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荷花》读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11-07 00:00:00 读后感

叶圣陶《荷花》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荷花》这篇文章,荷花那冰清玉洁、不孤傲、不高贵、毫无私心的品格感动了我。

  “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就是来形容荷花的,我觉得这句话用来形容荷花那是再好不过的了。那池塘里的土壤不就是黑乎乎的吗,再看看上面的荷花,冰清玉洁,还有点琥珀雕成的,一尘不染。

  “荷花从来都不孤傲,要是开就开以满塘”这句话使我知道了荷花是多么的合群。古语说得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做人应该也要这样。记得有一次,我语文测试全班考了第一名,我很骄傲。放学后,老师让我帮助没有考好的同学好好复*复*。我有一些不愿意,心想,“谁让他上课不注意听讲,乱做小动作。”老师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悄悄地对我说:“你要知道,独枝花开不灿烂,朵朵花开才开的灿烂美丽,”我惭愧的低下了头,帮助同学复*。

  从此,老师的那句话我一直铭刻在心头,鞭策自己。

  “荷花不娇贵,只要有水和泥土,它就能生长”啊!原来荷花有这么强的生命力。我读过一篇文章,里面讲种子具有超人的力量。我觉得荷花不比种子差。记得有一次,我从外婆就搞了一些荷花来,头两天,我挺有精神,仔细的照料。但时间一长,就不怎么去理它了。一个月过去了,那荷花竟然长出了花蕾,我真惊讶,可见荷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读了《荷花》这篇文章之后,我收获不少。文章中的荷花与实际是相同的,它们都有着不骄傲,毫无私心的品格。

叶圣陶《荷花》读后感2

  我正读着《荷花》这篇课文,读着读着,被课文里的精彩语句所吸引,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一阵微风吹来,我随风飘荡,翩翩起舞。

  这时,一只蝴蝶飞来落在我身上伸长了鼻子左闻闻,右听听,大声说:“好香啊!”我说:“你好漂亮啊!”蝴蝶说:“我原来看见的荷花都是粉红色的,你怎么是白色的呢?”我说:“我是荷花的一种,我最香,我的'花蜜最甜。”它闻着闻着伸长了嘴吃了一口花蜜,情不自禁的跳起舞来。

  一只蜻蜓飞过来,说:“今天我吃了100只苍蝇!可是还有些苍蝇,但是我的肚子都要破裂了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小鸟飞过来,说:“大森林里的动物可快乐了,他们正在玩儿捉迷藏,总是小猴子找人,小猴子蹦手蹦脚的,你说,它能找到人吗?”说完就飞走了。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明白过来,我正在读课文,并没有变成荷花。

叶圣陶《荷花》读后感3

  这是本图画书,介绍了城市男孩阳阳为给奶奶过七十大寿,跟爸爸妈妈一起回到乡下,和姑姑到荷花镇的早市买东西的所见所闻。

  一页页的画面翻过,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江南的水乡风景。

  那白房黑顶,立刻让我联想到乌镇,也许作者就是在那画的或画的就是那吧?

  狭窄的水巷犹如东方的水上威尼斯,出门就是河,房子都盖在水上,河就是路,船就是车。

  那浓浓的水彩将早市上的热闹熙攘刻画的淋漓尽致,将农村邻里之间的其乐融融表现得真实温馨,这种情景小时候的我们还见过,现在,恐怕很少有孩子见过,甚至有的同学连活猪都没见过。

  最好玩的是作者把农村常见的标语也画上了:要想富,少生孩子多养猪!看得出、想象得到作者对农村的观察、了解很细、很深。

  唯一让我感觉有些别扭的是,作者的文字叙述和图画有的没有保持一致,读了这页文字得翻到下页才能看到相应的图画,不知是不是作者有意为之。

  这本书整体上很舒缓,没有跌宕起伏。可读完,又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现在的孩子,城市的孩子哪有机会去感受农村生活呢?现在的孩子在钢筋混凝土的房子里与大自然还有多少机会亲密接触呢?


叶圣陶《荷花》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叶圣陶《荷花》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 (菁华3篇)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1

  寒假里,我读了《叶圣陶童话》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在这本书当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古代英雄的石像》这篇童话。

  这篇童话主要讲的是有个雕刻家,他用一块大石头雕刻了一位古代英雄的石像,并把它放在市区广场的最中央,每天接受市民的瞻仰和崇拜。渐渐的,这块大石头就忘记了以前和同伴在一起的日子,也忘记了自己其实还只是一块大石头了,看到人们这样的尊敬他,就一天比一天骄傲起来了,最后石像在半夜自己倒塌了下来,变成了千万块小石块。小石块们非常高兴,因为现在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这篇童话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名声只是一个空虚的东西,实实在在的做事才有意义。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2

  在暑假期间,我读了《稻草人》这本书,这本书是伟大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它讲述了一个稻草人富有同情心,不怕牺牲自己,一心想去帮助别人的好心人。他多想用自己的心去温暖他人,但是却对每一件事情无能为力。

  稻草人是一种用稻草扎成的草人,他插在庄稼地里,用来驱赶叼走稻子的麻雀。稻草人虽然不能动,不能说话,但是它心肠很好,一心想帮助有困难的人,不让他们再受苦受累。白天,诗人和画家把田野写画成美妙的诗画,到了夜晚,稻草人能告诉我们田野里的风景,本来这对稻草人是最好的,他能看到露珠怎样洒在草叶上,露珠是怎样的甘甜,星星是怎样眨着眼睛,月亮怎样微笑,田野怎样寂静,小虫们怎样玩耍,蝴蝶怎样追逐打闹……稻草人虽然不像老牛那么勤恳,不像小狗那么调皮可爱,但是他可以尽忠职守,他也有无奈之处。

  稻草人的主人是一个老太太,他的丈夫和儿子都得重病死去,老太太老眼昏花,根本看不清东西,只能靠水稻养活自己。但每年庄稼都闹灾荒,年年收成都不好。今年好不容易风调雨顺了,田里却铺作文/满了虫子,眼看稻子被虫子吃光了,稻草人心里很着急,恨不得扑上去把害虫给灭了,可是他却不能动……

  一位渔妇驾着一艘小船,带着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孩子在捕鱼。孩子口渴,渔妇就用碗从河里舀起一碗河水给孩子喝,孩子咳嗽得更厉害,只剩下喘气,后来就没声了。即使孩子生了重病,渔妇也没有空闲和时间去照料他,为了第二天的稀粥,就扔下孩子去捕鱼,这个孩子真可怜啊!稻草人恨不得用自己的柴火给孩子烧茶喝。可是,他没有办法,因为稻草人自己像树庄一样定在泥土里,就连半步也不能动。因此,稻草人很悲痛,只好默默地叹气……

  虽然稻草人并没有为人们做什么事,但可以看得出,稻草人有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它心地善良,同情弱者的,我要向稻草人学*,一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同情他人。在我的生活中也有不少好心人,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站着,因为人太多了,没有空位,忽然一位叔叔站起来,让我坐在他的位子上,而他自己却站着……这位叔叔就像稻草人一样,同情弱者,热于帮助他人,他们的品质值得我一生受益。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3

