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的读后感范文10份

首页 / 读后感 / |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1

  《浮生六记》是由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的自传体散文。该书描述了一幅作者与妻子陈芸两情相悦,夫唱妇随地追求质朴爱情的理想图画。然而囿于当时的封建礼教,作者与妻子至终未能白头到老,不免让人感慨唏嘘。

  在本书中作者把细微的*凡小事,以行云流水般的文风诉诸笔端。细读此书,很容易投入其中,或是日常对话,或是短途游历,亦或是插花品茶,总能从中寻味出人间的恬淡美好,且心向往之。其中最难忘的就是沈复先生与芸娘纯粹的爱情,本书闺房记乐中有云:“情之所钟,虽丑不嫌”,也许这就是钟爱一人到达的极致表现,即使他丑也不会嫌弃。而闺房乐记中另一处的描写也让我颇为感动:“布衣菜饭,可乐终身”。漫漫岁月,若得一人厮守,又何惧外物简陋?夫妻双双日沐人间烟火,夜品一盏素茗;日看窎远云升,暮观明烛华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何等美好,又是何等之幸!

  然而,人生在世总有不预之事。作者的一生先后经历了妻与子相继离世的悲伤。与挚爱别离,无论是亲见还是耳闻,都是痛煞人心的,作者也不例外。但难得的是,他没有颓丧不振,而是登山痛饮、乘艇游河,哪怕孤单也选择继续余生。这也许就是沈复先生想告诉我们的:浮生一世,且到最终!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2

  “奉劝世间夫妇,故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题记

  译记道:“沈复简直配不上他妻子”。初读文章时,觉得沈复出身书香世家,满腹经纶,又不乏浪漫情怀,所以对这个观点持有怀疑态度。然而越往后读却越感讽刺。

  沈三白,为墨客无儒侠洒脱之致,为人子无家成业就之心,为男儿无独当一面之力。他自诩性格爽直,落拓不羁,其实都是毫无担当的托辞。他自命清高,向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将自己视作傲然不群的风雅文人,却终不过是个挥霍无度的、毫无担当的、软弱无能的凡夫俗子。

  芸的死,是因血疾,以及弟亡母丧、憨园负义、不得公婆欢心的精神打击。沈复却偏偏将此归咎于“恩爱夫妻不到头”,他说芸是他的贤妻良友,是红颜知己。就因为“自古红颜多薄命”,芸就一定得早早的死去?如果当芸被误解时他能够站出来,如果当芸的血疾复发时他能够及时筹钱就诊,如果芸不是嫁给这么个学问不高的穷酸书生,那么结局是否会发生改变?

  最可怜的,莫过于沈三白的`一双儿女,衣冠仕宦家庭出身的孩子,一个被送去当了童养媳,一个做学徒夭折。看到这里,只得叹惜。

  唉,罢了,罢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待清人跟以人的思想对待执拗地滚着食物的神圣甲虫又有什么区别呢?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3

  我无意在本文讨论关于《浮生六记》之文学成就,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我亦无意讨论道德问题,讨论道德容易让人失去条理而发泄个人情绪,道德有时候是偏见的代名词。而这里,我更倾向于直接探讨书中男女主人翁的一些心理现象,以及对两位前辈的读后感做出回应。

  芸:

  满足某种欲望是推动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根本动力。对于一种无害他人的欲望的分析和探究,应当尽量避免使用抽象性描述词汇,如"好"、"不好"。

  在此书中,人物芸最引起重视或讨论的行为是:为夫谋女。行为的产生必然是有动机的,然而,动机亦分为有意识或无意识。根据弗洛伊德和荣格心理学,我个人认为促使芸产生此种行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1、芸可能是个双性恋者。在男权且强势家庭观的时代,她可能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或者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性取向。芸通过为丈夫推荐美女,以满足自己对女性的征服欲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通过把其它女人推给丈夫而满足自己的**望,尽管她未必参与其中的`性行为。

  2、芸可能会因为在成长中的缺乏足够的父权的关爱,她的人格里有严重的依赖感缺失。她需要通过极力讨好和服务他人而得到心理上的依赖感和存在感。这往往是种不自知的状态,但即便是不自知,通过某些行为*衡潜意识中的欲望也是会使人得到快感的,所以芸乐于服务沈复,美其所美,欲其所好,她通过沈复而确立自己的存在。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强迫式服务人格"。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4

  《浮生六记》这本书搁置多年没再看,现在已经忘得差不多一干二净了,前几天在头条上看了“舞马长枪”老师的分享后,勾起了一点儿记忆。

  《浮生六记》人称“晚清小红楼梦”,讲的是发生在二百年前的一个爱情故事。他们称赞沈复和芸娘的伉俪情深,也感叹芸娘的有趣,还称她为“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我看完后,却觉得有一点悲哀。

  初始的沈复和芸娘真的很甜,从小相识,相知,相爱,花前月下,联诗对赋,生活*淡,却有诸多情趣。

  芸娘即是才女,也算得上是贤妻,反观沈复也就是一个才子书生了吧?

  年轻时靠着父亲生活,活得很是潇洒。无法处理好家庭的关系,被赶出家门,生活潦倒,风雅却不少。

  他有多爱自己的妻子,真的没多少。做他的妻子,芸娘受了很多委屈,有的和他无关,有些却是他带来的。

  芸娘为他纳妾,操持家务,跟他过穷苦日子,可以说是那个年代女人的命运,也是芸娘甘之如饴的,我不能说什么。

  可是一个男人,自己入不了仕途(虽然做过幕僚),也做不了生意,基本没有能力养家糊口。有家小,还那么天真,就知道玩乐,要让女儿当童养媳,儿子也年幼死去,跟随他流浪的妻子也早逝,真的没有什么值得颂扬的。

  选择跟一个人一起生活,真的不能只看ta说了什么,而是看ta做了什么,再多的情话,也填不*因为ta而受到的伤害。

  你可以心甘情愿为ta吃苦受累,但ta不该就那么心安理得地接受,而不做什么努力和改变。

  这本书是清代散文家沈复写给亡妻芸娘的绝美情书。从初见的怦然心动到婚后的举案齐眉,从谈诗论画到赏月弄花,*的柴米夫妻将清贫的日子过成了诗意佳话。他们遭遇了家庭变故,半生坎坷,颠沛流离,却一直不离不弃、相扶相依。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5

  《浮生六记》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美丽的东西。在我翻阅重读这本小册之时,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这安乐的问题——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然而我自信这种说法不至于是溢美。想读这书的,必有能辨别的罢。以上这两段话是俞*伯和林语堂对此书写的精彩书评,觉得说的很好,和大家分享下。

  我读此书有从书中的感触到,过度教养的影响,不只是教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现代父母对孩子付出更多的照顾与教导,正面回馈却似乎不如预期,究竟教养出了什么问题?过度的保护、指导与关爱,不仅是个别家庭的教养问题,更是影响整体发展的社会问题,值得反思与警惕。我们都忘了,我们该养出的不是好小孩,而是好大人教养的目标,应该是养出一个心智、情感、能力都与年龄并进相衬的成年人。本书以此为中心思想,希望帮助父母*抚担忧与恐惧,先放下亟欲为孩子铺设成功坦途的急切情绪,而以更稳健的心态、更明智的爱,创造真实永续的教养效果。

  在教养孩子之前,父母请先照顾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人生。本书打破一般教养思维,除了指陈过度教养的影响并提供解决方案,更聚焦于父母的心理建设与自我关照,恳切提醒父母别为了教养孩子而失去自己的人生。当你能好好生活、工作与爱人,孩子就会以你的身影为榜样,找到自己实践成功、创造幸福的方法。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6

  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想找来看看,找了好几家书店,就是未买到,*日去南京看病,顺便到新街口书店转转,偶然发现这本书,随手翻翻,便觉不错,于是就买了回来,一口气看完了,由于工作繁忙(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现在我已很少时候能静下心来,在这样短的时间内看完一本书了,除非书中内容特别吸引我,一本书全部看完后,到现在仍觉得里面有许多情节值得回味。

  作者沈复(三白),是清朝一个生活较清贫的文人,虽然不是富贵之家,生活也遭遇诸多坎坷凄凉,但他又非常的幸运的是,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有一个红颜知己相伴,他的发妻芸娘是一个集诸多优点于一身的中国传统女性,聪颖、善良、可爱、活泼,有了她,清贫的生活也充满了乐趣,人生显得多姿多彩,可惜早早离他而去,书中弥漫着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中,虽写乐事但始终有一股淡淡的、深沉的忧伤萦绕其中。

  书中内容主要有:一是闺房记乐。主要回忆与芸娘从小青梅竹马,婚后在一起的幸福生活;二是闲情偶寄。主要是文人的闲情雅趣,中间穿插与芸娘的生活细节;三是坎坷遭遇。主要是家庭变故,生活落魄,芸娘病逝。四是旅游快记。主要是描写曾经游玩过的山水风景。五是域外游记。主要是记到琉球国所见所闻;六是养生之道。

  书中因主要是怀念发妻,故感情真挚,语言*淡朴实,但又深沉耐人寻味,人生的不幸遭遇、对芸娘的深切怀念,用简洁*淡的文字表达出来,寓浓情于简约,委婉而又深致。

  作者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可爱女性,仿佛就在眼前,令人难忘,因了作者的记载,她的故事、她的形象,从古代活到了现在,直至将来。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7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许多年过去,学过的课文早就不能一字一句的背下来,但是上这一课时,脑子里曾浮现的画面依旧栩栩如生。

  彼时还只当沈复是一个让无数人屈服于“背诵全文”的始作俑者之一。没想到无意间买了《浮生六记》并反复读过之后,发现这沈三白真乃一妙人哉。寥寥几万于字,沈三白在前三记中将他与芸娘的生活写得妙趣横生。

  人生难得一知己,难得一爱人,当这二者化为芸娘时,三白何其有幸。三白与芸娘的爱情始于年少时的一句“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此后的两小无猜,藏粥待君,围炉夜话,共读西厢,邀月小酌却都变成了人间久别,似乎避暑我取轩,耕织仓米巷,男装游庙会都只是浮生一梦。可惜伊人早逝,儿子夭亡,世间徒留三白一人历尽人间坎坷生死之事。该是怎样的绝望才会让三白执笔在薄纸上写道:“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

  曾有人哀叹芸娘这样才思隽秀,聪颖可爱的女子嫁给狎妓游乐,醉心山水不作生计的三白是所托非人。我却更赞同其夫妻二人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全的观点。三白为芸娘舍弃家族庇护,陪她赏月万年桥下,在男权社会中竭力保留芸娘的天真可爱,释放其天性,而后袒露自己的过错来衬托妻子是难能可贵的.。芸娘和三白根植于所处的社会文化受当时的民族精神影响,我们何必用现代的是非观念来苛责批评。如林语堂说的“婚姻和爱情的本质都是悲剧性的,完美是不真实也是不可能的,而残缺才是真,甚至也是美。”

  半生快活,半生坎坷萧索。浮生若梦,唯二三趣也。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8

  “奉劝世间夫妇,故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题记

  译记道:“沈复简直配不上他妻子”。初读文章时,觉得沈复出身书香世家,满腹经纶,又不乏浪漫情怀,所以对这个观点持有怀疑态度。然而越往后读却越感讽刺。

  沈三白,为墨客无儒侠洒脱之致,为人子无家成业就之心,为男儿无独当一面之力。他自诩性格爽直,落拓不羁,其实都是毫无担当的托辞。他自命清高,向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将自己视作傲然不群的风雅文人,却终不过是个挥霍无度的、毫无担当的、软弱无能的凡夫俗子。

  芸的死,是因血疾,以及弟亡母丧、憨园负义、不得公婆欢心的精神打击。沈复却偏偏将此归咎于“恩爱夫妻不到头”,他说芸是他的贤妻良友,是红颜知己。就因为“自古红颜多薄命”,芸就一定得早早的死去?如果当芸被误解时他能够站出来,如果当芸的血疾复发时他能够及时筹钱就诊,如果芸不是嫁给这么个学问不高的穷酸书生,那么结局是否会发生改变?

  最可怜的,莫过于沈三白的一双儿女,衣冠仕宦家庭出身的孩子,一个被送去当了童养媳,一个做学徒夭折。看到这里,只得叹惜。

  唉,罢了,罢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待清人跟以人的思想对待执拗地滚着食物的神圣甲虫又有什么区别呢?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9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羡慕着他们*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于俗尘。

  沈复,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虽为*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与妻子陈芸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却志趣相投,彼此恩爱。但最后,夫妻二人却天人永隔,满是凄惨。就在陈芸去世让沈复再找一人时,沈复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通读后,不觉中发现,另一种想法却涌上心头。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但他自己却在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最终落得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飘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差点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主流。那些让人看起来羡慕不已的闺房之乐,在缺少衣食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坎坷记愁》中写到沈复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朴的夏氏虽嫁了农民,但丰衣足食,生活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比芸,聪明的芸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遭到家人的排挤,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尽了艰苦。

  芸最终去世了,沈复以“夫妻恩爱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陈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过。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沈复空有一身知识,但自身的知识终是被现实所击败。不懂变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细胞又有何用?芸嫁于沈复实在是凄凉。到头来,芸的一生终究只化作沈复一句“夫妻恩爱不到头”,只成了读者心中解不开的故梦罢了……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10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看完了浮生六记也该写点什么很少看这种言情类的货色,但,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诚挚恩爱至逝世不渝,我仰望着他们毕生*常却心怀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崎岖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摄生记逍》,这个我是百度来的。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四记交叉相联,所记所叙固然都是日常琐事,*铺直叙,然情真意切,一点不腼腆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渐渐拂面。

  打开《闺房记趣》,沈三白刻画了一个清丽灵妙的`女儿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这是他年少时初见陈芸的情景。那夜,芸给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时,芸堂兄挤身而入,戏谑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给,本来是专门给你夫婿筹备的!”呵呵,当时沈陈二人就酡颜了。读此处我亦莞尔微笑,圆满姻缘一粥引之。

  尔后便是两人成亲,一段最幸福美妙的时间。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打动着。他们的恋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凡最轻微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激动。

  夫妻饮茶谈诗论词,芸曰:“杜(甫)诗锻炼精绝,李(白)诗洒脱落拓;与其学杜之深严,不如学李之生动。”

  春景,三白欲携芸远出远足,芸巧扮男装,见人问则以表弟对之。呵呵,竟无人识辨。

  夏日,芸头戴茉莉花,三白戏谑说佛手为香之君子,茉莉为香之小人,何以亲小人而远君子,芸亦笑说:“我笑正人爱小人。”夫戏妻谑,笑俗为雅。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范文10份扩展阅读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范文10份(扩展1)

——《浮生六记》读后感 (菁华10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

  读完这本书后,我想起了爷爷家里的两幅画:一幅画里有一个当官的,被从乌纱帽里长出来的绳子困住了全身,望着一朵云惊叫着;另一幅画里有一位老者,把几枚金元宝扔到一坨大便上。

  还有在电视剧里,某某大亨会说一些很深刻的话:我这一辈子都在追求身外之物,却弄丢了最值得珍惜的感情。

  这些隐喻看起来很对啊,名和利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脏东西,要远离,不然会被迷惑的。但现实是这样吗?

  在读第一记《闺房记乐》时,我真的很羡慕沈三白。他能和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芸娘结婚。他和芸娘有聊不完的话题,做不完的游戏,在一起吟诗作画,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不用被名利打扰。但是往后读,才发现这些美妙的幻象背后,有着黑暗的另一面。

  或许沈三白对名和利都不感兴趣。他的一生,只要有笔、有酒、有芸娘就足够了。然而命运是可笑的,正是因为他对名利的淡漠,才会失去一生的'挚爱。

  其实我们目前生活的这个世界,始终是由迷恋金钱,玩弄权力的野心家缔造的。所以名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追逐它们人类才会进步。

  而那些视金钱如粪土,视名利如浮云的人,能用自己空空如也的手,在危机发生时去保护爱人吗?

《浮生六记》读后感2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本书已经流传了二百余年,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这本书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现,说明人们对于此类文学的热衷。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朴素,他们之间的感情温馨至极,整个居家生活都是浪漫洒脱的。他们夫妇二人去往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这本书讲这一切都加以记录。在作者雨陈芸初次相见之时,就产生了情愫,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满艺术感的布衣蔬食浪迹天涯。

  然而现实生活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渺小的人类只有抵抗,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现实。他们的梦想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破灭殆尽,但是他们不忘初心,当初的快乐丝毫未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将两人分离。这种生活在现如今都很难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应该是像他们这样的,也只有这本书,才能真正体现夫妻之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十八岁就与陈芸结婚,在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陈芸还被疾病所困扰,虽然如此,两人依然没有分离,老天这么想拆散他们两人,直到陈芸去世也没能实现,莫非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爱情?后来沈复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书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与外世纷争,记录方式淳朴,因为故事本身耐人寻味。作者的高超之处不仅于此,他还将细节描写到淋漓尽致,连心理活动和一些耐人寻味的小动作都加以记录,有些时候还不乏风趣。作者虽然是有一定历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现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点,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这样的特征。他贪玩,对很多新鲜事物抱有兴趣,也愿意与人分享快乐。两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复总是能找到玩乐的方式,虽然不高级,但是两人却乐在其中。只可惜最终两人还是要分离,看到最终也难免为他们感到惋惜。

  作者的经历是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压力,也只有这种生活是最轻松的。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多么富有,都很难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难上加难。最后沈复也看透了一生,并将一切记录在书中。

《浮生六记》读后感3

  初读《浮生六记》时,总有一种“沈复几乎配不上他妻子”的设法。细细评味后,才创造芸的才情与心爱若无沈复的'慧眼识真和倾情书写,便不能被发掘,更不会被传布,我们也不能经由过程文字一见这两百年前女子的风度。沈复看重芸的文艺风雅,芸恭顺沈复的狷介洒脱,恰是他们的三不雅观不雅观同等才铸就二人几十年如一日的举案齐眉、相爱甚笃。若是沈复要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芸想的是“好男儿志在*厚禄”,那么两人只需互相嫌弃,互相抱怨了。

  沈复与芸的三不雅观不雅观同等、志趣相投无时无刻不表如今《浮生六记》的字里行间里。沈复说芸癖好既与我不异,并且能鉴貌辨色、揣摩眉目,所以我的一举一动,对她使个眼色,她便息息相通,无不办得头头是道。

  搬到仓米巷后,因新居风光不如故居,芸时常伤感,又神驰老家丁老家“颇有野趣”的住处,沈复便请示怙恃,携芸来到那儿那里所避暑。芸说往后哪年,当与郎君在这里造一个房子,绕着屋买十亩菜田,招来家丁仆妇莳植瓜果蔬菜,来供给日常家用。郎君画画,我来刺绣,算作品诗喝酒的资费。如许*民菜饭,终身欢愉,不必方案去远游他处。沈复对这设法深为赞同。

  沈复向芸衬着庙会盛景,芸道可惜本身不是男人,去不了。沈复便辅佐出主见,让芸穿本身的衣服扮为男人。芸扮男人没有合脚的鞋,沈复也辅佐:市场上有卖蝴蝶鞋,巨细脚都可以穿,买起来也极随意,且早晚可以当拖鞋用,不是挺好的吗?芸欣然畅怀。

  若是说沈复碰着芸是一种荣幸,那芸碰见沈复不也是一种荣幸。在婚姻是怙恃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沈复对芸成心意,便向母亲说:“若为儿择妻子,则非淑姐不娶。”也算是本身夺取来的幸福。

《浮生六记》读后感4

  读完《浮生六记》感触颇多,大体有以下几点

  1、感慨*古时知识分子的精致和矫情。

  无论沈复其人的家庭境遇或者个人生活过得多好,多坏,对生活方面他一直都比较矫情,比如温酒对诗,还有在室内养花草,非常小资,落魄时亦如是。

  2、沈复的妻子芸娘,真的善良到令人心疼,一声尽心尽力照顾丈夫,满足他的各种*惯和爱好,像母亲一样纵容自己的丈夫,展现了*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但是现代社会这种品质也不一定会使自己的婚姻生活过的更好。

  3、总体来看,我认为沈复就是个渣男。老婆孩子跟他一生没有过什么好日子,而且在妻子与父母发生误会的时候他并无作为,而且最终妻子含屈而亡,非常悲剧。而且因为自己日子过不下去,就让女儿早嫁,儿子给人学徒,实在懦弱无能,对于生活的现状没想办法奋斗改变,实为渣男一枚。

  生活中自然有大喜大悲的时刻,但更多的多是些*常不过的日子,没有大的波澜,见不到大的起伏,每一天相似无二的日子,相似的心境,象*静的心电图映射到空间的墙上,暼一眼就象是看完了全部。

  如果说是有了转变,那一定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一个那么对的人,一个专属于你的那个人,独一无二到无可替代。

  之于沈复,是他的芸娘。念起,缘生,念起,缘深。只是一眼,心跳瞬间陡起,再无力归于*静。

  她象是一个仙女,转旋袅袅起舞间,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天,都不再能似从前一样。*常的*常,有了她的浇灌,润润的处处透着水灵。有些拮据的日间,有了她的心思,每每流露出新意与可爱。说的每一句,总能从她的眼睛里投射出会意的笑,烦忧蹙眉时,总是能从她瘦削的肩膀处,寻得力量。

  这一切无关其他,皆是因为每寸光阴,皆用心诚意抚过,暗暗出力打磨,若是说丝丝关心,早在缕缕青丝漫,尖尖梳齿间,由青花褪成了水墨。

  铭心于心,无关四记或六记。

  时间能隔绝的,绝不是思念。

《浮生六记》读后感5

  沈复与陈芸青梅竹马,两人情投意合,终成眷属。

  林语堂先生称陈芸是*文学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一屋、两人、三餐、四季,他们把普通的日子过成了烟火神仙。

  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

  两人的温馨甜蜜,尽在沈复笔下重现,*淡如水、对酒当歌、相约来世。

  然而,造化弄人,妻子陈芸早逝,独留沈复,长相忆。

  沈复的后半生,在追忆中度过——

  无人问我粥可暖,无人与我共黄昏。

  想必在甜蜜往昔之后,引发的更多的是作者的悲怆,无人能言说。这种凄苦之情,也被我的那位来自声音课的学长演绎得万分悲凉、充满落寞,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丧妻、丧父、丧子,人生颠沛流离。

  天地如逆旅,人生如过客,“浮生”,“若梦”?

