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的读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11-12 00:00:00 读后感,幸福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的读后感1

  无意中在《早期教育》上看到一篇对《儿童行为管理》一书的介绍也或许是因为我园正在做的一个课题与孩子的行为有关,于是我就迫不及待的到网上买了这本书来看,本书是由英国学前教育研究家希拉.里德尔-利奇著,由刘晶波翻译。我对译者序篇中的一小段话印象特深:“你知道,为什么上帝要把小孩子们造得那么可爱吗?......因为上帝知道,小孩子们会把大人弄得很累,甚至折磨得筋疲力尽,如果不把小孩子们造得可爱一些,他担心大人会忍耐不住把他们杀掉的”这让我想起与孩子共同生活的这么多年中,有气恼,有伤心但也有惊喜,有欣慰,有快乐还有希望。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在书中提到对教育工作性质的阐释“快乐并痛苦着”。

  “尽管每个人都可以列出一长串中生活变化着的观点,目标和行为,但是这其中必定有某些会终生保持的稳定的核心特征。这些特征是由儿童的童年经验和家庭影响塑造的”读完这段话后,我不竟心理抖了一下,原来我们的一言一行在孩子其一生的发展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我们怎样才能将一个已经养成不良*惯的如一盘散沙的班级培养成一个有良好常规和正气的班级呢?怎样才能让那几个重点难管理的孩子听我们的话,管好自己呢?作为老师我们都明白讲道理有时甚至在幼儿做错后去批评教育他,孩子们很显然都会屡错屡犯,屡犯屡错。有些孩子虽然不会再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适当的行为并不代表他真正已经懂得了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而他是害怕老师的批评他。即使他在我们面前是个乖乖的好孩子,也未必就这么信服你。

  “在开始了解儿童某种行为的原因之前,我们有必要审视自己关于行为的立场和价值观”。那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的行为立场和价值观是什么呢?“一切为了孩子好”这就是我的立场和观点。那怎么做才是为孩子好呢?那些上学学过的理论大部分被抛在脑后了,整天拿着工作忙,孩子多,班级遗留问题搪塞着自己,从来没有好好审视,自己与这些科学的教育理论观点偏离了多少。

  因此,我每天依旧那样忙,处理完这一堆事情,还有另外一堆事情,我只想着每天怎么去管理孩子,怎样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孰不知一个好的“管理者”而应是让他的学生学会如何管理自己。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自我管理的技巧和能力,鼓励他们自愿的在自我愿望和规范要求之间折中。我现在是一位管理者,管理着一个班的将*五十名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如何让我班的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呢?如何学会调节自己和别人的需要,不能因为孩子才上小班,年龄小,很多道理不懂,而放弃这个想法,孩子每天都在不断地长大,心智在不断地成熟,这正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也是一个很难很艰巨的任务,既不能放任孩子也不能压制孩子,孩子需要爱和赞同。他们需要知道,如果自己很自私就不会赢得别人赞同。我们要给他们爱要适当宽容他们行为,也要有理由地赞赏他们。正如这句话“增强能力更多着眼于发展自信和积极地自尊,这些个性品质对于儿童积极地行为养成是有利的”。

  我们应该通过哪些方式方法来增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呢?而且还要注意不能让孩子最后成为一个受不了挫折的孩子。有理由,有根据的表扬,鼓励,赞赏......但我认为这些远远不够,班里的孩子毕竟不是一个,班里的事情并不是只有几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可能去关注每一个孩子,并不是当孩子需要我们微笑的那一刻我们才会出现。当下,我认为让孩子懂得道理,知道做对了不仅有老师会赞美,小朋友会喜欢,自己也要夸奖自己,也要大声对自己说:“真棒!加油!”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的读后感2

  本书是由艾米·劳拉·多伯罗、劳拉.J.柯克和黛安·翠斯特·道治等撰写,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在幼儿园中题“课程”都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的背景里,《托幼班创造性课程》无疑给我们一种新的观念震荡。这一课程以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理论为依据,充分关注了家庭、社区和托幼机构之间的关系,关注了保教人员、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关系,以优质教育的思想,系统构建了托幼机构的创造性课程。

  《托幼班创造性课程》是理想的,更是现实的。所谓理想的,就是有追求,有目标。有些追求和目标基于对幼儿和幼儿家庭等因素的合理评估。与其他年龄段的课程一样,设定幼儿发展的目标,是落实课程理想的主要步骤,也是保教人员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拟定各类工作计划。本书所展示的计划较为具体、直观,又有示例,清晰明了,有操作性。《托幼班创造性课程》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将一般的幼儿发展目标落实到特别的幼儿身上,为设定个别化目标,真正考虑“为孩子及其家庭定做课程”。这个过程,是以评估特定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前提的。该书详细地说明了评估幼儿需要和行为并确定目标和行为的进程,示例生动、有趣。尤其是对幼儿观察和对观察资料整理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此外,该书提出给幼儿规划一个能满足他们需要且是传递正向信息的环境,主张“将幼儿的家长和文化带入托幼机构”,这些观点,一方面体现了教育机构环境的特点,另一方面体现了以幼儿为本、以幼儿发展为重的原则。该书还在保护幼儿的安全及给予幼儿行为知道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可操作的策略。

  《托幼班创造性课程》是现实的。当规划。环境等转化为幼儿和**的行动时,幼儿的发展就成为可能。《托幼班创造性课程》详细地说明了在一日生活中如何了解幼儿的需要,如何满足幼儿的需要,如何知道幼儿具体的行为,如何调整幼儿特定的情绪。涉及幼儿的交往、睡眠、饮食、玩耍、制作、欣赏、模仿、扮演、阅读、律动、郊游等等日复一日的具体行为。涉及特定活动的准备,涉及幼儿在活动中需要的基本技能,涉及幼儿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心理现象,涉及幼儿在活动中可能产生的困惑,涉及可能产生的同伴交往或**的交往,当然,也必定涉及**对幼儿行为的鼓励、引导策略。该书在这些方面的表述是很清晰的,也是具体生动的。

  看完《托幼班创造性课程》,我深切感受到,一个优秀的幼儿教育课程方案,是扎根于幼儿生活的,是能真实反映幼儿的需要和能力的,并且有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我可以在其系统的指导策略中感受到理论的力量,也能在这些策略中感受到作者们长期的实践和思考。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的读后感3

  童年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美好的岁月,也许长大以后他不会记得童年发生的事情,哪怕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会记得,但是童年的生活、生长经历都会影响他未来的认知、情感、思维方式。

