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作文 (菁华6篇)

首页 / 作文 / | 作文

刘禹锡作文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又读起了那脍炙人口的《陋室铭》,脑中也不禁想起了刘禹锡虽住陋室,但品德高雅的画面。

  想象一下,当你遇见刘禹锡,发现他原来时一个相貌*凡,但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时,当你走进他的陋室,却并不认为简陋时,你会多么的意外和惊喜啊!在陋室里坐下,举起一杯清茶慢慢饮尽,这杯清茶不就像刘禹锡的高洁,淡泊,优雅的品质一样吗?即使陋室外表简陋不堪,但在如此意境高远,没有世俗乐器争吵扰乱的生活中,陋室还有什么简陋的`地方呢?台阶上都已被青苔染绿,小草的青色活泼地蹦入室内,这岂不是一派春意盎然的绿色风光吗?

  即使刘禹锡被贬,离开官场过着简单的生活,但刘禹锡并不认为这是件坏事,反过来想,离开那些吵闹,深幻莫测的地方不也很好吗?这时,刘禹锡举起毛笔,诗兴大发,乱中有则地写出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住宅简陋,但入住人却高尚,这何尝不是最好的诠释呢?过着如此悠然自得的生活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刘禹锡的品德,足以盖过整个陋室,即使受到挫折,也不会倒下,他有更多的路要走。

刘禹锡作文2

  古语言曰:“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

  风华之年,谁知铩羽连连?被贬刺史,谁知小人竟趁火打劫?

  他有风雨无阻的坚定态度。被迫一搬家,信步江岸,清风拂面,皓月当空,泛起涟漪的江面像泼了金油漆一般熠熠生光。他若有所思,目光紧锁在大江对面的一片朦胧上,他知道,人生的前方便是这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大雾,他须继续上下而求索,且快乐而豁达地活着。于是他信笔写下: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他有震天撼地的远大抱负。被迫再搬家,杨柳拂面,风吹草动,他用随风摇摆的柳条作鞭,鞭策自己,他从未忘过力挽狂澜的使命。一小屋,在荒野,杨柳青青江水*,但他却是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有高洁傲岸的君子气节。被迫三搬家,筚门蓬户,陋室空堂,容不下一颗凌云的爱国心!陋室有他不陋,因为“惟吾德馨”!门前大石刻字,如万仞山川之长风鼓荡林海,离离蔚蔚、浩浩荡荡地弥漫着一种刚毅美。这一则《陋室铭》刻在了石上,更刻在了他的心里。正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他以笔作剑,刺破这阴暗腐朽的社会;他冰魂雪魄,成为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星辰。

  他是刘禹锡。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刘禹锡作文3

  我耳边响着朗朗的读书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片文言文的旋律仿佛钻入了我的大脑,让我眼前浮现出了刘禹锡被贬的情形。突然,一只大手把我拉进了画面中……

  我低头打量着自己:着一身文官服,戴一顶文官帽。这时,一个低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策知县手下,还不快把搬家的信送回去!”我顿时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奔向得胜河边的小房子。一路上策知县的形象久久不能从大脑中抹去:怒火眼中烧,眉头久久不舒展。仰着下巴,轻蔑看人。

  不多久,得胜河边的小房子就映入眼帘。我用手敲门,随着一声“请进”,我与刘禹锡第一次相遇了。他正坐在掉了漆的椅子上读书,边上摆着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人在历阳心在京。我心中微微一震。这时刘禹锡已经起身,我双手递过信,他也微微弯身双手接过。只见他眼中闪着坚定,眉间透着公正与清廉。但身上的衣服却不尽人意——颜色暗淡,破旧不堪。

  我回到策知县那里,这时他终于露出了令人厌恶的微笑。不久后,他又命令我去陋室看刘禹锡的生活状况,我心里他捏一把汗。只见房子非常小而破旧,上面的漆已经基本掉落。窗子在风的力量下显得十分弱小,不断地发出噪音,让人害怕马上就会掉落。我轻轻敲门,只听“吱嘎”一声,门自己开了。屋中的刘禹锡正读着一本破旧的书,掉了色的封面上隐约可见“论语”二字。他的床头也是堆满了书卷,这让房间显得更加窄小。我弯身拜见刘禹锡,问道:“孟德先生,为何您志向远大,刻苦读书,却落到了如此地步?”这时他才从书海中抬起头,答道:“本来我应该住在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只可惜那策知县多方刁难我也!我保持乐观心态写对联,那趋炎附势的小人却更加胡作非为!”他手中拿起毛笔,愤然起身,写下“陋室铭”三字。我的心“怦怦”地跳动着。他看着房内仅有的一桌一床一椅感叹道:“诸葛草庐因圣贤之道而闻名。此陋室环境清幽,交往不俗,生活高雅,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随即挥舞笔墨,写下全篇。我不禁感叹:“孔子云:何陋之有!孟德先生,您的读书之劳苦、写诗之天分必会闻名千史!”刘禹锡此时又写下了孔子的话语。他立刻命令手下人把陋室铭全篇刻在器物上。我看见后感慨万千。

  正在我意犹未尽的时候,那只大手又把我拉回了现实。虽然我眼前的画面消失了,但刘禹锡的性格特点却久久不能让我遗忘。

刘禹锡作文4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尘。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题记

  年轻的你,立志高,抱负大,有“少年负志气”,“忧国不忧深”的气魄。你不甘心只当一个文人的角色,也不追求荣华富贵,而是希望能在改革国家政治和富国强民中作出贡献。于是,你积极投身与王叔文的革新事业。在终于有所作为时,却因为宦官和军阀的内外串通,不幸被贬朗州。沉重的打击,不仅一下子浇灭了你“矫世厉俗”的壮志,夺取了你在朝廷中发挥才干,刷新政治的机会,更让你受到了接踵不断的迫害。

  心中有气,只有寄情于笔墨。你将散文、诗歌化为“见志”的工具,刻画黑暗势力的丑恶嘴脸,与你的对手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清商一来秋日小,羞尔微形饲丹鸟”你以蔑视愤怒的口吻揭露了它们凶狠和丑恶的嘴脸,并且坚信,只有时机一到,什么宦官、权宦之类的都要像飞蚊见到秋天一样,纷纷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逆境中的你,不是整日热泪双流,灰心丧气,而是乐观向上,不甘沉沦,不减壮志。“巴山出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你虽屡遭贬谪,但仍傲岸不屈,面对政治上的逆境,陶渊明说自己误落尘网,一旦挣脱,便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表现的是一种傲岸;李白也曾遭受“赐金放还”和“流放夜郎”的打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的是他豪迈的个性,失意后的决绝,也是一种傲岸。而你不同,从“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到“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你一贬就长达二十三年,但你始终坚持自己的思想,从未在逆境中向当权者屈服。

  你不畏衰节,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不畏“播迁”,唱出蒸汽凛凛的壮歌;不服“老迈”,唱出朝气蓬勃的暮歌。你傲岸不屈,逆境不衰,令人肃然起敬。

  反观现代社会,当有些人自觉生不逢时,不思进取,*淡的日子将胸中伟大的理想淡化,青年时代的指点江山,飒爽英姿不复存在。面对刘禹锡,我们应该感到惭愧,应该检讨自己。我们也应该坚守自己的意志,坚定信念,为理想奋斗拼搏。有志者应奋勇前行,重新扬起扬帆远航的风帆,也将会拥有满天的彩霞。

