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二十)份

首页 / 读后感 / |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1

  我很庆幸读了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著作《教育的智慧》。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原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出了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说实话在这本书中理论性较强有许多地方理解的不是很透彻,所以体会不是很深刻。现在将我在这本书中点滴体会与老师们交流。

  欣然的翻开这本书一首赵老师的《理想之歌》映入眼帘。也产生我极大的阅读欲望。国家建设离不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把“师爱”视“师魂”……这首诗包含了对人民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每个教师都会心中涌起一份激动和安慰,同时更多地会反思:我做到诗中写的那样了吗?我是否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

  面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就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那么教师必须具备哪些素质?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启示,可以让我们回味。

  1.师德与师魂。对师德,师魂,几乎哪一篇文章都要提到的,可见它的重要性。我们教师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教学工作中长作为我们讨论的重要论题。师德主要表现在“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16个字上。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的爱。真是“真情兮,煦煦春风胜母爱;师魂兮浩荡日月齐放彩。”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真心诚意地爱他们,并努力使这种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2.丰富的知识。我们的身份决定了我们一生都要以学*为伴,以书香所染。在教育孩子学*的同时我们也应是一个孜孜以求的学*者。面对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面对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越来越聪明,作为教师如果不学*就将落后,难于应付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即要有学科的“本体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又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的“条件性知识”。让孩子们有一个知识丰富的领路人,来照亮他们的童年,点亮他们生命的起点。

  3.更新教育理念。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自信“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能进步,会成才。这是教师正确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的教育理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学生获取学*的自信,争取学*的成功。”

  4.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是其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也是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要做到不备课不进教室,备课不仅是上好课的关键和前提,也反映了教师劳动的艰辛正如一位诗人在歌颂教师所写的:“深夜人们在梦中露出笑脸,惟有你的窗口灯光闪熠,映出你伏案备课的身影…….”

  总之当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好教师更不简单。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无愿无悔,不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饱满的精神,较强的文化底蕴溶入教改的洪流中。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2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始于家庭。学校是实施系统教育的机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为了孩子,家长要与教师相互沟通,共同寻求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读了这本书的第一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社会各界对家校合作的重视程度。新时期的家校合作,已不仅是一种教育新理念,而是一种教育新生态。“家校合作”已经不仅是加强家庭教育的一项措施,更是教育思想、培养模式以及学校制度的根本转变。

  在社会各界都已如此重视“家校社合作”的今天,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更应该不断学*家庭教育知识,始终坚持以孩子为本,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个性,遵循孩子的生长规律,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行动来教育引导孩子,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积极发挥榜样作用,与学校、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努力让孩子**、成才,培养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

  在“素质教育”模式的国家政策下,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作与互补,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越来越优秀,孩子们的未来也会更加地美好。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3

  前些日子看了王晓春老师所著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本书通过100个案例的描述与点评,体现了王老师过人的见解与教育的智慧。我一拿到这本书,就被王老师书中那另类见解,独特的看法所深深吸引。现就其中的一二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启发。一、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这也许是我们教师的一个通病,我们总以为爱可以解决一切,有了爱学生就会听话,有了爱学生的成绩就会提高。而我们看到的电影、电视、关于教育的论著上也无不说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爱让差的学生变好,爱让调皮的学生变乖。。。而事实呢。我也曾在自己的教育一线上努力,也对学生温柔的笑过,也拿着放大镜找过学生的优点,也不遗余力地表扬过学生,最后,有些学生是进步了,但我不能否认的是,更多的学生还是在原地踏步。看了王老师的书后,我才找到了答案: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光有爱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教育智慧,这正如医生和病人一样,光靠医生和病人关系好,病人的病是不会好的`,还需要医生的专业技术。医生和病人和关系好,只能给治病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我们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我们用爱心筑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但要让学生学会学*,学会做人,还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理智、智慧、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二、批评不是研究方法。书上记述了这样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一个调皮的不能再调皮的孩子,一天到晚惹事生非,老师忍无可忍时,问他为什么,孩子回答:因为你们都是女的,老师怒火中烧,愤怒到了极点,孩子才惊恐地说出是因为妈妈和爸爸离婚以后,再也没见过妈妈,他听到老师骂他,就像妈妈还在身边一样。所以才经常捣乱。读完这个故事时,我感受到这孩子太可怜了,他居然用这种方式寻找失去的母爱。我们老师是不是在很多时候都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只是想到了批评,然后来一句下次别再这样了,知道了吗?而孩子到底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却没有去想过,也没有去研究过。是没有研究的工夫和精力吗?不是。是没有研究的*惯。我们更*惯于教育这个孩子。而所谓教育者,批评也。多么深刻精辟的语言呀。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不正是如此吗?王老师的这本书里,像这样的教育故事有很多很多,每一个故事都让我们的心为之一颤,每读一个故事都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每当此时,我都会深思自己的教学现况,深受教诲。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走出误区,而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加健康地成长起来!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4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者。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那么就需要以勤奋来弥补。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和研究。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2.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放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共同讨论,益处更多。

  总之,智慧型教师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5

  一次和一个教师同学出去喝茶,发现同学带了本书――《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就拿起来看,看着看着发现这本书写得很实在,很对我们教师的心声。于是就借过来认真得去品味它,发现这是一本不亚于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的经典教育学著作,它就像一把锁解开了我很多结。

  一个教师需要理想、信念、智慧和真情。肖博士在书中这样来解释他的论点: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多么经典的论述,作为一名教师我只是沉浸在吸取知识,积累经验而增长智慧却忽略了理想、信念和真情。虽然我在教学中有真情的投入但如果我不去重视真情的投入可能我的课堂真的会成为没有激情没有活力的课堂,只剩表面而没有真实的东西在。我在看完之后除了感慨外留下的更多的是反思,如果去重新调整自己的规划,向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智慧、有真情的老师这个目标前进。 而如果说感触最深的还是肖博士“教师的**”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

  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特别像我一个新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可能说只停留在书上的一点解释,更别提有什么很好的思想。所以去吸取大师级人物的思想,去领受和品味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把他们那里真正好的东西慢慢吸收过来成为自己脑海中的东西。虽然我们不是“巨人”,但是我们可以成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那个人。

  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比教学更重要的就是反思,如果没有反思就不可能从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更不能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而将经验抽象成理论则无从谈起。在新教师的培训中,过来为我们授课的老师一再强调我们这些新教师要懂得反思,并把这些反思写下来,进行总结,让自己一点点的进步,不断得改掉一些不好的*惯,弥补一些自己缺乏的东西,加强自己优秀的地方,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才可能成为真正有思想的教师。

  最后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熏陶学生做人。可能我都没有发现学生最擅长的就是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果你不去重视这些,可能你就会把一些不好的思想通过你这样不经意间的言行传递学生那里。如果让学生接受了这些不好的思想,可能这些思想就会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想到这里的时候也不禁反思起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真的没有注意到这点。不过我相信我以后会好好注意这点,熏陶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品德优秀的学生。

  在这本书读完之后留下的不仅仅是对肖博士这本的思考,更多的是思考自己一个教师该如何重整风帆,调整方向,让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新篇章。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6

  作为一名理科思维根深蒂固的人,初读书名,说实在的,这本书并不太吸引我,秉承着“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准则,对于纯理论的教育书籍,本人确实不太感冒。不过在后面工作之余翻看这本书以后,才发现它的独特之处,也让我从中获益良多。

  犹记得以前读到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诚然,教师是很具有挑战性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对品德要求较高的职业。回想自己当初上学的时候,也曾一度讨厌某些师德欠缺的老师,甚至不愿听他的课,而如今自己走上讲台,角色转换之间,自己会不会也成为了“他”?让我在授业的同时,更加明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才能向其他人传递正能量。

  但具备良好的师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同样是一个长期积累成长的过程。就像本书讲的,在*时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学会做无愧于良知的教育,就是要做真教育,然而现实教育中“假”却屡见不鲜。如在我们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对于实验教学这一块往往敷衍了事。通常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将实验操作用教师讲解+学生记录操作步骤的形式来代替,忽视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弃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阵子,由于实验器材的不足,为了节约时间,我将分组实验变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探索求证能力培养和关注,当课前学生期盼地问我是不是去实验室上课时,想起整理实验室的麻烦,我几次“狠心”地让他们**室上课,让他们上科学课的兴趣受到了打压。现在想想,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忽视学生们的感受,这何曾不是一种负能量。而当我放开手让他们准备材料,同时自己从中协助指导,原来培养他们良好的*惯也并不是我想的那么难,他们一样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的很好,这也让我从中反省了自己。

  作为老师,更应该是孩子们的榜样和标杆。像书中所讲“身教重于言教,心教重于身教”。作为新教师,我们现在还处在“言教”的阶段,往往靠着自己的“大嗓门”,费时费力的摸索着。想要达到“心教――有情、有义、有度”,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养成好*惯。一名优秀的老师,他的优秀已不是一种行为,而是内化成自己的*惯。正如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育就是*惯的培养。”学生如此,老师亦是如此。培养*惯,贵在坚持,以前上完课,总是一副完成任务的心态,没有及时去反思这节课的不足和问题,反而让问题扩大化,在期末才去恶补也为时已晚。正如老教师讲的“课上的认真,课后辅导才会轻松”。所以我提醒自己一堂新课上完后,给自己几分钟时间及时反思,完善课程,避免给下一个班级产生同样的问题。长此以往,养成新*惯,既是考验自己,也在磨砺自身的意志。

  读完这本书简单,但读透这本书却不容易。反复去读,反复地去回味、去实践,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因为我觉得只有当自己磨炼、成长为一个正能量的人,才能将它更好地传递给他人。就像酒一样,酝酿的时间越长,拍开封泥后酒香才会更加沉郁绵长……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7

  在没有阅读《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这本书前,我本来以为,只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上起课来轻松的就是有智慧,可为什么在实际教学中却不是这样呢?我想,这本书也许能够帮我解开心中的疑惑。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智慧型教师的真谛。

  《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一书,从教育的智识、智能、智谋、慧眼、慧心、慧情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教育智慧的内涵,告诉我们教育智慧是教师在知识、经验、情感、理性等学*或*得的基础上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注重案例的开发和利用,用典型的案例阐明深刻的道理,注重用清新流畅活泼的语言简明地论说事理,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也唤起我们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对教师智慧的关注、对教学实效的关注、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对教学创新的关注,搭建一个交流共享的*台,提供一些教学细节、教师智慧、教学实效、自身发展、教学创新的操作性理论诠释与实践案例。细细地看完了这本书,我真的是受益匪浅。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才会是优秀教师。文中运用典型的案例阐明深刻的道理,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结合起来,让我在阅读中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有所成长。

  我明白到教师要修炼自己的知识和见识,要做知识的富豪和”杂家”。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既要读”有字书”,又要读”无字书”,增长自己的见识。其次教师所具备的知识很重要,教师的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提升综合能力的修炼。只有拥有了灵动的课堂教学能力、因材施教能力、实践反思能力,将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共同运用于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再者,教师要拥有一颗慧心。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教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条件。但是爱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宽容,教师爱学生要学会严慈并济,正视学生的小毛病、小错误,及时纠正,严格要求,促其改正。责任心是教师教育事业成功的基石,只有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才会热爱自己的事业,牢记自己的职责,并为之全力以赴,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通过阅读《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我深刻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所欠缺的“智”、“慧”还有很多。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教育智慧,修炼成一名有智慧的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8

  文中提到:“幼儿学*效果的变化正是来自于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根据幼儿在学*过程中的反应,不断地细化和调整着教学目标,不断地给幼儿创造更大的学*空间,进而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节奏,以使教师教的速度能够更好地适应幼儿学的速度。”的确,每一个活动结束后,我们教师都应反思和总结,哪些方面是好的,我们以后再上这个内容时可以采用的,哪些方面不好的我们要去掉,或加以调整,这样日积月累下来,相信孩子会得到最好的发展,老师的课堂教学水*也会得到较快的发展。

  就拿今天我执教的健康活动《送菜忙》来说,这个活动主要是通过走跑等基本动作的练*发展动作的*衡性,以及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发展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活动中我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在走走、钻钻、跑跑的轻松气氛中达到本次活动的目的。针对幼儿以过程体验为主的特点,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的全过程。如让幼儿自愿选择帮助的对象,使幼儿觉得我是主动为小动物做事的`,而不是老师指定的,成为活动的主动参与者获得快乐的体验。本次活动也有不少可以修改的地方,如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扩散性思维,自行设计钻山洞、过桥的方法,然后讨论出最理想的方法,给足幼儿时间,让孩子们充分体验乐趣,体验如何开车既快又稳当。下次如果再上这个内容,我有信心一定会上得更好,孩子们也会更开心。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9

  自从我拿到这本《又一种教育智慧》丛书后,虽然只看了第一编章,但书里所讲述教育方式对我感悟启发很大。特别是第一章里面的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溺爱型和冷漠型教育方式后。

  我一直在想我家是怎样一个教育方式呢?怎么样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成长呢?我对照了自家的情况,溺爱型教育方式比较符合我的家庭教育方式。但是,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如:独立生活能力较差、情绪控制不稳定、责任感意识淡薄。我也开始注意到,这些不好的行为*惯在孩子身上也慢慢地体现了。

  为了能让孩子茁壮成长,为了能在以后社会上更容易被接受,我们家必须要从溺爱型转变成民主型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成长。因为,民主教育方式来教导孩子,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担当起监护人的责任,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对她现在以及将来都会带来好处。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势必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有家长的坚持不懈,转变一定会成功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10

  暑假期间,我在家认真地拜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籍。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把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感受到豁然开朗,读书中使我深深地领悟到读书不但能学到无穷无尽的知识,还能使我心中的烦恼消失,真是一种金钱买不到的无价之宝。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能增长知识,读书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学生。人们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句话说的真是有道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教学中鲜活的案例,让我受到无穷的启发。

  从这本书中的每个案例都让我深切感觉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用一颗真心、全身心地去爱每个学生。《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教师对学生的爱就如池塘和水,教师心中没有真心的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只有去爱学生,了解学生,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只要教师心中有了爱,爱能产生无穷大的力量。不过教育的智慧也是不可缺少的,既有爱心的教育,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在教育的生涯中教师们都能深深感受到“智慧与爱心都重要”不能够倾注了爱或智慧。

  点评案例1的标题中说道,老师们都倾注了爱,太宠孩子了,而把教育智慧看做其次,学生光得到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也比较多,我们班有个女孩子一直特别娇气,有一天星期二的下午学完特长回到教室和同学玩得十分的开心。快要上夕会课时,她就安安静静得走到办公室,低声细语地对班主任说老师我不舒服头晕,我要打电话给妈妈来看我。打了电话后走出教室,十五分钟过去,爸爸来到办公室和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然后带她到医务室看医生,结果没什么问题,就是喉咙有点发炎吃点感冒药就好了,孩子就说我特别不舒服。想爸爸带回家休息,一休息就是两天,每天老师打电话探望,学*那下了,利用课余时间补,像这样的事情不知在她的身上出现了多次。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家长感动,令身边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家庭的教育。还是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孩子本身的原因,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每天面对一个个活波聪明可爱的孩子,要用心的教育每一个孩子,用心关注“优秀生”更要关注“潜能生”,使童年的孩子在快乐中成长。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多给他们创造表现的学*机会,能使每个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11

  暑假里我读了《教育故事中的智慧》,为其中的教育机智而折服:书中叙述了一个个将各种方法运用于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的成功事例,在每一个故事中你都能感受到:教育智慧没有国度之分——“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爱”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的,老师要擅用谋略,机变的教育智慧和胆略。

  纵观这一百个智慧故事,我觉得每个故事中都有亮点,但是都有共同点,那就是每个教育者成功的基点都在于:教师要爱每一个孩子,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孩子,教师要让每一个孩子有成功的.体验。

  读完全书心襟豁然开朗:原来一个好老师,不是苦口婆心也不是循规蹈矩就能定义的,要获得教育的成功,还必须拥有教育的智慧!要善于在教育过程中抓住智慧的灵感,运用适当的时机、恰当的方法智慧地教育学生,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显示出教育的魅力、智慧的力量!

