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菁选

首页 / 读后感 / | 2023-03-11 00:00:00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知道这本书是源于一个共同爱好心灵成长的好友推荐的,那天我咨询她事情,她很激动的推荐我这本书说一定要好好读读,我抵挡不了她的热情立马在京东上下单了。京东很快,第二天就把书送到我手里。然而,那本书大概就在我的书架上静静的躺着超过了三个月,塑封都没有开启。

  第二次,我再次遇到我的好友时,我发现跟她沟通似乎感觉更好了,很明显的感到我的事情她都在认真的倾听和感同身受。她依然强烈推荐这本书,而且告诉我说自己花了好多精力在学*,这一次我动心了。

  这本书为什么没有立刻吸引我的原因,大概吃亏在书名上。看书名以为在讲沟通技巧,然而我对于写“术”一类的书并不太感冒,我喜欢看“道”。我个人认为脱离了正确的道的基础去研究术,似乎根基不牢,有走偏的风险,而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然而我还是高估了自己,这本书其实是术和道的结合,既有指点迷津的理念,也有立竿见影的实操,很值得反复看,反复练。

  那么何为非暴力沟通呢?在我们的表达里面含有四个要素:1)观察,这种观察不带任何评价,只是描述自己看到的事情。2)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或确认对方的感受。3)需要,看到自己的需求或鼓励别人说出需求。4)请求,清晰的表达出自己希望对方做什么,或确认对方需要自己做什么。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练起来还是需要刻意的。

  先来看一下观察。摘抄书里我很喜欢的一首小诗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在生活当中,如果仔细观察的话,我们的语言,很多时候都是评判,甚至会上升到道德评价。比如,你太不负责任了;我的孩子很懒。比如有同事对某件事提出我们认为不好的的疑虑时,我们通常会说,你太负面了。有没有觉得这些对话里面,对方听到了批评,不走心,甚至粗暴。有时候我们为了表达我们的欣赏,通常简洁的一句:你好棒!你好优秀!虽然是表扬别人的话,但是,对方听到了空洞的应付,一样没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能描述详细的事情先,再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这和表扬要具体到事情上的理念是一致的。

  还有时候,我们也喜欢比较,比较也是一种评价。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已经太*惯比较了,我们家长为了教育孩子通常会拿邻居家的好孩子来比较,学校会排名成绩,这也是一种比较,团队会排业绩表,这也是一种比较。但是比较蒙蔽了我们对别人或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认可。在比较的环境中,只有在比得过别人时,我们才会觉得自己是优秀的是好的。如果哪一天落后了,或者换到一个竞争更激烈的环境当中,我们没有能走在前茅,整个人都开始变得不好了,开始焦虑,开始否定自己。虽然适当的焦虑能引发人不断的突破自己,但是我认为深切的认可自己,知道自己的状态更加能给人于成长的力量。

  再来看一下感受。本书是老外写的,他说很多人都忽略感受,说不出感受来。而貌似我们中国人更含蓄,即使有感受也未必愿意大方的表达出来,大家都怕尴尬。可见我们的语言能表达内心是太有限了。书中有个例子:一位大学生说,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的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作者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我觉得晚上不该这么大声。作者说这是看法,不是感受,让他再表达一次感受,他说声音太大了会打扰到别人,作者解释说依然是看法而不是感受。大学生想了想,斩钉截铁的说,我没有什么感受!有几次,我看了这本书后,我问儿子,妈妈答应陪你一起去外面玩,你有什么感受?他想都没想直接回答我,没什么感受。后来多启发几次,他会回答,我感觉很好啊。好是个很笼统的字,我继续问,除了好呢?很开心啊,还有呢?没有了。

  为什么要关注感受,作者强调要倾听自己和倾听别人。倾听是个技术活,我原幼稚的认为,倾听就是人家在那说,我有能力不插话,现在看来,还需要注入情感的关注和感同身受。“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那多美好……”的确,我们一听到别人的痛苦或难题时,大都急于给予评判,建议,说教,安慰,或者同情,询问等等,作者说这些都是倾听的障碍,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自己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如果对方觉得我们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或许就会停止了谈话。这个的前提是首先我们得先了解自己的感受有倾听自己的'能力,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有力量照顾好别人。

  第三个是需要。发现自己的潜在需要也是一种能力。有一些话语,比如“我没办法”,“不得不”,作者认为这些语言表明我们在逃避责任,把自己推向一个弱者的地位。其实我们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我们的生活,我们面临的一切选择,都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即使我们不选择,也是主动的选择保持现状。我们需要把语言换一种说法:我选择做…因为我想要…。书中一位老师抱怨学校的评级说,“我讨厌评级,这不仅没用,而且学生会紧张。但我不得不评级,因为这是学区政策。”作者建议她换一种说法: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保住工作。那位老师立刻发现对于评级这件事,她有主动的选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很生气,因为你饭吃到现在还没吃好,都凉了。”“我很失望,因为你昨晚没来参加我的生日party。”多么熟悉的句子啊,在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但是很可惜这些都不是非暴力沟通提倡的方式。非暴力沟通提倡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受自己做主。也就是,我很生气,因为我…而不是因为你…。比如,“我很生气,因为我看到你饭还没吃好,我担心你吃凉的饭会拉肚子。”“你昨晚没来我的party,我很失望,因为我很想见你和你叙叙旧。”我想这和心灵成长领域里提倡的,“事情的发生和我们的情绪之间并无特别的关联,只是我们赋予事情它意义了,我们自己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这种理念不谋而合。作者说,生气的产生,是源于我们内心没有被满足的需要。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别人生气是因为别人有需求,自己生气是因为自己有需要。觉不觉的这个和“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句话神似啊!当我们关注在什么需求没被满足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倾听自己和他人了。

  第四点请求。如何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请求,也是至关重要的。文中有个例子说,一位太太和先生说:“我叫你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好烦啊!”也许太太是希望先生马上出去买酱油,但先生很可能以为太太在指责她。类似这种误解应该是很常见的吧。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说话方式这么的简单粗暴,总以为别人都能明白我们的想法的疏于用心表达,其实都最后不仅自己失望,对方也有压力。

  请求和命令也是需要区分的。书中说,如果我们的请求没有得到满足,然后我们就开始责备或指责对方,那么对不起,这个不是请求,而是命令。真正的请求是能坦然接受和理解对方的拒绝的。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这种情况下,我们貌似目的达到了,但是我们收获了隔阂和疏远,对方在不情愿的情况下逼自己做了事,但是对方收获的是对自己的讨厌。看,两败俱伤,这实在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

  这本书写的很实用,推荐给感兴趣的朋友。作者总结,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别人,而是在诚实的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交流。全书提倡爱自己爱他人,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这里,我只是写了一点点感悟,如果你有机会静下来亲自看几遍原书,一定会有更多心得和巨大的收获。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准备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刚结束九型人格学*不久,而且即将开始非暴力沟通工作坊学*,一旦自己开始意识到需要"慢下来"去觉察自己和身边的人,就会发现生活中忽视那一部分,往往是你最想逃避,也是最手足无措的时候。

  虽然2型人的特点是善解人意,喜欢帮助他人,但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这个型的瓶颈,同时对于他人愤怒时的无力感,让2型人更加隐忍、憋屈。

  学*完九型和正管课后,对于自己和其他的8个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再来看这本书,让至少可以鼓励自己开始实践非暴力沟通,开始试着去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对于身边人的愤怒开始理解、接纳,做到不评判。

  下面先来谈谈我是如何体会表达"我信息".

  我此刻的生活如何?这个问题好像我很少去问自己,因为我总是在捕获周围人的需求,自己很少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因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也从来没有去想着了解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看了《被讨厌的勇气》后,有了去使用非暴力沟通这种生命语言的勇气,在练*的过程中需要发自心里的感觉,而不是通过思考,做出选择。

  原来我在和他人发生争执后,即使过了很长时间后,也很少去回顾,因为担心悲剧重演,所以自己特别逃避谈论痛苦。在学会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在刚开始也遇到几次对方说"不"的时候,刚开始我很沮丧,后来我坚信,自己的需要没什么不对。一旦你发现自己需要后,很难去把它深藏在心里,仿佛有个重担一直背负着。于是,我还是坚持表达了"我信息".虽然刚开始,使用的有些生硬,句式完全照搬,但是自己给自己打气,一定要说出来。说出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不是需要马上需要对方做什么,更多的是需要向对方的倾听,被看见。正如,佛的建议:"不要弥补,在此即可。"

  这本书中写到了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实践提到了三点:

  1.要精神纯粹。需要我们努力做的主要事情就是修炼自己。马歇尔每天都会停下来两次、三次或四次—---真的停下来,然后提醒自己:我想怎样与世界上的其他人相联系,冥想是个好办法。

  2.练*,练*,再练*。

  3.成为非暴力沟通支持团体中的一员真的很有帮助。

  对上述的三点,第一、二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坚持,对于第三条来说,期待着和读书会同频朋友们一起分享。

  对于我来说,除了要学会及时用"我信息"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还要尝试对于身边易怒的人带着"非暴力沟通之耳"进行观察,去接纳和理解他们的愤怒,而不做评判。

  书中说:愤怒是份礼物,激发我们去了解引起这种反应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以往身边的人发生愤怒的当下,我非常害怕、恐惧,自己总是想着逃离那个现场,不想去面对他们的愤怒。但是通过阅读,了解到愤怒应该被压制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当我们认为愤怒是因为我们自身的问题时,我们就会倾向于压制愤怒,对其置之不理。这种应对愤怒的方法经常导致我们用对自己和他人都很危险的方式来表达愤怒。

  其实我们需要去了解和帮助我们或他人达成那些自己没有满足的需要,因为这些未被满足的需要是我们愤怒的根源。

  书中的比喻非常贴切,将愤怒比喻成"汽车仪表盘上的警示灯"----它提供了关于引擎的需要方面的有用信息。如果警示灯亮了,我们不会想这去隐藏这一情况,或不理会或忽略,而是想要减慢车速,弄明白这灯想要告诉你什么。

  所以如何处理愤怒还是非常关键,分享书中提到愤怒处理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意识到愤怒的激发因素,或者被称为诱因,但其实并不是导致愤怒的原因。换言之,并不是简单的人们做了什么让我们愤怒,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什么东西与他们所做的事呼应---这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

  第二步:意识到诱因从来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不是简单的人们做了什么事让我们愤怒。我们对这件事的评价才是愤怒的原因。愤怒不直接与我们的需要和周围人的需要相连,相反的,它基于暗示对方所做之事有错或不好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有了评判。

  这一点,在《非暴力沟通》一书,马歇尔两次被学生打了脸,第一次他非常愤怒,第二次却不太愤怒。因为他对两次打人的同学有了评判就是个非常好的例子。

  第三步:寻找愤怒的根源---需要

  我们没有直接与我们的需要相连,而是在脑中开始思考那些没有满足我们需要的人有什么不对。对他人的这些评判导致了我们的愤怒,而这些愤怒实则是对未满足的需要的异化表现。

  在这里,我们需要好好认识一下"评判",这句话我实在是太喜欢了。评判是对我们需要的自杀性的、悲剧的表达。我们不是回归内心,与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相连,而是将注意力转到评判他人没有满足我们的需要有什么不对上。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放学回家没有带书回家,我心里就会暗暗想:"这个孩子太不负责任了,自己的事情都不能处理好。",我就会带着评判的语气问他,即使我没有将评判大声说出来,我的眼睛也泄漏了这种想法。:"为什么不带书回来,作业如何完成?"孩子感受到的是指责、埋怨。双方沟通的结果并不理想。

  但是如果我放下评判,去体会我的首要感受是失望,担心,刚才表现出来的气愤是我的次要感受;我就会放慢脚步,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就会发自内心去询问:"书没带回来,作业怎么办?",孩子很强烈地感受到我语气中更多的是对于他不能完成作业的担心,而不是责怪。他看到大人这样对他,自然会放下防御,开始想办法去寻找解决办法。于是开始头脑风暴,想出了几个办法,大家开始把注意力放到了如何解决问题上。

  我在这个场景中,我体会到感受的基本功能是为我们的需要服务。情感能够把我们释放出来,调动情感来帮助我们满足自己的需要。我在这个场景中的需求是信任。如果注意力转移激发了愤怒。带着愤怒,我们就无法了解这种需要了。愤怒是一种调动我们去责备、惩罚他人的情感。

  第四步:在通过了解评判背后的需要,将愤怒转化成其他感受之后,实际对对方说出的话。

  还是刚才那个场景,孩子没有办法完成家庭作业,我感到失望、担心。因为我看重孩子的责任感,需要信任。我需要孩子能想办法完成家庭作业。

  通过对于愤怒管理和放下评判的学*,也呼应了《被讨厌的勇气》里的'阿德勒的目的论,生气是一种可放可收的怒气,因为是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感受。

  愤怒是非暴力沟通中非常宝贵的一种情感。它是一座警钟,提醒自己,我现在的思考方式几乎可以保证我的需要铁定不会被满足。为什么?因为我的能量没有与我的需要相连,愤怒时我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愤怒是很有价值的。愤怒是种福气,一旦生气,我们就知道自己需要慢下来,看看我们是否告诉我自己,我们需要转化这些让我们生气的评判,了解自己的需要。

  "慢慢来,你知道这是你的"我们都必须努力做到慢下来,

  非暴力沟通和爱:

  下面我想说说,这本书中关于非暴力沟通和爱的关系,当你在任何时候都能不带其他任何目的,真实坦诚展现自己,袒露内心的想法时,这便是一份礼物。

  不去责备、批评或惩罚----只是"我在这里,这是我想要。这是我此刻的脆弱".对我来说,这种给予就是爱的体现。

  而奉献爱的另一种形式是倾听他人,我们可以肯定自己,但不批评他人。我们可能没有意识的是,所有的人,处于痛苦中时,需要的都是关注和理解。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也是封底的这句话:

  带上非暴力的耳朵,真心倾听他人;拔掉语言中的刺,充分表达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家长和孩子都需要被尊重,但是由于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总觉得家长是高高在上的,说的话一定要听,导致我们现在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做什么事都以命令的口吻。自从读了《家庭心理学》以后,从书中学到了许多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现在也在慢慢改变自己。

  想让孩子心甘情愿的去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去逼着他做,是要和他进行合作,只有双方的意见达成一致,孩子才会开开心心的做,家长也会高高兴兴的,这就是双赢。

  当孩子行为中出现错误的时候,不要直接否定他或者说一些刺激他的话,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我们应该关注他,让他自己说出来,当他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在一起想办法解决。

  自我尊重,现在家长都太以孩子为中心,都忘记自己的需求,总觉得孩子是第一,孩子照顾好了就行了,其实把自己照顾好才是最关键的,只有把自己照顾好了,才有能力去照顾别人,也要让家人和孩子知道我们的需求,要不时间长了我们就会被忽略掉,所以我们要适当的放松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整天处在紧绷状态,这样会影响健康,也影响和家人和孩子的正常沟通。

  现在的生活节奏变快,生活压力变大,家长们都忙于工作,有时候也会忽略孩子,不过白天再累再辛苦,晚上我也会陪着孩子看看书、做做锻炼,只有经常陪伴和沟通,这样才会更了解孩子,孩子大了我们也不会有遗憾。

  *时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随便给孩子贴上标签,也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去攀比,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又不是复制粘贴的,都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我经常和我孩子讲,不和别人做比较,我们和自己做对比,今天比昨天做的好,这次比上次做的好,有进步就行。

  对于奖励和惩罚,估计大部分的家庭都会有,比如考试考的好就会给予奖励,考的不好就要惩罚,不例外,我也用过这个方法,本来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方法去激励孩子,但是没什么效果,后来就取消了。

  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学*、在摸索,寻找合适我们家孩子的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首先家长的目标要明确,在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之下,当然就是希望孩子知识渊博,以后可以为社会、为国家出一份力,那作为父母的我们现在就需要陪伴孩子一起学*,一起成长,要言传身教。然后也可以问问孩子有没有目标,可以让孩子制定一个小小的目标,带领孩子向他制定的目标去做。*时也要多倾听,行为背后的需要还是要多倾听,只有认真倾听了才会理解,出现了问题不要直接否定孩子,应该先听听他的说法,再去判断。有些事情也可以和孩子商量,商量的`时候注意语言沟通的方式方法,对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孩子的意见,这样可以肯定孩子,让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如果经常否定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没有主见,会变得自卑、懦弱!使用尊重的语言双方去沟通,将批评和职责转换成带有尊重的需要表达,这样孩子觉得自己得到重视了,就会敞开心扉的和家长聊天。

  每个人都有需要,我们做每件事情的时候要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也要为我们的需要负责。当家长和孩子之间遇到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孩子是在表达他们的需要,但是如果我们觉得是不合理的,我们可以使用策略让孩子了解我们的需要,不光是我们要倾听孩子的心声,也要让孩子听听我们的心声。

  由于家长们白天上了一天班下来,白天的紧张工作,下了班可能一时情绪还没有调整好,回来教育孩子学*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那么多的耐心了,小孩认真听话的还好,调皮捣蛋免不了一顿责骂或者一顿打。记得我们家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才开始学写字,握笔姿势不对,教了好多遍都改正不过来,小手被我打的红红的,后来他看到我的手稍微动一下,他的身体就会害怕的缩一下,事后我心里也在反思,可能我的情绪过于激动了,把情绪都发泄在孩子身上。现在我在想,当时他是多么害怕和无助,他当时的感觉肯定是没有安全感的,所以现在我会及时调整好心态,耐心的听他讲解和沟通,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让他有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

  激励给予:家长给予孩子一般都认为物质满足就是给予,其实多陪伴孩子,多给孩子一些拥抱和爱语,这些更为重要。其实孩子也会给家长礼物,只是家长往往忽略了,像我家小朋友有时候在学校新学了一首歌,回来说要唱给妈妈听,其实他就是在送我“礼物”,要和我分享他在学校的一些事情,但是有时候家里的事情比较多,没有多少耐心慢慢听,只是应付孩子说唱的真好听,其实我没有用心去听,没有体会孩子的心情,没有接受他的礼物,这一点我要改正,以后在忙,在孩子送我“礼物”的时候,我也要停下手中的工作,用心的接受他给予我的“礼物”。

  使用尊重的语言:读到这一张“给出没有评判的观察”,突然想到自己*时的语言沟通好像都是批评,以后要改正一下,让批评的语言转换为单纯的观察,孩子得到尊重了,他们会更乐意配合我们。如果有需要孩子帮忙的地方,我们可以提出“可执行的请求”,让孩子自愿帮忙而不是被逼迫的帮忙,双方要合作愉快,我们还要学会倾听,全身心倾听自己的声音,倾听别人的声音。

  在成长中学*:人不管在什么阶段都要学*,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从小学*书本上的知识,**之后进入社会,学*社会人际关系,现在为人母,更要和孩子一起学*,这样即可以为孩子做榜样,也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长,如果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可以和孩子和家人一起商量,所谓人多力量大,办法总比问题多,如果问题解决了,一家人都会非常开心,都很有成就感,如果没解决,那么就一起学*,总结经验。

  让我的家成为“无错区”:以前遇到事情,总是会提高嗓门让孩子去完成,觉得这样声音大就会镇住他,而且效果也明显,因为他害怕所以会立刻去做,可是我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现在读了这么长时间的书,也学会了一些怎么和孩子沟通技巧,比如今天晚上我在家里剥蚕豆,他在玩玩具,我就问他:“你要不要过来给我帮帮忙呀”,开始我以为他还想玩玩具,肯定不会来,可是他却很开心的和说:“可以呀,我要帮妈妈一起做事情”,我们就一边聊天,一边剥蚕豆,很愉快的把这件事情做完了。所以语言沟通很重要,如果我今晚是以责备的语气说:“不要一天到晚就知道玩,过来帮妈妈做事情”,也许他会过来帮忙,可是他会觉得没有被尊重,就会带着情绪做,这不是我想要结果。

  长颈鹿文化与豺狗文化:在生活中,豺狗语言和长颈鹿语言都用过,心情*静的情况下会和孩子好好聊天,会用长颈鹿语言鼓励孩子,但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一急躁就会使用豺狗语言,给他贴标签或者责备他,其实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但是有时候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以后还是要克制自己,不能用豺狗语言,要多用长颈鹿语言,让自己和孩子都成为心胸宽广的人,还要让自己和孩子的视野更远、更广。看了后面的家庭活动,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我们可以试着做做,比如有一篇“主题:风盈生命之体验”,标题:“感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做这个事情,每天写一篇感恩日志或者写几句话也行,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对什么事情都是感恩的态度,不会计较。

  这几部分书中主要提供了大量的游戏和故事,如何把评判解读成需要,如何将愤怒转化为感受和需要,如何处理愤怒的情绪等等……有的游戏可以和老公和孩子一起做,即可以从中学*也可以增进亲子感情。我们跟着师傅一起努力学*,会变得越来越优秀,最后祝福家人们的孩子都越来越优秀,家庭越来越幸福。

  今天读的主要是“无错区”的故事分享,也是总结这本书的内容,故事是在教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怎样和孩子合作,还有家长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怎么样可以满足等等……

  我们已经读了2本书了,《家庭心理学》、《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虽然书的内容不是所有的都能记得,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在用,我觉得对我的帮助还是挺大的,比如现在小孩有问题问我,我都是很有耐心的回答,以前问多了我就嫌他烦,还有就是他以前犯错了我不等他解释就一顿发火,现在同样的情况发生,我也很想发火,但是我停顿几秒不说话,发现好像就没火气了,接下来就会问他什么情况,听听他的解释,所以我觉得我在慢慢的改变,在这里我要感谢师傅,带领着我们一起成长,期待我们学到的更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孩子可以是合作的模式,这是一个新的方式。之前没有想到与孩子之间的合作,只是认为孩子现在是学*阶段就是必须要认真的去学*。不认真的学*就不行,父母必须要加以管教,否则会往我们不想看到的路上走。合作应该是共赢的,与孩子的合作也是一样的。孩子在合作中没有赢利,也不会和我们合作的。所以我们要去了解孩子需要什么,知道了孩子需要什么,我们还怕合作不好吗?一切就会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了,完全可以收放自如了。

  自我尊重这方面,我们对每个人都要是尊重的。不管别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们都应该尊重别人,因为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是尊重我们自己。

  为了让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合作长期下去,首先我们为人父母者应该付出更多。我们时终认为孩子不和我们合作,是孩子先破坏了合作的规律。其实不是,我发现是我们破坏了合作的规律。(比如我自己,我和孩子之间的合作收不到我所期待的效果。那我心中就不*衡了,因为我心中还有个角色,我是和他之间的权利系统的上位者,我可以任意的玩我的规则。)这就说的是我们破坏了合作的规律。与孩子之间合作我们还是把目光放长远点,短期可能真的没有收获。然而我们与孩子之间,我们很容易给孩子贴上标签。因为我们的内心也是容易给自己贴上标签的,而何况是给孩子呢?直到现在发现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就意味着放弃了,我们在给孩子贴上标签时,应该先想想我们自己,孩子的这样表现是不是我们无意识的灌输给孩子的呢?因为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境子。对于孩子的尊重、沟通、奖励、惩罚,还是很重要的。(最*的一次,我答应带孩子去吃肯德基,可是却没有去。那天我是太累了,在家睡觉。孩子虽然没有来叫我带他去,可是他的心理不是滋味了。直到第二天我的妈妈告诉我,孩子一直在她面前说我骗他的。所以今后只要答应孩子的事情就要去完成,这是一种诚信。)

  养孩子父母们都没有什么目标的,一开始只是希望宝贝能健健康康的就好了。到了上学时才让父母们意识到,原来教育孩子是件很麻烦的事,因为孩子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我们想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孩子们不一定会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的。所以我们要与孩子合作,慢慢的引导,这样才能让孩更好的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而且要尽量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我们把握大局,总体方向不偏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孩子自己选择一些事情呢?

  行为的背后是什么,之前我一直是要求孩子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而必须要听命与我的命令,从来没有想过孩子的行为背后是什么,且现在想想我有的时候不也是和孩子一样的吗?很多事情不也是没有立刻去做吗?为什么要求孩子必须听命与我呢?难道我就是是权力的上位者?其实命令孩子是没有用的,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因为沟通了,更懂他需要什么,下一步他想干什么,他会很高兴的去完成我们所想要他完成的事情。

  孩子们的成长首先来自于家庭的教育,家庭的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会从情感上获取安全感。我们对待孩子的犯错,不要认为可怕,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可能认为这是正确的。我们是经历了这些认为是错误的事情,所以才知道这样做不对的。可是孩子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他怎么又能分辨正确与不正确呢?我们作为父母又不可能提前把什么事情的真相都统统教给孩子的,所以孩子们的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孩子这个事情做的不正确时,要引导他向另一个方向走,而且要让他愿意配合往我们引导的方向走,而不是在发现孩子做错了事对他们大吼大叫的。

  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极强,我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常常都被孩子感知到,所以我们一定要控制好情绪,把阳光的一面留给孩子。我们每天的工作中都会有不愉快的事,但是面对孩子我们就要把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全部都忘掉,给孩子一个阳光开心的一面。

  孩子现在还小,他只知道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不懂得取舍,只知道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做的事就不做。因此在生活中要引导孩子明白做任何事一定要有付出才行,以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在给予孩子的奖励时,我一直以为是物质上的东西才算是奖励,现在知道了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一直要求孩子做到什么样子,给予孩子什么奖励,而且肯定是物质上的奖励。现在是明白了,给孩子一个拥抱,或是一个吻……等一切都是奖励。对于语言尊重还是通过后来的读书改变了,之前孩子在学*方面达不到我的要求时,会忍不住说出了非尊重孩子的语言,后来发现越骂孩子越糊涂。渐渐发现与孩子有效的沟通,反而他领悟的更好。看到这里才明白了,对待孩子也要使用尊重性的语言。我们还要做到要能倾听孩子的内心一切,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孩子交流。比如你叫孩子现在写作业,而孩子现在不想写,我们应该要与孩子沟通为什么现在不想写作业,而不是用强迫性的方式,必须现在写,不写不行。这样做双方都受到了伤害,不可取。

  孩子在成长,我们也要跟着成长。否则难以跟得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我们成长了,就像书中所说的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可以处理。不管是孩子的什么阶段,都可以去面对,而不是束手无策的。而成长也能使我们尽量成为一个无错的有责任的父母。这样就可以避免了家庭中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发生更多的冲突。

  我们要学会使用长颈鹿的文化语言,避去豺狗的语言。就像师傅给我们上课中所说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而豺狗的语言,就如同我们始终站在巨人的脚下,看不见前方的风景。连风景都看不见了,怎么能去做的更出色呢。所以每天一定要挤出一些时间,静心读书,深入反思,让自己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甚至更高……这样我才有能力把孩子的事情处理好。记得孩子这个学期刚刚开学没多久,经常因为作业不认真而出现了错误的情况。那时候都很火恼,对孩子上来就是一顿火、且大骂,就差去揍他一顿了。而发现每次骂过之后,他好像更不会了。而且自己心里还非常的`难受。后来改变了方式,忍住不发火,不骂他了,很耐心的和他解释是为什么,反而他更能听的进去了,而且会做的更好了。其实一开始这样的转变很难,每次心里面都在提醒自己忍住,不要发火,一定要忍住,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终于能做到了。

  文中很多的训练方法让我们来提升自己,让我们来分辨出什么地方还有不足之处,这些训练方法很好。像有一个标题“转化愤怒”。我之前是很容易就愤怒的,不管是任何的事情从来不以大小之分,一点小事情也会引起我的愤怒,而且没有耐心。自从遇见师傅后,并经过多次的学*和读书,有一天突然发现,不像之前那样暴躁了,到事情也不是那么的冲动了,而且心里还会有师傅经常说的一句话“那又怎么样呢”,这样的改变是因为每天坚持不断的读书,直达现在只要在看书的时候,心中就感觉毫无杂念,而心很自然的*静下来了。

