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20份

首页 / 读后感 / |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

  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做是增进理解力的人而写。

  作者开篇指明读者对象。如果读书是为了消遣,那这本书不适合你;如果读书是为了资讯,那这本书也不适合你。如果想在读书之后,可以清楚知道:这本书是讲什么?作者的写作架构是如何的?主张/主旨/诉求是什么?和我的关系是什么?那么,这本书可以帮你。

  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出什么,应该怎么利用他们。

  这个时代,找到信息/资讯并不难,随手百度/google,即使不是直接的答案,随着相关的搜索结果也或多或少可以找到相关的内容。所以,我们不需要做个“百科全书”,而是要做好准备,随时可以解决问题。怎么准备?目前我找到的答案就是不断自我学*,或者叫“思考”。思考包括观察、记忆、想象、分析以及审思。

  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赖别人为你作判断,那你就是奴隶,不是自由的.人。

  阅读的过程,不是单纯接受的过程,而是一种思辨的积极的批判的过程。如作者所写,书里回答了什么?是所有吗?它是如何来论证的?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比尔盖茨谈到当读到一本与他想法不一样的书,是最难受的,最花时间的,因为他要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

  如何阅读一本书,书中所想要表达的读书主题很好,看完也给了我一些在阅读上的启发。首先过去我们只是在阅读后去获得一项总结,但是其实在阅读过程中都是要不断总结的,不仅仅在一阵阅读后获得一个或几个道理。

  本书区分了两种主要的阅读方法,但作者写的很绕,要理解两种阅读的内核实则就已经有一种需要拨开云雾的感觉。实际上,我理解作者的检视阅读和主题阅读可以直接归纳为两种思维模式:演绎和归纳。

  以我们日常做英语阅读为例,检视阅读更像是做题时的初期方法,一边读一边找答案,最后读完再去看题看选项,凭着记忆去选择选项,是一种在过程中总结的方法。最样做的.劣势就在于要花更多的时间,效率较低,不是一种明智之举却是普通方法。而主题阅读则更像是带着答案去文中找论据,去做匹配。这也是本书作者所强调的主题阅读要自己主动去让作者与你达成共识。这其实比较难,首先自己要有想出共识的能力,其次要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保持更高的专注力才能既准确找出论据,又不会被一个错误选项一路带着走,实为高阶玩法。

  总之,要想获得更好的理解力,一两本书的方法仍然只是捷径,一个体系化的大量阅读仍是基础。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偷懒得不来真知。

  此外,本书其实所获得分不高,有一个点我认为是在于作者的写作模式是演绎式的,致使对一个陈述点过多的去包装话语,旁落了主次,让人很难坚持下去,难以深度理解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3

  值得一读的书,虽然很多人都会想:读一本书,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需要别人的指导或者帮助。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以为自己会读书,以为自己有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但我自以为的读书方法不管用。怎么知道不管用?问一个问题就知道了。你能不能把一本书读好,读懂,读得有效,这真的是需要方法的。这本书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参考价值,不仅讲了阅读方法,还有参考书目。正如书里面所说的,好书都是经历过岁月的洗刷而留下来的,经典也是人们千挑万选留下来的。这本书的作者可以说是知识渊博了,不然也不会写出这样的一本书来,这里涉及了很多学科,无论是人文社会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作者都信手拈来,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美中不足的是翻译问题,这个。虽然大部分的情况下还是可以读懂的,这本书本身逻辑就很严密。但我还是要不得不说一下个人认为一个地方的不妥之处: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里的那句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在这本书里译成了:“要死,还是要活?”[捂脸][捂脸] ?说实话,我自己看到这句翻译的时候有点愤怒了,毕竟之前看过好的翻译之后,看到这样的翻译难免有些转换不过来。

  整体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的。加入书架之前有看到过书友在读,当时没在意,后来看舍友买了这本书,她说是为了凑单。但我还是加入书架了,后来并没有开始读,直到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到过,推荐我们去读这本书,然后才开始阅读。阅读过程有点艰难,在零碎时间来读这样一本逻辑性强的书还是比较艰难的,建议做一下笔记,我打算再回去补一下笔记。推荐给更多的书友,如果有机会的话,买纸质版的会比较好操作。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4

  美国教育学家埃德加·戴尔研究出的“学*金字塔”表明,阅读能够记住学*内容的10%;而通过做报告等亲身体验能够记住90%,因此思考和实干才是最有效的学*方式。

  这和目前我们所接触的主流学*方式是很不同的,单纯的阅读,恰恰是信息留存率最低的,其优点仅是信息获取的速度和数量。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指出,“所谓吸收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发生了。”然而,知道某件事发生,并不是我们读书的本质目的。我们会停留于自己已经拥有了这段知识的错觉之中,并未加入任何自己的斟酌、取舍和判断。而且,即使我们已经多次阅读,也无法在脑袋中留下过多的印记。我想,有过相关阅读经验的人,都会了解这种情况。

  分享一个我的`懒人笔记法:关键点截图→关键字标注→回忆召回。这个方法花费时间极少,使用方便,具体方法如下:

  阅读电子书或纸质书时,遇到陌生的知识点、新颖的观点、论证过程等,在看书的间隙:

  ①使用手机截图(电子书)或拍照(实体书),注意图片需要包含页码

  ②截图后可以标记简介概要的关键词,传输到微信“文件传输助手”便于记忆和查找

  ③在需要时,不需要去找大段完整的阐述和论证。而是通过查找关键字或翻看图片,成为这一部分知识点有效的触发键,主动召回记忆,这样理解会更深刻。主动召回,意味着记忆和理解的加固。

  如果仅仅停留在重新阅读段落之上,不过是重新吸收了作者所介绍的知识和观点,不假思索地“吸收资讯”,是低效的读书。而关键词或关键图片的有效信息查找,会真正做到对此段内容的融会贯通。材料和观点,会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呈现或调用,做到灵活运用。在标注出关键词,读后感以及此段观点、素材以及可做何种思考之后,一切交付于大脑,它自会建构出错综复杂的思维网络。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每一处观点认真思考,主动建构出关联性。如果单纯做笔记,停留在记忆的层面,而不是被启发、主动理解的层面,读的书也不会被真正理解和使用。

  相对单纯的看书,更立体的学*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长远收益。读书是学*,思考也是学*。读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思考的目的是学以自审。读书是一个吸取精华、丢弃糟粕的过程,而做笔记、思考、实践是巩固这些精华的方法,也即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途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5

  一直很喜欢“饱读诗书”“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这些词,就像蜜蜂一样“百花成蜜”,就是那种“富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多读书。

  家里虽然藏书不多,但是也有一定数量,可是忙于工作和生活,能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却很少。有时候刚刚拿起一本书,也会被其他的事情耽搁,而中断了阅读。加上自己看书的速度比较慢,尽管教过学生默读、速读、浏览等,但是却落实不到自己身上。

  20xx年的寒假,我读书较多,终于读完原版《基督山伯爵》。一套四本,是我读得最快的书,同样带给我烦恼最多的书。精彩的对话、复杂的角色、戏剧的情节……深深吸引着我,让我爱不释手。因为没有借到第一本书,只能在手机上看电子版,后三本书看的是夜以继日,有时候做饭的间隙也会翻两页。连日的“追剧”终于让眼睛受不了,竟然有些痉挛地跳动。加上那个医生“骇人听闻”的诊断——眼肌痉挛,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面瘫。这真让我心有余悸,对书籍也是爱恨交加。看着那些包装完好的书,在书架上寂寞地等待,我的心情也会和它们一样暗自落寞,埋怨自己辜负了作者,辜负了时光。

  怎样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质量,收获阅读乐趣呢?我的棘手问题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让我针对某一种类型的书籍,有了很实用的阅读方法,特别是第三篇《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就是我的真经。

  故事类的书籍,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虽然情节会有虚构,但是它总是在满足我们潜意识或意识中许多的需要。比如:我们都希望自己拥有的爱比现实拥有的还要丰富,那些在面具下潜意识的可能有些虐待狂,或者我们总是怀疑生命的不公*等。

  对阅读故事建议,我记住了四个问题:

  第一,这整本书的内容是在谈些什么?

  第二,内容的细节是什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第三,这本书说的是真实的吗?全部真实或部分真实?

  第四个问题,这本书与我何关?这几个问题就关于故事的情节,关键的事件、人物,以及对这本书的评价,和在读书过程中去感受与体验,就很好的解决了。

  在阅读故事书中,我记住了快读,并且是全心全意的读,让角色进入自己的心灵,相信其中发生的事件,就算有疑惑也不要怀疑。最好是让想象的作品发生在自己身上,和他一起感受,一起“活在”虚构的世界里,人书合一。读完一本小说之后才能谈,把这个故事读通了。无论如何我都应该知道,故事讲完了,但我们的生活还要继续。走出书本,那些角色也没有了生命力,但是我们却有了不同的收获。

  爱默生说,美的本身就是存在的唯一理由。《如何阅读一本书》给予我的阅读“宝典”,让我可以更好的在文学作品中去感受,去体验不一样的美。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6

  这是一本实用性书籍。我阅读绝大部份;我没有仔细阅读的部分包括14—19章节;这些章节讲述的是如何阅读一本具体的书籍。我快速掠过;如果我以后要看到这类相似书籍再说。

  这是一本教读者如何读书的书;通过四个层次的阅读;可以更好的理解一本书的内容。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了阅读一本书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的15个原则;帮助抓住框架;理解内容;找到答案。并且给出了阅读不同类型书籍的方法。在你拿到一本书;不知道如何开始的时候,这是一本很好的读书指南;起码;让你不跑偏。

  阅读的四个层次:

  阅读一本书;一本好书的目的;是增加自己的理解能力。而只有一种阅读方式是真正的;就是你什么都没有;只凭借内心的力量;慢慢提升自己;从模糊的概念;到更加清楚的理解为止。但是;只有我们知道如何去读的时候才能真正的读懂一本书。书中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

  1、基础阅读:能读懂一句话的文字表面意思。

  2、检视阅读:系统化略读;短时间抓住一本书的重点。

  3、分析阅读:追求理解一本书(针对好书)。

  4、主题阅读:比较阅读同一主题下的多本书;主动分析列举观点相同之处。

  这四个层次不是循序渐进的;高层次的会包含低层次的特性。最高的层次的阅读;也就包含了所有层次的阅读特性。

  基础阅读:能认得人就可以了。

  “我这话句说的没毛病。”

  你能读懂这句话;却没在意我“话”与“句”写反了。就不用管这一个阶段了。

  检视阅读:交流前的打量

  这个层次需要你能够快速抓住一本书的重点;以判断这本书到底值不值得读。因为只有一小部分值得用分析阅读。

  检视阅读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层次:有系统的略读或者粗读:快速的弄明白这本书的主题与架构。

  重点是主动专心;但是不花费太多的时间;可以根据以下步骤:

  1、书名和序言:将书本归类;这到底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

  2、研究目录:了解一本书的地图

  3、如果有附录中有重点索引;快速了解书中议题,找到重点主题

  4、了解作者简介

  5、挑几个和主题相关章节进行阅读;注意开头结尾和摘要。

  6、随机挑选阅读;但不要太多;留意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第二层次粗浅的阅读:重点是不停的读下去想了解一本书;如果一开始就陷入细节;会很难有有勇气读下去。所以检视阅读的重点是:不停的读下去;碰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来思考与查询。从头读到尾。即使只了解全书的50%;也比半途而非什么都不了解强。我们通过上面两个步骤就可以快速了解一本书大概的内容;但是想要读的更好;我们就要有自我要求。

  提问题:四个基本问题:看完书需要回答的问题

  所谓主动阅读;就是能够提出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些什么

  2作者有什么论述;论点;想法等细节;都是如何表达的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么?全部或者部分。

  4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你是否真的需要去了解这些信息;是否还给你了其他的启发。

  读懂一本书;核心就在于提出问题;然后回答或者找出作者的答案。

  做笔记:能表达出来的想法;才是有意义的想法

  读书的时候;你要去记录你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述出来。这可以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如果你说你都知道;但是你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其实你也许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分析阅读:与作者交流;去真正理解一本好书。

  作者总结了一般的规则。分为3个阶段;15个原则。很详实。

  阅读一本书;就是和作者的思想的交流。所以可以从交流的角度来理解这些阶段和规则;交流在这里是广义的交流;老师上课是一种交流;同长者聊天也是一种交流。但总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我听;我想;我说。

  我听:了解作者想说什么?

  谈话性质:区分这本书是一本理论的书还是实用性的书。或者小说与文学。因为这会决定我们用一些不同的方式(态度)去阅读(谈话)。

  比如这一本书;就是一本实用性著作;他有目的性;教你如何阅读一本书。你阅读完会根据是同意作者来决定是否按照作者的建议行动。

  谈话主题与套路:通过阅读能够可以用很小一段文字描述文中主线。并且列出核心的框架。

  同时我们可以根据一本书的结构给出自己理解的大纲。这会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这本书。我们谈话的时候;总是会用一些开场,或者事实等去丰富我们描述的观点。所有的这些都是在让整个谈话不是特别干。但是透过这些“润色”;我们可以是整个内容脉络更加清晰的展现。

  谈话目标找到对方的目的;想要问的问题或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找到答案;或者自己回答)

  我想:理解作者想表达的主旨;他提出的问题是否解决

  这一个阶段;通过抓作者的关键字;关键语句;以及一些观点的论点来找到作者想标的的主旨。这是作者的`态度;也是他想传达的信息。

  根据他的描述;我们要找到他这么认为的前因后果。

  重点就是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这本书;这个时候不去评判;理解和同意不是一个意思。

  然后;我们可以判断;他在谈话目标中提出的问题;哪些已经解决了。哪些是还没解决的。

  我说:读懂之前不评论;记住学*才是真理。

  在于作者的交流中;他是一个弱势的地位。因为他没法对你说“倾听我说完”

  所以;我们要遵守思维的礼节;我们最关心的;也是善意对话最关键的;就是我们能学到些什么。除非我们真的了解了一本书;在这之前最好不要说同意与否。

  当你不同意作者观点的时候;你的论述最好有理论依据。你能够证明理论是错误的这可以让你避免进入情绪的控制,而说出一些诸如“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你就是错了”的话来。

  因为你一定要切记赢不是目标;学*才是真理。

  主题阅读:博采众议;独立思考。

  找出统一主题的多本书;配合阅读;列出想要了解的问题;找到多本书对相同主题的描述;进行分析讨论。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主题阅读的目标是主题;而不是全书。你需要找到不同书对同一主题的内容。

  这一部分我有所体会;之前听得到的时候;各位老师分享读书经验中都有分享过;买统一类目下的两本书;对照阅读。通过客观的分析;你对相关概念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四个层次是读一本的理想状态;现实中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不要忘了目标;是理解一本书;而不是用正确的方式读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400字这是一本实用性书籍。我阅读绝大部份;我没有仔细阅读的部分包括14—19章节;这些章节讲述的是如何阅读一本具体的书籍。我快速掠过;如果我以后要看到这类相似书籍再说。这是一本教读者如何读书的书;通过四个层次的阅读;可以更好的理解一本书的内容。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了阅读一本书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的15个原则;帮助抓住框架;理解内容;找到答案。并且给出了阅读不同类型书籍的方法。在你拿到一本书;不知道如何开始的时候,这是一本很好的读书指南;起码;让你不跑偏。阅读的四个层次:阅读一本书;一本好书的目的;是增加自己的理解能力。而只有一种阅读方式是真正的;就是你什么都没有;只凭借内心的力量;慢慢提升自己;从模糊的概念;到更加清楚的理解为止。但是;只有我们知道如何去读的时候才能真正的读懂一本书。书中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

  1、基础阅读:能读懂一句话的文字表面意思。

  2、检视阅读:系统化略读;短时间抓住一本书的重点。

  3、分析阅读:追求理解一本书(针对好书)。

  4、主题阅读:比较阅读同一主题下的多本书;主动分析列举观点相同之处。这四个层次不是循序渐进的;高层次的会包含低层次的特性。最高的层次的阅读;也就包含了所有层次的阅读特性。基础阅读:能认得人就可以了。“我这话句说的没毛病。”你能读懂这句话;却没在意我“话”与“句”写反了。就不用管这一个阶段了。检视阅读:交流前的打量这个层次需要你能够快速抓住一本书的重点;以判断这本书到底值不值得读。因为只有一小部分值得用分析阅读。检视阅读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层次:有系统的略读或者粗读:快速的弄明白这本书的主题与架构。重点是主动专心;但是不花费太多的时间;可以根据以下步骤:

  1、书名和序言:将书本归类;这到底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

  2、研究目录:了解一本书的地图

  3、如果有附录中有重点索引;快速了解书中议题,找到重点主题

  4、了解作者简介

  5、挑几个和主题相关章节进行阅读;注意开头结尾和摘要。

  6、随机挑选阅读;但不要太多;留意与主题相关的内容第二层次粗浅的阅读:重点是不停的读下去想了解一本书;如果一开始就陷入细节;会很难有有勇气读下去。所以检视阅读的重点是:不停的读下去;碰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来思考与查询。从头读到尾。即使只了解全书的50%;也比半途而非什么都不了解强。我们通过上面两个步骤就可以快速了解一本书大概的内容;但是想要读的更好;我们就要有自我要求。提问题:四个基本问题:看完书需要回答的问题所谓主动阅读;就是能够提出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些什么

  2作者有什么论述;论点;想法等细节;都是如何表达的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么?全部或者部分。

  4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你是否真的需要去了解这些信息;是否还给你了其他的启发。读懂一本书;核心就在于提出问题;然后回答或者找出作者的答案。做笔记:能表达出来的想法;才是有意义的想法读书的时候;你要去记录你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述出来。这可以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如果你说你都知道;但是你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其实你也许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分析阅读:与作者交流;去真正理解一本好书。作者总结了一般的规则。分为3个阶段;15个原则。很详实。阅读一本书;就是和作者的思想的交流。所以可以从交流的角度来理解这些阶段和规则;交流在这里是广义的交流;老师上课是一种交流;同长者聊天也是一种交流。但总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我听;我想;我说。我听:了解作者想说什么?谈话性质:区分这本书是一本理论的书还是实用性的书。或者小说与文学。因为这会决定我们用一些不同的方式(态度)去阅读(谈话)。比如这一本书;就是一本实用性著作;他有目的性;教你如何阅读一本书。你阅读完会根据是同意作者来决定是否按照作者的建议行动。谈话主题与套路:通过阅读能够可以用很小一段文字描述文中主线。并且列出核心的框架。同时我们可以根据一本书的结构给出自己理解的大纲。这会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这本书。我们谈话的时候;总是会用一些开场,或者事实等去丰富我们描述的观点。所有的这些都是在让整个谈话不是特别干。但是透过这些“润色”;我们可以是整个内容脉络更加清晰的展现。谈话目标找到对方的目的;想要问的问题或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找到答案;或者自己回答)我想:理解作者想表达的主旨;他提出的问题是否解决这一个阶段;通过抓作者的关键字;关键语句;以及一些观点的论点来找到作者想标的的主旨。这是作者的态度;也是他想传达的信息。根据他的描述;我们要找到他这么认为的前因后果。重点就是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这本书;这个时候不去评判;理解和同意不是一个意思。然后;我们可以判断;他在谈话目标中提出的问题;哪些已经解决了。哪些是还没解决的。我说:读懂之前不评论;记住学*才是真理。在于作者的交流中;他是一个弱势的地位。因为他没法对你说“倾听我说完”所以;我们要遵守思维的礼节;我们最关心的;也是善意对话最关键的;就是我们能学到些什么。除非我们真的了解了一本书;在这之前最好不要说同意与否。当你不同意作者观点的时候;你的论述最好有理论依据。你能够证明理论是错误的这可以让你避免进入情绪的控制,而说出一些诸如“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你就是错了”的话来。因为你一定要切记赢不是目标;学*才是真理。主题阅读:博采众议;独立思考。找出统一主题的多本书;配合阅读;列出想要了解的问题;找到多本书对相同主题的描述;进行分析讨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主题阅读的目标是主题;而不是全书。你需要找到不同书对同一主题的内容。这一部分我有所体会;之前听得到的时候;各位老师分享读书经验中都有分享过;买统一类目下的两本书;对照阅读。

  通过客观的分析;你对相关概念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四个层次是读一本的理想状态;现实中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不要忘了目标;是理解一本书;而不是用正确的方式读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7

  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感觉就是一本阅读指南,介绍怎样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视野。一开始作者就强调了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你会投入心思去不断思考,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说实话,最初是好奇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但是看过这本书后,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意识到了自己很多不足之处。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良师的对话。一本新书仿佛就是一个陌生人,他包含学识却不愿吐露心声,只有当你主动去打开一本书时,才开启了你与良师的交流之门。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这本书关于阅读者的看法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代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了一些分类,仍具有科学性,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适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电子书、网络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间阅读是为了放松或者打发时间,但我们还是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去面对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心血结晶,人生历练,更是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当你翻开书的那一刻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涉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能力和理解力。真诚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可及,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而随便的,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它也是一种哲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8

  这本书写的其实挺深而全面的,讲述了阅读的目的,读书四问,阅读的层次,阅读方法,读与写。读书四问是我们读一本书时应该一直存在脑海中的指导思想,可以让读者带着这四问来读懂书中的内容。

  我觉得在四问中,为什么读这本书,这个问题是最核心的,然后才是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对你有没有用。用最后的应用,通过想找到应用的方法反过来指挥自己选择书,解答为什么选择这本书,能让我们读起书来更有目的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比如说我,读起书来盲目的时候更多一些。只是单纯的想看看这本书讲了什么,至于对我有没有用,能为我带来什么这些事上,肯定会有,但我可能提前并不能想到,这种探索过程,也不失为读书的一种乐趣。至于读书方法,我觉得因人而异,可以去学*不同的学*方法,然后不断改善自己的读书方法就好了。书中所讲的阅读的层次和读与写部分,我觉得是属于一种阅读的进阶层次了,这需要是拥有了读书爱好的人,在读过了很多书后有了自己的想法才能实现的。我觉得我目前还达不到这种层次,读了一本书,摘抄几句,写几句感想,做个札记就是我当前的目标了。如果我能继续的热爱阅读下去,读到了下一个层次的时候,我会回来重新翻阅这本书,相信那时会有不同的'感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9

  收敛性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解;愈是理智地研究这类问题,答案的焦点将愈聚敛而清晰。发散性的问题没有正确而唯一的解;有知识与智慧的人愈是研究这类问题,会发现并提出愈多相互冲突的答案。发现这样的情形,问题不在于这些专家,而是问题本身的性质(P329)。

  收敛性的问题也就是不容易受不确定因素干扰的问题,问题的性质比较单一、变量少、且可以通过逻辑表达出来并解决。比如我从哪里来(闵行来),要去哪里(要去徐汇);而发散性的问题是变化的、因个体差异答案也不一样,甚至有些时候无法清晰表达解释的问题。比如我从哪里来,要去哪里(寻找人生的意义)。

  这段话解开了一直困扰我这些年的疑惑,为什么总是努力解决了问题之后,觉得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或是原来的问题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从而导致自己在问题上一直处于紧张、无力的状态。我之前拼命想寻找一个收敛性的答案,而事实上并不存在,对于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就是要接受答案的不确定性。

  第一遍读完这本书,在工作方面让我意识到了,由于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组织适应问题的存在(我也明确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另一方面解决了自己目前一些人生方面的疑惑(有点意外),诸如开放性的问题的.确没有明确的答案。而且书中也有指出不要一味地依赖系统思考,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开放性答案的体现,系统思维不是万能的,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会是一种趋势。

  这本书存在的意义在400页被指出――传统的组织最初的设计,是为了满足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人类需求的前三个层次:食物、安全和归属感;这些在现在的工业社会大多已不成问题,因此使得目前组织难以真正要求员工忠诚和奉献。除非组织开始致力于自尊和自我实现这类高层次的需求,否则目前管理方面的纷扰还会继续下去。同时让我惊叹的是,这是一本20年前初版的书,而对于20年后看到这本书的我来说,内容并没有过气甚至读起来非常辛苦。而且东方智慧早就被西方所吸收了,着实让人脊背一凉(因为我还是有点竞争意识的)。当然有前人铺路,学*起来可能也会方便许多。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0

  1读书不仅仅是读书。读书是生活,应记录全过程。

  2读书,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保证长久的读下去。

  2.1读书不用追求完整性——一本书不必全部读完

  2.2读书应有正反馈——成就感,即看得见的成果——记笔记。而记笔记,第一要保证长久的`记录下去,可以非常精简,甚至一句话,但是必须保持记录。

  2.3可以由浅入深、可以摘抄、剪报,有很多方法。

  2.4营造特定、舒适的读书环境。

  2.5很少有人愿意花费同第一遍阅读的精力,重读一本书。你要明白的知道这点。那么读**录与笔记,就很重要了。应能够记录甚至记忆下需要的框架+细节。

  3笔记本一元化记录法

  4我感兴趣的几个小技巧

  4.1笔记中,原文用〇打头,自己的感悟用☆打头。

  4.2专门名词用□框选,关注句段用下划线,重要的句段用波浪线,重点词汇用〇圈起来。

  4.3通读第一遍觉得不错,用上折,以利于读第二遍。第二遍读完,仍觉得不错,用下折,以备后用(笔记、翻阅等)。

  4.4精读一本书,可以采用书签+彩色便签,颜色区分+记录。

  4.5书架、书桌,有建议:应按照阅读过与否、书籍是否含金量高、读书笔记区域来划分区域。

  4.6关于笔记本编号、读杂志的撕读建议、笔记本外做好标记等建议也挺有特点。

  5活用

  5.1以教为学,以输出为学。效果最好!

  5.2体验与现实/具体化。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1

  本书的最后两个篇章主要是讲述了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以及如何做主题阅读。在第三篇中,我目前只关注如何阅读实用型书、历史书、哲学书和数学书,这几种类型的书籍对我来讲,是有用的书。

  在阅读实用型的书,你要提出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本书是在谈些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找出作者的共识、主旨与论述,了解他要你这么做的目的。第三个问题是,内容真实吗?第四个问题是,这本书与我何干?而以上这四个问题,是可以根据阅读书籍种类的不同,根据规则进行修改。这样就可以根据历史书、数学书的特点,找到问题,来进行重点阅读。

  第四篇中,主要是描述主题阅读。这个主题阅读,以前经常在那些写作的.大咖文中见到,总感觉很神奇的样子。简单来讲,就是你个人需要解决某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类问题,你购买了大量的相关书籍,然后把它们列为书单进行学*。在这个过程中,你所做的就是主题阅读。你需要在短时间发现你看的这本书对于你研究的主题解决的问题到底重不重要。

  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

  一、找到相关章节。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

  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就是说要由你来建立起共识,带引你的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而不是你跟着他们走。

  三、厘清问题。我们要建立主旨,从文中找到答案。

  四、界定议题。

  五、分析讨论。

  主题阅读需要面面俱到,但自己并不预设立场。读者需要不断回头参阅诸多作者的原文,重新阅读相关的章节。良好的阅读基础在于主动地阅读,阅读时越主动,就读得越好。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不是所有的书籍都值得阅读,你需要与读那些可以与你一起成长的书籍。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用就会萎缩。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地阅读,能够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和增长。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2

  《如何阅读一本书》早前看过。当时没有做阅读笔记,都忘记差不多了。昨天翻出来重读一番。

  阅读的作用不外乎获取资讯、娱乐、理解与发展心智。

  读书有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层次递进,互为基础。基础阅读,我觉得自己还行。基本保持一周1——3本书(视书的厚度而定)。宝爸也曾说过我速度蛮快。检视阅读阶段,我想挑选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具体的应用。看看书名、前沿、书序和目录,以此来推断是否值得花心思进一步阅读。我原先比较注重目录,不太爱看前沿和后续。保持理智、中性的判断的前提下,其实看看别人的评价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本书到底说什么,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帮助。分析阅读阶段,我做的不太好。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看了许多书,却少有收获的原因吧。另外,我觉得分析阅读阶段的技巧和我的小学以及初中语文老师教的阅读技巧很相似。1.这本书谈的什么主题??是如何发展的?这个主题如何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关键主题?2.细部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3.有道理么?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对你有什么意义?而主题阅读阶段则和写论文很相似,首先根据主题搜索相关书单,挑选精读的书单,略读非主要书单,精读主要参考书。给书籍分类:理论还是实用。实用的书主要在于实践应用。把他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选择好的,有益的书。不值得为烂书花时间。与人做朋友也是。向良师益友学*,在交往中提升自己;远离坑碰拐骗与吃喝嫖赌也是需要注意滴。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3

  前天晚上,亚马逊向我推送了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推送语写得颇为吸引人:日本畅销书作家独创的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彻底改变你的读书方式,让你的读书效率最大化!

