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民间*俗作文范本5份

首页 / 作文 / |

  除夕民间*俗作文 1

寒假,就像一本有趣的故事书,记载着很多有趣的事。有新年的压岁钱,有美味的年夜饭,有精彩的春晚……而我最喜欢的是讲述了除夕夜美丽烟花的那个故事。

“嘭嘭”,七点钟刚刚过去,门外就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烟花声,我们一家赶快跑上阳台,观赏美丽的烟花。“嗞”“嘭”一朵巨大的球形红色烟花从地面冲上天空,慢慢变成了花苞的形状,紧接着,一片片细长的花瓣轻轻垂下,好像跳跃的火苗,在天空熊熊地燃烧。眨眼功夫,巨大的花瓣儿渐渐绽开,露出金色的“花蕊”。突然,从快要消失的花朵中又喷出两团蓝色的火焰,随着那火焰盘旋落下,渐渐地,若隐若现地显出两只飞舞的彩蝶。“好美呀!”我们不仅惊叫。只见那彩蝶互相追逐着,嬉戏着,渐渐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我看得入了迷,似乎自己也变成蝴蝶,飞向深邃的夜空……

“咻咻”两声炮响将我的思绪拉了回来。随着巨大的声响,无数银白色的“小精灵”乘着风轻轻飞向我,它们是如此洁白银亮,好像连月亮都比它们逊色三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左扑右扑,可当我快要碰到它们时,这些调皮的小家伙又都逃跑了,变得无影无踪。我趴在阳台栏杆上,欣赏着那调皮的小精灵在空中翩翩起舞。“咻咻”“咻咻”随着一阵阵响声,银色的小精灵漫天飞舞,像一阵阵流星雨,又像银河从天而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正是这样的景象吗?

这时,远处的烟花也冲向天空,伴着“嘭嘭嘭”的巨响,一朵朵绚丽的大花在夜空绽放,红的、蓝的、金的、紫的……五光十色,绚丽耀眼。除夕的夜空如此璀璨!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夜的烟花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春,带来了快乐和希望。这美丽的烟花,永远在我心里绽放。

  除夕民间*俗作文 2

大年三十吃过午饭,除妈妈在上班以外,我们家的每位成员在奶奶的精心按排下为团圆饭忙活开了。

和往年的团圆饭不同的是,今年的大厨是爷爷而不是奶奶了,只见爷爷系上围裙,烧起了他的拿手菜糖醋排骨。爷爷先把排骨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接着他把油往锅里一倒,等油锅热时快速的把排骨放进了油锅,不到一会儿功夫,一盘色香味全的糖醋排骨就出现在我面前了;紧接着爷爷炒起了红烧大鲤鱼梭子蟹炒年糕等等。奶奶退居了二线,做了爷爷的伙计,专为爷爷切菜,配菜。爸爸负责洗菜,而我呢负责后勤工作,如放好凳子呀,摆好碗筷呀,端每一碗爷爷刚做好的菜肴放在圆桌上,呵呵!有时还随手偷吃几块自已喜欢吃的糖醋排骨。

下午五点钟左右,妈妈下班回来了。圆桌上己经摆满了色香味全的菜。年夜饭正式开始了,我迫不及待的尝吃着每一种菜,一边吃,爷爷一边告诉我每道菜的寓意。红烧大鲤鱼这道菜不能全吃完的,剩下的鱼代表年年有余;开心果表示着我们生活开开心心;汤圆表示团团圆圆;啊!原来年夜饭有这么多学问啊!

等我们团圆饭吃的差不多时,外面噼噼啪啪地鞭炮声及焰火照亮了整个夜空。我也坐不住了,吵嚷着拉着爸爸去放焰火。呵,我先挑了一个最大的焰火,让爸爸点燃了导火线,只听嗵的一声,地面上升起发红的大火球。飞到半空,啪的一声,许多颗小火星飞溅开来,拖着长长的、闪光的尾巴缓缓落下,好似天女散花;接着又是嗵的一声,霎时出现了孔雀开屏!哇!真是太漂亮了!这时爷爷又点燃了五颜六色的小焰火,一会儿闪耀在左边,一会儿闪耀在右边,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就这样我们度过了忙碌而又快乐的除夕!

  除夕民间*俗作文 3

早晨,我起了床,就看见爸爸妈妈忙碌的身影。他们在干什么呢?而我急忙跑过问妈妈,然后妈妈神秘地对我一笑,说:“你看看日历,今天几号了?”我走到日历前,今天是二十二号除夕了,怪不得爸爸妈妈那么忙,他们在准备去前童古镇呢!

我们经过二个小时的行程,终于到了宁海的前童古镇,那里真是古色古香,古老的房子上长满了青苔,一条小溪从房前流过,鱼儿在小溪里游过,塑造了美好的乡村环境,这里的人们生活很宁静,连动物都能和人打成交道,我们刚走进里面,一只鸭子就大摇打摆地从我们走过,一副不怕生人的样子。

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古镇中的“古镇之宝”——古戏台,据当地人的介绍,这戏台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而从远处看,戏台的左、右上方有两条巨龙,左边的一条正伸出它的左爪,仿佛在腾云架雾,而右边一条则比较温文尔雅,互相呼应。

接着,导游又带着我们来到前童民族博物馆,里面的活动很多,如:祭奠祖先,迎除夕民俗等,但我最喜爱的还是打年糕,先把米泡在水中一天一夜,看米变成透明色即可,再把米倒入蒸笼中,用柴火蒸煮,当米有了弹力就可以把米倒入石槽,再用木头做的锤子挤压,这时村里的老师傅开始打面团,我看到这么简单的动作也想去试一把,结果刚拿到锤子就不行了,因为太重了,被打好的团团拿到洒了松花粉的桌面上,导游拿起专们切块的刀,给我们每人分了一块,我尝了一块:细滑、有点糯糯的,口感很好。

最后,我们回去时,还买了前童三宝:前童豆腐、前童空心腐、前童豆腐干,如果你有机会一定要来品尝哦!

  除夕民间*俗作文 4

现在,我虽然告别了寒假,但是,除夕那会儿的事又开始在我脑子里乱窜了。那时······

不知是谁,燃放了第一串鞭炮,于是,除夕就这样被炮声迎来了。

一大清早,我揉了揉朦胧的睡眼,开始了我的“年生活”。吃早饭了,我一边大啃着鸡腿一边把一勺粥喂给我的肚子。只听“咯咯”两声,我吐出来一块白白的东西,我大惊:‘‘我不会把牙啃下来了吧”。奶奶捏起那个东西,笑呵呵地说:“这是一块破玉上掉下来的玉片儿啊!”我恍然大悟,拍了拍胸脯,自言自语地说:“还好,要不然,我可得成个‘缺牙巴’了”众人都被我逗乐了,一个个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我故作镇定,飞快地逃离了他们的视线。身后,一串串笑声向我袭来。外面的鞭炮声一声比一声响,碎屑儿飞过来,撞在窗子上,像是在叩门,要给我一声问候呢!

时间老人走过了10点,11点,12点,13点·······月亮上班了,我们热闹地吃着年夜饭,大人们吃完了,说笑着看起了春节联欢晚会。而我们这些小孩儿呢,则放起了烟花。我把烟花的一头用火烧着了,在那一瞬间,一束迷人的烟花喷了出来。烟花照着我们欢乐的脸,映在了我们明亮的眼中。我们迫不及待地分了烟花,玩了起来。我握着烟花,喷射出的烟花如一根根金丝,围绕在我的身旁。那亮光,带着我的思绪一起飞舞着,跳跃着······

我正陶醉在亮光里呢,突然,一声炮响把我吓了一跳,伴着我的尖叫,一阵笑声飘了过来,原来是弟弟们在捉弄我呢。我大笑着,把一把鞭炮扔了过去,我收获的,是弟弟们的怪笑。我们打闹着,渐渐地,我们融进了月光里······

这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啊!我要把它装进我记忆的宝箱里。

  除夕民间*俗作文 5

除夕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中中国人最喜庆的节日。它象征着:国家的明天会更富强,人民的生活会更好。也意味着:我们向北京又迈进了一步。

除夕的夜景果然非同一般:黑色的画屏上特别明显的可以看见一个又大有圆的明月,她仿佛微笑着和我们一起分享着节日的快乐气氛。四周散落的星星一闪一闪的,仿佛向我眨着眼睛,表示着他们对我们节日的问候和祝愿当我们正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时,不知不觉窗外的礼花已向黑色的画屏上冉冉升起,在画屏中迸开,五颜六色的,十分美丽。那迸裂的声音显得特别的喜庆,好像要释放她所有的生命力。五颜六色的火光,在黑屏的衬托下,显得特别的耀眼。接着,接连不断的各式烟花爆竹,在四面八方迸裂炸开,那声音震耳欲聋。刹那间,黑屏已变了颜色,忽黄,忽红,忽绿,不在漆黑一片了。

“看呐,看呐……”我呆呆地看得入了神,不知不觉已陶醉在那烟花爆竹声中了。

这样的陶醉能沉醉多久?不会太久。

此时此刻,我们能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快乐。可明天,各自要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为自己的明天做新的打算,为自己的前途而奋斗、拼搏了。此时此刻,我仿佛期望着……是让人留恋、值得回忆的;童年是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童年是天真无邪、幼稚可笑的;童年是……

总之,童年中所有的一切是让人留恋、值得回忆的。

随着,时光的流失,日月的穿梭,童年已成为我的回忆,我的过去,可他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使我终身难忘、难以忘怀。

我是多么想回到童年,回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天地”啊!童年!


