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作文 (菁华6篇)

首页 / 作文 / | 作文

晋祠作文1

  沧桑,是我给晋祠的第一印象,那牌匾上刻着“晋祠”两个大字,似乎再告诉我们它的古老,有的地方的油漆有些褪色,显示出它的年代久远,进入了这个大门,仿佛就回到了1500年前,进入了一个古老的世界!

  树、树、树,它们形态各异,有的枝丫分错,宛如一位拄着拐杖的老爷爷在散步;有的倾斜45度,犹如一条龙躺了下来;有的拔地而起,宛如一个巨人仰望天空。这里的树,无论什么形状,无论什么科目,都显示出了它们的沧桑。宽大的道路也全被两旁的古树全部遮了起来,为游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息场所,不得不说,这里是一个树的世界。

  屋、屋、屋,它们庄严大气,比如圣母殿,每一个柱子上都盘着一条龙,它们栩栩如生,尽有睥睨天下的风范,虽然岁月的流逝使他们褪色,但那生动的外表,大大的眼睛,灵巧的四肢,不难让人长生联想,在精致装饰的配合下,更显出了晋祠建筑的高贵,让我们可以回想起当时的风范。

  走着走着,我们又来到了雕像面前,全身黑色,头上顶着一朵莲花,好似天上派下凡来守卫这里的侍卫,他瞪着那铜铃一样的眼睛,似乎在告诉我们:哼哼,只要你们感侵犯这里,我一定会让你爬着出去的!

  的确,晋祠是一座古老、沧桑的城市,它带给我了我们许多的美妙,也让我们探明了1500年前的一切,我喜欢这里!

晋祠作文2

  晋祠公园位于太原市西南部悬瓮山下,晋祠公园是为了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成的奏祀祠堂,又名大崇皇寺。

  走在这布局严谨,造型别致的园林中,心中的确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自豪自己是华夏的儿女,更自豪自己是一个*人。

  走着走着,便来到了晋祠三绝中的难老泉,难老泉是晋祠的主泉。之所以以"难老泉"命名,是因为在诗经中曾出现"永锡难老"一诗句,所以命名为难老泉。远远望去,难老泉宛如一条卧龙长眠在此,巍峨雄壮。慢慢走进你会发现此时的她好象变了一番情态,变的内秀起来,好象一位娇柔的.少女,倚立在参天古木之中。这里清泉畅涌,泉声四溢,水清如玉,游鱼可数。走在这里,使我不由的想起了李白的名句"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难老泉的美景另我留恋忘返。

  游览完难老泉,直接向上走去,闻着花香,望着参天古木,不一会儿便来到了晋祠的主殿-----圣母殿。圣母殿前是一座拱桥,名为鱼沼飞梁,

  她宛如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鸟,栖息于此,因为舍不得离开着秀美的园林,所以长眠于此。靠*圣母殿望去圣母的雕塑雍容华贵,栩栩如生,旁边的秀女雕塑更是活灵活现,形态各异。不愧为我国古代雕塑之精华。

  向圣母殿的右面走去,映入眼帘的周柏,它有着三千年的历史,因为历史的原因此时的它向南倾斜,依偎着旁边的撑天柏上,苍劲挺拔,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又一大奇观。

晋祠作文3

  暖暖的春风吹过发梢,绵绵的柳絮拂过脸颊。早晨,我,妈妈,姥姥乘公交车来到了晋祠公园。

  晋祠公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它那古朴和典雅的特点与周围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现代与古代的完美结合。

  进了公园,我们来到了一块湖边的草地上。绿油油的小草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向我们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湖边立着的几块石头倒映在湖面上,湖水清澈见底,几尾红色的小鱼在湖中快乐的游来游去。风儿轻轻地吹过湖面,湖面配合地荡起了层层涟漪,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岸边挺拔的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落叶在草地上随处可见。精致的石子摆成了好看的造型铺在小路上,给美景又添一种别样的韵味。

  我一会坐在一块灰扑扑的石头上,鞋尖轻轻点着水面,看着朵朵水花在脚下诞生。一会又走到草地上,舒服地伸展四肢,头枕着双手,微微地闭上眼睛。离草这么*,我嗅到了一股青草和泥土的芳香,灿烂的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斑斑点点地撒在我身上,暖暖的,好惬意……

  穿过条条小径,我们来到了正在盛开的牡丹园。放眼看去,一片姹紫嫣红的景象。各色的牡丹三五成群,争相斗艳。红的似血,粉的如霞,白的像雪,紫的……牡丹们各领风骚,不甘示弱。红花配绿叶,绿叶衬红花,正是牡丹的美丽显示了绿叶的*凡,而绿叶的无声也让牡丹更加娇艳。

  蔚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白云,太阳躲在白云后面洒下了束束金光,美妙的晋祠之旅在天空的陪伴下愉快地结束了。

晋祠作文4

  晋祠是奉祀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宇,座落于太原西边的悬瓮山下。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所著的《水经注》一书中,对当时的晋祠做了这样的描述:“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可见晋祠的地理位置是多么好,依山傍水,修建得也相当的有气派。

  蓝色打底、被精心雕刻的金色花边的大牌字挂在门上,大气中又不失古老的气息。里面有一只石狮子,守在“三晋名泉”的外面,无论下雨还是下雪,都耸立在那儿。从远处向“三晋名泉”望去,门旁两个镂空的窗户宛如人的两只眼睛,旁边正方形的金色架子像眼皮一样把窗户“眼睛”包住了。

  晋祠有许多亭子,个个都精致至极。红柱绿瓦,看了就叫人心旷神怡。在著名的难老泉旁有一个亭子,是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二字。

  圣母殿背后是悬瓮山,前面是临鱼沼,左、右分别是善利泉和难老泉,被称为全祠。圣母殿是晋祠最古老的建筑,柱子上还雕刻着龙,显示出晋国第一个诸侯的气派。而且晋祠中古董很多,保留下来看上去很完整、精致。

  晋祠中有一个看似年轻而又怪异但实际上有三千年历史的树----卧龙柏。卧龙柏高18米,树围5。6米主干直径1。8米,倾斜45度。看上去摇摇欲坠,其实已经支撑了千年。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写下“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

  在晋祠里,享受世外桃源的美,享受脱俗的真,享受祖宗留下来的珍宝!

晋祠作文5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普照大地,透过窗子可以看出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日子。这是我来太原的第一天。我们一起去了晋祠公园。

  到了那里,映入我眼帘的便是没有钉子建成的水晶台,可以通往四面八方的鱼沼飞梁,令人不可思议的周柏唐槐,拥有阴阳脸的宋代塑泥侍女像和清澈见底的难老泉……而这里面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属周柏唐槐、鱼沼飞梁和宋代塑泥侍女像了。

  周柏唐槐已经存活1500年了,一棵站的笔直笔直,宛如这里的守护神;一棵倾斜45°,像需要扶持的病人。据专家说一棵树的倾斜程度不能低于45°,否则就不可存活,而这棵周柏唐槐正好是45°,并且已经在这儿生存很多年了,令人震惊。

  听导游讲鱼沼飞梁是一座十字桥,并且是*历史上第一座可以通往四名八方的立交桥,它的两边刻满了精致的盘龙花纹,桥下面是清澈的泉水,泉水里面游着三五成群的小鱼。在阳光的照耀下桥和两边的大树倒映在水中,就像一幅赏心悦目的山水画。

  宋代塑泥侍女像有一张阴阳脸,一般哭一半笑。观看的旅游者都情不自禁的拿起相机,“咔嚓咔嚓”地照上几张,把这一幕保存下来。

  游完晋祠公园不仅让我得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也让我无形中获取了乐趣。今天虽然很累,但是我很开心。

晋祠作文6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金风送爽,繁华的都市还沉浸在宁静的晓色中,我随家人来到附*的散步。

  走进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地枯黄的落叶,高大的,失去了往日绿叶团团、浓荫匝地的风采,显出几分潇瑟与瘦削来,使人想起步履满跚的老人。树上不时飘落的片片黄叶,随风盘旋,“从天而降”,散落在草坪、池塘、小道上,给美丽的园景涂抹上一层斑驳的色彩。

  园内,开阔的大草坪,浅草*铺,秋意盎然,在晨光的映照下,像一张色泽金黄的大地毯。四周高大挺胸的雪松,绿叶苍翠,郁郁葱葱,使人感到。

  沿着步行道走去,随处可见的花坛里,鲜花盛开,景色喜人。一串串红得像燃烧的火焰,;好似象牙琢就的精美工艺品,花朵硕大,冰清玉洁,镶嵌在一串红的周围,红白依托,互相映衬,真是美丽极了!