  因为免费借阅这本书,出于好奇,我当即下载,并在昨天用吃饭、上厕所、午休等碎片时间翻完了这本书。大概是为了出版需要吧!这本书有251页,其中大多数是废话、套话。

  真正有价值的其实就书中的.几张插图和几句话。我把它们摘录整理如下:

  核心方法:

  奥野宣之最核心的读书方法可以概括为一个词:笔记。

  用随想笔记选书,用读书笔记阅读。

  他将读书的过程分为五部,并将他的笔记读书法和普通读书法进行了比较,具体见下图:

  选书:

  在选书阶段,奥野宣之的方法是做随想笔记。随时随地记录下想要阅读的内容。这一内容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是突发奇想。读后感内容来源可以是广告、书籍、电视、他人推荐等。然后进行网络检索,找出相关书籍。由于相关书籍可能很多,所以还需要通过查看书评等方式进行筛选,找出真正有价值的目标**。

  最后将书名、作者、出版社写在购书清单上,就可以去书店购买了。

  标记:

  奥野宣之将读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通读、重读、标记。他不建议在通读阶段就用笔做标记,认为这样会造成紧张感,破坏阅读的快感与连续性。

  活用:

  在读完一本书并做好读书笔记之后,奥野宣之建议做以下三件事:

  1.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和别人的书评进行比较,从而得到新的观察角度。

  2.对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主题,要选择三本书来读,整理归纳三本书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观点,防止偏听偏信,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3.对笔记做好索引,方便日后查找翻阅。

  个人感受:

  奥野宣之的笔记读书法其实就是任务驱动法。即带着做好读书笔记的目的去读书,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筛选、归纳信息,最终将外部信息内化为腹中所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4

  本书是一本阅读指南,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名作,曾是美国畅销书的榜首。

  本书提出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基本上读完小学五年纪就可以达到的层次,可惜的是太多数人一直在这个层次。作者说,主要的原因是从小学以后,再没有人教过人如何阅读,而这本书就是弥补这个空白。在这个层次的人,基本上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能熟练阅读报纸和填写表格。

  检视阅读分为速读和粗读。

  速读是浏览一下书名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研究下目录,如果有索引,也检阅一下,如果有出版者介绍,也读下,然后从目录中找到你想了解的内容读一下,最后读一下书的最后三页。通过速读,就会了解这本书是否值得你花更多的时间深读。

  如果觉得可以花点时间来阅读的话,可以通过粗读来继续了解这本书。粗读也是快速阅读,但是大多数人阅读是一种“半出声”来阅读,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阅读速读。作者给出了一个好建议,指读法。方法是这样的: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继续练*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通过粗读,可以了解全书内容,也可以为分析分析作准备。

  分析阅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你要问几个问题,一是你阅读的书是什么类型的书,二是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描述整本书说了什么并列出本书的大纲,三是本书的作者想说明或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个阶段其实就是列出细纲。找到作者的关键字,找到作者的主旨,找出作者的论述,找出作者已经解决的问题答案。

  第三阶段是如何客观公正评价一本书。通过上面二个阶段后,不管你同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为,首先你要说的是你了解作者的观点。不用急着证明作者的观点是对还是错,在做也出评论之前,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作者知识不足或知识错误,或证明作者的逻辑错误,或证明作者分析或者理由不充分。如果你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你必须同意作者的观点,不要肆意评论。

  主题阅读是带着特定主题,阅读相关领域中的书箱。主题阅读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带着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实验性的书单,浏览书单上的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第二阶段是确定想关书的最相关的章节,然后用你自己的语言,把各个作者的相关观点诠释下。列出一系列问题,查看各作者的回答,分析这些回答,把通用的答案放在最前面。

  总结:

  任何事情背后都有其道理,连阅读也是这样的。读完这本书才知道阅读原来是分层次的。个人认为第一层次比较窠到达的原因是,一直有人给我们反馈,不管是父母,老师还是其它人。而第二,第三和第四层次很难有其它人给你反馈,如果能输出出来,有人反馈也许能帮我们到达更高的层次。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5

  《如何阅读一本书》早前看过。当时没有做阅读笔记,都忘记差不多了。昨天翻出来重读一番。

  阅读的作用不外乎获取资讯、娱乐、理解与发展心智。

  读书有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层次递进,互为基础。基础阅读,我觉得自己还行。基本保持一周1——3本书(视书的厚度而定)。宝爸也曾说过我速度蛮快。检视阅读阶段,我想挑选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具体的应用。看看书名、前沿、书序和目录,以此来推断是否值得花心思进一步阅读。我原先比较注重目录,不太爱看前沿和后续。保持理智、中性的判断的前提下,其实看看别人的评价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本书到底说什么,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帮助。分析阅读阶段,我做的`不太好。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看了许多书,却少有收获的原因吧。另外,我觉得分析阅读阶段的技巧和我的小学以及初中语文老师教的阅读技巧很相似。1.这本书谈的什么主题??是如何发展的?这个主题如何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关键主题?2.细部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3.有道理么?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对你有什么意义?而主题阅读阶段则和写论文很相似,首先根据主题搜索相关书单,挑选精读的书单,略读非主要书单,精读主要参考书。给书籍分类:理论还是实用。实用的书主要在于实践应用。把他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选择好的,有益的书。不值得为烂书花时间。与人做朋友也是。向良师益友学*,在交往中提升自己;远离坑碰拐骗与吃喝嫖赌也是需要注意滴。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6

  当了十几年的学生,好像每天都在读书,感觉读书早已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一直感觉读书是件很简单的事。但工作之后,拿起书本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是工作繁忙无暇阅读?还是根本不想读书?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觉得我还是要拿起书,书里面总是有我需要探寻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阅读,我不断的在寻找方法。直到我找到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其中有好多金句让我受益匪浅。1、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规则。2、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分析阅读的读者,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3、一本好书,就像一栋好房子。4、可读性最高的作品是作者达到了建筑学上最完整的整体架构,好的书都有最睿智的架构。阅读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分析阅读必须把握四个规则:1、辨别出一本书属于哪一类型的,是实用型还是理论性。2、用最简单的话说出整本书的主要内容。3、清晰知道整本书的架构。4、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代的社会媒体纷繁。电视,可以轻轻松松地欣赏;广播,可以休闲式地收听;网络,可以海阔天空地漫游;报刊,可以随心所欲的浏览…….相比之下,读书,显得有些“沉重”:字要一个个去认,句要一句句去理解,意思要一段段去思索,没有形象画面,没有伴奏音乐,没有旁白点拨,真有点儿“难”!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这本书刚读了一半,还没读完。但好像也明白了一些读书的方法、意义。希望自己每次读书是为了热爱、升自己。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不是因为被迫而读书。让读书这件事变得更美好,变得更有意义。

  我爱读书,是书给予我知识和智慧,也给予了我力量和勇气。我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书的百花园里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采集花粉。小说教给我怎样做人的道理,诗歌唤起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童话让我感到生活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阅读一本好书,真的能带我们无穷的好处,而读一本烂书,也会让人倒胃口,想要读好书,首先需要学会选书经常阅读经典书,不仅能让我们的阅读技巧得以提升,更能让人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更加懂得生命存在的意义。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7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工具书,教人阅读的方法。

  作者提出如何阅读的问题,并按四个层次对阅读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分析。这四个层次分别是:1.基础阅读;2.检视阅读;3.分析阅读;4.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只要能识字断句的人都能进行,看懂字面意思。这是阅读能进行下去的基础。

  检视阅读,就是翻翻封面封底,看看目录看看序,跳着章节读几段,目的是判断一本书是什么类型的,大概在谈论什么。如果你对这类书没兴趣,或者书中的内容对你没帮助,就可以略过了;如果有兴趣读,或者书中内容正好是你用得着的,那就进入分析阅读阶段。

  主题阅读是在分析阅读的基础上拓展,读一系列的书,这是给有兴趣深入下去的人或者正在某个领域学*的学生准备的。有一些技巧,不累述。真正爱读书的人,通常都会走到这一步。

  分析阅读是真正的阅读,大脑得开动起来。通过检视阅读,你已经知道这本书的类型和大致内容了。那(一)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作者是按怎样的结构和思路来回答问题的?(二)这本书讲得是否正确,哪些是你赞同的,哪些是不赞同的`,为什么?当然,赞同这个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还需尽量保持客观,不要因为者的某些观点与你不同就针锋相对,殊不知也许是你的认知错误也不一定。(三)这书带给你了哪些感悟,学到了哪些东西,解决的了你的哪些问题?依着这些个问题来读一本书,大致就算是分析阅读了。不过书不是读一遍就够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本书不止教给人如何阅读。按照本书的结构和层次,可以记录一篇很不错的读书笔记;按照本书的提问和回答,可以写作一篇不错的读后感或书评;按照本书的结构层次、提问问答,可以展开写一部不错的作品。看,这不止是一本阅读指南,这还是一本教导人如何从读者变成作者的书,一本教人建立思维模式的书。所以,它是一本真正的工具书,且读且珍惜。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8

  要理解一件事,太多的资讯和太少的资讯一样会阻碍理解,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媒体的资讯犹如倾泻一般阻碍人们的理解。

  原因之一是媒体的目的不纯。上层知识分子的观点和态度被一群聪明的人通过华丽的辞藻、用心选取的资料和统计数据,精心设计包装起来。他们的目的是人们可以不费力的得到结论,是带有导向性的。而很多人们的反应正如他们希望的的那样,全盘接受。更严重的后果是人们*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态度,忘记了如何思考。

  以上都是书中的看法,和我之前写的人们生活在思想牢笼里的看法是一致的。媒体带着别有用心的目的向读者倾泻他们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当人*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时,这些观点就像一根根锁链四面八方的将人们围住,密不透风。

  如何破除这种状况,我想在这里重复我以前写的东西。

  未经审视的想法大都是不值得相信的。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和其它想法没有关联的,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从来没有质疑的,经不起批评的想法。如果真如书中说的那样,媒体带着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希望人们毫不费力的接受他们的东西,那么在人们脑海里就会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就会变成所谓的未经审视的想法。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思想牢笼。哲学的一般过程是发起疑问/质疑,思考探究,得到结论,清晰表达,论证。其中第一步质疑的对象就是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媒体倾泻给我们的结论。通过哲学的一般过程,我们基本可以弄明白应该相信哪些观点,不相信哪些观点。这里边还有很多东西,比如概念,逻辑,推理等等,需要更*一步的'研究才行。

  我感觉这本书挺难理解的,或者是他特别的散,读了一部分感觉只是学了几个离散的问题和作者的答案。

  成功的阅读意味着完全接收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阅读的艺术是指阅读遇到不理解的东西,不借助任何外物,仅仅依靠对字句的琢磨,将事物理解。阅读有三个目标,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娱乐。什么状况下会为增进理解力而阅读,一开始理解程度不一样,读者一定要把理解程度克服到一定范围内。阅读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识字的阅读;检视阅读,有限的时间内读到最好;分析阅读:无限的时间内把书读到最好。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9

  这个总结可以说算是一个模板了,只针对于看不下去但是想要找到技巧的人我把所有东西都打散总结了,可以说算是一条捷径了,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是针对一本书的两个步骤,检视阅读帮你分析一本书适不适合你读,分析阅读帮助你理解这本书的框架和内容。主题阅读是针对不同书中关于同一个问题探索的方法。

  虽然总结了但是我还是建议大家自己去阅读,因为别人总结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你可以按照这个模板来阅读,你可能根据这个模板看完书之后会知道以后看书要时刻记住的问题但你不知道这背后的原因。

  一、检视阅读

  1.看开篇目录序言索引出版社(了解作者)

  2.挑关键篇章看(略读)

  3.最后两页看精华!(看看整本书的.走向)

  二、分析阅读

  在读的过程时时刻刻问自己这个书的主旨是什么

  在看完一本书之后要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这本书是什么类型?

  2.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3.这本书的主要框架?

  4.这本书的细节是什么如何说明的

  5这本书真实吗?有道理吗?是整本有还是部分有

  6这本书对我来说是资讯还是理解力

  7这本书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三段话

  8这本书的读后感

  三、主题阅读(针对某个问题特意去查找多个图书的阅读方法)

  只挑对自己重要的关键章节阅读

  用自己的语言代替作者的语言

  归纳不同作者对同一个事物的观点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0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莫提默·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一本教授阅读方法的书籍,被许多读者奉为阅读圣经。

  本书的开篇指出了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因此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没读多久就开始出现双眼停滞、头脑昏睡的状况,这种精神不济的状态根本无法将阅读进行下去。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阅读缺乏主动性。

  完全被动的阅读只会越读越疲惫,越读越乏味,直至放弃阅读。所以,预备开始阅读的人首先要认识到的是: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情,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既然阅读是一种活动,那么也必有活动的目的。阅读的目的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为获得资讯而读,第二种是为求得理解而读。

  阅读与自身知识水*相当的书,那么阅读的目的就只是为了获得这本书所载录的信息而已。阅读高于自身知识水*的书,并试图读懂读透它,向自己现有的理解力发起挑战,则是阅读的另一种目的——提升理解力。

  这本书所针对的读者就是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的情况下,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理解,认知自我破茧而出。

  好的阅读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以及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阅读的人都拥有这些阅读能力,但好在这些能力和技巧是可以通过学*和训练而获得的,答案和秘诀就藏在这本阅读圣经里。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20份扩展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20份(扩展1)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菁华9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们今天继续第一篇的内容:了解书中每个部分的意义及它们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以及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整体主题之间的关联,下面请看第三篇、第四篇、附录(一、二)、索引的.介绍:

  如何阅读一本目录层次的思维导图?

  一、第二篇内容、与其余篇章的联系、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

  1、内容:介绍了分析阅读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程序目标、前期准备、运用方法、使用步骤、注意事项

  2、与其余篇章的联系:承接第一篇总论对“分析阅读”进行了具体介绍

  3、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是主题即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中最重要的一项方法论,也是本书作者着重笔墨向大家推荐的一种阅读方法

  二、第三篇内容、与其余篇章的联系、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

  1、内容:介绍如何将分析阅读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当中(即在各类书籍中的应用)

  2、与其余篇章的联系:是第二篇内容“分析阅读”的如何进行使用的方法论和实践论,主要告诉我们如何在不同类型的书籍中运用“分析阅读”

  3、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是对主题即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中最有效的实践方法的介绍

  三、第四篇内容、与其余篇章的联系、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

  1、内容:介绍了“主题阅读”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

  2、与其余篇章的联系:对之前三种阅读层次一种归纳总结,进而引申出一种难度最大但效果最好的阅读方式“主题阅读”

  3、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是对主题即如何有效阅读一本的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方法的普及与传授

  四、第附录、索引内容、与其余篇章的联系、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

  1、内容:提供了强化以上几种阅读层次的练*题(不含主题阅读),提供了作者认为是我们需要去阅读的“经典书单”,并做书中的内容进行了索引简介

  2、与其余篇章的联系:对本书三种阅读层次的做了一次结合练*题的整体复盘(除主题阅读之外),并为我们指明了伟大作品---作者的书单

  3、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是对主题即如何有效阅读一本的的实践方法做了进一步的深化,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将作者的理论变成指引我们行动的方法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

  题记:将*花了两年的时间来培养阅读的*惯,但是如何来提高阅读的品质?从思考怎么来阅读一本书,阅读什么书,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逆向过程有助于形成自已的见解。

  我是极爱阅读的,从初中开始,就泡在图书馆,杂志,小说,历史,人文,什么书都涉猎,看完也就忘了,总觉得自已是一个吞噬文字的魔鬼,吃下去这么多却没有变化。在阅读之前,反思这个问题,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读一本书是种输入,输入如果没有输出,没有经过思想的加工,那么一堆杂乱的文字到你脑海里,输出的如呼出的空气,最后真是一无所获。所以,每一本书都要写点什么,所思,所得,所用,不一而足。有了这个过程,至少能保证你有想法。想法如何付诸于行动,那是后事了。

  圆规正转,本书只深入的讲了一件事情,如何来阅读一本书?

  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明了和理解作者字面上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个句子在说什么,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这本书想表达什么等等。从表面去学*一本书,明白书的表象所表达给我们的观点,这可以从某个角度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知道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检视阅读,读书快与慢的节奏。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是每本书都要逐句逐字的看,那是基础阅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的品质,检视阅读给了一个方向。在读一本书前,都是需要做功课的,这本书的讲点什么,哪些是需要深入了解和学*的,哪些是是可以粗略浏览的,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得出答案,就是其精髓所在。

  分析阅读,检视阅读是你提出的问题,而分析阅读是脱离你的存在,用系统的方法来读一本书,这样就不会跳过你本身局限的问题,全面的了解书中的知识点。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详细的过程就不再描述,选择一本什么样的书来进行分析阅读?个人推荐:思考快与慢、学会提问、金字塔原理,等等,会尽快功课。

  主题阅读,按我的理解就是输出大学毕业论文。一直耿耿于怀大学的`论文,全文都是胡编乱造的,没有主题,没有中心论据。所谓的主题阅读,应该就是描述和解决一个问题。理论上,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我们有大量的课程和阅读,具备动手实践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我们还没有明了大学真正的涵义,没有独立的思想和求知的精神。痛定思过,每年给自已定个目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输出一个解决方案。

  再次回过头来思考书本身,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分析阅读做一次分析阅读,在过程当中发现适合自已的方法。每个人的阅读*惯不一样,阅读书目不一要,时间点不一样,思考的方向也不一样,尽量回到原点,全面的思索过程,得到一个相对优的阅读方法。

  除了输出读书笔记,还有件事是一定要做的,那就是经典语录的摘抄。文字的抄写过程和你阅读过程输出的想法和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准备一本漂亮的笔记,来记录每本书思想的精华,和作者对话。偶尔拿出来朗诵,你会发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所以,得出两个结论:

  每次阅读输出一篇8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每读完一本书做语录摘抄;

  良好的*惯是品质生活的开始!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3

  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做是增进理解力的人而写。

  作者开篇指明读者对象。如果读书是为了消遣,那这本书不适合你;如果读书是为了资讯,那这本书也不适合你。如果想在读书之后,可以清楚知道:这本书是讲什么?作者的写作架构是如何的?主张/主旨/诉求是什么?和我的关系是什么?那么,这本书可以帮你。

  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出什么,应该怎么利用他们。

  这个时代,找到信息/资讯并不难,随手百度/google,即使不是直接的答案,随着相关的搜索结果也或多或少可以找到相关的内容。所以,我们不需要做个“百科全书”,而是要做好准备,随时可以解决问题。怎么准备?目前我找到的答案就是不断自我学*,或者叫“思考”。思考包括观察、记忆、想象、分析以及审思。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赖别人为你作判断,那你就是奴隶,不是自由的人。

  阅读的过程,不是单纯接受的过程,而是一种思辨的积极的批判的过程。如作者所写,书里回答了什么?是所有吗?它是如何来论证的?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比尔盖茨谈到当读到一本与他想法不一样的书,是最难受的,最花时间的,因为他要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4

  读书,似乎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也是一件复杂的事,该如何读书,我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找到了些许答案!

  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通过在阅读中投入心思去不断的思考,这样的阅读才会收效越大。

  阅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资讯,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书中有这么一段,说真正的阅读,是“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是读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只有更清楚的理解,才可以让自己获得“全新的或更高层次的启发”,收获我们自己想要的。“阅读就是学*”,不但用来指导自己的学*,还要用来进行自我发现。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要读懂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还要懂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阅读不是在听作者唱独角戏,我们更需要把它当作一种与作者的对话,通过对话,更多的挖掘作者的思路与思想,从而获取一种阅读之外的东西。

  作者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是依次渐进的,但又是建立在前一种层次的基础上的。通过基础阅读,获取一本书的内容;通过检视阅读,获取一本书的架构和主题;通过分析阅读,更深层次的咀嚼和消化一本书;通过主题阅读,对同一主题的数本书进行整体的分析与研究。

  检视阅读,是系统的进行略读,粗浅的明白书中所表达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阅读的速度,不能一味求快,而应该依照读物的性质和复杂程度,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尽可能的避免在阅读中出现停留或倒退。通过检视阅读,我们需要从基本架构上读出作者的整体思路,但不要企图了解作者每一句话或每一个字句的深层次含义。“粗浅的阅读。是阅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步骤”。

  在阅读的过程中,作为读者我们要学会向提问,在这本书的第五章中,作者列距了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无论我们读什么书,这几个问题都是有意义的。同样在这一部分,作者也给了我们教了几种阅读时做笔记的方法,以及三种做笔记的形式,这些都可以用在我们日常的阅读中。

  分析阅读,是阅读的第三阶段,也是阅读单独一本书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的阅读中,首先要对我们所阅读的书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分类。只有明白了这本书的分类,才可以帮助我们较好的完成下面的阅读。在这一阶段中,我们不仅要满足知道作者在讲什么,还要能够将作者所表达的内容清楚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要能够对整本书进行拆解,拟出这本书的大纲,并能够用自己的内容对大纲进行适当的充实。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就能够很好的掌握作者的思路,明白作者的条理。这个过程是艰难而复杂的,但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能够更好的更透彻的理解这本书。在这一部分,作者讲到了一本书的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在成为一个“好读者”的同时,也为我们能够成为一名“好作者”打下一个基础。

  在分析阅读的讲解部分,作者总共列举了他对于分析阅读理解的十五条规则,这些规则在全书的第十一章有一个小的汇总,并对这十五条规则的联系进行了讲解。这十五条规则之间,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全书。但如何更好的把这十五条融入我们的常规阅读中,这还需要我们慢慢的在后续的阅读中去理解、去体会。

  在第十二章辅助阅读部分,作者总结了他对于几种外在辅助阅读的认识和理解。在他看来,我们的阅读,应该尽可能的保证独立阅读,排除他人的评论对我们的理解造成影响。尽可能的少利用导读和摘要,或者在完成独立阅读之后再进行对辅助材料的阅读。

  第三篇中,作者列举了多种类型图书的阅读方法,包括对实用型图书、想象文学、故事戏剧与诗、历史书、科学与数学、哲学以及社会科学等的阅读方法的总结和概括。通过作者清晰的描述,我们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质量。

  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谈到了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和认识。在他看来,我们需要不断的阅读,但不是任何书或文章都要读,我们要读那些能够提升我们阅读能力的书,“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通过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增进阅读的技巧,从而提高自己。

  用书中的一段话作结:“一本好书能叫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5

  苏轼曾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差事,而是一种应当一生去追求,去秉持的*惯。然而读书不是认字,不是图个热闹,懂得如何去读书当是养成这个*惯最重要的事情。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看来好笑,可能大多数人看到都会觉得它*乎废纸,心中想着"我连读书都不会吗?"其实不然,读懂一本书还真的没那么就简单。

  书中说有许多人看书仅仅是打发时间,甚至看完就忘,"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当同情"。这话看似冷酷,其实正是对读书而不得其法的我们最深刻的诠释。

  它将阅读分做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上一层次包括下一层次方法。第一层次基础阅读,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对句子的理解,只要识字即可,对读者要求并不是很高,同时所收获到东东西也是最少的;第二层次检视阅读便是要求读者将眼光从句子放到全书的格局上,这样读者所获得的便不仅仅是单句的知识,而是全书所写的内容,这便高出了一个层次;第三层次是分析阅读,如果仅仅是追求消遣或者娱乐就不需要用到这一层次了。这一层次就要求我们在对书中表面的内容了解后,对作者想表达的深层的思想进行咀嚼和消化,着重于理解和提升;第四层次便是主题阅读了,这一层次对读者的要求很高,此时读者的眼光就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之上了,而是要从多门数中寻找相同的观点,进行总结、磨合以及升华,我想这应该是最顶级的读书方法了。

  以前资源有限,古人看书尚需"手自笔录",前辈看书也许四处淘选,而如今我们想要看书几乎是随手可得。现在不会有人再去以读书作为消遣,更多的是为了提升自己,与别人的思想碰撞摩擦,所以依我看来,读书的前提条件就是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所以,我在看完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后觉得自己最需要提升的就是这一点。我们总是被一些所谓"畅销书"的噱头所吸引,而并未检视它究竟是否适合自己。由此看来,对于早已熟练基础阅读的我们而言,检视阅读是我们在挑选书籍时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其次,现代人最需要的就是使自己浮躁的内心*静下来,而连续的思考不失为静心的一个极佳途径。主动地去翻阅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在检视后以全局的眼光思考它的脉络,将全书连贯起来,这使得你会沉浸在自己的脑海中,不仅仅收起了*时的浮躁,更能帮助你解开在分散阅读时的疑惑,同时这种新的视角将会带给你一些原先意想不到的新的感悟,这也正是分析阅读的价值所在。

  最后,所谓的主题阅读,按我的理解要建立在一定的阅读量上才能做到。换句话说,这个层次教我们的是在阅读了很多书而又理不清他们之间关系的时候,如何去系统的理解,辩证的分析,最终学以致用。在做主题阅读时,要在脑中同时思考多本书中类似的内容,无论观点是相同的还是矛盾的,都要用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我认为,这一层次才是将书本上的东西或用起来的关键。

  我算是一个爱看书的人,但是总感觉读书时有着亏欠:读到好书时感觉自己的阅读不求甚解亏欠了作者;读一般的书时又感觉在亏欠自己的时间。然而看了这本书后,我的这个困难便迎刃而解了。我现在正在读一本叫做《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的书。里面的内容虽然是用很浅显的语言写出来的,但思想却着实很有深度。我在读这本书时,不再把自己局限于一句话或是一本书中,而是把阅读当成是一个和自己以往阅读过的书中的内容进行对照和联想的过程。在看完后我惊讶的发现,我不仅仅对这本书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对以往读到的那些名人传记、社会学著作当中的内容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可以说,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总体来说,还是要感谢作者,因为这套方法是我无论对国内的著作亦或是国外的著作都在此产生了兴趣,并且有了很多有趣的想法和预期,因为我知道这样有方法有条理的阅读一定会比以前盲目的阅读拥有更多的活力,迸发出新的火花。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6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报纸上香港大学推荐的书单中,毕业后的那个暑假,闲来无事,就在网上下载了其中几本书的电子版来读,其中之一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初读此书,感觉讲得非常好,至于好在哪里,也说不大清楚,只是书里面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以往从来都是被忽视的阅读指导原则,让我如获至宝,并在以后的阅读中有意识地去这样做,如拿到一本书,先浏览书名,前言,目录,后记,粗略的从整体把握本书的构架,知道讲了什么,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阅读。

  第二次拿到本书,是在双11网上购书的快递里。因为好书是值得收藏和反复阅读的,所以有不少书都是我之前在网上阅读或借阅之后,再次买来读的。为了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对于本书的阅读又提上了日程,并且此次阅读我也做了笔记,但这一笔记不成体系,比较零碎,只是涉及到相关感兴趣的语句记录了下来。所以阅读了几章后觉得还是没有掌握本书,读后收获的还是第一次阅读的体验,再加上比较忙没读完,此书便被再次搁置。(而通过这些年阅读经验的积累,我发现两个问题:1、很多书读第一遍的时候,印象是最深的,以后每次再读,当时会感觉形成了对本书的更细致的认识,可没过多久,便又忘得一干二净,体验仍旧是最初的,让人很困扰。2、对于一本需要认真阅读思考的书,一个是用时非常长,再一个就是一定要有规律的持续不断的阅读,如每天一章,否则一旦搁置,便前功尽弃,再拿起时,对前面的理解也忘的差不多了,很难再形成前后知识的整体的把握,所以就得重新从头来过。)

  第三次拿到新书阅读,便是学校的同读一本书活动指定下发的阅读书目。这样一来既有外在的压力,又有了自己想要重新阅读的内在动力。于是认真阅读每一个部分,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来做好理解与批注,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运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如注意每一句话的意思,分析整个段落的主旨,从而概括整篇文章的主旨,并进行知识点的归纳与概括。进而形成对整个章节知识点的把握,在分析阅读完本章后,列出本章的知识框架。这一过程让我觉得本书成为了我自己,我获得了比初读本书时更多且更加透彻的体验。除此之外,也因分析思考获得了一些具体技巧,如在读一本水*高于自己的书时,不要边查字典边阅读,这样不利于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是否抓住主旨的检验办法是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一点对于分析历史试题尤为重要;逗留与倒退的不良*惯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速度等等。

  正如翻译者所言读完这本书的两种强烈的感觉,先是羞耻,开始怀疑自己第一遍读时是否确定把书读完,如果读完的话,为什么后边的那么多细节没一点印象呢,虽然早早就读过本书,但并未让本书真正为自己所用。其次是何其有幸,就如同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言,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作了许多印证和总结。如在讲历史*题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理解力非常差,常常抓不住主旨,选择与材料主旨无关的选项,是因为中学生阅读水*到达基础阅读阶段后便停滞不前,理解力跟不上,而这一能力并不是背会历史就能提升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内没有相关课程来进行基础阅读之上的阅读层次的训练,而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也让我们看到了提升孩子成绩的希望。感谢本书的存在,让我的阅读更加有效。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7

  于读完了莫提默·J.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收益匪浅。作者可以说是一步一步手把手指点读者怎么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一本书吸收的最彻底。但莫提默·J.艾德勒是按分析阅读的层次来介绍分析阅读涉及的规则的,这样我们训练读书规则时需要把一本书读了又读。

  但是,我们一般不会把一本书读了又读,莫提默·J.艾德勒也说:“你没有必要为了要运用前四个规则,而将一本书读完,然后为了要运用其他的规则,再重新一遍又一遍地读。真正实际的读者是一次就完成所有的阶段。”

  那怎么样才能一次就完成所有阶段呢?于是我根据整本书,分析整合了一下,得出对一本书进行分析阅读时需要的步骤。这算下阶段我练*分析阅读时的阅读公式吧。

  了解分析阅读的公式之前,先看下分析阅读的背景知识。

  莫提默·J.艾德勒将阅读划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浏览阅读或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识字的人看到一句话,一段文的阅读。基础阅读对读者的要求就是要认识字,至少文中不认识的字不影响了解大意。

  浏览阅读或检视阅读:一目十行的看完,知道大概说了什么事。比如你买了份报纸,一般人不会挨着挨一个字一个字看完,而是“翻报纸”,一面一面的翻,展开,把整个版面的里的超大黑体字——大标题副标题——浏览一下,基本上就能知道写了些什么了。这就是浏览阅读。

  浏览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也是翻,看书名,一目十行的看简介,看目录,看介绍。好处是时间段,见效快,不会入坑。

  分析阅读:就是仔细研读,不但了解字面意思,还要结合作者和时代背景,彻底了解言外之意,需要分析,分析总体说了什么,每章节说了什么,暗含了什么。

  主题阅读:同时阅读好多本书,来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研究。其实过程很复杂,实际操作之后再详细写步骤心得吧。

  莫提默·J.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90%的篇幅在讲分析阅读,5%的篇幅为讲分析阅读做铺垫,4%的篇幅讲主题阅读,1%的篇幅讲阅读的好处。所以,如果搞清楚分析阅读的规则与原则并且熟练操作,那这本书的精华就算吸收到了。——分析阅读不熟练之前,主题阅读是很遥不可及的事情。

  分析阅读重要性毋庸赘言,这也是我要整理分析阅读的公式化步骤的原因,编制成对一本书进行分析阅读的模板公式,我们可以更方便的练*分析阅读,一来吸收书本精华,二来节省时间,三来培养分析阅读的*惯,提升理解力和智力。

  第一步:分析阅读准备。

  利用检视阅读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分析阅读。因为分析阅读需要对一本书的精读研读,并不是每本书都值得这样做。

  先对书做浏览阅读,一是判断是否有必要分析阅读,二是判断书属于哪个类型,根据书的类型采取相应的阅读方法。

  浏览过程中,注意作者给出的阅读指导性语段,图例性质的语段,以及作者认为的书本价值:作者观点,书本宗旨,本书相对于同类型的书的独特之处。并对这三方面信息做笔记。

  阅读指导性语段:比如《经济学基本原理》序言中,作者建议先跳过第一章,学完后面几章再回头看效果更好;图例性质的语段:《朱子语类》序言中,有专门的一页,叫点校说明,其中对全书的符号做了说明,“用圆括号者,表示删除,用方括号者,表示增改”等等,把这些记牢,自然对阅读全书十分有利;作者认为的书本价值:作者会直接说“本书继承了什么什么,创新了什么什么,希望有什么什么效果”等等,这些对把握全书主旨很有助力。

  然后正式进行分析阅读。(我们假设已经断定这本书值得分析阅读)

  第二步:阅读。

  阅读时调整快慢顺序,有关主旨的重点句子慢慢读,无关紧要的句子快速读。

  圈住重点句子,关键词,专门词语和核心词。

  同时做读书笔记,可以建立一整套的笔记符号,有三种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中要包括疑问,心得和感悟。

  第三步:读后。

  一、用一句话概述全书;找出书的中心思想,顺便能检查对书的理解程度。可以利用圈出的有关主旨的句子。

  二、总结出书的组织架构,相当于自己重新为书列大纲。思考各小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看作者的论证过程,是怎样一步一步推出观点的。

  三、思考作者的意图,作者表面的和实际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标明的道理和读者的关系。

  四、作者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本书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了哪些?哪些没能解决?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

  五、反馈作者:懂还是不懂?赞同还是反对?

