。鼓励引导,持之以恒。经常鼓励孩子,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孩子写好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4。用自身良好的书写*惯影响孩子。父母的身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认真写字、练字,会给孩子良好的榜样示范。

  其实,在日常的学*生活中,老师们几乎天天跟孩子强调这个问题。孩子的班主任赵娜老师就是严格要求孩子们下笔写字就像对待考试一样,再三强调要求孩子们的坐姿及书面整洁,在此也特别感谢赵老师的辛勤付出。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书写*惯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家长积极配合老师和孩子共同完成。我想在我们家长积极努力配合下,一定会让孩子们写出一手漂亮、整洁的好字!

《父母课堂》读后感9

  作为一名学生家长,《父母课堂》就像是我的社会大学,时时给予我教育孩子方面的解惑。

  从孩子出生直到上学,每个家长作为初学者,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是摸索着前进的。我也和所有的父母一样,也有“望子成龙”的“理想”,可是怎么教育却感到非常困惑甚至是棘手。好在《父母课堂》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犹如一缕春风吹开了我一直以来在教育孩子方面迷茫和困惑。

  《父母课堂》告诉我:“父母好好学*,孩子天天向上。”她以循循善诱的语言告诉我们,作为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字里行间洋溢着指路明灯似的爱。从那时起,我便爱上了她。

  《父母课堂》告诉我:儿童心灵的启蒙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即是如此。在家庭中,母亲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从孩子出生以后甚至于在母亲的身体里孕育开始,母亲就会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粒粒语言的种子。当种子在孩子的心中扎根时,亲子之间建立起的亲密关系是无法切断的。所以让语言,特别是带有感情的温暖的、生动的的语言,深植于孩子的心中,会促进孩子心智的健全发展,而不是机械的语言。

  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件事给我印象最深刻。孩子放学后照例写作业拖拖拉拉,直到吃晚饭也没写完。由于之前正好读了《父母课堂》中“惩罚的第一原则--对成长有利”,饭后我强压怒火,用最*常的语调和他交谈,告诉他他已经长大了,有能力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我不希望明天再看到今天这个结果。孩子非常痛快地承认了错误,从此以后改掉了做事拖拉的毛病。事后孩子告诉我,当时他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迎接妈妈的暴风骤雨,但是由于我首先没有发火,使得孩子对自己的错误产生了深刻地反省,从而改掉了坏*惯。

  直到现在我都非常庆幸,如果我当时发了火,如果没有《父母课堂》,我的孩子会不会是今天这样的优秀……

  我把《父母课堂》当作我的社会大学,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她给所有的父母以启迪,烛照我们模糊的认识,使我受益匪浅。

《父母课堂》读后感10

  微光闪烁,让生活五彩缤纷,培养孩子健康心理?

  文章开篇说到,学生需要“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无疑这些都是基础,根基如若松溃了缺失了,*成再好的成绩也是徒劳,人生不会正向、稳健地行走下去。我在为人父的道路上就遇上了问题,孩子心里承受能力差,听不得批评,我时常在反省之间管教和沟通的方式……文章还讲到,学生需要“培养乐观自信,友善待人,开拓创新,追求向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己,排除心理困扰和行为偏差,树立人生理想。”人生的起始要规正方向,如若偏差严重则他起码不会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正直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会成为至少是家庭的负担。原生家庭环境固然重要,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认识同样必不可少。给孩子温馨*等的家庭环境;尽可能多的让他们拥有丰富、健康的经历;筑建他们初期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负责捍卫下去……相互陪伴的人生路特别漫长,尽最大的能力付出给孩子,他们必定回馈给我们巨大惊喜!


《课堂密码》读后感优选【10】份(扩展4)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 (菁华3篇)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1

  电影《达·芬奇密码》被称为悬疑惊悚影片,我没有看过,不知道是否属实,但是从小说来看,只有悬疑,没有惊悚的。情节其实不复杂:兰登与法国一位颇有天分的密码破译专家索菲?奈芙,在对一大堆怪异的密码进行整理的过程当中,发现一连串的线索就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当中,深感震惊。这些线索,大家都清楚可见,然而却被画家巧妙地隐藏起来。

  *心而论,《达·芬奇密码》是一部不错的悬疑小说,尽管在自己经过两天时间看完厌倦沉思时并不觉得有很大的惊喜和满足,例如,就被誉为“巧妙”的结尾说,我并不觉得有多“妙”,这只是好莱坞式的、为拍写续集而设的一种典型的模式而已。再比如,小说中的密码解决,靠的都是主人公的圣像学、密码学、符号学知识,基本没有什么逻辑元素,读者无法参与其中。还有,作为*读者,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知识背景和关注点、兴奋点的缺乏,难以让自己有种迫切知道结果的冲动,一气呵成的阅读劲头不足。最后,对于饱读金庸古龙武侠小说及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我来说,曾经沧海难为水,该小说缺乏深度、广度和复杂度。

  不过,《达·芬奇密码》也有自己的优点:其一,行文节奏明快,情节发展迅速,小说篇幅适中,比较适合性子急的人以及闲暇时间不多的人,一般来说,就我这样阅读速度比较慢的人来说,20个小时也差不多了。对一般读者,周六日两天就够了。其二,内容看似复杂,实则简单,不需要什么脑力思考。当然对于*读者,可能有不小的文化差异问题。其三,可以了解不少西方基督教文化知识以及部分科学知识等。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2

  这本书很容易让人感兴趣,因为作者巧妙地抓住了读者好奇的心里。用另一种眼光去观察我们熟悉的东西是最吸引人不过的了,更何况作者描述的东西是世界著名的,众所周知的艺术品和宗教。作者用他的方式去解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去解释耶稣和他的情人,看了的确让人爱不释手。情节方面也用了经典的悬疑写作手法,是是非非,真真假假。更可贵的是,作者在书中引用了许多的历史参考书籍,也描述了许多神秘的宗教秘密。

  情节方面是一环套一环,延续着线索悬疑片的老套路。这种东西本身就很能引人入胜,而且作者对每环答案的解释显得还算合理,从而显得真实。因为很多线索悬疑片的作者往往为了体现惊奇的情节,而把线索的答案写得玄玄乎乎的,反而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接下来就说些不好的地方了,我觉得雷爵士这个角色作者没有能够处理好。真实身份的出现虽然出乎人的意料,但显得太牵强,这也是这种手法容易犯的一个毛病。作者为了强调真实身份出现时给读者的惊奇,往往容易在前面故意隐瞒这个人真实的表现,甚至朝反方向写。隐瞒是必要的,不然就没有以后的惊奇了,但朝反方向写,我觉得就是对读者的欺骗了。雷爵士最后的身份表明他才是这个阴谋的幕后操纵者,是个十足的反面角色,而作者在前面却真真把他当作是一个正面人物来写的,为了隐藏身份,让反面人物故意地去做一些好事是能够让读者接受后来的惊奇的,但让反面人物很自然地去做一些好事,却让读者知道真相后发现自己有在前面被骗的感觉。

  最后就是那结尾,我看完了都好笑。这个算什么,本以为有多么轰轰烈烈的巨大发现,原来就是发现了女主角还没有去世的奶奶,和他们的所追寻的东西相差甚远。大结局还是一场梦,让我觉得是作者在和我开的一个玩笑,浪费了我前面跟着男女主角一起的紧张。

  其实,后来想想,作者也只能选择这样的结尾。如果真的发现了什么,那就会触动目前宗教最根本的东西,这个险我想作者再大胆也是不敢去冒的。一个梦也是作者为前面那些一本正经的描述的一种逃避,反正是一场梦,随你信不信,也没有什么结局,结局就是现实,现实就是文件还被藏在卢浮宫。但整个过程中,作者终究还是挑起了耶稣的话题,终究还是给读者提供了欣赏这些艺术品的另一个角度。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3

  《达芬奇密码》是本通俗的悬念小说,美国人写的。悬疑小说都是这样,扑朔迷离堆积一些让人奇怪惊讶的事情,然后再揭开谜底。这中间只是玩弄一些逻辑技巧,看似有趣吧。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误导,千万不要相信书中的种种暗示,这种暗示往往是作者下的套,他希望你按照暗示去做一些猜测,而这些猜测给他抖包袱增加效果。

  如果让人毫不费力的猜中了,这书简直就是一堆废纸,作者一定是小儿科。

  这本书能在那么多悬疑小说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结合宗教、历史、艺术中的悬案,讲述了一些常人闻所未闻的观点,再加上密码的破译和神秘诗句的双关寓意,这些增添了很多的神秘色彩和新鲜感。不像其他的书就是人被杀了,东西丢了,然后开始追查,象洋葱皮一样,一层一层往下剥,直到最后揭露真相,而整个事件的背景远没有这么丰富多彩。这是这本书胜出的根本原因。

  就这本书的推理水*来说,没有什么推理,谈不上是推理小说。说到悬念,作者有意编纂的迹象太明显。从事情的发生开始,就是两个人一路狂逃,一路解密。凡事总是这么巧,他们刚刚好能逃脱警察的追捕,刚刚好能灵感闪现得到密码。一个老头花了巨大精力制造的密码,一步一步指引他们,而他们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全部找到答案。整个过程又有一个神秘的导师监视着,利用着。一切的事情只能是编造,不能让人感觉信服。