  书中有很多的案例,告诉我们在遇到这些事情怎么处理。而且分析的很全面。这本书读完了,让我们更清楚了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从开始与孩子的合作到与孩子之间的相互尊重,都给我们做出了分析,并给出了案例引导,受益匪浅。像不要轻易的给孩子贴上标签,这段让我感受深刻。我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很容易就给孩子贴上标签的,直到读到那里才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撕下来了,这是否意味着就要放弃了呢……。其实孩子是很优秀的,只是我没有发现到一种方法可以引导孩子往前走。因为我是权力系统的上位者就可以给孩子贴上所谓的标签。那如果换过来呢,孩子给我们贴上标签了,我们又会怎么想呢?我们与孩子都是可以犯错,重要的是及时改正错误就可以了,而不是让错误继续下去,让我们尽量的做到任何事情都是无错的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菁选扩展阅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菁选(扩展1)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菁华12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这时候我们就非常需要“非暴力沟通”了,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是我们要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非暴力沟通又称为爱的语言,英文简称NVC。

  第一:用充满爱的方式沟通

  避免如下四种掩盖爱的沟通方式:

  1、道德批判: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他人。

  2、进行比较:过多的比较让人排斥。

  3、逃避责任:遇事一味归罪于外界,生活不顺,工作太烦,而回避自身的责任。

  4、强人所难:强加自己的观点给别人,是对别人生活方式和想法的不尊重。

  第二:慎作“评论者”

  区分评论和观察,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

  我们*惯于通过自己单薄的阅历和皮毛的观察贴标签。

  我们要区分话语是观察还是评论,从观察的角度进行陈述。

  NVC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第三: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很多人喜欢隐藏自己的感受,这和我们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环境有关,比如小时候父母擅自把孩子的玩具送出,而非征询孩子的想法,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孩子更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感受。与此同时,我们要注意在沟通时。

  1、区分感受和想法。

  2、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双方剑拔弩张时,以一种圆润的姿态触碰对方,能使对方也收敛锋芒。

  3、当我们有需要时,坦诚说出,而非考虑到对方的过错去指责。

  4、厘清感受和自身的关系句式:如我感到(高兴、难过、愤怒)。

  第四:学会表达请求

  但要明白请求不一定能实现。在请求时要注意。

  1、请求要说具体。谈话前先明确自己的目的和需求,防止无效沟通。在谈话时,注意自己的表达,要说希望对方做什么,而不是希望对方不做什么,以免引起排斥和反感。

  2、谈话中可以多需求反馈,比如询问对方是否理解自己的意思,这样有助于知道对方是否理解你的请求,以及对你的请求的态度。

  3、要区分请求和命令,命令让人难以接受。判断方法如下,如果对方认为不答应请求就会收到责罚,或者对方没有满足我们,我们就随便指责别人,这样都是命令不是请求。

  第五:倾听

  真正的倾听是放下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体会他人,在对方充分表述之前,不急着去分析和评论。要注意倾诉者话语里包含的:他的观察,他的感受,他的需求,他的请求。但有些情况我们可能需要适当的打断对方,当对方情绪很激烈的时候,或者我们不确定是否正确理解对方的表达,我们需要适当的打断,表达自己的反馈。另外如果我们自身处于焦躁状态,最好让自己*静后再开始沟通。

  第六:学会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也最核心的运用即是培养对自己的爱。一个爱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去沟通。在这里我们要做到如下几点:

  1、自我评价:当我们出现失误时,要明白这是对自我局限性的揭示,不必过分自责自己的失误。

  2、自我改变:当出现失误后,我们会开始改变,但改变的动机不应该是出于羞愧和内疚,而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为了更好的生活,这样的改变才是积极的。

  3、自我宽恕:明白人无完人,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理解自己的价值观。把表述“我不得不(工作,教导孩子)……”变成“我选择做(工作,教导孩子)……,是因为(工作能体现我的价值,我爱自己的孩子)……”,去思考做事背后的动机,如果这个动机无法说服你,那就可以不做这件事了。

  第七:如何表达愤怒

  首先要明白愤怒的来源是因为自身尚有需求未被满足,而不是因为他人。

  先要冷静,使自己恢复理智,思考为什么而愤怒,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同时聆听对方的需求,最后坦诚地说出自己感受和需要。

  第八:适当的时机,用强制力保护双方。

  一般在没有足够的时间沟通时,我们需要用强制力让沟通更有效率。但是要注意出发点应该是保护双方,所以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非评价这个人的行为。如果出发点变成了惩罚,我们倾向于认为对方是邪恶的,需要用惩罚让其悔改,这样就变成了施暴者,很难获得友善的回应。

  第九:表达感激

  每个人都有对感激的渴望,当别人帮助我们时,我们一定要善于表达感激。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表达感激:

  1、对方做了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同时,当别人对我们表达感激时,我们也应该坦诚大方的接受,不要自我膨胀或者假谦虚。

  第十:重获生活的热情

  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随波逐流的去追逐一些东西,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是否喜欢,是否需要,只是跟着人群往前走,我们充满迷茫困惑,所以动力源不足。适当停下来,问问自己内心到底想要什么,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用非暴力沟通教会我们的方法,观察自己,感受自己的需求,提出请求,让自己的内心得到释放才能更好的生活。

  老子说“圣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家讲无为之为。非暴力沟通也是这个道理:在一些敏感话题上,你只有放下了说服对方的念头和动机,转而充分和安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内心轨迹和体会,这样才会有最好的结果(无论是否最终说服了对方)。

  我们要用同理心和对方沟通,不只是单单的讲道理!

  认知心理学早已揭示,我们的理只是骑象人,情才是大象,骑象人基本是被大象拉着跑的,只有一些特殊的方法能协调两者。非暴力沟通里的共情同理就是一种协调大象与骑象人的途径。反之,在敏感问题上更不应该单用说理,或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传统策略来说服对方。这在很多时候都是徒劳的,徒增挫败感。

  在沟通中,情比理重要的多的多!对方认可你的理只是你的情传达后一个自然附带的结果!你的理是要自然与和谐地埋在传达的情里面。这时就能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礼。

  那么到底非暴力沟通和我们*常工作即企业管理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它是如何和企业管理发生协同作用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个人发展层面。通过学*非暴力沟通,员工可以掌握人性化沟通的技能,学*主动调整情绪状态的方法,提升工作的专注度和效率,舒缓职场中的压力。另外,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能够借助非暴力沟通帮助公司形成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系统和人才培养制度,支持员工成长。最后,针对关键人才和公司高管,非暴力沟通还可以用于高管辅导,突破成长瓶颈,激发高层管理团队更大的潜能。

  第二,团队管理层面。非暴力沟通讲人类共性的需要,在需要层面人们没有冲突,这一点能够支持团队形成真正意义的共同目标,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的同时,实现个人及团队的双赢。

  另一方面,非暴力沟通还能协调和解决跨部门协作和团队冲突之间的难题,帮助公司部门间优化业务流程的同时,提高部门合作的效益。

  第三,组织战略层面。非暴力沟通能够支持领导团队重新整合企业的使命、愿景和文化,制定顺应企业内在需要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规律的战略,通过使命、文化和制度打造企业内部的自适应生态系统,使得企业以整体组织的形式不断地进化并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不再单纯依赖某位个体领导的魅力和作用,同时让企业管理层从根本上理解并有可能说到并做到所谓的企业社会责任,真正为社会和民众做出一个组织本然的贡献,并提高社会和民众的幸福指数。这是当今企业发展和变革的新课题,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锻造基业长青的必由之路。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非暴力沟通和企业管理的联系以及相互作用是基于以下的三个假设,也是企业管理的非暴力沟通根基所在。

  1、需要:在企业中我们称需要为目标、动机和方向。企业管理人员是否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此,是企业是否能够达成绩效的关键。

  2、以人为本:关注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与人相关的任务、流程、期限、成本和产出,以人为本有助于组织和管理者与个人建立连接,而这种连接特别有利于提高组织效率、实现团队绩效和稳固员工敬业度。

  3、企业的天赋使命:如果社会是个有机体,那么企业好比是社会的一个细胞,这个细胞有着它天赋的使命,就是服务于社会这个有机体,而社会作为人类存在的集合,其本质就是服务于人。

  所以,企业的根本作用是服务于人——通过创造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社会和人的幸福指数。这是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自适应生态组织系统的关键所在。

  在我们所有的活动与追求中,无非是学会爱与相处,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满足和幸福。但是,我们往往发现,越想得到的东西,越可遇而不可求。于是,我们开始沮丧,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也不知道怎么解救,惶惶不可终日。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让自己和他人都感到轻松、舒服、温暖的沟通方式,是一种让自己和他人都不受伤害的沟通方式。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暴力或者隐蔽暴力中成长的。由于缺乏了解,我们常常认识不到自身的暴力。我们认为,只有打人、鞭挞、**以及战争才算是暴力,而这类事与我们无关。

  认识暴力,有助于理解非暴力。

  其实人都一样,你试图用指责、原则、说教、恐吓、压迫、威逼、沉默、逃避等方式,来让对方做到自己想要的,以求心安和满足;那么你永远只会得到一种感觉,那就是我最开始说的,越想得到就越遥不可及。

  因为人面对不中听的话,或受到无法接受的待遇时,会有四种反应: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我们通常只会有前两种反应,因为这是自然反应,也是成长环境教会我们的反应。而非暴力沟通是让我们学会后两种反应,出于对事情本身的探寻,出于对自己和他人的爱。

  一旦对自己和他人有了负面情绪或评价,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美,我们就会忘记人是“特殊的生命”,而不是任何一种工具。如果我们*惯于将自己或他人视为工具,一种充满各种缺陷的工具,随即会产生自我憎恨或者不满和憎恶他人。

  面对自己或他人的表现不完美,所有情绪和指责,都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

  不管是自责,还是指责他人,或者被指责,其目的和原因都不在责备上,而是自己或他人的某种需求没有被满足。

  比如,有人匆匆忙忙出门,忘记带钥匙,他可能会责备自己,或者责备他人,或者被责备。如果事情比较严重,责备就会变成惩罚,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做错事情,就应该受到批评和惩罚。可是从来都没有人想过,什么是错的事情,惩罚到底有没有意义。

  在我的印象里,错是没有标准的,只要有人说你错了,他就可以批评和惩罚你。

  语言使我们陷于是非之中。它擅长将人分类,把人看作好人或坏人,正常或不正常,负责任或不负责任,聪明或愚蠢,等等。而个人价值观,又将很多事情对的或错的,有意义的或没意义的,道德的或不道德的……

  这些都是很个人的认识。

  而朴实世界观告诉我们,负面的就应该打击和摒弃。

  可问题是,你的价值观和判断有没有问题?你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你是想解决问题,还是想站在裁判的位置,享受那种快感和优越感?

  我相信,对于我们想过好生活的来说,最终的目的都是解决问题,找到与自己和他人相处的方式,从此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那些通俗到一片美好的小说,之所以大家喜欢看,是因为它在剧情里让角色彼此满足。如果再仔细想想,就又会发现,所有的爱都是基于彼此满足才持久存在的。我们做不到小说里的心有灵犀,但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沟通方式,让爱不断加温延续。

  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为了逃避批评和伤害。一旦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么,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

  通过阅读此书,让我意识到,很多痛苦和不幸,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太少,也是因为我们的选择。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可以选择不痛苦和幸福,但你选择了承受。所以很多时候,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没必要让别人负责,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所谓的无奈之举,往往不是环境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知识和勇气跳出这个局,去选择和拥抱更好的生活。

  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异化的沟通方式是十分危险的,它基于人性本恶的基础。同时我们在进行非暴力沟通即长颈鹿语言的时候要时刻注意价值评判不等同于道德评判,非暴力沟通精髓在于乐于互助。你取之于我,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当你知道我会与你而快乐。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文丨张捷。今天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第五章,感受的根源。书中第一部分讲到,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的感受的根源,听到不中听的话有四种感受。想想自己在生活中,只是浅表的意识到前两种感受,不是内疚就是指责别人,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去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书中第二部分讲到有助于人们健康成长的七种需要,比较具体,我们认识到人们的'需要是什么。书中第三部分讲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告诉我们非暴力沟通既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又能关心他人。在生活中,最*我们家的关系比较和谐,我娃她爸以前很不喜欢我说话语气和方式,以前他做家务什么的,不是很愿意,但还是做了。最*通过学*,改善自己的说话方式和积极倾听。周末本来我早上做早餐,谁知孩子她爸七点钟自己起来做早餐,带娃的的时间也比往常多了,晚上也给娃讲一会绘本故事。

  书中说的只用了一点,其它很多部分目前运用到生活中,一下子还有点距离,有时候不忙的时候,会想想刚才的表达是否满足自己需要和体会到他人感受。通过每天的学*,自己的生活会改变越来越多,同时也谢谢各位同学的每天陪伴,相信我们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非暴力沟通》一书,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写,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我一直以来比较排斥读外国人的书,尤其是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作者去难民营中的一个*寺讲解非暴力沟通时,遭到一个*男子的怒吼,许多听众随声附和,现场一片混乱,尴尬至极。可是,作者神情自若地与该*男子进行非暴力沟通,对话持续了*二十分钟,“*”的情绪稳定下来,作者与之成为了好朋友。一个小时后,这个原先称作者为“谋杀犯”的男子竟然诚恳地邀请作者去他家享用丰盛的斋月晚餐。真的是太神奇了,刚刚还是水火不容,转瞬之间“化敌为友”,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奇效。我认为,作者的成功之处,在于专注于彼此的观察,用心倾听对方每一句话所包含的情感和需要。并顺势引导对方认识到:美国人有很多,善恶并存,而“我”是来帮助*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表达,让别人看出我们的善意,这是非暴力沟通的前提条件。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圣·路易斯地区的一个女教师,因为帮助学生学*,而下班迟了。空荡荡的教室里,她正在收拾东西。这时一个陌生的男子闯进来,大声吼道:“快脱了衣服”,意欲**她。这位女教师急中生智,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之交流,那位男子每听一次她的反馈,冲动的欲望,就减弱一点,最后竟然感觉很羞愧,灰溜溜地逃之夭夭。这个女教师幸免遇“难”,启发我们,在危急时刻,神情慌张,剧烈反抗,反而会激起对方的怒火,悲剧难免会发生。反之,运用非暴力沟通法,倾听对方的需求,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赏,从对方的立场出发,为对方着想,那么矛盾就会迎刃而解。这真是一种神奇的沟通方式啊!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总之,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式——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可以化解很多一触即发的矛盾冲突,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各种各样的学生沟通,如果沟通能力强,各方面力量就会调动起来,形成合力,班级就会和谐发展。反之,就会怨声载道,矛盾丛生,工作无法开展。所以,我建议大家多读《非暴力沟通》,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正如一位南京大学一位教授所说:“优秀的班主任都是沟通高手。”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非暴力沟通》让我学*如何让爱融入生活,世间最大的误区不是不爱,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爱,世间最大的欠缺,比爱还奢侈的是“懂得”,给予对方所想要的,而不是给予对方我们想给予的。

  说的直一点,就是心态的建设,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书里讲到的这种沟通模式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有恍然大悟的一种感觉。书中提供的四种方法: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我觉得始终就是贯穿的一个道理,当冲突产生时,首先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这样很有可能能够建立积极的关系或者说得到对方的良好反馈。

  在生活中,每次遇到问题,*惯用指责,命令,批评,否定的态度对人,尤其是对自己的亲人,孩子,殊不知以这种暴力的沟通方式,。会让对方因自我保护而产生强烈的攻击性。因此,好好说话,认真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才更有可能得到对方的积极反馈。

  而在跟孩子沟通时,就更要注意语言和情绪的正面性。

  我和孩子共同阅读完这本书后,约定好:懂观察、讲感受、谈需要、提请求!营造好沟通的氛围,学会使用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生活中,工作上,暴力的沟通方式无处不见,这种双输的沟通方式似乎有瘾,跟吸*一样,明明知道不好,却一直戒不掉!原因是我们找不到很好的的方法,这本书讲述的沟通方式浅显易懂,但是关键还是在于自我实践,但是只要愿意尝试,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恋爱关系,甚至是婆媳关系,非暴力沟通方式都有很好的解答,遇到问题,我们一向是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更不要提对方的需要了!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口的评价和结论给别人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样的沟通方式,只会让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社会越来越无情!亲情关系越来越破例!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不断反思,有时候我是伤害别人的角色,也有时候我被别人伤害,其实我们可以做到不去伤害别人,也可以做到很好的保护自己,在关键的时候,尝试让自己冷静几秒钟,静静感受自己!冲动是魔鬼,这个魔鬼虽然可怕,但是他生存的时间有限,你的反应越迅速,可能被他伤害的机率就会越大,关键时刻能够让自己冷静下来真是一项需要锻炼的本事了!

  本书还有一个观点很赞同,就是爱自己,倾听自己,理解自己,是的,没有什么比爱自己更重要了,一切好的沟通方式,其目的都是避免冲突带来的伤害,伤害别人和伤害自己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先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沟通是一门表达和倾听的艺术,与非暴力沟通所对立的是爱心缺失的”暴力沟通”,这种异化的沟通方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出于自义心的道德评判,出于虚荣心的比较,出于自私心的逃避责任以及缺乏同理心的强人所难,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不仅没有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而通过非暴力沟通,可以使我们心存爱意,增进关系,改善生活。

  非暴力沟通具备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

  我尝试将四方面展开,首先是观察,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纯粹的观察需要的只是眼睛和心灵,而不带评论的观察也被称为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还需要注意自身和对方感受,在此我们要避免将感受和想法混为一谈,正确地体会和传达感受并不容易,特别是在表达感受时:比如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很多被动的词语其实也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抛弃,被羞辱,**待等等。我们也需要避免使用“很好”,“很差”这样的模糊词汇,每个人对好坏的标准不一,这很难让对方明白我们的实际情况。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来跟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流畅。

  真实的表达感受,常常需要将自己的情感和弱点暴露给对方,这是一种积极的示弱,当然这并不是在说自己某方面能力或素质的缺乏,而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也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深层次的信任,是培养亲密感的关键。

  第三点是需要,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好像也导致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感受,但我们需要明白,感受的根源是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我们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并不是我们产生感受的起因。我们需要勇敢而适当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我们的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因此我们常常会用一些错误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常常藏在对他人的指责,评判和评论中,而当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得到的并不是需要的满足,而是对方的申辩和攻击。人际交往中,直接的提出需要所当跨过的门槛是我们的面子和一些并不正确的旧观念,这是我们所当要去克服的。

  最后一点是请求,和描述感受有些类似之处,我们需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是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当对方对我们的请求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则倾听他的感受和需求。

  前面四点主要是围绕当我们是一个表达者展开,那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呢?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与此同时,不论别人用怎样的词语表达自己,我们都要用心体会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有时,我们还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当我们做一个倾听者时,我们还需要评估自己的状态是否合宜,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先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有的时候,谈话的气氛很沉闷。我们体会不到说话的人有怎样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对我们有什么期待,此时我们需要“打破僵局”,必要的打断说话者,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所以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是被人当作负担。如何礼貌地打断?书中提到了两种方法:第一是尽量提醒别人留意自己的感受;第二次直接表达自己的愿望。以这两点为基础,打断的方式应该都可以。

  作为倾听者,常常还会遇到第三种情况,我们说了心里话,很想知道对方的反应,却发现对方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们也许会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在别人保持沉默时,我们一般会觉得有些别扭,而很难静下心来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可以做什么呢?或许我们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说错了什么,或许急着纠正回转,或许是引开话题转移注意力。但作者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我们的表达可能引起了对方的思考,不是针对我们的行为,而是联想到了其他的事情,从而做出了我们没有预想到的反应。此时我们需要耐心等候观察,通过提问来确认对方的想法再做出下一步反应。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工具,总的来说它通过两种方式来改善沟通,一个是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另一个是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爱是生命的真谛,爱也是非暴力沟通的发动机。在爱的推动下,通过非暴力这样一条管道,爱更好地融入生活,主导生活。

  最后回到前言所谈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为了生存,我们真的必须不择手段吗?我的想法是大可不必,以拳头和武力,无休止的拼命来对待难关只会激化矛盾,而无法解决问题,这种狼文化所主导的世界丛林法则必然失败,就像《狼和冰刀》,狼最终死于自己的贪婪和野心。而书中所倡导的是温柔的羊文化,当然它并不意味着温顺听话,任人摆布,它更不是软、弱的代名词,而是怀着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以爱为武器,来和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抗衡。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非暴力沟通》此书是阮胤华翻译,原作者是美国的卢森堡博士。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之桥奖。

  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与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与争端。此书共13章,190余页,书中插有12位小朋友的天真烂漫的画作。看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总体来说用三个词来形容:有趣、温暖、实用。有趣是因为书中不仅文字排版有趣,还兼插有图画,给人感觉新潮,所以在边读边品之中不失风趣;温暖是因为书中有的文字段落给人温馨有力量的感觉,让人读完不尽心中有暖流流动,这种暖流如涓涓细流持续且*滑;实用是因为书中不仅有沟通技巧的介绍,还有案例练*的讲解,在你了解沟通技巧后,有案例练*帮助你更好的理解,以便掌握沟通方法与技巧,这种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写作方法让我确实感觉到买和读这本书是不吃亏的,而是值得和有意义的!

  以上本人所叙述的可以认为是该书的好处,其实该书也是存在缺点的:

  一是该书缺乏理论的深度,没有明确直接阐述非暴力沟通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沟通方式,只是通过侧面介绍该沟通方式的方法与原则及如何使用与理解该种沟通方式,例如书中分章节的介绍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包括列举实例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

  二是该书中文版的翻译文逻辑性不强,不够严谨,全书行文逻辑从引入(原因与背景)到介绍(方法与技巧),缺乏最后的总结与概括,该书最后虽然有后记与附录,但没总结清楚与详细,最后难免会让读者产生有一知半解的感觉!

  读罢此书,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即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接着,表达感受或心情;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四个要素在非暴力沟通方式中环环相扣,运用非暴力沟通这种方式需要注重这四个要素。非暴力沟通可以运用到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中,如亲密关系、家庭、学校、组织机构、心理疗法及精神辅导、外交和商业谈判、任何性质的争论与冲突等,从以上诸多应用层面可以看出非暴力沟通这种沟通方式还是有很大的作用与益处的。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和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有些人用非暴力沟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际关系,还有人借助它改进工作,不同的人运用非暴力沟通有各人自己的用处。笔者觉得非暴力沟通有很大的意义,它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能够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能够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能够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能够使人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从这些方面看,非暴力沟通意义非凡。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新的体验,体验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新的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这种全新的沟通方式使我想要尝试与掌握,我相信,掌握了这种沟通方式肯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等带来益处,同时,这本书让我对沟通有了另外的认识,沟通交流不仅使我们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交流沟通促进我们人类的幸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书中第十章说到“充分表达愤怒”。我想愤怒也是我们常有的情绪之一,以往我们有了愤怒的情绪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把这个愤怒情绪发泄出来,却忘了应该怎样表达出来。

  书中给我们了四个步骤:1、停下来,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前两个步骤我们很容易做到,后面两个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往往我们会因为愤怒而冲昏了头脑,没有及时的追根溯源。没关系当我们学*了这四个步骤后,我们要学会先倾听他人,然后给自己时间,用足够的耐心学*和运用非暴力沟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没关系,在刚开始运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可以把节奏放慢些,在说话前先想一想,有时,我们甚至停下来,什么也不说。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和成长。关于爱自己,我想这个词在一年前还离我很遥远,那个时候的我就像一个整日围着孩子、围着老公、围着家打转的黄脸婆,甚至于连黄脸婆都算不上了,每天打交道的都是邻居的爷爷奶奶,甚至是老爷爷老奶奶。那个时候的我是痛苦而又煎熬的,找不到自己,在家里迷失了自己。可能有的人会说你别矫情了,哪有人会在家里迷失自己的?我想说家往往是最让人迷失自己的地方。

  一个人在家中有太多的角色需要扮演,首先是子女,然后是夫妻,其次是父母,最后是自己。人一旦角色发生了转变就容易迷失自己,有太多的妈妈做了妈妈以后,就只记住了妈妈这一个角色,当然也只扮演了这一个角色。当我整日陷在对现状的痛苦和煎熬时,我没有办法好好爱我的孩子,更没有办法和丈夫好好交流。于是,我让自己停下来,静下来,想想清楚。在静下来的时间里,我发现我没有了自己,我爱孩子,爱父母,爱丈夫,却唯独没有一丁点的爱自己,我把自己丢了,不知道体会自己的感受,也不屑于表达自己。当然我是自己有觉醒后找回来自己,或者说做回了自己。有些时候可能是别人对你的一些评价引发的,那么我想我们都不要急于否定他人。不妨真的停下来,静一静……体会一下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并真诚的表达。

  我想如果我们学会了如何培育对自己的爱,那么我们也会带着这份爱去爱孩子,爱家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许会犯错,没关系,允许自己犯错,谁不是在一次次犯错中学会了成长。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我们一定会培育好对自己的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

  一、总结

  本章以“让爱融入生活”为主题,从倾听自己及他人、乐于互助两方面着手,引出了本书的主要内容NVC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简单的8个字呈现在眼前,背后却是漫长的刻意练*,这练*期间会有欢欣雀跃、会有颓废沮丧、会有心灵清洗的涤荡、也会有内心波涛汹涌的暗流,让我们开启这扇大门,进入我们新的别样人生体验。

  二、“让爱融入生活”感悟

  本书这一章标题,让爱融入生活。此刻,我想到的是,你愿意让爱融入生活吗?

  曾经我有一种认识,工作与生活是不同的。生活是日常柴米油盐、妻儿老小、家长里短、七大姑八大姨、生活作息……面对的有耄耋老人、有稚口小儿,所有与工作无关的场所、事件、人物、情感、时间等;而工作则是一群有共同理想、共同愿景、共同情操、能力互补的青壮年,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合作完成一件事。

  持着我的“认识”,我践行着让爱融入家里的每个生活角落,我感受着先生、孩子、父母、手足的爱,也感受着给予他们由衷爱的暖流,我的心在感受到暖流之际都将被爱快要融化了!然而,在工作中,我却感受到了我的僵硬、我的不由自主的强势、我的急躁、我的压抑与容忍限度。我开始困惑、反思,是什么原因?我本不是这样的人啊!

  伴随着个人成长的一次次深入学*,我终于明白:《非暴力沟通》中“让爱融入生活”中的“生活”,囊括了生命体的时时刻刻;而其中的“爱”,即是感受的体会和体察、需要的觉察和感知,体会自己、体察对方;觉察自己、感知对方。在这里,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对自己的爱!

  爱自己,是《生命的重建》中的核心,也是《非暴力沟通》中的核心,更是个人成长中的核心!

