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菁华3篇)

首页 / 知识 / | 历史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1

  三国鼎立

  一、知识梳理

  1.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经过: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赤壁之战

  (1)经过:208年,曹军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

  (2)影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3.三国鼎立

  (1)建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经济: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二、重难讲解

  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知识梳理

  1.西晋

  (1)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263年,魏灭蜀。曹丕死后,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衰落: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内迁: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2)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3)前秦的统治: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那时候,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也有所缓和。

  二、重难讲解

  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1)西晋统治者大多出身于大地主和大贵族,他们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极为腐化,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

  (2)晋惠帝时,发生了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耗尽了国力,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3)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西晋建立司马炎,争夺帝位八王乱。北方民族入中原,少数民族建*。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知识梳理

  1.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统治

  ①政治: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②军事: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西晋时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3)灭亡:东晋末年,*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2.南朝的政治

  (1)概况:420—5*的170年里,*南方*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繁荣: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3)衰落: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陷,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3.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

  (2)表现

  ①农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使谷物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②手工业: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③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二、重难讲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特点

  (1)封建*,*更替频繁,但最终趋向统一。

  (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江南经济发展。

  (3)民族融合形成一次高潮,长江、黄河流域民族间差异逐步消失。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背景:①公元前770年周*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②诸候不听从天子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强大的诸候。

  ③诸候之间不断进行战争,争当霸主。

  2.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a、齐桓公首先称霸原因:

  ①齐国盛产鱼盐,齐国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

  ②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并组建强大军队。

  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号令诸候。

  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位霸主。

  b、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影响: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小诸候国被消灭了,出现了较大诸候国,历史逐步走向统一。

  二、战国兼并

  1.战国七雄的形成:秦、齐、楚、魏、赵、燕、韩。

  ①组合:晋分三家(韩、赵、魏)。

  ②特征:七雄并立。

  2.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齐魏);

  马陵之战(齐魏);

  长*之战(秦赵)东方六国无力抗秦。

  3.趋势:春秋诸候林立----战国七雄并立----秦一统天下。

  隋朝的贡献及教训

  1.贡献:①隋朝在前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②隋朝在借鉴前代的制度的基础上,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③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④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2.教训:①由于隋炀帝的*激化了阶级矛盾,隋朝在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覆亡,其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所接受,促进了唐朝前期的繁荣。②统治者应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国家的*才能巩固。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2

  1.我们把太监掌控朝政和皇帝的母系亲属掌控朝政的局面称作是 外戚宦官专权

  2.导致东汉*名存实亡的农民起义是 黄巾军起义

  3.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而实行的制度是 屯田制

  4.导致东汉末年,土地大多集中在豪强地主手里的原因是 土地兼并严重

  5.在军阀混战中,使曹操获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地位的政策是 挟天子以令诸侯

  6.曹操生活的年代是 东汉末年

  7.刘备在成都称帝后,*号是 汉

  8.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 北方

  9.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北方战乱

  10.西晋后期,北方移民南下到达的地点是 长江中下游及岭南一带

  11.统一了三国的朝代是 西晋

  12.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诞生于 淝水之战

  13.东汉的建立者是 汉光武帝刘秀

  14.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官渡之战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北方的*是 曹魏、前秦、北魏

  16.南朝的四个朝代的先后顺序是 宋、齐、梁、陈

  17.北方人口南迁开始的时间是 东汉末年

  18.为了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主动迁都的历史事件是 北魏孝文帝迁都

  1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是 促进了民族交融

  2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巩固自己的统治

  21.北朝包括的五个朝代是 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22.“五胡”内迁后,对我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少数民族是 鲜卑族

  23.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曹操和袁绍

  2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指的是 诸葛亮

  25.三国鼎立中的三国的国号分别是 魏、汉、吴

  26.东汉以前,全国的大多数人口分布的区域是 黄河流域

  27.东晋南朝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瓷器用具是 青瓷

  28.台湾在三国时期被称作是 夷洲

  29.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30.北魏孝文帝迁都,将都城从*城迁到了 河南洛阳