  这本书介绍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童话,告诉我们更深刻的人生道理。这些童话反映的都是当时的现实生活,语言朴实生动,故事寓意深刻,极富教育意义,这些小故事都深受小读者的欢迎。读着读着,我渐渐喜欢上了他的童话,他的文章曲折而有趣,一颗童心跃然纸上,让我也体会到了童年的快乐。其中一篇《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的是:雕刻家用一块石头很快就雕成了一位英雄的摸样,这个石像就立在广场中央,很高,很耀眼。人们都去瞻仰他,上面的石头很骄傲,最后被摔得粉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通俗易懂地告我们“人不能骄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只有谦虚的面对一切,才能进步。”

  世界上有人类开始,就有了孩子,也就有了语言。有孩子,有语言,就有了童话。一个孩子,离开母亲身体,来到这世界,他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童话的世界。童话是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好朋友。孩子是离不开童话的。孩子在,必有童话在。

  我想当孩子长大后,再拿起伴他成长的这套书,将更会深领它的价值和意义。


叶圣陶《荷花》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 (菁华3篇)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1

  叶圣陶,*儿童文学的奠基人。《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儿童文学中的经典童话。它们亲切而浅显,但又让人深受启发。这就是《*名家经典童话之叶圣陶专集》。

  第一篇是《稻草人》。文中的稻草人站在一片美丽的田野里。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破竹篮子、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夫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

  稻草人不能动,不能说话,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感情,高兴、悲哀、欢喜,等等等等。当田里的害虫没有了,他就高兴了;庄稼得到了好收成,他就欢喜了;庄稼被害虫吃光了,他就悲哀了……

  他特别负责任。他安安心心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麻雀——他们是来吃新结的稻穗的。他总不肯吃饭,也总不肯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稻草人的朴素、负责任和不辞辛苦,值得我们学*。他不怨环境差,不嫌待遇差,也从不想着去一个更舒适的地方,做更轻松的工作。它总是尽着自己的能力,做着*凡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这就是《稻草人》给我们的启示。

  《古代英雄的石像》也是一篇发人深省的童话。站在石台上的英雄石像,看不起脚下的普通石子。终于有一天,他被脚下的石子掀翻在地,摔得粉碎。

  不要看不起别人,也不要看不起自己。每个人都是*等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这就是叶圣陶爷爷在他写的童话里告诉我们的道理。不离不弃,永不言败,这就是我们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2

  生活中,稻草人是用稻草做的,它插在稻田的中央,用来驱赶叼稻谷的麻雀等。寒假里,我读了叶圣陶爷爷写的《稻草人》。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稻草人不能走,不能说,不能动,和现实生活中似乎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不同的是他有思想,心肠很好,一心想帮助受伤害的人们。

  这个故事十分感人。稻草人的主人是个年迈的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儿子都生病去世,老太太因为伤心过度,她落下了动不动就流眼泪和心痛的毛病。再加上前几年闹水灾,庄稼收成又不好,老太太干瘪瘪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这一年,稻子长得很壮实,而且雨水也不太多。眼看今年有好收成,她笑了!

  可是稻子的天敌——一种灰色的蛾子飞来了。它们在稻叶上安了家,肆无忌惮地下了很多卵。稻草人慌忙地扇扇子,但蛾子们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稻草人想到主人干瘪的脸,又想到了主人不幸的命运,心里像刀割一样。稻草人使劲地扇扇子,可是蛾子们还是继续放卵,然后从容不迫地飞走了。稻草人多想告诉老太太,可他不会说话,他好伤心……

  河里传来一阵咳嗽声,原来河面上停着的小船里躺着一个病重的孩子。他用轻微的声音叫妈,可他病得太重了,根本叫不响。他的母亲是个渔妇,靠捕鱼为生。孩子口渴急了,喊着要喝茶,但渔船上哪里有茶呀?妇人只好舀了一碗河水给他喝。妇人捕到一条鲫鱼放在桶里,那桶就在稻草人的脚下。稻草人多想燃烧自己为孩子烧那条鲫鱼补补身子,多想拆开自己给孩子一些温暖。但他只能一动不动地呆着,他伤心极了……

  突然,沉睡的稻草人被一位妇女的哭声惊醒了。原来她的丈夫把家里的钱财全赌光了,最后想把她给卖了。她走投无路,想到了投河自尽。稻草人想去阻止她轻生,可是看着她慢慢地向河中心走去,看着渐渐消失的背影,稻草人却什么也做不了。他伤心地哭了……

  稻草人多想帮助身边的人们!为了驱赶破坏稻谷的灰蛾,他使劲拍着自己的身子想告诉老太太,为了挽救生病的小孩,他想变成被子给孩子温暖,为了阻止妇女跳河,他流尽了眼泪。

  最后,稻草人倒了!

  不是因为他怕辛苦,而是因为他的心碎了,像玻璃一样碎了。于是,稻草人倒下了!

  稻草人的精神是多么崇高!

  处处、时时为别人着想!

  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这样,为别人多着想一点,多献出自己的一点爱,那么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像那首歌唱的那样: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春天!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3

  这本书介绍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童话,告诉我们更深刻的人生道理。这些童话反映的都是当时的现实生活,语言朴实生动,故事寓意深刻,极富教育意义,这些小故事都深受小读者的欢迎。读着读着,我渐渐喜欢上了他的童话,他的文章曲折而有趣,一颗童心跃然纸上,让我也体会到了童年的快乐。其中一篇《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的是:雕刻家用一块石头很快就雕成了一位英雄的摸样,这个石像就立在广场中央,很高,很耀眼。人们都去瞻仰他,上面的石头很骄傲,最后被摔得粉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通俗易懂地告我们“人不能骄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只有谦虚的面对一切,才能进步。”

  世界上有人类开始,就有了孩子,也就有了语言。有孩子,有语言,就有了童话。一个孩子,离开母亲身体,来到这世界,他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童话的世界。童话是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好朋友。孩子是离不开童话的。孩子在,必有童话在。

  我想当孩子长大后,再拿起伴他成长的这套书,将更会深领它的价值和意义。


叶圣陶《荷花》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 (菁华3篇)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1

  叶圣陶,*儿童文学的奠基人。《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儿童文学中的经典童话。它们亲切而浅显,但又让人深受启发。这就是《*名家经典童话之叶圣陶专集》。

  第一篇是《稻草人》。文中的稻草人站在一片美丽的田野里。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破竹篮子、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夫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

  稻草人不能动,不能说话,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感情,高兴、悲哀、欢喜,等等等等。当田里的害虫没有了,他就高兴了;庄稼得到了好收成,他就欢喜了;庄稼被害虫吃光了,他就悲哀了……

  他特别负责任。他安安心心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麻雀——他们是来吃新结的稻穗的。他总不肯吃饭,也总不肯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稻草人的朴素、负责任和不辞辛苦,值得我们学*。他不怨环境差,不嫌待遇差,也从不想着去一个更舒适的地方,做更轻松的工作。它总是尽着自己的能力,做着*凡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这就是《稻草人》给我们的启示。

  《古代英雄的石像》也是一篇发人深省的童话。站在石台上的英雄石像,看不起脚下的普通石子。终于有一天,他被脚下的石子掀翻在地,摔得粉碎。

  不要看不起别人,也不要看不起自己。每个人都是*等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这就是叶圣陶爷爷在他写的童话里告诉我们的道理。不离不弃,永不言败,这就是我们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2

  生活中,稻草人是用稻草做的,它插在稻田的中央,用来驱赶叼稻谷的麻雀等。寒假里,我读了叶圣陶爷爷写的《稻草人》。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稻草人不能走,不能说,不能动,和现实生活中似乎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不同的是他有思想,心肠很好,一心想帮助受伤害的人们。

  这个故事十分感人。稻草人的主人是个年迈的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儿子都生病去世,老太太因为伤心过度,她落下了动不动就流眼泪和心痛的毛病。再加上前几年闹水灾,庄稼收成又不好,老太太干瘪瘪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这一年,稻子长得很壮实,而且雨水也不太多。眼看今年有好收成,她笑了!