《课堂密码》读后感优选【10】份(扩展5)

——藏地密码读后感 (菁华6篇)

藏地密码读后感1

  《藏地密码》,一本讲述了以*和藏文化为背景的一个全球大探险故事,其中涉及到*千年秘史、藏传佛教历史遗案,以及世界上众多著名文化遗迹,被广大读者誉为“一部关于*的百科全书式小说”。

  一次偶然,看到了这本书,只看了一眼,便被其中的情节所深深吸引。千百年来,*一直被一种神圣而又神秘的氛围所笼罩,接受着全世界范围内对其怀有向往之心的人们的虔诚仰望。即使今天*已开放为全球旅游胜地,成为大众谈资、文化符号,我们依然对她的历史知之甚少。而《藏地密码》则为我们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带领我走向*,走进那神秘的古代文明,走进那跌宕的佛苯历史。如果没有《藏地密码》这本书,我们也许很少会触摸到这个神圣地域最不为人知的古老机密。

  除了书中唯美的文词,令我感动的还有主人公卓木强巴那种执着、坚持的精神,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弃亿万家产于不顾,富有激情,多么自信,勇于追求自己理想的人。即使被最亲密的人背叛,也能在短暂的颓废之后,重新振奋精神,不惧艰难险阻,努力站起来。

  追求目标达成的坚定精神,遇到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品质。我们应该学*卓木强巴那种需要攀岩,那我就去学*攀岩;需要跑酷,那我就去学*跑酷;需要潜水,那我就去学*潜水;为了达到目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遇到这样的故事,但是,我们却终其一生都应该去追求,追求自己坚定的梦想,追求卓木强巴这种顽强的精神。

  这个时间,我终于历经两年的时间断断续续把《藏地密码1—10》全部看完了,思绪万千,两年前看过的片段都一一浮现在自己眼前,这部著作从开头到结尾,每一个都生动得让我如临其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书中人物的一喜一怒,一言一行……

  在唐涛谈论人类的劣性与劣迹时,我甚至找不出话语反驳他的观点,默认了他所说的“人类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畸形的存在”,我们是该反省,对于大自然,人类确实伤害它们很深,向它们索取得更多,但却不曾回报过分毫,如何与这个自然和谐相处或许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在生离死别之处,被卓木强巴和吕竞男、亚拉法师那种感情所打动,那是一种信仰,超越了亲人、朋友的感情。他们一生为之守护的,是强巴少爷;他们以命相守的,是强巴少爷;他们存在的目的,是强巴少爷;即使自己牺牲了,也一定要让他努力活下去的,是强巴少爷。那是带着何种信念与期望与坚定。

  最感动的莫过于狼群了,在卓木强巴濒危之际,群狼之首紫麒麟带领着万狼奔向卓木强巴,那一刻,我眼眶湿润,激动得发出低吼,我找不到什么言语可以形容我那时的心情。我被震撼到了,被书中的寥寥文字给震撼,被卓木强巴与狼的心心相应给震撼,同时又是说不出的无限感动。人与狼是多么和谐地共存共处,它们和我们是*等的不同物种,我们是可以和它们交流的,是可以和它们成为朋友的,它们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内心的,这是一种无须话语的心灵交流。

  本以为狼群守护保卫卓木强巴是让我最感动的片段了,但是后面,又一次让我为之触动,这一次的感动不亚于前面。卓木强巴临走前,万狼之王———紫麒麟亲自送他,并和他握手,让他触摸自己的毛发,卓木强巴从紫麒麟的颈项处摸出一条项圈,项圈铭牌上刻着“骨头”二字,那是紫麒麟的名字,那是它的主人给它的,它———万狼之王,居然也有它的主人,它让卓木强巴帮它寻找它的主人,并告诉它的主人它在这里过得很好,告诉它的主人它很思念他,它很思念他,它很思念他,它对天的一声长啸诉说了它的无尽思念,它是多么渴望再见到它的主人。

  我真的真的深深地被这头狼感动得一塌糊涂,它这么强大的存在还有它守护遵从的主人,那它的主人可是什么样的厉害的存在,我不知道,我只是深深沉浸在紫麒麟与它主人的感情之中。我发自内心地敬佩。

  回首这部作品,我不由地佩服作者何马,感谢他,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让我看到看完并回味无穷,我也庆幸自己没中途放弃,终是读完了这一整套,甚是欣慰与开心。

藏地密码读后感2

  我从未去过*。

  从幽深的峡谷到陡峭的悬崖,从繁茂的树林到广袤的草原,从圣洁的雪峰到静谧的冰湖,从一碧如洗的万里苍穹到茫茫不见天日的浓雾和遍及山间湖畔金碧辉煌的寺庙。

  这是我向往的*。

  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这本书,作者用120万字描绘了一个宏伟、壮丽、神秘的*——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追寻藏传佛教及*千年隐秘历史真相的巨著。

  书中主角作为藏獒的狂热爱好者卓木强巴突然收到一个陌生人送来的一张模糊的神兽紫麒麟照片后,使他方寸大乱,从此带着自己的信仰与使命踏上了寻找紫麒麟的充满危险曲折离奇的征途,而这条征途的终点是一座从“朗达玛禁佛”时期就消失在世人眼中的历史文化宝库——帕巴拉圣庙。

  从横穿可可西里到深入喜马拉雅雪山深处,从藏獒“紫麒麟传说”到灵獒“海蓝兽传奇”,从宁玛古经秘闻到格萨尔王史诗,从公元838年*最黑暗的禁佛时期到1938年和1943年希特勒两次派人进藏之谜。这些情节并非像玄幻小说那样胡编乱造,而是基于*那些鲜有人知的藏传佛教隐秘的真相。

  书中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只是120万字会让人会觉得背景太过宏大,其实是因为我们对*主角的了解少之又少。千百年来,*一直被一种神圣而又神秘的氛围所笼罩,直到今天,谁又能真正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作者为写作该书,钻研了600多本相关书籍,完完全全为我们展现了圣地*的雄奇风光。

  《藏地密码》一书对*的历史、文化、地理做了精彩的描述,它如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又一个动人心魄的传说。作者勾勒这里有的是惊心动魄的等待旷世的沉寂。那种苍凉而又充满柔情、严酷又不失生机的美可以把你带入灵魂出窃的冥想之中,沉醉而不思归路。

  主角卓木强巴作为书中最复杂也最令人敬佩的人,为了追寻梦想,他被人陷害,耗尽家产,曾中断过他的寻梦之路,但心中令他热血沸腾的梦想让他坚定了信念,重新踏上了寻梦之路。

  作者勾勒出一个完美的*的形象,他有着入世的心和出世的梦,他是现实的守望者,是虚幻的.追梦人。

  追梦路上,永不停歇。只要梦想还在,路就在前方。

藏地密码读后感3

  “公元838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登位,随即宣布禁佛。在那次禁佛运动中,僧侣们提前将大量经典和圣物埋藏起来,随后将其秘密转移至一个隐秘的地方,他们在那里修建了神庙,称为帕巴拉神庙。随着时光流失,战火不断,那座隐藏着无尽佛家珍宝的神庙彻底消失于历史尘埃之中,人们似乎早已遗忘了它……一千多年后的一天,藏獒专家卓木强巴突然收到一个陌生人送来的信封,信封里装着两张照片,照片上惊现的远古神兽,促使卓木强巴及导师——世界犬类学专家方新教授亲身远赴*。他们在调查过程中震惊地发现,照片上的动物竟然和帕巴拉神庙有关……不久之后,一支由特种兵、考古学家、生物学家、密修高手等各色人物组成的神秘科考队,悄悄从*出发,开始了一场穿越全球生死禁地的探险之旅……。”

  最*几天,我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读完了《藏地密码》这本书,一气呵成,不管每天学*多么繁忙,每天必挤出1个小时来读看这本书。这真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既混合了谋杀,侦探,解谜,悬疑,追捕等常规的畅销要素,又加进了大量*史、宗教史、象征学等文化佐料。

  书中对*的佛教,传说,历史详细的介绍了许多,让我对*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延伸,虽然是小说,但是我想作者何马对藏传佛教,民间传说,*的地理都有很深入的了解,何马,生于四川,在*生活了十年,喜欢探险,曾一人独自穿越可可西里腹地、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等,之前没有发表过任何书籍、文章。2006年开始写作《藏地密码》。2008年1月15日,《藏地密码》惊现新浪。短短5天后,《藏地密码》新浪阅读率冲破百万,随后内地50多家出版机构,台湾20多家出版商争夺版权,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

  读完这本著作后,这位作家令我五体投地,我非常佩服他,可以说,*文化的魅力,在这部120万字的巨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让我享受了一场阅读盛宴,我也希望我将来可以亲自到*看看,体验一下那里的自然奇观。

  总之,这本书令我收获颇丰,《藏地密码》是一部奇书,我喜欢。

藏地密码读后感4

  花了两个半月的下班休息时间,终于把一百二十万字的《藏地密码》从第一部看到第十部!刚刚看完,内心还真有点小激动。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何马还想写,再编几部应该是没问题的。貌似这个故事,就这样终结啦!

