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 (菁华9篇)

首页 / 地理教案 / | 地理教案,初中

初中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说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3.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4.读图说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及其大致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我国一、七月*均气温分布图,进一步学会判断、分析等值线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形成气温特点的原因。

  2.从一月等温线图上,找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3.进一步学会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气温及温度带的学*,进一步体会我国疆域辽阔,地区差异大的特点。

  2.通过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1月0℃等温线的分布。

  3.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你喜欢旅游吗?国庆节去哪里旅游了?你穿的衣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

  【请你当参谋】

  大连的小红同学也很喜欢旅游,今年,她打算到哈尔滨的奶奶家过春节,你能告诉她需要准备哪些服装吗?姑姑说,可能还要带她去广州玩,她还要另外做哪些准备?

  【承转】同是春节,为什么到哈尔滨和广州穿的衣服差别这么大呢?

  【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课件展示哈尔滨和广州气温曲线图)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

  【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35℃,难怪两地在衣着上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均气温图。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同一条等温线上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指导读图】读“我国一月*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秦岭----淮河一线*均气温大约是多少度?在图上用笔描绘出来0℃等温线,说出0℃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2.从秦岭----淮河一线往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漠河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从秦岭----淮河往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海口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约是多少度?

  【概括总结】我国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从此线往北温度越来越低,漠河的*均气温大约是-28℃以下。从此线往南气温越来越高,海口的气温大约是16℃以上。我国南北之间的温差约为44℃以上。

  【板书】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大呢?

  【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演示

  【归纳】我国南北跨纬度很大。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了。另外,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结论】因此,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影响。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读1月*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①漠河的7月*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②海口的7月*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大约多少摄氏度?

  ③找出我国7月*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部分地区7月*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漠河的7月*均气温为16℃以下,海口的7月*均气温为28℃以上。我国南北*均气温相差仅为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 7月我国*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大约在8℃以下。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以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原因。

  【承转】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主要的地区?

  (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均气温图)?

  (4)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原、黄河中下游地区、海南岛、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启发提问】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分小组讨论回答】(课件提示)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的果树有什么不同?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有什么不同?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有什么差异?

  (4)你还能说出哪些不同?

  【练*与小结】(课件)

  板书设计

  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2. 了解洋流的类型及其成因,大洋表层环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的 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表层洋流的分布的 教学建议

  在 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以太*洋和大西洋洋流为例,对比两大洋洋流的分布,找出分布的规律。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读《世界洋流模式》,归纳出世界大洋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环流分布规律。

  关于海水运动形式的 教学建议

  在课堂 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对海洋的了解说明海水运动形式。然后, 教师归纳出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在讲解波浪和潮汐运动时,可从能量来源、形成过程、产生的影响和驱利避害的措施几方面进行讲述。

  关于洋流的形成的 教学建议

  教材的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洋流按形成原因分类,既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在课堂 教学中, 教师可首先介绍风海流的形成,这是一个重点内容,然后介绍密度流和补偿流。在 教学中,要讲清三类洋流的概念、成因,补偿流的分类等。在洋流形成原因的分析中,要联系行星风系、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诸多影响因素。

  关于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的 教学建议

  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海洋航运、海水净化等方面。关于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的影响,可以澳大利亚大陆东西*的气候类型进行对比,说明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关于洋流对海洋生物及渔业资源的影响,可从寒暖流的交汇和补偿流的上升说明;关于洋流对海洋航运的影响,可以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为例,说明在冬夏不同季节,洋流的流向的变化对海洋航运的影响。最后,联系海洋污染物的扩散和加速自净,说明洋流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1. 提问:在同学们中可能有不少人去过海滨,你知道海水运动有哪些形式吗?

  2. 归纳:海水运动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种。

  〖海水运动形式的 教学〗

  1. 读:课本《波浪》景观

  2. 讲解: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3. 读:课本《大潮和小潮》、《钱塘潮与杭州湾地形》示意

  4. 演示:录像《钱塘潮》

  5. 讲解:潮汐的概念,大潮和小潮的形成与月相变化的关系,著名的钱塘潮的形成与杭州湾地形的关系,以及潮汐对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设的影响。

  6. 读:课本《墨西哥湾暖流》示意

  7. 讲解:以墨西哥湾暖流为例,说明洋流的概念;从墨西哥湾暖流的规模上引出洋流的形成。

  8.板书:海水运动形式:

  1、波浪:风浪、海啸、风暴潮、潮汐波等

  2、潮汐:大潮(朔望月)小潮(上下弦月)

  3、洋流:海水常年大规模定向流动

  〖洋流的形成的 教学〗

  1. 复*: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

  2. 讲解:风海流是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形成的规模很大的洋流,如在信风带形成了赤道洋流,在西风带形成西风漂流等。在风海流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了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 读:课本《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向》示意

  4. 讲解:密度流是各个海域的海水因温度、盐度的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在相同水深处出现液体压强差异,引起海水的定向运动。例如,地中海的盐度高于大西洋,在水深500米处,地中海的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向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层海水则流向地中海,补偿地中海海水的缺失。

  5. 板:《南美大陆西岸的秘鲁寒流及秘鲁渔场的形成》示意

  6. 讲解:补偿流的形成、分类,秘鲁渔场的形成。

  7.板书:洋流的形成:

  ⑴风海流:主要受盛行风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

  ⑵密度流:海水温度、盐度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形成。

  〖表层洋流的分布的 教学〗

  1. 读: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2. 提问:对比太*洋和大西洋中、低纬度的洋流分布,从洋流的流向和性质等方面找出共同点。

  3. 读:《世界洋流模式》

  4. 讲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5. 读: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6. 提问: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流向;形成该海域洋流流向随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7. 讲解: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形成。

  〖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的 教学〗

  1. 读:课本P5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2. 提问:澳大利亚大陆东、西岸的气候类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讲解: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为湿润的气候类型,西岸为干旱的气候类型。这是因为澳大利亚大陆东部沿海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西部沿海有西澳大利亚寒流流过。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则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寒暖流对澳大利亚大陆东、西岸气候的形成以及气候的差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 读:课本P5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5. 提问:找出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并说出寒暖流的名称。

  6. 讲解: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另外,洋流还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影响。

  7.板书: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渔业:寒暖流交汇区形成大渔场

  航运:顺风顺水快,逆风逆水慢

  污染:范围扩大,净化加快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观测海水运动

  1.观测风浪运动:

  在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测海洋风浪运动。可利用风速仪测出观测时的风速,也可收听当地气象台站的气象预报,将风力大小的数据以及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同时,将目测的浪高数据以及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分析风力和浪高数据,找出海洋风浪运动的规律,为沿海的捕渔业和航海业提供服务。

  2.观察潮汐现象:

  在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测海洋的潮汐现象。观测内容为每天海水的涨落时间、次数、潮差,结合月相变化观察大潮和小潮的出现。

  >

初中地理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途径,了解南水北调工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图表,逐步培养和提高读图、用图和析图的能力。

  (2)通过学*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原因及解决途径,培养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节水意识,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倡导节约的资源观。

  二、教学重难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应的解决途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我国东部地区今夏南涝北旱》,引出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2、空间分布:

  【情景一】住在南方的农民伯伯,搬到北方种粮食,由于他对北方的水土情况不太熟悉,在种植的过程当中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同学们为他分析情况,并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1)他应该种植的是什么粮食作物呢?

  (2)为什么要种植这种粮食作物?你可以图文并茂告诉农民伯伯吗?

  【情景二】当农民伯伯种植小麦的时候,他发现这里的地形*坦有很多耕地可以利用,可惜的是水资源不足,干旱严重的时候,农作物甚至无法生长。

  【小组讨论】(1)

  1、请结合右图为农民伯伯分析我国南北方水土配置的情况?并分析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对策,解决问题。

  【思维拓展】为什么要把水主要调到华北地区而不是西北地区?

  3、时间分布:

  【情景三】春天来了,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春雨贵如油”,农民伯伯准备播种的时候,刚好遇上了干旱,小麦迟迟不能发芽。

  【小组讨论】

  (1)为什么春季会遇上干旱呢?(通过看图指出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的特点)

  (2)这种分布特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利和不利方面)

  (3)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办法,并且说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4、结束:“节水比调水更重要”(为后面“保护水资源”作铺垫)

  四、板书设计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兴建水库

初中地理教案4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 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南极洲是冰雪覆盖的大陆;酷寒、干燥、烈风的 冰原气候;丰富的淡水、铁、煤、鲸、企鹅、磷虾等自然资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 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 教育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是科研的宝地,理解人类对南极 洲的科学考察,了解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长城站、中山站和科学考察的*况,培养学生热爱 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

  教学难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复*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请你说说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位置特点和气候特点。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冰天雪地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在那么冷的环境中,有没有动物呢?(学生回答有,并且举例说明。)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动物资源 。20xx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 上,*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三、讲述新课:

  指导学生以阅读形式,找出有关的答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 区的 自然资源

  1、 淡 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2、 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3、 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2页“两极地区的动物”。

  63页,活动题。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指导学生阅读64页,《南极探 险》。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

  1、 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2、 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3、 我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指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20xx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 学生站到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极趣闻、故事等等。

  作业: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教学后 记:

  后半节课,学生自主交流,讲 一下关于两极地区的小故事,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气氛热 烈,下课后,学生们的发言仍没有结束。以后可以上一节关于两极的地理知识交流课。

初中地理教案5

  教学目的:

  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环境意义;能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上找出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方法。

  教学重点:森林的环境作用,森林破坏情况及产生的严重生态问题。

  教学难点:森林的环境作用。

  教 具:多媒体教学(漫画、图片、资料、实例)

  教学方法:运用电教手段,引入漫画、图片、资料、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附着很多毫毛、头发等,它们的排汗和保温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起重要作用。对于地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呢?那就是生长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们就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

  讲授新课:播放有关森林的纪录片,提问:森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

  1、 森林的经济效益:由于学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可直接通过提问。

  教师总结:森林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作用,还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环境效益:

  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森林作用的数据,以及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由学生填图。

  森林作用的数据

  森林的环境作用

  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

  调节大气成份

  每年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

  净化空气

  夏季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70~100吨水,化为水蒸气

  增加空气湿度

  通过上述的填图,使学生知道:森林具有调节大气成份,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因而,它被称为“环境的肺脏”。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1:(护田林带防风动画示意图)注:图中沙尘应该和风画在一起,为表示清楚而画在上面,线的疏密表示风的强弱。沙尘的多少受风力大小的制约。

  教师问:图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过分析:由于森林带的阻挡,使强大的风变为微风前进,从而避免了大风对庄稼的危害;同时,风中的沙尘因风速降低而沉落。

  学生回答: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2:(护坡林带保持水土动画示意图)注:图中箭头的粗细和颜色的深浅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径流中泥沙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被森林阻滞后,泥沙逐步沉积在坡上。

  教师提问:减少的那部分径流到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森林阻滞,水的流速减缓,大量的流水渗入地下,变成地下水。

  结论:护坡林带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长流。

  除此之外,教师提问:森林还有哪些功能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森林还有调节气候,减弱噪音,美化环境等作用,因此,人们把森林称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那么,森林资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状况又是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森林资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覆盖率29.6%。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3(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

  教师提问: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以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为主。

  教师提问: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通过以上学*,我们知道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此,我们又把森林资源称为“地球的毛发”,人们又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学生表演小品:由学生事先排练,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类,原告:森

  林,森林动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气候,表现在当今森林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树更新的面积却很小,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热带雨林如果消失,不仅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将受到影响,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将失去调节作用;许多野生动物丧失理想的栖息地,导致一些动物的灭绝。由于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

  通过小品,使学生认识到:森林慷慨地向人类贡献着它的一切。但它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保护和抚育。当前森林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森林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四、森林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开始注意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衡。各国制定 有关政策,鼓励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发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遥感技术监控森林火灾。

  那么,我们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条思考题,多媒体播放思考题:

  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有三种处理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 全部保护起来,禁止砍伐。

  2. 全部砍伐,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

  3. 把此片森林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随即补种树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师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它的一切,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并且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的环境因此而恶化。为改变现状,应植树造林,绿化地球。人们在搞经济建设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急功*利,竭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严防弄虚作假,要讲求实际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东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能够从图中获取相应地理信息,提升识图、析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形成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山河分布特点和气候特点。

  难点:山河分布及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法。给学生播放李谷一先生的《赠缅甸友人》,引导学生注意听其中的歌词: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提问学生:这里的江水是指的哪一条江?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导入到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理位置与国家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地图和东南亚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点拨识图技巧。

  【提问】你们能从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吗?并试着说一说他们的地理位置特点?

  【学生回答】连两大洲,通两大洋,类似于一个十字路口。

  【教师总结】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大致位于23.5°N与10°S之间。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行政区划图,引导学生找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有哪些?哪些与我国接壤?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东南亚包含的国家主要由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11个国家,其中与我国接壤的有老挝、缅甸、越南。

  2.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活动】出示中南半岛的地形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观察。

  【提问】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与之相关的河流呢?

  【学生回答】山河相间,地势北高南低。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的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北部的地势高峻,与*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河流上游湍急,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水流*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出示中南半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中南半岛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旱雨两季。每年的6—10月盛行西南风,为雨季;每年的11—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为旱季。

  【教师活动】展示马来群岛的分层设色地形图,马来群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马来群岛岛屿众多,其中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很多,*原较少,河流湍急。赤道横穿马来群岛中部,群岛大部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拓展延伸】

  【提问】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如此这般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人口大多分布在*原地区。

  【教师总结】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而山区和岛屿则人口稀少。水热条件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对比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理特征,并完成下表:

  四、板书设计

  中公讲师解析

初中地理教案7

  [教学目的]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2、运用地图,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3、运用地图,联系巴西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了解巴西农业和工业的基本特点

  4、运用地图,了解巴西的城市建设和人种构成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农业特点

  难点:亚马孙和水量特别丰富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很多同学都喜欢看足球,也知道球王贝利,你知道球王贝利是哪个国家的人吗?

  一、地理概况

  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找出巴西的位置,并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五大国。

  2、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2题,从纬度位置的角度了解巴西的位置特点

  3、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第1题,思考:巴西的地形以哪两种基本地形为主,各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4、结合板图,讲述亚马孙*原的范围及亚马孙热带雨林

  5、学生自读材料‘地球之肺“,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现状

  6、学生讨论完成活动第3题,

  (过渡)*原一般是有河流冲积而成,亚马孙*原是有哪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呢?

  二、亚马孙河

  1、引导学生观察图3-41,思考:亚马孙河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 设问:亚马孙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阅读思考

  3、思考:为什么亚马孙河能成为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

  4、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2题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1、学生自读教材,思考:巴西经济在南美洲地位如何?其经济强势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过渡)巴西工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巴西丰富的自然资源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图,了解巴西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力资源

  四、人口和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巴西人口分布图,指出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结合地图册上的有关资料,了解巴西人种的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P90图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并突出其特点

  [小结巩固]

  学生小结

  [作业布置]

  见基训

初中地理教案8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4.使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工业与我们”“工业的空间分布”和“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个标题内容。这三部分内容是前后联系的,形成一个整体。教材内容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现状,工业未来发展方向。

  教材第一个标题下,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以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为例,利用景观图片结合文字说明,形象地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其次,强调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第三,强调了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并且,教材通过活动练*“观察我们的家……”,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第一个标题内容的学*,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强民富,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教材在第二个标题下,内容安排上采取了“由面到点”的呈现方法。首先是概括地介绍了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使学生对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现状有一个总体了解。然后,在活动练*中,以“辽中南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分布的类型及特点,分析影响工业的形成和分布的各自条件,从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在第三个标题下,首先介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点;第二,介绍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第三,讲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和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教材在最后安排了活动练*。通过活动练*内容可以使学生明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内容点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工业,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的相互联系性。教材运用图4.24直观地进行了说明。处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将出现不同的工业部门和类型。例如开采矿产,采伐森林等,是“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的工业;冶炼钢铁,制造水泥等,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的工业;生产汽车,制造机器,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的工业。工业生产过程中上一个生产阶段的产品,是下一个生产阶段的原料,体现了工业生产具有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教材利用插图表现了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科学研究、国防现代化与工业的关系。通过几个侧面,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工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快乐和便利。教材在活动练*1中,设计了“仔细观察我们的家……”的内容,让学生由某一件家具找出人们生活与各工业部门的联系,同时找出在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各工业部门的相互联系。通过活动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我国的工业分布,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集中在沿海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教材运用图4.26(“我国工业的分布”)突出了上述重点内容。

  5.合理分布工业是工业建设中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需要综合考虑。首先,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第二,要考虑发挥地区条件的优势,扬长避短;第三,要考虑城乡结合,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第四,要考虑带动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五,要考虑当地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构成;第六,要考虑国防安全等。教材在活动练*1中,以资源配置较好的辽中南工业区为例,提出了本地资源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的问题;在活动练*2中,以资源配置不好的沪宁杭工业区为例,提出了如何发挥本区市场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优势的问题。通过这些练*,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工业分布问题的方法。在活动练*3中,安排了由学生选取一些例子,分析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这使学生又一次获得锻炼其分析能力的机会。在活动练*4中,涉及到工业的分布与乡镇企业发展的关系,这在我国当今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6.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点。高新技术产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科技投入的含量很大,产品更新换代很快。

  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教材运用图4.3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展示了我国沿海开发区、内陆和沿边开发区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除青藏地区外,各省区多在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建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8.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沿海地区科技力量雄厚,经济发达,形成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利用其地理优势,依靠国家的开发政策,发展了以组装、加工为主的贸易导向型产业;内地地区依靠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电子、航空航天等工业为主的与国防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9.教材在最后的活动练*中,安排了材料阅读内容。三则短文中,第一个短文介绍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对上海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所起的作用;第二个短文介绍的是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第三个短文介绍的是国际互联网这一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应用于工业企业的供、产、销中,将会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带来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三则短文共同明确了一点,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①图4.25“张梦的家”,②我们的教室,找出工业产品,并说出相关的工业部门,使学生认识到工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工业生产的兴趣。

  2.播放有关工业生产过程的录像,增加学生对工业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工业与我们】

  1.关于工业生产过程的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读图4.24“什么是工业”,并分析得出工业生产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阶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阶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阶段。然后,可以汽车的轮胎为例,“追根寻源”上个生产阶段,即合成橡胶工业和石油工业。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汽车工业和轮胎制造业相互的按比例发展关系。由上述内容可让学生归纳出工业生产过程的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2.关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阅读农民、建筑师、科学家、军人对工业重要性的评述,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多种角色,例如医生、记者、电视节目主持人、售货员等,从各自行业角度寻找与工业生产的联系,体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3.完成活动练*1、2两题内容。

  由于电视机内部零件复杂,学生绘制生产联系图的难度较大,故只要求学生绘出灯具、餐桌、食品的生产联系图。在此基础上,再找出分属于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各个部门。

  【工业的空间分布】

  1.引导学生读图4.26“我国工业的分布”,分析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京广线、京沪线、哈大线等铁路沿线的工业城市;黄河、长江沿线的工业城市;沿海四个工业区的位置和范围,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的工业区是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应作为重点内容。