  可是稻子的天敌——一种灰色的蛾子飞来了。它们在稻叶上安了家,肆无忌惮地下了很多卵。稻草人慌忙地扇扇子,但蛾子们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稻草人想到主人干瘪的脸,又想到了主人不幸的命运,心里像刀割一样。稻草人使劲地扇扇子,可是蛾子们还是继续放卵,然后从容不迫地飞走了。稻草人多想告诉老太太,可他不会说话,他好伤心……

  河里传来一阵咳嗽声,原来河面上停着的小船里躺着一个病重的孩子。他用轻微的声音叫妈,可他病得太重了,根本叫不响。他的母亲是个渔妇,靠捕鱼为生。孩子口渴急了,喊着要喝茶,但渔船上哪里有茶呀?妇人只好舀了一碗河水给他喝。妇人捕到一条鲫鱼放在桶里,那桶就在稻草人的脚下。稻草人多想燃烧自己为孩子烧那条鲫鱼补补身子,多想拆开自己给孩子一些温暖。但他只能一动不动地呆着,他伤心极了……

  突然,沉睡的稻草人被一位妇女的哭声惊醒了。原来她的丈夫把家里的钱财全赌光了,最后想把她给卖了。她走投无路,想到了投河自尽。稻草人想去阻止她轻生,可是看着她慢慢地向河中心走去,看着渐渐消失的背影,稻草人却什么也做不了。他伤心地哭了……

  稻草人多想帮助身边的人们!为了驱赶破坏稻谷的灰蛾,他使劲拍着自己的身子想告诉老太太,为了挽救生病的小孩,他想变成被子给孩子温暖,为了阻止妇女跳河,他流尽了眼泪。

  最后,稻草人倒了!

  不是因为他怕辛苦,而是因为他的心碎了,像玻璃一样碎了。于是,稻草人倒下了!

  稻草人的精神是多么崇高!

  处处、时时为别人着想!

  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这样,为别人多着想一点,多献出自己的一点爱,那么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像那首歌唱的那样: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春天!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3

  这本书介绍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童话,告诉我们更深刻的人生道理。这些童话反映的都是当时的现实生活,语言朴实生动,故事寓意深刻,极富教育意义,这些小故事都深受小读者的欢迎。读着读着,我渐渐喜欢上了他的童话,他的文章曲折而有趣,一颗童心跃然纸上,让我也体会到了童年的快乐。其中一篇《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的是:雕刻家用一块石头很快就雕成了一位英雄的摸样,这个石像就立在广场中央,很高,很耀眼。人们都去瞻仰他,上面的石头很骄傲,最后被摔得粉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通俗易懂地告我们“人不能骄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只有谦虚的面对一切,才能进步。”

  世界上有人类开始,就有了孩子,也就有了语言。有孩子,有语言,就有了童话。一个孩子,离开母亲身体,来到这世界,他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童话的世界。童话是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好朋友。孩子是离不开童话的。孩子在,必有童话在。

  我想当孩子长大后,再拿起伴他成长的这套书,将更会深领它的价值和意义。


叶圣陶《荷花》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叶圣陶读本读后感 (菁华3篇)

叶圣陶读本读后感1

  这本书花了我四五天的空余时间才把它看完的,这本《小学生叶圣陶读本》里有许多叶圣陶老爷爷的童话、散文、诗歌等作品。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稻草人》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田野里立着一个稻草人,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 ,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田野里的一切情形他都尽收眼底。他亲眼看见老妇人的稻子被飞蛾吃的'只剩下光杆,渔妇在寒冷的夜里捕鱼而无暇照顾自己病重的孩子,不仅心如刀割,可又无能为力。

  通过稻草人的心灵和眼睛,叶圣陶描写出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农村的飘摇之态,同时也对劳动人民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这本《小学生叶圣陶读本》中的《小白船》、《鲤鱼的遇险》等故事我也喜欢。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品读这本书。

叶圣陶读本读后感2

  这本书花了我四五天的空余时间才把它看完的,这本《小学生叶圣陶读本》里有许多叶圣陶老爷爷的童话、散文、诗歌等作品。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稻草人》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田野里立着一个稻草人,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田野里的一切情形他都尽收眼底。他亲眼看见老妇人的稻子被飞蛾吃的只剩下光杆,渔妇在寒冷的夜里捕鱼而无暇照顾自己病重的孩子,不仅心如刀割,可又无能为力。

  通过稻草人的心灵和眼睛,叶圣陶描写出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农村的飘摇之态,同时也对劳动人民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这本《小学生叶圣陶读本》中的《小白船》、《鲤鱼的.遇险》等故事我也喜欢。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品读这本书。

叶圣陶读本读后感3

  “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去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这句话是敬爱的叶老先生说的。今天,我读完了这本书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就说叶老的名作《稻草人》吧!比如开头就那么有趣:“田野里白天的风景和情形有诗人把它写成了美妙的诗,有画家把它画成生动的画……那么,还有谁把田野里夜间的风景和情形告诉人们呢?有,还有,就是稻草人。”这第一小节显示出稻草人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使我们知道接下来是写稻草人为什么在叶老先生的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和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它那么有地位。

  不仅如此,叶老先生在后面的句子里差不多都用了拟人手法比如:“这使稻草人感到无限惊恐,心想:祸事真的来了,越怕越躲不过。”等这些句子都是使我越来越敬佩这位作家了,虽然他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但是,他的人品与作品都永远记在我们的心中。


叶圣陶《荷花》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5)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 (菁华3篇)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1

  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追逐知识的身影,他们沉思、伫立,燃烧自己、传递真知,叶圣陶先生就是其中一抹高大的身影。

  我对叶圣陶先生有着特殊的情感。当我是一名师范生时,叶圣陶先生是我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当我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后,叶圣陶先生是我景仰的高度;尤其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学者,叶圣陶先生的思想主张更是我前进的方向。因此,即使我从未见过先生,先生在我心中却莫名亲切。

  这个暑假,我又一次走进了叶圣陶先生的内心世界,聆听先生的谆谆教诲。为我们架起桥梁的,是先生的著作《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初读此书,一股浓郁的质朴气息扑面而来,先生的文章,明白如话,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把自己的亲身经验一点一滴轻轻诉说。读罢此书,我更是被先生对教育的赤子之心所打动,生于苏州的先生,骨子里浸润着谦谦君子的温润,不仅自己走得*和且坚定,而且竭尽所能地带动社会和他人。合上书本,我呆坐许久,脑中、心中汇聚了诸多感悟和思考,一颗稚嫩的心也从中得到滋养。

  这本书中的文章,涉及的面很宽,有商讨语文教育的理论原则的,也有只谈论一篇文章或者评议一两个词语、某一句话的;有对教师谈写作和修改文章的,也有对学生谈改正字风和端正文风的。这些文章,虽然大部分写于**以前,可先生看得透彻、想得长远,因此绝大部分依然富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什么叫语文?我相信,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有过这个疑问。我也无数次问过自己,简简单单的问题,似乎很难说明白。而叶圣陶先生甘为人梯,用他几十年的经验,道出了语文的真谛,“*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呀!

