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调研报告 (菁华3篇)

首页 / 报告 / | 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调研报告1

  十年前,四都乡作为松阳县整乡搬迁的下山脱贫乡镇,不少农户下山搬迁到县城周边生活,村里的房子、田地、山林被大量闲置,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十年后,四都乡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一些贤才能人返乡创业,乡村重新焕发新活力。调研组针对四都乡基层党组织如何利用民宿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课题,展开深入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四都乡是松阳典型的山区乡镇。20xx年以来,该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资源和乡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精品民宿建设。截止目前,全乡共有中高端民宿、农家乐27家,床位283张,餐位1500余个,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四都山居民宿的集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一、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成效与启示

  (一)品质引领,*主动作为。

  一是高起点,开展规划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团队参与规划建设,先后与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团队开展紧密合作。如*田村26幢民居由多个知名学院的团队联合设计施工。在政策处理之初,村两委干部主动参与难题破解,村民思想不通,实行党员联系户包干制度落实;村庄建设进度延缓,村两委干部齐上阵,确保按时完工。

  又如,20xx年8月第一家精品民宿“过云山居”试营业,三年多入住率稳定在90%以上。业主与村集体良好互动,多次参与“主题党日”志愿者服务,为村民送上寒冬里的暖阳;20xx年以来,南京先锋书店、云夕酒店、榔树民宿综合体等先**驻四都,期间,村主要干部全程参与,营商环境和谐。

  先锋书店

  二是强整合,建设基础设施。四都乡统筹整合,全域谋划,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整合资金,在道路建设、村庄环境整治、自来水提升、污水治理等方面优先考虑民宿发展村的配套建设,加大*投资力度。20xx年以来,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村庄和民宿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优保障,提供高效服务。如何利用民宿发展助推村集体增收,四都乡陈家铺村、西坑村、庄河村走出了一条盘活存量资源的道路,将村闲置房产、土地、山林等统一租赁到村集体,为客商提供优质资源。做好政策处理和要素保障工作,主动对接民宿项目建设各阶段存在的难题破解,形成乡、村、民宿三方联动模式,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

  (二)内涵发展,民宿共建共享。

  一是立足当地,深挖特色。坚持高品质的规划设计,现已营业的过云山居、云端觅境等除了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也充分展示了在地文化,挖掘和突出当地文化元素,乡村特色,在保留中创新,在创新中显品质。

  二是发挥优势,融入乡村。一方面通过举办萝卜节、乡村音乐节、乡村论坛、艺术沙龙等风格各异的活动以及与村民共过传统节庆等形式,进一步融入农村、农民。另一方面村两委邀请设计师、专家等参与村庄建设,为村庄发展把脉,聘请了王维仁、张雷、叶胜海等7人为乡村振兴顾问。

  三是注重长效,打造品牌。重视民宿自身文化品牌的建设,积极研发符合民宿特色的logo、伴手礼等,开展员工服务、礼仪等培训,组织参加管家、厨师比赛等。

  (三)强村富民,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民宿带动“双增”。四都民宿已初步形成了以江苏、温州、上海、杭州等城市为主的客源市场,民宿经济进一步壮大,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500余人,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100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

  二是民宿促进产业。通过民宿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新成立香榧、番薯、果蔬等村级合作社4家,全乡生态循环农业、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等发展势头良好。

  三是民宿改善乡风。随着优秀人才的乡村回归和深入参与,“乡村振兴”讲*所孕育而生,社会治理格局发生新变化,文化修复、人心修复于无声处改变着乡风民风。

  调研组也发现四都民宿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如民宿的融合度不高,“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深度挖掘不够,功能比较单一,缺乏与生活*俗、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民宿的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然景观类似,文化特色相同,不能充分体现民宿主人独特气质、内涵,“故事分享”不多。

  二、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建议

  根据四都乡民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调研组提出如下发展策略。

  一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应始终放在“乡村振兴”和“三农”战略的大背景下谋划,否则就丧失了生命力。下一步,要树立与村集体、村民共融共生的发展意识,最终于村集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二是深化一二三产融合。要鼓励民宿业主树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行业特色、空间要素、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意识;要加强对当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做好“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文章。

  通过五年的探索和发展,四都乡在民宿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坚持以党建引领村庄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文化复兴、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治理有效等方面走出了乡村振兴的“四都模式”,为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迈出了新步伐。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调研报告2

  党的*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地位,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农村的“面子”就是*的“里子”,只有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才能走出一条*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一、乡村基础现状

  1、农业产业竞争弱。县内蔬菜及其他农产品拥有一些品牌,但由于规模小、市场份额占有率低,真正有辐射效应的品牌产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产品宣传力度小,申报注册步伐慢。在产品质量上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有名无牌,有的有牌无名,缺乏市场竞争力。

  2、主体作用发挥差。由于多数行政村集体经济实力有限、农民素质不高,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兴是*的事,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主人翁意识,参与热情不高,出现了“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

  3、农村环境污染重。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等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部分行政村未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乱排乱倒现象严重,破坏水体生态,危害人居生存环境。

  4、三大产业融合程度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迟缓,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农业产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5、乡村文化项目贫乏。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创建水*不高、活动不深入、载体不丰富、机制不健全、方法较单一,打架斗殴、聚众赌博、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乡村文化项目单一,群众文明素养、文明*惯有待提高。

  6、基础设施欠账多。由于历史欠帐,以及发展不*衡不充分,乡村道路、供排水、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依然与城镇比、与发达地区比有较大差距,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更有很大差距。

  7、实用人才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大学生村官、村两委干部、脱贫致富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不足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技术服务不到位制约着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年来承担工作逐年加大,但人员减少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二、实施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村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侧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劳动力内部转移,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民营企业作为全面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型民企投资农村。其次,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全县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各乡镇建起了乡村及城镇化寄宿制学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教育公*一盘棋的深度融合,推进了城乡学校布局一体化。最后,完善农村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国家现在对医保这块投入越来越大,可报销比例和范围不断扩大,但是目前还有很多人没有缴纳医保的费用,认为那是花“冤枉钱”。面对村民的不信任,我们要贴心,细心、耐心地讲解医保的作用,让每一位村民都可以享受到医保,不至于“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更多人放心看病。

  三、实施乡村振兴,厚植乡村文化底蕴。

  一是实施文明培育工程,促进了乡村文明程度的提高。由县直单位、乡镇*、各村委会组织开展活动,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将移风易俗与“我们的节日”、“三下乡”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在全县举办“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拒绝邪教”科普宣教活动,通过规范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春节送春联、送吊挂,移风易俗文艺晚会展演等形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二是将文化元素注入乡村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以文化为魂,将剪纸、武术、民歌闽南戏曲、芗剧等传统文化图文并茂地融入到镇村建设中,在基层镇村举办戏剧比赛、象棋比赛、广场舞比赛、农民篮球赛、武术比赛等文体赛事,着力突出公共服务和文化建设,2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有序推进,“村村通”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大力发展文化的产业化,提升文化底蕴,让乡村文化真正做到移风易俗。

  四、实施乡村振兴,转变乡村农业发展导向。

  最大化利用资源,培育新型农业主体。面对农村“地多劳动力流失”的情况,可以形成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对于农村闲置土地,一方面应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另一方面应成立种植合作社或引入第三方合作,解决劳动力外出流失的问题。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提升农村经济实力。农民是农村的主体,要扩大农民的参与度,积极引进资源,形成“乡镇企业+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在立足本村优势的基础上,注重产品质量,多元化思考提升产品附加值。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契合点,打造属于本村的特色经济产品。加强一、二、三产业关联度,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各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积极了解并顺应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到发展中,打破产业之间的界限,形成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开展电商服务,发展“互联网+”模式,借助“电商”*台推广农产品,引导农民、农业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的“新农人”“新业态”。

  五、实施乡村振兴,构建脱贫致富长效机制。

  着实摸清贫困人口家底,明确扶贫思路。乡镇驻村领导、驻村工作队长和村两委干部开展入户走访,详细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核对贫困户家庭生活情况,做到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应扶尽扶。着力落实造福工程、危房改造,保障贫困户住房问题。镇、村两级通力协作,全力摸排易地搬迁对象,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督查,督促贫困户加快确定建房地址、抓紧动工、加快建设进度,早日住上新房。着实做好产业扶贫项目,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围绕乡镇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乡镇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培育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发展支柱产业,以发展生态养殖、特色种植、办理小额贷款等帮扶模式将“结对”贫困户推上了快速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六、实施乡村振兴,培育乡村实用人才。

  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的管理,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带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增强乡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让乡村成为人民向往的美丽家园,实现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切实把加强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日程,组织部、农业局应联合举办乡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班,大力度高频次培育乡村实用人才,设置创业富民、新型农业经营、大学生村官能力建设、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主题培训班。培训对象的遴选要具针对性,一是重点面向贫困地区,二是遴选村级党组织*及村“两委”其他成员、大学生村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等。各地高校要负责培养一批内心真正为民生为国家做贡献、做牺牲的毕业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把真正适合农村工作的人选拔进来,在农村这片热土上,留下踏踏实实在基层服务的干事人,留下兢兢业业的逐梦者。

  七、实施乡村振兴,助力乡村绿色发展。

  没有完好生态环境的乡村是病态的,不完整的,乡村振兴,应该绿色先行,这就需要我们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开展乡村垃圾治理,抓好建章立制,建立和完善管理范围内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措施,理顺管理机制,制定农村环境管理和督查、环卫设施管理、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等相关配套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开展乡村污水治理,各乡镇主动履职、敢于负责、镇村联动、合力攻坚,乡镇*要主动牵头,自觉履行属地管理责任,齐心协力,协调配合,凝聚工作合力,严格执法,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开展村容村貌治理,各乡镇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集中清理乱搭乱建、乱推乱放、乱写乱画,做好“五清”,提升村容村貌亮化美化。开展乡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各乡镇要加大畜禽养殖污染的打击力度,切实把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坚决将整治落实到位,对违法行为决不能姑息,切实做到禁养区内养殖场所一律取缔;可养区内无证养殖的坚决予以打击,正在办理手续的,一律停办。要狠下决心重拳出击,合力抓好畜禽退养整治工作,做到零复养、零延伸。开展乡村矿山及废弃矿渣整治,持续加大矿山整治力度,落实监管责任,加大打击力度,加强矿山修复、狠抓专项行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乡村振兴关乎全国人民的幸福指数,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调研报告3

  根据市委和市*、市*年度重点协商计划,4月至6月,市*副*年来,市委、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美丽*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统筹谋划综合改革,狠抓关键环节突破,突出重点任务落实,基本确立改革主体框架,创造了许多鲜活经验。通过农村改革的实践探索,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激活了发展动能,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问卷调查表明,80%以上受众对我市实现乡村振兴有信心,对“三农”工作的综合满意率达70%以上。

  一是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效显著。全市共完成承包地确权面积280万亩,颁发证书55.7万份。流转土地总面积123.61万亩,流转率44.8%;农村产权交易**成交易57宗1557万元;31个农民合作社开展土地股份试点,入股农户2724户、土地面积1.3万亩。省级、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分别达44家、252家,省级、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达140个、378个。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已达767个,托管服务总面积53.36万亩,14.26万户农户受益。

  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有力。坚持全面部署,整市推进。截至今年5月底,502个村完成改革,占60%。量化经营性资产33.48亿元,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28.93万人,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502个。完成产权改革的集体经济组织累计分红386.7万元,集体经济“空壳村”消除,774个村经营收益超过5万元。旌德县被农业部和中农办确定为全国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之一,xx年共有65个村实现分红206.66万元。

  三是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稳步扩大。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开展“三变”改革村249个,实施产业项目362个,村集体投入资金1.36亿元、土地山场等资源6895。3亩、房屋等经营性资产1.26万*方米;入股农户32221户,投入资金560万元、土地12029.2亩;财政资金及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投入7229.2万元;村集体入股收益2948.06万元,农户入股收益590.99万元。涌现出宣州棋盘村、郎溪新和村、广德焦村、宁国甲路村、泾县九峰村、绩溪梧川村、旌德路西村等改革典型。

  四是集体林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积极探索。紧紧抓住国家集体林地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的契机,开展林地经营权流转证试点。截至xx年底,全市确权发证面积970.6万亩,发证率98.6%;林权流转面积132.9万亩、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经营面积237.9万亩、林权抵押贷款总额38.3亿元,荣获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宣州区已完成农村不动产(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累计发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8949万元;宁国市率先实施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旌德县已颁发四例12本“三权分置”不动产权证书,其中1本不动产权证成功贷款10万元。

  二、当前农村改革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三农”工作点多面广,农村改革错综复杂。从调研情况看,推进农村改革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深入剖解难题,认真研究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深化农村改革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推进不够有力。农村改革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难度大、要求高、任务重,一些地方和部门、基层干部对农村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怕难、怕烦、怕乱的思想顾虑,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决心有待进一步增强。目前农村人口结构对深化改革带来诸多不利因素,相当一部分村集体资产少,加上宣传发动不够充分,收益分配的期望值高和实际“分红”少、预期时间长的落差,导致农民参与改革动力不足、热情不高。各县市区工作进展不*衡,少数地方仍在小范围内试点,没有整体推进;

  部分县级实施责任和乡镇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改革路径不够明晰,统筹推进不够有力,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进展较慢。

  (二)从事“三农”工作的能力素质难以适应改革要求。从实施主体来看,“三农”队伍不适应工作需要。村干部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偏大,老经验用不上,新知识学不会,又缺乏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改革的闯劲和能力普遍不足。农村实用人才紧缺,从事种植养殖业的人才相对多,开拓型的管理运营人才相对少。农技农经队伍力量薄弱,工作经费和项目资金落实不到位,基层农经体系亟待健全。从运营管理来看,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尚未对运行经费保障、集体资产监管及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明确和细化,集体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缺乏空间、后劲不足等问题。有的村将集体资产简单处理,一次性收取承包费或出让费;有的村缺乏有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集体资产资源运营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农村改革仍面临诸多瓶颈。从法律层面来看,根据现行法律法规,改革后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尚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物权法》和《担保法》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不得用于抵押,宅基地上建造的房屋也不能用于抵押,房地一体流转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从政策保障来看,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后的“三会”(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健全,股权“退出、转让、继承”问题复杂,税费征收尚无优惠政策,管理运营面临诸多风险。乡村规划缺乏整体性,如旌德县路西村空中茶园项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集镇规划没有很好地衔接,无法建造附属物。从发展基础来看,全市各地村情千差万别,很难套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来解决。多数村以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为主,集体经济薄弱,有的是负资产,不具备股权分红的条件;经营性资产总量较大的城中村、城郊村及经济发达村矛盾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任务艰巨。

  (四)深化农村改革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财政“三农”供给相对不足。涉农项目资金有限,在实际操作中资金整合也缺乏制度支撑,资金使用效益不高。xx年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23.3亿元,与滁州市53亿元的支出差距很大。金融保险服务比较滞后。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与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并存,“三变”改革中股权估值与抵押率设定难、信贷抵押资产处置难,支持“三变”改革信贷产品少,需求满足率低。农业保险品种单一、覆盖面窄、赔付标准低的问题仍没有很好解决。农业科技支撑较为薄弱。我市现有的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创新体系、示范推广体系和产业开发体系还不健全,示范带动作用还不突出。超过60%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对农业科技重要性认识不足,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改革容错机制尚未建立。作为农村改革的具体操作者、探索者承担着各种压力,特别是在当前各种巡视、审计等问题导向背景下,担心顾虑多。如在探索“村集体+社会资本+村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如果市场运营出现亏损,是否会追责。