  2.完成活动练*1内容。引导学生读图4.27“辽中南地区”,识别矿产符号,了解辽中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资源;识别表示各种工业部门的图例符号,了解辽中南地区的工业分布。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①辽中南工业区资源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②辽中南工业区各工业部门的相互联系。

  3.完成活动练*2、3内容。引导学生读图4.28“沪宁杭地区”,组织学生讨论:①上海有哪些主要工业,对比辽中南地区的工业有什么不同?(上海的轻、重工业都很发达,辽中南的工业则以重工业为主)。②上海附*煤、铁资源匮乏,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上海发展钢铁工业的原因。③读图分析沪宁杭地区有哪几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对其工业分布的影响。

  4.完成活动练*4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使工业的分布和农业的分布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工业,促进农业的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增加农民收入,整体脱贫致富。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介绍乡镇企业的典型事例,例如江苏的华西村、北京的韩村河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针对活动练*4内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报纸、杂志、因特网),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教师引导学生读图4.30“高新技术产业结硕果”,帮助学生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2.教师引导学生读图4.29“北京高新技术园区”,找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位置。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中关村科技园区或其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录像,引导学生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读图4.3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析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特点: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除青海和*外,其他省区的中心城市都建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针对这一内容,教师可以举出我国沿海、沿边和内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实例,向学生介绍。

  5.完成活动练*1、2、3内容。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三则短文,然后重点针对练*2内容,进行分组讨论,最后班级交流。

初中地理教案9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 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南极洲是冰雪覆盖的大陆;酷寒、干燥、烈风的 冰原气候;丰富的淡水、铁、煤、鲸、企鹅、磷虾等自然资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 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 教育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是科研的宝地,理解人类对南极 洲的科学考察,了解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长城站、中山站和科学考察的*况,培养学生热爱 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

  教学难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复*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请你说说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位置特点和气候特点。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冰天雪地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在那么冷的环境中,有没有动物呢?(学生回答有,并且举例说明。)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动物资源 。20xx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 上,*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三、讲述新课:

  指导学生以阅读形式,找出有关的答案。

  ㈢北极地区和南极地 区的 自然资源

  1、 淡 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2、 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3、 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2页“两极地区的动物”。

  63页,活动题。

  ㈤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指导学生阅读64页,《南极探 险》。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

  1、 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2、 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3、 我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指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20xx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 学生站到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极趣闻、故事等等。

  作业: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教学后 记:

  后半节课,学生自主交流,讲 一下关于两极地区的小故事,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气氛热 烈,下课后,学生们的发言仍没有结束。以后可以上一节关于两极的地理知识交流课。


初中地理教案 (菁华9篇)扩展阅读


初中地理教案 (菁华9篇)(扩展1)

——初中地理教案 (菁华9篇)

初中地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 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 (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 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 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案2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

  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

  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未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图讨论培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天气是描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系实际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2、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地理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的态度。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

  1、区别“天气”与“气候”。

  2、 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过程

  一、天气与气候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是什么自然现象

  学生活动:说出图片中几种天气的概况

  引出天气的概念: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

  教师活动:举出身边的例子,提问天气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说出天气是多变的,不稳定的。

  教师活动:什么是气候,举出实例让学生总结

  学生活动:说出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教师活动: 小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列表总结:区别: 天气——短时间、多变;(概念略)

  气候——长时间、稳定性(概念略)

  联系: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的综合

  学生活动:练*: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四季如春——气候;清明时节雨纷纷——气候; 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那么,天气是怎样预测出来的呢?

  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教师活动:展示卫星云图。

  讲解:气象卫星从太空不同的位置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地面工作站,通过计算机处理,再合成精美的云图照片。

  1、一道风尾为 2 级

  2、一个风旗为 8 级

  学生活动:判断出图片中的符号分别代表风的方向和级数。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一天气预报员的身份来预报天气。

  (可先给学生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屏)

  生活动:讲解全国各大城市的天气预报。(注意在预报过程中要按纬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以及天气变化怎样表达等)

  教师活动: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谈一谈学*的收获。

  提问: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

  学生活动:试回答出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的含义。

  小结: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气象站是怎样分析和预测天气的

  引入:我们在收看天气预报时常常看到天气预报图上有很多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图片,请学生速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把全班分为四组以竞赛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气符号的意义。并能把天气中的变化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活动:表示风的符号比较特殊,不仅有大小,还有方位。讲解风的表示方法。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画有风尾或者风旗的一方即为风向

  提问: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

  学生活动:试回答出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的含义。

  小结: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气象站是怎样分析和预测天气的

  引入:我们在收看天气预报时常常看到天气预报图上有很多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图片,请学生速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把全班分为四组以竞赛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气符号的意义。并能把天气中的变化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活动:表示风的符号比较特殊,不仅有大小,还有方位。讲解风的表示方法。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画有风尾或者风旗的一方即为风向

  风级的表示方法:

  1、一道风尾为 2 级

  2、一个风旗为 8 级

  学生活动:判断出图片中的符号分别代表风的方向和级数。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一天气预报员的身份来预报天气。

  (可先给学生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屏)

  生活动:讲解全国各大城市的天气预报。(注意在预报过程中要按纬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以及天气变化怎样表达等)

  教师活动: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谈一谈学*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谈一谈学*的收获。

初中地理教案3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掌握经线的基础上,了解经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经度的划分方法。

  二、教学时间

  约10分钟。

  三、教具

  地球仪,一张直径30cm的圆纸,一条注出经度的宽3cm的长纸条。

  四、教学过程:

  师:[指地球仪上经线]我们已经讲过了经线,它是连接两极的半圆线;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为了区别每条经线,给经线标出度数,这叫经度。它是怎样划分的?[出示一张直径约30cm的圆纸片]我们来看,这圆纸的两边是两个半圆线,代表两条经线,它们现在是相对的,组成了一个……[指圆纸周边]

  生:经线圈。

  师:对,现在把圆从中间折起,这折出的直线相当于地轴,它和经线之间形成两个半圆的面。请看现在这两条经线之间[折成直角]所夹的角是多少度?

  生:90°

  师:[又缩小一半]这样呢?

  生:45°

  师:对,[展示圆面]现在这两条线中间多少度?

  生:180°

  师:很好,[指圆纸背面]如果再看这面呢?

  生:也是180°

  师:对,所以经度一共有360°,为了区别清楚,要找一个0°作起点,经过各国共同商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板书]的经线作为0°经线[指地球仪],叫作本初子午线[板书],现在大家都从图上找一找。

  生:[看图]

  师:0°经线确定后[在地球仪上指出并演示]向东10°、20°、30°……越向东度数越增加,到180°;从0°经线向西10°、20°、30°……越向西度数越增加,也到180°。[板书]向东为东经度(E),向西为西经度(W)。0°和180°是东、西经共有的。[画板图]请看这两幅图(图1)有什么不同?并和我一起画。

  生:0°经线向东是东经度,数字递增;0°经线向西为西经度,数字也是递增的。

  180°经线向东为西经度,数字递减;180°向西为东经度,数字也是递减的'。

  师:对,我们注经度时一定要注明东经度或西经度。地球仪的经度常注在赤道上,地图多注在图下。

  [出示注好经度的纸条,并围成一圈]

  大家回去裁一张纸条(2cm—3cm宽,40cm长)从0°开始,注上经度(每1cm作10°),最后在180°处粘在一起,成一纸圈,帮助你加深对经度划分的了解。

初中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 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 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 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 。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 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 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 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 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大洲和大洋”的 教学设计示例

  〈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 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 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 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 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 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 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

初中地理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巴基斯坦的基本地理特征,记住卡拉奇。

  2、知道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对巴基斯坦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建议

  1、关于“巴基斯坦”的教材分析:

  巴基斯坦为新增加的选学内容,教材讲述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了解巴基斯坦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内容许多在总论部分已经涉及到,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只是重点突出的设计了两个标题。

  “南亚西北部的*国家”概括了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巴基斯坦位于南亚西北部,这一点对它的气候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宗教问题是南亚尤其是印巴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河*原为经济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明印度河*原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该地区主要的制约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农业、城市、工业的发展,主要以印度河为中心进行。

  2、关于“巴基斯坦”的教法建议:

  巴基斯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应使同学了解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宗教及风俗*惯等,可以布置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的资料,以事例说明印度与巴基斯坦在领土、宗教等问题上的争议,关注南亚与我国西南相邻国家局势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对于巴基斯坦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该节体现得较充分,可以将该节作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三、教学重点

  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五、教学用具

  巴基斯坦景观图片;巴基斯坦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原图;巴基斯坦铁路线、主要城市等分布图

  六、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学*了印度,这节课学*与印度关系非常密切的国家——巴基斯坦

  (板书)第三节 巴基斯坦

  (提问)谈谈你对印巴关系或巴基斯坦的了解(学生自由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的景观图片)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巴基斯坦

  A、南亚西北部的*国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历史

  3、民族与宗教

  B、印度河*原为经济中心

  C、主要城市:

  首都---*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D、探究活动

初中地理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

  学*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及物产。

  三、课前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位置交通、气候与农业、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

  2、向各组布置阅读教材图文,上网搜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务。

  3、教师对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过程予以指导和帮助,并准备一些学生有可能忽略、不清或需强调的问题向学生提问、补充,或给学生以提醒。

  四、教学过程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N—10?S,90?E—140?E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

  (3)师问:“为什么有人说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这条航线对我国有没有重要意义?”

  生答:日本是个矿产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我们在网上看到过,日本进口物资的一半,进口原油的80%以上均从该海峡输入,马六甲海峡**本人称为"经济命脉"

  师补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进口量巨大,其中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占进口石油总量的70%以上,全部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另外,我国与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其他贸易运输也要经马六甲海峡航线,因此,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贸易畅通意义非常重大。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3)据图介绍:大家吃过泰国米吗?很香!东南亚人民的主食和我国南方人一样,也是大米饭。水稻是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东南亚湿热的气候条件,还适宜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这里是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产地

  (4)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5)师问: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生答:教材有说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生产需投入大量劳动力。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少,气候高温多雨,所以必然选择水稻作为粮食作物。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文字说明:华人——*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华侨——*人旅居国外,仍保留*国籍的,称为华侨;

  (2)介绍:大家听说过“下南洋”吗?“南洋”就是指东南亚地区,“下南洋”指的是过去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一带人民到东南亚一带去谋生。现在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以上,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居住国公民。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不但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遵守法律,和睦共处,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与祖籍国交往密切,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推动居住国与我国的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3)演示文稿:图“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曼谷佛塔”,“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

  民俗风情:“沙爹、加厘饭、干加厘牛肉”,“水果天堂”。

  (4)介绍:东南亚发展旅游业有很大优势,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众多美丽的沙滩和岛屿,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新马泰旅游是*些年来国人出国旅游的一大热点。现在请大家跟着导游一起观光(对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师总结:各组的展示活动非常出色,体现了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祝贺大家的学*和展示活动取得成功。

  五、课后作业:

  随常练*第二节

  六、课后小结: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3.5N

  2、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11个国家)

  二、地形特征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原少,火山多。

  三、十字路口的位置:

  1、用图示的方式描述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

  2、介绍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四、物产和旅游资源:

  1、主要物产:橡胶、椰子、油棕、水稻、锡、石油等。

  2、物产的分布:P15活动。

  3、旅游资源:介绍新、马、泰的旅游资源。

  五、华人、华侨:

  1、华人:*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2、华侨:*人旅居国外,仍保留*国籍的,称为华侨。

  3、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华人和华侨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

初中地理教案7

  本课时学*目标或学*任务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了解我国领土范围,记住我国的面积;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4、通过在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时区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5、通过多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建议

  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进一步是学生学会分析与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难点:本节教材涉及的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

  学*要求或学法指导

  学*过程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半球分界线;

  2、经纬度的判读。

  一、课件打出谜面,让学生大声朗读两遍,朗读时注意红色的字,然后猜出谜底

  (过渡)说明八年级学**地理

  二、听歌曲、观祖国自然风光和祖国发展成就等图片。老师同时带有感情色彩朗读课本序言,从而导入新课

  (过渡)了解了我国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让我们在看看其他几个国家的位置,教师展示课件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了解*的位置。

  (一)伟大的祖国

  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活动2:对比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做适当提示。让小组代表发言总结。

  (二)辽阔的疆域

  活动3:通过找出我国四至点及量算东西南北跨度,说明我国疆域辽阔。教师展示课件,师生共同完成。

  活动4:完成课本P3活动题②、④并想一想除此之外,冬季我国南北跨度大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东西跨度大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对学生讨论后的.结果尽可能的给与充分评价并进行总结。

  (过渡)我国南北季节的差异、东西晨昏的差异有如此之大,是因为我疆域十分辽阔展示各国领土面积比较表,说明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过渡)我国不仅陆域广大,而且也是世界上海洋大国之一.

  活动5.读课本P4第二段,完成课本活动题①、②并填空白图。教师适当补充领海、内海内容,说明我国海域辽阔,是世界海洋大国。

  (三)众多的邻国

  (过渡)我国不但有辽阔的疆域,而且也有众多的邻国

  活动6. 读课本1-5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找出我国陆上邻国。

  2.从北向南找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3.在下图上填出我国的邻国。

  师生共同完成,说明我国邻国众多。

  三、课堂小结

  第一节 *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在中纬度地区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洋西岸

  二、辽阔的疆域

  1.领土四至点

  最北——漠河以北何龙江主航道中心

  最南——曾母暗沙

  最西——帕米尔高原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2.疆域辽阔

  1)陆地总面积约960万*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2)海域辽阔,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岛屿众多,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方千米。

  三、众多的邻国

  评价*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由教师分析总结并说明对地理位置评价的一般方法。

  猜谜语是为了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了解*地理位置的热情;听歌曲、看图片使让学生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小组讨论代表上台交流展示,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参与意识。学*成果的展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惯、提高对地理事物的分析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从地图中善于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加深学生对我国领土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的*惯。并检测效果。

  强化学生识图记图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复*巩固,再现知识点,也作为学生学*效果的反馈,为以后教学提供参考。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分析评价方法 。

  练*检测与拓展延伸:

  做《练*册》相关练*。

  *通过与小组伙伴交流测试题/或教师核对答案.给自己打分: 分。

  *本节课,在学*兴趣、学*状态方面,你给自己的评价等级是: (优/良/一般/差) 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1、 本节课注重引导生抓本节课的重点来教学:1、*在世界上的位置;2、辽阔的疆域(分别从巳至点、陆地面积、海洋面积、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等方面来分析);

  2、 注重突破难点:采用引导生看图识别的方式来学*,既培养生掌握看图的方法,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初中地理教案8

  【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了解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分类。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记住地理知识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4、增强学生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1、我国的民俗。2、 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 我国不同地方民俗的成因与该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式、读图分析法 、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课件学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谈谈旅游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展示图片

  [转承]我国疆域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各地区、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板书)

  二、民俗与环境

  1、 [自主学*] 结合学案问题提示,认真预*教材P92-94页内容,仔细研读教科书。

  2、 【解释】民俗即民间风俗。

  3、 活动:阅读“地方美食图”、“*民居图”、“*民族服饰图”和有关资料,体会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民居、服饰的地方特色。

  4、 [讲述]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差异、风俗*惯不同,饮食文化、建筑艺术、节日庆典、衣著礼仪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5、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分别从食 、住 、衣 、行 、节日庆典等方面探究各地民俗差异。

  (1)食:学生读【知识之窗】 了解我国的八大菜系 课件展示地方美食图片

  【学生活动】 课本P92 活动、P93活动1、2。

  (2)住: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展示图片*民居 【学生活动】 课本P94活动1

  (3)衣:服饰的产生和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展示图片*民族服饰

  【学生活动】 课本P94活动2

  (4)行:学生交流 南方与北方的交通差异

  (5)节日庆典(视频播放)

  6、拓展练*:

  三、旅游与文化

  (1)旅游业及其意义(播放视频)。

  (2)我国旅游资源的分类.

  (3)世界遗产的分类方法以及分类,找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等景点,并完成P96活动1

  (4)旅游业的开发与保护因注意些什么?(视频播放)

  四、作业 完成学案 练*册

  板书设计

  一、民俗与环境

  1.民俗差异

  衣、食、住、行、节日和宗教

  2.民俗差异因素

  地理环境

  历史*惯

  风俗因素

  二、 旅游与文化

初中地理教案9

  东南亚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1、东南亚的范围,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理位置

  2、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4、东南亚的风景

  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

  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教学难点: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国际影星杨紫琼的家乡是哪里吗?她的家乡就是美丽的热带岛国------马来西亚。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马来西亚的位置。

  (放映东南亚的地图)。

  [提问]:它大概位于*的哪个方向?

  跨过*的南部边界,就到了与我国山水相连的东南亚。它包括了许多国家,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块,一个是半岛,因为位于*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岛,请同学们用红笔沿边界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上;另一个是群岛,由几万个分布于太*洋中的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请同学们用蓝笔沿边界大致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组成。

  [总结]:指图: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太*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东面。纬度位置大约在10?S—25?N之间。地处热带,所以这里四季常青,分布有成片的热带雨林,成为当今的旅游胜地。我们常听到的新马泰地区就是指这里。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蓝笔和红笔画出来的地区可以发现,东南亚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马路上的十字路口。他沟通亚洲和大洋洲,太*洋和印度洋。东南亚正是拥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各国往来的十字路口。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郑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壮举,就是通过东南亚而到达了北非、西非等国家和地方进行了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而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则可以称为十字路口的咽喉部位,控制了他就可以控制连接太*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通道。[展示马六甲海峡的图片说明]

  刚才我们数了数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发现东南亚由十一个国家组成。这十一个国家是:老挝、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帝汶。特别值得一提是东帝汶这个国家,于20xx年独立。这十一个国家就是位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上。

  [活动]:下面我来请同学回答分别在空白图上填出位于这两个半岛上的国家。

  其中的越南,老挝,缅甸是与*接壤,的内陆国是老挝,其余都是临海国和岛屿国。印度尼西亚,由13000多个岛屿组成,其名印尼是海岛的意思,有“万岛之国之称,是世界上的群岛国家。

  二、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东南亚的风土人情吗?东南亚人是什么人种?他们的主食是什么吗?

  [思考]:我们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主食是大米,这是什么原因呢?

  [活动内容]在这样一种气候条件下,还适合什么作物的生长?

  因此这里也是世界的热带作物的生产基地之一。同学们在图上找出哪些国家盛产椰子,哪些国家盛产橡胶和油棕,哪些国家盛产稻米和蕉麻。[图片展示]

  好,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对东南亚的自然情况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学*东南亚的人文景观。

  [课后练*]:1、 东南亚由很多海峡为什么只有马六甲海峡**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

  2、列举出“东南亚之最”。

  3、收集东南亚国家的风景资料

  板书设计:

  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初中地理教案 (菁华9篇)(扩展2)

——初中地理教学总结 (菁华9篇)

初中地理教学总结1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本学期又要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在担任初一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本学期八年级的工作重点就是地理会考,期中考过后就积极备考,抓学生的帮扶政策和*时的练考结合!