  31.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是 *分立与民族融合

  33.北魏孝文帝迁都前的都城*城,就是今天的 山西大同

  34.对三国鼎立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是 赤壁之战

  35.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共同特点是 以少胜多

  36.东晋南朝时期,在冶铁铸钢业中取得的最大技术进步是 灌钢法的发明

  37.东晋南朝时期经济最活跃的城市是 建康城

  38. 三国时期,纺织技术最发达的是 蜀汉

  39.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 水稻

  40.阻止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战役是 淝水之战

  41.淝水之战中前秦战败的最重要原因是 前秦不得人心

  4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前秦和东晋

  43.西晋后期,王室之间因争夺权力而发生的斗争被称作是 八王之乱

  44.塞北的几个少数民族趁西晋国力衰落之际进攻中原,被称作是 五胡乱华

  45.三国时期,曹魏的都城是 洛阳

  46.经过刘秀的苦心经营,东汉前期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作是 光武中兴

  47. 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丝织业的*是 东晋

  48.五胡乱华中的“五胡”指的是 匈奴、鲜卑、羯、氐、羌

  49.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个潮流指的是 民族交融的潮流

  50.建立前秦,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氐族

  51.赤壁之战的地点,大概在今天的 湖北

  52.东晋南朝时,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是 五岭以南

  53.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中“天子”指的是 汉献帝

  54.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民族是 鲜卑族

  55.孝文帝拓跋宏改汉姓后的名字是 元宏

  56.东晋时期,南方商品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具体体现是 城市的繁荣

  57.淝水之战的地点,大概在今天的 安徽

  58.官渡之战的地点,大概在今天的 河南

  59.“南京”在东晋时叫做“建康”,在三国时叫做是 建业

  60.三国时期,建立魏国的皇帝是 曹丕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3

  三国鼎立

  一、知识梳理

  1.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经过: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赤壁之战

  (1)经过:208年,曹军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

  (2)影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3.三国鼎立

  (1)建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经济: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二、重难讲解

  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知识梳理

  1.西晋

  (1)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263年,魏灭蜀。曹丕死后,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衰落: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内迁: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2)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3)前秦的统治: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那时候,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也有所缓和。

  二、重难讲解

  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1)西晋统治者大多出身于大地主和大贵族,他们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极为腐化,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

  (2)晋惠帝时,发生了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耗尽了国力,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3)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西晋建立司马炎,争夺帝位八王乱。北方民族入中原,少数民族建*。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知识梳理

  1.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统治

  ①政治: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②军事: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西晋时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3)灭亡:东晋末年,*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2.南朝的政治

  (1)概况:420—5*的170年里,*南方*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繁荣: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3)衰落: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陷,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3.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

  (2)表现

  ①农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使谷物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②手工业: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③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二、重难讲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特点

  (1)封建*,*更替频繁,但最终趋向统一。

  (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江南经济发展。

  (3)民族融合形成一次高潮,长江、黄河流域民族间差异逐步消失。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背景:①公元前770年周*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②诸候不听从天子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强大的诸候。

  ③诸候之间不断进行战争,争当霸主。

  2.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a、齐桓公首先称霸原因:

  ①齐国盛产鱼盐,齐国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

  ②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并组建强大军队。

  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号令诸候。

  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位霸主。

  b、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影响: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小诸候国被消灭了,出现了较大诸候国,历史逐步走向统一。

  二、战国兼并

  1.战国七雄的形成:秦、齐、楚、魏、赵、燕、韩。

  ①组合:晋分三家(韩、赵、魏)。

  ②特征:七雄并立。

  2.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齐魏);

  马陵之战(齐魏);

  长*之战(秦赵)东方六国无力抗秦。

  3.趋势:春秋诸候林立----战国七雄并立----秦一统天下。

  隋朝的贡献及教训

  1.贡献:①隋朝在前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②隋朝在借鉴前代的制度的基础上,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③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④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2.教训:①由于隋炀帝的*激化了阶级矛盾,隋朝在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覆亡,其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所接受,促进了唐朝前期的繁荣。②统治者应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国家的*才能巩固。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1)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菁华3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1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北魏建都*城(今山西大同)。气候干旱,粮食供应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2

  1.我们把太监掌控朝政和皇帝的母系亲属掌控朝政的局面称作是 外戚宦官专权

  2.导致东汉*名存实亡的农民起义是 黄巾军起义

  3.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而实行的制度是 屯田制

  4.导致东汉末年,土地大多集中在豪强地主手里的原因是 土地兼并严重

  5.在军阀混战中,使曹操获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地位的政策是 挟天子以令诸侯

  6.曹操生活的年代是 东汉末年

  7.刘备在成都称帝后,*号是 汉

  8.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 北方

  9.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北方战乱

  10.西晋后期,北方移民南下到达的地点是 长江中下游及岭南一带

  11.统一了三国的朝代是 西晋

  12.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诞生于 淝水之战

  13.东汉的建立者是 汉光武帝刘秀

  14.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官渡之战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北方的*是 曹魏、前秦、北魏

