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菁华6篇)

首页 / 报告 / | 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1

  叶县地处中原腹地,20xx年5月9日,经省级专项评估检查,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当地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在政策的扶持下发生了巨大的发展与变化。为实地了解叶县乡村振兴的实施情况,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专项调研队深入叶县开展了为期10天的调研活动。

  *表率,守好乡村振兴第一线

  在进行调研之前,团队首先来到了乡*,与*人员进行交流对接,乡长很热情的招待了我们。进入乡*的庭院,一个悬挂“乡村振兴局”的房间映入眼帘,队员们不由得感到好奇。在和乡长交流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建立“乡村振兴局”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帮扶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与此同时,乡长还说:“为了度过五年过度时期,我们安排了专人负责,一方面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建立稳固的提升机制,保证脱贫成效持续稳定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国家*人民的共同努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我们苦一些累一些不重要,看到农民们过上好日子我们就满足了”。乡长的话虽然质朴,但却道出了工作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心声。听了乡长的话,队员们信心十足,迫不及待地想要展开调研工作,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成就。

  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谋求发展

  在乡长的引领下,队员们经过了大片的土地,乡长介绍说:“我们根据我们这里的各种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规模种植,这一块是村民们的葡萄园,每年夏天葡萄就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种植的葡萄纯天然无污染,使用农家肥,废物利用,葡萄长势良好,味道甘甜,在附*的村庄小有名气,成熟期间每天都有很多外村人来采购,明年我们乡准备扩大种植面积,争取成为我们乡的代表。我们前面还种植有莴笋,现在不仅向我们村超市供应,附*村还有县城我们都是供应商嘞!”

  乡长的语调里透露着骄傲与自豪,更让我们志愿者对接下来的调研充满信心!热心的乡长还摘了葡萄送给我们调研的队员,正如乡长所说,在过去的精准扶贫与现在的乡村振兴中,因地制宜,不随波逐流,很多时候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敢于创新,不走老路追求进步

  在去往许庄村的路上,队员们看到路边园圃刚刚用白色的小篱笆围好,在群山环绕之中一片山清水秀,一行人到旁边的民宿。调研结束后,民宿老板和我们闲聊,告诉说:“以前这一片环境很好,山清水秀的,但就是很少有人来观光,这我们闲着也是闲着,想着把在这一片都修剪修剪,增加点娱乐设施,又在山下这一片盖了民宿,弄成了个小型的旅游景点。”

  队员们了解到,通过乡里帮助宣传,现在这个小型旅游景点在附*也算比较有名的,每年节假日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住上三四天,孩子们在这玩的开心,家长们也在这得到了放松。可能以前很少有人想着不走寻常路,但*几年来政策好,支持也到位,这种创新的模式在村里面有很多,村民们很多都不走以前的老路了,进步发展很大。而这种模式形成了独特的致富之路,有力的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勇担责任,鄙视等靠要肩责于肩

  在走访的过程中,曾为贫困户的吴*向我们吐露:“我原来是贫困户,这几年,国家的政策好,乡里的扶持力度大,亲戚朋友都鼓励我说,脱贫还得靠着自己。我一想也有道理,刚开始养了几只鸡,下的鸡蛋我去卖,这天天收入也有。后来开始养了鸭,鸳鸯,再后来养了猪,村里面定期来给猪打疫苗,这一年下来收入很可观,我也顺利走出贫困。看新闻说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很有感触,这些是当国家为人民做实事,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以前的时候村里的贫困户们都不愿意自己干点啥,一心想着*给我办,我饿不着冻不着,不用操心,其实我自己走出贫困之后,才觉着过去精准扶贫过程中的想法得改变,得让农户们自己有动力,不去等、靠、要,自己的责任自己担,只有这样,乡村振兴的脚步才能更快。”

  吴*的一番话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很多时候会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只有自己内心有动力,才想真出力。而在后续的调研中,队员们很开心地发现有这样思想的农户有很多,他们逐渐摸索出来了致富之路,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天的调研很快结束了,晚上队员们在总结工作的时候都对叶县的乡村振兴赞不绝口。可见,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叶县的乡村振兴势在必行!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乐至县作为四川省的“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要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和*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农业、农村、农民现状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全县农业基础条件差,田地分散,地块较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年来,虽然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村通水泥路项目,但从全县来看,比例仍然偏小,“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项目支撑能力不强,缺乏统一规划,项目打捆使用,农口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好契合,各行其事,各自为阵,造成有项目无产业,有产业无项目支撑。

  (二)农业经营者素质不高

  受传统农业的影响,我县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居多,农户经营较为分散,直接导致产业规模小,很难进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农村人员结构老化,18-60岁真正意义的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人才断代现象突出,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双双短缺,部分乡镇农技部门有的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县龙头企业(业主)发展规模较小,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辐射带动效果不显著,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能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目前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台建设滞后,交易方式单一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产销难对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基本是分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产品销售还缺乏全方位的信息引导,缺乏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其指导生产、引导销售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基层*服务能力不强

  乡镇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上进人渠道窄,影响了干部补充,且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部门挖走,造成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失衡、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断层严重。部分乡镇中年干部由于学历和知识层次偏低,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认识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知识的能力较弱,*惯于用传统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落实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开发中,缺乏创新能力,点子不多,办法不实用。部分乡镇年轻干部,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差,面对实际困难时往往显得办法不实用,与群众打交道存在障碍。部分干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懈怠思想,缺乏勇于担当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贻误了发展良机,造成了工作被动。

  二、建议意见

  (一)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建设丘区现代农业强县提供全方位人才保证。一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将政治建设摆在农业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准确把握“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从政治高度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保持高度一致。二要扎实推进纪律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开展正风肃纪,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大兴敢于担当、狠抓落实、为民服务、调查研究、清正廉洁之风,在全县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牢固树立农业系统干部良好形象。三要扎实推进业务能力建设。坚持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业务知识学*的同时,引导农业干部职工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法治、信息化和以点带面的方法推动工作,不断提升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

  (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深、分工明细、服务水*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职业农业经理人,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农户”等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提供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检测检验、农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服务,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坚持示范引领、创新推动,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社、示范农场。

  (三)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一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设施覆盖行政村比率、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能力建设。二要推广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对生物质节能炉具、秸秆固化综合利用、沼气、太阳能节能房等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利用,积极引导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三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社通水泥路项目,完善“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四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实保障农民住房安全。

  (四)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

  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注重产业发展的科学合理规划和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实现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实现种植业产业链更加紧密有效。积极争取各级*、部门对我县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合理利用政策、打捆项目资金、科学安排落实,最大化发挥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市场资本,助推全县畜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动生物有机肥厂项目建设,建立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综合利用,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形成*、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3

  叶县地处中原腹地,20xx年5月9日,经省级专项评估检查,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当地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在政策的扶持下发生了巨大的发展与变化。为实地了解叶县乡村振兴的实施情况,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专项调研队深入叶县开展了为期10天的调研活动。

  *表率,守好乡村振兴第一线

  在进行调研之前,团队首先来到了乡*,与*人员进行交流对接,乡长很热情的招待了我们。进入乡*的庭院,一个悬挂“乡村振兴局”的房间映入眼帘,队员们不由得感到好奇。在和乡长交流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建立“乡村振兴局”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帮扶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与此同时,乡长还说:“为了度过五年过度时期,我们安排了专人负责,一方面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建立稳固的提升机制,保证脱贫成效持续稳定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国家*人民的共同努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我们苦一些累一些不重要,看到农民们过上好日子我们就满足了”。乡长的话虽然质朴,但却道出了工作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心声。听了乡长的话,队员们信心十足,迫不及待地想要展开调研工作,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成就。

  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谋求发展

  在乡长的引领下,队员们经过了大片的土地,乡长介绍说:“我们根据我们这里的各种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规模种植,这一块是村民们的葡萄园,每年夏天葡萄就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种植的葡萄纯天然无污染,使用农家肥,废物利用,葡萄长势良好,味道甘甜,在附*的村庄小有名气,成熟期间每天都有很多外村人来采购,明年我们乡准备扩大种植面积,争取成为我们乡的代表。我们前面还种植有莴笋,现在不仅向我们村超市供应,附*村还有县城我们都是供应商嘞!”

  乡长的语调里透露着骄傲与自豪,更让我们志愿者对接下来的调研充满信心!热心的乡长还摘了葡萄送给我们调研的队员,正如乡长所说,在过去的精准扶贫与现在的乡村振兴中,因地制宜,不随波逐流,很多时候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敢于创新,不走老路追求进步

  在去往许庄村的路上,队员们看到路边园圃刚刚用白色的小篱笆围好,在群山环绕之中一片山清水秀,一行人到旁边的民宿。调研结束后,民宿老板和我们闲聊,告诉说:“以前这一片环境很好,山清水秀的,但就是很少有人来观光,这我们闲着也是闲着,想着把在这一片都修剪修剪,增加点娱乐设施,又在山下这一片盖了民宿,弄成了个小型的旅游景点。”

  队员们了解到,通过乡里帮助宣传,现在这个小型旅游景点在附*也算比较有名的,每年节假日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住上三四天,孩子们在这玩的开心,家长们也在这得到了放松。可能以前很少有人想着不走寻常路,但*几年来政策好,支持也到位,这种创新的模式在村里面有很多,村民们很多都不走以前的老路了,进步发展很大。而这种模式形成了独特的致富之路,有力的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勇担责任,鄙视等靠要肩责于肩

  在走访的过程中,曾为贫困户的吴*向我们吐露:“我原来是贫困户,这几年,国家的政策好,乡里的扶持力度大,亲戚朋友都鼓励我说,脱贫还得靠着自己。我一想也有道理,刚开始养了几只鸡,下的鸡蛋我去卖,这天天收入也有。后来开始养了鸭,鸳鸯,再后来养了猪,村里面定期来给猪打疫苗,这一年下来收入很可观,我也顺利走出贫困。看新闻说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很有感触,这些是当国家为人民做实事,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以前的`时候村里的贫困户们都不愿意自己干点啥,一心想着*给我办,我饿不着冻不着,不用操心,其实我自己走出贫困之后,才觉着过去精准扶贫过程中的想法得改变,得让农户们自己有动力,不去等、靠、要,自己的责任自己担,只有这样,乡村振兴的脚步才能更快。”

  吴*的一番话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很多时候会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只有自己内心有动力,才想真出力。而在后续的调研中,队员们很开心地发现有这样思想的农户有很多,他们逐渐摸索出来了致富之路,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天的调研很快结束了,晚上队员们在总结工作的时候都对叶县的乡村振兴赞不绝口。可见,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叶县的乡村振兴势在必行!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乐至县作为四川省的“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农业、农村、农民现状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全县农业基础条件差,田地分散,地块较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年来,虽然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村通水泥路项目,但从全县来看,比例仍然偏小,“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项目支撑能力不强,缺乏统一规划,项目打捆使用,农口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好契合,各行其事,各自为阵,造成有项目无产业,有产业无项目支撑。

  (二)农业经营者素质不高

  受传统农业的影响,我县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居多,农户经营较为分散,直接导致产业规模小,很难进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农村人员结构老化,18-60岁真正意义的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人才断代现象突出,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双双短缺,部分乡镇农技部门有的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县龙头企业(业主)发展规模较小,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辐射带动效果不显著,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能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目前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台建设滞后,交易方式单一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产销难对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基本是分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产品销售还缺乏全方位的信息引导,缺乏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其指导生产、引导销售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基层*服务能力不强

  乡镇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上进人渠道窄,影响了干部补充,且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部门挖走,造成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失衡、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断层严重。部分乡镇中年干部由于学历和知识层次偏低,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认识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知识的能力较弱,*惯于用传统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落实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开发中,缺乏创新能力,点子不多,办法不实用。部分乡镇年轻干部,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差,面对实际困难时往往显得办法不实用,与群众打交道存在障碍。部分干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懈怠思想,缺乏勇于担当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贻误了发展良机,造成了工作被动。

  二、建议意见

  (一)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建设丘区现代农业强县提供全方位人才保证。一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将政治建设摆在农业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准确把握“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从政治高度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保持高度一致。二要扎实推进纪律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开展正风肃纪,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大兴敢于担当、狠抓落实、为民服务、调查研究、清正廉洁之风,在全县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牢固树立农业系统干部良好形象。三要扎实推进业务能力建设。坚持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业务知识学*的同时,引导农业干部职工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法治、信息化和以点带面的方法推动工作,不断提升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

  (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深、分工明细、服务水*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职业农业经理人,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农户”等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提供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检测检验、农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服务,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坚持示范引领、创新推动,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社、示范农场。

  (三)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一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设施覆盖行政村比率、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能力建设。二要推广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对生物质节能炉具、秸秆固化综合利用、沼气、太阳能节能房等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利用,积极引导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三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社通水泥路项目,完善“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四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实保障农民住房安全。

  (四)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

  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注重产业发展的科学合理规划和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实现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实现种植业产业链更加紧密有效。积极争取各级*、部门对我县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合理利用政策、打捆项目资金、科学安排落实,最大化发挥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市场资本,助推全县畜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动生物有机肥厂项目建设,建立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综合利用,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形成*、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曾经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潜能,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农村面貌。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老化和减少,农村土地零散化、碎片化,土地产出低效化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并逐步滞后于现代农业的要求,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坎。*年来围绕落实农业农村改革部署,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经营体制的方式,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现状及难题

  街道村地处街道北面,距离城区2.5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19户,农业人口1781人,现有耕地面积1947亩,人均耕地约1.09亩。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为了体现公*原则,将耕地分级搭配,整田整土划割为若干小块分到农户,导致每家每户承包经营的耕地零散分布。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家的“留守农户”接手耕种承包地,使地块分布更加零散。如村5组其中一户农民3.5亩旱地被划分成10余块,最小的一块地只密植了3株柑桔。分散的土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

  一是难以进行机械作业,耕作效率低;

  二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相互掣肘;

  四是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难以有效运行;

  五是对外土地流转涉及农户多,难以协商一致;

  六是地块分割产生了较多不能耕作的边界,浪费了耕地资源。围绕破解这一难题,*年来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通过承包权入股、土地预流转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耕地的“团聚”和适度规模经营,劳动效率和经营效益也相应提升。

  二、土地股份制的探索及构想

  在村调研发现,虽然群众意识到了承包地散碎化的各种弊端,也有将土地“集零为整”的愿望,但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具体路径,缺乏组织者。如农户间相互可以进行土地调换,但各怀心思,效果有限;外部业主整体流转集约经营因农户意见不一难以达成。鉴于此,我们在广泛调研、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试点的构想:以生产社为单位,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农户的耕地承包经营权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化,对农田进行集中整理,引进专合社、龙头企业进行成片经营。在具体探索过程中,我们分别制定了《村耕地成片经营试点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流转协议》等,组织街道及村干部成立了工作小组,通过宣传动员并与村民们达成一致意见,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情况下,以书面协议形式,每户农民将所有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所在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和村集体资产公司完善入股相关手续,实现土地标准化整理和规模化经营。

  三、土地股份制的实践和成效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街道以村为试点村,通过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吸引民间投资,以村集体资产公司为主要载体,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民”的互利共赢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血橙基地,切实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一)落实三权分置。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后,推进土地股份制改革,要坚持推进“三权”分置并行,落实好集体所有权,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这是开展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在实践中,稳定农户承包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等用益物权权能;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推行由农民一次性出租让渡土地经营权向入股经营、合作经营等共享土地经营权方式转变,形成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

  (二)规范资源管理。街道村xxxx年注册成立市区社区集体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对现有山坪塘、渠道、提灌站、村道、村级公益性房屋等集体资源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通过回收分散的集体资产,对村级“三资”开展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对村集体经济共有人进行确认,为下一步村集体收益分配提供依据。按照“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思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公司,集体公司聘请专合社和农村经纪人负责生产经营,通过把村集体资源资产折股量化组建村集体公司,并整合上级财政扶持资金和吸收民间资金,实现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三方合作和互利共赢。

  (三)培育主导产业。

  一是以区大规模绿化行动项目(混交林)为支撑,通过新栽苗、嫁接等方式,规范化种植塔罗科血橙1000亩。注入社会化资本,完成“伙儿山牌”血橙商标注册,通过电商*台开展前期市场拓展、销售。

  二是林下种植蔬菜、芽菜等,并与公司签订蔬菜订单收购合同,培育*郊城市保障性蔬菜基地。

  三是发展特色水产和肉牛生态养殖,利用嘉隆竹木专业合作社竹笋加工废料为牛饲料,牛的粪便作为种植血橙有机肥,实现种养结合、种养循环。四是培育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结合血橙、蔬菜种植、有机草莓等产业,融合新村发展和七洞湖休闲体验,打造村田园综合体品牌,建立1-2家星级农家乐、农业公园,形成轻纺园区和南观路农业旅游示范点。