  走到荷花池边,我不觉被池中落叶构成的图案吸引住了,深浅不一的黄叶,在池中时浮时沉,有的孤零零地飘在水面上,像湖中的一叶扁舟,有的三五片汇集在一起,被风吹得时即时离,有分有合,在人眼前幻化出小狗、小猫、高楼、大山等模糊的形象来。一阵秋风吹过,池中泛起粼粼波纹,它们便一起跑到池塘的那一边去,什么都不像了。只有依偎在池水一角的落叶,任凭风吹不动,始终保持着固定的形状。

  我们在不绝如缕的走进园晨练的老人身边走出园门,而这时,四周已笼罩着灿烂的秋阳。


晋祠作文 (菁华6篇)扩展阅读


晋祠作文 (菁华6篇)(扩展1)

——晋祠作文600字 (菁华6篇)

晋祠作文600字1

  时时还会记起跟爸爸妈妈一同游览晋祠得情景。

  进入晋祠后,首先来到了金人台。金人台上得四个铁人高大威猛,游人纷纷驻足,与它们留影。

  离开金人台,穿过对越牌坊和献殿,就来到了鱼沼飞梁。鱼沼飞梁是一座精致得古桥建筑,桥梁上雕刻着许多精美得雕塑。桥下一池清水,水中有十几条大小不同、颜色各异得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爸爸告诉我,鱼沼飞梁这种十字形桥式,在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此一例。

  过了鱼沼飞梁,就来到晋祠“三绝之一”圣母殿前。圣母殿里摆放着很多栩栩如生得泥塑,据说是圣母娘娘与侍女们得塑像。可惜,那次去时圣母殿尚未对外开放,我没能走*她们。真希望下次再来得时候,我能够*距离地欣赏她们,能够亲手触摸到她们。

  圣母殿得左侧是善利泉,与之相对应得就是它得孪生姐妹、“三晋名泉”难老泉。“水是晋祠得灵魂”,这里得泉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丁丁冬冬得响声。水得清澈令人叫绝,游鱼碎石,历历可见。听爸爸讲,他小时候来晋祠,一进入晋祠就能听到“哗啦啦”得流水声,而且水势很大,可惜现在得泉水已经换成了自来水。

  晋祠得参天大树给人以深刻得印象。周柏、唐槐拔地而起,尽显苍劲风骨,映衬着晋祠分外庄重、幽静。

  离开晋祠回到家,我得游兴未尽,索性让爸爸上网帮我查找有关晋祠得资料。忽然,大诗人李白得一首诗映入我得眼帘:“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晋祠就象是一个风景秀丽得艺术殿堂。

晋祠作文600字2

  今天是放七天长假的第四天,我、爸爸、妈妈、三姑、三姑父、小妹妹去山西晋祠公园玩。

  一路上,我爸爸和三姑父问这问那,终于,我们到了山西晋祠公园,那时候己是上午了天空骄阳似火,我们有气无力的走向山西晋祠公园。刚到了山西晋祠公园门口我们就惊呆了,门口全是古老建筑我们马上交了费,进了公园。你知道山西晋祠吗?山西晋祠有三匾、三绝、三宝,三匾是难老匾、对越、水境台,三宝是:鱼沼飞梁、圣母大殿、献殿,三绝是:周柏树、难老泉的水、宋代伺女像。我们去了水境台,为什么叫水境台呢?就是因为那里的水太明亮了,亮的就像一面境子,所以叫水境台。

  关于山西晋祠有很多传说,今天我就说一个著名的传说,名字叫独一无二的桥梁。古往今来世上桥梁多为一字形,惟有山西晋祠飞梁是十字形桥梁。

  相传,鲁班有一个妹妹,是一位心灵手巧、容貌俊美姑娘。由于她的剪花刺绣闻名遐迩,所以,得到乡邻的敬佩。但她有一个坏毛病,那就是自高自大,骄傲自满,有时还耍个小聪明。她见哥哥被称为祖师,心里很不服气,她绞尽脑汁想了十几天,终于想出来一个好主意,不由得喜上眉梢。吃晚饭的时候鲁妹说:“哥,听说你心灵手巧我偏不服,我给你出个题,比比看?”鲁班听了哈哈大笑说:“好。”鲁妹说:“世上的桥梁全是一字形的,我让你造一个东西南北都能走的桥,行吗?”鲁班说:“好试一试。”鲁妹又说:“晚上就开工,鸡叫就收工,看谁先完工。”结果最后打了个*手。

  啊,山西晋祠真是又美又神奇呀!

晋祠作文600字3

  我爱家乡的山,爱家乡的小河,可最爱的还是那美丽的`晋祠公园。

  春天,当微风吹拂着嫩绿色的柳枝时,新的一年来到了,沉睡的晋祠公园苏醒了,红的花、紫的花、黄的花、粉的花……都咧开了嘴巴嘻嘻地笑,河边柳树叶子也有了新的装束,有的是嫩绿的,有的还带着嫩嫩的黄色。河水也发出了声音,好像要把一个冬天没有说的话在今天说完,地下的蚯蚓又开始工作了,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在一望无际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无忧无虑地歌唱,铺着鹅卵石的小路上到处都有游人的欢笑声,孩子的嬉戏声……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河里的小鱼有的在跳舞,有的在比赛游泳,有的在说悄悄话,还有的在玩游戏,河面上盛开着洁白的荷花,露出了一个个嫩黄色的小莲蓬;一只只快乐的蝴蝶飞舞着,向人们展示着美丽的翅膀;蜻蜓从河这边飞到了河那边,一会儿在荷花上歇脚,一会儿又飞上了天空;就连石头也来凑热闹,上面长满了青苔,你要是踩上去,准会滑倒,远处的河面上泛起了红的光、黄的光、紫的光、蓝的光、绿的光……,真像一串串美丽的珍珠啊!

  秋天,黄色的叶子像蝴蝶似的飘落下来,飘到地上、飘到河面上,河面上的落叶成了小船,承载着人们的欢笑声,有的落叶成了小鱼儿的玩具,被顶来顶去。这时河边柳树妈妈的孩子——小燕子又要起航了,小燕子对晋祠公园里的千年古柏、河里的小鱼、对天空和白云说了声再见,才恋恋不舍地飞走了。

  冬天,晋祠公园变成了雪的世界,四周白茫茫的一片,好像给大地穿上了一件厚厚的白纱裙,分不清哪里是小河,哪里是草地,只有那些告示牌像哨兵一样醒目的站在那里。水静止了,鸟儿不叫了,只有孩子们打雪仗、堆雪人时发出的欢笑声,给沉睡的晋祠公园增添了许多生机。

  这就是美丽的晋祠公园!这就是我最爱的家乡的晋祠公园。

晋祠作文600字4

  今天,当我和同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后,终于来到了久闻的晋祠公园。然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它留下的伤痕。

  刚一进入公园,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圣母殿前的一座木制牌坊,据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约高4米,上面用金黄色镌刻着“显灵昭济圣母”六个大字。远远望去,在烈阳的照射下,显得闪闪发亮。这个牌坊据说是用来歌颂祖先功迹的。牌匾上面漆着的红漆现在的牌坊在风雨的冲刷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鲜红色,变得暗淡,变得苍老,向我们诉说着历史。

  然而,一件原本美好的、充满历史的牌坊却被一些人破坏了。我看着这伤痕累累的牌坊,仿佛那些刻痕是它的眼泪。他们在牌坊上刻字,以作为自己的留念,却不知这深深的伤害了历史。

  顺着大道向前走,就来到了四座铁像前。据传这四位身穿战袍的铁人是四位将军,他们体格健硕,威风凛凛,神情严肃,惟妙惟肖,仿佛一眨眼,他们就会跳到你的面前似的。据说他们在这里镇守,是防止此地发大水。他们的存在凝聚着当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我和同学为了看得更仔细些,*身一看,却看到一幕不该看到的景象——又是“到此一游”。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破坏了铁像的美感。就如同一个完美无缺的苹果,被一条扭动着身体的虫子蛀过了一般。我有些失望了。

  不过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晋祠的难老泉。我记得儿时参观晋祠,难老泉拥有清澈的水体,在阳光下显得波光粼粼,中间的泉眼约70厘米宽,水源源不断地从泉眼中涌出。这些水盛满水井,溢出井口,在公园中流淌着。在阳光的照射下,整个公园一片水波荡漾。每一座建筑物,都仿佛是飘在半空中的亭台楼阁,又像一座仙岛。然而,今年再去难老泉时,却令我很失望。难老泉的水变得很浅,当你在站在井口向下俯视时,只有低着头,才能看到仅存的一点点水,原先的清澈也不复存在,变得十分浑浊,简直没有一丝生气,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就如同一滩死水。难老泉,难道老了吗?

  昔日清幽秀美的晋祠在哪里,晋祠难道也老了吗?

晋祠作文600字5

  在我国的中西部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公园——晋祠公园。

  在中轴线上,有4尊威风凛凛的宋代铁铸武士像,虽已经历900年的雨雪风霜,依然如山似塔,威风不减。与之遥遥相望的是圣母殿中的宋代彩色泥塑,尤其是其中的33尊侍女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以往雕塑中那种冰冷的面孔,呆板的表情,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他们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带给你无尽的遐想——当我们置身于这些彩塑之中,仿佛能听到她们清脆的笑声,窃窃的私语,暗暗的唉叹!1954年,我国雕塑艺术大师刘开渠先生看到这组雕塑后,不禁发出如此的感叹:“这是人的社会,令人难忘的、抒情的、美的境界。”更令人叫绝的是,宋代铁铸武士像的阳刚之气与宋塑侍***柔之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哲学上的辩证法,美学上的*衡感,在这些不知名的古代雕塑家手中运用得如此纯熟,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这能不令人叹服吗!