  三、深化农村改革的意见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着眼党和国家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村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引擎”,是一项宏大而系统的工程。当前我市农村改革已经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广泛动员、形成共识,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更加注重系统性、协同性和创新性,有效释放改革红利,破解发展难题,打造农村改革的“宣城样板”,激活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力推进农村改革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关键在于改革创新、扎实苦干。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清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抢抓宣城作为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的重大机遇,准确领会和把握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部署要求,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各地要组建工作队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政策巡回宣讲;要在市、县两级党校举办专题培训班,开展异地观摩学*,加强对涉农部门干部和乡镇村干部的精准培训;既要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也要把改革先锋请上讲台现身说法,进一步激发农村改革的内生动力,汇聚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压实工作责任。要层层明晰职责,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指挥有力、配合有效、运转有序的责任体系,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做好容错纠错,激励各级干部担当作为;要层层严格考核,将推进农村改革情况纳入市对县、县对乡、乡对村综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明奖惩,促进改革任务落到实处;要层层检查验收,通过分组检查、随机抽查、座谈走访、测评评议等方式,对农村改革工作进行督导规范,确保改革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推动改革工作抓实见效。

  (二)把握实质、明确重点,聚焦农村改革的关键领域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管长远、管根本、管全局的重大改革,要充分保障村民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运营机制。对于集体经营性资产少的村,重点是摸清家底、界定成员,规范村集体的财务管理,建立起产权明晰的集体产权制度,为后续改革奠定扎实基础。对于经营性资产大的村,尤其是城中村、城郊村和经济发达村,要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开展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分配、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试点,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

  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三权分置”改革关键在于放活经营权。农村“三变”改革关键在于促进“三变”经营主体做大做强。贯彻落实《安徽省财政支农资金变股金实施办法》,支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用活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增加村集体特别是农民收入。引导现有的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组建产业联合体,促进规模经营。积极支持村级组织和外出务工人员、产业带头人、致富能人大户、返乡创业大学生等领办创办生产型、加工型、商贸型、物流型、乡村旅游型等经营主体,带动广大农民参与“三变”。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自身资源禀赋,包装一批“三变”发展项目,通过精准招商,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三变”改革。

  (三)统筹指导、精准推进,切实保障集体和农民权益

  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模式。加强对新组建的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指导和跟踪督查,推行企业化治理,进一步健全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决策运营机构,逐步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不断提高组织规范化水*。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模式,让各类经营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促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协同发展。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回购、返租、入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集体经济的投资主体,鼓励以承包地、林地、宅基地等使用权、经营权入股。要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防止集体经济被侵占支配,防止被外部资本吞并控制。

  创新促进集体经济多元发展路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村集体经济没有合适的发展项目占71%,实质是有资源条件不会用,有集体经济不会管。要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按照“因村制宜,一村一策”要求,与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小镇培育、乡村旅游发展、产业扶贫开发等紧密结合起来,实现集体稳定盈利、农民持续增收。要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根据“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加快土地、林地、宅基地和水面流转,积极发展特色种养殖、特色水产、林下经济、休闲旅游、民宿经济等产业。临*城镇或工业园区的村可利用闲置农房和集体建设用地兴办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产地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或用于小微创业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二三产业;由合作社出面对接项目单位,承揽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有偿服务等劳务项目;将股份经济合作社资产资源量化折股,参股经营稳健的工商资本或龙头企业,定期按股分红。

  (四)创新机制、强化保障,实施更为精准的扶持政策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贯彻省*《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公共财政要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持续加大投入,优化结构,统筹整合,盘活存量,确保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资金改基金、拨款改股权、无偿改有偿”等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学*四川省井研县试点经验,组建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专家库,设立抵押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和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每年2000万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市本级要扩大专项资金规模,发挥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

  强化农村改革人才保障。打破年龄、身份、地域等限制,广纳贤才,真正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选进村(社区)“两委”班子,成为改革的明白人、领头羊;注重发挥老村干积极作用。加强合作社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土地流转纠纷仲裁员的培训,引进职业经理人和相关专业人才,加快培养农村产权经纪人队伍,提升集体经济管理运营水*。大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重点项目向龙头企业“甲级队”倾斜,抓好省级、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示范产业联合体创建。研究出台新时期加强基层农经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理顺机构,明确职责,充实力量,加强保障,充分发挥农经人员政策宣传员、信息发布员、技术推广员、纠纷调解员、新型经营主体辅导员和农村改革指导员作用。

  突出农业科技支撑引领。完善*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支持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对列入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台、市级农业农村科技创新项目等给予资金扶持。理顺农业科技服务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业行业协会、技术协会作用。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制定政策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促进农户节本增效。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调研报告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调研报告 (菁华3篇)(扩展1)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调研报告 (菁华3篇)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调研报告1

  党的*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地位,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农村的“面子”就是*的“里子”,只有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才能走出一条*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一、乡村基础现状

  1、农业产业竞争弱。县内蔬菜及其他农产品拥有一些品牌,但由于规模小、市场份额占有率低,真正有辐射效应的品牌产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产品宣传力度小,申报注册步伐慢。在产品质量上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有名无牌,有的有牌无名,缺乏市场竞争力。

  2、主体作用发挥差。由于多数行政村集体经济实力有限、农民素质不高,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兴是*的事,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主人翁意识,参与热情不高,出现了“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

  3、农村环境污染重。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等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部分行政村未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乱排乱倒现象严重,破坏水体生态,危害人居生存环境。

  4、三大产业融合程度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迟缓,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农业产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5、乡村文化项目贫乏。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创建水*不高、活动不深入、载体不丰富、机制不健全、方法较单一,打架斗殴、聚众赌博、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乡村文化项目单一,群众文明素养、文明*惯有待提高。

  6、基础设施欠账多。由于历史欠帐,以及发展不*衡不充分,乡村道路、供排水、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依然与城镇比、与发达地区比有较大差距,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更有很大差距。

  7、实用人才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大学生村官、村两委干部、脱贫致富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不足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技术服务不到位制约着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年来承担工作逐年加大,但人员减少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二、实施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村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侧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劳动力内部转移,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民营企业作为全面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型民企投资农村。其次,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全县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各乡镇建起了乡村及城镇化寄宿制学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教育公*一盘棋的深度融合,推进了城乡学校布局一体化。最后,完善农村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国家现在对医保这块投入越来越大,可报销比例和范围不断扩大,但是目前还有很多人没有缴纳医保的费用,认为那是花“冤枉钱”。面对村民的不信任,我们要贴心,细心、耐心地讲解医保的作用,让每一位村民都可以享受到医保,不至于“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更多人放心看病。

  三、实施乡村振兴,厚植乡村文化底蕴。

  一是实施文明培育工程,促进了乡村文明程度的提高。由县直单位、乡镇*、各村委会组织开展活动,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将移风易俗与“我们的节日”、“三下乡”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在全县举办“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拒绝邪教”科普宣教活动,通过规范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春节送春联、送吊挂,移风易俗文艺晚会展演等形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二是将文化元素注入乡村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以文化为魂,将剪纸、武术、民歌闽南戏曲、芗剧等传统文化图文并茂地融入到镇村建设中,在基层镇村举办戏剧比赛、象棋比赛、广场舞比赛、农民篮球赛、武术比赛等文体赛事,着力突出公共服务和文化建设,2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有序推进,“村村通”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大力发展文化的产业化,提升文化底蕴,让乡村文化真正做到移风易俗。

  四、实施乡村振兴,转变乡村农业发展导向。

  最大化利用资源,培育新型农业主体。面对农村“地多劳动力流失”的情况,可以形成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对于农村闲置土地,一方面应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另一方面应成立种植合作社或引入第三方合作,解决劳动力外出流失的问题。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提升农村经济实力。农民是农村的主体,要扩大农民的参与度,积极引进资源,形成“乡镇企业+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在立足本村优势的基础上,注重产品质量,多元化思考提升产品附加值。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契合点,打造属于本村的特色经济产品。加强一、二、三产业关联度,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各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积极了解并顺应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到发展中,打破产业之间的界限,形成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开展电商服务,发展“互联网+”模式,借助“电商”*台推广农产品,引导农民、农业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的“新农人”“新业态”。

  五、实施乡村振兴,构建脱贫致富长效机制。

  着实摸清贫困人口家底,明确扶贫思路。乡镇驻村领导、驻村工作队长和村两委干部开展入户走访,详细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核对贫困户家庭生活情况,做到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应扶尽扶。着力落实造福工程、危房改造,保障贫困户住房问题。镇、村两级通力协作,全力摸排易地搬迁对象,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督查,督促贫困户加快确定建房地址、抓紧动工、加快建设进度,早日住上新房。着实做好产业扶贫项目,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围绕乡镇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乡镇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培育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发展支柱产业,以发展生态养殖、特色种植、办理小额贷款等帮扶模式将“结对”贫困户推上了快速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六、实施乡村振兴,培育乡村实用人才。

  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的管理,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带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增强乡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让乡村成为人民向往的美丽家园,实现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切实把加强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日程,组织部、农业局应联合举办乡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班,大力度高频次培育乡村实用人才,设置创业富民、新型农业经营、大学生村官能力建设、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主题培训班。培训对象的遴选要具针对性,一是重点面向贫困地区,二是遴选村级党组织*及村“两委”其他成员、大学生村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等。各地高校要负责培养一批内心真正为民生为国家做贡献、做牺牲的毕业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把真正适合农村工作的人选拔进来,在农村这片热土上,留下踏踏实实在基层服务的干事人,留下兢兢业业的逐梦者。

  七、实施乡村振兴,助力乡村绿色发展。

  没有完好生态环境的乡村是病态的,不完整的,乡村振兴,应该绿色先行,这就需要我们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开展乡村垃圾治理,抓好建章立制,建立和完善管理范围内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措施,理顺管理机制,制定农村环境管理和督查、环卫设施管理、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等相关配套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开展乡村污水治理,各乡镇主动履职、敢于负责、镇村联动、合力攻坚,乡镇*要主动牵头,自觉履行属地管理责任,齐心协力,协调配合,凝聚工作合力,严格执法,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开展村容村貌治理,各乡镇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集中清理乱搭乱建、乱推乱放、乱写乱画,做好“五清”,提升村容村貌亮化美化。开展乡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各乡镇要加大畜禽养殖污染的打击力度,切实把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坚决将整治落实到位,对违法行为决不能姑息,切实做到禁养区内养殖场所一律取缔;可养区内无证养殖的坚决予以打击,正在办理手续的,一律停办。要狠下决心重拳出击,合力抓好畜禽退养整治工作,做到零复养、零延伸。开展乡村矿山及废弃矿渣整治,持续加大矿山整治力度,落实监管责任,加大打击力度,加强矿山修复、狠抓专项行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乡村振兴关乎全国人民的幸福指数,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调研报告2

  根据市委和市*、市*年度重点协商计划,4月至6月,市*副*年来,市委、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美丽*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统筹谋划综合改革,狠抓关键环节突破,突出重点任务落实,基本确立改革主体框架,创造了许多鲜活经验。通过农村改革的实践探索,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激活了发展动能,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问卷调查表明,80%以上受众对我市实现乡村振兴有信心,对“三农”工作的综合满意率达70%以上。

  一是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效显著。全市共完成承包地确权面积280万亩,颁发证书55.7万份。流转土地总面积123.61万亩,流转率44.8%;农村产权交易**成交易57宗1557万元;31个农民合作社开展土地股份试点,入股农户2724户、土地面积1.3万亩。省级、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分别达44家、252家,省级、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达140个、378个。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已达767个,托管服务总面积53.36万亩,14.26万户农户受益。

  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有力。坚持全面部署,整市推进。截至今年5月底,502个村完成改革,占60%。量化经营性资产33.48亿元,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28.93万人,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502个。完成产权改革的集体经济组织累计分红386.7万元,集体经济“空壳村”消除,774个村经营收益超过5万元。旌德县被农业部和中农办确定为全国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之一,xx年共有65个村实现分红206.66万元。

  三是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稳步扩大。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开展“三变”改革村249个,实施产业项目362个,村集体投入资金1.36亿元、土地山场等资源6895。3亩、房屋等经营性资产1.26万*方米;入股农户32221户,投入资金560万元、土地12029.2亩;财政资金及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投入7229.2万元;村集体入股收益2948.06万元,农户入股收益590.99万元。涌现出宣州棋盘村、郎溪新和村、广德焦村、宁国甲路村、泾县九峰村、绩溪梧川村、旌德路西村等改革典型。

  四是集体林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积极探索。紧紧抓住国家集体林地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的契机,开展林地经营权流转证试点。截至xx年底,全市确权发证面积970.6万亩,发证率98.6%;林权流转面积132.9万亩、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经营面积237.9万亩、林权抵押贷款总额38.3亿元,荣获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宣州区已完成农村不动产(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累计发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8949万元;宁国市率先实施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旌德县已颁发四例12本“三权分置”不动产权证书,其中1本不动产权证成功贷款10万元。

  二、当前农村改革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三农”工作点多面广,农村改革错综复杂。从调研情况看,推进农村改革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深入剖解难题,认真研究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深化农村改革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推进不够有力。农村改革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难度大、要求高、任务重,一些地方和部门、基层干部对农村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怕难、怕烦、怕乱的思想顾虑,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决心有待进一步增强。目前农村人口结构对深化改革带来诸多不利因素,相当一部分村集体资产少,加上宣传发动不够充分,收益分配的期望值高和实际“分红”少、预期时间长的落差,导致农民参与改革动力不足、热情不高。各县市区工作进展不*衡,少数地方仍在小范围内试点,没有整体推进;

  部分县级实施责任和乡镇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改革路径不够明晰,统筹推进不够有力,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进展较慢。

  (二)从事“三农”工作的能力素质难以适应改革要求。从实施主体来看,“三农”队伍不适应工作需要。村干部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偏大,老经验用不上,新知识学不会,又缺乏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改革的闯劲和能力普遍不足。农村实用人才紧缺,从事种植养殖业的人才相对多,开拓型的管理运营人才相对少。农技农经队伍力量薄弱,工作经费和项目资金落实不到位,基层农经体系亟待健全。从运营管理来看,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尚未对运行经费保障、集体资产监管及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明确和细化,集体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缺乏空间、后劲不足等问题。有的村将集体资产简单处理,一次性收取承包费或出让费;有的村缺乏有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集体资产资源运营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农村改革仍面临诸多瓶颈。从法律层面来看,根据现行法律法规,改革后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尚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物权法》和《担保法》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不得用于抵押,宅基地上建造的房屋也不能用于抵押,房地一体流转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从政策保障来看,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后的“三会”(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健全,股权“退出、转让、继承”问题复杂,税费征收尚无优惠政策,管理运营面临诸多风险。乡村规划缺乏整体性,如旌德县路西村空中茶园项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集镇规划没有很好地衔接,无法建造附属物。从发展基础来看,全市各地村情千差万别,很难套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来解决。多数村以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为主,集体经济薄弱,有的是负资产,不具备股权分红的条件;经营性资产总量较大的城中村、城郊村及经济发达村矛盾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任务艰巨。