  (四)优化利益机制。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对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村集体公司争取区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资金90万元投入血橙种植项目,专合社吸收民间资金和技术,通过采取“村集体资产公司+专合社+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引导农户、村集体公司和参与“三变”改革的新型经营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联结和合作机制,确定村集体与合作社共占4成、入股农户占6成的初次收益分配方案,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拟实施经营收益二次返利,切实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居民股东权益。同时,聘请本村种植大户、贫困户进行长期或临时性工作,以工资收入的形式回馈种植大户和农户。

  (五)开展新村建设。加快“四好村”创建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着力实施农村房屋改造、风貌改造、环境整治、洁净亮化工程;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示范区内农房、道路及沿线人居环境改善逐步提升,适度统一,彰显特色;推进乡风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完善“一约三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反黑会),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文明院落等评比,开展法律明白人、法律进乡村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活;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6

  十年前,四都乡作为松阳县整乡搬迁的下山脱贫乡镇,不少农户下山搬迁到县城周边生活,村里的房子、田地、山林被大量闲置,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十年后,四都乡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一些贤才能人返乡创业,乡村重新焕发新活力。调研组针对四都乡基层党组织如何利用民宿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课题,展开深入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四都乡是松阳典型的山区乡镇。20xx年以来,该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资源和乡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精品民宿建设。截止目前,全乡共有中高端民宿、农家乐27家,床位283张,餐位1500余个,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四都山居民宿的集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一、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成效与启示

  (一)品质引领,*主动作为。

  一是高起点,开展规划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团队参与规划建设,先后与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团队开展紧密合作。如*田村26幢民居由多个知名学院的团队联合设计施工。在政策处理之初,村两委干部主动参与难题破解,村民思想不通,实行党员联系户包干制度落实;村庄建设进度延缓,村两委干部齐上阵,确保按时完工。

  又如,20xx年8月第一家精品民宿“过云山居”试营业,三年多入住率稳定在90%以上。业主与村集体良好互动,多次参与“主题党日”志愿者服务,为村民送上寒冬里的暖阳;20xx年以来,南京先锋书店、云夕酒店、榔树民宿综合体等先**驻四都,期间,村主要干部全程参与,营商环境和谐。

  二是强整合,建设基础设施。四都乡统筹整合,全域谋划,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整合资金,在道路建设、村庄环境整治、自来水提升、污水治理等方面优先考虑民宿发展村的配套建设,加大*投资力度。20xx年以来,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村庄和民宿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优保障,提供高效服务。如何利用民宿发展助推村集体增收,四都乡陈家铺村、西坑村、庄河村走出了一条盘活存量资源的道路,将村闲置房产、土地、山林等统一租赁到村集体,为客商提供优质资源。做好政策处理和要素保障工作,主动对接民宿项目建设各阶段存在的难题破解,形成乡、村、民宿三方联动模式,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

  (二)内涵发展,民宿共建共享。

  一是立足当地,深挖特色。坚持高品质的规划设计,现已营业的过云山居、云端觅境等除了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也充分展示了在地文化,挖掘和突出当地文化元素,乡村特色,在保留中创新,在创新中显品质。

  二是发挥优势,融入乡村。一方面通过举办萝卜节、乡村音乐节、乡村论坛、艺术沙龙等风格各异的活动以及与村民共过传统节庆等形式,进一步融入农村、农民。另一方面村两委邀请设计师、专家等参与村庄建设,为村庄发展把脉,聘请了王维仁、张雷、叶胜海等7人为乡村振兴顾问。

  三是注重长效,打造品牌。重视民宿自身文化品牌的建设,积极研发符合民宿特色的logo、伴手礼等,开展员工服务、礼仪等培训,组织参加管家、厨师比赛等。

  (三)强村富民,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民宿带动“双增”。四都民宿已初步形成了以江苏、温州、上海、杭州等城市为主的客源市场,民宿经济进一步壮大,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500余人,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100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

  二是民宿促进产业。通过民宿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新成立香榧、番薯、果蔬等村级合作社4家,全乡生态循环农业、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等发展势头良好。

  三是民宿改善乡风。随着优秀人才的乡村回归和深入参与,“乡村振兴”讲*所孕育而生,社会治理格局发生新变化,文化修复、人心修复于无声处改变着乡风民风。

  调研组也发现四都民宿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如民宿的融合度不高,“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深度挖掘不够,功能比较单一,缺乏与生活*俗、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民宿的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然景观类似,文化特色相同,不能充分体现民宿主人独特气质、内涵,“故事分享”不多。

  二、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建议

  根据四都乡民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调研组提出如下发展策略。

  一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应始终放在“乡村振兴”和“三农”战略的大背景下谋划,否则就丧失了生命力。下一步,要树立与村集体、村民共融共生的发展意识,最终于村集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二是深化一二三产融合。要鼓励民宿业主树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行业特色、空间要素、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意识;要加强对当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做好“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文章。

  通过五年的探索和发展,四都乡在民宿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坚持以党建引领村庄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文化复兴、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治理有效等方面走出了乡村振兴的“四都模式”,为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迈出了新步伐。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菁华6篇)扩展阅读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菁华6篇)(扩展1)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菁华6篇)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1

  20xx年3月28日至4月18日,对石堆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石堆镇位于安丘市东部,面积67*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1.06万户,人口3.9万,耕地面积*万亩。今年以来,石堆镇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以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为主线,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基本情况

  (一)全面摸排,掌握第一手资料。

  全面摸清每个村底数,包括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村规民约制定、在外能人、矛盾纠纷、村霸村痞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四个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突出重点,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

  一是产业兴旺方面。开展“带富增收富民”活动。

  1、培育一项致富产业。各村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确定一项或多村确定一项能够有带动性的增收产业项目,增加群众收入。

  2、培训一套致富技能。通过外出参观学*、举办种养业、务工知识等培训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培训达到90%以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各村帮助留守人员联系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粗加工等项目,最大可能的增加家庭收入。

  3、探索一条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金融信贷单位,对有意向发展项目缺少资金的家庭,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回乡创业大学生创办项目,帮助落实贷款方案,最大限度的提供金融服务。

  二是生态宜居方面。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活动。

  1、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和卫生整治,通过落实门前三包,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生活卫生*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确保村庄环境卫生长期清洁。坚持“应绿尽绿,能绿则绿”,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亮化,房前用竹篱、围栏围起,房前屋后规范栽种瓜果、绿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景观。

  2、加快美丽村庄建设,全镇打造西莲池、前留晃、阿洛、西河洼、董家下坡、马家亭子、梯门、娄戈8个示范村。

  3、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镇驻地村、社区中心村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向镇区、社区集中居住。

  三是乡风文明方面。开展“倡树新风正气”活动。

  1、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每月确定一个评选主题,在“阳光议事日”活动中开展“移风易俗标兵”“石堆好青年”“种养殖能手”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利用电视、报纸、微信等形式,对先进典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激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已评选巾帼标兵117名、移风易俗标兵121名、石堆好青年92名。

  2、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增强群众简办婚丧嫁娶事宜、远离不良*俗的自觉性。

  3、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消夏晚会、农民趣味运动会、书画展等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4、每村打造1条文化长廊,重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知识,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引导观念,让大家感受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

  四是治理有效方面。

  1、开展“街头巷尾*安”活动。每村配备1名警务助理,每村建立一支治安巡逻队伍,警务助理牵头开展治安巡防,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工作。每村建成一套“天网”监视系统,连接派出所治安监控*台。每村组建一个警民微信交流的群,提供警务服务、典型案件和安全防范等信息,随时随地与群众进行互动、交流。

  2、开展“全民参与调解”活动。每社区聘请1名法律顾问,在阳光议事日组织法律咨询和宣传,让法律咨询服务形成常态化。各村成立调解委员会,由支部*任主任,由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优秀村民和评选出的先进典型组成,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力求“小事不出村”。每村建立一处“听证室”,对家长里短、邻里争吵等简单矛盾纠纷实行村级听证。

  五是开展“干部能力提升”活动,强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障。制定了《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村干部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每月召开一次“阳光议事”会议,组织学*农业技术、法律常识、健康保健等知识,充实阳光议事内容,增加阳光议事日的吸引力。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确定一个净增收不低于3万元的致富项目。发展村庄集体经济,在盘活资源、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上下功夫,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确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低于5万元。

  (三)打造示范点,进行典型带动。

  重点打造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四个示范点。其中,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规划面积3500亩,已建成1500多亩,是集观光旅游、户外运动、休闲采摘、餐饮娱乐、农事体验、延伸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综合体。目前,已发展阡陌人间、步云山庄、云岭人家、环秀山庄等11家休闲农庄和1处步云赛鸽文化交流中心。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发展大樱桃、草莓、蔬菜等高效种植大棚80个,发展西瓜、大桃、黄金梨等1500亩。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规划面积2200亩,已建成1100亩,已发展百汇紫苏庄园、东顺蒜黄种植基地、华仔蔬菜种植基地、田硕洋葱种植基地、孟戈有机蔬菜合作社种植基地等5家。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占地150亩,已建成高效种植大棚45个。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占地面积358亩,以生产生活生态、健康文化旅游为主题,建设木本粮油博物馆、文冠果加工和旅游综合体、文冠果健康体验展示中心,打造文冠果种植、选育、高产示范、集散、加工、营销一体化的全国木本粮油谷。目前,已经栽植文冠果210亩。全部建成后,带动就业人数300余人,年可实现利润2900万元,利税700余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教育引导不够。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尤其在发展产业方面,目前大部分产业项目主要以工商资本下乡的方式建设,通过引导群众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难度很大。

  (二)缺乏政策、资金扶持。在基础设施提升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镇级财政不足,单凭县、镇、村三级财力,很难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人才匮乏。目前,广大农村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大学生及高层次人才不愿到农村创业。回来的也只有在外能人到村担任村干部。

  三、意见建议

  (一)建议加大对群众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培训力度,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建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医疗、教育、文体等设施,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

  (三)建议加大政策扶持、项目扶持、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建设田园综合体、郊野公园和休闲农庄,打造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区。

  (四)建议上级职能部门提供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各类支持,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2

  为充分了解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5月21-25日,市统计局组织力量对全市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抽取了梁子湖区梁子镇沙湾村和沼山镇湖瓢村。调研采取实地调查和交流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6份。按照性别分类,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龄分类,50岁以下22人,50岁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类,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调查对象的身份分类,村民44人、村干部8人、乡镇干部3人、其他1人。从调研结果看,全市乡村变化明显,乡村振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须引起各级*高度重视。

  一、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

  (一)期盼生活水*进一步提升。

  在被问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3人选择“生活富裕”,占41.1%。

  (二)期盼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4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虽然*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然而,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较大,需要多方合力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

  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42人、35人、37人,分别占75.0%、62.5%、66.1%。在问到“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沙湾村六组龙群莲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资金、人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大家的共识。

  (四)期盼社会保障水*进一步提高。

  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期盼的是提高养老保障水*、提高医疗保障水*的分别有32人、20人,分别占57.1%、35.7%。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医疗的有20人,占35.7%。希望提高养老保障水*、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声。

  二、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

  (一)产业发展逐步壮大

  *年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不断壮大,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05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573家,同比增长10.77%。同时,全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武昌鱼、蓝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产业,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2017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点308个,示范点45个。全市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品牌88个,总数达204个,同比增加40个,增长24.39%。

  (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年来,鄂州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上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中发现村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道路变好了变宽了、房子变大了、村子变干净了”。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2017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60万吨,综合使用量达57.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6.2%,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乡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100%。全市有600多座污水处理设施对乡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指数达到90%以上。

  (三)乡风建设基础扎实

  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村卫生室、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为乡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对乡风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注重以乡村文化为载体,在尊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元素。在进行农村旧房改造时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

  (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

  鄂州市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途径,整合面向农村的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建立全域覆盖的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每个村都有配备网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监督环境卫生、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网格化的服务管理体系不仅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而且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现阶段,随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更加科学高效。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一户农民种植0.8亩地的小麦,产量320斤,毛收入330元,投入成本335元(整地90元、种子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农药20元),人工未计,亏本5元。据调查,今年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价格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涨,全市化肥价格按简单*均,*均涨幅22.8%。同时,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二)乡村特色产业不强。

  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生产特色农产品的企业规模小、生产链短,产业集群度低。以湖北省梁子镇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为例,基地负责人表示铁皮石斛种植、加工技术要求高,其中从鲜品烘焙成干品这一环节目前依赖于浙江的同行,其原因是这一环节技术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训工人,由于是临时作业,难以留住工人,所以宁愿将鲜品运往浙江同行那里进行烘焙处理。

  (三)技术人才支撑不足。

  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50岁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较少。务农人员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广难,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做农活了,希望*供养他们。一些人觉得医疗费用太高,*最好全部报销费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几点建议

  1.提高乡村治理水*,促进共治共享。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基层干部要解决好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面对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问题时,切实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大对基层干部法治教育培训,提高他们民主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三是加大乡村振兴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向村民宣传国家各项政策时,进行合理引导,让群众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实现生活富裕。

  2.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力争聚集一批特色产业创新性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加快升级。三是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做响“武昌鱼”、“梁子湖”两大品牌。用“一条鱼”、“一个湖”带响“梁道”、“梁心”等一批产品品牌。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

  坚持增加民生投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打造生态宜居的好环境。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农业新业态的投入,推动农业多功能拓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等,使农业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新产业新业态。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技术人才。乡

  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二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提高科学种养水*,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鼓励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三新”农民创新创业,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同时,进一步细化扶持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3

  “十四五”时期是xx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市委xx届x次全会深刻把握振兴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了全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个突破性进展”的主要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部署要求上来,立足市情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在现代化新xx建设中展现省会担当、作出省会贡献。

  一、打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八字方针落实到农业生产领域,就是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农、质量兴农战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当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争做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牢记*考察xx时,关于“*粮食”、“*饭碗”的殷切嘱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标准化水*,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灌区续建配套、防汛抗旱等水利工程,通过应用大型农机具、发展农业物联网等手段提高农业产出率,打牢稳定粮食产能基础,使“*饭碗”装上更多xx粮食。到2025年,力争地表水源工程水田区灌溉保证率达到xx%以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台建设,着重在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境等关键领域开展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进农业科研、推广及生产基地一体化,促进重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形成园区引领,辐射带动全市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格局。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市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县级农业推广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人员队伍”三位一体的三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解决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到2025年“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总面积达xx万亩。

  二、建设国家高品质农产品基地

  围绕种好“*粮食”、端好“*饭碗”,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引导优势品种集群集聚,打造一批高品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鼓励发展地表水灌溉,扩大绿色、有机水稻规模,重点建设五常、方正、通河等绿色水稻基地。稳定玉米种植面积,逐步增加鲜食玉米、高油大豆、杂粮杂豆、设施蔬菜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重点建设双城、巴彦等加工型玉米基地和巴彦、尚志、依兰等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扩大以食用菌、经济林果、北药等为特色的林下产业规模,重点建设尚志黑木耳基地、通河大果榛子基地、宾县养殖基地和五常刺五加等森林北药基地。

  三、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以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为核心,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种养加结合和产业链再造,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大力发展农业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营销等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大力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生态观光、都市农业、休闲渔业、农事体验、乡土风情、农耕文化展示等现代农业景观区块,打造一批集餐饮、度假、观赏和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贯彻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符合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盟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经营规模化、合作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到2025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x万个以上,实现x—x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境内上市。

  五、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

  “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突出抓项目、强园区、优环境、惠民生、补短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总量、产业层次、财政实力全面提升,营造竞相发展、争先晋位的良好氛围。积极落实“百千万”工程,狠抓产业招商,制定农业项目招商图谱。以“两头两尾”为抓手,聚焦工业、突出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谋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推进县域园区特色化、专业化提档升级,突出发展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打好寒地黑土、非转基因、绿色有机优势牌,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组织一批农产品和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国际标准对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实施兴村强县示范行动,集中建设好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六、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规划设计,科学组织施策,高质量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大力度强化公共服务补强,进一步完善乡村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打好环境整治硬仗。加强乡村治理,启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及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建设。实施“x+x”行动,开展农村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能源革命、菜园革命和xx民居建设“x+x”行动,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坚持“尊重民意、整村推进、室内为主”,探索推广适合北方高寒地区改厕模式,科学稳妥推进农村改厕。同时,积极开展xx民居建设行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大力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要注重开展对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包括加强对进城农民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文化培养,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科学文化传播阵地,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坚持精准施策,落实“四个不摘”,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不变,巩固现有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围绕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提升,打好经营增收、就业增收、多元增收三套“组合拳”。通过种、养、加、销各环节同时发力,发展、改革、创业、就业多措并举,推动形成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综合机制。研究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接续推进减贫工作,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强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响应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进一步加强农村建设,发展农村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生活家园。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尽管在一系列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但很多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是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对农村发展战略的再提升。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求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各项涉农经济制度,而且注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有效推动乡村发展、农民致富。经过对相关政策学*梳理,并采取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结合南城区实际,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南城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状