  当我明白了“生活”、“爱”这两点时,我从内心深处放下了对待工作间合作、同事、领导的旧有的“认识”。我们都在不同系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无论角色怎样切换,我们所有的一切,从感受和需要出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爱!爱自己是让爱融入生活的必要条件。

  三、感悟点

  1、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感受和需要,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体会和觉察;对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的体察和觉知。爱自己,能够让我们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依然能心存爱意。

  2、通过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

  倾听是爱自己的方式,倾听自己、倾听他人。听听自己的内心、他人的内心,带着觉知、感知去体会和觉察,有意识的、刻意地去练*,这是实现爱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3、当你施与我,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乐于互助。施者由衷的给予与受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接受,施者因该行为产生价值更欣赏自己,施者与受者同时受益。

  4、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觉察,多练*!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很多年前就买了,对于一个爱读纯文学类书籍的我来说,干货满满的工具书读起来有点困难。因为高一年级的老班们有一个读书会,于是责令自己两天读完——有压力才有动力呀,终于在读书会前1个小时读完。虽然有一种囫囵吞枣之感,但感同身受也的确帮助我更快的理解了作者所倡导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外国人写的心理学的书还是会存在文化的差异,语言翻译的转换让人不容易很快的理解消化。有些繁冗的内容阅读的时候就直接略过。作者重点谈到日常生活的我们从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自知。作者借用甘地曾用过的“非暴力”一词,来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爱的语言”。看到这,谁不想继续看下去,究竟什么是爱的语言,难道我们对最亲的人说的话不是“爱的语言”吗?作者一语蔽之:非暴力沟通就是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作者在书里用了十三个章节来生动形象的告诉我们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如何才是“爱的语言”。

  1、观察和评论——观察源于客观,评论源于主观。人太喜欢进行“道德评判”,太喜欢主观的标签化,而作者所说的观察是不带任何情绪的准确的表述。

  2、体会和表达感受。*人的内敛总会羞于表达感受,于是在揣测中参杂了各种主观情绪和臆断,这时候你需要闭上眼睛体会自己的情绪,然后准确的表达出来。句式应该是这样的:我感到……因为我……

  3、请求帮助。就是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这个请求要清晰明了且具体。

  4、倾听的力量。当有人求助的时候,你要的不是立刻说解决的办法,而是倾听,体会。

  5、爱自己。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了解自己的需要。作者特别的告诉我们,“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学会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学会用“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这样的句式帮助我们探寻做事情的初心。

  6、充分表达愤怒。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你需要体会,发现自己的需要,然后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时候你的愤怒才会有价值。

  应该说翻完这本书,道理基本明白了,但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反思我们日常沟通的状态,哪些还需要改进,比如对孩子、对学生是不是容易一概而论,标签化。在和别人的沟通时,尽量不带着预设立场和感受,尽量保持冷静客观地聆听对方想要表述的内容。一语蔽之,这本书让我们*和心态,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舒适的重要他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1

  准备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刚结束九型人格学*不久,而且即将开始非暴力沟通工作坊学*,一旦自己开始意识到需要"慢下来"去觉察自己和身边的人,就会发现生活中忽视那一部分,往往是你最想逃避,也是最手足无措的时候。

  虽然2型人的特点是善解人意,喜欢帮助他人,但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这个型的瓶颈,同时对于他人愤怒时的无力感,让2型人更加隐忍、憋屈。

  学*完九型和正管课后,对于自己和其他的8个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再来看这本书,让至少可以鼓励自己开始实践非暴力沟通,开始试着去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对于身边人的愤怒开始理解、接纳,做到不评判。

  下面先来谈谈我是如何体会表达"我信息".

  我此刻的生活如何?这个问题好像我很少去问自己,因为我总是在捕获周围人的需求,自己很少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因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也从来没有去想着了解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看了《被讨厌的勇气》后,有了去使用非暴力沟通这种生命语言的勇气,在练*的过程中需要发自心里的感觉,而不是通过思考,做出选择。

  原来我在和他人发生争执后,即使过了很长时间后,也很少去回顾,因为担心悲剧重演,所以自己特别逃避谈论痛苦。在学会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在刚开始也遇到几次对方说"不"的时候,刚开始我很沮丧,后来我坚信,自己的需要没什么不对。一旦你发现自己需要后,很难去把它深藏在心里,仿佛有个重担一直背负着。于是,我还是坚持表达了"我信息".虽然刚开始,使用的有些生硬,句式完全照搬,但是自己给自己打气,一定要说出来。说出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不是需要马上需要对方做什么,更多的是需要向对方的倾听,被看见。正如,佛的建议:"不要弥补,在此即可。"

  这本书中写到了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实践提到了三点:

  1. 要精神纯粹。需要我们努力做的主要事情就是修炼自己。马歇尔每天都会停下来两次、三次或四次—---真的停下来,然后提醒自己:我想怎样与世界上的其他人相联系,冥想是个好办法。

  2. 练*,练*,再练*。

  3. 成为非暴力沟通支持团体中的一员真的很有帮助。

  对上述的三点,第一、二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坚持,对于第三条来说,期待着和读书会同频朋友们一起分享。

  对于我来说,除了要学会及时用"我信息"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还要尝试对于身边易怒的人带着"非暴力沟通之耳"进行观察,去接纳和理解他们的愤怒,而不做评判。

  书中说:愤怒是份礼物,激发我们去了解引起这种反应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以往身边的人发生愤怒的当下,我非常害怕、恐惧,自己总是想着逃离那个现场,不想去面对他们的愤怒。但是通过阅读,了解到愤怒应该被压制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当我们认为愤怒是因为我们自身的问题时,我们就会倾向于压制愤怒,对其置之不理。这种应对愤怒的方法经常导致我们用对自己和他人都很危险的方式来表达愤怒。

  其实我们需要去了解和帮助我们或他人达成那些自己没有满足的需要,因为这些未被满足的需要是我们愤怒的根源。

  书中的比喻非常贴切,将愤怒比喻成"汽车仪表盘上的警示灯"----它提供了关于引擎的需要方面的有用信息。如果警示灯亮了,我们不会想这去隐藏这一情况,或不理会或忽略,而是想要减慢车速,弄明白这灯想要告诉你什么。

  所以如何处理愤怒还是非常关键,分享书中提到愤怒处理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意识到愤怒的激发因素,或者被称为诱因,但其实并不是导致愤怒的原因。换言之,并不是简单的人们做了什么让我们愤怒,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什么东西与他们所做的事呼应---这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

  第二步:意识到诱因从来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不是简单的人们做了什么事让我们愤怒。我们对这件事的评价才是愤怒的原因。愤怒不直接与我们的需要和周围人的需要相连,相反的,它基于暗示对方所做之事有错或不好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有了评判。

  这一点,在《非暴力沟通》一书,马歇尔两次被学生打了脸,第一次他非常愤怒,第二次却不太愤怒。因为他对两次打人的同学有了评判就是个非常好的例子。

  第三步:寻找愤怒的根源---需要

  我们没有直接与我们的需要相连,而是在脑中开始思考那些没有满足我们需要的人有什么不对。对他人的这些评判导致了我们的愤怒,而这些愤怒实则是对未满足的需要的异化表现。

  在这里,我们需要好好认识一下"评判",这句话我实在是太喜欢了。评判是对我们需要的自杀性的、悲剧的表达。我们不是回归内心,与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相连,而是将注意力转到评判他人没有满足我们的需要有什么不对上。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放学回家没有带书回家,我心里就会暗暗想:"这个孩子太不负责任了,自己的事情都不能处理好。",我就会带着评判的语气问他,即使我没有将评判大声说出来,我的眼睛也泄漏了这种想法。:"为什么不带书回来,作业如何完成?"孩子感受到的是指责、埋怨。双方沟通的结果并不理想。

  但是如果我放下评判,去体会我的首要感受是失望,担心,刚才表现出来的气愤是我的次要感受;我就会放慢脚步,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就会发自内心去询问:"书没带回来,作业怎么办?",孩子很强烈地感受到我语气中更多的是对于他不能完成作业的担心,而不是责怪。他看到大人这样对他,自然会放下防御,开始想办法去寻找解决办法。于是开始头脑风暴,想出了几个办法,大家开始把注意力放到了如何解决问题上。

  我在这个场景中,我体会到感受的基本功能是为我们的需要服务。情感能够把我们释放出来,调动情感来帮助我们满足自己的需要。我在这个场景中的需求是信任。如果注意力转移激发了愤怒。带着愤怒,我们就无法了解这种需要了。愤怒是一种调动我们去责备、惩罚他人的情感。

  第四步:在通过了解评判背后的需要,将愤怒转化成其他感受之后,实际对对方说出的话。

  还是刚才那个场景,孩子没有办法完成家庭作业,我感到失望、担心。因为我看重孩子的责任感,需要信任。我需要孩子能想办法完成家庭作业。

  通过对于愤怒管理和放下评判的学*,也呼应了《被讨厌的勇气》里的阿德勒的目的论,生气是一种可放可收的怒气,因为是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感受。

  愤怒是非暴力沟通中非常宝贵的一种情感。它是一座警钟,提醒自己,我现在的思考方式几乎可以保证我的需要铁定不会被满足。为什么?因为我的能量没有与我的需要相连,愤怒时我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愤怒是很有价值的。愤怒是种福气,一旦生气,我们就知道自己需要慢下来,看看我们是否告诉我自己,我们需要转化这些让我们生气的评判,了解自己的需要。

  "慢慢来,你知道这是你的"我们都必须努力做到慢下来,

  非暴力沟通和爱:

  下面我想说说,这本书中关于非暴力沟通和爱的关系,当你在任何时候都能不带其他任何目的,真实坦诚展现自己,袒露内心的想法时,这便是一份礼物。

  不去责备、批评或惩罚----只是"我在这里,这是我想要。这是我此刻的脆弱".对我来说,这种给予就是爱的体现。

  而奉献爱的另一种形式是倾听他人,我们可以肯定自己,但不批评他人。我们可能没有意识的是,所有的人,处于痛苦中时,需要的都是关注和理解。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也是封底的这句话:

  带上非暴力的耳朵,真心倾听他人;拔掉语言中的刺,充分表达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2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比如,每天在家做着琐碎的事情,孩子的许多事情没有按照我设定的时间段来完成,影响了我的独处时间,分分钟就会点燃我的小宇宙,我就开始利用暴力语言催促他,其实这样的语言不仅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讲完以后自己立马又很愧疚,然后提醒自己下次遇事一定要冷静,可真正遇到具体问题又开始运用暴力语言恶性循环。

  又比如,某天晚上,学*完到楼下打羽毛球,打了半个小时我提出再打几盘就回家。可孩子打得正尽兴,还想继续,可明天上学早起,回去还要进行阅读,搞个人卫生,最终协商打7盘就上楼。可是孩子又要求每盘要打得比较久质量比较高才算一盘,因为双方都在生气所以连着几盘一下就死球了。我很生气地说这样下去永远都打不完,中间可能会有点暴力语言。

  打完球,关于讲故事我们之间又出现了分歧,之前约定好的讲3个又反悔要求再继续讲,对于当天借的寻宝书,他恨不得一口气听完。我说既然这么喜欢听当时打羽毛球,妈妈叫你怎么不早点上来了?最终协商洗完澡后再讲两个,这个时候已经9:50了。熄灯入睡,孩子又突然想到外套口袋里有3粒糖果,他要找到先确认下,我变得很不耐烦了,老师不是说不能带零食吗,孩子咆哮着说我是放学后吃。

  这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充满了敌对,所以默不作声,如果这个时候给予回应我知道孩子会哭着入睡。还好孩子很快就忘记并安然入睡,第二天早上也根据他头天晚上承诺的那样7点自己起床。其实我生产的根源是觉得孩子睡得较晚影响第二天起床;另外影响我晚上的独处时间。我需要不停地提醒自己别啰嗦,别咆哮。

  听到不中听的话:体会自己、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指责。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并不*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回应。

  关于书中这几句话刚好可以拿前阵子我遇到的一个失败案例来说:某天下午我打电话给婆婆刚好孩子接的,他告诉我婆婆在打牌,当时我脑子一下就嗡嗡作响,我下意识以为婆婆是在麻将室打,从健康和学**惯的培养上来说都对孩子不利。我马上要求孩子将电话给婆婆,要求她马上带他回家。又立马和老公联系也是一通抱怨,心中真的很气,这个学期孩子的学**惯下滑,我正在这里督促他,婆婆不但没帮忙还帮倒忙,当时是内心真实的想法。

  最开始老公替婆婆说要我理解一下,有什么问题由他来沟通,并解释了打牌是在小区的户外几个人一起,小孩子在玩滑滑梯。下班回到家老公带孩子在小区踢球,我们聊到这个话题,当时我也很不理智,语言上像炮竹筒一样倒了一堆的埋怨,结果由婆媳之间的问题又引发了夫妻之间的问题。因为这个事情弄得两人进行了一周的`冷战。我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对谁也没有好处,发了条和解的信息。

  虽然最终两人和解了,但如果当时我学会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不是一开始就指责对方,让对方申辩反击,体会自己的需要,明确地表达出来,就事论事,而不是又将之前的种种不满表达出来,老公就不会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如果父母只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一般会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责;如果父母想避免误解,那么他们可以先说出感受和需要。表达愿望时,只要不发号施令,我们的想法就会愉快得多。如果我们的请求已成为对他人的要求,一旦别人没有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难免会指责他们。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惩罚,他们就会把请求看着是命令。

  批评和指责使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并变得更有攻击性。表达愤怒:停下来深呼吸;静静体会想想是什么使我们生气;了解自己想要的满足的需要;倾听。把注意力放在尚未满足的需要,而不是考虑他人有什么过错。无论是亲子沟通还是亲人之间的对话,当我感到对方是指责的语气时不管他说得对不对我立马就会反驳,不会去想话后面的含义。对于孩子来说应该也是一样,本来家长的出发点是关心和爱,但因为语言语气的使用不当常常造成我们不但未解决问题反而不欢而散引发出新的问题。每天晚上我总要催促孩子少听几个故事,赶紧刷牙洗澡睡觉。可每次收效甚微,还常常因为这个小事弄得睡前不愉快。

  昨天晚上学着“非暴力沟通方式”没有对孩子大呼小叫,而是从他的角度出发想着他的需要,说今天是妈妈没有和他商量好,所以今天多讲几个,明天晚上9:00前完成亲子阅读,你自己定计划讲几个,他提出6个,那我们就计划好时间估计要讲40分钟,从8:20开始。运动时间调整到下午放学后,大概有2个多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样双方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实现共赢。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

  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而不是他人的行为让我们生气。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当意识到自己被指责时,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需要上。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家里面很多事情做的时候不是心甘情愿,而感觉是被迫的。书中说用“选择做”而不是“不得不”。每次在做事情前我就提醒下自己这个事情我非要做吗,如果我选择做是因为什么原因,想通了做起来就不会带着糟糕的心情,既然做就开心做,要不就不做。以前老公讲我话,还没听完我就想辩解,因为内心觉得他是在指责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两人就会发生激战,然后我又经常吵不赢,最后就是采取冷战。问题还是摆在那里。如果听到不中听的话我能够体会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可能结果会好很多。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无论境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去努力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

  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当你深陷情绪的深渊,让理智随时被情绪牵着走,那么你离后悔就不远了。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是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人。

  这段话时刻警醒着我,比如晚上因为阅读太晚影响入睡时间,总是会弄得双方不愉快,每次发火前赶紧看看这段话,深呼吸,希望会有改善。

  结语:

  我们不是生而就是圣人,在生气时我们天然地就会埋怨、批评、指责、挖苦、嘲笑他人,有时候甚至将这个作为勇敢的标签,但你会发现如果这样,你就会把自己的生活给搞砸了。

  但每个人如果都能够记住这个公式“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自觉地在每个关键时刻都深吸一口气,然后套用这个公式,真诚地倾听、反馈,相信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境界豁然开朗,这个看起来似乎并非高大上的工具,如果你能坚持“学而时*之”,就能达到孟子所言:“人皆可以为尧舜”!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菁选(扩展2)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菁选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这本书读完了很长时间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都没有时间来写这个读书笔记。等到我开始整理读书笔记的时候,发现很多内容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我读过的书,大多数是这个情况。

  很久以前,我立过一个flag,我说每读完一本书一定做一个读书笔记。现在,我很庆幸我立的这个flag,因为我发现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其实又将书读了一遍,温故而知新,而且,这个过程所花的时间并不多。

  我对心理学类的书比较感兴趣,因此,这本《非暴力沟通》也不例外。

  书的作者,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了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也就是此书),也因此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

  虽然这本书叫《非暴力沟通》,但是,这本书讲的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套实现幸福人生的生活哲学。

  如书中所讲,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但是留意一下现实中的谈话方式,我们发现,有一些话确实会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等,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和敌视。

  这本书的核心,希望是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加强人与人的联系,既充分表达自己,又能够去理解他人,实现人与人的和*相处。书中所讲的运用非暴力沟通的例子,都有很好的效果。我并不怀疑,只是我感觉做到那样并不容易。Anyway, just do it!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回顾一下这两个月的日子,感觉过的很快,其实亏了我进了精进八组,不然凭借自己的毅力很难坚持每天看书,一个月一本的速度。如果不是大家相互比较鼓励很难坚持下去,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迟吧!感谢这本书带来我不一样的观点,毕竟我以前虽然生气但是从来没有认真的.表达过我内心的需求,也就没有时刻理解别人的需求。

  明天老大该参加学校的考试了,我是很希望她今天晚上能再坚持写写作业看看书的,但是似乎她没有这样的想法,放学后看电视吃零食,提醒了她好几次她都不为所动,到吃完晚饭了她爸爸让她去学*一会,结果她哭了。本来今天回家来给我看看她的试卷,考试比以前进步了,她跟我说她要明天争取考试到95分以前,她有信心,我很高兴她这么想。

  我试着和她沟通,我说:“你是不是觉得反正明天就要考试了写不写作业无所谓了?是不是这两次数学语文考试都是90分以上了所以你很满足了?是不是想玩一晚上?放松一下?”

  我问的这些孩子都点头,那么我理解了她的需求。后来她跳到床上,不夸张真的是跳起来的,她说羡慕老二天天可以自由自在,然后说了一句很戳我心的话:“今天终于这么早上床了,还自己早早洗漱完毕。妈妈我好高兴啊终于可以自由自在了,放假一个星期呢,不用写作业想干嘛干嘛,只是提前一天吧了。”

  唉,没再催她写作业,就今晚玩吧。实在是不好再让她写作业了。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这本书其实有点戳着我的内心,自己从前认为正确的做法,但是在过程中,我正在不知不觉的“暴力”对待他人。而我在这本书中渐渐学会了如何更好对待他人和更爱自己。

  “我这个人说话直,你别介意。”是我以前经常说的第一句话。而现在,我想对以前的自己说:“对不起,我介意。”我一直以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不管说话的方式是什么,别人都可以接受,但是事情好像并不是这样。我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如果你无法接受我的“忠言逆耳”,是你的小肚鸡肠。

  说到这儿,真的要感谢那些一直在包容我的朋友们。但是我无形中的“暴力”一定曾经让我的朋友们受伤。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非暴力沟通真的是创造幸福的沟通方法。

  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倾听,学会爱自己。用“祥和的语言”去对待“暴力的语言”,这比恐吓更有效果。人类很自私,都具有自我保护的功能。书中其中一个章节给我很深的'启示,他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去爱自己。把自己放进一个大环境中,学会爱自己,爱别人。但首先要学会爱自己,才能爱他人。当我明白了自己的需要,同时试图用理解自己的方式去积极理解别人,我和父母现在的沟通也是如此,毕竟能和最珍惜的人进行成功的沟通是多么幸福的事。

  我想我会反复琢磨《非暴力沟通》,积极地将它带进我的生活中。我想当我学会正确地和别人沟通,这也是爱他人和保护他人的体现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最*参加了读书会,连续集中看了《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非暴力沟通》,前两本书里,我认知到了很多沟通技巧,而《非暴力沟通》却让我发现了爱和和谐,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有点感动。

  我们生活在关系之中,冲突对我们来说在所难免,它带来两种结果:更亲密的关系或者更坏的关系。在冲突中,我常常被自己的情绪左右,内心的宁静在冲突中被打破,只有用语言的`暴力来维护心中的和*,可是在这个时候,心中已没有了爱。

  而“倾听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当我心中悠闲的观察那个“冲突”,用心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我发现我的内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宁静,而我就越不怕与对方坦诚的沟通,在沟通中,我感受到了爱与和谐。可是想要获得这个能力太难,当我内心感到煎熬时,却要全然放下自我,全身心倾听对方,我感到异常的痛苦,但是心中的“爱”终究会给我指引,让我在善中绽放。从一篇文章中看到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读书是为了找到努力的方向,而到达彼岸却是需要时间来修炼的。”

  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心灵》中写到:“美是最高的敏感性,不是对自己痛苦和焦虑的感受,而是包含着整个人类的生命。只有在“自我”之流完全枯竭时美才会存在。当“自我”不在时,美就存在了,随着对自我的放弃,美的激情就生起了。”希望在冲突中,我能努力的洞见事实,倾听对方,获得内心的*静,发现爱和美。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让我相见恨晚的书,那就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是国际性和*组织非暴力沟通中心的创始人和教育服务主管。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化和聆听的方式,让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让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且倾听他人。”

  读了这本书之后,回想起来,我发现似乎有很多次的争吵、埋怨、不满的.事情如果用上非暴力沟通,情况就会变的很好,记得前段时间,我跟妈妈吵了一架,因为我总是喜欢在房间梳头发,而我的头发又喜欢在喜欢在梳头发的时候掉很多头发,妈妈就很生气,觉得这样子不好,问我为什么不去卫生间梳,我是因为我梳头发要对着镜子分刘海,早上起来头发实在太乱,但我当时心里憋着气,就回了句,我喜欢呗,你管我。妈妈顿时气了个倒仰,回想起当时的情况,我应该学着引导着妈妈把生气的情绪都说出来,或许那时我也已经冷静下来,并能把这次冲突解决好。由此可见,如果把非暴力沟通运用好,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争吵,会多一点好的沟通。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把非暴力沟通运用好,让生活多一点“爱与和*”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在我们的生活里,特别是和亲密的家人,先生之间,普遍存在着,冷暴力和语言暴力。逃避解决问题时采用“冷暴力”,一时气上心头不能自制时就会用狠毒的语言中伤对方。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具体沟通模式。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是:

  1、观察而不评判;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犯的毛病,妄加判断,添油加醋地加入个人主观判断,用自己的主观意识给他人“贴标签”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毕竟我们是有情绪的个人,允许有情绪,但直接表达就好,不必用过分偏激的语言或者行为来提醒对方我很失望、生气、愤怒

  3、个人的需要/价值观念;静下来扪心自问,是什么样的个人需求和价值观念导致我会有现在的情绪,不去责怪他人的行为,而是将”矛头“指向自己,是因为自己的某个需求,而导致会这样看待他人的行为,是自己的需求和观念导致了自己的情绪。

  4、请求;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而非命令),注意语气委婉。女生爱玩”你猜猜猜“的游戏,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请求,至少曾经我是这样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当的,因此会起很多不开心。直接地说出自己的需求。

  这样的一种沟通模式,实践下来也会带来思考问题方式的转变,我们不会再怨气冲天负能量地去抱怨指责他人,而是在自我观察剖析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样,当他人在抱怨指责时,我们*静地去倾听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么争论也能*息。

  我想这本书将把我带入一个新的世界,我期待着自己的转变,和影响到别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不知不觉已经读过两本书了,跟着精进小组一起前行了两个月了!今天读了《非暴力沟通》深有感触,觉得这本书太适合我了,我就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不会沟通,不会说话,说话性子急,有时候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发火。看了《非暴力沟通》,尽量学着沟通。

  今天上午一家人出去逛街,孩子一路上这里动动,那里动动,什么都想动。用大人的角度看是该走的时候不走,该停的时候乱走。但是转眼通过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孩子当然最关心的.是他所关注的零食玩具,除非孩子特别出格了我会提醒他,因为在家里我很少让他吃糖果。到了商场,导购桌子上放了一盘水果糖,导购给孩子吃了一颗,孩子吃了很喜欢吃,吃完还往口袋里塞。我看着觉得脸都红了,我对孩子说:“儿子!你这样吃完了还往口袋里塞别人会瞧不起你的!”孩子看我脸色不好看赶紧都放下了,导购看见了说没关系,糖果放在那就是给小朋友吃的。儿子比较爱面子在乎别人的想法,再也不往口袋里塞了。

  儿子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优秀的,特别喜欢阅读,上进心挺强的,对待同学和家人都比较友好。六岁半的孩子能够静下心把铅笔字和毛笔字都写的很好真的很棒了,至少比我小时候强多了。知道现在一切问题都是我的问题,如果我改变了脾气不骄不躁,孩子将会更加优秀!

  感恩遇到精进小组,一起前行,共同进步!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外面在下雨,我在上班,对,在上班的时候写读后感有点不太地道。但雨声加上耳朵里穿来温馨流淌的轻音乐,内心是满满的感动和感恩。

  这几年看了很多书,心变得越来越柔软,容易幸福的容易感动容易看到美好的东西。虽然作为人还是有很多难以消灭的弱点。这何尝不是一种体验。

  本书像是看了第二次,又像是第一次看,把沟通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挖掘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有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任何人的交往都是有目的的`。当时我还说,我不赞同这句话,当我能找到反驳你的理由时我再去反驳你。但,他是对的。无论这句话看起来多么自私。

  我们痛苦,难受,伤心,开心,委屈。很多人把让自己有这种体验的原因归结在他人身上,未曾深深的去挖掘自己的内心,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到底害怕什么。关闭了走去自己内心的大门,却在别人面前搅乱是非。于是争吵,暴力,冷战。伤害了双方。

  闭上眼睛,好好去问问心里那个声音。去用手感受一下急促的心房。去深深的呼吸。去接受自己。

  再重新感受对方,不带任何提前预见的标签去体会对方。全身心的去帮对方找到他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用更真诚合理的方式,相信很多僵局会被打开。

  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世界会更美好。

  哈哈哈哈哈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

  这本书第一次听说是在樊登读书会上听过,印象一般,当时对此类书抱有自然抵触。这次在微信读书上听下来还是有所收获的。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求和价值观”。对一本书的评价亦如此。良性的沟通让人心旷神怡,恶劣的沟通令人暴跳如雷。沟通的技巧不容忽视。只可惜,愿意花时间学*沟通技巧的人并不多。为了突破自己的沟通路径,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来有意识地下了点功夫。遗憾的是,学*的初衷往往是寻求有效沟通,但学*之后警醒地运用,却发现也是另一种累。累,说明还没有掌握到位,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反省,改进。我们总是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最亲*的人,学*非暴力沟通,让你在发怒时换种表达方式,会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而且有些事没你想的那么糟。

  自我反省,沟通不好的原因,尤其是和家人的沟通,很大因素是没有进行非暴力沟通,急躁易激动,导致沟通失败,不过要想熟练运用时刻运用非暴力沟通还需要做很多努力,有些章节需要认真复*,做笔记,时刻提醒着自己注意沟通的方式,默认于心,只能说努力改变吧。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与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总之,个人觉得非暴力沟通是有效的,但需要看面对的是什么人以及什么场合。在面对可能遭受伤害的情形时,你首先要做的是保护自己,卸下对方的武器。只有在对等的基础上,沟通才会发挥效用。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

  这本书由老师推荐的,其实我也只是看了序言和一则故事,但是却觉得格外值得阅读。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写的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说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希望在与他人接触时受到伤害;同时当今的社会关系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常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他人做出评判以此来确认他人是否值得信任;另外出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缺陷,在沟通时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能在沟通中改变甚至缺失。以上的原因导致与人有效的进行沟通常常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而非暴力沟通是增加与人沟通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就拿我之前经历的一件事情来说吧:学校组织了研学旅行,要出发时发现名单上并未出现我的名字,我焦急的有点烦躁,负责人让我打电话联系老师,可我联系老师时,语气既不尊重又处处展现着“暴力”,可老师那时的声音听起来明显是被我吵醒,可我依旧得理不饶人,老师也依旧耐心指导我,帮助我。在我终于如愿以偿后,我才反应过来,自己当初的行为多么的不好,我就得老师和我说的一句话:“以后遇事要冷静点。”确实,我是个不太能冷静下来的人,我也后悔了,我为什么不能冷静坦然地去处理问题,为什么要对他人使用“语言暴力”,我很懊悔,倘若当时我可以理智一些,不使用“语言暴力”,那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

  《非暴力沟通》确实是一本值得我们仔细阅读的书,用非暴力来让爱融入世界。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1

  这周我们读的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五章到第八章,感受的根源、请求帮助、用全身心的倾听以及倾听的力量。当我看到难以承受的痛苦,感觉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着,特别是针对于我们女性朋友们,往往把照顾他人当做最高职责,却会忽视个人的需要。

  在讲解里面的案例时,不由的想到生活中的自己。小时候家里穷,想要的东西只要一开口便会遭到反对或者各种理由搪塞你,渐渐地就不再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包括现在结婚了,也是如此。看到情人节别人收到玫瑰花,回到家只会生闷气,没好气的针对老公,情绪就会波动。看到孩子没有达到自己心里想要的,也会莫名其妙的'对孩子吼几声,所以让自己成为“情感的奴隶”。

  老公喜欢打游戏,即便孩子写作业,他只会沉浸在游戏中,把游戏声音放大。每次下班回到家看到这个现象,就会有无名火涌上头,不管孩子,不做家务,越想越气之下,便是大发雷霆的对他说:“天天只会打游戏,打游戏。”而他看到我这样,跟没看到一样,继续玩,所以这样的争吵就会变得越来越多。现在我看了《非暴力沟通》以后,说话的语气和情绪慢慢都会缓和一下,边试着表达内心的想法,让他知道我的需要。便会对他说:“我建议你把游戏声音关小点儿,这样宝宝注意力才会集中起来写作业,不容易跑神。”意想不到的是他真的会那样做,现在打游戏都会关掉声音,这真的让我感到意外,回到家后有种愉悦的心情!