  (四)深化农村改革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财政“三农”供给相对不足。涉农项目资金有限,在实际操作中资金整合也缺乏制度支撑,资金使用效益不高。xx年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23.3亿元,与滁州市53亿元的支出差距很大。金融保险服务比较滞后。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与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并存,“三变”改革中股权估值与抵押率设定难、信贷抵押资产处置难,支持“三变”改革信贷产品少,需求满足率低。农业保险品种单一、覆盖面窄、赔付标准低的问题仍没有很好解决。农业科技支撑较为薄弱。我市现有的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创新体系、示范推广体系和产业开发体系还不健全,示范带动作用还不突出。超过60%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对农业科技重要性认识不足,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改革容错机制尚未建立。作为农村改革的具体操作者、探索者承担着各种压力,特别是在当前各种巡视、审计等问题导向背景下,担心顾虑多。如在探索“村集体+社会资本+村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如果市场运营出现亏损,是否会追责。

  三、深化农村改革的意见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着眼党和国家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村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引擎”,是一项宏大而系统的工程。当前我市农村改革已经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广泛动员、形成共识,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更加注重系统性、协同性和创新性,有效释放改革红利,破解发展难题,打造农村改革的“宣城样板”,激活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力推进农村改革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关键在于改革创新、扎实苦干。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清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抢抓宣城作为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的重大机遇,准确领会和把握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部署要求,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各地要组建工作队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政策巡回宣讲;要在市、县两级党校举办专题培训班,开展异地观摩学*,加强对涉农部门干部和乡镇村干部的精准培训;既要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也要把改革先锋请上讲台现身说法,进一步激发农村改革的内生动力,汇聚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压实工作责任。要层层明晰职责,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指挥有力、配合有效、运转有序的责任体系,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做好容错纠错,激励各级干部担当作为;要层层严格考核,将推进农村改革情况纳入市对县、县对乡、乡对村综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明奖惩,促进改革任务落到实处;要层层检查验收,通过分组检查、随机抽查、座谈走访、测评评议等方式,对农村改革工作进行督导规范,确保改革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推动改革工作抓实见效。

  (二)把握实质、明确重点,聚焦农村改革的关键领域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管长远、管根本、管全局的重大改革,要充分保障村民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运营机制。对于集体经营性资产少的村,重点是摸清家底、界定成员,规范村集体的财务管理,建立起产权明晰的集体产权制度,为后续改革奠定扎实基础。对于经营性资产大的村,尤其是城中村、城郊村和经济发达村,要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开展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分配、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试点,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

  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三权分置”改革关键在于放活经营权。农村“三变”改革关键在于促进“三变”经营主体做大做强。贯彻落实《安徽省财政支农资金变股金实施办法》,支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用活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增加村集体特别是农民收入。引导现有的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组建产业联合体,促进规模经营。积极支持村级组织和外出务工人员、产业带头人、致富能人大户、返乡创业大学生等领办创办生产型、加工型、商贸型、物流型、乡村旅游型等经营主体,带动广大农民参与“三变”。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自身资源禀赋,包装一批“三变”发展项目,通过精准招商,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三变”改革。

  (三)统筹指导、精准推进,切实保障集体和农民权益

  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模式。加强对新组建的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指导和跟踪督查,推行企业化治理,进一步健全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决策运营机构,逐步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不断提高组织规范化水*。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模式,让各类经营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促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协同发展。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回购、返租、入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集体经济的投资主体,鼓励以承包地、林地、宅基地等使用权、经营权入股。要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防止集体经济被侵占支配,防止被外部资本吞并控制。

  创新促进集体经济多元发展路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村集体经济没有合适的发展项目占71%,实质是有资源条件不会用,有集体经济不会管。要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按照“因村制宜,一村一策”要求,与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小镇培育、乡村旅游发展、产业扶贫开发等紧密结合起来,实现集体稳定盈利、农民持续增收。要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根据“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加快土地、林地、宅基地和水面流转,积极发展特色种养殖、特色水产、林下经济、休闲旅游、民宿经济等产业。临*城镇或工业园区的村可利用闲置农房和集体建设用地兴办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产地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或用于小微创业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二三产业;由合作社出面对接项目单位,承揽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有偿服务等劳务项目;将股份经济合作社资产资源量化折股,参股经营稳健的工商资本或龙头企业,定期按股分红。

  (四)创新机制、强化保障,实施更为精准的扶持政策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贯彻省*《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公共财政要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持续加大投入,优化结构,统筹整合,盘活存量,确保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资金改基金、拨款改股权、无偿改有偿”等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学*四川省井研县试点经验,组建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专家库,设立抵押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和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每年2000万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市本级要扩大专项资金规模,发挥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

  强化农村改革人才保障。打破年龄、身份、地域等限制,广纳贤才,真正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选进村(社区)“两委”班子,成为改革的明白人、领头羊;注重发挥老村干积极作用。加强合作社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土地流转纠纷仲裁员的培训,引进职业经理人和相关专业人才,加快培养农村产权经纪人队伍,提升集体经济管理运营水*。大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重点项目向龙头企业“甲级队”倾斜,抓好省级、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示范产业联合体创建。研究出台新时期加强基层农经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理顺机构,明确职责,充实力量,加强保障,充分发挥农经人员政策宣传员、信息发布员、技术推广员、纠纷调解员、新型经营主体辅导员和农村改革指导员作用。

  突出农业科技支撑引领。完善*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支持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对列入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台、市级农业农村科技创新项目等给予资金扶持。理顺农业科技服务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业行业协会、技术协会作用。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制定政策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促进农户节本增效。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调研报告3

  一、村居集体经济的基本情况

  街道共有25个村(居)、3个纯城市社区,另外有齐鲁石化2个社区在辖区范围内。25个村居中,有3个村居(西夏、车站、山王)集体收入比较好,年均收入在100万以上。收入来源,西夏主要是齐鲁石化、华能电厂等大企业占地,从用电用水等给予部分政策支持,和租占地费用;车站、山王是两个城中村,主要靠房屋租赁费用。有19个村居集体收入在10万至100万之间,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村居周边工业企业租地费。有1个村居(安乐店)集体收入在10万以下,3万以上,仅为7.82万元,主要来源为承包地租金。另外,有2个村居(陈家、矮槐)在3万以下,收入来源全部是上级补助资金,为经济薄弱村,经济薄弱的主要原因是集体合同不规范(期限长、没经民主议事程序)个别人长期占用集体资产等问题、租赁承包费用低等原因,集体资产价值流失比较严重,集体收入不高甚至没有收入。

  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

  (一)产权制度改革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XX街道自2016年开始,以安里村为试点探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在25个村居全面铺开,截至目前,除车站社区以外,其余24个村居已完成改革工作。共核实村居集体总资产约20.19亿元、集体土地约2471万*方米(折亩数约37065亩),经过身份认定,共确定享受集体经济股份的村居民24141名,经过股权量化,共有约16.37亿元的集体经营性净资产(能够用于经营产生经济收益)被以股份的形式确权到人。已有安里、渠村、杨家、仉行、窝托5个村居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其余村居正在积极办理中。经过清产核资,摸清了家底,解决集体资产产权不明晰的问题,村(居)民对集体资产有多少、分别是什么非常清楚,堵住了被侵占、被挪用、流失的漏洞。最主要的一点,提高了集体资产的预期收益。

  (二)拆违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2017年,我们通过拆违,拆除了75万*,为各村居拆除腾空大量可用建设土地。同时在拆违过程中,一并进行了经济承包合同的理顺,对那些明显不合理,远低于市场价格的土地和院落收归村集体或重新发包。比如杨家社区,分别对拆违拆出的3个地块规划了农贸市场、邻里中心、沿街商铺等项目,进行对外租赁经营,预计大幅提升集体收入500~600万元。

  (三)积极策划新业态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XX街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成立重点项目办公室,组建村居集体资产运营中心,加强村居集体资产管理,不断协助村居股份合作社规划产业,统筹规划养老产业、现代农业、娱乐中心等建设,发展壮大村居集体经济,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重点推进的村集体项目主要有6个,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在渠村违建腾空区,结合生态防护林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城南市民休闲中心,集室内休闲、体育运动等于一身,村集体收入预计年增收40万元左右。

  二是在矮槐村,利用交通优势,规划建设智慧仓储项目,利用拆违治乱腾空的土地约130亩,初步规划建设仓储面积约40000*米,分两期建设,预计投资6000万元,引进社会资本,建成后可疏导齐园农贸市场的副食产品等物资的储存,为齐园农贸市场重点项目建设做好配套。

  同时,矮槐村借助乌河整治的机会,发挥乌河生态资源的优势,远期规划乡村旅游景点。集体收入预计年增收90万元。

  三是对华能XX电厂西侧窝托社区的山体进行复垦利用,与企业开展合作开发利用,规划建设标准化停车场。

  四是以安里村生态园为辐射点,北至南外环、东至淄江路、南至安里生态园南路、西至辛朱路,包括安里、王朱、仉行等村,涵盖森林公园、特色农业、文体特色产业以及蚯蚓养殖等,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服务、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循环田园综合体。

  综合体内建设联动棚,将安里村各户初具规模的葡萄种植引入综合体内,实现村民致富、品种优化、统一管理,绿色生态。待综合体发展成熟后,将范围扩大至王朱村,同时引入渠村煎饼等食品加工业。带动城南村居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五是在山王社区违建腾空区,规划建设智能立体停车场项目,预计建设260个车位的智能立体停车场,预计投资900万元。

  服务周边餐饮、小区居民停车,极大缓解牛山路及周边小区停车难、乱停车的问题。投入使用后山王集体收入年增收5万元,20年后固定资产全部移交山王社区。规划建设城市休闲娱乐综合体项目,位于牛山路与山王路交叉口,预计投资2000万元,由股东和集体集资,规划建设特色餐饮、酒吧等休闲娱乐项目。投入使用后,集体收入预计年增收300万元。

  六是在杨家社区拆违腾空区,加快推进农贸市场、邻里中心建设,其中杨家农贸市场项目位于一诺路以西、牛山路以南,占地面积约20亩。

  通过股东集资1.5万元/人,共集资1000万元进行开发。现已开工建设,预计7月份交付使用。集体收入预计年增收200万元。杨家社区邻里中心项目位于牛山路以北,占地面积约12亩,预计投资1300万元,由集体和股东集资建设,现已开始施工,预计年底交付使用。集体收入预计年增收300万元。两个项目,集资分红回报率保守估计不低于15%,*均每位股民增收1万元。

  三、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是村居可用土地资源较少。土地是实现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大多数村居可用建设土地资源并不丰富。

  二是在建项目的手续问题。由于XX街道整个辖区位于大武地下水富集区上,必须在保护好水源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方能开展建设项目,项目规划、立项问题较难解决。

  三是发展思路不明。部分村居受困各类因素影响,发展思路不明确,没有好的发展项目。

  四是政策扶持方面。一方面,上级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流动性资金,靠自身建设集体项目难度较大,需上级出台资金方面的扶持。另一方面,土地资源利用存在政策障碍。对于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出让给村集体股份合作社,用于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目前土地利用方面缺乏政策依据和支撑。

  四、关于加快农村产业振兴的几点建议

  一是在完善组织功能方面。

  应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好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功能作用,确保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资产的有效管理运营。在经营模式创新上,借鉴江浙一带“股改+小微产业园“模式等成型经验,利用好资金、资产和资源,以入般、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与承包大户、技术能人、企业等联合与合作,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

  二是工商注册登记方面。

  一方面,工商注册程序繁琐,目前,经济股份合作社仍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注册登记,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工商注册登记后税费负担过重。登记注册后,合作社取得法人资格,面临税费的问题。合作社办理工商登记后共需缴纳房产税、租赁营业税、土地使用税、红利税等十余项税费,XX街道目前集体资产20.19亿元,如果没有优惠政策支持,将面临缴纳超过1个亿的税费。另外,村居委会还负担着社区治安、卫生、教育等公共职能,其运转经费仍由合作社列支,应当制定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对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中用于村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建设的部分,实行税前列支。

  三是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方面。

  构建统一性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为集体资产资源的发包、出租和集体资产变卖处置、集体工程项目购建等,提供正规的公共交易*台。

  四是政策扶持层面。

  一方面,加大上级资金扶持力度,对于利用村居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的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另一方面,对于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出让给村集体股份合作社,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设项目,需加快解决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政策瓶颈问题。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调研报告 (菁华3篇)(扩展2)

——乡村振兴发展调研报告 (菁华3篇)

乡村振兴发展调研报告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实力,既是*让广大农村老百姓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一项战略举措,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潜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理念在农村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社会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根据民权县县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在林七乡党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于今年9月下旬透过走访农户及查阅有关档案资料等方式对XX村关于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状况整理如下:

  一、xx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XX村概况

  XX村座落在民权县县城的东北部,与县城相连,距县城22公里,距镇*所在地1公里,公路从村中穿过,地理条件优越,全村总面积为13.5*方公里,辖8个自然村13村民小组,713户人,全村可用耕地3024亩,水面面积50亩,2007年人均纯收入4200元,村群众经济收入达4.6万元,全村共有65名党员,设一个党总支,二个党支部,下设11个党小组,村级组织健全。

  (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1、精心谋划,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群众参与,科学编制,坚持标准,逐步到位”的原则,设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2、理清思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利用X村地处城郊的地理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群众资产的管理,着力抓好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和村级群众经济稳步发展。一是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和效益

  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用心引导村民发展优质粮食作物,大棚蔬菜、瘦肉型生猪等农产品,并不断扩大大棚蔬菜种植和家禽家畜养殖规模,如司庄、梅山、黄村、仰村八个村民小组利用毗邻城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建立了占地800亩的大棚蔬菜基地,为城区居民带给新鲜蔬菜,菜农收入稳步提高。二是用心发展种植草莓、甘蔗基地400亩和农村种类中介服务组织,扶优做强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带动村民用心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三是用心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出工作,增加劳力经济收入。

  3、整合资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X村坚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应对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看病难等“热点难点”实际问题,村两委干部用心争取上级*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村民也自愿捐款,多渠道筹措资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4、建立机制,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

  按照林七乡党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组,X村总支*王继思为组长、村委会主任王继祥为副组长,两委村干部为成员,村文书为信息报道员。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真正构成了“市指导、县组织、乡镇主抓、村实施”的良好氛围。

  二、X村新农村建设的一点成效

  1、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从X村的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切合村情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做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2、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X村下辖8个自然村,一方面既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从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准突破口,根据当前的资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分步实施。

  3、干群关系得到必须改善。

  以前乡镇干部及村干部下农村入农户时,是“要钱要命”,而此刻是“送钱送物”。

  三、X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1、徐村党员干部和农民中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

  该村党员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多数人却表示要等上面布置;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来进行的,这证明X村部分农村党员干部还存在思想不够**,不够开拓性,创新性地去开展工作。如此看来,X村两委领导班子尤其是村*和村委会主任的素质高低,必须程度上决定着该村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成败。

  2、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投入少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实行一事一议制度,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事一议较难统一农民的意见,使得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目前农业投入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

  3、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对科技应用的不够

  实践告诉我们,要想使农民富起来,使他们成为新型农民,不加大科教的投入力度,不注重农村的卫生事业、法制教育是不行的,没有高素质的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我认为要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建立培训示范基地,培养一些精通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牧特产业等技术能人,让每一个农户至少要有一个懂技术的明白人,要以乡、村为单位做好非农业的专业技术培训。