  南城区地处县城南部,所在辖区共8个行政村:北沙河、胡家庄、南杨家庄、孟家庄、杨家庄、申奉,2个农村社区:太纺二社区、天利达二社区。南城区把农村基础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差距逐步缩小。

  (一)发展农业产业

  目前,农业产业调整成效明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省果树所种植技术为支撑,依托玉露香梨、早黑宝葡萄等产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海宏牧业为养殖龙头,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银行+农户”的肉羊生产模式。南城区现有耕地6105亩,农业人口8362人,年出栏育肥羊达到20000只,生猪出栏量9360余头,能繁殖母猪148余头,年产肉鸡65000余只。在坚持以农户为主体的基础上,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积极与山西农业大学、省果树所对接,在产业结构调整、新品种引进、产业技能培训上下功夫。申奉村在农综开发的基础上与农业大学合作,并签订合同共建140亩试验田,更好的促进科技成果面向实际应用和需求转化,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虽然目前南城区产业调整成效明显,但还存在很多问题:

  1、种植结构单一,农民基本还是以种植玉米等农作物生产生活;

  2、种植技术不发达,缺少专业农技人员的培训指导,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还需加强;

  3、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帮扶方式方法还需改进。

  (二)改善生态环境,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要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农业绿色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自“拆违治乱提质”城乡环境大整治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各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形成了源于自然,用之于田,绿色环保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秸秆焚烧现象也没有了,农村大气环境得到了大大改善。畜禽养殖采取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的模式,以就地就*种养还田和农用有机肥为方向,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建设,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集中处理。各村积极响应上级指示,清理本村建筑垃圾以及生活垃圾,进行墙壁美化,大力改善村容村貌。虽初步建立了生态系统保护的长效机制,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很多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差甚至缺乏,今后还需采取设立环境课堂、加强舆论宣传等方式逐步提高村民环保意识;优质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临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农业生态环境成为短板,还需加强建设高标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三)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乡村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村级环境,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社会诚信体系等,不断提升村民的自治水*,达到改进村风民风的实效,切实营造和谐的乡村发展环境。

  *年来,在县委、县*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经过长期的不断努力,各村文化机制体制不断健全,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

  1、农民业余文化组织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群众自发组织各种文娱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在提升身心素养和幸福指数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2、各个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体育健身场所和图书馆等进一步完善,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免费对群众开放。

  3、目前,各村基本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且完善夕阳红养老院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保障。

  但受到教育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也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社会心理和教育有关。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致使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农民不是一个体面的职业,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

  (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特色减贫之路

  在攻坚脱贫方面,南城区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系统内的低保贫困户7户9人,五保贫困户23户24人,全面强化包村干部责任到人,统筹推进,结对帮扶,政策兜底。为认真落实扶贫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确保贫困人口一户不落,一人不少,全部脱贫。但在在脱贫工作中,要注重新思维的培养和运用,针对不同的贫困类型采取相对的形式对贫困对象进行帮扶,并且要加强扶志的力度,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的帮扶,真脱贫、不返贫。

  二、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考

  实现乡村振兴,首要的要明确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思路:进一步加强扶持政策落实,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加强*台载体建设,加强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建设。依据战略思路,找准战略重点,结合推进情况,全面规划,合理确定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地”是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发展的载体。长期以来,农民缺乏新动力、新途径。特别是农村耕地“碎片化”,无法大面积进行创新型生产发展。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报告中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合理合法地将手中闲置土地流转出去,盘活土地利用价值。

  (二)当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小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蓬勃兴起,要继续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并重点扶持解决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难题。

  (三)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农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实行长效保护机制,改变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治理、生态保护问题。有效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全面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四)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本乡村特点的有效方式,传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基本阵地建设,建立更加长久的运行机制,挖掘本土人才,从思想上振兴农村。

  (五)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特色减贫之路。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更加精准脱贫,强化脱贫质量是我们的目的。采取更加有效、创新的方式方法,改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情况。将扶贫与扶智、扶志将结合,鼓励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力争做到全部脱贫不返贫。

  (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额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地位,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1、完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战略领导责任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2、强化干部服务意识,提高干部队伍对新思想、新任务的认识,紧抓落实,提高办事效率;

  3、根据党的领导,开展工作,制定适合本村的工作条例、机制。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改革创新、攻坚破难,要着力构建“多规合一、全域覆盖”的城乡规划机制,要着力构建“重点突破、系统推进”的改革创新机制,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贯彻落实各项制度,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坚决把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朝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不断迈进!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曾经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潜能,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农村面貌。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老化和减少,农村土地零散化、碎片化,土地产出低效化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并逐步滞后于现代农业的要求,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坎。*年来围绕落实农业农村改革部署,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经营体制的方式,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现状及难题

  街道村地处街道北面,距离城区2.5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19户,农业人口1781人,现有耕地面积1947亩,人均耕地约1.09亩。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为了体现公*原则,将耕地分级搭配,整田整土划割为若干小块分到农户,导致每家每户承包经营的耕地零散分布。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家的“留守农户”接手耕种承包地,使地块分布更加零散。如村5组其中一户农民3.5亩旱地被划分成10余块,最小的一块地只密植了3株柑桔。分散的土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

  一是难以进行机械作业,耕作效率低;

  二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相互掣肘;

  四是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难以有效运行;

  五是对外土地流转涉及农户多,难以协商一致;

  六是地块分割产生了较多不能耕作的边界,浪费了耕地资源。围绕破解这一难题,*年来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通过承包权入股、土地预流转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耕地的“团聚”和适度规模经营,劳动效率和经营效益也相应提升。

  二、土地股份制的探索及构想

  在村调研发现,虽然群众意识到了承包地散碎化的各种弊端,也有将土地“集零为整”的愿望,但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具体路径,缺乏组织者。如农户间相互可以进行土地调换,但各怀心思,效果有限;外部业主整体流转集约经营因农户意见不一难以达成。鉴于此,我们在广泛调研、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试点的构想:以生产社为单位,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农户的耕地承包经营权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化,对农田进行集中整理,引进专合社、龙头企业进行成片经营。在具体探索过程中,我们分别制定了《村耕地成片经营试点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流转协议》等,组织街道及村干部成立了工作小组,通过宣传动员并与村民们达成一致意见,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情况下,以书面协议形式,每户农民将所有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所在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和村集体资产公司完善入股相关手续,实现土地标准化整理和规模化经营。

  三、土地股份制的实践和成效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街道以村为试点村,通过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吸引民间投资,以村集体资产公司为主要载体,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民”的互利共赢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血橙基地,切实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一)落实三权分置。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后,推进土地股份制改革,要坚持推进“三权”分置并行,落实好集体所有权,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这是开展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在实践中,稳定农户承包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等用益物权权能;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推行由农民一次性出租让渡土地经营权向入股经营、合作经营等共享土地经营权方式转变,形成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

  (二)规范资源管理。街道村xxxx年注册成立市区社区集体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对现有山坪塘、渠道、提灌站、村道、村级公益性房屋等集体资源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通过回收分散的集体资产,对村级“三资”开展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对村集体经济共有人进行确认,为下一步村集体收益分配提供依据。按照“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思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公司,集体公司聘请专合社和农村经纪人负责生产经营,通过把村集体资源资产折股量化组建村集体公司,并整合上级财政扶持资金和吸收民间资金,实现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三方合作和互利共赢。

  (三)培育主导产业。

  一是以区大规模绿化行动项目(混交林)为支撑,通过新栽苗、嫁接等方式,规范化种植塔罗科血橙1000亩。注入社会化资本,完成“伙儿山牌”血橙商标注册,通过电商*台开展前期市场拓展、销售。

  二是林下种植蔬菜、芽菜等,并与公司签订蔬菜订单收购合同,培育*郊城市保障性蔬菜基地。

  三是发展特色水产和肉牛生态养殖,利用嘉隆竹木专业合作社竹笋加工废料为牛饲料,牛的粪便作为种植血橙有机肥,实现种养结合、种养循环。四是培育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结合血橙、蔬菜种植、有机草莓等产业,融合新村发展和七洞湖休闲体验,打造村田园综合体品牌,建立1-2家星级农家乐、农业公园,形成轻纺园区和南观路农业旅游示范点。

  (四)优化利益机制。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对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村集体公司争取区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资金90万元投入血橙种植项目,专合社吸收民间资金和技术,通过采取“村集体资产公司+专合社+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引导农户、村集体公司和参与“三变”改革的新型经营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联结和合作机制,确定村集体与合作社共占4成、入股农户占6成的初次收益分配方案,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拟实施经营收益二次返利,切实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居民股东权益。同时,聘请本村种植大户、贫困户进行长期或临时性工作,以工资收入的形式回馈种植大户和农户。

  (五)开展新村建设。加快“四好村”创建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着力实施农村房屋改造、风貌改造、环境整治、洁净亮化工程;推进乡风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完善“一约三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反黑会),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文明院落等评比,开展法律明白人、法律进乡村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活;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6

  “十四五”时期是xx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市委xx届x次全会深刻把握振兴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了全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个突破性进展”的主要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部署要求上来,立足市情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在现代化新xx建设中展现省会担当、作出省会贡献。

  一、打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八字方针落实到农业生产领域,就是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农、质量兴农战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当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争做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牢记*考察xx时,关于“*粮食”、“*饭碗”的殷切嘱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标准化水*,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灌区续建配套、防汛抗旱等水利工程,通过应用大型农机具、发展农业物联网等手段提高农业产出率,打牢稳定粮食产能基础,使“*饭碗”装上更多xx粮食。到2025年,力争地表水源工程水田区灌溉保证率达到xx%以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台建设,着重在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境等关键领域开展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进农业科研、推广及生产基地一体化,促进重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形成园区引领,辐射带动全市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格局。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市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县级农业推广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人员队伍”三位一体的三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解决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到2025年“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总面积达xx万亩。

  二、建设国家高品质农产品基地

  围绕种好“*粮食”、端好“*饭碗”,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引导优势品种集群集聚,打造一批高品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鼓励发展地表水灌溉,扩大绿色、有机水稻规模,重点建设五常、方正、通河等绿色水稻基地。稳定玉米种植面积,逐步增加鲜食玉米、高油大豆、杂粮杂豆、设施蔬菜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重点建设双城、巴彦等加工型玉米基地和巴彦、尚志、依兰等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扩大以食用菌、经济林果、北药等为特色的林下产业规模,重点建设尚志黑木耳基地、通河大果榛子基地、宾县养殖基地和五常刺五加等森林北药基地。

  三、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以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为核心,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种养加结合和产业链再造,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大力发展农业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营销等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大力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生态观光、都市农业、休闲渔业、农事体验、乡土风情、农耕文化展示等现代农业景观区块,打造一批集餐饮、度假、观赏和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贯彻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符合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盟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经营规模化、合作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到2025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x万个以上,实现x—x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境内上市。五、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突出抓项目、强园区、优环境、惠民生、补短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总量、产业层次、财政实力全面提升,营造竞相发展、争先晋位的良好氛围。积极落实“百千万”工程,狠抓产业招商,制定农业项目招商图谱。以“两头两尾”为抓手,聚焦工业、突出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谋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推进县域园区特色化、专业化提档升级,突出发展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打好寒地黑土、非转基因、绿色有机优势牌,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组织一批农产品和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国际标准对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实施兴村强县示范行动,集中建设好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六、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规划设计,科学组织施策,高质量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大力度强化公共服务补强,进一步完善乡村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打好环境整治硬仗。加强乡村治理,启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及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建设。实施“x+x”行动,开展农村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能源革命、菜园革命和xx民居建设“x+x”行动,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坚持“尊重民意、整村推进、室内为主”,探索推广适合北方高寒地区改厕模式,科学稳妥推进农村改厕。同时,积极开展xx民居建设行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大力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要注重开展对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包括加强对进城农民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文化培养,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科学文化传播阵地,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坚持精准施策,落实“四个不摘”,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不变,巩固现有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围绕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提升,打好经营增收、就业增收、多元增收三套“组合拳”。通过种、养、加、销各环节同时发力,发展、改革、创业、就业多措并举,推动形成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综合机制。研究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接续推进减贫工作,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强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菁华6篇)(扩展2)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 (菁华3篇)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1

  1.文化馆(站)在提高广大群众文化自信过程中充当组织者、参入者。

  **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人民群众的高度文化自信,是要通过组织、宣传、启发才能将其凝聚和激发起来,只有广大农民群众对自身文化有了坚定的信心,才能在困难面前自力自重,鼓起奋发进取的信心与勇气,焕发出创新的活力,才能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因此文化馆(站)要以馆(站)场所为基地,积极开展各类文化科技、文化艺术等培训和辅导,引领群众文化骨干到乡村群众中开展文化活动。同时,要紧紧依靠乡镇*,村级(社区)组织,充分利用农村的农家书屋、村中阅报栏、文化长廊、文化墙、文化广场等阵地广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在群众中形成良好的学*氛围,使群众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群众的精神风貌得到提升,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乡村社会文明得到提高。

  2.在乡村振兴中为满足群众对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文化馆(站)带领群众开展“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努力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当今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价值取向日益多元,生活方式日益多样,道德滑坡带来了精神中价值观的危机,赌博、玩麻将成风,红白喜事攀比盛行,使乡村文化受到影响,不利于良好的民风民俗的弘扬。因此,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文化馆(站)利用自身独特性,依靠乡镇*和村级(社区)组织,带领群众开展内容丰富,健康、积极向上,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进而凝聚人心,焕发出热情,提高了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如文化馆(站)在文化振兴中利用广场文化月组织广大群众尤其是乡村群众登台表演,用身边的人和事,十分接地气,大力宣传乡镇振兴战略。同时,充分利用城市公园、社区、村文化广场组织群众开展各式各样的乡村主题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不仅极大的丰富了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充实了精神世界。一些商家从中看到了商机,也参与活动当中,一个个乡村文化夜市、乡村节庆等活动应运而生。所以说,文化的振兴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文化馆(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领头羊,功不可没。

  3.乡村振兴,文化馆要从多视角、多渠道来努力提高乡村群众的文化水*,提高其文化素养,激活不同文化需求的社会群众、文化志愿者参与乡村振兴中。

  如喜欢书法、摄影、唱歌、跳舞、旅游等文化爱好者,如何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将这些不同文化需求的人组织起来,使之积极参入到乡村文化振兴中来,用自身的文化爱好、技能专长来着力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活动,文化馆(站)在这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乡镇文化站在进行绿水青山的乡村生态振兴、指导群众科技振兴乡村等活动中,积极发挥优势作用,组织、引领不同文化志愿者、文艺爱好者进行实地绘画、写生、摄影。并将他们的作品举办展览,如各种书画展、美术展、摄影展等活动。不仅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及艺术文化知识,同时也宣传了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成就,不但进一步激发了不同文化群体参入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而且也拓展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另外,文化馆(站)对村级(社区)的老年人文化生活、少年儿童的文化活动进行指导,并适当举办辅导班;同时针对乡村群众开展如乡村广场舞、秧歌节等乡村主题特色的群众性文艺表演活动,组织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直接深入到乡村活动现场进行业务指导。通过文化馆(站)的亲力亲为深入基层农村,进一步促进和激发乡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这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文化馆(站)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广阔天地里是大有作为的。文化馆(站)只有利用好自身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职能*台,发挥自身的独特性作用,在乡镇文化振兴中就能成为乡村群众所向往和喜爱的场所,就能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就能在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業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2