  教育的一大功能就是教人以智慧,教育者当然更需要智慧。作为一名老师,经常听到同事以及家长的议论:怎样教育孩子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呢?的确,每个人都很清楚,孩子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更承载了一个个家庭的希望!于是有的人认为,只要尽力尽职就能教育好孩子;有的人认为,只要按章办事效果就不会差;更有的人认为,只要模仿优秀教师和成功案例学生就能成才!他们都忽略了一点:成功的教育方法都是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的!

  纵观这一百个智慧故事,感悟每个故事中的亮点,即为每个教育者成功的基点就在于:爱每一个孩子,赏识每一个孩子,懂得所有的事物都会因爱而生长的道理;相信每个孩子在*凡中都孕育着奇迹,明白教师淡淡的称许能让孩子享受成为天使的快乐,让每一个孩子体验成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12

  我的教学生涯已经有八年了,还谈不上老教师,但已不再是新教师了。只教了四年半英语,由于身体原因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英语教学中,校领导为了照顾我,减轻了我的教学任务,现在只教三个班的地理。从教地理开始我发现自己逐渐变得懒惰了,没有了上进心,也不像教英语那会儿那么有激情、有干劲了,当然也懒得动脑筋。再加上地理是门副课,学生都不像语、数、外那么重视,很难教出成绩。所以,我渐渐地有了倦怠的心态。

  直到这学期学校给我们每位教师发放了《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这本书,校长语重心长地寄予希望:能够静下心来阅读这部教育专著,能够从中受益。

  以前我也读过一些教育著作,比如《陶行知文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爱心与教育》等等,这些教育专家的教育思想境界甚高,由于自己的理解、感悟能力有限,读起来有点吃力,因此都没有认真地读完。徐建*校长的这本书就不一样了,在我看他的自序时,就感觉写得很真诚、很朴实、很亲切,让我产生了喜爱之情,就静下心来读了,在每天课后的业余时间里,我都要翻开认真得读上几页,还把他的真知灼见做了笔记,时刻提醒自己反思、应用,实践在自己的教学当中。读着读着,竟有些爱不释手。在他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科学的、先进的、成熟的教育理念,真切的'能让人活学活用的教学案例,还有穿插的流行歌曲、热门影视、幽默漫画等时尚元素,都让我倍感亲切,觉得徐校长不仅仅是一位教育管理者,更是一位师者、思者,我对徐先生产生了崇高的敬意。

  这本书我很快就读完了,有写得精彩的篇目甚至读了好几遍。徐校长的这部著作,真正搅动了我的内心,让我又一次有了“爱”的冲动。我要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这份*凡的职业。徐校长说,每个人最初都是混沌、蒙昧的,而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觉悟,醒来也就是“觉醒”,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也是如此,甚至更是如此!所以也就更加需要不断搅动自己的内心。

  通过读这本书,我的灵魂和徐校长进行了一次长谈,我觉醒了,我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这样倦怠下去了,我要展现全新的自我,变得自信,充满活力,用我的行动,去感染、带动我的学生。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刚走上讲台那会儿,充满激情、积极向上、喜欢思考。我要释放出正能量,在不断的思考、反思中释放出我的教育智慧。

  在这里,我把自己这学期在教学上的一些反思写出来,作为对徐校长这部著作的感恩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13

  这本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五个方面节选了100个发生在小学的典型教育案例,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这些教育案例进行了点评和剖析,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成为一个好的教师是多么不易,

  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丰盈一个人的智慧,开阔一个人的眼界。 王老师做教育确实是有心人,正是由于他对教育的那份全身心的投入与激情,从而让他对案例研究情有独钟,书中的一个个教学故事他似乎是信手拈来,而细细读来,每一个案例是那么真实、科学、经典而又富有典型性。以前我也和很多老师一样,认为一个好老师只要有爱心,有耐心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后来我发现在那些问题学生面前,即使一个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果没有对他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靠老师的爱心和耐心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开始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尝试着去研究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家庭,然后采取一些相应的办法,反而取得了好的效果。像我们班的随班就读生,王琼瑶同学是班中一位女同学,这个孩子智商不足,有时候自己都无法照顾自己,身上总有很重的臭味,大家经过她时,都要捂着鼻子走,还有人骂这个女孩子了,王老师常常见她低着头坐到了教室最后面。经了解,这个孩子根本没人管她,王老师找出自己孩子的鞋子衣服给她穿,现在这个女孩爱干净也变得漂亮了,不再自卑,能快快乐乐地跟大家一起玩。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100个案例,无一不是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碰到的真真切切的事情,实实在在的.问题。王老师在对多篇的教学案例的剖析中,用他切身的体验给我们做教师的一忠告:教师应形成研究与反思的*惯,要学会思考,学会理性思考。王老师注重于深沉的思考和理性的诊断,想办法把原因和结果分析得深入浅出,让人心服口服,应该说书中的每一个案例经得起质疑和推敲。我会好好的思索,细细的去品味感悟学*教育的智慧,把它应用的教学当中。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14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这本书收录了16位在当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师,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魏书生、李吉林、李镇西、顾泠沅、唐盛昌、刘彭芝、龚正行、刘京海、李希贵等名师。打开这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仿佛让我与智者进行了尽情的对话,令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教育的真谛,每一页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触摸到了一个个大写的"人"字。他们每一位都让我深受启发,同时,也被他们诸多事迹而感染。虽各具特色,但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共同点:那就是对中国教育的艰苦探索和追求,对孩子真诚的爱。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了启迪和快乐。

  他们中魏书生是我较熟悉的、敬佩的名师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也是我身体力行的。魏书生是一个凡人,只是他把一件*凡的事做好了——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成才。他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他说:"人生有什么啊,每个人都是来这个世界走一趟,关键就看你怎么走。其实怎么走都是走,你好好做事也是走,你稀里糊涂也是走,我觉得还是做点事情的好,()这样你会感到快乐,这快乐,只有去做,才会感觉到!"最让我佩服的地方是他那独特的教育方式,"要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和他们一起想办法学*,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进步,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想想自己在从事教育的点点滴滴,虽然有时候也会和学生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但是在内心的最深处,还是把学生当做是孩子,当做是教育对象,并没有真正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其着想。我想魏书生教育的成功也是得益于从学生出发,凡事都以学生为主去商量,去做。我想这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一个启迪,我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这样去想,这样去做。

  李镇西也是给我触动很大的一位名家。其中我读到关于李镇西老师这篇时,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是这样,我从教这20多年来也身有感触,有爱我们才会很耐心的给学生讲解;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学生和学生心贴心。要亲*学生,要多和孩子们接触,首先在感情上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融为一体之后就基本上站在管理的制高点上了。孩子们从心底里佩服你、接受你,这时可以说嬉笑怒骂皆文章,你不用去特意多讲什么东西。而且接触孩子一定要带着一颗童心,以一颗童心走进童心,这里面就包含民主的内涵。教育无痕,亲*学生,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方才能体现教育的力量。

  他们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孩子的幸福和快乐。李吉林说:"我为儿童的成功、进步和健康而感到欢乐和幸福。"她深入的研究情景教学,使课堂丰富而生动起来;张思明以带着学生去发现数学的乐趣为目的.,开拓了五花八门的思考题让学生享受数学的乐趣。他们所有的思想、行为都落实到一切为了孩子上,孩子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思想都体现在这一目标上,不是夸夸其谈,说一套做一套而是体现在他们对人的关注——一种最深层次的人性的关爱,之中无私的爱。教师要始终以理念深入到教学工作中,才能真正地给孩子们幸福和快乐。

  读书是心灵的旅行。书山跋涉,学海畅游,让我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并从而带来思考的快乐!徜徉在书海里让人感到内质在提升。16位教育家的智慧将不断的启迪和激励着我,为我今后的教育思想开拓新的思路,为我的教育热情给予了莫大的鼓舞。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15

  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宋君老师的《享受智慧的教育》。这本书分为教育篇、教学篇、管理篇、教研篇、其他共五个篇章。

  初读这本书,就被书中的教育故事吸引,渐渐的被宋老师的教育情怀所感动!书中对教育的感悟,对课堂问题的把控,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有这样一个教育故事:开学第一课,老师问同学们,如果你面前有一座大山,你怎样才能翻过这座大山?同学们有的说一步一步爬上去,有的说绕过去,有的说把山挖开!

  宋老师说“同学们,学*数学就像爬山一样,虽然辛苦,但是我们再往上爬的时候,就会发现数学的美丽!同时,面对同一个问题,我们有很多的解决方法,学*数学同样需要思考,也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动脑筋、勤奋的人。”

  我们的教育过程也是一种爬山的过程,期间也有蜿蜒曲折,也能欣赏不经意的小桥流水,每个人“爬山”的经历不一样,但是我们都在努力的前进着,并且心存善念,心存感激,心存欣喜。相信一定能到“会当凌绝顶”的那一刻!

  在教学篇中,有很多有关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包括很多课堂问题的解决策略都值得学*,建议结合《中小学课程标准》一起阅读。

  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几十年教育的积累,细细读来,如品尝一杯初春雨后的清茶,甘甜又沁人心脾!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16

  最*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书中讲的大多数是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上的事情,对于我是有非常大的感触和启发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镇西老师在其中讲民主课堂的内容。

  书中李老师从8个方面来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民主课堂。一、充满爱心。二、尊重个性。三、追求自由。四、体现*等。五、重视法治。六、倡导宽容。七、讲究妥协。八、激发创造。所谓的民主课堂,通俗的讲就是充满民主教育理念的课堂,它意味着教师对于学生能力与潜力的无限信任,意味着师生是探索真理道路上的志同道合者,意味着还学生自主学*的权利,意味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民主课堂是建立在师生人格*等的基础上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人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幸福与人性光芒的课堂。

  民主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的体现。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改革课堂师生关系,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的教服务于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

  我对于这8个方面中,最有感触的是第七条:讲究妥协。善于妥协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与人合作的前提。能够妥协意味着对对方的尊重,教师要乐于以朋友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开展同志式的*等讨论或争论,并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吸取学生的合理见解。妥协并不是投降,而是不断吸收对方的合理因素进而是双方的认识更加接*。我们*时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把自己的位置摆的过高,与学生一有冲突就以自己的意见为准,忽视学生的想法,有时就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李镇西老师在本书的写作里注重案例的开发和利用,用典型的案例阐明深刻的道理,注重用清新流畅活泼的语言简明地论说事理,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也唤起我们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对教师智慧的关注、对教学实效的关注、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对教学创新的关注,搭建一个交流共享的*台,提供一些教学细节、教师智慧、教学实效、自身发展、教学创新的操作性理论诠释与实践案例。细细地看完了这本书,我真的是受益匪浅。有点启发,有点怀想,也有点感悟。我想:今后我一定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智识

  众所周知,智慧来自学*,“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就是这个道理。生命如树,学*就是生命的根须,教师只有让学*成为生命的状态,才能让自己的教育生涯青春永驻。教师是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一个信息源,更要具有相当的学*力,成为终身学*者。能让自己原有的“一桶水”变为“奔流不息的长流水”,才可能对教材有真知灼见,才可能于*凡中见新奇,课堂上,才可能游刃有余的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地陶醉。智慧型教师具有智慧,离不开原有的知识积累,更离不开长期的不断学*。

  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智能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卓越的教师,就要有比别人高出一筹的本领,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中小学教师,这管你是高学历还是低学历者,都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合工作实际需要,不断学*,提升综合能力。学历只代表过去,只有学*力才代表将来。学*力是衡量一个教师能力大小、人才质量高低的真正尺度。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智能,才能使自己在学校成为不可或缺的人。想一想自己的周围,的确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些老教师可能学历并不是非常高,可他们的教学水*往往比一些有本科学历的青年教师的教学水*要高的多。别的也不多说了,还是抓紧时间提高自己的教学智能吧。

  三、教师要合理运用智谋

  看到这里,有的人也许会说,难道说教学真的要和学生斗智斗勇。其实这里说的“智谋”指的是教育的机智和谋略。教育学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处处留心,洞察学生的学*心理,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和运用最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恰当好处的运用教育谋略,不管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都要把握好“度”,教师要自用自己的影响力,抓住有得时机,巧妙地设置激励的氛围,在学生身上产生有效的教育效果。就像我们所知道的:有很多的学生都是在老师采用“罗森塔尔效应”下,走上了自己的成功之路。多少学生的成功都离不开老师的各种各样的'“谋略”。

  四、教师要独具一双慧眼

  正像那英唱的那首《雾里看花》中的歌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纪莫测的世界,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是的,要把的人、事、物看得清楚、明白,我们就得有一双慧眼。我们教师就更要炼就一双敏锐的慧眼,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潜能。教师慧眼识才的敏锐力并非先天而来的,它是老师在社会生活中学*、在教育实践中学*、不断培养起来的。教师有了慧眼识才的敏锐力,就能多发现一个学生的“亮点”,多造就一个有所成就的人才。第一个教师都应确定一个教育信念就是:没有不可造就的学生,没有教不好的爱学*的学生。

  五、教师要增强自己的慧心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真诚而无私的爱,也是一种大爱。教师对学生的大爱,不是唠叨,不是广告,不是摸得着的物件,而是心灵交流影响的震撼。教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一个出自师者本能的动作,都是一种真诚而动人的交流,都会在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站在三尺讲台这上,面对着学生,我们的责任更多的是爱。正因为责任,教师关爱学生的成长,时刻用爱召唤着学生,带着学生走向明天。

  六、教师要充满智情

  热情是实现愿望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只有那些对自己的愿望有真正热情的人,才有可能把自己的愿望变成美好的现实。充满热情的教师在上课时非常投入到进入到教学内容的情境中。热情是有感染力的,它能使课堂活跃,还能促进理解。热情的教师生气勃勃,善于运用有效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的智情,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讲台是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师要用智情激发潜能,使自己的生命在课堂上焕发出亮丽的光彩。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17

  合上张*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奠定基础。 日记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相当重要。

  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惯。作为一名教师,把“工作就是服务”落到实处,学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务内容,学生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事事为学生做出榜样。把认真为学生负责作为自己的左右铭,用自己职业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让“工作就是服务”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推进到自己的每项工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服务。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活动中自我约束。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18

  名师工作室的活动中,瞿老师和朱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徐建*的著作——《释放你的教育智慧》,并且给每位成员购买了书本。在工作闲暇之余,细细品读了书籍,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作者通过五个专辑:教师成长篇、学生感受篇、教育教学篇、管理艺术篇和影响辐射篇,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委屈和追求。本书虽为随笔,却并不缺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时时闪耀着的思想火花。

  《释放你的教育智慧》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徐建*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这本书体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 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他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那么教育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想到前不久去参加的综合实践活动培训,我更是感觉我们现在在社会上要面临的问题和缺乏的东西,也是孩子以后走上社会会碰到的问题,我们应该教的是他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记住这个数学题怎么解。当然现行的制度必须要知道题目怎么解,所以我们基层教师也要能够改革,在教会题目的同时更能教会他们能力。

  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教育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是要用心去做的。应该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综合书本的内容,我也觉得应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努力,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教师唯有热爱学*,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19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读书活动,我可能很难这样认认真真、像模像样地读这样一本教育书籍。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在封面反面的折叠处,写着作者李镇西的简介,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爱”这个字,是教师教育里经常出现的,也是我经常在思考的,我有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教育吗?我真正地爱学生?读了《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这一章后,我觉得自己对教育里的爱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在大学里,曾经听教育学的老师说过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现在,又重新温*了一遍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是绝对站得住脚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得出“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结论,教育出来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当老师需要爱心,作者李老师认为,所谓“爱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现,爱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体罚都离开是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是谈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应该根绝的,但是科学而成功的教育却离不开惩罚。教育惩罚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把学生吸引到身边,如果我做到了这些,我相信我也能够让我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对于这句话,李老师也给了我新的理解:“把心灵献给孩子”而不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应该允许我们老师留点心灵给父母、给孩子、给爱人、给自己。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捧着一颗心来,带走半根草也没有什么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爱,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够努力做到一视同仁地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孩子,不因其学*成绩、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爱与冷落。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智慧》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的同时也是纸上谈兵,希望能启发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来教育的方向,以后作为一名老师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如何从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20

