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读后感(精选十篇)

首页 / 读后感 / |

  《伯牙绝弦》读后感 1

  《伯牙绝弦》主要讲伯牙喜欢弹琴,钟子喜欢善于听,伯牙想的弹在琴里,钟子期马上就能想到这声音的意思,因此,钟子期与伯牙成了一对知音,伯牙想到的钟子期也一定能知道,钟子期去世了,伯牙想到自已日后再也没有与钟子期更好的'知音了,于是一气之下,把自己心爱的琴弦摔得粉碎,发誓再也不弹琴了。他们的这种友谊山还高,比海还深值得我们学*。

  我还知道有关知音的故事。那故主要讲管仲和鲍叔从小就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楚王把鲍叔封相,鲍叔见管仲没有当上官,就求楚王把管仲也封为比自已更好的官,他们成天在一起,把自已的喜怒哀乐全都说出来,一起分担。最后管仲与鲍叔也成了一对知音。

  这真是“千金易得,知音难求” 呀!

  《伯牙绝弦》读后感 2

  《伯牙绝弦》是一个“文言文”,讲述了伯牙从找到知音又是去知音的传说故事。

  伯牙在提起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听了,就说:“啊,好像有一座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们眼前!——”无论伯牙像弹什么,钟子期都能知道。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想钟子期这样了解他的知音了,接摔断了琴,再也不弹琴了。其实伯牙也是太冲动了,也太重情谊了,要不然他也不会那样着急把琴摔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世界那么大,总会有第二个“钟子期”的,即使很辛苦,为了自己以后的快乐生活,也一定要努力寻找,总会找到的。也许,博雅也哟与他的想法,我认为伯牙的心灵太脆弱了,的确,知音难觅,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知音,有突然失去了,谁能接受呢?也没许他不想再去忍受那种没人理解它的痛苦日子里的寂寞,才断绝琴弦了把。我认为不因该这样,万一又在以后一些日子了有遇到了一个知音呢?一定要在生活这座“迷宫”里去努力寻找第二个“奶酪”。我想,失去始终是失去了,如果是永远失去,那就无法挽回,要化悲痛为力量,才会更上一层楼。所以,不要停留在痛苦的时刻,抛出痛苦的杂念,认认真真过好么一天,只要心中有信念,有去朝着新年的方向不断努力,那么信念就会变成现实!

  《伯牙绝弦》读后感 3

  我学了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故事情节非常感人。

  记叙了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当伯牙把感情融汇进音乐中,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像大海一样的高尚情操,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怎样弹奏,子期都能一一解读伯牙的心意,两人成为知己,后来子期死了,伯牙便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没有人能知道他的心意。于是便砸破琴弦,在有生之年不再弹琴。

  这个凄美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伯牙绝弦谢知音令人感伤,令人敬佩。

  《伯牙绝弦》读后感 4

  我们几天前学*了感动《伯牙绝弦》这篇文章,开始我对这篇文言文并没有任何感觉,可是当我在明白这篇文章的意思,并反复读过后,我对这篇文章有了浓厚的感想。

  文中的第一句“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句开始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作用,可是当我仔细思考后,我觉得这一句不可不有。这句话不仅写了事情的原因,而且交待了本件事情的人物及他们的特长。

  我迫不急待想知道这二人是怎么“善”鼓琴和“善”听的,所以继续往下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读过老师提供的资料后,我知道了钟子期居然只是一句名山野村夫,只不过喜好听别人奏乐 而已,可是却能听懂边,连音乐家都难以真正理解的《高山流水》。

  这说明了钟子期一定也是音乐奇才,也说明音乐这种奇妙的东西是人与人心灵的桥梁。

  我的目光继续贪婪地在文字间穿行,读到了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感动得差点落下眼泪。因为他有多种选择:他可以用他的第二生命――鼓琴,来祭奠他的知音,为钟子期创作出许多传世佳作;也可以再次踏上寻找第二个知音的路。

  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在失去知音后,用自己的第二生命来悼念这位难得的知音。或许这么做是由于极大的痛苦,只有用摔琴来发泄,用不弹琴来忘却。

  《伯牙绝弦》让我又一次懂得了友情无价,知音难遇。我小小的心中充满了感动与对未来的期待……

  这多半是课堂之上的成就。结尾是课下续写完成的,但从情感上来看,我没有感觉到生硬与牵强,秋天的心中满是对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感动与崇拜。这样的语文学*,对于他,这不只是学*一篇文言文,更是一次美丽的人生际遇,他在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一个人物,他觉得事情的结局还有N个选择,但是伯牙的选择仍然是最具有震撼力的'。语文之于一个孩子的成长,真的是功德无量的呀!

  《伯牙绝弦》读后感 5

  古人云:千金难遇知音。知音,一个我们不敢奢望词,知音,一生难求。可是古时候的俞伯牙却遇到了一生的知己——-钟子期。

  这段文言文写的是俞伯牙在高山上弹琴,巧遇的樵夫钟子期。俞伯牙谈什么钟子期就能体会出他的感受。钟子期死了之后,俞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了知音,因此把琴给摔了。伯牙到了泰山,突然下起了暴雨,他回想起了从前与钟子期的情谊。

  其实现代生活中也有友谊,虽然不发生在我的身上。但我为王翊骄傲,有施冰清这么一个死党。

  这件事发生在一个晴天。我们去评选星级学生,我被率先踢到了四星级,体育不及格。五个已经评上了五星级,还有两个。候选人是王翊,施冰清,章王超。小章以高人气夺得第六宝座。看着剩下两个患难之交,我们开始投票,意想不到的是,两人的票数一样!第二次,两人的票数还是一样。那对患难之交手拉着手,异口同声地说:“我不需要这个荣誉,让给她吧!”两人嗖的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们全班的眼眶都湿润了,谢老师也流泪了。令我们欣喜若狂的是两人都晋级了,我们感动了。

  友谊之美,永远会闪烁耀眼的光芒。在那对患难之交的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友谊真谛!

  《伯牙绝弦》读后感 6

  学*了《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我感到非常的惋惜,伯牙只因为失去了知音,就放弃了他的艺术生涯,失去信心,从此精神一蹶不振,决不弹琴。我觉得他应该继续弹亲继续寻找知音,虽然这样,但是他的精神是可贵的,他是一个对朋友诚心诚意的人。

   知音是默契。因理解而默契。每个人在人生旅途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 的'心路历程。不一定有相同的经历,但应该有心心相印或同病相怜的情感共鸣。是因理解自己而彼此理解。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知音是信任。是你可以畅所欲言倾诉心声的朋友。是那种淋漓尽致的倾诉,你的喜悦会挂在他(她)的眉梢;你的忧伤会笼罩在他(她)的心头。

  课文主要讲述了伯牙很擅长弹琴,琴艺很高超,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你弹的琴声好象泰山一样巍峨。”伯牙心里想到河流,钟子期说:“好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惜的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一定会知道,子期死后,伯牙很悲痛,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了,于是把心爱的琴摔碎了,终生不弹琴!

  《伯牙绝弦》读后感 7

  学*了《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我感到非常的惋惜,伯牙只因为失去了知音,就放弃了他的艺术生涯,失去信心,从此精神一蹶不振,决不弹琴。我觉得他应该继续弹亲继续寻找知音,虽然这样,但是他的精神是可贵的,他是一个对朋友诚心诚意的人。

   知音是默契。因理解而默契。每个人在人生旅途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 的心路历程。不一定有相同的经历,但应该有心心相印或同病相怜的`情感共鸣。是因理解自己而彼此理解。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知音是信任。是你可以畅所欲言倾诉心声的朋友。是那种淋漓尽致的倾诉,你的喜悦会挂在他(她)的眉梢;你的忧伤会笼罩在他(她)的心头。

  课文主要讲述了伯牙很擅长弹琴,琴艺很高超,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你弹的琴声好象泰山一样巍峨。”伯牙心里想到河流,钟子期说:“好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惜的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一定会知道,子期死后,伯牙很悲痛,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了,于是把心爱的琴摔碎了,终生不弹琴!

  《伯牙绝弦》读后感 8

  学*了《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我感到非常的惋惜,伯牙只因为失去了知音,就放弃了他的艺术生涯,失去信心,从此精神一蹶不振,决不弹琴。我觉得他应该继续弹亲继续寻找知音,虽然这样,但是他的精神是可贵的,他是一个对朋友诚心诚意的人。

  知音是默契。因理解而默契。每个人在人生旅途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心路历程。不一定有相同的经历,但应该有心心相印或同病相怜的情感共鸣。是因理解自己而彼此理解。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知音是信任。是你可以畅所欲言倾诉心声的朋友。是那种淋漓尽致的倾诉,你的喜悦会挂在他(她)的眉梢;你的忧伤会笼罩在他(她)的心头。

  课文主要讲述了伯牙很擅长弹琴,琴艺很高超,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你弹的琴声好像泰山一样巍峨。”伯牙心里想到河流,钟子期说:“好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惜的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一定会知道,子期死后,伯牙很悲痛,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了,于是把心爱的'琴摔碎了,终生不弹琴!

  《伯牙绝弦》读后感 9

  文中的第一句“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绝弦的读后感。”这一句开始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作用,可是当我仔细思考后,我觉得这一句不可不有。这句话不仅写了事情的原因,而且交待了本件事情的人物及他们的特长。

  我迫不急待想知道这二人是怎么“善”鼓琴和“善”听的,所以继续往下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读过老师提供的资料后,我知道了钟子期居然只是一句名山野村夫,只不过喜好听别人奏乐而已,可是却能听懂边,连音乐家都难以真正理解的《高山流水》。这说明了钟子期一定也是音乐奇才,也说明音乐这种奇妙的东西是人与人心灵的桥梁。

  我的目光继续贪婪地在文字间穿行,读到了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感动得差点落下眼泪。因为他有多种选择:他可以用他的第二生命�D�D鼓琴,来祭奠他的知音,为钟子期创作出许多传世佳作;也可以再次踏上寻找第二个知音的路。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在失去知音后,用自己的第二生命来悼念这位难得的知音。或许这么做是由于极大的痛苦,只有用摔琴来发泄,用不弹琴来忘却。

  《伯牙绝弦》让我又一次懂得了友情无价,知音难遇。我小小的心中充满了感动与对未来的期待……

  《伯牙绝弦》读后感 10

  古人云:千金难遇知音。知音,一个我们不敢奢望词,知音,一生难求。可是古时候的俞伯牙却遇到了一生的知己――-钟子期。

  这段文言文写的是俞伯牙在高山上弹琴,巧遇的'樵夫钟子期。俞伯牙谈什么钟子期就能体会出他的感受。钟子期死了之后,俞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了知音,因此把琴给摔了。伯牙到了泰山,突然下起了暴雨,他回想起了从前与钟子期的情谊。

  其实现代生活中也有友谊,虽然不发生在我的身上。但我为王翊骄傲,有施冰清这么一个死党。

  这件事发生在一个晴天。我们去评选星级学生,我被率先踢到了四星级,体育不及格。五个已经评上了五星级,还有两个。候选人是王翊,施冰清,章王超。小章以高人气夺得第六宝座。看着剩下两个患难之交,我们开始投票,意想不到的是,两人的票数一样!第二次,两人的票数还是一样。那对患难之交手拉着手,异口同声地说:“我不需要这个荣誉,让给她吧!”两人嗖的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们全班的眼眶都湿润了,谢老师也流泪了。令我们欣喜若狂的是两人都晋级了,我们感动了。

  友谊之美,永远会闪烁耀眼的光芒。在那对患难之交的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友谊真谛!


《伯牙绝弦》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伯牙绝弦》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1)

——《伯牙绝弦》读后感 (菁华5篇)

《伯牙绝弦》读后感1

   自从读完《伯牙绝弦》之后,我的心灵有了莫大的感触,我被伯牙高超的琴艺而佩服,为伯牙破琴绝弦而悲伤。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太好了!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钟子期那样更了解他心意的知音了,于是就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我认为钟子期确实是伯牙最好的知音,但是,子期去世了,而伯牙也很顾虑朋友,于是随着朋友子期的死去,就终身不再弹琴了。我为他们这种朋友之间的友谊感到万岁!

《伯牙绝弦》读后感2

  我学了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故事情节非常感人。

  记叙了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当伯牙把感情融汇进音乐中,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像大海一样的高尚情操,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怎样弹奏,子期都能一一解读伯牙的心意,两人成为知己,后来子期死了,伯牙便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没有人能知道他的心意。于是便砸破琴弦,在有生之年不再弹琴。

  这个凄美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伯牙绝弦谢知音令人感伤,令人敬佩。

《伯牙绝弦》读后感3

  学*了《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我感到非常的惋惜,伯牙只因为失去了知音,就放弃了他的艺术生涯,失去信心,从此精神一蹶不振,决不弹琴。我觉得他应该继续弹亲继续寻找知音,虽然这样,但是他的精神是可贵的,他是一个对朋友诚心诚意的人。

  知音是默契。因理解而默契。每个人在人生旅途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心路历程。不一定有相同的经历,但应该有心心相印或同病相怜的情感共鸣。是因理解自己而彼此理解。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知音是信任。是你可以畅所欲言倾诉心声的朋友。是那种淋漓尽致的倾诉,你的喜悦会挂在他(她)的眉梢;你的忧伤会笼罩在他(她)的心头。

  课文主要讲述了伯牙很擅长弹琴,琴艺很高超,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你弹的琴声好像泰山一样巍峨。”伯牙心里想到河流,钟子期说:“好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惜的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一定会知道,子期死后,伯牙很悲痛,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了,于是把心爱的'琴摔碎了,终生不弹琴!