  这让我明白如果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是多么的痛苦!直接说出来,还会获得对方的积极回应,让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2

  假期七天,和陈一诺共同阅读学*了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非暴力沟通让我学*了神奇而*和的沟通方式,认识到了其实在*时教育中存在的隐蔽式暴力,不仅会加大彼此的矛盾,问题也得不到解决,书中强调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要素让我受益良多。

  首先,充分认识观察与评论的重要性,可以引导她全面打开自己的感官,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保持客观的视角来描述事物,这一过程中,对她语言表达的提升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我自己而言,反思如何正确的观察她的行为,不应盲目的给她贴上负面标签,正如那首诗里所说“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其次,印象深刻的第二要素体会和表达感受,重点学*了怎样引导她敞开心扉,正确的表达她自身当下的感受,包括教会她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这也是以往沟通中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其中也让我明白了倾听的力量,我必须躬下身子全身心的倾听,才能听到她发自内心的感受及需求。

  非暴力沟通就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沟通之门,同时也架起了家庭表达与倾听的桥梁,七天时间很短,非暴力沟通中要领悟及实践的要点及技巧很多,沟通是双方面的,接下来我们会花时间继续认真学*,乘着非暴力沟通的翅膀,带领陈一诺共同到达爱,理解,和谐的教育彼岸。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3

  我已26岁,这样的人生,好像很好,又好像很糟糕。但没有关系越努力越幸运。曾经,这个城市的每一天都让我灰头土脸,所以今后的日子我想遇到一个能让沙漠里开出蔷薇花来的人。三观一致,能谈得来,能为对方着想,能在一起一辈子。祝福你,但我更祝福自己。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这世上任何事摊开了讲都透着一股悲凉,就像生离比死别更可怕,就像想你这件事,躲得过昏暗的夜躲不过四下无人的街。啤酒瓶,黑眼圈,吐不圆的.烟圈,甚至冰冷的半张床,让我无数次泣不成声。但清醒的时候我又质问自己,谁离了谁会过不了?并没有。所以,再见了,不是你不值得留恋,而是余生,我想要让自己活得精致一些,祝福你,但我更祝福自己。

  今晚的雨下的很大很大,因为周围静得让人头皮发麻,昏暗的灯光微醺了我的眼,嘴里泛苦的冰啤酒让我更渴望遇到一个能给我打伞的人。摸索着手机放上几首老歌矫情一下,每句似懂非懂的歌词里,总觉得写的是我自己,即使不知道哪里相似,但每句歌词都像在刻画我的过去我好像有些醉,但又特别清醒。醉在小王子拿着玫瑰走向我,又清醒的知道盖世英雄架着七彩祥云远去。但这一次我没有很难过,因为闺蜜告诉我,我的齐天大圣还在后面,你是别人的齐天大圣。经过镜子的时候,给了自己一个由衷的笑,我想,我今晚才真的从心里释怀,你好好陪她,我四海为家,我这么一个开朗又酷酷的人。祝福你,但我更祝福自己。

  我爱的人不是我的爱人!后来我知道对的人就是,一个你和他在一起,可以舒舒服服做自己的人。我想遇上这么一个人,所以这次我要自私一点,我要用全部的幸运祝福自己。爱自己,爱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4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量,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在情绪低落时,我们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激。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但我相信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

  出于提高沟通技巧的目的拜读了这本书,却发现自己的目的一开始就被它否定了。

  作者认为一切的沟通技巧都是为了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培养人与人之间,自己与自己之间的理解、接纳和爱,而不是强化沟通技巧本身。

  作者在书中探索出了自己的“非暴力沟通模式”,即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个模式的主要原则有点类似于儒家的推己及人,重视体会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意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源于内心的需要而非外界的干涉,因此,对自己和他人内心声音的倾听是无法替代的,没有做好倾听就无法了解对方或自己的感受,更无法了解对方或自己的需要,以最终达到加深彼此联系、减轻双方痛苦的目的。

  我个人觉得文中有两点很值得提起。第一,观察不同于评论,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我们往往对眼前的人或事做出评价而不是单纯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而评价,无论是哪方面的,都会有过于抽象和体现自己价值观的弊病,在与他人交流中,如果首先表达自己的评价,很可能遭到对方在价值上的抗拒,从而增加彼此的隔阂。第二,区分请求和命令是有必要的,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很容易区分,其实不然,区别的关键不在于你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是在对方听到你的问题后你的第二个行为对他的影响,譬如,你想对女朋友说,今天能不能陪我去看电影,她在听到你的请求之后表示很累,想在家里休息,如果你对此的反应是,你对此很失望或者指责她的自私,那明显不属于请求而属于命令了,对方即使答应去看电影,也是出于内疚或者担忧的心情,而不是放松和乐意的心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菁选(扩展3)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菁选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非暴力沟通》是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创作的一本书,希望通过非暴力沟通,让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爱、和谐和幸福,这本书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非暴力沟通,了解那些不经意间的伤害,从而把握语言的技巧,当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深深的被它吸引。

  当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了解到了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它被称作“爱的语言”,是借用圣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后自然的爱—即“非暴力”。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不经意的话语,而对别人造成伤害,而我们往往却不知,不明白为什么两人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疏离,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感到越来越陌生。正是因为这些作者出于某种原因,经过不断的体验人生,从而找到一种沟通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来谈话和聆听,不再条件反射一般粗鲁地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多谢爱与理解,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生活更加美满,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含义。

  作者在书中写到:“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其实,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了答案,就是因为某种语言和表达方式,所以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就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终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往往就忽视了别人的感受,一直不经意的话语,从口脱出不计任何后果,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却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同样的,当我们没有得到满足时,也常常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常常伴有愤怒,冷漠等等,同时在我们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却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想法,常常选择逃避或者急进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内心的.不满,无论是出于哪种原因,都或多或少的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从而使两个人之间越走越远。

  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不妨冷静下来,去思考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冷静下来,我们不妨试着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书中说到,非暴力沟通的要素主要有四个,即观察、体会、感受、请求,每一点都清楚的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就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所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善于体会和表达感受,是沟通更为顺畅;学会表达自己的请求,只有你说出来,别人才能知道你需要什么,从而满足你。

  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只要你认真去感受,就能看到世间的美好,反之,当你去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你看到的将是一片灰暗,当你不如意时,不妨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去思考,去解决,去体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感觉这是一本“How too”的书,讲的很好,作者在向世人讲授了“非暴力沟通”的概念,列举了许多客观、可信的事例,很值得我们学*掌握,是提高沟通能力的好工具。个人感觉要用好这个工具,除认真学*,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知识点外,还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高素质,健康的人格。人从小到大,在肉体发育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断充实,从幼儿一门心思寻好东西吃,到少年时想办法满足种种幻想,再到成年时想办法得到各种物质、精神方面的追求,在这里,正确的世界观非常重要,这是最根本的要求,在与人沟通方面也是如此。假设与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谈事情,是一种享受,哪怕意见相左,也不留遗憾,如果与一个品行败坏、声名狼藉的人交往,恐怕是避之不及,更谈不上心*气和的交谈。说到底,“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好用的交流方法,是一种技巧,像一把锋利的剑,就看放到什么人手中。

  二、有勇气,大胆运用。善意的、有诚意的沟通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们都渴望被人理解,但可曾想过试着理解别人?《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事例,他是运用语言艺术的典范,在思维层面教了我们方法。剩下的,就看我们敢不敢用,怎样去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成就是“实事求是”,放到这里也是如此。本书的作者是西方人,读者是面向全世界的,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有着更多的沟通方式与技巧,如何将“非暴力沟通”中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很好(这里不用完美,难度太大)的融合在一块呢?必须要大胆的运用。我们的沟通*惯,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很多时候是在命令,更多的是在单方面的表达自我的感受“我这是为你好”“你太让我失望了”“你太没良心了“等等,按书中的观点,这都是语言暴力的范围,但往往表达者并不认为自己这样说有什么不妥,这应该都是沟通方法不科学的表现。

  三、看效果,不断改进。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学*是一个不断改进提升的过程,而非终点。我们要想很好的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沟通效果,就需要批判的吸收,灵活运用,将此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改进。因为每个人的*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有的人性情暴躁,容不得别人提反对意见,有的好絮叨,老是说不到重点,自己还埋怨别人不理解他……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一定不能仅让知识停留在纸上,不能只是生搬硬套“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而是要灵活运用,不断改进。真正让它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张口就来,伸手就有。

  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20xx年,我度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长假期。草莓与我形影不离地相处了三个多月,我俩之间也由最初的相谈甚欢到后期的剑拔弩张。我逐渐意识到,她的说话方式简直是我的复刻版,这也是我俩剑拔弩张的原因,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惊慌。我突然开始反思自己,我与她的交流方式出了大问题!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义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最*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有幸读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并且尝试理解并运用这种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即观察事实并表述你观察的结果,而并非轻易评论。比如,草莓某天看电视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我们约定的三十分钟。原来我会生气的说:“你看电视怎么总是故意超时?言而无信!以后还想不想看了?你的'作业写完了吗?你的钢琴还练不练了……”结果就是她愤愤地关了电视,进入书房,心不甘情不愿的打开书或者挪开琴凳。她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这种翻旧账,转移注意力的沟通方式,并且也用在了我和她爸爸的身上。

  看完书后,我尝试着只表述观察结果“你今天看电视的时长已经到了我们约定的三十分钟”,“今天的英语作业已经完成,语文小卷还没写”听到这些,她并不反感,我们还可以心*气和地继续研究一下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要素是表达感受,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感受而非自己的想法。比如当我们的需要被满足时,可以用“兴奋、喜悦、甜蜜、感动、幸福、满足……”这样的词语,没得到满足时可以用“害怕、担心、焦虑、泄气、紧张、伤感、生气……”这样的词语准确地表达感受,让对方了解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比如,出门时,草莓跑到我前面,帮我打开单元门,等我出去再关上。现在我会跟她说:“谢谢你帮我开门,你的帮助然我感到很温暖!”代替了原来的“你真懂事!”“你真是个好孩子!”这样可以使她明确她的做法给别人带来的感受,而这件事并非是评价她的一个标准。

  非暴力沟通的另一要素是提出你的请求,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而不是告诉对方不想让他们做什么。每天晚上睡觉前,草莓经常洗漱完毕后再去摆弄一遍她的小宠物们。让原本十分钟就可以结束的睡前工作拉长到了半小时。我现在会直接跟她说:“我希望你能在十点前躺在床上,保证你每天的睡眠时间。我希望你能安排一个合理的时间来照料它们。”

  读完《非暴力沟通》后,我逐渐意识到,语言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口而出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的情感和精神上带来的创伤,甚至比肉体上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愿我能慢慢改变我的交流方式,若能带动周围的人,将是令我非常快乐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沟通方式,但《非暴力沟通》绝不只是一本提高语言修养的书。或许你在工作上感到很懊恼,为什么大家总是不懂我呢?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效率提不上去?此时,我建议你要学会聆听内心的声音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包括我们的言语是否给别人带来伤害?这本书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内心的和谐、自我理解、改善关系。

  美国著名作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蕴含着人与人之间语言的深度和文字的简洁,勾勒出我阅读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在脑海中构造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非暴力沟通时刻提醒我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非暴力沟通》用深入的角度剖析了暴力产生的来源,为什么我们和别人对话的时候容易产生暴力的状况?并且提供很多解决方案,实际上此书还可以当作改善国家政治摩擦的润滑剂,有时候双方在点燃战火的前期不妨先冷静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尝试站在彼此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寻找需求而不是一味只想着解决纷争,相信我们采取的这种沟通方式定能改变着当下乃至未来的局势。

  非暴力沟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并根据自己的个人风格及文化环境做出调整,它的精髓在于对其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怎样的字眼进行交流。

  非暴力沟通分为四步:1、描述一个事实;2、说明自己的感受;3、解释原因;4、提出自己的要求。

  与别人沟通时,自己要准确无误的按上面的顺序(当然也不总是绝对的按顺序)向对方传递信息。同时,在沟通中你也要尽力从以上四个方面获得对方的信息。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观察事实,不是作评论,作者用一章讲如何区分事实和评论,并出了练*题供读者训练。很有意思的是作者讲参考答案也没有用对错来判断,而是用了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我们的意见一致”或“我们的意见不一致”。可喜的是这几道题我都答对了。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步是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想法,作者也用一章讲了这两者的区别,作者建立了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并说明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步是说出引起自己感受原因,作者也用一章讲了感受的根源是自己的需求,需求满足了,我们很高兴,如果不能满足,我们就不爽。

  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确的提出具体的要求,这里要区分的是要求与命令的区别。为了获得对方这四个方面的信息,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听对方的表述,必要时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获得对方的信息。在沟通时不要想当然的对方明白你的意思,同样也不要妄加揣测对方的意思。

  强调非暴力沟通并不是委曲求全,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需求,也要善于表达愤怒,甚至要用强制力。对于本书的阅读,我受益匪浅!(杨宇庭)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豺狗语言远离了内心的连结与合作,切断了人们与自己以及他人的连结。眼界狭隘,思维单一,还会让我们把自己所做的错事当成理所当然。也会破坏家人之间和谐有爱的关系。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我们应该多用长颈鹿语言,它会让我们的胸怀远见,彼此坦诚,满足家人的需要。

  读家庭会议这几页让我找到了怎样跟儿子沟通的技巧,因为儿子在很多事情上不愿意跟我讲(之前我跟儿子谈心方式错误的原因)。我打算多准备几个笔记本,写下我们对彼此的需要。

  安全感我自己一直都没有,所以也不知道怎么给儿子,导致他胆子特别小。后来我遇到老公以后从他的身上我慢慢的找到了,他也会教我怎么给孩子安全感。现在我在老公和儿子跟前都像个小女生一样,我会随时跟他们两个撒娇,儿子也会像大人一样保护我。这样做以后儿子的安全感好像比以前多了,还学会了保护我。对现在的生活我很满足,也希望可以一直这样走下去。

  读《非暴力沟通》读了这么长时间关于怎么和孩子相处的.书,感觉自己也进步了一些,只是有时候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还会对他发脾气,生气最多还是因为:我心里你的‘应该’,比如出门呀你所有的事情应该是准备好的,放学回来不用我说你应该是主动去写作业的,晚上睡觉你应该是我们规定的时间就要睡觉的。我们规定的几点写完作业你就该写完的等等,孩子只要没有做到,我就非常生气,还很痛苦,总感觉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还没有自觉性。我的定力还不够,我要继续努力学*,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好妈妈。

  如果孩子们相信他们的的需要对你很重要,也会更加放松,更少的出现*性反应。他们无需摆出防御姿态,提防父母用高压手段胁迫自己做事。随着这种信任的建立,你将会体验到一种奇妙的惊喜:你的孩子将会乐意跟你合作,满足你的需要。找到在一起和谐的生活方式。

  如果我们的家是一个充满尊重与合作的地方。如果你深深地渴望连结与和谐,那么你就正在带来这一切。在这个家里我们每个人都能试图理解其他人行动背后好的理由,在这里,你和孩子都深信,你们的需要都会得到考虑和关照。你们会用充满尊重的方式关注需要而不是批评、指责和惩罚。在这里,我们一家人协力让彼此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而精彩。

  读了一段时间书以后,自我感觉自己进步很大,首先不对孩子动手了,其次不用暴力语言对孩子说话了,有的时候还会现学现用。以前我家里就像战场一样,现在火药味几乎没了,我偶尔还会跟儿子撒娇示弱(不包括学*)。我和儿子吵架最多的是因为他没有按我说的做,我语言暴力,他叛逆委屈,气急了我都想把他再塞进我肚子里,没生出他多好。那时候我很少找自己的错,就算是心里知道也不会承认,还常常劝自己为了他好。最*这段时间我好多了,我会静静地坐在距离孩子不远的地方陪学*,也会陪他玩游戏,看着他脸上天真的笑容,我才知道自己错过了多少孩子开心的时刻。至少现在还不晚,我会写下我想陪孩子一起学*一起玩,一起开心的意愿,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走下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沟通不畅而引起的矛盾、烦恼比比皆是。作为一位以语言表达为主的传道授业者一一教师,沟通方式尤其重要。有幸读了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歇尔的《非暴力沟通》这本心理学书,给我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一些启迪和思考。

  沟通无处不在,暴力沟通也随之常伴,有时不经意间我们的语言,会造成别人的误解、反感、生气,甚至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暴力语言,它的杀伤力很大,直接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那非暴力沟通,能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和谐,是爱的语言。

  寻根求源,马歇尔博士给我们总结了造成暴力沟通的四种情况: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强人所难、回避责任。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情景,“你怎么这么笨呢?”“那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对!”“看你那同学谁谁谁多听话,你怎么就不能学学人家呢?”“作业又没完成,罚抄课文”……结果呢?导致一些孩子,不会的题,干脆不做了,拖拉作业的依旧拖拉,甚至都变本加厉了,违反纪律的依旧我行我素。致使我们又气又急又无奈!有时候也常常安慰自己:“这些孩子不是亲生胜似亲生,冷静,冷静,再冷静!?那场景实在是屡见不鲜啊!这样不恰当的沟通也使我们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怎么办呢?马歇尔教授给了我们很理性的解决方案:观察和倾听。既要全面客观的了解孩子的情况,分析原因,又要倾听孩子的心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信赖。

  孩子的内心比较单纯,非暴力沟通比较容易实现,与家长的沟通,甚至家长与家长的沟通是我们最头疼的事?如果沟通不畅,就会引起矛盾,不但影响我们的教学常规,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甚至使我们处在掏力不落好的尴尬之中。

  以下这些场景都是我们工作中常见情况,需要我们非暴力沟通。如领导布置的各种学*文件、信息表格,需要家长学*、签字、填报及时完成。还有,订报纸、订校服、订牛奶,原则上领导要求我们不能强制,但又想让每个孩子都完成,这时候我们只有通过智慧的沟通方式,让家长及孩子们完成我们所布置的任务。

  还有一次,下班回家,正准备休息嘞,打开手机发现家长群里已经炸开了“锅?,两位家长“针尖?对“麦芒?的唇枪舌战,能够想象他们怒拔剑张的样子。原因是两个孩子之间的一点小摩擦而已。家长护犊心态可以理解,可战火的'气焰得立即泼灭呀。这就需要我们去通过观察,耐心的倾听,客观正确的判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一一击破。非暴力沟通是多么的重要啊!

  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要学以致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用马歇尔教授智慧的沟通方法,来优化我的沟通方式,使沟通更畅通,家校联合,共筑坚固的教育长城,打造和谐美好的教育环境。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作为一名教师,沟通,我一直认为是很重要的事。和孩子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无论对于师生关系还是孩子们对于本学科的喜爱程度都是有许多益处的。可是该如何沟通,要通过沟通去解决问题是个技术活,而且是很难掌握的高深技术,但当我《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发现沟通是可以学会并运用的。

  这本书首先是帮助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人们以为*和的谈话方式其实可能是“暴力”的,这种暴力可能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数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比如: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你为什么不做作业?你上课为什么总是说话?你不好好学*,长大能干什么?我们总是认为自己说的话很客观,其实完全不是。

  那么,我们发现了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从说话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进。非暴力沟通模式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举个例子:一个母亲看到处于青春期的儿子房间里乱糟糟,如果直接指责儿子太懒惰就完全没用,但是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跟儿子说话:我看到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中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价或放进洗衣机?这样一来儿子就能注意到母亲的感受,知道该怎么做了。方法是好的,但是谁能做到时刻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呢?这很难的。我读到上面的方法时,一开始觉得挺好,后来觉得不对。我看过非暴力沟通,知道怎么表达,但还有很多人没看过,要是对方不好好说话怎么办,那我也是有脾气的,无法做到时刻冷静。作者也考虑到了我的疑问,我在书中也找到了比较满意的答案。

  如果关注别人的需要很难,那就不妨从关注自己的需要开始。我会生气愤怒的原因是什么,我希望别人理解我,那么好,指责是无法让别人理解的,我必须说出我真正的需求,了解了自己然后才会想到去了解别人。我们有时难免会批评学生,有时可能会因为言语互相伤害,我们便可以试着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思考自己为什么愤怒,第一层想法是我们感觉孩子不重视我们的意见,交流看法时很抵触;第二层想法是我希望他能重视自己的意见;第三层想法是,我们知道学生只是个孩子,所以觉得很着急希望能做点什么帮助他们。到这里我们可能就会想明白了,其实我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好好学*,所以我不再指责对方,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沟通会顺畅很多。

  这本书并不是教人如何说话的工具书,只讲方法治标不治本。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才是非暴力沟通的精髓。从心底认同这个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沟通。所以我打算从自己做起,改变与他人的沟通方式,尝试在自己的身边构建起一个有爱的世界,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书中第十章说到“充分表达愤怒”。我想愤怒也是我们常有的情绪之一,以往我们有了愤怒的情绪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把这个愤怒情绪发泄出来,却忘了应该怎样表达出来。

  书中给我们了四个步骤:1、停下来,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前两个步骤我们很容易做到,后面两个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往往我们会因为愤怒而冲昏了头脑,没有及时的追根溯源。没关系当我们学*了这四个步骤后,我们要学会先倾听他人,然后给自己时间,用足够的耐心学*和运用非暴力沟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没关系,在刚开始运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可以把节奏放慢些,在说话前先想一想,有时,我们甚至停下来,什么也不说。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和成长。关于爱自己,我想这个词在一年前还离我很遥远,那个时候的我就像一个整日围着孩子、围着老公、围着家打转的黄脸婆,甚至于连黄脸婆都算不上了,每天打交道的都是邻居的爷爷奶奶,甚至是老爷爷老奶奶。那个时候的我是痛苦而又煎熬的,找不到自己,在家里迷失了自己。可能有的人会说你别矫情了,哪有人会在家里迷失自己的?我想说家往往是最让人迷失自己的地方。

  一个人在家中有太多的角色需要扮演,首先是子女,然后是夫妻,其次是父母,最后是自己。人一旦角色发生了转变就容易迷失自己,有太多的妈妈做了妈妈以后,就只记住了妈妈这一个角色,当然也只扮演了这一个角色。当我整日陷在对现状的痛苦和煎熬时,我没有办法好好爱我的孩子,更没有办法和丈夫好好交流。于是,我让自己停下来,静下来,想想清楚。在静下来的时间里,我发现我没有了自己,我爱孩子,爱父母,爱丈夫,却唯独没有一丁点的爱自己,我把自己丢了,不知道体会自己的感受,也不屑于表达自己。当然我是自己有觉醒后找回来自己,或者说做回了自己。有些时候可能是别人对你的一些评价引发的,那么我想我们都不要急于否定他人。不妨真的停下来,静一静……体会一下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并真诚的表达。

  我想如果我们学会了如何培育对自己的爱,那么我们也会带着这份爱去爱孩子,爱家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许会犯错,没关系,允许自己犯错,谁不是在一次次犯错中学会了成长。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我们一定会培育好对自己的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

  一、总结

  本章以“让爱融入生活”为主题,从倾听自己及他人、乐于互助两方面着手,引出了本书的主要内容NVC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简单的8个字呈现在眼前,背后却是漫长的刻意练*,这练*期间会有欢欣雀跃、会有颓废沮丧、会有心灵清洗的涤荡、也会有内心波涛汹涌的暗流,让我们开启这扇大门,进入我们新的别样人生体验。

  二、“让爱融入生活”感悟

  本书这一章标题,让爱融入生活。此刻,我想到的是,你愿意让爱融入生活吗?

  曾经我有一种认识,工作与生活是不同的。生活是日常柴米油盐、妻儿老小、家长里短、七大姑八大姨、生活作息……面对的有耄耋老人、有稚口小儿,所有与工作无关的场所、事件、人物、情感、时间等;而工作则是一群有共同理想、共同愿景、共同情操、能力互补的青壮年,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合作完成一件事。

  持着我的“认识”,我践行着让爱融入家里的每个生活角落,我感受着先生、孩子、父母、手足的爱,也感受着给予他们由衷爱的暖流,我的心在感受到暖流之际都将被爱快要融化了!然而,在工作中,我却感受到了我的僵硬、我的不由自主的强势、我的急躁、我的压抑与容忍限度。我开始困惑、反思,是什么原因?我本不是这样的人啊!

  伴随着个人成长的一次次深入学*,我终于明白:《非暴力沟通》中“让爱融入生活”中的“生活”,囊括了生命体的时时刻刻;而其中的“爱”,即是感受的'体会和体察、需要的觉察和感知,体会自己、体察对方;觉察自己、感知对方。在这里,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对自己的爱!

  爱自己,是《生命的重建》中的核心,也是《非暴力沟通》中的核心,更是个人成长中的核心!

  当我明白了“生活”、“爱”这两点时,我从内心深处放下了对待工作间合作、同事、领导的旧有的“认识”。我们都在不同系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无论角色怎样切换,我们所有的一切,从感受和需要出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爱!爱自己是让爱融入生活的必要条件。

  三、感悟点

  1、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感受和需要,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体会和觉察;对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的体察和觉知。爱自己,能够让我们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依然能心存爱意。

  2、通过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

  倾听是爱自己的方式,倾听自己、倾听他人。听听自己的内心、他人的内心,带着觉知、感知去体会和觉察,有意识的、刻意地去练*,这是实现爱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3、当你施与我,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乐于互助。施者由衷的给予与受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接受,施者因该行为产生价值更欣赏自己,施者与受者同时受益。

  4、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觉察,多练*!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

  最*看的书是《非暴力沟通》,对里面一段话深感佩服:

  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可以引领我们改变与他人沟通的方式。沟通时,我们所给他人的观点或反馈不应该再是间的条件反射,而应该是建立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之上。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在沟通时,我们应该准确把握特有的沟通情景,并留意所发生的事情——我们观察到的结果。不论我们是否喜欢,只需说出观察的'客观结果。

  在观察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因为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更多的听到批评,令他人反感,排斥沟通。需要强调的是,非暴力沟通并非要求我们做到绝对的客观,不能用任何的评论,只是说将观察和评论进行区分是重要的。

  沟通的四个因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每个因素都需要我们认真学*。观察需要用眼睛、耳朵,更需要用心去观察;表达感受要越清晰越好;表达需要更是越细越好;最好清楚地表达我们的需要。比如面对叛逆的学生什么事都和你做对,你会怎么处理?反正我会先表达我的愤怒,接着痛批一顿。可换来的结果一定是要么假装没听到,要么闷闷地恩一声:“知道了”,或者非常不情愿的嘴里小声嘟囔着。书中教给我们这样做:“看到你这样,我不太高兴。你是否愿意改正”。当然非暴力沟通不一定都是这样的公式(模式),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作出调整,但一定是清晰明确不带情绪的沟通方式。简单说可以表达生气,但不生气地表达。

  在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不中听的话,共有四种选择:1、认为自己犯了错;2、指责对方;3、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4、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想大多数人常常会徘徊于第一种和第二种,只有突破了第三种和第四种选择,才能进步成长,也才能心*气和地听懂说不中听话的人是不是真心地想让你进步!