  千百年来,晋祠以她悠久的历史,奇特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也招来了历代的帝王将相,这些名人雅士在游览之余,吟诗作文,为晋祠留下了碑碣多达300余通。

  古老而神奇的晋祠,有说不尽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愿三晋大地上这颗璀璨的明珠更加光耀夺目。

晋祠作文600字6

  今天,我们上了课文《美丽的晋祠》。在课文中,作者把晋祠描绘得十分美丽,我也不禁动心。课文中的有一幅图片,显得太单调,而张老师却告诉我们他朋友拍过晋祠的相片,可以让我们去看,但是前提条件是要写一篇作文。照一般来说我不会挑这个担子。但课文中描绘的风景的确迷人,我想,不就是一篇作文嘛!于是我就去看了照片,照片拍得相当好,画质也很清晰,可惜作者说他看见了山水,而照片里没有,只有祠堂。但是这祠堂也值得一叙!

  在晋祠的入口,上面醒目地写着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晋祠。在字的周边,有许多的花边、条纹。还有很多的图案,我被看花了眼,两个杆子上还有一副对联,让人想起它的悠久历史。

  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三晋名泉”。门下有一头石狮子,威武凶猛,好像在镇守这一座祠堂一样。它无形中似乎散发出一种气势,连我在看图片的人都不禁打了一下冷战。过往的游人连绵不绝、川流不息。我不禁暗想,这就是晋祠的魅力吗?

  另一边,一座祠堂的木柱上,盘旋着一只大蟒和一条壁虎。每一根柱子都是一样,我不知道这样象征着什么,也许在封建王朝,蟒蛇和壁虎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或者能够代表什么。这我可是无法深知了。

  我还看到了一个拥有三千年历史的古柏,名为卧龙柏,卧龙柏不像左扭柏一样盘旋在一起,它是斜着向上而长,的确不可思议。

  还有一条木雕龙,那条龙半蜷缩在一起,头向上昂,好似蛟龙出海,翻天覆地,气势恢宏,让人佩服。在亭子的每一角,都有像麒麟、狮子、马这样的动物,更为这座祠堂增添了几分神韵。阁楼上还有许多的壁画与雕刻物,每一件无不是珍宝。那人,画的惟妙惟肖;那龙,雕的栩栩如生……把晋祠的古意充分展示了出来,更展示出晋祠的历史价值。

  晋祠,有意思哩!


晋祠作文 (菁华6篇)(扩展2)

——太原晋祠导游词范本10份

  太原晋祠导游词 1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绵山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太原晋祠导游词 2

  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晋祠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1500年前,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____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

  其中于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国雕塑史上艺术高超的罕见精品。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跨越时空漫长,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是许多祠庙建筑难以比拟的。晋祠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

  太原晋祠导游词 3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因它晶莹澄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数万亩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美难老泉的诗。

  太原晋祠导游词 4

  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晋祠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1500年前,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____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

  其中于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国雕塑史上艺术高超的罕见精品。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跨越时空漫长,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是许多祠庙建筑难以比拟的。晋祠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

  太原晋祠导游词 5

  古建荟萃、名木杂布、风景绮丽、闻名遐迩的太原晋祠,地处市区西南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古建园林明珠。其历史悠久,始建年代无考,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已有记载,说明晋祠在一千五百余年前,已有一定规模了。

  晋祠即晋侯之祠,原是祭祀西周初年唐方国开国诸侯姬虞(即唐叔虞)的祠堂。后因晋水发源于此,改国号为晋,故名晋祠。

  晋祠占地4万多*方米,祠内林木荫翳,业经千余年的补葺修扩、开发建设,已由最初祭祀春秋晋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而发展成为包括各类寺庙在内的奉祀诸多人、神、佛、道的庙宇群落,有宋、金、元、明、清历代兴建的各种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是一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并且有着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园林,在海内外久负胜名。

  祠内的古建筑群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圣母殿为中心,形成一条东西向之中轴线。由祠东大门入内,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布列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系祠内建筑的主体部分。这组建筑布局严谨,造型别致,以风格独特、艺术与历史价值甚高而著称于世。北部建筑东自文昌宫起,有锁虹桥、东岳庙、昊天神祠(关帝庙)、三清洞、钧天乐台、贞观宝翰亭、唐叔虞祠、莲池、善利泉亭、松水亭、苗裔堂、朝阳洞、开原洞、云陶洞、老君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祖阁、顾亭及静怡园等。这组建筑依地势错综排列,崇楼高阁,参差叠置,以宏丽壮观、幽静飘逸取胜。

  南部建筑东自胜瀛楼起,有流碧榭、双桥、白鹤亭、同乐亭、傅山书画馆、三圣祠、真趣亭、分水堰、张郎塔、曲桥、洗耳洞、不系舟、难老泉亭、水母楼、台骀庙、公输子祠等。这组建筑既有楼台耸峙、亭桥点缀,又有泉水穿流、风光绮丽,颇具园林特色和诗情画意。南向又有王玉祠、晋溪书院、董寿*美术馆、奉圣寺、留山园等。祠内整体布局疏密有致,严谨得体,既有寺观院落之特色,亦富皇室宫苑之韵致,恢弘壮阔,独具匠心。

  祠内规模最大且文物价值最高的建筑是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的圣母殿,它建于石构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前廊进深达两间,廊下宽敞,乃唐、宋建筑中所独有。在中国同存古建实物中,殿周围的前廊进深达两间者,此乃最早的一个实例。前廊柱上雕饰木质蟠龙8条,蜿蜒自如,盘屈有力,系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原物。蟠龙柱形制曾见于隋、唐之际石雕塔门和神龛上,在国内古代建筑已知的木构实物中,以此最古。

  殿内有彩塑43尊,其中圣母像1尊,宦官像5尊,身穿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除神翕内的2尊小像为明代补塑外,余皆宋代原作。这些塑像的排列形式突破了寺观塑像排列的固有规制,创造了真正的世俗生活场面,是宋代宫廷生活及其森严等级制度的真实写照,且造型生动,活灵活现,是宋人审美情趣的最高反映和体现,堪称神品,海内外均极罕见。殿前的鱼沼飞梁之建筑结构呈宋代特色,沼内石柱具北魏遗风,乃宋天圣年间原物。鱼沼飞梁实际上就是架设在鱼沼上造型如大鸟展翅的十字形桥梁,这种造型优美、形制奇特的十字形桥式虽然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画中偶有所见,但国内现存实物仅此一例,确是“海内独有,举世无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极有价值。飞梁之前有献殿,虽规模不大,却是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原构。

  中国的庙宇建筑设祭亭、享亭、献亭、享堂、享殿、献殿等祭礼性建筑物者虽然屡见不鲜,十分普遍,但大多乃明、清所建,金代木结构献殿则只有晋祠所独有,故尤显珍贵。

  难老泉前,是晋祠自然风光的精华所在。左侧真趣亭,是人们观赏风光多要逗留之地。亭下踏台阶可到水边,名曰“洗耳洞”。水中石坝一条,如玉带贯穿腰间,坝下凿孔洞十枚,是当年南北两渠三七分水的界线。

  晋祠的树木,也是人们赏玩的景色。传说中的周柏、唐槐等分布于永镜台前、关帝庙内、东岳祠中和圣母殿北侧,就中以圣母殿北侧的周柏最引人注目。树高10余米,侧身向南倾倚,苍翠的叶枝,披覆在圣母殿屋顶之上,与地面成45度斜角,前面又一柏树支撑着它的躯干,名曰“撑天柏”。

  此外,贞观宝翰亭内的《晋祠之铭并序》碑系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亲自撰文并书写,字体为行书,深得王羲之之神韵,飞逸洒脱,骨骼雄奇,遒劲挺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通行书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墨客游览晋祠后留下了不少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千古绝唱;宋司马光有“山寒太行晚,水碧晋阳春”之名句;宋欧阳修有“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感叹。

  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自《山海经》、《水经注》以来,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北齐、隋、唐及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其中建筑占最重要地位,城堡、陵墓、祠宇宙、民居、石窟、寺观、古塔、园林、亭榭等相当集中。