《伯牙绝弦》读后感4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主要内容: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辨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心得感受:我感到非常的惋惜,伯牙只因为失去了知音,就放弃了他的艺术生涯,失去信心,从此精神一蹶不振,决不弹琴。我觉得他应该继续弹亲继续寻找知音,虽然这样,但是他的精神是可贵的,他是一个对朋友诚心诚意的人。

《伯牙绝弦》读后感5

  我们几天前学*了感动《伯牙绝弦》这篇文章,开始我对这篇文言文并没有任何感觉,可是当我在明白这篇文章的意思,并反复读过后,我对这篇文章有了浓厚的感想。

  文中的第一句“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句开始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作用,可是当我仔细思考后,我觉得这一句不可不有。这句话不仅写了事情的原因,而且交待了本件事情的人物及他们的特长。

  我迫不急待想知道这二人是怎么“善”鼓琴和“善”听的,所以继续往下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读过老师提供的资料后,我知道了钟子期居然只是一句名山野村夫,只不过喜好听别人奏乐而已,可是却能听懂边,连音乐家都难以真正理解的《高山流水》。这说明了钟子期一定也是音乐奇才,也说明音乐这种奇妙的东西是人与人心灵的桥梁。

  我的目光继续贪婪地在文字间穿行,读到了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感动得差点落下眼泪。因为他有多种选择:他可以用他的第二生命――鼓琴,来祭奠他的知音,为钟子期创作出许多传世佳作;也可以再次踏上寻找第二个知音的路。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在失去知音后,用自己的第二生命来悼念这位难得的知音。或许这么做是由于极大的痛苦,只有用摔琴来发泄,用不弹琴来忘却。

  《伯牙绝弦》让我又一次懂得了友情无价,知音难遇。我小小的心中充满了感动与对未来的期待……


《伯牙绝弦》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2)

——伯牙绝弦读后感优选【5】份

  伯牙绝弦读后感 1

  友谊是什么,友谊是童年一阵阵奶声奶气的欢笑。友谊是有了一个好东西愿意和朋友分享。友谊是在朋友遇到困难时愿意帮助朋友。友谊不分大小,也不分轻重,之分诚信和虚伪。

  《伯牙绝弦》这篇课文也写了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友谊: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伯牙来到了山上,躺起了音乐。可是,在山上还有一个人。叫钟子期,当然,伯牙也感受到了有人。果然看见了这个打柴人,伯牙便把他请来做,就这样,它们结识了。

  伯牙即兴有弹了一首《高山》子期说:啊,巍峨的样子像泰山。伯牙有弹了一首流水,子期说:啊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又佩服又激动,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人结拜为生死之交。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

  可是一日,伯牙前来拜访子期时。却闻进了噩耗,子期死了。

  伯牙一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伯牙绝弦读后感 2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主要内容: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辨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心得感受:我感到非常的惋惜,伯牙只因为失去了知音,就放弃了他的艺术生涯,失去信心,从此精神一蹶不振,决不弹琴。我觉得他应该继续弹亲继续寻找知音,虽然这样,但是他的精神是可贵的,他是一个对朋友诚心诚意的人。

  伯牙绝弦读后感 3

  大家听说过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故事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下吧!

  从前有个人叫俞伯牙,他的琴艺很高。他有一位朋友叫钟子期,他很擅长倾听。俞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钟子期说:“太好了,我仿佛看见了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流水。钟子期说:“太妙了,我仿佛看到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正从我的面前流过”。俞伯牙想到的钟子期必能猜到。后来,钟子期得病而死,俞伯牙知道后,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坏,把弦拉断,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真被他们那真挚的友谊深深感动,如果我们大家都向他们一样,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得祥和与愉快。

  我衷心祝愿所有朋友都相伴到永远。

  伯牙绝弦读后感 4

  《伯牙绝弦》是一个“文言文”,讲述了伯牙从找到知音又是去知音的传说故事。

  伯牙在提起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听了,就说:“啊,好像有一座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们眼前!--”无论伯牙像弹什么,钟子期都能知道。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想钟子期这样了解他的知音了,接摔断了琴,再也不弹琴了。其实伯牙也是太冲动了,也太重情谊了,要不然他也不会那样着急把琴摔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世界那么大,总会有第二个“钟子期”的,即使很辛苦,为了自己以后的快乐生活,也一定要努力寻找,总会找到的。也许,博雅也哟与他的想法,我认为伯牙的心灵太脆弱了,的确,知音难觅,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知音,有突然失去了,谁能接受呢?也没许他不想再去忍受那种没人理解它的痛苦日子里的寂寞,才断绝琴弦了把。我认为不因该这样,万一又在以后一些日子了有遇到了一个知音呢?一定要在生活这座“迷宫”里去努力寻找第二个“奶酪”。我想,失去始终是失去了,如果是永远失去,那就无法挽回,要化悲痛为力量,才会更上一层楼。所以,不要停留在痛苦的时刻,抛出痛苦的杂念,认认真真过好么一天,只要心中有信念,有去朝着新年的.方向不断努力,那么信念就会变成现实!

  伯牙绝弦读后感 5

  文中的第一句“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绝弦的读后感。”这一句开始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作用,可是当我仔细思考后,我觉得这一句不可不有。这句话不仅写了事情的原因,而且交待了本件事情的人物及他们的特长。

  我迫不急待想知道这二人是怎么“善”鼓琴和“善”听的,所以继续往下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读过老师提供的资料后,我知道了钟子期居然只是一句名山野村夫,只不过喜好听别人奏乐 而已,可是却能听懂边,连音乐家都难以真正理解的《高山流水》。这说明了钟子期一定也是音乐奇才,也说明音乐这种奇妙的东西是人与人心灵的桥梁。

  我的目光继续贪婪地在文字间穿行,读到了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感动得差点落下眼泪。因为他有多种选择:他可以用他的第二生命――鼓琴,来祭奠他的知音,为钟子期创作出许多传世佳作;也可以再次踏上寻找第二个知音的路。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在失去知音后,用自己的第二生命来悼念这位难得的知音。或许这么做是由于极大的痛苦,只有用摔琴来发泄,用不弹琴来忘却。

  《伯牙绝弦》让我又一次懂得了友情无价,知音难遇。我小小的心中充满了感动与对未来的期待……


《伯牙绝弦》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3)

——伯牙绝弦课文反思 (菁华3篇)

伯牙绝弦课文反思1

  教学语言的精练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的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影响了课的精彩。

  因为是新的授课形式,无法提前布置学生准备,所以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曾加进了延伸阅读一方面内容,由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给学生深情朗读博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但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在授课结束之际,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没有让学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

  课堂上我比以往表现放松了许多、洒脱了许多,怀念李玉学老师,是他的多次指点让我懂得了男老师上课就要有一份潇洒劲、一份精神气。课堂上我比以往讲话自如了许多、清楚了许多,感谢以前曾经为我指导课的盛华、崔继明等老师,是她们让我记住了备课不要放过每个细节,包括一句评价学生的语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我比以往自信了许多,感谢于晓冬老师,是她的精彩设计、耐心指导、持久鼓励,让我在教学中有了更好的表现。

  “好上课——上好课——课上好”,是我教学的追求,我会继续努力。

伯牙绝弦课文反思2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学生朗读不是很到位。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应拉长些,才更具音乐美,还有课文的最后一句的`朗读都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多加指导。还有,课堂应变能力也有待提高。

伯牙绝弦课文反思3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伯牙绝弦》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4)

——《伯牙绝弦》改写 (菁华5篇)

《伯牙绝弦》改写1

  一、教学背景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很多首诗词,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的学*方法与古诗词基本相同,对于本课来说,学*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但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时,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特别是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是本课时一个难点。

  二、教学课题:《伯牙绝弦》

  三、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故事耐人寻味,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的,学*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艺术。

  对这篇课文而言,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祖国有就灿烂古代文化,激发学*文言文的兴趣。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五、教学方法

  以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在读的同时进行说话和写话的训练,使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均得到提高。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课的末尾运用音乐升华情感,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积累导入

  听说同学们记性很好,有过目不忘之本领,今天老师想开开眼界(课件1出示词语)让学生浏览,能记下了哪些词?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写景的、都是abcc式的等等)这一环节为后文仿写做铺垫。

  炊烟袅袅波涛滚滚竹叶潇潇明月皎皎杨柳依依

  芳草萋萋白云悠悠溪流汩汩清风徐徐春雨绵绵

  (二)读题正音

  1、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题目叫:《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这是一篇古文,就是文言文。

  2、指名读课题。(题目中“绝”和“弦”放在一起比较难读,而且“弦”的字音本来就比较难。

  3、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学过《杨氏之子》,也是一片古文,你印象中的古文是怎样的?

  (三)初读课文

  1、同学们读课题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那么课文是否也能读出这种味道来呢?请大家自由大声读课文,要求至少读3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谁最勇敢?愿意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随即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

  3、处理古文的节奏,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朋友“/”,也叫停顿符号。(课件2)就像老师这样,我们可以学着在课文中标注。

  4、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放慢速度,有节奏地读读课文。

  5、接下来听老师读读!你们再试试看。

  6、很好,离开这个朋友,你还会读吗?(课件3)点名朗读。

  7、再看,又发生变化啦,你还会读吗?(课件4)

  (四)理解课文

  1、课文读通读顺了,现在你能来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吗?

  预设:

  A、理解“绝”的解释(断绝)。(随即告诉学生借助注解读懂课文,这是古文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B、对于整个课题的理解:伯牙把琴割断了,不弹琴了。

  2、随即追问:伯牙不弹琴了,仅仅是今天不弹、明天不弹或者暂时不弹了吗?你从哪里读懂的?

  3、交流后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预设:

  A、伯牙觉得世上没有自己的知音了。

  B、伯牙把琴摔破了,一生不弹琴了。

  C、伯牙为了子期的死,可以选择今生不弹琴。

  ②小结: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了伯牙和子期是知音,(板书:伯牙、子期、知音)伯牙因子期死,居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③指导朗读。

  4、同学们,伯牙和子期是知音,你读出来了吗?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读懂的?请你拿起笔,划一划,书上批注。

  预设: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A、重点理解两个“善”字的意思。

  B、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非常有缘。

  C、指导朗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预设:

  A、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的时候,钟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看到了高山。

  (这是怪石嶙峋的高山、危峰兀立的高山、重峦叠嶂的高山、高耸入云的高山??)

  B、作者只用了两个字,就把高山表现出来了,这两个字是(“峨峨”)

  C、朗读指导。(泰山的五岳之尊,王者之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两个语气词:哉、兮。

  E、比较理解“善”的意思以及“善哉”。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有了前一句的理解,学生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还是比较容易的。重点是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

  5、高山也好,流水也罢,伯牙所鼓,钟子期都能懂。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

  A、“念”字的理解。(与“志”字意思相*。)

  6、、伯牙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伯牙所念的肯定不仅仅只是高山、流水。他还会“念”到哪些景物呢?(课件5)

  A、仿写: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

  B、交流。

  善鼓琴的伯牙,善听的子期,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

  7、你为伯牙子期之间的友情感动了吗?带上感动朗读课文前三句话。

  (五)感悟友情

  1、试想:在遇到子期之前,伯牙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唯独视子期为知音呢?

  2、别人对伯牙的赞美是怎么样的?

  3、听着这样的赞美,伯牙的内心又会怎么想呢?

  4、伯牙是孤独的,他缺的不是听众,而是真正能听懂琴音的人,正当伯牙苦于知音难觅的时候,上苍让他们相逢了,请看——(出示资料6)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我仿佛看见了高耸入云的泰山!"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我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呀!"这樵夫就是钟子期.

  5、请问:子期懂的仅仅只是伯牙的琴声吗?

  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6、于是,他们把酒言欢,并相约来年再相聚。一年后,伯牙乘着扁舟而来,然而,相约的地方,故人已不在,迎接他的,只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7、如果你是伯牙,此时,你想说什么?(课件7)是啊,子期已去,当伯牙志在高山,再也不会有人对他说——(引读课文)“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志在流水,再也不会有人对他说——(引读课文)“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再也不会有人像子期那样——(引读课文)“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于是——(引读课文)“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六)结束语

  如今: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只是人已去,弦已绝,琴已断,空留下这一段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佳话流传千古!让我们记住俞伯牙,记住钟子期,让我们带着千般感慨,万般惋惜,再来读读课文吧!试着背。配乐高山流水读背课文。

《伯牙绝弦》改写2

  看着身边这些阿谀奉承的人,我感到了无比的厌恶。自少年一举成名之时,我的身边总是会围绕着这样那样的人,他们总是会来称赞我的琴声是多么的美妙,可是他们之中却无一人能真正听懂我琴声中所蕴含的情绪,罢罢罢,我还是拿着我心爱的琴找个无人的地方去演奏吧。

  我独自一人来到了山上,找了一片空旷的地方坐下来,随即开始弹奏起来。我刚一抬头便望见了高耸入云的山峰,我为这此情此景而深感震惊,便把这情景融入到了歌曲之中。嗨,老兄啊,你弹得可真好啊!听你这首曲子,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巍峨挺拔,直插云霄的山峰啊!什么,我惊异地转过头来,只见一个衣着虽简朴,双目却炯炯有神的小伙子背上背了一捆柴,看样子是住在附*的樵夫吧。会是他吗?我追寻已久的知己?正当我那怀疑的目光在樵夫身上打转时,他却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似的,身体微微前倾,双手往前一拱,说道:没错,正是在下。在下姓钟,字子期,您也可以叫我子期。这时,我无比的震惊,心想,原来这世界上竟还真有如此懂我的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经常与子期在一起谈天说地,虽然我与他才相识了几日,但我们却像相识多年的老友一般。当然,我还是会弹琴给子期听。当我心中想到奔流不息的江河时,他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当我心中想到徐徐的清风时,他会说: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我心中想到渺渺的炊烟时,他会说:善哉!渺渺兮若炊烟!当我……

  岁月就这样飞快的流逝着,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我,子期走了。我顿时痛哭流涕,不禁昏死了过去。在梦里,我看见了他变微笑边向我挥手道别,那神情是如此的轻松自在。醒来后,我又看见了一堆虚情假意,对我嘘寒问暖的人,我不禁又想起了子期,便将我心爱的琴摔碎,并且立下毒誓:终身不再弹琴。

  后来,我隐居山林,每年清明或心情烦闷的时候,我都会去子期的墓前,顺便带上一壶陈年醉。

《伯牙绝弦》改写3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题记

  借问人间愁寂寞,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异,明月请风酒一樽。人生漫漫,友人常在,知音难寻。群在人郡煕攘的洒馆里,一位男子在中央抚琴,所有人都在听着。这时,一个人叫到:伯牙兄,你这弹的是什么呀?我怎么听不懂?另一个人也叫着:说好琴弦,怎么变成琴鬼了?顿时,酒馆人声鼎沸,到处骂声,唾弃声余音绕梁那个俞伯牙的人狼狈她出了酒馆。

  俞伯牙回到山中,闷闷不乐地说:为何从末有人听懂我的琴声?他心里愁苦悲上心来,便操起了琴。

  正弹到高潮处,他望见远处有一人影,很沉醉的样子,。他猛然一惊,一不小心用力过度,拍的一声琴弦断了。

  我有惊喜,又是疑惑,使走单询问,原来那人的名钟子期,是个框大,伯乐心中不免不生疑,便坐下断继续抚琴弹时,他想到了高山,子期琴声如泰山屹立,他想到流水,子期道琴声如汤汤初七流。伯牙很激动,上前拉拄子期的手,叹:知我者,子期也!他们在一起无所不聊,话很投机,离别时,他们约定中秋时节再到此处相逢。

  一岁不到,有一天一个人来到山上,告诉伯牙,子期已不幸生病离世,临死所说要在中秋之前将葬在伯牙屋旁。牙柏悲痛欲绝,摔碎了自己心爱的琴,祭尊知己终生复不再弹。

  八月十五那日,伯牙独自来到山中,见花依旧,不禁触景情,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景物依旧,人事全非。三尺瑶琴而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人生苦短,短音难求啊!

