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实用20篇

首页 / 读后感 / |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1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和、*易*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2

  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她认为人生是有趣的,所以品位人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于是于丹便有了《于丹趣品人生》这样一本书。于丹说:“生活,就像是茶,一杯刚刚沏好茶,只是有的人会把这茶品出是极品的铁观音,有的人则会品出是很普通的大碗茶而已!”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

  书中有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兵押送一个重犯,犯人是个和尚,一直小心翼翼,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他要做三件事,一是检查包裹在不在,前路很遥远,要是没有了包裹里的银子,可能,他会和这个犯人一起曝尸荒野;二是检查自己好不好,有没有受伤,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如果自己的身体有异样,一定要看大夫,不然,不但无法完成任务,可能还要把自己的命搭上;三是检查和尚在不在,有没有逃跑,很简单,要是和尚跑了,他还是得死,因为办事不力!在长长地路途中,他与这个和尚,每天畅谈,每天讲述自己的经历,而和尚也讲他自己的过往,就这样,日复一日,两个人成了好朋友一样的。渐渐地,他对和尚的防备之心也不那么的强了!一天,恰值中秋,和尚说,你把我解开,我去买点酒,咱两喝点,毕竟是团圆节嘛!他,就解开了!不一会,和尚带着好酒好菜回来了,两个人喝得大罪,只是,一个人是真的醉了,一个人是假的醉了,当然,真的醉的是那个兵,假的是和尚。这是他处心积虑很久的逃跑计划!他把兵的头发剃了,剃成了和尚的样子,然后,把自己的袈裟给兵换上,自己跑了……第二天,兵醒了,发现和尚不见了,就开始找和尚,找了许久,也没有找见,然后,一摸自己的头发,发现,自己就是和尚,一看自己的衣服,他说:“原来,和尚在,那么我也在”,随手抓起包裹,包裹也在。只是,为什么觉得缺了点什么?他想着,出了门上了路,一路上,他都在想,为什么三样东西都在,却还觉得缺了点什么?

  他不知道,自己没有看清的是自己,他只记住了和尚、包裹,却忘记了自己。此时他不是原以为的自己,而是和尚,这样的人是否可笑?可是,这样可笑的人在我们的生活里是不是有很多,甚至我们都是那样的人,没有看清自己,只记住了自己被别人冠以的称谓,同样也只记住了别人的称谓,或者有大多数的人只记得住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的名号。太多的唯利是图,太多的利欲熏心,让我们丢失了原本应当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从容而快乐地享受并经历人生。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3

  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

  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她认为人生是有趣的,所以品位人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于是于丹便有了《于丹趣品人生》这样一本书。人生的趣味在于什么,怎样发掘人生中的`趣味呢?这也是一个范围太大程度太深的问题,但是,依然可以从个别的方面入手,从而窥一斑而知全豹。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我们活的是这个过程中的感受,享受的也是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在于丹看来,能否放开心境,从容而快乐地享受并经历人生,是人生是否圆满的关键。但是享受人生从哪里入手呢?于丹给出的答案是:琴酒茶。琴酒茶大家都不算陌生,除了琴稍微不那么大众之外,另外两项都是大家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东西。琴在古代是非常高雅的东西,与琴有关的故事很多,比如高山流水,比如对牛弹琴,比如蔡邕的焦尾琴等,这些故事不仅体现的是古人的风骨情趣,也体现了琴的风骨和韵味。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比古代要快很多,所以认为无法去享受那种闲逸的生活,尤其是听琴抚曲这样高雅的享受,更是可望而不可即。其实,于丹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不必照本宣科,不必邯郸学步,不必鹦鹉学舌,我们要学的是古人的一种心境,而不是照搬古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学到了古人的那种心境,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什么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我们都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于丹将自己三年来对幸福生活的最新体悟辑录于《于丹感悟生活》一书中,并延续了心灵鸡汤式的风格,或引经据典,或直陈观点,用一个个典故或现代故事将我们生活都将遇到的困惑阐释得淋漓尽致,清晰明了地回答了我们生活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句句直指人心、撞击心灵。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文化随笔,还不如说这是一本身心灵的佳作。在书中,你将读到如何借助古人“一生相伴的酒,日常品的茶,宛若天籁的琴声”,让自己疲惫、充满噪音的内心停一停、静一静,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内心的真正所需。从某种程度上说,于丹更像是一位“心理医生”,在她的悉心开导下,那些曾经萦绕在心头的负面情绪――焦躁、迷茫、抑郁、愤懑将会逐渐消散。我们困顿的心灵将会在寂静的阅读中找回生命的本真,找回那个最初的自己。这就是于丹和她的《于丹感悟生活》,超越今人与古人的时空界限,解读当下的生活状态,让我们用一颗闲闲的心去享受生活,在建功立业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4

  这本书分成茶、酒、琴来介绍,根据于丹自我的理解和体会来描述一些看上去无用的事,其实,这也是在写人生。生活是很复杂,但永远要有闲趣,要有美。

  你有没有想过工作、学*之之后弹一会儿乐器?在闲聊时喝一小盏茶?在晚饭后自娱自乐地品上一杯小酒(或喝一点儿酒酿)?也许没有吧?每一天都循规蹈矩,每一天都在繁忙地学*、工作,每一天都在毫无好处的事中浪费时间,那么,你会变成一个机器。确实,我们需要放松一下,大城市里的人,如上海人走路都比别人快许多,谈何生活?

  茶,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人在草木之间”。喝茶,大家都会;品茶,品出它的滋味,你会吗?就应不会的。此刻更多的人把饮茶当作解渴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一种生活。鲁迅先生曾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酒呢,此刻成了一种应酬,哪里会好好品尝呢?摘仙人—李白有一篇诗中写道“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顷三百杯。”真是体现出了一种豪情海量。琴,十分雅致,我也在学琴,我总觉得琴能心旷神怡。音乐之美,是任何人无法抵抗的。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快乐,也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5

  前几天读了于丹的新作《趣品人生》,读后颇有感触。

  “品茶、饮酒、弹琴”是古人推崇的高雅之举,当然,在古代生产力比较落后的背景下,能品上茶,喝上酒,弹上琴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劳动人民还是为生计而奔波,最多喝碗粗茶,饮杯劣酒罢了,弹琴之类的就更谈不上了。不过,作者在文中透露出来的“放慢生活节奏、品味人生点滴”的哲理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尤其是中国,三十年大发展天翻地覆,个人、企业、社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于人,浮躁的,急功*利的思想充斥在角角落落,品茶、饮酒变成了不得已的应酬,弹琴学艺也仅仅为了加分升学。于是便有了下面这句于丹的话:“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静。”心不*静了就会感到累,感到压力山大,人会变得更加急躁,于是便陷入这个恶性循环中去了。

  冷江鳖业(主要是我)目前也有也有这种思想存在,为了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我们一步步向外发展,想在短时间内做很多事:开拓新市场,开发新渠道,研发新产品,组建团队, 企业文化 ,管理制度等等等等,这些事确实都是我们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但现在看来,根据企业自身实力与现实状况,分主次,分步骤地实施,效果会更好些,做企业是跑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而且我们的目标也是做百年品牌,不是要一时的风光。

  看了《趣品人生》这本书,我有了以下感悟:事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但不是全部,我们需要事业以外的兴趣爱好与朋友,这是不矛盾的,有益的;很多事欲速则不达,保持好的心态,把基础工作做扎实,量力而行;有时候放慢脚步,做个调整,会有利于接下去跑得更快;心里*静有利于个人健康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6

  打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于丹精彩的文笔,而是白岩松为于丹作的一篇序言,序言含蓄地概括了整本书的资料却又让人感觉像另一篇文章,白岩松运用不一样的视角从山水、茶、酒、乐曲中谈出了他的观点。使人在读正文前已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章节开始之前,有一段类似警言的话语,想语文课本上的单元导读一样,告诉我们这一章的中心论点,第一总章主要由山水论幸福,文中运用超多事实数据和经典故事,使文章真实可信而又饶搞笑味。正如文章中所述幸福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小时候一盒炮竹也能让我们开心把玩半天,停电对我们来说是天堂般的世界,而此刻,越来越多的“玩具”来到我们手中,但是却总是找不到以前的欢乐。因为有太多事情需要去顾虑,有太多问题需要去思考,如同一道道枷锁,将我们同幸福分开。但我觉得这个世界还没有失去期望,憨豆在伦敦奥运会的表现完美的诠释了幸福的含义,即使从最严肃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也总能找出“亮点”着便是新生代幸福的标志。

  第二章则由茶、酒论生活情趣,关于茶我们已经读过无数篇文章,看过无数的电影,那种意境我们早已明了,但是关于酒的知识我们却知之甚少,作者运用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告诉我们酒与英雄和酒与生活的关系,还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酒的知识。但是我相信,酒——这种品味生活的方式还不适合我们。

  最后的一章则由乐器论心境,我对欣赏中国古典音乐兴趣不高,但作者讲的一个个搞笑的历史故事却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沉下心来真正读完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通今博古,把一个个抽象晦涩的大道理融入一个个富有哲理的历史小故事里,让并不热衷于读书的,情绪浮躁我能够坐在桌前看完这本书,而且我注意到文中引用超多诗词文赋,个性经常使用一名叫林语堂先生的话语。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一查才明白原先真是一位大家,也只有这样的大家才能写出诸如“现实减梦想等与禽兽/现实加梦想等于心痛/现实加幽默等于现实主义/梦想减幽默等于热狂/梦想加幽默等于幻想/现实加梦想加幽默等于智慧”。的话语。书尾于丹与泽道法师的对话则用简洁的话语从前文中提炼了所有,是使文章更加易懂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本书主要教会了我们要宁静、淡泊、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告诉我们在这充满物质享受的社会中要有独自享受的一种方式,不要让自我成为金钱的奴隶。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7

  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她认为人生是有趣的,所以品位人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于是于丹便有了《于丹趣品人生》这样一本书。于丹说:“生活,就像是茶,一杯刚刚沏好茶,只是有的人会把这茶品出是极品的铁观音,有的人则会品出是很普通的大碗茶而已!”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

  书中有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兵押送一个重犯,犯人是个和尚,一直小心翼翼,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他要做三件事,一是检查包裹在不在,前路很遥远,要是没有了包裹里的银子,可能,他会和这个犯人一起曝尸荒野;二是检查自己好不好,有没有受伤,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如果自己的身体有异样,一定要看大夫,不然,不但无法完成任务,可能还要把自己的命搭上;三是检查和尚在不在,有没有逃跑,很简单,要是和尚跑了,他还是得死,因为办事不力!在长长地路途中,他与这个和尚,每天畅谈,每天讲述自己的经历,而和尚也讲他自己的过往,就这样,日复一日,两个人成了好朋友一样的。渐渐地,他对和尚的防备之心也不那么的强了!一天,恰值中秋,和尚说,你把我解开,我去买点酒,咱两喝点,毕竟是团圆节嘛!他,就解开了!不一会,和尚带着好酒好菜回来了,两个人喝得大罪,只是,一个人是真的醉了,一个人是假的醉了,当然,真的醉的是那个兵,假的是和尚。这是他处心积虑很久的逃跑计划!他把兵的头发剃了,剃成了和尚的样子,然后,把自己的袈裟给兵换上,自己跑了……第二天,兵醒了,发现和尚不见了,就开始找和尚,找了许久,也没有找见,然后,一摸自己的头发,发现,自己就是和尚,一看自己的衣服,他说:“原来,和尚在,那么我也在”,随手抓起包裹,包裹也在。只是,为什么觉得缺了点什么?他想着,出了门上了路,一路上,他都在想,为什么三样东西都在,却还觉得缺了点什么?

  他不知道,自己没有看清的是自己,他只记住了和尚、包裹,却忘记了自己。此时他不是原以为的自己,而是和尚,这样的.人是否可笑?可是,这样可笑的人在我们的生活里是不是有很多,甚至我们都是那样的人,没有看清自己,只记住了自己被别人冠以的称谓,同样也只记住了别人的称谓,或者有大多数的人只记得住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的名号。太多的唯利是图,太多的利欲熏心,让我们丢失了原本应当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从容而快乐地享受并经历人生。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8

  前几天读了于丹的新作《趣品人生》,读后颇有感触。

  “品茶、饮酒、弹琴”是古人推崇的高雅之举,当然,在古代生产力比较落后的背景下,能品上茶,喝上酒,弹上琴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劳动人民还是为生计而奔波,最多喝碗粗茶,饮杯劣酒罢了,弹琴之类的就更谈不上了。不过,作者在文中透露出来的“放慢生活节奏、品味人生点滴”的哲理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尤其是中国,三十年大发展天翻地覆,个人、企业、社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于人,浮躁的,急功*利的思想充斥在角角落落,品茶、饮酒变成了不得已的应酬,弹琴学艺也仅仅为了加分升学。于是便有了下面这句于丹的话:“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静。”心不*静了就会感到累,感到压力山大,人会变得更加急躁,于是便陷入这个恶性循环中去了。

  冷江鳖业(主要是我)目前也有也有这种思想存在,为了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我们一步步向外发展,想在短时间内做很多事:开拓新市场,开发新渠道,研发新产品,组建团队, 企业文化 ,管理制度等等等等,这些事确实都是我们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但现在看来,根据企业自身实力与现实状况,分主次,分步骤地实施,效果会更好些,做企业是跑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而且我们的目标也是做百年品牌,不是要一时的风光。

  看了《趣品人生》这本书,我有了以下感悟:事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但不是全部,我们需要事业以外的兴趣爱好与朋友,这是不矛盾的,有益的;很多事欲速则不达,保持好的心态,把基础工作做扎实,量力而行;有时候放慢脚步,做个调整,会有利于接下去跑得更快;心里*静有利于个人健康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9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道“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弹琴彰显生活简单,读佛经透露生活悠闲,内心宁静。其实这些仅代表着一个现在人们一生追求的东西——幸福!

  一个人,只要拥有个好心态,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那他的生活便是幸福的。其实幸福很简单,但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不愿意放弃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不愿放弃金钱利益,为了虚荣而活着。这样的人,一生追求幸福的路必定会很累很累。

  而往往,当这些人累了的时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借酒消愁”,而他们却不知“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丹在《趣品人生》中写到过清代大戏剧家李渔“且停亭”的故事来阐述她对人生的理解。我想于丹写《趣品人生》这本书的意义是想在忙碌的生活里为我们建立几个亭子,让我们匆忙的脚步能有停歇的时间。于丹认为,在用尽一生去实现自己毕生的`愿望的时候,要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

  人生就像品茗,开始会苦一阵,但不会苦一辈子。

  生命绝非一帆风顺的旅途,每一次不幸的遭遇都是一次生命的洗礼。要么,在痛苦中一蹶不振,放弃希望;要么,把痛苦踩在脚底下,活出崭新的自己。

  我想起“中国达人秀”的刘伟曾说过的一句名言“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于丹通过讲述琴酒茶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其实很有趣,不妨学*古人的意趣,在抚琴品酒饮茶里趣品人生。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10

  于丹在与读者阔别三年之后,推出了新作《于丹趣品人生》。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我,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

  在这本书中,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

  于丹选取了茶、酒、自然山水等每个人都能够触摸到的载体。这些载体无关物质财富,又十足中国式,自成一套仪式,能够让每个人找到一种心灵寄托。

  为此,于丹延续了心灵鸡汤式的风格,或引经据典,或直陈观点,用一个个典故或现代故事,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阐释得淋漓尽致,清晰明了地回答了我们生活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句句直指人心,撞击心灵。

  于丹用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且停亭”的故事阐述自我对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个单立人,就是“停”,人进了亭子就“停”下脚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后就有了好处。我想,《于丹趣品人生》的好处就在于,于丹想在忙碌生活里给大家搭几个小亭子,让匆忙的脚步有停歇的时间。

  那么,我们究竟就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认为,在用尽一生去实现自我毕生的.愿望的时候,要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我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我的心灵。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哲理性的语言俯拾即是:“喝茶未必要最好的,关键是要学会品味,才能滋养心”,“明月清风是最好的滋养品”,“走到山水之间,才能够感觉到与生命有如此亲*而深刻的融合”――――――这些精妙的语言背后是对生活通透的感悟,需要我们用心细细品味。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11

  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了于丹教授的《趣品人生》,在网上购买了一本每每于临睡觉前品读只言片语。半年多下来,把于丹教授的这本书读完了。我们眼中的人生苦不堪言,那么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读完后感觉到她觉得人生是搞笑的,所以品位人生就是一件搞笑的事。于丹说:“生活,就像是茶,一杯刚刚沏好茶,只是有的人会把这茶品出是极品的铁观音,有的人则会品出是很普通的大碗茶而已!”当我们中国的第一位若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记者采访时,也以前被追问“你觉得你幸福吗?”“幸福”这个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变得多么奢侈的字眼啊,似乎即将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人士煞费苦心拥有了财富、名誉、地位,却惊觉发现自我恰恰丢掉了的是幸福。此刻竞争的压力使得每个人丢掉了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经常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书中给我们阐述了一种宁静的生活方式。文章引用了清人涨潮在《幽梦影》在书中的语言:“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在这个篇章里,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木匠带着一帮徒弟干活,一不留意把手腕的手表甩在了麻屋子的刨花堆里,刨花组组有半人高。一群徒弟东翻西找仍然没找到,都去休息回来时,木匠的小儿子把手表交到了木匠手里。原先他等别人走了后,静**在那里倾听到了手表滴滴答答的声音,才找到了。

  故事十分简单,却揭示了宁静就是一种生产力的结果。文章结尾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的欲望,或者是过分地在意他人的赞誉或者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的浪花,鼓荡着,躁动着,以这样的心看世界和自我,能没有偏差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的话,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期望自我能拥有一份这样的宁静,还生命一份本真。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12

  此刻好像到处都在讲幸福,但是幸福在这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我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我的心灵。我们这天究竟就应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于丹教授从三个方面入手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

  一茶之味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书画棋琴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书画棋琴诗酒花,”属于典雅的生活方式,而“茶”却和柴米油盐放在一齐,这件寻常百姓家的茶事中也有什么佳趣吗?

  大家都喝过茶,熟悉茶,但是有没有想过。“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即便窗外满眼都是都市的水泥丛林,立交桥上车水马龙,只要一盏清茗在手,人就仿佛蓦然走进了草木之间。

  <茶录>上有这样一句话,说茶“其旨归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表达是什么意思呢?茶从本意上讲,色香味俱全。表面看来,我们喝的是它的味道,实际上,茶有茶道。这种“道”与一般人理解的泡茶时的繁文缛节不一样,而是指向人内心的一种典雅、清净和高洁的大道。

  当今社会,无论学*还是工作,节奏都过于紧张。让大家经常去闭关,归隐山林,躲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对大多数人都不太现实。那么,在紧张忙碌中,有没有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方法,让我们的心灵澄净清澈呢?

  也许,那就是喝茶。林语堂先生说,“以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忙乱的世界的人”,才能体会出“淡茶的美妙气味”。如此看来,品茶训练的不是舌头而是大脑。

  那么如何喝茶呢?必须要喝昂贵的茶吗?