除夕民间*俗作文范本5份扩展阅读


除夕民间*俗作文范本5份(扩展1)

——除夕的民间*俗范文五份

  除夕的民间*俗 1

  1、年夜饭,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2、传统座次,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首*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3、守岁,守岁的*俗在中国有*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4、放爆竹,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5、隔年饭,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6、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0_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7、贴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除夕的民间*俗 2

  1、年夜饭,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2、传统座次,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首*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3、守岁,守岁的*俗在中国有*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4、放爆竹,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5、隔年饭,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6、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0_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7、贴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除夕的民间*俗 3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 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

  除夕的民间*俗 4

  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2、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首*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3、守岁

  守岁的*俗在中国有*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4、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5、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6、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0_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7、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春节和除夕的区别

  简单来说广义的春节包括过年和除夕;过年和大年三十还有除夕都是同一天,除夕特指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大年夜。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是指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从有关资料查找,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

  由于春节与大年紧密连接在一起,再加上时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们将这两个传统节日合二为一了。就时间来讲,过年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岁尾。而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大年初一又是农历每年的春天第一天,所以叫春节,也就是告诉人们,从这一天开始,春天来到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在以前,人们在这个时间,都称为过年,也就是“除夕”。由于公历的引进,将正月初一的“元旦”移为公历新年的代称,再加上六十年代以后,提倡“破旧立新”、“破除迷信”等政治因素要求,渐渐地淡化了年的所在。在最*几年,在部分台历、挂历、日历等分别印有除夕与春节的字样。但是在公共媒体,以及宣传等方面,都将年与春节混淆在一起了。真的不知道,相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年”,是否让“春节”代替,真的说不好。

  除夕吃什么鱼最好

  除夕夜吃鲫鱼寓意好,鲫同吉谐音,过年吃鲫鱼大吉大利。

  鲫鱼,味甘、性温。有利水、消肿、益气健脾、通脉下乳和清热解毒的作用。肉中含蛋白质氨基酸很高,对促进智力发育、降低胆固醇和血液粘稠度、预防心脑血管病具有明显的作用。

  除夕夜吃鲢鱼寓意好,鲢同连谐音,过年吃鲢鱼连年有余。

  鲢鱼俗称白鲢,入肺脾经,有利水、止咳,祛除脾胃寒气的作用。常用于脾胃虚弱,水肿、咳嗽、气喘等病的治疗。尤其适用于胃寒疼痛或因消化不良引起的慢性胃炎。

  除夕夜吃鲤鱼寓意好,鲤同礼谐音,过年吃鲤鱼大吉大利。

  鲤鱼味甘,性*。除和鲫鱼有同样的食疗作用以外,还具有消除黄疸、镇惊的作用。适用于水肿、咳嗽、气喘、胎动不安、小儿惊风、癫痫等病症。此外,鲤鱼的视网膜上含有大量维生素A,常食对明目有极佳效果。

  除夕的民间*俗 5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 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


除夕民间*俗作文范本5份(扩展2)

——民间*俗_端午节日记400字范本5份

  民间*俗_端午节日记400字 1

  几天前学校的黑板上就贴着关于端午节放假的通知,看到“放假”两个字心里就高兴得不得了,却不明白端午节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节日。

  于是和几个同学一起在下课后就围住老师问个不停。老师耐心的给我们讲着屈原为国投江的故事,我和同学都听得津津有味。最后老师故弄玄虚的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这天要做很多活动,后来都慢慢变成了端午*俗,这个端午节你们不防了解一下我们这里有哪些端午节的*俗?”我和同学都兴致勃勃期待着假期的来临。端午节终于到了,我早早的起了床,因为昨晚就和妈妈准备好了早晨要去采艾蒿,妈妈说端午节这天用泡着艾蒿的水洗手、洗脸可以去病健体。我和妈妈采了一大捆艾蒿,在房子的四周都插上了一些。接着我又开始挂葫芦,小葫芦五颜六色的特别漂亮。妈妈在我的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都系上了五彩线说这样我会健康。后来我家还煮了很多鸡蛋,做了很多好吃的菜。过端午节真好。

  开学了,我对老师说起了端午节的经历,老师说她也和我一样收到了很多祝福。

  民间*俗_端午节日记400字 2

  端午节到了,它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民间传统节日,按规矩在端午节那天要包粽子。我非常喜欢吃粽子,不仅想吃,更想亲手包一包。

  那天,妈妈包出来的粽子能和商店里的媲美。于是,我便向妈妈请教如何包粽子。首先,妈妈将三片粽叶叠在一起,折成一个三角形的样子,一只手拿着粽叶,一只手放馅料,第一层是大米,接着是肥肉,第三层再用大米盖上,最后把粽子绑起来。看着妈妈如此麻利的干活,我的手痒痒的。

  于是,我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起来,可是,大米总是从底部漏下去,我放弃了,说:“我不学了”!“学东西就要学彻底,不要一遇到挫折就撒手不干,这样半途而废是学不到知识的”妈妈坚定的说道!听了妈妈的话,我从新做起了粽子来。把三片粽叶叠起来,折成三角形,第一层放大米,第二层放肥肉,第三层放大米,最后用绳子把粽子绑起来。我左看右看,“啊!我终于学会包粽子了!”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

  这次事情,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不但要注意结果,更要注意过程,因为只有过程,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才能使我成长!

  民间*俗_端午节日记400字 3

  端午节到了,家家户户飘逸出浓浓的粽香,欢声笑语传遍了街头巷尾,我家也不列外,这不,我们都忙着包粽子呢。

  包粽子需要芦叶和糯米,如果你喜欢哪种馅,就可以在糯米里加点。我和外婆先来到河岸采芦叶,只见芦叶绿油油的,在河岸边跳着摇摆舞,外婆叫我采又大又亮的芦叶,因为这种芦叶才好包粽子。十几分钟过去芦叶终于采完了,把它都放在热水里泡软了就能包了。开始包粽子了,我学着外婆的样子,笨手笨脚地包起来,结果我一会儿拿芦叶,一会儿舀米,一会儿拿绳子,一不小心手一松,米撒了一地,我的第一个粽子没有成功。我灰心丧气,觉得自己学不会了,正当我不想做的`时候,奶奶的一句话忽然在我耳边回响了起来:“失败乃成功之母。”于是我又鼓起信心学起来。

  这一次我并不是像上次那样了,我吸取了第一次包粽子的教训。我注意了握粽叶的姿势和包粽子的方法,我先把粽叶一卷,直到洞卷尖了为止,然后又用勺子盛了一勺糯米,再放了我爱吃的赤豆,最后把芦叶按照顺序缠绕包裹,直到裹得结结实实的,用线给绑起来,一个粽子就包成了,虽然样子没有外婆做的那么好看,但总算是我的第一个作品,我心里喜滋滋的,开心地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煮了一小时,粽香飘出来了,我品尝着自己包的粽子,觉得味道真是不一般。

  民间*俗_端午节日记400字 4

  “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伴随着欢快的童谣,又一个端午节降临在我们的身边。

  人们都说,端午节是纪念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要包粽子,赛龙舟。把包好的粽子扔到汩罗江内,让鱼虾吃饱肚子,而不吃屈原的尸体。所以,今天早上我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包粽子。

  我打开冰箱,拿出糯米、粽叶等原材料开始包。我先将粽叶卷成漏斗形,将糯米倒进去,“哎呀!”我大叫一声,由于太过冒失,糯米撒到地上了。唉,不管了,先包粽子再说。我又把黄豆,红豆均匀地撒在糯米上,搅拌了一阵。真好看,就像红、黄珍珠镶嵌在洁白的,湿润的小珍珠上。我把粽叶裹了一层又一层,就这样,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就包好了,看到自已亲手包的粽子,我心里不禁乐开了花。后来,我又熟练地包了几个,把它们一齐放进了锅里。几十分钟以后,香喷喷的粽子出锅了,顿时,满屋子飘满清香。我尝了一个,嗯,好吃,粽叶的香味完全融到了糯米里,两种香味混合在一起,真是妙不可言。

  就这样,一上午的时间就过去了。下午,我到了长江边上,把两个粽子放入到江中,虽然我放的地方不是汨罗江,但我相信,两条江河一定是息息相通。

  民间*俗_端午节日记400字 5

  XX年5月30日星期日天气:晴

  端午节是我国三节中的一个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早上,我一边吃粽子,一边看电视。正巧,我看到有一个节目是赛龙舟。这时,妈妈对我说:“你知道赛龙舟、吃粽子的来历吗?”

  我说:“知道呀!相传龙舟竞赛是为了捞救投进汩罗江而死的爱国大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妈妈听了高兴地说:“我儿子懂得真多。”奶奶见我们谈得这么开心,凑上来说:“你们知道吗?端午又称重五,许多*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这倒是蛮好玩的。”我和妈妈一起说道。

  吃过晚饭,爸爸、妈妈和我去散步。一路上,我都念着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念着念着,爸爸、妈妈也加入其中了。

  啊!端午节的学问可真多。


除夕民间*俗作文范本5份(扩展3)

——除夕的*俗有哪些范本5份

  除夕的*俗有哪些 1

  除夕的传统*俗

  1、年夜饭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2、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3、祭祖

  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违禁词已过滤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4、压岁钱

  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俗。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

  5、踩岁活动

  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岁

  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7、开灯睡觉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8、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9、贴春联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

  10、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11、贴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12、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13、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14、燃爆竹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除夕和春节有什么区别

  时间不同

  简单来说广义的春节包括过年和除夕;过年和大年三十还有除夕都是同一天,除夕特指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大年夜。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是指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俗不同

  从有关资料查找,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

  除夕有哪些禁忌

  1、忌倒污水、倒垃圾

  据说,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2、忌剩下浆糊

  腊月里贴窗花、对联剩下的浆糊不能留,一定要处理掉,以免来年的日子越过越糊涂。

  3、进餐忌讳有人来串门

  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4、不能动“鱼”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5、忌过早睡觉

  守岁,其实就是在除夕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守岁”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6、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7、灯长开不关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8、吃饺子不能说话

  到晚上11点左右,开始下饺子。第一锅饺子出锅之后,却不能吃。饺子一出锅,还是和小年夜一样,先得摆供台。与此同时,由长房长孙挑鞭,次子点火,在自家的大门外燃放爆竹。一挂鞭放完,全家进门,按照大小依次给长辈磕头,然后开始吃饺子。吃饺子的时候不许说话,不许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经吃完了也不能随便站起来离开。

  9、忌开箱柜

  不少地方讲究从除夕这天的太阳落山到第二天春节太阳升起之前,忌开箱柜,以守住财物。

  10、忌吃药

  正在服药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暂时停药,家里年前煎过的药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据说这样才有利于来年的身体健康。

  11、忌晒衣

  在除夕洗衣服晾衣服就是一大禁忌,据说鬼神会在除夕夜缠身在晾衣绳上,从而会带来厄运。

  12、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13、不可说不敬之语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

  14、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节日的由来

  除夕,即岁除之夜,它与岁首(新年)首尾相连。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俗以为除夕。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岁除之日是传统的祭祖节。古籍中有讲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们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俗。

  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另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每年将尽的时候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据说这也是当时“除夕”节令的*俗之一。

  除夕的*俗有哪些 2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汉族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汉族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汉族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燃爆竹

  中国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年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我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禁忌。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

  1、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

  2、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3、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时,要遵守一些守岁的禁忌,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照镜子,以免见“恶魔”;禁忌将灯油泼地,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便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4 、除夕是去旧迎新的时候,尤其是惧怕疫病与恶鬼。

  为什么叫除夕?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风俗一致,过年包饺子;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或做年糕、或包粽子、或煮汤圆、或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的来历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尔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知道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除夕的*俗有哪些 3

  除夕的*俗有什么?

  爆竹

  中国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年祭祖

  我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除夕微信公众号文章素材励志故事。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小知识】除夕的*俗有哪些

  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俗。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于是以后人们就用火药做成了红色的爆竹,开始在除夕燃放。

  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首*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2、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3、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4、压岁钱

  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除了长辈送小儿“压岁钱”之外,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俗。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压岁钱”更为直接纯粹,一般都用精致的红包装上红红的票子,然后分给孩子,讨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

  5、踩岁活动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7、开灯睡觉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8、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9、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0xx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10、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11、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12、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13、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14、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除夕的*俗有哪些 4

  除夕的*俗有什么?