刘禹锡作文5

  鲜花总比绿叶更早地萎谢,张扬总比内敛更早地凋零。

  题记

  窗外,凄凉地风拂过大地,一缕残红落水,剩下的是秋风间的矜持,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案前未成合上的旧书,想起了那篇给我以启迪的《陋室铭》。

  感于刘禹锡当年的风骨,奋笔写下了这洁身自好的《陋室铭》,但真正令我感动的和深思的不是他所表现的精神,的,在于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深蕴。不知怎地流连的残红绿叶似与《陋室铭》有着无法言喻的契合。

  沉稳的内在永大于张扬的外表,渲染出的浮华远不及纯真的朴实。

  鲜花艳极了整个春夏,却无法摆脱秋风中的凋零,因为他曾经有的张扬,给人以叹惋和遗憾“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而绿叶却永远矜持着自己的色彩,因为内敛,纵然飘落也只会引起人的怜思。

  山不在高,给人以仙境之感而非那终年覆雪的高山,更用一种绿荫掩映下的山的感觉。

  水不在深,给人以灵气之感的,而非那纵深千里的大海,更有一湾碧绿的青潭的感觉。

  做人亦不可太过的浮华与张扬。

  人们常常惊羡于歌星的风流雅韵,流光溢彩;崇拜于政坛人物的一言九鼎,叱咤风云。却不知他们张扬的背后往往更易感受到那份灵魂的空虚。于是,他们也需要离开喧嚣的凡尘,去进入刘禹锡的陋室,在朴质的自然检点自己的虚浮。

  而作为刘禹锡,作为活在今天如同刘禹锡一般的人们,却无需承受这份检点。因为我们不需要张扬,不需要浮华,不需要再镜头之下故弄玄虚,在众人面前详装大度,我们活在陋室之中,从而需要拥有更真实的的自己:无需如政坛人物品味离休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失落和苦涩。因为在陋室前谈笑的鸿儒并不巴结权利无需品尝有朝一日被社会零落的酸楚和悲哀,因为我们没有“福分”更不愿去享受那耀眼的光辉和荣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拥有充实,可以纵横驰骋,可以言所欲言,可以开怀大笑,一切都因为生活生活在“陋室”充满自由。

  融入银河,就安谧的和明月为伴照亮长天:没入草莽,就微笑着同清风合力染绿大地,于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切变得与刘禹锡的陋室极为相似,一切仿佛都照应了刘禹锡的思想刘禹锡的灵魂。

  再现那缕残红与绿叶,我蓦然间感受到鲜花要比绿叶更早地凋零,活在刘禹锡的陋室中也许要比活在繁杂的尘世更充实,更有意义。

  读罢《陋室铭》我倒愿意做那片绿叶,过那“永不凋零”的人生。

刘禹锡作文6

  刘禹锡公园位于京城路与310国道交叉口东南角,南邻大海寺,北邻象棋广场。走*刘禹锡西广场,向东望去,一座五跨六柱式的牌坊上面,赫然题刻着“诗豪园”三个大字。进了诗豪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刘禹锡的雕像。它重约120吨,高约9米,差不多有三层楼那么高,它是由一块浅黄色的巨石雕刻而成的。他仰望前方,表情凝重,右手握着毛笔,表现了一代诗豪的学者风范。他身上还刻着一首刘禹锡初次遇见白居易时写下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过了仿唐代建筑的生活区就来到了十二牌坊。十二牌坊主要是以刘禹锡经历和生活过的地方命名的,从其出生地嘉兴到仕途经历重地长安、扬州,再到主要诗人创作地郎州、连州、和州、汝州等,最后到故乡荥阳。沿着小路走,每个牌坊上都刻有古人的诗句或今人的对联并附有相对应的石刻简介。再沿着小路往前走,就来到了刘禹锡墓,刘禹锡墓坐北向南,高约3米,周长约50米,是圆形的。我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已是冬天,地上的草已经干枯了,但刘禹锡墓上的草还是青的。?

  看完刘禹锡之墓,再往西走就来到了竹林,竹林里有一个小屋,那就是陋室,它是刘禹锡公园的主要景观之一,它环山傍水,形成了一道无与伦比的美丽风景线。陋室房顶是用很多稻草堆成的,房身是用一些竹子建成的,一走到这里就会让人感到心灵的宁静。陋室前边有一个人工湖,它从东到西贯穿整个公园,再往前边走能看见一个玻璃造型,玻璃是一层一层重叠起来的,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不由得让我想起“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的对联。湖中心的玻璃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非常好看。人工湖的水清澈见底,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一阵微风吹过,波光粼粼,鱼儿嬉戏,鸟儿长鸣,头上白云过,脚下绿水流,不由得沁人心脾,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是到了江南水乡还是世外桃源?再往前走,就看见了有天鹅造型的小岛,一个个天鹅有的展翅高飞,有的刚刚落脚,岛的周围有一群羽毛雪白的小鸭,成为刘禹锡公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啊!刘禹锡公园真美啊!如果你有空一定要去细细游赏。


刘禹锡作文 (菁华6篇)扩展阅读


刘禹锡作文 (菁华6篇)(扩展1)

——刘禹锡作文 (菁华5篇)

刘禹锡作文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又读起了那脍炙人口的《陋室铭》,脑中也不禁想起了刘禹锡虽住陋室,但品德高雅的画面。

  想象一下,当你遇见刘禹锡,发现他原来时一个相貌*凡,但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时,当你走进他的陋室,却并不认为简陋时,你会多么的意外和惊喜啊!在陋室里坐下,举起一杯清茶慢慢饮尽,这杯清茶不就像刘禹锡的高洁,淡泊,优雅的品质一样吗?即使陋室外表简陋不堪,但在如此意境高远,没有世俗乐器争吵扰乱的生活中,陋室还有什么简陋的地方呢?台阶上都已被青苔染绿,小草的青色活泼地蹦入室内,这岂不是一派春意盎然的绿色风光吗?

  即使刘禹锡被贬,离开官场过着简单的生活,但刘禹锡并不认为这是件坏事,反过来想,离开那些吵闹,深幻莫测的地方不也很好吗?这时,刘禹锡举起毛笔,诗兴大发,乱中有则地写出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住宅简陋,但入住人却高尚,这何尝不是最好的诠释呢?过着如此悠然自得的生活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刘禹锡的品德,足以盖过整个陋室,即使受到挫折,也不会倒下,他有更多的路要走。

刘禹锡作文2

  必须得承认,现代生活存在很多压力。这从许多老气横秋的年轻人脸上便可以发现。是不是现代人的抗压能力降低了呢?然而,其实,压力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实在没必要那么在意。纵观社会,在长长的历史长河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哪怕遭受厄运,却依然笑看风云,活出自己的味道。这样的例子数不枚举,比如被后人称为“诗豪”的刘禹锡。

  他曾经被流放到偏远的“巴山楚水凄凉地”23年,可回归到京城时还依然乐观。作为一位少年成名的人物,在遭逢如此打击下,还能如此豁达,是很不容易的。刘禹锡21岁就进士及第,一直到他33岁那年,他可以说是过的顺风顺水。如果生命就此定格,他的一生可谓一帆风顺了。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让他的人生从此彻底改变。

  作为一位有理想和抱负的时代好青年,刘禹锡坚定的站在了改革队伍那一边。代价就是被贬到了遥远的朗州做司马。十年后,刘禹锡与柳宗元一起奉诏还京。即使这样,他依然心情*和,也许是为了庆祝,他为此还赋诗一首。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意思是这么多桃树,都是我走后才种的。但谁能想到呢?就是两句话,刘禹锡再一次被贬走了13年。