  看着这个故事、仿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活在我心里啦!卓木强巴、吕竞男、张立、敏敏、方教授、岳阳、亚拉法师、巴桑……有时候会觉得看书比看电视有趣!我们看书可以自己细细品味推敲!看电视容易受演员的表演等诸多客观因素影响。

  这么长的故事、能让人坚持读完!这本书一定有些他自身的魅力所在!这是部探险小说,里边有很多关于格斗方式、如何穿越原始森林、如何观查气候变化、野外求生、间谍反间谍、关于佛教、关于历史、关于哲学,里边还有我感兴趣的可可西里,玛雅文明!因有尽有、堪称一本百科全书!所涉及的知识面真的太多太多!

  这里边我最欣赏卓木强巴!他确实是幸运的大智若愚。我欣赏的是:在他身上我读懂了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因为信仰、所以无所畏惧。。我也欣赏张立和岳阳。那种几次都在绝望边缘,始终不离不弃共度难关!我读懂什么叫铁哥们!如果不是后面作者有意给张立安排了位女神、恐怕张立和岳阳会被我们误会!

  就像何马本人说的一样,开始构思是想写一个人找一条狗的故事!我刚看第一部开头的时候,只是觉得这故事很普通!作者喜欢运用大量的修饰词,像玩捉迷藏、埋下大量伏笔!或许、这个故事也是被作者写着写着就越发顺畅。我们读者也更加被吸引!

  这个长故事、带给了我许多乐趣!让我感悟到很多。具体都有哪些,只能说很多东西都在潜移默化的进行着…就像网上流传的一句话:如果你们觉得我变了!那是因为我没按照你们所认为的方式生活。

  香格里拉、那个我一直向往的地方!从此,你就只在我心中!看到网上,许多地方都声称自己才是香格里拉!其中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都是被现实利益给熏陶的。就像藏地密码中当他们找到了传说中的香巴拉时,他们同时也失去了……

  好啦!故事终究有落幕的时候。我得整理好思绪,迎接自己的下个目标:我得花将*两个月的时间啃书啦!不在是电子书,还得做*题。迎接十一月份的考试!上次没认真对待,再来一次。我得让自己在杭州的第一个月的工资、用的有价值!好啦,该睡啦。*常这时候正在和周公约会。今晚确实有点小激动!

藏地密码读后感5

  《藏地密码》是何马写的一部很长的长篇小说,总共有厚厚的十部,我只看了其中的第二部,是在妈妈的推存下看的,一本书我足足看了将*二十多天,妈妈说她看完十部只用了半个月时间,所以我看书速度和她比差远了。

  《藏2》主要讲的是为了寻找帕巴拉神庙的真相,卓木强巴和他的伙伴们一头扎进危机四伏的美洲丛林,他们要避开毒贩子和游击队寻找消失的玛雅遗迹,他们遭遇过**蜂和食人蚁,在狂蟒与鳄鱼的尖牙利爪下逃生,经历雷暴洪水等恶劣天气,从最后的食人族手里逃走,终于在丛林中发现了玛雅人的白城。

  这是一部探险书,书中的每个情景都是扣人心弦,从书上我知道了许多的丛林知识,也看到了大自然中险恶的一面。我曾看过几集《探索》频道的荒野求生,和《藏2》有点差不多,在没有人烟的丛林中,人要生存下来,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聪明的头脑,敏捷的身手,毕竟人类和大自然比实在是太渺小了。书中的主人公卓木强巴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他带领大家穿越丛林,最危险的地方都自己先上,给其它的队员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当然他们能够战胜这么多的困难,和小组队员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这让我想到我们班每次参加的活动,比如拔河比赛,参加钱学森中队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每个同学分工不同,大家团结一致,最终为我们班取得了荣誉,这就是团队精神。

  《藏地密码2》中有许多的惊险故事,有空大家去看看吧。

藏地密码读后感6

  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追寻藏传佛教及*千年隐秘历史真相的探险巨著。千百年来,*一直被一种神圣而又神秘的氛围所笼罩,接受着全世界范围内对其怀有向往之心的人们的虔诚仰望。即使在*已经开放为全世界的旅游胜地,不可避免地成为大众谈资、文化符号的今天,我们依然对这片土地的历史知之甚少。这本姗姗来迟的探险小说,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这一千年来最隐秘的故事。

  《藏地密码》的作者依托于至今仍有神秘感的*文化与*地理,找到了在真实与虚拟间往返叙述的自由。《藏地密码》中至少涉及了三个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藏重佛教的历史与传说;藏獒的知识与传说;最后一个是青藏地理及探险。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写作功底,将藏传佛教、藏獒、*传说,民间传诵的隐秘历史、史诗、藏地奇景等完美的组合在一起。

  千百年来,*一直被一种神圣而又神秘的氛围所笼罩,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雄浑秀丽的自然景观,鬼斧神工的天地之做,异彩纷呈的人文文化,色彩缤纷的民族风情,还有那神秘传奇的民间传说,处处都透漏着*的传奇与魅力,使人心向往之。

  现在的*已经对外开放,成为全世界旅游的胜地,但是我们依然对这片土地的历史知之甚少。《藏地密码》用浩瀚的知识体系,结合藏地的大量历史书籍,以千年藏地历史为背景,通过探险的形式,传神地将*的雄奇风光、风俗*惯、奇特生物、隐秘历史、宗教文化及民间传说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初衷。

  本书最大的财富就是书中包含了丰富的藏地历史和热血沸腾的探索经历。卓木强巴找寻的不只是紫麒麟,而是一种被现代物欲所淹没的纯真和信仰,这也正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渐渐遗失的那份珍贵。

  现在回忆起《藏地密码》,仍会被里面的许多情节所震撼,心思都会被藏地所牵动。

  回想起卓木强巴佩戴的莲花圣石,算是古老的先祖经过历史洗礼所遗留下的圣物,在藏区至高无上的象征,代表着藏区人民对古老文明的崇拜。这块圣石很是吸引我的眼球,现在的我们都在追逐名利场上的繁华出众,在喧闹的现实社会中谁又不想得到这样一枚古老的信物呢?

  在某一回中,可可西里荒原上,改装后的悍马与枭龙在高原上紧张追逐,扣人心弦,在极端自然条件下的驾驶技术和装备性能描写丝丝入扣,有恰如其分的夸张,但因为现下深厚的现实基础,越发显得真实而惊险。有这么好的文笔还能有这样真实深切的体验,就更深信作者的阅历广博了。

  在广阔无垠的无人区,强巴被困草原,他和草原老狼产生了友谊,他帮助了草原狼战胜了敌人而狼赠送了强巴一根远古的骨笛,狼的这种答谢,不禁要想狼怎么会和人交流呢?但思考一下,人本身就属于自然界,和其他的生物产生共鸣则源于本性。绝境中的人和狼,却可以至诚相待,探险者与大自然之间那种超乎人类文明的深层理解感人至深。


《课堂密码》读后感优选【10】份(扩展6)

——《心灵密码》读后感 (菁华5篇)

《心灵密码》读后感1

  知道毕淑敏,是从她的那篇关于教育、关于孝心、关于感恩的“提醒幸福”开始的,从那个时候起,就一直很喜欢这个作家。在该书中,毕淑敏将其研修心理学的体会与她开办心理诊所以来的典型案例、精彩故事融为一体,并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排忧解难的小方法,对舒解现代

  人心理压力颇有益处。

  心灵本没有密码,但密码无处不在。在《心灵密码》中,毕淑敏将其师从心理学大师研修心理学的精深体会,与她开办心理诊所以来进行心理咨询诊疗的典型案例、精彩故事和优美的文字融为一体,讲述了每个人生命中都会面临的共同事件和共同感受,如生离死别、情爱怨仇、成败悲欢、喜怒哀乐;还讲述了许多人遭遇过的心理痛苦,以及许多人正在经历着的现实困惑。毕淑敏希望,这本书有一种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动和反思的力量,有一种励志的作用。

  书中,作者用那敏锐的目光、宽厚的心怀,睿智的文字,讲述着女人、情感与家庭。如在《我的恋爱为什么总是无疾而终》里,作家借主人公梓怡的故事,最后总结道:“如果你有很多美丽的照片,请不要把自己的家变成展示这些照片的博物馆。那无意中将是一种排斥他人、唯我独尊的信号,说明你的世界里充满了你,让人却步。高傲自恋的女人,在让人欣赏的同时,会让人远离。男人和女人都对高度自我的人,敬而远之。”这些缠绕在我们身边的琐事,或提醒人们关注感悟幸福,或引发思索、联想,令人生出无限美好的情愫。

  毕淑敏的书中,有的只是生活,真实而美丽。她不像学究们舞文弄墨,不像教授们高深说教,不像时评家语锋犀利,不像青春写手愤世嫉俗。诸如在《让女人丑陋的最根本原因》里,作家写道:“女人会不会因为心理不健康而变丑,我不敢打包票。因为心理不健康而导致身体上的病患,却是千真万确的。为了不得病,为了不变丑,人们只有更多地让爱意充满心扉。”这样的文字,折射着女性水样的光华,如一剂心灵处方,文火清蒸,给人恰到好处的滋养。

  作者还对人类的命运进行探究,对深层的人性进行审视。比如在《向一个小斑点致敬》里,作家提出:“人到了最后的关头,能够完成的,就是在身边咫尺之遥的范围内极简单的动作了。我由此想到,如果你有什么要说的话,一定要尽早说,不然就无人能听到。如果你有什么要做的事,要趁着血脉充盈之时赶快做,不要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刻,作家所描摹和传达的意境,或者是因为我们见惯不怪的麻木,或者是因为压根儿就没想到,总会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与惊愕,拓展了我们的思维,获得一种阅读的快感。