《伯牙绝弦》改写4

  古代有位弹琴爱好者,名叫俞伯牙,他受人爱戴,被人尊称为琴仙。

  有一天,伯牙带着琴满怀高兴地走出家门。他来到一个无人的地方,湖水柔波荡漾,风姑娘拂过树梢,柳树纸条随着风儿在摆动,隐隐约约传来鸟儿动听的歌唱声,也许是伯牙的琴声太迷人了,把远在千里外的大雁都纷纷招来了。

  不知是哪阵风,把热爱琴的钟子期也带到了这儿,悠扬的琴声延伸到湖对岸,把钟子期深深陶醉了。

  伯牙弹琴时,心里突然想到了巍峨的高山,钟子期似乎明白他的心意,夸奖道:弹得如痴如醉,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伯牙心里又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十分迷恋,不假思索道:好好好,好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无论伯牙心里想些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说出他的心意,这世间难求知音啊,伯牙终于找到了他的知音——那就是钟子期。子期应故死后,伯牙认为在这五彩缤纷的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虽然伯牙和子期只是一面之缘,但是知音难寻啊!好不不容易才找到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知音,偏偏他却应故而去世了,伯牙能不伤心吗?是的,有何物能和知音相提并论呢?伯牙悲痛万分,他摔破琴,扯断琴弦,终身不再弹琴了。

  是啊,真正能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才能称得上知音。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每个人都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知音啊!

《伯牙绝弦》改写5

  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伯牙绝弦》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5)

——《伯牙绝弦》说课稿 (菁华5篇)

《伯牙绝弦》说课稿1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评析】:资料引进与氛围营造合二为一。古画、古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古文的磁场,把学生带入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伯牙和钟子期两位人物的身份对理解知音的含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前,似不经意,教师在营造古文氛围的同时,让学生走*了文中的两位主人翁。一箭双雕,善哉!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是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评析】:“绝”的理解巧妙、深入。第一个层次,从字面理解,提示学生“看注释”是学*古文的重要方法。第二个层次,反其道行之,通过理解同类词语的意思,推导出“绝弦”的深层意思是“不再弹琴了”。这个环节,语文的、文化的味道很足,奇哉!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37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读这篇文言文,有什么感觉?(难读,难懂)好吧,那老师先来范读,大家认真听。(师配乐范读,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谁能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指生读)真好,两个语气词都念准了,我们一起读两遍——“哉”“兮”。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大家已经关注到停顿,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

  师:好,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要注意停顿。(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相同的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妙极了!真好啊!了不起啊!好快乐啊!)

  师:把你们的赞叹带到文中。(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心里想”的意思,能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

  师:不错,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同的字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谁再来读课文,一边注意停顿,一边注意读好“善”“念”“志”等关键词语。(指两名学生分别读)

  师:我们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字音,注意停顿,注意关键词语的读法,自己试着按这三个要求练*朗读。(生自由按要求练读)

  师:好,文章一共有五句。我们这样读,男同学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女同学读中间三句。慢一点,轻一些,注意把握。

  【评析】:朗读指导层次清晰、有实效。文言文的组词、造句、达义十分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这个环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好关键词语,尊重学生的学情,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指导得扎扎实实。实哉!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知音。板书)什么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生:心心相印的朋友是知音。

  师: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生: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师: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乐。

  生:是古琴。(板:琴)

  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文言文是这个意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伯牙和钟子期擅长琴的不同方面,谁能通过读来告诉大家?(生读)还不够明白,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再读,强调出“鼓”和“听”。(指3名学生再读)

  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读——

  师:对,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评析】:这是理解“文”第一个层次,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伯牙和子期的关系是“知音”,很快抓住了全篇阅读的基点、阅读训练的落点。“知音”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核心词语。围绕这个词语,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了解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此外,在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通道时,教者采用了逆向翻译,先用现代文说,再用文言文对应,降低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觉。妙哉!

  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师:看来你们读懂了这几句文言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生略)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师:大家都沉醉了,音乐真是流淌心声的艺术

  。你看到的泰山是连绵不断、气势磅礴的,还是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或许还可能是……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各读各的,旁若无人地赞叹。

  (生练*朗读)

  师: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我试了一下,这句话有很多种读法,谁再读?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

  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

  (一生又读,声音低缓)

  师:你是不是在表达边欣赏音乐边想象画面的过程,这样的赞叹更像是自言自语。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生: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江河。

  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大江。

  师:于是,你脱口而出——(一生接读)于是,你满心赞叹——(一生接读)

  师:同学们,伯牙是晋国的大乐师,他的琴声会表现很多很多,当伯牙所念春花,钟子期必得——(生:春花);当伯牙所念秋月,——钟子期必得(生:秋月);当伯牙所念夏荷,——(生:钟子期必得夏荷);当伯牙所念冬雪,——(生:钟子期必得冬雪)这就是——(生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你们自由地读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师: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的琴声中除了高超的弹琴技巧之外,还有什么?(还有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宽广胸怀,还有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师:可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吗?(生:没有)

  师: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生:没有)

  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能从琴声中听出他的心声,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境界。(相机板书:情)

  师:多么有魅力的古文,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男同学读伯牙的部分,女同学读子期的部分。(课件分色)

  【评析】:“真知音”的境界是本课研读的重点,这一部分的教学体现了教者独具匠心的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形如剥笋,势若破竹,顺通、畅达,无斧斫的痕迹,若神来之笔。第一环节,默读,圈画,这是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第二环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文白互通,这是学懂文言文的基础,因有了前面关键词的理解基础,学生并没有感到困难。第三环节,听音乐想象画面,意在还原语境,让学生浸润在高山的音乐旋律中,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在入情入境中与文本深入对话,体会知音的境界。第四环节,拓展课程资源,链接《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用四个追问,深入体会知音不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声”。四个环节,以“品读”为线索,分不清哪是“训练”,哪是“感悟”,“读”“品”交融,“言”“文”兼得。美哉!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师: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又是什么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师:相传,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目睹子期人已去,伯牙心破碎。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会说些什么呢?

  (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

  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做了什么呢?

  (破琴绝弦)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这么做?

  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

  (一生读)

  师:感受到一点痛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

  【评析】:这一部分教者对琴断音绝的'解读关注的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这是文本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所以教学中没有纠缠于伯牙绝弦是对是错,正确处理了个性解读应遵循文本价值的关系。解读成就教学,换位体验,铺设了“痛”的感受;体味涵泳,融入了“痛”的情境;情境引读,升华了“痛”的意义。巧哉!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诵读全文。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摔琴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评析】:想起于漪老师所提倡的“引导人,教育人,关怀人”的宗旨,教者最后部分“知音”现代意义的解读意在此。引“知音”的时代活水,浇灌在积淀深厚的文言文土壤上,汲取经典中的人生智慧,这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点睛之笔,智哉!

《伯牙绝弦》说课稿2

  一、文本解读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说学情

  本课教学,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的学*,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文学*的基础在,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动力。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的动力。

  2.自主合作,改变学*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压力。

  学生学*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惯。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文言文的*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惯。

  (点评:老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从学情方面去精心考虑。"一切为了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已,需要真真切切地落实在每节课上,落实在每个教学活动中。从上面老师对学生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师注重到了教学的基点是学生,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时以学定教。)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课前有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简单交流,"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让孩子想象出来优美的意境,用心读出这些词语的声音、画面、味道,感受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美读和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点评:教学有时间——课堂时间一般是40分钟;教学无时间——凡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资源对学生都起着教育教学的作用。此时,老师在课前,看似无意却实属有心的安排了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词语交流,用想象意境读"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这些词语,将学生的思绪、情感,学*的氛围带入到了课堂的学*中。)

  (一)音乐引路,揭题激趣:

  播放《高山流水》。在大屏幕上播放高山流水的风景画,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静静的欣赏聆听,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下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做好了铺垫。教师介绍:这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它记载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古文《伯牙绝弦》。拉*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点评:音乐的引入已逐渐成为了语文的一种教学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此时,学生由课前的读词想意境的美,进入由音乐引进的本课的主题《高山流水》记载的千古佳话——伯牙绝弦,学*的意境非常美。这样的导课非常自然,课前课始美境一体。同时,这样的教学意境潜意识地为本文后面要呈现的悲壮做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依法自学,疏通文意: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文言文的难点,学*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 "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的"志"字。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中,我们既抓住了善字同字不同意的特点,又理解了志和念的同意不同字。重复中有对称,凝炼里有变化,古文就是这样简约而不简单。文章不厌百回读,再来读一读这千古绝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吧。

  (点评:1、教学需要的是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老师在让学生读通课文中采用了自悟交流法,对学生初读课文提出了明确要求,且要求中有方法:"读准字音"是要求,"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是方法。在学生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机辅导。"老师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等。2、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方法思考的引导。学*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然后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四)想象意境,感情朗读: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他在琴声还表达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出所念的还应有理想、抱负、情操、志向、心情等。教师升华总结:如此理解我心意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知音!

  师: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伯牙与钟子期心心相印,他们就是一对真正的——知音。所以才会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视频,读《警世通言》,了解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友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后人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谱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再一次静静地聆听,细细的品味。

  师:孩子们,再一次来看课文, 全文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只有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故事千古流传,这就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同学们用心地读吧,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的心中。

  至此,从开始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换词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地沟通互动的情意,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知音情深的描述,从古唱到今。

  这一份份深厚的友情让人动容,郭老师也特地选了两本描绘朋友间情谊的书送给大家,想读吗?感受友情的美好,珍惜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吧!老师的语言更能荡涤人的心灵,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读、去思、去交流。

  (点评:1、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我们教学应该关注的重点,老师在引导学生学*文章的重点句子时,不仅引领学生感悟课文的句子,同时,引导学生将课前交流词语和此时的句式结合,加以练*运用,可谓是匠心所在,前后照应,教学前瞻后顾,均是为了学生。2、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老师相机进行拓展,补充《警世通言》中的资料。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八、说板书

  伯 牙 绝 弦

  善鼓 知 音 情 深 善听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伯牙绝弦》说课稿3

  教材简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讲述了音乐家俞伯牙为悼念知音钟子期而摔破古琴不再复弹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标准,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

  学情分析:

  文言文,时空跨越较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语言障碍,理解障碍。

  教学目标:

  知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

  教法:运用“对比”法、“联想”法和“资源整合”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法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设计流程:

  一、反复诵读,感触知音之义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刚才聆听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就是由文言文《伯牙绝弦》而改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伯牙绝弦》去打开这扇艺术大门,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1、读通词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教师巡视指导,并有针对性地范读。

  2、读懂意思。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针 对 学生的疑问:什么是绝弦?“志”、“兮”以及四个“善”字等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借用工具书、插图试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知音之义。

  3、读出韵味。

  文言文的吟诵,不仅要读通顺、读流利,还要读出文言特有的节奏、韵味。

  (1)指导停顿。学生自由读文,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章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用“/”画出停顿并练读。再指名试读,教师具体范读指导。

  (2)指导读语气助词。“善哉”、“兮”等词在文中没有实指表赞叹,教师指导读出赞叹语气。

  此举设计我意在抓住文言文的特点,通过逐层朗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发挥语言的音韵美,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音韵,让声音回在空中,韵味深入心中。

  二、展开想象,感遇知音之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人类学*和智力活动的翅膀,而文言文语言简洁、精炼,正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了消除学生的理解障碍,促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丰富表象,并在表达中发展语言,我围绕文本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想象理解。

  1、换位性想象——感两“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我让学生从“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中,从子期的角度想象伯牙的弹奏艺术;让学生从“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中,从伯牙的角度想象子期的赞叹与常人赞美的迵异;让学生从此时两人的心情角度想象相知的愉悦。师生一起想象:连绵起伏的巍巍群山,缓缓流淌的清清溪水,一起想象子期的那种深层理解,真诚的赞叹。音画合一,伯牙醉于艺术,感于子期;高山流水,千古绝弹,子期迷于伯牙。

  2、借用式想象——解“念”“得”。

  “伯牙之所念,子期必得之”,为了加深理解,突出伯、期之间的默契,我引导学生进行“借用式”的拓展和运用: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师生分角色想象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生接读: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生接读: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伯牙鼓琴,志在霞光。生接读: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最后让学生排比式地连读,领悟文本内涵:伯牙我心有念,我的好朋友子期必得之、必解之、必懂之、必衷心而赞之。

  3、联想型想象——悟“知音”。

  为了让学生真正悟得知音之内涵,实现从音乐知音到生活知音、心灵之音的提升,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

  伯牙和子期这一对知音终于相遇了,他们会干些什么呢?“他们一起探讨音乐”“他们一起饮酒作诗”“他们一起上山砍柴”“他们一起说古论今”……真可谓知伯牙者子期也,念子期者,伯牙也。

  引导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们联想*时生活中当自己的行为、语言得到别人赞同和认可时内心的愉悦从而体会伯牙子期相遇时的欢乐。

  三、对比解读,感失知音之痛

  为了让学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我采用对比解读的方法通过画面的对比、音乐的对比及语感的对比,使学生视觉、听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冲击,拨动学生的心弦。

  1、画面的对比:展示伯牙与子期相遇时形影不离,鼓琴、赏景等愉悦画面后出示伯牙形只影单孤独寂寞的场景。

  2、音乐的`对比:同时把相遇时的欢快乐曲换上悲伤的乐曲。

  3、语感的对比:

  (1)在欢快的乐曲中,愉悦的画面烘托下,教师激情讲述:伯牙心中一直渴望的,曾无数次忍不住在心里发出呼唤的知音终于找到了,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心里是道不尽的欢乐说不完的喜悦,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高山时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也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流水时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可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子期死了,伯牙的知音(没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子期死了,伯牙鼓琴志在流再也没有人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他觉得,乐曲弹得再好,也没人能理解,弹琴还有什么意思呢?难怪他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通过体会善鼓与善听时愉悦心情从而读出破琴绝弦时的悲怆。

  (2)引导理解: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弦的同时断绝了什么”

  (这样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文本中悄无声息地走一个来回,通过不同层面的对比,随同伯牙一起见证了由极度喜悦到极度悲痛的心路历程,从而明绝弦之理。)

  四、整合资源,感悟知音之妙

  1、课文延伸。

  出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描写伯牙在子期墓前的短歌,指导学生诵读。

  2、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3、教师推荐。

  教师向学生推荐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题诗后 (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设计我旨在通过资源整合,让学生体会由知音衍生的音乐美、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从而感受我国经典的无穷魅力。

  五、熟读成诵,感怀知音于心

  古诗文不但要立意,还要让学生化言。把文字内化成语言,把语言运用到生活中,铭记在心中。因此,我安排了学生熟读成诵典存经典这一环节。

  1、积累名言名句。

  学生自由诵读并积累有关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2、运用名言名句。

  学生自选以上名言、名句写几句话。

  3、仿写名言。

  模仿以上名言形式仿写一句名言并署上自己的名字。

  至此,整节课将在古典诗文的浸润中落幕,回顾整节课的设计,我始终本着以下三点原则来建构。

  (一)读为串珠线

  读是打开语言文字这个神秘宝盒的金钥匙,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逐层深入的读拨动学生心弦。初读理解、读中联想、对比解读、激情诵读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经典,聆听了这声叹息,见证了这种寻求,从而向往这份美好。