  已经56岁的刘禹锡并没有变得悲观,而是越苦越开心。当他在和州做通判时,知县对空降至此的刘禹锡很不喜欢,所以安排他去郊区住了。换别人肯定一百个不愿意。但刘禹锡一看郊外美丽的风景,便朗声念到:“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知县一看这架势,心想既然你这么满意,那我把你的房子面积缩小一半,从城南移到城北去吧!可他没料到,刘禹锡竟看着风景,挥笔写下:“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这次可真气坏了,小人阴暗的心理蠢蠢欲动,他让刘禹锡从城北迁到破烂不堪的陋室,只有一间茅草屋。可是那又如何呢?这次,刘禹锡摊开宣纸,就此,一篇千古名文《陋室铭》诞生了。哪怕被小人占了便宜,刘禹锡依然展现出了他乐观的一面。

  透过现象看本质,仅仅是乐观使他无视生活中的不堪吗?是,却又不是。我认为,是他跳出了生活的樊篱,有着更高的人生格局。因为大家别忘了,除了诗人的身份以外,刘禹锡还是一位著名哲学家。在依然相信鬼神的唐朝,他已经在提倡唯物主义思想了。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正是这种积极的进取精神,使他能够笑看生活中的困厄。

  他甚至还提出,神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刘禹锡深知人性的恶劣与贪婪,理解了他人的局限,就不会把他人的卑劣当回事,因此能够活得轻松自在。这才是刘禹锡能够活得自由自在的原因。

  在刘禹锡的一生中,他从来就与悲观绝缘。所以我们从刘禹锡痛苦的一生中,只能看到他对生活的满意,丝毫没有对生活的抱怨。而在后人的笔下,他的晚年生活,似乎只是终日与好友白居易作诗,饮酒,好不自在!

刘禹锡作文3

  刘禹锡公园位于京城路与310国道交叉口东南角,南邻大海寺,北邻象棋广场。走*刘禹锡西广场,向东望去,一座五跨六柱式的'牌坊上面,赫然题刻着“诗豪园”三个大字。进了诗豪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刘禹锡的雕像。它重约120吨,高约9米,差不多有三层楼那么高,它是由一块浅黄色的巨石雕刻而成的。他仰望前方,表情凝重,右手握着毛笔,表现了一代诗豪的学者风范。他身上还刻着一首刘禹锡初次遇见白居易时写下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过了仿唐代建筑的生活区就来到了十二牌坊。十二牌坊主要是以刘禹锡经历和生活过的地方命名的,从其出生地嘉兴到仕途经历重地长安、扬州,再到主要诗人创作地郎州、连州、和州、汝州等,最后到故乡荥阳。沿着小路走,每个牌坊上都刻有古人的诗句或今人的对联并附有相对应的石刻简介。再沿着小路往前走,就来到了刘禹锡墓,刘禹锡墓坐北向南,高约3米,周长约50米,是圆形的。我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已是冬天,地上的草已经干枯了,但刘禹锡墓上的草还是青的。?

  看完刘禹锡之墓,再往西走就来到了竹林,竹林里有一个小屋,那就是陋室,它是刘禹锡公园的主要景观之一,它环山傍水,形成了一道无与伦比的美丽风景线。陋室房顶是用很多稻草堆成的,房身是用一些竹子建成的,一走到这里就会让人感到心灵的宁静。陋室前边有一个人工湖,它从东到西贯穿整个公园,再往前边走能看见一个玻璃造型,玻璃是一层一层重叠起来的,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不由得让我想起“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的对联。湖中心的玻璃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非常好看。人工湖的水清澈见底,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一阵微风吹过,波光粼粼,鱼儿嬉戏,鸟儿长鸣,头上白云过,脚下绿水流,不由得沁人心脾,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是到了江南水乡还是世外桃源?再往前走,就看见了有天鹅造型的小岛,一个个天鹅有的展翅高飞,有的刚刚落脚,岛的周围有一群羽毛雪白的小鸭,成为刘禹锡公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啊!刘禹锡公园真美啊!如果你有空一定要去细细游赏。

刘禹锡作文4

  今天我们来谈刘禹锡吧!提到刘禹锡这个人,就要从他的生*来说起,刘禹锡老先生他的祖先呢是贾夫人之子也就是汉帝的老婆,这个夫人呢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叫做刘胜,刘胜呢是在中山晋王当王的,所以呢也自称为中山晋王之后,刘禹锡有一个祖先,也就是第七代老祖先叫做刘亮,这个祖先可不得了,这个祖先可是在北魏担任一个州的刺史,这个州就叫做冀州,所以也叫冀州使,当然了,还有一个身份叫做散骑侍卫。

  谈完了刘禹锡的祖先后,来讲讲他的老父亲,刘禹锡的父亲叫刘储,他呢为了躲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的老父亲大概呢出生在公元前772年左右的时间,他的父亲,也就是父亲的父亲,刘禹锡的爷爷和曾爷爷都是一个小官僚,刘禹锡的父亲曾经呢在江南这个地方当过官,所以这个刘禹锡的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都是在那里度过的,他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被他的父亲带着学*了儒家经典和写诗作附,因为刘禹锡比较聪明和勤奋努力好学,所以刘禹锡在作诗这一块,是得到了当时比较厉害的大诗人皎然和玲侧两个人的讲解和熏陶。

  在公元前790年的时候,这个时候刘禹锡差不多十九岁的样子,他便开始游学咸阳、天京,在士林中获得了很高的赞赏和表演,来到了799年的时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高中进士,并且还是同一门科目的,三年后还继续向上登入理事部士科,封太子教书,在这里定居了下来,时间来到了公元803年,杜幼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思浩节度,推刘禹锡为大学书房里的掌*,随后杜幼返回了扬州,在这期间刘禹锡代理的时间表扬颇多,数不胜数,来到了公元805年,刘禹锡调任京昭府渭南县主府,不久还迁任了监察御史,同时在任的人还有韩愈柳宗元一并在此,所以他们呢也成为了好朋友,三人结拜、交往颇多。

  最后说一下刘禹锡的代表作:《陋室铭》《酬乐天初逢*上见赠》《望洞庭》等等代表作,这些作品呢都是刘禹锡这个大诗人大才子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是值得我们后人反复的阅读和复*的,每一次复*和阅读都是能从其中获得到宝贵的'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现实生活都是有这极大的帮助的,至此,我要好好的感谢一下刘禹锡老先生,是你让我拥有了更高的文化底蕴,是你让我们后辈拥有更多的宝贵诗集,谢谢你,刘禹锡老先生!