  在《心灵密码》中,类似这样精彩而充满智慧的文字随处可见,书中还有许多如何排解人生苦痛的小故事,它们都会像是我们黑夜里看到的一扇有着亮光的小窗,将我们麻痹了许久的神经重新变得敏感起来,恢复我们对生活应有的感知能力。蒙田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认识自己。解读心灵的密码,了解自己,是一切成功的基石。

  给读者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说的“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幸福愉悦的感受也是如此”。名医很多,作家也很多,但作家兼医师的人不多,能治病又能医治心灵的人也太少,毕淑敏做到了,而且还做得很好。毕淑敏用她温馨的感悟与思索,激发着我们对*的不懈追求,读该书最大的收获就在于此。

《心灵密码》读后感2

  心灵本没有密码,但密码无处不在。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哪几样东西?如何识得生命中的贵人?她的恋爱为什么总是无疾而终?爱,何以暗中藏着一柄钩子?如何预防“七年之痒”? 什么使女人变得丑陋?……

  *期,拜读了毕淑敏的新作《心灵密码》。

  阅读,在如小溪般汩汩流淌的文字中感受到心灵的契合,是件令人惊叹和美妙的事。

  “我们每一个存在都如此独特,又伤痕累累。我们必须给自己寻找安身立命的支点,接下去不慌不忙不糊涂不焦虑从容安详飘然一生。”

  “每一个生命来到世上,都带着千姿百态的特征,等待我们去挖掘。让我们尊重生命中的多样性,让他们更加自由的生长,让我们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痛苦和磨难是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命的常态就是*稳和深邃,还有暗流。在最深刻的层面,我们不单与别人是分离的,而且与这个世界也是分离的。坏天气、悲剧、死亡、生病,都是生命中的粗纤维,我们只有安然接纳。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潭。”

  “虽然我被欺骗过许多回,但我依然相信人是值得信赖的。对自己与他人,要有深切的诚实;对社会要有兴趣,对他人的福祉有关怀,有能力与他人真诚相爱,能推动人们在爱的关系中成长。”

  “寂寞是一种悄然的存在,不要挑战它,也不要逃避它,学着共处就是。需要别人确认才觉得自己活着的人,总是在逃避寂寞。节省下来的时间干什么?只好另外想办法来谋杀时间。我是一个视时间如生命的人,实在不敢这样浪费,甘愿寂寞着。”

  “一定有一本书是你的至交。在改变人生活的力量中,以不被察觉的方式出现,那是影响力;以显而易见的方式出现,那是权力。说到书呢,似乎两者都不是,是你自己的顿悟与书上的内容吻合了。”

  “人的生活需要偶尔的浪漫和奢侈,这也是生活有趣和值得眷恋的理由。爱情中的人们更有资格浪漫一些,因为这样的时日不多。”

  “不要相信这个世界是*等的那些话。现阶段,这只是一厢情愿。没有人承诺和担保你一生下来就享有阳光灿烂的*等。你可以发出声音,这是你性格发展的权利,它们可能被听到并引发改变。”

  “在人际关系或人生里,我们没有义务一定要爱某个人。如果一定要找一个人值得你永远去爱,那就是你自己。真正的爱别人,是建筑在爱自己的基础上的。因为是你自己觉得那个人值得去爱,我们才去爱他的。这是听从了自己的一个决定。”

  “因为懒惰和匆忙,我们失去了很多东西。为了人生的幸福,我们必须学会爱日常的生活琐事才行。如果年长而不倨傲,沧桑而不绝望,睿智而不让他人压抑,华贵而不让他人自卑,就是人生的大境界了。”

  “我希望人能安宁的活着,享受小小的但持之以恒的幸福。无数的但微不足道的幸福堆积起来,聚成了波涛万顷的沧海。

《心灵密码》读后感3

  读完毕淑敏《心灵密码》一书,感触很深。一是有感于她对人性的理解是那么的深刻;二是有感于她对人的心灵深处的秘密的解读是那么的透彻;三是有感于她给迷惑、彷徨在十字路口的心灵指明了方向。

  最早读毕淑敏的文章,是中学课本里的《提醒幸福》和《离太阳最*的树》,从课文中能够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光辉的追求。作者能写出这样细腻而又富有人生哲理的文章,除天赋外,与她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她17岁当兵入伍,11年走遍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山;转业后又从事医疗工作;46岁开始攻读心理学博士,并成为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将目光由星空转向人的心灵,在心灵深处寻找生命的真谛。

  《心灵密码》一书,上百篇文章,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人生——人为什么要活着?怎么才能更好的活? 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人性——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每一篇文章都在敲击着读者的心灵,都在和读者进行心灵上的对话。

  她是军人,她是医生,她是心理咨询师,她是作家。每一种身份都对人生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最后汇聚于一身的她,就对人性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升华——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一一解读人性深处的心灵密码。

《心灵密码》读后感4

  心灵本没有密码,但密码无处不在。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哪几样东西?如何识得生命中的贵人?她的恋爱为什么总是无疾而终?爱,何以暗中藏着一把钩子?如何预防“七年之痒”?什么使女人变得丑陋?……

  本书为作者厚积多年之功的最新力作。以作家、医生、心理师的多重身份,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与专业的心理学识,以深沉厚实的诚恳与冷静真刻的良知为经纬,梳理人生顺遂,讲述生命悲欢,挖掘心灵沉疴,解锁心灵密码……

  作者是个敏感的女性,书中的很例子都是以她的角度或是她认识的女性的角度作切入。她的敏感是她多年经历以及在写作中得来,她的文字与心理咨询的知识,在这本新书中得到进一步发挥。

  之前看了《心灵7游戏》,也是一不错的书,她是一位好作家也是一位好的心理医生,可以说这位作家写心理治疗带文学性的书已经有自己的风格了,以后我也会期待她的作品。书中写的主题对女性不说比较广一些,例如她提到为什么优秀的女孩找不合适的伴侣,女性的厨房,给女性的花,当然更多的是男女都会涉及涉及的问题,如一夫一妻制,双方的恋爱的问题,其它的当然包括心理健康的问题。书中提到了一个心理疗法是她经常用的。找一张大的A4纸,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写下让你极度忧伤的事情,一条一条地往下写,不能因为想到伤心不已的回忆而停止,写。接下来看看哪些事情可以改变,哪些事情不可以改变,对于那些不可以改变的事情,只能选择顺从接受,对于可改变的事情,就选择改变。最后,就是给自己写一句鼓励的话。上面的方法还是很有效的,心情会立即放松许多。

  看完这本书,你将有更多的感悟,比起那些励志的小品,这本书有你疏导你心理问题的实际方法。即便是在这个不景气的经济时期,你也可以活出豁然开朗的人生。

《心灵密码》读后感5

  毕淑敏在《心灵密码》中,运用自己人生丰富的经历和病人的事例给我们讲述死亡、情感、工作等,从中我对人生的许多事情都有了不同的看法,读书能够从别人的人生经历学到一些做人的经验,真是受益匪浅。

  《向小斑点致敬》和《因为害怕,所以更要直面》等几篇文章中描述了对生命的`尊敬,对死亡的思考。《向小斑点致敬》中说道:人到了最后的关头,能够完成的,就是在身边咫尺之遥的范围内极简单的动作了。我由此想到,如果你有什么要说的话,一定要尽早说,不然就无人能听到。如果你有什么要做的事,要趁血脉充盈之时赶快做,不要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中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重要性,让我更懂得珍惜时间,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为国家,为世界做更多的实事。

  看完《一定有本书是你的至交》、《书让我们不再陌生》和《完成一套精神的太极》,让我更深地感受到了读书的好处。《一定有本书是你的至交》里说道:“我相信,有一本书,一定藏在远方。它是你的至交,它的肚腹中藏着一句话,有可能改变你的一生。其实,书最大的魔力,在于可能改变我们精神世界的框架,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最后甚至扭转我们的人生轨迹。”读书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到不同地点,不同时代的事情。自己的人生经验有限,而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借助别人的经验,成就自己的梦想。现在我感到非常后悔,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都没有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浪费了那么好的读书时间。我要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地珍惜时间,好好好地利用时间和图书馆的资源。我要从现在开始养成读书的好*惯。

  《心灵密码》中的《为什么很多优秀女子都抱怨找不到合适伴侣》说道:“不要忽视你身边太熟悉的人,宝藏往往就埋藏在你周围。这种忽略眼前、好高骛远的人,基本上也是忽略自我的人。当你看不起自己的时候,你也看不起周围的人。”所以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身边的人,我们的要求都不能太高。

  《你是百分之三吗》里讲述的爱自己的工作,就能够不用工作,我觉得非常有道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最幸运的人,是找到一份工,他不用工作。也确实是这样,如果觉得工作是自己感兴趣的,自己很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那么工作就成了娱乐的一部分,而不是工作了。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工作的兴趣,不要把工作当作是工作,而是兴趣。这样我们才能把自己的潜能都发挥出来了,这样有利于自己和企业的发展。而现在我在学校做的学生干部,虽然有时工作比较繁琐,但我也要热爱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更好地生活。