  我们读一本书,最需要动脑子的就是第三步,读完之后的工作,可是我们大部分书都没有第三步。读完了就读完了。

  作者说:“对作者做出反馈是读者的义务。”如果我们能做出反馈,证明我们确实读的还不错,至少是读懂了。但是要做出反馈是什么不容易的。

  要更好的做出反馈,在阅读中需要注意的几个点有:

  1、对于核心关键词,一定要弄明白,不明白的要反复读,联系上下文和背景,仔细揣摩。

  2、不懂的地方不要马上请教别人或者查资料,轻易得来的答案总没有什么价值,也没有什么印象。要反复读原文,克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差距,动用内心的力量去玩味,这样读者的理解力和心智才会有进步。

  3、确保准确而透彻的理解了作者的意思。

  另外,评价一本书,或者反馈作者,一般从四个方面来评判:知识是否全面,书中的知识是否准确无误;论证是否符合逻辑;论证是否完整;

  阅读前准备,阅读时用心,阅读后反馈,这也算对一本书进行分析阅读的公式了吧。这个公式模板涵盖了莫提默·J.艾德勒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所有阅读规则。

  下面的任务就是找几本书来,在阅读中训练分析阅读,通过运用这个公式模板,来训练十五条分析阅读的阅读规则。如果能把这个公式模板熟练运用,并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十五条阅读规则又算得了什么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8

  这本书写的其实挺深而全面的,讲述了阅读的目的,读书四问,阅读的层次,阅读方法,读与写。读书四问是我们读一本书时应该一直存在脑海中的指导思想,可以让读者带着这四问来读懂书中的内容。

  我觉得在四问中,为什么读这本书,这个问题是最核心的,然后才是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对你有没有用。用最后的应用,通过想找到应用的方法反过来指挥自己选择书,解答为什么选择这本书,能让我们读起书来更有目的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比如说我,读起书来盲目的时候更多一些。只是单纯的想看看这本书讲了什么,至于对我有没有用,能为我带来什么这些事上,肯定会有,但我可能提前并不能想到,这种探索过程,也不失为读书的一种乐趣。至于读书方法,我觉得因人而异,可以去学*不同的学*方法,然后不断改善自己的读书方法就好了。书中所讲的阅读的层次和读与写部分,我觉得是属于一种阅读的进阶层次了,这需要是拥有了读书爱好的人,在读过了很多书后有了自己的想法才能实现的。我觉得我目前还达不到这种层次,读了一本书,摘抄几句,写几句感想,做个札记就是我当前的目标了。如果我能继续的热爱阅读下去,读到了下一个层次的时候,我会回来重新翻阅这本书,相信那时会有不同的感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9

  以前也读过一些书,但是效果不怎么好,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读时给我震撼的好书在脑海中也所剩无几了,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所以我买了两本教人如何阅读的书,像小学生一样开始从新学*阅读。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书就是这本美国的艾德勒和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是本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版的书,七十年代再版,至今也有*半个世纪了。乍一看像是本老学究写的无聊的书,不过书中的论述确实有些繁琐,甚至让人有点读不下去,但是认真读完肯定有所收获,这也是作者的观点,去挑战一些难读的书,从而增进自己的理解力。

  书中第一章讲了阅读分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主动的阅读需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寻找书中的重点、脉络,还要总结、批判。并不是轻松的阅读,而且一般还需要多读几遍才能完成。但诚如作者所说,这样的阅读才能增进理解力,才能有所收获和长进。显而易见,这里所说的读书绝不是为了娱乐和消遣。紧接着作者把阅读分成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并主要谈了分析阅读。当然,阅读的层次由低到高,在阅读中需要的主动性越来越高,在阅读中把作者写作的过程基本上给逆向还原啦。作者提到,要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带着问题去读书,这也是这篇文章标题的来源。自我要求越高,读书时的责任越大,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越大,收获到的也越多。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要求不高,是识字就可以进行的阅读。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也可以称为略读,大致像阅读理解中的速读,是快速得分项,需要技巧,书中也有所阐述。检视阅读可以用来检查一本书值不值得深读,或者用来快速获得讯息,以便向人吹牛。第三个层次是分析阅读,就像阅读理解中的精读,需要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才能确定答案。这里不仅要得到清晰的大纲,理清作者的阐述,还要做出评判。也即作者讲的好的地方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不足等。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就像写论文需要查阅文献一样。不仅包括了前三种层次的阅读,还必须要自己能思考,分析,因为这需要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几本书或者一堆书。主题阅读是为了解决特定的议题而通过读书帮助分析和判断的。当然作者也在书中就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步骤进行了详细的解说。除此之外,作者还就分析阅读阐述了各类读物的具体应用,比如诗歌、小说、哲学和实用类等读物。

  整本书中最让我佩服作者的是他对于读书生活的严肃认真态度。想到自己之前读的一些好书读完就扔,并没有认真汲取书中的营养,以至于白白浪费了那么些精神食粮,实在惭愧。其实不仅是读书,对于一段感情、一份工作或者是一件事情亦是如此,不严肃对待生活的人亦难领会生活的真谛。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20份(扩展2)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菁华9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

  收敛性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解;愈是理智地研究这类问题,答案的焦点将愈聚敛而清晰。发散性的问题没有正确而唯一的解;有知识与智慧的人愈是研究这类问题,会发现并提出愈多相互冲突的答案。发现这样的情形,问题不在于这些专家,而是问题本身的性质(P329)。

  收敛性的问题也就是不容易受不确定因素干扰的问题,问题的性质比较单一、变量少、且可以通过逻辑表达出来并解决。比如我从哪里来(闵行来),要去哪里(要去徐汇);而发散性的问题是变化的、因个体差异答案也不一样,甚至有些时候无法清晰表达解释的问题。比如我从哪里来,要去哪里(寻找人生的意义)。

  这段话解开了一直困扰我这些年的疑惑,为什么总是努力解决了问题之后,觉得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或是原来的问题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从而导致自己在问题上一直处于紧张、无力的状态。我之前拼命想寻找一个收敛性的答案,而事实上并不存在,对于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就是要接受答案的'不确定性。

  第一遍读完这本书,在工作方面让我意识到了,由于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组织适应问题的存在(我也明确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另一方面解决了自己目前一些人生方面的疑惑(有点意外),诸如开放性的问题的确没有明确的答案。而且书中也有指出不要一味地依赖系统思考,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开放性答案的体现,系统思维不是万能的,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会是一种趋势。

  这本书存在的意义在400页被指出——传统的组织最初的设计,是为了满足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人类需求的前三个层次:食物、安全和归属感;这些在现在的工业社会大多已不成问题,因此使得目前组织难以真正要求员工忠诚和奉献。除非组织开始致力于自尊和自我实现这类高层次的需求,否则目前管理方面的纷扰还会继续下去。同时让我惊叹的是,这是一本20年前初版的书,而对于20年后看到这本书的我来说,内容并没有过气甚至读起来非常辛苦。而且东方智慧早就被西方所吸收了,着实让人脊背一凉(因为我还是有点竞争意识的)。当然有前人铺路,学*起来可能也会方便许多。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

  花了两个半下午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本意是要学*里面的方法的,记忆中隐约记得,有些,我是有用过的。

  选书,我一般没有特别的标准,但爱好会偏悬疑类,不过,我什么类型的书都会看的(因为心里有个写书的梦,所以要多吸纳各行各业的知识)。现阶段的书,我都是从关注的公众号上面所推荐的书来买的,公众号里面的文章会有作者介绍及书的详情解说,我感兴趣的,就会记下书名。*段时间,就是通过《书单来了》,了解到村上春树的偶像约翰·欧文,一下就买了他的三本书。

  购书,就像书上写的,网络是个不适合熟读的环境,相反,纸媒则更适合花时间慢慢读,我也偏好纸体,只买纸体的,不过,电子书也看的哈;纸书类一般偏有价值的,是要收藏的,电子书就是偏娱乐类的了。

  读书,我是喜欢读书的,可像书里所说的,有没有认真读呢,你读过后,又记得多少呢?现在回想,有的书,只能记得大概内容,有的书,只认得书名了,内容几乎忘了,有的书,也是看了几遍了,不过,是那悬疑类的,哈哈,那是我爱好中的爱好了。

  读*录,我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有一直做梦,我要写书,写文章,但从来没有实践过,无导师,不知从何下手,关于这本书,也是凑巧(觉得做梦,也该行动了,就百度了)知道的,哈哈。

  从阅读这本书开始,我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读完一本书后写读后感,就是不管多么简陋的一句话,我都应该转化成文字落在纸上,把自己当下的想法及心理过程给记录下来。

  记忆中,我是看了不少书的,对了,我看书的速度也是想当的快呢,但是真正记在脑中的并没有什么,因为掌握了再多的信息,如果没有积极的`输出,也无法形成知识体系的,所以,以后每一本书,包括重拾以前阅读过的书,都要写读书笔记及读后感,要写文章呀,做好了笔记才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提高了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巧才会大幅度提升。

  活动,虽然喜欢看书,但是线下类的读书活动或是讲座,我从来没有去过。一嘛,是因为经济原因;二嘛,性格原因,不喜欢嘈杂的环境。现在起呢,我要改变,关注长沙大型书店官方信息,定期免费的讲座及研讨会,都要积极报名。

  最后,关于书里讲的,去实体店购书,当下,是互联网时代,我看中的书都是网购了,几乎没有去过实体店了,关于迷惘购书,及在书店浪费太多时间,好久没有过了哦,这点,我还是有目的性的。

  旧书店,印象中去过一两次吧,对于旧书,没有什么概念,再说,对于“古书”,我向来“迷惑”,所以,再也没有光顾过了,记忆中,岳麓山下有一家,天气好转,去爬爬山,也去店里淘淘,就是不知,现在还在不在。

  百科全书嘛,互联网时代,有什么问题,就直接百度了,这个*惯我还是有的,包括陌生的汉字,我也会第一时间百度的,会继续保持哈。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3

  今天看完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受益匪浅。以前不断读书却总感觉不得要领的疑惑现在解决了,原来是阅读方法的问题。

  书中提到读书的三个阶段:粗略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三个阶段是相互包含的,大部分人是停留在第一阶段。只是将书从头到尾看完,而书的主题、作者的中心思想、情节设计都未有深入理解,如此阅读只能从书中吸收到极少的知识和信息。

  而分析阅读则是一句一句去分析书的情节、作者的意图、书的论述结构等,将书中的信息尽量挖掘出来。而主题阅读则更进一步,抓住一个主题,对相关主题的书进行分析阅读,并比较讨论。后面两个阶段很少人能够做到,而这才是最有价值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才不会让你觉得毫无所得。

  当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这般大费周章去做,我只是单指那些高价值的书而已。那些不怎么重要的书只需翻翻即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提到要对书进行分类,判断书的价值。毕竟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书的数量浩如烟海,我们只需去认真阅读我们需要的书即可。

  另外要注意工具书的.应用,有时灵活运用工具书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进入作者的语境。

  最后要在阅读完一本书后要写读书笔记,把对书的理解和感悟记录下来,最好再对书进行全面的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求知路漫漫,愿始终如一。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4

  对于一个读不进去书的我,总想找点什么方法来提高读书的效率,最后好像还是要在书中寻找想要的东西。我看了这样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其实我并没有觉得这本书里介绍的方法有多么的让人恍然大悟、一下子就开窍学会怎样读书,而且像是给读书找一个目的,在做读书笔记时写下自己的感想这些方法似乎以前经常听到。

  这本书大概有如何形成一份购书清单、如何写自己的读书笔记、如何运用读书笔记这些方面的内容。语言简单易懂,重点的部分用加粗的字体突显出来,偶尔还配有示意图,整本书读起来很轻松。这本书对每一件要做的事的原因都进行了说明,但这些说明不是什么长篇大论的理论,都是很容易让人明白的事情。我本来是想将书中的技巧方法一一列举出来,但想想似乎有些多此一举——如果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而去做的话,是很难坚持的,但是如果要想知道“为什么”的话就不如直接去读读这本书,何必需要我在这里画蛇添足呢?所以我只想谈论我感兴趣的那一点内容。

  开始让我觉得意外的一点是作者似乎在书中强调了一种坚持大于内容的观点。作者认为当我们有什么感想的时候,就要写在读书笔记上面,哪怕是“这本书比我想象中有意思!”这样简短的、甚至有些肤浅的语句。作者认为“一切都应该以‘能坚持下去’为先”这似乎看起来是更强调坚持而不在乎质量,但其实读书笔记质量的提升正需要不断地练*如何表达。这种记录自己的感想既不是说一定要写的多么的完美,也不是说为了坚持而走*,重要的是记录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理解。

  另一个我比较在意的观点就是,对自己有感触的内容进行标记和摘抄,而不是那些客观上很重要的东西。“写读书笔记也是有窍门的,简单来讲,就是要彻底地专注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即使客观上很重要,如果眼前的信息无法与自己在感性层面上产生共鸣,那么再读多少次也不会有感想”我看到这里时忽然就明白再看专业书时候我为何会感到“痛苦”,也许正是因为那些“客观上很重要”的知识使我无法共鸣吧!有些知识在读书时无论如何都感觉很困惑,而在看完书很久之后的某一刻就忽然明白了,这种情况我也是有过的。

  我所说的两点只是我个人感兴趣的一些内容,这本书包含的内容要比我提及的更丰富,里面的方法可能不太适用于研究学*,而是比较适合相对轻松的阅读。如果像书中那样在读书时记笔记,并时常拿出来翻看,可想对扩大阅读量是很有益处的,在想要写些什么东西时也可以翻出来看看之前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想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做做,然而实际坚持起来似乎还有些困难,比如我还无法做到像书中所写那样随时随地有想法就记录下来,但是我还是想要继续尝试,也希望自己能坚持下来。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5

  很庆幸能读到这本书,它刷新了我对读书的认识。以前我是为了学*新知识,为了享受读书的乐趣,甚至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好学而去读书,实在是太肤浅了。

  这本书给了我全新的认识,奥野觉得读书应该是为了与书作者的思想进行交流,了解他的想法,促进自身的思考,从而吸收精华,为自身所用,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水*。要认真消化书中的内容,使之对自己有益。

  有了这个目的,所以才有了选书、标记、笔记、书评、重读这一系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由此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版。书名中的“有效阅读”是全书的精髓!此书文字简单,通俗易懂,比大名鼎鼎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更适合初步学*阅读方法的学者。

  我以前觉得专门花时间做笔记,写书评,太耗时间了,而且这个过程不那么轻松愉快,所以一直都没花什么精力去做这个。但是,恰恰是这些耗时、烧脑的事,反而更能促使我们思考和成长。

  做笔记,写书评,正好是一个重新消化吸收、检索知识的过程,它促使我们提炼精华,深入思考,形成新的深层认知,从而改变原有的思维和行为,促进生活的变化。

  浪费时间不算什么,但请不要浪费生命!

  书中一个故事,原本只需要短时间就可以建好的房子,花了2年才完工。从客观角度看,确实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过程中,主人对房子的建造过程投注了更多的时间和心血,和工人们有更多的相处和互动,而且自己的其他事情并未因此而耽搁。这些浪费在房子建成的那一天,化作了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些记忆将成为房子的宝贵的精神价值。虽然浪费了很多时间,但并没有浪费生命!

  读书后的消耗和吸收,看似浪费时间,但并未浪费生命啊。对书籍的精炼、思考和输出,正好是知识重组、迭代的过程,它会把作者的思想,一点点的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促进自身的改变和成长。

  记得有一个补钙的广告,补品不光要营养成分充足,更重要的是能被身体消化和吸收。要不然有再多的营养,只是从身体里过一道便离去,也是没有意义。看书也是一样,重要的不是接触了多少新知识,而是消化和吸收了多少新知识。

  从现在开始,认知消化读过的每一本书,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很期待后面读书的收获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6

  美国教育学家埃德加·戴尔研究出的“学*金字塔”表明,阅读能够记住学*内容的10%;而通过做报告等亲身体验能够记住90%,因此思考和实干才是最有效的学*方式。

  这和目前我们所接触的主流学*方式是很不同的,单纯的阅读,恰恰是信息留存率最低的,其优点仅是信息获取的速度和数量。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指出,“所谓吸收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发生了。”然而,知道某件事发生,并不是我们读书的本质目的。我们会停留于自己已经拥有了这段知识的错觉之中,并未加入任何自己的斟酌、取舍和判断。而且,即使我们已经多次阅读,也无法在脑袋中留下过多的印记。我想,有过相关阅读经验的人,都会了解这种情况。

  分享一个我的懒人笔记法:关键点截图→关键字标注→回忆召回。这个方法花费时间极少,使用方便,具体方法如下:

  阅读电子书或纸质书时,遇到陌生的知识点、新颖的观点、论证过程等,在看书的间隙:

  ①使用手机截图(电子书)或拍照(实体书),注意图片需要包含页码

  ②截图后可以标记简介概要的关键词,传输到微信“文件传输助手”便于记忆和查找

  ③在需要时,不需要去找大段完整的阐述和论证。而是通过查找关键字或翻看图片,成为这一部分知识点有效的触发键,主动召回记忆,这样理解会更深刻。主动召回,意味着记忆和理解的加固。

  如果仅仅停留在重新阅读段落之上,不过是重新吸收了作者所介绍的知识和观点,不假思索地“吸收资讯”,是低效的读书。而关键词或关键图片的有效信息查找,会真正做到对此段内容的融会贯通。材料和观点,会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呈现或调用,做到灵活运用。在标注出关键词,读后感以及此段观点、素材以及可做何种思考之后,一切交付于大脑,它自会建构出错综复杂的思维网络。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每一处观点认真思考,主动建构出关联性。如果单纯做笔记,停留在记忆的层面,而不是被启发、主动理解的层面,读的书也不会被真正理解和使用。

  相对单纯的看书,更立体的学*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长远收益。读书是学*,思考也是学*。读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思考的目的是学以自审。读书是一个吸取精华、丢弃糟粕的过程,而做笔记、思考、实践是巩固这些精华的方法,也即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途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7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艾德勒.范多伦所著《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激起了我的共鸣。

  和很多同事一样,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主动阅读意识,以至于几天不阅读,会有脑中空空的感觉,或许这就是我们的心智失去了活力吧。

  我曾经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一次快乐的写作。那就是4000多字的“我的阅读史”。我的阅读始于6岁,主要看小人书、童话故事书,到如今工作2载,囫囵吞枣地看过不少的文学书、哲学书、历史书、科学书,却从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命题。自己惯常的做法,多是率性阅读,读《曹雪芹传》、《山楂树之恋》、《你往何处去》、《兄弟》、《思维的乐趣》、《古炉》、《人生》,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对于相对专业的教育、心理、哲学书,就会拿根铅笔,描描画画,抄写几句自认为有感悟的话,甚至写几句偶感“想起了……”,有时还会画个笑脸或哭脸。如果要寻找持续的强烈的读书兴趣点,至少在0年内,我最钟情的是儿童文学,尤其青睐童话和儿童小说,对这类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文字照单全收,这应该影响我当前儿童观的最肥沃的土壤。

  2008年前后,我曾被自卑的情绪困扰,听身边的老师、同学谈到经典的教育或哲学书籍和作者,如数家珍啊,而我如坠雾里云中。除了苏霍姆林斯基、刘默耕、路培琦(后两位是小学科学教育专家),我哪里读过杜威、卢梭、洛克、杜鲁姆、范梅南、蒙台梭利,只有多买,多读,完全是恶补状态,那一段时期,浏览的书是前些年的N倍。

  当时也经常“潜入”教育学院的教室里,旁听京内外的校长论坛、研究生沙龙、教授授课,特别是听肖川、朱旭东等教授们点评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时,我真像是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边听边记边思考。喜欢看石中英先生的《教育哲学》和《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不仅仅是书中的内容,更是因为石中英先生的几年小学教师经历,他的书序中认为那是一笔无价的财富,而我不正拥有这这份财富吗?把读书和现实适当的结合起来,我的自卑情绪开始缓解。不过,仍旧佩服那些接受过研究方法培训的学生们,他们的研究态度极其严谨,我也养成了引用别人的话一定要注明出处的*惯。

  对照这本畅销的阅读指南书,我最佩服两点。

  一个是作者提到的阅读层次。尤其是对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阐释。曾经,我为了写论文的文献综述,大量阅读关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书、文章,后来缩小范围,针对角色认同的文章和书。其间,确立过读关于儿童观的书,树立了一个观点,“为人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后来,读管理类书籍,喜欢上了德鲁克的掺杂着部分教育理论思想的实用书。比方说读班级管理方面的书,既要看理论性的,也要看实用性的,像班华、王晓春、李镇西、魏书生、郑立*等老师的书,两者兼而有之。更多的是亲身体验型的班主任书籍如《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翻看,偶有所感。

  另一个是主动阅读的基础,要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分别是,“就整体来说,这本书谈些什么?”说的是什么样的主题,“细部上,这本书谈些什么,怎么说的?”意思是要我们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此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说的是你要主动评价书中观点,“此书和你的关系?”这就是让你尝试应用此书了,你会如何把书中观点和自己观点建立关联,你会如何试用书中的实用方法,你会如何把此书介绍给他人。

  这四个问题,也是新华社鹿永建先生推介的读书小组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用这样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相信没有吃不透的书。

  当然,也赞同书中一个观点,“有许多书只能当作娱乐消遣或接收资讯用。事实上,你根本用不着对这些书做分析阅读。扫描一下便够了”,多选择经典去阅读,多读原著,而不是什么都照单全收,毕竟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一起阅读一本经典,主讲人会辛苦一些,也当之无愧地是最大的受益者。新一轮工作室的读书活动在崔*川以《跟孔子学做老师》交流中开启,8月8日晚上曹团团老师以个人独特的风格演绎着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解,接下来,郑伟、王晓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8

  认识这本书由来已久,因为曾经有人向我推荐过。以前在图书馆也曾浏览过几页,但因为内容的枯燥,没有一睹为快的冲动。这次,去图书馆讲故事,再次遇见他。心想,读书这么多年,却连怎么阅读一本书也不甚了解,如何去指导学生去阅读一本书呢?趁着暑假,好好脑补一下!于是,借来了这本书。

  不过,我这个人看书经常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看了几页,扔在某处直至尘埃遍布,书本尽受冷宫之寂寞。因此,这次出门,为了弥补对他冷落的愧疚,决定携他同行,一起到动车上耳厮鬓摩,享受一番“卿卿我我”的二人世界。

  一上车,手机卡恰到好处的坏掉了。百无聊赖之中,捧着这本书假装很认真地阅读。不过,旅行途中和这么一位高深莫测的先生对话,实在是一件很累人的事。几次想扔下他与周公约会去。但为了不辜负他追随自己的一片忠心,小憩片刻后,强打精神,对着他继续尬聊。

  来回两趟,竟然把这本书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读完了,总得留下点痕迹,不然,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所言:“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书中讲到,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这间的对话。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因此,姑且摘录书中的一些要点,以便将来能温故知新。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9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2004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初识此书,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了。记得当时我还在义城工作,是一位特别爱读书的老同事张荣全老师推荐给我的。当时我对此书嗤之以鼻,认为“认识汉字不就会读书了吗?还需要这么厚的一本书来概述和引导吗?”但是,当我真正捧起这本书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才知道,阅读,原来是这么深刻的一件事。

  由于该书主要论述指导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所以,专业性的语言和论述比较多,以至于对当时那个自以为会读书的我来说,是根本看不进去了,这才是一直搁浅了那么多年的真正原因。

  六年过去了,我也已经由当初那个“自以为是”者成长为“潜心读书者”。作为一个爱读书之人,这些年我也看了不少书,家里的书柜由1个变为3个,各种类型的书堆满了书柜。对于我特别喜欢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书,我都是认真地逐字阅读,并及时抄写读书笔记,对于娱乐性质的小说,我选择一目十行地读,掌握故事梗概便可。当然,如果文笔特别好的,我也会放慢速度,领略文字之美。对于学术类的书,因其往往晦涩难懂,我经常反复的研读。同样的方法也用在读推理类作品上。各种方法不一一例举。最初,我是抱着“陪孩子读书”和“完成每月的读书任务”的心态读这些书的,但是在看过这本书后,我确实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自己值得学*和探究的空间还很大。

  首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读书一般不看第二遍,当然个别我非常喜爱的书除外。一本书我往往看过一遍便归入开头提到的“读完的书”那一类,并不再会去翻阅。就像在这本书中说的一样,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因此,我在看书时不再给看过的书“判死刑”,而是时不时的拿出以前看过的书来回顾。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不仅仅是个别好书值得一读,即使是哪些自己曾经因为枯燥无味的书,在第二遍读的时候也能体会到它有趣的一面,真可谓收获不小呀。

  其次,书中所提及的阅读的4个层次也让我耳目一新,刷新了我的阅读观。这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所谓基础阅读是关注每个词句的含义。这点并不难理解。检视阅读则是通过限时地、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基本组织框架。接着是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全盘阅读、完整阅读,该阶段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知识概念、论题等。最后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意思是通过阅读多本相关主题的书籍,最终从比较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

  这四种层次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只是我没想到它们是被归为层次,而非方法。基础阅读几乎每本书都在做着。而分析阅读和检视阅读则多用在做阅读理解时。主题阅读则会用于写读后感或比较时。但作者的意思明显不是这样的。除了基础阅读,其他几种我都是在课业需要或有目的的进行,并不是自发地以这些方式阅读。

  可以这么说,曾经,我的读书方式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选择的,并非为了阅读而阅读。对于阅读,我们应当怀着虔诚的心态,去体味,去感受。在阅读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主动阅读,与作者对话,与书中的主人公对话。一本新书,就像一个陌生的朋友,需要我们用热情、主动、接纳的情怀,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了解她,走进她,真正地和她融为一体。我想,这,大概才是真正读懂一本书最高的境界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20份(扩展3)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实用20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一本教授阅读方法的书籍,被许多读者奉为阅读圣经。

  本书的开篇指出了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因此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没读多久就开始出现双眼停滞、头脑昏睡的状况,这种精神不济的状态根本无法将阅读进行下去。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阅读缺乏主动性。

  完全被动的阅读只会越读越疲惫,越读越乏味,直至放弃阅读。所以,预备开始阅读的人首先要认识到的是: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情,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既然阅读是一种活动,那么也必有活动的目的。阅读的目的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为获得资讯而读,第二种是为求得理解而读。

  阅读与自身知识水*相当的书,那么阅读的目的就只是为了获得这本书所载录的信息而已。阅读高于自身知识水*的书,并试图读懂读透它,向自己现有的.理解力发起挑战,则是阅读的另一种目的——提升理解力。

  这本书所针对的读者就是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的情况下,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理解,认知自我破茧而出。

  好的阅读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以及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阅读的人都拥有这些阅读能力,但好在这些能力和技巧是可以通过学*和训练而获得的,答案和秘诀就藏在这本阅读圣经里。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

  天爸从5月份开始让我读书,推荐了我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然后我磨磨蹭蹭到现在才看完了。

  一开始读这本书,我好吃力,然后看两页看不下去,但是后来反复读了前几页,咦,好像看出了点什么,然后就耐心的思考了一下,嗯,看了好几遍才看懂了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

  那为啥要读这本书呢,因为它想让我知道阅读可以是一件多少该主动的事,越主动,效果越好。当一个人主动去读一本书,他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很用心,对于有启发的地方还会拿笔画出来,读完之后还会思考书中的内容,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真正吸收了书里的内容。所以,单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并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只有我们将读书目标锁定在"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时,去读一些"烧脑"的书,理解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那阅读中遇到问题咋办,看不懂呢,反复看啊,还是不懂呢,那就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问题。只要是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阅读的艺术就是要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适当的问题。所以如果书读的少,连自己想问的问题都表达不出来。

  当学会了如何阅读一本书,那看到一本好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

  首先,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其次,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阅读完了之后,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会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会成为一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当自己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下,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书中的文字,书中的概念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时,就像是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又像是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那种生命力突然迸发的感觉,让人有无比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唯有在用心读书时才能获得。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3

  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范多伦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博览群书、才气过人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年轻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伦改编《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也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

  读得快、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吗?读得慢、读得仔细就是读得好吗?