  围绕进一步加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乡村人才建设、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提升。6月13日,全市青年干部培训班乡村振兴工作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查看资料、与农户面对面沟通、组织座谈等方式对我市XX县、XX县部分乡村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思考,结合我市实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市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乡村人力资源匮乏。人力资源匮乏制约我市乡村振兴发展。一是人才队伍结构欠佳。我市乡村实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现象。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上的占比较多,35岁以下的乡村实用人才较少,缺乏后备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市乡村人实用才学历层次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有的乡镇街道人因为*最*几年大力支持推动了工业、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导致人才集中于几个乡村。二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我市乡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以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乡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双要素匮乏,致使乡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乡村实用人才和优秀的村*是我市农业经济的直接推动者,应充分发挥典型作用,通过*正向奖励、正向宣传,让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对周边农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乡村人才被社会所认可,最大程度调动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创新智慧和热情。但是,当前乡村已有的很多实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优秀的乡村实用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同时,电视、网络、微信、报纸等各类媒体对乡村实用人才的典型报道较少,影响了乡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四是培训体系不健全。我市乡村诸多部门对乡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主要有农业局、科协等,但相互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培训内容又往往会存在重复性,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当前三农发展的要求。

  (二)乡村生态环境欠佳。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年来,全市乡村环境、人居环境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有存在不足之处。一是部分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陋*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脏、乱、差”现象难以彻底根除。二是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份乡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对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乡村大量使用,上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烧秸秆现象,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乡村农业体系不完善。我市乡村对于大规模健康养殖、水稻种植产业、乡村旅游都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些力度还不是很大,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转型升级乏力。一是农业不大也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特色产业培育困难,农业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没有,全市乡村在传统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实现产业升级重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对于乡村电商、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工业强镇、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更是很小。

  二、我市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不断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几点建议。一是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把干部资源向县(区)倾斜,把精力、资源、力量聚焦到乡村振兴上。改善乡镇领导班子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增强班子领导“三农”工作能力,把热爱乡村、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选调到乡镇领导班子。择优配强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主任,加大党员发展工作力度,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的再教育、再培训工作。二是创新教育培育理念。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地,怎样更好种地,谁来帮助种地”的历史性难题,更加卓有成效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就需要更好地培育乡村实用人才和加快推动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所谓“培育”,虽然与“培训”仅有一字之差,但与“培训”有着较大的差别。“培训”仅是传授知识及技能,而“培育”则包括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全过程,这其中就包括技能培训、思想培训、市场培训、思维培训和政策扶持。如果不能有效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乡村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就无法实现更大的发展。三是吸收各类实用人才。研究制定中长期“乡村实用人才计划”吸收和引进各类人才充实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创造各类适宜的条件,大力吸收和引进各方面的人才(工商界、农业高技术高技能、市场推广、机关党建等人才资源,不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大量吸收涉农大中专毕业生,通过网上招聘会、人才交流大会、赴外招引人才活动等各种形式,鼓励我市的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吸收涉农院校毕业生为农村实用人才。

  (二)不断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加强宣传提高环境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形式、多层面地进行宣传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第三方服务建立村中的物业管理组织,加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权负责管理村清洁卫生工作,逐步形成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大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美丽经济”。培育一批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三是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重要水资源流域整治和保护,保护好饮用水源。

  (三)不断推进乡村农业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完善现代农业融合体系框架。继续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园林特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梅花鹿、东辽黑猪、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与企业合作,开展产业融合试点示范,整合集中连片原料基地、加工园区和物流配送基地,打造一批区域性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及模式。二是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框架。提高黑土地和高标准农田的保护和建设,发展科学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耕种机械化使用率,全面提升田地、水利、道路、山林、电力等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耕种质量。按照各地资源禀赋特点,注重分工协作,避免浪费资源环境,禁止在不适合区域发展相应产业。借助部分乡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民俗旅游的发展契机。注入文化景观元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田园人文乡村旅游产业链,创建一批特色小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框架。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加快农产品电商化和物联网工程的建设,围绕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市场等地,建设一批可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的设施,择优选择和推介一批有基础、有实力、有意向的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开展合作,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力新优势。

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贫富差异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增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

  人才振兴是支撑,“人才兴,事业方兴”。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由于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特别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カ军。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增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和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文化振兴是灵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人文之美。如果说没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或是没有乡村文化的同步振兴,那那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真正的灵魂。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仅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传承好乡村文化,增加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及其产业。还要打通农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文化服务难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

  生态振兴是根本。“録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实现生态振兴才能体现文明和谐的乡村振兴目标,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由于前些年农村环境保护相对滞后,这无疑为农村生态振兴带来了更多的难题,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来解决。必须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攻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增加能源供应的良性循探索农村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恒久生命力。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坚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必须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洞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番农村力量。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菁华6篇)(扩展3)

——乡村振兴考察调研报告 (菁华3篇)

乡村振兴考察调研报告1

  为充分了解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5月21-25日,市统计局组织力量对全市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抽取了梁子湖区梁子镇沙湾村和沼山镇湖瓢村。调研采取实地调查和交流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6份。按照性别分类,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龄分类,50岁以下22人,50岁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类,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调查对象的身份分类,村民44人、村干部8人、乡镇干部3人、其他1人。从调研结果看,全市乡村变化明显,乡村振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须引起各级*高度重视。

  一、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

  (一)期盼生活水*进一步提升。在被问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3人选择“生活富裕”,占41.1%。

  (二)期盼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4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虽然*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然而,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较大,需要多方合力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42人、35人、37人,分别占75.0%、62.5%、66.1%。在问到“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沙湾村六组龙群莲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资金、人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大家的共识。

  (四)期盼社会保障水*进一步提高。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期盼的是提高养老保障水*、提高医疗保障水*的分别有32人、20人,分别占57.1%、35.7%。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医疗的有20人,占35.7%。希望提高养老保障水*、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声。

  二、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

  (一)产业发展逐步壮大

  *年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不断壮大,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xx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05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573家,同比增长10.77%。同时,全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武昌鱼、蓝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产业,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20xx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点308个,示范点45个。全市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品牌88个,总数达204个,同比增加40个,增长24.39%。

  (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年来,鄂州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上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中发现村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道路变好了变宽了、房子变大了、村子变干净了”。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20xx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60万吨,综合使用量达57.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6.2%,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乡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100%。全市有600多座污水处理设施对乡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指数达到90%以上。

  (三)乡风建设基础扎实

  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村卫生室、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为乡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对乡风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注重以乡村文化为载体,在尊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元素。在进行农村旧房改造时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

  (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

  鄂州市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途径,整合面向农村的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建立全域覆盖的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每个村都有配备网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监督环境卫生、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网格化的服务管理体系不仅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而且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现阶段,随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更加科学高效。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一户农民种植0.8亩地的小麦,产量320斤,毛收入330元,投入成本335元(整地90元、种子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农药20元),人工未计,亏本5元。据调查,今年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价格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涨,全市化肥价格按简单*均,*均涨幅22.8%。同时,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二)乡村特色产业不强。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生产特色农产品的企业规模小、生产链短,产业集群度低。以湖北省梁子镇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为例,基地负责人表示铁皮石斛种植、加工技术要求高,其中从鲜品烘焙成干品这一环节目前依赖于浙江的同行,其原因是这一环节技术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训工人,由于是临时作业,难以留住工人,所以宁愿将鲜品运往浙江同行那里进行烘焙处理。

  (三)技术人才支撑不足。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50岁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较少。务农人员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广难,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做农活了,希望*供养他们。一些人觉得医疗费用太高,*最好全部报销费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几点建议

  1.提高乡村治理水*,促进共治共享。一是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基层干部要解决好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面对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问题时,切实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大对基层干部法治教育培训,提高他们民主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三是加大乡村振兴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向村民宣传国家各项政策时,进行合理引导,让群众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实现生活富裕。

  2.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激发内生动力。一是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力争聚集一批特色产业创新性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加快升级。三是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做响“武昌鱼”、“梁子湖”两大品牌。用“一条鱼”、“一个湖”带响“梁道”、“梁心”等一批产品品牌。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增加民生投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打造生态宜居的好环境。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农业新业态的投入,推动农业多功能拓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等,使农业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新产业新业态。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技术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二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提高科学种养水*,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鼓励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三新”农民创新创业,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同时,进一步细化扶持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乡村振兴考察调研报告2

  一、乡村旅游开发的发展现状

  *五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扩大,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大亮点。*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并正向以观光、考察、学*、参与、康养、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当前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休闲光观、农事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且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是我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新时期旅游扶贫工作重点之一,充分体现了“造血式”扶贫方式。乡村千亩基地的打造更大程度也是为了响应当前脱贫攻坚的号召,以农旅融合发展的方式,带领群众持续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

  幅员面积2.3373*方公里,全村10个社,总户数459户,总人口1296人,人均纯收入1500元左右,村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以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目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数有41户112人,以疾病、缺乏劳动力、缺乏资金为主要致贫原因。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贫困人口旅游参与意愿强,希望通过旅游改变现状。在旅游开发扶贫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这部分有意愿、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扶贫。村千亩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但在发展中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基地打造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基地的.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旅游可进入性较差。村基地距离县城区车程约1个小时,公共交通工具班次少,如遇梅花观赏旺季日均上千人无法满足游客需求。而基地现有停车位规划有限,自驾游的游客有时候无法找到停车位而导致小汽车占用公路停车,从而进一步导致出入基地交通不畅通、摩托车横冲直撞乱停乱放等交通秩序混乱现象。二是基础设施与游客需求不配套。基地内公共厕所、饭店等基础配套几乎没有,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不利于及时解决。三是休闲设施尚未配套规划。旅游是一项耗体力的活动。游客在长时间的步行观赏美景或参加活动后需要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而在基地环线暂未规划适合歇脚的长椅、长凳或休息区。这对于老年人、孕妇和小孩等弱势群体来说十分不方便。

  (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乡村旅游开发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农村金融滞后城市金融的非均衡局面出现,缺少投融资渠道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基地主要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业主参与土地流转、提供梅花苗木,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可使用的资金量较少,后续的配套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但融资力度和吸收社会资本较难,申请项目支持资金力度也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基地的打造。

  (三)品牌效应不显著。目前基地的目标客源主要是县本地居民或者相邻县居民及部分学生,均以散客居多。基地还不具备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并没有做过多的宣传。游客出游的目的以消遣性旅游为主而且购买旅游消费品的意愿并不强烈,梅花本身经济效益也未凸显,除了季节性观赏外,没有打造系列梅花产品供游客购买。

  三、千亩基地打造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乡村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功能要尽快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要配套,并且提高周边村的可进入性,改善村现状交通条件,通过加宽提高现有道路等级、修建景观大道等,从交通上贯穿周边村,提高村庄可进入性,达到“进的来、散得开、出的去”的效果,加大旅游景观交通的规划力度,实现“行路亦观景,观景亦行路”。从而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优越性,依靠德遂高速建设契机带来的游客促进村旅游业发展。

  (二)加大融资投入力度。尽快制定整体规划,可行性方案,按照“多渠汇流”的原则,多渠道解决乡村旅游融资难问题。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根据*投资走向,明确重点,做好配套工作,积极筹划符合上级投资方向,又能体现地方特色项目规划。二是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投资,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动员当地群众参与投入。三是积极招商引资,与实力雄厚的业主合作,吸收社会资本参加项目开发。

  (三)打造品牌形象。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必须要认清并解决现存的问题。对内积极加强旅游配套建设,提升旅游档次,对外加大宣传力度。可制作宣传手册从源头上保护环境,拒绝乱折枝、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为基地打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态环境。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媒体集中宣传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新鲜的客源市场,打造品牌生态旅游村,同时*部门加强指导力度和管理作用,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发展生态旅游,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提高并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四)统一规范管理模式。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基地作为村乡村旅游打造的重点对象,在统一规划上,既要体现梅花元素,又要融合当地特色文化“巴蜀养生太极”,在环线配套设施建设风貌上应保持一致,避免建设风貌多样化,做到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旅游创收等方面能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同时要注重多样性和特色性相结合,如可围绕文化开发景观、太极表演、太极创意体验等,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乡村振兴考察调研报告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响应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进一步加强农村建设,发展农村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生活家园。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尽管在一系列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但很多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是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对农村发展战略的再提升。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求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各项涉农经济制度,而且注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有效推动乡村发展、农民致富。经过对相关政策学*梳理,并采取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结合南城区实际,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南城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状

  南城区地处县城南部,所在辖区共8个行政村:北沙河、胡家庄、南杨家庄、孟家庄、杨家庄、申奉,2个农村社区:太纺二社区、天利达二社区。南城区把农村基础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差距逐步缩小。

  (一)发展农业产业

  目前,农业产业调整成效明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省果树所种植技术为支撑,依托玉露香梨、早黑宝葡萄等产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海宏牧业为养殖龙头,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银行+农户”的肉羊生产模式。南城区现有耕地6105亩,农业人口8362人,年出栏育肥羊达到20000只,生猪出栏量9360余头,能繁殖母猪148余头,年产肉鸡65000余只。在坚持以农户为主体的基础上,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积极与山西农业大学、省果树所对接,在产业结构调整、新品种引进、产业技能培训上下功夫。申奉村在农综开发的基础上与农业大学合作,并签订合同共建140亩试验田,更好的促进科技成果面向实际应用和需求转化,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虽然目前南城区产业调整成效明显,但还存在很多问题:

  1、种植结构单一,农民基本还是以种植玉米等农作物生产生活;

  2、种植技术不发达,缺少专业农技人员的培训指导,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还需加强;

  3、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帮扶方式方法还需改进。

  (二)改善生态环境,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要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农业绿色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自“拆违治乱提质”城乡环境大整治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各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形成了源于自然,用之于田,绿色环保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秸秆焚烧现象也没有了,农村大气环境得到了大大改善。畜禽养殖采取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的模式,以就地就*种养还田和农用有机肥为方向,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建设,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集中处理。各村积极响应上级指示,清理本村建筑垃圾以及生活垃圾,进行墙壁美化,大力改善村容村貌。虽初步建立了生态系统保护的长效机制,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很多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差甚至缺乏,今后还需采取设立环境课堂、加强舆论宣传等方式逐步提高村民环保意识;优质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临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农业生态环境成为短板,还需加强建设高标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三)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乡村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村级环境,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社会诚信体系等,不断提升村民的自治水*,达到改进村风民风的实效,切实营造和谐的乡村发展环境。

  *年来,在县委、县*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经过长期的不断努力,各村文化机制体制不断健全,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

  1、农民业余文化组织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群众自发组织各种文娱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在提升身心素养和幸福指数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2、各个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体育健身场所和图书馆等进一步完善,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免费对群众开放。

  3、目前,各村基本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且完善夕阳红养老院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保障。

  但受到教育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也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社会心理和教育有关。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致使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农民不是一个体面的职业,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

  (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特色减贫之路

  在攻坚脱贫方面,南城区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系统内的低保贫困户7户9人,五保贫困户23户24人,全面强化包村干部责任到人,统筹推进,结对帮扶,政策兜底。为认真落实扶贫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确保贫困人口一户不落,一人不少,全部脱贫。但在在脱贫工作中,要注重新思维的培养和运用,针对不同的贫困类型采取相对的形式对贫困对象进行帮扶,并且要加强扶志的力度,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的帮扶,真脱贫、不返贫。

  二、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考

  实现乡村振兴,首要的要明确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思路:进一步加强扶持政策落实,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加强*台载体建设,加强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建设。依据战略思路,找准战略重点,结合推进情况,全面规划,合理确定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地”是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发展的载体。长期以来,农民缺乏新动力、新途径。特别是农村耕地“碎片化”,无法大面积进行创新型生产发展。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报告中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合理合法地将手中闲置土地流转出去,盘活土地利用价值。

  (二)当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小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蓬勃兴起,要继续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并重点扶持解决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难题。

  (三)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农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实行长效保护机制,改变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治理、生态保护问题。有效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全面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四)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本乡村特点的有效方式,传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基本阵地建设,建立更加长久的运行机制,挖掘本土人才,从思想上振兴农村。

  (五)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特色减贫之路。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更加精准脱贫,强化脱贫质量是我们的目的。采取更加有效、创新的方式方法,改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情况。将扶贫与扶智、扶志将结合,鼓励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力争做到全部脱贫不返贫。

  (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额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地位,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1、完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战略领导责任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2、强化干部服务意识,提高干部队伍对新思想、新任务的认识,紧抓落实,提高办事效率;

  3、根据党的领导,开展工作,制定适合本村的工作条例、机制。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改革创新、攻坚破难,要着力构建“多规合一、全域覆盖”的城乡规划机制,要着力构建“重点突破、系统推进”的改革创新机制,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贯彻落实各项制度,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坚决把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朝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不断迈进!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菁华6篇)(扩展4)

——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范文 (菁华3篇)

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范文1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统筹兼顾,科学推进。

  1、乡村产业振兴

  *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嬗变。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开展土地整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具备经济基础和政策基础。通过土地承包到期后继续延长三十年的政策,促进规模化生产效率。