  读了《心灵密码》后,真的受益匪浅,还有许多感受无法用语言表达,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


《课堂密码》读后感优选【10】份(扩展7)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 (菁华5篇)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1

  《达芬奇密码》是本通俗的悬念小说,美国人写的。悬疑小说都是这样,扑朔迷离堆积一些让人奇怪惊讶的事情,然后再揭开谜底。这中间只是玩弄一些逻辑技巧,看似有趣吧。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误导,千万不要相信书中的种种暗示,这种暗示往往是作者下的套,他希望你按照暗示去做一些猜测,而这些猜测给他抖包袱增加效果。

  如果让人毫不费力的猜中了,这书简直就是一堆废纸,作者一定是小儿科。

  这本书能在那么多悬疑小说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结合宗教、历史、艺术中的悬案,讲述了一些常人闻所未闻的观点,再加上密码的破译和神秘诗句的双关寓意,这些增添了很多的神秘色彩和新鲜感。不像其他的书就是人被杀了,东西丢了,然后开始追查,象洋葱皮一样,一层一层往下剥,直到最后揭露真相,而整个事件的背景远没有这么丰富多彩。这是这本书胜出的根本原因。

  就这本书的推理水*来说,没有什么推理,谈不上是推理小说。说到悬念,作者有意编纂的迹象太明显。从事情的发生开始,就是两个人一路狂逃,一路解密。凡事总是这么巧,他们刚刚好能逃脱警察的追捕,刚刚好能灵感闪现破密码。一个老头花了巨大精力制造的密码,一步一步指引他们,而他们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全部找到答案。整个过程又有一个神秘的导师监视着,利用着。一切的事情只能是编造,不能让人感觉信服。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2

  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读完了《达芬奇密码》这本书,一气呵成,看到凌晨4点,并上网详细的察看了达芬奇书里提到的那几副名画,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一开始有极大的吸引力,可是书的结尾总是让人觉得有点牵强。

  馆长所留下的一系列线索,其实就是为了孙女能找到亲人,所谓的圣杯以及里面所蕴藏的秘密那只不过是次要的,但是全文又非常多的手笔渲染圣杯的神奇,以及圣杯的神圣,结尾笔锋一转,变成了亲人相认,而且我在文中还一直猜测,法希探长是不是就是那个导师,后来看到结果禁有点怀疑自己的判断力。

  书中对宗教,符号,象征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让我对达芬奇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延伸,虽然是小说,但是我想丹·布朗对基督教,符号学,艺术都有很深入的了解,丹·布朗,一个没有多大名气的惊悚小说作家,教师出身,先前有过三部作品,反应**,在好手如云的西方畅销书界算是个新面孔。但他的的博学体现在对卢浮宫、威斯敏斯特及其他教堂、达芬奇画作内在寓意的假设及其他各种艺术史知识、隐修会、圣殿骑士团、基督教早期历史以及原始宗教的相互关系史、密码学、符号学、瑞士银行的运作、语言学,尤其是字源的运用……最重要的是把所有这些知识巧妙的通过一个故事展现出来,使读者学了很多,也受到很大冲击,却不觉得乏味。

  最喜欢的是书中对文化史中种种宗教符号隐喻的重新解读,和对人们*以为常的历史常识的颠覆。当然作为小说,有些叙述免不了是煽情、夸张、虚构,但不可否认其中许多史实也是有相当的真实度和学术价值。

  丹·布朗写,却用反叛的眼光要告诉大家,一切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一切都是男性为夺取女性权力处心积虑设下的阴谋。隐瞒,清洗,抹杀,谎言重复一千遍终于变成事实。起初的被迫现在成为自愿,自然,甚至进入潜意识,成为超自然——神是这样先被人造,然后才有了自己的生命。

  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那些记录事实真相的秘密文件确实存在,但,从来都没有人想要公布它。“为我们灵魂服务的不是圣杯本身,而是它身上的谜”——隐修会成员如是说。整个事件不过是过世祖父和小孙女开的玩笑,一个又一个字迷游戏,如此而已。没有耶稣没有和玛利亚结婚。或许有些事实的确被蒙蔽,但,拿破仑说的对“历史不过是场骗局”。谁也不知道事实真相,谁也不用知道。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3

  起初看这本书不以为是悬疑类的,看董哥的进度,以为它有多么晦涩难懂。只觉得好像很厚的一本书,打算作为革命工作的任务,硬性啃完。可是在抽出时间准备对付它的时候,却发现它本身自带光环,根本不用费力。我两个晚上看完了。

  不光看完了书,我还在优酷上看了由它改编的*三个小时的同名电影,甚至包括它的前传。可是相比,我更喜欢原著,只可惜自己英文差到连用烂都不好意思形容的地步,否则一定找其原文拜读。

  笔者缜密的逻辑很是吸引人,各种知识点也不是像一般小说那样清风云淡,还是有些费脑的,我认识了五芒星,我最喜欢的那个几何图形,我甚至真的'百度最后的晚餐,看看耶稣右手边那个玛丽亚的衣着神态表情,不过更让我叹的是信仰。有信仰的人心中不仅仅只有物质,有他们自身的追求,有很多精神世界的东西,心有寄托,人也不会那么空虚。当然前提得引人向善才是。然而,当前的国人大部分都是缺乏信仰的一辈。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4

  《达芬奇密码》是对潜规则揭露的个人快感,这种快感来自于众人为之“怒骂”或是心灵的滴血。潜规则是长期以来形成,而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契约,正如书中郇山隐休会之于圣杯秘密的保守。

  做个假如,郇山隐休会有如众多组织存在了千年,成员们在保守着惊天秘密有如圣杯,抹大拉的玛利亚是凡人基督耶苏的妻子,墨洛温王朝的后人在快乐的生活……这些并没有错,但正是因为这些事情的存在时刻威胁广大信徒的精神图腾,这种精神支柱是不容有丝毫的玷污,正如蒙古民族之于狼图腾,汉民族之于龙图腾。

  而丹?布朗的发布,从这种默守的潜规则来讲,已经坏了*衡,必将引起精神和信仰的冲突。而在此过程中,有人得到了暂时的快感,虽然在他们自己看来这有如烈士舍生取义成仁所为。

  这是对传统和权威的挑战,历史和规则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统治者不允许这种失衡。

  不由想起揭开高校招生黑幕冰山一角的“北航广西招生丑闻”,民众评论更多的是那位家长是否应该站出来揭露,孩子还要不要未来?也不由得前段时间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重庆串标事件”,业内人讨论更多的,是谁不守规则泄漏了本不应该泄漏的信息?那位家长和那位爆料者一定是气未定心未*而做出的结论,或是他们认为他们背负了历史和社会给他们的职责,而撞到头的还是他们,有人会去拿馒头沾了他们的鲜血,去医治自家那个得了痨病的儿子。

  不由地想起那入主八百里水泊梁山的宋江如何取代了晁天王,因为一个深谙世道的小吏,固然比豪气冲天的义士更知晓帝国的潜规则。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5

  在这本书里,丹利用了他精通的符号学将你带入了他的数字城堡中,而组成这座城堡的不单单只是数字,更重要的是隐藏在背后的欧洲文化艺术。因此说,读完这部书,你感受到的是“一种绽放着异彩的文学享受”。

  同时,你不得不为丹的知识量所震撼,但凡是畅销书作家都必有其魅力所在,丹的魅力就在于他有着超越了本身职业的知识储备量,我敢说,如果他某天不再写作,而从事其它艺术或超越艺术层面的职业,他一样会干得出色,比如以他的学识足以成为一个符号学专家。

  书的扉页有一句话,算是声明吧:作者书中对建筑物、艺术品、宗教组织、活动的描述一律准确无误。这足以说明作品的严谨性和丹的学识。

  丹在作品里没有花大副笔墨来描绘人物,更多的是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地位,这样可以使读者很自然的了解作品中的人物。

  贝祖·法西是一个有着多年经验的法国*,是一个对事业很有责任心的人,但我始终认为他是有勇无谋的。因此才会对兰登产生误会险些使他为此偿命。

  不过可喜的是他并没有固执到底,消除了误会。索菲是一个高智商、干练的法国密码破译专家,她特殊的身份使她成为这起案子的重要参与者,为兰登揭开谜底和摆脱误会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主人公罗伯特·兰登是美国著名符号学专家,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使自己被迁入了一起谋杀案中,为了证明自己的无辜,他与索菲一起用智慧和勇敢与这起谋杀案的制造者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却揭开了一个隐藏多年的秘密,最终为自己洗清了罪名。这次维护正义的旅途是从隐藏在达芬奇名画里的密码开始的。

  郇山隐修会是一个确实存在的欧洲秘密组织,自建立以来就保留着一个关于圣杯(欧洲宗教信仰)的秘密,牛顿、达·芬奇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

  现今依然存在的天主事工会想打破这个神圣的信仰,于是采取了一些非法手段—以谋杀峋成员、巴黎卢浮宫馆长索尼埃为开端。不过正邪不两立,邪恶、非人道主义终将会被正义压倒,古老的文化没有被亵渎,依然放射着她灿烂的光辉。