  晋祠是以泉、渠水系构景的佳例。祠内水母楼(晋源水神庙)筑于难老泉泉源之上,泉水从其下涌出。楼前罩一八角攒尖泉亭,再下石塘之中,用人字堰南北三七分流,这是晋祠自然景观的中心。由东向西,祠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排列在东西主轴线上,最后以欢喜岭上望川亭为终点。南部台骀庙、公输子祠、王琼祠、三圣祠、同乐亭、白鹤亭、胜嬴楼、晋溪书院。北部苗裔堂、朝阳洞、吕祖阁、三台阁、待凤轩、静怡园、唐叔虞祠、昊天神祠、钧天乐台、东岳庙、文昌宫、五云亭等环周布置。这些建筑或依山或傍水,给庄严肃穆的祠庙增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崇宁元年(1102)重修。殿依山而筑,恰在晋水源头之上,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单槽,四周围廊,即宋《营造法式》记载“副阶周匝”做法。形成一个宽阔的前廊,其构架作了特殊处理,将下檐前廊当中三间的四道梁架加长到深二间,梁尾交于殿身槽缝的内柱上,使殿身前檐当中三间四柱不落地而立于上述梁上,并把殿身正面的门窗槛墙后移到内柱之间,形成深两间的前廊,格外宽敞。殿内部分,深三间上架通梁,空间完整高敞。殿前八根廊柱上各缠绕木质盘龙一条,即《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是现存宋代此种做法的孤例。大殿斗拱六铺作,单拱拱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出重昂,并施异形拱。下檐斗和上檐补间昂嘴,长大而*出,舒展而豪放。斗拱彩画与《营造法式》卷三十四,五彩遍装极相似,虽属后世重装,当是古法。展顶筒板瓦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琉璃脊饰虽为明代更换,但形状色泽精致,整座殿宇庄严富丽,此殿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的建筑,柱身侧脚,生起显著,屋顶及檐口曲线圆和,表现了典型的北宋建筑风格,可视为宋式殿堂建筑代表作。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和献殿之间,其渊源可追溯到南北朝。现存飞梁系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沼中三十四根八角石柱,复盆式莲花雕式柱础,柱头普柏枋相交,上置栌头,施十字拱承托梁枋,四向连到沿岸,结成十字形板桥。东西宽阔,连接献殿和圣母殿,南北下斜如冀,与圣母殿脊的角相呼应,大有振翅欲飞之势。其形制作独特,偶见于古画之中,而现存实际物仅此一例,实属可贵。

  飞梁前的献殿,是陈设祭品之所,琉璃花脊,明间前后设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槛墙上装直棂栅栏,施五铺作斗拱,单抄单下昂,补间一朵,上部梁架四掾袱前后檐通梁,上施驼峰托脚承*梁,其上设儒柱和大叉手,构法合理,坚固耐久。殿内敞朗,四翼舒展,外观酷似凉亭,整体结构古朴轻巧而稳定。

  以这许多国宝建筑为中心,晋祠整个庙宇在总体布局上,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对称的建筑风格中融入变化的、自由的园林建筑民间思想。这就给晋祠的形成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晋祠有着嵯峨般的山峰,碧玉似的泉水,参天的古木和盛开的百花。尤其是稻花溢香的季节,到处是一派江南景象。气候冬温夏凉,一年四季景色宜人,其自然景观和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悦目赏心。

  目前,晋祠风景名胜区主要包括天龙山、龙山、太山、晋祠博物馆、晋祠公园。

  圣母殿的背后是悬瓮山。据《方舆纪要》载:“悬瓮山在太原西南十里,晋水所出。”悬瓮山北有龙山、太山,南有庙望山、鸡笼山,西有天龙山。诸山一脉相承,松柏连天。山风响处,松涛澎湃。山中景致妙趣横生。“霜叶红于二月花”恰似“龙山红叶”的写照;天龙八景的望川亭有六块题字石,即欢喜岭、天目山、极乐峰、结绌山、望川遗址,山水大观,言简意赅,跃然石上。登临“望川晴晓”看日出,是晋祠极好景色。山上还有宋太宗赵光义攻打晋阳前的“试石剑”,悬瓮山南面不远的柳子沟有柳下跖插旗石。涌翠崖浓翠溶溶,举手可挹。鹿角峰麋鹿尚存,瓦岗寨、锁烟岭、大小神沟、柳子沟、明仙峪、马坊峪等无不各具特色。纵观悬瓮群山,悬崖绝壁,奇峰怪石,苍翠欲滴,四季常青,从春到秋,山花烂漫,飘飘然有凌云之溉。

  山有山之胜,水有水之奇。在晋祠风景区主要得益于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景之观,难老泉日注不穷。九龙湖、台驿泽、留山湖、智伯渠、池沼,都来自晋水,所以最引人入胜还属“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泉水清澈透底,三九寒天,水中长生萍草,翠绿动人。每当冬日清晨,泉流之上雾气升腾,像白纱笼罩水面。晋祠的楼、台、亭、阁在烟雾缥缈之中忽隐忽现,身在其中,如入幻境,当夜深人静时,难老泉不舍昼夜,形成晋祠内八景之首。在晋祠群山之中,泉、溪、涧、潭随处可见。在海拔1700米的天龙山上,泉眼众多,登天龙山方知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真谛。山奇水奇,二者皆有,是晋祠胜境千古不朽的根本。

  晋祠园林是由我国最古老的园囿造园发展而来。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为晋祠风光增光添彩。晋祠的植被品种多,年代远古,造型妙,布局美,巧夺天工。松柏杨柳、银杏、菩提、雪松等遮天蔽日,三暑炎夏却是一片清凉世界。

  太原晋祠导游词 6

  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尤其是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景点是晋祠风景区的精华。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晋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晋祠旅游景区距太原市较*,气候条件与市区接*,加上依水傍山,风景优美,是游客避暑、观光地。太原市通往晋祠的8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8路小公共汽车,昼夜持续时间长(早6:00——晚23:0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乘车环境舒适。晋祠风景区食宿方便,饭店、旅馆坐落周围,数十家饭店、餐馆、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服务和可口的饭菜,且具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晋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纯香而饮誉天下。紧靠景区的晋祠镇***几年下工夫抓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公用设施及三业(服务、餐饮、娱乐)建设,面貌大为改观,尤其是景区的住宿条件、通信业务、医疗保障、娱乐场所、购物环境越来越受到中外游人的青睐。

  太原晋祠导游词 7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绵山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20_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太原晋祠导游词 8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的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

  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在晋祠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欺负,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人来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口里喊着:"膏药灵应、能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这位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生枝展芽,甚为茂盛。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枯槐叫复生槐。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几百春。"这株枯槐复生,大约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

  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古为唐地,西周初年成王之弟叔虞封于唐,其子燮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唐为晋,后人祀叔虞于晋水之源,因称晋祠。自《山海经》始,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齐、隋、唐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唐太宗李世民曾以"**为家"的英雄气魄,用"经仁纬义"的华丽文笔,对悬瓮山的雄伟,晋水的秀丽做了拟人化的评赞:

  "其施惠也;则和风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

  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

  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

  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

  莹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

  住方圆以成象,体圣贤之屈伸;

  日注不穷,类芳猷之无绝。

  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

  对于晋祠的建筑及夜景,也作了诗意的描写:"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株树。"李白诗曰:"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郭沫若诗曰:"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芊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林徽因说:"晋祠的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太原晋祠导游词 9

  水镜台规模壮观,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演戏时为前台,台下埋大瓮八口,为扩音之用。在民间无论那种酬神还愿的祭祀活动,总少不于表演各类舞乐,以娱神兼娱人,历代皆然。由于古代人民生活困苦,终年辛劳,仅得一饱,闲暇有限,为了调剂生活,每每借祭祀的机会鼓舞欢庆。这种民间的迎神赛社的祭祀仪式,具有公开性、礼仪性和娱乐性的特征〈淮南子·精神训〉载:“今天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为乐矣。”〈东京梦华录〉栽北宋汴京城外神保观神诞时的盛况:“廿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敕赐神保观。廿三日……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廿四日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宋元时期戏曲勃兴,为适应迎神赛社时的演出需要,在露台、乐亭的基础上分前场后幕,单面开敞的戏台。场地也由四周围观,进而形成有固定方向的戏场,并在各祠庙中普遍出现了。

  娱神娱人的心理一迎神赛社的仪式一露台、戏台、戏场。

  庙会也是随庆典祀献,迎神赛社而产生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型公共性活动。也促使祠庙中要有大容量的场院。有的还形成了商业、**、宗教、社交等综合功能的庙前广场或庙前街。

  人们在祭祀时怀着既依赖又恐惧的矛盾心理,在迎神赛社中如神兼娱人,在朝山进香时又兼郊游、踏青的意味。这就使祠庙建筑在布局上、形制上呈现出特有的宗教与世俗共存的双重性。因祀神活动中的主体是人数众多的乡民,就必然反映出其公共性,又因其祠礼目的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又必詹呈现出世俗性。表现在建筑形式上是栖神献礼的寝殿、祭坛、献亭为核心;娱神、娱人的乐楼,戏台相映衬;大容量的活动空间场院为过渡,突出开章的牌坊、照壁、门楼以及长长的香道为序幕的有机完整的空间序列。

  太原晋祠导游词 10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在晋祠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人来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口里喊着:“膏药灵应、能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这位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生枝展芽,甚为茂盛。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枯槐叫复生槐。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几百春。”这株枯槐复生,大约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

  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古为唐地,西周初年成王之弟叔虞封于唐,其子燮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唐为晋,后人祀叔虞于晋水之源,因称晋祠。自《山海经》始,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齐、隋、唐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 唐太宗李世民曾以“**为家”的英雄气魄,用“经仁纬义”的华丽文笔,对悬瓮山的雄伟,晋水的秀丽做了拟人化的评赞:

  “其施惠也;则和风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

  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

  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

  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

  莹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

  住方圆以成象,体圣贤之屈伸;

  日注不穷,类芳猷之无绝。

  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

  对于晋祠的建筑及夜景,也作了诗意的描写:“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株树。”李白诗曰:“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郭沫若诗曰:“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芊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林徽因说:“晋祠的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晋祠作文 (菁华6篇)(扩展3)