  <菜根谭>中说得好,“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贵,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壶里一向不干就行了。“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酒不必须非得是茅台、五粮液等名贵好酒,只要让酒樽中有酒即可,喝的就是一个意趣。“”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弹一张琴,吹一支笛,不必须要十分精到,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技艺精良的乐工。只求自适,心里高兴就行了。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喝茶、饮酒还是抚琴,求得自我新意畅快,自得其乐,就是人间好时节。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人人都想享“清福”,但“清福”意味着什么,并非人人懂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茶时心里能将琐事暂且放下。

  世人茫茫碌碌,总脱不开眼前这点烦恼。如今大家邀集一齐去茶馆,大多是为了谈事,谈到口干舌燥时,喝茶是为了解渴。喝了之后谈,谈了继续喝,远离了品茶的本意。真正的'品茶是抛开满脑子浮躁的思绪,持续心思的澄澈,让自我的内心油然升起一种草木滋润的怡然自得。

  二酒之品

  自古而今,酒在人们的生命中不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主角。人的性情,在酒中会十倍百倍放大。心事重重之人遇酒会更加沉闷,胸襟宽阔、豪气干云的人在酒中会越发壮阔。酒逞英豪,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期酝酿的性情被美酒点燃,喷薄而出。酒的滋味有浓有淡,酒里的情致有喜有悲,饮酒的人也有醒有醉。不妨选个适宜的时间,或独酌,或对饮,或酣畅、或微醺,以美酒试一试自我的至情至性,触摸一处内心不轻易打开的地方,那一刻,或许我们也能酿造自我生命的传奇。

  三琴之趣

  大家*时说“琴棋书画”,琴是排在第一位的。我们相信谁都能说出几个跟琴有关的典故,比如高山流水遇知音,耳熟能详;比如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打动卓文君芳心,不惜走出王孙豪门,跟着这位怀抱绿绮名琴的翩翩佳公子去当垆沽酒。这些都已经成为千古佳话。

  从古到今,在中国人的生命和生活里,琴韵袅袅,萦心绕梁,隐隐约约从未远离。听琴的人,听的是弦外之音,作曲的人,谱的是心中之曲。听琴也罢,弹琴也罢,高山下清浊在乎人心。开阔襟怀,散尽郁结气,让心变得清和明朗,也许是千古琴音最终的寄托。

  其实,于丹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不必照本宣科,不必邯郸学步,不必鹦鹉学舌,我们要学的是古人的一种心境,而不是照搬古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学到了古人的那种心境,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什么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我们都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13

  诸葛亮曾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读完这本书,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品杯茶,斟碗酒,弹首琴,都能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飘洋在繁忙,枯燥,紧张的生活海洋中,我们却忘记这些能让我们感到快乐,体验人生的小东西。停下手中的活,来煮一壶真正的茶,在那繁琐的工序中,体悟人生的真谛,我们需要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去在我们无味的生活中挑起一层涟漪,去调节我们的生活。人生的意义不在为金钱而奔波,为名利而奋斗,在于懂得寻找生活中的淡然,在淡然中品味。

  就像白岩松的序言中所说“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

  做一些无用的事,我们需要将生活节奏放慢下来,如何放慢呢?那就去做慢节奏的事情,去品茶,去品酒,去听琴音,在做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惯,该快的快,该慢的慢。忙完了,就可以慢下来,去修炼,去剔除毛躁的心理,去抛弃无谓的梦想、目标,丢掉焦虑的心情。

  茶,似乎就是一种饮品,可你真的会喝茶吗?你的喝法称得上是品茶吗?现在,大多数人都将茶作为一种解渴饮品,而不是一种体验生活、领悟淡然的方式。在细细品茶的过程中,你曾享受到了悠闲的快乐吗?没有,因为大家从不细细品茶,享受快乐从何谈起?正所谓:“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酒,我们都是不喝酒的人,自然不懂酒。在我们的印象中,有酒后失态,酒后驾车,但也有酒后即兴。酒在现在都是作为应酬的饮品,谁还会来仔细品尝呢?陶渊明曾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酒对于真正懂得品味的人,只是一种托子。

  在这充满物质的世界里,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正确的物质享受,还要懂得如何精神享受,拥有自己独特的享受方法,不再生活在奔波中。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14

  前几天读了于丹的新作<趣品人生>,读后颇有感触。

  “品茶、饮酒、弹琴”是古人推崇的高雅之举,当然,在古代生产力比较落后的背景下,能品上茶,喝上酒,弹上琴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劳动人民还是为生计而奔波,最多喝碗粗茶,饮杯劣酒罢了,弹琴之类的就更谈不上了。但是,作者在文中透露出来的'“放慢生活节奏、品味人生点滴”的哲理还是很有现实好处的。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尤其是中国,三十年大发展天翻地覆,个人、企业、社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于人,浮躁的,急功*利的思想充斥在角角落落,品茶、饮酒变成了不得已的应酬,弹琴学艺也仅仅为了加分升学。于是便有了下方这句于丹的话:“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静。”心不*静了就会感到累,感到压力山大,人会变得更加急躁,于是便陷入这个恶性循环中去了。

  冷江鳖业(主要是我)目前也有也有这种思想存在,为了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我们一步步向外发展,想在短时间内做很多事:开拓新市场,开发新渠道,研发新产品,组建团队,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等等等,这些事确实都是我们发展过程中务必要解决的,但此刻看来,根据企业自身实力与现实状况,分主次,分步骤地实施,效果会更好些,做企业是跑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而且我们的目标也是做百年品牌,不是要一时的风光。

  看了<趣品人生>这本书,我有了以下感悟:事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但不是全部,我们需要事业以外的兴趣爱好与朋友,这是不矛盾的,有益的;很多事欲速则不达,持续好的心态,把基础工作做扎实,量力而行;有时候放慢脚步,做个调整,会有利于接下去跑得更快;心里*静有利于个人健康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15

  我喜欢读书。

  读书于我有时是三日不离手,亦或是十日不翻书,所以只能说是“喜欢”,不敢说“志趣”。自识文化积淀不深,十几年来常不知读些什么书好,索性从名著和获奖作品读起。*日得好友推荐,读了《于丹趣品人生》一书,书中美文美图带我纵情山水、静品清茗、欢饮美酒、聆听琴音。让我走进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和闲情雅致的同时感悟了生活的艺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把人们从纷繁世事中引领出来,“且停亭中且停停”,颐养胸襟和心性,趣品人生。

  整本书读毕合实,仿佛是欣赏了一首“名诗名句”的串烧,有如一餐由诗、词、歌、赋、寓汇聚而成的经典古文饕餮盛宴。阅读中,我屡屡心生羡慕,于丹如此的美文满腹,信手拈来,深谙古人智慧与情趣,她该是享尽了怎样的快意人生?之后的“茶之味”、“酒之品”、“琴之趣”给了我答案。“生活是需要一点悠闲的情趣来调节紧张的律动,但情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生命中涵养而出;情趣也不是在斗室里酝酿出来的,而是在天地间自然滋养而成。情趣的养成,是对生命的唤醒,继而提升个人与宇宙间的通灵与感悟。”

  在书中开篇的“推荐序”中,白岩松把“我们,怎么啦?”的问题抛给了每一位读者。“*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这里奢侈的“*静”不是说多维世界,而是直指你我的内心。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焦虑与压力与日俱增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你我个人如同微尘,似乎无法逃离以上的困惑。然而智慧的古人却告诉我们:有自己的心灵生活,用自己的心情趣味就可以改变物境。人生长路漫漫,悠闲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悠闲是一种趣味,是一种发现内心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不失烂漫之心,保持着赤子般的天真,保持着孩子般的好奇,琐细的日子就会熠熠生辉。

  感慨于书中的一个比喻:“生活就像一锅滚开的'沸水,不会因为垂青哪个人,就变成温泉。你进入社会,都会受这一百摄氏度的煎熬。虽然人不能选择水温,但能够选择自己的生命质地,能够选择与水相遇的方式。”“人生如茶,富于建设性的生命,即使跟残酷的世界相遇,煎熬本身也可以变为成全。”

  我喜欢读书,而且必定要读印刷出来的纸墨,因为这样的读书,才能一边嗅着墨香,一边在“唰啦”的纸上翻飞中细品其中深奥,这绝非电子读物可比。我也欣欣然想去品品茶,就从低门槛的飘逸杯、电水壶烧开的自来水开始,浅赏绿茶,粗品乌龙,当然这也终不能品至“茶禅一味”的境界。我只是想让自己用小趣的闲适与这个世界相遇,达观乐天,让心灵“走出去为了寻觅,归来时必定带着妙悟”吧。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16

  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她认为人生是有趣的,所以品位人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于是于丹便有了《于丹趣品人生》这样一本书。于丹说:“生活,就像是茶,一杯刚刚沏好茶,只是有的人会把这茶品出是极品的铁观音,有的人则会品出是很普通的大碗茶而已!”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

  书中有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兵押送一个重犯,犯人是个和尚,一直小心翼翼,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他要做三件事,一是检查包裹在不在,前路很遥远,要是没有了包裹里的银子,可能,他会和这个犯人一起曝尸荒野;二是检查自己好不好,有没有受伤,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如果自己的身体有异样,一定要看大夫,不然,不但无法完成任务,可能还要把自己的命搭上;三是检查和尚在不在,有没有逃跑,很简单,要是和尚跑了,他还是得死,因为办事不力!在长长地路途中,他与这个和尚,每天畅谈,每天讲述自己的经历,而和尚也讲他自己的过往,就这样,日复一日,两个人成了好朋友一样的。渐渐地,他对和尚的防备之心也不那么的强了!一天,恰值中秋,和尚说,你把我解开,我去买点酒,咱两喝点,毕竟是团圆节嘛!他,就解开了!不一会,和尚带着好酒好菜回来了,两个人喝得大罪,只是,一个人是真的醉了,一个人是假的醉了,当然,真的醉的是那个兵,假的是和尚。这是他处心积虑很久的逃跑计划!他把兵的头发剃了,剃成了和尚的样子,然后,把自己的袈裟给兵换上,自己跑了……第二天,兵醒了,发现和尚不见了,就开始找和尚,找了许久,也没有找见,然后,一摸自己的头发,发现,自己就是和尚,一看自己的衣服,他说:“原来,和尚在,那么我也在”,随手抓起包裹,包裹也在。只是,为什么觉得缺了点什么?他想着,出了门上了路,一路上,他都在想,为什么三样东西都在,却还觉得缺了点什么?

  他不知道,自己没有看清的是自己,他只记住了和尚、包裹,却忘记了自己。此时他不是原以为的自己,而是和尚,这样的人是否可笑?可是,这样可笑的人在我们的`生活里是不是有很多,甚至我们都是那样的人,没有看清自己,只记住了自己被别人冠以的称谓,同样也只记住了别人的称谓,或者有大多数的人只记得住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的名号。太多的唯利是图,太多的利欲熏心,让我们丢失了原本应当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从容而快乐地享受并经历人生。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17

  这本书分成茶、酒、琴来介绍,根据于丹自我的理解和体会来描述一些看上去无用的事,其实,这也是在写人生。生活是很复杂,但永远要有闲趣,要有美。

  你有没有想过工作、学*之之后弹一会儿乐器?在闲聊时喝一小盏茶?在晚饭后自娱自乐地品上一杯小酒(或喝一点儿酒酿)?也许没有吧?每一天都循规蹈矩,每一天都在繁忙地学*、工作,每一天都在毫无好处的事中浪费时间,那么,你会变成一个机器。确实,我们需要放松一下,大城市里的人,如上海人走路都比别人快许多,谈何生活?

  茶,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人在草木之间”。喝茶,大家都会;品茶,品出它的滋味,你会吗?就应不会的。此刻更多的人把饮茶当作解渴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一种生活。鲁迅先生曾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酒呢,此刻成了一种应酬,哪里会好好品尝呢?摘仙人―李白有一篇诗中写道“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顷三百杯。”真是体现出了一种豪情海量。琴,十分雅致,我也在学琴,我总觉得琴能心旷神怡。音乐之美,是任何人无法抵抗的。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快乐,也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18

  2月3日下午,拿到了图书馆的青蚨送书--《《于丹 趣品人生》》,这本书送的很及时,是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正当有些迷茫时)拿到的,回家我就开始了阅读。《于丹 趣品人生》给心灵及时做了按摩,松乏了身心。

  序,是白岩松写的',题目为《做一些无用的事》,洋洋洒洒也写了六小节。总之,说明了茶、酒、琴或者其他是一些手段,让心静下来,让生命分一些时间给看似无用的事,才是目标。心不静,幸福来不了;人没有更多与内心对话的机会,生命鲜***来。

  也挺喜欢这本书的,于丹写了七个章节,再加一个后记。

  第一章:一山一水一世界。

  这个标题是蛮流行了,有些佛语禅学的意味。于丹在这里介绍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清人张潮《幽梦影》、《菜根谭》等诗书名句;还有李渔、曾皙、苏轼、王维等名人名家的情趣生活,通过古人亲历山水的生活方式,希望给今天的我们一点启迪、一点佳趣,能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中获得一个烂漫今生。

  第二、三章,讲了茶之味

  作者讲到了茶圣与《茶经》-陆羽,讲到日本茶道讲究的四个字―“和、敬、清、寂”。

  介绍了日本一位精通美术和茶道的艺术家―冈仓天心,和他1906年写的《茶之书》;

  还介绍了《警世通言》里的小说--《王安石三难苏东坡》,从中看到辨水煮茶的种种意趣。

  白居易的《食后咏茶》诗、元稹的《茶》诗、左思的《娇女诗》等

  介绍了作者与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的相遇故事。

  这章里,于丹解读了一些诗句、转述了相关的传说,期待看书者能够会意,能喝出内心的清雅、安闲、洒脱。茶禅一味,将喝茶当做生活中一个小小的仪式,静心与清茗相随,有所体悟。

  第四、五章,写了酒之品

  从酒的发现发明写起,又介绍了人生之酒,四季轮回、重大节庆喝的酒;兴亡之酒、人心之酒、清醒之酒、从容之酒、智慧之酒、豪情之酒,将自古而今,各圣贤名流饮酒的故事、不同的喝酒境界逐一介绍,总结了:每个人的一生一世,也都像眼前的一杯酒,个中滋味,须自己品尝。

  第六、七章,写了琴之趣

  首先将对牛弹琴的故事做了详细的描述;接着介绍了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阮籍的《咏怀诗》,《琴史》中罗列的七忌;白居易的《清夜琴兴》等。

  作者总结了:与琴相关的一切都是清洁的、寂寥的、含蓄的、典雅的,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生命的感悟和宇宙的通灵。

  最后一个后记,感悟生活智慧―对话泽道法师

  作者通过和泽道法师(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住持)的对话,一问一答来阐述写此书的缘起目的及生活的思考。

  万物有灵,如果我们用生命去滋养,就会遇见生命所对应的信息。有时候感觉总有一颗看不见的心会默默关注我,帮助我,让我摆脱烦扰。所以我满心感恩,能够遇上这么一本书,给我一些启迪,让我以后吃饭可以嚼出香,喝茶可以品出醇,所有的努力和追求可以无悔。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19

  大家都喝过茶,知道茶,但有没有想过,“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于是,我无意之间翻开了于丹教授写的《趣品人生》。我带着疑问,仔细阅读。原来,“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那么,如何喝茶,一定要喝昂贵之茶吗?每天,爸妈都会在我的水壶里放上几片茶叶,吿诉我这是什么茶,乌牛早、铁观音、白茶、红茶、苦丁茶等等,日复一曰。终于,我忍耐不住问道:“我是为了什么而喝茶的,喝多了跟白开水没啥两样。”于是,我跑到厨房,打开一罐茶,一股我从未闻到的清香从茶罐中飘出,让人陶醉。沏了杯茶,独自走进房间。清静,是茶的本质。我将窗门关上,远离外界之?闹,可静心也。将所有琐事放下,什么作业、考试、课外练*等等统统忘记,只剩下这杯清香之茶。喝上一小口,闭眼,我仿佛蓦然走进了草木之间。这让我明白,“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贵,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喝的快乐,求得自己心意畅快,自得其乐,就是人间好时节。

  茶禅一味,对于红尘中的你我,倒也不失为一种启发。有心之人,不妨将喝茶当成生活中一个小小的插曲。静心与清茗相随,必然有所感悟。清茶洗涤过的一生,必有不同的滋味。

  “长短任天涯”,人生只要有茶相伴,我就能喝出一份坦然,喝出一味自在的光景。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20

  于丹说,生活,就像是茶,一杯刚刚沏好茶,只是有的人会把这茶品出是极品的铁观音,有的人则会品出是很普通的大碗茶而已!这就是人世,这便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或许,每一个人刚刚生下来,刚刚降临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每个人的起点都是一样的,然而,当对待的方式变了,看事物的眼光不同了,我们,也就有了高低贵贱之分!

  笑看百态人生,是于丹可以做到的,是我们做不到的,然而,我们尚且可以静观那世事无常,有些时候,真的就是,烟花易冷,人世难分!一直很喜欢于丹,不为别的,只为她的文字的洒脱,看过之后,如在沙漠中觅见了一汪清泉;在狂风中寻到了一弯避风港;在炎炎夏日饮下一杯冰水……那是一种释然,那是一种淡雅,那是一种恬静……于丹,总是可以做到,用特别浅显的语言,特别简单的文字,来阐述那些别人一直都无法参透的世事。正如,我用了*一个月,读了两遍的她的新书《趣品人生》一样,她是在趣品人生!而且,她真正的品味了这场轰轰烈烈满是荆棘的人生!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兵负责押送一个重犯,这个犯人是个和尚,一直小心翼翼,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他都要做三件事,一是检查包裹在不在,前路很遥远,要是没有了包裹里的银子,可能,他会和这个犯人一起曝尸荒野;二是检查自己好不好,有没有受伤,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如果自己的`身体有异样,一定要看大夫,不然,不但无法完成任务,可能还要把自己的命搭上;三是检查和尚在不在,有没有逃跑,很简单,要是和尚跑了,他还是得死,因为办事不力!在长长地路途中,他与这个和尚,每天畅谈,每天讲述自己的经历,而和尚也讲他自己的过往,就这样,日复一日,两个人成了好朋友一样的。渐渐地,他对和尚的防备之心也不那么的强了!一天,恰值中秋,和尚说,你把我解开,我去买点酒,咱两喝点,毕竟是团圆节嘛!他,就解开了!不一会,和尚带着好酒好菜回来了,两个人喝得大罪,只是,一个人是真的醉了,一个人是假的醉了,当然,真的醉的是那个兵,假的是和尚。这是他处心积虑很久的逃跑计划!他把兵的头发剃了,剃成了和尚的样子,然后,把自己的袈裟给兵换上,自己跑了……第二天,兵醒了,发现和尚不见了,就开始找和尚,找了许久,也没有找见,然后,一摸自己的头发,发现,自己就是和尚,一看自己的衣服,他说:“原来,和尚在,那么我也在”,随手抓起包裹,包裹也在。只是,为什么觉得缺了点什么?他想着,出了门上了路,一路上,他都在想,为什么三样东西都在,却还觉得缺了点什么?

  只是他不知道,自己没有看清的是自己,他只记住了和尚,包裹,自己,却忘记了,此时,他不是原以为的自己,而是和尚,这样的人是否可笑,可是,这样可笑的人在我们的生活里是不是有很多,在四周仔细看看,仔细找找,就会发现,如此之人,大有人在,而且比比皆是!甚至说,我们都是那样的人,没有看清自己,只记住了自己被别人冠以的称谓,同样也只记住了别人的称谓,或者有大多数的人只记得住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的名号,其他的,根本不如他的“法眼”!人世如此,太多的人唯利是图,太多的人利欲熏心!!或许说,我的言论过于的绝对,影响了社会的文明,只是,看着于丹的书,看着她用那么干净的文字,去讲述一个个这社会的冷漠,我真的一阵阵的心痛!

  或许,我们,没有什么,人生的起起落落,我们都没有经历,或许,我们,有点什么,毕竟祖国的未来是靠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看见的是人生无常,世事变幻,是几经浮沉,几经沧桑,或许,提起人生,对于很多人都是一个遥远的文字,一个无法领悟的词语,当然,我与很多人一样,只是看过了,于丹的书,单单的靠着自己浅薄的理解,自己的愚昧来揣测这本书!

  笑看人生百态,静观世事无常,许多年了,一直都在做着,一直都没有看懂什么!也许,人生太过于深奥,世事不经历就无法讲明,而我,不是于丹,也永远不会是于丹,我没有她的释然,她的旷达,所以,对于,世事,我也只能是看着表面,望文生义而已……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实用20篇扩展阅读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实用20篇(扩展1)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菁华9篇)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1

  曾经特别喜欢于丹老师的书,但是这本~怎么说呢。感觉精华的部分太少了,好多都是教化性的'东西。当然也有知识类和分析类的,比较少啦。图书以“茶”“酒”“琴”三大部分为主题,力求以回归传统的生活消遣方式来感染我们当代*人,让我们看着自己的雅文化来生活。

  书中对酒品的介绍不对,主要是以通过对历史上那些爱酒之人的描绘来侧面描写的。茶嘛~我完全不懂,但是对于丹老师的知识文化底蕴却是好佩服呀。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各种对茶对比,品茶时的滋味,还有更重要的是品茶的心境。这些都不需要太多的金钱或时间就能完成的,只是现在的我早已静不下心来体悟很多东西了。琴,多少关于琴的佳话传说,从小听到大,但是好像没有现场安安静静的欣赏过。相对比前两种来说,似乎离我很远。可是于丹老师也能让我在她的讲述中向往不已,很多历史上文人墨客的描述让我觉得琴,真得离我好远……

  要说精华,个人认为最好的当属最后代后记里面于丹老师和泽道法师的对话了。人总要有和自己实力相当的人做对手,摩擦碰撞才能产生最美的火花。一位是佛教弟子,本以为会借机说很多常规发言的话,结果却妙笔生花。让我一下子回到了上学时候的纯粹与空静,就像在课堂上坐着。好久都没有的清净感。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2

  此刻好像到处都在讲幸福,但是幸福在这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我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我的心灵。我们这天究竟就应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于丹教授从三个方面入手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

  一茶之味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书画棋琴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书画棋琴诗酒花,”属于典雅的生活方式,而“茶”却和柴米油盐放在一齐,这件寻常百姓家的茶事中也有什么佳趣吗?

  大家都喝过茶,熟悉茶,但是有没有想过。“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即便窗外满眼都是都市的水泥丛林,立交桥上车水马龙,只要一盏清茗在手,人就仿佛蓦然走进了草木之间。

  <茶录>上有这样一句话,说茶“其旨归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表达是什么意思呢?茶从本意上讲,色香味俱全。表面看来,我们喝的是它的味道,实际上,茶有茶道。这种“道”与一般人理解的泡茶时的繁文缛节不一样,而是指向人内心的一种典雅、清净和高洁的大道。

  当今社会,无论学*还是工作,节奏都过于紧张。让大家经常去闭关,归隐山林,躲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对大多数人都不太现实。那么,在紧张忙碌中,有没有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方法,让我们的心灵澄净清澈呢?

  也许,那就是喝茶。林语堂先生说,“以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忙乱的世界的人”,才能体会出“淡茶的美妙气味”。如此看来,品茶训练的不是舌头而是大脑。

  那么如何喝茶呢?必须要喝昂贵的茶吗?