  小说保留了逻辑小说类的写作手法,通过设置悬念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前半部分不断的出现密码—解密而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跳入作者设的圈套之中,每解除一个密码都顿有豁然开朗之感,不得不为丹的智慧和精心安排所折服。而后半部则从人物的真实身份入手,几经波折后找到答案。使读者为主人公的悲而惊,为主人公的喜而乐。

  达到了小说的目的。

  小说从头至尾让我们徘徊在欧洲的文化中——无论古还是今。蒙娜丽莎,埃菲尔铁塔,达芬奇,卢浮宫,这些被仰望的欧洲文化中的佼佼者,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却跟随作者的眼光,在仰望着这些欧洲文化宝贝的同时,从中了解了欧洲宗教文化的一些不合时代节拍的弊端,这些弊端,还在作为一种神圣的东西来对待—麻痹着人的心灵。

  没有恐怖的情节,没有不着边际的虚幻,丹的这部作品已经超越了一般推理小说的层面,他根据内容的需要融进的知识使它不仅作为一部小说甚至可以为你提供足够权威的有关资料。这使它成为同类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丹用他的智慧和文化底蕴构造了一个完美的“玩笑”使我们不得不为之感叹。


《课堂密码》读后感优选【10】份(扩展8)

——叩问课堂读后感汇总10篇

  叩问课堂读后感 1

  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有秘决吗?阅读《叩问课堂》,似乎就能找到答案。周老师说: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正因为课堂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能否生存的决定性力量。为了让课堂教学这张脸有生机,有活力,永葆青春亮丽,我们会想尽办法去修饰、去装扮。我们知道脸蛋红润美丽,仅靠修饰是难以维持的,要靠机体营养*衡。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真正的美是一种和谐美,是一种让人回味的美。

  最*一直在读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读后感慨很深。作者从远离课堂的一个旁观者的独特角度解读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生动形象的比喻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

  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几点就是:

  1、独特的视角,让我这样一个当局者由“迷”渐渐到“清”。说句老实话,教师这份工作我已经干了十二年,但看过这本书之后一个真实的课堂才逐渐浮现于我的眼前。文中这样一段话确实值得让人沉思:“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清楚与明白;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或许这样才能把课堂从感性的海洋中营救出来。很怕为了课堂教学质量,而把课堂教学当作生命中的一切,虽然这是一种教育理想,但却是一种善意的固执,是一种并不值得称赞的执着。”

  2、生动形象的比喻,让人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这也印证了李镇西老师所说的“往往最高深的理论又是最朴素的。”的道理。特别是作者将教师这一职业和医生、驾驶员作了很多精彩的类比,印象颇深。

  3、实用而可操作性的建议,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益。以往读很多的教育理论类书总是觉得说的有道理、有同感和共鸣,但是只能解决情感上的不快。读后仍然不能对实践有帮助。

  可是,课堂教学对我好象永远都是一个谜,我只有不断走进课堂,研究课堂,不断去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同时,我又不得不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审视课堂,思考课堂,方能揭开课堂教学的谜底。尽管如此,面对课堂教学,我想我永远都是一个学*者。

  叩问课堂读后感 2

  关于教育的书实在是太多了,可是喜欢读的好书实在是太少了,今天我读到了一本好书《叩问课堂》,文章处处引人深思,充满的理性的思考。也许很多语文老师会觉得太理性,其实中国的老师,尤其是我们小学老师缺少的不仅仅是读书,更缺少的是理性的思考。刚读了个开头,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周老师在自序中说:如果远离课堂,似乎就无法畅谈教育;如果置身课堂,却又无法直面教育。那么处于一线教师的我们,是把自己置身课堂,还是让自己远离课堂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在真实的课堂中,我们教师往往抢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乎课堂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辛苦。教师付出多,而学生未必领情。教师要完成教的任务,学生未必能完成学的任务。

  当我们埋怨学生笨的时候,其实我们并没有去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是因为学生笨,而是因为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课堂。

  课堂教学中,我们理应成为学生的帮手,但事实上我们没有当好一个帮手。所谓帮手应该是在学生需要时,随时出现在他们身边。我们是配合学生,而不是要学生时时配合我们。我们应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完善,去充实,答案让他们自己去找,结论让他们自己去总结。

  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什么好的方法吗?阅读《叩问课堂》,似乎就能找到答案。周老师说: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正因为课堂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能否生存的决定性力量。为了让课堂教学这张脸有生机,有活力,永葆青春亮丽,我们会想尽办法去修饰打扮。但仅靠修饰是难以维持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真正的美是一种和谐美,是一种让人回味的美。

  课堂教学中,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是学生,我们把学生不仅仅当学生,我们要把学生当作我们的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独立个体,引领他们体验到学*的乐趣,深入课堂,把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

  认真地研究课堂,我们会发现,课堂上教师付出越多,收效越低。课堂上,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学生在课堂上是部分参与,还是全员参与,这将直接决定课堂上的效果。

  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清楚明白。

  课堂教学对我们好象永远都是一个谜,只有不断走进课堂,研究课堂,不断去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同时,又不得不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审视课堂,思考课堂,方能揭开课堂教学的谜底。

  叩问课堂读后感 3

  当你觉得在课堂上不能发挥得淋漓精致时,当你在教学中觉得有困惑时,当你对学生的表现感到失望时,当你觉得很迷茫时,不妨看看《叩问课堂》这本书,它从课堂,学生,考试几方面,深刻彻底得分析了几乎所有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有很多的见解,读了它会让你心灵震撼,有所感悟。“实现师生共享”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如果你认真研读了,你就会从中学到很多的课堂教学策略,这会让你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兴趣浓烈,学*效率大增。

  读着它,回想着自己两年半来的课堂,有点零散与应付的感觉。当接触的学生纪律好时,自己上课的心情就会舒畅,内容就会丰富,方法多样,活动形式丰富的体育课堂深受学生喜欢;当班级中有个别学生捣乱,影响自己得上课情绪,那么可想而知,这堂可就在“阴沉沉”的气氛中结束;当轮到上公开课,学生的情绪就会紧张,这时的课堂教学是最有效果的,学生的学*气氛浓烈,态度认真,练*积极,教师讲的方法和内容,学生都能听进去并付出实际行动,但这样的公开课不能多上,多了学生反而会反感;当接*学期结束时,学生的心思都花在考试上,体育课也不会再到室外上,此时的体育课已经变味了……回想着几年来的教学,带着满腔热情,信奉教师对学生应有无私的爱,无私的奉献精神,一直以要让学生喜欢体育为目标,时时激励自己。

  一直以为付出了真情与爱心就能换得学生的学*热情。但看到周老师说中写的一段话,我觉得自己又错了。周教授说:“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愿意读书,并不是因为家长与教师对他付出多少,而是看学生对家长与教师是否有真爱。也就是说,不是教师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教师才是真正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原来要让学生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课,不仅要付出爱,更重要的是努力让自己获取更多的来自学生的爱。

  获取学生的爱的为前提就是要自己先付出爱,要用心去上好每一堂课,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会错的。如果当自己对学生的爱没能得到学生肯定时,这是你只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而已。学生不但没有体会到你的爱,甚至可能将你的爱解读成束缚甚至是找茬。这样的爱,教师付出越多,学生反而越反感,师生关系越紧张。所以教师付出的爱要到学生的心坎里,要爱到让学生爱上自己。

  其实我喜欢站在讲台上而不是操场上,站在讲台上讲解,学生们端端正正的坐着,认真的眼神,热烈的回应让我感到很有成就感。但在操场上,学生们只会听,只会练*,不能回应我的提问,总觉得没有在教室里上课感觉好。我经常喜欢在教室里给学生讲技巧动作,等学生们全都明白后再去操场练*,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很有成就感。“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教师的表演,而是学生的成长。”书中的这句话让我沉思了。原来自己一直引以为荣的教学,只是一种表演,对学生的成长很不利。

  再次想到自己的课堂,精心准备的内容真是学生需要的吗?还是为了教学需要,不得已而为的?或是为了能够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而已?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能产生掌握了知识后的成功的喜悦心情吗?我想可能性很小。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教师应该重视的内容。

  叩问课堂读后感 4

  反复阅读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一书,越读越有味,越读感触越多。因为我发现书中提到的问题,自己在工作中也不止一次的想过,深思过。如:“莫把课堂当秀场”“为什么学生不愿意读书?”

  “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我读书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这本书的封底有这样一段话,似乎与我有“不谋而合”之处。“学生喜欢的课堂只有两种: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深,就越喜欢课堂;二是学生意识到课堂是‘自己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就越喜欢课堂。”

  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我的理解是一方面是从行动上参与,不是走过场。小组交流,小组合作学*,一定是真正的合作,不是演戏给大家看,一定是有目的的,确实为学*而交流,去合作,不是为了合作而去合作。另一方面是思维上的参与。教师提的问题,能引起每个同学的思考,学生愿意思考,不仅仅是几个爱学*的同学在思考,不是为提问而提问。

  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提问,针对文本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提出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我想课堂上谁是主人?不问自明了。课堂上到底谁该向谁提问,这个问题,在我们的现实课堂上,一直是老师问,学生答。到底谁有不懂的问题呢?大家是否弄反了呢?

  是啊,叩问我们的课堂,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深思。学生为什么厌学?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越读这本书,越觉得惭愧。*日备课,只想怎样教?这样教效果如何?学生乐于接受吗?这方面的问题“备”的太少!