  这是这本书解答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该囫囵吞食,还有少数的书则当细嚼慢咽。”不管是速读还是仔细读,读者要有自己的选择。作者认为可以仔细读的书不过一千本。另外读得多也不见得就是读得好,读得越多,却没收获的这种情况叫可怜。作者认为只有读者从书中获得了营养才算读得好。

  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阅读分成四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就相当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检视阅读是速读的能力,分析阅读是指读者能从书籍分类、书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并能从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思路。

  主题阅读是指读者能用带着共性的话题感强的问题从一本书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个读者要带自己的主动性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提出不同类型的书的阅读技巧。实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一定是读得好。有些书必须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愉快阅读。

  我的好朋友也跟我说有想法就要写下来,不然就是纸上谈兵。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这的最后一段给他致谢。谢谢你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4

  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范多伦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博览群书、才气过人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年轻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伦改编《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也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

  读得快、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吗?读得慢、读得仔细就是读得好吗?这是这本书解答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该囫囵吞食,还有少数的书则当细嚼慢咽。”不管是速读还是仔细读,读者要有自己的选择。作者认为可以仔细读的书不过一千本。另外读得多也不见得就是读得好,读得越多,却没收获的这种情况叫可怜。作者认为只有读者从书中获得了营养才算读得好。

  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阅读分成四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就相当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检视阅读是速读的能力。分析阅读是指读者能从书籍分类、书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并能从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思路。

  主题阅读是指读者能用带着共性的话题感强的问题从一本书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个读者要带自己的主动性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提出不同类型的书的阅读技巧。实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一定是读得好。有些书必须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愉快阅读,我的好朋友也跟我说有想法就要写下来,不然就是纸上谈兵。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这的最后一段给他致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5

  收敛性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解;愈是理智地研究这类问题,答案的焦点将愈聚敛而清晰。发散性的问题没有正确而唯一的解;有知识与智慧的人愈是研究这类问题,会发现并提出愈多相互冲突的答案。发现这样的情形,问题不在于这些专家,而是问题本身的性质。

  收敛性的问题也就是不容易受不确定因素干扰的问题,问题的性质比较单一、变量少、且可以通过逻辑表达出来并解决。比如我从哪里来(闵行来),要去哪里(要去徐汇);而发散性的问题是变化的、因个体差异答案也不一样,甚至有些时候无法清晰表达解释的问题。比如我从哪里来,要去哪里(寻找人生的意义)。

  这段话解开了一直困扰我这些年的疑惑,为什么总是努力解决了问题之后,觉得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或是原来的问题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从而导致自己在问题上一直处于紧张、无力的状态。我之前拼命想寻找一个收敛性的答案,而事实上并不存在,对于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就是要接受答案的不确定性。

  第一遍读完这本书,在工作方面让我意识到了,由于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组织适应问题的存在(我也明确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另一方面解决了自己目前一些人生方面的疑惑(有点意外),诸如开放性的问题的确没有明确的答案。而且书中也有指出不要一味地依赖系统思考,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开放性答案的体现,系统思维不是万能的,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会是一种趋势。

  这本书存在的意义在400页被指出——传统的组织最初的设计,是为了满足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人类需求的前三个层次:食物、安全和归属感;这些在现在的工业社会大多已不成问题,因此使得目前组织难以真正要求员工忠诚和奉献。除非组织开始致力于自尊和自我实现这类高层次的需求,否则目前管理方面的纷扰还会继续下去。同时让我惊叹的是,这是一本20年前初版的书,而对于20年后看到这本书的我来说,内容并没有过气甚至读起来非常辛苦。而且东方智慧早就被西方所吸收了,着实让人脊背一凉(因为我还是有点竞争意识的)。当然有前人铺路,学*起来可能也会方便许多。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6

  收敛性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解;愈是理智地研究这类问题,答案的焦点将愈聚敛而清晰。发散性的问题没有正确而唯一的解;有知识与智慧的人愈是研究这类问题,会发现并提出愈多相互冲突的答案。发现这样的情形,问题不在于这些专家,而是问题本身的性质(P329)。

  收敛性的问题也就是不容易受不确定因素干扰的问题,问题的性质比较单一、变量少、且可以通过逻辑表达出来并解决。比如我从哪里来(闵行来),要去哪里(要去徐汇);而发散性的问题是变化的、因个体差异答案也不一样,甚至有些时候无法清晰表达解释的'问题。比如我从哪里来,要去哪里(寻找人生的意义)。

  这段话解开了一直困扰我这些年的疑惑,为什么总是努力解决了问题之后,觉得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或是原来的问题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从而导致自己在问题上一直处于紧张、无力的状态。我之前拼命想寻找一个收敛性的答案,而事实上并不存在,对于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就是要接受答案的不确定性。

  第一遍读完这本书,在工作方面让我意识到了,由于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组织适应问题的存在(我也明确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另一方面解决了自己目前一些人生方面的疑惑(有点意外),诸如开放性的问题的确没有明确的答案。而且书中也有指出不要一味地依赖系统思考,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开放性答案的体现,系统思维不是万能的,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会是一种趋势。

  这本书存在的意义在400页被指出——传统的组织最初的设计,是为了满足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人类需求的前三个层次:食物、安全和归属感;这些在现在的工业社会大多已不成问题,因此使得目前组织难以真正要求员工忠诚和奉献。除非组织开始致力于自尊和自我实现这类高层次的需求,否则目前管理方面的纷扰还会继续下去。同时让我惊叹的是,这是一本20年前初版的书,而对于20年后看到这本书的我来说,内容并没有过气甚至读起来非常辛苦。而且东方智慧早就被西方所吸收了,着实让人脊背一凉(因为我还是有点竞争意识的)。当然有前人铺路,学*起来可能也会方便许多。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7

  关于书,关于读者,书与读者的关系,书的分类,怎样认识、了解和评判一本书,各类书的阅读方法,最主要的是阅读的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作者讲的非常详细,有分析、介绍和具体步骤,内容丰富。本书是关于阅读的艺术,是为了增强理解力而写的。娱乐消遣式阅读不在作者探讨范围。

  这本书有点阅读门槛,提到的各类书,如果有过接触更利于理解作者的相关介绍和阅读技法。而且本书涉猎的内容很难一朝一夕全部消化,更适合目前遇到哪方面问题就先在实践中具体试试看,一步步来。以不同阅读方法接触不同读物,说到底读书是很个性化的事,阅读方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主动阅读,明确目标,提出问题并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去回答问题,专心致志,边读边思考。这本书总体在谈些什么,想办法找出作者的想法和论点,做出自己的判断,他说的有道理吗?这本书和你有怎样的关系?~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对书籍内容探索更强,收获也更多。说到更加有效地理解掌握一本书,最好的方法是做笔记做笔记做笔记,现在越发觉得不做笔记就像没读过一样。做笔记除了帮助记忆、锻炼表达能力,还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保持头脑清醒,促进主动阅读。有时读完一本书,我们觉得自己有被触动到,内心有所感悟有想法,但就是说不出来写不出来,其实这只能说明你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而阅读效率和理解程度&阅读速度两者有关,多数人是可以比目前速度再提高一些的。读不同书用不同速度,根据书的性质和复杂程度采取不同阅读速度。每一种书有适合的速度,太快或太慢都会影响到效率。

  说了这么多,最后只想说一句: 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8

  不得不承认,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迫于工作要求,但郝明义的译序提起了我的好奇心。

  读书,它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都看完而已吗?难道读书还有什么特别的规则?我虽不爱读书,但是至少也看过几本。简单来说就是读完的和未读完的。既然喜欢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更科学的'方法。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在我看来非常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同时,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实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也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肃的心态去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

  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汲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的不认真。体会领导教诲的苦心,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的,随随便便的。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9

  值得一读的书,虽然很多人都会想:读一本书,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需要别人的指导或者帮助。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以为自己会读书,以为自己有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但我自以为的读书方法不管用。怎么知道不管用?问一个问题就知道了。你能不能把一本书读好,读懂,读得有效,这真的是需要方法的。这本书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参考价值,不仅讲了阅读方法,还有参考书目。正如书里面所说的,好书都是经历过岁月的洗刷而留下来的,经典也是人们千挑万选留下来的。这本书的作者可以说是知识渊博了,不然也不会写出这样的一本书来,这里涉及了很多学科,无论是人文社会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作者都信手拈来,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美中不足的是翻译问题,这个。虽然大部分的情况下还是可以读懂的,这本书本身逻辑就很严密。但我还是要不得不说一下个人认为一个地方的不妥之处: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里的那句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在这本书里译成了:“要死,还是要活?”[捂脸][捂脸] ?说实话,我自己看到这句翻译的时候有点愤怒了,毕竟之前看过好的翻译之后,看到这样的.翻译难免有些转换不过来。

  整体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的。加入书架之前有看到过书友在读,当时没在意,后来看舍友买了这本书,她说是为了凑单。但我还是加入书架了,后来并没有开始读,直到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到过,推荐我们去读这本书,然后才开始阅读。阅读过程有点艰难,在零碎时间来读这样一本逻辑性强的书还是比较艰难的,建议做一下笔记,我打算再回去补一下笔记。推荐给更多的书友,如果有机会的话,买纸质版的会比较好操作。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0

  对于一本应用指导类书籍,本书的作者可谓是看门见山的点出了主题,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类阅读能力的思考和见解,并对此作了详尽而周密的阐述。这位饱读诗书的智者留下的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字里行间洋溢的活力。我想这也是作者一开始对每一位读者所提出的要求:这是一本为阅读的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

  对于生于信息时代的我们,已经不知不觉的面临信息“被接受”的悲惨局面,也许我们可以为我们的“不知不觉”寻找借口,因为信息科技的发展几乎和我们的成长同步,(几乎满足了我们成长过程中每个时期的信息需求,既不多,也不少)就拿电脑的普及程度来说吧,我记得以前小学里老师统计家里有电脑的人数时,举手的寥寥无几。但到了初中,电脑基本上已进入了家家户户。而现在,电脑几乎成为了必需品,家里,宿舍里,人手一台电脑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就对于生活在这样快节奏时空的我们,突然被一本书的作者一句话点醒,或是被他的一个问题点醒:“到底这些新时代的传播媒体是否真的能增进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也许,就真如作者所说的:太多的咨询就如同太少的咨询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

  可以说*时我们所接受的信息大都经过华丽的包装,审慎的挑选,所以我们不需要努力面对困难,只要照单全收就可以了。我们不需要找资料,得结论。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场合,我们只需要将接受的知识“倒带”,就可以对答如流了。

  这应该称得上是一种退化了吧!在这个咨询横飞的的世界里,我们不停地被媒体洗脑,洗脑,一个看上去对全球资讯头头是道的人,也许只是一个媒体的小广播而已。当然这样的看法也过于偏激,过于片面,但也使人越发体会了作者所说的“主动的阅读”的重要性了。

  其实,《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主旨就是要告诉众读者:读书要主动。这种观点的提出打破了很多人认为阅读时被动的接受这种错误的观点。阅读时读者从对作者的不理解到理解的一个过程又可以说时一种提升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相当复杂,但毫无置疑的是,越是用心思、用技巧去阅读的人,收获越大。

  在本书中,作者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阅读,即简而言之为识字阅读,一个人只要熟练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状态,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主要问读者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也许你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幼稚,但无论是多精通阅读技巧的学者也一直会碰上这个问题。譬如,我们打开一本非母语写的书,问题就这样发生了,我们必须从头开始,像小婴儿一样先弄明白每一个字的意思,在努力去了解这些字到底是说什么。当然,用一段话来说明基础阅读是有一点小题大做,不过请原谅笔者是一位学外国语为专业的学生,有有感而发,不说也罢了。

  第二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检视阅读,即在短时间内对书做一个剖析和概括,典型的问题是:“这本书在谈什么?”

  第三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分析阅读,也就是作者花了大幅度笔墨写的阅读手法。在我看来分析阅读的关键在于透视一本书,要用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一本书并找出它封面下的骨架,而同时好书和坏书的区别在于其内容是否前后一贯,能不能吧不同的重点条理有序的排列出来,因此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在于用简短的句子概括整书,并找出各个部分的纲要,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抓出重要句子的主旨,明白作者的论述及其主张,从而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

  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是分析和批评,当然首先自己肚子里要有足够的墨水才行,鄙人才疏学浅这个问题就留给批评家们讨论吧。

  阅读的第四层次也就是最高层是主题阅读,我们可以称它为对比阅读,对比阅读顾名思义就是找到两三本同一类型的书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课题研究,它的难点在于几乎要调动你所有的信息量。

  至于阅读的目的,作者的观点可谓是十分诚恳和客观的,他指出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其他动物发展到某一层次后便不再有心智的发展,而人类的身体虽然有限制,心智却没有。我们的身体在逐渐的老去,而我们的头脑却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但正是人类的这一独有的特质,却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因为心智和肌肉一样,如果不经常运动就会萎缩。电视、电脑以及天天在我们身边的娱乐和咨询都是人为的支撑物,它们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在动脑,其实不然,外界刺激我们的力量毕竟有限。像药品一样,一旦*惯之后,需要的量就会越来越大,如果我们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与心智就会停止生长,也就迈向了死亡。

  正如作者所说的一样:好的阅读即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对工作或事业有帮助,它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1

  《如何阅读一本书》出版于1940年,目前仍备受推崇。本书的作者是《大英百科全书》的两位编辑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

  这是一本教导我们如何去阅读的一本书,不过有意思的是这本300余页的图书并不容易阅读。只有你对阅读的渴望足够强烈,才能阅读完本书,寻找到阅读的方法。而方法本身也能在你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时加深理解。这有点像你缺少一个解压缩软件,你下载了一个winzip,结果发现他本身就是压缩格式的。

  我们都曾阅读过很多书籍,不论你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多自信,但你若没有读过本书,你的阅读能力一定没有达到最佳。

  我阅读本书目前的收获是了解了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前三种阅读方法是针对图书类型,而主题阅读是针对阅读目的。其中分析阅读作为一项最为核心的能力,需要重点掌握。而主题阅读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掌握了主题阅读才能深刻、快速的.研究某个特定主题。

  第一次阅读本书时,大部分人会感觉非常吃力。所以建议应该反复阅读这本书的目录,有耐心的思考几遍,理解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后开始阅读。对于我来说,阅读这本书大部分内容都感觉晦涩,理解吃力。但为了掌握阅读方法,提高今后的读书效率,虽间隔多次也硬着头皮了读下来。读到本书最后一章的一句话让我感到这种付出的值得:

  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学不到东西。

  我目前所做的只是粗浅的翻阅了一遍本书,还远远谈不上理解了(更不要提应用)这本书,我会把这本书作为枕边书反复阅读。

  如果你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对于图书的判断、选择、阅读、吸收都想获得提高的话,推荐你留出充足的时间和耐心阅读和学*这本书。相信你在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所投入的时间是值得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2

  很庆幸能读到这本书,它刷新了我对读书的认识。以前我是为了学*新知识,为了享受读书的乐趣,甚至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好学而去读书,实在是太肤浅了。

  这本书给了我全新的认识,奥野觉得读书应该是为了与书作者的思想进行交流,了解他的想法,促进自身的思考,从而吸收精华,为自身所用,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水*。要认真消化书中的内容,使之对自己有益。

  有了这个目的,所以才有了选书、标记、笔记、书评、重读这一系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由此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版。书名中的“有效阅读”是全书的精髓!此书文字简单,通俗易懂,比大名鼎鼎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更适合初步学*阅读方法的学者。

  我以前觉得专门花时间做笔记,写书评,太耗时间了,而且这个过程不那么轻松愉快,所以一直都没花什么精力去做这个。但是,恰恰是这些耗时、烧脑的事,反而更能促使我们思考和成长。

  做笔记,写书评,正好是一个重新消化吸收、检索知识的过程,它促使我们提炼精华,深入思考,形成新的深层认知,从而改变原有的思维和行为,促进生活的变化。

  浪费时间不算什么,但请不要浪费生命!

  书中一个故事,原本只需要短时间就可以建好的房子,花了2年才完工。从客观角度看,确实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过程中,主人对房子的建造过程投注了更多的时间和心血,和工人们有更多的`相处和互动,而且自己的其他事情并未因此而耽搁。这些浪费在房子建成的那一天,化作了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些记忆将成为房子的宝贵的精神价值。虽然浪费了很多时间,但并没有浪费生命!

  读书后的消耗和吸收,看似浪费时间,但并未浪费生命啊。对书籍的精炼、思考和输出,正好是知识重组、迭代的过程,它会把作者的思想,一点点的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促进自身的改变和成长。

  记得有一个补钙的广告,补品不光要营养成分充足,更重要的是能被身体消化和吸收。要不然有再多的营养,只是从身体里过一道便离去,也是没有意义。看书也是一样,重要的不是接触了多少新知识,而是消化和吸收了多少新知识。

  从现在开始,认知消化读过的每一本书,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很期待后面读书的收获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3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工具书,教人阅读的方法。

  作者提出如何阅读的问题,并按四个层次对阅读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分析。这四个层次分别是:1、基础阅读;2、检视阅读;3、分析阅读;4、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只要能识字断句的人都能进行,看懂字面意思。这是阅读能进行下去的基础。

  检视阅读,就是翻翻封面封底,看看目录看看序,跳着章节读几段,目的是判断一本书是什么类型的,大概在谈论什么。如果你对这类书没兴趣,或者书中的内容对你没帮助,就可以略过了;如果有兴趣读,或者书中内容正好是你用得着的,那就进入分析阅读阶段。

  主题阅读是在分析阅读的基础上拓展,读一系列的书,这是给有兴趣深入下去的人或者正在某个领域学*的学生准备的。有一些技巧,不累述。真正爱读书的人,通常都会走到这一步。

  分析阅读是真正的阅读,大脑得开动起来。通过检视阅读,你已经知道这本书的类型和大致内容了。那(一)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作者是按怎样的结构和思路来回答问题的?(二)这本书讲得是否正确,哪些是你赞同的,哪些是不赞同的,为什么?当然,赞同这个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还需尽量保持客观,不要因为者的某些观点与你不同就针锋相对,殊不知也许是你的认知错误也不一定。(三)这书带给你了哪些感悟,学到了哪些东西,解决的了你的哪些问题?依着这些个问题来读一本书,大致就算是分析阅读了。不过书不是读一遍就够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本书不止教给人如何阅读。按照本书的结构和层次,可以记录一篇很不错的读书笔记;按照本书的提问和回答,可以写作一篇不错的读后感或书评;按照本书的结构层次、提问问答,可以展开写一部不错的作品。看,这不止是一本阅读指南,这还是一本教导人如何从读者变成作者的书,一本教人建立思维模式的书。所以,它是一本真正的工具书,且读且珍惜。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4

  退伍后我踏上了工作岗位,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什么都好像改变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变。读书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就好像是一个家住远方的战友,虽然偶尔能想起但却又不常联系。从以前热闹喧哗到现在渐行渐远,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我们之间产生那么远沟壑?说实话我自己真的不知道。偶然之间碰到一位良师在给我上课的时候谈及如何阅读以及阅读的益处我才感觉到真的好像很久没有捧起一本书,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和灵感更是无从谈起。

  良师在上课之中推荐了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可真是我需要的,既然要拾起那就从头开始,从如何阅读开始。我这个人读书*惯和我打乒乓的*惯一样,快、急、躁。一本字典厚的《三国演义》我竟是能5天从桃园结义看到了三国归晋,里面的内容细节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但这次既然诚心诚意的静下心要去看《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也是颇费功夫,甚至带着一点仪式感的打开快递并叮嘱儿子一起看,并不准其将书带进厕所,一是怕捧书久坐对身体不好,但主要是嫌弃那污秽之气染坏了这书香之风。

  其实在提笔写读书感悟的时候这本书我还是没有全部看完,我也不准备为写感悟去加班加点、或者一目十行的去看完它,因为这于我的初衷不符。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小学、初中9年的学*生涯,应该把绝大多数的阅读本领学会了。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仅仅能达到阅读的第一层次,那就是基础阅读。作者认为,阅读可分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而基础阅读又分四个阶段,分别是阅读准备阶段、会学*读一些简单读物阶段、快速建立字汇能力阶段、精练与增进前面技巧阶段。回想自己的阅读,似乎一直在阅读的第一层次基础阅读上徘徊,用作者的话来说,还没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所以总觉得自己没什么提高。我是这样的感觉,我想一定也会有很多的人与我有同感,看来阅读是无止境的,真的.得好好修炼,才能进入阅读的更高层次,也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带来的进步。

  我是觉得当然世上很多书是不必也不配用这种方法去读的。只有那些值得一而再再而三重读的经典,若不如此这般,按作者的说法就属于暴殄天物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一定是读得好。有些书必须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愉快阅读。有了这点启示,我心中泛起一个念头“阅读!我王慧伟又回来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5

  题记:将*花了两年的时间来培养阅读的*惯,但是如何来提高阅读的品质?从思考怎么来阅读一本书,阅读什么书,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逆向过程有助于形成自已的见解。

  我是极爱阅读的,从初中开始,就泡在图书馆,杂志,小说,历史,人文,什么书都涉猎,看完也就忘了,总觉得自已是一个吞噬文字的魔鬼,吃下去这么多却没有变化。在阅读之前,反思这个问题,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读一本书是种输入,输入如果没有输出,没有经过思想的加工,那么一堆杂乱的文字到你脑海里,输出的如呼出的空气,最后真是一无所获。所以,每一本书都要写点什么,所思,所得,所用,不一而足。有了这个过程,至少能保证你有想法。想法如何付诸于行动,那是后事了。

  圆规正转,本书只深入的讲了一件事情,如何来阅读一本书?

  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明了和理解作者字面上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个句子在说什么,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这本书想表达什么等等。从表面去学*一本书,明白书的表象所表达给我们的观点,这可以从某个角度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知道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检视阅读,读书快与慢的节奏。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是每本书都要逐句逐字的看,那是基础阅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的品质,检视阅读给了一个方向。在读一本书前,都是需要做功课的,这本书的讲点什么,哪些是需要深入了解和学*的,哪些是是可以粗略浏览的,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得出答案,就是其精髓所在。

  主题阅读,按我的理解就是输出大学毕业论文。一直耿耿于怀大学的论文,全文都是胡编乱造的,没有主题,没有中心论据。所谓的主题阅读,应该就是描述和解决一个问题。理论上,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我们有大量的课程和阅读,具备动手实践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我们还没有明了大学真正的涵义,没有独立的思想和求知的精神。痛定思过,每年给自已定个目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输出一个解决方案。

  再次回过头来思考书本身,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分析阅读做一次分析阅读,在过程当中发现适合自已的方法。每个人的阅读*惯不一样,阅读书目不一要,时间点不一样,思考的方向也不一样,尽量回到原点,全面的思索过程,得到一个相对优的阅读方法。

  除了输出读书笔记,还有件事是一定要做的,那就是经典语录的摘抄。文字的抄写过程和你阅读过程输出的想法和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准备一本漂亮的笔记,来记录每本书思想的精华,和作者对话。偶尔拿出来朗诵,你会发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所以,得出两个结论:

  每次阅读输出一篇8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每读完一本书做语录摘抄;

  良好的*惯是品质生活的开始!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6

  一书共分为四篇,讲述了阅读的层次、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最终目标等内容。其中阅读的层次分为四个部分: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每一层次的阅读都有历史根基的解答。

  在所有阅读之前,阅读的目标最重要。书中提到,在阅读的时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阅读目标是什么。如果你的目标是获得利益,不论是心灵或精神上的成长,你就得保持清醒。这也意味着在阅读时要尽可能地保持主动,同时还要做一番努力,而这番努力是会有回馈的。许多人尽管可以区分出阅读的获益与取乐之不同,其中一方是理解力的增进,另一方则是娱乐或只是满足一点点好奇心,最后仍然无法完成阅读目标。作者给出了没有读好一本书的根本原因,那就是目标不够明确,自身不是一个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也就无法将精神集中到他们所做的事情上,自然就读不好一本书,长此以往,也就失去了对读书的兴趣,感受不到读书的乐趣。一个爱好阅读的人必然是对其目标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

  有了清晰的目标就会做到主动阅读,在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主动阅读。主动阅读即为能提出问题来。任何时候能提问,能大胆提问的人都不容忽视,且不论提问水*的高低,至少说明两点:一、有足够的勇气来质疑业已存在或既定的理论描述或实践内容。二、有足够的想象力来作出与主题相关或联想的思考,这两点都说明了他是在认真阅读且积极思考的。

  书中说,任何学*都不应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应该死气沉沉,阅读时越是带着自己应有的积极、主动态度,以及尽量让自己阅读得更加有活力,才能够更有所得,阅读的效果才会更显著,道理的确如此。当一个人由于有了一个确切的目标后,就会主动去读一本书,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很用心,就会不断提问。明确的目标作者也已提到,单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并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只有我们将读书目标锁定在“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时,自身的理解力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在确定了目标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选择好一本书来进行阅读。选择好一本书至关重要,如书中所说,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你该自己去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来,这样的书能教你很多关于阅读与生命的事情。这样的书你会想一读再读。这也是会帮助你不断成长的书。

  以读历史书为例,有人说,读史有心机,读史就是要读出智慧、韬略和心机(此处心机一词是褒义)。如何选择历史书很重要,由于当今电视普及,受各种古装剧影响,太多人不了解真实的历史,历史知识匮乏。若真想读点正儿八经的历史,最简单的办法应该请教学历史的老师或同学,多请教几个,若都选择同一本书,毫无疑问,那本就是经典了。

  他们至少比我们外行要懂行情,因为隔行如隔山嘛。同时也可以看伟人名人在看的是哪本?比如***同志对《资治通鉴》情有独钟,爱不释手,那么毋庸置疑,该部书肯定是经典,值得阅读。检视阅读在这里发挥着重要作用,即对于早已熟练基础阅读的我们而言,检视阅读是我们在挑选书籍时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分析阅读是全书的重点,能不能读好书,把书读进去,分析阅读成了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中有八个规则:(1)分类;(2)简述整本书的内容;(3)分级理出重要目录;(4)找到中心问题(内容或思想);(5)找到关键词并确定其含义;(6)找到关键句子并确定句中主旨;(7)找出或构架出作者的论述;(8)找出作者的答案。通过八个步骤即完成了我们的分析阅读部分,但显然这是不够的。