  在现代一个高负荷的信息时代,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是家长、社会应当给与的,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应当配合的。

  读了虞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并结合这几个年的工作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

  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幼儿想做的、可以做的,然后才是教师为其可以做什么。幼儿就是在做什么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得到发展的。幼儿的“做”包括观察、探索、发现、表达、交往、欣赏等活动。

  要让幼儿主动地学*,充分的发挥主体性。虞老师书中的一些文章所阐述的观点正是为了体现了这些观念,如儿童的表演区、图书区、科学区、美工区、种植园地等,无不是在强调“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这一观点。

  销认真衡量各环境区域、区角的课程价值,让幼儿能够在幸福的成长环境中*得有意义的知识与技能,虞老师在书中所提到的那么多领域的学*价值我们是有目共睹的,并且受益匪浅,课程资源材料应该起源于生活。在文章中各个功能室的建立给予幼儿更多的学*空间。

  如:科学区、表演区、娃娃家等等,且让我们先想象一下幼儿在这些活动室里快乐的游戏、探索的情景,那是个多么幸福的地方。所以,幼儿园应该积极地开发有关的资源,遵循儿童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幼儿的双手、**幼儿头脑。

  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

  从教师知识透视幼儿园课程文化,可以看出教师对人类知识的传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任何一方面的知识欠缺都将直接影响学*者的发展。在幼教这种综合性教育方式的环境下,教师必须为幼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负起一定的教育职责,保育和教育的相结合也让我们不得不时刻充实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为成功地做一名支持者、引导者而努力。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和教育观,虞老师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这些正确观念,让我们一起努力,在他的理论引领下,分享有价值有意义的快乐课程,为幼儿创造幸福快乐的童年。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的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的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课程与教师》读后感 (菁华3篇)

《课程与教师》读后感1

  假期中我读了《新课程教师必读》这本书,起初只是随意翻翻准备拿它消磨时间而已。可是当我渐渐读进去,走到书中的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教育教学故事中时,我真是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了。我觉得我应当把它当作一本很重要的书来读,因为他对我们教师来说太重要了。读了它真是使我受益匪浅。

  每一个教育故事,教育启示集锦都发人深思。文中的作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不同事件,而他们都能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解决。而且他们都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例:《让人性的光芒在课堂闪烁》中一文案例的作者朱聪在给学生上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要求学生讲一个“给比拿愉快”的故事。他费尽口舌启发学生:“比如说,你有没有帮助过别人,别人因为你的帮助而感谢你时……”讲堂中一位学生打断了他的话,让老师给他们讲“给比拿愉快”的故事,老师却一时语塞了。致使老师课中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下课铃声响起。老师及时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老师说了实话,只准备如何启发大家来说,却没想到自己来准备一个故事,明天我上课时给大家讲。虽然作者的态度是真诚的,但丝毫却没有感觉到刚才过关的庆幸。反而感到一股深深的自责从心底涌起。作者在课后及时反思着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觉得提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根本不是一个难题,但要真正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可能就有点困难了。光靠教师的启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活生生的例子作引导。在课堂中,如果讲关于自己的故事,肯定比讲听说来的、读到的故事更能吸引学生、更能打动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说话的欲望。但自己是没有想到这一点吗?是准备不充分吗?仔细想想这里虽存在着客观问题。那就是自己心底还深深潜伏着“师道尊严”的意识。

  是啊,要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一定得放下架子,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课堂上不至于这样。本文作者及时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多么令人值得学*呀。确实我们教师曾几何时,两点一线成了我们生活不变的轨迹。早晨上班,晚上回家,路上匆匆而过,无心顾及周围的人和事;在学校里忙忙碌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无暇真正了解学生。晚上回到家中,忙完家务,又要督促孩子写作业,再没有能力和时间去关心邻家的事……就在这忙碌中,我们真的渐渐忽视了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渐渐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教师,才会有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里,课课都重要、门门皆基础。星期天,各门兴趣班排得满满。孩子们马不停蹄的赶场子,节假日也是这样,他们知识越来越丰富、技能越来越强的同时,他们的创造力却慢慢地枯竭。与人交往不再默契。他们说不出、教师说不出“给比拿更愉快”的故事的原因,不是不说,是没有话可说!因为没有看过,更没亲身体验过。

  作者的反思是深刻的,一个小故事的确暴露了我们在当下的教育经验中忽略了很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我想,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反思是发人深思的。我们真的应当醒悟了。我们不能埋怨本文的教师和学生缺乏故事和体验,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因素。我们的教育真应关注生活世界,这不仅仅是个理论话题,它确定有现实意义,当我们去掉教育人为包装,以一颗淡然的心*静地看待像花蕾一样渐次绽放生命活力的孩子们,在生活中体验意义、在生活中感受生命的多姿多彩。

  本书中一个个案例无不释然的说明了我们应当多多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多用他们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世界,多用他们的思维去思考他们的所想。这样孩子们的世界将是一个多么绚丽多彩的世界啊!

  从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多作者值得我学*的地方,他们的教学机智,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自己的教学反思等等。作为一名教师我想真的应该不断学*新的课程理念了,决不能用灌输的思想去教学生了,决不能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了,真应当多动动脑筋,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再不能培养“标准件”统一模式化的学生了,要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

  从教了十三个年头,真的感到还有很多知识需要我去学*,去重新更新观念。为了我们的教育,我真应当审时度势,认真学*新的课程理念。

《课程与教师》读后感2

  在辞旧迎新的时候,我读了一本对体育教学帮助很大的书——《小学新课程与体育教师谈心》,让我知道实施体育和健康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转变,首先是教学观念的转变,让我知道了四条基本理念,分别是: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3)关注地区差异和个别差异,保证每一个学生受益,有了这个教学观念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教师在上课时能融入在学生之中,与学生共同进行各种游戏活动,有了这个转变,教师和学生一起游戏时,教师在游戏中失败了,也认真的执行游戏的规则,接受处罚,这样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例如:我把武术教学从单纯的技术传授转向身心愉悦的活动,充分展现武术的魅力,把整节课用武术活动、游戏的方式贯穿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后,95%以上的学生表示满意,反映出这样的课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方面获得了成功。

  其次,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有所转变,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比,现在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减少了很多,教师也比较愿意使用如启发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在对投篮的方法进行介绍时,我并不直接地告诉学生所有的知识点,而是采用先让学生分别介绍自己*惯的投篮方法,最后再汇总解释投篮方法。