《浮生六记》读后感6

  《浮生六记》的译文者张佳讳在序言中写到“古来通文辞,善解语的才女,和通情达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许多时候是相互矛盾的,但在芸身上,浑身璞玉地凑成了一体。”林语堂也曾经评价过芸是“*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芸,就是沈复所编写的浮生六记中闺房记乐中的重要人物。

  沈复自小便有亲事的,但由于对方病逝,也是无可奈何的,同时也让他在一次机遇中结识了芸这个温暖贤良的人。

  芸所生长的环境不是那么良好,多年来一直都在除了丈夫疼爱而没有什么地位的家庭里当媳妇儿,虽然有为人妇的许多压力,但她依旧活地潇洒自在。而且温柔冷静,落落大方,总是十分宽容沈复,这做为一个女子,确实是十分可爱的地方。也是芸之所以成为本书的亮点之处。

  在文章中我印象很深的便是芸女扮男装同沈复出门去逛庙会,害怕惹了麻烦,大方地承认自己的女人身份。将芸的活泼可爱写的活灵活现。还有一处十分令人动容的故事,便是芸主动帮沈复找妾室,而且十分乐意,并说这样一来便有姐妹同自己一同了,这样便不会孤独。后来认识了憨园,也是十分优秀的女子,便帮丈夫暗示,虽说最后憨园还是因为社会的封建而被嫁到有钱人家里,但这件事却写出了芸的心胸开阔,温婉贤良。

  芸是《浮生六记》的一抹美丽的色彩,芸的早逝也无不是一个遗憾,但芸的可爱之处却被众人所颂赞。

《浮生六记》读后感7

  “事如春梦了无痕”。陈芸的一生,正可引用苏轼的诗句来概括。本书虽说是从沈复的角度来写,文章的主角,那位“点睛者”却只是陈芸。林语堂称她为“*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而她的可爱之处在于,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聪慧,幼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对于诗歌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还能够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他们的生活虽说简朴,却也知足常乐。而就在这简朴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追求美丽,看到了他们的穷困潦倒,看到了他们遭不如意事折磨,看到了他们为他人所讥讽。他们并没有特殊的建树,仅仅只是同知心友人过他们恬淡的生活,倒也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风范,同时不负良辰美景,不负时光。

  那么,沈复笔下的陈芸是否仅仅只是陈芸而已?其实不然。陈芸,她所代表的也是那些不甘困于封建思想的枷锁之中、为取得自由*等而斗争的女子们的代表。陈芸见了一位歌妓而发痴,换上男装与丈夫出游观“花照”,一个女人打扮男装,抑或是倾情于一名歌妓是不道德的吗?她尽没有考虑到,她仅仅是思慕着去看,去看见人世间的美好景物。的确,陈芸看到了人世间的美好景物,但这也给她带来了祸。由于她道德上所犯的礼法的衷怀,她才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愿意留待鬓斑之时去游历的名山。可那个时代是与现在不同的,封建的社会中,看见一位风流蕴藉的歌妓已十分犯礼法。这也足使让她的公公认为她是痴情少妇,足使将她逐出家门。

  而换个角度想想,陈芸真的做错了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已经在*流传了数千年,陈芸自然要招他人的讥讽。这来由沈复虽然没有明说,但定是与陈芸识文断字,而且追求精神生活有一定的关系。作为家庭的“异类”,陈芸难免鹤立鸡群,并被整个家庭所不容,最终受到排挤。而他们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他们的错,反而更值得我们同情。

  的确,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这美好的青春年华之中,我们理应做的就是发奋学*,为未来的生活打好基础,而不要虚度年华,给这短短的浮生留下遗憾。

《浮生六记》读后感8

  作者对七巧百出的花木园艺的描写和对一花一木一石的情义的刻画,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古人的闲情逸致,同时也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里所包含的很多独特的艺术美和个性魅力,正如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批判束缚梅花自然生长的审美方式:“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愿你我都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毕竟你过得好不好,与生活无关,与你的心态有关;现如今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好像只剩下匆忙、敷衍和疲惫,少了享受与趣味,生活的乐趣,在于我们自己去发掘,没有乐趣的一生,未免显得过于干瘪。

  第三卷,主要记录了沈复和芸曲折坎坷的人生轨迹,读起来着实让人难过,但是此卷文字却又让人觉得真实、感动。开卷作者就有言:“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此观点引起了广泛读者的共鸣,是呀!人生坎坷并非作恶多端之孽,反而行善也会徒增烦恼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芸的善良让自己在家中困于里外不是人的境地,芸的一味付出令自己为丈夫操碎了心;理想的婚姻和家庭状态是“家和万事兴”,可也避免不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情况,只因为祸患常起于日常琐事,偏听偏信、信以为真,若得不到及时的解释,误解就会一个个接踵而至,矛盾也就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了,如果再没有一个明事理的人,这个家就乱套了,芸就是这诸多误会的“背锅侠”,芸担任写家书一事,使得一家人心里各生间隙,父亲因信中妖姬之事大怒,又牵扯弟弟跟邻里借钱之事,而弟弟故意掩盖事情真相,至此误会更深,归罪于芸,无奈芸百口莫辩,只能哑巴吃黄连;而作者沈复于外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蓝,文韬才情也没有超脱到可以养家之境,芸久病无钱问医,女儿被迫做童养媳,儿子无奈寄人篱下,拮据窘迫之时,还需缠绵病榻的芸刺绣补贴家用、为其出谋划策;于家不能周全家庭关系,芸*白受些恶气只能隐忍,林林总总,任由芸一人去思虑,终因心思过重,疾病连绵,怀恨辞世。

  理性分析后,纵然诗情画意、琴瑟相对,但夫妻二人的关系若是长期建立在不对等的关系中:妻子一味付出、忍让,丈夫不谙世事,白头到老必是难事;生活可绝不止琴棋书画诗酒花,还有操心不完的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第四卷,作者无心仕途,一生浪游,饱览天下,看尽了山河美景,看透了人生悲欢,享人世之趣,体味*凡之最;不纠结于俗世,不苟活于钱银,不哀怨于生活琐事,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宠辱皆忘,实乃风流韵事;然而人间事道不尽,道不尽山川美景、风花雪月,道不尽沙漠荒烟、悬崖碧岭,道不尽士知己、醉红颜,道不尽世间幸与之不幸,莫不人珍我弃,人弃我取,岂不快哉?

《浮生六记》读后感9

  最*开始看一些名人的著作,想涨一下自己的阅历和学问。《浮生六记》是我最*看的一本书。想在这个里记录一下我个人的小小观点和感受。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我当初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名字特别有诗意,我个人喜欢这种调调的诗文,其二呢是因为书的简介上说介绍了沈复合其妻子的爱情故事。我总是对美好的爱情有特别的期待所以选择这本书。

  这本书现存的一共有四个部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很多人多说羡慕文中男主人公也就是沈复与妻子甘苦与共的爱情故事。可是我看完后觉得并不竟然。沈复与陈芸幼时相识,沈复对其一见钟情,特地求了母亲去提亲,当时沈母对芸娘(陈芸,以下简称芸娘)还是非常满意的。那个时候的芸娘父亲早亡,留下了幼弟和母亲。他们一家就靠着芸娘的针线活补贴家用,在这样拮据的日子里,芸娘还让弟弟去读书学*。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自己还自学识字。真可谓是一个艰苦朴素认证好学的好姑娘。

  后来芸娘和沈复结婚后,感情甚好。甚至到了沈复要学外地学*,却舍不得芸娘,心心念念想回家,无心读书的地步。俗话说的好,先成家后立业,但是沈复居然为了夫妻间的相聚时光,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令人大为不解。也许这也就厌恶了沈复父母后期对芸娘厌恶祸根。身为一个合格的妻子,应该是鼓励丈夫在外好好读书,去考取科举,不应该和只想着顺从丈夫。另外还有一段种提到沈复和他爹在外地工作时,因为发现芸娘会写字于是叫了芸娘后代其婆婆写家书,后面婆婆觉得芸娘的家书写的可能有些不清不楚的,于是就不叫她写了就自己写了。这让公公觉得是芸娘不肯写家书,顾开始不喜了,后来沈复知道了原由,想像其爹解释,芸娘又劝他不要说,说是恐怖遭婆婆不喜。其实我觉得这种原由,其实可以让沈复稍加润色后和公公反应,这样承担了不该承担的错误,让替公公开始不喜她了。接下来公公择妾这段我不太能理解,在古代看来娶妾很正常,但是这个是公公房里的事情,当下婆婆还健在并不应该由你一个媳妇来操办,你这样做了只会让婆婆厌弃,觉得你为了讨好公公背地里做这些,不够尊重她。

  芸娘有些在我看来不够完美的地方,但是也不能否认她知书达理,能够陪丈夫闲谈诗书共游山水。无论贫富都能和丈夫一起风雨同舟,并不对其有任何抱怨。但是也同时因为她的这种知书达理,是的沈复更为的不求上进。

《浮生六记》读后感10

  卷三《坎坷记愁》一改前两卷的清新明快之风,文字开始变得沉重起来,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一个聪明又有情趣的芸娘,但他自己在家中处不好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反而连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娘四处漂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几乎差点死掉,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这本《浮生六记》我读的是朱奇志点评版,朱在其中曾批:衣冠子弟,不善生理,一路狼狈,幸而天可怜见,得遇曹翁,不至于客死他乡。看来,三白也就配作点画,栽点花,写点《浮生六记》而已!

  沈复的那些朋友也都是一干文人,看卷四中所写,当时这些文人也就是*时做做幕僚,闲时没钱还要瞎玩,游山玩水混混日子,然后写点酸文腐诗,生活情调就宛如现今的某些小资。自古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些文人的人生追求便是如此,大多也都这样浑浑噩噩了却了一生,淹没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去了,所幸沈复自己还留有这本浮生六记于世。当芸娘说求亲不如求友,建议沈复去向朋友们借钱时,沈复说自己的朋友们现皆闲处,自顾不遑。我觉得他说这句话的原因有二,一是如我上面所说的那样,这些文人朋友确实穷酸;二是沈复他受尽亲人欺辱之后,只能在朋友面前保持自己作为文人的那一丁点尊严了,所以无法拉下自己的那张脸去向朋友借钱。唉,其实关键时刻,靠谁都没用,还是自己手中有粮才是王道啊。

  卷一卷二中的那点小浪漫小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生活的主流,那些看起来似乎令人羡慕的闺房之乐,在缺衣少食四处漂泊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卷三中写到沈复夫妇走投无路,借宿芸娘的发小夏氏家中。纯朴的夏氏虽然嫁给了一个农民,但丰衣足食,儿女欢绕,全家其乐融融;相比之下,聪明的芸娘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受了一辈子的辛苦。难怪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从古至今,这些心高聪慧的女人,真的就难得幸福吗?

  芸娘最终还是因穷困交加,生病而亡,沈复以恩爱夫妻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芸娘早夭的原因,不知他自己是否真正思考过,对此,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芸之情痴,多愁善感,此其三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四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芸娘去世时建议沈复在她死后续弦,沈复信誓旦旦地拒绝: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但后来却在卷三末尾轻描淡写地写到有人赠余一妾,重入春梦。不知此时的他,是否还记得那些沧海巫山的承诺么?而当在卷四中读到沈复背着芸娘寻花问柳时,我们也就对他的背信行为不足为奇了,只能哀叹芸娘将一生幸福托于此人,实是悲哀。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范文10份(扩展2)

——浮生六记读后感 (菁华10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

  沈复的《浮生六记》中,有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妻子芸娘。芸娘被称为*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漫游在《浮生六记》的时空中,不知不觉地被芸娘那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所打动。

  她很聪明。她听一遍《琵琶行》便会背,还靠着《琵琶行》学*识字。她通晓诗词,写出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极妙句子,还能与丈夫评古论今。她不痴迷金银珠宝,唯有的首饰也送给别人,却极其痴迷于收集破书残画。书中写有芸于破笥烂卷中,偶获片纸可观者,如得异宝,旧邻冯妪每收乱卷卖之,将纸片奉为珍宝,多奇怪啊!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痴迷于谈经论典的陈芸,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类。可是,她就像自己最欣赏的诗人李白一样,豪放洒脱,不顾流言蜚语,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十分的洒脱。一日,她想与丈夫同行前往,可惜不能轻易出门,怎么办呢?沈复出了个馊主意:冠我冠,衣我衣,亦化女为男之法也。在沈复的一再请求下,陈芸女扮男装开开心心地出去玩了一趟。又有一次,陈芸想跟沈复一起去太湖游玩,正当沈复一时找不到借口应付父母而为难时,陈芸便主动说,只要告诉公婆自己回娘家即可。这次,他们与一位志趣相投的女孩素云泛舟太湖,共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在提倡女子足不出户的年代,打破封建礼教,需要多少的勇气!

  她特别的善良。年纪尚小,便靠着自己的双手养活家人,甚至为自己的弟弟付学费。而后当沈复来拜访时,她还偷偷地为他藏了一碗粥。为了给得病的沈复祈福,陈芸还吃了几年素。情深义重都不能形容她了。婚后,她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对所有人都和和气气的,而且夫妻之间经常使用岂敢得罪等此,相敬如宾。在游戈园的时候,她甚至因为王二娘摘了一些野花而心疼。这是何等的善良。甚至,丈夫随口说的要纳妾,还被她挂在心上。最后,也因此事,她与公婆关系不和,间接导致自己的早逝。她很温柔,体贴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唯独忘了心疼自己。

  虽然,她可能不受当时所处的大家庭的待见,可是,这怎能掩盖她身上的光芒呢?沈复的笔让她彻彻底底地在读者眼前生活,使我们看见了她的`聪明、洒脱、善良。照着自己喜欢的方法,在沉沉浮浮之时仍能努力漂向美好,这样子的人,何尝不可爱呢?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

浮生六记读后感2

  起初只是这本书素白的封面上有一只小船。船中坐着一位男人,船头站着一位。女人。只是这样,这本书就已给我带来了奇妙的感觉,我忍不住翻开它。

  《浮生六记》的语言有些晦涩,像是文言又透露着现代文的风格。虽是散文写作,但书中一件件家常趣事颇像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人看了就无法停下。作者沈复,苏州人,出身雁门伐北,专门写*沙漠漠。而这本书去文采熠熠,处处透露着温柔的气息。书中更多的写的是沈复妻子芸的故事。在沈复的笔下,他虽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却处处透露着可爱。林语堂先生曾说芸是“*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芸是一个温柔贤淑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人。她仔细打理家中的一事一物,也会有女扮男装看庙会,为丈夫主动谋妾室。诸如此类令人神往而又感到惊奇的行为。云于古代的才女不同,既善解人意,通情达理,有痴情一往,可爱聪慧。这似真实似虚幻的角色,让人不禁感慨。文章看似散乱,却无处不透露着才子佳人艳羡的爱情,与令人向往的充实生活。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沈父见到妻子怎能不欢喜,妻子也如此。沈复对妻子的爱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以至于他的书中描写的妻子,是如此的情致动人,独一无二,甚至让我们感到沈复配不上他的妻子。他们之间的爱情在书中的一字一句中体现。虽然没有过多的情感描写,但沈复与妻子插花、在月夜划船、读诗、游戏,都使我们感觉到了那份甜蜜而又*淡的爱情。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有这样的生活,怎能不欢喜?浮生二字是李白所谓“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四篇文字中有三天都是谈论生活细节:闺房之乐,诗酒之乐,游玩之乐,都是典型*文人的清淡闲雅情志。沈复是实干的人,他的文采也没有太多的点缀,然而只是*常的`叙述,细微曲折,点到为止,就足足体现出他生活处处有趣的细节。沈复好热闹,整篇文章都无太多删减,充分的展现了文人们*时休闲且充实的生活。他用最*实的文笔描写出读者们最向往的生活。虽然他与芸的生活着实清寒不易,许多时候得苦心经营才能过的下去。最后也是妻子早逝。但这篇文章却在两百年后为我们刻下了最美爱情的模样。以至于观赏过后不经感慨一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但我在合上书时,背面有一句话,“这本书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浮生六记》给我带来的确实不止如此,而我对于这本书,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对此千万的感受只能凝于一句话: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浮生六记读后感3

  东坡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何谓浮生,猜想着不过是一段接着一段酸甜苦辣,时而起时而落的时光。生活不易,能用*淡从容的心态度过一生,这不禁想让人品味沈复这一生。

  对于《浮生六记》,最初的印象大概便是语文里的《童稚》了吧,曾几何时的背诵全文,依然历历在目。“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当时却只觉得这人无趣的很,看太阳、抓蚊子这样的小事,也能专门写一篇文章纪念?似乎只能说他从小便能捕捉生活中的乐趣,把这无趣的生活过的有一丝色彩吧。

  当读完原著发现,原来童年生活不过是岁月中的一角而已,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还是爱情故事吧。他的爱情,不像梁祝一般的曲折、凄美,却是那么的*淡。“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从最初的一见钟情到婚后的“能察眼意,懂眉语,—举—动,示之以色”相敬如宾,相知相守,直到最后“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万分悲痛的阴阳两隔。仿佛在读书之前,刚刚看了一出虐人的琼瑶剧。当沉沁在这爱情故事中的时候,好像穿越时空,来到他的`身边。