  进入分析阅读的阶段就意味着所阅读的书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至少是必要的才会去阅读。在分析阅读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时刻保持质疑,要有怀疑精神。作者说得对吗?是全部对还是一部分对,如果一个人完全赞同一本书的观点,他极有可能就没有读进去,没有思考,或者是这个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太少,让他不得不诚服于作者,那他读下来不会有大的启发,至少说明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欠缺,无法做进一步阅读或思考。分析阅读要能怀疑,敢怀疑,勇于挑战作者的观点。

  世上的书千千万万,只怕一生的时间无法穷尽。以时间为约束条件,以同一主题为切入点,进行第四个层次的阅读,即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也就是说,我们阅读了许多的书,但又理不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时,如何做到系统的、辩证的去分析,最终学以致用便是主题阅读的目的,无论作者是什么样的观点,相同或相悖,我们应该形成自己的主线,不断用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来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这一层次阅读已上升到理论联系实践的关键阶段。

  苏轼曾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同志也曾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现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阅读成就你我,阅读点亮人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7

  值得一读的书,虽然很多人都会想:读一本书,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需要别人的指导或者帮助。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以为自己会读书,以为自己有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但我自以为的读书方法不管用。怎么知道不管用?问一个问题就知道了。你能不能把一本书读好,读懂,读得有效,这真的是需要方法的。这本书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参考价值,不仅讲了阅读方法,还有参考书目。正如书里面所说的,好书都是经历过岁月的洗刷而留下来的,经典也是人们千挑万选留下来的。这本书的作者可以说是知识渊博了,不然也不会写出这样的一本书来,这里涉及了很多学科,无论是人文社会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作者都信手拈来,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美中不足的是翻译问题,这个。虽然大部分的情况下还是可以读懂的,这本书本身逻辑就很严密。但我还是要不得不说一下个人认为一个地方的不妥之处: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里的那句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在这本书里译成了:“要死,还是要活?”[捂脸][捂脸]?说实话,我自己看到这句翻译的时候有点愤怒了,毕竟之前看过好的翻译之后,看到这样的翻译难免有些转换不过来。

  整体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的。加入书架之前有看到过书友在读,当时没在意,后来看舍友买了这本书,她说是为了凑单。但我还是加入书架了,后来并没有开始读,直到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到过,推荐我们去读这本书,然后才开始阅读。阅读过程有点艰难,在零碎时间来读这样一本逻辑性强的书还是比较艰难的,建议做一下笔记,我打算再回去补一下笔记。推荐给更多的书友,如果有机会的话,买纸质版的会比较好操作。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8

  北宋诗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指的是读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我们在生活,教学中都离不开读书。而如今信息时代的普及,真正静下来会读书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快餐式消化知识已经成了接受知识的常态化了,这样的无效读书是不能称之为“会读书”,所以翻开这本书,倾听作者给我讲解如何阅读。

  打开目录,浏览下来,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实用性的工具书,和苏霍姆里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样,和字典放在一起,当阅读中有困难时,可以借阅书中的建议,从而重新阅读。这本书它是把我们从一个“教者”转变成一位会读书的“读者”,教导我们如何去真正的阅读一本书。

  寒假第一次阅读,读目录就让我有点想放弃读完它,确实有点难理解。但硬着头皮不停地翻看书中内容时,不得不反复又读了几遍目录,当然也不是一段时间里不停地翻看目录,而是每次阅读时,都翻看目录从而思考之前的内容,在理解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后阅读里面的内容才有了一些轻松。

  两位作者开篇就指出了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因此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阅读缺乏主动性。我认为,这里可能会指大部分不爱阅读的**,或者说,是并没有掌握好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比如刚读这本书的'我,看目录时,就有点困难,缺少阅读的主动性,甚至放弃读它。但是当我读到第五章阅读的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时,我才有了想要更快了解书的内容冲动,这才有读这本书的冲动,或者说是兴趣。

  在第五章中,两位老师提出主动的阅读基础需要一个读者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1)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什么;(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除了这四个问题,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阅读过程中要不停地提醒自己提出这些问题的*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我想之所以一开始读目录时不能一下子投入,是因为,我读目录时,就没有认真思考,这本书到底在讲些什么内容?我与它仅仅是书本和读者的关系?读到这里,不经就想到孔子曾提出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停思考和探索,作者所提出的观念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就是这本书最主要的目的:懂得如何让书本教导我们。

  作者将阅读分做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上一层次包括下一层次方法。第一层次基础阅读,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对句子的理解,只要识字即可,这就是低年级孩子的水*,同时所收获到的知识也是最少的;第二层次检视阅读便是要求读者将眼光从句子放到全书的格局上,这样读者所获得的便不仅仅是单句的知识,而是全书所写的内容,这便高出了一个层次;第三层次是分析阅读,如果仅仅是追求消遣或者娱乐就不需要用到这一层次了,比如说看娱乐杂志、广告之类的。这一层次就要求我们在对书中表面的内容了解后,对作者想表达的深层的思想进行咀嚼和消化,着重于理解和提升;第四层次便是主题阅读了,这一层次对读者的要求很高,此时读者的眼光就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之上了,而是要从多门数中寻找相同的观点,进行总结、磨合以及升华,我想这应该是最高层次的读书方法了。

  我经常自诩是一个喜爱阅读的人,似乎也读了不少书,然而懒人如我,真正主动的时候真的很少,无论是书的选择,还是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交流,还是阅读过后对自己的交代,经常读了,散了,忘了。作者说“阅读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规则应该以达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如今无论作为教者还是读者的我,都应主动阅读,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9

  关于书,关于读者,书与读者的关系,书的分类,怎样认识、了解和评判一本书,各类书的阅读方法,最主要的是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作者讲的非常详细,有分析、介绍和具体步骤,内容丰富。本书是关于阅读的艺术,是为了增强理解力而写的。娱乐消遣式阅读不在作者探讨范围。

  这本书有点阅读门槛,提到的各类书,如果有过接触更利于理解作者的相关介绍和阅读技法。而且本书涉猎的内容很难一朝一夕全部消化,更适合目前遇到哪方面问题就先在实践中具体试试看,一步步来。以不同阅读方法接触不同读物,说到底读书是很个性化的事,阅读方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主动阅读,明确目标,提出问题并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去回答问题,专心致志,边读边思考。这本书总体在谈些什么,想办法找出作者的想法和论点,做出自己的判断,他说的有道理吗?这本书和你有怎样的关系?~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对书籍内容探索更强,收获也更多。说到更加有效地理解掌握一本书,最好的方法是做笔记做笔记做笔记,现在越发觉得不做笔记就像没读过一样。做笔记除了帮助记忆、锻炼表达能力,还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保持头脑清醒,促进主动阅读。有时读完一本书,我们觉得自己有被触动到,内心有所感悟有想法,但就是说不出来写不出来,其实这只能说明你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而阅读效率和理解程度&阅读速度两者有关,多数人是可以比目前速度再提高一些的。读不同书用不同速度,根据书的性质和复杂程度采取不同阅读速度。每一种书有适合的速度,太快或太慢都会影响到效率。

  说了这么多,最后只想说一句: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0

  以前也读过一些书,但是效果不怎么好,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读时给我震撼的好书在脑海中也所剩无几了,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所以我买了两本教人如何阅读的书,像小学生一样开始从新学*阅读。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书就是这本美国的艾德勒和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是本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版的书,七十年代再版,至今也有*半个世纪了。乍一看像是本老学究写的无聊的书,不过书中的论述确实有些繁琐,甚至让人有点读不下去,但是认真读完肯定有所收获,这也是作者的观点,去挑战一些难读的书,从而增进自己的理解力。

  书中第一章讲了阅读分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主动的阅读需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寻找书中的重点、脉络,还要总结、批判。并不是轻松的阅读,而且一般还需要多读几遍才能完成。但诚如作者所说,这样的阅读才能增进理解力,才能有所收获和长进。显而易见,这里所说的读书绝不是为了娱乐和消遣。紧接着作者把阅读分成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并主要谈了分析阅读。当然,阅读的层次由低到高,在阅读中需要的主动性越来越高,在阅读中把作者写作的过程基本上给逆向还原啦。作者提到,要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带着问题去读书,这也是这篇文章标题的来源。自我要求越高,读书时的责任越大,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越大,收获到的也越多。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要求不高,是识字就可以进行的阅读。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也可以称为略读,大致像阅读理解中的速读,是快速得分项,需要技巧,书中也有所阐述。检视阅读可以用来检查一本书值不值得深读,或者用来快速获得讯息,以便向人吹牛。第三个层次是分析阅读,就像阅读理解中的精读,需要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才能确定答案。这里不仅要得到清晰的大纲,理清作者的阐述,还要做出评判。也即作者讲的好的地方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不足等。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就像写论文需要查阅文献一样。不仅包括了前三种层次的阅读,还必须要自己能思考,分析,因为这需要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几本书或者一堆书。主题阅读是为了解决特定的议题而通过读书帮助分析和判断的。当然作者也在书中就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步骤进行了详细的解说。除此之外,作者还就分析阅读阐述了各类读物的具体应用,比如诗歌、小说、哲学和实用类等读物。

  整本书中最让我佩服作者的是他对于读书生活的严肃认真态度。想到自己之前读的一些好书读完就扔,并没有认真汲取书中的营养,以至于白白浪费了那么些精神食粮,实在惭愧。其实不仅是读书,对于一段感情、一份工作或者是一件事情亦是如此,不严肃对待生活的人亦难领会生活的真谛。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20份(扩展4)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菁华9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

  5.26在读书会上听到一个大学生在讲这本书。他用了很大的一个篇幅来理清资讯和了解的关系。举了一个我们听书的例子,我们听书但是却很少按下暂停键来思考。这点也是我需要反思的,我每看完一本书,没有用到实处,也没有任何的输出,为了看书而看书,成为了知识的奴隶。我应该更多的停下来去思考,去怀疑。

  通过主动的阅读和更多的技巧来读好它,作者想要传达的正好被读者理解到,类似于棒球赛的投手和捕手,阅读双方互动的过程,没有谁是被动的,除了那个球。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动阅读的人会提出问题并自己回答问题。提出的问题主要包括:“1、这本书在谈什么?2、作者的论点有哪些?是如何论述的?3、这本书有道理吗?4、这本书和我有关系吗?”我在想我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是否也可以根据这4各方面来写呢?

  在技巧方面就是记笔记,书中也提到了三种做笔记的方法。在做检视阅读的时候可以采用结构笔记。在分析阅读的时候可以使用概念笔记,在做主题阅读的时候可以使用辩证笔记。这三种方法为我今后的阅读笔记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是阅读的四个境界(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在我们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会了,检视阅读是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分析阅读是更深入的更系统化的阅读,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具体的内容我觉得还是需要再细读一遍文章后才能对书中的方法有更深的了解。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2

  不得不承认,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书名提起了我的好奇心。读书,但凡看得见且识字的人不就会读吗?*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纪便在家长的殷切教导下读起了书。读书,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都看完而已吗?难道读书还有什么特别的规则?

  作为爱读书之人,我看过的书也算不少。我的书橱里有各种类型的书,人物传记类的,童话类的,长篇小说类的等等。但简单来说便是两类,读完的和未读完的。我个人喜欢的读书方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娱乐性质的小说,我选择一目十行地读。掌握故事梗概便可。当然,如果文笔特别好的,我也会放慢速度,领略文字之美。对于学术类的书,因其往往晦涩难懂,我经常反复的研读。同样的方法也用在读推理类作品上。各种方法不一一例举,但是共同点就是我不爱勾勾画画。既然喜欢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更科学的方法。

  说实话,最初,我是抱着玩笑和好奇的心态读这本书的,但是在看过这本书后,我确实学到了许多。首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读书一般不看第二遍,当然个别我非常喜爱的书除外。一本书我往往看过一遍便归入开头提到的“读完的书”那一类,并不再会去翻阅。我这种做法在作者眼中无疑成了“大逆不道”。就像在这本书中说的一样,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因此,我在看书时不再给看过的书“判死刑”,而是时不时的拿出以前看过的书来回顾。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不仅仅是个别好书每读一遍都有新发现,有些在第一次读时觉得枯燥乏味的书,在第二遍读时也显现了它有趣的一面,可谓收获不小。而我也因此多了许多可看的书。

  其次,书中所提及的阅读的4个层次也让我耳目一新。这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所谓基础阅读是关注每个词句的含义。这点并不难理解。检视阅读则是通过限时地、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基本组织框架。接着是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全盘阅读、完整阅读,该阶段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知识概念、论题等。最后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意思是通过阅读多本相关主题的书籍,从比较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

  这四种层次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我没想到它们是被归为层次,而非方法。基础阅读几乎每本书都在做着。而分析阅读和检视阅读则多用在做阅读理解时。主题阅读则会用于写读后感或比较时。但作者的意思明显不是这样的。除了基础阅读,其他几种我都是在课业需要或有目的的进行,并不是自发地以这些方式阅读。换句话说,我读书大多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追随喜爱的作家,并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对于阅读,我们应当怀着虔诚的心态,去体味,去感受。

  而对于阅读的态度,则是主动。读书是与作者的对话。一本新书仿佛是一个陌生人,他饱含学识却不愿吐露心声。只有当你主动地去拿起一本书,才开启了你与作者的交流之门。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在我看来非常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同时,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实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也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肃的心态去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汲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可及。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的,随随便便的。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3

  不得不承认,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书名提起了我的好奇心。读书,但凡看得见且识字的人不就会读吗?*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纪便在家长的殷切教导下读起了书。读书,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都看完而已吗?难道读书还有什么特别的规则?

  作为爱读书之人,我看过的书也算不少。我的书橱里有各种类型的书,人物传记类的,童话类的,长篇小说类的等等。但简单来说便是两类,读完的和未读完的。我个人喜欢的读书方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娱乐性质的小说,我选择一目十行地读。掌握故事梗概便可。当然,如果文笔特别好的,我也会放慢速度,领略文字之美。对于学术类的书,因其往往晦涩难懂,我经常反复的研读。同样的方法也用在读推理类作品上。各种方法不一一例举,但是共同点就是我不爱勾勾画画。既然喜欢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更科学的方法。

  说实话,最初,我是抱着玩笑和好奇的心态读这本书的,但是在看过这本书后,我确实学到了许多。首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读书一般不看第二遍,当然个别我非常喜爱的书除外。一本书我往往看过一遍便归入开头提到的“读完的书”那一类,并不再会去翻阅。我这种做法在作者眼中无疑成了“大逆不道”。就像在这本书中说的一样,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因此,我在看书时不

  再给看过的书“判死刑”,而是时不时的拿出以前看过的书来回顾。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不仅仅是个别好书每读一遍都有新发现,有些在第一次读时觉得枯燥乏味的书,在第二遍读时也显现了它有趣的一面,可谓收获不小。而我也因此多了许多可看的书。

  其次,书中所提及的阅读的4个层次也让我耳目一新。这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所谓基础阅读是关注每个词句的含义。这点并不难理解。检视阅读则是通过限时地、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基本组织框架。接着是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全盘阅读、完整阅读,该阶段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知识概念、论题等。最后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意思是通过阅读多本相关主题的书籍,从比较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

  这四种层次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我没想到它们是被归为层次,而非方法。基础阅读几乎每本书都在做着。而分析阅读和检视阅读则多用在做阅读理解时。主题阅读则会用于写读后感或比较时。但作者的意思明显不是这样的。除了基础阅读,其他几种我都是在课业需要或有目的的进行,并不是自发地以这些方式阅读。换句话说,我读书大多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追随喜爱的作家,并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对于阅读,我们应当怀着虔诚的心态,去体味,去感受。

  而对于阅读的态度,则是主动。读书是与作者的对话。一本新书仿佛是一个陌生人,他饱含学识却不愿吐露心声。只有当你主动地去拿起一本书,才开启了你与作者的交流之门。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在我看来非常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同时,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实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也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肃的心态去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汲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可及。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的,随随便便的。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4

  终于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了。这本书是美国艾德勒和范多伦一起所著。内容艰涩难懂,耗尽我的所有精力。现针对这本书所学写下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阅读分成四个层次:

  一、基础阅读。

  二、检视阅读。

  首先对本书进行了检视阅读,看目录,看重要片段,学*了粗浅阅读。在这个层次中,我学*了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学了三种做笔记的方法:结构笔记、概念笔记、辩证笔记。这部分的阅读我兴趣盎然,读得懂也读得感兴趣,自我感觉进步也较快,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三、分析阅读。

  这是最难受的最煎熬的一部分阅读了。读得痛苦莫名。读完这一章节后的一个总结,我倒是看懂了,现记录下来:

  1、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规则。

  (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事什么。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2、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5)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3、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看完这一个小结,我恍恍惚惚对分析阅读有了一些了解。但就是不明白作者花了那么大的力气说这么做的理由令人读着很困难。另外其实自己心里很明白,这么多的书,优劣不等,我需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去读一本书吗?后来,作者又介绍了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读不同种类的书有不同的方法,比如读小说,强调的是快;读诗,大声读出来;读数学,像读一种语言。心里因这些关照而放下一颗心,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用分析阅读,接着往下读的时候作者又告诉我,一本能提升你的书,就算你已经变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识,这样的书还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尽头。这样的书应该少于一百本,对任何一个特定的读者来说,数目还会更少。

  四、主题阅读。

  它有五个步骤:1、找到相关的章节。2、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3、厘清问题。4、界定议题。5、分析讨论。

  这一本书真正提升了我,不仅让我了解的读书的若干方法,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采用书中所说的“真正的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读完整本书以后,觉得自己确实进步了,读其他的教学类书籍和杂志,就跟看小说一般的轻松,而且确实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我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当然,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我无法理解的地方,文字的堆砌,明明熟悉的字,却让人无法理解,还有一个外国作家的写作方式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我再次的阅读。这种头脑的风暴在下一次空闲又有承受力的时候让我再来一次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5

  你是否也需要阅读训练一下呢?这本书被很多人推荐,译者自己说。四十四岁这一年才读这一本书,几乎可说无地自容。

  1、我为什么读这本书?

  有两个问题困扰着我:

  不少书读了,但不懂或者理解不深。例如:《哥德尔、艾舍尔、巴赫》,《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

  很多书读的太慢,投入产出太低。例如:《资治通鉴》读了1年半了才读1/2。

  准备下半年开始挑战一些更难的书籍,因此提前在方法上做一些准备。

  2、关于阅读这件事情

  这里的阅读或者书是广义的,视频,咨询,交流都是“阅读”的方式。

  读书的目的呢?是想好好与自己相处,更好欣赏这神奇的世界,阅读从来不曾辜负我

  写阅读笔记的目的呢?则是我希望对内容提炼和思考

  回到书里面来

  3、概述

  (作者目的)这是一本阅读矫正的书籍,通过阅读的四个境界: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层层递进最后总结10条阅读方法,帮助读者快速并深入理解书中内容。

  基础阅读:就是最简单的阅读,懂得语义即可。

  检视阅读:是快速了解文章的主题大纲,建议阅读前通过目录、序言等快速了解全书,而不是埋头开读。

  这里面也提到阅读速度的矫正方法:"手指指针"阅读法。

  问题:读书时容易往回看,精力不集中,或读太慢。

  解决方案:研究发现大脑能很快处理或者修正眼睛收集的信息,作者建议使用手指作为指针,顺着一行行移动,速度比眼睛感觉快一些,强迫眼睛跟上手指移动的速度。

  结果:速度可能快三倍。

  分析阅读:也是全书的重点,一半多篇幅在此。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①能概括输的主要内容和大纲,并明白作者怎么来构思和写作的;

  ②通过语义,句子和重要段落找出书的主旨、论述、解答

  ③判断作者论述是否正确

  主题阅读:阅读的最高层次,通过将相关主题的资料一起阅读对比,得出更深入的结论。

  最后是作者提供一些素材,方便练*每个层次的阅读方式。

  4、对我有什么用?

  里面提到的快速阅读法的确有一些帮助,以前*惯是“小声读出来”的方法的确比较慢。

  按照写作者思路去剖析一本书,总结一本书,比专研字词细节更重要。以前那种“咬文爵字”阅读法,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已经很难适应了。我在想如果高考前读了这本书,是不是阅读理解能多得几分。

  5、一些评价

  个人评价4星,8、4

  书写做70年代,90年代开始的信息化造成的信息爆炸,反而对阅读要求更高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6

  这本书实际上读起来有些艰难,一方面是年代的原因(本书写成于1940年代),另一方面这本就不是一个所有人都能读懂的书。

  最*一直在思考*期读过的一本本书,大部分都应该归为畅销书之列,这些书读起来很轻松,就像看一部肥皂剧或是综艺节目一样,有收获吗?一定有。但确实有限。而被本书所推崇的以及认真研读的一定不是这些书。是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全神贯注细细研究的书,是经典中的经典,是可以给人启示和提高的。

  说到这里需要提一下读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是娱乐,消遣?排解空虚,填满自己?学*知识?还是解决困境迷惑?如果是前者,可以不需要阅读如此无趣的书,但如果是后者,就需要有本书这样的一本实用书籍做指引,因为你是有追求的。

  这本书读下来真的需要些勇气和坚持,因为有些地方实在很无趣。但如果你需要藉由书籍提高自己,让自己不困过,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那样的书籍可能都是这么无趣的,但知识有时候就是这么无趣。还是看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本书最后提供的书单以及一些实用的方法非常好。

  最后借用本书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所以量的积累需要质的保证,需要让自己不因读书读的少而焦虑,这一点很重要。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7

  上周,我读了一本书,莫提默·J·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初版于1940年,多次再版。之所以推荐这本书,不仅因为它是一本历经时间考验的好书,也因为这本书高效的实用性。这本书可以帮助许多爱阅读的人少走很多的冤枉路。对阅读有所感悟的人,也能够通过这本书得到有更深的启发和领悟。

  阅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一个读者对待阅读越主动,收获的知识和感悟就越深刻。根据书中的内容,我可以把此书分为四大部分:做一个自我要求的阅读者;分类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分层阅读:增进阅读的理解力;阅读的最终目标:促进心智的成长。

  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首先要保持清醒,明确自己的读书目标,不管你的目标是获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还是娱乐消遣,当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的那一刻,你就具备了主动阅读的基础。

  主动的阅读者要学会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下是四个主要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细部讲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是你能从中获取一些资讯,那这些资讯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仅仅学会提问是不够的,要想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你还得学会做笔记。

  除了在书中重点下画线、在空白处做星号,在空白处对相同观点编号等7种做笔记的技巧外,书中推荐了三种做笔记的方式:结构性笔记、概念性笔记、辩证性笔记。

  结构性笔记关注的重点是全书的架构,以及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概念性笔记即发现作者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更高层次的笔记则是辩证性笔记,可以和作者进行观点的讨论。这三种方法在分层阅读中的分析阅读中都会使用到。

  所谓艺术或技巧,只属于能养成*惯,并按照规则来操作的人。养成阅读的*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在学*到方法和规则之后,不断地练*是成为一个专业阅读者的不二选择。

  分类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

  首先是阅读目的分类,作者认为读者阅读的理由可以大体分为三类: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娱乐消遣。而增进理解力的书籍是最具有价值也是最难读的,所以作者在阅读的四个层次里,对读这类书的诠释也是最多的。

  第二,就是书籍的分类:我们不可能阅读每一本书籍都抱着同样的目的,用同样的方法,那样的话,很多书籍我们是无法读懂的。

  按照作者的分类,书籍可以被粗略地分为两大类:虚构性作品与论说性作品。

  虚构型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这类作品适合全心全意一口气读完,而不是停顿多次非搞清书中某个名词的意思不可,除非这个词影响到整体内容的阅读。

  论说性作品又分为实用性和理论性,实用是与某种有效的做法有关,理论关注的则是去明白或了解某件事。简单来说,实用性书籍教你如何去做一件事,理论性则告诉你这件事是什么。

  学会给书籍分类只是阅读的开始,接下来的是学会结合阅读的层次来读懂任何一本你想读的书。

  分层阅读:增进阅读的理解力

  关于阅读层次的叙述占了此书的大部分篇幅,不过作者很贴心的在每一章节的结尾都做了总结,这样一来,我们阅读起来也更加容易一些。作者提出的四个阅读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1、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是所有阅读的基础,在这一阅读层次里,读者已经获得理解字符、词、语句含义的能力,能够通读整本书籍并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并且开始学*不同领域与目标的学*法。

  我们小学毕业之后就已经具备这种阅读能力,接下来我们就能接触到更高的阅读层次。

  2、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是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阅读的层次是逐渐积累的,基础阅读也包含在检视阅读中,检视阅读又包含在分析阅读中,主题阅读包含所有的阅读层次。它们的关系就像下图:

  检视阅读分为两种,有系统的略读和粗浅的略读。有系统的略读可通过书籍的书名、目录页、出版者介绍、几页书本内容了解此书的整体结构,读书笔记并对书本内容做概括性的解读;而粗浅的阅读则偏重阅读全书,通篇看下来,只要了解书本整体内容即可。检视阅读也可以说是为分析阅读打下基础,事实上有些书籍只需要检视阅读即可,一旦你想要增进自己对事物更深刻的理解,分析阅读就派上用场了!

  3、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非常的重要,又分为三个阅读阶段:结构性阅读、概念性阅读、评论性阅读,上面提到的三种做笔记方法就是对应这三个阅读阶段。

  结构性阅读我们要做到的是:

  ①对此书做出分类,并用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什么。

  ②根据书中提出的顺序与关系,列出书中重要部分,并为其拟定大纲。

  ③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概念性阅读则是做到:

  ①诠释书中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②从关键句抓出作者的主旨。

  ③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论述的因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④确定作者解决了那些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

  结构性阅读和概念性阅读这两个阶段不是按照先后顺序来使用的,这两个阶段会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互相穿插,相辅相成以达到通析全书内容的目标。

  接下来的阅读则是位于这两个阶段之后,必须做到对书籍内容的全面了解,才可尝试的读书阶段,即评论性阅读。

  对书中观点赞同与否。一般而言,作者提出的观点、对观点论述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优于读者的,所以我们在评论一本书的观点之前首先要问问自己:是否对这本书的内容完全了解了?如果你给自己的答案是YES,想必你对这本书的内容也有了自己的评判。

  如果你赞成一本书的观点,那么你可以问问着自己你赞成的是全部还是部分?