  <菜根谭>中说得好,“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贵,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壶里一向不干就行了。“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酒不必须非得是茅台、五粮液等名贵好酒,只要让酒樽中有酒即可,喝的就是一个意趣。“”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弹一张琴,吹一支笛,不必须要十分精到,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技艺精良的乐工。只求自适,心里高兴就行了。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喝茶、饮酒还是抚琴,求得自我新意畅快,自得其乐,就是人间好时节。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人人都想享“清福”,但“清福”意味着什么,并非人人懂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茶时心里能将琐事暂且放下。

  世人茫茫碌碌,总脱不开眼前这点烦恼。如今大家邀集一齐去茶馆,大多是为了谈事,谈到口干舌燥时,喝茶是为了解渴。喝了之后谈,谈了继续喝,远离了品茶的本意。真正的品茶是抛开满脑子浮躁的思绪,持续心思的澄澈,让自我的内心油然升起一种草木滋润的怡然自得。

  二酒之品

  自古而今,酒在人们的生命中不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主角。人的性情,在酒中会十倍百倍放大。心事重重之人遇酒会更加沉闷,胸襟宽阔、豪气干云的'人在酒中会越发壮阔。酒逞英豪,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期酝酿的性情被美酒点燃,喷薄而出。酒的滋味有浓有淡,酒里的情致有喜有悲,饮酒的人也有醒有醉。不妨选个适宜的时间,或独酌,或对饮,或酣畅、或微醺,以美酒试一试自我的至情至性,触摸一处内心不轻易打开的地方,那一刻,或许我们也能酿造自我生命的传奇。

  三琴之趣

  大家*时说“琴棋书画”,琴是排在第一位的。我们相信谁都能说出几个跟琴有关的典故,比如高山流水遇知音,耳熟能详;比如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打动卓文君芳心,不惜走出王孙豪门,跟着这位怀抱绿绮名琴的翩翩佳公子去当垆沽酒。这些都已经成为千古佳话。

  从古到今,在*人的生命和生活里,琴韵袅袅,萦心绕梁,隐隐约约从未远离。听琴的人,听的是弦外之音,作曲的人,谱的是心中之曲。听琴也罢,弹琴也罢,高山下清浊在乎人心。开阔襟怀,散尽郁结气,让心变得清和明朗,也许是千古琴音最终的寄托。

  其实,于丹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不必照本宣科,不必邯郸学步,不必鹦鹉学舌,我们要学的是古人的一种心境,而不是照搬古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学到了古人的那种心境,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什么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我们都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3

  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了于丹教授的《趣品人生》,在网上购买了一本每每于临睡觉前品读只言片语。半年多下来,把于丹教授的这本书读完了。我们眼中的人生苦不堪言,那么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读完后感觉到她觉得人生是搞笑的,所以品位人生就是一件搞笑的事。于丹说:“生活,就像是茶,一杯刚刚沏好茶,只是有的人会把这茶品出是极品的铁观音,有的人则会品出是很普通的大碗茶而已!”当我们*的第一位若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记者采访时,也以前被追问“你觉得你幸福吗?”“幸福”这个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变得多么奢侈的字眼啊,似乎即将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人士煞费苦心拥有了财富、名誉、地位,却惊觉发现自我恰恰丢掉了的是幸福。此刻竞争的压力使得每个人丢掉了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经常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书中给我们阐述了一种宁静的生活方式。文章引用了清人涨潮在《幽梦影》在书中的语言:“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在这个篇章里,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木匠带着一帮徒弟干活,一不留意把手腕的手表甩在了麻屋子的刨花堆里,刨花组组有半人高。一群徒弟东翻西找仍然没找到,都去休息回来时,木匠的小儿子把手表交到了木匠手里。原先他等别人走了后,静*在那里倾听到了手表滴滴答答的声音,才找到了。

  故事十分简单,却揭示了宁静就是一种生产力的结果。文章结尾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的欲望,或者是过分地在意他人的赞誉或者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的浪花,鼓荡着,躁动着,以这样的心看世界和自我,能没有偏差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的话,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期望自我能拥有一份这样的宁静,还生命一份本真。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4

  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了于丹教授的《趣品人生》,在网上购买了一本每每于临睡觉前品读只言片语。半年多下来,把于丹教授的这本书读完了。我们眼中的人生苦不堪言,那么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读完后感觉到她觉得人生是搞笑的,所以品位人生就是一件搞笑的事。于丹说:“生活,就像是茶,一杯刚刚沏好茶,只是有的人会把这茶品出是极品的铁观音,有的人则会品出是很普通的大碗茶而已!”当我们*的第一位若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记者采访时,也以前被追问“你觉得你幸福吗?”“幸福”这个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变得多么奢侈的字眼啊,似乎即将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人士煞费苦心拥有了财富、名誉、地位,却惊觉发现自我恰恰丢掉了的是幸福。此刻竞争的压力使得每个人丢掉了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经常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书中给我们阐述了一种宁静的生活方式。文章引用了清人涨潮在《幽梦影》在书中的语言:“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在这个篇章里,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木匠带着一帮徒弟干活,一不留意把手腕的手表甩在了麻屋子的刨花堆里,刨花组组有半人高。一群徒弟东翻西找仍然没找到,都去休息回来时,木匠的小儿子把手表交到了木匠手里。原先他等别人走了后,静*在那里倾听到了手表滴滴答答的声音,才找到了。

  故事十分简单,却揭示了宁静就是一种生产力的`结果。文章结尾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的欲望,或者是过分地在意他人的赞誉或者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的浪花,鼓荡着,躁动着,以这样的心看世界和自我,能没有偏差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的话,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期望自我能拥有一份这样的宁静,还生命一份本真。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5

  于丹在与读者阔别三年之后,推出了新作《于丹趣品人生》。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我,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

  在这本书中,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

  于丹选取了茶、酒、自然山水等每个人都能够触摸到的载体。这些载体无关物质财富,又十足*式,自成一套仪式,能够让每个人找到一种心灵寄托。

  为此,于丹延续了心灵鸡汤式的风格,或引经据典,或直陈观点,用一个个典故或现代故事,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阐释得淋漓尽致,清晰明了地回答了我们生活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句句直指人心,撞击心灵。

  于丹用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且停亭”的故事阐述自我对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个单立人,就是“停”,人进了亭子就“停”下脚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后就有了好处。我想,《于丹趣品人生》的好处就在于,于丹想在忙碌生活里给大家搭几个小亭子,让匆忙的脚步有停歇的时间。

  那么,我们究竟就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认为,在用尽一生去实现自我毕生的愿望的时候,要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我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我的心灵。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哲理性的语言俯拾即是:“喝茶未必要最好的,关键是要学会品味,才能滋养心”,“明月清风是最好的滋养品”,“走到山水之间,才能够感觉到与生命有如此亲*而深刻的融合”——这些精妙的语言背后是对生活通透的感悟,需要我们用心细细品味。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6

  此刻好像到处都在讲幸福,但是幸福在这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我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我的心灵。我们这天究竟就应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于丹教授从三个方面入手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

  一茶之味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书画棋琴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书画棋琴诗酒花,”属于典雅的生活方式,而“茶”却和柴米油盐放在一齐,这件寻常百姓家的茶事中也有什么佳趣吗?

  大家都喝过茶,熟悉茶,但是有没有想过。“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即便窗外满眼都是都市的水泥丛林,立交桥上车水马龙,只要一盏清茗在手,人就仿佛蓦然走进了草木之间。

  《茶录》上有这样一句话,说茶“其旨归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表达是什么意思呢?茶从本意上讲,色香味俱全。表面看来,我们喝的是它的味道,实际上,茶有茶道。这种“道”与一般人理解的泡茶时的繁文缛节不一样,而是指向人内心的一种典雅、清净和高洁的大道。

  当今社会,无论学*还是工作,节奏都过于紧张。让大家经常去闭关,归隐山林,躲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对大多数人都不太现实。那么,在紧张忙碌中,有没有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方法,让我们的心灵澄净清澈呢?

  也许,那就是喝茶。林语堂先生说,“以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忙乱的世界的人”,才能体会出“淡茶的美妙气味”。如此看来,品茶训练的不是舌头而是大脑。

  那么如何喝茶呢?必须要喝昂贵的茶吗?

  <菜根谭>中说得好,“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贵,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壶里一向不干就行了。“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酒不必须非得是茅台、五粮液等名贵好酒,只要让酒樽中有酒即可,喝的就是一个意趣。“”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弹一张琴,吹一支笛,不必须要十分精到,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技艺精良的乐工。只求自适,心里高兴就行了。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喝茶、饮酒还是抚琴,求得自我新意畅快,自得其乐,就是人间好时节。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人人都想享“清福”,但“清福”意味着什么,并非人人懂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茶时心里能将琐事暂且放下。

  世人茫茫碌碌,总脱不开眼前这点烦恼。如今大家邀集一齐去茶馆,大多是为了谈事,谈到口干舌燥时,喝茶是为了解渴。喝了之后谈,谈了继续喝,远离了品茶的本意。真正的品茶是抛开满脑子浮躁的思绪,持续心思的澄澈,让自我的内心油然升起一种草木滋润的怡然自得。

  二酒之品

  自古而今,酒在人们的生命中不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主角。人的性情,在酒中会十倍百倍放大。心事重重之人遇酒会更加沉闷,胸襟宽阔、豪气干云的人在酒中会越发壮阔。酒逞英豪,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期酝酿的性情被美酒点燃,喷薄而出。酒的滋味有浓有淡,酒里的情致有喜有悲,饮酒的人也有醒有醉。不妨选个适宜的时间,或独酌,或对饮,或酣畅、或微醺,以美酒试一试自我的至情至性,触摸一处内心不轻易打开的地方,那一刻,或许我们也能酿造自我生命的传奇。

  三琴之趣

  大家*时说“琴棋书画”,琴是排在第一位的。我们相信谁都能说出几个跟琴有关的典故,比如高山流水遇知音,耳熟能详;比如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打动卓文君芳心,不惜走出王孙豪门,跟着这位怀抱绿绮名琴的翩翩佳公子去当垆沽酒。这些都已经成为千古佳话。

  从古到今,在*人的生命和生活里,琴韵袅袅,萦心绕梁,隐隐约约从未远离。听琴的人,听的是弦外之音,作曲的人,谱的是心中之曲。听琴也罢,弹琴也罢,高山下清浊在乎人心。开阔襟怀,散尽郁结气,让心变得清和明朗,也许是千古琴音最终的寄托。

  其实,于丹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不必照本宣科,不必邯郸学步,不必鹦鹉学舌,我们要学的是古人的一种心境,而不是照搬古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学到了古人的那种心境,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什么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我们都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7

  一直非常喜欢于丹,喜欢她的聪明,喜欢她的睿智,喜欢她的独特见解,喜欢她的不凡谈吐,而最让我钦佩的是她对人生不同寻常的感悟。每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大都不同,有的人积极乐观,有的人消极颓废,于丹与大多数人不同,她的大智慧体现在她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美好人生的不断追求。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当这么多的光环罩在她的头顶,她没有骄傲,没有被名与利所束缚。而是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教会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当我拿到于丹老师的《于丹趣品人生》一书时,我如获至宝,细细品读起来。

  《于丹趣品人生》内容分为八大部分,即一山一水一世界、茶之味(上)、茶之味(下)、酒之品(上)、酒之品(下)、琴之趣(上)、琴之趣(下),以及代后记生活之道。对于很多人来说,幸福如同手中的沙,越是想要攥紧,流失得却越快。我们投入全部精力,得到了名利,却体会不到些许的宁静;我们历尽艰辛,想寻得一份踏实,却最终迷失在忙碌的生活当中。于是,我们迷茫了。我就是这众多迷茫者中的一员,或许我比别人幸运之处便在于我看到了于丹老师的这本《于丹趣品人生》。于丹老师通过这本书带领我们体验了一番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于丹认为,与古人相比,今天*人的生活方式似乎少了一些情趣。“我一直有一个困惑,感觉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安静。如果不依赖某种仪式,人是很难沉静下来的。所以,我试图从*人自有的生活方式中寻求一些富于情趣的形式,比如听琴、喝茶、游山历水,并以此作为每个人都可以企及的世俗的仪式。”于是,这本书出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带领读者走进了古代名士的生活。在这本书中,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于丹用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且停亭”的故事阐述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个单立人就是“停”,人进了亭子就“停”下脚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后就有了意义。《于丹趣品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于丹想在忙碌生活里给大家搭几个小亭子,让匆忙的脚步有停歇的时间。那么,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认为,在用尽一生去实现自己毕生的愿望的时候,要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

  现代人的生活脚步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常常忘记如何去放松自己,如何放慢脚步,用一颗闲适的心去欣赏身边的风景。于丹老师用她的书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以往的我只是一味地抱怨生活如此无趣、如此乏味。即便有闲下来的时候,也不知如何去享受生活,如何体会生活给予我的乐趣。以后,我要张开双臂,笑对人生,满面阳光去迎接每一天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未来。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8

  清晨,本应该是在家里悠闲自在的吃一顿早饭的时间,可注重高效的上班族们急急忙忙地飞奔单位;而学生们也正争分夺秒的赶向学校,每时每刻都在为那最终的一场考试准备着,做不完的练*,写不完的作业。我们被高压和快节奏的生活压迫得喘不过气来,从早上被闹钟吵醒,匆匆忙忙奔向学校,备课、讲课、改作业,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累得筋疲力尽。美妙的音乐、泛着墨香的书本、一路的风景从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欣赏。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吗?

  也许,我们应该偶尔抽出那么几分钟,去体会一番什么叫真正的生活。翻开于丹的《趣品人生》,就仿佛变成了深山隐士,没有了尘世的喧嚣,没有了俗人的市侩,有的只是无限的宁静与雅致。一字一句,将人的灵魂领入了最纯粹的自然之中,带着我们感受古文化中的生活之趣。捧起这本《趣品人生》感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滋味。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以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己,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拍。

  我们感叹生活的琐碎和无趣,感叹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我们自己把寻找快乐的能力给丢了,丢给了繁杂的生活、丢给了忙碌的时间、丢给了世俗的名利。我们所有的悠闲和情趣丢弃的无影无踪。

  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来进行调剂,人生苦短,生存的意义不光在于奋斗和拼搏,还在于懂得欣赏擦肩而过的美丽和随处可见的淡然。正如书中的介绍:“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如书中《序》里所说,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为当下的生活增添一些趣味,在俗世生活中欣然品味“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意境。虽然由于自身的底子薄,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是,我们可以多学*,取长补短,将能做的会做的,且有意境的事充分发挥。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9

  于丹在与读者阔别三年之后,推出了新作《于丹趣品人生》。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我,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

  在这本书中,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

  于丹选取了茶、酒、自然山水等每个人都能够触摸到的载体。这些载体无关物质财富,又十足*式,自成一套仪式,能够让每个人找到一种心灵寄托。

  为此,于丹延续了心灵鸡汤式的风格,或引经据典,或直陈观点,用一个个典故或现代故事,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阐释得淋漓尽致,清晰明了地回答了我们生活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句句直指人心,撞击心灵。

  于丹用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且停亭”的故事阐述自我对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个单立人,就是“停”,人进了亭子就“停”下脚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后就有了好处。我想,《于丹趣品人生》的好处就在于,于丹想在忙碌生活里给大家搭几个小亭子,让匆忙的脚步有停歇的时间。

  那么,我们究竟就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认为,在用尽一生去实现自我毕生的愿望的时候,要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我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我的心灵。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哲理性的语言俯拾即是:“喝茶未必要最好的,关键是要学会品味,才能滋养心”,“明月清风是最好的滋养品”,“走到山水之间,才能够感觉到与生命有如此亲*而深刻的融合”------这些精妙的语言背后是对生活通透的感悟,需要我们用心细细品味。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实用20篇(扩展2)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菁选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1

  在奋斗的道路上,我们都想快起来,快一点成功,快一点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事实往往会相反:你越是着急,事情越是做不好。——要允许自己慢慢来,才能重新上路。

  慢下来,需要把“心”松下来。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武士,路过一间弓箭坊,看到橱窗里有一张很耀眼的弓,绷得紧紧的,弦上架着一支箭,从木质到雕花,一切都符合他理想中的完美之弓。武士立刻冲进店里,对老板说:“我要买橱窗里的那张弓。”老板说:“抱歉!橱窗里的那张弓是样品,不卖,能卖的都在墙上挂着呢,你去挑吧!”武士四周看了一圈,发现墙上的弓都不漂亮,松松垮垮的。他对老板说:“我多付你一些钱,请一定将那张样品弓卖给我!”老板笑着说:“你知道什么是样品吗?样品不过是摆个漂亮样子,它二十四小时都绷着,看似有力,其实早已没有韧性了。你觉得这样的弓还能使吗?真正能用的弓,都是松弛的。松弛是一种函养的状态,能让弓弦保持着柔韧。”

  当今时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我们的心何尝不像一张拉满的弓,时刻准备着射箭?富士康的连续跳楼事件,就是超负荷、高压力下的`结果。我们需要端正心态,保持一颗*常心,创造机会去看看风景,让心松下来。

  慢下来,需要把“境”顺下来。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面临逆境。我们是被逆境压倒还是在逆境中成长?胡萝卜生的时候鲜鲜亮亮、有款有型,可在沸水煮上一段时间,就成了烂糊糊的一摊胡萝卜泥。而一把干茶叶,投入沸水之前,形状最难看,分量也最轻,而在沸水的煎熬下,那些干燥的、皱巴巴的叶子,变得滋润、丰美、舒展了。同时,也将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浓香的茶汤。逆境,也是上天的一种馈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逆境使人成长。

  慢下来,就犹如攀登高峰时的“歇脚”,不但能远眺山下的风景,更为攀登更高处储备了力量。

  慢下来,并不意味着放弃目标,或者对所有事情慵懒以对,它是一个调整的过程,更是一个积蓄的过程。

  慢下来,更能激发对生命的热爱。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人生苦短,何不慢下脚步去感受亲情、欣赏风景,何不换一种生活方式,多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用心去感受生命,热爱生活。

  慢下来,更能体现自我的真性情。运用有限的时间,提高自身的修养。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厚道一点;做事坦荡、刚正不阿,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慢下来,更要激发勇气和活力。量子基金的发起人索罗斯办公室墙上有一句名言“我生来一贫如洗,但决不能死时仍旧贫困潦倒”,在生命的飞腾和超越中,迷茫时有发生,我们要激发勇气,去敢于冒险,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相信无论什么结果,经过理性的思考后的抉择,都是内心的成长与力量。

  慢下来,然后更勇敢的前进吧。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2

  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她认为人生是有趣的,所以品位人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于是于丹便有了《于丹趣品人生》这样一本书。于丹说:“生活,就像是茶,一杯刚刚沏好茶,只是有的人会把这茶品出是极品的铁观音,有的人则会品出是很普通的大碗茶而已!”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

  书中有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兵押送一个重犯,犯人是个和尚,一直小心翼翼,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他要做三件事,一是检查包裹在不在,前路很遥远,要是没有了包裹里的银子,可能,他会和这个犯人一起曝尸荒野;二是检查自己好不好,有没有受伤,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如果自己的身体有异样,一定要看大夫,不然,不但无法完成任务,可能还要把自己的命搭上;三是检查和尚在不在,有没有逃跑,很简单,要是和尚跑了,他还是得死,因为办事不力!在长长地路途中,他与这个和尚,每天畅谈,每天讲述自己的经历,而和尚也讲他自己的过往,就这样,日复一日,两个人成了好朋友一样的。渐渐地,他对和尚的.防备之心也不那么的强了!一天,恰值中秋,和尚说,你把我解开,我去买点酒,咱两喝点,毕竟是团圆节嘛!他,就解开了!不一会,和尚带着好酒好菜回来了,两个人喝得大罪,只是,一个人是真的醉了,一个人是假的醉了,当然,真的醉的是那个兵,假的是和尚。这是他处心积虑很久的逃跑计划!他把兵的头发剃了,剃成了和尚的样子,然后,把自己的袈裟给兵换上,自己跑了……第二天,兵醒了,发现和尚不见了,就开始找和尚,找了许久,也没有找见,然后,一摸自己的头发,发现,自己就是和尚,一看自己的衣服,他说:“原来,和尚在,那么我也在”,随手抓起包裹,包裹也在。只是,为什么觉得缺了点什么?他想着,出了门上了路,一路上,他都在想,为什么三样东西都在,却还觉得缺了点什么?