刘禹锡作文5

  现在是30世纪,我坐上时光机,穿越回了唐代。

  我一睁眼,就来到了一户人家。这家刚刚有个小婴孩出生了,听小婴孩的妈妈说,昨晚她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她梦见了因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梦中大禹微笑着望向她,今天她就生下了这个婴孩。现在,婴儿的父母正在想怎么给婴孩起个好名字呢?我想了想,说:“此人非凡,大禹都为他给你托梦,定是个人才,不如起名——禹锡?意思是大禹所赐。”“此名妙哉”刘禹锡的妈妈说道。刘禹锡的爸爸又问:“何以为其字?”“梦得,怎样?”我说,“甚好甚好”其父曰。其母曰:“这位小童如此聪慧,不如日后就与我家禹锡一同读书,可好?”“好!”我说。从此,我和刘禹锡就成了结义兄弟。

  刘禹锡少年有为。他家世优越,从小就可以博览群书。少年入仕,考试成功,考完科举,还去考了博学鸿词。可过了几年,有种官叫“节度使”,他们有军权、财权和人权,相当于土皇帝,有军权想叛乱就能叛乱,所以皇上慢慢又开始相信太监,太监有了军权。刘禹锡觉得皇上做得不对,就给皇上写信,让他不要相信太监,皇上生气了,把刘禹锡贬了,这一贬就是二十三年,可是刘禹锡却不在乎,豪气冲天。

  在刘禹锡被贬期间,他写下了《陋室铭》。这首诗是他在和州,县令对他很不好,把他安排到了一个很偏僻的房子里,房前有条大河,刘禹锡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刘禹锡还挺喜欢这个房子呢!可见他是多么“豪”啊!县令被气坏了,把刘禹锡又弄到一个更偏僻的房子里,前面只有一条小河,可豪气冲天的刘禹锡又写了一幅对联,又把县令气了一回,他写道:杨柳青青江水*,人在历阳身在京。县令都快气的吐血了,又把他安排到了最小最破的房子里,房前什么都没有,看你怎么办?可恰恰是这个小县令让他写下了万古流传的《陋室铭》,这县令一看《陋室铭》,差点气死了。《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的是这陋室里有我刘禹锡这么厉害的人,就像山中有仙,水中有龙一样,蓬荜生辉!

  刘禹锡的一生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豪”,这样豪气冲天的人无忧无虑。我能有一位这样的兄弟,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次时光之旅令我终生难忘!


刘禹锡作文 (菁华6篇)(扩展2)

——刘禹锡的作文(精选五篇)

  刘禹锡的作文 1

  古语言曰:“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

  风华之年,谁知铩羽连连?被贬刺史,谁知小人竟趁火打劫?

  他有风雨无阻的坚定态度。被迫一搬家,信步江岸,清风拂面,皓月当空,泛起涟漪的江面像泼了金油漆一般熠熠生光。他若有所思,目光紧锁在大江对面的一片朦胧上,他知道,人生的前方便是这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大雾,他须继续上下而求索,且快乐而豁达地活着。于是他信笔写下: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他有震天撼地的远大抱负。被迫再搬家,杨柳拂面,风吹草动,他用随风摇摆的柳条作鞭,鞭策自己,他从未忘过力挽狂澜的使命。一小屋,在荒野,杨柳青青江水*,但他却是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有高洁傲岸的君子气节。被迫三搬家,筚门蓬户,陋室空堂,容不下一颗凌云的爱国心!陋室有他不陋,因为“惟吾德馨”!门前大石刻字,如万仞山川之长风鼓荡林海,离离蔚蔚、浩浩荡荡地弥漫着一种刚毅美。这一则《陋室铭》刻在了石上,更刻在了他的心里。正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他以笔作剑,刺破这阴暗腐朽的社会;他冰魂雪魄,成为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星辰。

  他是刘禹锡。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刘禹锡的作文 2

  必须得承认,现代生活存在很多压力。这从许多老气横秋的年轻人脸上便可以发现。是不是现代人的抗压能力降低了呢?然而,其实,压力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实在没必要那么在意。纵观社会,在长长的历史长河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哪怕遭受厄运,却依然笑看风云,活出自己的味道。这样的例子数不枚举,比如被后人称为“诗豪”的刘禹锡。

  他曾经被流放到偏远的“巴山楚水凄凉地”23年,可回归到京城时还依然乐观。作为一位少年成名的人物,在遭逢如此打击下,还能如此豁达,是很不容易的。刘禹锡21岁就进士及第,一直到他33岁那年,他可以说是过的顺风顺水。如果生命就此定格,他的一生可谓一帆风顺了。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让他的人生从此彻底改变。

  作为一位有理想和抱负的时代好青年,刘禹锡坚定的站在了改革队伍那一边。代价就是被贬到了遥远的朗州做司马。十年后,刘禹锡与柳宗元一起奉诏还京。即使这样,他依然心情*和,也许是为了庆祝,他为此还赋诗一首。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意思是这么多桃树,都是我走后才种的。但谁能想到呢?就是两句话,刘禹锡再一次被贬走了13年。

  已经56岁的刘禹锡并没有变得悲观,而是越苦越开心。当他在和州做通判时,知县对空降至此的刘禹锡很不喜欢,所以安排他去郊区住了。换别人肯定一百个不愿意。但刘禹锡一看郊外美丽的风景,便朗声念到:“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知县一看这架势,心想既然你这么满意,那我把你的房子面积缩小一半,从城南移到城北去吧!可他没料到,刘禹锡竟看着风景,挥笔写下:“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这次可真气坏了,小人阴暗的心理蠢蠢欲动,他让刘禹锡从城北迁到破烂不堪的陋室,只有一间茅草屋。可是那又如何呢?这次,刘禹锡摊开宣纸,就此,一篇千古名文《陋室铭》诞生了。哪怕被小人占了便宜,刘禹锡依然展现出了他乐观的一面。

  透过现象看本质,仅仅是乐观使他无视生活中的不堪吗?是,却又不是。我认为,是他跳出了生活的樊篱,有着更高的人生格局。因为大家别忘了,除了诗人的身份以外,刘禹锡还是一位著名哲学家。在依然相信鬼神的唐朝,他已经在提倡唯物主义思想了。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正是这种积极的进取精神,使他能够笑看生活中的困厄。

  他甚至还提出,神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刘禹锡深知人性的恶劣与贪婪,理解了他人的局限,就不会把他人的卑劣当回事,因此能够活得轻松自在。这才是刘禹锡能够活得自由自在的原因。

  在刘禹锡的一生中,他从来就与悲观绝缘。所以我们从刘禹锡痛苦的一生中,只能看到他对生活的满意,丝毫没有对生活的抱怨。而在后人的笔下,他的晚年生活,似乎只是终日与好友白居易作诗,饮酒,好不自在!

  刘禹锡的作文 3

  有点疯的人可能看起来很坚强,其实是最脆弱的?他实在忍受不了女朋友跟别人走掉的事实,冲动间竟将还未生锈的指挥刀拔了出来,握在手,睁大一双红色眼睛,直奔情敌的住宅而去。钢笔字迹模糊,有他的眼泪。爸爸和姨夫带着家里所有的积蓄去温州做生意;她的掌声在空旷的球场里显得非常单薄,可是母亲能听见,我也能听见。

  春姑娘来了,她带来一阵阵温馨的风,吹绿了公园里的山,吹绿了公园里的水,给公园里的花草树木都带来了一片生机。溪水岸上的柳树绿了,她飘扬着缕缕枝条,高兴地向人们招手,报告春的到来。道路两旁的花儿醒了,有的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含苞欲放的花蕾们像含羞的小姑娘似的,向人们频频地点头,好像向人们问好;有的含苞欲放,像抿着小嘴的孩子调皮地向外面张望。还有的月季、牡丹和玉兰陆续开放,她们和飞来飞去的小蜜蜂们,都高兴地欢迎游客的到来。公园广场上的刘禹锡高大的雕像,迎着春风、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和一群群的游客们幸福地享受着春天的温暖。

  春姑娘刚刚过去,夏天来了,公园里顿时变换出一道道美丽的景色。亭子旁边的各种树木枝繁叶茂,把一片片绿荫洒向大地;放眼四望,到处是百花怒放、香气袭人。蝴蝶姑娘兴高采烈地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有时,她们还趴在刻着刘禹锡诗词的石碑上,好像在细细地阅读刘禹锡优美的诗句呢!树上的鸟儿们叽叽喳喳,欢快地在枝头跳来跳去,好像经不起夏天阳光的照射,在火热的天气里兜风乘凉呢。这时,有好多放了假的同学们在树下一边享受着阴凉,一边欣赏、品读着刘禹锡赏心悦目的诗句。