  如果你暂时对这本书无法评论,也可以暂缓评论。

  如果你不赞成这本书的观点,那么你是否能为你的不赞成提供佐证,例如:

  ①证明作者知识不足。

  ②证明作者知识错误。

  ③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④证明作者的分析不完整。

  完成了以上三个层次的阅读基本上可以算是很完整的阅读,然而,如果你需要就一个特定的主题而阅读不止一本书,比如做论文、项目研究这种情况,这三种阅读则满足不了你的需要,这个时候,你就要进入主题阅读了。

  4、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也是阅读数量巨大的一个层次。

  主题阅读有几个特点:

  ①针对特定问题,阅读不止一本书。

  ②包含前三种层次的阅读。

  ③不用得出绝对的观点,保持辩证地客观。

  主题阅读帮助读者成为书的主人,将书中关于主题的观点与证据提炼出来,并加以利用,是读者输出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你看过的知识不一定属于你,但你输出的知识一定属于你,能够对一本书的内容进行合适的输出,才是真正地拥有了这本书。

  阅读的最终目标:心智的成长

  前面作者有提到,读者的阅读目的可以分为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娱乐消遣这三类。

  可是读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浅层面的利益和娱乐,还有更深层次的成长。作者为我们写下这样一本书,不仅是为了帮助我们读懂一本书或很多本书,更重要的是激发我们的内在力量,阅读超越我们头脑的书,帮助我们的思想增长。

  一本好书值得一读再读,读一本难懂的书,不但可以增进自己的阅读技巧,同时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们更能够了解这个世界和自己。

  做一个爱读书且会读书的人,《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把很好的钥匙,它能帮我们打开更多好书的大门,让我们读得更好,更有智慧,更懂得生命,更加爱惜生命,不仅爱惜自己,也爱惜世间每一个“我“。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8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在他的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曾经用了大篇幅来介绍阅读的不同层次。因为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比较艰涩,其中讲解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部分内容,可能对在写论文阶段的研究生来说更为适用,对于我本人的阅读生活来说,目前还没看出跟我有很大的联系。

  因为自己也曾经经历过基础阅读的阶段,加上家中有正在经历“阅读准备阶段”的小娃一枚,所以本文会简单介绍一下阅读的四个层次,并重点介绍书中关于基础阅读阶段的内容。

  艾德勒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每提高一个层次,就需要阅读人投入更多的精力、投入更高的主动性,以及熟练运用更高级的技巧。

  基础阅读阶段是最广为人知的阶段,也是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重点。这一阶段又可以细分为四个层次:阅读准备阶段、简单读物学*阶段、快速建立词汇阶段,以及技巧增进阶段。

  以下我先介绍一下基础阅读的四个细分层次。

  阅读准备阶段

  一般认为,阅读准备阶段是从出生起直到六七岁为止,也就是到学龄前。

  在这一阶段里,儿童需要在身体、智力、语言以及个体等四个方面发育成熟,才算是“完成了阅读准备阶段”。例如,如果身体发育阶段还未到、认知水*没跟上,就很难真正度过阅读准备阶段。

  全球大部分国家的入学年龄均在6—7岁间,部分也是出于这一考虑。到了六七岁,儿童的身体协调发展成熟,认知能力大大增强,语言沟通也可以让**听懂95%以上,加上个人的专注力和服从度也有所提高,开始适合展开系统的阅读教育。

  这一阶段是广大父母的“鸡娃”重点,可以说,大部分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越早认字、越早进入自主阶段就越好,为此不断各出奇招。

  然而,莫提默·J·艾德勒特别提醒各位父母,在这一阶段需要“注意循序渐进,三级跳的做法通常会造成失败”。艾德勒特别指出,很多学生的阅读技巧在经过大学甚至研究生的学*后,依然未能跳出基础阅读的阶段,一个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原因就是“过分强调阅读的准备阶段,过分注重教导孩子初步阅读的方法”,因为这“往往意味着其他更高层次的阅读可能遭到忽视”。

  简单读物学*阶段

  这一阶段,作为过来人的我们,以及广大父母也是毫不陌生的。我们之间很少有人没有通过看图识字来认识最初的汉字,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字句使用、字词含义和拼音等记忆也是历历在目。

  快速建立词汇阶段

  在快速建立词汇阶段,阅读能力的提高表现在能够从上下文中猜测生词的意思。

  同时,要抓住这个时期,学*阅读不同领域的读物的方法,例如科学书籍、社会学书籍以及语言艺术类书籍(小说、诗歌等)。

  此外,也要学*不同目标的阅读法。我们阅读的目标可以是仅仅为了满足好奇心,也可以是为了增长知识,扩大视野。随着目标的不同,阅读也就分为了泛读和精读。

  最后一个阶段是技巧增进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读者应该能够综合运用以上三个阶段的技巧,并学*结和比较同一主题不同作者的观点,对书中的观点进行内化和转化。

  基础阅读里所获得的技巧,应该是终其一生都需要努力维持和精进的。

  我反观自己的阅读能力层次,估计现在只是在基础阅读的技巧增进阶段,在了解了阅读层次的内容后,开始有意识里锻炼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的能力。因为已经多年没有做过真正的大量阅读,因此觉得自己离主题阅读的层次还有一定的距离。

  这本书我读起来真的是比较不容易,主要是因为作者引用的书籍例子我基本都没看过(柏拉图、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还有各种哲学书籍),很难产生共鸣和体会。前后放弃了三次,现在还有主题阅读的大部分还没读完。写完这篇笔记,就当是与这本书做了告别,除非以后有机会写论文,否则应该不会再看了。

  尽管这书最终没有读完,花在这本书上的时间还是没有白费,至少现在我知道在阅读能力方面、评判分析作者观点方面,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要警惕自己在育儿路上,莫要故步自封,要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为其提供适应的阅读能力的训练。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9

  最*读了不少关于阅读的书,发现之前的读书方法有些问题,所以就决定”从头再来“。之前在阅读中了解到了主题阅读的这个概念,准备先读一部分关于阅读主题方面的书。

  今天就读到了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这几天利用碎片时间,在网上也读了不少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发现很多内容都出自于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

  可以说很多关于阅读方面的书,多多少少都有这本书的影子。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就是因为这本书出的够早,不过里面介绍的阅读方法,到现在看来也是很实用的。

  书中把阅读分为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拆阅读,主题阅读。

  第一层次就是基础阅读。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基本上能识字读书的人都在这个层次,只要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在这个层次。

  第二层次就是检视阅读。这个相当通读或者略读,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先了解一本书的大致内容。通过书名、目录、索引、作者介绍等,先对书的主旨有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根据自己对书主旨的了解,挑选几个跟主旨息息相关的章节来读。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可以放慢速度读一下,就这样快速的提取书中的精华部分。

  当然我的理解是也可以整本书快递的阅读,一目十行,遇到自己喜欢的部分在慢下来阅读。现在很多书大部分内容都是引经据典,一个章节精华部分也就是开头的引题,和最后的总结,中间全部都是举例说明。按照这个方法阅读,一般200页左右的书,几十分钟就能读完了。

  第三个层次就是分析阅读。很多朋友都会疑问:像上面这么快速的读一本书能记住吗?分析阅读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说白了这个章节就是教大家怎么做读书笔记的:

  第一,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第二,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

  第三,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把以上的问题记录下来。这样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肯定还会重新回头去翻书,这就相当于又通读了一遍。当然,这些读书笔记也要拿出来经常看看,加深印象,这样才能把作者的论述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第四层次就是主题阅读。这个概念我开头的时候提过,这里详细说一下。可能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的部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可以通过读这本书同一主题类型的书来解决问题。

  主题阅读首先就是先确定书单,大家可以通过书名、目录、索引、作者介绍等,先对一本书进行大致的了解,看看是不是自己要找的书,最后确定一个书单。

  在读书单里面的这些书的时候,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些书有哪些论点是类似的?有哪些论点是相悖的?为什么会相悖,哪个更有道理?

  主题阅读不仅能拓展我们的视野,还能让我们思考起来,在思考的同时,也是我们内化的过程。

  当然,主题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输出。我们通过一系列的主题阅读,不断的内化。形成一个我们自己的一套理论,能够把这套理论写出来,或者是教给其他人。这个时候我们才算是真正的吃透这些书,达到我们读书的目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20份(扩展5)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菁华9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

  收敛性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解;愈是理智地研究这类问题,答案的焦点将愈聚敛而清晰。发散性的问题没有正确而唯一的解;有知识与智慧的人愈是研究这类问题,会发现并提出愈多相互冲突的答案。发现这样的情形,问题不在于这些专家,而是问题本身的性质(P329)。

  收敛性的问题也就是不容易受不确定因素干扰的问题,问题的性质比较单一、变量少、且可以通过逻辑表达出来并解决。比如我从哪里来(闵行来),要去哪里(要去徐汇);而发散性的问题是变化的、因个体差异答案也不一样,甚至有些时候无法清晰表达解释的问题。比如我从哪里来,要去哪里(寻找人生的意义)。

  这段话解开了一直困扰我这些年的疑惑,为什么总是努力解决了问题之后,觉得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或是原来的问题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从而导致自己在问题上一直处于紧张、无力的状态。我之前拼命想寻找一个收敛性的答案,而事实上并不存在,对于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就是要接受答案的'不确定性。

  第一遍读完这本书,在工作方面让我意识到了,由于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组织适应问题的存在(我也明确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另一方面解决了自己目前一些人生方面的疑惑(有点意外),诸如开放性的问题的确没有明确的答案。而且书中也有指出不要一味地依赖系统思考,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开放性答案的体现,系统思维不是万能的,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会是一种趋势。

  这本书存在的意义在400页被指出——传统的组织最初的设计,是为了满足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人类需求的前三个层次:食物、安全和归属感;这些在现在的工业社会大多已不成问题,因此使得目前组织难以真正要求员工忠诚和奉献。除非组织开始致力于自尊和自我实现这类高层次的需求,否则目前管理方面的纷扰还会继续下去。同时让我惊叹的是,这是一本20年前初版的书,而对于20年后看到这本书的我来说,内容并没有过气甚至读起来非常辛苦。而且东方智慧早就被西方所吸收了,着实让人脊背一凉(因为我还是有点竞争意识的)。当然有前人铺路,学*起来可能也会方便许多。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

  花了两个半下午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本意是要学*里面的方法的,记忆中隐约记得,有些,我是有用过的。

  选书,我一般没有特别的标准,但爱好会偏悬疑类,不过,我什么类型的书都会看的(因为心里有个写书的梦,所以要多吸纳各行各业的知识)。现阶段的书,我都是从关注的公众号上面所推荐的书来买的,公众号里面的文章会有作者介绍及书的详情解说,我感兴趣的,就会记下书名。*段时间,就是通过《书单来了》,了解到村上春树的偶像约翰·欧文,一下就买了他的三本书。

  购书,就像书上写的,网络是个不适合熟读的环境,相反,纸媒则更适合花时间慢慢读,我也偏好纸体,只买纸体的,不过,电子书也看的哈;纸书类一般偏有价值的,是要收藏的,电子书就是偏娱乐类的了。

  读书,我是喜欢读书的,可像书里所说的,有没有认真读呢,你读过后,又记得多少呢?现在回想,有的书,只能记得大概内容,有的书,只认得书名了,内容几乎忘了,有的书,也是看了几遍了,不过,是那悬疑类的,哈哈,那是我爱好中的爱好了。

  读*录,我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有一直做梦,我要写书,写文章,但从来没有实践过,无导师,不知从何下手,关于这本书,也是凑巧(觉得做梦,也该行动了,就百度了)知道的,哈哈。

  从阅读这本书开始,我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读完一本书后写读后感,就是不管多么简陋的一句话,我都应该转化成文字落在纸上,把自己当下的想法及心理过程给记录下来。

  记忆中,我是看了不少书的,对了,我看书的速度也是想当的快呢,但是真正记在脑中的并没有什么,因为掌握了再多的信息,如果没有积极的`输出,也无法形成知识体系的,所以,以后每一本书,包括重拾以前阅读过的书,都要写读书笔记及读后感,要写文章呀,做好了笔记才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提高了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巧才会大幅度提升。

  活动,虽然喜欢看书,但是线下类的读书活动或是讲座,我从来没有去过。一嘛,是因为经济原因;二嘛,性格原因,不喜欢嘈杂的环境。现在起呢,我要改变,关注长沙大型书店官方信息,定期免费的讲座及研讨会,都要积极报名。

  最后,关于书里讲的,去实体店购书,当下,是互联网时代,我看中的书都是网购了,几乎没有去过实体店了,关于迷惘购书,及在书店浪费太多时间,好久没有过了哦,这点,我还是有目的性的。

  旧书店,印象中去过一两次吧,对于旧书,没有什么概念,再说,对于“古书”,我向来“迷惑”,所以,再也没有光顾过了,记忆中,岳麓山下有一家,天气好转,去爬爬山,也去店里淘淘,就是不知,现在还在不在。

  百科全书嘛,互联网时代,有什么问题,就直接百度了,这个*惯我还是有的,包括陌生的汉字,我也会第一时间百度的,会继续保持哈。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3

  今天看完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受益匪浅。以前不断读书却总感觉不得要领的疑惑现在解决了,原来是阅读方法的问题。

  书中提到读书的三个阶段:粗略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三个阶段是相互包含的,大部分人是停留在第一阶段。只是将书从头到尾看完,而书的主题、作者的中心思想、情节设计都未有深入理解,如此阅读只能从书中吸收到极少的知识和信息。

  而分析阅读则是一句一句去分析书的情节、作者的意图、书的论述结构等,将书中的信息尽量挖掘出来。而主题阅读则更进一步,抓住一个主题,对相关主题的书进行分析阅读,并比较讨论。后面两个阶段很少人能够做到,而这才是最有价值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才不会让你觉得毫无所得。

  当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这般大费周章去做,我只是单指那些高价值的书而已。那些不怎么重要的书只需翻翻即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提到要对书进行分类,判断书的价值。毕竟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书的数量浩如烟海,我们只需去认真阅读我们需要的书即可。

  另外要注意工具书的.应用,有时灵活运用工具书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进入作者的语境。

  最后要在阅读完一本书后要写读书笔记,把对书的理解和感悟记录下来,最好再对书进行全面的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求知路漫漫,愿始终如一。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4

  对于一个读不进去书的我,总想找点什么方法来提高读书的效率,最后好像还是要在书中寻找想要的东西。我看了这样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其实我并没有觉得这本书里介绍的方法有多么的让人恍然大悟、一下子就开窍学会怎样读书,而且像是给读书找一个目的,在做读书笔记时写下自己的感想这些方法似乎以前经常听到。

  这本书大概有如何形成一份购书清单、如何写自己的读书笔记、如何运用读书笔记这些方面的内容。语言简单易懂,重点的部分用加粗的字体突显出来,偶尔还配有示意图,整本书读起来很轻松。这本书对每一件要做的事的原因都进行了说明,但这些说明不是什么长篇大论的理论,都是很容易让人明白的事情。我本来是想将书中的技巧方法一一列举出来,但想想似乎有些多此一举——如果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而去做的话,是很难坚持的,但是如果要想知道“为什么”的话就不如直接去读读这本书,何必需要我在这里画蛇添足呢?所以我只想谈论我感兴趣的那一点内容。

  开始让我觉得意外的一点是作者似乎在书中强调了一种坚持大于内容的观点。作者认为当我们有什么感想的时候,就要写在读书笔记上面,哪怕是“这本书比我想象中有意思!”这样简短的、甚至有些肤浅的语句。作者认为“一切都应该以‘能坚持下去’为先”这似乎看起来是更强调坚持而不在乎质量,但其实读书笔记质量的提升正需要不断地练*如何表达。这种记录自己的感想既不是说一定要写的多么的完美,也不是说为了坚持而走*,重要的是记录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理解。

  另一个我比较在意的观点就是,对自己有感触的内容进行标记和摘抄,而不是那些客观上很重要的东西。“写读书笔记也是有窍门的,简单来讲,就是要彻底地专注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即使客观上很重要,如果眼前的信息无法与自己在感性层面上产生共鸣,那么再读多少次也不会有感想”我看到这里时忽然就明白再看专业书时候我为何会感到“痛苦”,也许正是因为那些“客观上很重要”的知识使我无法共鸣吧!有些知识在读书时无论如何都感觉很困惑,而在看完书很久之后的某一刻就忽然明白了,这种情况我也是有过的。

  我所说的两点只是我个人感兴趣的一些内容,这本书包含的内容要比我提及的更丰富,里面的方法可能不太适用于研究学*,而是比较适合相对轻松的阅读。如果像书中那样在读书时记笔记,并时常拿出来翻看,可想对扩大阅读量是很有益处的,在想要写些什么东西时也可以翻出来看看之前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想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做做,然而实际坚持起来似乎还有些困难,比如我还无法做到像书中所写那样随时随地有想法就记录下来,但是我还是想要继续尝试,也希望自己能坚持下来。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5

  很庆幸能读到这本书,它刷新了我对读书的认识。以前我是为了学*新知识,为了享受读书的乐趣,甚至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好学而去读书,实在是太肤浅了。

  这本书给了我全新的认识,奥野觉得读书应该是为了与书作者的思想进行交流,了解他的想法,促进自身的思考,从而吸收精华,为自身所用,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水*。要认真消化书中的内容,使之对自己有益。

  有了这个目的,所以才有了选书、标记、笔记、书评、重读这一系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由此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版。书名中的“有效阅读”是全书的精髓!此书文字简单,通俗易懂,比大名鼎鼎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更适合初步学*阅读方法的学者。

  我以前觉得专门花时间做笔记,写书评,太耗时间了,而且这个过程不那么轻松愉快,所以一直都没花什么精力去做这个。但是,恰恰是这些耗时、烧脑的事,反而更能促使我们思考和成长。

  做笔记,写书评,正好是一个重新消化吸收、检索知识的过程,它促使我们提炼精华,深入思考,形成新的深层认知,从而改变原有的思维和行为,促进生活的变化。

  浪费时间不算什么,但请不要浪费生命!

  书中一个故事,原本只需要短时间就可以建好的房子,花了2年才完工。从客观角度看,确实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过程中,主人对房子的建造过程投注了更多的时间和心血,和工人们有更多的相处和互动,而且自己的其他事情并未因此而耽搁。这些浪费在房子建成的那一天,化作了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些记忆将成为房子的宝贵的精神价值。虽然浪费了很多时间,但并没有浪费生命!

  读书后的消耗和吸收,看似浪费时间,但并未浪费生命啊。对书籍的精炼、思考和输出,正好是知识重组、迭代的过程,它会把作者的思想,一点点的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促进自身的改变和成长。

  记得有一个补钙的广告,补品不光要营养成分充足,更重要的是能被身体消化和吸收。要不然有再多的营养,只是从身体里过一道便离去,也是没有意义。看书也是一样,重要的不是接触了多少新知识,而是消化和吸收了多少新知识。

  从现在开始,认知消化读过的每一本书,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很期待后面读书的收获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6

  美国教育学家埃德加·戴尔研究出的“学*金字塔”表明,阅读能够记住学*内容的10%;而通过做报告等亲身体验能够记住90%,因此思考和实干才是最有效的学*方式。

  这和目前我们所接触的主流学*方式是很不同的,单纯的阅读,恰恰是信息留存率最低的,其优点仅是信息获取的速度和数量。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指出,“所谓吸收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发生了。”然而,知道某件事发生,并不是我们读书的本质目的。我们会停留于自己已经拥有了这段知识的错觉之中,并未加入任何自己的斟酌、取舍和判断。而且,即使我们已经多次阅读,也无法在脑袋中留下过多的印记。我想,有过相关阅读经验的人,都会了解这种情况。

  分享一个我的懒人笔记法:关键点截图→关键字标注→回忆召回。这个方法花费时间极少,使用方便,具体方法如下:

  阅读电子书或纸质书时,遇到陌生的知识点、新颖的观点、论证过程等,在看书的间隙:

  ①使用手机截图(电子书)或拍照(实体书),注意图片需要包含页码

  ②截图后可以标记简介概要的关键词,传输到微信“文件传输助手”便于记忆和查找

  ③在需要时,不需要去找大段完整的阐述和论证。而是通过查找关键字或翻看图片,成为这一部分知识点有效的触发键,主动召回记忆,这样理解会更深刻。主动召回,意味着记忆和理解的加固。

  如果仅仅停留在重新阅读段落之上,不过是重新吸收了作者所介绍的知识和观点,不假思索地“吸收资讯”,是低效的读书。而关键词或关键图片的有效信息查找,会真正做到对此段内容的融会贯通。材料和观点,会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呈现或调用,做到灵活运用。在标注出关键词,读后感以及此段观点、素材以及可做何种思考之后,一切交付于大脑,它自会建构出错综复杂的思维网络。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每一处观点认真思考,主动建构出关联性。如果单纯做笔记,停留在记忆的层面,而不是被启发、主动理解的层面,读的书也不会被真正理解和使用。

  相对单纯的看书,更立体的学*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长远收益。读书是学*,思考也是学*。读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思考的目的是学以自审。读书是一个吸取精华、丢弃糟粕的过程,而做笔记、思考、实践是巩固这些精华的方法,也即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途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7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艾德勒.范多伦所著《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激起了我的共鸣。

  和很多同事一样,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主动阅读意识,以至于几天不阅读,会有脑中空空的感觉,或许这就是我们的心智失去了活力吧。

  我曾经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一次快乐的写作。那就是4000多字的“我的阅读史”。我的阅读始于6岁,主要看小人书、童话故事书,到如今工作2载,囫囵吞枣地看过不少的文学书、哲学书、历史书、科学书,却从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命题。自己惯常的做法,多是率性阅读,读《曹雪芹传》、《山楂树之恋》、《你往何处去》、《兄弟》、《思维的乐趣》、《古炉》、《人生》,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对于相对专业的教育、心理、哲学书,就会拿根铅笔,描描画画,抄写几句自认为有感悟的话,甚至写几句偶感“想起了……”,有时还会画个笑脸或哭脸。如果要寻找持续的强烈的读书兴趣点,至少在0年内,我最钟情的是儿童文学,尤其青睐童话和儿童小说,对这类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文字照单全收,这应该影响我当前儿童观的最肥沃的土壤。

  2008年前后,我曾被自卑的情绪困扰,听身边的老师、同学谈到经典的教育或哲学书籍和作者,如数家珍啊,而我如坠雾里云中。除了苏霍姆林斯基、刘默耕、路培琦(后两位是小学科学教育专家),我哪里读过杜威、卢梭、洛克、杜鲁姆、范梅南、蒙台梭利,只有多买,多读,完全是恶补状态,那一段时期,浏览的书是前些年的N倍。

  当时也经常“潜入”教育学院的教室里,旁听京内外的校长论坛、研究生沙龙、教授授课,特别是听肖川、朱旭东等教授们点评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时,我真像是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边听边记边思考。喜欢看石中英先生的《教育哲学》和《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不仅仅是书中的内容,更是因为石中英先生的几年小学教师经历,他的书序中认为那是一笔无价的财富,而我不正拥有这这份财富吗?把读书和现实适当的结合起来,我的自卑情绪开始缓解。不过,仍旧佩服那些接受过研究方法培训的学生们,他们的研究态度极其严谨,我也养成了引用别人的话一定要注明出处的*惯。

  对照这本畅销的阅读指南书,我最佩服两点。

  一个是作者提到的阅读层次。尤其是对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阐释。曾经,我为了写论文的文献综述,大量阅读关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书、文章,后来缩小范围,针对角色认同的文章和书。其间,确立过读关于儿童观的书,树立了一个观点,“为人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后来,读管理类书籍,喜欢上了德鲁克的掺杂着部分教育理论思想的实用书。比方说读班级管理方面的书,既要看理论性的,也要看实用性的,像班华、王晓春、李镇西、魏书生、郑立*等老师的书,两者兼而有之。更多的是亲身体验型的班主任书籍如《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翻看,偶有所感。

  另一个是主动阅读的基础,要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分别是,“就整体来说,这本书谈些什么?”说的是什么样的主题,“细部上,这本书谈些什么,怎么说的?”意思是要我们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此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说的是你要主动评价书中观点,“此书和你的关系?”这就是让你尝试应用此书了,你会如何把书中观点和自己观点建立关联,你会如何试用书中的实用方法,你会如何把此书介绍给他人。

  这四个问题,也是新华社鹿永建先生推介的读书小组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用这样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相信没有吃不透的书。

  当然,也赞同书中一个观点,“有许多书只能当作娱乐消遣或接收资讯用。事实上,你根本用不着对这些书做分析阅读。扫描一下便够了”,多选择经典去阅读,多读原著,而不是什么都照单全收,毕竟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一起阅读一本经典,主讲人会辛苦一些,也当之无愧地是最大的受益者。新一轮工作室的读书活动在崔*川以《跟孔子学做老师》交流中开启,8月8日晚上曹团团老师以个人独特的风格演绎着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解,接下来,郑伟、王晓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8

  认识这本书由来已久,因为曾经有人向我推荐过。以前在图书馆也曾浏览过几页,但因为内容的枯燥,没有一睹为快的冲动。这次,去图书馆讲故事,再次遇见他。心想,读书这么多年,却连怎么阅读一本书也不甚了解,如何去指导学生去阅读一本书呢?趁着暑假,好好脑补一下!于是,借来了这本书。

  不过,我这个人看书经常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看了几页,扔在某处直至尘埃遍布,书本尽受冷宫之寂寞。因此,这次出门,为了弥补对他冷落的愧疚,决定携他同行,一起到动车上耳厮鬓摩,享受一番“卿卿我我”的二人世界。

  一上车,手机卡恰到好处的坏掉了。百无聊赖之中,捧着这本书假装很认真地阅读。不过,旅行途中和这么一位高深莫测的先生对话,实在是一件很累人的事。几次想扔下他与周公约会去。但为了不辜负他追随自己的一片忠心,小憩片刻后,强打精神,对着他继续尬聊。

  来回两趟,竟然把这本书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读完了,总得留下点痕迹,不然,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所言:“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书中讲到,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这间的对话。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因此,姑且摘录书中的一些要点,以便将来能温故知新。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9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2004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初识此书,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了。记得当时我还在义城工作,是一位特别爱读书的老同事张荣全老师推荐给我的。当时我对此书嗤之以鼻,认为“认识汉字不就会读书了吗?还需要这么厚的一本书来概述和引导吗?”但是,当我真正捧起这本书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才知道,阅读,原来是这么深刻的一件事。

  由于该书主要论述指导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所以,专业性的语言和论述比较多,以至于对当时那个自以为会读书的我来说,是根本看不进去了,这才是一直搁浅了那么多年的真正原因。

  六年过去了,我也已经由当初那个“自以为是”者成长为“潜心读书者”。作为一个爱读书之人,这些年我也看了不少书,家里的书柜由1个变为3个,各种类型的书堆满了书柜。对于我特别喜欢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书,我都是认真地逐字阅读,并及时抄写读书笔记,对于娱乐性质的小说,我选择一目十行地读,掌握故事梗概便可。当然,如果文笔特别好的,我也会放慢速度,领略文字之美。对于学术类的书,因其往往晦涩难懂,我经常反复的研读。同样的方法也用在读推理类作品上。各种方法不一一例举。最初,我是抱着“陪孩子读书”和“完成每月的读书任务”的心态读这些书的,但是在看过这本书后,我确实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自己值得学*和探究的空间还很大。

  首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读书一般不看第二遍,当然个别我非常喜爱的书除外。一本书我往往看过一遍便归入开头提到的“读完的书”那一类,并不再会去翻阅。就像在这本书中说的一样,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因此,我在看书时不再给看过的书“判死刑”,而是时不时的拿出以前看过的书来回顾。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不仅仅是个别好书值得一读,即使是哪些自己曾经因为枯燥无味的书,在第二遍读的时候也能体会到它有趣的一面,真可谓收获不小呀。

  其次,书中所提及的阅读的4个层次也让我耳目一新,刷新了我的阅读观。这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所谓基础阅读是关注每个词句的含义。这点并不难理解。检视阅读则是通过限时地、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基本组织框架。接着是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全盘阅读、完整阅读,该阶段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知识概念、论题等。最后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意思是通过阅读多本相关主题的书籍,最终从比较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

  这四种层次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只是我没想到它们是被归为层次,而非方法。基础阅读几乎每本书都在做着。而分析阅读和检视阅读则多用在做阅读理解时。主题阅读则会用于写读后感或比较时。但作者的意思明显不是这样的。除了基础阅读,其他几种我都是在课业需要或有目的的进行,并不是自发地以这些方式阅读。

  可以这么说,曾经,我的读书方式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选择的,并非为了阅读而阅读。对于阅读,我们应当怀着虔诚的心态,去体味,去感受。在阅读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主动阅读,与作者对话,与书中的主人公对话。一本新书,就像一个陌生的朋友,需要我们用热情、主动、接纳的情怀,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了解她,走进她,真正地和她融为一体。我想,这,大概才是真正读懂一本书最高的境界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20份(扩展6)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范文20份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

  书,如何走进你?

  我们都知道:阅读,很好;阅读,要多。

  我买书是从不手软。书架上一排排的书,各种各样,看着就心情舒畅。而这边,又是一箱书寄到。心里天天想着、念着今天看什么,明天要看什么。但可惜的是,那几本书还一直安静地躺在那里。

  于是,我困惑了。我喜欢书是毋庸置疑的。我想要阅读的动机是充分而强烈的。那么,为什么我离阅读却越发远了呢?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是书?还是我?

  在这个时候,《如何阅读一本书》跳入了我的眼睛,钻入了我的耳朵。看到书名的一瞬间,我惊恐万分——阅读是有方法的,而我却从来没有意识到。想起那些半途而废的书,难道是我阅读的方法有误?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果然收获颇丰,不禁后悔之前那错过的时间和书籍。

  这是本什么书?

  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有骨、有肉、有血。肌肉包着骨头,血液在其间流动,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书是盛装而来。作为一个阅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一本书,用它的名字、副标题、目录,用它“母亲”的序言、摘要介绍及索引,以及书衣上出版者的宣传文案向我们介绍自己,我们能够知道作者向我们传递的讯号,大概了解到“这是一本什么书?”。但我在阅读中常常忽略这些直接、明确的讯号,以致于阅读完一本书,也无法说明“这是一本什么书?”。而这将对未来的阅读造成很大的障碍。

  如何与你相处?

  弄清楚了你阅读的对象,那我们就可以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阅读想象文学,阅读故事、戏剧与诗,阅读历史故事,阅读科学与数学,阅读哲学书,阅读社会科学,这本书都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和方法。

  比如说,阅读故事书的第一个建议是:快读,并且全心全意地读。理想上来说,一个故事应该一口气读完。想想那些搁置一边的故事书,还真都因为各种事情抢占了读书时间,结果前后连不上,丧失了味道,最终导致它们的“早夭”。

  诗,一直是天边的云霞,美而不可及。我总认为自己读不懂诗,虽然我觉得它很棒。阅读抒情诗的第一个规则:不论你觉得自己懂不懂,都要一口气读完,不要停。否则会因为无法立即了解这一行诗,便以为整首诗都是如此而放弃了。规则二:重读一遍——大声读出来。说出来的字句可以帮助你更了解这首诗。最后,多了解关于作者及背景的资料。当然,最重要的是一遍又一遍地读。看来我犯了“不放声、反复读”的错误,让我的诗集落上灰尘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就这样明确、清晰地指出我的错误,告诉我正确的阅读方法。想象一下,我用阅读诗的方法去读哲学书,用阅读想象文学的方法去阅读社会科学,用阅读实用型的书的方法去阅读历史故事,结果不言而喻。所以,知道“这是本什么书?”,再结合正确的阅读方法,才不会让书长困于书架上。

  同你一起行走

  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书,但真正能与你一起并肩前行的却少之又少。阅读一本好书,会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越是好的书,对你的回馈也越多。当你成功阅读了一本难读的一本好书,你的阅读技巧必然提升。更重要的是,一本好书教我们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

  重读一本书时,你发现书与你共同成长了。它让你看到全新的事物,你在以前的阅读中没有看到过的。那么,请欣喜吧,你遇到了一本好书。珍藏它,时不时地与它对对话。因为,对于独一无二的你来说,这样与你共同成长的书,很少很少。

  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去寻找能与我们共同成长的书,寻找对我们又特殊价值的书。然后利用《如何阅读一本书》教给我们的方法,阅读它们的内容,品味它们的内涵,体会它们的深意,最后,获得自己的理解。

  与书同行,与好书同行,路上定能披荆斩棘,收获美丽与幸福。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2

  不得不承认,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书名提起了我的好奇心。读书,但凡看得见且识字的人不就会读吗?中国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纪便在家长的殷切教导下读起了书。读书,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都看完而已吗?难道读书还有什么特别的规则?