  (二)知音为文本链

  “知音”是隐藏在文本中的一条暗线,教学时我抓住关键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进行教学。通过感知音之本义,解知音之内涵,悟知音之美妙,使学生获得语言的感悟和对文意的逐层认识提升。

  (三)琴为情感带

  境由心造,琴为心生。对于伯牙来说,琴,原来只是他另外一个自己,整节课我围绕绝弦展开教学。课始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绝弦本意,课中探寻为何绝弦,课末深化绝弦内涵。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鼓琴觅 子期

  (心死) 知 音 (人死)

  绝弦悼

《伯牙绝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进行自主学*,理解文意,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终身不再鼓琴。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一单元是诗歌的综合活动,所以本课以表现友情的经典诗句,进行接龙游戏作为课前铺垫,伴随着古筝曲,师生互动吟诵诗文,奠定了课堂古典韵味的基调。

  (一)揭题。

  1、引导学生发现刚才吟诵的诗句都是描写朋友情深的经典诗句。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

  个关于朋友间真挚情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出示课题)这样的导入,衔接自然,同时也揭示了本课学*的内容与友情有关。

  2、指名读课题。提示弦字难读,要读正确,然后一起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尝试读文。在学生感知文言文难读难懂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学*文言文的方法,做到了既联系旧知,又让学生明确了学*本课的方法。因为难读,这时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要注意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出示课文的节奏,让学生对应练*。

  (三)品词读文。

  品词读文,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善”、“必得之”等重要字词以及钟子期赞美伯牙的两句话,让学生在比较字义和朗读品味中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相知相惜。

  1、品“善”

  ①插图上是哪两人?专注弹琴的是——伯牙,凝神细听的是——钟子期。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所以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插图和课文内容结合进行理解。然后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读读这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善是指善于,擅长。理解了读好这一句。

  ②请你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学生划一划。

  ③重点品味其中的第一句,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抓住“善”字,让学生知道在这里“善”指好和妙,另外抓住两个语气词来引导学生理解钟子期对伯牙琴艺高超发出的赞叹,指导学生读出泰山的巍峨。

  ④让学生知道读书就应该象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重点学完这句后,第二句因为句式相*,所以我采取了放手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伯牙的善鼓和钟子期的善听。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品“必得之”

  ①高山也好,流水也罢,只要善鼓的伯牙弹奏,善听的钟子期都能一一道来,这就是——出示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抓住“念和“必”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和钟子期心意相通。同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念和志都是想的意思。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孩子们,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善鼓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懂。这就是——(生读最后一句。)这次的引读,也是对这几句学*的小结。

  (四)感受知音情切。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1、伯牙和钟子期原本素昧*生,这回是有缘千里来相会。请快速地读一读资料:

  有一年中秋之夜,晋国大夫伯牙乘船行至汉江渡口,遇雨躲避,在船舱抚琴一曲。正值兴起,琴弦自断。伯牙知道有人听琴,于是出舱寻觅,但见樵夫钟子期站立岸边。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于是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并约定明年此时此地再见面。

  2、了解了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经过,你有什么想说的?

  一个贵为大夫,一个则是山野樵夫,却在一个绵绵雨夜,一段陡峭山崖,完成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高山流水深相知)

  3、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他满心欢喜地等待知音前来,可是一位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相识时弹奏的《高山流水》。(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高山流水》)

  ①琴声也是心声,如果你是伯牙,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请写下来。(交流)

  这里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伯牙,向钟子期倾诉失去知音的悲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感。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再没有第二个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世上再无人会像钟子期那样——必得之。

  ③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上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你能读出这一份无尽的悲伤吗?学生读。

  高山流水依旧,只是知音却成永别。学生读。

  ④那位老人见伯牙挑断琴弦摔破琴身,于是上前询问。伯牙长叹道: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生读)

  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不,那是他的一根心弦啊!哀莫大于心死!

  ⑤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板书:破琴绝弦谢知音)一起读。

  4、看板书,生读:高山流水深相知,破琴绝弦谢知音。让我们在琴声里记住这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

  (播放《高山流水》)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记诵积累是学*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布置学生背诵本文可以使学生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积累了文言词语,为今后开展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本课主旨,设计了以下板书:

  伯牙绝弦

  高山流水深相知

《伯牙绝弦》说课稿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 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 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 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指名读文。

  3、 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 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 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 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 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 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 出示词语生读。

  ② 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 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 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 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 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 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伯牙绝弦》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6)

——《伯牙绝弦》说课稿菁选

《伯牙绝弦》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伯牙绝弦》说课稿1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文言文《伯牙绝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等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篇文言文,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说学情介绍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大难题。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为: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为: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说教学方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五、说学*方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六、说课前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伯牙、子期的背景资料。

  七、说教学流程

  一读:字正腔圆明大意

  1、读题,解"绝弦"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驱动力。上课伊始,我创设以下的情景,激发孩子们学*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意愿。有这么一个故事,它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因为它记载了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友情。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老师写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写法;点人读课题,相机评价)。

  2、试读,教"学法"

  学生试读后,我采访学生初读文言文的感受,学生读起来仍感觉比较吃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学*文言文的方法,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采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读来学*这篇文言文。

  3、疏通,明"大意"

  我遵循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准则。指名读通课文后,学生就会发现有些地方的断句很明显错误了。然后学生对照着注释,看看读懂了什么?让孩子们带着这些方法默读课文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期间对一些特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重点引导。孩子在阅读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我用课件帮助学生画好断句,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从而解决了读的难点。有了方法,难学的文言文就变得易学了,孩子对学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二读:抑扬顿挫品情味

  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语文味道的,本节语文课我主要通过换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飞想象,深悟知音等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1、换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为故事离我们很远,小学生要学生体会当中的知音情谊实属不易。根据学情,在讲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会怎么赞叹呢?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读相关的句子,声情并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钟子期也,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的同时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情况,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出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并让他们交流收集到关于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资料,接着问:你从哪里知道他们就是知音呢?请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词语的意思和在文中体现知音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品味字词,结合文章背景资料,从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间的心灵相通。

  3、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

  接着,我适时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呀?伯牙是个出名的琴师,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有可能志在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会曰:善哉,( )兮若( )。学生练*用文中的句式说句子,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这就是朋友间的心灵相通。我继续引导:那么多人懂音乐,伯牙为什么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呢?当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当时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呀?他一定在心中无数次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伯牙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伯牙又是一种怎么的心情?他一定会对伯牙说什么呀?这一系列的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最后我说:知音欢聚你想那会是个怎样的场面呢?用咱们的声音来表现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吧!接着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读书。这样,学生在听音乐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从中体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为突破课文教学难点"伯牙为何绝弦?"铺下了情感的基础。期间,我也利用句式善哉…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有意地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绝弦,拓展延伸

  音乐的熏陶感染对小学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当学生还沉浸在知音欢聚的愉快气氛中时,我配乐动情地描述: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了知音,之后的离别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在第二年中秋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句子。我顺势引导: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什么?做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说:伯牙悲痛欲绝,是因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无人曰……志在流水,在无人曰……,所以……,学生在回味读书的过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乐,同时也就更懂伯牙绝弦的原因,接着我拓展引导:孩子们,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同时,我引进了课外知识,子期死后,伯牙写下的一首诗,配上悲惨的音乐,师生共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绝弦的极端行为,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这一环节的设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解读也就更深了。

  三读:熟读成诵促积累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努力体现精炼、清晰的理念,板书条理清晰,美观大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

  设计特色

  1、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让他们成为学*的主人。

  2、增强了学*目标意识。我注重对教材学法的指导,把"讲教材"变为"学阅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3、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古色古香的课件和音乐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充满古文味道的课堂中。

  4、追求"本色语文"和"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得不好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伯牙绝弦》说课稿2

  【说教学内容】

  《伯牙绝弦》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

  1.进行一项词语练*。(课件展示)

  2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给你一个词,你读的时候,脑子里会想到什么?( “鸟语花香” “电闪雷鸣”“高山流水”)(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想象)

  3、引入新课: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想到的是的是一个故事——《高山流水》(板书“高山流水”简介故事)师:于是,人们常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今天,我们要学*的不是伯牙学艺的故事——而是《伯牙绝弦》的事(完整课题)

  4、读课题,质疑课题(绝弦的意思,为什么 为谁 )

  5、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3.(课件展示课文)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法。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5.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谁为谁断弦呢?(板书:伯牙 钟子期)你能用文中的话说说他们的特点吗?(善鼓琴 善听)理解“善”

  3、从哪里可以看出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学*二、三句。“志在高山”意思就是说,他心里想到什么,曲子就表现出来,真是善鼓琴。“善哉……”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4、引导学生说说伯牙的琴声里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请同学们根据例题,完成下面的练*。(课件展示练*)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兮若江河。

  师:所以伯牙说,知音者,字期也

  ⑤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三句话,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三句话)

  ⑥师:伯牙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个。”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就这样,他们俩一个在弹,一个在听,其乐融融。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无奈,世事难料,有一天,钟子期死了,再也没人能听懂伯牙的琴了,他就怎么做呢?(板书绝弦)

  理解句子,说话训练:伯牙不由得想:当我志在高山时,没人会说——,当我志在江河时,没人会说——,当我志在杨柳时,也没人会说——伯牙说(我再没有知音了)于是——

  师:更有甚者是“士为知己者死”。( 聂政、荆轲、豫让)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诵读:

  和着动听的乐曲,一起诵读这个动人的故事。

  背诵:

  欣赏

  1有关知音的话题,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苦苦追寻的,如《史记管仲列传》

  2、欣赏古今交友的名言。

  【说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知音

  伯牙 钟子期

  所念 必得之

  绝弦 死

  难觅

  这样的板书,既能突出文章的内容,又能表现文章的中心,简单明了。

《伯牙绝弦》说课稿3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伯牙绝弦》说课稿4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伯牙绝弦》说课稿5

  教材简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讲述了音乐家俞伯牙为悼念知音钟子期而摔破古琴不再复弹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标准,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

  学情分析:

  文言文,时空跨越较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语言障碍,理解障碍。

  教学目标:

  知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

  教法:运用“对比”法、“联想”法和“资源整合”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法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设计流程:

  一、反复诵读,感触知音之义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刚才聆听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就是由文言文《伯牙绝弦》而改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伯牙绝弦》去打开这扇艺术大门,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1、读通词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教师巡视指导,并有针对性地范读。

  2、读懂意思。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针 对 学生的疑问:什么是绝弦?“志”、“兮”以及四个“善”字等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借用工具书、插图试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知音之义。

  3、读出韵味。

  文言文的吟诵,不仅要读通顺、读流利,还要读出文言特有的节奏、韵味。

  (1)指导停顿。学生自由读文,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章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用“/”画出停顿并练读。再指名试读,教师具体范读指导。

  (2)指导读语气助词。“善哉”、“兮”等词在文中没有实指表赞叹,教师指导读出赞叹语气。

  此举设计我意在抓住文言文的特点,通过逐层朗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发挥语言的音韵美,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音韵,让声音回在空中,韵味深入心中。

  二、展开想象,感遇知音之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人类学*和智力活动的翅膀,而文言文语言简洁、精炼,正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了消除学生的理解障碍,促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丰富表象,并在表达中发展语言,我围绕文本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想象理解。

  1、换位性想象——感两“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我让学生从“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中,从子期的角度想象伯牙的弹奏艺术;让学生从“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中,从伯牙的角度想象子期的赞叹与常人赞美的迵异;让学生从此时两人的心情角度想象相知的愉悦。师生一起想象:连绵起伏的巍巍群山,缓缓流淌的清清溪水,一起想象子期的那种深层理解,真诚的赞叹。音画合一,伯牙醉于艺术,感于子期;高山流水,千古绝弹,子期迷于伯牙。

  2、借用式想象——解“念”“得”。

  “伯牙之所念,子期必得之”,为了加深理解,突出伯、期之间的默契,我引导学生进行“借用式”的拓展和运用: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师生分角色想象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生接读: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生接读: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伯牙鼓琴,志在霞光。生接读: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最后让学生排比式地连读,领悟文本内涵:伯牙我心有念,我的好朋友子期必得之、必解之、必懂之、必衷心而赞之。

  3、联想型想象——悟“知音”。

  为了让学生真正悟得知音之内涵,实现从音乐知音到生活知音、心灵之音的提升,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

  伯牙和子期这一对知音终于相遇了,他们会干些什么呢?“他们一起探讨音乐”“他们一起饮酒作诗”“他们一起上山砍柴”“他们一起说古论今”……真可谓知伯牙者子期也,念子期者,伯牙也。

  引导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们联想*时生活中当自己的行为、语言得到别人赞同和认可时内心的愉悦从而体会伯牙子期相遇时的`欢乐。

  三、对比解读,感失知音之痛

  为了让学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我采用对比解读的方法通过画面的对比、音乐的对比及语感的对比,使学生视觉、听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冲击,拨动学生的心弦。

  1、画面的对比:展示伯牙与子期相遇时形影不离,鼓琴、赏景等愉悦画面后出示伯牙形只影单孤独寂寞的场景。

  2、音乐的对比:同时把相遇时的欢快乐曲换上悲伤的乐曲。

  3、语感的对比:

  (1)在欢快的乐曲中,愉悦的画面烘托下,教师激情讲述:伯牙心中一直渴望的,曾无数次忍不住在心里发出呼唤的知音终于找到了,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心里是道不尽的欢乐说不完的喜悦,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高山时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也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流水时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可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子期死了,伯牙的知音(没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子期死了,伯牙鼓琴志在流再也没有人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他觉得,乐曲弹得再好,也没人能理解,弹琴还有什么意思呢?难怪他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通过体会善鼓与善听时愉悦心情从而读出破琴绝弦时的悲怆。

  (2)引导理解: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弦的同时断绝了什么”

  (这样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文本中悄无声息地走一个来回,通过不同层面的对比,随同伯牙一起见证了由极度喜悦到极度悲痛的心路历程,从而明绝弦之理。)

  四、整合资源,感悟知音之妙

  1、课文延伸。

  出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描写伯牙在子期墓前的短歌,指导学生诵读。

  2、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3、教师推荐。

  教师向学生推荐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题诗后 (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设计我旨在通过资源整合,让学生体会由知音衍生的音乐美、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从而感受我国经典的无穷魅力。

  五、熟读成诵,感怀知音于心

  古诗文不但要立意,还要让学生化言。把文字内化成语言,把语言运用到生活中,铭记在心中。因此,我安排了学生熟读成诵典存经典这一环节。

  1、积累名言名句。

  学生自由诵读并积累有关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2、运用名言名句。

  学生自选以上名言、名句写几句话。

  3、仿写名言。

  模仿以上名言形式仿写一句名言并署上自己的名字。

  至此,整节课将在古典诗文的浸润中落幕,回顾整节课的设计,我始终本着以下三点原则来建构。

  (一)读为串珠线

  读是打开语言文字这个神秘宝盒的金钥匙,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逐层深入的读拨动学生心弦。初读理解、读中联想、对比解读、激情诵读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经典,聆听了这声叹息,见证了这种寻求,从而向往这份美好。

  (二)知音为文本链

  “知音”是隐藏在文本中的一条暗线,教学时我抓住关键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进行教学。通过感知音之本义,解知音之内涵,悟知音之美妙,使学生获得语言的感悟和对文意的逐层认识提升。

  (三)琴为情感带

  境由心造,琴为心生。对于伯牙来说,琴,原来只是他另外一个自己,整节课我围绕绝弦展开教学。课始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绝弦本意,课中探寻为何绝弦,课末深化绝弦内涵。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鼓琴觅 子期

  (心死) 知 音 (人死)

  绝弦悼

《伯牙绝弦》说课稿6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评析】:资料引进与氛围营造合二为一。古画、古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古文的磁场,把学生带入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伯牙和钟子期两位人物的身份对理解知音的含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前,似不经意,教师在营造古文氛围的同时,让学生走*了文中的两位主人翁。一箭双雕,善哉!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是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评析】:“绝”的理解巧妙、深入。第一个层次,从字面理解,提示学生“看注释”是学*古文的重要方法。第二个层次,反其道行之,通过理解同类词语的意思,推导出“绝弦”的深层意思是“不再弹琴了”。这个环节,语文的、文化的味道很足,奇哉!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37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读这篇文言文,有什么感觉?(难读,难懂)好吧,那老师先来范读,大家认真听。(师配乐范读,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谁能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指生读)真好,两个语气词都念准了,我们一起读两遍——“哉”“兮”。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大家已经关注到停顿,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

  师:好,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要注意停顿。(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相同的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妙极了!真好啊!了不起啊!好快乐啊!)