  是的,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作,教语文应该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惯。可是,反观我们当今的教育现状,真正教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呢?是一堆堆写不完的作业,一张张做不完的试卷,一道道背不完的答题技巧归纳……孩子们的目光从充满神采变得空洞呆滞,课堂上不再愿意主动积极发言,作业时不再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富有创意的答案。孩子们不是在学有所用,不是在为以后脱离教师和学校的环境做准备,这究竟有多悲哀,多令人心痛!

  叶圣陶先生给语文教育注入了全新的理念,这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如甘露一般滴入我的心中,缱绻洇开,引起了我的无尽反思。

  *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时时注意,处处留心,致力于*惯的培养,艰巨却很有必要。当这样的教师也许麻烦些,但为了学生的教师,一定不应怕麻烦,因为这些“麻烦”于学生而言,是一生的受用。

  来者可追,从今为始我一定在教育工作中提起警觉心来,同时,也一定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作为枕边书,时时温*,潜心研究,借阅读这本集子的机会来对照检查自己的工作,并积极把先生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此外,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阅读这本书,愿书中频出的金句点亮我,也点亮你。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2

  在这个暑假读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感受很深。下面重点谈谈读后“谈语法修辞”这部分后的一些心得。

  小学语文课堂上不讲语法,就连最基本的主谓宾,介词、代词、语气词也是遇到了才说一说,那么语法涉及如此之少,是不是老师就可以不关心语法了呢?并非如此,老师*时说的话里就包含一种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这就是语法。

  学语法不一定要去上专门的语法课,人从一出生就在学语法了,小孩说“茶喝”,大人就告诉他,应该说“喝茶”。这就是在学语法了。叶圣陶先生是怎么理解“语法”“修辞”的呢?他这样说道:“总起来说什么叫语法呢?语法就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得对。什么叫修辞呢?修辞就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得好。自觉地研究语法,说话就可以不出错误;自觉地研究修辞,就可以把话说得更好。”

  在这节里,叶圣陶先生说: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先要看一句跟一句怎样联系,再来看段,研究人家的文章,写自己的文章,每句每段清楚了,意思就畅通了。如此说来,行文讲话一定要有一条顺畅的路径,不要带领别人东拐西拐,走进死胡同再走另一条,岂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气息不畅通的文章让人不知所云,浪费时间!落笔之前一定要清醒,围绕中心写,写完了要修改,多读几遍,像我这思路不甚清晰的人写文章,那就需要把文章多捂捂,经常回头来看,改来改去,文章就有了气,有了魂,读罢感觉酣畅淋漓是最好不过。

  叶圣陶先生还讲了怎样锻炼自己的语言,怎样提高语言方面的修养。有两点: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语言,我们的武器就是语言,用好武器就要用好语言,不得马虎、随意、粗制滥造。其次在日常工作中养成多揣摩,多研究,多修改的好*惯。看东西留心,经常留心,就养成敏感。看人家的文章多研究,好在什么地方,是用词好还是修辞写得妙,或者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自己写文章要多修改,把文章视若己出,珍惜每一次行文用笔的机会,珍惜了就认真了,认真了就思考了,思考了就会慢慢进步。

  总的来说这一节我学到了语法和修辞是用好语言的基础,语法是规则,就像交通规则。修辞是路边的标志和指示,遵循规则,按照标志,才能在街上畅通无阻。修改文章就是铸剑,铸剑就要锤百炼,留下剑身,磨出剑锋,如此,才能琴心剑胆,气贯长虹!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3

  叶圣陶先生从一九一二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前后六十多年,对于这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详明,写下了大量文章,收在这论集里的就有一百多篇。凡是关心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论集。这本论集的文章大部分是**以前写的,到现在还有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因为里头论述的都是语文教育中的根本问题。

  论集里的文章,涉及的面很宽,性质也多种多样,有商讨语文教育的理论原则的,也有只谈论一篇文章或者评议一两个词语的。最重要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惯。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

  圣陶先生扼要地指出旧式语文教学的三大弊病,并且在好些处别的地方加以申说。第一是在阅读教学上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说到教育的意义,就牵涉到内容问题了。……笃信固有道德的,爱把圣贤之书教学生诵读,关切我国现状的,爱把抗战文章作为补充教材,都是重视内容也就是重视教育意义的例子。这是应当的,无可非议的。不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等等,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篇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惟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在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思想教育,过分强调感悟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显然是背离了学科的性质,最终无法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第二种弊病是在作文教学上要求模仿一套程式。“不幸我国的写作教学继承着科举时代的传统,兴办学校数十年,还摆脱不了八股的精神。”我想:不但是过去,就是现在,教学改革进行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总要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一节课里,总要有复*、学生提问、板书、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总要有录像、课件,否则就算不上是优质课,本来教学是为了学生学,结果,我们在教学中却很少关注学生是否已经把该要学的知识技能学到,学得容易还是困难,学得轻松还是辛苦,而是过分关注教师在上课时是否已经达到了某个指标,把学生放在一边了,忘在一边了,这样的语文教育实际上是为教育而教育,应此,我不断地告诫自己,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要驱除程式化,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因人制宜,因文制宜。

  第三种弊病就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感情,而是为了应付考试。“从前读书人学作文,最主要的目标在考试,总要作得能使考官中意,从而取得功名。现在也有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还有升学考试。但是,我以为现在学生不宜存有为考试而学作文的想头。只要*时学得扎实,作得认真,临到考试总不会差到哪里。推广开来说,人生一辈子总在面临考试,单就作文而言,刚才说的写封信打个报告之类其实也是考试,不过通常叫作‘考验’不叫作‘考试’罢了。学生学作文就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一辈子能禁得起这种最广泛的意义的‘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而学*的学生,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而执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现在还大有人在,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优劣的最重要的依据,也是评价老师的最重要的依据。因为这样,不少老师还对教学内容进行擅自取舍,要考试的多讲多练,不考试的内容不提也不练。我想这才是教育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

  叶圣陶先生认为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知识课,看成跟历史、地理或者物理、化学一样,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法,其流弊,第一是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其次,“学生会不会*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永远不离开教师是办不到的,毕业了,干什么工作去了,决不能带一位教师在身边,看书看报的时候请教师给讲讲,动笔写什么的时候请教师给改改。那时候感到不能独自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岂不是极大的苦恼?”看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作文批改问题,现在,有很多老师对学生的作文是全批全改,除了总批还有微批,可说是修改的细致入微,学生只要按老师修改的照抄一遍,就是修改了,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学生修改作文全被老师包揽了。这样做老师辛苦,学生也不见长进。由此看来,教学方式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在这本论文集里多次出现,例如:“‘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又如:“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倚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 “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学*由被动变为主动。例如要求学生预*,给以必要的指导;发起对课文的讨论(主要指语文方面,不是内容方面),予以有效的启发;对学生的作文只给些评论和指点,让他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如此等等。这一切,作者在《精读指导举隅》的《前言》以及别的篇章里都有详细的论述。这样教学,当然比逐句讲解吃力,但是这才是教学的正经道路。正如圣陶先生所说,“把上课时间花在逐句讲解上,其他应该指导的事情就少有工夫做了;应该做的不做,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自己。”