  作为爱读书之人,我看过的书也算不少。我的书橱里有各种类型的书,人物传记类的,童话类的,长篇小说类的等等。但简单来说便是两类,读完的和未读完的。我个人喜欢的读书方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娱乐性质的小说,我选择一目十行地读。掌握故事梗概便可。当然,如果文笔特别好的,我也会放慢速度,领略文字之美。对于学术类的书,因其往往晦涩难懂,我经常反复的研读。同样的方法也用在读推理类作品上。各种方法不一一例举,但是共同点就是我不爱勾勾画画。既然喜欢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更科学的方法。

  说实话,最初,我是抱着玩笑和好奇的心态读这本书的,但是在看过这本书后,我确实学到了许多。首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读书一般不看第二遍,当然个别我非常喜爱的书除外。一本书我往往看过一遍便归入开头提到的“读完的书”那一类,并不再会去翻阅。我这种做法在作者眼中无疑成了“大逆不道”。就像在这本书中说的一样,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因此,我在看书时不

  再给看过的书“判死刑”,而是时不时的拿出以前看过的书来回顾。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不仅仅是个别好书每读一遍都有新发现,有些在第一次读时觉得枯燥乏味的书,在第二遍读时也显现了它有趣的一面,可谓收获不小。而我也因此多了许多可看的书。

  其次,书中所提及的阅读的4个层次也让我耳目一新。这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所谓基础阅读是关注每个词句的含义。这点并不难理解。检视阅读则是通过限时地、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基本组织框架。接着是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全盘阅读、完整阅读,该阶段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知识概念、论题等。最后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意思是通过阅读多本相关主题的书籍,从比较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

  这四种层次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我没想到它们是被归为层次,而非方法。基础阅读几乎每本书都在做着。而分析阅读和检视阅读则多用在做阅读理解时。主题阅读则会用于写读后感或比较时。但作者的意思明显不是这样的。除了基础阅读,其他几种我都是在课业需要或有目的的进行,并不是自发地以这些方式阅读。换句话说,我读书大多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追随喜爱的作家,并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对于阅读,我们应当怀着虔诚的心态,去体味,去感受。

  而对于阅读的态度,则是主动。读书是与作者的对话。一本新书仿佛是一个陌生人,他饱含学识却不愿吐露心声。只有当你主动地去拿起一本书,才开启了你与作者的交流之门。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在我看来非常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同时,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实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也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肃的心态去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汲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可及。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的,随随便便的。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3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艾德勒.范多伦所著《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激起了我的共鸣。

  和很多同事一样,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主动阅读意识,以至于几天不阅读,会有脑中空空的感觉,或许这就是我们的心智失去了活力吧。

  我曾经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一次快乐的写作。那就是4000多字的“我的阅读史”。我的阅读始于6岁,主要看小人书、童话故事书,到如今工作2 载,囫囵吞枣地看过不少的文学书、哲学书、历史书、科学书,却从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命题。自己惯常的做法,多是率性阅读,读《曹雪芹传》、《山楂树之恋》、《你往何处去》、《兄弟》、《思维的乐趣》、《古炉》、《人生》,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对于相对专业的教育、心理、哲学书,就会拿根铅笔,描描画画,抄写几句自认为有感悟的话,甚至写几句偶感“想起了……”,有时还会画个笑脸或哭脸。如果要寻找持续的强烈的读书兴趣点,至少在 0年内,我最钟情的是儿童文学,尤其青睐童话和儿童小说,对这类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文字照单全收,这应该影响我当前儿童观的最肥沃的土壤。

  2008年前后,我曾被自卑的情绪困扰,听身边的老师、同学谈到经典的教育或哲学书籍和作者,如数家珍啊,而我如坠雾里云中。除了苏霍姆林斯基、刘默耕、路培琦(后两位是小学科学教育专家),我哪里读过杜威、卢梭、洛克、杜鲁姆、范梅南、蒙台梭利,只有多买,多读,完全是恶补状态,那一段时期,浏览的书是前些年的N倍。

  当时也经常“潜入”教育学院的教室里,旁听京内外的校长论坛、研究生沙龙、教授授课,特别是听肖川、朱旭东等教授们点评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时,我真像是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边听边记边思考。喜欢看石中英先生的《教育哲学》和《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不仅仅是书中的内容,更是因为石中英先生的几年小学教师经历,他的书序中认为那是一笔无价的财富,而我不正拥有这这份财富吗?把读书和现实适当的结合起来,我的自卑情绪开始缓解。不过,仍旧佩服那些接受过研究方法培训的学生们,他们的研究态度极其严谨,我也养成了引用别人的话一定要注明出处的*惯。

  对照这本畅销的.阅读指南书,我最佩服两点。

  一个是作者提到的阅读层次。尤其是对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阐释。曾经,我为了写论文的文献综述,大量阅读关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书、文章,后来缩小范围,针对角色认同的文章和书。其间,确立过读关于儿童观的书,树立了一个观点,“为人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后来,读管理类书籍,喜欢上了德鲁克的掺杂着部分教育理论思想的实用书。比方说读班级管理方面的书,既要看理论性的,也要看实用性的,像班华、王晓春、李镇西、魏书生、郑立*等老师的书,两者兼而有之。更多的是亲身体验型的班主任书籍如《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翻看,偶有所感。

  另一个是主动阅读的基础,要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分别是,“就整体来说,这本书谈些什么?”说的是什么样的主题,“细部上,这本书谈些什么,怎么说的?”意思是要我们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此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说的是你要主动评价书中观点,“此书和你的关系?”这就是让你尝试应用此书了,你会如何把书中观点和自己观点建立关联,你会如何试用书中的实用方法,你会如何把此书介绍给他人。

  这四个问题,也是新华社鹿永建先生推介的读书小组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用这样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相信没有吃不透的书。

  当然,也赞同书中一个观点,“有许多书只能当作娱乐消遣或接收资讯用。事实上,你根本用不着对这些书做分析阅读。扫描一下便够了”,多选择经典去阅读,多读原著,而不是什么都照单全收,毕竟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一起阅读一本经典,主讲人会辛苦一些,也当之无愧地是最大的受益者。新一轮工作室的读书活动在崔*川以《跟孔子学做老师》交流中开启,8月8日晚上曹团团老师以个人独特的风格演绎着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解,接下来,郑伟、王晓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4

  当了十几年的学生,好像每天都在读书,感觉读书早已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一直感觉读书是件很简单的事。但工作之后,拿起书本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是工作繁忙无暇阅读?还是根本不想读书?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觉得我还是要拿起书,书里面总是有我需要探寻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阅读,我不断的在寻找方法。直到我找到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其中有好多金句让我受益匪浅。1、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规则。2、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分析阅读的读者,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3、一本好书,就像一栋好房子。4、可读性最高的作品是作者达到了建筑学上最完整的整体架构,好的书都有最睿智的架构。阅读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分析阅读必须把握四个规则:1、辨别出一本书属于哪一类型的,是实用型还是理论性。2、用最简单的话说出整本书的主要内容。3、清晰知道整本书的架构。4、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代的社会媒体纷繁。电视,可以轻轻松松地欣赏;广播,可以休闲式地收听;网络,可以海阔天空地漫游;报刊,可以随心所欲的浏览…….相比之下,读书,显得有些“沉重”:字要一个个去认,句要一句句去理解,意思要一段段去思索,没有形象画面,没有伴奏音乐,没有旁白点拨,真有点儿“难”!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这本书刚读了一半,还没读完。但好像也明白了一些读书的方法、意义。希望自己每次读书是为了热爱、升自己。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不是因为被迫而读书。让读书这件事变得更美好,变得更有意义。

  我爱读书,是书给予我知识和智慧,也给予了我力量和勇气。我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书的百花园里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采集花粉。小说教给我怎样做人的道理,诗歌唤起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童话让我感到生活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阅读一本好书,真的能带我们无穷的好处,而读一本烂书,也会让人倒胃口,想要读好书,首先需要学会选书经常阅读经典书,不仅能让我们的阅读技巧得以提升,更能让人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更加懂得生命存在的意义。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5

  读了很多书,却好奇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很惭愧,当要写下这本书的读书心得时,我却只读了这本书的目录。从小到大读了很多书,学生时代,有为学业读的书;再后来,有为兴趣而翻的书;再到婚后有了孩子,就有了为陪伴孩子一起学*而阅读的书。纸质书,电子书,时代在变,阅读的方式也在变,但不变的是每过一段时间需要自己静心下读书的*惯。这种沉浸既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学*。

  然而,每当工作和生活状态,在“读书”这件事儿上,还是有不少问题,于是先要自己检讨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也无不反映了不少年轻人的学*状态:

  一是忙。工作占据了一个人的白天大多数时间,而回家的家务繁琐又占据了早晚的时间,读书便成了挤时间完成的艰巨“使命”。

  二是浮。越是***多、事务处理多,便越会影响自己的心境,心一浮,便静不下心、沉不下心来读书。

  分析到了问题和原因,便想结合这样一次读书活动和对自己学*能力提升的任务,去克服困难,坚持一些好*惯,最终实现一些原本因为不能实现的目标,因为“读书”,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学*”之悟。

  “如何阅读一本书”,既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成长读本。它从阅读的层次、分析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及阅读的最终目标,层层深入、教育引导,最终实现生命和心智的成长。本书的的标题和目录让我重新认识了“读书”,及对读书的态度。

  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将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提升主动意识。每天抽出30分钟时间静心读书,将《如何阅读一本书》在8月底前完成第一次通篇阅读。也要翻阅8月书单推荐书籍,完成读书任务。

  二是学会知识转化。读书,便是学*的过程,不论专业论点还是案例呈现,都源自生活各方面。学会把有用的知识点转化成实际操作,改变一些陋*,改变一些以往不足的观念和意识,以不一样的视野和思考力去看待和处理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三是树立榜样力量。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举动。读书既是自己学*,也是给孩子树立良好学**惯的好方法,让我读书,带动家人特别是孩子的读书和学**惯,在家中营造良好的学*氛围。

  读书,很难,也不难。先从意识和*惯开始。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6

  今天的阅读内容为主题阅读、阅读与心智的成长两个板块。

  阅读的第四个阶段:主题阅读。其实主题阅读挺像我们在写论文的过程,通过不同书籍的阅读,截取相关性的东西来完成整个阅读过程。

  主题阅读也分为两个阶段:一为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需要针对研究的主题, 参考图书馆目录、相关 专家意见列出一系列书目,并通过对书目上的书进行浏览,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对你的主题确定清除的概念。

  二为阅读阶段,在这个阶段大致有五个步骤。

  第一步骤为:检视阅读所有书籍,并找出与主题相关的关键章节。

  第二步骤为:根据主题创立一套中性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形成共识。

  第三步骤为:根据主题建立一个中性的主旨,并就此主旨列出相关问题,并在书籍中寻求解答。

  第四步骤为:界定主要议题及次要议题,然后将作者对各个议题的不同意见 整理陈列在议题之旁,形成不同作者间的讨论。

  第五步骤为:分析讨论,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凸显主题,并将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清楚的界定出来。

  在主题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用自己的词汇表达作者的意见,但形成议题的观点时尽量用作者的原句,避免自我设限,更为客观。

  在阅读与心智成长这一块,作者强调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成为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任何书任何文章都读,你必须有所拣选,对你所读的书要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超过你的能力才行,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心智其实就像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而主动的阅读,思考对于心智就是一种运用,虽然社交媒体发展迅猛,我们看似动动手指就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任何信息,可是那些信息并不是来自于我们,往往会看过就忘了,并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成长。

  所以,今天起开始阅读吧,拿起你手边的书,去主动阅读,取主动思考,去让每一本书带领你迈向更好的自己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7

  我想我是爱好阅读的,喜欢通过文字与作者共鸣的感觉。摘抄下受触动的句子,多年之后翻看,仍备受鼓舞,这似乎是我和书的联系。高中时杂志上看到加缪一段很美的散文,身处困境却充满对革命的信仰。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宿舍,坐在阳台地板上看他的《局外人》,楼下是马路上的喧嚣、人来车往,恍惚间觉得自己于这个欢快的世界也是个局外人,有一刻觉得自己落寞的心和作者很*。

  我喜欢文学,喜欢听解读,虽然我总说不出个所以然。小学时候看《百家讲坛》,大师们讲文学讲得很透彻,我觉得文学很伟大。读大学时候,我尽可能地去听文学课。课程中推荐的书目厚重、繁多,我不知如何取舍、如何深入。读书的时候我总是注意情节、语言、作者的抒情议论,但不敢真正说读懂了什么。大学时光啊,我一直在找书看、感受,但是没学会如何深入阅读。工作后我曾尝试阅读《神曲》,英语原文难度不小,我读得云里雾里。看国外的公开课感慨教授解读之深,随之是一种熟悉的无力感,因此我下定决心看一本讲阅读的书。

  一.阅读原则

  《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百科全书的编辑,书中介绍了阅读的四个层次、读者阅读一本书时要解决的四个问题,再讲针对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原则,指出了阅读的目的为了增进理解力。作者认为文字并无法完全地呈现思维,提倡读者主动思考,揭开语言之后的思索。

  我的阅读层次大概属于作者说的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的阶段。主要是识意、*得词汇、消化阅读观点,大部分人初中或者小学毕业能达到。

  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目的是在短时间里了解到书的表面信息。作者认为检视阅读能回答“这本书整体说了什么?细节说了什么、如何说的?”这两个问题。通过目录知道书的结构,通过引言、后记等找出作者的目的。这个原则启发我不再是只沉浸在书的细节中。翻看目录,觉得有些书有着如建筑一样精巧、坚实的结构。我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时发现,附录中练*检视阅读这个方法的材料恰好是《神曲》的目录。在题目的引导下,我花了一个小时多,从目录中了解书的脉络。

  第三个层次的阅读是分析阅读。作者教我们如何找出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如何评价一本书。作者认为分析阅读时读者要思考“这本书是否真实?这本书和你之间的关系?”以非文学性的书籍为例,分析阅读步骤是:列出文章的大纲;找出文章的关键字、作者的主要观点、观点的发展;在读懂书籍的前提下再去评论这本书。这些指导使我理解文章时更有方向。

  列大纲的原则使我收获良多。这学期我在晚自*的最后20分钟读《教学勇气》,它介绍教师如何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并且把认同带入自己的教学。在列大纲的时候我注意到一章内几个小节的联系,发现作者是从现象讲到世界观,再深入到教学原则,再到教学中的实践例子,这思维连贯、逻辑清晰。读出这些对我来说是一个鼓舞。

  二.主题研究

  第四层次的阅读是主题阅读。这个原则与前面的原则相对独立。前三个原则适用于能帮助我们阅读伟大的书。而主题阅读适用于利用不同的书来研究问题。此时的阅读为研究的问题服务。主题阅读有一些原则与写论文的要求相似,如:用自己的词汇、自己构建问题让作者回答,而除了字里行间的比较,主题研究还要求读者能架构出这个主题下其他书本没有提到的方面。如果写论文开题报告时知道如何做主题阅读,那么写论文时候更有可能更有价值。

  写论文时的我经常迷失在书海里,看到许多文段但不知如何处理,所以也很庆幸这本书能指导我阅读文献。方法有:把一个主题分解出几个问题;让不同文献的作者来回答这些问题;通过调整问题的顺序,使其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如果一个主题有争议,可以按时间顺序梳理。

  三.文学作品

  四个原则之外,作者还讲了不同种类的书籍对应的不同的阅读方法。上述原则、问题对应的都是非文学性的书。文学性作品因为自己的特性,对应有所调整。对于一本书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这本书是否真实。论说性作品旨在传达一个主旨,真实来自于论述是否有逻辑。作者认为文学是传递一种经历,它的真实在于有时候涉及到潜意识方面的真实。经典的文学文学作品分析时常涉及到人性中的潜意识、文化社会中的潜意识。也许这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伟大得使我战栗、使我享受的原因。

  四.语言沟通

  作者讲到语言是思想的一种障碍,因其容易产生误解。因此要学*逻辑、修辞使自己表达清晰。《如何阅读一本书》指出作者在不同题材中如何串联不同的元素传达自己的思想。论说性的作品作者用关键字、论点、论述表达自己的思想;文学作品作者用人物、场景、情节传递自己的故事。这对生活中用到语言的场景,比如写论文、教学,也许也有启发。老师如作家,用各种能调配的元素突出重点、完成目的。课堂活动、任务、小结都是我们的创作,使我们传达出的信息更清晰。

  书籍也可理解为作者用语言与读者沟通。本书提出评论一本书之前要充分地了解过这本书才有评价的资格,作者称为“沟通的礼节”。而其实沟通、批评一个人也是这样的。我想有时候在评价别人所作所为时,给出建议之前,应该要充分地了解这个人的背景、其考虑的事情,才有建议的资格。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看一本书时,不仅要知道作者在强调什么,还有作者为什么认为这很重要。也许*时教学中在告诉学生怎么做的时候,还要多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有所启发。

  大四准备考研的时候,我读《诗经》、《楚辞》,读文学史教科书,方法只有读、背、抄。文学史的教科书没有办法代替我阅读、思考。我有自己的感性感受,却没有文本分析。我到介绍加缪的段落,我依然没办法对荒诞一词做出更多的解释。庆幸这段不成功的尝试,它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阅读是不成熟的。

  尽管没有天分与技巧,但是渔村出身的我,有一股蛮力和韧劲。也许这本书对于不善表达、不善思维的我是一个很好的指导。它改善了我的阅读体验,使我的思考更有条理。谢谢这位百科全书编辑,他果然知道得很多。

  在奋斗过程中,我是害怕寂寞又时时在独处的。我喜欢作者对于诗歌的定义——孤独敏感时燃烧的激情。独处能激发自己内心的想法、使内心的声音变得清晰。这其实是一个blessed time。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8

  苏轼曾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题记

  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差事,而是一种应当一生去追求,去秉持的*惯。然而读书不是认字,不是图个热闹,懂得如何去读书当是养成这个*惯最重要的事情。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看来好笑,可能大多数人看到都会觉得它*乎废纸,心中想着"我连读书都不会吗?"其实不然,读懂一本书还真的没那么就简单。

  书中说有许多人看书仅仅是打发时间,甚至看完就忘,"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当同情"。这话看似冷酷,其实正是对读书而不得其法的我们最深刻的诠释。

  它将阅读分做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上一层次包括下一层次方法。第一层次基础阅读,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对句子的理解,只要识字即可,对读者要求并不是很高,同时所收获到东东西也是最少的;第二层次检视阅读便是要求读者将眼光从句子放到全书的格局上,这样读者所获得的便不仅仅是单句的知识,而是全书所写的内容,这便高出了一个层次;第三层次是分析阅读,如果仅仅是追求消遣或者娱乐就不需要用到这一层次了。这一层次就要求我们在对书中表面的内容了解后,对作者想表达的深层的思想进行咀嚼和消化,着重于理解和提升;第四层次便是主题阅读了,这一层次对读者的要求很高,此时读者的眼光就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之上了,而是要从多门数中寻找相同的观点,进行总结、磨合以及升华,我想这应该是最顶级的读书方法了。

  以前资源有限,古人看书尚需"手自笔录",前辈看书也许四处淘选,而如今我们想要看书几乎是随手可得。现在不会有人再去以读书作为消遣,更多的是为了提升自己,与别人的思想碰撞摩擦,所以依我看来,读书的前提条件就是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所以,我在看完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后觉得自己最需要提升的就是这一点。我们总是被一些所谓"畅销书"的噱头所吸引,而并未检视它究竟是否适合自己。由此看来,对于早已熟练基础阅读的我们而言,检视阅读是我们在挑选书籍时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其次,现代人最需要的就是使自己浮躁的内心*静下来,而连续的思考不失为静心的一个极佳途径。主动地去翻阅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在检视后以全局的眼光思考它的脉络,将全书连贯起来,这使得你会沉浸在自己的脑海中,不仅仅收起了*时的浮躁,更能帮助你解开在分散阅读时的疑惑,同时这种新的视角将会带给你一些原先意想不到的新的感悟,这也正是分析阅读的价值所在。

  最后,所谓的主题阅读,按我的理解要建立在一定的阅读量上才能做到。换句话说,这个层次教我们的是在阅读了很多书而又理不清他们之间关系的时候,如何去系统的理解,辩证的分析,最终学以致用。在做主题阅读时,要在脑中同时思考多本书中类似的内容,无论观点是相同的还是矛盾的,都要用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我认为,这一层次才是将书本上的东西或用起来的关键。

  我算是一个爱看书的人,但是总感觉读书时有着亏欠:读到好书时感觉自己的阅读不求甚解亏欠了作者;读一般的书时又感觉在亏欠自己的时间。然而看了这本书后,我的这个困难便迎刃而解了。我现在正在读一本叫做《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的书。里面的内容虽然是用很浅显的语言写出来的,但思想却着实很有深度。我在读这本书时,不再把自己局限于一句话或是一本书中,而是把阅读当成是一个和自己以往阅读过的书中的内容进行对照和联想的过程。在看完后我惊讶的发现,我不仅仅对这本书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对以往读到的那些名人传记、社会学著作当中的内容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可以说,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总体来说,还是要感谢作者,因为这套方法是我无论对国内的著作亦或是国外的著作都在此产生了兴趣,并且有了很多有趣的想法和预期,因为我知道这样有方法有条理的阅读一定会比以前盲目的阅读拥有更多的活力,迸发出新的火花。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9

  《如何阅读一本书》早前看过。当时没有做阅读笔记,都忘记差不多了。昨天翻出来重读一番。

  阅读的作用不外乎获取资讯、娱乐、理解与发展心智。

  读书有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层次递进,互为基础。基础阅读,我觉得自己还行。基本保持一周1——3本书(视书的厚度而定)。宝爸也曾说过我速度蛮快。检视阅读阶段,我想挑选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具体的应用。看看书名、前沿、书序和目录,以此来推断是否值得花心思进一步阅读。我原先比较注重目录,不太爱看前沿和后续。保持理智、中性的判断的前提下,其实看看别人的评价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本书到底说什么,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帮助。分析阅读阶段,我做的不太好。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看了许多书,却少有收获的原因吧。另外,我觉得分析阅读阶段的技巧和我的小学以及初中语文老师教的阅读技巧很相似。

  1、这本书谈的什么主题??是如何发展的?这个主题如何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关键主题?

  2、细部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

  3、有道理么?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对你有什么意义?而主题阅读阶段则和写论文很相似,首先根据主题搜索相关书单,挑选精读的书单,略读非主要书单,精读主要参考书。给书籍分类:理论还是实用。实用的书主要在于实践应用。把他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选择好的,有益的书。不值得为烂书花时间。与人做朋友也是。向良师益友学*,在交往中提升自己;远离坑碰拐骗与吃喝嫖赌也是需要注意滴。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0

  不得不承认,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书名提起了我的好奇心。读书,但凡看得见且识字的人不就会读吗?中国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纪便在家长的殷切教导下读起了书。读书,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都看完而已吗?难道读书还有什么特别的规则?

  作为爱读书之人,我看过的书也算不少。我的`书橱里有各种类型的书,人物传记类的,童话类的,长篇小说类的等等。但简单来说便是两类,读完的和未读完的。我个人喜欢的读书方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娱乐性质的小说,我选择一目十行地读。掌握故事梗概便可。当然,如果文笔特别好的,我也会放慢速度,领略文字之美。对于学术类的书,因其往往晦涩难懂,我经常反复的研读。同样的方法也用在读推理类作品上。各种方法不一一例举,但是共同点就是我不爱勾勾画画。既然喜欢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更科学的方法。

  说实话,最初,我是抱着玩笑和好奇的心态读这本书的,但是在看过这本书后,我确实学到了许多。首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读书一般不看第二遍,当然个别我非常喜爱的书除外。一本书我往往看过一遍便归入开头提到的“读完的书”那一类,并不再会去翻阅。我这种做法在作者眼中无疑成了“大逆不道”。就像在这本书中说的一样,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因此,我在看书时不

  再给看过的书“判死刑”,而是时不时的拿出以前看过的书来回顾。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不仅仅是个别好书每读一遍都有新发现,有些在第一次读时觉得枯燥乏味的书,在第二遍读时也显现了它有趣的一面,可谓收获不小。而我也因此多了许多可看的书。

  其次,书中所提及的阅读的4个层次也让我耳目一新。这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所谓基础阅读是关注每个词句的含义。这点并不难理解。检视阅读则是通过限时地、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基本组织框架。接着是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全盘阅读、完整阅读,该阶段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知识概念、论题等。最后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意思是通过阅读多本相关主题的书籍,从比较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

  这四种层次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我没想到它们是被归为层次,而非方法。基础阅读几乎每本书都在做着。而分析阅读和检视阅读则多用在做阅读理解时。主题阅读则会用于写读后感或比较时。但作者的意思明显不是这样的。除了基础阅读,其他几种我都是在课业需要或有目的的进行,并不是自发地以这些方式阅读。换句话说,我读书大多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追随喜爱的作家,并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对于阅读,我们应当怀着虔诚的心态,去体味,去感受。

  而对于阅读的态度,则是主动。读书是与作者的对话。一本新书仿佛是一个陌生人,他饱含学识却不愿吐露心声。只有当你主动地去拿起一本书,才开启了你与作者的交流之门。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在我看来非常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同时,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实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也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肃的心态去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汲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可及。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的,随随便便的。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1

  终于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了。这本书是美国艾德勒和范多伦一起所著。内容艰涩难懂,耗尽我的所有精力。现针对这本书所学写下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阅读分成四个层次:

  一、基础阅读。

  二、检视阅读。

  首先对本书进行了检视阅读,看目录,看重要片段,学*了粗浅阅读。在这个层次中,我学*了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学了三种做笔记的方法:结构笔记、概念笔记、辩证笔记。这部分的阅读我兴趣盎然,读得懂也读得感兴趣,自我感觉进步也较快,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三、分析阅读。

  这是最难受的最煎熬的一部分阅读了。读得痛苦莫名。读完这一章节后的一个总结,我倒是看懂了,现记录下来:

  1、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规则。

  (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事什么。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2、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5)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3、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看完这一个小结,我恍恍惚惚对分析阅读有了一些了解。但就是不明白作者花了那么大的力气说这么做的理由令人读着很困难。另外其实自己心里很明白,这么多的书,优劣不等,我需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去读一本书吗?后来,作者又介绍了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读不同种类的书有不同的方法,比如读小说,强调的是快;读诗,大声读出来;读数学,像读一种语言。心里因这些关照而放下一颗心,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用分析阅读,接着往下读的时候作者又告诉我,一本能提升你的书,就算你已经变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识,这样的书还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尽头。这样的书应该少于一百本,对任何一个特定的读者来说,数目还会更少。

  四、主题阅读。

  它有五个步骤:1、找到相关的章节。2、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3、厘清问题。4、界定议题。5、分析讨论。

  这一本书真正提升了我,不仅让我了解的读书的若干方法,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采用书中所说的“真正的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读完整本书以后,觉得自己确实进步了,读其他的教学类书籍和杂志,就跟看小说一般的轻松,而且确实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我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当然,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我无法理解的地方,文字的堆砌,明明熟悉的字,却让人无法理解,还有一个外国作家的写作方式和我们中国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我再次的阅读。这种头脑的风暴在下一次空闲又有承受力的时候让我再来一次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2

  言归正传。《如何阅读一本书》不用俺说,这本书的名气已经如雷贯耳,它太久远(初版1940年)又太经典,记得有一次在北大图书馆,看到他们的年度阅读排行榜,这本书稳稳位居第一。

  怀着膜拜的心情捧起这本书的,怎么说呢,可能是自己已经多多少少学到悟到了一些读书的方法,所以,并没有太过惊艳,不过这本书验证了我一些读书方法和观点的合理性,还是很开心的。简单捋几条印象深刻也比较重要的点。

  一、一本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一点尤为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常识,您觉得应该怎么开始阅读一本书呢?您可能要笑了,那当然是直接拿出来书翻开第一页正文就开读喽。如果您真的这样认为,而且一直是这样做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别想抬杠,就问你是不是读完一本书,常常有列不出提纲,画不出重点,拎不出主线的毛病?别不承认,有就对了,这一步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那么,究竟怎样才是打开一本书的正确方式呢?首先把华丽的封皮撕掉扔垃圾桶(本人做法,谨慎仿效),看看封皮和封底,有的会有字,比如这本书,就有一段短小精悍概括整本书内容和价值的特别经典的一段话,非常重要。

  (这段话附在这里: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开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后面不写了,有机会你们自己看吧。

  其次是,读作者简介、序言、以及后面的附录等,这些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序言,里面一般会交代作者写作的目的、书的框架,以及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作者对读这本书的建议等。

  再次便是目录,目录一定要认真用心读,而且我认为要读上几遍,从章节标题到章内每节的标题,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直到合上书自己能说出来这本书的大致逻辑和主要内容。一般来说,一本好书,作者的逻辑都是比较清晰,目录设定就很顺。反过来,如果目录不咋地比较混乱,这本书的质量也可见一斑,目录是衡量一本书优劣的很重要的标准。

  接下来便是正文了。

  二、阅读的四个层次

  整本书四个篇章,其中三章写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另一章专门写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顺便提一句,上文中小编说的读目录,然后在心中形成自己的目录,可以不是书的目录,能理解能吸收最重要。

  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级别逐次提高,难度逐次升级,从方法和程序上,后者包括前者。

  简单说,基础阅读就是扫清障碍,做好阅读的准备,主要是语言上的。比如你英语不咋地,如果想要读全英版《资本论》,就要先把语言关过了。

  检视阅读,分两种,一种是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一种是粗浅的阅读。略读适用于你到了书店浏览书,花上10-15分钟时间,利用前面第一条写的打开一本书的正确方式,完成了前几步,掌握了书的骨架,然后在正文中,从某章你感兴趣的看1-2页,或是随便挑上几段读一下,这就够了。这样,你会形成一个基本认识,明白这本书在说什么,是怎么说的,这本书的水*如何,是否值得买。粗浅的阅读,主要是针对大部头或者比较深奥难读的书,仔细啃很慢而且会逐渐丧失兴趣,所以第一遍应该粗浅的阅读,最紧要的,就是要忽略掉一切细节,比如这一段晦涩难懂,就可以跳过,跨节、跨章都无所谓,不要在乎一个概念、几页文字,读下去!读完!这是最重要的!哪怕只获取30%-50%,也是值得的。等你过段时间具备了更高的能力,就可以更深一步了。

  分析阅读,这种阅读,一是要能提炼出书的大纲。二是能读书联系自身,思考出这本书跟自己的关系,也就是我能从这本书中获取到什么,知识还是启发还是什么?三是能写出书评,对这本书作出你的评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等。读书一定要联系自身,要读书为自己所用,若非如此,读再多的书也无益。这一点也是我从读这本书学到的最有用的一条!读书、读报、读人、读事,概括说就是但凡输入,都要联想一下自身,时刻想着问自己,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所以读书笔记,就可以这么做,哪句话自己特别有感触,就可以顺势把感触启发记录在侧。评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尊重作者,尊重不是指不能批评,而是要客观,一定要怀着空的心态跟着作者的逻辑去充分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思,然后再客观地予以评价。读书切记带着偏见或带着观点读,甚至是带着挑毛病的心理。不要为反对而反对,成了情绪化的好辩者。要知道读书难道不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认知,而是要打压作者一番显得自己更牛么?