  师:把你们的赞叹带到文中。(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心里想”的意思,能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

  师:不错,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同的字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谁再来读课文,一边注意停顿,一边注意读好“善”“念”“志”等关键词语。(指两名学生分别读)

  师:我们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字音,注意停顿,注意关键词语的读法,自己试着按这三个要求练*朗读。(生自由按要求练读)

  师:好,文章一共有五句。我们这样读,男同学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女同学读中间三句。慢一点,轻一些,注意把握。

  【评析】:朗读指导层次清晰、有实效。文言文的组词、造句、达义十分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这个环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好关键词语,尊重学生的学情,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指导得扎扎实实。实哉!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知音。板书)什么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生:心心相印的朋友是知音。

  师: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生: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师: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乐。

  生:是古琴。(板:琴)

  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文言文是这个意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伯牙和钟子期擅长琴的不同方面,谁能通过读来告诉大家?(生读)还不够明白,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再读,强调出“鼓”和“听”。(指3名学生再读)

  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读——

  师:对,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评析】:这是理解“文”第一个层次,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伯牙和子期的关系是“知音”,很快抓住了全篇阅读的基点、阅读训练的落点。“知音”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核心词语。围绕这个词语,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了解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此外,在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通道时,教者采用了逆向翻译,先用现代文说,再用文言文对应,降低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觉。妙哉!

  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师:看来你们读懂了这几句文言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生略)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师:大家都沉醉了,音乐真是流淌心声的艺术

  。你看到的泰山是连绵不断、气势磅礴的,还是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或许还可能是……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各读各的,旁若无人地赞叹。

  (生练*朗读)

  师: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我试了一下,这句话有很多种读法,谁再读?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

  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

  (一生又读,声音低缓)

  师:你是不是在表达边欣赏音乐边想象画面的过程,这样的赞叹更像是自言自语。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生: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江河。

  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大江。

  师:于是,你脱口而出——(一生接读)于是,你满心赞叹——(一生接读)

  师:同学们,伯牙是晋国的大乐师,他的琴声会表现很多很多,当伯牙所念春花,钟子期必得——(生:春花);当伯牙所念秋月,——钟子期必得(生:秋月);当伯牙所念夏荷,——(生:钟子期必得夏荷);当伯牙所念冬雪,——(生:钟子期必得冬雪)这就是——(生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你们自由地读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师: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的琴声中除了高超的弹琴技巧之外,还有什么?(还有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宽广胸怀,还有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师:可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吗?(生:没有)

  师: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生:没有)

  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能从琴声中听出他的心声,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境界。(相机板书:情)

  师:多么有魅力的古文,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男同学读伯牙的部分,女同学读子期的部分。(课件分色)

  【评析】:“真知音”的境界是本课研读的重点,这一部分的教学体现了教者独具匠心的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形如剥笋,势若破竹,顺通、畅达,无斧斫的痕迹,若神来之笔。第一环节,默读,圈画,这是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第二环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文白互通,这是学懂文言文的基础,因有了前面关键词的理解基础,学生并没有感到困难。第三环节,听音乐想象画面,意在还原语境,让学生浸润在高山的音乐旋律中,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在入情入境中与文本深入对话,体会知音的境界。第四环节,拓展课程资源,链接《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用四个追问,深入体会知音不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声”。四个环节,以“品读”为线索,分不清哪是“训练”,哪是“感悟”,“读”“品”交融,“言”“文”兼得。美哉!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师: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又是什么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师:相传,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目睹子期人已去,伯牙心破碎。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会说些什么呢?

  (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

  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做了什么呢?

  (破琴绝弦)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这么做?

  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

  (一生读)

  师:感受到一点痛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

  【评析】:这一部分教者对琴断音绝的解读关注的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这是文本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所以教学中没有纠缠于伯牙绝弦是对是错,正确处理了个性解读应遵循文本价值的关系。解读成就教学,换位体验,铺设了“痛”的感受;体味涵泳,融入了“痛”的情境;情境引读,升华了“痛”的意义。巧哉!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诵读全文。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摔琴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评析】:想起于漪老师所提倡的“引导人,教育人,关怀人”的宗旨,教者最后部分“知音”现代意义的解读意在此。引“知音”的时代活水,浇灌在积淀深厚的文言文土壤上,汲取经典中的人生智慧,这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点睛之笔,智哉!

《伯牙绝弦》说课稿7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讲述的是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短短77个字,共5句话,第1句总起,第2、3、4句顺承而下,第5句急转而合。

  【说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说学情】

  学*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本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注意停顿要恰当。学生读通顺后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能了解文句大意,老师重点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说教法学法

  本课内容比较短小、浅显,因此,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现代教育倡导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3. 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说教学流程

  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音乐引路,揭示课题→初读感知,体会韵味→深入探究,理解课文→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一)音乐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ABCC式的词语练*,丰富孩子的语言积累,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和说话训练铺好路。课伊始,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静静地欣赏聆听,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学*古文的情境中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做好了铺垫,从而很快地拉*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深入探究,理解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文言文的.重点。学生应是课堂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朗读理解、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交流自己的理解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不单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的“志”字。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

  ()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

  “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升华总结:志向也懂,情怀也懂,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的人就叫──知音。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古诗和名言名句;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以下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所念

  知音

  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绝弦》说课稿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

  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出示词语生读

  ②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说课稿9

  一、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六、关于第三点的具体说明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1、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2、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学*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3、情境再现,练*表达。

  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伯牙绝弦》说课稿10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和各位考官分享一下我对《伯牙绝弦》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文言文。本文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二人是知音。当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文章虽然短小简洁,却用寥寥数语写出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感人故事。学*本篇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从而感悟到要珍惜友谊的道理。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更要深入学生,了解学情。我所教授的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之前已经学*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方法进行复*、对课文进行预*、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致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了解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认识主人公的交往过程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通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角色扮演。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从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三个维度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在上课伊始,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并对其进行介绍,引出曲子背后的.感人故事,进而自然而然地导出本课的课题《伯牙绝弦》。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具有交流性和引导性,为接下来学*的学*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首先会进行示范朗读,提醒学生标注好朗读技巧,再重点讲解学生不会翻译的字词。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解,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之后,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从而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品读文言文,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抓住特点,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向学生提问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

  首先,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为两位主人公制作一张名片。以新颖的方式,引导学生先了解文中主人公的个人资料,并意识到二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地位是十分悬殊的。

  接着,请学生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两个主人公是什么关系,学生会找到“知音”一词,这里,我会顺势带领学生理解“知音”一词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人地位悬殊,却能够成为知音呢?请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文中的具体句子去分析原因,学生在一系列句子的分析中可以感受到钟子期和俞伯牙的默契。

  最后,我将带领学生齐读描写子期死后的句子,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当子期去世之后,伯牙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找到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会在圈点勾画、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共同解决这三个问题。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培养了学生对重要词句的赏析能力,在交流讨论**同学*的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更体现了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要求。

  (四)穿越古代,开导伯牙

  为了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性质,在本环节,我将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伯牙的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带领学生尝试着扮演伯牙这一人物,从而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以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总结本课所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检查学生本节课所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内容的对话。因此,我将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请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一份关于“友谊”的手抄报。这样的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综合学*的能力,又达到了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真正做到了“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教学效果。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犹如提纯的金,琢成的玉,我的板书本着清晰、明了的原则,将本节课的重点展示如下,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考官批评指正。(鞠躬擦黑板)

《伯牙绝弦》说课稿11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文言文《伯牙绝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等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和在写作时如何展开想象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表达感受的方法。

  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伯牙绝弦”是篇文言文,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学情介绍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大难题。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为: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为: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方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五、学*方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六、课前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歌曲《朋友》和伯牙、子期的背景资料。

  七、说教学流程

  (一)古文引路,焕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驱动力。上课伊始,我创设以下的情景,激发孩子们学*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意愿。课前,我播放了歌曲《朋友》,然后用高适和王勃关于赞颂朋友情谊的诗词(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导入课题,学生在愉悦的歌声和充满情谊的古诗中被吸引进了课堂。

  (二)初读感知,读懂文意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表达方式有所区别,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所以我用课件帮助学生画好断句,并设计了教师配乐范读这一环节,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从而解决了读的难点。我遵循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的准则。上课伊始,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把读懂的和不懂的都提出来。接着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章中去品读,去体味,去发现。学生读完一次后,我采访学生初读文章的感受,以及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是不懂的?我根据文言文的文本特点,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把“读课文”变为“学阅读”。当中,我用课件出示学*文言文的方法(读通—读懂—读好)并引导学生回忆读懂文言文的方法,然后课件出示,让孩子们带着这些方法默读课文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期间对一些特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重点引导。孩子在阅读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有了方法,难学的.文言文就变得易学了,孩子对学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三)解读文本,深悟知音

  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语文味道的,本节语文课我主要通过换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等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1、换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为故事离我们很远,小学生要学生体会当中的知音情谊实属不易。根据学情,在讲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会怎么赞叹呢?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读相关的句子,声情并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钟子期也,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的同时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情况,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出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并让他们交流收集到关于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资料,接着问:你从哪里知道他们就是知音呢?请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词语的意思和在文中体现知音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品味字词,结合文章背景资料,从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间的心灵相通。

  3、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

  接着,我适时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呀?伯牙是个出名的琴师,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有可能志在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会曰:善哉,( )兮若( )。学生练*用文中的句式说句子,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这就是朋友间的心灵相通。我继续引导:那么多人懂音乐,伯牙为什么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呢?当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当时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呀?他一定在心中无数次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伯牙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伯牙又是一种怎么的心情?他一定会对伯牙说什么呀?这一系列的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最后我说:知音欢聚你想那会是个怎样的场面呢?用咱们的声音来表现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吧!接着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读书。这样,学生在听音乐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从中体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为突破课文教学难点“伯牙为何绝弦?”铺下了情感的基础。期间,我也利用句式善哉….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有意地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绝弦,拓展延伸

  音乐的熏陶感染对小学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当学生还沉浸在知音欢聚的愉快气氛中时,我配乐动情地描述: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了知音,之后的离别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在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句子。我顺势引导: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什么?做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说:伯牙悲痛欲绝,是因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无人曰…..志在流水,在无人曰……,所以……,学生在回味读书的过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乐,同时也就更懂伯牙绝弦的原因 ,接着我拓展引导:孩子们,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同时,我引进了课外知识,子期死后,伯牙写下的一首诗,配上悲惨的音乐,师生共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绝弦的极端行为,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这一环节的设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解读也就更深了。

  作业的设计我采用自主选择的形式,设计了作业超市,目的是巩固拓展本课内容。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努力体现精炼、清晰的理念,板书条理清晰,美观大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

  设计特色

  1、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让他们成为学*的主人。

  2、增强了学*目标意识。我注重对教材学法的指导,把“讲教材”变为“学阅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3、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古色古香的课件和音乐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充满古文味道的课堂中。

  4、追求“本色语文”和“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得不好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伯牙绝弦》说课稿1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 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 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 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指名读文。

  3、 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 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 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 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 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 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 出示词语生读。

  ② 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 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 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 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 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 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伯牙绝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理解课题,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学*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情境再现,练*表达。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伯牙绝弦》说课稿1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是河北小学的李岩,今天我说的这一课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并给人以历久弥新的启迪。

  一、教材分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的,学*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艺术。

  对这篇课文而言,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在整组教材这一大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来实施。把握了编排意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正所谓知道了什么意思,才能知道怎么去做。

  另外,这篇课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本册教材,要求阅读教学要结合课后思考题来进行,本课课后共三题: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把握了课后思考题的训练重点,才能把握好教学方向,正所谓是借题发挥,收放自如,不至于任意发挥,离题太远。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方法进行复*、对课文进行预*、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却实属不易。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能: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价: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四、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五、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六、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和伯牙、子期的课外故事。

  七、教学方法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要求,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八、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课件出示插图,插图上写有文章的题目)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曲子,我们来听一听,(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流水依依,千折百回。高山伫望,恍然如梦。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绝弦》。(学生齐读课题。)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古文的情境中来。)

  (二)、整体读文(课件出示课文)

  1、同桌检查读课文情况,互读正音。

  2、指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然后指名点评。教师适当指导。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然后学生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预*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

  教师提问:所谓书读百遍,奇意自见,我们也读了很多遍了,谁知道“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学生会说:就是伯牙把琴弦弄断,再也不弹琴了。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学生马上就会找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通过预*,很容易就能说出句子的意思: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破把琴弦弄断,从今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及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初步了解了伯牙绝弦的原因。)

  (四)、再解绝弦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想想句子的意思,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为学生默读,思考,和批书留有一定的时间。)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引导学生:这句话中的“善”字,是“善于”的意思,除了“善于”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擅长”“喜欢”“爱好”等。然后分别让回答的学生把自己对“善”字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然后接着引导,短文中还有两个“善”字,在哪句话中?学生会找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话。

  这两个“善”也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吗?学生可能会说,不是,这两句话中的“善”应理解为“好啊”。

  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心中想着高山,琴声就会传达出高山,钟子期就会说:“好呀,真高大呀,仿佛是巍峨的泰山!”伯牙心中想着流水,钟子期就会说:“妙呀,洋洋洒洒,仿若是滔滔江河!”从这也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河北小学李岩《伯牙绝弦》说课稿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我会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故琴志在流水,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江河,我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可以是各种方式的读,如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全都知道。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教师引导: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很自然地脱口而出“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这正是(引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再次引读)“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

  2、相遇相知:

  课件出示伯牙与子期在生活中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相关资料:

  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好朋友。伯牙喜欢弹琴,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两人经常在一起研究音乐,切磋琴艺。伯牙听说成连先生的琴艺十分高明,便想去拜师学艺;钟子期全力支持他。于是伯牙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找到成连先生苦学三年。学得了高超的技艺后,伯牙拜别成连先生,回到家乡,钟子期前来为他接风,为他祝贺。

  让学生浏览,然后指名读。读后引导:读了这份资料,你认为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学生可能会说,也是生活上的,精神上的等。(这是对课文的拓展,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绝弦的原因,从而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师小结:是呀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相融,板书心。(课件出示课文前四句)然后接着引导:遇到了这样的知音,伯牙心情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欣喜若狂,接着让他读出欣喜若狂,学生可能说激动不已,就让他读出激动不已……

  接着启发:他们在一起相处得其乐融融,他们彼此都因为遇见了知音而倍感幸福,让我们带着这种幸福感再来读这几句话。(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反复的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激发想象,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充分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3、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1)出示句子并引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吗?