——晋祠公园的作文范本5份

  晋祠公园的作文 1

  时时还会记起跟爸爸妈妈一同游览晋祠得情景。

  进入晋祠后,首先来到了金人台。金人台上得四个铁人高大威猛,游人纷纷驻足,与它们留影。

  离开金人台,穿过对越牌坊和献殿,就来到了鱼沼飞梁。鱼沼飞梁是一座精致得古桥建筑,桥梁上雕刻着许多精美得雕塑。桥下一池清水,水中有十几条大小不同、颜色各异得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爸爸告诉我,鱼沼飞梁这种十字形桥式,在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此一例。

  过了鱼沼飞梁,就来到晋祠“三绝之一”圣母殿前。圣母殿里摆放着很多栩栩如生得泥塑,据说是圣母娘娘与侍女们得塑像。可惜,那次去时圣母殿尚未对外开放,我没能走*她们。真希望下次再来得时候,我能够*距离地欣赏她们,能够亲手触摸到她们。

  圣母殿得左侧是善利泉,与之相对应得就是它得孪生姐妹、“三晋名泉”--难老泉。“水是晋祠得灵魂”,这里得泉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丁丁冬冬得响声。水得清澈令人叫绝,游鱼碎石,历历可见。听爸爸讲,他小时候来晋祠,一进入晋祠就能听到“哗啦啦”得流水声,而且水势很大,可惜现在得泉水已经换成了自来水。

  晋祠得参天大树给人以深刻得印象。周柏、唐槐拔地而起,尽显苍劲风骨,映衬着晋祠分外庄重、幽静。

  离开晋祠回到家,我得游兴未尽,索性让爸爸上网帮我查找有关晋祠得资料。忽然,大诗人李白得一首诗映入我得眼帘:“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晋祠就象是一个风景秀丽得艺术殿堂。

  晋祠公园的作文 2

  今天,我去了太原非常有名的晋祠公园游玩,途中发现了许多非常美的地方。

  一进公园,首先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一句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虽然“禅房”离这儿还有一截,但“曲径通幽”绝对是名副其实。只见几条方砖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在林间穿梭,有时交汇,有时又渐行渐远,不知去向何方。宽阔的树林有时疏,有时密;既有百年老树,又有新栽几年的小树苗;有的整齐地排成一列,有的却又杂乱无章地东一棵、西一棵……草地则是绿油油的,偶尔有不知名的小花或红或黄点缀其间。只是有些地方不知被谁踩坏了,看着怪可怜的。

  再往前,有一个很大的湖,大概有上百米宽吧。但它是不规则的,从远处看,似乎是个骨头形。湖水是淡蓝色的,但在周围树的.倒影下,就有一部分看起来是绿色的。周围的树大都有了年头,枝繁叶茂的,郁郁葱葱的。它们有的是草绿,有的是墨绿,有的是翠绿。品种也不一样,但我能叫出名儿的,只有柳树和松树。树旁则是用石头围成的假山,也是环湖一圈。不过奇怪的是,这些石头单独一块只是一种颜色,一块和一块却色差很大。让人不得不怀疑石头是假的。

  公园深处,有个很大的花园,里面种满了花,听妈妈说都是牡丹花。不过现在是七月,花一朵都没开。剩下的看上去像城市绿化带中低矮的小树丛,但叶子又略大了些。花圃的中间是一个不小的凉亭,是用铁架子打起来的,但座椅是木板。凉亭的中央是一株特别老,特别大的紫藤,把整个亭子都遮了起来,把架子间的空隙填得满满的,还一直延伸到凉亭外面。它的叶子似乎很小,但特别多,一条枝蔓上便成百上千的。妈妈说春天紫藤花开的时候,香味能飘得好远好远。

  晋祠公园真是个好地方,你喜欢这儿吗?

  晋祠公园的作文 3

  去太原不去瞻仰晋祠,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来过数次太原,我还是第一次走进晋祠,走进这座集儒、释、道文化内涵,融山光水色盛景,汇文物古迹大观的古建园林群。

  三月的太原,街头的柳树已经悄悄炫出了嫩嫩的绿,汾河的水哗啦啦流过古城,**的杏花似乎要打起了骨朵儿,手扶着轻盈的树枝,小心翼翼的看着微风中枝头上的点点花絮,使人直生出一股怜爱之情,似乎都不舍得多看它们一眼,生怕看的多了化在眼里呢。

  出太原沿着春枝摇曳的马路,驱车往西南方向行约十公里,便来到了悬翁山下,晋祠,就依悬翁而建,从山脚一直往上延伸到半山之腰。晋祠素有“山西小江南”之美誉,这里不仅山青水秀,气候宜人,而且分布着*百座历代劳动人民修建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它们在苍郁的古树的掩映之中,在晶莹澄澈的晋水的映衬之下,简直就是一卷壮美无瑕的图画,让人们应接不暇,流连忘返,难怪刘大鹏曰: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我驻足在晋祠戏台“水镜台”前,眼光一下子被两旁楹柱上的对联所吸引: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这寥寥二十字,竟描绘出了一幅晋祠胜境,山色有情韵,流水多柔静,晋祠之美,何须用的笔墨,分明就是上天哗哗啦啦泼下的五彩熏染装扮在了人间;百鸟鸣春景,花枝笑春风,大自然用秀春妙笔,把晋祠这篇文章写的如此有声有色,如此生动迷人。

  泉出乎地,地久泉俱久;水生于天,天长水也长。守在“难老泉”边,看着泉水喷涌而上,泉上泉下一片秀色环翠拥簇,心里不禁咏叹……

  天地难老泉难老,人生难老情难老。

  古往今来多少梦,走笔山水访春早。

  白雪覆盖下的晋祠会是怎样的一派气象,我不得而知,而早春烟笼依依的晋祠,则是用古老的巨笔,向我描绘出了一幅唐叔虞把酒临风的春行图画,当年你的父亲武王伐纣的英姿莫非被你刻画到了这吊挂天地间的悬翁之上?要不然,为什么越过三千春夏秋冬,历经无数战火洗礼的古柏古槐,依然郁郁如苍龙灼灼?

  晋祠,你经历过了历史的沉淀,你生命的源泉才会如这难老泉的水汩汩喷涌;你看惯了秋月春风,你的春天还有你沐浴在春光里的奕奕神采,才会如同这永不干涸的难老泉,永远难老……

  看,晋祠的古柏抽芽了!

  晋祠公园的作文 4

  太原西南有山,名悬瓮;山麓有泉,名难老、善利,晋水之源;源上有祠,名晋祠。“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晋祠是书,是画,是乐,是诗,须静读细品,方可体会到它的神韵。今冬,我北上太原,一个人静静地读了读晋祠。

  翻开晋祠的第一页,上面写的是桐叶封唐。两千年前的司马迁给我们讲了一个三千年前的神奇故事。一天,西周大内之中,有二童正在玩耍,一阵秋风刮过,桐树上的叶子纷纷飘下,如黄蝶翩飞,煞是好看。一童捡起一片桐叶,把它削作圭形,一本正经的对另一童说:“以此封若。”这情景被旁边的史佚看到了,他即刻走上前,请求前童择日立后童为诸侯。前童说:“吾与之戏耳。”谁知史佚却严肃的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因此,其后就真的把他封于唐,成为唐国的始封之君。削桐为圭之童为谁?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姬诵。被封着是谁,成王之弟姬虞。这姬虞也真够神的,据说,当周武王与虞母绸缪时,梦到天帝对他说:“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说来也奇,十月怀胎,小孩诞降,手上竟真有一个“虞”字,因而武王给他起名叫做虞。因为他被封于唐,人们又称他为唐叔虞。其后,他的儿子燮继位,因国临晋水,于是就把唐改为晋,晋国之名从此始。人们在晋水之源建祠来纪念他,这就是唐叔虞祠,后来又改称为晋祠。

  晋水流千年,飘走了春秋的霸主晋、战国三雄韩、赵、魏,直至煌煌大唐龙兴晋阳。读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碑,当年形胜来眼前,唐叔功德悬日月。由古唐而晋,由晋而大唐,不由赞叹:晋唐之源。

  晋祠是一本读不尽的书,更是一幅赏不够的画。悬瓮山,因半山古有巨石如瓮,故名。此石现已不可见,据说早在北宋仁宗时就因地震山坼,巨石摧毁,勿复瓮形。《山海经》说:“悬瓮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晋水出焉。”圣母殿依山而建,是晋祠的主殿,为纪念唐叔虞的母亲邑姜而建,雕梁画栋,琉璃飞甍,甚为壮观。圣母殿西侧有水母楼,东侧有三千岁侧卧周柏卧龙柏。由此而下,依山就势,亭台楼阁台榭等建筑次第排列,周柏唐槐,古木参天。晋祠太古老了,不免显得过于沧桑。幸运的是,前几天刚好下过一场小雪。此时,残雪薄敷,正好给它*添了一色明丽。*赏远观,黄瓦翠树,虚实黑白,浓淡天成,妙趣无穷。如果说其中的每一座古建筑都是一首凝固的音乐,那么,它们的错落排列,加上难老泉泉涌朱玉,智伯渠曲折逶迤,流水潺潺,真的就是一首古琴曲了。凝神倾听,如师旷操琴之妙音,典雅而清婉。鱼沼澄碧,红鲤戏水;飞梁独秀,鸟展双翼。站在飞梁上可兴观沼中群鱼戏水,想象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之上妙辩的场景,享受庄子人鱼之乐,体悟人生的意趣。画好乐妙,不能无舞。圣母殿内,正有北宋“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自可邀来婆娑。对佳人,赏画听乐,会心先哲,真人生快事!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听,周柏上飘下《诗经?唐风?绸缪》之古风:“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唐槐上摇落李太白深情的歌,歌声随着曲水而叮咚:“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醉翁欧阳修骑着马来了,他唱道:“行人望柌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历代文人学士来此吟诗填词的不知凡几,我不知晓,但晋祠知道。