  他不知道,自己没有看清的是自己,他只记住了和尚、包裹,却忘记了自己。此时他不是原以为的自己,而是和尚,这样的人是否可笑?可是,这样可笑的人在我们的生活里是不是有很多,甚至我们都是那样的人,没有看清自己,只记住了自己被别人冠以的称谓,同样也只记住了别人的称谓,或者有大多数的人只记得住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的名号。太多的唯利是图,太多的利欲熏心,让我们丢失了原本应当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从容而快乐地享受并经历人生。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3

  我喜欢读书。

  读书于我有时是三日不离手,亦或是十日不翻书,所以只能说是“喜欢”,不敢说“志趣”。自识文化积淀不深,十几年来常不知读些什么书好,索性从名著和获奖作品读起。*日得好友推荐,读了《于丹趣品人生》一书,书中美文美图带我纵情山水、静品清茗、欢饮美酒、聆听琴音。让我走进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和闲情雅致的同时感悟了生活的艺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把人们从纷繁世事中引领出来,“且停亭中且停停”,颐养胸襟和心性,趣品人生。

  整本书读毕合实,仿佛是欣赏了一首“名诗名句”的串烧,有如一餐由诗、词、歌、赋、寓汇聚而成的经典古文饕餮盛宴。阅读中,我屡屡心生羡慕,于丹如此的美文满腹,信手拈来,深谙古人智慧与情趣,她该是享尽了怎样的快意人生?之后的“茶之味”、“酒之品”、“琴之趣”给了我答案。“生活是需要一点悠闲的情趣来调节紧张的律动,但情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生命中涵养而出;情趣也不是在斗室里酝酿出来的,而是在天地间自然滋养而成。情趣的养成,是对生命的唤醒,继而提升个人与宇宙间的通灵与感悟。”

  在书中开篇的“推荐序”中,白岩松把“我们,怎么啦?”的问题抛给了每一位读者。“*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这里奢侈的“*静”不是说多维世界,而是直指你我的内心。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焦虑与压力与日俱增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你我个人如同微尘,似乎无法逃离以上的困惑。然而智慧的古人却告诉我们:有自己的心灵生活,用自己的心情趣味就可以改变物境。人生长路漫漫,悠闲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悠闲是一种趣味,是一种发现内心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不失烂漫之心,保持着赤子般的天真,保持着孩子般的好奇,琐细的日子就会熠熠生辉。

  感慨于书中的一个比喻:“生活就像一锅滚开的沸水,不会因为垂青哪个人,就变成温泉。你进入社会,都会受这一百摄氏度的煎熬。虽然人不能选择水温,但能够选择自己的生命质地,能够选择与水相遇的方式。”“人生如茶,富于建设性的'生命,即使跟残酷的世界相遇,煎熬本身也可以变为成全。”

  我喜欢读书,而且必定要读印刷出来的纸墨,因为这样的读书,才能一边嗅着墨香,一边在“唰啦”的纸上翻飞中细品其中深奥,这绝非电子读物可比。我也欣欣然想去品品茶,就从低门槛的飘逸杯、电水壶烧开的自来水开始,浅赏绿茶,粗品乌龙,当然这也终不能品至“茶禅一味”的境界。我只是想让自己用小趣的闲适与这个世界相遇,达观乐天,让心灵“走出去为了寻觅,归来时必定带着妙悟”吧。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4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进行系列讲座,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掀起全社会重新亲*、学*经典的热潮,并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许多人会说,社会变化如此之快,工作负担如此之大,个人责任如此之重,容不得一丝松懈,又如何空出大把时间去悠闲?在于丹看来,茶、酒、琴这些表面看似无用的事,确是让心静下来一些、让生命分些时间给看似无用之事的特别手段。于丹说,酒,她既讨厌又喜欢。讨厌的是应酬的酒,却也是周围人群中最常见的。这样的酒,往往醉了都不知道酒的滋味。端着为感情为态度为利益而要大口闷下去的好酒,都替那酒可惜,好酒被当作的钥匙。真正好的酒却让她喜欢,那往往是闲来无事或毫无目的之时,亲朋好友间的小酌,没有名头大小排座次,没有利益在酒中,杯中物才润泽了人生。

  酒者,就人性情。不少人一生沧桑,跌宕浮沉,都曾伴着一杯酒。同样的酒在不同人的生命中,境界大不相同。有些人能在酒中保持操守,有些人却在酒中蹉跎了生命。李白这样的酒仙,陶渊明这样的酒圣,都是饮者中的上品;刘伶那样的酒痴,阮籍那样的酒瘾,他们在酒中有蹉跎,有放浪形骸,可算是饮者中的中品;但更多的人只能被称之为酒徒、酒贼,甚至酒鬼,他们在酒中失德乱性,甚至丢了江山,此种人就是饮者中的下品。

  盛唐诗人王维意气风发未经坎坷时,也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二人马上相逢,脾气相投,栓上马就上楼喝酒去了。酒中相逢的'性情,有时即刻就引为知己,肝胆相照。这样的酒宴文化,至今依然沿袭这。常有人说,带你认识一位新朋友,大家一起喝酒。可惜的是,今天酒桌上推杯换盏,往往与官场升迁有关,与商场交易相连。新朋旧你相逢聚饮,唏嘘情谊少,资源交换多。表面上看也是欢声笑语,甚至豪气冲天,但有人敬的是职位,有人敬的是投资,真正纯粹的酒却是越喝越少了。唯愿今天的酒桌上,能多一些超乎功利的意气相逢。

  遇到好酒,是种缘分;能品好酒,是种意境。所以有种说法,叫“酒至微醺,花看半开”。大家想一想,花朵什么时候最美?应该是将开未开,花瓣已放,花蕊待吐时。此时花朵含着蓬勃生机,未有败相。喝酒也是如此,半醉不醉的微醺中,奔放几欲起舞,感伤几欲泫然,但一切都流露性情之美,而没有失态的粗鄙不堪,这样的时刻才能体会到酒的妙处。所谓节制之美,大约就是七分爽朗三分含蓄的匹配。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一世,也都像眼前的一杯酒,个中滋味,须自己品尝。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5

  认识于丹是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听她讲论语,深入浅出的阐述吸引了我的心灵,从此关注于丹。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的代表,于丹从不同角度以自身的生命感悟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

  《于丹趣品人生》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好书,书中于丹从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畅谈生活感悟,将这些在我们看来是古人才有的闲情雅致说成了我们找到生活意趣的一种休闲方式。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忙碌,不妨停下来,一杯清茶,一杯淡酒,闲适间让自己的心灵歇歇脚,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

  你幸福吗?今天的中国全民都流行问这个问题,我每个人真的可以静下心问问自已。幸福倒底是什么?我们忙着升学、晋职、赚钱……每天像陀螺一样旋转不停,每天忙来忙去,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最后觉得极度空虚。常听到身边的人坐在饭桌上、K房里、电脑前讲“没意思!真无聊!”。是呀,等到我们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发现我们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

  看完于丹这本书给忙碌中的我一些心灵上的指点和借鉴,它提醒我要活的有意义,活的有意趣。悠闲的生活情趣并非要让我们闲掷时光,放弃理想,而是要让我们在目标实现的同时不要迷失了自己。

  书中最能让我感同身受的是茶篇,我和给本书写序的名嘴白岩松一样,也是临*中年,才知茶的好处。*几年茶情很浓。备了很多茶叶在陋室,特别对功夫茶情有独钟,从选茶、藏茶、泡茶、品茶都颇为喜爱,在茶中体味了太多的宁静与幸福。在此记一下自制“八宝菊茶”的过程:有日突想自已配点菊茶送友人,于是光顾了药房、超市、茶庄,找到了八种材料来包茶,所以自已起名八宝菊茶。贡菊为主料,红枣、山楂、莲子芯、桔梗、花旗参、枸杞、迷迭香、冰糖为配料。此茶有着清热去火、补气、明目、帮助睡眠等功效,相信日饮此茶,对友人日渐疲惫的身心有所益处。菊茶不但口感清甜,而且冲得极漂亮。用玻璃茶壶来冲,可以看到一朵朵盛开的小黄菊,再配上红色、绿色的配料,极有观赏价值。只是不知友人可懂得细心欣赏及体味各中的美丽。

  读到此,我相信朋友们一定能明白茶带给我的乐趣与幸福。就象序中写道“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

  做为女人,我当然也喜欢着花儿草儿的自然清新,爱着那种绽放的感觉。但条件有限,只能做个阳台上望花守花的种花人。一天忙碌过后,躺在我的懒人沙发上,看着开得艳艳的花儿,品着绵绵的普洱茶,让我颇有入境为仙的感觉,心里美滋滋的。幸福可以这么的简单呀!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6

  清晨,本应该是在家里悠闲自在的吃一顿早饭的时间,可注重高效的上班族们急急忙忙地飞奔单位;而学生们也正争分夺秒的赶向学校,每时每刻都在为那最终的一场考试准备着,做不完的练*,写不完的作业。我们被高压和快节奏的生活压迫得喘不过气来,从早上被闹钟吵醒,匆匆忙忙奔向学校,备课、讲课、改作业,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累得筋疲力尽。美妙的音乐、泛着墨香的书本、一路的风景从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欣赏。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吗?

  也许,我们应该偶尔抽出那么几分钟,去体会一番什么叫真正的生活。翻开于丹的《趣品人生》,就仿佛变成了深山隐士,没有了尘世的喧嚣,没有了俗人的市侩,有的只是无限的宁静与雅致。一字一句,将人的灵魂领入了最纯粹的自然之中,带着我们感受古文化中的生活之趣。捧起这本《趣品人生》感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滋味。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以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己,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拍。

  我们感叹生活的琐碎和无趣,感叹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我们自己把寻找快乐的能力给丢了,丢给了繁杂的生活、丢给了忙碌的时间、丢给了世俗的名利。我们所有的悠闲和情趣丢弃的无影无踪。

  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来进行调剂,人生苦短,生存的意义不光在于奋斗和拼搏,还在于懂得欣赏擦肩而过的美丽和随处可见的淡然。正如书中的介绍:“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如书中《序》里所说,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为当下的生活增添一些趣味,在俗世生活中欣然品味“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意境。虽然由于自身的底子薄,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是,我们可以多学*,取长补短,将能做的会做的,且有意境的事充分发挥。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7

  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

  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她认为人生是有趣的,所以品位人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于是于丹便有了《于丹趣品人生》这样一本书。人生的趣味在于什么,怎样发掘人生中的趣味呢?这也是一个范围太大程度太深的问题,但是,依然可以从个别的方面入手,从而窥一斑而知全豹。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我们活的是这个过程中的感受,享受的也是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在于丹看来,能否放开心境,从容而快乐地享受并经历人生,是人生是否圆满的关键。但是享受人生从哪里入手呢?于丹给出的答案是:琴酒茶。琴酒茶大家都不算陌生,除了琴稍微不那么大众之外,另外两项都是大家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东西。琴在古代是非常高雅的东西,与琴有关的故事很多,比如高山流水,比如对牛弹琴,比如蔡邕的焦尾琴等,这些故事不仅体现的是古人的风骨情趣,也体现了琴的风骨和韵味。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比古代要快很多,所以认为无法去享受那种闲逸的生活,尤其是听琴抚曲这样高雅的享受,更是可望而不可即。其实,于丹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不必照本宣科,不必邯郸学步,不必鹦鹉学舌,我们要学的是古人的一种心境,而不是照搬古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学到了古人的那种心境,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什么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我们都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于丹将自己三年来对幸福生活的最新体悟辑录于《于丹感悟生活》一书中,并延续了心灵鸡汤式的风格,或引经据典,或直陈观点,用一个个典故或现代故事将我们生活都将遇到的困惑阐释得淋漓尽致,清晰明了地回答了我们生活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句句直指人心、撞击心灵。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文化随笔,还不如说这是一本身心灵的佳作。在书中,你将读到如何借助古人“一生相伴的酒,日常品的茶,宛若天籁的琴声”,让自己疲惫、充满噪音的内心停一停、静一静,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内心的真正所需。从某种程度上说,于丹更像是一位“心理医生”,在她的悉心开导下,那些曾经萦绕在心头的负面情绪——焦躁、迷茫、抑郁、愤懑将会逐渐消散。我们困顿的心灵将会在寂静的阅读中找回生命的本真,找回那个最初的自己。这就是于丹和她的《于丹感悟生活》,超越今人与古人的时空界限,解读当下的生活状态,让我们用一颗闲闲的心去享受生活,在建功立业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8

  2月3日下午,拿到了图书馆的青蚨送书--《《于丹 趣品人生》》,这本书送的很及时,是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正当有些迷茫时)拿到的,回家我就开始了阅读。《于丹 趣品人生》给心灵及时做了按摩,松乏了身心。

  序,是白岩松写的,题目为《做一些无用的事》,洋洋洒洒也写了六小节。总之,说明了茶、酒、琴或者其他是一些手段,让心静下来,让生命分一些时间给看似无用的事,才是目标。心不静,幸福来不了;人没有更多与内心对话的机会,生命鲜***来。

  也挺喜欢这本书的,于丹写了七个章节,再加一个后记。

  第一章:一山一水一世界。

  这个标题是蛮流行了,有些佛语禅学的意味。于丹在这里介绍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清人张潮《幽梦影》、《菜根谭》等诗书名句;还有李渔、曾皙、苏轼、王维等名人名家的情趣生活,通过古人亲历山水的生活方式,希望给今天的我们一点启迪、一点佳趣,能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中获得一个烂漫今生。

  第二、三章,讲了茶之味

  作者讲到了茶圣与《茶经》-陆羽,讲到日本茶道讲究的四个字—“和、敬、清、寂”。

  介绍了日本一位精通美术和茶道的艺术家—冈仓天心,和他1906年写的《茶之书》;

  还介绍了《警世通言》里的小说--《王安石三难苏东坡》,从中看到辨水煮茶的种种意趣。

  白居易的《食后咏茶》诗、元稹的《茶》诗、左思的《娇女诗》等

  介绍了作者与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的相遇故事。

  这章里,于丹解读了一些诗句、转述了相关的传说,期待看书者能够会意,能喝出内心的清雅、安闲、洒脱。茶禅一味,将喝茶当做生活中一个小小的仪式,静心与清茗相随,有所体悟。

  第四、五章,写了酒之品

  从酒的发现发明写起,又介绍了人生之酒,四季轮回、重大节庆喝的酒;兴亡之酒、人心之酒、清醒之酒、从容之酒、智慧之酒、豪情之酒,将自古而今,各圣贤名流饮酒的故事、不同的`喝酒境界逐一介绍,总结了:每个人的一生一世,也都像眼前的一杯酒,个中滋味,须自己品尝。

  第六、七章,写了琴之趣

  首先将对牛弹琴的故事做了详细的描述;接着介绍了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阮籍的《咏怀诗》,《琴史》中罗列的七忌;白居易的《清夜琴兴》等。

  作者总结了:与琴相关的一切都是清洁的、寂寥的、含蓄的、典雅的,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生命的感悟和宇宙的通灵。

  最后一个后记,感悟生活智慧—对话泽道法师

  作者通过和泽道法师(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住持)的对话,一问一答来阐述写此书的缘起目的及生活的思考。

  万物有灵,如果我们用生命去滋养,就会遇见生命所对应的信息。有时候感觉总有一颗看不见的心会默默关注我,帮助我,让我摆脱烦扰。所以我满心感恩,能够遇上这么一本书,给我一些启迪,让我以后吃饭可以嚼出香,喝茶可以品出醇,所有的努力和追求可以无悔。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9

  清晨,本就应是在家里悠闲自在的吃一顿早饭的时间,可注重高效的上班族们急急忙忙地飞奔单位;而学生们也正争分夺秒的赶向学校,每时每刻都在为那最终的一场考试准备着,做不完的练*,写不完的作业。我们被高压和快节奏的生活压迫得喘但是气来,从早上被闹钟吵醒,匆匆忙忙奔向学校,备课、讲课、改作业,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累得筋疲力尽。美妙的音乐、泛着墨香的书本、一路的风景从没有时间,也没有情绪去欣赏。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吗?

  也许,我们就应偶尔抽出那么几分钟,去体会一番什么叫真正的生活。翻开于丹的《趣品人生》,就仿佛变成了深山隐士,没有了尘世的喧嚣,没有了俗人的市侩,有的只是无限的宁静与雅致。一字一句,将人的灵魂领入了最纯粹的自然之中,带着我们感受古文化中的生活之趣。捧起这本《趣品人生》感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滋味。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以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我,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拍。

  我们感叹生活的琐碎和无趣,感叹幸福在这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我们自我把寻找快乐的潜力给丢了,丢给了繁杂的生活、丢给了忙碌的时间、丢给了世俗的名利。我们所有的悠闲和情趣丢弃的无影无踪。

  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看似无好处的事情来进行调剂,人生苦短,生存的好处不光在于奋斗和拼搏,还在于懂得欣赏擦肩而过的美丽和随处可见的淡然。正如书中的介绍:“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下理想和职责,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我。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我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我,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人能够憧憬未来,能够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此刻,如书中《序》里所说,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为当下的生活增添一些趣味,在俗世生活中欣然品味“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意境。虽然由于自身的底子薄,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是,我们能够多学*,取长补短,将能做的会做的,且有意境的事充分发挥。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实用20篇(扩展3)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菁选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1

  清晨,本应该是在家里悠闲自在的吃一顿早饭的时间,可注重高效的上班族们急急忙忙地飞奔单位;而学生们也正争分夺秒的赶向学校,每时每刻都在为那最终的一场考试准备着,做不完的练*,写不完的作业。我们被高压和快节奏的生活压迫得喘不过气来,从早上被闹钟吵醒,匆匆忙忙奔向学校,备课、讲课、改作业,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累得筋疲力尽。美妙的音乐、泛着墨香的书本、一路的风景从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欣赏。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吗?

  也许,我们应该偶尔抽出那么几分钟,去体会一番什么叫真正的生活。翻开于丹的《趣品人生》,就仿佛变成了深山隐士,没有了尘世的喧嚣,没有了俗人的市侩,有的只是无限的宁静与雅致。一字一句,将人的灵魂领入了最纯粹的自然之中,带着我们感受古文化中的生活之趣。捧起这本《趣品人生》感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滋味。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以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己,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拍。

  我们感叹生活的琐碎和无趣,感叹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我们自己把寻找快乐的能力给丢了,丢给了繁杂的生活、丢给了忙碌的时间、丢给了世俗的名利。我们所有的悠闲和情趣丢弃的无影无踪。

  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来进行调剂,人生苦短,生存的'意义不光在于奋斗和拼搏,还在于懂得欣赏擦肩而过的美丽和随处可见的淡然。正如书中的介绍:“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如书中《序》里所说,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为当下的生活增添一些趣味,在俗世生活中欣然品味“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意境。虽然由于自身的底子薄,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是,我们可以多学*,取长补短,将能做的会做的,且有意境的事充分发挥。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2

  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

  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她认为人生是有趣的,所以品位人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于是于丹便有了《于丹趣品人生》这样一本书。人生的趣味在于什么,怎样发掘人生中的趣味呢?这也是一个范围太大程度太深的问题,但是,依然可以从个别的方面入手,从而窥一斑而知全豹。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我们活的是这个过程中的感受,享受的也是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在于丹看来,能否放开心境,从容而快乐地享受并经历人生,是人生是否圆满的关键。但是享受人生从哪里入手呢?于丹给出的答案是:琴酒茶。琴酒茶大家都不算陌生,除了琴稍微不那么大众之外,另外两项都是大家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东西。琴在古代是非常高雅的东西,与琴有关的故事很多,比如高山流水,比如对牛弹琴,比如蔡邕的焦尾琴等,这些故事不仅体现的是古人的风骨情趣,也体现了琴的风骨和韵味。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比古代要快很多,所以认为无法去享受那种闲逸的生活,尤其是听琴抚曲这样高雅的享受,更是可望而不可即。其实,于丹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不必照本宣科,不必邯郸学步,不必鹦鹉学舌,我们要学的是古人的一种心境,而不是照搬古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学到了古人的那种心境,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什么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我们都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于丹将自己三年来对幸福生活的最新体悟辑录于《于丹感悟生活》一书中,并延续了心灵鸡汤式的风格,或引经据典,或直陈观点,用一个个典故或现代故事将我们生活都将遇到的困惑阐释得淋漓尽致,清晰明了地回答了我们生活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句句直指人心、撞击心灵。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文化随笔,还不如说这是一本身心灵的佳作。在书中,你将读到如何借助古人“一生相伴的酒,日常品的茶,宛若天籁的琴声”,让自己疲惫、充满噪音的'内心停一停、静一静,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内心的真正所需。从某种程度上说,于丹更像是一位“心理医生”,在她的悉心开导下,那些曾经萦绕在心头的负面情绪——焦躁、迷茫、抑郁、愤懑将会逐渐消散。我们困顿的心灵将会在寂静的阅读中找回生命的本真,找回那个最初的自己。这就是于丹和她的《于丹感悟生活》,超越今人与古人的时空界限,解读当下的生活状态,让我们用一颗闲闲的心去享受生活,在建功立业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3

  我喜欢读书。

  读书于我有时是三日不离手,亦或是十日不翻书,所以只能说是“喜欢”,不敢说“志趣”。自识文化积淀不深,十几年来常不知读些什么书好,索性从名著和获奖作品读起。*日得好友推荐,读了《于丹趣品人生》一书,书中美文美图带我纵情山水、静品清茗、欢饮美酒、聆听琴音。让我走进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和闲情雅致的同时感悟了生活的艺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把人们从纷繁世事中引领出来,“且停亭中且停停”,颐养胸襟和心性,趣品人生。

  整本书读毕合实,仿佛是欣赏了一首“名诗名句”的串烧,有如一餐由诗、词、歌、赋、寓汇聚而成的经典古文饕餮盛宴。阅读中,我屡屡心生羡慕,于丹如此的美文满腹,信手拈来,深谙古人智慧与情趣,她该是享尽了怎样的快意人生?之后的“茶之味”、“酒之品”、“琴之趣”给了我答案。“生活是需要一点悠闲的情趣来调节紧张的律动,但情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生命中涵养而出;情趣也不是在斗室里酝酿出来的,而是在天地间自然滋养而成。情趣的养成,是对生命的唤醒,继而提升个人与宇宙间的通灵与感悟。”