  爆竹

  中国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年祭祖

  我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除夕微信公众号文章素材励志故事。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小知识】除夕的*俗有哪些

  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俗。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于是以后人们就用火药做成了红色的爆竹,开始在除夕燃放。

  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首*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2、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3、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4、压岁钱

  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除了长辈送小儿“压岁钱”之外,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俗。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压岁钱”更为直接纯粹,一般都用精致的红包装上红红的票子,然后分给孩子,讨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

  5、踩岁活动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7、开灯睡觉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8、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9、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0xx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10、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11、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12、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13、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14、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除夕的*俗有哪些 5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首*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年夜饭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贴春联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祭祖

  据民俗专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介绍,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守岁

  守岁的*俗在中国有*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除夕民间*俗作文范本5份(扩展4)

——写除夕*俗作文 (菁华3篇)

写除夕*俗作文1

  除夕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每一年的最后一天晚上就是除夕了。在这一天,爆竹声声响,烟花处处开。

  除夕晚上要吃饺子,寓意团团圆圆,**安安,甜甜蜜蜜,再配上自制的蘸料,简直是人间美味了。这一天,人们可以放下所有的坏心情,释放所有的压力,悠闲自在,乐此不疲。到了晚上,才是重头戏。

  除夕因位于其年之末,人们便更加有兴趣。再加上美味可口的食物和长辈们送出的红彤彤的压岁钱,小孩子们是“吃嘛嘛香,喝嘛嘛乐”了。大人们也不例外,他们可以放手自己的孩子,任他们肆意逍遥,只要注意安全。然后自己找个麻将摊玩上两把,输赢亦是快乐。有的不赌钱,就“赌”胃,找上几个好友,买上几瓶价格居中、上得了台面的酒,再配两个小菜,人间天堂啊!

  老人们终于不再孤独,儿孙在庭院里疯玩,老人们就坐在一旁看着,时不时警告上几句,要小心些;或和几位老友聚在一起玩扑克,不拿钱,就图个快乐。

  小孩子们最为猖狂。手里捏着打火机,兜里揣上几盒炮,尽管有些恐惧,也要放上一盒。虽然家长叮嘱不要玩炮,不要玩火,可到了这时,好奇心胜过了妈妈的话,必定要玩。这是男孩子们的活动,有些女孩或许也会参与。再来说说大部分“仙女”们都在干嘛,她们到了过年也不安静,小的到处抱大腿要红包,再拿去买糖;大的则聚在一起跳皮筋,讲故事。

  可是,如今这个时代,电子产品高端又实用,过年没了热闹的气氛,刷视频,玩游戏等等,占据了一整天。年味走远了,真的回不去了吗?

  今年,希望热闹一点。

写除夕*俗作文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风俗*惯。新年的前一天——除夕,在我们这儿可是个热闹的日子。

  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忙得喘不过气来:赶做年饭,买年花、年吉,贴对联,贴年画……除夕是个象征着团圆的日子,当然就少不了一家老小一起吃年夜饭啦!奶奶和妈妈早就做好了一顿美味又丰盛的大餐,我们团团围坐在圆桌前,准备开吃。我看着眼前香喷喷的鸡肉、新鲜的鱼肉、青翠的芹菜……这些比*常丰盛的多的饭菜,不禁垂涎欲滴。我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一边向对方祝福,奶奶也开始祷告,都在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安安,有好运。在吃饭的时候,我打开了电视,全家都沉浸在春节联欢晚会的欢乐之中。

  除夕最好玩的地方就莫过于守岁了。刚吃完团圆饭,外面就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我和姐姐来到窗前,看着那些漂亮的火花若隐若现。心里不知有多兴奋。妈妈告诉我们,守岁以前有个传说,说年是一种兽,每到这个时候就出来吃人,人们这天夜里就不睡觉,放鞭炮来赶走年兽。现在也有说是祝愿老者长命百岁。终于,指针指向了12点,外面就像是爆炸一样震撼,一串串鞭炮在这一刻一齐爆炸,有人还射发出一朵朵巨大美丽的烟花!嘭嘭声、噼里啪啦声响成一片,人们都在欢呼着:新的一天到来了!新的一年到来了!!我也激动极了。爆竹声中一岁除好一派辞旧迎新的景象!接着,我们伴着快乐祥和的响声慢慢进入梦乡。

  我永远也忘不了这除夕之夜。

写除夕*俗作文3

  一年一度的除夕又来到了,大家都开始忙碌起来。妈妈和奶奶强强联手,在炒着美味的菜,大家各自分工,没有一个在偷懒。

  爸爸和叔叔在贴春联。看着红红火火的春联,我们大家喜气洋洋。我和姐姐打扫着自己的房间,看着干净整洁的房间,我们心里美滋滋的。

  傍晚,所有的`亲戚都到了。婶婶在煮年夜饭,桌子上已经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菜。有红烧排骨、鱿鱼、还有我最喜欢吃的土豆丝等等。年夜饭终于可以吃了,大家早已迫不及待了,弟弟把一盘的鱿鱼都吃光了,大家都很佩服他。

  吃完了年夜饭,便是另一个重头戏——放烟花。我和爸爸拿出事先买好的烟花,小心地将其引燃,引线末端的火星在夜晚冰冷的空气中绽放出令人温暖的火星。烟花被点燃了,在黑夜漆黑的幕布映衬下,烟花绽放出令人心惊的绚烂,在我们的脸上闪烁着炙热的温度,美得令人惊心动魄。

  随后大家一起看了春节晚会,我觉得今年的晚会要比往年精彩的多,一个个优美的舞蹈,一首首动听的歌曲,让人如醉如痴。等到新的一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我们燃放了新年第一次的炮竹之后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就在这轰轰烈烈的爆竹声中,新的一年又迈开了它矫健的步伐。我爱这热闹的除夕。


除夕民间*俗作文范本5份(扩展5)

——冬至民间*俗 (菁华3篇)

冬至民间*俗1

  冬至又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很多地方对冬至很重视,甚至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有很多*俗,早的可以追溯到汉代,晚的也多见于唐宋,并主要表现在饮食方面,比如吃狗肉、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年糕、酿酒等。

  吃饺子、馄饨或汤圆。冬至这一天,北方时兴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子,江浙一带则喜欢吃汤圆和麻松。冬至的汤圆又称“冬至团”,有粉团和粉圆两种,里面要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清嘉录》记载道:“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民间还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来馈赠亲朋好友,以前的上海很讲究吃汤圆,有一首古诗说:“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而北京一带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这有一个故事。相传汉代时,北方的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其中有两个部族首领分别姓浑和屯,十分凶残。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的音,把它们叫做“馄饨”,然后恨恨地全部吃掉。借此表达对他们的痛恨之情,希望早点把他们消灭。因为做馄饨最初是在冬至这一天,于是就流行冬至吃馄饨。这个故事不知是否可靠。在宋代时,当时的京城杭州也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一个叫周密的人说,杭州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扫祖先。

  说到祭祖,就不得不说说广东一些地方,那里冬至祭祖的*俗很盛,甚至还有“冬节不回家无祖”的说法。因此冬至这一天,出门在外者,都要尽可能回家过节祭祖。一般的*俗是,冬至的早晨先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全家老少把甜丸汤做早餐。甜丸(米丸)就是《清嘉录》所说的“无馅而小者”,类似现在商场卖的小丸子。有的人家还在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在门上,俗称“敬门神”。比如泉州把元宵丸称为“头丸(圆)”,冬至丸称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一切圆满。中午也要祭祖,供品需要荤素五味;晚上还得祭祖,供品中必须有嫩饼菜。

  饺子,相传起源于医圣张仲景。现在北方的*俗,一般在冬至和春节都要吃饺子,有些人还把饺子称为“扁食”或“烫面饺”,并说吃了冬至的饺子就不怕冻了。

  江南一带还有冬至晚上全家欢聚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俗。这也有一个故事。相传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在冬至这一天,变成了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赤豆饭吃,这样就可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此外一些地方还时兴吃年糕、荞麦面、九层糕等,“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年年如意。

  很多地方时兴冬至吃狗肉。据说这从汉代就开始了。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啥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于是,在民间就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俗。先不管这个传说是否可靠,冬天吃一点狗肉,确实可以驱寒暖身。

  客家人则喜欢在冬至时酿酒,认为冬至时的水味道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以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

冬至民间*俗2

  冬至团亦称“冬至丸”。汉族冬至节食品。流行于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阳历12月2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包成团,称作“冬至团”,并馈赠亲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团圆的意思。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书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宁夏人过冬至——冬至吃“头脑”

  银川有个*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福建人过冬至——“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兴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会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潮汕人过冬至——上坟扫墓吃甜丸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安。

  吃甜丸:此*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旧俗谈》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古时每年秋天,都是**的季节,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潮汕*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绍兴人过冬至——“做冬至”、“送寒衣”、“冬至酒”

  冬至是绍兴民间一年中的大节,谚称“冬至大如年”。在古代,人们一直是把它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嘉泰会稽志》称其节“大略如正旦而差简”,且诸多事情皆以冬至为起点。农历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后106天为准,谓“冬至百六是清明”。《九九歌》也以冬至起算为头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记季节变化。民间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过冬,冬至月底,卖牛买被”,“冬前不结冰,冬后冻煞人”及“晴冬至烂年边,雨冬至晴过年”之谚,以冬至迟早、晴雨占一冬寒暖与年边干湿。是日,民间必家家团聚宴饮,一如除夕吃年夜饭之俗。

  绍兴民间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庙里去祭祖,谓“做冬至”。一般于冬至前剪纸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称“送寒衣”。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俗称“冬至酒”,既怀念亡者,又联络感情。绍兴、新昌等县的*俗,多于是日去坟头加泥、除草、修基,以为此日动土大吉,否则可能会横遭不测之祸。

  冬至又称“长至”,一年中,此日夜晚为时最长,故民间有“困觉要困冬至夜”之说,谓冬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梦天天。

  旧时,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绍兴人爱在冬至日前后将一年中的吃饭米预先舂好,谓之“冬舂米”,一来因为过了冬至,再个把月时间就“着春”了,家事将兴,人人须忙于备耕,无暇再去舂米;二来因为春气一动,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时的坚实,冬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减少粮食的损耗。

  绍兴人家中酿酒,一般都爱在冬至前下缸,称为“冬酿酒”,酿成后香气扑鼻,特别诱人,加之此时的水还属冬水,所酿之酒易于保藏,不会变质。此时还可以用特种技法酿成“酒窝酒”、“蜜殷勤”以飨老人,或作礼品馈赠亲友。