  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搜集每节课的课件和课外知识,保存在电脑中。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浓缩初二下学期的课程内容,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知识点落实到位,以完成课程内容,为地理会考的复*,争取时间!初二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考复*具有时间紧、头绪多、难度大的特点,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搞好复*,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认为必须吃透考纲,针对学生实际,制定复*计划。贯彻实施初中地理会考复*的几个阶段:

  5月上旬 第一轮复*主要是打基础,从基础抓起,从地理复*指南抓起!首先要了解20xx年的试题情况,对照考试大纲,着重夯实基础。

  5月下旬 制定全面复*计划,开始第二轮复*,重点复*综合题。注意指南书本图片地理信息的梳理、考试时对地图的实际运用能力!

  6月中旬 第三轮复*开始,考生开始进入冲刺阶段,要查漏补缺,对错题归纳总结,并及时完成模拟题。对前两个阶段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知识体系,然后,做一定量的模拟题来巩固知识、掌握做题技巧。6月24进行模拟实训,最后调整考试状态,积极应考。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其年级上册地里,理解的内容多,知识的空间概念强,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我几乎每节课都用版图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理解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积极认真参加集体备课活动。在每两周定期参加集体备课,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特别是在复*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

具体措施:

  要使会考复*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组织复*。从历年来会考试卷看: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掌握方面,主要存在不牢、不活、不准、不全等问题。不牢是记不住地理概念;不活是不会灵活运用知识;不准、不全是答题不准确、不完整。故会考复*必须对症下药、狠抓“讲”、“练”、“补”三个环节。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初中地理教学总结2

  转瞬间,一年过去了,过去的一年也是我在教学领域履行教师职责,勉力耕耘、不断进取的一年,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

  我认真学*政治思想理论,认真学*《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 法律法规;对待学生做到:民主*等,公正合理,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对待同事做到:团结协作、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对待家长做到:主动协调,积极沟通;对 待自己做到: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加强地理知识学*,练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在地理教学方面,我加强教育理论学*,提高教学水*。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学*贯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 要、方法、*惯,学*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措施。③考虑地理思维和学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

  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搜集每节课的可件和课外知识,保存在电脑中。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课外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 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在课后,

  特别是在复*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 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 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 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积极认真参加集体备课活动。在每两周定期参加集体备课,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我努力去听其他老师的课,以向他们学*,弥补自己在

  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上课时务求每一课都上得生动、活泼、高效,力争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加强素质教育理论学*,提高教育教学水*

  过去的一个学期,我担任八年级地理的教学。我积极投入到素质教育的探索中,加快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提高了驾驭课程的能力。在教学 中,我大胆探索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给学生提供合作学*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中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可后反思不够及时,教的学生多,又时对个别学*主动性不够的学生督促不够,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在明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的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争取把新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初中地理教学总结3

  一、课前设计

  课前设计过程中听取了指导老师杨**老师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有支教伙伴许**针对2班的学情分析和建议,在此感谢。

  1.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通过阅读地图和文字材料,学生能够了解黄河的源头和入海口、流经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干流以及上中下游的起始点等概况。

  理解和概括黄河在不同河段的开发利用、生态问题和治理措施。

  教学重点:

  黄河的开发利用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难点:

  黄河在不同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2.初二(2)班的学情分析

  初二(2)班整体学情不容乐观,课堂上只有少数同学集中精神听讲,积极主动,一小部分同学纪律不好,爱说话,搞小动作,剩下的大半同学比较乖,同时是比较闷的,比较少会在课堂上给老师积极的回应,少发言。整个班的学*情绪比较低,缺少活力。有些同学不能独立自主学*,需要有明确的指示引导,不然就会走神,发呆。*期的中段考质量分析,二班很多科目排在靠后。中段考的失利,让整个班笼罩在挫败感之下,在学*上不自信。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结合二班的学情,进行了教学设计,最先的方案是采取小组合作课堂的方式,但小组课堂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讨论、学*、完成小组任务,对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学*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很难进行。于是重新设计方案,创设黄河地理科学考察团的情境:有具体的情境,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学*情绪。有明确的考察任务,可以落实教学目标。而校长来信和班主任加油鼓励是对二班中段考挫败后的关怀。教学情境中的景观、人物尽量贴*生活,体现出地理的生活性和实用性。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基本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进行。

  2.学生精神集中、十分投入、认真听讲、动手笔记,很难得。

  3.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偏低,一方面是老师引导带入做的不好,另一方面是学生基础一般,知识面偏窄。

  4.考察任务完成完整,并有回顾。

  5.设计环节有欠缺:记录表的完成不够时间,没有进行利河与害河的辩论,没有评出这堂课的地理之星,课堂时间的把控要加强。

  6.教学调整:这堂课一开始学生就进入认真的状态,纪律不用担心。而过程中,在公开课的压力下、学生基础差的问题开始暴露,学生不敢发言,怕说错话,怕回答错误,导致这堂课只有少数同学能够积极地回答,导致这堂课的互动生成比较少,使得原本设计的积极讨论的情节变得沉闷,相对以学生为主导的学生勇于发言的课堂,这堂课是老师占据更多主导

  三、课后反思

  可能听课老师和伙伴对这堂课的老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老师方面,在声音音量、板书、情境的生动性趣味性上要加强,更重要是加强引导的语言,提高情境的带入感,达到更多互动生成的可能,同时给学生创造可以发挥的空间。学生方面,听课老师可能评价不高,有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没有公开课上应该有的表现。但个人而言,综合考虑支教这段时间他们的表现,二班的学生很大程度上达到了我对他们的要求,甚至有些方面是超出我的预期的,课前我对他们的要求是配合与自律,我不提三维目标,我相信,只要他们会去配合、会去自律,三维目标是会在课堂的进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这堂课上,他们认真听讲、笔记、思考问题、回答是积极地配合,至少他们在努力做到这点。不分神、不发呆、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是自律,这个在预备铃响之后就发现,特别是全班最调皮的同学也会主动提醒其他同学别玩,让他们回到座位上课。

  总的来说,这堂课最大的成功是让学生体验并完成了一次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地理科学考察,在考察路线和考察任务中完成教学目标,他们没有出色的发挥(老师也没有出色发挥),但这是他们在努力实现的,努力是成长的第一步。而这堂课中的人物的人文关怀和当地人的互帮互助,这种热切的温暖;科学考察和环境治理,这种科学性的严谨的冷,让这堂课的情感态度有升温,价值观也树立起来了。个人认为这些对二班整体的`学*情绪和学*能力乃至学*上的自信心的培养是有帮助的,他们有学*态度上有“质”的蜕变,但学*能力上的“量”还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求过高。

初中地理教学总结4

  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在担任七、八年级3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搜集每节课的课件和课外资料,保存在电脑中。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地理教材中,理解的内容多,知识的空间概念强,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几乎每节课都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理解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积极认真参加集体备课活动。每周定期参加集体备课,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特别是在复*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所任教班级*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对学好地理充满信心。

初中地理教学总结5

  不知不觉一年又要过去了,在过去的一年,对于一名刚从事教师工作的新教师,收获很多。在新课程改革的学*和七年级地理教学实践的交互过程中,我本着“认真学*,热心教育,”的想法来工作,初一年级使用的是义务教育湘教版的教材。新课改为学校的发展增添了一份保障,注入了一份活力。同时,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在此就本人的初一地理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结果与学*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在这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方法和评价学生方面反复摸索,得出如**会:

  1、深挖教材内涵,灵活运用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如:在学*《世界气候类型》时,在气氛活跃的班级让学生自己看图填表,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在全班对填错较多的部分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在气氛较为沉闷的班级,采取了游戏的方式,把整个班级当成了亚欧大陆,定讲台为北方,各小组讨论“应该处于什么样的气候类型,为什么?”

  地理课程目标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地理的兴趣。这就需要在选择教法时,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唤起学生的学*兴趣,不能强迫施教。而唤起学生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在新教材第一章的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中讲到了经纬线和经纬网定位的知识,而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小学没有接触过,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知识没有较强的递进性,学生学起来较为困难。我采取了讲授法和活动法学*经纬线效果都不是特别突出。于是讲完这些内容之后,上了一节经纬网练*课,采取游戏和竞赛的方式,在室外上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定方向建经纬网,然后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再在操场上画好的几个经纬网地图上真正地实践一下。学生“玩中练”“玩中学”得兴奋极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大部分学生终于因此弄清了经纬网,收获不小。

  教法选择的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地理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在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迸射的。如:在《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课中,关于降水的季节分配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四人为一组,每组给12个试管,作为一年中的12个月,再给一瓶红颜色的水,让学生自己设计世界任何地区可能的一年的降水量,将水注入到试管里,展示并说明该地区的降水季节分配的状况,然后在绘制成图。这就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等、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生动、活泼、自主的学*发展。

  2、过程与结果并重,运用鼓励性评价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结果与学*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为了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本学期我校的地理学科从下列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初一为例):学生课堂表现占25%,(包括:课堂纪律、《地理填充图册》作业、地理小论文、课后动手实践);期中考试占25%,期末考试占50%(题目以选择、填空、读图绘图题为主,为学生应知应会的最基本常识)。学期末,教师根据上述四项为每个学生打出具体分数,然后根据总分评出等级,并对特殊学生给予一定的评语。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过程,也要关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运用“鼓励性”的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性评价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动机,诱发学*兴趣,进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学*。

  如果教师给学生以富有激励性的话语和催其奋进的目标,进而达到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也必然会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激励、鞭策学生完成目标。使学生的学*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便死气沉沉为生动活泼的学*过程。如:《三大宗教》一课,提前两周给学生设计一些有关宗教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或问题以外的内容查找资料,学*研究三大宗教。上课时采取了分组竞赛的方式,学生热情高涨。当提问泉州有哪些宗教建筑景点时,抢到此问的学生竟然回答出了十多处。因此良好的评价氛围,真正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鼓励性的评价机制激活了地理的课堂教学。

初中地理教学总结6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4个班的地理课教学工作。由于班级较多,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转眼本学期又要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在担任初中的地理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教育教学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八年级上册地理,需要理解的内容多,知识的空间概念强,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理解力,提高教学效果。

  4、积极认真参加学校及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在教学上,有疑必问。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二、本学期取得的成绩

  本学期在我和全体学生的合作和努力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地理主要是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懂得自学地理的方法,教会学生阅读地图,并熟悉它们,为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结合教材我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地理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存在的不足

  当然,在工作上我还是存在某些不足。譬如,课堂上不能及时地关注到每个学生,让每个人都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因为教的班级多,不能把每个学生的学*效果都落实到位。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1、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2、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3、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初中地理教学总结7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是初二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和教学处工作,一学期下来,我收获颇丰。因为是这学期刚刚来到这个学校,所以我努力适应学校的环境和新的同事的相处,经过一学期的适应,我感觉到学校的学*氛围很浓,同事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深深感染着我,他们也经常帮助我快速进入工作的状态,让我成为他们的好伙伴,我很喜欢我的同事,同时我也认识到接下来要与学生的适应和磨合,因为我是中途接手初x地理课,为此我与班主任积极沟通,了解不同班级学生的特征,不断调节教学方法,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思想上我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恪守良好的师风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认为,要想在学生心目树立自己的威信,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的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还要在道德行为上以身作则,以已服人。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虚心求教,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首先是做好备课工作,新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加贴*生活,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讲课时加入生活元素。对此我通过认真阅读研究和经常上网了解相关的学科信息,还关注每天的新闻时事等,通过这样可以说经常可以在课堂上加入一些新鲜元素。当然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学*方法和学**惯。我通过课堂观察、课后了解和测验了解他们的原有基础,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考虑教法,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和安排活动,备教材,也备学生。

  再者,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是关键。在课堂上老师要合理组织好内容,优化教学手段,作好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信息反馈,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但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做到收放自如。

  我的工作主要如下:

  1、初x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初x年级(x)(x)(x)(x)班

  2、在教学处工作方面,在教学处,工作是繁琐的,上课,批改作业之余忙碌教学处任务,这学期主要我负责学生的转学,申报学籍工作,各班每周的'课堂日志与考勤表的整理工作。

  3、在今年我校迎接自治区精神文明复验工作,我积极参与整理资料并且加班。

  4、20xx年x月x日我代表学校参加了新市区地理教研活动同课异构“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说课展示。在此次活动中我收获很多,不仅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展示,更重要的是学*到不同的教学方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5、我校的教研月,作为青年教师我上了一堂“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工具”,在此次的教研月活动中我感受到我校青年教师讲课的不同风格和特征,学*到不同的教学方法。

  6、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是初x(x)跟班教师,与初x(x)班的班主任一起管理班级体。

  7、在今年的小课题申报中,我成功申报立项了xx市小课题“初x学生学*地理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措施的研究”,现在正在准备当中。

  当然,在工作上我还是存在许多不足。譬如,课堂上不能及时地关注到每个学生,让每个人都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因为教的班级多,不能把每个学生的学*效果都落实到位等等。因此经常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使我长进不少。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初中地理教学总结8

  小组互助合作学*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惯,又培养了团队意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可充分发挥优生对差生的.帮扶作用,可减轻教师的负担,但一年级学生刚入学,让他们进行合作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合作意识不够强,有的是学*意识不够强,别人在学他在玩。经过*阶段的小组合作学*,我有以下的心得感悟:

  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要提出目的明确的合作问题,并且,问题要具有合作学*的必要,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鉴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主要采用了四人一组合作的办法。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工,确定一名小组长,从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的合作方法。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在实际学*中,小组成员全部完成任务的,每个成员都奖励一面小红旗,使学生增强团队意识,体会团体荣誉感。没有全部完成任务的,则不奖励。慢慢的学生越来越体会到小组每个成员都学会的重要性,小组互助学*渐渐有成效。

  但这样的合作还刚刚开始不久,特别是一年级小学生还刚入学不久,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

  行相互讨论和交流。小组合作学*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的顺利开展。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所以造成了这种现象。

  总之,小组合作学*需老师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初中地理教学总结9

  光阴飞逝,转眼间,又一个学期了,回顾20xx—20xx年的地理教学工作,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使自己在教学中得到很大的收益。现将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总如下:

  一、提高教学质量,重点抓好四个环节。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合。

  二、提高学生素质,力抓课后辅导工作。

  现在的中学生还是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在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上狠下功夫,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指导中去。首先是做好对学生学*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激发学生对*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认识、理解。故此,还进一步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学*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事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三、提高工作效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出成绩。

  在自己总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

  首先,在我带的地理课上,将“人地关系”作为学*地理知识的主要线索,注重列举的问题和地理事物,尽可能启发学生运用身边的“人地关系”材料,使学生实实在在认识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从地理学科中与其它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角度举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学好其它学科的关系,从而改进了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出“看书、听讲、用图、动手、动脑”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学*”图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形式。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要求应简明具体而又切实可行。并经常督促检查,养成学生很好的学**惯。

  再次,认真组织开展复*、测验、考试组织课外活动等。侧重于教会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工业及其联系纽带——交通输业等方面。在掌握好地理知识的同时,将地理知识与通信、邮电、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联系起来进行学*,如:培养学生多种兴趣爱好,多阅读课外书籍,多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尽管在一年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现代教学质量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自身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在教学工作中课堂语言尚存在*缓,*时考试较少,语言不够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尚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初中地理教案 (菁华9篇)(扩展3)

——初中地理教案 (菁华15篇)

初中地理教案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4.使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工业与我们”“工业的空间分布”和“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个标题内容。这三部分内容是前后联系的,形成一个整体。教材内容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现状,工业未来发展方向。

  教材第一个标题下,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以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为例,利用景观图片结合文字说明,形象地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其次,强调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第三,强调了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并且,教材通过活动练*“观察我们的家……”,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第一个标题内容的学*,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强民富,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教材在第二个标题下,内容安排上采取了“由面到点”的呈现方法。首先是概括地介绍了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使学生对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现状有一个总体了解。然后,在活动练*中,以“辽中南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分布的类型及特点,分析影响工业的形成和分布的各自条件,从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在第三个标题下,首先介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点;第二,介绍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第三,讲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和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教材在最后安排了活动练*。通过活动练*内容可以使学生明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内容点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工业,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的相互联系性。教材运用图4.24直观地进行了说明。处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将出现不同的工业部门和类型。例如开采矿产,采伐森林等,是“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的工业;冶炼钢铁,制造水泥等,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的工业;生产汽车,制造机器,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的工业。工业生产过程中上一个生产阶段的产品,是下一个生产阶段的原料,体现了工业生产具有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教材利用插图表现了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科学研究、国防现代化与工业的关系。通过几个侧面,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工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快乐和便利。教材在活动练*1中,设计了“仔细观察我们的家……”的内容,让学生由某一件家具找出人们生活与各工业部门的联系,同时找出在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各工业部门的相互联系。通过活动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我国的工业分布,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集中在沿海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教材运用图4.26(“我国工业的分布”)突出了上述重点内容。

  5.合理分布工业是工业建设中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需要综合考虑。首先,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第二,要考虑发挥地区条件的优势,扬长避短;第三,要考虑城乡结合,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第四,要考虑带动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五,要考虑当地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构成;第六,要考虑国防安全等。教材在活动练*1中,以资源配置较好的辽中南工业区为例,提出了本地资源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的问题;在活动练*2中,以资源配置不好的沪宁杭工业区为例,提出了如何发挥本区市场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优势的问题。通过这些练*,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工业分布问题的方法。在活动练*3中,安排了由学生选取一些例子,分析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这使学生又一次获得锻炼其分析能力的机会。在活动练*4中,涉及到工业的分布与乡镇企业发展的关系,这在我国当今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6.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点。高新技术产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科技投入的含量很大,产品更新换代很快。

  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教材运用图4.3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展示了我国沿海开发区、内陆和沿边开发区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除青藏地区外,各省区多在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建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8.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沿海地区科技力量雄厚,经济发达,形成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利用其地理优势,依靠国家的开发政策,发展了以组装、加工为主的贸易导向型产业;内地地区依靠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电子、航空航天等工业为主的与国防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9.教材在最后的活动练*中,安排了材料阅读内容。三则短文中,第一个短文介绍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对上海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所起的作用;第二个短文介绍的是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第三个短文介绍的是国际互联网这一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应用于工业企业的供、产、销中,将会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带来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三则短文共同明确了一点,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①图4.25“张梦的家”,②我们的'教室,找出工业产品,并说出相关的工业部门,使学生认识到工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工业生产的兴趣。

  2.播放有关工业生产过程的录像,增加学生对工业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工业与我们】

  1.关于工业生产过程的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读图4.24“什么是工业”,并分析得出工业生产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阶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阶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阶段。然后,可以汽车的轮胎为例,“追根寻源”上个生产阶段,即合成橡胶工业和石油工业。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汽车工业和轮胎制造业相互的按比例发展关系。由上述内容可让学生归纳出工业生产过程的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2.关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阅读农民、建筑师、科学家、军人对工业重要性的评述,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多种角色,例如医生、记者、电视节目主持人、售货员等,从各自行业角度寻找与工业生产的联系,体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3.完成活动练*1、2两题内容。

