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1

  曾国藩的一生起点极低,但抵达的高度很高。

  他出生*凡,资质**,身体素质也不好,一生与多种疾病相伴,除此之外他性格中也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浮躁,坐不住,爱闲逛串门;为人傲慢,修养不好,经常和人发生冲突;还有虚伪,顺着人情说好话;还有一个大多男人都有的嗜好,爱看美女;总之长于湖南乡下的曾国藩,身上的缺点比优点多得多。

  曾国藩意识到自身最大的缺陷就是笨,笨到什么程度呢?曾国藩和父亲第六次并肩去考秀才(这是他父亲第十七次踏入考场)而曾国藩也考了将*十年,这对父子的赶考经历在湖南湘乡都已经“出名”了,成为了乡人的笑柄。然而这一次,他父亲考中了,曾国藩还是落榜了,不仅如此,他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考卷被当成反面典型: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没讲通,“悬牌批责”相当于在全省示众,这下曾国藩不仅在湖南湘乡出了名,还在全省出了名,这次对曾国藩的刺激也是极大的,他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要找出屡战屡败的原因。

  虽然,曾国藩有着雄心壮志,但上天赐予了他一个不相匹配的大脑。解决自己的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他又是怎么做的呢?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看来看去,他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那么只要从这方面去下功夫就可以了。道光30年,曾国藩再次踏上了科举之路,这一次,曾国藩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下笔,而是先*思考半小时,在胸中构思好了整体脉络,然后才一股一股地展开,最后在文笔上细细打磨。果然,这一次曾国藩摸对了考场作文的门路,中了秀才,一雪前耻。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紧接着他又中了举人,最后曾国藩一路考进了翰林院。

  考学之路的不顺利也是曾国藩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从小经历了足够多的挫折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勇”的性格特点,曾国藩的仕途之路也并不顺利,一没背景,二没靠山,只能靠自己苦心经营,但正是因为有之前的这些经历,他面对将来的困难也并没有那么脆弱,一次一次从磨难中站起来,最终到达自己人生的巅峰。

  另外一点,曾国藩知识自己天资并不高,作为一个笨人,他发现下本功夫有下本功夫的好处。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失败比赢的次数要多得多,因此,“逆商”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道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漏死角。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结果就是走不远。

  可见,在人成长的道路上,一定的挫折教育是必须的,不然长大了也是颗玻璃心,遇到点事儿就不堪一击。另外,做事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凡是不要想着耍小聪明,走捷径,如果用这样的态度去做事,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更不可能把事情做的圆满。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2

  曾国藩出生*常,智商*常,考了七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举之路。我觉得他成功的原因有四:

  其一:善于反思

  第六次科举考试落榜,被学台“悬牌批责”,深深的刺激了曾国潘。回家之后,就开始坐在书房里反思自己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对自己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后,在道光十三年,再次踏上科举之路。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

  曾国潘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后,在蛰居老家两年,不断反思自我,最终大彻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不仅清除了政治敌人,而且以“结硬寨、打呆仗”战胜了军事宿敌太*天国。

  其二:严于律己

  曾国藩三十一岁起,每天记日记,从起床到睡觉,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检查一举一动,记录自己的各种糗事,不足,有了错就深刻剖析,在其家书中,随处能看到这样的字眼,“未能改得一过”,“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忽忽已过十日”……他不只记录下来自己看,还邀请亲友们点评他,把自己的缺点和改正缺点的过程,完全暴露在众人眼前,让大伙儿一起监督他。写日记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坚持到去世每天写日记却是非常难,而曾就做到了。

  其三:目光长远

  受两次*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面对与洋人的差距,率先抛弃了落后观念,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去世前,还与李鸿章联名上奏,建议朝廷选派优秀子弟赴美留学。

  其四:独特的人格魅力

  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他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的逸闻趣事:贼入房梁背书

  曾国藩小的时候天从并不高,其实可以说比较笨,他学*起来非常吃力。一天晚上,他在家里读书,有一篇文章他重复读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来。他就一遍一追地读,一遍一遍地背。夜已经很深了,他仍然没有背下来。这可急坏了一个人。原来,他家来了一个贼人,就潜伏在他书房的屋榆下,想等他读完书睡觉之后再进屋偷点什么。可是贼人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贼人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气地跳进屋子,对曾国藩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于是贼人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3

  刚刚完成60万字的长篇小说《东京人》阅读之后,小溪开始认真研读张宏杰撰写的《曾国藩传》。

  首先《曾国藩传》从屡次科举不中的曾国藩父子双双去“赶考”开始,让原本一板一眼的人物传记有了烟火气、生动地拉*了读者和晚晴重臣的距离。

  曾国藩总结祖父曾玉屏:曾玉屏不管别人笑话不笑话,他定下来的事,九头牛也别想拉回来。老头一生有“三不信”,不信看风水的地仙,不信医生,不信和尚道士,只信人定胜天。

  失败后要及时总结。曾国藩在落榜后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要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曾国藩的价值观:尚拙

  根据学者何炳棣的研究,在清代,进士占总人口的比例是0。000048%。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艰难的科举过程还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曾国藩自我管理的方法

  曾国藩向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随后曾国藩开始了记日记生涯,当时的日记类似于我们今日的微博,送给朋友相互传阅。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1

  《曾国藩传》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大一时又看了一遍。这本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探究了其内心的负荷与无奈。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在阅读了《曾国藩传》之后,我首先感觉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他身上有着典型*读书人的特质,那就是修身,齐家和治国。尽管他服务的是那个腐朽的满清王朝,但是抛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仍值得我们尊敬。曾国藩是个真正的学者,从他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贯穿了其不断拜师不断学*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后半生虽不断征战,且经历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与学*。每日坚持写读书笔记,检讨自己的行为,并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曾家虽屡次封侯,但曾国藩对子女要求很严,教育子女更是**现代的典范,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后,首先组织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赵烈文、黄翼开、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幕僚。不仅如此,曾国藩也是识才的伯乐。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重新创建了金陵书局,不仅翻译和出版国内经典典籍,还翻译了一大批国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书籍,为**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第一次思想**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攻打*天国之前,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军,靠*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于是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在军费上没有*来源,曾国藩便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师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军作战时,他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的确为*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封建官位之极。纵观他的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2

  我们这些人,对曾国藩总有一种复杂的感情阻隔。曾国藩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个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印象产生疑惑,因为有许多事实证明,这种单一的社会评价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从而促使我去积极搜索有关文献和资料,特别是在仔细阅读了《曾国藩传》后,对他有了一些客观正确的认识。

  曾国藩出身贫寒,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完成了伟大的功业。他的家书、日记、书信、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和*对曾氏就倾心推崇,而蒋介石对他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抛开阶级立场而言,曾国藩确实是中华历史上具有强健人格的少数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体现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譬如说胸怀大志、清正廉洁、淡泊功名、知人善任,等等。而他的勤俭节约之品德,更值得时下我国国民借鉴和发扬。

  曾国藩一生生活简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媳妇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曾国藩的节俭还表现在一些特殊事情上。他认为,日常持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片都要收集起来,以备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曾国藩不仅自己节俭,还屡次告诫其家人、属下、朋友也要节俭。如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道:“弟为余料理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对待儿子,更是不厌其烦,悉心教导,反对奢华;他在去世前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

  反观当前我们*,国人似乎正在失去中华民族一贯拥有的“节俭”的传统美德,奢侈之风盛行。除了奢侈之外,浪费现象更是随处可见。或许有人要说,勤俭节约这样的小事情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不值得重视。时代发展了,多花费一点无可厚非。殊不知,节俭并非省钱这样的小事,它关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关乎一个人的功名事业,甚至身家性命。因此,节俭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自我。曾国藩以“俭”字行之终身,毫无更改。我们应该以曾国藩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大力构建节约型社会,让“节俭”这朵美丽之花在神州大地处处绽放。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3

  刚刚完成60万字的长篇小说《东京人》阅读之后,小溪开始认真研读张宏杰撰写的《曾国藩传》。

  首先《曾国藩传》从屡次科举不中的曾国藩父子双双去“赶考”开始,让原本一板一眼的人物传记有了烟火气、生动地拉*了读者和晚晴重臣的距离。

  曾国藩总结祖父曾玉屏:曾玉屏不管别人笑话不笑话,他定下来的事,九头牛也别想拉回来。老头一生有“三不信”,不信看风水的地仙,不信医生,不信和尚道士,只信人定胜天。

  失败后要及时总结。曾国藩在落榜后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要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曾国藩的价值观:尚拙

  根据学者何炳棣的研究,在清代,进士占总人口的比例是0。000048%。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艰难的科举过程还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曾国藩自我管理的方法

  曾国藩向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随后曾国藩开始了记日记生涯,当时的日记类似于我们今日的微博,送给朋友相互传阅。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曾国藩传读后感 (菁华9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1

  曾国藩其人,“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爱之者言——**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通过阅读,我认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认识,首先要有历史之同情,在保有时代的分析。

  *年关于“曾国藩”的书籍和讨论,不断热议。热议人身历程的励志、热议他一封家书“保全”曾家一段时间的繁荣、热议到诸多名人伟人的赞赏。

  阅读,并非简单的看看古人是有什么故事,阅读是希望能汲取他人的经验,完善自身。

  通过阅读《曾国藩传》,我回顾了曾国藩的一生,了解到这个先天“不聪”的顽童,一路荣至天下重臣。其中故事自然精彩,但让我影响最为深刻的是曾国藩对于自我的严格要求。早年他给自己定了修身十三条,规范自身的行为规范,他对于人格的淬炼归纳核心为:“诚、敬、静、谨、恒”。这放置当下依然有很优秀的现实意义。

  “诚”——为人表里如一,依信守诺。这也我们现在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关于个人8个字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诚信”是一个社会层面的个人价值要求。“以诚立人”、“依信为人”是一个共同的社会要求。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这也是为人的基本要求。

  “敬”——既是尊敬的态度,更是敬畏的心态。我们应该有对人尊敬的态度,*等的思想,这是为人的基本态度。而一个无所畏惧的人,是最为恐怖的。敬畏不是怯懦,是自律。为人应敬畏道德,以道德为身准则;为事应敬畏法律,以法律为为事的准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把“规矩放在心间”才能真正做到“有凭有依”有章可循。

  “静”——理解很多,我理解是一种冷静和从容。“静”只是表象,其后是对人对事的深刻准备。只有为人做事有了充足的准备才能冷静的因对,只有在事情发生时,冷静处理才能做到最好反馈甚至在危机时创造价值。“从容”不同于冷静,他是一种生活态度,不为外事烦扰,不为繁华所遮掩,仅守本心。

  “谨”——通常理解是谨慎,但谨慎本身其实也是有双重意义的。“谨”指严谨、认真。这是工作态度“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是基本的工作要求。“慎”是“三思而后行”做事考虑周全。谨慎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倾向。深入、仔细思考问题,反复核实,查找资料,咨询专家,确实无误再进行。

  “恒”——只有一个要求“持之以恒”,我认为是一种更高的要求,所谓“恒”本质是一种“不忘初心”的追求。唯有坚守本心才能在追梦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我们现代的社会,诱惑太多,我们反观很多成功人士的成功之路,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坚持”。

  人其实无法再有生之年看尽所有风景,获得所有知识。但阅读能使我们尽可能的获得体悟。曾国藩能臣严吏,可回顾其一生,他的成功归功于时代的选择,更归功于自身的人格,“诚、敬、静、谨、恒”只是他人格的优秀点之一,一个优秀的人格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

曾国藩传读后感2

  《曾国藩传》这本书的封面有一句话:“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迁之道”,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后一个最大的感受。

  不过我觉得这个“升迁”应该是指他思想的升迁,格局的升迁,能力的升迁,而不是官位的升迁。因为纵然曾国藩最后官位做到很高,纵然他大悔大悟后的为官风格是和光同尘,纵然他确实很在意关系家族声誉的,官位的大小但这绝不是他的目的,而是他做为国为民的大事的手段。因为这中间有太多的挫折和不容易。

  了解完他的经历后,不得不感慨,曾国藩这个人,他太坚韧了。从*凡到不凡,他好像早就想好了要用一生的时间。而且他让我感觉,他能做到的,只要通过努力,我肯定也能做到。就像他当初立志学做圣人的时候在家书中说的那样,他说:“原来范仲淹、韩琦那样的大政治家和司马迁、韩愈那样的大文学家也不是高不可及。如果我们切实努力,一步步踏实用功,也可以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