  2、乡村人才振兴

  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在乡村形**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呼唤着乡村人才振兴,现代化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机器人摘黄瓜、猪脸远程识别、云端放养管理、大田测土配方施肥等“互联网”的农业应用层出不穷。

  3、乡村文化振兴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体现浓郁的当代特色乡村文化把传统留住、把文化留住,适应时代的变化,构建具有饱满品位特征、具有生动气息的新乡土。还要体现浓郁的当代特色,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气象。

  4、乡村生态振兴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落实生态发展理念,实施农业绿色发展理念。

  5、乡村组织振兴

  群雁要靠头雁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乡村党组织就是主心骨。

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范文2

  目前,医疗卫生行业过分医疗、商业贿赂和收受“红包”等行业不正之风,已经成为了行业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纪检*门,应不负重托,切记使命,从大局出发,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和时俱进,开拓创新。

  目前,着力转职能、转方法和转作风“三转”之际,为深入提升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本身建设水*,推进纪检监察干部在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最大程度地发挥监督职能和保障作用,紧密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现将调研情况汇报以下:

  一、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基础情况

  现在,我院现有基层纪检监察机构总数1个,由院长任组长,配置了纪委委员4名。

  二、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存在问题

  (一)综合能力素质需深入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是做好纪检监察工作关键。因为纪检监察工作性质特殊性,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素质好坏直接决定着纪检监察工作效率和质量,影响着纪检监察作用发挥,所以在客观上要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要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纪检监察工作作为一项纪律性、独立性强工作,含有本身规律和特点,搞好专业培训,保持知识更新,是做好工作必需手段。然而,在基层纪检*门中,仍存在干部素质不高问题。一是理论

  学*不深入。有些同志对理论学*不感爱好,学*爱好淡化,造成理论水*不高;还有干部学*不够深入,满足于一知半解,不在用心领会精神实质、研读理论原著上下功夫,造成思想水*不高,理论功底不深,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强,业务知识上只能靠吃老本。三是业务素质不够高。有些同志政策水*不高,办案技巧掌握不够;有口头表示、文字基础功还不够强,对党纪条规等业务知识还不够熟,存在着业务能力“偏低”问题;有掌握知识不够全方面,对经济发展政策、相关法律知识、会计知识知之甚少,各级部门对纪检监察干部组织业务培训机会仍然不多,个人又不愿主动性钻研业务,造成业务知识常常得不到有效补充,知识面普遍比较窄,政策理论水*、工作思绪、方法举措等相对滞后。三是自我约束较差。有纪检监察干部混同于通常一般群众,标准不高,要求不严,行为举止不端,存在不率先遵守院规院纪,偶有工作状态涣散现象;在工作中不重视坚持标准,偶有“送人情”现象发生,这些问题存在全部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纪检监察工作开展。

  (二)部门监管职能需深入发挥。第首先是体制和制度原因制约。就是对下级部门监督也要受到很多原因影响。如监察处行政职级等同于同级职能部门,对于同级职能部门监督管理工作不好开展。如医院让党办牵头调查处理很多上级部门转办、包含到其它职能部门业务投诉*件时。第二方面是责任心不强。有在处理多种新问题、新矛盾和新困难时,常感能力不济,效果不佳。有*时忙于中心工作,放弃本职“责任田”,对本职员作虚以应付,问题发觉不了,案件查办不了,即使查办案件也存在经验不足、质量不高现象,既不能在理论上有提升,又不能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对纪检监察工作使命感、责任感不够强,对上级指示照搬照抄,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对纪检监察工作关键性认识还不足,工作处于被动状态,极难主动去考虑抓纪检监察工作。第三方面为*时专职纪检监察人职员作任务繁重,有些人员认为本身工作就是得罪人伤感情,还要面临被管理人员测评或选举,所从事工作往往是“挨累不讨好”,部分秉公执纪、清廉自律纪检监察干部还常被调查对象埋怨,甚至被亲戚好友们所不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心理落差,造成了纪检监察干部思想不稳定,工作主动性不高。第四方面为部门职能外事务性工作任务较多,偶有没有法专注做好好本职员作情况。第五方面自我要求不严。第六方面工作开展有顾虑。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关键表现为:一怕得罪领导。在监督检验、查办案件时,纪检干部既担心得不到领导支持,更怕查出问题得罪领导,以后工作难以开展;二怕影响人际关系。监督上级怕遭打击报复,监督同级怕妨碍团结,监督下级怕伤和气、丢选票,影响工作和本身发展;三怕影响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怕管严了、限制多了,影响干部工作主动性,于是对可查可不查事件便不了了之。

  (三)工作方法方法需深入提升。一是思想认识模糊。部分纪检监察领导干部认为自己身处执纪执法要害部门,享受监督惩处她人权利,*时不重视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培养和提升,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纪检监察工作关键性缺乏足够认识。二是畏难情绪需要消除。总体处理工作关系时存在人情心理。在部分同志看来,纪检监察工作是“得罪人”工作,有时为了处理好上级领导、同事、熟人、好友等诸方面关系,做纪检监察工作就“不可不认真,也不可太认真”,处理工作关系时看人脸、讲人情,不安心本职员作。

  三是工作上有待创新。伴随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有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却满足现实状况,固步自封,不善于研究新情况,仍凭过*惯、经验开展工作,裹足不前,不思进取,有同志因为业务不精,对碰到新问题怎样处理更是束手无策。四是处理方法过于简单。一部分纪检监察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自己工作就是“管人”,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不注意工作方法现象。五是缺乏工作主动性。对纪检监察工作缺乏正确认识,存在有等、靠思想。大部分纪检监察干部普遍存在布署工作时*惯于开会安排部署工作就算完事,不能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摸不准基层真实情况,没有集中精力静下心来思索部分深层次存在问题,对出现问题提不出有针对性对策,甚至带着框框搞调查,缺乏实际效果。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关键做法

  (一)重视学*教育先导作用,提升业务能力整体素质。纪检监察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很强工作,包含到多个领域,这就要求纪检监察干部要加强学*,提升本身素质,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一是领导干部带头学*政治理论不放松,努力提升本身理论修养和水*。根据学*计划,党委关键领导上台讲廉政课;坚持每个月学*一次,组织纪检委员和纪检干事系统学*了“*”关键讲话精神,有针对性地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键文章和叙述。不停改善学*方法,改变了主持人唱“独角戏”枯燥单调学*方法,实施了“中心讲话人”制度,切实做到每组织一次学*,全部明确一个专题,联络一次实际,在思想作风上受到一次启迪。一是抓好政治理论培训。要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为根本,以培养正确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关键,大力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切实处理好纪检监察干部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敏感性等方面存在问题,使纪检干部能一直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二是抓好综合知识培训。要对现有纪检监察干部进行培训,建立干部定时培训机制,不仅要加强对基层纪检干部业务知识培训,还要加强对干部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知识培训,确保每个在职干部每十二个月就能有一次业务培训机会。三是狠抓学*优异经典不放松,激发工作主动性和主动性。在抓队伍建设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楷模力量是无穷,用优异经典事迹鼓舞人、感染人、激励人是加强队伍建设一个关键手段。为此,我们对各个时期、各行各业涌现出优异经典,尤其是纪检监察战线优异经典,立即组织纪检监察干部认真讨论学*,并撰写心得体会。

  (二)加强学风作风思想建设,弘扬执纪监督清风正气。打铁需要本身硬。纪检监察干部既是执法者又是监督者,这就需要我们作风愈加过硬,随时随地经得起检验,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所以,必需加强纪监察干部作风建设,尤其要针对纪检监察干部在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方面存在突出问题认真加以整改。一要改善学风。要立足学以致用,从工作实际出发,不停拓展学*领域,改善学*方法,提升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同时要在创新中学*,以创新观念、发展思绪、科学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二要改善工作作风。要克服*,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基层出计划策、排忧解难;要从医院具体实际出发,在预防腐败问题上出实招、求实效;要严格实施各项纪律制度,不怕得罪人、不怕打击报复,勇于叫真、勇于碰硬,做到违纪必究、有案必查、一查到底。三要改善领导作风。好作风能够带出好队伍、好风气。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模范带头,为干部职员树立起良好楷模;要心系群众、服务群众,关心困难群众疾苦;要顾全大局、令行严禁,确保医院路线方针政策落实落实。

  (三)依靠执纪监督管理载体,拓展干部队伍建设层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成效活动,是推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有效载体。今年初,我们精心设计载体,把开展丰富多彩活动作为加强队伍建设关键举措。一是以加强队伍建设,树立良好形象为根本,前后开展了“管理责任区定时入驻轮岗制”、“监督效能绩效目标考评制”等活动。二是依据纪检监察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需要,采取培训和分散自学相结合、学业务知识和相关知识相结合方法以,加强纪检监察队伍业务建设。三是经过“行风日查房”深入临床一线、走科室入病房,和群众面对面进行交流,听取她们热点、难点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缩短了纪检监察干部和群众之间距离,亲密了党群、干群关系,也促进了纪检监察工作深入开展。

  (四)加强本身工作能力建设,树立执纪监督良好形象。首先必需坚持标准依法办事。其次要提升修养,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形象。要慎权、慎独、慎欲、慎交、慎危。要管住自己嘴,不该吃不吃;管住自己手,不准拿不拿;管住自己腿,不该去地方不去。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处事,扎扎实实工作。再次就必需要牢靠树立依纪依法办案观念,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办案规律,严格根据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不停提升依法执纪能力和水*,确保有案必查、违纪必究。最终要提升构建友好社会能力。要针对新形势下社会发展改变情况,努力提升化解社会矛盾能力、处理群众诉求能力、维护社会稳定能力,主动帮助院党总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为维护人民群众各自正当权益作出贡献。

  (五)强化纪检机关保障力度,确保公*公正执纪监督。一是合理配置人员。选拔党性好、作风正、能力强、威信高干部进入纪检*门,优化组员年纪、知识和专业结构,增强部门整体功效和协力。二是对相关部门行风服务和廉政建设实施严格奖罚机制。

  面对目前纪检监察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纪检监察干部必需和时俱进提升本身工作能力,才能担当起反腐倡廉重担。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素质,强化队伍本身作风建设,是我们处理纪检监察队伍存在问题必需路径。在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纪检监察本身建设工作中,我们坚持“正人先正己”,把“严”字一直贯穿于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细节之中,严格落实中央各项要求和要求,清清白白做人,干洁净净干事,一直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可亲、可敬、可信”良好形象,真正建设成为一支医疗卫生行业中规范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范文3

  (一)一张蓝图干到底。

  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通过15年的努力,围绕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先于、高于、优于云南的是这样,于今天我们的发展而言,对时间基本需要,可能也是一项难以跨越的历史规律。

  (二)强化规划引领。

  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外桐坞村借力自身优势,在*美院的协助下,着力打造艺术村落,对整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设计,并且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和软硬件全面配套。同时,从机关干部、村组成员至普通百姓,依次划定时限,拆除院落围墙和违建,有力保障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在经济发展方面努力夯实艺术家工作室、高端民宿、艺术品展示拍卖等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从原来单一依靠西湖龙井生产,向艺术旅游、休闲养生、名家学术交流为一体的“江南艺术旅游第一村”的转变。外桐坞的这一转变与西湖龙井产业的联系似乎可以追寻到一些蛛丝马迹,但除了底蕴深厚的茶文化外,高低错落,有致分部,优雅有序的村庄建设,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吸引艺术名家聚集的根本因素。

  (三)抓好环境整治。

  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另外微型化的污水处理设施也较为特色,相对于我们实施的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而言,环溪村污水处理设施主要特点是小,有的结合地势环境收集处理5—10户人的`污水,再通过管网汇集到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有效提高入户收集率的同时,还实现了村内污水2级以上的生态处理。

  (四)注重资源挖掘。

  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二是安吉鲁家村创新运行架构,在村委会领导下设立鲁家两山学院以及安吉乡土农业发展和安吉乡土旅游服务两家有限公司,特别是“鲁家两山学院”承担的“两山理论”研学和理念输出,固然是历史机遇的造就,但在意识的先进、机遇的把握和资源的挖掘方面,对比而言,我们的落后可能比两省之间的GDP差距还要大得多。

  (五)着力产业发展。

  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的同时,只要将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发展工业也未尝不可。一是航民村占地不足2*方公里,仅有304户1079名村民,在1979年创建的村办企业萧山漂染厂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经营范围,至今萧山航民集团全资、控股、参股工商企业达28家,已形成以:防止、印染、热电、船运、酒店、黄金饰品加工的股份制集团公司,至20xx年年底全集团公司实现工业产值133.8亿元,利润9.1亿元,拥有职工1.2万人。村民每年分红达6.5万元,从小学至大学村民实现免费入学,大米、食用油等无偿供应。二是日昌升集团作为一家建筑新材料生产为主的企业,以建设美好生活为愿景,引领产业变革、推动产业进步为使命,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自20xx年成立以来,组建了国内首家新材料研究院,形成数十项技术专利,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第四代新材料制造工艺。在生产厂区创新性的采取自上而下的台阶是开采模式,真正实现了边开采、边恢复,采区见不到扬尘、黄土,大型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有效,花园试的厂区环境对传统高科技企业来说可能不那么难,但在一个以矿石开采、沙石料生产的企业而言,不仅仅是厂区环境优美,富春江边的码头水质也碧绿清澈,就更让人长见识了。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菁华6篇)(扩展5)

——乡村振兴考察调研报告 (菁华3篇)

乡村振兴考察调研报告1

  为充分了解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5月21-25日,市统计局组织力量对全市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抽取了梁子湖区梁子镇沙湾村和沼山镇湖瓢村。调研采取实地调查和交流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6份。按照性别分类,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龄分类,50岁以下22人,50岁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类,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调查对象的身份分类,村民44人、村干部8人、乡镇干部3人、其他1人。从调研结果看,全市乡村变化明显,乡村振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须引起各级*高度重视。

  一、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

  (一)期盼生活水*进一步提升。在被问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3人选择“生活富裕”,占41.1%。

  (二)期盼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4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虽然*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然而,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较大,需要多方合力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42人、35人、37人,分别占75.0%、62.5%、66.1%。在问到“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沙湾村六组龙群莲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资金、人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大家的共识。

  (四)期盼社会保障水*进一步提高。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期盼的是提高养老保障水*、提高医疗保障水*的分别有32人、20人,分别占57.1%、35.7%。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医疗的有20人,占35.7%。希望提高养老保障水*、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声。

  二、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

  (一)产业发展逐步壮大

  *年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不断壮大,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05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573家,同比增长10.77%。同时,全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武昌鱼、蓝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产业,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2017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点308个,示范点45个。全市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品牌88个,总数达204个,同比增加40个,增长24.39%。

  (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年来,鄂州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上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中发现村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道路变好了变宽了、房子变大了、村子变干净了”。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2017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60万吨,综合使用量达57.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6.2%,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乡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100%。全市有600多座污水处理设施对乡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指数达到90%以上。

  (三)乡风建设基础扎实

  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村卫生室、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为乡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对乡风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注重以乡村文化为载体,在尊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元素。在进行农村旧房改造时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

  (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

  鄂州市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途径,整合面向农村的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建立全域覆盖的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每个村都有配备网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监督环境卫生、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网格化的服务管理体系不仅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而且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现阶段,随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更加科学高效。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一户农民种植0.8亩地的小麦,产量320斤,毛收入330元,投入成本335元(整地90元、种子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农药20元),人工未计,亏本5元。据调查,今年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价格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涨,全市化肥价格按简单*均,*均涨幅22.8%。同时,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二)乡村特色产业不强。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生产特色农产品的企业规模小、生产链短,产业集群度低。以湖北省梁子镇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为例,基地负责人表示铁皮石斛种植、加工技术要求高,其中从鲜品烘焙成干品这一环节目前依赖于浙江的同行,其原因是这一环节技术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训工人,由于是临时作业,难以留住工人,所以宁愿将鲜品运往浙江同行那里进行烘焙处理。

  (三)技术人才支撑不足。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50岁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较少。务农人员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广难,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做农活了,希望*供养他们。一些人觉得医疗费用太高,*最好全部报销费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几点建议

  1.提高乡村治理水*,促进共治共享。一是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基层干部要解决好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面对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问题时,切实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大对基层干部法治教育培训,提高他们民主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三是加大乡村振兴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向村民宣传国家各项政策时,进行合理引导,让群众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实现生活富裕。

  2.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激发内生动力。一是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力争聚集一批特色产业创新性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加快升级。三是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做响“武昌鱼”、“梁子湖”两大品牌。用“一条鱼”、“一个湖”带响“梁道”、“梁心”等一批产品品牌。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增加民生投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打造生态宜居的好环境。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农业新业态的'投入,推动农业多功能拓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等,使农业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新产业新业态。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技术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二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提高科学种养水*,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鼓励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三新”农民创新创业,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同时,进一步细化扶持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乡村振兴考察调研报告2

  叶县地处中原腹地,20xx年5月9日,经省级专项评估检查,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当地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在政策的扶持下发生了巨大的发展与变化。为实地了解叶县乡村振兴的实施情况,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专项调研队深入叶县开展了为期10天的调研活动。

  *表率,守好乡村振兴第一线

  在进行调研之前,团队首先来到了乡*,与*人员进行交流对接,乡长很热情的招待了我们。进入乡*的庭院,一个悬挂“乡村振兴局”的房间映入眼帘,队员们不由得感到好奇。在和乡长交流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建立“乡村振兴局”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帮扶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与此同时,乡长还说:“为了度过五年过度时期,我们安排了专人负责,一方面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建立稳固的提升机制,保证脱贫成效持续稳定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国家*人民的共同努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我们苦一些累一些不重要,看到农民们过上好日子我们就满足了”。乡长的话虽然质朴,但却道出了工作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心声。听了乡长的话,队员们信心十足,迫不及待地想要展开调研工作,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成就。

  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谋求发展

  在乡长的引领下,队员们经过了大片的土地,乡长介绍说:“我们根据我们这里的各种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规模种植,这一块是村民们的葡萄园,每年夏天葡萄就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种植的葡萄纯天然无污染,使用农家肥,废物利用,葡萄长势良好,味道甘甜,在附*的村庄小有名气,成熟期间每天都有很多外村人来采购,明年我们乡准备扩大种植面积,争取成为我们乡的代表。我们前面还种植有莴笋,现在不仅向我们村超市供应,附*村还有县城我们都是供应商嘞!”