  送亲归来的他看到远方伫立的倩影,脸上是隐藏不住的喜悦,加快了脚步来到她的面前,两人低声细语,满是笑容。

  山川之上,两道人影,一人中等身材,一人娇小婀娜,都着男装,确是掩饰不住深情。面对着大好河山,二人谈论诗词歌赋,却时常提起家中琐事,从“琴棋书画诗酒花”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个中乐趣,不足为外人道。感觉两道身影时而模糊,时而清晰。

  虽然起伏跌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这恰恰是生命的本质。夕阳西下,远处立着一处庭院,门前伏着一条老黄狗,庭院旁的柳树下,夫妇二人挽手相依,看着门前的湖畔斜阳。无比和谐又温馨的画面,不禁想到了夫妻二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感情。读后感·他孤独的坐在床上,仍然记得妻子离世前对他说的字:“来世”,他似乎想起了什么,起身走到桌旁,提起笔,却望着窗外,脑海中浮现的,是如白驹过隙般的一生。

  读完全书后,再回想他的一生,失去爱人是变故,家道中落是变故,颠沛流离更是变故。几乎走遍了全*、阅尽了人生辛酸的他,行文间却没有什么大喜大悲,只是从容的道来这一生之事。耳边似乎听到了他在对我说话:虽然起伏跌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这恰恰是生命的本质。无论遭遇多大的变故,前面都有可能峰回路转,你还可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在这里还会有栖息之所,也还有逆转的空间和余地。

  所以,《浮生六记》在我看来就是起于波澜,止于不惊。看的时候——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想的时候——却是从容与安宁。

浮生六记读后感4

  前些日子上古文课,老师偶然提及《浮生六记》,讲到文章是如何的生动有趣,笔触是怎样的细腻独到,顿时心向往之,《浮生六记》之读后感。于是,立即去拜读了一番。《浮生六记》是一本追怀往事的书。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而且作者的思想史很自由的,尤其是文章第一章就写夫妇生活的《闺房记乐》,而且写得那么大胆自然。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首先从书的题目来看《浮生六记》大概是去了李白“事如春梦了无痕”的意思吧。然而只要是用敏感的心灵细细体味,再久远的事情也会依稀重现。大概人生总是不得完美。借生命的重温可以获得些许暖意。清乾隆年间,一位不那么有名的书生沈复,用简约的俊逸的文字,回忆自己的纯真少年和忧患中年,记录那段时光里所经历的闺房之乐,坎坷之愁,闲情之趣,浪游之侠。处处流露不随人是非的浪漫情怀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读了这本书,不得不羡慕其中的女主人公,芸娘。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他爱她能与沈复促膝谈诗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林太乙(林语堂之女))

  读完《浮生六记》,最大的感触就是,休闲,一点也不觉得累人,伤神。每每独到其中的一些片段还会于坐着产生共鸣。例如“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这是多么的会享受生活,多么惬意的比喻呀。还有其中关于插花的想法,让人不觉赞叹。总之《浮生六记》是以篇笔致生动,细腻,简约的美文。其中还印着姑苏古城的文化底蕴,透着江南才子的精神气质,裹着追忆往事的神秘面纱,是的语言精致自然。正如俞*伯先生所言《浮生六记》俨然一块纯美水晶。 《浮生六记》的确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文字也不生涩,简单,阅读起来也很有趣。

浮生六记读后感5

  《浮生六记》一书大约称得上是玛丽苏小说了,一幕幕都美好细致到像是虚构出来的岁月静好,然而,它都是真的……

  我小时候曾花过很长的时间思考,古代的人都是怎么生活的。没有网络,没有电,世界不大,劳动力少,要干的活多,那除了不停干活便是寒窗苦读,我那么想便得出了结论——古人过得很无聊。而《浮生六记》读下来,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大错误,只要有心,完全可以把日子过成诗。只要有心。(也许只顾享受人生算是一种自私,因为现在人们约定俗成,作为收到恩惠的人,我们要报养父母,善待子女,这点没错,但是何必为了积累大量财富而将自己变成一个赚钱机器呢。日子不需要每天轰轰烈烈,只要在*淡中有一丝情趣便是莫大的幸福了。至于怎样算是*淡,因人而异,有人日花斗金才算是一种*淡哩,而那时他们为自己奋斗时也会获得快乐)

  沈复和陈芸可以说是古时夫妻里的奇葩了,正是这点与众不同给了记录他们生活的《浮生六记》闪光点。复和芸的爱情,坚贞浓烈,十分浪漫,即便放到更为开放的现代,他们都是独特的,这是他们的超前点。我想他们的爱情独特大约得益于沈复的不羁洒脱和芸的保守聪颖知进退,两人缺一不可,否则这样的恋爱便谈不成,否则他们就没有这般的情义深重。

  另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他们的脑洞。巧妙利用身边的*凡事物做出诗意的生活——就和他们的性子一样。沈复提及的插花之法看得我是跃跃欲试,不禁感慨,怎么会有这般精致的人,普普通通的家庭插花也能弄得很有意境很有仪式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于是乎通读下来,书边的空白区便被我密密麻麻填上了这样的批注:“妙哉”“天啊”“nice”。复和芸两人真真是活得开朗有趣了,那许多的前卫思想,难怪有人评到:“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这本小书之所以入得经典行列约是手边有此一册,便真如有一妙友相伴。”是了,我每每会发出“知音啊”的赞叹原因便是如此了,沈复的文笔并不如大师般有许多讲究,就像两个朋友间互相交流,*淡叙述,讲些生活的小细节,讲历史洪流宇宙世界中根本看不到的小细节,这是幸福。

  《浮生六记》合该六记现仅余四记,读来觉其似一画卷,一幅市井画卷,没什么国仇家恨,就是日记一般的流水账,而正因如此,它才回味无穷,打动人的是日常里的柴米油盐。现在有很多小说早就失了味,为了吸引读者尽取些超脱现实的材料,这与神话有何异呢。

  就是可惜,复和芸的舒服日子没过多久,后来他们便是在苦中作乐了。坏人很多,但心地真诚善良的亦不少。综上看来,生活其实古往今来差不多,过成怎样由自己说了算,无关钱财,只关于心。

  命理万化,虚诞与否仅由己。

浮生六记读后感6

  做个有趣的人真好,有趣的人相互陪伴过有趣的日子更是美妙。浮生六记实际上主要描写的是生活的游历,是自传体散文,而作者将自己游历的所见所闻分享给了大家,但其实存稿并不完整。

  沈复之所以成为我们熟知的“沈复”,不仅仅依赖于他自身的才华、深情、意趣,很大程度上,还归功于他的妻子芸。

  “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此段描述已足见芸的魅力。

  在那个时代,芸不仅能打理好家里的事务,还能做女红养家、自学识字,陪沈复赏花赏月、吟诗作对,把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她心地善良,心路活泼,感性风雅而不失缄默沉静,难怪林语堂先生说她是“*文学里最可爱的一个女人”。反倒是沈复,半生游学,却一直碌碌无功,甚至多次意气用事陷家庭于困境,始终未能给芸稳定富足的生活,四十一岁的芸终在深深的遗憾中客死他乡。

  沈复遇到芸,是幸运;芸遇到沈复,是幸运,也是不幸。他们相遇,是*文学的幸运。

  《浮生六记》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是“闲情记趣”,原来日子真的可以过成诗,而这首诗真的可以和钱没多大关系,实为惊艳。

  真遗憾,我喜欢画画却不会画画,真想作一本插画版的《浮生六记》,把沈复和芸的才情意趣都画下来。

浮生六记读后感7

  先秦诸子、秦汉文赋、唐宋诗词、明清小说,今天我给各位分享的是清代嘉庆年间一介普通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感动于书中记录的日常生活的“真情”与“真趣”。拂卷,感受书中主人翁心无羁绊、洒脱真挚的个性。全书共六记,描绘爱情美好、记录童年趣事、承载坎坷人生、描摹心中风景还有中山奇遇和养生感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带给我的三美。

  一、爱情之美。

  一个是娇憨清秀的女子,她“形削长颈,眉弯目秀”,这女子如此*凡,却美得恰到好处,举手投足间尽是知书达礼、落落大方;她又是如此的不*凡,你的目光落在她灵动的双眸之中,传递出的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她就是沈复的妻子,陈芸。

  一位是青衫磊落的书生,生性直爽,放荡不羁的书生,沈复。他约她远出游郊,她女扮男装,怎掩眉目间秀丽的风姿;他与好友郊外观花,她蕙质兰心,巧设梅花食盒,形似梅花,一盒载六菜,菜肴置身花瓣之中——好个色香味俱全!好个诗情画意!饮茶论诗、游历山水,处处有他们结伴的身影,“金风玉露一相逢,却胜似人间无数”。

  或许他们的爱情并非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只因他们那*凡日常生活中真挚的情怀,而深深感动你我。

  二、童趣之美。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算白发爬满鬓角,我们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探险和好奇。书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沈复从小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会把叮人扰人的蚊子关进自己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喷它们,对它们吞云吐雾。此时,蚊子变成了“群鹤飞舞”,令扰人的蚊子“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极富想象力;还有他常常蹲下身子,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野兽,把土堆当作小丘,把低洼处当作峡谷,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在这个童年创造的世界里畅游其中、自得其乐。

  三、山水之美。

  沈复在《浪游记快》描述了许多地方的山水风景,30年的游历他或沉醉于自然风光或畅游在人文雕琢之美,然而最让沈复心动、流连忘返的不是名山大川而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如的幽僻的上沙村、静雅的西山、空悠的无隐庵等等,用清净心观世间山水,用真性情陶醉其中,用手中妙笔分享世人,这一山一水,都是沈复心灵休憩的世外桃源。(山水之美得之心,寄之情,绘于文)也触动千万读者心灵,所以他笔下山水分外美!

  《浮生六记》是浮世生活的真实写照,沈复“以全是人工,却归于自然”的散文,道出人世真正的色彩。记爱情之美,宛如一对情侣,把酒赏月,品诗论画,比翼双飞,行走世间;写闲时雅趣,栽植花木,游历山水,春夏秋冬皆有风景;叙坎坷人世,满心期待,布衣饭菜,悠然自得。

  一本书一生情,一本*浮尘,一本书看世间。

浮生六记读后感8

  读完《浮生六记》感触颇多,大体有以下几点

  1、感慨*古时知识分子的精致和矫情。

  无论沈复其人的家庭境遇或者个人生活过得多好,多坏,对生活方面他一直都比较矫情,比如温酒对诗,还有在室内养花草,非常小资,落魄时亦如是。

  2、沈复的妻子芸娘,真的善良到令人心疼,一声尽心尽力照顾丈夫,满足他的各种*惯和爱好,像母亲一样纵容自己的丈夫,展现了*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但是现代社会这种品质也不一定会使自己的婚姻生活过的更好。

  3、总体来看,我认为沈复就是个渣男。老婆孩子跟他一生没有过什么好日子,而且在妻子与父母发生误会的时候他并无作为,而且最终妻子含屈而亡,非常悲剧。而且因为自己日子过不下去,就让女儿早嫁,儿子给人学徒,实在懦弱无能,对于生活的现状没想办法奋斗改变,实为渣男一枚。

  生活中自然有大喜大悲的时刻,但更多的多是些*常不过的日子,没有大的波澜,见不到大的起伏,每一天相似无二的日子,相似的心境,象*静的心电图映射到空间的墙上,暼一眼就象是看完了全部。

  如果说是有了转变,那一定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一个那么对的人,一个专属于你的那个人,独一无二到无可替代。

  之于沈复,是他的芸娘。

  念起,缘生,念起,缘深。

  只是一眼,心跳瞬间陡起,再无力归于*静。

  她象是一个仙女,转旋袅袅起舞间,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天,都不再能似从前一样。*常的*常,有了她的浇灌,润润的处处透着水灵。有些拮据的日间,有了她的心思,每每流露出新意与可爱。说的每一句,总能从她的眼睛里投射出会意的笑,烦忧蹙眉时,总是能从她瘦削的肩膀处,寻得力量。

  这一切无关其他,皆是因为每寸光阴,皆用心诚意抚过,暗暗出力打磨,若是说丝丝关心,早在缕缕青丝漫,尖尖梳齿间,由青花褪成了水墨。

  铭心于心,无关四记或六记。

  时间能隔绝的,绝不是思念。

浮生六记读后感9

  它也被称作晚清小红楼梦,书写了一段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书中主要讲芸娘是如何的好,俩人婚姻生活如何浪漫,以至让所有读者都爱上了芸娘,林语堂甚至干脆称芸娘为*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

  人人都说芸娘好,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沈复的付出,那简直就是个宠妻狂魔啊(此处略去一万字,就不剧透了。)尤其在封建社会那是十分难得的。

  我们要清楚“这世间,所有良好的关系都是相互成全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夫妻二人之所以关系一直都能保持和和美美,那是因为二人都在认真努力的去经营。另外在经历过种种不幸后,沈复依然能保持*和的心态,这一点是比较有触动的。

  有一个*和的心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人生即使面对再多的不幸,只要心中有*和在,那就是最好的解药。生活中其实并没有什么能真正伤害我们的,而只要不能直接杀死我们的,最终都会使我们更强大。记得在《大秦帝国》中,秦昭襄王也说过这样一句话:“王者的心都是伤痕累累的”。

  鼎为炼银,炉为炼金,苦难则为熬炼人心。道德经第七十八章里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和的力量就是这里讲的水之力,看起来极柔,然而却能攻破天下最为坚固的难关。所有的不幸和悲痛,一旦触碰到这*和之力,也会立时就被销化了。另外最后一章虽然不是沈复所作,但是干货却是实打实的,对于养生、养心极有帮助。

  今日不养生,明日养医生。这就是养生的意义所在。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拿钱保命。这样的事相信大家都不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就需要及早学*,并身体力行去保养顾惜自己的身体。

  对于道家“性命双修”的理念,一直都是比较认可的。对养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读一读第六章,在此就不多言了。

  既然本书被人称之为小《红楼梦》,那么必然是值得一读。

浮生六记读后感10

  难得过个无所事事的周末,偷得浮生半日,读完了浮生六记。

  说是六记,其实只读了四记,另外两篇在历史长河里不知道飘哪儿去了。忘了在哪儿看见一句,林语堂说芸娘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抱着“到底是怎么个可爱法,还能比我可爱吗”的心理翻了翻这本书。看的比较不囫囵吞的是卷一的闺房记乐,和卷三的坎坷记愁。

  一篇讲的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赌书消得泼茶香。青梅竹马,得偿所愿,每日谈诗论画观花赏景,鸾凤和鸣举案齐眉。另一篇讲的是人生在世不称意,他生未卜此生休。被赶出家门,穷困潦倒漂泊异乡,父亲儿子妻子相继去世,兄弟为了财产与他反目,愁绪满怀无释处。作者写的倒是丝丝入扣,有感动有叹息,但情感上不知道怎么评价。芸娘固然是可爱的。爱诗词歌赋,也擅长烹饪女红。心灵手巧,无论是插花还是开party都能别出心裁。温柔贤惠又古灵精怪,恪守封建礼教之余,也会穿个男装跟老公出去旅游。看上去简直完美,唯独一点我不喜欢,闲着没事儿还去给老公物色姬妾,最后那姑娘背叛约定,她也因为各种情感上的打击郁郁而终。试图站在当时的时代和环境去理解这件事儿,奈何我实在已经进化完全,理解不能,既然真心实意的爱了为什么还能跟人分享。或许这才是男人们如此推崇芸娘的原因吧,直男们不切实际的幻想,呵呵。作者沈复,就更不知道怎么评价了。

  一开始年少求学,与芸娘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也倒美好。成年之后只能看见他终日靠着家里的庇荫吃喝玩乐,被赶出家门之后穷困潦倒,不去想想怎么养家糊口,竟然还继续附庸风雅…完全没有对妻子儿女以及人生最起码的担当。

  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写了自己和妻子如何伉俪情深,还照样在出差的半年流连青楼。与妻子第二次仓皇出逃,竟然连儿子和女儿都顾不得了。把女儿匆匆许配给表哥家的儿子做童养媳,托人给儿子找了个地方谋生,后来儿子早夭,沈复想的是,芸娘不能延续后代了,为啥是芸娘没有后代了呢,因为别人又送给他一个小妾呗。

  看到最后这句,真是恶心的我连早饭都差点吐出来。陷入纠结。感动过人们的这些句子和故事,到底是真是假。写了不思量自难忘的苏东坡,后来又说唯有朝云能识我。冒辟疆这个始乱终弃的大渣男,竟然还有脸写出个《影梅庵忆语》。

  这个人生啊…仔细琢磨琢磨就觉得特别不堪。所以,今天你丧了吗?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范文10份(扩展3)

——《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二十份

  《浮生六记》读后感 1

  今天看完了《浮生六记》,很是感慨。我看的版本是周公度译注的,共300多页,前一百页是译文,后面200多页是原著(由于是白话文的原因,基本几秒就过——毕竟生活在这个年代,若不是潜心研究,看白话文还真的有点吃力)ps.不过原文有个地方我觉得很好,就是虽然简短吧,但都有一个小标题,所以一眼看过去,至少知道个大概。

  来一段科普:《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包含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说是后人仿写。

  初看第一章《闺房记乐》,已然觉得很不可思议,讲的就是沈复与其妻子陈芸的日常琐事,心里想着怎么会有如此痴情、如此趣味相投的`夫妻;渐渐往下看《闲情记趣》,主要讲的是沈复与其妻子的裁花取势、园林品鉴等事情,又会觉得,怎么又会有这么悠闲,这么惬意的生活;进入到第三章《坎坷记愁》,心情一下子仿佛跌落谷底,芸娘被误解,家族生活的困扰,生活上的拮据,心想真是造化弄人,后期沈复的生活真是倍感凄凉;但同时特别感慨,尤其是诸事烦身,一波未*一波又起的时候,也少见(沈复)其怨言;就像书里所说:(沈复)几无怨天尤人之词,多是甘苦自得之语,他这份责己甚严却又如浮云漫卷的文风,使得文字记述的春花秋月显得弥足珍贵。最后一章《浪游记快》主要写的是他的游记,语言之快,仿佛跟随作者一起踏遍大好河山,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不同新奇的地方。(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踏遍喜爱的地方,发现各个地方的奇特景观)

  读本书的第一感觉真的是,主人公为什么如此之闲,按照现在的生活,主人公,就是都市生活的一个普通的小白领,与妻子一起过着温饱有余,但有时候又颇见拮据的生活;及时如此,他们依旧非常讲究生活中的细节,沈复爱好花艺、摆弄景观,芸娘也陪着他一起,还“出谋划策”,可以说是非常享受生活了;

  所以才会有所感慨,有所羡慕,因为现在的人,乃至社会都太浮躁了,都在想着如何挣钱,但是无论你如何努力,每天依旧感觉很累;沈复,其实就像是我们的一个缩影,过着很*凡的生活,却又把生活过的很真实。尤其是他乐观的心态,真的很少人能够做到。

  最后,感动于他们的爱情,羡慕于他们诗情画意的日常生活,佩服其心胸宽广;毕生*常,却心怀磊落;身处困境,却也甘苦自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 2

  它也被称作晚清小红楼梦,书写了一段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书中主要讲芸娘是如何的好,俩人婚姻生活如何浪漫,以至让所有读者都爱上了芸娘,林语堂甚至干脆称芸娘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

  人人都说芸娘好,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沈复的付出,那简直就是个宠妻狂魔啊(此处略去一万字,就不剧透了。)尤其在封建社会那是十分难得的。

  我们要清楚“这世间,所有良好的关系都是相互成全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夫妻二人之所以关系一直都能保持和和美美,那是因为二人都在认真努力的去经营。另外在经历过种种不幸后,沈复依然能保持*和的心态,这一点是比较有触动的。

  有一个*和的心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人生即使面对再多的不幸,只要心中有*和在,那就是最好的解药。生活中其实并没有什么能真正伤害我们的,而只要不能直接杀死我们的,最终都会使我们更强大。记得在《大秦帝国》中,秦昭襄王也说过这样一句话:“王者的心都是伤痕累累的”。

  鼎为炼银,炉为炼金,苦难则为熬炼人心。道德经第七十八章里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和的力量就是这里讲的水之力,看起来极柔,然而却能攻破天下最为坚固的难关。所有的不幸和悲痛,一旦触碰到这*和之力,也会立时就被销化了。另外最后一章虽然不是沈复所作,但是干货却是实打实的,对于养生、养心极有帮助。

  今日不养生,明日养医生。这就是养生的意义所在。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拿钱保命。这样的事相信大家都不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就需要及早学*,并身体力行去保养顾惜自己的身体。

  对于道家“性命双修”的理念,一直都是比较认可的。对养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读一读第六章,在此就不多言了。

  既然本书被人称之为小《红楼梦》,那么必然是值得一读。

  《浮生六记》读后感 3

  卷三《坎坷记愁》一改前两卷的清新明快之风,文字开始变得沉重起来,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一个聪明又有情趣的芸娘,但他自己在家中处不好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反而连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娘四处漂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几乎差点死掉,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这本《浮生六记》我读的是朱奇志点评版,朱在其中曾批:衣冠子弟,不善生理,一路狼狈,幸而天可怜见,得遇曹翁,不至于客死他乡。看来,三白也就配作点画,栽点花,写点《浮生六记》而已!