乡村振兴发展调研报告2

  **在*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乐至县作为四川省的“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要坚持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和**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农业、农村、农民现状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全县农业基础条件差,田地分散,地块较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年来,虽然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村通水泥路项目,但从全县来看,比例仍然偏小,“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项目支撑能力不强,缺乏统一规划,项目打捆使用,农口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好契合,各行其事,各自为阵,造成有项目无产业,有产业无项目支撑。

  (二)农业经营者素质不高

  受传统农业的影响,我县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居多,农户经营较为分散,直接导致产业规模小,很难进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农村人员结构老化,18-60岁真正意义的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人才断代现象突出,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双双短缺,部分乡镇农技部门有的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县龙头企业(业主)发展规模较小,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辐射带动效果不显著,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能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目前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台建设滞后,交易方式单一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产销难对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基本是分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产品销售还缺乏全方位的信息引导,缺乏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其指导生产、引导销售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基层*服务能力不强

  乡镇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上进人渠道窄,影响了干部补充,且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部门挖走,造成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失衡、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断层严重。部分乡镇中年干部由于学历和知识层次偏低,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认识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知识的能力较弱,*惯于用传统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落实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开发中,缺乏创新能力,点子不多,办法不实用。部分乡镇年轻干部,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差,面对实际困难时往往显得办法不实用,与群众打交道存在障碍。部分干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懈怠思想,缺乏勇于担当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贻误了发展良机,造成了工作被动。

  二、建议意见

  (一)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建设丘区现代农业强县提供全方位人才保证。一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将政治建设摆在农业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准确把握“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从政治高度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保持高度一致。二要扎实推进纪律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开展正风肃纪,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大兴敢于担当、狠抓落实、为民服务、调查研究、清正廉洁之风,在全县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牢固树立农业系统干部良好形象。三要扎实推进业务能力建设。坚持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业务知识学*的同时,引导农业干部职工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法治、信息化和以点带面的方法推动工作,不断提升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

  (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深、分工明细、服务水*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职业农业经理人,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农户”等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提供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检测检验、农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服务,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坚持示范引领、创新推动,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社、示范农场。

  (三)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一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设施覆盖行政村比率、农 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能力建设。二要推广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对生物质节能炉具、秸秆固化综合利用、沼气、太阳能节能房等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利用,积极引导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三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社通水泥路项目,完善“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四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实保障农民住房安全。

  (四)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

  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注重产业发展的科学合理规划和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实现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实现种植业产业链更加紧密有效。积极争取各级*、部门对我县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合理利用政策、打捆项目资金、科学安排落实,最大化发挥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市场资本,助推全县畜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动生物有机肥厂项目建设,建立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综合利用,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形成*、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

乡村振兴发展调研报告3

  一、基本情况

  *年来,市*及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南通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通过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优势产业,做大优势农产品,实施精准扶贫等方式,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一)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成立了市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为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市委市*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2018年加快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意见》《关于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优势产业等管理保障措施,为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组织保障。

  (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三年的努力,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78.6万亩,把杂、乱、差的田块建设成“地*整、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沟相连、渠通畅”的标准农田,解决了灌排设施配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也为现代农业提供全程化、系列化和机械化服务打下了基础。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1家、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0家,南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4家。重视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兴农行动,建成1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480个骨干科技示范户。实施农业重大新品种创制项目,全市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1项,新品种26个。201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6.7%,列南通各县市第一。

  (三)产业优势逐步形成。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稻米、高效蔬菜园艺、生态林果花卉、水产健康养殖、农业休闲旅游五大主导产业。优质食味稻米种植面积增至8万多亩;高效蔬菜播种面积达70多万亩;葡萄、水梨、石榴、枇杷等果树种植渐成规模;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采摘农业、观光农业游客接待量逐年提升,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全国*安渔业示范县、全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成效显著市等称号。

  (四)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村改革持续深入,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南通第一,通过省级验收。充分放大农地股份合作等试点效应,出台实施意见和奖补政策,支持10个村试点发展新型合作农场,推进村级集体规模经营。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完成交易额超1亿元。深入推进“三个全覆盖”试点,出台指导意见,扩大试点范围,严格督查考核,累计土地流转14.8万亩,建成社会化服务联盟26个。

  (五)产业布局得到优化。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推动乡村产业规划布局向专而特、规模化方向转变,着力打造2个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六大种养园区”,2个休闲农业园区,全面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培育优势乡村产业。充分激发沿海开发重点镇、区镇合一重点镇和特色镇发展潜力,推进新型城镇建设,加快促进人口、产业、要素集聚,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已先后组织实施了规划完善、产业转型、民生示范、制度创新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了多项农村改革探索成功起步。

  二、存在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年来我市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但从总体上看,我市乡村产业化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整体发展水*仍然较低,还有许多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导产业优势产品没有培大扶强。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我市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产业优势效益并未充分显现,对我市乡村产业发展带动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种养模式相对简单。如我市稻麦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其中稻田综合种养、优质食味稻米面积分别为0.2万亩、8万亩左右,其余均为普通稻麦品种,精力投入大,产量和价格普遍较低。加上*几年极端天气及病虫害影响、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土地流转费用相对较高,导致稻麦种养大户种植利润持续下滑。二是关键技术无法突破。如我市“四青作物”一直深受喜爱,产品销往上海、浙江等地一直是供不应求,据了解青毛豆、青蚕豆、青豌豆、青玉米亩均产量分别可达1000斤/亩、1500斤/亩、1200斤/亩、1500斤/亩,*均利润为500元/斤、1000元/斤、1500元/斤、700元/斤,经济效益显著。但由于去皮脱壳等生产技术至今仍不成熟,依然以人工剥壳为主,过大的人工成本成为“四青作物”种植面积无法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地域品牌少。目前我市由*扶持,正真代表启东特色,拿得出、叫得响的地域化品牌较少,如“吕四海蜇”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产品,因缺乏系统的生产、宣传、销售商业程序,没有形成统一的地域商标,营销方式也是以分散型市场销售为主,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经济效益带动不明显。四是产业链条较短。如生态林果花卉产业,果树种植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鲜果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且上下游产品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五是产业融合度不高。对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关系的认识还不到位,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不充分。如水产养殖资源开发不足,生态垂钓、水产休闲餐饮等项目开发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度不高。此外,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采摘农业等的办法不多,普遍存在低水*模仿、模式单调等问题。产业类型重复不仅会影响项目质量,更会在本区域内形成强大的竞争阻力,分散消费能力,从而降低项目效益。

  (二)生产社会化服务有效供给能力较低。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不能完全匹配生产的需求。一是公益性服务能力弱。*公益性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很难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乡镇一级农技人员工作精力不集中,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非农业专业人员比重大,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和知识老化,农技站所服务功能弱化。加之农民主动接受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大多依赖传统经验和*惯,致使服务效果不够明显。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产业支撑和保护基础比较薄弱。尽管我市“三农”工作资金投入较之以往有一定增加,但仍然难以满足当前农村发展的新需求。对农业机械售后维修服务、技术服务等不完善,影响了农机化效益的充分发挥。三是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匮乏。我市各类合作服务组织虽然在提高乡村产业效益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发展中还普遍存在周转资金困难、规模小、服务项目单一等问题。农户与服务组织之间的关系松散,服务的普及度较低。四是产销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仓储物流等设施还未实现全覆盖,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落后,物流经营成本高。

  (三)农业人才资源匮乏、科技支撑相对落后。一方面是人才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农民总体科技文化水*不高,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极其缺少。由于工作地点偏远,待遇不高,人才服务乡村产业的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种种原因,使得聘请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难点。另一方面是机械化程度低。农机设备科技水*限制,土地耕地分散,机械化与规模化结合不紧密,农机田间操作、维护和管理技术落后等等因素,导致我市农业生产比较落后,机械化程度整体偏低,生产效率、产品加工能力与水*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四)资金瓶颈仍是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一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突出。信贷资金供给渠道较为狭窄,银行借贷门槛高、手续繁琐,部分金融机构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存在惜贷现象,现有的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政策得不到落实,致使经营者难以得到足够的发展资金。二是*资金投入绩效不高。*年来,我市农业扶持资金投入一改过去的多部门、分散性惠农补贴方式,而将大部分经费集中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随着高标准农田投入使用,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如建设规划与实际操作存在误差,水泵设置过少,管道设置过粗,排线过长导致水压不足,稻田灌溉水量达不到要求。有些承包者直接废弃不用,另外进行排设,造成严重资金浪费。三是财政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乡村产业振兴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和惠农补贴分配管理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创建、“益农信息社”建设等项目专项资金使用不到位,项目进展缓慢,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未按方案实施,少数涉农专项资金、省级“农作物重病虫害监测”专项资金未达到专款专用等。四是农业政策性保险新型险种探索不够。保险覆盖范围较窄,部分果树、蔬菜类产品还未纳入到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农机设备的险种设置也比较落后,气象指数保险等探索力度还不够,没有真正发挥出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保障作用。

  (五)生产资源利用不充分。一方面是土地分散、碎片化。*年来,市*及其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提高。然而就我市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村土地受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分散性、碎片化耕地仍然占主要部分,很难形成种养大户,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此外,项目农业发展也存在用地瓶颈,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休闲产业发展土地指标审批难,制约了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是淡水水面资源浪费。我市拥有大小横河泯沟5万多条,是淡水养殖独特的先天优势,随着我市淡水养殖业的兴起,淡水虾、扣蟹等养殖收益逐年提高。然而,由于水质环境条件、偷盗电捕、养殖技术粗放落后等等问题,导致沟河水面利用率较低,群众养殖积极性并不高,丰富的水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三、建议意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要立足实际、迎接挑战、完善政策、补齐短板,努力为乡村产业振兴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强乡村吸引力,带动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汇聚,让农民看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希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把握乡村产业振兴重点,着重扶持优势产业。坚持规划先行,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有序推进。充分立足我市实际,尽快编制我市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规划,重点扶持五大主导产业,明确工作任务,设定完成时限,并给予政策倾斜,确保乡村产业振兴落到实处。注重品牌带动,扩大启东农产品知名度。以品牌战略为着眼点,依托启东海产品、四青作物等资源优势,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市场价值优的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区域特色品牌。科学制定扶持地域化农产品品牌的政策措施,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炼,避免因产品品牌杂散造成的无序竞争。对于有知名度但生产不易集中的特色农产品,鼓励农户在*等自愿基础上通过组织专业协会,进行商标注册,实行统一标示、标准、包装、销售,合作创建共有品牌,共享品牌利益,共担品牌经营费用,以有效降低品牌经营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知名度。

  (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生产过程全覆盖。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包括产、供、销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的正常运行对物资、信息、资金、科技的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议搭建为农服务综合*台,围绕不同阶段的生产需求,提*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供农作物统一育种出苗;培育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实行农药、肥料等农资配送,并提供统一的收割、收购、烘干、检测、包装等一系列服务。建立农产品集中销售中心,拓展销售渠道;配备专业运输设备,组建高效的现代化运输队伍,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有效连接农户与市场、生产与技术、*与农民,变“小规模、分散化”的小家庭经营为“规模化、产业化”的大家庭经营,通过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此外,要加强对农业经济形势、气象、病虫害等信息的发布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大力推进电子商务,通过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成功嫁接,加快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

  (三)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一方面是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围绕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和建立现代农业,依靠现有的资源、要素条件,引导农民积极适应市场竞争,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项目,实现产品增值。对青蚕豆、青毛豆等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种植加工技术产业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在资金投入、要素流通、税务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我市农业生产由简单的种养模式向高效农业转型升级,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努力提升生产绩效,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储运、批发,打通农业生产全过程,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坚持特色发展,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环境整治与发展特色民宿经济、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养生健康结合起来,建设运行高效的乡村产业链。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动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四)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高质量促进科技升级。积极搭建*台,促成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我市建立农业技术研究所及生产实验基地,探索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推广模式。加大“引资引智”力度,进一步加大乡村产业招商力度,积极招引国内外知名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上海农业加工贸易公司和在沪从事农产品经营的启东籍人士,尤其是盱眙稻虾混养等优秀企业到启东投资,将先进的种养殖技术带回启东。加大农技培训力度,做好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网络交流等跟踪服务。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农业专家热线、农业咨询机构、农业技术服务团等*台,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科技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二是高质量建立现代乡村产业聚集园区。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全、投资强度大、示范带动强的一流现代乡村产业园,形成融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参考慈溪大学生农业众创园模式,由*投资,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减免税费、小额贷款担保、创业补贴补助等多种形式,鼓励、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返乡、来启进行农业创业。三是高质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体系目标,全面深化农村土地确权,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提升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小农户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构建紧密联结机制。发展农合联,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小农户分工协作,在提升劳动技能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四是高质量发展“一村一品”示范村。总结推广惠萍镇南清河村的特色产业水产养殖,吕四港镇海渔村的特色产业紫菜加工,南阳镇乐庭村的特色产业蔬菜种植等“一村一品”示范村成功经验,力争在每个行政村培育一项特色产业,围绕特色产业建设一家网店,引领带动全市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创业致富。

  (五)充分利用要素资源,实现生产规模化、集约化。顺应农村人ロ向城镇集中的趋勢,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实现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一是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台,引导土地依法、自愿、*稳流转,探索长期流转模式,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发展稳定而适度的规模经营。二是推广土地入股分红成功经验。大力推广现有的惠萍镇东兴镇村农地股份合作社成功经验,鼓励用集体土地、农民自己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年底按股份分红,用股份带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实现土地资源保值增值,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机制。三是发挥高标准农田辐射效应。切实落实好高标准农田“谁来种”的问题,鼓励有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申报经营。要将高标准农田作为农村创业的重要载体,形成辐射效应,通过市场拉动、政策推动、典型带动等途径,吸引农业科技专家、大专院校毕业生、返乡能人等群体创业兴农。四是大力发展沟河养殖。坚持水利建设、农村水环境整治、沟河养殖利用三位一体有效结合,加强沟河水环境整治,确保水质健康。加大对偷盗电捕行为打击力度,深入开展群防群治。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养殖品种,为养殖户提供信息、技术、市场行情等指导,提高养殖效益,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沟河高效养殖。

  (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确保资金投入取得实效。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产业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率,统筹安排各类功能互补、用途衔接的涉农资金,实现财政支出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优化政策导向,吸引社会协同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深化“政银担”合作,探索建立面向“三农”的担保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引导金融资源下沉。建立健全适合乡村产业特点的金融体系,积极稳妥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其开展投资、代理保险等涉农综合业务。设立农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扩大农业农村政策性保险面,探索农业综合保险试点,拓宽设施果蔬、特种水产、休闲农旅等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业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能力。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调研报告 (菁华3篇)(扩展3)

——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范文 (菁华3篇)

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范文1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统筹兼顾,科学推进。

  1、乡村产业振兴

  *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嬗变。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开展土地整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具备经济基础和政策基础。通过土地承包到期后继续延长三十年的政策,促进规模化生产效率。

  2、乡村人才振兴

  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在乡村形**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呼唤着乡村人才振兴,现代化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机器人摘黄瓜、猪脸远程识别、云端放养管理、大田测土配方施肥等“互联网”的农业应用层出不穷。