  由于电视机内部零件复杂,学生绘制生产联系图的难度较大,故只要求学生绘出灯具、餐桌、食品的生产联系图。在此基础上,再找出分属于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各个部门。

  【工业的空间分布】

  1.引导学生读图4.26“我国工业的分布”,分析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京广线、京沪线、哈大线等铁路沿线的工业城市;黄河、长江沿线的工业城市;沿海四个工业区的位置和范围,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的工业区是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应作为重点内容。

  2.完成活动练*1内容。引导学生读图4.27“辽中南地区”,识别矿产符号,了解辽中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资源;识别表示各种工业部门的图例符号,了解辽中南地区的工业分布。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①辽中南工业区资源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②辽中南工业区各工业部门的相互联系。

  3.完成活动练*2、3内容。引导学生读图4.28“沪宁杭地区”,组织学生讨论:①上海有哪些主要工业,对比辽中南地区的工业有什么不同?(上海的轻、重工业都很发达,辽中南的工业则以重工业为主)。②上海附*煤、铁资源匮乏,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上海发展钢铁工业的原因。③读图分析沪宁杭地区有哪几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对其工业分布的影响。

  4.完成活动练*4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使工业的分布和农业的分布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工业,促进农业的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增加农民收入,整体脱贫致富。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介绍乡镇企业的典型事例,例如江苏的华西村、北京的韩村河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针对活动练*4内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报纸、杂志、因特网),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教师引导学生读图4.30“高新技术产业结硕果”,帮助学生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2.教师引导学生读图4.29“北京高新技术园区”,找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位置。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中关村科技园区或其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录像,引导学生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读图4.3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析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特点: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除青海和*外,其他省区的中心城市都建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针对这一内容,教师可以举出我国沿海、沿边和内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实例,向学生介绍。

  5.完成活动练*1、2、3内容。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三则短文,然后重点针对练*2内容,进行分组讨论,最后班级交流。

初中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2. 了解洋流的类型及其成因,大洋表层环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的 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表层洋流的分布的 教学建议

  在 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以太*洋和大西洋洋流为例,对比两大洋洋流的分布,找出分布的规律。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读《世界洋流模式》,归纳出世界大洋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环流分布规律。

  关于海水运动形式的 教学建议

  在课堂 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对海洋的了解说明海水运动形式。然后, 教师归纳出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在讲解波浪和潮汐运动时,可从能量来源、形成过程、产生的影响和驱利避害的措施几方面进行讲述。

  关于洋流的形成的 教学建议

  教材的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洋流按形成原因分类,既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在课堂 教学中, 教师可首先介绍风海流的形成,这是一个重点内容,然后介绍密度流和补偿流。在 教学中,要讲清三类洋流的概念、成因,补偿流的分类等。在洋流形成原因的分析中,要联系行星风系、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诸多影响因素。

  关于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的 教学建议

  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海洋航运、海水净化等方面。关于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的影响,可以澳大利亚大陆东西*的气候类型进行对比,说明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关于洋流对海洋生物及渔业资源的影响,可从寒暖流的交汇和补偿流的上升说明;关于洋流对海洋航运的影响,可以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为例,说明在冬夏不同季节,洋流的流向的变化对海洋航运的影响。最后,联系海洋污染物的扩散和加速自净,说明洋流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1. 提问:在同学们中可能有不少人去过海滨,你知道海水运动有哪些形式吗?

  2. 归纳:海水运动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种。

  〖海水运动形式的 教学〗

  1. 读:课本《波浪》景观

  2. 讲解: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3. 读:课本《大潮和小潮》、《钱塘潮与杭州湾地形》示意

  4. 演示:录像《钱塘潮》

  5. 讲解:潮汐的概念,大潮和小潮的.形成与月相变化的关系,著名的钱塘潮的形成与杭州湾地形的关系,以及潮汐对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设的影响。

  6. 读:课本《墨西哥湾暖流》示意

  7. 讲解:以墨西哥湾暖流为例,说明洋流的概念;从墨西哥湾暖流的规模上引出洋流的形成。

  8.板书:海水运动形式:

  1、波浪:风浪、海啸、风暴潮、潮汐波等

  2、潮汐:大潮(朔望月)小潮(上下弦月)

  3、洋流:海水常年大规模定向流动

  〖洋流的形成的 教学〗

  1. 复*: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

  2. 讲解:风海流是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形成的规模很大的洋流,如在信风带形成了赤道洋流,在西风带形成西风漂流等。在风海流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了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 读:课本《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向》示意

  4. 讲解:密度流是各个海域的海水因温度、盐度的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在相同水深处出现液体压强差异,引起海水的定向运动。例如,地中海的盐度高于大西洋,在水深500米处,地中海的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向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层海水则流向地中海,补偿地中海海水的缺失。

  5. 板:《南美大陆西岸的秘鲁寒流及秘鲁渔场的形成》示意

  6. 讲解:补偿流的形成、分类,秘鲁渔场的形成。

  7.板书:洋流的形成:

  ⑴风海流:主要受盛行风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

  ⑵密度流:海水温度、盐度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形成。

  〖表层洋流的分布的 教学〗

  1. 读: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2. 提问:对比太*洋和大西洋中、低纬度的洋流分布,从洋流的流向和性质等方面找出共同点。

  3. 读:《世界洋流模式》

  4. 讲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5. 读: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6. 提问: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流向;形成该海域洋流流向随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7. 讲解: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形成。

  〖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的 教学〗

  1. 读:课本P5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2. 提问:澳大利亚大陆东、西岸的气候类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讲解: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为湿润的气候类型,西岸为干旱的气候类型。这是因为澳大利亚大陆东部沿海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西部沿海有西澳大利亚寒流流过。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则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寒暖流对澳大利亚大陆东、西岸气候的形成以及气候的差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 读:课本P5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5. 提问:找出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并说出寒暖流的名称。

  6. 讲解: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另外,洋流还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影响。

  7.板书: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渔业:寒暖流交汇区形成大渔场

  航运:顺风顺水快,逆风逆水慢

  污染:范围扩大,净化加快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观测海水运动

  1.观测风浪运动:

  在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测海洋风浪运动。可利用风速仪测出观测时的风速,也可收听当地气象台站的气象预报,将风力大小的数据以及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同时,将目测的浪高数据以及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分析风力和浪高数据,找出海洋风浪运动的规律,为沿海的捕渔业和航海业提供服务。

  2.观察潮汐现象:

  在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测海洋的潮汐现象。观测内容为每天海水的涨落时间、次数、潮差,结合月相变化观察大潮和小潮的出现。

  >

初中地理教案3

  【教学重点】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引言)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研究了*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七章 *的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大农业的五业当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承转)下面我们就从种植业谈起。(转入第一节的教学)

  (提问)什么是种植业?制约种植业的因素有什么?

  教师明确给出种植业的概念: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它深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提问)那么,这个生产部门有哪两个必需的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的两个必需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因此,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就都会影响到种植业的类型和特点。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农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种庄稼)

  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庄稼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地形*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样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图片

  (提问)(转入气候条件)为什么北京不能种椰子,黑龙江不能种香蕉,新疆不能种水稻?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综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请学生说出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原,西亚的两河*原,北非的尼罗河三角洲,*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直到今天,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我国都种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种植。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满足上述两方面条件的地区在什么地方?

  (展示)*地形图、*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得出: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原地区。

  (展示)练*的图片,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提问)整个种植业区内是不是全种植一种农作物?(不是)

  (展示)动画:*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辨认农作物并了解各种农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区。

  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原地区。

  (提问)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因为,就是在种植区内,各地的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的次数都不相同。尤其我国南北方之间,这种差异最显著。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一边看动画概括,一边指导学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提问)这些农作物都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才种植它们;但每一种农作物人们需要的数量并不一样多,那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类作物?(粮食作物)

  (提问)为什么粮食生产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2)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请学生计算一下,我国12亿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粮食标准,每年需生产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其人均值的变化”图,请学生思考家里*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4)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

  (小结)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历年都把努力增产粮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动)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筹划一下我国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

  请学生分析回答(提醒学生不要脱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得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视情况补充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说,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

  (提问)谁能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引导学生从种田的科学方法和自然条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粮基地。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原,热量充足、降水较多且灌溉便利),生产水*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田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地区就叫商品粮基地,目前全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图(课上做练*:先在投影图上请学生练*,方法是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答;然后,指导全体学生一起在*空白图上填注)。

  (提问)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呢?

  粮食生产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并且,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均水*,那我们干脆把我国的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食,这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就必须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3)抓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意义;

  (4)九大商品粮基地及其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哪些防震减灾知识?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六、板书设计

  第七章 第一节:日本

  一、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太*洋西北部 2. 大洲位置——亚洲东部

  二、地形特点

  1. 岛国——四大岛为主体

  2.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3. 山地地形为主 ---多火山、地震 日本多火山的利与弊

初中地理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掌握经线的基础上,了解经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经度的划分方法。

  二、教学时间

  约10分钟。

  三、教具

  地球仪,一张直径30cm的圆纸,一条注出经度的宽3cm的长纸条。

  四、教学过程:

  师:[指地球仪上经线]我们已经讲过了经线,它是连接两极的半圆线;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为了区别每条经线,给经线标出度数,这叫经度。它是怎样划分的.?[出示一张直径约30cm的圆纸片]我们来看,这圆纸的两边是两个半圆线,代表两条经线,它们现在是相对的,组成了一个……[指圆纸周边]

  生:经线圈。

  师:对,现在把圆从中间折起,这折出的直线相当于地轴,它和经线之间形成两个半圆的面。请看现在这两条经线之间[折成直角]所夹的角是多少度?

  生:90°

  师:[又缩小一半]这样呢?

  生:45°

  师:对,[展示圆面]现在这两条线中间多少度?

  生:180°

  师:很好,[指圆纸背面]如果再看这面呢?

  生:也是180°

  师:对,所以经度一共有360°,为了区别清楚,要找一个0°作起点,经过各国共同商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板书]的经线作为0°经线[指地球仪],叫作本初子午线[板书],现在大家都从图上找一找。

  生:[看图]

  师:0°经线确定后[在地球仪上指出并演示]向东10°、20°、30°……越向东度数越增加,到180°;从0°经线向西10°、20°、30°……越向西度数越增加,也到180°。[板书]向东为东经度(E),向西为西经度(W)。0°和180°是东、西经共有的。[画板图]请看这两幅图(图1)有什么不同?并和我一起画。

  生:0°经线向东是东经度,数字递增;0°经线向西为西经度,数字也是递增的。

  180°经线向东为西经度,数字递减;180°向西为东经度,数字也是递减的。

  师:对,我们注经度时一定要注明东经度或西经度。地球仪的经度常注在赤道上,地图多注在图下。

  [出示注好经度的纸条,并围成一圈]

  大家回去裁一张纸条(2cm—3cm宽,40cm长)从0°开始,注上经度(每1cm作10°),最后在180°处粘在一起,成一纸圈,帮助你加深对经度划分的了解。

初中地理教案6

  【教学重点】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引言)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研究了*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七章 *的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大农业的五业当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承转)下面我们就从种植业谈起。(转入第一节的教学)

  (提问)什么是种植业?制约种植业的因素有什么?

  教师明确给出种植业的概念: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它深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提问)那么,这个生产部门有哪两个必需的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的两个必需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因此,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就都会影响到种植业的类型和特点。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农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种庄稼)

  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庄稼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地形*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样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图片

  (提问)(转入气候条件)为什么北京不能种椰子,黑龙江不能种香蕉,新疆不能种水稻?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综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请学生说出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原,西亚的两河*原,北非的尼罗河三角洲,*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直到今天,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我国都种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种植。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满足上述两方面条件的地区在什么地方?

  (展示)*地形图、*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得出: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原地区。

  (展示)练*的图片,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提问)整个种植业区内是不是全种植一种农作物?(不是)

  (展示)动画:*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辨认农作物并了解各种农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区。

  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原地区。

  (提问)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因为,就是在种植区内,各地的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的次数都不相同。尤其我国南北方之间,这种差异最显著。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一边看动画概括,一边指导学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提问)这些农作物都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才种植它们;但每一种农作物人们需要的数量并不一样多,那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类作物?(粮食作物)

  (提问)为什么粮食生产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2)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请学生计算一下,我国12亿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粮食标准,每年需生产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其人均值的变化”图,请学生思考家里*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4)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

  (小结)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历年都把努力增产粮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动)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筹划一下我国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

  请学生分析回答(提醒学生不要脱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得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视情况补充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说,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

  (提问)谁能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引导学生从种田的科学方法和自然条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粮基地。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原,热量充足、降水较多且灌溉便利),生产水*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田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地区就叫商品粮基地,目前全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图(课上做练*:先在投影图上请学生练*,方法是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答;然后,指导全体学生一起在*空白图上填注)。

  (提问)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呢?

  粮食生产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并且,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均水*,那我们干脆把我国的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食,这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就必须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3)抓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意义;

  (4)九大商品粮基地及其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4.使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工业与我们”“工业的空间分布”和“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个标题内容。这三部分内容是前后联系的,形成一个整体。教材内容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现状,工业未来发展方向。

  教材第一个标题下,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以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为例,利用景观图片结合文字说明,形象地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其次,强调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第三,强调了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并且,教材通过活动练*“观察我们的家……”,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第一个标题内容的学*,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强民富,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教材在第二个标题下,内容安排上采取了“由面到点”的呈现方法。首先是概括地介绍了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使学生对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现状有一个总体了解。然后,在活动练*中,以“辽中南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分布的类型及特点,分析影响工业的形成和分布的各自条件,从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在第三个标题下,首先介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点;第二,介绍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第三,讲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和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教材在最后安排了活动练*。通过活动练*内容可以使学生明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内容点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工业,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的相互联系性。教材运用图4.24直观地进行了说明。处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将出现不同的工业部门和类型。例如开采矿产,采伐森林等,是“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的工业;冶炼钢铁,制造水泥等,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的工业;生产汽车,制造机器,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的工业。工业生产过程中上一个生产阶段的产品,是下一个生产阶段的原料,体现了工业生产具有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教材利用插图表现了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科学研究、国防现代化与工业的关系。通过几个侧面,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工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快乐和便利。教材在活动练*1中,设计了“仔细观察我们的家……”的内容,让学生由某一件家具找出人们生活与各工业部门的联系,同时找出在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各工业部门的相互联系。通过活动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我国的工业分布,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集中在沿海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教材运用图4.26(“我国工业的分布”)突出了上述重点内容。

  5.合理分布工业是工业建设中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需要综合考虑。首先,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第二,要考虑发挥地区条件的优势,扬长避短;第三,要考虑城乡结合,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第四,要考虑带动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五,要考虑当地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构成;第六,要考虑国防安全等。教材在活动练*1中,以资源配置较好的辽中南工业区为例,提出了本地资源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的问题;在活动练*2中,以资源配置不好的沪宁杭工业区为例,提出了如何发挥本区市场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优势的问题。通过这些练*,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工业分布问题的方法。在活动练*3中,安排了由学生选取一些例子,分析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这使学生又一次获得锻炼其分析能力的机会。在活动练*4中,涉及到工业的分布与乡镇企业发展的关系,这在我国当今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6.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点。高新技术产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科技投入的含量很大,产品更新换代很快。

  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教材运用图4.3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展示了我国沿海开发区、内陆和沿边开发区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除青藏地区外,各省区多在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建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8.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沿海地区科技力量雄厚,经济发达,形成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利用其地理优势,依靠国家的开发政策,发展了以组装、加工为主的贸易导向型产业;内地地区依靠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电子、航空航天等工业为主的与国防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9.教材在最后的活动练*中,安排了材料阅读内容。三则短文中,第一个短文介绍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对上海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所起的作用;第二个短文介绍的是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第三个短文介绍的是国际互联网这一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应用于工业企业的供、产、销中,将会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带来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三则短文共同明确了一点,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①图4.25“张梦的家”,②我们的教室,找出工业产品,并说出相关的工业部门,使学生认识到工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工业生产的兴趣。

  2.播放有关工业生产过程的录像,增加学生对工业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工业与我们】

  1.关于工业生产过程的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读图4.24“什么是工业”,并分析得出工业生产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阶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阶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阶段。然后,可以汽车的轮胎为例,“追根寻源”上个生产阶段,即合成橡胶工业和石油工业。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汽车工业和轮胎制造业相互的按比例发展关系。由上述内容可让学生归纳出工业生产过程的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2.关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阅读农民、建筑师、科学家、军人对工业重要性的评述,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多种角色,例如医生、记者、电视节目主持人、售货员等,从各自行业角度寻找与工业生产的联系,体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3.完成活动练*1、2两题内容。

  由于电视机内部零件复杂,学生绘制生产联系图的难度较大,故只要求学生绘出灯具、餐桌、食品的生产联系图。在此基础上,再找出分属于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各个部门。

  【工业的空间分布】

  1.引导学生读图4.26“我国工业的分布”,分析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京广线、京沪线、哈大线等铁路沿线的工业城市;黄河、长江沿线的工业城市;沿海四个工业区的位置和范围,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的工业区是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应作为重点内容。

  2.完成活动练*1内容。引导学生读图4.27“辽中南地区”,识别矿产符号,了解辽中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资源;识别表示各种工业部门的图例符号,了解辽中南地区的工业分布。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①辽中南工业区资源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②辽中南工业区各工业部门的相互联系。

  3.完成活动练*2、3内容。引导学生读图4.28“沪宁杭地区”,组织学生讨论:①上海有哪些主要工业,对比辽中南地区的工业有什么不同?(上海的轻、重工业都很发达,辽中南的工业则以重工业为主)。②上海附*煤、铁资源匮乏,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上海发展钢铁工业的原因。③读图分析沪宁杭地区有哪几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对其工业分布的影响。

  4.完成活动练*4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使工业的分布和农业的分布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工业,促进农业的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增加农民收入,整体脱贫致富。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介绍乡镇企业的典型事例,例如江苏的.华西村、北京的韩村河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针对活动练*4内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报纸、杂志、因特网),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教师引导学生读图4.30“高新技术产业结硕果”,帮助学生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2.教师引导学生读图4.29“北京高新技术园区”,找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位置。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中关村科技园区或其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录像,引导学生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读图4.3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析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特点: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除青海和*外,其他省区的中心城市都建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针对这一内容,教师可以举出我国沿海、沿边和内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实例,向学生介绍。

  5.完成活动练*1、2、3内容。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三则短文,然后重点针对练*2内容,进行分组讨论,最后班级交流。

初中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的学*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综合、解说等方法。

  ●教具准备

  1.有关澳大利亚录像资料。

  2.实例图片。

  3.自制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浪迹地球》引入,展示澳大利亚人文和景观的特色图片。教师出示《悉尼歌剧院》图,创设情境,引出澳大利亚之行。

  板书:澳大利亚

  [讲授新课]

  过渡语:今天我们要去澳大利亚旅行,开始行程之前,首先要了解它在世界中的位置。

  电脑展示:课本73页图8.35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

  学生活动:

  ①学生在图上找出澳大利亚。

  ②以它为中心,找出与澳大利亚相邻的大洲和大洋。

  提问学生:在我们开始澳大利亚之行之前,请你谈一谈,我们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学生回答:服装、饮食、语言、货币等方面做准备。

  过渡语:第一站我们到悉尼去参观野生动物园。

  教师提问:你知道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生物吗?