  在书中开篇的“推荐序”中,白岩松把“我们,怎么啦?”的问题抛给了每一位读者。“*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这里奢侈的`“*静”不是说多维世界,而是直指你我的内心。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焦虑与压力与日俱增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你我个人如同微尘,似乎无法逃离以上的困惑。然而智慧的古人却告诉我们:有自己的心灵生活,用自己的心情趣味就可以改变物境。人生长路漫漫,悠闲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悠闲是一种趣味,是一种发现内心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不失烂漫之心,保持着赤子般的天真,保持着孩子般的好奇,琐细的日子就会熠熠生辉。

  感慨于书中的一个比喻:“生活就像一锅滚开的沸水,不会因为垂青哪个人,就变成温泉。你进入社会,都会受这一百摄氏度的煎熬。虽然人不能选择水温,但能够选择自己的生命质地,能够选择与水相遇的方式。”“人生如茶,富于建设性的生命,即使跟残酷的世界相遇,煎熬本身也可以变为成全。”

  我喜欢读书,而且必定要读印刷出来的纸墨,因为这样的读书,才能一边嗅着墨香,一边在“唰啦”的纸上翻飞中细品其中深奥,这绝非电子读物可比。我也欣欣然想去品品茶,就从低门槛的飘逸杯、电水壶烧开的自来水开始,浅赏绿茶,粗品乌龙,当然这也终不能品至“茶禅一味”的境界。我只是想让自己用小趣的闲适与这个世界相遇,达观乐天,让心灵“走出去为了寻觅,归来时必定带着妙悟”吧。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4

  认识于丹是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听她讲论语,深入浅出的阐述吸引了我的心灵,从此关注于丹。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的代表,于丹从不同角度以自身的生命感悟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

  《于丹趣品人生》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好书,书中于丹从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畅谈生活感悟,将这些在我们看来是古人才有的闲情雅致说成了我们找到生活意趣的一种休闲方式。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忙碌,不妨停下来,一杯清茶,一杯淡酒,闲适间让自己的心灵歇歇脚,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

  你幸福吗?今天的中国全民都流行问这个问题,我每个人真的可以静下心问问自已。幸福倒底是什么?我们忙着升学、晋职、赚钱……每天像陀螺一样旋转不停,每天忙来忙去,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最后觉得极度空虚。常听到身边的人坐在饭桌上、K房里、电脑前讲“没意思!真无聊!”。是呀,等到我们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发现我们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

  看完于丹这本书给忙碌中的我一些心灵上的指点和借鉴,它提醒我要活的有意义,活的有意趣。悠闲的生活情趣并非要让我们闲掷时光,放弃理想,而是要让我们在目标实现的同时不要迷失了自己。

  书中最能让我感同身受的是茶篇,我和给本书写序的名嘴白岩松一样,也是临*中年,才知茶的好处。*几年茶情很浓。备了很多茶叶在陋室,特别对功夫茶情有独钟,从选茶、藏茶、泡茶、品茶都颇为喜爱,在茶中体味了太多的宁静与幸福。在此记一下自制“八宝菊茶”的过程:有日突想自已配点菊茶送友人,于是光顾了药房、超市、茶庄,找到了八种材料来包茶,所以自已起名八宝菊茶。贡菊为主料,红枣、山楂、莲子芯、桔梗、花旗参、枸杞、迷迭香、冰糖为配料。此茶有着清热去火、补气、明目、帮助睡眠等功效,相信日饮此茶,对友人日渐疲惫的身心有所益处。菊茶不但口感清甜,而且冲得极漂亮。用玻璃茶壶来冲,可以看到一朵朵盛开的小黄菊,再配上红色、绿色的配料,极有观赏价值。只是不知友人可懂得细心欣赏及体味各中的美丽。

  读到此,我相信朋友们一定能明白茶带给我的'乐趣与幸福。就象序中写道“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

  做为女人,我当然也喜欢着花儿草儿的自然清新,爱着那种绽放的感觉。但条件有限,只能做个阳台上望花守花的种花人。一天忙碌过后,躺在我的懒人沙发上,看着开得艳艳的花儿,品着绵绵的普洱茶,让我颇有入境为仙的感觉,心里美滋滋的。幸福可以这么的简单呀!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5

  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她认为人生是有趣的,所以品位人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于是于丹便有了《于丹趣品人生》这样一本书。于丹说:“生活,就像是茶,一杯刚刚沏好茶,只是有的人会把这茶品出是极品的铁观音,有的人则会品出是很普通的大碗茶而已!”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

  书中有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兵押送一个重犯,犯人是个和尚,一直小心翼翼,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他要做三件事,一是检查包裹在不在,前路很遥远,要是没有了包裹里的银子,可能,他会和这个犯人一起曝尸荒野;二是检查自己好不好,有没有受伤,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如果自己的身体有异样,一定要看大夫,不然,不但无法完成任务,可能还要把自己的命搭上;三是检查和尚在不在,有没有逃跑,很简单,要是和尚跑了,他还是得死,因为办事不力!在长长地路途中,他与这个和尚,每天畅谈,每天讲述自己的经历,而和尚也讲他自己的过往,就这样,日复一日,两个人成了好朋友一样的。渐渐地,他对和尚的'防备之心也不那么的强了!一天,恰值中秋,和尚说,你把我解开,我去买点酒,咱两喝点,毕竟是团圆节嘛!他,就解开了!不一会,和尚带着好酒好菜回来了,两个人喝得大罪,只是,一个人是真的醉了,一个人是假的醉了,当然,真的醉的是那个兵,假的是和尚。这是他处心积虑很久的逃跑计划!他把兵的头发剃了,剃成了和尚的样子,然后,把自己的袈裟给兵换上,自己跑了……第二天,兵醒了,发现和尚不见了,就开始找和尚,找了许久,也没有找见,然后,一摸自己的头发,发现,自己就是和尚,一看自己的衣服,他说:“原来,和尚在,那么我也在”,随手抓起包裹,包裹也在。只是,为什么觉得缺了点什么?他想着,出了门上了路,一路上,他都在想,为什么三样东西都在,却还觉得缺了点什么?

  他不知道,自己没有看清的是自己,他只记住了和尚、包裹,却忘记了自己。此时他不是原以为的自己,而是和尚,这样的人是否可笑?可是,这样可笑的人在我们的生活里是不是有很多,甚至我们都是那样的人,没有看清自己,只记住了自己被别人冠以的称谓,同样也只记住了别人的称谓,或者有大多数的人只记得住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的名号。太多的唯利是图,太多的利欲熏心,让我们丢失了原本应当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从容而快乐地享受并经历人生。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6

  在奋斗的道路上,我们都想快起来,快一点成功,快一点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事实往往会相反:你越是着急,事情越是做不好。——要允许自己慢慢来,才能重新上路。

  慢下来,需要把“心”松下来。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武士,路过一间弓箭坊,看到橱窗里有一张很耀眼的弓,绷得紧紧的,弦上架着一支箭,从木质到雕花,一切都符合他理想中的完美之弓。武士立刻冲进店里,对老板说:“我要买橱窗里的那张弓。”老板说:“抱歉!橱窗里的那张弓是样品,不卖,能卖的都在墙上挂着呢,你去挑吧!”武士四周看了一圈,发现墙上的弓都不漂亮,松松垮垮的。他对老板说:“我多付你一些钱,请一定将那张样品弓卖给我!”老板笑着说:“你知道什么是样品吗?样品不过是摆个漂亮样子,它二十四小时都绷着,看似有力,其实早已没有韧性了。你觉得这样的弓还能使吗?真正能用的弓,都是松弛的。松弛是一种函养的状态,能让弓弦保持着柔韧。”

  当今时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我们的心何尝不像一张拉满的弓,时刻准备着射箭?富士康的连续跳楼事件,就是超负荷、高压力下的'结果。我们需要端正心态,保持一颗*常心,创造机会去看看风景,让心松下来。

  慢下来,需要把“境”顺下来。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面临逆境。我们是被逆境压倒还是在逆境中成长?胡萝卜生的时候鲜鲜亮亮、有款有型,可在沸水煮上一段时间,就成了烂糊糊的一摊胡萝卜泥。而一把干茶叶,投入沸水之前,形状最难看,分量也最轻,而在沸水的煎熬下,那些干燥的、皱巴巴的叶子,变得滋润、丰美、舒展了。同时,也将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浓香的茶汤。逆境,也是上天的一种馈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逆境使人成长。

  慢下来,就犹如攀登高峰时的“歇脚”,不但能远眺山下的风景,更为攀登更高处储备了力量。

  慢下来,并不意味着放弃目标,或者对所有事情慵懒以对,它是一个调整的过程,更是一个积蓄的过程。

  慢下来,更能激发对生命的热爱。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人生苦短,何不慢下脚步去感受亲情、欣赏风景,何不换一种生活方式,多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用心去感受生命,热爱生活。

  慢下来,更能体现自我的真性情。运用有限的时间,提高自身的修养。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厚道一点;做事坦荡、刚正不阿,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慢下来,更要激发勇气和活力。量子基金的发起人索罗斯办公室墙上有一句名言“我生来一贫如洗,但决不能死时仍旧贫困潦倒”,在生命的飞腾和超越中,迷茫时有发生,我们要激发勇气,去敢于冒险,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相信无论什么结果,经过理性的思考后的抉择,都是内心的成长与力量。

  慢下来,然后更勇敢的前进吧。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7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进行系列讲座,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掀起全社会重新亲*、学*经典的热潮,并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许多人会说,社会变化如此之快,工作负担如此之大,个人责任如此之重,容不得一丝松懈,又如何空出大把时间去悠闲?在于丹看来,茶、酒、琴这些表面看似无用的事,确是让心静下来一些、让生命分些时间给看似无用之事的特别手段。于丹说,酒,她既讨厌又喜欢。讨厌的是应酬的酒,却也是周围人群中最常见的。这样的酒,往往醉了都不知道酒的滋味。端着为感情为态度为利益而要大口闷下去的好酒,都替那酒可惜,好酒被当作的`钥匙。真正好的酒却让她喜欢,那往往是闲来无事或毫无目的之时,亲朋好友间的小酌,没有名头大小排座次,没有利益在酒中,杯中物才润泽了人生。

  酒者,就人性情。不少人一生沧桑,跌宕浮沉,都曾伴着一杯酒。同样的酒在不同人的生命中,境界大不相同。有些人能在酒中保持操守,有些人却在酒中蹉跎了生命。李白这样的酒仙,陶渊明这样的酒圣,都是饮者中的上品;刘伶那样的酒痴,阮籍那样的酒瘾,他们在酒中有蹉跎,有放浪形骸,可算是饮者中的中品;但更多的人只能被称之为酒徒、酒贼,甚至酒鬼,他们在酒中失德乱性,甚至丢了江山,此种人就是饮者中的下品。

  盛唐诗人王维意气风发未经坎坷时,也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二人马上相逢,脾气相投,栓上马就上楼喝酒去了。酒中相逢的性情,有时即刻就引为知己,肝胆相照。这样的酒宴文化,至今依然沿袭这。常有人说,带你认识一位新朋友,大家一起喝酒。可惜的是,今天酒桌上推杯换盏,往往与官场升迁有关,与商场交易相连。新朋旧你相逢聚饮,唏嘘情谊少,资源交换多。表面上看也是欢声笑语,甚至豪气冲天,但有人敬的是职位,有人敬的是投资,真正纯粹的酒却是越喝越少了。唯愿今天的酒桌上,能多一些超乎功利的意气相逢。

  遇到好酒,是种缘分;能品好酒,是种意境。所以有种说法,叫“酒至微醺,花看半开”。大家想一想,花朵什么时候最美?应该是将开未开,花瓣已放,花蕊待吐时。此时花朵含着蓬勃生机,未有败相。喝酒也是如此,半醉不醉的微醺中,奔放几欲起舞,感伤几欲泫然,但一切都流露性情之美,而没有失态的粗鄙不堪,这样的时刻才能体会到酒的妙处。所谓节制之美,大约就是七分爽朗三分含蓄的匹配。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一世,也都像眼前的一杯酒,个中滋味,须自己品尝。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8

  2月3日下午,拿到了图书馆的青蚨送书--《《于丹 趣品人生》》,这本书送的很及时,是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正当有些迷茫时)拿到的,回家我就开始了阅读。《于丹 趣品人生》给心灵及时做了按摩,松乏了身心。

  序,是白岩松写的,题目为《做一些无用的事》,洋洋洒洒也写了六小节。总之,说明了茶、酒、琴或者其他是一些手段,让心静下来,让生命分一些时间给看似无用的事,才是目标。心不静,幸福来不了;人没有更多与内心对话的机会,生命鲜***来。

  也挺喜欢这本书的,于丹写了七个章节,再加一个后记。

  第一章:一山一水一世界。

  这个标题是蛮流行了,有些佛语禅学的意味。于丹在这里介绍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清人张潮《幽梦影》、《菜根谭》等诗书名句;还有李渔、曾皙、苏轼、王维等名人名家的情趣生活,通过古人亲历山水的生活方式,希望给今天的我们一点启迪、一点佳趣,能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中获得一个烂漫今生。

  第二、三章,讲了茶之味

  作者讲到了茶圣与《茶经》-陆羽,讲到日本茶道讲究的四个字—“和、敬、清、寂”。

  介绍了日本一位精通美术和茶道的艺术家—冈仓天心,和他1906年写的《茶之书》;

  还介绍了《警世通言》里的小说--《王安石三难苏东坡》,从中看到辨水煮茶的种种意趣。

  白居易的《食后咏茶》诗、元稹的《茶》诗、左思的《娇女诗》等

  介绍了作者与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的相遇故事。

  这章里,于丹解读了一些诗句、转述了相关的传说,期待看书者能够会意,能喝出内心的清雅、安闲、洒脱。茶禅一味,将喝茶当做生活中一个小小的仪式,静心与清茗相随,有所体悟。

  第四、五章,写了酒之品

  从酒的发现发明写起,又介绍了人生之酒,四季轮回、重大节庆喝的酒;兴亡之酒、人心之酒、清醒之酒、从容之酒、智慧之酒、豪情之酒,将自古而今,各圣贤名流饮酒的故事、不同的喝酒境界逐一介绍,总结了:每个人的一生一世,也都像眼前的一杯酒,个中滋味,须自己品尝。

  第六、七章,写了琴之趣

  首先将对牛弹琴的故事做了详细的描述;接着介绍了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阮籍的《咏怀诗》,《琴史》中罗列的七忌;白居易的《清夜琴兴》等。

  作者总结了:与琴相关的一切都是清洁的、寂寥的'、含蓄的、典雅的,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生命的感悟和宇宙的通灵。

  最后一个后记,感悟生活智慧—对话泽道法师

  作者通过和泽道法师(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住持)的对话,一问一答来阐述写此书的缘起目的及生活的思考。

  万物有灵,如果我们用生命去滋养,就会遇见生命所对应的信息。有时候感觉总有一颗看不见的心会默默关注我,帮助我,让我摆脱烦扰。所以我满心感恩,能够遇上这么一本书,给我一些启迪,让我以后吃饭可以嚼出香,喝茶可以品出醇,所有的努力和追求可以无悔。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9

  清晨,本就应是在家里悠闲自在的吃一顿早饭的时间,可注重高效的上班族们急急忙忙地飞奔单位;而学生们也正争分夺秒的赶向学校,每时每刻都在为那最终的一场考试准备着,做不完的练*,写不完的作业。我们被高压和快节奏的生活压迫得喘但是气来,从早上被闹钟吵醒,匆匆忙忙奔向学校,备课、讲课、改作业,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累得筋疲力尽。美妙的音乐、泛着墨香的书本、一路的风景从没有时间,也没有情绪去欣赏。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吗?

  也许,我们就应偶尔抽出那么几分钟,去体会一番什么叫真正的生活。翻开于丹的《趣品人生》,就仿佛变成了深山隐士,没有了尘世的喧嚣,没有了俗人的市侩,有的只是无限的宁静与雅致。一字一句,将人的灵魂领入了最纯粹的自然之中,带着我们感受古文化中的生活之趣。捧起这本《趣品人生》感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滋味。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以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我,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拍。

  我们感叹生活的琐碎和无趣,感叹幸福在这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我们自我把寻找快乐的潜力给丢了,丢给了繁杂的'生活、丢给了忙碌的时间、丢给了世俗的名利。我们所有的悠闲和情趣丢弃的无影无踪。

  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看似无好处的事情来进行调剂,人生苦短,生存的好处不光在于奋斗和拼搏,还在于懂得欣赏擦肩而过的美丽和随处可见的淡然。正如书中的介绍:“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下理想和职责,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我。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我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我,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人能够憧憬未来,能够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此刻,如书中《序》里所说,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为当下的生活增添一些趣味,在俗世生活中欣然品味“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意境。虽然由于自身的底子薄,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是,我们能够多学*,取长补短,将能做的会做的,且有意境的事充分发挥。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实用20篇(扩展4)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3篇)

于丹《论语》读后感1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感触颇深,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莫过于那种*和、淡定的心态。正如该书序中所言,孔子是灰色的,因为灰色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是的,我们需要这样一位最具普适性的孔子,因为他让我们感觉到了温暖。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一直认为《论语》的思想是高不可及的,读罢觉得并非如此。它的思想是朴素的,简单的,他所能让我们获取的是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首先在《于丹〈论语〉心得》的第一章便告诉我们,人应该有信仰。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在这里,于丹讲到了国民幸福指数,就是说,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富强,不能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要看每一个百姓内心是否快乐。那么我们到底快不快乐呢?于丹在这里提到了一组数据,从80年代末期到91年再到96年,我国国民幸福指数从64%升到73%,后又降到了68%,为什么在物质极大繁荣的今天,人们依然不快乐呢?!在这里我想谈谈“安贫乐道”。这是孔子思想里的最高境界,可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难再有人认可这个观点。我想谈谈我对这种思想的理解。其实每个人都有虚荣的一面,没有谁甘愿过苦日子,当我们看到别人穿着高档的衣服,用着名牌的化妆品,可能都有一点点嫉妒。其实嫉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逾越自己,让自己时时生活在这样的阴影里面。我也希望拥有明亮宽敞的房子,高档的时装,名牌的化妆品,但是这些真的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吗?我们拥有了这些就一定会快乐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国国民幸福指数就不会在物质发达的今天反而下降了。因为追求永无止境,永远都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就像很多年前流行的郑智化的那首歌一样,“我身上背着重重的壳,想努力往上爬,却永永远远赶不上飞涨的房价……”所以何必要去比较呢?做自己就是最快乐的,其实快乐就是一种感受。当你用你自己挣的钱去享受属于你的生活的时候;当你尽情享受亲情的时候;当你和挚友欢聚的时候,你还有什么不快乐吗?快乐是一种心态,是发自内心的满足,像颜回那样在艰苦的境遇中,仍然可以保持着乐观的态度。所以我认为“安贫乐道”并非告诉我们要安于现状,而是让我们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不要单纯的被物质生活所累,因为毕竟物质生活不是我们的全部。

  同样,面对遗憾,孔子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依然是勇敢、淡定的。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没有人一生没有留下一点遗憾的。面对遗憾,我们可以将其扩大,也可以将其缩小。就好比于丹所提到的那位著名的球星,儿时母亲因拔牙引发心脏病,去世了,这个阴影一直留在她心里,最终在她准备拔牙之前,她因为极度担忧和恐惧而死去。一个遗憾被放大到了多少倍啊!同样是遗憾,如果你可以淡定、勇敢的面对它,它就会被赶跑。正如于丹所言,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生命中,既然已经出现了遗憾或失意,就注定无法改变了,你无论怎样费尽心机去想、去反思,已经出现的遗憾也已无从弥补,既然是徒劳的,又何必要放心上呢?当不幸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让它尽快过去,拿出更多的时间,以一种淡定、*和的心态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就好比,西汉时的司马迁,因李陵案发受牵连入狱,受宫刑。他出狱后,忍受巨大的精神与肉体的折磨,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130篇的巨著《史记》。我相信没有哪种痛苦大过司马迁所忍受的一切,但他承受着这些,依然能够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行,最终取得成功。所以,只要调整好心态,你一定可以收获很多,反之,你只能失去生命中更多精彩的、有价值的东西。让我们用一颗勇敢、淡定的心去面对生活的缺失与遗憾,从而让自己的生命更加饱满、充盈。

  在《于丹〈论语〉心得》中,它也为我们阐述了交友、处事的态度,对待君子的判定,如何树立自己的理想以及对人生的规划。在这些章节里面,《论语》的思想无不告诉我们,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都是需要一颗仁爱之心及勇敢、从容的处世态度,当然这只是成功的前提,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与收获,还需要把握好做事情的分寸,这在交友及处事上尤为重要。

  “过犹不及”这个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和朋友、亲人相处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于丹在这里提到了《豪猪的哲学》,这个故事很早前就听过了,当时并未完全理解它的含义,今天重新读来,颇有感触,可以说将《豪猪的哲学》用在这里真是恰如其分,我们和亲人、朋友、甚至爱人相处都需要一个安全距离。

  “君子”是《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可是我们该如何判定君子呢?《论语》的思想告诉我们“君子不忧不惧”,一个真君子要能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这样就少了忧、惑、惧。他不怨天,不尤人,并且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所以这个思想,或者说这个目标,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其实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真君子。