  3、乡村文化振兴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体现浓郁的当代特色乡村文化把传统留住、把文化留住,适应时代的变化,构建具有饱满品位特征、具有生动气息的新乡土。还要体现浓郁的当代特色,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气象。

  4、乡村生态振兴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落实生态发展理念,实施农业绿色发展理念。

  5、乡村组织振兴

  群雁要靠头雁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乡村党组织就是主心骨。

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范文2

  目前,医疗卫生行业过分医疗、商业贿赂和收受“红包”等行业不正之风,已经成为了行业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纪检*门,应不负重托,切记使命,从大局出发,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和时俱进,开拓创新。

  目前,着力转职能、转方法和转作风“三转”之际,为深入提升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本身建设水*,推进纪检监察干部在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最大程度地发挥监督职能和保障作用,紧密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现将调研情况汇报以下:

  一、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基础情况

  现在,我院现有基层纪检监察机构总数1个,由院长任组长,配置了纪委委员4名。

  二、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存在问题

  (一)综合能力素质需深入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是做好纪检监察工作关键。因为纪检监察工作性质特殊性,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素质好坏直接决定着纪检监察工作效率和质量,影响着纪检监察作用发挥,所以在客观上要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要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纪检监察工作作为一项纪律性、独立性强工作,含有本身规律和特点,搞好专业培训,保持知识更新,是做好工作必需手段。然而,在基层纪检*门中,仍存在干部素质不高问题。一是理论

  学*不深入。有些同志对理论学*不感爱好,学*爱好淡化,造成理论水*不高;还有干部学*不够深入,满足于一知半解,不在用心领会精神实质、研读理论原著上下功夫,造成思想水*不高,理论功底不深,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强,业务知识上只能靠吃老本。三是业务素质不够高。有些同志政策水*不高,办案技巧掌握不够;有口头表示、文字基础功还不够强,对党纪条规等业务知识还不够熟,存在着业务能力“偏低”问题;有掌握知识不够全方面,对经济发展政策、相关法律知识、会计知识知之甚少,各级部门对纪检监察干部组织业务培训机会仍然不多,个人又不愿主动性钻研业务,造成业务知识常常得不到有效补充,知识面普遍比较窄,政策理论水*、工作思绪、方法举措等相对滞后。三是自我约束较差。有纪检监察干部混同于通常一般群众,标准不高,要求不严,行为举止不端,存在不率先遵守院规院纪,偶有工作状态涣散现象;在工作中不重视坚持标准,偶有“送人情”现象发生,这些问题存在全部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纪检监察工作开展。

  (二)部门监管职能需深入发挥。第首先是体制和制度原因制约。就是对下级部门监督也要受到很多原因影响。如监察处行政职级等同于同级职能部门,对于同级职能部门监督管理工作不好开展。如医院让党办牵头调查处理很多上级部门转办、包含到其它职能部门业务投诉*件时。第二方面是责任心不强。有在处理多种新问题、新矛盾和新困难时,常感能力不济,效果不佳。有*时忙于中心工作,放弃本职“责任田”,对本职员作虚以应付,问题发觉不了,案件查办不了,即使查办案件也存在经验不足、质量不高现象,既不能在理论上有提升,又不能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对纪检监察工作使命感、责任感不够强,对上级指示照搬照抄,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对纪检监察工作关键性认识还不足,工作处于被动状态,极难主动去考虑抓纪检监察工作。第三方面为*时专职纪检监察人职员作任务繁重,有些人员认为本身工作就是得罪人伤感情,还要面临被管理人员测评或选举,所从事工作往往是“挨累不讨好”,部分秉公执纪、清廉自律纪检监察干部还常被调查对象埋怨,甚至被亲戚好友们所不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心理落差,造成了纪检监察干部思想不稳定,工作主动性不高。第四方面为部门职能外事务性工作任务较多,偶有没有法专注做好好本职员作情况。第五方面自我要求不严。第六方面工作开展有顾虑。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关键表现为:一怕得罪领导。在监督检验、查办案件时,纪检干部既担心得不到领导支持,更怕查出问题得罪领导,以后工作难以开展;二怕影响人际关系。监督上级怕遭打击报复,监督同级怕妨碍团结,监督下级怕伤和气、丢选票,影响工作和本身发展;三怕影响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怕管严了、限制多了,影响干部工作主动性,于是对可查可不查事件便不了了之。

  (三)工作方法方法需深入提升。一是思想认识模糊。部分纪检监察领导干部认为自己身处执纪执法要害部门,享受监督惩处她人权利,*时不重视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培养和提升,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纪检监察工作关键性缺乏足够认识。二是畏难情绪需要消除。总体处理工作关系时存在人情心理。在部分同志看来,纪检监察工作是“得罪人”工作,有时为了处理好上级领导、同事、熟人、好友等诸方面关系,做纪检监察工作就“不可不认真,也不可太认真”,处理工作关系时看人脸、讲人情,不安心本职员作。

  三是工作上有待创新。伴随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有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却满足现实状况,固步自封,不善于研究新情况,仍凭过*惯、经验开展工作,裹足不前,不思进取,有同志因为业务不精,对碰到新问题怎样处理更是束手无策。四是处理方法过于简单。一部分纪检监察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自己工作就是“管人”,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不注意工作方法现象。五是缺乏工作主动性。对纪检监察工作缺乏正确认识,存在有等、靠思想。大部分纪检监察干部普遍存在布署工作时*惯于开会安排部署工作就算完事,不能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摸不准基层真实情况,没有集中精力静下心来思索部分深层次存在问题,对出现问题提不出有针对性对策,甚至带着框框搞调查,缺乏实际效果。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关键做法

  (一)重视学*教育先导作用,提升业务能力整体素质。纪检监察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很强工作,包含到多个领域,这就要求纪检监察干部要加强学*,提升本身素质,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一是领导干部带头学*政治理论不放松,努力提升本身理论修养和水*。根据学*计划,党委关键领导上台讲廉政课;坚持每个月学*一次,组织纪检委员和纪检干事系统学*了“*”关键讲话精神,有针对性地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键文章和叙述。不停改善学*方法,改变了主持人唱“独角戏”枯燥单调学*方法,实施了“中心讲话人”制度,切实做到每组织一次学*,全部明确一个专题,联络一次实际,在思想作风上受到一次启迪。一是抓好政治理论培训。要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为根本,以培养正确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关键,大力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切实处理好纪检监察干部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敏感性等方面存在问题,使纪检干部能一直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二是抓好综合知识培训。要对现有纪检监察干部进行培训,建立干部定时培训机制,不仅要加强对基层纪检干部业务知识培训,还要加强对干部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知识培训,确保每个在职干部每十二个月就能有一次业务培训机会。三是狠抓学*优异经典不放松,激发工作主动性和主动性。在抓队伍建设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楷模力量是无穷,用优异经典事迹鼓舞人、感染人、激励人是加强队伍建设一个关键手段。为此,我们对各个时期、各行各业涌现出优异经典,尤其是纪检监察战线优异经典,立即组织纪检监察干部认真讨论学*,并撰写心得体会。

  (二)加强学风作风思想建设,弘扬执纪监督清风正气。打铁需要本身硬。纪检监察干部既是执法者又是监督者,这就需要我们作风愈加过硬,随时随地经得起检验,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所以,必需加强纪监察干部作风建设,尤其要针对纪检监察干部在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方面存在突出问题认真加以整改。一要改善学风。要立足学以致用,从工作实际出发,不停拓展学*领域,改善学*方法,提升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同时要在创新中学*,以创新观念、发展思绪、科学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二要改善工作作风。要克服*,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基层出计划策、排忧解难;要从医院具体实际出发,在预防腐败问题上出实招、求实效;要严格实施各项纪律制度,不怕得罪人、不怕打击报复,勇于叫真、勇于碰硬,做到违纪必究、有案必查、一查到底。三要改善领导作风。好作风能够带出好队伍、好风气。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模范带头,为干部职员树立起良好楷模;要心系群众、服务群众,关心困难群众疾苦;要顾全大局、令行严禁,确保医院路线方针政策落实落实。

  (三)依靠执纪监督管理载体,拓展干部队伍建设层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成效活动,是推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有效载体。今年初,我们精心设计载体,把开展丰富多彩活动作为加强队伍建设关键举措。一是以加强队伍建设,树立良好形象为根本,前后开展了“管理责任区定时入驻轮岗制”、“监督效能绩效目标考评制”等活动。二是依据纪检监察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需要,采取培训和分散自学相结合、学业务知识和相关知识相结合方法以,加强纪检监察队伍业务建设。三是经过“行风日查房”深入临床一线、走科室入病房,和群众面对面进行交流,听取她们热点、难点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缩短了纪检监察干部和群众之间距离,亲密了党群、干群关系,也促进了纪检监察工作深入开展。

  (四)加强本身工作能力建设,树立执纪监督良好形象。首先必需坚持标准依法办事。其次要提升修养,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形象。要慎权、慎独、慎欲、慎交、慎危。要管住自己嘴,不该吃不吃;管住自己手,不准拿不拿;管住自己腿,不该去地方不去。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处事,扎扎实实工作。再次就必需要牢靠树立依纪依法办案观念,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办案规律,严格根据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不停提升依法执纪能力和水*,确保有案必查、违纪必究。最终要提升构建友好社会能力。要针对新形势下社会发展改变情况,努力提升化解社会矛盾能力、处理群众诉求能力、维护社会稳定能力,主动帮助院党总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为维护人民群众各自正当权益作出贡献。

  (五)强化纪检机关保障力度,确保公*公正执纪监督。一是合理配置人员。选拔党性好、作风正、能力强、威信高干部进入纪检*门,优化组员年纪、知识和专业结构,增强部门整体功效和协力。二是对相关部门行风服务和廉政建设实施严格奖罚机制。

  面对目前纪检监察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纪检监察干部必需和时俱进提升本身工作能力,才能担当起反腐倡廉重担。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素质,强化队伍本身作风建设,是我们处理纪检监察队伍存在问题必需路径。在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纪检监察本身建设工作中,我们坚持“正人先正己”,把“严”字一直贯穿于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细节之中,严格落实中央各项要求和要求,清清白白做人,干洁净净干事,一直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可亲、可敬、可信”良好形象,真正建设成为一支医疗卫生行业中规范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范文3

  (一)一张蓝图干到底。

  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通过15年的努力,围绕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先于、高于、优于云南的是这样,于今天我们的发展而言,对时间基本需要,可能也是一项难以跨越的历史规律。

  (二)强化规划引领。

  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外桐坞村借力自身优势,在*美院的协助下,着力打造艺术村落,对整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设计,并且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和软硬件全面配套。同时,从机关干部、村组成员至普通百姓,依次划定时限,拆除院落围墙和违建,有力保障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在经济发展方面努力夯实艺术家工作室、高端民宿、艺术品展示拍卖等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从原来单一依靠西湖龙井生产,向艺术旅游、休闲养生、名家学术交流为一体的“江南艺术旅游第一村”的转变。外桐坞的这一转变与西湖龙井产业的联系似乎可以追寻到一些蛛丝马迹,但除了底蕴深厚的茶文化外,高低错落,有致分部,优雅有序的村庄建设,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吸引艺术名家聚集的根本因素。

  (三)抓好环境整治。

  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另外微型化的污水处理设施也较为特色,相对于我们实施的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而言,环溪村污水处理设施主要特点是小,有的结合地势环境收集处理5—10户人的`污水,再通过管网汇集到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有效提高入户收集率的同时,还实现了村内污水2级以上的生态处理。

  (四)注重资源挖掘。

  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二是安吉鲁家村创新运行架构,在村委会领导下设立鲁家两山学院以及安吉乡土农业发展和安吉乡土旅游服务两家有限公司,特别是“鲁家两山学院”承担的“两山理论”研学和理念输出,固然是历史机遇的造就,但在意识的先进、机遇的把握和资源的挖掘方面,对比而言,我们的落后可能比两省之间的GDP差距还要大得多。

  (五)着力产业发展。

  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的同时,只要将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发展工业也未尝不可。一是航民村占地不足2*方公里,仅有304户1079名村民,在1979年创建的村办企业萧山漂染厂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经营范围,至今萧山航民集团全资、控股、参股工商企业达28家,已形成以:防止、印染、热电、船运、酒店、黄金饰品加工的股份制集团公司,至20xx年年底全集团公司实现工业产值133.8亿元,利润9.1亿元,拥有职工1.2万人。村民每年分红达6.5万元,从小学至大学村民实现免费入学,大米、食用油等无偿供应。二是日昌升集团作为一家建筑新材料生产为主的企业,以建设美好生活为愿景,引领产业变革、推动产业进步为使命,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自20xx年成立以来,组建了国内首家新材料研究院,形成数十项技术专利,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第四代新材料制造工艺。在生产厂区创新性的采取自上而下的台阶是开采模式,真正实现了边开采、边恢复,采区见不到扬尘、黄土,大型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有效,花园试的厂区环境对传统高科技企业来说可能不那么难,但在一个以矿石开采、沙石料生产的企业而言,不仅仅是厂区环境优美,富春江边的码头水质也碧绿清澈,就更让人长见识了。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调研报告 (菁华3篇)(扩展4)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菁华5篇)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乐至县作为四川省的“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要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和*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农业、农村、农民现状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全县农业基础条件差,田地分散,地块较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年来,虽然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村通水泥路项目,但从全县来看,比例仍然偏小,“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项目支撑能力不强,缺乏统一规划,项目打捆使用,农口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好契合,各行其事,各自为阵,造成有项目无产业,有产业无项目支撑。

  (二)农业经营者素质不高

  受传统农业的影响,我县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居多,农户经营较为分散,直接导致产业规模小,很难进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农村人员结构老化,18-60岁真正意义的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人才断代现象突出,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双双短缺,部分乡镇农技部门有的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县龙头企业(业主)发展规模较小,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辐射带动效果不显著,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能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目前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台建设滞后,交易方式单一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产销难对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基本是分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产品销售还缺乏全方位的信息引导,缺乏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其指导生产、引导销售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基层*服务能力不强

  乡镇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上进人渠道窄,影响了干部补充,且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部门挖走,造成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失衡、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断层严重。部分乡镇中年干部由于学历和知识层次偏低,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认识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知识的能力较弱,*惯于用传统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落实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开发中,缺乏创新能力,点子不多,办法不实用。部分乡镇年轻干部,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差,面对实际困难时往往显得办法不实用,与群众打交道存在障碍。部分干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懈怠思想,缺乏勇于担当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贻误了发展良机,造成了工作被动。

  二、建议意见

  (一)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建设丘区现代农业强县提供全方位人才保证。一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将政治建设摆在农业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准确把握“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从政治高度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保持高度一致。二要扎实推进纪律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开展正风肃纪,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大兴敢于担当、狠抓落实、为民服务、调查研究、清正廉洁之风,在全县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牢固树立农业系统干部良好形象。三要扎实推进业务能力建设。坚持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业务知识学*的同时,引导农业干部职工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法治、信息化和以点带面的方法推动工作,不断提升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

  (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深、分工明细、服务水*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职业农业经理人,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农户”等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提供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检测检验、农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服务,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坚持示范引领、创新推动,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社、示范农场。