  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倾听。作为老师我们经常说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我们自己会倾听吗?法国作家西蒙娜。薇依写道:“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多数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是啊,不仅倾听痛苦的人是这样,*时的沟通中,我们我们更多的时候急于提建议或发表看法,表达感受,而缺少了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信息的能力——倾听。作者交给我们倾听的几个方法: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给他人反馈,保持关注,倾听并给予反馈。

  作为一名老师,每天面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我们是否用心去聆听过孩子的心声,是否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当孩子犯错,我们有没有耐心的去听听孩子的想法,去理解他们。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1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的后记部分,作者讲了他舅舅和他外祖母的故事。表面上看,这故事似乎与此书没有多大关系,但认真品味,感觉这故事是把握全书精髓的钥匙。这把钥匙告诉人们:在与他人或与自己沟通时一定要充满爱心,不然书中介绍的那些沟通方法就降格成了技巧和话术,而这样的沟通其实也是暴力的。

  在非暴力沟通中,爱心为何这么重要?因为这可以有效防止我们在沟通时,掉入人们*以为常的打标签,先入为主的陷阱。语言是人类用于人际沟通的伟大发明,只有掌握好这工具,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但语言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描述我们周遭的客观和主观世界。把颜色数字化后就会发现,在这世界上竟然有1600多万种颜色,相比之下,人类用于描述颜色的词汇却寥寥无几!另一方面,词汇是稳定的,但词义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心态下,对不同的人是会变化的。比如读了《非暴力沟通》一书中的某一章节后,饱经沧桑的人说“懂了”,初出茅庐的人也说“懂了”,虽然是同一个词汇,但词义却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何在本书的379~381页,作者拒绝用业内公认的学术性方法去和精神病人沟通的原因。如果没有爱心,是无法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很多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心理状态的。

  无论是请求他人做某事或是自己计划做某事,人们都希望能心想事成。当请求和计划能满足真实的需求时,心想事成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那么怎么才能发现真实的需求呢?作者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去听需求方在说什么和做什么,因为同一词汇可能会有不同的词义,同一行动可能会有不同的动机。只有通过观察和感受,不要受说什么、做什么的.干扰,才有利于找到最接*真实的需求,所提出的请求才可能被接受。

  1943年夏季,还是童年的作者一家搬到了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搬来后的第二个星期,他家附*一处公园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暴力事件,这个事件萌发了作者对非暴力沟通的关注。《非暴力沟通》首发出版的具体时间无从查考,不过据网上的资料,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作者所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方法就已被用来为美国联邦**资助的学校项目提供纠纷调解和人际交流技巧培训了。

  20xx年1月,《非暴力沟通》一书的汉译本由华夏出版社翻译出版,此时距首部苹果智能手问世己过去了两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幕的徐徐拉开,给世界带来了数不清的颠覆性改变。对于《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介绍的方法也不例外。个人感觉,至少有两点对《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介绍的方法提出了挑战。其一是信息不断以翻倍的方式暴增着,而每个人每天所拥有的时间却仍然是不变的24小时。结果人人都很匆忙,时间也被高度碎片化。浮躁的心态,让打标签成了人际沟通中的标配;其二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借助智能手机,在各类网络社交*台上进行不见面的沟通交流。这样的沟通交流,不仅因为萍水相逢而极度缺乏信任,而且面对面沟通交流时,那些丰富的动作语言也难以被感知。在这种情况下,《非暴力沟通》中介绍中的那些方法如何来加以变通运用?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2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很多年前就买了,对于一个爱读纯文学类书籍的我来说,干货满满的工具书读起来有点困难。因为高一年级的老班们有一个读书会,于是责令自己两天读完——有压力才有动力呀,终于在读书会前1个小时读完。虽然有一种囫囵吞枣之感,但感同身受也的确帮助我更快的理解了作者所倡导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外国人写的心理学的书还是会存在文化的差异,语言翻译的转换让人不容易很快的理解消化。有些繁冗的内容阅读的时候就直接略过。作者重点谈到日常生活的我们从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自知。作者借用甘地曾用过的“非暴力”一词,来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爱的`语言”。看到这,谁不想继续看下去,究竟什么是爱的语言,难道我们对最亲的人说的话不是“爱的语言”吗?作者一语蔽之:非暴力沟通就是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作者在书里用了十三个章节来生动形象的告诉我们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如何才是“爱的语言”。

  1.观察和评论——观察源于客观,评论源于主观。人太喜欢进行“道德评判”,太喜欢主观的标签化,而作者所说的观察是不带任何情绪的准确的表述。

  2.体会和表达感受。中国人的内敛总会羞于表达感受,于是在揣测中参杂了各种主观情绪和臆断,这时候你需要闭上眼睛体会自己的情绪,然后准确的表达出来。句式应该是这样的:我感到……因为我……

  3.请求帮助。就是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这个请求要清晰明了且具体。

  4.倾听的力量。当有人求助的时候,你要的不是立刻说解决的办法,而是倾听,体会。

  5.爱自己。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了解自己的需要。作者特别的告诉我们,“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学会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学会用“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这样的句式帮助我们探寻做事情的初心。

  6.充分表达愤怒。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你需要体会,发现自己的需要,然后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时候你的愤怒才会有价值。

  应该说翻完这本书,道理基本明白了,但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反思我们日常沟通的状态,哪些还需要改进,比如对孩子、对学生是不是容易一概而论,标签化。在和别人的沟通时,尽量不带着预设立场和感受,尽量保持冷静客观地聆听对方想要表述的内容。一语蔽之,这本书让我们*和心态,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舒适的重要他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3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所做,他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总结下来一个关键点是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也就是说当出现问题之后,不要去指责他人,要先考虑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导致了这个问题,不论你是老板还是员工,你是上司还是下属,都不要一股脑把问题都归结到对方身上,这样既可以让自己从激动、暴怒的情绪中冷静下来,又可以避免和他人因一时激动产生冲突。相当于一个尖锐的利器变得柔和,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别人。

  一、观察:区分观察和评论,若将其混为一谈,他人就会倾向于自己听到的是批评,并反驳我们影响到双方的关系,从而对沟通造成障碍。正确的观察应该是:不带评论的观察。也就是只观察,单纯描述事实,不妄加评论,比如说“你的衣服上有污渍”而不是“你好邋遢呀,衣服好脏!”且要注意减少“总是”“从不”这样过于绝对化的词语,因为这样的词语会使我们的表达过激。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言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二、感受:除了我们自己的感受,我们是否应该关注一下别人的感受,就像是我们社会工作者在接触案主时,要站在案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有同理心,当我们自己经历过,就会明白对方那种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不是简单的一句“你不要难过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三、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它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标注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我们要去了解案主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我们认为案主需要什么。假如说案主的亲人离世,案主当下最紧迫就是通过哭来宣泄自己的悲伤,他的.需要就是哭,而不是我们说“不要哭了,要走出来”

  四、请求:

  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被请求人,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要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请求他人不做什么。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如果我们通过拒绝来提出请求,人们的反应常常是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学*和运用非暴力沟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然而,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选择,我们就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

  最后将作者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藉由这本书,依稀间遥望到梦寐以求的***,生活永远等待人们以一己之身去领略生命的美和神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4

  也许世界上不存在奇迹,但我们能找到更多的快乐,找回对生活的热爱。我非常渴望被信任的安全感,这是我大部分开心、悲伤、愤怒时刻的起因。情绪素来是人的软肋,如同《象与骑象人》里说,理智无法拉住情绪的大象。这本书里最启发我的其实是章节小测题,让我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觉察到非暴力沟通与普通沟通方式的不同,我试着做了一下,发现真的挺难的,不过进行完之后感觉自己比原来有了更多的安全感,慢慢来。

  这是20xx年读的最后一本书。沟通上的困局通常表现为两种极端,一种是情绪炸裂的吵架,另一种则是情绪压制的沉默。无论张扬的还是克制的,最后都被证明是无效的“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则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而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

  观察而不作评论,体会感受,了解需要,表达请求。观察了解自己以及他人自动的语言行为情绪表达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学会倾听,请求,满足需求后表达感激接受感激。我们都是自己的主人,承担起自己生活的责任,不要逃避,没有什么应该、必须、不得不,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想清楚自己的目标,你可以选择别的'。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会好好说话了?那个年代之后,我们总是*惯在别人身上找毛病、挑刺。喜欢给别人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也喜欢给自己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要么抬高自己,要么给自己开脱。看起来我们给自己套上了厚厚的壳,保护自己,也给别人贴了一脸的即时贴。

  拉远了人的距离,让自己学会了逃避,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自己的渴望,更看不到别人行为的原因和需求。《非暴力沟通》恰恰就是以这样的起点告诉我们,静下来,听听自己的心声。当静下来,听到自己的心跳,听到自己的渴望的时候,自然就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需求。

  非暴其实很简单,简单到一句话。

  非暴也很难,因为最难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内心。

  如何真正地倾听,真正地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如何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还有很长的一段修炼之路要走……

  ——描述观察而非发表评论;

  ——表达感受而非粗略想法;

  ——理解需要而非强制安慰;

  ——说明请求而非生硬命令;

  生活不是一场辩论赛,目的不是争对错,而是为了活得更好。

  当然,我个人认为非暴力沟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主要是从心理方面着重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并且减少矛盾或由于误解带来的愤怒情绪。但是倘若我们要从更为工具、理性、更符合这个商业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磨练沟通艺术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道路虽远,却不必因此而止步。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

  《教室里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对教师而言,既有很强的针对性,也具有很大的操作性。它向我们揭示了日常教学中师生关系紧张、学生间相处问题及学生个体不愿意做作业等令人头疼的现象背后潜藏的真相,并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告诉我们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相互关心、乐于学*的氛围。

  作者在第一部分提出两个问题:首先,教师和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学生才能开心地学*?其次,我们怎样才能满足这些条件?也就是说,怎样建立良好的课堂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秉承的核心观点是:只有当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感到人身和心理安全时,他们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学*中去,只有营造一个让人有安全感的学*环境才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才能让学生愿意冒险,愿意积极参与学*。

  作为一名班主任,反思我自己的班级日常生活,我希望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学*更加负责,希望自己能够找到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班级运行机制和方法。为此我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我发现自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缺陷需要马上改进:就是任何时候都不加评判的观察,恰当地表达感受等方面做得不够。尤其是面对一些比较顽劣的`孩子。当感觉到我对他们的要求、期望与他们的行为之间有差距的时候,急性子的我难免感到失望甚至泄气。尤其是面对一个带了三年的班级,即使提醒自己不戴有色眼镜看待孩子,但遇到一些特殊情形时,我还是会犯经验主义错误,影响了对孩子的判断。比如对待Y同学,由于他确实喜欢耍小聪明,因此,只要他发生什么事情后,我似乎总是缺少一份信任后的耐心倾听,对他的要求比较强硬和武断。

  营造安全和信任的学*环境,重点关注课堂上的各种关系。作者提到课堂上的四种关系:教师与自身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自己学*过程之间的关系。书中写到:“如果我们想让学生经常自查自纠,诚实守信,我们首先要能够自我反思、诚实守信。如果我们想让学生知道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我们就要花时间去倾听他们的声音、考虑他们的观点。你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学*者,你觉得现实和远景之间有差距吗?如果我们意识到是如何与学生互动的,我们就会觉察,自己是不是在营造一种让学生觉得安全、信任并鼓励学生学*的课堂关系。我们与学生的每一次接触都在传达对他们的看法,对他们有什么样的期待。”——这段话正应对了我前面指出的个人不足之处。

  以后要有这样的意识:凡事静下心来多倾听学生的想法,用心与学生沟通,关注当下,而不先入为主。倾听中,理解行为背后潜在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菁选(扩展4)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菁华12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这时候我们就非常需要“非暴力沟通”了,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是我们要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非暴力沟通又称为爱的语言,英文简称NVC。

  第一:用充满爱的方式沟通

  避免如下四种掩盖爱的沟通方式:

  1、道德批判: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他人。

  2、进行比较:过多的比较让人排斥。

  3、逃避责任:遇事一味归罪于外界,生活不顺,工作太烦,而回避自身的责任。

  4、强人所难:强加自己的观点给别人,是对别人生活方式和想法的不尊重。

  第二:慎作“评论者”

  区分评论和观察,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

  我们*惯于通过自己单薄的阅历和皮毛的观察贴标签。

  我们要区分话语是观察还是评论,从观察的角度进行陈述。

  NVC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第三: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很多人喜欢隐藏自己的感受,这和我们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环境有关,比如小时候父母擅自把孩子的玩具送出,而非征询孩子的想法,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孩子更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感受。与此同时,我们要注意在沟通时。

  1、区分感受和想法。

  2、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双方剑拔弩张时,以一种圆润的姿态触碰对方,能使对方也收敛锋芒。

  3、当我们有需要时,坦诚说出,而非考虑到对方的过错去指责。

  4、厘清感受和自身的关系句式:如我感到(高兴、难过、愤怒)。

  第四:学会表达请求

  但要明白请求不一定能实现。在请求时要注意。

  1、请求要说具体。谈话前先明确自己的目的和需求,防止无效沟通。在谈话时,注意自己的表达,要说希望对方做什么,而不是希望对方不做什么,以免引起排斥和反感。

  2、谈话中可以多需求反馈,比如询问对方是否理解自己的意思,这样有助于知道对方是否理解你的请求,以及对你的请求的态度。

  3、要区分请求和命令,命令让人难以接受。判断方法如下,如果对方认为不答应请求就会收到责罚,或者对方没有满足我们,我们就随便指责别人,这样都是命令不是请求。

  第五:倾听

  真正的倾听是放下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体会他人,在对方充分表述之前,不急着去分析和评论。要注意倾诉者话语里包含的:他的观察,他的感受,他的需求,他的请求。但有些情况我们可能需要适当的打断对方,当对方情绪很激烈的时候,或者我们不确定是否正确理解对方的表达,我们需要适当的打断,表达自己的反馈。另外如果我们自身处于焦躁状态,最好让自己*静后再开始沟通。

  第六:学会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也最核心的运用即是培养对自己的爱。一个爱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去沟通。在这里我们要做到如下几点:

  1、自我评价:当我们出现失误时,要明白这是对自我局限性的揭示,不必过分自责自己的失误。

  2、自我改变:当出现失误后,我们会开始改变,但改变的动机不应该是出于羞愧和内疚,而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为了更好的生活,这样的改变才是积极的。

  3、自我宽恕:明白人无完人,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理解自己的价值观。把表述“我不得不(工作,教导孩子)……”变成“我选择做(工作,教导孩子)……,是因为(工作能体现我的价值,我爱自己的孩子)……”,去思考做事背后的动机,如果这个动机无法说服你,那就可以不做这件事了。

  第七:如何表达愤怒

  首先要明白愤怒的来源是因为自身尚有需求未被满足,而不是因为他人。

  先要冷静,使自己恢复理智,思考为什么而愤怒,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同时聆听对方的需求,最后坦诚地说出自己感受和需要。

  第八:适当的时机,用强制力保护双方。

  一般在没有足够的时间沟通时,我们需要用强制力让沟通更有效率。但是要注意出发点应该是保护双方,所以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非评价这个人的行为。如果出发点变成了惩罚,我们倾向于认为对方是邪恶的,需要用惩罚让其悔改,这样就变成了施暴者,很难获得友善的回应。

  第九:表达感激

  每个人都有对感激的渴望,当别人帮助我们时,我们一定要善于表达感激。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表达感激:

  1、对方做了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同时,当别人对我们表达感激时,我们也应该坦诚大方的接受,不要自我膨胀或者假谦虚。

  第十:重获生活的热情

  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随波逐流的去追逐一些东西,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是否喜欢,是否需要,只是跟着人群往前走,我们充满迷茫困惑,所以动力源不足。适当停下来,问问自己内心到底想要什么,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用非暴力沟通教会我们的方法,观察自己,感受自己的需求,提出请求,让自己的内心得到释放才能更好的生活。

  老子说“圣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家讲无为之为。非暴力沟通也是这个道理:在一些敏感话题上,你只有放下了说服对方的念头和动机,转而充分和安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内心轨迹和体会,这样才会有最好的结果(无论是否最终说服了对方)。

  我们要用同理心和对方沟通,不只是单单的讲道理!

  认知心理学早已揭示,我们的理只是骑象人,情才是大象,骑象人基本是被大象拉着跑的,只有一些特殊的方法能协调两者。非暴力沟通里的共情同理就是一种协调大象与骑象人的途径。反之,在敏感问题上更不应该单用说理,或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传统策略来说服对方。这在很多时候都是徒劳的,徒增挫败感。

  在沟通中,情比理重要的多的多!对方认可你的理只是你的情传达后一个自然附带的结果!你的理是要自然与和谐地埋在传达的情里面。这时就能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礼。

  那么到底非暴力沟通和我们*常工作即企业管理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它是如何和企业管理发生协同作用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个人发展层面。通过学*非暴力沟通,员工可以掌握人性化沟通的技能,学*主动调整情绪状态的方法,提升工作的专注度和效率,舒缓职场中的压力。另外,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能够借助非暴力沟通帮助公司形成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系统和人才培养制度,支持员工成长。最后,针对关键人才和公司高管,非暴力沟通还可以用于高管辅导,突破成长瓶颈,激发高层管理团队更大的潜能。

  第二,团队管理层面。非暴力沟通讲人类共性的需要,在需要层面人们没有冲突,这一点能够支持团队形成真正意义的共同目标,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的同时,实现个人及团队的双赢。

  另一方面,非暴力沟通还能协调和解决跨部门协作和团队冲突之间的难题,帮助公司部门间优化业务流程的同时,提高部门合作的效益。

  第三,组织战略层面。非暴力沟通能够支持领导团队重新整合企业的使命、愿景和文化,制定顺应企业内在需要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规律的战略,通过使命、文化和制度打造企业内部的自适应生态系统,使得企业以整体组织的形式不断地进化并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不再单纯依赖某位个体领导的魅力和作用,同时让企业管理层从根本上理解并有可能说到并做到所谓的企业社会责任,真正为社会和民众做出一个组织本然的贡献,并提高社会和民众的幸福指数。这是当今企业发展和变革的新课题,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锻造基业长青的必由之路。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非暴力沟通和企业管理的联系以及相互作用是基于以下的三个假设,也是企业管理的非暴力沟通根基所在。

  1、需要:在企业中我们称需要为目标、动机和方向。企业管理人员是否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此,是企业是否能够达成绩效的关键。

  2、以人为本:关注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与人相关的任务、流程、期限、成本和产出,以人为本有助于组织和管理者与个人建立连接,而这种连接特别有利于提高组织效率、实现团队绩效和稳固员工敬业度。

  3、企业的天赋使命:如果社会是个有机体,那么企业好比是社会的一个细胞,这个细胞有着它天赋的使命,就是服务于社会这个有机体,而社会作为人类存在的集合,其本质就是服务于人。

  所以,企业的根本作用是服务于人——通过创造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社会和人的幸福指数。这是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自适应生态组织系统的关键所在。

  在我们所有的活动与追求中,无非是学会爱与相处,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满足和幸福。但是,我们往往发现,越想得到的东西,越可遇而不可求。于是,我们开始沮丧,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也不知道怎么解救,惶惶不可终日。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让自己和他人都感到轻松、舒服、温暖的沟通方式,是一种让自己和他人都不受伤害的沟通方式。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暴力或者隐蔽暴力中成长的。由于缺乏了解,我们常常认识不到自身的暴力。我们认为,只有打人、鞭挞、**以及战争才算是暴力,而这类事与我们无关。

  认识暴力,有助于理解非暴力。

  其实人都一样,你试图用指责、原则、说教、恐吓、压迫、威逼、沉默、逃避等方式,来让对方做到自己想要的,以求心安和满足;那么你永远只会得到一种感觉,那就是我最开始说的,越想得到就越遥不可及。

  因为人面对不中听的话,或受到无法接受的待遇时,会有四种反应: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我们通常只会有前两种反应,因为这是自然反应,也是成长环境教会我们的反应。而非暴力沟通是让我们学会后两种反应,出于对事情本身的探寻,出于对自己和他人的爱。

  一旦对自己和他人有了负面情绪或评价,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美,我们就会忘记人是“特殊的生命”,而不是任何一种工具。如果我们*惯于将自己或他人视为工具,一种充满各种缺陷的工具,随即会产生自我憎恨或者不满和憎恶他人。

  面对自己或他人的表现不完美,所有情绪和指责,都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

  不管是自责,还是指责他人,或者被指责,其目的和原因都不在责备上,而是自己或他人的某种需求没有被满足。

  比如,有人匆匆忙忙出门,忘记带钥匙,他可能会责备自己,或者责备他人,或者被责备。如果事情比较严重,责备就会变成惩罚,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做错事情,就应该受到批评和惩罚。可是从来都没有人想过,什么是错的事情,惩罚到底有没有意义。

  在我的印象里,错是没有标准的,只要有人说你错了,他就可以批评和惩罚你。

  语言使我们陷于是非之中。它擅长将人分类,把人看作好人或坏人,正常或不正常,负责任或不负责任,聪明或愚蠢,等等。而个人价值观,又将很多事情对的或错的,有意义的或没意义的,道德的或不道德的……

  这些都是很个人的认识。

  而朴实世界观告诉我们,负面的就应该打击和摒弃。

  可问题是,你的价值观和判断有没有问题?你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你是想解决问题,还是想站在裁判的位置,享受那种快感和优越感?

  我相信,对于我们想过好生活的来说,最终的目的都是解决问题,找到与自己和他人相处的方式,从此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那些通俗到一片美好的小说,之所以大家喜欢看,是因为它在剧情里让角色彼此满足。如果再仔细想想,就又会发现,所有的爱都是基于彼此满足才持久存在的。我们做不到小说里的心有灵犀,但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沟通方式,让爱不断加温延续。

  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为了逃避批评和伤害。一旦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么,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

  通过阅读此书,让我意识到,很多痛苦和不幸,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太少,也是因为我们的选择。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可以选择不痛苦和幸福,但你选择了承受。所以很多时候,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没必要让别人负责,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所谓的无奈之举,往往不是环境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知识和勇气跳出这个局,去选择和拥抱更好的生活。

  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异化的沟通方式是十分危险的,它基于人性本恶的基础。同时我们在进行非暴力沟通即长颈鹿语言的时候要时刻注意价值评判不等同于道德评判,非暴力沟通精髓在于乐于互助。你取之于我,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当你知道我会与你而快乐。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文丨张捷。今天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第五章,感受的根源。书中第一部分讲到,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的感受的根源,听到不中听的话有四种感受。想想自己在生活中,只是浅表的意识到前两种感受,不是内疚就是指责别人,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去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书中第二部分讲到有助于人们健康成长的七种需要,比较具体,我们认识到人们的'需要是什么。书中第三部分讲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告诉我们非暴力沟通既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又能关心他人。在生活中,最*我们家的关系比较和谐,我娃她爸以前很不喜欢我说话语气和方式,以前他做家务什么的,不是很愿意,但还是做了。最*通过学*,改善自己的说话方式和积极倾听。周末本来我早上做早餐,谁知孩子她爸七点钟自己起来做早餐,带娃的的时间也比往常多了,晚上也给娃讲一会绘本故事。

  书中说的只用了一点,其它很多部分目前运用到生活中,一下子还有点距离,有时候不忙的时候,会想想刚才的表达是否满足自己需要和体会到他人感受。通过每天的学*,自己的生活会改变越来越多,同时也谢谢各位同学的每天陪伴,相信我们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非暴力沟通》一书,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写,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我一直以来比较排斥读外国人的书,尤其是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作者去难民营中的一个*寺讲解非暴力沟通时,遭到一个*男子的怒吼,许多听众随声附和,现场一片混乱,尴尬至极。可是,作者神情自若地与该*男子进行非暴力沟通,对话持续了*二十分钟,“*”的情绪稳定下来,作者与之成为了好朋友。一个小时后,这个原先称作者为“谋杀犯”的男子竟然诚恳地邀请作者去他家享用丰盛的斋月晚餐。真的是太神奇了,刚刚还是水火不容,转瞬之间“化敌为友”,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奇效。我认为,作者的成功之处,在于专注于彼此的观察,用心倾听对方每一句话所包含的情感和需要。并顺势引导对方认识到:美国人有很多,善恶并存,而“我”是来帮助*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表达,让别人看出我们的善意,这是非暴力沟通的前提条件。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圣·路易斯地区的一个女教师,因为帮助学生学*,而下班迟了。空荡荡的教室里,她正在收拾东西。这时一个陌生的男子闯进来,大声吼道:“快脱了衣服”,意欲**她。这位女教师急中生智,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之交流,那位男子每听一次她的反馈,冲动的欲望,就减弱一点,最后竟然感觉很羞愧,灰溜溜地逃之夭夭。这个女教师幸免遇“难”,启发我们,在危急时刻,神情慌张,剧烈反抗,反而会激起对方的怒火,悲剧难免会发生。反之,运用非暴力沟通法,倾听对方的需求,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赏,从对方的立场出发,为对方着想,那么矛盾就会迎刃而解。这真是一种神奇的沟通方式啊!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总之,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式——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可以化解很多一触即发的矛盾冲突,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各种各样的学生沟通,如果沟通能力强,各方面力量就会调动起来,形成合力,班级就会和谐发展。反之,就会怨声载道,矛盾丛生,工作无法开展。所以,我建议大家多读《非暴力沟通》,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正如一位南京大学一位教授所说:“优秀的班主任都是沟通高手。”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非暴力沟通》让我学*如何让爱融入生活,世间最大的误区不是不爱,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爱,世间最大的欠缺,比爱还奢侈的是“懂得”,给予对方所想要的,而不是给予对方我们想给予的。

  说的直一点,就是心态的建设,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书里讲到的这种沟通模式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有恍然大悟的一种感觉。书中提供的四种方法: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我觉得始终就是贯穿的一个道理,当冲突产生时,首先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这样很有可能能够建立积极的关系或者说得到对方的良好反馈。

  在生活中,每次遇到问题,*惯用指责,命令,批评,否定的态度对人,尤其是对自己的亲人,孩子,殊不知以这种暴力的沟通方式,。会让对方因自我保护而产生强烈的攻击性。因此,好好说话,认真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才更有可能得到对方的积极反馈。

  而在跟孩子沟通时,就更要注意语言和情绪的正面性。

  我和孩子共同阅读完这本书后,约定好:懂观察、讲感受、谈需要、提请求!营造好沟通的氛围,学会使用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生活中,工作上,暴力的沟通方式无处不见,这种双输的沟通方式似乎有瘾,跟吸*一样,明明知道不好,却一直戒不掉!原因是我们找不到很好的的方法,这本书讲述的沟通方式浅显易懂,但是关键还是在于自我实践,但是只要愿意尝试,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恋爱关系,甚至是婆媳关系,非暴力沟通方式都有很好的解答,遇到问题,我们一向是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更不要提对方的需要了!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口的评价和结论给别人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样的沟通方式,只会让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社会越来越无情!亲情关系越来越破例!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不断反思,有时候我是伤害别人的角色,也有时候我被别人伤害,其实我们可以做到不去伤害别人,也可以做到很好的保护自己,在关键的时候,尝试让自己冷静几秒钟,静静感受自己!冲动是魔鬼,这个魔鬼虽然可怕,但是他生存的时间有限,你的反应越迅速,可能被他伤害的机率就会越大,关键时刻能够让自己冷静下来真是一项需要锻炼的本事了!