  学生:袋鼠、鸭嘴兽、考拉等。

  教师:这些动物长什么样,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园。

  电脑展示:动物的图片。老师做简单介绍。

  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是澳大利亚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风景。你们看,前面 那只袋鼠正拖着美丽的长尾巴,怀藏可爱的“小宝贝”,跳跃着前进在澳大利亚广袤的牧场上,整洁的城市里。

  鸸鹋: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不过它比鸵鸟更高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之一。不过翅膀和尾巴已退化,所以不会飞翔,但善于奔跑,有“飞毛腿”之称,并能连续长跑,因此赢得了“长跑运动员”的声誉。

  鸭嘴兽:它是哺乳类却会下蛋,它最主要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亦兽亦鱼,而又非兽非鱼。它是水陆两栖动物,它通过下蛋繁殖后代,但它所孵出的小鸭嘴兽又是哺乳的,因此,生物学家经过多年的争论,才将鸭嘴兽列为世上稀有的“卵生哺乳动物”。

  树袋熊:与我国大熊猫相媲美。它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孩儿脸,一个黑黝黝的大鼻子,一双黑豆似的圆眼睛,两只毛茸茸的短耳朵,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毛,滑稽可爱、憨态可掬。它们虽然属于走兽,但几乎从不下地行走,它们吃在树上,睡在树上,以树为家。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很古老。

  教师提问: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试着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解释一下。

  电脑展示:大陆漂移的图片。

  分段提问:

  1.澳大利亚大陆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3. 引申思考: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状态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大陆,还有南极大陆,为什么澳大利亚大陆有那么多特有动物,而南极大陆却很少呢?

  学生活动:讨论。

  学生回答:

  1、6500万年前。

  2、会减缓生物进化的速度。如果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

  3、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老师补充小结:由于澳大利亚远离其他大陆,海洋阻碍了各大陆间的动物迁徙与交流,使旧大陆上的高级食肉猛兽,如狮、豹、虎、狼等无法自己远涉重洋来到这里,也使这些古老动物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独特位置是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得以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板书:位置——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上

  总结过渡:澳大利亚位于太*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面积768万*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天敌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实含义。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模拟播音员给大家朗诵课本74页资料。

  师生互动:老师提问,学生齐答来帮助学生抓住资料当中的关键词语。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植物?

  学生齐答:9000种。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鸟类?

  学生齐答:450种。

  老师提问:全球有多少有袋类动物分布在这里?

  学生齐答:全球150种除了南美洲有几种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

  板书:种类繁多

  过渡:参观完悉尼动物园,下面我们去墨尔本,参观牧羊场。

  电脑展示:墨尔本《牧羊场》的图片和视频。

  教师讲述:这是澳大利亚墨尔本附*的牧羊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设置悬念:澳大利亚盛产羊和羊毛,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然而①澳大利亚是从何时开始发展养羊业?②又是谁最先把羊这种澳大利亚大陆原本没有的动物引入这块乐土的?

  学生回答:18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绵羊。

  教师提问:为什么澳大利亚非常适合绵羊的生长和繁殖呢?

  学生:气候、地形适宜。草多,没有大型食肉动物。

  电脑展示:展示《澳大利亚地形》空白图。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地形东部、中部西部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原,西部为高原。

  电脑展示:视频,补充大自流盆地相关知识。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牧场主的话,如果仅从地形的角度来考虑的话,你准备把你的牧羊场建在何处?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中部是大面积的*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围栏放牧。

  电脑展示:《澳大利亚的气候》图片。

  教师提问:说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回答: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的牧场主的话,如果仅从气候的角度来分析的话,你又准备把你的牧场分布在哪里呢?如果综合地形和气候因素,你又有什么打算?

  学生自由讨论。

  学生回答:分布在中部、西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东南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西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区。

  电脑展示:《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图。教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养羊业有几种方式?

  学生:两种。一种粗放牧羊带,一种是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总公司的经理的话,如果你们公司主要出口羊毛和小麦的话,你觉得这些工业原料应来自于澳大利亚的哪些地区?

  学生回答:东南部和西南部。因为那里是羊毛和小麦混合经营带。

  过渡:同学们,我国的*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120人/*方千米)你们知道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吗?(学生看书了解2.5人/*方千米)是我国的1/45。澳大利亚国土面积是多少?(768万*方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农场规模很大,一般可以达到几千公顷。这么少的人要管理这么大的农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呢?

  学生结论:农牧业生产高度机械化。

  老师:时间差不多,旅行快结束,请学生总结这节课主要学*的内容。

  思维拓展:澳大利亚发展经验对*的启示。

  学生回答:

  1.发展特色农业。

  2.农牧业机械化,提高粮食产量。

初中地理教案9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重点和难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准备:

  1、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第一时:

  导入:

  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

  (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头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蓝美丽)

  提出问题: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1、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面貌的探索,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就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们对人类所作的贡献。

  (学生介绍的过程中用向学生提供古“丝绸之路”路线、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等示意图)

  学生分组活动:

  1、丝绸之路2、马可波罗游记3、郑和下西洋4、哥伦布地理大发现5、麦哲伦环球航行

  (学生互相评价)

  (1)组织活动

  ①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分成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

  ②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按自转方向转动,闭上眼睛,让地球仪停止转动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然后统计分别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计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们只有40多人,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面积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

  (出示教材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学生活动

  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按照要求参与活动,计算出陆地和海洋的比例

  学生回答

  71%为海洋,29%为陆地。概括说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板书:2、全球海陆分布比例

  (3)问: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时认为它应叫什么?

  提问:

  同学们,你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看法?

  (鼓励学生)(水球)

  (这是由于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果;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的“地球”了,没必要再改成“水球”。)

  提问:

  这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吗?显然不是。看手中地球仪,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展示南北半球图及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比例,帮助学生总结海陆分布特点。)

  板书:3、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学生活动:

  观察地球仪说明,并总结出海陆分布的特点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我们经常听到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海湾、海峡等众多的称谓,究竟是怎么回事?请看图(用展示某地区的立体示意图和*面轮廓图,两图均标注注记),自学上述地理名词的意义

  2、我们把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成为大洲。看教材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回答:

  ①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

  ②太*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

  (太*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③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

  ④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南、北美洲)

  ⑤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陆地

  (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

  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亚洲、太*洋)

  ⑦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大洋洲、北冰洋)

  ⑧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欧洲、北美洲)

  ⑨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

  (南极洲、北冰洋)

  ⑩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南极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连的,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大洲及其分界线,并把分界线描绘出。重点指导学生读2.7,找到亚、欧、非三洲的分界线,并描绘说明。

  学生活动:

  通过两图对比,明确其地理意义。

  边查图边回答,进一步熟悉巩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巩固练*:

  1、填图:在教材图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绘图:在教材图2.9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初中地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3、了解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将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题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动一2题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动一3题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或看课本P4图7。3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主要山脉及山峰(喜玛拉雅山及主峰等)

  B组:主要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组:主要*原(西西伯利亚*原、华北*原、印度河*原等)

  D组:主要半岛(*半岛、马来半岛等)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完成P5活动4、5题

  板书设计:

  第七章亚洲

  第一节“日出之地”――亚细亚洲

  一、位置

  纬度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海陆位置:东临太*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

  边界:亚洲西部以乌拉尔山脉、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部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连,东部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巴基斯坦的基本地理特征,记住卡拉奇。

  2.知道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对巴基斯坦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建议】

  1.关于“巴基斯坦”的教材分析:

  巴基斯坦为新增加的选学内容,教材讲述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了解巴基斯坦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内容许多在总论部分已经涉及到,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只是重点突出的设计了两个标题。

  “南亚西北部的*国家”概括了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巴基斯坦位于南亚西北部,这一点对它的气候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宗教问题是南亚尤其是印巴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河*原为经济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明印度河*原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该地区主要的制约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农业、城市、工业的发展,主要以印度河为中心进行。

  2.关于“巴基斯坦”的教法建议:

  巴基斯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应使同学了解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宗教及风俗*惯等,可以布置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的资料,以事例说明印度与巴基斯坦在领土、宗教等问题上的争议,关注南亚与我国西南相邻国家局势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对于巴基斯坦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该节体现得较充分,可以将该节作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三.【教学重点】

  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五.【教学用具】

  巴基斯坦景观图片;巴基斯坦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原图;巴基斯坦铁路线、主要城市等分布图

  六.【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学*了印度,这节课学*与印度关系非常密切的国家----巴基斯坦

  (板书)第三节 巴基斯坦

  (提问)谈谈你对印巴关系或巴基斯坦的了解(学生自由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的景观图片)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巴基斯坦

  A.南亚西北部的*国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历史

  3.民族与宗教

  B.印度河*原为经济中心

  C.主要城市:

  首都——*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D.探究活动

初中地理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

  学*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及物产。

  三、课前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位置交通、气候与农业、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

  2、向各组布置阅读教材图文,上网搜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务。

  3、教师对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过程予以指导和帮助,并准备一些学生有可能忽略、不清或需强调的问题向学生提问、补充,或给学生以提醒。

  四、教学过程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

  (3)师问:“为什么有人说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这条航线对我国有没有重要意义?”

  生答:日本是个矿产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我们在网上看到过,日本进口物资的一半,进口原油的80%以上均从该海峡输入,马六甲海峡**本人称为"经济命脉"

  师补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进口量巨大,其中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占进口石油总量的70%以上,全部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另外,我国与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其他贸易运输也要经马六甲海峡航线,因此,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贸易畅通意义非常重大。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3)据图介绍:大家吃过泰国米吗?很香!东南亚人民的主食和我国南方人一样,也是大米饭。水稻是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东南亚湿热的气候条件,还适宜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这里是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产地

  (4)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5)师问: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生答:教材有说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生产需投入大量劳动力。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少,气候高温多雨,所以必然选择水稻作为粮食作物。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文字说明:华人——*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华侨——*人旅居国外,仍保留*国籍的,称为华侨;

  (2)介绍:大家听说过“下南洋”吗?“南洋”就是指东南亚地区,“下南洋”指的是过去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一带人民到东南亚一带去谋生。现在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以上,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居住国公民。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不但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遵守法律,和睦共处,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与祖籍国交往密切,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推动居住国与我国的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3)演示文稿:图“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曼谷佛塔”,“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

  民俗风情:“沙爹、加厘饭、干加厘牛肉”,“水果天堂”。

  (4)介绍:东南亚发展旅游业有很大优势,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众多美丽的沙滩和岛屿,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新马泰旅游是*些年来国人出国旅游的一大热点。现在请大家跟着导游一起观光(对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师总结:各组的展示活动非常出色,体现了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祝贺大家的学*和展示活动取得成功。

  五、课后作业:

  随常练*第二节

  六、课后小结: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3、5N

  2、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11个国家)

  二、地形特征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原少,火山多。

  三、十字路口的位置:

  1、用图示的方式描述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

  2、介绍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四、物产和旅游资源:

  1、主要物产:橡胶、椰子、油棕、水稻、锡、石油等。

  2、物产的分布:P15活动。

  3、旅游资源:介绍新、马、泰的旅游资源。

  五、华人、华侨:

  1、华人:*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2、华侨:*人旅居国外,仍保留*国籍的,称为华侨。

  3、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华人和华侨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

初中地理教案13

  【过渡】图片中展示多种自然灾害,有一些是自然现象。那么,从图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之间有什么不同点?我们课本例举了哪些自然灾害?台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经常受到的一种自然灾害,为什么我们称它为一种自然灾害?下面,就老师提的这些问题,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找到答案。

  【阅读课本】P54

  【板书]】第四节,自然灾害

  【提问】什么是自然灾害?

  【学生回答】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多媒体】那么像图片中的太*洋海底发生火山喷发属于自然灾害吗?如果不是,如何来解释?

  【学生回答】不是(或是)

  【引导过渡】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灾害,首先它必须是发生在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其次,它必须是对我们人类造成损失或者资源破坏的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才可称之为灾害。太*洋海底的火山喷发并未对人类造成伤亡或损失,因此它不属于自然灾害。

  【提问】如果是化工厂因使用操作不当引发爆炸属于自然灾害吗?

  【学生回答】不是,因为它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因此不属于自然灾害。

  【活动】完成P55认识身边的自然灾害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并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自然灾害,那么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自然灾害发生?或者你见过哪些自然灾害?它们造成了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地震、台风、洪涝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各种自然灾害,这说明,在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在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还有如海洋灾害(海啸等),但课本里不作描述。我们福建地区经常遭受台风的侵袭,台风是属于气象灾害还是地质灾害?

  【学生回答】气象灾害

  【提问】我国的气象灾害包括哪些?

  【阅读回答】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多媒体】展示各种气象灾害的图片,学生观赏并回答是哪些气象灾害。

  【承接】通过观察各种气象灾害的图片,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每一种气象灾害对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这些气象灾害是不是遍布全国各地,每一个地方是不是如我们沿海地区都受到台风袭击呢?请同学们根据课本P54,结合P56图2.48*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思考我国台风、干旱、洪涝等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分布特点?

  【活动】P58活动题1、2

  【学生归纳】从P56图2.48中可以看出台风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地区较多。

  【教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台风的入径和我们学过的哪一个季风(冬季风或夏季风)的路径很像?

  【学生回答】夏季风

  【承接】台风的入径跟夏季风的入径很像,这说明台风也是在夏季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在我国,常见于夏秋季节的东南沿海地区,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台风主要发源于太*洋的热带洋面,是由低纬度海洋侵入,登陆后会减弱。台风最大的风力可以达到12级。(补充:我们也经常听过飓风,飓风和台风是同样性质的,不过是因为地点不同,所以名称不同而已。通常把在大西洋洋面形成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比如美国也经常遭受飓风袭击)

  【过渡】台风过境时会造成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大风、下大雨。

  【讲解】台风过境时常常伴有大风或暴雨。这往往会造成一个本来多雨的地区发生洪涝灾害,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它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如果台风经过的这个地区常年较为干旱,台风一旦过境将会缓解当地的旱情,所以我们看事物要看到它坏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它好的一面。

  【展示图片】*几年的台风过境时对我国的影响

  【承接】刚才我们讲到台风时提到,台风过境时常会给这个地区带来大量降水,有时还会造成当地发生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发生有必要条件,同学们观察课本P54图,思考,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洪涝灾害?我国是不是每一个月份都发生洪涝灾害?

  【读图回答】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涝。

  【阅读课本】P56洪涝灾害分布的范围和时间

  【活动】P58第1、2题

  【教师归纳】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那么,洪涝灾害集中分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展示图片】我国的地形图和降水分布图

  【教师引导】在我国南方地区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且雨季长,多暴雨和连续性暴雨,在一些*原和河谷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

  【提问】一个地区是不是发生了洪涝灾害就不会再发生了?

  【学生回答】不会

  【再提问】那么是不是发生洪涝灾害的同时还会不会有别的自然灾害发生?

  【学生回答】会(或不会)

  【引导】有一个成语叫“祸不单行”,同一地区,不仅会出现多种自然灾害,而且不同的自然灾害有时还会连续发生,在我国最常见的灾害除了洪涝灾害还有干旱。

初中地理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

  学*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及物产。

  三、课前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位置交通、气候与农业、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

  2、向各组布置阅读教材图文,上网搜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务。

  3、教师对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过程予以指导和帮助,并准备一些学生有可能忽略、不清或需强调的问题向学生提问、补充,或给学生以提醒。

  四、教学过程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N—10?S,90?E—140?E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

  (3)师问:“为什么有人说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这条航线对我国有没有重要意义?”

  生答:日本是个矿产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我们在网上看到过,日本进口物资的一半,进口原油的80%以上均从该海峡输入,马六甲海峡**本人称为"经济命脉"

  师补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进口量巨大,其中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占进口石油总量的70%以上,全部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另外,我国与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其他贸易运输也要经马六甲海峡航线,因此,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贸易畅通意义非常重大。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3)据图介绍:大家吃过泰国米吗?很香!东南亚人民的主食和我国南方人一样,也是大米饭。水稻是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东南亚湿热的气候条件,还适宜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这里是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产地

  (4)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5)师问: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生答:教材有说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生产需投入大量劳动力。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少,气候高温多雨,所以必然选择水稻作为粮食作物。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文字说明:华人——*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华侨——*人旅居国外,仍保留*国籍的,称为华侨;

  (2)介绍:大家听说过“下南洋”吗?“南洋”就是指东南亚地区,“下南洋”指的是过去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一带人民到东南亚一带去谋生。现在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以上,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居住国公民。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不但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遵守法律,和睦共处,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与祖籍国交往密切,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推动居住国与我国的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3)演示文稿:图“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曼谷佛塔”,“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

  民俗风情:“沙爹、加厘饭、干加厘牛肉”,“水果天堂”。

  (4)介绍:东南亚发展旅游业有很大优势,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众多美丽的沙滩和岛屿,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新马泰旅游是*些年来国人出国旅游的一大热点。现在请大家跟着导游一起观光(对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师总结:各组的展示活动非常出色,体现了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祝贺大家的学*和展示活动取得成功。

  五、课后作业:

  随常练*第二节

  六、课后小结: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3.5N

  2、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11个国家)

  二、地形特征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原少,火山多。

  三、十字路口的位置:

  1、用图示的方式描述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

  2、介绍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四、物产和旅游资源:

  1、主要物产:橡胶、椰子、油棕、水稻、锡、石油等。

  2、物产的分布:P15活动。

  3、旅游资源:介绍新、马、泰的旅游资源。

  五、华人、华侨:

  1、华人:*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2、华侨:*人旅居国外,仍保留*国籍的,称为华侨。

  3、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华人和华侨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

初中地理教案15

  一、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

  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

  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

  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西亚地区的动荡不安与本地区的位置、资源的关系。

  四、教学进程:

  1、学生活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文中给出的词语,以及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以“我印象中的西亚”为题进行1分钟左右的发言。

  教师设问:“西亚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引入新课。

  2、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

  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

  (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

  (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

  (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看录像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若干条“热点因素”,如“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在板书中以框题形式书写,然后再逐一具体分析讲授。

  (一)三洲五海之地:

  1、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

  2、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3、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4、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1、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

  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2、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3、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三条航线的优势差异,如提问学生:同样是输出至西欧各国,航线A和B的差异何在?(A航线经苏伊士运河,至欧洲的距离最短,运费最经济,但由于运河地狭水浅,油轮吨位不高;B航线经非洲好望角,至欧洲的距离较长,但水道宽阔,可通行巨型油轮。)

  4、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四)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文化和风俗*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全课小结:

  要求学生每人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是“我所认识的西亚”,对本课的学*做一个总结。


初中地理教案 (菁华9篇)(扩展4)

——初中地理教案(20)份

  初中地理教案 1

  教材分析

  1、教材是我国邻*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教材设计能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2、教材先对日本地理条件进行了分析,使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的方式,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3、本节教材另设阅读、图表、活动等,在说明日本地形和组成,经济发展方式,扩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状况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开阔了视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视野相对狭窄,但对日本这个国家并不陌生,只是对日本的地理特征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学生对这节课应该存有较大的学*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关知识

  (2)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其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使学生能够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

  (3)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图片、查找文字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处理资料,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性学*、自主学*、探究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防震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日本的轮廓组成

  2、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多火山的国家 。

  教学过程;略

  初中地理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东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能够从图中获取相应地理信息,提升识图、析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形成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山河分布特点和气候特点。

  难点:山河分布及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法。给学生播放李谷一先生的《赠缅甸友人》,引导学生注意听其中的歌词: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提问学生:这里的江水是指的哪一条江?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导入到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理位置与国家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地图和东南亚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点拨识图技巧。

  【提问】你们能从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吗?并试着说一说他们的地理位置特点?