  如何树立自己的理想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在这两方面《论语》的思想强调了从内心出发的重要性,它告诫我们要以修身为起点,要从最*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如果我们可以达到从心所欲的最高境界,那么我们就可以少一些迷惘,可以用包容怜悯的心去体谅他人。这就又归结到开始我们所提到的*和的心态,这种*和、淡定贯穿着《论语》思想的全部,我们所看到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当然这是需要千锤百炼的,就像那尊被人膜拜的佛像一样,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的。所以,当我们感到不*衡,和别人比较的时候,应该更多的比照一下自己的心灵。“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这是于丹心语里面的一句话,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要求我们要有一颗*常心,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让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我们一起用善良勇敢的心去拥抱*和淡定的快乐。

于丹《论语》读后感2

  论语,一个远隔我们几千年的老先生——孔子,所说的哲言。在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我的心豁达、坦然了不少。

  1.天地之道——

  至*开天辟地的那刻,人世间就有了天与地,有了天与地,人也便就诞生了。我们所诞生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万物都逃离不了自己的命运。譬如:金钱、情爱、权利等诱惑。但,我们所懂的,也是必须要懂的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既要做好自己,也要尊重他人。所谓做好自己,就是从内心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而尊重他人,就是对他人所表示的一种理解与宽恕、仁慈。(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而看心灵的,太少。——于丹心语。在这个时间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也不能延迟——于丹心得)

  2.心灵之道——

  人生有太多不顺,就好比行走在一条陡峭的山路,既漫长又坎坷。但是,我们做为一代炎黄子孙,做为一代龙的传人,每每面临心灵所带来的恐惧与压力,勇敢面对这起事件,才等于你克服了你自己给自己所带来的困难。如若一味地去逃避而不敢接受现实,那么你将会错过终生的遗憾。(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于丹心语)

  3.处世之道——

  人与人之间要隔阂着一种距离,才会产生美。所以做人做事既要独立,也要饱含着尊敬。在人处事时,要处守着一种本分,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立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可以跨越出离位置外的一点点界限。我们要知道,世界上从来没有后悔药吃,既然做过了,也不要去抱怨什么、指责什么,否则这只会让自己的心里有更多的创伤。把握分寸、表示信仰与尊敬,这既是为自我,也是为他人。孔子亦曾说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道义行事)(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于丹心语)

  4.君子之道——

  看一个人是否是位真君子,首先会从言行、态度与胸怀上得以确认。作为一个君子,我们都须用祥和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去处事,而不是像小人那般斤斤计较。做君子,就是做一个坦坦荡荡,不干偷鸡摸狗的事的人。俗话说得好“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只要自己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地走下去,那么你就会发现,你的每一天都是一个值得去纪念的日子。做君子既要走正路,也要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力量,而不是用言语夸夸其谈。做好自己的事,端正好自己面对每件事的态度,眼界远广不贪小便宜,做到这三点,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是堂堂正正的君子。

  5.交友之道——

  朋友是自己人生旅途中一直陪伴着你度过危难的伴侣。要想结交上好朋友,首先要把“仁”与“智”放在心中,如若学会这两者,那么交友的人品与范围将会大大提高。当结交了好朋友,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朋友,而不是利用朋友对自己的信任去背叛朋友。朋友是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若想持续这段友谊,我们就必须深刻去理解身边的这位知音。(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你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收获你的功勋,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一样。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论语)

  6.理想之道——

  对于如何去追求宏伟远大的理想,我觉得这是我们人生必须迈出的一步。但事实上,追求理想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它的所处主要中心是:在出发点如何做好自己,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或许,那些不以为然的小事正式我们一步步走向理想道路中的坎坷。看看身边那些*凡无味的事情,它们或许会是你淡定的起点。有时候,你得到了成功,一份莫大的荣誉,可才发现这不是你想要的时候,千万不要气馁,因为这条道路中所收获的,正是你自己给面对成功或失败的心灵增添的一些资源。伸出一双手化解了小事,其实你已经向成功的大道迈出了一大步。

  7.人生之道——

  走在人生大道上,我们经历过惶恐、失败、愉悦等成功与挫折。漫步在这条长长大道上,我们不仅付出了许多,也领悟了很多,收获到很多。因此,思想也会随着年龄欲加开放。每每步上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就必须去懂得一个道理。30岁,仿佛就是在暗示一场青春徐徐谢幕,转而代之的将会是一部美满的人生展开序幕,在这个如流水般淡淡的岁月,人生教导我们的是:要相信自己,在心灵上建立对自己的一种信任。才是你所明白的浅道理开端。步入40岁,我们得到的物质东西也会慢慢积少成多,例如金钱、地位、情感……那一种种患得患失的东西但凡被迷惑了,将会失去自我,失去理智,心灵也将会慢慢惨败。其实,对于这种诱惑,你大可不必担心,只要客观地认识到世间的丑与美,善与恶,并*静地把握、面对、应付,一切便会顺其自然。50岁,大衍之年,做到知天命,不怨天、不尤人;要知言,懂得沟通、交流;要知礼,学会尊重他人;要知命,用淡定的态度与自身的力量应付外界带来的情况。60岁,一个世人所俗称的花甲之年,这时,我们所懂得的该是理解与包容,虚心吸取别人的教训,谦虚听取别人的意见,要学会耳顺,学会领悟别人的长处。70岁,古稀之年,在那刻来临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慢慢走向枯萎、凋零。那个白发苍苍的年代,我们或许已经懂得了,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方能把任何压力都变成一种张力,在体内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在我们现在这种成长的年纪,所追随的是:先把现在的事情做好,珍惜上帝所给予的时光,不可流逝一分一毫。

  读了于丹《论语》心得,我似乎看到了更多,领悟了更多,学会了更多。

于丹《论语》读后感3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这个故事结束了。真的是一朵头花弥补了这个女孩生命中的缺憾吗?其实,弥补缺憾的是她自信心的回归。

  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鄙夫,意义几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台面的鄙陋的人。

  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偏偏有一天,子路真的去问老师说:“君子尚勇乎”?君子应不应该崇尚勇敢呢?

  孔子对他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君子崇尚勇敢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我们想想,小偷劫匪穿门打户,甚至越货**,你能说他不勇敢吗?但是这种没有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那么这个“义”、“道义”又是什么呢?

  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后来苏轼在《留侯论》中也曾经论述过勇敢,他把那种真正的勇敢叫做“大勇”。他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在苏轼看来,真正的勇者有一种“过人之节”,他们能够忍受像韩信那样的胯下之辱,而成就辅佐刘邦决胜千里、扫*天下那样的大业。他不会像*常人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这是因为他的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所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有修养的道德君子,不去冒犯别人,但当别人没有任何缘由地时常冒犯你,你能做到不怒吗?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这个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其实,是什么样的武功使茶师取胜呢?就是心灵的勇敢,是那种从容、笃定的气势。所以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而技巧之外的东西则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可能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每个人都愿意把美好的东西告诉你;但是如果你与此相反,那么即使是有教无类的孔子,他也不见得会对牛弹琴。

  孔子说过,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你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你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饱满、充盈,让你有一种大欢心,让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你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论语》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人生动态的系统,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当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你欢欣的态度本身就是我们今人对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实用20篇(扩展5)

——于丹趣品人生读书笔记 (菁华3篇)

于丹趣品人生读书笔记1

  在当今社会,“幸福感”开口闭口都被挂在嘴边,但能有几人会自认为是幸福的呢?工作的压力,生活的无奈,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让现代的人们越来越觉得幸福渐行渐远......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如何找到幸福?在《于丹趣品人生》中,于丹教授闲话“一山一水一世界”、“琴棋书画书酒花”,于洋洋洒洒的字里行间,不单单是在品评山水,谈论诗词歌赋,茶道美酒,而是在阐述人生的道理,令人有所领悟。要珍惜“此刻”,活在当下,用“心”才能体会到快乐,寻找到幸福!

  在书中,于丹教授讲述了这样的一个寓言故事:有一座神像,一张脸面向未来,一张脸面向过去,庄严肃穆,受人膜拜,意味着一直向前看规划未来,一直向后看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但当路人问道他的“现在”在哪里的时候,神像居然轰然倒塌了!他无法解答这样的追问,也承受不起。只有珍惜此时此刻,把握好现在的生活,才不会因为错过了机遇、没有尽心尽力做事留下遗憾,如此我们才能无愧于过去,才能迎接美好的未来!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而现在除了有意义,还应该有意思。当下生活,如能添加一些趣味,就会日日欢欣,生机盎然。就是说我们在珍惜此刻的时候不但要努力工作,而且要增加一些趣味,不要迷失自己,不妨学*下古代文人雅士的境界,抚琴、喝茶、饮酒、游山玩水等。并不是一定要有多少闲暇的时间,要有多么高档的环境,要有怎样固定的模式,只是调整自己的心态,重要的那种意境。一样的抚琴、喝茶、饮酒、游山玩水,与谁一起,在哪里,因为什么,环境如何,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快乐与否,取决于你的“心境”。能够静下“心”来,用“心”生活,随处我们便可以发现快乐,感觉到幸福。一座山,一条河,在于丹的笔下都是有情感的,她认为:山的四时都是有表情的,如同人的心境。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很唯美也很用“心”。幸福是什么?网络上形象的形容为“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只要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便是幸福。给饥饿的乞丐一个冷烧饼,他会感觉幸福,给皇帝摆上满汉全*,他也未必觉得这样就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由心而生,用“心”寻找快乐,才会幸福。漫漫人生路,成功也好,坎坷也罢,我们都要这样走过,为何不让自己快乐一些呢?快乐是要自己来寻找的,父母的叮咛、亲人的关爱、朋友的小聚、一阶段工作的完成,哪怕是春天里见到刚刚破土而出的小草,听到久违了的老歌……只要你去体会,快乐无处不在。幸福对现代人而言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人一生要为自己承载很多意义和价值,要为社会承担许多使命,为家人承担种种责任,但是,总会有一些欢欣的、活泼的瞬间,贯穿于生命中,让我们趣味盎然。只要我们能够抓住这样一个个“此刻”,所有的过往可以用来追忆,所有的未来可以用来憧憬。那么我们“此刻”便是幸福的。

  于丹教授说:“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或是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非议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荡着,躁动着,以这样的心看世相和自我,能没有偏差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此时,我便静下心来,伴着一杯清茶,写下自己的一点点感受,慢慢回味如此醇美的心灵鸡汤------《于丹趣品人生》。

  愿天下人,都能够珍惜“此刻”,寻找到自己的幸福!

于丹趣品人生读书笔记2

  叫嚷着说要写读后感,询问说要写什么类型的啊,说随便,随便网上找一个好了……随便?细想一下最*读的还真杂,言情的穿越的有一批,不适合写,正愁着要写什么,同时说发的那个《于丹趣品人生》嘛,也是,就这个吧……算是应付差事?咳咳咳……

  翻开《于丹趣品人生》,开篇白岩松作的序,一句反问“我们怎么了?”,不禁深省: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似乎没有一刻能够*静下来。正如他所说的*静正成为一种奢侈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生之路,事业之路不断提速,人们为了达到目的,路边的风景都被忽略了,缺少了闲情雅致。与古代人相比,如今的生活方式似乎少了一些情趣,当今*人的生活方式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快”,如何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成为一种奢侈,如何让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在阳光下喝着茶离开电脑抛开手机远离人群的喧嚣拿起一本书慢慢的欣赏和思考,成为一种少有或者说没有的姿态。

  我们的心貌似是浮躁的,在浮躁的氛围中,我们懒得去听别人的辩解,静不下来去思考。生活的快节奏,让一杯清茶,一杯淡酒,琴声绕梁,邀山水入境的闲适成了虚影。

  忙,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个缩影,刚出生的孩子就被送去早教,刚上小学就有一些兴趣班准备着,登上高中升学的压力让学生几乎透不过气来,十二年的寒窗苦读迈进大学好歹可以轻松了,可惜面临就业的压力大学生也都开始忙,学这个学那个让自己在就业路上多些机会,工作后又开始为工作业绩来忙碌……无休无止的人生就在这赶着时间,忙还是盲,谁也说不清楚,就在这说不清楚中间,时光飞逝。

  希望我们无论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合上该书,我想,在喧嚣的红尘中,一定要让自己这颗浮躁的心时常回归于安然和宁静,偷得浮生半日闲,泡上一杯浓茶,捧上一本闲书,汲取生命的真谛,从书香中品味物外的超然,思考除了金钱和名利之外的人生。相对于历史的长河和浩瀚的宇宙,我们只是一名匆匆过客,何必奢求太多。

  古人云,从容日月长。让我们在喧闹中享受清静——认认真真想昨天;让我们在孤独中品味快乐——扎扎实实抓今天;让我们在人生起伏中感受美丽的`精神——高高兴兴看明天。读过《于丹趣品人生》之后,认为,在一个合适的时间为自己找一个充分的理由,安静地坐下来,听听自己的内心,少一点功利心,多一点真性情,这便是人生最大的满足。作文

于丹趣品人生读书笔记3

  院子里高楼的一角天空上一只风筝在飞,儿子坐在旁边安静地写着作业,洗衣机在工作,发出有节奏的嗡嗡声,我开始写我的文章。我是一个老师,一个语文老师,我从来不觉得语文课必须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语文课上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开玩笑。例如有一次教他们写字的时候,我说:“同学们,古人有这么一个说法啊——字如其人,意思是写字漂亮的人,她人也一定是长得好看的,比如说我,我的字就和我的人一样漂亮啊!”这时候旁边一个不太大的声音传过来了:“杨老师,你觉得你长得漂亮吗?”我果断地回答:“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是因为可爱而漂亮的。”顿时,笑声掩盖了一切。语文课上我也经常跟我的学生们天马行空。有一次,不知怎么的谈到头发的问题了,一个同学突然问道:“杨老师,你怎么都不留长头发的呢?”我回答:“这你就不知道了,没有特别的实力和极大的自信的女人,一般是不敢留短头发的。我给你说说看啊,比如以前的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比如超实力唱将韩红、比如一线影星孙俪,比如文化名人于丹······”这次他们没笑了,一脸信服的望着我。

  是的,于丹,今天我要说的就是于丹以及于丹的《趣品人生》这本书。

  到我们这个年龄,看书已经不抱着什么目的性了,不会刻意去选什么提升自己知识技能的、更新自己教育理念的、或者是大家都觉着怎么样怎么样的书,看书也属于随缘了。有时候遇到一本书,读起来觉得有些艰难,实在读不下去了,那就不勉强,先放在那里冷着;有时候遇到一本书,读起来觉得不太符合自己的风格,那就简单的读一读,不去做太多深入的思考;但有时候遇到一本书,你就觉得像遇到了知音,读着读着你好像能看见自己,读着读着你好像与书中的意境似曾相识,读着读着生活中的那些人和事便都到心里来了,读着读着你便会觉得心已动、身已远。于丹的这本《趣品人生》就是给我很多美妙感觉的一本书。

  先说说于丹书中的这一杯茶。她写陆羽、写《茶经》、写山阴与山阳之处茶的不同、写携友人山顶煮茶的味、写白瓷碗中茶叶翻腾的美,写很多作家对于茶的理解和诠释——日本艺术家冈仓天心,用英语写下了著名的《茶之书》。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美’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在他看来,茶“既没有葡萄酒的倨傲自大、咖啡的顾影自怜,也没有可可那种做作的天真”。在他的眼里,茶这种源自东方草木之间的饮料是最能让心思静的。*那位饱受争议的作家周作人先生写过一篇《喝茶》的散文,“我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好一个“十年尘梦”,世事喧嚣,人生纷扰,唯有喝茶时心思才能宁静。我也是好喝茶的,我每次在电脑前面坐下来开始敲打键盘之前,总是要先去泡一杯茶,然后把脸掩在腾腾的热气里,深呼吸一口,便感觉茶之清香氤氲在我的周围,荡涤了一切琐碎。然后便可以凝心聚神,写下那些应时的或者是应心的文字。所以读到于丹的这些文字时,且不说我赞同她要诠释的那种闲来品茶慢下脚步享受人生的理念,单单就是字里行间那些细品清茶时的美好已经让我入心入骨。当然,茶品种众多,而我独爱一杯绿茶。

  再来说说于丹书中这一壶酒。于丹说,酒,她既讨厌又喜欢。讨厌的是应酬的酒,这样的酒,往往醉了都不知道酒的滋味。端着为感情为态度为利益而要大口闷下去的好酒,都替那酒可惜。真正好的酒却让她喜欢,那往往是闲来无事或毫无目的之时,亲朋好友间的小酌,没有利益在酒中,杯中物才润泽了人生。今天我不说李白这样的酒仙,陶渊明这样的酒圣;也不说刘伶那样的酒痴,阮籍那样的酒瘾,我只说说我与酒的小故事。应该是前年了,《我是歌手》正在热播,一个人窝在沙发里看韩磊大叔深情演唱,那余音绕梁,那情韵悠长,真让人有酣畅淋漓的感觉啊。忍不住发了一条朋友圈:听好声音,有好心情,要是还来杯红酒岂不更是美妙?过不了一会,一个电话打进来了:“老师啊,在哪里咯,需不需要我送瓶红酒来咯?”仔细一看号码,还是十年前教过的学生思哲的爸爸,我乐了。此时此刻,酒自然不是重要的,但是叙叙旧、回忆一下从前的人和事,会让人倍感亲切和温馨啊。所以,听到好歌,是种享受,找到旧友,是种缘分;遇到好酒,是种意境。

  最后说说于丹书里这一张琴。琴在古代是非常高雅的东西,书中写到的与琴有关的故事很多,比如高山流水,比如对牛弹琴,比如蔡邕的焦尾琴等,这些故事不仅体现的是古人的风骨情趣,也体现了琴的风骨和韵味。《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大多数人都是知道的,从你的琴音中听得懂高山,看得到流水的人何其难得,在生活中体会得到你的悲,感受得到你的喜的人,何其珍贵。我自然没有以琴会友的能力,因为我创造不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样的意境啊,但是我*惯于用文字记录我的生活或者是感受,于是,那些久未联系的朋友,或者现在想要了解和理解我的人,他们会有耐心到我的记录工作生活的空间里面去逛逛,去把每一篇文章看遍,每一条说说看完,或许唏嘘、或许感慨、或许赞赏、或许感同身受······然后逐渐成为那个懂我的人。

  是的,就是这样,看于丹的这本书时,我和她一样知道了,茶中有岁月、酒里有人生、琴声书韵里有真情。我想,我们总归是要静下来,才能细细体味这些美好的感觉,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让心灵变得丰盈美好。

  所以,此刻,院子里高楼的一角天空上一只风筝在飞,儿子坐在旁边安静地写着作业,洗衣机在工作,发出有节奏的嗡嗡声,我在写我的文章。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实用20篇(扩展6)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菁华6篇)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1

  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了于丹教授的《趣品人生》,在网上购买了一本每每于临睡觉前品读只言片语。半年多下来,把于丹教授的这本书读完了。我们眼中的人生苦不堪言,那么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读完后感觉到她觉得人生是搞笑的,所以品位人生就是一件搞笑的事。于丹说:“生活,就像是茶,一杯刚刚沏好茶,只是有的人会把这茶品出是极品的铁观音,有的人则会品出是很普通的大碗茶而已!”当我们*的第一位若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记者采访时,也以前被追问“你觉得你幸福吗?”“幸福”这个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变得多么奢侈的字眼啊,似乎即将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人士煞费苦心拥有了财富、名誉、地位,却惊觉发现自我恰恰丢掉了的是幸福。此刻竞争的压力使得每个人丢掉了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经常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书中给我们阐述了一种宁静的生活方式。文章引用了清人涨潮在《幽梦影》在书中的语言:“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在这个篇章里,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木匠带着一帮徒弟干活,一不留意把手腕的手表甩在了麻屋子的刨花堆里,刨花组组有半人高。一群徒弟东翻西找仍然没找到,都去休息回来时,木匠的小儿子把手表交到了木匠手里。原先他等别人走了后,静*在那里倾听到了手表滴滴答答的声音,才找到了。

  故事十分简单,却揭示了宁静就是一种生产力的结果。文章结尾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的欲望,或者是过分地在意他人的赞誉或者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的浪花,鼓荡着,躁动着,以这样的心看世界和自我,能没有偏差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的话,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期望自我能拥有一份这样的宁静,还生命一份本真。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2

  “此时此刻的*人,我们,怎么了?*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人人匆匆忙忙向前进,又时常困惑:我要去哪儿?”正如于丹在书中所说的这样,在我们如今的生活里,*静正渐渐地成了奢侈品,我们为了谋求幸福,为了达到目的一路狂奔,无暇顾及两边的风景,路边的风景被忽略了,过程中的闲情雅致也丢失了,于是乎,到达终点后却发现自己早已迷失了幸福的方向。

  作为教师的我们,每天面对学生层出不穷的问题,作业中乱七八糟的答案,再加上工作、生活中的杂事……我们的心是浮躁的,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不浮躁呢?在这种浮躁的氛围中,我们无暇去聆听心灵的声音。生活的快节奏,让一杯清茶,一杯淡酒,琴声绕梁,邀山水入境的闲适成了虚影。

  于丹教授在她的`《趣品人生》中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做个闲人,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也许现在的我们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悠然隐居南山,也不能像李白那样亲山临水听鸟鸣,吟诗作赋。在这个繁华而纷扰的世界里,我们能做的,只是静下心来,听一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而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也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在书中,于丹用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且停亭”的故事阐述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个单立人,就是“停”,人进了亭子就“停”下脚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后就有了意义。我想,《趣品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于丹想在忙碌生活里给大家搭几个小亭子,让匆忙的脚步有停歇的时间。

  是啊,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乔叶的《*视之心》:让心*视些,再*视些,让心沿着最本真的道路前行。这条路就是:走在熙熙攘攘的凡俗之路上,却和虚荣不打招呼,和名利不打招呼,和世故的一切纷扰都不打招呼。只是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向着自己喜欢的境界飞翔,让双臂化翅,让尘心成蝶……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3

  前几天读了于丹的新作《趣品人生》,读后颇有感触。

  “品茶、饮酒、弹琴”是古人推崇的高雅之举,当然,在古代生产力比较落后的背景下,能品上茶,喝上酒,弹上琴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劳动人民还是为生计而奔波,最多喝碗粗茶,饮杯劣酒罢了,弹琴之类的就更谈不上了。不过,作者在文中透露出来的“放慢生活节奏、品味人生点滴”的哲理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尤其是*,三十年大发展天翻地覆,个人、企业、社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于人,浮躁的,急功*利的思想充斥在角角落落,品茶、饮酒变成了不得已的应酬,弹琴学艺也仅仅为了加分升学。于是便有了下面这句于丹的话:“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静。”心不*静了就会感到累,感到压力山大,人会变得更加急躁,于是便陷入这个恶性循环中去了。

  冷江鳖业(主要是我)目前也有也有这种思想存在,为了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我们一步步向外发展,想在短时间内做很多事:开拓新市场,开发新渠道,研发新产品,组建团队, 企业文化 ,管理制度等等等等,这些事确实都是我们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但现在看来,根据企业自身实力与现实状况,分主次,分步骤地实施,效果会更好些,做企业是跑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而且我们的目标也是做百年品牌,不是要一时的风光。

  看了《趣品人生》这本书,我有了以下感悟:事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但不是全部,我们需要事业以外的兴趣爱好与朋友,这是不矛盾的,有益的;很多事欲速则不达,保持好的心态,把基础工作做扎实,量力而行;有时候放慢脚步,做个调整,会有利于接下去跑得更快;心里*静有利于个人健康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4

  这本书分成茶、酒、琴来介绍,根据于丹自我的理解和体会来描述一些看上去无用的事,其实,这也是在写人生。生活是很复杂,但永远要有闲趣,要有美。

  你有没有想过工作、学*之之后弹一会儿乐器?在闲聊时喝一小盏茶?在晚饭后自娱自乐地品上一杯小酒(或喝一点儿酒酿)?也许没有吧?每一天都循规蹈矩,每一天都在繁忙地学*、工作,每一天都在毫无好处的事中浪费时间,那么,你会变成一个机器。确实,我们需要放松一下,大城市里的人,如上海人走路都比别人快许多,谈何生活?