  沈复的那些朋友也都是一干文人,看卷四中所写,当时这些文人也就是*时做做幕僚,闲时没钱还要瞎玩,游山玩水混混日子,然后写点酸文腐诗,生活情调就宛如现今的某些小资。自古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些文人的人生追求便是如此,大多也都这样浑浑噩噩了却了一生,淹没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去了,所幸沈复自己还留有这本浮生六记于世。当芸娘说求亲不如求友,建议沈复去向朋友们借钱时,沈复说自己的朋友们现皆闲处,自顾不遑。我觉得他说这句话的.原因有二,一是如我上面所说的那样,这些文人朋友确实穷酸;二是沈复他受尽亲人欺辱之后,只能在朋友面前保持自己作为文人的那一丁点尊严了,所以无法拉下自己的那张脸去向朋友借钱。唉,其实关键时刻,靠谁都没用,还是自己手中有粮才是王道啊。

  卷一卷二中的那点小浪漫小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生活的主流,那些看起来似乎令人羡慕的闺房之乐,在缺衣少食四处漂泊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卷三中写到沈复夫妇走投无路,借宿芸娘的发小夏氏家中。纯朴的夏氏虽然嫁给了一个农民,但丰衣足食,儿女欢绕,全家其乐融融;相比之下,聪明的芸娘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受了一辈子的辛苦。难怪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从古至今,这些心高聪慧的女人,真的就难得幸福吗?

  芸娘最终还是因穷困交加,生病而亡,沈复以恩爱夫妻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芸娘早夭的原因,不知他自己是否真正思考过,对此,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芸之情痴,多愁善感,此其三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四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芸娘去世时建议沈复在她死后续弦,沈复信誓旦旦地拒绝: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但后来却在卷三末尾轻描淡写地写到有人赠余一妾,重入春梦。不知此时的他,是否还记得那些沧海巫山的承诺么?而当在卷四中读到沈复背着芸娘寻花问柳时,我们也就对他的背信行为不足为奇了,只能哀叹芸娘将一生幸福托于此人,实是悲哀。

  《浮生六记》读后感 4

  《春夜宴桃李园序》中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大意为短暂的人生就像是一场大梦,之中又有多少欢乐时光呢?人生百年眨眼便逝去,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想来这并不是古人独有的'感慨,今人实也难逃这魔咒。如今,世人多为生计或功名奔波劳累,失了不少朴实无华的欢乐之感。如今人于浮华之中,如沈复于《浮生六记》中所记,如他一般于*淡的生活中找寻乐趣,也不失为一种幸事。

  《浮生六记》共四卷,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读完此书,时常感念沈复与陈芸的爱情,也感念他们的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沈复与陈芸可谓是珠联璧合,二人自小相识,沈复欣赏陈芸,对其母言:“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陈芸于沈复腹饥之时藏暖粥小菜为沈复果腹,其兄打趣曰:“顷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二人之情谊,可见一斑矣。后二人迁居他处,情谊如旧,却也遭尽磨难。书中所记之事,多为乐事,然夫妇二人不过肉体凡胎,与旁人无异,也尝为生计所累,个中辛酸,盖不为外人道也。然二人即便潦倒,仍志趣不改,吟诗、作画、郊游、烹饪,喻欢乐于*常,意趣盎然。二人虽非达官显贵,*日生活却也多姿多彩,不输名贵。

  纵然浮生若梦,为欢却不只几何?世人多如沈复夫妇二人,*凡且普通,然世人也能如二人一般,把生活活出诗意、活出精彩。汉乐府《西门行》诗:“夫为乐,为乐当及时。”珍惜每一个生活细碎的*常,寻找其中的乐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浮生六记》读后感 5

  “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题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8个字足以概括沈复的一生,这么兜兜转转一大半辈子,也许沈复在著《浮生六记》前都有没想到,在他低谷时三个至亲接连离世,没有人能与分担哪怕一点点的痛苦。从翩翩公子到潦倒人生的转折,又何尝不是人生在世,如梦一场。

  但沈复的文字从未有一丝仓促,他是一个单纯了一辈子的人。

  这梦的前半段沈复笑着。他遇到一心上人,以为会与他共度后生。这芸娘吴侬细语,这芸娘浮动暗香。他与沈复过着清贫,但却波澜不惊的生活。

  但是陈芸最终也因为公公的误会,而与沈复一起被逐出家门。毕竟陈芸是清代的女子,也避免不了封建传统。在长辈训斥与误会时,多将不与长辈争辩看作孝顺,那只要一有猜疑,被逐出家门是绝对的。从被逐出家门起,似乎他们的命运就逆着走了。他们本不是有钱人,后来因种种境遇不得不卖书画为生,但他们用慧心将生活过出清甜的美感。

  这梦的后半段沈复不住的惊呼。他在梦里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苍凉,什么叫做“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么一见倾心,那么不离不弃,即使在妓船上也要寻觅一个与妻子相似的女子。虽然清代没有一妻制,但沈复仍然只爱陈芸一人,那么深情那么真实。“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这是沈复对陈芸说的最后一句话。于是他醒了,他触摸床上每一个角落,没了,没了一丝茉莉香,苦笑着点点头,继续回味“来世”二字。

  《浮生六记》有着落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布衣蔬食的质朴,比李白的浮生若梦多几份哀思与从容。我们都是*凡的人,沈复也是。每一个的人生都如一场梦,梦里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乐有苦,有悲有喜。乐苦相间,悲喜交加,方为戏梦人生。

  《浮生六记》读后感 6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羡慕着他们*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于俗尘。

  沈复,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虽为*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与妻子陈芸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却志趣相投,彼此恩爱。但最后,夫妻二人却天人永隔,满是凄惨。就在陈芸去世让沈复再找一人时,沈复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通读后,不觉中发现,另一种想法却涌上心头。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但他自己却在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最终落得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飘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差点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主流。那些让人看起来羡慕不已的闺房之乐,在缺少衣食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坎坷记愁》中写到沈复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朴的夏氏虽嫁了农民,但丰衣足食,生活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比芸,聪明的芸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遭到家人的排挤,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尽了艰苦。

  芸最终去世了,沈复以“夫妻恩爱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陈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过。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沈复空有一身知识,但自身的知识终是被现实所击败。不懂变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细胞又有何用?芸嫁于沈复实在是凄凉。到头来,芸的一生终究只化作沈复一句“夫妻恩爱不到头”,只成了读者心中解不开的故梦罢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 7

  《浮生六记》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美丽的东西。在我翻阅重读这本小册之时,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这安乐的问题——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然而我自信这种说法不至于是溢美。想读这书的',必有能辨别的罢。以上这两段话是俞*伯和林语堂对此书写的精彩书评,觉得说的很好,和大家分享下。

  我读此书有从书中的感触到,过度教养的影响,不只是教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现代父母对孩子付出更多的照顾与教导,正面回馈却似乎不如预期,究竟教养出了什么问题?过度的保护、指导与关爱,不仅是个别家庭的教养问题,更是影响整体发展的社会问题,值得反思与警惕。我们都忘了,我们该养出的不是好小孩,而是好大人教养的目标,应该是养出一个心智、情感、能力都与年龄并进相衬的成年人。本书以此为中心思想,希望帮助父母*抚担忧与恐惧,先放下亟欲为孩子铺设成功坦途的急切情绪,而以更稳健的心态、更明智的爱,创造真实永续的教养效果。

  在教养孩子之前,父母请先照顾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人生。本书打破一般教养思维,除了指陈过度教养的影响并提供解决方案,更聚焦于父母的心理建设与自我关照,恳切提醒父母别为了教养孩子而失去自己的人生。当你能好好生活、工作与爱人,孩子就会以你的身影为榜样,找到自己实践成功、创造幸福的方法。

  《浮生六记》读后感 8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距离开始读大约有四年了。四年前只读了四卷,当时骨傲,宁愿此书是残缺之美,也不愿看到狗尾续貂之作。可*日读完后两卷惊讶之情溢于言表,可能是我文字功底太差抑或是对之前有些遗忘,后两卷与原著的衔接和文法竟毫无违和感,想必也是大家之作,不过可能是先入为主知道后两卷是伪作的缘故,总觉得缺点神韵。文章最出彩应该是第一卷和第三卷,分别是秀恩爱和死的快,哈哈。喜欢芸,温文尔雅,才思敏捷,活泼可爱,知书达理,秀外慧中,顺便说一句,我对女生最高的评价是秀外慧中,她值得这个词,国学大家林语堂也评价芸是国学史上最可爱的女生,这个评价应该是极高了吧。芸和沈复的爱情是多少人的向往,可以说浮生六记就是靠芸撑起来的,如果没有芸,顶多也就是个不错的杂记,绝不会有现在这么高的评价。不喜欢沈复,有人供着吃喝就高谈阔论理想,没有了生活来源完全不知道怎么去生活,没有柳三变的命却得了柳三变的病。第三卷字字含泪,句句是血,可以怨恨时代怨恨腐朽的封建制度,可有些人为理想努力了,沈复做了什么,游山玩水?修花剪草?吟诗作乐?沉迷于游乐花草情爱,说到底他只适合在襁褓中生活,做个什么都不用想的大少爷。说来惭愧,觉得人家书写的好还要骂人家几句,我咋不上天呢。不过,骂完人还真痛快,哈哈。

  《浮生六记》读后感 9

  “事如春梦了无痕”。陈芸的一生,正可引用苏轼的诗句来概括。本书虽说是从沈复的角度来写,文章的主角,那位“点睛者”却只是陈芸。林语堂称她为“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而她的可爱之处在于,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聪慧,幼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对于诗歌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还能够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他们的生活虽说简朴,却也知足常乐。而就在这简朴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追求美丽,看到了他们的穷困潦倒,看到了他们遭不如意事折磨,看到了他们为他人所讥讽。他们并没有特殊的建树,仅仅只是同知心友人过他们恬淡的生活,倒也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风范,同时不负良辰美景,不负时光。

  那么,沈复笔下的陈芸是否仅仅只是陈芸而已?其实不然。陈芸,她所代表的也是那些不甘困于封建思想的枷锁之中、为取得自由*等而斗争的女子们的代表。陈芸见了一位歌妓而发痴,换上男装与丈夫出游观“花照”,一个女人打扮男装,抑或是倾情于一名歌妓是不道德的吗?她尽没有考虑到,她仅仅是思慕着去看,去看见人世间的美好景物。的确,陈芸看到了人世间的美好景物,但这也给她带来了祸。由于她道德上所犯的礼法的衷怀,她才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愿意留待鬓斑之时去游历的名山。可那个时代是与现在不同的,封建的社会中,看见一位风流蕴藉的歌妓已十分犯礼法。这也足使让她的公公认为她是痴情少妇,足使将她逐出家门。

  而换个角度想想,陈芸真的做错了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已经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陈芸自然要招他人的讥讽。这来由沈复虽然没有明说,但定是与陈芸识文断字,而且追求精神生活有一定的关系。作为家庭的“异类”,陈芸难免鹤立鸡群,并被整个家庭所不容,最终受到排挤。而他们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他们的错,反而更值得我们同情。

  的确,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这美好的青春年华之中,我们理应做的就是发奋学*,为未来的生活打好基础,而不要虚度年华,给这短短的浮生留下遗憾。

  《浮生六记》读后感 10

  读完《浮生六记》感触颇多,大体有以下几点

  1、感慨中国古时知识分子的精致和矫情。

  无论沈复其人的家庭境遇或者个人生活过得多好,多坏,对生活方面他一直都比较矫情,比如温酒对诗,还有在室内养花草,非常小资,落魄时亦如是。

  2、沈复的妻子芸娘,真的善良到令人心疼,一声尽心尽力照顾丈夫,满足他的各种*惯和爱好,像母亲一样纵容自己的丈夫,展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但是现代社会这种品质也不一定会使自己的婚姻生活过的更好。

  3、总体来看,我认为沈复就是个渣男。老婆孩子跟他一生没有过什么好日子,而且在妻子与父母发生误会的时候他并无作为,而且最终妻子含屈而亡,非常悲剧。而且因为自己日子过不下去,就让女儿早嫁,儿子给人学徒,实在懦弱无能,对于生活的现状没想办法奋斗改变,实为渣男一枚。

  生活中自然有大喜大悲的时刻,但更多的多是些*常不过的日子,没有大的波澜,见不到大的起伏,每一天相似无二的日子,相似的心境,象*静的心电图映射到空间的墙上,暼一眼就象是看完了全部。

  如果说是有了转变,那一定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一个那么对的人,一个专属于你的那个人,独一无二到无可替代。

  之于沈复,是他的芸娘。

  念起,缘生,念起,缘深。

  只是一眼,心跳瞬间陡起,再无力归于*静。

  她象是一个仙女,转旋袅袅起舞间,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天,都不再能似从前一样。*常的*常,有了她的浇灌,润润的处处透着水灵。有些拮据的日间,有了她的心思,每每流露出新意与可爱。说的每一句,总能从她的眼睛里投射出会意的笑,烦忧蹙眉时,总是能从她瘦削的肩膀处,寻得力量。

  这一切无关其他,皆是因为每寸光阴,皆用心诚意抚过,暗暗出力打磨,若是说丝丝关心,早在缕缕青丝漫,尖尖梳齿间,由青花褪成了水墨。

  铭心于心,无关四记或六记。

  时间能隔绝的,绝不是思念。

  《浮生六记》读后感 11

  初见这本书时,它被放在书店的书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洁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便是书封面上那几个淡淡的文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让我有想要阅读它的冲动。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复,而是他的妻子陈芸。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芸娘的可爱之处在于,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颖慧,幼时“即能成诵”《琵琶行》,还自己学会吟诗作对,对于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画虫草,还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致,是一种食盒,形如梅花,内置中五六只瓷碟,装上饭菜,如装于花瓣中。芸娘还曾女扮男装,同沈复一起参加庙会。因那时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还真心真意的帮沈复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韵味才行,后遇到憨园,芸娘很喜欢憨园,但因种种原因,沈复未能娶到憨园,这也让后来芸娘的病情更严重。

  《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是它的独特之处。正如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会写闺事,夫妇生活,而沈复以直率*实的语言叙述闺中乐事,写出了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后来,沈复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贫穷,生活艰难,芸娘仍为沈复想办法赚钱,去讨一份工作。这夫妇之间的真情令人感动,不幸的是芸娘红颜薄命,沈复漂泊各地。

  “浮生”应就是指沈复浮荡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他的前半生,与芸娘在一起的时光虽短暂,但很欢乐,美好,但相比较他后大半生坎坷游历,那些欢乐的时光便如梦境一样虚幻飘渺,昙花一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 12

  如果你是芸娘,你会喜欢沈复么?如果你是沈复,你会喜欢芸娘么?

  这只是假设,我们无从得知。芸娘是不幸的,年华正好的时候死去,她又是幸运的,毕竟,不是每个文人的妻子能得到丈夫如此的尊重,沈复的'确算不上很优秀,但是,能如此念着自己妻子的人,应该也没有几个吧

  生活并不总是美好的,但是,他们能从容面对这些生活的不幸,这是我们所缺失的,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既然事情发生了,我们能做的只有从容面对,我们改不了那些事实。

  沈复相对芸娘来说,是朋友,朋友,表弟,他是可爱的,可作为男人,他还不够格,他心理还没有成熟,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他还没有学会为他们这个小家打算,更多的是大家,可是,他弟弟却不这么想,两面三刀的逼迫,只念兄弟情深;为公公纳妾,岂是儿子儿媳应该做的?他也让芸娘去,芸娘的痛苦,他视而不见,可以说是圣父般的人物,可惜芸娘跟着他贫困潦倒,芸娘重病无钱医治,卖掉女儿做童养媳,儿子做学徒未及**而亡。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性格会决定他怎么想,怎么做,旁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会认为理所当然的。不知道,如果再来一次,沈复是否会有所长进,对于沈复,芸娘更多的是爱情还是亲情?女人,是不是只有对自己好一点,不追求所谓的贤良淑德的名声才好?