  刘禹锡的作文 4

  黄叶飘飘的金秋时节,爸爸妈妈带我来到了为纪念刘禹锡而建的公园——禹锡园。

  一进入禹锡园,我第一眼就看到了高高的刘禹锡雕像。他一手抚摸着胡子,一手握着笔,眼睛凝视着远方,那样子像是刚刚写完一首豪诗正在细细的品味呢!刘禹锡身后的古典建筑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建筑典雅雄伟,非常好看。爸爸拿出相机“咔嚓咔嚓”照了好几张相呢。他说,这些建筑都是按照唐代风格建筑的。

  穿过这些建筑群,我看到了一座座牌坊。有荥阳坊、洛阳坊、汝阳坊。我仔细的数了数一共十二座牌坊。爸爸说;“这一座座牌坊都是刘禹锡生前居住过的地方,每一个都代表了刘禹锡的一段人生经历。”

  顺着牌坊,踏着石子铺成的小路我们继续往前走,顿时感到空气特别清新,原来这里有一个很大的人工湖。远远看去,湖中有一个小岛,小岛是用玻璃砌成的,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着金光,非常好看,我给他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水晶岛”走进湖边,湖水清澈见底,成群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小鱼的颜色可真多呀,红色的、黄色的、灰色的、紫檀色的,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小鱼在芦苇间穿梭,好像在追赶着做游戏;也好像是在跳舞,那场面真是太美了!

  刘禹锡的作文 5

  窗外,凄凉地风拂过大地,一缕残红落水,剩下的是秋风间的矜持,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案前未成合上的旧书,想起了那篇给我以启迪的《陋室铭》。

  感于刘禹锡当年的风骨,奋笔写下了这洁身自好的《陋室铭》,但真正令我感动的和深思的不是他所表现的精神,更多的,在于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深蕴。不知怎地流连的残红绿叶似与《陋室铭》有着无法言喻的契合。

  沉稳的内在永大于张扬的外表,渲染出的浮华远不及纯真的朴实。

  鲜花艳极了整个春夏,却无法摆脱秋风中的凋零,因为他曾经有的张扬,给人以叹惋和遗憾“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而绿叶却永远矜持着自己的色彩,因为内敛,纵然飘落也只会引起人的怜思。

  山不在高,望望给人以仙境之感而非那终年覆雪的高山,更用一种绿荫掩映下的山DD仙山。

  水不在深,往往给人以灵气之感的,而非那纵深千里的大海,更有一湾碧绿的青潭潭。

  做人亦不可太过的浮华与张扬。

  人们常常惊羡于歌星的风流雅韵,流光溢彩;崇拜于政坛人物的一言九鼎,叱咤风云。却不知他们张扬的背后往往更易感受到那份灵魂的空虚。于是,他们也需要离开喧嚣的凡尘,去进入刘禹锡的陋室,在朴质的自然检点自己的虚浮。

  而作为刘禹锡,作为活在今天如同刘禹锡一般的人们,却无需承受这份检点。因为我们不需要张扬,不需要浮华,不需要再镜头之下故弄玄虚,在众人面前详装大度,我们活在陋室之中,从而需要拥有更真实的的自己:无需如政坛人物品味离休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失落和苦涩。因为在陋室前谈笑的鸿儒并不巴结权利无需品尝有朝一日被社会零落的酸楚和悲哀,因为我们没有“福分”更不愿去享受那耀眼的光辉和荣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拥有充实,可以纵横驰骋,可以言所欲言,可以开怀大笑,一切都因为生活生活在“陋室”充满自由。

  融入银河,就安谧的和明月为伴照亮长天:没入草莽,就微笑着同清风合力染绿大地,于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切变得与刘禹锡的陋室极为相似,一切仿佛都照应了刘禹锡的思想刘禹锡的灵魂。

  再现那缕残红与绿叶,我蓦然间感受到鲜花要比绿叶更早地凋零,活在刘禹锡的陋室中也许要比活在繁杂的尘世更充实,更有意义。

  读罢《陋室铭》我倒愿意做那片绿叶,过那“永不凋零”的人生。


刘禹锡作文 (菁华6篇)(扩展3)

——刘禹锡《始闻秋风》阅读答案 (菁华3篇)

刘禹锡《始闻秋风》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飗:风声。眄:眄视。

  (1)请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谈谈秋风的特点。(4分)

  (2)请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意蕴两个方面对本诗第三联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39.(1)富有情感;劲疾;激发人的豪情。(答出两点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

  (2)手法:比喻(或象征)(2分,仅答对偶可得1分)。

  意蕴:描绘了“骏马”和“飞雕”两个具有神奇力量的形象,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比喻诗人倔强进取、自强不屈的精神。(2分,意思对即可)

刘禹锡《始闻秋风》阅读答案2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飚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晒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飚(sōuliú):风声。拳毛:攀曲的马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别出心裁以秋风的口吻采用拟人手法落笔,回忆去年与诗人分别,而此刻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创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

  B.颔联写秋风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容颜己衰老,由此生发出时光流逝的感叹。

  C.尾联中的“扶病上高台”和杜甫《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毫无二致。

  D.尾联“为君”照应开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6.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6分)

  阅读答案:

  15.C(“情感毫无二致”错误,此诗表达的是对秋的爱,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而《登高》中虽然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但更多的是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16.①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解释诗句2分);②运用比兴(托物言志),马和雕的形象和作者翘首四望的形象相合,写马和雕是为了写人(点出手法2分);③表达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明确思想感情2分)

刘禹锡《始闻秋风》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 闻 秋 风

  刘 禹 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 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 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 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1.拳:弯曲。 2.眄:斜视。

  (1)首联中的“君”是指_________________,“我”是指____________ _____,

  这两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塑造形象,点题开篇。(3分)

  (2)从后四句的描写看,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话简述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1)诗人 秋风 拟人 (每空1分)

  (2)表现了诗人倔强进取的精神(或:自强不息的壮志豪情)。(1分)诗人心里渴望像骏马那样驰骋边陲,像大雕那样展翅云天,即使带病也要上高台感受秋天的天高气爽。(2分)

  (3)首联从描写秋风入手,引出颔联诗人对自己衰老的感叹。先抑后扬,以衬托颈联所抒发的老当益壮之豪情。尾联作结,秋风中上高台翘首四望,“为君”二字照应开头。整首诗脉络清晰,结构完整。(4分)

  【诗歌赏析】

  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或展翅蓝天,搏击长空。“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时节,安能激壮心,”正是秋风使它们心动、神惊,是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的生气。秋是美妙的,秋是神奇的,它赋予万物以活跃的、饱满的神韵。所以五六两句并没有离题,而正是透过这两个形象,有力地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同时,也是为下文蓄势。“草树含远思,襟怀有余情”(刘禹锡《秋江早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二首》),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也同样唤起了诗人的激情。“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也同样唤起了诗人的激情。所以下两句便直抒胸臆:“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啊!寥廓江天,山明水净,真是“秋容一洗,不受凡尘涴。许大乾坤这回大”(陈亮《洞仙歌》)。我就是抱着这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你”──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由于上联有“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潜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刘禹锡作为中唐时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员,作为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家,是比较爽朗和倔强的。他并不因失败和不幸而消沉气馁,相反他却以为这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中获得教益。这就是他所说的:“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学阮公体三首》)。所以他在遭贬之后,仍然能保持着对用世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至老不衰。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刘禹锡作文 (菁华6篇)(扩展4)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 (菁华3篇)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1