  (三)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一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设施覆盖行政村比率、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能力建设。二要推广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对生物质节能炉具、秸秆固化综合利用、沼气、太阳能节能房等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利用,积极引导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三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社通水泥路项目,完善“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四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实保障农民住房安全。

  (四)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

  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注重产业发展的科学合理规划和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实现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实现种植业产业链更加紧密有效。积极争取各级*、部门对我县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合理利用政策、打捆项目资金、科学安排落实,最大化发挥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市场资本,助推全县畜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动生物有机肥厂项目建设,建立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综合利用,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形成*、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2

  一、乡村旅游开发的发展现状

  *五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扩大,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大亮点。*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并正向以观光、考察、学*、参与、康养、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当前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休闲光观、农事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且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是我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新时期旅游扶贫工作重点之一,充分体现了“造血式”扶贫方式。乡村千亩基地的打造更大程度也是为了响应当前脱贫攻坚的号召,以农旅融合发展的方式,带领群众持续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

  幅员面积2.3373*方公里,全村10个社,总户数459户,总人口1296人,人均纯收入1500元左右,村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以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目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数有41户112人,以疾病、缺乏劳动力、缺乏资金为主要致贫原因。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贫困人口旅游参与意愿强,希望通过旅游改变现状。在旅游开发扶贫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这部分有意愿、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扶贫。村千亩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但在发展中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基地打造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基地的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旅游可进入性较差。村基地距离县城区车程约1个小时,公共交通工具班次少,如遇梅花观赏旺季日均上千人无法满足游客需求。而基地现有停车位规划有限,自驾游的游客有时候无法找到停车位而导致小汽车占用公路停车,从而进一步导致出入基地交通不畅通、摩托车横冲直撞乱停乱放等交通秩序混乱现象。二是基础设施与游客需求不配套。基地内公共厕所、饭店等基础配套几乎没有,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不利于及时解决。三是休闲设施尚未配套规划。旅游是一项耗体力的活动。游客在长时间的步行观赏美景或参加活动后需要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而在基地环线暂未规划适合歇脚的长椅、长凳或休息区。这对于老年人、孕妇和小孩等弱势群体来说十分不方便。

  (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乡村旅游开发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农村金融滞后城市金融的非均衡局面出现,缺少投融资渠道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基地主要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业主参与土地流转、提供梅花苗木,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可使用的资金量较少,后续的配套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但融资力度和吸收社会资本较难,申请项目支持资金力度也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基地的打造。

  (三)品牌效应不显著。目前基地的目标客源主要是县本地居民或者相邻县居民及部分学生,均以散客居多。基地还不具备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并没有做过多的宣传。游客出游的目的以消遣性旅游为主而且购买旅游消费品的意愿并不强烈,梅花本身经济效益也未凸显,除了季节性观赏外,没有打造系列梅花产品供游客购买。

  三、千亩基地打造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乡村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功能要尽快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要配套,并且提高周边村的可进入性,改善村现状交通条件,通过加宽提高现有道路等级、修建景观大道等,从交通上贯穿周边村,提高村庄可进入性,达到“进的来、散得开、出的去”的效果,加大旅游景观交通的'规划力度,实现“行路亦观景,观景亦行路”。从而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优越性,依靠德遂高速建设契机带来的游客促进村旅游业发展。

  (二)加大融资投入力度。尽快制定整体规划,可行性方案,按照“多渠汇流”的原则,多渠道解决乡村旅游融资难问题。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根据*投资走向,明确重点,做好配套工作,积极筹划符合上级投资方向,又能体现地方特色项目规划。二是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投资,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动员当地群众参与投入。三是积极招商引资,与实力雄厚的业主合作,吸收社会资本参加项目开发。

  (三)打造品牌形象。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必须要认清并解决现存的问题。对内积极加强旅游配套建设,提升旅游档次,对外加大宣传力度。可制作宣传手册从源头上保护环境,拒绝乱折枝、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为基地打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态环境。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媒体集中宣传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新鲜的客源市场,打造品牌生态旅游村,同时*部门加强指导力度和管理作用,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发展生态旅游,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提高并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四)统一规范管理模式。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基地作为村乡村旅游打造的重点对象,在统一规划上,既要体现梅花元素,又要融合当地特色文化“巴蜀养生太极”,在环线配套设施建设风貌上应保持一致,避免建设风貌多样化,做到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旅游创收等方面能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同时要注重多样性和特色性相结合,如可围绕文化开发景观、太极表演、太极创意体验等,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乐至县作为四川省的“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农业、农村、农民现状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全县农业基础条件差,田地分散,地块较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年来,虽然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村通水泥路项目,但从全县来看,比例仍然偏小,“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项目支撑能力不强,缺乏统一规划,项目打捆使用,农口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好契合,各行其事,各自为阵,造成有项目无产业,有产业无项目支撑。

  (二)农业经营者素质不高

  受传统农业的影响,我县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居多,农户经营较为分散,直接导致产业规模小,很难进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农村人员结构老化,18-60岁真正意义的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人才断代现象突出,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双双短缺,部分乡镇农技部门有的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县龙头企业(业主)发展规模较小,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辐射带动效果不显著,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能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目前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台建设滞后,交易方式单一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产销难对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基本是分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产品销售还缺乏全方位的信息引导,缺乏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其指导生产、引导销售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基层*服务能力不强

  乡镇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上进人渠道窄,影响了干部补充,且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部门挖走,造成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失衡、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断层严重。部分乡镇中年干部由于学历和知识层次偏低,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认识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知识的能力较弱,*惯于用传统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落实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开发中,缺乏创新能力,点子不多,办法不实用。部分乡镇年轻干部,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差,面对实际困难时往往显得办法不实用,与群众打交道存在障碍。部分干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懈怠思想,缺乏勇于担当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贻误了发展良机,造成了工作被动。

  二、建议意见

  (一)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建设丘区现代农业强县提供全方位人才保证。一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将政治建设摆在农业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准确把握“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从政治高度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保持高度一致。二要扎实推进纪律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开展正风肃纪,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大兴敢于担当、狠抓落实、为民服务、调查研究、清正廉洁之风,在全县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牢固树立农业系统干部良好形象。三要扎实推进业务能力建设。坚持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业务知识学*的同时,引导农业干部职工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法治、信息化和以点带面的方法推动工作,不断提升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

  (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深、分工明细、服务水*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职业农业经理人,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农户”等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提供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检测检验、农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服务,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坚持示范引领、创新推动,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社、示范农场。

  (三)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一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设施覆盖行政村比率、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能力建设。二要推广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对生物质节能炉具、秸秆固化综合利用、沼气、太阳能节能房等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利用,积极引导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三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社通水泥路项目,完善“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四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实保障农民住房安全。

  (四)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

  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注重产业发展的科学合理规划和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实现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实现种植业产业链更加紧密有效。积极争取各级*、部门对我县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合理利用政策、打捆项目资金、科学安排落实,最大化发挥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市场资本,助推全县畜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动生物有机肥厂项目建设,建立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综合利用,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形成*、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4

  十年前,四都乡作为松阳县整乡搬迁的下山脱贫乡镇,不少农户下山搬迁到县城周边生活,村里的房子、田地、山林被大量闲置,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十年后,四都乡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一些贤才能人返乡创业,乡村重新焕发新活力。调研组针对四都乡基层党组织如何利用民宿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课题,展开深入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四都乡是松阳典型的山区乡镇。20xx年以来,该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资源和乡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精品民宿建设。截止目前,全乡共有中高端民宿、农家乐27家,床位283张,餐位1500余个,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四都山居民宿的集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一、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成效与启示

  (一)品质引领,*主动作为。

  一是高起点,开展规划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团队参与规划建设,先后与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团队开展紧密合作。如*田村26幢民居由多个知名学院的团队联合设计施工。在政策处理之初,村两委干部主动参与难题破解,村民思想不通,实行党员联系户包干制度落实;村庄建设进度延缓,村两委干部齐上阵,确保按时完工。

  又如,20xx年8月第一家精品民宿“过云山居”试营业,三年多入住率稳定在90%以上。业主与村集体良好互动,多次参与“主题党日”志愿者服务,为村民送上寒冬里的暖阳;20xx年以来,南京先锋书店、云夕酒店、榔树民宿综合体等先**驻四都,期间,村主要干部全程参与,营商环境和谐。

  二是强整合,建设基础设施。四都乡统筹整合,全域谋划,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整合资金,在道路建设、村庄环境整治、自来水提升、污水治理等方面优先考虑民宿发展村的配套建设,加大*投资力度。20xx年以来,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村庄和民宿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优保障,提供高效服务。如何利用民宿发展助推村集体增收,四都乡陈家铺村、西坑村、庄河村走出了一条盘活存量资源的道路,将村闲置房产、土地、山林等统一租赁到村集体,为客商提供优质资源。做好政策处理和要素保障工作,主动对接民宿项目建设各阶段存在的难题破解,形成乡、村、民宿三方联动模式,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

  (二)内涵发展,民宿共建共享。

  一是立足当地,深挖特色。坚持高品质的规划设计,现已营业的过云山居、云端觅境等除了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也充分展示了在地文化,挖掘和突出当地文化元素,乡村特色,在保留中创新,在创新中显品质。

  二是发挥优势,融入乡村。一方面通过举办萝卜节、乡村音乐节、乡村论坛、艺术沙龙等风格各异的活动以及与村民共过传统节庆等形式,进一步融入农村、农民。另一方面村两委邀请设计师、专家等参与村庄建设,为村庄发展把脉,聘请了王维仁、张雷、叶胜海等7人为乡村振兴顾问。

  三是注重长效,打造品牌。重视民宿自身文化品牌的建设,积极研发符合民宿特色的logo、伴手礼等,开展员工服务、礼仪等培训,组织参加管家、厨师比赛等。

  (三)强村富民,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民宿带动“双增”。四都民宿已初步形成了以江苏、温州、上海、杭州等城市为主的客源市场,民宿经济进一步壮大,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500余人,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100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

  二是民宿促进产业。通过民宿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新成立香榧、番薯、果蔬等村级合作社4家,全乡生态循环农业、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等发展势头良好。

  三是民宿改善乡风。随着优秀人才的乡村回归和深入参与,“乡村振兴”讲*所孕育而生,社会治理格局发生新变化,文化修复、人心修复于无声处改变着乡风民风。

  调研组也发现四都民宿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如民宿的融合度不高,“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深度挖掘不够,功能比较单一,缺乏与生活*俗、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民宿的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然景观类似,文化特色相同,不能充分体现民宿主人独特气质、内涵,“故事分享”不多。

  二、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建议

  根据四都乡民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调研组提出如下发展策略。

  一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应始终放在“乡村振兴”和“三农”战略的大背景下谋划,否则就丧失了生命力。下一步,要树立与村集体、村民共融共生的发展意识,最终于村集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二是深化一二三产融合。要鼓励民宿业主树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行业特色、空间要素、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意识;要加强对当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做好“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文章。

  通过五年的探索和发展,四都乡在民宿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坚持以党建引领村庄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文化复兴、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治理有效等方面走出了乡村振兴的“四都模式”,为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迈出了新步伐。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5

  一、乡村旅游开发的发展现状

  *五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扩大,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大亮点。*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并正向以观光、考察、学*、参与、康养、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当前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休闲光观、农事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且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是我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新时期旅游扶贫工作重点之一,充分体现了“造血式”扶贫方式。乡村千亩基地的打造更大程度也是为了响应当前脱贫攻坚的号召,以农旅融合发展的方式,带领群众持续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

  幅员面积2.3373*方公里,全村10个社,总户数459户,总人口1296人,人均纯收入1500元左右,村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以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目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数有41户112人,以疾病、缺乏劳动力、缺乏资金为主要致贫原因。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贫困人口旅游参与意愿强,希望通过旅游改变现状。在旅游开发扶贫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这部分有意愿、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扶贫。村千亩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但在发展中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基地打造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基地的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旅游可进入性较差。村基地距离县城区车程约1个小时,公共交通工具班次少,如遇梅花观赏旺季日均上千人无法满足游客需求。而基地现有停车位规划有限,自驾游的游客有时候无法找到停车位而导致小汽车占用公路停车,从而进一步导致出入基地交通不畅通、摩托车横冲直撞乱停乱放等交通秩序混乱现象。二是基础设施与游客需求不配套。基地内公共厕所、饭店等基础配套几乎没有,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不利于及时解决。三是休闲设施尚未配套规划。旅游是一项耗体力的活动。游客在长时间的步行观赏美景或参加活动后需要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而在基地环线暂未规划适合歇脚的长椅、长凳或休息区。这对于老年人、孕妇和小孩等弱势群体来说十分不方便。

  (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乡村旅游开发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农村金融滞后城市金融的非均衡局面出现,缺少投融资渠道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基地主要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业主参与土地流转、提供梅花苗木,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可使用的.资金量较少,后续的配套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但融资力度和吸收社会资本较难,申请项目支持资金力度也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基地的打造。

  (三)品牌效应不显著。目前基地的目标客源主要是县本地居民或者相邻县居民及部分学生,均以散客居多。基地还不具备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并没有做过多的宣传。游客出游的目的以消遣性旅游为主而且购买旅游消费品的意愿并不强烈,梅花本身经济效益也未凸显,除了季节性观赏外,没有打造系列梅花产品供游客购买。

  三、千亩基地打造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乡村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功能要尽快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要配套,并且提高周边村的可进入性,改善村现状交通条件,通过加宽提高现有道路等级、修建景观大道等,从交通上贯穿周边村,提高村庄可进入性,达到“进的来、散得开、出的去”的效果,加大旅游景观交通的规划力度,实现“行路亦观景,观景亦行路”。从而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优越性,依靠德遂高速建设契机带来的游客促进村旅游业发展。

  (二)加大融资投入力度。尽快制定整体规划,可行性方案,按照“多渠汇流”的原则,多渠道解决乡村旅游融资难问题。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根据*投资走向,明确重点,做好配套工作,积极筹划符合上级投资方向,又能体现地方特色项目规划。二是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投资,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动员当地群众参与投入。三是积极招商引资,与实力雄厚的业主合作,吸收社会资本参加项目开发。

  (三)打造品牌形象。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必须要认清并解决现存的问题。对内积极加强旅游配套建设,提升旅游档次,对外加大宣传力度。可制作宣传手册从源头上保护环境,拒绝乱折枝、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为基地打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态环境。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媒体集中宣传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新鲜的客源市场,打造品牌生态旅游村,同时*部门加强指导力度和管理作用,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发展生态旅游,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提高并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四)统一规范管理模式。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基地作为村乡村旅游打造的重点对象,在统一规划上,既要体现梅花元素,又要融合当地特色文化“巴蜀养生太极”,在环线配套设施建设风貌上应保持一致,避免建设风貌多样化,做到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旅游创收等方面能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同时要注重多样性和特色性相结合,如可围绕文化开发景观、太极表演、太极创意体验等,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调研报告 (菁华3篇)(扩展5)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菁华5篇)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1

  为充分了解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5月21-25日,市统计局组织力量对全市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抽取了梁子湖区梁子镇沙湾村和沼山镇湖瓢村。调研采取实地调查和交流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6份。按照性别分类,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龄分类,50岁以下22人,50岁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类,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调查对象的身份分类,村民44人、村干部8人、乡镇干部3人、其他1人。从调研结果看,全市乡村变化明显,乡村振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须引起各级*高度重视。