  再次是教师在行为、语言上的转变。在*时的教学和生活中,教师已经非常注意缩短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如:从组织教学的形式到讲解示范的位置上来说,许多教师采用的是让学生围在教师周围自由站位的形式,使自己始终与学生成为一个整体,改变了过去一贯使用的'学生在教师对面整齐排列的队伍,这一显著的改变,意味着师生已经成为一个教与学的共同体。在语言方面,教师对自己使用的教学语言也同样做出了积极的变化。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语言是口令式的语言,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始终是处于命令中,因此学生是处于被动状态。现在,教师基本上都改变了这种教学语言,除了必要的队伍调动之外,教师已经把自己的教学语言转为一种与学生学*环境相和谐的方式,采用了与学生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因此学生感到非常的亲切,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的融洽。

  读了这书我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使我跟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在教学中,跟学生能溶于一起,与学生同乐、同学,在*时学生也很乐意的围着我转,如在上跳绳课的时候,学生会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跳的多,我说可以啊,这时其他学生就帮我们数数,还为我们加油,我觉得这样的学*氛围很好,很轻松愉快。

《课程与教师》读后感3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与新课程相适应,教师的角色与以前比较而言要有所转变。今年我认真拜读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的傅道春编著的《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书中新活的例子打动了每一个一线的教师,其中一些深沉的思考,也带给我一些思考。本书采用访谈录的形式,通过对优秀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的介绍,将新课程的理念和教与学的方式作了情境化处理,每一个案例前有教师小传,案例后是问答形式的访谈录。回答的问题鲜活的、切实的、访谈录之后还有详细的案例分析。书中描述的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例,给我感触良多。发现这里每一位有成就的老师都是学生们所爱戴、尊敬的;都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的;都能与同学们交心的;都能点燃希望的老师。他们的人格是那样的让人敬佩,他们的教学理念是那样的让人浮想联翩,他们的教育教学机智让人心服口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担任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能全面做到因材施教,致使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现代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把学*还给孩子,把教育的自*教给教师,为了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全面得到发展。目前,我国正轰轰烈烈的进行着新课程的改革,每位教师对新课程的改革实施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则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要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转变了,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的主人。特别是我们这些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转变就更为重要了。

  新课程教学研究中的成果,不是简单地“旧酒换新瓶”,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学观念。在书中提到了,在新课程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注重学生终身学*。”当前形势下的小学,课外知识丰富,眼界开阔,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见解,如果在给学生控制“条条框框”是绝对不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的,所以说新课程标准体现了教育的 “人性化”的理念,教育不应该是让孩子们去适应教育,而是教育去适应社会,适应孩子,引导孩子们学会终身受益的技能。书中还提到“不需要学生人人升学,但要人人成材——”,这是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一个使命。我们的教育不一定要把孩子们都培养成“硕士”,“博士”。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人才,需要的是对社会有贡献,有使命感,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人才,而不是掌握了高科技技术却用到不法途径上的“危险品”。所以,教育要去适应社会需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新课程要培养的正是这方面的人才。这就要求在*日的教育教学中要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发展,要分层次发展、分阶段进步,只要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快乐的发展了,那就是教育的成功。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的话: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注重人的发展,关注个体的发展,这是一种终极关怀,一种对生命个体的真正关爱,秉承着这种理念的教师行为也将会发生质的变化。老师们,让我们继续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以学者为友。学*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教育事业的人格力量。让我们用心去呼唤孩子们的灵性,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使自己的教学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的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课程与教师》读后感 (菁华3篇)

《课程与教师》读后感1

  假期中我读了《新课程教师必读》这本书,起初只是随意翻翻准备拿它消磨时间而已。可是当我渐渐读进去,走到书中的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教育教学故事中时,我真是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了。我觉得我应当把它当作一本很重要的书来读,因为他对我们教师来说太重要了。读了它真是使我受益匪浅。

  每一个教育故事,教育启示集锦都发人深思。文中的作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不同事件,而他们都能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解决。而且他们都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例:《让人性的光芒在课堂闪烁》中一文案例的作者朱聪在给学生上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要求学生讲一个“给比拿愉快”的故事。他费尽口舌启发学生:“比如说,你有没有帮助过别人,别人因为你的帮助而感谢你时……”讲堂中一位学生打断了他的话,让老师给他们讲“给比拿愉快”的故事,老师却一时语塞了。致使老师课中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下课铃声响起。老师及时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老师说了实话,只准备如何启发大家来说,却没想到自己来准备一个故事,明天我上课时给大家讲。虽然作者的态度是真诚的,但丝毫却没有感觉到刚才过关的庆幸。反而感到一股深深的自责从心底涌起。作者在课后及时反思着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觉得提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根本不是一个难题,但要真正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可能就有点困难了。光靠教师的启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活生生的例子作引导。在课堂中,如果讲关于自己的故事,肯定比讲听说来的、读到的故事更能吸引学生、更能打动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说话的欲望。但自己是没有想到这一点吗?是准备不充分吗?仔细想想这里虽存在着客观问题。那就是自己心底还深深潜伏着“师道尊严”的意识。

  是啊,要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一定得放下架子,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课堂上不至于这样。本文作者及时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多么令人值得学*呀。确实我们教师曾几何时,两点一线成了我们生活不变的轨迹。早晨上班,晚上回家,路上匆匆而过,无心顾及周围的人和事;在学校里忙忙碌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无暇真正了解学生。晚上回到家中,忙完家务,又要督促孩子写作业,再没有能力和时间去关心邻家的事……就在这忙碌中,我们真的渐渐忽视了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渐渐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教师,才会有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里,课课都重要、门门皆基础。星期天,各门兴趣班排得满满。孩子们马不停蹄的赶场子,节假日也是这样,他们知识越来越丰富、技能越来越强的同时,他们的创造力却慢慢地枯竭。与人交往不再默契。他们说不出、教师说不出“给比拿更愉快”的故事的原因,不是不说,是没有话可说!因为没有看过,更没亲身体验过。

  作者的反思是深刻的,一个小故事的确暴露了我们在当下的教育经验中忽略了很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我想,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反思是发人深思的。我们真的应当醒悟了。我们不能埋怨本文的教师和学生缺乏故事和体验,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因素。我们的教育真应关注生活世界,这不仅仅是个理论话题,它确定有现实意义,当我们去掉教育人为包装,以一颗淡然的心*静地看待像花蕾一样渐次绽放生命活力的孩子们,在生活中体验意义、在生活中感受生命的多姿多彩。

  本书中一个个案例无不释然的说明了我们应当多多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多用他们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世界,多用他们的思维去思考他们的所想。这样孩子们的世界将是一个多么绚丽多彩的世界啊!