  合上张*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奠定基础。

  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惯。

  作为一名教师,把“工作就是服务”落到实处,学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务内容,学生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事事为学生做出榜样。把认真为学生负责作为自己的左右铭,用自己职业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让“工作就是服务”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推进到自己的每项工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服务。

  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活动中自我约束。

  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二十)份扩展阅读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二十)份(扩展1)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菁华5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那么,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给他的孩子们以幸福和快乐。*需要教育家,因为*的教育需要智慧。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启迪和快乐!以前对于魏书生、李镇西、李希贵、顾泠沅这四位教育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其他的12位教育家并不是十分的了解,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下面对李吉林的教育历程谈点自己的体会、收获。

  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学会副会长。虽然李吉林是小学教师、是语文教师,跟自己教育的对象不一样、教学科目不一样,但是她的勇于创新、勇于挑战的精神对我们青年教师都是很大的鼓舞;她的"情景教学"对我的启发也是很大的;她倡导的一个教学原则:美感性更是我以前所没有顾及到的,自己以前感觉还不错的课在她的美感性原则下简直就是麻绳拴豆腐--不值一提。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已经轻车熟路的李吉林来说,开始一个班级从一年级教起探索教改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就是她的这种不怕困难、不甘*庸,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让她收获了今天的丰硕果实,而这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敬佩。我相信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她就一定不会退缩,她的这种精神会一直鼓舞我永往直前。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是学校的新鲜血液虽然自己经验不够丰富但是思维要开阔,不能一味地重复着老教师的道路,重复着自己的工作。要边研究边教学,从科研的角度来认识教学。重复式的教学只会让自己的教学效率一成不变,谈不上提高,而自己也会感觉累感觉枯燥无味,批发厌倦。反过来,做一名科研式的教师千方百计地从旧中夺出新来,千方百计地想比昨天干得更巧、更好,使自己课堂效率更高,这样本人也会感觉轻松愉快,积极充实,具有成就感。所以李吉林的矢志"小教",弄潮课改这个教育历程无形中就让我确定了以后的教学态度--探索、创新、提高效率。物理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STS教学模式,也就是从生活到物理,再将物理还原生活的教学理念,细想起来这也就是李吉林的"情景教学"。看着她情景教学的可喜成绩:全班43名学生,考入省重点中学33名,其他10名学生也都考上了实验中学,我似乎也看见了她甜美的笑容,以及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虽然我没有她那么长的从教经验,但是我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以及其他教师的帮助我一定也会收获成功。虽然现在不能给学生带到校外上课但是我们现在科技先进了,我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生活环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切实地做到将物理教学情景化。有的人喜欢文学、有的人喜欢音乐、有的人喜欢绘画,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是其主旨都是对美的追求。那么我们的学生也是在追求着美感。她们一天要上那么多节课只有具有美感的课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才能主动地去学*。美的教育功能是全方位的。李老师教会了我从四方面去体现美感,那就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以及教师仪态。可以说我以前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好。只想着上课应该讲哪些知识却忽略了怎么去讲,怎么讲才会美。这是自己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思考。

  李吉林的智慧档案让我明确了教育信念、学会了教学方法、懂得了教中带美。李吉林只是这16位教育家中的一员,其实我从每一位教育家身上都学到了很多,这本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感觉难以释手,着实得让我体会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坚信在他们的经验的指引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今天比昨天好一点,明天比今天好一点,一天跨一小步,最后一定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

  一次和一个教师同学出去喝茶,发现同学带了本书——《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就拿起来看,看着看着发现这本书写得很实在,很对我们教师的心声。于是就借过来认真得去品味它,发现这是一本不亚于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的经典教育学著作,它就像一把锁解开了我很多结。

  一个教师需要理想、信念、智慧和真情。肖博士在书中这样来解释他的论点: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多么经典的论述,作为一名教师我只是沉浸在吸取知识,积累经验而增长智慧却忽略了理想、信念和真情。虽然我在教学中有真情的投入但如果我不去重视真情的投入可能我的课堂真的会成为没有激情没有活力的课堂,只剩表面而没有真实的东西在。我在看完之后除了感慨外留下的更多的是反思,如果去重新调整自己的规划,向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智慧、有真情的老师这个目标前进。 而如果说感触最深的还是肖博士“教师的**”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

  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特别像我一个新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可能说只停留在书上的一点解释,更别提有什么很好的思想。所以去吸取大师级人物的思想,去领受和品味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把他们那里真正好的东西慢慢吸收过来成为自己脑海中的东西。虽然我们不是“巨人”,但是我们可以成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那个人。

  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比教学更重要的就是反思,如果没有反思就不可能从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更不能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而将经验抽象成理论则无从谈起。在新教师的培训中,过来为我们授课的老师一再强调我们这些新教师要懂得反思,并把这些反思写下来,进行总结,让自己一点点的进步,不断得改掉一些不好的*惯,弥补一些自己缺乏的东西,加强自己优秀的地方,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才可能成为真正有思想的教师。

  最后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熏陶学生做人。可能我都没有发现学生最擅长的就是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果你不去重视这些,可能你就会把一些不好的思想通过你这样不经意间的言行传递学生那里。如果让学生接受了这些不好的思想,可能这些思想就会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想到这里的时候也不禁反思起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真的没有注意到这点。不过我相信我以后会好好注意这点,熏陶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品德优秀的学生。

  在这本书读完之后留下的不仅仅是对肖博士这本的思考,更多的是思考自己一个教师该如何重整风帆,调整方向,让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新篇章。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3

  最*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感触颇多。这本书体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作者在探索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中提到:“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作者有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

  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教学中的交往使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成为可能,而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均是学生学*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互作用,因而使及时反馈成为可能;交往使师生间的视界融合成为可能,使课堂生活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成为可能——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是学生的学校生活之所以值得过的重要原因。”带着智慧与真情和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作为初中教师,我们是学生人生的启蒙者;我们肩负着的不仅仅是要他们学会说话、写字更重要的是要将他们引导成为一个高级趣味的人。人生来就是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立体,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一面,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来感悟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只有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可能正确而合理的引导他们。交流便是进入他们内心世界的最佳途径。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都认为“学校生活值得过”?其实谁都知道,那就是让孩子们觉得上学很有趣。与孩子沟通可以知道孩子们的兴趣,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当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孩子们都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了。也只有产生了学*的兴趣,学生也就有了学*动力和求知欲。对于小孩子来说动力和求知欲就是新鲜感。

  作为学生学*兴趣的引导者,又该怎样做呢?书中这样写道“作为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只有教师本身的成长才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需要通过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如果把我们自己比做水和风的话,那么我们只有丰厚了自己才能“负大舟”“负大翼”,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只有多读,多想,多交流,多实践才能丰富自身底蕴。这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之道,因为丰厚的底蕴是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个人素养。大量的阅读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不断思考才能将知识化为己有;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别人交流探讨,是对自己的又一次提升;最后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传播给我们的学生。这便是真正意义上教学!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其实,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4

  与孩子一起读书学*已经成为我的*惯。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孩子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孩子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教师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5

  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宋君老师的《享受智慧的教育》。这本书分为教育篇、教学篇、管理篇、教研篇、其他共五个篇章。

  初读这本书,就被书中的教育故事吸引,渐渐的被宋老师的教育情怀所感动!书中对教育的感悟,对课堂问题的把控,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有这样一个教育故事:开学第一课,老师问同学们,如果你面前有一座大山,你怎样才能翻过这座大山?同学们有的说一步一步爬上去,有的说绕过去,有的说把山挖开!

  宋老师说“同学们,学*数学就像爬山一样,虽然辛苦,但是我们再往上爬的时候,就会发现数学的美丽!同时,面对同一个问题,我们有很多的解决方法,学*数学同样需要思考,也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动脑筋、勤奋的人。”

  我们的教育过程也是一种爬山的过程,期间也有蜿蜒曲折,也能欣赏不经意的小桥流水,每个人“爬山”的经历不一样,但是我们都在努力的前进着,并且心存善念,心存感激,心存欣喜。相信一定能到“会当凌绝顶”的那一刻!

  在教学篇中,有很多有关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包括很多课堂问题的解决策略都值得学*,建议结合《中小学课程标准》一起阅读。

  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几十年教育的积累,细细读来,如品尝一杯初春雨后的清茶,甘甜又沁人心脾!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二十)份(扩展2)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菁华6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

  很喜欢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它让我激动而生反复阅读的冲动,心就这样被牢牢地拽住。

  肖川教授在《感悟人生》中所言:“心比天高的人,往往命比纸薄。‘不欲其所无,穷尽其所有’,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努力发现其价值,这大概就是人生的高贵之所在。”很认同他的人生感言,珍爱学生,珍爱家人,珍爱自己,尽自己的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问心无愧,我想,即使自己做的不够理想,也无需自责了。教师要学会**自己,淡定,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魏老师说,一个人的乐观取决于内心深处的达观,不去关注失去的,只关注自己内心坚守的部分,牢牢地守住自己的阵地,不进行盲目的攀比,于是心中就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全心全意地爱自己所拥有的,全身心地和它绑在一起时,每时每刻每处都能生活在快乐之中。

  肖川教授也在书中诠释幸福,真正的幸福,是我们对于自己充实、丰富、纯洁、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体验。当我们用真诚的言论和行动去振奋别人的同时,也振奋了自己;当我们用广博的爱心去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我们自己。是啊,三尺讲台是我们播洒理想的舞台,每当我们看到学生在自己营造的一个又一个个*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自由地畅谈,激烈地争辩,大声地欢笑。这种幸福又怎能用言语来表达呢?

  感叹之余,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教育,自身的修养,教师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因为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命,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会让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位,是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作为教师,在你的教学中,你把什么样的内容带进课堂,带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你的文化底蕴,你的文化眼光,取决于你的价值追求。

  肖川教授对书的嗜爱也让我怦然心动,静静地阅读,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回顾自己有时因种种原因疏于阅读,无心体味读书的乐趣,悲哉!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智,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还有什么比得过一脉书香呢?

  走进书里的世界,享**神的丰润,*凡而幸福的生活,绽放自己的'美丽。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和大家分享:*淡真好!**地,不令我们颠踬;:淡淡地,不让我们昏醉,使我们坦坦荡荡地处世,明明确确地看人。所以*淡也是最美的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

  我读了《释放你的教育智慧》一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本书虽为随笔,却并不缺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时时闪耀着的思想火花。《释放你的教育智慧》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这本书体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的目光是犀利的,他能洞察到本质,他认为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决定教育方向的是教师。我们的教师更关注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方向正确与否,难以检测,很难凸现,因此,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再加上我们的教师长期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琐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务消磨了高远的追求。于是,他迫切地呼吁,要唤醒和强化教师的方向意识。

  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念肖川的话: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全书“教师的**”这一篇,读后收获颇丰,最深的感受是他为我们解决了人生道路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名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

  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我们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当学生上课打瞌睡不听话时,是否由于我们的课上得不好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何等的气度、胸怀,以及对教育事业何等的热爱!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敢于释放思想。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会是一条*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会碰到许多疑难困惑,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因而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释放你的教育智慧》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以后我努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3

  我很庆幸读了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著作《教育的智慧》。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原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出了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说实话在这本书中理论性较强有许多地方理解的不是很透彻,所以体会不是很深刻。现在将我在这本书中点滴体会与老师们交流。

  欣然的翻开这本书一首赵老师的《理想之歌》映入眼帘。也产生我极大的阅读欲望。国家建设离不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把“师爱”视“师魂”……这首诗包含了对人民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每个教师都会心中涌起一份激动和安慰,同时更多地会反思:我做到诗中写的那样了吗?我是否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

  面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就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那么教师必须具备哪些素质?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启示,可以让我们回味。

  1.师德与师魂。对师德,师魂,几乎哪一篇文章都要提到的,可见它的重要性。我们教师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教学工作中长作为我们讨论的重要论题。师德主要表现在“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16个字上。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的爱。真是“真情兮,煦煦春风胜母爱;师魂兮浩荡日月齐放彩。”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真心诚意地爱他们,并努力使这种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2.丰富的知识。我们的身份决定了我们一生都要以学*为伴,以书香所染。在教育孩子学*的同时我们也应是一个孜孜以求的学*者。面对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面对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越来越聪明,作为教师如果不学*就将落后,难于应付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即要有学科的“本体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又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的“条件性知识”。让孩子们有一个知识丰富的领路人,来照亮他们的童年,点亮他们生命的起点。

  3.更新教育理念。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自信“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能进步,会成才。这是教师正确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的教育理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学生获取学*的自信,争取学*的成功。”

  4.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是其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也是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要做到不备课不进教室,备课不仅是上好课的关键和前提,也反映了教师劳动的艰辛正如一位诗人在歌颂教师所写的.:“深夜人们在梦中露出笑脸,惟有你的窗口灯光闪熠,映出你伏案备课的身影…….”

  总之当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好教师更不简单。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无愿无悔,不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饱满的精神,较强的文化底蕴溶入教改的洪流中。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4

  这学期,我读了肖川教授写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在一年来又重新养成了一个好*惯:多看书,看一些经典的书。

  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读来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一次看到如此美的书。而且是越看越美,它美在作者的率真的性情,美在作者正直的品格,美在作者宽广的胸怀,美在作者博大的学识,美在作者隽永的文笔。一切的一切,除了美还是美。苦于文笔的羞涩,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激灵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关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这一节道出了教师的心声。

  当社会各界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

  肖教授在《教师的**》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

  1、教师的编制过紧,

  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

  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

  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

  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

  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

  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想想以前,曾经是“沙发上的土豆”,连电视都懒得看,何况是书?偶尔约朋友打打乒乓球,唱唱歌,在其他老师的眼里竟成了奢侈之事。想想学生的书包是轻了,可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却提高了。常为找不到更好的路子而焦虑万分;为期末即将而来的成绩抽查而失眠;再想想一天到晚在学校里忙得团团转,回到家里却还是一脑的空虚,想想一次评估后,老师们轮流休病假,再想想那些个“恨铁不成钢”的孩子们,在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精神禁锢下,我们的老师的心理压力会是多大?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争个头破血流?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指日可待。

  愿所有的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撒播真情,让生命之花得到醇美的滋养,开得更迷人更灿烂!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5

  自收到工作室赠予的吕兵文老师《体育教育的智慧行走》这本书的这段时间,便开始细细的品读这本书。吕兵文老师自大学毕业就扎根农村教育,一干就是27年,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教育新兵,成长为首批市级名师、首期市教育名家工作室主持人、省级课程专家、教育部重点课题主持人、正高级教师,真正成为一位扎根农村从“草根”崛起的名师,无不让千千万万的体育人为之感到骄傲与敬佩。

  吕兵文老师用它的坚持与智慧以一名普普通通的体育老师发表了各种体育文章,做成好几个省级课题项目,甚至出版专著,这出乎了许多人的想象。也让我更加迫切的想要通过本书去了解这个“草根英雄,正巧此书也正是吕老师介绍自己从工作开始到如今取得成绩的心路历程,以及吕老师是如何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一点一滴的成长起来的。每一章节都彰显了吕老师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每一篇文章里都透露出吕老师刻苦钻研的那股冲劲。反观自己,自愧不如。

  困扰着教师成长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写作,有太多人“望笔却步”。而纵观吕老师的成长历程,就是从写作开始,写作改变了他的命运,升华了他的思想。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从豆腐块、小报道撰写起到出书立著,自古“写作伴孤独”,谁能看到他背后是用“流着眼泪在微笑”呢?每一种幸福的甜蜜往往都是残酷的,这个背景作者已多次强调是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结果换来的,它再次诠释你能走到哪里取决于你全部的注意力朝向哪里。