  聆听悬瓮水声里,千年晋祠想象中。“诗无达诂”,画无尽赏,乐无竟解,经典常读常新。对于堪称集诗、书、画、乐诸经典于一身的晋祠,恕我才疏学浅、知寡识陋,权且粗浅的写写描描,还望它不要怪罪于我。

  晋祠公园的作文 5

  晋祠公园是我老家山西的一个公园,也是一个像仙境一样美丽的地方。

  春天,是蒲公英盛开的季节。晋祠公园的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这些蒲公英就像一个个可爱的小女孩,穿着淡黄色的舞裙,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跳起了舞蹈。柳树看见了如此漂亮的蒲公英,也想展现出自己美丽的一面,于是,她拆下自己用来整理头发的柳絮,让人们欣赏自己飘逸的秀发。

  夏天,晋祠公园的小动物们都出来凑热闹了。小鸟、蝴蝶、小猫、蜻蜓,它们都出来玩耍了。有些长着翅膀的小动物,还时不时与来公园的游客互动呢!

  秋天,落叶在晋祠公园飞舞着,一片片落叶就像一只只金黄色的蝴蝶,真漂亮!菊花公主纷纷换上了华丽的礼服,红如火、白如雪、粉如霞,太美了!

  冬天,整个晋祠公园都浸在冰雪的世界中。美丽的雪花简直就像天仙下凡一般,同时,也为晋祠公园穿上了圣洁的婚纱。

  晋祠公园四季如画,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仙境!


晋祠作文 (菁华6篇)(扩展4)

——晋祠公园的导游词汇总五篇

  晋祠公园的导游词 1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因它晶莹澄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数万亩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美难老泉的诗。

  晋祠一组祠祀建筑可谓把祭祀功能发挥到了极至,过会仙桥西行,为古莲花台,台为方形,四隅各铸一铁人护祠、镇水,以壮威仪。穿对越坊便是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组成的核心群体。

  献殿、殿身三间,歇山顶、四周无墙,当心间前后辟门,其余各间,在坚厚的槛墙上安叉子,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敬神时,燃一炷香,那五谷之气,便会使人置身于云雾漫漫,青烟缭绕的神秘氯围之中,从而使人的心灵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微妙的变化,上达于天,天人妙合。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古人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架虚为桥,若飞也。”故曰:“飞梁”。东西桥面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边缀勾栏,凭栏赏景,益增诗情画意。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进而考其功能更似一四通之祭坛。雩祀是民间的大事,故春旱求雨,必先择吉日,即壬辰一类属水的日子,然后在城东筑八尺见方的四通之坛,献生鱼八条,玄酒、脯肉一类以祭。在甲、乙日做一条八丈长的大青龙,置放中央,做七条四丈长的小青龙,面向东方,相隔八尺陈列车员。令儿童八人、田啬夫八人斋戒三日,青衣立于龙旁。仪式开始,鼓乐喧天,儿童与田啬疯狂起舞,然后由一*迷狂状态的伶牙俐齿的巫祝,口念祭词,手舞足啃以请雨……不管形式如何变化,苍龙始终是我们民族文化一个至今不衰的母题。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卦辞到灵星祭雩祭,从默默无声的神秘卦象到震耳欲聋的祭礼鼓声,哪个不围绕这个母题?这母题具有神奇的生命力,它没有终止于汉代的祭祀,反而在民间稳固地生要发芽、开花结果,演成至今不衰的民俗文化形式、龙舞龙灯、龙戏珠……在当年雩祭的青龙舞,早已种下龙舞龙灯与大型龙舞的原型因子;那手舞足蹈的僮子就是后来的手执波珠的领舞者,那强悍的男啬夫就是后来的舞龙人……

  晋祠公园的导游词 2

  位于晋祠古建筑门前的开阔地上。东对碧水莲塘,西靠晋祠古建筑,南北两翼,紧挨千顷稻田、农舍、村庄。 伏龙山是园内假山,山的半腰,嵌石题书“伏龙山”。山脚有石洞流水,水从石龙口中淌出,流入池中。池旁有石刻两罗汉,池中有石刻天女、麻姑,池边石虎饮水,状貌惟妙,情趣横生。

  公园中部有德隐斋。西北部有仙翁阁,又称红阁。因阁上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得名。此阁创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年一1505年),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修。还有北极阁,这座明代创建、清代重修的建筑,古朴端庄,典雅不俗,底洞门有“古唐邨”题刻。陶然村别居一角,亭秀阁明。

  晋祠公园东南部,是公园水乡。这里俗称南湖,水色碧秀,湖上有三孔桥,桥上行人,桥下泛舟,一派江南秀色。

  晋祠公园的导游词 3

  古建荟萃、名木杂布、风景绮丽、闻名遐迩的太原晋祠,地处市区西南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古建园林明珠。其历史悠久,始建年代无考,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已有记载,说明晋祠在一千五百余年前,已有一定规模了。

  晋祠即晋侯之祠,原是祭祀西周初年唐方国开国诸侯姬虞(即唐叔虞)的祠堂。后因晋水发源于此,改国号为晋,故名晋祠。

  晋祠占地4万多*方米,祠内林木荫翳,业经千余年的补葺修扩、开发建设,已由最初祭祀春秋晋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而发展成为包括各类寺庙在内的奉祀诸多人、神、佛、道的庙宇群落,有宋、金、元、明、清历代兴建的各种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是一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并且有着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园林,在海内外久负胜名。

  祠内的古建筑群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圣母殿为中心,形成一条东西向之中轴线。由祠东大门入内,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布列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系祠内建筑的主体部分。这组建筑布局严谨,造型别致,以风格独特、艺术与历史价值甚高而著称于世。北部建筑东自文昌宫起,有锁虹桥、东岳庙、昊天神祠(关帝庙)、三清洞、钧天乐台、贞观宝翰亭、唐叔虞祠、莲池、善利泉亭、松水亭、苗裔堂、朝阳洞、开原洞、云陶洞、老君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祖阁、顾亭及静怡园等。这组建筑依地势错综排列,崇楼高阁,参差叠置,以宏丽壮观、幽静飘逸取胜。

  南部建筑东自胜瀛楼起,有流碧榭、双桥、白鹤亭、同乐亭、傅山书画馆、三圣祠、真趣亭、分水堰、张郎塔、曲桥、洗耳洞、不系舟、难老泉亭、水母楼、台骀庙、公输子祠等。这组建筑既有楼台耸峙、亭桥点缀,又有泉水穿流、风光绮丽,颇具园林特色和诗情画意。南向又有王玉祠、晋溪书院、董寿*美术馆、奉圣寺、留山园等。祠内整体布局疏密有致,严谨得体,既有寺观院落之特色,亦富皇室宫苑之韵致,恢弘壮阔,独具匠心。

  祠内规模最大且文物价值最高的建筑是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的圣母殿,它建于石构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前廊进深达两间,廊下宽敞,乃唐、宋建筑中所独有。在中国同存古建实物中,殿周围的前廊进深达两间者,此乃最早的一个实例。前廊柱上雕饰木质蟠龙8条,蜿蜒自如,盘屈有力,系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原物。蟠龙柱形制曾见于隋、唐之际石雕塔门和神龛上,在国内古代建筑已知的木构实物中,以此最古。

  殿内有彩塑43尊,其中圣母像1尊,宦官像5尊,身穿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除神翕内的2尊小像为明代补塑外,余皆宋代原作。这些塑像的排列形式突破了寺观塑像排列的固有规制,创造了真正的世俗生活场面,是宋代宫廷生活及其森严等级制度的真实写照,且造型生动,活灵活现,是宋人审美情趣的最高反映和体现,堪称神品,海内外均极罕见。殿前的鱼沼飞梁之建筑结构呈宋代特色,沼内石柱具北魏遗风,乃宋天圣年间原物。鱼沼飞梁实际上就是架设在鱼沼上造型如大鸟展翅的十字形桥梁,这种造型优美、形制奇特的十字形桥式虽然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画中偶有所见,但国内现存实物仅此一例,确是“海内独有,举世无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极有价值。飞梁之前有献殿,虽规模不大,却是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原构。