  《浮生六记》读后感 13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小学课本里的节选,一直记忆犹新,特别是对文章名《浮生六记》这四字念念不忘,觉得有种超脱世俗的云淡风轻之感(当然小时候不会这么概括,只觉得很文艺罢了),时至今日终于读完,但感觉隐隐有些意难*,还是提笔写下自己的一些感悟吧。

  大概故事的开头越美好,到结局就会越怅然。故事的主人公沈复生于书香世家,和芸娘青梅竹马非卿不娶,而后就顺遂地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嗯…以沈复的视角看待,确实如此,他这一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大概就是和芸娘在一起吧,芸娘真的是我在书中见过的最完美的女性了,世上所有形容女性美好的优良品质都能套用在她身上,沈复何德何能?诚然,他是爱芸娘的,芸娘也确实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可是他的爱比起芸娘的付出显得太浅薄,说他真正为了芸娘让开心做什么事情的话,大概只有带着男扮女装的'她出去游玩过一次,其他好像都是芸娘在努力的包容他,让他维持他的孩子气和天真;努力的维持他可笑的自尊而不惜拔钗当酒来宴请他的友人…可是即便是这样,他都觉得一切理所应当,甚至将这些归纳于闲情寄趣,以为芸娘甘之如饴。

  芸娘这短短的一生幸福吗?后期穷困潦倒疾病缠身时有没有一丝丝后悔?是因为憨园违背了誓言还是因为公婆误解生活拮据骨肉分离才使得病入膏肓?种种都不得而知,但是从世俗意义上来说,沈复真的不是一个良人,他没担当,没责任心,不求上进,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好像永远是个小孩子,永远学不会成长,最后芸娘离开人世这种打击也只会让他更加沮丧……没法在物质方面给妻子儿女保障,最后落得一家分离,死生不复相见。

  可能在感情方面他比起同时期的古人要好太多,但是还有有些接受不能,特别是芸娘病重后他南下经商,将赚的所有钱财都用来狎妓,甚至还腆着脸说是因为“身材状貌有类余妇芸娘”,这样便能显得你专情嘛?最后还留恋不舍“半年一觉扬帮梦,赢得花船薄幸名”,这样暗搓搓的炫耀真让人不适,但凡他把银钱拿回家,芸娘也不会落得无钱医治早早撒手人寰的地步了。

  可能正因为太真实了,所以总觉得戳到了自己的内心,可能不该苛求别人怎么度过自己的人生,或许沈复这样孩子气的过完一生也不失为一种幸福,但是心底还是有些为芸娘抱不*,那么好的女子本该有更美好的人生的,可是又有谁说的准呢,说不得她真的如沈复感觉的一样,和他在一起甘之如饴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毕竟快乐的时光只占据人生小小的一部分啊,剩下的生活的苟且才是常态吧。

  《浮生六记》读后感 14

  品《浮生六记》,看沈老爷子的神仙爱情。

  林语堂曾经说:“陈芸(游鱼注:该书作者沈复的妻子)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时,我记住了陈芸这个名字。后来,我翻看《世界文学》,发现它将《浮生六记》列入传世藏书,不由心生阅读的渴望。读《浮生六记》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到幽闲之情趣。古人说过“人非有品不能闲”,而《浮生六记》更在闲情之中浸染了艳情。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皆*白叙来,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浮生六记》读后感 15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作的自传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流传至今。其中,《中山记历》和《养身记道》两卷已佚,故现版本只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书的核心,拜读此书是本着沈复和陈芸二人伉俪情深、至死不渝之情来阅,可实则是始于欢乐、终于忧患,读后给人以悲切动人之感。全文贯通了一种“慧极易夭”、“情深不寿”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预兆”,久久无法释怀爱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忆,在回忆中刻意去发现那些可称之为“预兆”的点滴,然后说服自己,爱妻早逝这件事是命运如此、是无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易*人的文字娓娓而谈他与芸二人的清贫生活,虽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闲事,但因为有芸,且在她井井有条的打理下,事事都温暖*和,处处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芸贤良淑德、蕙质兰心,将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实乃不易;这其实也他是夫妻二人钟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现,把日子过成诗,何尝不是每个女子内心所期待的样子,可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实沈复对芸很是欣赏和宠爱,如今男女*等很正常,但是很难想像古代社会男女地位之现状,“一入侯门深似海”说的不仅是帝王将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对于妇女来说要求也是极为严苛的,可是芸在那个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装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戏、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饮酒作乐,如此胆大的作为,想必也只有芸敢为;芸的幸运不仅是可以领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等与尊重,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丈夫对她的`的宠爱与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拥有羡煞旁人的恩爱生活。

  序篇林语堂有所言: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言非过誉;翻译此文的作者张佳玮也有此意:实际上,读完全篇,我都产生了“沈复简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头。芸最可贵之处,便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也许这也正是沈复如此怀恋芸的原因。

  《浮生六记》读后感 16

  读完《浮生六记》感触颇多,大体有以下几点

  1、感慨中国古时知识分子的精致和矫情。

  无论沈复其人的家庭境遇或者个人生活过得多好,多坏,对生活方面他一直都比较矫情,比如温酒对诗,还有在室内养花草,非常小资,落魄时亦如是。

  2、沈复的妻子芸娘,真的善良到令人心疼,一声尽心尽力照顾丈夫,满足他的各种*惯和爱好,像母亲一样纵容自己的丈夫,展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但是现代社会这种品质也不一定会使自己的婚姻生活过的更好。

  3、总体来看,我认为沈复就是个渣男。老婆孩子跟他一生没有过什么好日子,而且在妻子与父母发生误会的时候他并无作为,而且最终妻子含屈而亡,非常悲剧。而且因为自己日子过不下去,就让女儿早嫁,儿子给人学徒,实在懦弱无能,对于生活的现状没想办法奋斗改变,实为渣男一枚。

  生活中自然有大喜大悲的时刻,但更多的多是些*常不过的日子,没有大的波澜,见不到大的起伏,每一天相似无二的日子,相似的心境,象*静的心电图映射到空间的墙上,暼一眼就象是看完了全部。

  如果说是有了转变,那一定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一个那么对的人,一个专属于你的那个人,独一无二到无可替代。

  之于沈复,是他的芸娘。念起,缘生,念起,缘深。只是一眼,心跳瞬间陡起,再无力归于*静。

  她象是一个仙女,转旋袅袅起舞间,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天,都不再能似从前一样。*常的*常,有了她的浇灌,润润的处处透着水灵。有些拮据的日间,有了她的心思,每每流露出新意与可爱。说的每一句,总能从她的眼睛里投射出会意的笑,烦忧蹙眉时,总是能从她瘦削的肩膀处,寻得力量。

  这一切无关其他,皆是因为每寸光阴,皆用心诚意抚过,暗暗出力打磨,若是说丝丝关心,早在缕缕青丝漫,尖尖梳齿间,由青花褪成了水墨。

  铭心于心,无关四记或六记。

  时间能隔绝的,绝不是思念。

  《浮生六记》读后感 17

  “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题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8个字足以概括沈复的一生,这么兜兜转转一大半辈子,也许沈复在著《浮生六记》前都有没想到,在他低谷时三个至亲接连离世,没有人能与分担哪怕一点点的痛苦。从翩翩公子到潦倒人生的转折,又何尝不是人生在世,如梦一场。

  但沈复的文字从未有一丝仓促,他是一个单纯了一辈子的人。

  这梦的前半段沈复笑着。他遇到一心上人,以为会与他共度后生。这芸娘吴侬细语,这芸娘浮动暗香。他与沈复过着清贫,但却波澜不惊的生活。

  但是陈芸最终也因为公公的误会,而与沈复一起被逐出家门。毕竟陈芸是清代的女子,也避免不了封建传统。在长辈训斥与误会时,多将不与长辈争辩看作孝顺,那只要一有猜疑,被逐出家门是绝对的。从被逐出家门起,似乎他们的命运就逆着走了。他们本不是有钱人,后来因种种境遇不得不卖书画为生,但他们用慧心将生活过出清甜的美感。

  这梦的后半段沈复不住的惊呼。他在梦里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苍凉,什么叫做“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么一见倾心,那么不离不弃,即使在妓船上也要寻觅一个与妻子相似的女子。虽然清代没有一妻制,但沈复仍然只爱陈芸一人,那么深情那么真实。“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这是沈复对陈芸说的`最后一句话。于是他醒了,他触摸床上每一个角落,没了,没了一丝茉莉香,苦笑着点点头,继续回味“来世”二字。

  《浮生六记》有着落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布衣蔬食的质朴,比李白的浮生若梦多几份哀思与从容。我们都是*凡的人,沈复也是。每一个的人生都如一场梦,梦里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乐有苦,有悲有喜。乐苦相间,悲喜交加,方为戏梦人生。

  《浮生六记》读后感 18

  初读《浮生六记》时,总有一种“沈复几乎配不上他妻子”的设法。细细评味后,才创造芸的才情与心爱若无沈复的慧眼识真和倾情书写,便不能被发掘,更不会被传布,我们也不能经由过程文字一见这两百年前女子的风度。沈复看重芸的文艺风雅,芸恭顺沈复的'狷介洒脱,恰是他们的三不雅观不雅观同等才铸就二人几十年如一日的举案齐眉、相爱甚笃。若是沈复要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芸想的是“好男儿志在**厚禄”,那么两人只需互相嫌弃,互相抱怨了。

  沈复与芸的三不雅观不雅观同等、志趣相投无时无刻不表如今《浮生六记》的字里行间里。沈复说芸癖好既与我不异,并且能鉴貌辨色、揣摩眉目,所以我的一举一动,对她使个眼色,她便息息相通,无不办得头头是道。

  搬到仓米巷后,因新居风光不如故居,芸时常伤感,又神驰老家丁老家“颇有野趣”的住处,沈复便请示怙恃,携芸来到那儿那里所避暑。芸说往后哪年,当与郎君在这里造一个房子,绕着屋买十亩菜田,招来家丁仆妇莳植瓜果蔬菜,来供给日常家用。郎君画画,我来刺绣,算作品诗喝酒的资费。如许*民菜饭,终身欢愉,不必方案去远游他处。沈复对这设法深为赞同。

  沈复向芸衬着庙会盛景,芸道可惜本身不是男人,去不了。沈复便辅佐出主见,让芸穿本身的衣服扮为男人。芸扮男人没有合脚的鞋,沈复也辅佐:市场上有卖蝴蝶鞋,巨细脚都可以穿,买起来也极随意,且早晚可以当拖鞋用,不是挺好的吗?芸欣然畅怀。

  若是说沈复碰着芸是一种荣幸,那芸碰见沈复不也是一种荣幸。在婚姻是怙恃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沈复对芸成心意,便向母亲说:“若为儿择妻子,则非淑姐不娶。”也算是本身夺取来的幸福。

  《浮生六记》读后感 19

  如译者所讲:浮生六记和许多老故事一样,其中有欢乐也有悲伤,有温馨也有酸楚,有热闹也有寂寞;似乎过于*凡,还有点不合时宜,却有一种看似“慢半拍”但永远不过时的温暖、悠然和浪漫;当然,还有爱情。在我看来,作者一生的经历莫过于八个字,那就是:人生写意,莫过良缘。

  沈复生于1763年,字三白,号梅逸,清代苏州画家。一生在家庭、官场、经商之间沉浮,浪游各地,阅尽人生百般滋味。诞生在苏州一个小康读书人家。沈复年幼时与他的表姐(也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芸)定亲,开启了这段百转回肠的故事。沈复生性豁达快乐,喜好交友,喜好出游,结交了众多情投意合的好友,也游历了许多山水名胜。他似乎就是有这种本事,即使是困窘的日子也总是有办法过的津津有味。

  更为难得的是,芸和他是一样的人,安于简单*淡的生活,自得其乐,两人情深意笃、夫唱妇随,芸的温柔体贴和兰心蕙质,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趣味和风情。

  沈复对芸的爱是如此的真挚,在他笔下的文字中,你不难读出芸的形象:她清秀瘦弱,脖颈修长,弯弯的眉毛,眼睛灵秀俏丽,顾盼间神韵动人。唯是上唇略短,微露出两颗牙齿,虽然这似乎不是有福之相,但别有一种妩媚娇柔之感,让人怦然心动。然而芸让沈复着迷的绝不仅仅是她的外表,更是她为人处世乐观积极的点点滴滴。她终日神色*和,与她说话,常以微笑作答。对父母长辈尊敬爱重,待晚辈温柔和气,家事料理的井井有条,没有一点疏忽。又见她可终日与作者厮守,花间月下品读诗书,纵论古今。

  回头看,似乎我们的男主角并不大有资格胜任这一角色。虽家境小康,但他既不曾积极规划未来,也没有丝毫将来要继承门第的自觉;对读书没有什么上心的地方,也不知道像精明能干的父亲多多学*。他似乎甘于过小情小调的小日子,和芸卿卿我我,儿女情长。

  但即便如此又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一定要把人生活成小说或者剧本?谁又规定了做人就一定要志存高远、胸有成竹?我们中绝大多数的人都很*凡,并将终生*凡。沈复没有宏大的才情和高远的志向,他生性风流,不贪图功名利禄,但好在他身边有芸的陪伴,纵然生活充满未知和艰辛,但这位女子却总能把生活变得充满乐趣。

  正如我所说:人生写意,莫过良缘。在岁月的长河中,终将陪伴我们的不是父母、也不是子女或朋友,而是携手一生的伴侣。所以无论看上去多么*凡的人生,只要身边有佳偶相伴,接受它,安于它,坚守它,并乐在其中,发现快乐,懂得欣赏,懂得感恩,自会体会到人生独特的乐趣。

  《浮生六记》读后感 20

  最*开始看一些名人的著作,想涨一下自己的阅历和学问。《浮生六记》是我最*看的一本书。想在这个里记录一下我个人的小小观点和感受。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我当初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名字特别有诗意,我个人喜欢这种调调的诗文,其二呢是因为书的简介上说介绍了沈复合其妻子的爱情故事。我总是对美好的爱情有特别的期待所以选择这本书。

  这本书现存的一共有四个部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很多人多说羡慕文中男主人公也就是沈复与妻子甘苦与共的爱情故事。可是我看完后觉得并不竟然。沈复与陈芸幼时相识,沈复对其一见钟情,特地求了母亲去提亲,当时沈母对芸娘(陈芸,以下简称芸娘)还是非常满意的。那个时候的芸娘父亲早亡,留下了幼弟和母亲。他们一家就靠着芸娘的针线活补贴家用,在这样拮据的日子里,芸娘还让弟弟去读书学*。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自己还自学识字。真可谓是一个艰苦朴素认证好学的好姑娘。

  后来芸娘和沈复结婚后,感情甚好。甚至到了沈复要学外地学*,却舍不得芸娘,心心念念想回家,无心读书的地步。俗话说的好,先成家后立业,但是沈复居然为了夫妻间的相聚时光,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令人大为不解。也许这也就厌恶了沈复父母后期对芸娘厌恶祸根。身为一个合格的妻子,应该是鼓励丈夫在外好好读书,去考取科举,不应该和只想着顺从丈夫。另外还有一段种提到沈复和他爹在外地工作时,因为发现芸娘会写字于是叫了芸娘后代其婆婆写家书,后面婆婆觉得芸娘的`家书写的可能有些不清不楚的,于是就不叫她写了就自己写了。这让公公觉得是芸娘不肯写家书,顾开始不喜了,后来沈复知道了原由,想像其爹解释,芸娘又劝他不要说,说是恐怖遭婆婆不喜。其实我觉得这种原由,其实可以让沈复稍加润色后和公公反应,这样承担了不该承担的错误,让替公公开始不喜她了。接下来公公择妾这段我不太能理解,在古代看来娶妾很正常,但是这个是公公房里的事情,当下婆婆还健在并不应该由你一个媳妇来操办,你这样做了只会让婆婆厌弃,觉得你为了讨好公公背地里做这些,不够尊重她。

  芸娘有些在我看来不够完美的地方,但是也不能否认她知书达理,能够陪丈夫闲谈诗书共游山水。无论贫富都能和丈夫一起风雨同舟,并不对其有任何抱怨。但是也同时因为她的这种知书达理,是的沈复更为的不求上进。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范文10份(扩展4)

——《浮生六记》读后感 (菁华9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

  《闺房记乐》这卷讲的是沈复与芸娘从相识相知,到结为连理,期间发生的各种洋溢着浓浓的闺房之乐的日常小故事,而其中的甜蜜日常,却并不会令人生厌,而是让局外人也不禁沉浸其中,这大概就是所谓清新的蜜与甜腻的糖的区别了吧。这一卷中讲述的故事,打破了我对*传统女子婚后生活枯燥乏味、单调无趣的猜想,又或许是因为沈复本身是个不拘于礼教之人,而芸娘也是一个通透聪慧、通情达理的女子。两人虽放浪,却一直彼此深爱对方,同时也不拘小节。从沈复的字里行间,总能看出他对妻子的爱护和尊重,当二人在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上有分歧时,沈复会直接了当的提出,而芸娘也并非一味附和,反而会认真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与夫婿的沟通来调和二人的矛盾,两人时有拌嘴,而最终都会和了,更会加深爱意与对彼此的了解,这不正是最和谐的夫妻相处方式吗?

  芸娘在吃臭腐乳和卤瓜时,沈复调皮道:“狗因为没有胃所以才吃粪便,因为它不知臭”,明眼人都能听出这是由于沈复厌恶腐乳和卤瓜的气味,对芸娘的淡嘲。而此时芸娘强行用筷子把卤瓜塞到沈复嘴里说:“我都做了很久的狗了,就委屈你尝试一下。”并一本正经地说道“情之所钟,虽丑不嫌。”这便体现出芸娘的机智活泼、天真烂漫的性格了,而这时的沈复出于对芸娘的爱,便笑着接受了食物。讲到两人拌嘴的还有一处:芸娘*日喜欢用茉莉花做发饰,既美观又香气袭人,而沈复对此则笑曰:“这茉莉花的香气都盖过了屋里佛手的香味了。”芸娘又说:“佛手是香料中的君子,香味清醒脱俗,似有似无;茉莉则是香料中的小人,香味有些谄媚。”沈复追问“那你为何*小人而远君子乎?”芸娘则笑道:“我笑君子喜爱小人啊?”两人的拌嘴日常,令人好生羡慕,我认为这正是最能还原当时他们恩爱生活的事情。也能给予我们启示,那便在是*凡的日常中,只要去发掘,也会有不一样的快乐存在。

  而最让我感叹的是,当友人邀请沈复去洞庭君祠,芸娘遗憾自己身为女子,不能与沈复一同前往时,沈复便让芸娘穿其衣,戴其冠,假扮为男子与其一同前行。没想到沈复作为成年男子,为了妻子竟能想出如此妙招,不惜去冒险。也没想到在古代还真的会有女子敢冒着不敬的风险,女扮男装,看到此处我不由得啧啧称奇,沈复和芸娘果然都为“性爽直,落拓不羁”之人哪。一方仅仅因为妻子一时的遗憾,为了使妻子开心,便出此计谋,真心是爱护妻子到极致啊!而另一方则是深切体会到了丈夫的深情,配合的去实行。这实在是令人感叹,令人感叹。

  沈复称赞芸娘道,“其癖好与余同,且能察眼意,懂眉语,一举一动,示之以色,无不头头是道。”此处实在是令人不由得心生感慨,人活一世,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但若能与一知己相遇相知相守,说是人生最幸运的事也不过。这样看来,他们实在是得到老天眷顾之人,但是能够像他们一样,与一知己结为连理得人,实属少数,这便告诉我们,若是有知己在身边,可要好好珍惜,就算没有,对亲密的朋友,同样要好好珍惜,即使现世太*,可人生道路谁能料?珍惜当下,便是最好的选择。

  《闺房记乐》几乎可以说是一篇沈复夫妻大秀恩爱的一卷文章。让人读起来身心愉悦,对夫妻俩满腹称赞,同时也能在其中得到不少启发。

《浮生六记》读后感2

  春夜宴桃李园序》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在这短短的时光里,我们该如何度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历经世事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虚无鸡汤文的枯燥说教,已经激发不起我们内心的任何波澜;公主王子、达官贵人童话般的爱情故事,也经不起现实的风雨打磨;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如何在一个浮华时代措置自己的情感,给浮躁的心灵找一个温暖的空间?沈复在其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中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那就是人要有真情、要懂得付出真情。“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只有真情付出的人才能感受到春风拂面、忘却严寒酷暑、忘却风霜雨露,保持内心*静,获得永生幸福。

  这部书为什么能够流传二百余年而不衰,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推崇喜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者并不是高高在上进行泛泛说教,而是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将自己亲身经历,娓娓道来,富有亲和力,而且其方式具有可借鉴性,只要愿意做,任何人都可以实现。作者只是一位普通的社会中下层,没有享受过大富大贵,过着如同大多数人的普通生活,甚至曾潦倒到以卖画维持生计,这种人很容易在我们身边找到影子,就如我们身边熟悉的张三李四,甚至就是我们自己。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惊人的家庭背景、没有功名利禄、没有惊人财富,一生堪称**庸庸,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却拥有任何功名和财富都换不来的爱情。家境清贫时,甚至饥寒交迫,他们二人却志趣高雅,矢志不渝。*淡生活中他们且吟诗、作画,自娱自乐,或郊游、烹肴,意趣盎然,让整个略显灰暗的人生多彩多姿起来,焕发出熠熠的`光彩。这些普通人*常生活的感悟,启示我们幸福的生活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也不是井中之月、水中之花,我们这些普通群体只要愿意去做也可以实现的,这才是生活的真谛,容易引起广泛地共鸣。

  林语堂先生在《浮生六记》的序中说“芸,我想,是*文学上最可爱的一个女人。”的确,书中的女主角是一个性情可爱、温婉贤淑的女人,既有为情窦初开而藏粥的聪慧,也有为追逐热闹而女扮男妆出行的大胆;同时,还能赋得“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妙句,完全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奇女子。完全不似《红楼梦》中诸多女子,更与鲁迅《奔月》中描写的厌倦长期清苦生活而抛弃丈夫、独自升天的嫦娥迥然有别,成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最温柔细腻闺房之乐”的记载。而这种幸福生活正源于二人两情相悦,玉露相逢,胜却人间无数;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始能与子偕老。

《浮生六记》读后感3

  《浮生六记》的译文者张佳讳在序言中写到“古来通文辞,善解语的才女,和通情达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许多时候是相互矛盾的,但在芸身上,浑身璞玉地凑成了一体。”林语堂也曾经评价过芸是“*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芸,就是沈复所编写的浮生六记中闺房记乐中的重要人物。