  乡长的语调里透露着骄傲与自豪,更让我们志愿者对接下来的调研充满信心!热心的乡长还摘了葡萄送给我们调研的队员,正如乡长所说,在过去的精准扶贫与现在的乡村振兴中,因地制宜,不随波逐流,很多时候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敢于创新,不走老路追求进步

  在去往许庄村的路上,队员们看到路边园圃刚刚用白色的小篱笆围好,在群山环绕之中一片山清水秀,一行人到旁边的民宿。调研结束后,民宿老板和我们闲聊,告诉说:“以前这一片环境很好,山清水秀的,但就是很少有人来观光,这我们闲着也是闲着,想着把在这一片都修剪修剪,增加点娱乐设施,又在山下这一片盖了民宿,弄成了个小型的旅游景点。”

  队员们了解到,通过乡里帮助宣传,现在这个小型旅游景点在附*也算比较有名的,每年节假日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住上三四天,孩子们在这玩的开心,家长们也在这得到了放松。可能以前很少有人想着不走寻常路,但*几年来政策好,支持也到位,这种创新的模式在村里面有很多,村民们很多都不走以前的老路了,进步发展很大。而这种模式形成了独特的致富之路,有力的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勇担责任,鄙视等靠要肩责于肩

  在走访的.过程中,曾为贫困户的吴*向我们吐露:“我原来是贫困户,这几年,国家的政策好,乡里的扶持力度大,亲戚朋友都鼓励我说,脱贫还得靠着自己。我一想也有道理,刚开始养了几只鸡,下的鸡蛋我去卖,这天天收入也有。后来开始养了鸭,鸳鸯,再后来养了猪,村里面定期来给猪打疫苗,这一年下来收入很可观,我也顺利走出贫困。看新闻说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很有感触,这些是当国家为人民做实事,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以前的时候村里的贫困户们都不愿意自己干点啥,一心想着*给我办,我饿不着冻不着,不用操心,其实我自己走出贫困之后,才觉着过去精准扶贫过程中的想法得改变,得让农户们自己有动力,不去等、靠、要,自己的责任自己担,只有这样,乡村振兴的脚步才能更快。”

  吴*的一番话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很多时候会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只有自己内心有动力,才想真出力。而在后续的调研中,队员们很开心地发现有这样思想的农户有很多,他们逐渐摸索出来了致富之路,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天的调研很快结束了,晚上队员们在总结工作的时候都对叶县的乡村振兴赞不绝口。可见,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叶县的乡村振兴势在必行!

乡村振兴考察调研报告3

  一、乡村旅游开发的发展现状

  *五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扩大,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大亮点。*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并正向以观光、考察、学*、参与、康养、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当前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休闲光观、农事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且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是我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新时期旅游扶贫工作重点之一,充分体现了“造血式”扶贫方式。乡村千亩基地的打造更大程度也是为了响应当前脱贫攻坚的号召,以农旅融合发展的方式,带领群众持续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

  幅员面积2.3373*方公里,全村10个社,总户数459户,总人口1296人,人均纯收入1500元左右,村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以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目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数有41户112人,以疾病、缺乏劳动力、缺乏资金为主要致贫原因。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贫困人口旅游参与意愿强,希望通过旅游改变现状。在旅游开发扶贫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这部分有意愿、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扶贫。村千亩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但在发展中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基地打造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基地的.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旅游可进入性较差。村基地距离县城区车程约1个小时,公共交通工具班次少,如遇梅花观赏旺季日均上千人无法满足游客需求。而基地现有停车位规划有限,自驾游的游客有时候无法找到停车位而导致小汽车占用公路停车,从而进一步导致出入基地交通不畅通、摩托车横冲直撞乱停乱放等交通秩序混乱现象。二是基础设施与游客需求不配套。基地内公共厕所、饭店等基础配套几乎没有,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不利于及时解决。三是休闲设施尚未配套规划。旅游是一项耗体力的活动。游客在长时间的步行观赏美景或参加活动后需要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而在基地环线暂未规划适合歇脚的长椅、长凳或休息区。这对于老年人、孕妇和小孩等弱势群体来说十分不方便。

  (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乡村旅游开发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农村金融滞后城市金融的非均衡局面出现,缺少投融资渠道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基地主要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业主参与土地流转、提供梅花苗木,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可使用的资金量较少,后续的配套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但融资力度和吸收社会资本较难,申请项目支持资金力度也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基地的打造。

  (三)品牌效应不显著。目前基地的目标客源主要是县本地居民或者相邻县居民及部分学生,均以散客居多。基地还不具备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并没有做过多的宣传。游客出游的目的以消遣性旅游为主而且购买旅游消费品的意愿并不强烈,梅花本身经济效益也未凸显,除了季节性观赏外,没有打造系列梅花产品供游客购买。

  三、千亩基地打造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乡村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功能要尽快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要配套,并且提高周边村的可进入性,改善村现状交通条件,通过加宽提高现有道路等级、修建景观大道等,从交通上贯穿周边村,提高村庄可进入性,达到“进的来、散得开、出的去”的效果,加大旅游景观交通的规划力度,实现“行路亦观景,观景亦行路”。从而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优越性,依靠德遂高速建设契机带来的游客促进村旅游业发展。

  (二)加大融资投入力度。尽快制定整体规划,可行性方案,按照“多渠汇流”的原则,多渠道解决乡村旅游融资难问题。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根据*投资走向,明确重点,做好配套工作,积极筹划符合上级投资方向,又能体现地方特色项目规划。二是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投资,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动员当地群众参与投入。三是积极招商引资,与实力雄厚的业主合作,吸收社会资本参加项目开发。

  (三)打造品牌形象。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必须要认清并解决现存的问题。对内积极加强旅游配套建设,提升旅游档次,对外加大宣传力度。可制作宣传手册从源头上保护环境,拒绝乱折枝、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为基地打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态环境。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媒体集中宣传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新鲜的客源市场,打造品牌生态旅游村,同时*部门加强指导力度和管理作用,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发展生态旅游,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提高并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四)统一规范管理模式。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基地作为村乡村旅游打造的重点对象,在统一规划上,既要体现梅花元素,又要融合当地特色文化“巴蜀养生太极”,在环线配套设施建设风貌上应保持一致,避免建设风貌多样化,做到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旅游创收等方面能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同时要注重多样性和特色性相结合,如可围绕文化开发景观、太极表演、太极创意体验等,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菁华6篇)(扩展6)

——乡村产业振兴的调研报告 (菁华5篇)

乡村产业振兴的调研报告1

  按照区委、区*《关于组织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的通知》要求,企业办组织骨干力量,对中央和省委、省*实施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结合中小企业办相关工作开展,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及成效

  企业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工作部署,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工作措施扎实,工作重点突出,工作成效明显。按照区委、区*制定的“一二四三”发展战略部署,围绕“四城四区”建设,积极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落实。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产业规模化发展态势。指导各镇街根据本地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等情况,确立适合本地的产业发展重点和模式,着力提升特色产业镇发展。明确特色产业升级方向,落实推进措施,上下协同联动,推动特色产业镇的全面升级。引导中小企业与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提升协作配套水*,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配套关系,提高专业化协作水*。1月份,为坊城街道争取特色产业镇发展扶持资金30万元,已拨付到位。12月,坊子区九龙街道市政装备产业,获评20XX年潍坊市特色产业镇。

  二、乡村振兴发展的制约因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衡、不充分的矛盾。通过对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总的来说,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由于国家投入和社会各界支持力度有限,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受现有政策和农村实际现状的影响,村民自主投资投劳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管理服务跟不上,作用难以发挥。

  2、农业发展的内部支撑因素仍需进一步加强。一是农业大而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一二三产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没有,分散经营的大多数农产品可追溯体系难以建立,质量难以取信于众。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四是依靠农业自身积累发展产业的模式没有太大改观,融资手续繁杂,时间长、可抵押担保物少、贷款数额小、周期短等问题仍然存在。五是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严重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匮乏,一家一户经营与大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业技术指导、管理服务跟不上。

  3、农村环境整治的压力仍然很大。农村垃圾服务设施仍不完善,垃圾处理办法陈旧老套,村民环卫意识不强,环境整治资金缺乏,造成部分村屯环境仍存在“脏、乱、差”现象。

  三、下步思路打算

  20XX年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思路是,进一步加强扶持政策落实,推动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加强*台载体建设,加强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建设,全面提升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水*。工作目标是争创市级以上创业基地1处、“专精特新”企业2处,争创省级“隐形冠军”2家,全年培训各类管理人员300人次以上。

  1、抓好政策落实,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落实好新修订的《中小企业促进法》贯彻宣传,及时回应社会关注、企业关心的热点问题,形成贯彻宣传促进法的浓厚氛围。在山东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十条意见形成潍坊市落实意见后,制定我区发展措施。同时,加强中小微企业认定工作,落实好中小微企业定向政策扶持。

  2、抓好创业创新,增强中小企业发展动力。加大“专精特新”和“一企一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打造一批创新升级优胜企业;推动“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增数量、提水*。抓好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园、潍坊青年创业园争创国家级、省级创业辅导基地建设,提升创业创新孵化辅导能力。

  3、抓好产业集群,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加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碳化硅等产业集群升级工作和特色产业镇培育工作。开展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特色产业镇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和“一企一策专家会诊活动”,为企业量身定做,精准服务。

  4、抓好服务体系,提升中小企业服务水*。加强企业素质培训。紧贴新常态下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组织开展多层次企业培训活动,为企业培训150人次以上;加强中小企业网坊子站建设,做好网上展厅中小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宣传推广,引导行业深化电商*台发展。

  5、抓好综合协调,增强中小企业工作指导。加强中小企业经济运行分析和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监测直报体系建设;加强企业家协会建设。营造重商、安商、亲商、富商的良好氛围,为建设“富裕美丽和谐的活力坊子”培育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

  6、推进中小企业对外交流合作。参与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借助山东省中小企业对外交流合作*台、*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展洽会等*台,结合产业升级、技术引进等需求,择优选择和推介一批有基础、有实力、有意向的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开展国际化合作,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力新优势。

  四、意见建议

  下一步要紧紧抓住*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的主要矛盾,解决好城乡发展不*衡、农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为指导,振兴农业产业,促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促城乡和谐,带动绿色发展,促乡村美丽。牢牢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水电路林网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投入增长机制。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加强农村医疗队伍能力建设,强化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传统村落,使城市和乡村文化共存共荣,确保城乡居民能够均衡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

  2、搞好顶层设计,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突出城镇带动战略。着眼于优化人口与生产力布局,从产业、居住、文化、教育、保障、公共服务等层面综合考虑乡村发展,以产业集聚区、城镇新型农村、新型社区为支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城市辐射乡村的城乡融合体。二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全面树立城乡发展“一盘棋”思想。与国民经济增数相适应,建立“三农”投入增长机制,财政新增资金更多地投入农业农村。对于经营主体无力经营或利。

乡村产业振兴的调研报告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乐至县作为四川省的“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和**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农业、农村、农民现状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全县农业基础条件差,田地分散,地块较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年来,虽然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村通水泥路项目,但从全县来看,比例仍然偏小,“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项目支撑能力不强,缺乏统一规划,项目打捆使用,农口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好契合,各行其事,各自为阵,造成有项目无产业,有产业无项目支撑。

  (二)农业经营者素质不高

  受传统农业的影响,我县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居多,农户经营较为分散,直接导致产业规模小,很难进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农村人员结构老化,18-60岁真正意义的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人才断代现象突出,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双双短缺,部分乡镇农技部门有的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县龙头企业(业主)发展规模较小,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辐射带动效果不显著,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能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目前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台建设滞后,交易方式单一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产销难对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基本是分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产品销售还缺乏全方位的信息引导,缺乏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其指导生产、引导销售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基层*服务能力不强

  乡镇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上进人渠道窄,影响了干部补充,且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部门挖走,造成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失衡、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断层严重。部分乡镇中年干部由于学历和知识层次偏低,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认识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知识的能力较弱,*惯于用传统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落实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开发中,缺乏创新能力,点子不多,办法不实用。部分乡镇年轻干部,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差,面对实际困难时往往显得办法不实用,与群众打交道存在障碍。部分干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懈怠思想,缺乏勇于担当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贻误了发展良机,造成了工作被动。

  二、建议意见

  (一)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建设丘区现代农业强县提供全方位人才保证。一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将政治建设摆在农业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准确把握“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从政治高度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保持高度一致。二要扎实推进纪律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开展正风肃纪,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大兴敢于担当、狠抓落实、为民服务、调查研究、清正廉洁之风,在全县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牢固树立农业系统干部良好形象。三要扎实推进业务能力建设。坚持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业务知识学*的同时,引导农业干部职工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法治、信息化和以点带面的方法推动工作,不断提升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

  (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深、分工明细、服务水*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职业农业经理人,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农户”等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提供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检测检验、农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服务,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坚持示范引领、创新推动,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社、示范农场。

  (三)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一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设施覆盖行政村比率、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能力建设。二要推广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对生物质节能炉具、秸秆固化综合利用、沼气、太阳能节能房等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利用,积极引导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三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社通水泥路项目,完善“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四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实保障农民住房安全。

  (四)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

  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注重产业发展的科学合理规划和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实现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实现种植业产业链更加紧密有效。积极争取各级*、部门对我县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合理利用政策、打捆项目资金、科学安排落实,最大化发挥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市场资本,助推全县畜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动生物有机肥厂项目建设,建立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综合利用,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形成*、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

乡村产业振兴的调研报告3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沂南县深刻领会“五个振兴”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丰富内涵,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子,具体如下:

  一、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初步形成

  (一)形成了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金融供给机制。针对脱贫攻坚,开发了“富民农户贷”“富民生产贷”和“央行资金产业扶贫贷”,经验在全省推广。针对一般农户,推出普惠型的“富民发展贷”,被评为“2018年度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优秀金融产品”。针对新型经营主体,推出“惠农贷”“兴农贷”,并积极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

  (二)形成了政银担协同支农的推进机制。为破解银行贷款积极性不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风险高等问题,先后引入省农担、山东德宇担保公司、临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设立沂南县智圣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形成了省、市、县三级互为补充、*等竞争的信贷担保增信格局,构建了政、银、担合力创新金融服务新机制,为农业农村发展集聚了新动能。

  (三)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信用评价机制。在评级授信、信贷准入环节,借助*资源,县乡村三级联动,对贫困户,建立了“721”贫困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适合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指标量化体系,按照“推荐备选类、关注培育类、整改规范类”分层管理,精选信用良好的主体批量推荐给银行、担保公司。