  正是对研究的情有独钟才使他保有使不完的激情。书中主要述说了他关于体育教研与科研所做的从乡村到国家级课题的一系列研究。研究使其成名,也使他从一位教学一线士兵成长为一方学科“诸侯”的华丽转身。更难能可贵是吕老师一路成长过程中始终不忘推动地区学科及全国同行一起科研成长,并一直饯行着“地位越高责任越大”的体育人担当。他一直在努力通过推广《*学校体育》“草根争鸣”论坛让更多的人梦想成真,他愿意成为别人梦想的支撑。让我们看到了当一个人对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对自己的专业非常执着的时候,不但可以照顾自己,也可以造福别人。

  这本书让后来人无比坚信“你也可以”,因为活生生的看着吕兵文老师做到了,且是可以被模仿的。模仿不是一种低级的智能,而恰恰是非常重要,十分高级的智能,天才总是从对前辈天才的模仿开始的。吕兵文老师的这种体育精神就像是指引体育人探索未来的一道亮光,这一道亮光将汇集成体育人成长路上的领航灯塔。灯塔它虽然有点遥远,但终究会到达。这个世间有些人会因为看到而相信,有些人会因为相信而看到。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6

  此次的读书任务大家都一样,校长向我们推荐了张*主编的《教育的智慧》。从题目看,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有帮助,因为曾经读过另一本也是以“智慧”为题的书,是从教师的“专业”为出发点的,读后觉得收益非浅。不过看着厚厚的页码,觉得看不完,于是选择性地看了第一章,下面简单地来说说对课堂教学智慧的实践技巧这一节的体会。

  一、充分预设,教师必需心中有生。

  有备而来,有备无患,不上无备好之课,这是处理好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前提。许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准备得好预设就好,生成也就好。所以备课时必须心中有学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现有的体验水*、理想、情感、态度现状出发,分析文本,制定多维目标,然后依据目标预设几种有助于学生学*的思路,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中可能出项的种种情况想清楚。

  二、以理服人,教师顺应课堂生成。

  音乐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在轻轻一“点”间不断迸发,尽显其个性灵性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模仿跳舞是兴致高所致老师如果生气发火,必定会影响课堂气氛,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通过鼓励赞赏,最终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音乐潜能得以开发,也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读懂学生,引领学生思维发展。

  教学与思维的关系极为密切,学生在学*中不仅要感知客观事物,记忆学*材料,而且要通过思维去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音乐课中,不善于运用思维就不能很好地掌握音乐基础技能,理解表达歌曲情绪,创作音乐旋律。因为学*要求各种类型的四位活动参与,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更为重要,思维能力提高越快,学*也就越有效。

  四、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知识尺度。

  我们都知道,音乐知识是为学*音乐服务的。在音乐教学中,不能随意套用智育教学的模式。如果将艺术教学简单地变成知识的记忆,不但美育的目的不能实现,而且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过分的强调音乐知识的熟记,忽视音乐实践,那么音乐审美将成为空谈。音乐知识的讲解、音乐技能的传授和练*应避免偏重于语言、乐谱、动作等“非音乐听觉体验”方面。如果依靠单纯的说教,是缺乏音乐美感的。我们要把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内容融合在听、唱、动等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它、运用它,从而提高音乐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只要努力把握音乐的度,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追风,偏离“音乐”的现象就会减少,使音乐课回归自身本色。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二十)份(扩展3)

——《教育的智慧》的读后感范本5份

  《教育的智慧》的读后感 1

  合上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奠定基础。

  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国26省市、自治区各实验点的一个共同的突出的措施是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惯。

  林崇德在第八章也谈到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方法。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活动中自我约束。

  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的智慧》的读后感 2

  我想,对每一位老师来说,后进生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我们带的班级里,我们操心最多的,是后进生,他们不但让我们在教学上用尽浑身解数之后屡尝败北之苦,感叹他们脑构造的坚固——怎么就教不会呢?而且还经常和我们在日常班级管理上斗智斗勇,趁你看不见上课偷偷拉着学*好的同桌说话,课下你一不注意就三五成群在校园里追逐打闹,班级那点点量化管理分几乎都是被他们给三番五次折腾没的,一不小心还给你摔个人仰马翻,鼻涕眼泪一大把的哭哭啼啼给你看。所以,后进生,是我作为一名老师、一名班主任最头疼的问题。

  该怎么面对他们?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有效果?当老师的这几年里,我一直在向老师教师学*,并结合自己的实践不断摸索,假期里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首先是化批评为表扬。李镇西老师说:“批评是教育的重要方法,但是,有时候表扬会更有效,富有智慧的教师,哪怕是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也能够找到学生可以鼓励和表扬的地方,巧妙的将批评转化为表扬,从而达到触动学生心灵教育学生的目的。”我的脾气是比较急躁的,每次看见学生犯错误,总是忍不住大声批评他们,但是我发现这样时间长了,很多后进生就*以为常,引不起他们任何的反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向李老师学*,巧妙将批评化为表扬,相信效果一定会很好。

  其次是用幽默夸张的话语引导后进学生。在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所有的孩子们都喜欢老师说幽默夸张的语言,所以在批评后进生的时候我也会故意用幽默夸张的语言来达到效果。有时候个别学生上课说话,我就会停下来说:“我听见八十只青蛙在呱呱呱。”孩子们哄堂大笑,笑完之后基本上会安静下来,偶尔还有个别同学再偷偷说话,我就会说:“还有一只小青蛙在呱呱”学生立马能安静下来。课下个别调皮的后进生出去追逐打闹出现“小事故”的时候——一般当他们哇哇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泪来找我告状的时候,我都会先用幽默的语言安抚学生的情绪“哎呀,你的鼻涕都快一米那么长了,快用老师的‘爱心牌卫生纸’擦擦……”“你的眼睛比小白兔的还红了,快给我看看……”很多孩子立马就破涕为笑,羞羞答答的开始躲,从自己受委屈的情绪中走出来,知道自己又犯错了,幽默的语言不仅把孩子从一个消极的情绪中拉出来,还马上让孩子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然后是多给后进生机会表现。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说:“后进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教育者的明智和智慧,在于引导‘后进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让他们不但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其实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肯定。我发现后进生多多少少都是有些自卑的,去年期末考试之前,我为了鼓励学生,就在班里说:“认真听课,好好复*,优秀的同学和进步的同学都有奖状的。”结果我话音还没落,就响起一声悠悠的叹息“唉,没有我的份……”这是一个很阳光很调皮的坐在第一排的男生说的,语调很夸张。我说:“怎么会,你好好努力,进步就有。”他特别认真的对我说:“可是我学*不好啊。”我安抚了他好久,最后约定,进步十分左右就发奖状。还有一次上下午放学之后,有几个后进生在教室里补作业,写完之后,我在黑板上抄了几道练*题,本来是想直接给他们讲的,结果我*惯性的问了一句:“谁会举手。”几个孩子争先恐后的回答,跟*时课堂上沉闷的表现判若两人。通过这几件事我发现后进生也想表现,可是,由于他们的基础等各方面的原因,课堂上还没等他们思考出答案,优等生就已经回答完毕了,久而久之,他们越发养成了不思考的*惯。所以,*时我总是会尽力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虽然他们还是后进生,但是起码让他们学会进行一些思考,一点一点慢慢进步。并且照顾了他们的自尊。

  最后是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李镇西老师说:“后进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要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逐渐减低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逐渐进步的信心。”这一条是我尤其应该注意学*的,很多时候,对待后进生,我的耐心不够,总是希望他们快一点,再快一点,很不得他们立刻变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以后,我要向李老师学*,学会容忍他们“旧病复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等待他们的“犯错周期”逐渐延长……

  最后,借用李老师在《教育的智慧》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范围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

  《教育的智慧》的读后感 3

  从毕业到现在,在三尺讲台整整十个年头了,要问“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不管是讲道理很是摆事实,或多或少能说上一番吧。

  人民教师,这是一个多么神圣的称呼,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在书中林教授用了很多手笔来阐述,从师德、师魂到知识结构(文化知识文理交融)、实践知识展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成绩评价知识),从教育观念(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到教师才华的顶点(自我监控能力),从教师的外部行为表现(技术+艺术)到课堂教学基本功(备课、上课等),非常全面、透彻地谈了怎样当21世纪的高素质教师,让人读来启示很多。

  读到这里,也让人不由得发出感叹——当个老师不容易!

  于是,林教授在书中引用的赵朴初先生的《金缕曲——献给人民教师》一诗时,就特别有感受,十年时光飞逝而去,留下的是万千感慨。于是,在这里,我也转载全诗:“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险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患与安,无论比。幼苗茁长园丁喜。几人知,*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任务越来越重,对于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必须努力,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育的智慧》的读后感 4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读书活动,我可能很难这样认认真真、像模像样地读这样一本教育书籍。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在封面反面的折叠处,写着作者李镇西的简介,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爱”这个字,是教师教育里经常出现的,也是我经常在思考的,我有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教育吗?我真正地爱学生?读了《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这一章后,我觉得自己对教育里的爱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在大学里,曾经听教育学的老师说过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现在,又重新温*了一遍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是绝对站得住脚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得出“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结论,教育出来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当老师需要爱心,作者李老师认为,所谓“爱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现,爱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体罚都离开是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是谈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应该根绝的',但是科学而成功的教育却离不开惩罚。教育惩罚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把学生吸引到身边,如果我做到了这些,我相信我也能够让我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对于这句话,李老师也给了我新的理解:“把心灵献给孩子”而不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应该允许我们老师留点心灵给父母、给孩子、给爱人、给自己。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捧着一颗心来,带走半根草也没有什么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爱,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够努力做到一视同仁地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孩子,不因其学*成绩、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爱与冷落。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智慧》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的同时也是纸上谈兵,希望能启发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来教育的方向,以后作为一名老师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如何从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智慧》的读后感 5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个性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必须会进步、会成才。”这是我们作教师务必坚持的一种信念。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下对班上学*不好的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为这种决定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们就应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潜力,就应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务必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资料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潜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奠定基础。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鲁迅先生因为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而对先生十分敬仰。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学*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完美无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充满智慧的人总是快乐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幸福生活,这主要表此刻对知识教育和知识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透过不断的学*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到达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潜力只有靠潜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必须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我也想把这些话读给我的朋友们。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二十)份(扩展4)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优秀读后感1

  利用假期时间,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专著读后感。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在这些书中,作者力图将学生如何学*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管理课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使我们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发展趋势,有效地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时的管理。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最*也一直在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起初读这本书时感到有点吃力,总是抓不住书中的语句,但很快我就被书里生动的例子所吸引。我很容易就从这些例子当中体验到我在和儿子、学生相处时的一些感受,并进而反思这些时刻自己的表现。而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凡当过父母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总是对宝宝睡房的声音非常敏感,非常注意聆听,这难道不令人惊讶吗?即使我们的周围很喧闹,我们也总是能听到远处睡房里孩子在小床上的动静。但是,我们究竟听到了什么呢?哭声吗?叫唤吗?可即使没有任何声音的时候,我们仍然会决定去看看。我们以为孩子会安详着蜷缩着睡在小床的一角,可是,我们看到的竟然是一张完完全全地仰着的期盼的小脸。脸上放射出微笑,手臂舒展开来,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没有一句话,没有一点声音,但是我们仍然听到了召唤!这是一种力量,这是每个孩子所拥有的征服那位能“听到”的人的力量。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倚天屠龙记》里的金毛狮王谢逊,迷失本性,**如麻,正狂性大作,要**之际,一声婴儿的啼哭即唤醒了他。孩子这种召唤**的力量究竟来自哪里呢?也许来自孩子的脆弱性和可能性。我们伴随孩子出生、发展、成长,孩子的柔弱性呼唤我们,使我们反思什么是对孩子好的,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呼唤我们反思,我们有能力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使我们共同拥有的世界成为什么样子的。孩子们对我们而言就是世界,倾听孩子的呼唤即是倾听世界对我们的呼唤。而我们是否聆听到了孩子的召唤呢?所以,“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教师的职责和教育的本质,这是这本书所有理论展开的基础。那么,教师的责任来自哪里呢?就来自倾听孩子的召唤并在实践中做出对孩子好的行为来,这就是本书所要讲的教育机智的核心。家长们、教师们,你们听到了孩子内心的召唤吗?那其实也是我们心里的召唤。

  所以作者说“不了解自己的儿童时代的**是不可能理解孩子的”。孩子们的召唤帮我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方向。所以“教育学意向不仅是我们生活哲学的表现,也体现了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是如何以积极思考的方式面对世界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聆听孩子的呼唤,表现出怎样的行动来呢?当我们这样问的时候,便产生了教育反思。这也是这本书要教给我们的教育机智。反思与行动有什么关系?文章当中有一段生动精彩的描述足以说明这一点,引用如下:翁大铁在他的《紧紧地拥抱》的诗篇中描述了他的孩子是怎样在卧室一直召唤他过去行晚安吻的。父亲大喊‘好了,我就来’。但是他正快要做完手头的活儿,然后又做这做那,之后他过去回应孩子的召唤。

  当翁大铁慢慢地走过卧室的门前时,他看到了他的小家伙:“他站在那儿,手臂张开,等待着一个紧紧地拥抱。咧着嘴笑着。”翁大铁对父母拥抱孩子的方式作了精彩的描述。接着,几乎是一种事后的反思,两行简短的句子结束了诗篇:在我走进去之前,他像那样,他在那儿站了多久?“教育学首先召唤我们行动,之后又召唤我们对我们的行动作出思考。与孩子们一道生活以及反思我们与孩子们生活的方式,这两者都是我们的教育性生存的表现。”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优秀读后感2

  培根曾经说过:“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马小良。”此次临*一小在3月份开展的教师读书月活动中,每位教师选择一本教育理论书籍进行阅读,应该说,这是一种让全体教师增长才干,增强业务能力的一种活动形式。在这个读书月中,我拜读了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匪浅。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

  (1)教师热爱学生,一定要做到对学生公*公正,不分优劣,不分好坏,不分美丑,一视同仁。对每个学生的学*、品德、成绩、不足、优点、缺点等都要进行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肯定,切不可感情用事,有失公*,出现偏颇。学生对教师最反感的是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

  (2)要有敏捷的思维和课堂应变能力。教师要能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通过因势利导,通过抛砖引玉,通过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让学生在学*中保持稳定而良好的学*情绪,达到创造灵感的高峰,读后感《《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马小良》。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抓住教学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同学,把握教育契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才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又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使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教师既要利用教学机智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又要对偏离课堂内容、误入歧途、有悖教学目标的学生思维及时堵住,做到断流时导,漫溢时堵,堵导并用。

  (4)教师的业务素养师实施教学机智的前提。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讲,数学教师还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与研究。我们应该经常性地问自己,对于自己所教的知识掌握到了何种程度,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吗?懂得知识的融会贯通吗?知道知识的后续发展吗?知道知识的应用价值吗?知道知识的产生背景吗?知道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教给学生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吗?我们还要学*一些高等数学知识,高屋建瓴地解读、参悟教材,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脉络、提高对课堂即时生成的数学问题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因此,只有对所教的学科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5)教师必须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一方面,要锻炼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使课堂教学用语具有简明扼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等特点,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锻炼非语言表达能力,要讲究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做到抑扬顿挫,并伴随着适当的表情和手势等,表达一定的知识信息。在课堂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不少的问题和困惑,亟待我们拥有解决问题的实践智慧。通过阅读此书,我发现西方教育科学领域多年来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的光辉,也重新理解和思考教育智慧的意蕴,真是有一种从困惑走向豁然开朗的感觉。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优秀读后感3

  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的书,这是世界著名教育学专家、教育哲学家、课程论专家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专家的马克斯。范梅南教授写的一本教育类专著。初看这一本书,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读着读着,却发现它使我一下子明白了很多,领悟了很多。本书是从迈向智慧教育学、教育学的实践、机智的性质、教育机智、机智与教学等九个方面向我们一一作了阐述。其中机智的性质、教育机智、机智与教学这几个章节更是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细细回想自己对教育机智的理解,几经波折,终于得以找到正确的方向,为自己打开一扇大门,看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无限的延伸了广度与宽度。