  沈复自小便有亲事的,但由于对方病逝,也是无可奈何的,同时也让他在一次机遇中结识了芸这个温暖贤良的人。

  芸所生长的环境不是那么良好,多年来一直都在除了丈夫疼爱而没有什么地位的家庭里当媳妇儿,虽然有为人妇的许多压力,但她依旧活地潇洒自在。而且温柔冷静,落落大方,总是十分宽容沈复,这做为一个女子,确实是十分可爱的地方。也是芸之所以成为本书的亮点之处。

  在文章中我印象很深的便是芸女扮男装同沈复出门去逛庙会,害怕惹了麻烦,大方地承认自己的女人身份。将芸的活泼可爱写的活灵活现。还有一处十分令人动容的故事,便是芸主动帮沈复找妾室,而且十分乐意,并说这样一来便有姐妹同自己一同了,这样便不会孤独。后来认识了憨园,也是十分优秀的女子,便帮丈夫暗示,虽说最后憨园还是因为社会的封建而被嫁到有钱人家里,但这件事却写出了芸的心胸开阔,温婉贤良。

  芸是《浮生六记》的一抹美丽的色彩,芸的早逝也无不是一个遗憾,但芸的可爱之处却被众人所颂赞。

《浮生六记》读后感4

  本卷主要从沈复的爱好入手进行讲述,从儿时喜欢看虫斗,到长大后的插花、养盆景,每个爱好都能详细描述,甚至能从浮生六记的文字中感受到沈复是如何去选花、修理枝干。可以看出只要是他所爱,都会认真对待。

  但是从文中也可以看出沈复没有好的功名,没有优厚的俸禄,似乎并不是那么成功的一个人,甚至可以说他的`人生轨迹和追求特并非当时传统的人生路线。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他娶到了那个与他三观一致的芸,一个愿意陪他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并保有对生活的热爱的人。

  反观现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将成功与金钱划等号,将人生的可能性限定到挣钱。我们老是这样的双标,似乎不去做正式的工作就是玩物丧志,但如果有人能够边玩边挣钱由觉得别人的人生都在闪闪发光,可是人生真的只有一条路么,评价一个人真的只能靠金钱么?因为工作原因和爱交朋友,我认识凌晨两点还在准备文案的自媒体工作人员,见过凌晨四点采购新鲜水果的甜品店老板,我也看到那个自媒体朋友从月薪3000做到月薪30000万的时候仍在努力为粉丝们营造最好的形象,准备最认真的文案,那个甜品店老板从一家小店做到今日的连锁加盟。同时,我也倾听过他们刚开始起步时来自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甚至那些让他们放弃的刺耳言语。可是他们仍在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人生。

  我始终相信每个认真生活都值得尊敬,而每个努力终会回报。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劝大家放弃现有的工作去追逐自己的热爱,而是希望大家在评价一个人的同时,尝试用更客观和*和的心态去对待,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看待别人,每个人都不容易,也都在认真的活着。正如林语堂所说:我真诚的相信,一个谦卑渺小的生命能快乐的过一辈子,是宇宙间之至美。

《浮生六记》读后感5

  读完《浮生六记》感触颇多,大体有以下几点

  1、感慨*古时知识分子的精致和矫情。

  无论沈复其人的家庭境遇或者个人生活过得多好,多坏,对生活方面他一直都比较矫情,比如温酒对诗,还有在室内养花草,非常小资,落魄时亦如是。

  2、沈复的妻子芸娘,真的善良到令人心疼,一声尽心尽力照顾丈夫,满足他的各种*惯和爱好,像母亲一样纵容自己的丈夫,展现了*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但是现代社会这种品质也不一定会使自己的婚姻生活过的更好。

  3、总体来看,我认为沈复就是个渣男。老婆孩子跟他一生没有过什么好日子,而且在妻子与父母发生误会的时候他并无作为,而且最终妻子含屈而亡,非常悲剧。而且因为自己日子过不下去,就让女儿早嫁,儿子给人学徒,实在懦弱无能,对于生活的现状没想办法奋斗改变,实为渣男一枚。

  生活中自然有大喜大悲的时刻,但更多的多是些*常不过的日子,没有大的波澜,见不到大的起伏,每一天相似无二的日子,相似的心境,象*静的心电图映射到空间的墙上,暼一眼就象是看完了全部。

  如果说是有了转变,那一定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一个那么对的人,一个专属于你的那个人,独一无二到无可替代。

  之于沈复,是他的芸娘。念起,缘生,念起,缘深。只是一眼,心跳瞬间陡起,再无力归于*静。

  她象是一个仙女,转旋袅袅起舞间,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天,都不再能似从前一样。*常的*常,有了她的浇灌,润润的处处透着水灵。有些拮据的日间,有了她的心思,每每流露出新意与可爱。说的每一句,总能从她的眼睛里投射出会意的笑,烦忧蹙眉时,总是能从她瘦削的肩膀处,寻得力量。

  这一切无关其他,皆是因为每寸光阴,皆用心诚意抚过,暗暗出力打磨,若是说丝丝关心,早在缕缕青丝漫,尖尖梳齿间,由青花褪成了水墨。

  铭心于心,无关四记或六记。

  时间能隔绝的,绝不是思念。

《浮生六记》读后感6

  《浮生六记》是清代作家沈复的名作,从书名看,应有六篇才对,其实却不然,于今仅存四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闺房记乐”看似风月之事,却无丝毫淫秽轻薄,倒惹人心生艳羡,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言已尽而意尚远。“闲情记趣”记闲情逸趣,却并不觉得有玩物丧志的诸般狎猥。“坎坷记愁”记父子失和,记妻丧父逝,世事艰难坎坷,颠沛流离之间却也添着几分慈悲情怀。“浪游记快”则写风物胜景,写古寺深山,写绩溪城,写黄鹤楼,写赤壁,从从容容,不紧不慢。

  世事蹉跎的浮生遭际在沈复笔端流转,并不波澜壮阔,也不跌宕起伏。所记叙皆是日常琐事,*淡无奇,却因了那份尘寰俗事里有着的人世繁华与炎凉,叫人心生往恋。所谓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浮生六记》的可爱,大概就在于凡尘琐碎中透露出的*常心与*常情。

  而此番,却只想问一句:浮生若何?

  浮生若何?乐之悲之。

  遥想起数百年前小桥流水的苏州,那位清寒但颇有才情的文士沈复,和他温婉秀美的爱妻陈芸,他们论古赏今,品月赏花,游湖逛庙而后却是生死离别,坎坷悲苦。有人说,沈复的文字中,流露的闲情只是一种表象,文字背后其实是对宇宙对人生的大悲苦的深切体会。如此倒是在沈复笔下带着悼亡和追忆性质的文字中窥得一二,确实是深得浮生中茶渍般的苦涩。浮生中的无奈大抵只能接受,而片刻的欢愉已足够回味一世,如此倒是令人心酸。人世奔忙,匆匆数年,悲苦也罢,欢愉也罢,最终都化作了后人随手拈来的竹扇,轻轻一扇,恍如千年。

  浮生若何?得之失之。

  林语堂先生曾发出“陈芸是*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的感慨,沈复也在书中提到“老天待我至为厚矣”,认为自己娶到芸是人生莫大的福分。而沈复夫妇辗转间聚散沉浮至芸死,其间心境约只有当中人体会最为深刻。这等恩爱夫妻不到头着实令人惋惜慨叹,但在当时背景下也是必然。纵是有千般万般的舍不得,在命运的齿轮下却也只能黯然接受。若是岁月静好,诗酒风流,尽有清风徐来的闲静,反而却成不了这一双人,成不了《浮生六记》。得与失,失与得,用尽半生,徒留记忆,期待太深,回报太浅,而歌者背影却已在深巷中悄然远去。

  浮生若何?叹之叹之。

  “《浮生六记》俨然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精微制作的痕迹。”沈复的描述娓娓道来,似是夏日黄昏里的一阵晚风,风不急,但凉意是慢慢袭来的。《浮生六记》中,可以轻易体会到生活的闲适安然以及时光飞逝之感,偏偏这文字又是极为清淡的,倒是令那段生活带上了一层梦幻般的色彩。说是如此,却又道尽了人世苦涩,以致在后几篇中*添慈悲情怀。如茶叶般在沸水中起起伏伏,而清香丝缕时刻缠绕鼻间,扰人心醉。情伤意适,山水陶然,对着桨声灯影,忍着醉意,叹一声人世无常,再叹一声此生无悔。

  当暮色浸染群山,层层密林中却有一声叹息,是豁然开朗,是如释重负的轻快,是刻意和无意之间的一种不着痕迹,是《浮生六记》未曾消散的笔墨。

《浮生六记》读后感7

  “事如春梦了无痕”。陈芸的一生,正可引用苏轼的诗句来概括。本书虽说是从沈复的角度来写,文章的主角,那位“点睛者”却只是陈芸。林语堂称她为“*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而她的可爱之处在于,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聪慧,幼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对于诗歌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还能够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他们的生活虽说简朴,却也知足常乐。而就在这简朴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追求美丽,看到了他们的穷困潦倒,看到了他们遭不如意事折磨,看到了他们为他人所讥讽。他们并没有特殊的建树,仅仅只是同知心友人过他们恬淡的生活,倒也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风范,同时不负良辰美景,不负时光。

  那么,沈复笔下的陈芸是否仅仅只是陈芸而已?其实不然。陈芸,她所代表的也是那些不甘困于封建思想的枷锁之中、为取得自由*等而斗争的女子们的代表。陈芸见了一位歌妓而发痴,换上男装与丈夫出游观“花照”,一个女人打扮男装,抑或是倾情于一名歌妓是不道德的吗?她尽没有考虑到,她仅仅是思慕着去看,去看见人世间的美好景物。的确,陈芸看到了人世间的美好景物,但这也给她带来了祸。由于她道德上所犯的礼法的衷怀,她才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愿意留待鬓斑之时去游历的.名山。可那个时代是与现在不同的,封建的社会中,看见一位风流蕴藉的歌妓已十分犯礼法。这也足使让她的公公认为她是痴情少妇,足使将她逐出家门。

  而换个角度想想,陈芸真的做错了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已经在*流传了数千年,陈芸自然要招他人的讥讽。这来由沈复虽然没有明说,但定是与陈芸识文断字,而且追求精神生活有一定的关系。作为家庭的“异类”,陈芸难免鹤立鸡群,并被整个家庭所不容,最终受到排挤。而他们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他们的错,反而更值得我们同情。

  的确,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这美好的青春年华之中,我们理应做的就是发奋学*,为未来的生活打好基础,而不要虚度年华,给这短短的浮生留下遗憾。

《浮生六记》读后感8

  读完沈复的《浮生六记》,想着还是通过文字记录一下读完的感受;不过我读的是译文,文言文的话可能读起来就更为艰难了。

  全书共六记,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好像后两记已经亡佚了,只读了前四记。《闺房记乐》描写了作者与爱妻陈芸之间的缠绵缱绻,《闲情记趣》记载了作者生活中的爱好雅趣;《坎坷记愁》则描写了作者与芸悲凄曲折、痛断人肠的人生经历;《浪游记快》描写了作者游赏名山大川的豪兴与雅意。

  读闺房记乐,能够感受到作者和妻子芸生活中的一种闲适契合,两人是夫妻更是知己,相濡以沫,彼此陪伴;也难怪林语堂曾称“芸,我想,是*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并时时向朋友感慨:“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

  芸天资聪颖,颇具才情,识山川之美,知诗歌之妙;日常生活颇懂优雅之趣,往往匠心独具,瞬间即化腐朽成神奇矣。入俗而脱俗,这就是芸的魅力之所在。她活泼率真、痴心纯情,如芙蓉映水、弱柳扶风,总是那般怡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形象,却被屡屡摧残,先被小人所暗算,后被公婆所驱赶,再为浮妓所欺骗,母死弟亡、恶疾缠身,最后困顿而死。书读至此,不能不令人掩卷长叹,痛佳人香魂消散。

  年少相见,沈复便对母亲说若娶妻非芸姐不可;婚后相处,两人情深义重,芸打理好家中一切事宜,还主动为丈夫纳妾,这一点其实对我来说并不能理解,不明白夫妻恩爱为什么要让他人介入呢?可能这也是芸深爱丈夫的体现吧,我们终究也不能拿后世的思想来对前人的行为进行评判。

  而在《坎坷记愁》里讲述了他们家庭的一步步没落,还多次寄居于友人家中;当沈复没落时还是有很多友人接济的,这与他*时为人慷慨也是有很大关系。沈复一生坎坷不顺,生*也没有太大作为,后期妻子长子均离世,孤身一人四处游荡飘离;我觉得他这一生最幸运的便是娶了芸为妻,与芸一起过了二十多年的恩爱日子。

  其他的像《浪游记趣》一类的没有太大兴趣,主要是沈复和友人一起游览各地的事情;读完全书没有太多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学识太过浅薄,即使是译文很多句子也是不大明白的;其中沈复和他妻子芸的一些生活趣事记忆更为深刻些,我可能对这种倾向于故事的情节更感兴趣。

《浮生六记》读后感9

  先秦诸子、秦汉文赋、唐宋诗词、明清小说,今天我给各位分享的是清代嘉庆年间一介普通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感动于书中记录的日常生活的“真情”与“真趣”。拂卷,感受书中主人翁心无羁绊、洒脱真挚的个性。全书共六记,描绘爱情美好、记录童年趣事、承载坎坷人生、描摹心中风景还有中山奇遇和养生感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带给我的三美。

  一、爱情之美。

  一个是娇憨清秀的女子,她“形削长颈,眉弯目秀”,这女子如此*凡,却美得恰到好处,举手投足间尽是知书达礼、落落大方;她又是如此的不*凡,你的目光落在她灵动的双眸之中,传递出的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她就是沈复的妻子,陈芸。

  一位是青衫磊落的书生,生性直爽,放荡不羁的书生,沈复。他约她远出游郊,她女扮男装,怎掩眉目间秀丽的风姿;他与好友郊外观花,她蕙质兰心,巧设梅花食盒,形似梅花,一盒载六菜,菜肴置身花瓣之中——好个色香味俱全!好个诗情画意!饮茶论诗、游历山水,处处有他们结伴的身影,“金风玉露一相逢,却胜似人间无数”。

  或许他们的爱情并非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只因他们那*凡日常生活中真挚的情怀,而深深感动你我。

  二、童趣之美。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算白发爬满鬓角,我们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探险和好奇。书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沈复从小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会把叮人扰人的蚊子关进自己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喷它们,对它们吞云吐雾。此时,蚊子变成了“群鹤飞舞”,令扰人的蚊子“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极富想象力;还有他常常蹲下身子,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野兽,把土堆当作小丘,把低洼处当作峡谷,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在这个童年创造的世界里畅游其中、自得其乐。

  三、山水之美。

  沈复在《浪游记快》描述了许多地方的山水风景,30年的游历他或沉醉于自然风光或畅游在人文雕琢之美,然而最让沈复心动、流连忘返的不是名山大川而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如的幽僻的上沙村、静雅的西山、空悠的无隐庵等等,用清净心观世间山水,用真性情陶醉其中,用手中妙笔分享世人,这一山一水,都是沈复心灵休憩的世外桃源。(山水之美得之心,寄之情,绘于文)也触动千万读者心灵,所以他笔下山水分外美!

  《浮生六记》是浮世生活的真实写照,沈复“以全是人工,却归于自然”的散文,道出人世真正的色彩。记爱情之美,宛如一对情侣,把酒赏月,品诗论画,比翼双飞,行走世间;写闲时雅趣,栽植花木,游历山水,春夏秋冬皆有风景;叙坎坷人世,满心期待,布衣饭菜,悠然自得。

  一本书一生情,一本*浮尘,一本书看世间。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范文10份(扩展5)

——《浮生六记》读后感500字 (菁华3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500字1

  小景入画,大景入神。看着卷二,我想到的是,开卷就将自己摆到与自然生灵同等的位置的沈先生,若能与写出《昆虫记》的法布尔先生会面,必定是相谈甚欢。对自然,两位先生都抱着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尤其体现在观察上——卧于草丛,久久目视,聚精会神,事无巨细必不漏掉。想来能做到这样的人一定是保持着永远的童心的,在他们的眼里,小如蚂蚁蛤蟆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体魄,纵使是如长得倾斜的植株抑或是尚未变成蝴蝶的毛毛虫那般丑物,也有美的一面。眼光与视角的不同,决定的不只是站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能从这个世界获得的快乐有多少。这也是为什么两位先生都属于“苦”中作乐的那类人吧。正如沈复先生提笔:“小景入画,大景入神”。无论何种风景,总有值得观赏的'那一面,也总值得去纪念,无论用的是哪种方式,无论保存下来又是以何种形式。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先生的世界,可能没有多么盛大的美,但是可以肯定,美必然是不胜收的。

  不只是单单描摹自然事物,先生还将它们与亭台楼阁综观,颇有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趣处——走势多变,虚实相生,绿意盎然,赏得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妙义。居于此中,人生也算得圆满吧。

  此处,我想到了前些年游览苏州园林的场景,于先生所言一对照,着实精妙贴切,只可惜当时只顾着看那些建筑盆景,却没有思考过建筑与自然之间的深层关系,更没有达到先生夫妇为的一盆景唏嘘落泪的境地,实在惭愧,还有学*的地方太多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500字2

  小景入画,大景入神。看着卷二,我想到的是,开卷就将自己摆到与自然生灵同等的位置的沈先生,若能与写出《昆虫记》的'法布尔先生会面,必定是相谈甚欢。对自然,两位先生都抱着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尤其体现在观察上——卧于草丛,久久目视,聚精会神,事无巨细必不漏掉。想来能做到这样的人一定是保持着永远的童心的,在他们的眼里,小如蚂蚁蛤蟆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体魄,纵使是如长得倾斜的植株抑或是尚未变成蝴蝶的毛毛虫那般丑物,也有美的一面。眼光与视角的不同,决定的不只是站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能从这个世界获得的快乐有多少。这也是为什么两位先生都属于“苦”中作乐的那类人吧。正如沈复先生提笔:“小景入画,大景入神”。无论何种风景,总有值得观赏的那一面,也总值得去纪念,无论用的是哪种方式,无论保存下来又是以何种形式。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先生的世界,可能没有多么盛大的美,但是可以肯定,美必然是不胜收的。

  不只是单单描摹自然事物,先生还将它们与亭台楼阁综观,颇有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趣处——走势多变,虚实相生,绿意盎然,赏得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妙义。居于此中,人生也算得圆满吧。

  此处,我想到了前些年游览苏州园林的场景,于先生所言一对照,着实精妙贴切,只可惜当时只顾着看那些建筑盆景,却没有思考过建筑与自然之间的深层关系,更没有达到先生夫妇为的一盆景唏嘘落泪的境地,实在惭愧,还有学*的地方太多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500字3

  “奉劝世间夫妇,故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

  译记道:“沈复简直配不上他妻子”。初读文章时,觉得沈复出身书香世家,满腹经纶,又不乏浪漫情怀,所以对这个观点持有怀疑态度。然而越往后读却越感讽刺。

  沈三白,为墨客无儒侠洒脱之致,为人子无家成业就之心,为男儿无独当一面之力。他自诩性格爽直,落拓不羁,其实都是毫无担当的托辞。他自命清高,向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将自己视作傲然不群的风雅文人,却终不过是个挥霍无度的、毫无担当的、软弱无能的凡夫俗子。

  芸的死,是因血疾,以及弟亡母丧、憨园负义、不得公婆欢心的精神打击。沈复却偏偏将此归咎于“恩爱夫妻不到头”,他说芸是他的贤妻良友,是红颜知己。就因为“自古红颜多薄命”,芸就一定得早早的死去?如果当芸被误解时他能够站出来,如果当芸的血疾复发时他能够及时筹钱就诊,如果芸不是嫁给这么个学问不高的穷酸书生,那么结局是否会发生改变?