  十来年五次科举不中,22岁的时候第六次科举院试被悬牌批责”文理欠通“,他苦苦反思,把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同题文章逐股对比,终于像打通了关节,悟道怎么写文章,才能表达自己的真见解、真感觉,把道理讲通讲透,终于在第七次考取秀才;刚到北京的他是那么普通,甚至那么不如别人,小地方出来,土里土气,见识短浅,观念鄙俗,但是当他意识到后,除了自卑和焦虑,他付出了行动,他如饥似渴的读书,他把交友当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向倭仁学*记日记,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咸丰七年,他被拿掉了兵权,蛰伏在家,除了郁闷痛苦,他仔细回忆过往种种,写信给朋友让他们给自己提意见,他意识到这么多年处处碰壁,除了外部原因,自己的性格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然后再次出山的曾国藩更谦和了,更能委屈求全了,他更和光同尘了……

  这一件件都在告诉我们曾国藩永远都不会放弃,他是一个长期主义者,他有耐心,有毅力,他持续精进,坚持打磨;他是一个终身成长的践行者;他告诉实践告诉我们:“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在经历一次失败后就想放弃,我终于知道,想要一点一篇文章,本来就是需要无数次修改的,所以不要怕麻烦,麻烦往往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曾国藩刚开始记日记的时候也跟我们一样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为了写好日记,他把他的日记抄写给他的亲人朋友老师们看,让他们监督自己,因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总有盲点。他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最后一句很好理解,前两句我最*才有所领悟。反观自己这么多年走来没有做成什么事情,一方面是因为不自律,没有恒心,易放弃,另一方面就是“太佛系“,逼自己还不够狠,然后用佛系掩盖了自己的无能。我害怕冲突,害怕社交,把自己藏在一个厚厚的壳,以为这样就安全,其实不然,所以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像学*曾国藩严格管理自己,正面自己的欲望,用努力个汗水换来自己想要的生活。

曾国藩传读后感3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曾国藩生在一个湖南农村家庭,而且曾国藩自身也没有什么天赋和过人之处,但是最后却能名垂青史,这是他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我非常欣赏曾国藩的屡败屡战的品质,这是他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

  据说*非常仰慕曾国藩,我认为不只是曾国藩消灭太*天国,而且并不骄傲的原因。之所以曾国藩能够最终成功,我认为这是曾国藩能够清晰认识自己身上的错误,并且能够迅速改正。在曾国藩传这本书中,一开始我就看到了一个不自律,傲慢的曾国藩形象,几乎和我们*常人一样,每一个我们有过的错误他都有,但是他与我们的不同可能就是它能够在犯错误之后能醒来,然后改正自己的错误,就像曾国藩说的一样,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不仅如此,曾国藩立志做一个圣人,为人民,国家做贡献,而不是自己做官,这也是我欣赏他的另一个原因。他的官位虽然很大,但是曾国藩的家中却是没有多少钱财。曾国藩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而且他还具有广阔的胸怀,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面前,曾国藩从来都是以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我特别欣赏曾国藩的这一点。

  然后曾国藩还特别严于律己,每天坚持写字读书的好*惯,一直学*,活到老,学到老。除此之外,曾国藩具有广阔的胸怀,以诚待人。曾国藩这一生结交的朋友,教育的学生有很多,有点学生成长起来反而对他怀有敌意,有意刁难曾国藩,但是曾国藩都是尽力忍让。以德报怨,真可谓曾国藩是真有圣人的品质呀。

  曾国藩身上还有一点令我佩服的就是曾国藩能够脚踏实地的做事,从来都不投机取巧。曾国藩都是打好基础,心态沉稳,然后再行动。如此一个能够脚踏实地做事的人真的是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曾国藩总是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不断地更新自己认知的知识,提高自己办事的能力,我想这就是他最终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没有人能够一直能适应时代,只有我们不断的更新我们自己,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在这里曾国藩为我指出了一条明路。

  曾国藩是以“诚”字为先,在那个普遍鄙视洋人的落后时代,他首先发现了洋人处理事情还是很守诚信的,所以反复教导学生李鸿章在与洋人打交道时还是以“诚”字为先,说清楚自己的底线,不能退让的绝不退让。而不是像别人一样“打太极”。这个字在他一生的为人处世上也是一直遵循的。

  曾国藩是**代史上的一座丰碑,后人评价他“功比周公孔孟,名垂万世千秋”也不为过。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人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产生的巨大力量,一生忍辱负重,为国家付出了全部这也正是国家的脊梁。

  曾公是我一生的榜样与明灯,我希望在自己人生路上多多反思,时时自省。每每遇到物质和道德底线冲突时能够想起他来,给我与力量,光明前行!

曾国藩传读后感4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便是《资治通鉴》的由来。读人物传记,也是求在茫茫过往中窥见一缕善意的光辉,然后*心静气,修身养性的过程。

  曾国藩不同于后来的李鸿章、梁启超等人,他的一生,起点极低。他智力*常,一个秀才考了七次;他身体禀赋很差,一身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他出身也很*常,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头百姓;更差劲的是,他年轻的时候,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但他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与其说他生来便是模范,不如说他是每个*凡却不甘*庸的人的缩影。可恰恰是他这样,如同修仙文中,起步一无所有的男一,在旁观者的默哀注视下,却凭自己一招一式不断累积的朝朝暮暮,而走上人生之巅,这样普通又落俗的人设,才最最戳人心窝。毕竟天才少有,*凡才是大多数。由此见得,曾国藩的进阶之道,何尝不是大多数人忙忙碌碌一直追寻的应试或是职场生存之道?

  作为一个中学生,我很乐意谈谈曾国藩的一生于我们学*有何借鉴之处。

  最想谈的是努力。亦可分为勇于承认努力和敢于努力两部分。

  常常看到高考后的状元采访,把自己说得是个不靠什么努力就取得了好成绩的`顶级牛人。排除真的是天赋异禀这一可能,那为什么状元们,括弧所有人,都不愿承认自己十分努力呢?似乎努力常常与笨挂钩,而谁又愿意每天在脑袋上顶个“笨”字沉迷刷题,生人勿进呢?其实努力的人才是聪明人。不是每个人都找得到学*的捷径的,那谁先开始走路,谁便握有胜利的最大可能性。承认努力,是自己心底的轻松同时也可获得众人的监督,而所谓众人亦会因你的努力而岌岌自危。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看不惯努力之人的原因,大抵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罢了。

  “葡萄”自然不是所有人想有就有的。许多执着于“面子工程”的人幡然悔悟,想好好学*天天向上,却发现无从下手。因为努力其实是一种能力。不仅要想努力,更要会努力。曾国藩深谙其道,只有放空一切的日夜兼程与脚踏实地才能给予那些看不上自己的人最好的回击。他读书是笨办法,不背完理解完一本决不开始下一本。不是鼓励这种方法,而是赞扬他这种铢而累,寸而积的信念。写到这儿,已经有点像心灵鸡汤了。的确,努力这话题太大,谈着谈着便有种给人画了一张大饼的感觉。那实际究竟该如何操作呢?

  曾国藩同样给予了我们答案。我们可以自由发挥。总觉得庄子的齐物观有另一种解读。泰山大,而蝼蚁小,但有时用着的却是众人眼中效用较小的蝼蚁。天下万物各司其职,故可说是齐物。同样,我们学*,一定是功利心极强的考点一二三吗?曾国藩在翰林院时考试,不同于其他人般*日纵情高歌,考前临时抱佛脚,他得益于考秀才前的脚踏实地精神,而轻松了很多。所以,知识的积累努力的边界无边无涯,我们自由发挥横冲直撞,终归会在将来有一天付诸回报。

  《曾国藩传》教导我们的绝对不止这些,有些史越读越感慨,有些真理越辩越明白。

曾国藩传读后感5

  *日,在翻看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时,心中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愈加明晰、深刻起来,那便索性花点时间记录成文字。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晚清著名重臣,而他的书信集《曾国藩家书》更是为世人所称道。可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位成就不世之名的先贤,年轻时也有过彷徨、有过迷茫,有着每个人都有的性格缺陷和满身陋*。

  曾国藩与他的父亲曾麟书是科举湘乡考场上的一对"名人",而得名的缘由却是双双屡次名落孙山,曾麟书连考了十六次,连个秀才都没中,被时人戏称为"老童生"。而曾国藩本人也是到了第七次,才在榜单的角落里找到自己的名字,他的文章甚至还曾被公然作为反面教材来批驳。文人面对如此挫折和羞辱,若是没有足够的韧性,怕是早就弃了仕途,从此一蹶不振。哪怕是牢记"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祖训的曾国藩,也开始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虽有满腔的雄心与进取心,可奈何没有与之匹配的聪明才智。可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服输,而是越挫越勇,愈发地勤勉刻苦,在考中秀才后,马上"联捷"成了举人,又入了翰林院,而后*步青云成了"天子*臣"。

  我常暗自思考,面对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人生路,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走过每一步,该以怎么样的心态去过好眼下的每一天?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总归来讲人生在世当有目标,并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坚忍不拔的精神去努力达成,哪怕荆棘铺路、困难重重。苦难和敌人,在人们的想象中,往往被无限地放大。当你真正提起勇气,直面正视它时,也许就会发现它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很多时候,你最需要战胜的也许就是自己的陋*,有些性格缺陷甚至深入骨髓,与血肉融为一体,想要驱除难上加难。以曾国藩的经验论,光靠短期的猛火狂烧大多无济于事,而应温火慢炖在日积月累中悄然改变,如能再佐以亲友、师长的外力监督,定可药到病除。

  一生所愿,唯内心的宁静与相对的自由。我明白这不是愿望,而是奢望,想要内心宁静,需亲人安康、生活无忧、诸事顺遂,还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心境;想要相对的自由,需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终生学*的能力,将爱好发挥到极致并以此为生,从容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顺应时代潮流,而非被裹挟着前行。

  在世俗洪流中,能够坚持本心,面对名利场的诸般诱惑岿然不动的大圣人算得上凤毛麟角。可作为普通人来说,也该坚持内心的原则,切不可在冲刺目标时迷失方向、不辨西东。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赶路的人,为了远方的目标,无意留心沿路的风光。许多其实并不比你追寻的东西逊色的路边风物,被你轻易地忽略过去了,待我们多年后明白过来时,已追悔莫及。而当你把赶路的心态换成散步的心态,你就会发觉,得到有味,失去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贫也自有味;成功有味,失败也有味;热恋有味,失恋也有味;青春有味,衰老也有味……这时候,你才会恍然明白,你梦想中的东西其实就藏在路上……"

  祈盼自己在往后余生中,能够珍惜时光,做到坚持本心、不卑不亢,遇见自己的乐趣所在,并温火慢炖坚持下去。

曾国藩传读后感6

  以前读曾国藩家书,无感,读唐浩明的曾国藩传,也无感。

  这两天拜读了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却触动不少。

  作为*儒家的最后一个精神偶像,其功过自有人评说。而我,看到的是一个挣扎了一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曾国藩以其**天资,最终位极人臣,中兴满清一时,一路走来,颇多坎坷。

  从一个考秀才屡考不中的*庸书生,变成目中无人的封疆大吏,从老子天下第一,变成垂眉低目,从“曾剃头”到“内圣外王”,看曾国藩一步步走来,其犯过的错误,吸取的`教训,令人受益。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人今人,并无不同。可惜的是,人类从来不会反省,健忘是我们的共性,“黑天鹅”总在某些时候出现,搅动这个世界,改变走向。

  一片疮痍过后,回归*静,在某一个时间点,又重新开始。

  也许这个世界确实已经被编程好,也许我们正在触动某个BUG,也许庚子年还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也许此时竟是往后很长一段时间最好的时刻,谁又能知!