  从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多作者值得我学*的地方,他们的教学机智,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自己的教学反思等等。作为一名教师我想真的应该不断学*新的课程理念了,决不能用灌输的思想去教学生了,决不能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了,真应当多动动脑筋,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再不能培养“标准件”统一模式化的学生了,要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

  从教了十三个年头,真的感到还有很多知识需要我去学*,去重新更新观念。为了我们的教育,我真应当审时度势,认真学*新的课程理念。

《课程与教师》读后感2

  今天,再一次拜读了华南师大刘良华系列专栏“关于教师成长”(一)《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结合三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实践有很多感悟。

  在改革教育传统的过程中,总会提出一些教育隐喻或教育口号,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这些教育隐喻或教育口号耳熟能详、容易理解、便于操作,往往使教育工作者津津乐道。要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从一下教育口号谈起。

  (一)“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

  *曾经有多次教育改革(或教学实验),其中很多教育改革实际上只是“教学改革”,也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是很重要的,但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抵达一定程度之后就会遭遇一个障碍:原有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旧教材成为新教学方法的瓶颈。如果教材错了,教学方法无论如何调整,终归是一种“微调”,甚至会“助纣为虐”。也可以说,如果只改变教学方法而不改变教材,至多只有“正确地做事”的效应,而且很可能是正确地做错误的事。

  真实的教学改革总会引起教材改革及相关的课程改革的渴望,有效的教学改革原本应该是课程改革,应该使教材和教学方法同时发生改变。教材改变意味着首先保证“做正确的事”。显然,“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

  (二)“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新课程理念认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个优秀的课程工作者。所谓课程工作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开发教材”的人。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

  前几天,北京大兴县教育考察团到泰安考察新课程推进情况。在长城中学座谈交流时,我发现他们非常在乎教材选择问题,他们认为,如果两个地区、两个学校选用的教材不同,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竞争。比如,他选“人教版”我选“北师版”,如果高考偏重“人教版”的话,我们岂不是吃大亏了。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理念问题,也就是说,新高考“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大可不必为教材的选择而耗费过多的精力。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课程标准用好教材,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整合教材。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根据教学实际适当调整教学单元的顺序以便更好的因材施教。比如,泰安的数学教学,必修阶段的学*在04、05级是按照必修1-3-5-2-4的顺序学*的,06级根据学*的效果调整成了1-5-4-2-3更加符合泰安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如,现在高一数学必修5——“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这一节,学*必修5时由于“直线的方程”没有学暂时搁置。学完了必修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后再学*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感到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2)补充教材。补充教材实际上使用“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他并不改变原有教材的内容,只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高考的要求,适当增加相关的内容。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教材互为补充,既能保证教师不至于“照本宣科”又能增加学生应对高考的自信心。比如,立体几何中“二面角”,课本内容较少且没有求二面角的例题(仅在课后*题中出现了2题),而此知识点又是高考的重点,有经验的教师一般要在这里补充例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初步掌握简单的二面角的求法。

  (3)更新教材。如果教师发现现有的教材绝大部分内容已经过时、落后;或者教材虽好但不适合自己学生的具体实际;或虽符合学生的学*实际但与高考的要求还有差距等。那么,教师可以考虑用另外的。教材替换现有的教材,以便更好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应对高考。更新教材时一般先做“减法”后做“加法”,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只有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才能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引领者。

《课程与教师》读后感3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与新课程相适应,教师的角色与以前比较而言要有所转变。今年我认真拜读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的傅道春编著的《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书中新活的例子打动了每一个一线的教师,其中一些深沉的思考,也带给我一些思考。本书采用访谈录的形式,通过对优秀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的介绍,将新课程的理念和教与学的方式作了情境化处理,每一个案例前有教师小传,案例后是问答形式的访谈录。回答的问题鲜活的、切实的、访谈录之后还有详细的案例分析。书中描述的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例,给我感触良多。发现这里每一位有成就的老师都是学生们所爱戴、尊敬的;都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的;都能与同学们交心的;都能点燃希望的老师。他们的人格是那样的让人敬佩,他们的教学理念是那样的让人浮想联翩,他们的教育教学机智让人心服口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担任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能全面做到因材施教,致使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现代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把学*还给孩子,把教育的自*教给教师,为了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全面得到发展。目前,我国正轰轰烈烈的进行着新课程的改革,每位教师对新课程的改革实施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则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要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转变了,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的主人。特别是我们这些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转变就更为重要了。

  新课程教学研究中的成果,不是简单地“旧酒换新瓶”,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学观念。在书中提到了,在新课程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注重学生终身学*。”当前形势下的小学,课外知识丰富,眼界开阔,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见解,如果在给学生控制“条条框框”是绝对不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的,所以说新课程标准体现了教育的 “人性化”的理念,教育不应该是让孩子们去适应教育,而是教育去适应社会,适应孩子,引导孩子们学会终身受益的技能。书中还提到“不需要学生人人升学,但要人人成材——”,这是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一个使命。我们的教育不一定要把孩子们都培养成“硕士”,“博士”。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人才,需要的是对社会有贡献,有使命感,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人才,而不是掌握了高科技技术却用到不法途径上的“危险品”。所以,教育要去适应社会需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新课程要培养的正是这方面的人才。这就要求在*日的教育教学中要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发展,要分层次发展、分阶段进步,只要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快乐的发展了,那就是教育的成功。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的话: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注重人的发展,关注个体的发展,这是一种终极关怀,一种对生命个体的真正关爱,秉承着这种理念的教师行为也将会发生质的变化。老师们,让我们继续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以学者为友。学*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教育事业的人格力量。让我们用心去呼唤孩子们的灵性,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使自己的教学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的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的读后感合集5篇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的读后感 1

  童年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美好的岁月,也许长大以后他不会记得童年发生的事情,哪怕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会记得,但是童年的生活、生长经历都会影响他未来的认知、情感、思维方式。

  在现代一个高负荷的信息时代,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是家长、社会应当给与的,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应当配合的'。

  读了虞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并结合这几个年的工作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

  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幼儿想做的、可以做的,然后才是教师为其可以做什么。幼儿就是在做什么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得到发展的。幼儿的“做”包括观察、探索、发现、表达、交往、欣赏等活动。