  最可怜的,莫过于沈三白的一双儿女,衣冠仕宦家庭出身的孩子,一个被送去当了童养媳,一个做学徒夭折。看到这里,只得叹惜。

  唉,罢了,罢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待清人跟以人的思想对待执拗地滚着食物的神圣甲虫又有什么区别呢?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范文10份(扩展6)

——《浮生六记》读后感 (菁华10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

  读完沈复的《浮生六记》,想着还是通过文字记录一下读完的感受;不过我读的是译文,文言文的话可能读起来就更为艰难了。

  全书共六记,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好像后两记已经亡佚了,只读了前四记。《闺房记乐》描写了作者与爱妻陈芸之间的缠绵缱绻,《闲情记趣》记载了作者生活中的爱好雅趣;《坎坷记愁》则描写了作者与芸悲凄曲折、痛断人肠的人生经历;《浪游记快》描写了作者游赏名山大川的豪兴与雅意。

  读闺房记乐,能够感受到作者和妻子芸生活中的一种闲适契合,两人是夫妻更是知己,相濡以沫,彼此陪伴;也难怪林语堂曾称“芸,我想,是*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并时时向朋友感慨:“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

  芸天资聪颖,颇具才情,识山川之美,知诗歌之妙;日常生活颇懂优雅之趣,往往匠心独具,瞬间即化腐朽成神奇矣。入俗而脱俗,这就是芸的魅力之所在。她活泼率真、痴心纯情,如芙蓉映水、弱柳扶风,总是那般怡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形象,却被屡屡摧残,先被小人所暗算,后被公婆所驱赶,再为浮妓所欺骗,母死弟亡、恶疾缠身,最后困顿而死。书读至此,不能不令人掩卷长叹,痛佳人香魂消散。

  年少相见,沈复便对母亲说若娶妻非芸姐不可;婚后相处,两人情深义重,芸打理好家中一切事宜,还主动为丈夫纳妾,这一点其实对我来说并不能理解,不明白夫妻恩爱为什么要让他人介入呢?可能这也是芸深爱丈夫的体现吧,我们终究也不能拿后世的思想来对前人的行为进行评判。

  而在《坎坷记愁》里讲述了他们家庭的一步步没落,还多次寄居于友人家中;当沈复没落时还是有很多友人接济的,这与他*时为人慷慨也是有很大关系。沈复一生坎坷不顺,生*也没有太大作为,后期妻子长子均离世,孤身一人四处游荡飘离;我觉得他这一生最幸运的便是娶了芸为妻,与芸一起过了二十多年的恩爱日子。

  其他的像《浪游记趣》一类的没有太大兴趣,主要是沈复和友人一起游览各地的事情;读完全书没有太多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学识太过浅薄,即使是译文很多句子也是不大明白的;其中沈复和他妻子芸的一些生活趣事记忆更为深刻些,我可能对这种倾向于故事的情节更感兴趣。

《浮生六记》读后感2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这本书,我的感觉约是手边有此一册,便有如一妙友相伴。

  余忆童稚时

  先是在课本上读到《闲情记趣》,才接触这本书的,颇有趣味。且不说“夏蚊成雷”之时,作者“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的闲情了,单是他游玩与草丛中,以丛草、虫蚁、土砾,为林,为兽,为丘,便可充分感受到作者奇妙的想象力,与童年的欢乐了。每读至此,我都会忍俊不禁,恰似与作者隔空笑谈童年的趣事了。却也惋惜自己未能将幼年之趣事一一记录下来,留作回忆。

  陈家有女初长成

  陈芸,作者沈复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是贯穿了书之始末的核心人物。林语堂先生道芸是“*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沈复花费大量笔墨描写陪自己在闺房中谈论诗书、赏月饮酒的芸,很是深情动人。芸是一位心路活泼女子:当沈复因芸喜茉莉香(被认为是香中小人)而调笑问道“卿何远君子而*小人?”芸笑答道“我笑君子爱小人耳。”如此风趣的一位女子!

  诸如此类,乍读令人神往。而芸的可贵之处,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她愿与沈复一起承担生活上的曲折,即便被公婆误会,她也默默忍受,不给夫君增忧。“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在芸的眼中,是“可乐终生”的。如此心境,却也可比贤人颜回了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浪游记快,寻寻觅觅;坎坷记愁,冷冷清清。沈复一生似在寻找着什么,或是浪游的闲适,或是生活的娴静。芸的早逝,令人扼腕。于他,更是莫大的打击。作者在书中常感叹:“今即得有境地,而知己沦亡,可胜浩叹!”使得全书萦绕着哀而不伤的情感。每当作者惋叹“芸娘不能偕游至此”时,我的脑海中总能浮现芸那温柔又宽和的笑容,但同时却又有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

  若是人生似梦,却能有像芸一般的知己陪伴左右,也是难得幸福的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3

  这是一个凄婉动人又十分励志的故事,篇幅不大却道尽人生的沧桑与无奈。沈复就像曹雪芹一样,在人生的过程中沉浮。所谓“浮生”也是源于此意吧,不受控制则为“浮”。

  现在的我们,对那个年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包括爱情观当然都有各种不理解和不明白;但我还是感受到了一件不受时空限制的事儿,那就是——变故。变故这个话题也是怎么说都不为过,因为它基本上是脱离了所有控制,成为了一个永恒的存在。

  失去爱人是变故,家道中落是变故,纳妾不成是变故,颠沛流离更是变故……几乎走遍了全*、阅尽了人生辛酸的沈复,行文间却没有什么大喜大悲,只是从容的道来这一生之事。是真的看破,还是无奈到了尽头?是想明白了人生,还是出离了命运?我很难揣测,唯有感其心、劳其形,算是一种状态的释放。

  话说回来,无论幅度大小,我们的人生也都是沉浮不定的。就跟心电图一样,只有起伏高低的不同,但都在起伏,没几个人希望变成一条线的样子吧?所以我们能不能安心的面对沉浮,真是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

  按照目前的科技进步,我们对自己命运的控制力会越来越强,直到最后会有一批长生不死(不老难度太大)的人。这种人你说到了最后是不是也没什么好追求的了,也不能有什么变化了?但是仔细想想他们会成为一批有史以来最害怕变化的人,因为死不了了,所以只要有一点儿生命危险的事儿都是巨大的风险,他们的余生都将在与这种风险的对抗中度过。

  这样看来,咱们现在这个活法儿还不错,起码想开了的可以不畏生死,没想开的也顶多想多活几年。总比扛着巨大的压力强,不敢坐车坐船坐飞机,也不敢散步游泳玩儿攀岩,生命变成了漫长的*淡折磨,也算是被拉*了一条线,生命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

  所以我就可以说结论了,虽然起起伏伏跌跌宕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这恰恰是生命的'本质。无论遭遇多大的变故,前面都有可能峰回路转,即便生活真的局限于*庸,你还可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在这里还会有栖息之所,也还有逆转的空间和余地。

  越写越像鸡汤了,看上去有点儿像——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有回报——这样的忽悠。但这不是我的本意,因为我觉得失去了就悲伤,得到了就欢喜,失败了就认怂,成功了就叫嚣。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天经地义的。但无论你走上的是哪条沉浮之路,成也好,败也罢,你的内心都要清醒自知——成败得失都是过眼云烟,接下来的变故,又会带你到不同境地。

  所以沈复的《浮生六记》在我看来就是起于波澜,止于不惊。看的时候——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想的时候——却是从容与安宁。

《浮生六记》读后感4

  初读《浮生六记》时,总有一种“沈复几乎配不上他妻子”的设法。细细评味后,才创造芸的才情与心爱若无沈复的'慧眼识真和倾情书写,便不能被发掘,更不会被传布,我们也不能经由过程文字一见这两百年前女子的风度。沈复看重芸的文艺风雅,芸恭顺沈复的狷介洒脱,恰是他们的三不雅观不雅观同等才铸就二人几十年如一日的举案齐眉、相爱甚笃。若是沈复要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芸想的是“好男儿志在*厚禄”,那么两人只需互相嫌弃,互相抱怨了。

  沈复与芸的三不雅观不雅观同等、志趣相投无时无刻不表如今《浮生六记》的字里行间里。沈复说芸癖好既与我不异,并且能鉴貌辨色、揣摩眉目,所以我的一举一动,对她使个眼色,她便息息相通,无不办得头头是道。

  搬到仓米巷后,因新居风光不如故居,芸时常伤感,又神驰老家丁老家“颇有野趣”的住处,沈复便请示怙恃,携芸来到那儿那里所避暑。芸说往后哪年,当与郎君在这里造一个房子,绕着屋买十亩菜田,招来家丁仆妇莳植瓜果蔬菜,来供给日常家用。郎君画画,我来刺绣,算作品诗喝酒的资费。如许*民菜饭,终身欢愉,不必方案去远游他处。沈复对这设法深为赞同。

  沈复向芸衬着庙会盛景,芸道可惜本身不是男人,去不了。沈复便辅佐出主见,让芸穿本身的衣服扮为男人。芸扮男人没有合脚的鞋,沈复也辅佐:市场上有卖蝴蝶鞋,巨细脚都可以穿,买起来也极随意,且早晚可以当拖鞋用,不是挺好的吗?芸欣然畅怀。

  若是说沈复碰着芸是一种荣幸,那芸碰见沈复不也是一种荣幸。在婚姻是怙恃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沈复对芸成心意,便向母亲说:“若为儿择妻子,则非淑姐不娶。”也算是本身夺取来的幸福。

《浮生六记》读后感5

  前些日子上古文课,老师偶然提及《浮生六记》,讲到文章是如何的生动有趣,笔触是怎样的细腻独到,顿时心向往之。于是,立即去拜读了一番。《浮生六记》是一本追怀往事的书。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而且作者的思想史很自由的,尤其是文章第一章就写夫妇生活的《闺房记乐》,而且写得那么大胆自然。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首先从书的题目来看《浮生六记》大概是去了李白“事如春梦了无痕”的意思吧。然而只要是用敏感的心灵细细体味,再久远的事情也会依稀重现。大概人生总是不得完美。借生命的重温可以获得些许暖意。清乾隆年间,一位不那么有名的书生沈复,用简约的俊逸的文字,回忆自己的纯真少年和忧患中年,记录那段时光里所经历的闺房之乐,坎坷之愁,闲情之趣,浪游之侠。处处流露不随人是非的浪漫情怀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读了这本书,不得不羡慕其中的女主人公,芸娘。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他爱她能与沈复促膝谈诗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林太乙(林语堂之女))

  读完《浮生六记》,最大的感触就是,休闲,一点也不觉得累人,伤神。每每独到其中的一些片段还会于坐着产生共鸣。例如“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这是多么的会享受生活,多么惬意的比喻呀。还有其中关于插花的想法,让人不觉赞叹。总之《浮生六记》是以篇笔致生动,细腻,简约的美文。其中还印着姑苏古城的文化底蕴,透着江南才子的精神气质,裹着追忆往事的神秘面纱,是的语言精致自然。正如俞*伯先生所言《浮生六记》俨然一块纯美水晶。 《浮生六记》的确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文字也不生涩,简单,阅读起来也很有趣。

《浮生六记》读后感6

  品《浮生六记》,看沈老爷子的神仙爱情。

  林语堂曾经说:“陈芸(游鱼注:该书作者沈复的妻子)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时,我记住了陈芸这个名字。后来,我翻看《世界文学》,发现它将《浮生六记》列入传世藏书,不由心生阅读的渴望。读《浮生六记》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到幽闲之情趣。古人说过“人非有品不能闲”,而《浮生六记》更在闲情之中浸染了艳情。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皆*白叙来,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浮生六记》读后感7

  小景入画,大景入神。看着卷二,我想到的是,开卷就将自己摆到与自然生灵同等的位置的沈先生,若能与写出《昆虫记》的法布尔先生会面,必定是相谈甚欢。对自然,两位先生都抱着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尤其体现在观察上——卧于草丛,久久目视,聚精会神,事无巨细必不漏掉。想来能做到这样的人一定是保持着永远的童心的,在他们的眼里,小如蚂蚁蛤蟆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体魄,纵使是如长得倾斜的植株抑或是尚未变成蝴蝶的毛毛虫那般丑物,也有美的一面。眼光与视角的不同,决定的不只是站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能从这个世界获得的快乐有多少。这也是为什么两位先生都属于“苦”中作乐的那类人吧。正如沈复先生提笔:“小景入画,大景入神”。无论何种风景,总有值得观赏的那一面,也总值得去纪念,无论用的是哪种方式,无论保存下来又是以何种形式。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先生的世界,可能没有多么盛大的美,但是可以肯定,美必然是不胜收的。

  不只是单单描摹自然事物,先生还将它们与亭台楼阁综观,颇有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趣处——走势多变,虚实相生,绿意盎然,赏得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妙义。居于此中,人生也算得圆满吧。

  此处,我想到了前些年游览苏州园林的场景,于先生所言一对照,着实精妙贴切,只可惜当时只顾着看那些建筑盆景,却没有思考过建筑与自然之间的深层关系,更没有达到先生夫妇为的一盆景唏嘘落泪的境地,实在惭愧,还有学*的地方太多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8

  起初只是这本书素白的封面上有一只小船。船中坐着一位男人,船头站着一位。女人。只是这样,这本书就已给我带来了奇妙的感觉,我忍不住翻开它。

  《浮生六记》的语言有些晦涩,像是文言又透露着现代文的风格。虽是散文写作,但书中一件件家常趣事颇像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人看了就无法停下。作者沈复,苏州人,出身雁门伐北,专门写*沙漠漠。而这本书去文采熠熠,处处透露着温柔的气息。书中更多的写的是沈复妻子芸的故事。在沈复的笔下,他虽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却处处透露着可爱。林语堂先生曾说芸是“*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芸是一个温柔贤淑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人。她仔细打理家中的一事一物,也会有女扮男装看庙会,为丈夫主动谋妾室。诸如此类令人神往而又感到惊奇的行为。云于古代的才女不同,既善解人意,通情达理,有痴情一往,可爱聪慧。这似真实似虚幻的角色,让人不禁感慨。文章看似散乱,却无处不透露着才子佳人艳羡的爱情,与令人向往的充实生活。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沈父见到妻子怎能不欢喜,妻子也如此。沈复对妻子的爱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以至于他的书中描写的妻子,是如此的情致动人,独一无二,甚至让我们感到沈复配不上他的妻子。他们之间的爱情在书中的一字一句中体现。虽然没有过多的情感描写,但沈复与妻子插花、在月夜划船、读诗、游戏,都使我们感觉到了那份甜蜜而又*淡的爱情。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有这样的生活,怎能不欢喜?浮生二字是李白所谓“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四篇文字中有三天都是谈论生活细节:闺房之乐,诗酒之乐,游玩之乐,都是典型*文人的清淡闲雅情志。沈复是实干的人,他的文采也没有太多的点缀,然而只是*常的叙述,细微曲折,点到为止,就足足体现出他生活处处有趣的细节。沈复好热闹,整篇文章都无太多删减,充分的展现了文人们*时休闲且充实的生活。他用最*实的文笔描写出读者们最向往的生活。虽然他与芸的生活着实清寒不易,许多时候得苦心经营才能过的下去。最后也是妻子早逝。但这篇文章却在两百年后为我们刻下了最美爱情的模样。以至于观赏过后不经感慨一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但我在合上书时,背面有一句话,“这本书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浮生六记》给我带来的确实不止如此,而我对于这本书,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对此千万的感受只能凝于一句话: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浮生六记》读后感9

  作者对七巧百出的花木园艺的描写和对一花一木一石的情义的刻画,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古人的闲情逸致,同时也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里所包含的很多独特的艺术美和个性魅力,正如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批判束缚梅花自然生长的审美方式:“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愿你我都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毕竟你过得好不好,与生活无关,与你的心态有关;现如今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好像只剩下匆忙、敷衍和疲惫,少了享受与趣味,生活的乐趣,在于我们自己去发掘,没有乐趣的一生,未免显得过于干瘪。

  第三卷,主要记录了沈复和芸曲折坎坷的人生轨迹,读起来着实让人难过,但是此卷文字却又让人觉得真实、感动。开卷作者就有言:“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此观点引起了广泛读者的共鸣,是呀!人生坎坷并非作恶多端之孽,反而行善也会徒增烦恼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芸的善良让自己在家中困于里外不是人的境地,芸的一味付出令自己为丈夫操碎了心;理想的婚姻和家庭状态是“家和万事兴”,可也避免不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情况,只因为祸患常起于日常琐事,偏听偏信、信以为真,若得不到及时的解释,误解就会一个个接踵而至,矛盾也就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了,如果再没有一个明事理的人,这个家就乱套了,芸就是这诸多误会的“背锅侠”,芸担任写家书一事,使得一家人心里各生间隙,父亲因信中妖姬之事大怒,又牵扯弟弟跟邻里借钱之事,而弟弟故意掩盖事情真相,至此误会更深,归罪于芸,无奈芸百口莫辩,只能哑巴吃黄连;而作者沈复于外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蓝,文韬才情也没有超脱到可以养家之境,芸久病无钱问医,女儿被迫做童养媳,儿子无奈寄人篱下,拮据窘迫之时,还需缠绵病榻的芸刺绣补贴家用、为其出谋划策;于家不能周全家庭关系,芸*白受些恶气只能隐忍,林林总总,任由芸一人去思虑,终因心思过重,疾病连绵,怀恨辞世。

  理性分析后,纵然诗情画意、琴瑟相对,但夫妻二人的关系若是长期建立在不对等的关系中:妻子一味付出、忍让,丈夫不谙世事,白头到老必是难事;生活可绝不止琴棋书画诗酒花,还有操心不完的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第四卷,作者无心仕途,一生浪游,饱览天下,看尽了山河美景,看透了人生悲欢,享人世之趣,体味*凡之最;不纠结于俗世,不苟活于钱银,不哀怨于生活琐事,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宠辱皆忘,实乃风流韵事;然而人间事道不尽,道不尽山川美景、风花雪月,道不尽沙漠荒烟、悬崖碧岭,道不尽士知己、醉红颜,道不尽世间幸与之不幸,莫不人珍我弃,人弃我取,岂不快哉?

《浮生六记》读后感10

  沈复的《浮生六记》中,有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妻子芸娘。芸娘被称为*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漫游在《浮生六记》的时空中,不知不觉地被芸娘那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所打动。

  她很聪明。她听一遍《琵琶行》便会背,还靠着《琵琶行》学*识字。她通晓诗词,写出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极妙句子,还能与丈夫评古论今。她不痴迷金银珠宝,唯有的首饰也送给别人,却极其痴迷于收集破书残画。书中写有芸于破笥烂卷中,偶获片纸可观者,如得异宝,旧邻冯妪每收乱卷卖之,将纸片奉为珍宝,多奇怪啊!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痴迷于谈经论典的陈芸,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类。可是,她就像自己最欣赏的诗人李白一样,豪放洒脱,不顾流言蜚语,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十分的洒脱。一日,她想与丈夫同行前往,可惜不能轻易出门,怎么办呢?沈复出了个馊主意:冠我冠,衣我衣,亦化女为男之法也。在沈复的一再请求下,陈芸女扮男装开开心心地出去玩了一趟。又有一次,陈芸想跟沈复一起去太湖游玩,正当沈复一时找不到借口应付父母而为难时,陈芸便主动说,只要告诉公婆自己回娘家即可。这次,他们与一位志趣相投的女孩素云泛舟太湖,共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在提倡女子足不出户的年代,打破封建礼教,需要多少的勇气!