  “以学生主体”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应体现在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老师们,我们不能随波逐流,我们要从孩子健康成长出发,从孩子的未来出发,发挥教师的真正作用:传道、授业、解惑也!

  叩问课堂读后感 5

  *期一直在看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一书,作者用轻松、流畅的笔调从人文科学、现实生活、教育实践等几方面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较高层次的叩问,以一种口语化的*易*人的风格娓娓道来,像是在和读者促膝长谈,*等地交流着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第二辑“让学生学*走出迷失之境”让我感触良多。今天的学生什么事都可能干,什么事也都敢干,但就是不愿意读书,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让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很困惑。作者在本辑中从学生的角度去解读学生,去审视教师和课堂。他认为学生不愿意读书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学*动机,而动机源于需要,也就是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没有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学生没有天生的好生和差生之分,差生的调皮也只是他们自己保护的一种手段。因为他们在日常的学*生活中找不到学*的快乐,体会不到学*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反抗老师就成了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方式。

  谈到需要,就想到了马斯洛的学术思想:每个人至少有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的需要、爱的需要与自己实现的需要。今天的学生基本上可以吃得饱、穿得暖,所以生理的需要已经满足。而其它四种需要却得不到满足。

  一、首先是安全的需要。

  人的安全感来自两方面:一是身体的安全感,一是心理的安全感。学生在学校,身体的安全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心理的不安全感却很高,特别对于不愿意读书的学生来说,当老师提出一个你不会回答的问题时,心里的不安全感便油然而生。所以学生会选择逃课来躲避这个不安全感。

  二、与安全感一样,尊重与爱的需要,也是学生相对匮乏的。

  作者认为,学生在家享尽“荣华富贵”却难于享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尊重与爱,虽然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然的,但加上了功利的色彩,爱就变质了,当父母每天关注“昨天考试考了多少分?”、“今天在学校表现还好吧?”、“老师今天表扬你了吗?”等等这些问题时,这些关心已经远离爱的本质,就更别说尊重了。对于后进生而言,是一种心理上的伤害。既然学生缺乏尊重和爱,那么教师是否能够给于他们呢?要求教师要尊重和爱上所有的学生,这似乎对教师的要求也太高了。但教师对学生的爱有可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如果教师满足了学生尊重与爱的需要,学生因此而喜欢上教师,继而喜欢上教师所教的学科,那么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动机。让孩子爱上读书。

  三、是学生对自己实现的需要:

  作者认为,激发学生在学*过程中产生自己实现的需要,是让学生获得学*动机最为有效的方法。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要让学生拥有自己实现的需要的前提是先满足学生其它的需要,而且学校和教师还得为学生提供自己实现的机会。尤其是通过读书和学*来实现自己的机会,否则学生就会想办法,寻找一些不通过读书但可以实现自己的机会,比如调皮捣蛋、不交作业、与老师顶嘴等等来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方式。所以,必须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到自己的价值。首先,让学生觉得读书活动本身有内在的价值与乐趣,而不是为了满足外在的需要,实现外在的目的和利益。其次,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自己展现的机会。再次,还得给学生表达自己学*方法与能力的机会,当学生在学*上取得了成绩,此时的归因对学生学*动机的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最后,要善于用学生的学*成绩激励学生,而不是用学生的学*成绩来打击学生。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对作者为学生不愿意读书的根本原因的透彻

  分析而顿悟和震撼,这不仅仅是对课堂的全面叩问,更是对教师心灵的叩问。我们应该用爱心和真心,与每一个孩子架起一座心与心沟通的桥梁,用爱心去交流,用真心来对话,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给孩子一片属于自己的晴朗天空。

  叩问课堂读后感 6

  最*认真阅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周彬教授的《叩问课堂》一书,感慨颇深,觉得很多话说到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里,所以决定一定好好地读读这本书。

  仔细、认真地阅读了《叩问课堂》的一些篇章,心情也不断地变化:浅浅地一看,心情激动;仔细品味又一阵汗颜;认真反思,又有一种无奈的感觉。周教授在这本书中主要针对目前课堂上(以中学课堂为主)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批判,并表达了自己对真实有效课堂的理解。

  作者从远离课堂的一个旁观者的独特角度解读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读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该书从五个方面把课堂分析的淋漓尽致。

  一、莫把课堂当秀场;

  二、让学生学*走出迷失之境;

  三、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进退之道;

  四、课堂教学何以为师生共享;

  五、考试成绩究竟是谁的**。

  既找出了我们现在课堂中存在的弊端,也告诉我们课堂今后的发展,以及老师和学生应如何来面对课堂,如何理解课堂。在这本书中,周彬老师对于课堂的认识谈得非常透彻。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上大的环节到小的细节,读后都让我受益匪浅。当今的课堂如何教,周老师的一句“莫把课堂当秀场”,直接明了地指出当今的课堂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课堂,真实是课堂的生命,师爱是课堂的灵魂,学生自主积极地学*是课堂的血液。

  《叩问课堂》之叩问教师。作者告诉我们:课堂对于教师而言,犹如人的脸面般光艳照人,如果仅从美化脸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顾及内在的品质,抛弃课堂背后的东西,就课堂论课堂,会渐行渐远。我们应该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就能把课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会消除对课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

  可见,我们不要把目光局限于课堂,一定要把目光放开放远,从自身专业素养、外部条件等课堂外的宏观认识上去理性思考,这样也许你会对课堂教学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更持久。对照自己的课堂不难发现:课堂上的问题只是冰山之一角,真正的根子其实还远远地躲在课外呢!

  《叩问课堂》之叩问学生。周教授从“学生为什么无心于课堂”谈起,原因是有些课堂并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舞台,或者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让学生喜欢上课堂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者课堂的程度越深,学生对课堂的喜欢程度就越大;二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堂教学是属于“自己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学生对课堂的热爱程度就越大。从周教授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质上,学生无心于课堂之责任还在于教师。我们的课堂就好比一个剧场,不管多么精彩的演剧,旁观者注定是要离场的。学生当不上导演,如果也无法成为主人公,甚至连群众演员也当不上,也就注定了他们离场的必然。尤其对于公开课的“作秀”作者更是分析得入木三分。

  《叩问课堂》之讨伐分数。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分、分、分,学生的**;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对于考试分数,又何止是学生的**;它还是教师的**、学校的**与家长的**。正是考试分数主体多元化,考试分数功利化与教育教学眼前化等现象异化了当前的教育教学。我想:我们教师也许无力改变大环境,可我们完全有责任把我们自身做好,并潜移默化地调整学生的态度和思想,教师是一份良心活,我们既为人师,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第二辑当中“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的观点最让我感触。什么学生是差生?在当今“分数高于一切”的指挥棒下,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学*成绩差的学生是差生。那么,学生表现的好坏,也会在教师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观念。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学*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有些学生虽成绩不好,但大脑却非常灵活,交际能力强,善于处理人际间的关系。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差生同样也可以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后来,却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大诗人拜伦在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爱迪生在读小学时被誉为“爱捣蛋的孩子……”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作为教师,我们在上好自己课的同时,还要时刻懂得如何关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热爱差生。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必将使差生在学*过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情绪来激发积极认识和意志活动。教师要像爱护自己子女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和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大胆发问,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从内心深处注意发现他们的难处和可爱之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找回自尊、树立信心。

  教师应该有一种观念:在任何一个集体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总会有优、中、差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树立每个学生能成才的观念,当尽一切努力教育学生。

  周教授认为:真正要提高教学质量,应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做起,让教师充满教学魅力,让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里,这才是真正能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

  总之,这本书,耐人寻味,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一把打开优质课堂教学之门的金钥匙。这本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必然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深刻的震撼和洗礼。

  叩问课堂读后感 7

  从教将*二十年了,对于‘课堂’这两个字眼,一直缺乏深入的思考。只是*惯了每天在课堂的坚守,然后根据学校的管理方向和一些所谓的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课堂。随着周斌老师《叩问课堂》的引领,使我认识到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止教师从课堂内去努力,更重要的还要从课外去努力;不止教师自己要努力,学校的管理者也要努力,还有社会的一些其他因素。作为一线教师,我还是比较关注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一个什么角色。

  众所周知,课堂中总是少不了教师和学生。周斌老师把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比喻成汽车与司机的关系。在汽车跑动的过程中,不管司机如何的驾轻就熟,但真正让学生移动的,永远是汽车的.内动力。在学生学*的过程中,不管教师是多么的敬业,也不管教师个人对学科知识的把握如何的精到,真正改变学生自我的,永远是学生自己的行为与行动。因此,激发学生学*的内动力,就成了课堂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认为,激发学生学*的内动力,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学*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幸福感。首先,学生要乐于学*课堂中学*内容。要想是学生乐于学*,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采取适合学生学*的方法与形式,这就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灵活的方法,足够的教学智慧作支撑。另外,教师要是一个爱学*的人,这样老师自身的书香墨气才会影响学生。大家知道。薛瑞萍老师的学生喜欢读书,正是薛老师对于读书的挚爱,才引领了她的学生对于读书的热爱。