曾国藩传读后感7

  今日读了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传》堪称学*、励志的典范。成功诠释了一个普通人成功成才的秘诀——自律、有恒、志向高远。

  一、自律

  曾国藩“出身*常,天赋堪称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身体也很差。”“年轻时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差。”单是一个秀才就考了将*十年,以致成为湘人的笑柄。尤其是道光十二年,不仅落榜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成了“文理欠通”反面典型,全省“出名”。然而他并没有气馁,“回家后一头钻进书房,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找出失败的原因。”“他找出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看来看去,曾国藩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通关和整体气势。”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三年当他再次踏上科举之路,果然中了秀才。“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紧接着又中了举人。并顺利一路进入翰林院”。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不仅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还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正因为尚拙,他认识到笨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进入翰林院,这里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他和人家一比,身上有很多严重缺陷:说一口难懂的方言、视野狭窄、观念庸俗、吸烟、浮躁坐不住、爱去菜市口看**等。这更坚定了他的自律信心,坚持每天写日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把日记送给朋友传阅,以达到自律的目的。这是他的成功秘诀之一。

  直到晚年,仍然每日照常工作,每天清理文件,见客,阅理学著作,核改信稿等。

  二、志向高远。

  “曾国藩1840年到北京做官,进入翰林院,1852年离开北京。在十多年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造了道光朝的记录。”他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还有一身的坏毛病。为什么在官场上如此春风得意呢?第一自律,自我管理能力强。第二目标高远。他在三十岁提出“学做圣人”的目标。为此他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矩:

  1、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每日不拘何时,*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5.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9.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10.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11.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12.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作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曾国藩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是*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有延续了六十年。他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乎纯粹。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

  三、有恒

  曾国藩从开始考秀才之举就能看出其恒心。不然怎么会连考*十年?怎么会在成为湘乡笑柄、全省反面典型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科考。相反没有恒心早就放弃了,清王朝女历史就应该重写了。

  再看进入翰林院后他发现同事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自己有太多陋*,怎么办?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并以记日记的形式规范自己的行为。直到暮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省中,每天在日记中不断的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六十二岁的他已经功成名就,在日记中的自责自省依然和他三十岁时一模一样。他用三十天戒了烟,然后用三十年戒掉他更难戒的毛病。“晚年的曾国藩虽然已经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尽管右眼失明右眼视力也并不好,但她还是在每年处理完公事后读一点书。有时眼晴实在太疼,就闭目默诵。直到生命的末尾,仍没有停止高强度的工作,也没有停止自省。”他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境界,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一个资质非常*庸的人如果实心实意的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也可以成为一个超人。值得后人借鉴、崇拜。

  我也是一个普通人,要想成功,那就开启自律、有恒、目标高远之舟起航吧!这是通往成功之门的最直接途径。

曾国藩传读后感8

  以前读曾国藩家书,无感,读唐浩明的曾国藩传,也无感。

  这两天拜读了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却触动不少。

  作为*儒家的最后一个精神偶像,其功过自有人评说。而我,看到的是一个挣扎了一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曾国藩以其**天资,最终位极人臣,中兴满清一时,一路走来,颇多坎坷。

  从一个考秀才屡考不中的*庸书生,变成目中无人的封疆大吏,从老子天下第一,变成垂眉低目,从“曾剃头”到“内圣外王”,看曾国藩一步步走来,其犯过的错误,吸取的教训,令人受益。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人今人,并无不同。可惜的是,人类从来不会反省,健忘是我们的共性,“黑天鹅”总在某些时候出现,搅动这个世界,改变走向。

  一片疮痍过后,回归*静,在某一个时间点,又重新开始。

  也许这个世界确实已经被编程好,也许我们正在触动某个BUG,也许庚子年还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也许此时竟是往后很长一段时间最好的时刻,谁又能知!

曾国藩传读后感9

  我们这些人,对曾国藩总有一种复杂的感情阻隔。曾国藩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个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印象产生疑惑,因为有许多事实证明,这种单一的社会评价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从而促使我去积极搜索有关文献和资料,特别是在仔细阅读了《曾国藩传》后,对他有了一些客观正确的认识。

  曾国藩出身贫寒,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完成了伟大的功业。他的家书、日记、书信、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和*对曾氏就倾心推崇,而蒋介石对他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抛开阶级立场而言,曾国藩确实是中华历史上具有强健人格的少数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体现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譬如说胸怀大志、清正廉洁、淡泊功名、知人善任,等等。而他的勤俭节约之品德,更值得时下我国国民借鉴和发扬。

  曾国藩一生生活简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媳妇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曾国藩的节俭还表现在一些特殊事情上。他认为,日常持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片都要收集起来,以备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曾国藩不仅自己节俭,还屡次告诫其家人、属下、朋友也要节俭。如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道:“弟为余料理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对待儿子,更是不厌其烦,悉心教导,反对奢华;他在去世前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

  反观当前我们*,国人似乎正在失去中华民族一贯拥有的“节俭”的传统美德,奢侈之风盛行。除了奢侈之外,浪费现象更是随处可见。或许有人要说,勤俭节约这样的小事情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不值得重视。时代发展了,多花费一点无可厚非。殊不知,节俭并非省钱这样的小事,它关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关乎一个人的功名事业,甚至身家性命。因此,节俭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自我。曾国藩以“俭”字行之终身,毫无更改。我们应该以曾国藩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大力构建节约型社会,让“节俭”这朵美丽之花在神州大地处处绽放。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柳毅传》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

《柳毅传》优秀读后感1

  《柳毅传》是一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交织在的戏剧作品,是梦想与虚无的体现,结果也完美的诠释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真谛。

  柳毅在赴京赶考的路上偶遇了牧羊女,即为洞庭湖龙宫三公主。柳毅得知龙女遭遇,放弃科举,希望自己可以帮助到龙女。龙女因日思夜想柳毅,后同父亲化为渔家父女,以真情感化柳毅从而在一起。这是一段才子与佳人你侬我侬的爱情故事。

  似乎在许多爱情故事里都是穷苦书生偶遇美丽少女,从而发生一系列的故事,形成一个流传千古唯美的爱情故事,这种情况大多与实际不相符合。例如《白娘子传奇》中的许仙和白素贞,还有《聊斋志异》中的宁采臣和小倩,均为一介书生遇上仙灵或者鬼魅。不论刚开始的偶遇起因如何,或好或坏,只要有相遇便是美好的开始。主角之间是因情而纠缠,忽略不了故事之中的爱恨交织。

  但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在刚开始表面似乎疯狂拒绝女主人公的关心和爱护。一介书生与名不正言不顺的女子有关系,怕是会坏了名声,有辱斯文。且书生的目标在于考取功名,儿女情长只会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影响前程。

  下面问题来了,为什么故事的男主人公都是穷酸书生呢?或许是因为写这类小说的基本上也是为了谋生而被迫营业的穷苦书生。作为书生一生**无奇,唯读圣贤书,若无红花映衬,怕是作品无人问津。这类作者恰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将现实中两者不可合并的事物合并以达看点。即使主人公不是书生,那么后世读书的肯定有书生这一类人群,在万众笔墨传抄修改中也应改变了其中的人物形象。

  在《柳毅传》中,书生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与龙女成婚,几经波折之后才终成眷属。在柳毅与龙女的道别中:“使前泾阳女当*拜毅以致谢。夫人又曰:‘此别岂有复相遇之日乎?’毅其始虽不诺钱塘之情,然当此*,殊有叹恨之色。”其中“叹恨”两字已经表达完全柳毅的心意,也不难说柳毅对龙女为一见钟情,但因为当前时代背景以及书生于情于理对龙女的爱意不能表现出来。

  当龙女决定嫁给柳毅时,他却义正言辞的拒绝了。这或许是书生的不违背礼义精神,守住自己的礼节。因为他本是以救人为目的,而并非为了想娶龙女。若他娶了龙女,即使他人不知,但在他心中却背负了杀夫娶妻的罪名。可以说柳毅坚守着自己的礼和志,将书生之道做到极致。他面对着巨大的诱惑,或许有动心但不会有所行动,强大的自制力使他在最后获得了幸福和长寿之体。

《柳毅传》优秀读后感2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竹坏水色,郎坏女心。这世上好多事总不能细细追寻,陷进去的也就陷进去了,不陷进去的总还有不陷进去的道理。

  方杞说得好啊,喜鹊叫着的时候,庙里香火多是不旺,等到乌鸦叫时,那庙中顿时香烟缭绕,善男信女跪了一片。女子一生最幸福的莫过是被人倾心爱着、呵护着,至于那人是不是自己的心爱之人,似乎已经不很重要了。但是,如果此生似一狗尾巴花静静开放,路人经过视若无睹,就连那小孩儿也只是吹着蒲公英玩时,这女子恐怕就要哀叹了,要埋怨了,为何今身是我身?

  想那龙女本是仙家女,荣华富贵自然不缺,就是人间的那一点子功名利禄在她眼里又算得了什么?所缺者,倒是她在仙界不曾得到的丈夫的疼爱和怜惜。

  偏偏是落难人逢落第人,同病相怜。那柳毅面带冷色,长途跋涉,辗转回家,有什么可高兴的呢?秋闱应试,不中而归,满眼尽是萧索景色,落叶飘零。既然是君子,这信是一定要带的,而且一定是想方设法带到的。

  接下来也就顺理成章了,龙女脱离了苦海,重新找到了仙家女的尊严,知恩图报也是当然的事。只是如何报才恰当。其实在民间,知恩不图报的事情也多,这就不在本讨论的范围当中了。

  可是柳毅婉拒了,他说“知恩图报非君子,大义当前不可为。”秀才迂腐。所谓大恩不言谢,若要谢时以命相抵,《聊斋》中的田七郎即如此。不受别人的谢,那就是要别人欠你一辈子的情了,别说神仙做不到,就是有自尊的*常人也做不到。

  子贡赎奴,高风亮节,可是却遭到了他的老师孔子的批评:你标榜自己,倒是取得了名人效应,但是国家的法律却因你不得继续有效的推行,孰轻孰重呢?当然了,柳毅不是名人,可能也没想到那么多,在自己心情郁闷的时候,意外地同情并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对于此刻的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具有成就感的事。

  如果说求爱是一种能力,那么给予爱则是另一种能力。不论男人和女人,生命的天*总在这求和给中摇摆。有时,我自私地想,在爱与被爱当中,被爱是否会更甜蜜一些呢?终究不是*凡女子,心中有想法就大大方方地表露了出来,那龙女显然是爱了。

  柳毅有能力送信,却未必有能力让龙女真正地得到幸福,仙凡毕竟殊途啊。按现如今时髦的话说:嫁丈夫不仅仅是他一人,还得接受他的家族和所有的社会关系,同理,娶妻子亦是如此。因此,从这点看来,柳毅好像又是明智的。

  说到底,柳毅不曾真动心。同情和动心是两码事,喜欢和爱也是两码事。大马路上行走着一位漂亮的女子,她所得到的回头率一定是高,但是,看过之后,最多想想也就罢了,有几个男子一定要把这个女孩拽回家去当妻子?如果真的认了真,倒也有那痴情种子干出那出格的事,死追烂打,跟踪盯梢,甚至不惜卖身为奴倒插门,一句话,不达目的不罢休。

  一切在未有实名之前都是可以由得别人自由选择的。

  在我心里倒是颇看不上那个焦仲卿,他遇到了现今男人通常都会遇到的问题:如果我和你妈掉进水里,你先救谁?前提是我和你妈都不会游泳,而水又足可以淹死人,你只能救一个人,而且周围没有旁人等等,脑筋急转弯的漏洞全被堵死了。在情急、赌气之下,这个男人多半会说“我谁也不救。”这个说法未免显得心太狠,但终不至于违背了自己的良心,说出只救老婆不救老娘。可是,聪明的男人此刻却会说“你们俩谁也别掐了,干脆,让我淹死得了。”

  焦仲卿偏偏碰到自己老妈向他提出这个问题。他有选择吗?其实他是有选择的,他选择了孝义——愚忠愚孝,迂腐糊涂。

  当日三祖僧灿说过: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而后赵州从谂和尚却又出来一翻,他道:才有言语,是拣择?是明白?又说:老僧不在明白里,然而有着个护惜之意,也只能是护惜。

  对于结发妻子,就连这“护惜”二字,焦仲卿也没有做到。唉,那刘兰芝却还要在回娘家的路上与他订下盟约: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真替兰芝不值,为着这样的男人。不过兰芝说得没错,这样的男人只能是比作石头而不是玉。

  舒婷的诗有云: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我很欣赏这两句话。什么节义啊,门庭啊,职位啊,身外之物要来何用?倒不如像大春对着喜儿说:后晌你可不许下地了呵……喜儿对着大春一笑:你拿斧子的手,还用你擀饺子皮,还是我来吧。

《柳毅传》优秀读后感3

  《柳毅传》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唐传奇。作者对于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