  主题阅读,这是阅读的最高阶,也是最难的,包括了前面三个步骤。所谓主题阅读,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阅读,可能需要读好几本书,读不同作者的书,读同一作者不同的书,就是为了弄清一个问题,理清一个脉络,这样写出来的书评旁征博引,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是比较牛的。

  至于书中写的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小编采用了检视阅读的方式,没有太多启发,这里就不罗列了。

  再补充一点小编的心得。第一,不是读书就一定好,书一定要筛选,读书读经典读好书,歪门邪道快餐垃圾不如不读。比如,影响自己的50本书,你读出来了吗?第二,不是逐字逐句从头到尾才叫读书,读书可以有各种层次,不同的书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读法,同一本书不同的遍数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读法,即使是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也不是同一速度逐字逐句读下来,不太重要的细节可以略读快读,重要的概念理论、说明重要问题的地方要细细阅读,还要反复对比品读等,要以效率质量为目的,搞灵活。第三,要养成边读边给自己提问题的*惯,如,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是怎么阐述的,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等等。

  总之,通过这些记录,希望大家可以对如何读一本书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从而更加高效地开始自己以后的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3

  最*读了不少关于阅读的书,发现之前的读书方法有些问题,所以就决定”从头再来“。之前在阅读中了解到了主题阅读的这个概念,准备先读一部分关于阅读主题方面的书。

  今天就读到了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这几天利用碎片时间,在网上也读了不少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发现很多内容都出自于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

  可以说很多关于阅读方面的书,多多少少都有这本书的影子。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就是因为这本书出的够早,不过里面介绍的阅读方法,到现在看来也是很实用的。

  书中把阅读分为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拆阅读,主题阅读。

  第一层次就是基础阅读。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基本上能识字读书的人都在这个层次,只要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在这个层次。

  第二层次就是检视阅读。这个相当通读或者略读,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先了解一本书的大致内容。通过书名、目录、索引、作者介绍等,先对书的主旨有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根据自己对书主旨的了解,挑选几个跟主旨息息相关的章节来读。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可以放慢速度读一下,就这样快速的提取书中的精华部分。

  当然我的理解是也可以整本书快递的阅读,一目十行,遇到自己喜欢的部分在慢下来阅读。现在很多书大部分内容都是引经据典,一个章节精华部分也就是开头的引题,和最后的总结,中间全部都是举例说明。按照这个方法阅读,一般200页左右的书,几十分钟就能读完了。

  第三个层次就是分析阅读。很多朋友都会疑问:像上面这么快速的读一本书能记住吗?分析阅读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说白了这个章节就是教大家怎么做读书笔记的:

  第一,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第二,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

  第三,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把以上的问题记录下来。这样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肯定还会重新回头去翻书,这就相当于又通读了一遍。当然,这些读书笔记也要拿出来经常看看,加深印象,这样才能把作者的论述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第四层次就是主题阅读。这个概念我开头的时候提过,这里详细说一下。可能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的部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可以通过读这本书同一主题类型的书来解决问题。

  主题阅读首先就是先确定书单,大家可以通过书名、目录、索引、作者介绍等,先对一本书进行大致的.了解,看看是不是自己要找的书,最后确定一个书单。

  在读书单里面的这些书的时候,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些书有哪些论点是类似的?有哪些论点是相悖的?为什么会相悖,哪个更有道理?

  主题阅读不仅能拓展我们的视野,还能让我们思考起来,在思考的同时,也是我们内化的过程。

  当然,主题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输出。我们通过一系列的主题阅读,不断的内化。形成一个我们自己的一套理论,能够把这套理论写出来,或者是教给其他人。这个时候我们才算是真正的吃透这些书,达到我们读书的目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4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还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你想要的一切。花了6个半小时读完了这本书,也做了一些笔记,虽然“浪费了时间,但是没有浪费人生”“引用是魔杖”引用文章不仅可以增加说服力,还更容易组织文章。

  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并加以运用转化成为属于自己无形的财富。从最初说到的如何选书: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书。如何购书:怎样买到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书。如何读书:加深理解,深入思考。如何活用:运用书中获得的知识。再到后面的“葱鲔(wei)火锅式”读书笔记:“摘抄”和“评论”并存的特征,正如菜中鱼肉和大葱的关系一样。摘抄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第二个好处:加深理解,在摘抄的过程中你很容易能发现作者的反复思考、藏在文章里的机锋。评论的`好处是:把自己读书时的感想、一闪而过的想法立即落实到纸上,哪怕只是一句话。

  写几句“好棒”“什么”也未尝不可,如果一不小心想写得完美,只会让自己越来越难下笔(“完美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当中却无迹可寻”)如果说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那么读书笔记的作用就是让自己更有深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5

  5.26在读书会上听到一个大学生在讲这本书。他用了很大的一个篇幅来理清资讯和了解的关系。举了一个我们听书的例子,我们听书但是却很少按下暂停键来思考。这点也是我需要反思的,我每看完一本书,没有用到实处,也没有任何的输出,为了看书而看书,成为了知识的奴隶。我应该更多的停下来去思考,去怀疑。

  通过主动的`阅读和更多的技巧来读好它,作者想要传达的正好被读者理解到,类似于棒球赛的投手和捕手,阅读双方互动的过程,没有谁是被动的,除了那个球。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动阅读的人会提出问题并自己回答问题。提出的问题主要包括:“1、这本书在谈什么?2、作者的论点有哪些?是如何论述的?3、这本书有道理吗?4、这本书和我有关系吗?”我在想我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是否也可以根据这4各方面来写呢?

  在技巧方面就是记笔记,书中也提到了三种做笔记的方法。在做检视阅读的时候可以采用结构笔记。在分析阅读的时候可以使用概念笔记,在做主题阅读的时候可以使用辩证笔记。这三种方法为我今后的阅读笔记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是阅读的四个境界(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在我们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会了 ,检视阅读是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分析阅读是更深入的更系统化的阅读,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具体的内容我觉得还是需要再细读一遍文章后才能对书中的方法有更深的了解。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6

  你是否也需要阅读训练一下呢?这本书被很多人推荐,译者自己说。四十四岁这一年才读这一本书,几乎可说无地自容。

  1、我为什么读这本书?

  有两个问题困扰着我:

  不少书读了,但不懂或者理解不深。例如:《哥德尔、艾舍尔、巴赫》,《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

  很多书读的太慢,投入产出太低。例如:《资治通鉴》读了1年半了才读1/2。

  准备下半年开始挑战一些更难的书籍,因此提前在方法上做一些准备。

  2、关于阅读这件事情

  这里的阅读或者书是广义的,视频,咨询,交流都是“阅读”的方式。

  读书的目的呢?是想好好与自己相处,更好欣赏这神奇的世界,阅读从来不曾辜负我

  写阅读笔记的目的呢?则是我希望对内容提炼和思考

  回到书里面来

  3、概述

  (作者目的)这是一本阅读矫正的书籍,通过阅读的四个境界: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层层递进最后总结10条阅读方法,帮助读者快速并深入理解书中内容。

  基础阅读:就是最简单的阅读,懂得语义即可。

  检视阅读:是快速了解文章的主题大纲,建议阅读前通过目录、序言等快速了解全书,而不是埋头开读。

  这里面也提到阅读速度的矫正方法:"手指指针"阅读法。

  问题:读书时容易往回看,精力不集中,或读太慢。

  解决方案:研究发现大脑能很快处理或者修正眼睛收集的信息,作者建议使用手指作为指针,顺着一行行移动,速度比眼睛感觉快一些,强迫眼睛跟上手指移动的速度。

  结果:速度可能快三倍。

  分析阅读:也是全书的'重点,一半多篇幅在此。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①能概括输的主要内容和大纲,并明白作者怎么来构思和写作的;

  ②通过语义,句子和重要段落找出书的主旨、论述、解答

  ③判断作者论述是否正确

  主题阅读:阅读的最高层次,通过将相关主题的资料一起阅读对比,得出更深入的结论。

  最后是作者提供一些素材,方便练*每个层次的阅读方式。

  4、对我有什么用?

  里面提到的快速阅读法的确有一些帮助,以前*惯是“小声读出来”的方法的确比较慢。

  按照写作者思路去剖析一本书,总结一本书,比专研字词细节更重要。以前那种“咬文爵字”阅读法,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已经很难适应了。我在想如果高考前读了这本书,是不是阅读理解能多得几分。

  5、一些评价

  个人评价4星,8、4

  书写做70年代,90年代开始的信息化造成的信息爆炸,反而对阅读要求更高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7

  要理解一件事,太多的资讯和太少的资讯一样会阻碍理解,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媒体的资讯犹如倾泻一般阻碍人们的理解。

  原因之一是媒体的目的不纯。上层知识分子的观点和态度被一群聪明的人通过华丽的辞藻、用心选取的资料和统计数据,精心设计包装起来。他们的目的是人们可以不费力的得到结论,是带有导向性的。而很多人们的反应正如他们希望的的那样,全盘接受。更严重的后果是人们*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态度,忘记了如何思考。

  以上都是书中的看法,和我之前写的人们生活在思想牢笼里的看法是一致的。媒体带着别有用心的目的向读者倾泻他们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当人*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时,这些观点就像一根根锁链四面八方的将人们围住,密不透风。

  如何破除这种状况,我想在这里重复我以前写的东西。

  未经审视的想法大都是不值得相信的。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和其它想法没有关联的,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从来没有质疑的,经不起批评的想法。如果真如书中说的那样,媒体带着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希望人们毫不费力的接受他们的东西,那么在人们脑海里就会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就会变成所谓的未经审视的想法。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思想牢笼。哲学的一般过程是发起疑问/质疑,思考探究,得到结论,清晰表达,论证。其中第一步质疑的对象就是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媒体倾泻给我们的结论。通过哲学的一般过程,我们基本可以弄明白应该相信哪些观点,不相信哪些观点。这里边还有很多东西,比如概念,逻辑,推理等等,需要更*一步的研究才行。

  我感觉这本书挺难理解的,或者是他特别的散,读了一部分感觉只是学了几个离散的问题和作者的答案。

  成功的阅读意味着完全接收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阅读的艺术是指阅读遇到不理解的东西,不借助任何外物,仅仅依靠对字句的琢磨,将事物理解。阅读有三个目标,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娱乐。什么状况下会为增进理解力而阅读,一开始理解程度不一样,读者一定要把理解程度克服到一定范围内。阅读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识字的阅读;检视阅读,有限的时间内读到最好;分析阅读:无限的时间内把书读到最好。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8

  书的开始,作者将阅读区分为两种意义:

  1、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

  2、为追求理解力而阅读

  第一种意义很简单,*时的报纸杂志新闻都能增加资讯,但却不能增加理解力。

  第二种意义,主要在学*。学*应当是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记住更多的资讯。

  这一点上,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现代社会资讯泛滥,且不说书中提到的无聊电视节目和收音机广播,目前移动互联网造成时间碎片化,手机里的各种小视频和微信群无时无刻不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二、应该如何阅读?

  阅读时越主动,就读的越好。

  而主动阅读就是能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来。

  书中多次提到主动阅读的时要问的四个基本问题。

  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就是:

  1、说的什么?

  2、怎么说的?

  3、是真的吗?

  4、和我有什么关系?

  这四个问题如此重要,在书中被多次提到。

  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值得反复思考。

  三、阅读的四个层次

  书中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

  层次一:基础阅读

  层次二:检视阅读

  层次三:分析阅读

  层次四:主题阅读

  第一个层次

  基础阅读

  这是对阅读者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能够理解书中字句的字面含义。

  第二个层次

  检视阅读

  主要是有系统的略读和粗浅的阅读。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对书中内容有个概览。

  关键是不要停下来,不要企图了解书里的每一个字句。

  第三个层次

  分析阅读

  阅读重要的书应该使用的方式。

  需要慢慢分析和消化。

  几条规则用自己的话概括总结如下:

  第一阶段:掌握结构大纲

  规则1:给书分类

  规则2:简述书的内容

  规则3:给书的内容列大纲

  规则4:找出作者要问什么?

  第二阶段: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

  规则5:找出关键字、达成共识

  规则6:找出书的主旨

  规则7:找出支撑主旨的论述

  规则8:作者解答了什么?

  第三阶段:批评式阅读

  规则9:先懂后评

  规则10:理性表达

  规则11:要有理论基础

  四点值得批评的地方:

  知识不足、知识错误、不合逻辑、不够完整

  怎么样,读书是不是一件好复杂、好繁琐的事情?

  好在,这只是一个理想标准,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被如此对待。

  后面的章节还介绍了一些阅读不同类型书的方法,比如实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科学、数学、哲学、社会科学等,非常实用。

  第四个层次

  主题阅读

  这是阅读的最高层次。到了这里,关心的重点就不是一本本独立的书了,而是你要探寻的“主题”。

  很遗憾,我目前个人的经验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层级,所以也就没法用自己的话做总结了。但我相信,随着今后的不断积累,应该会一窥其中奥秘的。

  四、读书与成长

  书的最后一章,是“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里面提到了三种类型的书。

  第一种类型的书,是消遣或娱乐的`书。这种书会带来一时的欢愉,但除了享乐之外,往往不能期待有其他的收获。

  第二种类型的书,是可以让你学*的书。这种书值得进行分析阅读,这会增长你的心智,也会增进理解力。但是当你把书里的精华全部吸收后,阅读过程往往也就结束了。

  有很多书是属于这个类型。你在书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重读的时候你会发现书中内容好像比记忆中的少了许多,这是因为你的心智已经成长了,而书还停留在原处。

  第三种类型的书,是能够与你一起成长的书。

  最初读的时候,书的层次就远超过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也一直超过你。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每次重读都能发现很多新的东西,有新的感悟。

  关于这种类型的书,我有一些体会。比如三国和水浒,少年时读过,成年后读过,现在偶尔也会碰到里面的故事,但每次读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与此类似还有西方的魔幻鼻祖指环王,电影看过十多遍,每次都有新感受。当然还有好多书我都没读过,比如最应该好好去读一下的红楼梦和一些经典著作,所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俗话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我在想:

  书是如此,那么人呢?

  哪些是让你能够学*的人?

  哪些是能够与你一起共同成长的人?

  书的结尾还有两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人们到了30岁左右,身体状况就到达了巅峰。随着时间的变化,身体的状况只有越来越恶化,而我们的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

  “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如果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与心灵就会停止成长。当我们停止成长时,也就迈向了死亡。”

  站在三十多岁的人生当口,

  心里在咀嚼回味这些话,

  其实颇有一些感受。

  这些年来,似乎挥霍了太多的青春。

  网上有句鸡汤:

  有些人30多岁时就死了,直到70岁才埋。

  愿我们不成为这种人。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9

  作为爱读书之人,我看过的书也算不少。我的书橱里有各种类型的书,人物传记类的,童话类的,长篇小说类的等等。但简单来说便是两类,读完的和未读完的。我个人喜欢的读书方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娱乐性质的小说,我选择一目十行地读。掌握故事梗概便可。当然,如果文笔特别好的,我也会放慢速度,领略文字之美。对于学术类的书,因其往往晦涩难懂,我经常反复的研读。同样的方法也用在读推理类作品上。各种方法不一一例举,但是共同点就是我不爱勾勾画画。既然喜欢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更科学的方法。

  说实话,最初,我是抱着玩笑和好奇的心态读这本书的,但是在看过这本书后,我确实学到了许多。首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读书一般不看第二遍,当然个别我非常喜爱的书除外。一本书我往往看过一遍便归入开头提到的“读完的书”那一类,并不再会去翻阅。我这种做法在作者眼中无疑成了“大逆不道”。就像在这本书中说的一样,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因此,我在看书时不

  再给看过的书“判死刑”,而是时不时的拿出以前看过的书来回顾。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不仅仅是个别好书每读一遍都有新发现,有些在第一次读时觉得枯燥乏味的书,在第二遍读时也显现了它有趣的一面,可谓收获不小。而我也因此多了许多可看的书。

  其次,书中所提及的阅读的4个层次也让我耳目一新。这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所谓基础阅读是关注每个词句的含义。这点并不难理解。检视阅读则是通过限时地、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基本组织框架。接着是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全盘阅读、完整阅读,该阶段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知识概念、论题等,

  这四种层次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我没想到它们是被归为层次,而非方法。基础阅读几乎每本书都在做着。而分析阅读和检视阅读则多用在做阅读理解时。主题阅读则会用于写读后感或比较时。但作者的意思明显不是这样的。除了基础阅读,其他几种我都是在课业需要或有目的的进行,并不是自发地以这些方式阅读。换句话说,我读书大多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追随喜爱的作家,并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对于阅读,我们应当怀着虔诚的心态,去体味,去感受。

  而对于阅读的态度,则是主动。读书是与作者的对话。一本新书仿佛是一个陌生人,他饱含学识却不愿吐露心声。只有当你主动地去拿起一本书,才开启了你与作者的交流之门。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在我看来非常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同时,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实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也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肃的心态去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汲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可及。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的,随随便便的。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20

  这本书堪称读书者的阅读圣经。要为一件看似稀松*常的事总结出一套系统化、结构化而且有实际价值的方法论,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容易。阅读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表面上看起来门椹算是很低的,可以说一个人只要识字,就能阅读,但是事实上事情远非如此,读同样一本书,有人一天看完,就能如数家珍,侃侃而谈,有人一周读完,腹中只有些许不成体系的零散碎片。显然两者差距跟方法以及长期坚持某种方法所塑造的能力差异有关。两位作者均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其中一位还曾因读书在美国一度大出风头,正是在广泛的、大量的阅读生活中逐渐洞察并发现了阅读的.秘密,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就是这个秘密的全记录。

  本书自有展开论说的框架,但按照我的理解,本书其实回答了三个问题,阅读的意义、本质和方法,而且前两者比第三者更加重要。

  第一、阅读的终极意义是什么?获取信息?娱乐?答案是增长心智,人的身心有些方面统一,有些方面不统一,不统一表现在身体在达到高峰后走下坡路,而心智则可以冲破身体的限制不断上升,但这是一种潜在和自在,还需要人自觉学*让它的成长成为现实。所以阅读的终极意义就在于帮助心智成长,获取咨询和娱乐本身无法帮助心智,但会享受成熟心智的成果。这一个洞见来源于阅读,但已远远超越阅读了!

  第二、阅读的本质是什么?是交流,是与一位拥有体系化知识的人物谈话,所以读者要能激发起自己的主动性和热情,要积极思考对方的陈述,要不断提出问题。记住阅读就是在交流,要热切,也要勤思。

  第三、阅读的方法是什么?阅读的方法就是前两者思想统摄下的外化和具体化。简单说包括基础、检视、分析、主题四个层次和大纲整理、诠释意思、判断评价三个阶段。根据个人读书经验,真正有价值的是以下两点,一是读书要先摸出作者的写作框架形成整体观,再在整体观下分析作者具体框架内的内容论述。二是看书必须作笔记,写书评,尤其是只有写书评才能帮助自己重新思考作者脉胳,推敲全书逻辑,检测自己读书的火候!

  总之,本书名字普通,价值不普通!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20份(扩展7)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合集5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 1

  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做是增进理解力的人而写。

  作者开篇指明读者对象。如果读书是为了消遣,那这本书不适合你;如果读书是为了资讯,那这本书也不适合你。如果想在读书之后,可以清楚知道:这本书是讲什么?作者的写作架构是如何的?主张/主旨/诉求是什么?和我的关系是什么?那么,这本书可以帮你。

  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出什么,应该怎么利用他们。

  这个时代,找到信息/资讯并不难,随手百度/google,即使不是直接的答案,随着相关的搜索结果也或多或少可以找到相关的内容。所以,我们不需要做个“百科全书”,而是要做好准备,随时可以解决问题。怎么准备?目前我找到的'答案就是不断自我学*,或者叫“思考”。思考包括观察、记忆、想象、分析以及审思。

  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赖别人为你作判断,那你就是奴隶,不是自由的人。

  阅读的过程,不是单纯接受的过程,而是一种思辨的积极的批判的过程。如作者所写,书里回答了什么?是所有吗?它是如何来论证的?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比尔盖茨谈到当读到一本与他想法不一样的书,是最难受的,最花时间的,因为他要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 2

  书中讲到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列出购书清单,需要准备一个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方便随时记录,因为我们*时获得新书信息的渠道会很多,比如朋友推荐,杂志推荐,报纸报道,广告或者书中的参考书。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信息收集,把突然出现让你产生阅读欲望的**录在购书清单里,记录的内容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这样就不会遗漏这本书的基本信息了,方便以后去购买阅读。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记录出版社,因为当你用这个方法久了之后,你可以整理归纳购书清单的书,看看有没有哪些出版社的书,是你经常看的,或者哪些出版社的书给你的'印象更深刻,无论从装帧设计,读书内容,还是各种阅读体验。如果能发现这样的区别,以后你就可以定期去关注这个出版社是否有新书更新了。

  还有一个方法,同样是这个笔记本,你在*时阅读的时候,可以随笔记录一些阅读感受,或者名言金句。比如你看到一段话是讲某个历史人物的,你对他的故事很感兴趣,记录下来之后,可以主动去搜索有没有讲述他个人事迹的书。又比如你看到某书中讲到一个人购买奢侈品的动机很有意思,你可以记录下来,去找找有没有消费者心理学方面的书。

  以上这两种方法的好处就是,让你掌握了选书的主动权,有目的,有理由的去选择书,这样的阅读效率才会更高。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 3

  最后这一步很重要,通过读书笔记,读书已经成为一次很成功的体验了,而做笔记的最后一步就是把读书的体验利用起来,将其转化成自己的精神财富。首先我们要区分两个概念,“吸取精华”意味着原封不动地吸取书上的知识,而“读书体验”是指对于书中的内容你有什么自己的理解,通过书中内容你又联想到了哪些新东西。所以有效的读书笔记能让你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升华。

  要养成重读笔记的*惯,前面提到的那个读书笔记的小本子,可以经常拿出来看看,它的好处在于,里面记录的'信息是碎片的,所以你可以用碎片化的时间来阅读,比如饭后休息的时候,比如做家务的间歇,比如出差的路上都可以拿出来看看,反复的重读过程中,还可以不断的加入新的思考,如果觉得理解的不到位,可以选择再把书拿出来,把那部分内容重读,加深理解和印象。

  读完之后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为了向别人传达自己想说的内容,无论是演讲还是写作,都需要自觉地把原有的零碎的信息和想法组织起来,然后变成通顺的语句展示出来。所以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如果你想让它变成你自己的思想,就需要进行整理,加工,并且给自己主动创造一些输出的渠道。比如读书会,和别人分享,写书评等等。这些输出就是你读书的价值反馈,也是一种成就感的积累。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 4

  购书无非是两种方式,网上购买和书店购买,其实现在互联网的普遍,让很多人都失去了书店购书的体验。其实我还是很喜欢逛书店的,因为第一可以亲手摸摸这本书的手感,也可以翻看快速阅读一下,体验下作者的文笔,书的大概内容,是否是你喜欢的。而且拿着购书清单去书店选书,也可以很清晰的找到相应的书,并且可以在书架上找到很多类似的书,也许会发现更有价值的书,或者有很多关联内容的书。

  购买书除了在购书清单上指定购买,还有一个好方法就是找到“枢纽书”,意思就是“书中推荐的书”,比如参考文献,比如某些观点,案例的出处。这些书里的内容是被你看的这本书的。作者引用的,或者说是对他有启发的,所以可能会更深刻一些,而且他们之间肯定会有内容的关联性,方便你拓展阅读,能够加深对这方面信息的`掌握。

  网络购书方便,便宜,在亚马逊上有个“心愿单”的功能,你可以把喜欢的书直接放到心愿单里。但是有利也有弊,网络购书经常会买到烂书,我就买过很多次,在网上铺天盖地的宣传,各种名人大咖的推荐,再赶上个什么促销活动,心血来潮就下单了,但是书拿回来之后,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内容太烂,完全被营销手段所蒙蔽。所以无论网上购书,还是书店购书,买之前最好都大概的了解下作者背景,书的内容,大纲,选择真正对你有吸引力的书去看。否则浪费十几块钱是小事,浪费时间就得不偿失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 5

五星好评。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应有目的、多提问。虽说阅读本身不是目的,但阅读应有目的。不管是为了获取知识,提升技能,还是为了消遣娱乐打发时间,在阅读之前都应想好自己此番阅读的目的。漫无目的的阅读就像一次没有计划的旅行,旅行的意义在于旅行前的期待,旅行中期待的满足,和旅行后的回忆,阅读亦然。而提问,则激发了阅读中的求知欲,使文字与读者融为一体。

目的是前提,提问是方法。当有了阅读目的,一切都应围绕它展开,我们可以通过检视阅读挑选出符合阅读目的的书籍。检视阅读即略读,通过检视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书的类型体裁和主要内容及各章节重点,这样不仅能知道这本书符不符合阅读目的,还能选出重点,以便在阅读时略读和精读的灵活运用。进行了检视阅读便可进入下一步——分析阅读。分析阅读也是正式阅读,通过分析阅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整本书。在分析阅读时,读者应提出读书四问”:第一,这本书讲了什么?第二,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第三,这本书有没有道理?第四,这本书与我有什么联系?回答第一个问题,读者应明确本书类型,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仅如此,还要列出文章大纲,并对每一大纲列举出新的纲要。回答第二个问题,读者不仅要明白作者的主旨,还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主旨。第三个问题,这本书有没有道理,其实就是就对这本书的评论,应注意的是,赞同和批评都应有理有据。第四个问题在于书本与读者的联系,即读者要学以致用。此外,除了这四个必要问题,读者在阅读一本书时应时刻提问,主动发掘知识,达到创新。

在阅读时,技巧也很重要。要集中注意力,懂得何时略读,何时精读,略读应怎么读,精读又应怎么读,如何做笔记,怎样画思维导图,主食、美食、果蔬、零食这四种不同类型的图书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最后,阅读最重要的是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学而创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