  笔者还认为要诊治课堂的病因,还需要在课堂之外去实现。比如,教师上课时逻辑不清,即使教师知道自己有这个问题,那他下次上课就可以让自己逻辑更加清楚了吗?要纠正这个病根还需要教师课外进行足够的逻辑训练。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就必须让教师有足够的机会从课堂中抽身出来,为自己专业能力的提升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为了优化课堂需要教师走出沉闷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进健身房,回到自己的社会交际圈,这样教师才有时间、精力与就机会,去提高自己能力与完善自己的人格。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认识,离周斌老师思想精髓还差深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会不断深入的去思考,去领会。

  叩问课堂读后感 8

  《叩问课堂》这本书,我觉得很多话说到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里,所以决定:一定好好地读读这本书。仔细、认真地阅读了《叩问课堂》的一些篇章,心情也不断地变化:浅浅地一看,心情激动;仔细品味又一阵汗颜;认真反思,又有一种无奈的感觉。

  周老师在自序中说如果远离课堂,似乎就无法畅谈教育;如果置身课堂,却又无法直面教育。那么处于一线教师的我们,是把自己置身课堂,还是让自己远离课堂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在真实的课堂中,我们教师往往抢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乎课堂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辛苦。教师付出多,而学生未必领情。这样的课堂对谁更重要呢?教师要完成教的任务,学生未必能完成学的任务。

  当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时,我们未必尊重了教学规律,也未必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或者说忽视了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当我们埋怨学生笨的时候,其实我们并没有去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是因为学生笨,而是因为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课堂。最*在部分学生身上做了试验,我吃惊的发现,那些所谓的差学生,当我不断给他机会,让他展示自己的时候,他的表现竟会如此出色。但是长期游离课堂之外的他们,这需要教师足够的耐心才行。

  当我们能够这样去做、这样去想的时候,就说明我们能够理智地思考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了,我们何苦束缚于课堂之中,为何不尝试走出课堂之外,看看课堂之外的精彩呢?

  “爱”永远是我们生命中的主题,爱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我在看周老师书的时候,我也在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就一定有教育吗?问题是这样的爱于学生而言,有没有意义,没有意义的爱,让学生无法感知的爱,又如何演生教育。

  教师的爱是泛爱,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特别是所谓的“问题学生”,当我们的爱能够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给学生内心世界时,并因此能够产生共鸣时,教育也就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反之我们对学生的爱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又如何有教育的作用。也许我们会由爱生恨。

  “爱”让课堂教学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爱让心与心靠得更*,爱让师生关系更融洽,爱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和谐。教师的爱使教师对学生、对课堂、对教育更投入,而学生的爱才能真正让课堂永葆青春活力。

  这样看来,课堂教学对谁更重要呢?我想,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要。对教师而言,教师在课外的所有投入,都在课堂教学上得以体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升华,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这里得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技艺在这里充分展示,当我们能够以愉悦的心情结束课堂的时候,当我们能够微笑着走出教室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成功的。

  对学生而言,课堂是自我表现的舞台,课堂是自己解决疑问的地方,课堂是交换意见的地方,课堂更是求知的地方,当教师能够引领自己在知识的殿堂里遨游,当自己的智慧能够最大限度发挥的时候,学生是快乐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能不重要吗?

  可是,课堂教学对我好象永远都是一个谜,我只有不断走进课堂,研究课堂,不断去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同时,我又不得不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审视课堂,思考课堂,方能揭开课堂教学的谜底。尽管如此,面对课堂教学,我想我永远都是一个学*者。

  总之,这本书,耐人寻味,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一把打开高效课堂教学之门的金钥匙。这本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必然给每一位教师带来深刻的震撼和洗礼。

  叩问课堂读后感 9

  最*认真阅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周彬教授的《叩问课堂》一书,感慨颇深,觉得很多话说到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里,所以决定一定好好地读读这本书。

  仔细、认真地阅读了《叩问课堂》的一些篇章,心情也不断地变化:浅浅地一看,心情激动;仔细品味又一阵汗颜;认真反思,又有一种无奈的感觉。周教授在这本书中主要针对目前课堂上(以中学课堂为主)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批判,并表达了自己对真实有效课堂的`理解。

  作者从远离课堂的一个旁观者的独特角度解读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读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该书从五个方面把课堂分析的淋漓尽致。

  一、莫把课堂当秀场;

  二、让学生学*走出迷失之境;

  三、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进退之道;

  四、课堂教学何以为师生共享;

  五、考试成绩究竟是谁的**。

  既找出了我们现在课堂中存在的弊端,也告诉我们课堂今后的发展,以及老师和学生应如何来面对课堂,如何理解课堂。在这本书中,周彬老师对于课堂的认识谈得非常透彻。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上大的环节到小的细节,读后都让我受益匪浅。当今的课堂如何教,周老师的一句“莫把课堂当秀场”,直接明了地指出当今的课堂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课堂,真实是课堂的生命,师爱是课堂的灵魂,学生自主积极地学*是课堂的血液。

  《叩问课堂》之叩问教师。作者告诉我们:课堂对于教师而言,犹如人的脸面般光艳照人,如果仅从美化脸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顾及内在的品质,抛弃课堂背后的东西,就课堂论课堂,会渐行渐远。我们应该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就能把课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会消除对课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

  可见,我们不要把目光局限于课堂,一定要把目光放开放远,从自身专业素养、外部条件等课堂外的宏观认识上去理性思考,这样也许你会对课堂教学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更持久。对照自己的课堂不难发现:课堂上的问题只是冰山之一角,真正的根子其实还远远地躲在课外呢!

  《叩问课堂》之叩问学生。周教授从“学生为什么无心于课堂”谈起,原因是有些课堂并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舞台,或者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让学生喜欢上课堂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者课堂的程度越深,学生对课堂的喜欢程度就越大;二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堂教学是属于“自己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学生对课堂的热爱程度就越大。从周教授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质上,学生无心于课堂之责任还在于教师。我们的课堂就好比一个剧场,不管多么精彩的演剧,旁观者注定是要离场的。学生当不上导演,如果也无法成为主人公,甚至连群众演员也当不上,也就注定了他们离场的必然。尤其对于公开课的“作秀”作者更是分析得入木三分。

  《叩问课堂》之讨伐分数。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分、分、分,学生的**;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对于考试分数,又何止是学生的**;它还是教师的**、学校的**与家长的**。正是考试分数主体多元化,考试分数功利化与教育教学眼前化等现象异化了当前的教育教学。我想:我们教师也许无力改变大环境,可我们完全有责任把我们自身做好,并潜移默化地调整学生的态度和思想,教师是一份良心活,我们既为人师,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第二辑当中“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的观点最让我感触。什么学生是差生?在当今“分数高于一切”的指挥棒下,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学*成绩差的学生是差生。那么,学生表现的好坏,也会在教师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观念。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学*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有些学生虽成绩不好,但大脑却非常灵活,交际能力强,善于处理人际间的关系。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差生同样也可以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后来,却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大诗人拜伦在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爱迪生在读小学时被誉为“爱捣蛋的孩子……”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作为教师,我们在上好自己课的同时,还要时刻懂得如何关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热爱差生。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必将使差生在学*过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情绪来激发积极认识和意志活动。教师要像爱护自己子女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和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大胆发问,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从内心深处注意发现他们的难处和可爱之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找回自尊、树立信心。

  教师应该有一种观念:在任何一个集体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总会有优、中、差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树立每个学生能成才的观念,当尽一切努力教育学生。

  周教授认为:真正要提高教学质量,应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做起,让教师充满教学魅力,让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里,这才是真正能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

  总之,这本书,耐人寻味,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一把打开优质课堂教学之门的金钥匙。这本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必然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深刻的震撼和洗礼。

  叩问课堂读后感 10

  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有秘决吗?阅读《叩问课堂》,似乎就能找到答案。周老师说: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正因为课堂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能否生存的决定性力量。为了让课堂教学这张脸有生机,有活力,永葆青春亮丽,我们会想尽办法去修饰、去装扮。我们知道脸蛋红润美丽,仅靠修饰是难以维持的,要靠机体营养*衡。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真正的美是一种和谐美,是一种让人回味的美。

  最*一直在读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感慨很深。作者从远离课堂的一个旁观者的独特角度解读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生动形象的比喻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

  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几点就是:

  1、独特的视角,让我这样一个当局者由“迷”渐渐到“清”。说句老实话,教师这份工作我已经干了十二年,但看过这本书之后一个真实的课堂才逐渐浮现于我的眼前。文中这样一段话确实值得让人沉思:“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清楚与明白;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或许这样才能把课堂从感性的海洋中营救出来。很怕为了课堂教学质量,而把课堂教学当作生命中的一切,虽然这是一种教育理想,但却是一种善意的固执,是一种并不值得称赞的执着。”

  2、生动形象的比喻,让人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这也印证了李镇西老师所说的“往往最高深的理论又是最朴素的。”的道理。特别是作者将教师这一职业和医生、驾驶员作了很多精彩的类比,印象颇深。

  3、实用而可操作性的建议,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益。以往读很多的教育理论类书总是觉得说的有道理、有同感和共鸣,但是只能解决情感上的不快。读后仍然不能对实践有帮助。

  可是,课堂教学对我好象永远都是一个谜,我只有不断走进课堂,研究课堂,不断去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同时,我又不得不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审视课堂,思考课堂,方能揭开课堂教学的谜底。尽管如此,面对课堂教学,我想我永远都是一个学*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