  关于柳毅,我想说三点。

  首先,他是个很仗义的人,路见不*,气血俱动,挺身而出。看到龙女凄惨孤独地在路边喂羊,主动上前关心“子何苦而自辱如是?”;当听完龙女梨花带雨地哭诉了她的不幸身世后,立刻答应了龙女要他送信的要求,明确表示“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还家,乃访于洞庭”顺利完成了送信的任务。

  第二点,他是个比较坦率的人,不矫情不做作。钱塘君强逼他娶龙女时,他出于男人的自尊拒绝了,但是当他即将离开龙宫离开龙女时,“殊有叹恨之色”。后来龙女假托范阳卢氏之名嫁给他,生下一子后才敢承认自己就是当初被柳毅所救的龙女时,柳毅丝毫没有隐瞒当初拒绝的原因,而是掏心掏肝地据实相告:虽然当初自己举出种种理由拒绝了钱塘君的逼婚,但那只是因为钱塘君做媒的方式不对,“然而将别之日,见君有依然之容,心甚恨之”,也就是说,其实我还是很为你的美貌着迷的,很喜欢你很想娶你为妻的,但是话说的太满了所以没有办法。并且说“从此以往,永奉欢好,心无纤虑也”,你呢,也不要多心,我喜欢的就是你龙女。

  第三点,他是个很细心的人,不莽撞;同时也会打自己的小算盘,也有自己心中的小九九;作者通过一些小细节把他写得很生动很传神。比方他表明了自己同情龙女愿意帮助她的立场以后,紧接着就说“然而洞庭,深水也。”“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肯愿”,但是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子有何术,可导我邪?”他到了洞庭,按照龙女的指示敲了三下树,“有武夫出于波问,再拜请曰:‘贵客将自何所至也?’”他不说实话:“走谒大王耳。”这事儿得保密,要见到管事儿的再说真话。后来钱塘君千雷万霆地擘青天而飞去,他非常的害怕,“恐蹶仆地。(洞庭)君亲起持之曰:‘无惧,故无害。’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这时候他想,我报信的使命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帮不上什么忙了,也该走了,也不邀功请赏,只是希望钱塘君能顺利地就出龙女“告辞曰:‘愿得生归,以避复来。’”

  龙女。

  龙女这个人物我非常喜欢。这个女人不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还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不断将信念贯彻执行下去。从一开始,就是她选择了柳毅(“凝听翔立,若有所伺”“闻君将还吴,密通洞庭”)。被救之后更是心向柳毅,一心想要嫁给他,但是钱塘君鲁莽地强做媒导致柳毅当场拒绝了与她成亲。一般的女人遭到这样明确的拒绝通常会有两种结果:(1)对柳毅死心嫁作他人妇;(2)干脆心死,自暴自弃,成日以泪洗面作弃妇状,哀婉幽怨中了此生。当然了,龙女没有,首先,她是不会变心的(“衔君之恩,誓心求报”),所以柳毅离开她以后她的日子很不好过(一方面受到内心的煎熬“为君弃绝,分无见期”;另一方面又受到外力的压迫“父母欲配嫁于濯锦小儿某。”),但是她坚持住了,她的真心诚意也得到了回报:“父母怜其志”,不再强迫她再嫁;而柳毅这边也是婚姻不顺连克二妻;再加上柳毅又不是真的不喜欢她,所以两人顺利地结婚生子,然后互相袒露心迹,解除了心结。文章的最后还让两人双双成仙,幸福无限期延续下去。

  钱塘君。

  最后说说钱塘君,我就不在人物性格上再做赘述了,大家公认的“最可爱的人”——鲁莽冲动直率善良,但是只要你能跟他把道理讲通,他还是非常明事理的,是非分明的一个人。他直率的性格使他成为救龙女出魔掌的最大功臣,同时也因为他说话太直,所以导致柳毅没能在龙女被营救的第一时间迎娶龙女,两人又经历了一番曲折才最终走到了一起。不过故事也因为这段小插曲才更加生动有趣,钱塘君的这个善意的小过失也使他显得更加可爱。

  《柳毅传》是三个可爱的主人公一起演绎的一段有趣的故事,最后就像一首歌里所唱到的那样“幸福和快乐是结局”。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曾国藩传》读后感 (菁华9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1

  今天终于看完了度阴山写的《曾国藩传》,初次了解曾国藩这个人,是无意间看了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里的一期节目,提到了他,当时说了曾国藩儿时背书,小偷入门偷盗的故事,这么笨的人后来成为了半个圣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勾起了我对他的兴趣。

  于是开始关注他,但迟迟没有行动。在团委实*时,借了一本讲他传记的书,但是你看几页因为要去团省委实*就还了。再后来去支教,在初二的历史教科书上“太*天国”、“洋务运动”都提到了他,我觉得他真的很厉害,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对清朝有再造之恩。刚好那段时间超爱看书。所以后来下定决心花了100多大洋买了《曾国藩全集》,看了几页又停下来了…因为全是半古文看起太烧脑了…再到后来买了kindle,下载了度阴山写的《又笨又慢*天下—曾国藩》。不记得从哪天开始看的,反正到今天终于看完了,也算是系统的了解了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了。其实,当你开始关注一个人的时候,你就觉得生活里到处都是他…

  看完全书,他并没有我想的那么完美,他有他的缺点,但是很真实。曾国藩天资笨拙,但是为人正直、信念坚定,运气也不错。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对他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和他很像,但是他遇到的挫折比我要多。他考试考了八到九次才考上,甚至连秀才都算不上,但是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穆彰阿。是曾国藩从政生涯的起点。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并不招人喜欢,因为为人处世过于刻板。

  他人生的第二次转折应该是他的父亲过世,应清*的邀请,再次重新出山,组建了湘军,后来成为灭掉太*天国的中坚力量。他这次出山之后,大改自己以前的脾气,坚定了“不为圣人,便为禽兽”的信念,严格的要求自己,后来还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经过长达14年的斗争,终于灭掉太*天国。但当时的清*已经千疮百孔,慈禧也担心他会造反,然而此时曾国藩却信用了苏轼和王安石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样淡泊的话进行回应以及表示他作为儒家学派的忠心,随后弃武从文,解散湘军。

  曾国藩一生的辉煌就是组建了湘军,最大的遗憾就是解散湘军。当时曾国藩为了自保,解散湘军,谁料到之后还有捻军、天津教案…他的晚年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他是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但是他的一生将诚字贯彻到底,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他是做到了的。“不信书,只信命”,也许是他晚年的哀叹吧…

  有人说,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读完全书,我觉得曾国藩官场成功有四点:一是贵人相助、二是义无反顾的坚持、三是识大局懂得功成身退、四是会带人无论是家人还是士兵。“树大招风”,是我从他和慈禧、咸丰的相处中看到的,权利和利益的冲突…

  这本书值得学*的很多,我们不曾身居高位,也没有涉及权贵。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向曾国藩一样,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坚持坚持再坚持,养成好的*惯、修身、克己、齐家……

《曾国藩传》读后感2

  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刻启迪。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

  在读《曾国藩传》中我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党羽者,一把创立军队、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军队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

  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觉得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聪明人。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点时,它往往却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够忍辱负重,否则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成小的时候,很想看看家人对他有多么重视,吃饭的时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结果,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等大家吃完饭,他才从柜子里爬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从此他发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则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这位*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和修养。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二是做事要“慎独”。

  “ 慎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能够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样就能问心无愧,对得住天地良心,饭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稳,故能心安理得,心态*和,是可笑对苍天,下可孝对父母,中可和对同事。对工作、对朋友、对亲人只一个“诚”字,不欺暗室,不阳奉阴违,做到心口如一。其实我们为人处事要的不就是“以诚相待”吗!

  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三是为人要“主敬”。

  “主敬”就是外表整齐严肃,内心纯净专一,接待贵宾和参加活动,都是主敬的具体表现,古人常讲君子应讷于言而敏于行,与主敬异曲同工,人在遇到危急生死存亡时刻都会高度集中精神,然后就会化险为夷。主敬是指一种厚重,专注,严肃认真的精神状态,曾国藩经常要求他儿子曾纪泽说话要慢,走路要慢,举止要庄重,通过这些

  日常琐碎的行为*惯来培养“敬”功夫。这就要求人要有静气,少说话,话多伤神,注意养气,控制自己的心情,气若不动则心不动。心要静,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则不明,都是浮的。人若心浮气躁必然会影响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所以当人面对重大事情和各种突**况时要有静气,要从容不迫,处变不惊,这样才能对事情做出正确判断,从而能够作出正确决策。这也是普通人向成功人发展的重要过程。当然这跟人的个性和成长环境有关,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磨砺后获得的,如果*时经常注意养精蓄锐,面对意外情况时尽量让自己头脑冷静,做到谨言慎行,对事情不草率做决定,而是深思熟虑,时机不成熟时要学会先把事情先放一放,也许过段时间后事情会明了些,到时做决定会容易些。

  这就是我读《曾国藩传》得到的感悟,希望喜欢的朋友有时间也可以去借来一读!

《曾国藩传》读后感3

  今日读了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传》堪称学*、励志的典范。成功诠释了一个普通人成功成才的秘诀——自律、有恒、志向高远。

  一、自律

  曾国藩“出身*常,天赋堪称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身体也很差。”“年轻时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差。”单是一个秀才就考了将*十年,以致成为湘人的笑柄。尤其是道光十二年,不仅落榜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成了“文理欠通”反面典型,全省“出名”。然而他并没有气馁,“回家后一头钻进书房,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找出失败的原因。”“他找出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看来看去,曾国藩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通关和整体气势。”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三年当他再次踏上科举之路,果然中了秀才。“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紧接着又中了举人。并顺利一路进入翰林院”。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不仅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还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正因为尚拙,他认识到笨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进入翰林院,这里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他和人家一比,身上有很多严重缺陷:说一口难懂的方言、视野狭窄、观念庸俗、吸烟、浮躁坐不住、爱去菜市口看**等。这更坚定了他的自律信心,坚持每天写日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把日记送给朋友传阅,以达到自律的目的。这是他的成功秘诀之一。

  直到晚年,仍然每日照常工作,每天清理文件,见客,阅理学著作,核改信稿等。

  二、志向高远。

  “曾国藩1840年到北京做官,进入翰林院,1852年离开北京。在十多年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造了道光朝的记录。”他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还有一身的坏毛病。为什么在官场上如此春风得意呢?第一自律,自我管理能力强。第二目标高远。他在三十岁提出“学做圣人”的目标。为此他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矩:

  1、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每日不拘何时,*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5。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9。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10。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11。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12。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作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曾国藩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是*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有延续了六十年。他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乎纯粹。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

  三、有恒

  曾国藩从开始考秀才之举就能看出其恒心。不然怎么会连考*十年?怎么会在成为湘乡笑柄、全省反面典型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科考。相反没有恒心早就放弃了,清王朝女历史就应该重写了。

  再看进入翰林院后他发现同事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自己有太多陋*,怎么办?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并以记日记的形式规范自己的行为。直到暮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省中,每天在日记中不断的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六十二岁的他已经功成名就,在日记中的自责自省依然和他三十岁时一模一样。他用三十天戒了烟,然后用三十年戒掉他更难戒的毛病。“晚年的曾国藩虽然已经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尽管右眼失明右眼视力也并不好,但她还是在每年处理完公事后读一点书。有时眼晴实在太疼,就闭目默诵。直到生命的末尾,仍没有停止高强度的工作,也没有停止自省。”他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境界,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一个资质非常*庸的人如果实心实意的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也可以成为一个超人。值得后人借鉴、崇拜。

  我也是一个普通人,要想成功,那就开启自律、有恒、目标高远之舟起航吧!这是通往成功之门的最直接途径。

《曾国藩传》读后感4

  今天读到曾国藩在军事、政治上都不顺利,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47岁陷入人生低谷,在极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荐的老庄著作,静下心来反思过往。

  曾国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此时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在家蛰伏两年的曾国藩不断反思自我,再出山时为人处世脱胎换骨,待人接物,前后势若两人。

  惊叹于曾国藩的“中年变法”,自我反思得那么彻底那么奏效,是我们该学*的榜样。2023的奋斗目标豁然开朗!其实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的过程!读着曾国藩,随着他的起起落落也时时刻刻在重审着自己,虽不能做曾国藩,但他的人生之道是值得一学的。

《曾国藩传》读后感5

  最早把这本书列到必读清单里面,是受到白岩松的影响,白岩松的一段话令我非常好奇。他说:“在《曾国藩》这套书里头,让我看到了最为复杂的人性,有让我最为尊敬的曾国藩,有在文化上非常大家的曾国藩,也有钻牛角尖的曾国藩,在一个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复杂,让我对人,对人性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因为我也想了解一下,人性到底是怎么一个复杂法?