  中国的庙宇建筑设祭亭、享亭、献亭、享堂、享殿、献殿等祭礼性建筑物者虽然屡见不鲜,十分普遍,但大多乃明、清所建,金代木结构献殿则只有晋祠所独有,故尤显珍贵。

  难老泉前,是晋祠自然风光的精华所在。左侧真趣亭,是人们观赏风光多要逗留之地。亭下踏台阶可到水边,名曰“洗耳洞”。水中石坝一条,如玉带贯穿腰间,坝下凿孔洞十枚,是当年南北两渠三七分水的界线。

  晋祠的.树木,也是人们赏玩的景色。传说中的周柏、唐槐等分布于永镜台前、关帝庙内、东岳祠中和圣母殿北侧,就中以圣母殿北侧的周柏最引人注目。树高10余米,侧身向南倾倚,苍翠的叶枝,披覆在圣母殿屋顶之上,与地面成45度斜角,前面又一柏树支撑着它的躯干,名曰“撑天柏”。

  此外,贞观宝翰亭内的《晋祠之铭并序》碑系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亲自撰文并书写,字体为行书,深得王羲之之神韵,飞逸洒脱,骨骼雄奇,遒劲挺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通行书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墨客游览晋祠后留下了不少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千古绝唱;宋司马光有“山寒太行晚,水碧晋阳春”之名句;宋欧阳修有“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感叹。

  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自《山海经》、《水经注》以来,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北齐、隋、唐及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其中建筑占最重要地位,城堡、陵墓、祠宇宙、民居、石窟、寺观、古塔、园林、亭榭等相当集中。

  晋祠是以泉、渠水系构景的佳例。祠内水母楼(晋源水神庙)筑于难老泉泉源之上,泉水从其下涌出。楼前罩一八角攒尖泉亭,再下石塘之中,用人字堰南北三七分流,这是晋祠自然景观的中心。由东向西,祠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排列在东西主轴线上,最后以欢喜岭上望川亭为终点。南部台骀庙、公输子祠、王琼祠、三圣祠、同乐亭、白鹤亭、胜嬴楼、晋溪书院。北部苗裔堂、朝阳洞、吕祖阁、三台阁、待凤轩、静怡园、唐叔虞祠、昊天神祠、钧天乐台、东岳庙、文昌宫、五云亭等环周布置。这些建筑或依山或傍水,给庄严肃穆的祠庙增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崇宁元年(1102)重修。殿依山而筑,恰在晋水源头之上,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单槽,四周围廊,即宋《营造法式》记载“副阶周匝”做法。形成一个宽阔的前廊,其构架作了特殊处理,将下檐前廊当中三间的四道梁架加长到深二间,梁尾交于殿身槽缝的内柱上,使殿身前檐当中三间四柱不落地而立于上述梁上,并把殿身正面的门窗槛墙后移到内柱之间,形成深两间的前廊,格外宽敞。殿内部分,深三间上架通梁,空间完整高敞。殿前八根廊柱上各缠绕木质盘龙一条,即《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是现存宋代此种做法的孤例。大殿斗拱六铺作,单拱拱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出重昂,并施异形拱。下檐斗和上檐补间昂嘴,长大而*出,舒展而豪放。斗拱彩画与《营造法式》卷三十四,五彩遍装极相似,虽属后世重装,当是古法。展顶筒板瓦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琉璃脊饰虽为明代更换,但形状色泽精致,整座殿宇庄严富丽,此殿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的建筑,柱身侧脚,生起显著,屋顶及檐口曲线圆和,表现了典型的北宋建筑风格,可视为宋式殿堂建筑代表作。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和献殿之间,其渊源可追溯到南北朝。现存飞梁系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沼中三十四根八角石柱,复盆式莲花雕式柱础,柱头普柏枋相交,上置栌头,施十字拱承托梁枋,四向连到沿岸,结成十字形板桥。东西宽阔,连接献殿和圣母殿,南北下斜如冀,与圣母殿脊的角相呼应,大有振翅欲飞之势。其形制作独特,偶见于古画之中,而现存实际物仅此一例,实属可贵。

  飞梁前的献殿,是陈设祭品之所,琉璃花脊,明间前后设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槛墙上装直棂栅栏,施五铺作斗拱,单抄单下昂,补间一朵,上部梁架四掾袱前后檐通梁,上施驼峰托脚承*梁,其上设儒柱和大叉手,构法合理,坚固耐久。殿内敞朗,四翼舒展,外观酷似凉亭,整体结构古朴轻巧而稳定。

  以这许多国宝建筑为中心,晋祠整个庙宇在总体布局上,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对称的建筑风格中融入变化的、自由的园林建筑民间思想。这就给晋祠的形成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晋祠有着嵯峨般的山峰,碧玉似的泉水,参天的古木和盛开的百花。尤其是稻花溢香的季节,到处是一派江南景象。气候冬温夏凉,一年四季景色宜人,其自然景观和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悦目赏心。

  目前,晋祠风景名胜区主要包括天龙山、龙山、太山、晋祠博物馆、晋祠公园。

  圣母殿的背后是悬瓮山。据《方舆纪要》载:“悬瓮山在太原西南十里,晋水所出。”悬瓮山北有龙山、太山,南有庙望山、鸡笼山,西有天龙山。诸山一脉相承,松柏连天。山风响处,松涛澎湃。山中景致妙趣横生。“霜叶红于二月花”恰似“龙山红叶”的写照;天龙八景的望川亭有六块题字石,即欢喜岭、天目山、极乐峰、结绌山、望川遗址,山水大观,言简意赅,跃然石上。登临“望川晴晓”看日出,是晋祠极好景色。山上还有宋太宗赵光义攻打晋阳前的“试石剑”,悬瓮山南面不远的柳子沟有柳下跖插旗石。涌翠崖浓翠溶溶,举手可挹。鹿角峰麋鹿尚存,瓦岗寨、锁烟岭、大小神沟、柳子沟、明仙峪、马坊峪等无不各具特色。纵观悬瓮群山,悬崖绝壁,奇峰怪石,苍翠欲滴,四季常青,从春到秋,山花烂漫,飘飘然有凌云之溉。

  山有山之胜,水有水之奇。在晋祠风景区主要得益于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景之观,难老泉日注不穷。九龙湖、台驿泽、留山湖、智伯渠、池沼,都来自晋水,所以最引人入胜还属“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泉水清澈透底,三九寒天,水中长生萍草,翠绿动人。每当冬日清晨,泉流之上雾气升腾,像白纱笼罩水面。晋祠的楼、台、亭、阁在烟雾缥缈之中忽隐忽现,身在其中,如入幻境,当夜深人静时,难老泉不舍昼夜,形成晋祠内八景之首。在晋祠群山之中,泉、溪、涧、潭随处可见。在海拔1700米的天龙山上,泉眼众多,登天龙山方知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真谛。山奇水奇,二者皆有,是晋祠胜境千古不朽的根本。

  晋祠园林是由我国最古老的园囿造园发展而来。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为晋祠风光增光添彩。晋祠的植被品种多,年代远古,造型妙,布局美,巧夺天工。松柏杨柳、银杏、菩提、雪松等遮天蔽日,三暑炎夏却是一片清凉世界。

  晋祠公园的导游词 4

  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尤其是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景点是晋祠风景区的精华。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晋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晋祠旅游景区距太原市较*,气候条件与市区接*,加上依水傍山,风景优美,是游客避暑、观光地。太原市通往晋祠的8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8路小公共汽车,昼夜持续时间长(早6:00——晚23:0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乘车环境舒适。晋祠风景区食宿方便,饭店、旅馆坐落周围,数十家饭店、餐馆、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服务和可口的饭菜,且具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晋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纯香而饮誉天下。紧靠景区的晋祠镇***几年下工夫抓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公用设施及三业(服务、餐饮、娱乐)建设,面貌大为改观,尤其是景区的住宿条件、通信业务、医疗保障、娱乐场所、购物环境越来越受到中外游人的青睐。

  晋祠公园的导游词 5

  古建荟萃、名木杂布、风景绮丽、闻名遐迩的太原晋祠,地处市区西南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古建园林明珠。其历史悠久,始建年代无考,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已有记载,说明晋祠在一千五百余年前,已有一定规模了。

  晋祠即晋侯之祠,原是祭祀西周初年唐方国开国诸侯姬虞(即唐叔虞)的祠堂。后因晋水发源于此,改国号为晋,故名晋祠。

  晋祠占地4万多*方米,祠内林木荫翳,业经千余年的补葺修扩、开发建设,已由最初祭祀春秋晋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而发展成为包括各类寺庙在内的奉祀诸多人、神、佛、道的庙宇群落,有宋、金、元、明、清历代兴建的各种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是一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并且有着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园林,在海内外久负胜名。

  祠内的古建筑群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圣母殿为中心,形成一条东西向之中轴线。由祠东大门入内,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布列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系祠内建筑的主体部分。这组建筑布局严谨,造型别致,以风格独特、艺术与历史价值甚高而著称于世。北部建筑东自文昌宫起,有锁虹桥、东岳庙、昊天神祠(关帝庙)、三清洞、钧天乐台、贞观宝翰亭、唐叔虞祠、莲池、善利泉亭、松水亭、苗裔堂、朝阳洞、开原洞、云陶洞、老君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祖阁、顾亭及静怡园等。这组建筑依地势错综排列,崇楼高阁,参差叠置,以宏丽壮观、幽静飘逸取胜。