  论集里边谈到的问题很多,有很多好见解,值得我们学*。但是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借阅读这本论集的机会来对照检查我们自己的工作。有许多现在还常常有争论的问题,事实上圣陶先生多年前已经遇到,并且提出了他的看法。

  其实语文教学创新不是凭空提出新思想,新操作就能成的,是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断地总结借鉴前人的经验,不断地进行实践和实践反思总结和理论提升,发现了存在问题,改进了,就是创新。所以我说凡是关心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荷花》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6)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范文5份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 1

  昨天我看了一本非常好看的书,它的名字就叫—《稻草人》。里面的一篇故事的主人公:稻草人,他既勇敢又聪明,很受人们喜欢,我很乐意为大家分享其中的一个故事。

  稻草人笔直地站在田野上,这片田野,归一位老婆婆所有,每年丰收时,树林里的蝈蝈儿就会趁晚上老婆婆睡着的时候,过来偷吃麦子,每次老婆婆都只能看见光秃秃的田野,每次稻草人听见她失望的叫声,他心情就很低落,直到有一天,田野又丰收了,但是,蝈蝈儿们又来了!就在这个夜晚,一群虫子们来到了稻草人旁,稻草人认出这就是老婆婆的天敌——蝈蝈儿!他决定:用自己的生命帮助她!他使劲摇晃起来,终于,他倒了,他成功地压死了蝈蝈儿们,他笑了,而这笑,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笑……

  故事一直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是不是都被稻草人的精神所感动呢?我也是这样想的。如果老婆婆看见了丰收的田野,她会多么开心呢?蝈蝈儿还会再来么?后来的结局会怎样?……无数的问题脱口而出。问也问不尽,答也答不清。

  《稻草人》是不是很有趣呢……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 2

  《稻草人》是叶圣陶爷爷的一本童话集,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稻草人》这个故事。

  稻草人是用稻草扎成的,插在田地里,用来驱赶那些馋嘴的飞虫。一天晚上,稻草人遇到了三件让人伤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只飞蛾在稻叶上下了许多卵。稻草人见了,感觉主人的命运太悲惨了,六年前失去了丈夫,四年前又失去了儿子,现在飞蛾又来糟蹋主人的庄稼,稻草人恨不得扑上去把飞蛾赶走,可自己却无法动弹,稻草人好着急啊!

  第二件事是:一名渔妇带着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孩子捕鱼。孩子生病了,咳得很厉害,可渔妇却没有时间照顾他。看着可怜的孩子,稻草人真想自己去做柴火,给小孩煮茶喝。

  第三件事是:稻草人看见一位妇女,这位妇女的丈夫因为欠了赌债,要把她卖掉。妇女伤心极了,要投河自尽。不能挽救妇女的生命,稻草人痛苦极了,他的心像玻璃一样碎了,昏倒在田地里。

  通过以上几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稻草人的珍贵之处,它那种富有爱心,助人为乐的精神令人敬佩。我喜欢这个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的稻草人。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 3

  生活中,稻草人是用稻草做的,它在稻田的中央,用来驱赶叼稻谷的麻雀等。寒假里,我读了叶圣陶爷爷写的《稻草人》。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稻草人不能走,不能说,不能动,和现实生活中似乎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唯一不同的是他有思想,一心想帮助受伤害的人们。

  这个故事十分感人。稻草人的主人是个年迈的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儿子都生病去世了,老太太因为伤心过度,她落下了动不动就流眼泪和心痛的毛病。再加上前几年闹水灾,庄稼收成又不好,老太太干瘪瘪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这一年,稻子长得很壮实,而且雨水也不太多。眼看今年有好收成,她笑了!可是稻子的天敌——一种灰色的蛾子飞来了。它们在稻叶上安了家,肆无忌惮地下了很多卵。稻草人慌忙地扇扇子,但蛾子们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稻草人想到主人伤心的脸,又想到了主人不幸的命运,心里像刀割一样。稻草人多想告诉老太太,可他不会说话,他好难过……可能是想到老太太的遭遇,也可能是感受到了稻草人内心的痛苦,我的鼻子在这时突然有些酸,这一切都是因为那只蛾子,想到这里我也想起了生活中和老太太,稻草人有同样遭遇的人。躺在床上的老爷爷**着,但他家太穷了,没有钱治病,他的家人只能在一旁陪伴着,没有任何的办法。

  让我感触最深的情节就是当我看到那位老妇人的麦子被啃得精光时,我的心中泛起一阵痛感,似乎可以看见老人花白的头发和伤心的眼泪。如果说老妇人的遭遇是悲惨的,那么我觉得稻草人的遭遇更是可悲。他有苦却说不出,也帮不上任何忙。他用尽全力挥舞扇子可是也赶不走那些可恶的侵略者们。他的努力得不到任何效果。他的心里有急,有怨,有恨,有惭愧。也许最后他倒在田野里就是因为他再也不忍心看到人们受苦了。稻草人,默默无闻,却在给我们做着巨大的贡献。所以我要向生活中默默无闻的人学*向他们那前进!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 4

  寒假里,我读完了叶圣陶爷爷的《稻草人》这本书,在拿到书之前,我以为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稻草人的经历,当我买回来一看,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原来《稻草人》是这本书的代表作,里面还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书的语句十分优美。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稻草人》这个故事。

  故事讲的是:有一个稻草人,它的主人是一个孤独的老奶奶,老奶奶的亲人都不幸去世了,善良的稻草人很同情它的主人,于是非常尽职尽责地看护稻田。有一天,一只蛾子在稻叶上产了很多卵,稻草人心急如焚,但是不管怎么赶,也赶不走这只蛾子。几天后,许多虫子开始吃稻谷了,稻草人十分难过,禁不住哭了。又是一个夜晚,它看到一个渔妇,渔妇想捕鱼,可总是捕不到,船舱里面的小孩子在哭闹,他渴得无法忍受,渔妇只好让孩子喝河里的水,稻草人好想变成一个真正的人,可它只是一个不会动的稻草人,它想帮助渔妇和孩子,可是却无能为力。渔妇终于捕到了一条鲫鱼,鲫鱼快要死了,它向稻草人求救,可稻草人还是帮不了它,最后鲫鱼死掉了。稻草人感觉这实在是太悲哀了!接着,它又看到了更加可怕的一幕,一个可怜的女人跳河了,稻草人直接昏了过去。终于到了第二天早晨,老奶奶一来,看到她的稻谷都被虫子吃光了,忍不住放声大哭,别人都来劝她,稻草人也伤心地倒在田地里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心里非常难过。稻草人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当它看到发生了这么多悲惨的事情时,它很想上前去帮助,可总也救不了他们,因为稻草人既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它只能默默地看着这些事情发生。我真希望能拥有一个神奇的魔法,把这个稻草人变成一个真正的人,那他一定会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人。如果人世间多一些这样的人,那么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幸福!