  要让幼儿主动地学*,充分的发挥主体性。虞老师书中的一些文章所阐述的观点正是为了体现了这些观念,如儿童的表演区、图书区、科学区、美工区、种植园地等,无不是在强调“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这一观点。

  销认真衡量各环境区域、区角的课程价值,让幼儿能够在幸福的成长环境中*得有意义的知识与技能,虞老师在书中所提到的那么多领域的学*价值我们是有目共睹的,并且受益匪浅,课程资源材料应该起源于生活。在文章中各个功能室的建立给予幼儿更多的学*空间。

  如:科学区、表演区、娃娃家等等,且让我们先想象一下幼儿在这些活动室里快乐的游戏、探索的情景,那是个多么幸福的地方。所以,幼儿园应该积极地开发有关的资源,遵循儿童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幼儿的双手、**幼儿头脑。

  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

  从教师知识透视幼儿园课程文化,可以看出教师对人类知识的传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任何一方面的知识欠缺都将直接影响学*者的发展。在幼教这种综合性教育方式的环境下,教师必须为幼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负起一定的教育职责,保育和教育的相结合也让我们不得不时刻充实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为成功地做一名支持者、引导者而努力。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和教育观,虞老师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这些正确观念,让我们一起努力,在他的理论引领下,分享有价值有意义的快乐课程,为幼儿创造幸福快乐的童年。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的读后感 2

  每读完一本好书心里不免会有种大彻大悟、感触颇丰的感觉。读了虞永*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忽然间觉得自己参加工作至今为止短短几个月的一些工作方式与教育策略还是有很多没有达到应有的价值与目标,很多时候,我们太过于追求教育结果而忽视了教育过程给幼儿带来的多元智能发展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利用好区域和环境带给幼儿的学*兴趣,错失了让幼儿探索发现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引导者、支持者,机械式的灌输让幼儿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这本书读完后,我的脑海里自然而然的浮现出三个观点:

  1、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

  “幼儿园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充实幼儿的生活,促进幼儿生命。幼儿园课程应该切实关注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基础…只有在那种关注幼儿生活、为了幼儿生活的课程中,幼儿才可能快乐、充实并感受挑战,才能真正享受幸福的童年。”这些都是书中的'原话,生活化课程设计的核心任务就是让幼儿做什么,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幼儿想做的、可以做的,然后才是教师为其可以做什么。幼儿就是在做什么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得到发展的。幼儿的“做”包括观察、探索、发现、表达、交往、欣赏等活动。要让幼儿主动地学*,充分的发挥主体性。张雪门指出:“经验不是特殊的东西,经验是和环境相接触而来的。”陈鹤琴指出的“活经验”的观点就是指幼儿园课程是现实的,要向社会生活、民情风俗和自然物学*,引导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学*和体会。虞老师书中的一些文章所阐述的观点正是为了体现了这些观念,如儿童的表演区室、儿童博物馆、图书馆、科学发现室、民间工艺坊、饲养区、微型社区、炊事区、种植园地等,无不是在强调“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这一观点。

  2、认真衡量各种环境区域、区角的课程价值,结合幼儿的经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能够在幸福的成长环境中*得有意义的知识与技能。

  虞老师在书中所提到的那么多领域的学*价值我们是有目共睹的,并且受益匪浅,课程资源材料应该起源于生活。在文章中各个功能室的建立给予幼儿更多的学*空间。如:科学发展室,饲养区、幼儿图书馆、儿童博物馆、表演区等等,且让我们先想象一下幼儿在这些活动室里快乐的游戏、探索的情景,那是个多么幸福的地方。所以,幼儿园应该积极地开发有关的资源,遵循儿童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幼儿的双手、**幼儿头脑。因此,教师应当认真衡量每种课程带给幼儿的价值有哪些,能够让幼儿在幸福的快乐的学*中掌握一些切合实际的知识技能。

  3、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幼儿园应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与成长,教师也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和修养,做合格的支持者、引导者,积极乐观的将幼教事业进行到底。

  从教师知识透视幼儿园课程文化,可以看出教师对人类知识的传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任何一方面的知识欠缺都将直接影响学*者的发展。在幼教这种不分人分科的特殊教育方式的环境下,教师必须为幼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负起一定的教育职责,保育和教育的相结合也让我们不得不时刻充实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为成功地做一名支持者、引导者而努力。关于增加教师的学*机会、交流机会,我觉得一幼在这一方面给与老师的帮助非常大,我受益良多,幼儿园组织的多次教研与外出学*让我们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与教育视野。用有效的方法来帮助教师,会让教师的成长也变得更快更好。虞老师在书中提到的威尔逊教授所提出的对教师关注、赞同和情感的观点也让我觉得有了用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将幼教事业进行到底的决心。当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去研究学*,结合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等,从课程实施者到课程设计者,从课程设计者到课程建设者,能够让幼儿在我们所创造的环境中*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和教育观,虞老师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这些正确观念,让我们一起努力,在他的理论引领下,分享有价值有意义的快乐课程,为幼儿创造幸福快乐的童年。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的读后感 3

  童年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美好的岁月,也许长大以后他不会记得童年发生的事情,哪怕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会记得,但是童年的生活、生长经历都会影响他未来的认知、情感、思维方式。

  在现代一个高负荷的信息时代,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是家长、社会应当给与的,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应当配合的。

  读了虞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并结合这几个年的工作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

  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幼儿想做的、可以做的,然后才是教师为其可以做什么。幼儿就是在做什么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得到发展的。幼儿的“做”包括观察、探索、发现、表达、交往、欣赏等活动。

  要让幼儿主动地学*,充分的发挥主体性。虞老师书中的一些文章所阐述的观点正是为了体现了这些观念,如儿童的表演区、图书区、科学区、美工区、种植园地等,无不是在强调“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这一观点。

  销认真衡量各环境区域、区角的课程价值,让幼儿能够在幸福的成长环境中*得有意义的知识与技能,虞老师在书中所提到的那么多领域的学*价值我们是有目共睹的,并且受益匪浅,课程资源材料应该起源于生活。在文章中各个功能室的建立给予幼儿更多的学*空间。

  如:科学区、表演区、娃娃家等等,且让我们先想象一下幼儿在这些活动室里快乐的游戏、探索的情景,那是个多么幸福的地方。所以,幼儿园应该积极地开发有关的资源,遵循儿童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幼儿的双手、**幼儿头脑。