  学生说孤独,就让他读出孤独,学生说寂寞,就让他读出寂寞,学生说苦闷,就让他读出苦闷……(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回味绝弦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同时课件出示整篇课文)教师引导: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这《高山流水》就是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而编写的,请学生轻闭双眼,静静的去欣赏,去品味。(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悟。同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导想象,渲染情境。)

  接着请学生睁开双眼,带着此刻的感受,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篇课文。

  (使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六)、延伸悟绝弦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教师配乐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读后引导学生在课下试着品味这首短歌,或写一写对伯牙安慰,赞美或鼓励的话语。

  (这一环节的设计生华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在课外学*文言文培养兴趣,打下了基础。)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的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教。

《伯牙绝弦》说课稿15

  【原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俞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在欣赏。(俞伯牙)正在用琴声描述泰山,钟子期说:“好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俞伯牙)又用琴声描述流水,钟子期又说:“妙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浩荡的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俞伯牙摔碎了古琴,扯断了琴弦,一辈子再没有弹琴,(他)认为再没有值得为他而弹琴的人了。

  【课文】

  伯牙善鼓[2]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3],钟子期曰:“善哉(zāi)[4],峨峨[5]兮(xī)[6]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7]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1]绝:断绝。

  [2]鼓:弹。

  [3]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4]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5]峨峨:高。

  [6]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7]洋洋:广大。

  【译文】

  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刚刚弹琴,琴义在于赞美泰山,子期说:琴弹得好似巍峨的泰山;琴义在叙说流水,子期说:洋洋(水很大)的琴声好似流水,伯牙所要表达的内容,子期必定会知道。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再鼓琴。

  【说明】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绝弦》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7)

——《伯牙绝弦》说课稿菁选

《伯牙绝弦》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伯牙绝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伯牙绝弦》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

  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出示词语生读

  ②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说课稿2

  今天,借我们学科组五环跟进之机,白树常老师和赵玉玲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节精彩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这两位老师风格不同,白老师沉稳老练,属于内热型,赵老师生动活泼,属于外热型。他们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引导深入浅出,学生学得入情入境,课堂上异彩纷呈。

  白老师的课:

  1、对文本解读深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情随着语调的变化而变化,或激昂,或低沉,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渐入佳境。

  2、凸显了语用教学。学*了新词新语法等,老师引导学生练*运用。比如“善”字教学,引导学生说喜欢唱歌的叫“善歌”,喜欢跳舞的叫“善舞”。“峨峨兮若泰山”,引导生练*说句子“皎皎兮若明月”,“依依兮若杨柳”等。

  3、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动静搭配。课堂上,有自学,有互动,有写话,有朗读,这种有动有静的节奏感很强,效果也很好。

  赵老师的课:

  1、层次性体现好,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这种层次性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比如在善鼓善听的句子中,先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练*表达,补充资料,体会知音难觅,再次感受相聚的欢乐,再去读,就有了提升。

  2、语文味道浓烈。赵老师引导学生抓汉字特点,体会语言之美,感受艺术之美,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琴”字处理,抓字形特点去理解绝弦的意思;“善”字的引导时,也是从字形特点出发,张大嘴巴,美极了,妙计了。这些话说的`合情合理,毫不矫揉造作,很自然得体。

  3、整堂课淡化讲解,突出朗读,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朗朗的读书声。

  两位老师共同的问题是“兮”字的朗读,这就是难点,是学生易犯错的地方,但老师没抓住,是不是应该在范读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老师是怎么读的,然后老师引导为了突出感情,要拖长音,放慢速度。这样学生就知道怎么去读了。

《伯牙绝弦》说课稿3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评析】:资料引进与氛围营造合二为一。古画、古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古文的磁场,把学生带入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伯牙和钟子期两位人物的身份对理解知音的含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前,似不经意,教师在营造古文氛围的同时,让学生走*了文中的两位主人翁。一箭双雕,善哉!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是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评析】:“绝”的理解巧妙、深入。第一个层次,从字面理解,提示学生“看注释”是学*古文的重要方法。第二个层次,反其道行之,通过理解同类词语的意思,推导出“绝弦”的深层意思是“不再弹琴了”。这个环节,语文的、文化的味道很足,奇哉!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37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读这篇文言文,有什么感觉?(难读,难懂)好吧,那老师先来范读,大家认真听。(师配乐范读,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谁能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指生读)真好,两个语气词都念准了,我们一起读两遍——“哉”“兮”。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大家已经关注到停顿,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

  师:好,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要注意停顿。(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相同的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妙极了!真好啊!了不起啊!好快乐啊!)

  师:把你们的赞叹带到文中。(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心里想”的意思,能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

  师:不错,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同的字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谁再来读课文,一边注意停顿,一边注意读好“善”“念”“志”等关键词语。(指两名学生分别读)

  师:我们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字音,注意停顿,注意关键词语的读法,自己试着按这三个要求练*朗读。(生自由按要求练读)

  师:好,文章一共有五句。我们这样读,男同学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女同学读中间三句。慢一点,轻一些,注意把握。

  【评析】:朗读指导层次清晰、有实效。文言文的组词、造句、达义十分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这个环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好关键词语,尊重学生的学情,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指导得扎扎实实。实哉!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知音。板书)什么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生:心心相印的朋友是知音。

  师: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生: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师: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乐。

  生:是古琴。(板:琴)

  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文言文是这个意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伯牙和钟子期擅长琴的不同方面,谁能通过读来告诉大家?(生读)还不够明白,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再读,强调出“鼓”和“听”。(指3名学生再读)

  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读——

  师:对,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评析】:这是理解“文”第一个层次,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伯牙和子期的'关系是“知音”,很快抓住了全篇阅读的基点、阅读训练的落点。“知音”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核心词语。围绕这个词语,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了解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此外,在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通道时,教者采用了逆向翻译,先用现代文说,再用文言文对应,降低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觉。妙哉!

  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师:看来你们读懂了这几句文言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生略)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师:大家都沉醉了,音乐真是流淌心声的艺术

  。你看到的泰山是连绵不断、气势磅礴的,还是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或许还可能是……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各读各的,旁若无人地赞叹。

  (生练*朗读)

  师: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我试了一下,这句话有很多种读法,谁再读?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

  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

  (一生又读,声音低缓)

  师:你是不是在表达边欣赏音乐边想象画面的过程,这样的赞叹更像是自言自语。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生: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江河。

  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大江。

  师:于是,你脱口而出——(一生接读)于是,你满心赞叹——(一生接读)

  师:同学们,伯牙是晋国的大乐师,他的琴声会表现很多很多,当伯牙所念春花,钟子期必得——(生:春花);当伯牙所念秋月,——钟子期必得(生:秋月);当伯牙所念夏荷,——(生:钟子期必得夏荷);当伯牙所念冬雪,——(生:钟子期必得冬雪)这就是——(生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你们自由地读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师: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的琴声中除了高超的弹琴技巧之外,还有什么?(还有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宽广胸怀,还有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师:可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吗?(生:没有)

  师: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生:没有)

  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能从琴声中听出他的心声,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境界。(相机板书:情)

  师:多么有魅力的古文,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男同学读伯牙的部分,女同学读子期的部分。(课件分色)

  【评析】:“真知音”的境界是本课研读的重点,这一部分的教学体现了教者独具匠心的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形如剥笋,势若破竹,顺通、畅达,无斧斫的痕迹,若神来之笔。第一环节,默读,圈画,这是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第二环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文白互通,这是学懂文言文的基础,因有了前面关键词的理解基础,学生并没有感到困难。第三环节,听音乐想象画面,意在还原语境,让学生浸润在高山的音乐旋律中,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在入情入境中与文本深入对话,体会知音的境界。第四环节,拓展课程资源,链接《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用四个追问,深入体会知音不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声”。四个环节,以“品读”为线索,分不清哪是“训练”,哪是“感悟”,“读”“品”交融,“言”“文”兼得。美哉!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师: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又是什么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师:相传,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目睹子期人已去,伯牙心破碎。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会说些什么呢?

  (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

  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做了什么呢?

  (破琴绝弦)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这么做?

  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

  (一生读)

  师:感受到一点痛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

  【评析】:这一部分教者对琴断音绝的解读关注的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这是文本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所以教学中没有纠缠于伯牙绝弦是对是错,正确处理了个性解读应遵循文本价值的关系。解读成就教学,换位体验,铺设了“痛”的感受;体味涵泳,融入了“痛”的情境;情境引读,升华了“痛”的意义。巧哉!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诵读全文。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摔琴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评析】:想起于漪老师所提倡的“引导人,教育人,关怀人”的宗旨,教者最后部分“知音”现代意义的解读意在此。引“知音”的时代活水,浇灌在积淀深厚的文言文土壤上,汲取经典中的人生智慧,这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点睛之笔,智哉!

《伯牙绝弦》说课稿4

  一、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六、关于第三点的具体说明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1、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2、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学*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3、情境再现,练*表达。

  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伯牙绝弦》说课稿5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伯牙绝弦》说课稿6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伯牙绝弦》说课稿7

  【原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俞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在欣赏。(俞伯牙)正在用琴声描述泰山,钟子期说:“好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俞伯牙)又用琴声描述流水,钟子期又说:“妙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浩荡的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俞伯牙摔碎了古琴,扯断了琴弦,一辈子再没有弹琴,(他)认为再没有值得为他而弹琴的人了。

  【课文】

  伯牙善鼓[2]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3],钟子期曰:“善哉(zāi)[4],峨峨[5]兮(xī)[6]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7]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1]绝:断绝。

  [2]鼓:弹。

  [3]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4]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5]峨峨:高。

  [6]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7]洋洋:广大。

  【译文】

  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刚刚弹琴,琴义在于赞美泰山,子期说:琴弹得好似巍峨的泰山;琴义在叙说流水,子期说:洋洋(水很大)的琴声好似流水,伯牙所要表达的内容,子期必定会知道。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再鼓琴。

  【说明】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绝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理解课题,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学*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情境再现,练*表达。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伯牙绝弦》说课稿9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和各位考官分享一下我对《伯牙绝弦》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文言文。本文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二人是知音。当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文章虽然短小简洁,却用寥寥数语写出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感人故事。学*本篇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从而感悟到要珍惜友谊的道理。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更要深入学生,了解学情。我所教授的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之前已经学*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方法进行复*、对课文进行预*、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致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了解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认识主人公的交往过程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通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角色扮演。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从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三个维度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在上课伊始,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并对其进行介绍,引出曲子背后的.感人故事,进而自然而然地导出本课的课题《伯牙绝弦》。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具有交流性和引导性,为接下来学*的学*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首先会进行示范朗读,提醒学生标注好朗读技巧,再重点讲解学生不会翻译的字词。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解,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之后,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从而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品读文言文,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抓住特点,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向学生提问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

  首先,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为两位主人公制作一张名片。以新颖的方式,引导学生先了解文中主人公的个人资料,并意识到二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地位是十分悬殊的。

  接着,请学生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两个主人公是什么关系,学生会找到“知音”一词,这里,我会顺势带领学生理解“知音”一词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人地位悬殊,却能够成为知音呢?请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文中的具体句子去分析原因,学生在一系列句子的分析中可以感受到钟子期和俞伯牙的默契。

  最后,我将带领学生齐读描写子期死后的句子,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当子期去世之后,伯牙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找到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会在圈点勾画、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共同解决这三个问题。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培养了学生对重要词句的赏析能力,在交流讨论**同学*的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更体现了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要求。

  (四)穿越古代,开导伯牙

  为了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性质,在本环节,我将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伯牙的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带领学生尝试着扮演伯牙这一人物,从而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以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总结本课所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检查学生本节课所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内容的对话。因此,我将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请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一份关于“友谊”的手抄报。这样的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综合学*的能力,又达到了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真正做到了“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教学效果。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犹如提纯的金,琢成的玉,我的板书本着清晰、明了的原则,将本节课的重点展示如下,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考官批评指正。(鞠躬擦黑板)

《伯牙绝弦》说课稿10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文言文《伯牙绝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等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篇文言文,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说学情介绍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大难题。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为: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为: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说教学方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五、说学*方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六、说课前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伯牙、子期的背景资料。

  七、说教学流程

  一读:字正腔圆明大意

  1、读题,解"绝弦"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驱动力。上课伊始,我创设以下的情景,激发孩子们学*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意愿。有这么一个故事,它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因为它记载了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友情。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老师写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写法;点人读课题,相机评价)。

  2、试读,教"学法"

  学生试读后,我采访学生初读文言文的感受,学生读起来仍感觉比较吃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学*文言文的方法,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采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读来学*这篇文言文。

  3、疏通,明"大意"

  我遵循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准则。指名读通课文后,学生就会发现有些地方的断句很明显错误了。然后学生对照着注释,看看读懂了什么?让孩子们带着这些方法默读课文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期间对一些特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重点引导。孩子在阅读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我用课件帮助学生画好断句,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从而解决了读的难点。有了方法,难学的文言文就变得易学了,孩子对学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二读:抑扬顿挫品情味

  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语文味道的,本节语文课我主要通过换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飞想象,深悟知音等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1、换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为故事离我们很远,小学生要学生体会当中的知音情谊实属不易。根据学情,在讲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会怎么赞叹呢?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读相关的句子,声情并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钟子期也,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的同时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情况,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出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并让他们交流收集到关于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资料,接着问:你从哪里知道他们就是知音呢?请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词语的意思和在文中体现知音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品味字词,结合文章背景资料,从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间的心灵相通。

  3、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

  接着,我适时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呀?伯牙是个出名的琴师,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有可能志在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会曰:善哉,( )兮若( )。学生练*用文中的句式说句子,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这就是朋友间的心灵相通。我继续引导:那么多人懂音乐,伯牙为什么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呢?当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当时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呀?他一定在心中无数次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伯牙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伯牙又是一种怎么的心情?他一定会对伯牙说什么呀?这一系列的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最后我说:知音欢聚你想那会是个怎样的场面呢?用咱们的'声音来表现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吧!接着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读书。这样,学生在听音乐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从中体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为突破课文教学难点"伯牙为何绝弦?"铺下了情感的基础。期间,我也利用句式善哉…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有意地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绝弦,拓展延伸