  通过看《稻草人》这本书,我感觉叶圣陶爷爷一定生活在一个十分穷苦悲惨的时代,他的每一个故事结尾都有完成的日期,大多是在一九二几年和一九三几年,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从故事中能看出当时社会的人们是很痛苦地生活的,非常不快乐。比起以前我看的童话故事,叶圣陶爷爷的故事让我的感触更加深刻。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 5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房是人类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最淡的墨水也能胜过最强的记忆”“知识好像砂矿的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最*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稻草人》。

  这本书讲的是,用稻草扎成的一个草人,被人们插在庄稼地里,用来驱赶吃稻子的昆虫。他虽然不能动,也不能说话,但是心肠非常好,想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

  在一个漆黑的夜里,稻草人亲眼目睹了三件令人伤心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讲的是,稻草人的主人是一个可怜的老太太。她的儿子和丈夫都得了重病死了,只有靠种稻子来养活自己。每年庄家都闹灾荒,收成不好,今年好不容易等来了风调雨顺,稻子却被虫子吃了个精光,稻草人担心主人伤心,想帮忙赶走虫子,但不管怎么赶,它就是不动。

  第二件事情讲的是,一名渔夫带着一个生病的孩子捕鱼,想着多捕些鱼给生病的孩子熬鱼粥喝,为了自己和孩子,渔夫也不能多管孩子,一心一意地捞鱼。稻草人恨不得自己去陪伴孩子,但是稻草人爱莫能助,只有伤心难过。

  第三件事情讲的是,一位夫人,孩子死了,丈夫败光了家业,就连她自己也要被丈夫卖掉,心里伤心,就要投河自尽,稻草人想救她,却办不到,他认为自己见死不救是一种罪恶。

  《稻草人》这本书给了我许多收获,稻草人是一个富有同情心、不怕牺牲自己、一心想帮助别人的好心人,稻草人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人,一种默默无闻、而无私奉献的人。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的人。假如我们世间多一些像稻草人这样的好心人,假如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那么世间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叶圣陶《荷花》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7)

——叶圣陶童话稻草人读后感优选【五】份

  叶圣陶童话稻草人读后感 1

  原以为《稻草人》是一本长篇小说,读完序才知这是一本由许多童话故事组成的书。也许是因为这本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所著,所以读起来特别有兴致。

  “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的东西的家。小红花站在那儿,只顾微笑,有时还跳起好看的舞来。绿色的草上缀着露珠,好像仙人的衣服,耀得人眼花。……”

  ——《小白船》

  这是多么诗情画意呀!读着叶圣陶老先生那优美的语句,我仿佛已置身其中——看到了那潺潺的流水,看到了那可爱的小红花,看到了那美丽的小草。每篇文章叶圣陶老先生总会插入这么一段令人心旷神怡的描写,真吸引人的眼球呀!

  叶圣陶老先生虽称自己喜欢这童话,但最终还是掩盖不住大作家的文采。这童话孩子可以看,大人也可以看,或者说是大人也应该看,因为每篇文章叶圣陶老先生总会表达出一种思想感情或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或反映出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读完童话,能用另一只眼看穿老先生所想表达的意思,领悟到文章所包含的道理。

  “有腿的人却要别人拉着,拉车的人汗直往下滴,背上热气腾腾,像刚揭开盖的蒸笼。……”

  ——《画眉》

  叶圣陶老先生借画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前的中国。有钱的人家高高在上,要什么就用钱去换,生活得非常舒服。而那些没钱的人家只能艰苦地劳动,用来之不易的一点钱给嘴巴尝尝鲜。我想老先生一定非常看不惯这种社会现象,但又不能正大光明地说出来,因而借画眉的嘴把自己的心声吐露出来。

  整本书不仅有叶圣陶老先生那优美而又深奥的文字,还有许敦谷先生所配的插图,读起来一定更有趣。快来看看《稻草人》吧!你一定会发现更多。

  叶圣陶童话稻草人读后感 2

  西塞罗曾说:“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可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在我所明白的记忆最深的就是叶圣陶笔下的稻草人,它就是这样的一个“施恩的人”。在叶圣陶童话的童话中,它拥有人的心灵,尽职尽责,并且还有一种可贵的品质——善良。

  文章叙述的是一个老太太的园子里摆放着一个稻草人,他帮着老太太驱逐害虫。直到一天漆黑的夜晚,他亲眼目睹了三件事:好不容易风调雨顺,可老太太种的稻子却被吃光了。河上有一只船,一位渔妇的儿子得了病,一向叫喊着喝茶,可那渔妇给他喝水又继续在河里捕捉鱼。另一位妇女的丈夫赌钱把家全败光,最终还要卖掉她,最终他跳河自尽了。

  最终稻草人摔倒在地上,他不愿再看见这个灾难深重的世界,因为他空有善良,但却无能为力。他想要去帮忙所有需要帮忙的人,但他终究只是一捆捆稻草做成的,□在泥土中,无法动弹。读完全文,我的心中却满是沉闷和压抑,那个稻草人的形象一向都挥之不去,不幸的老妇人也一向在我心头萦绕。虽然稻草人的善良感动我,但我也替她们感动悲哀。

  叶圣陶的《稻草人》让我们深刻地领会到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村中风雨飘摇的人生百态。稻草人十分善良,善良不需要太多的诠释,它就犹如寒风中的一把火把,失意时候别人口中的一句安慰,痛苦时他人的一丝抚慰,无助时的一点点支援......把善良留给他人,也留给自我。台湾著名小说家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里有这样一句话:“你不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人根本不注意自我的邻居吗?”这句话,给我带来很深的思考,在物质礼貌极大丰富的今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日渐疏远,彼此的关系开始暗淡,有时甚至让真理和道德走向沦丧,让善良蒙上了一层尘埃。

  因为善良,跪着的日耳曼人挺起了胸膛,呐喊声是那么的铿锵!因为失善,站着的大和民族抬不起头,受世人唾弃!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善良,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温馨、和谐。稻草人拥有善良的心,无能为力,但我们却能够,为了不让稻草人的杯具重演,从此刻起,我们不仅仅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还要多行善事,努力用我们的善良改变世界,让世界变成一个真正完美的世界。

  叶圣陶童话稻草人读后感 3

  昨日我看了一本十分好看的书,它的名字就叫—《稻草人》。里面的一篇故事的主人公:稻草人,他既勇敢又聪明,很受人们喜欢,我很乐意为大家分享其中的一个故事。

  稻草人笔直地站在田野上,这片田野,归一位老婆婆所有,每年丰收时,树林里的蝈蝈儿就会趁晚上老婆婆睡着的时候,过来偷吃麦子,每次老婆婆都只能看见光秃秃的田野,每次稻草人听见她失望的叫声,他心境就很低落,直到有一天,田野又丰收了,可是,蝈蝈儿们又来了!就在这个夜晚,一群虫子们来到了稻草人旁,稻草人认出这就是老婆婆的天敌——蝈蝈儿!他决定:用自我的生命帮忙她!他使劲摇晃起来,最终,他倒了,他成功地压死了蝈蝈儿们,他笑了,而这笑,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笑……