  【学生回答】连两大洲,通两大洋,类似于一个十字路口。

  【教师总结】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大致位于23.5°N与10°S之间。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行政区划图,引导学生找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有哪些?哪些与我国接壤?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东南亚包含的.国家主要由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11个国家,其中与我国接壤的有老挝、缅甸、越南。

  2.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活动】出示中南半岛的地形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观察。

  【提问】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与之相关的河流呢?

  【学生回答】山河相间,地势北高南低。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的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北部的地势高峻,与中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河流上游湍急,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水流*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出示中南半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中南半岛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旱雨两季。每年的6—10月盛行西南风,为雨季;每年的11—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为旱季。

  【教师活动】展示马来群岛的分层设色地形图,马来群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马来群岛岛屿众多,其中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很多,*原较少,河流湍急。赤道横穿马来群岛中部,群岛大部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拓展延伸】

  【提问】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如此这般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人口大多分布在*原地区。

  【教师总结】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而山区和岛屿则人口稀少。水热条件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对比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理特征,并完成下表:

  四、板书设计

  中公讲师解析

  初中地理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

  学*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及物产。

  三、课前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位置交通、气候与农业、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

  2、向各组布置阅读教材图文,上网搜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务。

  3、教师对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过程予以指导和帮助,并准备一些学生有可能忽略、不清或需强调的问题向学生提问、补充,或给学生以提醒。

  四、教学过程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N—10?S,90?E—140?E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

  (3)师问:“为什么有人说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这条航线对我国有没有重要意义?”

  生答:日本是个矿产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我们在网上看到过,日本进口物资的一半,进口原油的80%以上均从该海峡输入,马六甲海峡**本人称为"经济命脉"

  师补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进口量巨大,其中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占进口石油总量的70%以上,全部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另外,我国与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其他贸易运输也要经马六甲海峡航线,因此,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贸易畅通意义非常重大。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3)据图介绍:大家吃过泰国米吗?很香!东南亚人民的主食和我国南方人一样,也是大米饭。水稻是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东南亚湿热的气候条件,还适宜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这里是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产地

  (4)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5)师问: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生答:教材有说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生产需投入大量劳动力。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少,气候高温多雨,所以必然选择水稻作为粮食作物。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文字说明: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2)介绍:大家听说过“下南洋”吗?“南洋”就是指东南亚地区,“下南洋”指的是过去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一带人民到东南亚一带去谋生。现在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以上,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居住国公民。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不但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遵守法律,和睦共处,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与祖籍国交往密切,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推动居住国与我国的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3)演示文稿:图“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曼谷佛塔”,“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

  民俗风情:“沙爹、加厘饭、干加厘牛肉”,“水果天堂”。

  (4)介绍:东南亚发展旅游业有很大优势,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众多美丽的沙滩和岛屿,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新马泰旅游是*些年来国人出国旅游的一大热点。现在请大家跟着导游一起观光(对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师总结:各组的展示活动非常出色,体现了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祝贺大家的学*和展示活动取得成功。

  五、课后作业:

  随常练*第二节

  六、课后小结: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3、5N

  2、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11个国家)

  二、地形特征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原少,火山多。

  三、十字路口的位置:

  1、用图示的方式描述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

  2、介绍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四、物产和旅游资源:

  1、主要物产:橡胶、椰子、油棕、水稻、锡、石油等。

  2、物产的分布:P15活动。

  3、旅游资源:介绍新、马、泰的旅游资源。

  五、华人、华侨:

  1、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2、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3、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华人和华侨总数在20xx万人以上。

  初中地理教案 4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会在天气预报图上判读天气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学*天气和气候,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识别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了解常用的天气预报。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天气的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的技能,学会将所学的只是运用于实际,初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提高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能判读天气预报图包含的天气信息

  3、天气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多变的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地图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什么是天气?

  2.什么是气候?

  3.如何区分天气和气候。

  活动一:怎样看懂天气预报

  1.识别天气符号

  2.解释风向并理解风力及风向标。

  让学生尝试模拟电视天气预报的主持人,播报各大城市的天气情况。

  活动二:

  空气质量与什么有关系?

  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是什么?

  如何才能减轻污染保护大气环境?

  课堂小结:

  本节课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并通过教师的点拨把握重难点内容。

  作业:

  老师指导,分小组完成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 5

  教学目标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学*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能力;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难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课件《樱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 2、火车 3、飞机 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 采取合作学*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显示“日本图”,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 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探究题活动: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 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阅读 “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日本茶道”图片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初中地理教案 6

  教学目的:

  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环境意义;能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上找出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方法。

  教学重点:森林的环境作用,森林破坏情况及产生的严重生态问题。

  教学难点:森林的环境作用。

  教 具:多媒体教学(漫画、图片、资料、实例)

  教学方法:运用电教手段,引入漫画、图片、资料、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附着很多毫毛、头发等,它们的排汗和保温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起重要作用。对于地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呢?那就是生长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们就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

  讲授新课:播放有关森林的纪录片,提问:森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书)

  1、 森林的经济效益(板书):由于学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可直接通过提问。

  教师总结:森林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作用,还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环境效益(板书):

  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森林作用的数据,以及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由学生填图。

  森林作用的数据

  森林的环境作用

  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

  调节大气成份

  每年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

  净化空气

  夏季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70~100吨水,化为水蒸气

  增加空气湿度

  通过上述的填图,使学生知道:森林具有调节大气成份,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因而,它被称为“环境的肺脏”。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1:(护田林带防风动画示意图)注:图中沙尘应该和风画在一起,为表示清楚而画在上面,线的疏密表示风的强弱。沙尘的多少受风力大小的制约。

  教师问:图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过分析:由于森林带的阻挡,使强大的风变为微风前进,从而避免了大风对庄稼的危害;同时,风中的沙尘因风速降低而沉落。

  学生回答: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2:(护坡林带保持水土动画示意图)注:图中箭头的粗细和颜色的深浅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径流中泥沙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被森林阻滞后,泥沙逐步沉积在坡上。

  教师提问:减少的那部分径流到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森林阻滞,水的流速减缓,大量的流水渗入地下,变成地下水。

  结论:护坡林带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长流。

  除此之外,教师提问:森林还有哪些功能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森林还有调节气候,减弱噪音,美化环境等作用,因此,人们把森林称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那么,森林资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状况又是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森林资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覆盖率29.6%。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3(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

  教师提问: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以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为主。

  教师提问: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通过以上学*,我们知道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此,我们又把森林资源称为“地球的毛发”,人们又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学生表演小品:由学生事先排练,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类,原告:森

  林,森林动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气候,表现在当今森林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树更新的面积却很小,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热带雨林如果消失,不仅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将受到影响,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将失去调节作用;许多野生动物丧失理想的栖息地,导致一些动物的灭绝。由于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

  通过小品,使学生认识到:森林慷慨地向人类贡献着它的一切。但它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保护和抚育。当前森林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森林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四、森林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开始注意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衡。各国制定 有关政策,鼓励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发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遥感技术监控森林火灾。

  那么,我们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条思考题,多媒体播放思考题:

  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有三种处理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 全部保护起来,禁止砍伐。

  2. 全部砍伐,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

  3. 把此片森林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随即补种树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师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它的一切,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并且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的环境因此而恶化。为改变现状,应植树造林,绿化地球。人们在搞经济建设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急功*利,竭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严防弄虚作假,要讲求实际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 7

  对于刚刚从小学走上初中的学生来讲,上好初中地理第一课对学生的来讲就更为重要。是为学生从小学阶段向中学阶段转换而设置的衔接课。通过给学生讲解有趣的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识,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新认识,提高学生上好地理课的自觉性,使学生逐步养成热爱地理科学、钻研地理科学的良好风气。

  以疑激趣

  教学片段一:(同步展示图片)——

  教师问:西亚的沙特***,人们把旅店的床位安排在屋顶上,大家说为什么呀?

  学生1:他们那地方很穷,修不起房子。

  学生2:不对,沙特***很富裕,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所以不可能是因为穷。

  学生3;老师,是不是因为那地方环境优美,住在屋顶可以尽情地欣赏周围的风光,站的高,看的远。

  学生4:不对,那晚上就不怕冷?也不怕下雨?

  老师:同学们,要想搞清楚原因,就的好好学*地理,学好了你的知识自然就丰富起来了,你就能解释了这些奇怪的现象。

  学生们:老师,我们现在就很想知道沙特***为什么把床位安排在屋顶上?

  老师:好吧,请同学们看地图,沙特***位于热带、-带地区,终年气温很高;气候干旱,很少下雨,可谓“滴水贵如油”,人们把床位安排在屋顶上,没有被雨淋湿的后顾之忧,这是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

  学生们:啊?原来如此呀!

  教学片段二:——

  老师问:来自非洲东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经常能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1;他们没有鞋子穿,已经练出了赤脚走路,所以跑起来快。

  学生2:不对,没有鞋子穿与跑的快没有关系。

  学生3:可能是因为他们经常追赶野兽练出来的。

  学生4:是不是因为他们经常没有水喝,锻炼出了忍饥挨饿的本领,在跑步中不觉得渴、饿。

  老师:大家思维很活跃,老师感到很是欣慰,不过,你们说的还是没有科学的依据,要想弄清楚原因,大家就的学好地理。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为什么。请看图,非洲东部是高原地区,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大气中含氧量相对较低,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适应了缺氧的环境,中长跑运动员需要有较强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而来自高原地区的人,无氧耐力具有优势,比较适合中长跑运动,这也是来自东非高原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通过探究一些问题,同学们,你们说,学*地理这门课好不好呀?有趣没趣呀?

  学生:好,很有趣。

  评析:

  教师提出了一些的问题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疑激趣使学生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审美情趣。同时,老师让学生先七嘴八舌地发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谈话、聊天的形式来和学生对话,体现了师生关系民主、融洽。也很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学*“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引导学生明白学*地理的方法

  教学片段:

  教师问:同学们,既然地理课能让我们内知道很多道理,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地理课呢?

  学生1:做好课前预*

  学生2:及时做作业和复*

  学生3:上课认真听讲,不说小话、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学生4: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不能三天打鱼,两日晒网。

  教师;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地方或者了解一些地理现象,你还的.必须首先知道它们在地球的什么地方,然后才能进一步去分析产生一些现象的原因,对不对呀?

  学生们:对

  学生5:老师,像我国南方为什么就热,北方为什么就冷,这要看地图才能分析出来。

  学生6:为什么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人烟稀少,这也的看地图就能分析出来。

  学生7:如果不看地图,我们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美国在什么地方。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对,学*地理离开了地图,就等与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师:要想学好地理的确需要大家做好课前语系、课后复*、上课认真听讲,你们说的这些道理是学*每一门课程所要求的做到的地理学科除了要求做到以上几方面以外,我们还得重视学会读图,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评析:

  长期以来,所有的课程的学*都好似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一言堂,根本没有学生发言的权利,以上对话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课堂充满了民主的气氛,从对话中也能感到学生的认识问题的能力还是很强的,那种把学生看成什么也不知道的陈旧的观念在这里荡然无存。

  案例反思:

  本课以“聊天”、“谈话”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尽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遵循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尽量利用创设学生熟悉的学*环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维、积极发言,学*有兴趣。坚持了“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的思维在前马脚市的点拨在、评价在后”的原则,使学生树立起了自主学*的意识。

  初中地理教案 8

  【教学重点】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引言)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七章 中国的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大农业的五业当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承转)下面我们就从种植业谈起。(转入第一节的教学)

  (提问)什么是种植业?制约种植业的因素有什么?

  教师明确给出种植业的概念: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它深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提问)那么,这个生产部门有哪两个必需的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的两个必需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因此,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就都会影响到种植业的类型和特点。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农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种庄稼)

  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庄稼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地形*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样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图片

  (提问)(转入气候条件)为什么北京不能种椰子,黑龙江不能种香蕉,新疆不能种水稻?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综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请学生说出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原,西亚的两河*原,北非的尼罗河三角洲,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直到今天,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我国都种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种植。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满足上述两方面条件的地区在什么地方?

  (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得出: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原地区。

  (展示)练*的图片,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提问)整个种植业区内是不是全种植一种农作物?(不是)

  (展示)动画:中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辨认农作物并了解各种农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区。

  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原地区。

  (提问)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因为,就是在种植区内,各地的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的次数都不相同。尤其我国南北方之间,这种差异最显著。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一边看动画概括,一边指导学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提问)这些农作物都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才种植它们;但每一种农作物人们需要的数量并不一样多,那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类作物?(粮食作物)

  (提问)为什么粮食生产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2)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请学生计算一下,我国12亿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粮食标准,每年需生产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其人均值的变化”图,请学生思考家里*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4)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

  (小结)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历年都把努力增产粮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动)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筹划一下我国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

  请学生分析回答(提醒学生不要脱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得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视情况补充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说,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

  (提问)谁能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引导学生从种田的科学方法和自然条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粮基地。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原,热量充足、降水较多且灌溉便利),生产水*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田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地区就叫商品粮基地,目前全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图(课上做练*:先在投影图上请学生练*,方法是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答;然后,指导全体学生一起在中国空白图上填注)。

  (提问)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呢?

  粮食生产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并且,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均水*,那我们干脆把我国的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食,这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就必须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3)抓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意义;

  (4)九大商品粮基地及其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 9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理解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请同学们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大致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

  关于气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

  (板书)一、气温与生活

  (提问)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阅读书上例子,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提问)我想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气温是变化的还是无论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

  可从空间与时间上进行多方引导,例如:一天、一个月、一年,国内与国外,我国南方与北方等等,得出结论。

  (板书)气温的变化

  (副板书)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提问)通过这句话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

  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请大家阅读课文,自己都有哪些值,这些值是如何得出来的。

  常用于描述气温的值有: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均气温、月*均气温、年*均气温,这些值都是通过观测与计算得来的。

  (提问)气温是如何观测的?(视频链接:气温观测和记录)

  (提问)读图“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图,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图上纵坐标代表什么?横坐标代表什么?

  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读数。

  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的差叫什么?

  读出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最高月*均气温与最低月*均气温出现的月份与读数。

  最高月*均气温与最低月*均气温的差叫什么?

  (展示图片)出示孟买和亚库茨克两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让学生比较两地气温年较差大小,并气温年较差与气温年变化大小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气温年较差大气温年变化就大,反之则相反。

  (新课结束,复*反馈)

  板书

  一、气温与生活

  气温的变化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理解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了如何阅读气温曲线图,今天请大家根据所给数据亲自绘制一张气温曲线图。(南半球某地气温资料)

  提问:这幅图的形状与我们上节课阅读的气温曲线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南半球为波谷形,北半球为波峰形;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不同地点在同一时间的气温不同。

  板书:三、气温的分布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的等温线特性示意图

  提问:回忆等高线的概念,了解什么是等温线。

  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邻两条等温线的差。

  大屏幕或挂图展示世界一月气温分布图(动画链接:世界年*均气温分布图)

  提问: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以北回归线为例观察海洋和陆地气温有何差别?说明什么问题

  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夏季相反。

  爬山时,感觉山顶比较凉爽为什么?

  (学生讨论)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

  (新课结束,复*反馈)

  板书设计

  三、气温的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 10

  教学目的:

  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环境意义;能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上找出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方法。

  教学重点:

  森林的环境作用,森林破坏情况及产生的严重生态问题。

  教学难点:

  森林的环境作用。

  教具:

  多媒体教学(漫画、图片、资料、实例)

  教学方法:

  运用电教手段,引入漫画、图片、资料、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附着很多毫毛、头发等,它们的排汗和保温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起重要作用。对于地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呢?那就是生长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们就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

  讲授新课:

  播放有关森林的纪录片,提问:森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书)

  1、森林的经济效益(板书):由于学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可直接通过提问。

  教师总结:森林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作用,还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环境效益(板书):

  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森林作用的'数据,以及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由学生填图。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覆盖率29.6%。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3(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

  教师提问: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以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为主。

  教师提问: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通过以上学*,我们知道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此,我们又把森林资源称为“地球的毛发”,人们又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学生表演小品:由学生事先排练,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类,原告:森林,森林动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气候,表现在当今森林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树更新的面积却很小,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热带雨林如果消失,不仅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将受到影响,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将失去调节作用;许多野生动物丧失理想的栖息地,导致一些动物的灭绝。由于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

  通过小品,使学生认识到:森林慷慨地向人类贡献着它的一切。但它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保护和抚育。当前森林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森林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四、森林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开始注意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衡。各国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发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遥感技术监控森林火灾。

  那么,我们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条思考题,多媒体播放思考题:

  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有三种处理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全部保护起来,禁止砍伐。

  2.全部砍伐,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

  3.把此片森林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随即补种树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师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它的一切,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并且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的环境因此而恶化。为改变现状,应植树造林,绿化地球。人们在搞经济建设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急功*利,竭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严防弄虚作假,要讲求实际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 11

  [教学目标]

  (一)借助地图,说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领土组成特点(跨东西半球、亚欧两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据地图和资料,归纳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和各地区气候差异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三)运用统计资料,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明该国开发西伯利亚的情况。

  (四)收集资料,说明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分6个小标题。“面积最大的国家”、“*原广大”、“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丰富的资源”、“改革中的经济”、“西伯利亚的开发”,分别介绍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地形特点、气候特点、资源特点、经济特点和区域开发方面的情况。

  本节教材第一个标题为国家概况的介绍;第二、三、四个标题内容分别叙述和说明俄罗斯自然地理特征的三个重要方面:“*原广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为理解俄罗斯农产品和主要农业区分布提供了条件,“丰富的资源”为理解俄罗斯的经济特点和开发西伯利亚作了说明;第五、六个标题内容阐述俄罗斯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中了解俄罗斯的工业、农业城市、港口分布特点及亚洲西伯利亚的开**况。本节教材的编排结构是:

  本节教材图表系统提供3幅地图:①图3-22,说明俄罗斯周围海洋,亚洲与欧洲部分比较,地形区分布及特点,河流与城市。②图3-24,说明俄罗斯地势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东高西低、*原广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征。③图3-26,说明俄罗斯主要矿种及产地,特别是石油、黄金、煤、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本图淡化了矿产地的识记,强调矿产种类及其与工业基地分布的关系。

  2幅景观图:一为反映宗教和建筑特色的大教堂,一为贝加尔湖及湖畔的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2张统计表:①上扬斯克和莫斯科气候资料分别表明俄罗斯东部西伯利亚受北极地区寒冷气流影响,是北半球的寒极之一,降水较少;而西部东欧*原受大西洋影响,气候较温凉,降水较均匀,是温和的大陆性气候。②俄罗斯亚洲与欧洲部分地区差异对比则要求学生通过对比掌握其差异性,也暗示了开发西伯利亚的必要性。补充阅读材料提供了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为学生收集此方面的资料作了示例。

  本节教材还说明了俄罗斯几个方面的世界之最:①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②俄罗斯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大的国家;③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世界上淡水量最多的湖泊;4、俄罗斯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经济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谈话法、自学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挂图:俄罗斯地形图

  教学提纲(板书)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1、位置:跨亚、欧两大洲和东、西半球

  2、面积:1708万*方千米

  二、*原广大

  地势东高西低,*原占70%

  三、温凉的气候

  大陆性气候明显,东、西部差异大

  四、丰富的资源

  1、淡水资源(贝加尔湖)

  2、森林资源(亚寒带针叶林)

  3、矿产资源(石油、黄金、有色金属)

  五、改革中的经济

  1、工业

  工业区:欧洲部分、乌拉尔地区、西伯利亚地区

  工业中心: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

  2、农业

  农业区分布于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六、西伯利亚的开发

  [教学过程]

  新课导人:

  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从中引出俄罗斯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1、提问:通过预*,谁能告诉我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面积究竟有多大?