  音乐的熏陶感染对小学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当学生还沉浸在知音欢聚的愉快气氛中时,我配乐动情地描述: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了知音,之后的离别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在第二年中秋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句子。我顺势引导: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什么?做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说:伯牙悲痛欲绝,是因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无人曰……志在流水,在无人曰……,所以……,学生在回味读书的过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乐,同时也就更懂伯牙绝弦的原因,接着我拓展引导:孩子们,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同时,我引进了课外知识,子期死后,伯牙写下的一首诗,配上悲惨的音乐,师生共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绝弦的极端行为,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这一环节的设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解读也就更深了。

  三读:熟读成诵促积累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努力体现精炼、清晰的理念,板书条理清晰,美观大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

  设计特色

  1、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让他们成为学*的主人。

  2、增强了学*目标意识。我注重对教材学法的指导,把"讲教材"变为"学阅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3、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古色古香的课件和音乐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充满古文味道的课堂中。

  4、追求"本色语文"和"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得不好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伯牙绝弦》说课稿11

  【说教学内容】

  《伯牙绝弦》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

  1.进行一项词语练*。(课件展示)

  2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给你一个词,你读的时候,脑子里会想到什么?( “鸟语花香” “电闪雷鸣”“高山流水”)(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想象)

  3、引入新课: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想到的是的是一个故事——《高山流水》(板书“高山流水”简介故事)师:于是,人们常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今天,我们要学*的不是伯牙学艺的故事——而是《伯牙绝弦》的事(完整课题)

  4、读课题,质疑课题(绝弦的`意思,为什么 为谁 )

  5、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3.(课件展示课文)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法。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5.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谁为谁断弦呢?(板书:伯牙 钟子期)你能用文中的话说说他们的特点吗?(善鼓琴 善听)理解“善”

  3、从哪里可以看出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学*二、三句。“志在高山”意思就是说,他心里想到什么,曲子就表现出来,真是善鼓琴。“善哉……”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4、引导学生说说伯牙的琴声里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请同学们根据例题,完成下面的练*。(课件展示练*)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兮若江河。

  师:所以伯牙说,知音者,字期也

  ⑤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三句话,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三句话)

  ⑥师:伯牙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个。”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就这样,他们俩一个在弹,一个在听,其乐融融。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无奈,世事难料,有一天,钟子期死了,再也没人能听懂伯牙的琴了,他就怎么做呢?(板书绝弦)

  理解句子,说话训练:伯牙不由得想:当我志在高山时,没人会说——,当我志在江河时,没人会说——,当我志在杨柳时,也没人会说——伯牙说(我再没有知音了)于是——

  师:更有甚者是“士为知己者死”。( 聂政、荆轲、豫让)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诵读:

  和着动听的乐曲,一起诵读这个动人的故事。

  背诵:

  欣赏

  1有关知音的话题,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苦苦追寻的,如《史记管仲列传》

  2、欣赏古今交友的名言。

  【说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知音

  伯牙 钟子期

  所念 必得之

  绝弦 死

  难觅

  这样的板书,既能突出文章的内容,又能表现文章的中心,简单明了。

《伯牙绝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一单元围绕"艺术的魅力"主题,组织了《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等四篇课文。《伯牙绝弦》是这一单元出现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王崧舟曾经说过《伯牙绝弦》一文,以文学的质地论之,属妙品;以文学的气韵论之,属神品;以文化的神采论之,属极品。它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上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扉的审美体验以及知音文化。

  二﹑说目标

  在学*本文之前,学生已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等篇目。单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更容易理解。但文章讲述的知音文化是极为丰富和玄妙的针对文本特点和学情,毛老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借助注释、断句读懂文言文,甚至还能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用现代语汇去补充;难点是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

  设计意图:读题解题引入课堂教学,朴素,常态,多效。读题解题中处理了生字,交代了主题,了解了故事大意,激发了阅读期待。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二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小学生学古文第一障碍就是"读不通顺"如何解决呢?古人教孩子读书的方法就是老师一遍一遍教读,学生一遍一遍跟读。这样做有两点可取,一是多读,二是示范。罗老师给学生机会真读书,让学生自主读,读的数量多,读的形式多,在读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点拨——或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或通过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或教师非常到位的示范或教给方法"没有注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所以,朗读有明显的进步,在此过程中也完成了感知故事内容的任务。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设计意图: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教学以这个问题展开,很有张力。关注学*方法: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关注古文特点: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关注朗读指导: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关注祖国文化:在朗读指导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2.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

  设计意图: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的相关资料,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设计意图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设计意图: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巧妙之极!

  五、板书设计

  板书: 伯牙绝弦

  志

  知音 念

  此课毛老师不仅满足学生读懂了这一篇文言文的内容——"教会知识",更注重让学生学会怎么读懂这一类文章方法——"教会学*". "一字多义""异字同义"等特殊的语言现象,"泰山""江河"等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这些知识都是在放手让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扎扎实实的学,情趣盎然的学,触类旁通的学。课文与原著对照;资料袋的妙用;关于伯牙琴艺的资料的补充都非常有效及时,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伯牙绝弦》说课稿1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是河北小学的李岩,今天我说的这一课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并给人以历久弥新的启迪。

  一、教材分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的,学*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艺术。

  对这篇课文而言,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在整组教材这一大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来实施。把握了编排意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正所谓知道了什么意思,才能知道怎么去做。

  另外,这篇课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本册教材,要求阅读教学要结合课后思考题来进行,本课课后共三题: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把握了课后思考题的训练重点,才能把握好教学方向,正所谓是借题发挥,收放自如,不至于任意发挥,离题太远。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方法进行复*、对课文进行预*、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却实属不易。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能: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价: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四、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五、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六、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和伯牙、子期的课外故事。

  七、教学方法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要求,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八、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课件出示插图,插图上写有文章的题目)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曲子,我们来听一听,(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流水依依,千折百回。高山伫望,恍然如梦。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绝弦》。(学生齐读课题。)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古文的情境中来。)

  (二)、整体读文(课件出示课文)

  1、同桌检查读课文情况,互读正音。

  2、指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然后指名点评。教师适当指导。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然后学生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预*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

  教师提问:所谓书读百遍,奇意自见,我们也读了很多遍了,谁知道“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学生会说:就是伯牙把琴弦弄断,再也不弹琴了。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学生马上就会找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通过预*,很容易就能说出句子的意思: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破把琴弦弄断,从今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及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初步了解了伯牙绝弦的原因。)

  (四)、再解绝弦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想想句子的意思,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为学生默读,思考,和批书留有一定的时间。)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引导学生:这句话中的“善”字,是“善于”的意思,除了“善于”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擅长”“喜欢”“爱好”等。然后分别让回答的学生把自己对“善”字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然后接着引导,短文中还有两个“善”字,在哪句话中?学生会找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话。

  这两个“善”也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吗?学生可能会说,不是,这两句话中的“善”应理解为“好啊”。

  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心中想着高山,琴声就会传达出高山,钟子期就会说:“好呀,真高大呀,仿佛是巍峨的泰山!”伯牙心中想着流水,钟子期就会说:“妙呀,洋洋洒洒,仿若是滔滔江河!”从这也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河北小学李岩《伯牙绝弦》说课稿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我会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故琴志在流水,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江河,我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可以是各种方式的读,如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全都知道。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教师引导: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很自然地脱口而出“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这正是(引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再次引读)“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

  2、相遇相知:

  课件出示伯牙与子期在生活中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相关资料:

  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好朋友。伯牙喜欢弹琴,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两人经常在一起研究音乐,切磋琴艺。伯牙听说成连先生的琴艺十分高明,便想去拜师学艺;钟子期全力支持他。于是伯牙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找到成连先生苦学三年。学得了高超的技艺后,伯牙拜别成连先生,回到家乡,钟子期前来为他接风,为他祝贺。

  让学生浏览,然后指名读。读后引导:读了这份资料,你认为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学生可能会说,也是生活上的,精神上的等。(这是对课文的拓展,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绝弦的原因,从而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师小结:是呀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相融,板书心。(课件出示课文前四句)然后接着引导:遇到了这样的知音,伯牙心情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欣喜若狂,接着让他读出欣喜若狂,学生可能说激动不已,就让他读出激动不已……

  接着启发:他们在一起相处得其乐融融,他们彼此都因为遇见了知音而倍感幸福,让我们带着这种幸福感再来读这几句话。(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反复的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激发想象,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充分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3、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1)出示句子并引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吗?

  学生说孤独,就让他读出孤独,学生说寂寞,就让他读出寂寞,学生说苦闷,就让他读出苦闷……(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回味绝弦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同时课件出示整篇课文)教师引导: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这《高山流水》就是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而编写的,请学生轻闭双眼,静静的去欣赏,去品味。(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悟。同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导想象,渲染情境。)

  接着请学生睁开双眼,带着此刻的感受,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篇课文。

  (使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六)、延伸悟绝弦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教师配乐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读后引导学生在课下试着品味这首短歌,或写一写对伯牙安慰,赞美或鼓励的话语。

  (这一环节的设计生华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在课外学*文言文培养兴趣,打下了基础。)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的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教。

《伯牙绝弦》说课稿14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自制课件

  五、说教学方法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1

  1、自由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读出节奏。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评价-----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四、自读感悟,读懂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2

  请再读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组织交流。重点指导四个善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五、细读品味,读好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3

  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而钟子期只是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伯牙和子期是什关系?

  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划出相关句子,认真体会。

  1、学生自主学*,体会。

  2、组织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说话训练:

  我也能体会伯牙的心声:

  4、拓展延伸:

  ⑴补充资料:

  (2)说话训练: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

  (3)拓展阅读:

  a、读伯牙写下的一首短歌

  b、想象伯牙的心情

  c、深悟绝弦

  六、背诵课文,积累诗文。

  七、作业布置

  1、赞颂友谊的名言佳句

  2、继续收集有关伯牙和子期的小故事

《伯牙绝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进行自主学*,理解文意,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终身不再鼓琴。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一单元是诗歌的综合活动,所以本课以表现友情的.经典诗句,进行接龙游戏作为课前铺垫,伴随着古筝曲,师生互动吟诵诗文,奠定了课堂古典韵味的基调。

  (一)揭题。

  1、引导学生发现刚才吟诵的诗句都是描写朋友情深的经典诗句。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

  个关于朋友间真挚情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出示课题)这样的导入,衔接自然,同时也揭示了本课学*的内容与友情有关。

  2、指名读课题。提示弦字难读,要读正确,然后一起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尝试读文。在学生感知文言文难读难懂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学*文言文的方法,做到了既联系旧知,又让学生明确了学*本课的方法。因为难读,这时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要注意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出示课文的节奏,让学生对应练*。

  (三)品词读文。

  品词读文,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善”、“必得之”等重要字词以及钟子期赞美伯牙的两句话,让学生在比较字义和朗读品味中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相知相惜。

  1、品“善”

  ①插图上是哪两人?专注弹琴的是——伯牙,凝神细听的是——钟子期。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所以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插图和课文内容结合进行理解。然后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读读这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善是指善于,擅长。理解了读好这一句。

  ②请你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学生划一划。

  ③重点品味其中的第一句,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抓住“善”字,让学生知道在这里“善”指好和妙,另外抓住两个语气词来引导学生理解钟子期对伯牙琴艺高超发出的赞叹,指导学生读出泰山的巍峨。

  ④让学生知道读书就应该象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重点学完这句后,第二句因为句式相*,所以我采取了放手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伯牙的善鼓和钟子期的善听。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品“必得之”

  ①高山也好,流水也罢,只要善鼓的伯牙弹奏,善听的钟子期都能一一道来,这就是——出示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抓住“念和“必”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和钟子期心意相通。同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念和志都是想的意思。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孩子们,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善鼓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懂。这就是——(生读最后一句。)这次的引读,也是对这几句学*的小结。

  (四)感受知音情切。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1、伯牙和钟子期原本素昧*生,这回是有缘千里来相会。请快速地读一读资料:

  有一年中秋之夜,晋国大夫伯牙乘船行至汉江渡口,遇雨躲避,在船舱抚琴一曲。正值兴起,琴弦自断。伯牙知道有人听琴,于是出舱寻觅,但见樵夫钟子期站立岸边。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于是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并约定明年此时此地再见面。

  2、了解了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经过,你有什么想说的?

  一个贵为大夫,一个则是山野樵夫,却在一个绵绵雨夜,一段陡峭山崖,完成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高山流水深相知)

  3、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他满心欢喜地等待知音前来,可是一位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相识时弹奏的《高山流水》。(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高山流水》)

  ①琴声也是心声,如果你是伯牙,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请写下来。(交流)

  这里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伯牙,向钟子期倾诉失去知音的悲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感。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再没有第二个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世上再无人会像钟子期那样——必得之。

  ③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上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你能读出这一份无尽的悲伤吗?学生读。

  高山流水依旧,只是知音却成永别。学生读。

  ④那位老人见伯牙挑断琴弦摔破琴身,于是上前询问。伯牙长叹道: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生读)

  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不,那是他的一根心弦啊!哀莫大于心死!