  16.南朝的四个朝代的先后顺序是 宋、齐、梁、陈

  17.北方人口南迁开始的时间是 东汉末年

  18.为了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主动迁都的历史事件是 北魏孝文帝迁都

  1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是 促进了民族交融

  2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巩固自己的统治

  21.北朝包括的五个朝代是 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22.“五胡”内迁后,对我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少数民族是 鲜卑族

  23.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曹操和袁绍

  2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指的是 诸葛亮

  25.三国鼎立中的三国的国号分别是 魏、汉、吴

  26.东汉以前,全国的大多数人口分布的区域是 黄河流域

  27.东晋南朝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瓷器用具是 青瓷

  28.台湾在三国时期被称作是 夷洲

  29.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30.北魏孝文帝迁都,将都城从*城迁到了 河南洛阳

  31.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是 *分立与民族融合

  33.北魏孝文帝迁都前的都城*城,就是今天的 山西大同

  34.对三国鼎立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是 赤壁之战

  35.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共同特点是 以少胜多

  36.东晋南朝时期,在冶铁铸钢业中取得的最大技术进步是 灌钢法的发明

  37.东晋南朝时期经济最活跃的城市是 建康城

  38. 三国时期,纺织技术最发达的是 蜀汉

  39.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 水稻

  40.阻止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战役是 淝水之战

  41.淝水之战中前秦战败的最重要原因是 前秦不得人心

  4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前秦和东晋

  43.西晋后期,王室之间因争夺权力而发生的斗争被称作是 八王之乱

  44.塞北的几个少数民族趁西晋国力衰落之际进攻中原,被称作是 五胡乱华

  45.三国时期,曹魏的都城是 洛阳

  46.经过刘秀的苦心经营,东汉前期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作是 光武中兴

  47. 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丝织业的*是 东晋

  48.五胡乱华中的“五胡”指的是 匈奴、鲜卑、羯、氐、羌

  49.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个潮流指的是 民族交融的潮流

  50.建立前秦,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氐族

  51.赤壁之战的地点,大概在今天的 湖北

  52.东晋南朝时,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是 五岭以南

  53.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中“天子”指的是 汉献帝

  54.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民族是 鲜卑族

  55.孝文帝拓跋宏改汉姓后的名字是 元宏

  56.东晋时期,南方商品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具体体现是 城市的繁荣

  57.淝水之战的地点,大概在今天的` 安徽

  58.官渡之战的地点,大概在今天的 河南

  59.“南京”在东晋时叫做“建康”,在三国时叫做是 建业

  60.三国时期,建立魏国的皇帝是 曹丕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3

  1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

  2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住在茅庐的人是诸葛亮。

  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是:发生在东汉末年,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军阀割据混战的表现。不同点:官渡之战赢的曹操;赤壁之战是曹操败。

  4三国时期的夷洲就是今天台湾。

  5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地位的原因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当时的志向是率军南下,统一天下,表现了他的抱负远大、勇于进取的精神。

  6与曹操相关的两大战役:1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7曹操最大的历史功绩: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2)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菁华3篇)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学*目标:

1.能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能准确读写理解汉字。

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学*资料,扩大阅读量,同时积累描写四季的精彩语言。

3.反复朗读课文,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涵其间的美好感情。

4.张开想象的翅膀,品味美的语言,学会几种写景的语言技巧。

5.学*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分层描写景物的方法。

6. 锻炼说话能力,使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二、单元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单元整体学* 一课时

《春》 二课时

《三峡》 二课时

《济南的冬天》 二课时

《夏》 一课时

诵读欣赏 一课时

写作 三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课时

三、对本单元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当色彩斑斓的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2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骸 骨 静谧 喑 哑 窸窣

  2.依据下列词语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葱16ng 轻yíng 崩tā gū 舟

  3.解释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①里程碑:

  ②静谧:

  4.在下面四个词语中选择合乎句子语义要求的词语填空:

  急促 柔和 清脆 微弱

  ①可它们的声音不强,我耳朵的鼓膜并不都能捕捉到这 的声音。

  ②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 的,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气氛再适合不过了。