  一、教学机智是一种临场的天赋,是不可学的。

  初为人师之时,那时还没有听到过关于“教学机智”这样的名词,有的只是“课堂的应变能力”。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开始慢慢熟悉起了这一词语,但是对于它的理解只是把“教学机智”与“课堂的应变能力”划上了等号,觉得教学机智应该是一种临场的天赋,有的人生来就有,而没有的人学都学不来。自己也没有努力求证过这样的答案是否是正确的,只是认为应该是这样。

  二、教学机智是可以学出来的,它只存在于教学之中。

  慢慢的,在边学*边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对于教学机智的理解也在逐步的改变。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预先想象的那样顺利,常常会出现意外,而正是这些意外常常会让自己手足无措,常想能冷静处理并能驾驭它,可总会是事与愿违,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自己对于教学机智的理解变得清晰一些了,教学机智是需要靠着不但积累起的底蕴,才能运筹帷幄,从意外中得到更大的收获。记得在我的一堂思品课上,当我要求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聊聊自己爷爷奶奶的喜怒哀乐,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爷爷奶奶快乐时,意外发生了:第五小组有一个孩子哭了,其它的同学正不知所措。面对着这样的一个情景。我做出一个决定:放下预设的内容,转为和学生一起探讨孩子哭的原因。孩子的哭由心而生,是因为自己失去祖辈,不能敬孝所致。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谈对此事的看法。学生们一个比一个说得深刻,有学生说:“我和他一样,心里也很难受,因为我的爷爷奶奶也没有了。”有学生说:“我觉得他很有孝心的,……”还有学生说:“……我们要珍惜和老人在一起的时间,我们的爷爷奶奶岁数都很大了,他们活的时间有可能不太长。如果我们现在不珍惜,将来他们不在了,那我们会后悔的。”对于这次意外的处理,我不仅很好地解决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而且通过这个意外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一个高度,让学生从内心再一次受到了体验,它来得是是那么的突然,而解决得又是那么的自然。我很庆幸自己当时的决定。我并不认为自己有教学机智的天赋,此时的决定与做法,应该是得益于*时不断的学*与思考所得。那时对机智的理解上升于此,如今看来,我这样的理解还是很狭隘的。

  三、教学机智是品出来的,因为它深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毛孔。

  现在,当我再一次来看教学机智时,它已变成了教师的一种素养。它首先体现在教师的为人师表上。每一个人都在无声地接受着环境对他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如此。哪怕是*时那些最不可能听老师话的学生,也在每天接受着教师的影响,只不过他们接受的量少了一些,微妙一些,但你不可无视他的存在。因而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教师更应身高为范,努力成为学生学*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先行做到。只有给予正确的影响,才能让学生受到正面的教育。其次教学机智体现在教师的自我克制上,面对着众多不同的个体,是否做到心*静气的与之交流,给予指导。特别是在孩子出现了令你生气的时候,是否还能不愠不火。古有“布衣怒天下素。伏尸二人血流五步”之说。而如今,教师一怒,心情影响行为,在这样的心境下还能有好的行为来指导学生,教育学生吗?再则,教师一怒,势必影响到学生,受了惊吓的学生一定会缩成一团,自动生成自我保护系统,这样的教育还会有效吗?答案不言而喻。学会了克制,就会理性地选择何时去忽略什么事,何时该等待,何时“不去注意”某件事,何时后退几步,如此理智地处理正是教学机智的充分体现。再次,教学机智还表现在教师要有一种处事不惊之态,要对情境要有有充分的自信。如当课堂失去了控制那一刻;当你与学生谈话,对他进行教育之时,学生不但不听,反而十分不敬之时;当你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内容不被学生重视时,你都要学会变得冷静,变得自信,同时做出充满智慧的举动。也许生活中的我们常常会被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小事,拖得疲惫万分,以至于到后来,在无奈之时,不再去思考、寻求一种积极的方法。没有了为师的那一份燃烧着的激情,那会是多么可怕啊!

  四、教学机智更是一门与学生交往的艺术,他主要表现在你是否理解你的学生,尊重你的学生。

  理解学生就要站在学生的位置看问题,处理问题。教育中,我们常会用老师的眼光来看待所发生的事情,然后以我们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表面上来看,问题是过去了,但是是否真的给学生心灵以**,那就不敢说了。面对着教育中的某一件事,我们常常会知其然,而不去知其所以然,常常站在老师(这种成年人的位置上)想当然的认为是这样的,而全然不顾知识与生活阅历远没有**丰富的儿童所站的位置、所看到的与想到的。就如上课老师讲的内容,做作业的时候发现有个孩子没有掌握好,于是就想到,孩子上课没有认真去听讲,这样的孩子不是一个认真学*的孩子。殊不知,孩子的不懂可能是孩子的接受能力弱所致。可能是这一方面内容这个孩子还是很欠缺的,一下子接受那样的内容,对于他来说显得很困难。或许课上更有一些事打扰了他的听课,如昨晚没有睡好,如听课中出现了意外,如他想起了一些伤心的事等等。我们有一百种理由可以假设,但是只有站在这个孩子的角度,阐述出来的'理由才是最为合适的,也是该令同样站在学生角度来思考的老师理解与体谅的。教学机智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上。教学中我们常会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不是客体,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把学生当成了教育的客体来看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抱怨孩子怎么就学不会呢?作为教师,我们有没有引着学生去学,引着学生过“河”呢?我们常要学生自己走过来学*知识,其实该行动的是老师,是教师该走到学生身旁,帮助学生认识他所要学*的东西,带着他一路走来。教师要有一种山不过来,我过去的思想来进行教育与教学,那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成功率一定会更高。

  教育的机智也涵盖了我们每一天,每一点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只有提高了认识,然后我们再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海纳百川,勤于思考,追求更高更强,那么教学机智一定会带给我们全新而精彩的新未来。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二十)份(扩展5)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 (菁华3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1

  假期间首次捧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成为一个好的教师是多么不易。

  作者王晓春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每个教育案例进行了点评和剖析。字里行间闪烁着王晓春老师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

  我们常教育学生在学*中要学会思考、质疑,因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读完本书,掩卷长思:我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中遇到问题,想过为什么吗?思考过该怎么办才更好的问题了吗?反思过去好像没有。遇到问题,一般的处理方法是简单、粗暴,老师以自己的强势暂时解决所有问题,没去找问题的根由,所以也不会解决问题的根本。看似成功的解决了一个问题,实际上遗留了一个更大的问题。

  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有教育智慧吗?我的教育智慧从哪儿来的?

  做一个智慧的老师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种种情况,不是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压制,而是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索学生表现背后的根本原因!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再思考才是智慧的表现。愿我们所有的教师,多读书,多思考,多研究,努力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2

  *期拜读了王晓春先生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书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个教育案例和问题。这些问题既细小,又普通,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天天更替出现,如学生不做作业、上学迟到、调皮捣蛋、破环公物等等;却又是我们为师者不能绕过的一道道坎。生动的教育故事,具体的教育细节,真实的教育主体……细细品读,一问一答间,作者深刻的理性思考,严谨的逻辑判断,使人在轻松的阅读引发思考与共鸣,一股强烈的教育智慧跃然纸上。

  谈到教育的智慧,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课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学技法,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课堂上的随机事件,这些突发的事件,也就是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让看似冰冷枯燥的数学变得温柔丰满。因为在课堂上,因为我们的教育智慧,会让优异的孩子灵机闪现,会让吃力的孩子在错误之后一步一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在一节数学课上,当我问到植树节是什么时候时,大多数学生都哑口无言,我就抓住契机适时教育他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保护环境意识与生态意识。三尺讲台,40分钟,孕育了无限的智慧,捕捉教育机会,闪现教育智慧。

  有些时候,我们老师、父母确实是缘木求鱼,我们忽视了最宝贵的做人教育。我们心甘情愿地、一门心思地把自己、孩子绑上了"分数"的应试车,尽管历尽颠簸和坎坷,甚至中途翻车、抛锚,我们也乐此不疲,前赴后继。孩子们也为了一个又一个高分绞尽脑汁,以至他们错过了人生旅途中许多美丽的风景,错过了生活中酸甜苦辣丰富多彩的滋味品尝……所以在家庭,要培养孩子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应格外重视孩子情商的培养,在学校,要以爱育人,以情育人,以境育人。

  我们经常会发出如此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事实上我们没有反思过:"我们老师、父母究竟怎么啦?"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老师要么是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呵护孩子,造就生活无能儿;要么是在学*上让学生俯首帖耳,造就了书呆子;要么是在社会利欲的熏陶下,培养了俗人。对于孩子,我们必须呵护好心灵,这是教育的底线。力促孩子求真、求善、求美;生活和学*上,放放手,多让孩子自己去闯荡,去体验;为他们擦擦伤口,听听倾诉,为他们的行囊补充食粮,对孩子们说,继续去闯,前面风光旖旎……我想,一旦我们的教育做到了让孩子时刻保持舒展的心灵这个境界,那么孩子的学*与生活该是多么幸福!

  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就应成为终身学*的典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向专家、向同行学*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同时也向我们的学生学*:认真积累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的奇思妙想、精彩提问和回答;也重视收集学生们出现的共同错误;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的为学生创设他们发展的*台,同时促进自己的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我们容尽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问题。但是,走进《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与王先生晤谈,却能得到一点启示:关注教育现象,揭示教育问题,为了我们光荣的育人职责,执着地思考,教育智慧将从中汩汩生成。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3

  这个学期,学校送了我们一本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全书五个部分,分别就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等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热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发人深省,每每闪烁着王老师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令我读后深受启发。纵观全书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发觉无一不透射出老师对学生那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大公无私不求任何回报的爱。是的,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而“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育之爱首先应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让孩子生活在老师爱的目光里,拥有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这应是良好教育努力达成的目的。但在部分教师头脑中,“师长”、“尊者”的封建师徒伦常意识依旧残存,对教育“上施下效”原始内涵的理解还是那么根深蒂固。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他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了最崇高的师德境界,树立了人师楷模的显著标志,张扬了爱心和人剃精神。在这里,我所理解的爱应该是大爱而非小爱,大爱应该是对学生思想上的关爱,即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思想的偏颇,通过与学生的真诚沟通,让学生相信你,并且教师也应该有能力给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指导。我想特别对于班主任,更要求有这样一颗敏感细致的心去发现和感受每个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

  因此,前进的路上,需要我们的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智慧。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活蹦乱跳的孩子。他们在学校里的时候可是一刻也不停歇的。而且,孩子们是那么的好奇、好问,什么都有可能随时成为他们观察的对象。他们对是非的分辨还不是很明确。有的只是单凭自己一时的喜好爱恶来表现对事物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爱是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孩子,喜欢孩子,以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没有对孩子的爱,会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孩子,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孩子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也只有做到了对孩子有爱,才会生发出源源不断的教育智慧来。

  教师对那些给自己找麻烦的孩子也应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这些孩子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孩子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信心,提高学*的积极性。学*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我们班有个孩子,脾气大的吓人。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要么用手脚踢打别的孩子,要么就把教室里的玩具、货架踢到在地。她喜欢的玩具一定要给她先玩,和同伴之间经常发生骂人、打架的事件。还经常威胁我们老师:“我要回家去了,我再也不读这个幼儿园了”。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没有对她另眼相看。而是给了她和别的孩子一样的爱。对她经常给我们出的难题、招数,我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睡午觉时,我们坐在她的小床边,抚摩着他的额头陪她睡。游戏时大家都不肯跟她一起。我们就帮她找到小伙伴和她一起做游戏。并且告诉她:只有和大家团结友爱了,不打人不骂人了,小朋友才会喜欢她。有一次中午午睡,睡到半中间,她开始胡搅蛮缠起来,一会说肚子疼,一会又说要吃糖,还要老师给他放录音机听故事,我告诉她现在小朋友睡着了放故事会把小朋友吵醒的,明天再听。她就开始号啕起来,把一屋的小孩全给吵醒。我当时真的有些火。但我还是强压怒火,把她抱在怀里,并轻轻地拍打她的后背。最后,总算把她哄睡着了。

  我想正如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教师把爱洒向学生自然也会收获满天下的爱,爱的付出与收获是双向的。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爱的教育是我们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孩子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成功可以给人带来荣誉和喜悦,而挫折或许能给人更多的思考,往往孕育超凡的智慧。经过挫折的历练,教育智慧才会生成,教育品质才会升值。可以说,每一个成功者都曾经过挫折的历练,他们的脚下也曾经泥泞不堪,然而正是不堪的“泥泞”,才滑出了他们的智慧灵光、丰盈了他们的智慧之囊。教育智慧源于点滴的学*和深厚的积淀,源于教师对孩子的真爱!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二十)份(扩展6)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菁华3篇)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1

  很喜欢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它让我激动而生反复阅读的冲动,心就这样被牢牢地拽住。

  肖川教授在《感悟人生》中所言:“心比天高的人,往往命比纸薄。‘不欲其所无,穷尽其所有’,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努力发现其价值,这大概就是人生的高贵之所在。”很认同他的人生感言,珍爱学生,珍爱家人,珍爱自己,尽自己的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问心无愧,我想,即使自己做的不够理想,也无需自责了。教师要学会**自己,淡定,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魏老师说,一个人的乐观取决于内心深处的达观,不去关注失去的,只关注自己内心坚守的部分,牢牢地守住自己的阵地,不进行盲目的攀比,于是心中就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全心全意地爱自己所拥有的,全身心地和它绑在一起时,每时每刻每处都能生活在快乐之中。

  肖川教授也在书中诠释幸福,真正的幸福,是我们对于自己充实、丰富、纯洁、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体验。当我们用真诚的言论和行动去振奋别人的同时,也振奋了自己;当我们用广博的爱心去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我们自己。是啊,三尺讲台是我们播洒理想的舞台,每当我们看到学生在自己营造的一个又一个个*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自由地畅谈,激烈地争辩,大声地欢笑。这种幸福又怎能用言语来表达呢?

  感叹之余,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教育,自身的修养,教师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因为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命,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会让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位,是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作为教师,在你的教学中,你把什么样的内容带进课堂,带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你的文化底蕴,你的文化眼光,取决于你的价值追求。

  肖川教授对书的嗜爱也让我怦然心动,静静地阅读,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回顾自己有时因种种原因疏于阅读,无心体味读书的乐趣,悲哉!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智,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还有什么比得过一脉书香呢?