  本书还有一个观点很赞同,就是爱自己,倾听自己,理解自己,是的,没有什么比爱自己更重要了,一切好的沟通方式,其目的都是避免冲突带来的伤害,伤害别人和伤害自己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先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沟通是一门表达和倾听的艺术,与非暴力沟通所对立的是爱心缺失的”暴力沟通”,这种异化的沟通方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出于自义心的道德评判,出于虚荣心的比较,出于自私心的逃避责任以及缺乏同理心的强人所难,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不仅没有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而通过非暴力沟通,可以使我们心存爱意,增进关系,改善生活。

  非暴力沟通具备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

  我尝试将四方面展开,首先是观察,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纯粹的观察需要的只是眼睛和心灵,而不带评论的观察也被称为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还需要注意自身和对方感受,在此我们要避免将感受和想法混为一谈,正确地体会和传达感受并不容易,特别是在表达感受时:比如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很多被动的词语其实也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抛弃,被羞辱,**待等等。我们也需要避免使用“很好”,“很差”这样的模糊词汇,每个人对好坏的标准不一,这很难让对方明白我们的实际情况。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来跟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流畅。

  真实的表达感受,常常需要将自己的情感和弱点暴露给对方,这是一种积极的示弱,当然这并不是在说自己某方面能力或素质的缺乏,而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也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深层次的信任,是培养亲密感的关键。

  第三点是需要,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好像也导致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感受,但我们需要明白,感受的根源是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我们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并不是我们产生感受的起因。我们需要勇敢而适当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我们的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因此我们常常会用一些错误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常常藏在对他人的指责,评判和评论中,而当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得到的并不是需要的满足,而是对方的申辩和攻击。人际交往中,直接的提出需要所当跨过的门槛是我们的面子和一些并不正确的旧观念,这是我们所当要去克服的。

  最后一点是请求,和描述感受有些类似之处,我们需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是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当对方对我们的请求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则倾听他的感受和需求。

  前面四点主要是围绕当我们是一个表达者展开,那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呢?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与此同时,不论别人用怎样的词语表达自己,我们都要用心体会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有时,我们还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当我们做一个倾听者时,我们还需要评估自己的状态是否合宜,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先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有的时候,谈话的气氛很沉闷。我们体会不到说话的人有怎样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对我们有什么期待,此时我们需要“打破僵局”,必要的打断说话者,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所以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是被人当作负担。如何礼貌地打断?书中提到了两种方法:第一是尽量提醒别人留意自己的感受;第二次直接表达自己的愿望。以这两点为基础,打断的方式应该都可以。

  作为倾听者,常常还会遇到第三种情况,我们说了心里话,很想知道对方的反应,却发现对方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们也许会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在别人保持沉默时,我们一般会觉得有些别扭,而很难静下心来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可以做什么呢?或许我们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说错了什么,或许急着纠正回转,或许是引开话题转移注意力。但作者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我们的表达可能引起了对方的思考,不是针对我们的行为,而是联想到了其他的事情,从而做出了我们没有预想到的反应。此时我们需要耐心等候观察,通过提问来确认对方的想法再做出下一步反应。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工具,总的来说它通过两种方式来改善沟通,一个是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另一个是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爱是生命的真谛,爱也是非暴力沟通的发动机。在爱的推动下,通过非暴力这样一条管道,爱更好地融入生活,主导生活。

  最后回到前言所谈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为了生存,我们真的必须不择手段吗?我的想法是大可不必,以拳头和武力,无休止的拼命来对待难关只会激化矛盾,而无法解决问题,这种狼文化所主导的世界丛林法则必然失败,就像《狼和冰刀》,狼最终死于自己的贪婪和野心。而书中所倡导的是温柔的羊文化,当然它并不意味着温顺听话,任人摆布,它更不是软、弱的代名词,而是怀着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以爱为武器,来和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抗衡。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非暴力沟通》此书是阮胤华翻译,原作者是美国的卢森堡博士。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之桥奖。

  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与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与争端。此书共13章,190余页,书中插有12位小朋友的天真烂漫的画作。看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总体来说用三个词来形容:有趣、温暖、实用。有趣是因为书中不仅文字排版有趣,还兼插有图画,给人感觉新潮,所以在边读边品之中不失风趣;温暖是因为书中有的文字段落给人温馨有力量的感觉,让人读完不尽心中有暖流流动,这种暖流如涓涓细流持续且*滑;实用是因为书中不仅有沟通技巧的介绍,还有案例练*的讲解,在你了解沟通技巧后,有案例练*帮助你更好的理解,以便掌握沟通方法与技巧,这种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写作方法让我确实感觉到买和读这本书是不吃亏的,而是值得和有意义的!

  以上本人所叙述的可以认为是该书的好处,其实该书也是存在缺点的:

  一是该书缺乏理论的深度,没有明确直接阐述非暴力沟通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沟通方式,只是通过侧面介绍该沟通方式的方法与原则及如何使用与理解该种沟通方式,例如书中分章节的介绍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包括列举实例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

  二是该书中文版的翻译文逻辑性不强,不够严谨,全书行文逻辑从引入(原因与背景)到介绍(方法与技巧),缺乏最后的总结与概括,该书最后虽然有后记与附录,但没总结清楚与详细,最后难免会让读者产生有一知半解的感觉!

  读罢此书,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即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接着,表达感受或心情;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四个要素在非暴力沟通方式中环环相扣,运用非暴力沟通这种方式需要注重这四个要素。非暴力沟通可以运用到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中,如亲密关系、家庭、学校、组织机构、心理疗法及精神辅导、外交和商业谈判、任何性质的争论与冲突等,从以上诸多应用层面可以看出非暴力沟通这种沟通方式还是有很大的作用与益处的。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和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有些人用非暴力沟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际关系,还有人借助它改进工作,不同的人运用非暴力沟通有各人自己的用处。笔者觉得非暴力沟通有很大的意义,它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能够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能够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能够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能够使人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从这些方面看,非暴力沟通意义非凡。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新的体验,体验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新的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这种全新的沟通方式使我想要尝试与掌握,我相信,掌握了这种沟通方式肯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等带来益处,同时,这本书让我对沟通有了另外的认识,沟通交流不仅使我们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交流沟通促进我们人类的幸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书中第十章说到“充分表达愤怒”。我想愤怒也是我们常有的情绪之一,以往我们有了愤怒的情绪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把这个愤怒情绪发泄出来,却忘了应该怎样表达出来。

  书中给我们了四个步骤:1、停下来,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前两个步骤我们很容易做到,后面两个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往往我们会因为愤怒而冲昏了头脑,没有及时的追根溯源。没关系当我们学*了这四个步骤后,我们要学会先倾听他人,然后给自己时间,用足够的耐心学*和运用非暴力沟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没关系,在刚开始运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可以把节奏放慢些,在说话前先想一想,有时,我们甚至停下来,什么也不说。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和成长。关于爱自己,我想这个词在一年前还离我很遥远,那个时候的我就像一个整日围着孩子、围着老公、围着家打转的黄脸婆,甚至于连黄脸婆都算不上了,每天打交道的都是邻居的爷爷奶奶,甚至是老爷爷老奶奶。那个时候的我是痛苦而又煎熬的,找不到自己,在家里迷失了自己。可能有的人会说你别矫情了,哪有人会在家里迷失自己的?我想说家往往是最让人迷失自己的地方。

  一个人在家中有太多的角色需要扮演,首先是子女,然后是夫妻,其次是父母,最后是自己。人一旦角色发生了转变就容易迷失自己,有太多的妈妈做了妈妈以后,就只记住了妈妈这一个角色,当然也只扮演了这一个角色。当我整日陷在对现状的痛苦和煎熬时,我没有办法好好爱我的孩子,更没有办法和丈夫好好交流。于是,我让自己停下来,静下来,想想清楚。在静下来的时间里,我发现我没有了自己,我爱孩子,爱父母,爱丈夫,却唯独没有一丁点的爱自己,我把自己丢了,不知道体会自己的感受,也不屑于表达自己。当然我是自己有觉醒后找回来自己,或者说做回了自己。有些时候可能是别人对你的一些评价引发的,那么我想我们都不要急于否定他人。不妨真的停下来,静一静……体会一下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并真诚的表达。

  我想如果我们学会了如何培育对自己的爱,那么我们也会带着这份爱去爱孩子,爱家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许会犯错,没关系,允许自己犯错,谁不是在一次次犯错中学会了成长。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我们一定会培育好对自己的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

  一、总结

  本章以“让爱融入生活”为主题,从倾听自己及他人、乐于互助两方面着手,引出了本书的主要内容NVC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简单的8个字呈现在眼前,背后却是漫长的刻意练*,这练*期间会有欢欣雀跃、会有颓废沮丧、会有心灵清洗的涤荡、也会有内心波涛汹涌的暗流,让我们开启这扇大门,进入我们新的别样人生体验。

  二、“让爱融入生活”感悟

  本书这一章标题,让爱融入生活。此刻,我想到的是,你愿意让爱融入生活吗?

  曾经我有一种认识,工作与生活是不同的。生活是日常柴米油盐、妻儿老小、家长里短、七大姑八大姨、生活作息……面对的有耄耋老人、有稚口小儿,所有与工作无关的场所、事件、人物、情感、时间等;而工作则是一群有共同理想、共同愿景、共同情操、能力互补的青壮年,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合作完成一件事。

  持着我的“认识”,我践行着让爱融入家里的每个生活角落,我感受着先生、孩子、父母、手足的爱,也感受着给予他们由衷爱的暖流,我的心在感受到暖流之际都将被爱快要融化了!然而,在工作中,我却感受到了我的僵硬、我的不由自主的强势、我的急躁、我的压抑与容忍限度。我开始困惑、反思,是什么原因?我本不是这样的人啊!

  伴随着个人成长的一次次深入学*,我终于明白:《非暴力沟通》中“让爱融入生活”中的“生活”,囊括了生命体的时时刻刻;而其中的“爱”,即是感受的体会和体察、需要的觉察和感知,体会自己、体察对方;觉察自己、感知对方。在这里,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对自己的爱!

  爱自己,是《生命的重建》中的核心,也是《非暴力沟通》中的核心,更是个人成长中的核心!

  当我明白了“生活”、“爱”这两点时,我从内心深处放下了对待工作间合作、同事、领导的旧有的“认识”。我们都在不同系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无论角色怎样切换,我们所有的一切,从感受和需要出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爱!爱自己是让爱融入生活的必要条件。

  三、感悟点

  1、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感受和需要,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体会和觉察;对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的体察和觉知。爱自己,能够让我们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依然能心存爱意。

  2、通过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

  倾听是爱自己的方式,倾听自己、倾听他人。听听自己的内心、他人的内心,带着觉知、感知去体会和觉察,有意识的、刻意地去练*,这是实现爱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3、当你施与我,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乐于互助。施者由衷的给予与受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接受,施者因该行为产生价值更欣赏自己,施者与受者同时受益。

  4、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觉察,多练*!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很多年前就买了,对于一个爱读纯文学类书籍的我来说,干货满满的工具书读起来有点困难。因为高一年级的老班们有一个读书会,于是责令自己两天读完——有压力才有动力呀,终于在读书会前1个小时读完。虽然有一种囫囵吞枣之感,但感同身受也的确帮助我更快的理解了作者所倡导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外国人写的心理学的书还是会存在文化的差异,语言翻译的转换让人不容易很快的理解消化。有些繁冗的内容阅读的时候就直接略过。作者重点谈到日常生活的我们从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自知。作者借用甘地曾用过的“非暴力”一词,来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爱的语言”。看到这,谁不想继续看下去,究竟什么是爱的语言,难道我们对最亲的人说的话不是“爱的语言”吗?作者一语蔽之:非暴力沟通就是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作者在书里用了十三个章节来生动形象的告诉我们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如何才是“爱的语言”。

  1、观察和评论——观察源于客观,评论源于主观。人太喜欢进行“道德评判”,太喜欢主观的标签化,而作者所说的观察是不带任何情绪的准确的表述。

  2、体会和表达感受。*人的内敛总会羞于表达感受,于是在揣测中参杂了各种主观情绪和臆断,这时候你需要闭上眼睛体会自己的情绪,然后准确的表达出来。句式应该是这样的:我感到……因为我……

  3、请求帮助。就是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这个请求要清晰明了且具体。

  4、倾听的力量。当有人求助的时候,你要的不是立刻说解决的办法,而是倾听,体会。

  5、爱自己。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了解自己的需要。作者特别的告诉我们,“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学会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学会用“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这样的句式帮助我们探寻做事情的初心。

  6、充分表达愤怒。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你需要体会,发现自己的需要,然后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时候你的愤怒才会有价值。

  应该说翻完这本书,道理基本明白了,但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反思我们日常沟通的状态,哪些还需要改进,比如对孩子、对学生是不是容易一概而论,标签化。在和别人的沟通时,尽量不带着预设立场和感受,尽量保持冷静客观地聆听对方想要表述的内容。一语蔽之,这本书让我们*和心态,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舒适的重要他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1

  准备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刚结束九型人格学*不久,而且即将开始非暴力沟通工作坊学*,一旦自己开始意识到需要"慢下来"去觉察自己和身边的人,就会发现生活中忽视那一部分,往往是你最想逃避,也是最手足无措的时候。

  虽然2型人的特点是善解人意,喜欢帮助他人,但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这个型的瓶颈,同时对于他人愤怒时的无力感,让2型人更加隐忍、憋屈。

  学*完九型和正管课后,对于自己和其他的8个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再来看这本书,让至少可以鼓励自己开始实践非暴力沟通,开始试着去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对于身边人的愤怒开始理解、接纳,做到不评判。

  下面先来谈谈我是如何体会表达"我信息".

  我此刻的生活如何?这个问题好像我很少去问自己,因为我总是在捕获周围人的需求,自己很少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因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也从来没有去想着了解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看了《被讨厌的勇气》后,有了去使用非暴力沟通这种生命语言的勇气,在练*的过程中需要发自心里的感觉,而不是通过思考,做出选择。

  原来我在和他人发生争执后,即使过了很长时间后,也很少去回顾,因为担心悲剧重演,所以自己特别逃避谈论痛苦。在学会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在刚开始也遇到几次对方说"不"的时候,刚开始我很沮丧,后来我坚信,自己的需要没什么不对。一旦你发现自己需要后,很难去把它深藏在心里,仿佛有个重担一直背负着。于是,我还是坚持表达了"我信息".虽然刚开始,使用的有些生硬,句式完全照搬,但是自己给自己打气,一定要说出来。说出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不是需要马上需要对方做什么,更多的是需要向对方的倾听,被看见。正如,佛的建议:"不要弥补,在此即可。"

  这本书中写到了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实践提到了三点:

  1. 要精神纯粹。需要我们努力做的主要事情就是修炼自己。马歇尔每天都会停下来两次、三次或四次—---真的停下来,然后提醒自己:我想怎样与世界上的其他人相联系,冥想是个好办法。

  2. 练*,练*,再练*。

  3. 成为非暴力沟通支持团体中的一员真的很有帮助。

  对上述的三点,第一、二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坚持,对于第三条来说,期待着和读书会同频朋友们一起分享。

  对于我来说,除了要学会及时用"我信息"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还要尝试对于身边易怒的人带着"非暴力沟通之耳"进行观察,去接纳和理解他们的愤怒,而不做评判。

  书中说:愤怒是份礼物,激发我们去了解引起这种反应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以往身边的人发生愤怒的当下,我非常害怕、恐惧,自己总是想着逃离那个现场,不想去面对他们的愤怒。但是通过阅读,了解到愤怒应该被压制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当我们认为愤怒是因为我们自身的问题时,我们就会倾向于压制愤怒,对其置之不理。这种应对愤怒的方法经常导致我们用对自己和他人都很危险的方式来表达愤怒。

  其实我们需要去了解和帮助我们或他人达成那些自己没有满足的需要,因为这些未被满足的需要是我们愤怒的根源。

  书中的比喻非常贴切,将愤怒比喻成"汽车仪表盘上的警示灯"----它提供了关于引擎的需要方面的有用信息。如果警示灯亮了,我们不会想这去隐藏这一情况,或不理会或忽略,而是想要减慢车速,弄明白这灯想要告诉你什么。

  所以如何处理愤怒还是非常关键,分享书中提到愤怒处理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意识到愤怒的激发因素,或者被称为诱因,但其实并不是导致愤怒的原因。换言之,并不是简单的人们做了什么让我们愤怒,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什么东西与他们所做的事呼应---这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

  第二步:意识到诱因从来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不是简单的人们做了什么事让我们愤怒。我们对这件事的评价才是愤怒的原因。愤怒不直接与我们的需要和周围人的需要相连,相反的,它基于暗示对方所做之事有错或不好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有了评判。

  这一点,在《非暴力沟通》一书,马歇尔两次被学生打了脸,第一次他非常愤怒,第二次却不太愤怒。因为他对两次打人的同学有了评判就是个非常好的例子。

  第三步:寻找愤怒的根源---需要

  我们没有直接与我们的需要相连,而是在脑中开始思考那些没有满足我们需要的人有什么不对。对他人的这些评判导致了我们的愤怒,而这些愤怒实则是对未满足的需要的异化表现。

  在这里,我们需要好好认识一下"评判",这句话我实在是太喜欢了。评判是对我们需要的自杀性的、悲剧的表达。我们不是回归内心,与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相连,而是将注意力转到评判他人没有满足我们的需要有什么不对上。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放学回家没有带书回家,我心里就会暗暗想:"这个孩子太不负责任了,自己的事情都不能处理好。",我就会带着评判的语气问他,即使我没有将评判大声说出来,我的眼睛也泄漏了这种想法。:"为什么不带书回来,作业如何完成?"孩子感受到的是指责、埋怨。双方沟通的结果并不理想。

  但是如果我放下评判,去体会我的首要感受是失望,担心,刚才表现出来的气愤是我的次要感受;我就会放慢脚步,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就会发自内心去询问:"书没带回来,作业怎么办?",孩子很强烈地感受到我语气中更多的是对于他不能完成作业的担心,而不是责怪。他看到大人这样对他,自然会放下防御,开始想办法去寻找解决办法。于是开始头脑风暴,想出了几个办法,大家开始把注意力放到了如何解决问题上。

  我在这个场景中,我体会到感受的基本功能是为我们的需要服务。情感能够把我们释放出来,调动情感来帮助我们满足自己的需要。我在这个场景中的需求是信任。如果注意力转移激发了愤怒。带着愤怒,我们就无法了解这种需要了。愤怒是一种调动我们去责备、惩罚他人的情感。

  第四步:在通过了解评判背后的需要,将愤怒转化成其他感受之后,实际对对方说出的话。

  还是刚才那个场景,孩子没有办法完成家庭作业,我感到失望、担心。因为我看重孩子的责任感,需要信任。我需要孩子能想办法完成家庭作业。

  通过对于愤怒管理和放下评判的学*,也呼应了《被讨厌的勇气》里的阿德勒的目的论,生气是一种可放可收的怒气,因为是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感受。

  愤怒是非暴力沟通中非常宝贵的一种情感。它是一座警钟,提醒自己,我现在的思考方式几乎可以保证我的需要铁定不会被满足。为什么?因为我的能量没有与我的需要相连,愤怒时我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愤怒是很有价值的。愤怒是种福气,一旦生气,我们就知道自己需要慢下来,看看我们是否告诉我自己,我们需要转化这些让我们生气的评判,了解自己的需要。

  "慢慢来,你知道这是你的"我们都必须努力做到慢下来,

  非暴力沟通和爱:

  下面我想说说,这本书中关于非暴力沟通和爱的关系,当你在任何时候都能不带其他任何目的,真实坦诚展现自己,袒露内心的想法时,这便是一份礼物。

  不去责备、批评或惩罚----只是"我在这里,这是我想要。这是我此刻的脆弱".对我来说,这种给予就是爱的体现。

  而奉献爱的另一种形式是倾听他人,我们可以肯定自己,但不批评他人。我们可能没有意识的是,所有的人,处于痛苦中时,需要的都是关注和理解。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也是封底的这句话:

  带上非暴力的耳朵,真心倾听他人;拔掉语言中的刺,充分表达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2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比如,每天在家做着琐碎的事情,孩子的许多事情没有按照我设定的时间段来完成,影响了我的独处时间,分分钟就会点燃我的小宇宙,我就开始利用暴力语言催促他,其实这样的语言不仅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讲完以后自己立马又很愧疚,然后提醒自己下次遇事一定要冷静,可真正遇到具体问题又开始运用暴力语言恶性循环。

  又比如,某天晚上,学*完到楼下打羽毛球,打了半个小时我提出再打几盘就回家。可孩子打得正尽兴,还想继续,可明天上学早起,回去还要进行阅读,搞个人卫生,最终协商打7盘就上楼。可是孩子又要求每盘要打得比较久质量比较高才算一盘,因为双方都在生气所以连着几盘一下就死球了。我很生气地说这样下去永远都打不完,中间可能会有点暴力语言。

  打完球,关于讲故事我们之间又出现了分歧,之前约定好的讲3个又反悔要求再继续讲,对于当天借的寻宝书,他恨不得一口气听完。我说既然这么喜欢听当时打羽毛球,妈妈叫你怎么不早点上来了?最终协商洗完澡后再讲两个,这个时候已经9:50了。熄灯入睡,孩子又突然想到外套口袋里有3粒糖果,他要找到先确认下,我变得很不耐烦了,老师不是说不能带零食吗,孩子咆哮着说我是放学后吃。

  这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充满了敌对,所以默不作声,如果这个时候给予回应我知道孩子会哭着入睡。还好孩子很快就忘记并安然入睡,第二天早上也根据他头天晚上承诺的那样7点自己起床。其实我生产的根源是觉得孩子睡得较晚影响第二天起床;另外影响我晚上的独处时间。我需要不停地提醒自己别啰嗦,别咆哮。

  听到不中听的话:体会自己、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指责。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并不*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回应。

  关于书中这几句话刚好可以拿前阵子我遇到的一个失败案例来说:某天下午我打电话给婆婆刚好孩子接的,他告诉我婆婆在打牌,当时我脑子一下就嗡嗡作响,我下意识以为婆婆是在麻将室打,从健康和学**惯的培养上来说都对孩子不利。我马上要求孩子将电话给婆婆,要求她马上带他回家。又立马和老公联系也是一通抱怨,心中真的很气,这个学期孩子的学**惯下滑,我正在这里督促他,婆婆不但没帮忙还帮倒忙,当时是内心真实的想法。

  最开始老公替婆婆说要我理解一下,有什么问题由他来沟通,并解释了打牌是在小区的户外几个人一起,小孩子在玩滑滑梯。下班回到家老公带孩子在小区踢球,我们聊到这个话题,当时我也很不理智,语言上像炮竹筒一样倒了一堆的埋怨,结果由婆媳之间的问题又引发了夫妻之间的问题。因为这个事情弄得两人进行了一周的`冷战。我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对谁也没有好处,发了条和解的信息。

  虽然最终两人和解了,但如果当时我学会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不是一开始就指责对方,让对方申辩反击,体会自己的需要,明确地表达出来,就事论事,而不是又将之前的种种不满表达出来,老公就不会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如果父母只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一般会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责;如果父母想避免误解,那么他们可以先说出感受和需要。表达愿望时,只要不发号施令,我们的想法就会愉快得多。如果我们的请求已成为对他人的要求,一旦别人没有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难免会指责他们。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惩罚,他们就会把请求看着是命令。

  批评和指责使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并变得更有攻击性。表达愤怒:停下来深呼吸;静静体会想想是什么使我们生气;了解自己想要的满足的需要;倾听。把注意力放在尚未满足的需要,而不是考虑他人有什么过错。无论是亲子沟通还是亲人之间的对话,当我感到对方是指责的语气时不管他说得对不对我立马就会反驳,不会去想话后面的含义。对于孩子来说应该也是一样,本来家长的出发点是关心和爱,但因为语言语气的使用不当常常造成我们不但未解决问题反而不欢而散引发出新的问题。每天晚上我总要催促孩子少听几个故事,赶紧刷牙洗澡睡觉。可每次收效甚微,还常常因为这个小事弄得睡前不愉快。

  昨天晚上学着“非暴力沟通方式”没有对孩子大呼小叫,而是从他的角度出发想着他的需要,说今天是妈妈没有和他商量好,所以今天多讲几个,明天晚上9:00前完成亲子阅读,你自己定计划讲几个,他提出6个,那我们就计划好时间估计要讲40分钟,从8:20开始。运动时间调整到下午放学后,大概有2个多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样双方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实现共赢。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

  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而不是他人的行为让我们生气。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当意识到自己被指责时,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需要上。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家里面很多事情做的时候不是心甘情愿,而感觉是被迫的。书中说用“选择做”而不是“不得不”。每次在做事情前我就提醒下自己这个事情我非要做吗,如果我选择做是因为什么原因,想通了做起来就不会带着糟糕的心情,既然做就开心做,要不就不做。以前老公讲我话,还没听完我就想辩解,因为内心觉得他是在指责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两人就会发生激战,然后我又经常吵不赢,最后就是采取冷战。问题还是摆在那里。如果听到不中听的话我能够体会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可能结果会好很多。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无论境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去努力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

  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当你深陷情绪的深渊,让理智随时被情绪牵着走,那么你离后悔就不远了。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是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人。

  这段话时刻警醒着我,比如晚上因为阅读太晚影响入睡时间,总是会弄得双方不愉快,每次发火前赶紧看看这段话,深呼吸,希望会有改善。

  结语:

  我们不是生而就是圣人,在生气时我们天然地就会埋怨、批评、指责、挖苦、嘲笑他人,有时候甚至将这个作为勇敢的标签,但你会发现如果这样,你就会把自己的生活给搞砸了。

  但每个人如果都能够记住这个公式“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自觉地在每个关键时刻都深吸一口气,然后套用这个公式,真诚地倾听、反馈,相信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境界豁然开朗,这个看起来似乎并非高大上的工具,如果你能坚持“学而时*之”,就能达到孟子所言:“人皆可以为尧舜”!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菁选(扩展5)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00字 (菁华3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00字1

  非暴力沟通的本质是心中要有爱,对他人有爱,对自己有爱,非暴力是爱的外在形式。在沟通过程中通过一种结构化的方式解读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体会各自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合理地表达出来,使得双方能够互相理解,最终实现和谐的、充满爱的沟通。非暴力沟通的基本前提是假设人感受的一致性以及同理心,即人的基本感受是相同的,正因为人类的感受相通,所以才能相互理解。

  读这本书一方面能够学会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这种方法,另一方面读书的过程也是对心灵治愈的过程。书中对人心理需要和感受的剖析之精准,时常让人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如果早点知道这些该多好啊。在此,我非常感激本书作者和译者,让我们知道应当多注重自己内心的需求,以及如何合理地表达这些需求使沟通能够愉快地进行,下面列一些令我感触较深的点,谈不上感受,权当杂记吧。

  1)外在的驱动力是压力,内在的驱动力才是真正的动力。一个人如果总是以“应该”做什么来要求自己、命令自己,那他一定会偏离自己的内心,导致内在的分裂与不满。就像恋人刚开始是出于对对方的喜欢,所以一切关系都很融洽。而当热恋期过了,出于让对方幸福这一责任方面的考虑,爱情往往变得沉重起来。

  2)喜欢使用暴力的人,无论是肢体暴力还是语言暴力,是因为他内心的*静遭到了破坏,尤其是被暴力所破坏,所以他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自己内心的和*。但暴力从来无法根本性解决问题,因为暴力不是人内心最终的需求。

  3)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需要,故而真诚待人比委屈求全更可靠、更长久。

  4)向别人倾诉有助于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像有些东西在你你说出来的时候你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理解它。在痛苦的时候,合理的倾诉能够避免自己被充斥在头脑里的各种想法所束缚。

  5)最后,这本书值得时常拿出来看看,当作一碗心灵鸡汤吧,需要的时候治愈一下自己的内心。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00字2

  读完《非暴力沟通》,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其一,马歇尔。卢森堡是个很聪明的人,他能通过无关或反面的语言了解说话的人背后的感受和需要,让对方有种遇到知音样的感觉,而人一旦觉得自己被理解了,后面的事情就好说了。我们与人交流的时候要“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人与人之间随着年龄、阅历、立场的不同,想法也会不同,但是哲学上说“别人也是另一个我”,也就是说人性有很多共通的东西,与人沟通时如果能站在对方立场上去想问题,可能就容易理解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言行。准确了解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其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到心*气和。当我们生气时,很容易把自己的愤怒情绪怪到别人身上,“都怪你,我都被你气死了!”这样的话我们可能都说过。这样的话一出口,对方要么是否认,心想“怎么能怪我呢?你就知道怪别人”,要么是自责、内疚,反正都是不舒服的感受。可见生气的时候少说话,减少语言伤害发生率。先倾听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要,再心*气和地表达出来。生气的时候也少做决定,因为我们在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差的时候做出的决定可能完全相反。

  其三,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外国人,我们是*人,我们的沟通模式跟老外又有些不一样。老外沟通模式比较开放,有一说一,心里有想法会直接说出来,照章行事。而我们*人常常心口不一,说是,可能是不是,说不是可能是是。我们比较含蓄,很少会把想法直接说出来,甚至一句话可能有好几个意思,*人是最难琢磨的。我们还容易反驳别人,即使心思被对方猜中了,也要嘴硬说“不是”。据说国际上通用的重要文件都是用英文写的,不能用中文,因为中文一句话含义太多,有争议的时候不好解释。

  要知道我们是一个处处留余地的民族,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心里有对方,开心好说话,心情好的时候说什么都愿意听。愿我们成为心*气和的人,用和气的磁场去感染别人,有爱,有心,好好说话,开心工作,舒心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00字3

  小时候犯了错,我通常是还没开口便止不住地抽泣。

  奶奶会对我说:你先别哭,好好地说,把这件事一五一十地说出来,就行了。

  妈妈会说:你再哭,把事情弄成这样,还敢哭,知道错了没?!