  5.在下面句子的空格内填人恰当的标点符号

  这一小步 对一个人来说 是小小的一步 对整个人类来说 是巨大的飞跃。

  二、古诗文阅读理解

  6,依据提示默写课本附录的课外古诗词中的句子

  ① ,花木成畦手自栽。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 。

  7.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碧瓦飞甍( )

  ②惟危( )楼一座

  ③裁( )如星点

  ④倏忽( )如拳如豆

  8,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① 然数年恒不一见。

  ② 或凭或立,不一状。

  9.《山市》的作者是谁?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说出两三条即可)?世上还有跟山市类似的自然现象吗?请你说出它出现的地点和名称。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看云识天气》的选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0.仔细阅读选文,你会找出能够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内容的一句话。请你把这句话写到下面横线上。

  11.认真阅读选文,找出作者说明“晕”和“华”的语句,比较一下这两处语句,你会发现它们在外观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把你的发现写到下面指定位置上。

  相同点:

  不同点:

  1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天气谚语。只要读得仔细一点,你在文中就可以找出另外的天气谚语;或许,你在课外还收集到一些天气谚语。请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以及你在课外收集到的天气谚语,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两三条。

  13.读过这段选文,你掌握了许多判断天气发展趋势的知识。夏季黄昏,一场雷阵雨过后,你开始观察当时的天气现象。假如你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到了彩虹、晚霞、月亮周围的彩色光环,请你说一说,天气趋势将如何发展。

  14.在课堂讨论中,有的同学提出:“现在听天气预报很方便,我们没有必要再去看云识天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选自课外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生命必定要死亡吗?不,有两个事实可以证明:第一,任何生物的生殖细胞就是不死的。它们已经不断分裂、不断生存了几千万年以上,而且还在继续生存下去。没有生殖细胞的永生,也就没有物种的延续。第二,癌细胞不会自动死亡,也是永生的。海拉细胞,这是多年前从一位叫海拉的女子身上收集到的子宫颈癌细胞。它一直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里分裂繁殖,每24小时倍增一次,生长分裂极其旺盛,至今已传了上千代,仍没有死亡的征象。海拉早已死亡多年,而她的癌细胞却能永生。这里的奥秘何在呢?

  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一次分裂开始算起,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为什么癌细胞和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利克认为,这是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结,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交换,而癌细胞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

  如果我们将癌细胞或生殖细胞永生的机理弄清楚,并应用于人类,岂不是也可让我们的体细胞获得永生吗?如果体细胞也与外界进行遗传信息交换,是否也可无限期分裂而长生不老呢?有一位细胞学家,利用遗传工程学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结合),促进了遗传信息的交换,使神经细胞分裂了lOO次尚未衰老,依然生机蓬勃。

  15.请你用一句简短的话把这几段文字说明的中心内容写在下面。如果你觉得十分困难,可以仔细阅读文章,或许你会从某个语句中受到启发,答好这道题。

  16.选文第二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17.选文第二段最后画横线的句子中,作者为什么要用“也许”一词?如果你感到回答困难,就从作者看问题的态度方面想一想,你会找到回答这个问题的思路。

  18.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中所举具体事例的内容。作者列举这个例子要说明什么问题?

  19.第三段中列举了一个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结果如何?你怎样评价这个实验的价值?

  四、作文

  你希望成为一名字宙探险家吗?如果有一天你乘上我国自己制造的探月舱,踏上了神秘的月球,你在那里会做什么,还会发现一些什么呢?请展开你的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要写出自己的志向和情怀。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3

  一、语言积累运用及表达(27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4分)

  霎时喑哑狩猎哀号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葱茏预兆静谧惊慌失措B、海域畅谈劫掠海枯石烂

  C、轻盈鸟喙酷爱弱肉强食D、沉寂喧嚣纂夺昂首挺立

  3、下列划横线词语的解释没有结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冰冷的骸骨把*凡的真理回答。(尸骨)

  B、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充满,布满)

  C、1969年7月,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D、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作标志的牌子)

  4、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4分)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⑴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⑵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5、读下面一则材料,然后做题:(5分)

  日本一家四星级饭店,客房里除各种用品外,两张床上还各摆了一个叠得整整齐齐的浴衣,上有电脑打印的小纸条一张:尊敬的客人:这件衣服是供您洗浴后穿用的。如果您想带上一个回去留作纪念,请到二楼购物中心去买,价格为2800日元。谢谢!