  故事一向到那里就结束了,大家是不是都被稻草人的精神所感动呢?我也是这样想的。如果老婆婆看见了丰收的田野,她会多么开心呢?蝈蝈儿还会再来么?之后的结局会怎样?……无数的问题脱口而出。问也问不尽,答也答不清。

  《稻草人》是不是很趣味呢……

  叶圣陶童话稻草人读后感 4

  这个故事十分感人。稻草人的主人是个年迈的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儿子都生病去世了,老太太因为伤心过度,她落下了动不动就流眼泪和心痛的毛病。再加上前几年闹水灾,庄稼收成又不好,老太太干瘪瘪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这一年,稻子长得很壮实,而且雨水也不太多。眼看今年有好收成,她笑了!可是稻子的天敌——一种灰色的蛾子飞来了。它们在稻叶上安了家,肆无忌惮地下了很多卵。稻草人慌忙地扇扇子,但蛾子们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稻草人想到主人伤心的脸,又想到了主人不幸的命运,心里像刀割一样。稻草人多想告诉老太太,可他不会说话,他好难过……可能是想到老太太的遭遇,也可能是感受到了稻草人内心的痛苦,我的鼻子在这时突然有些酸,这一切都是因为那只蛾子,想到这里我也想起了生活中和老太太,稻草人有同样遭遇的人。躺在床上的老爷爷**着,但他家太穷了,没有钱治病,他的家人只能在一旁陪伴着,没有任何的办法……

  这时,河里传来一阵咳嗽声,原来河面上停着的小船里躺着一个病重的孩子。他用轻微的声音叫妈,可他病得太重了,根本叫不响。他的母亲是个渔妇,靠捕鱼为生。孩子口渴急了,喊着要喝茶,但渔船上哪里有茶呀?妇人只好舀了一碗河水给他喝。妇人捕到一条鲫鱼放在桶里,那桶就在稻草人的脚下。稻草人多想燃烧自己为孩子烧那条鲫鱼补补身子,多想拆开自己给孩子一些温暖。但他只能一动不动地呆着,他伤心极了……

  突然,沉睡的稻草人被一位妇女的哭声惊醒了。

  原来她的丈夫把家里的钱财全赌光了,最后想把她给卖了。她走投无路,想到了投河自尽。稻草人想去阻止她轻生,可是看着她慢慢地向河中心走去,看着渐渐消失的背影,稻草人却什么也做不了。他又伤心地哭了……稻草人多想帮助身边的人们!为了驱赶破坏稻谷的灰蛾,他使劲拍着自己的身子想告诉老太太;为了挽救生病的小孩,他想变成被子给孩子温暖;为了阻止妇女跳河,他流尽了眼泪。最后,稻草人倒了!

  不是因为他怕辛苦,而是因为他的心碎了。

  让我感触最深的情节就是当我看到那位老妇人的麦子被啃得精光时,我的心中泛起一阵痛感,似乎可以看见老人花白的头发和伤心的眼泪。

  如果说老妇人的遭遇是悲惨的,那么我觉得稻草人的遭遇更是可悲。他有苦却说不出,也帮不上任何忙。他用尽全力挥舞扇子可是也赶不走那些可恶的侵略者们。他的努力得不到任何效果。他的心里有急,有怨,有恨,有惭愧。也许最后他倒在田野里就是因为他再也不忍心看到人们受苦了。稻草人,默默无闻,却在给我们做着巨大的贡献。所以我要向生活中默默无闻的人学*向他们那前进!

  叶圣陶童话稻草人读后感 5

  《稻草人》讲的是主人公稻草人在一天夜里看见了许许多多的悲剧:老奶奶辛苦种出的麦子被虫子吃了,这可是她一年的指望啊!一个渔妇的孩子咳嗽得很厉害,却没钱看病,一条鱼儿被捕到了,等待它的只有死亡……稻草人没有心却很善良,他恨不得自已长出两条腿来帮助他们,可是他势单力薄,只能摇着扇子在田野里哭泣……

  我深深感动了,好像听见了稻草人急切的呼唤声,紧接着是稻草人的哭泣声,最后是稻草人的晕倒声。我的心揪了起来阵阵疼痛,那时候人们社会多么黑暗多么可怜啊,吃不饱穿不暖,有的'因为没有钱还被活活地逼死,太可怕了!那个男孩红通通瘦巴巴的小脸到现在还浮现在我的眼前,“妈妈,给我一点水喝吧,我好难受埃”这句话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

  这时我想到了很多:我和他同样都是男孩却有着不同的生活,他生病了想喝一口水这小小的愿望都不能实现,而我每天吃大鱼大肉却不满足。他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世界里痛苦着,而我生活在如花似锦的世界里幸福着。我多么希望把他们接过来呀,让他们和我一样得到温暖得到爱,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能做的就是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今天的幸福是多么来之不易呀,它是许许多多的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呀。我要向稻草人学*做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懂得去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帮助别人,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吧!


叶圣陶《荷花》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8)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通用5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1

  首先感悟最深的是老师应用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教师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此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教师上好一堂课,最主要就是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灵魂,不同的方法可以学*、借鉴。这本书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为每一位潜心求学者提供了丰盛的教学营养大餐,为我们教师的健康成长又一次指明了方向。愿我们的教师像大海那样敞开胸怀容纳百川,像太阳那样,不断地进行新的核聚变,积蓄新能量,做一支永远燃烧不尽的蜡烛,去照亮人类,照亮未来。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和提高,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是课堂技术的机械执行者,而必须是课堂实践的`自觉反思者。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保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深深地感到教法要结合实际,就地取材,灵活机动,要因人而异、因生而异,生源不同,各有千秋,要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出自己的风采。教师必须要有开发课程和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教材、活用教材。还应该不断的学*,不断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这样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2

  最*,我再次品读了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名篇。读后我深深地被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所感染,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他像一本字典,让我查到了自己原本不懂得问题。它又像一位长者,在告诉我一些经验和方法。我由衷地敬佩这位老人,尤其是他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惯对我帮助最大。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惯”。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又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必须化为*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而这“一辈子受用的*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做一名引领者,来伴同孩子们成长。

  读着叶老的话,想想自己*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感觉好*惯的重要性。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惯养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反复,出现波动,但好*惯又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坚持不懈的精神,更要注意讲求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讲到方法,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不断地学*加强自身修养。

  并牢记“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这些名言,懂得其身正则不令而行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孩子按时到校,自己就绝不能迟到,即使因事到晚了,也要及时对孩子说明情况。要求孩子爱护环境,教师自己就要率先做珍惜、爱护环境的楷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见到地上有纸屑能主动弯腰捡起来。孩子见到老师这样做,自然就会向老师学*,主动捡纸,爱护环境。

  其次要充分了解和分析班上学生的情况,对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学*、交往、行为*惯、心理素质以及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等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例如要求孩子认真完成作业。这一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容易达到的,但对有一些孩子而言,就不是易事。这就要分析孩子的情况,对于有能力做到但自控能力差的,就要严格要求,决不妥协;对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要帮助,并适当降低要求,让孩子对学*不产生恐惧感。在此基础上,慢慢让孩子养成*惯。