  读完《曾国藩传》,对我启发最深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曾国藩的“笨功夫”和“死磕”精神。他通过超人的努力,走通了科举之路,曾国藩本人的天资连一般都谈不上,更不用说聪慧,秀才就考了7次才考上,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最扎实彻底的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做人讲究“拙诚”,不玩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依靠奇谋诡计,只凭坚韧踏实,死磕到底。逻辑思维创始人罗胖每天以60秒死磕自己,我们很多007学员,都是以日更来死磕自己。

  吴军说“人的成就,都不在于开始了多少件事,而在于结了多少次尾”。我们通常定计划容易,开头也很多。但能够有恒心的,有始有终的,做完一件事或者几件事的情况比较少,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愿意下笨功夫,不愿意死磕到底,所以你就只有开头,没有结果。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智商。自己也是没有恒心毅力的人,所以才加入007,来死磕自己。

  二是:曾国藩善于自省。年轻时,曾国藩也有很多缺点和毛病,并且知识面很窄,眼界见识也不高,他通过写日记天天自省,高度自律,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再一次证明了人的能力和自我要求是密切相关的,官场的失利也让他痛定思痛。写信给各位好朋友,让大家给他多提意见,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自己来了一场中年变革,为后面的事业奠定了基石。

  我看得到上的朋友以及我们007的战友,很多人坚持冥想,也都是善于自省的人,自己也在坚持写“”每天三件事”,里面有一个小确幸,让我提升了自己对生活的幸福感,还有个昨日收获,让我反省了自己很多需要改进的缺点。

  曾国藩也是在自省中了解了人性的复杂,明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行事过于放荡的人,表面上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真正的强者,都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最后曾国藩用诱之以名,拢之以利,网络天下英才,扩大巩固湘军,完成了他的“中年变法”。

  对这一点我感触最深,最主要是因为自己,在读这本书之前,也一直是曾国藩说那个方刚之人,做什么就凭着自己的直性子,自以为是的观点。在工作上,不喜欢公司那些讨好领导的人,觉得任何时候以实力说话,以至于在职场中一直磕磕碰碰。在家里,也是暴脾气,和家人有事商量一言不合,就脸红脖子粗,说话声音也很大,方刚之气溢于颜表,很多时候,也让家人心理承受很大的压力。

  三是:曾国藩对于诋毁自己,谩骂自己的人态度。

  文中说到了他和左宗棠的恩怨情仇。左宗棠每见一个人都要谈论他与曾国藩的前前后后,然后每次谈论都必大骂曾国藩。跟部下,朋友吃饭也是顿顿破口大骂他。

  对于左宗堂的不断攻击,他做出的反应是,第一,要求朋友们及家人不要回击左宗棠,避免火上浇油,反而鼓励他们尽量与左宗棠搞好关系。

  第二,对左宗棠的攻击不闻不问,不予回答。

  每次都有人听不下去了,告诉他左宗堂是如何骂他的时候,曾国藩都是不温不火,你可以说他达观,也可以说他淡然,也可以说他幽默,他相信自己的拙诚,终能白于天下,不必浪费精力与左宗棠争这些口舌。

  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很多时候,做不到这么坦然。对别人的辱骂,误解,我们总是要和他辩一个高低,争下这口气,更有甚至还会撕破脸。

《曾国藩传》读后感6

  自省,成功的基石

  深秋的夜晚,微凉的风从小院穿过,涤生*静地回到书房,拿出纸笔,微微捻了捻胡须,看着被自己打了一地的水烟壶,写下了“日课十二条”这个题目。

  又是一个漫长的隆冬,八本堂内的国藩在纸上这样写道:“吾棋瘾太大,虽然棋瘾比抽烟要好,但也太耗时间心血,故决心戒棋。”

  也许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能抵得上通过自省使内心纯净的高尚了,曾国藩作为一代理学宗师,继承其老祖曾子的“五日三省吾身”从29岁起每日在日记中反省自己今日的不足,检点自己的过错,终于从笨小孩儿成长为满清第一重臣!在我看来也许自省方是曾国藩成功的关键,只有自省方可清洗内心的污垢,也只有自省方可不忘初心,永得始终。

  这也让我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他以魏征为镜时刻自省自己是否勤政,是否有愧于人民,是否有益于国家,终于他开创了兼并包容而开放的大唐盛世。

  是啊,表面的.光辉与浮华太过刺眼,因为他挡住了真实,夸张的色彩与线条太过喧闹,因为他只折射出炫目的光彩,隐藏了致命的暗伤。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自负一生,致使连他的亚父也被他气走。直到四面楚歌,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说:“天亡我,非战之罪。”毫无自省之意,其执迷不悟,可见一斑。如果他能自省,那历史可能会少一个“汉高祖”多一个“西楚霸王”,天下也未必会姓刘。

  时间转到了清代,在屈辱的百年*代史中那晚清统治者沉醉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认为自己的国家战无不胜不知自省,殊不知世界风云变化,他国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竟还在冷兵器时代,如果他们能从一次次战争的失败中自省,可能历史将会得以改变。

  再看看现在的我们,没有考好,怪老师没压准题,没有按时到校,怪父母没叫,没有挤出时间读书,怪老师作业太多……我想如果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这些问题,回头自省,问问自己我是不是也有责任,是不是应该“我的地盘我做主”?

  如果我们用自省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也许我们会使内心宁静,然后“致远”、淡泊而又“明志”,从一颗谦卑的心出发,历炼出与众不同的自己,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成功,从自省开始。

《曾国藩传》读后感7

  最*读张宏杰著《曾国藩传》颇有感触,此书描绘了士大夫代表人物曾国藩由科举入仕到出将入相的宦海沉浮,祖祖辈辈*民出身到完成立功、立德、立言的成圣之路,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曾国藩耀眼的个人魅力,笔者将摘录书中最获益的几句话谈下观点。

  1、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认为办事笨拙的人反而靠得住,更值得信任。他本人智力水*很*庸,秀才考了七次才考上,第六次的答卷甚至作为文理不通的典型被通报批评。但任何时代都不缺聪明人,更不缺自以为聪明的人,这些人往往都很讨厌,却又喜欢苦口婆心的劝别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好。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要坚定自己的内心,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不要因干扰而自乱阵脚。

  2、曾国藩为什么把日记给朋友看呢?因为外力远远大于内力。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

  曾国藩在三十岁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方法论就是写日记,几无间断的一直写到去世前,而且要把日记装订成书请好友传阅并监督自己。这里有三点,其一是超强的自省、自律,二是要求监督并能改过的执行力,三是说话可对一人言就可对万人言的坦荡。而今网络工具很丰富,但是一件事不说坚持一辈子,能坚持一年的我都没见过。不过*心而论,我在公众号写文章,如果没有催更的声音,估计我早都放弃了。

  3、晚年,曾国藩在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的成熟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

  不着急是因为人生很长、不懈怠是因为每天很短。曾国藩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是很多*人心中的精神丰碑。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如果真的实心实意自我完善,胸襟、见识、气质将会完全不一样。

  像这样的`语录以及对于具体问题的方法论还有很多,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读起来仍然会带来很多思考,难怪*会说,愚于*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传》读后感8

  我们组本月同读一本书的书籍曾国藩传的读后感,有几个点给大家分享一下!

  作为市场部的负责人来说呢,*常因为我周围有太多的聪明人,他们有机敏的反应能力,总是能舌灿莲花,镇定自若,对答如流,面对这些人,有时候总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内心也有时候会感到沮丧。而曾国藩这本书让我看到,我们刘总也曾经提出过:只要能够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每一天都朝着自己的目标去改进,时间会给你回报的。这本曾国藩传,讲述的就是曾国藩从少年时代开始,他的跌宕起伏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追求的精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对于曾国藩,他的人生价值观就是“做圣人”。

  圣贤者,首先为圣,圣者就是一种*乎完美的状态,曾国藩不断的追求这种状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自己有为所欲为的想法的时候,就自我谴责自己。当自己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就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向着自身完美不断地努力。他一直都在不断的自我反省,曾国藩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弟兄,也成为了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大环境中看曾国藩,说到底他也是凡人,并非“完人”。正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心不狠,不足以做湘军统帅;不虚伪,不足以在腐败的官场立足。但即使他身处时代洪流,依然严于律己,勤学于思,时刻反省,而这也正是我非常欠缺的。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讲到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让我明白若想以礼治人,必须要先自治。

  他讲到的“执两用中”,让我明白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

  他讲到的“持盈保泰”,让我明白在富贵极盛的时候要小心谨慎,避免灾祸,才能够保持的住。

  他讲到的“刚柔相济”,让我明白刚强的和柔和的需要互相补充,才能让自己做的恰到好处。

  他还讲到了“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还有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让我看了又看,反复的思量。

  他让我明白为人行事不得不如履薄冰、谨小慎微,还有“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不忘适可而止!!

《曾国藩传》读后感9

  《曾国藩传》让我有幸结识了曾国藩这么一位*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我作为一个行政助理最重要的两条处世之规——慎独与主敬。

  “慎独”,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能够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作为一名行政助理,在完成工作任务、管理同事时,对上应该做到不阳奉阴违、不欺暗室,对下应做到心口如一、以诚待人,如王阳明所说:我心光明,夫复何求?!

  “主敬”,就是外表整齐严肃,内心纯净专一。接待贵宾和参加活动,都是主敬的具体表现。古语讲:“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主敬”反映的是一种庄重、专注、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神状态。作为行政助理,在遇到客户到访需要接待时,首先应仪态端庄,以体现公司的良好形象;其次应内心纯净专一,让往来的`宾客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公司的文化底蕴。面对日常繁琐的工作,要有静气,把控好自己的情绪,气若不动则心不动。谨记:凡事心要静,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则不明。心*气和、稳重稳妥地去处理问题,让所有的事情都得到最完美的解决,这才是工作的王道。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5)

——《曾国藩传》初中读后感 (菁华3篇)

《曾国藩传》初中读后感1

  《曾国藩传》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大一时又看了一遍。这本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探究了其内心的负荷与无奈。

  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在阅读了《曾国藩传》之后,我首先感觉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他身上有着典型*读书人的特质,那就是修身,齐家和治国。尽管他服务的是那个腐朽的满清王朝,但是抛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仍值得我们尊敬。曾国藩是个真正的学者,从他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贯穿了其不断拜师不断学*各家流派的前半生。

  他后半生虽不断征战,且经历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与学*。每日坚持写读书笔记,检讨自己的行为,并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曾家虽屡次封侯,但曾国藩对子女要求很严,教育子女更是**现代的典范,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后,首先组织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赵烈文、黄翼开、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幕僚。不仅如此,曾国藩也是识才的伯乐。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

  他重新创建了金陵书局,不仅翻译和出版国内经典典籍,还翻译了一大批国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书籍,为**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第一次思想**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攻打*天国之前,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军,靠*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于是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在军费上没有*来源,曾国藩便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

  它不轻易出师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军作战时,他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有多少包括*、蒋介石在内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国藩》作为官场的圣经,同时也把曾国藩本人当作*官场的教父。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

  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的确为*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封建官位之极。纵观他的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曾国藩传》初中读后感2

  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刻启迪。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在读《曾国藩传》中我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党羽者,一把创立军队、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军队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

  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觉得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聪明人。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点时,它往往却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够忍辱负重,否则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成小的时候,很想看看家人对他有多么重视,吃饭的时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结果,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等大家吃完饭,他才从柜子里爬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从此他发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则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曾国藩,这位*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和修养。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二是做事要“慎独”。

  “慎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能够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样就能问心无愧,对得住天地良心,饭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稳,故能心安理得,心态*和,是可笑对苍天,下可孝对父母,中可和对同事。对工作、对朋友、对亲人只一个“诚”字,不欺暗室,不阳奉阴违,做到心口如一。其实我们为人处事要的不就是“以诚相待”吗!