  这个纸条一共告诉客人五条信息,其中最主要的信息是委婉地暗示给客人的,并没有在纸条中明说。请你列出纸条中传递出的五条信息:

  ⑴用途⑵要求

  ⑶建议⑷地点

  ⑸价格

  6、单元能力拓展(8分)

  (1)本单元学了很多四字词语,请将下面的词语巧妙地组成一段话,要写得优美流畅。(100

  字左右)(4分)

  日转星移千姿万态夜色苍茫遥遥在望

  (2)法布尔通过观察,有时称蝈蝈为“狂热的狩猎者”,有时称它为“夜晚的艺术家”你喜爱哪种昆虫呢?请你也为它取一两个富有特色的称呼,并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它的特征。(4分)

  昆虫名称:特色称呼:

  *性特征: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坦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7、本文作者是清代文学家,其代表作是《》。(2分)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数年恒不一见

  (2)惟危楼一座

  (3)裁如星点

  (4)或凭或立

  9、找出文中表现时间的词语。(2分)

  10、文中描述的蜃景若以“风起”为界,前后的蜃景变化各有怎样的特点?(3分)

  11、文中将“山市”称为“鬼市”,对此,你怎样认识?(3分)

  三、现代文阅读(29分)

  (一)阅读《看云识天气》选段,完成12-15题。(12分)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⑵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⑶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⑷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⑸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⑹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围散发出金黄的光辉。⑺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⑻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⑼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⑽卷云、卷积云、积云和卷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12、选段的说明对象是:⑴⑵⑶⑷(4分)

  13、本段的中心句是:(3分)

  14、这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一个例子。(2分)

  *实说明:

  生动说明:

  15、文中⑸⑹两句中“一般”和“常”用得准确,简要说明这两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17分)

  假如空气中没有尘埃

  ①尘埃就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尘土。这小小的幽灵栖身在大气中,凭借着空气的浮力,悄然飘来,又无声地离去。它来也匆匆,无孔不入……

  ②尘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人类的活动、地壳的自然风化和宇宙间各种天体的运动等等。

  ③目前,全球的降尘量每年已在千万吨以上。在*,仅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每月每*方公里的降尘量就在100吨以上。

  ④尘埃污染了空气,也给人类带来了麻烦,许多细菌、病毒和虫卵,就是靠着它到处旅游,到处传播疾病。工业粉尘还能使人患上各种难治的疾病。医院的手术室里,需要无菌操作。尘埃的存在,往往会带来意外。面粉厂里许多的粉尘,又有引起爆炸的可能……

  ⑤尘埃让人讨厌,但是,没有尘埃好不好呢?没有尘埃也不好。

  ⑥——没有尘埃,太阳射过来的光就得不到反射、散射或折射,地球上就会漆黑一团。由于空气中混有大量尘埃,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粒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使天空明亮起来。

  ⑦——没有尘埃,地球表面将会热得不得了。湿度太高,不但人类无法忍受,就是地球上其他生物,也都会被“烤干”。有了尘埃,就使得*地面的低空多了一层保护膜。因为尘埃和水气的结合可以变成云滴。成片的云滴就组成了厚厚的云层。云层具有“反光镜”的作用,可以将照在其上的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从而有效地削弱了太阳的威势。同时,尘埃还可以吸收一部分辐射热,这样就使地面升温不至于过高,也不至于急剧下降。

  ⑧——没有尘埃,天上的云也很难形成。因为云是悬浮在空中的水滴和水晶组成。没有尘埃,水汽就无法凝结。尘埃是吸湿性微粒,可作凝结核,使周围的水汽在它上面凝结,与云雨的形成直接相关。

  ⑨实验证明:在没有凝结核的(尘埃)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水汽要凝结是很困难的。即使空气达到了饱和状态(相对温度达300%—400%),也还是难以凝结。但只要加上一些吸湿性的微粒(如烟灰、灰土等),水汽便会立即凝结。这些微粒能将水汽吸附在自己的表面上,形成水滴的胚胎,故被称为“凝结核”。微粒的半径一般在107微米。微粒愈大,对水汽分子的吸附作用愈强,水汽分子愈容易在它的表面上聚集。工业区和大城市上空之所以多雾,就是因为城市空气中尘埃较多的缘故。没有尘埃不但成不了云层,下不了雨,而且也产生不了雷电。这样,自然界的一切就将走向今天的反面。