  第三,要求要具体,切忌空大。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及社会阅历都不足,理解能力也有限。提出的要求过大或过高,孩子都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给孩子提要求一定要具体,如要求孩子遵守纪律,认真学*,孩子感觉要求较广泛,需要注意的点很多,反而不知该从何做起。不妨将这一要求具体细化为:上学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对人有礼貌,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每天都要按时完成作业;爱护校园环境,见到纸屑、垃圾主动捡起;到教室外和其他教室上课要安静、守秩序;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讲文明……这样孩子就能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把这些要求都做到时,好*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第四,尊重、爱护孩子,始终坚持正面教育。

  对孩子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努力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走进孩子的心里,尊重他们充满个性的想法,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努力融入学校及社会生活当中。班级内六十多个孩子生活在一起,难免不发生矛盾和冲突。但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孩子往往都是找别人的错误,很少看到自己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并能极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管心中再生气,与孩子谈话时都要心*气和,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就事论事,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口服,更要心服。切忌动辄就大声训斥,采取高压政策,甚至挖苦讽刺孩子,或是拉旧账。这样做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第五、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发挥榜样的作用。

  一个班级十多个学生,长期学*、生活在一起,其相互影响、激励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努力调动和利用班上的一切积极因素,教育、引导、激励孩子们相互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班上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在班上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促进孩子好*惯的养成。同时还可以利用英雄故事,好*惯故事等,加强孩子对好*惯重要性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向榜样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第六,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家长每天与孩子在一起,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就要得到家长的认同。一定要向家长说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明确提出希望家长配合的要求,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对部分不能理解学校做法或教育思想不对、偏袒、娇惯、甚至放纵自己孩子的家长,要多与他们沟通,告知学校的理念,得到他们的理解,形成共识。对部分缺乏教育方法或教育方法不妥的家长,要多与他们交流、探讨,教给一些好的教育方法,指导他们正确、有效地教育孩子。只有抓住了家长,与他们形成了合力,才能在帮助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惯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最佳方法。

  教育是对人的工作,只要我们能用心思考,努力实践,帮助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惯,相信会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3

  最*,我再次品读了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名篇。读后我深深地被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所感染,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他像一本字典,让我查到了自己原本不懂得问题。它又像一位长者,在告诉我一些经验和方法。我由衷地敬佩这位老人,尤其是他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惯对我帮助最大。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惯”。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又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必须化为*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而这“一辈子受用的*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做一名引领者,来伴同孩子们成长。

  读着叶老的话,想想自己*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感觉好*惯的重要性。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惯养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反复,出现波动,但好*惯又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坚持不懈的精神,更要注意讲求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讲到方法,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不断地学*加强自身修养。

  并牢记“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这些名言,懂得其身正则不令而行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孩子按时到校,自己就绝不能迟到,即使因事到晚了,也要及时对孩子说明情况。要求孩子爱护环境,教师自己就要率先做珍惜、爱护环境的楷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见到地上有纸屑能主动弯腰捡起来。孩子见到老师这样做,自然就会向老师学*,主动捡纸,爱护环境。

  其次要充分了解和分析班上学生的情况,对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学*、交往、行为*惯、心理素质以及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等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例如要求孩子认真完成作业。这一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容易达到的,但对有一些孩子而言,就不是易事。这就要分析孩子的情况,对于有能力做到但自控能力差的,就要严格要求,决不妥协;对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要帮助,并适当降低要求,让孩子对学*不产生恐惧感。在此基础上,慢慢让孩子养成*惯。

  第三,要求要具体,切忌空大。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及社会阅历都不足,理解能力也有限。提出的要求过大或过高,孩子都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给孩子提要求一定要具体,如要求孩子遵守纪律,认真学*,孩子感觉要求较广泛,需要注意的点很多,反而不知该从何做起。不妨将这一要求具体细化为:上学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对人有礼貌,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每天都要按时完成作业;爱护校园环境,见到纸屑、垃圾主动捡起;到教室外和其他教室上课要安静、守秩序;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讲文明……这样孩子就能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把这些要求都做到时,好*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第四,尊重、爱护孩子,始终坚持正面教育。

  对孩子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努力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走进孩子的心里,尊重他们充满个性的想法,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努力融入学校及社会生活当中。班级内六十多个孩子生活在一起,难免不发生矛盾和冲突。但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孩子往往都是找别人的错误,很少看到自己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并能极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管心中再生气,与孩子谈话时都要心*气和,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就事论事,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口服,更要心服。切忌动辄就大声训斥,采取高压政策,甚至挖苦讽刺孩子,或是拉旧账。这样做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第五、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发挥榜样的作用。

  一个班级十多个学生,长期学*、生活在一起,其相互影响、激励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努力调动和利用班上的一切积极因素,教育、引导、激励孩子们相互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班上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在班上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促进孩子好*惯的养成。同时还可以利用英雄故事,好*惯故事等,加强孩子对好*惯重要性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向榜样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第六,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家长每天与孩子在一起,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就要得到家长的认同。一定要向家长说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明确提出希望家长配合的要求,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对部分不能理解学校做法或教育思想不对、偏袒、娇惯、甚至放纵自己孩子的家长,要多与他们沟通,告知学校的理念,得到他们的理解,形成共识。对部分缺乏教育方法或教育方法不妥的家长,要多与他们交流、探讨,教给一些好的教育方法,指导他们正确、有效地教育孩子。只有抓住了家长,与他们形成了合力,才能在帮助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惯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最佳方法。

  教育是对人的工作,只要我们能用心思考,努力实践,帮助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惯,相信会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4

  曾经有人问过我关于《叶圣陶教育名篇》相关内容,如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什么,都说过哪些教育名言,师从何人等,面对这些问题,先是大脑一片空白,接着有似曾相识之感,于是乎一些自己所知的教育名言便脱口而出,问者微笑摇头,答者则羞愧无语。

  对我而言,大家的作品,读来甚是艰涩,一直不愿意去读,更何况书中之乎者也甚多。但因有曾经的尴尬,于是我再次捧起《叶圣陶教育名篇》,沉下心来,细细翻阅,不觉一颗稚嫩之心在文中慢慢得以滋养。

  被誉为“一代宗师”的叶圣陶,在语文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的教育理念——“教是为了不教”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如甘露一般滴入而今教育的大河之中,缱绻洇开。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这个词儿,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又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必须化为*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

  而这“一辈子受用的*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做一名不忠诚于初中生这帮“大朋友”的人心的朋友,来伴同他们成长。

  好的*惯不仅仅指学**惯,还有生活中的各种文明行为的*惯。轻手关门窗,离开教室将凳子放在桌下,坐有坐姿站有站相等等,这些好的*惯的背后又蕴藏着更多的心思:不打扰别人,确保学*环境的整齐有序,有一副更好的精神面貌。

  致力于*惯的培养,艰巨却也同时很具成就感的一项工程,我将努力,同时也将继续潜心研读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并积极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5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本人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的责任。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陶行知的这种教学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指出了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方法?老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实际上也就是为学生创设了教学的活动,强调了教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手续程序在过程中学*,学生自然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成功中掌握学*的方法,最终掌握学*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伴随着学生学*的价值观。

  再想想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教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这正是体现了教师引导作用、指导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是把学生放在了学*的主**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