  如果说要把《非暴力沟通》用一句话总结,便是:把事情说具体了,不要大而化之,在上升到某种意义层面上前,先就当下的事,有条理地表达出前因后果,再说出当下的真实感受,便是好的沟通,或者沟通的基础。

  于是,也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奶奶和妈妈对我的教育方式,奶奶是老人特有的慈祥,母亲是典型家长的威严树立,奶奶引导我建立沟通的前提——真实表述事情的过程,母亲告诉我延续沟通的条件——表达感受。彼时年幼的我当然是无法将这两种沟通方式结合在一起来看,但是随着和越来越多的人接触,早年养成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得以显现,特别是在看完《非暴力沟通》后,引发了更多共鸣。

  全书六百多页,作者用了1/6的篇幅,在开篇讲“让爱融入生活”、“是什么蒙蔽了爱”。爱和信任,就是打开沟通的大门,“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作者告诉我们,非暴力沟通,就是爱的语言。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

  那么,怎么开口呢?

  “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如刑警探案,首先都不会直接下定论,而是先回到原处,尽可能地还原现场,再逐一寻找证据,通常我们所遭受的“语言暴力”后,最先感受到的是情绪,但是为了解决暴力本身,情绪的冲动并不是答案,只是我们表达的推动力,我们需要像探案一样,首先一五一十地表达出我们听到的或者说过的语言现场。“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非暴力沟通的一方面是诚实地表达自己,另一方面是关注对方,用同样的方式,先去观察对方的言行,再以此为基础,发现对方的需求。也许心门不只一扇,我们依次打开,去互相展现,对方才能看到门后那个你的真实世界,才愿意张嘴说出爱或者有关爱的语言。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菁选(扩展6)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菁华12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听到《非暴力沟通》这个书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暴力指不同的团体或个人之间,如不能用和*方法协调彼此的利益时,常会用强制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称为暴力。作为一名受过教育的、没有犯罪记录的公民,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和暴力扯上关系,但每次在责骂小孩后,孩子妈都会建议我去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她说我的言语给小孩带来了一定的伤害,这应该也算是暴力的一种。

  当我读完《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有两大方面的感受:

  一、关注非暴力沟通模式的要素,反思“修身”

  作者认为,非暴力沟通模式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以及请求。当发生一件事情,要求我们不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进行复述,接着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分析自身的(或者他人的)哪些需要导致出现那样的感受,最后表达自己的请求——具体的、细化的请求,当中必须明确是请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个学生在一个星期内迟到了三次,老师对该生进行批评教育。

  情境一:

  老师:“怎么次次迟到都有你的份?以后按时到校,如若再迟到就把你移交学校处理!”

  情境二:

  老师:“你这个星期已经迟到了三次了,我很不高兴。你的迟到行为违反了学校的规定,影响了自己的学*,所以请你按时到校。”

  我国古籍《大学》里有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说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违背了非暴力沟通。但细想一下,绝大多数的人,对每一件事情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对于经常犯错的学生,老师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即使该学生本周迟到的次数比上周少,老师也觉得他是经常迟到,似乎没有任何改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进行复述,必须加强个人修养。

  二、对待愤怒与多角度思考

  作者认为,当人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选择指责他人时,我们认为别人应当认错或受罚,这就是我们的愤怒的原因。

  例如:第二次月考过后,级长对我说:“你们班的总分*均分还是年级最差”。

  选择一:责备自己。我说:“是的,都怪我*时没有好好管理班级”。

  选择二:指责他人。我说:“这班学生太懒散了,*时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好好做作业和复*”。

  选择三: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说:“总分*均分还是年级最差,但与上次考试对比,与年级总分*均分的差距在缩小,说明有进步”。

  选择四: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级长对我说这事情,主要是关心我班成绩,希望我能制订有效的方法来提高班级成绩。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责他人,只会使我们的心情变差,而从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出发,没有产生任何的不愉快。

  生活中充满着矛盾与误会,通过沟通,能增进彼此的感情,消除误会。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复杂化。非暴力沟通可以提高人们沟通的品质,我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非暴力沟通与他人交流。作者:*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正在学*非暴力沟通,给大家分享下目前所感。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刀子嘴豆腐心”“说话直”“都是为你好”特别是亲人或者是关系好的人说一些或者做一些让自己接受不来的事或者话,用这样的句子当挡箭牌我们只好哑口无言,以后我们可能就会越来越少的沟通。

  我自己也是属于很直容易急的人,遇到事情就容易着急,然后说话音调会太高,语气会严肃,让对方不爽,特别是我老公。相处这几年争吵大都是因为这,其实事情都是可以解决,大家都是受不了这个态度。这就是《非暴力沟通》讲的”常常把请求变成命令“

  《非暴力沟通》讲的时候会列出具体事例,让我们能真切的理解到要讲的东西。

  目前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区分‘观察’和‘评论’“,与人交流时想说明观察到的现象,不要夹杂个人观点金象评论。也就是我们*时讲的不带有色眼镜看事物,不要贴标签。

  诚实的表达自己:有时候我们跟对方交流时会不好意思说,就来委婉的。听着就不容易知道哦我么的.具体需求,只能猜测,想中彩票一样。才对的几率很低。

  4岁的女儿,看到想吃的东西会说“妈妈我很饿”,也许是刚吃过饭下楼,碰都卖冰糖葫芦的。吃完饭的时候,奶奶回问她“希希,喝碗粥吧?”不想吃的话她会说“我在幼儿园刚吃过饭,我不饿也不渴”,转眼她自己会去拿饼干吃。

  如果她直接“我想吃冰糖葫芦”,我们就会给讲,不可以,怎样怎样不好,孩子也会回了曲线去提需求。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生活中,工作上,暴力的沟通方式无处不见,这种双输的沟通方式似乎有瘾,跟吸*一样,明明知道不好,却一直戒不掉!原因是我们找不到很好的的方法,这本书讲述的沟通方式浅显易懂,但是关键还是在于自我实践,但是只要愿意尝试,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恋爱关系,甚至是婆媳关系,非暴力沟通方式都有很好的解答,遇到问题,我们一向是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更不要提对方的需要了!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口的评价和结论给别人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样的沟通方式,只会让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社会越来越无情!亲情关系越来越破例!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不断反思,有时候我是伤害别人的角色,也有时候我被别人伤害,其实我们可以做到不去伤害别人,也可以做到很好的保护自己,在关键的时候,尝试让自己冷静几秒钟,静静感受自己!冲动是魔鬼,这个魔鬼虽然可怕,但是他生存的时间有限,你的反应越迅速,可能被他伤害的机率就会越大,关键时刻能够让自己冷静下来真是一项需要锻炼的本事了!

  本书还有一个观点很赞同,就是爱自己,倾听自己,理解自己,是的,没有什么比爱自己更重要了,一切好的沟通方式,其目的都是避免冲突带来的伤害,伤害别人和伤害自己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先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文丨张捷。今天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第五章,感受的根源。书中第一部分讲到,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的感受的根源,听到不中听的话有四种感受。想想自己在生活中,只是浅表的意识到前两种感受,不是内疚就是指责别人,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去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书中第二部分讲到有助于人们健康成长的七种需要,比较具体,我们认识到人们的'需要是什么。书中第三部分讲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告诉我们非暴力沟通既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又能关心他人。在生活中,最*我们家的关系比较和谐,我娃她爸以前很不喜欢我说话语气和方式,以前他做家务什么的,不是很愿意,但还是做了。最*通过学*,改善自己的说话方式和积极倾听。周末本来我早上做早餐,谁知孩子她爸七点钟自己起来做早餐,带娃的的时间也比往常多了,晚上也给娃讲一会绘本故事。

  书中说的只用了一点,其它很多部分目前运用到生活中,一下子还有点距离,有时候不忙的时候,会想想刚才的表达是否满足自己需要和体会到他人感受。通过每天的学*,自己的生活会改变越来越多,同时也谢谢各位同学的每天陪伴,相信我们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正在学*非暴力沟通,给大家分享下目前所感。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刀子嘴豆腐心”“说话直”“都是为你好”特别是亲人或者是关系好的人说一些或者做一些让自己接受不来的事或者话,用这样的句子当挡箭牌我们只好哑口无言,以后我们可能就会越来越少的沟通。

  我自己也是属于很直容易急的人,遇到事情就容易着急,然后说话音调会太高,语气会严肃,让对方不爽,特别是我老公。相处这几年争吵大都是因为这,其实事情都是可以解决,大家都是受不了这个态度。这就是《非暴力沟通》讲的”常常把请求变成命令“

  《非暴力沟通》讲的时候会列出具体事例,让我们能真切的理解到要讲的东西。

  目前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区分‘观察’和‘评论’“,与人交流时想说明观察到的'现象,不要夹杂个人观点金象评论。也就是我们*时讲的不带有色眼镜看事物,不要贴标签。

  诚实的表达自己:有时候我们跟对方交流时会不好意思说,就来委婉的。听着就不容易知道哦我么的具体需求,只能猜测,想中彩票一样。才对的几率很低。

  4岁的女儿,看到想吃的东西会说“妈妈我很饿”,也许是刚吃过饭下楼,碰都卖冰糖葫芦的。吃完饭的时候,奶奶回问她“希希,喝碗粥吧?”不想吃的话她会说“我在幼儿园刚吃过饭,我不饿也不渴”,转眼她自己会去拿饼干吃。

  如果她直接“我想吃冰糖葫芦”,我们就会给讲,不可以,怎样怎样不好,孩子也会回了曲线去提需求。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不知不觉已经读过两本书了,跟着精进小组一起前行了两个月了!今天读了《非暴力沟通》深有感触,觉得这本书太适合我了,我就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不会沟通,不会说话,说话性子急,有时候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发火。看了《非暴力沟通》,尽量学着沟通。

  今天上午一家人出去逛街,孩子一路上这里动动,那里动动,什么都想动。用大人的`角度看是该走的时候不走,该停的时候乱走。但是转眼通过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孩子当然最关心的是他所关注的零食玩具,除非孩子特别出格了我会提醒他,因为在家里我很少让他吃糖果。到了商场,导购桌子上放了一盘水果糖,导购给孩子吃了一颗,孩子吃了很喜欢吃,吃完还往口袋里塞。我看着觉得脸都红了,我对孩子说:“儿子!你这样吃完了还往口袋里塞别人会瞧不起你的!”孩子看我脸色不好看赶紧都放下了,导购看见了说没关系,糖果放在那就是给小朋友吃的。儿子比较爱面子在乎别人的想法,再也不往口袋里塞了。

  儿子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优秀的,特别喜欢阅读,上进心挺强的,对待同学和家人都比较友好。六岁半的孩子能够静下心把铅笔字和毛笔字都写的很好真的很棒了,至少比我小时候强多了。知道现在一切问题都是我的问题,如果我改变了脾气不骄不躁,孩子将会更加优秀!

  感恩遇到精进小组,一起前行,共同进步!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生活中总有很多淬不及防的言语冲撞与你撞个满怀,他有时只会让彼此皱邹眉,有时会让你急火攻心,有时更会让彼此恶言相向,更严重的还会手脚并用……事情的发展全然不受控制,他撕裂着我们的心、肝、肺,直到你满身伤痕,叩问自己:发生了什么,让我们失心疯,让我们这样彼此伤害。

  我想到了陈小春4岁的儿子,拿着大喇叭淡定的对陈小春说:“你是不是生气了?你能不生气了吗?”紧张的气氛瞬间就没了踪影。

  这孩子就是在观察、感受之后说出了他的请求,化解了当时的气氛。

  非暴力沟通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他教会了我怎样正确面对言语暴力,或者说冷暴力,简单的说,只有解决了心情,才能解决事情。以前只会干生气,或者失态以后说出伤心伤肝伤肺的话,让场面失去控制。

  简单的说,就是观察、感受双方的需要和请求,并且告知对方。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无形之中你的注意力转移了,并且能发现事件背后的隐情,矛盾自然就成功化解。

  在实际操作中,一开始总会忘记方法,没关系,我们可以像马歇尔.卢森堡儿子所说的“快拿出你的卡片”那样,借助工具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沟通更顺畅一些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这是一篇迟到了两天的心得,在这之前,我看了《非暴力沟通》的第十章,这之后我的脑子里一直在回忆,在思考,为什么人会用语言或者行为暴力来解决问题,发泄情绪?在一个人出于情绪的边缘时,什么才会遏制这种暴躁?暴力的情绪发泄方法有多大的危害?

  第十章,我记得提到一个人之所以会用暴力解决情绪问题是因为,发生事情之后总是从别人身上寻找原因,不去关心自己的内心需要。我忽然想起来,在家庭环境中,暴力的沟通对个人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过去的半年,我们不大不小,置办了一套小房子,买了一辆低端车,而在这段时间我在忙着事业编考试,老公工作并不稳定,还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处处要钱,经济可想而知。这半年我们的信用卡几乎因为车贷,学费,装修……等等经济原因造成欠款好几万的现状。我们都不是心大的人,五六万早就让我们活得压力山大,不堪重负了,我们俩更是处于崩溃的边缘。后来,因为这些压力老公情绪很大,稍不顺心就会吼,我本来就是一直压抑的状态,根本受不了他的暴脾气,于是我们经常吵架,每次吵架不管孩子在不在身边,他也不考虑这些后果。我生气就是因为他不关注孩子的感受,不理解孩子的需要,不分场合的说摔就摔,说吼就吼。

  有一天我爆发了,在他过年返回公司的时候,我要求离婚,不让他走了,孩子我留给他,他只要不认错,我就把孩子扔给他妈妈或者我直接放家里,你不管我也不管,你觉得你厉害,我也不是一个没用的人,只要他出门一步,我也出门,直到他认识到,自己的暴脾气对我造成的伤害,以及这个家这个孩子失去妈妈之后他几乎一无所有。那一刻,我害了女儿,孩子哭,拉着妈妈不让妈妈走,可是我明明知道,如果我不这么做,她爸爸永远不清醒,要不然是她妈妈这辈子就这么忍受要不然就是以后我们俩动不动吵架影响她更深刻。与其让这些痛无限的绵延不如让他此时就完全暴露。

  这种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很深的,那天,我闺女听到一首歌歌词中有一句“爸爸和妈妈我们从来不吵架”她跑到洗手间告诉我,“妈妈,你听到了吗?人家爸爸妈妈从来不吵,你和爸爸也不能吵架……”一个五岁的孩子,脑子里总是装着当时爸爸妈妈吵架的画面,这是有多残忍。

  读了第十章,我内心不是考虑我每次情绪不佳时我的感受,而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的感受,无缘无故却要为你的不开心买单,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内心一直恐惧和不安。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

  《非暴力沟通》让我学*如何让爱融入生活,世间最大的误区不是不爱,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爱,世间最大的欠缺,比爱还奢侈的是“懂得”,给予对方所想要的,而不是给予对方我们想给予的。

  说的直一点,就是心态的建设,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书里讲到的这种沟通模式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有恍然大悟的一种感觉。书中提供的四种方法: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我觉得始终就是贯穿的一个道理,当冲突产生时,首先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这样很有可能能够建立积极的关系或者说得到对方的良好反馈。

  在生活中,每次遇到问题,*惯用指责,命令,批评,否定的态度对人,尤其是对自己的亲人,孩子,殊不知以这种暴力的沟通方式,。会让对方因自我保护而产生强烈的攻击性。因此,好好说话,认真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才更有可能得到对方的积极反馈。

  而在跟孩子沟通时,就更要注意语言和情绪的正面性。

  我和孩子共同阅读完这本书后,约定好:懂观察、讲感受、谈需要、提请求!营造好沟通的氛围,学会使用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

  感觉这是一本《非暴力沟通》的书,讲的很好,作者在向世人讲授了“非暴力沟通”的概念,列举了许多客观、可信的事例,很值得我们学*掌握,是提高沟通能力的好工具。个人感觉要用好这个工具,除认真学*,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知识点外,还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高素质,健康的人格。人从小到大,在肉体发育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断充实,从幼儿一门心思寻好东西吃,到少年时想办法满足种种幻想,再到成年时想办法得到各种物质、精神方面的追求,在这里,正确的世界观非常重要,这是最根本的要求,在与人沟通方面也是如此。假设与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谈事情,是一种享受,哪怕意见相左,也不留遗憾,如果与一个品行败坏、声名狼藉的人交往,恐怕是避之不及,更谈不上心*气和的交谈。说到底,“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好用的交流方法,是一种技巧,像一把锋利的剑,就看放到什么人手中。

  二、有勇气,大胆运用。善意的、有诚意的沟通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们都渴望被人理解,但可曾想过试着理解别人?《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事例,他是运用语言艺术的典范,在思维层面教了我们方法。剩下的,就看我们敢不敢用,怎样去用。

  马克思主义*化的一个重要成就是“实事求是”,放到这里也是如此。本书的作者是西方人,读者是面向全世界的,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有着更多的沟通方式与技巧,如何将“非暴力沟通”中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很好(这里不用完美,难度太大)的融合在一块呢?必须要大胆的运用。我们的沟通*惯,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很多时候是在命令,更多的是在单方面的表达自我的感受“我这是为你好”“你太让我失望了”“你太没良心了“等等,按书中的观点,这都是语言暴力的范围,但往往表达者并不认为自己这样说有什么不妥,这应该都是沟通方法不科学的表现。

  三、看效果,不断改进。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学*是一个不断改进提升的过程,而非终点。我们要想很好的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沟通效果,就需要批判的吸收,灵活运用,将此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改进。因为每个人的*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有的人性情暴躁,容不得别人提反对意见,有的好絮叨,老是说不到重点,自己还埋怨别人不理解他……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一定不能仅让知识停留在纸上,不能只是生搬硬套“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而是要灵活运用,不断改进。真正让它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张口就来,伸手就有。

  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1

  闲来无事把最*几年很火的畅销书《非暴力沟通》看完了,一句话总结这本书:在说话之前先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别人的感受,并且在说话的时候语气温和且表达意思准确。下面我来简单的介绍一下本书介绍的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并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在现实中的应用。

  1、观察:勿与评论混淆

  观察的语言表达的定义: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情境中,清晰的行为结果。观察是要有依据和事实证明的,比如具体的时间点、频率、某个具体的方面、数额等。

  这章主要想表达的是有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在无意的情况下表达出来,从而让听的人先入为主或者一开始就产生厌恶的情绪。就比如说你女朋友跟你说:你不爱我了,你第一反应就是:我哪里不爱你了?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如果你女朋友说你好久不陪我了,你就会反思自己是不是最*很少花时间陪她忽视了她的存在,而不是在想:我怎么不爱你了?

  2、感受:勿与想法混淆

  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一,要区分哪些是感受。“我觉得”、“我以为”不是在表达感受,也不是在表达感受;第二,建立感受的词汇库。

  这个第二点我认为是第四点的一个分支,第四点是提出具体的、正向的,而不是抽象的、负向的请求。他主要想说的是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而使得沟通的顺畅。具体操作在第四点讲。

  3、需要:是感受的来源。

  感受和需要之间的关系:我们的需要、期待、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因而,不是追究别人的责任,而是体察感受背后的自我需要:我的哪些需要、期待或价值取向没有得到满足?

  书中举的例子是A:惊了,居然有那么多未婚先孕的B:你担心他们的孩子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A:是啊,如果我这样做我爸会杀了我的B:看起来在过去未婚先孕的后果极其严重?……书中在回答别人的感受时通常用反问句来猜测别人内心真实的想法,这种说话方式有点像心理医生在不停的问问题,我建议少用用这种方式跟别人说话,一是很无聊二是会给一些人心里压力,但是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比如说你女朋友跟你说:哇!这个口红的色号好好看。你别反问她你是不是想买了?你应该直接跟她说我下单了。总的来说考虑别人说话的深层意思应该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我们在*时说话的时候应常常考虑别人在想什么,尤其是跟女生说话,她的每一句都有着她的深层意思,多一个心眼多一点脱单的概率,熟读《情商》祝大家都能找到一个好对象。

  4、请求:提出具体的、正向的,而不是抽象的、负向的请求。

  请求的艺术:

  提出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提出需要做的是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同时要伴随着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请求对方的反馈,确保我们的意思与对方的理解相同;

  明确谈话的目的。

  跟第二点差不多,说话一定要说清楚把你想说的东西用精准的话说出来,不然就容易产生误会,就比如说最*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我问老师能不能带我毕设,老师回复:你是一个人不?我还可以带一个人。我以为老师能带两个人谁知道老师的意思是她只能带一个了,害得我推荐的那个同学白高兴了。这四点要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三点,只要做好第三点你就能做到非暴力沟通,其他的要素我认为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最重要的还是《情商》,说话不要让别人太讨厌。

  另外本书中有一个很新颖的观点我认为大家可以学*一下,就是在你不想做一件事或没毅力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可以对自己说:我应该去做这件事,因为这对我有好处而不是说我不得不去做这件事,这样有助于增加你的行动力。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2

  在我们的生活里,特别是和亲密的家人,先生之间,普遍存在着,冷暴力和语言暴力。逃避解决问题时采用“冷暴力”,一时气上心头不能自制时就会用狠毒的语言中伤对方。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具体沟通模式。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是:

  1、观察而不评判;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犯的毛病,妄加判断,添油加醋地加入个人主观判断,用自己的主观意识给他人“贴标签”。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毕竟我们是有情绪的个人,允许有情绪,但直接表达就好,不必用过分偏激的语言或者行为来提醒对方我很失望、生气、愤怒。

  3、个人的需要/价值观念;静下来扪心自问,是什么样的个人需求和价值观念,导致我会有现在的情绪,不去责怪他人的行为,而是将”矛头“指向自己,是因为自己的某个需求,而导致会这样看待他人的行为,是自己的需求和观念导致了自己的情绪。

  4、请求;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而非命令),注意语气委婉。女生爱玩”你猜猜猜“的游戏,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请求,至少曾经我是这样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当的,因此会起很多不开心。直接地说出自己的需求。

  这样的一种沟通模式,实践下来也会带来思考问题方式的转变,我们不会再怨气冲天负能量地去抱怨指责他人,而是在自我观察剖析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样,当他人在抱怨指责时,我们*静地去倾听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么争论也能*息。

  我想这本书将把我带入一个新的世界,我期待着自己的转变,和影响到别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菁选(扩展7)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菁华9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与人沟通是一种实践的艺术,许多精妙之处也许是难以在纸上完全表达的。这也许是为什么阅读这本书,既觉得其中有非常闪光的点,又有些别扭。如果换一个场景,变成与卢森堡博士面对面,相信这感觉会完全不同。

  人的秉性和沟通的风格千差万别,这其中有些是先天,有些是后天*得。作者在书中提及他的祖母是和舅舅都是天生的非暴力沟通者,自己也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这种方式有奇效,再行推广,由此可见是先有实践,再有理论。而实践的源泉,也许是来自遗传,也许是来自文化传统,无论何者都是源远流长。因此,即使不能完全赞同理论的人,也应该可以从案例中受到有益的启发。这正好应了作者的一个观点:注意观察,不要判断。

  以下是阅读笔记:

  1.

  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人类的语言功能远远没有进化到完全适应文明社会人际关系的程度。)

  2.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

  (暴力的种子无处不在。)

  3.

  我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我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我们的日常语言在自然状态下就带有暴力性质。互相伤害很容易。参照书中实例,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暴力比想象中多得多,有些是有心,更多是无意。)

  (非暴力沟通的对立面,并非字面上的暴力沟通,恰恰是我们*以为常的日常沟通方式)

  4.

  语言暴力可以逞一时之快,却通常达不到我们真正的目的。

  例如:

  a.当你看到事情还没做完,告诉我你感到失望。说我“不负责任”,并无法打动我。

  b.当我对你的请求说“不”,告诉我你感到受伤。说我“冷漠”,并不会增加你以后的机会。

  c.我可以提出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孩子们按我的期待生活。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是的,我可以通过惩罚来教训他们,但如果我真的那样做了,他们迟早也会想出办法来对付我。

  (从谈判策略和危机处理的角度而言,非暴力沟通比自然语言更为高明,因为它最大程度上弱化对方的负面情绪。因为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如果感受到语言中的暴力,人们常常要么反唇相讥,要么拒人千里。沟通的链条就此断裂。)

  5

  在对别人不满时,如何表达自己、提出请求?

  沟通要素:

  a.我看到什么(力求就事论事、客观)

  b.我的情感反应(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但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对于从事律师、工程师、警察、经理等职业的人来说,尤为困难——表达感受与他们的职业形象相冲突。

  注意方式,例如要说我感到失望,而不是你让我失望)

  c.感情反应的内在原因(归结与自身的需求、价值观、愿望等,而非归结于外界环境,例如我爱整洁,而非你搞得很脏。)

  d.我的请求(请求而不是命令或强迫)

  (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方式,在说清楚问题同时巧妙地避免批评的语气。但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是很难的。)

  6

  当别人对你进行言语攻击时,如何回应?