  南部建筑东自胜瀛楼起,有流碧榭、双桥、白鹤亭、同乐亭、傅山书画馆、三圣祠、真趣亭、分水堰、张郎塔、曲桥、洗耳洞、不系舟、难老泉亭、水母楼、台骀庙、公输子祠等。这组建筑既有楼台耸峙、亭桥点缀,又有泉水穿流、风光绮丽,颇具园林特色和诗情画意。南向又有王玉祠、晋溪书院、董寿*美术馆、奉圣寺、留山园等。祠内整体布局疏密有致,严谨得体,既有寺观院落之特色,亦富皇室宫苑之韵致,恢弘壮阔,独具匠心。

  祠内规模最大且文物价值最高的建筑是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的圣母殿,它建于石构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前廊进深达两间,廊下宽敞,乃唐、宋建筑中所独有。在中国同存古建实物中,殿周围的前廊进深达两间者,此乃最早的一个实例。前廊柱上雕饰木质蟠龙8条,蜿蜒自如,盘屈有力,系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原物。蟠龙柱形制曾见于隋、唐之际石雕塔门和神龛上,在国内古代建筑已知的木构实物中,以此最古。

  殿内有彩塑43尊,其中圣母像1尊,宦官像5尊,身穿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除神翕内的2尊小像为明代补塑外,余皆宋代原作。这些塑像的排列形式突破了寺观塑像排列的固有规制,创造了真正的世俗生活场面,是宋代宫廷生活及其森严等级制度的真实写照,且造型生动,活灵活现,是宋人审美情趣的最高反映和体现,堪称神品,海内外均极罕见。殿前的鱼沼飞梁之建筑结构呈宋代特色,沼内石柱具北魏遗风,乃宋天圣年间原物。鱼沼飞梁实际上就是架设在鱼沼上造型如大鸟展翅的十字形桥梁,这种造型优美、形制奇特的十字形桥式虽然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画中偶有所见,但国内现存实物仅此一例,确是“海内独有,举世无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极有价值。飞梁之前有献殿,虽规模不大,却是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原构。

  中国的庙宇建筑设祭亭、享亭、献亭、享堂、享殿、献殿等祭礼性建筑物者虽然屡见不鲜,十分普遍,但大多乃明、清所建,金代木结构献殿则只有晋祠所独有,故尤显珍贵。

  难老泉前,是晋祠自然风光的精华所在。左侧真趣亭,是人们观赏风光多要逗留之地。亭下踏台阶可到水边,名曰“洗耳洞”。水中石坝一条,如玉带贯穿腰间,坝下凿孔洞十枚,是当年南北两渠三七分水的界线。

  晋祠的`树木,也是人们赏玩的景色。传说中的周柏、唐槐等分布于永镜台前、关帝庙内、东岳祠中和圣母殿北侧,就中以圣母殿北侧的周柏最引人注目。树高10余米,侧身向南倾倚,苍翠的叶枝,披覆在圣母殿屋顶之上,与地面成45度斜角,前面又一柏树支撑着它的躯干,名曰“撑天柏”。

  此外,贞观宝翰亭内的《晋祠之铭并序》碑系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亲自撰文并书写,字体为行书,深得王羲之之神韵,飞逸洒脱,骨骼雄奇,遒劲挺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通行书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墨客游览晋祠后留下了不少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千古绝唱;宋司马光有“山寒太行晚,水碧晋阳春”之名句;宋欧阳修有“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感叹。

  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自《山海经》、《水经注》以来,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北齐、隋、唐及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其中建筑占最重要地位,城堡、陵墓、祠宇宙、民居、石窟、寺观、古塔、园林、亭榭等相当集中。

  晋祠是以泉、渠水系构景的佳例。祠内水母楼(晋源水神庙)筑于难老泉泉源之上,泉水从其下涌出。楼前罩一八角攒尖泉亭,再下石塘之中,用人字堰南北三七分流,这是晋祠自然景观的中心。由东向西,祠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排列在东西主轴线上,最后以欢喜岭上望川亭为终点。南部台骀庙、公输子祠、王琼祠、三圣祠、同乐亭、白鹤亭、胜嬴楼、晋溪书院。北部苗裔堂、朝阳洞、吕祖阁、三台阁、待凤轩、静怡园、唐叔虞祠、昊天神祠、钧天乐台、东岳庙、文昌宫、五云亭等环周布置。这些建筑或依山或傍水,给庄严肃穆的祠庙增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崇宁元年(1102)重修。殿依山而筑,恰在晋水源头之上,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单槽,四周围廊,即宋《营造法式》记载“副阶周匝”做法。形成一个宽阔的前廊,其构架作了特殊处理,将下檐前廊当中三间的四道梁架加长到深二间,梁尾交于殿身槽缝的内柱上,使殿身前檐当中三间四柱不落地而立于上述梁上,并把殿身正面的门窗槛墙后移到内柱之间,形成深两间的前廊,格外宽敞。殿内部分,深三间上架通梁,空间完整高敞。殿前八根廊柱上各缠绕木质盘龙一条,即《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是现存宋代此种做法的孤例。大殿斗拱六铺作,单拱拱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出重昂,并施异形拱。下檐斗和上檐补间昂嘴,长大而*出,舒展而豪放。斗拱彩画与《营造法式》卷三十四,五彩遍装极相似,虽属后世重装,当是古法。展顶筒板瓦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琉璃脊饰虽为明代更换,但形状色泽精致,整座殿宇庄严富丽,此殿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的建筑,柱身侧脚,生起显著,屋顶及檐口曲线圆和,表现了典型的北宋建筑风格,可视为宋式殿堂建筑代表作。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和献殿之间,其渊源可追溯到南北朝。现存飞梁系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沼中三十四根八角石柱,复盆式莲花雕式柱础,柱头普柏枋相交,上置栌头,施十字拱承托梁枋,四向连到沿岸,结成十字形板桥。东西宽阔,连接献殿和圣母殿,南北下斜如冀,与圣母殿脊的角相呼应,大有振翅欲飞之势。其形制作独特,偶见于古画之中,而现存实际物仅此一例,实属可贵。

  飞梁前的献殿,是陈设祭品之所,琉璃花脊,明间前后设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槛墙上装直棂栅栏,施五铺作斗拱,单抄单下昂,补间一朵,上部梁架四掾袱前后檐通梁,上施驼峰托脚承*梁,其上设儒柱和大叉手,构法合理,坚固耐久。殿内敞朗,四翼舒展,外观酷似凉亭,整体结构古朴轻巧而稳定。

  以这许多国宝建筑为中心,晋祠整个庙宇在总体布局上,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对称的建筑风格中融入变化的、自由的园林建筑民间思想。这就给晋祠的形成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晋祠有着嵯峨般的山峰,碧玉似的泉水,参天的古木和盛开的百花。尤其是稻花溢香的季节,到处是一派江南景象。气候冬温夏凉,一年四季景色宜人,其自然景观和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悦目赏心。

  目前,晋祠风景名胜区主要包括天龙山、龙山、太山、晋祠博物馆、晋祠公园。

  圣母殿的背后是悬瓮山。据《方舆纪要》载:“悬瓮山在太原西南十里,晋水所出。”悬瓮山北有龙山、太山,南有庙望山、鸡笼山,西有天龙山。诸山一脉相承,松柏连天。山风响处,松涛澎湃。山中景致妙趣横生。“霜叶红于二月花”恰似“龙山红叶”的写照;天龙八景的望川亭有六块题字石,即欢喜岭、天目山、极乐峰、结绌山、望川遗址,山水大观,言简意赅,跃然石上。登临“望川晴晓”看日出,是晋祠极好景色。山上还有宋太宗赵光义攻打晋阳前的“试石剑”,悬瓮山南面不远的柳子沟有柳下跖插旗石。涌翠崖浓翠溶溶,举手可挹。鹿角峰麋鹿尚存,瓦岗寨、锁烟岭、大小神沟、柳子沟、明仙峪、马坊峪等无不各具特色。纵观悬瓮群山,悬崖绝壁,奇峰怪石,苍翠欲滴,四季常青,从春到秋,山花烂漫,飘飘然有凌云之溉。

  山有山之胜,水有水之奇。在晋祠风景区主要得益于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景之观,难老泉日注不穷。九龙湖、台驿泽、留山湖、智伯渠、池沼,都来自晋水,所以最引人入胜还属“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泉水清澈透底,三九寒天,水中长生萍草,翠绿动人。每当冬日清晨,泉流之上雾气升腾,像白纱笼罩水面。晋祠的楼、台、亭、阁在烟雾缥缈之中忽隐忽现,身在其中,如入幻境,当夜深人静时,难老泉不舍昼夜,形成晋祠内八景之首。在晋祠群山之中,泉、溪、涧、潭随处可见。在海拔1700米的天龙山上,泉眼众多,登天龙山方知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真谛。山奇水奇,二者皆有,是晋祠胜境千古不朽的根本。

  晋祠园林是由我国最古老的园囿造园发展而来。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为晋祠风光增光添彩。晋祠的植被品种多,年代远古,造型妙,布局美,巧夺天工。松柏杨柳、银杏、菩提、雪松等遮天蔽日,三暑炎夏却是一片清凉世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