  一、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

  (一)期盼生活水*进一步提升。

  在被问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3人选择“生活富裕”,占41.1%。

  (二)期盼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4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虽然*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然而,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较大,需要多方合力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

  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42人、35人、37人,分别占75.0%、62.5%、66.1%。在问到“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沙湾村六组龙群莲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资金、人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大家的共识。

  (四)期盼社会保障水*进一步提高。

  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期盼的是提高养老保障水*、提高医疗保障水*的分别有32人、20人,分别占57.1%、35.7%。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医疗的有20人,占35.7%。希望提高养老保障水*、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声。

  二、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

  (一)产业发展逐步壮大

  *年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不断壮大,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05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573家,同比增长10.77%。同时,全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武昌鱼、蓝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产业,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2017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点308个,示范点45个。全市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品牌88个,总数达204个,同比增加40个,增长24.39%。

  (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年来,鄂州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上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中发现村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道路变好了变宽了、房子变大了、村子变干净了”。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2017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60万吨,综合使用量达57.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6.2%,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乡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100%。全市有600多座污水处理设施对乡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指数达到90%以上。

  (三)乡风建设基础扎实

  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村卫生室、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为乡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对乡风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注重以乡村文化为载体,在尊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元素。在进行农村旧房改造时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

  (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

  鄂州市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途径,整合面向农村的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建立全域覆盖的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每个村都有配备网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监督环境卫生、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网格化的服务管理体系不仅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而且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现阶段,随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更加科学高效。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一户农民种植0.8亩地的小麦,产量320斤,毛收入330元,投入成本335元(整地90元、种子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农药20元),人工未计,亏本5元。据调查,今年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价格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涨,全市化肥价格按简单*均,*均涨幅22.8%。同时,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二)乡村特色产业不强。

  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生产特色农产品的企业规模小、生产链短,产业集群度低。以湖北省梁子镇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为例,基地负责人表示铁皮石斛种植、加工技术要求高,其中从鲜品烘焙成干品这一环节目前依赖于浙江的同行,其原因是这一环节技术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训工人,由于是临时作业,难以留住工人,所以宁愿将鲜品运往浙江同行那里进行烘焙处理。

  (三)技术人才支撑不足。

  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50岁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较少。务农人员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广难,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做农活了,希望*供养他们。一些人觉得医疗费用太高,*最好全部报销费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几点建议

  1.提高乡村治理水*,促进共治共享。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基层干部要解决好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面对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问题时,切实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大对基层干部法治教育培训,提高他们民主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三是加大乡村振兴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向村民宣传国家各项政策时,进行合理引导,让群众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实现生活富裕。

  2.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力争聚集一批特色产业创新性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加快升级。三是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做响“武昌鱼”、“梁子湖”两大品牌。用“一条鱼”、“一个湖”带响“梁道”、“梁心”等一批产品品牌。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

  坚持增加民生投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打造生态宜居的好环境。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农业新业态的投入,推动农业多功能拓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等,使农业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新产业新业态。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技术人才。乡

  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二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提高科学种养水*,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鼓励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三新”农民创新创业,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同时,进一步细化扶持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2

  20xx年3月28日至4月18日,对石堆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石堆镇位于安丘市东部,面积67*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1.06万户,人口3.9万,耕地面积*万亩。今年以来,石堆镇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以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为主线,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基本情况

  (一)全面摸排,掌握第一手资料。全面摸清每个村底数,包括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村规民约制定、在外能人、矛盾纠纷、村霸村痞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四个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突出重点,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

  一是产业兴旺方面。开展“带富增收富民”活动。

  1.培育一项致富产业。各村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确定一项或多村确定一项能够有带动性的增收产业项目,增加群众收入。

  2.培训一套致富技能。通过外出参观学*、举办种养业、务工知识等培训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培训达到90%以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各村帮助留守人员联系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粗加工等项目,最大可能的增加家庭收入。

  3.探索一条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金融信贷单位,对有意向发展项目缺少资金的家庭,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回乡创业大学生创办项目,帮助落实贷款方案,最大限度的提供金融服务。

  二是生态宜居方面。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活动。

  1.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和卫生整治,通过落实门前三包,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生活卫生*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确保村庄环境卫生长期清洁。坚持“应绿尽绿,能绿则绿”,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亮化,房前用竹篱、围栏围起,房前屋后规范栽种瓜果、绿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景观。

  2.加快美丽村庄建设,全镇打造西莲池、前留晃、阿洛、西河洼、董家下坡、马家亭子、梯门、娄戈8个示范村。

  3.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镇驻地村、社区中心村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向镇区、社区集中居住。

  三是乡风文明方面。开展“倡树新风正气”活动。

  1.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每月确定一个评选主题,在“阳光议事日”活动中开展“移风易俗标兵”“石堆好青年”“种养殖能手”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利用电视、报纸、微信等形式,对先进典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激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已评选巾帼标兵117名、移风易俗标兵121名、石堆好青年92名。

  2.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增强群众简办婚丧嫁娶事宜、远离不良*俗的自觉性。

  3.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消夏晚会、农民趣味运动会、书画展等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4.每村打造1条文化长廊,重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知识,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引导观念,让大家感受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

  四是治理有效方面。

  1.开展“街头巷尾*安”活动。每村配备1名警务助理,每村建立一支治安巡逻队伍,警务助理牵头开展治安巡防,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工作。每村建成一套“天网”监视系统,连接派出所治安监控*台。每村组建一个警民微信交流的群,提供警务服务、典型案件和安全防范等信息,随时随地与群众进行互动、交流。

  2.开展“全民参与调解”活动。每社区聘请1名法律顾问,在阳光议事日组织法律咨询和宣传,让法律咨询服务形成常态化。各村成立调解委员会,由支部*任主任,由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优秀村民和评选出的先进典型组成,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力求“小事不出村”。每村建立一处“听证室”,对家长里短、邻里争吵等简单矛盾纠纷实行村级听证。

  五是开展“干部能力提升”活动,强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障。制定了《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村干部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每月召开一次“阳光议事”会议,组织学*农业技术、法律常识、健康保健等知识,充实阳光议事内容,增加阳光议事日的吸引力。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确定一个净增收不低于3万元的致富项目。发展村庄集体经济,在盘活资源、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上下功夫,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确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低于5万元。

  (三)打造示范点,进行典型带动。重点打造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四个示范点。其中,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规划面积3500亩,已建成1500多亩,是集观光旅游、户外运动、休闲采摘、餐饮娱乐、农事体验、延伸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综合体。目前,已发展阡陌人间、步云山庄、云岭人家、环秀山庄等11家休闲农庄和1处步云赛鸽文化交流中心。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发展大樱桃、草莓、蔬菜等高效种植大棚80个,发展西瓜、大桃、黄金梨等1500亩。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规划面积2200亩,已建成1100亩,已发展百汇紫苏庄园、东顺蒜黄种植基地、华仔蔬菜种植基地、田硕洋葱种植基地、孟戈有机蔬菜合作社种植基地等5家。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占地150亩,已建成高效种植大棚45个。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占地面积358亩,以生产生活生态、健康文化旅游为主题,建设木本粮油博物馆、文冠果加工和旅游综合体、文冠果健康体验展示中心,打造文冠果种植、选育、高产示范、集散、加工、营销一体化的全国木本粮油谷。目前,已经栽植文冠果210亩。全部建成后,带动就业人数300余人,年可实现利润2900万元,利税700余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教育引导不够。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尤其在发展产业方面,目前大部分产业项目主要以工商资本下乡的方式建设,通过引导群众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难度很大。

  (二)缺乏政策、资金扶持。在基础设施提升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镇级财政不足,单凭县、镇、村三级财力,很难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人才匮乏。目前,广大农村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大学生及高层次人才不愿到农村创业。回来的也只有在外能人到村担任村干部。

  三、意见建议

  (一)建议加大对群众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培训力度,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建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医疗、教育、文体等设施,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

  (三)建议加大政策扶持、项目扶持、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建设田园综合体、郊野公园和休闲农庄,打造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区。

  (四)建议上级职能部门提供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各类支持,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3

  围绕进一步加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乡村人才建设、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提升。6月13日,全市青年干部培训班乡村振兴工作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查看资料、与农户面对面沟通、组织座谈等方式对我市XX县、XX县部分乡村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思考,结合我市实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市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乡村人力资源匮乏。人力资源匮乏制约我市乡村振兴发展。一是人才队伍结构欠佳。我市乡村实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现象。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上的占比较多,35岁以下的乡村实用人才较少,缺乏后备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市乡村人实用才学历层次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有的乡镇街道人因为*最*几年大力支持推动了工业、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导致人才集中于几个乡村。二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我市乡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以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乡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双要素匮乏,致使乡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乡村实用人才和优秀的村*是我市农业经济的直接推动者,应充分发挥典型作用,通过*正向奖励、正向宣传,让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对周边农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乡村人才被社会所认可,最大程度调动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创新智慧和热情。但是,当前乡村已有的很多实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优秀的乡村实用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同时,电视、网络、微信、报纸等各类媒体对乡村实用人才的典型报道较少,影响了乡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四是培训体系不健全。我市乡村诸多部门对乡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主要有农业局、科协等,但相互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培训内容又往往会存在重复性,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当前三农发展的要求。

  (二)乡村生态环境欠佳。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年来,全市乡村环境、人居环境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有存在不足之处。一是部分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陋*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脏、乱、差”现象难以彻底根除。二是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份乡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对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乡村大量使用,上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烧秸秆现象,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乡村农业体系不完善。我市乡村对于大规模健康养殖、水稻种植产业、乡村旅游都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些力度还不是很大,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转型升级乏力。一是农业不大也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特色产业培育困难,农业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没有,全市乡村在传统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实现产业升级重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对于乡村电商、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工业强镇、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更是很小。

  二、我市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不断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几点建议。一是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把干部资源向县(区)倾斜,把精力、资源、力量聚焦到乡村振兴上。改善乡镇领导班子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增强班子领导“三农”工作能力,把热爱乡村、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选调到乡镇领导班子。择优配强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主任,加大党员发展工作力度,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的再教育、再培训工作。二是创新教育培育理念。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地,怎样更好种地,谁来帮助种地”的历史性难题,更加卓有成效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就需要更好地培育乡村实用人才和加快推动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所谓“培育”,虽然与“培训”仅有一字之差,但与“培训”有着较大的差别。“培训”仅是传授知识及技能,而“培育”则包括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全过程,这其中就包括技能培训、思想培训、市场培训、思维培训和政策扶持。如果不能有效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乡村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就无法实现更大的发展。三是吸收各类实用人才。研究制定中长期“乡村实用人才计划”吸收和引进各类人才充实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创造各类适宜的条件,大力吸收和引进各方面的人才(工商界、农业高技术高技能、市场推广、机关党建等人才资源,不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大量吸收涉农大中专毕业生,通过网上招聘会、人才交流大会、赴外招引人才活动等各种形式,鼓励我市的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吸收涉农院校毕业生为农村实用人才。

  (二)不断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加强宣传提高环境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形式、多层面地进行宣传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第三方服务建立村中的物业管理组织,加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权负责管理村清洁卫生工作,逐步形成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大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美丽经济”。培育一批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三是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重要水资源流域整治和保护,保护好饮用水源。

  (三)不断推进乡村农业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完善现代农业融合体系框架。继续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园林特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梅花鹿、东辽黑猪、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与企业合作,开展产业融合试点示范,整合集中连片原料基地、加工园区和物流配送基地,打造一批区域性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及模式。二是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框架。提高黑土地和高标准农田的保护和建设,发展科学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耕种机械化使用率,全面提升田地、水利、道路、山林、电力等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耕种质量。按照各地资源禀赋特点,注重分工协作,避免浪费资源环境,禁止在不适合区域发展相应产业。借助部分乡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民俗旅游的发展契机。注入文化景观元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田园人文乡村旅游产业链,创建一批特色小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框架。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加快农产品电商化和物联网工程的建设,围绕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市场等地,建设一批可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的设施,择优选择和推介一批有基础、有实力、有意向的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开展合作,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力新优势。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4

  十年前,四都乡作为松阳县整乡搬迁的下山脱贫乡镇,不少农户下山搬迁到县城周边生活,村里的房子、田地、山林被大量闲置,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十年后,四都乡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一些贤才能人返乡创业,乡村重新焕发新活力。调研组针对四都乡基层党组织如何利用民宿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课题,展开深入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四都乡是松阳典型的山区乡镇。20xx年以来,该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资源和乡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精品民宿建设。截止目前,全乡共有中高端民宿、农家乐27家,床位283张,餐位1500余个,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四都山居民宿的集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一、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成效与启示

  (一)品质引领,*主动作为。

  一是高起点,开展规划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团队参与规划建设,先后与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团队开展紧密合作。如*田村26幢民居由多个知名学院的团队联合设计施工。在政策处理之初,村两委干部主动参与难题破解,村民思想不通,实行党员联系户包干制度落实;村庄建设进度延缓,村两委干部齐上阵,确保按时完工。

  又如,20xx年8月第一家精品民宿“过云山居”试营业,三年多入住率稳定在90%以上。业主与村集体良好互动,多次参与“主题党日”志愿者服务,为村民送上寒冬里的暖阳;20xx年以来,南京先锋书店、云夕酒店、榔树民宿综合体等先**驻四都,期间,村主要干部全程参与,营商环境和谐。

  先锋书店

  二是强整合,建设基础设施。四都乡统筹整合,全域谋划,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整合资金,在道路建设、村庄环境整治、自来水提升、污水治理等方面优先考虑民宿发展村的配套建设,加大*投资力度。20xx年以来,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村庄和民宿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优保障,提供高效服务。如何利用民宿发展助推村集体增收,四都乡陈家铺村、西坑村、庄河村走出了一条盘活存量资源的道路,将村闲置房产、土地、山林等统一租赁到村集体,为客商提供优质资源。做好政策处理和要素保障工作,主动对接民宿项目建设各阶段存在的难题破解,形成乡、村、民宿三方联动模式,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

  (二)内涵发展,民宿共建共享。

  一是立足当地,深挖特色。坚持高品质的规划设计,现已营业的过云山居、云端觅境等除了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也充分展示了在地文化,挖掘和突出当地文化元素,乡村特色,在保留中创新,在创新中显品质。

  二是发挥优势,融入乡村。一方面通过举办萝卜节、乡村音乐节、乡村论坛、艺术沙龙等风格各异的活动以及与村民共过传统节庆等形式,进一步融入农村、农民。另一方面村两委邀请设计师、专家等参与村庄建设,为村庄发展把脉,聘请了王维仁、张雷、叶胜海等7人为乡村振兴顾问。

  三是注重长效,打造品牌。重视民宿自身文化品牌的建设,积极研发符合民宿特色的logo、伴手礼等,开展员工服务、礼仪等培训,组织参加管家、厨师比赛等。

  (三)强村富民,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民宿带动“双增”。四都民宿已初步形成了以江苏、温州、上海、杭州等城市为主的客源市场,民宿经济进一步壮大,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500余人,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100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

  二是民宿促进产业。通过民宿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新成立香榧、番薯、果蔬等村级合作社4家,全乡生态循环农业、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等发展势头良好。