  走进书里的世界,享**神的丰润,*凡而幸福的生活,绽放自己的美丽。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和大家分享:*淡真好!**地,不令我们颠踬;:淡淡地,不让我们昏醉,使我们坦坦荡荡地处世,明明确确地看人。所以*淡也是最美的真。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2

  寒假期间,我认真的通读了肖川博士所著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全书共分为九编:《教育的方向》、《教育的真义》、《教学的智慧》、《教师的**》、《文明的星空》、《语言的世界》、《心灵的阳光》、《自由的言说》、《书的芳香》。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整本书很有亲和性。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委屈和追求。我最欣赏《教师的**》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和思考。

  说起教育的智慧,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课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学技法,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课堂上的随机事件,这些突发的事件,也就是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因为在课堂上,因为我们的教育智慧,会让优异的学生变的更灵活,会让那些学*吃力的学生在错误之后一步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课堂上的互动生成,基于一种本色,就是爱,师生之间的爱,缺少了这些,我们的课堂依旧是枯燥乏味的。

  智慧的形成固然是不断思考不断积累的过程,但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对教育的追求必须充满真情,必须充满仁爱之心,没有真情,没有爱的教育追求,只能是一种敷衍。有了爱,教育充满阳光,有了爱,追求变的美好,有了爱,生活变的更充实。

  通读了此书,对我的教学真的有太大的帮助,真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通过多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3

  漫长的暑假,有肖川先生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陪伴,我想说,日子过得真的还算充实,还算诗意。并且,在个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充足的享受和滋润之余,也更加钦佩肖川先生对教育的殷殷执着和切切关注。在他如歌如吟般的字叙述里,细细体会他那份对教育事业的坚韧信念和绵绵真情。

  他在书中写道:"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这让我无由的在头脑中激荡起对教育的新思考,对自身的反省与评判。肖川教授用自由的体和通俗易懂的字,言说着人性化教育所应有的理性智慧与率性真情。他从"教育的方向"、"教育的意义"、"教学的智慧"、"教师的**"、"明的星空"、"语言的世界"、"心灵的阳光"、"自由的言说"、"书的芳香"等九个主题述说着一种对教育,对教师,对教育中生命个体的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你一旦走进他的字领域,你就难以抗拒那种于内心的字力量,你拒绝不了肖川先生的儒雅的睿智、你很乐意去追随他行云流水般真挚的教育情怀和真实的教学趣味。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处不折射出作者对于教育、对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真的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真情呼唤真情。书中的每一个字,无不在表达着这样一个内容——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我最欣赏"开放的堂"这一,我一直苦苦的思索着究竟什么样的堂才是开放的堂?几多困惑,几多迷惘!肖川先生给出了精准的答案。他说,开放的堂首先是民主的堂,开放的堂宽容并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开放的堂是学生有着情绪上安全感的堂;开放的堂重视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他特别强调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够把人生美妙的前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开放的堂不囿于教师前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而展开,它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处境、学*的需要与感受,关注不同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它关注的中心不是教师预订的教学进度,而是学生真实的收获。在堂中,只有学生是作为完整的人——有着广阔的精神生活背景,全身心的投入堂生活——教学才有助于完整的的成长;开放的堂注重学生对学*过程的反思与总结,注重对自我认识活动的监控。这些观念的提出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最终明白了教学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教案,而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如果在某一问题上,能够带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我的舞台,那即使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也在所不惜。

  我要特别情调的是:在日常的教学中,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教师不能给予学生及时的、满意的回答,这应该是允许的。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更没有认识全知全能的,教师是学生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重要保护者,也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这是我在肖川教授的字中所捕捉到的信息,尽管我早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但却不能标准的诉诸于笔底。

  从对肖川教授的字解读中,我不由得向往起民主的、开放的堂。我愿意成为一名具有宽容、民主精神和尊重儿童的优秀老师,我向往创造民主、开放、温暖、和谐的堂。惟其如此,才能让教育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让学生学会过精神生活,珍视精神的价值,眷注内心,使学校生活成为整个人生美好回忆的巨大的泉和宝库,以便让学生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沐浴在肖川先生阳光一般温暖的字之中,你会觉得教育是一项多么崇高的事业,一项酝酿着真情与智慧的事业。我觉得,真正懂得教育的老师,就是学生的心灵得以温暖的阳光。肖川先生的语言也如同阳光一般明媚、温暖。他说:"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然而,我们眺望着理想的高地,我们不屈服于现实,我们也会有暂时的休憩与沮丧,但我们永远怀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冲动,且吟且行"这是多么有力量、有诗意的话啊,是的,我们的确有理由相信,用良好的教育成就的未一定是光明的、温暖的、我们梦寐以求的阳光普照开满鲜花的未。

  真的要向肖川教授深深的鞠一躬以示致敬!他的字散发着一股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你会清清楚楚的感受到他的清明的智识,随意的情性和真实的趣味。他对教育的温情关怀,他对学术的广泛兴趣,还有他个人那种看待世界的通达的情怀,都化成了一个个饱含深情的字符跃然纸上,寄予我们熟悉的汉字以优雅的魅力。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淡墨飘香的字中隐藏着肖川先生生命的律动,以情怀浇灌字,以信念锻造智慧,以真情与智慧交融的纬线引领教育的航向,以不同寻常的关注眷恋着教育的激情与理想!真的值得你一看!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二十)份(扩展7)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菁华3篇)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1

  “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读着这样的语句,确实能给人以心智的启迪,“教育”需要“智慧与真情”,也只有拥有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才能如阳光般照遍大地,使荒漠变成绿洲。

  读着这样的语句,也让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心中忐忑,不知自己能否胜任“教育”的工作?很喜欢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它让我激动而生反复阅读的冲动,心就这样被牢牢地拽住。《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整本书很有亲和性。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委屈和追求。我最欣赏《教师的**》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

  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和思考。说起教育的智慧,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课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学技法,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课堂上的随机事件,这些突发的事件,也就是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因为在课堂上,因为我们的教育智慧,会让优异的学生变的更灵活,会让那些学*吃力的学生在错误之后一步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课堂上的互动生成,基于一种本色,就是爱,师生之间的爱,缺少了这些,我们的课堂依旧是枯燥乏味的。

  智慧的形成固然是不断思考不断积累的过程,但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对教育的追求必须充满真情,必须充满仁爱之心,没有真情,没有爱的教育追求,只能是一种敷衍。有了爱,教育充满阳光,有了爱,追求变的美好,有了爱,生活变的更充实。通读了此书,对我的教学真的有太大的帮助,真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通过多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2

  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感触颇多。这本书饱含了不起作者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正如他在《探索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中提到:"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作为教师我想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教育之感悟

  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心灵中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教育中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肖川还特别地强调,他是为教师而写作。其实我觉得他绝不仅仅是在为教师而写作,而是在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执著于教育,在不断探求人生真谛、追寻幸福人生的人们而写作。作者有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

  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她们任何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纯教给她如何读、写、算、那又什么意义?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带着智慧与真情的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

  教育之职责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是学生人生的启蒙者,我们肩负的不仅仅是要他们学会说话,写字,更重要的是要将他们引导成为一个高级趣味的人。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都认为"学校生活值得过?"与孩子沟通可以知道孩子们的兴趣,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当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孩子们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了。也只有产生了学*兴趣,学生就有了学*动力和求知欲。

  教育之远思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重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

  读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我离教育名师有多远?"我无法计算出来。肖川教授的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恰当的引经据典,精妙绝伦的语言典范,让我赞叹!我也许不能成为名师,但我可以有名师的理想和信念,朝着名师的高度奋进,直到永远。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3

  很喜欢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它让我激动而生反复阅读的冲动,心就这样被牢牢地拽住。

  肖川教授在《感悟人生》中所言:“心比天高的人,往往命比纸薄。‘不欲其所无,穷尽其所有’,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努力发现其价值,这大概就是人生的高贵之所在。”很认同他的人生感言,珍爱学生,珍爱家人,珍爱自己,尽自己的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问心无愧,我想,即使自己做的不够理想,也无需自责了。教师要学会**自己,淡定,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魏老师说,一个人的乐观取决于内心深处的达观,不去关注失去的,只关注自己内心坚守的部分,牢牢地守住自己的阵地,不进行盲目的攀比,于是心中就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全心全意地爱自己所拥有的,全身心地和它绑在一起时,每时每刻每处都能生活在快乐之中。

  肖川教授也在书中诠释幸福,真正的幸福,是我们对于自己充实、丰富、纯洁、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体验。当我们用真诚的言论和行动去振奋别人的同时,也振奋了自己;当我们用广博的爱心去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我们自己。是啊,三尺讲台是我们播洒理想的舞台,每当我们看到学生在自己营造的一个又一个个*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自由地畅谈,激烈地争辩,大声地欢笑。这种幸福又怎能用言语来表达呢?

  感叹之余,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教育,自身的修养,教师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因为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命,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会让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位,是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作为教师,在你的教学中,你把什么样的内容带进课堂,带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你的文化底蕴,你的文化眼光,取决于你的价值追求。

  肖川教授对书的嗜爱也让我怦然心动,静静地阅读,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回顾自己有时因种种原因疏于阅读,无心体味读书的乐趣,悲哉!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智,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还有什么比得过一脉书香呢?

  走进书里的.世界,享**神的丰润,*凡而幸福的生活,绽放自己的美丽。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和大家分享:*淡真好!**地,不令我们颠踬;:淡淡地,不让我们昏醉,使我们坦坦荡荡地处世,明明确确地看人。所以*淡也是最美的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二十)份(扩展8)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10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1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书中认为教师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善于以自己的德识才学影响和教育学生;

  2、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德才兼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也如此;

  3、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时,教育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师除自身应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外,如何启迪和激发学生学*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教师唯有热爱学*,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2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书中认为教师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善于以自己的德识才学影响和教育学生;

  2、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德才兼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也如此;

  3、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时,教育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师除自身应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外,如何启迪和激发学生学*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教师唯有热爱学*,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 径。

  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3

  从毕业到现在,在三尺讲台整整十个年头了,要问“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不管是讲道理很是摆事实,或多或少能说上一番吧。

  人民教师,这是一个多么神圣的称呼,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在书中林教授用了很多手笔来阐述,从师德、师魂到知识结构(文化知识文理交融)、实践知识展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成绩评价知识),从教育观念(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到教师才华的顶点(自我监控能力),从教师的外部行为表现(技术+艺术)到课堂教学基本功(备课、上课等),非常全面、透彻地谈了怎样当21世纪的高素质教师,让人读来启示很多。

  读到这里,也让人不由得发出感叹——当个老师不容易!

  于是,林教授在书中引用的赵朴初先生的《金缕曲——献给人民教师》一诗时,就特别有感受,十年时光飞逝而去,留下的是万千感慨。于是,在这里,我也转载全诗:“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险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患与安,无论比。幼苗茁长园丁喜。几人知,*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任务越来越重,对于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必须努力,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4

  《教育的智慧》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工作者、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着。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源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了基础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

  掩卷沉思,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以启发,能够让我们回味。其中尤以第二章中阐述的“教师的素质”给我感触最深。本章以“认识自己:教师就应是什么样的人?”一问展开阐述。林先生喜欢赵朴初的诗,而我读了赵朴初的诗也十分感动和安慰,同时也更添几份职责。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赵老的《金缕曲――献给人民教师》:

  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患与安,无论比。

  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时辛苦,晚眠早起?!澡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

  赵老的这首诗饱含了对人民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每个教师读本诗都会心中涌起一份激动和安慰,同时更多地会反思:我做到诗中所写的那样了吗?我是否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

  应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决定我们是否具备了适应教育改革应具有的素质。那么,教师务必具备哪些素质呢?林先生透过*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认为教师素质在结构上应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潜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下面将我的学*理解与大家交流,以求共勉。

  一、师德与诗魂――教师的职业理想。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即对教育有强烈的事业心、职责感和用心性;而师爱则是师德之魂。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因为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师爱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它不仅仅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和成才。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真心诚意地爱他们,并努力使这种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二、立体交叉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对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应对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应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越来越聪明,作为教师如果不学*,就将落后,难于应付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要不断学*充实更新知识,即要有“本体知识”――教师扎实的本体知识是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又要有必须的“文化知识”――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增强文化底蕴,以赢得学生信赖和爱戴,从而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fdcew他们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知识,即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再加上必要的“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该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是获得事半功倍的重要条件,否则违背学生身心发展来搞教育则会造成事倍功半。

  三、我的学生必须能成才――教师的教育理念。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有这样的自信:“我必须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必须会进步,会成才。”这也是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有这样的教育信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获取学*的信心,争取学*的成功。赏识教育家周弘就是我们学*的榜样。

  四、才华的顶点――教师的自我监控潜力。这种自我监控潜力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那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品质。教师教学监控潜力包括:课前的计划与准备性、课堂的反馈与批判性、课堂的控制与调节性、课后的反省性。大凡著名特级教师都有着良好的反思*惯,像于漪、袁蓉就是最好的榜样。

  五、技术加艺术――教师的外部行为表现。教学行为是教师工作的主要表现,因此,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它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衡量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恰当能够从六个方面去做,即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任务的合理性、教学策略的启发性、学生参与的用心性、教学评估的有效性。

  总之当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好教师更不简单。但是我们既然选取了这个职业,就就应无怨无悔,并且要为争取做一名优秀教师而不懈努力。如果成不了优秀,起码也要对得起“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对得起我们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把孩子托付给我们的家长,对得起敬仰我们教师的可爱又淘气的孩子们。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5

  1、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那么就需要以勤奋来弥补。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和研究。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2、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放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共同讨论,益处更多。

  总之,智慧型教师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6

  暑假中,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先生所著的《教育的智慧》,这本书就如同一盏明灯,让我豁然开朗。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在该书中,就教育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及个体的发展功能,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告诉我们该如何正确的认识素质教育。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教育与惩罚的关系。

  应该说,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和知识能力水*,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这种“养成教育”,带有某种强制性——这种养成良好文明*惯的“强制性”与我们现在反对的'思想专制不是一回事。作为社会人,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学*的权利,有时不得不暂时“剥夺”个别人的学*权利——也就是说,必须予以必要的惩罚。

  什么是惩罚?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这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甚至可以请出教室让学生反思其过(对所谓“请出教室”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好简单肯定或否定);或者是某些过失补偿性行为(比如做卫生不认真而罚其重做等等)。这些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他。”

  但不管怎样的教育惩罚,都不能是体罚。有的朋友不理解我的这个观点,他们认为,既然是惩罚,怎么又不包括体罚呢?体罚不是惩罚的一种吗?

  总之,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而且我们提倡的“教育惩罚”应该充满现代民主精神。这样的“教育惩罚”使民主精神真正深入学生心灵:学生与班主任享有一样的权利,班主任与学生具有同等的义务。在这样的机制中,学生开始尝试着自我教育与民主管理的实践,切身体验着集体与个人、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权利与义务、自尊与尊他的对立统一关系,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尊严与人格的*等。这样的教育惩罚,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注意,不仅仅是“法制”)观念、*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而这正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所应该包含的基本要义。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7

  莎士比亚说"好在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有了它就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朗的道路。寒假拜读了王晓春老师所著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给我这个在教育岗位苦苦摸索的新教师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本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等方面都给我们做了个专业化的展示:

  如"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最后压力都加到社会…""热爱生活是热爱学*的前提。""保持好奇式的探究心态,是制怒的最好办法之一""这可能是特点而非缺点。""我不赞成教师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因为到底什么样的"灵魂"最有利于他将来在社会上发展,你并不一定清楚。再说,你对自己的"灵魂"就那么自信吗?"…像书中这些酣畅淋漓的名言警句,阐述的这些观点,恰恰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说欠缺的,让人深思。

  人们给予教师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尤其是中国儒家将尊师敬孔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影响浸润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然而今天教师也不再拥有令人真正崇敬的荣耀和光环。重塑教师形象,还教师与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开*方。"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则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一种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也惟有如此,作为教师心怀一种服务思想,才可能从过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误区中走出来,走进学生,亲*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能够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声中他们张扬个性,茁壮成长。其次,当代的教师还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再次,作为当代的教师还应该"善思"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

  以上就是我读完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后的几点不成熟的感想。最后套用这样一句话作为结尾:"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严格的要求我自己,尽早的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8

  很喜欢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它让我激动而生反复阅读的冲动,心就这样被牢牢地拽住。

  肖川教授在《感悟人生》中所言:“心比天高的人,往往命比纸薄。‘不欲其所无,穷尽其所有’,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努力发现其价值,这大概就是人生的高贵之所在。”很认同他的人生感言,珍爱学生,珍爱家人,珍爱自己,尽自己的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问心无愧,我想,即使自己做的不够理想,也无需自责了。教师要学会**自己,淡定,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魏老师说,一个人的乐观取决于内心深处的达观,不去关注失去的,只关注自己内心坚守的部分,牢牢地守住自己的阵地,不进行盲目的攀比,于是心中就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全心全意地爱自己所拥有的,全身心地和它绑在一起时,每时每刻每处都能生活在快乐之中。

  肖川教授也在书中诠释幸福,真正的幸福,是我们对于自己充实、丰富、纯洁、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体验。当我们用真诚的言论和行动去振奋别人的同时,也振奋了自己;当我们用广博的爱心去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我们自己。是啊,三尺讲台是我们播洒理想的舞台,每当我们看到学生在自己营造的一个又一个个*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自由地畅谈,激烈地争辩,大声地欢笑。这种幸福又怎能用言语来表达呢?

  感叹之余,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教育,自身的修养,教师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因为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命,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会让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位,是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作为教师,在你的教学中,你把什么样的内容带进课堂,带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你的文化底蕴,你的文化眼光,取决于你的价值追求。

  肖川教授对书的嗜爱也让我怦然心动,静静地阅读,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回顾自己有时因种种原因疏于阅读,无心体味读书的乐趣,悲哉!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智,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还有什么比得过一脉书香呢?