  茶,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人在草木之间”。喝茶,大家都会;品茶,品出它的滋味,你会吗?就应不会的。此刻更多的人把饮茶当作解渴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一种生活。鲁迅先生曾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酒呢,此刻成了一种应酬,哪里会好好品尝呢?摘仙人—李白有一篇诗中写道“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顷三百杯。”真是体现出了一种豪情海量。琴,十分雅致,我也在学琴,我总觉得琴能心旷神怡。音乐之美,是任何人无法抵抗的。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快乐,也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5

  这本书讲述了人生在于丹眼中是什么样子的?在书的开头他曾说过: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生活情趣究竟是一种奢侈品,还是一种必需品呢?缺少有情趣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接下来在书中都一一讲解。

  在读这本书中,就如一位心理医生在与你谈话,她会帮你解开一个个谜题,将你所有的焦虑,迷茫、抑郁全都驱散。最终在心理找回原本的自己。为了让我们更明白直观的了解,也引用了许许多多的小故事。如:差役押解一和尚,每天早上启程前差役必要清点一番: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在;自己也在,这才放心上路。有天晚上,和尚趁差役熟睡,将他的头发剃光,把自己的僧袍给他换上,然后逃之夭夭。次日差役醒来,例行公事: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呢?环顾四周无人,摸摸自己光溜溜的脑袋,看看身上的僧袍—和尚在!差役纳闷:那么我到哪儿去了呢?包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公文是我们安身立命的职业,和尚是我们日复一日忙碌的事务。于丹说:“当我们日复一日的忙碌着,过分关注于一件一件琐碎的事情……就会越忙越忽略自己的感受,不知不觉将自己置换成囚徒。表面上看,和尚还在,但是自我却找不到了。”

  在整本书中,于丹老师总的分成三大块:茶之味,酒之品,琴之趣。特别是在茶之味中,我原本不喜欢茶的苦涩,而现在,我偶尔会喝一小口,细细品味它的幽香,让自己的心灵沉静下来,也许这才是品茶的意境。在书中虽然大部分写的是古人,但是于丹老师不是让我们学古人的生活方式,而是古人的生活情趣。这样的话无论在那里都能享受到生活情趣所带来的快乐。

  这就是于丹的这本书,她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忙碌之下,用一颗闲适的心去体验生活情趣,就会在生活中不会迷失自我。无论有多么忙,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要在路途中品味生活,这不仅是一种情趣,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6

  于丹在与读者阔别三年之后,推出了新作《于丹趣品人生》。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我,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

  在这本书中,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

  于丹选取了茶、酒、自然山水等每个人都能够触摸到的载体。这些载体无关物质财富,又十足*式,自成一套仪式,能够让每个人找到一种心灵寄托。

  为此,于丹延续了心灵鸡汤式的风格,或引经据典,或直陈观点,用一个个典故或现代故事,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阐释得淋漓尽致,清晰明了地回答了我们生活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句句直指人心,撞击心灵。

  于丹用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且停亭”的故事阐述自我对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个单立人,就是“停”,人进了亭子就“停”下脚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后就有了好处。我想,《于丹趣品人生》的好处就在于,于丹想在忙碌生活里给大家搭几个小亭子,让匆忙的脚步有停歇的时间。

  那么,我们究竟就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认为,在用尽一生去实现自我毕生的愿望的时候,要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我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我的心灵。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哲理性的语言俯拾即是:“喝茶未必要最好的,关键是要学会品味,才能滋养心”,“明月清风是最好的滋养品”,“走到山水之间,才能够感觉到与生命有如此亲*而深刻的融合”------这些精妙的语言背后是对生活通透的感悟,需要我们用心细细品味。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实用20篇(扩展7)

——于丹论语读后感 (菁华5篇)

于丹论语读后感1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

  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

  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论语读后感2

  结合区教育局和学校开展“品读好书共铸师魂”读书征文活动,我利用短暂的寒假仔细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第二届上海市十大“*安英雄”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问黄埔区法官徐文娟“为何在*调解上成绩斐然”时,她说是小学班主任杨老师的一句话鼓励她努力、勇敢、奋进。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从两方面谈谈体会:

  一、让“快乐”陪伴我们的教师。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强**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以较高的水*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职业道德水*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几年,我任教三个班级数学,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班内差生多,教学任务繁重,每天备课备得头昏眼花;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和教研组长,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务需要处理。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

  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经常听老师说,我们很尽力,也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正如那句经典的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快乐成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爱”对待我们的学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爱学生。那么怎样爱学生呢?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学会了宽容,老师就可以走进学生及家长的内心世界,学生及家长也就会感恩于老师的付出;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时,多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问题,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地开展。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尊重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因势利导,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学会宽容与包容,要以智慧去解决,以人格去感化;爱由心生,心中有爱,言行才能有爱!所以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博大的爱心!

于丹论语读后感3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论语》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后,《论语》有了新鲜的别样风味,于丹也渐渐靠*了我们的心岸。“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论语》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后,《论语》有了新鲜的别样风味,于丹也渐渐靠*了我们的心岸。

  “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里的这段话,从小便耳熟能详,是孔子在讲自己的人生轨迹:十五岁的学*的起点,选择好方向,三十岁能牢固地自立,四十岁对各种问题不疑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

  有一天,看《百家讲坛》,一位白衣白裙的屮年女子正在讲这一段,下面字幕上打着“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字样,面孔是陌生的,言谈是和蔼可亲的,她并没有咬文嚼字罗列子曰诗云,而是把圣人描述的这个人生坐标放在了今天,在天地悠悠,斗转星移中,面对物欲横流、转瞬即逝,让每一个凡夫俗子去体验,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譬如“三十而立”,“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量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譬如“四十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屮庸(于丹把“中庸”理解为i种理想状态,一切都处于和谐之屮,即天地万物各安其位)的理念去思考、行事。

  即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言者切切,听者意会,那种朴实无华清新自然,一下击屮了不再敏感的神经,怦然心动,冥冥之中似乎碰到了知音,没有更多的.理由就喜欢上To(后来知道,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影视传媒系系主任,知名影视策划人,屮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策划顾问。)于是,等待着出书,以获取最完整的印象。终于在这一年最后一月的月首见到了中华书局的《于丹〈论语〉心得》,迫不及待地买了两本,一本送给朋友共享,一本连夜挑灯夜读,一睹为快。

  于丹把解读《论语》的指南针,放在了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告诉今天的我们,怎样有价值有效率地生活,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生活。在于丹的眼里,《论语》的价值,或者说是一切经典的价值不是用佶屈贅牙的语言作弄人,也不是用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更不是用天经地义的章法约束人;所以,她不需要我们穷究义理、旁征博引,也不需要我们顶礼膜拜,奉若宗教,而是让这些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朴素的真理,穿越时空的尘埃,用经典将心灵的内在唤醒,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地与栖息地。所以在《心得》屮,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来,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高蹈者,将圣贤经典点化为隽永心语,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一如《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孙华侍坐章”中的孔子面对*前的子弟,循循善诱,建立心灵的智慧,传递着温柔的思想力量。于是,圣人不再遥远,经典不再尘封,现实也就少了几许迷茫一一“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屮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在大部头的高头讲章、一连串的新鲜名词术语、三坟五典博古通今的考证成为专家学者们的招牌、成为学问的外在表现时,这些文字犹如这个冬日里的一抹暖阳,让人受用流连,一读再读而新鲜如初,滋味醇厚。而这些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朴素语言又常常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结合在一起,让道理既通俗又意味深长。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刚才得以成佛。”

  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缓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个抑郁症患者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建议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戏剧演员的演出,忘怀得失,那个患者满面流泪地说,我就是那个戏剧演员。质疑我们在角色Z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呢?这样的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凝神静气地阅读,心领神会地颔首。这就是于丹和她的《于丹论语》,游刃有余地行走在古代与当代的边缘,擦拭去古典作品表面的斑斑锈迹,超越圣人与凡人的时空界限,将千万颗心屮的一心之得呈现于观众读者,解读当下社会和生活,让我们豁然开朗,让我们坦然微笑,还让我们掩卷而思,在某一个圍寂的深夜。

于丹论语读后感4

  手中的《于丹的《论语》心得》勿勿看完了,合上书,再看看本上摘抄的合乎自己心境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想想以前自己总觉得《论语》有点高深,或是有点枯燥。读过这本书后,我也认为《论语》确如于丹老师所讲,不是高不可及的,而是用一种简单的道理,传授给我们生活的态度和智慧。《论语》中的句子,经于丹老师讲解,更加易懂而适用了。有些是点悟了思想中的困惑;有些激励了自己求学的动力;有些则告诉我们要如何提高自身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这些真谛,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关于学*,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于丹老师也告诉我们,真正尊崇学问的人,学*是为了人类的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了到老。由此我也想到了尹建莉老师教育书籍中写到的,关于学*古诗应有的态度。她说让孩子背诵古诗,不是让她在人前炫耀,而是让她能体会诗中的韵味,诗中的美好意境。这段时间,我和女儿正在一起学*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虽然我没让女儿在人前炫耀,可有时我也会看看自己背了多少首诗,我想我不该去究其量,而应该求其质。

  书中更多讲叙的是关于提高自身修养,生活的智慧,每一处于丹老师都有很精彩的'见解。我想要再次的阅读,去体会那其中的智慧。也因于丹老师的讲叙,让我也想去学*《论语》,学*其中的智慧,这些会让增加我的学*动力,也会让我的思想有新的认识。

于丹论语读后感5

  在读书月期间我仔细阅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然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了心思,受益匪浅。《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论语》一书中主要讲述了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道理。

  读人生之道之后所知,“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指的什么呢?是人们常说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吗?是一个人到了五十岁,就应该听天由命?非也。尤其是当我们老师这一项,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挑战更不能听天由命,而是要把握好时间,真正做到,做到老学到老,特别是对于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对老一辈的人来讲是一种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所以形势要求不允许听天由命,而更应争分夺秒,抓住机遇,不断学*,不断进步,才能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提高自己适应现代工作的能力,跟上时代要求,把工作做好。

  通过学*《于丹论语心得》使我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的如此辉煌。往往比较都是自己缺失和他人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如果真正这样去思考,去看,这样内心就*坦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就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正所谓知足者常乐,你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实用20篇(扩展8)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菁华5篇)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1

  一口气读完整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那金圣叹的三十三则不亦快哉。

  于书斋前,拔去垂丝海堂紫荆等树,多种芭蕉一二十本。不亦快哉!

  子弟背诵书烂熟,如瓶中泻水。不亦快哉!

  夏月早起,看人于松棚下,锯大竹作筒用。不亦快哉!

  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

  这些体验很稀奇吗?想必不见得,但为什么我们却很少有这一份微小感动了呢?

  我们缺少了一颗感动的心,喝茶喝的不是茶叶的好坏,饮酒也不在于酒的浓淡,弹琴不在乎你琴艺的高低,只要你有一颗活着的心,在用心品茶,用心饮酒,用心抚琴,便是好的。

  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白岩松在他的《幸福了吗?》里面曾写到过墨西哥的一个寓言,说一群人在急匆匆的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问:“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说:“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以前,古人能够用一个时辰来品茶,跋山涉水几个月只为去见一个朋友,花很长的时间期盼一封信的到来,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享受一种名为等待的幸福。而此刻的我们,用各种速溶饮料代替了茶水,只要上网顷刻之间便可得知对方的消息,太简易的过程,让我们少了一份珍惜,不再会静下心来感受那每一份微小的感动。不再生活着,而只是活着。

  渐渐的,“忙”成了一个*惯。不再停下脚步,为街口新装的霓虹灯而感到惊喜;不再在吃完晚饭后,到楼下散散步,和邻居打声招呼;不再为路边新开的野花而感动;不再珍惜朋友的关心……不再感觉这个世界的完美。

  所以,在一段时间的忙碌以后,我们需要出去走走,走到山水之间,在不经意间,收获一些微小的感动,叹一声“不亦快哉”!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2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为自己的事业忙碌着,每天看着相同的景物,走着相同的路线,到达相同的目的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忙碌变成*惯,人们惭惭忘了自己要去哪,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在这个所有人都在为制造财富,营造关系而奔波的时代里,停下来歇歇脚,让疲惫不堪的心休息一下,实在是件奢侈的事。

  大概在这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城市里,没有多少人会在其他人都向著名利、财富狂奔的时候,一个人远离尘嚣,纵情于山水之间,品茶之味,琴之趣再或小酌一两杯。

  因为大多数人都深信着:“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了扎实的经济基础才会有未来美好幸福生活。于是,人们小心谨慎地计算着,将自己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奉献给工作来夯实这个物质基础,却忽略了自己精神的安慰。因为休息并不能满足物质需求,所以就不要休息。但这真的是地迈向幸福生活吗?分明就是地往反方向走。

  有很多的人已经有了夯实的基础,却也没觉得生活多么多么美好,自己多么多么幸福。他们走得太匆忙,浪费了许多美好的时光,错过了许多美丽的风景。

  《于丹趣品人生》这本书告诉我,幸福的生活,不只是用物质来衡量,而更多的是情感与精神。看似无用的事却会给生活添上几分趣味。那些事绝不是专门用来打发时间,它们之间蕴涵着无限智慧等着我们去发掘,它们拥有着神奇的力量,可以净化心灵,陶怡情操,让人拥有清醒的头脑去思考人生的真谛。

  在人们都来去匆匆,忙忙碌碌的时候,一个人慢下来,去享受这片刻的安宁,即是无上的幸福。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3

  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她认为人生是有趣的,所以品位人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于是于丹便有了《于丹趣品人生》这样一本书。人生的趣味在于什么,怎样发掘人生中的趣味呢?这也是一个范围太大程度太深的问题,但是,依然可以从个别的方面入手,从而窥一斑而知全豹。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我们活的是这个过程中的感受,享受的也是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在于丹看来,能否放开心境,从容而快乐地享受并经历人生,是人生是否圆满的关键。但是享受人生从哪里入手呢?于丹给出的答案是:琴酒茶。琴酒茶大家都不算陌生,除了琴稍微不那么大众之外,另外两项都是大家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东西。

  琴在古代是非常高雅的东西,与琴有关的故事很多,比如高山流水,比如对牛弹琴,比如蔡邕的焦尾琴等,这些故事不仅体现的是古人的风骨情趣,也体现了琴的风骨和韵味。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比古代要快很多,所以认为无法去享受那种闲逸的生活,尤其是听琴抚曲这样高雅的享受,更是可望而不可即。其实,于丹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不必照本宣科,不必邯郸学步,不必鹦鹉学舌,我们要学的是古人的一种心境,而不是照搬古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学到了古人的那种心境,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什么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我们都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于丹教授书中,延续了心灵鸡汤式的风格,或引经据典,或直陈观点,用一个个典故或现代故事将我们生活都将遇到的困惑阐释得淋漓尽致,清晰明了地回答了我们生活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句句直指人心、撞击心灵。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文化随笔,还不如说这是一本身心灵的佳作。在书中,你将读到如何借助古人“一生相伴的酒,日常品的茶,宛若天籁的琴声”,让自己疲惫、充满噪音的内心停一停、静一静,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内心的真正所需。从某种程度上说,于丹教授更像是一位“心理医生”,在她的悉心开导下,那些曾经萦绕在心头的负面情绪——焦躁、迷茫、抑郁、愤懑将会逐渐消散。我们困顿的心灵将会在寂静的阅读中找回生命的本真,找回那个最初的自己。这就是于丹和她的《于丹感悟生活》,超越今人与古人的时空界限,解读当下的生活状态,让我们用一颗闲闲的心去享受生活,在建功立业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4

  于丹在与读者阔别三年之后,推出了新作《于丹趣品人生》。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我,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

  在这本书中,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

  于丹选取了茶、酒、自然山水等每个人都能够触摸到的载体。这些载体无关物质财富,又十足*式,自成一套仪式,能够让每个人找到一种心灵寄托。

  为此,于丹延续了心灵鸡汤式的风格,或引经据典,或直陈观点,用一个个典故或现代故事,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阐释得淋漓尽致,清晰明了地回答了我们生活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句句直指人心,撞击心灵。

  于丹用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且停亭”的故事阐述自我对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个单立人,就是“停”,人进了亭子就“停”下脚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后就有了好处。我想,《于丹趣品人生》的好处就在于,于丹想在忙碌生活里给大家搭几个小亭子,让匆忙的脚步有停歇的时间。

  那么,我们究竟就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认为,在用尽一生去实现自我毕生的愿望的时候,要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我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我的心灵。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哲理性的语言俯拾即是:“喝茶未必要最好的,关键是要学会品味,才能滋养心”,“明月清风是最好的滋养品”,“走到山水之间,才能够感觉到与生命有如此亲*而深刻的融合”———这些精妙的语言背后是对生活通透的感悟,需要我们用心细细品味。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5

  可能是因为年龄的关系,最*经常会思考一些有关生活,人生这样的问题。于是想阅读一下这方面的文字。上网搜索之后发现了于丹教授的《趣品人生》这本书。一直以来就特别喜欢于丹的讲座,也特别喜欢她的文字。于是就赶紧买了这本书读了起来。

  幸福在当今社会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而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原因是我们缺少了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乏与家人共处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成功者不免苍凉荒芜。

  在这本书中,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们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读者,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只要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古代名士般的悠闲舒适的生活。于丹认为,悠闲并不一定跟时长相关,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

  读完这本书后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于丹教授讲到人生如茶,只有做到:外化而内不化,这样的人生才更精彩,更有价值。她引用了一个实验来说明生命与世界相遇的最好方式。她说:生活就像一锅滚开点沸水,不会因为垂青哪个人,就变成温泉。人进入社会,都会受这沸水的煎熬。虽然人不能选择水温,但能够选择自己的生命质地,能够选择与水相遇的方式。

  把鸡蛋、胡萝卜、茶叶放进沸水中煎煮,相同时间后,看结果。鸡蛋原本是流动的、柔软的、煮熟后蛋清、蛋黄都变硬了。生活中,有些人被煮成铁石心肠,不柔软,不慈悲,缺少同情心,容易以偏概全,就是被生活给煮硬了。

  胡萝卜生的时候鲜鲜亮亮、有型有款,可煮完后就成了一摊胡萝卜泥。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善良本分,随遇而安。在单位听从领导,在家里都为孩子的前途,已经疲惫得忽略了自己心灵的梦想,就是被生活煮软了的人。

  茶叶投入沸水之前,形状最难看,分量最轻,而煎煮之后,变得滋润、丰美、舒展。更重要的是,它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将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浓香的茶汤。

  我觉得自己就如同投入沸水的胡萝卜,已经被生活煮软了。年轻时的激情、理想已经在生活中消磨荡然无存了。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工作中依然保存着那份责任感,使得偶尔还能从中感到一份愉悦和激动。

  在书中我体验了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实用20篇(扩展9)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实用10份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1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引用一位英国女心理博士的话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读到这里,颇有感触,于丹教授所提出的,正是我们中国父母最欠缺,也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种以分离为目的的爱我们是怎么做的?