  ⑩——没有尘埃,宇宙中的许多有害射线都将会毫无阻挡地进入地球表面,并对人类产生致命的威胁……

  ⑾尘埃,令人讨厌,但又离不开它。因此空气中不能没有尘埃。

  16、阅读第①段,你可以获得哪些知识?(3分)

  17、从文中看,尘埃可以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4分)

  18、“假如空气中没有尘埃”,后果将会怎样?请结合文章内容,用一组排比句来回答。(3分)

  19、“尘埃,令人讨厌,但又离不开它。”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

  20、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3分)

  四、作文(30分)

  21、电视,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网络,给了我们无限的空间;短信,传递着人间的温情……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请以“改变了我的生活”为题作文,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所填词语要与科学技术有关。②体裁不限,字数500以上。

  第四单元答案

  1、shàyīnshòuháo

  2、D

  3、D

  4、如:⑴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⑵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5、⑴用途:这是供你洗浴后穿的衣服

  ⑵要求:这件衣服你不能带走

  ⑶建议:你若想要这种衣服得自己去买

  ⑷地点:二楼购物中心有卖

  ⑸价格:每件价格为2800日元

  6、(略)

  7、蒲松龄《聊斋志异》

  8、(1)经常

  (2)高

  (3)通“才”

  (4)靠着

  9、无何未几既而逾时

  10、前者孤塔耸立,少顷换一幅图景,这时蜃景的物象是逐步增加的;后者五座楼的情景,逐渐变化,依次消失,这时蜃景的物象是逐步减小的。

  11、作者在他那个时代,还不会理解海市蜃楼是一种光线折射形成的现象,所以在文中将此幻象称为“鬼市”是可以理解的。(允许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2、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13、第⑽句: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14、第五句;第九句

  15、这两个词在句中都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和“经常”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表达得很严密。

  16、什么是尘埃;尘埃存在的形式

  17、污染空气,传播疾病,影响做手术,可引起爆炸

  18、示例:假如空气中没有尘埃,地球上就会漆黑一团;假如空气中没有尘埃,地球上就会酷热难当;假如空气中没有尘埃,天上的云雨雷电很难形成;假如空气中没有尘埃,宇宙中的有害射线会对人类产生致命威胁。

  19、尘埃既有弊又有利。

  20、空气中不能没有尘埃。

  21、(略)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3)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1

  1.“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1、原因:①任用贤才,励精图治;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从西域传入。④茶叶生产发展,饮茶之风盛行。⑤生产工具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①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科举制的创立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1、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2、武则天:创设殿试和武举。

  3、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普通士人有机会进入各级*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2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人:

  ⑴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⑵距今年代:约一百七十万年。

  ⑶生产生活: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⑷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

  二、北京人:

  ⑴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⑵距今年代: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⑶生产生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

  ⑷历史地位: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⑴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⑵距今年代:约三万年。

  ⑶生产生活: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

  鱼。会与别的原始人**换生活用品。生活的集体——氏族。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原始居民:(南方的代表)

  ⑴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

  ⑵距今年代:约七千年。

  ⑶种植作物: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南方雨水多,气候温暖)

  ⑷生产生活: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子(南方多雨潮湿,干栏式可以通风

  防潮),过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陶器,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北方的代表)

  ⑴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附*半坡村)。

  ⑵距今年代:约五六千年。

  ⑶种植作物: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

  (粟,北方通称谷子,去壳后叫小米)

  ⑷生产生活: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开垦土地,

  用石刀收割庄稼。饲养猪狗等动物,用骨制箭头、鱼叉、鱼钩打猎捕

  鱼。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住半地穴式房子(北方寒冷,

  干燥),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北方)

  ⑴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⑵距今年代:约四五千年。

  ⑶生产生活:用磨制石镰、石锄,陶器有黑陶、白陶。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3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杨广)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地位)

  4、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意义)隋朝大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7、唐太宗李世民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8、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历称“贞观之治”。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说明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

  9、我国历的女皇帝是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任用贤才。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0、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任命姚崇为相)

  11、唐朝饮茶风俗流行,唐朝陶瓷业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12、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13、唐都长安是当是世界上的城市。长安城内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

  14、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15、唐朝科举制度逐步完善,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16、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重要内容。

  17、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18、科举制影响:

  1.政治上: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任职。

  2.教育上: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读书风气盛行。

  3.文化上: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19、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和同为一家”。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20、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文成公主入藏意义)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和同为一家”。

  22、隋唐对外交往特点:交往活跃,与亚、非、欧国家,都有往来。新罗特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对外政策:对外开放

  23、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华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事件:鉴真东渡。意义:促进中日友好交往。

  24、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天竺(印度),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和我国新疆的重要典籍。鉴真和玄奘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传播了*文化。

  25、列举出隋唐时期我国名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答:

  ①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②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的城市。

  ③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

  ④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⑤隋唐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用于战争。

  26、唐朝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称“颜筋柳骨”。

  27、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是彩塑和壁画。

  28、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29、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宋真宗时,和辽签订澶渊之盟,宋给辽岁币,双方保持和*局面。

  30、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在兴庆(银川)。宋给西夏岁币,向宋称臣。

  31、12世纪初,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金,定都会宁(后迁都中都)

  32、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

  33、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郾城大捷),收复许多失地。后被秦桧所杀害。

  34、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35、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是重要粮仓。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36、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7、北宋蜀地丝织品“号为天下冠”。江浙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很多来自江浙。

  38、宋朝是我国瓷器的辉煌时代。浙*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的瓷都。

  39、南宋时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

  40、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41、北宋初年,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衣服,后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在(民族融合的表现)。对官员的服色有严格规定,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后来衣饰精美华丽。说明经济发展和奢侈之风盛行。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传开。

  42、北宋的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43、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44、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统一蒙古。

  45、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抗元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元朝是*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中央*。

  46、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著作《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47、为便利南粮北运开凿两段新运河:通惠河和会通河,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置,始于元朝。元*设宣政院加强对*的管辖,*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台湾(琉球)的'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

  48、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

  ①汉族人迁到边疆,开发边疆;

  ②边疆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和江南;

  ③原先迁到内地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融合一样;

  ④形成一个新民族-*。

  49、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原料:粘土。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50、战国的“司南”,是世界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指南针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

  (1)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道德经》(也称《老子》由弟子整理)。

  (2)思想主张:

  ①顺应自然;

  ②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指导思想,最终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的统治局面,即“文景之治”)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4)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菁华3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1

  《春》

  一、重点字词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水涨(zhǎng) 嫩(nèn) 宛(wǎn)转 应和(hè) 撑(chēng)伞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 niàng)酝酿 鸟(cháo)巢 披(suō)蓑 戴(lì)笠 抖(sǒu)擞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卖弄:炫耀。

  (2)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的夜。 烘托:衬托。

  点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4. 用恰当的动词填空。

  (1)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2)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4)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二、重点句子

  1.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三、重点段落

  默写《春》最后三段。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四、文学常识

  1.《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

  2.《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2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qí蹲dūn下

  2.解释下列词语。

  (1)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3)各得其所:每个人或每种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俱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tān huàn shì yǎng ju bi qiáo cuì fáng shàn wān du

  瘫痪侍养诀别憔悴仿膳豌豆..

  二、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课文写了四件事:

  (1) 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抚慰.

  (2)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2.“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母亲的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

  答:因为“我”的原因,母亲已精疲力竭,无力再照顾花了。

  3.文中写到“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答:因为母亲希望“我”的心情好一点,也有助于病情。

  4.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什么?

  答:因为母亲看到了“希望”,这是“我”第一次答应母亲带“我”去玩。

  5.前面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最后“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意?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因为母亲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从而想让“我”以后照顾自己。后文写“要好好儿活”是“我”知道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定好好照顾自己。在文章结构上起“前后呼应”的效果。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学*方法

  (1)了解。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除文字障碍。

  (3)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

  (5)质疑。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效果。例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

  (6)记录。就是做好读书笔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学*技巧

  1、注重日常积累: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2、学会理解文章: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更能方便记忆。

  3、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所以*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3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匿nì笑嗅xiù膝xi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2)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2.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金色花》第4段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作者泰戈尔,印度(国名)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纸船》选自《繁星》,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诗人、作家(称谓),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七年级语文的学*方法

  1、 学*未动,兴趣先行

  2、 务学与求道

  3、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4、 态度决定一切

  5、 不强调进步

  6、 练就过硬的本领是学*的根本目的

  7、 会玩、会偷懒、然后会学

  8、 考试、分析考试结果、做出下一步计划、调整自己

  9、 学*别人

相关词条