  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三是为人要“主敬”。

  “主敬”就是外表整齐严肃,内心纯净专一,接待贵宾和参加活动,都是主敬的具体表现,古人常讲君子应讷于言而敏于行,与主敬异曲同工,人在遇到危急生死存亡时刻都会高度集中精神,然后就会化险为夷。主敬是指一种厚重,专注,严肃认真的精神状态,曾国藩经常要求他儿子曾纪泽说话要慢,走路要慢,举止要庄重,通过这些

  日常琐碎的行为*惯来培养“敬”功夫。这就要求人要有静气,少说话,话多伤神,注意养气,控制自己的心情,气若不动则心不动。心要静,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则不明,都是浮的。人若心浮气躁必然会影响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所以当人面对重大事情和各种突**况时要有静气,要从容不迫,处变不惊,这样才能对事情做出正确判断,从而能够作出正确决策。这也是普通人向成功人发展的重要过程。

  当然这跟人的个性和成长环境有关,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磨砺后获得的,如果*时经常注意养精蓄锐,面对意外情况时尽量让自己头脑冷静,做到谨言慎行,对事情不草率做决定,而是深思熟虑,时机不成熟时要学会先把事情先放一放,也许过段时间后事情会明了些,到时做决定会容易些。

  这就是我读《曾国藩传》得到的感悟,希望喜欢的朋友有时间也可以去借来一读!

《曾国藩传》初中读后感3

  今日读了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传》堪称学*、励志的典范。成功诠释了一个普通人成功成才的秘诀——自律、有恒、志向高远。

  一、自律

  曾国藩“出身*常,天赋堪称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身体也很差。”“年轻时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差。”单是一个秀才就考了将*十年,以致成为湘人的笑柄。尤其是道光十二年,不仅落榜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成了“文理欠通”反面典型,全省“出名”。

  然而他并没有气馁,“回家后一头钻进书房,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找出失败的原因。”“他找出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看来看去,曾国藩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通关和整体气势。”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三年当他再次踏上科举之路,果然中了秀才。“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

  紧接着又中了举人。并顺利一路进入翰林院”。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不仅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还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正因为尚拙,他认识到笨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进入翰林院,这里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他和人家一比,身上有很多严重缺陷:说一口难懂的方言、视野狭窄、观念庸俗、吸烟、浮躁坐不住、爱去菜市口看**等。这更坚定了他的自律信心,坚持每天写日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把日记送给朋友传阅,以达到自律的目的。这是他的成功秘诀之一。

  直到晚年,仍然每日照常工作,每天清理文件,见客,阅理学著作,核改信稿等。

  二、志向高远。

  “曾国藩1840年到北京做官,进入翰林院,1852年离开北京。在十多年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造了道光朝的记录。”他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还有一身的坏毛病。

  为什么在官场上如此春风得意呢?第一自律,自我管理能力强。第二目标高远。他在三十岁提出“学做圣人”的目标。为此他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矩:

  1、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每日不拘何时,*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5.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9.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10.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11.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12.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作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曾国藩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是*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有延续了六十年。

  他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乎纯粹。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

  三、有恒

  曾国藩从开始考秀才之举就能看出其恒心。不然怎么会连考*十年?怎么会在成为湘乡笑柄、全省反面典型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科考。相反没有恒心早就放弃了,清王朝女历史就应该重写了。

  再看进入翰林院后他发现同事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自己有太多陋*,怎么办?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并以记日记的形式规范自己的行为。

  直到暮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省中,每天在日记中不断的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六十二岁的他已经功成名就,在日记中的自责自省依然和他三十岁时一模一样。他用三十天戒了烟,然后用三十年戒掉他更难戒的毛病。“晚年的曾国藩虽然已经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尽管右眼失明右眼视力也并不好,但她还是在每年处理完公事后读一点书。有时眼晴实在太疼,就闭目默诵。

  直到生命的末尾,仍没有停止高强度的工作,也没有停止自省。”他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境界,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一个资质非常*庸的人如果实心实意的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也可以成为一个超人。值得后人借鉴、崇拜。

  我也是一个普通人,要想成功,那就开启自律、有恒、目标高远之舟起航吧!这是通往成功之门的最直接途径。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6)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 (菁华3篇)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1

  最*几日翻看了数页《曾国藩全集》,虽然内容看的不多,但是感慨颇深,尤其是“以诚待人,以和待人”这八个字,我禁不住和大家分享分享。“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待人诚心诚意,做事诚实守信,最终诚至金开······

  以诚待人,这是一个做人的首要条件。我想每一位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最注重的词句之一肯定有“诚实”。以真诚去缔造真诚,换回来的才是别人对你的真诚。

  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在事业追求中,把集体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视为高于一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这种前提下来谈待人,应该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以*常心处事,不与他人攀比,堂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诚诚待人。无论何时何地,用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诚诚待人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成为他人的楷模。

  诚信为人,是做人的道德准则;对同事,对社会,对客户,对合作伙伴,我们诚实守信,恪守承诺,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我们坦诚相待,推心置腹。

  诚信是做人之本,立业之基;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诚信是你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诚信是你价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万水,质量也应永恒不变;诚信是一股清泉,它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

  “和”字,字祥意丰,意味深远,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对人和善、和蔼,对己*和、气和;家和万事兴,邻和胜亲人;商场上和气生财,困难时和衷共济;人类向往和乐,世界需要和*······

  我们做人就要待人和气,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生命的天空是多么广阔。我们不要在一些锁碎小事上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天空很大,但人的心灵比天空更大。

  当我们扬起智慧的风帆,整理好行装,就要出海驶向社会时,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告诉我们:一定要以“和气”导航。驶进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港湾,“和气”以它独有的光辉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和”,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和待人的商人,和气生财时,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以和待人的官员,广纳良才,和百姓打成一片,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以和待人的文人,广结良友,人源滚滚;以和待人的国度,与邻国相处融洽,没有战争的干扰,百姓其乐融融······

  以和待人,放飞一切真的、善的、美的感受,折射出你我心灵领土上的光环,倾听心与心碰撞的声音,追溯到心灵的脚步。跌倒时,它给人们阳光般的援助;迷惘时,它给人们星光般的鼓励;失落时,它给人们清风般的慰藉;无助时,它给人们波涛般的勇气。

  以诚待人,以和待人,只要我们做到心与心的坦诚交流,人与人的和善相待,相信世间有的只是快乐、财富和爱心,缺的才是悲伤、贫穷和仇恨,就让我们为此努力吧!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2

  不知道如何来描述,你的才情身手,你有*乱的韬略智谋,你有倡导洋务的言行,你有中兴名臣的光环,你有家书的传留,你有这般那般三言两语不能休——《曾国藩全集》

  《曾国藩全集》是我读过最有感触的一本书,读完之后深深地被曾国藩的魅力所吸引,智慧所折服,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一下我读完之后得到的感想。

  一是他进取精神值得学*。他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下孩子,通过科举考试,先是秀才,再考举人,最后考中进士,并进入当时朝廷最高学问机构——翰林院。这条路径绝不是一般人能走下去的,但他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了。除了天份、机遇之外,更多的是他那顽强的`学*精神使然。

  二是在治国方面,曾国藩思想先进,勇于实践。受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侵略*,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憨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先进的科学技术。曾国藩是*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第一艘轮船,建造了第一所兵工学堂,翻译印刷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三是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学*曾国藩“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学*精神。多学*新知识新技能,多看书,开阔自己的眼界,增强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素养。学*曾国藩的先进思想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多一点思考少一点盲从,做一个对高速有贡献的高速人。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3

  一、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做人低调,做事高调是曾国藩的人生写照。少年的曾国藩就显现出非凡的谦让之举,他和同窗好友读书时,把好的位置让给别人,把他人休息的时间作为自己苦读的时间,后来中了举人以后,更加谦和有佳,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

  从现代人的价值观看来他是一种懦弱,是一种无能的体现,身为*却不将自己放在高居之处,俯视他人,有点与身份不相符,故弄高雅,然而正是曾国藩品性却体现出一种超俗的恢弘的气度、*和的外表、遭遇鄙弃不暴跳如雷的自我保护的大智慧,低调是一种高的境界,是一种智慧,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

  二、凡事皆贵专。

  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清*手足无措,不是所以然。曾国藩在致吴大廷信中指出自己的观点“凡事患在不为,不患不能……心愈用则愈灵,技愈推则愈巧。要在专精,非其才力聪明果远于*。”意思就是不做事就会有忧患,没有忧患就不作为。大脑越用就越灵活,技艺越练就越精湛。曾国藩就奏请*派幼童赴美留学,这一举动对*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曾国藩深深的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够挽救*,只有自己的技术精湛才能超越他人。任何事情要在“精”“专”上下功夫,功夫自然成,我们做事也应该像曾国藩那样精益求精,才能成功。

  三、乐至则无忧,礼至则不争。

  曾国藩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没有抱怨,他选择的是这样改变自己改变困境。在攻打太*天国的时候,他和胞弟其上阵,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有的将士气馁了,不知道这样攻破太*天国的城池,抱怨声在湘军中蔓延。曾国荃也忧郁成疾,此时的曾国藩多次给曾国荃写信鼓励他,他写道“功名之际,终之始难,消长之机,盈之必缺”,使得曾国荃振奋精神上下同心攻克了南京城。

  有困难时候,是一件好事情,它正是锻炼我们的意志、品质的时候,不要抱怨,勇敢的面对,用积极的思想去面对,用积极的行动去解决,才是正道。

  四、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曾国藩面对自强与逞强,是这样说的“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一个人自强体现在一种强毅之气,逞强却是一种刚愎自用的强,自强是自信、宏大、柔韧的坚强,逞强是虚张声势、浮躁、懦弱的强。工作中有的人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给人的是一种自强,而有的人投机取巧、故弄玄虚、见利忘义给人就是一种逞强,逞强的人心中充满了狐疑、猜疑生怕他人揭穿自己的“强大”;逞强的人生怕他人说自己不行,极力掩饰自我的空虚,自然就给自强的人带来麻烦,这种人格的弱点和缺陷是不完整的表现,要改变就需要从自我修养方面历练自己。

  曾国藩用自己的经历真正意义上践行了儒家几千年来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人生理想。曾国藩身上的众多优点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和借鉴的。

  曾国藩的思想还有很多值得再开发再挖掘,他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个典故就是告诉我们面临困兽般无法解脱的困境应该怎样做,只有坚持就会取得成功会使你的人生迈向了新的台阶,事业取得了更大的辉煌,人生臻于尽善尽美。

  任何成功都非偶然因素的巧合,无论从文化结构,人格力量上面,都是长期锲而不舍,一丝不苟的努力中得来的。一事一时的得失成败由于偶然事件的存在,其特殊性或许过于明显,但一个趋势及一个思维循“规律”的发展,便是长期作用的结果。

  我们每天读一点儿曾国藩的智慧,汲取他做人、为官、用人、修身、治家、养生等方面的营养,为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可资实践的宝贵经验。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7)

——曾国藩传读后感 (菁华6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1

  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所依靠镇压太*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天国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贤人。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闻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礼聘。他还能虚心纳言,鼓励众幕僚直言敢谏,故能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功,与其有很大的关系。

  读此书不仅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从中受到不少启迪,而且加深了我对*代清朝历史的认识,同时引起我对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兴趣。

曾国藩传读后感2

  虽是囫囵吞枣式读完第一次,却也是获益良多。以前了解甚少,读完却被曾文正公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无论从学识、人品、性格还是格局,都深深被折服。感触最深之处有五:一是其立志做圣人之后,几十年如一日的自省自律;二是对于左宗棠,真正做到了相忘于江湖,相比于左,足现其胸怀;三是对于大局的思考以及当前形势的预判及把握,足见其格局;四是其开放的心态以及对知识的学以致用;五是其与家人及朋友的联系,书信的往来,也让我佩服。

  喜欢读人物传记,正是喜欢从别人的人生阅历,去提取丰富自己的人生。这本书读完已经深深地被曾文正公所折服,这是值得多翻阅的一本书。不过读来可以觉察,作者写作中的个人感情色彩还是很浓的。

  最后,也发现了历史的了解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切入,正如这之前对于太*天国的了解就知之甚少,只有历史书上学到的,只知道被镇压而失败,所带的'感情色彩都是偏向太*天国一方。而从本书所处的角度,却让我认识到不同的另一方,也是读本书最大的一收获。

曾国藩传读后感3

  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所依靠镇压太*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天国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贤人。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闻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礼聘。他还能虚心纳言,鼓励众幕僚直言敢谏,故能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功,与其有很大的关系。

  读此书不仅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从中受到不少启迪,而且加深了我对*代清朝历史的认识,同时引起我对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兴趣。