  她特别的善良。年纪尚小,便靠着自己的双手养活家人,甚至为自己的弟弟付学费。而后当沈复来拜访时,她还偷偷地为他藏了一碗粥。为了给得病的沈复祈福,陈芸还吃了几年素。情深义重都不能形容她了。婚后,她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对所有人都和和气气的,而且夫妻之间经常使用岂敢得罪等此,相敬如宾。在游戈园的时候,她甚至因为王二娘摘了一些野花而心疼。这是何等的善良。甚至,丈夫随口说的要纳妾,还被她挂在心上。最后,也因此事,她与公婆关系不和,间接导致自己的早逝。她很温柔,体贴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唯独忘了心疼自己。

  虽然,她可能不受当时所处的大家庭的待见,可是,这怎能掩盖她身上的光芒呢?沈复的笔让她彻彻底底地在读者眼前生活,使我们看见了她的聪明、洒脱、善良。照着自己喜欢的方法,在沉沉浮浮之时仍能努力漂向美好,这样子的人,何尝不可爱呢?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范文10份(扩展7)

——《浮生六记》读后感 (菁华6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

  年四十有六,沈复做《浮生六记》。从记述可探析,惟婚姻与独游为其一生乐事。人生不是向死而生那么明朗,实是历经坎坷洞若观火而已。生而弥坚,只因爱意深沉。难得士族出身的他,对妻子陈芸一往情深。也难得弱女子陈芸却是位情趣雅致活泼可爱的好伴侣,聊慰沈复*生孤寂多荈。人伦情理之外,作为天地间一个体,究竟怎样活着更好呢?大家都要谋生,在这个过程中机关算尽,荣辱难安。满足了生存必须,我们追求精神境界的层次千差万别。沈复因他的家世他的职业他的往来成就了一条别开生面的行游。孝顺,豁达,聪敏,深情,细腻,这样的优质男偏就终生囿于漂泊无定的幕僚生活,时常遭遇裁员以致食不果腹,妻子陈芸生前还得当了首饰帮他沽酒寻欢。幽微寡凉的人生里,当最后的慰藉亦自接踵消散殆尽,父死妻亡子丧,无法尽心关心女儿而只得令做他人养妇,无法承欢膝下陪伴老母而遇兄弟嫌贫驱逐,天大地大而无片瓦存身,你以为这样的男人会如何苟活下去呢?生存还是死亡?亘古的哲学命题其实也没什么深奥。忘我,自古仁人君子出世的.不二法门。寄情于山水之间,人知太守之乐,而不知太守自乐其乐也!

《浮生六记》读后感2

  前些日子上古文课,老师偶然提及《浮生六记》,讲到文章是如何的生动有趣,笔触是怎样的细腻独到,顿时心向往之。于是,立即去拜读了一番。《浮生六记》是一本追怀往事的书。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而且作者的思想史很自由的,尤其是文章第一章就写夫妇生活的《闺房记乐》,而且写得那么大胆自然。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首先从书的题目来看《浮生六记》大概是去了李白“事如春梦了无痕”的意思吧。然而只要是用敏感的心灵细细体味,再久远的事情也会依稀重现。大概人生总是不得完美。借生命的重温可以获得些许暖意。清乾隆年间,一位不那么有名的书生沈复,用简约的俊逸的文字,回忆自己的纯真少年和忧患中年,记录那段时光里所经历的闺房之乐,坎坷之愁,闲情之趣,浪游之侠。处处流露不随人是非的浪漫情怀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读了这本书,不得不羡慕其中的女主人公,芸娘。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他爱她能与沈复促膝谈诗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林太乙(林语堂之女))

  读完《浮生六记》,最大的感触就是,休闲,一点也不觉得累人,伤神。每每独到其中的一些片段还会于坐着产生共鸣。例如“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这是多么的会享受生活,多么惬意的比喻呀。还有其中关于插花的想法,让人不觉赞叹。总之《浮生六记》是以篇笔致生动,细腻,简约的美文。其中还印着姑苏古城的文化底蕴,透着江南才子的精神气质,裹着追忆往事的神秘面纱,是的语言精致自然。正如俞*伯先生所言《浮生六记》俨然一块纯美水晶。 《浮生六记》的确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文字也不生涩,简单,阅读起来也很有趣。

《浮生六记》读后感3

  这是一个凄婉动人又十分励志的故事,篇幅不大却道尽人生的沧桑与无奈。沈复就像曹雪芹一样,在人生的过程中沉浮。所谓“浮生”也是源于此意吧,不受控制则为“浮”。

  现在的我们,对那个年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包括爱情观当然都有各种不理解和不明白;但我还是感受到了一件不受时空限制的事儿,那就是——变故。变故这个话题也是怎么说都不为过,因为它基本上是脱离了所有控制,成为了一个永恒的存在。

  失去爱人是变故,家道中落是变故,纳妾不成是变故,颠沛流离更是变故……几乎走遍了全*、阅尽了人生辛酸的沈复,行文间却没有什么大喜大悲,只是从容的道来这一生之事。是真的看破,还是无奈到了尽头?是想明白了人生,还是出离了命运?我很难揣测,唯有感其心、劳其形,算是一种状态的释放。

  话说回来,无论幅度大小,我们的人生也都是沉浮不定的。就跟心电图一样,只有起伏高低的不同,但都在起伏,没几个人希望变成一条线的样子吧?所以我们能不能安心的面对沉浮,真是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

  按照目前的科技进步,我们对自己命运的控制力会越来越强,直到最后会有一批长生不死(不老难度太大)的人。这种人你说到了最后是不是也没什么好追求的了,也不能有什么变化了?但是仔细想想他们会成为一批有史以来最害怕变化的人,因为死不了了,所以只要有一点儿生命危险的事儿都是巨大的风险,他们的余生都将在与这种风险的对抗中度过。

  这样看来,咱们现在这个活法儿还不错,起码想开了的可以不畏生死,没想开的也顶多想多活几年。总比扛着巨大的压力强,不敢坐车坐船坐飞机,也不敢散步游泳玩儿攀岩,生命变成了漫长的*淡折磨,也算是被拉*了一条线,生命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

  所以我就可以说结论了,虽然起起伏伏跌跌宕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这恰恰是生命的'本质。无论遭遇多大的变故,前面都有可能峰回路转,即便生活真的局限于*庸,你还可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在这里还会有栖息之所,也还有逆转的空间和余地。

  越写越像鸡汤了,看上去有点儿像——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有回报——这样的忽悠。但这不是我的本意,因为我觉得失去了就悲伤,得到了就欢喜,失败了就认怂,成功了就叫嚣。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天经地义的。但无论你走上的是哪条沉浮之路,成也好,败也罢,你的内心都要清醒自知——成败得失都是过眼云烟,接下来的变故,又会带你到不同境地。

  所以沈复的《浮生六记》在我看来就是起于波澜,止于不惊。看的时候——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想的时候——却是从容与安宁。

《浮生六记》读后感4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作的自传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流传至今。其中,《中山记历》和《养身记道》两卷已佚,故现版本只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书的核心,拜读此书是本着沈复和陈芸二人伉俪情深、至死不渝之情来阅,可实则是始于欢乐、终于忧患,读后给人以悲切动人之感。全文贯通了一种“慧极易夭”、“情深不寿”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预兆”,久久无法释怀爱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忆,在回忆中刻意去发现那些可称之为“预兆”的点滴,然后说服自己,爱妻早逝这件事是命运如此、是无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易*人的文字娓娓而谈他与芸二人的清贫生活,虽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闲事,但因为有芸,且在她井井有条的打理下,事事都温暖*和,处处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芸贤良淑德、蕙质兰心,将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实乃不易;这其实也他是夫妻二人钟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现,把日子过成诗,何尝不是每个女子内心所期待的样子,可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实沈复对芸很是欣赏和宠爱,如今男女*等很正常,但是很难想像古代社会男女地位之现状,“一入侯门深似海”说的不仅是帝王将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对于妇女来说要求也是极为严苛的,可是芸在那个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装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戏、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饮酒作乐,如此胆大的作为,想必也只有芸敢为;芸的幸运不仅是可以领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等与尊重,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丈夫对她的的宠爱与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拥有羡煞旁人的恩爱生活。

  序篇林语堂有所言:芸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言非过誉;翻译此文的作者张佳玮也有此意:实际上,读完全篇,我都产生了“沈复简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头。芸最可贵之处,便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也许这也正是沈复如此怀恋芸的原因。

《浮生六记》读后感5

  沈复书闲情,堪称一绝也。余早时亦附庸风雅,植花、养鱼、观画、饮茶、听琴、玩石、品风、赏月,无一不尝,且津津乐道,自作文章,不期数十篇,结集而成书。然读《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方知余皆浅尝辄止,不能比其十一。《浮生六记》书及养花、造园、盆景、书画、香道、清供、雅集,皆精到。三白书饮茶,于书中篇幅甚少,然短短数行,已令吾辈倾倒。吾尝饮毛尖、观音、普洱等茶数十种,然未至三白之境界。读芸娘置茶叶花心,荷经夜含苞,明朝复取而饮,余亦醉矣。若茶香透纸而来,袅袅如缕,不绝于口舌心目。余醉处非此茶之香,乃芸娘之悟,三白之福也。饮茶之意,非在味之浓淡,而在境之高下也。周敦颐书荷,已赠其君子之德。荷花之美,美在其清高。以茶入荷,非单增其味,亦增其高洁也。是茶饮之,方得饮茶之真义。余非茶不尝也,亦境不至矣。

  三白植兰,是真知兰也,且有上品之兰,其香其形皆非俗物。然动余心者,乃其兰逝后,再不植兰。为爱兰也。余亦曾植兰数棵。然不善养,逐一而逝。其每逝余皆购新兰。虽亦尝醉于其花之香,陶于其叶之形,较之三白,终非真爱。

  与三白相类,余亦喜观花,尝购瓶数枚,欲插花于瓶以赏之。然不得插花之法,其志遂无疾而终。余喜石,藏灵壁数枚。某日兴起,置之于花盆之中,欲比石于山,比花于树,然余之花盆皆陋,亦无心购精美者,遂不伦不类。三白与芸娘皆盆景也。不独其制之,赏之,盆景碎落之时,二人亦泣之。余读之感喟,不独余未尝因景碎而泣,亦喟无有与余共泣者也。

  芸娘非能与三白共泣,亦能与三白共乐。三白每与友聚,芸娘皆拔钗沽酒,助其兴也;亦能妙思制虫之法,置于花上;更可雇摊贩为其游赏烹茗置饭,若置宅于春野。芸亦擅不费之乐,于俭省之途,谋日常之雅,更谋雅兴之酣。寻常女子不能为也。

  *之文人林语堂谓芸娘国之文史中,最可爱之女子。余思语堂亦不得此类女子,故颂之。不止语堂,余思国之文人必皆然。芸娘比今人之谓红颜知已,又高一境界矣。三白能得芸娘为侣,乃其闲情之源。又因芸娘相伴,其闲情又非独闲情,乃融俗世与雅意于一,以心养身,以闲养情,以雅养常,是谓西人海德格尔言之“诗意栖居”也。

《浮生六记》读后感6

  它也被称作晚清小红楼梦,书写了一段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书中主要讲芸娘是如何的好,俩人婚姻生活如何浪漫,以至让所有读者都爱上了芸娘,林语堂甚至干脆称芸娘为*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

  人人都说芸娘好,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沈复的付出,那简直就是个宠妻狂魔啊(此处略去一万字,就不剧透了。)尤其在封建社会那是十分难得的。

  我们要清楚“这世间,所有良好的关系都是相互成全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夫妻二人之所以关系一直都能保持和和美美,那是因为二人都在认真努力的去经营。另外在经历过种种不幸后,沈复依然能保持*和的心态,这一点是比较有触动的。

  有一个*和的心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人生即使面对再多的不幸,只要心中有*和在,那就是最好的解药。生活中其实并没有什么能真正伤害我们的,而只要不能直接杀死我们的,最终都会使我们更强大。记得在《大秦帝国》中,秦昭襄王也说过这样一句话:“王者的心都是伤痕累累的”。

  鼎为炼银,炉为炼金,苦难则为熬炼人心。道德经第七十八章里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和的力量就是这里讲的水之力,看起来极柔,然而却能攻破天下最为坚固的难关。所有的不幸和悲痛,一旦触碰到这*和之力,也会立时就被销化了。另外最后一章虽然不是沈复所作,但是干货却是实打实的,对于养生、养心极有帮助。

  今日不养生,明日养医生。这就是养生的意义所在。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拿钱保命。这样的事相信大家都不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就需要及早学*,并身体力行去保养顾惜自己的身体。

  对于道家“性命双修”的理念,一直都是比较认可的。对养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读一读第六章,在此就不多言了。

  既然本书被人称之为小《红楼梦》,那么必然是值得一读。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范文10份(扩展8)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通用五篇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1

  去年游大足石刻,良多景不雅观不雅观我都已忘怀,可是唯独对其间一个字记忆犹新。该字为上中下构造,上面一个宝盖头,中心一个“弗”字,下面一个“林”字。导游讲解这个字道出了一小我糊口幸福的三大要素,宝盖头代表着财产,“弗”是佛心,“林”指好的糊口情形。一个幸福人应该有必定的物质根本,丰盛的精神糊口和一个美好的糊口情形,细想之后,我深觉得然。

  一小我的幸福如斯,一对夫妻、一个家庭的幸福更是如斯。《浮生六记》中沈氏夫妻琴瑟和鸣二十年有余,虽志趣相投、举案齐眉,但其间糊口贫寒困难、流离失所,甚至难觉得继、骨血分手、妻子早逝,现实了局为这一对令人钦羡的.夫妻蒙上了悲剧色彩。

  沈复《坎坷记愁》一篇中自述人生坎坷都是从何而来的呢?往往是本身作孽得了报应罢了,而我并非如斯:多激情,重容许,爽气爽直不羁,成效转成了扳连。阿谁既按时代,既定的人和事,我们已无法评说,只可怜了芸这个聪颖会意的女子在本身病重之时还得为一家人的生计操劳,末了因赶制绣品呕心沥血而逝。

  最好的爱情是相知,沈氏夫妻是幸福的,这幸福源自志趣相投、三不雅观不雅观同等!贫贱夫妻百事哀,沈氏夫妻是不幸的,这不幸源自物质根本的匮乏。

  不外,这世上又有几人能拥有完满的人生。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2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来简单概括这本小书,之所以入得经典行列,许是手边有此一册,便真如一妙友相伴。

  ——题记

  或许有的人一生轰轰烈烈,或许有的人一生**淡淡,又或许有的人活得碌碌无为,有的人却光彩夺目。沈复是哪种人,我不得而知。关于他的生*,百度也仅是寥寥数语。但这本充满清新率真、情真意切的书却能让人体会作者苦乐掺杂、至诚至爱的一生——沈复,他,已成经典。

  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在那些逝去的时光背后,星星点点都是回忆,若不以笔墨记录下来,未免辜负了那一路的风光与坎坷。在作者心中,为官作宰不足挂齿,与爱人琴瑟和鸣才真是一辈子难以忘怀。

  沈复的妻子叫陈芸,女红*得娴熟,通晓文学诗词,那一身才情颇受他之喜爱。每当看到“秋侵人影寿,霜染菊花肥”时,我总能体会到陈芸的蕙质兰心。这样一位妙人对于沈复更是耳鬓厮磨形影不离,爱恋之情无以言述。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当芸染了重病,只能在病榻上“两行眼泪,涔涔流溢”之时,我便能感受到沈复的心是怎样的支离破碎。等到她灵魂缥缈,怀恨辞世之时,我也忍不住呐喊,上天为何如此不公,让一对恩爱夫妻只可来世再见!这人生,果然曲折坎坷。

  本以为失去了芸的沈复会痛不欲生,追随妻子而去。但他没有,痛苦之后他*静地接受了现实,选择“不谙世事,不染红尘,远离世间悲苦极乐”的方式,独身一人云游四方。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是多么伟大的思想啊!“天道无为”是他之所想,“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就是他的追求。当夕阳西下,独自一人,登上山顶,拈须吟哦“兽云吞落日,弓月弹六星”,与酒光对饮,喝到微醺,人生如此,岂不快哉!

  沈复的一生俨如一块纯美之水晶,只见明莹不见显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我相信这种淳朴淡然,恬淡自甘的生活,正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这是否就是人活于世间的最高境界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不用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不落俗世。这或许便是这本《浮生六记》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3

  读《浮生六记》,喜欢的不是他的文笔佳句,是他早年的经历和生活;嫉妒的也不只他早年的舒适和清乐和谐,更是他的爱情他的婚姻。

  才子佳人,坐卧谈笑,心意相通。谈诗论赋而不穷酸清高,嬉笑怒骂却不粗俗无聊。行局愿接膝坐,行愿携手趋,二人相处恍同密友重逢;夫妻恩爱如沈复陈芸,生活态度和*惯上也有分歧,可人家处理得完美无瑕,不但未生嫌隙,反而更如胶似漆,不像我们所常见的那种一地鸡毛。

  陈芸是个**凡凡的女子,却是我心中最趋*于完美的女性形象。她性情恬淡,不爱华饰珠钗,不忘本,总持有一颗素心;

  她体贴周到,心灵手巧,满有生活情趣,花心置纱包茶,沈复小饮她做梅花盒,朋友相聚她找馄饨挑而使酒菜茶饭一应俱全;

  她乐读诗文,趣解诗家,佛手茉莉君子小人的`见解让人记忆犹新,双鲜酱虾卤瓜的趣事也让人忍俊不禁;

  我们可也不能把她看做正儿八经的大家闺秀,淑女名媛,她娇俏调皮,能为未来夫婿藏粥于室,还能女扮男装揽镜狂笑;

  她善良宽厚,通情达理豁达开朗,又柔弱让人心疼。天妒佳人,红颜薄命。

  书中也有很多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古代三妻四妾只道寻常,现代看来是有些混账。沈复其实也有不少风流享受,桃花债呢。不知道陈芸心里怎么想。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4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作的自传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流传至今。其中,《中山记历》和《养身记道》两卷已佚,故现版本只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书的核心,拜读此书是本着沈复和陈芸二人伉俪情深、至死不渝之情来阅,可实则是始于欢乐、终于忧患,读后给人以悲切动人之感。全文贯通了一种“慧极易夭”、“情深不寿”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预兆”,久久无法释怀爱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忆,在回忆中刻意去发现那些可称之为“预兆”的点滴,然后说服自己,爱妻早逝这件事是命运如此、是无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易*人的文字娓娓而谈他与芸二人的清贫生活,虽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闲事,但因为有芸,且在她井井有条的打理下,事事都温暖*和,处处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芸贤良淑德、蕙质兰心,将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实乃不易;这其实也他是夫妻二人钟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现,把日子过成诗,何尝不是每个女子内心所期待的样子,可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实沈复对芸很是欣赏和宠爱,如今男女*等很正常,但是很难想像古代社会男女地位之现状,“一入侯门深似海”说的不仅是帝王将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对于妇女来说要求也是极为严苛的,可是芸在那个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装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戏、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饮酒作乐,如此胆大的作为,想必也只有芸敢为;芸的幸运不仅是可以领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等与尊重,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丈夫对她的的宠爱与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拥有羡煞旁人的恩爱生活。

  序 篇林语堂有所言:芸是 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言非过誉;翻译 此文的作者张佳玮也有此意:实际上,读完全 篇,我都产生了“沈复简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头。芸最可贵之处,便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也许这也正是沈复如此怀恋芸的原因。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 5

  书中还有三处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一是卷二《闲情记趣》中描写的很多花鸟鱼虫小技巧,都很实用,可惜目前真没这种闲情逸致去效仿,也许以后有机会的话会去试试吧。

  二是卷四中写“秀峰今翠明红,俗谓之跳槽。”读到这里我才得知,原来跳槽最早指的竟然是逛青楼时客人“今天召小翠,明天幸小红”的这种朝三暮四行为。再想想跳槽的今义,不仅让人觉得这是个冷笑话。

  三是卷六中提到的三处养生之道,第一句是“读《养生主》而悟达观之士,无时而不安,无顺而不处,冥然与造化为一。”第二句是“《秋声赋》云:奈何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第三句是“不知甘脆肥腊,乃腐肠之药也。大概受病之始,必由饮食不节。”在此也不用翻译为白话文了,综合归纳一下,这三句关于养生的精髓就是“时常做到心*气和,遇事不要劳心费神,饮食不可没有节律”,在此与诸位共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