  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

  从教师知识透视幼儿园课程文化,可以看出教师对人类知识的传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任何一方面的知识欠缺都将直接影响学*者的发展。在幼教这种综合性教育方式的环境下,教师必须为幼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负起一定的教育职责,保育和教育的相结合也让我们不得不时刻充实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为成功地做一名支持者、引导者而努力。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和教育观,虞老师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这些正确观念,让我们一起努力,在他的理论引领下,分享有价值有意义的快乐课程,为幼儿创造幸福快乐的童年。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的读后感 4

  读了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豆豆》一书,感慨万千。书中记载了作者(豆豆)经历过的一段真实故事。当豆豆的妈妈听老师说孩子在学校是个“怪怪的人”、“捣乱”、任性,会影响别人,建议转学时,她想: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一所能够理解这个孩子的学校。

  “巴学园”真是一所奇妙的学校,当小豆豆第一次来到这里,校长就和蔼可亲地让她介绍自己,“随便怎么说都行”,小豆豆看到校长聚精会神地听自己讲了一个上午,心情好极了。

  “巴学园”的孩子可以坐在用废旧的电车改做的教室里,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想学的课目,也可以跟自己喜欢的同伴坐在一起。音乐课,孩子们不仅用耳朵听,更是用心去体会,他们光着脚跳来跳去,感受着节奏、韵律。学校运动会上,身体有缺陷的孩子总能拿到第一,而这一切都是校长的精心设计。

  “不要把孩子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而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比老师的计划,更要远大得多。”这就是小林校长的办学宗旨。

  一段“巴学园”的生活,让在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一个让大家接受的好孩子,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我将书中感悟到的见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与孩子*等互动的快乐。比如:我班的陈志刚小朋友,聪明、调皮,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个典型的多动症孩子,整天摸这动那,一刻也停不下来。他一天到晚就用彩笔到处乱画乱涂,经常与别人说反话,老师说请小朋友坐好,他却接话说看谁坐得不好。老师对他说服、教育、引导都不见效,不少家长要求孩子远离他。我通过与志刚的家长谈心,知道孩子在家也是如此。我对其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他十分喜欢车,也爱画车。投其所好,我们两人共同探讨与车有关的话题,他兴趣猛增,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我发现他真是个“车行家”,知道那么多名车,他所画的车,部部形色兼备,十分漂亮。

  我试着与志刚小朋友进行了几次谈话,将他的优点告诉全班小朋友,请他自己讲他最喜欢做的事,将车的有关情况说一说,将他的画贴出来。小朋友们这才发现志刚很了不起,自然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和态度,慢慢与他接*,接受了他。志刚小朋友融人到集体怀抱,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通过读书,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育不应是僵硬的教育,而应是互动的充满生气的教育。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东西,有耳朵却听不到声音,有心灵却无法理解真、善、美,这是值得我们幼儿教师深深思考的。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的读后感 5

  本书是由艾米·劳拉·多伯罗、劳拉.J.柯克和黛安·翠斯特·道治等撰写,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在幼儿园中题“课程”都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的背景里,《托幼班创造性课程》无疑给我们一种新的观念震荡。这一课程以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理论为依据,充分关注了家庭、社区和托幼机构之间的关系,关注了保教人员、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关系,以优质教育的思想,系统构建了托幼机构的创造性课程。

  《托幼班创造性课程》是理想的,更是现实的。所谓理想的,就是有追求,有目标。有些追求和目标基于对幼儿和幼儿家庭等因素的合理评估。与其他年龄段的课程一样,设定幼儿发展的目标,是落实课程理想的主要步骤,也是保教人员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拟定各类工作计划。本书所展示的计划较为具体、直观,又有示例,清晰明了,有操作性。《托幼班创造性课程》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将一般的幼儿发展目标落实到特别的幼儿身上,为设定个别化目标,真正考虑“为孩子及其家庭定做课程”。这个过程,是以评估特定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前提的。该书详细地说明了评估幼儿需要和行为并确定目标和行为的进程,示例生动、有趣。尤其是对幼儿观察和对观察资料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此外,该书提出给幼儿规划一个能满足他们需要且是传递正向信息的环境,主张“将幼儿的家长和文化带入托幼机构”,这些观点,一方面体现了教育机构环境的特点,另一方面体现了以幼儿为本、以幼儿发展为重的原则。该书还在保护幼儿的安全及给予幼儿行为知道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可操作的策略。

  《托幼班创造性课程》是现实的。当规划。环境等转化为幼儿和**的行动时,幼儿的发展就成为可能。《托幼班创造性课程》详细地说明了在一日生活中如何了解幼儿的需要,如何满足幼儿的需要,如何知道幼儿具体的行为,如何调整幼儿特定的情绪。涉及幼儿的交往、睡眠、饮食、玩耍、制作、欣赏、模仿、扮演、阅读、律动、郊游等等日复一日的具体行为。涉及特定活动的准备,涉及幼儿在活动中需要的基本技能,涉及幼儿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心理现象,涉及幼儿在活动中可能产生的困惑,涉及可能产生的同伴交往或**的交往,当然,也必定涉及**对幼儿行为的鼓励、引导策略。该书在这些方面的表述是很清晰的,也是具体生动的。

  看完《托幼班创造性课程》,我深切感受到,一个优秀的幼儿教育课程方案,是扎根于幼儿生活的,是能真实反映幼儿的需要和能力的,并且有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我可以在其系统的指导策略中感受到理论的力量,也能在这些策略中感受到作者们长期的实践和思考。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的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童年的朋友》读后感 (菁华3篇)

《童年的朋友》读后感1

  一个想当拳击手的男孩,想要一个练*的对象.爸爸妈妈在一堆家中旧物里找到一只玩具熊,给他作为练*的工具。男孩看到这只破旧的小熊,却伸不出他的拳头。

  这只小玩具熊,是作者童年时代的朋友。他和小玩具熊形影不离,走到哪里都要带上它;无论快乐还是忧愁,都要告诉它……小熊陪伴他走过了快乐的童年……面对童年的朋友,带着再度被唤起的友情,男孩低下头对妈妈说:“我改变主意了,我永远也不想当拳击手了。”

  友情,是长久的,与亲情一样,如钢铁一样坚固,没有什么力量会摧毁友情与亲情。而我们,对友情常常会视而不见:摔跤了,朋友将我扶起;学*遇到难题了,朋友教会了我;我们往往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但这一个个细小的帮助,是来自于朋友的友情,是金钱也换不来的!我们怎能不珍惜友情呢!

  珍惜每一个朋友,就是积蓄一笔人生的宝贵财富。

《童年的朋友》读后感2

  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再看看我们,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个人一番。而高尔基那个年代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这一类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吗呢?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值得他们去做吗?