  秋词

  唐代: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2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唐代: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3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代: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踏歌声。(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鉴赏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刘禹锡作文 (菁华6篇)(扩展5)

——刘禹锡《始闻秋风》阅读答案 (菁华3篇)

刘禹锡《始闻秋风》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飗:风声。眄:眄视。

  (1)请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谈谈秋风的特点。(4分)

  (2)请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意蕴两个方面对本诗第三联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39.(1)富有情感;劲疾;激发人的豪情。(答出两点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

  (2)手法:比喻(或象征)(2分,仅答对偶可得1分)。

  意蕴:描绘了“骏马”和“飞雕”两个具有神奇力量的形象,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比喻诗人倔强进取、自强不屈的精神。(2分,意思对即可)

刘禹锡《始闻秋风》阅读答案2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①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飗①:形容风声

  (1)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2)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颈联,说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答案:

  13、(1)运用了拟人、借代的手法。(2分)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秋风与自己比作朋友似的分别和重逢。诗中假托秋风的口气说,去年黄菊盛开时与你(指作者)分别,今年秋蝉鸣叫时我(秋风自指)又回来了。此联没有直接说是初秋、秋末,而是选择了两个最能表明季节特征的事物:“黄菊”与“秋蝉”。听到蝉鸣的季节,用来代指秋初。(结合诗歌具体分析2分)(2)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着头,抖动拳曲的毛,大雕睁开睡眼看万里青云。一“动”一“开”,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1分),还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1分)感情:抒发了诗人不服老,想为国立功和积极进取的豪情。(2分)

刘禹锡《始闻秋风》阅读答案3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飚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晒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飚(sōuliú):风声。拳毛:攀曲的马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别出心裁以秋风的口吻采用拟人手法落笔,回忆去年与诗人分别,而此刻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创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

  B.颔联写秋风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容颜己衰老,由此生发出时光流逝的感叹。

  C.尾联中的“扶病上高台”和杜甫《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毫无二致。

  D.尾联“为君”照应开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6.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6分)

  阅读答案:

  15.C(“情感毫无二致”错误,此诗表达的是对秋的爱,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而《登高》中虽然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但更多的是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16.①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解释诗句2分);②运用比兴(托物言志),马和雕的形象和作者翘首四望的形象相合,写马和雕是为了写人(点出手法2分);③表达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明确思想感情2分)


刘禹锡作文 (菁华6篇)(扩展6)

——刘禹锡《秋词》赏析 (菁华3篇)

刘禹锡《秋词》赏析1

  秋词 刘禹锡

  【原文】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自古逢秋悲寂寥:暗指宋玉的悲秋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liáo),寂寞空虚。这句话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们一写到秋天,总是感叹它的荒凉寂寞。

  春朝(zhāo):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排,冲击。排云上,即直冲云霄。

  碧霄:青天。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那凌空高飞的白鹤,把我的诗情带上了靑天。

  【翻译】

  自古以来,人们一写到秋天,总是感叹它的悲凉寂寞,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秋高气爽,白鹤凌空直冲云霄,仿佛我的诗兴也带到蓝天上去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郎州时写的,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后,依旧傲然向前,不愿消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远品格。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就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对秋天的感情情结——寂寞、萧索、悲凉。“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不可改变的思路模一式。

  “我言秋日胜春朝”。直接表明我对秋日的态度——秋天胜过春天。“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秋日胜春朝”,直接抒发感受,热情赞美秋天。其实原也如此,秋天是多彩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也是空气清爽、艳陽高照的季节,人们悲秋本也就带有个人脆弱、颓废的不健康的思想因素。春天固然好,秋天未必就一定要触发人心中的悲凉,诗人在这里就带着昂扬向上的心态对待秋天的。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论调的一个有力的挑战。

  “晴空一鹤排云上”,“排”,这里是“冲击”的意思,它写出了一种精神,一种不可阻挡的向上的力量。诗人选择这一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这一壮美的场景画面,应该是有他的特别用意的。

  “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是由上句引发而来的,是内心感受的直接抒发,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诗情也被激发了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在字里行间作者那不甘消沉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昂扬奋发的斗志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一反历来文人墨客的悲秋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了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奋发向上的励志之歌。

刘禹锡《秋词》赏析2

  秋词 刘禹锡

  【原文】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自古逢秋悲寂寥:暗指宋玉的悲秋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liáo),寂寞空虚。这句话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们一写到秋天,总是感叹它的荒凉寂寞。

  春朝(zhāo):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排,冲击。排云上,即直冲云霄。

  碧霄:青天。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那凌空高飞的白鹤,把我的诗情带上了靑天。

  【翻译】

  自古以来,人们一写到秋天,总是感叹它的悲凉寂寞,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秋高气爽,白鹤凌空直冲云霄,仿佛我的诗兴也带到蓝天上去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郎州时写的,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后,依旧傲然向前,不愿消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远品格。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就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对秋天的感情情结——寂寞、萧索、悲凉。“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不可改变的思路模一式。

  “我言秋日胜春朝”。直接表明我对秋日的态度——秋天胜过春天。“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秋日胜春朝”,直接抒发感受,热情赞美秋天。其实原也如此,秋天是多彩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也是空气清爽、艳陽高照的季节,人们悲秋本也就带有个人脆弱、颓废的不健康的思想因素。春天固然好,秋天未必就一定要触发人心中的悲凉,诗人在这里就带着昂扬向上的心态对待秋天的。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论调的一个有力的挑战。

  “晴空一鹤排云上”,“排”,这里是“冲击”的意思,它写出了一种精神,一种不可阻挡的向上的力量。诗人选择这一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这一壮美的场景画面,应该是有他的特别用意的。

  “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是由上句引发而来的,是内心感受的直接抒发,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诗情也被激发了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在字里行间作者那不甘消沉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昂扬奋发的斗志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一反历来文人墨客的悲秋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了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奋发向上的励志之歌。

刘禹锡《秋词》赏析3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附赏析

  刘禹锡,字梦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一生经历坎坷。因王叔文案被贬为连州刺史,又接连被贬为朗州刺史、和州通判。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刘禹锡作文 (菁华6篇)(扩展7)

——刘禹锡《浪淘沙》课件 (菁华5篇)

刘禹锡《浪淘沙》课件1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

  4、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西湖美丽的风景图片并为朗诵配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了解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3、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4、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5、小组交流学*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及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及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如《*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四、总结学法

  (课件出示: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第二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

  五、学*《浪淘沙》

  1、了解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常常状物抒情,表达深刻含义,让我们看看作者借这首诗来告诉我们什么。

  2、自主、合作学*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小组*同交流、启发,对于“淘不住”“遂令”等词语,教师要给予讲解。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学生,参与小组交流之中,查找问题,适时点拨。

  3、集体交流学*情况:指名读一读诗,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品味“遂令东海变桑田”蕴含的深刻道理。

  4、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六、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七、作业: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

  2、喜欢《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有关西湖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喜欢《浪淘沙》同学,可以找到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读一读。

刘禹锡《浪淘沙》课件2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刘禹锡《浪淘沙》课件3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

  2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3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

  2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教学难点: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导读法3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播放“北戴河风光”,介绍*游此并留词经过,激发学生兴趣。

  二、复*提问:

  1、什么是词?词牌?词题?

  2、你所知道的词牌有哪些?

  3、词有哪两大流派?代表人分别是?