  2、展示“俄罗斯地形图”,指出亚、欧两洲的洲界线,得出结论:俄罗斯地跨亚、欧两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

  3、引导学生回忆东、西半球分界线(160°E),并和学生一起找出东经160,得出俄罗斯的另一位置特征:地跨东西半球。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熟悉俄罗斯的海陆位置特征

  4、读图3-22,完成活动1、2题及P77活动2

  5、一学生朗读P77材料,了解俄罗斯的民族、语言、宗教

  二、*原广大

  1、读图3-22,完成活动第3题

  2、找出上述四大地形区的大致分界线:⑤乌拉尔山、乌拉尔河,⑥叶尼塞河,⑦勒拿河。

  3、叶尼塞河以西均为*原,以东为高原山地,*原面积占俄罗斯领土的70%。归纳得出地形特点:*原广大。

  4、读图3-24,引导学生归纳俄罗斯的地势特征,很容易看出其地势特点:东高西低。

  5、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伏尔加河的位置,注意其流向,注入海洋,在欧洲的地位

  三、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3俄罗斯气候分布图,思考:俄罗斯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哪种?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引出气候类型的学*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俄罗斯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有什么特征?

  3、小结:由于俄罗斯疆域辽阔,东西跨经度广,所以气候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同时也使东西部气候存在较大的差异。

  4、引导学生分析上扬斯克和莫斯科的气候资料,归纳二地的气候特征差异,并设问: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什么上扬斯克的降水比莫斯科的少?气温比莫斯科的低?

  (过渡)俄罗斯是世界上资源最为丰富的大国之一,那么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呢?

  四、丰富的资源

  1、学生看书思考:俄罗斯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

  2、设问:俄罗斯为什么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呢?教师可从气候特点、地形分布及历史开发等方面加以指导。最后出示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图。

  3、出示“俄罗斯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主要矿种及矿产地,而后说明俄罗斯石油、黄金产量的世界排名及有色金属矿的分布。

  (过渡)俄罗斯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资源条件。

  四、改革中的经济

  工业方面

  1、通过图3-26和各种资源储量、开采量等资料,学生推断俄罗斯的主要工业部门应该是哪些?而后结合教材P79验证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53“俄罗斯工业分布图”,指出俄罗斯的三大工业区并强调俄罗斯的工业主要集在欧洲部分

  3、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各工业区的工业中心城市并在地图上填注。并设问:这三大工业区能形成主要的工业区的共同因素是什么?(附*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而后进一步从资源条件分析俄罗斯各工业区的工业部门

  农业方面

  1、回忆俄罗斯气候特征和纬度位置特征,思考:俄罗斯的气候条件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利吗?你认为制约俄罗斯农业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气温因素,俄罗斯的农业一般分布在纬度相对较低、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

  3、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俄罗斯主要农业区东欧*原、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并对照图例说出俄罗斯的农产品种类,并进一步强调:俄罗斯的农作物一般都是喜温凉的农作物,这与当地的气候特征是相适应的。

  城市与港口方面

  根据地图找出首都莫斯科的位置,由教师小结其城市职能。根据地图,让学生围绕俄罗斯疆界找出其进出海洋的港口城市,再由教师加以具体说明东部、北部、西部的主要海港。

  (过渡)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历史的原因,俄罗斯的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而面积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却开发不够

  西伯利亚的开发

  ①小结已学*俄罗斯的知识,填表对比其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的地区差异。②对此表格知识加以对比研究,让学生认识到俄罗斯经济的地区分布与其自然、人文因素分布的不*衡性以及人地关系在空间上存在矛盾。③具体指导西伯利亚的开发项目,如: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炭基地和新西伯利亚高科技园区等。

  本节重点图表指导:

  ①图3-22:指导学生在图上了解俄罗斯地理位置(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领土组成(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首都莫斯科;俄罗斯是欧洲国家的主要原因:欧洲部分集中全国四分之三的人口,历史上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主要工业和首都也位于欧洲部分;俄罗斯的四大地形区:东欧*原、西西伯利亚*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主要河流及分布:欧洲部分的伏尔加河和顿河、亚洲部分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俄罗斯的主要城市及分布。

  ②图3-24:指导学生在剖面图上相应位置标注东欧*原、乌拉尔山、西西伯利亚*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或者由学生依据图3—22画出沿60°N线的剖面图,然后观察、分析其“东高西低、*原广大”的地势地形特点,再归纳这一特点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③图3-26:先指导学生找图例,了解俄罗斯有哪些矿产;再根据教材讲述其矿产储量和开采量,也可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对俄罗斯矿产进行评价;最后根据铁路线、河流、城市对矿产地进行相对定位,并为其工业分布作铺垫。

  ④“俄罗斯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地区差异”表:可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用复*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并根据所填内容对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进行评价。下述答案仅供参考:

  亚洲部分欧洲部分

  地形特征高原、山地为主*原面积广大

  气候特征寒冷干燥温凉湿润,降水略多

  主要工业基地乌拉尔、新西伯利亚莫斯科,圣彼德堡

  主要港口海参崴圣彼德堡

  初中地理教案 12

  [教学目的]

  1、 能读图说明欧洲西部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特点,并能在图上指出主要的岛屿、半岛、海湾、海峡和内海

  2、 读图熟悉欧洲西部的主要国家的名称和位置

  3、 了解欧洲西部实际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经济发展水*最高的国家

  4、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繁荣的地区并分析原因,熟悉本区主要旅游景点的分布

  [教学重难点]

  各国经济发展概况、特点;繁荣的旅游业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欧洲西部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我们地球上有这么一个地区,它的面积只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这个地区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大家猜一猜,这是哪个地理区域呢?

  一、 位置和范围、国家

  1、 展示“世界地图”,指出欧洲西部的范围:即欧洲的西半部。

  2、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说明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按如下步骤进行:

  (1) 欧洲西部的北、南、西分别濒临什么海或洋?

  (2) 欧洲西部的东面与什么大陆相连?这种三面临海,一面连陆的的分布可称作什么?

  (3) 欧洲西部最南端的纬度大约是多少?最北端的纬度大约是多少?在五带中大部分处于什么温度带?

  (4) 学生小结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点

  3、 观察“欧洲西部图“,思考:欧洲西部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这对欧洲西部的气候和经济有什么影响?(讨论)

  4、 引导学生在“欧洲西部地形图”上找出欧洲西部的主要岛屿、半岛、海峡和海湾及欧洲西部的主要国家

  5、 设问:欧洲西部各国,从经济发展水*来看,大多属于何种性质的国家?

  二、雄厚的经济实力

  1、 引导学生阅读P54图2-26,设问: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欧洲西部的经济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

  (过渡)欧洲西部作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地区,主要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2、 学生阅读P54文字,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发达的经济可以从工业、农业、发达的交通业等方面说明

  3、 一学生朗读P55“阅读”,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教师结合有关资料适当补充说明。(见教参P77)

  (过渡)欧洲西部发达的经济还可以从其繁荣的旅游业表现出来

  三、繁荣的旅游业

  学生自读,思考:

  1、 欧洲西部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有哪些丰富的旅游资源?

  2、 引导学生在地图册上熟悉欧洲西部主要的旅游资源

  3、 讨论:欧洲西部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4、 学生自读P56“阅读”,了解瑞士的自然风光和德国的啤酒节

  5、 完成P56活动

  [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见基训、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 13

  [教学目标]

  (一)借助地图,说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领土组成特点(跨东西半球、亚欧两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据地图和资料,归纳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和各地区气候差异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三)运用统计资料,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明该国开发西伯利亚的情况。

  (四)收集资料,说明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分6个小标题。“面积最大的国家”、“*原广大”、“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丰富的资源”、“改革中的经济”、“西伯利亚的开发”,分别介绍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地形特点、气候特点、资源特点、经济特点和区域开发方面的情况。

  本节教材第一个标题为国家概况的介绍;第二、三、四个标题内容分别叙述和说明俄罗斯自然地理特征的三个重要方面:“*原广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为理解俄罗斯农产品和主要农业区分布提供了条件,“丰富的资源”为理解俄罗斯的经济特点和开发西伯利亚作了说明;第五、六个标题内容阐述俄罗斯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中了解俄罗斯的工业、农业城市、港口分布特点及亚洲西伯利亚的开**况。本节教材的编排结构是:

  本节教材图表系统提供3幅地图:①图3-22,说明俄罗斯周围海洋,亚洲与欧洲部分比较,地形区分布及特点,河流与城市。②图3-24,说明俄罗斯地势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东高西低、*原广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征。③图3-26,说明俄罗斯主要矿种及产地,特别是石油、黄金、煤、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本图淡化了矿产地的识记,强调矿产种类及其与工业基地分布的关系。

  2幅景观图:一为反映宗教和建筑特色的大教堂,一为贝加尔湖及湖畔的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2张统计表:①上扬斯克和莫斯科气候资料分别表明俄罗斯东部西伯利亚受北极地区寒冷气流影响,是北半球的寒极之一,降水较少;而西部东欧*原受大西洋影响,气候较温凉,降水较均匀,是温和的大陆性气候。②俄罗斯亚洲与欧洲部分地区差异对比则要求学生通过对比掌握其差异性,也暗示了开发西伯利亚的必要性。补充阅读材料提供了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为学生收集此方面的资料作了示例。

  本节教材还说明了俄罗斯几个方面的世界之最:①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②俄罗斯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大的国家;③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世界上淡水量最多的湖泊;4、俄罗斯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经济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谈话法、自学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挂图:俄罗斯地形图

  教学提纲(板书)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1、位置:跨亚、欧两大洲和东、西半球

  2、面积:1708万*方千米

  二、*原广大

  地势东高西低,*原占70%

  三、温凉的气候

  大陆性气候明显,东、西部差异大

  四、丰富的资源

  1、淡水资源(贝加尔湖)

  2、森林资源(亚寒带针叶林)

  3、矿产资源(石油、黄金、有色金属)

  五、改革中的经济

  1、工业

  工业区:欧洲部分、乌拉尔地区、西伯利亚地区

  工业中心: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

  2、农业

  农业区分布于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六、西伯利亚的开发

  [教学过程]

  新课导人:

  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从中引出俄罗斯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1、提问:通过预*,谁能告诉我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面积究竟有多大?

  2、展示“俄罗斯地形图”,指出亚、欧两洲的洲界线,得出结论:俄罗斯地跨亚、欧两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

  3、引导学生回忆东、西半球分界线(160°E),并和学生一起找出东经160,得出俄罗斯的另一位置特征:地跨东西半球。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熟悉俄罗斯的海陆位置特征

  4、读图3-22,完成活动1、2题及P77活动2

  5、一学生朗读P77材料,了解俄罗斯的民族、语言、宗教

  二、*原广大

  1、读图3-22,完成活动第3题

  2、找出上述四大地形区的大致分界线:⑤乌拉尔山、乌拉尔河,⑥叶尼塞河,⑦勒拿河。

  3、叶尼塞河以西均为*原,以东为高原山地,*原面积占俄罗斯领土的70%。归纳得出地形特点:*原广大。

  4、读图3-24,引导学生归纳俄罗斯的地势特征,很容易看出其地势特点:东高西低。

  5、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伏尔加河的位置,注意其流向,注入海洋,在欧洲的地位

  三、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3俄罗斯气候分布图,思考:俄罗斯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哪种?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引出气候类型的学*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俄罗斯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有什么特征?

  3、小结:由于俄罗斯疆域辽阔,东西跨经度广,所以气候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同时也使东西部气候存在较大的差异。

  4、引导学生分析上扬斯克和莫斯科的气候资料,归纳二地的气候特征差异,并设问: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什么上扬斯克的降水比莫斯科的少?气温比莫斯科的低?

  (过渡)俄罗斯是世界上资源最为丰富的大国之一,那么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呢?

  四、丰富的资源

  1、学生看书思考:俄罗斯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

  2、设问:俄罗斯为什么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呢?教师可从气候特点、地形分布及历史开发等方面加以指导。最后出示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图。

  3、出示“俄罗斯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主要矿种及矿产地,而后说明俄罗斯石油、黄金产量的世界排名及有色金属矿的分布。

  (过渡)俄罗斯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资源条件。

  四、改革中的经济

  工业方面

  1、通过图3-26和各种资源储量、开采量等资料,学生推断俄罗斯的主要工业部门应该是哪些?而后结合教材P79验证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53“俄罗斯工业分布图”,指出俄罗斯的三大工业区并强调俄罗斯的工业主要集在欧洲部分

  3、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各工业区的工业中心城市并在地图上填注。并设问:这三大工业区能形成主要的工业区的共同因素是什么?(附*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而后进一步从资源条件分析俄罗斯各工业区的工业部门

  农业方面

  1、回忆俄罗斯气候特征和纬度位置特征,思考:俄罗斯的气候条件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利吗?你认为制约俄罗斯农业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气温因素,俄罗斯的农业一般分布在纬度相对较低、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

  3、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俄罗斯主要农业区东欧*原、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并对照图例说出俄罗斯的农产品种类,并进一步强调:俄罗斯的农作物一般都是喜温凉的农作物,这与当地的气候特征是相适应的。

  城市与港口方面

  根据地图找出首都莫斯科的位置,由教师小结其城市职能。根据地图,让学生围绕俄罗斯疆界找出其进出海洋的港口城市,再由教师加以具体说明东部、北部、西部的主要海港。

  (过渡)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历史的原因,俄罗斯的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而面积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却开发不够

  西伯利亚的开发

  ①小结已学*俄罗斯的知识,填表对比其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的地区差异。②对此表格知识加以对比研究,让学生认识到俄罗斯经济的地区分布与其自然、人文因素分布的不*衡性以及人地关系在空间上存在矛盾。③具体指导西伯利亚的开发项目,如: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炭基地和新西伯利亚高科技园区等。

  本节重点图表指导:

  ①图3-22:指导学生在图上了解俄罗斯地理位置(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领土组成(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首都莫斯科;俄罗斯是欧洲国家的主要原因:欧洲部分集中全国四分之三的人口,历史上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主要工业和首都也位于欧洲部分;俄罗斯的四大地形区:东欧*原、西西伯利亚*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主要河流及分布:欧洲部分的伏尔加河和顿河、亚洲部分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俄罗斯的主要城市及分布。

  ②图3-24:指导学生在剖面图上相应位置标注东欧*原、乌拉尔山、西西伯利亚*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或者由学生依据图3―22画出沿60°N线的剖面图,然后观察、分析其“东高西低、*原广大”的地势地形特点,再归纳这一特点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③图3-26:先指导学生找图例,了解俄罗斯有哪些矿产;再根据教材讲述其矿产储量和开采量,也可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对俄罗斯矿产进行评价;最后根据铁路线、河流、城市对矿产地进行相对定位,并为其工业分布作铺垫。

  ④“俄罗斯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地区差异”表:可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用复*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并根据所填内容对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进行评价。下述答案仅供参考:

  亚洲部分欧洲部分

  地形特征高原、山地为主*原面积广大

  气候特征寒冷干燥温凉湿润,降水略多

  主要工业基地乌拉尔、新西伯利亚莫斯科,圣彼德堡

  主要港口海参崴圣彼德堡

  初中地理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准备】

  教师:

  1.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图片和资料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

  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

  【课件设计思路】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图及原因分析.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图片的分析和归纳.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随时抢答)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

  教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帮助同学复*一下中国的地形区)

  活动一: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学生:一一说出涉及到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个人以及小组之间回答,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鼓励.)

  教师讲解:黄土高原概况 展示图片:黄土高原景观图.

  学生:根据讲解和图片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对黄土高原的整体认识.

  教师引导:积极鼓励思考快而正确的同学在班内展示成果.(倡导以强带弱,追求课堂效率.) 教师:难怪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简单说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的特点.

  (增强印象,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以检验课堂学*效果.)

  教师:(首先赞扬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学*态度).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

  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和跨越的省区图

  活动二:学生分小组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范围?(培养学生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学生:

  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落实到地形图上) 2、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东部和宁夏大部分地区(落实到政区图上)

  活动三: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成因.

  教师: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在我们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是得到广泛支持的观点.我们可以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

  学生:从图8.3“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黄土的形成与我国的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是一致的.

  (理由)

  (黄土高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学生:从教材P27找出哪些“风成说”的证据,并思考说明的问题.

  (学生小组分析讨论;教师穿插其中,及时解难答疑并了解学情.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教师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评判,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教师:介绍获得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的研究黄土成因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件:投放关于黄土地貌的图片和资料.(塬、梁、峁、林、柱等)

  教师:既然“风成说”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

  学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活动四: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生:据图6.32归纳

  1、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开矿)

  教师引导:思考并讨论各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困难问题逐一通过分析和结合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较好的学*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结合物理知识)

  (2)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质疏松易溶于水.(对比黄土和岩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数量多少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P29活动题1的实验)

  总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自然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

  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

  活动五:结合P69活动题2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 关系如下所示:

  课件: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

  教师总结: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具备的条件:A、地形条件:地表坡度较大的山区 B、降水条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节性差异大

  小结: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课后作业】完成学*探究P90—91

  【教学反思】

  授课详略得当,注重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这一难点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合作、探究学*,在观察中、讨论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显示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知识掌握扎实,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总觉得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拓展知识.