  馄饨冬至夜,绍兴民间还有“生火熜”*俗,畚隔夜火熜,裹入被内,谓至翌晨炭火不熄,可兆来年家事兴旺发达。

  旧时越中,无论男子妇女,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馄饨吃吃;而在夏至,则挨家挨户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冬至馄饨夏至面”。此俗流传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却各有说法。或言至日最短,以馄饨形团而就节;夏至食面,则用面(条)之长状夏至之长昼。虽然后者可用寿庆吃面讨长寿彩头之俗进行印证,但毕竟无见于记载。晚清绍兴学者范寅在《越谚·饮食》中说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冬至时食”,可见古代绍兴还有甜味的馄饨。

  是日,绍兴民间忌讳甚多,忌说不吉利之语,忌吵骂滋事,忌打碎盘碗;妇女不归宁,出嫁妇女务必于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娘家过夜;不许打骂孩子,即使是最顽皮的学生,冬至日也可免受责罚,先生只能举着戒尺警告说:“帐,给你记到明天再算!”。

  泉州人过冬至——“冬节不回家无祖”

  *天气网每年农历十二月中旬,约当公历12月22日(或前、后一天),是冬至节,又称冬节。冬至为24个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泉州人称冬至为“冬节小年兜”,其重视程度似稍为逊色,但过节时同样很隆重。

  冬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江浙一带则吃汤圆和麻糍。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冬节丸”,实际上就是《清嘉录》所介绍的苏州人应节食品粉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要“搓丸”。有红、白两色。“搓丸”手艺细巧,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的渔村妇女,搓丸速度快,质量好,粒粒小如鱼目珠子,令人赞叹不已,在搓冬节丸的同时,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兴旺吉样有财气,俗称“做鸡母狗仔”。

冬至民间*俗3

  1。冬至吃“娇耳”

  在我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为何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呢?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于是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并称之为“饺耳”、“饺子”。此后,“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所以,现在又有“冬至吃饺子一冬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2。圆满一整年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讲究吃汤圆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品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3。给大米搭个伴

  在江南一带,人们在冬至这一天有煮吃赤豆饭的冬至*俗。传说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在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仍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们在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4。羊汤暖身最有用

  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人还给羊肉粉汤叫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颜六色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5。一桌烧味不能少

  对广东人来说,冬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甚至比春节还重要得多,所以,广东人有句话叫“冬至大过年”。

  据介绍,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有些广东人还有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俗。

  6。九层糕要祭祖

  在我国台湾地区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7。冬至美酒久留香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俗。为了这一天,客家主妇常挑个吉祥的日子,专门到集市添置酿酒的器具,把陈年的酒坛搬到溪流中,用黄黄的细沙洗去污物,再让清凉的泉水反复冲洗,最后置放在阴凉处风干。

  8。亲绣鸳鸯鞋

  古代女子会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鞋袜。后唐《中华古今注》称:“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此后妇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献袜履,便相沿成*。三国时魏国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中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句子。《酉阳杂俎》中载:“北朝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袜及靴。”旧俗中无论南北,都流行这一风俗,大概是女红试手并祝尊长福寿绵长之意,因此,在过去冬至也称为履长节。

  9。扫雪迎客

  《天宝遗事》载,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则扫雪通路,延请宾客到居处宴饮,称之为暖寒会。后人在冬至之后,也有人招集朋友,轮番聚饮,称为消寒会。《金陵岁时记》记载:“吾乡当冬至节后,九人相约谦饮,自头九以至九九,各主东道一次,名日消寒会,文人墨客饮酒之余,兼及韵事。”

  10。圆仔寄思念

  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外,还要搓两个大的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

  这个风俗源于一个民间传说:一年的冬至,有一个老乞丐无钱掩埋冻死的妻子,只好将女儿卖给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儿痛不欲生,一时昏了过去。老乞丐连忙讨来一碗米汤,一口一口地给女儿喂下去,慢慢地女儿终于苏醒过来。老乞丐又为女儿讨来几粒糯米圆,劝慰女儿:“我们今日分别,就像这圆仔分成两半,现在咱们一人吃一半,等将来日子好了,咱们团圆了,再吃圆仔。”之后,老乞丐告别了女儿,掩埋了妻子之后就又上路乞讨了。三年过去了,老乞丐依旧没有回来找女儿,女儿想念父亲,盼望父女俩早日团圆。在一年的冬至节,她心生一计向主人建议说:“冬至时大家都吃圆仔,我们也应该把圆仔敬献给门神才是。”主人同意了,她搓了两个大圆仔粘在门环上,以寄托自己对父亲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动了后人,人们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除夕民间*俗作文范本5份(扩展6)

——除夕守岁的*俗作文范文十份

  除夕守岁的*俗作文 1

  俗话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上一年在礼花不断绽放中离我们而去,而新的一年也已来到啦!美味的团圆饭来到外婆家,一阵香味扑鼻而来,使人垂涎三尺。

  开饭时间还没到,我们几个小孩迫不及待地坐在位置上,准备开饭。开饭啦!我急忙拿起手中的筷子,夹了几片笋,几块鸭肉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定睛一看,菜肴真丰盛啊:有辛辣的鱼、清淡的干拌乌贼、可口的鸡汤、清爽的凉拌笋片……啊!这团圆饭好美味啊!精彩的.礼花绽放饭吃完了,我和程程、康康、林帆皓哥哥一起去放烟花。舅舅把一颗似炸弹非炸弹的鞭炮仍进长筒里,点燃了导火线,那“炸弹”闪出点点火光,舅舅连忙躲开。过了一会儿,只见那“炸弹”没什么变化,我有些好奇,正想前去看看,谁知那不听话的“炸弹”竟突然从筒中窜出来,直冲云霄,紧接着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在空中绽出一朵五彩缤纷的礼花。哇!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呀!太精彩了!真是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呀。“啪啪啪”在美丽的礼花爆竹声中,我们也辞旧迎新啦!

  我在此祝大家在今年超旺,虎虎生威,学*更上一层楼!

  除夕守岁的*俗作文 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复苏。春的力量像股暖流,唤醒了大地。她走过千山万水,仍带那种亲切走进中国。

  除夕之夜,多么神圣的夜。在今夜,我们将告别鼠年,走进牛年,告别冬天,走进春天。

  食了年夜饭,已是傍晚,我们兴致大发,决定提前放鞭炮,鞭炮种类五花八门,我们选了小玩意儿。一种叫“彩蝶”的鞭炮,非常小巧,“蝶”有三瓣“翅膀”,“翅膀”上杂而有序地画着一些图案、花纹,并有白、黄、绿和黑四色,它的.做工令我非常喜欢。“滋”,我点燃了它。它先在原地打转,再突然起飞,飞到一半,刹那间窜出绿火、红花、鞭炮又加足马力一口气冲上十米左右,它那快速旋转的样子,五光十色,颇像只秀丽的彩蝶在争锋。雪花是我们早接触的鞭炮。它外形就是根棒子,只要在首处的红纸上点燃即可。雪花被点燃了,红红的,黄黄的,像团火,又像红毛笔。快燃尽时,火变成了绿色,灿灿的,动一动,就可以在空中留下痕迹。大家一起挥动手中的雪花,一起在空中写字,一起欢跳,欢呼,脸上时时挂着笑脸。闻到的是火药味,感受到的,是人们心中的快乐,是新年的喜悦。

  啊,我对新年更憧憬了!

  除夕守岁的*俗作文 3

  时间似箭,这不,我要迎来我的第13个除夕了。下面就让我给大伙介绍介绍我和我的家人是如何过除夕的吧。

  早上起来吃得早饭就独树一帜:红果子和汤圆。接着就要把自己家里门前买的植物或者种的树上挂一些红灯笼,然后在家里贴一些春联。到了晚上那就更有意思了,由于我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所以我要分别去婆婆和奶奶家吃年夜饭,吃完就到了大家这部分小财迷最兴奋的时候了————-拿压岁钱。

  吃完饭,我便和家人去老家大队部走走,由于那儿有时还会舞龙灯,恰巧,今年就遇上了:一位叔叔作着龙头,其余7,8个人做龙身和龙尾。他们身着红与橙红的衣服和中国龙融为了一体。

  回到家,奶奶就和我讲起了年的.故事,然后又将一枚铜钱放到我枕头下。我不知为什么,便问奶奶,奶奶说:“这叫守岁。岁也是一种怪兽,和年差不多,传闻将一枚铜钱放到家里最小的人枕头下,便可防范岁。”我将铜钱摸出来,便问奶奶:“这枚铜钱是哪来的?”奶奶笑了笑:“这枚铜钱我从小就枕在我枕头下呢。”看来这钱如何也有七八十岁呢。

  同学们,你们是如何过除夕的呢?

  除夕守岁的*俗作文 4

  今天是有趣的除夕了,大伙都陶醉在欢乐的世界里。

  除夕的晚上,我和家人怀着兴奋激动的`心情前往爷爷家。只见,爷爷家焕然一新,大门的两边贴着红红的对联。看着红红的对联,被人决得吉祥喜庆。穿着一套整整齐齐的新衣服的爷爷向我走了过来,说:“新年快乐!”我说:“新年快乐。”奶奶正在厨房里忙碌地做饭,母亲也快点跑过去帮她们。

  过了一会儿,饭桌上出现了美味口可的饭菜。哇!有热乎乎的火锅、美味的牛肉丸……我拿起勺子,在每盆香喷喷的菜都夹了一点点。吃得差不多了。父亲忽然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咱们一块去爆竹。”我一听到“爆竹”这两个字,我头里出现了一道金光。我兴高采烈地说:“好啊!好啊!”于是,我跑到了院子里,父亲小心翼翼地就拿起了三角雷,点燃了火星,三角雷在地上,变成了耀眼的金光,嘣的一声炸开了。我也兴奋地拿着父亲刚刚买来的爆竹。院子里想起了“嘣!嘣!嘣!”的声音。院子里灯火通明。大家放了一袋又一袋。无声无息中,我发现地板上有好多的烟花盒。

  这一年的除夕,可真有趣呀!

  除夕守岁的*俗作文 5

  除夕在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每一年的最后一天晚上就是除夕了。在这一天,爆竹声声响,烟花处处开。

  除夕晚上要吃饺子,寓意团团圆圆,**安安,甜甜蜜蜜,再配上自制的蘸料,简直是人间美味了。这一天,人们可以放下所有的坏心情,释放所有的压力,悠闲自在,乐此不疲。到了晚上,才是重头戏。

  除夕因位于其年之末,人们便更加有兴趣。再加上美味可口的食物和长辈们送出的红彤彤的压岁钱,小孩子们是“吃嘛嘛香,喝嘛嘛乐”了。大人们也不例外,他们可以放手自己的孩子,任他们肆意逍遥,只要注意安全。然后自己找个麻将摊玩上两把,输赢亦是快乐。有的`不赌钱,就“赌”胃,找上几个好友,买上几瓶价格居中、上得了台面的酒,再配两个小菜,人间天堂啊!