  三、鉴赏诗歌:

  采用四步曲,引导学生按四个步骤鉴赏诗歌:

  (一)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由学生交流,补充作者情况,

  教师明确,并补充背景资料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割据、统一*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二)朗读诗歌初知大意

  1、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字词质疑:

  (1)标拼音:幽燕、碣石、萧瑟

  (2)释词义:

  幽燕 碣石

  魏武 都不见

  萧瑟秋风 人间

  (3)感知词的大意

  (三)赏析诗句领悟意境

  探究思考:

  1、通过诵读,你感知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上、下阕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上阕写景,望中所见,说的是空间;下阕抒怀,心中所想,咏的是时间。

  2、上阕写景,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整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大雨”、“幽燕”、“白浪”“打渔船”。整幅画面雄浑壮阔,很有气势。

  3、在写景上诗人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方法?

  明确:借景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4、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说明理由。

  明确:学生可自由回答,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如:我认为“落”和“滔”用得好。“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5、下阕先写了什么?词人这样写的目的是?

  明确: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

  *这时面对大海,想到了这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往事,想到了曹操——又一个“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的眼前除大海之外,有大雨、有凉风、有涛声,还有幻觉中曹操的雄姿,古战场、古将士及古代的诗篇……而这一切全凝结在:“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二行之中。

  6、你是怎样理解“换了人间”?

  明确:今天又逢萧瑟秋风,那吹送了上千年的代代秋风,但一切都变了呀,一种新的美已经出现。新*已诞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刘禹锡《浪淘沙》课件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字词,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词的内容。背诵全词,把握词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朗读、合作交流、教师指导。

  3情感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品读词,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预*展示目标 1积累生字词,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词的内容。

  2展示重点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导学提纲 导学提纲内容 教法学法

  1作者及背景。

  2积累生字词,朗读背诵。

  3理解词意。

  4整体感知:

  词的上下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问题探究:

  (1)体会词中“落”“白”的妙处?

  (2)读下阕你会联想的曹操的哪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赏析文章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6拓展: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预*

  反馈 碣石 萧瑟 幽燕

  展示内容 见预*提纲

  第一展示任务:1、2

  第二展示任务:3

  第三展示任务:5

  第四展示任务:4、6

  展示总结 展示中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向文章的难点进行挑战。

  反馈检测 背诵课文。

刘禹锡《浪淘沙》课件5

  教学目标:

  1、认识 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二、初读

  (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 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3、自由练读, 把句子读通,读熟。

  三、细读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古诗诵读浪淘沙气势磅礴 直冲云霄


刘禹锡作文 (菁华6篇)(扩展8)

——高一刘禹锡优秀作文优选【五】篇

  高一刘禹锡优秀作文 1

  我们荥阳市有一个美丽的公园——刘禹锡公园。星期天,天气晴朗,因为昨夜刚下过一场雨,所以空气尤为新鲜。我和爸爸决定趁着好天气,好好游览一下刘禹锡公园。

  我们先来到公园的西大门,迎面就看到了刘禹锡的雕像。刘禹锡右手拿着毛笔,左手放在右手上,眼睛凝视远方,好像正在构思新诗似的。雕像高9米左右、重120吨上下。雕像的中间还刻着一首诗,这首诗是刘禹锡和白居易初次见面时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

  欣赏完雕像,我们沿着公园北边的一条石子路继续往前走,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边。湖面上有许多白鹅在欢快地游着,湖中间有个湖心岛。岛虽然没有桥与岸边连接,但那上边像是有许多鹅“吃饭”的工具和它们住的“房子”。湖面上的白鹅不时把头钻入水中去觅食,捉到食物后仰起脖子迅速一口吞食,以便让自己美餐一顿。它们觅食的时候,头和脖子扎在水里,尾巴和脚蹼就露在水面上,尾巴还一撅一撅地,看起来可有意思啦!

  随后,我们来到了湖对面的公园南边的主干道上,它是一条较宽的沥青路。每隔一段距离,路中间的上方就有一个并排四根方柱竖起的彩色大牌子,我有些看不懂上面的文字,就和爸爸一同阅读了牌子旁边的释文,这才知道这条路上共有十二个这样的牌子,叫做十二牌坊,它们是用来记载刘禹锡做过官和游历过的地方的。

  刘禹锡公园的美景说也说不尽,看也看不够。在这里不仅能游览到美景,还能学到不少知识,希望大家有机会也去细细地游赏。

  高一刘禹锡优秀作文 2

  一提起刘禹锡,脑海中便再次浮现起儿时常背的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妇孺皆知的《乌衣巷》,便是刘禹锡的经典佳作。

  刘禹锡是我最欣赏的文学家。他有着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散文家细腻婉约的情怀。在二十多年颠沛流离的流放生涯中,刘禹锡的诗作表现的并不是满腔的失意与惆怅,而是阳光般乐观的心态。即使是万物萧瑟的秋天,在刘禹锡眼中也有无限的积极意义:“自古逢秋倍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贬谪中的刘禹锡不失落,不惆怅,萧条的秋天里却溢出春日蓬勃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呀。

  这个乐观的刘禹锡同时还有着桀傲不驯的一面。贬谪后的他好不容易能回朝做官,但对于刘禹锡来说,朝中诸大臣都是一些新人,在他眼中只是一些毛孩子而已,他不愿与这些投机之徒同朝为官,便在回长安时写了一首诗,叫做《元和十一年,自郎州召回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来讽刺这些所谓的大人物:“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结果,由于得罪了当朝新贵,再次连贬,直到五十四岁时才得以回京。但是再次回朝的他,却又写了一首诗《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又重来。”刘禹锡这种执著的锲而不舍的精神,着实令人崇敬,他绝不是一个权势重压下轻易低头的弱者。

  刘禹锡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高一刘禹锡优秀作文 3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乐园:“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唐代“诗豪”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也吟咏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都是描摹心中的理想居所,细细品味,陶渊明和刘禹锡在诗词中的寄托却不同。

  陶渊明《桃花源记》重在讲归隐,重点是要脱离世俗的、混乱的现实生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想逃避现实生活,找到一个能躺*的地方。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对“陋室”的吟咏,托物言志,更像是一种宣誓。虽然自己投身的政治改革失败,从政治中心被贬黜到了和州,又被知县陷害,接二连三的搬家,越搬越小。但是在这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中仍然乐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他自比三国时在卧龙岗隐居的诸葛亮、西汉的大文豪扬雄。他描写理想居室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更多的是描写自己身为君子碰到困难后的乐观。更为重要的是陋室中“惟吾德馨”,刘禹锡对自身“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信,相信自己一定能东山再起。

  有人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田园生活,远离喧嚣不问世事;也有人爱“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逆流而上,心怀苍生永不言弃。千百年来,田园归隐的陶渊明和豪放乐观的刘禹锡都有他们的千万粉丝。

  高一刘禹锡优秀作文 4

  必须得承认,现代生活存在很多压力。这从许多老气横秋的年轻人脸上便可以发现。是不是现代人的抗压能力降低了呢?然而,其实,压力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实在没必要那么在意。纵观社会,在长长的历史长河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哪怕遭受厄运,却依然笑看风云,活出自己的味道。这样的例子数不枚举,比如被后人称为“诗豪”的刘禹锡。

  他曾经被流放到偏远的“巴山楚水凄凉地”23年,可回归到京城时还依然乐观。作为一位少年成名的人物,在遭逢如此打击下,还能如此豁达,是很不容易的。刘禹锡21岁就进士及第,一直到他33岁那年,他可以说是过的顺风顺水。如果生命就此定格,他的一生可谓一帆风顺了。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让他的人生从此彻底改变。