  (四)形成了多渠道的金融产品创新集聚机制。*年来,沂南县农村金融创新亮点频出,全国首家农地收储公司落地,农业发展银行的红色旅游、光伏扶贫、田园综合体贷款,农业银行的田园综合体、旅游扶贫贷款,农村商业银行的富民农户贷、富民生产贷,邮政储蓄银行的富民发展贷、临商银行的“惠商贷”等业务在沂南首发试点并推广,充分发挥了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沂南正成为金融产品创新的“孵化地”,金融创新助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氛围基本形成。

  (五)形成了农业新业态新模式联动发展机制。金融资金撬动了社会资本的投入,有效促进了蔬菜种植、粮食生产、畜牧养殖、种苗等优势特色产业,催生了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田园综合体等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新业态,形成了多产业融合的新六产发展模式,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助推了脱贫攻坚,开创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六)形成了应对有效的农村金融风险化解机制。将农村金融风险化解作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作为全县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重要内容抓紧抓实,对出现的农村金融风险及时分析论证,明确镇村对抵押资产的监管看护、协助处置责任,维护好银行债权。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行为,规范整顿涉农民间融资机构,排查整治涉农非法金融信息,肃清农村金融乱象。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不够。由于农户贷款主要是应用于农业生产,贷款面广、额度小、数量大,投入成本高,回收周期长,收入回报有限,自然风险较大,从而导致了多数农村金融机构对支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够强、积极性不高。

  (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能力不足。仍然是以传统的存、贷、结算、汇兑等业务为主,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贷款融资,如证券、个人理财、信托、网银、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仍不能满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均缺乏特色化。

  (三)农村资源要素仍未有效激活。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单一,农村生产经营户评信难、抵押物少、估值低、难以变现。如何进行农村抵押物市场化处置、实现流转变现,是农村金融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三、工作措施建议

  一是由金融产品创新向金融服务创新转变。围绕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探索改革优化金融服务体制机制中不适应实体经济需求的业务环节,沿着产业链条培植客户、培育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把沂南县打造成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研发基地,以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二是由稳步发展普惠金融向进一步激活农村产权融资功能转变。沂南县承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农地抵押贷款改革试点,下一步,把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作为重要引擎,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点对象,不断拓宽农业农村融资渠道,构建程序简便、风险可控、高效运行的农村产权融资机制,使抵押贷款管理形成闭环。

  三是由机制建立向理顺机制、完善运行程序的转变。探索整合人力、物力资源,把“两权”抵押贷款等信贷业务中涉及风险补偿、贴息、担保费补给和奖补政策实施中各环节落实到具体部门,明确职责任务、完成时限,实行“一站式”一揽子服务。同时,针对扶贫贷款、产权贷款、央行资金产业扶贫贷等贷款品种,风险完全由金融机构自行承担的,按一定比例给予奖补。

  四是加快推进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抓住我县被省人民银行列入普惠金融示范区的机遇,加大政策扶持,鼓励银行机构加强乡镇及以下网点的布设;完善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全国性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银行建设面向小微企业的专营机构和特色支行;引导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稳步发展小额涉农贷款业务,推动邮储资金回流农村;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支农市场定位。鼓励保险业机构、人员、服务“三下乡”,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引导保险资金以适当方式服务于城镇化建设、“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

乡村产业振兴的调研报告4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贫富差异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增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

  人才振兴是支撑。“人才兴,事业方兴”。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由于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特别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カ军。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增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和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文化振兴是灵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人文之美。如果说没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或是没有乡村文化的同步振兴,那那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真正的灵魂。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仅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传承好乡村文化,增加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及其产业。还要打通农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文化服务难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

  生态振兴是根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实现生态振兴才能体现文明和谐的乡村振兴目标,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由于前些年农村环境保护相对滞后,这无疑为农村生态振兴带来了更多的难题,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来解决。必须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攻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增加能源供应的良性循探索农村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恒久生命力。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坚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必须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洞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番农村力量。

乡村产业振兴的调研报告5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分为五个部分,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乡村产业振兴的经济基础好,才能建设好乡村环境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并最终实现生活富裕的民生目标。为深入了解掌握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情况,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要点,4—5月份,我们农业和农村工委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对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情况开展了专项调研。调研组专门听取了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汇报,组织部分村支部*和农业龙头企业、农地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人开展座谈,并赴浙江吴兴、海宁、慈溪等地学*考察了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年来,市*及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南通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通过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优势产业,做大优势农产品,实施精准扶贫等方式,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一)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成立了市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为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市委市*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20XX年加快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意见》《关于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优势产业等管理保障措施,为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组织保障。

  (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三年的努力,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78.6万亩,把杂、乱、差的田块建设成“地*整、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沟相连、渠通畅”的标准农田,解决了灌排设施配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也为现代农业提供全程化、系列化和机械化服务打下了基础。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1家、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0家,南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4家。重视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兴农行动,建成1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480个骨干科技示范户。实施农业重大新品种创制项目,全市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1项,新品种26个。20XX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6.7%,列南通各县市第一。

  (三)产业优势逐步形成。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稻米、高效蔬菜园艺、生态林果花卉、水产健康养殖、农业休闲旅游五大主导产业。优质食味稻米种植面积增至8万多亩;高效蔬菜播种面积达70多万亩;葡萄、水梨、石榴、枇杷等果树种植渐成规模;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采摘农业、观光农业游客接待量逐年提升,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全国*安渔业示范县、全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成效显著市等称号。

  (四)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村改革持续深入,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南通第一,通过省级验收。充分放大农地股份合作等试点效应,出台实施意见和奖补政策,支持10个村试点发展新型合作农场,推进村级集体规模经营。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完成交易额超1亿元。深入推进“三个全覆盖”试点,出台指导意见,扩大试点范围,严格督查考核,累计土地流转14.8万亩,建成社会化服务联盟26个。

  (五)产业布局得到优化。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推动乡村产业规划布局向专而特、规模化方向转变,着力打造2个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六大种养园区”,2个休闲农业园区,全面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培育优势乡村产业。充分激发沿海开发重点镇、区镇合一重点镇和特色镇发展潜力,推进新型城镇建设,加快促进人口、产业、要素集聚,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已先后组织实施了规划完善、产业转型、民生示范、制度创新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了多项农村改革探索成功起步。

  二、存在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年来我市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但从总体上看,我市乡村产业化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整体发展水*仍然较低,还有许多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导产业优势产品没有培大扶强。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我市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产业优势效益并未充分显现,对我市乡村产业发展带动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种养模式相对简单。如我市稻麦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其中稻田综合种养、优质食味稻米面积分别为0.2万亩、8万亩左右,其余均为普通稻麦品种,精力投入大,产量和价格普遍较低。加上*几年极端天气及病虫害影响、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土地流转费用相对较高,导致稻麦种养大户种植利润持续下滑。二是关键技术无法突破。如我市“四青作物”一直深受喜爱,产品销往上海、浙江等地一直是供不应求,据了解青毛豆、青蚕豆、青豌豆、青玉米亩均产量分别可达1000斤/亩、1500斤/亩、1200斤/亩、1500斤/亩,*均利润为500元/斤、1000元/斤、1500元/斤、700元/斤,经济效益显著。但由于去皮脱壳等生产技术至今仍不成熟,依然以人工剥壳为主,过大的人工成本成为“四青作物”种植面积无法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地域品牌少。目前我市由*扶持,正真代表启东特色,拿得出、叫得响的地域化品牌较少,如“吕四海蜇”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产品,因缺乏系统的生产、宣传、销售商业程序,没有形成统一的地域商标,营销方式也是以分散型市场销售为主,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经济效益带动不明显。四是产业链条较短。如生态林果花卉产业,果树种植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鲜果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且上下游产品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五是产业融合度不高。对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关系的认识还不到位,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不充分。如水产养殖资源开发不足,生态垂钓、水产休闲餐饮等项目开发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度不高。此外,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采摘农业等的办法不多,普遍存在低水*模仿、模式单调等问题。产业类型重复不仅会影响项目质量,更会在本区域内形成强大的竞争阻力,分散消费能力,从而降低项目效益。

  (二)生产社会化服务有效供给能力较低。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不能完全匹配生产的需求。一是公益性服务能力弱。*公益性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很难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乡镇一级农技人员工作精力不集中,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非农业专业人员比重大,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和知识老化,农技站所服务功能弱化。加之农民主动接受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大多依赖传统经验和*惯,致使服务效果不够明显。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产业支撑和保护基础比较薄弱。尽管我市“三农”工作资金投入较之以往有一定增加,但仍然难以满足当前农村发展的新需求。对农业机械售后维修服务、技术服务等不完善,影响了农机化效益的充分发挥。三是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匮乏。我市各类合作服务组织虽然在提高乡村产业效益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发展中还普遍存在周转资金困难、规模小、服务项目单一等问题。农户与服务组织之间的关系松散,服务的普及度较低。四是产销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仓储物流等设施还未实现全覆盖,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落后,物流经营成本高。

  (三)农业人才资源匮乏、科技支撑相对落后。一方面是人才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农民总体科技文化水*不高,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极其缺少。由于工作地点偏远,待遇不高,人才服务乡村产业的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种种原因,使得聘请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难点。另一方面是机械化程度低。农机设备科技水*限制,土地耕地分散,机械化与规模化结合不紧密,农机田间操作、维护和管理技术落后等等因素,导致我市农业生产比较落后,机械化程度整体偏低,生产效率、产品加工能力与水*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四)资金瓶颈仍是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一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突出。信贷资金供给渠道较为狭窄,银行借贷门槛高、手续繁琐,部分金融机构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存在惜贷现象,现有的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政策得不到落实,致使经营者难以得到足够的发展资金。二是*资金投入绩效不高。*年来,我市农业扶持资金投入一改过去的多部门、分散性惠农补贴方式,而将大部分经费集中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随着高标准农田投入使用,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如建设规划与实际操作存在误差,水泵设置过少,管道设置过粗,排线过长导致水压不足,稻田灌溉水量达不到要求。有些承包者直接废弃不用,另外进行排设,造成严重资金浪费。三是财政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乡村产业振兴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和惠农补贴分配管理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创建、“益农信息社”建设等项目专项资金使用不到位,项目进展缓慢,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未按方案实施,少数涉农专项资金、省级“农作物重病虫害监测”专项资金未达到专款专用等。四是农业政策性保险新型险种探索不够。保险覆盖范围较窄,部分果树、蔬菜类产品还未纳入到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农机设备的险种设置也比较落后,气象指数保险等探索力度还不够,没有真正发挥出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保障作用。

  (五)生产资源利用不充分。一方面是土地分散、碎片化。*年来,市*及其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提高。然而就我市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村土地受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分散性、碎片化耕地仍然占主要部分,很难形成种养大户,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此外,项目农业发展也存在用地瓶颈,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休闲产业发展土地指标审批难,制约了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是淡水水面资源浪费。我市拥有大小横河泯沟5万多条,是淡水养殖独特的先天优势,随着我市淡水养殖业的兴起,淡水虾、扣蟹等养殖收益逐年提高。然而,由于水质环境条件、偷盗电捕、养殖技术粗放落后等等问题,导致沟河水面利用率较低,群众养殖积极性并不高,丰富的水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三、建议意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要立足实际、迎接挑战、完善政策、补齐短板,努力为乡村产业振兴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强乡村吸引力,带动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汇聚,让农民看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希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把握乡村产业振兴重点,着重扶持优势产业。坚持规划先行,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有序推进。充分立足我市实际,尽快编制我市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规划,重点扶持五大主导产业,明确工作任务,设定完成时限,并给予政策倾斜,确保乡村产业振兴落到实处。注重品牌带动,扩大启东农产品知名度。以品牌战略为着眼点,依托启东海产品、四青作物等资源优势,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市场价值优的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区域特色品牌。科学制定扶持地域化农产品品牌的政策措施,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炼,避免因产品品牌杂散造成的无序竞争。对于有知名度但生产不易集中的特色农产品,鼓励农户在*等自愿基础上通过组织专业协会,进行商标注册,实行统一标示、标准、包装、销售,合作创建共有品牌,共享品牌利益,共担品牌经营费用,以有效降低品牌经营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知名度。

  (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生产过程全覆盖。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包括产、供、销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的正常运行对物资、信息、资金、科技的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议搭建为农服务综合*台,围绕不同阶段的生产需求,提*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供农作物统一育种出苗;培育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实行农药、肥料等农资配送,并提供统一的收割、收购、烘干、检测、包装等一系列服务。建立农产品集中销售中心,拓展销售渠道;配备专业运输设备,组建高效的现代化运输队伍,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有效连接农户与市场、生产与技术、*与农民,变“小规模、分散化”的小家庭经营为“规模化、产业化”的大家庭经营,通过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此外,要加强对农业经济形势、气象、病虫害等信息的发布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大力推进电子商务,通过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成功嫁接,加快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

  (三)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一方面是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围绕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和建立现代农业,依靠现有的资源、要素条件,引导农民积极适应市场竞争,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项目,实现产品增值。对青蚕豆、青毛豆等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种植加工技术产业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在资金投入、要素流通、税务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我市农业生产由简单的种养模式向高效农业转型升级,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努力提升生产绩效,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储运、批发,打通农业生产全过程,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坚持特色发展,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环境整治与发展特色民宿经济、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养生健康结合起来,建设运行高效的乡村产业链。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动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四)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高质量促进科技升级。积极搭建*台,促成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我市建立农业技术研究所及生产实验基地,探索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推广模式。加大“引资引智”力度,进一步加大乡村产业招商力度,积极招引国内外知名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上海农业加工贸易公司和在沪从事农产品经营的启东籍人士,尤其是盱眙稻虾混养等优秀企业到启东投资,将先进的种养殖技术带回启东。加大农技培训力度,做好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网络交流等跟踪服务。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农业专家热线、农业咨询机构、农业技术服务团等*台,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科技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二是高质量建立现代乡村产业聚集园区。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全、投资强度大、示范带动强的一流现代乡村产业园,形成融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参考慈溪大学生农业众创园模式,由*投资,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减免税费、小额贷款担保、创业补贴补助等多种形式,鼓励、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返乡、来启进行农业创业。三是高质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体系目标,全面深化农村土地确权,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提升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小农户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构建紧密联结机制。发展农合联,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小农户分工协作,在提升劳动技能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四是高质量发展“一村一品”示范村。总结推广惠萍镇南清河村的特色产业水产养殖,吕四港镇海渔村的特色产业紫菜加工,南阳镇乐庭村的特色产业蔬菜种植等“一村一品”示范村成功经验,力争在每个行政村培育一项特色产业,围绕特色产业建设一家网店,引领带动全市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创业致富。

  (五)充分利用要素资源,实现生产规模化、集约化。顺应农村人ロ向城镇集中的趋勢,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实现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一是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台,引导土地依法、自愿、*稳流转,探索长期流转模式,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发展稳定而适度的规模经营。二是推广土地入股分红成功经验。大力推广现有的惠萍镇东兴镇村农地股份合作社成功经验,鼓励用集体土地、农民自己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年底按股份分红,用股份带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实现土地资源保值增值,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机制。三是发挥高标准农田辐射效应。切实落实好高标准农田“谁来种”的问题,鼓励有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申报经营。要将高标准农田作为农村创业的重要载体,形成辐射效应,通过市场拉动、政策推动、典型带动等途径,吸引农业科技专家、大专院校毕业生、返乡能人等群体创业兴农。四是大力发展沟河养殖。坚持水利建设、农村水环境整治、沟河养殖利用三位一体有效结合,加强沟河水环境整治,确保水质健康。加大对偷盗电捕行为打击力度,深入开展群防群治。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养殖品种,为养殖户提供信息、技术、市场行情等指导,提高养殖效益,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沟河高效养殖。

  (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确保资金投入取得实效。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产业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率,统筹安排各类功能互补、用途衔接的涉农资金,实现财政支出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优化政策导向,吸引社会协同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深化“政银担”合作,探索建立面向“三农”的担保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引导金融资源下沉。建立健全适合乡村产业特点的金融体系,积极稳妥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其开展投资、代理保险等涉农综合业务。设立农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扩大农业农村政策性保险面,探索农业综合保险试点,拓宽设施果蔬、特种水产、休闲农旅等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业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能力。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菁华6篇)(扩展7)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菁华5篇)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乐至县作为四川省的“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要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和*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农业、农村、农民现状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全县农业基础条件差,田地分散,地块较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年来,虽然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村通水泥路项目,但从全县来看,比例仍然偏小,“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项目支撑能力不强,缺乏统一规划,项目打捆使用,农口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好契合,各行其事,各自为阵,造成有项目无产业,有产业无项目支撑。