  走进书里的世界,享**神的丰润,*凡而幸福的生活,绽放自己的美丽。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和大家分享:*淡真好!**地,不令我们颠踬;:淡淡地,不让我们昏醉,使我们坦坦荡荡地处世,明明确确地看人。所以*淡也是最美的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9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教师唯有热爱学*,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崇高事业,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而且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是造福于他人同时也使自己获得幸福的伟大事业。我希望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看一看这本书,学学李希贵老师的一些宝贵经验,肯定能够看到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标杆,通过教育家的今天看到自己的明天。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10

  利用假期时间,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专著读后感。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在这些书中,作者力图将学生如何学*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管理课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使我们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发展趋势,有效地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时的管理。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最*也一直在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起初读这本书时感到有点吃力,总是抓不住书中的`语句,但很快我就被书里生动的例子所吸引。我很容易就从这些例子当中体验到我在和儿子、学生相处时的一些感受,并进而反思这些时刻自己的表现。而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凡当过父母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总是对宝宝睡房的声音非常敏感,非常注意聆听,这难道不令人惊讶吗?即使我们的周围很喧闹,我们也总是能听到远处睡房里孩子在小床上的动静。但是,我们究竟听到了什么呢?哭声吗?叫唤吗?可即使没有任何声音的时候,我们仍然会决定去看看。我们以为孩子会安详着蜷缩着睡在小床的一角,可是,我们看到的竟然是一张完完全全地仰着的期盼的小脸。脸上放射出微笑,手臂舒展开来,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没有一句话,没有一点声音,但是我们仍然听到了召唤!这是一种力量,这是每个孩子所拥有的征服那位能“听到”的人的力量。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倚天屠龙记》里的金毛狮王谢逊,迷失本性,**如麻,正狂性大作,要**之际,一声婴儿的啼哭即唤醒了他。孩子这种召唤**的力量究竟来自哪里呢?也许来自孩子的脆弱性和可能性。我们伴随孩子出生、发展、成长,孩子的柔弱性呼唤我们,使我们反思什么是对孩子好的,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呼唤我们反思,我们有能力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使我们共同拥有的世界成为什么样子的。孩子们对我们而言就是世界,倾听孩子的呼唤即是倾听世界对我们的呼唤。而我们是否聆听到了孩子的召唤呢?所以,“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教师的职责和教育的本质,这是这本书所有理论展开的基础。那么,教师的责任来自哪里呢?就来自倾听孩子的召唤并在实践中做出对孩子好的行为来,这就是本书所要讲的教育机智的核心。家长们、教师们,你们听到了孩子内心的召唤吗?那其实也是我们心里的召唤。

  所以作者说“不了解自己的儿童时代的**是不可能理解孩子的”。孩子们的召唤帮我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方向。所以“教育学意向不仅是我们生活哲学的表现,也体现了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是如何以积极思考的方式面对世界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聆听孩子的呼唤,表现出怎样的行动来呢?当我们这样问的时候,便产生了教育反思。这也是这本书要教给我们的教育机智。反思与行动有什么关系?文章当中有一段生动精彩的描述足以说明这一点,引用如下:翁大铁在他的《紧紧地拥抱》的诗篇中描述了他的孩子是怎样在卧室一直召唤他过去行晚安吻的。父亲大喊‘好了,我就来’。但是他正快要做完手头的活儿,然后又做这做那,之后他过去回应孩子的召唤。

  当翁大铁慢慢地走过卧室的门前时,他看到了他的小家伙:“他站在那儿,手臂张开,等待着一个紧紧地拥抱。咧着嘴笑着。”翁大铁对父母拥抱孩子的方式作了精彩的描述。接着,几乎是一种事后的反思,两行简短的句子结束了诗篇:在我走进去之前,他像那样,他在那儿站了多久?“教育学首先召唤我们行动,之后又召唤我们对我们的行动作出思考。与孩子们一道生活以及反思我们与孩子们生活的方式,这两者都是我们的教育性生存的表现。”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二十)份(扩展9)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优选【十】篇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1

  “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读着这样的语句,确实能给人以心智的启迪,“教育”需要“智慧与真情”,也只有拥有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才能如阳光般照遍大地,使荒漠变成绿洲。读着这样的语句,也让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心中忐忑,不知自己能否胜任“教育”的工作?很喜欢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它让我激动而生反复阅读的冲动,心就这样被牢牢地拽住。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整本书很有亲和性。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委屈和追求。我最欣赏《教师的**》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2

  约翰。布雷恩曾经说过:“如果一本书不能被大声朗读出来的话,它就不是一本好书。”一本书只有当他不仅能够给人以心智的启迪,也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的时候,才能算是一本好书。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次外出学*偶遇的一本好书:《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肖川,国内知名的教育学者,肖川改变了中国数十万一线教师的阅读*惯。一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在两年的时间里印到了十万册。这是继《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之后推出的又一本教育随笔集。纵观全书,他的写作中时时处处饱含着一种责任,一种对社会、对孩子对教师的关切。把人引向对教育,对社会,对时代,深深的,久久的的思考。虽为随笔集,却不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时时闪耀的思想火花。书中指出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没有情趣和艺术,才情就会逐渐枯萎,生命之花就不能得到纯美的滋养;没有情趣和艺术,理想、信念、智慧与真情,就缺乏了最有力、最动人的表达方式。记得***有一句话:“总有一种情感会让你泪流满面”,我想这种情感中一定蕴含着浓浓的人间真情。每当夜晚灯光下阅读这本书时,它优美的文字、丰厚的含韵、耐人寻味的哲理,让我没有了往日的躁动和不安,沉下心来静静的思考,思考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思考自己的人生。现将阅读这本书我的收获和体会浅谈如下:

  一、教育的正确方向和方法。

  教育的方法包括用什么内容和用什么途径、策略与手段去培养我们的学生。教育的方法固然重要,可教育的方向才是第一位的。如果方向错了,方法越好,越有效,就越有可能南辕北辙,越来越远离真正的目标。教育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对于教育的方法选择、使用和创造。作为教育者你要培养一个怎样的未来的建设者呢?这是每一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是培养一个有创新,独立的,大胆自信,自由的人,你需要如何去引领?激发他的内在动力,用更多的探索学*,发现学*,合作学*的方法,带给他更多的成功体验和快乐。读到这里使我想到,我校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适合学生发展,适应未来国家需要的一条正确的教育之路。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方向不是由**决定的,不是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教师决定的。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如果我们只顾埋头赶路,我们怎么可以欣赏到天空的广袤和美丽呢?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一个教师只有别人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他才会怎样做,而不会探索一些有效的方法,那它的发展前景就很难令人乐观。古人讲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强调的是精神的修养,心性的修养。否则,任何好的方法都可能变成照猫画虎、鹦鹉学舌、邯郸学步的笑柄。能否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能否创生有效的教育策略,能否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艺,取决于我们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决于我们的学识的积累、眼界、追求。反思自己*时的教学工作,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思考和方法的培养,有时在教育学生上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被学生的表现所影响,对学生的错误缺乏足够的耐心,遇到问题没有积极的想办法,一味的指责抱怨学生,教育收效甚微。试想想如果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给学生多点,再多点的爱,对于他们的错误我们多些理解,包容,不去苛求他们像成年人那么懂事,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以*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与发展。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们的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思想是我们理智洞见的成果。你的思想越丰富,你就越加容易变得丰富。你就能看到思想贫乏的人看不到的东西,你的信息加工能力就比较强,你有更强超越所给定信息而生发出新信息的能力。能从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和更精微的视角看待问题。这样,在与学生的的日常交往中我们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精神的滋养。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我们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做有思想的教师,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把握课程内容,使我们的教学得心应手,这就需要一种文化的眼光,一种道义的承担。能创造性的有取舍的使用教材,而不断的学*和思考就是我们变得有思想的法宝。很多时候回想自己的工作日复一日简单重复,我们也付出了大量劳动,却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缺乏对学生精神的引领和自身工作高远的立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其实就是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构的堆积。这是何等的可悲!有思想的老师,善于明理,善于辨析,善于把握大势所趋。面对教育方式多样的今天,采取哪种方式来处理师生关系、解决冲突和问题,反映了教师思想和行为的深度。所以我要积极参与到现今的教育创新改革中去,多学*理论知识,多向同事学*治班教学的经验,不断丰富提高自己。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终于有一天,我们的年华会老去,可我们的思想会在足迹中闪光,并将照亮前行的路。

  三、教师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否则,诲人不倦是无休止的唠叨、空洞的说教,是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育最可怕的循环是:自己没趣,还想方设法教导别人没趣,最后弄个教育都成了受教育者尤其是儿童的苦役。

  教师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引领,自己反省,同伴互助等。而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马前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头让他饮水。自己反省,要有理论支撑,没有理论作基础,自己反省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伴互助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日新月异,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的思想,才能活力永驻,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熟知的一些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体现着学与教之间的互动,学与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而日深;教因学而益精,而益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宽厚仁爱,有理有节,人性丰满,才是教师的德智情怀。面对学生充满爱与关怀,面对知识,充盈渴望,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教师的职业道德。

  四、书的芳香。

  肖川说:书之所以香,大概不是源于油墨的味道。即便是由于油墨的气味,那也是爱屋及乌。书中睿智的心的跳荡,纯美情怀的流淌,起伏跌宕的故事的延展,诗意盎然的表达,才是书香的真正原因。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什么比得过那一脉书香呢?书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善待书——从著书到读书,这是读书人的本分。著书的人精心打磨,用道义和良知来写作;出书的人注重品位,宁缺毋滥,精益求精;读书的人居敬持志,切记体察,读出弦外之音,象外之意,读出字里行间的意蕴。惟其如此,书中蕴含着历久弥新的思想、古朴的智慧、永恒的真理,才有可能使书香永驻,是陋室溢满书香,也使我们的中心荡漾着书香。

  当我们静静的阅读时,我的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阅读是最重要的学*方式。读书之乐,乐在精神的相遇。人的生命如逝水,一去不复返。为文学与艺术,往往可以追回人们曾经有过的生命体验,或进入另一种向往的可能的人生。好书不在厚,也不在深,更不在玄,而在透。著名作家林清玄对于“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己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了,书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高品位的书对于我们既是窗子又是镜子。明代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书犹药也,善读之可治愈。假如能够经常感谢一本书,想念一本书,是一件多么让人幸福荡漾的事。它使我们此时的心情变得温暖而柔软。也许,还夹杂着一种丝丝缕缕的想说却有说不出的感伤,这是所有读书人的情感。

  拜读了这本《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坚定了我与书终生为伴的信念,启迪了我对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感悟和向往。我将在”流淌着智慧的光华,摇曳着思想的要义“的经典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拓宽生命的广度,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丰满而快乐。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3

  漫长的暑假,有肖川先生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陪伴,我想说,日子过得真的还算充实,还算诗意。并且,在个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充足的享受和滋润之余,也更加钦佩肖川先生对教育的殷殷执着和切切关注。在他如歌如吟般的字叙述里,细细体会他那份对教育事业的坚韧信念和绵绵真情。

  他在书中写道:"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这让我无由的在头脑中激荡起对教育的新思考,对自身的反省与评判。肖川教授用自由的体和通俗易懂的字,言说着人性化教育所应有的理性智慧与率性真情。他从"教育的方向"、"教育的意义"、"教学的智慧"、"教师的**"、"明的星空"、"语言的世界"、"心灵的阳光"、"自由的言说"、"书的芳香"等九个主题述说着一种对教育,对教师,对教育中生命个体的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你一旦走进他的字领域,你就难以抗拒那种于内心的字力量,你拒绝不了肖川先生的儒雅的睿智、你很乐意去追随他行云流水般真挚的教育情怀和真实的教学趣味。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处不折射出作者对于教育、对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真的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真情呼唤真情。书中的每一个字,无不在表达着这样一个内容——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我最欣赏"开放的堂"这一,我一直苦苦的思索着究竟什么样的堂才是开放的堂?几多困惑,几多迷惘!肖川先生给出了精准的答案。他说,开放的堂首先是民主的堂,开放的堂宽容并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开放的堂是学生有着情绪上安全感的堂;开放的堂重视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他特别强调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够把人生美妙的前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开放的堂不囿于教师前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而展开,它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处境、学*的需要与感受,关注不同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它关注的中心不是教师预订的教学进度,而是学生真实的收获。在堂中,只有学生是作为完整的人——有着广阔的精神生活背景,全身心的投入堂生活——教学才有助于完整的的成长;开放的堂注重学生对学*过程的反思与总结,注重对自我认识活动的监控。这些观念的提出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最终明白了教学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教案,而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如果在某一问题上,能够带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我的舞台,那即使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也在所不惜。

  我要特别情调的是:在日常的教学中,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教师不能给予学生及时的、满意的回答,这应该是允许的。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更没有认识全知全能的,教师是学生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重要保护者,也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这是我在肖川教授的字中所捕捉到的信息,尽管我早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但却不能标准的诉诸于笔底。

  从对肖川教授的字解读中,我不由得向往起民主的、开放的堂。我愿意成为一名具有宽容、民主精神和尊重儿童的优秀老师,我向往创造民主、开放、温暖、和谐的堂。惟其如此,才能让教育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让学生学会过精神生活,珍视精神的价值,眷注内心,使学校生活成为整个人生美好回忆的巨大的泉和宝库,以便让学生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沐浴在肖川先生阳光一般温暖的字之中,你会觉得教育是一项多么崇高的事业,一项酝酿着真情与智慧的事业。我觉得,真正懂得教育的老师,就是学生的心灵得以温暖的阳光。肖川先生的语言也如同阳光一般明媚、温暖。他说:"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然而,我们眺望着理想的高地,我们不屈服于现实,我们也会有暂时的休憩与沮丧,但我们永远怀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冲动,且吟且行"这是多么有力量、有诗意的话啊,是的,我们的确有理由相信,用良好的教育成就的未一定是光明的、温暖的、我们梦寐以求的阳光普照开满鲜花的未。

  真的要向肖川教授深深的鞠一躬以示致敬!他的字散发着一股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你会清清楚楚的感受到他的清明的智识,随意的情性和真实的趣味。他对教育的温情关怀,他对学术的广泛兴趣,还有他个人那种看待世界的通达的情怀,都化成了一个个饱含深情的字符跃然纸上,寄予我们熟悉的汉字以优雅的魅力。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淡墨飘香的字中隐藏着肖川先生生命的律动,以情怀浇灌字,以信念锻造智慧,以真情与智慧交融的纬线引领教育的航向,以不同寻常的关注眷恋着教育的激情与理想!真的值得你一看!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4

  一次和一个教师同学出去喝茶,发现同学带了本书——《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就拿起来看,看着看着发现这本书写得很实在,很对我们教师的心声。于是就借过来认真得去品味它,发现这是一本不亚于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的经典教育学著作,它就像一把锁解开了我很多结。

  一个教师需要理想、信念、智慧和真情。肖博士在书中这样来解释他的论点: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多么经典的论述,作为一名教师我只是沉浸在吸取知识,积累经验而增长智慧却忽略了理想、信念和真情。虽然我在教学中有真情的投入但如果我不去重视真情的投入可能我的课堂真的会成为没有激情没有活力的课堂,只剩表面而没有真实的东西在。我在看完之后除了感慨外留下的更多的是反思,如果去重新调整自己的规划,向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智慧、有真情的老师这个目标前进。 而如果说感触最深的还是肖博士“教师的**”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

  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特别像我一个新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可能说只停留在书上的一点解释,更别提有什么很好的思想。所以去吸取大师级人物的思想,去领受和品味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把他们那里真正好的东西慢慢吸收过来成为自己脑海中的东西。虽然我们不是“巨人”,但是我们可以成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那个人。

  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比教学更重要的就是反思,如果没有反思就不可能从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更不能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而将经验抽象成理论则无从谈起。在新教师的'培训中,过来为我们授课的老师一再强调我们这些新教师要懂得反思,并把这些反思写下来,进行总结,让自己一点点的进步,不断得改掉一些不好的*惯,弥补一些自己缺乏的东西,加强自己优秀的地方,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才可能成为真正有思想的教师。