  作为一位有理想和抱负的时代好青年,刘禹锡坚定的站在了改革队伍那一边。代价就是被贬到了遥远的朗州做司马。十年后,刘禹锡与柳宗元一起奉诏还京。即使这样,他依然心情*和,也许是为了庆祝,他为此还赋诗一首。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意思是这么多桃树,都是我走后才种的。但谁能想到呢?就是两句话,刘禹锡再一次被贬走了13年。

  已经56岁的刘禹锡并没有变得悲观,而是越苦越开心。当他在和州做通判时,知县对空降至此的刘禹锡很不喜欢,所以安排他去郊区住了。换别人肯定一百个不愿意。但刘禹锡一看郊外美丽的风景,便朗声念到:“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知县一看这架势,心想既然你这么满意,那我把你的房子面积缩小一半,从城南移到城北去吧!可他没料到,刘禹锡竟看着风景,挥笔写下:“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这次可真气坏了,小人阴暗的心理蠢蠢欲动,他让刘禹锡从城北迁到破烂不堪的陋室,只有一间茅草屋。可是那又如何呢?这次,刘禹锡摊开宣纸,就此,一篇千古名文《陋室铭》诞生了。哪怕被小人占了便宜,刘禹锡依然展现出了他乐观的一面。

  透过现象看本质,仅仅是乐观使他无视生活中的不堪吗?是,却又不是。我认为,是他跳出了生活的樊篱,有着更高的人生格局。因为大家别忘了,除了诗人的身份以外,刘禹锡还是一位著名哲学家。在依然相信鬼神的唐朝,他已经在提倡唯物主义思想了。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正是这种积极的进取精神,使他能够笑看生活中的困厄。

  他甚至还提出,神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刘禹锡深知人性的恶劣与贪婪,理解了他人的局限,就不会把他人的卑劣当回事,因此能够活得轻松自在。这才是刘禹锡能够活得自由自在的原因。

  在刘禹锡的一生中,他从来就与悲观绝缘。所以我们从刘禹锡痛苦的一生中,只能看到他对生活的满意,丝毫没有对生活的抱怨。而在后人的笔下,他的晚年生活,似乎只是终日与好友白居易作诗,饮酒,好不自在!

  高一刘禹锡优秀作文 5

  现在是30世纪,我坐上时光机,穿越回了唐代。

  我一睁眼,就来到了一户人家。这家刚刚有个小婴孩出生了,听小婴孩的妈妈说,昨晚她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她梦见了因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梦中大禹微笑着望向她,今天她就生下了这个婴孩。现在,婴儿的父母正在想怎么给婴孩起个好名字呢?我想了想,说:“此人非凡,大禹都为他给你托梦,定是个人才,不如起名——禹锡?意思是大禹所赐。”“此名妙哉”刘禹锡的妈妈说道。刘禹锡的爸爸又问:“何以为其字?”“梦得,怎样?”我说,“甚好甚好”其父曰。其母曰:“这位小童如此聪慧,不如日后就与我家禹锡一同读书,可好?”“好!”我说。从此,我和刘禹锡就成了结义兄弟。

  刘禹锡少年有为。他家世优越,从小就可以博览群书。少年入仕,考试成功,考完科举,还去考了博学鸿词。可过了几年,有种官叫“节度使”,他们有军权、财权和人权,相当于土皇帝,有军权想叛乱就能叛乱,所以皇上慢慢又开始相信太监,太监有了军权。刘禹锡觉得皇上做得不对,就给皇上写信,让他不要相信太监,皇上生气了,把刘禹锡贬了,这一贬就是二十三年,可是刘禹锡却不在乎,豪气冲天。

  在刘禹锡被贬期间,他写下了《陋室铭》。这首诗是他在和州,县令对他很不好,把他安排到了一个很偏僻的房子里,房前有条大河,刘禹锡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刘禹锡还挺喜欢这个房子呢!可见他是多么“豪”啊!县令被气坏了,把刘禹锡又弄到一个更偏僻的房子里,前面只有一条小河,可豪气冲天的刘禹锡又写了一幅对联,又把县令气了一回,他写道:杨柳青青江水*,人在历阳身在京。县令都快气的吐血了,又把他安排到了最小最破的房子里,房前什么都没有,看你怎么办?可恰恰是这个小县令让他写下了万古流传的《陋室铭》,这县令一看《陋室铭》,差点气死了。《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的是这陋室里有我刘禹锡这么厉害的人,就像山中有仙,水中有龙一样,蓬荜生辉!

  刘禹锡的一生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豪”,这样豪气冲天的人无忧无虑。我能有一位这样的兄弟,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次时光之旅令我终生难忘!


刘禹锡作文 (菁华6篇)(扩展9)

——刘禹锡《望洞庭》实用五篇

  刘禹锡《望洞庭》 1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这首诗与其它诗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抓住了月下洞庭最富有特征的湖光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别出心裁地描绘了一幅玉宇无尘、澄静空明、淡雅静丽的洞庭山水美景。这首诗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走进诗境,体悟诗情。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的后两句比较好理解,利用插图,让学生想象一下,较易形成感知,大脑中容易构勒出千里洞庭,青翠君山的画面。但对前两句的意象可能一时还不能体悟。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来展开:

  师:“潭面无风镜未磨”你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

  点拨:

  未就是──没有,

  磨就是──磨拭,打磨。

  生:湖面上没有风,就像还没打磨的镜子一样。

  师:这里把什么比做什么?

  生:把湖面比作铜镜。

  师: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还没打磨的铜镜。假如有风呢?还似镜子吗?

  生:有风的话就有波纹了。

  师:那又为什么比作没打磨的镜子,为什么不比作已打磨了的镜子呢?(古时的镜子是铜做的)

  生:已打磨的镜子很亮。

  生:已打磨的镜子在月亮照耀下会闪闪发光。

  生:已打磨的镜子很光滑。

  师:没打磨的镜子呢?

  生:没打磨的镜子有点粗糙。

  生:没打磨的镜子不太光滑。

  生:没打磨的镜子还不能很清晰地照见人影。

  师:那你想象一下,这秋月下的洞庭湖不那么光滑,不那么亮,是怎样的景色呢?

  生:有点模糊。

  生:有点看不清。

  生:有点朦朦胧胧。

  师:对呀,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景色啊。假如改成“潭面无风镜似磨,你看又是怎样的景象了呢?

  生:很亮,有点刺眼了。

  师:说得真好,那就不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了,就不和谐了嘛!

  师:孩子们,这就是(齐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一片段紧紧扣住“镜未磨”来理解,虽只一字之差,但在辨析、交流、碰撞中,学生一步步走进了诗的意境,真正理解了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象,从而体悟到古诗的深层内涵。这一教学过程同时也是语言文字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相互穿插渗透的又一范例。

  【教后困惑】

  今天的课堂学生的听说读都得到了训练,但是,课后的作业做得并不理想。我在想,我的课堂设计应该是为了学生能做题呢?还是着眼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终生学*?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肯定是后者。可是素质教育怎样才能与应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两头都不误呢!

  刘禹锡《望洞庭》 2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作品鉴赏: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出来。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望洞庭》 3

  作品简介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作品原文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词句注释

  1、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4、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5、白银盘:形容*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作品译文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作品鉴赏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如镜”,是*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望洞庭》 4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刘禹锡《望洞庭》 5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湖中有不少小山,最有名的是君山。

  2、相和:相互映衬。

  3、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潭面:指湖面。潭,水很深的湖。

  5、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6、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7、青螺:青绿色的螺壳。螺是一种软件小动物,体外有螺旋形硬壳。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诗: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诗意:

  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