  高尔基这种坚强的品质值得我们的学*,因为童年的艰苦生活,他获得了坚强的力量,最终于成了一名伟人。他的这种坚强不屈,敢于面对困难并勇于克服苦难的精神是我应该好好学*的。

《童年的朋友》读后感3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美好的,过去的我们也许是有点幼稚,但当时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欢乐,那么的有趣!

  《童年的朋友》讲述的是作者小时候因看拳击比赛入迷而想成为一个拳击手,他向爸爸要求买练拳的“梨”,可父亲没有同意,妈妈看出了他的心思,从他以前的玩具中找出一只小熊,让他拿小熊练拳,一开始他很开心,但后来回想起以前与小熊形影不离的时光,而此刻他却这么残忍的对待它,他含着泪对妈妈说:“以后我再也不当拳击手了……”

  在我们的童年里,有许多的玩具。童年的娃娃、模型、拼图等,在当时却是我们最形影不离的好伙伴,陪我们度过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个无眠的夜晚;又是多少个孤单的午后……

  可现在,我们已不再需要它们了,难道就应该把它们丢弃吗?这样,跟忘恩负义有何区别呢?

  过去,你把它们象宝贝一样疼爱,不管你身在何处,都会带在身边,每天给它“梳洗”,打扮,给它喂食,每晚都抱着它入睡,给它讲故事……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的保护它,即使是生命也愿意!也许以前是太过于天真吧!可是那些“童年的朋友”不应该让我们记住吗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的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5)

——《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教师读后感 (菁华3篇)

《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教师读后感1

  假期里,我读了《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这本书,肖川老师从理论联系实际的告诉了我,什么是教师的幸福。

  原来的我一直觉得教师就是一个职业,是我的工作,没有和幸福联系在一起,虽然我一直都很希望当一名老师,而且很喜欢我的工作,但是工作时间长了,慢慢的体会到了职业倦怠,有点感到疲倦,但又不知道该如何改变。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仿佛找到了我的出路,一直以后,人们都在寻找幸福,到底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敞开心灵去感受,幸福无处不在;幸福就是一种充实、闲适,没有空虚感、匮乏感、无聊感,没有内在的紧张、焦虑;幸福就是内心的*安,自由自在。教师的幸福感来自教育教学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首先我的幸福感来源于我的学生,当我的学生们和我有互动的时候,当学生们在经过训练之后有了好*惯的时候,当学生们课下可以和我开心的聊天的时候,我觉得我是幸福的。

  要想消除我的职业倦怠,我的方法就是读书。这几年,我读了很多关于孩子的书,也参加了很多关于孩子的讲座,刚开始是为了我自己的孩子,可是学*了之后我发现我学*的这些东西竟然消除了我的职业倦怠,让我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通过学*感觉统合,我理解了后进生为什么自己不能控制的走神,手里玩东西,甚至更严重的是多动症,自闭症等,这些都是他先天的有一定的缺陷,感觉失调,然后后天又没有经过训练,家里也没有重视,其实他们已经很可怜了,所以当我理解了他们之后,我忽然发现我的脾气变好了,我有耐心了,而且特别想去尝试着去帮助他们。我想我找到了更好的帮助我的学生的方法。

  改变心态,不断学*。不光学*心理方面的知识,在我的专业英语教学方面我也一直在不断探索。同样因为儿子的缘故,我开始研究了幼儿英语的教学。其实幼儿学英语就和我们的三年级学生学英语一样,都是初学者。对于初学者,该如何学*英语?现在我们的各种培训机构都有开设幼儿英语,有洪恩,剑桥等等,但是大多数英语教学方式还是我们原来的老办法,一节课,学*一些单词,学两句话。我觉得这远远不够,他们仍然在延续我们以前的学*方式——翻译式学*。现在回想一下,我自己的学*过程就是翻译式的学*过程,当我想要说一句话,我要先在脑子里有汉语,然后再一个词一个词翻译成英语,所以,当我们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我们就会反应很慢或者听不懂。而且我们学*的东西都是*式英语,很多单词或表达方式外国人根本不用了或很少用,而人家常用的我们却不知道。教材太老了。于是我开始搜寻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学*英语能不能像我们学*汉语一样呢?其实英语的学*方式应该是在大量的听和读的基础之上的,从小我们应该给孩子寻找英文原版的东西。比如先听,磨耳朵,听大量的英文儿歌,在儿歌中孩子可以接触到很多的词汇,也许孩子并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但他可以会唱,最后甚至会读。看英文绘本,可以从双语的开始看起,不要告诉他这是苹果,这是帽子,只是读出来,孩子在看图的时候就可以猜出来的。通过读书,孩子学会了很多的词汇。但是这些词汇绝对不是单独孤立的出现的,比如看见苹果,他的脑袋里不是先出现“苹果”两个字,然后再出现apple,而是直接出现apple,这样就大大缩短了他的反应时间。其实总结一句话,就是学*任何东西都要在情境中去学*,而不能只是翻译式学*。

  其实通过这些学*,我的教学工作也有了进步,比如在上课时我注意给孩子们设置情景,比如我适当增加一些游戏环节,让孩子们更有兴趣。在我的英语课堂中,也许在别人看来好像没有多大变化,但是我自己觉得是有很大变化,而且效果要慢慢的显现。我想,尽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快乐的学*英语吧!我在尽力的向这个方向努力,学生开心,我自己也乐在其中,这就是幸福吧。

  最后,我想说,人要永远处于一种学*的状态!我经常对我的老公和儿子说这句话。越到年纪大了也许越不爱学*,觉得反正这么大岁数了,就这样吧!但是我觉得不管你学*什么,只要你感兴趣的,应该要不断学*,学*之后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视角,也会有新的快乐!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幸福!