  初中地理教案 15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各种示意图、图表,记住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有不断加快的趋势,掌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主要形式;学会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世界个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等地图培养学生分析 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 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4.提高对本节的学*,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教学建议

  “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材分析

  关于人口的密度问题,首先,教材给出一道计算题,甲、乙两城市,面积20xx*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要学生算出甲、乙两市*均每*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两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两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较图,有助于学生深刻、直观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过列表计算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人口密度,使学生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差异之大有了更深的认识。为学*世界人口分布图,理解图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世界的人口的分布的情况,主要是通过阅读世界的人口分布图获得。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进一步参考“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这些地区从自然条件上和社会经济发展上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均分布。

  “世界人口的迁移”的教材分析

  人口的迁移,主要从三方面讲述,一、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为了生存和发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的主要人口迁移方向?(美洲大陆发现之前,古希腊和古罗马征服并移民欧洲和地中海;***人移民北非;美洲大陆发现后,主要从欧洲向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和亚洲向外移民)三、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技术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通过“想一想” 提出问题,(大批科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什么影响?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各有什么特点?

  “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议

  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 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引导学生积极活动,读课文转载的一篇报道,了解什么时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亿。通过读图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每增加10亿用了多少年?用读出的数据,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长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读世界各大洲口增长率图,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个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通过以上的读图计算,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人口增长和分布现状。

  人口的迁移,可用通过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形式讲授。对于科技移民和劳动力输出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这部分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通过计算题,算出甲乙两城市的每*方千米的人数,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结合世界地形图,做对比,展开讨论,找到影响他们分布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 历史等因素。

  “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的教材分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本节中讲述了人口 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是认识人口数量动态的重要指标,人口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热口增长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

  人口的增长,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的一段报道,点明世界的人口数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长示意图”显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阅读这个示意图明确,世界人口每增加10 亿人,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人口的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然后提出人口增长是如何算出来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最后用 “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各大洲的柱状图,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异,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用“读一读”的形式,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极限。

  教学设计示例1

  【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的地区差异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 教学手段】

  幻灯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 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上刊登的报道,请回答:1999年几月几日,世界人口达到多少亿?(1999年10月12日,60亿)

  ( 板书)人口的数量

  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 亿用了多少年?(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根据计算结果,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 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的。)

  ( 板书并总结)人口的增长1)缓慢---加快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柱状图》请大家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起来,(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地区差异存在

  ( 板书)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快?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慢?

  (非洲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是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大洲)

  (讲述)目前许多大家熟悉的明星是混血人种,比如球星萨尔瓦多、影星金城武等。混血人种是不同种族融合的结果,他的前提是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着迁移。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世界人口的迁移”部分内容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总结)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

  初中地理教案 16

  教学目的:

  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环境意义;能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上找出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方法。

  教学重点:森林的'环境作用,森林破坏情况及产生的严重生态问题。

  教学难点:森林的环境作用。

  教 具:多媒体教学(漫画、图片、资料、实例)

  教学方法:运用电教手段,引入漫画、图片、资料、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附着很多毫毛、头发等,它们的排汗和保温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起重要作用。对于地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呢?那就是生长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们就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

  讲授新课:播放有关森林的纪录片,提问:森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书)

  1、 森林的经济效益(板书):由于学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可直接通过提问。

  教师总结:森林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作用,还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环境效益(板书):

  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森林作用的数据,以及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由学生填图。

  森林作用的数据

  森林的环境作用

  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

  调节大气成份

  每年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

  净化空气

  夏季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70~100吨水,化为水蒸气

  增加空气湿度

  通过上述的填图,使学生知道:森林具有调节大气成份,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因而,它被称为“环境的肺脏”。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1:(护田林带防风动画示意图)注:图中沙尘应该和风画在一起,为表示清楚而画在上面,线的疏密表示风的强弱。沙尘的多少受风力大小的制约。

  教师问:图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过分析:由于森林带的阻挡,使强大的风变为微风前进,从而避免了大风对庄稼的危害;同时,风中的沙尘因风速降低而沉落。

  学生回答: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2:(护坡林带保持水土动画示意图)注:图中箭头的粗细和颜色的深浅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径流中泥沙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被森林阻滞后,泥沙逐步沉积在坡上。

  教师提问:减少的那部分径流到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森林阻滞,水的流速减缓,大量的流水渗入地下,变成地下水。

  结论:护坡林带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长流。

  除此之外,教师提问:森林还有哪些功能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森林还有调节气候,减弱噪音,美化环境等作用,因此,人们把森林称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那么,森林资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状况又是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森林资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覆盖率29.6%。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3(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

  教师提问: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以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为主。

  教师提问: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通过以上学*,我们知道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此,我们又把森林资源称为“地球的毛发”,人们又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学生表演小品:由学生事先排练,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类,原告:森

  林,森林动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气候,表现在当今森林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树更新的面积却很小,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热带雨林如果消失,不仅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将受到影响,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将失去调节作用;许多野生动物丧失理想的栖息地,导致一些动物的灭绝。由于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

  通过小品,使学生认识到:森林慷慨地向人类贡献着它的一切。但它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保护和抚育。当前森林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森林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四、森林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开始注意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衡。各国制定 有关政策,鼓励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发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遥感技术监控森林火灾。

  那么,我们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条思考题,多媒体播放思考题:

  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有三种处理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 全部保护起来,禁止砍伐。

  2. 全部砍伐,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

  3. 把此片森林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随即补种树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师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它的一切,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并且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的环境因此而恶化。为改变现状,应植树造林,绿化地球。人们在搞经济建设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急功*利,竭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严防弄虚作假,要讲求实际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 1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

  2、能够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3、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4、让学生知道我国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和特点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抽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的方法。

  2、加强学生对地形特征及其意义、影响的理解能力

  3、掌握通过列表记忆地理事的方法

  4、建立辨证分析地理事物利弊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正确理解地理现象的利弊优劣和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2、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点,三级阶梯分界线山脉名称

  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主要地形区及特点教学难点: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读图画图、活动讨论教学用具:PPT课件、黑板、粉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图片引入:幻灯片投影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原)图片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欲望和爱国热情。

  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先回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以一幅地形图为例让学生回答绿色、黄色、棕色、白色、蓝色各代表什么?

  打开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部高东部低。板书:1、总趋势:西部高东部低

  再让学生观察我国地形剖面图,同学们会发现一方面,我们发现我国地形总趋势是自西向东降低;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这种降低的趋势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呈阶梯状下降,这也是我国地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板书:阶梯状下降

  那么,我国地形的阶梯有哪几级?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图2、1、2、2看一看。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陆地上自西向东有三级阶梯。板书:2、三级阶梯特点及分界线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看看这几级阶梯都有哪些特点,找同学回答第一级阶梯回答后用多媒体展示三级阶梯示意图总结第一级阶梯位置、海拔高度、分界线,同样对于二三阶梯也找同学从以上几方面回答,老师来用多媒体展示总结。(教师边操作鼠标,边点击每一级阶梯,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掌握,效果较好。)

  练*:通过做三级阶梯海拔、分界线的一个练*巩固刚才讲过的内容,再找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画出三级阶梯分界线的简单示意图及山脉名称,其他同学在自己课本23页上完成。

  过渡: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水能、交通有什么影响呢?

  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活动,首先把班上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分别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①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②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对河流流向有什么影响?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③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

  初中地理教案 18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观察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我国工业的分布》图进行技术处理,把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清楚。

  学生准备:以《我的小天地》为题照出自己居室的工业产品相片。

  【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提问学生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或学*用具,使学生清楚工业产品是由众多的工厂生产的。被称为工业部门。

  观察图“什么是工业”,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总结:利用插图,说明工业对各行业的重要作用,查找数据证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理解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观察图“我国工业的分布”,在教师引导下说出工业的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沿铁路线,了解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

  引入:同学们,今天早上来上学,我们都使用了什么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时哪生产的?

  学生:自行车、汽车。工厂生产。

  教师:当然,我们同学还知道许多的工厂,如:化肥厂、钢铁厂、拖拉机制造厂等。有众多的工厂组成的.部门,我们称为工业部门。工业部门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门。今天我们要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课题: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观察图“什么是工业”,有三幅图片。看一下这三幅图片都说了什么。

  学生:依据图片说明回答

  教师:请同学讨论三幅图片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

  第一幅图:通过挖掘、开采、提取的方式,可以从自然界获得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还可以从自然界取得棉花、木材等资源。即从自然界中挖掘、开采、提取工业原材料是工业生产的一个环节。

  第二幅图:对原材料进行加工

  第三幅图:在原材料加工的基础上再加工成产品。

  这就是工业的生产过程,工业能给我们提供许多工业产品。(出示一**铁工业图片)以钢铁工业为例,钢铁材料可以加工成那些工业产品?

  学生:拖拉机、建筑钢筋、汽车、精密机床、仪器仪表、火箭等。

  教师:请同学阅读教材插图中“农民、建筑技术人员、研究员、军人”所讲语言,体会工业产品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并进行小结。

  工业可以提供一些经济发展的基础产品,如拖拉机、建筑钢筋、汽车等,还为科学研究、国防提供许多高精尖产品,如火箭中的特种钢材。看来工业产品对农业、城市建筑、科学研究、国防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

  教师:工业生产与我们同学的学*和生活有什么关系?

  同学: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一位同学做代表介绍她的小天地中都有哪些工业产品(学生作品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学生代表介绍:

  《工业与我们的生活》

  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小天地,我当然也不例外。这幅图是我的小天地。认为它像一个工业的展览室。这里面有:双人床、电脑桌、窗户、写字台衣柜和门。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写字台”。

  它的桌面是由木材制作的,来自于木材厂;表面的涂料来自于颜料厂;大家都知道抽屉是可以前后拉动的,这种可以前后拉动的物制是金属片制作成的拉轴,来自于金属厂;桌子部件的玻璃板、灯、蜡烛等物质的支座用了弹簧*衡来自于弹簧厂;还有*行的连接导轨和可以调节的底架它们都来自于钢铁厂。电脑桌、双人床、衣柜和门也都同样是在各种各样的工业努力下产生的。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房间中有各种工业品,我们的生活与工业是紧密相连的,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没有工业品,也就没有我们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便利。

  教师:看来我们的生活、学*也离不开工业产品。

  总结:工业是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的有利保证,也不断促进人民生活水*的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工业。(注:教师可查找一些工业数据,用来说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使学生更能够理解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师:我国的工业分布特点如何?请同学观察图《我国工业的分布》,说出我国的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建议:在课件中对地图要进行加工,可以把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为清楚。同时可把主要工业基地后面隐含各区的详细地图,为下节课分析工业基地发展的有利条件做准备。)

  学生:观察、讨论、归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特别是沿铁路线、沿海、沿长江分布。

  教师总结:通过观察,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特别是知道了我国有四大工业基地,请同学在地图上确认它们的位置,下节课我们要重点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发展优势。

  教学反思:

  学生使用着许多工业产品,但对工业生产却十分陌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生产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多的举出学生生活的实例,调动学生更高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才能开动脑筋,较好的体会工业生产及产品间的联系。

  初中地理教案 19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会在天气预报图上判读天气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学*天气和气候,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识别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了解常用的天气预报。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天气的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的.技能,学会将所学的只是运用于实际,初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提高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能判读天气预报图包含的天气信息

  3、天气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多变的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地图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什么是天气?

  2.什么是气候?

  3.如何区分天气和气候。

  活动一:怎样看懂天气预报

  1.识别天气符号

  2.解释风向并理解风力及风向标。

  让学生尝试模拟电视天气预报的主持人,播报各大城市的天气情况。

  活动二:

  空气质量与什么有关系?

  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是什么?

  如何才能减轻污染保护大气环境?

  课堂小结:

  本节课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并通过教师的点拨把握重难点内容。

  作业:

  老师指导,分小组完成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 20

  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 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Soft/Index.html>课件。(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

  1.地壳变动;

  2.海*面升降;

  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最好出示资料片)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学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一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初中地理教案 (菁华9篇)(扩展5)

——初中地理课教案通用五篇

  初中地理课教案 1

  【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了解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分类。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记住地理知识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4、增强学生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1、我国的民俗。2、 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 我国不同地方民俗的成因与该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式、读图分析法 、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课件学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谈谈旅游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展示图片

  [转承]我国疆域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各地区、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板书)

  二、民俗与环境

  1、 [自主学*] 结合学案问题提示,认真预*教材P92-94页内容,仔细研读教科书。

  2、 【解释】民俗即民间风俗。

  3、 活动:阅读“地方美食图”、“中国民居图”、“中国民族服饰图”和有关资料,体会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民居、服饰的地方特色。

  4、 [讲述]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差异、风俗*惯不同,饮食文化、建筑艺术、节日庆典、衣著礼仪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5、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分别从食 、住 、衣 、行 、节日庆典等方面探究各地民俗差异。

  (1)食:学生读【知识之窗】 了解我国的八大菜系 课件展示地方美食图片

  【学生活动】 课本P92 活动、P93活动1、2。

  (2)住: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展示图片中国民居 【学生活动】 课本P94活动1

  (3)衣:服饰的产生和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展示图片中国民族服饰

  【学生活动】 课本P94活动2

  (4)行:学生交流 南方与北方的交通差异

  (5)节日庆典(视频播放)

  6、拓展练*:

  三、旅游与文化

  (1)旅游业及其意义(播放视频)。

  (2)我国旅游资源的分类.

  (3)世界遗产的分类方法以及分类,找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等景点,并完成P96活动1

  (4)旅游业的开发与保护因注意些什么?(视频播放)

  四、作业 完成学案 练*册

  板书设计

  一、民俗与环境

  1.民俗差异

  衣、食、住、行、节日和宗教

  2.民俗差异因素

  地理环境

  历史*惯

  风俗因素

  二、 旅游与文化

  初中地理课教案 2

  教材分析

  1.本节要求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学情分析

  本节课规律多、知识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活书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情参与,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难点: 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初中地理课教案 3

  教材分析

  1、教材是我国邻*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教材设计能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2、教材先对日本地理条件进行了分析,使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的方式,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3、本节教材另设阅读、图表、活动等,在说明日本地形和组成,经济发展方式,扩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状况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开阔了视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视野相对狭窄,但对日本这个国家并不陌生,只是对日本的地理特征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学生对这节课应该存有较大的学*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关知识

  (2)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其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使学生能够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

  (3)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图片、查找文字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处理资料,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性学*、自主学*、探究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防震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日本的轮廓组成

  2、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多火山的国家 。

  教学过程;略

  初中地理课教案 4

  【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了解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分类。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记住地理知识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4、增强学生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1、我国的民俗。2、 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 我国不同地方民俗的成因与该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式、读图分析法 、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课件学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谈谈旅游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展示图片

  [转承]我国疆域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各地区、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板书)

  二、民俗与环境

  1、 [自主学*] 结合学案问题提示,认真预*教材P92-94页内容,仔细研读教科书。

  2、 【解释】民俗即民间风俗。

  3、 活动:阅读“地方美食图”、“中国民居图”、“中国民族服饰图”和有关资料,体会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民居、服饰的`地方特色。

  4、 [讲述]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差异、风俗*惯不同,饮食文化、建筑艺术、节日庆典、衣著礼仪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5、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分别从食 、住 、衣 、行 、节日庆典等方面探究各地民俗差异。

  (1)食:学生读【知识之窗】 了解我国的八大菜系 课件展示地方美食图片

  【学生活动】 课本P92 活动、P93活动1、2。

  (2)住: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展示图片中国民居 【学生活动】 课本P94活动1

  (3)衣:服饰的产生和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展示图片中国民族服饰

  【学生活动】 课本P94活动2

  (4)行:学生交流 南方与北方的交通差异

  (5)节日庆典(视频播放)

  6、拓展练*:

  三、旅游与文化

  (1)旅游业及其意义(播放视频)。

  (2)我国旅游资源的分类.

  (3)世界遗产的分类方法以及分类,找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等景点,并完成P96活动1

  (4)旅游业的开发与保护因注意些什么?(视频播放)

  四、作业 完成学案 练*册

  板书设计

  一、民俗与环境

  1.民俗差异

  衣、食、住、行、节日和宗教

  2.民俗差异因素

  地理环境

  历史*惯

  风俗因素

  二、 旅游与文化

  初中地理课教案 5

  教学目的:

  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环境意义;能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上找出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方法。

  教学重点:

  森林的环境作用,森林破坏情况及产生的严重生态问题。

  教学难点:

  森林的环境作用。

  教 具:

  多媒体教学(漫画、图片、资料、实例)

  教学方法:

  运用电教手段,引入漫画、图片、资料、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附着很多毫毛、头发等,它们的排汗和保温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起重要作用。对于地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呢?那就是生长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们就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

  讲授新课:播放有关森林的纪录片,提问:森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书)

  1、 森林的经济效益(板书):由于学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可直接通过提问。

  教师总结:森林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作用,还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环境效益(板书):

  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森林作用的数据,以及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由学生填图。

  森林作用的数据

  森林的环境作用

  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

  调节大气成份

  每年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

  净化空气

  夏季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70~100吨水,化为水蒸气

  增加空气湿度

  通过上述的填图,使学生知道:森林具有调节大气成份,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因而,它被称为“环境的肺脏”。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1:(护田林带防风动画示意图)注:图中沙尘应该和风画在一起,为表示清楚而画在上面,线的疏密表示风的强弱。沙尘的多少受风力大小的制约。

  教师问:图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过分析:由于森林带的阻挡,使强大的风变为微风前进,从而避免了大风对庄稼的危害;同时,风中的沙尘因风速降低而沉落。

  学生回答: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2:(护坡林带保持水土动画示意图)注:图中箭头的粗细和颜色的深浅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径流中泥沙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被森林阻滞后,泥沙逐步沉积在坡上。

  教师提问:减少的那部分径流到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森林阻滞,水的流速减缓,大量的流水渗入地下,变成地下水。

  结论:护坡林带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长流。

  除此之外,教师提问:森林还有哪些功能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森林还有调节气候,减弱噪音,美化环境等作用,因此,人们把森林称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那么,森林资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状况又是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森林资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

  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覆盖率29.6%。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3(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

  教师提问: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以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为主。

  教师提问: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通过以上学*,我们知道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此,我们又把森林资源称为“地球的毛发”,人们又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学生表演小品:由学生事先排练,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类,原告:森林,森林动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气候,表现在当今森林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树更新的面积却很小,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热带雨林如果消失,不仅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将受到影响,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将失去调节作用;许多野生动物丧失理想的栖息地,导致一些动物的灭绝。由于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

  通过小品,使学生认识到:森林慷慨地向人类贡献着它的一切。但它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保护和抚育。当前森林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森林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四、森林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开始注意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衡。各国制定 有关政策,鼓励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发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遥感技术监控森林火灾。

  那么,我们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条思考题,多媒体播放思考题:

  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有三种处理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 全部保护起来,禁止砍伐。

  2. 全部砍伐,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

  3. 把此片森林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随即补种树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师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它的一切,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并且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的环境因此而恶化。为改变现状,应植树造林,绿化地球。人们在搞经济建设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急功*利,竭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严防弄虚作假,要讲求实际效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