  最后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熏陶学生做人。可能我都没有发现学生最擅长的就是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果你不去重视这些,可能你就会把一些不好的思想通过你这样不经意间的言行传递学生那里。如果让学生接受了这些不好的思想,可能这些思想就会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想到这里的时候也不禁反思起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真的没有注意到这点。不过我相信我以后会好好注意这点,熏陶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品德优秀的学生。

  在这本书读完之后留下的不仅仅是对肖博士这本的思考,更多的是思考自己一个教师该如何重整风帆,调整方向,让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新篇章。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5

  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一些一线班主任教师好的育人方法。书中以案例和教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呈现了优秀教师朴实的教育智慧。这些案例和故事虽各不相同,却从不同角度透露出一个爱字。正如书中所说“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星星,老师便是挚爱他们的夜空,让他们都闪烁出最灿烂、最动人的光辉!教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收获的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情感。用心去教诲学生,用情去培养学生,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那么,*日含苞待放的花蕾,定是明日盛开的绚丽花朵。

  书中谈到“身教胜于言教”。这一观点我特别认同,并且一直在教育工作中实践着。书中还说到“学生是人,需要尊重,更需要爱。现在的教育需要教师必须重视自己的位置。教师要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老师的模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比老师一味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事实证明,老师高高在上只能拉大与学生的距离,而转换角色,就会使自己融入集体中,创设一种和谐*等的氛围,使学生心服口服,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受到教育。” 是的,小学生善于模仿,在学校里,他们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班主任老师。班主任的一举一动将成为学生模仿的内容。一些学生甚至把在家长面前模仿老师讲课、发火等当成一种游戏。由此,我想到加里宁说过的一句话“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的监督。”教师无法选择学生,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教育方式。把*凡的事务转化为精彩,把烦恼的事情转化为快乐。除此而外,我们还要正确处理好与班科任老师的关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对学生的教育,单靠我们班主任是不够的,我们也要有团队精神,处理好与同事,任课老师在工作上生活上的关系,有益于更愉悦的工作。随着家长教育意识的提高,我们应该利用家长这个群体,让他们配合我们一起来培养教育学生。让家长,老师,学生明白: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重要的教会学生学会在社会中生存。“**比成功更重要,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付出比结果更重要”。

  有人说:“不变的老师,流水的学生。”走过了多年的教学生涯,我要说:“老师也要变,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让我们用心思考,用心感悟。让教育智慧升华,炼就一双慧眼,发现学生“那一点点光。”总会有那一瞬间,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

  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的,但意义却很重大。新的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的理念。我们要用真心、动真情、做真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真正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魅力的人,一个新型魅力班主任。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6

  读了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到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在任何时代,人们强调的,总是当时所缺乏或者被忽略的。当教育之爱失落时,我们强调爱心;当绝大多数教师并不缺少爱心而缺少智慧时,我们渴望智慧。

  感受教育的真情——教师以真实的感情爱护学生,帮助教育学生,以真实的`感情感染学生,会使学生增强承受压力、耐受作者的能力,会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去改变环境。教育需要真情已经成为我们无数的教育工作者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无数教育方面的事实都充分证明,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那些虚假的东西,那些流于形式的东西必须淘汰。

  在教育工作中能用一颗真心,以真情感染,激励我们的学生,教育教学效果将会显着的提高。事实上,不仅在教学之中,在生活、在家庭、在学校,虚情假意、阿谀逢迎只能是一时的,真的、实的、自然的,才会永远具有生命力。作为教师,我们对待学生要真;对待事业要真;对待社会、对待祖国都要有一颗无私的、纯真的心,真心真意,真说真做,是最宝贵的财富。如果在教学中,你想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那么,请你先为学生奉献出一颗真心,因为教育需要真情。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7

  最*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感触颇多。这本书体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作者在探索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中提到:“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作者有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

  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教学中的交往使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成为可能,而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均是学生学*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互作用,因而使及时反馈成为可能;交往使师生间的视界融合成为可能,使课堂生活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成为可能――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是学生的学校生活之所以值得过的重要原因。”带着智慧与真情和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作为初中教师,我们是学生人生的启蒙者;我们肩负着的不仅仅是要他们学会说话、写字更重要的是要将他们引导成为一个高级趣味的人。人生来就是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立体,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一面,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来感悟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只有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可能正确而合理的引导他们。交流便是进入他们内心世界的最佳途径。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都认为“学校生活值得过”?其实谁都知道,那就是让孩子们觉得上学很有趣。与孩子沟通可以知道孩子们的兴趣,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当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孩子们都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了。也只有产生了学*的兴趣,学生也就有了学*动力和求知欲。对于小孩子来说动力和求知欲就是新鲜感。

  作为学生学*兴趣的引导者,又该怎样做呢?书中这样写道“作为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只有教师本身的成长才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需要通过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如果把我们自己比做水和风的话,那么我们只有丰厚了自己才能“负大舟”“负大翼”,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只有多读,多想,多交流,多实践才能丰富自身底蕴。这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之道,因为丰厚的底蕴是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个人素养。大量的阅读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不断思考才能将知识化为己有;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别人交流探讨,是对自己的又一次提升;最后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传播给我们的学生。这便是真正意义上教学!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其实,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8

  我最欣赏“教师的**”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

  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时只是不觉得罢了。

  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和思考。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9

  当我用心品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我发现肖川教授的文笔优美、自然,含蕴丰富、耐人寻味。从书中能看出肖川先生对于教育的执着和对于教育的理性思考。

  我从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评价这本书的话——“寓凝重、深邃、透彻的理性思考和浓情温暖的人文关怀,于或轻盈灵动、或细腻雅致、或明快练达的文字之中。同时,该书更有一种历经波涛汹涌、大浪淘沙之后的豁达、*实与质朴。

  当我试图透过文字去捕捉作者思想的来源时,我发现,用“智慧”与“真情”真的是最为恰切不过的了。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变的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10

  暑期期间,利用空余时间读了学校推荐的肖川所著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我深有所感。在一年的学*和工作中,我越来越体会到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交往。如果交往双方都愉快,那么教学工作便是水到渠成。反之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常常会有学生因为不喜欢老师而不喜欢那门课程。所以让学生爱上那门课之前,得先让他们爱上教那门课的人。因此教师在提高教学业务水*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教学即是一种交往,那么作为交往对象的学生就不可以仅仅看作是一个知识灌输的容器。教师不可以机械地思考如何将知识灌进学生的脑子。而是要将他们作为一种有独立意识的个体。他们有想法,有情感,会哭会笑,会犯错会进步。遇到问题,不是简单地批评指责,要沟通了解,等了解过后再提出建议,让学生从心底接受教师。

  在交往中,也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正如我们日常生活中会交往形形色色不同的朋友,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也会越来越发现他们每个人的与众不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作为教师,不应该按模具来打磨学生,要充分尊重理解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发现他们有别于他人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也要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理解那些缺点,并且采取适当办法帮助他们改正。

  既然是一种交往,那么师生双方就应该是*等的,并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自身也要恪守,否则在学生中就不会有威信,那么学生就不会按照你的要求来执行。对于学生与学生,教师也要注重*等。不要因为学生成绩优异就给予过多偏爱。将爱多分些给教师没有注意到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成为教师的追随者。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并非只是在课上。课上的交往只能是广泛的,大幅度的。而想要和学生“交心”,教师更应该注重课下与学生的交往。真诚地关心学生,在学校里有没有什么事不顺心,有没有与小伙伴闹矛盾,晚上有没有早点睡觉,周末有没有去哪里游玩。这样贴*生活的教师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教师、学校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苦闷的学*地方。

  教学是门艺术,而交往则是将它变成艺术的途径之一。不将教学仅仅当成是工作内容,而是生活中必要的交往,是认识了解并且陪同一批批鲜活可爱的孩子一起成长的美好旅程。这样的话,教学就是一种美了。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二十)份(扩展10)

——《炒股的智慧》读后感范本五份

  《炒股的智慧》读后感 1

  *来,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在流行着炒股,什么“沪深股市”...可我家也有炒股风,分两股,一是老爸的想买股,看着别人流行股市狂,对这不懂的老爸最*在关注股市的变化。第二股是我,我的生活与所干的家务,老妈发现许多孩子太娇气,爸妈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我家可不是这样的,老妈让家里有哪些家务我能做,就让我来干,提高我的毅力和耐力,我这股票是“大棒股”只涨不跌,包你赚,何乐而不为呢?我每天的脚步从不停歇,不信啊,你瞧!

  “哎,体育课可真累死人了。”我抱怨着,“回来了,快,帮我到冰箱拿鸡蛋。”老妈又在发号事令,“妈,我今天才上完体育课,能不能歇一会。”我苦苦哀求着,“不行!你不去干活,怎么能有好身体。”老妈厉声训斥着,哎,谁让母命不能违呢,我只得拖着疲惫的身躯又开始遵命了。

  我家的炒股风”真是一股让人头疼的风啊!

  《炒股的智慧》读后感 2

  说到股市,我的妈妈可是个十足的炒股“迷”。哦!不对,用“迷”还不够贴切,应该是“炒股狂”。自从接触了股票,妈妈的着迷令一家人无话可说,还掀起了不大不小的风波。

  去年,可怕的金融风暴*卷全球,妈妈投资的股票十五个水桶——七上八下。她无奈又烦恼。但今年,形势大变。妈妈的劲头又回来了。星期一至星期五是股市的开放日。这些天,家里的电视机呀,收音机呀,手机呀,电话呀,可是遭殃了!每天,妈妈总是斯斯文文地坐着,鼻梁上托着一副老花眼镜,手上抓着一台专看股市行情的手机。别小看我妈妈,虽然不再年轻,可脑子“年轻”得很。不仅手机,还会操作电脑来观看股市行情呢!妈妈炒股可真算专业!

  妈妈的专业与痴迷给我们家也带来了不少麻烦!看着眼前得饭菜,刚才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本应该在厨房里做饭的妈妈,这会正在津津有味浏览着股市,她一时拨弄手机,一时手忙脚乱地打电话买进卖出,恰似个忙碌的商人。只见她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的股票,刚才突然猛然下跌了三百点,她脸色都变了。现在总算在慢慢地回升,她紧张得很,满脑子是“升啊”“再高点”……这是的妈妈是谁叫也听不见,天塌下来也不理。我隐隐约约地闻到一股焦味,想了想,恍然大悟。我立刻赶到厨房,只见烟雾弥漫,锅上滚滚黑烟。焦味呛得我咳喘不止,浓烟熏得我眼泪直流。我用手一边驱散烟雾,一边关掉火,可惜了那鱼呀,烧焦了黑乎乎的一层。饭也被失魂的妈妈放水太多,成了稀稀的粥了。整理好厨房后,我不禁望着着迷的妈妈,摇头长叹了一口气。

  炒股还真是酸甜苦辣,样样齐全,有涨跌的苦恼,也有赚钱的快乐。闹得妈妈时而愁眉苦脸,时而兴奋不已!这不,你瞧,今天股市像吃错药似的猛升几百点,妈妈买的股票更是厉害,涨停了。透过玻璃门,只见妈妈的嘴角向上翘,笑得合不拢嘴,又是叫又是跳,脸上灿烂的笑容使她年轻了许多,开心的样子赶走了脸上的皱纹,活像一个稚气可爱的小孩,又像一朵迎春花。妈妈笑眯眯地蹦进来,捏着我的脸蛋,调皮地宣布:“乖女儿呀,你知道吗,妈妈我赚了五千多元!厉害吧!”看着她笑,我也不由自主地笑了。小时候没见过,大了更见不到,但今天,妈妈的笑脸绽放了。或许是因为她学会用自己的判断和智慧得到的满足感,又或许是在*凡生活中的一些闷中作乐,炒股是她的精神寄托,在这之中寻找到爱好,她正为自己的努力结果而雀跃欢呼。

  炒股风波时高时低,牵动着妈妈的喜怒哀乐,也牵动着我们一家人的生活。

  《炒股的智慧》读后感 3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股民,都已经炒了好几年的股了,他们呀,有的是买不完,卖不完的股票。爸爸妈妈一天到晚,开口闭口都是:“哎呀,又跌了。终于涨了!赚钱了!亏损了!”

  就说有一次吧,我数学考了88分,爸爸高兴地合不拢嘴:“好好,这是一个吉利的数,‘发发’,股票大概要涨停了。我要赚钱了!”听了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每次看到别人的爸爸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出去玩的时候,我是多么的羡慕啊!可是,我只要和爸爸妈妈一说出来,他们就摆摆手:“不行不行,干自己的事去,我在研究股票呢。”哎,爸爸妈妈一心炒股,一到股票时间,就趴在电脑上研究再研究。*时还要看电视里放的“今日证券”“行家股评”。只要一有关于股票的东西,爸爸妈妈必看无疑。

  别人家晚饭后,是一家人开开心心地聊天,或者了解了解孩子的学*情况。而我家呢,晚饭后的时间就是爸爸妈妈坐在电脑前研究股票的时候,我只好一个人在小房间里孤零零地写作业。

  由于爸爸妈妈经常在我面前谈起股票,我现在也都对股票略知一二了,什么“补仓”“反弹”“割肉”等我都知道。

  真是一对爱炒股的爸妈,我多么希望爸爸妈妈有时间能陪陪我啊

  《炒股的智慧》读后感 4

  我的老爸是一个十足的炒股迷,股市只要有什么风吹草动,总逃不过他的耳朵,他总约几个老朋友一块分析行情。

  我的老爸对股票非常热心,每天清早,证券公司还没开门,老爸就早早的等在门口。为此,老妈常说:“你傻呀,每天早出晚归,多辛苦。”可是,老爸却说:“如果去晚了,那我买的股票跌了,怎么办?”老妈听了没话可说。

  老爸对股票不到热情而且十分认真,认真起来什么事情都忘了。有一次,老爸看了股票连煮饭都给忘了,害得我苦苦等了几十分钟,他才匆匆赶回来,他解释道:“哎呀,我买的股票一涨,我一激动,忘了给你煮饭了,对不起。你可千万别告诉你妈啊!”不久,在老妈的审问下,老爸终于承认了,最后被老妈说了一顿。

  老爸对股票研究得非常透彻。每一次家里来了客人,老爸只要知道他买了股票,便滔滔不绝地谈起来。记得有一回,在酒*上,老爸遇上了个买股票的人,便和他谈了起来,他们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响,老妈见状,连忙说:“你们说话声音轻一点,我们是来参加别人的婚礼,不是叫你们来分析行情的。”他俩连听都不听老妈的话,继续说话。

  在股票市场,老爸虽然没有赚到很多钱,但是,他得到了他应有的乐趣。

  《炒股的智慧》读后感 5

  最*,妈妈“探测”出了新的生财之道。这些天,看着火爆的股市,妈妈老是念叨:不做股票,气不过,做呢?上班干不了活。这不,今天,老妈终于憋不住了,成了一个股民。连我的压岁钱也不放过,软硬兼使地逼我同意,作她的资本投进去了。

  股市?好“深奥”的一个词呀!听说它能让人赚钱,也会让人血本无归。可谓一把“双刃剑”。妈妈挪用了我的“私有财产”,一定是铁了心赌一把了。

  今天傍晚,楼道里传来的脚步声特别轻盈。根据*几天的大事记中看,妈妈今天股市的行情一定不错。“吱呀”一声,门开了。由于妈妈炒股关系到我的个人资金问题,我马上发问:“今天咋样,丢了西瓜,还是捡了芝蔴?”“涨了3角5分!”妈妈给我出了个题:每股涨了3角5分,妈妈买了5000股,但要每股扣除手续费2角,妈妈赚了多少钱?嘿!老妈想从小培养我的理财意识,让我成为股民二代呀?0.35-0.2=0.150.15乘以5000等于750元,一天收入750元?

  还真不错呢!不过不知明天会咋样?还是跟老妈订个协议:亏了她赔钱!这不,马上行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