  好好体会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既不反驳也不自责。

  不论别人说什么,我们只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a)观察,(b)感受,(c)需要,和(d)请求。

  (建议使用你的意思是xxx吗?之类的一般疑问句来回应他人,逐层深入对话,以传达出I care about you的态度以化解敌意。这部分更加抽象,更加反直觉,需要结合案例才能勉强理解。实践起来则更加困难,在被骂的时候更多是羞愧万分或火冒三丈,要克服如此强烈的情绪谈何容易。)

  7

  局限性与适用范畴

  (尽管书中没有提到,但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非常态的沟通模式,最明显的缺点是很费脑力和时间。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和每个人说话,估计自己也要发疯。我个人对其应用范畴的理解是,适用于维护重要关系、化解重要冲突。尤其是适用于家庭——语言暴力的重灾区,书中关系到家庭关系的案例都十分精彩。)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在我们的生活里,特别是和亲密的家人,先生之间,普遍存在着,冷暴力和语言暴力。逃避解决问题时采用“冷暴力”,一时气上心头不能自制时就会用狠毒的语言中伤对方。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具体沟通模式。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是:

  1、观察而不评判;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犯的`毛病,妄加判断,添油加醋地加入个人主观判断,用自己的主观意识给他人“贴标签”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毕竟我们是有情绪的个人,允许有情绪,但直接表达就好,不必用过分偏激的语言或者行为来提醒对方我很失望、生气、愤怒

  3、个人的需要/价值观念;静下来扪心自问,是什么样的个人需求和价值观念导致我会有现在的情绪,不去责怪他人的行为,而是将”矛头“指向自己,是因为自己的某个需求,而导致会这样看待他人的行为,是自己的需求和观念导致了自己的情绪。

  4、请求;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而非命令),注意语气委婉。女生爱玩”你猜猜猜“的游戏,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请求,至少曾经我是这样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当的,因此会起很多不开心。直接地说出自己的需求。

  这样的一种沟通模式,实践下来也会带来思考问题方式的转变,我们不会再怨气冲天负能量地去抱怨指责他人,而是在自我观察剖析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样,当他人在抱怨指责时,我们*静地去倾听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么争论也能*息。

  我想这本书将把我带入一个新的世界,我期待着自己的转变,和影响到别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第一次接触“非暴力沟通”这个概念还是两年前,那时我还在社工机构上班,也要感谢这个专业和工作经历,让我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一些在生活中很有益处的知识和技能。

  人们常说电影、音乐和书籍都是常读常新的,我想书还是书,电影也还是影,不一样的是人的变化。第一次读本书,粗略地看了一遍,没有太深刻的印象,但总体而言,觉得这是一本不错的书。

  今年是第二次读它,看得比较慢,断断续续的,大概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对于本书,最触动自己的有两点。第一点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很看重感受的自我觉察和表达,他说事实上情绪和感受来源于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取决于外界,外界是一个刺激和诱发因素。比如我们常用某人让我觉得开心,某人做了什么事儿让自己生气难过这样的表达句式,就是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上,也就承认别人可以控制我们的情绪,同时别人也需要为我们的情绪负责,如果是负面的情绪,那就会容易产生埋怨指责等行为,如果对方认可,可能就会觉得内疚,如果想利用内疚的情绪去促使对方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行为,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情感操控,例如父母与孩子,或者恋人之间都有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情绪来源于本身,不过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总是会相互影响的,所以在有情绪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去关注自己和别人的需要,那样彼此的沟通会更和谐。

  《非暴力沟通》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在于不评判(non-judgemental)。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是不是最高形式,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真的很难。因为评判太容易了。

  这里要提到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观察,并且要学会观察和评论,尽可能客观地去描述事件本身。这让我想起自己有一天下班回家路上等公交车的时候,看到一个中年男子使劲追着一辆公交车,但还是没追上。旁边一个男子看到这一幕,发出窃窃地笑声,说这人怎么这么傻。如果换做是我,如果没有什么紧急的事儿,我估计不会去追,追不上自己可能会觉得尴尬。但当时我想的是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表面的事实,或者说一个片段,他那么着急想赶车,那他的需要是什么呢?由这个事件,让我想到了无意识的评判无处不在。

  一边看书,一边反思自己和观察周围的社会,发现确实是这样的,比如小孩不向长辈问好,这叫没礼貌,功课没有按时完成,就是懒,没有按照大人吩咐去做,就是愚蠢。我们不仅仅会去评判别人,对自己也同样如此。如果自己做了不符合自己期待的事情,也会暗暗说自己为什么老是这样一类的话。其实也是一种语言暴力吧。不知不觉而无处不在。

  描述自己观察的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需要、再提出具体的请求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基本步骤,书上也说,用这样的沟通方式一开始会很别扭的,但慢慢的会*惯,也会从中受益良多。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无意识,用新的去替换旧的,改变就出现了。

  个人而言,自己感受很明显的一点在于面对别人的评判时,不会马上觉得很难受,要去防御或者攻击,有时候会想一想背后的东西,有时也就一笑置之。我也*惯去评判别人,所以也在生活中多多尝试去描述事件本身,当我这么去想的时候,也会觉得轻松一些,表达还是会有些困难,有情绪了,知道自己不能去语言伤害对方,但也没组织好怎么说,所以会变成沉默。不管怎样,会越来越熟悉的。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哦,强烈推荐。

  最后有一个疑问就是本书的译者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爱的能力取决于审美能力。有些疑惑,或许以后会有答案。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读完这本书真的很受益,花了四天时间好好品读,做笔记,好像明白了许多矛盾产生的原因~暴力沟通,了解矛盾产生的原因,接下来就是思考如何解决矛盾。这本《非暴力沟通》里面提供的四种方法: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我觉得始终就是贯穿的一个道理,当冲突产生时,首先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这样很有可能能够建立积极的关系或者说得到对方的良好反馈。生活中,每当遇到问题,我们常常*惯了用指责,命令,批评,否定的态度对人,尤其是对自己的亲人,殊不知,以这种暴力沟通的方式,会让对方因自我保护而产生强烈的攻击性。因此,好好说话,认真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才更有可能得到对方的积极反馈。同时,善于自省,不断修正自己的不足,一定可以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最后,将非暴力沟通的理论投入实践中,不断实践,这个世界的某些角落定会因为你的善意的话语和行为闪闪发光。若能将内心潜藏的爱也赠与他人,很多人将会觉得无比幸福,那你所做的一切都将是有意义的,你也会是一个无比幸福的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今天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第五章,感受的根源。书中第一部分讲到,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的感受的根源,听到不中听的话有四种感受。想想自己在生活中,只是浅表的意识到前两种感受,不是内疚就是指责别人,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去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书中第二部分讲到有助于人们健康成长的七种需要,比较具体,我们认识到人们的需要是什么。书中第三部分讲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告诉我们非暴力沟通既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又能关心他人。在生活中,最*我们家的关系比较和谐,我娃她爸以前很不喜欢我说话语气和方式,以前他做家务什么的,不是很愿意,但还是做了。最*通过学*,改善自己的说话方式和积极倾听。周末本来我早上做早餐,谁知孩子她爸七点钟自己起来做早餐,带娃的的时间也比往常多了,晚上也给娃讲一会绘本故事。

  书中说的只用了一点,其它很多部分目前运用到生活中,一下子还有点距离,有时候不忙的时候,会想想刚才的表达是否满足自己需要和体会到他人感受。通过每天的学*,自己的生活会改变越来越多,同时也谢谢各位同学的每天陪伴,相信我们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在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后,我经常会回忆起我初中阶段的生活,书中讲了有一些懂得“非暴力沟通”说话方式的老师,那些同学是幸运的。非常遗憾,我在初中时遇到的这位老师,他和同学们沟通的方式几乎都是暴力的,不光有语言暴力,还有肢体暴力。

  这位男老师脾气很暴躁,尤其喜欢体罚学生,男同学女同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体罚,同学们犯的错,无外乎就是考试没考好或者上学迟到。记得一位男生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被他拳打脚踢,口吐白沫,最后休学了。想想那时我们的小心灵得多害怕,得受到多大的摧残啊!记得有些同学大胆的和老师说,能不能体罚时不要让学生们看到,老师说:“不行,要不怎么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在我们小时候,家长都不大管我们的学*,也不会太关心我们在学校的情况,估计家长都想像不到我们在学校就是待宰的羔羊,这位男同学受到如此重的体罚也没见家长找到学校。女生体罚轻一些,考试达不到目标的被打手心是常有的事。

  同学中犯最大的错估计就是早恋了,而受到的惩罚就带有侮辱性了。男同学被带到操场揍一顿,女同学被罚在学校跑操时让她站操场边,全校的师生都看见了,每个跑操的人都会问那个女生为什么站在那里,然后就会有人告诉他,因为早恋(好事不出名,坏事传千里)。可想而知,最后两位同学双双退学了。

  感觉那时候同学们和老师之间是没有沟通的,每天努力学*不是因为爱学*,而是因为害怕老师。后来毕业以后,同学们交流起来,都说恨死了那位老师,那本该美好的少年时光就毁在这位老师的手里。那时我们都巴不得赶紧毕业,脱离魔掌。

  看了这本书后,真是浮想联翩。推己及人,希望自己对孩子对他人,都能做到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交流。学*,一直在路上。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很多年前就买了,对于一个爱读纯文学类书籍的我来说,干货满满的工具书读起来有点困难。因为高一年级的老班们有一个读书会,于是责令自己两天读完——有压力才有动力呀,终于在读书会前1个小时读完。虽然有一种囫囵吞枣之感,但感同身受也的确帮助我更快的理解了作者所倡导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外国人写的心理学的书还是会存在文化的差异,语言翻译的转换让人不容易很快的理解消化。有些繁冗的内容阅读的时候就直接略过。作者重点谈到日常生活的我们从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自知。作者借用甘地曾用过的“非暴力”一词,来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爱的语言”。看到这,谁不想继续看下去,究竟什么是爱的语言,难道我们对最亲的人说的话不是“爱的语言”吗?作者一语蔽之:非暴力沟通就是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作者在书里用了十三个章节来生动形象的告诉我们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如何才是“爱的.语言”。

  1.观察和评论——观察源于客观,评论源于主观。人太喜欢进行“道德评判”,太喜欢主观的标签化,而作者所说的观察是不带任何情绪的准确的表述。

  2.体会和表达感受。*人的内敛总会羞于表达感受,于是在揣测中参杂了各种主观情绪和臆断,这时候你需要闭上眼睛体会自己的情绪,然后准确的表达出来。句式应该是这样的:我感到……因为我……

  3.请求帮助。就是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这个请求要清晰明了且具体。

  4.倾听的力量。当有人求助的时候,你要的不是立刻说解决的办法,而是倾听,体会。

  5.爱自己。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了解自己的需要。作者特别的告诉我们,“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学会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学会用“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这样的句式帮助我们探寻做事情的初心。

  6.充分表达愤怒。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你需要体会,发现自己的需要,然后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时候你的愤怒才会有价值。

  应该说翻完这本书,道理基本明白了,但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反思我们日常沟通的状态,哪些还需要改进,比如对孩子、对学生是不是容易一概而论,标签化。在和别人的沟通时,尽量不带着预设立场和感受,尽量保持冷静客观地聆听对方想要表述的内容。一语蔽之,这本书让我们*和心态,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舒适的重要他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首先,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在前面的书评里面看到有人说中文的翻译很牵强,由于本人没有看过英文原版,对这点不好做任何评价。假若在看的过程中有觉得语言不是那么流畅的地方,鉴于看本书注重的是其实用性,也就完全不觉得有什么了。

  说话我家里,就是我和我的父母的家里,其本质就是一个阶级社会,一个专制社会。长这么大对家庭的唯一感觉就是想逃离,之前一定要我具体地分析我还真是说不上来,反正就是受不了家里。我的父母的沟通方式就是完全的暴力沟通:在我的小时候那是身体的暴力,也就是直接地用武力等强制力来使得他们对我的所有请求都得以实现。在我渐渐长大了以后,我所做的事情也越来越符合他们的价值观。或者说,在我渐渐长大了以后,我慢慢地学会了这个世界上的一些通用的价值观,即明白了这个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如一个好学生,一个好女儿,一个好女生,一个好朋友,一个好的女朋友……然后我会表现出我应该表现的样子。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家里都相安无事,基本上我和我家里人的关系很和谐也很和睦。再后来,我做了一些不符合他们的想法的选择,然后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又出现了,在阶级社会里面,有矛盾就有压制,有压制就有强制和暴力。这个时候的所有暴力,就转变成了隐蔽的暴力,从他们跟我的谈话上面,从他们的命令上面,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上面等等,来让我觉得难受,给我压力从而强迫我做出让他们满意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从那个认为自己应该成为应该成为的人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在外求学和工作的过程中,我做了太多我不应该做的事情,同时我从其中确确实实体会到了乐趣;与此同时,我还是会认为我做的这些事情是不对的,是不应该的,所以我都会瞒着。也就是说,我察觉到了我不可能做什么都去满足这个社会的规范,并且开始去做那些确确实实能够满足我的需求的事情,可是在思想和认识上并没有改变。

  根据书中的说法,这个时候的我,对人会很冷漠。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考研的那大半年的时间,我一个人住,我谁都不联系,连电话也不怎么接的。那个时候我很沮丧,觉得自己很失败,什么都做不好不能够做一个符合这个社会的要求的,符合父母的要求的,走出去能够闪闪发光的人,让父母觉得很骄傲的人。很有自暴自弃的想法,于是乎每天都在自己租的房子里面睡觉。

  当然考研是没有考上的,那就找工作好了。找到了一个在浙江的偏远的小山村的工作,所有的人都说不好但是我还是去了那里。只要是能够离开就好,反正我什么都没有,还有什么可怕的,又还有什么更糟糕的呢,所以也没有什么好怕的,毕业的时候虽然也舍不得也还是开开心心就去了。去了那里吧,也确实是蛮开心的。

  然而这不够,逃避没有解决问题。

  只要没有彻底懂得我为什么是一个人,而不是一把椅子,我就会继续遇到麻烦,因为我以及我的人生都会继续致力于满足这个社会以及和我有关系的人的要求和想法,就像一张椅子一样认为自己具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功能和义务,那么不管我实际上怎样想怎样认为,我的人生的意义就是为完成某些功能或者某些义务。这样我就永远也不会去理解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样的想法,我喜欢什么,我讨厌什么,我的人生需要怎样的满足;我也永远都不知道也不会爱自己,事实上我也不可能去爱别的什么人,或者这个世界了。

  如果继续当椅子的话,那我这辈子都只有继续郁闷的份了。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

  今年暑假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正在自责和懊悔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当读到第一首诗《语言是窗户(否则,他们是墙)》时,情不自禁的感动的热泪盈眶,诗里描述的正是我犯的错误,是我亲手把语言变成了墙。那时的我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倾听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希望能学*到加深与他人交流的方法。这次再读,收获的焦点更加广阔了,深刻的理解了如何倾听自己和爱自己的重要性,只有搞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如何满足自我的需要,才能明白他人的哪些行为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才能明白自己气恼责备他人的原因,也才能看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给予理解和陪伴。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指导手册,教会我们如何观察生活周遭发生的情况,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并通过倾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最后根据这些需要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请求,促进自己加强与他人的联系。

  作者以案例和对话的方式,让读者在实例中体会观察和评论、感受和想法、请求和命令的区别(我们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环境让我们常常无法区分他们的差异),认识到倾听和表达的重要性。

  书里对观察、沟通、倾听的技巧讲了很多很多,无法一一赘述,对我来说最有帮助的是一个认识自我的方法,通过“不得不改作我选择”的练*,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行为和需要,深深的理解了自己曾经说出的话和做出的选择,也终于看到了一点点真实的自我。

  对于沟通这件事,本书能够帮助人们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理清思路,以及我们需要注意哪些点,需要做什么事情。它都很具体地给出方法。可能这只是获得有效沟通其中一种方式,你也不需要过于迷恋本书的方法,因为书中知识毕竟是从实践中得来的。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再次回归实践当中去,还是需要我们内化,从而形成我们自己的沟通风格!

  具体方法:

  前提:当你听到什么话,知道什么事情,先不要去比较、判断、评论、标记是非、道德标准等等,因为他们会蒙蔽我们作为人性爱的一面。

  步骤一,观察,先要对发生的事情客观的观察,具体地表述出来,而不是去总结性的评论,因为评论具有判断色彩,这是一种变向的指责与批评。

  步骤二,感受,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或者听到话,要把自身此时此刻的感受表达出来或者我们做的哪些事情导致他人的感受是什么,读后感比如,我很难过,我很高兴,我很内疚”。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感受,总是说“我觉得”!这样的主观看法。因为感受,能让你体会到他人的状况,从而更理智地去和他沟通。

  步骤三,需要,在表达感受之后,要说出我们内心的需要,我们需要什么,倾听自己的内心。不是责备自己,也不是责备他人。委曲求全和盛气凌人都会伤害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步骤四,请求,明确地具体地提出我们的请求(避免抽象),而不是向别人发号命令(这样会让别人觉得,不听从你,他们会受到惩罚)

  步骤五,倾听,在倾听之前,我们需要放下自己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倾听对方的真实想法、感受、需要。不要急于表达我们的感受和态度,因为此刻,体会他们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能准确地体会他人的感受,也可能说明你也很少能够倾听自己的内心感受。

  步骤六,释放愤怒,当我们生气时,不要指责他人和自己,体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与感受,会让你的愤怒降温。

  步骤七,爱自己,不要压抑自己,强迫自己去做某些事情。当我们想改变某些行为,希望你是因为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自责、内疚、义务性的去做某些事情。如果你有负面情绪,你要承认这个是无法避免的,无需责备自己,因为人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如果有些事情是你逃脱不掉的,那就告诉自己的内心“这是我选择做的,而不是不得不做的”。因为在满足别人需要的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的感受。

  我想这本书将是我经常翻阅的手册了,因为非暴力沟通是要在生活中、关系中去实践的,就如作者所说,非暴力沟通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觉察和提醒。只有不断的去观察、去倾听自己和他人,去打开自己体验更多的互动,才能收获到我们希望得到的爱和被爱吧。希望今后自己和他人都能愿意去健康的沟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生活中,在工作上,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菁选(扩展8)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菁华6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这本书读完了很长时间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都没有时间来写这个读书笔记。等到我开始整理读书笔记的时候,发现很多内容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我读过的书,大多数是这个情况。

  很久以前,我立过一个flag,我说每读完一本书一定做一个读书笔记。现在,我很庆幸我立的这个flag,因为我发现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其实又将书读了一遍,温故而知新,而且,这个过程所花的时间并不多。

  我对心理学类的书比较感兴趣,因此,这本《非暴力沟通》也不例外。

  书的作者,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了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也就是此书),也因此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

  虽然这本书叫《非暴力沟通》,但是,这本书讲的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套实现幸福人生的生活哲学。

  如书中所讲,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但是留意一下现实中的谈话方式,我们发现,有一些话确实会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等,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和敌视。

  这本书的核心,希望是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加强人与人的联系,既充分表达自己,又能够去理解他人,实现人与人的和*相处。书中所讲的运用非暴力沟通的例子,都有很好的'效果。我并不怀疑,只是我感觉做到那样并不容易。Anyway, just do it!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非暴力沟通》此书是阮胤华翻译,原作者是美国的卢森堡博士。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xx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之桥奖。

  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与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与争端。此书共13章,190余页,书中插有12位小朋友的天真烂漫的画作。看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总体来说用三个词来形容:有趣、温暖、实用。有趣是因为书中不仅文字排版有趣,还兼插有图画,给人感觉新潮,所以在边读边品之中不失风趣;温暖是因为书中有的文字段落给人温馨有力量的感觉,让人读完不尽心中有暖流流动,这种暖流如涓涓细流持续且*滑;实用是因为书中不仅有沟通技巧的介绍,还有案例练*的讲解,在你了解沟通技巧后,有案例练*帮助你更好的理解,以便掌握沟通方法与技巧,这种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写作方法让我确实感觉到买和读这本书是不吃亏的,而是值得和有意义的!

  以上本人所叙述的可以认为是该书的好处,其实该书也是存在缺点的:

  一是该书缺乏理论的深度,没有明确直接阐述非暴力沟通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沟通方式,只是通过侧面介绍该沟通方式的方法与原则及如何使用与理解该种沟通方式,例如书中分章节的介绍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包括列举实例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

  二是该书中文版的翻译文逻辑性不强,不够严谨,全书行文逻辑从引入(原因与背景)到介绍(方法与技巧),缺乏最后的总结与概括,该书最后虽然有后记与附录,但没总结清楚与详细,最后难免会让读者产生有一知半解的感觉!

  读罢此书,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即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接着,表达感受或心情;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四个要素在非暴力沟通方式中环环相扣,运用非暴力沟通这种方式需要注重这四个要素。非暴力沟通可以运用到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中,如亲密关系、家庭、学校、组织机构、心理疗法及精神辅导、外交和商业谈判、任何性质的争论与冲突等,从以上诸多应用层面可以看出非暴力沟通这种沟通方式还是有很大的作用与益处的。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和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有些人用非暴力沟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际关系,还有人借助它改进工作,不同的人运用非暴力沟通有各人自己的用处。笔者觉得非暴力沟通有很大的意义,它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能够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能够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能够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能够使人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从这些方面看,非暴力沟通意义非凡。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新的体验,体验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新的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这种全新的沟通方式使我想要尝试与掌握,我相信,掌握了这种沟通方式肯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等带来益处,同时,这本书让我对沟通有了另外的认识,沟通交流不仅使我们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交流沟通促进我们人类的幸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听到《非暴力沟通》这个书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暴力指不同的团体或个人之间,如不能用和*方法协调彼此的利益时,常会用强制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称为暴力。作为一名受过教育的、没有犯罪记录的公民,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和暴力扯上关系,但每次在责骂小孩后,孩子妈都会建议我去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她说我的言语给小孩带来了一定的伤害,这应该也算是暴力的一种。

  当我读完《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有两大方面的感受:

  一、关注非暴力沟通模式的要素,反思“修身”

  作者认为,非暴力沟通模式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以及请求。当发生一件事情,要求我们不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进行复述,接着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分析自身的(或者他人的)哪些需要导致出现那样的感受,最后表达自己的请求——具体的、细化的请求,当中必须明确是请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个学生在一个星期内迟到了三次,老师对该生进行批评教育。

  情境一:

  老师:“怎么次次迟到都有你的份?以后按时到校,如若再迟到就把你移交学校处理!”

  情境二:

  老师:“你这个星期已经迟到了三次了,我很不高兴。你的迟到行为违反了学校的规定,影响了自己的学*,所以请你按时到校。”

  我国古籍《大学》里有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说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违背了非暴力沟通。但细想一下,绝大多数的人,对每一件事情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对于经常犯错的学生,老师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即使该学生本周迟到的次数比上周少,老师也觉得他是经常迟到,似乎没有任何改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进行复述,必须加强个人修养。

  二、对待愤怒与多角度思考

  作者认为,当人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选择指责他人时,我们认为别人应当认错或受罚,这就是我们的愤怒的原因。

  例如:第二次月考过后,级长对我说:“你们班的总分*均分还是年级最差”。

  选择一:责备自己。我说:“是的,都怪我*时没有好好管理班级”。

  选择二:指责他人。我说:“这班学生太懒散了,*时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好好做作业和复*”。

  选择三: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说:“总分*均分还是年级最差,但与上次考试对比,与年级总分*均分的差距在缩小,说明有进步”。

  选择四: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级长对我说这事情,主要是关心我班成绩,希望我能制订有效的方法来提高班级成绩。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责他人,只会使我们的心情变差,而从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出发,没有产生任何的不愉快。

  生活中充满着矛盾与误会,通过沟通,能增进彼此的感情,消除误会。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复杂化。非暴力沟通可以提高人们沟通的品质,我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非暴力沟通与他人交流。作者:*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在老师的推荐下,通过闲暇时间阅读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作者本身也是一个极度敏锐又极度具有同理心的人。通过卢森堡博士独创的沟通交流模式,结合我的个人班级管理经验,深感认同,下面就交流模式中的观察和感受谈下看法。日常班级管理中,通过相互间的沟通,师生得以意见交流、才可以联络感情、化解误会、团结班级中的力量,进而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发挥潜能,达到最好的学*效果。在森堡博士看来,有四个原因使我们的日常交流,容易演变成暴力行为,这四个原因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这就提醒我们在交流中如何避免暴力交流。

  首先,是观察,客观地说出观察到的事实。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提出: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重点是区分“观察”与“评论”,*时在表达我们对于学生的观察时,会不自主的'带有评论性的词汇。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学生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第二,是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清楚地向学生表达感受,从而是沟通交流变得顺畅。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想要了解一个学生的感受不容易,这常常是一个很艰苦的探索过程,中间还会有曲折。因此,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即使有较大的把握,话也不要说得太满,而一旦发现情况不对,就立刻调整自己的想法,不可固执。有时候种种证据都能证明确实是这么回事,事后却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多次。世界是复杂的,学生的心灵是复杂的,万不可简单从事。这也说明了做研究型教师的困难。你想研究问题,实际上就是给自己增添了问题,反倒是你不去研究,我横竖就这一套办法应对,反而比较省心省力,眼前成效可能倒更明显。学校里研究型教师较少,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如果坚持下去,几年以后就看出与其他老师的差别来了,不是眼前“业绩”的差别,而是素质的差别。

  我认为非暴力沟通给我们德育工作者的启发是: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作为班主任要倾向于倾听,培育对学生的尊重与爱,使师生情意相通,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学以致用,我就试着用这本书最后一章的“表达感激”三部曲来谈谈我此时想法

  1、我的心情如何:我很开心,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灵感和启发,它让我更加清楚的明白如何与爱人、与亲人、与朋友好好沟通。

  2、我的哪些需要得到满足:发现自己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尝试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沟通方式去化解人际冲突,学*建立和谐安宁的innerpeace。

  3、这本书让我受益的地方:我学*到通过练*非暴力沟通的方式,真诚地表达自己,而非羞愧或者内疚的自责;关切的倾听他人,而非批评或者指责对方;专注于自己或者对方尚未满足的需要,并以此为寻求改变的动力和良性沟通的契机,让爱主导我们的学*和成长。

  这本书让我思想上有了很深刻的感悟。我也决定,尝试改变自己以前某些不好的地方,让自己尝试更健康、积极的成长,希望自己各方面的成长速度能够走在同龄人的前面。

  首先给大家讲个日常小故事:一对结婚的小夫妇,男生对于家务活比较毛手毛脚,再加上工作繁忙,女生承担起家里的日常起居的打扫。男生会有一些女生不太喜欢的生活*惯,比如每天起床会不打开窗户,会将替换的拖鞋随意丢放,用过的纸巾会随意置于桌面等。这样一来,家里便乱糟糟的。女生每次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后看到眼前的这一幕,爱干净爱整洁的她瞬间就觉得浑身不自在。于是,妻子会非常生气的冲着老公说:“你又不把东西收拾干净了!“”你的拖鞋怎么又不放好?“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能总结出“暴力沟通”的几个特点:指责、批评、评价。与此相反,“非暴力沟通”的特点则是“不指责、不批评、不评价,表达感受”。感受既包括我们要表达的信息、思想、情绪,还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即沟通目标。这本书中,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强制人们删除大脑自动生成的潜台词。这些潜台词让人们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想事,阻碍了有效的工作和沟通。与其指手画脚、谩骂指责,不如先冷静思考,然后把深思过的想法表达出来。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是,感谢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我们既可以清晰的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的想法。书的开头就说明了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根据这四个要素,我自己总结出,组成一个完整的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大概是这样的:“你今天批评了我三次,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想要得到你的肯定。下次你在指出我的错误之前,可不可以先肯定我对你的爱,告诉我你知道我这样做不是存心的,然后才告诉我哪里做的不好?”如果,尝试着这样与你的爱人交流,即便对方开始有情绪,也能够被你逐步软化下来。而当你提出具体的请求时,对方也会考虑自己的做法是否真的给你带来了伤害。

  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和成长环境的感染,我们总是*惯在别人身上找毛病、挑剔。喜欢给别人贴上这样或者那样的标签,要么抬高自己,要么给自己开脱。看起来我们给自己套上了厚厚的壳,保护自己,也给别人贴了一脸的即时贴。这不仅拉远了人的距离,也让自己学会了逃避,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自己的渴望,更看不到别人行为的原因和需求。可能是男生工作时间长、社会经验丰富的原因,有时候他对于女生问的问题或说的话,都会表现出一种很不屑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于女生来说,是很难说服自己冷静的去接受的。因为这种不屑,在某些程度上已经活生生的把夫妻间的亲切感抹杀了。结果,女生也完全没有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去表达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想法。

  这*半年的婚姻生活让我更加深刻地明白,夫妻关系不是亲子关系,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时刻以我们为中心,能给我们“无条件的爱”的父母型爱人,如果你是带着这样的奢望进入婚姻的,必将以失败而告终。爱人并不是你的心理咨询师。就像老公经常跟我说,他以前有很多心理问题。但是其实我只是听闻,我也没办法有能力真正去理解他的过往给他带来过的创伤。咨访关系的本身是要求咨询师放下自己来全身心关注你,但是婚姻中如果你要求对方放下自己,来关注你,这本身就是一种不*等的行为。所以,做自己喜欢、觉得是正确的事情,而并不是把对方当成你生活的全部,奢望你的另一半去关注你。我也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这份感情的态度。我是一个比较独立有自己的想法的女孩,很多想法和行为也不会过于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婚后的我依然有自己喜欢的生活,也并没有过度的依附这份感情,太过于理想和饱满的期待值会导致在这段感情中失去一些东西,爱得太用力让对方呼吸困难,爱得太薄情也让对方屡屡受挫,得到的永远是负反馈。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欲望和需求,让爱更好的融入生活。

  你取之于我,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当你知道我因施于你而快乐,你明白我的给予不是让你欠我人情,而是因为我想活出对你的爱。欣然的接受或许是最佳的赏赐。我无法将二者分开。当你施与我,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我是梦婷,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加我的微信,我希望在茫茫人海中能够与你邂逅相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不知不觉已经读过两本书了,跟着精进小组一起前行了两个月了!今天读了《非暴力沟通》深有感触,觉得这本书太适合我了,我就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不会沟通,不会说话,说话性子急,有时候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发火。看了《非暴力沟通》,尽量学着沟通。

  今天上午一家人出去逛街,孩子一路上这里动动,那里动动,什么都想动。用大人的角度看是该走的时候不走,该停的时候乱走。但是转眼通过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孩子当然最关心的是他所关注的零食玩具,除非孩子特别出格了我会提醒他,因为在家里我很少让他吃糖果。到了商场,导购桌子上放了一盘水果糖,导购给孩子吃了一颗,孩子吃了很喜欢吃,吃完还往口袋里塞。我看着觉得脸都红了,我对孩子说:“儿子!你这样吃完了还往口袋里塞别人会瞧不起你的!”孩子看我脸色不好看赶紧都放下了,导购看见了说没关系,糖果放在那就是给小朋友吃的。儿子比较爱面子在乎别人的想法,再也不往口袋里塞了。

  儿子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优秀的,特别喜欢阅读,上进心挺强的,对待同学和家人都比较友好。六岁半的孩子能够静下心把铅笔字和毛笔字都写的很好真的很棒了,至少比我小时候强多了。知道现在一切问题都是我的问题,如果我改变了脾气不骄不躁,孩子将会更加优秀!

  感恩遇到精进小组,一起前行,共同进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