曾国藩传读后感4

  *日,在翻看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时,心中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愈加明晰、深刻起来,那便索性花点时间记录成文字。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晚清著名重臣,而他的书信集《曾国藩家书》更是为世人所称道。可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位成就不世之名的先贤,年轻时也有过彷徨、有过迷茫,有着每个人都有的性格缺陷和满身陋*。

  曾国藩与他的父亲曾麟书是科举湘乡考场上的一对"名人",而得名的缘由却是双双屡次名落孙山,曾麟书连考了十六次,连个秀才都没中,被时人戏称为"老童生"。而曾国藩本人也是到了第七次,才在榜单的角落里找到自己的名字,他的文章甚至还曾被公然作为反面教材来批驳。文人面对如此挫折和羞辱,若是没有足够的韧性,怕是早就弃了仕途,从此一蹶不振。哪怕是牢记"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祖训的曾国藩,也开始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虽有满腔的雄心与进取心,可奈何没有与之匹配的聪明才智。可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服输,而是越挫越勇,愈发地勤勉刻苦,在考中秀才后,马上"联捷"成了举人,又入了翰林院,而后*步青云成了"天子*臣"。

  我常暗自思考,面对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人生路,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走过每一步,该以怎么样的心态去过好眼下的每一天?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总归来讲人生在世当有目标,并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坚忍不拔的精神去努力达成,哪怕荆棘铺路、困难重重。苦难和敌人,在人们的想象中,往往被无限地放大。当你真正提起勇气,直面正视它时,也许就会发现它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很多时候,你最需要战胜的也许就是自己的陋*,有些性格缺陷甚至深入骨髓,与血肉融为一体,想要驱除难上加难。以曾国藩的经验论,光靠短期的猛火狂烧大多无济于事,而应温火慢炖在日积月累中悄然改变,如能再佐以亲友、师长的外力监督,定可药到病除。

  一生所愿,唯内心的宁静与相对的自由。我明白这不是愿望,而是奢望,想要内心宁静,需亲人安康、生活无忧、诸事顺遂,还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心境;想要相对的自由,需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终生学*的能力,将爱好发挥到极致并以此为生,从容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顺应时代潮流,而非被裹挟着前行。

  在世俗洪流中,能够坚持本心,面对名利场的诸般诱惑岿然不动的大圣人算得上凤毛麟角。可作为普通人来说,也该坚持内心的原则,切不可在冲刺目标时迷失方向、不辨西东。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赶路的人,为了远方的目标,无意留心沿路的风光。许多其实并不比你追寻的东西逊色的路边风物,被你轻易地忽略过去了,待我们多年后明白过来时,已追悔莫及。而当你把赶路的心态换成散步的心态,你就会发觉,得到有味,失去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贫也自有味;成功有味,失败也有味;热恋有味,失恋也有味;青春有味,衰老也有味……这时候,你才会恍然明白,你梦想中的东西其实就藏在路上……"

  祈盼自己在往后余生中,能够珍惜时光,做到坚持本心、不卑不亢,遇见自己的乐趣所在,并温火慢炖坚持下去。

曾国藩传读后感5

  虽是囫囵吞枣式读完第一次,却也是获益良多。以前了解甚少,读完却被曾文正公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无论从学识、人品、性格还是格局,都深深被折服。感触最深之处有五:一是其立志做圣人之后,几十年如一日的自省自律;二是对于左宗棠,真正做到了相忘于江湖,相比于左,足现其胸怀;三是对于大局的思考以及当前形势的预判及把握,足见其格局;四是其开放的心态以及对知识的学以致用;五是其与家人及朋友的联系,书信的往来,也让我佩服。

  喜欢读人物传记,正是喜欢从别人的人生阅历,去提取丰富自己的人生。这本书读完已经深深地被曾文正公所折服,这是值得多翻阅的一本书。不过读来可以觉察,作者写作中的个人感情色彩还是很浓的。

  最后,也发现了历史的了解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切入,正如这之前对于太*天国的了解就知之甚少,只有历史书上学到的,只知道被镇压而失败,所带的感情色彩都是偏向太*天国一方。而从本书所处的角度,却让我认识到不同的另一方,也是读本书最大的一收获。

曾国藩传读后感6

  这周,偶然看到某位牛人推荐阅读《曾国藩传》。历史上有两位圣人我一直想去了解,一位王阳明,一位曾国藩,之前我就在搜索关于他们的好书。所以我知道后立即购买下载。

  这本书是刚出版的,作者张宏杰老师,历史博士,他之前已写过几本关于曾国藩的书,都得到了好评。这本书读起来通俗易懂,有料有趣,作者的描述都是经过考据,并标注出处,所以人物还原的真实性很强。我看完第一章就被吸引,并一口气在两天内读完。看后我认识到这几点,

  1、普通人也可以有所成。曾国藩天资**,甚至可以说笨拙,有个细节,小偷去他家碰巧他在背书,最后小偷背熟了,他还在背。他的不寻常在于不退缩不放弃,相信勤能补挫、滴水穿石,以勤奋和时间补充短板,最终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2、成就的背后是方法与坚持。曾国藩入翰林后,给自己立下十二条军规,归纳后就是写日记、早起、*、读书不二、谨言、保身、记笔记、做文章、练字。曾国藩刚入官场,发现自己静不下来,每天都耗在交际往来中,没有时间读书。后来他深刻反思,也就有了这十二条军规。他写日记主要是自省,这些日记也流传至今,被今人推崇。读书不二,我也有感触,如果难懂或不感兴趣的书,我就会放下,久之,始终难以看完。这些立誓曾日日践行,即使生病也未中断,周而复始,逐渐将他塑造成各方面都杰出的圣人。

  3、成功也需要情商和品格。刚入官场,曾国藩就像一位愤青,鄙夷官场陋*,不屑为伍,所以做事说话又刚又直,导致与官场不相容,结果让他处处受挫。后来他悟到,水至清则无鱼,在不忘原则的基础上,以柔克刚,顺势而为,这些改变让他逐渐立足,也做成了一件件大事。另外关于曾的品格有段记载,左宗棠是曾提携的,按理应该感恩,但后来左与他交恶,处处相对,但曾关键时刻还是选择以德报怨,最后感化了左。

  4、成功可以不需要技巧。曾国藩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所以在对阵太*天国的战役中,采取了“结硬寨,打呆仗”的策略,稳打稳扎,以时间和空间赢得了最后胜利。

  5、有远见。他在当时的环境能认识到西方的强大在于先进的科技,并将认识转化为行动,推动洋务运动,建立安庆军械所和江南造船局,并促成了*第一批留美生的成行。


《曾国藩传》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8)

——《曾国藩传》读后感 (菁华5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1

  读完张宏杰博士的《曾国藩传》,心情久久难以*复,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落笔。从前熟知曾公,源于中学的历史书及洋务运动。今日读来,方知见识鄙陋,曾公乃一大奇人,备受*和蒋介石推崇,毛公评价:封建社会第一“完人”。如此看来,评价极高,却绝不夸张。

  曾公传奇的一生,离不开以下这些品质:

  坚韧有恒,意志超群

  超乎凡俗的恒心与毅力。六次秀才失利,九年的应试生涯,终一鸣惊人,及第进士,跻身翰林。表面光鲜,背后蕴含多少心酸、隐忍与坚持,漫漫科举之路,亦是曾公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后每每回顾,如芒在背,却未尝敢一句怨言。不抱怨出身普通,不抱怨资质*庸导致凡事需付出于别人十倍努力,只知自省精进,屡败便屡战。曾公一生看重“有恒”二字,在家书中常教诲弟弟们做事善始善终,不可见异思迁,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一无所成。

  这段独特的经历,也锻造了他“越挫越勇”的品性,在往后的仕途中,无论周遭何种逆境,他皆能迎难而上,隐忍负重,化险为夷。

  笔耕不辍,躬身自省

  坚持写日记,勤于自省,善于从失败中寻找方法和总结经验。曾公早年时也诸多缺陷。自评早年浮躁,坐不定;为人傲慢,修养不好;为人“虚伪”;好色。从穷乡僻壤的“土包子”来到人才荟萃的京城,虽然科举的成功一度让他顾盼自雄,睥睨一世,可对比方知自己乃庸俗鄙陋之徒。多年死抠科举教材,涉阅甚少,致使视野狭隘,境界肤浅。为此立下“成为圣贤”之志,几十载如一日,通过日记自我警省、自我批评,甚至将日记公诸于众,让家人朋友鞭策监督自己。这个*惯伴随了他一生,哪怕恶疾缠身,受尽折磨,到了风烛残年,双目几*失明,仍不敢松懈丝毫,直至生命最后一息。坚韧自律至此,令人动容,可瞻可仰,可敬可佩!

  数十载的从政从军生涯,他能够多次从挫折失败中崛起,屡建奇功,游离官场并得善终,追谥“文正”(文人做官梦寐以求的一个谥号)。如此等等,均离不开他的善于总结与省思。可谓功虽大而不喜,过虽小而必究。作者评价: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他一生得力处在一“悔”字。可见这一*惯在他明志修身,通往圣贤之路,成就丰功伟绩,终成世人瞻仰的“立功、立德、立言”的圣贤之徒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脚踏实地,稳打稳扎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尚拙”乃曾公信奉的独特的人生哲学。曾公被视为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是最笨的一个,梁启超评价钝拙,曾公也自知天资*庸,常自称生*短于才,秉质愚柔;志亢而力不副,识远而力不逮。可正是这股“拙劲”,助力他卓群而立,完胜同侪。

  曾公生*做事力求脚踏实地,不走捷径,不慕虚名,不投机取巧,锱铢累积,集腋成裘,力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他带兵打战,更是将这种稳打稳扎的作风发挥到极致,他主张“围城打援”策略,“扎硬寨,打硬仗”,要求士兵挖沟工事,修建壕墙,多次将太*军打得溃不成军。

  广择益友,勤破万卷

  前面提及曾公年轻时也诸多毛病缺点,而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并立志成圣的,还得益于他广交益友和广泛涉阅。“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读书和交友打开了他的视野,拓宽了他的格局。从古代圣贤身上,他意识到自己视野狭隘,境界低劣,并立志成为王阳明等的“圣贤”;与各界精英相交,他领略到了真正的学者风范,大儒本色。自己原是井底之蛙,俗不可耐。

  曾公一生受理学影响最为深刻,且在这个领域有高远造诣。他组建湘军,亦有自己一套理学基础,他要建立的,是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军队。历代士兵皆用没有文化莽夫,他却要挑选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他看来,精神力量远胜于身体力量,只有坚定的信仰,才可出战斗力。他注重军队精神政治的建设,常以程朱理学教导士兵,提倡经世致用。而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湘军麾下出现了不少勇且坚的战神,他们秉承共同信仰,不以个人之穷达为己忧,心系苍生社稷,视死如归。也正是这支队伍,击垮太*军,拯救了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让它又得以多苟存了六十载。

  更重要的是,持续的学*,让他得以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古人向来自诩人上人,自视世界上最文明的族群。在唯我独尊的满清王朝眼中,洋人*于禽兽,不配与国人*起*坐,曾公虽早年也曾视洋人“性同犬羊”,但经历了两次*战争后,他做了深刻省思,并更迭观念:众生*等,当以礼相待,以诚外交。操持洋务过程中,更是体现了他放眼世界、博采众长的胸襟和高瞻远瞩的见识。

  以德服人,扶携晚辈

  曾公一生信奉“拙诚”,不玩心机,时刻以理学精神约束自己。他待人真诚宽厚,甚至以德报怨。对左宗棠因妒恨而多次无端诋毁谩骂,皆采取不理会、不还击态度。甚至在他困难之时及时援助,终感化左宗棠。左评价到: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生。”

  在与江西布政交涉时,对方恩将仇报,百般刁难,曾公动心忍性,只将其视为磨砺心智的机会。可见曾公心胸坦荡宏大,修养境界极高。

  在用人上,他恪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慧眼识人,多方考究,确定要培育李鸿章为接班人后,又深谙因材施教,李虽明敏有识,积极进取,却带傲气,曾公便常让他与辨士争口舌之长,挫其傲气。他甘为人梯,多次牺牲自己利益为李鸿章仕途铺路,力图为人才凋敝的晚清王朝培育德才兼备者,其格局视野不限于个人利益得失,而真正心系国家安危存亡,着实让人敬佩。他常常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李带兵出战,他便通过书信对他进行一对一指导,将自己生*政治、军事、外交、人际处理方面的智慧倾囊相授。一生若遇恩师若此,夫复何求。放眼今日,曾公便是一位有气度、有格局、有谋略的管理者。