  老人们终于不再孤独,儿孙在庭院里疯玩,老人们就坐在一旁看着,时不时警告上几句,要小心些;或和几位老友聚在一起玩扑克,不拿钱,就图个快乐。

  小孩子们最为猖狂。手里捏着打火机,兜里揣上几盒炮,尽管有些恐惧,也要放上一盒。虽然家长叮嘱不要玩炮,不要玩火,可到了这时,好奇心胜过了妈妈的话,必定要玩。这是男孩子们的活动,有些女孩或许也会参与。再来说说大部分“仙女”们都在干嘛,她们到了过年也不安静,小的到处抱大腿要红包,再拿去买糖;大的则聚在一起跳皮筋,讲故事。

  可是,如今这个时代,电子产品高端又实用,过年没了热闹的气氛,刷视频,玩游戏等等,占据了一整天。年味走远了,真的回不去了吗?

  今年,希望热闹一点

  除夕守岁的*俗作文 6

  时间似箭,这不,我要迎来我的第13个除夕了。下面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介绍我和我的家人是怎么过除夕的'吧。

  早上起来吃得早饭就与众不同:红果子和汤圆。接着就要把自家门前买的植物或者种的树上挂一些红灯笼,然后在家中贴一些春联。到了晚上那就更有意思了,因为我的爸妈都是独生子女,所以我要分别去婆婆和奶奶家吃年夜饭,吃完就到了我们这些小财迷最兴奋的时候了—————拿压岁钱。

  吃完饭,我便和家人去老家大队部走走,因为那儿有时还会舞龙灯,恰巧,今年就遇上了:一位叔叔作着龙头,其余7,8个人做龙身和龙尾。他们身着红与橙红的衣服和中国龙融为了一体。

  回到家,奶奶就和我讲起了年的故事,然后又将一枚铜钱放到我枕头下。我不知为何,便问奶奶,奶奶说:“这叫守岁。岁也是一种怪兽,和年差不多,传说将一枚铜钱放到家中最小的人枕头下,便可防范岁。”我将铜钱摸出来,便问奶奶:“这枚铜钱是哪来的?”奶奶笑了笑:“这枚铜钱我从小就枕在我枕头下呢。”看来这钱怎么也有七八十岁呢。

  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过除夕的呢?

  除夕守岁的*俗作文 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是用来描述除夕的情景的,时间过得可真是快,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又将迎来了新的一年春节。

  在这个充满爱意的除夕夜之中,大家都从各自工作的地方回到了家中和家人们团聚在一起,整个家中充满了忙碌的声影和一片祥和的景象。

  这个时候我来到了厨房里,我看到我的.奶奶正在煲着鸡汤,奶奶正在用小火慢慢炖着鸡汤,这样炖出来的鸡汤味道肯定是非常的鲜美。过了一段段时间后,香味飘满了整个厨房都是,我不由自主的用鼻子去闻一闻,我的口水都快要流了出来了。

  很快我看到年夜饭就要准备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碗里的筷子准备开始吃饭,我的妈妈说我真是一个贪吃的小猫咪。我看到了桌子上有非常多的菜肴:清蒸鱼、鸡汤、粉团等等,我吃的非常的开心。

  吃过晚饭以后,我们全家都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一年一度精彩的的春节联欢晚会。看完春节联欢晚会,是时候放我最喜欢的烟花了。我和叔叔提着两袋烟花,在天台开始放烟花。只见五彩缤纷的烟花飞上了整个天空,非常的美丽,就像是一团火焰照亮了美丽的除夕。深夜,我们大家都伴着鞭炮和烟花入睡,真是一个快乐的除夕。

  除夕守岁的*俗作文 8

  今天兄弟姐妹亲自下厨。在厨房里,我看到哥哥施展才华,手里拿着炒锅,左手拿着勺子。突然,厨房里传来一阵爆炒声,同时还有阵阵香味。我看着妈妈把同样的熟食端上桌,口水直流。

  终于到吃饭时间了。我看了看桌子上的菜,有鸡爪,红烧鱼头,鱼汤,牛肉,鸭肉……不知道吃什么。这时候我爸在我碗里放了一份糖醋猪排,我立马狼吞虎咽,他们满嘴都是油。大家看到都笑了。我看到表哥一手拿着鸡爪,一手拿着排骨,左吃右吃,不仅全吃了,还往脸上抹油,真让人笑。

  这时,我举起满满一杯可乐,笑着说:“爸爸,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我的.祝福突然变成了一股暖流,流遍父亲全身。父亲也举起盛着果汁的杯子说:“儿子,我也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取得巨大的成功。”这时候大家似乎都受到了鼓励,都举起了酒标互相祝福。

  晚饭后,我和哥哥去屋顶看烟花。我们只听楼下“唰——唰——唰”和“啪——啪——啪”。到处都开始放烟花,鞭炮声震耳欲聋。冬天,夜空亮如白昼,最后在空中绽放。美丽的烟花形成了百合的形状,以五颜六色的光彩飞升起来,就像一串闪亮的银片接连落下。

  “啊!好美!”我不禁感叹!

  除夕守岁的*俗作文 9

  今天是除夕,也是团圆夜,因为在外的游子都需要回到家乡和家人团圆,表示**安安,团团圆圆。

  在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当然我家也不例外。你想知道我们的春联吗?告诉你吧,上联是:五福临门家业兴,下联是:四季*安人和顺。你看,多好的春联啊!

  在除夕不仅要贴春联还要吃团圆饭。你看,爸爸正在杀一只又大又肥的甲鱼,杀完甲鱼又洗螃蟹。妈妈正在包水饺,不一会儿,桌上就出现了许多美味佳肴,有螃蟹、甲鱼、鸡、年肉、水饺……都是我最爱吃的。特别有趣的是吃饺子,只要吃到有金币的饺子,来年就会特别幸运。我吃了一个、二个、三个,吃到第五个,终于吃到有金币的饺子。我想:今年我一定会很幸运,很幸福的。爷爷说:“接下来我们开始发压岁钱了。”我听了一蹦三尺高,开心极了。我从爷爷手中接过压岁钱,我对爷爷说:“爷爷祝你新年快乐,万寿无疆。”

  吃完晚饭,外面已经是烟花的天堂了,烟花在天空中五彩缤纷,绚丽多彩,把整个夜空点缀的如此美丽。我和爸爸也拿出了烟花给点燃,那烟花开始像喷泉一样,之后慢慢地散开,成了一个五颜六色的`花篮,美丽极了。

  一年那么快就结束了,又将迎来新的一年,祝大家新年快乐!

  除夕守岁的*俗作文 10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天早上,我一大早就起床,拿起"福"字和对联来到大门前,我把"福"字按在门的中间,爸爸用透明胶带粘住,再把对联粘到"福"字的两边,大门立刻焕然一新,特别喜庆。

  到了下午,一家人开始忙里忙外,爸爸、妈妈、娘娘、奶奶开始做菜。不一会儿,大桌子上摆满了菜,有鸡、有鱼、有虾,还有许多青菜,十分丰盛,馋的`我直流口水。我们全家人坐在桌前,我把饮料倒在杯子里,祝爷爷、奶奶、娘娘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我们一家人有说有笑,吃得可开心了。

  吃完年夜饭,我和哥哥、姐姐下楼去放鞭炮。我点燃一个擦炮扔出去,只听"啪"的一声,鞭炮炸了,我赶紧捂住耳朵。过了一会儿,爸爸拿着鞭炮也下来凑热闹,点燃一挂鞭炮后,"噼里啪啦"的响声震耳欲聋。

  放完鞭炮,我们一家人坐在沙发上,一起开开心心地看电视。我最喜欢看小品,好多节目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春节带给我们许多欢乐,我喜欢过春节。


除夕民间*俗作文范本5份(扩展7)

——除夕感悟作文范本5份

  除夕感悟作文 1

  大年三十的那一天,无论是大人,还是老人孩子,都换上了新衣服,每个人的脸上都透露着灿烂的笑容。大街小巷,欢呼声,叫卖声,摩托车声。响成了一片,显的更加喜庆了。

  据说除夕的由来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鞭炮声,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到了夜幕刚刚降临的时候我爸妈就已经在厨房里为我做丰富的晚餐了,有红烧牛肉,凉拌鸡丝,红烧鱼,羊肉蔬菜汤,当然,还有年年不可缺的香肠腊肉。在这些令我眼花缭乱的大菜中,我真不知道先该吃哪一盘。在我的印象中,我爸从来就是个厨艺顶瓜瓜的人,我吃着,不仅觉得很好吃,而且感到了浓浓的爱意,听说我爸为了准备这些菜,在菜市场挑了又挑、选了又选,好几天前就开始准备了。吃饱了,喝足了,我们全家便坐在沙发上,看起了每年必不可少的春节联欢晚会。这时,我们全家都会全神贯注地看晚会,不时也会发出一阵阵笑声,我想,一家人能够团聚,能在一起吃一顿年夜饭,这才是春节最大的快乐。

  最后祝大家除夕快乐。

  除夕感悟作文 2

  “噼啪,噼啪!”外面响起了响亮的鞭炮声,大街上,到处是红彤彤的,到处是人们的欢声笑语,每个路灯都挂着象征着喜庆的灯笼,一转眼,又过年了,在繁忙的大人们也该休息了,这不!我们一家和外婆他们家一起吃年夜饭。

  已是黄昏,也该出发了,我们开着车,来到金迪大酒店,通过“蜿蜒的隧道”,来到了酒店房间,房间可大了,电视机,沙发统统印入我的眼帘,外公,外婆,舅舅,舅妈,以及舅舅和舅妈的儿子―洋洋,人都到齐了,开饭了,服务员将一碗一碗的菜端上来,一边报菜名,一边调整菜的位置,菜可丰富了,有猪蹄子,有牛排,有尖椒牛柳、大龙虾等……通通映入我的眼帘和嘴帘,眼看菜越来越多,我的嘴都塞满了。,我们一起举杯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祝小表弟快快长大,饭店里的领班还给我们发红包呢,我们整个包厢洋溢着一片喜庆。

  不一会儿,晚餐结束了,我的肚子鼓鼓的,像一个刚刚充好气的气球,连表弟的肚子的变小皮球了。这个晚上,我们不仅吃了丰盛的晚餐,还一起看了春晚,爸妈没到2小时就睡着了,我却看到12:00,好过瘾呢,新年快乐,我挡不牢了,我睡了……呼呼……睡着了。

  除夕感悟作文 3

  今天是大年二十九但当大年三十过。晚上,全家人高高兴兴地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饭后,大家便开始放烟花了,那“嗖嗖嗖”、“啪啪啪”、“呼呼呼”的声音此起彼伏,像是与旧年的告别声。那转动的、喷涌的、闪光的烟花,争奇斗艳,又像是迎接新年的鲜花,激起了我们小孩子的兴趣。

  我和哥哥、妹妹一起拿着烟花来到广场上。哥哥先拿出一个“小观音”,小心翼翼地点燃后,立即开出了一朵“金花”。这花到处乱窜,一会儿是黄色的,一会儿是绿色的。我又点着了“蝴蝶”,那火星直冲上一米高的地方,又洒落下来,既像炼钢炉里的火花,又像美丽的喷泉。随后,“蝴蝶”又喷出一道白色的火焰,仿佛一朵正在怒放的白菊,令人赏心悦目。妹妹的“芭比娃娃”更是奇妙,一会儿喷红,一会儿吐绿,把天空映得如同白昼。

  这时左领右舍也都放起了烟花,到处五彩缤纷,到处欢声笑语。我们拍着手跳着、笑着、蹦着,手掌心拍红了也不知道。

  那幸福之花开在天上,开在地上,也开在人民的心里。真是难忘的除夕之夜呀!