  ⑤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板书:破琴绝弦谢知音)一起读。

  4、看板书,生读:高山流水深相知,破琴绝弦谢知音。让我们在琴声里记住这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

  (播放《高山流水》)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记诵积累是学*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布置学生背诵本文可以使学生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积累了文言词语,为今后开展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本课主旨,设计了以下板书:

  伯牙绝弦

  高山流水深相知


《伯牙绝弦》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8)

——伯牙绝弦教案(精选十篇)

  伯牙绝弦教案 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与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与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与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时学*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

  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与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非常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确认:“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7.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8.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9.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0.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伯牙绝弦教案 2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全文共77字,5句话,语言凝炼典雅,抑扬顿挫,内涵丰富,堪称中华优秀经典诗文中的经典,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学*文言文,感受艺术魅力,并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典范之作。基于教材的特点,从年段教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出发,结合本册教学目标将精读课文后的*题作为教学课文时主要依据的要求以及本专题“感受艺术魅力”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思路为“读—背—说—讲”。教学以读为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学*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不作过度挖掘,而是相应地降低难度,通过朗读、背诵、自学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通过自读自悟,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较容易理解,虽然在学*本文之前,学生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已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但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还是太少,因此,课前让学生准备课文的预*。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一)师板书课题,生书空,师简述“绝”字的本意。

  (二)指导读好课题

  (三)质疑导入。

  二、纵情吟诵

  (一)尝试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相信反复练*后,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聚焦第一至第四句,多角度、多层次指导朗读、背诵。

  1. 展示读──按句子朗读。(出示四句话)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能读得正确、流利即可。

  2. 模仿读──按人物朗读。把四句话变换为:

  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合作读,在范读中指导学生读出停顿、韵味。

  3. 思考读──按总分结构读并理解字词:

  ⑴出示插图,了解伯牙、子期何许人,找出写出两人特点的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并找出具体体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善听的句子(二至四句)。

  ⑵出示:(第一句字体的颜色与其余三句不同)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朗读句子,引导学生从朗读中去发现一至四句先总后分的结构。

  ⑶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与二、三句中 “善哉”的“善”字义的不同。

  ⑷理解“念”与“得”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句字体颜色不同)

  通过朗读明确第四句是二、三句的总结句。

  ⑸强化总分结构:这一念,一得,(板书:念 得)可不是一般的朋友能做到的默契啊!咱们再来读一读,感受这种默契。

  出示句群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 想象读──语言表达训练:

  ⑴分角色读二、三句,作好仿写铺垫。

  ⑵展开想象,仿照课文二、三句的句式写句子,渗透写字要求。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高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流水)

  志在清风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清风 !”(清风)

  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细雨)

  志在 ,

  ⑶学生汇报,分角色朗读。

  5.拓展读──拓展课文(将仿写的句子加入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志在清风 ,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志在细雨 ,钟子期曰:“善哉,蒙蒙兮若细雨!”……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朗读。

  再次引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明白“所念”“必得”的意思。(板书:所 必)

  6.诵读──由扶到放,指导背诵:

  ⑴出示填空式:伯牙善鼓琴,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伯牙所念, 。师读横线外的,生读横线内的。

  ⑵提高难度。出示:伯牙 ,钟子期 。伯牙 , 钟子期 ! ,钟子期 !伯牙 ,钟子期 。

  师读横线外的,生读横线内的。

  ⑶终级考验:师说每句话的第一个字,生背。

  三、读懂故事

  (一)学*古文,我们不仅要会读,会背,还要读懂。把课文第五句话加进去,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还原课文,学生练说。

  (二)指名说说课文的大意。相机小结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古文的方法。

  (三)多形式检测学生对字词以及个别句子的理解:出示个别词语,生说意思,出示个别句子译文,生说句子。

  (四)鼓励学生再次练*用自己的话跟同桌讲一讲这个故事,再指名说。(板书:知音)

  (五)师:是啊,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伯牙和子期的这次相遇让他们彼此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就在相会之日,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音乐起)

  引出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配乐朗读。

  (六)口头表达训练:假如你就是苦苦等待知音的伯牙,面对子期冰冷的墓碑,你会说些什么?

  (七)拓展课外资料,师生朗诵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的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八)解决问题:现在你知道伯牙为什么要绝弦了吗?

  四、传唱知音

  (一)浏览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

  (二)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诵读全文。

  (三)布置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让更多的人把“知音”的典故传诵下去。

  伯牙绝弦教案 3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全文共77字,5句话,语言凝炼典雅,抑扬顿挫,内涵丰富,堪称中华优秀经典诗文中的经典,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学*文言文,感受艺术魅力,并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典范之作。基于教材的特点,从年段教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出发,结合本册教学目标将精读课文后的*题作为教学课文时主要依据的要求以及本专题“感受艺术魅力”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思路为“读—背—说—讲”。教学以读为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学*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不作过度挖掘,而是相应地降低难度,通过朗读、背诵、自学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通过自读自悟,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较容易理解,虽然在学*本文之前,学生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已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但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还是太少,因此,课前让学生准备课文的预*。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一)师板书课题,生书空,师简述“绝”字的本意。

  (二)指导读好课题

  (三)质疑导入。

  二、纵情吟诵

  (一)尝试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相信反复练*后,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聚焦第一至第四句,多角度、多层次指导朗读、背诵。

  1. 展示读──按句子朗读。(出示四句话)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能读得正确、流利即可。

  2. 模仿读──按人物朗读。把四句话变换为:

  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合作读,在范读中指导学生读出停顿、韵味。

  3. 思考读──按总分结构读并理解字词:

  ⑴出示插图,了解伯牙、子期何许人,找出写出两人特点的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并找出具体体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善听的句子(二至四句)。

  ⑵出示:(第一句字体的颜色与其余三句不同)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朗读句子,引导学生从朗读中去发现一至四句先总后分的结构。

  ⑶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与二、三句中 “善哉”的“善”字义的不同。

  ⑷理解“念”与“得”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句字体颜色不同)

  通过朗读明确第四句是二、三句的总结句。

  ⑸强化总分结构:这一念,一得,(板书:念 得)可不是一般的朋友能做到的默契啊!咱们再来读一读,感受这种默契。

  出示句群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 想象读──语言表达训练:

  ⑴分角色读二、三句,作好仿写铺垫。

  ⑵展开想象,仿照课文二、三句的句式写句子,渗透写字要求。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高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流水)

  志在清风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清风 !”(清风)

  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细雨)

  志在 ,

  ⑶学生汇报,分角色朗读。

  5.拓展读──拓展课文(将仿写的句子加入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志在清风 ,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志在细雨 ,钟子期曰:“善哉,蒙蒙兮若细雨!”……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朗读。

  再次引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明白“所念”“必得”的意思。(板书:所 必)

  6.诵读──由扶到放,指导背诵:

  ⑴出示填空式:伯牙善鼓琴,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伯牙所念, 。师读横线外的,生读横线内的。

  ⑵提高难度。出示:伯牙 ,钟子期 。伯牙 , 钟子期 ! ,钟子期 !伯牙 ,钟子期 。

  师读横线外的,生读横线内的。

  ⑶终级考验:师说每句话的第一个字,生背。

  三、读懂故事

  (一)学*古文,我们不仅要会读,会背,还要读懂。把课文第五句话加进去,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还原课文,学生练说。

  (二)指名说说课文的大意。相机小结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古文的方法。

  (三)多形式检测学生对字词以及个别句子的理解:出示个别词语,生说意思,出示个别句子译文,生说句子。

  (四)鼓励学生再次练*用自己的话跟同桌讲一讲这个故事,再指名说。(板书:知音)

  (五)师:是啊,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伯牙和子期的这次相遇让他们彼此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就在相会之日,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音乐起)

  引出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配乐朗读。

  (六)口头表达训练:假如你就是苦苦等待知音的伯牙,面对子期冰冷的墓碑,你会说些什么?

  (七)拓展课外资料,师生朗诵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的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八)解决问题:现在你知道伯牙为什么要绝弦了吗?

  四、传唱知音

  (一)浏览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

  (二)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诵读全文。

  (三)布置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让更多的人把“知音”的典故传诵下去。

  伯牙绝弦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这一主题下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句话,77个字。这篇课文语言精粹,简洁流畅,适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文意蕴,品味文字精妙,享受审美乐趣。

  知音相逢,千载其一,伯牙绝弦,荡气回肠。古人与学生虽相隔遥远,但文字中所传递出的真挚情感却跨越时空,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值得我们在读中体验、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峨峨群山,仁者之乐,洋洋江河,智者情抒,作为流传不衰的文化经典。“高山流水觅知音”所传递出的,不仅是挚友间的心心相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与学生一起,透过语言文字,去触摸伯牙、子期博大的胸襟、高洁的情怀;通过组合阅读,感受文化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的恒久魅力。

  学生在五年级时,对于“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已有了初步感知,也掌握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形式,使学生在走进文本、把握情感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困难。作为第二课时教学,就需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诵读、感悟、对话、拓展中,含英咀华,披文入情,提升语感,感受意蕴。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自读自悟中,丰富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通过组合阅读①,形成对“知音”内涵的理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能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触摸到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借助课外资料了解“高山流水”的文化含义。

  教师准备:相应课件,组合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二)体会知音情深

  1.阅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受知音深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知音深情:

  (1)学生自由读。

  (2)创设情境,感受知音深情。

  (3)生生合作读。

  3.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知音”内涵。

  (1)知志。

  出示:

  以伯牙之艺,而独一子期能知其志。──《吕氏春秋》

  (2)指导读出伯牙、子期的志向。

  (3)师生对读,烘托情感:

  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4)课文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发现?

  (5)再次创设情景引读,感受生命之交。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已听不到子期说──

  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已听不到──

  生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读写结合。

  5.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1)交流对 “绝”字的理解。

  (2)从“绝”字中发现文言文语言的特点。

  (3)再读课文,感受文言文语言魅力。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出示诗文,表达感受。

  2.自读诗句,积累语言。

  3.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教案 5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

  2.

  3.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和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你们能够坐在这里展示才华,我想你们班的素质一定非同凡响,老师先为你们做个小测试,看看你们当中的谁将来有可能成为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味道来。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徐徐清风”(你展现的画面真迷人,让我们感到了清风的柔美。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皎皎明月”(你的确让我们看到了白玉盘似的明月。)(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你很有创作的天赋。)——“袅袅炊烟”(继续努力,你有望成为文学家)(你和文学家有缘,透过你的语言,我们看到了农居生活的闲适,作吸气状,我还闻到了喷香的米饭味儿。)“鸟语花香”(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高山流水”(你很有文学家的潜质,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把课文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2、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我们先来看看生字,开火车读字组词。生字认识了,再把课文读一遍。)读不好没关系,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可以看大屏幕上,老师是怎么停顿的,(师读生跟读,)同学们也画出停顿符号,自己再读读吧,

  3、(指生读)谁能第一个读给大家听,(生读)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韵味来(生齐读)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预设: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那“伯牙绝弦”的意思就是?

  解决措施: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给出正确。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预设: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解决措施: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老师姐和同学们的回答做最后总结。

  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品质。)引导学生说说每句的意思。

  3.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发现这个字了吗?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4次。)

  意思一样吗?

  预设: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喜欢,善于。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解决措施:同上。

  预设答案::啊!好啊!

  (一)细品文本。

  1、请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想像力真丰富。)我看到了一座高山。我看到了巍峨的山峰。(你真会用词)我看到了雄伟的泰山(在你的描述下,我也看到了,谢谢你!)……这么多的画面,古人仅用一个峨字就表现出来了。看来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呀。用你们的朗读表现泰山的巍峨吧!师引读这句。

  细心学生发现另外一个语气词了吗?(兮,请生读)为什么一个句子连用两个语气词?生:因为钟子期强烈感受到伯牙琴声中泰山的巍峨。是呀,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就这样赞叹。生读。

  同学们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了子期的善听?那么,这个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你的江河读的特别突出,能说说原因吗?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样,也是赞美。(生再读)

  师:听出了江河的浩荡之情。(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读的特别好,能说说原因吗?生:江河都是很长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着,钟子期把他听出来了。(生再读)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还有谁来赞美伯牙?指生读。

  那同学们想想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想想人写诗为了什么?

  师:古人也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明白了这些,你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吧。

  4、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同学们想一想,还会表现什么呢?生:猜想。(你想像的真美呀!)现在你们就是子期,也来写上几句,赞赞伯牙吧!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好极了)

  5、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好皎洁的月色呀!)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善哉,依依兮若杨柳!(是那么的柔美)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善哉,萋萋乎若芳草!小结: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

  6、师:其实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知我者,子期也。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久逢知音的快乐与激动吧。学生齐读前四句。

  7、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这就是真正的知音。可是世事难料,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再与子期相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出示,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8、预设: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解决措施:通过对这篇文言文的学*,是同学们对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友谊有了较深的理解,再让同学们通过阅读交流并讨论的方式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最后由老师做补充说明。预设答案: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出示句子: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五、课外拓展

  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曲动人的乐曲又弹给何人听?于是伯牙就扯断琴弦,把琴箱摔向祭台,吟诵着为子期写的挽歌(幻灯出示,伴着音乐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的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六、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教案 6

  一、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1.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2.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3.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5.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7.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五)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六)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七)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八)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四、相关链接:

  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伯牙绝弦教案 7

  【教学目标】

  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读好课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 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谈话: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皑皑白雪”,你们根据这个词语的结构来继续说像这样的词语。(AABC)

  2、出示课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萋萋芳草······

  3、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时如果我们多加积累这些词语,对我们的写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课文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

  2、音乐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美妙的音符,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因为音乐,使两个陌生人成为挚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是什么样的音乐这般神奇呢?请欣赏古筝曲《高山流水》。出示课件2:播放《高山流水》

  3、悠扬的古筝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时光隧道,我们仿佛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在高山流水间,寻着琴声,见到了这首曲子的演奏者,楚国琴师俞伯牙。今天我们就来学*俞伯牙和他的朋友钟子期的故事。板书课题:伯牙绝弦。出示课件3:25、《伯牙绝弦》

  二、 熟读课文

  1、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指导读音。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时学的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吗?还记得那篇课文是怎样读的吗?老师起头,学生接。读《杨氏之子》。出示课件4:《杨氏之子》的朗读节奏。

  2、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

  a) 现在我们一起来配合音乐读课文。出示课件:《伯牙绝弦》的朗读节奏。

  解题。出示课件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三、 品读感悟

  1、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想说,善哉,善哉是什么意思呢?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些句子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理解了,但可能还会有不准确的地方,老师现在就教大家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替换法。也就是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吧课文中的生字词替换成易懂的词语。例如课文注释

  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a) 看看我们学*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

  b) 单句提问,学生回答。

  c) 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d) 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文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e) 出示课件11:反复朗读,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f) 出示课件12、13,通过这几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有了更深的了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钟子期的赞叹和俞伯牙的欣喜,更体会到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难怪伯牙会

  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g) 出示课件1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翻译句子,伯牙所念,可能不只是高山流水,还会有什么呢?

  h) 出示课件15,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你会怎么赞叹?

  i) 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j) 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读这些句子。

  四、 能力训练

  1、 我们真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兴,然而世事难料,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

  2、 出示课件16: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 出示课件17: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伯牙绝弦教案 8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绚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同学学*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身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同学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身的理解,读出自身的感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同学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同学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同学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2.在同学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同学练*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考虑:伯牙为何绝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同学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同学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同学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同学练*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局部内容,引导同学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同学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个人简历]

  崔雪梅,全国“自辅实验”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金牛教育专家。她曾在全国、省、市教学 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参与编写人教版四川民族地区《语文》教材与北师大版教师教学用书, 30余篇优秀论文、文学作品获奖或发表,独著、参编10余本教学书籍。

  ※ 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武汉会场)教学设计集

  伯牙绝弦教案 9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自制课件

  五、说教学方法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1

  1、自由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读出节奏。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评价-----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四、自读感悟,读懂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2

  请再读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组织交流。重点指导四个善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五、细读品味,读好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3

  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而钟子期只是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伯牙和子期是什关系?

  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划出相关句子,认真体会。

  1、学生自主学*,体会。

  2、组织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说话训练:

  我也能体会伯牙的心声:

  4、拓展延伸:

  ⑴补充资料:

  (2)说话训练: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

  (3)拓展阅读:

  a、读伯牙写下的一首短歌

  b、想象伯牙的心情

  c、深悟绝弦

  六、背诵课文,积累诗文。

  七、作业布置

  1、赞颂友谊的名言佳句

  2、继续收集有关伯牙和子期的小故事

  伯牙绝弦教案 10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