  纵观曾公一生,其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布满了荆棘与坎坷,可这些苦难与挫折却是造就了他不凡一生,每一次的跌入谷底,让他又一次铆足劲弹到高峰。曾公用自己的实践向世人证明:即便禀赋*庸,亦可通过真心实意的精进修炼,陶冶变化,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同时也看到了早年立志和内在精神信念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

  曾公奔走劳碌的一生,于公于私,于国于家皆功垂青史,广为佳谈。真正诠释了“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理念。

  于国。宦海沉浮几十载,他忠诚事主,*复内乱,解决外患。志存高远,胸怀家国,身体力行,呕心沥血,操持洋务。以精卫填海之势,孱弱多病身躯,奔走劳命,试图拯救无力回天的清王朝,明知不可为却为之。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仰,哪怕恶疾缠身,油枯灯尽,仍勤勉有恒。无论公务如何繁忙,始终坚持每日阅读、写日记、练书法、打坐……真正书写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忠坚。捧卷拜读,几度盈眶。当读到曾公受病痛折磨之时,更是心疼之至,不忍逐读。

  于家。他孝顺父母,团结手足,将兴旺家族、发扬光大视为己任,创造机会帮扶兄弟;与妻子伉俪情深,相敬如宾;教育子女更是严慈相济,引导鼓励。在对后代教育上,他尤为注重品行修养。在他遗嘱中,谈及的不是遗产分割问题,而是对子女品性的期许上。告诫孩子们“不忮不求”,即不妒忌不贪求,因为这是人性最为常见顽劣。他遗留的家书更是后人教育子女的宝贵参考范本。

  于己。他立志成圣,涓滴累积,有着极强自我完善欲望甚至“日日自苦”,严格苛求自己直至生命尽头,都不曾松怠丝毫。力图通过勤学苦修达到“完美”境地,终悟得天理,掌握万物运行规律。他注重内在修养,以德服人,海纳百川,不被庸常所缠绕、不被世俗所倾扰,为官数载,两袖清风,终成大器。

  曾公传奇一生,其人格之伟岸绝非寥寥几页可以详尽。碍篇幅有限,才疏学浅、文词拙劣,甚至难以将内心汹涌的崇敬之情了然于纸,唯择几样,作浅薄泛谈。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深邃。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深知历史更替发展,宇宙浩渺无穷,自己不过沧海一粟。没有成就伟业雄心,亦不敢奢求成为圣贤,只求通过书籍,瞻仰伟人圣贤们的不朽魂灵,聊以自励,且勤学精进,以实现完善人格,滋长智慧,修身养性之望。

《曾国藩传》读后感2

  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刻启迪。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

  在读《曾国藩传》中我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党羽者,一把创立军队、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军队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

  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觉得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聪明人。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点时,它往往却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够忍辱负重,否则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成小的时候,很想看看家人对他有多么重视,吃饭的时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结果,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等大家吃完饭,他才从柜子里爬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从此他发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则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这位*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和修养。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二是做事要“慎独”。

  “ 慎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能够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样就能问心无愧,对得住天地良心,饭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稳,故能心安理得,心态*和,是可笑对苍天,下可孝对父母,中可和对同事。对工作、对朋友、对亲人只一个“诚”字,不欺暗室,不阳奉阴违,做到心口如一。其实我们为人处事要的不就是“以诚相待”吗!

  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三是为人要“主敬”。

  “主敬”就是外表整齐严肃,内心纯净专一,接待贵宾和参加活动,都是主敬的具体表现,古人常讲君子应讷于言而敏于行,与主敬异曲同工,人在遇到危急生死存亡时刻都会高度集中精神,然后就会化险为夷。主敬是指一种厚重,专注,严肃认真的精神状态,曾国藩经常要求他儿子曾纪泽说话要慢,走路要慢,举止要庄重,通过这些

  日常琐碎的行为*惯来培养“敬”功夫。这就要求人要有静气,少说话,话多伤神,注意养气,控制自己的心情,气若不动则心不动。心要静,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则不明,都是浮的。人若心浮气躁必然会影响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所以当人面对重大事情和各种突**况时要有静气,要从容不迫,处变不惊,这样才能对事情做出正确判断,从而能够作出正确决策。这也是普通人向成功人发展的重要过程。当然这跟人的个性和成长环境有关,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磨砺后获得的,如果*时经常注意养精蓄锐,面对意外情况时尽量让自己头脑冷静,做到谨言慎行,对事情不草率做决定,而是深思熟虑,时机不成熟时要学会先把事情先放一放,也许过段时间后事情会明了些,到时做决定会容易些。

  这就是我读《曾国藩传》得到的感悟,希望喜欢的朋友有时间也可以去借来一读!

《曾国藩传》读后感3

  今日读了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传》堪称学*、励志的典范。成功诠释了一个普通人成功成才的秘诀——自律、有恒、志向高远。

  一、自律

  曾国藩“出身*常,天赋堪称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身体也很差。”“年轻时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差。”单是一个秀才就考了将*十年,以致成为湘人的笑柄。尤其是道光十二年,不仅落榜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成了“文理欠通”反面典型,全省“出名”。然而他并没有气馁,“回家后一头钻进书房,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找出失败的原因。”“他找出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看来看去,曾国藩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通关和整体气势。”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三年当他再次踏上科举之路,果然中了秀才。“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紧接着又中了举人。并顺利一路进入翰林院”。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不仅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还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正因为尚拙,他认识到笨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进入翰林院,这里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他和人家一比,身上有很多严重缺陷:说一口难懂的方言、视野狭窄、观念庸俗、吸烟、浮躁坐不住、爱去菜市口看**等。这更坚定了他的自律信心,坚持每天写日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把日记送给朋友传阅,以达到自律的目的。这是他的成功秘诀之一。

  直到晚年,仍然每日照常工作,每天清理文件,见客,阅理学著作,核改信稿等。

  二、志向高远。

  “曾国藩1840年到北京做官,进入翰林院,1852年离开北京。在十多年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造了道光朝的记录。”他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还有一身的坏毛病。为什么在官场上如此春风得意呢?第一自律,自我管理能力强。第二目标高远。他在三十岁提出“学做圣人”的目标。为此他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矩:

  1、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每日不拘何时,*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5。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9。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10。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11。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12。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作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曾国藩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是*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有延续了六十年。他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乎纯粹。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

  三、有恒

  曾国藩从开始考秀才之举就能看出其恒心。不然怎么会连考*十年?怎么会在成为湘乡笑柄、全省反面典型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科考。相反没有恒心早就放弃了,清王朝女历史就应该重写了。

  再看进入翰林院后他发现同事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自己有太多陋*,怎么办?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并以记日记的形式规范自己的行为。直到暮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省中,每天在日记中不断的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六十二岁的他已经功成名就,在日记中的自责自省依然和他三十岁时一模一样。他用三十天戒了烟,然后用三十年戒掉他更难戒的毛病。“晚年的曾国藩虽然已经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尽管右眼失明右眼视力也并不好,但她还是在每年处理完公事后读一点书。有时眼晴实在太疼,就闭目默诵。直到生命的末尾,仍没有停止高强度的工作,也没有停止自省。”他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境界,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一个资质非常*庸的人如果实心实意的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也可以成为一个超人。值得后人借鉴、崇拜。

  我也是一个普通人,要想成功,那就开启自律、有恒、目标高远之舟起航吧!这是通往成功之门的最直接途径。

《曾国藩传》读后感4

  今天终于看完了度阴山写的《曾国藩传》,初次了解曾国藩这个人,是无意间看了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里的一期节目,提到了他,当时说了曾国藩儿时背书,小偷入门偷盗的故事,这么笨的人后来成为了半个圣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勾起了我对他的兴趣。

  于是开始关注他,但迟迟没有行动。在团委实*时,借了一本讲他传记的书,但是你看几页因为要去团省委实*就还了。再后来去支教,在初二的历史教科书上“太*天国”、“洋务运动”都提到了他,我觉得他真的很厉害,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对清朝有再造之恩。刚好那段时间超爱看书。所以后来下定决心花了100多大洋买了《曾国藩全集》,看了几页又停下来了…因为全是半古文看起太烧脑了…再到后来买了kindle,下载了度阴山写的《又笨又慢*天下—曾国藩》。不记得从哪天开始看的,反正到今天终于看完了,也算是系统的了解了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了。其实,当你开始关注一个人的时候,你就觉得生活里到处都是他…

  看完全书,他并没有我想的那么完美,他有他的缺点,但是很真实。曾国藩天资笨拙,但是为人正直、信念坚定,运气也不错。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对他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和他很像,但是他遇到的挫折比我要多。他考试考了八到九次才考上,甚至连秀才都算不上,但是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穆彰阿。是曾国藩从政生涯的起点。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并不招人喜欢,因为为人处世过于刻板。

  他人生的第二次转折应该是他的父亲过世,应清*的邀请,再次重新出山,组建了湘军,后来成为灭掉太*天国的中坚力量。他这次出山之后,大改自己以前的脾气,坚定了“不为圣人,便为禽兽”的信念,严格的要求自己,后来还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经过长达14年的斗争,终于灭掉太*天国。但当时的清*已经千疮百孔,慈禧也担心他会造反,然而此时曾国藩却信用了苏轼和王安石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样淡泊的话进行回应以及表示他作为儒家学派的忠心,随后弃武从文,解散湘军。

  曾国藩一生的辉煌就是组建了湘军,最大的遗憾就是解散湘军。当时曾国藩为了自保,解散湘军,谁料到之后还有捻军、天津教案…他的晚年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他是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但是他的一生将诚字贯彻到底,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他是做到了的。“不信书,只信命”,也许是他晚年的哀叹吧…

  有人说,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读完全书,我觉得曾国藩官场成功有四点:一是贵人相助、二是义无反顾的坚持、三是识大局懂得功成身退、四是会带人无论是家人还是士兵。“树大招风”,是我从他和慈禧、咸丰的相处中看到的,权利和利益的冲突…

  这本书值得学*的很多,我们不曾身居高位,也没有涉及权贵。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向曾国藩一样,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坚持坚持再坚持,养成好的*惯、修身、克己、齐家……

《曾国藩传》读后感5

  以史为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关键是学到领悟了什么,而不要为了一个死人而去计较,陷入我执和法执。一个人本来就是毁誉参半的,除非他成佛了,但即使是佛祖也被人陷害诋毁过,耶稣也被人背叛过。而且孔子说了“一个人如果所有人都说他好,那这个人有问题,是个乡党。”

  所以,有人骂曾国藩是鹰犬,有人说曾国藩是完人,是正常的现象。前者可能从阶级立场的角度出发理性分析所得,后者可能因为情感,比如我倾向于佩服曾国藩的志向“不为圣人,便为禽兽”,而却被后人指为鹰犬,因此心里好不难受。由此看来说到底我还是个凡人。

  我个人还比较倾向历史是过去的政治,历史为现在服务,所以现在没必要喷孔老二,而是要建立很多孔子学院为荣;也没必要喷曾国藩为鹰犬,因为满汉一家亲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学历史人物的优点,比如马丁路德金有与美国开国领袖华盛顿一样的待遇——作为美国节日,但私生活实在不堪,但这不影响他《我有一个梦想》的伟大。

  即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华盛顿小时候砍樱桃树的故事都是假的,但还是不影响其伟大。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的人对其苛刻咬文嚼字,有的人对其宽厚不求甚解,但都有所得。

  古希腊神话是揭示人性恶的,*神话是崇尚人性善的,这是文化传统。但这个传统断了,总的来说对古代先贤,我们的敬畏心不够,不过我并不排斥故宫卖萌产业链的发展,也不排斥“杜甫骑马漫画”,但我就是排斥“鹰犬”这样恶劣的字眼,为什么不能换着用温和一点的字眼表达观点呢?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左边两点水右边中,意思是前面说到的“万物负阴抱阳”的阴阳二气,要像水一样融合在一起。要想完全理解一个人,就是成为他的一部分,像一粒盐融入海洋,与海水融为一体,它因此全然觉知了海水的咸度。从这角度来讲,我们谁也没资格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而且对一个死人单一的评价是不公*的,因为他本人是没有还手之力的。

  法律是可以律人,可以律己的,但道德最好只拿来律己,不要站在自己的道德立场上要求别人,康德说“头顶灿烂星空,心中道德准则”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对别人的错误的纠结是对自己的惩罚,何况本来也没什么真的对错。——清明节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