  除夕感悟作文 4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2019年的最后一天,除夕之夜。挨家挨户都挂上了红红的灯笼,还有街上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到处都能听到。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无比高兴。

  晚上,我们吃了一顿美味的年夜饭。然后,我就和爸爸一起放起了烟花。我拿来一个名叫火凤凰的烟花给爸爸,爸爸用打火机把火凤凰点燃。起先,它在地上转,后来就快速地飞上天,好像神舟七号飞向宇宙,好看极了!我们又放了各种各样的烟花,有喜羊羊的,圆柱体的,正方体的等......其中最好看的就是喜洋洋的,一开始烟火很矮,接着渐渐变高,好像彩色的喷泉。

  最后,我们洗完澡,就坐在客厅里等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八点整,联欢晚会开始了。我们看了一会儿,看到了魔术大师――刘谦的表演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刘谦的魔术是怎么变的。看完以后,我很惊讶,怎么会这么神奇呢?后来,我们又看到一个非常搞笑的小品叫《面试》。里面主要讲有个人叫郝德寿去面试,店长误认他是小偷。他们之间的对话让妈妈笑得合不拢嘴,还睁不开眼睛,甚至把妈妈的肚子笑痛得不行。我也被弄得哈哈大笑。

  在不知不觉中,我睡着了。就这样,我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除夕之夜。

  除夕感悟作文 5

  在除夕的前一天下午,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去水北玩了。水北是我的家乡一一塘栖的一条古街,也是一处旅游景点。那边变化很大,原来的大铁桥只有铁栏杆,现在挂起了很多红灯笼,在铁栏杆上系上了全是祝福语的红色长字条。等晚上灯笼亮起,衬着粼粼运河水,那情景肯定比现在更漂亮。看着这些灯笼,我感觉到了过年的气氛。走着走着,我就看到一家小店,里面有很多爸爸妈妈值得回忆的东西,比如以前的杯子、收音机、电视机等老旧物品,无不透着浓浓的老底子气息。

  晚上的年夜饭,妈妈做了一大桌的菜,差一点大圆桌就放不下了,其中有两道菜还是妈妈看着手机从网上学来的。做完菜,爷爷奶奶来了。开饭了,奶奶一直说菜怎么这么多呀,还叫妈妈快点来吃饭,因为妈妈在我们吃饭时还在做最后一道菜,真辛苦,我一边吃一边暗暗想:我长大了一定要和妈妈一起做饭。吃着吃着我就饱了,爷爷奶奶又拿出了压岁钱,爸爸妈妈给我和弟弟一人一个大红包,这时我们全家都开开心心的。我拿着钱就跑到房间找到了存钱的袋子,我把钱放了进去,弟弟也来存钱了,看着鼓鼓的钱袋子,我们小哥俩乐得合不拢嘴。

  我今天还亲自贴了对联和两个倒着的“福”字,妈妈还夸我贴得棒,我很兴奋。还有今晚的春节晚会真的太好看了。我们看着春节晚会守着夜,到了晚上十二点,窗外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热闹极了!

  过了这个热闹又难忘的除夕,我又大了一岁啦!


除夕民间*俗作文范本5份(扩展8)

——中国的春节*俗作文800字范本5份

  中国的春节*俗作文800字 1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来的。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每个节日也都有自己的庆祝形式,内容丰富多彩,这些也都属于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一小部分。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也是从远古发展而来的,从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春节的*俗有很多:扫尘、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但是由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春节的*俗也会有所不同。然而,不管在哪里,春节的*俗含义是相同的——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喜气洋洋,合家欢乐。

  我家过春节的*俗与大部分的南方人是一样的。过年的前几天,我们全家人就一起忙上忙下的打扫卫生,把家里打扫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因为按着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一切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所以我们家每一个人都出了一份力,目的就是为了使新的一年家中财源滚滚,一帆风顺。

  于此同时,爸爸妈妈也从网上、超市、菜场等地打年货,购买了:各种酒水、牛奶饮料、蔬菜水果、鸡鸭鱼肉、干果杂货……使家里的储物柜堆得满满的。就连从来不爱吃零食的奶奶也从储物柜里拿了一包饼干放在房间里。

  在大年三十白天,我们全家还忙里忙外地贴春联、粘年画、放鞭炮……忙得不亦乐乎。虽然有点儿累,但是每个人的心里都乐开了花,脸上也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而令我这个吃货最开始的莫过于是大年三十晚上的这一顿团圆饭。这顿团圆饭爷爷奶奶烧了很多菜:冬笋炒腰花、清炖土鸡、羊肉火锅、清蒸鲑鱼……每一道菜都是那么得丰盛,每一道菜都是那么得美味,每一道菜都是色香味俱全,真是令人垂涎三尺,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要尝尝。在吃饭的时候,我与家人们一起喝起了饮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家里到处洋溢着幸福与温馨。饭后,大人们还给了我压岁钱,我乐得合不拢嘴。

  看着家人过春节,使我不禁想到了宋朝大诗人王安石所写的千古绝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真希望在生活中能够月月过春节,天天是新年。

  中国的春节*俗作文800字 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偌大的中国,各民族有各民族的*俗,各地区又有各地区的*俗。今天我就来说说我们这里的春节*俗吧。

  从腊八开始,人们就开始陆陆续续忙着大扫除了:扫灰尘、洗家里的东西。大扫除,家家户户都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好像是要家庭卫生评比似的。瞧,人们有的戴着草帽、系着围裙、举着长长的扫灰器,仰着头在一丝不苟地扫着灰尘,生怕还有一点蜘蛛网没扫到;有的站在高高的窗台上,拿着抹布在仔仔细细地擦玻璃,时不时地还用指甲去刮刮,玻璃被她们擦得晶晶亮;河里可热闹了,一整天都能听到人们的说笑声:有的搬大锅盖去洗,有的搬火桶去洗,有的搬桌凳去洗。这时,我们小孩也派上了用场,帮忙搬些小样儿。忙乎一阵后,家家户户的楼上楼下每个角落都是干干净净的,让人看了觉得格外舒适。

  过小年后,人们就忙着大采购了。我们村是24过小年的,那天,我们会吃上似除夕夜的美餐。小年一过,人们就会两家一约或三家一约地去市里买年货。一去就是一整天,大家全是空手而去,满手而归的,有吃的零食,有吃的菜,还有一家人穿的新衣。当然,很多时候,一天是买不了这么多东西的,因为人们要精挑细选呀,特别是买衣服,那更是个精挑细选的活!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的中午几乎都是“混”一下,因为要忙着弄年夜饭呀!下午,整个村子里都弥漫着酒肉的香味,馋得我们小孩都不由得伸手去偷吃。我们赶紧去洗澡,穿新衣,准备吃年夜饭。大约四点钟左右,噼哩啪啦的鞭炮声就开始不绝于耳了。听妈妈说,在外的亲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会赶回家吃年夜饭的。那吃年夜饭的情景就不用说了,一家人敬酒的敬酒,说笑的说笑,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好一派乐融融!吃完晚饭,大人们看春晚的看春晚,打麻将的打麻将;而我们小孩子则放烟花的放烟花,甩小炮的甩小炮,玩得也不亦乐乎!

  我们这儿春节*俗还有很多,如正月初一是不允许去拜年的,正月初二是拜新年,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对了,忘了告诉你们,我的家乡叫寿安,你们知道这个地方吗?

  中国的春节*俗作文800字 3

  在广西,我们的春节*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守岁、给压岁钱、拜年、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广西人民素有的传统*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等,都要提前买好。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要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

  春节又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俗。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吃过团圆饭。

  过年的前一个夜晚,便是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就是春节最热闹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老少少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同享受这般天伦之乐。

  第二天,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祝贺的话语。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侧耳倾听,春节迈着轻快的步伐走了,一切又恢复原本的*静。

  中国的春节*俗作文800字 4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在中国每个地方的春节*俗都不一样,这次说一说我感受到的两个地方的过年*俗。

  今天是己亥年腊月三十日,我们称之为年三十。这一天外面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大红福字,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家里桌子上都摆上了各种糖果、坚果、水果和小零食,厨房里也是鸡、鸭、鱼、肉各种各样的菜堆满了厨房的灶台。吃好中饭大家就开始准备晚上的年夜饭了,各种好吃的菜烧了一大桌,下午三点多奶奶就说要拜祖宗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神圣的环节,对已故的亲人表示怀念和尊敬,摆上菜和酒、还有糕点和水果,再点上蜡烛祭拜一下,这个环节就完成了。我们吃好年夜饭就可以收红包了,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一个年过下来我就成小财主了。这是我的家乡——杭州的过年*俗。

  比起杭州,我更喜欢去我外婆的家乡——安徽过春节。除了贴春联、挂灯笼这些一样的,吃年夜饭都不一样,他们那里年夜饭最好下午三点以前吃,有些人甚至一点钟就开吃了,我已经分不清是中饭还是晚饭了。吃好饭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外婆的手好像会变魔术一样,她一眨眼的功夫,就把手里的面团变成了饺子皮,把皮拿在手里翻了一下就又变成了一个饺子,我太崇拜外婆了,她像一个魔术师。外婆还会在饺子里包一个五角硬币,她说这个饺子是幸运饺子,谁吃到可以幸运一年,当然我很想吃到幸运饺子,我思考了一下觉得胃口大的人有很大的机率吃到,看到我吃饭用的小碗,我默默的放弃了。还有一种运气不好的,吃再多都没用,就说我舅舅吧!他为了吃到幸运饺子,足足吃了两三碗,我觉得他肚子都快撑破了,结果还是没吃到,哈哈哈……他运气实在太差了。我爸爸就是运气爆棚的那一个,他去过了三个春节,三次的幸运饺子都被他吃到了,所以说运气这件事实在不好比。这个饺子环节,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还有趣味。

  现在我们生活水*都提高了,大家都过上了小康生活,我感受到了现在幸福的生活,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我要好好学*以后报效祖国。