《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教师读后感2

  在肖川先生的书中,可以领会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必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一颗爱心,一颗容易共情的心。知识通过两个途径获得,一是前人的研究和经验总结,二是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人类历史已有几千年的记载与积淀,那些研究与经验正是文化的形成与组成部分,通过学*与教授让文化得以传承,同时在学*与教授的过程中完成亲身的体验,得出自己的感悟,既丰富了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使文化的积淀更深更厚,同时又将文化溶于了自身,个性真正地成长并且鲜明。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育人就无从谈起,充其量不过是照本宣科地教书匠罢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要会出努力与汗水,还要有享受和自由。肖教授认为职业幸福感来自于自身的充实和闲适,。一个享受不到快乐与成功的教师恐怕也只能带给学生痛苦与挫败。而真正能够体验到充实与闲适的教师,绝不仅仅是拥有物质的丰富与满足,还必将从文化中提取积极的精神追求与信仰。由此来确立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这样的人。这一自我的确立,才能真正体验到精神思想中的充实与闲适。

  因此,对一个教师来说,专业成长受益最大的人是他自己,其次才是他的亲人、他的学生、他的同事和学校,最后才是整个社会、整个人类。马克思说,"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一个人的发展其本身都是对人类的一个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发展自我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和使命,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都一定会深切地关注自我的成长。

《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教师读后感3

  看了肖川教授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让我认识到,幸福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的一种体验,教师的幸福是对教育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高级的、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是教师的幸福源,当学生在难题面前时的豁然开朗,当学生精神的意气风发时,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时,教师都会有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教师的幸福表征。

  书中讲到,幸福人生的四个有:第一、心中有盼头。即有目标、有追求、有所成就、有所向往。真正好的老师一定能不断地唤起学生对于未来热烈的憧憬与向往,能把人生美妙的前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期待、美好的渴望成长。第二、手中有事做。有事做意味着社会需要你,有实现人生价值的岗位,爱岗敬业。第三、身边有亲友。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有情感的归属。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欣赏,这是所有人一个共同的需要。怎样使学校成为一个温暖的家、温馨的家?怎样融入一个相互支持、相互欣赏的团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我们的同事,更多的关爱,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第四、家庭有积蓄。经济上的富有是重要的,我们经常说富贵吉祥,首先是"富"然后才是"贵"。当我们在经济上富有的时候,就会显得大气,不会过分地斤斤计较,不会过分地在乎那些名和利。

  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的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业训练、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执教素质,成为一个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发展过程。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专业发过程中积极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这种发展不仅意味着教师教育能力的强,而且还是教师个人整体素质的发展,而发展本身就能带给人幸福感。

  因此,对一个教师来说,专业成长受益最大的人是他自己,其次才是他的亲人、他的学生、他的同事和学校,最后才是整个社会、整个人类。马克思说,"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一个人的发展其本身都是对人类的一个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发展自我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和使命,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都一定会深切地关注自我的成长。

  在肖川先生的书中,可以领会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必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一颗爱心,一颗容易共情的心。知识通过两个途径获得,一是前人的研究和经验总结,二是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人类历史已有几千年的记载与积淀,那些研究与经验正是文化的形成与组成部分,通过学*与教授让文化得以传承,同时在学*与教授的过程中完成亲身的体验,得出自己的感悟,既丰富了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使文化的积淀更深更厚,同时又将文化溶于了自身,个性真正地成长并且鲜明。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育人就无从谈起,充其量不过是照本宣科地教书匠罢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要会出努力与汗水,还要有享受和自由。肖教授认为职业幸福感来自于自身的充实和闲适。一个享受不到快乐与成功的教师恐怕也只能带给学生痛苦与挫败。而真正能够体验到充实与闲适的教师,绝不仅仅是拥有物质的丰富与满足,还必将从文化中提取积极的精神追求与信仰。由此来确立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这样的人。这一自我的确立,才能真正体验到精神思想中的充实与闲适。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的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6)

——《童年》的读后感作文 (菁华3篇)

《童年》的读后感作文1

  高尔基的童年,是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度过的: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幼小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小小的心灵因而受到许多打击。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保护和支持了高尔基。故事生动展示了一个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丑恶,体会到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以及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记得还有那次夏令营吧,在绿色学校里,教官要求我们自己洗衣服,洗衣服说说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先要擦肥皂,然后这边搓搓,那边搓搓,再……,洗到再来,衣服还是不成样子,脏的地方还是脏,所以爸爸批评我依赖性太重,缺乏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读了《童年》这本书以后,不仅让我珍惜这美好的童年,还让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和做事。

《童年》的读后感作文2

  读了高尔基的《童年》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的童年相比,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啊!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里。5岁时,父亲病故了,生活就更加艰难了,他和妈妈住在外祖父家。由于家境贫寒,高尔基上学只好穿母亲和外祖父的衣服。想到这儿,我不禁有点惭愧。因为尽管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经常挑三拣四。

  高尔基为了上学,只得捡破烂换钱,每逢不上学的时候,他一大早起来,背着一个大布袋,走街串巷,捡一些破布头,破纸片卖给废品加工。运气好才能有半个卢比的收入,假如运气不好呢,高尔基上学的事就没着落。我们现在上学什么也不用担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美日子,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加倍努力学*呢?

  捡破烂的钱成了高尔基的学费来源,但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反而嘲笑他身上有“臭”味。我觉得不是高尔基身上有臭味,而是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故意嘲笑高尔基,他们才显得有“臭”味。高尔基把别人的嘲笑变成催促自己学*的动力。他发奋学*、刻苦钻研,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和敬重。

  我合上书,不禁思绪万千。这就是我的读后感 。

《童年》的读后感作文3

  最*老师推荐我们读高尔基的名著——《童年》,我读了之后,深有感触,明白了许多道理,让我看到当时社会的阴暗的一面。

  书中的主角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着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的岁月。在这段岁月里,阿廖沙受到了善良的外祖母的疼爱、呵护,但也目睹两个舅舅为了夺家产而打架以及他们的自私,见证了善与恶,明白了爱与恨。后来他的外祖父破产,他只好独自谋生。他曾当过鞋店的伙计,轮船上的洗碗工。他受尽屈辱,饱尝辛酸,切身体会到社会底层人民的劳苦,意识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本质。此时,书帮助了他,为他展现一个他渴望的新世界,让他更快成长。

  《童年》的作者高尔基曾写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如此。《童年》的主角阿廖沙虽然处于一个认为读书是“歪门邪道”,会富了他的思想,使他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愈发强烈,为之奋斗的决心更加坚定。

  高尔基的《童年》就在反映当时他们的社会,描绘了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俄国社会广阔的生活图景。高尔基依靠书获得无与伦比的知识,也就是,让他站立在文学的顶峰。

  而我们现代,书已经渐渐冷落,电视、电脑逐渐取代了书,其实书是不可被替代的。书可以填补我们的灵魂,让我们获得知识,了解文学,这是电脑、电视无法做到的。“书如药也,可以医愚”就连古人都知道书的重要性,更何况我们这些现代人呢?

  来吧,放下手中的电脑,拿起一本好书,像阿廖沙一样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