  云端秘境

  三是民宿改善乡风。随着优秀人才的乡村回归和深入参与,“乡村振兴”讲*所孕育而生,社会治理格局发生新变化,文化修复、人心修复于无声处改变着乡风民风。

  调研组也发现四都民宿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如民宿的融合度不高,“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深度挖掘不够,功能比较单一,缺乏与生活*俗、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民宿的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然景观类似,文化特色相同,不能充分体现民宿主人独特气质、内涵,“故事分享”不多。

  二、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建议

  根据四都乡民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调研组提出如下发展策略。

  一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应始终放在“乡村振兴”和“三农”战略的大背景下谋划,否则就丧失了生命力。下一步,要树立与村集体、村民共融共生的发展意识,最终于村集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二是深化一二三产融合。要鼓励民宿业主树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行业特色、空间要素、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意识;要加强对当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做好“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文章。

  通过五年的探索和发展,四都乡在民宿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坚持以党建引领村庄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文化复兴、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治理有效等方面走出了乡村振兴的“四都模式”,为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迈出了新步伐。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5

  十年前,四都乡作为松阳县整乡搬迁的下山脱贫乡镇,不少农户下山搬迁到县城周边生活,村里的房子、田地、山林被大量闲置,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十年后,四都乡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一些贤才能人返乡创业,乡村重新焕发新活力。调研组针对四都乡基层党组织如何利用民宿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课题,展开深入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四都乡是松阳典型的山区乡镇。20xx年以来,该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资源和乡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精品民宿建设。截止目前,全乡共有中高端民宿、农家乐27家,床位283张,餐位1500余个,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四都山居民宿的集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一、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成效与启示

  (一)品质引领,*主动作为。

  一是高起点,开展规划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团队参与规划建设,先后与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团队开展紧密合作。如*田村26幢民居由多个知名学院的团队联合设计施工。在政策处理之初,村两委干部主动参与难题破解,村民思想不通,实行党员联系户包干制度落实;村庄建设进度延缓,村两委干部齐上阵,确保按时完工。

  又如,20xx年8月第一家精品民宿“过云山居”试营业,三年多入住率稳定在90%以上。业主与村集体良好互动,多次参与“主题党日”志愿者服务,为村民送上寒冬里的暖阳;20xx年以来,南京先锋书店、云夕酒店、榔树民宿综合体等先**驻四都,期间,村主要干部全程参与,营商环境和谐。

  二是强整合,建设基础设施。四都乡统筹整合,全域谋划,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整合资金,在道路建设、村庄环境整治、自来水提升、污水治理等方面优先考虑民宿发展村的配套建设,加大*投资力度。20xx年以来,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村庄和民宿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优保障,提供高效服务。如何利用民宿发展助推村集体增收,四都乡陈家铺村、西坑村、庄河村走出了一条盘活存量资源的道路,将村闲置房产、土地、山林等统一租赁到村集体,为客商提供优质资源。做好政策处理和要素保障工作,主动对接民宿项目建设各阶段存在的难题破解,形成乡、村、民宿三方联动模式,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

  (二)内涵发展,民宿共建共享。

  一是立足当地,深挖特色。坚持高品质的规划设计,现已营业的过云山居、云端觅境等除了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也充分展示了在地文化,挖掘和突出当地文化元素,乡村特色,在保留中创新,在创新中显品质。

  二是发挥优势,融入乡村。一方面通过举办萝卜节、乡村音乐节、乡村论坛、艺术沙龙等风格各异的活动以及与村民共过传统节庆等形式,进一步融入农村、农民。另一方面村两委邀请设计师、专家等参与村庄建设,为村庄发展把脉,聘请了王维仁、张雷、叶胜海等7人为乡村振兴顾问。

  三是注重长效,打造品牌。重视民宿自身文化品牌的建设,积极研发符合民宿特色的logo、伴手礼等,开展员工服务、礼仪等培训,组织参加管家、厨师比赛等。

  (三)强村富民,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民宿带动“双增”。四都民宿已初步形成了以江苏、温州、上海、杭州等城市为主的客源市场,民宿经济进一步壮大,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500余人,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100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

  二是民宿促进产业。通过民宿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新成立香榧、番薯、果蔬等村级合作社4家,全乡生态循环农业、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等发展势头良好。

  三是民宿改善乡风。随着优秀人才的乡村回归和深入参与,“乡村振兴”讲*所孕育而生,社会治理格局发生新变化,文化修复、人心修复于无声处改变着乡风民风。

  调研组也发现四都民宿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如民宿的融合度不高,“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深度挖掘不够,功能比较单一,缺乏与生活*俗、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民宿的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然景观类似,文化特色相同,不能充分体现民宿主人独特气质、内涵,“故事分享”不多。

  二、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建议

  根据四都乡民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调研组提出如下发展策略。

  一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应始终放在“乡村振兴”和“三农”战略的大背景下谋划,否则就丧失了生命力。下一步,要树立与村集体、村民共融共生的发展意识,最终于村集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二是深化一二三产融合。要鼓励民宿业主树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行业特色、空间要素、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意识;要加强对当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做好“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文章。

  通过五年的探索和发展,四都乡在民宿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坚持以党建引领村庄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文化复兴、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治理有效等方面走出了乡村振兴的“四都模式”,为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迈出了新步伐。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调研报告 (菁华3篇)(扩展6)

——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路作文合集5篇

  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路作文 1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听到这首诗,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太姥爷那乡村的美景。

我太姥爷家就在乡村,一到春天。奶奶就会带我到那里去欣赏美景,那里的风光令我流连忘返。

瞧,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吹起碧玉的竹笛,顿时,大地像披上了一件绿色的礼服。草儿绿了,树林绿了,农田绿了……

那可爱的绿色轻柔抚摸着我的眼睛,浓浓的春意包围着我,我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中。

又是一个清晨,初升的太阳驱散了绵绵的春雨。奶奶带着我去探望太姥爷。一下车,我顿时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前方是一条蜿蜒曲折、清澈见底的小河,一座石桥连接着小河的**。拾级而上,放眼望去是大片大片的油菜花,一阵阵微风吹过,绿浪起伏,“唰唰”地响,就像碧波荡漾的湖面,举头望去,金黄一片,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向前延伸,一直伸向远方,一片金色的海洋,真是美丽极了。我迫不及待地走向油菜地,渐进渐香,到了跟前,清香扑鼻,沁入心脾!突然几只蝴蝶飞来,一下飞,一下落,兴奋地在花丛中玩耍,春风吹拂,菜花摇曳,真是一派明媚春光!

我走在田间的小路上,贪婪地呼吸着带有泥土香的空气,别提有多舒畅!过了一会儿,我远远地望见了太姥爷头戴一顶草帽,手拿一把锄头正在田里干活,太阳把他的脸晒得通红,额头上是一层层细细的汗珠。看着太姥爷干得这么起劲,我也好奇地跑到了田里,让他教我种地,可是那锄头一拿到我手里,就不听我的使唤了,连拿也拿不起来,就像千斤重。“唉,种田真难啊!”大爷爷看我这么吃力,就和蔼地拍拍我的头说:“孩子,这对你们城里人来说确实有点难。来,太姥爷带你去看桑葚,再过十来天就可以吃到桑葚咯。”

我们一边说着,一边走,眨眼的功夫就来到了那儿,映入我眼帘的是那一大片一大片绿色的桑树。顿时,我的眼睛只看见一片绿色,分不清那一棵棵桑树了。它们好像全都连在一起了。我迫不及待地钻进桑树林,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闻着那桑果发出的诱人的香味。真是让人心旷神怡!一张张比手掌还大的桑叶绿得发亮,仿佛翡翠一般。一棵棵绿色的桑果躲在绿叶底下。看着那些小指头似的桑果,馋得我口水直流。

乡村的美景真是别有一番情趣,我这个来自城市的孩子再次深深地陶醉!

  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路作文 2

古有文人骚客在西湖游湖划船、诗情画意,今有游客面对高价门票感叹“玩不起”;古有苏东坡体恤民意利用资金治理西湖,赢得百姓爱戴,今有地方**短视思维,违背景区公益属性,盲目涨价;这些鲜明的对比都体现了当前景区发展思路上的偏差,即片面强调门票经济,不注重旅游相关行业的协调发展,长此以往,损害的不仅是游客的利益,更是地方的长远发展。因此,景区应摒弃“门票经济”理念,走旅游产业化之路。

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社会稳定提供助力。频繁发生的景区欺客宰客事件,往往先由自媒体深入发酵,再引起传统媒体的广泛关注,在此期间,谣言横飞,无端猜测满地,对游客、商户、景区等均造成不良影响,有些地区甚至被列为游客旅游黑名单,声誉扫地,商户生计困难,影响舆论的友善和谐,以及社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部分商户诚信经营意识不强,景区管理不到位等,但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地方**发展理念过于短视,单纯依赖“门票经济”支撑财政收入,而忽略了旅游业相关行业的开发,商家没有良性健康的收入来源,为谋生计做出诸多失信行为也就在所难免。因此,要想再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应走旅游产业化之路。

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产业转型增添动力。党的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党的执政理念向生态发展的倾斜就启示地方**应摒弃过去向资源、向环境要GDP的执政理念,重新树立生态为主的理念,充分挖掘当地生态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将旅游产业这一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成为未来经济新的增长极,进而带动我国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纵观国内旅游知名景点,盲目涨价保持过去发展模式引起公众非议者有之,但也有以海南、深圳等为代表的景区,积极维护和培育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化效应集聚,促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孰优孰劣,一看便知。

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曾经说过:“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西部人民对于提高生活水*,改善生活条件的呼声应该被地方**所倾听,所重视。然而,当前大多地区只顾提高景区门票价格,满足当地**和景区少部分人的利益,,无视百姓想要借着景区优势资源,发展住宿、餐饮等周边行业的呼声,最终发生种种欺客宰客、坑蒙拐骗等旅游乱象也就不足为奇。这看似影响的是游客的短期利益,实则影响的是百姓对于**的信任感,以及最为重要的,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发展旅游产业,振兴当地经济,呼应百姓心声就应该成为地方**的第一要事。

发展旅游产业,进行产业转型,必须摒弃景区门票经济的发展理念,常思百姓呼声,常谋富民之策,把景区长远发展记在心间,把社会稳定之责任扛在肩头。

  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路作文 3

目前,全国的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胜利,今年国家已经将目标转到了乡村振兴有很多方面,我愿意提点建议。

第一方面就是不聚众赌博,以前大伯还在世上的时候,经常在家里和别人赌博而且越赌越大,还把这几年打工钱输的干干净净,被迫要出去打工,本来钱输光了心情不好,大伯有心梗去世了。那件事令我非常伤心,所以我的内心十分抗拒赌博,因为我觉得是赌博害了大伯,所以,一定不要接触赌博,因为只要接触,就会上瘾,从而越走越深,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第二方面是不要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如果你随地吐痰,恶心先不说,如果别人踩到,那就会更恶心,也不要乱扔垃圾,因为清洁工们早晨三四点就起床打扫卫生,为的就是把城市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但它们为了打扫卫生,有时候还会受伤,如果你乱扔垃圾那你的良心就不会痛吗?如果你劳动成果被别人糟蹋,你就不会生气吗?所以,不要乱扔垃圾,糟蹋别人的劳动成果。

第三点是家庭要和解相处,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然而,每年因为家暴入狱的人不下万人,在家里一定不能骂人争吵甚至打起来,我们一定要和谐相处,不打架,不骂人,这样,才会实现乡村振兴。

第四点就是好好学*报效祖国,因为祖国是我们坚强的护盾因为有了祖国的支持我们才能好好学*,从而报效祖国,为祖国争光,就像最*印度军队越境并用棍棒击打我国士兵,但有了像肖恩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国家的人,我国的边疆才被守住,从而保护了后卫。

这就是我对乡村振兴的意见。

  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路作文 4

看遍良田万顷,看遍湖水万丈,看遍夕阳一方,家乡是释怀与放松的向往;听完鱼虫鸟鸣,听完乡里余音,看完亭台雨榭,家乡是宁静与思念的圣地;品尽风土人情,品尽地域*俗,品尽春夏秋冬,家乡是肉体与灵魂的归途。**工作报告中对于振兴乡村战略的阐释让我真切感到家乡的召唤,返乡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富农,让人愿意回。明代王廷相《慎言—御民篇》中提到:“天下顺治在民富”。提升人民的生活水*,让改革的红利惠及更多的人民,尤其在对于乡村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无论是搭建农村电商*台,还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亦或是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无不体现出**对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升农民生活水*的重视。另外,现代化进程日益加速,城镇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乡村蕴含着巨大潜力,振兴乡村,让人们看到希望,愿意返乡做“城归”。

乡村振兴美景,让人回得去。谁不想青山常在,谁不想绿水长流,这从**著名的“两山论”中得到诠释,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乡村不再是蓝天白云绿草,随之而来的是雾霾、土壤重金属污染、水质下降,草场退化等,甚至更有甚的是城市垃圾转向乡村,农村资源被过度开发,出现“空心村”危机,终让乡情变愁思。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养育着全国诸多人口,如何让乡村重新焕发生机,以来,***高远的历史眼光和文化胸怀给我们给出了明确指示,重构新型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时代的呼唤,建设绿色环保的乡村美景,更多的专业人才涌向乡村,扎下根,生出枝桠,开出新时代的美丽花朵——乡村振兴,最终让人们有家可回。

乡村振兴强业,让人留得下。乡村的核心是人,乡村的振兴也是为了人,要让人能够留得下,来振兴乡村发展,响应国家振兴乡村战略,创造就业条件和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是必经之路。食者生民之原,天下治乱,国家废兴存亡之本也,这其中农业便是核心,农业是我们经济建设的第一位,搭上互联网的快车,让农村产业飞速发展,“旅游+”模式更是一种创新,让远离家乡游子看到家乡的发展前景,更让返乡创业的人坚定了信念,整合产业优势,融合多产业齐头并进,展现中国智慧,让中国的“乡土味”更浓,更厚,在振兴乡村的伟大战略中,鼓励更多有志青年“折返跑”,用自身的知识改变乡村,让旧貌换新颜,跑出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梦想。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人,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非常关键的是人的作用,一个乡村都没有人了,谈何发展,谈何振兴。望的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花海下的良辰美景,网络时代中扎紧富口袋,新世纪里的现代化农业,让返乡振兴乡村掷地有声,让人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

  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路作文 5

我出生并生活在农村,但每天都看到钢筋混凝土建筑。这次和妈妈去了江西婺源,真的体会到了农村的美好。

坐了六个小时的公交车,我们到达了江西婺源。这里的房子很奇怪——奇怪,白墙黑瓦,典型的徽派建筑。几栋房子连在一起,中间隔着一道“防火墙”,俗称“马头墙”。据说为了节省石头,当地居民早就把几户人家的房子连在一起了。一旦一个家庭起火,火势蔓延到其他家庭,几个家庭就会相继遭殃。聪明人每家每户都隔着一堵“马头墙”。久而久之,“马头墙”就成了当地特有的景观。

此时正是观赏油菜花的季节。我在公园里见过大量的桃花,但我从未见过如此奇怪的景象。油菜花种在山上,一层一层,空气中有一股甜甜的花香。我们把当地的“农八”带到山顶,站在观景台上。有一种淡淡的感觉。低头一看,几乎是黄色的,没有任何声响,油菜花是头?动,真的对应着导游的话:看山看花看人头!

啊!一个美丽的小村庄,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