  中国的春节*俗作文800字 5

  据说贴春联的*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除夕民间*俗作文范本5份(扩展9)

——新年*俗作文400字:窗花范本5份

  新年*俗作文400字:窗花 1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冰雪皑皑,这就是寒冷的冬天。

  清晨,我醒来的时候看见玻璃窗上结了一朵朵洁白的冰花,我惊奇的叫着:“妈妈,你看,玻璃窗上开花了。”啊!真漂亮!在白茫茫的世界间,窗户的玻璃上长满了冰霄花,像美丽的孔雀开屏时张开的尾巴,栩栩如生;像一片片春天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小草;像成排的雪松,迎风傲雪,巍然屹立;又像一只只可爱的小松鼠在石头上欢快的跳跃……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一双看不见的手,却在悄无声息中创造出了美丽而神奇的奇观。让我忘记了寒冷,像在品味一种美味的食品一样,贪婪地观赏着美景。

  我知道这一定是冬爷爷给我们的礼物。听妈妈讲,窗花是这样形成的:在寒冷的冬天,人们都紧闭房门在屋子里取暖,屋子里的温度高,空气中的水蒸气变热,它们在飘动的时候,碰上冰冷的玻璃就凝结了。而且,有的玻璃光滑,有的玻璃毛糙,有的玻璃干净得一尘不染,有的玻璃上面有很多污垢。这样,水蒸气蒙上去的时候,就不均匀了,有的地方水蒸气多些,冰结得厚些,有的地方水蒸气少些,冰就结得薄些。在冰结得薄的地方,遇到一点点的热气和压力,又会熔化。就像人们画画,颜料多用,颜色就深;颜料少用,颜色就浅;不上颜料的地方,就是画纸本来的颜色。 就这样,玻璃窗上各种各样的美丽冰花就“画”出来了 我喜欢窗花。

  新年*俗作文400字:窗花 2

  每年,几乎家家都要买一种饰品,那就是窗花。

  你看,在百姓的窗户上,在商店的橱窗上,在学校的大门上,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赋予人温暖的鲜红,美丽,古典的造型。窗口以它特有的风格活跃在人们的眼里,装点我们的生活。

  窗花是民间艺人的杰作。一张张红色的纸张,经过他们的剪刀修剪,成了巧夺天工的饰品。如果再剪成各类形状,如鱼,如字,如十二生肖,那更是变化无穷,令人叹为观止。它象征着喜庆,象征着快乐,象征着吉祥……,总之,它代表着所有美好的事物,代表着中国人对未来的期望。

  窗花表现着中国心,饱含中国情。

  窗花由一张张剪纸而成,不管这张纸经过如何裁剪,总是不离不弃连接在一起。我们喜欢中国,不是因为它一个很大的国家,而是因为它是我们出生的地方,我爱我身上的血液,那是祖国给我的,我爱窗花等于我爱祖国,所以窗花又是一个我爱的小中国。

  窗花,不但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喜欢,许多来华的外国人,离开时总不忘买几个窗花,准备送给亲朋好友。因为它能代表中国。

  新年*俗作文400字:窗花 3

  昨天下了一场大雪,早上,我起往窗外一看,白白的霜挂满了玻璃。

  我对奶奶喊:“奶奶,玻璃上砸弄的,外面的景色一点都看不见了”奶奶对我说:“可心,是因为外面是在太冷了,所以窗玻璃上就结满了霜花”。

  霜花实在是太好看了。我细细的观察起来,两扇玻璃窗都布满了霜花。一个图案接着一个图案,有趣的`是霜花的图案竟然各不相同:有一排排小树杈没有规律随意摆放在玻璃窗上,还有一个大的枝桠,仿佛是刚刚被积雪压断的,枝桠上的枯枝横七竖八的摆放着,如果你认为是一片森林的话,好希望森林里小鹿,还有小鸟,还有美丽的小花,可,寒冷的森林也是十分的萧条,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冰霜罢了。

  我忽然想到美术老师教我们在霜花上画脚印,于是,我不顾寒冷,拉开了里面的玻璃窗,对着霜花,用自己的双手竖起来,在手掌小拇指的地方,一下,一下,印在的霜花上,不一会,一排排小脚印伸向了远方。奶奶看到了,没有像往常那样骂我淘气,而是夸我的老师有创意、

  冰冷的玻璃窗上,留下了我歪歪斜斜的一排排脚印,也是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延伸。

  新年*俗作文400字:窗花 4

  记得小时候,每逢快要过年,奶奶都会在窗户上贴上一个个五颜六色、色彩缤纷的窗花,这样家里就立刻增添许多过年的气氛,好看极了!我问奶奶:“奶奶,这些窗花你是怎么剪出来的呀?”奶奶总会笑着说:“孩子,等你长大了,自己就会剪了。”

  上了小学,在手工课上,我终于学会了剪窗花。你想知道我是怎么剪出来的吗?让我来教你吧。先取出一张正方形的纸,对角折两次,然后在三个角上剪出花瓣的形状,并在三条边上分别剪出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心形、星形等好看的形状,再一展开,哇!这块草坪就像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开满了五彩的鲜花,这样,大作也就完成了。

  你看,窗户上那些美丽的窗花,都是我剪的呢。那个红红的、圆形的窗花,仿佛是一个大太阳,正放出灿烂的光芒;那个绿绿的、正方形的窗花,就像是一块大草坪,里面开满了各种美丽的鲜花;那个用金纸剪成的窗花,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像太阳公公在微笑;还有你看那个白白的、三角形的窗花,像不像一个美味可口的三明治?

  这样的窗花你喜欢吗?我爱美丽的窗花,更爱比窗花还要美丽的世界。

  新年*俗作文400字:窗花 5

  窗花代表喜庆,窗花是中国一种普普通通的工艺,别小看窗花,只要你仔细去观察,才能发现那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意思。

  今年是鼠年,所以大部分的窗花都是以老鼠为主题。

  今天,我仔细的观察了窗花,这窗花是这样的。外形是圆的,这会让你想到团团圆圆,家庭和睦。有一只可爱的小老鼠带着新年的祝福来到了人间,让我们全球人民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使社会讲一步的发展,变成一个繁荣昌盛的地球。

  窗花上方是金元宝和银元宝,下方是铜钱,这代表老鼠带给我们财富,让我们鼠年财源滚滚,在金元宝的边缘有橘子,这象征着大吉大利,在新的一年里**安安。

  在窗花的左边,有很多花朵,象征祖国的未来会像花朵一样那么灿烂,耀眼。这就是一幅美丽的窗花。

  这幅窗花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代表着浓浓的新年气氛,喜气洋洋的,看上去很顺眼,一看就知道它想表示什么意思。

  窗花只要你深刻去理解它的含义,你就会觉得是那么有趣。

  窗花一般都在过年,或举行婚礼的时候用的。为什么?因为它象征着喜庆。


除夕民间*俗作文范本5份(扩展10)

——除夕的来历和*俗实用5篇

  除夕的来历和*俗 1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饺子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

  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贴春联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

  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

  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祭祖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我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除夕的来历和*俗 2

  除夕的来历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007年,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2014年,除夕依***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进行调整,不再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除夕的*俗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汉族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汉族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汉族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燃爆竹

  中国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

  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年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我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除夕守岁的来历

  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每逢除夕,禹母总是熬夜燃放爆竹,解除思儿情结。当地百姓看到禹母如此思念儿子,也跟着禹母熬夜、燃爆竹,寄托自己对大禹的思念。久而久之,“除夕熬夜、燃爆竹”的*俗便流传开来,而且越传越远,范围越广。后来发明了火药,人们便用鞭炮代替了爆竹。

  除夕放爆竹的来历

  关于除夕放爆竹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于是以后人们就用火药做成了红色的爆竹,开始在除夕燃放。

  除夕贴春联的来历

  除夕贴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

  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慢慢的桃符就演变成了现在的春联,而两位神将的形象也被秦叔宝和尉迟恭取代变成了门神。

  附:古人怎么过除夕

  除夕亦称除夜、大年夜。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古时于腊日或腊前一日有击鼓驱疫之俗,谓之“逐除”,除夕之称,盖由此来。汉以后,逐除之俗改在除日谓之“驱傩”。举行驱傩仪式时,驱傩者戴假面,武神而行,谓如此便可驱崇。此俗官延中亦盛行,参加者至有千人之多。除夕燃放纸裹火药的爆竹,始于宋。此夜红烛高烧,爆竹声不绝于耳,民间与宫廷,并无例外。除夕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此俗于时已有。又,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亦始于晋。后世大年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之俗,由此而来。

  倒贴福字的来历和传说 倒贴福字的由来及原因倒贴福字的来历和传

  第二种慈禧太后说

  我国古代历来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风俗。清光绪某年腊月二十四,慈禧太后传旨,叫翰林院的翰林们写些庆贺春节的对联。这些翰林们拿出浑身解数,用尽华美辞藻,写好之后恭送太后过目。太后见其中连个“福”字都没有,很是不高兴。翰林们见老佛爷生气,吓得忙跪在地上说:“请老佛爷教诲。”太后说:“去写几个‘福’字来。”翰林们忙回去写了一堆“福”字送上,太后从中挑了几张,让大总管李莲英带着太监到宫内各处去张贴。

  谁知又惹出了风波。有个太监不识字,把一个“福”字贴倒了,当晚谁也没有发现。第二天,太后出来欣赏对联和“福”字,正巧看到,刚要发怒,脑子转得快的李莲英急忙上前说:“老佛爷请息怒,这是奴才有意把它倒着贴的。这‘福’字倒贴,就是‘福’倒了。福到了,不是大吉大利吗?”慈禧听后,转怒为喜,不但没惩罚那个太监,还赏了他几两银子。后来这个*惯传到了民间,成为一种风俗。

  第三种朱元璋、马皇后说

  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从贴“福”字的来历传说中演绎出来的。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命心腹悄悄在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人家门上贴一“福”字,以便第二天将门上没有“福”字的人家通通按暗通元贼杀掉。好心的马皇后得知这一情况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连夜在各自门上贴一个“福”字。于是各家各户都遵懿旨照办,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还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朱元璋令御林军把没贴“福”字的人家满门抄斩。不料不一会儿御林军头目回禀,全城家家都贴有“福”字。朱元璋气得正不知如何是好,御林军头目又说,有一家人把“福”字倒着贴在了门上。朱元璋听了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人一个不留全部杀掉。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朱元璋一听有道理,便消除了**的念头,一场大祸从而避免了。从此以后有些人便将“福”字倒贴起来

  关于中国年的来历和传说 过年的*俗及由来关于中国年的来历和传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有关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个叫“年”的妖怪,经常骚乱百姓,**放火,无恶不做。百姓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够侵杀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准备举家外迁的时候,有一壮士出现了,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与“年”同归于尽,以换得百姓的安居乐业。后来,壮士在“年”经常出没的地方与“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后,“年”被杀死,壮士也不幸牺牲。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壮士,祝贺获得新生,便在“年”被杀死的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且燃放鞭炮,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