  长期以来,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父母对于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大包大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蹒跚学步的孩子不小心摔到了,家长慌忙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而从没想过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还有,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总是怕孩子把衣服弄脏,或把屋子搞乱了,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好,甚至孩子很大了还喂孩子吃饭,我就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母亲喂女儿吃馅饼,小女孩非要自己拿着吃,妈妈却怕她把馅饼弄到身上或撒到地上,偏不让她拿,这样妈妈一边喂,小女孩一边吃一边哭闹着伸手去拿馅饼。而等孩子上学以后,父母更是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碰,为的是让孩子专心致志的学*,这时候的孩子,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说实话,目前我的孩子基本如此,而且每次吃饭,饭菜端到跟前,甚至连稀饭都准备的不热不凉,说心里话,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常对孩子说,妈妈对你这么好,实际上是“害”了你,将来你到社会上,一定会不适应的,跟从小做家务的孩子比起来,你已经落后了,还不如现在就开始锻炼自己。道理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好在,在我家,对孩子还是非常民主和*等的,经常跟孩子探讨一些话题。

  总之,由于父母长期以来对于孩子过分的“帮助”,不仅妨碍了孩子独立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所以我国目前出现“啃老族”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总在报刊、网络上读到国外的年轻人如何自强自立的故事,比如金凯*先生博文中提到的,患有遗传性肥胖症却在年满18岁毅然脱离父母羽翼庇护的澳洲鬼妹Rebecca,以及浪迹天涯的澳洲美女Tina的故事,都是值得我们当今父母和年轻人思考的。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效仿国外,当孩子18岁的时候,就把他推到社会上,毕竟我们的孩子跟外国的孩子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很大不同,只是希望这种从小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意识和社会风气能够逐步建立起来,那样,离给予孩子真正成功的父母之爱也就不远了。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2

  寒假里断断续续地读完了《于丹心得》,于丹认为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她说的没错?孔子让我感到温暖,他就像一位有着温暖大手的长者。读着这本书,就像和这位老人并肩走上了一段旅程,他引领我欣赏沿路的风景,朴素*和地述说他的智慧,拨开我的疑惑,给予我前行的力量。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像一杯茗茶,清香、甘醇;也像一块温润的玉,优雅、谦和。他闪着柔和的光芒,照亮我的世界,使我的世界静了下来,慢了下来,沉淀了下来,让我放慢了匆忙急促的脚步,慢慢发现了世界的美丽,呼吸纯净的空气,跳出自己的舞步。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的真好:“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现在的我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物诱惑,总是迷失于别人的眼中,别人的世界里。可能因为从小*惯了被拿来和别人比来比去,从学*成绩到穿衣长相,我们在比较中长大,我们*惯了从别人的眼中找自我,找快乐,找成功。所以我们早已忽略了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快乐,我们的感受,以至于忘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前几天奥斯卡颁奖典礼刚刚举行,李安导演再次获得最佳导演奖,我为此欢欣雀跃,不禁回顾他的电影之路。从三次才考上大学到两次获奥斯卡奖,没人知道当年的李安受尽白眼,他曾靠着妻子微薄的收入,在家当起了“家庭主妇”,他一度想要放弃电影委曲求全改学计算机。而李安的妻子察觉到他的消沉;那一夜沉默后,第二天妻子上班前留一句话给李安:“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李安是幸运的,他有一个好妻子了解他,爱护他,帮他守护他的梦想;李安也是智慧的,他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快乐,尊重自己的感受,跟随自己的梦想,虽有波折,但什么也比不上与梦共舞的欢愉。同样和奥斯卡有关,杨澜专访汤姆·克鲁斯,汤姆·克鲁斯说:“我是为了观众拍电影,我是为了娱乐观众来拍电影,而不是要得到什么结果。得(奥斯卡)奖固然很好,但跟我拍电影做演员是两回事。我为别人得奖而高兴。”于丹说:“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当一个人认清了自我,了解了自己的内心,自己的价值,也就可以像孔子所说的那样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用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世界了吧。

  上学期期末学校请了金琰老师做家长课程报告,金老师的一段话触动了我的内心。金老师说:“一个班有那么多孩子,为什么只有一个班长?我要是班主任,我们班有多少孩子就有多少班长!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与众不同的优点,我们不能一刀切的去比较,更不能拿孩子的缺点去跟其他孩子的优点比较,这样比出来的孩子只会越来越不敢抬头,他不会自信,不会快乐。到时我们班会有,高个子班长,大眼睛班长,亮眼睛班长,尖鼻子班长??”这段话深深的震撼了我,“人人班长”,这是多么特别,多么有力,多么震撼的想法。每个人都是班长,不比较,不看别人,认清自己,自信,快乐的管理自己,学*生活,这该是一件多么快乐幸福的事情。这不就是君子的境界吗?看重自己的内心,完善自己的内心。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不会在别人的夸赞和指责中走失。有句话说:教育就是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身为人师,不仅仅要教会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自信,交给他们认识自己、尊重内心、做最好的自己,从而快乐生活的君子之道。我们做教师的意义和价值不就体现在此吗?

  于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把人生之道变得简简单单;把我从纷繁嘈杂的世界中领出,让我回过头来,面对自己,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做回自己。淡薄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是我应该具备的生活状态,我将带着这份安静的欢愉,和孩子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共同成长??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3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4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们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心情。没想到开卷有益,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所以我也就下决心要读好这本书。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许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了。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遗憾,将使你错过弥补遗憾的最好时机。承认现实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感悟之二: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朋友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验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5

  假期里读了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一看。

  《论语》汇集了大部分中华传统美德。讲述了天地人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它要求人们真诚做人,追求完美的个性,但又不苛求人们瑕如白玉。它讲求实际,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它不要求人们改变他们的传统信念,而是沿着他们的信念引导人们,将他们提升到最高水*。《论语》的特点写的很*实,在*实中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了些,其实也是比较肤浅和随意的。*时生活中我不会想起读《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当读了于丹的书后,我知道了过去自认为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让我们现代人受益非浅。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从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和帮助。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寺院里供着一个花岗石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看了这个故事后心理豁然开朗,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可以做到从心所欲,淡定从容。“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就渺小了”,工作中同事之间,生活中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总会有一些遗憾事,伤心事,面对这些琐事心态不如放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对自己的缺憾正确对待,让我们的内心*和些,知足常乐。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为师,就必须学*,对一个好老师而言要求他能够达到为学、为师、为人的和谐统一的境界。学*要有积累,要博闻强记,要广博。有了厚实的功底,才能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样的学*是好的学*?“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这是一种学*。还有其他“学*”吗?有!于丹老师说,关于“学*”一词,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说得好: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孔子早在20xx多年前就提出简单标准,“学以致用”。经过学*导致一个人重塑整个价值体系,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才是一个好的学*。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太多了,应当按照孔子所说的那种为己之学,学以致用,才能在学*中汲取必要的营养,推动自己的事业。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6

  最*一直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曾经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不过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和、积极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可以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必须懂得去学*这种*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7

  前几年,央视科教频道正热播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论语心得》。我被于丹教授妙语连珠、才思泉涌的讲解吸引住了。于是我兴冲冲地买回来一本,一个不爱学*的人也开始读书了。我总觉得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离我们现代人很远,这些毕竟是越千年的东西,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呢?是不是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呢?

  现在想一想,古代先贤们讲的一些道理,和我们当代人的生活,仍然能联系到一起,并不是高深莫测,遥不可及。正所谓的“道不远人”吧!今天把于丹老师讲的几句话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共同学*。

  在处世之道一章中,于老师讲了一则寓言,名叫《豪猪的哲学》。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距离太远大家借不着热气觉得寒冷。一旦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经过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找到了合适的距离。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度。由此我们联想到,现代人交朋友要真诚热情,互帮互助,最好能带给对方“正能量”。大可不必穿“一条裤子”“烂韭菜不打捆儿”。这样下去离“小人常戚戚”就不远了。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地方,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我喜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祝福,更羡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但愿朋友之间能“一片冰心在玉壶”吧!

  当今社会,家长们把孩子的成长看做生活的全部,把孩子的学*看做头等大事。于老师讲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的人进行的非爱掠夺。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青春叛逆期,总是念叨为了孩子放弃了进修的机会,放弃了升迁的机会。把全部的精力金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等等,结果怎么样?孩子“压力山大”,高考前后、大学期间出事情的还少吗?有的错误是没有机会改正的,只留下血淋淋的教训惊醒后来人。

  书中还谈到了许多孔夫子的观点言论,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我读了几句《论语心得》有一点点感悟。自己就像是夜晚抬头看星星的孩子,却不知道天空有多大。慢慢懂得学*才是硬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8

  以前听过几期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的《论语》心得,*期仔细读了《论语心得》这本书。于丹教授在此书中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七个方面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看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我们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于丹教授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找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首先要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自己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找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在处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的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的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想,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担当,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9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们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情绪。没想到开卷有益,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因此我也就下决心要读好这本书。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许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了。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不好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遗憾,将使你错过弥补遗憾的最好时机。承认现实的不足,透过自己的发奋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感悟之二: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能够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能够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忙;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十分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朋友的人格能够映照、校验你的人格,能够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能够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留意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潜质,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取一个朋友就是选取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取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

  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情绪。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10

  想想自己对于这本书的了解还只限于初中课本上的几句话,真是有点儿惭愧。但要读通这本书对于自己来说确实有些困难,更不要说对他深入研究了。幸好有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虽然只是她的一家之言,但却为自己提供了一个了解《论语》机会和途径。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收获很大,想法也很多。首先使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作者于丹也是位了不起的人。她的《论语心得》问世以来,既有赞誉,又有指责,仔细想来这是很正常的。这些评论越多,越说明的她的书影响大,这也是不言自明的。她从书中筛选着,比较着,分析着,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把自己对于《论语》一书的见解告诉了我们,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无可挑剔的。正因为孔夫子的理想太完美了,太难实现了,所以经常表现出来的就是迂腐和虚无漂渺,想让其成为人人遵守的信条太难了,以至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我们心中的乐土。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实用20篇(扩展10)

——《于丹趣品人生》读书心得范本5份

  《于丹趣品人生》读书心得 1

  前不久读了于丹教授《趣品人生》一书,突然想起曾经读过一篇名为《幸福是一种心态》的文章。文中说:“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的心态。”这句话再次从于丹教授的字里行间跳跃而出,再次深深触动了我。

  于丹教授身处其位,也算是俗务缠身了,可她却能自主调适心态,乐游于山水酒茶,寄情于琴棋书画,我想,尽管也要忙于工作,忙于生活,忙于应酬,但她一定是悠闲的,从容的,幸福的。正如书中所说,“人最想得到什么,就会成为什么的囚徒”,怎么办呢?“在名利道路上奔忙,到了这溪山清静中,不妨停一停……走进去,体会生命的一种从容”,“弹一张琴,吹一支笛……求得自己心意畅快,自得其乐”。这是很高的人生境界了,在这种境界,心是自由的,情是愉悦的,生活自然也是幸福的了。

  世间万物自有其存在的方式和运行的规律,周而复始,不以我们的处境而悲喜,不以我们的喜恶而改变,世间也没有绝对的幸福与悲惨,真正的幸与不幸其实是在我们的心中,它取决于我们的人生态度。贾宝玉生于豪门,锦衣玉食,但他因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幸福;祥林嫂青年丧夫,被逼离家,出卖苦力,但她以能在鲁镇自食其力而开心。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一种心态。身边有很多人,整天看什么都不顺眼,做什么都不用心,怨愤盈怀,牢骚满腹,这钟泄愤于世,与人为敌的做法,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反而会使自己更加消极懒散,更不利于身心健康。

  幸福不会主动找上门,但它却赋予每个人均等的机会,等你怀着一颗真诚生活之心去迎取;幸福就潜藏在每个人心灵深处,不清除心灵消极厌世的杂草,它永远不会发芽开花!常怀一颗仁爱之心,宽容之心,知足知心,感恩之心,幸福就会常伴左右!

  《于丹趣品人生》读书心得 2

  这本书讲述了人生在于丹眼中是什么样子的?在书的开头他曾说过: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生活情趣究竟是一种奢侈品,还是一种必需品呢?缺少有情趣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接下来在书中都一一讲解。

  在读这本书中,就如一位心理医生在与你谈话,她会帮你解开一个个谜题,将你所有的焦虑,迷茫、抑郁全都驱散。最终在心理找回原本的自己。为了让我们更明白直观的了解,也引用了许许多多的小故事。如:差役押解一和尚,每天早上启程前差役必要清点一番: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在;自己也在,这才放心上路。有天晚上,和尚趁差役熟睡,将他的头发剃光,把自己的僧袍给他换上,然后逃之夭夭。次日差役醒来,例行公事: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呢?环顾四周无人,摸摸自己光溜溜的脑袋,看看身上的僧袍-和尚在!差役纳闷:那么我到哪儿去了呢?包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公文是我们安身立命的职业,和尚是我们日复一日忙碌的事务。于丹说:“当我们日复一日的忙碌着,过分关注于一件一件琐碎的事情……就会越忙越忽略自己的感受,不知不觉将自己置换成囚徒。表面上看,和尚还在,但是自己却找不到了。”

  在整本书中,于丹老师总的分成三大块:茶之味,酒之品,琴之趣。特别是在茶之味中,我原本不喜欢茶的苦涩,而现在,我偶尔会喝一小口,细细品味它的幽香,让自己的心灵沉静下来,也许这才是品茶的意境。在书中虽然大部分写的是古人,但是于丹老师不是让我们学古人的生活方式,而是古人的生活情趣。这样的话无论在那里都能享受到生活情趣所带来的快乐。

  这就是于丹的这本书,她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忙碌之下,用一颗闲适的心去体验生活情趣,就会在生活中不会迷失自己。无论有多么忙,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要在路途中品味生活,这不仅是一种情趣,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于丹趣品人生》读书心得 3

  我喜欢读书。

  读书于我有时是三日不离手,亦或是十日不翻书,所以只能说是“喜欢”,不敢说“志趣”。自识文化积淀不深,十几年来常不知读些什么书好,索性从名著和获奖作品读起。*日得好友推荐,读了《于丹趣品人生》一书,书中美文美图带我纵情山水、静品清茗、欢饮美酒、聆听琴音。让我走进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和闲情雅致的同时感悟了生活的艺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把人们从纷繁世事中引领出来,“且停亭中且停停”,颐养胸襟和心性,趣品人生。

  整本书读毕合实,仿佛是欣赏了一首“名诗名句”的串烧,有如一餐由诗、词、歌、赋、寓汇聚而成的经典古文饕餮盛宴。阅读中,我屡屡心生羡慕,于丹如此的美文满腹,信手拈来,深谙古人智慧与情趣,她该是享尽了怎样的快意人生?之后的“茶之味”、“酒之品”、“琴之趣”给了我答案。“生活是需要一点悠闲的情趣来调节紧张的律动,但情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生命中涵养而出;情趣也不是在斗室里酝酿出来的,而是在天地间自然滋养而成。情趣的养成,是对生命的唤醒,继而提升个人与宇宙间的通灵与感悟。”

  在书中开篇的“推荐序”中,白岩松把“我们,怎么啦?”的问题抛给了每一位读者。“*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这里奢侈的“*静”不是说多维世界,而是直指你我的内心。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焦虑与压力与日俱增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你我个人如同微尘,似乎无法逃离以上的困惑。然而智慧的古人却告诉我们:有自己的心灵生活,用自己的心情趣味就可以改变物境。人生长路漫漫,悠闲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己的方式;悠闲是一种趣味,是一种发现内心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不失烂漫之心,保持着赤子般的天真,保持着孩子般的好奇,琐细的日子就会熠熠生辉。

  感慨于书中的一个比喻:“生活就像一锅滚开的沸水,不会因为垂青哪个人,就变成温泉。你进入社会,都会受这一百摄氏度的煎熬。虽然人不能选择水温,但能够选择自己的生命质地,能够选择与水相遇的方式。”“人生如茶,富于建设性的生命,即使跟残酷的世界相遇,煎熬本身也可以变为成全。”

  我喜欢读书,而且必定要读印刷出来的纸墨,因为这样的读书,才能一边嗅着墨香,一边在“唰啦”的纸上翻飞中细品其中深奥,这绝非电子读物可比。我也欣欣然想去品品茶,就从低门槛的飘逸杯、电水壶烧开的自来水开始,浅赏绿茶,粗品乌龙,当然这也终不能品至“茶禅一味”的境界。我只是想让自己用小趣的闲适与这个世界相遇,达观乐天,让心灵“走出去为了寻觅,归来时必定带着妙悟”吧。

  《于丹趣品人生》读书心得 4

  认识于丹是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听她讲论语,深入浅出的阐述吸引了我的心灵,从此关注于丹。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的代表,于丹从不同角度以自身的生命感悟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

  《于丹趣品人生》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好书,书中于丹从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畅谈生活感悟,将这些在我们看来是古人才有的闲情雅致说成了我们找到生活意趣的一种休闲方式。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忙碌,不妨停下来,一杯清茶,一杯淡酒,闲适间让自己的心灵歇歇脚,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

  你幸福吗?今天的中国全民都流行问这个问题,我每个人真的可以静下心问问自已。幸福倒底是什么?我们忙着升学、晋职、赚钱……每天像陀螺一样旋转不停,每天忙来忙去,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最后觉得极度空虚。 常听到身边的人坐在饭桌上、K房里、电脑前讲“没意思!真无聊!”。是呀,等到我们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发现我们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

  看完于丹这本书给忙碌中的我一些心灵上的指点和借鉴,它提醒我要活的有意义,活的有意趣。悠闲的生活情趣并非要让我们闲掷时光,放弃理想,而是要让我们在目标实现的同时不要迷失了自己。

  书中最能让我感同身受的是茶篇,我和给本书写序的名嘴白岩松一样,也是临*中年,才知茶的好处。*几年茶情很浓。备了很多茶叶在陋室,特别对功夫茶情有独钟,从选茶、藏茶、泡茶、品茶都颇为喜爱,在茶中体味了太多的宁静与幸福。在此记一下自制“八宝菊茶”的过程:有日突想自已配点菊茶送友人,于是光顾了药房、超市、茶庄,找到了八种材料来包茶,所以自已起名八宝菊茶。贡菊为主料,红枣、山楂、莲子芯、桔梗、花旗参、枸杞、迷迭香、冰糖为配料。此茶有着清热去火、补气、明目、帮助睡眠等功效,相信日饮此茶,对友人日渐疲惫的身心有所益处。菊茶不但口感清甜,而且冲得极漂亮。用玻璃茶壶来冲,可以看到一朵朵盛开的小黄菊,再配上红色、绿色的配料,极有观赏价值。只是不知友人可懂得细心欣赏及体味各中的美丽。

  读到此,我相信朋友们一定能明白茶带给我的乐趣与幸福。就象序中写道“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

  做为女人,我当然也喜欢着花儿草儿的自然清新,爱着那种绽放的感觉。但条件有限,只能做个阳台上望花守花的种花人。一天忙碌过后,躺在我的懒人沙发上,看着开得艳艳的花儿,品着绵绵的普洱茶,让我颇有入境为仙的感觉,心里美滋滋的。幸福可以这么的简单呀!

  《于丹趣品人生》读书心得 5

  “嘀嗒,嘀嗒”雨滴在雨棚上跳着圆舞曲,时而快,时而慢,月光透过玻璃,洒落在窗台上。蟋蟀的歌声与蝉鸣交织着,我正半眯着眼,依靠在窗边,这样的自然美景在配上悠扬的乐曲和一位悠闲的人,这便是读于丹的'《趣品人生》给我的大概感受。

  这本书主要是写于丹通过对许多诗词的理解与感悟写出了让大家在充实自己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而这方式便是静下来细细品味万物想告诉我们的道理与故事。本书分成从山水中悟人生、从茶中悟人生、从酒中悟人生和从琴中悟人生四个部分。

  在这本书中,令我影响最深刻的还是那佛学三境界:

  1、看山就是山。

  2、看山不是山。

  3、看山只是山,但人的心境已经超越了山水!

  是啊,事物不就是如此吗?只要有一双语文的慧眼,不仅能从山水中参悟,还能从一盘棋、一朵花、一片海,等等中悟出人生,悟完了再运用这些哲理,真君子不就是这样炼成的吗?

  想到这儿,眼前不禁浮现出了那一场如人生交响音乐剧般的大雨,一开始的那一声巨响就如一个婴儿的呱呱落地,他似乎为自己挣脱了襁褓而喜悦得撕破了天幕,接着便一步一下地懂得了给予与退让,学会了与万物合作,学会了共生,并学会了智慧或圆滑地运用各种方法或手段,修炼自己回报他人或达到目的,前者君子,后者为小人,这,便是人生吧?再想到我那时奋笔疾书的文青样,不禁笑了起来:“哈哈,和于教授有一些相似哦。”

  人生轮回,轮回人生,这意义何在?除了爱,不就是感悟与感动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