  (二)农业经营者素质不高

  受传统农业的影响,我县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居多,农户经营较为分散,直接导致产业规模小,很难进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农村人员结构老化,18-60岁真正意义的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人才断代现象突出,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双双短缺,部分乡镇农技部门有的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县龙头企业(业主)发展规模较小,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辐射带动效果不显著,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能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目前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台建设滞后,交易方式单一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产销难对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基本是分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产品销售还缺乏全方位的信息引导,缺乏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其指导生产、引导销售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基层*服务能力不强

  乡镇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上进人渠道窄,影响了干部补充,且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部门挖走,造成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失衡、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断层严重。部分乡镇中年干部由于学历和知识层次偏低,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认识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知识的能力较弱,*惯于用传统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落实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开发中,缺乏创新能力,点子不多,办法不实用。部分乡镇年轻干部,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差,面对实际困难时往往显得办法不实用,与群众打交道存在障碍。部分干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懈怠思想,缺乏勇于担当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贻误了发展良机,造成了工作被动。

  二、建议意见

  (一)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建设丘区现代农业强县提供全方位人才保证。一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将政治建设摆在农业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准确把握“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从政治高度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保持高度一致。二要扎实推进纪律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开展正风肃纪,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大兴敢于担当、狠抓落实、为民服务、调查研究、清正廉洁之风,在全县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牢固树立农业系统干部良好形象。三要扎实推进业务能力建设。坚持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业务知识学*的同时,引导农业干部职工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法治、信息化和以点带面的方法推动工作,不断提升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

  (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深、分工明细、服务水*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职业农业经理人,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农户”等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提供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检测检验、农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服务,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坚持示范引领、创新推动,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社、示范农场。

  (三)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一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设施覆盖行政村比率、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能力建设。二要推广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对生物质节能炉具、秸秆固化综合利用、沼气、太阳能节能房等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利用,积极引导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三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社通水泥路项目,完善“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四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实保障农民住房安全。

  (四)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

  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注重产业发展的科学合理规划和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实现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实现种植业产业链更加紧密有效。积极争取各级*、部门对我县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合理利用政策、打捆项目资金、科学安排落实,最大化发挥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市场资本,助推全县畜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动生物有机肥厂项目建设,建立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综合利用,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形成*、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2

  一、乡村旅游开发的发展现状

  *五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扩大,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大亮点。*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并正向以观光、考察、学*、参与、康养、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当前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休闲光观、农事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且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是我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新时期旅游扶贫工作重点之一,充分体现了“造血式”扶贫方式。乡村千亩基地的打造更大程度也是为了响应当前脱贫攻坚的号召,以农旅融合发展的方式,带领群众持续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

  幅员面积2.3373*方公里,全村10个社,总户数459户,总人口1296人,人均纯收入1500元左右,村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以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目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数有41户112人,以疾病、缺乏劳动力、缺乏资金为主要致贫原因。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贫困人口旅游参与意愿强,希望通过旅游改变现状。在旅游开发扶贫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这部分有意愿、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扶贫。村千亩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但在发展中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基地打造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基地的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旅游可进入性较差。村基地距离县城区车程约1个小时,公共交通工具班次少,如遇梅花观赏旺季日均上千人无法满足游客需求。而基地现有停车位规划有限,自驾游的游客有时候无法找到停车位而导致小汽车占用公路停车,从而进一步导致出入基地交通不畅通、摩托车横冲直撞乱停乱放等交通秩序混乱现象。二是基础设施与游客需求不配套。基地内公共厕所、饭店等基础配套几乎没有,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不利于及时解决。三是休闲设施尚未配套规划。旅游是一项耗体力的活动。游客在长时间的步行观赏美景或参加活动后需要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而在基地环线暂未规划适合歇脚的长椅、长凳或休息区。这对于老年人、孕妇和小孩等弱势群体来说十分不方便。

  (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乡村旅游开发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农村金融滞后城市金融的非均衡局面出现,缺少投融资渠道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基地主要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业主参与土地流转、提供梅花苗木,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可使用的资金量较少,后续的配套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但融资力度和吸收社会资本较难,申请项目支持资金力度也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基地的打造。

  (三)品牌效应不显著。目前基地的目标客源主要是县本地居民或者相邻县居民及部分学生,均以散客居多。基地还不具备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并没有做过多的宣传。游客出游的目的以消遣性旅游为主而且购买旅游消费品的意愿并不强烈,梅花本身经济效益也未凸显,除了季节性观赏外,没有打造系列梅花产品供游客购买。

  三、千亩基地打造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乡村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功能要尽快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要配套,并且提高周边村的可进入性,改善村现状交通条件,通过加宽提高现有道路等级、修建景观大道等,从交通上贯穿周边村,提高村庄可进入性,达到“进的来、散得开、出的去”的效果,加大旅游景观交通的'规划力度,实现“行路亦观景,观景亦行路”。从而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优越性,依靠德遂高速建设契机带来的游客促进村旅游业发展。

  (二)加大融资投入力度。尽快制定整体规划,可行性方案,按照“多渠汇流”的原则,多渠道解决乡村旅游融资难问题。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根据*投资走向,明确重点,做好配套工作,积极筹划符合上级投资方向,又能体现地方特色项目规划。二是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投资,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动员当地群众参与投入。三是积极招商引资,与实力雄厚的业主合作,吸收社会资本参加项目开发。

  (三)打造品牌形象。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必须要认清并解决现存的问题。对内积极加强旅游配套建设,提升旅游档次,对外加大宣传力度。可制作宣传手册从源头上保护环境,拒绝乱折枝、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为基地打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态环境。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媒体集中宣传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新鲜的客源市场,打造品牌生态旅游村,同时*部门加强指导力度和管理作用,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发展生态旅游,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提高并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四)统一规范管理模式。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基地作为村乡村旅游打造的重点对象,在统一规划上,既要体现梅花元素,又要融合当地特色文化“巴蜀养生太极”,在环线配套设施建设风貌上应保持一致,避免建设风貌多样化,做到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旅游创收等方面能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同时要注重多样性和特色性相结合,如可围绕文化开发景观、太极表演、太极创意体验等,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乐至县作为四川省的“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农业、农村、农民现状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全县农业基础条件差,田地分散,地块较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年来,虽然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村通水泥路项目,但从全县来看,比例仍然偏小,“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项目支撑能力不强,缺乏统一规划,项目打捆使用,农口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好契合,各行其事,各自为阵,造成有项目无产业,有产业无项目支撑。

  (二)农业经营者素质不高

  受传统农业的影响,我县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居多,农户经营较为分散,直接导致产业规模小,很难进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农村人员结构老化,18-60岁真正意义的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人才断代现象突出,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双双短缺,部分乡镇农技部门有的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县龙头企业(业主)发展规模较小,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辐射带动效果不显著,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能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目前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台建设滞后,交易方式单一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产销难对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基本是分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产品销售还缺乏全方位的信息引导,缺乏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其指导生产、引导销售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基层*服务能力不强

  乡镇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上进人渠道窄,影响了干部补充,且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部门挖走,造成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失衡、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断层严重。部分乡镇中年干部由于学历和知识层次偏低,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认识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知识的能力较弱,*惯于用传统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落实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开发中,缺乏创新能力,点子不多,办法不实用。部分乡镇年轻干部,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差,面对实际困难时往往显得办法不实用,与群众打交道存在障碍。部分干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懈怠思想,缺乏勇于担当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贻误了发展良机,造成了工作被动。

  二、建议意见

  (一)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建设丘区现代农业强县提供全方位人才保证。一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将政治建设摆在农业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准确把握“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从政治高度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保持高度一致。二要扎实推进纪律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开展正风肃纪,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大兴敢于担当、狠抓落实、为民服务、调查研究、清正廉洁之风,在全县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牢固树立农业系统干部良好形象。三要扎实推进业务能力建设。坚持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业务知识学*的同时,引导农业干部职工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法治、信息化和以点带面的方法推动工作,不断提升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

  (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深、分工明细、服务水*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职业农业经理人,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农户”等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提供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检测检验、农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服务,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坚持示范引领、创新推动,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社、示范农场。

  (三)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一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设施覆盖行政村比率、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能力建设。二要推广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对生物质节能炉具、秸秆固化综合利用、沼气、太阳能节能房等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利用,积极引导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三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社通水泥路项目,完善“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四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实保障农民住房安全。

  (四)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

  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注重产业发展的科学合理规划和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实现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实现种植业产业链更加紧密有效。积极争取各级*、部门对我县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合理利用政策、打捆项目资金、科学安排落实,最大化发挥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市场资本,助推全县畜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动生物有机肥厂项目建设,建立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综合利用,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形成*、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4

  十年前,四都乡作为松阳县整乡搬迁的下山脱贫乡镇,不少农户下山搬迁到县城周边生活,村里的房子、田地、山林被大量闲置,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十年后,四都乡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一些贤才能人返乡创业,乡村重新焕发新活力。调研组针对四都乡基层党组织如何利用民宿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课题,展开深入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四都乡是松阳典型的山区乡镇。20xx年以来,该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资源和乡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精品民宿建设。截止目前,全乡共有中高端民宿、农家乐27家,床位283张,餐位1500余个,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四都山居民宿的集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一、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成效与启示

  (一)品质引领,*主动作为。

  一是高起点,开展规划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团队参与规划建设,先后与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团队开展紧密合作。如*田村26幢民居由多个知名学院的团队联合设计施工。在政策处理之初,村两委干部主动参与难题破解,村民思想不通,实行党员联系户包干制度落实;村庄建设进度延缓,村两委干部齐上阵,确保按时完工。

  又如,20xx年8月第一家精品民宿“过云山居”试营业,三年多入住率稳定在90%以上。业主与村集体良好互动,多次参与“主题党日”志愿者服务,为村民送上寒冬里的暖阳;20xx年以来,南京先锋书店、云夕酒店、榔树民宿综合体等先**驻四都,期间,村主要干部全程参与,营商环境和谐。

  二是强整合,建设基础设施。四都乡统筹整合,全域谋划,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整合资金,在道路建设、村庄环境整治、自来水提升、污水治理等方面优先考虑民宿发展村的配套建设,加大*投资力度。20xx年以来,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村庄和民宿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优保障,提供高效服务。如何利用民宿发展助推村集体增收,四都乡陈家铺村、西坑村、庄河村走出了一条盘活存量资源的道路,将村闲置房产、土地、山林等统一租赁到村集体,为客商提供优质资源。做好政策处理和要素保障工作,主动对接民宿项目建设各阶段存在的难题破解,形成乡、村、民宿三方联动模式,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

  (二)内涵发展,民宿共建共享。

  一是立足当地,深挖特色。坚持高品质的规划设计,现已营业的过云山居、云端觅境等除了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也充分展示了在地文化,挖掘和突出当地文化元素,乡村特色,在保留中创新,在创新中显品质。

  二是发挥优势,融入乡村。一方面通过举办萝卜节、乡村音乐节、乡村论坛、艺术沙龙等风格各异的活动以及与村民共过传统节庆等形式,进一步融入农村、农民。另一方面村两委邀请设计师、专家等参与村庄建设,为村庄发展把脉,聘请了王维仁、张雷、叶胜海等7人为乡村振兴顾问。

  三是注重长效,打造品牌。重视民宿自身文化品牌的建设,积极研发符合民宿特色的logo、伴手礼等,开展员工服务、礼仪等培训,组织参加管家、厨师比赛等。

  (三)强村富民,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民宿带动“双增”。四都民宿已初步形成了以江苏、温州、上海、杭州等城市为主的客源市场,民宿经济进一步壮大,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500余人,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100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

  二是民宿促进产业。通过民宿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新成立香榧、番薯、果蔬等村级合作社4家,全乡生态循环农业、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等发展势头良好。

  三是民宿改善乡风。随着优秀人才的乡村回归和深入参与,“乡村振兴”讲*所孕育而生,社会治理格局发生新变化,文化修复、人心修复于无声处改变着乡风民风。

  调研组也发现四都民宿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如民宿的融合度不高,“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深度挖掘不够,功能比较单一,缺乏与生活*俗、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民宿的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然景观类似,文化特色相同,不能充分体现民宿主人独特气质、内涵,“故事分享”不多。

  二、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建议

  根据四都乡民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调研组提出如下发展策略。

  一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应始终放在“乡村振兴”和“三农”战略的大背景下谋划,否则就丧失了生命力。下一步,要树立与村集体、村民共融共生的发展意识,最终于村集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二是深化一二三产融合。要鼓励民宿业主树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行业特色、空间要素、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意识;要加强对当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做好“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文章。

  通过五年的探索和发展,四都乡在民宿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坚持以党建引领村庄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文化复兴、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治理有效等方面走出了乡村振兴的“四都模式”,为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迈出了新步伐。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5

  一、乡村旅游开发的发展现状

  *五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扩大,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大亮点。*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并正向以观光、考察、学*、参与、康养、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当前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休闲光观、农事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且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是我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新时期旅游扶贫工作重点之一,充分体现了“造血式”扶贫方式。乡村千亩基地的打造更大程度也是为了响应当前脱贫攻坚的号召,以农旅融合发展的方式,带领群众持续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

  幅员面积2.3373*方公里,全村10个社,总户数459户,总人口1296人,人均纯收入1500元左右,村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以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目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数有41户112人,以疾病、缺乏劳动力、缺乏资金为主要致贫原因。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贫困人口旅游参与意愿强,希望通过旅游改变现状。在旅游开发扶贫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这部分有意愿、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扶贫。村千亩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但在发展中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基地打造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基地的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旅游可进入性较差。村基地距离县城区车程约1个小时,公共交通工具班次少,如遇梅花观赏旺季日均上千人无法满足游客需求。而基地现有停车位规划有限,自驾游的游客有时候无法找到停车位而导致小汽车占用公路停车,从而进一步导致出入基地交通不畅通、摩托车横冲直撞乱停乱放等交通秩序混乱现象。二是基础设施与游客需求不配套。基地内公共厕所、饭店等基础配套几乎没有,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不利于及时解决。三是休闲设施尚未配套规划。旅游是一项耗体力的活动。游客在长时间的步行观赏美景或参加活动后需要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而在基地环线暂未规划适合歇脚的长椅、长凳或休息区。这对于老年人、孕妇和小孩等弱势群体来说十分不方便。

  (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乡村旅游开发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农村金融滞后城市金融的非均衡局面出现,缺少投融资渠道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基地主要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业主参与土地流转、提供梅花苗木,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可使用的.资金量较少,后续的配套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但融资力度和吸收社会资本较难,申请项目支持资金力度也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基地的打造。

  (三)品牌效应不显著。目前基地的目标客源主要是县本地居民或者相邻县居民及部分学生,均以散客居多。基地还不具备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并没有做过多的宣传。游客出游的目的以消遣性旅游为主而且购买旅游消费品的意愿并不强烈,梅花本身经济效益也未凸显,除了季节性观赏外,没有打造系列梅花产品供游客购买。

  三、千亩基地打造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乡村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功能要尽快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要配套,并且提高周边村的可进入性,改善村现状交通条件,通过加宽提高现有道路等级、修建景观大道等,从交通上贯穿周边村,提高村庄可进入性,达到“进的来、散得开、出的去”的效果,加大旅游景观交通的规划力度,实现“行路亦观景,观景亦行路”。从而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优越性,依靠德遂高速建设契机带来的游客促进村旅游业发展。

  (二)加大融资投入力度。尽快制定整体规划,可行性方案,按照“多渠汇流”的原则,多渠道解决乡村旅游融资难问题。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根据*投资走向,明确重点,做好配套工作,积极筹划符合上级投资方向,又能体现地方特色项目规划。二是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投资,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动员当地群众参与投入。三是积极招商引资,与实力雄厚的业主合作,吸收社会资本参加项目开发。

  (三)打造品牌形象。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必须要认清并解决现存的问题。对内积极加强旅游配套建设,提升旅游档次,对外加大宣传力度。可制作宣传手册从源头上保护环境,拒绝乱折枝、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为基地打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态环境。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媒体集中宣传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新鲜的客源市场,打造品牌生态旅游村,同时*部门加强指导力度和管理作用,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发展生态旅游,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提高并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四)统一规范管理模式。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基地作为村乡村旅游打造的重点对象,在统一规划上,既要体现梅花元素,又要融合当地特色文化“巴蜀养生太极”,在环线配套设施建设风貌上应保持一致,避免建设风貌多样化,做到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旅游创收等方面能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同时要注重多样性和特色性相结合,如可围绕文化开发景观、太极表演、太极创意体验等,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