  年是春节的俗称,说到春,自然就会想到夏、秋、冬,更会想到一年有24个节气365天。那么,是谁将无序的世界变得有序,混沌的天地变得清晰?是帝尧。是帝尧最早站在科学研究的前列,步入愚暗的自然之中,去探求和追索规律,寻觅光明,洞察天地。

  《华夏上古志·五千年演义》记载:做了首领的尧,仁德像苍天那样广大,无所不被;智慧像神灵那样微妙,无所不知。……尧让重和黎专门负责观测天象,占卜天意。日久天长,重和黎居然成了两位天文学家呢!他们还把所掌握的天文知识传授给羲和、羲仲,让更多的人懂得天象。尧任命了农官后稷之后,农耕日渐发达,他也越觉得播种、收获,都须掌握四时,而是掌握四时必须懂得天象。于是,尧把羲和、羲仲等人召来,命羲和细心观察天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民政部来制定历法,以便人们按时令从事生产。他命羲仲住到东方海滨,观察记录日出的方位与时间,以昼夜*分那天作为春分;命羲叔住到南方的明都,观察太阳如何向南移动,以定夏至;命和种住到西方的昧谷,专门测定日落,以定秋分;命和叔住到北方的幽都,观察太阳从南向北移动的方位,以定冬至。尧分派完之后,又说道:“我告诉你们,大概可以366日为一周期,剩下的天数,用闰月的办法去解决,这样,春夏秋冬就好确定了。确定了四季,自然就能确定出年来了。”

  翻阅《尚书·尧殿》可以看到:(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警授民时。分命羲仲,……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据此可见,帝尧钦定农历是无可争议的。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腊八粥的故事介绍 腊八粥的*俗来历与变化腊八粥的故事介绍 腊八

  腊八粥的故事,腊八粥的来历,腊八粥的变化,腊八粥传自哪里:夏历十二月初八,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地区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据说当年岳家军讨伐金虏在朱仙镇节节胜利,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回来,在回师路上,将士们又饥又饿,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粥分给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随后岳飞遇害风波亭,为了怀念这位民族英雄,河南民众每逢腊八这天,家家都吃“大家饭”,以示怀念。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和腊八饭一样,是古代蜡祭的遗存。《祀记·郊特牲》说蜡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腊八粥又和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和美食文化结合,称为养生佳品。还有一种说法: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菩萨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这一天有了吃腊八粥的*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佛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佛外,还有悼念亡人、寄托哀思之意。

  春节饮食文化 中国春节饮食*俗和寓意有哪些?

  腊八粥

  “腊八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俗。喝腊八粥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腊,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殷商称“嘉*”,周朝时改称“腊”。“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故“腊”“猎”相通。因为一岁之终,农作物已收晒完毕,农闲了,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祭”。南北朝时,农历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为“腊八节”,在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史料记载,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腊八,本身是个传统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可以说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们便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

  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饺子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元宵

  南方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俗。

  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园”。

  春饼

  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

  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吃春饼的食俗也影响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随成吉思汗征西域时就曾命厨师作春盘,并作诗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本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梁”。

  春饼发展到今天,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

  除夕的禁忌有哪些

  1、忌倒污水、倒垃圾

  据说,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2、忌剩下浆糊

  腊月里贴窗花、对联剩下的浆糊不能留,一定要处理掉,以免来年的日子越过越糊涂。

  3、进餐忌讳有人来串门

  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4、不能动“鱼”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5、忌过早睡觉

  守岁,其实就是在除夕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守岁”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6、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7、灯长开不关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8、吃饺子不能说话

  到晚上11点左右,开始下饺子。第一锅饺子出锅之后,却不能吃。饺子一出锅,还是和小年夜一样,先得摆供台。与此同时,由长房长孙挑鞭,次子点火,在自家的大门外燃放爆竹。一挂鞭放完,全家进门,按照大小依次给长辈磕头,然后开始吃饺子。吃饺子的时候不许说话,不许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经吃完了也不能随便站起来离开。

  9、忌开箱柜

  不少地方讲究从除夕这天的太阳落山到第二天春节太阳升起之前,忌开箱柜,以守住财物。

  10、忌吃药

  正在服药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暂时停药,家里年前煎过的药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据说这样才有利于来年的身体健康。

  11、忌晒衣

  在除夕洗衣服晾衣服就是一大禁忌,据说鬼神会在除夕夜缠身在晾衣绳上,从而会带来厄运。

  12、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13、不可说不敬之语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

  14、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除夕年夜饭菜谱

  1、红烧鲤鱼

  年夜饭的菜单上,可少不了这道“年年有余”。这道菜不仅烹饪简单,寓意更是深远。中国自古就有*俗在年夜饭中留上这道菜,不仅好看还代表喜庆的氛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道菜通常都不是吃的,而是用来过夜的。所以在烹饪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它的外形要饱满丰腴,这对来年才有着好兆头。

  2、糖醋排骨

  这是一道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菜,不仅在年夜饭中可作为硬菜镇场,还十分受小朋友的欢迎。老少皆宜的糖醋口味让它远*驰名,在江南一代几乎家家年夜饭桌上都会摆上一道。这道菜色泽艳丽,也寓意红红火火。相信一家人都会喜欢这道菜。

  3、四喜丸子

  别名又叫红烧狮子头,逢年过节常吃的一道菜。不仅吃起来鲜美可口,肉汁满溢,更取吉祥之意。这道菜算是汉族的特色菜,肥瘦相间的肉汁被捏成圆润的外观,鲜艳的颜色加上扑鼻的鲜味,光是看着就叫人食指大动。

  4、油焖大虾

  自淡水区域的新鲜大虾,用最简单的方法去除虾线和虾须,背上划一刀锋利口子。热锅冷油下葱蒜爆香后,将选好的对虾扔进锅中爆炒。这道菜不仅做法简单,出来的成品也非常耐看。虽然调味品中会添加辛香料味道比较重,但虾肉中含有丰富营养,比较好消化。所以对于身体虚弱者也是极好的食物。

  5、红烧肉

  色泽红润、口味浓郁、酱香四溢是红烧肉给大众的经典印象,这道家常菜因为颜色火红,寓意红红火火因此成为了不少家庭年夜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

  6、扣肉

  扣肉算的上是过年家家都会有的一道美食了,记得小时候吃喜宴的时候总会有这道菜,而且都是到最后压轴上的,做好的扣肉肥而不腻,光是看看就让人口水直流的啊,太好吃了。

  7、白切鸡

  两广人爱吃鸡是众所周知的,白切鸡、姜葱鸡、豉油鸡……然而,贵港人是十足的吃货,一道白切鸡,摒弃了所有的酱料,仅凭一口原汁原味,实打实的满足着贵港人挑剔的味蕾。无论是招待客人,还是自家设宴,桌子上总少不了一碟非常美味的白切鸡。选用上乘的本地鸡,白斩后,蘸点姜葱油,非常美味,风味绝佳。

  8、黄金帝王蟹

  日子越来越好,年夜饭上海鲜的选择也更多。今年咱不吃常规的来一份霸道点的海鲜,帝王蟹。

  9、红烧猪蹄

  色泽红亮,软烂咸香,超级好吃,年夜饭就吃它。

  除夕饺子馅的寓意

  1、芹菜馅—即勤财之意故为勤财饺

  勤:即勤奋、勤劳;经常,勤密(频繁)源源不断,谓之勤财。是对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的祈福;更是对勤劳、务实的祝福。

  2、韭菜馅—即久财之意故为久财饺

  久:即时间长、久远,谓之久财。是祈福长久的物质财富;更是对天长地久的祈福,但愿人长久——健康、和睦、快乐、幸福。

  3、白菜馅—即百财之意故为百财饺

  百:量词,即百种、百样之意,谓之百财。对百样之财的祈福;或为对新婚燕尔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

  4、香菇馅—即鼓财之意故为鼓财饺

  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状如同向上的箭头,或为股票大盘的势,向上、饱鼓之意,谓之鼓财;或为对晚辈表达出希望其出人头地的美好祝愿。

  5、酸菜馅—即算财之意故为算财饺

  算:即核计,清算。如果钱多到要算一个晚上,那是多少呢?谓之算财;或为对选择的祝福,选择大于努力,愿亲戚朋友都能有个好的选择,选择好。

  6、肉菜馅—即有财之意故为有财饺

  有:即存在,凡是看过赵本山的小品人,谁会忘记“有才,太有才了!”这句名言呢?谓之有财;祝福你有财,更祝福你有才。

  7、鱼肉馅—既余财之意故为余财饺

  余:即剩余,多出来的,祝福您年年有余,谓之余财。付出的是辛劳,得到的就是财富,余留下来的是健康。

  8、牛肉馅—即牛财之意故为牛财饺

  牛:即牛气之意,炒股朋友们的最爱,天天逢牛市,牛谓之牛财;更祝愿朋友身体健康,牛气十足。

  9、羊肉馅—即洋财之意故为洋财饺

  洋:即广大,众多;比海还广阔,祝您发洋财,谓之洋财。

  10、大枣馅—即招财之意故为招财饺

  招:即招唤,有如财神,天下间的财富,由你调遣,谓之招财。传统是喜欢在饺子里面包上钱币,吃到的就是运气最好的,可又不是很安全、卫生,所以包上大红枣,祝愿吃到的就会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招气十足。

  11、野菜馅—即野财之意故为野财饺

  野:即野外,或为意外。试问,绿色、健康的意外之财,谁不喜欢呢?谓之野财。

  12、菜馅—即财到之意故为财到饺

  财到:即财到了、财神到、既有接财纳富之意。蔬菜馅,即为素馅、菜馅,谓之财到。

  13、甜馅—即添财之意故为添财饺

  添财:即增加、增添之意。即为甜食或为汤圆、月饼等;更与天才谐音,谓之添财。

  除夕的来历和*俗 3

  1、除夕来源于先秦时期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时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3]。

  2、除夕夜要吃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3、除夕当晚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4、除夕当天要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

  5、除夕夜当晚要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

  除夕的来历和*俗 4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俗仍然盛行。

  除夕的来历和*俗 5

最新除夕的来历和*俗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关于除夕的来历和*俗该怎么写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除夕的来历和*俗,希望大家喜欢!

除夕的来历

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俗。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于是以后人们就用火药做成了红色的爆竹,开始在除夕燃放。

关于除夕的传说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即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春节前一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至于“除夕”的来历,有这样的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答应后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发现村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

“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除夕节的风俗

传统除夕*俗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传统除夕*俗2: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首*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传统除夕*俗3、守岁

守岁的*俗在中国有*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传统除夕*俗4、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传统除夕*俗5、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传统除夕*俗6: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传统除夕*俗7: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